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和学生一同成长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1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各级各类学校中普遍开设了马列主义政治课,对政治教学很重视。教育部召开了多次会议,讨论和研究政治课的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问题。1976年以后,一些师范院校开设了政治课教学法的课程,编写了政治课教学法的教材。有关出版部门编辑出版了许多关于政治课教学经验的书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让初中政治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相关探讨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让初中政治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全文如下:
初中政治学科对学生思想发展、身心成长具有重要引领作用,这是由学科的特点决定的。初中政治教师要重视教学工作中的创新与改革,更紧密地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成长实际,尤其针对学生思想中出现的一些偏颇观点,更好地发挥纠偏作用,对学生强化遵纪守法、爱国主义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化解与父母的代沟等,使学生成长过程中减少烦恼,更快乐。
近年来,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呈现明显增多趋势,究其原因既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诱惑有关,又与学生自身遵纪守法意识淡漠有关。初中政治教师无法改变既有社会现状,从客观条件入手难以奏效,我们能做的是强化学生的遵纪守法教育,让学生在主观思想上提高法制意识,并严格约束自己的言行,明白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从而有效强化法制意识对健康成长的保障作用。
在《法律护我成长》教学中,笔者选取与学生成长关联较密切的多部法律,介绍有关内容,同时重点针对青少年法制意识淡漠形成严重后果的案例进行分析,向学生列举三个典型的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有偷窃的,有打架斗殴的,有涉毒的。在这三个案例的分析讲解中,学生的思想受到强烈震撼,笔者进一步发掘这些案例背后的因素,让学生明白这些身陷囹圄的犯罪嫌疑人正是平时不注重自我约束、法制意识淡漠才一步步走入歧途的,以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增强法制意识,自觉以法律法规作为言行准则,增强教育效果。
爱国主义教育是整个教学中思想教育的主旋律,教师应当将爱国主义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部分内容,让学生的内心产生强烈震撼,以鲜活的案例、极具视觉震撼力的图表数据,让学生感受到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英明与伟大。如《万众一心奔小康》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认真回忆自己的所见所闻,从家庭饮食结构、生活用品、交通工具、通讯工具、家庭存款等各方面进行阐述,同时向学生介绍十年前、二十年前、三十年前等不同阶段的普通家庭生活状况。
在这样的对比中,学生深刻地感悟到党领导人民在致富奔小康征程中取得一个又一个硕果,获得巨大的阶段性胜利。通过这样阶段性的对比引导,学生的内心会产生强烈震撼,爱国主义教育效果非常明显。在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既可以通过这种极具震撼力的对比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又可以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渗透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无论哪一种方式,都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强烈感知,以爱国主义主旋律引领学生健康成长。
让初中政治教学更好地服务学生成长 探讨论文
良好的行为习惯会让学生终生受益,而当代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被家长溺爱的较多,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存在各种各样的毛病,强化他们的行为习惯培养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政治教学中充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培养良好习惯入手进行分析讨论,帮助学生认真反思自己的行为习惯,学习好的做法,补充完善和提升自我。如在《好习惯受用一生》教学中,笔者首先要求学生自评和互评身上存在哪些好的习惯,生活中、学习中的好习惯都可以作为讲述内容。经过这样的讨论,大家对自己和学生身上存在的好习惯增加认识。
笔者还点评学生的发言,指导学生针对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总结出一些好的习惯,总结之后要求学生认真对照反思自己在这些方面存在哪些问题,哪些行为习惯不够科学、需要改正等。有了这样的对比分析作基础,学生对于应当怎样做,对自己身上存在哪些缺点等方面有更清楚的认识。笔者乘势引导学生制订改正不良习惯、完善提升自我的活动计划,将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改进措施等详细总结梳理出来,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具有积极帮助。
进入初中阶段以后,更多学生表现出较强的叛逆性,这种叛逆性导致学生与家长、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出现问题,俗称代沟,在这一方面,学生与家长的代沟表现得更突出。教师可以运用政治教学对学生进行疏导,让他们理解父母、长辈、老师的良苦用心,平等地展开沟通交流,讲出自己的观点,换位思考父母的期望,从而为消除代沟、营造和谐关系奠定基础。
在《人不能选择父母》一课教学中,笔者引导学生认真分析回顾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凌晨起来做饭,夜里帮助自己洗衣服,加班加点挣钱养家糊口等,这些都是学生在交流活动中讲述的真实案例,这样的案例比起那些雨夜送医院治疗、雨天送伞等凭空捏造的事情更具震撼力。笔者引导学生分析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和殷切期望,换位思考能有效缓解学生对家长的叛逆情绪和对立情绪,为接下来的顺利沟通交流奠定良好基础。在这样的教学工作中,每一位学生都应当成为教师关注的对象,整个政治教学工作应当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创造性地开展,让政治教学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音乐教育有广义与狭义之别。广义的音乐教育指凡是通过音乐影响人的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增进知识技能的一切教育主要指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进行的学校音乐教育。学校教育一般可分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成人教育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音乐教育对中学生成长的影响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中学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往往会存在一些典型的青少年问题,而音乐作为最古老的艺术之一,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本文通过论述音乐教育在学生控制情绪、培养协作精神、传递价值观以及缓减压力、提升理解力等方面的作用,从而提出音乐教育对中学生的成长具有积极的意义,学校应该加强对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视。
