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初中语文课程教学设计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目前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教学计划的布置中普遍存在的新问题是程序设计类课程比例偏大,科目数量偏多,单科学时数量不足,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本文对此现象及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且给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对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中设置程序设计类课程,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1)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程序设计教材基本上是以一系列语句为基础来讲解语句、语法等知识。例如,c++语言教材首先介绍了 C语言的一般概念,再介绍语句、函数、类和对象等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概念及其描述。尽管这些教材可以将一门高级语言的基本概念、语句系统等阐述得比较全面、准确,但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探究型学习的促进起不了多大功能。因此,在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补充讲解“如何进行编程”“如何提高编程能力”等内容;在课堂上增加算法设计的分析和讨论,强调算法设计的优化和程序的优化;通过典型案例教学,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社会上选择实用课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并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地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2)加强算法设计的思维方法的指导。算法是程序设计的基础,在具体讲解某一实例时应把重点放在分析方法和分析过程上,引导学生自主简洁地描述解题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实践证实,指导学生讨论,通过发散思维来扩展和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线索引导学生探索,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鼓励他们大胆对传统算法推陈出新,对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十分明显。
(3)加强了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程序设计贯穿计算机学科教学的全过程,程序设计能力是计算机学科学生应具备的第一能力。在教学中应加强学生程序设计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建立程序设计颇具特色的符号抽象和归纳推理的思维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喜好及主动性,学生主动地进行思索、分析,从而提高了分析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4)增加课程设计环节,加强系统统筹能力的培养。在程序设计课程教学的最后布置课程设计,让学生用相对较长的时间,应用所学的程序设计知识完成一个比较复杂的课题。在这一环节中,采用先进的程序设计理论指导课题设计,使学生通过课程设计学会运用面向对象的理论来分析系统,把握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和算法设计方法。同时,注重程序书写风格的练习、上机调试和测试程序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也增强了学生的系统统筹能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化教学就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教育者与学习者借助现代教育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教育技术方法进行的双边活动,其特点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强调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教学内容具有更强的时代性和丰富性;教学更适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职会计课程信息化网络教学设计与应用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职会计课程信息化网络教学设计与应用的思考全文如下:
1. 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的背景分析
无论在学校的教室还是宿舍、机房、食堂,或者行走之间,随处可以看见学生们拿着手机、平板电脑,上网浏览、看电子书和娱乐活动。学生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见不懂的问题,无论去哪,做什么,说的最多、做的最多的就是“百度一下”或“谷歌一下”。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网络世界的信息化已经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了。在网络信息把整个世界连成一个地球村的同时,教育这个社会的子细胞也受到了来自网络信息的冲击――网络信息化教学已经迎面而来,悄然兴起,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2. 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网络信息化教学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之上,其学习环境包含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网络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协作与会话等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教师设定的教学主题进行意义建构,并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教师由传统的授业解惑转变为帮助学生获取信息的指导者,学生由接受知识的被动者,转变为获取信息资源的主动者。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网络信息和资源平台,给学生提供了广阔的信息来源,学生用此来查询资料、搜索信息、协作学习和仿真操作。
3. 学生差异化需要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以初中毕业生为主,该年龄段的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最鼎盛时期,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课程讲授的生动形象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听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由于中职学生的学习素养和分析辨别能力存在一定差异,使得学生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学习兴趣淡化,缺乏积极主动性,问题学生较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将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与网络信息化教学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激发创造性
互联网向学生提供了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和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借助互联网络、图书资料和其他多媒体信息资源,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或主题,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从而实现教学目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运用各种信息搜索工具获得相关信息,然后加以分析、提炼、加工、综合,得出自己的结论,再利用Email、QQ、微信,或面对面地与同学们进行讨论,最后通过网络工具把自己的结果加以发布。整个过程的进行,有利于拓展学生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达到学会学习的目标。
2. 获取广泛信息
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起到革命性的冲击。在会计课程教学中,网络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传统的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模式,过度重视会计理论的灌输,强调会计知识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培养学生的会计实践操作能力。而网络信息化教学,构成了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由于网络资源具有共享性、适时性和无限性,为会计教学提供了充足的信息资源。学生可以对教师设计的教学任务,运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搜集、筛选、加工,或实务课程的仿真操作,还可以与其他同学分享信息,协作学习,就教学内容开展讨论,协作或独立完成教师设定的主题任务,极大地促进教学的互动性,使教师由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转变为导航设计和指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角色。
(1)教师是信息资源的导航者。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信息资源进一步开放,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和教学资源。但是,海量化的信息鱼龙混杂,良莠不齐,使得人们难以快速获取所需求的信息资源。学生们由于年龄和阅历等因素,对网络世界充满好奇,上网后走马观花,难辨是非,很容易在寻找过程中迷失方向、浪费时间。有的学生甚至沉迷于游戏世界而不能自拔,其结果可能是信息资源丰富而学习效率极端低下。教师由教学主体者,逐渐转变为学生是主体学习者,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提高信息素养,指导学生阅读、搜索和辨别信息的真伪、引导学生对所获资源进一步加工和处理,进而消化和运用。
(2)教师是会计教学过程的设计者。
首先,教师要确定会计课程的教学目标,将教学目标分解成相互关联的任务。其次,确定学习的起点,创设任务情境。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根据课程的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模式,以任务为驱动,让学生带着任务上网,有目的地进行网上冲浪,且这些任务具有可操作性。一个任务完成了,相对应的目标达到了,又将产生新的任务和目标。通过课堂的调控组织,学生能够在教学网络创设的情境中,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获得身心愉悦的享受和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3)教师是学生协作学习的指导者。
在协作教学中,学习者的参与和自主学习,是协作过程的中枢。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伙伴、合作者和解决问题的指导者。首先,在会计课程网络信息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兴趣所在,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其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目标,根据各小组成员自身的特点分配相应任务,让学生自主收集信息,组员将收集的信息形成观点组织讨论和交流。学生们可以结成伙伴,协同一致,有时又可以互换角色。同时小组之间也可以进行竞赛。
例如,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由于中职学生年龄小,阅历少,对实际的生产过程知之甚少,生产成本中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与这两个账户的联系,如何进行月末结转,在课堂讲授中难以理解,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以及信息资源平台,在课堂上进行情景展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完成的任务加以点评、个别化辅导,为学生答疑解惑,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学生的思维得到了锻炼和拓展,学会了思考与创造。同时教师在参与、指导过程中与学生进行了有效沟通,和谐了教学氛围,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1. 确定任务与目标
在会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创设教学情景,确定主题任务。该主题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并对学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所选任务的答案或者结论通常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考虑,所选任务最好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结合起来,使他们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利用网络、仿真实训教学软件和其他相关信息资源解决问题。
2. 提供互联网信息资源和相关的设施
教师应当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学习资源,包括信息检索工具软件或站点、参考书目、文献索引、视频、信息资料平台等,以减少学生在查找过程中的盲目性,少走弯路,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找到所需资源。在会计教学中,教师还要提供相应的教学仿真软件和实训场所,将网络仿真实训与实务实训有机地结合起来。
3. 组织学生对设计的问题进行信息搜集和发布
学生在上述基础上搜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与组织,将获得的问题答案或结论,进行交流讨论、查漏补缺,形成更为完善的结果。对于学生个人或小组递交的问题答案或结论,教师依据既定的标准适时进行评价、总结,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优秀成果在网上展示。
在网络信息化的当今社会,我们的职业教育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以适应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创新和发展。在中高职贯通过程中,会计教学要适应网络信息化对教育教学的变革,教师要不断学习探索新形势下的新教法,培养团队合作、创业和创新能力,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实现高素质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目标。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远程教学不仅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也能充分利用高质量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展教育功效,所以是现在也是未来的重要的教育手段。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讨论了基于Web的计算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思想及其实现方法。教师使用该系统可以进行网上授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试卷、评卷等;学生使用该系统在浏览器中观看教师授课视频图象(广播或点播)、在网上做作业、提交作业、考试、答疑或课堂讨论。
随着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远程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计算机远程教学是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的教学活动。它有着传统教学模式所无可比拟的优点,它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采用了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使教学活动上了一个新台阶。
