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古诗教学环节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是利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这里,“利用信息技术”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以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培养标准的要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和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信息技术在初中数学和古诗词教学中的作用全文如下:
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发布和应用能力将成为衡量现代人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作用,将现代信息技术在各科教学中巧妙运用,对提高教学效率以及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全面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信息技术在初中语文和数学的学习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随着教学改革深入发展,古诗文的权重在初中课本中越来越大,而且选入初中教材的古诗文,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因此古诗文阅读教学成了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但是,“古文难,古文难,一提古文就心烦”的哀叹声不绝于耳。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古诗教学,降低了教学的难度,激发了学生学古诗、颂古诗的热情,加深对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热爱。
1.激发兴趣
我在上《钱塘湖春行》一课时,播放钱塘湖的美景图片,学生在观看美图的同时对钱塘湖的景色有所了解,再提出问题:“如果你是诗人,你会从哪些方面描写钱塘湖呢?”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索的兴趣,继而更深刻的理解诗人的出发点,学好本诗。在上《陈太丘与友期》一课时,我用了一个flash动画《道旁苦李》来作课文导入,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就被生动的动画画面和情节集中起来了,很快领悟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也急于知道老师到底“卖的是什么药”。一节课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教师便可以更好地把握课堂了。
2.创设情境
古诗文以凝练、富有韵律的语言创造意境、反映社会生活,每一篇都有其独到的或优美、或深邃的意境。具有“形美、音美、意美”的特点。学生根据已有的学识和阅历,往往对诗词所蕴含的这“三美”的理解和体会有困难,信息技术恰好能以具体形象的材料降低理解的难度。《蒹葭》一文是一首爱情诗,诗中表现诗人苦苦追寻“伊人”的执着。在学习中我们根据诗文情境制作了一段以山水图景为背景的配乐诗朗诵,朗诵者低沉而缓慢的音调配以悠扬的古筝乐曲,把听众带入一种冷清朦胧的境界中,在视、听环境下,多种感观的同时触动,思维很容易得到扩散,情感也就不难体会了。
3.体现节奏
古诗讲究平仄、押韵,有很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像一首美妙的音乐。因此,学习古诗要注重引导学生反复地抑扬顿挫地诵读,读出一种紧张与松弛交错的特殊美感,即节奏感,体现韵律美、音乐美。如教学《观沧海》,教师指导学生朗诵时,让学生点击“范读”一栏,这时悠扬的笛声由远及近悠悠传来,同时屏幕上显示出以荷塘为背景的古诗全文,并随着范读的开始,诗中相应出现停顿符号,学生在范读的熏陶下,会饶有兴趣地跟着朗读起来,接下来我让学生反复诵读,抑扬顿挫,铿锵有力,充满豪情壮志。
随着学校计算机的普及,班班多媒体的实现,教师在教学中使用的软件也多了起来。作为一名普通的数学教师,我对《几何画板》软件却情有独钟,教学中运用得得心应手,它辅助了课堂教学,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几何画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体会。
1.在函数教学中的运用
例如,在教学“一次函数的性质”时,可以使用《几何画板》制作一次函数图象,并设置四个动画按钮,分别是“K增大”、“K减小”、“b增大”、“b减小”。当按下“K增大”按钮,函数解析式“y=4x+0”中的“K”开始增大,同时函数图象也进行相应的变化;当按下“K减小”按钮,函数解析式“y=2x+1”中的“K”开始减小,同时函数图象也进行相应的变化。在此过程中学生很直观的就搞清楚了K在函数图象中的作用。对“b”的研究和“K”类似。
2.在解决“动点(动线、动画)”问题,动态展示数学问题中的运用
几何画板能动态地保持平面图形中给定的几何关系,利用这一特点便于在变化的图形中发现恒定不变的几何规律。如平行、垂直、中点、角平分线等等都能在图形的变化中保持下来,不会因图形的改变而改变,这也许是几何画板中最富有魅力的地方。在平面几何的教学中如果能很好地发挥几何画板中的这些特性,就能为数学教学增辉添色。
3.变换教学中的使用
如研究轴对称变换(几何画板中称为“反射变换”)时,可利用《几何画板》的“反射变换”作△ABC和△A’B’C’关于y轴对称。任意拖动三角形ABC的顶点或边上任取的点D,虽然图形的位置、形状和大小在发生变化,但对应点的连线段始终保持被对称轴垂直平分,再观察对应点的坐标,发现对应点横坐标互为相反数,纵坐标相等的特点。研究平移变换时,作△A’B’C’是△ABC平移后的图形。只要拖动矢量点或三角形上的点,图形中始终保持对应点连线段平行且相等,四边形A’A’C’C始终是平行四边形。再仔细观察图形中点的坐标,可以发现任意一对对应点的横坐标的差都一样,纵坐标的差也一样。而这些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在黑板上作图,不仅画变换图形比较费时枯燥,而且无法表达这种变化中的不变因素。
4.平面几何变式教学中的运用
例如,AB=AC,D是△ABC内一点,∠BAC=∠DAE,∠ABD=∠ACE。求证:BD=CE。对这个例题的教学,我用几何画板做了这样一个课件,先画一个等腰三角形,AB=AC,在三角形内部取一点D,用“变换”工具把△ABD逆时针方向旋转∠BAC的度数,得到△AEC。当完成对BD=CE的证明后,我提出:当点D在△ABC边上或外部时,其他条件不变,上面的结论还成立吗?我一边提问一边拖动点D,这样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增加了变式的速度,说到做到,又给人自然流畅、耳目一新的感觉。
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对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利用现代技术资源,创设平台,展示学生风采;借助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合作学习,提高学生探究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现代化教育技术,这是时代的发展,也是时代的需要,只有在正确的教学理念指导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不应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应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提高学科的教学效率。技术终究是为人服务的,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本身,他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科学的教育观念、先进的教学思想去教书育人,做真正的引导者,这才是教育的根本。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语文是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教学科目,其教学的内容是语言文化,其运行的形式也是语言文化。语文的能力是学习其他学科和科学的基础,也是一门重要的人文社会学科,人们交流思想的工具。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特点。古诗文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走出古诗文教学误区,提高高中语文教学质量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千百年发展积攒的宝贵财富,其充分地展现出我国古人的智慧,有学者称古诗词是文化历史上当之无愧的瑰宝,值得人们永久传颂。但是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正确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古诗词的意境,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或者应对高考而进行教学,其教学过程简单枯燥,在此过程中出现诸多误区。古诗词中蕴含着美丽而丰富的意境,若有效地学习可陶冶学生的情操,对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及正确的人生观均有一定的正面影响,所以在对高中生进行古诗词教学中一定要走出误区,真正地体会出古诗词所表达的内容和意境。
1.应试教育背景下的误区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教学效果不明显,很大程度上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顾虑考试的分数而忽略了古诗词的教学,教师采用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应对考试,而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群体,更不会深入挖掘古诗词的内在知识。而且教师为了节省时间,只是讲解考试的重点,不会整体性地为学生解析,忽略了古诗词教学,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失去了鉴赏能力。由于教师对古诗词教学的不重视,导致了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走进了一个最严重的误区。
2.忽略了诵读的重要性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味地要求学生去诵读,只是单纯地为了让学生背下全篇诗文,对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不重视。教师只注重现阶段的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知识,没有指导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去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及精神美。
3.忽略古诗词意境的分析和学生的想象力
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可了解作者的内心感情,加深对当下社会环境的思考。但是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忽略了其中的韵味,只是做表面功夫,只对古诗词的字面进行分析揭示,这样的教学会导致古诗词支离破碎,对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也完全忽略。与此同时,学生的想象力不会被充分地挖掘出来,对其想象力有一定损害。
