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古代诗歌教学重点教什么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古代文学课程是所有综合性及师范类大学的一门传统课程, 是高校中文系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主干课、基础课。近几年来传统的教学方法受到多媒体技术的巨大冲击,如今,仅仅运用板书和教师口授的方法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更不能把古代文学的优势充分地表现出来。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视觉和听觉综合形象,声像兼备,将古代文学知识与传统的音乐、书画联系在一起,使学生将学习古代文学知识当作一种享受,同时扩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趣味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它使教学方法多样化,教育手段多样化,信息技术传递立体化,具备了以往教具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符合认知理论模型,对现代教育技术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为我们的古代文学教学注入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在教学中受到很多教师的欢迎。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新兴事物,还处于发展阶段,同时它也对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于我们来说,任何真理走向极端就会变成谬误,在这种手段的具体操作运用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或者误区,还有许多领域有待探索。比如在理论上显得超前和乐观,把多媒体技术会带来优质课堂教学的可能性当成了必然性,同时片面地否定传统教学模式,导致多媒体教学模式难以发挥应有的优势等等。本文试就如下几个问题做些探讨。
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其主体是课程,而非多媒体技术。不能为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更不能以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最根本的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用合适的技术。切忌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情况下,还去生硬地使用多媒体技术。如有的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时,即使与学生近在咫尺,却非得通过BBS对话方式才可以交流,认为这才发挥了多媒体的作用。其实恰恰相反,这样反而人为地拉远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我们经常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网络上的课程学习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侧重点发生了变化。当我们创建了公共学习邮箱、讨论区、把学习资料挂到网上后,有些教师随之在实际教学中把主体回归的课堂变成了主体放任自流的课堂,过度弱化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在教学中出现了放手让学生在网络中自学而不进行监控,在讨论区中自由发言而不围绕主题的现象。这样,在网络环境下学习的优势不但没有发挥出来,而且连传统教学的任务也没有完成。教师应在实际教学中系统考虑教学活动诸要素和诸环节的相互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优化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学生在通过多媒体技术、多种学习策略和多种活动形式主动学习的同时,不断地将反馈信息传递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不断地对教学过程实施随机调控,达到和谐共振的状态。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双向交流互动、不断循环、不断调控的过程。可见多媒体仅仅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教学中教师还要发挥其主导作用,也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果过分夸大课件的作用,不可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史论陶诗,一般多以“萧散冲淡”(朱熹)、“质而自然”(严羽),“冲淡高洁”(梁启超)、“和谐静穆”(朱光潜)[4]等作概括,认为它自然情深,可以与《诗经》三百篇相媲美。本文着重从“山水情结”、“山水意象”和“山水性情”三个方面对陶诗做一点浅层次的分析,聊以探求陶诗中的山水意境以及深蕴在这意境中的诗人的高贵品质和崇高理想,即山水情怀。
陶诗的真趣是从诗人心灵深处流出来的,饱含着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切感悟,是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探求,是主观与客观的浑融。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这便是对陶渊明运用“以物观物”所创造的“无我之境”的刻绘。就像庄周梦蝶一样,陶渊明早就与山水融为一体,山水的性格便是陶渊明的性格。
孔子也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的特点同样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因此他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钱穆先生对此解释为:“水缘理而行,周流无滞,知者似之,故乐水。山安固厚重,万物生焉,仁者似之,故乐山。”大抵是说,山的特点厚重卓拔,与仁者相似;水的特点圆融通脱,与智者相似。这是用“道法自然”的方式来解释“仁”和“智”的内涵。从陶渊明的诗作和生平来看,他的性格中这二者兼而有之。鲁迅先生曾说:“陶潜诗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这更加证明了陶渊明的性格中刚和柔是兼济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包容和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伦理道德、渗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理想的课程之一。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跨度非常广,可以从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精神文明,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语言、艺术、军事、伦理、政治、经济——都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播到大学生当中去,让他们能够从中领会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又是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历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者们;那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寻者们;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贤良们;那些“舍生取义”的斗士们;那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爱国者们无不是我们学习和歌颂的对象,将古代文学中的这些经典篇目介绍给大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民族精神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去,从而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非常具有美学氛围的课程。从别有韵致的诗词到骈俪的辞赋,从意蕴优美的散文到情节曲折的小说,古代文学作品呈现着多样的形式美,具体到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离骚》的语言美、李白诗歌的韵律美、韩愈散文的格调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弃疾词的崇高美、苏轼词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灵美、《红楼梦》的人性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养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审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借鉴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试听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给学生完美的视听感受;在讲李白诗歌的时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如乔榛、丁建华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可以在他们激情的朗诵中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在讲《杜丹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视频,让学生既能领会杜丽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优美的曲调。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凡是出声念读,广义上都可以称为诵读。对于我国古代文学作品来说,诵读方法很多,但朗读和吟诵是其中最基本的两类。在国学热方兴未艾的今天,大规模经典作品诵读活动在全社会渐成热潮,这当然令人欣慰。很多有识之士深切认识到,经典诵读必须从基础抓起。因此他们有意识地将诵读活动推广到幼儿园和中小学校园,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效。与经典诵读活动相呼应,在中小学语文教学的主战场,大多数老师在文言文教学中能积极运用诵读法。“稚儿勤诵读,音节更琅琅”(孙枝蔚,《无酒》诗之一),古人理想中的良好读书氛围正在幼儿和少年段的人群中复兴。
