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反思性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随着我们国家高中阶段新课标课程教学改革工作的有效推进,高中英语教育过程中的研究性学习工作得到了有效的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研究性学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让学生更好的进行研究性学习,这不仅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也会深化学生对于知识点的理解与认知。对于高中英语课程的教学过程而言,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这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于这门语言的理解与体会,这也会帮助学生更好的吸收相关的教学要点。教师要创设更多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更为积极与活跃,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更深入的展开,进而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培养学生的研究学习能力需要经历一个过程,教师首先要在课堂上加强和学生间的交流互动。这不仅是师生间增进了解的一种方式,教师也可以在过程中给予学生们一些有效的教学引导,进而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升。在很多知识的教学中教师都可以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参与,在语法知识点的教学时可以和学生一同探讨语法的应用形式,在阅读教学时则可以和学生共同对于阅读篇章展开分析。良好的师生互动不仅能够极大的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大家对于教学过程有更积极的参与,这也会促进学生更好的展开对于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吸收。这样才能够全面提升知识教学的成效。
例如,在给学生复习非谓语动词-ing形式时,针对学生容易把现在分词与动名词的用法搞混这一现象,我列举了一组例句来引导大家区分:reading is my habit.(动名词作主语)My habit is reading.(动名词作表语)That is a flying kite.(动名词作定语)The movie is touching.(现在分词作表语)How wonderful the smiling kids are!(现在分词作定语)the old man sit there eating his hamburger.(现在分词作状语)我通过这些例句与学生们一起共同探讨、分析、比较、内化、归纳,最后总结出动名词和现在分词的用法与区别。在良性的师生互动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敏捷,大家对于相关的知识点在理解上也会更为深入。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课堂教学知识有更好的掌握。
随着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的不断提升,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针对具体的内容展开独立思考与自主探究,也可以创设一些学习任务让学生自己来完成,这是一种非常典型的研究性学习的形式。教师要创设一些学生们感兴趣的研讨话题与学习任务,这首先能够促进学生的参与,并且能够活跃学生的思维。同时,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学生也会有更强烈的探究欲望,会从各种渠道来获取相关知识与信息,直至将问题弄清楚。这对于学生自身的研究性学习能力以及信息的获取、分析能力将会是非常好的锻炼,并且能够帮助学生对于这门语言有更为深入的体会。以English around the world的教学为例,老师可以创设一些研究性学习任务来让学生展开探究。
比如可以提出The differences between other countries.让同学们围绕不同国家的英语习惯来做一个课题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每个人可以选择一个国家,收集这个国家一些独特的英文口语技巧,最后再来进行研究和反馈。这个过程不仅帮助学生们学习了课本上要求的知识,也补充了课本之外的一些知识。同时,在与同学之间进行交流反馈时,能够帮助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进去,加强记忆,使自己学的内容更容易吸收。学生的自主探究不仅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非常直观的体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有很多成长与收获。不仅很好的锻炼了自己的问题研讨能力,大家对于相关主题也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自身的知识面也会得到拓宽。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同样是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对于有些问题学生独自进行研究往往收获的成效不大,学生自主展开的学习过程也容易受到思路上的局限。因此,对于一些好的探究问题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每个小组在确立了相关的研究任务后随即展开明确分工。这既能够让小组内的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都得到锻炼,借助集体的力量往往也能够让学生们获取更多有价值的学习素材,进而能够让相关学习任务更好的得以完成。教师要注重对于学生的引导,要保障小组合作学习能够规范有序的展开,并且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到研究性学习中来。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学生的语言能力得到锻炼,这也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水平的一种教学方式。在Fact and Fantasy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课本上给同学提出了许多问题。
例如:What is the highest mountain on the earth and how high is it?或者是What is the deepest point in the ocean and where is it?老师可以以教材上提出的问题为依据,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首先让每一组自由选择想要完成的研究课题,随后小组内成员通过分工合作来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下一节课上教师可以请每一组同学按照他们所分配的职能进行反馈,例如如果选择第一个问题,那么按三个人一组算,一人可以负责收集全国排名前十的山峰,并且做一下简单的介绍,一人可以负责介绍最高山峰所在地的地理位置,而最后一个可以做一个当地气候和风俗的介绍。这样的分工非常明确,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任务也十分具体。学生们各自针对自己的任务展开研究调查与资料搜集,过程中大家对于这一主题的探究也会越来越深入。以小组合作为前提的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让学生们对于一些有一定思维量的问题展开探究,这也是对于学生知识获取能力的良好锻炼。
相关文章:
1.研究性学习与高中英语课堂教学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传统。祖国的人文历史、民族风情、山水名胜等得天独厚的条件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旅游爱好者。旅游业已成为我国主要的支柱产业之一。涉外导游和旅游业管理人员已成为我国急需的人才。作为专业的旅游英语人才,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多模态理念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相关论文。文章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多模态理念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论文全文如下:
多模态教学是由New London Group(1996)提出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模态是可对比和对立的符号系统。单模态是只通过一种模态进行交际活动的现象,如说话、听录音、读书。前者为通过听觉模态,后者为通过视觉模态。多模态表达可以分解为同时表达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模态。笔者使用的教材为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朗文旅游英语》(初级、中级和高级),下面探讨的内容主要是结合该套教材,针对教材中的文字与非文字的搭配探究旅游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展多模态课堂教学设计。
在外语教学中,教学的首选模态一般是口语话语,同时,为了增强效果,也同时选择黑板板书,或PPT上的图像、音频、视频、图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运用PPT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典型的运用听觉、视觉两种模态进行教学,教学涉及到听音频文件、看视频动画、幻灯片出现伴随声音等多种模态的过程。张德禄指出,教学模态选择的总原则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充分表达讲话者的意义,取得最佳效果。
旅游英语教学应用性较强,主要教授对象是将来要走上旅游业各个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教师应针对旅游业各部门工作中对于英语能力的不同要求,结合所要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有效地进行多模态的课堂设计。
(一)文字与图片
一种模态表达基本的意义,另一种来更加具体和形象地重现这种意义,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中文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图片比文字更加直观,能够在视觉上直接吸引读者的眼球,可以快速传递信息,它与文字共同构成语篇意义。在旅游英语这套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配有一些彩色图片,有真实照片、简笔画、漫画、地图等等,这些图片不仅仅起到拓展视野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有助于建立语境,设法建立起相对真实的场景,对于有效把握课本重难点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Cruise Ships”(Unit 6初级)中,开篇配有一幅水上航行着的巡游船外景照片,简洁明了,这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与巡游船有关的工作和相关英语表达,然后设计讨论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以练习口语。而当具体学习巡游船内部设施的英语表达时,连续配上了三幅船舱内细节照片,设施上带有数字编号(1~10),另外给出相应的10个英文单词或短语,此时教师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去找具体设施所使用的英文表达方式。这样有效利用图片与文本向结合的多模态教学课堂设计更为理想,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
(二)文字与音频
英语教学中,教师一直以来就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听觉输入,从过去无放音条件到有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播放。这是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教学模态设计。播放音频的听觉模态教学,结合到教师的话语讲解和阅读教材文字,使学生。旅游英语课堂设计中,教师应合理运用音频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聆听地道的英语资料,模仿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在“Table for Two”(Unit3初级)中,教师讲解到餐馆投诉时,播放在餐馆的短对话听力音频,尽量还原真实场景。听的同时,教师让学生主要留意顾客和服务员对话的语音语调,体会发生账目不对时顾客的心情,学习服务员应急做出合理的反应。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餐馆其他投诉现象的语言任务,结合教材中给出的文字描述,激发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必要时给出相应的语音方面指导和会话策略等建议。
(三)文字与视频
不同的模态教学用于吸引学生不同的感官,有声的和无声的视频展示,对于学生的视觉影响很大。视觉模态使听觉模态得到的信息更加清晰和准确,再者补充、弥补听觉模态所缺失的,没有传达清楚的,或者听话者没有完全接受的信息。旅游英语教材中只提供音频资料,但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剪辑涉及飞机、轮船、餐馆和酒店等服务的英语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多种语境当中习得地道的语言。
在“Enjoy your stay”(Unit 14中级)中,教师可以播放电影《诺丁山》中涉及到酒店前台服务的片段,让学生体会酒店服务语言的运用。此影片中不乏幽默资料,尤其是男顾客轻吻酒店前台男接待额头的片段,学生大笑后精神抖擞,此时教师顺势提示学生复习关于前台登记入住、结账退房的基本英语表达。再如,电影《恋爱假期》中,出现飞机登机、租车服务和餐饮的场景较多,教师都可以截取此影片并有效利用到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在电影选择时,教师应推荐发音标准清晰的电影,这样有利于学生完善语音面貌,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课下看电影时留心旅游英语的使用,看一部电影后摘取并学习一些地道表达方式,并坚持学以致用。
(四)文字与图表
一种模态表达比较抽象、概括、偏僻、难度特别大、深奥道理或者结论等,用另一种模态来提供其实例、说明、关系等使理解更加容易。目的是避免模糊和不定性理解。图表一般是介绍抽象的说明和议论性的文字,对解释语篇具有很大的帮助。同理,教师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运用恰当,图表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文字内容。在“Careers in Tourism”(Unit 1中级)中,阅读部分有四则工作广告,如果按部就班地阅读文字内容,内容混在一起,可能既费时又不太清晰每则广告提供给求职者的具体信息。此时,教师列出一个图表作为阅读提示,让学生填写表格中缺少的信息,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学生可以有目的地阅读工作的技能要求、职责说明和薪金待遇的相关文字描述,这样既抓住了阅读重点,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质量。
以上所分析的多模态教学设计,非文字内容既可以是教材中提供的,如图片、音频等,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课程设计需要,借助网络或其他方式增添的非文字或文字内容,以帮助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多模态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如图片、音频、视频、图表等,比单模态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合理利用多模态课堂设计目的是让旅游英语课堂实用高效,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学习中学到有用的英语知识。
但教 师也要注意多模态教学设计的恰当使用,不能太过分地追求多模态而使课堂失控或学生感觉学不到东西,应该合理地进行多模态旅游英语课堂设计,力争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所以,该套教材课堂设计的主要原则,就是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虽然旅游英语课堂不是真实的旅游交际环境,但多媒体技术和恰当的多模态教学设计,可以为其提供尽可能真实的语境,使其达到接近最佳效果。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的提出,要求我们改革传统的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教育游戏的出现,为小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带来了希望的曙光。将教育游戏应用于学科教学,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为课程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并且丰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研究。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由于小学生自身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决定了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要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游戏教学作为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形式,极大地激发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引导,实现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效果的最大化。
