为您找到与如何激发化学学困生的兴趣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实践表明:良好的教学情景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望,并影响探究活动的实效,决定着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进程。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创设教学情景呢?我认为应坚持正确的原则和选择好的方法。
一、教学情景创设的原则
1.教学情景的创设应具有真实性。教学中学生探究的问题绝大多数是前人已研究过的,有现成的结论,但对于学生而言却是新颖的。当他们面临这些问题时,同科学家们当时的心境是相似的,教师将探究的环境创设得越真实,学生心理上探究的动机越强烈,探究的欲望越大,探究过程的收获也就越大。
2.教学情景的创设应具有趣味性。美国心里学家斯奇卡列说:“好奇是学生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学生的心灵升华,为其未来探究事物藏下本源。”学生只有对所探究的问题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参与,并在探究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
3.教学情景的创设应具有针对性。教学情景的创设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环境、不同条件、不同时间,选择不同的方法。切忌只图表面的热闹,占用过多的时间,而学生提出的问题又与情景问题相去甚远,导致教师只能无可奈何地自己指定出要探究的问题,从而失去创设教学情景的意义。
二、教学情景的创设方法
1.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情境
从学生熟悉而有兴趣的生活问题入手创设教学情景,既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起学生的关注,又能够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经验,揭露学生的已有认识,激发学生流露自己的想法,引发学生思考,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例如,在学习“铁生锈条件的探究”这一课题时,首先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在你学习、生活的哪些活动、哪些场所中用到了铁制品?”通过观看多媒体图片和录像资料,并让学生相互谈论,学生的思想很快融入了以铁为纽带的广大社会背景中。同学之间相互印证、补充铁在社会中的广泛应用,建立了相对平等的学习的平台。接着提出问题:“你见到过铁锈吗?铁生锈对我们来说是利还是弊?” 学生则从刚建立的广泛的铁制品的应用场景中去比较、讨论,得出“弊大于利”的结论。此时,再投影大幅图片与资料:铁生锈对设备的严重损害、年度铁锈蚀的量与生产总量的直观数据,诱发学生积极寻找防止铁锈蚀的强烈动机:“怎样可以防止铁生锈?”进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日常生活经验作出猜想,并依据猜想积极进行实验探究。
2.利用学生的学习问题创设情境
通过设置与学生已有知识相冲突的教学情景,可以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急需解决问题的愿望。例如,在学习“分子和原子”这一课题时,先在黑板上写下:“50+50=?”,学生立即齐声回答:“100”。此时我却带着一脸的笑意,慢慢的在“=”上打了个“×”,学生个个疑惑不解。接着我说:“口说无凭,我用事实来说话。”并请学生上讲台演示了50毫升水倒入50毫升酒精中的实验,其结果让学生心中的疑惑进一步激化,个个表现出想一探究竟的欲望。此时进入新课题的学习,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求知的主动性也更强。
3.利用实验过程、结果的新奇创设教学情景
初中生对实验充满了好奇与渴望,尤其对那些超出他们预料的实验结果,更是惊叹不已,都希望自己能亲手来完成。因此在教学中若能通过实验来创设与教学密切相关的情景,定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例如,在学习“金属的化学活动性顺序”时,可分别让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下列两个实验:(1)在5只小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盐酸,而后分先后顺序加入大小相同的铜片、铁片、锌片、镁片和一小粒绿豆大的钠,观察现象。(2)向盛有足量硫酸铜溶液的试管中投入无锈铁钉、刀片等铁制品,观察现象。实验中及实验后,同学们个个兴奋不已,满脸好奇的提出下列一些问题:“为什么有的没有现象,有的逸出气泡且速率有快有慢,甚至出现火球?”“铁钉怎么变成铜钉啦?”真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被迅速激发,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去探究金属与其他物质反应有什么规律。
4.利用真实而又有启发性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
故事和传说都是中学生所喜闻乐道的,选择一些与将要学习的新课有关的真实动人的故事,定能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导学生作出各种假设,进而产生探究的欲望。例如,在学习“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时,我给学生讲了一则小故事。第一则:在爪哇的毒谷和意大利靠近那不勒斯的地方,有一种奇怪的峡谷,当人领着狗走进峡谷时,狗很快就晕倒,人却安然无恙,当人弯下腰去救狗时,人也晕倒。听完这则故事后,同学们兴趣盎然:峡谷中的奇怪现象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此时,在学生的心中已有了一些初步的猜想,并急于要验证自己的猜想,于是我说:“那就请大家与我一起去探望两位朋友——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或许它们能为你解开心中的迷雾。”学习完毕后再请学生来解除那些迷雾,学生则有些洋洋得意。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新课标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要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深入理解和有效地吸收.
在上课时教师要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设置情境:讲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的故事:18世纪,在高斯10岁时,他的算式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1~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高斯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听过这个故事,教师这时可以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奥秘:第一个数和倒数第一个数相加得101,第二个数和倒数第二个数相加得101,…一共有50个101,结果就是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的数颠倒,两式相加成为
教师再启发:这个结果是原来的两倍(相对于把原来多算了一遍),再把这个结果除以2就得到原式的和了.教师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 前n项和Sn=a1+a2+a3+…+a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这个问题.这样通过这个故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相信:学生会很容易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学生的合作交流,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交流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其实数学教学是数学信息的交流过程,数学学习是数学信息的选择、获取、加工、交流、反馈、存储的过程.在这种交流讨论的教学中,要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提出疑问,深入思考,发表见解,畅所欲言,积极反思.交流讨论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引起学生长时间、热烈的讨论,一发而不可收,回味无穷.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这种参与讨论的热情要在数学课堂中长期保持.例如:在讲不等式的对称性
教师:让学生在天平的一边放7颗钢珠,另一边放3颗钢珠,并让他们说出实验的结论.
学生:(学生立即动手,很快的就得出结论)7颗钢珠的这边比3颗钢珠的这边重,则得出:7﹥3.
教师:两边同时拿掉3颗钢珠,天平左边还剩多少?怎样表示?天平的右边还剩多少?怎样表示?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7-3﹥3-3,还可以得出: 7-3﹥0.
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一些类似的式子,再总结一下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学生:(预习过的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共同规律是:a-b﹥0 a﹥b
教师: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得出另外两个结论:a-b=0 a=b
a-b﹤0 a﹤b.
教师还要趁热打铁问:x+1与1的大小?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有的是:x+1﹥1,有的是:x+1﹤1,有的是:x+1=1.(学生还不会综合起来考虑)
教师再作适当的引导:由上面的规律,试试看,算一算x+1与1的差.(与什么有关?怎样分析?)
学生:当x﹥0时,x+1﹥1.
当x=0时,x+1=1.
当x﹤0时,x+1﹤1.
教师接着再问:x+1与x的大小呢?还是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与x的值大小无关.得出:x+1﹥x.
