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化学工艺毕业设计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采用化学沉淀法—A/O工艺处理合成氨有机废水,工艺技术可靠,操作简单,便于管理,运行成本低。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化学沉淀法-A/O工艺处理合成氨有机废水的工程设计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论文摘要:对于高浓度合成氨有机废水,在预处理阶段采用化学沉淀法,在生化阶段采用A/O工艺,提高了处理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果。
关键词:高浓度合成氨有机废水 化学沉淀法 A/O工艺
化学沉淀法-A/O工艺处理合成氨有机废水的工程设计
山东某化工集团是一个集肥料、化工、科研、商贸流通、农化服务于一体的国有大型企业,该集团氮肥分厂废水主要是合成氨废水,日排废水1100m3,另有100m3/d的生活污水。原污水处理设施只对外排废水做沉淀处理,故废水中的污染物质如氨氮、氰化物、COD等还不能达到排放标准,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和水中生物中毒,对当地水环境造成了较大污染。根据该厂实际情况,采用“化学沉淀法-A./O”工艺处理废水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废水来源
废水主要产生于造气、合成和冷凝过程中,该废水的主要特征污染物为氨氮。
2. 方案的确定
2.1 设计原水水质:COD≤260 mg/L ,PH:7~9 ,SS≤400 mg/L ,
氰化物≤2.0 mg/L,氨氮≤500 mg/L ,挥发酚≤.1.50 mg/L ,硫化物≤2.0 mg/L 。
2.2 处理水质标准:COD≤200 mg/L ,PH:6~9 ,SS≤200 mg/L ,
氰化物≤1.0 mg/L,氨氮≤150 mg/L, 挥发酚≤.0.20 mg/L ,硫化物≤1.0 mg/L 。
2.3 在预处理阶段采用化学沉淀法,在废水中加入硫酸亚铁,在PH值为7.5~10.5的范围内,将氰化物转化为无毒的铁氰配合物。监测进水PH值为8.26(在7.5~10.5之间),符合要求。
在生化阶段采用传统的生物脱氮方法,常用的生物脱氮方法有前置生物脱氮法(A/O工艺)和后置生物脱氮法。后置生物脱氮法占地比前置生物脱氮法的大,增加了工程的基建投资;并且需要外加碳源,这样将增加废水的处理成本且外加碳源的量不易控制,易造成出水COD上升。而前置生物脱氮法具有占地少、不需外加碳源等优点,因此,本项目的主体工艺采用前置反硝化的生物脱氮法。
前置反硝化生物脱氮法分为分建式与合建式,即反硝化、硝化与BOD去除分别在两座不同的反应器内进行或在同一座反应器内进行。
合建式反应器节省了基建和运行费用,且容易满足处理工程对碳源和碱度等条件的要求,但影响因素不好控制。一、溶解氧(DO)指数至关重要,一般为0.5mg/l~1.5mg/l范围内;二、污泥负荷指数<0.1~0.15KgBOD/KgMLSS·d,以满足硝化的要求;三、C/N比(满足反硝化过程对碳源的要求,6~7之间合适);四、碱度(适宜范围为7.5~8.0)。
对于传统的“硝化—反硝化”分建式反应器(A/O工艺),由于反应不在同一座反应器内进行,硝化、反硝化的影响因素控制范围相应增大,可以更为有效地发挥和提高活性污泥中某些微生物(如硝化菌、反硝化菌等)所特有的处理能力,从而达到脱氮除磷、处理难降解有机物的目的。这样的生物处理组合工艺可以减少生化池的容积,提高生化处理效率,既节省环保投资又可减少日常的运行费用。
2.4 工艺流程
2.5 工艺流程说明
本项目的工艺采用“硝化-反硝化”为核心的A/O法生物脱氮处理
工艺。A/O法生物去除氨氮原理是在充氧的条件下(O段),污水中的氨氮被硝化菌硝化为硝态氮,大量硝态氮回流至A段,在缺氧的条件下,通过兼性厌氧反硝化菌作用,以污水中有机物作为电子供体,硝态氮作为电子受体,使硝态氮被还原为无污染的氮气,逸入大气从而达到最终脱氮的目的。
2.5.1污水流程
生产废水经调节池调节水量,均衡水质后由水泵提升,加入FeSO4,
去除CN- ,生成络合沉淀物。出水进入一沉池沉淀去除部分悬浮物和沉淀物,一沉池出水和回流液混合进入缺氧池,进行反硝化脱氮反应,NO3- —N被还原成N2进入空气,污水则进入生物接触氧化池。在生物接触氧化池内进行降解和硝化反应,BOD大部分被降解,NH4 —N则转化为NO3- —N,出水大部分回流,剩余部分则进入二沉池沉淀脱落的生物膜,二沉池出水可直接达标排放,也可用泵泵入厂办公生活区的水景喷泉配水系统,这样即可美化厂区环境,又可利用在喷泉中水射流及曝晒起到的“氧化塘”作用,水质会得到更好的改善,从而充分保证了排放水的水质要求。
2.5.2污泥流程
沉淀池污泥进入污泥浓缩池,经浓缩后上清液回流至调节池重新处理,浓缩污泥由泥浆泵提升至干化场干化脱水
3.主要构筑物的设计说明
3.1 调节池
因原水排放氨氮值波动较大,且需要掺加生活污水,故在废水处理系统之前设此调节池,以均衡水质和调节水量。
调节池采用的是穿孔导流槽式调节池,进入调节池的废水由于流程长短的不同,达到自动调节均和水质的目的,减少了冲击负荷对后续处理单元的影响。
调节池有效容积为200m3,水力停留时间为4h。
3.2 一沉池
沉淀池去除部分悬浮物,COD和加药生成的铁氰络合物等。平流式沉淀池的多斗排泥,方式比较可靠,但斗内易积泥,排泥困难,只能采用定期放空,人工排泥的方式来维持生产,如排泥间隔时间过长,还可能出现管口堵塞现象。
本设计用吸泥机来排泥,采用钢制BXJ—3500型,含有电极、减速机、液下污泥泵,运行可靠,操作方便,广泛应用于平流沉淀池的排泥。
沉淀池有效容积为160m3,水力停留时间为3.2h。
3.3 缺氧池
缺氧池是通过栖息在软型填料上的世代时间较长的反硝化菌的作用使废水中的NO2-、、NO3-转化成CO2和N2,从而达到生物脱氮的要求。由于采用了前置反硝化脱氮工艺,利用进水的有机物作为碳源,所以反硝化池可以不另加碳源。
缺氧池为生物脱氮的主要反应器,在缺氧池内回流混合液和一沉池出水在搅拌机的作用下充分混合,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发生反硝化反应。
硝态氮被还原为N2,完成脱氮反应。
从反硝化反应式中也可以得到三个结论:
⑴ 硝化过程后富余的溶解氧(DO约为0.7~.1.0mg/l)在反硝化过程中,被反硝化段中的部分有机物消耗掉,从而进一步保证了缺氧反硝化阶段溶解氧(DO<0.3mg/l)的工艺要求。
⑵ 在反硝化菌的作用下,NO3-被还原,而有机物被氧化,NO3-在还原过程中所获得的电子是由有机物质提供的。因此,在反硝化过程中,废水的C/N比是影响脱氮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
⑶ 反硝化反应的结果使生化环境的PH值提高,反硝化作用最适宜的PH值也在7.5~9.2之间,由于硝化使PH降低而反硝化却使PH升高,两个过程中的PH变化彼此之间相互抵消,结果使系统内的PH保持不变。但是两个过程中碱度的变化可以作为一个参数用来判断硝化与反硝化进行的程度。
缺氧池容积可根据反硝化速率和需脱硝的硝酸氮量计算,公式如下:
3.4 生物接触氧化池
为有机物降解和NH4 —N硝化的反应器,在充氧的条件下,有机物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分解为CO2和H2O,NH4—N则发生硝化反应。硝化作用是在两类好氧菌的参与下完成的,首先是亚硝化单细胞菌将氨氮先氧化成亚硝酸盐,然后硝化杆菌将亚硝酸盐再进一步氧化成硝酸盐。
从上述反应式中可以得到三个结论:
1不论是亚硝化过程还是硝化过程,都要耗用大量的氧。要使一分子氨氮(NH3—N及NH4 —N)完全氧化成NO3- 需耗用2分子的氧,即氧化1mg氨氮需要4×16 / 14 = 4.57 mg的氧,此值为生物氧化池脱氮的需氧量提供了一个工程设计的参考数据。由于硝化反应需要足够的氧量,因此大多数学者认为溶解氧应控制在1.5 ~ 2.0 mg/L以上,低于0.5mg/L则硝化作用完全停止。
2硝化反应的结果有硝酸(HNO3)生成,会使生化环境的酸性提高。因此废水中应有足够的碱度,以平衡硝化作用中产生的酸,一般认为硝化作用最适宜的PH值在7.5 ~ 9.2之间。
3硝化反应的结果可使氨氮转化为亚硝酸盐和硝酸盐,但废水中的总氮量并没发生变化。
硝化作用宜在低BOD负荷条件下进行,若硝化段的含碳有机基质的浓度太高,会使生长速率较高的非硝化菌迅速繁衍,从而使硝化菌得不到优势,结果降低了硝化速率。一般来说,硝化段的BOD应低于20mg/L。
采用污泥负荷计算好氧池容积,泥龄与污泥去除负荷的关系为:
好氧池设两座,并联式,总有效容积为800m3, 泥龄约为30天。
4. 处理效果分析
德州市陵县环境保护监测站于2001年6月15日~16日对该厂水样进行了48h的8次取样监测,监测结果见表1,表明该设施的处理出水达到了国家《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WPB4-1999)小型二级排放标准。(注:GWPB4-1999现已改为GB13458-2001)
5. 问题的探讨
为了使污泥均质,需用浆式搅拌机搅拌,使污泥成悬浮状态,这就需要一定的搅拌速度,而转速不能过快,否则,将带入部分空气而破坏厌氧环境,同时易引起漂泥,使污泥流失,因此,搅拌速度应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我们在原设计中的搅拌速度为.5.2r / min ,在实际运行中此转速偏大,特别是在调试阶段,由于缺氧池污泥浓度太小(不足1000mg/l),此转速时就更容易造成污泥流失,我们建议应将转速降低,这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6. 经济分析
工程总投资为163万元,其中污水处理站土建部分为83万元,主体设备60万元,其它费用20万元。直接处理成本为0.92元 / m3水,其中:固定资产折旧费为0.15元 / m3水;人工费为0.08元 / m3水;药剂费为0.39元 / m3水;电费为0.30元 / m3水。
根据设计方案,污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生产中的部分工段(比如生产车间冲洗地面,锅炉车间冲渣冲灰等)。按20%的回用率,可节省的一次用水为240m3/d,每方水按0.5元计,为240×0.5 = 120 元/d = 0.1元 / m3水。则实际吨水处理费用:0.92-0.10 = 0.82元 / m3水。按每日处理1200立方米废水,每年生产300天计算,需净支出0.82元×1200×300 = 29520元。
6. 结语
采用化学沉淀法—A/O工艺处理合成氨有机废水,工艺技术可靠,操作简单,便于管理,运行成本低,处理出水符合国家《合成氨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458—2001)小型二级排放标准,同时可回用于生产过程的某些工段,获得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总的来说,本处理工艺是科学适用的。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化学工艺事业已逐渐成为我国产业总体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工艺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专业课程教学情况调查
为了解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选修课的教学情况,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了《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专业课程调查问卷》,对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06、07级两个年级491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开课时间、学时安排、授课内容、授课深度、教材选择及学习收获等几个方面。
1.1开课时间调查
开课时间的调查主要是为了理顺专业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在教学内容上的前后衔接关系。一方面,在课程内容上,专业选修课应该与对应的专业课衔接上,另一方面,专业选修课与对应的专业课教学时间上不能相隔太长,相隔时间太长,专业选修课不能达到加深对专业课的理解、拓展专业素质的目的。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数据处理与实验设计》、《催化作用原理》、《能量利用过程原理》和《化工专业外语》等四门主要选修课程依次安排在第4~7学期,每学期一门。选修课开课时间调查结果见图1,认为选修课开课时间合适的同学占60.12%,需要提前的占29.55%,只有10.32%的同学认为部分课程需要推后开设。
1.2学时与授课内容调查
学时与授课内容的调查,主要是了解讲课内容能否达到拓展学生专业知识和能力的目的,同时了解学时配置的合理性。中国的大学教学经过了多年的改革与实践,一些硬性的改革的设置,比如对总学时的控制,使得专业选修课的学时偏少。通过这个问题的调查,可为学时与教学内容的配置提供合理依据。选修课学时安排及授课内容的调查结果见图2,认为选修课的学时安排及授课内容合适的同学分别占58.62%和55.10%,需要增加的分别占33.06%和37.17%,认为需要减少学时和授课内容的同学不到10%。总体来说,各选修课的学时安排及授课内容在原有学时及授课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结合目前的学科发展情况,适当增加一些新的内容。
1.3授课深度和教材调查
授课深度和教材的调查,主要是为了掌握专业选修课教学质量问题。专业选修课由于挂上了“选修”的帽子,容易使人误解为不重要的课程、可有可无的课程。实际上专业选修课作为教学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是为了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系统而专门设计的供对该领域感兴趣的学生选修的“必修课”,一旦选定就应该像必修课一样对待。对任课教师来说,由于学生对专业选修课的学习态度不够积极、缺乏积极性,故对讲课的深度不作过高要求,对教材的选取也比较随意。通过问卷调查可以掌握专业选修课的教材更新需求,选用更加合适的教材。选修课授课深度及教材选用情况调查结果见图3,认为选修课的授课深度及教材选用合适的同学约占54%,授课深度需要加深的占32.65%,需要适当减小授课深度的占13.06%。认为选用教材基本合适及不合适的同学均占23%左右。
1.4学习收获调查
通过对课程学习收获的调查,可以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检查授课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同时也能够反映任课教师对教学大纲的执行情况,以及学生对本门课程的认可程度。教学收获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否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二是学生是否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求知欲望。通过对多门专业选修课学习和掌握情况的调查,可以分析出哪里是专业选修课程设置的薄弱点,哪里是课程体系的缺口。选修课的学习收获情况调查结果见图4,认为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有很大收获的同学占31.33%,认为有一定收获的同学占63.65%,认为没有收获的同学仅占5.02%。
1.5课程设置调整调查
在调查问卷的最后,对学生期望增开的课程进行了调查。通过对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以及专业选修课的学习,以及相关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训练,毕业班的学生基本上建立起了较为完整的专业知识体系,具有了初步专业就业能力。因而通过其自身的检讨,可以更加合理地发现现有课程体系的不足之处。通过一些专业选修课程的增减或者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优化现有课程体系,实现专业选修课程的系列化、系统化。调查结果表明,认为需要开设新选修课的同学占56.82%,不需开设的同学占43.18%。这次调查的结果反映出,各选修课无论从开课时间、学时安排、授课内容、授课深度、教材选择等各个方面来说基本上是合适的,绝大部分学生通过专业选修课的学习,取得了较大的收获。总体来说,各选修课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2专业选修课系列化、系统思路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经过了近60年的发展,尤其是随着近年高校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改革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专业选修课课程体系,能够较好地适应石油化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需求。然而这次调查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于这些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以提高选修课在学生专业知识体系中的作用,为培养全方位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保障。
(1)从选修课的时间安排来看,有近30%的学生希望将部分选修课的上课时间提前。但是从课程的衔接角度考虑,这几门课的时间安排基本合理,有的课程如《能量利用过程原理》,从与专业知识的关系方面来看,甚至需要推后,使学生在上完《石油炼制工程》等专业课,对炼油生产装置有一个全面了解以后再开设,这样讲课才有针对性,学生对课程的内容掌握更深刻。因此从总的课程体系来看,有些专业课的安排应该提前,以免影响后续课程的教学。
(2)从学时安排来看,有1/3的学生认为,应该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比如《能量利用过程原理》,由于化学工业是用能“大户”,因此化工节能尤其重要。通过《能量利用过程原理》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节能意识,对今后化工装置的设计和化工生产过程的优化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而目前这门课的授课学时仅有32学时,学时安排非常紧张,有些内容不能充分展开讲解,影响了学生对能量利用过程全面、系统地掌握。
(3)从授课内容来看,有近40%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选修课授课内容。从授课深度来看,有近1/3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授课深度,反映了学生想通过选修课的学习,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更多相关专业知识的要求。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学时来增加授课内容和深度,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授课内容,拓宽授课的知识面,将该学科的前沿知识和发展情况展现给学生,适当增加授课的深度,同时对于一些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在讲清楚基本概念的同时,通过安排学生自学、答疑来掌握,以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更多的知识。
(4)调查表明,有接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应该增加其他方面的选修课。根据面向21世纪“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为了适应科学技术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更好地因材施教,应当在达到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增加选修课的门类,加大选修课比例[2],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相关的选修课。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化工过程的设计、开发与生产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应用相应的软件进行设计和模拟,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3]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由于现有的课程体系比较陈旧,课程体系中除了计算机语言的学习,没有涉及化工软件的介绍和应用方面的课程。因此,在专业选修课的设置中,可以适当增加这方面的内容,如制图软件AutoCAD、流程模拟软件Aspenplus等软件的介绍和应用,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能够了解和掌握常用的化工设计和模拟方面的软件,以适应《化工设计》等实践环节的学习和今后工作的需要。
3结论
通过调查表明,目前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选修课从教学效果上来说是比较令人满意的,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现行的课程体系中,部分课程的顺序及学时安排不尽合理,同时有必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中增加化工应用软件等相关课程。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应注意除了保证基本知识点的讲授以外,结合本专业要求,有选择地调整课程深度及广度,授课教师应加强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认识,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及时建立教学档案,为今后建立系列化、系统化的专业选修课程群奠定基础。新时期的课程体系应更符合“打牢专业基础、协调主干课程、拓展方向练习、丰富实践环节”的建设目标,更有利于高素质化工专业人才的培养。致谢:感谢化学工程与工艺2006、2007级辅导员对调查工作的支持,感谢学生的积极配合,对他们的辛勤劳动表示忠心地感谢。
1围绕专业应用型人才特点,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1.1应用型本科人才要求
根据现代化学工业的特征及社会对化工人才需求的趋势,应用型高校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的目标是培养化学化工理论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及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较强,适应化工、冶金、能源、轻工、医药、环保等部门从事工程设计、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2]。为了实现上述目标,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专业能力包括7个方面: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具有良好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能处理好人与环境、人与社会的关系;②掌握化学工程与工艺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③掌握化学装置工艺与设备设计方法,掌握化工过程模拟优化方法;④具有对新工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设备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初步能力;⑤了解化学工程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⑥掌握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⑦具有创新意识和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2]。因此,根据现代科技和生产的发展需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特征,制定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的过程中,合肥学院借鉴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培养应用型人才成功经验,非常重视企业的作用,将企业要求与学生的培养相结合,构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统一教学体系,确定了以“面向企业、立足岗位、注重素质、强化应用、突出能力”为指导思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教学体系体现“三个服务”原则:基础理论教学要为专业技术课教学服务,理论教学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服务,把素质教育贯穿于教学全程,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服务,注重培养学生对技术成果的吸纳和综合应用能力。建立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形成基础实训、专业实训及校内、外实训教学相结合的综合实训教学一体化,完成实训教学。促进学生掌握专业技能,实施“四年九学期制”,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1.2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人才要求
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是为了适应新世纪化学工业的发展而设置的,是由原来的化学工程、有机化工、无机化工、高分子化工、精细化工、煤化工、工业催化等专业合并而成的宽口径专业,覆盖面宽、涉及领域广[3]。该专业具有两大特色:一是覆盖面广。研究领域涉及无机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材料化工、能源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微电子化工等诸多领域;二是工程特色显著。该专业以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为两大支撑点,化学工程主要研究化工过程及设备的开发、设计、优化和管理。化学工艺则研究以石油、煤、天然气、矿物、动植物等自然资源为原料,通过化学反应和分离加工技术制取各种化工产品。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涉及的工程放大技术、系统优化技术和产品开发技术,不仅在化工领域,而且在医药、材料、食品、生工等众多相关领域均大有用武之地。因此,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培养的学生应有较强的工程能力和工作适应性,需掌握化工生产技术的基本原理、专业技能与研究方法,具有从事化工生产控制、化工产品和过程的研究开发、化工装置设计与放大的初步能力[4]。
1.3应用型化工人才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高等工程教育强调综合素质的基础作用和工程素质的定型作用。培养应用型化工特色人才,核心就是培养实践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坚持育人为本,教学为纲,根据学生需要,围绕学生能力拓展和知识结构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由基本技能、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三层次训练组成,将课外创新活动和社会实践有机融合。借鉴德国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项目实现能力及创新能力。实践教学根据能力要求可分为3个层次:基础实践层、专业实践层、综合和创新实践层。基础实践层以强化“三基”,培养基础能力为目的,将基础化学实验分为3个层次和5个模块,构成一个彼此相连,逐层提高的体系[5]。通过化学专题研究训练,强化了知识和技能的综合性;认知实习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阶段。学生在与自己相近或相关的岗位上经过认知实习,了解专业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有利于他们结合自己的兴趣,规划未来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课程模块的选择上会更加理性。2周金工实习和1周电工电子实习,实现基础能力培养目标;专业实践层是在理论教学和基础能力培养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基础实验、课程设计、工程实训等实践教学的环节实现专业能力培养;综合和创新能力是对技术基础知识、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的综合体现,反映学生整体素质。通过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配合第二课堂科技活动,达到培养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目的。总之,各层实践教学活动层层递进、相互渗透,达到培养目标规定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要求。
2围绕工程能力培养,实施实践教学改革
2.1突出强化实践锻炼,提高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教师是实践教学体系的主导者,也是实践教学体系的实践者。要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按照这一思路,为所有的实验室配备了具有硕士学位的专职实验教师,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派合肥学院高学位高职称的教师到企业去锻炼6~12个月,增加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根据学院要求成立了实验技术教研室,这不仅是名称和内涵的改变,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转变,建立实验技术教研室,由教授、博士担任主任,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为成员,研究实践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进行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等工作。目前,和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实验实践教学有关的合肥学院院级教研立项6项,安徽省教育厅立项3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合肥学院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一项;安徽省三等奖一项。聘请企业和设计院等单位人员担任教师,让学生参与解决实际工作问题,提高实践能力。
2.2加强实践教学条件建设,提供实践教学载体
实验室和实习基地是完成实践教学内容所必需的保障平台。在实验室建设方面,加强以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课程为支撑的基础化学实验室建设,和以化工原理为支撑的化工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作为一门最能反映专业特色,与专业科学技术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实践性课程,必须跳出原有的框架,重新构建一个能够全面反映化学工程学科发展方向、适合按专业大类组织实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框架。根据化学工程与工艺核心课程化工热力学、传递过程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分离工程和技术化工工艺学作为构架,遵循以下原则:紧扣化工过程研究与开发的方法论;充分考虑工程学与工艺学实验的适当平衡;具有典型性、力求先进性、增加综合性;实验内容既符合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科发展规律,又具有鲜明的先进性和特色,建立了化工热力学实验室等专业实验室。根据专业和学生发展需要,在专业方向上设立分离工程和精细化工2个化工专业方向,并建立精细化工和分离技术2个实验室,建立膜材料和膜过程院级重点实验室1个。校外实习是强化专业知识、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综合性教学环节,校外实习基地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场所,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纽带[6]。以校企互利双赢为机制,开展产学合作,和中盐四方集团等14家企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2个。每年由校内和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进行实习,并在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由企业提出课题,真题真做,学生将所学知识和生产实际相结合,取得在书本上得不到的收获。中盐四方集团、东华集团工程技术人员指导学生设计多次获合肥学院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
2.3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实验课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更高目标,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出发点,以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为重点,学院制定了《合肥学院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学分管理暂行办法》,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收到明显的效果。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以化学工程师之家和学生参与教师科研为主要内容开展第二课堂科技活动。化工工程师之家于2007年11月建成运行。以培养“未来的工程师”为目标、以工程设计为核心、以模型制作为基础,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通过加强合作促进团队精神;通过模型制作提高工程应用能力;通过工程设计提高工程素养;通过企业化运作模式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作为第二课堂的重要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协调组织的领导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借鉴企业化管理模式,营造企业氛围,培养学生效率意识、责任意识和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累计培训学生500人以上。化学工程与工艺学生在各种全国性竞赛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2010年,在科技部等单位举办的青年科技创新竞赛获得二等奖,“三井化学”杯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二等奖和华南地区第四届大学生化工设计创业大赛二等奖。近3年来,学生发表论文34篇,其中被SCI、EI收录的9篇。
3结语
作为培养高级工程应用型化学工程与工艺人才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实践性教学在培养学生能力、素质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实践教学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正引起越来越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合肥学院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师资队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质量外部监控体系和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等诸多因素,只有充分分析各因素关系,系统优化,才能建立起一个适应时代要求,更加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
浏览量:98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艺术教育,从狭义上说就是通过有关艺术设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具备创新素质与持续发展能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环境质量发生了重大的改变,环境的破坏和污染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为了寻求对环境的改善,对环境艺术的设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研究主要是指通过对改善和创新的方式对环境艺术进行设计,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造成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环境艺术;生态性;安全性;舒适性
生态性在不同行业有着不同的看法,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理念是指人们需要遵守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规律和自然原则,对人们居住的环境和住房的构造进行艺术性的设计。但当今的环境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所以大部分地区都应该加入到保护环境中来,应清楚地认识到环境对于人们生活的重要性。所以生态理念在环境设计中的运用中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们应该改变传统的设计观念,把生态理念融入到环境艺术设计中来。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性内涵
生态设计主要是指通过绿色设计的方式或者生命周期的设计理念来实现环境艺术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应该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为了减少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在设计过程中坚持持续发展的循环观念。要想实现生态在环境设计中的良好应用,必须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应该考虑到人的本性,环境艺术的根本任务主要是实现为人们服务的功能,通过对环境的设计来提高人们的物质条件和精神生活。主要实施的内容是在设计中找到设计理念和自然环境的融合,在满足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情况下,来实现对环境的保护功能。其次,在进行设计时,需要保持设计理念的整体性,环境艺术设计应该以保护环境为基本出发点,能够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1。
二、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遵循的原则
(一)自然性原则
遵循自然性的原则是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重要原则,如果设计师在进行环境雕琢中只注重展现虚实的美,那就导致设计结果的偏离,不能很好地体现出最自然的状态,偏离了设计的初衷。所以,应该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自然的特性,与自然进行相互协调和亲近自然的感觉,实现艺术的美感。
(二)生态性原则
生态性主要需要遵循的是源于自然和体现自然的生态规律。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自然,应该充分理解大自然所展现出来的生态性能,结合自然的固有规律,进行环保的建筑设计,使设计融入到自然环境之中,领悟大自然的美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和融洽。
(三)艺术性原则
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中,设计者应该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来进行设计的构造,这样的环境具有较强的艺术性能和强大的感染力,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一定的作用2。
三、生态理念在环境设计中的应用
(一)社会性设计策略
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社会性设计主要是指在进行作品设计中,应该遵循社会性和生态性的功能,不要盲目进行艺术化的追求。当前社会的环境意识不容乐观,所以设计师应该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的现状,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上和文化模式作为设计的原则,设计出更多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作品。在现代社会中,有一些设计人员为了追求设计效果忽略了生态环境,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所以人们应该追求一种人与自然平衡的状态,来实现设计者的设计目标,对环境起到保护的作用。例如,当今有一些企业或者电视台在举办活动时,盲目的进行活动效果的追求,使用大量的彩灯和灯光效果,对电能资源却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不符合社会性的设计理念。
(二)安全性设计策略
环境艺术中的安全性设计主要是指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应该考虑到人身的安全和自然的安全。人的安全主要表现为环境艺术的设计应该坚持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为前提,注重人身的安全。如果在设计中存在安全漏洞的方面,这种作品将不能称之为好的作品。自然安全主要表现为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应该运用周围的环境来进行艺术创造,选择自然的环境作为创作背景,坚持造型以牢固为主的原则,尽量使用可以回收或者方便拆卸的材料。例如,在小区环境设计中,一些景观的设计通常会与停车场形成空间的重叠,所以就导致安全隐患的发生。所以设计人们在设计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安全方面的因素,设计出安全性能高的作品。
(三)舒适性设计策略
进行环境设计最主要的出发点是为了设计出人们更加舒适的环境,来满足人们日常的需求,使人们的心情得到充分的放松,丰富人们的审美能力。例如,设计师在住宅上通过运用玻璃的形式,来保障充足的光照。在屋顶上安装太阳能进行热水的使用,在房屋建造中使用无毒的材料,在屋顶和墙壁上进行保温处理等,这些方法的运用都体现出了舒适性的设计原则。在设计中不仅满足了人们对艺术化的追求,并且极大地促进了对资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了环境的保护,实现了环境艺术设计与生态的融合3。
四、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是在创造财富时,无形中给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生态环境恶化,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所以,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应该在追求环境保护过程中,运用生态性的理念来实现环境艺术的设计。要注重体现环境的生态性能,满足人们审美的同时,实现对自然的保护。
注释:
1.熊珂.解析思维方式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导向性[J].现代装饰:理论,2013(12):209.
