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关于民间美术的论文题目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美术,通常指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形式等在空间开展的、表态的、作用于于人们视觉的一种艺术。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性特征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鲁迅先生把民间美术称之为“生产者的艺术”,手工艺人通过自己的双手制作出形态各异,别具一格的产品。而这些手工艺人大都是常年劳作于田间地头的普通劳动者,由此推知,其特有的地域环境必然为其创作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积聚了千年来中华儿女沉淀的文明成果,使其具有了浓烈的地域文化特色,这便是我们研究河南民间美术地域性特征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河南民间美术是对民俗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民间美术作品都能追溯于当地的岁节时令、神话传说或古老图腾等。“大年三十除夕夜,家家户户贴春联……”,不仅如此,各家各户的大门上还要贴门神。在河南人们惯用的门神像多为秦琼、尉迟敬德、五福临门、和合二仙等。在农村,人们还会在门口或迎壁墙上贴上一个“福”字,底下或会配着一条“喜迎新春”、“开门见喜”或“欢度春节”之类的吉祥话。农历六月初一被人们作为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在农村,这一天又被称为“过小年”,人们用贴着“福”字的簸箕盛满新收的小麦,与人分享丰收的喜悦并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而在端午节这一天,你会不时见到一些挂着精美的香囊,系上五色彩线的小男孩在人群中嬉戏玩耍,还有漂亮的小女孩们会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黄色绣花鞋,就连尚在襁褓中的婴孩也会换上母亲特质的五毒肚兜。孩子们穿戴凝结着母爱的衣饰在节日中畅游,这不仅让妈妈们得到极大安慰和满足,也为传统的端午节增添了令人心醉的色彩。
河南民间美术同样与许多古老神话紧密相关。据悉淮阳“泥泥狗”中的“人祖猴”就是根据远古神伏羲氏的神像变化得来,而在人们常见的“三足蟾”也是由川西北古羌族水神信仰演化而来。还有从远古流传至今的龙图腾和凤图腾,无不展现了民间遗俗与民间美术的关联。而人们根据自己的传统遗俗生活着,这极具地域特色的民间传统也从侧面展现了民间美术的生命力。
河南民间美术作品种类繁多。以下关于河南民间美术的地域符号特色的阐述将从曾实地考察过的几项艺术作品展开:
2.1 淮阳“泥泥狗”
淮阳“泥泥狗”是对淮阳泥玩的总称,它以黑色做底,周身施以艳丽的纹饰,极具观赏价值。淮阳“泥泥狗”既是原始文化中的精神艺术产物,又是联系人与女娲氏、伏羲氏二神的纽带,通过对它的探究使人们对原始文化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下从两个方面讨论淮阳“泥泥狗”的艺术特点:
(1)造型上。淮阳“泥泥狗”造型古拙、怪诞,这与其地域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个淮阳“泥泥狗”所具有的地域特征符号:1)图腾符号。淮阳“泥泥狗”的许多造型都来源于远古部落的图腾,这些远古的氏族文化为“泥泥狗”的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素材。就像“猴头燕”便是对伏羲氏和女娲氏图腾的继承与创作。2)生殖器符号。淮阳“泥泥狗”的很多造型都是对男性生殖器符号的艺术化变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人面猴”,还有独角兽头上的角也是对男性生殖器的直接变性,这种独特的艺术创作思想来源于原始先祖对生殖器官的崇拜。
(2)形体纹饰上。淮阳“泥泥狗”的造型与纹饰与祭祀和祈子相联系。它的纹饰图样实质上都是一些由生殖器官抽象变形而来的近似符号或花纹,这种表现形式反映出“泥泥狗”的内涵核心就是繁衍生息。其中较为典型的纹饰有太阳纹、女阴纹、花草纹、类蓝纹等等。在具体的绘制过程中,点线符号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短线、圆点的不同摆放,形成了装饰感极强的抽象符号,这些装饰符号呈现在怪拙的泥泥狗身上,犹如原始的印记,释放出一种原始文化的野性味,反映了强烈的生殖崇拜意识。
2.2 浚县“泥咕咕”
浚县“泥咕咕”同样是河南民间美术中的黑底泥玩,它因其尾部有孔,并当人对着孔吹气时能发出类似斑鸠“咕咕”的叫声而得名。浚县“泥咕咕”的早期造型以隋末时代的英雄人物为主。相传“泥咕咕”起源于隋末瓦岗李密起义时期,战后存活的士兵用泥土捏制泥玩祭奠死去的战士。长此以往,“泥咕咕”的创作技艺便流传了下来。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几个方面的浚县“泥咕咕”的创作特点:
(1)鸟题材的广泛运用。鸟是浚县“泥咕咕”创作时的一个重要题材,该题材的运用可追溯到古人对鸟的信仰与崇拜。浚县“泥咕咕”以鸽子和斑鸠的造型最为常见,据悉古人将鸟类作为崇拜的对象时因为它们的产卵率和存活率都大大高于常人。对于鸟类“泥咕咕”的造型创作都是尽量简化头部和尾部的造型,却极力夸张肚子,给人一种稚气可掬的观感。
(2)英雄主义情结的体现。浚县“泥咕咕”的产生由来便是隋时士兵为了祭奠死去的战友。因此,英雄人物也是“泥咕咕”创作时常常会采用的原型。所以像三国或隋唐人物的一些特色之处。例如,关公的大红脸、秦琼的秦家锏、罗成的罗家枪都是“泥咕咕”的制作师傅们能信手拈来的。
(3)花草纹饰的充分利用。浚县“泥咕咕”除了人物面部和动物头部之外,其装饰几乎都采用了花草纹。就像古代骑兵水袋上也是清一色的花草纹装饰,细腻、流畅的花草纹就如同一枚生命力旺盛的徽章,蕴含着中原地区特有的创造力。
浚县“泥咕咕”的源远流长与其得天独厚的地域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泥咕咕”的制作材料是一种可塑性极强的土质,名叫黄胶土,它产自浚县附近的黄河故道。黄胶土粘性较大,仅需经过烘烤或风干就能形成紧密的泥塑作品,并不需要烧制。黄胶土的运用为“泥咕咕”的创作赋予了地域上的优势。
2.3 滑县木版年画
滑县木版年画,作为一个有五百多年历史的文化遗留产物,在当地被人们以“画轴”称之。释道儒三教人物、各个行业中供奉的诸神、祝福年画等多为滑县木版年画的取材范畴。木版年画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家族谱、中堂、对联。下面是对滑县木版年画的特色分析:
(1)在内容上,滑县木版年画属于风俗类的木版年画,它的创作灵感多来自于民间的古老传说与信仰。古代“天神赐福”、“观音送子”等思想都在木版画中有所体现,表达了农耕时期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以及普通百姓对天神的崇敬与膜拜之感。
(2)从绘画风格来看滑县木版年画是典型的手工画,其上色方式是用水稀释过的颜料来作画,所以整个画面呈现丰富而雅丽的色彩效果,淡黄通常作为整幅画的主色调,并且画面中很少用到其对比色――紫色。采用清水稀释后的颜料做出的画作,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
(3)在制作上,滑县木版年画以单线手绘为主要表现方式,手工艺人通常采用不同的色调和画法为不同的图案做加工。值得注意的是,滑县木版年画把字和画做了非常好的结合,通过对联、横批与图画的配合,使其即文雅又大气。
总之,滑县木版年画是极具我们传统文化内涵的民间艺术的瑰宝。
河南悠久的历史传统文化和独特的地域性积淀造就了这些具有典型性的民间艺术形态,它们在长期的演变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中原区域特色的艺术风格,它们是广大劳动者生活现实以及理想追求的最本源、自然地真实流露和表达。作为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一般造型艺术的共性,又显示出许多与其他艺术有所不同的特殊性质,民间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保存传统文化,对于保持中华民族文化的特色与个性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魏晋后,士大夫贵族成为画坛的主导人,但大量的版画、年画、雕塑、壁画则以民间匠师为主,而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农民画、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梵高奶奶”绘画作品的民间美术特征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常秀峰(1933―),女,河南省方城县拐河镇江家村一位普通农民,不识字,更没学过绘画,在2003年来到儿子在广州的家之前连县城都没去过,但她为孙女讲述农村风物而信手涂鸦的蜡笔画,竟有后印象派的风格,被儿子放到博客上并经网络传播而迅速走红。由于她的蜡笔画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爱画向日葵(见图1),与梵高的向日葵作品风格相似,故而被网友称为“梵高奶奶”、“中国农村的梵高”。中国、新加坡、欧美等国的数十家报纸、电视台报道了她的作品。她在香港成功举办了画展,两次被请上《鲁豫有约》,出版了《梵高奶奶的世界》和《俺们农村》两本画册。赵瑜先生的散文随笔集《小忧伤》,所有插图全部选用她的绘画共计64幅。世界著名摄影师克劳迪?斯鲁本收藏了她的蜡笔画《石榴树》,台湾马英九先生也收藏了她的画作。斯鲁本说:“梵高奶奶和我一样,都不是在用机器和笔展示艺术,而是在用心。”著名画家陈丹青称赞常秀峰的画有“质朴的震撼和心灵纯净的体现,她用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和感受生活的真谛”。
1.绘画题材
从绘画题材看,常秀峰画的最多的是各种花卉、树木以及自己的家庭生活,然后是乡村集体生活,包括春播秋收、斗地主、吃食堂、娶新媳和祭奠毛主席等场景。其作品所描绘的全部是农村人熟悉的题材,或者是作者经历的社会生活。如《玉米和豆角》的题材就是中原农村最常见的作物,玉米植株间距大,一般在玉米地里要插种各种豆类,因此更显得真实可信,浓郁的田园气息扑面而来。
常秀峰画了大量的花卉植物,尤其是牡丹、荷花、向日葵。为什么热衷于画这些题材呢?她说:“牡丹是幸福花,向日葵是向阳花、还能榨油,荷花干净、高尚。”
常秀峰不画世俗津津乐道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戏文、传说,基本上也不描龙画凤,也不画麒麟送子、鱼跃龙门等吉祥主题,她不说牡丹是富贵花,她没有“富贵”的概念,她只求世俗而质朴的幸福。常秀峰也不画民间迷信的阎王神佛,更不画土匪劫掠、刁民赌抢、媒婆欺蒙等民间常见的丑恶世事。她滤掉了几十年含辛茹苦的黄土地上的卑污和艰辛,只展示她质朴、博大的爱,她画那个正在或者已经逝去的农村,她画画的目的就是让孙女多了解农村,为孩子提供认识乡村的素材。
常秀峰也写生,在花园里捡树枝回家画,有时候还要回老家“充电”积累素材。常秀峰除了画自己熟悉的农村题材以外,偶尔还应孩子们的要求画一画她并不熟悉的长城、圆明园、桂林象鼻山与刘三姐以及她住了七八年的城市,但显得勉为其难,表现得柔弱陌生,显然是不够熟悉、不够了解的缘故。
图1 熟透的向日葵(常秀峰)
常秀峰的绘画,纯粹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无涉名利富贵,只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乡间生活和劳动的热爱,具有一种质朴、纯净的精神,这是职业画家所不具备的。
2.绘画语言
常秀峰的绘画在造型、色彩、构图等绘画语言方面,带有强烈的主观性。
在造型方面,常秀峰的绘画突出主要特征,省略细枝末节,对有兴趣的形象和部位有意放大或夸张,其他地方则相对简单、概括,具有民间绘画大胆、直率、朴实、主观的特点。如《繁花似锦》《荷花》就是典型例子,因为重点表现花朵,所以画面上除了花朵绿叶、莲蓬之外,其他部分都忽略。又如《石榴树》重在表现“石榴”,所以作者就画了剖开一半露出石榴籽的情形,这种舍表求里、带有装饰趣味的造型手法,是民间美术常用的艺术手段,这在常秀峰的绘画中屡见不鲜。
在色彩方面,常秀峰喜欢用纯色,因为从未受到过专业训练,她没有原色和间色、复色的概念,而且蜡笔材料的特殊性也限制了单色混合成间色、复色的可能性,所以常秀峰喜欢使用主观意向强的色彩或彰显个人偏爱的喜庆色彩,一般是采用平涂的手法,画面效果具有对比强烈、色彩明确的特点。
