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教材分析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为了防卫”的行为,作为主观性要件防卫意思是否必要,在学说上从来都存在激烈的对立;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日本正当防卫制度若干问题分析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摘要:正当防卫是一种法定的违法阻却事由,但是关于其阻却违法的根据在日本刑法学界存在不同的见解,这归根到底是一个如何理解“法”的根本性问题。从刑法教义学的视点出发,首先有必要剖析正当防卫的构造,这涉及到如何理解不正的侵害、防卫意思、不得已的行为、退避义务、防卫限度等一系列问题。从结果无价值论的立场出发,应该肯定对物防卫、否定防卫意思、例外地肯定退避义务。此外,如何解释正当防卫以适应陪审员审判制度是今后日本刑法学界长期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正当防卫;不正的侵害;防卫意思;不得已的行为;退避义务;自招侵害。
日本正当防卫制度若干问题分析
正当防卫是指在没有充足的时间请求国家机关救助的场合下,国家承认私人通过行使武力以保护权利的一种紧急行为。在权利的私力救济原则上被禁止的法治国家中,可以说正当防卫是例外的存在。
在怎样的范围内承认正当防卫当然是实定法的解释问题,但是,也可以说这一问题与法律制度的社会、政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①。也就是说,正当防卫被认为是作为国家垄断(Gewaltmonopol)行使武力的例外,因此,出现怎样的状况才能认可通过正当防卫的武力行使这一问题,与对于国家和个人之关系的应有状态的理解是紧密相连的。例如,这种观点对于是否肯定针对国家或社会法益之侵害的正当防卫这一问题的确具有重要的影响。在什么程度上可以确实期待国家机关的权利保护这一事实认识,也与正当防卫的成立范围联系在一起。而且,应当将什么范围内的对抗行为作为正当防卫而正当化这一问题,是如何调整侵害人与被侵害人这一私人之间的对立关系的问题,同时也是在多大程度上重视“法对不法的优越性”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可以在怎样的限度内要求退避或回避不正当行为这一基本价值观也是很重要的。此外,这也对私人持有枪支是否被合法化产生一定的影响。这样,正当防卫论就不限于实定法的解释,而是一个与文化和社会的基本理念均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我认为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比较法研究的主题。在本文中,我想就日本的正当防卫论进行介绍,重点放在其具有特色的方面。
首先,我想说明一下日本刑法正当防卫规定的概要。日本刑法第36条第1项规定:“对于急迫的不正侵害,为了防卫自己或者他人的权利而实施不得已的行为,不受处罚。”该条第2项规定:“对于超过防卫程度的行为,根据情状,可以减轻或免除其刑。”关于正当防卫的法律效果,在法条表述上虽然仅仅规定了“不受处罚”,但对于正当防卫是违法阻却事由这一点,在学说上基本没有异议。而且,关于“权利”这一文字表述,其权利性也没有必要是明确的利益,只要是为了保护值得保护的利益而实施的防卫行为,就可以被解释为符合正当防卫。此外,为了“他人的利益”的正当防卫是被承认的,因此,如果将国家和社会解释为包含于“他人”之中,那么,肯定为了国家或公共利益的正当防卫,至少在语义上是可能的。
但是,在判例上(最高裁判所昭和24年8月18日刑集第3卷第9号第1465页),一般而言,虽然也将可能成立针对国家、公共的法益的正当防卫作为前提,但是,既然防卫公共性利益是公共机关的任务,那么,判例指出:“应该把这种正当防卫理解为,只有在无法期待有效的国家机关活动这种极其急迫的场合下才能例外地允许。”从而在结论上否定了正当防卫的成立。实际上,至少在平常时期,应该认为没有承认为了国家利益的正当防卫的余地。在学说上,有学者也有力地主张这种观点,即除了可以同时想象个人的利益侵害的状况以外,应当全面否定为了公共利益的正当防卫。以下,我想依次对“不正的侵害”、“为了防卫的行为”、“不得已的行为”这几个要件的解释进行研究。
一不正的侵害。
因为“不正的侵害”意味着违法的利益侵害,因此,是否“不正”,就要在犯罪论中根据违法性概念来进行判断。例如,关于是否能够对无过失行为进行正当防卫,就要以“即使是无过失的法益侵害行为,是否也可以评价为违法行为”这一过失犯的基本理解为根据②。此外,从严格区分违法性与责任的立场出发,无责任能力人的行为也可以被评价为“不正的侵害”,因此通过正当防卫进行对抗是可能的。在学说上,受到德国通说的影响,有学者也主张以下见解:正当防卫权受到所谓社会伦理的限制,因此限制对无责任能力者的正当防卫③。但是,从被害人的法益保护这一观点出发,我认为缺乏限制正当防卫的必然性。
在学说上,受到活跃讨论的问题是围绕“对物防卫”的问题,即在宠物狗等人的所有物对第三人实施危害的场合,是否也可以被评为“不正的侵害”,从而可以通过正当防卫进行对抗。关于宠物狗的危害,在能够肯定饲养人存在故意或过失的场合,宠物狗的危害就可以评价为背后的饲养人的“不正的侵害”之延长,因此,被侵害人明显可以通过正当防卫进行对抗。成为问题的是在饲养人的过失都不能被肯定的场合。一直以来,这个问题都被理解为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之对立的反映。也就是说,结果无价值论认为动物和自然现象也可以违法地侵害法益,因此肯定对物防卫;但是,从行为无价值论出发,只有人的行为才能成为法评价的对象,因此,宠物狗的举动不能被评价为“不正的侵害”,对抗行为只能在紧急避险的限度内被正当化。但是,最近,学者们更多是在与正当防卫固有的基本原理的关系上讨论这个问题的。例如,从重视作为正当防卫基本原理的法确证之利益这一立场出发,因为欠缺确证对于动物的法秩序之必要性,因此正当防卫的成立就被否定了④。与此相对,从这一立场出发———将正当防卫理解为由于受到没有正当理由的侵害而为了保护被侵害人法益的手段,那么,无论危险源是人也好,是动物也罢,既然没有正当的理由让被侵害人去面对法益侵害的危险这一点是不变的,那么就应该承认正当防卫的成立可能性。因此,在结论上,对物防卫肯定说也应基本上得到支持。我认为,只允许因无法回避人的侵害而实施的防卫行为,而否定对于动物侵害的正当防卫以及仅仅能够在紧急避险的限度内进行对抗的结论是有失均衡的。
1.一个行为要被评价为“为了防卫”的行为,首先,防卫行为在客观上必须指向侵害者,更严密地说,是必须指向构成“不正侵害”的要素。因此,例如,当X使用第三人Y的球棒对A实施侵害行为之时,A为了排除侵害而损坏Y的球棒的行为可以被评价为“为了防卫”的行为。与此相对,对于X的侵害,A使用第三人的B的木刀实施防卫行为,结果将B的木刀损坏。在这种场合中,损坏B的木刀这一行为,因为并不是对于“不正侵害”的法益侵害,因此不成立正当防卫,仅仅在紧急避险的限度内被正当化。
最近的学说上集中关注的问题是,虽然指向侵害者实施防卫行为,但结果却侵害了侵害者以外的第三人法益之场合的处理⑤。例如,A面临着X的不正当侵害,向X扔石头,但该石头却砸到毫无关系的第三人B。在这个事例中,因为B并没有实施“不正的侵害”,所以对于B的法益侵害并不为正当防卫所涵盖。在学说上,因为A和B的利益对立可以说是“正”对“正”的关系,因此根据紧急避险阻却违法性的见解被有力地支持着。但是,为了肯定紧急避险的成立,必须存在为了避免危险而没有其他方法这一关系(补充性)。但是在本案中,(至少从事后看来)缺乏A为了避免危险而将石头砸向B的必然性,既然如此,我认为难以肯定补充性。当然,在扔石头的过程中,石头会砸向谁并不确定,因此,在这个阶段中,也许可以认为“不存在扔石头以外的其他有效防卫方法”,进而肯定补充性。但是,刑法的违法评价并不只是以行为样态为基准,也必须包含结果发生这一事后的状态,因此,我认为仅以行为当时的情状就轻易肯定补充性是不妥当的。最近,在下级法院判例中(大阪高等法院平成14年9月4日,《判例时报》1114号第293页),关于大致上同样的问题,在否定成立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基础上,法院判决指出:“作为所谓的假想防卫的一种,例外地可以追究过失责任,但不能肯定故意责任。”我认为这种观点在结论上是妥当的⑥。关于是否存在过失,虽然有必要研究各个具体的事例,但因为是在紧急状况下的行为,因此过失大多被否定。
2.“为了防卫”的行为,作为主观性要件防卫意思是否必要,在学说上从来都存在激烈的对立。具体而言,有争议的是,以下两种情形是否成立正当防卫:(1)没有认识到侵害者的不正侵害,单纯地以犯罪的意图实施行为的场合(偶然防卫);(2)以受到不正的侵害为借口,并非基于防卫的目的,而是基于利用此机会积极地加害对方的目的实施对抗行为(借口防卫)的场合[1]。
学说的对立基本上是以结果无价值论与行为无价值论的对立为根据的。从结果无价值论出发,有学者根据侵害者实施了不正当的侵害这一客观性事实,作出了应该优先保护被侵害者的判断,进而倾向于主张防卫意思不要说;与此相对,从行为无价值论出发,有学者认为,关于是否可以阻却违法性的判断,也有必要考虑行为人的主观层面,因此主张防卫意思必要说。此外,在必要说的内部,存在围绕防卫意思的内容的讨论,对此,以下两种见解是对立的:
一种见解认为,作为防卫意思的内容,防卫的目的或动机是必要的;另一种见解认为,只要认识到正当防卫的状况就足够了。但是,即使是前一种见解,也认为在紧急状况中要求防卫行为人以纯粹的防卫目的实施对抗是不现实的,即使没有明确的动机或目的,但只有存在“对应侵害的意思”⑦、“意识到了侵害并想逃避这种单纯的心理状态”⑧就足够了。根据这种见解,在面临侵害时,激昂亢奋地实施了对抗行为,即使存在对侵害者的攻击意图,也不能就此否定防卫意思。但是对于借口防卫这样的事例,不能肯定其防卫意思,因此排除正当防卫的成立。在判例中,自大审院判例(大审院判例昭和11年13月7日刑集第15卷第1561页)以来就一贯地维持防卫意思必要说,即使是出于激昂亢奋,也不能仅仅因此而丧失防卫意思(最高裁判所昭和46年11月16日,刑集第25卷第8号第996页)。此外,即使防卫的意思和攻击的意思并存,也不能排除正当防卫成立的可能性。但是,最高法院判例指出,“借防卫之名而对侵害者积极地实施攻击之行为”纯粹是基于攻击意思的行为,欠缺防卫意思,因此不成立正当防卫(最高法院昭和50年11月28日,刑集第29卷第10号第983页)。这种判例的立场虽然有所缓和,但仍然要求意思的要素,可以将其评价为接近于上述学说的立场。
关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无论具有怎样的目的,对于客观上具有法益保护效果的行为都应该肯定其违法性阻却,因此,我支持防卫意思不要说。因此,可以说在当前的讨论状况中,围绕防卫意思的问题已经相对地失去了重要性。首先,以偶然防卫为例,从防卫意识不要说的立场出发,一般认为,虽然没有着手实施不正的侵害,但存在侵害正当的法益主体的可能性,因此肯定成立未遂犯的可能性。此外,从防卫意思必要说出发,因为至少结果无价值是被否定的,所以在理论上否定既遂犯的成立,应该仅限于成立未遂犯。因此,这两种学说的对立就相对化了。
此外,以借口防卫为例,既然承认人的防卫本能,那么,在面临对生命、身体的重大侵害的场合,完全没有自我防卫的目的,而只是纯粹从其他动机出发实施对抗行为之类的情形,在现实中是无法想象的。
实际上,借口防卫之类的事例成问题的是,对于危险性比较低的侵害,意图实施危险性非常高的防卫行为的情形。这本来在客观上就没有充足正当防卫的要件,因此只存在能够成立防卫过当的可能性。在这个意义上,防卫意思必要说在现实中并不关乎正当防卫的成立与否,而只是具有对于有意图的过当行为的一定类型,否定其因过当防卫而减免刑罚的意义。再者,从防卫意思不要说的立场出发,关于过当防卫,因为在刑罚减免的判断中责任减少受到重视,因此一般会考虑对抗行为时的主观层面。因此,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说见解的对立失去了实际的意义[2]。
此外,根据一部分学说,关于打架斗殴和自招侵害的事例,有种观点认为,行为人是基于犯罪的意图实施对抗行为,因此主张否定防卫的意思⑧。但是,即使是在打架斗殴和自招侵害的过程中,行为人也当然认识到不正的侵害,并且为了避免这种不正侵害而实施对抗行为,因此,即使从防卫意思必要说的立场出发,也难以否定防卫意思。我认为,这样的见解最终可归结为是以“当存在犯罪意思时就否定防卫意思”这一理解为前提。既然问题说到底就是在自招侵害等状况下是否承认正当防卫,那么,从一开始就将自招侵害的状况下实施对抗行为的意思视为“犯罪的意思”,从而否定防卫意思,就只不过是单纯的结论先行而已。如后所述,关于这样的事例,判例也采用了不依据防卫意思的问题解决的方式。
1.即使是针对不正当侵害的防卫行为,也仅限于“不得已的行为”的场合,才能成立正当防卫。关于这个要件的意义,判例(最高裁判所昭和44年12月4日,刑集第23卷第12号第1573页)指出:“针对急迫、不正侵害的反击行为,作为防卫自己或他人之权利的手段,应该是必要的最小限度,也就是说,这意味着反击行为作为针对侵害的防卫手段应该具有相当性。”此外,在日本的正当防卫规定中,无论不正的侵害是多么危险的行为,都必须根据具体的状况,对于是否存在相当性进行个别的判断。日本并没有设置像《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0条第3款那样,对于某些重大的暴力犯罪承认无限防卫权的规定⑨。1930年(昭和5年)制定的《盗犯等防止法》规定了正当防卫的特别规则:“当想要防止盗犯或取回盗品时(第1条第1项第1号);当想要防止携带凶器,或者偷越、损坏门户墙壁,或者打开门锁侵入他人的住居或者有人看守的宅邸、建筑物或船舶的侵入者之时(同第2号);为了抵制无故侵入他人住居或者有人看守的宅邸、建筑物或船舶的侵入者,或者经要求退出这些场所的人之时(同第3号)。当出现以上情况时,为了排除正在进行的针对自己或他人的生命、身体、或者贞操的危险,杀伤犯罪行为人就相当于刑法第36条第1项规定的防卫行为。因此,如果满足该项规定的要件,那么可以认为肯定了无限制正当防卫的成立。但是,通说和判例(最决平成6年6月30日,刑集第48卷第4号第21页)认为,即使是该项规定的正当防卫,仅满足形式规定上的要件是不够的,虽然可以比刑法规定的正当防卫更为缓和,但是防卫手段的相当性还是必要的。
2.在防卫行为的相当性判断中,这种见解是很有力的,即重视侵害行为与防卫行为的行为样态的危险性之间的比较衡量。根据这一见解,如果使用危险性高的防卫手段,即使是在没有发生重大法益侵害的场合也否定相当性;反之,如果使用危险性低的防卫手段,即使发生死亡结果或重大结果,也应承认其相当性。这样的理解被称为”武器对等原则“,一般认为,审判实务也基本上遵循这一原则。例如,在电车站台上被喝醉酒的男性纠缠的女性,为了躲避而撞了男性的身体,该男性摇摇晃晃地后退并从站台摔落到电车线路上,被开过来的电车车身轧死。
对于这一事例,判例(千叶地方裁判所昭和62年9月17日,《判例时报》1256号第3页)肯定了防卫行为的相当性。
这种通说性见解认为,即使发生了不均衡的结果,也不应该就此否定相当性,在这一点上是正当的。在正当防卫的状况中,原则上,被侵害者的利益应该比侵害者的利益得到更为优先的保护,因此,即使给侵害者造成了重大结果,也不应该就此否定违法性阻却。在法条的表述上,正当防卫的规定与紧急避险(第37条第1项)的规定不同,并不具有要求法益均衡的根据。但是,像通说的见解那样,仅仅比较衡量行为样态的危险性,即使防卫行为人不存在具有其他有效选择的状况,如果其所利用的手段具有高度危险性,就仅以此为由否定相当性,我认为是不妥当的。上述最高法院昭和44年的判决认为,作为防卫手段的相当性内容,要求”作为防卫手段必须是最小限度“,因此,即使是具有高度危险性的防卫手段,对于防卫行为人而言,如果不存在除此以外的其他具有防卫效果的防卫手段的话,那么就应该肯定防卫行为的相当性。此外,当防卫行为人存在多种有效的防卫手段时,那么必须选择对于对方的侵害性最轻微的防卫手段,只有这样才能认为具有相当性。在这个意义上,应该认为只有符合必要的最小限度的防卫行为才能充足相当性要件⑩。
3.在最近的学说中,防卫行为人是否存在退避义务被作为重要的议题而受到讨论。一直以来,通说认为,”正没有必要对不正让步“,因此,即使是在确实能够安全地退避的场合中,防卫行为人没有退避不正的侵害而实施了对抗行为,也应该被正当化。
与此相对,一部分学说表明了这样的问题意思:侵害者法益之需要保护性也不应该被全面地否定,因此,在一定的状况下,应该对防卫行为人课以退避义务,从而保护侵害者与被侵害者双方的利益瑏瑡?。
在确实可能安全退避的场合,即使对防卫行为人课以退避义务,生命、身体等法益也是明显受到保护的。因此,是否应该对防卫行为人课以退避义务这一问题,可以这样理解:正当的防卫行为人”没有退避不正的侵害,而积极地实施对抗行为“,从其本身还能看出怎样的积极价值(除了生命、身体等利益的价值之外)呢?如果正当防卫是重视以”正对不正“这一利益对立为前提的话,那么防卫行为人就没有必要退避这一理解具有充分的合理性。但是,考虑到自救行为原则上被禁止,认为只要是正当的利益,无论伴随怎样的牺牲也应该被贯彻到底的见解就是没有理由的。特别是防卫行为,如果考虑到在某些场合甚至有侵害侵害者生命的可能性,那么,一般性地承认只要滞留在现场就能实施对抗行为的绝对价值,我认为在结论上是不妥当的。毋宁说,虽然原则上防卫行为人不负有退避义务,但在例外的状况下,”在现场实施对抗行为“的价值,并没有超过侵害者的生命、身体等利益。因此,我认为,对防卫行为人课以退避义务也是可能的。我认为在以下这种场合下,具有例外地对被侵害者课以退避义务的余地,即虽然被侵害人并未面临急迫的重大危险,且具有容易退避的可能性,但如果停留在现场实施对抗行为,那么除了致命的防卫手段以外就没有其他有效的手段了。但是,关于具体的基准等问题,还有必要进一步积累讨论意见[3]。
在正当防卫的解释中重要的问题之一是,在打架斗殴的状况中是否成立正当防卫。例如,尽管充分预测到了对方的攻击,仍准备凶器赶赴现场,通过暴行、侮辱等行为招致对方的攻击,关于这样的情形是否成立正当防卫,成为审判实务重点关注的问题。