2.伍迪.装置艺术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互动性应用研究[D].东华大学,2014.
3.李延俊.河西走廊传统生土民居生态经验及再生设计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
摘要:微观科学基于对建筑设计领域的探究,启发借助科技在微观环境下的各种形态的艺术创作,将微观科学中的特殊形态和建筑设计的思维相互结合穿插,提供创新的设计理念。观察思考微观景象来启发和影响建筑艺术设计。
关键词:微观科学;建筑设计;艺术创作;创新
一、建筑艺术中微观设计创意产生的来源
微观科学研究将以前肉眼不易感知到的微观世界的形态、色彩、功能、结构展现在人们面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促使人们从微观世界各种形态中寻找素材、获取创意,运用于室内装饰家居用品、绘画创作、摄影从事艺术创作。可以说微观科学的发展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想、新的原理、新的方法和新的途径,当前微观科学研究成果应用于艺术领域已是一种趋势。目前中国的建筑行业都在蓬勃发展,而微观艺术世界中这些微观的分子结构则正是(建筑室内外)最具创新性与可塑性的良好设计素材。通过微观科学机构中个体的形态,结构变形,有机的排列组合,生成一个较为具象的二维图形,再将二维图像升华到立体的三维空间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实际造型的设计过程中,将重点研究下列几个方面的元素:微观世界艺术中的微观物质(离子•分子•单晶体•类细胞机理•微生物机理•几何学原理),相关文献的记载,空间设计中的实际案例。通过研究上述这些方面,找到一些规律。综合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等方面理论进行新的设计探讨研究。
二、微观形态设计在建筑艺术设计中的应用方法
(一)微观形态的结构特征,可以最简单的划分为以下这三类的微观组织结构:
1.动植物的微观结构和组织。
2.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有十万种以上,按其结构、化学组成及生活习性等差异可分成三大类:
(1)真核细胞型微生,真菌属于此类型微生物。
(2)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3)非细胞型微生物。
3.自然形态中的微观结构和组织。
(二)微观形态特征的主观认识
1.微观形态的美感认识: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培养出的视觉体验。而今已然作为大众评判事物的标准。
2.微观形态的意象认知:微观形态有着自己的多样性和随机性,而当我们把自己的主观认识安放在这些形态上其所标到的内涵又有了新的意义。这种人的意识其实是对某种物的转移,微观形态本身不具有意象,当人们通过各种解读从而让他有了意象。如下图所示,不同的形态会给人以不同的心理感受,当然这归结于人的意向认知。可以说,微观形态所带给建筑的启示也是依附于人的自我感官及审美能力范畴,最关键的是其自我的微观形态认知意识。
三、微观科学建筑案例分析
我们对微观科学中的系统的认知最基本的主要是理解微观形态给予人的视觉形式。有些是人的肉眼所能直观看到的,而另一种则是需要科学仪器设备来呈现出来。可把这两种形式称作大微观和小微观。大微观(及人眼所见的微观形态):
1.鸟巢体育馆。
2.蜘蛛网形态演变出的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肥皂泡,这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可见形态,水立方也是很好的利用了这种形式。小微观(需要设备仪器所见的微观形态):
1).马鞍藻。
2).细胞骨架。
3).细胞质基质。
4).植物细胞。这些生物体形态在设备的研究下所获取的结构可作为建筑设计素材。在建筑艺术中借鉴微观科学发现的事物形态进行建筑设计,只要比现存的建筑具有优越性,值得设计师借鉴的微观科学发现的物质形态都属于微观形态设计的范畴。案例1细胞分裂与水立方建筑案例:北京奥运会设计的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是一个关于水的建筑,水是一个建筑的魂。设计的中心就是引入中国传统理念“上善若水”的思想内涵。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建筑师配合鸟巢的形式为场馆设计了一个方行盒子,其中布满了类似细胞分裂的多元化几何形结构。在微观结构中,肥皂泡沫的结构造型与水立方所呈现出来的不规则多边形结构高度的统一。而在微观图形意向中,泡沫的模仿度极高,它在生成堆积排列的过程给予水立方相同的衍生模式,在建筑群体中能到很高的辨识度。很容易让观者第一时间联想到泡沫的缩影。案例2自然中的鸟巢与北京鸟巢体育公园建筑案例:自然形态中的微观鸟巢的结构性形态,通过架构的变形衍生出了新的形式。单体的树枝架构通过了有序的堆积排列形成了非常稳定的结构。从而演变出了新的建筑案例。案例3蜘蛛网与蒙特利尔博览会德国馆:从微观形象中所提取的元素模仿的是蜘蛛网的造型模式,由弗雷•奥托设计的德国馆第一次创造性地大规模成功应用了支撑膜结构技术。发散的造型取自平常我们很难注意的蜘蛛网,当这种微观的结构放大以后自然而然就更加稳定的与建筑空间所联系起来,所谓支撑膜结构实际上就是帐篷的放大,使得帐篷做的足够大且耐用。案例3马鞍藻与伦敦奥与会水上运动中心建筑案例:马鞍藻的犹如马鞍的形状,在微观镜像中的马鞍藻两头翅起,美感十足,如今的许多体育场馆也有相类似形象,因为造型的美观,结构之坚固这种常规的手法已经广泛应用。建筑师扎哈•哈迪德设计的伦敦奥运会水上运动中心在屋顶呈现出拉升扭曲状的另一个目的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各种恶劣天气等对屋顶和运动中心所造成的二次伤害。场馆两翼的翘起与马安藻的外形结构神似。而这一发现也是对微观镜像中马安藻的结构形态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案例4细胞骨架与PRADA旗舰店:要提到就是关于细胞骨架与服装店内部装饰立面墙的结构分析。洛杉矶新旗舰店的店中可以看到一面穿孔式的伪立面墙。它所运用的的结构模式与细胞骨架的结构类似。细胞骨架结构是真核细胞中的蛋白纤维网络结构。这种需要在电镜显微镜下所看到的细胞结构呈现出多孔均匀分布的排列结构。将这种特别的形式通过展开以后所得到的艺术效果远远大于其本身。微观世界中的某些镜像不仅仅对于建筑来说有着仿生和设计意义。若是把这种形式带入到室内空间中也可以成为另一种表现形式。案例5细胞质基质与台中大剧院建筑案例:台中大剧院用机的结构形式,对细胞的结构变化的利用引到了一个新的设计方法路线。它对于细胞质基质的模拟是以分层次的结构形式。细胞质的没一个层都是建筑师对于功能区域划分细化,所以细胞内部的机体组织对在建筑功能场所、形态、空间组织上对建筑的设计有着特殊的实践含义。以上的建筑案例是比较突出的利用了微观形态来对建筑的改造所获得的实例,不管是外立面亦是建筑的整体外形都有了不一样的体验和感受。
四、微观科学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意义
1.微观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为当今国内空间的设计提供了一种选择,一种设计依据,不论是设计思想,还是空间的形态、功能的组织、参数化的设计等,空间的设计不再是模仿,抄袭,没有新意的重复。
2.正对目前我国大多数盲目追求奇异形式与参数化的空间设计的行为提出不同理念,极度缺乏的想象思维。而微观科学在艺术领域的应用能为空间设计提供合理的形式与规则的模板。
3.在复杂性、智能化、可持续等影响下,未来的空间设计将走向非线性、智能、可持续,微观科学的艺术应用成为了其中的一种可能。
4.本文对论题的研究并非最终结论。微观科学中的微观物质繁多形态、复杂机体种类繁多,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及不同的设计师(建筑师)的其它解读和设计,更多类型的微观科学物质还会为艺术领域提供更好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冯路,李世芬.自然形态在建筑设计中的转换与应用[J].2009(6).
[2]郑方,张欣.水立方——国家游泳中心[J].建筑学报,2008(3).
[3]李保峰.仿生学的启示[J].建筑学报,2002(9).
[4]严钧,梁智尧,许建和.城市与建筑的象征意义仿生研究[J].新建筑论坛,2007(5).
[5]袁烽.从数字化编程到数字化建造[J].时代建筑,2012(5).
[6]王洁,翁智伟.从细胞凋亡看建筑弱化[J].华中建筑,2008(10).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艺术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艺术设计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质设计人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艺术设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工业文明不断进步的同时,生态污染已经成为当前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因素。严重的水污染、大气污染、资源枯竭等自然生态问题都会引发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故而近些年来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逐渐开始融入生态的理念,以期实现生态环境的改变。本文就将针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具体概念进行简要分析,并且提出环境艺术设计中运用的生态理念特征与原则,从而为生态理念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应用提供参考意见与帮助。
关键字:环境艺术设计;生态理念;原则;方法
“生态”是近些年来各行各业各领域都不断提起的词汇,同时也是生产生活中必须遵循的理念。环境艺术设计中遵循的生态理念,其主要就是要求人们遵循自然发展规律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原则,对人类居住的形式进行创新设计。在20年代80年代初,西方艺术设计界就开始注重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在绿色设计中的应用。后来我国也开始逐渐引入这种设计理念,并且改变其传统的模式,使得环境艺术设计可以向着生态环境的方向更好地迈进,从而满足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保护要求。
一、环境艺术设计的基本概念
环境艺术设计本身是一个相对复杂并且相对综合的门类,其包含了环境、艺术、设计三个学科的众多知识。故而需要分别从这三个大方面着手,对其概念进行分析。所谓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就是指在建筑设计、园林设计或者室内设计过程中,其设计理念充分体现出艺术学的特点。而艺术学包括社会学、美学、文化学、建筑学、光学、植物学等基础学科。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性还体现在构图、色彩驾驭等多个方面。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应用的基本特征
1、高效性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具有其独特的特征,首先第一个特点就是高效性。所谓高效性,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对资源或者材料的利用应该杜绝浪费,避免粗放型的设计与应用模式,尽可能实现资源的长效合理利用。尤其在设计过程中选用了一些非可再生资源,更应该尽可能将其成本降低的同时,获得最高的资源效益,这样才能体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基础理念。
2、持续性持续性的特征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中,主要表现为设计布局结构和相关的设施设计是否满足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活要求。社会在不断进步,经济在不断发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本身应该为现代人服务,其应该满足当今人类基础的生活需求。并且在进行某一环境景观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后代人的发展需要,切忌做有损后代发展的事,绝不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进行环境设计。
3、多样性相关的环境艺术设计人员应该注重环境艺术作品设计的多样性,尽可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选择以及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这样的做法有利于消费者形成主动消费动机,从而避免消费的无限扩大对环境造成的过多压力。
4、循环性循环性是与高效性并存的一个特征,尤其针对当前环境日益恶劣,资源日益枯竭,生态问题日益严重的社会背景,环境艺术设计人员若想提升其设计品味,为更多人提供更满意的艺术作品,其本身更应该注重循环性特征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循环性包括对人工环境中常见的生产消耗原材料以及能量的循环利用,并且对其进行合理分解。而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如何对资源进行循环利用,这样才是循环性的体现。比如利用废旧瓶罐制作出某一艺术景观用以包装点缀环境,其体现的就是资源的循环利用。
三、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原则
1、科学指导原则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融入与体现生态理念,首先应该遵循其科学指导的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科学技术的指导之下,可以有效地对一些高科技材料进行合理利用。同时还可以借助先进的科学生产技术提升资源的使用效率,进而营造出更高品质的生态自然环境。利用科学观念进行指导,可以实现科学技术为环境艺术设计服务,更可以使得艺术设计成果本身符合生态理念的内容与要求。
2、艺术设计与参与原则
分析环境艺术设计概念的时候就意境提到其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其本身是受众多因素影响的整体环境。故而环境艺术设计作为这样一门独特的艺术,若将生态理念植入其中,更应该遵循艺术设计与艺术参与的原则。环境艺术设计师应该时刻意识到利用现代艺术眼光去感悟环境艺术设计,并且尽可能创造出带有美感、艺术感的艺术作品,从而满足当今时代发展的新要求,使得环境设计过程中真正可以体现出艺术的内涵。
3、尊重自然发展规律的原则
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实际上也是要求其不违背自然规律。因为大自然的发展不仅尤其独特的规律,同时大自然还有一定的自我恢复与自我维护的能力。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之前,需要先对大自然的发展规律以及这种特性进行捕捉与了解,从而使得其生态性可以实现自我调节与恢复。当然在人工进行环境设计的过程中,也应该尽可能帮助大自然增强其自身调节能力。因为只有真正做到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尽可能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进而不断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整体生态性。
4、最小程度干预原则
所谓最小干预原则,实际上就是指应该把外界干预降低到最小,从而实现环境艺术设计的最佳效果。一般而言,进行环境艺术设计需要相当完善的基础条件,比如场地。而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之中必然会对环境艺术设计带来一定程度的干扰。故而在实际设计过程当中应该尽可能采用一定的手段对其生态系统进行维护与利用,尽可能确保环境设计场地原有的生态格局与最初的原始状态没有差距,从而实现生态理念指导下的环境艺术设计目的。
四、环境艺术设计中生态理念的具体应用
1、利用天然材料
除了要遵循生态理念的特征与原则,还需要在具体的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将其真正植入到艺术设计当中,这样才能真正将其作用体现出来。首先在设计的过程中应该合理地对天然材料进行运用。设计师应该对各种各样的天然材料有所了解和把握,并且对其造型以及特征有所了解,在设计师利用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其特点。
2、设计环节注重环保
在设计的过程中强调环保已经是大势所趋。设计师需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低碳的要求以及能源低消耗的问题。还应该明确如何将节能与绿色环保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唯一标准,以不损害人类健康与破坏自然规律为前提,开展环境艺术设计工作。比如利用树木进行相应的家居环境打造,为了能够给人一种舒适的氛围与环境,许多设计师选用偏香的树木进行制作。这样的香味是树木自身所独有的为非后天添加的,故而其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威胁,充分体现出环保与健康的理念。
3、注重天然生态环境的利用
人们生活在大自然的环境当中,天然的生态环境本身应该是最值得人们利用的。故而设计师应该充分考虑与把握生态环境的天然基础条件,并且依据不同地区不同的地理环境对生态环境进行不同程度的利用,进而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只要遵循自然发展要求,不违背自然环境,必然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科学合理地设计出优美的自然景观,从而提升环境景观设计的整体品位。
4、体现以人为本
环境艺术设计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宜居生活与环境,故而其设计最初的出发点与最终的落脚点都应该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与发展。因此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应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要求与理念,并且尽可能满足人们的各种生活要求,从而为人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生态环境。除了满足人们的基础物质生活之外,还应该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理念在人们精神层面的影响。设计的标准应该充分体现出人文关怀,也应该对社会中弱势群体有明显的关注。比如在公园或者一些带有台阶的地方,应该同时设置一个坡道,目的是便于残疾人出行。还可以在相对危险区域设置一些相对较高的围栏,以免儿童在玩耍过程中不慎跌落。
5、注重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
设计师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该注重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为许多传统能源在为人们提供相应能量的同时,更会引发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所以积极开发与利用新能源,从而代替高污染的能源,将有效实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建设,真正将生态理念体现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
五、结束语
在当下,生态环境问题影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深深地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若不对环境问题进行重视,并且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融入生态理念,那么其本身的发展也将受到抑制。故而在未来的环境艺术设计发展中应该遵循科学的指导,并且遵循自然界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充分利用新能源的同时,为人们打造出更高层次的生活环境,进而将生态理念与环境艺术设计真正融合。
参考文献
[1]陈辉.探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现代装饰(理论),2015,01:120.
[2]周鹏.试论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J].中国农学通报,2009,24:398-402.
[3]何礼.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探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3,13:100-101.
[4]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05:51-54.
摘要:
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空间设计是科学技术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其能够实现应用功能的前提下,对其空间特性、空间设计原则以及空间设计的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为艺术设计类实验室建设带来一定的参照与借鉴作用。
关键词:空间设计;空间特性;设计原则;设计方法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传统的设计艺术手段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作为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它以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来推动艺术设计,有效地提高艺术设计工作效率,对艺术设计教育起到良好的辅助效果,因此,对于其空间设计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特性
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是各种设备仪器与人员工作学习并存的小型公共空间,需充分合理的布置设计实验室空间,才能发挥适应现代社会的艺术设计实验室的优势与作用。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依赖其建筑空间本身而存在,其主要功能是为艺术设计的不同需求提供必要的相应空间,其空间应具有以下特性:首先是设备陈设。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配备各类仪器设备,如高性能工作站、计算机、服务机、三维激光测量仪、Vicon三维运动捕捉系统、高清录播一体机等设备,各种类型的设备由于操作方式的不同,在陈设时需根据其特性和先后顺序按照人体工学合理摆设,为设计实验人员的创作提供舒适的操作空间。其次是艺术氛围。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体现较为强烈的艺术设计属性,空间的形式与风格和使用者群体的文化修养密不可分。在其空间设计和艺术展示形式上应灵活合理地处理,在设计时应多注重实际使用者精神上和心理上的体验,有机融合历史和文化内涵,文化和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交融共同促进文明和谐空间的设计,将艺术与技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激发设计灵感。再次是互动交流。艺术创作是感性的创作,优秀的多媒体艺术设计更是一个团队协作的结果。在实际的工作中,一个良好的空间设计有利于人员之间的信息互换与共享。一个具有包容、开放的实验室讨论区域,能够让使用者充分的表达自己的创作思路,并接收他人的建议,使艺术设计创作过程得以顺利、轻松的完成。
二、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原则
1、功能布局“以人为本”原则
物理环境是实验室空间的物质基础。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所需的功能空间各异,若不能对实验室空间进行较为合适的布局安排,可能会导致空间功能和组织功能上的混乱,进而影响工作效率。一个实验室的合理布局,不但要方便使用者的操作方式,也要注意他们的个性喜好,通过“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空间设计使人们享受到舒适的工作学习空间,最大程度上提高使用者的工作效率,获得更多的工作学习上带来的精神愉悦感。
2、空间比例关系协调原则
空间是由建筑、室内空间、色彩、光照、材质等要素构成的整体空间环境。好的视觉效果要求设计师对设计元素按照形式美的法则处理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获得更造型形态、空间结构和色彩的审美统一。在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中的空间比例关系,一方面是指功能区域空间比例的合理划分,它是一种开放、半封闭或封闭空间并存的空间形态,包涵了一种敞开式人际交流场所精神,如工作学习空间、公共空间、讨论空间等,根据不同功能区域及实验室需求按照相应比例分配空间尺度。另一方面实验室空间过低会给人以压抑的感觉,过高会让人感到拘谨,这就需要根据室内空间的面积、顶棚的处理方式、门窗位置高低、采光等多种因素来整体筹划,从空间性质入手考虑如何组织放置办公家具及设备仪器,组织划分出科学性与艺术性、理性与感性的理想空间设计,在功能和美学上达到协调统一。
3、安全性原则
实验室即进行实验的场所,是从事科学研究、实验教学的日常工作研究的场所。因此,除了加强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工作外,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空间设计的结构、布局、设备的存放位置等许多方面,都需要在设计时严谨求实,时时将安全放于首位,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提前将实验室中潜藏的危险因素降到最低,尽量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设备仪器多为较精密的电子数码产品,电源的布设在满足实验室工作的同时,应尽量避开门窗、人员流动路线、水槽等区域,以免发生漏电短路。人员流动路线畅通,地面采用绝缘地板,墙壁采用绝缘吸音材料,在保证安全的同时也不影响他人的正常工作。仪器设备的陈设简洁,一些设备不用时可放于储物柜中,便于保存和打扫室内卫生。
三、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方法
空间设计可以看作比建筑设计小的概念,设计时可采用导向的手法是引导人们行动的方向,使人们进入该空间后随着陈设空间布置随其行动,从而满足实验室的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设计时可运用形式美法则构图,具有方向性的摆设作为空间导向的手法。此外,对于实验室空间划分,在功能区域大格局不变的情况下,如遇临时情况我们也可以利用组合式家具、植物等来灵活处理室内空间,但要注意各空间之间要有明确的的区域和主从关系。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空间设计是光、色、环境、空间的综合考虑。利用视觉属性中的形状、尺寸、方位、采光、色彩等等也会影响到空间形态的塑造,将这些形态要素综合起来会产生多种多样的组合方式,设计时应注意统一中有变化,避免过于强烈的造型对比、色彩反差、超常比例等,造成较大的情绪波动,产生不佳的视觉效果和空间感。在设计中能够将四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处理好,就会设计出让使用者心理和生理都满意的空间设计作品。设计改变空间,多媒体艺术设计实验室的空间设计只满足其基本使用功能是远远不够的,实验室不应再是冷冰冰的设备摆设,它是严谨科学技术与艺术文化相结合的现代设计,在舒适的工作环境中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使人们感受到空间设计魅力的同时不断迸发创意与灵感,推动促进艺术设计创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易,《室内设计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版;
[2]沈百禄,《室内设计元素集》,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年6月第一版
[3]何镜堂,陈文东.高校集群化实验楼初探[J].建筑学报,2007.
[4]孔敬,马明.普通卨等学校交件空间设计研究[J].山西建筑,2007(4):1-2.
[5]左言平等.建筑空间流动性探讨[J].青岛理工大学学报,2007(4).
[6]黄凯,张志强,李恩敬.《大学实验室安全基础》,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10月第1版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高等艺术设计教育要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应用能力,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视觉艺术感受力及表现能力.强调设计文化的重要性。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
商品包装体现了企业、产品的形象,现代包装艺术设计除了保护产品安全流通之外,还要对产品进行宣传。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赋予鲜明的地域文化,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因此,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逐渐被广泛运用。本文简要的探讨了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
关键词:地域文化,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影响,消费
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消费者的面前。包装作为产品流通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除了要保证产品安全运输销售之外,还要促进产品的营销。产品包装的成本、环保、吸引力等因素,决定了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水平的高低。如何合理运用地域文化来塑造产品形象,让现代包装成为沟通企业和消费者的重要桥梁,是当下包装设计师应注意的问题。
一、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
1、地域文化的概念
由于的不同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环境条件的影响,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有其独有的语言、习俗、审美、文化等等,我们将其称之为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地区发展的过程中文化的积累和沉淀,它是特定区域内人文与环境的结合,对地区的发展有着传承的作用。
2、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概念
现代包装设计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流通、促进产品的营销为目的,通过图像、色彩、形体、文化、材料等手段来制作产品的包装。现代包装主要分为工业包装和商业包装两种,产品的工业包装主要是为确保产品的安全运输,产品的商业包装主要以吸引客户消费为目的。作为一个复杂的专业设计概念的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是产品流通销售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现代包装设计水平的高低,关系着产品能否吸引消费者去购买,更是一个企业、产品的形象。
3、地域文化与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关系
文化与设计之间相互连接、相互作用,设计是文化的体现,而文化是设计表现的基本手段。现代包装设计是为了将保护产品的流通运输,突出产品的优点吸引消费者进行购买,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产品出现在消费者面前,单凭产品质量的优劣很难在产品竞争中脱颖而出,达到销售的目的。如何抓住消费者的购买需求,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已经成为各个企业最关注的问题。将地域文化运用到现代包装设计中,把地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相结合,形成独特的产品包装风格展现给消费者并区别于其他同类型产品,让消费者一目了然,使产品具有生活化、人性化、个性化、地域化等特征。此类型的包装更能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有利于产品的流通销售,实现企业的盈利。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包装,不仅能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更能传递产品形象和企业文化,得到消费者的认可,为产品以及企业日后的发展做了品牌的铺垫,满足消费者物质以及精神的双重需求。
二、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应用
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原理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可以通过材料的选择,准确表达出产品的地域文化或地方特色,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同时,提倡创新精神,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时尚元素相结合,设计出独一无二、易为现代消费者接受的产品包装。中国地域宽广,人口众多,五十六个民族以及各个地域都各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准确表达出产品的地域文化特色,让消费者直观的了解到产品的地域文化,满足消费者对包装的情感需求,并且要具有独特性、代表性,避免与市场上其他同类产品在企业文化信息上产生混淆,尤其是对于一些地域性的特产,更应注意这一点。以黄山头酒的包装为例,企业将其定位为楚文化第一酒,所以在产品的包装上,融入了大量的楚地文化。设计师将黄山头酒瓶身设计为编钟造型,外包装和瓶身的颜色选用了传统的中国红,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完美结合。现今,黄山头酒已成为湖北酒业的代表,这与它在包装上的成功有着必然的关系。在包装产品的材料选择上,要结合产品本地的风俗习惯、产品特性,以凸显地域文化特征为目标,同时考虑材料制作的技术工艺、制作成本、是否环保等问题。其中,若同时能在包装用料上展示地域文化特征将会使产品更具有地域性。比如说,青岛的海产品包装时多在包装上印有大海,这与青岛临海的地域环境有关;景德镇的土产品多用瓷器样式来包装,这与景德镇瓷器在全国中有较大知名度有关;云南的过桥米线包装上多印有竹楼,这与云南的地域建筑文化有关。合理的选择材料还要考虑材料的成本,就像我们不能用景德镇的瓷器去包装海产品一样。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时要尽可能的把制作成本降低,保证产品正常运输流通和达到宣传目的的要求下,控制包装成本就可以降低产品的生产流通成本,更好的服务于民。现代包装设计应紧跟时代潮流,引领消费时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的审美以及关注热点一直在不断变化,所以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把握流行时尚,抓住消费者的心理,从而让产品顺利销售。在产品的包装形式上,现代包装艺术设计应准确的表达出产品的特性、用途,凸显产品的性质。以“老君眉”茶为例,如果消费者从包装上把“老君眉”茶误认为是玫瑰花茶,那么不管产品设计多么精良,包装多么华丽,没有准确的向消费者传递产品性质,就是一个失败的包装。另外在现代包装设计内容上,要注意不同的形象在不同地域、不同人群所表达的含义,结合消费者的风俗习惯以及消费需求等多方面因素来设计产品包装。如回族人不吃猪肉,对猪有忌讳,那么产品包装设计师在设计清真产品包装时就不能用猪的形象;如幼儿多喜欢卡通人物形象,所以在儿童的产品包装设计上可采用以漫画、插画等形式来表现。
三、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应用的现状
1、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各国应用现状
传统文化与现代防护技术相结合的现代包装设计,反映了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独特的地域文化。我国产品包装设计师要更好地在产品包装设计中凸显我国独特的文化,展现和发扬中华民族独特的民族风貌,需借鉴国外先进的包装设计经验,取其精华,融合中华特色地域文化,将其应用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日本的现代包装设计一直是各国学习效仿的对象。首先,日本的包装提倡材料的环保性。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匮乏的岛国,为保护仅有的生态资源,国家大力倡导环保,所以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日本产品包装,大到空调、冰箱,小到毛巾、茶叶,大多都采用可回收的环保材料,这种绿色包装已成为日本现代包装设计的标志。其次,日本现代包装设计的严谨性也是我们要学习的地方。日本产品包装大多没有浮夸的造型,但无论何种产品都有着严谨性的结构和丰富的表现形式,包装材料虽然朴实,却能通过设计和精致的制作工艺实现高品质。最后,日本的产品包装不仅很好的融合了现代包装的设计语言,还能赋予包装浓郁地域传统文化。现在日本市场上的产品包装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具有国际时尚语言的包装,另一种是有着浓郁大和民族特色的日本传统包装。在日本传统包装设计中,日本包装设计师并不是生搬硬套的将日本传统文化用在产品包装上,而是融入现代时尚元素,让消费者一方面能从产品包装中领略到日本的地域文化,另一方面又让日本包装设计走在时尚的前沿,在发扬日本传统地域文化的同时,又使产品包装设计具有时代的特征。欧美的设计引领时尚的发展,欧美各国都有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以及审美观点,所以在包装设计风格上各有不同。法国产品的包装展现了法式“浪漫”与“优雅”的包装风格,法国人浪漫的生活和情怀世界闻名。在法国,一个成功的包装设计必须具有浪漫元素,例如:法国娇兰,创立于1828年,187年来,法国娇兰为世人带来不断的惊喜,并在世界上同类的产品脱颖而出,成为世界顶级的化妆品牌,除了产品质量外,还与它的包装设计有关。对于娇兰而言,每一款产品都有着精致美丽的包装,其包装形式是展现产品灵魂的重要载体,是表达情绪,创造愉悦,彰显个性品味的体现。成功的包装设计必须考虑消费者的审美观点,法国娇兰的包装将法式的贵族气息和浪漫生活方式的融入到设计的美感中去,使产品的包装成为具有法国特色的时尚风格。德国的包装设计注重包装的严谨性,这与德意志民族严谨的工作和生活态度有着必不可分的联系。在德国,产品的包装设计更注重实用性,设计常以简练的文字、图形、色彩构成表达出产品的特性,形成了德式包装独有的极简风格。在包装结构设计上,德国人更注重对产品的保护,将审美与实用相结合。造型美观大方又注重实用性的德国现代包装设计,值得我们借鉴,提升我国产品包装设计的严谨性。美国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在多元化、多民族的美国倡导自由、轻松的设计理念,所以在包装设计上更注重表现形式的幽默感和人性化。美式的诙谐通过电影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变得通俗易懂,他们追求的是可以轻松、自由展现自我的生活方式,这一地域文化特征在包装设计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如美国迪斯尼电影里卡通人物形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当消费者看到这些形象在产品包装上出现,会带给我们快乐的体验,并会对这一产品产生购买欲望,从而达到产品销售的目的。
2、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艺术设计中国内应用现状
中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不同的地域、民族有着不用的地域文化,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是这个地区形象的展现。我国具有浓郁地域文化特色的产品包装实例有很多,在包装中添加地域文化元素,能更好地展现产品的特色以及当地的文化特征。例如水井坊世纪典藏酒的包装设计为例,在酒的内部设计上,瓶身造型为水井的形象,突出了水井坊的名称,酒瓶底座的包装材料为四川特有的乌木,突出了四川的地域文化特征。在酒的外部设计上,外部包装造型为古代编钟形象,且在外部包装材料选择上,采用了青铜合金,整个外部包装形象具有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包装设计师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根据产品的特性和消费者的审美需求,结合地域文化特征来设计包装。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现代包装设计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不能全部按照别国的模式来设计中国特色产品的包装,应结合我国人民的审美观点,将中国地域文化体现到产品的包装设计上。
四、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
地域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发展的过程中人文与环境的积累沉淀。现代包装设计中色彩、图形、材料以及文化的运用,都深刻体现了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设计的影响。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色彩的运用是最醒目的体现。地域文化中,不同的色彩代表不同的含义,比如,红色在中国代表喜庆、温暖、祥和,过节团圆时中国人民都会张灯结彩,整个国家沉浸在红色的氛围中。但在欧洲国家,红色代表着恐怖、血腥,是不吉利的颜色。所以针对不同的地域文化,在设计产品包装时,要结合当地风俗、审美来进行包装色彩的选择。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图形的运用最能直观地展示产品形象。图形的设计包括企业形象设计以及包装上的图案设计,经典的图形设计可以使消费者更容易记住所要购买的产品品牌。比如,消费者对海尔最直观的印象就是两个小男孩的图形标志,在海尔的标志图形设计中加入剪纸等传统民间工艺的元素,能准确展示出中国地域文化。在现代包装设计中,包装材料的选择变得越来越重要。随着社会工业的发展,生态资源日渐匮乏,全世界都在倡导环保,倡导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设计师在选择包装材料时,既要考虑材料加工成本,又要考虑材料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合理的选择包装材料,能更好的突出地域特征,如云南的特产的包装材料多为竹子,云南省是我国乃至世界公认的竹类种质资源大省,用当地的竹子作为特产的包装既能体现云南的地域文化,又符合人们提倡的环保主题。在现代包装设计中,文化元素的融入更能引起消费者的共鸣。中国传统文化讲究道德、正统、稳重,所以中国人较含蓄、沉稳。西方文化讲究自由、浪漫、平等,所以西方的设计热情且富有创造力。产品包装设计师需要利用地域文化的侧重点,设计出具有地域特点的产品包装,引起消费者的共鸣。
五、结语
地域文化可以通过色彩、图形、材料等方面融入现代包装设计。在我国,产品的包装设计不仅起到保护产品的作用,更应该结合时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美学精神。中国特色产品的包装还应肩负起活化传统工艺与地方产业的使命,包装设计需将传统工艺与新材料、新技术相结合,研发出具有中国特色、符合现代人审美的包装。
参考文献
[1]张杰,张伟.地域文化对现代包装艺术设计的影响[J].中国美术馆.2008(02).
