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大学生是高校受教育的主体,受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影响,一味严格管控和说服教育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与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教育者充分信任大学生,给予其相对充分的自主性,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律意识,尊重大学生张扬个性,并给大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发挥个人特长的舞台,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创新作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旨在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发展。 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关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关于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建议全文如下:
摘 要:伴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重要的思想舆论发布阵地和领域,也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普遍生活方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领地,它的作用发挥日趋显著。本文在研究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措施,进一步论述了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与意义。
关键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不断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首要问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需要,具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结合。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课题。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新特点
当前,九零后大学生已经成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对象,他们的特点表现为追求新奇刺激,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力。同七零、八零年代的大学生相比,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主动性多于被动性,在网络媒体下主动地接纳信息,选择信息,发布信息,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新特点
在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者与学生往往是对立的,思想教育者是高高在上的思想权威,其主要职责是进行思想理论灌输。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思想教育主体是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他们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兼具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他们具有高新技术和广博的知识以及良好的品质,但不一定是思想权威。他们不具有特定的身份,甚至可以不被称为教育者,不进行说服,而提供选择和引导。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的新特点
网络时代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迎来了更为广阔的天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摒弃了传统“说教式”、“灌输式”的方法,借助多媒体的优势向大学生提供正面的、积极的信息,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形态逐渐立体化、动态化,教育形式也随之变得更为丰富和全面。如网上讲座、BBS论坛、网络博客,红色网站等等,这些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平台,这是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无法比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更加生动形象、具体直观地表达教育者的教育诉求。同时,教育工作者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介充分了解和掌握自由发表言论的大学生思想动态,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把握他们的政治方向,使思想教育更富针对性、及时性。
面临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特点,我们应当积极利用网络时代下新媒体、新技术去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领域,强化网络马列主义教育阵地的建设。对照新时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高校应从以下几方面不断加强。
(一)加强对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大学生是高校受教育的主体,受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的影响,一味严格管控和说服教育容易使其产生逆反心理,与教育者的初衷背道而驰。因此,教育者充分信任大学生,给予其相对充分的自主性,重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自律意识,尊重大学生张扬个性,并给大学生提供张扬个性、发挥个人特长的舞台,充分发挥大学生自主创新作用。
(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要“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建设高水平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关系到教育方向的把握是否正确,教育内容的落实是否到位。高校应采取有效措施,倡导思政理论课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展开教学,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倡导辅导员队伍利用网络媒体开展日常教育和思想教育,着力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理论功底扎实、网络技术熟练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使这支队伍既能熟练地应用新媒体新技术手段,又能准确鉴别网络信息良莠,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创新利用网络创新性地开展工作。
(三)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
新时期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信息传输功能的优势,引导为主,监督为辅。高校要弘扬时代主旋律,坚持以科学的政治理论武装学生,以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学生,以健康的网络文化鼓舞学生,提升大学生思想素质和道德水平,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舆论环境,依托网络媒体占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的制高点。高校应依托网络媒体,开展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教育性于一体,大学生喜闻乐见的网上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帮助大学生远离网络垃圾,树立正确的网络观。
三、加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微观实施策略
(一)加强工作领导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引起高校相关负责部门的切实重视,在政策制定上有所体现,并重点贯彻实行。高校应当实时关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当前形势和最新进展,并以此为依据调整工作部署;高校应重点关注网络舆情的最新动态,并建立合理的分析与反馈机制,明确责任到个人,切实推动网络思政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应重点落实建设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障机制,发现实际工作中的难点,并采取措施及时解决。高校学生工作部以及各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应该定期召开工作研讨交流会,从网络思政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入手,就工作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展开针对性调研,创新工作形式,开拓工作思路,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总结出针对性强、切实有效的应对方案。
(二)加大校园网站及学生论坛的建设力度
高校学生工作部在推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应重点关注校园主页、相关新闻网站及学生论坛建设,结合各高校校园文化特色积极推动互动交流平台建设,并以教育、服务和管理作为学生工作立足点。校园校园主页、相关新闻网站的建设要明确政治方向,体现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主旋律,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社区传播正能量的重要媒介。除此之外,应当加强校园网站的服务性功能建设,设立学生入学生活指南、勤工助学途径、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咨询与指导等专栏,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加强辅导员老师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为广大学生解答疑难问题、引导学生走出生活和学习中的迷惘,逐步提高学生对校园网站的关注度,从而相应减少学生浏览校外娱乐新闻及交友网站的时间。
此外,应加强学生工作部、学院学工办以及一线辅导员的官方博客和微博建设,并实时更新校园动态和个人工作心得,通过分享个人经验引导学生以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加强对学生的心灵引导。
(三)强化对校园网络舆情动态的管理和引导
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以网络舆情动态的掌握和反馈作为工作中的重点环节。建立网络舆情动态监管工作团队,对学院及班级工作QQ群、校园贴吧、学生论坛、学工部及学院学工办官方微博等网络平台,实时掌握校园网络舆情导向,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及时识别和处理不良信息,将其中妨害校园安全稳定的不良敏感信息和重大恶劣突发事件及时向学校学生工作部、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保卫处等部门进行报告,防止不良信息对学生群体造成大面积负面影响。
(四)加强校园社区网络平台管理队伍的建设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应包括学工部相关负责领导、一线辅导员、学生班主任、专业老师和学生干部,注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自身的政治理论水平,并对其进行网络技术、网络文化培训。队伍成员分为三种身份:网络技术员、网络信息员和网络信息评论员。网络信息的提取、反馈,及时跟踪学生的思想变化,发现问题以及不佳势头立即上报主管部门是网络信息员主要任务;
同时,网络信息评论员还负责网络信息的监控、引导正向舆论等工作,并利用校园BBS论坛、微博、QQ等网络互动工具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建议大学生合理分配上网时间,适当降低对娱乐信息及交友论坛的关注程度,引导和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里自主性地从微博或博客中浏览全球实时政治和重要新闻,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社会主流价值导向及时传播出去;网络技术员还要建设和监管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网站,在及时处理网络舆情的同时提供必要的技术援助。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民,启发人们的觉悟,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动员人们为实现当前和长远的革命目标而奋斗的实践活动。它不仅要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行为等问题,还要解决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加强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广西是我国唯一沿边又沿海的少数民族省份,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决定了其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殊性。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关系到广西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人才培养问题,关系到“富民强桂”新跨越的实现,也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广西高校紧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采取有效措施,积极进行实践探索,在工作机制、课堂教学、队伍建设、工作成效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1)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
中央16号文件下发以来,广西区党委、政府成立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全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组织和规划,大力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了新台阶。2010年召开广西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强化对全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体规划,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广西教育发展十项重点工程和十项体制改革试点中。2012年来,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列入广西振兴高等教育重点建设工程项目,纳入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大局中重点组织开展建设,强化顶层设计,重点组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能力提升、校园文化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志愿服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等六大项目,系统推进全区高校宣传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了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制度体系。
(2)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作用进一步发挥。
“05方案”实施以后,广西成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方案实施工作领导小组,部署了高校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进一步强化了新课程方案实施工作的师资保障和经费保障。在全面实施新课程方案的同时,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广西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等4所高校被评为自治区级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高校研究基地,更好地辐射带动了全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此外,广西还建立健全了形势与政策教育工作机制,加强了形势与政策课管理。通过定期组织有关专家编写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建立了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有力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
(3)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强。
近年来,广西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培训工作基地化、管理服务信息化、技能提升实战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建设了辅导员、思政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培训基地共9个、队伍信息数据库3个,每年都举办辅导员职业能力、思政理论课教师、心理健康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和培训工作。经过多年全员培训和制度建设,目前,广西高校基本形成了分层次、多渠道、多形式、重实效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培训格局和工作体系,队伍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提升。
(4)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进一步提升。
近年来,广西高校重视实践育人工作,紧扣中央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活动要求,以及自治区党委政府开展“美丽广西?清洁乡村”要求,组织大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扎实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入细致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力求做到解决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并重,以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积极开展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精彩一课”、“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等教学评比活动、校园文化和大学生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活动精品项目评选活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近年来,在广西区党委和自治区高校工委、教育厅的高度重视下,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与中央的要求、形势的发展和大学生的期待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从2014年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状况来看,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新挑战。
(1)形势的新变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正在发生深刻而复杂的变化,中国的日益强大逐渐引起了西方国家的忌惮,西方敌对势力不断加大对我实行西化、分化的力度,手段也更加隐蔽和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反宗教渗透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同时,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多样、多变,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的,甚至是错误的、落后的思想,对大学生已经造成较大的负面影响。
加强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论文
(2)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格局有待进一步巩固。根据相关调研显示,各级党政机关与高校的有效联动、合力育人的机制还不够健全,全社会共同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氛围还没有完全形成。在内部合力问题上,在高校中存在一些职能部门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与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之间还存在脱节现象,少数教师还不能做到教书育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学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工作的结合还不够紧密。
(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尚需进一步提高。调查发现,部分高校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没有真正确立起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还不够丰富、生动,吸引力和感染力不强,实践教学环节还较为缺乏,课堂教学还存在“满堂灌”的现象;在当今网络信息技术迅猛发展背景下,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途径还不够多,成效还不够明显,工作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力度仍需加强。
针对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我们应该在加强领导、破解难题、推进创新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进一步提高广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1)抓住重点,破解难题,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推进创新需要破解难题,破解难题需要抓住重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建设必须常抓不懈,当前尤其要在建立健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新机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高校论坛讲座报告管理和学生社团管理上破解难题,在抵御境外宗教渗透、非政府组织渗透上提出良策。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党建、团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加强对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规范管理和精心指导,激发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素质,强化辅导员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整体素质,落实有关政策,加大培养培训力度。
(2)加强领导,齐抓共管,形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合力。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整合各方面资源,使其团结一心、资源共享、密切配合。
一是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协调各方资源共同推进,不断健全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有力保障。特别是在为大学生的就业创业、家庭困难学生资助、社会实践实习等方面提供更多社会资源。
二是政府职能部门要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及成效纳入工作绩效考评指标中,在舆论环境育人、文化环境育人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三是要进一步提升认识,做好六个方面的统筹。即统筹发挥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高校和社会各方面的作用,统筹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作用,统筹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统筹好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统筹好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统筹好不同层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加强组织协调,分解落实工作任务,实现工作整体推进。
(3)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发展。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虚实结合,软硬兼施。虚指标要量化,软意识要强化,软任务要硬化。在目前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制度和体系初步建立的基础上,还要适应新形势及时修订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如出台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建设的规划,加强工作指导。
要进一步建立系统完善、制约有力的考核评价机制,制定颁布全区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用量化的办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行考核。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还要充分利用新兴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在多元中占主动、在多样中谋共识、在多变中把方向,抢占新兴媒体阵地。应充分发挥好新技术的作用,积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载体和途径,积极探索利用校园网、思政主题网、QQ群、MSN、飞信、博客等技术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科学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平台。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爱国主义教育是指树立热爱祖国并为之献身的思想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国主义是一面具有最大号召力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性国家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具体内容也在发生变化。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如何切实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人类社会发展到形成民族、国家之后,随着人们对个人和祖国关系的认识逐步深化,爱国主义情感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这种感情集中表现为对祖国的山河、同胞、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无限热爱;对祖国历史、文化和优良传统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把关心祖国的前途和命运作为自己的职责,为祖国的独立富强奉献一切。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使大学生具有忧国、报国的情怀,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和凝聚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来,为祖国的统一、繁荣和富强作贡献。这种以热爱祖国为基础的社会心理和行为实践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我们的第三步战略目标是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第三步战略目标是一项宏大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方面面,是要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而爱国主义正是激励全体人民、凝聚全民族力,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这一宏伟目标的巨大动力。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并引导他们把这种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奋发读书、努力成才的具体的行动,有助于大学生为全面建设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1、加强课堂内容,赋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内涵
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的对接,精选爱国主义素材进行教育教学,是体现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重点。学校要利用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等四门课程,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浅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2、提高课堂教学艺术,重视教师人格魅力的提升
在课堂教学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过程中,教师起着主要作用,这同时对教师人格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树立坚定的政治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还要在授课过程中,除了用知识本身的价值去吸引、影响学生的知、情、意行之外,更应该根据爱国主义的内容,把知识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结合起来,培养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
其次,教师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知识的学习与研究,重点学习与研究爱国主义教育的理论,熟读中外历史,搜集革命英雄,先锋模范的事迹材料,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提高爱国主义教育教学的功效。
最后,教师要发挥示范作用,充分利用课堂内外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在言行之中体现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要求,言传身教,达到增强教育的现实性和针对性的目的。