【关键词】游戏 小学英语 教学效果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英语因其特殊的国际化地位已经进入了我们的生活,并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教育家强调:早期学习中有必要引入充满乐趣的游戏教学,使小学课堂有声有色、富有活力,启发并吸引孩子们喜欢学、乐于学,让他们在课堂教学全过程中愉快学习、愉快思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是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任务之一。
理想的英语课堂教学应向学生提供一个较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即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使用英语的场合和机会,让学生“沉浸”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中(即我们常说的“语境”),英语课堂游戏正好提供了这样一个学习环境。
1、 游戏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英语教学的目的首先是激发英语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产生愉快的学习情绪。R.Gardner和W.Lambert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表明,最成功的学习是那些既有天赋又有极大学习动力的人。对于学习者来说,只有他感兴趣的东西,才会使他产生学习的动力和欲望。
2、游戏教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培养英语学习感情。积极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协调发展,如果把学生的“智商”和“情商”作主动比喻,学生的“智商”是露出水面的一部分,而“情商”是沉在水下的大部分,那么我们在英语教学中没法挖掘出学生的“情商”, 使学生的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得到和谐的统一,就能进一步增强英语教学效果,真正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1、小学英语教学游戏类型:
(1)角色扮演型游戏。角色扮演法是一种较为独特的方法,指的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让学生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进行会话表演或制作简单的道具,利用教室作为舞台进行表演等。它能使学生亲临其境,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渗入到活动中,使角色交际逐步向自然交际发展。这样学生就可以用非语言动作(手势、面部表情等)来表达思想,从而培养学生独立表达思想的能力。
(2)反应型游戏。美国心理学家阿歇尔创造了全身反应法。教师先把教学内容设计成一系列指令式的语言项目,然后要求学生对这些项目用身体作出反应,它能通过身体对语言的反应动作来提高理解能力,学生通过对听到的语言材料进行理解,将语言知识内化,从而达到促使学生自然开口说话的目的,而且由于它不强迫学生用尚不熟悉的语言来说话,从而使学习变得轻松有趣,用身体激发想象力。
2、 基本方法及步骤:
(1) 热身运动。英语教学的热身运动也称为准备活动。由于学生课前大脑处于松散状态,通过唱熟悉的歌曲,做熟悉的游戏等,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调动孩子们的学习情绪,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2) 语言的呈现。教授任何一项新语言,首先要选择一种非常吸引孩子注意力的呈现方法。因为这是一节新课的开端,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到课堂上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否激发出来,这一步骤非常关键。一般来说呈现语言的方法有听录音,看幻灯片,看录相,看木偶表演等。用这些有趣的方法来调动孩子们的学习情绪,引导孩子进入本堂课的主题。
(3) 语言的讲解传授。对于一项新的语言,通过以上种种方法呈现给孩子们,然后再给孩子们讲解其含意和具体的用法。讲解语言,不能用抽象的成人化的语言讲述,而是用具体而形象的例子,让学生明白其意义及用法。学生明白了语言的意义之后,便要教学生说。这是学语言最关键的一步。
(4) 语言的巩固练习。学生接受了新的语言知识还不够,因为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运用,只有通过各种形式的练习,对所学知识进行反复的运用操练,才能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只有通过反复的操练,才能让学生把知识变为一种能力,一种与人交际的能力。
1、游戏运用得当,时间安排合理。合理安排好游戏的量、时间和形式,力求在最关键的时刻,开展最恰当的游戏。只有使游戏恰到好处,才能使课堂有起有伏,重点难点环环扣住,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
2、游戏要面向全体。在组织游戏过程中,我们会遇到程度不同的学生,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分层次教学。分层次教学在游戏教学过程中,不可回避的要面对如何对待优中差生。我们设计的游戏要注重面向全体学生,难度适中,让大家都参与。
3、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设计游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学生对游戏的兴趣及要求有所不同。对低年级学生,他们比较小,喜欢动,知道的单词也比较少,就应该设计些简单、易操作的游戏,并加强组织辅导;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已经在提高,简单的游戏对他们来说,根本起不到作用,因此应该设计些以学生自己的生活为主,教师只需说明游戏规则,启发学生相对独立的进行。
游戏教学是小学生学习英语语言知识的一种手段,目的是让学生乐于学习,真正做到“快乐学习英语”。好的游戏设计是一种感情的沟通,能引起感情上的共鸣,使学生受到知识和思想的双重教育,给学生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教师只有将游戏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形式巧妙地运用到小学英语教学之中,才能使学生实现玩中学、学中玩的统一,有效地发挥出游戏在教学中的作用,让学生沉浸在使用英语的环境中。随着教学实践的发展、探索,我们会创造出更多实用的小学英语教学方法,更有效地推进小学英语教学。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为集体的利益和个人的利益而一起工作,在完成共同任务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理想。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合作学习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变革,英语教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变为主动、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适合运用于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之中,而且也是一种在大学高职高专英语学习中很普遍的学习方法,它比较锻炼学生的相互配合能力,合作学习有明确的分工,需要学生一起完成任务。这是对英语教学的一种新的探索,合作学习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改变,使教学质量大幅提升。
合作学习法要想在英语教学中获得成功,关键性要素是英语教师。英语教师必须正确的分组,精心的设计合作内容,正确的分工小组成员的责任,同时要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其中。另外,教师不能过于急功近利,过于看重学生的成绩,这会令学生反感,合作学习方法也会失去作用。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合作学习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
1.1 有利于减少学生焦虑感
语言学习中,学生通常会表现出害怕、焦虑等情绪,特别是英语教师提出问题时,只有几名同学愿意回答,尽管大部分学生可能都知道答案,却不敢开口说话。而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面对的是朝夕相处的同学,心情放松,回答问题之前,可以预先演练,这样就会减少自己的紧张焦虑的感觉。经过几个这样的训练之后,学生的焦虑自然就会消除,也会更加自信,对英语学习更加感兴趣。
1.2 增加学生彼此学习的机会
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彼此之间会交互交流,这样彼此之间都能够了解自己不清楚的知识点,尤其是某些重点的知识点,经过合作者提醒,学生很容易记住。再加之,英语学习重在交流,不会交流的英语,只能称之为“哑巴英语”。而在传统课堂上,学生交流的机会比较少,因此绝大多情况学的都是书面英语,而缺少口语的练习。英语教师应用合作教学方法之后,学生彼此之间交流的机会增多,口语水平就会大大提升。另外,每个学生对英语的理解程度不同,互相学习,可以提高整个小组的英语水平。
1.3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英语教师应该鼓励合作小组彼此形成依赖,共同完成某项任务,这对学生而言,要比互相竞争更能产生成就感。因为每位学生都通过自身的努力,帮助小组完成任务,久而久之,大学生会愿意尝试着新的任务,并且更加努力的学习,以便能够在小组中起到更大的作用,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意义重大。
2.1 正确分组
合作学习法在教学中能够获得成功的关键,并不是小组中的某一个成员,而是整个小组,所以英语教师必须正确分组。通常情况下,两种分组方法。一种是就近异质组合方法,即教师根据异质的原则,将学生的座位进行调动,之后根据座位就近组合。通常情况而言,一组4人即可;另一种是按照任务进行分组,教师下发任务之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成组,通常5人左右即可。
2.2 合理分工
各个小组都要安排一名发言人、记录员、组长,职位采用轮流制度。组长主要负责全体活动,而记录员主要记录任务的进展以及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意见等。发言人主要是代表小组进行发言,将小组完成的结果进行汇报。
2.3 认真策划
语言学习原本就有一定的难度,合作学习主要是为了能够降低难度,提高学生们的兴趣,而提高兴趣的最好方法就是合作学习内容要具备趣味性、可研究性。教师在设置合作任务时,要尽量的设置开放性的问题,这样学生能够各抒已见,更容易营造合作的氛围。英语教师不仅要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性的学习,同时也要花费精力认真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另外,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帮助,尤其是关键性环节,这样学生更容易记住。
2.4 组织实施
英语教学中,合作学习发展实施过程如下:学生独立学习;合作小组讨论学习;讨论结束,全班进行交流;错误的思想得到修正;学习到新知识。这是合作学习的课堂安排,是一个循环的过程,需要不断的提高与更新。
2.5 客观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把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评价的最终目标。
3.1 在预习新课中的运用
预习是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要提前把预习的内容及要求告诉学生,让小组成员根据要求查阅生词和预习对话、课文、语法要点。各小组要把组内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然后把记录结果交给教师,以便教师在课堂上有针对性地重点解决这些问题。
3.2 在词汇、听写和背诵教学中的运用
词汇是语言的三大要素。学生要学好英语,必须记忆大量的词汇和背诵一定的句子、课文,教师要每天及时落实学生的记忆情况。由于现在班容量大和教师每天要批改大量书面作业,教师一般没有太多时间落实到每位学生。这时,小组合作学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每天听写后,先给小组长批改,然后小组长交叉批改。对于成绩不太好的学生,课后由组长重新听写,直到记熟为止。背诵先由小组长交叉检查,然后由组长检查组员。各组可以展开竞赛,检查情况最后由组长汇总。
3.3 在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口语教学必须进行直接交流,因此更依赖集体行为。小组间可以合作准备课前的自由对话。教师先提出主题,合作小组在组员个人准备的基础上进行集体加工,然后在课堂上推选代表演讲。课堂上常用的会话练习也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学完一段对话或一个小话题后,要求模仿自编新的对话。这时,小组成员进行角色分配,努力演好自己的角色。最后,教师和全体学生选出最佳表演小组,对表演好的小组给予肯定,对表演有欠缺的小组帮助和鼓励。这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讲英语的积极性。
3.4 在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独立预习课文,寻找课文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然后教师设计一些语言点问题、整体理解性问题、趣味思考性问题等,合作小组展开讨论,每个成员自由发表意见,记录员记录下答案;最后每组派一名发言人公布答案,由全班学生选出问题的最佳答案。教师鼓励合作小组多提一些开放性问题,供全班学生一起讨论,最后再组织学生认真阅读。这样,就会做到思路更清晰、观点更明确,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符合国家教育课程改革目标。因为合作性学习,实际上就是能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而教师则是由讲述者变为引导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过,现如今,合作学习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还有待完善,英语教师的素质也需要进一步的提高,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英语合作学习法的作用。
【合作学习法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教育论文是对教育教学经验或观点的认识,要写好教育论文,一要对教育教学有深刻的认识,也就是说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二要大量阅读质量高的教育教学文章,借鉴他们的优点,三要有好的文笔,此外你的观点要新颖,如果写别人十几年前就已经发表的东西,肯定没有刊物会看中。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化因素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语言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学习语言,首先需学习这种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抛开对文化的理解和渗透,简单地学习一种语言,无异是缘木求鱼。我们学习语文,始终是处于中华文化背景之下进行的,学习别的国家的语言,也应参考相应的文化因素,英语的教学,对老师而言,首先应引导学生了解相应的英美文化,从源头上找到学习英语的钥匙。不论是普通高校,还是高职院校,在英语课程的教学中,都应遵循这一原则。对高职院校而言,英语课程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能充分应用这门语言,进而提升他们的职业竞争力,英语的学习和应用,前提就是熟悉英美文化背景,教师应积极把英美文化因素引导到教学之中,创设相应的文化环境,为英语教学提供必要的帮助。
现阶段,我国众多高职院校英语课程的教学,基本上是与相应的文化背景相割裂的,教师迫于一些现实情况,不得已开展照本宣科的教学,学生对英美文化背景也不了解,这种现状严重影响了英语课程的教学效果。
1.1 教师难以利用文化因素
