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大学生对人文修养的认识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包容和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伦理道德、渗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理想的课程之一。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跨度非常广,可以从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精神文明,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语言、艺术、军事、伦理、政治、经济——都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播到大学生当中去,让他们能够从中领会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又是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历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者们;那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寻者们;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贤良们;那些“舍生取义”的斗士们;那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爱国者们无不是我们学习和歌颂的对象,将古代文学中的这些经典篇目介绍给大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民族精神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去,从而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非常具有美学氛围的课程。从别有韵致的诗词到骈俪的辞赋,从意蕴优美的散文到情节曲折的小说,古代文学作品呈现着多样的形式美,具体到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离骚》的语言美、李白诗歌的韵律美、韩愈散文的格调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弃疾词的崇高美、苏轼词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灵美、《红楼梦》的人性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养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审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借鉴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试听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给学生完美的视听感受;在讲李白诗歌的时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如乔榛、丁建华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可以在他们激情的朗诵中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在讲《杜丹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视频,让学生既能领会杜丽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优美的曲调。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近些年来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积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及它强大的美育功能,承载着这方面的重任。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强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道德素质。其次,要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第三,还要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以此来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生;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包容和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伦理道德、渗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理想的课程之一。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跨度非常广,可以从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精神文明,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语言、艺术、军事、伦理、政治、经济——都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播到大学生当中去,让他们能够从中领会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又是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历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者们;那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寻者们;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贤良们;那些“舍生取义”的斗士们;那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爱国者们无不是我们学习和歌颂的对象,将古代文学中的这些经典篇目介绍给大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民族精神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去,从而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非常具有美学氛围的课程。从别有韵致的诗词到骈俪的辞赋,从意蕴优美的散文到情节曲折的小说,古代文学作品呈现着多样的形式美,具体到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离骚》的语言美、李白诗歌的韵律美、韩愈散文的格调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弃疾词的崇高美、苏轼词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灵美、《红楼梦》的人性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养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审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借鉴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上海大学的钱伟长曾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生动、感情强烈,其中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利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达给大学生,以提升其内在的人文素质。
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历代文人都以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从陈子昂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菜”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陆游的“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仁人志士所体现出来的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能够感染大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们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的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捍卫国家尊严,坚持民族气节的文学主旋律。因此,在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思想、爱国精神进行深入的讲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报国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素质,孟子“舍生取义”的道义精神,孔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精神,《礼记》中的“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的诚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良好爱情观,《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张中丞传后序》中张中丞和南霁云视死如归的精神,陶渊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中体现的亲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现的友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了无数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善待他人、关爱他人,真诚、善良、正直、无私、宽容等美德,都是我们今天培养大学生良好伦理道德素质的深厚文化基础,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情感资源。
首先,一个优秀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树立民族信念,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把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民族精神的优秀部分精准地传达给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形式上,还体现在思想上。这就需要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彻底地理解作品,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使学生吸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气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对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一刻也不能放松对自己教育和教养的提升。要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各朝各代的文学家、文学作品如数家珍。与此同时,还应该及时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及时更新看法和观点。
教师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不仅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也会对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形成产生很好的影响。因此,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古典气质,具有一种不问世事的洒脱之气,从而能够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由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这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胸中有情,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对传统文化、对古代文学有着强烈的爱,并把这种爱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性介绍,而是将自己对作品的欣喜之感、激愤之感、无奈之感等情绪传达出来,以此来感染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学习一些诗词、散文等的朗诵技巧,用自身充满感情的朗诵打动学生,吸引学生。
善于引导,提倡“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他强调: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并认为“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知识,即使是人类已经知晓的。但只要这些知识是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几个重要的步骤: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可用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分析资料,作抽象概括并从中引出结论——引导学生从逻辑上和实践上证明自己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高校的素质教育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辅助手段,让教师有发挥研究专长的机会,突出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科研兴趣和科研方法。 减少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讨论的机会,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有悖于固有结论的独到看法,并且给予帮助和指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治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形式。这种方法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时期依然采用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试听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给学生完美的视听感受;在讲李白诗歌的时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如乔榛、丁建华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可以在他们激情的朗诵中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在讲《杜丹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视频,让学生既能领会杜丽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优美的曲调。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还可以将古代文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式来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将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讲,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文学的传承与变革。另外,如果我们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相比较来讲授,学生就可以认识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文学韵味的独特之处。
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毕竟教会学生某个知识不如教会他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加强他们自身动手、动脑的能力。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首先是课程论文的形式。写论文是文学课程考察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写论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如何选题、查找资料、提出创新点,以至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让学生在课后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相应的论文,这个完成课程论文的过程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不仅如此,今后在对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作家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另外,还可以采取专门的实践课程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开始了尝试。我们设立了“古代文学专题研习工作坊”的课程,共2个学分,每周2课时。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根据古代文学作品选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朝纵深的方向拓展,给学生布置专题,让学生结成小组在课下根据专题内容来查资料、准备教案,并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由教师做相应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通过查资料、准备教案的过程对本专题有了清晰深入的认识。这种方式的学习效果要远远高于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总之,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形式。这种方法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时期依然采用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今天读文网小编将与大家分享:浅谈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相关影响分析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摘要]近些年来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积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及它强大的美育功能,承载着这方面的重任。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强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道德素质。其次,要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第三,还要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以此来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 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生;人文素质
[论文正文]
浅谈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影响分析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包容和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伦理道德、渗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理想的课程之一。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跨度非常广,可以从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精神文明,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语言、艺术、军事、伦理、政治、经济——都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播到大学生当中去,让他们能够从中领会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又是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历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者们;那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寻者们;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贤良们;那些“舍生取义”的斗士们;那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爱国者们无不是我们学习和歌颂的对象,将古代文学中的这些经典篇目介绍给大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民族精神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去,从而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非常具有美学氛围的课程。从别有韵致的诗词到骈俪的辞赋,从意蕴优美的散文到情节曲折的小说,古代文学作品呈现着多样的形式美,具体到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离骚》的语言美、李白诗歌的韵律美、韩愈散文的格调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弃疾词的崇高美、苏轼词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灵美、《红楼梦》的人性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养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审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借鉴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上海大学的钱伟长曾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生动、感情强烈,其中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利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达给大学生,以提升其内在的人文素质。
1、爱国情感教育
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历代文人都以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从陈子昂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菜”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陆游的“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仁人志士所体现出来的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能够感染大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们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的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扞卫国家尊严,坚持民族气节的文学主旋律。因此,在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思想、爱国精神进行深入的讲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报国精神。
2、道德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素质,孟子“舍生取义”的道义精神,孔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精神,《礼记》中的“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的诚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良好爱情观,《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张中丞传后序》中张中丞和南霁云视死如归的精神,陶渊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中体现的亲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现的友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了无数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善待他人、关爱他人,真诚、善良、正直、无私、宽容等美德,都是我们今天培养大学生良好伦理道德素质的深厚文化基础,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情感资源。
首先,一个优秀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树立民族信念,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把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民族精神的优秀部分精准地传达给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形式上,还体现在思想上。这就需要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彻底地理解作品,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使学生吸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气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对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一刻也不能放松对自己教育和教养的提升。要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各朝各代的文学家、文学作品如数家珍。与此同时,还应该及时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及时更新看法和观点。
教师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不仅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也会对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形成产生很好的影响。因此,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古典气质,具有一种不问世事的洒脱之气,从而能够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由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这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胸中有情,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对传统文化、对古代文学有着强烈的爱,并把这种爱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性介绍,而是将自己对作品的欣喜之感、激愤之感、无奈之感等情绪传达出来,以此来感染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学习一些诗词、散文等的朗诵技巧,用自身充满感情的朗诵打动学生,吸引学生。
善于引导,提倡“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他强调: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并认为“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知识,即使是人类已经知晓的。但只要这些知识是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几个重要的步骤: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可用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分析资料,作抽象概括并从中引出结论——引导学生从逻辑上和实践上证明自己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高校的素质教育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辅助手段,让教师有发挥研究专长的机会,突出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科研兴趣和科研方法。 减少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讨论的机会,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有悖于固有结论的独到看法,并且给予帮助和指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治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形式。这种方法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时期依然采用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
1、多媒体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试听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给学生完美的视听感受;在讲李白诗歌的时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如乔榛、丁建华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可以在他们激情的朗诵中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在讲《杜丹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视频,让学生既能领会杜丽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优美的曲调。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比较教学
我们还可以将古代文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式来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将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讲,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文学的传承与变革。另外,如果我们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相比较来讲授,学生就可以认识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文学韵味的独特之处。
3、实践教学
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毕竟教会学生某个知识不如教会他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加强他们自身动手、动脑的能力。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首先是课程论文的形式。写论文是文学课程考察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写论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如何选题、查找资料、提出创新点,以至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让学生在课后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相应的论文,这个完成课程论文的过程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不仅如此,今后在对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作家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另外,还可以采取专门的实践课程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开始了尝试。我们设立了“古代文学专题研习工作坊”的课程,共2个学分,每周2课时。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根据古代文学作品选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朝纵深的方向拓展,给学生布置专题,让学生结成小组在课下根据专题内容来查资料、准备教案,并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由教师做相应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通过查资料、准备教案的过程对本专题有了清晰深入的认识。这种方式的学习效果要远远高于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总之,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谈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
论文关键词:奥林匹克精神 人文价值 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生
论文摘要:从人文价值的角度,探讨奥林匹克精神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包括:促进世界和平,人们在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奥林匹克的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民族和爱国主义精神?理想主义精神?公平竞争意识等方面的集体体现?奥林匹克的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重要的启示,奥林匹克精神树立了大学生爱国奉献和集体主义观念,重在参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公德意识和公平精神,激励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充实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浅谈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对当代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启示
《奥林匹克宪章》中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通过开展没有任何形式的歧视,并按照奥林匹克精神指导下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和平而美好的世界做出贡献?从奥林匹克思想体系的整体结构来看,奥林匹克精神是这一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了互相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思想就不可能得到贯彻,奥林匹克运动也就无法实现其促进世界和平和建立美好世界的目标?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迅速推进,不仅给我国经济领域带来了深刻的改变,社会的大环境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代大学生是备受社会关注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很容易接受新观念?然而,在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对大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如何建设好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利用当前大学生高度关注并积极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契机,开发对人类文明与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奥林匹克思想,探索大学生教育的有效方法与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促进世界和平,建立更加美好的世界
和平的实现,离不开政治?经济?军事等一系列复杂因素的影响?但是向往和平?追求美好生活却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奥林匹克运动试图通过体育运动竞赛沟通各国人民之间的互相了解,在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建立起友谊,促进世界和平,减少国际间争端和战争威胁?因为奥林匹克运动的精神与人类社会进步的正义事业的追求目标相一致?目前促使奥林匹克运动成为世界和平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育外交成为国际关系交流的重要手段?
