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声乐技巧训练与艺术表现思维研究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音乐教学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曾一度受到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被大多学校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学科,在课程安排上,虽然也象征性地安排了几节课,也往往是被其他学科把时间挪用了。但是,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渗入,特别是新课程理念和标准的推行,音乐教学受到了应有的重视。音乐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学科,逐步走上了正规的教学轨道。但是,需要我们特别注意的是,音乐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地融入艺术元素,培养学生的艺术思维,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我们说要在音乐教学中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也不是不分轻重、主次的盲目引入,要在充分领会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引入与教材内容体现相对集中的术文化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广大音乐教师要在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找准教材内容与艺术文化的结合点,有计划、有侧重地引入艺术文化元素。使学生在学习音乐课程的同时,不断丰富艺术文化底蕴。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俗话说:唱歌的过程就是把自身变为一件乐器和如何使用这件乐器的过程。因此,要拥有良好的歌唱乐器,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艺术理论论文:声乐艺术表现的灵魂。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声乐艺术表现的灵魂
古人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在我国,早在两千多年以前,《乐记》就已经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的看法,并描述了音乐是以怎样不同的声音表达出哀心、乐心、喜心、怒心、敬心、爱心等六种的不同心情。"情以物兴","物以情观"准确地说明了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求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反映,即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而产生的体验。《诗大序》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乐记》说:"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这都是着重指出了诗、乐、舞创作中的情感的特点和作用,同时也指出了表现于艺术创作中的情感来源于客观现实的,是由一定的审美对象引起的。
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把人与音乐的感情生活联系起来,认为乐调能反映出愤怒和温和、勇敢和节制以及一切互相对立的品质和其他的性情。波兰音乐学家丽莎认为: "音乐的内容是感情,而很少是唤起这些感情的那些现象本身。"苏联音乐学家万斯洛夫说;"音乐是一切艺术中最接近抒情的,"并认为:"承认感情在音乐中的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意味着,同其他艺术相比,音乐在表现现实的全部多样性,首先是通过感情的表现。"
在我国当代音乐美学研究中,也普遍认为音乐是一种表现情感的艺术。赵宋光在《论音乐的形象性》一文中说:"音乐则是重表情的,主要是通过表达情感来使人联想起那些曾引起类似情感反映的许多对象和情景,而以摹拟因素为辅助。"因此,我们认为提出"音乐是表现感情的艺术"或"音乐主要是表现情感的艺术",应该说是抓住了音乐表现内容最主要、最核心的东西。总之,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人对现实生活的心理感受,尤其是情感态度的艺术。
歌唱艺术即我们所说的声乐艺术,他是由音乐与诗、词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具有声和诗、词两者共有的艺术功能。情感表现则恰恰是它们共同具有的显著特征,从而使表情成为声乐艺术的主要表现功能之一。声乐艺术的表情有"三情"即诗情、曲情、声情。这"三情"所形成的整体情感,都要通过最后的声情来加以体现,声情是音乐艺术整体情感再现的核心环节,它是集多重主观情感于一身的重要载体。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认为的:"歌唱是情感的产物",是"情感要求表现"的。故而,歌唱者的声情应该由取自作品本身的客观情感和来自自身能动的创造情感两个部分构成。
欲把声乐艺术作品中的声情准确地表达出来,作为一个优秀的歌者应该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3.1 善用脑。
要善于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有正确的思想方法,有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理解事物的能力。对歌曲所反映的生活、内容能够通晓,认识上有一个深度。作为学生,对老师所提出的要求能够理解;对自己唱法上的问题能够明确;能够有效地把握练习的方法,不断地提高歌唱能力。对自己的歌唱做到心中有数,有"自知之明",有独到见解和创造性,这是发展歌唱能力的主导力量。在歌唱中要善于用脑,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辨证地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问题对歌唱艺术非常重要,不能忽略。
3.2 善用心。
音乐是表演艺术,一个歌者需要有分析、理解作品内容和体验作品感情的能力,并且会用歌声去表达作品的内容、思想感情,这是歌唱者应当具备的表现能力。歌唱的表现能力是多种智慧、能力的综合:
(1)对音乐作品中所反映的生活及人物的思想感情、神态和事物的内涵有观察、分析、理解能力;
(2)对音乐语言、音乐表现手段所表现的感情有感受、体验和认识能力;
(3)善于运用歌唱的技能技巧,把所理解的内容、感受的情感用歌声表现出来的表达能力。如果歌唱者没有分析、理解、感受、表达歌曲的能力,纵然有好嗓子,却因唱出来的歌很平淡、少激情,虽背的很熟,就是不感人,也就达不到歌唱艺术的目的和要求。因此,歌唱者要善于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领悟其内涵,用歌唱技能、技巧把它表现出来,这是使歌唱富有艺术,表现力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3.3 善修身。
俗话说:唱歌的过程就是把自身变为一件乐器和如何使用这件乐器的过程。因此,要拥有良好的歌唱乐器,首先要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要用歌唱乐器来唱歌,就要学会重新制造它、调理它、使用它、爱护它,要能够充分发挥自己歌唱乐器的最好功能,保持它持久耐用,唱得动听、感人,这就要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掌握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歌唱技术。否则,即使你有好的嗓音本钱,好的歌唱乐器,没有好的歌唱方法,你的好的嗓音本身得不到正常发挥,就可能被损伤或被埋没掉。所以歌唱者不仅要有良好的声音素质,还需要学习正确的歌唱方法,掌握适合自己嗓音条件的歌唱技术和适合自己实际情况的歌唱训练过程,这样的歌唱训练过程,是对歌唱乐器的制作、调理和再整顿的过程。一个好的歌者必须具备上述三个条件,三者要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缺一不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情感是歌唱艺术的灵魂。歌者要想演唱好一首声乐作品,需要通过歌者运用高超的演唱技巧、发挥丰富的想象力、然后协调自身的音乐修养、文化修养以及生活阅历,在运用恰如其分的眼神、表情、形体动作等,将自己全身心地融入到声乐作品所表达的感情中去。只有这样才能让听众接受歌者演唱的声乐作品,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听众产生情感共鸣。可见,歌唱艺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情感"。匈牙利音乐家柯达伊说过:"艺术的精髓并不是技术,而是心灵,一旦心灵可以毫无障碍的自由表达,便能创造出完美的音乐艺术效果。"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著名音乐评论家李凌曾经说过:"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唱歌就是唱情,声音只是一个工具。"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艺术设计,就是将艺术的形式美感应用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设计中,使之不但具有审美功能,还具有实用功能。换句话说,艺术设计首先是为人服务的(大到空间环境,小到衣食住行),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的训练方式和方法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越来越多的聋哑人走出了家门,克服自身的先天不足,弥补缺失,选择学习不同的生存技能,本文针对聋哑人这一特殊群体制定了不同于正常人的特殊训练方式和方法,能够更有效的让聋哑人和正常人一样拥有一项特殊的生存技能。[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普遍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对残疾人接受教育的大大支持,我国大批的残疾人都加入了噶搜等教育的行列。由于聋哑人在先天上的不足,在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下,着重培养聋哑人一些特殊才能,而绘画和艺术类的学习普遍会成为聋哑人家人默认的适合聋哑人的生存技能。而聋哑人除了自身的残疾以外,对这种生存技和正常人并没有任何的区别,进而学校普遍采用正常人的教学方法进行残疾人艺术特长的培训。可实际上这些聋哑人从身体和心理上都区别于正常人,他们会以特殊的方式和外界进行沟通。因此,我国目前对聋哑人的教育方式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弊端,应选择比较有针对性的特殊教学,因材施教才能更好的将艺术设计课程传授给聋哑人。
1.加强形式语言训练
艺术设计中的形式语言是艺术设计的根本,表达了艺术设计师对事物的视觉化变现。对于聋哑人而言,艺术设计的形式语言就像是第三种语言一样,视觉上的语言对于聋哑人并不会区别于正常人,并没有什么劣势,反而对于聋哑人来说,先天的聋哑缺陷反而会让他们的视觉更加的敏感,更有助于艺术课程中形式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根据这一点,可以加强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中形式语言的训练。但是由于聋哑人先天缺陷导致的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这项加强训练需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并且可以充分利用聋哑人的模仿能力,先从模仿其他的优秀艺术设计作品开始,培养他们对艺术设计的感知能力,从更多的优秀作品中学习到精华的艺术语言。例如在征集《第六次人口普查》聋哑人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引导聋哑人将优秀的设计作品的创意元素进行合理的整合,这样既能避免了抄袭,又能使聋哑人在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中学到精华,同时艺术设计在聋哑人手中也得到了创新。[2]
2.加强视觉创意训练
艺术设计课程对于聋哑人最难掌握的一点就是创意的设计,而创意的设计又是艺术设计课程的核心所在。聋哑人的先天缺陷导致他们对事物掌握具有片面性,逻辑的思维能力也因为先天的语言缺失不同于正常人。因此我们在聋哑人的艺术设计课程的训练中,多多注重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在进行艺术设计之前对事物进行全面地讲解,让聋哑人更价全面的了解设计的对象。根据聋哑人在这一方面的缺失,聋哑人艺术设计课程应该开设实际创意的训练,加强弥补先天不足。[3]
3.加强个别辅导
针对聋哑人自身特点所指定的艺术设计课程的训练法法中,加强个别人的辅导,并引导这些突出的拔尖生去带动其他的聋哑人。根据聋哑人的自身特点,他们更加喜欢“抱团”,并且残疾人之间的沟通更加默契,他们会以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互相帮助。并且能够培养聋哑人之间的尊重和信任。相互之间会更加的努力学习相互竞争相互帮助,更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1.强化专业理论课同实践相结合
针对聋哑人的自身特点,其优势在于能够很好的机械性的记住理论知识,从刚开始接受教育便机械化的记住课本的理论知识,但实际上,聋哑人缺少的是实践动手能力。受所受教育的影响,很多的聋哑人只懂得基本的理论知识,缺少实际经验,并且聋哑人的认知能力较弱,先前的语言障碍使得聋哑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较弱。因此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更加有利于聋哑人对艺术设计课程的了解和学习。只有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加生动形象的将艺术特性展示给聋哑人,让他们实际的融入到真正的艺术设计当中。
2.突出重点,图解理论
由于聋哑人的沟通存在一定的障碍,并且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较差,联想能力较差,在聋哑人的艺术设计课程当中,必要的图解法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示艺术设计的理念和思想,并且手语在表达过程当中也从在一定的障碍,一些语言无法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而图片便会弥补这一缺失,在专业术语的解释上可以充分的利用图解法进行具体的解释。突出艺术设计课程所要表达的重点,领会各种理论概念的精华所在,这一训练方法可以强化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并且锻炼了聋哑人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性,弥补先天缺陷。
3.培养独立性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聋哑人的成长过程中拖离不了对父母对他人的依赖,这种依赖性带到学习中来,具体表现为学习没有主动性,过分依赖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缺乏思维的独立性创新性。针对聋哑人的这一生活习惯,在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聋哑人的独立性,摆脱依赖性。分配不同的实验课题,完全由聋哑人自己独立创作独立完成,并且适当得到鼓励。在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当中锻炼自己的独立性,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4.分组学习,锻炼组织能力和团结能力
在以往聋哑人的生活习惯中,无声的世界导致这一群体的封闭性,而艺术设计课程需要多元化的创作思维,在特殊的教育体制中,应着重培养聋哑人的组织和团结的能力,分发不同的选题,分组进行研讨,吸取多元化创作思维,有力的推动了聋哑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开阔了视野。
结束语:
虽然聋哑人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身体上的先天缺陷制约了他们多方面的发展,但是,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不断完善,聋哑人也能熟悉的掌握一项才能,在社会上立足,针对这一特殊的人群制定了社会聋哑人学习艺术设计课程的特殊的训练方式和方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手绘是从事建筑,服饰陈列设计、橱窗设计、家居软装设计、空间花艺设计、美术、园林、环艺、摄影、工业设计、视觉传达等专业学习的学生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在效果图的学习过程中,临摹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与环节。它是衡量大学生手绘能力的重要指标。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环境艺术设计手绘表现技法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手绘效果图是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徒手绘制的一种表现性图纸,不仅具有艺术性,同时还集科学性、说明性与文化性于一身,并且能够在短时间内较为直观、快捷地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意图和对设计方案进行沟通,是广大艺术设者对设计方案进行比较、分析以及展现创意设计作品的法宝。在环境艺术设计中,手绘表现技法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手绘效果的设计成果,设计者通过对进行空间透视、空间构图、线条、造型以及造型等方面的训练可以提高手绘表现的技法与技巧。由于手绘表现技法形式种类繁多,需要设计者扎实掌握绘画基本功,长期坚持训练,达到质的飞越,才能设计出精美而极具魅力的手绘图纸。
环境艺术设计工作主要是通过一些表现手法来展示艺术形象,而手绘就是其中一种有效的表现手法。通过手绘可以把部分空间环境中所蕴含的内容生动形象地呈现出来,在创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传达出设计者的设计理念,也是设计者和客户之间进行沟通的一种形式,是设计者向客户表达设计思想的语言媒介。[1]通过手绘能在短时间内更为快捷、直观地表达出设计构思与方案,是对设计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和进行创意设计的快捷高效方式。
2.1 手绘表现技法的特点
手绘效果图通过对空间、物质形态、色彩、结构、线条等具体的呈现,把设计对象的艺术形象展的淋漓尽致。由于其中蕴含了作者的情感,使艺术形象的存在形式更加形象。设计者在手绘探索与创作过程中,将激情融入了作品中。因而,手绘能够直接传达出创作者的理念与风格,生动、亲切、形象,使人有回归自然的感受。[2]
2.2 手绘表现的价值
(1)市场价值。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活动空间和居住环境的设计要求也逐步提高。设计者们在考虑空间设计形式美与使用基本功能的同时,也需要在较短时间内,准确地向客户传达出自己个性化的设计风格与理念,快速让客户了解到设计者的设计构思,从而能够满意的接受设计方案。由此看来,设计者需要熟练掌握手绘表现技能,利用手绘图,缩短与客户沟通设计方案的时间,争取提高设计者设计方案的成功率。通过设计者对极具表现力的设计效果图的展示,客户能够深刻、直观地感受到设计方案的魅力所在。
(2)艺术价值。手绘效果图除了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以外,还具有极强的艺术价值。作为一种特殊艺术的表现手法,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如钢笔淡彩、透明水色、水彩、水粉、喷笔、色粉以及马克笔等表现途径,无论何种表现,都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成了室内装饰中的重要装饰品。手绘效果图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作品,艺术价值不可估量。
2.3 手绘表现的风格
手绘表现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艺术,由于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因而表现效果也各不相同。无论哪种表现形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风格。艺术本来就没有固定的形式,因而手绘表现创作中也不要受多方面的束缚与限制,设计人员也要摆脱陈旧思想观念的束缚,充分利用自己的知识技能,有效整合多种资源,大胆地进行艺术创作,经过艺术加工,将构思用手绘图完成呈现。在手绘过程中,要整体把握,调整好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掌握整体统一环境,同时也要处理好环境空间中近景、中景、远景等各层次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色彩与色调,努力使环境氛围与艺术效果之间达到平衡,整个创作设计规划安排合理,使感性表现和理性表现相辅相成,达到形神兼备,使手绘表现风格迥异,独具特色,展现出高端的时代艺术气息。
当今社会瞬间万变,设计方法与表现手段随之发生改变,而在环境艺术设计领域,电脑的出现,逐渐弱化了传统手绘表现形式的使用频率。电脑设计技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缩短了设计工作时间,降低了工作强度。但是随着电脑设计软件和设计技术的普及,为手绘表现注入了新鲜活力,逼真的材质、绚丽的灯光效果,让人叹为观止。
但是另一方面,电脑设计技术的出现,对传统手绘表现方式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尽管电脑设计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设计工作的效率,完成许多用手绘方式无法完成的工作,但这并不意味着电脑能够取代手绘的位置。目前,一些设计者对电脑设计的依赖,只是阶段性的,而且过分应用电脑进行艺术设计的弊端已经出现。由于电脑是一种电子智能工具,它是程序化与命令化的集成,因而,通过采用电脑进行设计,很多情况下,会出现千篇一律的设计效果。
一个完美的艺术设计作品,能够体现出设计者的个性与风格,但是电脑艺术作品的效果中往往使这一点变得模糊。很多情况下,手绘设计和电脑设计在某些特定意境下,会呈现出语言和观念上的矛盾与冲突。手绘设计在表现方式上,一定程度上对传统设计思想观念和画面语言表达进行了继承,而电脑设计突出了时代特性,但是也不能说手绘设计作品就是传统的,电脑设计作品就是现代的,判断艺术作品的现代性与传统性,主要取决于设计观念与意识。如果一味对继承传统手绘方式,并未从本质上进行创新与改造,必然会造成设计上的断层,使设计作品在语言和形式上形成较为单一的局面。
当前,很多设计者已经忽略了手绘的重要作用,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错误认识,特别是对于年轻设计者和设计初学者,他们认为电脑能够完全替代手绘的设计方式,甚至还不会对手绘方式进行研究与创作,这些思想都会对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不利影响。因而,在艺术设计中,要对手绘表现技法形成正确的认识,需要从传统手绘研究开始,对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进行重新审视,充分理解与掌握手绘表现技法的精髓,认识到设计手段最终是为设计观念服务,无论是手绘方式还是电脑设计,都需要立足实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手绘表现与电脑设计并重才是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设计行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人们审美水平和要求的提升,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表现手段也在发生变化,尽管手绘表现在艺术设计方案表现中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也对环境艺术设计表现产生深远影响。我们需要对于手绘表现技法进行研究,并要不断创新,应用是长期进行。我们需要对手绘表现技法有清晰认识,在继承传统手绘表现技法精髓的同时,需要与时俱进,对手绘表现技法进创新,体现出时代特色。不能完全依赖电脑设计,要把手绘设计和电脑设计进行有机结合,与行业接轨,通过精湛的方案设计展示手绘表现技法的艺术魅力。总而言之,在广阔的艺术海洋中,设计者需要不断探索与追求,采取成熟的手绘表现技法,促进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插画在中国被人们俗称为插图。今天通行于国外市场的商业插画包括出版物配图、卡通吉祥物、影视海报、游戏人物设定及游戏内置的美术场景设计、广告、漫画、绘本、贺卡、挂历、装饰画、包装等多种形式。延伸到现在的网络及手机平台上的虚拟物品及相关视觉应用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数字插画作为一种新兴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相对于技术应用成果而言,其美学价值尚未得到艺术理论界的重视与研究,本文试从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绘画创作实践、人才培养四个方面探讨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的意义与必要性,并探讨了数字插画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框架与内容。
关键词:数字插画;理论研究;意义
数字插画(也称CG插画)是近十年出现的数字媒体艺术形式,伴随着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而逐渐成熟,广泛运用于影视动画概念设计、游戏美术、插画设计等领域。大众在消费杂志和欣赏商业影视作品的同时,间接或直接欣赏插图就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作为一种文化产品,数字绘画作品营造的唯美、绚丽、奇幻的艺术氛围通过游戏、电影、动漫影响着当代人的审美观念。然而,作为新兴画种,数字插画自诞生之日起即被定位为商业美术,其艺术价值也未得到学者的足够关注,这在当今数字媒体艺术人才培养方兴未艾的大背景下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1.1 国内的研究情况
在国内,对于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软硬件技术、商业应用、教学研究,或者关联领域研究,如王选遥《论电影画面的灵魂――概念艺术》、赵小林《数码绘画与设计艺术专业基础教学》等;从美学角度探索数字绘画艺术理论的论文,在“中国知网”以变换关键词组合的方式进行搜索,可见数篇,包括赵忠波《浅析超现实主义绘画对现代数字绘画的影响》、许超《后现代视野下CG插画设计的美学特征探微》。这些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当前国内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研究现状,总体而言研究的成果有待进一步丰富和系统化。
1.2 欧美等国的研究情况
在美国,以出版物为服务对象现代插画的发展已经超过百年,形成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土壤。繁荣的出版业造就了一大批技法成熟、风格多元的插画大师。近20年来,作为数字技术革命的策源地,美国的数字娱乐产业异常繁荣,很多从事传统插画创作的画家成功转型为概念设计师,使用数码绘图工具,为电影、游戏和动漫业服务,数字插画由此应运而生。不过数字插画师的成就也一直不为主流艺术承认,其原因同样源自艺术界对商业美术的某种长期的“歧视”。在西方的数字艺术行业内,有关数字绘画的研究基本集中在视觉特效软硬件开发使用、表现技法、商业应用等实用性、技术性领域,鲜见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成果。这一点,从历年的“ACM SIGGRAPH”会议所发表论文的主题与会议日程安排可见一斑。
2.1 为国内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拓展新的视角
目前,有关新媒体艺术美学理论研究的成果多集中在新媒体自身特性带来的审美异化,如虚拟性、交互性、技术性等,以及由此产生的新媒体与创作者的关系、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关系、新媒体对创作观念的变革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刘自力《新媒体带来的美学思考》、刘佳《新媒体艺术的交互性带来的美学思考》等等。这些研究,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新媒体艺术审美在文化学、心理学、社会学乃至哲学层面的意义。这样的视角,固然能够从整体上把握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征,但是限于一些研究者的专业背景,仍缺少对新媒体艺术中某些具体领域的研究。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新媒体艺术这个大的范畴中,实验艺术、装置艺术这类的当代“纯”艺术活动与游戏动漫设计、电影美术等商业艺术仍然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所以,针对数字插画美学理论展开研究,对于充实国内数字媒体艺术研究的美学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 数字插画创作需要艺术理论指导
由于数字插画是商业美术,一直以来被视为流行文化,其价值得不到主流艺术界的认同。以网络相册为平台,优秀的插画作品甚至可以赢得千万次的点击率,却很难进入到画廊、艺术馆中与传统画种获得并列展出的机会。数字绘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空缺”,使其缺乏专业而系统的评价体系、科学而规范的教育方法以及艺术投资人。这些都制约着中国数字绘画艺术品质的进一步提升。因此,展开数字插画的艺术理论研究,挖掘其文化价值、厘清风格流派、完善评论体系,将数字插画研究学术化、正规化,一定程度上可提高数字插画在主流美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这些都能更好地激励数字插画从业者的创作热情,对于提高数字绘画的整体创作水平、挖掘艺术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3.1 利于构建更加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
目前,国内大专院校的数字插画教育大多处于初创阶段,师资力量和教材建设均比较薄弱。当前人才的培养主要由企业和社会机构承担,但在培养方式上往往注重技巧训练、追求画面的外在效果,较为忽视绘画创作的文化艺术性,不利于数字插画人才的良性发展。事实上,在欧美等国,数字插画师(概念设计师)基本出自艺术设计类院校的相关专业,需要系统学习解剖、架上绘画、艺术史、数字图形图像学等课程,企业培训只是培养实践经验的手段,学院教育才是主流。构建科学的数字插画人才培养体系,需要相关的艺术理论研究成果为依托,完善教材建设、丰富理论教学内容。
3.2 利于促进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力提升
自从200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来,我国的创意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动漫、游戏产业的原创能力不断得以加强。很多项目开始借鉴国外同行业经验,更加注重前期的概念设计的投入力度,推出了一批有分量的游戏作品。例如,腾讯游戏开发的网络游戏《斗战神》。该作的前期概念设定由国内一线的游戏美术师合力完成,人物造型夸张玄奇却不失中国神话人物的特征,场景华丽宏大,且充满东方色彩,充分展现出数字插画的视觉创造力和奇幻文化的魅力。
然而,对于中国创意产业整体而言,高质量的作品和优秀的概念设计师仍然数量稀少,数字插画师的绘画水平良莠不齐。拙劣的模仿和照抄,贫弱的造型与滥俗画风依旧充斥着中国的动漫游戏市场。建立数字插画艺术理论体系,特别是文化研究和批评研究,有助于指导插画师的创作,推动当前数字绘画创作者对艺术品质的自发追求,转变成自觉的要求。
本文的重点在于研究数字插画艺术性,因而笔者认为可参照传统绘画研究的方式构建数字插画的理论研究框架,内容包括: (1)数字插画史论、人物及作品研究。 (2)数字插画文化研究。 (3)传统绘画与数字插画比较研究。 (4)数字插画批评研究。 (5)数字插画创作研究。
设计艺术史论家王受之先生在其所著《美国插画史》中评价了美国主流艺术界对插画艺术的态度,他指出“插图之所以不被主流艺术承认,无非是它的明确的商业性质,然而仅仅用商业属性作为口实,忽略插图的艺术性,实在是过分”。中国数字插画今天所面临的尴尬局面并不比传统插画有所改善,所以,对数字插画艺术理论的研究,无论对于中国的新媒体艺术理论研究、创意产业发展还是对于数字插画创作而言,都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本文的目的也在于此。
浏览量:15
下载量:0
时间:
声乐艺术是以艺术化的嗓音、语言化的旋律,塑造声腔与语言高度结合的听觉审美形象,并通过生动的表演产生视觉审美形象,表现音乐与文学的寓意与意境,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本篇文章将对声乐艺术的功能美学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声乐艺术的功能美学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声乐艺术是以艺术化的嗓音、语言化的旋律,塑造声腔与语言高度结合的听觉审美形象,并通过生动的表演产生视觉审美形象,表现音乐与文学的寓意与意境,借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一门音乐表演艺术。本篇文章将对声乐艺术的功能美学进行研究,探讨其在人们生活中的不可或缺性。
【关键词】声乐艺术;美学功能
声乐艺术的诞生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所需,这种源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发挥着特有的作用与功能。声乐艺术对人们的影响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在工作上,声乐艺术都发挥着最大功能服务于人们,如育人功能、审美功能、实用功能等,从而令人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一)辅助德育教育
声乐艺术是一种声音艺术,其通过富有韵律、节奏的声音转变成具有欣赏性的声乐艺术,通过人们的听觉器官来达到审美影响效果。将声乐艺术引入到德育教育中,这在无形之中提高了德育对人们精神与心灵的作用,具有一定审美性的声乐艺术德育教育更能够引导人们进入德育教育的氛围中,从而让人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伦理道德、思想品格等方面的德育教育。同时,声乐艺术具有协调人类意志、行为的作用,因而声乐艺术中的审美情感会影响德育教育中思想情感的表达与交流,能够令人们所获得的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构建人们追求真善美的理想与行为。随着时代的发展,声乐艺术辅助德育教育的功能越来越得到教育领域的认可。
(二)提高人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
与其他艺术类型相比,声乐艺术艺术的抽象性显而易见,而正是由于声乐艺术具有极大的抽象性,这对开发人们的大脑潜能十分有利。因此,通过有效的声乐艺术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与提高人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而这种教育模式对于培养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力奠定了良好基础。由于青少年正处于各种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因而对青少年进行不同形式的声乐艺术教育既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提高他们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在进行声乐艺术教育的时候,教育者可以采用欣赏声乐艺术教学方法来培养受教育者,这一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一个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三)培养人的交际能力
据调查发现,声乐艺术能够很好地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帮助人们更有效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这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声乐艺术教育中,声乐艺术是一个很好的交流与沟通载体,声乐艺术教育过程也需要受教育者之间相互合作、相互分享与交流,这样的声乐艺术教育才能够达到最大的教育效果。声乐艺术教育为受教育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放的学习环境,受教育者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中更能够触发他们共同分享与交流,每一次的合唱练习,每一次的欣赏分析,这些都能够潜移默化的令受教育者学会与人相处,树立他们彼此合作的思想意识,进而培养他们的交际能力。
(一)引导人的审美方向
自然万物的美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但却需要人们具备一双敏锐的眼睛来发现美、感受美,需要通过某一途径来引导人往正确的审美方向发展。而声乐艺术就是一条最佳的途径,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也将声乐艺术课纳入到必修课程中,这足以证明声乐艺术在引导审美方向上具有重要意义。一般情况下,通过声乐艺术欣赏能够将人们带入到艺术的殿堂中,让人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来自声乐艺术的审美熏陶。声乐艺术就像一个导师,在它的引导下人们能够无形之中走向正确的审美方向,帮助不懂艺术之人感受到声乐艺术艺术的魅力所在,从而让他们喜欢上声乐艺术,喜欢上艺术,在参与各种声乐艺术审美活动中逐步形成健康的艺术审美观。正确的审美方向、健康的艺术审美观,这些对一个人的正常发展十分有必要。
(二)触发人的审美体验
人们要想获得声乐艺术的审美感受,其必须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声乐艺术审美活动中,通过参与声乐艺术审美活动而触发自我的审美体验,获得声乐艺术艺术的审美感知,在一定程度上积累对声乐艺术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所谓的审美体验,包括审美判断、审美鉴赏、审美思维等,这些审美体验的积累能够促进人们审美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从而令人们的艺术审美达到一定水平。一部优秀的声乐艺术作品,其包含了丰富且细腻的思想与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因而人们在欣赏这些声乐艺术作品的时候就极易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进而触发人们产生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声乐艺术审美体验的积累与丰富还能进一步开阔人们的审美视野,激发人们对其他领域的审美探寻动力,以此来推动人们不断进步。
(三)提高人的审美能力
声乐艺术除了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方向,触发人们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之外,同时在此基础上还能进一步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作为一种形象思维艺术,声乐艺术能够诱发人们运用联想、想象等思维方式来理解美、评价美并创造美,于是乎人们在欣赏声乐艺术的过程中就会不断提高自我的审美能力。而审美能力的提高并非只对声乐艺术艺术发挥作用,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能够在任何艺术领域中崭露头角,发现、理解与感受各种艺术的审美情趣及审美魅力,且自己的审美品味也会更上一个档次。如此,声乐艺术的审美功能便被发挥得淋漓尽致,甚至会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审美创造能力,人不能缺乏审美创造能力,只有拥有审美能力与审美创作能力的人才能更好的创建美好生活。
(一)治疗与保健
声乐艺术由不同的声音材料组成,不同节奏与韵律的声乐艺术能够引起人们不同的心理与生理变化。如节奏感强、韵律快的声乐艺术能够引起人的兴奋、刺激心理,并在生理上引起人的脉搏跳动加快、运动神经产生冲动。与之相反,节奏感较弱、韵律较慢的声乐艺术则能够起到安抚、抑制人类心理的作用,从而在生理上让人们趋于正常。正是由于声乐艺术对人们心理与生理具有如此的引发效果,于是乎人们开始尝试利用声乐艺术来达到治疗与保健的功效,尤其是在精神疾病领域声乐艺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实用功能,如对精神病患者、抑郁症患者的治疗,医学人员在对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通过播放不同类型的声乐艺术来辅助治疗,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声乐艺术具有舒缓身心的作用,因而声乐艺术也逐渐被广泛应用在保健方面。
(二)构建新的艺术形式
为了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声乐艺术开始与其他艺术相结合,构建出新的艺术形式,以达到艺术表现的互补性,进而创造新的艺术审美体验。如声乐艺术与舞蹈的结合,舞蹈在声乐艺术的渲染下使得舞蹈肢体动作更加具有表现力,丰富了舞蹈的肢体语言,而声乐艺术有了舞蹈的动态表现变得更加具有艺术感染力,更能够将人们带入到预期的艺术意境中。又如声乐艺术与影视艺术的结合,影视艺术在声乐艺术的映衬下更具有看点,更能吸引观众的兴趣,而声乐艺术在影视艺术的表现中更有氛围,更能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打动观众。声乐艺术与其他艺术的结合构建了新的艺术形式,而这也是一种丰富声乐艺术表现的有效途径,新的艺术形式不仅满足了广大人们对艺术审美的追求,而且还推动着声乐艺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三)声乐艺术的商业性作用
现如今,声乐艺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充当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实用功能,其不再仅局限在听觉享受上,而且在商业运用上发挥着显著功效。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声乐艺术早已不再受时间、地域的局限,其传播范围几乎覆盖了世界各地,这也便于声乐艺术商业性功能的挖掘,首先就是声乐艺术带动了唱片业、网络业的快速发展,其次与声乐艺术相关的产业链也迅速崛起,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声乐艺术的商业化。此外,声乐艺术的商业性功能还表现在宣传方面,声乐艺术能够快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而许多地区都会举行不同规模的声乐艺术宣传活动来达到相应的商业目的。当然,声乐艺术在广告宣传上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声乐艺术的渲染力能够增强广告宣传的表现力,从而提高广告宣传的效果。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了解到声乐艺术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这独有的功能,其以不同的形式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声乐艺术的育人功能对于德育教育起到了良好的辅助作用,并且对提高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人际交往能力有积极作用。而声乐艺术的审美功能不仅引导与触发人们的审美方向及审美体验,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着人们的审美能力,这对人们的日后发展极为有利。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经济实力并不只是一个国家拥有多少财富,还包括这个国家拥有多少世界性著名品牌。一个国家拥有多个世界性著名品牌,说明这个国家的企业在国际上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能够开拓出广泛的国际市场,从而赢得世界性的商业利润,综合国力自然增强。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艺术设计中的视觉形象设计及其重要性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其审美标准由于受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不同,从而独立为一门艺术学科。而这些审美标准都来自于视觉感官的传达,艺术形象一直作为人类相互交流与跨时代交流的实物载体,在艺术设计逐步独立的今天,人们通俗地把这些形象称为视觉艺术。该文对视觉形象这个新兴的事物从基本概念和构思方面仔细分析,总结了其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关键词:视觉训练 艺术设计 整体意识 视觉
艺术设计是一门独立的艺术学科,主要包含:环境设计、平面设计、装饰设计、工业设计、多媒体设计等。它是一门新兴的艺术门类,由于受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与传统的艺术门类有着不同的研究内容和服务的对象。不仅如此,由于其是在社会文化、市场经济等多个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其审美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艺术设计与其说是一项融合艺术元素的创新,不如说是设计者展现视觉、感知、表现以及想象能力的载体,是设计者内心创意的一个外现。
关于视觉艺术的一个比较流行的说法为,把视觉艺术看作是一种运用多种符号的形象化的语言,这是由一位瑞士语言学家提出的。而作为对话过程中的一种基本语言,视觉艺术作品的不同形式背后都具有其自己的内涵。艺术设计的最大的也是首要的服务对象为人,它是结合了人类社会中物质与精神双重功能的,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艺术载体。它不仅表现了人类的生活内容诸如衣食住行,也表现了人类生存的大环境。
视觉传达和视觉传达设计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由于设计更强调主观视觉上的效果,因而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对象为观众而忽视了设计者本身的视觉需求。而视觉传达则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同时服务于设计者和观众。由于视觉传达的研究涉及面广,因而可以更贴切地称其为视觉设计。
1.1 何为视觉设计
视觉传达和视觉传达设计虽然只差两个字,但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由于设计更强调主观视觉上的效果,因而视觉传达设计的主要对象为观众而忽视了设计者本身的视觉需求。而视觉传达则达到了双赢的效果,同时服务于设计者和观众。由于视觉传达的研究涉及面广,因而可以更贴切地称其为视觉设计。
视觉设计涉及许多领域,不仅包括眼睛器官、视觉信号传递的生理分析,还包括视觉经验形成分析理论、视觉心理学。此外,还有很多交叉学科,诸如视觉仿生学,具体研究了视觉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具体的视觉信息并对视觉科学进行了合理的预见与展望。更为细致地从哲学、心理与视觉途径等方面来研究视觉设计。
1.2 视觉设计的具体概念和类别
视觉设计的概念为,对于眼睛官能进行全方位的表现以及表现的结果可以统称为视觉设计,再进行划分可以分出视觉传达设计,这种设计由于关注观众而对设计者个人的满足而需要进一步的完善。相比之下,视觉传达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很好地兼顾到设计者本人,对设计传达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后,其外延已经拓展到视觉感官的全部,因而称为视觉设计更为合适。
视觉设计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囊括了标志、广告和包装方面的设计,还包含企业形象和门店的环境设计等多个方面,这些设计形象起到沟通联结的作用来给企业和消费者提供便利。视觉设计在商业设计领域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根据对视觉设计的归纳分类,视觉设计还包含商业店招牌设计,以及门面、指示、公共设施设计等多个方面。
(1)标志设计:该设计有很多种类,比如政治性、公益性、文化性、商业性。当我们收集分析大量数据后,我们发现自己生活的观念和方式都随之改变。
(2)包装设计:我们对一本书进行深入的包装,美化其排版与封面,这样使得读者在看到其书时会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读,在此基础上便可以进一步探索文章内容的思想以及背后的文化知识。
(3)图像设计:指为了进一步提升公司的管理理念、经营特点以及营销策略等形象,我们对图形的外形风格和颜色设计进行感官上的设计。
(4)广告设计:运用绘图和影像方面的技术综合地设计图像,使整个设计呈现出独特性。