在思考、交流、讨论中构建不等式性质的意义,增强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要保持这种参与讨论交流的热情,这样才能达到如期的教学效果.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学科,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吸收.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怎样才能把这种潜在的创新才能激发出来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其次,要有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每一节课教师要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再次,创造适应数学创新教育的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启发式加上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一个人掌握知识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得以贯彻、延续和发展.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不是直接的灌输,也不是强化应试的训练,是以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核心,不是以结论为核心,是展示思维的过程,不只是简单传授数学知识,要变“直接传授”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充分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在解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解题思路,解题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地反思引申和举一反三,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对数学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创新的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相信:新世纪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健康、宽松的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学生全面参与、合作交流的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堂.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学科,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吸收。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议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浅议如何在数学课堂中激发学生参与兴趣
在新课标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数学课堂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才能有效的提高课堂效率.在教学中,要让“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落实到实处,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数学学习的过程是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原有的数学认知结构相互作用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主体的一种自主行为,而数学又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所以数学的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深入理解和有效地吸收.
一、 在情境中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
在上课时教师要设置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例如:在讲“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时,设置情境:讲伟大的数学家高斯的故事:18世纪,在高斯10岁时,他的算式老师出了一道题:计算1~100的和.小高斯只用了极短的时间就得出了结果:5050.教师接着问大家:“同学们,你们知道小高斯他是怎样算出来的吗?”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前听过这个故事,教师这时可以采用提问、引导的方式,让学生说出其中的奥秘:第一个数和倒数第一个数相加得101,第二个数和倒数第二个数相加得101,…一共有50个101,结果就是5050.教师接着说:他的算法也可以解释成这样:把原式的数颠倒,两式相加成为
教师再启发:这个结果是原来的两倍(相对于把原来多算了一遍),再把这个结果除以2就得到原式的和了.教师问:那么对一般的等差数列 前n项和Sn=a1+a2+a3+…+an如何求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共同讨论这个问题.这样通过这个故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被激发出来,再通过师生共同讨论、探索.相信:学生会很容易掌握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
二、 在教学时保持学生参与交流讨论的热情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了:在教学方式上提倡学生的合作交流,在教学内容上要注意选择适合学生交流的内容,在教学活动中要给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其实数学教学是数学信息的交流过程,数学学习是数学信息的选择、获取、加工、交流、反馈、存储的过程.在这种交流讨论的教学中,要让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多交流、多讨论,多让学生动口、动脑、动手,提出疑问,深入思考,发表见解,畅所欲言,积极反思.交流讨论能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唤起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共鸣,能引起学生长时间、热烈的讨论,一发而不可收,回味无穷.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习,在交流中提高.这种参与讨论的热情要在数学课堂中长期保持.例如:在讲不等式的对称性
可以设计实验:
教师:让学生在天平的一边放7颗钢珠,另一边放3颗钢珠,并让他们说出实验的结论.
学生:(学生立即动手,很快的就得出结论)7颗钢珠的这边比3颗钢珠的这边重,则得出:7﹥3.
教师:两边同时拿掉3颗钢珠,天平左边还剩多少?怎样表示?天平的右边还剩多少?怎样表示?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7-3﹥3-3,还可以得出: 7-3﹥0.
教师:可以让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一些类似的式子,再总结一下这些式子有什么共同的规律?
学生:(预习过的学生很快得出结论)共同规律是:a-b﹥0 a﹥b
教师:采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得出另外两个结论:a-b=0 a=b
a-b﹤0 a﹤b.
教师还要趁热打铁问:x+1与1的大小?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有的是:x+1﹥1,有的是:x+1﹤1,有的是:x+1=1.(学生还不会综合起来考虑)
教师再作适当的引导:由上面的规律,试试看,算一算x+1与1的差.(与什么有关?怎样分析?)
学生:当x﹥0时,x+1﹥1.
当x=0时,x+1=1.
当x﹤0时,x+1﹤1.
教师接着再问:x+1与x的大小呢?还是让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生:与x的值大小无关.得出:x+1﹥x.
在思考、交流、讨论中构建不等式性质的意义,增强思维的逻辑性、表达的条理性,激发学生的热情,还要保持这种参与讨论交流的热情,这样才能达到如期的教学效果.
三、 在参与中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学科,所以数学学习更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这样所学的知识才能得以充分的理解、吸收.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热情,其实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怎样才能把这种潜在的创新才能激发出来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
其次,要有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每一节课教师要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再次,创造适应数学创新教育的活动,扩展学生数学知识的结构体系,扩大视野,真正提高学生素质.
四、真正开展创新教育的活动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时,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用启发式加上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都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
一个人掌握知识越多,知识面就越广,其创造性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学生在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观念和意识.这样创新教育才能得以贯彻、延续和发展.
第二、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的思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打破“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教师要设法让学生看到数学的思维过程,数学教学不是直接的灌输,也不是强化应试的训练,是以知识的形成过程为核心,不是以结论为核心,是展示思维的过程,不只是简单传授数学知识,要变“直接传授”为“学生参与探究活动”,充分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促使学生一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出一般的规律.在解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灵活的解题思路,解题后让学生进行有效地反思引申和举一反三,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对数学能力的培养,从而形成创新的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其中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观察,试验,想象;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尽管创造者要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参与教学,还要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探索、合作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勇往直前的精神.相信:新世纪的数学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健康、宽松的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学生全面参与、合作交流的课堂,一定会是一个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课堂.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新知识点经过单项练习得到初步强化后,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作深化性练习。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重视习题功能激发学习兴趣相关数学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重视习题功能,激发学习兴趣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会知识、形成技能的关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教学过程、学生实际水平,合理安排或设计一些数量适当、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课堂练习,从而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面积地提高课堂质量.
教完新知识后,为让学生领悟新知识或矫正学习中存在的某些缺陷与障碍,而应当进行针对性的单项练习,习题可取自课文练习,或教师自行设计,以达到突出难点,突破难点之功效.
新知识点经过单项练习得到初步强化后,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作深化性练习,如讨论问题的特殊情形,问题的推广,可逆性等;或者与此相关的不同类型的习题,对知识点予以迁移性的应用,防止套题,消除思维定势,以提高学生的辨析能力,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九年级数学课本上册P91有一道习题:如图4,任意作一个四边形,并将其四边的中点依次连接起来,得到一个新的四边形,这个新四边形的形状有什么特征?请证明你的结论,并与同伴进行交流.
我在讲解例题时,并不满足教材中的一种证法,讲完后引导学生作一题多证的课堂练习,提示学生可以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或“两组对边分别相等”两方面考虑,从而得到其它两种不同证法(图5),这样,帮助学生开拓了思路,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知识得到了深化.