作者所在单位承担我校除计算机系以外的所有系所的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包括《计算机应用基础》、《C语言》、《Foxpro》等课程)的教学任务,每学期平均有3000多学生,各教师均负责2~3个班共200~300多人的教学,教学任务繁重。为了使教师能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应用Internet网络服务的能力,以此来加强和巩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我们从1999年开始,开发了《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以下简称《远程教学系统》)。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实现作业、考试、授课、答疑/辅导等功能,使用一年多来,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以下讨论该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方法。
《远程教学系统》是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实现的,是典型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服务器以Windows NT 4/2000 Server为操作系统平台,Microsoft SQL Server 7.0为RDBMS,客户端通过浏览器访问系统提供的服务。系统不允许匿名访问,它要求用户提供帐号/密码,通过验证后才能进入系统主页,以此追踪用户身份。本系统将用户分为三类: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他们都有各自的主页,访问系统的权限也不相同。其中权限最高的为管理员,其次为教师,最低为学生。权限高的能访问其下级所能访问的所有资源,反之则不然。例如教师能进入学生主页,而学生则不能访问教师主页所提供的功能(布置作业、批改作业等)。本系统可同时为不同课程的多组教师/学生(上一门课的教师及其学生为一组)提供服务,它们之间既有一定的隔离性(例如某个教师帐号不能批改属于另一个教师的学生的作业等),又有资源的共享性(例如公共作业、试题的共享等),很好地解决了本单位各个教师负责不同班级,课程也有所不同的问题。《远程教学系统》体系结构按用户角色的不同,划分如下:
图1 《远程教学系统》体系结构
2.1 管理员模块
由于《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可同时为多组教师/学生提供服务,各组间的课程不尽相同,因此教师/学生组间应具有一定的隔离性。例如一门课程的教师对其学生具有管理权,但不能对属于其它教师的学生进行管理、某个学生只能访问其教师的作业等。因此系统主页需要教师或学生均以帐号/密码登录后才能访问,以此追踪用户访问系统资源的身份。而用户帐号的开设与删除、教师与学生的对应关系、课程名称、学生人数等信息,由系统管理员负责管理。这里,我们将系统资源访问帐号作为操作系统帐号开设,由Windows NT和Web服务器IIS负责进行用户验证。这样做的好处,一是可以充分利用操作系统的安全机制,使操作系统与数据库服务器(SQL Server)无缝集成;二是可同时为用户提供其它辅助服务,如:电子邮件、个人主页、FTP服务等。使系统应用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学生在应用系统的使用过程中可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
2.2 教师模块
教师模块中包含了教师授课所需的各种功能。如:网上实时授课广播、布置作业、批改作业、出试卷、评卷、考试结果统计分析、网上答疑、课程资料(素材)制作、学生帐号管理(修改学生密码)、设置联机会议等。系统使用组件对象模型(COM)以及Office Automation技术自动批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业并登记成绩。教师可对作业结果进行查询、统计。教师可利用OutLook向系统请求联机会议,以此进行网上答疑、群体或个别辅导。
2.3 学生模块
学生模块包含查看教师布置的作业、(在网上或本地)做作业、测验(考试)、教师授课视频广播收看、点播、网上答疑、课程资源浏览、辅助服务等。学生使用浏览器访问系统主页时,需要提供帐号/密码进行用户验证,通过验证后,在浏览器关闭之前,均以该帐号身份访问系统资源。《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作业可直接在浏览器中完成并提交,对于《C语言》课程作业,为学生提供Web界面,完成作业程序的编辑、编译、链接、运行,一气呵成。远程考试功能既提供选择题形式的传统笔试试题,也提供实际操作形式的试题。考试通过WWW界面进行,有时间限制。学生在规定时限之前完成考试内容时可通过"交卷"按钮提交试卷;若考试时限到达时学生仍未交卷,则系统自动将考生当前的考试结果提交。
试卷的批改、考试结果的统计均由程序自动完成。自我测验功能则提供测验试卷,不限时间,由学生自主选择进行,测验完毕后系统立即评卷并给出成绩及学生测验时的选项与正确答案的对照表,以便学生查阅。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对网络的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本系统为每位使用《计算机公共课远程教学》系统的学生和教师提供Email、FTP、个人主页、BBS、联机会议(在线聊天Chat、应用程序共享、白板)、等功能。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以及对课程学习的兴趣。另外,本系统还配备资源库,内置与教学内容相关或与网络应用相关的多媒体资料,供学生课外浏览、学习。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功能涵盖了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用户界面完全由浏览器提供,维护方便。其中采用了多项现时多媒体和网络的最新技术,如下所述:
3.1 组件对象模型(COM)技术
组件对象模型(Component Object Model,简称COM)是一个软件规范,它是基于对象的编程模型,只要遵循COM规范,应用程序和组件对象之间就可实现二进制代码级别上的重用,解决了对编程语言和环境的依赖。COM是Microsoft其它许多技术的核心,它允许用某种语言编写的位于二进制代码中的对象,为其它语言所访问(或称二进制兼容)。COM技术已经渗透到Microsoft的各个产品中,如:Windows NT/2000、SQL Server、Visual Studio、Office 97/2000、BackOffice等。《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使用C++或ASP脚本、Perl脚本作为编程语言,其中大量采用了基于COM的技术,例如:
3.1.1 ADO(ActiveX Data Object)
ADO是数据库访问组件,应用程序通过ADO访问数据库的原理如下:
图2 ADO存取数据示意图
上图中OLEDB是Microsoft 继ODBC后新的数据访问机制,它不但可以访问数据库数据,而且还可以访问其它非数据库类型的数据,如Email、目录服务(LDAP)等。ADO是位于OLEDB上层的应用程序接口,操作较为简单。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中作业、试卷、考试结果等信息都是保存在SQL Server数据库中,系统使用ASP脚本通过ADO对象访问数据库以及电子邮件、进行全文索引,如下图所示:
图 3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数据存取示意图
3.1.2 Office Automation对象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利用Office Automation对象,使教师利用程序自动批改学生提交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Word、Excel)的作业,以此提高教学效率。
3.1.3 ADSI
ADSI(Active Directory Service Interface)是Window NT/2000活动目录接口。利用该接口对象实现操作系统帐号的管理(开帐号、删除帐号、帐号属性设置)以及访问权限设置,简化帐号管理任务。
3.1.4 Developer Studio对象
Microsoft 的Visual Studio相信是广大程序员喜爱的开发工具,但大家都不太注意其中的Developer Studio对象:
Application Debugger
Breakpoint Project
使用他们,可以使程序的开发达到一定程度的自动化。许多在Visual Studio集成环境下通过菜单完成的命令或功能,都可以用Developer Studio组件对象的属性或方法来实现,如程序的语法分析、编译、链接、调试、表达式求值等。而这些都是教师批改C语言作业所要进行的操作。我们使用这些对象辅助教师批改C语言作业,减轻教师负担。
3.2 视频流技术
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文字、静态图像信息的传输是不成问题的。对于视频/音频信息的传送,则由于网络带宽等原因,需要进行特殊处理。而远程教学系统中的授课功能就要求在Internet/Intranet环境下传送大量视频/音频数据,以便实现教师授课的实时广播和视频点播(VOD)。在有限的网络带宽资源的限制下,视频/音频数据必须经压缩处理后才在网络中传输。以往多采用MPEG I等压缩技术,其特点是用户必须等待压缩文件完全下载到客户端后再播放,增加了客户等待的时间。目前,视频/音频数据采用经特殊算法处理的流技术,使视频/音频数据边下载边播放。流技术的典型代表是Microsoft 的Media Technologies(Netshow)和Real Network的Real Video/Audio。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主要采用了Media Technologies压缩技术,使用其Multibit功能在一个流文件中压缩适合多种网络带宽(从28.8Kbps~3Mbps)的视频/音频流(最多6个)。由视频服务器根据客户访问时的实际网络传输能力选择其中一种带宽流向客户传输。另外,还根据Netshow和Real Video/Audio支持多播(Multicast)的特点,在网上对教师授课场景进行直播(广播)。在授课功能中,单是教师的授课图像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配有同步的教师授课演示文稿(Powerpoint或HTML网页),真正将课堂搬到网上。
图4 同步视频点播
3.3 网上实时交互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网络环境下通过文字、视频、音频的实时交互,以此实现课堂讨论、教师操作示范演示、学生个别辅导等功能。教师通过浏览器或Outlook向系统发出联机会议(Online Conference)请求,在联机会议持续时间内,学生可通过浏览器加入会议,并使用系统提供的聊天(文本)、白板(图画)功能与与会者进行讨论;教师可通过应用程序共享功能向全体与会者演示某个程序的操作过程,或(通过语音)要求指定学生完成某个操作(个别辅导)。客户端使用NetMeeting,还可以实现一对一的视频/音频交互、聊天、白板、文件传输等。
《计算机基础课程远程教学》系统使用一年多来,极大地促进了我单位计算机公共课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手段,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书籍装帧是书籍生产过程中的装潢设计工作。又称书籍艺术。书籍装帧是在书籍生产过程中将材料和工艺、思想和艺术、外观和内容、局部和整体等组成和谐、美观的整体艺术。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书籍装帧课程的教学模式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书籍装帧》课程是实践应用性课程,具有较强的技艺性和实践性,但理论上的支持和创新是这门学科发展的需要。在面向市场, 面向全球化的今天,高职艺术设计教育目标的多元化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由于各个地区的社会状况不同,市场对设计制作人员的需求各有侧重,因此在实际教学中要提高理论学习的思想认识,并加强与设计实践的结合。为培养设计人才服务的高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教学将如何开展, 以适应社会飞速发展的需要,是我们从事设计教学工作者共同研讨的一个问题。因此,充分调动学生对专业的了解,并以市场调查、设计分析的方式,进行引导和启发,运用发展、延伸的形式进行概括和提炼,以把握研究问题的本质特征,对学生艺术设计能力的思考及表现的培养比技法训练更为重要。这也使我们想到了利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434”教学模式来归纳、整合作为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的过程。
“4”:课程整合:根据岗位对能力的要求,整合形成渐进式的4个模块化(“基本知识、专业基础、创意设计、制作技术”)。
“3”:3个教学场所“课堂+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相互对接。
“4”:即四化,在课程中引入企业实际设计项目,按企业设计流程展开项目教学,实现“培养目标能力化、课程设计职业化、能力训练岗位化、素质培养企业化”。
我们在教学中提出的全新的课程教学内容,从出版产业的整体性和经济性出发,突出艺术设计的审美特征与实用设计,立足全局考虑与形式设计的相关因素,增强了课程的实践性、设计的专业性、构思的创新性和制作的经济与可操作性。
“434”教学模式强调的是课堂教学与实践操作的联系性,将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点与技能点及能力点进行对应,教学内容不仅要在校内完成,也突出了校外实训的重要性。
本课程的教学改革考虑从书籍出版与印刷的基础知识点出发,力求做到知识掌握的有用性与实用性,从书籍设计出版环节着手,规划理论教学内容以及实践环节的比重、突出实践性教学环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充分调动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兴趣,使其所学真正有所用。书籍装帧设计是图书整体出版流程中的一环,所以在课程的设计上不能把装帧设计从整体的书籍制作出版中孤立出来考察。书籍出版中的生产性环节是我们现在的教学活动中所缺乏的,让这些设计制作的流程在我们的教学活动中再现,让学生从图书出版的实际操作中理解书籍装帧设计与制作的内容,进一步掌握图书设计的要点,这也是我们构建“434”教学模式的意义所在,这一教学模式的改革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实施:
1、课程的设计环环相扣,突出基础知识与实践知识相结合、校内与校外实训相结合。
课内基本知识主要讲授书籍装帧的发展史及书籍装帧的功能与分类。专业基础知识方面要求学生掌握书籍的结构、现代书籍装帧的材料、书籍的印刷制作工艺。而这一部分知识的应用需要学生具有独特的创意设计能力,需要学生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对书籍进行设计定位,进而对书籍的整体设计进行构思。设计构思得以实现的途径,来源于对制作技术的掌握,包括设计草图及效果图的绘制、通过电脑设计软件对图形图像的设计,版面的编排,特殊印刷与装帧工艺的说明等。这些知识的掌握不仅需要课堂的讲授,更需要校内实训场所与校外实训基地的实践学习,没有实践,学生的设计就只能是纸上谈兵。
当前,高职平面设计教学主要还停留在教师单方面的授课上,学生动脑动手少,缺乏自主学习能力。我们运用“434”教学模式,多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社会实践,指导学生系统地去完成平面设计案例。例如在设计课中组织学生参加各类设计比赛,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目前已参加的设计比赛如十一届、十二届学院奖,书籍设计艺术展等,均获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将设计项目为中心的方法引入课堂,将学生分别组成团队,以工作室的方式接受设计任务,如模拟企业竞标的形式各自拿出自己设计创作的作品进行模拟竞标,或参与学校的招生简章、设计作品集的设计制作。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会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而且会在互相协作中找到团队精神,也会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在之后的学习中加倍努力。同时,随着网络信息的传播,许多单位将设计项目挂在网上公开竞标,这也为学生的设计提供了实践的舞台。
我们在传授书籍的制作技术时一方面解释其设计制作时将遇到的问题,另一方面更多以优秀案例与问题案例对比进行示范教学,通过对一些失败的设计制作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去发现问题的所在,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如何把教学从固定的形式法则的模仿变为学生潜在的制作能力的发掘,变为一种具有自主创新的活动,也就是如何实现从模仿到自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构建“434”教学模式需要解决的基本课题。