3、加强特色教学,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魅力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是要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突出特色教学,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突出地方革命与建设史教育:国与家的关系十分密切,一个人在认识上是先熟悉家人、家乡,再逐渐扩大到了解国家。因此,爱家乡是爱祖国的起点,爱祖国的情感是从爱家乡的情感中萌芽并得以升华的。地方革命与建设史教育,是乡情教育的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内容,更是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良好题材,它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中,各个地区的人民都为之做出了贡献,在祖国的每一块土地上,都流淌着我们祖先洒下的血汗,记载着先辈创下的伟业,高校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开展地方革命史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引起重视。
突出红色资源和重大时势教育: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继承、提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尤其是红色资源中蕴涵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实事求是、敢创新路的创新精神,敬业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正是爱国主义思想的集中体现,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他们认识中国国情,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是来之不易的,必须倍加珍惜,从而更加爱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贡献。
同时,形势与政策教育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个重点。新世纪面临着新机遇和新挑战,国际国内形势无一不牵涉着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大多包含着爱国主义教育素材,大学生是不断成长的一代知识新人,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一般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关注度,必须紧扣时政热点问题,适时正确地加以引导,抓住契机进行现实的爱国主义教育,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教育,这样会起到突出的效果。因此,充分利用并发挥红色资源和重大时势教育,对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具有积极的意义。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在弘扬广东精神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的一个重要主题。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正处于我国发展关键期和改革攻坚期, 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先行地的广东更是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想意识日渐活跃,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态势。高校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成为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的重要场所,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都在高校大学生思想领域有所反映。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的新时期广东精神凝聚着广东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它既是广东优秀文化底蕴的传承,也彰显了广东人民对新时期下建立诚信社会、和谐社会的追求,更表达了广东人民对打造幸福广东的决心和信心。广东精神的实质是中华民族精神,岭南文化传统和广东改革开放的综合反映。
一是“厚于德”的博大胸怀,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古以来,厚德载物作为中华美德的一种概括,历来成为仁人志士崇尚的最高道德境界。做人做事讲道德、重品德、行美德,以德为先,注重修养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根本内容。“厚于德”侧重于对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是广东精神的来源和基础,既是一种美德,也代表了广东人民的追求和情怀。
二是“诚于信”的做人底线,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侧重于对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市场经济伦理的融合和坚守,是广东精神的时代要求,是一种处事的准则,是人与人交往的底线,也是一种胸怀的体现。人生在世,诚信为先。诚信缺失、人人自危,秩序混乱、惶恐不安,将严重影响生活的幸福指数、制约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弘扬诚信的理念,就是要强调重诚信、信守承诺的底线,重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信任关系,为营造诚实守信、和谐文明的社会环境做贡献。
三是“敏于行”的做事风格,是思想道德建设的本质要求,侧重于对敏行、敢为、实干的当代广东鲜明特色精神的彰显,就是要发扬务实的传统,并且敏锐地知道世界发展的趋势,敢于先行先试,是广东精神不断发展并永葆生机的内在动力。
“厚于德、诚于信、敏于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是在广东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生长、发育并深刻影响广东发展的精神,是全省人民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的广东时代文化精神的引领下,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培育起来的、富有全新的时代内涵和崭新的价值追求的文化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体现了广东人民与时俱进、积极进取的高昂斗志,体现了广东人民精神文化的追求。
高校应把弘扬广东精神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融合,在引导大学生学习实践广东精神的活动中,持续不断地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锻造大学生的实干品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在弘扬广东精神中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根本反映,是大学生政治方向的集中体现,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核心内容。然而,当前世界中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国内社会意识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作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广东首当其冲。迫切需要我们引导大学生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眼光去认识和理解当前的发展以及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进一步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坚定建设幸福广东的信心。高校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阵地作用的同时,应在弘扬广东精神中推进理想信念教育生活化,把理想信念教育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帮助大学生校正人生坐标,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纯净风气、洗涤心灵,坚定理想、提升境界。
在弘扬广东精神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二)在弘扬广东精神中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
把大学生塑造为道德品行优良的先进群体,指导他们通过实际行动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目标,有助于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不断深入。然而,当前大学生的道德状况令人担忧,媒体时常爆出大学生诚信缺失、行为失范、价值观扭曲等事件,无不凸显了大学生的道德境界有待提升。广东精神所体现的是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是凝神聚气、引领道德风尚的道德坐标,也是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一种具体举措。高校可以在弘扬广东精神中结合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要求推进道德榜样教育生活化,广泛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践行新时期广东精神,树立优秀道德典范,利用校园网络,微博、微电影等新媒介深入宣传,引领大学生提升道德境界。
(三)在弘扬广东精神中锻造大学生的实干品质。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敏于行”正是务实、实干的表现, 广东精神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将行动突出,强调“行”之重要性。只有“行”才能检验理论的准确性;只有“行”才能把理论转化成现实生产力;只有“行”才能充实和发展理论本身。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创造了良好环境,为大学生走入社会施展才华和理想抱负提供了广阔天地。然而,因为生活条件较为优越,当代大学生对人生充满了热情和好奇,但对择业和实践却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高校可以在弘扬广东精神中强化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进而锻造大学生的实干品质。通过身体力行的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立足岗位,在实践、学习和服务中感悟广东精神。 (四)在弘扬广东精神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建设新型国家的关键环节。然而,由于当前的大学教育仍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导致潜在的创新意识无法得到发挥。广东精神是在以“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为内容的“广东人精神”的基础上,升华、提炼、总结出的一种新精神。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做新时期广东人”等活动,在全校上下营造创新、和谐、宽容、奉献的文化氛围,引导大学生自觉突破陈旧模式的束缚,寻找专业兴趣点,激发大学生永不停息的理性思考,培养大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日常化培养,促进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常为常新、与时俱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幸福广东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
引导大学生努力成为广东精神的学习者、践行者和传播者,在实践中感悟广东精神,在自我思考的基础上认同广东精神,将广东精神作为自己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自觉追求,进而将广东精神落实到行动上,将广东精神转化为做人做事的具体实践。
一要有坚定的信念。作为大学生,必须有一种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信念,有了坚定的信念,才能做到心无旁笃地做好学习和工作,任凭风吹雨打,坎坷挫折都会坦然面对。
二要有坚实的德行。如果思想不纯、道德不洁,做出一些有违道德风尚的行为,今后就无法在社会立足,悖逆社会的培养和家人的期望。
三要有坚持的决心。毛泽东曾经说过:“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只做好事。”坚持到底,说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不易。只有始终如一坚持良好的道德品行,坚持廉洁公正地待人做事,其行为才能被人们认可和推崇,才能使他人信服。
四要有坚韧的意志。面对社会的众多诱惑,应当引导大学生保持平稳淡定的心态,认认真真地学习,扎扎实实地做事,为今后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要使广东精神牢牢扎根于大学生的心灵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价值观,培养过硬的专业知识水平,为广东乃至全国培养出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以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作为重要载体,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和国情,增长能力与才干,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能够满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弥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不足之处,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以“中国梦”为载体加强工科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中国梦”的内涵是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强国梦、富民梦、国家梦、个人梦的统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只有以“中国梦”为灵魂,以“中国梦”为载体,才能充分发挥其功能,实现其目标。文章通过阐述“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分析了“中国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了以“中国梦’为载体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中国梦;载体;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全球化向经济、科技、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深度发展。作为大学生,时代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他们的学习生活有着自身突出的特点,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发展和要求,因此,在全国上下深入学习宣传“中国梦”之际,以“中国梦”为载体,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极为重要和必要的。因此,现阶段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中国梦”教育为载体,体现出与时俱进的品质。
“中国梦”是于2012年11月29日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的,他将“中国梦”定义为“实现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而且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的科学内涵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引起全国上下的强烈共鸣。同时,“中国梦”实现了历史与现实的统一,表明了对近代以来中国革命、建设所蕴含的价值取向的坚守,同时进一步强化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恪守的发展道路和奋斗目标。这是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是对中国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尊重,是对中国社会发展方向的庄重申明。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而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而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中国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高度统一的,“中国梦”的内涵和实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赋予了思想政治教育新的时代内涵,因此,新时期、新的历史条件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中国梦”的宣传学习,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依托“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会起到更好的效果,有利于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中国梦”赋予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容和方式,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代载体。大学生在学术、科研、文化建设等方而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以宣传学习“中国梦”为契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投身于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奋斗,自立自强,用所具有的知识服务于社会,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梦’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
“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当代大学生正处在实现“中国梦”最年富力强的年龄,是践行“中国梦”的重要力量和生力军,是实现“中国梦”的可靠力量和主体力量。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拥有崇高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中国梦”的实践中,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统一。“中国梦”作为全民族的梦想,要求全社会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理想信念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而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可以看出,“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致。
(二)“中国梦’引领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西方发达国家以其强大的科技和经济实力,向我国推行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与此同时,国内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频发,各种社会思潮泛滥,使得大学生们而临多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和影响,导致了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出现信仰迷茫、精神迷乱,理性思维缺失、国家和民族意识弱化的现象。“中国梦”的实质蕴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它的具体实现形式就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培育和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而构筑在这一理论体系基础之上并贯穿其中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对于当代青年大学生而言,首先,它是一种精神能量,即一定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国家的信任”。其次,它是一种责任担当,是包括广大青年大学生群体在内的全国人民为了实现共同理想而付出的不懈努力。因此,可以说“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引起了广大青年大学生对于自身历史使命、社会责任的热切关注,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情怀,引领了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三)“中国梦”赋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源动力
人的奋斗总是要有目标的。“中国梦”就为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确立了一个奋斗目标,并赋予了时代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共同理想,通过“中国梦”把不同阶层、不同群体等多元化、甚至不同的梦想汇聚为一个共同的追求和愿景。为目标而努力,为理想而奋斗,就算再苦再累也会心甘情愿,义无反顾。高校充分利用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社团等各种形式对大学生进行以“中国梦”为主题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在不断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生的理想和追求,实现奋斗的动力之源。 三、以“中国梦”为载体开展工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一)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平台,发挥主阵地作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意识形态传播以及大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启迪与引导等重要职能,尤其是在新时期,开展“中国梦”教育成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底蕴,还要求教师要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针对当前的社会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切实把“中国梦”的精神实质灌输给学生,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大学生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通过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大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梦’的历史与现实
当前,由于改革处于深水区和攻坚阶段,中国而临的问题变得愈发复杂,当下的许多言论是建立在对现实的误读、误判和别有用心的基础之上的。有学者指出外界对“中国梦”存在十大误解,会冲淡社会对“中国梦”及实践过程的认识。“要建立高等学校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各地要建立相应的报告会制度,邀请省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结合本地区发展的实际,每年为高等学校作形势报告,使学生更直接地了解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完善形势政策教育制度。通过形势政策教育,将“中国梦”的相关背景、历史意义、发展形势、国家政策宣传到青年学生中,提高其对“中国梦”的理性认识。“中国梦”的提出,表明中国对道路、制度、理论的信心,继续完善经常性、基础性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活动,组织校内外专家将国家发展的热点问题作专题报告,教育和引导学生科学理性的认识和分析形势,引导学生在比较中思考,在分析中选择,深入了解“中国梦”的历史与现实。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化青年学生对“中国/’的认识
“中国梦”提出以来,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社会各界持续热议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马克思主义认为,理论与实践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既是理论的源泉,又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反过来,在充分实践基础上形成的正确理论是实践的指南,没有科学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要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了解社会,深化对“中国梦”的认识。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青年学生应该主动把自己的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个人梦想的实现与时代发展的需求结合起来,把社会实践工作与人才培养、社会事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相结合,切实增强社会实践活动实效,在社会实践中提高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能力,培养个人品格。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爱国主义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政治原则、道德要求和法律规范,同时也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包含着情感、思想和行为三个基本方面。大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爱国主义是凝聚各族人民紧密团结的坚强纽带,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发展,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也应与时俱进,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已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性课题。
【关键词】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途径
党的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面向未来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有志青年接续奋斗。”当代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引领者,肩负着时代所赋予的伟大历史使命,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有利于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一)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外形势均发生巨大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是否能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坚定理想信念,继续传播正能量,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新时期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大考验。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二)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在战争或者社会危机时期,它可以使社会各阶级、各阶层、集团的人民团结一致,共同抵御外来侵略和重大自然或社会灾难;在和平时期,它可以激发全民族共同的拼搏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拼搏奋斗。爱国主义所产生的巨大凝聚力是其他价值观所不能代替的。大学生是时代的引领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经济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不断深化的国际环境中,文化日益成为国家软实力竞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只有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价值取向的,以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为心理基础的政治文化,才能使中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中,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弘扬尤为重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繁荣的精神支柱,是维系海内外华人的精神纽带。邓小平指出,“青年一代的成长,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兴旺发达的希望所在”。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任何国家和社会都有着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指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我们所倡导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爱国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动力。爱国主义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和表现方式。我国大学生普遍保持着较高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爱国热情落实到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中。但也有一些学生对爱国主义缺乏理性认识,爱国思想与爱国实践不一致。因此,我们必须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寻求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新途径,增加教育的时效性。
(一)大学生要树报国之志
当代大学生要认清国内外发展局势,立足当下,着眼未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自觉地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用勤奋学习和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来彰显自己人生的价值,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进步。当代大学生风华正茂,生气勃勃,他们怀着赤子之心,就像热爱自己的母亲一样热爱自己的祖国,炽热的爱国主义情感蕴涵着巨大的能量,但唯有理性爱国,才能实现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对一些国际事件和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行为,大学生要时刻保持头脑冷静,以合理、合法的形式努力维护国家的尊严,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做出贡献。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理想爱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活动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是价值观教育的新途径。通过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之情,例如,高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参观烈士陵园、名人纪念馆等形式,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培养爱国之情。