1.2重在参与,永不言败,在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不断进取?顽强拼搏?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也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在奥林匹克赛场,它永远激励着运动员去攀登体育运动的高峰,不断地超越自我?超越他人?运动健儿靠的正是这种精神,在顽强拼搏的体育赛场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的世界纪录,或是在日复一日地刻苦训练和顽强拼搏中,努力实现着对美好目标的追求,甚至绝大多数运动员明知希望渺茫,仍在付出辛勤的汗水实现着自我极限的超越?
1.3体现了人类社会对“真?善?美”追求的统一
“友谊?团结和互相了解”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在公平竞争的精神原则下,让世界人民通过奥林匹克运动来寻求一种互相了解?友善待人?平等交流?团结共进的文化方式?奥林匹克运动寓意人类的团结?友谊与和平,她的产生与发展带给人类的是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追求的统一,是人性本质的反映?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是对人类本质的特有表现,它表现为公平竞争的体育精神,体育运动禁止“兴奋剂”,统一规则,维护裁判公正,就是体育运动追求“真”的体现;“善”表现为体育文化的国际性与无国界化,它不受国籍?种族?民族的影响,远离政治的奥运创始原则,并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为世界人民,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友善待人?增进友谊?追求和平的理想环境,其表现为人类向往和追求“善”意的终极关怀;“美”不仅表现为集体竞技的和谐美?个人竞技的竞技美,而且表现了人类对完美的精神的追求?奥运赛场重在参与?永不言败,只有强者?没有弱者的拼搏精神,正是人类对“美”的永恒追求?
2.1奥林匹克精神是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
百年奥运,风云变幻,不变的是始终如一的人文精神?为了生存,人必须具有强壮的体魄?健全的心智和钢铁般的意志?奥运人文精神强调以人为本,人是作为目的,而非工具出现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是人类的自我实现与自我肯定?奥林匹克主义给竞技运动设置了一个理想主义的目标和方向,它强调体育的人文价值,强调体育应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进而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的社会的建立?
2.2奥林匹克精神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奥林匹克运动赛场的竞技是国家民族精神的竞技,它与一个民族的政治?经济变迁?国力的增强或民族复兴密切相关?国运盛,体育兴,一个国家在奥林匹克运动实力的强弱是其经济实力和民族精神的重要反映之一?正是从这个窗口,全世界的人们看到了一个国家国力的强弱?在那里,国旗的升起?国歌的奏响,代表了国家的荣誉,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和健儿强烈的爱
国主义精神?每当此时,唤起的是整个国家民族精神的振奋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此时,在人们的心中,祖国的利益和荣誉高于一切?这种精神不仅在体育赛场激励着运动健儿的顽强拼搏,而且提高了国家全民族的凝聚力?奥林匹克运动精神,既是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蓬勃发展的精神动力,更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动力?
2.3奥林匹克运动精神之魂反映理想主义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是奥林匹克运动的思想,也是运动健儿不断进取?顽强拼搏和永不满足的奋斗理想?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不仅是体育赛场的精神动力,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思想的精义是超越?是创新,它要求人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去追求新的完美?正是源于这种理想主义精神,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向前发展?
2.4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反映出人类的道德与追求
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竞赛的理想准则?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费厄泼赖”(fair play),是一种人道礼让的平等精神?其意义之一,是寻求一种奥林匹克赛场在条件相同状态下公正?公平的竞赛;其二,是通过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来实现无种族差异的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虽然,今天的奥林匹克赛场存在着许多违背体育道德的不公正因素,但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却是人类对体育道德的永远追求?
人文素质包括文化素养?艺术修养?思想道德素质等诸多因素?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主要体现在文化素养?审美情趣?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而奥运精神人文价值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多方面的启示?
3.1引导大学生树立爱国奉献精神和集体主义观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主题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奉公守法,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多做贡献?作为社会栋梁的当代大学生,应该通过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了解和学习,更加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克服和抑制与社会伦理准则和法规制度相悖的不正当的个人利益和狭隘的小团体利益?把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在一起,在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鼓励他们挖掘自己的最大潜力,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从而主动地提高社会责任意识?
3.2培养学生重在参与,积极进取的顽强拼搏精神
“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格言号召人们在思想上要达到一个新境界,不断追求进步,不断克服障碍去争取更大的胜利,体现奥林匹克的教育价值?而高校体育教学课程改革,主要是培养学生3个方面的能力,即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借用奥林匹克“格言”的理念,是培养学生进取精神的有效途径?
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对学生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学生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和终身体育的习惯?因此,应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出发,科学?合理地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到学生当前的实际情况,可以分为几个不同的层次,又一定要有“超前”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始终能保持一种不断进取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人类的一种内在力量,是人类社会自强不息?发达昌盛不可缺少的高贵品质?并把这种高贵的品质迁移到今天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中去,不论有多少艰难困苦,遇到什么阻力?障碍?艰险,都要拥有“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英雄气概?