在学说上,问题的切入点稍有不同,然而,关于在自己招来不正侵害的场合正当防卫是否成立的问题,受到学界激烈的讨论,学者们有各种各样的见解:否定防卫意思的见解、限制防卫行为的相当性见解、将招致侵害的行为本身作为实行行为来处罚的见解(原因上的违法行为行为理论)等[3]213。
关于这个问题,判例(最决昭和52年7月21号,刑集第31卷第4号第747页)对于以下事件———准备召开政治集会的被告人等,预测到了反对派的袭击,且准备了凶器,从而应对反对派的袭击———指出:”即使侵害被准确预见,也不能由此而直接否定侵害的急迫性,单纯地不避开被预期的危险还不充分,只有当面临利用此机会、在积极地实施加害行为加害对方的意思支配下的侵害之时,才不能满足急迫性的要件。“从而表明了通过否定侵害的急迫性从而否定正当防卫的成立这一主旨。本决定是以以下构想为前提的,即面临已经预见的有积极加害意思之侵害的行为人,自己接受了打架斗殴的可能性,就已经不值得受到法的保护了。关于打架斗殴的问题,本判例关注防卫行为人的主观面,明确了否定侵害的急迫性这一结论。作为正当防卫的主观要件,虽然与防卫意思之间的关系可能成为问题,但是,防卫行为是在现实地实施对抗行为之时对于主观层面的判断;与此相对,这里所说的积极的加害意思是从预测侵害到实际侵害这一事前的主观层面的判断。因此,通过判断时点对这两者进行区别是可能的。
对于这种判例的立场,多数学说是持批判态度的。其批判的核心在于,判例强调积极的加害意思这一行为人的主观层面,进而全面地否定对防卫行为人的保护。防卫行为人的需要保护性,本来是应该从客观的利益状况进行判断的,虽然在同样的状况下面临不正的侵害,但却根据防卫行为人在此之际是否具有积极的加害意思而给予厚此薄彼的法律保护,我认为这种理解是没有充分根据的。此外,在预测到侵害的场合,防卫行为人当然存在对于对方的加害意思,因此,我认为判例理论是以严格区别”积极的加害意思“和”加害意思“为前提的。但是这种区别是极其不明确的。从这样的问题意思出发,在最近的学说中,也有学者(侵害回避义务论)认为积极的加害意思只不过是在本应避免预期的侵害却不回避的场合下事实上能够产生的意思,毋宁说,应当通过客观地明确事前应该避免的侵害的状况,来决定正当防卫的成立与否[3]305。根据这一见解,例如,事先被打架对手叫出,如果奔赴现场的话就确实会陷入打架斗殴的状态,除非有正当理由去现场,否则,本应该通过不去现场而避免侵害,却胆敢赶赴现场从而使侵害现实化,这种情形就成立正当防卫。
关于日本的”打架斗殴与正当防卫“的讨论,与德国围绕自招侵害的讨论相比较,可以发现以下的特征:在德国的讨论中,在明确招致侵害的先行行为的内容和性质的基础上,要求先行行为本身是违法行为,这是通说的见解。在以前的判例中,对于返回已有打架对手严阵以待的自己的家中,从而导致不正侵害的事例,认为被告人在打架对手退去之前不应该回家,从而否定正当防卫的成立(BGH NJW)。
但是,学说对此判例展开了激烈的批判,认为”回到自己家中是正当的行为,不能成为限制正当防卫的根据。“此后,判例也要求先行行为必须是违法行为,或者是与此相匹敌的社会伦理违反行为瑏瑢?。与此相对,在日本的讨论中,以打架的意思赶赴现场,或者严阵以待的行为,其本身并不能说是违法行为,以此为根据来限制正当防卫的观点是有力的。关于这样的结论,批判性见解当然是存在的,但没有像德国学说的批判那样激烈。如果用单纯的图式来表达的话,在日本的讨论中,”君子不涉险地“这一想法,至少在一定的范围内,可以为正当防卫的解释所采用。但是,在比较法上应当如何定位这样的想法,是一个意味深长的问题。
此外,关于自招侵害,最近最高法院表明了值得关注的判断(最决平成20年5月20日,刑集第62卷第6号第1786页)。最高法院对于以下这一事件———被告人朝与之发生口角的对方A的脸部打了一拳之后逃走,之后被A追赶并被A打中背部,于是被告人用携带的特殊警棍殴打A,致其负伤———认为”可以说被告人是通过不正当的行为而自己引来侵害,因此,在A的攻击并没有在很大程度上超过被告人的先行暴行这一本案的事实关系下,被告人在本案的伤害行为,不能说是正当的反击行为。“因此否定正当防卫的成立。本决定终究是仅限于本案的具体事实关系的事例所作的判决,但对于在一定的状况中,以自己招来侵害为理由,从而排除正当防卫的成立,在实务上具有重要意义。本决定与上述昭和52年的判例具有以下两点明显的不同:第一,不考虑被告人的主观层面,而是从自己招来侵害这一客观的事实关系出发否定正当防卫;第二,不采用否定侵害的急迫性这一构成,而是否定”实施反击行为被认为是正当的状况“。但是,例如,在虽有积极的加害意思却自己招来侵害的场合,我认为两个判例的基准都具有适用可能性。因此,关于这两个判例处于怎样的关系或者应作如何的区分,今后,还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讨论瑏瑣?。
五、今后的课题———陪审员审判与正当防卫
解释从2009年(平成21年)5月开始施行《关于陪审员参加刑事裁判的法律》。对于杀人、强盗致死伤、伤害致死等重大犯罪(参照陪审员法第2条第1项),通过由一般市民组成的合议体进行刑事审判。
即使在陪审员审判中,法令的解释也是由职业法官来进行的(第6条第1项),因此,虽然没有必要直接修改一直以来对法律概念的解释,但因法令的运用是由法官与陪审员的合议进行的(第6条第2项),因此,为了使陪审员审判有所成效,为了使没有法律学专业知识的陪审员也能理解,对法律概念作通俗易懂的解释成为不可或缺的前提。基于这种状况,在现在的刑事审判中,既不在很大程度上脱离一直以来通过判例产生的法令解释,又能通俗易懂地向陪审员说明这种解释的本质,使平易的法令适用成为可能,已经成为重要的课题。此外,对于刑法理论而言,作为对陪审员说明的应然状态,怎样的方法是合理的,可以说有必要进行建设性的批判和建议瑏?瑤。此外,关于正当防卫的成立与否成为问题的许多事件,今后都要通过陪审员审判进行审理。因此,可以说正当防卫的解释论也直接面对这一问题。
正当防卫的解释论,通过侵害的急迫性、防卫意思、防卫行为的相当性等要件,形成了复杂而精致的判例理论,即使将此内容原封不动地向陪审员说明,也难以得到正确的理解。因此,在今后的审判实务中,抽出判例理论的核心部分对裁判员进行解释的工作成为不可或缺的前提。关于这一点,在2007年(平成19年)公开发表的《司法研究报告书》中进行了这样的说明:对于陪审员,并不是向其说明正当防卫要件的各个具体内容,而是根据具体的案例,说明”是否处于能够肯定正当防卫的状况中“、”对于对方的攻击是否允许防御“等大的判断范围[4]。作为说明正当防卫解释的概要,应当肯定这种提案的妥当性,但是,对于是否成立正当防卫存在微妙界限的事例,为了使明确的判断成为可能,仅以这种粗陋的基准显然是不充分的。例如,对于肯定侵害的预期和自招性的事例,在判断”是否处于能够肯定正当防卫的状况中“这一点上,我认为进一步说明一定的下位基准是有必要的。但是,关于怎样的基准才能称得上适当的基准,还有必要关注今后的实务动向,以便进行更深入的讨论瑏?瑥。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内部选拔在大规模企业比较常见,这种方式的特点是费用极少,能极大提高员工士气,申请者对公司相当了解,适应公司的文化和管理,能较快进入工作状态;而且可以在内部培养出一人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工人内部提拔技术干部的实践与问题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大跃进时期(1958 - 1961),全国各地的国营工厂,呈现出一派“工人技术干部大跃进”( 或称“技术干部无产阶级化”) 的景象。这一时期,从工人群体中提拔技术干部,成为国营企业技术人员的主要人才选拔模式;“工人工程师”这个头衔,更是成为工人阶层向干部阶层社会流动的典型标签。例如1960 年上半年,上海提拔的2254名工程师中,由工人干部或直接从工人中提拔的占70% ①;云南省在建国的前十年中,总共只有30 名从工人队伍中逐级晋升的工程师,但在1960年新增加的工人工程师就达到121 名,是之前的四倍②。但是,纵观“”前的十余年间,这种技术干部无产阶级化的现象,似乎只是集中发生在大跃进时期。无论是在大跃进之前的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49 - 1957),还是在大跃进之后的经济调整时期(1962 - 1965),都没有出现工人技术干部集中提拔的状况。
本文提到的“技术干部”,指的是国营工厂内的总工程师、工程师、技师、技术员等专职技术人员③。关于工人与技术干部之间的阶层差异,社会学家的观点是,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和科层组织的发展,工人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的社会经济差异会日渐扩大,表现出鲜明的阶层分化倾向。如陆学艺关于当代中国社会阶层机构基本形态的论述中,将专业技术人员视为现代工业社会中等阶层的主干群体,认为他们大多经过中高等专业知识及专门职业技术训练,具有适应现代化社会大生产的专业分工要求的专业知识及专门技术,拥有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产业工人则位于社会中下层甚至底层,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技术人员和工人之间森严的壁垒隔阂,并非短时间可以轻易跨越④。如果以这种阶层分析框架套用到对“工人技术干部大跃进”现象的解释之中,则会体现出诸多不相适应之处。例如,中国共产党从执政初期开始,就已经提出了工业化的发展目标。可以说,工业化的远景目标和近期实践,是贯穿着整个毛泽东时期的主旋律。按照这个状况而言,工人与技术人员之间的阶层差异应当日益明显,不应出现大跃进时期工人工程师泛滥的局面。
如何对这一现象进行解释? 首先我们排除一种可能,即大跃进时期工人的技术能力和文化水平迅速提高,已经全面达到技术干部的标准。从当时的档案资料来看,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双方的技术和文化“鸿沟”十分明显。所以,这些工人能够获得擢升的机会,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技术能力和文化水平提升到了技术干部的层次,而应当是受到了某种力量的庇护,从而实现了不符合其自身能力和阶层定位的快速向上流动。
研究中国及其他社会主义社会的学者业已指出,由于在社会主义体制中,国家成为资源再分配的主体,因此个人的生活机遇往往明显地“受到国家再分配体制特定结构条件的影响,而且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政治动态过程和与此相应的国家政策转向的影响,这些政策变化直接而迅速地改变社会结构,并重新评价个人生活机遇中各类社会资源的重要性”,个人生活机遇的机会结构和各种社会资源的价值由此发生直接而明显的改变⑤。如周雪光及其合作者通过模型的建立,推演了政治变迁过程对组织内部升迁的影响,尤其分析强调了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策和选拔标准的变化对官员录用和晋升的影响,以及由此造成的不同升迁机遇⑥。从这个角度而言,工人能够在国家社会主义时期拥有高于其经济资源贡献的分配量,国家的制度设计与推动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扮演了比其他国家在相同历史过程中更突出和关键的角色……这一阶级的社会和经济特征很大程度上是国家的体制安排和政策铸造的”⑦。然而,通过对建国初期经验资料进行解读,可以看到国家在实施技术干部无产阶级化的政策设计上具有前后一致性,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差异与变化。如果个人生活机遇是国家政策直接映射的结果,那么不应该产生阶段性的起伏现象。笔者以为,出现工人技术干部的提拔程度摇摆不定的状况,主要是由工业单位内部党政领导的权力关系变化所造成的。
有学者认为,在高度集权化的计划经济中,虽然生产资料名义上归全民或集体所有,但作为一个庞大的资产所有权拥有者,国家必须以某种形式将这些资产委托他人来管理。因此,国家和单位之间,构成了委托人—代理人的关系⑧。体现出来的状况是:国家通过“单位”将城市居民管理起来,物资供应通过“单位”进行再分配。单位组织不仅是国家的行政机构,“同时也是社会资源或财产的占有者。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不再是人们组织起来运用资源实现利益的一种形式,而是转化为国家实现统治的一种组织化手段”⑨。可见,“单位”如同处在政治统治链条关键位置的“微型国家”,成为国家对社会进行行政管理的组织手段,也是社会成员参与政治过程的主要场所,“国家借助单位将整个社会压缩、改装之后与国家同构在一起,单位就是国家与社会一体化的具体场域”⑩。国家—单位组织—单位成员之间所形成的强制性的上下依附结构,使得单位成员的生存和发展完全依附于单位,单位也对国家无限依赖,导致个人的生活机遇与国家利益的诉求发生关联。
但是,单位组织在上下互动的过程所起到的中介作用,并不是简单的上传下达。事实上,由于国家利益的双重性、单位管理结构的二元化和单位领导个人动机的多元性,使得国家权力在对个人生活机遇产生影响的过程中,出现了机制和效果的复杂化。简单地说,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利益取向可分为对政治合法性的索取和对经济剩余的索取,这两种利益取向的中国式话语是“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或者套用建国初期的话语,可以总结为“抓革命”和“促生产”。为了能够同时实现这两个目标,国营企业的管理层被分割成为党委与行政部门的二元模式,形成了“政党体系和科层体系相叠合的单位内部领导结构”。
值得注意的是,企业内部党政部门之间的分界线,无论是在最初的政策设计,还是到具体的实践,都没有加以明确界定。而且,由于“共产党认为自己应该对所有的事情负责,它不允许政府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享有任何自主权……政治与行政职能混合在一起,这正是社会主义体制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在经济体制转型之前,国家大部分的资源和职业机会掌握在政党手中。出于意识形态等因素的考虑,政党主导的干部选拔工作,往往会由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再分配者向工农家庭及其后代在就业、职位晋升等方面提供照顾,表现为一种权力的授予关系。在“党政不分”的态势下,由党委领导通过对工人阶级成员提供庇护的行为原则,将一部分工人积极分子提拔为管理或技术干部,成为一种必然发生的状况。
问题在于,党委的工作任务是提拔阶级出身良好、政治背景清白的人员到管理、生产的核心岗位,通过干部队伍的“无产阶级化”提升组织忠诚度,这种做法被视为对政党掌握和巩固政权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一旦采取政治忠诚的选拔标准对干部候选人进行考核,就会出现只有“出身红”而不具有专业能力的人获得提拔的可能,这些人对于行政部门领导完成工作任务并无太大的作用。可以说,企业党政领导在工作上的主要矛盾,就在于提拔干部的过程中,无论采取“政治忠诚”或“生产绩效”之间的任何一种标准,都有可能对其中一方完成工作任务造成影响。而且,正如科尔奈所观察到的,企业领导具有多元化的工作动机,包括政治和道德因素、工作认同感、权力、威望、物质福利、对惩罚的恐惧等,他们本身就拥有完成工作任务以提升个人地位、获得职业回报的强力激励。一旦党委的提拔工作影响到了行政与生产工作的有序进行,很有可能因利益上的冲突而产生矛盾与对立。因此,“‘关系’从来就不是空洞的概念,是利益规定了其基本的结合方式”,企业内部党政领导之间因制度变迁和利益纠葛而导致的权力关系变化,与技术干部提拔标准的转变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因果关系。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对建国初期工人技术干部的选拔情况进行解释:
过渡时期,由于苏联工业模式的影响,以及出于恢复生产、稳定政局的目的,党在工业领域的控制力度始终有限,并没有借助基层党组织对企业的生产工作与干部选拔进行实质性的干预,呈现出“党政分离”的态势,旧时代留下来的阶级出身不佳、政治表现一般的技术专家在这一时期占据着技术工作的权威地位。能够成为技术干部的标准主要是候选人的技术能力和文化水平,体现出“绩效主义”的提拔原则。
大跃进时期,由于执政党在思想、社会、经济和政治生活各个方面的控制力明显增强,“党政合一”理念的确立与实施,形成了一元化的党委集权态势,造成了工业领域党委领导下厂长负责制的建立,党委书记成为工厂实际上的“一把手”;“又红又专”干部评价标准的建立,使得资源如何进行再分配的原则,呈现出高度政治化的特点,阶级出身、政治表现等政治指标成为主要的评判标准。
经济调整时期,由于之前大跃进运动所推行的将意识形态的政治、精神动员部分取代管理和技术运作机制的做法,导致了经济生产方面的负面效果。因此在经济调整时期,党在工业领导的控制与干预出现了收缩局面。由于生产和技术工作的全面“放权”,绩效主义重新成为技术干部选拔过程中的主要标准。但是,党委领导对工厂事务的决定地位并未改变,党政部门之间在各自权限的边界展开博弈,使得技术干部的提拔工作连带受到了影响。
本文通过上海档案馆馆藏的工业系统档案材料,以建国初期(1949 - 1965) 工人技术干部的提拔为讨论主题,对企业内部党政关系的变化过程,以及由此造成的个人生活机遇的变迁之间的关联进行呈现,所要探讨的议题包括:选拔工人技术干部的理念是如何形成的? 为何在过渡时期和大跃进时期实施同样的政策,最后却造成了不同的效果? 大跃进时期“技术干部无产阶级化”的状况为何稍纵即逝? 我们应当如何对此进行评价?