关键词:音乐教育 中学生 成长
音乐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据记载在原始社会的时候音律就出现了,人们往往会通过载歌载舞来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丰收的庆贺。因此,音乐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流传至今,可以说音乐是人类的精神食粮,它能够陶冶情操、给人以慰藉,所以古人就有“高山流水遇知音”的佳话。现代社会,人们对音乐越来越重视,认为音乐具有开启智力、培养情商等作用,因此胎教往往从音乐开始。而且随着国家对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视,音乐教育更受到重视,尤其是中学生,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因此更应该发挥音乐教育的作用,以促进中学生能够健康的成长。
中学阶段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中学生处于一个从儿童向成年过渡的时期,处于半成人状态,多数中学生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不愿意受家长的束缚,但是心智上仍然不成熟,容易受到刺激和诱惑。首先,多数中学生缺乏抵制诱惑的能力,中学生处于一个好奇的阶段,往往对任何事情(诸如利益的诱惑、网络的诱惑等)都有尝试的念头,多数中学生会因抵制不住诱惑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这样的报道可谓屡见不鲜。其次,学习压力大、容易自闭,目前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学习压力与日俱增,往往会引发中学生情绪急躁、低落、不与人交流等问题,很容易使中学患有自闭症等心理疾病。最后,目前的中学生以95后为主体,多数为独生子女,存在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分享与分担、缺乏责任感等问题。因此,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引导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塑造学生良好的性格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教育成为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
(一)音乐教育可以提升中学生控制情绪的能力
受不良情绪的影响,往往会让人处于一个萎靡不振、无精打采甚至绝望的状态,久而久之会形成习惯,非常不利于中学生的成长,因此,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是一种技能。中学生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来提升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无论是舒缓的音乐还是欢快的音乐都有自己的韵律,所以学生可以通过韵律来打节拍,跟着音乐动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音乐的旋律会让学生忘记苦恼,完全融入在音乐中,教师通过讲授音乐的作用以及音乐的精神,让学生产生共鸣,舒缓情绪,逐渐提升自己控制情绪的能力。
(二)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的精神
协作精神是每一个人生存的资本,因此,培养协作精神必须要从学生时代开始,音乐集情感、交流、表演于一体,让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增加彼此之间的交流、通过交流将彼此之间的情感表达出来,通过交流实现团队的和睦相处、培养协作精神。比如,音乐教师可以让学生共同演绎曲目《黄河大合唱》,这一曲目往往会让学生感到心潮澎湃,而且合唱的时候往往是根据韵律不同,重唱的部分不同,因此,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练习的心得讲出来,各抒己见,增加彼此间的交流,在合唱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三)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素质
一个人拥有高尚的情操其综合素质往往也比较高,而拥有低俗的兴趣、爱好的人往往也具有丑陋的人格。因此,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首先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音乐教育必不可少,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还可以激发学生其他高雅的兴趣爱好,从而培养出一个全面的人才。
(一)音乐教育可以缓减中学生的学习压力
聆听音乐是一种休息的方式,音乐可以让人的情绪得到舒缓,可以放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因此,中学生在上音乐课的时候,教师可以播放一些比较舒缓的轻音乐,如《蓝色的梦》、《月光小夜曲》等曲目,让学生紧张的神经得以舒缓、大脑得到放松,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的能力,这种舒缓的音乐既可以让学生得以休息、消除疲惫感,同时通过感受轻音乐适当放松,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音乐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解力
音乐不仅可以放松神经,同时还传递出诸多含义,教师可以通过讲述音乐的创作过程以及音乐的典故,提升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认知,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对音乐文化和传统文化的理解。比如,教师可以在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筝曲时,给学生讲述俞伯牙和钟子期的典故,从而加深学生的印象,在这个过程中既学习了音乐文化,同时也了解了典籍和“高山流水”一词的概念,可谓一举多得。此外,还可以欣赏英文歌曲,既了解欧美音乐文化,同时还能达到提升英语听力的目的。
音乐作为传统而古老的艺术之一,它是传递感情的媒介,从婴儿开始,音乐一直伴随着人的成长,因此音乐具有十分强大的作用,尤其是在重塑性格、传递真善美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科学合理的音乐教育可以引导一些误入歧途的学生迷途知返,让封闭的学生变得开朗活泼,让自私狭隘的学生变得宽容。但是目前在应试教育的前提下,音乐教育往往不受到学校和家长的重视,师资力量薄弱、硬件设施缺乏已经成为制约音乐教育发展的障碍。为了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为了让中学生积极健康的成长,为了培养出高素质、高情操的人才,学校和各界应该加强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加大对音乐教育的投入。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人本思想的提出可以上溯到孔孟,“仁者爱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这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西方文艺复兴时启蒙运动把人本主义提高到空前高度,这都说明人本思想是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如今人本思想已成为社会一种主流的价值取向。在中国,人本思想经历了两次大的演变。一次是由人本到民本的演变,一次是由民本到人本的演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对大学生成长的启示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日本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着对生命的重视、对人的重视、对人创造价值谋求幸福人生的重视。这对于目前解决“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人格的缺失”等诸多的教育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文章通过对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的内涵的分析,提出对大学生如何“成人”、“成才”、“成功”的启示。