3.3提高大学生公德意识和公平竞争精神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竞争精神在不断增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上相当一部分人唯利是图思想作祟?缺乏诚信友爱?公平竞争意识淡化,甚至丧失民主与法制观念,不利于和谐社会发展?因此,矫正大学生的这些思想偏差,可利用奥林匹克运动的“公平竞争精神”教育大学生?在奥运会上,运动员是在一套被国际社会共同承认的“规则”下进行实力对抗,不论种族?国籍和宗教信仰,参赛者在比赛场上都是公平的,谁也无法享受特权,任何人都不能逾越和凌驾在规则之上?奥运会的这种精神在向社会传达公平竞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为人类社会树立一套公平竞争和规范竞争的模式,对引导大学生提高公德意识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3.4激励当代大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人性的完满?身心的和谐发展一直是奥林匹克精神人文价值的集中体现?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的人格教育,教师要认真贯彻“利他取向”的教育原则?这种教育原则是使学生学会换位思维,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体验他人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助人行为,最终形成具有良好道德品行的人格特征?高校体育教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活动,激烈的对抗竞争,频繁的人际交往和多种形式的身体活动,都为实施“全人格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多种社会角色的尝试机会,要使学生的个人行为适应群体的需要,与同伴建立协调一致的关系,学会主动关心他人,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共同进步?也就是要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既要使学生能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又要有团结协作精神?有责任心,这样才能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
高校的体育教
学活动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竞技运动知识,更要注重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文化的解读,充分发辉奥林匹克精神中的人文价值?这样不仅可以纠正长期困扰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种种误区,又推动中国体育教育的革新,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共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新名词透露了中共“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变化”。以前思想政治工作是教育人,现在提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执政党对人的关怀、社会对人的关爱,严肃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始关心人内心的感受,引导人们正确对待自己、他人和社会,正确对待困难、挫折和荣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人文关怀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全文如下: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改革已进入全面的转型时期,在这重要转型时期,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深入分析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并据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和策略,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能够显著地提升大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和生存能力,能够有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同时立足于当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需积极地引入人文关怀的概念,要让学生切实明白“做人为何”“生又为何”的人文教育真谛,要积极引导学生深刻体会人文教育的内涵,鼓励并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创造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切实提高当前大学生的人文素质,这对我国当前的教育改革的深化以及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实施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据最新的调查研究表明,虽然我国目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主流,但一些突出的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佳或有问题者呈上升趋势,在大学生群体中,有大半都有过心理问题,或多或少地出现过心理偏执现象,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是造成大学生辍学、自杀等这些不良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在大学生群体中,独生子女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的概率更为严重[1]。据此,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流是好的,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景是不容乐观的,造成当前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庭影响
家长是每一个学生的启蒙教师,为此,学生家长品质的优劣、文化水平层次的高低、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以及家庭环境等众多因素无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纵观我国当前的家庭教育现状,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自身的条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不利,很多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极为粗暴,动辄打骂孩子,使得孩子从小就对父母望而生畏,和父母自然也交流甚少,缺乏必要的情感沟通和交流。孩子在家庭成长过程中,往往遭遇到困难得不到有效的家庭帮助,在学习生活中遇到挫折也难以得到家长的有效引导和鼓励,致使这部分学生往往容易遭受更多的“压抑感”和“委屈感”。
2.学校教育不当
受制于整体的教育环境,我国的高校教育在某些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和弊端,片面重视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而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国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体制的弊端在一定范围内还将长期存在,高校教育虽不像中学教育那样片面追求升学率,但这种应试教育的弊端依然存在,很多高校片面注重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教育,将学生专业成绩的优劣作为衡量学生的主要标准,这势必会造成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单调,使得很多学生不得不面临严重的升学和就业压力,长此以往,势必会造成众多学生存在持续的心理压力和一定的心理问题。
3.社会不良影响的存在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腐朽思想和自由主义思潮日益渗透到当前的大学生群体,而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自身的思想成熟度还不够稳定,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还处在形成和稳定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对社会上各种现象和是非缺乏清晰的辨认,尤其是西方的一些色情暴力影视等内容的传入,对大学生思想造成了巨大的冲击,有的学生对这些甚至倍加推崇和模仿,这些来自社会上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当前大学生的一些非正常心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所谓的“人文”包括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因此,人文素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成是文化素质,即指为人处世的基本素养。一般而言,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人文知识、人文态度和人文精神,在这其中尤以人文精神最为重要,人文精神是整个人文素质的最高形态[2]。人文教育对学生内在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人文教育即是通过积极有效地传播人类文化,将这些优秀的文化内化成人的稳定的基本品格。这些品格包括我们的人格、品质和修养。通过这种品格的内化,人文教育可以使学生的言行更加符合社会进步的标准。
由此可见,人文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使学生积极地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和如何生存。人文教育的必要性还体现在它是我国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教育并非简单意义上的追求完美的人性,而是要通过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怎样做一个顺应现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文明人。在人文教育的过程中,需要进一步凸显出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人之间以及人自身内在的理性、情感和意志的和谐性,积极领悟其中的真谛所在,并用以帮助大学生解决在现实学习生活中所面临的各种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矛盾,要积极鼓励大学生更多地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并据此有效探索个人成长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契合点,进一步明确并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用以满足自身自尊和成功的需要,进一步协调好内心的和谐和均衡发展。
1.积极消除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误区
近年来,关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引起了各高等院校和相关教育部门的关注和重视,各院校及相关教育部门也采取了积极的措施有效地开展了众多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取得了积极的成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就当前我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现状来看,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存在着严重的失衡性。如有的高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意义认识不足,不明白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没有产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应有的重视并预以加强,更有甚者,片面地认为,大学生已经成年,其个人的心理品质业已定性。
要想切实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必须要积极地转变观念和认知,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坚持事实求是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充分认识到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融入相关的人文教育策略,积极地消除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各种误区,并据此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德育的均衡发展。
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
高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主要机构,如果高校本身不能对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其自身的心理特点有着充分的认识和把握,那么在此基础上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势必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意义。建立大学生的心理档案能够更好地体现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学生的心理档案一定要依据科学规定的量表,全面描述并反映学生的智力、个性及学习适应性,要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未来的职业潜能有着准确的描述和预测,能够较为客观全面地分析学生心理的各个侧面,对学生的评估要坚持从内到外的整体勾画。
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能够为相关教育工作者实施科学育人措施提供必要的依据,也能为高校有针对性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相关的心理依据。同时还能帮助学生提升对自身的认知,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从而显著地帮助他们预防和缓解种种心理问题。
3.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
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群体,往往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冲突。这些压力和冲突来自多方面,如学业上的不顺,感情上的纠葛,人际关系的紧张以及自我角色的模糊等。这些常常使得大学生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为此,在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要据此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文关怀,积极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团体凝聚力和心理归属感。群体心理的有效建立,能够进一步增强群体对学生以及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吸引力。正是因为群体具有共同的目标,才能对群体活动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学校的任何教育措施,必须要有学生的主动积极参与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通过营造良好的群体心理,使得学生在群体之中建立更为融洽的同学关系。同学彼此之间相互信任和尊重,互助互爱,对于形成健康、和谐的人际心理氛围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的突出问题,在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帮助,帮助学生积极地融入到健康、有序的群体生活中去,增强他们的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归属感,对于优化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理想信念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教学是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途径。因此,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党性修养,不断创新教学理念,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和实际问题,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引领。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课教学与大学生理想信念培养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理想和信念是人实现自我价值的具体体现。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体现了大学生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是支配和左右大学生活的精神动力。近年来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产生了一定的冲击,怎样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是当下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从当下大学生的现状出发,找出大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从而找到合理有效的方法,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理想和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能点燃人生的激情,激发人们的才智,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古今中外,凡是为人类进步事业做出杰出贡献的人,无不具有远大的理想、崇高的信念。青年时期,是播种理想、确立信念的黄金时期,是规划未来、设计人生的关键阶段。确立怎样的理想和信念,直接关系到青年大学生度过什么样的人生,从根本上决定青年大学生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大学生追求远大理想,坚定崇高信念,在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理想,是自身成长的现实需要,是国家和人民的殷切期盼,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就总体而言,当下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主要分为积极健康向上的和理想信念模糊、价值观不正确、社会责任意识不足、心理素质不强的消极的理想信念两种。积极的理想信念在大学生中占大部分,这部分大学生对于祖国和个人有着明确的认识,能够充分认识到个人对于国家发展的影响,他们热爱党和国家,对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足够的信心,这部分人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成才愿望非常强烈。消极的理想信念主要表现在这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前途迷茫,对党的指导思想存在质疑,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缺少团队合作的能力。虽然这一部分人占大学生中较少的一部分,但我们必须要重视这些问题,因为对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构建全面小康社会的中国来说,每一个大学生都是一笔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确保我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1.西方文化的冲击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当今社会已经成了信息化全球共享时代,越来越多的西方文化进入了中国,大学生作为最善于接受社会新技术新思想的年轻活力一族,西方文化对于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吸引力。但是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很好地认识到西方文化的弊端,盲目地去全盘接收和推崇西方文化,产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质疑,树立了非科学的价值观,他们的理想和信念也就产生了偏差。