(三)坚定大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作为凝聚中华民族的意志和智慧、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虽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教育对于不同的群体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和要求,但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肩负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使命,爱国主义对于他们来说,其时代内涵就是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在党的领导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为改革开放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高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高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引导大学生在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以及社会主义与爱国主义的一致性的基础上,培养爱国热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凝聚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使我们在追梦的过程中早日实现中国梦,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浅谈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大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其诚信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整体道德素质,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但受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社会中出现了严重的诚信危机,大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并且有日趋严重的态势,从而引起广泛关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诚信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中的重要组分,也是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主题。“民无信不立”的中华道德传统可谓源远流长,但随着近代以来的社会转型和中华传统文化的式微,传统道德的生存空间已经逐渐被压缩到了历史最低点。处于社会不良思潮冲击下的大学校园,也不可避免存在大学生群体的诚信意识日趋淡薄的现象,干扰着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一)何为诚信
末期,而作为一种思想观念。在儒家道德学说中,“诚”的内涵不断扩展,认为“诚”是顺应天道为人之道,是为人的道德本体、是规范道德行为的重要标准。在人伦道德范畴,“诚”更被认为是一切德行的基础,更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强调人不自欺。相较于“诚”,“信”更侧重于道德层面上对人的真实不欺。至西汉时,董仲舒把信与仁、义、礼、智并列为五种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综上可见,“诚”重于内而“信”显于外,立足于“诚”与“信”的内在统一,“诚”与“信”逐渐联合成一个统一的规范“诚信”来使用。
(二)何为大学生诚信教育
诚信是中华传统美德之意,诚信教育也就具有所有道德教育的一般特征。从狭义的角度上看,大学生诚信教育,即高校在学校中对大学生进行有关诚实、守信等道德教育的相关教学活动。从广义的角度上看,大学生诚信教育是指大学生在学校、社会、家庭中受到的一切有关培养诚信观念的教育。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体,社会影响以及学生家庭教育为辅助,根据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以及大学生的实际应当遵循的诚信品德,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用相应的教育方法,培养大学生诚信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的教育,并促使大学生将诚信内化为其内在的个人品质,培养其诚信意识、树立诚信观念,并外化成实际行为的教育实践活动。
(一)诚信为本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
2012年,党的报告中,“诚信”被纳入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诚信”与否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高校是大学城诚信教育的主要阵地,大学生群体是国家高质量人才的主要来源,更是建设和谐社会的主力军,对这一群体进行诚信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这是因为:
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作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的“诚信”,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诚信教育是一项旨在提高社会各层面整体素质系统工程,而大学生群体的诚信为本教育,则是这一系统工程的基础所在。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整体素质,营造良好有序的社会风气,从而使大学生的社会示范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并带动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提高全民道德素质,并为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打下坚实的道德基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2.诚信教育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保障。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这一群体的道德素质决定了国家软实力的高低,因此对大学生群体进行诚信为本教育有利于提高我国软实力。首先,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对于国民具有极强的示范性作用,且这种示范性作用的辐射面极广。因而,大学生诚信道德品质的养成能够直接促进国民普遍诚信观的养成,提高社会诚信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其次,有利于高校自身创新能力。大学不仅是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还是国家知识创新最密集场所。目前高校当中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现象层出不清,极大地损害了我国高校科研项目的创新能力,也对大学生群体造成了不良影响。而对大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则有利于改善我国科研创新能力,减少学术不端现象,提升国家科研能力和科技水平,使高等院校的知识能力更快更好的转化为生产力,以充分发挥高校在社会
(二)诚信为本教育是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对于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素质。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建立起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确立自身独立的人格,无论对于其自身还是社会都有着重要的意义。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的出台更是表明了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度重视。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时代的发展赋予其更多的意义,开展诚信教育,对于大学生养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的作用。
2.以诚信教育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但是人们精神世界并没有随着物质生活提高而变得充实起来。由于传统文化教育的断层,人们在在享受高度发达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变得迷茫、躁动。面对公民道德失范的严峻挑战,然而社会诚信观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三者合力,其中学校教育更是重中之重。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丰富高校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理论研究、教育理念、教学方法起到了独特的正向作用。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在教学中对传统文化诚信观的理论、案例进行借鉴,并正确引导学生对我国传统道德观进行扬弃,结合时代特点,与时俱进地赋予传统诚信观以新的理解和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将诚信作为人生准则,建立内诚而外信的诚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挥高校诚信教育的主导地位
1.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1)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丰富教学内容。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渐入正轨,大量社会问题以不同方式对国人的道德底线和价值观念产生不良影响,大学生群体同样不可避免的受到了诚信缺失的冲击。面对新时期的挑战,高校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将中华传统诚信道德思想的精华与现代诚信思想相结合势必是开展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合理选择。结合历史,丰富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养成诚信意识。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过程中结合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当今大学生的诚信意识,提高其道德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营造诚实守信的校园氛围。环境既是人类生产、生活的生存空间,又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等活动的场所,在社会生产生活中人们在不断的改变自己生存的环境,同时生存环境也在无时不刻的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高校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主要场所,同时大学校园是各种思想聚集的地方,是最容易碰撞出思想火花的场所,因此一个有着诚信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对于诚信教育是一种潜在的、无法量化的教育资源,这在培养大学生成才的过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个诚实守信、积极向上、文明有益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大学生诚信教育能够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2.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学生在大学阶段独立人格的形成极易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以身立教,做到言行一致对于大学生诚信意识的养成具有重要的示范性作用,这也就决定了其对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具有天然的优越性。然而高校教师也是社会生活的一份子,受到社会转型期产生的一些社会不良因素影响,部分教师忘记了自己的天职,师德沦丧;部分教师教学不认真,照本宣科,应付了事。这些现象在大学生群体当中产生了相当恶劣的影响。因此高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树立起教师队伍的诚信形象,是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的基础和关键点。
3.完善大学生诚信制度体系。
制度是一个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必须建立科学化、制度化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管理机制来保障诚信教育落到实处。
(1)大学生诚信档案的建设与管理。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体制尚在建设之中,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发展,大学生诚信档案长期以来都只是在部分高校中设立,并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建设,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大学生个人诚信档案通过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进行跟踪记录,并建立联网机制。一方面可以作为学生在校期间申请助学金、评奖评优、入党等方面的参考条件,另一方面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网上查询系统,供银行和相关用人单位查询,使守信者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同时让失信者承担信用的缺失的后果。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诚信档案的过程就是一个大学生确立诚信教育的目标、培育其诚信意识形成的过程,使恪守诚信内化成为其生活中的行为习惯。
(2)严格规范大学生诚信制度。目前部分大学生为了自身利益,铤而走险。加之部分高校监管不到位且惩处力度不够,导致了学生个人守信无益、失信无害的尴尬现象,并造成这一群体整体性的诚信缺失。因此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同样要完善各项制度,通过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褒奖守信者,惩罚失信者,通过制度的他律性来塑造和固化大学生重信守诺的良好品行。
(二)建立三位一体的诚信教育联动机制
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的紧密结合。因此,在进行大学生诚信为本教育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合力,三方之间共同努力相互配合,构建有利于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环境氛围。
1.从社会学角度来讲每一个人都具有社会性,都是社会生活的组成部分,能否建设一个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大环境,对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提升政府的公信力。政府通过规范自身行为方式,提升自身的诚信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等方式提升自身公信力,对于全社会诚信道德的养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表率作用。其次,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通过多种形式的舆论渠道,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大媒体对诚信缺失现象的揭露曝光。通过社会舆论在全民范围内营造一种“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背信弃义为之耻”的社会氛围;第三,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在当今社会诚信的内涵已经超脱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诚信定义的道德范畴,其更多的是一种契约精神,而保证这种契约精神得以实现的前提除了人们本身的道德素养,更多的还需要强制力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
2.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每一个学生的成长都受到家庭教育的深刻影响。
教之以诚,待之以信,父母应努力的为子女营造一个诚信的环境,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诚信意识。对于子女的失信行为应该予以及时的教育引导,使其明白什么是有所为有所不为。同时随着高校的进一步扩招,在校生人数逐年递增,高校人力有限,对于大学生的管理和教育更多的需要学生的自律,因此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就需要家长与学校进行密切的配合与联系。让每个家庭都具备培育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土壤,使得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时效性显著提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诚信是大学生的立世之本,高校进行大学生诚信教育要在继承我国优秀道德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发展,使大学生诚信教育做到贴近大学生生活学习,体现其实效性。通过诚信教育使大学生将诚信作为一种道德习惯并成为其自身的追求和价值取向,成长为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生力军。
加强大学生诚信教育的价值与路径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爱国主义是民族国家永恒的话题,是各国人民民族感情最深刻的体现,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 爱国
摘 要: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爱国主义是人们忠诚、热爱、报效祖国的一种集情感、思想和意志于一体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形成、发展、巩固起来的一种团结凝聚国家和民族,推动历史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调节个人与国家、民族关系基本的政治、道德和人生价值观。
爱国主义传统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实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校园文化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特殊的作用。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引入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汲取传统的爱国主义传统资源,通过在校园文化中加强爱国主义实践教育,不断拓展校园文化的内容,运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些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形成牢固的爱国情感。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及其与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
1.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时代意义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在长期的奋斗历程中,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不断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塑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进入新时期,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与世界交往的扩大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独立经受着更大的考验。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我们因应时代变化而主动而为的现实需要。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高校长期坚持的优良传统。当代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的地位和特殊环境,再加上他们自身独有的心理特点,因此,加强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胡锦涛同志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第一条就明确指出:“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这一论断对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大学生为祖国的发展壮大和民族的振兴而共同奋斗。
2.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爱国主义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坚持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进步中汲取营养,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改革精神和创新能力。
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就是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高校校园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完善学生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体系中的子系统,同样具有文化的一般功能,它不仅能充分显示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体现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而且具有重要的教化和转化功能。校园文化建设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引导大学生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爱国主义精神,能够规范和约束大学生的非理性爱国主义行为,能够活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能够营造浓厚的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因此,他们二者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因此,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把它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一项重要任务,并贯穿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二、校园文化在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途径
高校校园文化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能够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因此,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需要不断研究校园文化在推进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具体途径。
1.校园文化建设中要注重引入传统的爱国主义精神资源 校园文化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民族传统文化是一国文化发展的根基和源泉,因此也是校园文化赖以生存的土壤,能够为校园文化的不断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和滋润。所以,校园文化之树要想茁壮成长,就必须在坚持选择和扬弃的原则下,中,不断汲取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优秀资源。
2.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瞻仰革命圣地和遗址,祭扫烈士墓,缅怀民族英雄、仁人志士、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高尚品德和感人事迹,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参观城市、
历史文化;组织开展征文、演讲、讲座、知识竞赛、社会调查等教育活动。学生参加各种校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总时间,初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天。
3.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坚持升降国旗制度,每周一以及重要节日、纪念日、大型集体活动必须举行庄严、隆重的升旗仪式,每天坚持升降国旗,
唱国歌。学校要结合实际,充分利用校园广播、电视、校园网、橱窗、板报和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和弘扬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之 了解改革开放的成就和祖国悠久的社会实践基地的育人作20天,普通高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每周举行国旗下讲话,全体中小学生都应会30农村和名胜古迹,充分发挥学生校外活动场所、
校园内张贴悬挂革命领袖和中华民族杰出人物画像,制作体现民族精神的灯箱、语录牌等,积极开展创建安全文明校园活动,营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浓厚校园氛围。
三、做一个坚定的爱国者:
从感性角度讲,爱国别无选择,就像人不能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这是爱国主义的根基。
从理性角度讲,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是连在一起的,祖国的昌盛、兴衰决定着个人命运的尊卑,这是爱国主义的根据。 ? 爱国是一种责任。
爱国是无条件的。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也是家庭的期待。作为高职院校我们应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发挥“两课”主渠道作用,大力加强德育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他们为振兴中华而读书,成为国家栋梁之才。
1、爱国主义的科学内涵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人们形成的一种对自己祖国的最深厚的感情,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是人们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再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丧权辱国,军阀混战,列强入侵,我们多少仁人志士,多少华夏儿女为我们的祖国解放,民族独立而献身!孙中山先生用一生的经历呼吁我们中华民族起来推翻腐朽的清政府,反映了个人对祖国的依存关系,就是对自己的故土家园、民族和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他曾说:我们的一切都要以中华民族的利益为第一,都要围绕着中华民族的利益去想去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团结起来,振兴中华。正是孙中山先生这样一大批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为了中华民族的尊严,不惜一切代价,前仆后继,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才换来了国人今天的幸福安宁。1949年10月1日,当毛泽东同志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有了尊严,不再受帝国主义列强的欺蹂,经过全国人民的齐心协力,特别是在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之后,中国政治上和平稳定,经济上突飞猛进,文化上百花齐放,生活上走向富裕,举国盛世太平。
2、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
2.1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禾苗离土即死,国家无土难存”,祖国的大好河山,不只是自然风光,而且是主权、财富。民族发展和进步的基本载体。每一个爱国者都会把“保我国土”、“爱我家乡”、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和统一,作为自己神圣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郑成功、孙中山等革命先辈,抗美援朝的英雄人物董存瑞,罗盛教,邱少云等都是为了保家卫国献出了自己青春甚至是宝贵的生命。
2.2爱自己的骨肉同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人民感情的深浅程度,是检验一个人对祖国忠诚程度的试金石。利比亚大营救、日本地震后的大转移、特别是08雪灾、汶川玉树地震等大灾大难当中,在外国观察家的评论中这样说: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人民解放军到达了现场,这样的军队是不能复制的——他叫子弟兵!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国家就到达了现场,这样的是不能复制的——他叫父母官!在那么短的时间内,献血的人把交通都堵塞了!在那么短的时间内,个人捐款达到了数百亿!通过这些灾难发现中国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国家,真正有凝聚力的国家,真正关爱生命的民族,这样的国家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2.3爱祖国的灿烂文化。08年奥运开幕式大家一定还记忆犹新,孔子七十二弟子现身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礼之用和为贵!”作为人文奥运的主题,在20多年前的198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曾经讲:到21世纪人类要想生存下去必须回归到2500年前和孔子这样的圣人一起寻找生存的智慧!这句话讲完之后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但现在我们已经看到孔子学院在全球纷纷建立,汉语已经成为美国的官方语言,国外已在许多大中小学都开汉语课,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了解我们的悠久历史,不继承我们的灿烂文化呢?!
2.4爱自己的国家。我们是在圆明园里认识了祖国的屈辱和悲愤,在八达岭上认识了祖国的磅礴和巍峨,在大漠草原,认识了祖国的宽广和辽阔,在驿道古渡认识了祖国悠久和坎坷,在08奥运认识了祖国的深沉和伟大,在上海世博认识了祖国的未来和繁荣!“一花独秀不是春”,“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国家集体的事业融合在一起才能最有力量。每个人只有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为人民幸福安康贡献力量才有意义。
3、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凝聚起来,积淀起来的对祖国最纯洁最高尚最神圣的感情
3.1说其纯洁,是因为爱国是一种奉献,在爱国的问题上没有等价交换,没有讨价还价,祖国的利益高于一切,只要祖国需要,就把自己的一切无条件无保留的奉献出来,如杨利伟,聂海胜等航天英雄在上太空的之前都写好了遗书!
3.2说其高尚,因为爱国是一种尊严,在爱国问题上没有懦弱没有退缩,而且在对祖国的热爱中,产生了勇敢智慧和忠诚 ,如谭嗣同,秋瑾,江姐,__,刘胡兰等革命烈士。还有奥运冠军刘翔,法网冠军李娜,他们创造了中国历史,也创造了亚洲的历史,改写了黄种人的历史,为国家争得了荣誉,其实质就是为民族的尊严而努力!
3.3说其圣神,是因为爱国是一种信念,在爱国问题上没有选择,没有抱怨,我们生于斯长于斯,无论祖国是贫穷还是富强,是遭受欺凌还是扬眉吐气,我们都深深的爱着她!