(5)装潢设计:装潢设计是在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图像设计和广告设计之后的最后一道设计程序,他对商品进行介绍并进行保护和美化,联结着产品和消费者,也可以称为视觉形象识别系统设计。这项设计不仅科学严谨,而且具有预见性。
1.3 好的视觉艺术作品的标准
一幅好的视觉艺术作品,通过三大构成的点线面组合,色彩的搭配,灵感的创新等,达到最好的视觉效果,所以视觉形象的选择和设计对整体的视觉艺术表达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视觉艺术来源于灵感,而好的设计来源于动机或许两者最大的差别就在于其创作的目的。原则上来说,视觉艺术是艺术家把自己的创意思想合理地表现出来,他们希望通过与他人分享感受,令观赏者得到共鸣和启示。好的视觉艺术在于诠释,好的设计在于理解,虽然视觉艺术家的理念是将一个观点或情感予以表露,但并不仅限于此。视觉艺术通过各种方式和人们联系在一起,因为视觉艺术创作的诠释方式与众不同。准确地向受众传递信息,并促使受众采取相应行动。给观看者视觉上最好的舒适感或冲击力,这些都需要综合的视觉艺术素养和创新。因此,好的设计作品不仅要带给观众美好的视觉体验,还要注意艺术作品的可接受性,保证能够为观众所领会和接受。
好的视觉艺术是一种天赋,好的设计是一种技巧。一个视觉艺术家通常都是具有天赋的。当然,绘画是所有视觉艺术家的基本功,要以绘画为起点不断地创新和进步。但是,视觉艺术家最本质的价值在于其与生俱来的天赋。可以这么说,好的视觉艺术家一定具有设计技巧,但拥有好的设计技巧却不一定能够成为视觉艺术家。
2 视觉形象设计及重要性分析
2.1视觉形象设计步骤
(1)视觉形象的设计需要完成原型稿到视觉稿的转换。在转化过程中,要仔细判断整体的页面结构,而不是急于转化单调复杂的线稿内容。因为,线稿转化成视觉稿的过程中要进行一定的取舍,合理地突出重点模块并对一些相对次要的模块进行合并和精简,一上手就转化线稿常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因此,把产品原型进行视觉转化是一件需要严谨、耐心的工作,只有不断地提高判断能力,认真严谨地进行转化,才能真正地成为视觉形象转化方面的专家。
(2)视觉形象设计首先要在页面上展现完美的效果,这就要求对页面布局进行合理的平衡与简化,确保呈现给顾客的整体浏览信息是流畅而饱满的。一味地去掉大部分的配图是非常鲁莽的,要想达到预期的视觉效果,需要对页面的图片和具体的内容进行合理的布局,达到简洁大方的效果。
2.2 重要性分析
视觉形象是艺术设计中视觉识别系统的核心,是代表和体现所有设计的象征符号,是一种形象、特征、信誉、文化的综合与浓缩,是社会大众心目中对所表达形象认知的代表物。艺术设计的目的无外乎利用外形、光线、颜色给观众造成强大的视觉冲击和深刻的视觉印象。图一完全符合上述的要求,是一个很好的艺术设计。这种视觉识别形象的特征在于展示某种明晰的视觉认知结构,并通过这种结构诠释企业的特质,是借以传达设计理念,设计精神的重要载体,传达着带有某种意指内容的典型视觉形象。视觉形象利用文字、色彩、图像等多个元素构成具有冲击力的作品,丰富着人们的精神生活、感情和艺术观念,影响着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总之,视觉形象通过各种独特的形象来传达特定的艺术信息。因此,现代艺术设计的评价标准是八个字,即:易解、震撼、美感、适用。
视觉形象与日常的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一样,有着其独立的规则和结构。了解视觉形象的前提是认识视觉形象语言。这就相对于英语词汇和阅读之间的关系。只有对视觉形象语言有着更加深入地了解并熟悉的运用,你就会发现自己与不懂视觉形象语言的人之间的区别,因为你能读懂视觉形象,能够感受到视觉形象传递给你的力量,而不懂视觉形象语言的人可能并不能很好地理解。所以,视觉语言的好与坏对于艺术设计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关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文化素养是大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能力素养及身心素养等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很大的影响力。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有逐年提升的趋势,但还存在一定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提升艺术院校学生文化素养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艺术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文化素养,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随着人文素质的进步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人把重视和培养艺术人才的德艺双馨放在了首要前提。其中,“德”的覆盖面也更为广泛。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着过度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素养,精神层面的要求和提高。
文化素养是用优势文化中的习语、隐喻和非正式内容流利交谈的能力。从熟悉的街道路标,到历史出处的知识,再到理解最近的俚语,文化素养需要理解文化的相互影响并作出反应。社会成员约定,如果正规的文学知识停留在某个点上,便失去其价值。因为生活是由艺术、表达、历史和经验所交织,文化素养要求在创造公众语言和“群体思考”上对琐事及其用途有范围广泛的理解。文化素养强调这些片段信息的知识的创造者假定听众们已经掌握了这些内容[1]。文化素养的提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目的之一,也是最终决定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准之一,对于艺术院校来说,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1 对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重大
作为艺术院校的学生必须有过硬的专业素质,这是毋庸质疑的。要拥有较高的专业素质,就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而人文素养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此人的知识是否丰富、素质是否高尚。因此,人文素养对于艺术院校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意义举足轻重。
1.2 有助于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
要想成为一名具有创造力的优秀艺术工作者,应该拥有一下品质:首先,他们拥有发达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性的想象、丰富的情感和娴熟的艺术表现技巧。其次,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敏锐而深刻的洞察力是艺术工作者必须具有的素质。最后,对人生的严肃态度、对人类命运的巨大责任感是艺术工作者的主要道德品格。而人文素养的提高正是为提高艺术院校学生的创造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川音乐学院是中国西南地区唯一所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传媒、工业设计、艺术理论、艺术教育、艺术管理九大学科为一体的多学科、多层次综合高等艺术院校。研究者对四川音乐学院图书馆读者文化素养现状进行问卷调查与分析,共随机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2份,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文化品味、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人文情怀、生命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然观、发展观,以及学生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情况、需求状况、对图书馆馆藏特色和馆藏资源的建议等。问卷调查结果分析如下。
2.1 艺术院校学生对文化素养的认识不够,有待提高
调查结果表明对人文素养清楚的仅仅只有16%左右,绝大部分被调查者都是不怎么了解什么是人文素养。有97%的被调查者能充分意识到加强人文素养的必要性,渴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但被调查者的人文社科知识却较为匮乏,绝对大部分被调查者都不能达到及格线。对于人文素养的认识有待提高。
2.2 价值观、人生观定位较为模糊,多方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
调查结果表明,被调查者60%对自己的人生定位模糊,个人主义较强,没有很好的团队意识,缺乏对他人的尊重与关怀。在被问及什么因素导致大学生忽视文化素养时,被调查者67%认为社会主流导向,造成学生忽视文化素养的提升;同时,41%的被调查者认为学校措施乏力,无法吸引大量大学生参与到提升文化素养中去。可以看出外在环境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非常大。
2.3 该校各院系对于图书馆资源的认识和利用不够
被调查者大部分不清楚图书馆有哪些种类的文献,对于电子资源更是了解甚少。在被调查者中,平均每周到图书馆不足3次的占54%,而在查找信息的途径调查中,利用图书馆查找资料的只有10%左右。调查数据显示馆内较为丰富的人文社科文献借阅量也较少。这些数据就表明了被调查者利用图书馆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还很淡薄,对文化素养相关的知识了解不够。
图书馆是高等学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拥有丰富的信息资源和庞大的大学生受众群体,肩负着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重任。图书馆是大学生学习的重要场所,拥有丰富、优秀的信息资源和各类具有专业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大学生提高文化素养,帮助他们正确对待信息资源所传达的意义,让他们从中感受到祖国文化的丰富性和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帮助他们理解中国民族文化,学会尊重其他外来文化;帮助他们提高批判解读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2]。
4.1 优化图书馆的馆舍环境,营造和谐文化氛围
古人的读书活动多与山水相伴,古代的藏书楼、书院也因此常置于优美的园林之间,使自然环境与学者的精神生活、内在情感相互融合,文人骚客们从风水的灵性中汲取了源源不息的养分,从而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心灵最高境界。对于这一点,现代图书馆应该借鉴,力求把馆周边的环境建设得清静优雅[3]。作为艺术院校的图书馆,更应该多多体现艺术风格。该馆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实践,比如改善馆内布局,增加优美字画,开设信息共享空间等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吸引了更多学生的眼球,使他们越来越愿意到图书馆来学习。
4.2 图书馆可以积极开展各项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在发展中的现代图书馆,不再像传统图书馆把图书馆工作定义为对文献本身的收集、存储和传递,把文献保障系统理解成收集、组织、存储和物理地传递文献的场所或机构,而是一种可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服务功能和系统形成的活动机制,是面向整个信息环境来组织、控制、选择和联结使用信息资源,从而极大地提高它的能力的功用。因此,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可以借助更多的途径来进行。该馆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讲座,例如有关文学、影评、名人讲座等等,都可以增长学生的各种见识,同时也吸引了更多读者来图书馆。另外,该馆举办馆报,每年的图书宣传活动,书评活动等来进行知识获取,传播,交流作用,更促进大学生积极主动利用图书馆文献资源。
4.3 加强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完善服务机制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是履行一切服务职能的基础,夯实了文献资源建设的基础,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才可能更好的发挥出来。文献资源建设的质量直接影响着馆藏结构和馆藏质量,决定着图书馆整体服务质量的高低。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文献资源建设方面也应该有所侧重,不能重专业书籍和轻人文社科书籍。我馆的人文社科书籍还是较为丰富,如果能够加大宣传和推广,一定能吸引更多的读者了解我们的馆藏资源。服务机制是图书馆服务付诸实施的一系列具体行为,是图书馆服务文化的承载体,是服务文化最具体最直接的体现。只有建立良好的服务机制,才能做好图书馆知识管理的实施保障,才能构建和谐图书馆服务文化[4]。图书馆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应从广大读者的角度出发,坚持“读者第一,服务至上”原则,以读者为服务中心,合理解决规范管理与融洽气氛、重点服务与平等阅读之间的矛盾。
我国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着过度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略了文化素养,精神层面的要求和提高。要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图书馆作为高校的第二课堂,应该充分认识自身的责任。艺术院校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能力、文化素养,精神境界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艺术院校图书馆应结合艺术院校学生的文化素养现状,找出更多更有效的途径,为培养出高文化素养的艺术人才而不断努力。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伴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承受多元文化洗礼的建筑设计愈加重视外观视觉形象创造,而承载了建筑形象的关键要素——建筑表皮在建筑本体结构基础上,成为建筑形式的主要表现途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当代建筑表皮的结构艺术表现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建筑行业的发展更是给人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尤其是在文化多元的环境下,建筑设计更是空前繁荣,建筑表皮的结构艺术更是成为一种新的艺术欣赏形式,在当代的建筑设计中不断发展。关于建筑表皮结构的艺术表现形式,主要分为建筑结构形制母体、营造视觉层次以及建筑形式美感特征表现这三种。本文对当代建筑表皮结构的艺术表现做出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建筑设计
建筑是凝固的艺术。但是在实际的建筑设计中,很多设计师不重视对建筑结构的设计,把责任推给结构工程师,这使得建筑领域存在了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建筑结构仅仅在现代建筑建设中发挥着承重功能,空间形体美感功能并没有得到挖掘。所以,在我过的建筑设计中,往往借助其他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弥补这个问题,表达建筑的美感。但是,随着现代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建筑表皮结构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不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日益成为建筑设计师所不能忽略的问题。
在建筑设计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多元化的发展,人们对于建筑工程的建设,追求的不再仅仅是使用功能,建筑工程的空间塑造和审美功能也逐渐成为人们争相追求的对象。而对于建筑表皮来说,其在审美方面具有的重要性更不言而喻了。建筑表皮不仅仅是承受荷载,保持建筑的逻辑和理性,更重要的是其空间形象塑造的价值和作用十分巨大。
1.1 建筑物的艺术形象得以丰富
