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大学生发展与教育心理学论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积极心理学导论》指出,积极的个人特性由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和充实等因素构成,积极情绪是人的某种需要被满足后的反应,会产生愉悦的主观体验。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积极心理学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够够帮助到大家:
积极心理学在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积极心理学摒弃了原有传统心理学建立在治疗基础上的心理理论,从源头出发,以正面、积极、乐观为心理导向,研究和发掘个体自身的潜力,通过建立心理免疫力,形成主观幸福感,代表了当前心理学研究的新价值取向。高校应运用积极心理学,将其理论注入日常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通过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培养其健全人格,营造青春向上的认知和情绪,这对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大导演斯皮尔伯格导演的电影《幸福终点站》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来自东欧最小国家的男人维克多,去美国帮父亲实现一个未了的夙愿。从飞机起飞到在肯尼迪机场落地的这一段时间,他的国家发生政变,维克多因此突然成为了没有国籍的人,无法入境,也无从出境;纵然纽约和美国就在数米之遥的门外,他仍然只能等在候机大厅里,直到身份明确。
谁知这一等,便是9个月。在这9个月漫长等待的逆境中,维克多没有虚度:他在待改建的67号登机口给自己造了一个家;靠着自己的智慧,帮了一个买药救父的俄罗斯人,撮合了一段姻缘,邂逅了一段浪漫,征服了一群原本拿他当笑话的人;当他离去的时候,这个初时语言不通的东欧男人,已经让整个机场为之感动。大导演用这个身处逆境却赢得精彩的故事表明,积极的心态是幸福的根源,用当前流行的话说便是“正能量”。
回归到心理学课题,目前,以治疗为出发点的传统心理学已经越来越落后于现代社会的需要。作为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提出了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即:积极心理学是通过探索和利用人类自身美德和发展潜力等积极品质,建立积极完善和自我升华心理的一门科学。 其心理健康观主要包括:
1、积极观。积极心理学立足人“阳光”的积极品质,传统主流心理学主要从消极方面关注心理问题,如研究心理阴影、障碍和疾病等,并研究弥补改善的方法,“事后诸葛亮”的思路对问题的解决并无裨益,积极心理学从源头抓起,倡导用“阳光”理念去面对自己和社会。
2、幸福观。近年来,幸福指数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依据。积极心理学从人的主观幸福感角度开展积极情绪研究,如人的自尊满足程度、生活及家庭状况、人际关系融洽程度等。
3、预防观。积极心理学强调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是建立心理疾病免疫力,以及通过对自身潜能的挖掘,建立个人价值的满足,从而产生主观幸福感;提倡在进行个体心理干预时,通过释放个体自身的积极力量进行心理预防。
1、积极心理学升华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传统心理学简单地把“没有心理疾病或障碍”作为心理健康的标志,把原因的探究延伸到心理医学甚至生理医学的病理框架,通俗地讲就是“只强调治病不注重养生”。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实践中,教师、辅导员的工作大致分三类:
一是提供咨询服务,当大学生心理出现异常而向他们求助时,积极开导和化解其心理危机。
二是进行心理干预,及时发现和了解大学生的消极情绪,对问题较严重但主观不愿意寻求帮助的大学生启动心理干预。三是开展知识普及,通过心理课程、专家讲座等形式对心理健康知识进行普及和推广。这虽然让不少学生学习了如何排解负面信息和情绪,但对大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营造正面、积极、乐观的态度,却鲜有涉及。因此,面对这一空白,积极心理学充实了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提倡自我悦纳,用发展、开放和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研究个体自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对教学者而言,“与其告诉学生如何避开阴影,不如多教他释放和保持阳光”, 把教育目标放在用积极的理念优化心理素质,实现人格健全上,使大学生能积极面对“成长的烦恼”,达到身心和谐的理想境界。
2、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早在2001年,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就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明确,但从目前实际情况看,“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领域出现了一些新形势和新问题,由于有关教材的内容更新较慢,其教育核心仍在消极心理学模式的研究范式之下,与工作需要不相适应。积极心理学的价值导向是“以人为本”,适应“90后”具有开放个性和想法的心理特征,引导“90后”用积极的心态对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产生正面、积极的理解,帮助他们主动寻求良好的生活状态,达到助人及自助的教育目的。积极心理学必然会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观念上更新和强化,充实其教育内容。
3、积极心理学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积极心理学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方向。首先,高校要重视培养教师和辅导员积极价值观,使之把积极思想运用到服务学生的工作中。由于积极心理学的应用,给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以独生子女身份居多的“90后”大学生更希望得到师长的关注、肯定和赞美,只有教师和辅导员将积极心理学观念融入其日常工作实践,强化工作理念,端正工作态度,才能有实际的心理引导效果。其次,高校要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帮助大学生形成心理免疫力。
新时期要充分培养大学生对自身进行正确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和主动调控的三类教育,通过心理课程、专题讲座进行知识普及。
三、应用积极心理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1、树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理念
正如斯皮尔伯格电影《幸福终点站》带来的启示一样,积极心态在一个人身处逆境时将带来不可忽视的正能量。在当前就业和学业压力增大的形势下,大学生己不再需要时时用消极暗示来对自己发出警告,他们期待的是能够增强自己的信心的积极暗示。作为教育者应该与时俱进,接受和理解积极心理学倡导的人性化理念,改变一些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误区,培养大学生六种美德,即:智慧与知识、勇气与正直、爱与人性、正义和责任、节制与自控、创造与超越,引导其心理品格的自我发展。
2、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积极情绪体验
《积极心理学导论》指出,积极的个人特性由主观幸福感、乐观、快乐和充实等因素构成,积极情绪是人的某种需要被满足后的反应,会产生愉悦的主观体验。在积极情绪的心理氛围下,人的创造性和能力会得到进一步提升。因此,要把积极心理的健康教育引入课堂活动、校内社团活动、校外实践活动、思想教育和行为管理活动当中,充实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增强在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中的信心,提高其应对消极事件的能力,从而达到优化心理品质的目的。
3、整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资源
一旦踏入校园,“90后”大学生们便远离家庭,开始了独立自理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的不畅、学习的压力和挑战以及社会转型时期的浮躁,都能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态产生影响。因此,我们不仅要对大学生的消极心理(焦虑、抑郁、自卑、紧张)进行研究,探讨其成因、预防和改善等问题,更要整合关联的积极因素,形成“学生―家庭―学校―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系,使心理教育平台更加立体,充分调动各个方面的教育资源优势,鼓励大学生学会积极地适应环境,挥洒青春激情,健康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1、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目前,大学心理课堂教育局限于传授心理健康常识,提供预防和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课堂教学以规避消极心理取向为主,容易形成消极心理暗示。根据积极心理学的要求,教育课程应以提升境界和层次为目标,如探讨生命的意义,积极人格的形成,健全人格的塑造,心理潜质的开发等,引导大学生以阳光般的心态解读生活现象。
2、课程内容:提升学生的心理品质
“人有自我实现能力”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观点, 每个人通过努力,通过内因的力量,都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并获得一种相对满意和有尊严的生活状态。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内容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上。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更多引用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实例,选择大学生个性成长、学习生活、职业定位、发展方向、交友困惑等让大学生感兴趣的话题,从积极的心理角度引导学生看待生活事件,挖掘其改善自我的潜质,产生自我悦纳和满足,形成健康向上的“生命观”。
3、教学方法――运用开放和体验的方法
目前的高校对心理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以理论讲授为主,辅以案例分析,理论知识讲授较多而体验较少成为课堂“通病”。根据积极心理学理念,让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体验才能增强课程的教育效果,使学生在体验中,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内化为指导行动的理念。因此,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游戏的方法,还可以应用情景心理剧、视频演示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互动,达到对心理知识的领悟和技能的掌握。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由于受到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学校只重视学科课程,不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致使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相对固定的系统的内容,也缺乏固定的时间保证和研究检测的手段。因此,师生也无法操作,心理教育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或成为一种时髦的口号却没能扎实地实行。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全文如下:
大学是大学生成才的重要阶段,是大学生自我发展的黄金时段。所以,高等院校对大学生的教学应当更加谨慎,让他们向良好的学习方向发展。然而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学习各种知识的关键起点,是大学生获得知识及提高技能的保障。健康的心理教育可以促使大学生的人格健全发展,使他们更好地发挥自身内在潜力,更好地学习各门科学技能。
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均非常重视心理健康工作,在学校里设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课程。然而因为我国高等院校开设这门课程时间不久,经验不够,还存有许多问题,亦面临各种困难的处境,如高等院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范围不够广、分析不够详细深远、师资不够雄厚,教学方法不恰当等等。对于这一连串问题,有关研究人员需要积极探索解决对策,从课程内容、师生关系及教学方案等方面入手,并对将来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研究做了更深一层的瞻望。
2.1营造积极向上的心理环境
由中学到大学,对大学的新生而言,均是一个崭新的世界,不管是生活环境抑或是学习方法,不管是自我的目标抑或是社会对他们寄予的期望,均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在这种环境的改变下能否让大学生更快地适应当前的大学生活,其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学习各门科学课程能否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能否成功地度过大学时代。所以,在大学的新生入学后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显得更加重要,它的主要目的是协助新生更快地适应新的学习与生活环境,降低心理转换所需要的适应期,促进积极向上的心态,为大学生将来的成才、成长奠定良好的根基。
由于大一的学生在适应环境的水准上有显著的个体差异,在对大学生开设必修课的根基上,高校需按期开展对象明确、针对性强的专业课,进而尽可能使用校刊、墙报、广播等多种宣传手段,大力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另外,因为老师和学生管理者的品行及心态会直接制约到思想还没定型的大学生,所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不只是限定学生,还需经过讲座以及讨论等形式,增强老师及有关管理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准,为大学生的发展创设一个文明、和谐的心理环境。
2.2注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
导致大学生这些心理问题并不是他们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由于从小成长的生活环境、教学环境等因素造成的。因为大部分学生都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缺乏自主生活的能力,父母较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而没有重视培育孩子的综合能力。在家里从来不让孩子帮家里干一点家务,担心这些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
然而家长的这些行为问题,在孩子上大学时后渐渐显露出来。相关的心理专家认为大学生所反映的这些行为与心理年龄、现实年龄不相符合。这个年龄阶段学生应当表现出独立、自主、成熟稳重的一面,但是当代的大学生的心理上还出现幼稚、依赖性太强等行为。所以,在给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务必先要对家长贯彻心理健康理念,使他们正确地了解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让他们明白哪种情况下、哪种年龄段应当对孩子实施什么样的教育。同时还需依据孩子的个性特征及发展规律,对孩子实施合适的心理教育。
2.3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心理咨询体系
心理咨询是改进大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水准、推进他们个性品质获得和谐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往通常是在大学生出现了心理冲突抑或是心理障碍过后,高校才采用心理咨询来帮助学生度过难关,使咨询员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及精力,然而解决的只是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
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特征和规律,高等院校心理咨询工作应注意发展意向,需依据心理学对个体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研讨的成果,处理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心理疾病抑或是将面对的各种心理矛盾,使其获得妥善处理,进而让大学生的内在潜能得到实效性地发挥,促使他们的人格健全发展。所以,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心理咨询是高等院校心理咨询的特色和价值所在,它所咨询的对象主要是心理较为健康,没有明显心理障碍的学生。
2.4设立完善的心理保健机构
伴随着人民对心理健康重要性认知持续深入,还有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下,我国高等院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亦获得飞速发展。当前,尽管每个高等院校陆续成立了心理保健机构,由相关的保健人员负责详细的心理保健工作,但依然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为了尽早发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为了降低心理疾病及心理障碍的产生率,为了防止学校发生危险事件,高等院校需尽快完善心理保健工作,所以我们必须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让专业心理保健人员抑或是心理教育人员,在学生中举办各多样化的普及心理健康基础知识教育。培育一些学生干部,使他们负责心理保健员与心理咨询员的工作,尽早察觉出学生所产生的心理问题,进而介绍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到他们这个保健机构寻求帮助。
第二,对相关的教学工作人员培训心理保健常识,让他们更清楚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健康情况,同时还需懂得区分政治思想和心理问题的不同,在大学生出现一般心理问题时,需懂得妥善处理。
第三,设立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对所有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对较为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必要时要迁移到医疗咨询机构。同时还需建立心理健康检测部门,配合新生入学体检,设立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而且还需对他们追踪观察。依据大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有效的教育及防范措施,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他们承受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
总而言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不但是新时代发展的要求,亦是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所要实现的目标。所以,我们一定要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抓好抓实,抓出成效,为国家培育高素质人才奠定良好的根基。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阿德勒的个人心理学从弗洛伊德性本能的阴影下脱离出来,研究个体完整的生活意义,其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和心理学思想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和发展提供了借鉴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思想及其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阿德勒强调社会合作与人际关系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建立了精神分析的个体心理学。本文先着重分析了阿德勒心理学的经典理论,如自卑感与优越感、生活风格、社会感,进而在此基础上,简要探讨了其对大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培养合作、奉献精神,增强社会感等思想教育内容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阿德勒;自卑感与优越感;生活风格;合作奉献;大学生思想教育
(一) 自卑感与追求优越
1. 自卑感与补偿。自卑感是由于人的生理、身体存在某种缺陷,或幼年经验不足,曾遇到过挫折造成的。阿德勒认为人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处于自己想改善的处境中。[1]自卑感本身并不异常,它是人类处境得以改善的原因所在。
阿德勒说:“人类的一切文化成果都是基于自卑感。”[2]但是沉重的自卑感可能使人心灰意冷,甚至万念俱灰,万事皆休,在这种情况下自卑感变成了阻碍个人积极成长的障碍和破坏力量,阿德勒称这种情况为自卑情结。[3]我们可以看出,阿德勒眼中的自卑情结简单说就是一种自我否定、一种消极的心态,在很多情况下,也可能是一种自我认知的偏差,因为很多时候困难只是暂时的,但我们可能会放大痛苦,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应对,甚至完全不对自己报任何希望,故而也就放弃了任何尝试的机会,最终也只能注定会失败。
由于自卑感总会造成压力,所以往往会产生朝向优越感的补偿性举动。即为了克服自卑感,获得更多的力量,个体就会追求更多的品质,从而得到心理补偿。例如有些人通过刻苦学习来弥补自身外貌的缺陷,某些患有先天疾病的儿童长大后仍然可以成为一名杰出人士,邰丽华虽然失聪,但依旧能演绎出千手观音那样精美绝伦的舞蹈……只要细心观察便不难发现,很多成功人士刚起步时并不顺利,大多存在一种深深的自卑感,从而逼迫自己改变现状,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最终走向成功。这些通过极大的努力使原先的缺陷变为优势的过程,便称为超补偿。
2.追求优越。阿德勒认为人生具有一种人格统一于某个目标的内驱力,他把这种内驱力称为“追求卓越”,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向上意志的支配,向上意志促使人要做一个没有缺点的“完善的人”。[4]个体在婴幼儿时期就存在自卑感,同时又不断进行补偿,为达到最终的“优越”目的而努力。同自卑感一样,追求优越也是两重性的,一方面它激励个体通过不懈地努力完善自我、实现自我价值。但另一方面,它也可能引起优越情结,或“自尊情结”。
(二) 生活风格理论。生活风格理论是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体系中又一非常重要的概念。生活风格就是指一个人早期的生活道路所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方式(模式)或生活方式。阿德勒认为:个体心理学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分析生活方式的原因。[5]
阿德勒研究的生活风格主要是以下几种:支配――统治型、索取型、回避型、社会利益型。其中第一种支配――统治型是指通过统治他人而体现出自己的强大,这是一种严重的自私自利的生活风格。其实,具有这种生活风格的人内心是极脆弱和自卑的,因为他只有从控制别人的快感和征服中才能感到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具有第二种索取型生活风格的人凡事都乞求别人的帮助,而没有自己独立的人格,故也难很好地适应社会。第三种生活风格是回避型,这种生活风格的典型特征是:不想面对生活,好做白日梦,喜欢在幻想中追求优越。
(三) 增强社会感――生命的真正意义所在。阿德勒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对同类感兴趣,作为团体的一分子,为人类幸福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6]即是说生命的意义在于合作与奉献,在于增强社会感。有些人认为阿德勒的这一观点会贬抑个性,对此,阿德勒对这种质疑声曾给出过自己的解释。他说:“如果不想于他人有所裨益地凭空发展个性,我们只会变得飞扬跋扈,而且郁郁不乐。”[7]这一有力的回答充分地渗透着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体现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理论丰富的哲学色彩。阿德勒也把自卑情结或不良生活风格归因于缺乏社会兴趣与合作,他研究自卑情结或不良生活风格等心理现象,也正是为了找到产生这些现象的最终原因,从而得出了增强社会感的结论,即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因此可以说,增强社会感或社会合作是贯穿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条主线,这就好比阿德勒理论体系大树的树干一般,而其他思想则是这个树干向外发出的众多枝桠。所以笔者认为,阿德勒研究个体心理学的最终目的和理论旨趣也正是在于提出社会合作与奉献这一思想。
(一) 正视自卑、积极补偿。大学时代是青年人生观、世界观、个性修养逐渐定型的一个特殊时期,是各种心理冲突或矛盾聚焦的特殊时期。在这些心理冲突或矛盾的背后,自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8]但依据阿德勒有关自卑感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自卑其实并不是一种变态心理,也并不是什么丢人不光彩的事,人人都有某种程度的自卑感。我们要用阿德勒的这些理论引导那些充满自卑感的大学生,首先让他们对自卑感有正确的认知,教育他们不要刻意去排斥和压抑自卑感,而要正视它和勇于面对它。由此,才不至于走向“自卑情结”的极端。其次,在正视了自卑感之后,还要学会积极补偿,即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克服困难,走出自卑的阴影,激励自己扬长避短,将自己的“长板优势”发挥到极致,实现超补偿,从而开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