作为专业人才,英语教师一般都对英美文化很熟悉,也知道文化因素对于英语教学的重要性,但迫于一些政策和教学压力,他们难以充分利用文化因素。学校规定了一系列的教学任务,学生必须通过相关的考试、取得证书,才能顺利毕业,迫不得已,教师只好重在课文、语法、句型、段落、单词的讲解,告诉学生考试技巧,为了考试而教学,学生只学习了应对考试的办法,英语的应用能力并没提升。
1.2 学生不熟悉英语文化环境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前期的英语学习都是接受的应试教育,加上这些学生的成绩普遍都不太好,对英语背后的文化环境更是陌生,这就使得他们按照中国的文化习俗跟外教教师打招呼,产生了一些贻笑大方的例子。比如,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喜欢说“您吃了吗”,一些学生也喜欢用“Did you have supper”之类的话来问候教师,殊不知外国人喜欢用询问天气来打招呼;外国教师尤其是女性教师,最反感询问年龄、婚姻、收入之类的问题,但一些学生往往就直接问,“老师,咱们学校每年给您发多少工资啊,您这么远来到中国”、“老师,您结婚了吗,有孩子了吗”,这样的问题,往往让外教教师无从回答。这种情况不仅仅是简单的礼貌问题,折射出来的是对西方文化的不熟悉。
语文的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文化背景,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学校而言,允许和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创新,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革新教学理念,切实明白文化因素的重要性。
2.1 文化因素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西方文化知识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对这群求知欲旺盛的学生而言,不仅仅应该是学会如何考试,而是感知一种文化,通过英语的学习来开拓视野,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和认同西方文化,抛出一些民族偏见和文化误差,使学生通过正规的教育途径,而不是简单通过一些比如观看影片、NBA比赛、五大联赛等等方式来看待西方,让学生知道西方社会不应该只有暴力和冲突,更有很多可以被我们所利用的文化因素,比如热情、高雅、友善、博爱等等。通过英语的学习,在帮助学生加强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的基础上,提升我国民族素质。
2.2 文化因素有助于学生学会对外交流的本领
高职院校应培养应用性、实用性的毕业生,这些学生通过三年的系统学习,走上社会就能胜任岗位要求,能独立开展一些业务和工作。现阶段我国社会对外交流的活动越来越多,企业需要众多具备外贸业务能力的毕业生,高职院校内,只有把文化因素引入到英语教学之中,才会让学生学会对外交流的技能和本领。在学校内,学生可以犯一些常识性的文化交流错误,外国教师可以理解,但工作中就必须充分了解西方文化的习俗和环境,突破交流障碍。故此,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不论是公共课程还是专业课程,都不能抛开相关文化因素,而是让学生加深对西方文化的学习和了解,培养出合格的外贸人才。
2.3 文化因素可以帮助学生熟悉西方文化行为
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通过相关的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英美人士通常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会说些什么及做些什么,而且要意识到在哪些方面他们自身的文化影响着他们自己的言行,如衣着、手势、姿态、脸部表情及动作、身体接触、讲话人之间的距离、讲话的音量、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等,提高对受不同文化影响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意识及敏感性,深入了解那些行为的含义,最终让学生熟悉一些得体的西方文化礼仪,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避免犯一些常识性的错误,提升外贸业务的成功率。
高职院校主要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英语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交流工具,在对外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的现代社会,对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人才更为渴求。这种趋势就使得我国高职院校应切实更新英语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授课的主动权完全交给教师,鼓励教师实施文化教学。
3.1 教师加强西方文化知识的讲解与传授
高职院校中,英语授课教师可以通过书籍、图片、影音资料的收集、整理与讨论等,使学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的同时,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一些直观的感性认识,从而熟悉最能代表某一文化的形象和标志。如该文化中的政治制度、知名人士、建筑艺术及风光特色等,同时将它与自身文化中的相应内容进行对比,增强对英美文化及自身文化的理解。
3.2 教师可以展示西方产品的文化内涵
高职院校中,英语授课教师还可以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收集一些具有文化特色的实物,如纪念品、日常生活用品、卡通形象、英美货币、照片、英美报刊、诗歌作品、邮票等开展活动,让学生在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同时,给他们提供一个绝好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参加语言学习活动,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通过交流和感受来加强英语的学习,达到能熟练应用的目的。
3.3 教师可以创设西方文化环境
高职院校中,英语授课教师可以把模拟西方文化环境,作为教学的辅助场合。教师可以在学校内模拟设立英语小社区环境。这种环境可以分成不同的板块,如机场入境-酒店入住-商务谈判-休闲购物-休闲旅游等等环节,让学生在休闲娱乐的氛围中获得英语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创建西方文化环境使得学生能在纯粹的英语文化环境氛围中进行英语听说实践,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实现高职生英语学习的目的。
总之,文化因素对高职院校的英语教学有着直接的帮助和贡献,可以让学生深入了解异域文化的内涵。我国各高职院校应鼓励教师把文化因素引导到英语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克服文化障碍,提升英语的学习效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利用旅游资源进行英语教学,要求学生进行翻译和相关表演,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空间。课后学生会以他们自己为中心,根据相关语境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查找相关内容,去思考、探索、选择表达内容和表达方式,学生们各有所长,在自主互动中,互相取长补短,同学们在跟外宾交流的过程中思维碰撞,产生了大量的心得体会,这个过程就是学生自主学习英语能力逐渐提高的过程。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多模态教学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为教师授课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通过介绍多模态教学法的含义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意义,从大学英语听力教学、英语词汇教学两方面解析多模态教学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为丰富英语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多模态理念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基于多模 态教学理念,探讨了旅游英语课堂上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多模态课堂设计,其中包括文字与图片、文字与音频、文字与视频、文字与图表。
关键词:多模态 课堂设计 旅游英语教学
多模态教学是由New London Group(1996)提出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模态是可对比和对立的符号系统。单模态是只通过一种模态进行交际活动的现象,如说话、听录音、读书。前者为通过听觉模态,后者为通过视觉模态。多模态表达可以分解为同时表达意义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模态。笔者使用的教材为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朗文旅游英语》(初级、中级和高级),下面探讨的内容主要是结合该套教材,针对教材中的文字与非文字的搭配探究旅游英语教学中如何开展多模态课堂教学设计。
在外语教学中,教学的首选模态一般是口语话语,同时,为了增强效果,也同时选择黑板板书,或PPT上的图像、音频、视频、图表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运用PPT配合教师的讲解进行教学,这是一种典型的运用听觉、视觉两种模态进行教学,教学涉及到听音频文件、看视频动画、幻灯片出现伴随声音等多种模态的过程。张德禄指出,教学模态选择的总原则是:充分利用现代媒体技术,最大限度地充分表达讲话者的意义,取得最佳效果。
旅游英语教学应用性较强,主要教授对象是将来要走上旅游业各个工作岗位的大学生们。教师应针对旅游业各部门工作中对于英语能力的不同要求,结合所要讲授的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模态,有效地进行多模态的课堂设计。
(一)文字与图片
一种模态表达基本的意义,另一种来更加具体和形象地重现这种意义,目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材中文字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图片比文字更加直观,能够在视觉上直接吸引读者的眼球,可以快速传递信息,它与文字共同构成语篇意义。在旅游英语这套教材中,每一个单元都配有一些彩色图片,有真实照片、简笔画、漫画、地图等等,这些图片不仅仅起到拓展视野和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还有助于建立语境,设法建立起相对真实的场景,对于有效把握课本重难点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Cruise Ships”(Unit 6初级)中,开篇配有一幅水上航行着的巡游船外景照片,简洁明了,这很容易让学生联想到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与巡游船有关的工作和相关英语表达,然后设计讨论并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加以练习口语。而当具体学习巡游船内部设施的英语表达时,连续配上了三幅船舱内细节照片,设施上带有数字编号(1~10),另外给出相应的10个英文单词或短语,此时教师以竞赛的形式激发学生主动去找具体设施所使用的英文表达方式。这样有效利用图片与文本向结合的多模态教学课堂设计更为理想,学生也会更容易接受。
(二)文字与音频
英语教学中,教师一直以来就重视课堂上学生的听觉输入,从过去无放音条件到有录音机、多媒体设备播放。这是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教学模态设计。播放音频的听觉模态教学,结合到教师的话语讲解和阅读教材文字,使学生。旅游英语课堂设计中,教师应合理运用音频创设语言环境,使学生聆听地道的英语资料,模仿纯正的英语语音语调。在“Table for Two”(Unit3初级)中,教师讲解到餐馆投诉时,播放在餐馆的短对话听力音频,尽量还原真实场景。听的同时,教师让学生主要留意顾客和服务员对话的语音语调,体会发生账目不对时顾客的心情,学习服务员应急做出合理的反应。另外,教师还可以设计餐馆其他投诉现象的语言任务,结合教材中给出的文字描述,激发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必要时给出相应的语音方面指导和会话策略等建议。
(三)文字与视频
不同的模态教学用于吸引学生不同的感官,有声的和无声的视频展示,对于学生的视觉影响很大。视觉模态使听觉模态得到的信息更加清晰和准确,再者补充、弥补听觉模态所缺失的,没有传达清楚的,或者听话者没有完全接受的信息。旅游英语教材中只提供音频资料,但在课堂设计中教师可以剪辑涉及飞机、轮船、餐馆和酒店等服务的英语视频资料,让学生在多种语境当中习得地道的语言。
在“Enjoy your stay”(Unit 14中级)中,教师可以播放电影《诺丁山》中涉及到酒店前台服务的片段,让学生体会酒店服务语言的运用。此影片中不乏幽默资料,尤其是男顾客轻吻酒店前台男接待额头的片段,学生大笑后精神抖擞,此时教师顺势提示学生复习关于前台登记入住、结账退房的基本英语表达。再如,电影《恋爱假期》中,出现飞机登机、租车服务和餐饮的场景较多,教师都可以截取此影片并有效利用到旅游英语课堂教学中。在电影选择时,教师应推荐发音标准清晰的电影,这样有利于学生完善语音面貌,从而提高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师可以建议学生课下看电影时留心旅游英语的使用,看一部电影后摘取并学习一些地道表达方式,并坚持学以致用。
(四)文字与图表
一种模态表达比较抽象、概括、偏僻、难度特别大、深奥道理或者结论等,用另一种模态来提供其实例、说明、关系等使理解更加容易。目的是避免模糊和不定性理解。图表一般是介绍抽象的说明和议论性的文字,对解释语篇具有很大的帮助。同理,教师在旅游英语教学中运用恰当,图表就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文字内容。在“Careers in Tourism”(Unit 1中级)中,阅读部分有四则工作广告,如果按部就班地阅读文字内容,内容混在一起,可能既费时又不太清晰每则广告提供给求职者的具体信息。此时,教师列出一个图表作为阅读提示,让学生填写表格中缺少的信息,效果就完全不同了。
学生可以有目的地阅读工作的技能要求、职责说明和薪金待遇的相关文字描述,这样既抓住了阅读重点,又提高了阅读速度和质量。
以上所分析的多模态教学设计,非文字内容既可以是教材中提供的,如图片、音频等,也可以是教师根据教学课程设计需要,借助网络或其他方式增添的非文字或文字内容,以帮助实现设定的教学目标。多模态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知识,如图片、音频、视频、图表等,比单模态教学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合理利用多模态课堂设计目的是让旅游英语课堂实用高效,学生能够在主动参与学习中学到有用的英语知识。但教 师也要注意多模态教学设计的恰当使用,不能太过分地追求多模态而使课堂失控或学生感觉学不到东西,应该合理地进行多模态旅游英语课堂设计,力争达到较高的学习效率。所以,该套教材课堂设计的主要原则,就是使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虽然旅游英语课堂不是真实的旅游交际环境,但多媒体技术和恰当的多模态教学设计,可以为其提供尽可能真实的语境,使其达到接近最佳效果。
多模态理念在旅游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倡导体验参与”是初中英语新课程改革下提出来的,也是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高效英语课堂的重要方面。而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就是要让学生在体验和感受中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同时,也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英语短语就像汉字词组一样,很多,而且很难意义识别,尤其是英语并不是我们的母语,应用的空间也有限。所以,将短语学习放置在情境当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对比中进行区分,这样不仅能够打破传统课堂的沉闷,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还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例如,在学习“turn”的相关短语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学过或者是见过的turn短语,eg:turn off、in turn、turn out等等,然后,将这些短语放置到语境中进行记忆,比如,She forgot to turn off(关掉) the tap, so there was water all over the floor.这样的语境创设不仅能够加强学生的区分,而且,对高质量的英语课堂的实现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解题效率的提高。
句型是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关键。因此,在素质教育下,为了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我们可以将相关的句型放置在对话情境当中,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掌握基本的知识,从而提高能力。
例如,A: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your free time?