常秀峰对色彩的认识是单纯的,在她的眼里,红就是红,绿就是绿,蓝就是蓝,不会将红色按色性分为冷红色和暖红色。在表现上,她尽量省略生活中丰富的多层次的灰色调,夸张色彩的纯粹程度,如用大红或朱红去表现太阳,用湖蓝表现海水,同时大胆地使用对比色和纯度较高的原色,以取得响亮的画面效果,形成粗犷、明快、朴实、热烈的色彩风格。
作为民间美术家,常秀峰喜欢用红黄绿蓝等颜色,她笔下的家乡总是鲜艳的:玉米是金黄色的,番薯是红紫色,蘑菇是赭红色,牡丹花是正红色的,葡萄则是浓烈的紫色。这些颜色纯度高,对比鲜明,画面效果明快爽朗、简单自然。如图1用色大胆,翠绿的叶子和明黄的向日葵花瓣奠定了整幅画面鲜活的基调,色彩感强,对比强烈,取得了很好的视觉效果;两个熟透的向日葵色彩浓重,又具有调节画面、协调色彩效果的作用,使整幅画艳而不俗。而在《老太太眼中的圆明园》中,常秀峰却一反常态,使用了忧郁的蓝色调,只有个别小花采用黄色,以调节画面。色彩在常秀峰的画中具有很强的表现性。
中国画所谓的疏密聚散、西方画所谓的正倒三角形构图,甚至气韵、节奏等形式美的规律,“梵高奶奶”也许根本不懂,更说不出个所以然,但她在绘画中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些形式美的法则,她是凭借个人对美的感受来作画的。在这一点上,常秀峰的情况完全符合民间艺术家实践先行的特点。
从构图看,常秀峰的绘画体现了民间美术的平面性、装饰性。有时为了把从各个方向看到的形象表现在一张画中,她常采用“鸟瞰式”的构图方法,把很多视点看到的形象画在一幅画中,画面构图很满,但又疏密有致。这样的平面构图画面容量较大,尤其是在画比较大的场面时,为了能够比较全面地表现对象,常采用这种“鸟瞰式”的构图方法。如《家乡的秋天》(见图2)就体现了民间美术这种自由、奔放、大胆的构图形式,作者将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东西,及知道的、想到的或彼此无关的东西,都拼凑罗列到画面上,直到画满为止,从而解决了不同视点、不同时间、不同空间的结合问题。如荷塘、小径、 柿树、各种花草等,都可集中表现在一个画面上,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这种打破时空的造型方法,在民间美术中显得合情合理。 3.技法和风格
从常秀峰作画材料和工具上看,蜡笔用得最多,
图2 家乡的秋天(常秀峰)她也尝试过彩色铅笔、油画棒、水彩、水粉等,这些工具材料都具备易掌握、易得到、造价低的特点。常秀峰还敢于创新,如用牙签刮出线条,用装修涂料抿到画面上做雪景。而蜡笔线条粗放、不宜画细的特点虽然限制了画面细节表现,但也正体现了民间绘画追求整体感的要求。
从绘画技法看,表面上,常秀峰的画不讲什么技法,与其他的民间绘画一样不讲画理、画法,却能收到意外的效果。她的作品由点、线、面组成,多平面化,少立体感,大多数作品直接以蜡笔涂抹,偶尔有勾线填色,部分作品根据需要先平涂出底色,再勾画线条,如《生长的向日葵》;或者在底色基础上以牙签、油画刀或其他简单工具刮出所需线条,刻画成纹理或者叶脉,如《玉米与豆角》。
从个人风格上看,常秀峰的作品朴素自然、感情纯真炽烈,毫无矫揉造作与无病呻吟之感,澄净明澈的内心通过画面一览无余。常秀峰的画是阳光健康的,也是温暖人心的,她带了浓烈的情感去描述一个个正在逝去的乡村风物。那幅《熟透的向日葵》与梵高的名画《瓶中的向日葵》一样,用色亦是绚丽夺目,但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让人感觉焦灼、扭曲、疯狂和孤独,而“梵高奶奶”的向日葵却欣欣向荣,生机勃勃,无忧地生长,快乐地成熟。
常秀峰的作品属于写实主义,当然,由于民间艺术的影响,再加上其个人毫无美术训练基础,她的造型具有概括、适度夸张、抽象和美化的特点,恰好处于似与不似之间。著名画家曹新林说:“这属于原生态画作,朴实、漂亮,很有艺术灵气。”
《论语?为政第二》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常秀峰的画之所以能够感染那么多人,就是因为她能直抒胸臆,大雅若俗。
在常秀峰老家河南方城,可以见到的民间美术有绘画与刺绣(含手绘中堂、木版年画等)、神像雕刻(含本地特产方城石猴黄石砚、家具建筑雕饰)、服装鞋帽(含虎头鞋等)、实用编织(各类草编藤编)、各类金属制品(金银首饰及铜锡制品用具)五大类,常秀峰的绘画作品,与这些民间美术联系紧密。
1.功能相像
在豫西南,民间美术主要是为了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逝去时光的缅怀,以及对子孙后代的教育。常秀峰在广州描绘家乡风物,慰籍了其本人与家人的思乡之情,在其作品被放在网络上得到广泛传播之后,得到了无数网民的支持和热爱,其乡思扩大为漂泊者们的集体乡愁、工业化时代对原始乡村的怀旧。
2.题材相同
流传于河南方城的民间刺绣、家具浮雕与漆画,多以花卉等寓意祈福的事物为题材,常秀峰的画(见图3)也是如此。常秀峰作品和本地民间美术作品有相同的题材特征,多是与民间生活联系紧密、也深受百姓喜爱的花卉题材。
图3 幸福花开(常秀峰)3.手法相似
常秀峰的作品,写实的生机勃发、质朴热烈;抽象的简要概括,有明显的程序化特点。如图3《幸福花开》中夸大花头的处理手法,就与河南民间漆画牡丹的花叶处理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看设色,常秀峰的绘画与河南民间刺绣绘画一样,用的都是纯色,艳丽、直接,这也是河南民间美术的特征。
常秀峰以前常被请去给人裁剪衣服,也曾给孙辈做过虎头鞋等,她一向是民间美术的参与者,后来她能在纸面上完成那么多绘画,也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事。由此可见,美术创作并不是知识阶层的专利,民间美术蕴含着强大的创造力与生命力,这是学院派画家们应虚心学习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民间美术品种极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赏玩的造型艺术,亦有以实用为主的工艺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美术研究学术毕业论文:谈谈民间美术。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谈谈民间美术全文如下:
浚县泥咕咕的历史起源可追溯到远古时期。这使我们自然联想到抟土造人的传说。五帝时期,颛顼帝按照驯养动物的形象在黄河岸边取泥捏制飞禽走兽,用以驱妖避邪、祈求吉祥,浚县出土的陶泥咕咕印证了这个传说。到了汉代,泥咕咕的制作工艺已很成熟。在浚县出土的汉画像石《搏虎图》,再现了古狩猎的场景,整图造型简练生动,表现出先民在塑造人物和动物方面的技巧。
汉唐黎阳城曾出土大量的唐宋瓷器、石雕、陶瓦等,在遗址的东北端的一座汉代古墓里,出土了一对陶质泥咕咕,从造型和包浆看,这是一对彩绘鸽子,其背面有一孔,可吹响,如陶埙。宋代泥咕咕的出土主要还是集中在黎阳城遗址和宋代通利军城遗址,如宋代瓷质关公、宋代瓷靴。
浚县泥咕咕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现如今已成为浚县古庙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之间的关系式相互依存,不可分割。通俗地说,庙会滋养了泥咕咕,没有庙会,泥咕咕就不会发展到现在。由于泥咕咕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而且迎合了大众的审美趣味,承载着传统文化、民俗和宗教信仰,可谓老少咸宜,倍受群众欢迎。早在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浚县泥咕咕荣列其中。
2012年9月,浚县泥咕咕入选大学美术教材。民间艺术家王蓝田的作品也被选入全国普通高中《美术鉴赏》教材。作为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浚县泥咕咕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史料价值,给人以深邃优美的审美感受,体现在泥咕咕作品中的创造精神令人赞叹。从审美角度而言,浚县泥咕咕造型生动,姿态各异,让人爱不释手。同时,作为一种生态的民间艺术,它是远古先人图腾崇拜的历史见证和活态化石,起源于民俗,发源于信仰,并非单纯的视觉产物,而是集深刻内涵与泥塑对象融为一体的物化形象。
浚县泥咕咕目前专门从业人员达到2000余人,主要集中在黎阳镇杨纪屯村,著名的技艺师有王学峰、宋学海、张希和等人,能工巧匠众多。上世纪80年代,全村750户人家中有600多户都是依靠捏泥玩具为生,泥咕咕也从原来的儿童玩具逐步发展成为现代艺术品。现在全村已形成泥塑专业户50多家,作坊20余个,年生产泥塑作品80万余件,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浚县泥咕咕的品种多达100多种,包括飞禽走兽、人物、民俗风情三大类。发展至今已分化出三大流派,分别是以王学锋为代表的泥咕咕派,以“泥猴张”张希和为代表的泥猴派和以宋学海、宋庆春为代表的泥玩派。浚县泥咕咕飞禽走兽类以浑厚朴拙、简洁生动见长,传统人物则具有粗犷淳朴的风格,民俗风情类泥咕咕以行简神妙为主要特点。当前,影像和制约浚县泥咕咕发展的主要问题有精品力作匮乏,强调技艺忽视工艺,包装推广不足,受众群低龄化严重,低端产品充斥市场,仅依靠本地市场生存等几个方面的问题。只有正视存在的不足,认真研究并找出问题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使其按照正常的发展轨道前行。
首先,应从制度法律法规建设入手,进一步规范发展方式。要认真执行国家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政策、法规。有关传统文化,特别是非物质文化保护的条例从国家到地方出台了很多,但这些政策具体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当地政府在贯彻执行的过程中无法具体实施,仅仅依靠传统观念、市场运行来保护,这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当地政府要从观念上真正关心和重视泥咕咕艺术。
面对新的历史条件,特别是当前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原有的管理观念、管理制度以及发展思路和举措已不能适应和满足浚县泥咕咕的发展需要了,正确认识这一民间艺术在传承和发展浚县传统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正确、客观对待浚县泥咕咕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困难,是当地政府必须要认真面对和妥善解决。传承和发展民间工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人的不懈努力,因此,要树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思想,更不能操之过急,大干快上,这对发展传统文化毫无意义。
其次,保护民间技艺,更重要的是保护文化资源。表面上看,发展浚县泥咕咕可直接产生巨大的经济利益,同时,浚县泥咕咕对于传播中原文化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其文化价值更加丰富。长期以来,由于这种经济利益的驱使,形成了一个容量客观的产业链条和市场,也产生诸多的问题,如市场混乱,品牌影响力不足,产能失衡等。浚县泥咕咕是一笔不可估量的无形资产,应由专门组织进行正确科学合理的控制利用。
在资金投入和使用方面应充分论证,把钱用在刀刃上,比如自助真正的浚县泥咕咕泥塑艺术传承人,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艺术创作中,解决其后顾之忧。同时,资助泥塑博物馆的日常维护和作品展示,将泥咕咕的无形资源和有形资产带来的经济利益发挥到最佳状态。
传统文化根植于民间,一方面,民间艺术的发展离不开艺术研究,同时,也离不开群众的喜爱和支持。实际上,这两个方面相互影响,互为补充。民间艺术在研究大众审美情趣的基础上,使得工匠们对其作品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优化;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购买者和艺术鉴赏者的关注。发展浚县泥咕咕艺术,应建立相应的泥塑研究机构,对浚县泥咕咕的历史发展、艺术成就、地位影像、文化意义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浚县泥咕咕的艺术内涵、审美标准、传承人的师承关系等等,以达到去伪存真、去劣存优的目的。