在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我们以阶段性实训项目的形式让每位学生都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点,开发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团结合作能力,学生通过实训项目的锻炼,完成从草图绘制、电脑设计、组稿到装帧的所有环节,再从实践学习中进一步加强书籍装帧的知识要点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设计表现与设计技能。通过“434”教学模式的应用,最终实现将学生培养成社会所需的应用型人才。经过几个学期的实践教学,从学生的设计作品与课后评价、企业评价来看,这项教学模式的应用是比较成功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作者是王晶晶,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本书既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及计算机爱好者的参考用书。本书结合了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系统讲解了C#语言及其程序设计过程。全书共分为11章,从基本概念和实际应用出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讲述了C#语言基础语法、结构化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Windows应用程序开发和ADO NET访问数据库等内容,每一部分结合典型实例,让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动手操作,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强化专业技能训练,最后又通过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综合实例,讲述了使用C#开发信息管理系统的过程和技术。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课程是高职软件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基于.NET技术程序员的主干课程。对于高职层面的学生,该课程除.NET体系结构、C#基础语法外,课程内容都具有一定难度。尤其面向对象理论知识从思维方式上颠覆了以往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础。根据教学实践总结了该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一些问题,从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角度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逆向循环教学法 ISAS教学法 实践教学
《C#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高职软件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基于.NET技术程序员的主干课程。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C#语言基本语法知识,了解.NET平台基本结构,同时学习面向对象编程的基础理论知识。除了详细的基础理论讲解,还通过丰富的案例开发实践,使学生初步具备综合应用面向对象理论知识从事应用软件开发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项目开发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该课程是一个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应用课程,是学习.NET平台技术其它课程的基础。
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NET体系结构、C#基础语法、面向对象基础(主要讲解面向对象基本特征及其实现技术)、面向对象高级技术(主要包括委托、事件、接口、多线程等)、IO技术、异常处理技术、数据库访问技术、网络编程基础等。
2.1 课程涉及知识面广而深,课时不足
对于高职层面的学生,该课程除.NET体系结构、C#基础语法外,课程内容都具有一定难度。尤其面向对象理论知识从思维方式上颠覆了以往结构化程序设计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较普遍的厌学现象,很多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太理想。另外,该课程采用的是周4课时设置,一周4个课时,一学期76课时的时间,从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来看都显得太少。
2.2 学生在学习中知识遗忘率高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所学知识记忆不清,对有些东西似曾相识但就是想不起来。C#理论知识点很多,同时,要能熟练运用还要记忆很多“类”,搞清楚理论已经不容易,要记清楚那么多 “类”更是困难。
2.3 实践教学方法需要创新
该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即使是理论性很强的面向对象基础部分都需要大量的实践做支撑。因此,实践教学在该课程中的地位非常突出,目前主要采用1:1比例,既每周两课时理论课,两课时实践科。但是,即使做到了理论和实践课时1:1,实践课时量仍显不足。首先,前面已经提到该课程总课时量已经不足,其次,像这样一门需要大量实践支撑理论学习的课程,仅靠课堂进行实践远远不够。
2.4 教学内容与最新技术同步
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软件技术发展非常快,编程技术更新速度也非常快。C#从出现到现在已经经历多个版本,每个新版本都会引入很多非常好的技术。但是,纵观现在市面上多数高职的教材,课程内容基本是最初出现时的东西,很多新的好的东西没有涉及。也许这里考虑的是高职的层次以及仅仅是入门的情况,但如何把新的好的技术尽快融入到教学中,对提高学生能力,使学生早日成为市场急需人才非常重要。
2.5 注重知识的灌输忽略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不足。虽然有50%的课时用于实践练习,但一般都是针对上次理论课所学知识的实践。这样的实践课过于片面,研究者仅仅只是希望通过实践课程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但是,编程是一门综合性和工程性非常强的课程,一个知识点需要与多个其他知识点结合才真正体现它的价值,另外,大部分编程知识只有真正在工程实践中进行反复应用才能理解其真实价值。
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是改善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研究者进行了许多有益尝试。
3.1 兴趣是先导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表现为人力求认识和获得某种事物并力求参与相应活动。兴趣是通过情绪反应来影响一个人的行为积极性,凡是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学习和工作,人就会觉得心情舒畅和愉快,效率也就高;相反,如果从事自己不感兴趣的事,则可能心理动力不足,缺乏激情,效率也就低。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重要性。通过成立课余兴趣小组、项目工作室、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竞赛、请业界专家讲座等各种方法,调动学生主观积极性,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3.2 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1)逆向循环教学法。
采用逆向循环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模型。传统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主体,教学方法一般是先理论后实验实习,这种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和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不利于学生主体活泼地健康发展。面向对象大师Betrand Mayer从软件认知规律出发,提出了逆向教学的思想,这种教学法与传统的程序设计课程的教授次序完全相反。传统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从程序的建造单元开始,例如变量与赋值,接着是控制语句和数据结构,再进入模块设计与构造大程序的技术。Meyer认为,这种途径能让学生对程序的基本元素有一个很好的实际理解。但是它并非总是能教授系统建造的概念,而这点是一个软件工程师要想在专业上成功所必须掌握的。
逆向教学的原则是:学生先作为用户来使用一些工具或部件来建造他们自己的应用系统,然后逐步揭开这些工具或部件的面纱看看它们是怎么做的,并改一改,作一些扩展。Meyer指出,这样这并非就忽略了讲授标准的低层的概念和技能,因为最后学生需要能掌握一个程序所需要的所有东西,从大画面到小细节。不同的是概念的顺序,特别是对架构技能的强调,是在自底而上的大纲中常被忽略的。 逆向教学法要求选择一个功能和规模都足够大的软件项目,包括了分析、设计与实现这些方面。并且,它应该包括复用、理解/学习、修改和运行已存在的软件。这样一个新班可以接手老班的结果并加以发展、改进。
通过对逆向教学法的深入研究,提出了自己的逆向教学方法模型,加入了循环概念,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逆向循环教学方法模型。
(2)ISAS教学法。
逆向循环教学法作为主要教学模型,主要用于课堂教学。为弥补课堂学时不足,同时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引入ISAS教学法作为辅助。ISAS是Information Search and Analysis Skills的缩写,即信息检索与分析技能,ISAS的教学过程是“学习→实践→提高”的过程,以任务驱动教学,先提出课程相关的实际问题,将学生分组,然后以团队的形式去寻求解决方案。ISAS具体教学过程大致分六个阶段:选题→分组→搜索信息→分析信息→演讲→答辩→评分。通过ISAS教学使学生具有以下能力:搜索和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沟通交际能力、文档综合能力。
选择因课堂学时不足不会讲解但又非常重要的内容,作为任务布置给学生自主组合的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信息检索、自学,并组织各小组对自学收获进行宣讲,对优胜者给予奖励。这种方法可以极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同时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很有帮助。
(3)项目工作室。
程序设计是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课堂上的实践只是为了检验学生对当堂课内容掌握情况,希望学生能综合利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仅靠课堂这点实践远远不够。专业教师在课外开设项目工作室,引入实际软件项目,组织有兴趣的学生进行开发,这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对提高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用极大。另外,项目工作室的学生作品是可以传承的,上届学生的作品可以传给下届,这样可以让后来者学习往届生的技术和经验,不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3.3 多种教辅手段并用提升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并举,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1)电化教学。
利用各种计算机及辅助设备进行教学,包括大型投影仪、计算机、麦克风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将所有授课内容都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可以控制学生机进行屏幕广播、文件发放和接收,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动态。
(2)开展课外知识竞赛活动。
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竞赛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程有关知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引入慕课课程。
给学生介绍优秀的慕课网站,鼓励学生自主学习。
(4)利用公共资源平台建立课程资源。
在公共资源平台(如世界大学城)上建立课程资源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丰富资源。
21世纪需要高素质人才,这对高职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因此,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书嘣为中心”的落伍观念,树立“以教育为主线,以学生为主体,以实践为手段、以信息化为依靠”新型教学观,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潜能,为社会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教育部门对学前教育专业发展日趋重视,相关文件提出对幼儿园教师教学活动计划与组织活动能力方面的要求,这就要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重视《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指导》这门课程的教学,所以这门课程被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必修课,各高校应对本门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加以改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现行教育体系中需求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探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当前,最受幼儿园欢迎的是“反思性实践型”人才。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也应以培养学生的教学实践能力、反思审查能力、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重点。《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必须贯彻全程实践理念,在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技能。
关键词: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教学改革 必要性 改革策略
(一)培养反思性实践型人才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
提高儿童早期教育水准,取决于家长与师资的素质,而教师是幼儿园教育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力量,是高品质幼儿教育最主要、最直接的创造者,是提高幼儿教育质量的关键。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模式要适应社会对反思性实践型幼儿教师的需求。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重点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获取相关教育理论知识,并能内化为正确的教育观和理论经验,依照教育目标,选择适宜的教育内容,设计科学合理的各类教育活动方案,能组织成生动具体的教育活动,并能进行反思评价。因此,对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优化改革的重点。
(二)高职学前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必须适应《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对幼儿教师提出的复合要求
我国新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表层功能是准入、规范、发展功能,深层功能则是专业唤醒功能。幼儿园教师的专业化意味着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三大部分知识,即基础修养知识、日常生活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能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并在日常保教工作中应用。因此,对幼儿教师知识掌握、专业技能上都提出了复合性的要求。然而在现实中,学前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与实践结合不够,理论与实践成为“两张皮”,无法磨合在一起;实践教学环节时间短,学生实习见习期间很难将先前的理论学习进行有效结合。
(三)当前高职学前教育《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上存在着与改革方向不相适应的问题
1.课程定位不明确。《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在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关系到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培养未来学前教育工作者专业技能程度的高低。但在实践中,本门课的重要性未被充分重视,存在诸如教学计划中学时过少,实训条件简陋等问题。
2.课程体系不完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分科式教学存在割裂和零碎的问题,在教学内容上大多采用把“五领域教学法”的课程内容进行分科式教学,五个领域的教学法内容上相对独立、各成体系。但是,五个领域的内容存在很多共性的部分,完全可以整合。
3.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多采用理论讲授为主,学生实践训练为辅。《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它注重学生实践的应用,是理论和实践双重性的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
4.教学方法陈旧僵化。教师指导方式上习惯“以教定学”,学生学习方式多“被动听讲、接受”、少“主动体验、探究”。以学生为主体只停留在观念上,实践中还是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 ,对学生的研究不够深入、细致,实质上还是摆脱不了“教师权威”意识,“教师中心”思想严重。沿用这样的教学模式,所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是“讲起话来头头是道,口若悬河,操作起来笨手笨脚,捉襟见肘。”