汶川和玉树两次地震后的第七天,我们做了让全世界震惊的事情!上至国家最高领导人,下至所有公民及世界华人,在那一刻,我们头颅低下,在那一刻我们国旗回降,在那一刻我们汽笛长鸣,但是全世界的人都看懂了:地震震垮的是我们的房屋,但是我们又一次打造了民族之魂,我们低下来的是头颅,但是我们上扬的却是人性的光辉,我们回降的是国旗,但是我们升起的是国魂!再大的灾难除以十三亿都会变得微不足道,再小的奉献乘以十三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
所以相信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人,相信我们总有这样的时候,那就是每当国庆盛典的礼炮鸣响,雄壮的国歌回荡在神州大地的时候,每当中华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获得奖牌,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全球瞩目中冉冉升起的时候,当工人们拧紧最后一颗螺丝钉为誉满四海的产品镶上中国制造的标志的时候,每当《龙的传人》和《我的中国心》这样美好情韵在我们心灵的小溪中荡漾的时候,每一个中国人每一个华人都会有一种神圣而强烈的感觉在震荡你的身心,它会像火一般的辉煌黑暗中给你带来光明,它会像日月般的永恒孤独中给你以生存,它会像浩海般的宽阔,大地般的深沉给你以奋斗的力量,展拓你生命的历程,这就是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是爱国主义的时代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004】16号》
[2]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发出《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大学生心理素质健康水平如今已经成为其综合素质教育之一,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决定作用,影响甚至决定着大学生的学习、成长与未来。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下,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因为家庭学校的教育,社会的影响,他们思想超前,渴望独立,要求高,但是行动上却落后一步,这就造成了心理上的落差,导致了许多悲剧的发生。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越来越多,曾有记者对厦门100名90后大学生做了随机调查,结果有将近两成人有过自杀的念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急需引起人们的重视,现在很多高校都开设了大学生们心理方面的课程,但是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一、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每个事物都有两面性,这里主要讨论负面影响。
(一)打游戏和追剧。网络是一个诱人的虚幻世界。很多大学生,男生成日在宿舍打游戏,女生一部部追剧,导致降级,退学的严重后果,更是造成了心理上的诸多问题。一次去一男生宿舍,进去之后,三个人都在桌前打游戏,对开门进来的人一点反应也没有。还有一次晚上睡觉,听到桌子椅子相撞的声音,砸东西的声音,一直持续到后半夜,第二天有同学说是他们舍友打游戏,几乎天天这样,怎么说都不听,实在是忍不下去了。身边很多女生晚上看剧可以持续的凌晨三四点,一直亮着灯光,其他舍友想睡也睡不着,于是有人就会买帘子把床周围都挡起来。大学生这样沉迷网络游戏和电视剧,不仅对自己眼睛、身体、学习等不好,也影响到了舍友,这样长此已久,同舍友同学的关系逐渐恶化,人际关系变差,使他们开始感到寂寞,更加依赖网络,人际关系更差,这样的恶性循环对大学生的心理造成很大负担,当他们无力承受的时候,就会出现反常有危害性的行为。
(二)浏览危险网站。就像现实社会潜藏着危险一样,网络也无处不存在着危险。打开网页时,周围会附加着各种广告,不健康网站的推荐,对于自控力强,心智成熟的大学生,就不存在很大的问题了,但是很多大学生并不是这样的,他们虽然年龄上成年了,但是心理上还没有成年,处于青少年到成年的过度阶段,误入歧途的可能性和危险性是很高的。这与他们的自我认知不够,不到位,高估自己有关。大学生们以为自己可以抵制,可以克制自己,但往往就是这种“自信”促使他们迈出了走向危险的第一步。其次,好奇和求知欲望也是其中的原因,不是只有小孩子才有好奇心,就是大人也有好奇心,正直青春的大学生,充满生命活力,正是好奇心旺盛的阶段。相伴而来的就是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大学生们会渴望去了解,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就像潘多拉因为好奇心打开了魔盒一样,本以为自己可以控制之后出现的情况,但是事情真的发生的时候,变得措手不及。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们以乐观的态度去接触一些危险网站,直到正真接触之后想要抽身出来时,已经陷得太深而拔不出来。对他们健康心理的塑造造成阻碍和伤害。
(三)社交软件和网络交友。QQ、微信、微博、facebook等等众多的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络方便了大学生的交流,让大学生们可以交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好友,可以了解不同地区国家的风俗文化,也可以作为学习其他语言的一种方法。但是有的大学生过于依赖这些社交工具,忽视了身边同学朋友的存在,很少与周围的人群进行交流,这样让他们变得自闭,忧郁,逃避现实世界而倾向于虚拟的人际关系网,他们在遇到问题困难时,不是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而是转向网友,跟他们说自己的所遇所想,谈心谈天,使得他们的心理变得起起伏伏,很不稳定。有的大学生会开始网恋,过分幻想,导致想象与现实出现巨大的的反差,一旦受到现实的阻碍打击,心情会产生很大的波动,做出反常的举动。新闻中有不少因为见网友被骗,有的甚至回不去在流浪的时候才被当地民警发现的大学生。且不说其他什么,这种经历给他们的心理上留下的阴影,如果不能正确面对,很可能成为永久的伤疤,对以后的行为、选择产生负面影响。
(四)接受到负面信息。网络信息量庞大,哪些是需要的,哪些是不需要的,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这些都要求大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时候有很高的判断力和分辨力。选择信息就像选择人生道路,都很重要,而且信息的选择将影响到到对人生道路的选择。一些网络黑客和模仿电影情节实施非法活动的大学生就是在繁多的信息中没有正确的选择和接收。有的学生看到一些娱乐新闻后,把关注娱乐八卦作为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占用大部分时间,由此延伸出了盲目追星,脑残粉等一些列问题。在网络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出现了诸多网络时代之前没有的问题,解铃还需系铃人,我们应该从网络出发,但也不能脱离现实,通过新的教育模式来寻求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二、怎样在网络环境下构建大学生心理教育新模式
(一)普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让大学生们重视起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一门主修课程而不再仅仅是一门选修课。因为作为选修课,大学生们对其关注度较低,不仅选择该类课程的人数不够,选了课的学生上课的质量也达不到好的效果。且很多学生选这类课程,是觉得好玩、好过、好奇等,而不是认为它像一门主课那样需要学习研究并用到实际中去。这样根本收不到教育的效果。既然是大学生心理课程,那就要从大学生心理方面去分析怎么开课。
(二)提高师资队伍和课堂质量,新增网络与心理方面课程。让主体重视起来是第一步,但是如果主体开始重视了,去没有得到实际的帮助,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和负担。高校在普遍开设课程的同时,要为大学生们配备高素质高能力的教师,提供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备,从基础开始,全面稳定的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此外,增设网络与心理方面的教育课程,让大学生认识到网络带给他们的负面影响,引起他们的注意。
(三)加强网络管理,创建良好的网络文化。如果网络没有传播出各种负面有害的信息,那自然也对接触者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可以对一些网站等加以权限设置,通过网络多做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宣传,既然大学生们喜欢通过网络平台获取信息,交流和学习,那大可以通过他们喜欢的方式传播教育信息,这样更容易让他们接受。也可以通过飞信、QQ、微信这些聊天软件和他们沟通,去发现他们心理方面的问题,再找相应的解决方法。
(四)定期做大学生心理测试。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定期做网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试,对心理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教育辅导。
三、结语
在这个信息复杂多样化的网络时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引起广泛的关注,不仅大学生自己要开始关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家庭和学校也要给予一定的关注和帮助。对于高校,更要通过网络平台创建新的教育模式,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目前我国的教育模式正在从少数人受教育到多数人的普及转变,相应高职教育也起到了重要作用。高职学生的入学率呈现增长态势,但优秀的普通中学毕业生对高职学校并不青睐,造成高职生的生源过于广泛,素质参差不齐,心理健康问题更是越来越凸显。社会和教育部门已经引起了高度重视,其在校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问题也初步取得了成效。
一、目前在高职学院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诸多问题
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被多数院校所重视,并进入了深入地分析和探讨,也取得了初步成效。但高职学生仍然面临着一些重要问题,其心理健康教育影响到能不能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没有足够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社会已经在广泛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个别学院对大学生的心里健康问题认识仍然不够,导致认识和理解上的偏差,没有从根本上去解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工作的开展力度不够。有的认为偏颇的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起技能知识传授来,没有必要认真,还有的学校认为只要成立学生心理辅导咨询机构就万事大吉了。这些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落实程度和实效性。
2.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理论与实际脱离。
目前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在学校教材上也缺少了教育特点,开展的课程也较为单一,涉及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可以说是凤毛麟角。开设的教学课程也相对较少,教育普及范围小,仅仅针对刚入学新生展开教育,内容上也没有重视客观实际,仅从理论角度进行了论述,实效性差,教学效果没有达到预定设想程度。实践和理论没有做到有效统一。
3.教师专业化水平不够,师资力量达不到标准。
尽管有很多高职院校也配备了心理教育专业人员来进行辅导,但是多为心理教育专业的教师,师资力量明显不够。从事心理教育的全职和专职人员较少,多数为兼任或兼职。学校方面对于兼职人员也缺乏进修教育的力度,造成兼职者本身具备的能力就不够强,在面对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困惑时,不能做到有效解答和正确辅导,专业水平低下,造成辅导效果也较差。
4.教育教学方式目前还相对落后。
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教学方式跟不上时代步伐,教师在教学中照猫画虎,形式单一,没有从实践出发,造成教学质量无法真正解决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发展需求。课堂上多在灌输心理学理论知识,而没有根据学生存在的实际问题和现实存在情况进行针对性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未起到真正的调动作用,使得学生学习的兴趣不高,高职学院大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问题没有达到较好的一定效果。
二、对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效改革
1.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理解健康教育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校领导对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高度重视,要把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逐步提上工作日程和圆桌会议,充分转变意识,展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认真指导大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问题。这不仅是学生成才教育的根本保证,也是高职院校的基本责任。
2.合理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据调查了解,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度很高。
课程教学是我们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高职学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程可以充分纳入必修课程内,在学校教学大纲和学校教学计划中充分体现。还可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尝试设置多元化教学教育模型,重点抓住心理教育实际,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熟练掌握心理教育的培养技巧,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3.师资队伍建设要跟上教育的步伐,提升从业人员专业水平。
目前成立一支过硬的、专业技术水平高、专职专业的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应该加强对全职和兼职从业人员的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和辅导员积极学习,取得全国心理咨询专业的资格证书,鼓励他们参加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并积极为教师的培训学习创造条件。让教师与学生在实践互动的情形下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动态,鼓励教师学习最新的学术文献,通过不断创新和思维转变,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做好心理健康教育。
4.运用灵活教学模式,逐步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适应度。
通过对采用各种教学形式,可以实现互动式教学。教师可以运用图片或者网络视频,多媒体教学等手段,实现和谐趣味性教学模式,营造和谐的教学分为。以学生为主体对象,通过课堂分析,情境互动,案例描述和角色转换来达到教学效果。把理论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充分让学生理解所学内容,活学活用到实践中,把握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水平和能力。
5.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
学校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并掌握心理学知识和技能。通过开展班会专题、电影赏析、拓展训练、情景剧表演和讲座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并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整体素质水平。学校还可以经常组织先进人物巡演讲座和社团活动,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互动性。让学生在学校内德智双修,形成独立自强的良好人格。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体系。需要各个层面的不懈努力。所以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模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高职院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序进行,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变革过程中的迫切需要。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心理健康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条件和要求,而大学新生的心理正处于由不适应向适应的转变时期,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够成熟,不够完善,在这个关键时期必须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1高校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比较不好掌握,教育的可操作性也比较差。需要专业的心理学知识和丰富的实际教育经验,这就对高校教师的心理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要注意观察平时学生的极端心理状况,也要不断提高自身心理教学素质。1.1要切实提高高校教师的心理教育意识。普遍存在的一种情况是目前不少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认识不充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这种忽略是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不负责任,因此,高校老师要切实提高自身的心理教育意识。1.2加强教师的自我修养。教师要不断充实提高自己,加强心理学专业知识的学习,结合优秀的教育学实践模式不断努力塑造高素质的心理,以教师自身的品质影响学生,在行动上强化心理教育榜样。1.3教师要树立崇高的职业道德。为人师表率先垂范,教师是一种很高尚的职业,需要极强的奉献精神和奉献热情。崇高的职业道德是教师恪守的准则,也是对教师自身行为的规范,当前教师的一些不端行为已经深深损毁了教师这一职业荣誉,为此教师必须重树良好的职业道德。1.4一线教师应该使用一些心理教育技巧,强化教育的艺术性。心理教育其实是不容易操作的,而且教育质量也比较难评估,因此作为一线教师要加强相关心理教学技巧的运用,更深入浅出的引导学生,丰富心理教学模式,从多维度入手,提高教学的生活性,艺术性。
2帮助学生掌握心理学和心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
大学生心理素质的高低与自身对心理健康知识的掌握密切相关。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是很有必要的。高校在专业课之外应通过课外知识的途径向大学生灌输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多层次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的心理、生理等方面发展变化的特点与规律,要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保健的正确方法,帮助大学生增加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掌握自我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剂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3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体系
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对学生心理层面的教育往往不是很到位,除了专业的心理学课程之外,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空洞。有的与实际不符,有的没有科学性,学生得到的心理关注很少。为此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多做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3.1开设大学生心理辅导专题讲座。学校可以针对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专题心理辅导,讲座要能点面结合,以点带面,既能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卫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专题教育,又能对个别学生进行自我解脱的教育,帮助他们消除焦虑、过敏、自卑、恐怖、冲动等心理疾病。3.2建立大学生心理档案,对个别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即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历史或现状记录下来,存入大学生个人心理档案,以便及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个别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整理出典型案例,以方便对全体学生进行个案教育,节约教育资源。3.3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水平。组织开展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4加强就业指导工作,减轻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在今天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对于他们来说,进入大学本身就是一条不归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只许报喜不许报忧。多少人被这个潜规则压得呼吸不畅。大学生的肩上背负了太多的希望与期待。由于缺乏就业经验以及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许多大学生倍受就业问题困扰。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或焦虑不安,或情绪亢奋,或怨天尤人,或优柔寡断,患得患失。因此,应加强就业指导,减轻就业压力,避免或减轻这种负性心理的不良影响。4.1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技能,就业心理素质。目前不少高等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心理素质较差,不够自信,不能很好的适应激烈的竞争压力。对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自信,在求职过程中过于降低自身的标准。4.2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专题讲座。充分利用就业指导中心教师的专业知识为学生服务。教师队伍结构组成要合理,不仅具有专业的教师、法律教师,还需要心理教师的加入;同时,要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到校进行专业指导,讲座要全面丰富,能够引导学生运用正确方式排解和释放就业压力,不良情绪及时合理宣泄或转移。
5坚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水平的低下与缺失,不注重大学生心灵与智慧的培育。使得很多大学生没有承受压力和孤独的能力,没有开放的人生观念,造成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有些人走向了极端。为此必须要切实把大学生心理健康和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深化二者的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使之相辅相成,共同促进。
6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创造适合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校园环境
大学设置相应的文化教育课程,重视文化环境的建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纯洁的校园生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学校不仅要有高楼大厦的硬件设施,软件服务也必须跟得上。优秀的大学一定是校园环境干净整洁,学习氛围浓厚,学术自由生动严肃而活泼的。现阶段大学的校风越来越差,经济社会的市场之风深入渗透侵蚀纯洁的校园风气,不少令人不快的事件更是大大损毁了校园师生的精深感情。所以,高校必须要从文化建设方面努力改善,首先要重树优良的学风,正本清源,回归校园知识、学术的独立精神,学生要有进取之心,教师要起模范带头作用,共同努力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打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7办好家长学校,让学生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家长在对学生思想健康方面的影响也是很大的,高等学校要设立专人定期组织、办好内容丰富的家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只是学生自己和学校教师的责任,作为学生第一任启蒙老师的学生家长同样责任重大。把对家长的教育纳入到学校学生思想教育的规划,多与学生家长沟通,相互探讨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家长时刻保持对自己孩子的关注,对其心理健康的发展负责。
8结束语
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今天,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对学生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不仅要培养专业知识精深的人才,也更需要心理素质优良,综合素质健全的综合性人才。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是需要经受考验才能担当重任的,为此当代大学生必须更注意锻炼强健的体魄,在校读书时也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汲取丰富的知识,只有博大精深的专业知识才能树立知识的自信,同时,也需要大学生有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有着良好心理素质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健全大学生的人格,磨砺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使当代大学生拥有承受巨大挫折和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所以,重视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学生质量的必要手段,也是当务之急。