令人遗憾的是,大学却并没有很好地保持这种氛围。朗朗书声陡然变得微弱,满校园除了听到些许诵读英语的声音外,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传统经典都快成“绝响”了。经典诵读的这种一头热、一头冷的非正常现象,必须得到有效纠正。承担经典特别是文学经典教学任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理应恢复诵读法的基础地位。时不我待,适逢其时,在古代文学教学中强化诵读法毋庸置疑。因为它不只是方法上的革新,更是引领大学校园乃至社会文化氛围的推手。
要在古代文学课堂上强化诵读法的运用,必须改善客观环境和改变主观认识。从客观条件来看,改善古代文学的生存环境,提高该课程的尊严和地位,从而创造出一个诗意葱郁的氛围是迫在眉睫的任务。弦歌讽诵满校园之日,便是民族文化自信饱满之时,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只有憧憬。从主观改造来看,师生必须提升自身的素质,提高对诵读教学法的认识,尽其所能创造出课堂改革的良好气氛。
在具体实施诵读教学法的时候,教师应该注意发挥好引导作用。不能单纯为诵读而诵读,而应当将诵读与其他教学任务结合起来,在适度压力下提高效率。在目前的情况下,追求审美和功利的统一,是诵读教学法的现实可行之路。
第一,诵读教学与注意培养相结合。集中注意力是高效率完成事情的重要条件,诵读亦是如此。明代薛碹说得好:“凡读书须虚心定气,缓声以诵之,则可以密察其意。若心杂气粗,急声以诵,真村学小儿读诵斗高声,又岂能识其旨趣之所在耶?”(《薛文清公读书录》卷五)朱熹认为,读书必须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熹,《训学斋规》)因此,教师在实施诵读法的时候,千万告诫学生聚集精气神,细看文字响亮读,以不读错一字作为检验标准。注意力一旦成为习惯,便能心平气和,有如此好的心态作保障,阻碍诵读教学的其他困难也就迎刃而解了。
第二,诵读教学与文意理解相结合。“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能生巧,温故知新,对文意理解的加深有时候是和诵读的频率成正比的。因此,教师不只是在古代文学课堂上要求学生诵读,更要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诵读和精思要同步进行,要仔细揣摩作品奥义,以及作者境况和情志,将心比心,成为作者千古知音。正如黄子云《野鸿诗韵》云:“当于吟咏时,先揣知作者当日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惚恍之间,或得或丧,若有若亡,始也茫焉无所遇,终焉元珠垂曜,灼然毕现我目中矣。”达到知己境界,则作者之言仿佛出于我之口,作者之意仿佛凝于我之声,诵读境界至此,方为有得。
第三,诵读教学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诗句所揭示的道理广为人知。写作时语感非常重要,而语感的获得显然需要大量阅读的积累。诵读不只是能得到文意的语感,肖其神气,而且能获取文声的语感,合其音节。相对于默读,诵读在语感训练方面的优势是明显的。有了很好的语感,就会产生模仿创作的冲动。正如曾国藩在《家训》中所言:“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字觉琅琅可诵矣。”若能臻于此境界,诵读教学法的效果就会有所增强。因此,教师要将诵读与学写古典诗文联系起来。提醒学生在创作时注意音感,完成作品后,在节奏、平仄、押韵等方面与诵读的原作比较。培养学生通过念诵来修改文章的习惯,使他们体认到“遇到念来不顺的地方,就是要修改的地方”。[3]
第四,诵读教学与考试测评相结合。没有压力便没有动力,适当采用一些功利手段来促进教学是必要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诵读经典作品来进行普通话训练,并将这视作通过普通话等级考试的一步骤来实施。加强对诵读作品的考核,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要求。一些特别经典的作品可要求学生背诵,并在试卷上明确考核内容。除书面考核后,平时课堂上也可随机抽查,期末甚至可以集中时段当面考查诵读情况,将其结果列入平时成绩。教师还可以采用激励机制,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各种诵读活动和比赛。比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诵读作品做成音频文件上传网络与同好分享,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级别的经典诗文朗读大赛,邀请高水平专家为学生举办朗读、吟诵等讲座,并为他们与专家的交流搭好平台等。
世上之事看起来难,但只要努力去做,难事就会变得容易。相信通过全体古代文学教师和爱好者的共同奋斗,诵读之风一定会蔚起校园,广及社会。当诵读经典成为一种大众自觉时,人们随处可以听到吐珠纳玉之声。和着铿锵悦耳的声调,精神为之轩昂,境界为之高尚,人生因为这样的诗意而无限美好。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近些年来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积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及它强大的美育功能,承载着这方面的重任。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强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道德素质。其次,要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第三,还要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以此来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生;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包容和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伦理道德、渗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理想的课程之一。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跨度非常广,可以从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精神文明,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语言、艺术、军事、伦理、政治、经济——都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播到大学生当中去,让他们能够从中领会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又是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历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者们;那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寻者们;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贤良们;那些“舍生取义”的斗士们;那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爱国者们无不是我们学习和歌颂的对象,将古代文学中的这些经典篇目介绍给大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民族精神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去,从而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非常具有美学氛围的课程。从别有韵致的诗词到骈俪的辞赋,从意蕴优美的散文到情节曲折的小说,古代文学作品呈现着多样的形式美,具体到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离骚》的语言美、李白诗歌的韵律美、韩愈散文的格调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弃疾词的崇高美、苏轼词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灵美、《红楼梦》的人性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养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审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借鉴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上海大学的钱伟长曾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生动、感情强烈,其中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利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达给大学生,以提升其内在的人文素质。
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历代文人都以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从陈子昂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菜”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陆游的“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仁人志士所体现出来的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能够感染大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们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的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捍卫国家尊严,坚持民族气节的文学主旋律。因此,在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思想、爱国精神进行深入的讲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报国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素质,孟子“舍生取义”的道义精神,孔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精神,《礼记》中的“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的诚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良好爱情观,《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张中丞传后序》中张中丞和南霁云视死如归的精神,陶渊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中体现的亲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现的友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了无数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善待他人、关爱他人,真诚、善良、正直、无私、宽容等美德,都是我们今天培养大学生良好伦理道德素质的深厚文化基础,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情感资源。