同时,在当地大力普及正确的泥咕咕审美知识,使大众真正正确地认识和看待泥咕咕,让老百姓自觉地喜爱传统文化艺术知识。应将泥咕咕艺术鉴赏课引入课堂、引入教材、引入学生头脑,使得泥咕咕艺术真正成为一种大众艺术,一种老百姓都明白,都喜爱的艺术,切实把艺术之根扎进民间,根植于民间,这也是保护传统文化最行之有效的方法。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具体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谈文化活动中应重视民间美术的开展全文如下: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也推动了地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通过举办各类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极大的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群众美术活动不断发展,涌现出不少美术人才和优秀的美术作品,逐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美术群体,在整体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我们对于民间美术的挖掘和民间美术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认识还不够到位。
因此我们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重视民间美术活动的开展,要充分认识到民间美术的作用和意义。
民间美术是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属于文化的研究范畴。它作为一种能够再现中华民族古老文化传承和几千年真实艺术生活的载体,凝聚着当地人们的智慧,民间美术同时又属于人文地理学的范畴。民间美术资源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地方文化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充分利用和开发民间美术资源不仅能够推动地方经济和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也是对民间艺术自身最好的保护和继承。
地方民间美术的资源伴随着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的历史,清晰的记录下文化发展的轨迹。
民间美术作为广大劳动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艺术形式在现代仍然具有鲜明的意义和价值,民间美术同民间文学、音乐、喜剧、舞蹈等民间艺术一样,是最生动、最质朴、最健康的民族文化,对当代群众美术的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民间美术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它蕴含着鲜明的民族情感、民族气质和诱发真善美的艺术精神,体现着劳动人民传统的审美思想和美学观念,同时表现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面貌,在当代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和价值。
民间美术兼有物质的和精神的双重作用,并渗透生活的各个方面,关联着千家万户的日常起居、风俗礼仪,在人们的生活中有着错综复杂的作用。它美化生活、充实生活、在丰富生活的过程中,体现着对人的关怀,并以它的哲理、境界、智慧、意识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人们思想,陶冶高尚的情操,培养了健康的美感,鼓舞着人们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因此传承和发展地方民间美术是我们群众美术工作的责任。
1.极大地开阔了群众的视野增加认同感。
审美是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而审美的目的是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深化和净化人们的思想与心灵,这些就要求人们有着开阔的视野和对艺术更多的认识了解。
2.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涵。
民间美术最受群众欢迎。它是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为主,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是一种既高雅又通俗的大众文化。
民间美术在劳动人民生活中发生、发展,经过几千年的流传,它始终伴随着人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其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地区民间美术,它是有别于其它地方,以其非常独特的文化特征,吸引着广大群众。他们有望通过文化活动的开展从中得到民间美术知识,吸取艺术营养。
民间美术是艺术之源,它的过去是珍贵的文化遗产,它的现在是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它以自发性而产生,以娱乐性而存在,以情真质朴和淳美深厚而见长。因而民间美术最容易被广大群众所接收和喜爱。
1.民间美术的产生
民间美术是随着文明的不断发展,是生产者的艺术,是劳动人民美的创造。民间美术是千百年来集体意识和劳动积累起来的丰富经验的结晶。民间艺术的创作者是广大劳动群众和民间艺人,其中绝大多数是在劳动之余创作的,主要为劳动者自我欣赏、使用。因此,充分地表达了他们的愿望、心里信仰和生活观念。民间美术是在劳动中发生并为现实生活服务的文化表现形式。
它以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始终伴随着创造者的群体意识,情感气质和习俗心里。它是为生活而创造的艺术,它有着独特的艺术体系和造型体系,是没有雕琢不做作的艺术。用简单的形式表现出古老的民族风俗艺术。
2.随意性的特点。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空,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观的真实。创作的随意性就是基于这个道理。造型上显现随意稚拙的特点,并不依赖对自然的观察和简单的直观反映,而是依靠记忆力,借助意象进行创作。
1.开展民间美术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民间美术作为地域文化资源,在地方美术挖掘开发出来,对促进地方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创作及培养人文修养,有重要的意义。地区民间美术更是有别于其它地区,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和明显的西北民族地域特征。有些品种名扬四海,遗憾的是,有很多种类没有被发现,还有很多种类得不到重视而即将灭亡。因此必须重视民间美术的整理、发掘、发展,非常重要。
2.开展民间美术活动的措施。
(1).对民间美术资源调查研究摸清底细,在全面的调查中,重点对民间美术资源细致的研究分析,选择出最具有本地区民间特色的民间美术形式,如剪纸、刺绣、编制、泥塑等。
(2).发挥挖掘民间艺人,搭建平台创作条件,发挥他们的艺术才能,培养、吸收更多民间艺术人才;就要提供更新,更有利于他们发展和表现的平台。例如:通过民间美术进万家等活动,在给广大群众近距离欣赏优秀民间美术的同时,也使民间美术得到了普及,给潜在的民间高手提供了更多表现自我的机会,实践证明这个方式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在他们自觉参与其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3).不断完善机制,让民间美术的发展有所保障。
为了充分调动民间美术人才创造的积极性,就要建立有效地机制,确保文化活动的持续、有效、健康的开展,应建立优秀民间作品创作、选拔、推广的激励机制,积极鼓励引导民间美术人才创作,反映本地特色,最擅长,深受群众喜欢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民间美术作品,通过竞争、评比来激发活力,通过比赛提高质量。
(4).善于引导,充分发挥民间美术艺术人才的特点。
通过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民间艺术人才档案。肯定他们的艺术特点和艺术成果,给予他们最大的发挥与创作上的自由,信息、资金上的支持。民间美术和广大群众生活息息相关,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大众艺术,是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艺术形式。因此我们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时,要重视民间美术的开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流行于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纸、农民画、刺绣、印染、服装缝制、风筝等更是直接来源于群众之手,并装饰、美化、丰富了社会生活,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从现代设计角度看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相关论文。具体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从现代设计角度看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全文如下:
民间美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是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在中国璀璨的民族文化中,民间美术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近年来,由于中西文化交流的撞击,出现了一股“现代艺术热”,之后,又形成了一股对传统文化反思之后的“寻根热”。 艺术设计是时代应用的创意活动和行为,民间美术也是多元化的。如何正确认识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弘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并应用于现代设计,是现代艺术设计教育工作者们应该思考的问题。民间美术如何与现代设计相结合实际上就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和联姻。将中国民间美术的各种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来,可以为设计提供更多的研究元素,对于民间美术也是一种传承与发展。那么要将民间美术同现代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必须对传统民间美术有一个重新认识。
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多义的概念。从广义的角度讲,它包含着城乡大众的美术,狭义的即可指农村的生产劳动者的创造的美术。人们在衣食住行和节日习俗等社会生活之中,为了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有劳动人民自己创作出的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流行的美术,是劳动人们智慧的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所以民间美术具有可观赏性和实用性,是生产者的艺术。民间美术的种类繁多,按照现代设计的角度来划分,总共可以分为几类:民俗的民间美术,服饰佩戴的民间美术,建筑中的民间美术,生活摆设的,环境装饰的等等。