[2]陈欢.探讨地域文化在宁波特产包装设计中的应用[J].作家,2011(04).
[3]程立坷.现代包装设计中传统文化元素的探索[J].美术大观,2008(08).
摘要:目前,很多行业采用了数字科技技术模式,比如,环境艺术设计借助数字科技的数据分析功能,可调节设计方案的参数,还可借助新原材料的模型搭建来保证建筑和室内设计的安全性。因此,就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数字科技;信息技术;环境艺术设计;3D软件
数字科技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数字处理模式。由于其采用的是二进制编码,对其调取后会发现大量的“0”与“1”的排列组合,因此,将其命名为数字科技。在应用方面,数字科技并非特定的技术模式,其可对任何数据进行转化和处理,可用于各类生产和设计行业,除了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的建筑领域外,还包括工程、电子信息科技、生物技术等领域;数字科技具有模型化的管理能力,可借助3D软件制作设计模型,并在计算机中调节模型的参数,从而达到最优化配置,这样不仅有效解决了人力试验效率低下的问题,还有效避免了误差的产生,特别是一些专业的软件具有的自动检测和报错功能,可为使用者提供数据模型创建的合理建议。因此,鉴于数字科技自身强大的功能,以下对数字科技引入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为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提供帮助。
1数字科技对环境艺术设计行业的影响
数字科技的出现,使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对于环境艺术设计领域而言,这种改变具体表现在以下3方面:①设计效率的提升。计算机对设计的管理比设计师在图纸上的管理更加便捷。②满足个性化需求能力的提升。以往,设计者无法兼顾业主的所有需求,进而引发了业主与设计师、委托公司的矛盾;而在数字科技的帮助下,设计师能兼顾各种相关信息。③数字科技和网络化的实现,开拓了环境艺术的设计视野,使设计师能跟上时代发展的潮流,接触更多的世界级作品,这对于设计师的个人发展及其在设计领域的持久生存都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1.1促进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
数字科技的核心能力在于对信息的处理,而环境艺术设计也可被看作信息的整合过程。这是因为在建筑和装修设计中,设计者主要负责构图和材料的选择,而构图是一种可转化为数字处理的信息模式,在电脑上构图不仅可提升设计效率,还能节约设计成本;材料选择的关键在于材料比例的设置,在计算机出现前,人们只能不断地搅拌原材料,并进行搭建试验,历经数千年后才找到相对完善和适合各类企业特征的材料应用方式,但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往的材料已逐渐被替代,对于新型材料的应用而言,再以长时间的试验方式寻求合适的比例,显然已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而在数字科技出现后,采用数字化调解和模拟的方式可有效解决材料的比例问题,且能帮助设计者找到不同气候环境下材料性能的差异,从而有效提升建筑的坚固程度。
1.2提高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
数字科技的表现力较为强,可展现语言、图形、文字和影像等,使设计者可以更好地调节色彩、光影、材质等效果,且在固定模型的帮助下,可借用对比手段优化新采纳的元素;可有效提升设计的艺术性。以往,设计师只能在纸上构图,其设计理念基于平面展开,在实践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平面与立体的转化问题,进而导致设计师需要消耗较长的时间设计;但依靠数字科技可直接立体设计,不仅减少了模式转化过程中的烦琐程序,还能保证整体艺术的输出效果。对于环境契合性而言,近年来,建筑设计正在向环境友好型发展,需要建筑设计师契合环境,以不破坏环境的设计理念设计建筑,且人们对建筑有审美需求,因此,在兼顾两者的过程中,设计师必须花费大量的时间;但采用数字科技后,可提前通过3D拍摄方法,将周边环境设置成设计背景,从而有效地融合建筑与自然环境。
1.3提升了环境艺术设计的市场竞争力
环境艺术设计虽然是一种与人类健康发展契合性较高的设计模式,但因设计过程烦琐、建设难度较大,导致其一直不受市场欢迎,加之环境艺术设计的自我要求较高、内容不断丰富,削弱了其在市场中的竞争能力。但对于我国当前的设计领域而言,正缺乏这样的健康设计理念,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不仅不应被淘汰,反而需要得到有效发展。而借助数字科技,可提升环境艺术设计的效率,并结合市场需求提升公众审美的契合性,从而使环境艺术设计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此外,数字科技还能帮助环境艺术设计建立模板式的工作方法,即通过程序将可借用的元素与设计需求相结合,实现整体输出的设计雇佣模式,从而更好地提高服务效率。
2结束语
时代的发展必然会为人类带来改变,但很多领域却无法有效地与时代契合,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艺术设计便是其中之一。因此,笔者探讨了当前提升行业发展效率最有效的数字科技,以期借助其丰富的功能,促进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从而提升整个建筑设计领域的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健,张雪青.数字科技发展对环境艺术设计的影响[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刘岩,叶禄新,肖巳洋.数字技术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运用和发展[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1).
[3]侯艳辉,孟繁博.数字媒体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中的关键问题分析与解决[J].美术教育研究,2015(02).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艺术设计就是创新,创造非凡是艺术设计活动的全部意义之所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艺术设计类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人们的环保意识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就目前来看,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于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具体情况,展开了相应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竹资源;环境艺术设计;实际运用分析
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自古以来就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并且关于竹资源的艺术设计,在古代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应用。竹在我国古代,已经形成了一种文化韵味,将其应用于环境艺术设计中,具有较好的装饰作用。本文在对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研究,注重分析了竹的历史文化底蕴,并就其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优势,进行了相关研究和分析。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竹资源在装饰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性,并就如何应用,提供了有效地参考和借鉴。
一、关于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流传着梅、兰、竹、荷的审美感观,竹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古时候,竹资源就在人们的生活中,应用于装饰。例如利用竹子建造的房屋、椅子等等。竹在建筑行业中应用,具有一定的美感,并且随着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竹资源也具有较强的中国文化底蕴。竹在环境设计中应用,具有一定的优势,它能够应用于建筑设计、公园设计、室内设计等多个领域。
二、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实际运用分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物质生活满足的同时,人们更加追求生活享受。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应用中,以不同的形式应用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例如以观赏的形式、使用的方式等等,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观赏作用分析
一般来说,应用于观赏的竹资源形式主要有观赏竹、竹竿、竹叶观赏型等。竹在景观中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元素,其形态的特征,在审美感观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湘妃竹、金竹以及墨竹等,这些竹的类型,更加适合于观赏,能够给人在视觉感观上带来一种美感和享受1。根据竹的形式不同,人们在应用过程中,会根据环境的实际情况,设置相应的竹,进行观赏。竹资源用作观赏时,会选择相应的配饰,这样一来,突出竹资源美感的同时,也能够起到一种较好地意境效果。例如在设置假山时,会将竹与假山进行结合,这种设计方法,是突出竹资源美感的一个重要手段,并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较为广泛。假山与竹资源的应用结合,给人一种回归自然、心旷神怡的感觉,能够更好地达到放松心情的作用。
(二)竹材的应用
竹材的应用,是竹资源在建设过程中的一种应用方式,同时,竹材具有较高的实用性和审美性。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材料选择上,一些建筑材料对环境污染较大,并且对人们居住空间也有着较大的影响,如何对这一问题进行有效改善,关系到了人们的居住安全和居住舒适度问题。竹材本身就是一种纯自然地资源,其对环境污染较小,并且并没有化学合成,对人的身体健康来说,具有积极的影响。竹材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造价低廉,能够缩小建筑和装修成本,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竹材在实际使用时,可以制作一些桌椅或是竹板,能够承担简单的装饰作用。同时,竹子的生长周期较短,成材时间较快,若是能够将竹材广泛地应用于实际建设过程中,对于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2。
(三)竹资源根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竹资源根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人们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更加注重于精神追求,这样一来,在进行家具装饰过程中,往往喜欢在家中增添一些饰物摆设,对室内空间进行更好地点缀。竹资源根部在雕刻过程中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例如竹雕、竹刻等工艺品,都收到了人们的热烈欢迎。竹雕在进行实际雕刻过程中,主要是对竹子的根本进行雕刻,具有一定的艺术审美性。同时,在皮雕、浮雕以及阴阳刻等方面,竹资源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竹资源的根本较厚,在进行雕刻过程中,能够更好地满足雕刻的实际需要,这就为竹资源根部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综上所述,笔者在对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应用的研究,注重竹资源的欣赏、竹材的应用以及竹资源根部的实际应用。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竹资源对环境艺术设计有着较大的影响,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对竹资源的应用情况进行有效分析,能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环境艺术设计,才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3。
三、结语
竹资源在当下环境艺术设计中已经得到了较为广泛地应用,本文在对这一问题进行研究时,注重结合实际情况,立足于竹资源发展的时代趋势,对这一问题展开了详尽的探究。在利用竹资源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过程中,必要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注重与实际情况的有机结合,发挥竹资源的优势,更好地改善居住环境;第二,在对竹资源装饰作用应用时,要注重对衬托物的选择,达到更好地艺术设计意境;第三,要注重竹资源艺术设计的深度和广度,发挥竹资源优势,使之能够对现有建筑行业进行有效改善,更好地实现竹资源的有效利用。
注释:
1.方晖.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教育,2014(7):258.
2.杨嘉.解析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企业技术开发,2014(21):58-59.
3.刘畅.竹资源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运用[J].技术与市场,2014(12):339.
摘要:
民间美术代表着崇尚自然之美,寻找简朴,富含原始意味的艺术,在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中占据十分重要地位。该种艺术主要是保留材料本身色泽和机理,不会过于追求修饰和雕琢,进而充分暴露出质朴和纯真的趣味。现代艺术设计中缺乏返璞归真的气质,民间美术所具备的相应风格能弥补现代艺术设计中的不足,如质朴、天真、大气等风格,同时,民间美术内在的简朴生活气息、性格,为人们内心向往。除此之外,民间美术是我国古代劳动者的创作结晶,并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启示。本文从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出发,分析了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的启示。
关键词:现代艺术;民间美术;设计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得到充分的交流,尤其是步入信息时代,不同区域之间的文化壁垒被逐渐打破,文化之间可以相互融合交流,优势文化同化劣势文化的趋势越来越强,这极大的促进了文化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艺术审美特征逐渐得到了人们的重新认识,现代艺术也在新时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由于民族文化备受人们关注,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越来越渴望追寻稚拙和纯朴的情趣,追求原始艺术的真实野性以及神秘感。因此,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的相互融合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一、艺术设计的基本特征
1、科技性
从第一次设计出现以后,设计就和科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并共同发展。设计的基础为科学技术,两者的联系十分紧密,设计和科学技术以生产实践为联系点,在实践中不断渗透、影响,同时,设计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和社会财富的媒介。原始社会开始,科学技术和设计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当时人们通过木、竹等植物天然弹性研究设计出弓箭;通过粘土和火结合化学变化设计出陶器等,进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现代设计能更进一步的显示设计同科学之间的关系,如万国博览会上出现的“水晶宫”为科学技术的艺术表现,为科学技术的设计应用。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和电脑技术的应用,信息社会逐渐到来,发展导致设计方法、手段和过程出现一定变化,进而进入崭新设计时代。由此可见,科学技术会找到相应的社会生活结合点参与设计,进而转变为精神和物质财富。对设计而言,没有科学技术支撑很难进行。因此,不管是新发明的出现还是新材料的使用,均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并为设计的成果,两者之间共同发展不能分割。
2、艺术特征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艺术充分显示爱美为人的天性,且这种天性从人类作为文化人就出现了。美为设计的产物,第一件石器的诞生,不仅仅是为了使用,也是追求美的体现。在造型观念、视觉经验和形式语言等方面现代设计同艺术之间没有区分,但设计除了秉承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思维外,还受到了现代物质手段和工业化进程的影响。目前,设计师和美术家具有越来越明晰的分工,人们将建筑、雕塑、绘画、艺术设计、摄影、工艺美术和数码媒体等统称为视觉艺术,不单纯为语言为题,而是属于艺术种类混合体,且本质上具有相互联系特性。
3、文化特征
艺术设计是一种造物的文化、艺术,作为区分人与动物差别的重要因素,文化在被人类所创造的同时,也成就了人类,不管是艺术设计,还是民间美术,都是人类造物活动后产物,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及文化性质。艺术设计是人类创造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设计的存在不仅证明了人类的理念,同时也对人类的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并滋润和培养人类。艺术设计承载文化外在和内在意义,能将人类的生活习性、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反映出来。同时,艺术设计也是文化创造的一种产物,为社会历史文化沉淀产物,优秀的艺术设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艺术设计的多元性决定艺术全面吸纳文化,并对文化各个层面进行整合。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艺术设计中包含制度物质和观念文化层,同时,吸收大量精神成果,同艺术较为相似。且艺术设计体现物质功能及精神追求,深刻反映人们在文化创造中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设计文化是人们理解人类文化的典型范例。
二、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之间的关系
1、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共性
从外部形态和外在形式看,民间美术同现代艺术之间没有联系,但实际上两者之间具有较多的共性价值。在民间美术中推崇天人合一的思想,而天人合一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民间美术的创造者大多是生活在社会上的底层劳动群众,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很多时候民间美术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产物。在现代艺术设计中,推崇绿色设计,而绿色设计的原则是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产品的回收利用,绿色设计倡导回归自然,实现可持续发展,保证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这一点上看,民间美术和现代艺术设计是存在共性的。
2、民间美术是现代艺术设计的源泉
民间美术是一种人类创造的民间艺术文化,是一个独特的文化艺术群体,优秀中华文化艺术就是从民间美术中发展而来的,同时民间美术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的文化沉淀,民间美术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及艺术形态,均可以将中华文化中的心理素质、美学观、文化素养、民族精神体现出来,进而将中国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哲学体系、艺术体系、造物体系展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创造型艺术、艺术设计和民族文化的心理源泉。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民间一词逐渐远离人们的视野,但即便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无法将人们内心对民族文化、民间美术的喜爱心理所取代,作为中华文化的结晶,民间美术可以看做是现代艺术创作的源泉,民间美术所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能为现代艺术设计提供很多艺术灵感。
三、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
1、民间美术造型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民间美术造型具有千变万化的特点,为人们提供无尽的艺术造型宝藏,同时,民间美术蕴含的气韵形态为人们提供良好的借鉴。在学习艺术设计时,可解构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元素,并根据现代设计中的审美原则,进行创作,同时为赋予新的象征意义,这样就能衍生出既能彰显时代理念,又有优秀民间美术韵味,还能体现出现代设计个性的现代艺术设计产品。对民间美术而言,蕴含的审美性、传承性、原发性能让民间美术形成一种独立的造型体系,从而将民间美术文化观念中的稳定性、传承性体现出来,使得人们在审美趣味和艺术表现方面具有明显的相似性,并在长期的社会演变、历史发展中,形成独特的造型符号。与此同时,民间美术造型具有异物同构特征,在中国民间美术中最典型的异物同构图形是龙,这是先民通过发散性思维将不同的图形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图形,加上不同民族和地区的文化不同,创造出来的龙千姿百态,在中原地区主要为牛头、鹿角、蛇身等,显得尤为神秘,最后成为皇帝的象征。
2、造物观念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作为比较原始的艺术文化形体,民间美术是民间生产活动一体化的文化集合,而现代设计艺术的核心思想是,在大工业生产条件下,通过经济论、功能论、唯科学论等理论,进行物品设计,最终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民间艺术中包含较多的人性化思想,对物质和精神的完美结合具有一定强调,进一步表达对功利意愿和情感的追求。民间艺术造物原则来源于自然,并同自然相融合,进而使得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同艺术需求的心理平衡。民间美术造物观念包含自然、人性化两种,作为一种民间造物艺术,充分体现人与社会、与人、与物等和谐道德伦理观念。同时,民间美术蕴含的道德观念、伦理关系和情感追求等为现代艺术设计中解决单调乏味提供良好借鉴和深刻启示。
3、美术色彩观念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民间美术色彩为庞大神秘的色彩体系,主要构成为“五色观”,即在黑白二色基础上加赤黄青三色,是继承远古先人单色崇拜,同时结合“阴阳五行说”逐渐发展起来的。民间美术色彩主要包含主观性和装饰性特征,受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影响,民间色彩的象征意义被赋予一定主观观念,具体表现是一种社会等级制度的展示。因此,在认知民间色彩艺术时,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色彩感知,而应该深入体会民间美术色彩背后所蕴含的哲学观念、历史文化,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民间美术色彩的象征意义。民间美术色高纯度色相和强烈补色色相对比原则,是民间艺术色彩原则的主要倾向,通过暴露装饰性色彩能有效地展现蕴含的深刻文化寓意。民间美术色彩具有朴拙、强烈、浓郁和真挚的特点,能强烈的震撼人们的心灵和冲击人们的视觉。这种粗放简练的方式强烈的震撼人们的视觉感受,对色彩的要求同现代设计一致,在当今社会具有别致的示范性和借鉴性。
四、总结
作为人类的造物文化,民间艺术和现代艺术虽然产生的背景、社会文化、人文习俗有一定的差异,但从整体上看,两者均是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艺术设计体系,就需要坚持民间美术文化根基,同时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进而促使现代艺术设计健康快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那迎渲,程振华.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文艺生活旬刊,2015(4):135-136.
[2]李铭扬.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科教导刊:电子版,2015(3):98-99.
[3]谈玲.试论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艺术品鉴,2015(07):192-197.
[4]张莹.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艺术时尚旬刊,2014(11):136-137.
[5]侯仲贤,张芷毓.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现代装饰:理论,2013(05):35-37.
[6]洪琼.传统民间艺术对现代视觉设计的启示[J].现代装饰:理论,2014(05):28-29.
[7]田娜.浅谈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鸭绿江月刊,2014(03):18-19.
[8]莫文婕.民间美术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研究[J].艺术品鉴,2015(07):24-25.
[9]王明辉.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特征对中国现代艺术设计的启示[J].世界家苑,2013(05):2.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使现代设计作品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满足现代人对高雅艺术的追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工艺美术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使现代设计作品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现代性,满足现代人对高雅艺术的追求。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和特殊价值,然后重点阐述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以及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设计;融合创新;发展理念
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传统工艺美术,可以使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理念下得到不断改进与更新,在现代文化艺术百花园中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从而有力地推动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很多现代设计师从传统工艺美术中找到创作灵感,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蕴含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浓厚的审美艺术情趣,使现代艺术设计作品更好地走向世界。
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和特殊价值
1.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内涵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运用各种材料和工艺设计制作出的能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人工造型的统称。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国造型艺术的核心,具有实用性和审美性。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能体现创作者的个人情感和情趣爱好,在视觉上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和独特感受,是实用性和审美性的统一体。现代服装设计、室内装饰设计、商业招贴广告设计都注重增强设计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品质。
2.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特殊价值
其一,文化的标志性。一些传统工艺美术作品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中国传统的青铜工艺,其冶铸技术之先进、装饰雕刻之精美、文化内涵之丰富,是举世无双的,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其二,技艺的特殊性。传统工艺美术技艺是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如漆艺,有史料记载的就达数百种,但如今很多已经失传,现存的漆艺水平普遍达不到历史的高度。其三,经济的无价性。无论是彩陶艺术还是佛雕艺术,其精品的艺术价值与经济价值难以估算,可以说价值连城。如,中国元代瓷器《鬼谷子下山图》青花罐、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广西壮锦与乔家大院、北京故宫、西安兵马俑等都是我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无价之宝。其四,精神的凝结性。我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智慧结晶,其物质实体反映了当时的物质生产和文化水平,其造型、色彩、装饰等视觉形象体现了当时的审美观和价值观。所以,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具有亟须传承的精神价值。
二、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设计的融合
当代,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融合是必然趋势,现代设计需要传统工艺美术来充实、丰富,使作品既有民族感又具现代感。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创新发展需要遵循市场规律。现代社会已步入经济全球化时代,中国经济要想在世界经济中独领风骚,现代设计必须引领社会时尚潮流,必须更多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使设计作品底蕴更深厚、底气更充足,呈现出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如,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应用剪纸艺术、皮影艺术、年画艺术,能使作品更具灵活性、更富有生命力。此外,这些传统艺术元素还直接推动了中国动画的发展。凤翔的泥塑艺术和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都具有较高的审美观赏价值。在现代包装设计中运用泥塑和陶瓷器皿上的花纹,可以使现代包装呈现出传统文化特色和民间艺术风格。
三、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1.设计思想的创新
在现代设计中应用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而是要把儒、释、道的思想融入产品的形态、色彩、功能设计,以现代审美观念改造、提炼和运用中国传统元素,追求天人合一、自然无为的思想境界,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使设计富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2.设计形态的创新
中国古人一向认为天圆地方,所以在钟鼎、器皿的形态设计中都运用了方与圆的元素,并赋予其特定的含义。现代产品设计者要结合产品的使用功能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对传统精神与传统造型进行深度加工提炼,使设计契合现代美学思想,实现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高度融合。
3.设计色彩的创新
中国古人运用的色彩蕴含了阴阳、五行、中庸的精神内涵,贯穿了生动传神的美学理念。现代设计师应该先对传统色彩进行深刻感悟,然后进行再加工、再提炼、再升华,要符合现代社会的时尚潮流,以此表达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使设计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
四、结语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现代设计在理念、形态、色彩等方面,要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不断地注入民族血液、融入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使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现代美学理念相结合,创造出富有东方韵味的现代设计作品,使中国传统工艺美术永葆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赵娜.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现代园艺,2011(5).
[2]王利达.浅谈中国传统工艺美术设计的发展和创新.中国电子商务,2012(2).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艺美术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着新的环境。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竞争力。传统工艺美术要想继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必须借用品牌理念,确定一个合理的品牌定位,通过不同媒介和大众进行交流沟通并传递品牌价值,使人们了解该工艺美术品类的故事,进而产生信任感。文中借用科勒模型,对品牌的要素和品牌联想进行阐述,并对工艺美术品牌策略的构建进行讨论。
关键词:工艺美术;品牌;体验;价值;联想
在历史文化长河中工艺美术是一种凝结人类智慧结晶的创造性活动。通过特定的工具和手段打造了一个完整的人类生活方式。毋庸置疑,工艺美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伴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工业化、科技化、批量化不断推动着工艺美术以崭新的面貌适应着新的环境。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方式和对生活需求的不断变化,使得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竞争力。传统工艺美术逐渐失去了垄断地位,被大批量的工业化设计产品所取代。这使得工艺美术不再为少数的达官贵族服务,转而服务于人民大众。从事工艺美术创作的工作者,不应该仅仅将注意力放到工艺品制作本身,更应该顺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将其作为一种能够提高消费者体验的商品,并通过品牌化的运作被市场所认可,从而起到传播工艺美术的目的。
一、科勒模型
科勒把品牌分为品牌感知和品牌联想两方面,他认为品牌联想是消费者同品牌长期互动所形成的,是人们对品牌认知的一种反映。通过对品牌联想的分析能够对品牌战略起到引导作用。品牌联想可以分为三大类:产品属性、产品利益和组织利益。
1.产品属性包括与产品有关的联想和与产品无关的联想。与产品有关的属性是指与消费者息息相关的满足消费者需求所必需的产品要素,也就是产品的功能性以及物理属性等。与产品无关的属性主要包括:价格、体验、品牌个性等。
2.产品利益联想是消费大众赋予该产品的价值内涵,利益联想分为三类:功能性利益、体验性利益和象征性利益。功能性利益一般指产品内在的功能性或者服务方面的特性;产品象征性利益是产品的外在特征,一般与产品本身无关;体验性利益则是消费者在消费产品时候的主观感觉,与产品的功能性和象征性紧密相联。
3.组织利益包括:组织规模、社会形象、组织文化、员工形象、组织历史、组织的营销策略。
二、传统工艺美术所面临的问题
1.工艺美术丧失了同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契合点。有些传统工艺美术简单照搬传统工艺和设计,忽略了对现代人们生活方式的研究,久而久之使传统工艺美术品离人们的生活越来越远。工艺美术的最终目的是要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所服务,设计师应该在继承传统工艺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结合现代生活方式设计活化,以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需求的工艺美术作品。
2.工艺美术传承人待遇较低,传承问题比较突出。工艺美术大师的收入比较微薄很难维持带徒弟、房租、材料等基本开销,徒弟们常常因为生计问题简单学了一些技艺就另谋出路,或者干脆放弃学习该门技艺。个别工艺美术大师开设的工厂规模较小且定位不清晰,小作坊式的运作模式比较保守,使大师们都忙于维持生计很难静下心长期培养接班人。
3.工艺美术产品缺少品牌营销意识。在很多人眼中工艺美术产品离人们日常生活非常遥远,无论从材料还是工艺都不被大众所了解。同类技艺之间缺少雷同性比较强,无论在经营模式还是在产品创新上缺少差异化。工艺美术的发展离不开大众的支持,只有让更多的人了解工艺美术技艺,将品牌意识植入到工艺美术的传播中,赋予工艺美术产品更多的附加价值,才能被更多大众所了解,进而促进传统手工艺术的发展和传统文化的的普及。
4.缺乏系统的工艺美术技艺培训。工艺美术的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作品基本是靠模仿,严重影响了工艺的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缺少对于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系统培训或者行业再培训。使得从业人员缺少对工艺美术技艺的创新,严重影响到了行业的发展后劲。
三、传统工艺美术品牌的构建
1.传统工艺美术品类在品牌建立的过程中,要注意品牌的传播。品牌应该具有叙事能力,每一个成功的品牌都有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作为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传统工艺美术品牌,应该对该品牌的历史和未来进行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大力吸收该工艺美术品牌的优秀文化成果,在深化优秀成果的过程中,让当地的老手艺人和民众参与其中,不仅还原丰富了地域文化,也激发当地民众的保护热情,加快工艺美术品牌的传播与发展。
2.强化工艺美术手艺人的品牌意识。首先工艺美术手艺人需要建立知识产权意识,手艺人应该明确工艺美术是极具内涵的文化品牌。为了避免同一品类不同手艺人的纠纷,可以引入行业协会同手艺人所在企业合作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之下,企业必须经过授权才有资格生产和销售某一种产品。
3.传统工艺美术品牌推广要使品牌能够深植于消费大众内心。消费大众因为其生活环境、受教育背景不同,对工艺美术品牌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尽管工艺美术品牌会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但品牌若想延续仍然应该往更深层次发展。应该结合工艺美术的品类特征和消费者的心理需求确定不同的品牌营销模式。在确定品牌定位之后,通过适当的推广对品牌进行持续宣传,以培育和发掘潜在消费群体,保持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热情。
4.传统工艺美术品牌的传播应该注意其广度。很多工艺美术品类不被大众所熟知,在品牌宣传和推广的过程中要注意和消费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利用不同的媒介,例如网络、电视等,使消费者认识并产生信任感,同时满足消费者对工艺美术多样化的需求。
5.传统工艺美术品牌应该有清晰的品牌定位和品牌价值。品牌定位是在消费者或者潜在消费者心理的位置,它与消费者的利益和市场竞争紧密联系。虽然工艺美术品类是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产品,但是将其进行品牌化的打造还需要有一个清晰的品牌定位和富有感染力的品牌价值的传递。工艺美术品牌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才能寻找到属于该工艺美术品类的独一无二的特色,从而增加品牌竞争力,消费者在购买的过程中会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了解所接触的工艺美术品牌,并且在和该品牌互动的过程中感知品牌的价值。如果该品牌的品牌价值正好能够和消费者产生共鸣,该消费者就会成为这一工艺美术品牌的忠实消费者。
6.加强工艺美术品牌的消费者体验。消费者大多是通过产品了解工艺美术品牌的,但这不足以建立起一个具有深远影响力的品牌。仅仅通过品牌名称和产品所建立起来的工艺美术品牌并不能够使消费者和品牌产生共鸣,消费者更多的是通过服务、环境等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官来感受品牌的价值。一个品牌给予消费者的感受越多就越有可能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一个多维度的品牌体验能够更有效的架起品牌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作为一个工艺美术类的品牌,同样应该注重多维度消费者体验的建立,通过标志、媒体宣传和服务等各个方面进行。在工艺美术品牌推广之前,要对目标消费群体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有针对性的感官体验设计传递独特的品牌价值。
7.为工艺美术品牌注入新的元素。工艺美术虽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观也在不断的进步,传统工艺美术应该根据时代的发展注入新的元素,让其新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四、结语
传统工艺美术是人们智慧的结晶,打造具有特色的传统手工艺术品牌,不仅能够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可持续性发展,也是凸显地域文化特色、传承地域文化的必然趋势。通过建立品牌意识、注入新的设计元素、打造具有特色的品牌体验来传递独一无二的品牌价值,进而扩大广大民众对传统工艺美术的了解,激发他们的保护意识,使传统工艺美术能够不断地传承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KELLER,KEVINLANE,StrategicBrandManagement[M]NewJersey:PrenticeHall,1998.