关键词:池田大作 人本教育思想 大学生 启示
目前,我国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着各种问题。比如:作为90后很多人缺少前辈们那种吃苦耐劳的精神,90后当中部分人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而忽略精神层次的提高;容易放弃、容易气馁;缺少如何为社会和国家做出贡献的思考;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与同学相处时缺乏宽容――总之,还存在很多不足和问题丞待解决。而通过挖掘池田大作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内涵,能够让他们对人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新的思考,也能够让他们的心灵得到升华。
当前,国内对池田大作教育思想进行研究的著作及论文也为数不少,著作如:社会科学教育学院“池田大作与亚洲教育”研究所副所长王丽荣在《池田大作德育理论及其实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12.9)一书中,分别以池田大作德育思想渊源篇、多维度研究篇、实证考察篇三部分,从池田大作人本教育入手,深度挖掘其德育思想,以创价学园、创价大学教育为实证个案,考察其德育实践活动,提出了池田德育理论的新思路;同时,北京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等单位都举办过池田大作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家、学者对池田大作的以人为本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在西方,人们所看到的人本思想,尽管来自于心理学与教育学,却更多的体现在人力资源上,成为“人本管理思想”。如果可以将这个称之为西方教育中的“人本位”思想,那么显然将这种思想渗透到具体的教育实践中的行为,与人们所探讨的人本教育观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理念是完全不同的内涵。该文基于以上背景,对池田大作人本教育思想理论进行进一步的深刻分析,阐述其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的现实意义,对正确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培育出具有高素质和创新精神的大学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池田大作认为教育不应仅仅注重文化的传授和知识的传承,更应多关注学生的人格和心灵,他说:“如果进一步深谈教育的内容可以说‘知性’和‘感情’的教育。所谓知性,从根本上来说,则是作为个人的人格方面的知性。更具体地说,则是为了造就社会人、职业人而给予和吸取知识和智慧的教育。另外,我之所以称之为‘感情’是因为它意味着人的心灵的丰富,这也是做人的条件。”在这段话里,池田大作主要强调了教育应当培养知性和德行相统一的人。
“成人”是对学生政治思想和道德方面的要求,即学会做人。去年,以“池田大作教育思想研究所”为依托,大连艺术学院成立了由43名学生所组成的大学生社团“池田思想读书会”。本着“以人为本”、“志在实践”的宗旨,作为会长的笔者与社员们共同开展了读书、研讨、迎接访问团等一系列有意义而卓有成效的活动。通过活动,深刻领会了池田先生的先进的教育思想;通过读书,从理论上塑造了人格;通过实践活动,从行动上塑造了人格,并在与他人不断交流与交往的过程中,消除了平时以自我为中心,斤斤计较的个人观点,能够尽力做到处处为他人着想,正确理智的处理好个人集体和社会的利益关系,并能以此来研究和认识自我,加强人性、人格的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从思想上得到了升华。
池田大作一直认为大学应该成为育人的高等学府,成为建设新的伟大文化的摇篮,而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和技术的场所。学校作为培养和教育人的圣地,应该超越现实生活中的功利色彩,这一点,池田在谈到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时就有明确表述:“教育的根本课题是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就教育来说,确实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实利效果。但这终归是作为结果而自然形成的,光把实利作为动机和目的,不是教育应有的状况。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实利的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在这段话里,池田主要强调了大学应该是培育人才的地方,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府。
“成才”是对学生学业方面的要求,即学业有成。平时我注重与老师和同学间充分的交流和学习,促进生生、师生间的和谐关系,通过社团与国际交流,开阔了研究视野;通过大学生创新创业等活动,提高了研究能力,从根本上激发和调动了自主获取知识的积极性。在学习过程中,能注重发挥个性,认识到自我选择权利,学会了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
池田大作认为人本教育的成功实施,不是一个人、一个家庭或短时间就能一蹴而就的,而是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共同参与,合力打造一个全方位立体化的多元教育模式,才能最终实现。池田重视并强调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共同营造一个德育教育的大环境,使个体的教育形成一股合力,以更有利于学生的教育。在这里,池田主要强调了教育应当多元化,为学生营造多元的环境。
“成功”是对学生择业、就业和创业方面的要求,即毕业能就业,就业能胜任本职工作,在本职工作上有所成就。通过学校的实践课程,以创新思维锻炼自身的综合素质。注重把实践环节延伸到第二、三课堂,经常参加学校举行的讲座和演讲,锻炼就业能力,使专业的课程更加贴近社会需求,为顺利就业,快速适应工作打基础。平时参加了学院的学习型组织、网站宣传部、校史馆解说队等,为毕业后顺利走向工作岗位锻炼了自我。