中国民间美术在造型方法上继承了原始艺术,人们受图腾崇拜的影响,民间艺术家们拥有丰富的想象力,常常以象征或者是意象的装饰及变形手法处理,不受具体形象的约束,常常根据客观构图的需要和自己主观情感的需要来表现。所以,民间美术往往造型大胆夸张,极具装饰性,并蕴涵深意。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与社会实践,民间美术逐渐创造出了二方连续、四方连续、单独纹样、适合纹样等装饰造型模式。并总结出了装饰造型的审美法则与原理,如对称与均衡、对立与统一、重复与多样、虚形和实形、节奏与韵律等。
民间美术带有浓郁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特色,反映着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审美观念,性格特征和理想愿望,具有装饰性、实用性、程式化等显著的特点, 在造型上常用主观意象法、隐喻象征法、几何造型法等造型手法。民间美术的这些造型手法深刻影响着现代设计形的发展,至今仍有着广泛的应用。
(一)现代设计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
民间美术与设计艺术之间是有着密不可分关系。民间美术和设计艺术的源头,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原始年代。青海省大通县孙家寨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珍品“舞蹈纹彩陶盆” 有两组人物手拉手的舞蹈纹图案,整个构图活泼生动,线条洗练,应该是我们所见最早的二方连续纹样,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这些具有原始的创作的民间美术,经历了几千年的变化,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了劳动人民的精神支柱,大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生活。在人们生活的每个角落里,都倾注着劳动者的心血与智慧,比如剪纸窗花、木雕梁柱、蓝印花布、挑花围裙等等,随处可见民间美术的踪影和艺术的设计。因此说,只要有民间美术的地方,就会处处体现出设计艺术,从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两者是水乳交融、难分难解的。
从象征性寓意和造型特征来看,现代艺术对民间美术有着一定的借鉴和传承。比如在民间美术中,团花的剪纸寓意着团结和睦,抓髻娃娃常被用来避邪、招福等(如图1、图2)
这些造型是民间美术造型中最富有美学价值的一部分,寓意着美好的向往和深刻的内涵,现代艺术设计从这些民间美术中寻找到灵感,一些具有中国风格的设计佳作,逐渐被国际设计界认可,它们成功地借鉴了民间美术当中的元素,成为了具有本土风格的典范。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把中国的“中”字和中国传统的圆形方孔币作为金钱象征结合起来,就十分地巧妙(如图3)。还有中国联通的标志,也是非常直接地采用了民间 “盘长”纹样(如图4)。这些设计将传统图形及其元素赋予了现代的新意,具有较深的文化内涵,这些看似简洁的造型中蕴涵的深意,只要是了解中国民族文化背景的人都能够解读出来。
我国地域辽阔,同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为不同的地域性、原始性和特色性,再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及经济状况,所以体现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具有不同的个性文化。各民族间的相互借鉴,对于现代设计的创造也提出了不同的发展空间。
图 1 年年有鱼
图2 花纹
图3 中国银行标志
图4 中国联通标志
(二)现代设计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
现代设计艺术如何从中国民间美术中获取创作灵感,如何将二者进行更好的融合与创新,如何在现代艺术中介入中国传统审美精神,如何在古老和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之间搭起一座坚实的桥梁,是现代设计师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鲁迅先生曾说:“有地方特色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这就是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所谓的“地方特色”,就是指民间艺术。中国具有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资源,是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源泉。可是由于文化、经济和人文背景的改变,以及现代艺术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生活节奏乃至人们的审美口味和标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工业社会与传统手工艺之间,我们既不能抛弃民间传统美术样式,也不能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这是违背社会规律的。如果只是一味地强调民间工艺的民族性和原始性,不强调现代材料、不追求现代时尚之美,只是单纯的再现而不是创造性的再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
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中国的设计师, 应对民间艺术和本土文化进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民间艺术里潜藏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和视觉价值。设计师应从现代设计的角度对民间艺术进行借鉴与创新,为中国现代设计赋予崭新的内涵, 民间美术质朴、纯真的风格与现代艺术提出的艺术要回归自然、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如出一辙,显示出相同的审美个性。
那么,具体怎样才能促进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结合呢?
第一,要完善和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手艺文化产业,充分利用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在发挥民间艺人创造力的同时,要加强创意设计,要有时代气息。我们应建立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的联系,寻找民间美术与当代生产生活的衔接点,着眼当代生活方式,激发民间美术内在的动力和创造活力,民间美术植根于民间生活,只有融入当代的生产生活方式,才能获得创新与发展。在对民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同时,还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
第二,把民间美术的元素和文化精神融入在产品的设计创意和研发过程中,积极从民间艺术语言中借鉴和吸收丰富的艺术元素,将传统形式内容重新整合,使民间美术作为文化资源发挥“可持续”的创造作用。如民间美术对自然材料、吉祥图案、造型风格的巧用,以及民间美术对比色彩的运用等等。进一步突破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研究,探索其功能的、文化的、社会的综合内涵,建立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的联系,这也是对民间美术植根生活的本质回归,激发的是更根本的艺术理念。
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重要的表达形式和符号象征,是一种不断传承演进的文化形态,凝聚着民族情感的力量。在当今工业社会的大背景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如何将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联系起来,是现代设计师们共同面对的课题。我们不但面临着如何保护与传承民间美术的问题,同时还面临着如何发展与演进的问题。中国的现代艺术设计只有在保持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征之上再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升民间美术中的精华,创造出一种中西文化艺术相结合的民族艺术,这样才能在世界艺术海洋里占有自己的位置。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只有同时结合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的审美规则,才能引领国际潮流,才能真正融入世界。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民间美术是组成各民族美术传统的重要因素,为一切美术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艺术,中国战国秦汉的石雕、陶俑、画像砖石,其造型、风格均具鲜明的民间艺术特色。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民间美术特征浅析相关论文。具体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文明的传承更应该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民间美术的特征进行了解析。
民间美术不同于华贵绚烂的宫廷美术或者风雅卓绝的文人士大夫美术,它是扎根于民间日常生活中的艺术,蕴涵着质朴、率真、大方、健康等艺术特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反映内容涉猎广泛,包含了各民族和各地区的日常生活、节日庆典、战争狩猎、礼仪宗教等。民间美术的艺术往往依赖于其实际使用功能,使这种艺术品满足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满足精神生活的需求,所以民间美术宗旨是追求物质和精神的和谐统一。这是因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创新,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而人们的精神世界的追求又给民间美术提供了保障与发展的基础性。因此,中国的民间美术包含了劳动人民独特的精神和美学风格,体现了中国人民的真诚愿望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民间美术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独创性
中国民间美术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其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与其他艺术形式有异的只属于我国的独特创作。
(二)实用性
它包括生产、生活的基本必需品,涵盖节日、习俗、信仰、禁忌和艺术生活,它们源自于社会生活和艺术。
(三)装饰性
民间美术的装饰效果颇具中国民间艺术特色,而且不论造型还是色彩都具有很鲜明的民族特色。其装饰性体现在很多方面,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这些装饰效果具有非常典型的中国特色,来源于生活和劳动创造。
(四)区域性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特征,民间艺术形式与风格的不同与地区不同相关,区域性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民间艺术的多样性和其他特性差异。