1对象与方法
选取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为调查对象,按不同年级分层,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群抽样,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300份,回收问卷290份,有效问卷274份,有效率为91.3%。其中男生68人(24.8%),女生206人(75.2%);大一学生92人(33.6%),大二学生85人(31.0%),大三学生97人(35.4%)。应用MicrosoftExcel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主要是采用X²检验与LSD分析对其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
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共发放300份问卷,有效问卷274份,有77人出现心理健康障碍表现,检出率为28.1%。其中SCL-90各因子检出率如下:强迫症状(28.8%);焦虑(15.0%);人际关系敏感(9.85%);精神病性(8.76%);敌对(8.39%);抑郁(6.93%);偏执(4.38%);恐怖(3.65%);其他(3.65%);躯体化(2.91%),可以看出强迫症状检出率最高。
2.2不同专业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由表1可以看出,各专业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依次为:法学42.5%,物理学40.0%,统计学35.7%,心理学24.4%,历史19.4%,汉语言8.9%。经X²检验,p=0.001<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说明专业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
2.3不同性别之间心理健康状况
男女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分别为:女生31.6%,男生17.6%。经X²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4不同年级之间心理健康状况各年级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依次为:大三38.1%,大二32.9%,大一15.0%。经X²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3讨论
3.1当前大学生心理状况的普遍情况
本次对某综合大学师范学院在校生的调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28.1%,就各因子症状分布而言,该师范学院心理健康问题各因子检出率依次为:强迫症状、焦虑、人际关系敏感、精神病性、敌对、抑郁、偏执、恐怖、其他、躯体化。显然,强迫症状问题突出。总体上来看,该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3.2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
根据调查,专业、性别、年级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显著性差异。对于专业,一方面,不同专业的学生,科目不同,理念不同,学习的压力就存在差异。另一方面,学习时的思维方式,环境以及所学专业面临的考研就业压力等,使得不同专业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同。对于性别,男女生相比,男生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为17.6%,女生检出率为31.6%,女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为显著。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生理特点有关,另一方面可能与女生的心理承受能力较弱,更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有关。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女性在择业上的困扰更多,她们想独立,实现自身的价值,但又害怕竞争,追求平稳踏实的生活,再加上日益更换的价值观,婚姻观,恋爱观使得女生的心理困扰更多,心理问题更加显著。对于年级,随着年级的升高,面临学习,就业,考研等压力,使得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有所回升,再加上感情的困扰,对婚姻的思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使得高年级的学生心理压力更为沉重,而大二与大三年级之间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存在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其相似的生活与学习状态有关。
3.3构建以社区为单位的大学生健康管理模式
通过高校社区卫生服务站对在校大学生个体及群体的健康状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的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以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提高群体健康意识,改善其健康行为。
浏览量:1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是促进教育质量提高,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当前飞行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民航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围绕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发展需求和民航强国战略实施情况,国务院及中国民用航空局制定了促进民航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以及加快通用航空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同时,加快了低空空域资源的开发和相关管理措施的制定。这些发展战略、目标和任务的实施给以飞行教学训练为主业的中国民航飞行学院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和困难。
(一)快速增长的飞行员需求与培训容量增长缓慢的矛盾
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民航第二大国,并且保持年均10%的发展速度,根据2012年民航局和全球两大主要飞机生产企业——波音、空客的预测以及我国对机队规模扩充的速度和飞行机组与飞机的人机比例估算,未来20年里,中国大约需要新增3500架商业运输类飞机,同时,考虑到快速发展的通航飞行需要,我国每年需新增飞行员约4000人。目前,从全国已有的20余家各类级别的飞行员培训机构来看,只有中国民航飞行学院一家能够完成私照、商照、仪表等级、高性能飞机训练的全过程,并能保证学员毕业后拥有全日制本科学历,同时提供完备的航线及ICAO英语(PEPEC)考试平台,其余的都只能完成部分训练。根据2013年的数据,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当年招收的飞行学生,包括“大改驾(指普通在校大学生或大学毕业生改学飞机驾驶)”在内,约2400人,而其他所有培训机构共计招收学生1000余人,扣除每年因执照考试、身体、技术和心理等因素停飞的约18%学员,共计620余人,当年飞行学生的缺口就达1200人。对飞行员的培养受飞机数量、教师、校舍设施、空域资源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是一个经验积累与理论不断丰富的过程,没有捷径可走。近几年,中国民航飞行学院虽然采取多种飞行学员培养模式,训练量不断增加、学生规模不断增长,招生规模从每年100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2400余人,但每年增加的训练容量仍然无法满足培训需求,每年都要选送300余人到国外接受飞行训练。
(二)日益提高的学业标准与飞行学员招收入口标准、学生水平差异较大的矛盾
飞行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与普通专业的学生截然不同。随着国际民航组织(ICAO)和中国民航局对从事商业飞行的飞行员执业标准、英语应用水平和持证标准要求的提高,飞行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要面临私、商、仪执照(指飞行员在理论学习阶段要通过的私用飞机执照、商用飞机执照和仪表等级执照)关;13小时筛选关(指飞行学员在飞行实践训练阶段,在初级教练机飞行到13小时时面临的淘汰性选拔);航线(ATPL)执照考试关;ICAO英语(ICAO英语等级考试,是ICAO针对民航飞行员英语陆空通话水平的测试)关等,有的航空公司还要求取得CET4级以上的英语等级证书。然而,由于飞行专业对招收学生的身体、政治背景都有严格要求,这就限制了人才选拔的范围,随着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招收的飞行专业学生标准普遍较低,成绩优异的学生与成绩较差学生之间水平相差较大。
(三)较高的行业综合素质要求与较低的基础素质教育水平之间的矛盾
飞行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飞行学生应当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素质、思想道德修养和强健的身心,然而,中国长期以来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一切围着高考转,以高考升学为唯一出发点和终极目标的中小学基础教育模式,使飞行学生的教育管理面临基础薄弱、孤掌难鸣的尴尬,要使学生认可当前的教育管理理念和对他们的职业素质要求,使他们自觉朝着应有的价值方向发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四)飞行学生理论学习、飞行训练实施的阶段性和人员的高流动性与学生教育管理连续性、一致性的矛盾学生的教育管理要达到既定目标,使学生接受学校的教育管理理念,激发学生自省,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就必须保证对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有计划、有步骤、有的放矢地进行。在学生的教育管理上严防“三天打渔,两天晒网”的现象,做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但是,由于飞行学生培养方式特殊,整个教育管理过程中穿插多次理论学习和飞行训练,而且教育管理的实施主体也不尽相同,实施地点有所变化,有的甚至是在国外接受飞行训练,这就给飞行学生的教育管理带来了一定困难。
二、如何做好新时期飞行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
(一)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不动摇,不断创新、丰富
其新时期的内涵对飞行学生实施准军事化管理是由飞行职业的特殊性和飞行员核心素质决定的。准军事化管理是保证飞行员听党指挥,培养其遵章守纪意识,树立优良作风的重要手段,是被社会、民航企事业单位、学生家长以及学生广泛认可、褒扬的管理措施,在长期的飞行专业学生教育管理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飞行学生的管理上必须坚持准军事化管理传统。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社会及经济发展进入了持续、健康的通道,民航业也进入了努力实现“民航强国梦”的关键时期。飞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要顺应时代和行业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准军事化管理的内容和形式,丰富准军事化管理的时代内涵。
(二)进一步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
教育平台和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是飞行学生政治合格、道德情操高尚、思想积极健康、爱岗敬业的重要保障,是确保飞行学生飞得高、飞得远、飞得正的重要抓手。在新时期,要进一步加强飞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避免教育的空洞、干瘪。首先,要在做好学生二课和《形势与政策》课教育的基础上,增加教育平台、丰富教育方法,充分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带领学生多走访革命老区、爱国教育基地、民航生产管理的前沿等,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让学生切身感受国家与民航业发展的历史进程,领悟当前成就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使他们能自发、自觉地产生崇敬感、责任感与使命感,并将之转化为学习与奋斗的动力。其次,在新生入校时,召开家长见面会,向学生家长介绍专业特点、培养流程及特殊要求,并听取家长建议,搭建家校共建平台,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管理,共同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认真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坚持实施新生教育的“六个一”工程,即进行一系列的入学专题教育、进行一次军训、一次学唱校歌活动、一次参观校史陈列馆、举行一次入校宣誓活动、写一篇入校教育心得;在新生入校第一年里,利用寒暑假开展“我爱读书”活动,让学生阅读学校指定的优秀专业书籍和学生自选优秀书籍并撰写读后感;寒暑假期间坚持开展“给家长的一封信”活动,将平时表现好、学习成绩好,做了好人好事、受过表彰的学生的情况和平时表现差,学习差、有挂科现象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在信中如实反馈给家长,共同促进学生进步。再次,利用好飞行学生教育管理的周讲评制度,结合社会热点、国际国内时政,学生专业学习情况、职业生涯规划等几大方面进行专题讲座、主题教育。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还应有前瞻性和针对性,要多到学生中间去,多与学生聊天谈心,善于从日常沟通交流中发现问题,提前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管理。
(三)继续深度发掘和弘扬学校悠久的飞行文化
和安全文化,做到以文化育人健康的校园文化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心智,将学校教育管理的目标、思想融入学生骨髓和行动中,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在60来年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了行业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既坚持利用校园网站、宣传橱窗、特定活动等多种有形的平台,宣传“远举高飞,博学笃行”的校训,宣传“忠诚团结、勤奋严谨、安全精飞、求实创新”的校风,宣传“安全是最大的政治、安全是最大的效益、安全是最大的幸福”的安全理念,又以组织集体学习或自学相结合的方式坚持学习《学生手册》《民航法》和学校的各种规章。飞行与安全是密不可分的,在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中,要使用生动的案例对学生进行安全意识教育,适时组织学生观看飞行事故调查案例,同时,可以在特殊时点,使用宣传橱窗进行安全主题宣传。
(四)优化团学组织建设,加强学生骨干培养、任用
飞行专业比较特殊,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是多次穿插进行的,先是两年的理论学习,再进行一年的飞行实践训练,接着进行理论学习,然后又是3个月的飞行实践训练,最后3个月回归理论学习,可以简单归纳为“三进三出”模式,这样就给学生教育管理的连续性、持久性、一致性带来了挑战,所以必须优化相关团学组织建设,加强学生骨干力量的培养和使用。团学组织新老生成员比例要合理、岗位分布要均匀,学生骨干的使用要不分阶段,不管所处地点,这样不但可以减少骨干培训和使用中的人力、物质资源浪费,还能发挥骨干的模范带头作用,保持学生教育管理的一致性。
(五)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机制及设施,完善学生法制教育平台
强健的身心与遵纪守法意识不仅是一名合格飞行大学生必备的职业素质,还是一个人能健康持久地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根本所在。要结合当代飞行学生的特点,健全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疏导机制及设施,充分利用学管干部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双层干预,采取一般开导和专业咨询、疏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设立专业心理辅导咨询室,配备专业心理咨询师,与学管干部建立定期交流机制,及时发现和疏导心理有问题的学生。建立情绪宣泄室,让精神紧张、压力大的学生适时进行情绪宣泄,避免因为情绪得不到宣泄而导致的失控行为。在已有的“庭审进校园活动”平台基础上,建立学生法制讲堂,扩大受教育面,邀请本地法院或公安局的法律专家结合本地治安实际与学校背景对学生进行法制普及教育。
(六)加强学管干部队伍建设,改善学管干部队伍结构层次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管干部队伍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正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学管干部每天与飞行学生朝夕相处,他们的言行、师德师风的好坏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因此,要坚持“以生为本,平等尊重,严管善教,关爱服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原则,逐步引进高学历、高素质的专业型人才,充实学管干部队伍;要逐步建立并完善学管干部在岗定期教育培训制度,合理安排大学生学管干部与退伍军人学管干部比例,形成高低搭配,人尽其才,各司其职的格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学管干部激励及晋升机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要搞好传、帮、带,以老人带新人,切实发挥教技术、帮思想、带作风“九字经”的作用。
一、现阶段我国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总数与社会用人单位的需求量达不到平衡状态,很多大学生选择就业的时候好高骛远,一意孤行,在就业过程中,急于求成,过于强调自身的价值体现,以及个人的思想,完全地以自我为中心,当面对就业本质与现实需要出现严重不符时,学生们在学校里表现出来的是对所修习的专业从最初的满腔热血都后来的随波逐流,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导向下,出现很多投机行为,甚至有些学生触犯了法律法规。
二、高校教育管理者的主人翁意识不强,执行能力较差
1.作为高校教育管理者的老师们,在学生成长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个好的管理者不是在被管理者背后对其进行监督和管控,而是营造好的管理氛围,致使被管理者能够自主地进行各自的分工,一些管理者仅限于纸上谈兵,没有真正地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或者是解决问题,这就拉大了师生间的距离,无法形成默契度,更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对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2.对于教育主体的学生,老师应该采取互动式交流沟通
对于新形势下的教育管理方法要与学生一样既是教学的管理者,又是教学管理氛围的营造者。由于高等教育一般采用全日制教学,学生们几乎全部时间都在校园里进行相应的活动,但是经过研究调查,授课教师、辅导员老师,以及宿舍委员会的老师的主人翁意识淡薄,不能发自内心地去关心照顾每一位学生,从而得不到学生们的信赖,管理者无法改变自身的观念,表现出的是一位训导者而不是很好的服务者,老师与学生之间就教育管理方面达不到共识,也就不能建立良师益友的关系。3.教育管理者的自身能力有待加强,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教育管理者的工作连贯性不强,形式过于单一,成“趋炎附势”的状态,大量的学生在课后调查表上都会有很多的抱怨,并且对于形式主义也提出了质疑,并且大学是走向社会的一个过渡阶段,管理者教给学生的是一种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而在实际教育管理中,这些培养学生能力的教学课题也因人而异地被省略掉。管理者缺乏责任心,在工作中“趋炎附势”,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们的切身问题,不能很好地营造学习生活的和谐氛围。
三、对于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的创新举措
1.针对90后大学生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在观念新潮、思维活跃、个性张扬的前提下很难管控的实际问题,我们对此提出了新的举措。首先要健全90后的人格魅力,其主要方面表现为对人生态度要脚踏实地,对人对己都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古人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就要求我们90后大学生建立一种豁达的人生观,在心理素质方面,要有强大的抗压能力,在日常新闻以及网络媒体的报道中,有很多高等学校的学生在学业以及个人感情方面选择轻生,我们在惋惜这年轻生命的同时,也强烈谴责这种行为,这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更是对父母亲人乃至整个社会的不负责任。这样对于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不但没有起到积极影响还会对当事人所在的学校声誉以及相应的教育管理产生消极影响。在日常教育管理中学校一定要秉承优良作风,深入到学生生活中去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在校园这一独特的环境中,在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在涉及到个人利益方面都会显现出异常的敏感。高等教育的管理者一定要把学生们存在的安全隐患摆在教育教学的首要地位,只有学生们安全,才能确保教学工作与学生生活正常进行。
2.树立“文化育人”的理念,创新人文关怀
在社会大环境的驱动下,校园文化也经受着冲击,这种新浪潮的激荡好似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创新观念的同时也带来一些对教育管理有影响的弊端。在营造自由平等、积极向上的环境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们的人文关怀,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正确导向作用的同时,创造德育双促的局面。使得学生与学校形成一种默契的发展节拍,在新的教育管理形势下,教育管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务必做到以理服人、平等待人、以德育人,着重培养学生们的主人翁意识。管理者要带着一颗爱心去温暖学生、感化学生,对于决定学生一生的重要决策应该从学生本身考虑,例如:“就业指导”老师在立足本职岗位的同时更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些建设性意见建议,在我们教师的热情服务以及亲情奉献中使得广大学生体会到我们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心照顾,为广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是教师的职责,更是教师的使命。90后大学生正处在成长成才的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铺垫好成长轨迹,协助学生顺利成才,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与整合能力的同时,真心地对待每一名学生。解除学生们的心理压力,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定期对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于个别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回访跟踪,确保学生人身安全,辅助其成长成才。
3.营造一种新型的教育管理氛围,实行新的管理机制
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一些教育弊端,亟待解决,在课堂上,教育管理者扮演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在生活中扮演的就是亲人、朋友的角色,师生间树立正确健康的关系,在课堂上秉承开放式教学的本质同时,对于学生老师间实行双向评分机制,在自我评价的同时进行相互评价,本着“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态度进行评分,在评分的基础上进行授课者与学生间的公开程度,确保教学质量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在公布评价结果的同时允许双向质询,将透明度实现最大化,建立专项纪检工作监察机构,从而确保此项教育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稳定开展。我们要建立一套相对科学、完善、正规化的学生工作管理制度,在日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正常开展的同时确保“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在高等学校现代管理制度中,要确实保证学生们的主体地位,建立开放式校园环境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存在的相应安全隐患,建立长期有效的管理机制,为了明确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更好地为学生提供服务,在规范各个主体的同时确保相互间的平等与制约。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形势下的高等教育中,对于管理与教育是一个相辅相成、永恒不变的教育课题,随着时代大潮的不断激荡,广大处于政工教育的工作者,要立足自身岗位,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为高校学生营造健康有序的成长氛围。学生教育管理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更能影响到学校是否得以正常运行。建立一支作风过得硬的学生管理队伍对教育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此项工作,纷繁复杂,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高度的默契关系,使得学生自主遵守学校教育管理的规章制度,教师自觉完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相互学习中共同促进彼此发展。学生是学校的主体,所以在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以学生为中心,对于教育管理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学生工作者应该虚心学习,切实维护好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根本利益。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形势下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提供有力基础,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高校内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高校的和谐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68-169.