并且在此基础上,再做一题多变的深化性练习,问:若将例题中的题设“四边形ABCD”换为平行四边形ABCD”、“矩形ABCD”、“菱形ABCD”、“正方形ABCD”、“梯形ABCD”、“等腰梯形ABCD”等六种情况,所得的四边形分别是什么图形?
这样,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练习,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学习兴趣高涨,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让学生应用已经理解的公理、定理、公式、概念、数学方法等知识去解决一些复杂的综合练习题.教师在组织综合练习时要有明确的目的,要精选题目,使其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
(4)求图象向左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后,所得的图象的函数解析式.
这道综合题由几个不同类型的基础题组成,通过它的解决,可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得到体现,课堂容量增大,且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四、设计层次性练习,实施分层达标
为了面向全体,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层次性的作业,分A、B、C三组.A组题以模仿为主,题目与教材中的示范相似;B组题以熟练掌握为主,题目条件稍复杂;C组以灵活运用为主,题目综合性较强,涉及的知识面较宽,解题方法具有一定的技巧.
在练习中,要求差生只做A组和选做B组,中等生必须做A、B组和C组,优等生A、B、C三组都做.这样,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进行尝试,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相关推荐】
1.
2.
3.
4.
5.
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兴趣以需要为基础。需要有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兴趣基于精神需要(如对科学、文化知识等)。兴趣又与认识和情感相联系。若对某件事物或某项活动没有认识,也就不会对它有情感,因而不会对它有兴趣。反正,认识越深刻,情感越炽烈,兴趣也就会越浓厚。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他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兴趣都是一种动力,如果是他们感兴趣的,那么他们一定会主动探究学习,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音乐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应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教学理念,指出:“音乐课应该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情感是最丰富而细腻的,他们会将对教师的情感转移到相应的学科上去,如果学生们非常喜欢你,那么他们在上你的课时就会很乐意听你讲,跟着你学;相反,如果学生们不喜欢你,或者惧怕你,那么他们对你的课自然就会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自然就不会有学习的热情和兴趣,这就形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障碍。由此看来,师生之间良好情感的建立对于上好音乐课、激发学生兴趣起到重要作用。只有在平时注重培养师生间的和谐情感,才能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取到良好的效果。小学生音乐课堂上需要的是欢快愉悦的课堂气氛,而如何实现这一良好的学习氛围,关键主体在于学生,学生对课堂知识的反馈直接影响课堂气氛与教学进度,那么如何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并激发他们的兴趣呢?当然这和其它一些因素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作为教师,每次进入课堂的时候一定要呈现给学生满满的温暖与生机,而不是无精打采地走进教室,教师要表现出对所授学科的热情,教师这些简单的动作和表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当学生们期待着你的课、你的到来和听你讲课,那么你和学生之间便架起了一座真挚的桥梁,在这样的前提下,学生自然会喜欢上音乐课。小学生的内心是最纯真的,只要老师愿意拿真心与他们形成亦师亦友亦亲人的关系,在这种强大亲和力的影响下,学生会从内心接受这门课程,并对它产生初步的兴趣。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务必要注重师德修养,要树立良好的教师形象,课堂上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可以适时采用一些幽默的语言或动作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感觉你与他们之间是平等的,而不是单纯命令式的口吻与他们说话,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个体,让学生们大胆去尝试、去练习,即使没有做好,也不要加以责备,而应多给予鼓励,慢慢帮助他们树立和培养学习音乐的自信与积极性。
每一节课都要经历40分钟的教学时间,而这40分钟当中,可以说时时刻刻都可能是这堂课精彩的一瞬,要怎么把握好一节课的节奏和内容?如何在这40分钟当中抓住学生的心呢?笔者认为可以分成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就是新课的导入部分,第二部分就是进入新课之后每一个小环节之间的联系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每节音乐课的导入部分都是这一节课新的开始,也是这一堂课能否上好的关键。如果导入就是那么平平淡淡,调动不起来小学生们的积极性,那么这一节课,他们将不停地“破坏”课堂纪律,为了能抓住孩子们的兴趣,要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导入部分。
小学音乐课的教学内容有一部分是孩子们所熟悉的,但有一部分内容是他们并不了解的,对他们熟知的部分,老师们的导入部分可以直接导入。对于他们不了解的部分,我们就要从这首乐曲作品的作者、创作背景、歌曲类别等方面来寻找突破口,如果是孩子们很喜欢的同种类型的音乐作品,那我们就可以通过他们喜欢的音乐入手,慢慢导入新课所要学习的作品,还可以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来导入新课的内容。在设计导入部分时,教师一定要学会多利用多媒体,不管是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孩子们很容易集中注意力,课堂秩序自然也就非常安静、谐和。
除了新课导入部分是吸引学生的重要环节,还有最容易被教师忽略的进入新课之后的每一个小环节的联系与设置。小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于成年人来说是非常短的,很容易分散。也许一个好的开头可以引起学生们的好奇与注意,但如果一节完整的40分钟课堂上不再有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环节,那么这节课仍然会上得非常吃力,学生学习的热情会大大降低,尤其是在低年级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们很难做到集中注意力听老师讲课。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设置一些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之后的环节首先还是要考虑多媒体的使用,这是当前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容易利用的科学技术,它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受音乐,以及音乐相关的内容。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运用一些最传统但却最符合儿童心理的方法,比如:讲故事、猜谜语、做游戏等。这些方法看似陈旧,但效果却很好,例如给孩子们讲授一些音乐家的经历和某部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时,我们就可以运用讲故事的方法来进行,任何一个小学生都不排斥这种方式,每次上课时只要笔者一说起“在很久很久以前”或者“这首作品的背后还有这样一个小故事”等这样类似的语言,学生们就会瞪大眼睛,互相做出“嘘”的手势,可见,讲故事的方法在课堂上是可以被使用起来的,这无非需要教师提前做一些功课,要把一些知识用自己的语言编织成一个故事,因为讲故事的语气和讲授单纯的创作背景知识的语气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小学生们在接受的过程中效果自然也就不同。
做游戏的方法也要在课堂上适时的增加一些,例如在进行学生节奏方面的训练时,包括欣赏、学唱新歌曲时,都可以在掌握之后增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游戏,由浅入深、由少渐多,每一次做完音乐游戏下课时,学生们都会要求再让他们玩一遍。学生能提出这样的要求,而不是听到下课铃就想奔出教室,我认为作为教师,这是成功的,说明学生爱上了音乐课,从游戏中不仅锻炼的学生的节奏感,也对乐曲本身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
音乐本身就是美的享受,不能单纯作为一门“教授”的学科,强迫学生记忆与学习,一定要构建温馨和谐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学生们在音乐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上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兴趣是学习的先导 ,随着新课程改革程度的不断加深,学校以及教师逐渐地将视线转移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上来,这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极大好处。但是,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还是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课堂枯燥、乏味、死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不可协调的矛盾,最终阻碍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小学音乐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实践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小学音乐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领学生参与;自制乐器;启发学生表现美;让学生表演。
【关键词】音乐教学;学生;学习兴趣
在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先决条件。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体做法是:
首先,教师应重视与学生的第一堂课。因为学生对老师第一印象的好坏,是学生对该科知识学习兴趣高低的关键,而教师第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会对学生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甚至会起到学生对该课学习成绩好差的导向作用。如我在上学期新生上第一课时,为了消除学生认为音乐课是“副科”的偏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首先向学生做自我介绍:“很多同学认为音乐是‘副科’。可我认为:音乐与其他学科同等重要,而且是一门特殊的专业学科,特别是教育改革以来,在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的功能更加明显。‘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学好音乐,同样可以成为受尊重的人。”
其次,教师应充分调动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带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比如:我在上四年级下册音乐第四单元《学戏曲》时,为了能让学生积极参与,我在课前就给学生分别指派了任务,让一部分学生上网查找、搜集有关戏曲的知识、资料;让另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推荐下,利用电视,DVD等工具,学唱一段戏曲选段。经过同学们的精心准备,上课时,我感觉到非常轻松。同学们搜集到的知识,比我准备的还要丰富,个别同学现场演唱了一些戏曲名段,还有板有眼。
再次,作为教师,在课堂上切忌使用一些讽刺、挖苦等语言。如“一看就知道你不是学音乐的材料”等。学生听后更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和你对着干,反正破罐破摔,以后就更不原意学了。这样就对教学带来更不利的影响。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对学生要体现爱心,关心,才能与学生沟通感情,让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切感,融洽了师生感情,学生也愿意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学生学习打击乐器的演奏,不但可以培养他们的节奏感和识谱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由于条件所限,各种打击乐器都不能达到人手一件,这就大大影响了学生的情绪。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发动学生在家长帮助下自制打击乐器,如用易拉罐或小瓶子装入沙子作沙捶;用铁丝将酒瓶盖儿串在一起当串铃;用两个香脂盒对击做小镲,用铅笔敲纸盒当小鼓等。学生们用自制的乐器边唱边奏高兴极了。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对于理解能力差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如果教师仅用抽象的语言去引导学生理解歌曲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把音乐同学生的生活融为一体,结合他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和词语,作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只领学生按节奏读了两遍歌词,他们就会唱了。但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很呆板,面无表情。