[2]丛玲玲.中国传统工艺美术面临九大问题[J].《美术观察》,2008(7).
[3]江明华,曹鸿星.品牌形象模型的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4]李静,金永生.基于凯勒模型的电信品牌形象研究[J].《商业研究》,2013(21).
[5]张凌浩.基于品牌体验的设计思考基于凯勒模型的电信品牌形象研究[J].《包装工程》,2006(6).
[6]曹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战略研究——以赫哲族为例[J].《商业经济》,2014(9).
[7]舒三峡.如何打造非遗文化品牌[J].《东方企业文化》,2012(18).
[8]谭宏.传统品牌保护模式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活化路径研究[J].《商业时代》,2010(28).
[9]宋生辉.传统手工艺文化产品的品牌策略——以知识产权营销为视角[J].《价值工程》,2011(4).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计算机应用的网络化。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应用毕业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1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革新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特点是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坚持“以就业为方向”的教学指导理念,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发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教学革新。
1.1案例教学法
针对教材六大板块关联性较差、学习线索繁杂的情况,教师在讲授基本的知识点之后,以课程内容为核心,广泛收集社会素材,编辑教学案例,按照“例举案例—知识点讲解—归纳总结—动手模拟”的思路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法,案例的选择关系到教学效果,在选择案例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案例应具有典型性,对课程知识点的涵盖应较为广泛;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应结合学生利害相关的事例;案例应具有针对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不要操之过急;案例应具系统性,应具备联系各个知识点的功能。
1.2任务驱动教学法
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教师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主动应用课件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基础知识与根本技能。教师在此过程中主要起辅导作用。例如:在PowerPoint课程教学中,结合学校活动,结合学生喜欢参与的节日活动(生日、母亲节、光棍节等),通过实例,讲解并启发学生自己制作贺卡、电子邮件动画等。在有效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之后,引导学生按照教学思路不断进步,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3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性,同时,它不像专业课程那样突出技能培养。因此,为了给学生在以后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奠定良好的基础,应该从从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开始,就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改善教学环境,保证学生人手一机;改良教学模式,变单向灌输理论为双向交流互动;改进教学方式,变案例辅助理论为以案例为中心展开理论讲授学习;改变教学理念,变闭门造成为顺应社会需求。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相结合,为以后的专业学习拓展空间。
1.4职业资格认证与课程教学相结合
在教学中,学生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即使是采取了多种有积极意义的教学革新,也不能保证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取得良好的成绩。这就需要采取必要的强制手段督促学生追求进步,这个督促手段就是职业资格证书的考取。
1.5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生的学习水平来自教师综合素质的熏染。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丰富自己的知识底蕴,能随机向学生传输知识与技能,能够灵活地帮助学生解答学习疑惑,才能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优秀人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具备主导能力,能够及时发现问题,给不同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导,做到个别化教育;应具备发现能力,能够挖掘每个学生的长处,正视每个学生的不足,施以有效的引导。
2结语
总之,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革新应该以社会需求为指导方针,以理论联系实践为原则,有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改变教学思路,革新教学方法,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保证教学质量,为大学生顺利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1以知识技能为核心,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学
现在有很多职业院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不分专业,盲目重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教学内容脱离或者偏离了学生的职业需求,没有真正把学生未来的职业所包含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实施有的放矢。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其就业方向,认真分析其未来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质,有针对性地适调整教学内容,尽可能与之对应。如对物流专业的学生讲授Excel,物流方面的案例现行教材中几乎没有涉及,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深入企业,了解物流岗位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设计这方面的案例,来对学生进行讲授,让我们的教学做到与时俱进。这样学生毕业后可以最大程度的学有所用,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目标,提高职业意识。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指导为辅
我们应改变过去陈旧的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听学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明确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学生,教师应由讲授转化为指导。教师对必要的知识点进行讲授后主要以指导法进行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的形成。教师从全方位服务于学生、为学生所用这一思路来进行课程设计,让我们的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教师通过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协作完成项目构思、项目设计、项目实施,达到掌握和运用新知识的目的。受生源的影响、招生方式的变化、地区经济的不同和学生所受相关教育的不同,造成职业院校学生入学后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在知识上存在一些差异,或是还没能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的习惯。因此教师要充分分析学情,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个别指导或是知识的拓展训练,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3创新意识和个性化培养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向个性化发展。江泽民同志在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胡锦涛在2006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向全国发出了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伟大号召。我们的教育要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这是时代对教育提出的必然要求。创新教育是我们共同的课题,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勇于开拓创新,完成这一课题。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实现中国梦不可缺的战略性需求。以人为本是我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具体到我们职业院校的教学中,就是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创造更多的自主探究的空间,把学生创新意识和个性化发展溶入计算机课程教学当中,如在Word课中讲文档编辑与排版时,题目要求将文字设置为4号黑体红色,而学生设置为3号隶书蓝色,对此教师应当鼓励学生的这种行为,提倡学生的这种个性化发展。因为这更能正明学生已经很好地理解和熟练掌握了该知识点,他们做到了举一反三。同时,这样做还便于教师能快速对学生进行评价。
4素质培养
一个人的素质高低有时要超出他所掌握的知识。学生的素质教育应该是各学科教师共同承担的责任,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也要很好地将素质教育渗入到其中。如在Word课中讲文档编辑与排版时,其内容也要精心设计,可以中国梦、中华二十四孝作为素材,在对这些素材进行录入和编辑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父母生活的艰辛与伟大,更加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又如在文字录入课中,规范学生的录入姿势、正确的指法,要求学生以正确的操作姿势持续20分钟。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坚定的信心和持久的耐心。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首先要面临的是就业,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就业这一课题,深入学生之中,了解他们所需的和所咸兴趣的,以学生和企业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研究。培养他们熟练的计算机基础技能、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道德素养,以便毕业后能够快速适应岗位需求。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交流与传播实时化的时代,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网络技术的应用日趋广泛,日渐深入到日常生活和工作当中。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煤炭产业也在不断向前发展,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不仅给我国煤炭业带来了较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为了提高我国煤炭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就需要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引入煤炭产业,我国煤炭产业获得了健康稳定的发展,不仅提高了煤炭业的质量标准,同时提升了煤炭业的工作效率,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煤矿的竞争能力。
[关键词]煤矿产业;计算机网络工程;信息系统工程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系统工程在我国煤炭产业应用的越来越普遍,为我国煤炭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对计算机网络工程与信息系统工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从而保证其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煤矿产业。
1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的简要概述
现阶段,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仍然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同时也没有一个完整的衡量评价标准体系。但是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包括管理体制、管理机构以及管理行为等方面的内容,因此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属于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软件系统,同时由于其对系统的质量标准有一个全面的体现,从而使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没有一个单纯意义上的定义。由于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人占据着主体的地位,因此信息系统质量也可以依据人的重要性分开发方、管理方、用户方3个方面来对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系统质量进行定义,其中开发方主要包括进行信息系统设计、开发的技术性人员,其主要是具有计算机信息软件方面的相关知识;管理方主要是对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进行相关的管理,以保证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开发和稳定运行;用户方则主要是指系统的全部使用人员,这些使用人员决定着信息系统的质量需求。
2煤矿产业中的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
2.1煤矿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实用性的标准
美国人因工程学会主要将信息系统可用性分为效率、记忆、学习、错误以及满意程度这五大属性。简言之,所谓可用性就是指效率快、成本低、出错率低及使用舒适。信息系统的建设不仅提高了个人或者整体的工作效率,同时控制所需成本的增加。由于信息系统的最终使用者是人,因此在信息系统的设计过程中注意“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使用者的需求出发,从而设计出简单易学的信息系统工程方案。出错率低主要是指在设计过程中符合人们普遍的使用习惯,从而能够最大限度降低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出错的可能性。舒适度主要是指使用者对信息系统的使用感受,通过使用者的反馈开展进行信息化建设。因此计算机网络信息工程的可用性标准主要是“以人为本”。判断一个产品是否好用主要取决于这个产品的服务对象,不同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判断,因此在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需要建设不同的可用性标准,这也是“以人为本”的集中体现。可用性工程的核心主要是以使用者为核心,在设计实施标准、方法以及标准等方面突出使用者的核心地位,从而能更加有效地对信息系统的可用性质量作出有效的评估,同时还可以弥补常规开发方法的不足。
2.2煤矿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工程质量控制原则
对于煤矿业来讲,为了能有效地提高信息化建设的成功率及实效性,就要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注意质量的控制,要想在煤矿业的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实现控制质量的目标,就要遵循以下原则:①事先控制。对于煤矿行业而言,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高投入的特点,如果因为质量问题而影响工程的变更则会带来极大的投资浪费,同时还会造成工期拖延。因此,在建设煤矿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标准,在系统的设计阶段通过对使用者需求的探讨,及时发现系统在分析过程和设计过程中的不足,并对其进行及时处理,从而在信息系统建设之前预防质量问题的出现,科学性地设计煤矿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②分阶段控制。煤矿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进行深入考察,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具有显著的过程性,因此信息系统工程的质量控制应该分阶段进行。针对煤矿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其系统的集成商主要是以系统的整体质量为依据,形成各个工程阶段的质量目标,并且制定具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并通过各个阶段质量控制实现对系统整体质量控制的目标。③标准化控制。由于我国信息领域人员的不懈努力,使信息技术领域的相关标准已经大致形成,这些标准为我们建设高质量的信息系统提供了科学的依据。④符合用户的质量要求。由于用户是煤矿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的使用者,因此衡量信息系统质量一个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对使用者需求的符合程度,信息系统的建设必须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使用需求。
3结语
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引入我国煤矿业后,不仅提高了煤矿业的工作效率,同时还增强了我国煤矿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文主要对煤矿业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探讨,以期能为煤炭行业信息化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主要参考文献
[1]张梁斌,高昆,梁世斌.以网络职业认证为指引促进计算机网络工程课程建设[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1(5).
[2]阴国富.计算机网络工程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综合版,2013(4).
[3]南惠斌.浅谈计算机网络工程规划和施工设计[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2013(16).
[4]段莉屏.基于信息技术发展浅析计算机网络工程建设策略[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20).
[5]邹永康,王月浩.无线传感网络工程实验中心规划建设初探[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6]赵治国,谭邦,夏石莹,等.网络工程专业柔性化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
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成为主导现代社会的支柱性产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经济、文化、政治、军事等的发展已经离不开网络技术,其中网络安全问题备受关注。自信息时代来临之后,网络信息数据被窥探,系统被攻击导致瘫痪、垃圾信息的传播以及病毒的不断侵入,此类问题愈演愈烈,严重威胁着网络安全建设,首先了解当前网络安全问题的现状是基本工作。
一、网络工程中常见的安全性问题分析
1、黑客攻击。
在网络工程运行的过程中,黑客攻击是其最为突出性的安全隐患,其对网络信息的安全性构成严重的威胁。黑客攻击主要是通过计算机专业过硬的人才,利用网络系统现存的漏洞和缺陷进行网络目标的破坏行动,以盗取目标人员的信息,导致网络系统陷入瘫痪,计算机用户信息被盗用与窥探,信息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威胁。作为网络安全问题中的重大隐患,黑客攻击是有目的性的攻击,从中盗取所需的机密性文件,是对网络安全技术提出的一项重大挑战。
2、病毒侵入。
除了黑客之外,病毒侵入是另一项网络重大安全隐患。病毒编制人员会通过编写相关的程序,将该程序植入到计算机系统中,使得计算机内部的程序发生变更,且计算机会受到操纵者的操控,以达到破坏或盗取计算机内部信息的目的,对计算机系统的破坏性很大,且病毒的传染性很强,以木马、火焰为主。这些病毒的入侵,会破坏我们的生产网、办公网,这会严重影响到我们的生产。
3、垃圾信息传播。
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具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在满足信息需求的同时,还会产生各类垃圾信息、不良信息,会对人们的心理、思想产生负面影响,垃圾信息对网络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由于网络垃圾信息的传播,导致青少年的犯罪率在不断提升,影响青少年的成长与社会的稳定。
二、加强网络工程的安全防护策略
1、完善网络工程运行系统。
网络工程安全问题的不断涌现,对社会造成消极的影响,解决安全隐患是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此,应从网络工程自身着手,强化网络工程运行系统的完整性与稳定性,对网络系统进行及时的升级,强化对网络安全问题的重视,加大在安全宣传上的投入力度,建立基本的网络安全系统,防火墙、病毒入侵检测、杀毒软件、数据加密等,运用以上方式来强化对网络工程的保护。最基本的网络安全保护系统是加强工程保护的重要保障和盾牌,能够达到与黑客袭击、病毒侵入的目的,能保护信息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是网络系统的优化与创新。
2、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
现如今,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同时,只意识到其积极性的一面,往往会忽视了对网络安全性问题的关注,对系统的安全性重视程度不高,信息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对信息保护的重视。为了让人们增强对网络安全的重视,应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宣传工作,通过文本宣传页、视频或图片等方式进行宣传,将其放置在各个网站的首页,能够让用户在使用网络的同时提高警惕,随时具备保护意识,在运用网络的同时,也实现了对网络安全性的宣传,选择以往网络安全问题所产生的危害进行举例说明,借助网络的强大力量,实现对安全问题的全面宣传。
3、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
软件开发人员应发挥自身的专业素养,研发新型的网络安全保护技术,发明预防、识别与阻碍一体化的安全技术,发挥安全技术的强大功能,实现对网络工程的全面防护。云计算机技术是新产生的技术,对信息的发展与传播具有积极影响,能够让用户对信息的安全性进行有效的识别,也能保证个人数据的安全性与完整性,将相关数据上传至云端,借助云技术来控制数据访问权限,提高网络信息存储与数据传输保密性,将云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网络系统中,定会取得满意的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网络工程面临主要安全问题以黑客攻击、病毒侵入以及垃圾信息的迅速传播,成为网络安全的重大隐患,网络工程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无论是对于商业、文化还是军事、经济而言,网络工程都将其优势发挥到极致,但是由于网络系统问题存在漏洞,技术不够完善,导致信息丢失。为解决此项问题,应完善网络运行系统,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以增强对安全的重视,同时优化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以强化对网络安全系统的保护。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在培养高等实用人才的职业学校,计算机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可促进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针对计算机专业的特点,结合工程教育专业的认证标准,明确专业定位、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可为通过专业认证奠定基础,从而培养符合行业需求及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提高专业竞争力。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计算机专业;培养模式
一、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社会对工程技术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国际化人才竞争越来越激烈。中国是世界工程教育大国,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势在必行。如何结合院校自身发展特点,培养出符合国际标准、满足社会需求、具有人才市场竞争优势的IT类毕业生呢?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我国IT类人才培养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借鉴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成熟经验,结合我国专业建设具体实践,通过全面开展专业认证建设工作,可以更加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关注专业培养与社会需求的接轨,并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建设,优化课程体系和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1]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探索与实践,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文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以及国内外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实践经验,结合本校计算机专业发展特点,研究该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下的人才培养改革问题。
二、问题描述
我院计算机专业创办时间不长,要通过专业认证还需不断探索实践、发展壮大。这主要因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一项复杂的工程,与传统的本科教育评估不同,只有扎实进行工程教育专业建设才能顺利通过专业认证。[2]目前,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一)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问题
专业认证要求培养目标准确合理,毕业要求具有足够的分辨率,并能够完整支撑培养目标,同时课程体系能够有效分解并合理承载各项毕业要求,三者须保持一致。[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及课程设置上还需完善。
(二)质量保障问题
专业认证要求应具备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及评估机制。[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有: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过于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考试成绩,不够重视对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评估体系指标领域过窄,缺乏具有特色的评价指标,且由于评估的复杂性,通常以定性评价为主,定量分析计算所占比重较小;在现有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中,基本没有行业参与人。
(三)持续改进问题
由于技术产业不断变化,专业必须具有不断改进的能力。[2]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培养方案制订及修订过程中主观性成分所占比重较大,缺乏来自企业及毕业生的反馈信息,导致决策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以上分析了我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通过对比该专业国内外专业认证标准,我们找出了专业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差距。为保证该专业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专业竞争力,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估机制和保障体系。本文主要探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问题。
三、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专业定位
在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之前,必须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专业实际情况,明确专业定位。根据我院生源与师资的实际情况,确定本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3]
(二)合理制定培养方案
确定专业定位后,需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行业需求和专业特点制定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人才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调整课程体系等。
(三)培养目标
专业认证首先要关注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准确合理。[4]本院计算机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具有计算机软件设计、网络设计、移动终端程序设计及开发能力,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团队合作精神,面向计算机应用领域,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开发、维护以及网络部署、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能型工程技术人才。
(四)毕业要求
专业认证主要关注毕业要求是否具有足够的分辨率支撑培养目标。因此,毕业要求必须具体定义毕业生应该具备哪些素质、知识和能力。不同的培养目标应该对应不同的毕业要求。根据专业认证标准中规定的关于学生毕业要求的十条准则,结合上述培养目标,确定本院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要求如下。
1.素质要求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的法律法规,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1)思想道德素质:热爱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敬业爱岗、团结协作的品质及良好的思想品德,遵纪守法,严谨务实,具有职业道德修养,具有诚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2)文化素质:具有一定的文学艺术修养、交流和沟通能力。(3)专业素质: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具有良好的工程素养,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4)身心素质:具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基本技能,心理健康,积极向上。
2.能力要求
(1)获取知识的能力:具有查阅文献、获得信息,了解本专业及相关领域科技动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的能力。(2)应用知识的能力:具有运用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和工具的能力;具有选择和使用开发工具的能力;具有良好的工程素质和软件分析、设计、构造、测试、维护的能力。(3)组织合作能力: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4)创新能力:在基础研发、工程设计和实践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知识要求
(1)工具性知识:具有外语、文献检索、科技写作的能力。(2)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的人文知识、政治思想品德、职业道德、艺术、军事和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素养。(3)专业基础知识:具有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离散数学、数据结构与算法、操作系统、计算机网络、计算机组成原理、数据库系统原理等。(4)专业知识:具有基于Java或C进行软件开发的相关知识,具有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实施的相关知识等。
(五)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部分,是承载各项毕业要求、实现培养目标的主体。因此,课程体系必须从培养目标出发,结合具体毕业要求以及本专业发展的特色和学生自身情况以及师资队伍优势进行设置。针对我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特点及上述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经过大量的教学研讨,将毕业要求全部分解到课程中,以保证毕业要求全面落实,为此构建了如下课程体系。[5][6]
1.课程设置
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课和通识教育课,其中专业课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学生可以根据兴趣分方向进行选修,例如Java、数据库应用、网络规划、软件测试等方向。
2.实践教学
专业认证特别关注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此我们设计了分层次的实践教学体系。这些实践教学环节既立足于课程,又与行业需求紧密结合,由基础到专业层层深入,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实践的机会,还可以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说明:(1)课程内实践主要针对课程知识点设置,以提高学生接受和使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2)课程设计与综合实训则综合一门或几门课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理论知识的技能,并加强团队合作精神。(3)校企合作实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职业素养。职业取向顶岗实习根据学生选修课程的方向有针对性地开展,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行业生产过程、技术应用和发展前景;校企合作项目实战实习进行真实项目开发或模拟演练,这有助于学生尽早进入工作状态。(4)毕业设计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需综合应用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解决问题。为保证毕业设计质量,学院制定了详尽的毕业设计规范。
(六)课程体系与毕业要求
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完整支撑毕业要求,本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与毕业要求中的素质要求、能力要求以及知识要求能完整对接。
四、结论
通过专业认证困难重重,任务十分艰巨。为此,必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保证顺利通过专业认证。本文根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结合本院计算机专业实际发展情况,针对学生具体情况描述了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思路、策略及具体内容。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认证的基础,但距离专业认证标准尚存较大距离。我们希望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契机,不断规范人才培养过程,从而培养出具有更高竞争力、符合国际标准的工程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玲玲,赵学民.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81-184.
[2]高小鹏,吕卫锋,马殿富,等.工程教育认证提升专业建设水平[J].计算机教育,2013(20):18-23.
[3]夏欣,徐焕良,任守纲.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中国农业教育,2011(6):50-54.
[4]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指南[EB/OL].http:/wenku.baidu.com/view/741945/eae009581b6bd9eb5c.html.2013-09-10.
[5]刘静,郭银章,阎临霞,等.基于工程教育认证体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J].计算机教育,2011(13):63-66.
[6]杨振,李目海,吴明君,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之探索[J].大学教育,2013(9):64-65.
【摘要】随着现代化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所模拟的结构、功能以及所使用的计算机系统,在涉及到的过程控制系统在动态行为上的模仿更为逼真。这属于一种描述性的技术,是通过定量分析来建立出相应的模型,或者是通过系统对一个过程或者系统进行描述,最终在一个集的条件之下,就能够获得定量的仿真指标或者是定量分析过程亦或是系统。文章从计算机仿真发展的全过程出发,分析其特点、仿真步骤与关键技术,然后基于应用领域,对其发展进行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仿真;发展
1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计算机技术发展不断加快,信息处理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让仿真技术拥有更为广阔的应用控制。为了更好地做出全面的运行行为分析,需要做好计算机仿真的应用与研究,最终满足提高计算机仿真技术的目的,使其在各个领域的作用都可以得到良好发挥。
2计算机仿真的发展
随着图形图像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也有所提高,纵观历史发展之河,计算机仿真主要发展分为几个阶段。第一,模型试验。这属于一种古老的方式,是基于物理模型的一种试验,不仅费时费力,还浪费材料。第二,数字化仿真。通过计算机技术做好相应的分析,但是计算机分析的结果却存在局限性,无法作辅导直观的表达。第三,图像化仿真。通过三维图形技术的利用,将计算结果表达出来,具备重复使用以及科学性的优势。第四,虚拟现实技术。不但可以利用图形图像技术来对仿真结果进行表达;另外,通过触摸仪器的利用,也可以为人们传递逼真的现实环境,让人们愿意沉浸其中。
3计算机仿真技术特点
第一,根据实际的需求,可以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修改以及补充。人们可以获取想要的结果,改善研究计划。相比传统的物理实验,仿真技术操作成本更低,不存在风险,而且更加灵活。第二,计算机模拟结果是一个极短时间的仿真,可以及时地提供生产实践指导。第三,仿真结果不仅准确,而且可靠。只要仿真模型、仿真程序以及系统模式是科学合理的,其结果就一定是准确的。传统的模拟技术属于迭代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一个真正系统的性能,抽象的模型,在通过假设与实验之后,受试者阅读输出与验证模型,根据相关的参数以及模型的变化进行判断,不仅效率偏低,而且还会受到环境、安全等因素的影响,很难让仿真结果符合人们的意愿。计算机仿真技术以及科学技术是基于系统仿真结果而建立起来的,在动力模型试验的条件之下,不会受到过大的环境影响,其效率更高、安全性更高,能够对时间规模进行改变,进而成为设计、运行、评估、培训系统,特别是复杂系统的关键工具。
4计算机仿真的步骤及关键技术
开展计算机仿真的步骤。第一,建立出数学模型。通过专家经验以及观测数据表达的分析,利用各种手段做出考虑,然后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第二,将数据模型程序化,利用先进的自动编程软件,通过交互式的操作,就可以将数据模型程序化完成。第三,仿真实验。在进行仿真实验之前,需要设计一套实验方案,并按照实际要求运行仿真模型,以满足实验需求。在计算机仿真的计算中,包含几个关键技术。第一,智能化仿真。通过科学技术,在整个仿真过程中植入人类的思维行为,并以知识作为其核心,进行开发研究,通过仿真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相互结合,就能够仿照出接近于现实的物体和景物,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第二,仿真面向具体的对象。由于人们主观的意识,通过功能设计的研究与发展,对图片与动画进行整合,就能够实现对象对信息的获取,最终带动系统活动。第三,人机仿真和谐。站在多媒体、虚拟以及可视化的仿真角度,就可以将计算机仿真的实际作用反映出来。第四,分布交互仿真。通过现代化网络计算机技术的运用,可以实现仿真设备的互连,让空间与时间相互配合,这样就能够达到仿真环境的虚拟。
5计算机仿真技术的应用
5.1军事领域
在军事领域中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主要是贯穿武器装备的设计、研制、生产、使用和维护。设计阶段,需要针对设计的实物做好仿真模型的试验,这样可以将产品设计的风险降低;研制过程,通过仿真技术,可以完成项目的检测与调试,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环节,同时,研制进度也能加快;生产阶段,通过仿真模型,可以实现武器装备的测试,以确定产品是否能够满足质量标准;维护阶段,通过仿真模型可以对产品性能进行综合化评估,并建立出预控方案。在军事领域中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就可以将研制武器装备的周期加快,这样也可以节约成本,降低风险,将产品的综合性能提高到新的高度。
5.2教育教学领域
在教育教学领域中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可以满足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要求。通过仿真模型的教学试验仿真与动态试验的相互结合,就可以将抽象化的内容实体化,如此就能让学生对仿真计算的方法以及网络模型有一个更深入的了解,最终满足教学所需。5.3工业领域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工业领域涉及到的项目与系统等都具备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就可以提高生产的经济性与安全性,也可以对工业项目生产的机理和规定有更进一步的了解,提供理论依据以支持工业产品的性能指标。一般来说,主要是在石油化工、设备仪器、电子产品和汽车等领域使用。
6计算机仿真技术未来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也在不断完善。在新的发展空间、发展条件之下,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集中在两个方面。
6.1网络化计算机仿真技术
由于当前计算机仿真系统所开发出来的并不兼容,也不能实现相互之间的转移,导致共享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开发成本过高,并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所以一直无法满足物尽其用的功能。为了将这一部分问题解决,实现网络化的计算机仿真技术,就能够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在未来,这一趋势必定会拥有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并且也可以避免因为二次开发所造成的投资成本费用的大幅度增加。另外,在这一过程中,还可以得到一定共享费用的回收,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6.2虚拟制造技术
随着虚拟制造技术不断端深入,使得计算机仿真技术也拥有另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在20世纪的末期,虚拟制造技术得以发展。在计算机上运用虚拟制造技术,主要是实现从产品的设计阶段到产品的出厂阶段以及企业各个级过程的控制与管理,都需要通过计算机仿真技术才能够将其实现。另外,通过虚拟制造,也使得制造技术不必再对原本的生产经验过于依赖,可以实现多维度的制造预测,这样就能够促进机械制造领域更好、更快的发展下去,让其拥有更为广阔的前景。
7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仿真技术发展已经成为计算机领域的一大趋势,并且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也可以获得提高与完善。所以,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仿真技术,再配合上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就可以促进信息化以及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再以此为基础,就可以推动仿真技术的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不断地扩大计算机仿真技术应用领域,才能够将其应用效果扩大,让其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贺秀玲,姜运芳,施艳.计算机仿真技术与信息处理结合探究[J].煤炭技术,2013,07:224-225.