摘要 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 大学生 教育管理 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关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类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为大学生理想信
念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提出“中国梦”以后,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当今社会,尽管大学生理想信念主流状况是健康的、向上的,大学生对“中国梦”的内涵还是比较认同的,大学生的“中国梦”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热爱党的事业,拥护党的领导,他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一定会实现,必将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关系到国家主权领土完整问题上,大学生有较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与党和国家保持高度一致。然而由于社会形形色色因素的干扰,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有很大的影响。在种种矛盾中,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理想信念的缺失、不坚定,对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产生困惑,对能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持怀疑态度,对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失去信心,政治信仰发生了动摇。而“中国梦”的提出正符合这个需要,以“中国梦”为契机来推进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
1.“中国梦”坚定了大学生的科学信念。
首先“中国梦”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真正做到以认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大学生的参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当代大学生去奋斗,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大学生才能真正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其次把“中国梦”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大学生担负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任务时,他们会更加清楚认识历史使命,明确成才目标,确立为国家、为民族奋斗的志向,这对于构建由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再次,“中国梦”思想的提出,有利于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现祖国的伟大复兴,让大学生时刻保持着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更多创造力。
2.“中国梦”激励了大学生的梦想。
“中国梦”是大家的梦,人民的梦,凝聚着华夏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挑战、锐意发展、力谋和平与幸福的伟大智慧、伟大力量。国家好,民族就好,民族好,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就好。“中国梦”的提出实际上也在鼓励每一个人都要有梦想,也为大学生实现梦想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大学生的精神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因此普遍受到大学生的欢迎。人们常说,如果没有理想,人生就像一艘无舵的航船,飘飘荡荡,没有方向,国家也是如此,实现祖国的繁荣与富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亿万国人共同的心愿,如今“中国梦”的提出,以更直观的方式表达出了全国人民的共同心声,也为未来的发展更明确的指明了方向。
3.“中国梦”激发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生是最具有创造力的群体,走在创新时代的前列,创新意识较强,他们拥有创新的梦想和勇气,主题意识比较明显,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最终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大学生处在一个同时当代大学生处于一个具有相当思想和理论水平的群体之中,可以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群策群力,发挥集体优势,所以“中国梦”的提出为大学生激发创新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大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成才,一定会充满激情和斗志,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结语
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人的梦。当代大学生不仅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要将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结合起来,个人发展同国家命运紧密相连,明确自己报效祖国的责任和义务,珍惜在校宝贵的读书时光,发挥聪明才智,全面发展自己,为“中国梦”的实现努力奋斗。
一、缓解学生心理压力,调节紧张心态
许多学生基于现状的不满、前途的迷茫、社会竞争的激烈、就业的压力和学习水平的参差不齐而形成种种心理压力,而他们年龄和阅历的局限使其不能成熟冷静地分析和解决问题。久而久之,量变产生质变,种种负面情绪诸如焦虑、惶恐、消沉、偏激、愤世等纷纷涌现,为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带来种种负面影响,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并造成学生心理疾病的产生。教师应当找出学生的心理症结所在,采取对策,循序渐进地改善学生的心理环境。
1.树立一视同仁的思想
现在的学生都是计划生育政策下的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一般备受关注。如果老师戴着有色眼镜,分门别类地对待学生,可能会让学生形成极大的心理落差,不利于形成和谐健康的心理环境。老师应该秉承“一个也不能少”的负责精神。首先,在课堂上眼神要顾及到每一位同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关注和关心,并没有放任不管。这也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暗示,眼神的交汇通常代表着心灵的交流,代表着一种“你有没有接受到知识”的质询,这种心理暗示督促着学生跟着老师的讲解,调动自己的思维,形成良好互动。其次,多设问,鼓励学生在热烈氛围的带动下回答问题。大专生有些基础较为薄弱,老师如果讲授的知识较为深奥,学生可能忌惮说错形成开口难的局面。许多老师的做法是点名回答问题,这种方式可能加剧学生的恐慌心理,答得不好的学生可能会长期沉浸在自怨自艾的状态状态中,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不能全心投入到剩余课程的听讲中。而没被点到的学生则会惴惴不安,怕自己答案惹来哄堂大笑,面子挂不住。极易导致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反感和对老师的厌恶。老师可以改变一下做法,同样的多设问,鼓励同学在集体氛围下多答题,采用“后面的同学没出声”“声音不够大”等等语言激励,带动全班的回答氛围,不用一味追求答案的准确性,这种做法的主要目的是带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步伐走。老师再抛出答案或不点名道姓地对某些学生给出的答案进行相应剖析,从而引人入胜地吸引学生的探索心理,看自己的答案与老师给的出入在哪里。
2.增加学生对前途的信心
有些学生认为自己是大专生,将来出去不好找工作,就业前途堪忧,从而形成一种学习的怠惰心理。良好的心理氛围是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不竭的学习动力的基础与源泉,教师必须加以重视和正确引导。首先,通过网络资源或政府信息多公布一些对大专生有利的就业信息,如社会高级技工的严重缺乏和高级技工,高级技工待遇良好。对他们的职业前景加以肯定。其次,分析大专学校与普通高校的区别所在,结合教育的弊端,揭示人生际遇掌握在自己手里的道理。普通高等学校重基础理论和学科体系的完整性,但实践性与就业的对口性不够强,而大专院校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水平,直面企业需要,上岗操作能力强,各有侧重。普通高等大学的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更高的社会定位,常常不愿意在小岗位上打拼,“跳槽”频繁,形成“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大专生对自己定位起点要求较低,能够在一线岗位上扎住跟,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拼搏,反而更容易找准一个方向,坚持不懈地奋斗。许多中小型企业为防止人力资源的流失,更愿意招聘那些能长期留在一线的人员。老师应当结合实际,分析大专生的潜在优势和社会的需要,并将二者良好衔接,提高大专生的自我评价。
二、着重培养学生永保创新精神和奋斗干劲的精神
1.引经据典,坚定学生的信念
现阶段的学习状态并不能决定人的一生,老师要学会引经据典地激励学生的斗志。许多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在谋求到稳定的工作后毅然决然开始创业,从头打拼。而许多人在基层的岗位上,总结经验,考级拿证,进行学术研究,在不断学习和总结的道路上一步步爬上高位。这些事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学习与奋斗是终身的事业,不可能一步到位。即使是博士上岗,不能为企业出谋划策带来效益,最终也会被淘汰。教师应当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思想,通过形形色色成功与失败的例子,摒除他们的自卑心理或懈怠情绪。倡导一种“学无止境,不进则退”的奋斗和创新精神。让他们知道,他们可能输在了起点上,但没输在过程和结果上,只要“不抛弃、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2.人格感染,发掘学生的优点
为了传递给学生正能量,老师应当首先树立一个和蔼可亲的形象。过于威严或刻板的印象会在课堂教学中形成无形的“低气压”,一沉闷缺乏活力的学习氛围打压学生的学习热情,束缚他们的思维的宽度和深度。老师应当向学生呈现一种积极活泼的饱满精神状态,并以微笑做为润滑剂,感染学生形成自由发挥、各抒己见的灵动学习氛围。其次,老师应当多多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鼓励赞扬学生身上的优点和可取之处。事实证明鼓舞的效用往往大于批评,赞誉自己的优点,有利于提升自身的自信心,赞誉他人的优点有利于自己以他人为榜样,取长补短,激励自己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心理活动渗透于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一切行为的良好开端和进步的不竭动力,教育工作不仅要抓好专业能力的培养,心理素质的提升也要重拳出击,这是树立终身学习思想和在事业上奋斗不息的不竭动力。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大学生教育管理主要是指相关院校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对学生进行管理,从而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教育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创新管理是教育主体的一个自我变革的过程。教育管理的创新终究是基于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在教育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改良的结果,主要是运用创新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手段,不断的激发人的创造力,促进教育的不断创新。本文主要通过讲述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了解一些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一些基本原则,最后和大家一起探讨大学生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1新时期大学生教育出现的新问题
1.1独生子女问题
由于人们生活观念的转变,独生子女逐渐发展为现代大学生的主要群体。由于家庭条件优越,家长们都纷纷创造各种条件培养孩子的智力和兴趣,这些独生子女们兴趣广泛,知识面宽,接受新生事物相对简单。但是由于这些独生子女大都是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成长的,很少与社会接触,使他们对社会知之甚少,很难独自适应社会的生活。所以导致了不少的在校大学生眼高手低,高分低能,严重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的能力相对较差。这样,一旦他们脱离父母,脱离学校,他们将很难适应社会上的各种复杂环境和来自生活的压力。高等学校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要帮助这些大学生们培养独立自强,自己解决生活难题的能力,独生子女的比例加大,也就加大了高等学校的管理难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独立自强,一方面又要将其培养成社会栋梁。
1.2贫富差距问题
由于大学校园里的学生都是来自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家庭,学生的家庭条件和社会背景差别较大,有些家庭条件优越,有些家庭条件却极为贫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这种贫富差距的问题也变得更加突出。由于这种差距的存在,必然会导致学生的优越感差距,对于一些家庭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容易引发心理上的一些问题,形成自卑感,性格内向,自我封闭。这种贫富差距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和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既不能阻止这种差距的存在,又要充分考虑那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学生的感受,尽量不要让他们产生心理上的自卑,需要不断的培养贫困生对未来生活的兴趣,看到未来生活的希望。
1.3就业问题
随着大学生数量的急剧上升,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由于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想找到理想工作的难度在逐渐增大,很多大学生毕业后由于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的缺乏,被众多企业拒之门外,这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许多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逐渐增多,性格变得沉闷古怪,甚至有些大学生由于受到严重的刺激,性格偏激,报复社会。由于急于就业,很多大学生错位就业,由于所找的工作与在校所学专业不同,工作中所有的一切都要重新开始学习,这就意味着他们将在工作中经受更多的磨难,面对更多的来自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发展空间受到严重的限制,这种情况下,极易引发大学生不良情绪的发生。很多大学生都会有就业焦虑症,作为学校的管理者,要尽快帮助学生排除焦虑,帮助在校生物色较为合适的就业岗位,不断培养学生在面对问题时应该具有的沉着冷静的心态。
1.4心理健康问题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这些压力的存在,极大程度的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经调查,很多的大学生都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问题。在理想与现实、自尊与自卑、交往与封闭、家庭期望和个人意愿等多种压力和冲突面前,承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极易引发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一些不正常的表现行为。时代的发展,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生活和社会的压力巨大,学校要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这些大学生走出心理的阴影,让其健康积极的面向社会,走入社会。
2做好大学生教育工作应该遵循的原则
2.1信任关爱的原则
信任是对人的一种尊重。作为高等院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给予学生最大的信任,放心大胆的让学生去承担本该就属于他自己的责任,让学生接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只有先相信学生,才能真正取得学生的信任,才能彼此真诚相待。同时,对学生的关爱也是不可缺少的,教育管理过程中情感的力量往往是巨大的。教育工作者在强调规章制度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师生之间的感情,用真诚和关怀去面对这些学生,用感情彼此沟通,增加教育管理的效果。
2.2公平激励的原则
在教育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公平和激励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对待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公平、公正的去处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真正的受到学生的拥护和尊重,学生才会不断反思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问题。同时,公平和激励也有利于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相反,如果教育管理者总是带着有色的眼睛看待学生,必然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落差,加之学生周围给他带来的各种压力,一定会给学生的心理带来很多问题。整个教育管理工作将很难进行,同时也将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赞扬和激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但激励要适度,不能过分激励,过分激励,一定会给学生形成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是最棒的,一旦真正走入社会,缺乏了周围人对他的激励,他就很有可能失去对生活的动力。
2.3尊重理解的原则
受到他人尊重是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人人都渴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校的大学生,由于没有经过太多来自社会的磨练,和各种来自生活的压力,渴望被理解和尊重的愿望更加的强烈。一旦失去了来自身边人的尊重和理解,极易磨灭他对社会的向往和激情。作为一名合格的教育者,就应该充分认识到人格平等的重要性,在实际工作中,要充分的尊重和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站在学生的角度,处处为学生着想,才能得到较为理想的工作效果。即使是出于好心的帮助,也要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出于对学生的关心和爱护而进行的。
2.4引导启迪的原则
教师与学生的每一次交流都要做好充分准备,谈话的内容能够较大程度的起到引导和启迪的作用,便于和学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鸣。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既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正在面临的实际情况,又要达到一定的高度,真正的起到启迪智慧,憧憬未来的作用。同时,教育工作者要注重自身水平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创新,使得每一次与学生的交流都能够带给学生焕然一新的感觉,都能够让自己的学生有不同的收获,能够用自己的水平和能力成功的吸引和管理自己的学生,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3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
3.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支持,突出对学生的关爱和服务。高等院校的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都要为了学生,尽可能的满足学生的合理要求,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高校管理的效率。在学生的管理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注重师生之间的沟通,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营造积极健康的生活环境。通过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施,充分发挥教育管理工作的作用,使其获得更好的教育管理的效果。
3.2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强化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主要是通过教育者的引导,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对照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做好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就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既要把学生看成是教育工作的客体,又不忽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在新形势的要求下,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要从学校管理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的教育理念,学校要帮助学生理解自我管理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逐渐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使学生逐渐学会承担起一定的责任,将学生培养成为独立自强的栋梁之才。
3.3善于发现优点,开展赏识教育
对于犯错误以及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不能给予人身攻击,而是要尝试开展赏识教育,积极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以共同探索问题为目标,鼓励学生积极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通过充分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对其优点给予一定的赞扬和鼓励,可以有效缓解学生对老师的心理抵触,通过彼此的交流沟通,引导学生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之后,再和学生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定努力目标。在整个过程中,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彼此信任,还更加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3.4促进德育教育的多样化,寓教于实践
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学校要开展广泛的校企活动,带领学生去参观不同类型的企业,亲身感受一下企业的多元文化,逐渐增强学生的社会认知度和责任感。可以定期邀请企业成功人士在校举办一些讲座,对在校大学生进行励志教育。通过专项奖助金的颁奖仪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感恩教育。另外,老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到一些公益组织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进社区切实为人民服务,使学生在实践中受到德育的熏陶。这种德育教育的工作,不仅对学生起到了更好的教育作用,同时也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能够给学生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新时代社会的要求,高等院校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当代大学生存在的问题,相关的教育人员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严格的遵守一定的工作原则,在此基础上不断的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才能够源源不断的向社会输送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徐剑.大学生教育管理方式创新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3.11:1-3.