为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教学中就教育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进行反思与改革,改革探索初见成效,具体策略归纳如下。
(一)提升教育理念,转变教学思想
要想对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师先要转变教学观念,一定要贯彻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实现五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引导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还要学会思考,学会做事,学会做人。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怎样教,更要精心研究学生怎样学。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教师不但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培养学生“会学”、“乐学”。
4.由居高临下的权威向平等融洽的朋友转变,师生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
5.由教材的接受和传递向教材的开发和创造转变,教师不再是教材忠实的阐述者和传授者,而是教材开发者和创造者。
(二)明确课程性质,增强学生学习积极性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同时也是应用型课程,具有鲜明的理论综合性和实践操作性的特点,对实现高等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及促进学生向合格幼儿教师角色转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模式不利学生在学校掌握专业技能,就业时信心不足,上岗后适应困难。因此,教师和学生都要对学科性质进行科学定位和认识。
在本课程第一节课上,可对学生提出“你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这门课?”这一问题,请学生讨论,并启发学生结合见习经验思考:做一个幼儿园的合格教师需要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你已经具备哪些专业知识、能力、情感态度?自己还欠缺的有哪些?以此做铺垫,再讲解本门课的学习意义和价值,学生就有了比较深刻的体会。同时,把本门课程两个学期的教学计划和学习任务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本门课论理学习和实践训练学时的比重,对自己将要学习和完成的实践任务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穿插讲解往届毕业生实习就业案例,使学生认识到掌握幼儿园活动设计与教学组织实践技能的重要性。 (三)构建合理的课程内容体系,突出本门课的实践性
根据学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的性质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认知特点,参考多本教材的内容,对本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精选重构,形成兼具科学性、整合性、丰富性、实用性的三大模块(如下图)。
一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理论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基本理论、幼儿园听课和评课理论、幼儿园教育五领域活动理论等。二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技能模块: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设计技能、设计方案评价技能模块。三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实践拓展技能模块:幼儿园教育活动五领域七大类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幼儿园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幼儿园说课展示、技能展示。
(四)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1.专业技能渗透。根据学前教育专业的技能技巧要求,结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的技能性和实践性特点,在理论内容部分的教学中,穿插渗透展示相应专业技能技巧小环节,如讲故事、朗诵儿歌、情境表演、唱歌、跳舞、拍节奏、喊口令、学做模仿操等专业技能。
比如,讲故事能够集中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然大方地在集体面前展示的能力,为试教活动打基础。可利用课堂前5-8分钟时间,按学号顺序让2-3名学生每人讲一个自选故事,其他学生欣赏,并做文字记录和评价,教师以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听故事情况,结合学生的讲与评做点评总结,为学生讲解故事评价的内容标准,示范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掌握(评)讲故事的方法、提高(评)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讲故事技能训练,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学生都能讲一个小故事,欣赏到几十个小故事,了解和掌握了讲故事的基本技能要求,独白语言能力、自信心等方面也得到锻炼。同时,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内容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课程内容进行有效互动和有机结合。
2.案例教学。在学习幼儿园五领域七大类教育活动时,精选教学活动录像案例作为基本教学材料,将学生引入教育实践的情境中。七类教学活动每一类都精选1-2个视频作为观摩案例,通过“案例引入――案例讨论――案例还原――案例评价”,引导学生还原教案,运用所学活动设计理论分析评价案例中活动设计、教学实施的亮点及存在问题。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在案例教学部分,教师先采用示范法,引导学生讨论、还原案例、示范评价案例的内容和方法。然后,要求学生自主完成案例还原和案例评价。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习难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听课、评课能力上逐步提高。
3.任务驱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学习“任务”,以完成具体的学习“任务”为引领,引导学生自己提出解决学习任务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然后进行具体的实践训练操作,形成“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一是设计任务,即要求学生设计七类教育活动方案。在学习设计教育活动方案之前,学生进行该类活动的设计理论学习和案例学习。在布置设计任务后,教师从目标的确定到活动准备、活动过程设计三方面对学生进行引导,提供设计思路,同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按照自己的想法设计出与众不同的活动方案。每项设计任务都是要求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教师在课堂上检查设计方案完成情况,指出方案中存在的问题,挑选部分优秀方案进行点评。二是实践任务,即要求学生进行试教活动和说课展示。试讲任务在开学初明确提出,要求学生自主进行分组,每组同学试讲任务提前告知,学生自选活动方案、自制教具、自制幻灯片。在试讲时,小组内学生扮演幼儿,其余学生观摩记录并评课。说课展示任务作为期末考核的形式,在学习完幼儿园说课相关理论和说课案例后,学生自选说课主题,自主撰写说课稿,制作演示文稿,在期末按照序号顺序逐个进行说课展示,实践体验幼儿园说课流程,展示自己的说课基本功。三是评价任务,即要求学生评教和互评设计方案、说课稿。学生设计好活动方案和说课稿,收齐后再随机发给同学们,要求每位同学都在认真研读手中的方案后,在该方案后面写出自己的评语和建议,打出分数。教师再请几位同学在集体面前进行评价,随后进行点评和总结。
每位同学试教过程中,其他同学做听课记录,并进行书面文字评价。每位同学试教结束后,教师检查听课记录,以提问方式要求学生在集体面前对试教同学进行评价并提出合理建议,随后教师进行示范性评价、提出优化建议。
以上三个任务的实施,促使学生达到当前学前教育专业要求的现代型幼儿教师应具备的“写、说、授、评”四会综合教育教学能力。学生学习方式实现从“被动听讲接受”向“主动体验探究”转变,人人都有实践计划,人人都有实践项目,学生通过完成项目任务,在综合实践教学技能上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五)构建评价机制,增强学生学习内驱力
为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要改变以往的期末一次性终结评价,变为注重过程性评价,把学生的讲故事技能展示、方案设计、试教活动、说课展示及评价任务完成情况都纳入考核的范围。
期末考核以说课展示(满分100分)作为期终考核内容,平时考核(满分100分)包括讲故事(10分)、方案设计(20分、)试教(30分)、评价(20分)、考勤(20分)。
另外,可在学期初就对学生提出奖励措施计划,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可对期末综合考核优胜者进行发放图书等小礼品的奖励。
这种评价方式促使学生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计划,认真对待每一项学习任务,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同时采用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 王文乔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2] 王川等.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实施[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 但菲等.幼儿园说课、听课与评课[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唐燕.《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课程设计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1(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设计是基于多维、互动式的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 的教学设计理念。针对计算机课程在基础方面的教育,我国已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纳入到了教育基础体系之中,经过阶段性努力,在这一方面已经开始逐步形成模式,并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规格。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全文如下: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输手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在快速普及着,很多领域中已经围绕计算机形成具体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学生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熟练地应用才能够为进入社会以及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所以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针对现有计算机教学的不足进行模式上的改革,对于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任务驱动法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主动性,并培养起与计算机相关的兴趣,从而推动这一课程的普及效果。
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课程已经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各个院校中开展起来,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能够使得学生具备相关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优化信息素养,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处理能力,不仅如此还能够促进与这一专业有关的课程及技能的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很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具体如下:
1. 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受到计算机课程自身状况的影响,对于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随着地域性的差别,以及教学条件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呈现出较大程度的差异,很多学生能够娴熟的操作计算机,而且已经具备了初级的程序设计水平,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几乎不知道计算机的存在,连最基本常识都不具备。
2. 机械的教学方式,限制学生兴趣
尽管在很多学校中都已经通过多媒体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但是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式变化并不能够使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学习状态,教学过程的整体状况依旧没有改变,教师依然处于对教学绝对掌控的地位,学生依旧是被动的一方。总体来讲,教学形式依旧呆板教条,课堂依旧是气氛沉闷,这不仅会使浪费了多媒体的作用,最关键是降低了学生的上课以及学习热情。
3. 学校没有给予充足的课程时间
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计算机专业内容很难在有限的课程时间中完全教授完成,尽管相关教材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精简,并且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使得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条理分明,但是在规定的课程时间中,只能够勉强将基础内容讲完,这种缺失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轻视,从而阻碍进一步学习。
4. 实验教学不能够与就业相匹配
教学中的实验内容是建立在课程教学基础上的,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认识与体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完成相关的实践,难以形成成熟的计算机操作素养,从而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5. 教学平台过于单一
绝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教学只能够在课堂上完成,几乎没有通过多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式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几乎难以针对相关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使得教师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
任务驱动是以奥贝舒尔在教育方面的理论为基础,针对教与学辩证关系,对两者进行科学的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创新形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被彻底打破,学生不再把知识的来源局限于教师,而是以教师为精神领袖,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这种方式有效利用了结果对于过程的带动作用,使学生在对于结果的追求之下,通过探索和发现,进行学习资源的自行开发,围绕相关专业课题进行知识的积累,达成相关任务。这种方式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强化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将任务确定为核心元素,在此基础上确定定向学习,并针对任务进行全面分解,不仅需要对学习情景进行设计,还要确定学习资源,同时还要制定科学的学习策略,并选择认知工具,建立管理和帮助环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相关学习活动。