[2]徐庚保,曾莲芝.计算机仿真系统述评[J].计算机仿真,2012,04:1-5.
[3]高辉.计算机实验的仿真技术探析[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06:130-131.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现代社会的进步需要大量的专业计算机人才。但是现在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主要原因是学生们缺少综合化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实践能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章分析了计算机安全面临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策略。信息安全重在防范,首先要提高人们的信息安全的意识,认识到保护信息安全的重要性,其次要不断完成信息安全保护方法,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安全;问题策略
1计算机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
1.1自然环境的影响
计算机硬件芯片都是高精度电子器件,与生俱来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自然环境出现异常,如果温度过高、湿度过大或者雷雨天气造成的突然断电,都会对计算机硬件造成不可修复的损坏,从而造成存储信息的丢失,带来信息安全问题和无法挽回的损失。
1.2人为操作失误
用户在计算机的使用过程中,一些常常无意识的操作带来了信息安全,如硬盘格式化、镜像还原到分区错误,这些无意识的操作都会造成信息的损失。再者就是网络安全意识不强,网络安全设置的漏铜、用户密码的不慎和文件共享等等,都给信息的丢失提供了条件,给网络安全带来了威胁。
1.3人为恶意攻击
恶意的网络攻击主要分为2类:
(1)显性型。它已各种方式破坏信息的完整性和有效性;(2)隐蔽型。它潜伏在用户的计算机中,不影响用户的正常使用,用截获、破译的手段窃取用户计算机中的有用信息[1]。这两种形式都给信息安全造成极大的威胁,造成信息的泄露。具体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2]:(1)信息的截获。信息的获取是指在未授权的情况下,第三方非法获得了传输的信息,此时接收方虽然也获得了信息,但已经造成了信息的泄露。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第三方可通过在信息的发送方或者接收方,亦或者在传输中途植入相应的病毒程序,既不影响信息的正常传输,又悄无声息的截获了有用信息。
(2)信息的伪造。信息的伪造是指第三方在未授权的情况下,将信息植入传输通道,使得接收方获得的是虚假信息,不是发送方的真实意愿。
(3)信息的中断。信息的中断时指信息传输通道被非法破坏,造成信息无法有效传输,破坏的信息的实时性、有效性。造成信息的中断一方面可能是软硬件故障使得信息无法传输、丢失或者无法接受;另一方面有可能是恶意攻击,计算机网络本身受到病毒的恶意攻击,造成无法有效的接受和发送信息。
(4)信息的篡改。信息的篡改是指在未经发送方许可的情况下,对发送方发送的信息进行了篡改,破坏了信息的真实性。尤其在商业活动中,信息的篡改非常常见,被篡改的信息造成的信息安全问题常常伴随着巨大的商业损失。
1.4网络软件的漏洞
网络软件不可能百分之百完美没有缺陷,或多或少会存在漏洞,而这些漏洞就是黑客攻击的首选目标,为网络非法犯罪提供了缺口。曾经出现的网络黑客攻击事件,无一不是网络安全措施不完善给犯罪份子造成了可乘之机。另外,软件“后门”通常是软件设计人员为了自身方便而设置的,一般非常隐蔽,但一旦“后门”被犯罪份子打开,比较给信息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3]。
2计算机信息安全解决策略
2.1改善计算机使用环境
通过改善计算机的使用环境,保证计算机在一个温度湿度适宜稳定的环境中工作,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计算机硬件损坏的风险,防止因硬件损坏造成的信息丢失。
2.2安装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
用户可通过安装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来保护网络,不受外界干扰,降低网络安全风险。安装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一方面通过秘钥、口令限制外部用户的访问,将有毒信息拒之门外;另一方面对用户所在网络和计算机进行查杀,保证已有信息的安全,防止内部产生安全威胁。专业的网络防火墙和杀毒软件一把配合使用,大部分病毒都可以查杀,并且阻止外部入侵。在软件的使用中,要注意定期升级软件,更新病毒库,提高杀毒软件的有效性[4]。
2.3计算机用户的账号安全
计算机用户的账号涉及非常广,包括系统登录账号、网银账号和各种门户网站账号,一旦账号泄露,必将造成用户个人信息和机密信息的泄露。因此,在设置账号密码时,一方面可以通过再加密码的复杂程度,包括字符数或者加入各种符号;另一方面可以通过使用电子密码,如U盾等。账号的安全保护重在防范,首要要提高用户的防范意识,要认识到网络安全的复杂性。
2.4信息加密技术
信息加密技术是信息安全和网络保护的核心技术。其原理是利用一种规定的算法,信息的发送方将明文变为密文,这个过程称为加密,信息的接收方将密文变为明文,这个过程称为解密,而加密和解密使用的算法就称为秘钥。这样,即时在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信息被截获或者破坏,第三方非法获得者也无法获得准确的信息,从而提高信息的保密性。根据算法和秘钥的不用,通常将加密技术分为对称加密技术和非对称加密技术。对称加密技术又称私钥加密技术,加密秘钥可以从解密秘钥推算出来,反之也可成立[5]。非对称加密技术又称公钥密码加密技术,这种加密技术要求密钥成对出现,一个为加密密钥,另一个为解密密钥。在这对密钥中,可以将任何一把都作为公开密钥(加密密钥)向他人公开,而将另一把秘钥作为私有密钥(解密密钥)加以保存。公开密钥用于进行加密,私有密钥用于进行解密。
2.5引入网络监控技术
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的保护中可以引入网络监控技术。这种监测技术已统计技术和规则方法为理论基础,能够监控网络现有运行状况,并且预测网络可能存在的风险,保证计算机的信息安全。这种技术从分析角度考虑,可分为签名分析方法与统计分析方法,其中根据系统弱点展开的攻击行为活动称为签名分析法,对这种行为的概括总结后得到其签名,最终将签名编写到计算机的系统代码中去。而统计分析方法的理论支撑是统计学,是指在计算机正常运行状况下,辨别并判断其中的正常动作与行为模式,从而确定动作的正确性。
3结语
如今计算机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两方面:一方面是非人为的,比如用户的操作失误、网络和软件自身的缺陷;另一方面是人为的,主要是指犯罪份子截取或破坏用户计算机内存储的有用信息。计算机信息安全重在防范,首要要提高用户的信息安全意识,认识到信息安全保护的重要性。其次要完善各种信息安全保护方法,包括信息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杀毒软件的不断更新换代等等。通过行之有效的努力,一定能够不断降低计算机信息安全的风险,为用户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宁蒙.网络信息安全与防范技术[M].1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2]王圣洁.电子商务安全问题浅述[J].计算机与数字工程,2004(6):105-109.
[3]杨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
[4]崔敬磊.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与防护对策[J].信息与电脑,2015(24):130-131.
[5]卿斯汉.密码学与计算机网络安全[M].1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摘要: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涵盖多个方面,例如信息加密技术、防火墙技术、安全入侵检测技术等等,它们对信息管理都有极强的应用实践性,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层面,值得不断深入研究和推广。主要针对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中的一种———防火墙技术进行其应用实践的研究深入,分析了它的技术类型和具体应用实现,希望为提升计算机信息管理及应用实践研究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防火墙技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实现
防火墙技术是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中的一种,它确保了信息管理的安全可靠性和稳定性,在网络之间形成了持续稳定的执行控制策略系统,从而为网络通信监控建立桥梁,保障了计算机及其信息管理的安全。作为一种控制技术,它既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作为嵌入硬件产品的基本组件。
1基于计算机信息管理的防火墙功能
防火墙技术是计算机信息在网络管理应用中的重要安全技术,“防火墙”也被业界领域视为是一个典型的通用术语。基于逻辑思维来看,防火墙能够起到分隔、限制和分析三大作用。但实际上,防火墙是由强化后的内部Internet网络与其相应组件所共同组合而成的,因此所有计算机所发送、接收、管理的Internet信息都要经过防火墙,所以防火墙就起到了保护文件传输、电子邮件、远程登录等等功能的作用,并且实现了信息之间的安全交换。防火墙可以被视为计算机信息管理及网络安全策略中最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另外,防火墙也被视为是一种内网与外网之间的连接阻塞点,它专门负责那些被授权的、通过阻塞点的通信信息,进而达到防治非法入境或非法利用系统资源行为的出现。以下详细介绍3点针对于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技术的防火墙功能。
1.1网络安全的屏障。上文提到,防火墙是阻塞点,也是控制点,它能够最大限度的提升内部网络的安全性,并通过对不安全服务信息及协议的过滤而降低网络风险。理论上来说,防火墙是可以做到同时保护内部网络和内部协议免收来自于路由的外部攻击的,它甚至可以拒绝所有类型的攻击报文并及时通知防火墙管理员采取合理的安全防护措施。
1.2强化网络安全相关策略。以防火墙为中心进行相关的安全方案配置,不但可以实现如加密口令、身份认证、审计等安全软件配置,也能够通过网络安全策略将其分散到各台主机上,以达到防火墙对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的集中性和经济性。比如说在进行网络信息访问时,一次一密口令系统与其它身份认证系统就可以完全不用分散到每一台主机上,而是集中结合到防火墙一体上进行网络安全强化策略。
1.3功能。防火墙技术除了具备安全防护功能,还可以支持具备Internet服务特性的企业计算机内部技术实现功能,借助来实现企业与地域间、甚至世界范围的LAN及专用子网有机联合。这种操作方法不但节省了搭建专用通信线路所消耗的人力及物力成本,也能为信息共享提供安全可靠的技术保障[1]。
2新一代防火墙技术的应用与实践
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中,防火墙技术越来越丰富和成熟,它不但能够强化数据的安全性传输及系统运行效率,也提升了对信息数据的过滤功能,增加了应用层代理服务,建立了传统中所不具备的过滤和代理透析,即从数据链路层到应用层实现了全方位的信息数据安全处理效用,这就是新一代防火墙技术。本文简单介绍3种防火墙技术,探讨它们的优点以及在计算机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中的应用。
2.1嵌入式防火墙技术。嵌入式防火墙技术是嵌入到路由器及交换机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它作为某些路由器的标配,也被专业领域称为计算机信息过滤的阻塞点。它的工作位置是防火墙的IP层。从本质上来看,嵌入式防火墙技术没有常规的监控体系,因此在信息包传递过程中,它可能不会过多考虑防火墙与系统的连接状态。从优势上看,嵌入式防火墙可以弥补目前企业防火墙在防病毒程序、主机应用程序、入侵检测告警程序以及网络代理程序设计上的缺陷,确保企业内外部信息传输与管理的安全稳定性。而它可管理式的执行方式也能够为企业用户的非物理设施进行自定义,根据实际状况开展安全防护策略,保护信息安全。在实践应用方面,嵌入式防火墙主要针对那些需要通过访问企业局域网或需要远程办公处理业务的个体及企业集体,嵌入式防火墙会提供给他们相应的保护措施,确保企业信息管理体系中薄弱环节和未保护领域的安全性。比如可以实施以集中式管理为主的嵌入式客户机方案来实现跨企业边缘的防火墙网络连接功能,进一步强化对企业中数据信息的安防措施。
2.2分布式防火墙技术。分布式防火墙技术是对传统边界防火墙技术缺陷的弥补,广义上来看,分布式防火墙也可以被视为是一种全新的防火墙体系结构,它还可以被细分为网络防火墙、主机防火墙和中心管理部分。三个部分的组合相当于为计算机系统及网络添加了一层新的安全防护,它有效抵御了来自于计算机内部的攻击,同时也消除了存在于网络边界的单一故障点与通信瓶颈,另外它也支持带有认证与加密功能的网络应用程序。最后,它与拓扑体系是完全分开独立的,并支持移动计算功能。在应用方面,分布式防火墙一般应用于企业的网络与服务器主机上,它的任务就是封堵企业内部网络所存在的各种漏洞,避免来自于内部网络的各种攻击,对新一代网络应用的需求适应能力也相当强大[2]。
2.3混合型防火墙技术。通常情况下,传统防火墙被外部侵袭攻破后,企业的内部就会处于暴露状态,造成对企业网络系统及信息安全极大的威胁。所以以现代技术为基础,就基于常规防火墙的技术之上实施了创建了混合防火墙系统。混合防火墙系统不但能有针对性的解决计算机的信息安全管理问题,而且它所消耗的成本也相对较低。混合型防火墙技术由内外部防火墙、堡垒主机、基站主机、邮件、Web等服务器以及数据库组成。首先,堡垒主机服务器在运行应用过程中会过滤管理器模块,对到达壁垒主机的所有数据包,从最底层协议开始到最高层协议逐层分析,并相应提取数据、通信等安全信息,将所获取的信息再通过安全通道秘密传输至基站主机服务器上实施进一步分析。最后再发送到过滤管理器模块进行应用服务方面的过滤功能配置,以便于顺利完成所有过滤工作。如果用户正在使用网络服务,就会从混合防火墙所监控的某一个节点发送一个打过包的数据到网络当中,这个数据包中就应该包括该节点的IP地址与映射物理地址,如果IP地址与所映射的物理地址相符,网络通信就可在安全状态下顺利完成[3]。
3结论
如文中所述,计算机信息管理及应用实践技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防火墙安全技术只是其中一个微小的分支,但它却是其它计算机信息管理应用技术的基础。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日益发达复杂的当今社会,只有保证网络信息的安全基础,才能更顺利的推动国家国民经济走上正确发展的高速轨道。
参考文献
[1]崔小龙.论网络安全中计算机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0):181-182.
[2]石玉芳.计算机信息数据的安全分析及加密技术探讨[J].科技视界,2015(32):108.
[3]杨旭.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技术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35-4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计算机成为人们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计算机新课改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教育部明确提出将《信息技术课程》列为我国中小学的必修课,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和任务。如何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我认为应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开始。信息技术课程有它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习惯,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以下几条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1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能力
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能力是指使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技术道德能力。具体包括两方面的内涵:①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能够利用信息技术高效地获取信息,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和创造性地使用信息;②独立学习能力:具备使用技术的强烈兴趣,并能够运用技术理解和表达他人的作品以及对信息进行独立探究和创新。
2要教会学生掌握正确的计算机操作方法,学会怎样规范地使用计算机
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课程,它有一个固定的使用工具——计算机,如何正确地操作计算机就成了我们信息技术课中必须掌握的知识。这又包括两个方面:(1)如何避免损坏计算机。根据我多年教学的经验,了解到这一部分成为学生最容易忽略的问题,其实学生并不是不知道如何正确地操作计算机,只是因为他们想多操作一会儿计算机或其它一些原因让他们偶一为之,而且他们认为偶一为之并不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为了养成好的操作习惯,我主要通过以下2个方面来训练学生:①尽可能地用事实说话;②使用一种好的评价机制来激发学生爱护计算机;(2)如何操作计算机。每个学生都必须建立自己的文件夹,自己的文件都保存到专用的文件夹中,以便于自己查找文件,老师也便于管理。
3让学生养成在学习生活中广泛运用计算机的习惯
现在的信息技术教材多以介绍各软件的使用为主,这样学生对计算机的功能了解得不够透彻。如学习WORD或WPS他们知道是文字处理系统软件,但因为学生用计算机做文字处理的工作不多,所以学生学习起来兴趣不高,学后也容易遗忘。如何让计算机发挥它应有的效益,这也是信息素养如何培养的一个重点。教学步骤:(1)把握课堂,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因为我校是每周两节计算机连堂课,这就让学生有时间在学习软件之余,多了解计算机的功能。每堂课我都准备了25分钟时间让学生利用计算机自主学习。我在计算机中装了一系列的CAI软件,让学生通过一个软件学会一些知识,同时也可以上网进行学习,如建议学生到“洪恩在线”学习它的“每日充电”中的每日一词、每日一句、每日听力等,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查找一些资料,如有没有外星人等一些与其它学科知识相关的学习。这样,学生从计算机课中就了解到计算机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或获取信息。(2)和其它各科老师紧密联系,让学生把计算机作为工具使用到各学科中,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我充分抓住每一个使用电脑的机会,例如学完了文本处理后,语文老师每次布置的家庭作业中的作文和日记就要求只要有计算机的家庭,必须交磁盘或打印的文稿。还有数学课的“统计”等,有些软件尽管学生没有学过,但演示给学生看就是一种信息的传播。也为以后学习这种软件奠定了基础。(3)使用评价机制来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如用文本处理软件做的作文,我评出最美观的作业,在电脑课上进行展示给一些作文并不是很出色但排版美观的同学一种肯定;不定期地举办CAI软件知识抢答赛;让学生做专题讲座、写专题论文等,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学习的热情。
4让学生注重自主实践,品尝学习的乐趣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操作,让他们在实践中去领悟方法。亲自动手不但可以对课堂知识进行巩固,且学生更可以掌握自己喜欢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有了计算机课堂上就不用依靠老师的长篇阔论,老师可以在现场做指导,让学生多操作,多动手,这样学生就会对电脑越来越熟悉,如鼠标的运用及键盘的使用会更灵活。在教学中,我把主动力权交给了学生,给他们多些的表现机会,让他们得到一些信心,多一些成功的体验这样他们会有一种想要去探索的力量,在课堂上学生们就会积极的去学习,就会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如何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学习兴趣呢,在课堂上我们一般这样做。例如教学《画多边形》一课时,教师首先不是直接讲解画法,而是出示“三角形”图让学生观察,然后出示自学要求,让学生自学,同座合作画出“三角形”,根据自学要求,学生一步一步操作,最后将自己的作品展示给其他同学看,“三角形”会画了,其它的五边形、八边形等等同样可以很快画出了,这样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不仅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而且逐渐学会自学的方法,每完成好一个操作,学生就会获得一份成功的喜悦,就会从中品尝到收获的乐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了、浓了,课堂教学的形式多了、新了,师生间的氛围和谐轻松,给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此外,教学中的一些概念的名词术语最难被孩子接受,适当应用一些形象生动的比喻,对他们学习计算机的知识尤为重要。这样一来,不仅有助于提高他们听课的兴趣,而且还能达到帮助理解和记忆的目的。例如:在学习“画图”程序绘画时,需要设置前景和背景颜色,这两个词语学生不易听懂,我是这样来打比方的:“我们画图画,要用纸和笔,在电脑中画画也一样,要选好笔(前景)的颜色、纸(背景)的颜色……”;又如在介绍文件名的知识时,学生往往不明白文件名为何要由基本名和扩展名两部分组成,我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文件的名字就像我们人名,人名是由姓氏和名字组成的,文件的基本名就像人的名字,扩展名就像文件的姓,用来区分各种类型的文件。”诸如此类的比喻,很好地帮助了学生的理解,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切身体会到信息技术课一定要学好。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
5结语
计算机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课程量大任务多。如何能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即可学到知识,又能学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时时刻刻的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有效的上课时间,让学生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练习,且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模式,适宜的教学方法,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还要保证学生有创新的时间和空间,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要让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
参考文献:
[1]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讨论稿)[R].教育部,2000.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计算机行业也越来越火爆,社会发展进入到信息时代。很多公司开始重视对计算机行业的发展,近来因为企业的信息化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经济水平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本文作者结合自身观点对如何提高当今社会计算机的信息管理能力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关键词】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
众所周知,现如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的社会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传播,社会各行各业都和计算机都有着密切关联[1]。计算机有着很多的优势,比如说它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信息的分类处理,而这一点恰好是很多行业所需要的。对于企业来说,拥有较高的信息处理水平就等于拥有了一张能够快速发展的通行证,因此,强化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十分必要。
1提升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的重要性
1.1对网络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保护
现如今越来愈多的企业开始重视起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的建立。对于企业来说,建立良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制度有利于企业息化管理的建立,然而因为没有聘用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人员,计算机信息管理发展一直比较缓慢。针对这种现象,本文作者认为,企业应该组建起专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小组,并且要定期对他们进行技术考察,定期做专业培训,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者的专业素养[2]。众所周知,良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有益于计算机网络的正常运行,有益于建立起安全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运转更加快速,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1.2提升了公司的信息处理能力
提升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可以保证企业决策者命令下达的准确性和及时性,促进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的建立,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益于企业建立起规范化的信息管理机制。因为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信息的作用,所以,大力发展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2我国计算机行业的发展现状
2.1制度的不完善
不完善的管理机制会使企业的管理制度产生混乱。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企业的信息管理水平都很低,很多企业中负责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没有按照规章制度对信息进行处理分类,面对这种情况,企业应该对这部分人予以严厉的警告,并对其施以相应的处罚。
2.2技术的不熟练
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很多西方国家的科技水平得到很大提高,而我国的科技水平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停滞不前。众所周知的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关系到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的发展,所以,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也是处于比较低的状态,严重妨碍了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的发展。
2.3认识的不全面
做好计算机信息管理机制不但可以缩短信息处理的时间,而且可以对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为企业决策者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然而很多企业在实现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同时并没有完全发挥出计算机信息管理的优势,阻碍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3]。
2.4素质不高
众所周知,计算机信息的管理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较高专业知识素养,然而,目前在我国的企业当中负责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工作人员普遍存在着专业知识素养较低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由此看来,企业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离不开专业素养较高的人才。
3如何提高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能力
3.1提高责任感
企业在大力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机制的同时必须要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拥有更高的责任意识才能使相关的工作人员严于律己,有益于企业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
3.2建立健全信息管理条律
在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之前,一定要建立健全相应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条律。严格规定相关工作岗位的职责,制定分明的奖罚制度,对违反制度的人员进行严厉的警告并施以相应的处罚,同样的对那些优秀的人员应该在整个公司内进行褒奖,并给予相应的奖励。
3.3提升专业素养
企业要定时对那些负责计算机信息管理工作的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抽查,对于不合格者要施以相应的处罚措施,同时要定期组织技术讲解和技术培训,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相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素养。
3.4提升技术管理水平
就目前来说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还是比较落后的,为了能够尽快解决这一问题,促进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应该和企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科技,为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企业也要提高相应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培养专业的技术人才。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我国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一定会得到飞速发展。
4结语
提升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水平能够直接提升企业的信息管理能力,保证企业信息传播的安全性和及时性,保证计算机信息网络的畅通。近来,各行各业也逐渐开始重视起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的应用,对于如何提高企业的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作者建议:①要提高相关负责人的责任意识;②企业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条律;③企业要对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知识培训;④企业要提升对相关工序的技术处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文.关于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研究[J].煤炭技术,2012(5):274~275.
[2]罗亚萍.关于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研究[J].信息系统工程,2015(11):60.
[3]孙锋,孙振宇.关于提高计算机信息管理能力的分析[J].电子制作,2013(18):187.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对其今后的就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中,对信息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量也不断加大,因此对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有效地增强学生计算机信息管理技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针对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管理;高校教学体系改革;教育质量
1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存在的不足
1.1课程体系中实践课的比例较小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通过实践课程可以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娴熟的专业技能,所以实践课程的有效设置十分重要。然而从当前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来看,实践课所占的比例很小,而且仅有的实践课程中也大多是单纯针对计算机操作,却没有将管理专业的相关内容融入其中,所以很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机操作技术,但是却无法运用计算机完成相关的流程、业务的管理,而且实践课程的内容设置较为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实践课程的教学效率不高,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1.2专业课程设置存在重复现象
为了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对现有的教学课程体系也做出了较大的调整,力求实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的目标,所以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断加入新的内容,如上学期开设《数据库原理》,而下学期加入《应用数据库技术》,而两门课程中存在大量重复性的内容,不仅造成了课程资源的浪费,也加大了学生的压力,反而适得其反。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是依据高校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自身的实际情况,而由于缺乏对现有课程资源的有效配置,使得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教学质量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1.3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升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环境,而教师的综合素质就成为了影响人才培养效率的关键因素。作为新时期的高校教师,应当在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不断丰富自身的思想领域,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不断丰富教学资源的内涵和外延,并且创新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从当前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师资力量配置来看,很多教师的思想都停留在以往应试教育背景下形成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只要学好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就能找到好工作,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忽略了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教师自身在专业素质方面无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所以无法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有效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极大地影响了教学质量。
1.4缺乏完善的实训教学基地
实训教学基地的建设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和设备,是增强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保障。从当前高校实践操作基地的建设情况来看,由于受到资金、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尚无法为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提供足够的实训基地,在相关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备的配置方面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所以对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建议
在社会和经济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企业对人才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的培养基地,必须要适应社会发展,开展必要的教学改革措施,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2.1加强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中包含很多抽象的专业知识,而且在学科内涵的定位方面难以把握,所以学生最初接触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时,很容易产生概念认知混淆的现象,对学生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影响。所以应当针对该课程的特殊性,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核心课程的设置,而教师在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时,也应当加强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科内涵进行准确定位,并且将相关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网页设计综合实训》《管理信息系统综合实训》《ERP案例分析》等课程,增强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知和了解程度,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强化专业课程知识结构的完善
专业知识结构的完善是增强学生专业素养的基础,企业在选拔人才时,往往倾向于专业性较强且专业技能较为娴熟的人才,即同时掌握信息技术和经济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要完善专业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从高校自身的课程建设与教学资源配置情况出发,采取项目化教学过程,学生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了解简单的理论知识,而教师通过角色转变发挥指导作用在课堂上强调知识重难点,最后完成整个项目报告,模拟整个工作流程,还原真实的工作场景,突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重点进行知识经济管理相关理论和实践内容的教学,并且将计算机技术不断渗透其中,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理论知识体系。另外,为了增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掌握,还需要突出专业课程的教学设计,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在增强理论知识学习的同时,可以提高理论与实际的结合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3教师队伍的建设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师的综合素养与专业能力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所以必须要重视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培养。首先,作为教师要积极改变自己传统的教学理念,坚持与时俱进,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不断丰富自身的教学理念与经验,以讨论、讲练、研究等多元化的教学手段为主,建立符合新时期教学活动需要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其次,教师要在信息技术不断更新的背景下,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积极参与深造,通过系统的培训与学习增强教师的综合教学水平。最后,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先进的教学设备与实践教学模式,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促进教学效率的提升。
2.4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践操作技能是衡量学生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因此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必须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首先,要完善基础实验室建设,包括计算机机房的建设、计算机操作与维护操作、计算机语言程序设计操作等试验等实验室和设备的配置;其次是专业操作实验室、计算机网络实验室、信息管理实验室以及网站编程实验室等;最后,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通过电子商务实验室和管理信息系统岗位体验实验室等。
3结论
综上所述,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足,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需要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师资力量培养以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几个方面着重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高校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不断完善,教学效率的提升;有利于促进学生专业理论知识体系的完善和专业操作技能的提升,在参与社会就业竞争时具备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高丽.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建设现状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5(15).
[2]邓国春,王晖.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刍议[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10(8).
[3]陈悦,冯雷.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路径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2).
[4]赵怡.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定位与课程体系改革[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0(4).