民间美术是一种艺术形式,其意识形态的风格明显,与精神文化相融合。许多新年的绘画、剪纸、木雕、石雕、荫罩、面具、玩具等都属于艺术精神的范畴。这种艺术的产品都或多或少地包括信仰、情感、娱乐和其他的精神内涵,并具有审美特征突出的特点。无论人们如何看待它,都不妨碍人们称之为艺术。以年画为例,从新年画起源的角度来对其进行审美,彩绘门神是由精神臆想得到神的表现所产生的最基本的民间美术形式。明清以来,年画类别和主题更加广泛,更多和更丰富的精神内涵使其一直流传至今。其象征着邪恶和灾难的演化是具有悠久历史性的,也充满着装饰美化的精神,更加具有神秘的祈祷和其他内容。具有审美功能的年画越来越突出,从很早以前年画就已经成为春节风俗习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他如面具、风筝、民间艺术类泥人也很受人们喜欢,这类民间美术品越来越突出的审美价值也是我们需要研究和分析的。同时,这类民间美术品对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春节贴对联、剪纸不仅满足民间节庆公共心理学、美学的要求,对烘托节日气氛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简单的民居建筑、家具、电器在红色和绿色的剪纸的生产工具中产生。春联作为新年装饰画的一种,其具有繁荣、幸福吉祥的寓意。当然,一些民间艺术的范畴是不具有深刻的内涵和沉重的寄托的,但是也具有装饰艺术性,成为人们生活的休闲和放松的装饰。如神话女娲补天、鹊桥相遇、八仙过海等,以及武松打虎等民间故事,寄托着劳动人民的感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望。可见中国民间艺术作品具有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审美意蕴。
民间艺术的元素充满着强烈的视觉元素。视觉元素是民间艺术元素的最终形式,渗透到民间艺术创作的动机中。在民间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民间艺术作品体现的民间概念元素,包括社会心理因素、地理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程式化的体验元素。民族元素是民间艺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元素,这些元素参与构成的民谣艺术是民间艺术遗产,改变着民间艺术的状态,有助于观念的变化。
当我们探讨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方向时,会发现当前对于研究民间艺术传承已经不是“纯粹的视觉”或图案化或模式上的传承。艺术家们对民间艺术研究方向更深入,更详细。如LV品牌概念元素从民间艺术精神的系统研究民间艺术。从文化生态学的角度来看,学习如何让视觉元素从民间美术之外的隐藏部分中被发掘出,并且推动新艺术发展要素,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当代社会继承民间艺术的存在有利于民间美术的观念,从不同的角度重点进一步探究民间艺术遗产的概念元素是注重从宏观的角度、“民间艺术”相关的元素及当代民间艺术遗产的内涵要素。
此元素继承的概念是指民间美术的民间艺术从原始社会、原始的生态环境、自我元素在这一概念体系中继承的。民间美术这种艺术形式本身的概念,从起源到发展一直在原生态环境的机制和继承制度中演变成熟到最终形成。例如,大多数民间艺术图式在农业社会已经发展成熟,在现代社会中的民间艺术的转型模式不明显。现代设计和现代艺术往往是在作品中直接出现民间美术的经典图式,这是因为原生态民间艺术的模式由于其悠久的历史,形成了稳定的视觉识别,公众更可能在传播中产生共鸣。
中国的民间美术创作活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演变、创新、延续、传承。兼具审美需求和实用性的民间艺术作品的创新,是民间艺术创作的第一需要。这需要创作者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创作,而且必须按照民间独特的审美尺度、美的规律来创造。这些作品在展示自身的完美的审美功能和实用功能,在许多情况下,功能和美学特征表现得完美统一。例如,轿子等一些纯粹的实用交通工具的创作中,巧夺天工的木工自然不必说,上面附加的雕刻和绘画以及丝绸的运用都恰到好处,并且突出了民间美术的特点,和在制造过程中,创作者自觉地把审美和实用性很好地结合起来。再如一些桌椅几案、罐子、水杯等的使用与审美结合的天衣无缝。令现代人感觉这些都是将实用性与审美因素最完美的结合。
民间美术的审美创造和其他功能,有时更多地发展成为一个主要的创作心理和创作的目的,审美功能独立于其他的功能。在不断加强的审美态度和审美意识、审美因素和不断丰富的经验,以及创作技能的加强,这一切正在促使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越来越成熟。
由于民间美术的审美往往依赖民间艺术等特点,因此民间美术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意识不仅是一直存在的,更是民间艺术结构特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民间美术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是当务之急。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它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富于民族乡土特色的优美艺术形式。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对当代中国民间美术的认识和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当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现代化设计形式的出现,对中国民间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其面临新的挑战,加强中国民间美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现代艺术设计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初的欧洲,在美国发扬光大。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以及经济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现代艺术设计的重要性,艺术设计这一概念开始被我国人民接受。90年代,伴随着“工业设计热”“CI热”“室内装修热”,一大批专业设计公司应运而生,专业设计机构和设计师不断增加,极大地促进了现代艺术设计的发展。
但在我国,由于经济全球化,使得设计出现趋于同化的趋势。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环境不断改善,生活质量有非常大的提高,大量的西方现代工业产品设计、时装设计、建筑设计等进入我们的生活。它们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美,外国文化对我国设计的影响日趋显现。很多时候设计师将西方现代艺术设计思想不断引入,并且片面追求所谓的国际设计,但在参照国际标准的同时,却逐渐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文化内涵,失去了自己的民族性格。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艺术设计工具的发展,不断出现新的计算机设计软件技术,人们对计算机产生太多的依赖。很多人认为,有几个设计软件就可以做设计,这种想法是非常可笑的。有些人在做设计时,有去网上寻找信息的习惯,然后用程式化的设计方法,在计算机上拼凑了事。这些人仅仅是熟练的“工人”,将充满创意的设计变成一件乏味的事情。形式美和文化内涵的缺失,使这样设计苍白而平淡,缺乏生命力。
虽然现代艺术设计已经离不开计算机软件以及摄影和数字技术的支持,但这一切只是一个设计师在进行设计表达艺术时所使用的工具。意境的表达是没办法用软件来说明的。同时,设计者不仅要有文化内涵,还要知道如何利用现代技术表现自己的创造力。
当今社会,民间美术的转型必须符合社会需求。伴随着工业的发展,传统民间美术生存的土壤――那种乡土生活已经不能在现代中国社会广泛流行。也就是说民间美术要发展,就要遵循现代空间模式下的规律发展。完整的民间美术的变革要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外在形态的适应性为主要目的。
民间美术的发展,民间美术中的经典元素,和激活应用程序,都是民间美术转型的重中之重。任何一种艺术形式的继承和发展,没有形成之后就可以一劳永逸的。民间美术的发展并非孤立前行,其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同时必须坚持 “民间”的性质,这是民间美术发展的基本原则。
述及民间美术的发展问题,要考虑我国文化的价值与意义。可以说,民间美术以我们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各种方式不断发展,并给人们带来了效益。中国这个民族的不朽,中国民间美术也不会真的死了。死亡是一种外在的形式,不是民间美术的文化因素。民间美术现在所处的局面,是受社会多元化的影响而成。现代文化渗透到各级民间社会中,思维方式已经从传统走向现代。所以,我们只要认清这些问题,民间美术的发展就会充满希望。
如何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引导它渡过危机,走出低谷,成为我国民间美术工作者一项艰巨的工作。
民间美术也面临后继无人的现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民间美术的危机,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手工技能的传承的消失。民间美术若要不断延伸和发展,一是要改变原有的传播方式,变个人和家庭的传承方式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遗产。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张道一探讨民间美术时说:“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续发展,使其延续下去。最低限度是保住传统文化的“火种”,不至于熄灭和中断。
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在现代社会中,当处于狭小封闭世界的民间艺术改变个人传承的,顺应整个国家的发展,那么对于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民间美术来说,其终会寻觅到令其生生不息、充满活力的艺术土壤。同时,我国还应大力拓展国家艺术教育资源,将民间美术纳入教学内容体系,使民间美术不断发展,并且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学习及研究,有利于该部分文化的传承以及发展,将更加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民间美术是由中国人民群众创作的,以美化环境、丰富民间风俗活动为目的,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流行的美术。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衰落与蜕变 ,百年中国民间美术态势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世纪的中国,以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在内的全面转型为特征,整体地沉浸在由农业手工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现代化潮流中。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态的中国民间美术,处身这场波澜壮阔的社会文化变革,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总观百年历史履迹,原生形态的衰落与蜕变形态的生发,构成民间美术随社会文化变革而呈现的两种基本态势。
中国民间美术原生形态的衰落是整体性的。百年来不断扩展、深入的社会文化变革,以及对“原始生态环境”日甚一日的改造,深重地瓦解了民间美术古风承传的基础,以致今日的衰落现象,难以和历史上不断经历的“变异”相提并论。本世纪的现代化革命,有别以往那种改朝换代式的变革,它建立在生产方式和世界观彻底改变的基础上。其势所及,前工业时代所构筑的价值体系,莫不呈现紊乱甚至分崩离析。