1. 分析学生特征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整个模式的核心内容,相关的学习计划以及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学生来展开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分析对学生做到全面系统的了解,教师才能够在相关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获取与自身水平以及相关条件相匹配的资源和任务。调查问卷是最常用的分析方式,除此之外通过摸底考试也能够对学生做出准确分析,不过通过授课教师能够了解到的情况最为详细。
2. 学习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理论中,学习行动是在特定情境下对相关问题的探索和追寻过程中完成的,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达到学习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任务是一切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使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以及能力的锻炼。所以对学习任务的科学设计,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循下面几点原则:
2.1 在任务设计时要难易适中,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行任务的具体构建。
2.2 在设计过程中,强化任务的开放性,去除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尽量摆脱单一标准的限制,让任务不受到概念及理论的影响,需要通过探索才能够发现任务的属性。
2.3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条件和素质,让学习者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消化,避免学习者的超负荷运转。
2.4 要注重任务的发散性,使任务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弱化最终答案的重要意义,强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经验来对相关专业知识产生深刻认知,从而提升学生实际应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
3. 任务分解
计算机课程涵盖着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一个简单的任务将能够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能够对任务进行条理分明的科学分解,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对学习任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并能够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理论上的认知,从而对学习任务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在深入认识的情况下,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方案,更容易对学习任务进行各个击破式的处理。通过对认知工具的充分运用,学习者将能够使得学习任务从理论上简化,能够对相关任务做出更加简单明了的定义,从而使任务推进得更加容易。帮助和管理具体是指在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帮助以及指点来突破学习环节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人性控制,避免消极情绪在团队中蔓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舵手的角色,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把握,使学生能够行走在正确的学习轨道上,及时对学生进行指点迷津。在这一环节中,将充分体现出学校整体的状况,以及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能否彻底且准确的完成角色转变,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只有教师能够发挥出幕后总导演的作用,这一环节的任务才能够拥有一个成功的基础。
4. 设计学习情境
这种模式的教学特点是需要将学生放置在真实的情景中,这样一来在学生的认知中,知识才能够拥有现实意义,从而更容易将学习的相关知识转变成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营造出一个系统完整情景,使学生能够将相关知识与情境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带着新鲜与刺激的感觉投入到学习任务中,整个过程也将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从而自然的形成知识体系。
5. 设计学习资源
为了能够对任务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使相关的任务设想更加准确,更加符合现实生活的情境,并形成系统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教学任务进行具体设计时,应该兼顾到学生需要准备哪些资源,才能够将学习任务完整的完成,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信息基础,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独立自主的针对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发挥掌控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信息环境中,进行学习资源的开发和获取,从而避免信息出现污染的情况。
6. 认知工具的提供
认知工具具体是指能够使学习者的思维空间以及认知范围得到拓展的一种思维模式或者现代化设备。在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通信网络是使计算机功能有效延伸的工具,通过这种工具能够丰富学习者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和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获取相关信息或者资源的渠道将变得更加丰富,不仅如此还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构建任务以及创新制作。教师也能够通过对工具的应用,使得需要讲述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易懂,从而对学习者起到显著的辅助作用。不仅如此,利用这种工具还能够使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加高效,从而避免了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为对时间的浪费。最重要的是,这种工具能够使得学生思维得到有效拓展,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常情况下,认知工具不仅拥有知识建模的功能,还能够进行信息搜索,同时还能够进行管理和评价。
7. 设计自主学习策略
这种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自身各种资源及条件的合理分配以及统筹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在不受到干扰和影响下,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认知过程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总体来讲,自主学习策略不仅包括建模策略,还有教练策略以及反思策略,同时还有协同策略以及抛锚式策略,随机进入策略也是其中之一。
8. 总结以及强化练习
总结能够使学生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和复习,这样能够促进学生随知识的消化,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要言不烦,尽量做到言简意赅、简明扼要,避免总结内容挤占学生思维空间。同时通过对典型问题的深入探究,以及解决方式的演示,使得相关内容得到进一步强化。
9. 评价
总体来讲评价不仅有总结性评价,同时还有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针对相关活动的过程,通过认知性意见的表达,促进相关行为的修正,但是这种方式很难得出确定性结论。总结性评价能够在活动终结时,针对学生具体表现,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或者教师,能够得到一个明确的认识,并拥有确定性的结论。
在教育环境整体改观的情况下,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得计算机整个教学系统得到优化,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素质,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技术将能够全面普及。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现今社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使得高职院校教学体系处在不断的完善之中。广告设计是高职院校艺术设计学科中最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在教学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适应时代的发展,培养出具有实践能力的广告业高级技能人才,是社会对高职院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迫切要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高职院校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在当今经济社会,高职院校的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设置存在各种问题,使得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就业岗位能力同就业岗位技能要求需求存在明显的差距。文章结合高校平面类设计专业的发展趋势,广告设计课程的新特征,从社会的广告设计就业岗位需求的角度,分析高校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存在问题,探索出广告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思路,明确今后的教学目标,提出广告设计课程的教学方向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广告设计
从国内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现状来看,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中“重理论,轻实践”模式的影响,广告设计课程中实践教学环节和理论环节比例严重失调,造成了很多设计专业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或者“眼高手低”,严重影响到其综合能力的提升,导致了很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胜任设计工作。从高职院校设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学生需要以较强的动手能力和设计理念来弥补文凭方面的不足,以期能与一、二本学生在用人市场上竞争。
本文以广告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展开分析,就如何将高职院校设计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培养成为实用型人才提出观点和方法,为树立高职院校良好教学质量进行探索。
目前,《广告设计》作为视觉传达设计的核心课程已被绝大多数高校所开设,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的方面往往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来完成,多数情况下课程在教学时过于注重作品画面的效果,例如技法的表现,而忽视了广告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市场而服务,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广告产业的发展时间较短,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广告教育的投入相对欠缺,使广告设计的教育教学质量无法得以保证,教师对与广告设计的市场环境把握不足,导致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而无法做到与实践的结合,在讲解完理论知识后就进行相应的设计创作,忽略了广告设计前期的市场调差分析、广告策划、媒介的选择与应用等方面的内容,由于广告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要求很严格的课程,若不能够系统化的完成往往会出现过于注重形式而无实际内涵的设计。
在实际的广告设计中,对于广告设计的前期市场分析,广告的市场定位,目标市场的分析,品牌的市场效应,广告策划的撰写等都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如果忽视其中的部分环节则无法设计出有实际效果的广告作品。因此,从目前的广告教学来看,引入实际的广告设计课题及实际的广告设计竞赛,结合系统化的教学方式,培养系统化、全局化的专业设计人才,才是《广告设计》课程教学的最主要目的。
(一)增加课堂经典案例分析数量
在实践教学环节教学进程的开始环节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和实物展示等方式,把广告设计成功经典案例制作成课件进行分析讲解。结合前期理论教学环节的知识,以最直观的方式引导学生,迅速提高广告设计的认知能力和初步认识各种技巧。同时提供大量成功的设计案例和相关的策划与创意的详解,能够抓准高职院校学生想象力丰富的特点,以互动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讨论,并提出不同意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广告设计不是只为设计美观,其更重要的目的是为了宣传产品,引起人们关注。
(二)阶段性评价做反馈
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是反馈阶段,反馈是衡量前阶段教学活动的质量的反应,又是后阶段教学活动的依据之一。学期中或学期末对所教课程进行阶段性反馈,包括学生和教师自身反馈,以便及时掌握进度或质量及进行调整。反馈包括两方面,一是从学生的作业得到反馈,掌握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理解程度。二是从学生平时表现得到反馈,各个阶段进行小结,为后期的教学把握方向、进度和质量。
(三)参加更多的社会实践设计
我们的教师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寻找更多的实践机会,引导我们学生能够参加更多的社会性实践操作设计,让学生可以在进入社会前就能够拥有一些设计经验,为以后在企业中的工作可以更加顺利的展开。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两种方案:
第一种方案:鼓励学生参加广告设计比赛全国每年都会有很多的企业联合社会组织举办一些设计大赛,我们的教师要多加关注这些比赛的信息,从中挑选适合自己学生的竞赛,然后鼓励大家积极参加,让学生在这些竞赛的设计过程中能够真正领略到设计的美妙。学生自己也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能只靠教师去告诉你,什么竞赛,要自己积极主动的去寻找,在参加竞赛后,要全身心的去投入到设计竞赛中,让自己在真实的设计生活中去了解包装设计的制作过程及制作的方法。
第二种方案:创办自己的工作室,对外投递自己的设计作品竞赛机会与实习机会不是天天都有的,我们的教师要利用自己与学校的资源,为我们的学生创建一个良好的工作室,让他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能完成一些设计作品。社会上有很多的杂志、公司等都定期有需要,我们的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作品向外投递,去试探下自己设计作品能否符合社会的需求。这两种方案要变换着交替进行,但是也要适当的单独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同时存在。当时进行这两种方案的前提,我们的教师一定要抱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对要进行参加的设计竞赛与要投递的杂志等进行筛选,寻找到正规、难易程度适中的项目,因为太难的项目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太简单的又不能体现学生的设计水平,为此,这个度一定要掌握好。当学生参加了不正规,难易程度不符的项目时,我们学校鼓励学生参加这些活动的意义就变质了。
通过课程的教学改革,将新的教学模式引入到教学过程中,将实际项目引入课堂,让学生能够走出课堂,培养实际应用型人才为市场服务,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也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时俱进,结合市场需求在教学上做出改革,正视教育教学存在的问题,需找新的模式与方法,将新知识,新模式,新技术贯穿到学生中去。
总之,随着目前社会经济的发展,广告设计行业已经触及到各个领域,同样也标志着广告设计人才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对于专业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目前的市场需求,作为广告设计的教育教学人员,