[5]贺宏,庞超,曹鑫.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改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4)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得发展和科学技术得进步,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信息处理问题得方式也在不断的改变,信息处理逐渐变得图像化和数字化。如今,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信息的采集、检索和传递等,这些都是传统的处理方式无法完成的。但网络技术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安全隐患、信息量过大使垃圾信息无法过滤、重要信息遭到窃取等。本文通过对网络环境下信息处理问题方式的研究和探讨,阐述了存在的问题和应对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网络环境;计算机信息处理;存在的问题;应对措施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是指通过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和手段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储存和筛选等。计算机的普及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很大的变化,对人们的未来也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如今,计算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给信息处理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利有弊,在带给我们方便的同时,计算机也给人们带来了一定的危害,使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建立一个稳定、安全的网络环境成为人们当前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
一、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质量较低
在我国,很多人们由于知识的缺乏或其他一些因素,对于正版缺少了解,往往因为价格而选择质量低劣的盗版。无论是正版书籍,还是正版软件,只要是正版商品,由于其成本很高,价格总是比较贵,因此很多人为了节省一些钱,去使用盗版软件等,这就造成了盗版生产商更加肆意的生产盗版商品。这些盗版软件往往性能较差,防御病毒的能力也不强,甚至有的软件自身还会携带病毒,对计算机造成很大的威胁。部分计算机的硬件使用寿命较短,当硬件老化之后,计算机信息处理会受到影响,处理速度逐渐变慢,同时也增加了很多安全隐患。
2、软件的漏洞导致计算机受到病毒攻击
见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生活工作中都会用到计算机软件。而人们在制造和开发软件的时候,总会出现一定的问题,使计算机软件存在一定的缺陷。在这样的情况下,有些不法分子会利用软件的漏洞趁机窃取重要信息,对软件进行破坏,影响到计算机的信息处理。很网络信息的传播中,信息的传递具有快速、高效、广泛的特点,因此当病毒成为不法分子破坏计算机软件的工具时,会有很多计算机受到影响。病毒的传播方式主要是下载、访问、共享、信息传播等。如果一些软件带有病毒,一旦人们去访问下载,就可能会使计算机受到这些病毒的攻击。计算机感染病毒后,不仅会造成信息的泄露,还可能会导致经济的损失,对企业和社会带来巨大的影响。如果人们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没有进行加密,那么这种情况就很容易出现,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二、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法
1、用户要加强计算机信息的安全防护意识
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要加强安全防范意识。它是计算机管理的基础,是营造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的关键。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不能随意接受陌生人发送的文件和邮件等,当邮件自动接收时要及时删除,避免接收到带有病毒的文件。在网页浏览过程中,要注意防护软件的提示和拦截信息,当防护软件提示某网站可能带有病毒或是某软件不能下载时,要及时关闭软件和网页,不能再继续浏览下载,以防病毒软件侵害到计算机的安全。用户在使用计算机的时候,还要注意某些黄色视频和软件,尽量不访问这样的页面,不让木马病毒进入计算机。此外,要及时更新防护软件,定期检查计算机的安全。
2、禁止使用盗版软件和硬件
目前,很多计算机的安全隐患都有由于计算机用户使用盗版软硬件而产生的。盗版软硬件的防御性较差,使得计算机处理不安全的一种状态,容易受到外部非法人员的攻击,使计算机中的重要信息被盗取。由于正版软硬件大多较贵,许多商家或个人为了节约成本,在网上随便下载盗版软件等,给计算机造成很大的危害。对于这种现象,国家应该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任何人都不能使用盗版软硬件。对于违反规定的行为,应进行法律的制裁。而人们也要懂得正版对于我们的重要意义,以及盗版可能会造成的危害,选择质量好的正版软件和硬件,防止病毒进入计算机,造成经济的损失。
3、培养计算机专业人才,对信息网络进行专门的管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我国网名数量在逐渐上涨,使用计算机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网名数量的增加,网络信息管理的难度也在加大,对信息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很大的挑战。对此,我国要培养专业的信息技术人才,使信息管理人员的技术得以提升,加强对网络信息的管理,促进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
三、结束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很多的方便,改变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但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在网络环境下,信息处理问题的方式在逐渐改变,要保证计算机的安全,人们首先要加强信息的安全防护意识,自觉购买和使用正版软件硬件,不随意访问和下载不安全的网页和软件,注意一些细节上的防范,使病毒无法入侵我们的计算机。
参考文献
[1]聂思举.网络环境下计算机信息处理存在的问题及措施[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20):192-192,194.
[2]童波.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信息处理与安全技术分析[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4,(6):175-176.
[3]乔跃.探讨网络环境下给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的利与弊[J].大科技,2013,(33):377-377,378.
[4]刘颖,王帆.浅析网络环境下给计算机信息处理带来的利与弊[J].信息系统工程,2012,(6):73-73,77.
[5]黄友成.试论基于网络环境的计算机信息处理及其安全技术[J].信息安全与技术,2014,5(3):42-4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工程又称为计算机系统工程或者电子和计算机工程,因为计算机工程包括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工程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渐进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
数据库技术及应用是与各专业应用结合比较紧密的应用技术基础课程,是一门工程性和实践性都非常强的课程,因此我们主要以工程化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教学,根据“初步体验、独立项目实践、从业实践与实训”3个层次实行渐进式实践教学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意识,从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实验环节的设计到课堂教学案例和实验教学的开展,都围绕工程素养的培养进行遴选。
1.1采用工程案例驱动的理论教学模式
在理论课讲授方面,我们以工程案例驱动模式进行教学,以网上书店的开发案例贯穿教学全过程,将数据库基本原理和设计技术融于案例教学过程。同时,根据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传媒行业特色,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与新媒体应用相关的多媒体数据库等新技术内容,加强数据库工程应用设计及网络数据库应用技术能力的培养。在各章的教学中,我们用案例进行分析,逐层引导,全过程地阐述数据库系统原理及应用中的各类概念和技术问题。
1.2实行渐进式的工程化实践教学过程
1)初步工程训练体验。课程的教学除了理论教学外,还有相应的课内实验教学。实验内容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数据库技术的基本实践,主要包括特定DBMS的使用、SQL语言的编程练习以及数据库的连接技术;另一部分是小型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开发,采用工程化的基本思想,组织学生分组设计实现一个初步的工程项目,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主动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以及初步的工程实践能力。在初步工程训练体验阶段,教师提出工程设计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包括系统界面设计、基本的数据操作和查询统计功能设计、性能指标设计等基本要求。学生可自由组成小组,根据教师要求自主选题并自主选择开发工具和数据库环境,在完成基本功能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结合自己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一些特色功能模块,然后完成项目设计的总结报告。最后,教师对每个小组的作品进行项目验收,要求每个小组制作PPT进行项目工作汇报并演示所设计的作品,由学生推选出的若干学生评委负责项目评分。工程项目设计成绩作为该小组成员平时成绩的主要评分依据。
2)独立工程训练实践。独立工程训练实践要求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完成。该阶段要求每个学生自主完成一个真实的或模拟的项目开发实践,以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独立从事工程实践的能力、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课程设计阶段要求学生自学数据库开发工具和环境,强调独立设计,强化学生查阅资料能力、自学能力、创新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此课程设计阶段,教师除了提出项目设计的基本能力训练要求和设计作品的基本功能和性能要求外,还给出一系列参考选题让学生选择。学生也可以自主选题,但需征得教师同意,以保证选题的质量。为避免抄袭等行为的发生,每个学生的题目和内容必须不同。同时,课程设计阶段会要求学生采用与上一次设计不同的工作模式(C/S或B/S),采用工程化的手段和方法完成基本的设计实现工作。课程设计完成后,指导教师组织学生评委(7人)对学生作品和设计方案进行检查,最后通过汇报答辩的形式评定作品设计成绩。作品设计和汇报答辩成绩由学生评委给定,教师在设计过程中负责答疑,在答辩过程中负责点评,但教师有权对成绩进行微调。另外,在课程设计结束后,学生要完成课程设计报告,教师对课程设计报告批注评语并给出成绩,课程设计的最终成绩由作品设计成绩和设计报告成绩组成。经若干次实践证明,上述实践教学方法既减轻了教师的工作任务,同时又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并取长补短,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通过课程设计报告,学生提高了撰写规范的项目设计方案的能力和设计总结报告的水平。
3)从业工程训练实践。从业工程训练实践主要指学生在企业实习期间,以行业一线的真实工程项目为背景,参与并完成相应的工程项目设计实现工作(或作为其毕业设计),培养数据库工程应用实践开发和运用数据库技术从事服务外包等实际应用开发能力。第3阶段主要是结合实际数据库工程项目,尤其是与传媒应用密切相关的数据库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实现工作,如电视节目查询点播系统、媒体资产管理系统、影视资料编目系统等。这一阶段的实践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帮助其尽快适应社会需求,在离校前具备应对复杂工程实践的基本能力。通过3个阶段的实践教学,学生能够初步具备到一线从事数据库工程及服务外包等项目开发的基本能力。
二、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考核评价机制
教学方法和手段中的一些不足之处,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考核评价机制不科学和不公平现象的发生。多数课程的考试都采用期末笔试形式,课程考试无法真正做到考核学生的实际工程能力,为此改革评价方式宜与教学模式改革相配套。为使实践训练能落到实处并能给出客观公正的实践评价,我们对于C语言、Java课程以机考为主,采用具有自动评价学生程序功能的程序设计上机练习及考试系统,改变期末笔试的考试形式,在开学半学期后每两周组织一次机考,采用多次开卷机考的方式进行课程考核。通过考试的学生如果不满意成绩,还可以在学期结束前的任何一次考试中重考。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考核分为笔试和机考两部分,期末总评成绩建议按照平时成绩占20%、笔试成绩占40%、机考成绩占40%的比例计算。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的成绩由理论考试成绩和工程项目设计成绩两部分组成,理论考试和工程项目设计各占总成绩的50%,其中设计作品占40%,设计报告占10%,不再单独设置平时成绩,而以初步的工程项目实践成绩作为平时成绩。课程成绩的评价采用理论学习与能力培养并重的方式。
三、结语
通过组建由C程序设计、Java程序设计、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数据库技术与应用4门课构成的计算机类课程,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学模式尤其是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
(1)以案例驱动方式深化C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完全由学生自学C语言语法,突出专业层面的基本程序设计能力训练。
(2)以案例驱动和项目驱动并重的方式深化Java语言课程的教学改革,前半学期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让学生学会Java语言的语法规则和调试方法,熟悉Java特性和程序架构,特别是熟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理念;后半学期主要通过项目驱动教学方法,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项目设计实现能力训练。
(3)以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模式开展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教学,以学习传统的、经典的数据处理方法为核心,以掌握算法设计基本功能为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与OJ系统中相应的配套练习,基本达到工程设计必需的基本技能要求。
(4)以工程案例驱动和分组数据库应用工程训练方式改革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我们通过工程教育相关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目标,使学生能将工程设计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实际系统中,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对工程人才的需求。
1983年12月,由国防科学技术大学计算机研究所研制成功的中国第一台亿次巨型计算机通过国家技术鉴定,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将其命名为“银河”。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独立自主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方针以及全国大力协作的产物,也是中国工程创新的成功案例。本文以银河亿次巨型计算机为例,着重探讨该工程的决策、组织管理中的成功经验,为后人提供有益借鉴。
1工程的背景与决策
国际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1976年美国CRAY公司研制成功的Cray-1流水线向量巨型计算机,标志巨型计算机技术的成熟,并开始进入商品化阶段。苏联、法国、英国、西德以及日本奋起直追[1][2],相继研制出各自的巨型计算机。技术先进、功能最强的计算机,历来被首先满足于军事领域的迫切需求。美国国防部以及和军事密切相关的航天局、能源部、国家安全局,一直是巨型机的最大用户,也是巨额研制费用的提供者。1976年,美国著名核武器设计发展中心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以880万美元的价格购买了第一台Cray-1机[3],美国三军及战略武器部队的C3I系统也使用了Cray-1机[4]。因此,美国将巨型计算机看作“军备竞赛的基本要素”,决定“不应让这种计算机输出到任何国家”,尤其对社会主义阵营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和禁运。第三台Cray-1机原本是苏联定购的,但被美国国防部一票否决[5]。
中国考虑研制巨型计算机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1956年中国的计算技术开始兴起[6],经过仿制苏联到自行研究、设计、制造等不同发展阶段,先后研制出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为国家经济、科学研究尤其是国防科技做出重要贡献[7][8]。正是由于计算机技术与国家安全、国防科技以及武器装备发展密切相关,1967年9月聂荣臻就提议研制更高水平的计算机。据此,国防科委四局组织调查组到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调研,准备百万次计算机的研制方案。1968年4月,在北京召开总体方案论证会,9月国家计委、国防科委、国防工办向中科院计算所下达百万次计算机研制任务书,代号1025。1970年11月,十院向国防科委报告,提议中科院计算所研制亿次巨型计算机,代号723[9]。1972年10月,国防科委根据国家尖端武器、增强国防实力的迫切需要,召开扩大会议,专门研究我国巨型计算机研制问题,并向中共中央专门委员会建议,将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1974年初,中科院、四机部和国防科委联合向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提出组织全国力量,开展巨型计算机研制。1975年10月,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指示科委机关,组织国内计算机知名单位,进行全国性调研,了解国内对巨型机的需求、国产元器件质量状况、外部设备的生产能力与水平,以及性能价格比等情况。但是,由于““””的干扰,巨型计算机工程几经筹划,均未能正式实施。
““””结束后,巨型计算机工程问题被再次提出。1977年国防科委经过一段紧张的酝酿、准备,于11月14日向中央呈报了《关于研制巨型电子计算机事》的请示报告,四机部、中科院等部门亦积极争取。此时,中国巨型计算机的研制力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专门从事计算技术研究的研究所,如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四机部第十五研究所(即华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和华东计算技术研究所;另一支是分散在地方和军队高校中从事计算技术教学、科研单位。1978年3月4日,在中央部署巨型计算机研制的汇报会议上,邓小平决定将研制任务交给国防科委,责成长沙工学院完成[10],规定用六年左右时间(到1983年底左右)、2亿元左右经费,研制出每秒运算1亿次的巨型计算机。
长沙工学院的前身是成立于1953年的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是新中国第一所直属中央军委领导的高等军事工程技术学院。1966年退出军队序列,改名哈尔滨工程学院;1970年南迁长沙,改名长沙工学院;1978年10月组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重新回到军队序列。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能够争取到巨型机工程项目,主要原因有三:一是由于研制武器装备的迫切需求,国防科委在国家财政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承担该项工程的经费。二是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团队精神。长沙工学院计算机研究所是由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海军工程系一个9人计算机小组发展而来,尔后逐渐发展成为军用计算机室、计算机专业、计算机系。自1958年以来,先后研制出一系列军用、通用计算机。1965年,在慈云桂的主持下,率先用国产元器件生产出稳定可靠的441B晶体管通用计算机,打破“国产元器件做不出稳定可靠计算机”的说法,先后生产30余台,用于国防科委各基地、国防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及国民经济各部门。1970年代研制的151-3/4型百万次计算机,在1979年、1980年洲际运载火箭发射、潜艇水下发射、同步卫星发射等一系列科学试验中应用。三是与慈云桂的运筹帷幄和不遗余力分不开。在中央决策到底由谁承担巨型机研制任务时,中科院计算所正在研制757工程千万次计算机(该工程直到1983年11月完成)[11];四机部十五所承担的718工程任务,“进展十分缓慢”[12]。此时,慈云桂正在主持国防科委巨型机国内需求及生产的调研工作,虽然也承担着718工程任务,但因前期工作进展较快,1977年下半年就把主要骨干力量抽出,提前进入巨型机的预研和方案论证,从而把握时机,抓住机遇。1978年5月,巨型计算机工程正式立项,代号785工程。
2工程的组织与管理
785工程的组织管理创新,主要体现在指导思想、工程指挥、组织队伍、建立制度以及政治工作等方面。
2•1制定正确的指导思想
工程创新首先是观念创新。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制定一个正确的指导方针是保证工程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前提。785工程是在改革开放之初上马的,当时中国的工业基础、技术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不少人认为五年根本研制不出亿次机,即使勉强研制出来也不能工作。有人甚至上书中央、国务院、军委领导,希望制止这种“毫无成功希望”的工程[13]。慈云桂和同事们顶着压力,提出“豁出命也要把亿次机研制出来”[10]。慈云桂参加过1975年、1977年两次全国性调研,了解国内当时无法提供巨型机所需的大规模、高速集成电路和其他相关元器件。如果完全立足国内,从元器件攻关开始,十年也没有希望研制出巨型机。因此,他们大胆提出,785工程不能走闭关自守的老路,必须闯出内外结合的新路,进而制定出既符合中国实际又反映时代特征的工程指导思想:“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尽量以当前国际先进水平为起点,积极采用先进技术,引进必要的技术、设备,洋为中用。从我国实际出发,尽量采用行之有效的、先进成熟的工艺、技术和元件,把先进性和现实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加速完成研制任务”。785工程总体方案设计,集中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1977年,亿次巨型机的总体方案设计是瞄准美国1972-1973年研制成的两台著名巨型机Star100和ASC,此方案1978年5月通过。几乎同时,设计人员偶然了解到美国新近推出的Cray-1产品简介。对新技术极其敏感的慈云桂,立即组织力量进行研究,认为Cray-1的设计思想和实现手段是先进的,是新一代巨型机的杰作,当即决定把瞄准目标转向Cray-1,重新设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主流机兼容的总体方案[14]。1978年12月,建立在一个较高起点上的785工程总体方案获得批准。
2•2建立垂直的工程指挥系统
785工程立项后,即建立了由国防科委、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系(所)、研究室和专业组构成的组织系统。国防科委组成785工程工作组,张震寰[15]副主任担任领导、组织协调。张震寰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起,便协助聂荣臻、张爱萍组织“两弹”的研制,主抓试验工作。国防科技大学成立785工程领导小组,张文峰副校长担任组长,下设785工程办公室。计算机研究所分为教学、科研两大块,其中,科研人员按亿次巨型机的构成,分成若干研究室,室下设专业组,形成所、室、组三个层次。张震寰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垂直指挥方式,亲自带领工作组定期到工程一线,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他经常把电话直接打到计算机研究所下辖的室、专业组和车间,做到处理事情不过夜。工程涉及的境外订货,凭电话“热线”办理,按正常程序需几个月才能办成的事,缩短在几天完成。学校785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也经常深入工程第一线。为保证及时通报工程进展情况,国防科技大学组办了“785工程简报”,将工程进展情况及时上报有关领导部门和单位。在这个工程指挥系统中,慈云桂担任了多重角色:作为副校长兼计算机系(所)主任、学校785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具有行政指挥权力;同时,作为785工程总设计师,直接负责技术工作;此外,上至直接接受钱学森、张震寰等领导的指示,下至深入到研究所各研究室、专业组以及工厂、车间,在整个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2•3组织各种相关力量,联合攻关、协同作战
785工程上马之时,正值““””后第一批大学生入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全面展开,研制、设计、生产人员十分缺乏。在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陆续从校内、外调入近百名技术干部。国防科委司令部从各基地抽调50名战士集中培训,从事785工程试制、调试的辅助工作;招收100名知青经过政治和业务集训后,参加785工程的生产。“大力协同”是毛泽东对研制原子弹工程的重要批示[15],也是中国成功发展尖端武器的重要经验。鉴于785工程研制力量的短缺,“必须发扬社会主义大协作精神,组织各种相关力量联合攻关”。一方面在校内与各系及相关部门协作,另一方面与校外相关单位协作。这些协作,按其内容、方式及深入程度的不同,分为五大类,即直接参研、提供设备器材、人力支援、给予技术支持和参加试算,共计48个单位。为使研制出来的巨型机能够及时、有效地发挥作用,785工程开始不久,用户便派技术人员到计算机研究所参与工程,同步学习、掌握巨型机的使用、操作及维护。为解决这批协作人员的住宿问题,专门建了招待所,称其为“协作楼”。在785工程的推动下,计算机研究所(系)坚持教学与科研结合,狠抓师资队伍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逐步形成学科专业门类齐全,包含本科、硕士、博士完整的教学体系。77级、78级和79级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在研究室研制人员和教员的指导下,大多数是围绕785工程任务展开,既提高教学质量,又培养了技术人员,推动学科建设的发展。为保证785工程的生产,计算机研究所不仅为计算机工厂[10],抽调培养上百名技术工人,而且从国内、外购入相关设备,大大提高印制板生产、绘图与制板、打孔、层压、金属化孔、蚀刻、抗蚀镀金、外形加工、装联工艺等工艺水平[10],攻克许多技术和工艺难关。
2•4建立严格的工程管理制度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国防、军事工程尤为如此。为保证785工程按时按质完成,计算机研究所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设计、生产、保障等管理的规章制度。首先,制定了从设计研制人员到生产、加工、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岗位责任制。整个工程期间,要求“严格岗位责任制,认真贯彻执行规章制度,提高产品质量,杜绝各种事故。……决不能迁就敷衍”。在研制设计层面上,所领导定期召开各室领导、各部分技术负责人的联席会议,讨论、解决工程研制中出现的问题。后逐渐形成每周一次的协调会制度。计算机工厂也建立相应的生产协调会制度。其次,成立器材设备科,负责785工程器材设备的采购、验收及经费管理。为保证工程顺利进行,实行“用采合作”方式:由科研人员提出所需器材清单及要求,器材设备科统一采购。涉及国外采购任务时,实行“技贸合作”方式:技术上由计算机所把关,贸易由相关部门专人进行商务谈判。为确保进口元器件设备及时而准确到位,有关部门简化审批手续[10]。此外,还建立器材进出库制度、请领申报制度、元器件老化筛选制度、工具申请登记制度等一整套严格的管理制度,各研究室也有专人负责器材的清理与保管。正是由于这些合理的器材管理制度,不仅保障了785工程的质量和工期,而且节省了大量资金,全部工程支出只为下拨经费的五分之一[10]。再次,坚持质量第一、可靠性第一,把“三严”作风贯彻到整个工程的始终。为保证生产质量,计算机工厂成立了质量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各类人员质量管理职责,对厂长、总工程师、科室、车间、工程技术人员直至生产班长、检验员、工人的质量管理职责,都做出明确规定,并建立严格的生产工艺规程,创下100多万个焊点无一虚焊等多个工程上的纪录,保证了工程的顺利完成。
2•5开展“以人为本”的政治思想工作
政治工作历来是中国大工程成功的保证。要想把有专家学者、工程技术人员、战士、工人、知青和政工干部组成的团队,长期集合在一个专业领域中,以创造精神和高超技术团结协作,不断做出贡献,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思想基础、传统作风,是不可能达成的。政治工作在工程创新尤其是国防科技工程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中国大工程最重要的特征之一。计算机研究所注重理想信念教育,要求全体研制人员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竖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把个人的价值实现同国家计算机事业、国防科技事业联系起来。在工程实施的各个关键时刻,通过思想教育、动员会、总结表彰等各种方式,强调“任务光荣、责任重大”,“是立了军令状的,是极其严肃的问题”,大大提升研制人员为国增光、为军服务的政治热情和集体荣誉感。同时,785工程各基层党组织,始终注重将政治工作与科研、技术与生产工作相结合,紧紧围绕“弘扬献身国防、无私奉献和我军优良传统,倡导开拓创新、集智攻关和团结协作精神,坚持科学求实、质量第一和三严作风”这一主题展开。政治工作者深刻认识到,巨型计算机的研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事业,需要付出极大的创造性劳动。政治工作的目的,在于激发全体研制人员的工作热情。因此,政治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讲大道理的层面,更要注重人文关怀,积极解决涉及研制人员切身利益的晋职晋级、学习进修、出国考察、夫妻分居、住房改善、子女教育、日常生活等一系列实际问题,解除大家的后顾之优。政治工作者的这些努力是卓有成效的。正是通过亿次巨型机的研制,逐步形成大家一致认同的“银河精神”:胸怀祖国、团结协作,志在高峰,奋勇拼搏。
3相关启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认识:银河亿次巨型机工程的顺利完成,与其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合理有效的组织管理是密不可分的。其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和组织管理措施,对于当今的工程创新尤其是国防工程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3•1国家支持与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重大工程项目往往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密切相关,它不仅包含着工程技术的综合集成,而且受国内外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与制约。巨型计算机对当今人类社会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然而,现实中“用精度高、速度快的巨型机来解决的问题并不太多”,加之技术风险大、研制费用巨,不是某一个部门、单位能够独立承担并完成的。因此,必须在国家层面上,进行规划、决策、组织、协调与管理,并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银河亿次巨型机正是在国家鼎力支持和组织保障下完成的。它不仅填补了中国巨型机技术的空白,而且在国防尖端技术和石油地震勘探领域得到实际应用,促进了中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然而,亿次巨型机工程完成之时,就已落后世界先进水平[13],其应用也非常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本身的政治意义大于技术意义。它不仅充分表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独立自主与引进吸收相结合方针”的正确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打破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帮助中国人建立自信,向世人昭示中国人在高技术领域中是能够有所作为的。因此,亿次巨型机是大工程更是大政治,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
3•2两弹一星工程组织管理模式的示范作用
统一领导、行政和技术两线式指挥、总设计师制、“集中力量、大力协同”以及预先研究、计划评审技术(programevaluationandreviewtechnique,即PERT)等,是两弹一星工程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银河亿次巨型机工程的决策与组织管理,以两弹一星工程为示范,并加以发展。如“一竿子插到底”的垂直指挥方式,“预先研究+模型机研制”(通过对模型机的生产、组装、调试、试算,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积累经验,避免浪费)等。但有些方面还做得很不够,1979年钱学森视察785工程时就曾指出:亿次巨型机工程,从制定计划到组织管理,要使用先进的管理经验,如PERT,要提高效率,要进行质量控制。
3•3工程质量与规章制度的可靠保证
质量是工程的生命线,也是巨型机运行稳定可靠的重要保证。在工程的研制、生产、测试、质检等各个环节中,通过制定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坚持“三严作风”(严肃、严密、严格)、“十六字方针”(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从而有效地控制了工程质量和进度,按时保质达成设计目标。
3•4领军帅才与优良传统的有机结合
慈云桂院士作为国防科技大学副校长兼计算机研究所所长,是亿次巨型机工程的总设计师。他具有战略眼光,对新技术敏感,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在总体方案、关键技术以及整个工程的组织协调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他的领导下,这支团队相继产生一名科学院院士、两名工程院院士,并为国防科技领域培养出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发扬我军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团结协作、无私奉献和勇攀科技高峰的银河精神,始终是支撑这支队伍从事巨型机工程创新的理想信念与内在动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计算机发展迅速,计算机工程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对网络与电子商务等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计算机工程被广泛应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工程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1概述
近年来,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互联网与计算机技术也随之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向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促进了商业、信息业、通信业等各个科学领域的发展,逐步演变成数字化时代。如今,计算机工程应用具备方便、快捷等优势不可否认,但网络环境的开放性,使非法用户有机可趁,随之带来了病毒入侵、数据丢失、黑客攻击等一系列影响人们正常工作与生活的问题。因此,计算机工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究,并挖掘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不断改进,不断取得创新,以确保计算机工程应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计算机工程应用存在的相关问题
在计算机工程的应用中,由于信息网络平台的开放共享,病毒与黑客极易入侵计算机系统,对信息数据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计算机工程应用中的安全问题应该得到重视。对计算机安全的管理,包括软硬件结构管理、数据信息管理和应用程序的管理。首先,在计算机应用阶段,计算机的实体安全性应该得到有效确保,计算机实体、计算机的电磁辐射应该得到有效控制,使其符合各项安全指标。其次,针对计算机软件设施,应该进行高效安全的管理和控制,使计算机的存储功能得到体现,阻止非法入侵和数据丢失。除此之外,提高计算机的存储防护能力也很重要,约束用户的作业范畴,避免用户读写操作跨越规范的界限。对于数据信息管理,设置专人进行数据的安全管理以及数据的输出管控,实施安全体系监测,有效记录数据及系统运行状况。另外,对计算机传输数据的输出进行全面审核也很重要。在计算机系统中,用户识别身份的方式通常为口令识别,因此,应严格管理用户登记信息,当应用中出现非法请求,系统应实施全面追踪程序,进行有效识别,对非法用户实施拦截。此外,计算机应自动对应用中的日志记录进行全面记载,记录项目包括节点名、用户名、用户口令、使用终端、使用数据等方面,实施对信息的有效保护。在计算机中,计算机应用的安全性与便利性存在失衡。安全体系的安全水平等级不一,针对信息的重要程度,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进行保护。确保信息与数据的保密性、整体性、可用性。在计算机网络体系中,计算机信息的取用,使用者必须经过授权方可访问,这是确保网络管理信息保密性的根本[1]。在信息输入、输出过程中,未经授权用户禁止擅自更改数据,破坏数据的整体性。同时,要体现动态信息的可见性,提高系统静态信息的可操作性。