2.对于社会认识的不明确
我国的社会经济制度、社会组织形式、就业形势、利益分配模式从改革开放以来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这些变化和差异性在不断增加,人们的选择也就越来越困难。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这些变化,在选择上出现了一定的偏差,造成了这部分学生对于自己未来的迷茫以及自身能力认识不足的情况,严重影响了他们科学理想信念的树立。
3.网络不良信息的接收
经济的不断发展带动了电子计算机的发展,电子计算机走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大学生处在社会的最前沿,互联网对于他们的冲击十分巨大,互联网上的信息量非常大,各式各样的信息都可以在上面传播,一部分大学生在互联网上接收到许多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于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产生了影响,造成了这部分大学生理想和信念出现偏差。
4.家庭教育的影响
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有一部分独生子女在过多的家庭照顾下长大,致使这部分大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缺少团队合作意识,对社会的认识大多处在人为想象的理想环境中,以上种种原因造成了这部分人不能够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1.正确认识西方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西方文化有好有坏,我们在讲授“继承爱国传统,弘扬中国精神”这一章的教学时,应注意向学生讲解西方文化的利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讲解西方文化相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优势和劣势,让大学生能够科学全面地认识西方文化,引导他们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更好地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2.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联系
正确认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联系,有利于党所实行的政策、策略和方针的正确实施。在充分认识到个人成长关系到国家发展这一点的基础上,大学生就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我们在讲授“领悟人生真谛,创造人生价值”这一章时,可以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让他们把个人成长成材与国家和社会的前途命运联系到一起,使其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3.教育大学生对于各种观念和信息的识别
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传授正确的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处在信息冲击前沿的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我们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时不仅仅要教授大学生科学正确的理想信念,还要帮助他们识别各种观念和信息,只有全面地了解各种观念和信息,才能够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4.教育大学生了解真实的社会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时还应该结合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现实社会的客观全面剖析,让大学生正确认识真实的社会,让他们学会脚踏实地地勤奋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和信念。
全面认识西方,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联系,各种观念信息的正确识别,了解真实的社会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育培养大学生科学理念信仰的有效方法,也是解决当下大学生理想信念产生偏差问题较为有效的方法,希望本文提出的这四种方法,可以对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起到一定的帮助。
相关文章:
1.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后习题答案2015年修订
5.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性质与要求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社会公德建设是我国道德建设的基础工程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深入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战略方针,提倡公德、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条件下,正确认识我国大学生的社会公德现状,研究并大力加强大学生的社会公德建设,保证我国社会公德整体建设的健康、快速、持续发展,是具有积极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的。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打击精心准备的:论大学生个体修养与社会公德建设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当今社会大学生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的重要性,分析现今大学生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的现状及其原因,并根据这些提出了加强大学生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修养;社会公德;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实践
火,只能把铁炼成钢,却不能把铁烧成灰烬。 ——刘白羽
在命运的颠沛中,最容易看出一个人的气节。
南宋爱国名将文天祥坚持抗敌,兵败被俘,元将张弘范劝他归顺,将其随军带至涯山,要他写信给宋朝守将张世杰劝降。文天祥反问:“吾不能保护父母,乃教人背叛父母,可乎?”并写下了《过零丁洋》这一著名诗篇。后被带至元大都,终不屈服,被斩。其妻收尸时在他衣带中发现一篇他写的赞文,正写:“孔子成仁,孟子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
1928年3月,由于叛徒出卖,向警予被捕。在法庭上,她大义凛然地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的背叛和镇压革命的罪行;在狱中,她顶住酷刑考验,鼓励难友坚持斗争。在押赴刑场途中,她还激昴地向沿途群众演说,宣告革命者是杀不完的,革命必然成功。敌人残忍地将她杀害。向警予,英勇就义!
在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出现过许多像这样爱国爱民,为民族为社会舍小家顾大家的杰出人物。“公义胜私欲”是中国传统道德的根本要求。两千多年前的《诗经》已经提出“夙夜在公”的道德要求;《尚书》也有“以公灭私,民其允乐”的思想;西汉初年的贾谊在他的《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宋代的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大学生道德建设是社会公德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而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的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同学们的一生影响都很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的教育,把当代大学生培养为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战略意义。大学生与社会公德(二) 大学生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建设是加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在社会生活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于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道德调控的范围不断扩大,调控的手段或方法不断丰富,更加科学合理。道德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社会公德是每个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是调整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社会公德是文明程度的体现。
(三)大学生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建设是完善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重要环节。 大学生是青年中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群体,是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和传播者,又是社会文化的创造者,应该在社会公德方面体现较高的素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道德修养和社会公德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一)大学生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的现状。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败坏的事例屡次出现在我们身边。在大学校园里,考试作弊现象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作弊形式也由过去的抄夹带、传答案等秘密行动发展到公开抄袭、集体作弊等等,带手机,发短信,买答案,甚至找枪手替考。尽管各高校采取了最严厉的处罚措施,但这股风头并没有被遏制住
有的同学公共卫生习惯差,随地吐痰,乱丢杂物,在课桌椅上乱涂和乱画现象比较严重,违反学校规章制度,上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就餐时任意插队,偷窃等现象时有发生,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屡禁不止,诚信意识淡薄,助学贷款久拖不还,基础文明行为失范,不能尊老爱幼,尤其是男女生谈恋爱时行为有失分寸, 集体主义观念不强,不愿参加集体活动,缺乏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艰苦奋斗精神差,享乐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不讲节俭,互相攀比,时有酗酒.抽烟等不良习惯,不能爱护公共财产,图书失窃,教室、实验室、宿舍等公共场所财物损毁严重,等等。上述行为虽然不是大学生的主流,但它产生的消极影响令人忧虑。因为它不仅影响了学生的生活学习,而且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社会公德教育显得极为重要。
“占座”也是大学校园里司空见惯的现象。晚自习开始了,人没到,有纸条、书本“占”着座位,后来的同学只能“望座兴叹”。更有甚者,“座无虚席,人不过半”,晚自习都快结束了,不少被“占”的座位却还一直空着。“占座”事情虽小,但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影响较大。很多同学对此感到既窝火却又无可奈何。
(二)对大学生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的现状原因的分析。
1、学校教育的缺陷造成了学生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观念的缺失。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是学校教育的应有内容,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在这一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多数学校往往过多地关心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和得失,以此来评判学生素质的好坏以及学校和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思想品德、道德修养、思想政治等重视不够。特别是对社会公德教育缺乏计划性、长期性,即使重视和加强了这方面的教育。多数学校也存在公德教育目标空泛、理想化、教育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公德教育过程抽象、空洞、学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道德行为能力不强,进而生中普遍缺乏道德实践。
2、家庭教育功利化思想制约了学生良好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行为的形成。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绝大多数家庭都认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极为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投资,也愿意花费时间去督促引导孩子的学习。但大多数家庭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教育,普遍存在重智力轻德育的倾向。特别是现在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处于核心地位,部分父母或长辈对孩子宠爱有加,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犯的错误,无原则地原谅。缺少必要的教育引导长此以往,造成了孩子惟我独尊、性格粗暴等不良习气。 这种习气伴随孩子进入社会,就会表现为目中无人、我行我素、自私自利、个人主义思想严重,使孩子缺乏公德意识。同时,很多父母也忽视了自身的人生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现实中,很多父母不遵守社会公德,不注重个人形象,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孩子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
3、大学生自身存在的思想行为弱点是其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失范的内在原因。
作为当代大学生,具有思想活跃、积极向上、富于想象力、勇于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自控能力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没有完全成熟,思想上活跃与混乱,单纯与复杂,自强与脆弱,理性与盲目等相互矛盾的状态在他们身上同时存在。一些学生由于考试成绩不理想,得不到老师同学赏识等,加上对社会的某些弊端和不良风气不能够正确认识,使人生价值发生倾斜,使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逐渐突出。厌倦、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也随之产生。很容易沾染打牌、抽烟、破坏公物等不良恶习。 生活中消极处世,冷漠待人,造成道德观念淡漠。部分学生由于家庭矛盾、生活挫折、贫困等出现了多种心理问题。
孤独、沉默、消极、冷漠.,甚至性格扭曲。 这也影响到了他们正确地待人处世。 如果处理不好,将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生活和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行为。
三、加强大学生个体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教育的方法途径。
(一)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增强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参加志愿者服务等公益事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了解社会、拓展实际工作能力,尤其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有极大的帮助。大学生培养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意识的实践活动有很多具体方式,既可以参加社会公德的宣传活动普及社会公德规范、传播文明新风,也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服务社会、回报社会;既可以参加学校的各种社会公益活动也可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加入各种社会公益组织。大学生参与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实践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什么是符合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什么是不符合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规范的言行,从而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素养,并带动他人,影响社会。
(二)在社会实践中增强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意识,践行社会公德规范。
从小事做起,从小节改起,带头践行社会公德规范。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所规范的行为包括社会公共生活中最微小的行为细节,这些细节极容易被人们忽略,而它一旦被社会群体中的大多数人所忽视,往往就可能形成不良的社会风气。因此,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意识要在点点滴滴的日常小事中培养,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其实,践行社会公德并不难,提升敬人礼让的境界同样不难,比如,见到老师长辈主动问候是讲社会公德;乘坐公交车主动为老幼病残乘客让座是讲社会公德;在银行、邮局等公共场所排队时自觉站在“一米线”外是讲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最后离开教室时随手关灯是讲社会公德;外出旅游时不在景点设施上随意刻画是讲社会公德,等等。道德的境界,就是在这些不起眼的一举手一投足间慢慢升华的。
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当正确认识弘扬思想道德与社会公德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加强思想道德与社会公德的教育,能够内化个人人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标准,不断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完善我们的人格和道德品质,成为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力量。只有将个人的道德修养与社会公德的建设联系起来,才能将我们祖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发扬传承下去,才能将我们祖国建设的更美好。
参考文献:
[1] 周之良.《思想道德修养》[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2]葛晨光.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规划课题<当代大学生社会公德状况的调查与思考>资助课题.2003
[3]李振远.在校园与社会间发育和变异的大学生道德文化[J].青年文摘,1998,(7).