从工人中提拔技术干部,虽然是在大跃进时期才进入高潮的,但无论在法理上还是在实践上,自共产党获得执政权力之时,工人技术干部的大规模出现,便已成为一种必然产生的事物。建国之前作为共产党行动方针的“七大党章”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它的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毛泽东认为:“人民民主专政需要工人阶级的领导。因为只有工人阶级最有远见,大公无私,最富于革命的彻底性。整个革命历史证明,没有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要失败,有了工人阶级的领导,革命就胜利了”,这些条文和言论从法理上奠定了工人阶级在共产党政权中的核心地位。
建国之后,为了能够实现作为工人阶级政党的价值性诉求,兑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承诺,同时提高党组织在工人群体中的话语权,达到巩固新政权的目的,共产党在对工人阶级进行了改造的同时,赋予工人控制和管理工厂的权力。与此同时,从工人队伍中选拔技术干部,也在这一时期提上了议事日程。1953 年11 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统一调配干部,改造原有技术人员及大量培养训练干部的决定》,指出:“大量培养、训练干部,以解决工业建设及其他方面迫切需要的干部问题,这是当前党的组织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并提出要求:“五年之内,除了现有的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外,在工业、运输、地质、建筑等方面,还需要增加大约三十万新的各级技术人员和一百一十万新的技术工人”。为了完成培养指标,各地工业局要求“就地取材”,将工厂变成“培养干部的学校” 对于成为工人技术干部的标准,工业管理部门也给出了具体的意见。1952 年,中共上海市委工业生产委员会组织部对所属各厂配备、调动、提拔干部等问题做出指示,要求从工人队伍中获得提拔的技术干部必须要满足历史清白;阶级立场稳、积极参加三反、立场坚定、工作负责、能联系团结群众;生产积极,能钻研技术等要求,其中对于技术能力的要求成为最后考虑的因素。1956年,上海市委工业工作部在文件中进一步要求,大胆、正确地从工人中细心地挑选思想进步、工作积极、忠实可靠、懂得技术并有一定办事才能的优秀分子到各种领导岗位上来,是党既定的政策,也是生产发展的要求。“只要领导上加强对工人技术干部的培养,他们就会变成较之知识分子出身的干部更为宝贵的骨干”。可见,大跃进时期大规模越级提拔工人技术干部,用忠诚原则对技术干部进行考核的做法,早在过渡时期就已实行。通过政治优先权力的确立,国家试图将权威主义管理思维向工厂渐进式地传播。
但是,过渡时期提拔工人技术干部的理念,在实施的过程中受到了国营企业中行政部门领导的强力阻拦。这一时期,受到苏联管理模式的影响,在东北、华北、华东等地的国营企业中,全面实施厂长在生产领域享有最大话语权的“一长制”,即“生产行政工作厂长负责制”。按照这种制度设计,“厂长受国家委派对企业的生产行政工作进行专责管理的制度。厂长对完成国家计划,对企业经营管理和生产技术、财务工作,均负全责” 党组织则被置于配角地位,其主要任务是“对政治思想领导负有完全的责任,对生产行政工作负有监督、保证的责任,对工会、青年团等群众组织则负有领导的责任”。在干部的级别上,厂长的级别通常要比党委书记高二、三级,甚至一些企业的党委书记是由厂长培养和提拔起来的。这些状况导致在过渡时期“工厂中的党委只不过是企业内部的另一种职能组织”,党委在企业中的存在感很低,有些企业甚至到1956 年前后才建立了党组织。
在这种“党政分离”的权力关系下,厂长一般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选拔对企业的生产活动有正面推动作用的技术干部,而不太看重他的家庭出身和政治表现情况,因为只有技术能力强的干部才能帮助厂长完成生产计划。相对来说,工人技术干部“文化水平低、管理水平低、组织能力低;技术理论差、全面性差; 提拔以后影响生产大”的“三低、二差、一大”的特点非常明显,即使接受了教育机构的短期培训,这种状况也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难以承担起技术指导和生产管理方面的工作
由此,行政部门领导往往更倾向于使用技术能力强的“旧”技术干部,正如一些厂长所宣称的:“过去认为工人干部比旧的干部起作用,实行‘一长制’后就觉得‘落后’的干部比工人干部派得上用场”。如上海国棉二厂细纱车间主任位置空缺,在两位候选人中,一位是工人出身,党员,初中文化程度,有组织能力、工作积极;另一个出身资产阶级,在国民党军队中担任过秘书,政治历史问题尚未搞清楚,平时几乎不下车间。最终受到提拔的是后者,原因是“他是技术员,技术好”,至于其出身问题,“反正是共产党领导的天下,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比较之下,工人“没有技术,要做正主任还不行”。为了满足“提拔工人技术干部”的上级要求,一些工厂领导提出了“搭配”方案,让“一个知识分子干部搭配一个工人干部,一个抓计划技术,一个抓政治思想”,一般以知识分子干部为正职,工人干部为副职;或者两个车间副主任中有一个是工人出身,另一个则只从知识分子中进行选拔
在过渡时期,虽然在中央的要求下,国营工厂开始在工人内部选拔技术干部,但在行政部门的强烈反对下,大部分工厂“基本上没有从工人中提拔过技术干部”。出现这种行政部门对党委指令的漠视与不服从,主要原因在于工厂管理层党政分离的局面,使得党中央所制定的规定与要求,在工厂层面缺少强有力的推动者,无法产生实质性的效果,最终造成很多企业把干部规划工作“仅仅作为人事组织部门的业务,党委会很少过问”的状况。
【工人内部提拔技术干部的实践与问题分析】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融资是指为支付超过现金的购货款而采取的货币交易手段,或为取得资产而集资所采取的货币手段。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分析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就业问题,正因为就业困难,所以很多大学生都选择了自主创业,同时大学生自主创业也带动了就业,形成了当今时代的一个洪潮,为我国的社会稳定以及经济发展赢得了双重效益。但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大学生们的创业,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融资难,这也是大多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的最主要原因。因此,我们要努力寻找对大学生创业有帮助的融资方式,为大学生创业制造更多的机会和可能,帮助大学生实现创业的梦想。
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融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不同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创业步伐,这些融资问题具体分析有以下四个方面。
1政府支持大学生创业力度不够
为了扶持大学生自主创业,我国各省市的政府部门、教育部门、高校等相关部门已经相继出台各种扶持政策,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咨询、实训、指导、税款、资金等方面的优惠和照顾,有的高校鼓励在校大学生创业,并为其打开留校绿灯,这些做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学生的创业激情,但是在实施细节上,仍然存在很多漏洞,甚至有人为的门槛,阻碍了大学生的自主创业行为。比如:税费减免的程序过多,让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望而却步;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不够,很多学生不明白创业的优惠政策,导致大学生创业出现种种困难。可以说政府在扶持大学生创业中的不力,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大学生们的创业激情,影响了大学生们创业前进的步伐。
2.银行贷款等融资手续比较烦琐
在融资途径中,银行贷款是一种常见的、热门的、受人关注的方式,但是对于大学生来说,银行贷款存在非常明显的弊端。比如:对学生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时,会出现一定困难,因为大学生对于贷款的偿还能力有限。虽然有的大学生在贷款时,会有其他人进行经济担保,但是银行放贷人员的还是非常高,提出的条件也愈加严苛。同时,大学生贷款的额度一般都不大,但是手续却相当烦琐,需要的时问也很长,这就说明大学生在自主创业过程中,融资途径相对单一,缺乏多面性和灵活性,给大学生创业带来了阻碍。
3.创业项目技术含量低无吸引力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风险投资公司相继出现,这就为企业融资解决了一定的资金问题。但是风险投资在大学生创业这一领域的发展相对缓慢,这是由于创业项目的技术含量较低,以及大学生创业能力有限而造成的,再加上地域的限制,使得很多小微企业难以获得风险投资公司的资金注入。经调查发现,大学生创业通过风险投资方式募集的资金比例仅仅占到总资金的5%,而国外很多国家的企业创业资金中有65%是依靠风险投资而获得的。由此可见,我国风险投资行业的发展尚不成熟,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微企业的融资发展。
针对当前大学生创业融资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本文结合相关分析和研究,提出了以下几点解决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的对策,仅供参考借鉴。
1政府要加大扶持力度,提供宽松融资环境
政府应在大学生自主创业方面发挥积极的扶持作用,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将难以实现,所以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到毕业生的实际需求,能够在融资问题上给予切实帮助。同时,要对现有政策进行深化和改进,采用鼓励政策,加大银行放贷力度,简化大学生创业的审批程序,切实解决大学生的创业融资问题。此外,工商和税务等部门应为大学生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加强政策支持,尽量减免税金,并提出具体的方案,出示实施细节,不断完善和革新贷款制度,最终达到实质性效果,让大学生能够真正筹集创业资金。只有这样才能从政府层面为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融资扫除障碍,让宽松的融资环境给大学生的自主创业注入新的活力。
2.完善创业融资体系,拓宽创业融资渠道
要解决当前大学生自主创业的融资问题,关键要完善创业融资体系,拓宽创业融资渠道。
第一,完善民间的小额担保贷款制度。民问小额贷款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微型企业和中低收入的民众,小额贷款的特点是担保抵押少,流动性强以及额度小,这恰恰可以符合大学生创业的特点,满足大学生创业的贷款起点,同时还能为创业的企业提供必要的偿还服务以及培训服务。另外,这些中小型的金融机构在提供企业创业服务的时候还具有明显的信息优势,特别是在现有银行格局当中更具有优势和动机来开展贷款创业的服务。同时,我们还要简化小额贷款的审批手续,从而提高融资效率。
第二,我们还要支持风险投资发展。欧美等发达国家实践证明,天使投资具有投资范围广、效率高、流程简单、规模小的特点,可以让创业企业得到早期的权益资本,解决企业初创时期融资难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推动了创业企业的发展,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实现创业的理想,我们可以引入这种新型的投资方式,解决创业融资难的问题,给大学生创业提供必要的帮助,创造更多的条件。
第三,我们要支持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鼓励大学生创办高科技企业,给予大学生指导帮助,通过股票上市和企业债券来扩大融资的规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创业,使初创企业得到更好的发展。第四,我们要努力发展担保机构,给学生创业提供一定的保障信用担保其实是一种资产和信誉相结合形成的金融中介的行为,信用担保可以解决大学生一开始因为创业信用不足而无法融资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加强法律法规制度建设,创建互通性社会个人的信用系统,同时也鼓励民问和各类组织创办担保的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扩大担保贷款规模,免除学生的后顾之忧。
3.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业能力
作为高校,应对大学生进行广泛的创业宣传和教育,激励大学生自主创业,以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机制的有效发展。首先,高校要增设和革新创业课程,对导师构成进行完善,努力培养专业的创业辅导老师,对大学生的创业项目进行适时跟踪,给予相应的服务和帮助,提高大学生创业项目的成活率,增强社会影响力,以吸引社会各界的多渠道资金支持。
其次,开发创业实践基地,从资源方面武装大学生,构建完善的高校创业教育机制,不但要采用开设相关课程、邀请专家讲座等形式,而且要创新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和创业项目评比等多样化活动,切实加强校企合作,邀请成功企业家到学校中给学生讲解自己的创业经历,还可以吸引创业投资,为大学生自主创业营造浓厚的氛围。
【浅析大学生创业融资问题分析及对策】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发酵工业是传统发酵技术和现代DNA重组、细胞融合等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技术,并通过现代化学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一种大工业体系。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发酵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国发酵工业是将传统的发酵工艺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产业,也是现代工业生物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产业。我国发酵工业目前已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工业体系。其中,一部分产品的发酵生产工艺及技术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且掌握了核心工艺技术拥有知识产权。目前,我国已经是味精、柠檬酸的世界第一大生产国。2013年我国发酵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出口量及同比增长率。
2013年我国生物发酵工业全年生产值约2780亿人民币,全年的产品总产量为2429万吨,比2012年略有增长。其中,味精、淀粉糖由于价格等原因导致产量下降,而氨基酸、酵母、酶制剂行业保持了持续增长。2013年,氨基酸产品年产量为400万吨,有机酸产品年产量为158万吨,功能发酵制品年产量为310万吨。2013年我国发酵工业主要产品出口总量为327.9万吨,比2012年增长了13.2%。
近年来,随着食品发酵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工业用粮也在不断增加,工业大量使用粮食造成了与人类争粮的局面。与此同时,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渣也极大地污染了环境,不仅消耗了大量粮食、能源和水资源,而且也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发酵工业耗能多、排污大,采用新技术,优化发酵生产工艺,减少废水、废渣的排放量,提高发酵原料的综合利用率,把耗能降到最低水平,以期获得最佳产品和获得最好的效益,这一直以来都是发酵工业努力的目标。
2.1 粮食短缺问题
我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总量7%左右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人口总额21%的人口,而且我国的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人口在不断增长。2013年我国粮食国内总消费量为60 133万吨,而发酵主要工业耗粮约为16 970万吨,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420千克,但人均粮食消费量约500千克,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旱情,导致粮食减产,有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所以降低粮耗是目前我国发酵工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发酵工业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优化发酵生产工艺、节约粮食。
2.2 水资源匮乏问题
2012年我国味精行业年耗水量1.25亿吨,柠檬酸行业年耗水量4000万吨,而且废水排放量每年都在增加。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尽管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很大,约占全球水资源的7%,但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却很少,2012年人均水资源量为2186立方米,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3]。我国有11个省份属于“水稀缺”,还有许多地区在为生活饮用水发愁,所以要降低发酵工业的用水量,减少废水的排放量,加大对废水的处理,争取早日实现废水零排放。
2.3 环境污染问题
发酵工业产品是原料先经过发酵,再经提取、精制得到的,生产过程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一定浓度的有机废水和废渣。2012年我国味精行业排放废水1.2亿吨,柠檬酸行业排放废水3500万吨,这些废水和废渣是发酵工业的主要污染物,不经严格处理就排入江河,将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为了提高发酵原料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副产品的转化率,加大对产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发酵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和工业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治理与回收利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导,越来越多的发酵企业认识到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和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酵企业已经认识到只有提高原提炼过程,优化生产工艺,从工艺和源头上控制、消除污染因素,才能降低发酵的综合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物质原料的价值和生产潜力,求得物尽其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发酵工业体系。
3.1 原料精制体系
为解决粮食问题,经多年研究陈洪章等[5]提出了原料组分分离和选择性结构拆分的炼制原理。发酵工业原料的组分分离即发酵工业原料的精制。发酵原料是含有多种成分的资源,将原料的各成分分离精制,成为具有一定纯度的各类成分,这些成分再经过不同的发酵工艺加工成为不同的有价值的发酵产品。这样就可以使原料资源分配利用最大化,实现原料组分的全利用。近年来,经过对发酵工业原料充分利用的高值化研究,已创建了以汽爆为核心的发酵原料炼制平台和针对发酵工业常用的淀粉、糖类、木质纤维素类及有机酸、醇类等作为发酵原料的节水、节能、环境友好的原料炼制技术体系,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发酵工业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3.2 废水处理
2012年我国全年废水排放总量为684.76亿万吨,其中氨氮排放量为253.59万吨。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才能够排入城市污水管道。不同行业所排放的废水是不一样的,主要是废水里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相差很大,所以不同的废水要有不同的净化处理方法。以下介绍几种新型废水处理方法。
3.2.1 用UASB-CASS法处理啤酒厂废水根据啤酒厂排放废水的特质,万田英等[6]采用UASB-CASS工艺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在UASB反应器中加入约占反应器体积30%的颗粒状甲烷菌,用颗粒甲烷菌处理流经的废水,产生的甲烷通过气固液分离装置回收利用。使用CASS反应器可省去内循环系统,脱氮效果也很好。经过处理的废水中BOD(生化需氧量)去除率约90%、SS(悬浮物)去除率约95%。用此法处理废水,剩余污泥比活性污泥法减少75%、消耗电力减少50%,回收利用产生的沼气使工厂燃料节省11%。此法不仅节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而且还可使设备稳定运转、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2.2 含高浓度油脂废水的处理系统根据含高浓度油脂废水的特点,郭勇等[7]提出采用气浮-反相破乳-IC塔法进行净化处理,效果好,经济节约,工艺运行安全。该系统只产生极少量的污泥,无须使用药物,而且也几乎没有臭味产生,更不会污染环境。经该系统处理的废水,污染物清除率为COD(化学需氧量)95%左右、BOD 99%以上,n-Hex抽提物99%以上。经净化处理的水完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三级标准,可直接排放进入污水管道。
3.2.3 含抗生素废水的处理系统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为了防止发酵过程染菌,抗生素在发酵行业的使用量也与日俱增。如果抗生素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会极大地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健康。不同的企业使用的抗生素也不同,因而须采用不同的污水处理方法。目前常用处理方法有人工湿地法、土壤渗滤系统法、超声降解法、加强型活性污泥法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等,这些方法对抗生素都有较高的去除效率,适用范围也较广,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如果将这些工艺组合起来,建立组合式工艺,将可以更好地处理含抗生素的污水,这将成为以后的研究重点。
3.2.4 磁分离技术磁分离技术是利用磁场力的作用,对水中不同磁性的物质进行分离去除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发酵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很多都不是磁性的,只要在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磁种和合适的混凝剂,利用絮凝技术即可使废水中的非磁性物质和磁种相互结合在一起,再通过磁盘分离、高梯度磁分离或超导高梯度磁分离等工艺,就能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细菌等污染物,净化处理效果很好,分离效率高、速率快、处理效果好、结构简单、占地少。为了更好地去除废水中的COD、BOD5、氨氮、磷等污染物,可以将磁分离技术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能够获得很好的净化处理效果,如BioMag工艺和MagBR工艺,这也是废水净化处理中磁分离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3 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粮食匮乏及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发酵企业已经认识到发展节能减排、生物环保技术的重要性,在原料精制、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加大对工业废水及废渣的处理和回收再利用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下面介绍一些节能减排的生物环保技术。