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坐过火车,能说一下自己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北京,到你非常非常向往的地方去。当火车‘咔嚓、咔嚓’启动的时候,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他们说着,笑着,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你们想到哪儿去呢?”同学们高兴地喊起来:“青岛”、“北京”、“上海”、“广州”。“好!咱们先到北京去看看吧!老师来当播音员。”于是我当起了列车播音员,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自己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甜甜地笑着;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那眼睛活象是在说话;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
表演与音乐是紧密联系的,表演是教学中倍受学生喜爱的内容之一。低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每学一首歌曲,我都根据歌词内容启发他们进行律动或表演,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歌曲,记忆歌词。在启发学生表演时,我是这样做的:
启发学生进行即兴表演;根据学生表演编排一套好的动作教给学生;个别检查。在个别检查时,学生常常会被一些漂亮的动作和优美的造型所吸引,台下的“观众”纷纷举手要求上台表演,连平时最胆小的学生也跃跃欲试。
最后,音乐教师要转变观念,不能认为音乐课是“副科”。长期以来,音乐课总是作为一门“副科”的身份,尴尬地出现在大家面前。学校领导不重视,不愿为此付出过多的经济、精力。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学生也表现出一种不重视的态度。这样一来,学习音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应付、敷衍了事,何谈质量提高。因此,首先,学校领导应转变观念,像对待语文、数学等学科那样对待音乐学科。其次,教师不应自卑,而应树立起自信心,相信自己所教的学科就是重要的。再次,学生也应充分重视这一学科,认真学习。只有这样,音乐教学质量才能全面提高。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学生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它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创设语文阅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教育家赞科夫曾说:“教育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便能发挥其高度有效的作用。”在阅读教学中创设特定的情境,可以使阅读者调节自己的情绪,使阅读效率得到提高。那么在阅读过程中,应该创设什么样的适合学生的阅读情境,这就是本篇文章所要探讨的问题。
最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将语文教材中秀丽的自然风光、精美的插图、精彩的故事、生动优美的语言文字形象等资料结合所学内容,运用多媒体方式呈现出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通过感官刺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提高学习效率。这种直观的情境,易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
朱自清的《春》文字优美,教师可以借助关于春天的影片、图片资料,根据课文内容加以筛选、整合,把学生带入到文字所描述的情境中,让他们领悟什么是春的使者,什么是美,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眼中的春,笔下的春。文章通过植物的变化感受到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也让学生们学会怎样进行景物描写,进行迁移练习,让学生们试着写一写自己眼中的春,学以致用。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学生的兴趣一旦被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结合社会热点、当下生活实际来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从语文学科能够看到人类社会历史、人文等方面的变迁,作为博古通今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生活处处皆语文。
在教授阅读课时,教师可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以及阅历对学生进行拓展。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个性、兴趣爱好、知识结构,对每篇文章的理解并不相同。作为老师可以给学生一定的空间,让他们说说自己的见解、观点。找到切入点,教师加以点拨、引导,把学生的思路拽到正确的轨道。
语文是综合性学科,语文教学对教师的要求很高,一个老师如果能够用十几种不同的语调、姿势、表情讲课,而且博古通今,知识面广,讲课似单田芳说书那样,不愁学生不听,会激发他们学习兴趣,吸取各方面的知识。
“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只要激发学生兴趣,孩子们就会跟着教师的思路,领略语文的无穷魅力。所以说,教育的第一位助手是幽默,它也是教师教育机智、教育风格的体现。通过幽默的教学风格,教师会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从而获得理想的成绩。
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有利于学生深入探究阅读的内容。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要有价值、意义,引导学生深思,通过问题的解决,使他们有所感悟。
在教学郁达夫《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向同学们提出北平的秋与咱们家乡的秋有什么相同之处,故都的秋又与南方的秋有什么不同之处,其中蕴涵着作者什么样的情趣等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便于学生掌握文章主旨、作者创作意图。同时根据《故都的秋》,让同学们写一写“我眼中家乡的秋”,进行写作训练。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创设各种阅读情境,渗透情感,引起学生情感共鸣,感悟阅读中所蕴含的情感,真正感受语文的魅力。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自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被纳入了初中教学课程体系中。在这十年期间,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性因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关于学习兴趣激发的课题开始受到了越多越多的关注,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教学成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现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虽然现在计算机的应用十分普遍,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入了学校的课堂,不过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现状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兴趣激发中的误区,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提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改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2001年教育部改革以后,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初中教学课程之中的一种。在信息技术成为初中课堂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课程以后,教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现状有更好的改善,进一步的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展开。不过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兴趣激发方面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受到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
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意识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很重要,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在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激发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教师主观意识过强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之中,很多教师都希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虽然教师是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进行教学,不过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很多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在现在教学设施的完善,为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很多教师也会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在进行情境设置的过程之中,多数教师虽然是很认真,也会为情境设置付出很多的努力,而最终设计出的情境却并不符合初中生的想法以及兴趣,而是教师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2、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缺少创新
有些教师已经有着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纳入到初中课程开始就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到现在也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了。不过很多教师就是由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丰富,给自己设置了限定,虽然当初在教学之中应用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有效,不过已经时隔多年,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已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他们的想法、追求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想要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不能一直延续过去的方法进行,应当进行创新。不过在身边很多教师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之中,都是应用过去的方法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没有创新,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吸引现代的学生学习兴趣了。
3、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关注,不过有多数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以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得不到放弃对学生感兴趣内容的教学。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会应用一些图片等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会让很多学生对图片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感兴趣,可是像Photoshop等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教学目标之中要求的内容,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就不能进行这方面内容的教学,这会将已经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再一次的被打击掉。
通过上述介绍大家会发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些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提出如下激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建议。
1、从学生角度进行教学情境设置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中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情境设置的过程之中,应当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设置。应用当前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设置,这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教师要能够打破常规,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情境设置,还应当对信息技术的最新技术进行了解,将一些比较高端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情境的设置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庞大,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树立一个未来学习信息技术的远大目标。
2、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