[2]张振松.关于构建大学生教育管理创新机制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36:42-43.
[3]朱小燕,宋时言,刘青.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创新“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68-169.
一深化宗旨心理教育,提升政治素质
1.1丰富方式方法
通过“认识自我,自信竞争”阶段的训练,使学生深刻感知“若要改变世界,首先要改变自己”的西方励志哲理,深刻领会了“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东方深邃思想。为扭转多数学生抵触政治思想情绪,训练中我们还采取了座谈、演讲、野外拓展训练等多样的交心方式,积极探索政治理论贴近学生心理的新途径,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内涵,更加鲜明地体现出理论学习的时代性、科学性、创造性和大学生就业特性,从而用丰富多彩的理论教育熏陶学生,用共同的就业价值观念凝聚团结学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心贴心的交流,不断增强学生的政治敏锐性。
1.2突出典型引领
把树立先进典型作为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的可持续动力,突显出心理素质高,综合素质强的优秀学生,不断强化先进典型的发现、树立和宣传工作,积极搭建先进典型成长的平台,大力营造有利于先进学生干部脱颖而出的环境和人人学习先进、人人争当先进的良好氛围,正面积极地梳理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导向,不断引领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规范。通过“规划生涯,策略人生”,教会学生实现目标的策略和方法。
1.3注重形象塑造
形象塑造包括内在心理和外在形象两个方面。内在心理是指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学习水平、道德品质等;外在形象是指完成任务时显示的能力素质、教师评价。我们着力磨练大学生盲目自大的心理,结合党的教育精神,加强规范化管理,以严谨治学为切入点,以规范训练的内容和要求为标准,通过对大学生的心理、行为进行规范,激发学习热情,从而有效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广大学生为民服务意识。
二、注重培养身心健康,养成良好习惯
2.1树立正确人生观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就业价值观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搞攀比、讲条件的现象,把未来的工作、工资待遇横向与其他院系相比,纵向与已经就业的大学生相比,面对巨大的反差,牢骚满腹,怨天尤人,对今后奉献服务精神减退,不满情绪滋生。因此,帮助学生深刻认识未来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从内心深处产生对国家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在思想上解决“为什么就业,为谁就业,怎样就业”的问题,找准通过就业规划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切入点,真正热爱全身心投入。
2.2增强科学应对意识
大学生就业面临的世界形势严峻,社会复杂多变,未来要处理的事情和面对的困难不断增多。因此,我们要切实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科学应对毕业就职的意识和胆魄,使学生在未来工作中时能够从容不迫,在面对困难时能够敢于决断,从而达到提升学生精神力量和人格魅力的目的。
2.3培育创新工作精神
学生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从事学习、在学习的常规事务性活动,极易产生厌倦、疲劳的状态。要改变这种状态就要用创新的精神掌握教育工作的主动权,通过对各项工作时间的合理安排、内容的熟悉掌握,不断总结归纳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和经验,达到减少学习量、减轻各种压力的目的,实现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坚强品质、道德修养、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团队协作、沟通配合、创新思维、培训策划、组织管理、适应调整等素质与能力,形成以优秀学生团队带动更多学生提升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的继续教育与就业创业工作新品牌。
三、加强实践心理教育,增强就业能力
3.1突出基础,抓好大学生信息应用能力培训
信息化对于整合就业资源、改造就业流程、创新就业模式、提升工作效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大学生综合就业素质能力的重要途径。强化网上学习、网上管理、网上求职等训练,积极接受新形式、新变化,强化调整心态与抗挫能力,把信息化应用与理论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提高社会综合信息研判和应用归纳水平,用科学、便捷、迅速的方式指引大学生就业规划。
3.2突出全面,抓好学生多才多能素质培训
大学生成功就业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奠基石,是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经济稳步发展的第一道防线,是密切服务社会的窗口和纽带,也对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知行合一,勇于实践”阶段的训练,努力把学生培养训练成复合型、实用型的人才。
3.3突出实用,抓好学生业务知识应用培训
坚持严谨、求实、求索,是教育治学的生命线。要养成严谨、求实、求索的学习态度,必须做到日常养成与规范,切实提高大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要注重教育学生转变理念,把理性、积极、热爱的理念根植于每名学生头脑中。要采取主题宣讲、以案说法、分析研讨等多种方式,认真总结研判大学生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针对性训练和引导,切实提高学生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教育管理是高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具有显著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特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对大学生的教育与管理缺乏有效的情感激励,导致我国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效果较为一般,需要引起高校领导人员和相关教师的重点关注。本文就情感激励和情感理论进行相关描述,然后简要概述情感激励对加强学生管理的重要意义,最后就应该如何将情感激励应用于大学生教育管理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情感激励;大学生;教育管理
引言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加强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对于促进大学生未来的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利用情感激励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学生教育中应该充分重视情感激励的作用,并采用合适的情感激励的方法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
1.情感激励和情感理论概述
激励是教育教学中常用的方式和手段,采用激励的方式进行教育教学是符合心理学的发展观的。国际上众多的心理学家和管理学家如贝雷尔森等人均强调过,“一切内心要争取的条件、希望、愿望、动力等都构成了对人的激励…它是人类活动的一种内心状态[1]。”也就是说,激励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采用激励的手段能够促使学生从内在增强学习需求。而激励方式主要包括两种,即物质和精神方面。很显然,情感激励属于精神层面的激励制度。对于大学生来说,物质激励已经无法起到太多的作用。而这一时期的学生却已经开始形成独特的人生观和思想观,情感激励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完善他们的基本观念,更加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
2.情感激励的作用和意义
(1)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大学生在这一发展时期的心理需求较为丰富,包括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三种需求,即情感归属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情感激励的应用可以更好的帮助学生处理这些方面的情感和需求,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认知、得到更多人的尊重以及实现自我的价值。
(2)符合现代化管理的要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企业和学习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新的研究。研究表明,人性化管理方式是当前最适合的管理模式。情感激励以学生的内心发展为根本,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主要管理形式,符合当前人性化管理的特征,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3)能够对学生起到良好的暗示作用心理暗示的一般规律为良好的、积极的心态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消极的、悲观的心态则会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信心降低。情感激励是以积极正面的力量教导学生,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较为积极的暗示作用。
3.情感激励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应用策略
(1)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情感激励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其重要的作用之一。那么应该如何使情感激励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呢?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一般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年级我们基本将学生的心理需求定位在:一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对新环境的适应;二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人际交往的需求[2];三四年级学生的主要心理需求为就业需求。针对各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具体激励,对于解决学生的当下的心理需求问题有明显的效果。当然,不同的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可能还存在不同的需求,辅导员可以再进行具体的分析和了解。
(2)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内在动力是促进学生进步和发展的根本,我国传统的大学生教育中,教师经常采用批评和指正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导,导致学生的教育管理效果较差[3]。情感激励要求教师采用更加温和的教导方式,即以积极引导和鼓励认可的形式使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改正。教师的认可和激励能够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信和自尊,学生在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较为容易接受教师的指导,并主动规范行事。
(3)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忍让关心和宽容忍让同样是情感激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在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和管理的过程中不应该只在学生出问题的情况下才与学生进行交流,这样的教育管理效果必然会受到影响[4]。学生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许多的细节问题,教师应该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适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而且给予学生更多的宽容和忍让,这样学生才能与教师亲近,并更加听学生的话。
4.结语
大学生正处于思想观、人生观逐步完善的过程,对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应该要从情感方面积极引导和激励。情感激励指的是在对大学生的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采用情感引导和激励的途径来实施的教学手段。应用情感激励进行大学生教育和管理需要教师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加强对学生的鼓励和认可并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忍让。
参考文献:
[1]刘波,高银.论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激励机制在高校大学生情感问题中的运用[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1:51-54.
[2]王浩,孙宇.“情感激励教育法”在教学中的应用———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2,12:52-54.
[3]郭景茹,赵铁丰,计红,张旭,倪宏波,李颖.激励机制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的应用及效能分析[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4,02:22-23.
[4]赵恬恬,黄琳庆.浅析主体间性视阈下激励机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中的应用[J].延边党校学报,2014,04:112-114.