(二)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兴趣,增强社会感
1. 改变不良的生活风格,培养大学生合作精神。上文介绍的三种不良生活风格都是建立在自私自利或自我封闭基础之上的,根据阿德勒的生命意义理论,我们知道只有在合作与奉献中人才能实现自己真正的生命意义。这对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启示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社会合作意识,培养大学生的社会兴趣,从而使他们成为富于社会感的青年。指导大学生通过参加有意义的社团组织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精神。鼓励大学生在社会生活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2.树立奉献精神,实现生命的升华。上面谈了增强大学生社会感的一方面,即培养社会合作精神,但仅停留在合作层面是远远不够的,如果顺利地实现了这一层目标,就应该继续朝着奉献的目标迈进。当今“90后”大学生,由于独生子女的家庭环境,使他们普遍比较自我,而且过惯了养尊处优的生活,因此对他人也较少体谅和照顾。而进入大学,就意味着进入了一个小型社会,不管是在宿舍,在班级还是在社团,都免不了与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沟通与合作。然而每个人都不喜欢和自私自利、不愿付出只知索取的人交心。所以,要想使大学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并且最终取得合作的成功,就必须帮助他们树立奉献精神,摒弃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让他们在乐合作、知感恩、爱奉献的集体中绽放青春的魅力与激情,涵养自己的人格与性情,体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和实现生命的升华。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昌盛。如何发挥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在不断探索。20世纪末90年代末,在美国掀起的一场积极心理学运动,致力于研究美德和积极力量,提倡用积极的、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人,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工作理念,促进了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不断完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心理学助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的工作,是心灵与心灵进行沟通的一项工作,尤其是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了解大学生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育,这样才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运行机制和规律,能够给人更好的生活提供有利的建议和指导。正是因为心理学具有这样的学科特点,如果可以将心理学的相关原理运用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一定可以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好的效果。
改革开放使我们的社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高速期,国家的综合实力不断提升,但是隐藏在繁华背后的是西方敌对势力在不断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领域的入侵,妄图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根基。尤其是高校的大学生群体,由于其正处于“社会延缓期”,这是一种介于社会心理成熟与不成熟之间的半成熟状态,其特点就是不稳定,容易受到错误的引导,正是因为大学生具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外国敌对势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比如电影、动漫、商品等,加紧对我国大学生的思想进行影响,妄图在我国的年青一代身上烙上“西化”的印记,使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无人。正是因为在意识形态领域这个无声的战场上面临着这般紧迫的局势,所以说我们必须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并把增强教育的效果与质量放在首位。想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和质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结合起来是一条必要的道路。
(一)善于运用典型心理效用,在潜移默化中解开思想“疙瘩”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与人进行面对面,心贴心交流的工作,要想保证这一项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除了要切实的“把准脉”,了解受教育者的所思所想,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善于运用心理效应,这样才会使得说服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泡菜效应”原先说的是相同的蔬菜放在不同的腌制材料中一段时间后,就会产生出不同的味道。这个心理学效应充分体现出环境的重要性,其实有的时候,思想政治教育只要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形成一种良性的环境导向,大家都置身于之中,就会自然而然的将自己的行为向好的方面靠拢。
“保龄球效应”原先主要是讲了两名教练分别训练自己的队伍,在一次击球结束后,两个队伍都是击倒了7只瓶,剩下了3只。A队教练主要是批评,B队教练却是表扬为主,结果是B队在以后取得了更好的成绩。这一个心理效应就体现出了批评是否具有艺术,有时候换一个角度,变批评为表扬,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结果。
“淬火效应”原意是指金属工件加热到一定温度之后,浸入到冷却剂之中,经过冷却处理后,工件的性能更好、更稳定。这一个效应给我们的启示就是:对于一些日常表现优良的学生,如果他们一旦出现飘飘然的苗头以后,应该适当的给他们设置一些小障碍,让他们头脑冷静一下,这样更加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这是“淬火效应”的一种应用。
(二)牢牢把握沟通交往原则,在良好沟通中解决思想问题
沟通交往原则是人际关系心理学的重要一部分。
“把握场合时机的原则”启发我们,合适的场合和时机会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事半功倍。因为,合适的场合和时机会使受教育者本身的心情较好,抵触感降低,这样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开始阶段不受到很多的阻力,便于教育过程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所以说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时候,首先要营造出一个合适的交流环境,这个环境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放松,这样便于受教育者更好倾听和倾诉。其次还要把握好时机,要选择受教育者心情相对较好的时候进行谈话,这样其接受谈话内容的程度会相对较高。
“强化主动接受的原则”说的是在尊重受教育者各方面的前提下,增强其主观能动性,让其自觉主动的接受教育内容。在这里,增强受教育者主动接受的关键点就是尊重,尊重受教育者的身份、家庭背景等。尊重在整个受教育的过程中表现为认真倾听和慎重回答,认真倾听是让对方感受到自己说的话被重视,自然而言就有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慎重的回答是让对方感受到教育者说出的话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是随便说出口,同样可以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尊重。就是在营造出的这种尊重的气氛中,可以让受教育者放下包袱,打破与教育者的心理隔膜,在畅所欲言中接受教育内容。
“加强语言艺术的原则”告诉我们,同样一句话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收到的效果是不一样。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首先必须要保证的是内容的正确与科学性,这是前提,同时也是根本;其次是要在保证内容的基础上,灵活表达方式,使语言亲切、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这是辅助,同时也是保障,是为了更好的教育效果。
“确定预期目标的原则”强调的是目标的重要性,有目标牵引的教育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实际意义。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首先要做的就是确定目标,这样才会使整个事情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偏离正确的轨道,而且只有确定了目标以后,才能紧跟着确定方法、步骤等,整个事情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确立目标需要注意的一些因素,目标的确定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者的需要与动机来决定,同时又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
(三)培养建立心理激励机制,在激发自信中化解思想矛盾
增强自我效能感。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之所以出现思想上的问题,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自身很难获得成就感,感觉找不到自我,长期以往就会造成迷茫、彷徨,这会成为社会的潜在不稳定因素。面对这样的情况,应该引导大学生增强自身的自我效能感。所谓的自我效能感是指人对于自己能否成功的进行的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1]。大学要想完成一项任务,首先自己会有一个主观的估计,如果主观估计很低,就会导致自己都没有信心,要想顺利出色的完成任务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是非常重要的。
引导进行正确归因。归因的过程就是人们人们寻找导致自己行为结果的原因[2]。不同的归因过程对于大学生的行为有不同的影响。如果面对一项任务或者活动,如果失败了或者成功了,大学生去把原因归结为自身的原因还是外部的原因是对他们今后的行为有着重大的影响。
注重精神层面的关怀、鼓励、物质和精神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两者之间是相互区别、相互联系的,面对繁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对于大学生的精神激励是必不可少的。高校的辅导员若是能够真正做到真心为学生着想,通过感情交流和心理因素来激励他们,就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去面对繁重的学业任务,踏踏实实的过好大学这一人生中最重要的阶段。
树立榜样进行激励。生活中大家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好的榜样能够给大家的精神带来一定的鼓励作用,而且榜样树立必须是公认的、权威的,能使大学生生敬仰的心情。榜样的激励,使外在的榜样形象转化为催人奋起的内在动力。榜样不仅能够起到带头作用,还能言传身教,以点带面,激发了大家的进取心。现在的社会,大家都服有本事的人,当树立了一个榜样的时候,大家都会争先恐后的去学习、去提高,这样的激励作用与话语上的激励相配合,可以激发出内心的动力。
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目的是使教育的效果得到提升,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以上内容主要是从心理效应、人际交往原理、心理激励机制等方面,浅谈了心理学助力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机制。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是一项系统的、精细的工程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改进,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快速普及、社会的多元发展等因素都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式、内容及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出不穷,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关注和热议的焦点。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篇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如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疾病流行、海啸灾难、艾滋病蔓延、网络黑客袭击、全球毒品泛滥等,这些问题领域基本都有“全球性”特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国际社会的多边合作,这些问题也应是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系
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安全理论有待与时俱进,还停留在以往的传统模式中,相关研究较少,即使有也不系统不完整;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陈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现实,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二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内容干瘪、手段传统,除了国防安全之外,基本围绕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宿舍安全、食品安全、财物安全、网络安全、防盗防骗和自我防护等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面对这个时代异常复杂的形势,高校尚缺乏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手段;三是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和研究过分偏重于传统的架构,缺乏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探讨和关注。
2.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普遍认为,国家安全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动态性等特点。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尤其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2003年非典肆虐,引发了人们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之惨状,更是触目惊心。
3.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人类全球意识的普遍化,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类时代”。但是,大学生一旦面对突发事件就束手无策,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既培育现代公民文化,同时也培育和建设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既强调国家和国内社会治安的重要性,也强调只有世界安全,才会有真正的中国“人的安全”;既围绕“和谐”、“公平”的理念的建设和人的现代素质建设,也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当前我国政府正致力于倡导并施行“一带一路”战略和设立亚投行。应该说,我们面临的安全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非安全威胁和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多。表现在高校安全稳定形势中,大学生作为庞大的知识和文化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三、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发展策略
1.强化非传统安全教育,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体系
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完成传统安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理论构建,撰写更多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类教材,更新并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体系。
2.完善大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针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的安全意识淡薄,面对突发事件处置不当,给自身、学校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现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3.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针对大学生关注的信息来源大多数是非官方媒体、QQ、飞信、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大学生关注的信息类型以娱乐、体育为主、对国家大事并不是非常关心的现状,因势利导。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媒体手段,有针对性、目的性,幽默诙谐、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包括非传统安全教育在内的安全教育。
4.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
针对当前各高校安全教育现状,拓宽安全教育的领域,增加安全教育的层次,使安全教育由过去那种平面菜单式教育转变为系统联动的立体化教育。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教育大学生严守国家机密,遵纪守法,对境外势力利用大学生获取国家情报的动向保持足够的警惕;也要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与外国留学生的关系,不做有辱国格、泄露国家机密的事;培育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文化和世界公民意识,积极做社会服务志愿者,如果可能可在联合国驻中国有关减灾、扶贫、援助等机构实习、锻炼,增长才干。
5.高校各教育主体协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将高校思政教育推向实践环节,以便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和国际形势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强化学校保卫部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环节,各院系书记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教育和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拓宽辅导员工作视野,当前大学生思想安全领域形势的复杂性,要求辅导员要将工作重心从突出的问题和思潮扩展到非传统的隐形领域;要求辅导员应从事务性工作和传统的领域走出来,将工作放置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展开,多头联动,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总之,非传统安全教育在社会稳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站在国家安全的视野下,将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作为德育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较高等级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总体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都积极向上、自信乐观、意志力强、求知欲强、敢于拼搏、善于交际,然而,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逐渐从边缘化走到了社会的中心,其所经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部分大学生渐渐开始在复杂的环境变化面前无法进行良好的心理应激,因而发生一些心理平衡失调现象,心理问题也随即出现。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80%以上的大学生则表示自己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并且此数字正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所谓心理问题,主要指的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因种种内外因素而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或者主观困惑状态,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将心理问题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环境原因、学习原因、择业原因、恋爱原因、个性原因、人际交往原因以及自我意识原因等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孤独、自卑、紧张、焦虑、强迫、多疑、嫉妒以及自我中心等。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比较轻微,并且只是暂时性的,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排遣,在日积月累之下,就可能会演变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衰弱、人格偏执等心理障碍,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如果这时候还没有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那么就将可能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心理异常现象,也即医学上所说的精神疾病。当大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之后,将可能会引发自杀、伤人、犯罪等安全事件,其后果非常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措施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个人心理素质较弱和人格品质发展不健全,而变化的客观环境只是一个导火索。因此,为了从根源上预防、减少和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学校和教师应当要积极给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而实施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手段就是将其纳入到大学必修课中,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系统和正规的心理课程教育。
2.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
高校应当要积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并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来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从而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排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矫正心理状态,促进其尽快恢复正常。心理咨询和辅导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它比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当然,鉴于大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辅导不够了解,或者出于羞涩心理而不好意思主动去找心理教师帮忙,高校应当多多开展这方面的宣传,通过网络、短信、电话、邮件等方式扩大其覆盖面。
3.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
由于心理问题往往具有隐藏性,很难通过大学生自己发现,因此高校应当要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或者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主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在这方面,高校一是可以定期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二是可以由下到上建立信息畅通渠道,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学院-学校这样的顺序层层传达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是可以由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而从中发现其心理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等措施来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成长、社会进步和国家昌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教育心理学是适应学生心理特点所必需