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中,每一代学生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能将过去一次成功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直接照搬到当前的课堂之中。要知道学生已经不是过去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对过去那些东西已经不感兴趣了。在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学会紧跟时代步伐,对现在学生的兴趣进行了解,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总结之前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的成功经验,结合现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等进行教案的设计,这样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多观察学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学生,将学生现在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在一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才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之中更加的认真。
3、合理平衡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要求之间的关系
由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规定都是比较基础的东西,而在教学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过程之中,会引入一些比较热门的东西,像照片修改常用的Photoshop、美图秀秀等等软件,还有现在大家都会使用的微信、微博等为例,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当学生进一步对这些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讨的时候,教师如果是直接拒绝讨论的话,势必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掉,还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能够对如何平衡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关系更好的把握。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一些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感兴趣,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之中更加积极努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才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改善,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更加的积极主动,也让教师教学过程更加的轻松。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由于教学内容都是基本东西,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这方面多下工夫。现在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给予高度关注,不过却存在很多误区,本文就对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建议。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全中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辉煌胜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怎样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兴趣论文,供大家参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论述,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不断赋予马克思主义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过程。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理论创新,提出了以人为本、实现科学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我们要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就必须立足中国国情,坚持与时俱进,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一是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善于对最鲜活的实践经验作出理论概括,善于用创新的理论指导新的实践,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科学,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从诞生之日起,其生命力最深刻的根源和动力就只存在于实践之中。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实现富强、走向复兴的必由之路,也是我们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源泉。这一伟大实践中不断涌现的各种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养分。我们要善于从多彩的实践活动中、从火热的社会生活中、从人民群众的创造中汲取营养,善于把基层党组织和人民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升华为理论成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科学理论的内涵。正确的理论不仅来自于实践,而且接受实践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我们既要从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对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进行准确的把握和运用,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在回答和解决实际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要坚持把理论学习和研究同推动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解决结合起来,同解决关系国计民生的现实矛盾结合起来,同指导实际工作结合起来,努力使理论成果更好地转化为治国理政的方针政策,转化为国家的法律法规,转化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转化为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是坚持立足中国国情,注意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养分,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马克思主义是对世界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的科学把握,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一理论只有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应有的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就必须充分考虑现实国情需要与文化的特殊性,使之体现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结合起来,着眼于解决中国建设和改革中面临的具体问题,通过总结中国人民在实践中积累的独创性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指导。要注意从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营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质、思维模式、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结合起来,使之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创造出体现时代要求又具民族特色的价值追求和价值遵循。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决不意味着要置身于世界进步潮流之外,相反必须密切关注世界文明的发展趋势,重视从世界与中国的双重维度去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善于吸收不同文明中科学、进步的合理成分。
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深入研究回答改革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时代在变化,实践在前进。对变化了的时代和实践作出科学准确的判断和分析,使理论符合实际情况,并指导新的实践,是时代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重任。每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特色,就体现为对时代课题的回应和对时代精神的把握,并不断推动社会前进。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一系列新的实践课题需要我们研究回答,一系列新的实践经验需要我们概括提炼,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需要我们解疑释惑。必须把时代要求摆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同时代发展、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在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今社会发展历史进程的基础上解决时代课题,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广阔空间。
二,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 :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提出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在中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解决好的两个重大问题。中国化是指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提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新理论的过程。大众化是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中国化是大众化的前提,大众化是中国化的目的。中国化要求大众化,但并不会自然而然地完成大众化。中国化与大众化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各有侧重,既不能等同,也不能相互取代。马克思主义要在中国大地上展现真理的光芒,就必须中国化;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发挥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就必须大众化。
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从来就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所掌握,才能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在实践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党提出的各项任务,没有一项不是依靠人民群众的艰苦努力来完成的。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和了解程度,不仅关系当前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我们的事业才能健康发展;也只有当这种科学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真正地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投身改革建设的内在动力时,我们的宏伟目标才能够顺利实现。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党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领导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坚持不懈地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大力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在革命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宣传普及,作为推动中国革命第一位的政治工作,并亲自深入工人、农民中进行宣传讲解。正是由于马克思主义掌握了人民群众,才有了中国革命的星火燎原和最后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在要求各级干部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家的课堂上和书本里解放出来,变为群众手中的锐利武器。广大理论工作者在这方面作出了巨大努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优秀著作——《大众哲学》受到广大干部群众的普遍欢迎,大大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大力推进理论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深入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大力推动科学理论的宣传普及。