就实质而论,贯穿中国百年社会文化变革运动的现代化主题,远非古代自然时间观中的星移斗转。它被现代线性时间观纳入到直线式单向发展轨道,内蕴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逻辑规定性。西方世界所策动的工业革命,以其征服自然的强大力量,向整个现代世界提出了这个史无前例的主题。因此,包括西方人所特有的阐释方式在内,现代化主题的逻辑规定性显示为对工业生产方式和科学世界观的普遍认同。工业化、城市化和科学化等西方文明色彩的阐释方式,相应地构成现代化发展模式的一般演绎趋势。就人类的生存理想而言,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否真能够实现它对美好未来的承诺,依然悬而未决,甚至眼下也并非不容置疑。但是,它从一开始就被视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意味着“文明”与“进步”,以致广泛持久地激励着满天下怀抱幸福理想的芸芸众生。在它的缀满五彩花环的旗帜下,现代人义无返顾,蜂拥向前,势不可挡。
随着中国大众对现代化运动从痛苦无奈的被动承受到满怀理想的主动参与,民间美术原生形态的创造者便逐渐离它而去。就民间美术的衰势而言,创造主体的丧失显然不同于一品一物的毁弃,它是内在的决定因素。这里着重从社会经济结构和精神世界的裂变,来考察民间美术创造主体的丧失。
鸦片战争以及结束这场战争的《南京条约》,是古老中国开始其现代化历程的蒙辱的前奏和标志。为自强和富国,清廷曾兴办“洋务”,力图建立官僚资本的现代工业。辛亥革命后,中国兴起资本主义工业热潮。尤其欧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在口岸城市和一些交通便利的城市中,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初奠了中国的现代工业基础。本世纪下半叶,政府高度强调工业的主导地位,努力发展科学化、集约化、机械化的现代工业生产,使之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值逐渐超过农业。70年代末以来的改革开放,通过引入外资和市场调节机制,进一步促进了城乡特别是乡镇社队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繁荣。
从无到有、由弱渐强、自零趋整的现代工业,使中国经济由单纯农业发展为农工并举。经济结构的二元化,意味着工业生产方式及其文化因素,由基础层面进入中国社会生活,成为推动现代化的强大现实力量。传统社会结构的分裂,便是其作用的使然。早在起步阶段,工业生产即凭机器制造的优势和颖异的造物观念,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手工产业,使之在实用品生产领域迅速退却。这不仅意味着那些与传统织造、印染、锻铸、烧造或髹饰相关的民间实用美术势呈失落;更意味着赖之谋生的农民或小手工业者,不得不离开他们世代生活的土地和家园。
像所有卷入现代化浪潮的其它国家一样,城市与乡村的离异和聚落的城市化趋势,也是本世纪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中国曾有过世界最大的城市,却和现代意义的城市相去甚远。它既不是商品流通中心,也不是吸引社会精英和一般人的去处;它不具有独立于乡村的自立性质,彼此有着难以割舍的社会经济联系,市民和乡民、商人与士绅保持文化共通的一致性。口岸城市的出现,改变了中国社会聚落的空间格局和形式,与四周汪洋大海般的乡村社会形成鲜明反差。以现代城市为中心,工业生产构筑起向外辐射的商品经济网络,在其势力范围,农民或小手工业者的生产与消费越来越依赖于远方市场。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经不住打击,被迫涌向城市,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谋生,逐渐汇集成一个以产业工人为主体的新型市民群体。
相对中国社会的传统格局,这个在农村人口城市化过程中迅速崛起的社会群体,体现了社会结构的裂变。作为二元结构的一端,他们疏远了乡村社会的家族文化,转而介入到更强调个人主义和横向关系的城市社会秩序中。新的生存方式和文明氛围,使他们日益在职业技能、社会地位、生活行为、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方面,与依然生活在土地上的农民拉开距离。他们也因此成为农民羡慕和仿效的对象。
百年来,现代市民的崛起和有增无减的农村人口城市化势头,对作为二元结构另一端的农民群体的影响,已不止于数量上的削弱。出于对工业文明的身心认同,成分复杂的市民群体在整体上构成推动现代化进程的主力军。他们的社会地位因此获得提升,逐渐是他们而不再是数量依然庞大的农民,主导着这个时代的风尚。社会主导力量的历史性转移,造成农民社会地位的相对低落。他们身处现时代的性质和状态,被一言蔽之为“土”,而这个“土”字的现代底蕴便是“落后”。这种史无前例的变化,动摇了农民在“以农为本”千年国策中树立的“天大地大,农夫为大”的自信心。现代传媒或其它现代运作方式,让越来越多的农民意识到城乡间的天壤之别,一种相形见绌的自卑心理不断滋生和蔓延。他们开始向往城市,向往进工厂或坐机关,与日俱增地渴望摘掉“乡巴佬”的帽子。支撑传统价值的心理基础,因此受到难以估量的削弱。原先那些习以为常或者引以为豪的东西,如今他们已自觉“土得掉渣”而羞于示人。中国民间美术的创造主体,由于自身社会心理的变化而日趋萎缩。
当然,单纯的自卑感并不足以深刻地改变农民的精神世界,而且由于地理或空间距离所造成的天然障碍,使得很大一部分农民在相对封闭的氛围中,坦然自若地过着与往常一样的生活。在那些交通不便的边地僻壤,这种情况实际维持了大半个世纪,甚至不乏持续至今者。在那里,人们依然虔诚地供奉着“天地君亲师”的神圣牌位,祭祈迎拜的习俗活动依然构成乡间里闾的人文景观,诸如慎终追远、尊神事鬼、重义轻利等传统观念依然影响着众人对宇宙人生的态度和看法。
不过,这一切在本世纪下半叶得到了极大的改变。从早先由中央政府强力推行的政治与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小学教育的大范围普及,以及通达社队一级的公路网、有线广播网和邮政体系的建设,到近20年来广泛实施的农村改革和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落户农家,还包括““””的“上山下乡”和目前的“民工潮”两次大规模人口迁移,都对乡村社会构成前所未有的、持续强劲的冲击。它所引发的最重要的结果,在于当代社会主导的观念系统和价值体系日趋社会化。
不难理喻,百年来的一系列变革都是围绕中国的现代化这个核心问题展开的。前后掌握国家政权的政治力量,尽管在意识形态和实践方式上各有差别,但在追求工业文明的现代化这个根本价值取向上却无二致。诉诸国家政权和社会精英集团的这种价值选择,构成纵贯和俯瞰整个20世纪的社会主导价值。而寄蕴其中的要质,则是整个现代世界概莫能外的唯科学主义。
自鸦片战争以来,用科学技术装备的西方工业文明,以其咄咄逼人的物质优势激起中国人对科学的崇信。由此,一种认为世界的所有方面都可以通过科学方法来认识和把握的唯科学主义,首先在思想界和社会上层崛起。进而,通过包括政治、经济、教育、通讯在内的一整套控制和传递机制以及无所不在的工业产品,它日益广泛、深入地向社会基层传播渗透。在唯科学主义视野中,现代自然科学创立的基础原则和方法具有综合宇宙观和人生观的一元性。西方中心主义仗恃工业文明的物质优势所营造的文化不平等,使现代中国人普遍怀有一种文化自卑心理,它和唯科学主义特有的批判意识,汇成社会主导价值中持续震荡中华文明传统的反叛思潮。潮涌之下,传统架构被从整体上和根本上视为一种非科学的体系。许多传统文化因素或形态,被渴望国富民强的现代中国人当作迷信、愚昧或落后的东西一点一点地毁弃。唯科学主义极力倡导和尊崇的科学的世界观,大范围地占领了精神世界的制高点,并对有悖社会主导价值的一切构成俯射之势。
在一个世纪的历史跨度中,由国家政权强力推动的社会改造和移风易俗、市场经济的竞争压力、新式教育的科学知识灌输、工业技术的巨大生产效益、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品的物质诱惑,都在不断促使庶民百姓接受唯科学主义的价值取向。无论自觉不自觉,情愿不情愿,他们愈来愈深地沉浸到科学世界观的“西洋景”中。在这里,人们不再崇仰超自然的“神性”,宇宙生命一体化的信念仿佛被现代航天器抛向外太空;人们不再相信时间是循环运动的,在拉直的时间中祖灵的庇护力量日益远去于在生之灵;人们不再拘泥古代圣贤的道德训诫,重义轻利的价值原则在愈演愈烈的市场竞争中犹如被淘汰的商品;人们不再顺从长辈老者的意志,“老人们传下来的东西”已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劳什子;人们不再执著自己的心声心志,浪漫绮丽的“土地梦”被客观规律碾得粉碎……科学一元论、物质决定论、数学式思维和工业进步观等唯科学主义思想,已经或正在成为农民尤其青年农民的思想。尽管他们在理解上难免肤浅、简单甚至混乱,但这一点却越来越深入人心:科学而非神灵才是福祉之源。
农民精神世界的“科学化”,如同釜底抽薪,使民间美术原生形态不可挽回地丧失着它的创造主体。虽然事态尚未发展到“踏破铁鞋无觅处”的程度,但是还能承传几分古风、保持些许纯粹的传人,已是凤毛麟角。一个曾经具有主导地位的庞大创作主体群,如今正在边缘化、老龄化、孤独化趋势中,走向暮色的深处,至于那些与他们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社会习俗、生产和生活方式息息相关的东西,诸如祭祀、起居、穿戴、器用、装饰、游艺的一系列品物,自然要随人自身的脱胎换骨式的变化,而渐渐失去以其原有意义和形式继续存在的支点。
百年中国民间美术的另一番景观,却不乏生机。这种景观由一系列蜕变形态构成,它们或许依然带有原生形态的某些形貌或风味,却顺应现代化主题下的社会需要,经历了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
诸如诉诸集约化生产的所谓传统民间美术品或手工艺品,以现代社会生活为主题的新年画,纯粹用于陈设或把玩的彩扎塑作,仅为节庆娱乐甚或兼容广告意图的龙舞灯会,还有且作“中国迪斯科”或“健身操”的街头秧歌,以至取用任意的装饰化纹样等等,人们都可从中领略到蜕变形态的时下之味。与原生形态的衰势适成对比,它们在城市或深受城市风影响的乡镇地区,方兴未艾地发展着。本世纪初或更早的时候,当那些经不起工业文明冲击的农民沦为城市街头的游方艺人,或者不得不在村落里为遥远的消费者出卖手艺时,民间美术的蜕变过程便已启动。随后,社会革命、社会运动、经济建设和商业运作的需要,曾经从不同角度促进了这一过程。如今这种蜕变形态,在比以往更加强烈的现代化氛围中,已形成相当的规模和吸引力,并可望成为现代商品经济和大众文化生活中的一个潜力丰厚的增长点。
整体地来看,民间美术的蜕变形态呈现着三个主要特征或变化趋势。
1.生态脱俗化
大量的民俗材料表明,以往民间美术的创造,包括某种造型活动的开展或某种造型样式的推出,其动机总关联着比审美要求远为宽泛、复杂的社会生活意义。即便作为一种审美现象来看待,也必须结合特定的社会活动背景才能证实它的审美价值,领略它的特殊审美意蕴。譬如,灯彩的扎制迎送,在中国南北地区多出于“祈子”“祈雨”社会要求和动机,并按约定俗成的方式进行。它于何时何地开展,它的每个程序环节、各种造型处理,以至活动中人们的具体反应方式,都紧扣着“祈子”“祈雨”中心意向,并以稳定持久的风俗形式固定下来。一方人士莫不遵循俗制,适时适地、合规合范地从事制作,开展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凡参与者也按家喻户晓的程序定式和“说头”,渐入心满意足的审美佳境。对中国老百姓来说,那些在与有神有灵的天地打交道的漫长岁月中形成的祭祀、祝祷、纪念、祈禳、敬仰、迎送习俗,都与一定的节气、时令、气候、水土和人事紧密关联,遵守如同法律的俗规是达到特定目的的前提。原生形态的民间美术,通常是民俗活动不可或缺的有机部分,不具有游离其外的生态独立性。它排斥一切脱离习俗的或个人主义的创作动机。
然而,在持续变革的现代氛围中,民间美术的蜕变形态日益脱出传统俗套,成就它的动机变得来源广泛,不拘常规。一项政令法规的传播宣教,一个公司的促销考虑或者张三李四一时的兴致,都可能成为推出一项活动或制作一件作品的动机。动机的实施者,可以根据自身的目的和主题,自由地安排活动开展的时间、地点、规模和程序,也同样自由地选择某个门类样式,把握每个造型细节。出于脱俗的创作动机,民间美术的蜕变形态实已孑然一身,原先与之交融一体的风俗完全被背景化,如同一张可以随意更换、远近任调、色淡形虚的“背景纸”。举目所及,诸多原本习俗规定性很强的品物与样式,如“拴娃娃”、“扫睛娘”、“送老花”、“春公鸡”、“傩面具”、“百衲衣”和“龙灯”、“狮舞”等等,都获得很大程度的解放。这无疑增进了它们的适应性,以至可以不受时空条件限制地汇入现代生活潮流。
2.功能审美化
原生形态的民间美术始终保持着“实用——审美”的综合价值结构,具有很强的功利性。这种功利性不仅直接地表现为它的物质实用功能,还渗透到它的审美机制,表现为诉诸视觉形式的,对现实需要的替代的满足。后者显示了民间美术原生形态有别于纯粹审美形式的特殊性质,即它的精神功利性。它通过理想化视觉形象的塑造和观照,使主体在审美想象的心理状态中,抒发被现实所压抑的功利意愿,从而有效地消除有碍社会实践的心理紧张和焦虑。