3.3.1 热管式发酵设备热管式发酵设备是指利用热管作为传热或散热元部件的发酵设备。该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当发酵罐温度没有达到预定的最高温度或生产的最佳温度时,热管不工作;一旦其温度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最高温度时,为了达到控制发酵罐温度的目的,热管就会自启,开始控温工作,将发酵罐产生的多余热量传到罐外冷凝段热管,通过风扇冷却、自然冷却、水冷却或其他方式强制冷却。为了排除发酵产生的多余热量,该设备是将不同热管的冷凝段放在发酵罐外,蒸发段放在发酵罐中。为满足不同发酵设备的需求,主要根据不同发酵生产工艺和不同发酵产品的要求,准确选择发酵设备所需热管的材质、管径、长度、数量、排列形式等,并合理确定冷凝段的冷却方式。
热管式发酵设备的优点:①减少发酵工业的能耗,节约大量水、电等;②传热效率高,副反应减少;③热管安装布置方式灵活,结构简单紧凑,同时可根据换热量的多少增减热管元件的数量,亦可单独更换热管;④安全可靠,不需要经常维护。
3.3.2 结晶技术结晶技术是能够控制发酵产物固体特定物理形态的制造与分离纯化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等优点。分离提取也是发酵生产下游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许多发酵产品可以通过结晶技术获得,并且所获得的产品浓度和质量都有所提高。近年来,随着发酵工业的发展,结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结晶技术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例如将多种结晶方法相结合的耦合结晶技术在发酵后目标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结晶技术在生物大分子聚合物后提取纯化工艺中的应用等。在发酵工业中,目标产物的分离提取纯化是整个发酵工业的重中之重,如果将结晶技术应用到发酵工业目标产物的提取中,不但可以降低成本,也可简化复杂的传统操作工艺,而且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发酵工业效益。
3.3.3 膜技术与过程耦合膜技术可据不同种类发酵产品的具体要求,去除不需要的成分和物质,如除菌、除浊、除微粒、脱色、去酸、去异味等,保留所需成分和物质,以实现分离、分级、净化、浓缩、精制及回收再利用。过程耦合就是将发酵过程中两个及两个以上相连的独立单元操作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操作。近年来,膜技术在发酵工业的原料精制、发酵过程及下游分离纯化过程中都有广泛的、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过程耦合膜技术已广泛用于发酵工业的许多过程中,成为整个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或单元操作。合理设计的单元操作之间的相互耦合过程,可以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和经济性,也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发酵工业。
为了提高发酵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进一步扩大产品应用领域;企业也要积极研发新的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产品耗能和耗粮,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要学会借鉴发达国家或其他行业的经验,将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应用到我国发酵行业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清洁生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推动发酵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酵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学前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教育发展的重要意义不可忽视。在农村人口占较大比例的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更加重要,但是目前学前教育的现状还存在一些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农村学前教育发展问题及其应对策略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我国目前的经济形势和教育形式有极大差异,农村和城市发展已经严重脱节。当前农村在经济、教育、文化这些方面都相对落后,同时农村人口占了全国人口的多数,根据不完全统计有大约百分之七十的儿童身处农村。所以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是一个严峻的问题,同时我国目前推行普及学前教育。而普及农村的学前教育更是重中之重,这也成为了当下的难点以及重点。
学前教育是指针对小学以前的孩子的一个基本教育。这样的教育可以在最初给孩子一个引导,让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智力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为孩子将来的学习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现下我国农村的孩子也是渴求这样的发展,为了上优质幼儿园,家长千方百计让想让孩子在起跑线略胜一筹。在同样的年级,城里的孩子琴棋书画,而农村的孩子只能在疯耍。年轻的家长非常着急,所以为了拉下两边的差距,建立农村学前教育的体制非常重要。
学前教育是我们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垫脚石,是因为它在国名教育体系中承担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是人生发展的基础性教育,它对与早期的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对于提高整体国民素质有着非同一般的价值。低龄儿童在农村中的教育发展直接影响到了教育文化的发展,也关系到了一个国家的兴亡。
大量数据显示,孩子在六岁以前正是一张白纸,他需要很好的引导这时候能够形成早期的性格、态度、习惯、情感,对今后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城市的学前教育非常受到重视,并且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个很好的体制。但相对的来说,农村的体制就很不完善,农村儿童得不到很好的学前教育。
就目前的国家国情形势下,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更是要从基础做起。学前教具占得比例更是相当的重。所以抓好农村学前教育是现在教育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证实这一情况,我们对某市的幼儿园做了一个调查。普遍农村幼儿园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一)现有的教育机构不完善
于学前教育并不属于国家的衣服驾驭范畴,所以国家对这类教育没有一个硬性的规定。因此幼儿园的建设大多是根据当地的一个经济情况来建立的。这就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主要如下:
(二)幼儿因数量覆盖面不够
根据一系列数据显示,目前学前教育机构虽然很多,但是分布在乡镇农村的幼儿园非常少,而且大多数都是一些非正规幼儿园。甚至一些地方根本没有幼儿园,这根本满足不了如今正在增加的人数,也不能满足就近上幼儿园的需求[3]。
(三)幼儿园大多数是民办学校
从办幼儿园的类型来看,大多数幼儿园属于民办而非政府。由于民办幼儿园居多,所以会造成一个收费不合理。而收费合理化的幼儿园且这类大多数分布在城镇政府附近。而很多幼儿园会因为附近的小学的撤离继而办不下去,这就会造就一批没有经过任何审批,注册而且存在安全隐患的幼稚园产生,这些幼儿园大多都没有经过有效的管制和治理。
1农村的教育意识较为薄弱
我们所了解的学前教育其实很大部分来白于家庭教育,在儿童成长的过程最初的领路人是来白于父母,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白己的孩子。在农村,很多农民并不了解这个模式,采取对孩子不管教的态度,低龄儿童正处于一个好奇宝宝的阶段,如果这段时间接受了不好的教育就会对今后的发展带来不好的影响。
2.幼儿园经费缺乏
这么多年来,学前教育经费一直都没有列入财政预算。这就让学前教育阶段起到至关作用的幼儿园面临了一些列大问题,很多幼儿园靠着低廉收费在艰难地运转着。所以这导致很多幼儿园会因为资金不足而办不下去。
3.幼儿园师资力量不足,基础设备不完全
据长期的一些数据显示,在农村的幼儿园中。很多幼儿园教师其实都是没有编制的,仅仅有少数部分教师拥有编制。在编制教师中也有很多教师根本没有评过职称。而没在编制的幼儿园教师工资收入都来自于幼儿园学生的学费上,或者当地的政府,如果地区相对来说比较发达。这部分的补助要稍微多一些。所以很多幼儿园为了解决教师工资问题不得不依靠一些素质不高的人员,因此带来了很大问题,学前教育质量不高。同时因为聘请不了教师,造成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出现更大的空缺。此外因为得不到保障,幼儿园教师的人才流动率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虽然幼儿园教师的精神可嘉,但是他们具有的自身素质的确不高。这对于刚刚接受教育的孩子来说是远远不够的,另外这些老师很多都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所以导致很大部分幼儿园其实都是在家长的压力下生存的,也就是我们所谓的夹缝中生存。
针对上诉问题,本文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首先我们要推行政府建立幼儿园,同时国家应该对很多优秀的民办幼儿园进行资金补助,帮助他们承担一些办学经费以及一些基础设施。多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都存在一个不足的局而,国家为了减少财政支出一直都是实行两条腿政策。虽然鼓励社会多修幼儿园,在城市这些地方是能够承担的,但是相对落后的农村,这样的方法实现起来有很大的难度。单纯依靠公民自己来建立幼儿园,难度的确太大,所以这就要求我们的国家出而办理一些幼儿园。对于农村办理的好的幼儿园应该实行鼓励政策,包括对其经费的补助。而对于那些办理的相对较差的幼儿园我们应该推行一个改良政策,分派专业的人员进行辅导,培训。同时针对农村幼儿园数量不多的情况下,应该推行点线而的政策,开始建立幼儿园示范点,同时也可以将城市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建立起;联系,建立互政策,使先进化的幼儿园带动农村化的幼儿园。
2.由于目前存在农村家长对学前教育的概念很模糊,国家政府方而应该定期召开一些会议,对家长进行一些思想上的教育。让他们快速的意识到学前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办展板,发海报,让学前教育深入家长的心。同时幼儿园方而应该召集那些有小孩子的家长定期去幼儿园做一个思想倡导,让家长与幼儿园的交流更多,这样家长能够意识到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同时幼儿园方而也能了解到家长方而的一些要求,而根据家长的要求改良白身的方案,制定出一个符合家长和孩子需要的教育方式。这样一举两得方法非常适合农村现行的学前教育制度。
3.政府应该将幼儿园的部分经费纳入公共教育事业支出,对农村的幼儿园的办学和修建都投入一部分经费。同时幼儿园方而可以拉入一些赞助商,比如像希望工程这种志愿协会来缓解自身资金缺乏的现状。而不是等着学生的学费决这部分问题,这并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4.建立一支以公办教师为主农村幼儿园师资队伍,幼儿园的师资力量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因此我们要根据幼儿园的发展制定相应的编制标准组织一批教师,为幼儿园配套定制,并努力录取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化教师。可以从大学学前专业里而选取,也可以从一些小学教师中抽取一些比较热爱幼儿教育事业的老师。同时可以将原本没有编制的优秀的幼儿园教师进行一个编制,这样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素质。同时需要我们进行一个严格的审批制度,对于幼儿教师上岗进行考核并实行实名制管理。建立幼儿教师保障机制,让幼儿教师与普通教师有同等的教育,并积极投入人力物力在幼儿教师的保障问题上尽量避免因教师频繁的流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同时对于偏远的地区我们可以从高校中召集志愿者来教导幼儿园学生,高校学生普遍素质较高这是一笔现成的资源。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句话拿来比喻学前教育是再恰当不过了。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奠基石,对于每个人都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一个人以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着学前教育的影响。所以重视学前教育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目前的农村学前教育。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还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途。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当前市场经济不断繁荣的今天,企业将面临新市场的各项竞争,这就要求我国企业要对新环境下的市场营销进行新的思考。如何在面对新挑战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是企业市场营销要关注的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当前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新的经济环境下我们应对企业适应情况进行思考,观察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如何发现企业市场营销中的问题,在新的高度下,针对问题提出对策,增强企业市场营销积极性、提高竞争力,在机遇与竞争中转变营销模式,将目光放置在长远位置上,重点改善企业市场营销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在实际中提出建议并进行解决。本文首先探讨市场营销的具体涵义,进而提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对策,解决问题。
【关键词】:企业 经济环境 市场营销 存在问题 解决对策
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完善,市场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企业面临的挑战也不断增大。市场营销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工作,也是很多企业在发展中重视研究的问题
经济学中,对市场营销的定义分析研究很多。一般认为,企业的市场营销是企业在发展中的具体经济活动和行为。企业制造商品或者提供劳务,通过一定的手段和方式与消费者建立山定的关系,来满足消费者对商品或者劳务的需求,同时也实现企业自身的利润。
1.2企业市场营销的内容分析
通过市场营销的定义可以得知,市场营销的内容也是多方面的,是在整个经营销售全过程中企业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主要包括企业前期的市场营销调研活动、产品的开发研制、产品定价、广告设计和宣传、销售人员推销以及产品售后服务等工作。
1.3企业市场营销的重要作用
市场营销对企业和消费者都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为消费者了解产品和服务提供更多的渠道和机会,为顾客选择满意的商品和服务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提供建设性意见,这就为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沟通交流平台。
我国企业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中不断发展,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也在不断完善,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经济实力的提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当前,我国企业在市场营销工作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给企业自身的发展带来影响,也给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消极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企业营销观念缺乏创新
企业的经营观念是企业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意识观点,是营销工作中至关重要的影响因素。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不充分,传统的企业营销观念中企业在销售中占据主导地位,消费者处于较被动的地位。
2.2高层营销管理缺位,部门职能发挥不协调
高层营销管理部门在整个营销工作中起着带头作用,决定了营销的具体策略和实施过程。因此高层营销管理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营销工作。我国少数企业在机构设置上,高层营销管理部门人员缺失,导致营销工作缺乏政策性的指导,营销方式方法不尽合理,影响整体营销水平。
此外,营销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长期工作,需要企业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共同完成,企业其他部门要以营销部门为中心,积极配合开展营销活动。
2.3企业营销缺乏战略性思考
营销战略为企业具体营销工作提供了策略性的指导,也明确了营销的主要方向和目标。当下我国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中,对营销缺乏战略性思考,营销目标不明确,销售方式手段缺乏指导,整个营销活动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对营销活动缺乏长远的规划,导致营销工作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2.4对新市场的适应能力差
市场环境是影响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连接企业产品生产和产品营销的重要环节。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需求已经达到满足甚至是饱和状态。企业在发展中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做好市场调研工作,积极开发新的市场。就目前我国农村市场开发的状况来说,很多企业抓住了农村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瞄准农村市场进行投资生产。
2.5没有重视营销网络的功能作用
网络和品牌是市场营销中具有极大影响力的因素,是在传统营销方式基础上的创新和发展,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不容忽视。营销网络可以促进商品流通职能的实现,企业可以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设置一些代售点或者是销售网络,通过逐层传递借助网络终端完成产品的整个销售过程。同时,销售网络的建立,还有利于市场信息的收集,通过销售网络了解消费者的需求意见,及时准确地掌握市场信息,为企业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足够的信息指导。
针对当前我国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要积极探讨解决策略,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3.1结合市场经济特点,树立科学营销观念
新时期,市场经济得到不断发展和完善,市场竞争环境愈加激烈。企业要结合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特点,生产要以市场具体需求为出发点,注重消费者的地位,了解顾客所需,转变传统的以企业为中心的经济活动,要树立科学合理的营销理念。具体包括:
3.1.1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
新时期是知识和人才得到重视并发展的大好时期。竞争的重点也由以前的物质资源的竞争逐渐转移到知识的掌握运用和对人才的重视程度上来。企业在营销中,也要树立知识营销的观念,重视知识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产品的营销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也是企业观念的营销,要建立品牌战略,重视品牌在产品销售中的作用,树立品牌意识和竞争意识。
3.1.2树立全球意识
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不断加强。企业发展面对国内外市场的巨大压力,这既为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也使得企业面临更多更大的挑战。因此,企业要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树立全球经营意识,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企业的国际影响力。
3.1.3树立绿色营销观念
绿色营销理念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企业发展要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加强环保。绿色营销观念要求企业营销工作的各个环节对环境无破坏,营销系统有序进行等。
3.2正确认识买方市场观
买方市场是与卖方市场相对的,是社会总供给大于社会总需求带来商品价格有所下降的趋势。在买方市场中,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激烈,但同时也给企业生产和经营带来了机遇。企业不能以消极的态度对待竞争,要采取积极措施,树立创新和发展意识,大胆探索,保证市场营销工作能够取得较好的成效。
3.3实施“品牌战略”
企业市场竞争力的竞争一定意义上讲也就是企业品牌的竞争。企业制定正确合理的品牌战略,就为占有市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也是企业长远经营发展的基本战略。当今经济发展中,品牌已经成为了山种重要的战略资源,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众。
传统的价格战虽在短期的经营中能够取得一定的利润,但是随着生产成本的增加,单从价格上取得优势已经无法满足社会对企业发展的要求,消费者在选择产品和服务时,受心理变化的影响,往往有从众心理,也往往将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与产品的质量联系在一起。
3.4制定合理的营销政策,积极发挥业务人员的促销作用
市场营销工作不是简单的促销和销售,需要策略性的指导。企业要成立专门的部门,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适合本企业营销工作的政策措施。传统意义上,人员促销是较为流行的推销方式,也是最为直接的促销手段。人员促销在促进产品销售的同时,同时也能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求问题,并及时向企业反馈自己与顾客交流中得到的经济信息,为消费者提供便利,也为企业经济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