日本著名教育家池田大作提倡的“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贯穿着对生命的重视、对人的重视、对人创造价值谋求幸福人生的重视。这对于目前解决我们“大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价值观的扭曲、人格的缺失”等诸多的教育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他的人本教育思想具有育人作用,能给教师提供很好的借鉴价值,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如果能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深刻反思池田人本思想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有何启发,并以此思想为指引,必将形成更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如果教师学生双管齐下,相信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习和研究池田人本思想的内涵,能从真正意义上指导大学生如何成才、成人、成功。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教学的组成部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论文,供大家参考。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受到家长、教师和心理卫生工作者的关注。据有关统计,大学生中“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退休学人数占退休学总人数的30%左右且呈上升趋势”[1]。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对北京16所大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因心理障碍休、退学的人数在休、退总人数中的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部分大学因心理障碍或精神病导致的休、退学人数占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2]。研究表明,医学生的主要问题以情绪障碍为主,主要表现为抑郁和焦虑[3,4]。尽管政府和专业人员不断呼吁给学生减负开展素质教育,但医学生由于学科对知识要求严谨加之医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即将面临的就业压力,使得这一群体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有增长的趋势。尤其是护理专业大学生作为未来卫生护理技术人才队伍的主体,不仅需要培养精湛的护理技能也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但由于护理专业学习枯燥的理论专业知识加之与其他院校交流较少而大部分都是女生,相对缺少人文气氛。有些研究指出血清中的BDNF含量降低导致抑郁[5]。有研究证实,抑郁症的发病因素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其社会心理因素有关[6]。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很复杂,学业压力只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家庭结构变化和贫富差距扩大也会影响学生心理健康[7,8]。本文的目的是调查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以及这些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以随机整群抽取某大学护理专业学生481人,其中大一年级170人,大二年级162人,大三年级149人,年龄16~24岁,家庭类型:核心家庭309人(64.2%),大家庭38人(8%),单亲家庭35人(7.2%),父母离异60人(12.5%),重组28人(5.8%),其他11人(2.3%)。
1.2方法
采用SCL-90量表[9],以班级为单位对入选对象进行心理测评,SCL-90为自评调查量表,此量表由DerogatisIR编制(1975)包含9个因子,90个项目,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以及生活习惯,通常评定近1周的情况。评定方法:分为5级评分(0~4级),0无、1轻度、2中度、3相当重、4严重。在心理测评师的统一指导下由受试者自己评价。
2结果
2.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依据常模确定的因子分和严重等级标准,统计各类症状发生率和心理问题的发生率。结果显示:各种心理症状发生率有较大差异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等问题相对较多(26.30%),总的心理问题发生率相当高(21.65%),其中抑郁为18.48%,焦虑为16.34%,强迫为9.27%,人际关系为7.72%。健康人数为78.35%。
2.2家庭类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方差分析显示:在不同家庭类型之间,抑郁症状、焦虑症状和总分存在组间差异(P<0.01),其他维度的组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进一步分析(LSD)发现:单亲家庭、离异家庭或重组家庭子女多数维度得分高于核心家庭、大家庭或其他家庭(P<0.05)。见表2。
2.3家庭经济情况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不同经济状况家庭之间,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等因子均具有显著性(P<0.01),进一步分析(LSD)发现贫困和一般家庭子女的总分和多因子分均高于较好或富裕家庭(P<0.05)。
3讨论
3.1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
国内有关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很多,本文中针对护理专业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运用SCL-90调查量表,对在校的481名护理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心理健康者占78.35%,21.6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轻度为12.48%,中度为5.82%,重度为3.35%。而其中排名靠前的依次为抑郁、焦虑、强迫、人际关系。结果提示近78.35%的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是比较健康的,需要专业咨询或治疗的占8.17%,有10.48%轻度的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可以经过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改善。其结果与中南大学近几年对进行心理健康调查,发现约有20%的大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其中经常感到抑郁、焦虑的大学生分别占20.7%、11.6%有相似之处[10]。与广东省某医学院校马泽威研究抑郁检出率27.8%[11]有一定的差距,这可能跟发达城市比较相对检出率稍低。
3.2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影响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本文调查了家庭类型、家庭经济状况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相对于核心家庭和大家庭,单亲、离异、重组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较多Wang[12]等认为这类人群可能和研究中被试的集体主义文化背景有关,这些个体在追求高标准时更多是源于父母或者家庭的要求,而不是个人追求;贫困家庭子女较富裕家庭的子女心理问题多。家庭是个体成长的重要环境,家庭结构、经济状况和父母的教养方式等对子女的心理健康都有重要影响。抑郁在大学生中有较高的发生率,且社会上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不够,一提到抑郁症就使人联想到精神病,因此,有些学生尽管出现了问题也不敢大胆地去精神专科医院就诊,怕招致舆论和偏见,导致病情逐渐加重[13]。药物治疗只考虑其生物因素,目前抗抑郁药的有效率只在60%~80%[14,15],因此应引起家庭与学校的重视,不仅要在生活上给予关心,精神上也要给予支持与理解,多组织大学生参加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和社交活动陶冶自己的情操,这样遇到一些事情就能正确对待[16]。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整群随机抽样H省四所医学类高校护理学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0份。其中,男生2人,女生558人,大一279人,大二281人,汉族463人,少数民族97人。