B:At the moment,I’m spending much of my free time learning German.I also enjoy playing the piano.
在该情境中,我们要教会学生运用“What do you usually do in your free time?”句型,并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自主交流。熟悉的情境对话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句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总之,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将情景教学法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学生在高效的英语课堂中全面提高自身的英语素养,同时,也为高效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出相应的贡献。
蒋援琴。情境教学法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读写算,2011(49)。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英语课堂上的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教师只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去体验,学会 与人合作交流,多听、多说、多练,才能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把握其实际运用的规律。合作教学法正是体现了这一点 :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密切配合,在和谐、愉快的情景中实现教与学的共振,形成一种新的教学双边关 系的教学模式。它要求教师善于引导、敢于创新、教学方法灵活多变;要求学生善于思考、积极参与、勇于自我创造 。它是直接经验习得和间接经验学得完整而又有机融合的教学过程。它以英语主动学习理论为依据,遵循学生心理发 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促进学生英语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培养学生为交际而运用英语的能力,推进素质教育在课 堂教学中的实施。
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能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观察自己的课堂行为,评估自己的教学效果,并在教学实践中 形成自己的理念,是提高教学效果的最佳方法和途径之一。合作教学法中的大单元教学和纲要图表教学法,就是在教 学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对英语教学非常实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对于计算机的应用,结合网络的实现,计算机的应用体现的更加全面。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的网络化。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网络技术是当前的热点研究的客体,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也是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中的网络技术能够更好地为计算机专业进行服务,其有助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本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所以,需要加强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网络技术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
1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络技术教学概述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专业,其能够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入更多旺盛的生命力。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操作型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也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学科,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的专业人才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是包括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其需要实现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网络技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工作和交流,最常见如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通信、信息收集等。
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在高校中开展相对比较晚,其发展的历程比较短,发展比较缓慢,因此需要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且,一些高校的设备条件也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很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难以体现出课程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网络技术相关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技能水平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其中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改善,然而,其中还是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一,培养学生的软件和硬件能力为主的培训目标强调单一,很少涉及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经济管理能力,这其中没有指定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没有建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学知识结构;第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特性,学生之间的区别很小,而且其培训模式比较单一;第三,课程体系设置采用的是学科专业对口的方式,其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缺乏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内容的教学;第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主要强调计算机工程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的单一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考虑到学科和课程之间相互进行渗透,教学的内容比较落后,这样就会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显然,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必须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且有效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一些比较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培训专业特点,采用创新的培养模式,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
3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的有效措施
根据计算机应用培训目标来进行分析,要使得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实现,就需要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来进行合理规划和实施。
3.1明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训目标
高校需要建立面向新时代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合理地划分比重,科学重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其业务知识和能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够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当中,使其能够做好计算机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等技术工作,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一定的效益。
3.2确定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
计算机应用专业也需要开设一下计算机辅助课程,培养学生能够制作三维动画和使用多媒体工具的能力,借助这些工具来处理计算机信息,并且还需要学会如何进行维护。还可以增设一些公共基础课程,这样能够有助于计算机教学的开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一些常用的三维动画、图形等课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
3.3构建优良的师资队伍
当然,对于专业能够良好地进行建设,优秀的师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安排教师进行计算机相关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为了达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这可以使得教师个人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还能够有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只有在经过了实际的培训与学习以后,教师才能够掌握教学的真正本质,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人才,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提高教学的专业水平,这样能够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4结论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络技术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高校需要认识到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结构,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等方法来促进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濮永仙.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的思考[J].福建电脑,2011,(3):17-19.
[2]孙守双.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的一些认识[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212-213.
[3]陈年华.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4,(5):16-17.
[4]贾娴.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9):169.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产业也随之日益膨胀,因此,计算机人才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培养市场和产业发展需要的计算机人才是高校不断探索的问题,也是构建科学的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文章主要根据社会发展的形式分析了计算机人才的大量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及实践,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计算机;培养模式;应用型人才
0引言
自从国家大力扶植计算机产业和新型产业之后,互联网+的概念深入人心,也带动了计算机网络工程行业迅速发展。国家大力提倡以信息技术产业为基础的信息化工程,不仅带动经济快速发展,也使计算机网络工程技术成为带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但目前计算机专业教育体制发展落后,很难培养出符合新型互联网思维的计算机人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互联网及计算机产业的发展。首先是各高校计算机体制注重理论,缺乏实践,导致学生的实践工作能力低下。其次学校的教学理念和知识落后,不能适应快速发展变化的行业变化,导致学生学习的知识不能直接应用,需要在工作中重新学习,大大浪费了社会资源。如何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专业计算机人才,完善高校计算机教育体制,提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实践能力已经成为我国高校教育面临的首要问题。
1信息化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要
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可以在科研教育领域从事教学研究工作、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工作,还可以从事专业的软件工程方面的工作。几乎每个企业都需要有专门的计算机专业的人进行相关的技术工作,以维护公司的正常运作。事实上目前我国大批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应届生都面临着找不到工作的窘境,归根结底就是我国当前计算机教育存在于与实践脱节的问题。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企事业单位也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都希望能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随着每年应届生进入就业大军,人才供给增多,就业市场的“供大于求”的现象日益严重。这大大增加了企业招聘选择空间,同时企业也对应聘者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给就业者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同一企业中不同部门的负责人所占立场不同,看待计算机人才的角度不同,就导致了他们对应聘者专业技能的要求不同。比如人力资源负责人看重应届毕业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比如编程实践能力等。然而IT项目负责人则对应届毕业生的知识结构要求更高,需要其整体计算机能力的提升,比如数据结构、算法知识等。尽管他们在对毕业生专业技能的侧重点上有所差异,但是他们共同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很高。面临此种形式计算机专业毕业应该在学校期间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或实习,将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大约57%的IT项目主管表示不会直接对新招聘进来的员工进行培训,而是直接工作,在工作中根据项目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以适应企业发展需要。新型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要求计算机毕业生具有极强的学习能力,在工作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知识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化社会。
2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1引入全新的教育理念,注重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现阶段,将打造出理论型计算机人才视作是其培养目标的院校不在少数,而这类培养方式,使得人才更多擅长于研究,因而对于国内初期发展阶段来说其实是相对适宜的,毕竟在那一时期内,计算机技术正需要理论发展来做基础支撑,理论尚未达到完备的程度,并且存在着发展速度不够快速的情况,那么倾向于理论培养自然会促进这一方面在国内的建设进程。然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计算机技术日益进步,并扩展到了更广的应用领域,那么对于应用方面的人才需求自然也就随之增长,相关企业寻求着有应用能力、可以胜任实务工作的人才,而这一需求又相对庞大,那么院校如果不改变其培养的倾向,还是选择以理论型作为主要的人才培养类型,就会令其无法迎合新的实践需求。因此作为院校,必须对过去的教育侧重点进行调整,同社会大环境在现阶段的发展情况、需求相协调,将市场作为导向,并侧重于培养人才的实践能力,主动研讨新型人才培养的优化方案。
2.2通过校企联手,打造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
关于专业课程的设计、学习,其目的无非是令学生能够进一步把握这一课程的内涵,并对专业涉及的技巧等进行熟练应用。而企业应用则更强调综合性,也就是要将各个相关专业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共同作用于实务工作。那么要想培养出这方面的能力,不妨用校企联手的方式,通过这一途径实现对以项目为主导的实践实习基地的打造。而这确实能够令学生更加熟悉实践内容,在进入企业后更容易掌握到操作性的技巧,并认识到相关应用需求的大致方向,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学以致用,并在这一过程中巩固其理论所学。
2.3打造高素质师资队伍,加强科学化教育管理
一方面我们需要重视起教师本身的专业化程度,除此以外我们也需要针对教师进行“双师型”培训,令其能够更快提升“双师型”能力,更好掌握业界走势。并且,关于教学形式、内容也都需要教师们进行探讨,并做出尝试,这也有助于其教学水平的提升。说到教育管理,我们必须认识到它作为贯彻培养方案手段的重要性,它所涉及到的内容有管理的组织机制、制度、队伍等方面内容,而针对教学以及学生两方面的管理,其实可以对整个院校培养人才的结果形成很大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常常是以直接的方式展现出来。而具体到专业应用型这一类型的人才培养,相关的管理制度大致上有双学位、完全学分以及主辅修三种制度类型,而配套的其他制度也很重要,比如学籍管理制度,对此不仅要在制订阶段下功夫,也需重视起具体执行的效果,另外还需就学生意识形态方面进行培养,帮助其形成更有益的理念,拥有更优良的精神品质。
3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在注重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因此,需根据时代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实践体系,改革教学实践模式。首先应根据时代发展的潮流,创新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对企业需求调研的基础上,修订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计划,需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科学研究及企业需要的内容,从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上满足学科发展和企业需求。强调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其次应强调能力培养,建立校企联合。高校需要紧跟市场方向,满足企业需求,利用企业资源,积极寻求校企联合。建立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际工程项目中培养实际应用能力,与此同时,还能树立起能够迎合社会和市场要求,发挥出实际价值的奋斗目标;形成这一基地,还能够为学生赢得更多的参与机会,令其能够投入到项目流程之中,包括需求定义、项目的设计开发测试运行以及后续维护等各个环节。最后应提高培养质量,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开展课外科技活动,成立课外科技活动研究小组;举办计算机组装大赛、程序设计大赛等。通过积极引进或开发Web课件,支持学生的学习,建立支持产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网络环境。
4结语
由于人才培养模式涉及的要素非常多,计算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是如此,不仅跨越复杂的理论教育和实践等领域,并且还会随着教育形式的改革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生改变。因此本文对当前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研究,希望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和改进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李丽萍,于延,盛琳阳.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0,12:49-52+65
[2]李德新,李虞斌.独立学院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3,03:111-113
[3]陈志泊,张海燕,王春玲等.以程序设计与软件开发能力为主的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15,07:94-98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如今,计算机应用技术与我们的生活已经是密不可分,而且计算机应用在各领域中也在不断扩展,各企事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对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计算机应用改革势在必行。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应用微项目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能力,促进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与技能。介绍了微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概念,微项目的设计原则并通过实例讲解了微项目的设计方法,同时给出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理论及实践教学流程。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教学法;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其教学目标是培训学生在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和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新的课程改革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由传输式变为体验式,教师要创造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景,灵活选择与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着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职业发展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提倡将课堂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1]。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很多教师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中采用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采用真实的案例,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项目教学周期长、项目任务冗繁、综合度大等不足往往导致教学效果不是非常理想。而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与此相应,学生更乐于接受简单、有趣、便捷、高效的学习方式,例如,微课程以其“短”“小”“精”的独特魅力吸引着学生,成为现代课程体系中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2]。文章结合项目教学法、微课程的优势,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核心知识点设计成真实情景的微项目,使学生在1~2个学时内完成项目作品,以实现高效课堂。
1微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表现在:目标指向的多重性;培训周期短,见效快;可控性好[3]。微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4]。目前,微项目教学法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可以从项目教学法的概念来理解微项目教学,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课程的核心知识点结合生活、学习、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设计微项目,以小组讨论、团队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掌握新知识、新技能。
2微项目的设计
2.1设计微项目的注意事项
以微项目法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进行教学,可以将“教、学、做”融为一个整体,让学生在完成一个个的任务中学习计算机新知识与掌握操作技能,微项目教学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在设计计算机基础微项目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微项目要具有趣味性:感兴趣的学习项目,能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设计计算机应用基础微项目时应该考虑学生的专业、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能主动参与进来。(2)微项目要体现课程目标:设计的微项目应紧紧围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具有针对性,一个微项目中可以只包含一个或几个小的知识点,但结构要完整,目的要明确。(3)微项目要具有实用性:微项目要具体、实用,最好设计与专业、生活息息相关的项目,或是最近发生的事件等。(4)微项目应该可行:微项目设计应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要求出发,选择短、小的题目,安排好计划学时,使学生能在规定的时间内通过自主和协作学习完成作品,使学习变得简单、高效,让学生有成就感。(5)设计的微项目具有选择性:对于每一个知识模块,应设计多个微项目,让学生有自主选择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选择,而不是强制性的指定,这样可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2.2设计微项目