首先,高职类院校学生来源多样,水平各有高低。高职院校学生来源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高考生,通过高考进入院校,二是来自部分等职业学校的中专生。学历背景各不相同。因为专业差异,文科专业只招收文科生,理科专业大都招理科生,有的专业不限文理,因此,学生的组成多样,但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基础有很大的不同。另外,高职类院校学生的来源与普通大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学生素质有差异。普通大学的学生大都来自普通高中,而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多来自中等职业学院,甚至存在初中毕业生。学生来源广,学校无法很好的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的成长环境、心理特点都缺乏了解,在教学中只按照的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免出现学生接受困难甚至厌学的情况,不能兼顾个性化学习。与此同时,部分学生基础差,不愿意学习文化课程,学习的缺乏主动性,又对学校的管理存在抵触心理。因此,这样的学生组成不仅加大了教学难度,也增加了学校管理的难度。其次,由于高职生的学历为专科,与本科生相比,高职类院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心里。高职类院校着重培育专业类人才,因此对文化课分数要求并不高。进入此类院校的学生大多文化课成绩不好,在之前的学习经历中就不受重视,高考结束后,又觉得出路不如一些学习好考上大学的同学,对于以后的发展没有信心,更有自暴自弃的想法。加上周围大多数同学情况都是如此,缺乏学习氛围和积极向上的气氛,使得学生会觉得不上进也是常态,最终会使得学习越来越差,也造成意志消沉。另外,当今社会对高职类院校和学生仍存在认识偏差,不像普通高校或重点院校受到重视,虽然现在各项政策有所倾斜,且在宣传上也对高职教育多加肯定,但是部分家庭和企业单位,仍然持有偏见,这样的社会氛围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只会加深对自身的不认同和自卑感。
二、教育心理学应用在高职教学管理中的应用
首先,有利于提高学习积极性。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特点,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激发求知欲和主动性,从而促使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习惯,达到好的学习效果。根据学习的普遍规律,一个人知道的越多,才能发现自己不知道的原来更多,这样才能激发人们不断去探求未知的世界。那么,运用教育心理学,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学校加大对学习的重视,教师积极帮助学生进行学习和技能时间,有问题积极帮助解决,有进步要及时肯定,如此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以兴趣为导向,以求知欲为动力,求知欲越强烈学习动力才能越强。另外,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班级管理。班级是学生生活的小集体,好的班级管理可以提高学生的集体荣誉感。班级树立以班级为单位的目标,使学生的个人目标与班级目标相结合,才能实现教学的真正进步和整体提高。班集体管理好,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地遵守班级规章纪律。学生的这种从中是在管理规范、集体性活动的压力下产生的,虽然不是真正出自自愿的转变,但是对于个人行为的规范和心态转变也是十分重要的。同时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和同学们一起学习,解决难题,为班级争得荣誉。班级管理得当,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团结的环境,帮助学生建立开放的心境,溶于集体。对于部分表现优秀的学生,老师可以将其树立为榜样,鼓励其他同学像其学习,互相促进,共同进步。模仿优秀使自己变得优秀,是学生进行心态转变的重要步骤,引导学生像优秀的方面进步,有利于促进积极态度的形成,从而实现教学的进步。重视高职学生心理辅导。学生的心里辅导包括隐性引导和障碍梳理。通常,人们将学生的心里问题大致分为困扰、障碍疾病等不同等级。心理问题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影响,由于高职学生学习成绩一般,长期以来受到社会和家庭的不同程度的偏见,容易产生自卑等心理。因此,应当在教学之余,教师多与学生沟通,也可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办公室,对学生进行集体的心理辅导,也为需要个别咨询的学生提供便利,做到有问题早发现早纠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对于学生的心理辅导,不仅在辅导和引导,还要加入“干预”机制。如有学生有比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那么学校的心理辅导则不能仅限于等待学生主动寻求帮助,而应积极干预,以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进行心理辅导,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建立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可以做到防患于未然。学校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视和关注,关注学生心态的变化,只有加强学生心理状态的关注,才能有效掌握学生的心态变化,做好辅导和干预工作。在学校工作中,可以实行教师值班,定期谈话等形式,增加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使学生感觉被重视、被关心。同时,加强对教师的心理教育宣传,让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加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尊重学生,树立积极心态,从而影响到学生。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类院校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都需要重视教育心理学在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学校以培养实用型人才为宗旨,是将来社会工作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的健康发展对学校和社会都是尤为重要的。因此要积极采用教育心理学的相关方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帮助,必要时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教学管理质量。
一、心理学评估标准的构建由教师评价趋向学生自我评价
1.有效建立自我个体评价机制,创建心理学评估新标准
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构建是高校教育心理学逐步走向快速发展道路的标志,以自我评价为根本,对心理学评估标准不断提高,自我评价机制的建立从根本上转变了教师评价存在的“片面性”,提高了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自我评价作用。自我个体评价机制的科学建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监督机制的构建作为主体部分,发挥对自我主观能动性的监督作用;二是将参评互评过程作为自我评价机制构建的重要元素,通过实施参评互评,使高校受教育者从根本上认识到自我心理发展所面临的根本状况,以此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价值。这是高校心理学评估新标准有效建立的基础,对自我个体思想意识的形成能够产生积极作用,同时也体现了高校教育心理学后现代时期的发展特点。
2.以“合理化”为基础,推动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
评估标准“合理化”发展,主要体现在评估过程及对评估对象的选择科学合理。高校教育心理学评估,主要是对受教育者的内心意识及能力性格进行有效评估,通过教育心理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内心发展进行有效引导,从而使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在发生转变。评估对象“合理化”主要体现在以自我评价为主体,突出评价过程中自我监督机制所发挥的积极作用,进而发挥评价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自身的教育价值不断提高。评估过程及评估对象的科学转变,是高校心理学评价主体创新发展的根本体现,使心理学评估标准从传统意义逐步提升到现代标准,为高校教育心理学走科学发展道路提供有力保障,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的局面。以评估标准“合理化”为基础,提高了教育心理学评价的自身发展价值,以此为后现代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思想基础,满足高校受教育者的自身发展需求。
二、以心理学构建为契机,加快教育时代背景下“中国梦”复兴步伐
1.优化目标,实现心理学教学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
教学结构优化是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潜在动力,为高校受教育者自身心理优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外部保证。教学结构优化首先对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定,设立三维度教学目标,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别进行确定,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及“针对性”;其次在于对教学内容的引导过程有条不紊地科学整理,从高校受教育者的角度出发,依据性格特点进行有效分类,从而为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人格及意识提供坚实的基础;最后针对受教育者自身的能力特点,对其思想意识进行科学引导,逐步使受教育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正确树立,达到新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优化发展的最终目的[5]。这是高校心理学教学间接推动“中国梦”发展脚步的重要体现,为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创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持,促使高校心理学教学从成功走向又一个成功阶段,提升了心理学教学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引导作用。
2.遵循规律,体现“中国梦”对心理学构建的指导作用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构建应与时代发展规律相统一,突出时代教育特色,形成具有“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教育管理机制的构建应以监督机制为根本,加强教育管理的针对性,提高教育心理学发展的“适应性”,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进行行之有效的监督及评价。将教育心理学学科设置为重点,对受教育者自身的性格培养、意识形成、能力发展、知识掌握、技能强化等分别进行合理设置,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时代发展特点。这是高校教育心理学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基础,带动了教育心理学逐步形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发展格局,推动着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不断创新。这是后现代时期对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所提出的新要求,充分体现出“中国梦”对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指导作用,满足了时代社会对受教育者自身心理发展的内在需求,使得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意义不断增强,体现了其教育意义及发展价值。3.以构建主义思想展现心理学“中国梦”发展内在潜力构建主义教学思想的核心在于运用内因与外因的相互作用进行教学研究,通过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阶段进行充分了解,从而将外部环境因素科学融入,使得两者之间形成相互作用,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产生正面积极影响。外部环境因素主要体现在科学实践过程中,内部心理因素则是根据高校受教育者的性格、意识等特点进行有效观察,通过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的刺激,使得受教育者心理活动能够得到外部体现。这是构建主义教学思想对当代高校教育心理学产生的积极作用,对受教育者自身的心理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
三、突破后现代时期高校心理学发展规律,体现心理学构建价值
1.知识与生活相结合,创造后现代心理学发展新方向
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世界泛指学科相关领域中的理论知识,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是教育心理学的主体,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构成特点、性格培养方向、知识技能获取及运用、情感与价值观等进行科学构建,以此完善高校教育心理学知识世界的构成。生活世界是指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检验,从中对高校受教育者的人格、性格及社会意识进行全方位培养,转变传统实践过程中单纯依靠学科实践的现象,使生活实践活动脱离学科的束缚,以此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活动进行正确引导。这是新时期后现代教育理念所提出的创新教育思想,将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进行有效融合,提升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的教育目的,从而达到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内心正面启发的积极作用,将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结合,以此满足后现代时期高校教育的发展需求,提高教育心理学社会发展的“适应性”。
2.突破传统模式,体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教学价值
传统社会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实践活动的目的及要求并不能顺应当今社会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需要,实践活动自身存在的价值也没有得到充分体现。随着当代教育背景的逐步转变,后现代教育风格已经被广大高校受教育者所认可,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道路应以后现代教育风格为基础,对社会实践活动模式不断创新,以融合社会为手段及目的,不断探索崭新的发展方向[7]。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模式应以融入社会为前提,对社会生活现状及形式不断地了解及探究,探索生活实践对高校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启发,从而发挥高校教育心理学对受教育者心理的引导作用。以生活实践活动模式为基础,对当代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方向展开深入研究,突出高校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构建与时代发展的“同步性”,逐步形成创新发展思想,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形成以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智力发展的一般规律为基础,实践活动为检验过程的科学发展模式,充分展现后现代主义高校心理学的教学价值。
3.以风格为目标,强调教学评价在心理学构建中的位置
时代飞速发展使高校教育风格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后现代教育时期以教学风格贴近社会发展为根本,以自由教育风格为主体,将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作为重要的教育参考依据,从而对高校受教育者的心理变化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这是后现代教育发展时期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的重要特点,教学评价以受教育者的自主评价为基础,不断加强受教育者之间的参评与互评过程,从而突出“人本理念”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中的重要位置,以此更好应对时代教育发展的挑战。实践活动是教学评价实施过程的主体部分,通过实践过程对受教育者心理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自我评价,以此对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育功能不断完善,促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及知识技能达到科学发展的目的。
4.探索后现代主义风格,体现教育心理学研究“前瞻性”
对内部心理构成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心理影响过程的广泛探索,是后现代主义教育风格发展的重要特征,而外部环境因素是对受教育者心理产生刺激的重要途径,因而在高校教育心理学发展过程中占有决定性位置。以外部环境影响因素为基础,深入探索学科教育实践活动,以此对教育评价过程进行有效转变,对教学结构的科学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后现代主义教育风格具有一定的时代发展的代表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的教学结构产生质的转变,发挥了教学评价的积极作用,对高校心理学教育体系的科学构建产生了积极影响,同时也促使高校教育心理学以受教育者的心理发展为根本,提高受教育者心理发展的“广泛性”,使实践教育活动成为满足高校受教育者心理引导的重要途径,以此体现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前瞻性”。后现代主义发展风格能够满足时代教育背景发展的切实需求,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时代意义,推动高校教育心理学构建过程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形成高校教育的良性发展循环。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关系到人才的成长、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强盛。如何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不断探索中,其中包括借鉴心理学的知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心理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期,各种思想相互碰撞,给高中思想政治教学带来巨大挑战。不少青少年道德观念淡薄,出现很多不良行为甚至是危害社会的行为。一些关于思想政治教学的调查报告显示,很多学生对思想政治课没有什么兴趣,教师在上面讲得口干舌燥,下面没有几个学生认真听讲,他们不是昏昏欲睡就是做别的事情。尤其是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类电子产品,诱惑着学生本来就不易集中的注意力。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是思想政治教师应该思考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师需要关注对学生的心理引导,从教育心理学视角研究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实施。
一、教育心理学视角下思想政治教学的内涵及价值分析
(一)高中思想政治的学科性质及学生特点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本是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然而现实中许多学生并不能认识到思想政治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性,也不重视思想政治课的学习,认为政治课枯燥无味,或者认为政治学科仅仅是“背诵了就能得高分”。如何让高中思想政治更有“味”,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教师要认识到,中学生有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取向,不能把他们当成一块“白板”来对待;要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就要关注他们的一言一行,尊重他们的想法,因材施教。在教学过程中,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动向,增强教学的时代感、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价值认同感,让学生在情感上乐意参与教学,进而让学生掌握完整的学科知识理论体系,达到德育的预定目标。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意义
很多学生受实用主义的影响,戴着有色眼镜来看政治课,认为学政治是被洗脑,尤其是部分选择学理科的学生;也有学生依据简单的经验主义给思想政治戴上“枯燥无味”的帽子。如何让这些学生放弃傲慢与偏见,正视思想政治的学科价值,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区别对待不同学科的意义和价值。政治学科不仅在于知识本身,更是观察事物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于自身成长为一名合格公民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这些认知不能靠简单地灌输就能让学生理解并接受,而是需要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前提下,运用心理学知识并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高中思想政治概念多且杂,一字之差其义大不同,理论内涵深刻,导致一些学生学习高中思想政治时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却找不到提高效率的方向。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教育心理学的规律,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概念教学,由概念到观点,注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再由观点到理论,注重体系的构建。让学生在想学的同时有目标有方向,更能掌握有效的方法。
二、教育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想政治教学的实施
(一)充分分析学情,基于学生认知展开教学设计
首先,充分掌握学情,打破学生的各种傲慢与偏见。不同成长背景的学生有着不同的世界观与价值观,比如有些理科生基于“功利主义”放弃政治学习,事实上他们对思想政治科目的内容及性质并不了解。笔者给理科生上第一节课时,设置活动让学生体验,对比文科生与理科生不同选择背后的不同思维方式,如引用《南方周末》文章《十年之后:文科男VS理科男》,通过展示幽默风趣的图片,以及复旦投毒案中林森浩对自我问题的剖析,让学生明确理科生同样需要加强人文素养的培养。教师也可以顺着“功利主义”的角度分析学习思想政治的必要性,如大学通识课、考研、找工作这些与切身利益相关的事同样需要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所学知识。对于文科生,争取对所有学生展开一对一聊天,了解学生对思想政治的感受和看法,了解其在学习中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摒弃一些对思想政治学习不利的观点,找到符合自身需要的有效学习方法。其次,教学设计要符合教育规律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生活实际,做到新颖独特。教师在充分掌握学情的情况下,基于学生已有认知基础进行符合认知规律的教学设计,新授课充分利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做好概念教学,再由概念到观点,注重学生的价值认同;复习课由观点到理论,注重体系的构建,梳理易错易混知识点。发挥自身创造性,设置新颖独特的导入及课堂活动,让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索。比如《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的教学,笔者先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依次把抽象的基本概念“商品、使用价值、价值、价格、一般等价物、货币、纸币、信用卡、外汇、消费、消费观”形象化。比如“,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学生容易理解,由它延伸出的两个基本属性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由“价值的交换”延伸出“一般等价物”,由“一般等价物”延伸出“货币”,由“货币的发展阶段”延伸出“纸币和信用卡、外汇”,由“货币表现价值”延伸出“价格”,由“支付价格购买商品”引出“消费”,再引出消费观等,最后形成有机的单元知识体系。
(二)营造轻松氛围,开展问题式教学