1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新疆某高等院校373名维吾尔族大学生为调查对象,男生79名,女生294名。生源地来自城市的学生176名,来自农村的197名。
1.2方法
采用精神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为测量工具,该量表共90个项目,采用不同专业评分,量表内容涉及感觉、情绪、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方面,并使用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来评价被试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该量表是目前国内最为常用的心理健康测查工具,能够较为全面地反映测查对象的心理健康状况[1-2]。调查中统一指导语,采用集体施测方式,由被试者根据自己最近1w以来的感觉无记名自填量表,当场收卷。
1.3统计学处理采用
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处理,所得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不同性别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
维吾尔族女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和精神病性9个因子的得分均高于维吾尔族男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因子测评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
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定义(P<0.05)。
2.3不同生源地维吾尔族大学生SCL-90测评结果
来自农村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维吾尔族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来自农村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得分高于来自城市的维吾尔族大学生。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上大学前,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在人际交往、待人接物方面存在不少差异,城市学生呈现开放式,农村学生呈封闭式。农村大学生到大学后脱离父母,原来以父母为主要成员的小家庭转变为以同学为主要成员的大家庭,角色发生了大的转变;城市大学生中学时住校生比例较大,适应能力比农村同学快[3];另一方面经济因素影响心理健康,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多来自新疆的北疆、南疆地区,其生活比较艰苦,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许多农村大学生进入大学后才发现城市和乡村之间不仅经济方面存在差异,而且政治文化、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由于个人的言谈举止及穿着打扮与城市生活不太和谐,与其他很多家庭条件好的学生相比,不能大大方方花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人际关系敏感。研究发现,和睦的家庭气氛、良好的父母关系、生活有一定的规律性对缓解焦虑和抑郁有特殊作用[4-5]。另外,可能与民族偏见有关,有些学生由于缺乏对少数民族历史与现状的了解,甚至对少数民族文化产生偏见,有意无意夸大了民族文化中某些因素并与贫困落后画等号,所以伤害了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这些因素可能对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造成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显示,由于女性受性格特征所影响,女性比男性胆小,承受打击的能力比男性弱;女性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比男性多,且由于女性的生理特征很容易烦躁不安,因此长期下来就容易患抑郁恐惧等心理疾病[6]。本研究显示维吾尔族大学生躯体化、强迫症状、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状的因子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全国水平。分析原因:首先,可能是由于大多数维吾尔族大学生在上大学之前生活在新疆的南疆和北疆地区,接受维语语言教学,而大学教育一直是以双语与汉语形式进行,所以维吾尔族大学生不容易适应大学的学习生活[7-8]。其次,维吾尔族大学生具有独特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其可能导致维吾尔族大学生在认知、态度、行为及应对方式上与其他民族大学生不同,可能是造成两者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影响因素。本次调查结果提示对一些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值得进一步关注,在采用SCL-90筛查的基础上对筛查阳性者应作进一步地心理评估与辅导。对大学生进行心身健康指导时应注意加强个体性格修养与塑造,使他们增强对心理、行为的自我调节能力,同时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与方式看待与处理问题。
其次,要加强维吾尔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给予他们心理上的关心与帮助:第一,在他们入学时建立心理档案,通过个别咨询、团体辅导等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第二,高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并配备一定的专业人员和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心理辅导活动,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系列课程及心理卫生知识讲座;第三,建立校园心理辅导网络,了解和掌握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的异常心理行为,对有心理障碍的维吾尔族大学生进行及时的疏导和教育。综上所述,维吾尔族农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应根据维吾尔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特点,开展相应的心理健康促进活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教育管理的好与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在高校经营管理中占据着重要位置。高校是我国高等人才培养的中心,高校应提高对大学生教育管理的重视,以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生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采取的改革措施
1.明确艺术类听障大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
第一,培养听障学生思维活跃、创新能力。第二,培养听障学生掌握合理的知识结构,要求培养听障艺术学生具有横向和纵向专业知识的统一、理论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统一。第三,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有主动沟通、善于表达的素质。掌握艺术专业的知识和方法,要求学生视野开阔、思路敏捷,善于在群体的协同工作中解决问题。
2.教学改革措施
第一,打破理论和实践教学的界限,使两者在教学实施中融汇于项目案例中。第二,以艺术专业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特征为出发点,强调在课题型教学模式中教学成果的积累。第三,根据听障学生的学习认知特点,充分应用特殊教育的教学手段和方法。第四,通过课题的导入,建立听障学生与行业的沟通和联系,扩大学习发展的可能性。第五,综合多种教学方法。教学中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递方式,如视觉、触觉多途径运用。教师要有层次地解读专业知识要点,贯穿课题实践的主线,在任务前提的带动下,有步骤地对专业知识进行分解、讲授、实施和总结,使学生多角度理解教师的教学意图,弥补听觉缺失。
二、实施过程及产生的结果
在研究开展中,研究者选择了艺术设计、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两个专业3届共6个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广告张贴设计课程导入课题型教学模式,教学改革的实施重点有以下内容:
1.划分课题类型
课题的正确选择是达到预期教学目标的关键,针对听障学生的学习特征,课题任务除了与课程内容息息相关,包含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和主要知识点外,更要求立足于行业,工作量饱满、阶段工作划分鲜明,师生的互动沟通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广告招贴设计课在选择课题时主要包括以下三类:
(1)校外竞赛课题。竞赛涵盖国内外不同层次和级别。广告招贴设计课程选择的竞赛,如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国家)、怀柔杯广告大赛(北京市)、北京联合大学广告大赛(校级)等。课题优势在于鼓励学生通过竞赛形式巩固知识,将竞赛机制引入到课程实践阶段,对培养听障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思维能力很见成效。如两年举办一次的全国大学生广告大赛,竞赛定位准确,适合大学生参加,通过教师带动学生参与,开展多种形式的讨论、创意和设计,学生在获得名次的同时,学习积极性大大提升,并有效增强了残疾学生的专业信心。
(2)校内真实课题。此类项目主要包括校内举办的各项活动所产生的委托设计,如名师讲座广告、学生作品展览广告、社团活动宣传设计、学院宣传广告主题竞赛等。学生身处校园环境中,衍生的各类委托项目更易于学生参与其中。此类课题应用于课堂,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企业委托课题项目。此类型课题主要来源于校外合作企业或教师引进的真实设计项目。项目以委托设计的商业形式引入到课堂实践教学中。此类项目的特征是保留了商业竞争的机制,要求学生按时按质完成,对学生熟悉设计工作流程、体验真实工作环境有很大帮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大设计引导,在设计制作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监控,保证课题完成质量和教学效果。此外,此类课题的特色还包括学生在教师带领下与企业在设计各个环节的互动,企业对设计的信息反馈是残疾学生提高学习能力的有效推动力。
2.组织教学
实施前的准备:基于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大纲和就业特点,成立若干项目设计组(一般不超过4人,多为2~3人一组),班长协助教师按学习能力、交往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发挥每一个人在小组中的特长,并选出组长(一般安排有一定沟通能力的学生)。实施中的组织:教师明确各阶段课题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结合课题所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及要求,组长负责组织实施、分阶段研讨,组员分工协作,既独立完成各自的任务,又要共同协调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责任心、交流与合作能力。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培养了残疾学生的学习能力及团队精神,实现自我获取经验、自我构建应用知识的目的。教师在课程讲授之初,下达课题任务书,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探索知识。课题任务的内容与教学大纲的阶段内容同步。设计工作过程由学生组长进行详细的工作记录。任务结题时教师汇总多方面反馈的设计效果(教师、设计委托方、学生小组评议),通过细节把握好学生的学习质量。教学环境和教学场所不仅是普通教室,还应包括计算机房、设计实训室、实习基地和校外的企业现场等,将职业情境和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考核形式:成绩评定形式采取实时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结合的方式。课堂考核分数由平时阶段考核和项目终期考核两方面成绩汇总。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分阶段指导、检查课题完成质量和进行评定。终期汇报时学生使用PowerPoint软件,针对设计分析、调研、设计过程、设计效果、总结等方面制作汇报文件,集体总结答辩,根据项目情况请企业参与答辩并反馈意见。教师综合各项成绩作为评定学习成绩的依据,改变期末一张设计方案决定成绩的做法,更确切地评定学生的学习能力。此外,如果项目委托方确定使用设计方案,在评定时对该组予以加分,以资鼓励。
3.课题型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基本要求
课题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本身必须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教学模式实施中,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因此,特教教师的职业技能和师德风范等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对教师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优秀的教师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2)扎实的教师职业能力,特别是要加强特殊教育职业能力,如熟练使用手语与学生沟通的能力等。
(3)较强的专业素质和行业实践背景,以能力带动学生。
4.结论
经研究表明,课题型教学模式非常适合听障学生艺术类课程的教学需求,教学成果突出,在对毕业生的统计中显示,有92%的学生认为课题型的教学模式对自己的专业学习和就业有帮助,学生获奖率、实习优秀率、毕业设计优秀率、就业率及就业对口率均有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在对毕业生毕业后一年的就业跟踪中发现,就业对口率较之以前提升15%。在课题型教学模式的场景模拟中,强化听障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实现了学校教育与职业岗位的“零距离”,为培养应用型的听障人才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同时,在教学开展中提高了学生融入社会、融入团队的综合素质,学生学习主动性得以提高,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加深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理解,在从理论到实践、从实践到理论的过程中实现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通过参与校内外项目,强化了对听障学生表达能力及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通过场景课题,完成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学生体验到行业岗位一线分工协作的重要性,给予学生自主学习、自由探究、自主发展的空间,提高了职业意识,培养了学生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基于教学改革的大背景及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在艺术类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课题型教学模式,对培养听障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具有显著效果,也具有推广性,可以结合艺术类不同课程的培养要求展开进一步研究。
一、主体间性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症结
(一)主体间性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掣肘
1.主体间性的缺失进入20世纪后,当代西方哲学实现了由主体性到主体共同性哲学的转变,它提出的是一种“主体—主体”思维模式,即与“主体—客体”思维模式相异,作为主体的管理者不再视学生为被占有、被征服的主体,认为主体间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互为主体。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主要是强调大学生的组织性、依赖性、服从性,而忽视其主体的独立性与创新性,主体—客体违背了主体间性哲学的理念,忽视了大学生的主体性,忽视与学生平等、活动的交往,忽视传播主体间性理念。在传统大学教育管理中,管理者们虽然注重学生、家长主体的权力,但是却未真正赋予其实质性权力,归根结底是没有构建主体间性的哲学管理理念,没有意识到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内在联系,未能从主体性升华到主体间性。传统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经常担忧该如何高效率地完成工作计划,导致教育管理者们通常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制定整齐划一的规则,虽然方便实现教育目标,但是由于没有与学生主体相互交流、沟通,未能真正从学生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导致教育管理片面化和极端化。
2.主体间性下教育管理工作对客观性的忽视近年来,人权、平等的普世理念随着全球化发展快速渗入到教育管理之中。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而人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者,无论是学生主体还是教师主体都在宣扬这种普世理念。其中尤以学生更为积极,这是学生作为主体者自我意识增强的体现,也体现出平等的交往过程。主体间性就是双向主体在交往过程中共同面对教育管理中介(教育手段),学生与教育管理者们被看作独立的、自主的、有创造性的主体,却忽视了在教育管理工作中客观性对主体的制约与决定作用。因此,不能从客观角度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主体间性下大学生与教育管理者的精神交往。这使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陷入到后现代化主义和多元相对主义,致使多元主体可以无目的地、自由地凭借自身需要来发展和理解教育管理。主体间性的存在证实了学生与管理者间交往的、平等的教育理念的合理性,但是就认识论和世界发展的客观规律而言,曾经出现的“双主体论”也未曾超越主客体思维模式。而在教育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和学生是相互矛盾的双方,一方是主体,另一方必然是其对立面即客体。
(二)僵化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1.传统大学单一向度的管理模式在传统大学教育管理过程中,教育管理者是执行的主体,而受教育者是被动接受的客体。教育管理的目标设定强调整齐划一,因此,管理者们十分注重管理规则,这是划分对错的完美准则,然而在完美的背后,是忽视了学生主体们的思想、兴趣、爱好与自尊;只注重学校发展与管理的需要而忽视了大学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性;单向度地重视管理规则、管理体制,而忽视了与学生主体的交流与沟通,缺少平等性思维。这是主体间性哲学不适应中国国情的一种体现,大学管理者们并未从本质上了解主体间性,混淆了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定义,将主体性仍然看作客体,是主体管理对象中的一部分,客体依附于主体,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没有认识到主体性的新发展。“管理者以一种物的方式对待学生,忽视学生的参与,管理成为管理者对学生进行控制和训练的工具,师生关系紧张,无法进行平等的交往对话,忽视了大学生管理的目标价值———成人”。这种管理模式不能真正体现出主体间性的教育价值,当代教育管理急需由单一主体管理模式向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融合。
2.理论化管理与现实社会的脱轨主体间性作为大学教育管理工作的理论基础,是为了实现优秀人才的培养。而各个大学对主体间性的定义与理解也略有差异,许多大学的教育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没有意识到将教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生活结合在一起,导致在教学管理过程中忽略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实践能力的需求和大学生主体自我认知的需求;忽视了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忽视了实践管理工作对主体间性哲学发展提供的动力。知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是具有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级智慧型人才,而在过多的理论化大学教育管理制度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是理论性人才,缺乏创新思维与实践动手能力,不能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主体间性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路径选择
(一)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的融合
1.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主体间性认识毋庸置疑,大学生和管理者都是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的主体间性,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学生的主体性是主体间性的价值追求。“主体间性是主体之间关系的规定性,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是对主体性的发展和丰富,是把主体性从过去仅涉及主客之间的关系,扩展为也包含主体之间的关系”。我国高校一直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主张构建交往的管理模式,交往是教育活动的核心,教学管理既是管理工作,也是与被管理者们在生活交往互动中的人际关系的体现。在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与教育管理者都面临着许多任务与挑战。为了培养出优秀的知识人才,教育管理者们逐渐摒弃传统的管理理念,注重培养大学生自主的主体间性意识。培养大学生主体间性意识,能够使学生正确认知自身的主体性地位及拥有的管理权力。尽管大学生有的时候为了彰显其独特性,思维比较叛逆,但是他们十分注重人格,因此,要求大学在教育管理工作中从学生自身的心理和实际需要为基点,制定合理的管理规则,从而正确地引导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大学生作为成人,一方面,需要教师们为其指明前进发展的方向;另一方面,更需要建立自主、自立的管理理念。学生主体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能够正确认识自身需求,并根据需求、兴趣来制定人生道路的目标。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同时也要注重与教育管理者们的交往与沟通,以了解自身发展的缺陷,并且要具备批判意识,敢于提出大学教育管理体制不足之处,从而真正地实现自身的主体功能和主体价值。
2.从客观的角度认识主体间性许多学者在认识主体间性后摒弃主体性,认为主体性存在很多弊端,不适应教育、经济发展的需要。然而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所认知的主体性即人作为主体,自觉、自主、能动地与客体之间发展;而主体间性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主体,他们之间平等地交往与互动。其区别在于主体与交往模式的改变,但其本质还是强调主体性。主体间性是在主体性基础上发展与衍生而来的,尽管主体间性把教育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视作教育管理的双主体,却并未打算否认主体性。主体间性下的双主体教育管理模式并不是完全否定主体性下的“主体—客体”模式,而是在其基础上完善主体性,实现主体—主体间双向的交往活动,忽视客体(对象)的主体间性发展是不全面的。在管理者发挥主导作用的工作上(如决策、检查、考评等),被管理者无疑是以客体的身份出现。而在管理制度、措施实行的过程中,被管理者对制度、对管理者的审视和评价,又将管理者放在客体的位置上。无论是从认识论还是实践论上讲,在人与人之间,每个人作为现实的存在都既是主体又是客体,具有主客体的二重性。“我国当下的大学教育管理改革在提倡主体间性教学管理时不能忽视对象化认识的重要性,离开了对象化认识,主体间性教育将无法想象”。
(二)建立健全的大学生教育管理机制
1.转变教育管理理念主体间性强调主体—主体双向发展的模式,是一种平等、互动的交往模式。主体性则是主体与客体间单向的发展模式。知识经济社会背景下的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环境复杂多样,及时正确地处理大学生管理问题,并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主体间性哲学下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目标。面对复杂的主体环境,高校应转变管理思维,由过去单一的教师管理转向学生自主管理、运用网络管理等新的管理主体,可以将学生团体、家长等一切有利因素联合在一起,达成共识和妥协,从而共同管理。教育管理者理解并掌握主体间性的本质后,开始由过去单一的管理主体转为多元主体,每一个主体之间都有其共同性、共识性,在客体的基础上,“教师要摒弃传统观念,把学生视为平等对话和交往的主体,创设条件引导学生在讨论中对话交流,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培养他们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思维”。教育管理者理解并掌握主体间性的本质后,开始由过去单一的管理主体转为多元主体,每一个主体之间都有其共同性、共识性,在客体的基础上,主体与主体间和谐发展。主体间性的教育管理理念的转变,体现出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理念的和谐发展,为教育管理目标的实现提供了保障。
2.构建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间性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社会、世界的交往都是以实践为基础进行的。主体间性是指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相关性、统一性、调节性,它以个体主体性为基础,强调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的内在联系。主体间性中主体与主体间平等、互动的交往模式,是对主体性的继承与发展。从实践的角度分析,主体间性是对现实生活中人的重新的定义,在教育管理工作中更好地实现管理者和大学生们的主体价值。在其定义中,每个学生和管理者都是教育管理的主体,他们之间是以平等的、交往的、互动的关系存在着,同时还强调客体中介对管理者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约束、规范作用。教育管理要做到以主体间性为理论基础,在实践教学管理中发挥主体间性的地位与作用,它作为一种新的哲学范式,具有实践论、认识论上的意义。从理性的角度正确认识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大学生交往性管理。由于主体间性是生成于交往实践之中,因此,主体只有在交往过程中,才会与其他主体相遇,与之形成多元主体间关系,从而衍生出主体间性。管理者与学生们在教育管理实践工作中达到共通性,从而保证主体间性哲学与中国国情的完美结合。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