高职院校一般要求学生学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后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根据新考纲要求,学生应掌握的内容分为6个部分: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Win7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Word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10、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考纲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面比较广,但是很多学校计划课时非常少,有的只有40课时,再加上学生生源有差异,因此学生学起来感到很吃力。因此不仅需要设计合适的微项目,还应为每一个微项目提供必要的素材。上机实验课是加深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的有效方法与途径,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及创造能力,应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六个部分的内容设计多个微项目,每一个微项目都应从实际问题出发,同时应根据学生的差异,设计有不同的微项目,涵盖课程的目标的内容,且对每个微项目应配有相关的学习指南及相关素材。
3微项目的实施
3.1理论课微项目教学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操作性非常强的课程,分理论和实验教学两个部分,高职院校是将整个课时各分一半。理论课主要以微项目为载体讲解新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们系统地了解与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制作微项目。(1)学生分组:第一次上课就向学生说明计算机基础课是采用微项目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将学生们分为多组,每组同学分工协作完成任务,同学之间友好相处,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每组成员数为3-4人,设定一个组长,每2周重新分组一次,好生、差生相搭配,以便更好地完成作业。(2)引入情景:计算机应用到了各个领域,生活或工作中情景非常多,教师根据教学目标精心挑选教学情景,以激起学生的兴趣与挑战欲望。(3)探究新知识与技能:从情景中发现新知识,讲解新知识点与操作方法、步骤,并提示注意事项。(4)展示微项目内容:从设计好的微项目库中挑选与教学进度相关的微项目,先对项目要求进行讲解,让学生进行10分钟的讨论。(5)小组交流、讨论:鼓励学生进行交流、讨论,从而发现、解决问题,学会操作要领,为实验课打好基础。(6)师生交互完成任务:教师是在多媒体教室完成理论课教学的,采用边问边答边操作的模式,师生共同完成微项目任务。因此,教师在制作微项目时,要将新知识、技能贯穿在其中,还要注意时间与进度,这对教师要求相对较高,要充分备课[5]。(7)扩展应用:理论时结束时,将实验课的微项目任务布置下去,要让学生小组根据兴趣去选择一个或多个微项目,或自定题目进行创新设计。
3.2实验课微项目教学
理论课上采用“边讲边练”的教学方式,学生基本掌握了所教内容和基本的操作,为了巩固加深所学知识和技能,上机实验是必须做的一个环节,也为学生巩固、创新知识提供时间和空间。(1)制定解决方案:上机前由组长组织成员讨论8分钟左右的时间,确定微项目的解决方案。(2)协作完成项目:小组成员每人都动手完成整个微项目,有问题各成员协商解决,或请教老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协作能力。(3)交流展示:各小组提交完成得最好作品进行展示,分享经验。(4)总结点评:首先各小组之间互相评价,然后老师对各组作品进行点评,从项目的完成质量、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改正,为完成下一个微项目做好准备。(5)反思改进:师生共同对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对微项目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构新知识。
3.3教学效果分析
我们对2014级新生选择6班的学生使用微项目教学,另选6个班采用常规教学方法。课程结束后,采用统一试卷,统一评分标准,对这12个班进行了测试,然后将笔试与上机考试成绩进行了平均,结果是实验班的平均成绩为86.4%,对比班的平均成绩为75.7%。实验结果显示,微项目教学效果明显,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了提升。更为重要的是微项目教学中将课本知识结合到实际中,锻炼了学生们的实践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4结束语
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应用微项目教学进行了分析、探讨,教学实践表明微项目教学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还能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这些能力的锻炼可以帮助学生快速融入社会,融入工作,能突出职业教育的实践性与职业性,符合目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方向。
参考文献
[1]刘云.浅析项目教学法在《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程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4(1):42-44.
[2]焦金金.项目学习模式下的微型课程设计研究[J].软件导刊,2010(12):4-6.
[3]王超.微项目学习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信息与电脑,2014(7):221-222.
[4]张静然.微课程之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11):19-21.
[5]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2(10):61-65.
摘要: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网络技术是当前的热点研究的客体,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也是社会所需求的。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中的网络技术能够更好地为计算机专业进行服务,其有助于培养专业的技术人员。本文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分析了计算机应用的重要性。所以,需要加强计算机应用教学专业网络技术的教学工作,提高教学的效率,为社会输送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型人才。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
1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络技术教学概述
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发展前景非常好的专业,其能够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注入更多旺盛的生命力。计算机的应用、技术和操作型的人才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类型也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计算机网络是在新的社会形势下发展十分迅速的一门学科,计算机的应用范围也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计算机应用的专业人才需要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其是包括计算机网络知识和操作技能。对于计算机网络教学,其需要实现的功能是非常强大的,需要让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基本的网络技术。一般来说,我们可以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利用计算机网络来进行工作和交流,最常见如发送和接收电子邮件、通信、信息收集等。
2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在高校中开展相对比较晚,其发展的历程比较短,发展比较缓慢,因此需要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技术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而且,一些高校的设备条件也是非常有限的,对于很多的课程设置都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难以体现出课程的专业化和技能化。对于计算机应用专业,和网络技术相关的课程开设的比较少,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技能水平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随着教学水平的不断进步,其中的一些问题得到了改善,然而,其中还是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第一,培养学生的软件和硬件能力为主的培训目标强调单一,很少涉及到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经济管理能力,这其中没有指定人才素质的培养要求,没有建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科学知识结构;第二,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缺乏特性,学生之间的区别很小,而且其培训模式比较单一;第三,课程体系设置采用的是学科专业对口的方式,其涉及的知识面比较窄,缺乏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的内容的教学;第四,在教学内容上,教师主要强调计算机工程和技术教育两个方面的单一内容,没有能够很好地考虑到学科和课程之间相互进行渗透,教学的内容比较落后,这样就会难以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显然,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必须根据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并且有效结合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改变一些比较传统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员培训专业特点,采用创新的培养模式,确定新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训模式。
3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的有效措施
根据计算机应用培训目标来进行分析,要使得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能够实现,就需要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师资队伍等方面来进行合理规划和实施。
3.1明确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培训目标
高校需要建立面向新时代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建立一套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将计算机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合理地划分比重,科学重组课程体系,深化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这样才能够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他们不仅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其业务知识和能力都需要达到一定的水平,掌握必要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够将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计算机应用与维护当中,使其能够做好计算机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等技术工作,为社会和企业创造一定的效益。
3.2确定科学的知识体系结构
计算机应用专业也需要开设一下计算机辅助课程,培养学生能够制作三维动画和使用多媒体工具的能力,借助这些工具来处理计算机信息,并且还需要学会如何进行维护。还可以增设一些公共基础课程,这样能够有助于计算机教学的开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一些常用的三维动画、图形等课程,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做出适当的调整。
3.3构建优良的师资队伍
当然,对于专业能够良好地进行建设,优秀的师资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实际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安排教师进行计算机相关专业技能的定期培训,为了达到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这可以使得教师个人的能力能够得到提升,还能够有效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表明,只有在经过了实际的培训与学习以后,教师才能够掌握教学的真正本质,并且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校还可以积极引进计算机专业的专业人才,用他们的专业技能来提高教学的专业水平,这样能够使得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
4结论
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网络技术教学是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性人才。高校需要认识到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在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中,可以采用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课程结构,构建良好的师资队伍等方法来促进高校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濮永仙.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实践教学的思考[J].福建电脑,2011,(3):17-19.
[2]孙守双.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网络技术教学的一些认识[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1,(10):212-213.
[3]陈年华.基于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的问题及对策[J].网友世界,2014,(5):16-17.
[4]贾娴.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9):169.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应用技术对于促进这些行业的快速发展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计算机基础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项基础内容,要能非常熟悉心地掌握并操作计算机,已成为现代都市人生活的必备条件之一。而目前高校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新形势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措施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问题;教学改革
一、引言
计算机作为现代化生活必需的一种通用工具,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上已广泛使用,与此同时,社会上的各种企业对高校毕业生的计算机的实际动手能力也越来越高,学会使用计算机已成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而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程教学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因此研究与探索新形势下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因而为了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提高学生与自己本专业的知识结构相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从而不断地提高大学生在信息化社会中的竞争能力,是一个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础不同,大部分学生以应试为主
目前计算机等级一、二级证书仍然是许多高校作为发放毕业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社会上一些企事业单位也把计算机等级证书作为选拔录用人才的硬件条件之一,这样必然会导致一部分在校学对学习计算机的目的盲目地变成了应付计算机等级考试,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学生,他们只是一味地操作和考试内容密切相关的知识,或者经常都是根据往年的考试习题库反复地做进行大量的重复操作练习,很多内容并没有完全真正地理解。因而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在他们毕业后的实际工作中,仍然是连最最基本的计算机操作都不懂,都要重新再去摸索、学习,如果学生不能把在学校学到的操作技巧灵活地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那么即使他们拥有了计算机等级证书,其实也是没有多大的意义。这些说明了目前高校对计算机的基础教育还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社会的需求。
(二)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比较单一
在高校中,这门课程的教学方式大都是采用结合多媒体的理论授课和机房上机操作实践相结合。近年来,教师们课堂上都是采用PPT来演示课堂教学,但也还只是处在"演示"阶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并且在理论授课过程或上机实践中,有些教师也是一味地追求考试的及格率,而学生为了能拿到计算机等级证书,也只能是按部就班,使得教学只能围绕着考试转,虽然学生的过级率不低,学生的计算机成绩也很高,但学生实际的计算机水平却不高,一到毕业的时候,大家对毕业论文的基本格式设置或者是做份求职简历都头大,这种教学方式其实根本无法满足他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学生的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也不会得到相应地提高。
(三)教学效果评价方式
目前大多高校仍是采用省里统一的无纸化考试系统,由于考试系统本身也会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只采用这种考核方式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水平,不能培养出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也不能培养出学生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
(一)既要以考证为中心,又要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变为"探究性"学习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能主动得去获取、应用知识并能够解决实际学习问题的活动,重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我们可以借鉴最新的现代教育理论研究来指导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来讲授知识点,让学生在以后的专业课程中能学以致用,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来获得更多的知识,并且在探究性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地完善知识体系结构。
(二)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从不同的方面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的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案例教学法,能比较好地发挥学生们的创新能力。案例教学在实际地教学过程中不是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点的讲解,而要从实际的例子入手,在讲解的过程中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点结合进去。当然在案例教学中,案例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案例要选择的合理,才能极大地发挥出案例教学的作用。通过收集大量的教学经验,分析认为案例的选择有以下几个条件:1.要密切地围绕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能让学生快速地掌握基本知识,并能及时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2.最好要来源于实际生活,让学生们能在实际生活中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并能达到积极主动的参与的学习效果。3.要有针对性,每学期末教师就要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来选择相应教学案例。4.所选的案例最好是要经过一定的思考、查阅才能找到的。因而我们教师在设计案例时,要仔细不断地推敲不同专业的知识点,为学生构造适合他们本专业的案例,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案例来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任务驱动法,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协作精神。任务驱动法是以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方式。它是通过几项任务,通过教师的引导,并在学生们强烈的求知欲望的驱动下,积极主动地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为了提高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教师可通过布置具体的任务,灵活地将学习的知识点隐含在每一个任务当中,学生为了完成任务就会通过各种途径、方法去完成,将会对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最好能鼓励大家能互相合作,一同来完成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突出专业特点,注重计算机基础教学与专业知识的整合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来设计不同的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各个非计算机专业都会有符合他们专业要求的计算机课程内容,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利用这种教学模式,不仅能克服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把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同等对待的弊端,还能让不同的专业班级有着不同的教学内容,极大地将计算机基础教学和他们的专业课程能更好地有机结合在一起。
(四)要搭建一个交互式教学交流平台,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要搭建一个适合学生学习的网络平台,让学生能从被动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或者兴趣选择不同的内容来学习,可以与同学、教师共同探讨学习生活问题,逐步创建并形成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可形成多方面的交流、合作和学习的气氛。
(五)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当前省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等级考核仍是以省里上机考试成绩作为学生这门课的最终成绩,这样教师为了学生的通过率,只能一味地应试教育,而学生也为了能够顺利地拿到等级证书也一味地死记硬背。因而为了进一步提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和促进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当前计算机的教学考核手段的改革也是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的期末成绩不再是由省统考的上机考试最终的成绩来决定计算机等级证书,能由上机成绩、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三者间进行有机结合,其中笔试成绩侧重于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上机成绩则以省考的统一成绩为主,平时成绩是平常对学生的要求,比如出勤率、课堂的学习主动性及课后下达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来综合评定。这样可以大大地激励学生们进行大胆地创新和追求较全面的知识。
四、结束语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工具,对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思维方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我们需要进一步地深化教学改革,建立科学的课程体系,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们毕业走上社会后能很快地适应社会的工作需要。总之,通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改革,不仅能有效地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拓展并增强教师的知识面,也能激发学生们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全面地提高学生们计算机的实际应用、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陈芝芬.《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科技信息,2010(33):194-195.