3.5加强高效、科学营销网络的建立
营销网络是现代企业市场营销工作中营销手段的创新,网络在营销推广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职能。企业要充分借用网络平台,建立完善营销网络。结合不同销售地区的发展特点,对市场进行细分,对不同范围的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将市场特点和企业发展情况相结合,建构高效的营销网络。将营销网络建设作为营销工作重要的组成部众。
综上所述,现代企业在发展中,在完成企业经营目标的同时,要加强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将营销目标与社会整体发展结合,全面了解市场营销工作对企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转变企业发展观念,加强企业与消费者的交流沟通,探讨科学的营销策略、采用合理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做好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促进企业利润的实现和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电子商务虽是20 世纪的新生事物,但其发展速度却是惊人的。它改变了传统的商务模式,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快捷。近几年来,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传统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企业既要看到电子商务带来的发展机遇,更应意识到蕴含于其中的风险。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问题与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突破性进展,Intemet在全球爆炸性增长并迅速普及。在这一前提下,电子商务应运而生了。自1998年“电子商务年”以来,电子商务在全球发展迅猛,世界各国纷纷看好电子商务这块新大陆,普遍认为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是未来25年世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对经济的促进将远远超过200年前的工业革命。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各类电子商各网站风起云涌,律立一个电子商各网站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让电子商务网站有效益。要想有效益就必须能够吸引客户,增加客户忠诚度。电子商务业务的竞争比传统的业务竞争更加激烈,原因有很多方而,其中一个因素是客户从一个电子商务网站转换到竞争对手那边,只需点击几下鼠标即可。网站的内容和层次、用词、标题、奖励方案、服务等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可能成为吸引客户、同时也可能成为失去客户的因素。而同时电子商务网站每天都可能有上百万次的在线交易,生成大量的日志文件和登记表,如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挖掘,充分了解客户的喜好、购买模式,甚至是客户一时的冲动,设计出满足于不同客户群体需要的个性化网站,进而增加其竞争力,几乎变得势在必行。若想在竞争中生存进而获胜,就要比竞争对手更了解客户。
(一)电子商务的定义
电子商务源于英文ELECTRONIC COMMERCE,简写为EC。顾名思义,其内容包含两个方而,一是电子方式,二是商贸活动。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以数据库为依托的信息技术;其商业运作的经济条件主要依靠以银行支付、结算为主的信用方式。因此,它是一种全新的商务模式。
按照世界贸易组织电子商务专题报告的定义,电子商务就是指通过电信网络进行的生产、流通和销售等活动。电子商务指的是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电子通讯方式,买卖双方不谋而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电子商务可以通过多种电子通讯方式来完成。尤其是随着INTERNET技术的日益成熟,电子商务真正的发展将是建立在INTERNET技术上的。所以也有人把电子商务简称为IC(INTERNET COM-MERCE)。
(二)电子商务的模式
总的来说,正如大家所熟知的那样,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企业(Business)对终端客户(Customer)的电子商务(即B2C)和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B2B)两种主要模式。
B2C模式:提起B2C,大家可能更为熟悉一些,它是从企业到终端客户(包括个人消费者和组织消费者)的业务模式。今天所谈的电子商务时代的B2C是通过电子化、信息化的手段,尤其是互联网技术把本企业或其它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经任何渠道,直接传递给消费者的新型商务模式。因为它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所以被人们首先认识和接受。
B2B模式:谈完了B2C再来说说B2B,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业务模式被称作B2B,电子商务B2B的内涵是企业通过内部信息系统平台和外部网站将而向上游的供应商的采购业务和下游代理商的销售业务都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从而降低彼此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满意度。实际上而向企业间交易的B2B,无论在交易额和交易领域的覆盖上,其规模比起B2C来都更为可观,其对于电子商务发展的意义也更加深远。
(一)安全问题
目前,阻碍电子商务广泛应用的最大问题就是安全问题。计算机安全技术本身的发展就存在一个时滞的问题。病毒感染、黑客的侵袭更使人们对计算机的安全性,特别是网络上电子商务进行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因此,要在现在的基础上增加一些安全技术措施,如防火墙、加密、数字签名、身份认证等技术,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不可否认性。另一方而,需要通过标准的形式把这些技术手段确定下来,包括制定必要的网络接人标准,允许采用不同的信息技术的用户间进行电子商务活动;实现商业标准化环境,尽快改革中国传统商业的手工作业方式,适应数字化经济的社会;组织有关企业、研究单位进行电子商务的标准制定,这些标准应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并积极向目标通用标准靠拢。
(二)技术问题
这里所说的技术方而的障碍主要包括网络的可靠性、数据传送的速度等。Internet上存在多种不可靠的因素:软件不可靠、线路不可靠和系统不可靠等。电子商务的进行需要支付与结算,这就应有高质、高效的金融服务及其电子化的配合。金融电子化是电子商务实施的保证,金融电子化要实现跨行、跨地区联网贸易结算、资金划拨,真正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方便、实时的金融服务,中国的金融业亟须适应全球一体化进程而加快变革步伐。
要想实现真正实时的网上交易,需要网络有非常快的响应速度和较高的宽带,这必须由硬件提供对高速网络的支持,而现在大部分的网络速度都达不到实际的要求。www变成了“World wide Wait"。虽然千兆位网络技术开始走向成熟,但要全而铺开还有待时日;ATM是理想的技术,但价格昂贵;千兆以太网在可升级和成本上有优势,但不能提供多媒体应用所需的服务质量。
另外,中国信息终端设备普及率不高,信息产品如高性能计算机的核心元件得依靠进口等因素都将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制约因素。
因此应加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电子商务标准的制定,以确保全球商务的可靠性、互操作性包括电子付款方而的标准、安全方而的标准、安全服务方而的标准、电子拷贝管理系统方而的标准、高速网络技术方而的标准等。
(三)法律制度问题
目前,电子商务涉及的法律保障问题有:
a.从交易安全方而看,目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加强数据保护,保证用户的个人隐私权,保证用户具有对In-ternet上的信息进行控制的自主权,以解决电子商务上发生的各种纠纷,防止诈骗等案件的发生,保证消费者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b.从电子支付方而看,也需要制定相应的法律,明确电子支付的当事人包括付款人、收款人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制定相关的电子支付制度,认可电子签名的合法性。同时还应出台关于电子支付数据的伪造、更改、涂销问题的处理办法。
c. 还有一部分法律法规应根据电子商务的情况加以补充、修改和完善。
如票据法如何适用于电子商务凭证,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何保护网上购物的消费者权益,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如何保护网上知识产权,广告法如何管理控制网络广告等。
就以上商务活动中存在的法律问题来看,必须构造适合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制环境。电子商务活动中,新数字化经济带来了一些问题,如保护消费者权益、纳税、版权保护以及对交易的责任,这些罚不是某一个国家独白就能解决的,要对智能卡的技术标准和公共平台、互联与互动、公开密钥的交插验证等同题达成一致,国际间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法必须规定电子商务各方的责任,保护消费者权益和隐私的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如何全面服务,对乡镇档案工作者提出十分迫切的问题。必须自觉地创新理念,抓住机遇,服务大局,建立起新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体系,使乡镇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分析乡镇档案工作的现状及解决的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乡镇档案工作是乡镇党政机关对当地经济、文化及政治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是一项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工作。乡镇是国家设置的最基层行政地区,负责落实国家的方针及政策。我国现阶段的乡镇档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乡镇党政机关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对社会各层进行全而的改革,乡镇作为国家行政划分的最底层,其建设现状能够真实、直观地反映出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乡镇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深刻反映出乡镇的发展历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为乡镇党政机关的行政工作带来无尽好处。
现阶段我国的乡镇档案建设工作具有档案工作的一般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档案工作的机密性
档案是关系其形成者最根本利益的文件,相当一部分档案内容会涉及到国家的政绩、经济、文化、科技及军事方面的机密,因此,档案不会像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海报、张贴信息具有公开性。档案在其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处于封闭状态。
(二)档案资料积累过程的缓慢性
能够纳入档案管理的资料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是独一无二且具有巨大价值的资料。大多数的档案都以“孤本”的形式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档案的使用率,从而增加了档案的价值。档案的形成过程缓慢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个人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档案资料在数量上有着一定的局限,造成了管理人员在选择档案材料时产生纠结的情绪,因此,档案资料的形成具有时间限制性。
(三)档案管理的过程具有阶段性
档案按照其价值的高低被储存在不同等级的地方。目前我国的档案储存点主要是档案室和档案馆。档案室中的档案其价值比档案馆中的档案价值要低很多,有着较高参考和借鉴价值的档案其保管的位置大多是市级以上的档案馆内,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此类档案的安全性。因此,档案馆中的档案更被国家及世界各国重视。
(四)档案有着对档案的形成者较强的依赖性
档案资料所具有的历史参考价值使档案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档案是其形成者在特定时期的产物,与档案的形成者根本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体现了档案形成者所处时期的社会状况。因此,档案不会像图书及杂志被广泛流传,其严密性使得档案几乎不在社会中公开。
(一)解决社会各类纠纷
乡镇地区的档案主要收集了当地社会发展中与当地民众具有直接关联性的资料,因此,对乡镇档案进行科学分类和整理,有利于解决地方纠纷,为民众化解矛盾提供了大量直接有利的依据。
(二)方便查询过去的各类信息
档案作为人类信息的优秀保管员,具有“察往知今”的人才信息储存功能。人们通过阅读具有研究价值的档案,对过去的社会状况进行全而、准确地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吸收先进文化。
(三)最大限度地维护事实
乡镇的档案能够真实地反映乡镇的政治、文化、科技等人类活动最初的记录,因而档案具有其他资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乡镇档案机构功能不健全
我国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在功能上来看还处于不健全的阶段,尤其在对档案机构的服务功能进行开发时的力度不足,影响了档案管理机构的社会地位。一些档案机构不重视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导致了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社会地位的下降。
(二)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乡镇地区的档案主要处于乡镇机关的档案室内,出于对档案机密性的保护,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只局限于机关单位的档案室,机构内其他非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档案的了解几乎为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不利于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对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乡镇档案机构工作人员存在较多问题
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多是政府机构的公务人员,几乎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档案的管理人员存在着无编制、变动频繁的情况。
(四)乡镇档案机构缺少独立的管档案管理部门
由于档案工作受到制度的限制,很多的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存在着缺乏独立的档案管理的机构,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工作仅仅挂在党政办公室,使得档案管理不受到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安全性。
(五)对档案缺乏系统的管理
由于乡镇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上级对乡镇档案管理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使得档案管理者缺少对档案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六)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档案的价值
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对档案的利用意识薄弱,由于受到管理制度条条框框的限制,使管理者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手中的档案进行社会服务。档案管理者对农村的农业档案尚不熟悉,导致了关于农业发展的档案较少,不利于国家农业方而的全而发展。
(一)强化乡镇档案工作的领导工作
1.提高档案管理机构的领导对档案的重视度。对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领导进行思想教育,提高领导对档案的重视度。我国的乡镇机关领导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档案管理没有必要甚至产生怕麻烦的思想。针对领导产生的这类问题,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强化领导对档案的重视,以便乡镇档案工作的顺利展开。 2.建立、健全领导体系。为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相关党建规章制度,建立合理的领导体系,同时明确各类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人,确保乡镇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在乡镇发展中重视档案的重要性
提高乡镇档案管理的防范意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落实自身具体的管理职责,加强对乡镇档案的安全管理。同时应当完善档案的借阅、防盗工作,以确保档案的相对安全。
(三)最大限度地对乡镇档案进行收集
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地区商业及农业方而的档案资料收集,比如对退耕还林还草、特色农业城镇规划及建设等方而进行指导,同时加大力度对此类具有指导作用的档案进行搜集与整理。
(四)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乡镇档案进行管理
针对乡镇档案管理机构中存在的管理方而的问题,为了提高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节省人力、财力及物力上的投入成本,乡镇管理机构在管理中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乡镇档案进行管理,从而大大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管理工作的进步。
(五)增强各级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工作意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社会的各项工作应当井然有序地进行,乡镇是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在乡镇的建设中体现出来。乡镇档案管理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发展,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各个层而上的建设,对农村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民生问题成为了当下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在推进民生建设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当将重点集中在乡镇档案工作的建设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级乡镇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以便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
(六)加强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乡镇领导人忽视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乡镇档案管理缺少高标准的运行机制,在建设具体的档案室或档案馆时,没有花费足够的财力、人力及物力,使得档案没有完善的保管系统,不利于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由于档案库房的设施过于简陋,导致一些档案出现霉变、腐蚀及虫蛀的现象,同时在档案室或档案馆的建造过程中,缺少高质量、高标准的档案规划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档案的长期保管。
(七)充分开发、利用档案的价值
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档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对档案资料中形成的价值进行积极地宣传和实际运用。管理人员应当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开展档案研发和编制工作,充分利用乡镇档案中利于民生发展的档案材料,为增加乡镇经济收入、稳定农村发展秩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作出贡献。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涉及到国家各个层而的改革,乡镇作为国家行政区划的最底层,其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状况有力地体现了人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乡镇档案工作的全而推进,有利于推进乡镇的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为了乡镇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依据国家档案管理的具体制度,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对档案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保证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全而开展,从基层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6.2014广东省乡镇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和答案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后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倍受各级各类教育机构、学校的高度重视,统计数据和事实表明学生的心理健康关系着他们学习、生活,成长的方方面面,因此,作为一线教师更应该关注学生的心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策略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世界卫生组织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健康"的新概念,即"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或残缺,而是要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都处于完好的状态。"要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整体素质,不可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1.厌学心理。厌学包括厌学情绪、厌学态度和厌学行为,其主要特征是对学习厌学反感,甚至感到痛苦,因而经常逃学或旷课。有厌学倾向的学生,对学习存在认识偏差,一方面他们认为学习成绩好坏对自己未来发展和理想实现并无多大关系,另一方面认为自己学习能力低下,把自己看成学习上的失败者,常以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活动,不愿意做作业,不认真听讲,只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压力下勉强学习,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的是恐惧或厌恶。