1.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在古诗词的学习过程中,加强诵读是十分有必要的。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有感情地去诵读,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体会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良好的诵读习惯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比如,苏轼豪放词的代表作《念奴娇?赤壁怀古》,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对古代战场上风流人物的追念,来表述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的忧愤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作者的旷世之心。因此,朗诵时的语调不宜太过沉痛,而应带着几分洒脱。
2.激发学生想象力,体会诗词情感美
古诗词本身是一种情感表达艺术,所以古诗教学中的意境体验原则十分重要,从某种程度来讲,它是师生情感的释放活动,整个教学过程都充斥着丰富的情感,并且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上,将情感最大化的释放。高中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都是经过教育部门专家精心挑选的,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古典诗词要进行详细的剖析,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加强对作者当时的情感理解以及当时所处的社会背景的了解。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在脑海中形成一幅幅鲜明的画面,享受古诗词带给我们的精神。
3.因材施教
语文古诗词教学方法单一,但其最终的教学目的便是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词中有价值的精神文化。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多考虑学生自身缺乏的特质,尊重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教学。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教师要对学生的需求有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制定相应的学习计划,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教学。
4.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古诗词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学生之间可通过文言文进行交流,以此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教师从旁还可对其进行指点,通过对学生的表扬和激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更好地达到学习效果。除此之外还可扩展评价方式,通过进行不定期的古诗词背诵、欣赏,可以看出学生的学习情况,以此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总之,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古诗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地位逐渐提高。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诸多误区,只要教师精心设计古诗词教学,使其走出教学误区,忽略高考压力,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即能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欣赏能力,也使学生真正地领悟到了古诗词的意境。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越来越体现出其国际化、全球化的改革趋势,为了保持住我国本土文化在新一代学生成长中的影响力,进一步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小学教育有必要对古诗词的教学引起充分重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小学古诗词意境教学的问题与策略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意境是古诗词的核心,意境体验是学生学习古诗词关键环节,古诗词教学中通过学生意境体验可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审美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在情境中让学生体验意境,进行关键字词理解,形成价值观是古诗词教学的基本策略。
关键词: 古诗词 意境教学 教学策略
Abstract :Artistic conception is the core of ancient poetry, artistic conception experience is the key to learning the ancient poems, ancient poetry through student teaching experience artistic conception can enhance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students imagination and aesthetic ability. By creating situations in context to enable students to experience the mood, keyword word understanding,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is the basic strategy of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Key words: ancient poems; artistic conception teaching; teaching strategies
诗词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最经常用来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诗歌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宇宙万物关怀的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品格、修养和怀抱,这些可以成为培养小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2年)强调“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语文教育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中国古诗词意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对于形成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充分利用这些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课题。
按照《辞海》的解释,意境是指文艺作品通过形象描写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情调和境界,它广泛地存在于诗歌、绘画、雕刻、建筑、舞蹈等各个领域中。袁行霈先生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一书认为“意境指作者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也足以使读者沉浸其中的想象世界”。可见,意境包含着两个相融相生的部分,一是“境”,指作品中所呈现的景、事、物,可以是虚构的,也可以是取于现实的;二是“意”,指诗人或词人通过观察到的景、事、物,结合自己内心的感触,并通过内化、提炼、凝结为简洁的文字所表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由境生、境依意存”,二者犹如盐与水在具体的作品中实现统一,相互交融,共同构成作者表达的内容与方式,不可割裂。
古诗词意境中所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历来受到我国教育的重视,成为了学生人文精神成长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1.1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古诗词中字词的深入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关键字词的理解是理解古诗词的重要前提,许多教师也善于通过关键字词让学生理解内容、掌握诗意。但如果让学生仅仅通过查看注释、翻阅字词典了解到古诗词中字词的表面意思,往往不能够深刻的体会关键字词所蕴含的精妙之处。因此,通过体验意境,将古诗词的意境附着在这些关键字词上,学生将充分理解和体验关键字词所蕴含的意蕴,能够加深对关键字词、乃至古诗词的整体理解。如北宋诗人宋祁的《木兰花》中“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通过先让学生体验和想象诗句中欣欣向荣的画面,再重点理解和体验“闹”字,则能够让学生加深对“闹”所蕴含深意的体验和理解。
1.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课程标准》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古诗中以实写虚的表现手法使古诗中充满了“未定点”和“空白”,需要读者运用想象和联想去补充、发挥,否则,意境就不完整。如《天净沙?秋》中“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仅选取了秋天的荒野中具有典型意义的六个事物,中间存在大片的“空白”,需要读者通过想象去填补景物之间的空白,使各种孤立的事物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呈现出特定的意境。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入选教材的古典诗词,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经久弥衰,在各种文学样式中,也是最凝练、精粹的,其感情的丰富与艺术手法的多样性,都是别的文学种类不能比拟的。因此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仔细涵咏、品味,感受意境中的情感,体验古诗的韵味和气势,受到艺术感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任何其他文本所不能代替的。可见,挖掘古典诗词意境,在浓浓诗情中学习古典诗词,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习凝练传神的语言,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还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审美情趣,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意境缺失:当前古诗教学的困境