[2]李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体系改革研究[J].考试周刊,2009(1).
[3]曹文梁,王科欣.案例教学法在数据库教学中的应用[J].软件工程师,2011(5).
[4]普运伟,耿植林,陈榕,李彤.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及课程改革思路[J].计算机教育,20013(11):13-18.
摘要: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上好计算机应用型课程?这是每个计算机老师应该关注的事情.本文介绍了问题驱动教学方法: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分析问题.经过对该方法的实践探讨,证实此教法可以强化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掌握情况,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适应目前大部分高校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的学习.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问题驱动;教学方法
计算机的课程分为理论型和应用型的,理论型的课程一般理论型比较强,适合传统的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原理分析;而应用型的课程的理论相对较少,实践内容更多,需要手动操作的部分也多.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要求学生的动手能力越来越强,因此计算机应用型的课程也越来越多,可是由于计算机硬件资源并不能满足学生所有的课程都可以在机房进行.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在讲台上讲课,学生在下面听课的方式越来越适应目前的教学情况.当前的学生,特别是三本院校的学生很多同学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并不能有效的利用课堂,很多时候是教师在讲台讲课,学生在下面拿着手机玩游戏,看小说或者做其他和课程无关的事情,导致课堂教学效果很差.这是由于一方面学生不能自觉的将注意力集中到课程,另一方面由于课程实践性比较强,此类课程的教材比较容易理解,学生在掌握了一定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可以以自学为主,但是看似简单的事情,往往导致眼高手低,长此以往,结果学生什么也没有掌握.在发现这些问题之后,通过改变教学方式,采用问题驱动自学的方法,发现大部分同学对课堂的利用率得到了很大提高,同时加强了对课程的掌握情况,自学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下面以ACCESS课程为例,对该教学方法进行探讨.
1实施
问题驱动学习,主要是提倡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进行预习,然后对问题进行操作,教师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讲评,并且对其中的错误及其原因做出讲解,并提醒学生注意,这样学生学生对就会对知识加强印象,以后做题的时候就会尽量避免出现类似的错误.下面以ACCESS课程中报表这一章节的内容作为例子进行教学方法的探讨.
1.1教师提问
教师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一下整章知识的简介,告诉学生报表这这一章节主要的任务是什么,应该学习哪些内容,接着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比如报表这一章,前两节的内容是关于报表基本知识的介绍,包括报表的功能,报表的组成,报表的种类,报表的视图,以及如何创建报表.那么我们就可以结合这些内容提出综合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要包含这些内容,使得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学习掌握这两节的知识.问题如下:(1)采用自动创建报表的方式,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纵栏式报表.(2)利用报表向导,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表格式报表,并且要求以专业为分组依据进行分组.(3)以学生表为数据源,以柱形图显示出男女生人数的比例情况.(4)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制作条形码标签,其中学号以标签形式打印显示.(5)在设计视图中,以学生表为数据源,创建表格式报表.通过这些问题的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五种创建报表的方法,并且学生可以认识报表的种类,如何采用合适的创建报表的方法创建不同种类的报表.在问题2中,通过分组,可以完整的认识报表的组成,创建好报表之后直接进入报表的打印视图,而要修改报表的话需要在设计视图中完成,这样学生也就掌握了报表的视图的用处.在这个环节中,如果教师在前一节课的结束时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外进行学习的话,效果就更好,可以节约课程的时间,课程开始时直接进入第二个环节,大大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1.2学生回答
在此环节中,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者进行回答问题,在找学生进行回答问题的时候,要提前对学生有所了解,哪些学生基础好,哪些学生比较差,根据题目的难度,分别找相应的学生回答,这样通过学生的做题情况,可以了解大部分学生的掌握程度.然后教师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做题熟练程度和学生做题的操作过程,在哪一步越到问题,是否能解决,或者出现错误的时候,是什么原因引起的,这样在下一个环节中就可以进行分析讲解,并且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引导.
1.3教师讲解
在教师讲解这一环节,要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来重点讲解学生可能会遇到的问题,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犯什么样的错误,怎么样避免这样的错误,如何进行修改.另外根据不同程度学生的掌握情况,分析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要做到统筹兼顾,不仅让大部分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让基础好的学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可以达到自己分析解决问题或者是自己能够提出问题的程度.对于基础比较差的学生,要达到对基本知识的掌握.
2效果分析
通过本学期对access课程的教学方法改变之后,发现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可以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加强了合作关系.在最后的考核中,直接给学生一个实际的问题,例如医院病床管理系统的开发.从需求分析,实体之间的关系,数据表的建立,需要的查询,建立窗体,打印报表等,所有问题的解决均有学生自己完成,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根据实际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问题,进行分析,彼此之间进行讨论,验证,把自己同时作为客户和开发者来考虑.
3教法评论
从教学效果我们可以看到计算机应用型课程中问题驱动学习的教学方法不仅使学生掌握了该课程的内容,而且提高了学生自学能力,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可以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对相同的知识也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相对于普通的讲授方法,此方法显得更加的灵活,不同层次的学生也可以获得不同的学习效果,杜绝了学生喂养式的学习习惯.当然,不同的课程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关于原理性的内容,教师应该主动进行讲解,使得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而对于应用性比较强的内容,应该采用问题驱动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理解掌握.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如今的计算机已经成为当代人们生活中被广泛使用的必需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科技和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逐渐扩展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尤其在教学方面,创新的计算机应用一方面了方便了我国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计算机应用使得学生和教师的接触和交流变得频繁化以及高效化,改变了老师教学的教育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逐渐多元化,解决了很多教学中的问题,对教学乃至我国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以多媒体技术、网络在线技术以及移动互联网技术等为研究出发点,主要将其以他们为代表的技术在我国教学中的应用,对我国教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应用;多媒体技术
1计算机应用在教学应用的意义
计算机应用对教学应用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使其由传统的单人教学模式,转变为多多人教学模式及单人与多人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教学的效率,进一步推动了我国整体教育的进步;另一方面是多媒体教学软件的实施及在线教育等应用使得教育逐渐摆脱地域限制,逐渐走向“随时随地教学,碎片化学习”的教学模式。
2计算机应用在教学中的应用
计算机应用在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技术在辅助教育方面的应用、计算机在线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以及以App为代表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我国教学中的应用。
2.1多媒体技术教育教学中应用
多媒体技术是目前教学中常见的一种技术,极大地提高了我国教学的效率。百度百科对多媒体技术的解释:多媒体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对文字、数据、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媒体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管理,使用户可以通过多种感官与计算机进行实时信息交互技术,又称为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我们可对其进一步延伸,多媒体技术存在我国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学生提交课程作业,教师批改作业,教师学生互动以及教师和学生打印课表等方面,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
2.2在线教育在教育中的应用
在线教育是近年来一个比较火的词语,在线教育网站层出不穷,计算机技术在在线教育中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教学工作的局限性,不再需要学校、教室和专门的老师,只靠一台电脑便能根据自己的时间和能力,随时进入学习状态,大大地节省了课程学习的开支。计算机对素材库的管理也方便了学习者对资源的共享和使用,影音视频的下载和播放是原景重现,全国各地老师的教学全过程都可以进行视频播放,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选择和再次学习。总的来说,一台电脑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技术的应用给予了学生无负担的更多学习机会。
2.3教育App在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移动互联网发展比较迅速,尤其以APP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产品,逐渐渗透到我们生活各个方面,譬如,外卖我们会选择美团或者大众点评;旅游我们会选择阿里去啊、途牛网;支付我们会选择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购物我们会选择天猫、唯品会等购物网站,同样,移动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提高了我国教育的效率,在移动互联网方面,像教育宝APP,学吗APP及一系列学习的微信公众号极大增强了学习效率,并提供了更加全面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教育类APP选课、预约听课,遇见导师及视听其他老师的课程,所以说,教育APP对我国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意义。
3计算机应用在教学应用中的问题
计算机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涉及的教育范围越来越广泛,但因为具体的科目和研究方向不同,在选择计算机作为辅助教育工具时,应根据教学类别的自身特色结合计算机技术使用,而不应该采用普遍使用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程序本身不具备这种因地制宜的能力,这需要通过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创造性思维,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制定出适合本身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辅助教程,实现以人为本。计算机的辅助作用应当是方便教育工作者的一种教学手段,方便教育者更好的表达和讲解知识。只有实现计算机辅助与老师教学完美的结合才能对教育成果的提高起到真正的效果。计算机技术在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增加了教师教学的成本支出
随着教学的多样化,教师将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准备课件和教学内容,教学的多样化,使教师不得不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学习相关的知识,这无疑增加教师的时间成本。
3.2增加了学生的学习成本
多媒体及在线教育的应用,方便了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使得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不仅扩大了教师与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同时也合理地运用各种教育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为优化教育软件资源配置提供了可行的环境。课堂内容增多,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同学们抓不住课堂的重点,顾此失彼。网络上除了有大量有用的信息,也充斥着大量有害的信息,对青少年学生产生负面影响。
3.3智能化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
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智能化一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的效率和学生学习知识可行性,教师可通过网络技术随时随地教课,学生也可以通过碎片化学习,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知识储备,然而,过于智能化反而影响学生的学习和教师教学,传统教育是一对多教学方式,教师可在教师提问,发散学生思维能力,计算机技术应用尽管提升了教育效率,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和教师线下交流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3.4课堂口头表达能力下降
教师多是对多媒体照本宣科,充当解说员的角色,语言表达缺乏艺术性。
4解决问题的策略
改进教学手段、方法,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为了配合课程体系结构的持续调整和课程内涵向能力本位和双证教学思想的转变,教学手段的改进、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其中不能忽视的环节。结合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完善教学大纲:使得教学大纲,尤其是实践教学大纲、实训指导真正地与能力本位的教学思路相一致。全面推行“问题式”教学法:现代教育思想强调以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首先是发现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起点,所以“问题式”教学法是许多现代教育家所提倡、推崇的教学方法。“问题式”教学法的正确使用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强化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自始至终都围绕问题而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自觉思考、主动探索,引导学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光是“听”和“读”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对实践的教学和管理。
5结语
计算机应用教学极大提升了教育方面效率,不过,正是因为提升了教师教学的效率,在另一方面反而影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基于这一点,建议教师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将主要经历放在如何创造性地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学习能力,这样才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的优势,降低计算机技术应用对教学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1]陈彦杰,何玉新.多媒体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J].松辽学刊,2001(1).