当前,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要任务就是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活动。在这个过程中,理论工作者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致力于同广大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相结合,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通俗易懂的表现形式和入耳入脑的传播效果。我们党是执政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可以通过国家法律和党的规定等形式确定为国家的指导思想,但要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行为准则,还必须转化为“大众话语”。要注意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增强宣传教育的效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化呼唤通俗化、形象化。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
经过了半学期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概论的学习,使我了解到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执政党,加强对执政党的建设对我过的经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同外国侵略者,和中国的封建势力进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斗争。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太平天国农民战争,资产阶级改良运动以及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都不能彻底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历史雄辩的证明,中国工人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建党实践活动的必然结果;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正是反映了这种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
鸦片战争,打破了长期封建的中国社会,使延续了几千年的封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是由于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没有走上独立发展的资本主义道路,而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这就决定了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要完成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反动统治的任务,就不能不经过一个长期的艰苦奋斗过程。
从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饿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人民进行了近80年的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其中包括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戊戌维新等,这些斗争不同程度的打击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统治,但最终都失败了。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几千年来的封建君主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辛亥革命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斗争进行到底,最终以同旧势力妥协而告终。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饿失败,给人们以重要的启示:在反殖民地反封建的中国,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都不能领导革命取得最终胜利,要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在中国的反动统治,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必须有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
十月革命一声跑响,个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迅速接受可马克思列宁主义,从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转化为共产主义者,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武器来考察中国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和工人运动的进一步发展,以及两者走相结合的初步实践表明建立共产党的阶级基础和思想基础已经具备,促进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她与以往任何政党不同,一开始便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是中国工人阶级利益的代表,也是中国广大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利益的代表。她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在长期斗争的实践中找到了使革命走向胜利的道路,并且把被外国列强视为“一盘散沙”的中国人民团结在一起,最终取得革命的胜利。毛泽东说:“中国产生了共产党,这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涣然一新了。”由此可见,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人民选择了共产党的领导。走上了社会主义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唯一执政党,在我过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桑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这种由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体制,不同于西方的多党制或两党制,也有别与某些国家的一党制。这一制度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和建设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作用,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在特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利益结构;各种不同的阶级力量和政治力量的饿发展成熟程度;不同的国家政体;选择制度的差异,等等。除此之外,影响政党制度的因素还有历史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结构,地域因素等。
政党政治在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特定作用在于:首先,整合本阶级的政治意识,表达本阶级的利益要求。任何阶级都有自己特定的政治意识和利益要求,但是不可能每个成员都能直接传达到国家政权系统中,而只能通过一定的中介加以转换。政党以自己的理论纲领和方针政策使使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意识理论化,政治化,在现代政治生活中充当了中介和桥梁,影响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一表达本阶级的利益要求。其次,结合和发展本阶级政治力量夺取政权或维持并完善政治运作。个政党都力争成为执政的党,利用国家的政权贯彻本党的纲领和政策,使本党所代表的阶级意志成为国家意志。可是,阶级利益的实现并非仅靠政党自身可以完成。因此,任何政党都必须最大限度的壮大自己的政治力量,以便于夺取或维持自己的政权。再次,主导或影响社会政治进程。政党政治与国家政权机关的形成,运转都息息相关,政治政党在处理各种政治党派,政治势力,社会团体和公民的关系中,也起到重要的协调作用,主导或影响着社会政治进程。
初作为阶级的政党所发挥的作用外,政党政治还在客观上促进或延缓了社会现代化进程。在政党政治的深入发展过程中,政党通过影响公民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等,按照自己的意志,对国家,对政治发挥自己的影响力。它的制度化过程对于公民个体的主体意识曾强,社会生活的日益法制化都有着重要作用,而这些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从而影响社会的现代化发展。
在当代,随着世界对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联系,交往与合作将会更加频繁和紧密。作为国家关系重要组成部分的党际关系,仍在继续发挥一般的政府交往无法替代的独特作用。新世纪的世界各国政党将更活跃,各国政党在社会阶级基础,思想理论纲领,内外政策主张以及组织结构,政治功能,运行机制等诸多方面面临新的情况和问题。特别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媒体的影响日益增大,经济,和社会问题成为民众关心重心的形式下,各国政党都在强化自身的适应能力与应变能力,都在根据新形式,新任务,利用新的手段俩扩大自己的社会基础,提升自己的政治作用和影响,以便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近年来,各国政党的国际合作与交往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努力实现党的宗旨,继承和发扬党的优秀传统和作风,在民族振兴的伟大事业中建功立业。
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他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难怪有许多思想政治课教师喊出了“政治课没法上了”的哀叹。那么,如何上好思想政治课呢?我看,除了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外,还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有获取知识的要求和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中小学教育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来。”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学生能力的培养,如果没有兴趣和主动性,如何培养能力呢?看来,学习兴趣的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青少年心理特点需要思想政治课必须激发学生兴趣初中生具有好动、善疑、形象思维能力较强、注意力不易持久的特点。在这一年龄阶段,他们能掌握些基本的抽象概念。不过在掌握复杂的抽象概念时,他们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如果没有具体形象做为支柱,他们就往往不能正确地领会这些概念。初中思想政治课具有一定的理论性、思想性,许多概念都比较抽象。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时一定要生动、形象、具体,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自觉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现行教材为兴趣教学法提供了依据现行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材,改变了过去的严谨有余、活泼不足的编排风格,从实际事例入手,调动情感因素,使内容显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很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这就为运用兴趣教学手段提供了客观依据,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提供了契机。
第三,在思想政治课中运用兴趣教学法也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1 世纪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年代。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光荣使命,就应该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紧迫感去发掘学生学习上的兴趣,寓教于乐,力求让学生对思想政治课产生兴趣,认真学习,善于思考,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报效祖国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当前,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学生的学习兴趣日益广泛。如果思想政治课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单调,就不能吸引学生,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因此,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几点方法 :