意境是古诗词的核心与关键,是理解古诗词,体验作者情感的基本途径,是实现古诗词中人文资源教育意义的重要载体。然而,当前的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普遍存在“释题目,知诗人、解难字,译全篇、悟情感,齐背诵”的传统教学模式,无法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词所蕴含的意境,无法深刻体悟到作者的浓浓情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
下面是某教师在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课的教学片断:
以上教学片断在古诗词教学中具有典型性,遵循的基本程序是“预习―疑难―解释―记忆”,这种古诗词教学方式重知性分析,轻感性体验;重条分缕析,轻整体把握;重技术化训练,轻想象联想,把古诗词教学直接指向了学生的知识学习,没能让学生通过发挥想象力去理解诗意、体验意境、体悟情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抹杀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停留于表面,没有充分发挥古诗词意境中蕴含的丰富的人文资源的教育意义。
意境的抽象性和体验性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通过教学观念与方式改革使其具体化、情景化,从而让学生能够借助生活体验展开对古诗词意境的体验、字词的认识、内容的理解,达成古诗词教学的目的。
3.1 创设教学情境,初步体验作者情感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具体的场所(教室环境―教具、学具布置)、景象(教学内容―知识的内在本质)、境况(学生心境―兴趣、心理向心力)等,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解决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形象与抽象、实际与理论、感性与理性以及旧知与新知的关系和矛盾的师生互动关系的载体。古诗词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初步体验意境,形成直观印象,为准确理解诗词内容、训练诗词阅读能力与技巧奠定基础。而初步体验意境的基本方法便是创设教学情境,由境而情、情境交融,最终达成体验情感。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图片、视频、语言、故事、表演等具有可以作为创设情境的主要素材。教师可以从学生生活中寻找能够与古诗词意境相关紧密相关的素材,经过改造形成教学情境,让学生深入其中,初步体验古诗词意境。如白朴的《天净沙?秋》是一首写景的诗词,包含了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等12种景物。教师可以选取与此相关的图片或图画,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初步体验改诗中所蕴含的孤寂。
3.2 在情境中进行关键字词理解,加深学生情感体验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诗人往往通过精雕细琢的关键字词来表达深邃的意境,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绿”本是形容词,而这里却是动词性的,犹如一夜春风“绿”了整个江南,可谓画龙点睛之笔,“绿”就是这句诗关键字,对“绿”的理解与体验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关键词的“画龙点睛”的作用主要通过关键字词的字面意思与情境意义得以体现。其中,字面意思是基础、情境意义是核心,二者相依相存,不可分离,只有将关键字词融于整首诗的意境之中,才能正确、深入地理解与体验关键字词,才能深刻体验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如李绅脍炙人口的《悯农》一诗的教学中,先呈现出农民在烈日下辛勤耕耘、挥汗如雨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想象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场景,体会到农民的不容易,然后再对诗中关键词“汗滴”、“谷粒”进行理解和体验,学生不仅能从字面意思理解诗作,而且更能体验到“汗滴”、“谷粒”词中所包含的勤劳、辛苦,更容易形成学生勤劳、珍惜粮食的价值观念。
3.3 “复演”古诗词意境,升华情感
《毛诗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读诗词而乐不自控时,手舞足蹈则更具有感染力,相反,手舞足蹈之时,更能体会到诗词所能带来的情感。因此,通过“复演”,以行动的方式参与情境之中,将更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升华。
所谓的“复演”即通过表演的方式再次呈现意境。教师可以根据古诗词意境特点,选择恰当的活动方式,如话剧、游戏、绘画等,让学生参与其中、置身其中,以行动的方式进一步体验与理解古诗词中所蕴含的意境,进行深化,形成学生的价值观。如学习《天净沙?秋》一诗,在初步体验意境,利用关键词加深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画具,让学生根据诗中的意境,结合生活的场景,运用想象进行创作。在创作中加深学生对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飞鸿、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及其搭配的理解,升华其感情,形成其价值观。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提高古诗词教学,打造高效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整个小学教育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小学语文古诗词的高效教学相关论文,欢迎阅读!
【摘 要】从古至今,古诗词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遣词造句,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古诗词,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语文
从古至今,古诗词滋养了无数读书郎,对儿童的心灵、情感的熏陶与升华,个性、人格的健全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学习故事的热情、学习诗人的遣词造句,同时要引导学生剖析其语言,品味古诗词,探索其真谛,汲取其营养,使学生在精神上充实和提升。现在我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古诗教学的看法。
1 古诗词教学要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20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 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情色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 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3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
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4 指导吟诵,让学生表达美
学生喜欢古诗,因为它短小精悍,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的学生上学前就能背诵很多古诗,但背起来往往如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在古诗教学中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古诗,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传统的古诗教学中,老师往往通过自己的范读指导学生朗读,但是,同样的一首古诗,有的教师能读出感情,引起学生共鸣,而有的教师平铺直叙,缺乏感情,再加上方言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如人意。运用多媒体教学,播放录制好的由专业人员朗读的古诗朗读录音,效果会更好。由于专业人员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所表达的情感,用标准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快乐明朗的、缅怀追忆的、慷慨激昂的,都把握得非常到位。
5 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活动,多媒体教学平台,精心设计活动内容和方式,力求使活动活泼有趣。针对小学生思维模式和年龄特点:以眼、手、耳的活动为中心,言语、文字描述相辅相助。要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通过观察、言语,描述等活泼生动、趣味性强的形式来表现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古诗《村居》时,先带领学生进行了一次春游活动,让学生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春天的景物,然后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到的春天景象用语言描述出来,最后让学生结合自己观察到的及我在多媒体上精心制作的课件记述春天的景色。整个活动中,学生兴趣盎然,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领导者,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一言一行都可能给学生古诗词的学习与理解带来很大的影响。因此,为了提高古诗词教学质量,教师应不断充实与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首先,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积累知识与经验,做到不但自己能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而且能在课堂上将自己所想到的古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展现出来,让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以便背诵、记忆。其次,由于语文是以文化为起点的学科,尤其是古诗词,其本身是一种优秀的古代文化,因此教师应不断增加文化知识的储备,深厚自身的文化底蕴。例如讲《清明》一诗时,教师应该首先介绍清明节的来历,以及清明时节人们的情感,以便于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情感,从而更准确地理解本诗。
总之,作为中华传统的古典诗词,应该纳入小学语文教育中。在教材之中根据不同年龄,学段的学生特点,进行合理的编排。而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把握好自己学生的特点,选择科学的方法,或诵读,或感悟,让学生在轻松快乐中完成古诗词的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古诗文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学习古诗文,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与理解我国优秀文化。语文新课标提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应是语文知识与能力的融合;应是思想情感与审美情趣的融合。古诗文作为传统文化的精华,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重要。那么我们应采取什么对策使古诗文教学课堂更有魅力呢?