[2]张步群,柳传长.浅谈多媒体与多媒体技术[J].巢湖学院学报,2002(3).
[3]吴笑萍,蔡景清.浅谈多媒体技术[J].景德镇高专学报,2004(2).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和运行中,且呈现迅猛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信息管理的开发和创新建设成为信息资源延伸发展的重要指标,为社会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创造了重要的先决条件。在此大环境背景下,计算机技术与信息管理相互融合,可发挥计算机技术及信息管理的应用优势,推动双向创新和发展,不仅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经途径,也是信息管理发展的必经之路。在实际应用中,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各项工作提供有力保障,促使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信息管理为内部的稳固发展创造必要条件。本文选取以某高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建筑为出发点,对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整合的实际意义和价值进行探究,并从中获取丰富的管理和应用经验,以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及信息管理的有效融合。
关键字: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整合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以某高校为例,该高校下设21个专业,其中包含45个专业,高校教师共1235名,其中,管理层人员共计135名,信息管理技术人员278名。每位员工的计算机配置情况如下:操作系统为Windows7旗舰版64位,区域设置为中文简体,系统制造商为MSI,系统型号为MS-7871,处理器为Intel(R)PentiumCPUG3240@3.10GHz(2CPUs),~3.1GHz,内存为4G,芯片类型为Intel(R)HDGraphicsFamily。
1.2方法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融为一体,为各行各业提供更加安全、便捷的工作方向及管理服务。在现阶段,若想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有效融合,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增强信息管理观念。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网络化全面发展的社会,信息技术也无处不在,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各领域间的竞争机制愈发激烈。若想在竞争激烈、发展迅猛的社会中拥有一席之地,高校则需要努力提升自身的管理水平,获得有效、准确的信息资源,同时,也需要充分认识到信息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发挥信息管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优势,实现技术融合和创新。针对此种情况,高校需要提升自身的管理观念和管理意识,对信息管理形成正确、科学的理解。同时,相关管理人员和部门领导者需要主动了解部门工作的相关事项,强化自身对信息管理的认同感和理解力。管理人员需要立足于高校的实际需求及发展的既定目标,逐步增加信息管理的资金投入,切实保障中信息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落实。其次,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若想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充分有效融合,需要以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为基础,充分发挥计算机自身设备的便利性和便捷性,提升计算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此外,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高校信息管理中,需要信息技术人员掌握计算机中信息管理的应用方法,并在掌握熟练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只有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术和操作方法,方能确保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通常情况下,专业化、科学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仅包括网络技术、数据库,还包括多媒体技术等新型技术。这就要求信息管理者需要在实际应用中熟悉网络技术的使用方法,并在信息管理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优势,使网络管理体系更加高效、更加便捷,提高网络运行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同时,高校中的信息管理者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在数据库中适当增加相应的数据和信息资源,将常用的信息资源与必备的信息资源融合,并实现合理存储,便于后期查询和检索。通过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可提高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切实保障的信息管理质量。最后,提高信息管理质量。当计算机技术与信息资源实现融合和统一管理后,常出现大量的相似信息,这则造成信息资源的重复,影响高校内部信息资源的有效管理,降低工作效率。因此,高校的信息管理者需要对信息管理工作和信息资源进行全面有效管理,改进和优化数据库管理,充分建立一个完整的数据库,处理重复信息。同时,需要对数据库中的信息进行重新整合和管理,及时更新数据信息,切实提高信息管理质量。此外,信息管理者需要将计算机技术全面应用都按实际的管理工作中,并针对数据的具体差异选择针对性的处理标准,同时制定相应规定和目标,按照相关标准严格处理不同数据差异。信息管理者仍需要不断学习先进的管理和使用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管理技能和专业水平,使其适应信息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2结果
通过实现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一方面,可增强信息管理工作人员及信息管理者的管理观念和服务意识,实现多行业的信息管理和计算机管理,提升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有效整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信息管理体系、提高信息管理及服务质量,可实现信息管理系统的处理、更新和优化,解决数据库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断更新数据库中的信息内容,建立全面化、清晰化的数据信息管理体系。
3讨论
计算机技术具有较高的快捷性、便捷性,当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充分融合,可实现信息管理在技术上的巨大飞跃[1-2]。上述两种技术的有效整合对信息管理而言至关重要,一方面可提高信息管理的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可提高工作质量,实现信息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在我国,诸多高校在图书馆管理中引进计算机技术,不仅便于图书管理的快捷、准确分类,也便于学生查阅相关文献和资料。在科技日益发展的当今社会,信息管理者要不断更新知识、学习新知识,充分丰富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内容[3]。同时,相关管理人员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中的管理技巧,不断丰富信息管理内容,保障信息资源的准确性和便捷性。此外,信息管理人员要紧随时代潮流,不断创新计算机技术的管理方式,提高各行业工作效率,适应时代发展的新潮流。
参考文献
[1]马丽艳,崔琳.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思路刍议[J].河南科技,2014(08):314.
[2]滕华,朱维娜,陈世亮.试论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5(15):175.
[3]杨雪寒,焦玮.简述计算机应用技术在信息管理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月刊,2015(4):67-68.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在现代社会,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工具已经被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应用。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还给人们的思维方式带来了非常大的改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不仅是技工院校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其他各个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有效地奠定技校生的计算机能力基础。因此,本文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出发点,采用项目驱动的教学模式,以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项目化
随着我国IT产业升级换代的步伐不断加快,企业对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技工院校的毕业生必须具有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应具备一定的语言编程、网页设计、局域网组建与维护能力,这就给当前的技工院校的计算机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从最近几年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反馈中可以发现,不少学生由于计算机基础薄弱,直接影响到其在企业的上岗能力,更是影响到其后续的职业发展。因此,改进目前技工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已迫在眉睫。笔者学院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逐步确立了项目化教学的模式。通过考核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合格率,以及学生的就业上岗情况,我们发现项目化模式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均能得到极大的提升。
一、项目化教学模式
作为技工院校课程体系中重要一环的计算机基础教育,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中始终存在着一个“误区”,即技校生只要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即可,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一个完整的体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无法得到全面的发展。而项目化教学则是在充分掌握技校生的实际能力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结合不同专业对学生必需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每个项目均以实用为目的,理论部分简单明了,应用部分详细实用,这样就使得整个教学体系完整、结构清晰,教学双方可以根据各自的需求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教学,从而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采用项目化模式的现实意义
1.突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
技工院校由于其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使学生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应用技能成为其主要的教学目标。但受制于实际学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采用项目化教学模式,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学生掌握足够的应用技能。
2.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技校生学好计算机以及专业知识的关键因素。但不少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缺乏兴趣,将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专业实际相结合,以一个个项目任务逐步地使学生体会到完成后的成就感,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
3.理实并举
近年来不少技工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已经发现没有必需的计算机理论基础,那些“时髦”的专业技能终究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我们的每一个项目不仅要包括学生应该掌握的理论知识,同时还应配备相应的实训内容,这样既能便于教师的备课,还能便于学生巩固知识,更能便于学生课外自学。
三、技工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项目化教学实践
1.合理设置项目
在充分考虑当前技校生的实际学习需求以及将来就业需要的前提下,我们将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MSOffice考点相结合,分别设置了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中文WindowsXP操作系统、应用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3、应用电子表格软件Excel2003、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掌握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等项目。每个项目都有重点提示和比较经典的习题,便于学生掌握所学内容。
2.任务驱动
根据技校生的兴趣点,我们在每个项目里又布置不同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科学思维的方式以及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应用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03”这一项目中,我们布置了认识PowerPoint2003、掌握演示文稿的基本操作、编辑幻灯片、添加幻灯片中的对象、修饰演示文稿、放映与打印演示文稿等任务,并以实例为主线,使学生在应用实例的制作过程中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技能。
3.科学考核
以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主要采用理论考试的模式,有的则采用理论+实训的模式。由于技校生的生源素质参差不齐,考核方式采取“分层考核”,区别对待的方法。对基础薄弱的学生,考核他们掌握教师课堂所讲授内容的情况以及基本操作的正确步骤;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则在此基础上,要有意识地扩展、提高,这样就能实现以考核促教学、以考核促实训的良好局面。
四、小结
总之,技工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应遵循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灵活运用项目+任务驱动的理实一体化模式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已经成为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的重要发展趋势和关键内容。有效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提高不同行业的整体工作效率,为其提供更加全面的信息管理服务保障。本文就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管理整合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管理
一、引言
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经济体系下,计算机技术已经在各个行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更好地将计算机技术的优势进行发挥,为各行各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变革与助力。二者的有效结合,同时也可以提高计算机相关工作的整体效率和质量,并且提高信息的准确度,二者是相互促进,互相影响的。把计算机应用技术应用到信息管理之中,将二者有效整合,是当下各项工作展开的迫切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信息管理中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运用的分析
第一,提高对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在知识经济时代下,信息资源本身的重要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和提现。在信息化时代下,各行各业中信息资源的价值不断提高,并且信息泄露等负面问题,已经对各个组织机构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各行各业,不同组织机构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信息资源的获取已经成为了其重要的发展关键,信息管理工作的价值也体现在此。通过计算机技术的有效运用,可以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有序性,相关管理人员可以第一时间对有效信息进行获取,这提高了整体管理工作的开展成效性。针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信息管理人员要予以高度的重视,在日常工作中加强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提高自身的责任感。
第二,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地完善和优化。
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套科学的信息管理系统作为支撑,同时这也是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一套科学完善的系统可以更好地保障信息数据资料的真实性和安全性,并直接影响了相关信息管理工作的整体效率和效果。针对于信息管理工作的相关需求,信息管理系统也要进行不断的优化和完善,对相关功能的完整性与可靠性进行进一步的验证。与此同时,相关管理人员也要积极掌握信息管理系统平台的操作技术,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与时俱进地进行学习相关的专业技术,从而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和设计,也要符合不同的工作需求和性质,以提高实效性为基本目的,不断地对功能进行完善创新。
第三,提高信息资料的整体质量。
在对信息管理和计算机技术进行整合的过程中,信息资料数据的质量是应该受到各方所关注的重点问题。一些信息方面的质量问题,对于企业的相关决策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针对于信息管理质量方面的需求,信息管理工作的开展要关注对信息资料质量的保障,结合信息质量控制的要求与标准,对信息管理系统进行调整,提高数据库系统的完善性,让信息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库要采取科学的数据资料管理策略,对于数据存储的规范性和安全性进行保障,并结合录入数据类型和特点,对于数据信息的收集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科学的构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信息管理工作面临着更多的难题,海量的信息数据管理为信息管理者带来了很多挑战。在面对繁杂的信息时,如何获取更高品质和真实度的信息资源已经成为了信息管理活动的难题和要点。在信息收集的过程中,也要结合计算机技术,对于信息的有效性、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全面的评估,并确保信息的安全性与时效性。在资料信息收集的过程中,要讲电子信息的收集予以高度的重视,将其与纸质材料信息的收集同步开展,并做好相应的归档管理,为后期信息资料的调阅提供依据。
第四,保持信息的及时更新。
信息的及时性也是信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保障,同时及时性也是信息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开展目标。在现代社会,信息数据的变化很快,如果不能掌握信息的动态变化,那么很多决策行为的制定和下发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信息管理者本身要积极地通过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对信息数据进行及时的更新,保持信息数据的实时性,让信息资源的价值得到最大化的发挥和积累,提高企业整体决策的有效性。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作为一项系统性的工作,信息管理工作具有较大的工作量和较高的工作难度,工作过程中需要对大量信息进行科学统一的管理,整体管理成本较高。通过将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进行有效的整合,可以更好地提高信息管理工作的准确性和整体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1]万晓燕,陈姗,刘汝元.试论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和信息化建设[J].现代经济信息.2015(07)
[2]陈金萍.计算机应用技术与信息管理的整合思路刍议[J].赤子(上中旬).2014(23)
[3]柴文慧.对企业计算机应用技术分析及信息化建设的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9)
浏览量:23
下载量:0
时间: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历程,计算机在我国获得了广泛应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计算机应用基础在现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已经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本文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作为切入点,分析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教学;改革