在对建筑物进行设计时,由于受到建筑功能、工程造价、施工场地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建筑形体多呈现出千篇一律的现状,使得建筑结构的艺术表现力不足。但是,通过对建筑结构艺术表现的研究,对建筑表皮进行设计,就可以促进建筑结构艺术表现力的提高。在表皮结构设计中,通过多种不同的设计实现与结构的充分互动,从而实现对建筑形体的重塑,从视觉层面上增强建筑结构的艺术表现力。在众多的建筑工程建设中,济南黄金地产大厦的设计十分典型,虽然整个建筑物的整体为方正状,但是在建筑表皮设计中,整个设计以结构构件形式为母体展开,沿构件方向进行设计,实现以线带面,立足于表皮肌理,对建筑物的形体进行了二次划分,使得建筑物的艺术表现力不断攀升,在建筑美感增加的同时工程造价基本没有发生改变。
1.2 建筑的文化内涵得以拓展
通过建筑表皮的结构设计,使得建筑结构的艺术表现形式不断呈现出多样性。在设计中,采用相应构成的方式,对建筑表皮进行重塑,增加了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也使得建筑形式的“能指”范围得到扩展,建筑物的文化内涵得到充分体现,建筑象征性的表现更加明显。比如济南奥体中心场馆的设计,在设计中,运用“透视”的设计手法展现给市民一个柳叶环绕的艺术形象。通过透视手法,使得“柳叶”这一特色元素在建筑结构中以若隐若现的形式被展现地淋漓尽致,给市民留下了充分的想象空间。通过建筑表皮和结构的配合,表皮形态在“叶脉”建筑结构的衬托下,顺利由“能指”转换成了“所指”,实现了对建筑文化内涵的拓展。
1.3 建筑的空间品质得以提升
专注于建筑表皮设计,不仅仅是为了达到建筑物的外观要求。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很多建筑设计者过于看重建筑外观这一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的价值取向也受到了严重影响。在设计过程中,有些设计师片面追求建筑的外观要求,对于建筑内部功能空间的适用性有所忽略。但是基于结构艺术表现的建筑表皮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对这种现状进行了协调,使得建筑内部空间组织和外部外观形式之间的矛盾得到缓和。众所周知,建筑的结构形式深深影响着建筑内部空间组织,内部空间组织摆脱不了外部结构形式的束缚,所以在表皮设计中坚持结构表现的前提是十分理性的选择。通过对建筑表皮的结构艺术表现,使得建筑物的外观形式不断走向丰富化,也使得内部空间品质得到整体提升。
2.1 基于建筑结构形制母体的表皮艺术构成方式
理性是建筑结构设计的重要原则,在对建筑结构进行创新时,必须要本着理性、实际的态度对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表皮进行艺术创新。以结构构件元素为母体的表皮艺术构成就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在这种设计构成中,结构构件元素的重复构成、渐变构成、特意构成是其中的重要设计手法。重复构成在表皮设计中十分常见,通过重复构成可以使建筑物的整齐度和壮观度得到提高,增加建筑结构的形式美。
通过建筑结构构件元素的渐变构成,使得建筑表皮结构的构成元素按照形状、大小、色彩等进行渐变处理,从而使整体的建筑表皮结构艺术表现力和趣味性不断增强。而特异构成就是在表皮设计中,在基本形重复和渐变的基础上对构件元素进行编排、形状和色彩的变异,从而营造不一样的整体视觉效果,增加建筑物的艺术感染力。另一方面,以结构构成形式单元为母体的表皮艺术构成也是设计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这种建筑表皮艺术形式的处理可以通过建筑结构单元块面为母体的近似构成、对比构成、立体肌理构成等方式来实现,使得建筑表皮富有情趣变化,充分增加建筑表皮的艺术表现力。
2.2 基于建筑结构形态之视觉层次营造的表皮构成方式
在当代的建筑设计实践中,经济性一直是设计工作遵循的重要原则,在建筑表皮的结构艺术表现设计中,要立足于建筑结构的形式,考虑经济合理性的原则。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在不改变建筑结构形态的前提下,建筑表皮的视觉艺术效果也可以通过自身的构成形式变化来实现。在实践过程中,表皮肌理构成能对结构元素进行层次性修饰,通过“透视”、“底示”等方法,使表皮结构焕发生命的活力,使结构的韵律美感得到展现。另一方面,通过表皮艺术处理来营造建筑物的层次感,也是设计中常用的手段。通过材料的变化使得建筑物内部空间层次得到修饰,也使得建筑外部的结构层次更加明显。这样的设计,使得建筑结构突破了单调、单一的束缚,视觉效果十分显而易见。
2.3 基于建筑结构形式美感特征表现的表皮艺术构成方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建筑工程行业的繁荣,建筑结构的艺术表现不断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各种建筑表皮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多纷繁复杂。通过建筑物结构形式美感特征来表现建筑表皮艺术性的设计方式在建筑设计中也是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方式。这种设计方式与上述两种设计方式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拘泥于建筑结构的形式,而是对建筑结构形式的美学指向回归,从而增加建筑结构与表皮的互动。用这种设计方式进行设计的建筑物,具有非常高的艺术美学价值,卢浮宫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虽然从视觉角度来讲,建筑结构与建筑表皮没有直接的关联性,但是却宛若一件稀世的工艺品,所传达的艺术感染力不容小觑。
随着当代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建筑工程行业的设计、施工技术和工艺逐渐趋于成熟,建筑表皮的结构设计也不断在创新中获得发展,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得到保证之外,建筑的艺术表现力也不断攀升,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而基于建筑结构的表皮设计也使得建筑表皮的创新空间更加广泛。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一篇文章的完成,离不开写作者的思考。只有想清楚了,才有可能写清楚。因此,进行作文思维训练,是提高高中生作文水平的有效途径之一。那么高中作文写作思维应该怎么训练呢?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试述高中作文写作思维训练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作为表达学生意见或者思想的重要工具,作文写作能够培养和训练学生学会更好地表达内心思想和情感。但就目前学生写作情况来看,很多高中生的思维能力较弱,写出的作文语序不通,内容肤浅。究其原因,与学生日常写作思维训练不到位的相关程度较高,加上部分教师片面注重写作技巧的讲授,而忽略全方位地培养和兴趣的激发,导致学生对作文写作的积极性不高,甚至可称作“机械性写作”,写作教学实效性较差。下文笔者将结合教学经验,对高中作文写作思维训练策略进行深入探讨。
有序开展作文写作思维训练的根本基础在于让学生明确认识到这种训练方式对写作水平的裨益,充分体会到写作思维训练的重要意义。因此,首要教师必须转变自身的传统认知,剖析写作过程中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将思维训练置于与写作技巧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同时,在教学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与时俱进,深入钻研能够提高自身的思维能力及学生作文思维训练的相关教学法,以帮助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教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指导书,在学生开展作文写作思维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运用课本内容指导学生的思维训练。首先,可利用课文加强对学生写作立意的思维训练。比如,指导学生体会一篇文章的中心思想,然后分析作者是如何根据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后续写作的,以及文中运用了哪几类写作方法等。其次,可利用课文加强学生对作文写作结构的思维训练。引导学生体会文章写作中的时空顺序结构、逻辑顺序结构以及心理重组顺序结构等,并对贯穿文章始末的结构类型展开剖析,藉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
“一切创作都是模仿”,从文学的起源到技能的学习,“模仿说”始终是其中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茅盾也曾说:“摹仿是创造的第一步,摹仿又是学习的最低形式。”可见创作是以模仿为基础。故而作文写作技巧的锻炼,便可从“仿写”开始。仿写句子是要求学生参照例句的格式和修辞方式,写出类似的句子。而仿写练习并非从高中阶段才开始,早在小学阶段就已开展相关仿写句子的训练。经过小学六年仿写句子的训练,学生通常都有了一定的仿写能力,但作文仿写与句子仿写不同,其并非指单纯性地仿句拼凑,而是具有更高的要求。学生需要按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进行仿写训练。
然而,相比句子仿写,片段仿写则在此等级上提升了一个等级的难度,但其本质上仍属于全仿写,即根据范文的格式、修辞方式、语境等因素进行仿写。但片段仿写则相对较为自由,其篇幅较短、描述对象简单,容易让写作基础差的学生所接受。如果学生能够灵活地进行片段仿写,那么在进行全篇作文写作时,就可以把这些片段运用到文章的开头、结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相比运用修辞手法、结构和特殊句型等进行简单模仿的片段仿写,模仿文章是仿写层级中难度最高的,这不仅需要学生能够先体会范文的内在含义,还要其学会、懂得如何将此内化为自己的理解,最终合二为一,仿写其神。
正如前文所述,思维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形成良好的思维能力更是需要长期性和持续性的坚持。对此,教师应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特点出发,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逐步展开学生写作的思维训练。同时,校方也应尽可能配合教师教学,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尽量避免学段中途变更语文教师,以此保证每位教师都能按照自己的教学模式来展开写作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此外,学生也应通力配合教师,按时完成教师布置的思维训练任务,并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参与思维训练,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促使作文写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除上述写作思维训练的方法之外,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还应以实际生情为重点参照,结合写作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清楚认识到思维训练对学生作文写作的重要性,厘清“思维训练”与“作文写作”之间的实际联系,创新多元化的训练形式,在反复实践中不断优化教学方法,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水平。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就是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对声音的力度、音色、速度、情感、歌曲风格等方面作出合乎情理的变化处理。演唱者在演唱前通过熟悉、了解、分析作品,包括曲作者的创作意图、歌词内容、调性、曲式结构、风格特点等,然后根据自身的思想意识、艺术修养、实践经验,以自身掌握的歌唱能力、演唱技巧,进行歌曲演唱的艺术处理,进而完美地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风格特点、艺术境界,使演唱达到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艺术处理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一首歌曲通过演员的演唱达到声情并茂、动人心弦的效果,这不是仅凭个人的一付好嗓子就能做到的,需要歌唱者在演唱中对歌曲进行艺术处理。本文仅从二度创作手法的角度,对民族声乐作品的艺术处理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在民族声乐演唱中,艺术表现是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必须抓住各民族的风格特点,创作出思想感情丰富、具有地域风情、艺术色彩浓厚的音乐形象。
民族声乐扎根于广阔的原野,许多经典民歌经过代代相传延续至今,不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丰富的情感抒发、生动的自然写实,而且独特的艺术风格、多样化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为人津津乐道。演唱者应该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想象力和演唱技巧,同时艺术处理也相当重要,它关系到整个歌曲的艺术水准和演唱者的艺术修养。
每一个音乐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尤其是民族声乐代表了不同民族地区的地域风情,艺术特征更加明显。比如,蒙古族歌曲奔放粗犷,维吾尔族歌曲欢快热情,节奏感强,江南歌曲细腻委婉,柔情似水。无论是演唱民族民歌,还是歌剧都要深刻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根据演唱的规律来进行处理,使之成为表现作品主题重要手段,达到思想和艺术的高度统一。
例:结合歌曲的民族传统流传,进行艺术加工。歌曲《沂蒙山小调》采用的是山西民歌的曲风,在演唱时就要结合当地方言的音律进行处理,当然不是全盘模仿,要抓住几个典型的字词适度夸张。比如“风吹草地”的“地”,加上了儿化音,并适度提高了音调,使歌曲充满那个地区的风味,艺术色彩也就凸显出来了。
著名声乐理论家凯萨利对于声乐的语言艺术有一段精彩的阐述,他认为,歌者只有拿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提炼歌曲的语言艺术,用丰富的想象力把歌曲演绎的充满艺术风采,才能打动听众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共鸣。说话言语和歌唱语言都从口出,一个是自然的流露,一个是艺术的表达,是通过歌者的优美声乐把语言含义表达出来,我们常说的生活“如歌”就是说明歌唱已经把语言艺术化了。
歌唱的语言艺术效果的处理不但要符合汉语吐字归韵的规则,还要符合五音(唇、齿、牙、舌、喉)四呼(开、齐、撮、合)的规律。要根据民族声乐演唱中语言与音乐的关系、演唱语言的的发音规律来处理发声、共鸣、行腔,通过艺术的处理来表达歌曲的思想情感,使歌词的思想感情高于现实生活,内容更丰富,曲调更优美,更有艺术感染力。完美的歌唱艺术,不但语言要清晰真切、掌握正确的咬字吐字方法,还要使发声悦耳动听。每首歌曲的风格是不同的,在演唱的咬字吐字中各有特色。
例一,比如军旅歌曲《当兵的人》,在演唱时就要铿锵有力,咬字准确短促,吐字干脆有力,两者的衔接富有张力和弹性,声音充满激昂自豪的韵味。
例二,在演唱委婉抒情的民族歌曲时,咬字吐字应该轻咬慢吐,柔和细腻。蒙古族歌曲《草原之夜》优美动听,在演唱时要特别注意语言的艺术修饰,字头要出得平稳沉静,字腹延长时要行如流水,字尾归韵时要缓慢、完美、清晰,逐渐地把听众引入那个美轮美奂的意境。
民族声乐同样需要媒介和平台的传递,表演艺术也是体现作品魅力的重要方面,有时还决定了一个作品的命运。民族歌曲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生活的展现,它在艺术追求上更突出真实性和生活性,表演是民族声乐重要的组成部分。