首先,运用教学语言艺术,察言观色,灵活应变,营造轻松自然且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使理论知识生动起来,同时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幽默自然的回应,活跃课堂氛围,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心理状态下内化知识。教师的幽默感有两种,一种是运用语言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生活化,比如把《经济生活》的教学幽默地比喻成在当前背景下怎么花钱、怎么挣钱、怎么分钱;对于主观题做题方法的讲授,比喻为“进货”与“出货”的顺利衔接与完成“,进货”即内化所学知识,需要理解与记忆,“出货”即准确审题并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另一种是幽默回应学生的表现,让课堂氛围活跃起来。其次,开展好问题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一节课如果没有问题,只是教师自问自答,学生没有自我思考的空间,那么学生很容易脑疲劳,注意力分散,无从谈“开心”地内化知识,更难以达成德育目标。教师需要依据学生已有认知进行设问,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回答层层递进,营造共同探索的氛围。例如《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一课,笔者让两位学生板书最近两天所购买的物品及相应的价格,然后用层层递进的四个问题探究完成本节内容的教学:
1.这些东西在买之前、买的过程中、买完之后在经济角度看有什么不同?(商品)
2.我们为什么要去买东西?(使用价值)
3.为什么以不同的价格交易成功?(价值)
4.我们拿什么去购买?(货币)
(三)深化理论实践,及时反思并加以调整
教师需要不断深化教育心理学理论认知,不断探索,经由实践的再认知,为学生学习提供后盾,比如引导学生利用艾宾浩斯遗忘规律科学复习。在反思中调整教学实践,在不断调整中满足个体需求。注重细节到系统的反思,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达到德育目标,提高理论学习的效率。比如《市场配置资源》一课,笔者从资源是人力物力财力,对比资源的有限性到人类需求的无限性,并以牛奶的生产、销售、消费为例开展活动,让学生明确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不同机制的区别。大部分学生做题没有障碍,但个别同学却茫然了,因为材料中不再是牛奶,而是劳动力、信息等其他资源。经过向学生了解情况并回顾新授课的记录,笔者发现,这些学生其实并不清楚“资源”的确切内涵,他们固守教师授课时所营造的情境,换成其他的东西就无法用市场配置资源的知识进行分析。因此,教师在教学反思后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打破学习障碍。
1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1.1在教育内容上具有相同点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具有一定的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简要来说主要有政治理论教育、主旋律教育、三观教育和精神文明教育等健康人格教育。思想政治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教育重点放在了完整的人格的塑造,通过教育,学生有了正确的政治方向,对自己的人生有了理想上的追求,他们的形成法律意识、时代意识与自我意识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行为方式,在人际交往上能较为成熟,大学毕业学会求职就业。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学习心理健康知识,学会如何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当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及时的进行调适的方,把异常的心理因素去掉,形成正确的心理现象,侧重点烛对学生的性格塑造,形成良好的物我发展能力,能适应当今的生活,在就业方面有自己的爱好与主见。心理健康教育的政治倾向没有那么强烈,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上也有人生观、世界观等思想问题与发展问题的咨询与指导,也具有少许的政治因素。另外心理健康教育能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各个方面具有间接性的教育与指导,从心理教育上可以看出思想政治方面的良良性变化。
1.2具有互补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二者能功上的差异也造成了他们之间具有互补性的一面。从心理、思想、行为三者相互的关系及其相互转换来看,心理状态健康与稳定能形成良好的思想觉悟,开始优良的道德品质,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的基础,对于形成良好的社会行为习惯具有很好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虽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德育水平,让学生形成鲜明的思想觉悟与高尚的道德品质,但是,学生的良好思想政治品质提高了,也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反过来,虽然心理健康重在育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但是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助于学生较快的提高思想政治水平。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
育结合的必要性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二者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共同发挥教育的功能,所以,对二者进行整合是必然的,使之发挥最佳的育人功能。
2.1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支持
目前大学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能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够的,其实,这是一种教育的缺失。思想政治教育让教育本身的内容形成学生内在的品德和自觉行为,不是那么简单的,如果借助心理活动的调解,才会更有效的完成道德内化所需要的心理素质或心理要素的培育。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心理教育的补充,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
2.2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需要心理健康教育的帮助扩充
我们以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只是重视学生对自然的认识、社会的认识、国家的认识,重视当自己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发生冲的时候如何去处理。但是很少让学生认识自己、如何处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如何学会正确的生活等方面关注不够。随着时代的变化,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的的社会心理问题也变得非常严重,需要要良好的心理品质以适应变化较快的社。产生这种心理变动的因素是思想方面的起到的影响,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结合心理健康的内容进行教育,内定与目标要涉及到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这时,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就得到了发挥,势弥补了了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不足,进面使得思想教育目标更容易实现,并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活化,于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2.3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
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大系统分支出来的,以前并没有受到重视,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不可少,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特殊的教育活动,教育目标与内容也相对独立,但是,心理健康教育也不可能单独的来完成,他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与参与。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构特点上看,心理机能的正常发挥受到人的本身内在的思想意识的影响,如果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不高,势必会对心理健康有很坏的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实现个体、群体心理健康的手段与途径,都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引导,有了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顺利进行。
3心理性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整合模式
3.1在理论层面上的整合
以科学的系统论为理论指导,把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大学生的这两种教育属于不同的学科体系,但都是思想教育的大范围之内,所以,我们可以把二者看作是一个大的整体来进行融合教育,在体质各自独立的基础上又体现其互补性,使二者协调发展,而不是把任其中一个牺牲掉。其次,把大学生的生活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平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就以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而教学,这是教学的生活化,学生的生活与学生的成长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生活中进行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陶行知先生就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也就是指学生的生活对受到的教育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3.2在实践层面上的整合
首先,在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和目标上的实践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要有自己的教学内容并不断扩展,把自己的教学目标也延伸起来,也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自己的育人体系联系起来,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自身的政治、思想、行为等方面严格要求,也要满足学生的基本心理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开拓创新,创新新颖的教学方法,可以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采取新的方法,提高自己的思想教育业务能力。这种方法上的灵活运用,可以让心理健康向有利的方向发展,也有利于对于学生授受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创造很好的心理条件。在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与目标的结合,让学生明白了自己“喜欢做什么人”,又在想能达到这样的人应该怎么做,这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表现。其次,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结合起来。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已经非常成熟,方法与手段也很明确,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健康教育的一个主要辅助内容。所以,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方法与手段也很丰富了。所以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要把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吸引过来用,提高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使教育效果更好,体现了教育的艺术性。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得到各方面的关注“培养大学生的健康心理,使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成为高校的重要任务”。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生教育心理学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现实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要求教育者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还要有积极的心理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为教育者自身的理论水平提供了帮助,还为加强自身的品质内涵修养提供了正确的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能力。
二、当代高职生主要的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高职学生大多是没有考上本科院校不得已才选择高职院校就读,很多学生内心都有挫败感,对人生感到失落,对于自己的专业没有兴趣。学生对于以后的就业压力感到很大,认为自己的学历没有本科生高,技能又没有中专生的强,认为就业的困难很大。因此在学习上兴趣不高,甚至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自暴自弃。
(二)同学间的交往问题
随着计划生育措施的实施,目前很多高职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都是被细心关怀和照顾,一些独生子女中存在不正确的利己做法。而且学生们来自全国各地,有着不同的家庭环境、原学校教育环境、社会环境,每个学生的性格特点都不同。因此学生在人际交往上会出现很多的问题,如常出现寝室矛盾、同学间关系紧张等等。
(三)爱情问题
大学生都是成年人,有恋爱的权利,并且对爱情有着美好的憧憬和向往。但是他们青春期刚刚结束,对于爱情的经验并不充足,而且心理不成熟,性格存在缺点,不知道如何去爱,在恋爱中遇到的问题不能用正确的方式来解决。当他们遇到感情的问题时就抑郁、低落,甚至有的学生有轻生的念头。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
(一)完善心理咨询工作
在高校设立心理咨询部门,配备专业化的心理咨询老师,为有心理困境的学生解答问题,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解决心理问题。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并长期从事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如何把握心理辅导更有针对性、时效性、专业性。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老师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可以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还可以向高职生传播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导高职生的思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符合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需要。
(二)在学校开设心理辅导课程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高职院校可以根据自身办学的条件,开设心理学辅导课程,由专业的心理学老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使高职生掌握心理学的方式、方法,了解自己的心理活动规律,可以为自己排解心理矛盾,调整学习状态。开设心理学课程,有利于老师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清楚他们真实的内心需要,依此为契机,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可以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优势互补,长足发展。
(三)改善学校校园环境
“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学生的情绪可以通过外部环境的改变来使之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们创造美好的校园环境,学生能够更加热爱校园,热爱生活,对学习能更加有兴趣。情绪欠佳的学生,良好的环境能够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不再沉浸在抑郁的情绪中。美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够改变学生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可以激发老师的工作热情。老师能够专心于教学育人工作,有利于学生们专业技能的进步和道德情操的发展。
一、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
孔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心理差异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考察。而现代教育心理学则认为,学生的心理差异可以从心理类型和心理品质来区分。具体来说,孔子关注学生的差异主要从性格、智力、志向、学习态度等方面进行,按照智力发展情况将学生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类。这种分类方式直接影响了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与此相对应地将学生的智力水平分为超常、正常、低常三类,由此可见其中的密切联系。
二、现代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向在于人们在接受教育时的心理现象,以及相关的发展变化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心理情况,包括学生获取知识、个性养成、品质培养中的心理变化,以及学习动机、学习方式、教学评定和教师心理等各个方面。孔子的教育思想对教师心理、教学与学习心理、个性心理差异、品德心理等多个方面都有所涉及,而且具有一致性。以差异心理思想来说,孔子的理论非常全面,在意志、情感、个性等多个领域都有所关注,因此对于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发展,中国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体系将会逐渐完善,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与扩展。在研究方向上,将会更加关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心理,关注影响教学效果的社会因素,关注实际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三结束语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孔子的教育心理思想和现代教育心理思想,我们能够从中看出异同点。而当今社会,中国教育界的思想逐渐偏向西方,对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思想的继承不够。因此,应增强对中国文化的重视,既吸收外来文化的先进成果,同时更要立足于传统文化的精髓,切实发展好中国的教育事业。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水平如今已经成为其综合素质教育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习、成长与未来。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下,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因为家庭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影响,他们思想超前,渴望独立,要求高,但是行动上却落后一步,这就造成了心理上的落差,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越来越多,曾有记者对厦门100名90后大学生做了随机调查,结果有将近两成人有过自杀的念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急需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们心理方面的课程,但是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这里主要讨论负面影响。
(一)打游戏和追剧。网络是一个诱人的虚幻世界。很多大学生,男生成日在宿舍打游戏,女生一部部追剧,导致降级,退学的严重后果,更是造成了心理上的诸多问题。一次去一男生宿舍,进去之后,三个人都在桌前打游戏,对开门进来的人一点反应也没有。还有一次晚上睡觉,听到桌子椅子相撞的声音,砸东西的声音,一直持续到后半夜,第二天有同学说是他们舍友打游戏,几乎天天这样,怎么说都不听,实在是忍不下去了。身边很多女生晚上看剧可以持续的凌晨三四点,一直亮着灯光,其他舍友想睡也睡不着,于是有人就会买帘子把床周围都挡起来。大学生这样沉迷网络游戏和电视剧,不仅对自己眼睛、身体、学习等不好,也影响到了舍友,这样长此已久,同舍友同学的关系逐渐恶化,人际关系变差,使他们开始感到寂寞,更加依赖网络,人际关系更差,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负担,当他们无力承受的时候,就会出现反常有危害性的行为。
(二)浏览危险网站。就像现实社会潜藏着危险一样,网络也无处不存在着危险。打开网页时,周围会附加着各种广告,不健康网站的推荐,对于自控力强,心智成熟的大学生,就不存在很大的问题了,但是很多大学生并不是这样的,他们虽然年龄上成年了,但是心理上还没有成年,处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度阶段,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是很高的。这与他们的自我认知不够,不到位,高估自己有关。大学生们以为自己可以抵制,可以克制自己,但往往就是这种“自信”促使他们迈出了走向危险的第一步。其次,好奇和求知欲望也是其中的原因,不是只有小孩子才有好奇心,就是大人也有好奇心,正直青春的大学生,充满生命活力,正是好奇心旺盛的阶段。相伴而来的就是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学生们会渴望去了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像潘多拉因为好奇心打开了魔盒一样,本以为自己可以控制之后出现的情况,但是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变得措手不及。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们以乐观的态度去接触一些危险网站,直到正真接触之后想要抽身出来时,已经陷得太深而拔不出来。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塑造造成阻碍和伤害。
(三)社交软件和网络交友。QQ、微信、微博、facebook等等众多的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络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让大学生们可以交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好友,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国家的风俗文化,也可以作为学习其他语言的一种方法。但是有的大学生过于依赖这些社交工具,忽视了身边同学朋友的存在,很少与周围的人群进行交流,这样让他们变得自闭,忧郁,逃避现实世界而倾向于虚拟的人际关系网,他们在遇到问题困难时,不是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而是转向网友,跟他们说自己的所遇所想,谈心谈天,使得他们的心理变得起起伏伏,很不稳定。有的大学生会开始网恋,过分幻想,导致想象与现实出现巨大的的反差,一旦受到现实的阻碍打击,心情会产生很大的波动,做出反常的举动。新闻中有不少因为见网友被骗,有的甚至回不去在流浪的时候才被当地民警发现的大学生。且不说其他什么,这种经历给他们的心理上留下的阴影,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很可能成为永久的伤疤,对以后的行为、选择产生负面影响。
(四)接受到负面信息。网络信息量庞大,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这些都要求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有很高的判断力和分辨力。选择信息就像选择人生道路,都很重要,而且信息的选择将影响到到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一些网络黑客和模仿电影情节实施非法活动的大学生就是在繁多的信息中没有正确的选择和接收。有的学生看到一些娱乐新闻后,把关注娱乐八卦作为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占用大部分时间,由此延伸出了盲目追星,脑残粉等一些列问题。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网络时代之前没有的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应该从网络出发,但也不能脱离现实,通过新的教育模式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怎样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新模式
(一)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们重视起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主修课程而不再仅仅是一门选修课。因为作为选修课,大学生们对其关注度较低,不仅选择该类课程的人数不够,选了课的学生上课的质量也达不到好的效果。且很多学生选这类课程,是觉得好玩、好过、好奇等,而不是认为它像一门主课那样需要学习研究并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根本收不到教育的效果。既然是大学生心理课程,那就要从大学生心理方面去分析怎么开课。