2.考试焦虑心理。表现为害怕考试考不好,影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影响自己的前途,也担心受到家长的责骂,因此出现考试焦虑的心理
3.学习压力。虽然学习压力并不是心理问题的唯一原因,对于某些类型的心理问题来说,可能也与学习压力无关,而是由其他方面的压力所诱发的,但很多时候都把原因归结于学习压力。对于教师而言,对于学习压力的性质、类型、影响要有明确、科学的认识,并掌握一些有效减压的方法和策略。
4.挫折压力。具有挫折感的有些个体会表现出一定的攻击性,能引起自尊心的降低,出现自卑、敏感、焦虑抑郁、闭锁等反应。或者以特殊的行为方式逃避,如酗酒、上网成瘾等,或者出现情感冷漠,产生自杀倾向。
面对中小学生诸多的心理问题,应如何解决呢?我主要从家庭、学校角度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家庭层面
1.要形成优良的家风。优良的家庭氛围是家风形成的基础,(www.fwsir.com)是培养孩子正直、诚实、友爱、善良、宽厚的保证,这样才能形成孩子健康的人格。
2.不能过分娇惯和溺爱孩子,要真正关心孩子,了解孩子的想法,真正了解孩子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帮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使孩子健康成长。
3.要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家长不要对子女的期望过高,一次成绩的失误不代表孩子成绩永远不好,因此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应给予安慰和鼓励,而不是责骂。
4.要形成稳定的家庭关系,父母因感情不和吵架或发生婚变,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父母要正确对待婚姻,好好抚养自己的孩子。
(二)学校层面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一定要把心理健康课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中,排入课表,选配专兼职教师任教。
2.办好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3.建立中小学生心理档案,准确地掌握和了解中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特点及现状,进而为学校的科学管理提供心理学依据,这样有助于学校对中小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广泛宣传。学校要充分利用板报、广播站、班队会、手抄报等形式广泛开展心理素质教育活动,让中小学生学会疏导和调节自身情绪,培养良好个性品质,锻炼心理能力。
可见,引发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针对不同的个体,分析其心理问题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做到"对症下药",帮助他们摆脱心理困境,使之健康成长。
曼丽琴。浅谈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应对策略。新课程:教育学术版,2009(08)。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截止2010年底,全国90%以上的出版社完成了转企改制。为了规范改制后出版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财政部公布了《关于中央文化企业执行有关事项的通知》(财文资[2014]17号)。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分析图书出版企业会计管理当中的问题和应对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作为文化产业的核心,出版企业的运营与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出版市场化竞争加剧,出版利润空间不断压缩,企业内部管理的好与坏,成为提高出版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出版企业的会计管理受到多因素的影响,成本核算、会计管理参与企业生产经营的决策等都影响着出版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做好出版企业会计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出版企业会计管理的意义,之后分析了当前出版企业会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关键词】出版企业 会计 管理 问题与对策
物质文明的发展会带动精神文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版行业处于文化产业的核心位置,是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会计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化产业的发展。从目前看,出版企业会计管理制度还不是很完善,阻碍自身的长期稳定发展。本文通过分析出版企业会计管理当中的问题,提出应对措施,为出版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的规范提供参考。
会计管理针对的是企业的经营活动,出版企业的经营活动主要有报纸、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音像制品的出版、印刷、发行等经营活动。其会计管理工作要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根据出版物的特点确定管理方式,在出版企业会计管理中应清晰明细核算,记录要明确,所有进销存都要有财务信息;在进行科目设计中,要实现分类明确,准确记录与核算存留、销售和退回的出版物。会计管理中,成本计算方法主要有单品种实际成本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先进先出法或后进先出法,这些方法可以准确的计算成本和利润。一般销售后退回的产品,可采用定价法进行计算,如果出版物要计算提成差价,需要保留好实际成本,对于完全没有市场的要进行报废,运用恰当的会计管理方法,才能确保会计工作的准确性。出版企业会计管理内容广泛,重点内容是对成本的管理,出版企业的成本包括稿酬、原材料、校订、制版费、辅助材料、出版损失、印装费以及编录经费等。会计管理工作指的是在确定核算对象后,采用恰当的管理方法,进行准确的管理。
首先,有利于确保会计资料的准确、真实、完整以及可靠。真实、准确的会计资料是了解出版企业会计情况并做出准确判断的依据。会计部门采用手续、程序控制,使经济业务和会计处理相互联系,保证会计记录的准确和完整。其次,有利于加强出版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会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出版企业的经济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完善会计管理制度,划分会计管理分工工作,形成有效的员工激励制度,可有效改善出版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促进出版企业实现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第三,确保出版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避免资产的流失。建立健全会计管理制度,将执行人与记账人、授权人与执行人、保管、出纳以及会计人员等分开,严格控制资产的收、付、存、用,避免固定资产的破坏与流失,确保出版企业资产的完整与安全。第四,确保国家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做好会计管理工作,加强对经济业务活动的审查,及时发现贪污、损失浪费等不法行为,有组织、有秩序地进行出版企业的各项活动。第五,有利于加强出版企业的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会计管理系统,通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等环节,有效控制企业风险,确保企业各项业务的有效开展。
(一)不执行成本预算管理或成本预算与实际差异大导致资源浪费
在出版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成本预算工作是重点,也是难度最大的环节。原因是出版行业所受到的纸张原材料价格市场波动、印装工序印装单价影响、字数版税和按销售量计算支付的版税估算困难,无法实现准确的预算,在进行预算中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会计预算工作缺乏弹性,不能及时跟进企业与政策变化进行调整。预算不准确的表现主要表现为:出版企业不重视,不按单品种进行预算;责编等一线生产部门对占有成本比例达15%以上的稿酬和版税预算编制,存在“形式主义”,常常出现稿酬、版税没有预算金额或预算金额过高造成生产经营决策上的缺失和盲目投产。其次,存在过高估计预算标准、执行与预算不统一、产生差额等现象,因此,在编制成本预算之前,应做大量的核实、计算工作,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预算。
(二)缺乏完善的会计管理制度
出版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与一般企业不同,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出版企业开展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是明确产权关系,但是,从目前看,部分出版企业的会计制度不完善,缺乏个性化设计,在会计管理运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动态监管过程,在紧急时刻,没有有效的制度进行指导与约束,进而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辅助产业管理不善
由于出版企业每年会出版许多书籍,随着出版行业间竞争的加剧,在数量和质量上出版企业都在不断提高,进而增加了会计管理工作的难度。在实际的操作中,由于缺乏实际控制力,辅助产业管理不善,影响到会计管理工作的准确性,无法真实反应企业的经济情况,容易出现片面的会计分析。
(四)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
目前,在出版企业中普遍存在资产管理意识淡薄的现象,企业的库存图书财务账目和发行部门库存图书数据不匹配,对固定资产管理粗放,无制品明细卡片等,财务核算与审计制度不严格,账目不全、不符、不严谨,存在账本缺失或不配套现象,由于出版企业多数为国有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的效率与责任感低,财务部门对报废图书不作处理,对在途图书的管理监控不严,这些都是由于资产的管理意识淡薄而导致的。
(五)会计管理人员能力有限
从目前来看,部分出版企业的会计管理人员学历有限,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部分财务会计管理人员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会计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部分工作难以胜任,不能及时进行财务方面知识的学习,容易在处理问题时出现失误。还有部分会计工作人员不能胜任会计岗位职责,对待工作敷衍了事,对会计管理工作缺乏认识。
四、针对会计管理工作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提高预算管理意识,实施图书成本全面预算
企业远的目的是实现企业的集中运行管理,提前规划好出版企业的生产与销售活动,对于出版企业来说,每本书的出版、组稿、编辑、销售等都涉及到预算工作。提高全体员工的预算管理意识,加强会计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预算管理流程,实施全面的预算工作,使会计管理各个部门进行良好的配合,运用会计管理手段,严格按预算组织收支,使预算偏差降低到最低点,实现会计预算的准确性。
(二)规范会计管理制度
出版企业除了要进行文化传播还要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规范出版企业会计管理制度,用于科学的管理方法,分析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针对不同的出版物,做出明确的利润分析,不断强化企业会计核算工作,利用现代电子技术提高会计核算的效率,才可以有效的掌握企业的基本信息,实现企业的稳定发展。
(三)开发与完善辅助产业
开发自身特有的财务管理流程与模式,将图书出版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和账目进行统一管理,通过财务管理规范出版流程,按印次对图书的成本与利润进行统计管理。
(四)加强资产的管理
改变财务会计对库存图书和在途图书管理不到位现状,确保财务、发行、仓储三部门三账核对,加强对残损报废图书的处理,减少库位占用和不良资产对资金占用,盘活库存图书。
对于出版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应严格按照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办法,定期做好固定资产采购费用的盘查工作,对于资产采购、报销等实行一支笔签字批准制度,经办人员与部门负责人共同负责,对于固定资产账实不符、账目不全等现象,应按照谁签字追求谁的原则,追究其资产未入账的原因并进行相应的处罚。
(五)不断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管理人员能力有限一是由于自身原因,二是由于单位的培训与激励机制的原因。要想提高会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企业应定期组织会计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结构和法律意识,同时鼓励员工进行自学,定期对员工的会计知识进行考核。采用有效的激励机制,提高员工工作与学习的积极性,设置严格的考核标准,对于不合格的员工,进行一定的处罚,进而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的会计管理水平。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企业运营中,会计管理工作属于重要的内部控制工作,其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需要专业的人员进行操作,从源头规范各种不正确现象,以良好的会计管理制度为保障,严格的做好出版企业的会计管理工作。
[1]金燕.新闻出版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5,02:07-08.
[2]陈惠英.出版企业会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02:110.
[3]匡东辉.加强出版公司会计控制的思考[J].财经纵横,2011,03:125.
[4]李永强.转企改制后出版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J].出版发行研究,2011,09:64-65.
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教学管理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身的全面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制度不够完善,教学队伍不稳定,教学监督体系不健全等主要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作为培养“天之骄子”的摇篮,作为向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基地,大学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地位提升和彰显重要的同时,大学教学管理也被纳上显著的议事日程,为此,文章就这一课题,将从大学教学管理的原则、大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大学教学有效管理的策略等方面入手,推动大学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成功化、实效化。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对策分析
在大学教学管理中,不同于中小学的地方是,大学的教学更严格、大学的教学更自由、大学的教学更讲求实效,并且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原则,下面拣重要的总结归纳为务实创新、谦恭笃学、与时俱进三项原则。
(一)务实创新原则
一边讲求务实,另一边讲求创新。务实主要就是追求教育教学的实效,创新就是要在学术上创新,在教学理念上创新,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创新。诸多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的务实,为了更好的在务实中取得教学的实效。
(二)谦恭笃学原则
谦恭指的是一种学习品格,笃学指的是一种学习精神。一种品格与一种精神,都是在互相融合、互相辅助中完成的,在互相融合、互相辅助中前进发展的。可以说,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谦恭”与“笃学”缺一不可,必须要同时具备,同时呈现在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带动“天之骄子”的比翼齐飞。
(三)与时俱进原则
明确地说,也是不容回避的话题,大学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最前卫的学习和发展的理念,而且这种学术水平、科技文化、发展理念是不断更新的,也就是所说的与时俱进,紧跟世界潮流、发展潮流、时代潮流的步伐。
要想实现大学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就必须要努力剖析大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一)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之所以说是相对落后,主要是跟发达国家比,跟名牌院校比,一些大专院校在教学管理观念上表现得相对落后,这种落后指的是过于固守自身原有的教学理念,“闭关自守”,不肯、不愿、乃至不敢吸收其他大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对自身作以一个即时的更新。
(二)管理模式相对陈旧
在管理模式的落后上,大多数大学都是因为不舍得投入,或者说投入性、建设性资金匮乏,未能从教学设施、教学设备上进行一次全新的改变,总是“怀抱琵琶半遮面”,一边投入、一边畏缩,导致资金投入不到位,基础设施改变不彻底,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另外,在大学教学管理模式的另一种表现上,就是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老化,在多媒体教学上的“老守田园”,不能够融入时代的气息、先进的气息。
(三)管理对象相对保守
相对保守的教学管理对象,是目前一些大学的教育管理者和目前大学一些实际的教育教学实施者,是他们相对保守,总是承袭前人和固有的教学管理方式和理念,认为这些原有的、固有的东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辉煌,已经是成型固有的,不想去打破。这一类大学教育管理对象,存在懒惰情绪、守旧情结、畏难情绪,阻碍了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四)管理意识相对滞后
之所以说管理意识相对滞后,指的是一些大学教育管理者虽然摆出了积极进取的姿态,也试图走在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前沿,但是不得法,未能迈开大的步伐,亦步亦趋、扭扭捏捏,取得的成效不明显,冲刺的速度还是与发展速度不能同步,而是显得相对滞后,需要有妥善的办法和措施加以解决。
那么,在今后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想一些可以推动大学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制定一些相关的策略,从而推动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成功化、规范化、科学化、实效化。
(一)从思想上转变,创新教育管理观念
创新教育管理观念,谈何容易,如果想让所有的大学都达到一个创新的程度,达到一个与时俱进的状态,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首先,要加强教育,即在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育管理者中加强教育,这种教育的加强,就是要定期召开教育管理理念交流会、研讨会,以及先进教育管理观念推广会,潜移默化地带动一些落后的大学,让其试图改变自身的落后的状态;其次,要加强学习,即组织培训班、学习班,对发达国家、名牌大学的教育管理观念和理念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印发教材,制定课时,适时考核,真正把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灌输到各个大学管理者的脑海中去;第三,要加强实践,就是要把所学、所听到的付诸于实践,在实际大学教学管理中予以应用,也可以采取交叉管理、交叉交流的方式,让教育教学管理相对先进的大学管理者到后进的大学中指导管理,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实际作用。
(二)从行动上转变,更新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模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对整个学校及教育体系的管理,第二个是对大学全体教师及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管理,第三个则是对全体学生的管理,即对在校大学生的管理。在对这三方面管理的时候,都需要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进行更新、进行改造,从而打造一个符合大学发展、推动大学发展、完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的管理模式。一是加强对整个学校及教育体系的管理,在这一方面的管理上,必须要制定适合于本大学的教育教学大纲,谋划出本大学3――5年,或者更长远的教育教学规划和校园发展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后,还要就整个大学的教育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而且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教学管理制度等,从而有效地指导大学教学,规范大学教育教学;二是加强对大学全体教师及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管理,应该说,以大学教授、大学教师为主体的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是大学教育管理和发展大学教育的主力军,所以在这一群体的管理上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强化力量、强化管理,让大学全体教师及教育教学工作者等真正在大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管理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三是加强对全体大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是大学教育教学的主流,大学教育管理和大学教育是否能够取得实效,都要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以及大学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情况,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的管理应该被确定为大学教育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三)从主体上转变,调动教育管理对象