少数民族地区的歌曲演唱,“演”的成分占有相当的比重,无论是眼神、手势、表情、着装都十分讲究,充分展现出不同民族之间的审美情趣,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所以,在民族声乐的演唱中,舞台表演艺术的处理,要学习和继承民族文化的传统,在此前提下创作和创新,把声音美、形象美与内容美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艺术处理包括了多个方面,除了对民族风格、声乐技巧、歌曲语言、舞台表演等进行艺术处理外,还要多进行音乐理论、器乐、舞蹈等方面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综合音乐素质,才能在演唱的艺术处理中得心应手。同时还要认真观察和学习其它唱法的艺术处理方式方法,为我所用,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唱水平和艺术表现能力。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声乐艺术也随之实现了较大程度的发展,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我国声乐艺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民族声乐作品作为声乐艺术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演唱手法、曲词创作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民族声乐艺术特征,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述评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超星读秀知识库及维普数据库这四大中文资源库中搜索到,1991年到2014年发表的关于孟勇的学术论文19篇,其中学位论文两篇。研究热点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对孟勇作品的艺术特征宏观上的研究,二是对孟勇某一作品的艺术特点和演唱技巧的探析,三是孟勇艺术经历、创作历程的相关介绍。
作曲家孟勇被誉为“青歌赛高产专业户”。其作品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他合作的歌唱家、歌手更是数不胜数,既有李谷一这样老一辈的歌唱家,也有宋祖英这样一辈的优秀的歌坛中坚力量,还有唱着他创作的歌曲从青歌赛脱颖而出的雷佳、严当当、陈莉莉、王庆爽等青年一代。然而,学术界还未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和演唱进行广泛地讨论与研究。
本文以“孟勇”和“其他作曲家”声乐作品艺术特征及演唱为分类依据,对检索到的相关文章进行梳理、分类,仅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文献进行详细述评。
中国著名作曲家孟勇创作了恒河沙数的声乐作品,他创作的民族声乐作品也获得难以计数的奖项。然而与之难以计数的奖项不相称的是,系统地研究其声乐作品基本特征及整体艺术风格的文献却寥若晨星,但是这为数不多的相关文献也可按各自的研究视角及维度进行分类论述。
(一)宏观把握,全面分析
湖南师范大学饶荣在其2011年学位论文《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探析》中,以孟勇的学习、艺术经历及艺术创作成果为切入点,从“曲名新颖”、“取材丰富”、“运用本土音乐元素”、“词、曲结合完美统一”、“作曲技法新颖独特”等 7个方面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进行论述。又以孟勇的8首作品为例,从情感解读、润腔技巧的运用和演唱处理三个方面进行研讨,进而对孟勇声乐作品的演唱进行分析。最后深入对孟勇声乐作品在教学中的运用进行研究。
这篇文章中的“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这一部分涉及到“曲名新颖”、“取材丰富”等7个方面,但仅仅重点深入的分析了“词、曲结合完美统一”这一方面,其他方面都未能深入剖析。在“取材丰富,韵味独特”这一部分中,根据孟勇在作品创作上运用音乐素材的不同将孟勇声乐作品分为以少数民族音乐素材为题材、民间故事为题材、现代生活内容为题材、地方戏曲音乐为题材的四类,是一种可取的分类方法。对声乐作品分类的方法有很多,先将作品分类,通过对每一类作品的研究,来探析其艺术特征是一种好的研究思路。笔者将继承并发扬这一思路,对孟勇的声乐作品进行更科学的分类,以类别为基点深入地论证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文章对于孟勇声乐作品的演唱的分析,情感解读、演唱处理都很到位,不难看出作者对8首代表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以及作曲家对作品的演唱要求了如指掌。笔者曾对孟勇进行访问,掌握了孟勇具体的学习、艺术经历,每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以及演唱其作品的一些要点等重要的第一手资料,参考价值较高。
对孟勇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在宏观上把握分析的学术论文还有张佳发表在《音乐大观》2013年第9期的《浅谈孟勇声乐创作的民族特色》和李咏云发表在《歌海》2014年第4期的《孟勇及其声乐作品特色探析》。张佳的《浅谈孟勇声乐创作的民族特色》一文对孟勇作品《阿妹出嫁》和《山寨素描》进行音乐本体分析,然后从“在歌曲选材方面”、“曲式结构独特新颖”、“多元化的结构特征”这样三个方面研究孟勇声乐作品中的民族特色。
笔者认为,孟勇很多声乐作品都是以湖南的山水人情为题材,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在曲式特征上,孟勇很多作品都是典型的民族调式。而且其创作常常采用湖南民歌的主题旋律作为作品的主题动机旋律,在此基础上延伸扩展主题乐思,因此旋律上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但是张佳重点论述了孟勇作品曲式结构灵活新颖,调式调性转换频繁,而没有抓住作品曲式特征上的民族特色来进行研究。曲式结构包括了歌曲的曲式特征和结构特征,“多元化的结构特征”不能与“曲式结构独特新颖”并列,而且“多元化的结构特征”这部分也并没有研究孟勇作品结构上体现的民族特色,而是概括孟勇的创作特征。文章没有充分的论证孟勇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结构混乱,逻辑不清。
可见,关于孟勇声乐作品整体风格及其作品的演唱艺术的系统的研究是相当匮乏的。
(二)微观切入,精深剖析
对孟勇声乐作品整体风格的把握固然重要,但是对某一具体作品的深入探究更是不容忽视。学术界也有关于孟勇《阿妹出嫁》、《斑竹泪》等具体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的研究。本节选取两篇研究歌曲《斑竹泪》的艺术特征和演唱的文章进行对比评述。
王芳发表在《安徽文学》2012年第10期的《泪洒斑竹潇湘情――对歌曲<斑竹泪>演唱教学的思考》一文,以歌曲《斑竹泪》的演唱教学为出发点,引出作者对此作品的思考。文章首先从歌曲的时代背景和结构调式特点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分析之上,强调了歌曲中的气息运用,引用沈湘教授所言的“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着重体现了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同时,以歌曲的情感变化为线,串连了不同情感之下呼吸技巧的变化规律,也顺势引出了歌曲之中语言和润腔技法的运用。最后指出演唱者要想唱好一首声乐作品并达到歌曲演唱的一定境界,歌唱处理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进行反复的推敲和研究,将自己的实践体会融入到歌曲演唱中,才能更好地诠释作品。
谢菁、胡建军发表在《黄河之声》2009年第3期的《泪洒斑竹瑟鼓湘灵――谈〈斑竹泪〉的艺术特色及演唱技巧》一文,以《斑竹泪》歌曲的创作背景故事为引子,对歌曲进行了细致独到的剖析,首先指出了此曲曲式的结构图,并分析说明此曲主调为商调式的写法,运用了三个调式的转化,从而进一步表现人物的情感变化。作者再根据自身演唱的切身体会和感悟,特别是对歌曲中润腔的处理作了细致入微的探讨。
以上两篇文章都以歌曲《斑竹泪》为研究对象,都从艺术特征和演唱技巧进行分析,但是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体现出的是王芳与谢菁、胡建军在文字功底、学术思维及表达逻辑上的本质区别。在文字功底方面王芳的论述更具口语化的特点,而谢菁、胡建军的表述则更具学理性语言的特点:精确、深入、简洁。在学术思维及表达逻辑上谢菁、胡建军的文章具有更强的严谨性和学理性,整篇文章在写作逻辑思维上更具有质感。两篇文章都对《斑竹泪》的曲式结构进行了分析,谢菁、胡建军的文章中调式转化结合曲式结构图直观的体现出《斑竹泪》中调式特征与曲式结构的综合发展。而王芳的文章则以语言叙述为主,在歌曲结构和调式特点的论述上较为抽象,意义表达较模糊。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谢菁、胡建军的文章更胜一筹。
综上所述,学术界对孟勇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程度地展开,但研究之深度和力度仍显浅薄、苍白,也缺乏专门、系统地对孟勇的作品进行研究的文章。因此,对孟勇的作品进行研究,还有较大的空间和研究价值。
在中国音乐界,有影响力的作曲家非常多,如王志信、徐沛东、印青等,他们创作了很多优秀的声乐作品,一直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些作曲家声乐作品的艺术特征与演唱研究也是学术界的研究热点。
浙江师范大学黎莉在其2011年学位论文《印青歌曲的创作特征及演唱分析》中,先按时间顺序介绍印青的艺术生涯,通过列举印青在同时期创作的各类题材的作品来回顾其歌曲创作历程。接着对印青歌曲作品进行分类以及本体分析,概括出印青歌曲基本创作特征。文章将印青创作的歌曲作品分为三大类:主旋律歌曲、军旅歌曲、其它社会题材的歌曲。选出印青具有代表性的四首作品从调式调性、和声、歌词、曲式、创作背景等方面进行音乐本体的分析。文章认为印青的歌曲有“歌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紧跟时代步伐,弘扬时代精神”、“通俗化与艺术性的融合”、“艺术风格‘精、美、真’”这四个创作特征。再从“演唱中声乐技巧的运用”、“与伴奏的配合”、“情感处理”三方面入手,对印青歌曲作品的演唱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印青在创作之外的其它社会影响及贡献作了简要介绍。
文章中对印青作品的音乐本体分析这一部分是最为出彩的。一方面,分析的四首作品选取得很好,四首作品都是印青流传度很广、评价很高、很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并且它们是不同的四种风格。《走进新时代》是典型的主旋律歌曲,它反映新时期党的方针政策,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政治气息厚重,时代感强,是祖国繁荣富强的时代赞礼。
《天路》是一首有着浓厚西藏地域风格的创作歌曲,有着西藏山歌的特点,可以称得上是西藏的新民歌。《西部放歌》是西部开发的标志性文艺作品,有一股浓浓的西北信天游的味道,民族色彩厚重。而《芦花》则是一首抒情的艺术歌曲。所以文章选取的这四首作品是十分具有代表性的。另一方面,文章对作品的分析全面到位,从创作背景、创作过程到曲式结构、调式调性、旋律、节奏再到歌词,条理清晰、分析深入透彻。除此之外,文章对印青歌曲创作特征的总结也比较全面且对每个特征进行了深入剖析。印青歌曲的演唱分析方面,文章从演唱中的呼吸共鸣、咬字吐字、音色音量、速度节奏以及与伴奏的配合,情感的处理这些方面深入细致的分析了《走进新时代》、《天路》、《西部放歌》、《芦花》四首作品的演唱,理解深入、思路清晰。所以文章有很多的可借鉴之处,值得学习。
山东师范大学路敏在其2014年学位论文《王志信民族声乐作品风格及演唱研究》中,先简单介绍了王志信的艺术人生,并对其主要音乐创作进行分类,文章认为王志信的声音作品根据创作题材可分为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题材、现实题材、古诗词题材和借物抒情题材四类。然后归纳出王志信声乐作品具有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的风格特征,并对这些风格特征分别进行了剖析。再对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演唱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分别选取王志信具有民族性、多样性、时代性风格的代表作品分别从歌曲背景、歌词内涵、曲式结构及演唱处理这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最后总结了王志信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贡献。
整篇文章内容充实、结构层次很清晰,各级标题高度概括了各部分内容而且用词准确,语言耐人寻味。文中“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演唱研究”这部分以不同作品为例,每个作品都分别从歌曲背景、歌词内涵、曲式结构及演唱处理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使得文章结构很规整,很可取。在分析作品的同时紧扣前文论证的民族性、时代性、多样性的风格特征的意图也是很好的。但是某一首作品所体现的风格特征一定不是单一的,要演唱好一个作品应该要全面把握好它的风格特征,文章从民族风格的作品如何演唱、时代风格的作品如何演唱、多样性风格的作品如何演唱三个方面来论证王志信声乐作品的演唱的这一思路笔者不敢苟同。而且文中所选取的《兰花花》、《昭君出塞》、《孟姜女》是三首风格类似的作品,而文章却将他们分别归为三种不同风格的代表作,笔者认为有些欠妥。
湖南师范大学李霞辉在其2014年的学位论文《徐沛东声乐作品的民族特色与演唱风格研究》一文中,先介绍了徐沛东的创作理念的形成与发展,接着从戏曲元素、民间歌曲、方言三个方面来分析徐沛东作品的民族性,然后分析了徐沛东声乐作品的民族性与时代性、世界性的结合,最后从演唱风格的形成与发展、表演实践与自我理解相结合、演唱风格与作品风格相结合等方面阐述了演唱风格与作品风格的有机结合。
作者对徐沛东的作品如数家珍,举例阐述的时候大多是选一个作品配谱例详细论证,然后列举其他作品来辅证,笔者认为这种分析方法很有说服力,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平时笔者看到的很多文献只是对理论泛泛而谈,却缺乏较好的基础性案例分析,使得文献内容较为空洞,理论支撑乏力。这篇文章则较好地摒除了这一毛病,进行了大量而全面的案例分析,行文流畅自然,结构浑然天成。
整体而言,学术界以某一作曲家及其作品为案例的研究已然成为当下研究的一个热点,也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但是,针对作曲家孟勇及其创作作品的研究较少且多有浅尝辄止之嫌,研究视角单一,特别是对其创作作品的研究在固定单一的模式上泛泛而谈,这一点在相关的多数文章的谋篇布局上即可体现出来,对音乐文本的研究流于表层等等,由此,便体现出学术界对孟勇及其声乐作品的相关研究缺乏系统性和权威的指导,仍处于摸索的阶段。而孟勇卓越的艺术成就和极高的影响力与当下对其相关学术研究成果之间体现出较大的现实差距,这就让笔者的研究课题具备了较大的研究空间和价值。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自华夏子孙初次踏足于这片土地,声乐美学便成为国人民族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戏曲文艺更是其中之翘楚。而随着时代的不断更迭,戏曲的形式也多种多样,不再拘泥于单一框架式的曲艺形式,上至唐诗宋词元曲,下衔近代的茶馆说书,乃至于现在极具特色的地方民歌,无不显示着中国人民对艺术的不断渴求。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典型的美学特征,在社会历史的不断演进过程中,随着艺术领域的逐渐扩大,其美学特征也不断呈多样化趋势发展。本文拟从情感美学特征、创造性美学特征和现代性美学特征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旨在促进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良性发展,同时也为其今后的传承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音乐被称之为流动性的建筑,能够给人一种美好的感受,不但可以有效地触动人类的感情世界,强化人类的专注力,调节人类的情绪波动,而且能够激发人类的丰富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华夏民族数千年的悠悠历史进程中,逐渐形成与积累下来了无数珍贵的文化历史遗产,而民族声乐艺术就是其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之一。从广义角度去看,我国的民族声乐艺术包含范围非常广泛,即曲艺、戏曲、民歌、小调等都在其范畴之内。从狭义角度去分析,民族声乐艺术主要是指继承民歌传统唱法并汲取西方美声唱法的一种现代化民族音乐艺术。步入21世纪之后,在这个充满歌声的新时代,更是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向前推进的关键时期。因此,随着民族声乐艺术理论与研究的迅速发展,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探究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音乐领域也把民族声乐艺术的理论范畴与美学特点探索提上了重要日程。