(二)提高师资队伍和课堂质量,新增网络与心理方面课程。让主体重视起来是第一步,但是如果主体开始重视了,去没有得到实际的帮助,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高校在普遍开设课程的同时,要为大学生们配备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提供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从基础开始,全面稳定的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增设网络与心理方面的教育课程,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引起他们的注意。
(三)加强网络管理,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如果网络没有传播出各种负面有害的信息,那自然也对接触者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可以对一些网站等加以权限设置,通过网络多做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既然大学生们喜欢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交流和学习,那大可以通过他们喜欢的方式传播教育信息,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也可以通过飞信、QQ、微信这些聊天软件和他们沟通,去发现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再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四)定期做大学生心理测试。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做网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对心理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育辅导。
三、结语
在这个信息复杂多样化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引起广泛的关注,不仅大学生自己要开始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家庭和学校也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和帮助。对于高校,更要通过网络平台创建新的教育模式,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正在从少数人受教育到多数人的普及转变,相应高职教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职学生的入学率呈现增长态势,但优秀的普通中学毕业生对高职学校并不青睐,造成高职生的生源过于广泛,素质参差不齐,心理健康问题更是越来越凸显。社会和教育部门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其在校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问题也初步取得了成效。
一、目前在高职学院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多数院校所重视,并进入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高职学生仍然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其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到能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没有足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已经在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个别学院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认识仍然不够,导致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够。有的认为偏颇的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技能知识传授来,没有必要认真,还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成立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机构就万事大吉了。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程度和实效性。
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理论与实际脱离。
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学校教材上也缺少了教育特点,开展的课程也较为单一,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开设的教学课程也相对较少,教育普及范围小,仅仅针对刚入学新生展开教育,内容上也没有重视客观实际,仅从理论角度进行了论述,实效性差,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定设想程度。实践和理论没有做到有效统一。
3.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
尽管有很多高职院校也配备了心理教育专业人员来进行辅导,但是多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明显不够。从事心理教育的全职和专职人员较少,多数为兼任或兼职。学校方面对于兼职人员也缺乏进修教育的力度,造成兼职者本身具备的能力就不够强,在面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时,不能做到有效解答和正确辅导,专业水平低下,造成辅导效果也较差。
4.教育教学方式目前还相对落后。
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照猫画虎,形式单一,没有从实践出发,造成教学质量无法真正解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发展需求。课堂上多在灌输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没有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存在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起到真正的调动作用,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问题没有达到较好的一定效果。
二、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领导对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要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步提上工作日程和圆桌会议,充分转变意识,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指导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学生成才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责任。
2.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据调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度很高。
课程教学是我们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可以充分纳入必修课程内,在学校教学大纲和学校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还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尝试设置多元化教学教育模型,重点抓住心理教育实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心理教育的培养技巧,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要跟上教育的步伐,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目前成立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高、专职专业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应该加强对全职和兼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和辅导员积极学习,取得全国心理咨询专业的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为教师的培训学习创造条件。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互动的情形下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动态,鼓励教师学习最新的学术文献,通过不断创新和思维转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4.运用灵活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适应度。
通过对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或者网络视频,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实现和谐趣味性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分为。以学生为主体对象,通过课堂分析,情境互动,案例描述和角色转换来达到教学效果。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充分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活学活用到实践中,把握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5.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展班会专题、电影赏析、拓展训练、情景剧表演和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整体素质水平。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先进人物巡演讲座和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学校内德智双修,形成独立自强的良好人格。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体系。需要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进行,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的迫切需要。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心理健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和要求,而大学新生的心理正处于由不适应向适应的转变时期,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1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不好掌握,教育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差。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这就对高校教师的心理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注意观察平时学生的极端心理状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心理教学素质。1.1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是目前不少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忽略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高校老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1.2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优秀的教育学实践模式不断努力塑造高素质的心理,以教师自身的品质影响学生,在行动上强化心理教育榜样。1.3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是一种很高尚的职业,需要极强的奉献精神和奉献热情。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恪守的准则,也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当前教师的一些不端行为已经深深损毁了教师这一职业荣誉,为此教师必须重树良好的职业道德。1.4一线教师应该使用一些心理教育技巧,强化教育的艺术性。心理教育其实是不容易操作的,而且教育质量也比较难评估,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加强相关心理教学技巧的运用,更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丰富心理教学模式,从多维度入手,提高教学的生活性,艺术性。
2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与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在专业课之外应通过课外知识的途径向大学生灌输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多层次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正确方法,帮助大学生增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往往不是很到位,除了专业的心理学课程之外,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空洞。有的与实际不符,有的没有科学性,学生得到的心理关注很少。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3.1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心理辅导,讲座要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能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又能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的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过敏、自卑、恐怖、冲动等心理疾病。3.2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整理出典型案例,以方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节约教育资源。3.3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水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在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进入大学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许报喜不许报忧。多少人被这个潜规则压得呼吸不畅。大学生的肩上背负了太多的希望与期待。由于缺乏就业经验以及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或情绪亢奋,或怨天尤人,或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因此,应加强就业指导,减轻就业压力,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的不良影响。4.1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就业心理素质。目前不少高等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不够自信,不能很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压力。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自信,在求职过程中过于降低自身的标准。4.2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服务。教师队伍结构组成要合理,不仅具有专业的教师、法律教师,还需要心理教师的加入;同时,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专业指导,讲座要全面丰富,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正确方式排解和释放就业压力,不良情绪及时合理宣泄或转移。
5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低下与缺失,不注重大学生心灵与智慧的培育。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承受压力和孤独的能力,没有开放的人生观念,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走向了极端。为此必须要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深化二者的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使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大学设置相应的文化教育课程,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纯洁的校园生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校不仅要有高楼大厦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也必须跟得上。优秀的大学一定是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习氛围浓厚,学术自由生动严肃而活泼的。现阶段大学的校风越来越差,经济社会的市场之风深入渗透侵蚀纯洁的校园风气,不少令人不快的事件更是大大损毁了校园师生的精深感情。所以,高校必须要从文化建设方面努力改善,首先要重树优良的学风,正本清源,回归校园知识、学术的独立精神,学生要有进取之心,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7办好家长学校,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在对学生思想健康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高等学校要设立专人定期组织、办好内容丰富的家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只是学生自己和学校教师的责任,作为学生第一任启蒙老师的学生家长同样责任重大。把对家长的教育纳入到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划,多与学生家长沟通,相互探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家长时刻保持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负责。
8结束语
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学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精深的人才,也更需要心理素质优良,综合素质健全的综合性人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需要经受考验才能担当重任的,为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更注意锻炼强健的体魄,在校读书时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汲取丰富的知识,只有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树立知识的自信,同时,也需要大学生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有着良好心理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磨砺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使当代大学生拥有承受巨大挫折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所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当务之急。
1对象与方法
选取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按不同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回收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3%。其中男生68人(24.8%),女生206人(75.2%);大一学生92人(33.6%),大二学生85人(31.0%),大三学生97人(35.4%)。应用Microsoft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是采用X²检验与LSD分析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74份,有77人出现心理健康障碍表现,检出率为28.1%。其中SCL-90各因子检出率如下:强迫症状(28.8%);焦虑(15.0%);人际关系敏感(9.85%);精神病性(8.76%);敌对(8.39%);抑郁(6.93%);偏执(4.38%);恐怖(3.65%);其他(3.65%);躯体化(2.91%),可以看出强迫症状检出率最高。
2.2不同专业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各专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依次为:法学42.5%,物理学40.0%,统计学35.7%,心理学24.4%,历史19.4%,汉语言8.9%。经X²检验,p=0.001<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2.3不同性别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女生31.6%,男生17.6%。经X²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不同年级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各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依次为:大三38.1%,大二32.9%,大一15.0%。经X²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讨论
3.1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普遍情况
本次对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的调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8.1%,就各因子症状分布而言,该师范学院心理健康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依次为:强迫症状、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敌对、抑郁、偏执、恐怖、其他、躯体化。显然,强迫症状问题突出。总体上来看,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3.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专业、性别、年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专业,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科目不同,理念不同,学习的压力就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学习时的思维方式,环境以及所学专业面临的考研就业压力等,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对于性别,男女生相比,男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7.6%,女生检出率为31.6%,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显著。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生理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女性在择业上的困扰更多,她们想独立,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又害怕竞争,追求平稳踏实的生活,再加上日益更换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使得女生的心理困扰更多,心理问题更加显著。对于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面临学习,就业,考研等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回升,再加上感情的困扰,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使得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压力更为沉重,而大二与大三年级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其相似的生活与学习状态有关。
3.3构建以社区为单位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
通过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在校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健康状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提高群体健康意识,改善其健康行为。