[4]杨林国.当前德育问题的若干思考[J].南京师大学报,1997,(2).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复杂的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出现种种问题,其身心发展表现出不平衡,其价值观念呈现出多元化倾向。如何针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内在矛盾和种种问题有效开展工作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强化人文关怀,是解决这一课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重要措施。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试论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近年来,各高校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地注入了人文关怀的教育理念,其目的是要为大学生提供人文关照,赋予他们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的人文意义本文从思想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的内涵入手,强调了人文关怀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并根据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的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人文关怀的相应对策,其研究内容对各高校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思想道德教育 人文关怀 大学生
新形势下,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出发,尊重和理解受教育者,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渗透的人文关怀,值得各高校有关人员广泛关注和进一步的探讨。
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塑造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完善其基本素质。实现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则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实现全面的发展。
1.人文关怀是思想道德教育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生命意义的关注,它源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是强调人的理性、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
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有诸多观念都体现了人文关怀。例如:注重培养教育对象的自主性、独立性;尊重其个性差异;帮助其塑造自身、发展自身、完善自身等。思想道德教育中加强人文关怀是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涵和外延的丰富和发展,是思想道德教育发展的内在需要。
2.人文关怀是社会环境变迁的必然趋势
当前,我们正处在社会全面转型的新时期,社会不仅在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发生了空前的变化,而且在价值观上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迁。为了避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落于下风,教育工作者们应将人文关怀注入思想道德教育中,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这对各高校的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网络背景下对思想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的需求
随着科技的不断向前发展,网络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学生们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各种有价值的信息。由于各种信息的“狂轰乱炸”,很多大学生患上了心理疾病。信息“绑架了”某些大学生的意识,使他们往往热衷于与虚拟世界交流,忽视了现实生活,在学习的时候缺乏实践性。因此,高校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要以人文关怀关注学生,要引导大学生注重内在的反思和体验,让他们积极地进行自我构建,实现高层次的发展目标。
近年来,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得到了关注。人文关怀理念的贯彻实施也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由于传统教育观念和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人文关怀在得到提高的同时,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在教育内容上,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情感教育
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侧重理论知识,忽视情感教育。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往往用统一的标准要求每一个学生,导致学生千篇一律,缺乏个性。从而导致一部分同学因存在情感方面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患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做出极端事件。例如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生投毒事件等,无一不表明大学生人文精神状况不容乐观。因此,各高校在道德教育内容上要更多的关注大学生的情感方面的教育。
2.在教育过程中,教育工作者缺乏人文观念
目前,高校教育工作者承担着教育和管理的双重角色。由于工作量大,往往在管理中缺乏人文精神,对学生的感化也转变到了行为的规范和约束。随着就业压力的不断加重,教育者在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没有结合高校大学生素质的特点和实际需求,一味地强调社会价值。“从培养什么样的人方面来看,教育者也存在着缺失‘人文’观念的问题。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社会的整体利益,忽视学生自身的需要和发展。”这种忽视大学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的做法,显然是缺乏人文观念的。
3.在教育方法上,重灌输,轻交流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育者总是把自身所掌握的信息向受教育者单方向的灌输。在接受完整的知识体系的过程中,受教育者或多或少受到教育者价值观念的熏陶和影响。但是,这种教育方法忽视了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观念价值诉求。这种单方面的灌输、强制性的传播等教育方法违背了教学概念的内涵。
4.在教育实践上,各种教育力量尚未形成合力
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特定的学习和生活的实践范围,并同时受多个教育环境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学校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要想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的发展,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等力量的配合,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目前,这些教育力量相互脱节、缺乏有效地配合,未能充分地发挥思想道德教育作用。
通过研究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我们可以从教育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进行全面构建。以期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人文关怀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
1.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内容体系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构建人文关怀要遵循教育的内在规律,以“人”为核心,尊重、关心大学生的需要,完善教学内容,坚持理论灌输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要回归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从他们的现状出发丰富教育内容,要注重关心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满足他们的需要;唤醒主体意识,塑造独立人格;构建精神家园,引导终极关怀。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律、自决能力,树立自己的理想。
2.提升教育者的人文关怀素养
“德育人文关怀的精神性价值功能的实现,要求德育实践能够充分地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展现德育的人文关怀理念,使德育的实践过程真正地成为充分肯定人、尊重人、关怀人、帮助人、建设人、发展人、完善人的教育过程,从而更好地服务人、影响人、引导人。”教师在思想道德教育实践中居主导地位,是大学生的领航员。为了使教师全面关怀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各高校应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全面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
3.转变传统教学方式,倡导平等对话式教育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操纵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被改造者。因此,在传统教育看来,教育者的和受教育者的这种不平等关系是合情合理的。事实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德育主体,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地位是平等的,参与德育活动的机会也是均等的。并且,无论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平等的主体在从事德育实践活动。”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倡导平等对话式教育。
4.优化教育环境、整合人文关怀力量
作为思想道德教育对象的人,其生存、发展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大学生生活环境不仅局限于学校,也受家庭、社区、社会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使各个方面形成合力,营造一个全方位的教育氛围。除此之外,同辈群体在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和发展中起着其他环境起不到的作用。比如,能对同辈群体加以正确引导,就能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中发挥重大作用。只有优化教育、整合人文关怀力量,才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德性人格,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才会发挥作用。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有生命、有个性的鲜活的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重视人文关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必须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将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富有人情味、增强感染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文章从人文关怀这一视角出发具体阐释人文关怀的内涵及相关理论,总结现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人文社会实践不足与价值取向失衡等一系列问题,从全过程探析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人文关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过程
时代的飞速发展不断推动着经济全球化,教育国际化的步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表现出难以应对多种思想流变的迹象,注重人文关怀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提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体现了党在新形势下对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使思想政治教育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怀,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解放与自由的追求,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是人类自觉意识的提高。而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涵也是秉承人文关怀的本质,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以大学生作为发展主体,从而实现自身人格的提升,价值的追求等发展问题。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教育的公平与公正性。注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公平性与公正性是由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规律决定的,学校与学生双方作为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相互影响,共同进步,这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重要任务。
第二,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遍缺乏对大学生身心发展的考虑,导致了思想政治教育进程的缓慢和低效化状态。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因素来自多层次、各角度的社会关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的教育原则便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丰富性,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为每个人提供自主发展的空间,充分展示大学生的能动性与创造性,让其深切感受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的价值所在。
第三,显性与隐形教育相结合。显性教育是指以直接、公开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无法关注到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和内心需要,而隐形教育恰恰弥补了显性教育这项缺陷,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充分发挥人文关怀的功效。
人文关怀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入过程是指教育者根据客观规律,通过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促使他们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发展变化的教育活动过程。
首先,价值观的导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才,体现对人的主体需要与满足。
其次,从理论到实践。要明确把握大学生群体价值观的接受规律,抓住校园文化的感染与宣传作用,把课堂教学的知识与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相结合,从理论的主观感知内化为大学生群体的普遍价值标准和自觉意识,引导大学生把内化了的价值观念外化为具体的价值行为。
最后,构建一体化教育机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人文关怀的融入和发展就必须要加强教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建设发展,不断完善高等教育、管理和服务的全过程,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高校政工干部队伍以及一线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从而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有效机制。
第一,日常生活。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承担着巨大的压力,比如学业、就业、人际关系等各个方面,而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正是要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定期举办涉及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座谈会,及时了解、分析学生实际情况,作出科学评价。通过制定辅导员深入学生制度和导师制度,倾听学生看法,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指导,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成长需求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二,外部环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校内外两方面资源,在校内要积极寻求老师和学校各部门的帮助,提升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育人效果;在校外要努力开拓合作机制,积极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从大学生反映的每一个细小问题入手来规范工作。从而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大学生从入学报到至毕业离校乃至就业的始终,将人文关怀贯穿于高校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各个领域。