( 一 ) 是把握知识结合点激发学生兴趣知识结合点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它反映了客观世界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转化。通过大量研究调查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产生于学生认识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能正确把握知识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兴趣。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努力思考和理解那些结合点。因为只有抓紧住这些结合点,才能抓住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取得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效果。如在讲授国家本质时,先给学生讲明奴隶制国家是怎样建立的,然后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否代表整个宿舍成员的意志和利益?”回答是:“奴隶制国家只代表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再向学生说明奴隶制国家的主要职能。让学生思考:“奴隶制国家是哪个阶级统治哪个阶级的工具?”回答是:“奴隶制国家是奴隶主阶级统治奴隶阶级的工具。”最后发问:“那么,奴隶制国家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正是各种事实的接合点,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到这一点上,就在学生面前揭示出一种新的知识 ----- 在阶级社会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这就是国家的本质。这校就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既符合认识的规律,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积极思维,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掌握比较抽象的知识。只有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准确地把握了各种知识的接合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 二 ) 是设疑、解疑激发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有疑问才有思维,经过思维才能解疑,有所进取。教育家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需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释疑、解惑,可极大地引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愤愤、口悱悱”的状态,促使他们积极思考。当他们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给予解惑,他们就能收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如在讲“在社会主义时期,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在我国已被消灭,但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将长期存在,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激化。”问学生这句话是否矛盾,应怎能样理解?问题一提出,一石激起千层浪,都议论纷纷,课堂气氛活跃。接着又提出问题:“如果一支敌军被我们歼灭了,能否说,就没有一个散兵对我们打冷枪?然后又向学生提问:在社会主义国家内部剥削阶级各种影响及腐朽思想的遗毒是否还存在呢?在国际上危害社会主义制度的反动势力是否存在?”并举例说明,这一问一答,使学生很快进入了角色,引起兴趣,明白了道理,提高了思想觉悟,这比平铺直叙讲理论更有峰回路转之效。
( 三 ) 是以生动形象的比喻激发兴趣诚然,中学生思想政治教材中一些理论比较抽象,但这不能和枯燥无味划等号。如果我们在注意理论性、科学性的同时,能讲究一点趣味性,把阐述理论同形象化叙述融为一体,就可以使理论增添感情的色彩,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理解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断提高自己思想认识水平。尤其在讲授中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可以起到由此及彼、触类旁通、以少胜多的效果。比喻恰当,不仅能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理解,加深印象,加强巩固。如在讲“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支配人类社会发展的普便规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道理,可以用“量体裁衣”打比喻,即把生产力比作人的身体,把生产关系比作衣服。并说明人身体随着年龄的增大,身高不断地增高,所穿的衣服也要随身高的变化而不断更换尺寸,这样做出来的衣服穿在身上才合体。正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辩证运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这一客观规律起作用的结果。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同样是这一规律所决定的,用“量体裁衣”来说明说明“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就把这一深奥的道理浅显化了,取譬贴切,印象深刻。这比泛泛地谈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效果要好的多。
( 四 ) 是以优美感人的语言激发兴趣 “辞不可不修,说不可不善”。闪耀着智慧光辉的语言具有丰富的表现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深刻地指出:“如果你想使知识不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最重要的创造工具。”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感受召力、战斗力也来自教师的语言力度,语言技巧、语言风采。如果一个教师富有严谨、简洁、精炼、准确、抑扬顿挫的教学语言,就能拨动学生的心弦,促进记忆的持久,思维的活跃,想象的丰富,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 五 ) 是以形象的漫画激发学生的兴趣漫画,她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而且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道理,发人深思,回味无穷。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漫画会使学生情趣盎然,学习兴趣倍增,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社会主义民主”时必然有提到资本主义民主,如何对照资本主义虚伪的、有欺骗性的民主,讲清社会主义广泛的、真实的民主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除了运用列表对照分析,引用大量数据来说明的方法外,还采用了漫画的形式加强教学效果。如用“跷跷板”漫画 ----- 跷跷板一端坐着一头驴头人身像,另一端坐着一头象头人身像,中间是美国白宫,在象驴身上分别写着“民主党”、“共和党”字样,他们分别代表美国民主党和共和党,这表明美国政治两党轮流执政的真实面貌。这就清楚地说明,资本主义的民主,不过是两党之间的民主,是有范围、有层次的民主,而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没有参加国家管理的民主权利,因而是虚伪的、表面的一部分人的民主。反之,则说明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具有广泛性、真实性的真正民主。这比抽象的说教讲授既生动又形象。运用这种方法达到了既掌握知识,又用知识理解社会现象的目的,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兴趣愿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了素质教育关于培养学生能力的要求。
( 六 ) 是以良好的态势激发兴趣这里的态势不是指由于几种力量对比出现的战略形势,而是特别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适用的身体语言,包括教师讲课中的态度、表情、姿态等。态势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是一个人内心心理活动的对比,它反映了一个人喜、怒、哀、乐、爱、憎等丰富的情感,这种身体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不仅对口语起辅助作用,而且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容易引起情感共鸣。正因为“态势”具有上述功能,因此,教师在课堂上除了运用有声语言外,还恰当运用身体语言,用亲切和蔼的语言、面容、期待的目光、适当的手势动作,来发挥态势对口语的深化补充作用,使教学有张有弛,富有节奏,有声有色,妙趣横生,从而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的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使学生把政治课不再看成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精神上的陶冶。
( 七 ) 是运用课本知识激发兴趣知识就是力量。针对中学生求知欲强的特点,笔者在讲课中尽量运用现成的教材满足学生的要求。如在讲“改革开放给中巨大变化”时,列举了课文中深圳改革前与改革后对比的例子:“昔日的深圳,是一个只有两条半街, 2 万多人的边陲小镇,街道狭窄,房屋简陋,工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如今它已经成为有 30 多万人口和 1 万多家工业企业的现代城市,高楼林立,绿树成荫,街道纵横交错,平坦畅通。十多年来,深圳的发展速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1990 年与办特区前的 1979 年相比,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67.8 倍 ; 工业总产值增长 263.4 倍 , 出口贸易总额增长 311.8 倍 . 随着经济的发展,深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全国率先进入小康水平。”然后问学生:深圳在短短的十年为什么会发生这样大的变化呢?深圳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是:“改革开放的结果。改革开放是符合中国实际,合乎时代潮流,顺乎中国民心,解放了生产力,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因此,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经过这样的安排,水到渠成,事半功倍。一些教师在备课时总是千方百计地搜寻教材以外的材料,不善于就地取材,利用教材现成的材料。孰不知,教材上的材料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具有较高典型性的。教师必须重视这些现成材料,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现成的东西似乎没有新意,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只要教师认真备课,善于吸收消化,灵活运用,同样也能激发学兴趣。
( 八 ) 是用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和利用特定的教学情景,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用真情实感感染学生,才能触及其灵魂,震撼其心魄,达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之目的。在讲授“热爱祖国”内容时,先让学生唱国歌,再让学生观看中国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时升旗仪式的录像,接着介绍历史上岳飞、邓世昌、李四光、钱学森等人的爱国故事。结果许多学生被他们的爱国行为所感动,纷纷表示要以他们为榜样,为报效祖国而努力,紧接着教师提出这样的问题:“那么新时期作为青少年应如何报效祖国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学好科学文化知识,将来为祖国多做贡献。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就达到了化理为情,融情入理的效果。另外教师结合自身独特经历和感受来说明教材上的一些原理,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若历其事之感。同样可以达到用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总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有效方法比较多,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备学生、备方法,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的目的。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结合工作实践,我体会到,要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教育中要做到三个结合。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激发大学生学习马克思兴趣论文,供大家参考。
马克思主义即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当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也包括经列宁对基继承和发展中国家,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为主要代表和中国共产党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家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是时代的产物。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家也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思想渊源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
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发展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学习这门课程对于学习其他课程是一个从宏观角度理解的基础,如果这门课程学习好了,其他课程也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我觉得学习这门课程对我最大的益处,不仅在于学习到了理论知识,更多的是让我自己的思想觉悟提高许多,分析和解决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大学生如何学习马克思主义