首先,一个优秀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树立民族信念,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把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民族精神的优秀部分精准地传达给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形式上,还体现在思想上。这就需要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彻底地理解作品,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使学生吸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气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对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一刻也不能放松对自己教育和教养的提升。要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各朝各代的文学家、文学作品如数家珍。与此同时,还应该及时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及时更新看法和观点。
教师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不仅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也会对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形成产生很好的影响。因此,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古典气质,具有一种不问世事的洒脱之气,从而能够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由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这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胸中有情,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对传统文化、对古代文学有着强烈的爱,并把这种爱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性介绍,而是将自己对作品的欣喜之感、激愤之感、无奈之感等情绪传达出来,以此来感染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学习一些诗词、散文等的朗诵技巧,用自身充满感情的朗诵打动学生,吸引学生。
善于引导,提倡“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他强调: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并认为“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知识,即使是人类已经知晓的。但只要这些知识是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几个重要的步骤: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可用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分析资料,作抽象概括并从中引出结论——引导学生从逻辑上和实践上证明自己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高校的素质教育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辅助手段,让教师有发挥研究专长的机会,突出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科研兴趣和科研方法。 减少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讨论的机会,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有悖于固有结论的独到看法,并且给予帮助和指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治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形式。这种方法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时期依然采用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试听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给学生完美的视听感受;在讲李白诗歌的时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如乔榛、丁建华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可以在他们激情的朗诵中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在讲《杜丹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视频,让学生既能领会杜丽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优美的曲调。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们还可以将古代文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式来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将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讲,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文学的传承与变革。另外,如果我们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相比较来讲授,学生就可以认识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文学韵味的独特之处。
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毕竟教会学生某个知识不如教会他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加强他们自身动手、动脑的能力。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首先是课程论文的形式。写论文是文学课程考察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写论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如何选题、查找资料、提出创新点,以至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让学生在课后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相应的论文,这个完成课程论文的过程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不仅如此,今后在对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作家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另外,还可以采取专门的实践课程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开始了尝试。我们设立了“古代文学专题研习工作坊”的课程,共2个学分,每周2课时。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根据古代文学作品选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朝纵深的方向拓展,给学生布置专题,让学生结成小组在课下根据专题内容来查资料、准备教案,并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由教师做相应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通过查资料、准备教案的过程对本专题有了清晰深入的认识。这种方式的学习效果要远远高于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总之,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形式。这种方法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时期依然采用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今天读文网小编将与大家分享:浅谈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相关影响分析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摘要]近些年来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积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古代文学作品作为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以及它强大的美育功能,承载着这方面的重任。首先,我们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情感教育,强化古代文学作品,提高道德素质。其次,要加强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队伍建设。第三,还要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上有所改进,以此来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关键词] 古代文学作品选;大学生;人文素质
[论文正文]
浅谈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对大学生人文素质提升的影响分析