一、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表明,学生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提高。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这一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快乐的、开放的教育活动中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古诗文。
1.教学手段参与,激发兴趣。由于古诗文的字词句与学生的知识积累、生活经验、语言习惯有很大差距,学生学习古诗文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直观地理解古诗文的内容与情感,更好地克服这些困难。(1)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体验古诗文学习乐趣。(2)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3)教师注重语言艺术。这里的语言艺术不仅仅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注重理解、品位古诗文的语言艺术,更要求教师在讲课时注重语言艺术。
2.启发想象,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想象对于体会古诗文的意境美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一件艺术品是艺术家想象力的创造物,这要求欣赏者应具有一定的想象力,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在古诗文教学时,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积极的想象,联系实际生活和多种生活经历分析、理解、领悟诗的情景美、形象美,从而享受古诗文的意境美,提高审美能力,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创设诗意课堂
1.创设诗意情境,引发学生的共鸣。诗意的课堂是开放的,学生的想象是活跃的,教师与学生的情感体验是灵动的。诗文的创作是作者思想情感的表达,是情与景的水乳交融,是情与物的激情碰撞,是心与境的契合无间。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便产生了一首好的作品。因此,在学习一首诗的时候要做到这三者的融合。
2.古诗文教学,重点把握三个层面。古诗文教学要重点把握三个层面,即第一个层面是文字层面;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层面;第三个层面是文化层面。所谓文字层面,就是在古诗文教学时做到字字落实。比方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就是要把这首诗歌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即:“春意绵绵,正好睡觉,不知不觉的一觉醒来天已经亮了,到处能听得到鸟儿在啼叫。昨夜里听到了风雨交加的声音,不知道这风雨有打落了多少花瓣?”这就是《春晓》的字字落实。第二个层面是文学层面,在这一层面上,关键是抓意象。比如张继的《枫桥夜泊》中的“江枫渔火对愁眠”一句中的“渔火”就是一个意象。但是这个意向只有放到整首诗中,才能称其为意象。它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闪闪烁烁,隐隐约约的物象,还寄托作者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情。这便具有文学意义。第三个层面,是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力图努力突破的,即文化层面。比如“月是故乡明”对于中国人来说“月”就是一种文化,他不只是一个自然体。看到了月亮,想起了家乡,这几乎成为每一个中国人的思维习惯。有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杜甫的“月是故乡明。”……这是民族心理的积淀,是情感逻辑,是文化现象。
三、课外延伸,引导学生巩固学习效果
教科书只是个凭借,里面收录的古诗文也是有限的。教师如果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把握古诗文的文化内涵,就要注重课外扩展,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多收集、多交流。教师在讲授新课之前,要指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上网搜索等方式将古诗文学习的相关资料准备充分,以便对古诗文的作者、时代背景及创作背景有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2.多运用。古诗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走进传统文化的殿堂,探访古人的文化情怀,与诗人的情感对话,还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及情感表达能力。教师组织学生活动,多开展班会、晨会、诗歌朗诵比赛等。例如:春天来了,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以“感悟春天”为主题的赛诗会,让学生挑选与春天有关的优美诗句,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学生可以在欣赏春天美好时光的同时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总之,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文化知识水平,发挥主导作用,精心设计每一堂课,让古诗文课堂更有魅力,让古诗文这颗传统文化中的明星更璀璨耀眼。
古诗词教学一直属于小学语文中的重要模块,但是由于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有限,无法通过朗读诗词理解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小学阶段的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学生一直采用机械式的背诵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这种方式虽然可以在短期内收获一定成果,但是不适合长期应用。
一、情境教学法综合概述
情境教学法是在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的过程中应用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它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明确教学任务的前提下有目的地引入或创建具有一定情绪色彩且形象生动的场景,以此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全面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效率。情境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心理机能研究发展得来的科学性教学模式,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索欲望,帮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并使学生可以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二、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1.带入情境
带入情境需要立足于古诗词的具体表达内容,教师以此用语言的方式描述画面,或者通过生活中的实物引发学生联想,或者通过对古诗词内容的分析引起学生的思想共鸣。无论是引用哪一种模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调整学生课堂状态,将学生的思维转换到古诗词的意境中,满足学生的乐趣和学习情绪。例如,在教授唐朝诗人孟浩然的《春晓》时,教师通读古诗后可以发现诗中借助了很多意象来表达诗人的个人感情,而这些意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且多为生于自然、长于天地的事物,如鸟啼、风雨、落花,诗人借这些清丽的事物,向学生呈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图景,而古诗的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又体现了诗人对花期短暂、花朵飘零的惋惜之情。
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将诗中的意象描述出来,鼓励学生回想生活经历,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学生的个人情绪会在自我想象中不断扩大,从而对诗词形成更为强烈的感受。这样的教学方式注重的是精神享受,通过将学生带入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
2.优化情境
古诗词特有的美感是帮助教学优化情境的前提。小学时期的古诗词大多语言凝练,富有较强的画面感,便于教师在古诗词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形象的感染,使学生在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运用中更真切地体验古诗词中所蕴含的真实情感。例如,在讲解宋朝著名诗人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一词时,正篇词具有很强的连贯性,教师可以将上下阙进行整合分析,便可以将整首词翻译为一幅一个平常家庭安宁融洽的日常生活画面,诗人以白描的手法在词中融入了声音和色彩,整首词语言生动直观,词风清新淡然。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设施将古词以图画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配上曲调柔和的乐曲,为学生创设想象情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对于词中有着明确教学任务要求的词汇或者单字理解,教师可以借助良好的学习氛围提出,如“相媚好”“亡赖”等需要深入理解的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发表个人对这些词语的理解认识,在调动形象的感官思维时也可以启动抽象的逻辑思维,双向结合所达到的效果往往超出教师的想象范围。
3.拓宽情境
拓宽情境首先需要训练学生的感觉并培养学生的个人直觉。训练感觉是指引导学生的听、看等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感官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变得更加敏感,帮助学生发现周围世界隐藏的美好,以此为日后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打下基础。培养直觉是对学生的启蒙教育,这是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认现象。只有在敏锐的支撑下,学生才可以通过简单的事物刺激直观的感受。只有在理性与感性的结合下,学生才可以更好地发展和创造。因此,教师运用拓宽情境教学法可以选择与自然或者生活事物关联较多的古诗词,在学习中培养学生,让学生不断进步。如在唐朝诗人骆宾王的《咏鹅》一诗中,此诗简短,色彩描写贯穿全诗,如“白”“绿”“红”,还富有鹅的体态及动作描写,如“曲项”“拨”等词,学生在朗读之后基本就可以明白诗中所蕴含的情景,因此教师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培养学生感官意识,让学生在长期的积累中形成直觉体会。
古诗词遣词严谨,逻辑分明,意境优美。小学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可以为学生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古诗词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应对考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领悟深奥的语文魅力,传承传统的民族文化精髓和智慧。
猜你感兴趣:
1.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积淀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信息,蕴涵了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所以古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在新课标的要求之下,我们需要更加重视古诗词教学。但当前,中学生对古诗词是越来越陌生,所以我们有必要在传统古诗词的教学中融入新的科技因素,来支持古诗词的教学。信息技术与古诗词教学的整合既是顺应时代的潮流,也是古诗词教学寻求改革突破的题中之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小学中高年级古诗词教学整合模式初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诗词教学;整合;模式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在中小学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以利探索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方法、模式和规律 。