第三,心理疏导。当代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心理环境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该根据大学生的心理个性特征,依据人文关怀的基本理念,重视大学生的心理波动、心理感受和心理需求,把思想教育与心理疏导有机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服务,创造倾诉沟通的机会,探索建立心理危机干预、预警和宣泄缓释机制,给大学生以心灵的归属感和精神性寄托。
人文关怀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也是帮助大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合理地规划人生的一个过程,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更好地应对人生和社会的各种问题和矛盾。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认识自我是人类历史上亘古不变的话题, 心理学为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及方法。分析弗洛伊德、霍妮、马斯洛的心理治疗理论思想,指出了这些理论在 认识自我 这一主导思想上的共通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认识自我心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要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自我观察要全面,对所有属于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自我分析要科学,对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总结概括,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最后,自我评价要适当、正确,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看低自己。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大学生都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得到提高,能够有方向性的训练自己,完善自己。错误地看待自己则使自己沉溺在幻想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甚至可能会失去生命。
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
三毛曾经说过:“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是啊,寻求内心真正的安宁,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使自己快乐,才能变得成熟。像三毛一样。假如她没有认识到生活的乐趣,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所需要的,所追求的,怎么会有如今三毛的流浪文学,怎么会有华文世界的传奇女子,又怎么会有我们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永远的三毛。
正确的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
如果可以认识自己也不那么完美,就不用忙着去粉饰了;如果可以认识自己不那么伟大,就不用急着去证明了;如果可以去放弃自己的种种成见,就不用吵着去反驳了;如果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就不用哭着去申诉了;如果可以慢半拍,静半刻,低半头,就可以一直微笑了。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将自己的优点发出万丈光芒,将自己的缺点掩盖。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更加完美,将不用去模仿他人而遭到别人的嘲笑了。难道东施效颦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吗?春秋时代,西施因生病而蹙紧眉头,却更显得美丽动人、楚楚可怜了。然东施见此,连忙去效仿不想被贻笑大方。西施的美尽显在她的举止投足之间、谈吐之间,天生的美与气质并存,而东施却以丑闻名大江南北。若东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去模仿西施搔首弄姿,而是发扬自己的长处,那也不会落下今日如此耻笑。 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成功。
自然更替:“自然界中没有胜利和失败,只有更替。冬天让位于春天,夏天让位于秋天。羊吃草,狮吃羊。与谁强大无关。人心若能理解,那么人的灵魂则可能从肉体中解放找到成功。”正确认识自己,能够抓住机遇,获得成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进行替换。论点:认识自己才能赢得机会,取得成功。毛遂是战国时期有远见卓识且口才出众的外交家。他本是平原君家中的食客,当平原君要挑选20名食客去说服楚国出兵解救赵国时,他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抓住机会,大胆,自信的说:“我可以去。”果不其然,毛遂以出色的辞令说服了犹豫的楚王,就这样赵都解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关键时刻自荐,赢得机会,最终获得成功。因此,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赢得机会,使自己成功。 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安慰,赢得成功。
研究生是我国最高层次教育培养出的高层次人才,对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更肩负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伟大使命。近年来,国家逐年扩大研究生招生规模,而且缺乏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控制,导致研究生整体素质下降。随着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承受多重压力的研究生也随之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因此,如何改善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升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成为国家、社会和高校面临的刻不容缓的问题。
一、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国内各个专家机构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都做了大量的调查与分析。
2011年,马喜亭、李卫华用SCL-90及《研究生压力问卷》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和生活压力做了调查研究,存在心理问题的研究生占44.16%;与全国成人常模比较“强迫”、“抑郁”、“焦虑”、“恐怖”及“精神病”五个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成人常模。[1]同年龚惠香以浙江大学为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现状及需求做了研究,显示男性把“压力问题”排在首位,女性把“职业发展问题”排在首位;未婚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已婚的;农村家庭的心理健康问题大于城市家庭的。[2]2015年赵红伟、徐海燕用SCL-90量表对高校研究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有三成学生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并且与学历呈正相关的关系。心理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人际关系问题”、“学业问题”、“自尊问题”上。[3]
二、高校研究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1、追逐功利的心态
现在研究生越来越多抱着功利的心态进行学习和科研活动,这与个人有关,也与学校的教育有关。研究生的教育都强调论文、学习成绩和科研成果,而这些又直接影响到奖学金的评定。僧多粥少的局面也必然导致同学之间关系的疏远和相互猜忌。随着论文要求的越来越严格,而且对发表质量和数量都有规定,这也让研究生的心理负担加重。
2、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随着研究生的全面扩招,研究生的文凭价值降低,就业前景也不如以前那么好,有时甚至还比不上本科生的就业率。学历越高,期望值越高,对未来的期待也越大,但在现实中一些用人单位更愿意用更低的工资去聘用本科生,而一些研究生迫于现实压力不得不去与专科生竞争同一个岗位。研究生在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面前,往往都会产生挫败感。
3、网络导致人际关系淡漠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成为研究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与此同时,网络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日益凸显:网络交往淡化了生生与师生之间多方位的人际关系;沉迷于网络容易使研究生漠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降低现实的人际沟通能力;网络“教育”和“监控”功能的弱化,大量的不良信息正在慢慢侵蚀着研究生的责任感和道德感。长期人际关系的淡漠就会引发研究生心理和生理各方面的问题,表现为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思维缓慢、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丧失学习兴趣等。
三、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国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很重视,发展迅速,力度也大,但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研究生作为国家高素质、高层次人才,人们会认为研究生各方面素质都会高于大学生,但其实不然,要面对比本科生更大压力的研究生在心理素质方面相应会更容易出现问题,出现的问题也会比大学生的更严重。对比本科生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资源配置方面:服务层次不够深入;硬件设施方面不够完善;专项经费投入较少且来源单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培训力度不够;兼职为主且专业不对口,专职教师较少;男女教师比例不协调,女教师居多。教育体系方面: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四、加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1、发挥导师的引领作用
导师的治学态度、个人作风、道德修养对研究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导师不仅要指导学生的学业科研方面,还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做到关心每一个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亲人般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减压策略,共同应对实际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2、强化辅导员的陪伴作用
辅导员作为研究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与学生成为朋友,帮助研究生应对心理压力和问题,促进研究生健康成长。为了更好地做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还应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式教育为模式,以饱满的热情、积极向上的态度、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理论知识投入到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3、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
建立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的资料数据库,及时更新,全面动态地掌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督导制度,依靠专兼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提供工作日全天候个体咨询,对学生的心理危机进行及时的干预、有效的防范。因为心理咨询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有时候还可能出现反复,所以需要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4、积极开展体育锻炼等文体活动
体育锻炼不仅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而且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学生通过参与集体的体育活动,锻炼了身体,超越了自我,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增进了同学间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幸福感,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使生理和心理各方面都得到积极的发展。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学会做人 ,首先必须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客观要求 ,即深刻了解社会对他们的迫切需要 ,又真切感受市场经济对他们的实际压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认识自我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得到提高,能够有方向性的训练自己,完善自己。错误地看待自己则使自己沉溺在幻想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甚至可能会失去生命。
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
三毛曾经说过:“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是啊,寻求内心真正的安宁,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使自己快乐,才能变得成熟。像三毛一样。假如她没有认识到生活的乐趣,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所需要的,所追求的,怎么会有如今三毛的流浪文学,怎么会有华文世界的传奇女子,又怎么会有我们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永远的三毛。
正确的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
如果可以认识自己也不那么完美,就不用忙着去粉饰了;如果可以认识自己不那么伟大,就不用急着去证明了;如果可以去放弃自己的种种成见,就不用吵着去反驳了;如果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就不用哭着去申诉了;如果可以慢半拍,静半刻,低半头,就可以一直微笑了。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将自己的优点发出万丈光芒,将自己的缺点掩盖。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更加完美,将不用去模仿他人而遭到别人的嘲笑了。难道东施效颦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吗?春秋时代,西施因生病而蹙紧眉头,却更显得美丽动人、楚楚可怜了。然东施见此,连忙去效仿不想被贻笑大方。西施的美尽显在她的举止投足之间、谈吐之间,天生的美与气质并存,而东施却以丑闻名大江南北。若东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去模仿西施搔首弄姿,而是发扬自己的长处,那也不会落下今日如此耻笑。 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成功。
自然更替:“自然界中没有胜利和失败,只有更替。冬天让位于春天,夏天让位于秋天。羊吃草,狮吃羊。与谁强大无关。人心若能理解,那么人的灵魂则可能从肉体中解放找到成功。”正确认识自己,能够抓住机遇,获得成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进行替换。论点:认识自己才能赢得机会,取得成功。毛遂是战国时期有远见卓识且口才出众的外交家。他本是平原君家中的食客,当平原君要挑选20名食客去说服楚国出兵解救赵国时,他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抓住机会,大胆,自信的说:“我可以去。”果不其然,毛遂以出色的辞令说服了犹豫的楚王,就这样赵都解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关键时刻自荐,赢得机会,最终获得成功。因此,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赢得机会,使自己成功。 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安慰,赢得成功。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要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自我观察要全面,对所有属于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自我分析要科学,对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总结概括,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最后,自我评价要适当、正确,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看低自己。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大学生都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国家安全问题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否关注国家安全问题,能否在国家安全利益受到侵害时主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义务,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认识安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对外交流机会增多,办校规模和招生人数扩大,高校及其周边治安状况日趋复杂,各类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不安全因素增多。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方面,有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71%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43%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心理;80%的受调查人员的消防观念仅仅局限于火警电话119或发生火灾后等待消防队员的扑救,对于消防监督、火灾隐患整改、火场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强消防工作感到茫然;63%的受调查人员对消防防范工作认识不清或持无所谓的态度。