调动教育管理对象的积极性,把大学中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管理对象的理念更新,把责任意识调动起来,让大学中的每一位教育教学管理对象,以及大学教育教学中的管理者,都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都能够身体力行地履行职责,从而确保大学教育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能够顺畅的推行。
(四)从机制上转变,提升教育管理意识
在教育管理意识的提升上,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把好用人关,就是在招聘和录用大学教育管理和大学教育工作者的时候,就要从素质考核入手,其中还要把教育管理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从而确保每一名入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先进、强烈的教育管理意识;二要把好应用关,就是在实践中,在大学的实际教学管理中,要把所学的教育管理先进理念、先进方法、先进模式应用进来,如果能够成功的应用,也就是大学教育管理意识有效提升的充分表现;三要把好考核关,即定期对工作人员、教育人员的教育管理意识进行考核,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提升,把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管理意识真正融入到教育管理团队中来。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科学规范,而在这一系列 进步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更多的实践者践行、需要更多的教学者努力、需要更多的改革者付出,从而实现大学教学管理的最佳模式、最大成效,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和输出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大学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这项新的医疗改革的任务当中,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的改革是改革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是顺利完成新医改其他各项改革的基石。在新的医疗改革计划下,逐步提高公立医院的财务管理系统,包括公立医院的会计制度、内外控制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成本管理制度等等;认真编制财务预算并严格执行、吸取先进技术强化财务成本核算。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新医改时代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财会制度的不断改革,对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带来的影响也是越来越大,可以说在新医改时代,医院财务管理的未来是机遇与挑战并存。财务管理对于整个医院的运营与发展至关重要,被称为医院日常管理中的核心,虽然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对整个医院的作用较大,但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财务管理工作仍然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制约了医院的持续发展。本文以多年的工作实践作为基础,详细的剖析了医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几点改善措施,期望可以帮助更多的医院提高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
关键词:医院财务管理;对策;问题
近几年以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医院的机构性质也逐渐发生了些许的改变,过去主要是管理型,现在则是经营型,而且除了国营公立医院之外,也出现了较多的私人、合资形式的医院。为了在众多形式的医院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水平,最终实现促进医院的整体经营与发展。
(1)偏重提高医疗水平,忽视对财务进行管理。
在过去受时代意识以及医院运行模式的影响,很多医院的都很自然而然的将治病教人作为工作的重心。如今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这种意识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的发展,试问如果一个医院只看重对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而忽略了对医院其他的日常经营活动的管理,尤其是财务方面的管理,所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目前仍然有很多医院为了不断的提高医疗水疗,不断的与其他的医院进行攀比,在没有进行科学合理的市场调研之前,就盲目的引进新设备,在投入新设备之前,不会进行市场调研,在投入使用之后,也没有做相关的效益分析,将财务预算及管理流于形式,很明显财务管理的意识非常的淡薄。因此就算医院具备较高的医疗水平,具有较为先进医疗设备,拥有高素质的医疗人员,但是如果没有及时加强对医院的财务进行相应的管理,一样会被竞争激烈的环境所逐渐淘汰,所吞没。
(2)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
无规矩不成方圆,财务管理亦是如此。财务制度相对于财务管理来说,就是医院进行基本财务管理的规矩,是医院进行财务管理的保障与基础。可是目前大多数的医院都没有明确对财务制度进行制定与完善,即使有的医院已经制定了财务制度,但是也都是直接沿用借鉴了其他的行业财务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没有针对医院经营特点的不同,根据医院自身的管理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导致一些制度条例缺乏较强的针对性,最终形同虚设。其中还有的医院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不得已制定了一系列的财务管理制度,但是在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由于制度与实际情况不符,因此很多条例都没有发生作用,根本就与上级要求的以制度作为指导医院财务管理的初衷不符,致使医院的财务工作人员在处理工作事宜时,根本就没有规矩可循,阻碍了医院财务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转。
(3)财务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偏低。
相对于其他的企业而言,医院这个行业的财务工作比较简单,对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也偏低,很多财务人员在进入医院财务部门参加工作之后,由于工作内容略于简单,长期处于宽松安逸的环境之下,难免会疏于对自身专业知识的培养,但是时代是持续发展的,财会制度也在一直的改变之中,但是财务人员依然日复一日的去处理医院较为简单的财务业务,没有职业危机感,也就很难下定决心去参加学习与培训,而固守自我的后果就是,自身综合素质在持续的降低,财务人员综合素质的降低,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医院财务工作的质量,影响财务管理的水平。
(4)财务管理存在较强的盲目性。
目前医院的营运资金主要是国家的补助、售卖药品、医疗检查以及医疗手术等渠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医疗体制也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因此在最近几年,医院从政府拿到的补助也是越来越少。而且在新农合医疗制度实施之后,为了防止群众看不起病,吃不起药,国家对基本常用药的价格也开始进行干涉,致使医院药品售卖收入也是越来越低。在收入日益减少的同时,医院对资金的需求却并没有减少。因此很多医院不得不在医疗设备检查方面想办法,为了在日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脱颖而出,就会不断的引进新设备,吸引新的群众来医院就医。加大医院自身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没有错,但是如果没有预算,盲目的投入资金进行建设,很容易引发潜在的财务风险,稍不注意就会致使医院财务资金流动进一步恶化,不仅没有缓解医院的资金需求量,而且还会加大其筹资难度。
(1)提高财务管理的认识水平,增强财务管理的风险意识。
财务管理作为医院日常管理的核心组成,首先医院的领导以及管理人士必须对财务管理的问题加以重视,领导以及管理层是医院的领头羊,只有领导以及管理层认识到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可以带领医院的下属员工认真做好财务管理工作,带领全体医院的工作人员认识到财务工作的重要性,提升整个医院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水平。此外就是通过提高财务部门工作人员对财务管理的认识之外,还要积极引进先进的财务软件,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有效的财务管理,将会计信息的作用最大化发挥出来,确保可以通过财务信息预测出相应的财务风险,并提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规避财务风险的发生。
(2)完善并充分落实与财务有关规章制度。
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是保障医院日常正常运营的基础与保障,医院在建制建章时,不应完全以领导的视察为关注中心,制度的建立依据重点在于医院日常财务管理中暴露出的关键风险环节或事项,结合财务会计实务操作,持续完善医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使财务有关规章制度与医院其它管理制度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并使之有针对性地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此外,在财务制度进一步得到完善的同时,还应对制度的遵守及落实情况加强监督,建立内部审计制度,使医院各项经费支出都受到特定约束,在财务规章范围内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降低资金周转成本,为医院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行之有效的制度保障。
(3)组织培训,提高医院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
不管是需要执行什么财务管理制度,最终都是需要财务人员去执行,因此医院必须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提升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障财务人员可以跟上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对财务工作者的要求。首先医院要定期开展相应的培训,通过对财务人员进行再教育,帮助财务工作者不断的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可以跟上财会制度改革的步伐。其次是定期对财务工作者进行考评,不仅仅只考核期日常工作,也要将其再教育的学习情况作为一个考核的方面,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通过此种做法来激励财务工作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其不断的接收新知识,最终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此外医院也可以通过校园招聘的方式,通过不断的招收优秀财务工作人员,融入新鲜血液,促进医院财务人员的素质。
(4)加强内部控制,提高财务管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强化医院内部控制,首先要加强医院物资采购的控制力度在采购初期的竟标阶段,要公平对待前来参加竟标的企业,并公开医院的采购项目和采购标准,让竞标企业公平竞争,只有这样,才能为医院用最少的资金投入获得最好的供应商,为医院节省投资资金的同时,也提供了最优质的设备保障。其次,要合理配置现有资源,追求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利用可以通过整理和编制具体项目对医院的现有资源进行统一汇总,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1] 林玉明.探究医院财务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经营管理者. 2015(26)
[2] 周紫薇.医院财务管理常见的弊端和应对策略[J].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5(06)
[3] 李加.新会计制度下医院财务管理发展对策研究[J]. 中外企业家. 2015(13)
新医改时代医院财务管理问题分析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食品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必需品,食品安全问题是全人类共同关心的话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食品安全问题论文,供大家参考。
1中小学生面临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
1.1中小学生最易遇到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中小学生中,遇到最多的食品安全问题就是过期问题,其次是以次充好的食品质量问题,最后是虚假或错误标识问题。
1.2中小学生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
在对中小学生最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的调查显示:他们最担心食物中毒,然后依次是食品中的违规添加剂、农药残留、不合格食品、地沟油制作食品等。
1.3中小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需求度
进一步调查中发现:中小学生在对食品安全知识的需求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食品选购知识、食品加工处理知识、食物中毒处理办法、事物储藏知识和食品安全事件维权问题。
2各年级食品安全知识的安排设想
依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小学选择教育内容应遵循3项基本原则:
(1)教育内容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即选用系统的经科学检验为正确的知识;
(2)普及性,精炼现有的材料,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达到形象化、通俗化;
(3)体现针对性和实效性。本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需求以及学生最常碰到的食品安全问题,结合学生不同的学习水平、认知能力,
3融入到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具体食品安全知识
3.1食品的辨认、选购知识
3.1.1安全食品的标识中小学生购买食品首先要学会如何辨认安全食品,那么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就必须要加入的就是食品的相关辨认知识,首先是安全食品的标识,低年级的小学生还应识得食品包装上的几种食品标识:
(1)该标志指由农业部门认证,标志的使用期为3年。这类产品在生产的过程中,允许限用量、限种类、限时间地使用人工合成的化学农药、鱼药、肥料、兽药、饲料添加剂等,保证人们对食品质量安全最基本的需要。
(2)该标志由农垦部门评定,标志的使用期为3年。突出这类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态环境,对环境保护的有利性和产品自身的无污染与安全性要求较高,分为A级和AA级称号。
(3)QS制度由国家质监总局在2002年推出,即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凡进入该制度范围内的食品生产企业,都要拿到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销售产品上贴上QS标志才允许进入市场。
(4)这是有机农产品的标识。有机农产品是指根据有机农业原则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标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它由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认证、管理。有机农业是指完全不用或基本不用人工合成的化肥、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体系。中小学生在购买散装食品时要仔细查看标签。首先看食品标签内容是否齐全,按照国家的规定,食品标签必须标注的内容有:食品名称、配料表、净含物及固形物含量、制造者、经销者的名称和地址、生产日期及保质期、贮藏方法、质量等级和特殊标注内容。然后再看食品标签是否完整。食品标签不得与包装容器分开,若发现标签的内容变得模糊甚至脱落,不易于辨认和识读,要谨慎购买。最后要看散装食品有无防尘遮盖和禁止消费者触摸设施、标识以及销售人员是否按规定统一配戴口罩、手套、帽子等。
3.1.2水果的选购知识对于水果的选购知识应该选择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几种进行教授,比如香蕉、橙子、西瓜、荔枝等。
(1)香蕉的选购方法:催熟的香蕉表皮一般不会有香蕉熟透的标志—“梅花点”,因此在挑选香蕉时,有“梅花点”的香蕉相对安全。用化学药品催熟的香蕉闻起来有化学药品的味道。自然熟的香蕉熟得均匀,不仅表皮变黄,而且中间是软的;而催熟香蕉,中间则是硬的。
(2)橙子的选购方法:进口橙子表皮的皮孔比较多,摸起来较为粗糙,而假冒进口橙子表面的皮孔比较少,摸起来相对光滑些。假冒的进口橙子用纸擦,纸的颜色会变红,是因为假冒进口橙子在处理的过程中加入了色素。
(3)西瓜的选购方法:可以从外观上辨别,使用过膨大剂的西瓜,由于吸收不均匀容易出现“歪瓜畸果”,如两头不对称、中间凹陷、头尾膨大等,这种“歪瓜畸果”不要买,正常的西瓜的外形应是球形或椭圆形的,且表面平整光滑;自然熟的西瓜籽是黑色的,很饱满,注入色素的西瓜籽一般小且白。
3.1.3蔬菜的选购知识
(1)选购要点。蔬菜的种类繁多,在选购时应注意7个基本要点:新鲜程度;壮老或嫩脆程度;大小均匀、形块完整与否;有否病变;有否虫害;色泽正常与否;有否农药残留可能。
(2)还应挑选形状、颜色正常的蔬菜购买。例如,番茄:底部四周呈现绿色且果实硬挺的才是新鲜的。黄瓜:刚采摘下来的小黄瓜颜色浓绿且有光泽,表面上会有疣状突起,一摸有刺的才是新鲜的,此外还要注意前端的茎部切口,感觉颜色漂亮,呈嫩绿色的是比较新鲜的。洋白菜:用手掂起来具有重量感且叶子带有光泽绿色的才新鲜。切开后,切口白嫩则表示其新鲜度是良好的,如果切口会呈现茶色,说明切开时间已经很久了。茄子:呈现有光泽的深黑紫色,蒂头带有硬刺的最新鲜,反之带褐色或有伤口的茄子不宜选购。如果茄子的蒂头盖住了果实,表示尚未成熟。茄子切口容易变色,要泡在水中可保持鲜嫩。
3.1.4有害食品的鉴别方法针对目前对人们身体危害较大的几种食品,鉴别方法如下:
(1)瘦肉精肉的鉴别:
(1)看猪肉皮下脂肪层的厚度(猪油)。正常猪在皮层和瘦肉之间会有一层脂肪,肥膘约为1cm—2cm。而含瘦肉精的猪肉皮下脂肪层非常薄,通常不足1cm;
(2)看猪肉的颜色和形态。健康的瘦猪肉一般是淡红色的,肉质弹性好,瘦肉与脂肪间不会有任何液体流出。而喂过瘦肉精的猪瘦肉肉色颜色看起来特别的鲜红,纤维比较疏松,被切成二三指宽后就比较软,不能立于案板上。还会有黄色液体从瘦肉与脂肪间流出。
(3)用PH值试纸检测。正常新鲜肉多呈中性和弱碱性,宰杀后1h后PH值为6.2-6.3;自然条件下冷却6h以上的PH值为5.6-6.0,而含有瘦肉精的猪肉则呈现偏酸性,PH值明显小于正常范围。
(2)染色馒头的鉴别:天然的面粉中含有微量的胡萝卜素,越靠进外层颜色越重,烹饪之后会有淡淡的黄色。但由于消费者往往喜欢又白又大的馒头,商家就往往迎合这种需求给面食进行“添加剂美容”。除了白面馒头,还有紫米馒头、玉米馒头等杂粮馒头,都是极易掺杂色素的。在鉴别染色馒头时,首先要看面粉里是否有颗粒,如果整个馒头黄得很干净、很鲜艳,那多半是添加了柠檬黄为主的色素。其次是尝。比如玉米馒头,可能是精白面粉掺杂黄色素做成的,由于玉米是粗粮,玉米粉制作的食品吃在嘴里,有些糙,如果吃起来非常细腻,则说明玉米粉加得不多或者是加色素的馒头。
(3)避开或减少塑化剂危害的方法:少吃泡泡糖;慎用保鲜膜;少用塑料杯喝水;少用塑料瓶装油。
(4)地沟油的鉴别:看透明度、色泽以及沉淀物等。质量好的植物油呈透明状,地沟油在生产运输过程中由于混入了大量杂质,会出现混浊现象,很容易判断,而且地沟油一般会产生很多沉淀物。闻,植物油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但地沟油一般都经过特殊处理,没有味道或者会有异味。尝,用相关工具蘸一下,口感带酸味的油一般是不合格产品,有焦苦味的油已发生酸败,有异味的油可能是“地沟油”。听,在油层底部取油一两滴,将其涂在易燃纸片上,点燃后听其响声,合格产品燃烧正常且无响声;不合格的产品会由于水分超标而发出“吱吱”声音;燃烧时会发出“噼叭”爆炸声的,就说明油中含水量超标,很有可能是假冒产品,建议不要购买。问,询问商家相关商品情况,包括场地,进货,或者是否有相关卫生许可等内容。
3.2食品的加工、处理知识
(1)蔬菜的洗涤技巧:冷水洗涤。这是洗涤蔬菜最常用的方法,蔬菜上一放带有泥土污物需用干净的冷水将其洗掉,保持蔬菜新鲜洁净,常用于一般叶菜类,如青菜、白菜等。这些蔬菜应先在清水中泡会再洗;若叶片上面有细绒毛的,要多洗几次;根茎类蔬菜如萝卜、甘薯等带有较多泥土的,可在流水中边冲边洗,直到洗净为止。热水洗涤:为了除去某些蔬菜异味或剥去外皮,如番茄、豆腐干等,需用热水洗涤,甚至像豆腐干之类的需要用热水泡才能除去豆腥味。盐水洗涤。盐水浓度不可过大,以小于29%的溶解度为宜,起杀菌和去污秽的作用,盐水洗涤方法主要适用于叶菜上带有小虫和虫卵,用盐水洗很易清除掉,而用清水则不易洗净。碱水洗涤:在温水中加一些碱可解异味和去皮,但要注意用碱水洗后要再用清水漂洗干净。
(2)食品安全制作守则。世界卫生组织(WHO)还推荐了食品安全制作5大“黄金守则”:保持清洁。勤洗手,取食品前要洗手、准备和加工食品期间经常洗手、便后洗手;清洗和消毒用于准备食品的所有场所、设备和餐饮具;避免虫、鼠及其他动物进入厨房和接近食物;保持食物的安全温度,熟食要保存在冰箱里,也不能长时间存放;熟食和凉菜做好后在室温下存放不得超过2h,冷冻食品不要在室温下化冻;使用安全的水和原材料;食品用水要安全;选择卫生安全的餐饮具,选择卫生安全的纸巾;水果和蔬菜要清洗干净,生吃要消毒,螃蟹、甲鱼、黄鳝要吃鲜活的。生熟分开。生的肉、禽、蛋和海产品要与其他食物分开;生和熟食品的餐饮具、工具、用具要分开;避免交叉污染,彻底做熟。食物要烧熟、煮透,中心温度得到85℃以上,尤其是肉、禽、蛋和海产品;熟食再次加热要彻底。
3.3食品的储藏方面的知识
(1)水果的保存方法:水果的保存,分为4类:
(1)不要放入冰箱,否则会被冻伤的水果有:香蕉、枇杷、杨桃等;
(2)一定要先催熟后才可以放进冰箱的(不成熟的水果不可放入冰箱内)如:酪梨、榴莲、芒果、木瓜、百香果、奇异果、柿子、西红柿等;
(3)必须放入冰箱,才能久存的有:红毛丹、龙眼、樱桃、桃子、桑椹、莲雾、李子、板栗、番石榴、葡萄、梨、草莓、荔枝、火龙果、甜瓜、柚子;
(4)常温保存或冰箱冷藏均可,这些水果如下:青枣、苹果、西瓜、橘子、椰子、金桔、柠檬、菠萝、葡萄、葡萄柚、甘蔗、柳橙、橄榄。
(2)蔬菜的贮存:由于蔬菜种类繁多,其生长特性不尽相同,其贮存要求也各不相同。青菜、黄瓜可洗净后放入保鲜袋贮在冰箱,大白菜放在垫稻草的干燥处,花菜放在通风处还可在菜上洒些水,莴笋可刨去皮浸在淡盐水中,萝卜和胡萝卜放入保鲜袋扎紧袋口置于干燥处,短期保存鲜蘑菇则应用清水浸泡。因此对于各类蔬菜的贮存,均应按其生长特性采取相应的贮存方法,但是原则上应该买新鲜的,吃新鲜的,而不应当贮存1次吃1周。