经过尝试和深入的探索,我体会到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将重组后的资源适时融入教学中,带来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总结出由“巧妙引诗文―初读知大意―品读悟诗情―扩读升情感”组成的四步教学模式。
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和氛围,引起学生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和谐全面发展,提高教学效率。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课堂伊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结合诗词相关的内容,编成通俗易懂的故事讲给学生,设置悬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诵读诗词的兴趣。如教学《赠汪伦》一课,教师先给学生们讲了李白和汪伦结识的故事,说到“千里桃花,万家酒店”(出示多媒体课件),于是李白欣然而来……李白与汪伦结为了好友,及至离开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赠汪伦》。这个小故事把诗文放置到了一个生动有趣的情节之中,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设计一个有利于学生获取知识的信息库:囊括了诗词的相关资料:如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相关诗文等,教师把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先进技术有机地整合,并合理运用到诗词教学中,直观的形象、美妙的图画、动听的音乐,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唤醒了学生潜在的审美意识。
小学语文教学中“初读诗文”,旨在疏通文本。为了较好地完成本环节的教学目标,我们建议分“三步走”。即:自读清障碍;指读名节奏;齐读小韵律。再加上我们适时出示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能较好的实现 “初读诗文”的教学目标。
中高年级已经具备一定的预习能力,古诗又篇幅短小,读起来并不困难,所以学生在初读时基本都能达到读正确、读通顺的要求,教师在这一步中,只要稍提示生字或易读错的字音,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
学生到中高年级对古诗词诵读上的独特节奏和韵味应该有了很深的感受,在齐读时,能把古诗的韵律美表现得更加突出。学生在本环节中就对诗词的意境美有一个初步的感。如《如梦令》一课时,学生自由读词,教师出示要求:第一遍注意一个生字“藕”和一个多音字“兴”;第二遍试着读出节奏,教师配乐诵读诗文,扫除阅读障碍,学生边听边思考,粗略了解诗词大意。第三遍,读出自己对诗文的个性感悟。
古诗的语言十分凝炼,却是意味深长,诗人往往在“情动而辞发”后还要反复推敲,将自己丰富的情感融入每一个字。学生与诗人存在相当大的时空距离,加上缺少对生活的认识,要使他们从字里行间清晰地感悟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悟透某个含义深刻的字。运用多媒体将诗人所描绘的场景逼真再现,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事,从而产生共鸣。
语文教材中拥有相当数量的诗文意境图, 正如苏轼所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教学诗词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图文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如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诗人通过短短的词句,给我们展现了一幅梅花傲雪的情景图。诗词一句一景,构成了一幅幅绚丽的图案。学生由于深入其景,真正看到了,听到了,定会有许多的遐想,由于画面的渲染,声音的衬托,此时的学生已经把自己融入其中,也就有感而说了。
我们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生动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词的内涵美,真正达到诗、画、情为一体。
小学语文教材注意选择了一些浅显易懂、短小精悍的名篇,它代表着某一类诗作的特色,通过这“一枝红杏”,可让学生去感受那古文化的“满园春色”,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欣赏能力。因此,在诗词教学中,我们尽量借教材拓展诗词欣赏的领域。努力寻找教材中选入诗词的某个“迁移点”,拓展学生诗词欣赏的领域,激起他们对古典文化探究的热情。
就像“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相同的事物在不同作者的笔下也是不同的,因为有了这些差别,才使得诗的殿堂异彩纷呈,。为学生提供其他作者同题材的作品,为学生打开了这样一扇窗户。例如教学《饮湖上初晴后雨》一诗,引导学生读诵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春题湖上》等,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感受西湖的美景。
信息技术与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整合,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教学观念,极大地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学生获取知识开辟了更宽的道路。一言以蔽之,无论什么样的诗词教学模式,它始终还是应验了郭老先生之语:“逐渐明之,解之、融于心,调度于笔。”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古诗词一般用字凝练,感情浓郁,意蕴深远。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的分析和指令性的包办,让学生一味地对诗句、诗意死记硬背,恐怕很难体会诗的韵味,领会诗人的写作意图。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提高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知识教学的难点,也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根基的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结合作品背景,引领学生深入了解诗意;透过合理想象,帮助学生领会作品情感;深入拓展学习,促进学生深化语言积累。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途径
古诗词是语文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组成,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这部分内容不仅是知识教学的难点,这也是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根基的教学素材。针对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合理选择,并且要让知识教学循序渐进的展开。要深化对于学生的引导与启发,并且帮助学生逐渐领会诗文中的情感。这样才能够让大家对于古诗词有更透彻的理解与领会,这也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有效教学方式。
古诗词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大家对其文字层面的含义有较好的领会。古诗词作品通常语言都十分凝练,作品中使用的语言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也较大。教师在古诗词作品的教学中首先要保障大家对于作品的文字意思有深刻领会,这是学生能够逐渐理解作品的情感内涵的基础。教师要注重结合作品的背景来进行知识讲授,这将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以及所经历的人生境遇。这些都会在作品中得以反应,对于这些内容有良好的获知,学生们在理解诗作意思时才会更为顺畅。这也是古诗词的教学中首先需要落实的部分,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
以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一诗的教学为例。这首五言绝句主要表现了诗人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诗人为什么在这样的季节有如此独特的心理感受呢?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就应该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天宝十二年秋游宣州时,距李白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的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学生们只有对于这些背景知识有很好的领会,对于诗作的意思才能够更进一步的获知。这也是帮助学生们很好的把握诗意,并且领会教学文本的情感的基础。教师要多给学生们介绍作品创作的相关背景,这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这也会极大的提升古诗词的教学质量。
很多古诗词作品的学习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们设身处地的来领会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如何能够实现这一教学目的,很有效的一种方法就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透过有效的教学引导将学生置身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让学生们能够看作者所看,感作者所感,能够借助合理的想象来再现作者当时所处的那种画面。这样才能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让学生们更好的领会诗作中的情感内涵。这也是进一步提升古诗词作品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并且能够让学生们在作品学习中有更多收获。如,《枫桥夜泊》一诗,诗人张继描绘了一幅“秋江夜泊图”。诗人触景生情,通过对江边景物的描写,表现他孤寂忧愁的情怀。
教授这首古诗时,不仅要让学生答得出“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把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想象出来。因此,教学时,教师可先给学生配上一段蕴含淡淡忧思的轻音乐,让学生从“月落霜天”“江枫渔火”中想象出事物的形象和色彩。通过想象,学生的头脑中便会展现出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这会很好的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当时所置身的那幅画面中,并且能够很好的走进作者内心,体会到其想要表达的情感。这才是古诗词的教学中应当凸显的效果,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们对于作品的情感内涵才能够有更进一步的体会,这也是提升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方式。