1、交通安全
当前,许多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轿车已不算希奇,摩托车更是普遍,学生骑自行车的很多,开汽车上学也已不再是新闻了。校园道路建设、校园交通管理滞后于高校的发展,一般校园道路都比较狭窄,交叉路口没有信号灯管制,也没有专职交通管理人员管理;校园内人员居住集中,上、下课时容易形成人流高峰等等原因,致使高校的交通环境日益复杂,交通事故经常发生。据相关数据统计,湘潭大学每年都有许多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校园内易发生的交通事故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识淡保许多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和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同时有的同学在思想上还存在校园内骑车和行走肯定比公路上安全的错误认识,一旦遇到意外,发生交通事故就在所难免。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注意力不集中。这是最主要的形式,表现为行人在走路时边走路边看书边听音乐,或者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2)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大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即使在路上行走也是蹦蹦跳跳、嬉戏打闹,甚至有时还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更是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危险。
(3)骑“飞车”。一般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宿舍与教室、图书馆等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所以许多大学生购买了自行车,课间或下课时骑自行车在人海中穿行是大学的一道风景线。但部分学生骑车技术也实在“高超”,居然能把自行车骑得与汽车比快慢,孰不知就此埋下了祸根。
2、消防安全
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净土,是莘莘学子追求知识的摇篮。但是,由于在大学校园和社会环境里,各类消防不安全因素还大量存在,加之一些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遇险后缺乏必要的自救能力,各种触目惊心的火灾事件时有发生,给广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形式下,加强大学生的防火安全教育、将其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来已经迫在眉睫,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关系到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和首都教育全面、快速发展的大局。
高校发生火灾的原因
( 1) 使用明火不慎,引起火灾。如点蜡烛、点蚊香、吸烟、使用液化气和焚烧垃圾等。
( 2 ) 电气火灾。如违章用电、使用电器不当。
( 3 ) 违反实验室操作规程。
3、财产安全
大学生的财产安全,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带的现金、存折、购物卡、学习及生活用品等不受侵犯。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不善于保管自己的钱物,又是集体生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财产就成了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不法分子侵害的重点对象。目前,校园发生的各类案件中,侵害大学生财产案占到首位。大学生财产一旦受到侵害,不但给家庭带来一定负担,而且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大学生为保障自己专心致志地学习,愉愉快快地生活,就有必要学会、掌握保障自己财产的安全的常识。
3.1盗窃
高校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器盗窃事件,造成财产损失。主要原因有:(1)大学生的防盗意识不强;
(2)财物乱丢乱放 ;
(3)不注意关门关窗;
(4)轻易留宿校外人员等。
3.2 诈骗
诈骗,是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法,获得公私财物的行为。是大学生财物遭受侵害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原因有:
(1)大学生涉世不深,思想单纯;
(2)易于感情用事,社会经验不足;
(3)缺乏防范意识,诈骗分子往往把诈骗的目标瞄准年轻的大学生。。
3.3抢劫
抢劫,是指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为了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 目 的,抢劫者在实施抢劫过程中,有时往往还伤害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的人身安全。从大学生遭抢劫的地点看,绝大多数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大学生经常路经或活动的地带,从大学生遭抢劫的时间看,一是午休或夜深人少之时;二是学生上晚自习或上课,绝大多数人员相对集中而校园及其周边 人 员较少时;三是严冬夜长昼短,天气寒冷,室外活动人员较少时;四是新生刚入学报到的一段时间内等。3、从大学生遭抢劫的对象看,一是携物单个返校的学生;二是单独晚归的学生;三是独自游离的学生;四是在学校周边租房居住或打工具有一定活动规律的人员;五是遭抢劫者多数是女生、个别性格懦弱的男生或 进行 谈恋爱的男女生。高校校园每年都会发生抢劫事件,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更应该加强防范意识。
此外,大学生安全问题还有许多,例如,校外安全、防溺水心理安全等等。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保障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和措施。
(一)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但安全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它始终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生学生安全事故,不仅仅是个别学生受到伤害的问题,还会牵动学生家长,波及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还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把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到能否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能否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能否实现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认识,时刻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教育力度,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全员教育即学校各级要加强教职工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广大教职工系统地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只有教职工具备了安全知识,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否则,难以向学生普及安全常识。
在教学上,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实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在化学、物理等实验课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在信息工程课程中讲授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等内容。在日常教育管理以及各种服务工作中,都必须结合安全方面的内容,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而形成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共识和公众舆论,以利于安全教育与教学活动、课外实践以及管理和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安全教育得到广泛而充分的重视。全面教育即安全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防火、防盗安全等方面常识,也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提高警惕,加强防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使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德、智、体全面教育之中。全程教育即要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学生安全地渡过大学生活时期。
(二)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的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要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满足于形式,更不能只往下灌输,而要讲效果,要能打动人心,让受教育者内心接受,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又如在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应教育学生文明礼貌,服从指挥,并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在高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
一要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时,由于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情况不熟悉,缺乏安全防范知识,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乃至以后人生道路上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因而在此期间特别要强调安全问题,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三要加强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由于这部分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外出找工作单位,脱离了学校管理人员的视线,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遇事考虑不周,也易发生各类事件。因此,学校切实加强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防止各类事件的发生。1、加大对大学生安全危机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从认识角度来说,安全危机来源于我们对事件或事态的认识和界定。换言之,安全危机包含了认知解读因素,影响安全认知的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包括人的认知结构、以往经验和自身敏感性等。而当代大学生缺乏的就是对安全危机的认知太少,经验不足,敏感性不够,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安全危机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置专门的安全危机教育课程,将安全危机(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聘请专家针对可能发生或现实的安全危机做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安全危机的敏感度,完善学生的心理防卫机制,提高学生面对危机的承受能力。外在因素是周围人们的观点、媒体大众的态度以及自身与危机相关的程度等。因此,应建立全社会高度重视安全危机的文化。
2、完善学校安全危机管理的防控机制。学校安全危机管理和控制不仅仅是校领导的事,它是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声誉、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的大事。假如一个大学生不明不白地死在学校里,不要两个小时,互联网就会登出消息,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学校安全危机管理防控机制的重要性。安全危机管理和控制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预防。学校应建立制度化的、开放式的、全员参与的安全危机管理防控机制,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其在安全危机预防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对已经发生的安全危机进行总结,分析得失,思考并拟定可能的改进措施,建立安全危机管理信息资料库。要组建一个具有安全危机知识的危机服务机构,建立由辅导员、班主任、授课老师、学生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组成的安全危机预警系统,定期开展对话、沟通与协调,有效预防安全危机,并制定周密的安全危机防控预案。
3、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大学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危害性,学校和学生感同身受。因此,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需要政府亲自抓,公安、工商、城管、文化等部门和学校共同协作,组建专门队伍,开展经常性检查,排查各种不安全因素,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建立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为高校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构建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
4、政府要为高校和大学生的安全提供法律保障。高校是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集聚了中华民族的精英分子,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家应当对这样一个地方和这样一个群体提供特殊的保护。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关于高校安全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议国家制定高等学校和大学生安全保护法。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学校、社会对高校和大学生安全保护的责任,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确保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安全素质很高,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安全、更稳定。
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不受违法分子的侵害,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是保证大学生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需呀,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最基本的要去。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冲击,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是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不仅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们洗礼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治安案件高发的时期。各种新的不平衡,不和谐因素增多,各类不安全隐患也不断出现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寻求发展的必要前提。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当我们面对危险因素时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就显得极为重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深入校园,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而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那么,我们大学生如今的安全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1. 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全。大学生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
2. 缺乏系统的教育。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案。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如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
3. 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
4. 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狭窄。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等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大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中,多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自己学习的,很少是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传授的
5. 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作为大学生我们该树立怎样的安全意识呢?