浏览量:1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当前飞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围绕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需求和民航强国战略实施情况,国务院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制定了促进民航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加快了低空空域资源的开发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制定。这些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实施给以飞行教学训练为主业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和困难。
(一)快速增长的飞行员需求与培训容量增长缓慢的矛盾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民航第二大国,并且保持年均10%的发展速度,根据2012年民航局和全球两大主要飞机生产企业——波音、空客的预测以及我国对机队规模扩充的速度和飞行机组与飞机的人机比例估算,未来20年里,中国大约需要新增3500架商业运输类飞机,同时,考虑到快速发展的通航飞行需要,我国每年需新增飞行员约4000人。目前,从全国已有的20余家各类级别的飞行员培训机构来看,只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一家能够完成私照、商照、仪表等级、高性能飞机训练的全过程,并能保证学员毕业后拥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同时提供完备的航线及ICAO英语(PEPEC)考试平台,其余的都只能完成部分训练。根据2013年的数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当年招收的飞行学生,包括“大改驾(指普通在校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改学飞机驾驶)”在内,约2400人,而其他所有培训机构共计招收学生1000余人,扣除每年因执照考试、身体、技术和心理等因素停飞的约18%学员,共计620余人,当年飞行学生的缺口就达1200人。对飞行员的培养受飞机数量、教师、校舍设施、空域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一个经验积累与理论不断丰富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近几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虽然采取多种飞行学员培养模式,训练量不断增加、学生规模不断增长,招生规模从每年10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2400余人,但每年增加的训练容量仍然无法满足培训需求,每年都要选送300余人到国外接受飞行训练。
(二)日益提高的学业标准与飞行学员招收入口标准、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矛盾
飞行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与普通专业的学生截然不同。随着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中国民航局对从事商业飞行的飞行员执业标准、英语应用水平和持证标准要求的提高,飞行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要面临私、商、仪执照(指飞行员在理论学习阶段要通过的私用飞机执照、商用飞机执照和仪表等级执照)关;13小时筛选关(指飞行学员在飞行实践训练阶段,在初级教练机飞行到13小时时面临的淘汰性选拔);航线(ATPL)执照考试关;ICAO英语(ICAO英语等级考试,是ICAO针对民航飞行员英语陆空通话水平的测试)关等,有的航空公司还要求取得CET4级以上的英语等级证书。然而,由于飞行专业对招收学生的身体、政治背景都有严格要求,这就限制了人才选拔的范围,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招收的飞行专业学生标准普遍较低,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较差学生之间水平相差较大。
(三)较高的行业综合素质要求与较低的基础素质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飞行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飞行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强健的身心,然而,中国长期以来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一切围着高考转,以高考升学为唯一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模式,使飞行学生的教育管理面临基础薄弱、孤掌难鸣的尴尬,要使学生认可当前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对他们的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自觉朝着应有的价值方向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四)飞行学生理论学习、飞行训练实施的阶段性和人员的高流动性与学生教育管理连续性、一致性的矛盾学生的教育管理要达到既定目标,使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激发学生自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就必须保证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有计划、有步骤、有的放矢地进行。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严防“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现象,做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但是,由于飞行学生培养方式特殊,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穿插多次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而且教育管理的实施主体也不尽相同,实施地点有所变化,有的甚至是在国外接受飞行训练,这就给飞行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如何做好新时期飞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不动摇,不断创新、丰富
其新时期的内涵对飞行学生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是由飞行职业的特殊性和飞行员核心素质决定的。准军事化管理是保证飞行员听党指挥,培养其遵章守纪意识,树立优良作风的重要手段,是被社会、民航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广泛认可、褒扬的管理措施,在长期的飞行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飞行学生的管理上必须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及经济发展进入了持续、健康的通道,民航业也进入了努力实现“民航强国梦”的关键时期。飞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和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准军事化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准军事化管理的时代内涵。
(二)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
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飞行学生政治合格、道德情操高尚、思想积极健康、爱岗敬业的重要保障,是确保飞行学生飞得高、飞得远、飞得正的重要抓手。在新时期,要进一步加强飞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教育的空洞、干瘪。首先,要在做好学生二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多走访革命老区、爱国教育基地、民航生产管理的前沿等,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家与民航业发展的历史进程,领悟当前成就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他们能自发、自觉地产生崇敬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将之转化为学习与奋斗的动力。其次,在新生入校时,召开家长见面会,向学生家长介绍专业特点、培养流程及特殊要求,并听取家长建议,搭建家校共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管理,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认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坚持实施新生教育的“六个一”工程,即进行一系列的入学专题教育、进行一次军训、一次学唱校歌活动、一次参观校史陈列馆、举行一次入校宣誓活动、写一篇入校教育心得;在新生入校第一年里,利用寒暑假开展“我爱读书”活动,让学生阅读学校指定的优秀专业书籍和学生自选优秀书籍并撰写读后感;寒暑假期间坚持开展“给家长的一封信”活动,将平时表现好、学习成绩好,做了好人好事、受过表彰的学生的情况和平时表现差,学习差、有挂科现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信中如实反馈给家长,共同促进学生进步。再次,利用好飞行学生教育管理的周讲评制度,结合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时政,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职业生涯规划等几大方面进行专题讲座、主题教育。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要多到学生中间去,多与学生聊天谈心,善于从日常沟通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三)继续深度发掘和弘扬学校悠久的飞行文化
和安全文化,做到以文化育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将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思想融入学生骨髓和行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60来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既坚持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特定活动等多种有形的平台,宣传“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校训,宣传“忠诚团结、勤奋严谨、安全精飞、求实创新”的校风,宣传“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安全是最大的幸福”的安全理念,又以组织集体学习或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学习《学生手册》《民航法》和学校的各种规章。飞行与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要使用生动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适时组织学生观看飞行事故调查案例,同时,可以在特殊时点,使用宣传橱窗进行安全主题宣传。
(四)优化团学组织建设,加强学生骨干培养、任用
飞行专业比较特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是多次穿插进行的,先是两年的理论学习,再进行一年的飞行实践训练,接着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又是3个月的飞行实践训练,最后3个月回归理论学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进三出”模式,这样就给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一致性带来了挑战,所以必须优化相关团学组织建设,加强学生骨干力量的培养和使用。团学组织新老生成员比例要合理、岗位分布要均匀,学生骨干的使用要不分阶段,不管所处地点,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骨干培训和使用中的人力、物质资源浪费,还能发挥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保持学生教育管理的一致性。
(五)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机制及设施,完善学生法制教育平台
强健的身心与遵纪守法意识不仅是一名合格飞行大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还是一个人能健康持久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要结合当代飞行学生的特点,健全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机制及设施,充分利用学管干部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双层干预,采取一般开导和专业咨询、疏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立专业心理辅导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管干部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和疏导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立情绪宣泄室,让精神紧张、压力大的学生适时进行情绪宣泄,避免因为情绪得不到宣泄而导致的失控行为。在已有的“庭审进校园活动”平台基础上,建立学生法制讲堂,扩大受教育面,邀请本地法院或公安局的法律专家结合本地治安实际与学校背景对学生进行法制普及教育。
(六)加强学管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学管干部队伍结构层次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管干部队伍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管干部每天与飞行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言行、师德师风的好坏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要坚持“以生为本,平等尊重,严管善教,关爱服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原则,逐步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充实学管干部队伍;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管干部在岗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合理安排大学生学管干部与退伍军人学管干部比例,形成高低搭配,人尽其才,各司其职的格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管干部激励及晋升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要搞好传、帮、带,以老人带新人,切实发挥教技术、帮思想、带作风“九字经”的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总数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达不到平衡状态,很多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时候好高骛远,一意孤行,在就业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强调自身的价值体现,以及个人的思想,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当面对就业本质与现实需要出现严重不符时,学生们在学校里表现出来的是对所修习的专业从最初的满腔热血都后来的随波逐流,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出现很多投机行为,甚至有些学生触犯了法律法规。
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不强,执行能力较差
1.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老师们,在学生成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管理者不是在被管理者背后对其进行监督和管控,而是营造好的管理氛围,致使被管理者能够自主地进行各自的分工,一些管理者仅限于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是解决问题,这就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无法形成默契度,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对于教育主体的学生,老师应该采取互动式交流沟通
对于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方法要与学生一样既是教学的管理者,又是教学管理氛围的营造者。由于高等教育一般采用全日制教学,学生们几乎全部时间都在校园里进行相应的活动,但是经过研究调查,授课教师、辅导员老师,以及宿舍委员会的老师的主人翁意识淡薄,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照顾每一位学生,从而得不到学生们的信赖,管理者无法改变自身的观念,表现出的是一位训导者而不是很好的服务者,老师与学生之间就教育管理方面达不到共识,也就不能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3.教育管理者的自身能力有待加强,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连贯性不强,形式过于单一,成“趋炎附势”的状态,大量的学生在课后调查表上都会有很多的抱怨,并且对于形式主义也提出了质疑,并且大学是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管理者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而在实际教育管理中,这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课题也因人而异地被省略掉。管理者缺乏责任心,在工作中“趋炎附势”,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的切身问题,不能很好地营造学习生活的和谐氛围。
三、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举措
1.针对90后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观念新潮、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前提下很难管控的实际问题,我们对此提出了新的举措。首先要健全90后的人格魅力,其主要方面表现为对人生态度要脚踏实地,对人对己都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要求我们90后大学生建立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在日常新闻以及网络媒体的报道中,有很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业以及个人感情方面选择轻生,我们在惋惜这年轻生命的同时,也强烈谴责这种行为,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父母亲人乃至整个社会的不负责任。这样对于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不但没有起到积极影响还会对当事人所在的学校声誉以及相应的教育管理产生消极影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学校一定要秉承优良作风,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校园这一独特的环境中,在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方面都会显现出异常的敏感。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一定要把学生们存在的安全隐患摆在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只有学生们安全,才能确保教学工作与学生生活正常进行。
2.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创新人文关怀
在社会大环境的驱动下,校园文化也经受着冲击,这种新浪潮的激荡好似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创新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对教育管理有影响的弊端。在营造自由平等、积极向上的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们的人文关怀,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正确导向作用的同时,创造德育双促的局面。使得学生与学校形成一种默契的发展节拍,在新的教育管理形势下,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务必做到以理服人、平等待人、以德育人,着重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管理者要带着一颗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对于决定学生一生的重要决策应该从学生本身考虑,例如:“就业指导”老师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建议,在我们教师的热情服务以及亲情奉献中使得广大学生体会到我们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照顾,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教师的使命。90后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铺垫好成长轨迹,协助学生顺利成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整合能力的同时,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解除学生们的心理压力,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于个别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回访跟踪,确保学生人身安全,辅助其成长成才。
3.营造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氛围,实行新的管理机制
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教育弊端,亟待解决,在课堂上,教育管理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生活中扮演的就是亲人、朋友的角色,师生间树立正确健康的关系,在课堂上秉承开放式教学的本质同时,对于学生老师间实行双向评分机制,在自我评价的同时进行相互评价,本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态度进行评分,在评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者与学生间的公开程度,确保教学质量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在公布评价结果的同时允许双向质询,将透明度实现最大化,建立专项纪检工作监察机构,从而确保此项教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稳定开展。我们要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完善、正规化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确保“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在高等学校现代管理制度中,要确实保证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建立开放式校园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存在的相应安全隐患,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为了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在规范各个主体的同时确保相互间的平等与制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中,对于管理与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永恒不变的教育课题,随着时代大潮的不断激荡,广大处于政工教育的工作者,要立足自身岗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高校学生营造健康有序的成长氛围。学生教育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更能影响到学校是否得以正常运行。建立一支作风过得硬的学生管理队伍对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此项工作,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高度的默契关系,使得学生自主遵守学校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教师自觉完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相互学习中共同促进彼此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所以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于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生工作者应该虚心学习,切实维护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力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高校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68-169.