作为当代大学生,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更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在当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时代背景下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可以说,能否将大学生的能动性发挥出来,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因为,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而另一方面,这一群体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呈现出多种取向,在自身成长过程伴随着多重矛盾的出现,也存在着很多普遍性的问题。首先,进入大学迅速迷茫。大学已然成为很多同学的游乐场,令自身堕落颓废的温床,诸如此类。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不强,沟通交流的效果不佳,以自我为中心,所以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的缺失直接影响大学的正常发展。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终身学习的意识没有确立起来,我们要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大学生自然是社会中具有高个人修养、高文化素质的人群,所以,这个人群的学习意识至关重要,也是亟待加强的。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只有真正理解,才能将其运用到实际中,才能显示器无穷的力量,马克思主义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正确的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世界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科学,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论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他是一个相对真理,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学说,他是运动的。
使用实际手段追求实际目的的最实际的运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追求真理,有些大学生在理解马克思时,误认为马克思是一成不变的,这就大错特错了,它主张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他是彻底的科学性与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伟大的马克思倒是从来没有说过马克思主义是不变的,而是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的,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作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行,甚至发生错误,尊重和遵循客观规律,此外要,与时俱进。作为大学生,需要坚持马克思崇高信仰,树立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有远大抱负,在心里彻底摒弃有神论,对于当代大学生信仰众多的现象,其社会家庭的影响因素居多,将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人生指导,完成个人思想成熟,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也是必须解决的,这样才能避免大学生走很多弯路,实现人生价值。
将马克思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强调学习理论,武装头脑,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上下功夫,掌握基本原理及其精神实质上下功夫,掌握马克思的立场观点,并用以指导实践上下功夫。特别是从理论体系上来把握马克思精神实质,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从马克思角度考虑政治体制应该由哪些改进,及其发展方向。此外,大学生不应该将马克思当做单纯的理论,应该用科学的态度对待他,那些需要坚持,那些需要随时代而改变。在实践中看到理论,就是面对任何具体问题要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只要坚定地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指明实践的方向,就能够在实践中看到理论,实践越深入,理论越明晰。这种实践包括实践和理论两个层面,因为理论本身也是实践活动,只要不把理论看做是僵硬的教条。从根本上说,全部哲学史就是人类精神围绕真正的哲学方法,围绕辩证法而展开的斗争。大学生应该从思想自觉坚持马克思为指导,真正将马克思与自己切身生活联系起来。有部分大学生丧失了远大抱负,自己认为自己不行,前途茫然,是显而易见的错误,大学生应该始终坚信知识创造巨大力量,始终树立远大理想,伟大的导师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贡献全人类的人,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只有拥有远大抱负才有发展前进的动力,自觉投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中。心怀天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在与时俱进的今天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还教会我们思考问题,思考生活的方式,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一定的引导作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思想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件事上。理解马克思主义,不仅有利于我们用科学的方法认识事物,认清事实本质,更可以提高我们的逻辑能力、分析能力以及思辩能力。且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我们学好其他学科知识,认清当今形势和理解各项政策制定的基础。 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教导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人生发展,首先让大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原理特征及其方法,其次将马克思主义观点与理论运用到实际中去,最终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定位人生,确立人生目标。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我们大学生成长和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具有很需要的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对我们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方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摘要】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各大高校都开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课程的学习。而当代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学习和掌握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但事实上,高校大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采用恰当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兴趣至关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 教学手段
一.当前存在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言以蔽之,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从而得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道路。在我们党内,毛泽东最早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也就是说,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则主要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集体智慧的结晶。
当代大学生是学习和贯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主体,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建造者和接班人,也是我国实现伟大复兴和繁荣富强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课程是为了让当代大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加强学生的理论知识,为以后的自身发展与实践活动奠定理论基础,以便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但是,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大学生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缺失,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这门纯粹理论性课程,觉得这门课程相较其他而枯燥无味。在学习上目标不明确,缺乏动力和热情。所以也就经常能够看到这门课上的学生睡觉,玩手机,看其他科目的书籍。因为对课本知识的了解匮乏,再加上平时懒于听课,所以导致这门课程的最后成绩不理想。面对此类问题,高校应该采取相关措施,尽早解决,尤其是老师应当采取适当合理的教学手段提高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
二. 教师教学手段的运用: 1.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
现在绝大部分高校教师都采用照本宣读的方式授课,一节课只用一种方式教学,基本上是教师教学生玩的状态。事实上,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教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教师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正确的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一种平等的关系,而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相互促进与发展的,在学习中共同获取知识,领悟精髓。教师的责任不仅仅知识主动抛售抽象的难懂的理论知识,而应该诱导启发学生自己探索学习,以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只有在最开始的教学目的中深刻的明白领悟这一基本点,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知识。
2.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授课
现在我国自小学到高校课堂,除少数贫困地区没有设置相关配置外,信息技术基本得到普及。但就大多学校来说,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合理利用教室中的信息技术设备。很多时候,因为当堂所讲课本内容比较简单,教师就会放弃使用多媒体技术。尽管信息化教学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他们制作课件的水平与信息化教学的要求及教育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差距越来越大。从教师自身来看,除了教师本身制作课件的技术水平不够部分教师的多媒体应用技术不过关,课件制作不完善之外,更重要的是,教师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迷失了教学目的。比如课件元素杂乱,大多数教师制作的课件都能够熟练使用各种元素,如图片、声音剪辑、甚至能够制作很多复杂的动画,这些繁杂的课件因素有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内容产生干扰,学生会被有趣的课件内容产生兴趣,从来忽略对课件呈现的知识掌握。还有课件思路混乱问题,大多数教师制作课件往往是同一课件内展现了很多部分的内容,而各个部分内容之间却没有紧密的内在的联系。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使用多媒体技术,熟练掌握,合理应用,把握好一个度。
3.借鉴儒家教育思想
儒家教育思想中特别推崇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在当今课堂, 我们的教师也可以借鉴 这一思想。要根据学生的兴趣、能力、性格来实施不同的教育,要通过对学生的言论、日常行为进行观察,来了解不同学生的特点。当然,要是逐个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特点在如今的大课堂中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所代课程的系别来实施不同的教育。比如,对于文科系学生来说,对理论性知识理解能力强,可以讲多于练。比如艺术系学生,则通过趣味课堂展示更有利于学生学习。
4.师生互动
学习本就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师生双向互动过程。课堂死板,毫无生气,学生自然也不愿意学习。教师可以采取特殊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比如,可以借用视频音频引起学生关注,采用辩论方式,让学生模拟正反双方辩论课题加强知识理解。教师在课堂多采用提问方式,以小组讨论活跃课堂氛围。
三.小结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及当前当代大学生在课程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得出当代大学生在课堂中兴趣缺失,学习目标不明确,教师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而通过阐述教师教学手段在教学观念,教学技术,教育思想及师生互动四个方面,给当前存在的教学问题提供了一点观点。因为所阐述问题并不全面,所以不能得出定性结论,但希望能够帮助解决这一问题,提高高校大学生对政治性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李金蓉;儒家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重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1期
[2]聂小明;浅谈如何提高德育的实效性[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
[3]时美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立体化”教学模式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4]张学平;论师范学校政治课的教学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5]宋瑶;浅谈多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A];中国教育技术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