在与科学世界观和工业文明的遭遇中,民间美术千古承传的“实用——审美”价值结构迅呈瓦解之势。无论是和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关联的物质功利性,还是和传统信仰相关联的精神功利性,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失去了功效。工业文明带来的物质实惠,使原先多靠“替代性满足”来对付“匮乏”的百姓,欣喜地发现或现实地掌握了一种强有力的物质生存手段。民间美术的相应变化,通过功能的审美化表现出来。民间美术蜕变形态多实现了这种价值转型,并因此获得继续发展的生机。然而,随着功利价值的萎缩和消失,它也丧失了许多与之相关的重要美学品质。
在功能审美化的趋势中,一些审美倾向原来较强,或其功利性侧重精神意愿而非物质功能的原生形态,其价值转型显得更为自然流畅,也更为现代人所钟情。这方面以年画、剪纸、刺绣、蜡染、挑花、编结、雕塑、玩具、灯彩等,表现得最为突出。它们原来显强的装饰性和审美娱乐性,在当代被极大地强化和纯化。它们作为富有历史感和民族色彩的审美价值形态,构成艺术商品的特有魅力。它们与日俱增的商品价值,不仅激活了一些个体作坊,还启动了许多集约化的专业生产。
3.结构零散化
在前工业时代,影响和支配民间美术活动的观念是集体意识和个体意识的统一。作为传统势力的集体意识,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不断作用于主体。它不仅在现实情境中通过主体向客体渗透,使当下的心理投射包含历史和集体的成分,而且还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通过主体历史地向客体渗透。许多与人们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物,因此被赋予了包括情感、意愿、知识、评价和理想在内的丰厚的精神因素,并以风俗为主要载体相对固定并延续下来。这些符号化了的精神因素和相应的符号形式,汇成一个社会化意义系统,构成一种家喻户晓的“集体的契约”。在此基础上进行的民间美术创作,实际操用着一套共用艺术语汇。虽然每个人遣词造句的风格差异造成作品文采的变化,但其语义结构的深处却贯穿一条亘古至今的文脉。社会化意义系统的精神之链,把社会个体的丰富的创造和这些创造的各个组成部分,维系成一个浸透集体意识的有机整体。俗称为“说头”的意蕴的统一性,内在地规范了民间美术形象构成的一般定式,同时也为人们的阅读和评价提供了普遍依据。
作为社会文化变革的体现,移风易俗之势在本世纪愈演愈烈。如此形势下,原有的社会化意义系统随载体的失落而不断分化瓦解,其维系力量已难以为继。现代意识所鼓励的个人主义乘虚而入,把非集体意识的个人观点注入民间美术原生形态的语义结构的深处,从基础层面解散了统一形式元素的精神之链。由此引发的蜕变,通过造型结构的零散化显示出来。与民间美术原生形态由“说头”链结的有机整体相比,蜕变形态的造型结构是肢解状、拼凑状的,缺乏一以贯之的连续感和驭一统万的完整感。人们从供奉造型中挪出糖塑面花,从营造天地里卸下雕饰构件,从社火傩戏上摘走面具脸谱,从穿戴款式中截取花样绣片;或者把诸多从原有整体上剥离的零件断片,驴唇马嘴地错接、杂拼,强扭为一,使之脱离功利性的统一体而单纯向审美方向发展。
现代商品经济尤其刺激了这种肢解性、分裂性的蜕变,使碎片式民艺商品的开发在近20年来呈现一片繁荣景象。显而易见,这种繁荣并不意味着原生形态的民间美术的复苏或重振,它只是容易造成这种错觉的假象。其更大程度的实际情况是,现代商品经济通过利用甚至鼓动民间美术的价值转型来追求自身的实利目标。它调动起各种方式甚至工业化方式,批量地复制传统民间美术的碎片,并把它修补、放大成一个似有古风之美的完整的类像。市场经济的复制能力是巨大的、超出一切其它努力的,以致某些一度销声匿迹的民俗事象和相关民间美术品物,仿佛在一夜间奇迹般地“复苏”。一些号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灯会、庙会,就是十分典型的例子。生龙活虎的游艺舞具、奇光异彩的电光花灯、五色斑斓的缀挂把玩,以热烈的声色刺激吸引着四方来客,他们在愉悦中给主办者留下可观的票房价值和产品订单。
新风从现代城市兴起,蜕变的乡土艺术构筑起一道别致的风景线。被现代潮流推着前奔的城市中人,是这一切的建设者。摆不脱的中国文化情怀,使他们努力寻求一种既无俗套限制又有旧日温馨,既不失现代功效又和现代样式适成反差的审美方式。蜕变的民间美术,显然很合乎这种口味。人们可以坐在舒适的沙发上悠闲地欣赏已失“连年有余”苦涩意义的剪纸花样,也可以纵情于龙灯滚舞的审美狂欢而不必计虑“祈雨”、“兴农”的神圣使命,一切都止于审美,一切只在艺术形式的层面运作,“实用”的苦难背景和严峻内涵已经消散。因此,一种放弃民俗深度追寻的浅表感,一种注重物质实效的笃实感,一种热衷声色气氛的浮艳感以及一种突出自我价值的个性感,可谓民间美术蜕变形态表现于现阶段的一些品格特征。
或衰落或蜕变,中国民间美术以命运迥然不同的两种态势,明确地提示了现代社会文化的大变动。对中国民间美术难以磨灭的美好情怀,无疑会使人们集结到保护与承传的社会实践主题下,为它思寻通往新世纪的生命之扉。实际上,中国民间美术百年间的遭遇,并不等于文化价值判断的终结。所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切,仅仅表明人类文明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阶段性状态。但无论如何,可以理解为一种价值运动的中国民间美术,它的针对性已随文明背景和社会主导价值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作为社会实践主题的保护与承传,不能以培养菌种似的封闭方式,来呵护它的某种原始风貌。这种意义上的保护与承传,无疑已把民间美术视同毫无生命力和现实价值的历史文物。当然,看护好一种文物,譬如各种样式的民间美术文物,是迫切需要的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但这种需要和意义,多属于我们看待历史文物的那种需要和意义。
应该认真思考的是作为社会实践主题的保护与承传,这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主涉合理性文化结构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相信,诉诸广大有识之士以至大众的相关思考和体行,将在新的文明条件下,通过针对性的调整和价值立点的转移,使中国民间美术的基本文化功能发扬光大。在此意义上,中国民间美术势必作为一种相对社会主导价值的边缘性、补偿性价值运动,显示它在健全现代人格构成,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复归人类生存的完整性和丰富性等方面所具有的潜在文化价值。不同于一般文物价值,这种文化价值是切实地参与并改善现代社会生活的持续的作用力。
民间美术曾经含有这样一种基本文化功能:即当庶民百姓面对一时无法靠物质实践来扼制或改变的消极现实状况时,它帮助人们转到另一个角度或自我方面,以可以主动把握的精神方式追求某种替代的满足和切实的心理调节,使心灵世界不至于被严峻的现实压力所摧垮。民间美术实际是昔日文明条件下,由农民为主体的大众所创造所把握的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化调节和补偿机制。在一定意义上,这种功能或机制,正是民间美术有可能参与和改善现代社会生活的生命潜力,也是它足以跨时空承传延续的精神财富和伟大传统。
诚如其衰落之势所表明的,生活在工业时代的我们,已不能也不必直取民间美术原生形态来“超越现实”。因为它所针对的“现实”,是物质生存条件相对匮乏的现实,其价值立点取决于大众的物质性功利要求,即便它的审美价值也因此深含精神功利性。而事实上,今日工业技术的强大力量已帮助现代人空前地“超越”了物质性匮乏意义上的“现实”,人们已发现或现实地掌握了一种能够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生存手段。这是工业文明最值得骄傲的成就。它注定我们只能在现代化的既定发展模式中,探索和确立包括民间美术现代形态在内的文化建设的针对性。
提出问题的契机,恰恰出自与工业文明成就并存互动的负面。也就是说,新文明同样令其属民有“匮乏”之虞,它的巨大物质财富并不能掩饰或改变其精神生存条件相对匮乏的现实。体现科学世界观和技术理性精神的现代文化结构,日益趋向理性化,以致“神性”、“感性”不断被驱逐,不断被压抑。这种偏执的结构,使工业文明现实暴露出工业生产方式难以自赎的严重缺陷。它同样是一个有待人们转到另一角度或自我方面,以主动把握的精神方式加以“超越”的匮乏性“现实”。民间美术也由此获得新生的可能。
显而易见,现代工业技术以全新方式开发世界。它把自然物质和人类自身存储的能量抽取出来,转换成可以另行存储的非感性形式,使之可以按人的意志重新分配和使用。往日具体可感的能量形式——“手工”,如今已被“电能”、“核能”或“程序”等抽象无形又实在有力的能量形式所取代。现代人曾满心欢喜地以为这一切能无条件地受控于人类的自由意志,而不曾想到实际情况会出现异样。随着工业文明的深入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一种寄蕴在科学世界观或技术理性中的非人格化意志,不仅以客观规律的姿态“创立”世界向世界“挑战”,还“创立”人向人“挑战”。对人和世界的整体性而言,这种非人格化意志的价值目标是“分裂”。它把人类从自然界中孤立出来,又将之投入现代技术的奴隶庄园。作为现代技术理性的主机,工业机器代手而起,成为现代人类的“所有器官的器官”。它所规定的内涵和效益目标,使分裂性因素向主体全面渗透,以致现代人像奴仆那样,在单一方面为现代技术的意志实现作出贡献,为单纯追求物质和经济效益的机器化、自动化生产服务。取代手而成为人类创造器官的延伸形式的工业机器,迫使人们必须预先按数学方式描述的机器法则来思考,必须把个人的意志“数字化”为“计算机语言”,然后输入机器,最终转换成产品。在这一系列的转换过程中,人的丰富性被滤失了,只剩下一个合乎技术理性“网眼规格”,和机制产品一样标准化、模数化、统一化的“人”。不难理喻,现代人正在失去支配自身能力的自由,正在失去形成和表达自我意志的可能。现代技术在极大地提高人类物质生存能力的同时,日益转化为一种超越人类控制的外在力量。它成功地从物质世界和人那里抽取了征服自然的巨大能量,同时也通过对手工生产方式的排斥,冷酷地将人的丰富感性和自由意志从现代文明中抽空。人们由失望进而惊惧地看到:现代技术愈强有力地控制自然,人离异于自然和身心的现象就愈明显;物的价值愈增值,人的价值就愈贬值。
现代文明的这种二律背反,暴露了现代文化结构的重大缺陷——偏执异化色彩甚重的技术理性,而大大失落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然情感。感应于现实的心理反应,如失落感、孤独感、烦躁感、冷漠感、茫然感等,以及出于心理障碍的强迫症、焦虑症、恐惧症、忧郁症和性心理变态等,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中大为流行的一种“时髦”。这一切很大程度上导源于技术理性一统天下的精神性“匮乏”——情感、幻想、激情、希望和梦想等丰富的感性因素,不断地被逐出理性的现实,沦为“下意识”。幸福的现代人,未必享有充足的幸福感。他们生活得并不完整,人的丰富性表现得并不充分。
诚因如此,随现代化进程的深入推进,一股文化反省势力也以披靡全球之势发展起来。对于既定价值标准和生活模式,现代人不乏批判的态度,并试图以各种方式来改变现状。然而,这种努力毕竟不可能颠覆现实。生活在这个时代,人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方式在解决人类基本生存问题上的必要性和主导性,甚至还应该承认它业已深深地规定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显而易见,像“电”、“程序”一类的现代技术产物,已是主控当今社会秩序和经济运作的君主,失去它们的世界图景简直不堪设想。
似乎难以逆转的命运,使现代文化反省势力只能将改造现实的希望寄托于人自身的主动调整和把握,诉诸自我的感性体验。以感性体验超越理性现实的社会需要,日甚一日地呼唤相应的价值形态,要求创造和把握一种使之足以实现的文化调节和补偿机制。民间美术原生形态曾经具有的基本文化功能,恰好与这种社会需要保持同构。这正是民间美术有可能作为一种相应价值形态,参与现代生活和文化建设的潜在能力。这种潜力的显发,有赖实践针对性的调整和价值立点的转移。应该予以充分估量的是,工业文明愈益明显的负面,已经提示出有待人们作出相应努力的实践目标和价值立点。
质言之,这个实践目标便是“手工文化”建设。