古诗词其实是非常有价值的教学素材,不仅是对于学生自身的人文素养的一种构建,这也能够帮助学生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积累。教师要有意识的拓宽课堂教学的范畴,要不断实现知识教学的发散与延伸。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教学文本有更透彻的领会,这也能够让学生在古诗词内容的学习中丰富自身的语言能力。古诗词作品无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情感的表达上还是情怀的抒发中都有着很多闪光点,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引导大家对于这些内容有更好的获知,并且从中吸收有价值的素材,丰富自身的语言能力。这样才能够让古诗词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并且促进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如,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这首送别诗千古传诵,脍炙人口。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充分体现了王维送别诗独特的写作技巧和艺术特征。突出体现在:诗人高超地运用了逆挽的写作手法,借助于时空的转换,将国家的安危、战争的残酷、朋友的情谊、人生的苦短紧紧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达到了令人震撼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艺术意境。这些内容现阶段的学生理解起来可能还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师可以以学生们容易理解与接受的方式引导大家对于作品中的这些亮点有所认识。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言基础,这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理解与吸收。
想要提升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质量,教师要注重方法的合理选择。首先,教师要保障学生们对于诗意有良好的理解,这是古诗词教学的基础。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大家透过合理的想象不断感受作品中的情感,并且通过有效的教学拓宽来深化学生的语言积累。这样才能够让古诗词的教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效,并且促进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提升。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学环节,通过对统计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改革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措施。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人才培养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该文探讨了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以及对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首先介绍了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要求,然后分析目前的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统计学专业 实践教学环节 人才培养
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环节之一,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素质至关重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1号)指出,高等学校应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实践性教学环节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统计学是一门收集、分析、表述和解释数据的方法论学科。随着当前科技水平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学已成为经济学、物理学、生物学、医学、人口学、社会学等实质性学科不可缺少的分析数据的重要手段。相对其他学科而言,统计学科人才培养和专业课程教学更应强调统计方法的应用、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关于学生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则是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因此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就需要在教学中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并对传统的实践性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和创新。
目前已有不少文献对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进行了有益的讨论[1-8],该文结合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来探讨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1.1 培养目标
我校统计学专业培养方案中关于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是:按照“加强基础,拓宽专业,强化能力,提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本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良好的数学与经济学素养,扎实的统计学基本理论和方法,能在科研、教育、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部门从事研究、教学、调查分析、经济预测、产品设计和质量控制、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1.2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打好数学基础,具有较好的科学素养,受到理论研究、应用技能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训练,具有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受到比较严格的科学思维训练。
(2)掌握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计算机操作技能;具有采集数据、设计调查问卷和处理调查数据的基本能力。
(3)了解与社会经济统计、医药卫生统计、生物统计或工业统计等有关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具有应用统计学理论分析、解决该领域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
(4)了解统计学理论与方法的发展动态及其应用前景。
(5)能熟练使用各种统计软件包,有较强的统计计算和利用信息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管理的能力。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1.3 专业特点
统计学是研究如何合理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学科,它可以为人们制定决策提供依据。本专业既重视数学基础和数理统计基础的培养,又重视培养统计思想及统计应用技能和实践能力,实施数理统计与社会经济统计分类培养。
1.4 统计专业人才培养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
由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要求可知统计学专业的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要有熟练的运用统计软件以及应用统计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培养,并且必须要求学生能够在专门的统计实验室和校外实习基地,如政府统计部门和广泛应用统计理论和方法的企业、公司等单位实习才可以学习和培养,因此统计学专业的教学实践必须在专门的统计实验室或相关的实践部门才可以完成,这就对统计专业的实践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统计学专业教学经过多年的实践已由原来的传统教学逐步向注重方法的应用、注重统计分析上转变,在突出实践性、应用性上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产生了一定的效果,如在统计教科书中更多的将方法介绍与相应软件结合起来,注重理论讲解与实践应用的结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单纯介绍方法、忽视方法应用的弊端,调动学生学习统计方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统计学科的发展和统计教学质量的提升。但对于实践教学环节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学中部分教师重方法介绍、轻方法应用的现象较普遍;对课程之间的联系认识上不到位,注重对单一方法的介绍,忽视方法之间的联系和系统性。造成的结果是:学生对单个方法掌握基本到位,对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不足,学习成效不高。具体问题如下:
2.1 实践教学学时分配不足
实践是学生了解、学习、应用理论和知识的重要途径,是激励和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动力源泉,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必要条件。但是在目前大部分院校统计学专业的培养计划中,实践学时所占的学时比重较低,导致统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无法全面顺利开展。
2.2 实践教学资源和实习基地匮乏
许多高校缺乏专职的实践指导教师, 学生的社会实践、实习均由理论课老师兼任,且没有专门划拨实习经费,许多实践课程很难落到实处。校外实习基地提供的实习机会和岗位数量有限,学生缺少直接进人实际岗位实践的机会。由于实习资源和实习基地的缺乏使得学生缺乏系统的实践训练,从而无法培养和提高其应用统计理论和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3 实践教学中案例教学不突出、学习方法不系统
统计学是方法论学科,方法的学习和应用是该学科的核心,也是教学中应遵循的主要原则和应把握的主线。案例教学是将方法与应用有机结合的最佳模式,既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又能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灵活应用能力。目前案例教学在统计学中应用得不够普及和系统,地位不突出,限制了方法的应用。此外实践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规范性的教材,指导老师各行其是,对统计实践缺乏系统的演练。课程之间的实践教学联系不密切,衔接不够,造成课程开了许多,学生收效不大的现象,既浪费教育资源,也降低了培养质量。
2.4 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统计实践教学是统计学教育中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课时应都占一定的比例,有详细的计划。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实践教学缺乏明确的管理机构和科学的管理制度,过程也不规范,随意性较大,有的老师随意调整实践教学的时间,有时集中在期末理论教学全部完成时进行,这种随意性不仅影响实践教学效果,而且容易使学生认为实践教学是可有可无的东西,不重视动手能力的训练;此外,对实践教学质量的考核和评估也缺乏科学客观、可操作的评价标准,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顺利高效的进行。
3.1 在培养方案中加大实践教学课时,突出统计学专业实践性、应用性强的特点