(3)家禽的储藏方法:家禽肉质嫩,含水量多且变质速度也较快,对于新购的禽,一般是采用低温保藏法,置于0℃以下的环境中存放。宰杀后的家禽,若放在-4℃环境中,可存放35天;若放在-12℃环境中,可保存半年;若在-14℃环境中冈保存1年以上,一般是在-8℃左右保存,也不宜长时间保管,因为存放时间过长会影响禽肉的质量。如果购进的是冻禽要立即放入冰箱。
(4)鱼类的储存方法:活养法,主要适用于用地呼吸的鱼类,常见清水活养的鱼类有鲤鱼、黑鱼、青鱼、草鱼等,以淡水鱼为主。饲养活鱼的水池内要安装喷水管,应向鱼池内不断喷入新水,并通有氧气,水温一般维持在4-6℃,鱼池要清洁,最好选用河水,一般多用清水,不得使油脂、碱等异物进入鱼池内,不要用外物搅动清水,要尽量减少鱼的活动。刚刚从池塘、河流内网捕的鱼经过2-3天的清水活养,可使鱼肉结实,还能促使某些鱼类吐出消化系统的污物,减轻其泥土味。对于此类鱼在清水活养时一定要注意适时换水。部分海产鱼也可采用海水活养,但因受地域限制,对海水鱼进行活养的较少,一般只用于暂时保鲜。冷藏法,冷藏前先把鱼体洗净,还要除去内脏、刮鳞、去鳃,清洗干净,在-2℃的低温下冷藏,此法储存期短,但对鱼类的质量影响较少,一般只用于暂时保鲜。冷冻法,将鱼在低温(即结冰)状态下保藏,常见于将鱼肉加工成鱼片,再用快速冷冻法对原料进行冻结,一般选择的是冰箱或冷库中保存。保存环境的温度越低,保存时间越长,冰箱以-4℃以下为宜,冷库以抑制在-15℃—20℃为宜。另外对于冷冻鱼肉切不可解冻后再结冻,再冻鱼的鱼肉组织会更多地被破坏掉,鱼体内部水分会丧失,导致肉质松散,营养价值降低。
3.4食物中毒预防及处理知识
(1)中小学生食物中毒的预防措施:不喝生水,不喝过了保质期的桶装水;不要饮用未经煮沸的生活饮用水;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不吃霉变或有馊味的食品。煮熟后放置2h以上的食品,重新加热到70℃以上再食用。隔夜食品在食用前必须加热煮透后方可食用;养成卫生习惯,进食前要洗手,瓜果之类的可生食的食品必须在洗净后才可以食用;不接受陌生人赠送的食品,不采摘、捡拾、购买、加工来历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产品以及不认识的野生菌类、野菜和野果;购买和食用定型包装食品时,要查看有无生产日期、保质期和生产单位,不买无证摊贩的任何食物,不买不吃无生产厂商、无生产地址、无保质期的三无食品;加工、贮存食物时要做到生、熟分开,不食用没有烧熟的海鲜类食品;不吃明知添加了防腐剂或色素的食品以及那些无法确定其添加量是否符合食品卫生安全标准的食品。
(2)中小学生食物中毒处理措施:一旦发生食物中毒,最好马上到医院就诊,不要自行服药,若无法尽快就医,可采取以下急救措施:催吐:若食物吃下去的时间在1-2h内可取20g食盐,加200ml开水,等冷却后一次性喝下以促呕吐。或者也可以用100g新鲜生姜捣碎取汁后,用200ml温水冲服催吐。还可用筷子、手指等刺激舌根部引吐。呕吐时,不要让中毒者喝水或进食,但在呕吐停止后应马上补充水分。导泻:如果中毒者进食受污染食物的时间已超过2h,但精神尚好,则可服用些泻药,以尽快排出已吃进的有毒食物。一般用30g大黄,一次煎服,老年患者可选用20g元明粉,用开水冲服即可缓泻;老年体质较好者,则可采用15g番泻叶,一次煎服,或用开水冲服,亦能达成导泻的目的。解毒:如果是吃了变质的鱼类、虾、蟹等引起的食物中毒,可取100ml食醋加200ml水稀释后一次服下。此外,还可以采用30g紫苏、10g生甘草一次煎服以解毒。如果是误食了变质饮料或防腐剂,用鲜牛奶或其他含蛋白质的饮料灌服就是最好的急救方法。3.5食物中毒维权方面的知识中小学生要及时了解相关维权知识,熟悉防护中毒措施,如国家颁布的《食物中毒维权》第十七条明确规定了受害人因食物中毒引起的各种损失,赔偿义务人应当予以赔偿。当中小学生发生食物中毒之后,一定要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其方法如下:收集就餐证据(如发票等)或者证人以证实受害者曾在场就餐;收集就餐证物并及时监测,以证明其食品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物质,避免错过检测时间无法取样(必要时将需要证人来证明受害者曾在场就餐),证据足够之后应及时向就近的工商所或直接拨打12315投诉电话进行投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4结束语
食品安全是一个攸关青少年学生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重要问题,对此无论予以怎样地高度关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与学生身心健康有密切关系的课程之一,把食品安全纳入其中,并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进行实施,是课程目标的内在要求,也是对青少年成长关怀的体现。建构体育与健康课程中食品安全教育的具体内容,只是工作的第一步,更为重要的工作是如何实施食品安全知识的有效教学,并能在学生健康成长中发挥促进作用,这也将是本研究下一步要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
【摘要】本文阐述了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改进的对策:整合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堵住食品安全的问题源头;健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促进管理的规范化长期化;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积极作用;加强有关制度建设。
【关键词】食品;安全问题;成因;对策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已变成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伴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因此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当前重大问题。
一、食品安全基本问题阐述
食品安全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国内外对食品安全的理解也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大部分学者认为食品安全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食品数量安全,它涉及食品供给数量的保证,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二是食品质量安全,它涉及食品的质量的保证,以避免食品可能含有有害物质对人体造成危害。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内涵,国内大致有五个观点。其一,食品安全是个科学概念。食品安全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每次安全的进步,都与科技进步带来的新科技影响有关。其二,食品安全是个政治概念。食品安全是企业政府对社会最基本的承诺,具有唯一性与强制性,属于政府保障和强制范畴。其三,食品安全是个经济概念。食品贸易不断增长一方面带动全球食品工业发展;另一方面,食品安全问题也是现代生产和消费方式的产物。其四,食品安全是个法学概念。与法相关,靠法保障。其五,食品安全是个社会概念。一日三餐,必不可少。只有吃的安全,人心才稳定,社会才稳定。同时,食品安全可看作是一个“社会约定”,这种约定涵盖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靠全民自觉遵守。
食品安全问题的背后是对人民生活,社会稳定等方面的严重危害。它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与生命安全。据统计,每年因食品中毒的人数约20-40万人。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件件影响之大,危害之深,不能不发人深省。同时食品安全问题不解决直接影响到经营厂商的经济利益。一些不法厂商以低成本生产质量差或假冒产品,与正规厂商生产的标准产品一起在市场上流通,严重影响正规厂商的利益。更严重的是食品安全问题关系社会稳定。一方面由于食品是人们每天都接触的,因而很有可能买到假劣产品,因而产生害怕、担心、疑虑的心理压力,造成社会恐慌。另一方面,正规厂商由于利益受损而担忧,也有可能造成社会不稳定。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在美国、欧盟等国的奶粉、茶叶、肉类等因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纷纷被退货。因此食品安全问题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迫在眉睫。
二、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成因
由于市场自身固有缺陷,便会引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现象的出现。生产者和消费者所掌握的信息不对称,从而产生两种阵营即强势和弱势。那么遵守法律和惯例的企业可能被淘汰,而生产质次价高的企业可能成为最后赢家。那么不法生产厂家对这一规律了如指掌,因而弄虚作假,而消费者对此一无所知,在利益驱动下,厂商会误导消费者,从而形成价格优势排挤优质产品,那么最终贻害消费者权益。
在种植流通过程中,造成安全问题的因素也有很多。例如土壤、空气、水等污染之后被植物吸收或被动物饮用最后流通到人体;动植物生长过程中所用化肥、农药、激素有毒物残留累积;产品加工、贮藏过程中违规使用化学试剂,微生物污染;转基因的不确定等科技进步化学品的使用,造成食品安全隐患。
消费者缺乏食品安全方面的常识,也会引发食品安全问题。中国众多的消费者由于收入水平较低,没有足够的消费能力,还有缺乏相应的消费常识,因此购买食品时安全意识淡漠。加之有些消费者贪图便宜或喜欢购买特价食品,在消费者的这种消费心理支持下,就为问题食品销售打开了销路。其次有些消费者缺乏科学食用食品的常识,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毒事件的不断发生。
与此同时,在对中美食品安全管理体制相比较研究之后认为,中国食品安全体系尚在法律标准、组织体系,技术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差距。有些企业卫生状况堪忧,主要表现在:小型食品加工企业和小作坊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自身管理制度不到位;食品加工偷工减料,粗制滥造;卫生质量不达标;食品添加剂横行且严重超标。例如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等。
三、保障食品安全对策
1、整合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及规章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缺乏系统性,这是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最基本的制度原因。到目前为止,全国人大制定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21部,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约40部,各部委颁发的规章约150部,由此可见,食品安全法律地位较低。因此,有些不法分子会乘机钻空,即使刚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也无法避免。因此,建议政府出台国家食品工业发展规划白皮书,从宏观角度对食品工业发展和食品安全问题分门类、分阶段的提出目标方针。整合有关食品的法律、法规及规章,变得势在必行。
2、加强对剧毒农药的管理,堵住食品安全的问题源头
一方面,要加强对农药的监管,包括生产过程,流通渠道和在使用过程中的用量,并堵住一些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普教育,如近几年的“三下乡”活动;大学生下乡宣传指导,以提高农民对农药的鉴别及使用能力。
3、健全食品安全管理部门,促进管理的规范化长期化
中国的监管部门通常是在安全问题重大事件发生之后,自上而下进行突击,但具有很强的短期行动色彩。为了保障食品安全长期性规范化,应设置专门的机构,整合卫生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经贸委、国家工商总局、农业部、公安部、国家制药总局等各部门的力量,并从中专门抽调一部分人员进行食品安全监管。在全行业推广ISO、HACOP认证,实行质量体系化监管,以更好服务群众。
4、发挥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在目前情况下,消费者消费了假冒产品或使用了劣质产品,在造成重大损失之后,一般选择自认倒霉忍气吞声,而并非积极举报。因此发挥消费者权利这项任务尤其重要。我们可以实施一些奖励政策,例如举报违规产品之后可获多少钱或可得什么荣誉或从假冒罚款中提取百分之几作奖励等均可;也可以通过宣传,通过政策优惠和舆论导向,使打假摧毁劣质产品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5、加强有关制度建设
制定完善食品安全标准,包括对加工操作过程的标准,也包括产品本身的标准;建立检验检测体系;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制定严厉的法律规制。行政手段:监督检查,如抽查、罚款、扣押、查封、禁售等。加强对生产企业进行食品安全生产教育宣传,生产操作培训,
组织支持和鼓励食品安全方面的科研和合作。总之,为了人民安全,坚决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1]食品安全法.(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
[2]孙耀武.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市场论坛,2009(2).
[3]袁仲,杨继远.农药化肥污染与食品安全[J].农产品加工:学刊,2009(7).
[4]胡毅.正确认识食品添加剂促进食品工业健康发展.中国食品质量报,2008-11-28.
[5]张刚亮,岳田利.我国食品安全主要问题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4).
【 论文摘要】安全认证食品是我国今后食品生产大力 发展的方向。阐述了我国安全认证的食品 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我国食品安全认证策略,对于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证;问题;策略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食品长期短缺 历史的结束,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安全认证食品是我国今后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的方向,对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也是今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
1食品安全认证概述
安全认证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特定的 环境中,按照特定方式生产、加工,达到一定安全卫生标准,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相应产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
安全认证食品的显著特征有:一是产地环境无污染。要求产地环境和周边环境中不能存在污染源,确保产地环境中大气、水和土壤的洁净;二是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化。生产过程中 应用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控制、减少乃至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有效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三是产品质量确保安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无污染;四是通过专门机构的认证。安全认证食品是通过专门机构认证,并获得相应产品使用标志的产品。无公害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初级层次,绿色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中级层次,有机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高级层次[1-2]。
国内安全认证食品发展经历了无公害食品发展阶段、绿色食品发展阶段。其中绿色食品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农垦系统启动基础建设,向全 社会推进、加速发展,向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面推进3个阶段。
2我国食品安全认证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央一级的安全认证食品管理 工作由3个部门分别负责,其中,无公害食品的管理工作由 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绿色食品的管理由隶属于农业部的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有机食品的管理工作主要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负责。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体制属于分块管理。
2.1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人为地将安全认证食品中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管理割裂开,导致安全认证食品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管理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分散现象。同时,由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不完全相同,且它们之间是平级单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不够,难以形成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2.2认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认证体系发展的时间较短,在认证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认证技术和能力、认证的普及程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认证体系不完整。目前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严重缺乏,缺少对 申请认证的农业 企业和农户在标准化生产、 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申报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二是认证的客观公正性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认证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 联系,认证过程不能充分体现第三方认证的客观公正性[3];三是专业技术和人才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对认证人员的培训不足,人员认证能力较差,难以建立我国专业化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队伍;四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国际合作能力不强。安全认证食品认证方式和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差,认证的结果不能得到国际认可。
2.3市场准入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检验对象有限、检验项目单一;二是检测机构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对食品检测的专门机构很少,而且食品市场准入的检测手段简单;三是市场准入缺少有效的惩罚措施,问题食品的管理尚缺少必要的惩罚处理措施,问题食品的追根溯源比较困难。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标准,还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对安全认证食品的各项质量指标难以全面、快速地检测。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目前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是源头控制和末端控制,过程控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方面,对违反食品安全质量的行为没有彻底、坚决地惩处。质量安全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安全认证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3完善食品安全认证的策略
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仅依靠政府来解决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上的问题困难非常大。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食品安全认证。
3.1优化管理体制
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我国应该实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政府管理层面上的协调统一,实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机构设置的三位一体,能够明确管理者的职能和相应的责任,减少冲突,提高管理效率。
3.2完善认证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的认证认可体系,积极组建和完善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将认证机构改造成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4]。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认证机构从事认证业务的审核与认可,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和审核。加强认证的国际合作和互认,争取认证结果相互承认,提高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的国际化水平。
3.3完善市场准入管理
完善食品市场准入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权威的安全认证食品标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质量的控制。提高市场准入检测水平,建立健全食品检测专业机构,并引进高技术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3.4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必须有严格的执法保障。科学制订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减少标准执行时的交叉与重叠。加强贯标力度、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建立统一、协调和权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4参考文献
[1] 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李正明,吕林,李秋.食品安全的开发与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3] 刘建华.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农业质量标准,2004(1):34-35.
[4] 秦富,王秀清,辛贤,等.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