“所谓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等。”人文素质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的过程,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诸多方面。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培养人文精神,提高人文素养,这种教育理念已经在高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古代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生活的艺术反映以及作品所塑造的鲜明的艺术形象,包容和体现着博大的民族精神,深厚的民族情感、崇高的民族美德、良好的民族心理,因此,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既是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弘扬民族精神、宣扬民族伦理道德、渗透民族心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过程。可以说,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理想的课程之一。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民族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包含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跨度非常广,可以从史前文明一直追溯到20世纪初的新文化运动。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无比灿烂的精神文明,各个领域——包括文学、哲学、语言、艺术、军事、伦理、政治、经济——都留下了辉煌的文化遗产。我们可以通过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将这些优秀的文化传播到大学生当中去,让他们能够从中领会到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增强自身的民族自信心。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心理特征、文化传统、精神风貌、价值取向的集中体现,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又是一个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和内在动力。”流传到今天的古代文学作品,几乎全部是历代作家人生理想和信念的精髓,那些“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者们;那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追寻者们;那些“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贤良们;那些“舍生取义”的斗士们;那些“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的爱国者们无不是我们学习和歌颂的对象,将古代文学中的这些经典篇目介绍给大学生们,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我们的民族精神渗透到他们的思想意识中去,从而逐步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
其次,古代文学作品具有强大的美育功能。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是一门非常具有美学氛围的课程。从别有韵致的诗词到骈俪的辞赋,从意蕴优美的散文到情节曲折的小说,古代文学作品呈现着多样的形式美,具体到作品中,我们可以欣赏到《离骚》的语言美、李白诗歌的韵律美、韩愈散文的格调美、柳宗元散文的自然美、辛弃疾词的崇高美、苏轼词的意境美、《牡丹亭》的心灵美、《红楼梦》的人性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就是一座美的圣殿。在这座圣殿里中徜徉,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们朝着真善美的方向前进,养成高尚的人格和高品位的审美价值取向。
古代文学的优秀作品,是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的大学生必须继承和借鉴的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德育是育人的根本。上海大学的钱伟长曾说过:“我们培养的学生首先应是一个全面的人,一个爱国者,一个有文化艺术修养、道德品质高尚、心灵美好的人;其次才是一个拥有学科、专业知识的人,一个未来的工程师、专家。”。’古代文学作品内容生动、感情强烈,其中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情感。利用古代文学作品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因为优秀的文学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因此,在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感的教育,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传达给大学生,以提升其内在的人文素质。
1、爱国情感教育
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感,对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历代文人都以饱满的爱国主义激情唱出了感人肺腑的爱国情怀,从屈原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到曹植的“戮力上国,流惠下民”,从陈子昂的“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菜”到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陆游的“国仇未报壮士老,匣中宝剑夜有声”到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仁人志士所体现出来的为国家、为民族而牺牲个人利益的高尚情操和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精神能够感染大学生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唤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文人们的爱国精神以及他们的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唱响了中华民族文化中扞卫国家尊严,坚持民族气节的文学主旋律。因此,在讲解古代文学作品的时候,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对文学作品中的爱国思想、爱国精神进行深入的讲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报国精神。
2、道德素质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中华民族的优秀素质,孟子“舍生取义”的道义精神,孔子“人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的仁爱精神,《礼记》中的“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的诚信精神,《牡丹亭》中“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良好爱情观,《段太尉逸事状》中段太尉的正直品格,《张中丞传后序》中张中丞和南霁云视死如归的精神,陶渊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中体现的亲情,李白“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体现的友情……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体现了无数的优良传统,尊老爱幼、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善待他人、关爱他人,真诚、善良、正直、无私、宽容等美德,都是我们今天培养大学生良好伦理道德素质的深厚文化基础,是我们对大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的情感资源。
首先,一个优秀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师德。树立民族信念,增强自身的民族自豪感,这样才能把古代文学作品中那些民族精神的优秀部分精准地传达给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与现代精神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这不仅体现在语言上、形式上,还体现在思想上。这就需要教师要全身心地投入,彻底地理解作品,在课堂上加以引导,使学生吸收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精髓。
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内外兼修,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素养、道德素养和气质。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师只有当他自己致力于对他自己的教育和教养时,他才能实在地培养和教育别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学识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教师一刻也不能放松对自己教育和教养的提升。要扎实地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对各朝各代的文学家、文学作品如数家珍。与此同时,还应该及时了解本学科研究的新动向和新成果,及时更新看法和观点。
教师所展现出来的人格魅力不仅会让学生对这门课程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也会对学生良好文化素养的形成产生很好的影响。因此,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具有一定的古典气质,具有一种不问世事的洒脱之气,从而能够在课堂上、课外活动中恰当地引导学生,逐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由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具有很强的情感性,这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有较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胸中有情,先感动自己,进而感动学生。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该对民族、对祖国、对人民、对传统文化、对古代文学有着强烈的爱,并把这种爱融入到教学活动中,避免枯燥乏味的知识性介绍,而是将自己对作品的欣喜之感、激愤之感、无奈之感等情绪传达出来,以此来感染学生。另外,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师应学习一些诗词、散文等的朗诵技巧,用自身充满感情的朗诵打动学生,吸引学生。