针对统计学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一方面加大各专业课程的实践课时,适当减少理论课时,提高实践课时比重,这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方法的掌握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另一方面增加综合实习和集中实习的教学时间。各专业课程中的方法相对是独立的,如何将众多的方法应用到实践中去,有效解决具体问题,是教学的根本出发点,也是培养学生的目标所在。因而除了加大专业课程中的实践课时,还应加强综合性实践的比重。在综合性实习中,为了加强对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模拟统计工作全过程,从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加工等进行全过程的演练。特别要注重对已有数据的分析处理,学会对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撰写出分析报告。同时应看到,对人才方案做这样的调整,不仅可以在方案中体现出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且加强了教师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更主要的是有利于形成完善的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3.2 加强实践教学软硬件建设,编制相关的书籍,建立健全完善的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加强计算机实验室、专业模拟实验室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更新实验教学设备和手段。组织专业教师、实验员编写和设计实验指导书、教学案例集、教学项目集、模拟训练课题集、习题集、课题设计集、实践教学CAI课件和多媒体课件,切实加强专业实践教学的基础建设。制定完整的实习大纲、实习守则、实习日志、实习鉴定表、实习成绩评定办法、学生课外科研奖励办法、学生科研小组和社团管理办法、实验室管理制度、课内实验报告制度等资料,切实加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
3.3 增加课外社会实践训练,强化校外实习作用
统计学的是一门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单纯依靠课堂讲授是很难达到预期效果的,因此,必须要走出教室,开辟第二课堂,加强实践环节的训练。
3.3.1 进行问卷设计训练
问卷(或调查表、统计表)是专门为从被调查者那里获得有关某个主题的信息而设计的一组或一系列问题。问卷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它们对获取的数据质量有重大影响,也对统计调查机构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产生重要影响。设计出一份高质量的问卷仍然需要设计者的天赋和经验。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十分注意加强对学生问卷设计能力的训练和经验积累,一方面提供大量的实际调查问卷给学生阅读借鉴,另一方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和修改问卷,并鼓励学生对一些比较好问卷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进行实际调查。
3.3.2 到校外实习基地进行社会调查训练等专业实践活动
统计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大多数到政府统计部门或企业、公司等单位进行统计工作,因此在大学期间进行社会调查训练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为日后的工作积累一定的经验和基础。学院可以和洛阳市统计局及各个区统计局合作,让学生经常参与各统计局、调查队进行的经济普查、工业普查以及洛阳牡丹花会期间开展的一系列关于旅游、环境等方面的各种社会调查,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目前的统计工作大部分开始使用新型的仪器设备,学生在培训中对此接受能力较强,能够胜任相关的工作。当学生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对专业知识才有着感性认识,才能够真正体会到课堂上的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实施运用,才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学生将来踏上工作岗位有相当大的益处。
3.4 加强统计软件的教学与培训
先进统计软件的使用是对传统统计工作的一个变革,也是学生今后在从事统计工作时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对于统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熟练掌握至少一门统计分析软件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统计软件的应用不仅仅包括统计软件的操作过程、程序编写和结果读取,更重要的是数据预处理,以及考虑到问题背景后进行的统计模型的选取,这可以全方面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目前应用广泛的统计软件有SAS、SPSS、Eviews、R语言等,统计学专业的学生必须要掌握一门以上专业软件的基本使用方法,这对未来的工作是极为有益的。
3.5 素质拓展模块
除了专门的实践环节以外,还应该鼓励学生多参与一些和统计专业有关的社会活动和各种学科竞赛,参与一些科研项目,考取一些职业资格证书,这对于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很重要,对学生毕业后的工作和学习也大有裨益。
3.5.1 学科竞赛
大学期间有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统计建模竞赛、挑战杯竞赛、SRTP计划等各种学科竞赛和项目,鼓励学生参与这些竞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团队精神和协助精神,也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学生在这些竞赛中获奖还可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获奖证书对于学生考取研究生以及就业有一定的帮助。 3.5.2 技能训练和职业资格证书
3.5.2.1 技能训练
充分利用学校统计学专业实验室、数学建模实验室,以及实习基地的有利资源,加强专业技能训练,增强服务于社会的本领。
3.5.2.2 职业资格证书
通过从业认证资格证书和过级考试,展示专业等级水平,扩大就业机会。调查分析师证、统计师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师证、精算师证等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既可以为学生就业提供帮助,还可以通过考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认识的学习和应用。
3.5.2.3 实践创新
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应结合实际问题,加强专业理论课程学习和研究,这就需要实践环节来支持。实践创新结合专业课程,以问题为突破口,围绕社会热点问题,开展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完成研究报告,不断增强综合应用能力。社会实践多样化,可通过多种渠道创造条件开展学生的实践活动,如通过专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社会热点调查研究,所形成的研究成果不仅有一定的针对性,而且还可以申报专门的省级奖项。通过课题方式,开展课题调查研究,了解科研的程序,强化科研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不断适应未来改革发展的需要。
实践教学是统计学专业教学过程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具有深化知识、验证知识、整合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智力和能力的重要作用。同时,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协调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等专业能力和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具体而言统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对于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有下面的作用:
(1)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提高统计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就业增加砝码和资本。
(2)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增强统计学专业学生的软件应用能力,掌握处理数据的本领,在时下的大数据时代能有一席之地。
(3)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培养强统计学专业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为统计学学科的发展和统计理论的应用做出贡献。
(4)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培养统计学专业学生的服务意识,增强统计学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修养。
(5)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可以增强统计学专业的学生的综合素质。
因此,我们应把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统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以专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来构建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以更好地实现统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统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人才培养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多元化成为音乐教育发展的主流,由于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音乐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音乐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音乐教育的因材施教是体现在音乐教育大纲上,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教学内容。比如,学习美声唱法的同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音乐基础、演唱技能和嗓音条件来判断学生长期学习美声唱法的先决条件,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实施教学,对程度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内容,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发挥学生潜在的机能。兴趣是人类潜能的原动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爱好和特长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音乐教育中要达到教与学的统一
所谓教学就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是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教学互动。在孔子的教学体系中,教与学的关系是一种互动、融洽和统一的关系,是在动态的交流过程中相互转换的过程。这是一个不断学习深化的过程,教学工作者应真正地做到在“教”中“学”,在“学”中“教”,老师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学习课堂中,教与学是一种师生之间双向作用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实现了“教学相长”,在课堂上增加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交流。我们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活学并且活用的技法,是需要学生去亲自尝试,亲身体会才能学会的技能。理论知识是我们学习音乐学科的基础,学生只有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好地完成实践内容。在音乐课堂上也许有很多音乐理论的内容学习起来很枯燥,需要学生去反复记忆认真学习,作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也应发挥主观创作性,把枯燥的理论变为有趣的知识。所以说,在音乐教育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向统一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我们要多吸取儒家教学中的优秀理念,来充实到我们当代音乐教学中,教师关注并正确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统一关系。