1. 遵纪守法和文明修身的意识。大学生要树立安全意识,安全观念,首先是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法律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其次是强化文明修身的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避免因自身的素质问题陷入冲突之中,使自身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威胁。
2. 对安全形势认知的意识。安全隐患早知道,就是要对社会安全形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虽然当前社会安全形势基本稳定,校园安全状况要好于社会整体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转型,大学生所处的安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面临的安全形势应引起重视,学生自身更应树立对安全形势有正确认知的意识。
3. 自我防范意识。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对安全隐患要早有心理准备,做好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对自身的伤害。
4. 面对突发事件应变的意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些是没有预兆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面对突发事件应变的意识,这方面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帮助自己和别人脱离危险,而不是因害怕,应变能力不够丧失了逃生和减少损失的机会。
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必然性是如何呢?
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识,对社会安全问题认识不透彻;从大学生自身能力来看,我们缺乏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社会阅历浅,承受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差,如果我们不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就很可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遇到重重的苦难,从而最终导致遭受挫折,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遗憾。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高校大学生私欲过度膨胀,甚至道德沦丧,不惜以身试法,这些不仅使自己处于不安因素的笼罩中,随时会陷入欲望的陷阱无法自拔,而且会使他人的安全受到威胁,这增加了社会不安因素爆发的几率。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现于各类媒体,且犯罪案件及人数逐年上升,犯罪类型也逐步走向多样化和智能化。一些被人们视为视为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因触犯刑律儿锒铛入狱,不仅是父母,师长蒙羞,还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和安全知识,对社会规范知之甚少,对不安全因斯的防范意识差,这些都给犯罪分子对大学生实施犯罪以可乘之机。
大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安全知识呢?
1. 国家安全知识和校园稳定知识,包括保持政治敏锐性,提高警惕性,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防破坏,渗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具体知识
2. 日常生活安全知识,主要包括防盗窃,防抢劫,防诈骗,防伤害,防性骚扰,放食物中毒,警惕传销诈骗,治安防范等。
3. 交通安全知识,主要包括外出骑车,乘坐交通工具安全知识,旅行交通安全知识,安全驾驶等。
4. 消防安全知识,主要包括用电,用火安全知识,以及火灾发生时报警,灭火器使用,保护自身安全,自救和逃生知识。
5. 公共安全和防范自然灾害安全知识,主要包括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预防雷电,地震,泥石流,滑坡,冰雪,洪水,高温天气的知识等
6. 科学利用网络安全知识,主要包括预防网络不良信息,计算机病毒,网络欺诈,交友陷阱以及信息安全等知识
7. 生命教育和心理调节知识,主要包括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了,防自杀,自残,吸毒等。
8. 学习实践实验就业环节中的安全知识,主要包括文体活动安全,实验操作安全,防有毒物质接触,户外写生安全,防就业陷阱,外出打工维权等。
大学生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国家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保护大学生远离危险的思想保障。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新旧体制转换的伟大变革中,在社会秩序多样、价值观念多元化因素影响下,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艰难。尤其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型,尚未适应社会生活,这导致他们的思想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就可能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着力解决其思想上对“理论”、“理想”、“政治”的轻蔑和错位,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的“航船”,学会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
第二,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正确地选择自我保护手段和防范法律风险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法制进程也在加快进行。浩繁的法律条文,正在无声却有力的调整着我们的生产生活。通过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开展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从而为大学生正确地保护和约束自我创造条件。从实践看,除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法学概论》及其中包含的民、刑相关法律知识外,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应包括《国家安全法》、《治安处罚法》、《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第三,安全防范技能教育。过硬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大学生抵御各种危险的最终屏障。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仅具有安全意识仍显不足。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教育者可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同“危险状况”下,如何进行正确操作,采取及时措施,防范危险。此外应着力通过训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卫技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最大可能地降低危害。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条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相适应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广大学生成为保卫工作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将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要维护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全方位地改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和谐”一词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
和谐是一种品质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大学生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然而,大学生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在心理发展上实现和谐,这就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谐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1教育内容的和谐———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史。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风雨兼程中凝练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如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提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教育者应当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创造出“中国味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要求大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或网络等查阅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但在注意,考评的分数高低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查阅、理解、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使和谐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2教育过程的和谐———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计划,切忌无章法的教育
从概念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教育时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关于这点,教育者要做到两个要求:一是坚持循序渐渐、由浅入深的教育;二是坚持有步骤、有轻重缓急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存在着太多的差异性。同时,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也有很大的易变性。
3教育互动的和谐———善于利用情感交流,增强教育工作的人文性、亲和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大学生情感的对话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持着真诚之心组织、实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了解到这项教育活动是真真正正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利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和谐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法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情感变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若发现他们出现情感问题,及时解决,以防他们衍生出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
4教育环境的和谐———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或是政治环境,或是经济环境,或是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园文化环境。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校园,无论是生活、学习、娱乐还是进行各种情感交流,都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积极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的精神支持与积极营造。
参考文献:
[1]俞卫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1).
[2]史立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一、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测量结果
1.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状况
①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情况。从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计分方法得知,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得分处于中间水平,自我概念水平一般,标准差值比较大,说明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②大学生自我概念性别差异状况。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其他维度和整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女生的自我概念状况明显高于男生。
③大学生自我概念年级差异状况。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行动三个维度上有差异,自我概念水平总体情况没有差异。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从MHT计分方法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占17%,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占77%,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占6%。
②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状况。大学男生和女生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五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整体水平差异不显著。
③大学生心理健康年级差异状况。大学三个年级只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各个维度和整体水平差异极显著。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
①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得分,与其在MHT中各因子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可见:自我概念与MHT因子呈负相关,换句话说在70%的量上,自我概念量表诸项目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即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在病态测量分数上得分越高;所有显示出正常的负相关的相关项都不是显著相关,就是说从总体上来看,拥有较强自我概念除了极个别的项目上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说在这20%范围内,较高的自我概念水平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自我概念水平几乎是在全部情况下导致了学业焦虑。
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相对于大二和大三,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对其学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而不是正面影响。然而大二和大三阶段学生却表现出更多适应了属于自己的自我概念而对学业焦虑发展出有效的调节机制。③男女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男生自我概念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最为显著。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概念对男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为显著。大学女生社会自我和自我批评对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显著,道德伦理自我和自我满意对心理健康影响较为显著。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
①自我概念状况。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一般,男生和女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差异比较显著,因为男女生的自我概念发展规律有所不同,女生的自我概念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男生在初中以后心理发展才会有比较大的进步。不同年级的自我概念水平差异不显著,但在一定维度上呈现递增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自我概念发展的总体水平应该是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增,出现这种没有差异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样本容量过小,采集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②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学生占据统计数量的大部分大学生普遍面临比较重的压力,大学三个年级只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各个维度和整体水平差异极显著。
③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相对于大二和大三,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大一的新生相比其他年级,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学习身上,由于相比其他年级来说其更需要在学校适应和学龄阶段转变适应以及新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班级、新教师的适应在花费更多的精力,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导致的学业焦虑也就变得理所当然。随着自我概念的不断成熟,高年级的学生可能认识到学习只是自我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这样学习焦虑的程度才会有所下降。大学阶段,男生成绩动机中所含的竞争性和新奇性等成分高于女生,女生成就动机中的认知成分高于男生,在大学,附属动机对男生的支配作用比女生大。
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处于一般水平;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在其他维度和整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没有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般;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差异显著。
2.改善建议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处于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期,紊乱无序。因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属于与自我概念发展有关的问题,为了保证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青年本人通力合作。首先,父母要改变观念,正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以理解、尊重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认识自我与环境。其次,学校要肩负起教育青年一代的重要责任。一方面,学校要从根本上改变只重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形成健康而准确的学业自我概念。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有了解,防止其因无知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最后,大学生本身要自立。大学生要了解多方面的充实自己,要有服务他人的意识,坚信能做个更好的自己。这样才能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正确面对自我和环境。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高校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68-169.
摘要 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