善于引导,提倡“发现学习”的教学方法是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所倡导的。他强调:教学不能是讲解式的,不应当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而应当让“学生亲自把事物整理就绪,使自己成为发现者”;并认为“发现不仅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也就是说,学生通过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知识,即使是人类已经知晓的。但只要这些知识是靠自己的力量获得的,那么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发现”。这种教学方法有几个重要的步骤: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一提出解决问题的各种假设,指导学生的思考方向——协助学生收集和组织可用的有关资料——组织学生分析资料,作抽象概括并从中引出结论——引导学生从逻辑上和实践上证明自己所得结论的正确性,并加以必要的补充和完善。
这种学习方法对于大学生而言是比较合适的。高校的素质教育应该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辅助手段,让教师有发挥研究专长的机会,突出培养学生的治学能力、科研兴趣和科研方法。 减少教师“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自学的时间和讨论的机会,允许并且鼓励学生对待问题提出不同的看法,甚至是有悖于固有结论的独到看法,并且给予帮助和指导,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治学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传统的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学方法都是采用教师灌输、学生死记的形式。这种方法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但是如果在新时期依然采用这种死气沉沉的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我们应该结合新时期的新情况,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求新、求变。
1、多媒体教学
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将试听手段引入到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中来。例如在讲《诗经·秦风·蒹葭》的时候,可以播放邓丽君演唱的歌曲《在水一方》,给学生完美的视听感受;在讲李白诗歌的时候,可以找一些老一辈艺术家如乔榛、丁建华的朗诵音频,让学生可以在他们激情的朗诵中深刻理解诗歌的内容;在讲《杜丹亭》的时候,可以给学生播放青春版昆曲《牡丹亭》的视频,让学生既能领会杜丽娘“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也以感受昆曲那优美的曲调。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2、比较教学
我们还可以将古代文学和其他学科联系起来,采用比较教学的方式来加深大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将现当代文学作品和古代文学作品结合起来讲,学生可以清楚地了解我国文学的传承与变革。另外,如果我们将古代文学作品与外国文学作品相比较来讲授,学生就可以认识到我们民族传统文化、文学韵味的独特之处。
3、实践教学
在讲授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时候,也应该注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毕竟教会学生某个知识不如教会他学习的方法,因此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这就要加强他们自身动手、动脑的能力。关于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来实现:
首先是课程论文的形式。写论文是文学课程考察学生动手动脑实践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把写论文的方法传授给学生,如何选题、查找资料、提出创新点,以至最终完成论文的撰写,让学生在课后按照一定的步骤完成相应的论文,这个完成课程论文的过程会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对于所研究的对象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不仅如此,今后在对自己感兴趣的其他作家作品进行研究的时候,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这就在无形之中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
另外,还可以采取专门的实践课程的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这方面,我们已经开始了尝试。我们设立了“古代文学专题研习工作坊”的课程,共2个学分,每周2课时。采取小班上课的形式。根据古代文学作品选课堂上教师所讲授的内容,朝纵深的方向拓展,给学生布置专题,让学生结成小组在课下根据专题内容来查资料、准备教案,并在课堂上组织教学,由教师做相应的指导。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通过查资料、准备教案的过程对本专题有了清晰深入的认识。这种方式的学习效果要远远高于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传授,更提高了学生的科研能力、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总之,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的教育工作者们要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此来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实践和应用能力。古代文学作品选的教学与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今天读文网小编将与大家分享:浅谈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关键词】古代汉语教学传统文化传承
【论文摘要】古代汉语教材中含有大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有益营养,古代汉语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也存在大量的弘扬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的良好机会。作为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个优势,想方设法,为提高学生人文素质、提升学生人生境界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浅谈古代汉语教学与传统文化传承
古代汉语作为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历史学、中文秘书学、教育学、哲学等许多文科专业都需开设的一门重要的社会科学课程,它在承担起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的同时,在弘扬传统文化方面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我们的教学自然应当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找到正确的途径和方法,肩负起育人的职责。
(1)促进华夏文明生生不息。
古代汉语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具有非同寻常的社会作用,一方面在现代社会,从事古代文化典籍研究的人已日渐减少;另一方面古文化距离我们又比较遥远,古代文献资料又是用文言写成的,这种语言对现代人来说已日渐陌生,这更增加了文化传承的难度。古代汉语是学习、传承传统文化遗产的基础所在,要使文明延续,没有捷径可走,唯有掌握古代汉语文言这把开门的“钥匙”,才能让我们领略无限风光,在阅读、思考、传承和创新中继承文明,使源远流长的华夏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2)构建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家园。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文化是针对文化的传承而言的,它强调的是文化的本源和沿着这个本源传承下来的全部遗产,是迄今为至中华民族经过筛选、淘汰,不断丰富又不断增长的人文精神的总和。百家争鸣是中国思想史上伟大的高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传承文化时,对那些缔造过我们民族精神,价值趋向的核心思想必须继承下来,它是我们精神的家园。
(3)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培养学生作为一名合格社会公民,主要应解决做“人”的问题。古代汉语教学,要在着眼字、词、句教学的同时,更注重领会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人文情怀,在堂堂“君子之文”中,重德修能,体味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时代发展到今天,多元文明渗透到许多领域,传统文化正在经受着不同程度的冲击。为了更好地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明的成果,我们寄希望于有识之士的倡导,寄希望于普通民众的热爱,更寄希望于对古代汉语教学的更上层楼,因为它在继承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其他专业无可比拟的优势。
(4)发挥传承文化的载体作用。
古代汉语课要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担负起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职责,以传承传统文化为己任,因为这关系到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繁衍。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掌握古代优秀文化遗产,提高全民族的道德修养,坚定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和民族的凝聚力。倾注了无数先哲心血的这笔财富是由文言文这种语言形式写成的,要了解这些文化,必须具备阅读经典作品的能力。
(5)发挥文化在传承过程中的鉴别作用。