应结合实际的市场情况,不断发现与探索新的模式与理念才能培养出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的广告设计人才。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初中写作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是情境教学法,这种教学法是根据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特定的情境提出的,要求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将各种情感融为一体。情境教学法主要有观察情境法、游戏情境法、多媒体综合法、表演再现法等。这些方法和经验对情境作文的教学有着很大的帮助。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书写能力都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是,从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看,他们的写作能力一直不强,影响到他们最终的考试成绩。本文分析了当前初中语文写作教学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情境教学法,从创设情境、巧用情境两个方面阐述了其在写作教学中的作用,旨在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随着经济与信息网络的飞速发展,新课程改革不断地推进,情境教学法也越发受到教师和学生的重视。语文学科是有效培养学生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载体,而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科学地使用情境教学法,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拓宽学生的思维。
1.教学方式单一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单一,要么让学生跟着写作教材的内容走,要么依据写作教材中提出的方案为写作目的,要么教师自己安排写作题目和要求。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能很好地让学生学会写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写作的意义,更不能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所创新。
2.忽略了学生基本功的培养
初中生的写作水平不高,基本功不扎实,写作能力自然不好,所以教师应当积极培养学生的写作功底。就好像我们要建一座高楼大厦,如果没有牢固的地基,那么整个房屋的结构也不稳固,房屋很快便会倒塌。写作教学也是如此,学生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是写不出好文章的。写作教材中也明确提出教师要重视训练学生的写作基础,但是有些教师却视而不见,认为教学生学习写作的基础知识是浪费时间。这样的传统观念不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写作基础,也是制约学生提升写作能力的一大重要因素。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语文写作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在写作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写作的目的和写作的主题,并搜集相关的视频、图片、音乐、动画等材料,然后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出来,促使学生主动融入到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让学生在意境中去体会。
如在以《老照片的故事》为主题的写作教学中,笔者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以老照片为主题的情境。先给学生三分钟的时间,让他们想一想自己家中有哪些老照片,这些老照片背后隐藏着什么故事,它们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拍摄的。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老照片的故事、视频、动画、图片等。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课本的要求之中,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2.巧用情境,融入学生的生活
在写作教学中,初中语文教师应把写作教学融入到生活中,体现出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生活化的素材,给予学生足够的写作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和自己的想法融入到写作之中。此外,教师还要注重训练学生的写作基础,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情境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还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因此,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主动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教师的教学效果。
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创新是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也是一大难题,创新不仅关系到国家,社会,而且还关系个人。课程教学创新关系到学生的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创新应该放在首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东南亚风格引入色彩构成课程的教学创新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东南亚风格是近几年热门的一种室内设计风格,其家居轮廓简洁圆润、线条流畅,材质天然、色彩为回归自然的大地色系、图案采用动植物图案元素等方面内容,如果把东南亚风格引入到色彩构成的课程教学之中,可以引导学生在项目式的设计实践过程中把东南亚风格融入自己的设计作品之中。在这样一种教学创新下,不少学生都能设计出兼具新颖创意与区域特色的优秀设计作品。
“东南亚风格”主要指的是室内设计中的一种风格流派,也是近几年大热的一种家装风格,不论是餐厅、工作室、家庭住宅都很喜欢采用东南亚风格来进行室内装修。那么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设计风格呢?这样一种室内设计风格又应该如何运用于色彩构成课程之中呢?这些问题将是笔者在下文中要展开讨论的内容。
(一)地理位置。东南亚(Southeast Asia)位于亚洲的东南部,包括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大部分。中南半岛因位于中国以南而得名,南部的细长部分叫马来半岛。
东南亚地区共有11个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菲律宾、东帝汶、新加坡,面积约457万平方千米。
(二)气候特点。东南亚地区的经纬度位置是 92°E-140°E ,10°S-23°26’N,绝大部分是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北纬10°至南纬10°为热带雨林气候;北纬10°至北纬20°之间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中南半岛北部有小面积的高山高原气候。
(三)经济发展。东南亚各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形成了以季风水田农业和热带种植园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东南亚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最有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东南亚地区除新加坡外其余国家经济均落后,在未来新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东南亚在政治、经济上的作用和战略地位将更加重要。东南亚是中国的南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通向世界的必经之地。在历史上,绝大多数国家就与中国有友好往来,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关系密切。在悠久的历史交往中,中国人民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就结下了深厚的友情。在未来的历史进程中,随着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双边和多边的友好合作关系也将进入一个不断发展、更加密切的历史时期。
“东南亚风格”一直以来主要指的是室内设计中的一种风格流派,因此笔者在此主要总结其在室内设计中的风格特点。
(一)轮廓与材质。东南亚风格是一种结合了东南亚民族风情岛屿特色及精致文化品位的家居设计方式,家具的外轮廓简洁圆润,线条流畅生动,家具的材质大都就地取材,广泛地运用木材和其他的天然原材料,如室内常见如藤条、竹子、石材、青铜和黄铜和木制的家具。
(二)色彩特征。东南亚风格的室内设计注重手工艺、重视细节设计和软装饰,室内设计多以暖色调为主。家具材质因多用木材和其他天然材质,所以深棕色、土黄色、咖啡色、浅米色等回归自然的大地色系构成东南亚家居的特色。斑斓的色彩其实就是大自然的色彩,明黄、果绿、粉红、粉紫、孔雀蓝等等香艳的色彩化作精巧的靠垫或抱枕,跟原木色系的家具相衬,香艳的愈发香艳,沧桑的愈加沧桑。同时,东南亚地区因多信奉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关系,金色、白色、紫色、暗红、墨绿等色也是室内设计中常用的色彩。
(三)图案元素。东南亚风格的装饰图案常采用自然元素的动植物,阔叶类植物、大朵的花卉、吉祥的大象、骆驼、蒙面纱的美女及椰子壳、香蕉、咖啡豆等植物果实都是家居装饰图案中常用的元素。也因为东南亚地区的民众多信奉佛教的关系,常常出现佛教相关的莲花、佛手、忍冬花纹、飞鸟、鱼等元素作为家居的装饰元素。
“构成”是一种造型概念,指的是将不同形态的几个元素重新组构成一个新的元素。构成课程的学习是设计专业学生必须的基础课程,是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课程是一种艺术训练,引导学生去了解造型观念,训练抽象构成能力,培养审美观,为今后的设计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构成课程一共三门,由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组成,统称为“三大构成”。色彩构成是“三大构成”课程学习中的第二门课程,在上一门的平面构成学习中学生已经学会在二维空间中通过点、线、面的形式来描绘物体形象,通过探索各种元素的构成规律,设计出既严谨又有无穷律动变化的装饰构图。色彩构成课程则是通过引导学生学习色彩知识,根据人们长期形成的对色彩的感觉,而产生的一种思维定势,而立体构成是建立在前面两者的基础上,在三维空间中遵循美的原则,使用各种材料将元素组合成新立体造型的过程。立体构成所研究的对象是立体形态和空间形态的创造规律。因此,色彩构成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在整个设计类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及其重要。
笔者之所以想到要把东南亚风格引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之中,是基于所处的区域及所在学院的发展方针和东南亚风格未来持续热门的发展前景这几个方面因素来考虑的。
笔者所居住的城市是广西自治区的首府南宁市,广西南濒北部湾、面向东南亚,西南与越南毗邻。2003年10月8日,中国国务院温家宝在第七次中国与东盟(10+1)领导人会议上倡议,从2004年起每年在中国南宁举办中国―东盟博览会,同期举办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这一倡议得到了东盟十国领导人的普遍欢迎。从2004年11月以来至今,中国―东盟博览会已成功举办了十届,促进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中国―东盟博览会是中国境内唯一由多国政府共办且长期在一地举办的展会。其以展览为中心,同时开展多领域多层次的交流活动,搭建了中国与东盟交流合作的平台。 在东盟博览会举办的这十年里,南宁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都有了快速的发展,其中最有的特色的便是东南亚各国的文化艺术都在这座城市里遍地开花,街上随处可见的东南亚风味餐馆、东南亚服饰品店、东南亚风格建筑等等,这些都受到了南宁市民的喜爱,东南亚风格在这个区域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
尽管东南亚风格在本区域有着极大的发展前景,设计行业对精通东南亚风格的设计类人才的需求也非常大,但笔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在本区域现有的高校中还未有一所高校的设计专业把这样一种极具特色的设计风格引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因此笔者在对东南亚风格进行了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决定把这种风格引入到自己的课程教学之中。
项目式教学是我国高校设计专业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教学模式,是通过把企业或公司的实际设计项目引入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去完成某个具体的设计项目的一种实践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色彩构成课程教学中,笔者也会在后期让学生做一些设计项目,虽然学生的作品中不乏优秀的设计作品,有创意但却不具备特色。经过笔者这几年的教学探索,笔者便决定在运用项目式的教学模式中,把东南亚风格引入色彩构成的教学课堂。色彩构成课堂学习中,在带领学生学完色彩构成的基本知识之后,便给出了学生一个具体的设计项目,要求学生自组3-5人的小团队共同合作来完成设计项目。笔者给出的这个设计项目的主题及内容要求都是与东南亚风格有关的,因此也就引导了学生开始自主去调研东南亚风格的特征,及其运用到设计中的方式,并把收集到的资料与设计元素运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之中。通过为期一个月的课程训练,学生不但对东南亚风格有了深入的了解,也设计出了兼具创意与地域特色的设计作品。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笔者认为只有引导学生把作业变成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才能设计出更好的作品。笔者把东南亚风格引入到了色彩构成的课程教学实践中后,学生对这种平时极少接触到的风格非常新奇,因此也就有了极大的热忱去调查研究这种风格,并把所了解到的设计元素与个人的创意结合后运用到了自己的设计之中,创作出了许多具有区域特色又不失新颖创意的设计作品。
虽然东南亚风格在建筑与室内设计中盛行,但是在平面设计中却及其少见。笔者认为东南亚风格是一种极具魅力与区域民族特色的设计风格,其包含的色彩特征、图案元素若能运用到平面设计作品中,将会是一种新颖而又充满地域风情的设计风格。在今后的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笔者将继续把东南亚风格引入到自己的课堂之中,让学生在四年的设计专业学习中学到有特色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今后的就业能力。
笔者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得出了一些教学经验及体会,于是有了上述关于教学改革的思路,这也是笔者对教学创新的一次思索,期望笔者的探索能为我校设计类专业在今后的教学改革中提供些许参考,也期望自己的研究能为高校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做出一份贡献。
本文也是笔者所参与的2015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时代审美需求下的艺术设计学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期望通过自己的这些教学探索,能为课题的完满结题尽一份力。
在此,谨向那些曾经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双手创造美、追求美的散落在民间的艺人致以崇高的敬意,正是他们的存在,为我们今天的艺术创作激发了无穷无尽的灵感,也向那些在教学生涯中,推动教学事业不断前进的优秀教师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培养大量机械专业创新人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探讨当代大学生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既是目前社会的需求,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问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机械设计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1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1政策法规不完善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占据比重较大,并且农业分布的范围比较广泛。这就导致了法律法规在实施过程中,往往就会遇到很多执行不力的困难影响。再加上政策和法规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没有将因地制宜的原则纳入到政策的执行范围,导致很多政策和法规在执行过程中存在严重的形式化现象,而当地的政府部门又没有采取措施进行管理。此外,农业机械设备的操作人员和驾驶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术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而如果不能及时对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政策和法规进行有效的完善的话就不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约束。