(二)研究工具与统计方法
(1)研究工具。《心理健康认知问卷》为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认知情况,参考以往相关研究,自编心理健康认知问卷,共11个题目,如学校是否应开始开设心理教育课程,心理教育课程是否合理等。心理健康测量采用1966年由日本大学的心理咨询专家与精神科医生集体编制而成的《大学生人格问卷(UniversityPersonalityInventory,UPI)》。共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学生的基本情况,如性别,年龄,住址,兴趣爱好和入学动机等;第二部分为UPI问卷本身,采用是非式选择,60个项目,4个为测伪题,肯定选择的题记1分,否定选择的题记0分;第三部分是附加题,主要是了解被试的心理健康总体情况及心理咨询与治疗史等。
(2)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分析数据。
二、结果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情况如表1所示。研究结果显示,认为有必要开设心理教育课程的占92.0%,有79.6%的护生认为本校的心理教育课程开设合理,82.1%的护生认可他们的心理教育课程老师,并且有87.5%的护生愿意接受心理咨询,73.9%的护生认为心理咨询有效。对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问题是否更多”这一问题,有45.2%的被调查护生同意这一观点,54.8%的被调查护生并不这么认为。对于造成现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560名被调查对象中,有48.9%的护生认为是大学生自身问题,33.0%的护生认为是我国的教育体制问题,8.8%的护生认为是家长的溺爱造成的,还有9.3%的护生认为是有其他因素造成的,见图1。针对这一现象,有57.7%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个人,20.0%的护生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学校,认为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国家的占17.5%,还有4.8%的护生认为应该加强对家长的教育,
(二)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计算调查对象的UPI总分,最高分为52分,最低分为0分,平均得分为14.85分,见表2,基本分布情况如图3,其中大于等于25分的即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占18.6%,在20分至25分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11%,小于20分占调查人数的70.4%,
三、讨论
(一)护理学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
研究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的课程设置、心理健康教师认可度、心理咨询的求助意愿和心理咨询效果等方面具有很高的认同度。这说明,被调查对象对心理健康教育持积极和认可的态度,总体来看,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水平较高。但也有部分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心理健康知识的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等认识不足,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值得重视。研究指出,心理健康意识水平是心理健康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心理健康意识相对较高的大学生,往往心理健康水平也高[8]。对于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认知不足,综合反映了一个问题——心理健康意义。也就是说,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动性还不够,对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一定的偏见。加上目前社会本身对心理咨询与教育的认可度低,心理或是精神疾病患者在社会中存在很大的歧视,如“被精神病”等现象时常发生,导致了教师、学生和家长容易谈“心”色变。
(二)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按照UPI的评价细则,总分大于等25分的被划定为A类学生,这类学生需要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需要持续的进行心理咨询,本次调查中这类学生比例接近20%。这一比例显著高于一般类高校大学生UPI测试的比例。如刘雪珍等人对桂西北高校新生心理健康的调查结果显示,A类学生比例仅为9.6%。总分在20-25分的被划定为B类学生,这类学生没有严重心理问题,可作为咨询机构今后关注的对象。换而言之,这部分学生可能存在潜在的心理风险,本研究中约占11%。总分小于20分的被划定为C类学生,这部分学生被认为不存在心理健康问题,本研究中约占70%。总体结果来看,在本研究中护理专业大学生中,可能或本身存在心理问题接近30%,这说明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确实不容乐观,这与以往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如一项对护理专业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有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学生占14.62%。
(三)对护理专业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随着社会对护理行业要求的不断提高,医患矛盾等现实问题给护理教育改革的带来了新的挑战,护理专业学生在学校教育和未来职业环境中的特殊性,如面临高强度的学习、就业和工作压力,面临复杂的医患关系,如何更好地维护自身心理健康,掌握情绪调节等基本心理健康常识与技能已显得尤为重要。总体来看,护理专业与其他医学专业学生相比,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程度的差异,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全国青年常模,并且在某些方面也低于医学专业学生。这些研究结果给目前护理高等教育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心理健康认知水平的高低,决定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程度,也决定着出现心理问题后心理求助的可能性。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广泛通过心理健康课程、讲座、网络等平台,宣传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澄清心理健康的误区,切实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其次,在护理专业教育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于护理工作本身也承担着对患者的心理健康服务工作,而在护理专业课程设置中,目前多数高校仅有医学心理学和护理心理学两门课程,显然不能满足护理学生对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因此建议未来护理课程设置中,应增加健康心理学、临床心理评估与咨询等课程,使护理专业学生心理自我保健能力有显著提升的同时,心理健康护理能力也有提升。再次,也可以在以下方面增强对护理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如根据不同家庭背景、性别和地域等,开展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行导师心理健康负责制,开辟网上心理健康教育渠道等。