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深邃厚重。漫长的岁月里,祖先为我们留下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典籍,这些遗产包括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历史、文学、艺术、天文、地理、医药、卫生、服饰、礼仪、典章制度等诸多领域,它们都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而这一切都是以古汉语文言的形式保存下来的。因此,我们要学习、继承和研究它,要去粗取精,为今天服务,就必须扫除语言文字障碍。这就必须熟悉古汉语的语词、语言、语法构造,以做到游刃有余。
通过古代汉语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具体措施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传统的古汉语教学中,教师将这门课仅仅视作学习其他课程打通语法、扫除文字障碍的工具。新时期的教学改革首先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正确引导。要求学生多记诵名诗名文,从而加大对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的力度。还可以适时地结合传统节日,渗透传统文化观念。其次,选取好的教学内容。近代着名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实际上中国传统文化中仁、智、勇以及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就存在于我们的古汉语教学内容中,这就要求我们根据教学需要进行选择。再次,改革教学方法。古代汉语教师不能一成不变地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而应及时地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活动,精心组织古汉语教学,注重弘扬民族精神。比如,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采用文化解读的教学模式、生动活泼的图片等再现古文字、历史、诗词画面,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准确地理解古代文化知识的积极意义,从而受到美的熏陶。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网络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模式,更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分析、创新、利用、交流的能力。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古代汉语文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概述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古代汉语文学网络教学平台的概述全文如下:
(一)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含义
当前,互联网应用深入到各个领域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网络教育”蓬勃发展,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和认可。2013 年教育部允许全国 68 所重点高校进行网络教育招生,提供了成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另一方式。而网络教学平台同网络教育优势一样,具有开放性和便利性。在国家教育部的支持下,全国各大高等院校开始开发和建设网络教学平台,辅助课堂教学和传播知识。在深入研究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现状之前,我们必须先了解什么是网络教学平台,什么是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
1.网络教学平台的含义
网络教学平台是基于校园网的网络化教学环境,是集通知发布、课程信息查询、多媒体视频点播、移动教育、网络教学环境于一身的教学支持综合系统。
2.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含义
本文所研究的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发布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在网络教学平台上进行的古代汉语教学活动的总和。它主要包括古代汉语课程介绍、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师信息、教学材料、课程通知、答疑讨论、课程问卷、教学邮箱、研究型教学、课程作业、试题试卷库等模块。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与网络课程的关系 网络课程一般指“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关于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笔者查阅大量的书籍和期刊论文,发现相关研究较少,在中国知网上只查阅到一篇期刊论文。另外,在对古代汉语教学方法的研究中,有一篇论文与古代网络教学平台相关。 王圣奎在《试论网络教学平台对古代汉语教学的辅助作用》中认为,“传统的古代汉语教学模式和多媒体辅助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模式存在诸多缺陷,而网络辅助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是教学模式改革和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网络教学平台与传统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当前最理想的教学模式,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对辅助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但王圣奎仅对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进行研究,而没有深入调查研究目前的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是否充分发挥了其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以及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具体应用情况。 刘爽在《高师古代汉语通论教学研究》中认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网学习通论内容。教师可以将课堂讲解过的通论教案、课件、相关练习等上传到网站上。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上网对所学过得知识进行复习。同时,学生也可以将一些疑惑的问题发布到网站的论坛上,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解决”[2]。她认为应用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能够改善高师古代汉语通论教学的方法,但没有对于如何应用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进行深入、具体的研究。
一、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存在的问题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在古代汉语学习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辅助古代汉语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古代汉语,历来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中文中的外语”之称。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解决了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地点有限、师生交流有限等一系列问题。但现在的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还处于应用的初级阶段,还有待改进和完善。
笔者将在本章深入分析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通过对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的数据统计,我们对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现状初步掌握,并且发现当前的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应用存在部分师生对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不够重视、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使用频率不高、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充分发挥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等问题。部分师生对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的重视不够部分教师对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应用的重要性缺乏认识 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对课堂教学有辅助作用,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打破了传统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再现、延伸和反馈。
(一)部分师生对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缺乏认识
1.部分学生对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的使用缺乏兴趣
如果学生对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没有兴趣,那么他肯定不会经常使用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学生的使用频率不高,教师对古代汉语网络平台的建设就会失去积极性,就会消极对待。实际上,学生对古代汉语网络教学平台缺乏兴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由于古代汉语本身晦涩难懂,而古代汉语知识又是理论性较强缺乏趣味性的,学生很容易产生畏难情绪。
2、加剧学生的厌学情绪