一、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技能。但在高校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学校、教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不够重视,学时较少,教学模式和教学效果等方面都不尽如意,对于大学生计算机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深化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势在必行的工作,对于推进高校发展,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重视度不高。学校、教师、学生普遍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公共课程,只要考试过关即可,教师和学生的重视度不高。一方面教师认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的要求要求不高,只要上课随便讲讲就可以了,因此对学生的要求也不高,导致学生的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积极性较低。另一方面,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计算机只要学会上网聊天、浏览网页、看电视电影、玩游戏等娱乐活动,就是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也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自己在大学时已经掌握了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大学时没有必要再重复学习了,只要把自己的专业课学好就可以了。
(二)学生水平不一致,教学不能因材施教。在高校中,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对于计算机基础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但反观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设置,还在使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学内容,这就导致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部分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而基础较差的学生则无法掌握教师教授的内容。因此,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计划很难完成。
(三)讲授时间与实践操作时间分配不合理。随着信息网络的不断进步与发展,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范围不断增加,知识点也越来越细,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扩充,计算机不断发展和应用范围的扩大,要求我们不断的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但是高校中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课时基本在50到70个之间,这样教师为了完成教学内容,会压缩学生的“上机”实践操作时间,这样就导致学生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点,但是无法“上机”练习,易造成“纸上谈兵”的现象。
(四)教学方式较为落后。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采用教师操作计算机和投影仪的方式,教师将知识点一股脑的输入给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也较少,有的学生听的迷迷糊糊,但是又不敢打断老师。另外,教师先讲解知识点,等到下堂课才会组织学生“上机”操作,有时两堂课之间是一个星期有时甚至是两个星期,这样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已经很模糊了,这样就造成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不佳。
(五)评价方式简单。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评价方式较为简单,大部分高校主要采用试卷和上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于计算机这种应用型的科目,试卷很难反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上机考核系统存在一些局限性,也不能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实际水平。
三、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策略研究
(一)各方应加大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视程度。目前,计算机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工作中最普遍的应用工具。高校作为系统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单位,学校各方应当重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一是合理安排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增加关于计算机应用的最基础、最先进、最实用的知识点,增加学生的“上机”时间。培养学生的实践按操作能力。二是作为教师,要对教学计划、教学内容等做出合理的安排,保证学生既能掌握书本上的知识点,又具备熟练的操作能力。三是学生要从思想上认识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保证出勤率,课下复习书本上的知识点,又注重去机房的实际操作。
(二)根据学生的层次,实施因材施教。高校中学生来“自四面八方、五湖四海”,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掌握程度也不尽相同,为了保证所有学生都能“学有所成”,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因材施教。一是在大学生入学时,组织关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考试,大概掌握学生对于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情况。根据考核情况将学生分为不同的班级,一个是拥有计算机基础的班级,另一个为较少具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班级。学校根据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实施因材施教,保证所有的学生都能学到“新鲜、实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三)根据专业需求,安排教学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设计面十分广泛,教师不可能教授所有的知识点,学生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知识点,因此,为了保证学生掌握更多实用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专业需求,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例如,土木建筑类专业的学生,走向工作岗位,要设计施工方案,CAD软件的应用十分广泛,因此,在安排土木建筑专业学生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适当地偏重此方面的教学。而对于英语、法学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具体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这样既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保证学生“学有所用”。
(四)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实用性、操作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当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高校可以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搬到“机房”,采用“一堂课,一个案例”的方式,通过教师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解后,学生自己参见实践、研究案例的完成方案,这样可以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起来,以实践来带动整个教学内容,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五)改革考核方式,采用无纸化考试。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操作性强的特性,“纸质考试”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为了保证考试能够真实地放映出教学的效果,高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采用“无纸化”考核方式,具体而言,高校研发专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在线考试平台,实现在线考试和在线自测的功能,并附有题库。同时,为突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实践学习的重要,还要增加实验报告,在考核中所占的比重。
四、结论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中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之一,针对其存在的问题,高校应当高度重视,不断地改进教学理念、教学方式,重视计算机的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保证学生能够学到更多、更实用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1]钟晓旭.我国高校计算机应用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3(5).
[2]赵婵婵.高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大学教育,2013(6).
[3]田永战.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
[4]尕旦木草.我国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探讨[J].信息与电脑,2009(12).
[5]徐坚.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6]刘倩.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与建议[J].软件导刊,2008(4).
[7]徐坚.高等院校计算机公共课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5).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全面到来,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作为普及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先决条件对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相较于计算机专业的教学,非专业计算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正处于发展状态。本文将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培养进行讨论,为非专业计算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出意见和建议,旨在为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贡献力量。
关键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
前言
互联网以飞快的速度渗透于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因此社会发展对计算机使用技能提出了多元化的要求。因此,非计算机专业开始加强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对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人才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措施还不够完善,所以,广大计算机教育者必须对新时期赋予的对计算机教学的要求重新审视,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进行培养,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适应现代化建设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一、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重要性分析
(一)适应互联网经济发展的需要
20世纪中期以来,网络时代的全面到来,互联网经济的大幅度发展,数字化技术的全面渗透,对世界各国的人才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人才不仅要具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必须将计算机应用于工作当中,将计算机应用技能作为一项工作基本技能存在于人才的知识储备库当中,适应时代发展的步伐,肩负经济建设和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使命。数字化时代的全面到来结束了单纯性要求人才“术业有专攻”的时代,开始对人才的综合应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要求社会分工的各个角色都能够将计算机应用能力,市场应变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等全方位能力系统有机整合,形成适应现代化生产发展的综合型、应用型人才。所以高职教育中注重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适应人类文明全面进步的要求,是适应网络时代全面发展的要求,是适应互联网经济高速发展的需要,是推进现代化建设前进的重要举措[1]。
(二)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人类进入数字化时,这次全球性的社会信息化改革浪潮对世界各国的教育事业发起了挑战,要求教育事业应向新的高度迈进,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人才体系。社会信息化改革的人类文明发展现状要求世界各国必须改变传统教育模式,更加注重对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加大对教育体制改革的力度,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方针[2]。因此,加强对非计算机大学生的计算机能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适应人类文明发展对教育体制改革的有效措施。根据互联网经济时代对计算机应用提出的全新要求,我国高职教育在对高等人才的培养模式上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国家对高等人才的培养已经开始注重对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根据教学必须遵循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型现代化”的基本教育理念要求,就业市场竞争日新月异的发展,必须注重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
二、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应用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已经落实到高职教育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各高校已经把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提到教学日程的高度加以重视,就目前状况分析,高职教育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培养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但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的能力培养存在诸多问题:
第一,基于高职教育对非计算机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认识上存在一定模糊性这一基本原因,各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定位普遍较低,从而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存在系列问题,非专业计算机教育虽然已经成为高职教学的基础课程,但是课程体系以计算机理论、数据库相关知识、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等专业性较强的课程为主,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课程体系不足,使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不能直接形成熟练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使计算机成为研究本专业的重要工具,从而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不足,严重阻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进程[3]。
第二,由于在非专业计算机大学生的计算机教学课程上的缺陷,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在接受计算机教育过程中,理论学习比重过高,实际应用课程甚少,、不能够满足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实践教学课程的需求,从而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只停留在计算机基础的层面,不利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形成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因此,目前对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上存在教学环境缺失的问题[4]。
第三,在高职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考察与评价,对受教者的学习结构起着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职教育中,对非专业计算机学生针对计算机课程的评价体系依然处于初级的考核状态,此类低水平的评价机制直接导致非计算机大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处于被动的状态,从而导致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学习没有足够的思想保障和学习兴趣保证。所以,针对非专业计算机教育缺乏行之有效有效的评价体系。
三、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策略
加强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是世界性、现代化建设、未来社会发展的共同要求,所以高职教育必须针对如何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这一问题,以实际教育背景为出发点,根据目前实际教育情况做出对策,满足社会进步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一)教学内容科学化
课程设置是一切教育实施的出发点,是理论能力向实践能力转化的核心环节,所以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化,对教学实施的顺利进行、教学目的的顺利达成起着基础性的作用[5]。若想高职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培养出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极强的人才,必须在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实现科学化,以计算机基础理论为理论基础,从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实际教学背景和学习情况出发,将系统性突出、专业性突出、实践性突出三者有机结合,形成重点合理,能够激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计算机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的课程体系,实现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课程设置科学化,从根本上保证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二)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构建
教学环境的构建对教学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性的教学环境能够为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因此,在注重对大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对实践性教学环境的构建,进而对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环境层面支持。构建实践性的教学环境要实现对课内实践环境构建和对课外引导实践环境构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使课内、课外两个实践性教学环境相辅相成,有机结合,从而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
(三)加强评价体系整改措施
评价体系是对教学过程的有力反馈。构建科学性高、激励性强的评价体系能够强有力的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实施,保证教学目的的顺利完成,所以,在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加强对评价体系的整改措施。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使评价体系实现权威性、层次性、动态性的有机结合,构建科学化的教育评价体系,激发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兴趣,提高高职教育计算机教学效率,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
四、结语
网络时代的到来,对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育事业的使命必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市场就业形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场就业中对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加强对高等人才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全面进步的要求,推动社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提高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然.加强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06:118-119.
[2]梁武.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09,10(13):551.
[3]李卓玲,孔英,张凯.计算机应用与维护专业要注重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J].辽宁高职学报,2001,05:25-27.
[4]刘士才,杜树杰,林春洪,王秀红.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J].计算机时代,2007,07(08):12-13
[5]郭盛煌.计算机专业学生基本素质和专业素质教育的融合[J].科技创业月刊,2011,10(09):75-76.
计算机毕业论文ppt模板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