1.2农业机械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
地区的农机安全管理人员需要负责大范围的农机管理,但是由于农机部门人员缺少,特别是在基层的农机管理部门,农机安全管理人员的数量就更少了,这就导致了人员在进行农机设备安全管理过程中不能应对逐渐增多的机械使用数量以及不断出现的诸多问题。在很多落后地区,这方面的问题表现的十分突出。在一些地区由于通信技术不到位以及交通设备比较落后,出现了问题不能及时向上级部门反映的情况,因此就导致了问题不断的积累。此外,在管理制度方面建设的不完善以及农机安全管理人员的不重视,都会导致制定出来的制度流于形式,农机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越来越严重。
1.3农机的安全性较差
随着我国机械化不断向前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上对农业机械安全方面越来越重视,并出台了很多管理农机安全的政策和法规,但是在实际的质量抽检过程中,农业机械的安全质量却不是十分的乐观,农业机械的整体质量对农业机械的使用寿命以及可靠性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有些机械设备还会对人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农机设备安全性差的问题需要我们及时的进行解决。
1.4农机操作者的素质不高
农业机械最终的接受者就是农民群众,而这些农机操作者在使用农业机械过程中,由于科学技术和专业操作技术不到家,导致了机械操作过程中经常出现安全事故。此外,农民群众在设备操作过程中的法律意识不到家也是导致安全事故发生一个重要因素,操作者对农机认识程度不足,很少有农民群众愿意主动积极的对农机设备进行安全检查。
2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对策分析
2.1构建完善的政策和法规
首先,需要做好农业机械的统计工作,并对农机设备进行严格的划分,并根据不同的机械式以及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严格的划分,并制定出完善的规章和制度,对于多数私人的农业机械设备更需要我们加强对设备的安全管理。通过各种方式对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有隐患进行有效的控制和宣传;其次,对农业机械设备生产过程中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保证生产出来的农业机械不会出现质量和性能方面的问题。
2.2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
积极的对农机操作者进行相关方面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群众对农业机械操作过程中的重视程度,并且严格按照有关方面的政策和法规严格贯彻和执行。同时,还要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根据不同的那地域特点和环境特点以及经济发展的情况制定符合发展向现状制度和内容,并严格按照制定的制度进行执行和实施,此外,还要需要加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人员队伍方面的建设,从整体上提高农业机械安全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促进管理质量提升。
2.3统一完善农业机械设备安全管理
紧紧围绕我国政府和地方政府部门制定的相关法规和政策开展农业机械安全执法活动,在执法过程中应该全面贯彻为群众服务、以人为本、保民平安的原则作为管理的理念。全面的将多项农业机械安全管理的规定和政策法规不断的进行完善和落实。2014年新疆疏勒县依法开展了农机安全治理整顿,集中力量,组织开展农机“黑车非驾”、“打非治违”安全整治活动。查处无证驾驶51起,无牌拖拉机58辆,暂扣拖拉机392辆。在对农业机械设备进行安全管理过程中,全面实行统一化的而工作责任、统一化的管理制度和体系、统一化的人员管理,并不断地行业的行为进行归规范,提升农业机械安全管理机构的形象。
2.4积极宣传
在农业机械设备使用过程中,要求农业机械操作者在操作过程中熟悉机械相关方面的法规和政策,熟悉操作的技术,因此,就要求农机安全管理部门应该对农机操作者进行积极的宣传教育活动,对农机操作者的职业道德、操作技术、法律法规和思想认知等多个方面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不断提高农业机械操作者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同时,在工作过程中部门的还需要在社会上积极的宣传农业机械安全操作的重要性,提高社会大众对农业机械使用过程中重视程度,从而有效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2013年和2014年新疆疏勒县利用各乡镇的农机安全学习日活动,向广大机手、农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及农机安全生产有关法律、法规,向广大农民和农机户发放宣传单、事故案例,解答群众咨询,通过深入宣传教育,营造了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的氛围,促进了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1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关系
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
1.1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
械体系,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
1.2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
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进行的“白色农业”、“绿色农业”、“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2农业机械化发展趋势
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为了有效提升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就需要充分的尊重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合理的制定符合学生特点的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促进初中语文教学效率的提升。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语文作为一门语言性质的学科,必须要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由此可见“,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部分。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广大初中语文教师必须要对朗读教学引起足够的重视,让学生学会朗读,从而使学生的语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关键词:初中;语文;朗读教学
一、前言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教师在课堂上只注重对于知识点的讲解,而没有让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这样是不利于学生学习语文的。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对课文进行理解。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许多初中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时,并没有养成朗读的习惯。正是由于教师和学生的不重视,所以导致朗读渐渐地被人们所忽略了。但是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个基础,教师必须积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得他们养成朗读的习惯,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
二、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重讲轻读
要想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首先必须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朗读时间。但是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在课堂上并没有给学生时间来进行朗读,而是将大部分的课堂时间都花在了知识点的讲解上,从而使得学生没有时间来进行朗读。许多初中语文教师为了将课文内容进行梳理,于是就将课文逐字逐句地为学生进行了解读。但是语文学科往往更侧重于感性认识,即使教师十分细致地对课文进行了解析,学生也有可能会不理解。但是相反,如果让学生自己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代入了课文的情景之中,或许能够对课文进行更加深入的理解。再加之许多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而并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所以就使得教师过分注重知识的讲解,而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来进行朗读。
(二)朗读教学的目的不够明确
虽然一些初中语文教师已经认识到了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进行朗读教学时,却没有明确的教学目的,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也不大合理。一些初中语文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了一定的朗读时间,并且专门增设了朗读环节。虽然看似学生进行了朗读,但是大部分学生仅仅只是为了朗读而朗读,并没有带着思考去读。再加之教师也没有就学生的朗读提出具体的要求,没有明确朗读教学的目标,从而就使得朗读教学流于形式,并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而且,朗读教学不仅仅是要求学生读,教师也应该为学生进行朗读示范,并向学生介绍朗读技巧。但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使得朗读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好,即使是进行了朗读教学,学生也没有太多实质性的收获。
(三)学生对朗读的认识存在偏差
许多学生对于“朗读”都没有准确的理解。他们认为“朗读”与“读”是一样的,但实质上“朗读”与“读”是存在很大差别的。“读”所强调的只是将课文读出来,所以“读”往往是不带有任何感情色彩和思考的。但是,“朗读”不同。“朗读”要求学生有情感地将课文读出来,并在读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正是由于学生认识上的偏差,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当教师要求学生进行朗读的时候,学生往往只是在读,而没有进行任何的思考。这样的朗读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这种形式的朗读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没有任何帮助。因此,教师应当及时纠正学生认识上的错误,从而使朗读教学能够正常开展。
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策略
(一)让学生重视朗读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在进行初中语文教学的时候应该时刻记住这一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想更好地进行朗读教学,教师必须先要让学生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学生正确理解了朗读的含义,并对其引起重视,朗读才能够真正发挥它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为此,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朗读的含义以及一些朗读的技巧,从而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朗读,将“朗读”与“读”区分开。要让学生重视朗读,教师应先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只要学生对朗读有了兴趣,学生就会主动去进行朗读。对此,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朗读示范,或者举行一些朗读比赛,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使得他们发现朗读的好处,进而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此外,要使得学生重视朗读,教师还要充分发挥集体的力量,营造班级良好的朗读氛围。如果整个班级都对朗读引起重视了,那么即使个别学生不喜欢朗读,为了跟上班级的步伐,也会对朗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在课前做好朗读准备
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之前,应该让学生事先做好朗读准备。课前的朗读准备可以让学生在进行朗读时更加有自信,而且还可以节约课堂时间。同时,课前的朗读准备也不仅仅局限于学生,教师也需要做好课前的朗读准备工作。要做好课前的朗读准备,教师和学生首先需要做的就是练好普通话。因为普通话是朗读的基础,如果普通话水平有限,那么在其进行朗读的过程中,必然会影响到情感的表达。所以说,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必须要有扎实的普通话功底。其次,就是要掌握必要的朗读技巧。朗读有着很强的技巧性,如果对于这些技巧不能够有效掌握,那么朗读必然要受到影响。朗读的技巧主要包括停顿、语速、重音和语调等。只有注重这几个方面,才能使朗读更加有感情和感染力。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朗读,主要就是因为他们缺乏自信。这部分学生往往不敢在公众面前展示自己,因此,他们在朗读教学中所遇到的困难主要是来自于他们的心理。对此,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的时候,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将直接影响学生朗读的效果。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良好,那么他的朗读一定是自信和充满感情的。相反,如果学生的心理素质差,那么他的恐惧和不自信必然会影响朗读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更好地进行朗读,使朗读的过程更加轻松、愉快,最终使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李莉.初中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语文建设,2010(10):77-79.
[2]黄永红.试谈初中语文朗读教学[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12):59.
[3]顾春霞.初中语文朗读教学存在问题与解决途径[J].考试周刊,2010(14):67-6
摘要:有效教学是新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的要求和挑战,教师必须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树立新的教学理念,寻求各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该文从三方面对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了研究,以供广大教师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有效教学是语文课程改革倡导的核心理念,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教学要求,要求教师改变以往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以新的教学理念、有效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和开展各种课堂教学活动,尽可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并未达到这一要求,很多教师仍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导致课堂教学出现了许多问题,影响了教学效果。那么,如何做才能真正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呢?