,古代汉语自身又具有特殊性,它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与现代汉语有着明显区别,这些原因都加剧了学生的厌学情绪。学生在实际学习古代汉语时,在疏通文意上会产生障碍,特别是当学生遇到难理解、难掌握的文言词汇、文言语法时,内心就会产生排斥心理,再加上学生对作品的时代背景缺乏了解,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由此学生产生了畏难情绪。另一方面,网络教学平台作为一种新型的辅助课堂教学的方式,学生还没有完全适应和接受。我们常说教师适应了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那么作为在学校学习了近二十年的学生,同样习惯了传统教学模式。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古代诗词阅读鉴赏是中学语文阅读能力中层次最高的一个,也是历年高考题中失分率最高的一项。认识中学语文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意义和要求,明确高考诗词鉴赏题的考点分布和命题形式,确立古代诗词鉴赏教学的重点和内容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所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文明史上一个璀璨的明珠,代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学习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有利于建构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民族精神。这一个目标的实现,必须要立足于基础知识的了解。诗歌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先是抱着传递爱与希望的激情走进课堂。但结果却不如人意,学生对于诗歌的兴趣很少。很多教师在这方面比较苦恼。学生面对这么优美的诗歌却没有兴趣,原因何在?当然这跟古典诗歌晦涩难懂有很大的关系。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仅仅的停留在背诵几句名句。但更多的是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教学思路老套,教学语言晦涩枯燥等等相关。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传统的诗歌教学方法应该和现代的教学方法相结合。
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对于诗歌教学,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收集与所学诗歌相关的背景资料。相关的背景资料包括诗人的人生经历。在创作这首诗歌的时的情景,以及创作这首诗歌的时代背景。对相关资料背景的了解,能让学生深刻地触碰到诗人在创作这首诗歌中的灵魂,更好地了解创作的意图,从而更加客观地解读诗人的作品。这也体现了孟子提出的“知人论世”的文学观点。但是知人论世要建立在具体的诗歌作品上,不能只是凭借作者的时代背景资料来主观地臆断。不仅仅是这样,学生对于背景材料的学习了解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查阅收集资料。
在诗词的教学中,可以先从具体的形象入手,抓住诗歌的主要客观事物。让学生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具体的画面,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现阶段的高中生由于接触的事物也比较多,对各种问题有自己的理解和认知能力。所以教师应该让他们在不断的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加强积累,把诗歌学活。
信息技术开拓了教师诗词鉴赏知识的视野。高中语文古代诗词是综合性极强的学习内容,涉及到语文知识面比较广。正因为诗词教学内容上的多样性,所以教学方法必须灵活,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就有很大的优势。我们就可以借助各种媒介为教学提供的丰富的信息,把单纯的课本知识向课外生活拓展,拓宽诗词教学的空间。这样,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对于诗词的鉴赏知识,在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同时又可以把知识性、趣味性结合在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轻松地教学,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诗词之所以在我国源远流长,是因为诗词具有陶冶人的情操,熏陶人的精神世界的功能,能感受诗词美的人会与诗词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是古诗词最吸引人的地方。但由于诗词采用的是古代人说话的修辞手法,因而没有现代白话文那么通俗易懂,这就造成了学生在阅读上的障碍,也是导致学生对于诗词产生抗拒心理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流行音乐是现代这个时代的标志,受到青年学生的广泛喜爱,时常传播于大街小巷,可以算得上是“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连三岁儿童都能随口哼唱几句,其影响力和渗透力不容轻视。而实际上,诗歌指的是,用歌唱的表现形式来表达诗,诗经中大多数是在古代人们广为传唱的。因而,如果将流行音乐与古诗词教学巧妙结合起来,必定可以提高同学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对高中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将大有好处。
歌词与古诗词的整合是一个重点,一方面,由于古诗词的言辞表达方法和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所以容易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障碍。还有一个方面就是,古代诗人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古代音乐都和当代的有很大的不一样。因而,在当代来说,许多作词者并不会直接使用古诗词来作为音乐的歌词,而是以其作为一种再创作的素材,通过对古代诗歌来取景、取境、释义、释意、沿袭等方式来创作出新的歌词,这可以说是一种“文字融合”。
吟唱与古诗词教学的对接。通过吟诵学习诗词是自古以来的学习诗词的方法,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词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其音韵美,有各种韵词,韵脚。诗词的教学的终点不应该只是在分析和理解上,而要定位于能将诗词声情并茂地吟诵出来,并且能够有创作诗词的想法和欲望。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所表达的境界。例如在教学苏轼的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时,可以唱一曲许嵩的《清明雨上》,二者同表达了天人相隔的凄凉和遗恨之情。也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当中的韵味,以及诗人表达的思想情感。同时可以激发出学生对于学习诗歌的极大兴趣,要是对音乐感兴趣的,还可以培养音乐方面的特长,是一个一举两得的好事情。
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现代新颖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下,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学生愿意学习中国古典诗词,也会乐在其中。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工具,社会对计算机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更加的迫切。特别是在中职计算机的教育课程中,作为一门基础的课程,教学内容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但是又要和本科制大学的教学内容相区别,不能是简单的照搬课程内容那个和教学方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试论中职计算机教学重点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文章针对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的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不够合理、教师的素质不高及方法不妥等问题,造成教育和社会需求相脱节的现状,提出中职计算机教学应进行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设计、知识结构与应用能力的调整与提高、教学方法的改进,做到理论性和实践性的具体统一。
关键词:中职计算机 专业的设置 知识的结构
在中职计算机专业设置上,应有长期的、战略性的眼光,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朝专业化和行业化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的发展情况设置相关实用的专业。
1、中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以计算机应用和程序设计为主,增加有关计算机网络管理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的课程,加强基本操作应用能力的培养。
2、中职计算机网络技术。以网络操作系统为主,培养中职计算机网络管理员,具国际互联网知识和网络规划基础。
3、中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学生有较高的程序设计能力,从事计算机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图形图像等多媒体应用设计。
4、培养中级办公自动化设备管理维护和操作技术人员,应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设计(如:机械、建筑、电子等),完成各种设计图纸和输入输出,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和设计,广告的创意和设计。
中职计算机教育对不同的学校、不同专业的要求是有差异的,应以本校专业实际情况来确定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应用能力。
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结构,会正确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系统,掌握Dos、Windows操作系统的使用。掌握文字和表格处理软件的使用,完成中英文文档、报表的输入和处理制作,会用一种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简单的应用程序,并能熟练进行上机调试运行,得出正确的结果,能读懂中等复杂程序并能进行移植应用。能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检索、浏览、收发电子邮件和传真,下载使用常用工具软件,能维护一般计算机,会判断和防治计算机病毒。