纵观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不难发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对审美的追求由来已久。在某种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下便会形成其相对应的美学理念,长久以来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血缘关系和人伦关系是促使我国民族传统艺术文化美学理念形成的根本条件。而传统艺术文化中的美学理念对我国声乐艺术的演进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我国传统的音乐美学理念的形成产生于西周时期,经过了萌芽阶段、百家争鸣阶段、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发展时期,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从这几个发展时期来看,便会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音乐美学理念是在著名的儒家与道家音乐思想相互竞争、相互促进的环境下发展的,以当时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为基础形成了一套对音乐的理论,指出音乐必须要受到礼的约束,在审美的过程中注重将主客体、感性与理智等形式的统一,以给人们带来轻松、愉快的审美感受。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国民族声乐艺术自产生之日其便深受传统声乐审美理念的影响,经由社会历史的千锤百炼,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儒家和道家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了天人合一、中正和谐的审美思想。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近代社会的开始,西方音乐美学思想开始广泛传进中国,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向具有现代美学特征的民族声乐艺术美学的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中国音乐美学理念既充分吸收了我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的精髓,同时也借鉴了西方社会音乐美学理念中的积极性元素,兼容共生,完全符合当下的美学思想观念,声乐艺术美学特征尤为显著,形成了典型的中国式民族声乐美学特征。
声乐艺术简单的说是指音乐和诗词二者的相互结合,其突出特征是借助艺术的表演形式将高级的社会情感传递给他人,即艺术情感。因此可知,声乐艺术的首要表现方式便是“声”,也就是歌声,演唱者本身具有的并通过一定的学习掌握到的发声技巧和能力;其次便是“情”,是指歌唱者对歌曲情感的把握与表达。古代音乐人士认为歌唱就是对某种事物表达内心情感的过程,情不仅仅只表达内在美,同时也在歌唱中占据重要地位,毫无情感表达的歌唱并不会被定义为艺术。古人认为声乐必须声情并茂,用声音将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其最基本的要求。
从记载先秦之后的文献资料与近现代的歌唱实际表演去分析,把情感作为歌唱表现方式的基本理念具有主导性与一贯性。从如家学说中的孔子、孟子、荀子至《乐记》等在内的诸多历史文献,都将“用歌表达感情”当做审美音乐艺术的核心。在古代,唐朝著名的诗人与音乐艺术评论家,白居易就曾明确指出“唱情”的美学定义,其推崇声情兼具的演唱方式,反对没有任何任何唱情的演唱,这种新颖、独特的音乐理论观点对后世的音乐艺术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还有清朝的李渔,也认为明晰歌曲的感情并充满感情的去演唱,才能全神贯注并将应有的精神贯注到歌曲之中,不仅能够给予演唱生命,而且能够促使演唱变得自然、流畅、迷人。
从中可以看出李渔对“情”在歌曲中的重视程度,这是对白居易“唱情”理论的继承与创新发展。近代以来,我国声乐艺术在西方浪漫派情感美学思想的重要影响下,把声情、词情和曲情融合后在歌唱上形成了独特的审美特征,进而实现了音乐创作的水准。词情是指作者在进行声乐创作时将内心情感和心理感受借助能够抒发内心情感的词曲进行转化,因此不同的情感便通过不同的声调表达。
曲情是指作者在进行音乐创作时运用特定的调式与和声等艺术形式将音乐所包含的内心情感表达出来。声情是指以词情和曲情为核心,借助歌唱的方式将音乐中的情感幻化成非固定的音符,表面来看向听众传递的只是一种声音,但其中更多的则是对情的传递。必须对声乐具有一定程度的感知并能够较好地把握其中的情感才能将音乐中的声情表现的完美无瑕。
我国民族声乐艺术兼容了古今中西的音乐美学思想,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综合艺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日渐形成了其特有的存在方式。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创造性美学特征简单的可以归纳为“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在继承传统艺术精华的同时积极借鉴西方美学思想中的优势,在具有民族特色的同时也为其增添了时代性。
“古为今用”主要是指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创作、歌唱、审美等诸多方面都具有传统与当代的差别。当代中国民族声乐艺术是在传统声乐美学思想的基础上形成的,其中的诸多优秀艺术思想和美学理念都是对传统声乐艺术的精华部分的传承与创新。“洋为中用”指的是在音乐表达形式方面,要学会借鉴西方国家美学思想中科学的、合理的、进步的歌唱技巧和审美观念,学会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吸收其所包含的积极性因素。“洋为中用”于声乐艺术方面,表现为中西方的完美结合,一方面科学合理地吸收西方国家声乐艺术中的呼吸、共鸣、声音位置等表演和歌唱方法,赋予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表演形式和歌唱方面西方声乐艺术美学独特的审美感受和听觉体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创造性美学特征在中国民族声乐的艺术创作中也有着完美的呈现。不难发现,当前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创作的旋律、节奏、和声、配乐等方面都有着明显的现代气息。
我国的声乐艺术是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与西方声乐艺术思想、中国传统声乐艺术和现代民族声乐艺术、西方没声艺术与戏曲艺术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各种声乐艺术的表现形式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舞台上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中华民族劳动人民智慧与创造性的象征。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世界各国文化频繁交流往来,人民的文化视域不断扩大,审美需求和欣赏水准也日渐提高。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这种新时代的背景下,在演唱、创作、审美等方面都紧跟时代潮流,呈现出时尚现代的美学形象,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趋势,贴近现代人的审美观念。
纵观当下的民族声乐艺术舞台,不管是在表演者的外形包装上,还是在舞台布景方面,无一例外地都给观众带来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充满了鲜明的时尚气息和强烈的视听感受。在听觉上,多种演唱方式的融合、音响伴奏的标新立异、歌唱风格的时尚多元等,都企图给人民大众带来独特的听觉体验;除此以外,新时代下的民族声乐艺术也伴随着个性的外部造型、璀璨的舞台布置、风格迥异的服装、三维立体的视频影像,都给观众强烈鲜艳的视觉冲撞力。在呈现方式上,演唱者打破常规,试图尝试和探索与众不同的表演形式,给予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一定的时代性,顺应了当下求异求新的美学艺术品味。著名歌唱家宋祖英在维也纳演奏大厅、美国肯尼迪表演大厅、鸟巢和台北小巨蛋音乐厅等都曾举办过独立的音乐演唱会。在诸多音乐会上,宋祖英与和多明戈、朗朗等音乐人士皆有过完美合作,将民族和声乐、民族和通俗、声乐和器乐结合,从多个方面向世人展示了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性美学特征,不断将其推向全世界人民的眼前,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好评。
当包括电子音乐在内的抽象类音乐出现在世界的音乐之林时,时代发展的烙印就深深的刻在了声乐艺术中,对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而言,传统和时尚相互统一在一起是与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特征相一致的。中国音乐具有别具一格的中华民族音乐的特色气息,这一系列因素都是中国民族音乐艺术与其他音乐艺术相区别的根本所在。因此,将传统演唱方法、表演与审美教特征与现代化的音乐表现相融合,是推动我国民族音乐艺术走向全世界的必经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发展的大背景下,要实现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现代化发展,以开放化、多元化的思想对待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在新时代的创新性发展。而实现这一目标要求我们以传统文化为根基,汲取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精髓,并促进声乐意识的现代化构建,培养坚定的民族声乐艺术主体观念;努力推动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多元化进步发展。另外,加强声乐艺术从业者的理论知识学习与研究,深深扎根于作品的创作,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制作体系,提升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全方位、民族化、现代化与创新化发展。范围宽广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具有鲜明的时代美学特征。我们要始终坚信,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推进与各国的相互往来,必会进一步加强音乐艺术的交流与合作,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也必定会在世界音乐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
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的美学特征探析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艺术课程的设置和实施是我国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艺术课题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初中美术课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美术教育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而且对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和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作用。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这将是学校美术教育发展的绝好契机,也为美术教师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特别是网络新技术的普遍运用将促使教师改变美术教学方式方法去寻求和开拓新的教学格局,并合理利用多媒体和现代网络设备贴近信息社会的学生,研究和学习未来课堂教学的三大特征,共同构建充满生命力的美术新课堂。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及其理念,以培养“人”为目标,以个性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艺术教学的新型育人途径的探究。目前,农村初中由于设施配备与素质教育滞后,使得美术等艺术学科教育落后,因此为提高学生的创新与审美能力,为新世代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孩子们提供一个更广阔、更新颖的探索和创造的空间,积极、有效地提高学生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美育教育改革是刻不容缓的。
[关键词] 农村初中 美术 兴趣 培养 创新 现状 构建 生命力 探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我认为,美术教学并不只是传递知识,重要的是通过教学发展学生自我,并通过种发展,超脱达到建立习惯、技巧、意志和品格为目的,知识本身不是目的,而只是实现以上目的之手段。美术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寻找种种机会,用各种方法,训练学生身心各种感官,使他们的各种感官及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和道德情感等本能渐渐地自由生长发育。
2.新的教育观念和美术教学大纲的提出,使我们感受到培养面向21世纪的新型人才,美术教育者承担着帮助学生开发智力,开拓创造性思维和活动等非专业性教育的任务,这给中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活跃的方向。
3.结合现今农村初中美术教育的实际,随着时尚与审美要求越来越来高,科技人才由专业性逐渐向全面性转变,以及生活与艺术相渗透,我们进行美术教育的反思,掀起一场德育、智育与美育间的教学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二、本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1.通过研究,培养初中生美术欣赏评述的兴趣,提高欣赏教学课堂质量,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服务。
2.通过生动活泼的美术活动,给学生营造宽松、愉快、自由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表达思想、渲泄情感、体验和表现个性特长的机会,使学生在初中阶段接受艺术熏陶,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顺利走过人生的青春期。
3.从自身出发,了解学生,转变观念,利用各种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工具,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他们的兴趣。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依据及国内外相关经验的研讨,明确学生学习兴趣的有关知识,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详实的理论依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初中美术“兴趣·创新”教学中存在问题的揭示,加强自我导向性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发展自我。改革行动与研究工作相结合,与教育实践的具体改革行动紧密相连。
3.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研究摸清问题症结所在,从而发现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研究工作具有针对性和成效性。采用调查问卷、调查报告、电访、访谈等方式进行调研与分析总结。
4.个案研究法:针对本课题将采用以点带面的方法展开详细论述,使研究工作深入细致,且有说服力。
5.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的理论研究和成果反映中,将积极鼓励教师总结研究成果。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关于影响初中美术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外因和内因分析研究。(包括学生自我价值取向、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校园环境、社会影响等)从农村初中教学实际出发并结合我校的情况,使得学生们对美术课不太感兴趣,动手创作能力较差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1)农村经济落后,学校美术教学设施不足以及学生购买不起学习用具;(2)当地教育制度不完善,家长对艺术教育的误解与不重视;(3)教师教学方法与课堂设计传统守旧,没有结合社会发展与初中生个性进行教学改革。