3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
计算机工程在应用上存在诸多安全隐患,对计算机信息实施安全保护非常重要,计算机工程应用也因此得到发展。例如,运用入侵检测系统,对计算机软硬盘设施中的信息数据进行实时检测,及早发现恶意攻击。对于黑客的入侵和恶意攻击,采取防火墙、防病毒墙对计算机系统进行保护,防火墙可以对网络数据的合理性进行分析,防止外部入侵,对非法用户进行约束[2]。运用加密技术,使黑客无法还原数据,从而阻止其恶意攻击。优化端口保护也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能够对单端及双端进行保护,解决远程终端在计算机应用中的不足。计算机工程的广泛应用,推动了信息化的发展,同时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计算机工程的发展,带动起相关产业的发展步伐,使我国经济水平提高,同时网络平台的发展给就业者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平台,带动电子产业、商业、信息业、通信业等各大领域的大规模发展。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充分发挥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优势,让用户安全、放心的使用。在公共服务体系中,计算机工程得到社会的广泛应用,其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有效提高了公共服务体系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过去,公共服务体系数据需要人工采用手工输入法输入,导致工作效率较慢、服务水平低下、服务质量欠佳等想象。如今,计算机工程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使公共服务体系得到明显改善,服务效率有所加强,获得巨大的进步。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工程在应用过程中,尚存在一些相关的安全问题,但也具备相应的优势。因此,对计算机工程应用的不足与优势进行探讨,掌握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运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实施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措施,以解决计算机工程应用存在的不足,提高其可靠性和安全性,充分发挥其应用价值,为人们提供安全、可靠的信息平台,促进经济、科学的发展,提高全民经济水平。
1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
计算机工程是涉及现代计算系统、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软硬件设计、制造、操作的科学与技术,建立在计算、数学、科学和工程学的基础上,主要研究计算机处理器、多处理器通讯设计、网络设计和存储器体系,着重研究硬件设计以及与软件和操作系统的交互性能,如嵌入式系统、分布式数据与大规模存储系统。绝大多数美国学校的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是在一个系,除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知识外,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和电气工程等学科的相关课程、设计和构建计算机系统及基于计算机系统的相关软硬件课程。培养的学生应具备从事计算机系统工作的能力,或具备基于计算机相关系统进行分析、设计、应用和集成工作的能力,具有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理论、良好的科学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包括良好的团队合作和人际交流沟通能力[5]。下面主要介绍美国这4所大学的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情况。
1.1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UIUC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8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大类:1)科学基础与数学课程(31学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在内的10门课程。2)计算机工程核心课程(34学分),这些课程重点介绍计算机工程领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实验方法和技术,共有10门课程。3)专业基础数学课程(6学分),包括离散数学和概率、工程应用两门数学课程。4)写作课程(4学分),1门写作原理课程,主要讲授研究报告的写作方法。5)专业技术选修课(23学分),其中1门必须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之外的课程,其他必须均选自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专业技术选修课程。这些课程强调计算机工程实践中用到的主要分析方法和设计原则。6)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18学分),这些课程被工学院认可并满足学校对学生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课程通识教育的要求。7)自由选修课程(12学分),这些几乎没有限制的选修课可以让学生学习任何领域的知识。学生可以在计算机工程专业深入学习课程,也可以学习生物工程、技术管理或语言等课程。
1.2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普度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25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6大类:1)通识教育课程(24~25学分),包括6~7学分的两门交流技巧课程和18个学分的社会与人文学科选修课程。2)数学课程(21~22学分),数学课程有两种套餐,各6门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任选一种。3)科学基础课程(18~19学分),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及面向对象编程等5门课程。4)工程基础课程(7学分),包括工程导论两门课程及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以外学科的工程学科选修课1门。5)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49学分),包括32~33学分的13门计算机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两门共计1学分的研讨课程;2门3~4学分的高级设计课程;2门8学分的研究生课程;1~2门计算机专业选修课程,使计算机工程专业课程总学分达到49学分。6)任选课程(4~6学分),根据辅修要求或个人兴趣,任选课程可以从理学院或文理学院中适合工科学生的数学、科学课程中选择,目的是使总学分达到125学分。
1.3伊利诺伊理工学院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IIT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满130~134个学分,这些课程分为如下3大类:1)限选课程(109学分),学分分配如下:计算机工程专业限选课程47学分,包括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两类课程;数学限选课程24学分;物理限选课程11学分;化学限选课程3学分;工程科学限选课程3学分;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限选课程21学分。2)选修课程(15~19学分),包括专业选修课程9~12学分,其中含1门硬件设计选修课;科学选修课程3学分。3)跨专业实践项目课程(6学分),包括IPROI跨专业实践项目I和IPROII跨专业实践项目II两门课程。
1.4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需要修48门课程,这些课程分为如下7类:1)通用工程方法、数学、科学基础课程(15门),必修计算方法与线性代数GenEng205-1、线性代数与力学GenEng205-2、动态系统建模GenEng205-3和微分方程GenEng205-4等4门通用工程方法课程;必修微积分(I)MATH220,微积分(II)MATH224,微积分(III)MATH230及多元积分与矢量微积分MATH234四门数学课程;必修普通物理(I)Physics135-2和普通物理(II)Physics135-3两门科学基础课程;从McCormick工学院科学基础课程中任选其他2门课程;另外必修IDEA106-1工程设计与交流(I)、IIDEA106-2工程设计与交流(II)两门工程设计和交流课程。2)工程基础课程(5门),必修4门,包括EECS202电气工程导论、EECS203计算机工程导论、EECS211编程基础(C++)、EECS302概率系统与随机信号,并从McCormick工学院工程基础课程热电力学、系统工程与分析、材料科学和流体与固体中任选1门。3)交流与社科人文学科课程(8门),选修GenCmn102演讲或GenCmn103课程的其中1门,另外选修7门满足McCormick工学院要求的社科人文学科课程。4)专业核心课程(5门),必修EECS205计算机系统软件基础、EECS303高级数字逻辑设计、EECS361计算机体系结构、EECS311数据结构与数据管理和EECS343电路基础这5门课程。5)技术选修课程(10门),西北大学计算机工程专业分高性能计算、VLSI与CAD、嵌入式系统和算法设计与软件系统4个方向,每个方向开设若干门技术课程,每个学生必须在这4个方向中选修5门课;从专业基础课程EECS213计算机系统导论、EECS222信号与系统基础、EECS223固态工程基础、EECS224电磁场与光学基础、EECS225电子学基础5门课中根据学习方向选修2门;剩下3门从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数学、科学基础等课程中选修,如可以是生物学BIOL210-1,2,3和化学原理CHEM210-1,2,3课程,也可以经申请同意选修相关计算机工程研究生课程。6)自由选修课程(5门),共修5门,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兴趣爱好自由选修。若从未学习过任何计算机编程语言,建议其中1门选修编程入门(Python)EECS110课程。7)高级项目课程(1门),至少在微处理器系统项目EECS347-1、计算机体系结构项目EECS362和VLSI设计项目EECS3923门课中选修1门。
2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课程设置特色
4所大学计算机工程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都通过美国工程教育认证机构ABET的EC2000指标体系认证,有如下特点:
1)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在贯彻通识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基础知识直接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潜力[7-8],而基础知识的掌握通常是通过通识教育实现的。与我国高校通识教育不同的是,这4所美国大学按照各种完整的项目组织基础知识,让学生在基于项目的学习中形成各种能力。他们还特别重视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和学生对广泛深入的人文社科知识的理解,使所有工科学生在数学、物理、信息、物质、生命、技术和能源科学方面及人文社科方面打下广泛的基础。这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普度大学第一年的工程基础培养及UIUC第一年的计算机工程训练从一开始就围绕能力培养,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的基础科学和数学知识。
2)注重相关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培养学生跨学科处理问题的本领。现代工程是一个复杂系统,不是狭隘的技术知识背景所能胜任的。解决现代工程问题要求工程师能够打破学科壁垒,把被学科割裂开来的工程再还原为一个整体。这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学科的交叉和融合,为学生提供综合的知识背景,以利于复杂工程问题的解决[6,8]。UIUC、普度大学、西北大学和IIT在课程设上均体现了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思想。UIUC规定学生在技术选修课中必须选1门计算机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系以外的课程,例如宇航工程、农业与生物工程、土木工程、化学工程、生理学、生物工程、生物物理学、生物化学、大气科学、天文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普度大学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学生也必须选修1门电气工程和计算机工程领域以外的课程,以满足工程拓宽要求,可以是航空力学、化学工程计算、噪音控制、核工程导论、材料结构与特性、环境工程中的物理化学原理、环境可持续工程以及运筹学-优化、运筹学-随机模型中的任何1门。西北大学的计算机工程本身就是该校电气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交叉和融合的结果,学生除必须选修科学基础选修课中的普通物理-电磁学、普通物理-波现象和现代物理外,还必须在遗传和进化生物学、工程分子和细胞生物学中任选1门。IIT规定科学选修课必须选1门生物学、材料科学、化学原理,工程选修课必须选1门机械学导论或热动力学。
3)强调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培养学生“以解决问题为中心”的工程设计能力。工程本身就意味着实践,意味着更加重视工程实际和工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这4所大学都十分强调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不仅有丰富的实验课程,而且通过更为灵活多样的基于项目学习(Project-basedLearning)课程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IIT有IPRO跨专业实践项目,西北大学要求学生在微处理器系统项目(EECS347)、计算机体系结构项目(EECS362)、VLSI设计项目(EECS392)等项目课程中必须至少选修1门。普度大学要求学生选修电气工程设计导论(ECE402)、计算机设计与样机(ECE437)、操作系统工程(ECE469)、编译器与翻译器工程(ECE495S)和数字系统高级项目(ECE495C)等项目课程。UIUC则有计算机组成与设计(ECE411)、高级数字系统项目(ECE395)、微处理器项目(ECE412)、数字信号处理项目(ECE410)等项目课程供学生选择。
4)发挥和保护学生的个性及兴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工程教育应该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学生的个性并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发展。在专业学习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学习兴趣、个性特长选择不同的课程,从而促进个性和创造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培养计划是这4所大学的共同特点。西北大学为计算机工程学生提供了高性能计算、VLSI与CAD、嵌入式系统和算法设计及软件系统4个不同的学习路径。UIUC、IIT及普度大学则采用庞大的选修课程及明确的课程分类,使学生可以依据兴趣爱好自行组织课程和学习内容,以发展个性,提高创新能力。
5)坚持课程设置机构的开放性,改变只按学科知识、由教师单方面设置的做法。在课程设置机构方面,这4所大学均根据产业界对计算机工程师的能力、素质、技能和知识等要求,学生求职的需求,毕业校友学习和工作的经验反馈及ABET2000指标体系,成立由有工程背景的教师、产业界、教育认证机构、学生及毕业生等利益相关者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讨论、确认、不断改进计算机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及教学大纲。这与我国由高等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导、以学科为导向,追求知识完备性为基础,由缺乏产业经验和工程背景的教师确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计划相比,在满足学生求职和产业界需要等方面有明显优势[8]。
3改进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思考
截至2006年,我国高校工科专业在校生为600万人,其中计算机相关专业在校生近45万人,在规模上基本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问题是我国计算机工程教育与计算机工业界脱节较严重,不同类型、层次学校的培养目标趋同[8]。通过深入研究、分析和比较美国高等学校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特色,我们深刻认识到我国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存在的诸多弊端。比如工程实践环节薄弱;工科教师队伍的非工化趋向严重;评价体系错位;课程体系落后,学科交叉欠缺,导致创新与实践双向不足,计算机毕业生得不到产业界的认同,普通工科院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低下。以下是我们对工科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
1)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师资建设和评价体系、产学合作等方面综合考虑。
2)从培养目标上,工科计算机人才培养应从学科导向转为求职导向,也就是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这使学生能形成胜任今后工作的能力,成为合格的公民和称职的产业人员,而不仅仅是只掌握系统、完备的学科知识。
3)课程体系要符合大工程观的要求,注重学科的交叉和融合,强调基础知识的同时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应加强实验课程、项目课程和企业实习项目的建设,强调做中学、用中学,提倡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实践是实践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
4)评价体系涉及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关系到教学是否能达到培养目标的重要因素。如果要培养符合计算机产业界需要的具有各种能力和素质的工程师,以理论考试为主评价学生能力的评价体系就尤显片面。如何制定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对学生的各种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特别是在基于项目的实践学习中对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交流沟通能力、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行科学评价,是一个有待探索的问题。
5)工科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应片面追求高学位和高学历。一方面应加强对现有教师实践环节的训练,鼓励大学教师到产业界兼职、进修和实习,通过必要的产业实践提高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加强他们对产业发展需求的了解和认识;另一方面应聘请产业界具有丰富理论及实际经验的工程师到工科院校兼课,帮助学生了解工程实际,指导他们应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
6)目前,产学合作主要体现在校企科研项目联合攻关、科研成果转化等方面。今后,我们应将产学合作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到工科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制定、实践项目课程教学、教学评价、师资培训等方面中去。
计算机工程毕业论文设计下载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的应用广泛,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捷的服务。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人们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使得计算机的安全问题,受到广泛的关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1现有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
1.1专业课程设置定位不准确
当前很多高校计算机工程专业是在社会大量需求下匆匆上马,没有相应的学科基础,新教师多,是参照其他学校的教学大纲开设自己的专业课,没有深入研究本校学生的基础素质和能力,以及本校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使其专业课程不能满足现代高等教育的理念,造成其实践教学体系先天性不足。
1.2课程实验师资不足
学校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规模剧增,致使专业教师和实验指导人员严重不足。每年分配到校的年轻老师几乎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践经验。暑假的教师岗前培训,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也只是形式而已。同时计算机工程专业高级教师的大量流失,使实验课程的指导教师严重缺失。
1.3实验教学内容质量不高
师资专业水平不高,使开出的实验内容水平也不高。主要是以验证性和观察性的实验为主,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较少,研究性和创新性的实验几乎没有。现在的实验很多都是表面的形式,没有达到实际的效果。
1.4实验指导和管理落后
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实验以锻炼学生的能力为主。但是当前实验内容陈旧,指导教师的实践经验不足,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实验课程的安排随意性很大,不能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学生理论和实践脱节。实验室管理手段比较落后,采用人员绑定实验室,手工登记和监督,致使实验教学非常忙乱,更不用说实验室开放了,使很多教学设备闲置,学生的需求得不到满足。
1.5实验设备不足和陈旧
计算机设备是更新非常快、投入非常大的,与其他学科的实验设备性质差别很大。很多学校的领导和相关部门不能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特点,在实验设备上投入不够,使很多设备落后,数量也不足,根本达不到教育部规定的4:1的指标。
1.6实习基地较少
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联系的渠道较少,相互的合作不多。学生的毕业实习基本由学生自己解决实习的单位,学校只能提供较少的实习单位给学生,根本无法满足学生增长的需要。针对当前计算机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不足,参照国内外高校中计算机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按照学校的实际情况重新制定培养计划,对本校的专业教师和实验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加大设备的投入。本文按照实践教学的各个环节分开讨论如何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教学的手段,给出一个符合当前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设置方案。
2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2.1课程实验
课程实验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的。通过课程实验,不仅可以传授实验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完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通过实验可以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严格按照实验过程进行,分析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排除一般故障,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解释,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技能,提高其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计和实现的技能。实验也是教师和学生深入交流的通道,启发学生深入思考,敢于创新。计算机工程专业的课程实验按照实验的性质,可以分为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等不同类型。现在实行多媒体教学,观察性的实验一般可以在课堂上简单演示,一般不列入实验体系。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世界大规模推广,现在的很多学生在大学入学之前都接触过使用过计算机,很多中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使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计算机技能,能够使用可视化的开发工具进行编程,这使得计算机工程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可以有少量的验证性试验,验证性实验可以在理论教学中简单演示,给出详细的辅导材料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己实验,其他的实验为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在计算机工程专业有全校理工课基础教育,包含的物理实验、化学实验等公共基础系列实验本文不予讨论。软件技术系列实验要强调实验内容的设计,按照学生的能力和当前的素质以及教学大纲重新规划实验的内容,追求变化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当前重点加强的实验是基础理论系列实验和硬件技术系列实验。现在学生都是轻理论重应用,计算机工程专业的本科教育是以素质为核心的,理论是应用的基础,只有掌握理论应用才能够深入的探讨,否则其应用仅仅是模仿,不能够进行创新。为此要加强数值分析实验、离散数学实验、算法设计与分析实验等为主的基础理论系列实验,其中离散数学原来仅仅是讲授原理,不能和实践应用结合脱离实际。这些实验应该在验证性的基础上变换为一定设计性实验,重点强调理论的实践。软件实验的可操控性强,对于硬件实验需要一定的技术和经验,当前很多学生和教师都不愿开设这类的实验,多数是按照实验设备教程进行验证性操作,没有任何的设计性,更谈不上创新试验了,为此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原理、微机原理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计算机接口设计、计算机网络[2]等课程实验要增加趣味性,不要仅仅是枯燥的理论验证,而是结合理论设计实验内容以激发学生兴趣为主,寓教于乐,在设计性实验中掌握理论,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设计实验内容时要考虑到学生的起步基础不同和素质高低不同,设计出可以选择的实验,满足多方面多层次的需求,提高实验的质量。课程实验应该包括适当的开放性实验,目的是进一步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实验技能与创新能力。为此需要实验管理采用开放性,采用自动式的学生认证系统,提高设备的利用效率,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
2.2课程设计和协作设计
在课程实验的基础上,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出发点,应该选择比较重要的课程作为单独课程开设综合性课程设计,这对学生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非常重要的,考虑到整个实践教学必须占到整个学时的比例,应该开设以下综合课程设计。(1)高级程序语言课程设计:高级语言是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基础课,通过课程实验学生仅仅是掌握语言的词法、语法和语义,不能从整体上掌握整个系统。特别是现在高级程序语言的开发环境虽然比较方便使用,但是其知识结构比较复杂,但是掌握其可以直接在程序中使用,大大提高编程效率。课程设计指导书中给出10多个题目,以学生综合掌握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和集成设计工具为目的,学生能根据题目的目的,独立完成分析、设计和调试。使学生能更进一步地理解程序设计方法,熟练掌握常用的数据结构和算法,培养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保持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2)数字电路课程设计:使学生基本掌握数字电路设计和调试的方法,增加集成芯片的使用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基础列出10多个的选题,给出设计的目标,提供相应的数字电路分离的器件,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设计、系统装配和调试。能力比较强的同学可以独立完成选题设计,完成系统的装配及调试,教师只需给予一定的指导。(3)计算机原理课程设计:使学生加深对计算机原理和相关课程的理解,实践和锻炼计算机硬件的设计能力和调试能力。要求了解实验所能提供的硬件基础和计算机体系结构,以及现在硬件设计语言的一般设计过程和方法,能够按照指令体系和功能进行逻辑设计和实现CPU,并进行软件的模拟。(4)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现在机电设备的智能化都来自于嵌入式系统,嵌入式课程深入需要综合性的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的环境应用的限制性、功能的限制性,根据设计的目标,综合使用嵌入式系统的接口、通信的基础知识、嵌入式微处理器构成控制系统,掌握实际控制设备运行的实际知识,培养学生硬件方面的综合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5)操作系统课程设计:要求学生掌握流行大型操作系统的系统结构、各种实现机理和各种典型算法,系统地了解操作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思路。该实验可以采用开源的Linux系统为实验平台,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对内核某个部分进行替换,运用内核开发环境实现内核的重新组合。这样可以锻炼学生进行系统编程的能力,为今后开发驱动程序、网络接口等打下基础。(6)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软件工程及软件管理的过程、方法和工具,教师可以按照学生比较熟悉的需求,设计多个相对比较大的项目作为题目,方便学生需求分析,这些需求分析可以是一定条件下现场的调研,多数数据是通过其他材料整理汇集出来的,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具体项目的需求,这个不能是真正的现场调研,这是课程设计中非常重要,而且是需要特别处理的部分。在此基础上学生要完成软件的设计,给出测试和维护的基本原则和文档。由于教学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完成编程和具体的测试,仅仅是完成必要的文档标准化和内容完整性检测。
在计算机工程专业的课堂实验和课程设计是按照教学计划一个年级同步进行的,为此可以在达到实验目标的同时,在班级内部进行计算机技能比赛,比赛解决实验相关内容及问题的能力、比赛编写程序的质量、比赛编程程序的规范程度,比赛学生各种能力,促进学生内部有序良好的竞争,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也在同一个课程的不同班级进行比赛,培养整个专业的学生能够具有注重技能训练的精神。课堂教学和课程设计都是以班级为单位的独立设计来和完成,当前现实的项目是需要多人的系统完成,为此需要增加一个大作业和项目开发的实践教学环节,帮助学生增强交流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技术技能[3]。(1)综合性作业课程:需要综合多门课程,可能需要多个学期,成立班级内部的小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该作业具有一定的难度,综合多个知识点,需要系统的规划,能够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也可以实现信息沟通技巧的掌握,达到交流技巧的掌握。(2)项目小组开发:团队精神是当今计算机工程专业必须具备的,可以按照当前社会需求和科研需求,设置多个项目,让高低年级学生自由组合,组成开发小组和兴趣小组,协同完成一项任务。项目过程包括开发、软件管理、经济、风险管理、需求工程、设计、实现、维护、质量保证、标准以及协同工作等。这样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技能训练,关键是协同工作能力的锻炼,使学生更加容易地融入社会工作中。项目小组也是高级学生向低年级学生传递知识和技术的最佳场所,也可以大大提高高年级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各个方面协调的能力团队开发课程。这也是课堂教学有益的补充。在项目开发的需求分析中要注意相关的法律和道德的可行性研究,清楚涉及的有关问题,锻炼采用何种策略来应对。这样的项目可能是多个学科综合的,可以把相关科目的同学吸引到小组中,比如自动化控制、通信工程、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经济管理等等,实现高层次的综合。
2.3实习和毕业设计
实习不仅是学生发挥本专业特长服务社会、接触社会;也在实践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即能达到提高个人能力的目的。当前实习有多种形式,多数分为校外的实习基地和校内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够到实践单位接触和了解科研和开发中存在的各种现实的技术或管理问题,参与实际课题或项目的开发等。实习基地的选择和建设是非常关键的,为了保证实习的质量。必须定期对实习基地进行评估,包括接收学生的数量、提供实习题目的质量、管理学生实践过程的情况、学生的实践效果等。实习指导教师必须有实践经验、教学经验,校外实习基地聘请业务水平高、责任心强的人员担任校外指导教师。毕业设计是一个科研和教学结合最为密切的实践环节。在毕业设计中学生可以理论联系实际,锻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应当紧密结合科研项目或课题,从科研任务中选择有价值的题目进行设计、实验和研究,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紧密合作的实践教学活动来进行。
3结束语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的发展和深入应用,将会对实践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高等学校按照自身办学的定位和社会的当前需求对计算机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进行修订。以培养学生技能和实践能力为核心,高校教师要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以构建主义为教学指导思想,推动计算机教学向着“培养全面高素质人才”的方向发展,为学生以后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现状分析
培养高质量的软件开发人才一直是社会和行业关注的焦点。早在11年前,对于工程教育的迫切性就被人提出来[1]。工程教育本身也作为一个系统问题被讨论[2]。现在从国家层面在战略上建立了软件学院进行专门培养,各个高校也不断推出新的课程、新的措施方案。在这一领域虽然比过去似乎已经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来自企业的呼吁似乎一直反映出诸多不尽如人意。更多的思路希望将企业的力量直接引入到教学,比如实训基地等[3];而国家层面也非常关注实训[4]。但实际效果可能变得流于表面,因为企业往往难以将核心的工作拿给学生做,而其训练的项目也并未从更全面系统的角度去设计,其锻炼效果就有限了。在软件开发这一领域,由于其具有变化迅速,新技术不断涌现的特点,导致不少在教育内容上选择了追逐新技术、新语言、新平台,以能用会用这些流行主流技术为目标。典型的代表就是北大青鸟,有些二本的学生在毕业前专门花钱去青鸟学习,似乎可以看到这种教育的优势。但另一个矛盾的情况是,往往那些关注员工后劲的公司却不愿意招聘青鸟的学生。如果将目光投向国外的顶级大学,例如斯坦福,其教学上并没有去“依赖”校企合作,以及很热门的“实训”。其核心课程依然是过去的传统经典课程。以一个研究生为例,一学期能修2门课是正常,3门就很优秀。它并没有追逐所谓的新技术。但无人质疑其学生的工程能力、科研能力和创造能力。
2什么是计算机工程能力的核心
什么才是我们软件开发教育的核心知识架构,怎样才能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我们调查过一些非常高水准的软件开发者,发现他们往往在底层软件上持之以恒地进行长时间深刻的锻炼,然后在未接触的新领域才能非常迅速地掌握核心。例如,一个非计算机专业的系统分析员曾经“只”在DOS这种原始的操作系统下玩了10年,甚至自己写过一个汉化的DOS。他只有书本上的一点点网络知识时,就用一两天时间解决了一个学通信的研究生1个月都不能解决的网络故障。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并没有“实际的”网络经验,什么使得他如此轻松地进入了新的领域呢?而另一个曾就职于vmware、google等顶级公司的程序员,在Unix下只用C语言做了10年系统级编程。当用Java,C++甚至是javascript时,其学习时间只是1天,很快就比做了几年专门java编程的程序员还精通。如何才是软件开发人员的本质力量?什么才能让他们在变化万千的新技术面前屹立不倒,乘风破浪?