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心理健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和要求,而大学新生的心理正处于由不适应向适应的转变时期,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1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不好掌握,教育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差。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这就对高校教师的心理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注意观察平时学生的极端心理状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心理教学素质。1.1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是目前不少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忽略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高校老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1.2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优秀的教育学实践模式不断努力塑造高素质的心理,以教师自身的品质影响学生,在行动上强化心理教育榜样。1.3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是一种很高尚的职业,需要极强的奉献精神和奉献热情。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恪守的准则,也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当前教师的一些不端行为已经深深损毁了教师这一职业荣誉,为此教师必须重树良好的职业道德。1.4一线教师应该使用一些心理教育技巧,强化教育的艺术性。心理教育其实是不容易操作的,而且教育质量也比较难评估,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加强相关心理教学技巧的运用,更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丰富心理教学模式,从多维度入手,提高教学的生活性,艺术性。
2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与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在专业课之外应通过课外知识的途径向大学生灌输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多层次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正确方法,帮助大学生增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往往不是很到位,除了专业的心理学课程之外,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空洞。有的与实际不符,有的没有科学性,学生得到的心理关注很少。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3.1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心理辅导,讲座要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能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又能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的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过敏、自卑、恐怖、冲动等心理疾病。3.2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整理出典型案例,以方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节约教育资源。3.3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水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在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进入大学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许报喜不许报忧。多少人被这个潜规则压得呼吸不畅。大学生的肩上背负了太多的希望与期待。由于缺乏就业经验以及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或情绪亢奋,或怨天尤人,或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因此,应加强就业指导,减轻就业压力,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的不良影响。4.1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就业心理素质。目前不少高等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不够自信,不能很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压力。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自信,在求职过程中过于降低自身的标准。4.2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服务。教师队伍结构组成要合理,不仅具有专业的教师、法律教师,还需要心理教师的加入;同时,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专业指导,讲座要全面丰富,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正确方式排解和释放就业压力,不良情绪及时合理宣泄或转移。
5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低下与缺失,不注重大学生心灵与智慧的培育。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承受压力和孤独的能力,没有开放的人生观念,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走向了极端。为此必须要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深化二者的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使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大学设置相应的文化教育课程,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纯洁的校园生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校不仅要有高楼大厦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也必须跟得上。优秀的大学一定是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习氛围浓厚,学术自由生动严肃而活泼的。现阶段大学的校风越来越差,经济社会的市场之风深入渗透侵蚀纯洁的校园风气,不少令人不快的事件更是大大损毁了校园师生的精深感情。所以,高校必须要从文化建设方面努力改善,首先要重树优良的学风,正本清源,回归校园知识、学术的独立精神,学生要有进取之心,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7办好家长学校,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在对学生思想健康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高等学校要设立专人定期组织、办好内容丰富的家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只是学生自己和学校教师的责任,作为学生第一任启蒙老师的学生家长同样责任重大。把对家长的教育纳入到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划,多与学生家长沟通,相互探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家长时刻保持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负责。