一、采取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因素,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只要学生对语文感兴趣,他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相反,如果他对语文不感兴趣,就可能会产生厌学情绪,继而放弃学习。由此可见兴趣的重要性。下面笔者介绍几种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是教师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而设计的。成功的导入,不仅能够感染学生,活跃课堂教学氛围,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一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堂导入的设计。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巧设悬念导入新课,也可以讲故事导入新课,还可以抓住新旧知识间的衔接点导入新课,只要根据教学内容,合理选用,就一定能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情境的创设,其是否成功关乎着学生兴趣的增减。因此,教师要重视情境的创设。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灵活选择合适的方式,创设教学情境,如以语言描绘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图画再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等,让学生在或生动形象、或真实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自觉走进新课的学习。
(三)组织竞赛,激发兴趣
初中生求知欲强烈,竞争意识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竞争机制,组织竞赛活动,符合他们的心理特点,有利于激起他们的好胜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使他们在轻松的环境中更主动地学习。一般来说,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竞赛活动有很多,如古诗背诵比赛、成语收集比赛、作文比赛、朗诵比赛等,教师只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用,就一定能发挥每一位学生的特长,使他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比、赶、追、超的过程中掌握更多语文知识。
二、以学为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活动的过程,除了教师的教外,学生的学也很重要。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改变过于注重教,以自己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将课堂还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让学生学会讨论
课堂不是教师的一言堂,我们应将其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讨论中,培养他们多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有学生提出文中父亲身体肥胖、行动不便,而“我”是一个壮小伙子,买橘子一事应让年轻力壮的“我”去,不应让年老多病的“父亲”去。对此,我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让学生就这一独特而新颖的见解进行讨论。课堂上,学生探究情绪高涨,经过激烈讨论,深切地感悟到了父爱的伟大。
(二)让学生学会自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课堂上一切困惑和失败的根子,在绝大多数场合下都在于教师忘记了,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首先是由师生间的相互关系来决定的。”如果学习仅是学生通过教科书这个载体、教师的讲解这个媒介来进行的话,那么学习起来被动枯燥,又哪有兴趣可言?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有意识地把课内的每一篇文章当作一个例子和媒介,由它去引出课外那浩淼无边的文学海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感受文学之美。
三、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
现今是信息化社会,多媒体作为信息化社会的产物之一,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强、传播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将其引入语文课堂,发挥其优势,能够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变为形象的图像,把静态的课堂转化为动态的舞台,突出重点,解决难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因此,教师要重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一般来说,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需要注意三点。一是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要符合初中生的特点,避免眼花缭乱。初中生与小学生相比,已经从形象直观思维进入到逻辑思维阶段,眼花缭乱的图片、动画等并不能帮助他们顺利掌握语文知识,教师应着眼于语文知识的产生过程来制作多媒体课件,使其起到利用黑板、粉笔和教具所起不到的作用。二是多媒体课件的使用要找准切入点,避免满堂灌。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其优势,但也不能满堂灌,有的问题能讲解清楚,就不必非用多媒体不可。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选好时机,找准切入点,在课文的疑惑点、重难点、动情点、训练点引入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三是多媒体要服务于课堂教学,避免替代教师的讲解。多媒体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教师应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细心指导学生学习。这样,才能让多媒体真正服务于课堂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让学生顺利掌握所学知识。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学问,我们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从学生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之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林添龙.新课改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策略探究[J].当代教研论丛,2015(4).
[2]徐师品,徐一波.初中语文高效课堂教学策略探索[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1(22).
[3]陈荣建.浅谈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24).
[4]李玉兰.试论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魅力中国,2009(3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肩负着美育、德育的重要任务,融德育于美术教学,可以通过以教师的自身形象,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利用求新心理,提高审美情趣等举措。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学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伴随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等辅助设备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使得人民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艺术设计作为美术教学门类中的重要组成,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深的今天,美术教师要想提高其艺术设计的教学水平,应该借助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功能。对此,文章以美术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念的分析,就该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具体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美术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艺术设计;课程整合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要想创造出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设计师具有完美的感官和创新性设计思路,还需要保证作品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和形式的新颖,这些要求是传统设计方式无法达到的。然而,作为新兴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设计方式的弊端,还能对艺术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从而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还不是十分成熟,使其在教学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优化该项设计的应用方式对于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概念
所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又称为CAD设计技术,其主要是依靠计算机设备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支撑来帮助设计人员存储信息、设计仿真图像的一项辅助设计方式。并且,随着该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仅使得其在全世界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还逐渐成为了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门基础性的教学技术。视觉上的辅助技术主要包括色彩和图像构成设计,以及三维立体影响的设计等内容,该项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填补了传统手工绘图存在的弊端,使得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完美。
2计算机设计辅助教学的优缺点
2.1计算机设计的缺点
第一,过于依赖网络。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源共享性等特点的存在,使得现代学生在学习时对于网络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加。这一情况的存在,导致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只能够掌握一些较为肤浅的专业知识,造成学生艺术设计的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二,过于重视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计算机设计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放在了计算机上,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应用的素材大部分也都来源于网络,这些素材虽然十分华丽,但是不能表现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设计水平逐渐下降。
第三,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造成教学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2.2计算机设计的优点
第一,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同传统手工绘制相比,计算机设计辅助技术具有强大的文字处理和着色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便于掌握。学生在设计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不仅能够省掉很多的绘图工具,而且绘图软件中大量的快捷操作方式提高了绘图的智能性和绘图的精准度,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设计这门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作品保存的便捷性。同传统手工绘制图不同的是,利用计算机设计绘制完成的图片可以被直接保存到计算机或者是外部设计中,并且,为了防止作品丢失,学生还可以进行备份保存,为学生制作和保存艺术作品提供了便利。
3计算机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具体的辅助应用
3.1优化教学形式
从当前我国艺术院校和其他类型学校美术专业的艺术设计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不仅“四不像”,而且“不伦不类”,并不符合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要求[1]。因此,在应用计算机设计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该专业的教师首先需要对课程教学的形式进行优化改进,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传统手工绘制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有序的教学环境。在优化教学形式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讲授与计算机设计操作指令相关的知识,防止课程教学教条化。而是应该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同时,穿插一些实际设计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受学校自身性质和教学目标要求的影响,不同学校在艺术设计课程安排和教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各个学校的教师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地相互学习,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效果。对此,教师首先需要对自己讲授艺术设计中的重点知识和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尽可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标准化,避免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2]。与此同时,教师需要规范计算机设计辅助教学课程的名称,按照其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从基础上对计算机设计技术进行明确的分类,保证其名称的统一性,使得学生能够在看到名称时,就可以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此外,教师需要保证授课课时的合理性,需要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等级划分,并按照等级的不同适当安排授课课时,以便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
3.3准确定位计算机设计
虽然计算机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无论是美术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可过分夸大计算机设计的作用,需要明确其辅助地位的位置,在进行设计教学和操作的过程中,不能够利用计算机完成所有的设计工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可以将讲解计算机设计相关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要分清主次。学生需要明确自己应该学习的是艺术设计而不是计算机专业的知识[3]。此外,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只可以将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的设计技术,不能够完全依赖网络资源,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加入自己的见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4改革考核制度
就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情况来看,其存在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比例较多,有关实践知识的教学课时和考核内容相对较少。这一情况的存在,导致培养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在制定考核制度时,教师可以采用“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时间能力考核”这种成绩考核制度。其中,平时成绩指的是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平时练习作业完成的程度等;理论成绩指的是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实践成绩指的是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设计这项辅助技术实际掌握的程度[4]。采用这种考核制度,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起来,还能够让学生重视对日常课堂讲授的知识学习的认真度,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积累,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3.5加强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学校要想培养出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比较高的学生,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对此,学校管理者不仅需要招聘一些熟悉计算机设计软件和艺术专业知识的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5]。此外,学校领导者还需要加大在计算机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硬件数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4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速度的提升以及应用领域的增加,使得由计算机技术衍生出的辅助技术在我国艺术设计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因此,美术教师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艺术设计教学时,首先需要明确该项技术的相关概念,找出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教学优势,以便为提高其应用效率、优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式提供参考意见。对此,加强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技术辅助应用的程度,对于提高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促进美术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创新[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2]谭开会.试论艺术设计教学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5(6):259.
[3]胡燏.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2(8):227-228.
[4]赵红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46-48.
[5]李仁伟.浅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大众文艺,2010(11):224-225.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学生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因此,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表现,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潜在的兴趣与爆发力。因此,本文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方法;教学
引言
新课改革下的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而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听或者是老师画学生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方法,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呆板无趣,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探究。
1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懂得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新奇的事物都会想要去了解它。因此,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上册《会动的小纸人》这堂教学课程中,可以自己先剪一些小纸人表演一个节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创新小纸人的形象,选出几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当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数,营造出一个比赛现场的模式,激起学生的好胜心[1]。在这种教学情境下,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同时,老师在设计情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循渐进,由未知到已知和抽象到直观。并且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让课堂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情境教学时要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之间的矛盾。
2设置教学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美术新课改革下就一直提倡要寓教于乐,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美术教学课上可以将一些小游戏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小挂饰》这堂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在课堂前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准备一些小的挂饰,每样都根据几个小组来分发相同的数量。这时候让学生打开课本,在老师分发下去的小饰品中找出与课文中相视的图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学生找出的速度快和准确。通过这样的小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小挂饰产生浓厚的兴趣[2]。老师在这个游戏过后可以趁着学生兴趣较高的情况下,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小挂饰制作和绘画的技巧。
3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老师的表扬与肯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上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以及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对老师的一些批评都有不同的承受力。因此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比如,老师在布置一次课堂画画作业时,一些学生画画速度慢或者是画的不够好,导致完不成课堂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心理就很紧张和不安,生怕老师会责骂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击。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力量,也许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或者是一个激励的眼神以及一句“没关系,你还是很棒的”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句,就能安抚学生害怕和不安的心理,从而对美术学习充满兴趣[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老师在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时候,还要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造诣。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想象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在艺术创造中自由发挥,想什么就大胆画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想象与现实结合,还能高于现实。比如,教师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这堂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学生介绍中国汉字演变的发展,将古代的一些经典故事与汉字发展史进行有效结合,打开学生的想象思路,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进深。只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的含义,才能画出学生心目的“想象文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4]。同时,在教学过程有很多学生在画画时都会受到限制,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且支持学生。
5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其次就是提倡寓教于乐,要在教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就是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尤其是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最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等。
参考文献
[1]任向华.领略艺术之美,提升创新能力,浅议小学美术教学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J].小学教学参考,2012,12(30):150-160.
[2]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4,15(26):167-169.
[3]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13(39):226-228.
[4]陈雷.浅谈小学美术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之友(小学版),2014,16(28):169-171
浏览量:65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