2、完成包括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及其升级版本的流行软件的安装、配置、调试和使用,能判断检测、排查计算机的常见硬件和软件的故障。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操作方法,具备开发数据库的能力,掌握Windows nt/2000等操作系统的使用。
3、应用本专业的应用软件进行设计、制作和应用,具有基本的程序设计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能进行网络的安装、调试、管理和维护,即掌握局域网技术、掌握Internet基本技术,具有信息获取和发布的能力。
以上学生年限,按其专业可分为三种,第一种为1属初级能力,第二种1~2属中级能力,第三种为1~3属高级能力。
1、中职计算机专业的传授方式。计算机课程一般采用板书——讲解的方法,因现在的计算机各种软件,特别是Windows下的各种软件,均可图标方式和鼠标操作为主,其操作直观、便捷,需要使用演示设备讲解,即许多课程以演示—操作—讲解(即边讲边练)的新的授课方法进行讲解,采用先进的工具,采用多媒体教室,利用大屏幕投影进行直观教学,我校近年来通过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中职计算机专业的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分成笔试和实践能力两种,主要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成绩,评价学生知识水平能力状况,检测教学的综合效果,并给改进教学提供必要的依据。考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1)考试的方式往往单纯采用笔试或机试;(2)试题的质量不高;(3)评分不客观,信息不反馈。应加大实践考试的分量,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实践能力考核是对学生创造力的检测,这对教师专业设计技能的掌握和题目设计的方式及技巧提出较高的要求。
3、中职计算机专业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既适合计算机专业的教学,也适应其他专业的教学。可以实现以文字、声音、图形、图像、音乐、动画、电视、电影等多种多媒体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视野开拓,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减轻劳动强度,更重要的是可以增加许多在黑板上无法进行教学的课程,如以上几个计算机专业的大多数专业课,没有多媒体教室是无法实施授课的;它还可作为会议室,演播、展示厅等场合使用。
加强对教师的实验指导能力的培养和考核,教师应备基本操作能力,应用软件的使用,能完成应用软件的一般设计和制作。在条件许可时,教师应在计算机上备课,出试卷,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在多媒体教室对学生进行授课。
学校每年可以组织一定的人力和财力,鼓励和指导教师进行计算机应用课的开发和研究,教学管理软件的开发或合作开发,组织教师编写和制作多媒体形式的教案、教材和各种CAI软件,对业务出色教师,在工资、职称等方面给予相应的鼓励和奖励,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学校的学术气氛,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
总之,根据市场的需求,适应形势的发展,以“学生有一技之长”为主导,通过教学改革,不断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其在教学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是当前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标。
[1] 凌代红. 中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微观整合《职教论坛》.
试论中职计算机教学重点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核心环节,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是确保计算机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实例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使用,需要教师和学生经历一段摸索和磨合的时间。简单来说,这种教学方法运用于实践中,就是要让学生带着任务自学,教材和教师的讲解都是学生自学的辅助。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集中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原本喜欢开小差的学生开小差的次数明显减少,喜欢上课聊天的学生也慢慢地开始专心听课了。笔者甚至发现,有一名平时喜欢上课看小说的学生也不看小说了。另外,我们再看学生完成作业的情况,超过90%的学生都能够准时完成作业,其中有将近40%的学生能通过自学基本完成学习任务,有超过50%的学生能通过相互交流完成学习任务。此外,在考试检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
二、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法时,教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有针对性的任务,保证学生通过自学或者相互合作能解决这些问题;其次,教师应该给学生一定的自主权利,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能够自由地发展思维。此外,学生还应培养正确的学习意识,明白学习是自己的事情,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不能急功近利。此外,学生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自我表扬和自我批评。
三、结语
总而言之,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对此给予足够的重视,并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们一定可以培养出满足社会要求的新世纪人才。
一、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分级教学
为了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情况,在大一新生入学后进行摸底考试,根据测试结果及学生的兴趣从教学内容方面进行分级教学,可分为基础层和拓展层。基础层以基本知识为目标,掌握办公软件的基本应用;拓展层以加强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为目标,着重培养计算机应用和创新能力、竞赛能力等。在教学课程前,教师根据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同时结合专业分级,不同专业需求有差异,让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根据不同专业计算机应用的特点进行知识补充,使学生学有所用。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
1.以学生为主体
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仍然采用“讲授-复习-考试”的授课方式,显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计算机操作技能。针对本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可以在机房小班授课,以学生为主体,一人一机,边学边做,讲授与实践真正融合在一起,有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2.案例教学
高职院校只有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才能提高未来的就业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各种软件不断更新,各用人单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计算机基础教学不能再局限于等级考试的内容,要不断融入社会,了解新的计算机技术发展信息。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采用案例法教学,精选仿真案例,以任务驱动方式来构建教学布局,在实现任务过程中分析案例特点,完成对相关知识的讲解,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动手实践能力。
3.以赛带练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学生会、院团委联合举办一些PPT设计、文字编辑、网络应用等竞赛,鼓励学生参加,作为第二课堂拓展教学活动,收集整理学生作品进行展示,学生进行互评,增强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完善考核模式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考核模式可采取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过程性考核包括平时上课出勤、课堂表现、项目作业完成质量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终结性考核不能以一套操作或过级定结果,应实行理论知识和操作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同时针对不同级别的学生考核范围和难度有合理的区别,并将计算机基础考试分数实行加权换算,以示公平,这样可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二、结束语
高职教育的目标是以就业、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因此,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重在“实用”,必须与实际相结合,其核心不仅是让学生掌握全面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还要培养学生以计算机为工具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并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创新,为以后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基础,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浏览量:31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