2.关于构建初中美术教学中培养兴趣的途径和策略。(包括学生自我价值取向、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校园环境、社会影响等)
3.关于初中美术教学中兴趣培养的个案研究。 4.关于美术教学模式与实验实践研究。
建立美术学科“欣赏——探索——发现——创作”的研创式教学新模式。在此中,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及社会反馈情况的研究,加强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密切美术学习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五、课题研究实质操作
(一)理论基础
1.主体性教育理论;2.建构主义教育理论;3.新课程的理念:新课程背景下的美术课程应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成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二)具体操作
1.结合初中青少年的个性与兴趣,优化课堂教学设计。
通过直观的、多样的、生动有趣的形式,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满足了学生探索和希望尝试的欲望,为学生提供了畅想的空间,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我们应该多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思维表现特点。美术教育是学生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美术是学生认识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学生需要对事物的认识表达时就有画画描述的冲动,看到有感染力的作品就会受到鼓舞。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好学生,激发其热情。创作自由,让学生从兴趣开始,可以先画自己喜欢的,兴趣往往会产生“阶段性”的成果,我们要把握好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及时的给予表扬和肯定。
2.转变教学观念,提高审美意识
我们的美术课并不是把学生培养成画家、美术家,也不是为了应付一节课或者认为是简单的哄孩子玩,要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提高审美意识。在课堂教学当中,不能以太高的准则来评价学生,而是看在画中是否真实反映了学生的内心感受,是否有独特性、新颖性的表现。要多给予肯定的表扬,少有居高临下的指责。观念的转变是教学的指导思想,首先教师不能有“副科”意识,美术是不重要的课程等意识。美术联系其他各学科,渗透各学科,体现在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教师要转变观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才能培养学生的美术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知识和意识,才能达到美育的目的。 3.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从兴趣入手,提高创造能力
(1)改革教学方法 ,以“兴趣”为突破口,引导学生欣赏美、理解美,进而最终能够创造美
过去有些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兴趣;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常规,老一套,不变样,致使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以至学生失去兴趣,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
(2)充分利用现有设备,直观教学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心理,正确的引导,才能培养其兴趣,提高创新能力。只有搞好课堂教学,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美术知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兴趣,被动地学习,就会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因此运用现有的教学设备来补充就非常有必要。通过自己找些资料,如挂图、画册、录象、幻灯、光碟等,让学生观看欣赏。通过声音、图像、音乐刺激学生,激发学生兴趣。
(3)分小组进行共同创作,设计并参与"小组评比“游戏
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共同创作,然后再让他们以小组形式参与评比游戏,以此来引导他们养成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习惯,做到“寓学于乐,以乐促学”的教学效果。
(4)个案研究
例如在八年级的《面具》的课程中,就可以用古老的“贴鼻子”、“贴眼睛”、“贴眉毛”游戏教学,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了解人物的五官位置关系。由于农村学校条件的限制使得很多课程不能开展,如果教师局限在学校现有的条件里,有的课堂教学内容只能是简单的讲讲,甚至让学生自己看看就上自习课了,我们应该利用农村现有的条件尽量开展好课堂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培养农村孩子兴趣的乐园,这样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从而充分发挥了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
(5)学生作品
作品说明:以下的作品是我所任教的八(3)班的学生习作,是“校园小报”的创作。
(6)教学模式的借鉴与创新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借鉴、模仿他人的先进教学模式,应用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教学能力与理论涵养,这本身也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因此,我们借鉴与模仿他人的教学模式,要结合教学实际,从学生的特点、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师条件的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科而异。初中阶段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增强,宜采用“形式模式”(预备——提示——联系——系统——应用)为主。而美术、音乐课则可以“个性模式”(模仿——审美——立美——创新)为主,根据教学内容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反思
本课题由于研究时间只有短短一年,而且仅仅在拓展型课程中教授,更多的创作需要我和学生课外完成,幸运的是学生的认识和创作水平还是值得认可的,这也为我更好的研究提供了动力。对于初中学生如何去欣赏动漫作品,正确理解它的艺术价值,吸收它健康向上的精神,获取一些审美愉悦,这需要老师的有力引导。通过最直接的渠道传达给学生,就是要从思想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个性化创造以及绘画技能技巧运用等方面对学生开展正面教育,帮助学生在现有基础上提高鉴赏动漫作品和创作动漫作品的兴趣和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并能对部分动漫作品中的不良因素进行识别、判断和抵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各个方面得到有益的发展。我会不断在教学中去努力发现、找出值得研究的问题,并带着研究找寻问题的症结。
致 谢
本课题从选题、调查到研究,最后得以顺利理想完成,得到了很多前辈与领导的指点与帮助,例如卢校长、卢奇新、董彬明、江茂杰、李剑江等老师,在此,我对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一、课题的提出
《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尤其是美育列入教育方针以后,美术教育受到了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了重要的发展时期。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还有许多不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地方,如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不足;过于强调学科中心,过于关注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一定程度上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影响了美术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制约着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方面,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重视美术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美育的重要作用日益突显;而另一方面,如何利用现有资源,想方设法地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用美能力,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个体以特定的事物、活动及人为对象,所产生的积极的和带有倾向性、选择性的态度和情绪。每个人都会对他感兴趣的事物给予优先注意和积极地探索,并表现出心驰神往。例如,对美术感兴趣的人,对各种油画、美展、摄影都会认真观赏、评点,对好的作品进行收藏、模仿;
兴趣不只是对事物的表面的关心,任何一种兴趣都是由于获得这方面的知识或参与这种活动而使人体验到情绪上的满足而产生的。例如,一个人对跳舞感兴趣,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寻找机会去参加,而且在跳舞时感到愉悦、放松和乐趣,表现出积极而自觉自愿。
兴趣是和个人的认识和情感密切联系着的。如果一个人对某项事物没有认识,也就不会产生情感,因而也就不会对它发生兴趣。相反,认识越深刻,情感越丰富,兴趣也就越深厚。例如,集邮,有的人对集邮很入迷,认为集邮既有收藏价值,又有观赏价值,它既能丰富知识,又能陶冶情操,而且收藏的越多,越丰富,就越投入,越情感专注,越有兴趣,于是就会发展成为一种爱好。兴趣是爱好的前提,爱好是兴趣的发展和行动,爱好不仅是对事物优先注意和向往的心情,而且表现为某种实际行动。例如,对绘画感兴趣,而且由喜欢观赏发展到自己动手学绘画,那么就对绘画有了爱好。有了兴趣爱好,就有了学习的动力。才能言及美术教育的效果和质量问题。
美术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师资缺乏。象我们这样偏远的农村初中,基本没得专业的美术师资,更谈不上对学生进行专门的美术训练。即使偶尔上了几节美术课,也只是"放羊"式的,让学生随便涂鸦,然后给个分数。
2.重视不够。虽然按部颁计划每班每周开设了一节美术课,但老实说,大都没上过,更谈不上认真上美术课。美术课的地位还不如生物、地理这些所谓的"豆芽课",它几乎全被语文数学这些主课给挤占了。
3.教育评价存在弊端。虽然素质教育推行好多年了,但在我们这些偏远的农村地区,仍然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主要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没得对美术教师的评价制度和细则。
4.社会认可率低。家长和社会普遍认为,主科成绩仍然是学生升学的最重要的筹码,艺术培养只是成绩差的学生和有背景的学生才愿意做的。美术成绩与上高中关系不大,甚至没有关系。
综上所述,我们将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从教学的一点一滴做起,着力针对以上问题进行教学实践研究,从而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习惯,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的课堂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1.教学内容具有直观性
2.激励的方法多样且具有可操作性
3、能够发展学生的能力(动手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等)。
(二)、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针对本校教学资源(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和美术学科的特点,研究适合农村地区运用的激发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2.研究学生学习美术兴趣程度的评价方法。
(三)、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初中一年级;初中二年级
1.调查法。在研究过程中利用调查法获得第一手资料。包括对教师教学实践的调查、学生学习兴趣的调查、教学效果的调查。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供帮助。方式有书面和口头两种。
2.行动研究法。根据课前准备的预案进行教学实践,整理资料,并结合实际教学效果(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进行反思,之后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再次实践。
3.课题评价上可采用比较法、个案分析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
三、研究的目标(目的、意义):
1、培养学生自觉学习美术的良好习惯
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美术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的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培养学生自我发现和自我挑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的发现和提出问题,自己搜集分析有关资料、素材、通过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创造性地学习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自觉合作的能力
合作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课题研究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他们各自的体验、创意和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四、研究的进程
第一阶段(2014年11月—2015年1月):确定课题方案,决定研究方向,确立课题组成员、实验对象,并论证课题,初步进行前期实验(通过问卷、走访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2015年2月—2015年5月):全面系统地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教师要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效率,然后设置问题,组织协作、交流,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体验、敢于创造,在自我的不断学习和积累中获得创造的乐趣,深入课堂、重视课外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探索总结提高学生美术学习兴趣的途径和方法。
第三阶段(2015年6月—2015年11月):成果总结与推广运用
五、课题管理
1.课题负责人:黄 健。主要负责课题的管理协调与研究,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2.参研人员:黄 健(美术教师)。具体协助负责人实施研究。
六、后期保障
1.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设施设备(多媒体、网络、环境等)
2.在与家长联系协商的基础上,动员学生自主购买部分相关美术器具。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