8结束语
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学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精深的人才,也更需要心理素质优良,综合素质健全的综合性人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需要经受考验才能担当重任的,为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更注意锻炼强健的体魄,在校读书时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汲取丰富的知识,只有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树立知识的自信,同时,也需要大学生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有着良好心理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磨砺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使当代大学生拥有承受巨大挫折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所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当务之急。
1对象与方法
选取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按不同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回收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3%。其中男生68人(24.8%),女生206人(75.2%);大一学生92人(33.6%),大二学生85人(31.0%),大三学生97人(35.4%)。应用Microsoft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是采用X²检验与LSD分析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74份,有77人出现心理健康障碍表现,检出率为28.1%。其中SCL-90各因子检出率如下:强迫症状(28.8%);焦虑(15.0%);人际关系敏感(9.85%);精神病性(8.76%);敌对(8.39%);抑郁(6.93%);偏执(4.38%);恐怖(3.65%);其他(3.65%);躯体化(2.91%),可以看出强迫症状检出率最高。
2.2不同专业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各专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依次为:法学42.5%,物理学40.0%,统计学35.7%,心理学24.4%,历史19.4%,汉语言8.9%。经X²检验,p=0.001<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2.3不同性别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女生31.6%,男生17.6%。经X²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不同年级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各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依次为:大三38.1%,大二32.9%,大一15.0%。经X²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讨论
3.1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普遍情况
本次对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的调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8.1%,就各因子症状分布而言,该师范学院心理健康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依次为:强迫症状、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敌对、抑郁、偏执、恐怖、其他、躯体化。显然,强迫症状问题突出。总体上来看,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3.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专业、性别、年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专业,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科目不同,理念不同,学习的压力就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学习时的思维方式,环境以及所学专业面临的考研就业压力等,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对于性别,男女生相比,男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7.6%,女生检出率为31.6%,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显著。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生理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女性在择业上的困扰更多,她们想独立,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又害怕竞争,追求平稳踏实的生活,再加上日益更换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使得女生的心理困扰更多,心理问题更加显著。对于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面临学习,就业,考研等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回升,再加上感情的困扰,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使得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压力更为沉重,而大二与大三年级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其相似的生活与学习状态有关。
3.3构建以社区为单位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
通过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在校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健康状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提高群体健康意识,改善其健康行为。
浏览量:1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高校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68-169.