2.1计算机工程能力
我们认为计算机工程能力包含两方面的内容:(1)核心知识架构;(2)计算机的思维方式。什么是核心知识架构呢?是反应该领域最基本规律和支撑技术的知识。简单地说就是传统的操作系统、编译、数据库。操作系统将硬件、软件、高级语言和汇编融汇在一起,它几乎包括了软件工程中所有重要的因素。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似乎只有面向对象这种“高级东西”才有的虚函数运用,其实在Linux中就有相应的虚文件系统。操作系统是最为复杂的计算机工程之一。编译融汇了大量的算法,而且能让大家真正看“穿”语言的外表,深入到其内里,体现了最根本的计算机技术。其优化技术,也深刻地和硬件交融在一起,很好体现了底层风范。数据库,不仅是运用算法最多的地方,甚至是超越操作系统的一个复杂的系统,从缓存技术到i/o优化,到索引,再到事务处理,无一不是反映计算机最深刻规律。大家可以发现,所谓核心知识架构,都具有两个特点,反映本质规律,体现软硬融汇交织。也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下面谈到的“计算机思维方式”。
2.2核心知识架构
为什么我们没包括一些新兴的语言和技术呢?似乎它们很“实用”。而且已经出现的问题是,按照传统科目和方式学习后,学生在企业什么都不会。这也正是大家关注工程教育的初衷。为什么不强调这些新兴实用技术的教育还在强调“古老”的“基础”。计算机领域一个显著的特点是,表面上知识更新非常快,新技术、语言层出不穷。这很容易导致当我们发现学生能力欠缺时,将问题归罪于新技术的学习不得力,知识结构老化。但其实目前的问题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考虑,是否是基础教育不得力?分析国外著名大学,如斯坦福、伯克利的课程,我们发现两个特点:(1)关键的基础课程,如操作系统、编译原理、数据库,始终是其最重要的课程,并没有过分追逐各种“新潮”技术。(2)学生一学期能修的课程非常有限,一般为3门课。而国内却呈现相反的状况,比如编译原理被降到了选修课的角色,新潮课程层出不穷,一个学生二年级一学期要修13门课。在这种走马观花的状况下,计算机这种具有强烈“手艺”色彩和工程实践的学科,被完全纸上谈兵化。而一些可怜的实验内容,还被学生的复制拷贝所湮没。我们认为,恰恰是这种情况,使得基础核心知识教育没有工程化,没有充分动手,导致了基础知识教育某种程度上的巨大失败。从以下鲜明的对比可以窥见问题的端倪:国内学生反映操作系统课程是文科课程(只需要背条款考试即可);而相对地,国外著名高校操作系统课程要求学生实现“小”操作系统。国内数据库只讲其应用(如大量讲解sql等运用,sql即使非计算机专业人士也很容易学习,这也是它被发明的初衷)。斯坦福的数据库课程中有一门需要实现一个数据库系统。在笔者走访的计算机工程上优秀的人才,发现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在诸如操作系统或数据库上都有很深入的学习经历,比如前面提及的自己构建过汉化DOS系统,或者在Unix下,做内核以及驱动很多年等。而当他们接触新技术时,之前深刻的经验和淬炼的思维就让他们如虎添翼,快人一等。更有甚者,国外真正的最顶级专家,都是在这些领域有无与伦比水平的专家,从delphi的缔造者,转战到微软并入主.net平台的开发,也可看到雄厚的底层知识和能力的巨大作用。所以“老”知识并不是障碍,而是通向天堂的阶梯。究其原因,就涉及到工程能力的第2个方面,计算机思维方式。
2.3计算机思维方式
对非专业人士它是很抽象的概念,而对真正专业人士,这又是一个非常鲜活的概念。这里限于篇幅,我们只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面对在C++中外部代码如何直接修改私有变量的问题,计算机的思维方式就是:对象也是放在内存中,只要能拿到对象的地址,并知道对象的布局,那么就可修改。而没有建立这种思维的人,就完全被高级语言的语法所左右,无从下手。一句话,无法看到本质,没有从下而上的底层思维。核心知识课程的有效深入教学和计算机思维方式建立有何直接关系呢?我们认为核心知识因为其反应了计算机本质规律,而且从底层建立起来,所以对其深入掌握运用后,它从开始的逼迫到最后的陶冶,最终潜移默化地让受众建立起“计算机思维方式”。而这正是计算机工程师安身立命之本,就如同音乐家有其独特的音乐思维方式一样。为什么诸如java之类的课程于建立计算机基本思维不太合适呢?因为它更高层,无法让学生看到最下面。而唯有彻底、深刻和系统的底层淬炼,才能真正建立起“计算机思维方式”。
3如何打造强大的计算机工程能力
大家一方面指责基础课程的“空洞”、“无用”、“陈旧”;另一方面在不断开设的海量新课和技术中压得学生更加远离编程,远离实践。即使能培养出熟悉某种语言的学生,也无法看到他们和培训学校有何不同。实训也似乎没有根本解决问题,我们在实践中发现,往往是那些自己醉心于编程的学生最后有着卓越的表现。让基础知识能支撑和指导实践,而非仅仅“符号”,并引导学生进行高效的实践。
3.1“3块连一线”,4门基础课程整合打造核心知识架构我们将4门基本课程进行贯通式整合,着力塑造学生的“计算机思维”。下层的是3门基础课(在上一小节探讨了其在工程能力训练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软件开发环境产生支撑。而软件开发环境又通过精心的设计和工程实践,从应用角度将3门课程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从而将基础知识和工程开发更有机整合在一起。首先,阐述为什么将以上课程整合在一起的理由。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什么东西支撑了优秀程序员。在我们的调查人员中,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很深厚的底层软件开发背景。有长期从DOS的Hack入手的;有长期从事Unix内核编程的;有从Windows的driver起步的;有以反汇编逆向为根基的。长期在最底层的经历,使他们建立了最真实和能触摸的系统观,能以计算机的方式思考。所以面临新技术时,他们能透过新形式很快把握其精髓,深刻地把握其实质。“太阳下面没有真正的新事物”,例如号称21世纪最新的重要的软件技术AOP(AspectOrientedProgramming,AOP),其实在20世纪60年代就出现在了汇编一级的软件技术中,它本质就是钩子技术的系统化。在底层的软件世界,我们不仅能够用到那些所谓的最新的技术,而且能看到其本质(我们可能就是用机器码自己构建出来的,而不被新技术的华丽外衣障目)。这些使得具有底层经验的开发者,更有创造力,更能创造,也更能洞察迷乱后的本质,庖丁解牛,解决那些异常复杂的工程问题。举一个笔者遇到的真实例子,一个具有深刻底层经验的程序员(一直只有C语言和操作系统编程经验)和一个只有深刻Java经验的程序员,在同时学习Javascript的闭包概念时,后者一个礼拜都还有些似是而非。前者很快就能自如运用,且最后指点了后者1个小时,后者顿时豁然开朗。这是典型的“新”与“老”,上层和底层经验在面对新事物时的对比。既然底层软件赋予我们如此强大的能力,那么哪些是底层软件呢?大家公认,操作系统、编译和数据库由来就是计算机工程自身的根基。所以,我们必须将这3门课涉及的知识好好淬炼。而如何将3门课的知识和我们日常的软件开发联系起来呢?如何用它们指导平时程序的开发呢(我们大多数是开发用户级软件,不会开发内核软件,因此许多人认为几乎整个在内核中的操作系统对用户级软件开发无从指导)?另一门课,《软件开发环境》解决了这一问题。它有一条主线,通过反汇编将C语言和汇编串联起来,让系统级的知识从高级语言的面纱下展现出来。同时用逆向工程这把庖丁之刃,将编译、链接、面向对象等软件开发中的重要知识块剖剔,让底层与上层贯通一气。而逆向的技术技巧,本身也是非常高级的软件开发技术。因此,我们用“3块连一线”来总结4门课的关系是最好不过了。为什么不纳入语言课程,比如C/C++语言?从我们的工程经验来看,语言只是计算机原理和思想的载体,是表述方式而已。为了表述形式而专门花大力气是不值得的。比如,国外的著名大学很多都不开设语言课,在其他课程作业中必须用C语言编程,学生们就在那里锻炼了。真正的语言的力量并非来自语言本身,而是底层知识为支撑的项目锻炼。我们的思路是以构建式完成大量的完整系统的编写,这样就很好锻炼了软件开发和工程能力。同时,“软件开发环境”本身从逆向层面也对语言有了深刻的剖析,这是纯粹的语言课难以完成的。另外,从大纲安排上,我们在大一就会让学生用C语言来初步接触程序编写,这时并不适合放入太高级主题。而在教学中,语言的力量已经渗透到一个个工程构建中,随风潜入夜了。为什么不纳入算法课程?从某种程度上,“程序就是算法与数据结构吗”?我们认为在系统中运用算法,算法才具有生命力。而编译、操作系统、数据库以及我们专门设立的一些课程设计将全面运用各种算法和数据结构。在实战中运用并学习提升才是王道。这也正是构建式学习的精髓所在,这也正是探索式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的精髓所在。算法课已经为我们准备了元件,就看你怎么去组装甚至改造。
3.2以构建主义的思路,深度实践的风格改革课程
前面我们论述了底层知识架构的重要性,那么怎么来将它们实际地建立在学生的工程实践中呢?简单地说就是“构建一个具体而微的系统”。讲操作系统就构建一个小操作系统,讲编译原理就构建一个小编译器。同时,设计一些跨度较大的课程设计覆盖这些课程的一些重点内容。构建完整系统本身就可真实淬炼工程能力,而这些内容的复杂性、难度以及运用知识点的广度,本身就超越了简单的企业实训项目,在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挑战性独特优点。我们需要的是运用团队的思路和现代软件工程的手段,将其开发过程管理发起来,从而熟悉企业级开发的工具链,将软件工程学到的知识贯通到实作中。这也回答了“和以前相似的强调基础课程教育,什么特点使得我们的做法能获得强大的工程能力?”这一问题。以前更多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现在的做法是回归计算机工程的自身科学规律———实践为王。
3.3改革考核评价标准,充分强调动手实践
以前我们一直是卷面考试,实验分数只是象征性的点缀。这本身违反了计算机工程的特点。只有改变评价考核标准,才能真正驱动学生充分锻炼工程。在课程软件开发环境中,我们采取了平时的考试结合期末考试的方式,而两者均为软件编写。期末考试在实验室上机编撰指定题目。不强调对一些函数名等死知识点的记忆,可以用在线帮助。这本身也符合软件开发的规律。
4结束语
我们在计算机工程教育上试图做一些回归本质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效果。比如在软件开发环境中,学生普遍认为:“似乎将3年学的程序课全学习了,收获很大”。更有同学,在外企公司的面试中,直接运用了课堂上的知识,这在传统的教学环节中是难以获取的。但整个工作尚在起步阶段,所以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许多环节需要优化。我们希望在以后的工作中更深入探索工程教育的规律和本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工程已经逐渐地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之中,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在不断地扩大应用范围。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计算机工程制图的概念
市场的快速扩大使得近年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得以长足发展,据统计,全国已有超过百所院校开设此学科,有超过五百所院校开设了相关设计类学科,但在专业制图软件操作上的规范性与高效性仍相对滞后,制图能力与设计能力脱节的矛盾十分突出,无法满足日益发展需求的设计教育现状。工程制图是设计师之间相互交流的规范语言,是方案设计乃至整个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一个施工依据。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性的提高以及行业的迫切需要,计算机辅助绘图(ComputerAidedDrafting)应运而生并被广泛应用,简称为CAD。
二、计算机工程制图教学现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在学制内开设的计算机软件课程从专业应用角度可分为四个方面。一类是使用AutoCAD辅助设计软件,完成工程制图,或三维模型;第二,是三维造型、场景设计和建筑动画,以3dsMax、Vray等软件为代表;第三,是版面编排和平面设计软件,用于效果图后期编辑和制版,如Pho-toshop、CorelDRAW等;四是非线性编辑软件(一般作为选修课程),用于建筑漫游动画等流媒体文件后期合成。作为院校的设计专业的软件教学,就应该在宏观上划分出软件类别,进而才能针对不同软件定位和应用领域确定课程教学方向,选择相关软件,分析专业差异,开展组织教学。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兼有文、理等学科的内容,具有学科跨度大等特点,因而,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整合课程资源,突出专业特点。鉴于传统教学的模式,是根据专业文理倾向不同的特点而通常采用两种教学模式:即按艺术类的艺术教学模式和按工程技术类的理工科教学模式。这两种模式同时存在是专业教学的必然结果,但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会发现,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各有千秋,但都缺乏符合专业教学特点的专业性和系统性。在环境艺术基础教学中,软件操作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而计算机工程制图又是软件操作课程的基础,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空间的创造能力和想象能力,在室内设计中正确运用计算机软件通过图示、图解法阅读、绘制图形等技能,进而加强设计能力。学生可借用计算机制图技术设计再现各种施工图或设计全新的方案。自课程开设以来,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相对稳定的传统教学模式,即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上都直接借用了工科类机械制图的教学方式方法。然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主要是由艺术类招考录取的,无论是数学运算和逻辑思维都不是强项,这种教学模式给教学带来诸多的困难和矛盾,如学生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逻辑性思维能力以及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都存在着不适的严重问题,归根到底就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与本专业的教学不能完全匹配。艺术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造型表达能力十分突出,这就要求课程要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进行相应的改革,要根据专业的特点和需求,在教学方法上创造一种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以满足真正适应专业要求和满足社会需求教学模式。
三、教学方法改革措施
(一)教学理念的改革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以室内空间设计为核心的设计学科,空间的布置、色彩的搭配、材料的选择、施工的工艺等,是环境艺术设计设计重要的研究方面,这就要求在课程中适当引入美学法则、人机工程学、材料学以及人文学等内容,要考虑空间的划分、构建等各阶段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因素,因此专业的学习目的在于解决空间环境与人、环境与社会、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的诸多关系。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所开设的第一个软件课程,它是培养设计思想的必要过程,是实现设计作品的重要手段,它的目的在于为今后的设计创意奠定基础,也为设计的传达和实施创造更多可能性。因此要指导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性,熟悉现代制图的观念,提高空间造型水平,促进设计表达能力,变再现为创新,理论与实践的交互,才能使学生把握知识、提高技能。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从计算机工程制图的知识体系来看,它主要以专业制图要求为依据,以专业透视和手绘效果图为基础,通过AutoCAD软件确定各视图之间的造型关系,从而规范高效地完成制图。那么,如何将把前期相关课程的内容结合起来,贯穿在计算机工程制图课程中就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使其并非仅仅停留在讲授计算机软件相关知识与操作技巧的层面上。此外,把握基本原则是建立一切关系的必要条件,不论是在图形的分析过程中,还是在设计作品表达过程中,制图规范要求和合理制图步骤都是至关重要的。目前我们将计算机工程制图教学内容分成两大部分:一是平面制图部分,包括平面图、天棚图、立面图、剖面图、节点大样图等。使用线型、线宽、图层工具、绘图工具、修改工具、标注工具等,结合投影理论,绘制施工图的各个元素,学习AutoCAD制图的常用表达方式(包括造型的构成与修改、图层的建立与编辑、尺寸标注与文字标注、图框绘制)等方面的内容。如案例教学中安排的学习内容有:家具组合平面图、建筑总平面图、建筑立面图、详图、园林规划图等。适合于环境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工业设计的基础制图教学;二是三维制图部分,学习使用三维造型工具,建立基本体造型和三维造型编辑命令,让学生树立视图概念、三维空间想象能力,结合专业的要求进行内容设置。如案例教学中所安排的三维制图内容有:三维零件图、三维零件装配图、三维室内空间图、矢量图导出为位图等内容。另外,由于该课程是学制内学生所接触的第一个软件课程,教学初期需要引导学生了解Windows基本操作。这些都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实践课基础教学内容,是根据专业的特点而制定的,在教学内容的讲解中自始自终围绕着专业特点进行,内容设置上也以规范和创新为基础展开。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首先,相对于传统手绘制图是一种锻炼手、眼、脑配合的练习形式,在制图应用的软件中Auto-CAD、3dsMax绘图制图软件其强大的数据治理系统和优选功则能给设计过程搭建了新平台,一方面可以高效制图、便捷传输,另一方面也能激发设计师的想象空间,激发设计灵感。因此,如果学习过程仅停留在简单的造型临摹,无异于放弃了计算机制图软件的思维拓展功能。在整个图形的表达过程中能充分进行思维构想,所以在课堂上除了案例操作演示、快速表现练习外,要通过临摹范图,强调制图规范,还要通过开放性题目,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设计水平。其次,设计流程中,通常是先画出总平面图,然后分解画出各角度立面图、以保证设计表达的准确性;在内部图形的处理上则采用剖面图和节点大样图来明确表达出其细部线型关系、材料工艺等信息。借助计算机工程制图软件,利用对象属性、图层以及其他辅助工具,合理安排图形、文字、标注等制图内容,通过制图软件实现制图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是练习过程中的学习重点。为了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专业定位和学习目的,要在课程中安排出适量课时进入到设计工作室了解整个环境艺术设计流程,了解所学知识在行业中的定位,明确学习的目的性。
1.计算机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教育的不断投入,教学改革已经有了明显的成效,但实践教学还在诸多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1.1实践经费相对不足
学校真正提供给实践的资金有限,校内实践场地和设备存在一定程度上的不足,这就出现了人均实际操作动手机会少,教学与设备不协调等现象,直接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也影响了学生技能的培养。
1.2实践指导教师结构不合理
在实践教学师资队伍中,“双师型”教师还比较紧缺。参与实践教学指导者多为从公司聘请的工程技术人员,他们虽有着深厚的实践经验,但不能很好地将实践操作与理论知识统一起来,属于会做不会讲。而本校的教师虽有一定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但在生产实践方而缺乏一定的锻炼,属于会讲不会做。教师结构的不合理,使得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不能有效的形成统一体,也影响了实践教学的质量。
1.3校企合作实践存在不足
(1)能够接受实践的学生少。企业受到人员和场地的限制,不可能接收太多的学生进入企业实习。
(2)对学生管理不足。由于学校和企业对于学生实践的管理都较为松散,造成学生对实践教学缺乏正确认识,使得实践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3)需要有专门的教师脱离工作岗位指导学生。如果没有专门教师指导,企业很难抽调人员为学生提供专门指导。另外,没有教师的参与,企业很难保证项目开发进度,也不愿意不熟练的学生参与项目开发。这样,学校和企业就失去了合作的基础。
1.4实践考核不严
学校对于实践教学没有建立规范的考核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考核往往低于理论考核的要求,使得实践考核流于形式,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
2.计算机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
针对上面分析的问题,我们认为高等工程教育中计算机实践教学改革应该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2.1加强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学校应该加强计算机专业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同时采取有力措施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师资培训,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程能力,不断更新和拓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学校发展过程中有许多与计算机相关的项目,教师应该关注这些项目的实施,学校要尽可能把这些项目放在学校内部立项、实施。这些可以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一次实践锻炼的机会,并能够降低开发成本,方便维护。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相关企业实践,了解计算机行业管理知识和新技术发展动态,积累工程开发经验,努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们将最新的软件技术和职业技能传授给学生,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在人才引进和教师培训有限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成模拟项目开发教学团队,确定明确的设计目标,教师引导,学生直接参与,按照工程项目管理方法管理,按照项目验收标准验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管理水平,促进学生工程开发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
2.2案例教学法
根据教材重点、难点和学生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精心设计案例题,以巩固深化知识,发展能力,以达到热能生巧。案例教学模式就是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扩展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复合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精神。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主体,也是中心,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教材是学生主动构建的对象;媒体则是认知工具。这种模式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因而也是最有效的新型教学模式。
2.3激发学生的自主实践兴趣
采取激励机制,鼓励学生以兴趣小组或课程实验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展开实验讨论,并主动和教师交流;鼓励优秀学生和高年级学生参与课外实践指导,逐步形成学生合作、自主实验和自主指导的氛围,转变教师指导为学生自主研讨,缓解开放性建设中实验指导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设置合理比例,严格规定学生应该完成的课内和课外实验,让学生带着任务进实验室或实习基地。根据学生的学习动态,启发和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实验项目,自主设计实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和问题,显现自己的智慧和能力,体验自主实践的成果,从而达到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
2.4开发虚拟实践教学平台
由于自主实验所占比例较高,实践教学条件势必有限,加上难以为每个开放实验室全程安排指导教师,那么,可以借助校园网络建设虚拟实践教学平台,方便各个实践课程项目案例的管理,缓解教师和设备短缺问题,也缓解外出校企合作费用过高问题,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以此平台的软件虚拟实训环境为例,老师和学生分组充当项目经理、开发员和测试员角色,登陆虚拟实训环境,根据其中真实的软件开发实例课件内容要求完成不同的开发和测试任务,并分阶段提交各自的成果,项目经理对开发员和测试员的工作进行指导、评审、考核和答疑。这样,学生将置身于以真实工程项目职场为背景的实训环境中,以项目团队的组织形式完成实战训练,亲身感受到规范的软件开发流程,迅速掌握规范高效的软件项目开发步骤与方法,在真实的项目开发过程中提高实践动手能力,获得实际工作经验,从而大大缩短了就业后的岗位适应期,真正实现专业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之间的相互衔接。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资源的利用率,开发实践教学资源库也就显得尤为重要。计算机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的构建要与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以专业岗位需求为根据,突出“能力”目标。如软件开发课程实践库应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软件开发的基本概念、方法和步骤,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完整的开发过程和各个过图1计算机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结构图程的实际成果资料,具体包括“软件开发计划书”、“可行性研究报告”、“需求分析说明书”、“概要设计说明书”和“详细设计说明书”;最终开发成果、编码集及操作使用说明书。实践案例按照行业工程标准规范化的、系统的制定原则,把行业的要求融合到教学案例中,使案例库丰富及多样。实践项目库的项目是非常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任务,根据专业相关技术领域相关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以职业岗位真实的项目和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相应的知识、技能,在真实项目的基础上构建学习性的环境。
3.结束语
实践教学是高等计算机工程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还有许多教学改革的问题值得研究,我们将不断努力,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在改革中探索、提高,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工程人才。
计算机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范文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互联网技术不断普及、计算机发展迅速,计算机工程能够实现信息的有效传输,对网络与电子商务等的发展具有推进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计算机工程毕业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1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培养目标
随着计算机领域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原有的专业设置框架被突破,逐渐形成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信息系统等多个专业方向的新格局[3]。计算机工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最早出现的专业方向,它是现代计算机系统、计算机控制设备的软/硬件设计、制造、实施和维护的科学与技术。国际技术教育协会定义工程设计为:系统和创造性地把科学和数学原理运用于实践。鉴于此,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中指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是:系统地掌握计算机科学理论、计算机软/硬件系统及应用知识,基本具备领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备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2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嵌入式系统课程特点
嵌入式系统涉及到IT领域方方面面的新技术,它融合了计算机软、硬件技术、通讯技术和半导体微电子技术,针对实际应用系统需求,将相应的计算机直接嵌入到应用系统中。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设计者具有较强的综合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是对设计者一个综合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考查。因此,嵌入式系统课程应更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2]。目前,在计算机专业之外,国内许多高校还在电子工程、自动化、软件等专业开设了“嵌入式系统”相关课程。由于各专业培养目标、教学体系侧重点不同,课程内容也不尽相同。电子工程专业主要侧重于硬件基础平台的设计,自动化专业则侧重于智能仪器、仪表的设计,软件专业侧重于嵌入式应用软件开发。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则应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更侧重于软/硬件的协同工作,将计算机系统“自下而上”的专业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条清晰的逻辑线,让学生认识到计算机组成原理、微机接口技术、操作系统、数据库、程序设计、计算机网络、计算机控制等课程不再是独立的课程,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嵌入式系统工程设计中,会用到操作系统课程中所讲述的进程、线程、调度、文件系统的概念等;在通信中会用到微机接口课程中所讲述的串行接口的概念;在数据采集中会用到计算机控制课程中讲述的A/D转换、数字滤波算法等;在一个大型应用系统中还会用到计算机组网技术、套接字、数据库的概念等等。因此,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嵌入式系统课程内容应以实践为主,结合前修理论课程的内容,最终完成一个实际应用系统的开发[3]。
3嵌入式系统课程内容体系的构建及特色
我学院在2004年开设“嵌入式系统”专业选修课的同时,将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细分成嵌入式系统和网络技术两个培养方向,并制定了嵌入式系统专业方向培养计划,设置了4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方向课:计算机控制原理与技术(64学时)、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技术(64学时)、嵌入式系统工程设计方法(32学时)和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60学时)。IT领域的新技术发展之快、之多令人应接不暇,虽然大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学习的都是一些基础知识,但他们毕业走向社会后,必然要面对这些新技术,如果我们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就会加长学生毕业后的适应周期;如果我们能够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接触这些新知识、新技术的机会,就能够缩短学生毕业后角色转换的时间,尽快地投入到工作中。因此,在教学内容设置上应力求将最新的技术、最新的设计方法传授给学生。为此,我们积极与国际知名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先后建立了“北京工业大学—Intel嵌入式系统联合实验室”、“微软嵌入式系统认证培训中心”和“北京工业大学—AlteraEDA/SOPC联合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接触、学习新技术的环境,同时也能使我们的教学内容与这些企业的新技术基本保持同步[4-5]。“嵌入式系统原理与技术”涉及目前嵌入式系统最为流行的两项新技术—英特尔公司的XScale技术(ARM架构)和微软公司的嵌入式操作系统WindowsCE,该课程以XScale应用处理机为硬件平台,讲述WindowsCE操作系统定制、优化方法以及驱动程序、应用程序的开发手段和方法。“嵌入式系统工程设计方法”则涉及了另一项新技术“IP(知识产权)复用技术”,该课程以Altera公司的Nios软核嵌入式处理器为核心,讲述了SOPC(片上可编程系统)设计方法和流程。上述两门课程均是以工程设计为主的课程,在讲述工程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时要涉及到开发环境、开发工具的使用,如果按照以往先在课堂讲授,再到实验室做实验的教学方式,不仅会使学生感觉到枯燥无味、不易掌握,而且在实验之前还要再花费时间复习。因此,我们借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率先提出的“Learningbydoing”的教学理念,这种教学理念旨在强化工程学科的学生全面的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从2005年开始,在实验室授课,采用教师边讲学生边做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从做中学”,取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6]。
4实践教学安排
为了加强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在实践教学体系中,采用了课内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性课程设计3个阶段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全面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工程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
4.1课内实验
以一个实际应用系统开发流程为例,设计了如下实验内容:(1)WindowsCE操作系统的定制:包括在硬件平台和模拟器上定制WindowsCE操作系统、添加组件以及使用远程调试工具进行调试。(2)修改WindowsCE操作系统映像配置文件:包括通过修改系统映像配置文件,在操作系统映像中添加各类文件和修改系统设置。(3)硬件定制实验:包括添加CF存储卡、802.11无线网卡和蜂窝注册表等硬件相关组件。(4)WindowsCE驱动程序的开发:包括流接口驱动程序的开发以及在PlatformBuilder环境下开发简单应用程序用以调用驱动程序函数。(5)WindowsCE应用程序的开发:包括导出SDK开发包,在EVC开发环境下开发、调试应用程序,制作自定义组件、系统优化和Shell实验。
4.2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完成一个应用程序的开发,课程设计题目每年不断更新,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掌握的程度选择不同难度的题目,分值依据题目难易程度而定。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为保证题目的难度和规模能达到教学要求须经任课教师认可。题目有:在WindowsCE环境下的闹钟提醒程序、注册表编辑器、串口调试程序、文本编辑器、计算器、画图、贪吃蛇等[4,7]。
4.3综合性课程设计
“嵌入式系统课程设计”是综合性课程设计,要求学生结合专业方向的理论课程,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3~4名学生组成一个项目组,自选题目,自选平台,完全按照工程项目管理规范严格检查各阶段完成情况。使学生掌握嵌入式系统实际工程设计的方法和流程,巩固理论课程内容,规范工程文档的建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通过答辩、演示给出成绩,将题目新颖、完成情况较好的项目组推荐参加国内外相关竞赛。今年正在进行中的项目有:家庭视频监控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家电语音控制系统等[8]。
4.4学生科技竞赛
200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中,要求继续开展大学生竞赛活动,重点资助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和广泛参与面的大学生竞赛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4,9]。我校十分重视嵌入式系统学生科技竞赛活动,在2006年投资近60万元,建立了“嵌入式系统科技竞赛训练基地”。通过搭建一个学生参加科技竞赛、训练的基础平台,形成一个传、帮、带的梯队、达到“以点带面”的良性循环效果,增加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程的兴趣,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4]。计算机学院在国、内外嵌入式系统相关竞赛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在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举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嵌入式系统专题邀请赛(英特尔杯)”中,2004年获得了三等奖,2008年获得了二等奖。“2005年微软嵌入式系统全球大学生挑战赛”入围全球前30名,并参加了在美国西雅图微软总部举行的总决赛,获得“优胜奖”。在IEEE举办的“第六届计算机协会国际设计大赛(CSIDC)”,进入了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的全球前10名总决赛,并获得“优胜奖”。在Altera公司举办的“Nios软核嵌入式处理器设计大赛”中,先后获得过优胜奖和三等奖[10]。
5结束语
嵌入式系统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发展速度越来越快,为了加强计算机工程专业方向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就要求我们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完善嵌入式系统实践教学体系。
1现状及发展趋势
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主要有“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在新形势下部分课程内容设置显得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动手能力培养,更无法有效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作为计算机教学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数字逻辑”,要求学生掌握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分立元件、通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及基本的可编程器件等,介绍的方法也以传统方法为主,已无法适应目前应用的需要;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主要内容是讨论计算机的结构、各功能部件原理及设计方法,同时介绍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目的是让同学们熟悉计算机的结构,为以后应用和设计计算机系统打下基础。目前大家普遍采用的教材在部件设计中讨论的方法主要是硬布线逻辑或微程序设计方法:硬布线逻辑运行速度高,但缺乏灵活性;微程序设计方法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占用多,运行速度慢。尽管这两种方法对于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尴尬,讨论以16位个人计算机为背景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适合入门和了解基本原理,但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一样,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系统编程(ISP)、片上系统(SOC)等技术的发展,32位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已很成熟,多核64位计算机应用也将逐步成为主流。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软硬件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大相关新技术的比例,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国外许多知名高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作了适时调整,如麻省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此专门开设了“计算机系统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自主设计ALU、单指令周期CPU、多指令周期CPU乃至流水线32位MipsCPU和Cache;斯坦福大学也有相似的课程和实验环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杨百翰大学在基于可编程逻辑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也有大量成果。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目标是解决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以提高应用能力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具有综合性、交互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多种特征,它的使用大大缩短了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鉴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特点,教学中尤其适合案例式教学。目前在国内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案例教学比例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案例数量不足,质量欠缺;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等。
2以ISP技术为主线改革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按合理教学顺序一般为“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一些课程可以在时间上重叠,如“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由于ISP、EDA技术可以灵活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产品,是目前工程实践领域和芯片设计领域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相关技术列为重要内容,即以ISP、SOC技术为主线,使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数字逻辑”课程中,应大幅增加可编程逻辑技术的比重,重点讨论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IP核的方法,使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增加计算机设计原理和实践的内容,也可考虑再单独增加一门计算机设计课程以替代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在该课程中重点讨论如何采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计算机各部件如CPU、Cache等,通过实际应用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可以考虑以16位计算机应用知识入门,以讨论32位计算机的应用为重点。相应的,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先行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应把相应的内容整体提升到32位,考虑到学习过程的先易后难,可以先介绍16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作为入门,再对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相关内容展开。单片机系统本质上也是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针对应用或用户定制的完整、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操作系统原理、应用程序设计和硬件设计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其中特别是硬件系统设计能力可以通过以上几门硬件课程的系统学习逐步培养,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意衔接,同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面向实际应用,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为目的。针对实践教学,目前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及内容固定,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步骤程式化,许多同学按教学实验计划做完实验,仍然无法充分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无法真正拥有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理应不断地适应这种要求,相关的实验教学应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思路是利用ISP、SOC技术开发出一种内容可定制的硬件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由于作为控制对象的外围电路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设计为通用模块,而实验平台控制部分则可以利用可编程逻辑改变,以适应不同的课程。如控制部分设计为基本CPU即可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相关实验;控制部分设计为单片机即可做“单片机”课程的相关实验;甚至控制部分可以设计为个人计算机CPU,配合有关的接口电路,即可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相关实验等。在我院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相关硬件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院“数字逻辑”教学大纲已在近年作过相应调整,EDA技术、可编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原来的20%增加到60%以上,经过多年的建设,“数字逻辑”课程在今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引入利用ISP技术设计CPU软核等教学和实践内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也增加了32位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讨论,新的实验设备可以进行32位的相关实验等,这些安排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提高了。
3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事先精选的典型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可以为同学们模拟实际应用的场景,获得近似于实战的经验。为完成设计目标,同学们自然会自己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通过用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这样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把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上,而不需要过分在知识细节上消耗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首先必须有代表性和实时性,必须是实践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在实践中应用的几率高,具有普遍意义,这样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花费精力讨论和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同样重要的是案例需具有实际工程背景,学生可以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和特定的环境,有针对性地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进行设计,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还应该形成相对固定的案例集,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应定期对案例集进行评估,剔除一些过时的案例,增加一些新的典型应用实例。这样就保证了案例的典型性、实时性及工程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方法,并把案例分为4类:一是问题评论型,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实现型,不给出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讨论分析以提出方案;三是实际模拟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四是发展开放型,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讨论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我院在相关课堂教学中采用的部分案例如表1所示。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重点章节教学中,我们通过采用上述案例法,调动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听众,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发表意见和争论的气氛。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显著增强。
4总结
为实现面向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型人才、确定完整合理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硬件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的目的,我们提出了以ISP技术为主线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改革方案。它的主要内容为两方面:一是调整现有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如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和系统结构”、“嵌入式系统设计”等课程中以“数字逻辑”课程为先导,以ISP、SOC技术为主线贯穿于各相关课程教学过程中;在“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等课程中把主要内容全面提升到32位等。二是在教学中运用案例法,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形成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的开放型学习氛围。充分发挥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学习、有利于促使学生学会沟通与合作的优势。实践表明以ISP技术为主线的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改革,符合国家高等质量工程建设中培养创新性人才的规划,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我们也意识到计算机工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牵涉到许多方面,我们将在实践中探索教学规律,不断提高教学水平,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