摘要 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为大学生理想信
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提出“中国梦”以后,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今社会,尽管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状况是健康的、向上的,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内涵还是比较认同的,大学生的“中国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爱党的事业,拥护党的领导,他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实现,必将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问题上,大学生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然而由于社会形形色色因素的干扰,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在种种矛盾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缺失、不坚定,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困惑,对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而“中国梦”的提出正符合这个需要,以“中国梦”为契机来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1.“中国梦”坚定了大学生的科学信念。
首先“中国梦”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认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奋斗,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大学生才能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时,他们会更加清楚认识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这对于构建由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再次,“中国梦”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让大学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更多创造力。
2.“中国梦”激励了大学生的梦想。
“中国梦”是大家的梦,人民的梦,凝聚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挑战、锐意发展、力谋和平与幸福的伟大智慧、伟大力量。国家好,民族就好,民族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好。“中国梦”的提出实际上也在鼓励每一个人都要有梦想,也为大学生实现梦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因此普遍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人们常说,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艘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国家也是如此,实现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国人共同的心愿,如今“中国梦”的提出,以更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也为未来的发展更明确的指明了方向。
3.“中国梦”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走在创新时代的前列,创新意识较强,他们拥有创新的梦想和勇气,主题意识比较明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生处在一个同时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具有相当思想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群策群力,发挥集体优势,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激发创新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成才,一定会充满激情和斗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结语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要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结合起来,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明确自己报效祖国的责任和义务,珍惜在校宝贵的读书时光,发挥聪明才智,全面发展自己,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一、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调节紧张心态
许多学生基于现状的不满、前途的迷茫、社会竞争的激烈、就业的压力和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而形成种种心理压力,而他们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使其不能成熟冷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量变产生质变,种种负面情绪诸如焦虑、惶恐、消沉、偏激、愤世等纷纷涌现,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种种负面影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并造成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教师应当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采取对策,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1.树立一视同仁的思想
现在的学生都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一般备受关注。如果老师戴着有色眼镜,分门别类地对待学生,可能会让学生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不利于形成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老师应该秉承“一个也不能少”的负责精神。首先,在课堂上眼神要顾及到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心,并没有放任不管。这也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暗示,眼神的交汇通常代表着心灵的交流,代表着一种“你有没有接受到知识”的质询,这种心理暗示督促着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调动自己的思维,形成良好互动。其次,多设问,鼓励学生在热烈氛围的带动下回答问题。大专生有些基础较为薄弱,老师如果讲授的知识较为深奥,学生可能忌惮说错形成开口难的局面。许多老师的做法是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可能加剧学生的恐慌心理,答得不好的学生可能会长期沉浸在自怨自艾的状态状态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能全心投入到剩余课程的听讲中。而没被点到的学生则会惴惴不安,怕自己答案惹来哄堂大笑,面子挂不住。极易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感和对老师的厌恶。老师可以改变一下做法,同样的多设问,鼓励同学在集体氛围下多答题,采用“后面的同学没出声”“声音不够大”等等语言激励,带动全班的回答氛围,不用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老师再抛出答案或不点名道姓地对某些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相应剖析,从而引人入胜地吸引学生的探索心理,看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给的出入在哪里。
2.增加学生对前途的信心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大专生,将来出去不好找工作,就业前途堪忧,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怠惰心理。良好的心理氛围是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不竭的学习动力的基础与源泉,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和正确引导。首先,通过网络资源或政府信息多公布一些对大专生有利的就业信息,如社会高级技工的严重缺乏和高级技工,高级技工待遇良好。对他们的职业前景加以肯定。其次,分析大专学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所在,结合教育的弊端,揭示人生际遇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道理。普通高等学校重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实践性与就业的对口性不够强,而大专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直面企业需要,上岗操作能力强,各有侧重。普通高等大学的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社会定位,常常不愿意在小岗位上打拼,“跳槽”频繁,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大专生对自己定位起点要求较低,能够在一线岗位上扎住跟,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拼搏,反而更容易找准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地奋斗。许多中小型企业为防止人力资源的流失,更愿意招聘那些能长期留在一线的人员。老师应当结合实际,分析大专生的潜在优势和社会的需要,并将二者良好衔接,提高大专生的自我评价。
二、着重培养学生永保创新精神和奋斗干劲的精神
1.引经据典,坚定学生的信念
现阶段的学习状态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老师要学会引经据典地激励学生的斗志。许多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在谋求到稳定的工作后毅然决然开始创业,从头打拼。而许多人在基层的岗位上,总结经验,考级拿证,进行学术研究,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的道路上一步步爬上高位。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与奋斗是终身的事业,不可能一步到位。即使是博士上岗,不能为企业出谋划策带来效益,最终也会被淘汰。教师应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通过形形色色成功与失败的例子,摒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或懈怠情绪。倡导一种“学无止境,不进则退”的奋斗和创新精神。让他们知道,他们可能输在了起点上,但没输在过程和结果上,只要“不抛弃、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2.人格感染,发掘学生的优点
为了传递给学生正能量,老师应当首先树立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过于威严或刻板的印象会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无形的“低气压”,一沉闷缺乏活力的学习氛围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束缚他们的思维的宽度和深度。老师应当向学生呈现一种积极活泼的饱满精神状态,并以微笑做为润滑剂,感染学生形成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的灵动学习氛围。其次,老师应当多多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赞扬学生身上的优点和可取之处。事实证明鼓舞的效用往往大于批评,赞誉自己的优点,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赞誉他人的优点有利于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取长补短,激励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心理活动渗透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切行为的良好开端和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好专业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要重拳出击,这是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和在事业上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大学生教育管理主要是指相关院校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68-169.
一深化宗旨心理教育,提升政治素质
1.1丰富方式方法
通过“认识自我,自信竞争”阶段的训练,使学生深刻感知“若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西方励志哲理,深刻领会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东方深邃思想。为扭转多数学生抵触政治思想情绪,训练中我们还采取了座谈、演讲、野外拓展训练等多样的交心方式,积极探索政治理论贴近学生心理的新途径,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内涵,更加鲜明地体现出理论学习的时代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大学生就业特性,从而用丰富多彩的理论教育熏陶学生,用共同的就业价值观念凝聚团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心贴心的交流,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
1.2突出典型引领
把树立先进典型作为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可持续动力,突显出心理素质高,综合素质强的优秀学生,不断强化先进典型的发现、树立和宣传工作,积极搭建先进典型成长的平台,大力营造有利于先进学生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和人人学习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正面积极地梳理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导向,不断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范。通过“规划生涯,策略人生”,教会学生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1.3注重形象塑造
形象塑造包括内在心理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内在心理是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水平、道德品质等;外在形象是指完成任务时显示的能力素质、教师评价。我们着力磨练大学生盲目自大的心理,结合党的教育精神,加强规范化管理,以严谨治学为切入点,以规范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为标准,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规范,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为民服务意识。
二、注重培养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
2.1树立正确人生观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业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搞攀比、讲条件的现象,把未来的工作、工资待遇横向与其他院系相比,纵向与已经就业的大学生相比,面对巨大的反差,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今后奉献服务精神减退,不满情绪滋生。因此,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未来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思想上解决“为什么就业,为谁就业,怎样就业”的问题,找准通过就业规划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切入点,真正热爱全身心投入。
2.2增强科学应对意识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世界形势严峻,社会复杂多变,未来要处理的事情和面对的困难不断增多。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科学应对毕业就职的意识和胆魄,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时能够从容不迫,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敢于决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的目的。
2.3培育创新工作精神
学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事学习、在学习的常规事务性活动,极易产生厌倦、疲劳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用创新的精神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对各项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内容的熟悉掌握,不断总结归纳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达到减少学习量、减轻各种压力的目的,实现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坚强品质、道德修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团队协作、沟通配合、创新思维、培训策划、组织管理、适应调整等素质与能力,形成以优秀学生团队带动更多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继续教育与就业创业工作新品牌。
三、加强实践心理教育,增强就业能力
3.1突出基础,抓好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培训
信息化对于整合就业资源、改造就业流程、创新就业模式、提升工作效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强化网上学习、网上管理、网上求职等训练,积极接受新形式、新变化,强化调整心态与抗挫能力,把信息化应用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社会综合信息研判和应用归纳水平,用科学、便捷、迅速的方式指引大学生就业规划。
3.2突出全面,抓好学生多才多能素质培训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石,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稳步发展的第一道防线,是密切服务社会的窗口和纽带,也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知行合一,勇于实践”阶段的训练,努力把学生培养训练成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
3.3突出实用,抓好学生业务知识应用培训
坚持严谨、求实、求索,是教育治学的生命线。要养成严谨、求实、求索的学习态度,必须做到日常养成与规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注重教育学生转变理念,把理性、积极、热爱的理念根植于每名学生头脑中。要采取主题宣讲、以案说法、分析研讨等多种方式,认真总结研判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针对性训练和引导,切实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特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缺乏有效的情感激励,导致我国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较为一般,需要引起高校领导人员和相关教师的重点关注。本文就情感激励和情感理论进行相关描述,然后简要概述情感激励对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最后就应该如何将情感激励应用于大学生教育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情感激励;大学生;教育管理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利用情感激励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教育中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激励的作用,并采用合适的情感激励的方法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
1.情感激励和情感理论概述
激励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和手段,采用激励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是符合心理学的发展观的。国际上众多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如贝雷尔森等人均强调过,“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1]。”也就是说,激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采用激励的手段能够促使学生从内在增强学习需求。而激励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物质和精神方面。很显然,情感激励属于精神层面的激励制度。对于大学生来说,物质激励已经无法起到太多的作用。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却已经开始形成独特的人生观和思想观,情感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善他们的基本观念,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2.情感激励的作用和意义
(1)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生在这一发展时期的心理需求较为丰富,包括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三种需求,即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情感激励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处理这些方面的情感和需求,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认知、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以及实现自我的价值。
(2)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企业和学习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新的研究。研究表明,人性化管理方式是当前最适合的管理模式。情感激励以学生的内心发展为根本,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主要管理形式,符合当前人性化管理的特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暗示作用心理暗示的一般规律为良好的、积极的心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消极的、悲观的心态则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降低。情感激励是以积极正面的力量教导学生,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暗示作用。
3.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情感激励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其重要的作用之一。那么应该如何使情感激励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一般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年级我们基本将学生的心理需求定位在:一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对新环境的适应;二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人际交往的需求[2];三四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就业需求。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具体激励,对于解决学生的当下的心理需求问题有明显的效果。当然,不同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不同的需求,辅导员可以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了解。
(2)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内在动力是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我国传统的大学生教育中,教师经常采用批评和指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导致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较差[3]。情感激励要求教师采用更加温和的教导方式,即以积极引导和鼓励认可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改正。教师的认可和激励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和自尊,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较为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主动规范行事。
(3)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忍让关心和宽容忍让同样是情感激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在学生出问题的情况下才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教育管理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4]。学生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的细节问题,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和忍让,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亲近,并更加听学生的话。
4.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人生观逐步完善的过程,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应该要从情感方面积极引导和激励。情感激励指的是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采用情感引导和激励的途径来实施的教学手段。应用情感激励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并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忍让。
参考文献:
[1]刘波,高银.论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激励机制在高校大学生情感问题中的运用[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51-54.
[2]王浩,孙宇.“情感激励教育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2,12:52-54.
[3]郭景茹,赵铁丰,计红,张旭,倪宏波,李颖.激励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及效能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02:22-23.