重视音乐的心灵教育功能
音乐具有强大的心灵感知力,美好的音乐作品能够触动人们内心深处,提高大众内在精神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乐施篇》记载:“乐也者,圣人之所以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风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这正是中国儒学思想在音乐教育中的宗旨与升华。《论语》记载:“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儒家的音乐美学观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形成和现代音乐的发展都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孔子不仅重视音乐中所传达的美的感受,更重视音乐中传达的善。孔子所指的善不仅体现在中国古时杰出圣贤的一言一行中,也表现在新生婴儿的纯净目光中。孔子曾把婴儿纯朴的心灵美比作他最敬爱的韶乐。孔子所推崇的音乐是达到善与美和谐统一的境界,音乐是可以传达很深的精神内涵,这种音乐能使人的心灵受到启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由此可见,儒家文化“礼乐思想”的核心是礼乐中美与善升华达到和谐统一。孔子认为如果没有仁,那么礼乐就失去了本源的意义。礼乐思想是以人的内部修养为基础的,这种礼乐是一种高层次的直达人心,升华人们思想的乐章,这正体现了好的音乐对大众的心理教育功能。古时儒家曾以礼乐教育为主,通过正统的礼乐教育,人们提高心灵境界并培养了理想健全的人格。孔子把育人作为音乐教育的本源目标,来实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创造劳动,需要全面的知识、美学修养和职业奉献精神。音乐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基本要求,在教学内容上还要关注升华学生的精神思想。
音乐教育中也要关注教师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主要教育方法是言教与身教,比较而言身教显得更为重要。《论语•子路》记载:“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这里孔子提到了身教与言教的辨证关系,强调了身教的重要作用。因此在我们音乐教学中,作为教师应正确处理好言教与身教的关系。博学是专精的基础,只有博学才能求精。音乐教育中教师的素质体现在除了掌握本专业的歌唱、器乐、舞蹈、乐理、音乐史论等扎实的音乐专业外,教师还应对哲学、美学、文学、教育心理学等文科也要有所了解。音乐教师除了做到对本专业深入研究还应了解其他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博学才能在音乐教学中运用自如,才能改变单调的课堂教学形式,唤起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广泛兴趣。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在音乐教育中应更多的应用和创新,无论是对儒学优秀教育思想的传承,还是对我国音乐教育理论的完善,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音乐教育能促进人的感知能力的发展,开发人类智慧
音乐教育能提高运动的协调能力。音乐教学中必要的器乐演奏对人们的视、听、触觉及运动的感知能力的训练是综合性的,在练习过程中手指的触觉要与视觉对乐谱的反映相一致,而听觉则对这两者的准确程度加以检验。这样,多种器官同时配合,促进了右脑发展,提高了人们对客观世界观察分析的能力,为科学发明、造福社会打下了物质基础。
音乐教育可以增强注意力。音乐教育是通过受教育者的演唱和演奏来实施的,在演唱演奏的实践中,人们首先要通过视觉记忆和听觉记忆来背谱,然后用情感记忆来表现作品的内涵。这三种记忆同时结合运用,全面地增强了记忆功能。从小接受音乐训练的人,不仅有良好的音乐记忆力,而且连其它学科的记忆力也都非常好。
音乐教育可以调节大脑机能,提高学习效率
在我们日常学习中,连续进行两小时以上的单一内容的学习,就会惑到疲劳。这是因为大脑对于某一事物的兴奋时间是有限度的,超出这个限度大脑就会产生抑制作用,即我们常说的“脑袋发木”,产生这种现象势必会影响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音乐教育”在解决这一问题上的出色表现已得到证明。辽宁锦州市城南小学的音乐加强班,每天至少安排一节音乐课,并配合一定的课外音乐实践演出。起初家长们怕影响孩子的学习,可考试结果显示全班成绩非但没降低,反而明显高于其它班级;北京清华大学理科学生在增设音乐选修课后,总结出8-1>8这一公式,既从8小时的学习中减去1小时进行音乐活动,其学习效果会大于8小时。上述实例说明,适当的音乐教育,可使大脑两半球轮流工作休息以保持其旺盛的活力。
现在我国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时机、因势利导、积极发展。高校的音乐教育,光靠每周两课时的公选课远远不够,还应组织开展音乐第二裸堂。最好的办法就是组织成立各种业余的文艺团队,如艺术团、合唱团、管弦乐队、民乐队、舞蹈队等。学校、院系、班级都可结合实际情况,组建不同层次的业余音乐团队。还可举办各种专门的学习班、训练班(主要是声乐、器乐、舞蹈)。开展广泛性、群众性、经常性的音乐实践活动,如组织排练和演出节目,举办歌舞晚会、卡拉OK演唱大赛等。这样既活跃和丰富了学生本人和学校校园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可以使学生把在课堂上学到的书本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引导学生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中,使音乐知识得到补充和强化,音乐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还可以陶冶情操,激发热情,振奋精神,美化心灵,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一位在校合唱队的建工专业男同学说:“合唱除了对作品的深刻理解外,还需要各声部的统一配合、音色的均匀、丰富的想象,才能创造出最美的效果。合唱丰富了我的想象力,搞建筑设计时,我更自觉地考虑布局的和谐,均衡问题”。可见,大学音乐教育的开展,非但不影响学生文化专业课的学习,反而还能推动他们从单一思维走向全面思维,使智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青年是民族的未来和希望,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寄希望于他们,更取决于他们文化素质和整体素质的提高。在新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发展高校音乐教育事业有着现实的战略意义。我们要明确音乐教育思想,学习音乐教育理论,行之有效地把各级各类的音乐教育工作迅速健康地开展起来。早日促成音乐教育的良性循环,以尽快提大学生整体的音乐素质,进而逐步提高中华民族全体国民的音乐素质。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是确保计算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实例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需要教师和学生经历一段摸索和磨合的时间。简单来说,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中,就是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和教师的讲解都是学生自学的辅助。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原本喜欢开小差的学生开小差的次数明显减少,喜欢上课聊天的学生也慢慢地开始专心听课了。笔者甚至发现,有一名平时喜欢上课看小说的学生也不看小说了。另外,我们再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超过90%的学生都能够准时完成作业,其中有将近40%的学生能通过自学基本完成学习任务,有超过50%的学生能通过相互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在考试检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任务,保证学生通过自学或者相互合作能解决这些问题;其次,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展思维。此外,学生还应培养正确的学习意识,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不能急功近利。此外,学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新世纪人才。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分级教学
为了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情况,在大一新生入学后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测试结果及学生的兴趣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分级教学,可分为基础层和拓展层。基础层以基本知识为目标,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应用;拓展层以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为目标,着重培养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竞赛能力等。在教学课程前,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同时结合专业分级,不同专业需求有差异,让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进行知识补充,使学生学有所用。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仍然采用“讲授-复习-考试”的授课方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技能。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在机房小班授课,以学生为主体,一人一机,边学边做,讲授与实践真正融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案例教学
高职院校只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软件不断更新,各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再局限于等级考试的内容,要不断融入社会,了解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信息。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法教学,精选仿真案例,以任务驱动方式来构建教学布局,在实现任务过程中分析案例特点,完成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3.以赛带练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学生会、院团委联合举办一些PPT设计、文字编辑、网络应用等竞赛,鼓励学生参加,作为第二课堂拓展教学活动,收集整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学生进行互评,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完善考核模式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模式可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上课出勤、课堂表现、项目作业完成质量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终结性考核不能以一套操作或过级定结果,应实行理论知识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同时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考核范围和难度有合理的区别,并将计算机基础考试分数实行加权换算,以示公平,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重在“实用”,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其核心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还要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创新,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浏览量:31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