摘要 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为大学生理想信
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提出“中国梦”以后,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今社会,尽管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状况是健康的、向上的,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内涵还是比较认同的,大学生的“中国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爱党的事业,拥护党的领导,他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实现,必将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问题上,大学生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然而由于社会形形色色因素的干扰,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在种种矛盾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缺失、不坚定,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困惑,对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而“中国梦”的提出正符合这个需要,以“中国梦”为契机来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1.“中国梦”坚定了大学生的科学信念。
首先“中国梦”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认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奋斗,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大学生才能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时,他们会更加清楚认识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这对于构建由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再次,“中国梦”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让大学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更多创造力。
2.“中国梦”激励了大学生的梦想。
“中国梦”是大家的梦,人民的梦,凝聚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挑战、锐意发展、力谋和平与幸福的伟大智慧、伟大力量。国家好,民族就好,民族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好。“中国梦”的提出实际上也在鼓励每一个人都要有梦想,也为大学生实现梦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因此普遍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人们常说,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艘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国家也是如此,实现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国人共同的心愿,如今“中国梦”的提出,以更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也为未来的发展更明确的指明了方向。
3.“中国梦”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走在创新时代的前列,创新意识较强,他们拥有创新的梦想和勇气,主题意识比较明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生处在一个同时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具有相当思想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群策群力,发挥集体优势,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激发创新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成才,一定会充满激情和斗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结语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要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结合起来,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明确自己报效祖国的责任和义务,珍惜在校宝贵的读书时光,发挥聪明才智,全面发展自己,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一、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调节紧张心态
许多学生基于现状的不满、前途的迷茫、社会竞争的激烈、就业的压力和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而形成种种心理压力,而他们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使其不能成熟冷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量变产生质变,种种负面情绪诸如焦虑、惶恐、消沉、偏激、愤世等纷纷涌现,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种种负面影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并造成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教师应当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采取对策,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1.树立一视同仁的思想
现在的学生都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一般备受关注。如果老师戴着有色眼镜,分门别类地对待学生,可能会让学生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不利于形成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老师应该秉承“一个也不能少”的负责精神。首先,在课堂上眼神要顾及到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心,并没有放任不管。这也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暗示,眼神的交汇通常代表着心灵的交流,代表着一种“你有没有接受到知识”的质询,这种心理暗示督促着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调动自己的思维,形成良好互动。其次,多设问,鼓励学生在热烈氛围的带动下回答问题。大专生有些基础较为薄弱,老师如果讲授的知识较为深奥,学生可能忌惮说错形成开口难的局面。许多老师的做法是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可能加剧学生的恐慌心理,答得不好的学生可能会长期沉浸在自怨自艾的状态状态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能全心投入到剩余课程的听讲中。而没被点到的学生则会惴惴不安,怕自己答案惹来哄堂大笑,面子挂不住。极易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感和对老师的厌恶。老师可以改变一下做法,同样的多设问,鼓励同学在集体氛围下多答题,采用“后面的同学没出声”“声音不够大”等等语言激励,带动全班的回答氛围,不用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老师再抛出答案或不点名道姓地对某些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相应剖析,从而引人入胜地吸引学生的探索心理,看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给的出入在哪里。
2.增加学生对前途的信心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大专生,将来出去不好找工作,就业前途堪忧,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怠惰心理。良好的心理氛围是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不竭的学习动力的基础与源泉,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和正确引导。首先,通过网络资源或政府信息多公布一些对大专生有利的就业信息,如社会高级技工的严重缺乏和高级技工,高级技工待遇良好。对他们的职业前景加以肯定。其次,分析大专学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所在,结合教育的弊端,揭示人生际遇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道理。普通高等学校重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实践性与就业的对口性不够强,而大专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直面企业需要,上岗操作能力强,各有侧重。普通高等大学的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社会定位,常常不愿意在小岗位上打拼,“跳槽”频繁,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大专生对自己定位起点要求较低,能够在一线岗位上扎住跟,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拼搏,反而更容易找准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地奋斗。许多中小型企业为防止人力资源的流失,更愿意招聘那些能长期留在一线的人员。老师应当结合实际,分析大专生的潜在优势和社会的需要,并将二者良好衔接,提高大专生的自我评价。
二、着重培养学生永保创新精神和奋斗干劲的精神
1.引经据典,坚定学生的信念
现阶段的学习状态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老师要学会引经据典地激励学生的斗志。许多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在谋求到稳定的工作后毅然决然开始创业,从头打拼。而许多人在基层的岗位上,总结经验,考级拿证,进行学术研究,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的道路上一步步爬上高位。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与奋斗是终身的事业,不可能一步到位。即使是博士上岗,不能为企业出谋划策带来效益,最终也会被淘汰。教师应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通过形形色色成功与失败的例子,摒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或懈怠情绪。倡导一种“学无止境,不进则退”的奋斗和创新精神。让他们知道,他们可能输在了起点上,但没输在过程和结果上,只要“不抛弃、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2.人格感染,发掘学生的优点
为了传递给学生正能量,老师应当首先树立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过于威严或刻板的印象会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无形的“低气压”,一沉闷缺乏活力的学习氛围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束缚他们的思维的宽度和深度。老师应当向学生呈现一种积极活泼的饱满精神状态,并以微笑做为润滑剂,感染学生形成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的灵动学习氛围。其次,老师应当多多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赞扬学生身上的优点和可取之处。事实证明鼓舞的效用往往大于批评,赞誉自己的优点,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赞誉他人的优点有利于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取长补短,激励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心理活动渗透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切行为的良好开端和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好专业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要重拳出击,这是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和在事业上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