[4]赵恬恬,黄琳庆.浅析主体间性视阈下激励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延边党校学报,2014,04:112-114.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新疆某高等院校373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男生79名,女生294名。生源地来自城市的学生176名,来自农村的197名。
1.2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90个项目,采用不同专业评分,量表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并使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来评价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测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1-2]。调查中统一指导语,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由被试者根据自己最近1w以来的感觉无记名自填量表,当场收卷。
1.3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不同性别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
维吾尔族女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维吾尔族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因子测评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
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定义(P<0.05)。
2.3不同生源地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
来自农村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农村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上大学前,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待人接物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城市学生呈现开放式,农村学生呈封闭式。农村大学生到大学后脱离父母,原来以父母为主要成员的小家庭转变为以同学为主要成员的大家庭,角色发生了大的转变;城市大学生中学时住校生比例较大,适应能力比农村同学快[3];另一方面经济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多来自新疆的北疆、南疆地区,其生活比较艰苦,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许多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城市和乡村之间不仅经济方面存在差异,而且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个人的言谈举止及穿着打扮与城市生活不太和谐,与其他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相比,不能大大方方花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人际关系敏感。研究发现,和睦的家庭气氛、良好的父母关系、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性对缓解焦虑和抑郁有特殊作用[4-5]。另外,可能与民族偏见有关,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对少数民族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甚至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偏见,有意无意夸大了民族文化中某些因素并与贫困落后画等号,所以伤害了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这些因素可能对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女性受性格特征所影响,女性比男性胆小,承受打击的能力比男性弱;女性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男性多,且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很容易烦躁不安,因此长期下来就容易患抑郁恐惧等心理疾病[6]。本研究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状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分析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大多数维吾尔族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生活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地区,接受维语语言教学,而大学教育一直是以双语与汉语形式进行,所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不容易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7-8]。其次,维吾尔族大学生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其可能导致维吾尔族大学生在认知、态度、行为及应对方式上与其他民族大学生不同,可能是造成两者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对一些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在采用SCL-90筛查的基础上对筛查阳性者应作进一步地心理评估与辅导。对大学生进行心身健康指导时应注意加强个体性格修养与塑造,使他们增强对心理、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与方式看待与处理问题。
其次,要加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关心与帮助:第一,在他们入学时建立心理档案,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第二,高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并配备一定的专业人员和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及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第三,建立校园心理辅导网络,了解和掌握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的异常心理行为,对有心理障碍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综上所述,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根据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高校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高校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中心,高校应提高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视,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生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采取的改革措施
1.明确艺术类听障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第一,培养听障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听障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培养听障艺术学生具有横向和纵向专业知识的统一、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第三,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有主动沟通、善于表达的素质。掌握艺术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解决问题。
2.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打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使两者在教学实施中融汇于项目案例中。第二,以艺术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征为出发点,强调在课题型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积累。第三,根据听障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充分应用特殊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第四,通过课题的导入,建立听障学生与行业的沟通和联系,扩大学习发展的可能性。第五,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如视觉、触觉多途径运用。教师要有层次地解读专业知识要点,贯穿课题实践的主线,在任务前提的带动下,有步骤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分解、讲授、实施和总结,使学生多角度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弥补听觉缺失。
二、实施过程及产生的结果
在研究开展中,研究者选择了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两个专业3届共6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广告张贴设计课程导入课题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重点有以下内容:
1.划分课题类型
课题的正确选择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特征,课题任务除了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包含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外,更要求立足于行业,工作量饱满、阶段工作划分鲜明,师生的互动沟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告招贴设计课在选择课题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校外竞赛课题。竞赛涵盖国内外不同层次和级别。广告招贴设计课程选择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国家)、怀柔杯广告大赛(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大赛(校级)等。课题优势在于鼓励学生通过竞赛形式巩固知识,将竞赛机制引入到课程实践阶段,对培养听障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很见成效。如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竞赛定位准确,适合大学生参加,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创意和设计,学生在获得名次的同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并有效增强了残疾学生的专业信心。
(2)校内真实课题。此类项目主要包括校内举办的各项活动所产生的委托设计,如名师讲座广告、学生作品展览广告、社团活动宣传设计、学院宣传广告主题竞赛等。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衍生的各类委托项目更易于学生参与其中。此类课题应用于课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企业委托课题项目。此类型课题主要来源于校外合作企业或教师引进的真实设计项目。项目以委托设计的商业形式引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此类项目的特征是保留了商业竞争的机制,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对学生熟悉设计工作流程、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设计引导,在设计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监控,保证课题完成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此类课题的特色还包括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与企业在设计各个环节的互动,企业对设计的信息反馈是残疾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推动力。
2.组织教学
实施前的准备:基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和就业特点,成立若干项目设计组(一般不超过4人,多为2~3人一组),班长协助教师按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发挥每一个人在小组中的特长,并选出组长(一般安排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学生)。实施中的组织:教师明确各阶段课题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结合课题所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及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分阶段研讨,组员分工协作,既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共同协调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实现自我获取经验、自我构建应用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程讲授之初,下达课题任务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课题任务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阶段内容同步。设计工作过程由学生组长进行详细的工作记录。任务结题时教师汇总多方面反馈的设计效果(教师、设计委托方、学生小组评议),通过细节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不仅是普通教室,还应包括计算机房、设计实训室、实习基地和校外的企业现场等,将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考核形式:成绩评定形式采取实时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的方式。课堂考核分数由平时阶段考核和项目终期考核两方面成绩汇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分阶段指导、检查课题完成质量和进行评定。终期汇报时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针对设计分析、调研、设计过程、设计效果、总结等方面制作汇报文件,集体总结答辩,根据项目情况请企业参与答辩并反馈意见。教师综合各项成绩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改变期末一张设计方案决定成绩的做法,更确切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如果项目委托方确定使用设计方案,在评定时对该组予以加分,以资鼓励。
3.课题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课题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实施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因此,特教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师德风范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2)扎实的教师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特殊教育职业能力,如熟练使用手语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
(3)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行业实践背景,以能力带动学生。
4.结论
经研究表明,课题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听障学生艺术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教学成果突出,在对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有92%的学生认为课题型的教学模式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有帮助,学生获奖率、实习优秀率、毕业设计优秀率、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均有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在对毕业生毕业后一年的就业跟踪中发现,就业对口率较之以前提升15%。在课题型教学模式的场景模拟中,强化听障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实现了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为培养应用型的听障人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在教学开展中提高了学生融入社会、融入团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在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中实现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校内外项目,强化了对听障学生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通过场景课题,完成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学生体验到行业岗位一线分工协作的重要性,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自主发展的空间,提高了职业意识,培养了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艺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课题型教学模式,对培养听障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也具有推广性,可以结合艺术类不同课程的培养要求展开进一步研究。
一、主体间性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症结
(一)主体间性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掣肘
1.主体间性的缺失进入20世纪后,当代西方哲学实现了由主体性到主体共同性哲学的转变,它提出的是一种“主体—主体”思维模式,即与“主体—客体”思维模式相异,作为主体的管理者不再视学生为被占有、被征服的主体,认为主体间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为主体。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强调大学生的组织性、依赖性、服从性,而忽视其主体的独立性与创新性,主体—客体违背了主体间性哲学的理念,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与学生平等、活动的交往,忽视传播主体间性理念。在传统大学教育管理中,管理者们虽然注重学生、家长主体的权力,但是却未真正赋予其实质性权力,归根结底是没有构建主体间性的哲学管理理念,没有意识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联系,未能从主体性升华到主体间性。传统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经常担忧该如何高效率地完成工作计划,导致教育管理者们通常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制定整齐划一的规则,虽然方便实现教育目标,但是由于没有与学生主体相互交流、沟通,未能真正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教育管理片面化和极端化。
2.主体间性下教育管理工作对客观性的忽视近年来,人权、平等的普世理念随着全球化发展快速渗入到教育管理之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者,无论是学生主体还是教师主体都在宣扬这种普世理念。其中尤以学生更为积极,这是学生作为主体者自我意识增强的体现,也体现出平等的交往过程。主体间性就是双向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共同面对教育管理中介(教育手段),学生与教育管理者们被看作独立的、自主的、有创造性的主体,却忽视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客观性对主体的制约与决定作用。因此,不能从客观角度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主体间性下大学生与教育管理者的精神交往。这使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陷入到后现代化主义和多元相对主义,致使多元主体可以无目的地、自由地凭借自身需要来发展和理解教育管理。主体间性的存在证实了学生与管理者间交往的、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合理性,但是就认识论和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言,曾经出现的“双主体论”也未曾超越主客体思维模式。而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学生是相互矛盾的双方,一方是主体,另一方必然是其对立面即客体。
(二)僵化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1.传统大学单一向度的管理模式在传统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是执行的主体,而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教育管理的目标设定强调整齐划一,因此,管理者们十分注重管理规则,这是划分对错的完美准则,然而在完美的背后,是忽视了学生主体们的思想、兴趣、爱好与自尊;只注重学校发展与管理的需要而忽视了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性;单向度地重视管理规则、管理体制,而忽视了与学生主体的交流与沟通,缺少平等性思维。这是主体间性哲学不适应中国国情的一种体现,大学管理者们并未从本质上了解主体间性,混淆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定义,将主体性仍然看作客体,是主体管理对象中的一部分,客体依附于主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认识到主体性的新发展。“管理者以一种物的方式对待学生,忽视学生的参与,管理成为管理者对学生进行控制和训练的工具,师生关系紧张,无法进行平等的交往对话,忽视了大学生管理的目标价值———成人”。这种管理模式不能真正体现出主体间性的教育价值,当代教育管理急需由单一主体管理模式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融合。
2.理论化管理与现实社会的脱轨主体间性作为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是为了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而各个大学对主体间性的定义与理解也略有差异,许多大学的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意识到将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导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忽略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和大学生主体自我认知的需求;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忽视了实践管理工作对主体间性哲学发展提供的动力。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智慧型人才,而在过多的理论化大学教育管理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理论性人才,缺乏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主体间性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的融合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主体间性认识毋庸置疑,大学生和管理者都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的主体间性,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的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是对主体性的发展和丰富,是把主体性从过去仅涉及主客之间的关系,扩展为也包含主体之间的关系”。我国高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张构建交往的管理模式,交往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学管理既是管理工作,也是与被管理者们在生活交往互动中的人际关系的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与教育管理者都面临着许多任务与挑战。为了培养出优秀的知识人才,教育管理者们逐渐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的主体间性意识。培养大学生主体间性意识,能够使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及拥有的管理权力。尽管大学生有的时候为了彰显其独特性,思维比较叛逆,但是他们十分注重人格,因此,要求大学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从学生自身的心理和实际需要为基点,制定合理的管理规则,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成人,一方面,需要教师们为其指明前进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更需要建立自主、自立的管理理念。学生主体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能够正确认识自身需求,并根据需求、兴趣来制定人生道路的目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要注重与教育管理者们的交往与沟通,以了解自身发展的缺陷,并且要具备批判意识,敢于提出大学教育管理体制不足之处,从而真正地实现自身的主体功能和主体价值。
2.从客观的角度认识主体间性许多学者在认识主体间性后摒弃主体性,认为主体性存在很多弊端,不适应教育、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所认知的主体性即人作为主体,自觉、自主、能动地与客体之间发展;而主体间性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他们之间平等地交往与互动。其区别在于主体与交往模式的改变,但其本质还是强调主体性。主体间性是在主体性基础上发展与衍生而来的,尽管主体间性把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视作教育管理的双主体,却并未打算否认主体性。主体间性下的双主体教育管理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主体性下的“主体—客体”模式,而是在其基础上完善主体性,实现主体—主体间双向的交往活动,忽视客体(对象)的主体间性发展是不全面的。在管理者发挥主导作用的工作上(如决策、检查、考评等),被管理者无疑是以客体的身份出现。而在管理制度、措施实行的过程中,被管理者对制度、对管理者的审视和评价,又将管理者放在客体的位置上。无论是从认识论还是实践论上讲,在人与人之间,每个人作为现实的存在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具有主客体的二重性。“我国当下的大学教育管理改革在提倡主体间性教学管理时不能忽视对象化认识的重要性,离开了对象化认识,主体间性教育将无法想象”。
(二)建立健全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1.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主体双向发展的模式,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交往模式。主体性则是主体与客体间单向的发展模式。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环境复杂多样,及时正确地处理大学生管理问题,并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主体间性哲学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面对复杂的主体环境,高校应转变管理思维,由过去单一的教师管理转向学生自主管理、运用网络管理等新的管理主体,可以将学生团体、家长等一切有利因素联合在一起,达成共识和妥协,从而共同管理。教育管理者理解并掌握主体间性的本质后,开始由过去单一的管理主体转为多元主体,每一个主体之间都有其共同性、共识性,在客体的基础上,“教师要摒弃传统观念,把学生视为平等对话和交往的主体,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对话交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教育管理者理解并掌握主体间性的本质后,开始由过去单一的管理主体转为多元主体,每一个主体之间都有其共同性、共识性,在客体的基础上,主体与主体间和谐发展。主体间性的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体现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念的和谐发展,为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2.构建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间性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世界的交往都是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它以个体主体性为基础,强调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主体间性中主体与主体间平等、互动的交往模式,是对主体性的继承与发展。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主体间性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的重新的定义,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实现管理者和大学生们的主体价值。在其定义中,每个学生和管理者都是教育管理的主体,他们之间是以平等的、交往的、互动的关系存在着,同时还强调客体中介对管理者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约束、规范作用。教育管理要做到以主体间性为理论基础,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体间性的地位与作用,它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具有实践论、认识论上的意义。从理性的角度正确认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大学生交往性管理。由于主体间性是生成于交往实践之中,因此,主体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会与其他主体相遇,与之形成多元主体间关系,从而衍生出主体间性。管理者与学生们在教育管理实践工作中达到共通性,从而保证主体间性哲学与中国国情的完美结合。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