支持现代文明理性大厦的巨大工业生产效率,是以否定“拖泥带水”的手工生产方式为前提的,它禁止人们“抽袋儿烟”、“估摸着做”或“独运匠心”;不允许“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缘心感物”、“以象制器”;也容不得“质则人身,文象阴阳”、“错彩镂金”、“气象万千”。而这一切,莫不紧密关联着人的丰富感性和自由意志的表达,体现着人类手脑协调运动的和谐生存状态。通过手和手工,人的包括理性和感性的完整而丰富的心灵,人的所有社会和文化的经验,自然流畅地抵达物品的表层和深层,构成体现人类价值全面实现要求的“文化”品。复苏手和手工的现代活力,在要求维护理性与感性平衡发展的社会呼声中,迅速转化成文化建设问题。它事关现代文化结构合情合理的调整。它重新出场的意义,已超出一种物质生产力的利用或开发,而意味着一种有可能向大众提供广泛精神关怀的文化调节和补偿机制的确立。后者可谓“手工文化”建设的中心内容。
出自手的创造,极富手工人文魅力和技艺资源的中国民间美术,具有针对这个社会实践目标的“天然”优势。弥补工业文明缺陷的迫切需要,势必促使中国民间美术在蜕变中实现其针对性的调整。事实上,在世纪末的今天,如此趋势已有潮起之征。
有必要指出并强调的是,在调整的社会实践目标即“手工文化”的建设中,“手”和“手工”的性质将发生重大的改变,它们将从混合功利价值的生产器官和生产力,转变成着重纯粹审美价值的创造器官和创造力。在大众的主动把握中,它们势必与工业机器生产的理性倾向,保持一种互逆的关系,充分地表达人类的自由意志和丰富情感,把审美的阳光和感性的温馨投注到工业文明的暗区。在浪漫美学或文化哲学的案头,审美与宗教、美学与神学、艺术与上帝,几乎被放在同等意义加以思考。定论暂且没有,但在“诸神”隐遁以至死亡的时代,审美的艺术被赋予“神性”而扶摇直上,却是现代世界的事实。中国民间美术将借此机遇,在蜕变中实现其价值立点的转移,即全面地审美化。
目前中国社会上方兴未艾的一些文化生活热潮,诸如旅游热、气功热、游艺热、足球热、收藏热、节庆热、家庭装饰热等等,表明人们已自觉不自觉地通过某种生活形式或艺术形式,寻求积极的心理调节,缓解生活和心理节律。这些来自社会基层的改善生活质量、追求高情感的自发要求,将会不断汇聚成一种共识性的战略眼光,把“手工文化”建设提升为跨向新世纪的重大社会实践主题。这预示了“手工文化”性质的新型“民间美术”的光辉前景。实际上,中国民间美术百年间发生的衰落和蜕变,应该视为趋向这一前景的运动状态,视为社会文化变革过程中的一种形态学意义上的捩转。这并不意味着它作为大众艺术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切实而朴素方式的丧失,更不意味着它作为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化调节和补偿机制在新文明环境中的失落。
应该意识到,在本质上并非某种审美样式而是一种文化实践方式和文化运作机制的中国民间美术,势必会适应新的民俗文化背景和社会价值体系,以相应变化了的形态继续在当代社会文化结构中有效地发挥其调节和补偿功能,即“艺术”的一般文化功能。因此,对中国民间美术的价值判断和前景评估,不能仅仅看重其艺术形式特征一类的美学价值,或视之为某种固定的价值实体,而应该关注它相对社会主导价值的边缘性价值运动,更应该强调它对于文化建设的结构意义。任何一种有关发展中国现代文明的高远战略意识,都不能忽视流行、运作于社会基层的民间美术,不能忽视它所具有的朴素而深刻的功能性文化价值。有鉴于此,对当代社会出现的一些高度社会化的“通俗艺术”,应该从文化建设的合理结构或功能意义上加以分析和重视,尽管它目前尚有粗陋浮艳、驳杂无序之嫌。
震荡全球的现代化潮流,没有颠覆反倒强调了一个恒久之理:安身立命的家园,需要不断地去建设。因此,只有建设而非“设置温室”、“复制古董”,才不至于丢失传统文化形态活的精神。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世界整体信息化、全球化的潮流下,设计的民族风格和人文特色在多元化发展中备受重视,我们可以感受出现代平面设计所显示的人文本土意识的回归,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民间美术色彩,其独具特色的赋色体系应用于平面设中,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全文如下:
摘要:色彩是民间美术的重要构成元素,不仅具有审美的功能,更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语言,体现了作品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近年来,随着艺术设计领域的不断创新和发展,民间美术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愈发广泛,从而开拓出具有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设计之路。鉴于此,本文对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以期对相关从业人员有所借鉴意义。
民间美术是中华瑰宝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人民在漫长的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创造的,反映当地民俗、民风的美术作品。这些美术作品形态各异、风格多样,贯穿于人们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个领域。正是由于扎根于民间,民间美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有的用于日常生活,例如结婚用的嫁衣、儿童穿的虎皮帽、长命衣等;有的用于环境装饰,例如我国春节时贴的年画、房间玻璃上的剪纸等等。这些民间美术作品大多制作精巧、构思奇特,不仅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而且极具审美价值,表现出创作者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人生积极乐观的态度,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
色彩是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重要的构成要素,也是美术作品情感表达的重要载体。在视觉艺术中,色彩给人的视觉印象更加深远,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当人们在欣赏某一作品时,最先关注的是色彩,然后才是形状,再是细节,这充分说明了色彩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进入现代社会后,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对颜色美感的要求越来越高,色彩在平面设计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所谓平面设计是指设计师在平面空间内,利用图形、颜色和字体等元素,根据各种创意和想法来传播信息和表达情感,平面设计的最终技术手段是现代印刷技术和电脑喷绘技术。
1、吉祥物设计中的民间美术色彩运用
吉祥物是中国的特色,是古代人民在与大自然斗争中形成的原始文化,中国民间的吉祥物多种多样,不仅有龙、凤凰等吉禽瑞兽,也有喜鹊、羊、牛等大众化的动物。不管何种模样的吉祥物,都代表了人们求吉祥、保平安的思想情感。直到今天,吉祥物依然在我国生活中频繁出现,象征着现代人追求幸福和美好的愿望。由于吉祥物富含中国传统文化,体现中国民族精神和特色,因此在吉祥物色彩设计中大多借鉴民间美术色彩,例如2008年奥运会的福娃就是成功的杰作之一,设计师在设计福娃时,为了将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采用中国五行的金木水火土,来设计出五种不同颜色的福娃,五个福娃、五种造型,五个颜色,诠释出浓浓的奥林匹克精神,并传递出中华民族爱好和平、追求和谐相处的理想和追求,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
2、招贴设计中的民间美术色彩运用
招贴是指被张贴于楼宇、公交车或者车辆上的印刷广告,是户外广告重要的形式之一,大多用于商业或者公益宣传,起到广而告之的目的。公众对招贴的第一印象就是通过色彩得到的,招贴中的色彩起到了烘托主题、表达情感的目的。因此设计人员在招贴设计中,需要着重考虑颜色的选择,来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引起大众的共鸣。事实上,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颜色的观念已经深深的影响到每一位国人,尤其是民间美术的色彩元素,其扎根于民间,有着广泛的普及性和认可度。很多设计师纷纷将民间美术颜色用于招贴设计,纵观一些知名平面设计大师的作品,都将色彩的运用发挥得淋漓尽致。
例如日本著名设计师衫浦康平根据中国传统文学西游记中的新悟空为原型,设计了一款形象逼真、颜色鲜艳的京剧海报(图1),作品以黑色做底,采用京剧戏服的明黄色进行搭配,黄黑颜色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再配上红底黑色的汉字,不仅展现了逼真的人物形象,又传达了京剧的艺术魅力,给现代设计风格带来一股清新的空气。香港著名的设计师靳埭强,创作了大量的文化招贴。靳埭强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他的作品中,经常会看到民间美术颜色的巧妙运用。例如靳先生的代表作之一《儒传天下》(图2),该作品用明黄色做底色,配上鲜艳的红色字母“C”。事实上,在颜色的搭配上,大红颜色做主调、黄色做辅的作品十分常见,红色让人想到火光之热烈,黄色是彩色中的亮色,红与黑的搭配是火热与明亮的融合,突出了节庆的氛围,给人一种热闹、喜庆、浪漫的感觉。该副作品中就是采用了红黄搭配,一方面展示了现代中国向全世界开放的心态,展现了中国人的热情和好客。另一方面也诠释了儒家文化的精神,彰显孔子的尊贵。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申奥标志(图3),采用了传统美术作品中黑色、黄色、青色、红色配以白色作为底色,然后用太极图的形式展示出来,该作品不仅契合奥运精神,而且渲染了中国传统文化,给世界友人带来视觉上的冲击和享受,这也是现代平面设计与传统民间美术色彩相融合的典范。
3、中国民间美术色彩在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的色彩强调传神、写意的韵味,富于装饰性,配色崇尚平淡自然、朴素幽深的意境,这与现代包装设计倡导的理念极为贴近,而在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包装设计都体现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韵味。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应用手法为现代包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著名设计家陈幼坚,他将东、西方文化在他的设计理念中更为合理地融合在一起。他成功地融合西方美学和东方文化,既赋予作品传统神韵又不失时尚品味的优雅,他的设计作品中国风味浓重,却又不失优雅精细。如他的包装设计作品《英记茶庄》(图4),幽雅而传统的红色,与黑色的巧妙搭配,使我们仿佛嗅到阵阵茶香,并体验到浓浓的中国味。
总之,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中国民间美术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性。色彩是民间美术情感表达的方式之一,是当代人审美心理、文化观念的反映。尽管今天中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审美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不断强化,但不可否认的是,民间美术色彩体现出强烈的生命力,未来将得到广为广阔的运用。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民间美术中的色彩体系庞大、内涵深刻。色彩不仅是中国民间美术的视觉元素,也是创作者在所处时代和文化背景下思想与情感的体现。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民间美术中的色彩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民间美术中的色彩让创作者与观众进行直接的对话,以不同色彩表达其特定的观念,反应了民间美术传统习俗及审美观念的延续和发展,处处体现出民间特有的信仰,烘托我们整个民族的印迹。朴实的民间艺人用最淳朴的五色体现了生活中的喜怒哀乐,让人们在欣赏民间工艺的时候通过视觉冲击就能清楚地感受到作品想表达的寓意,这也是这种“简单”色彩的独特魅力使其能在中国民间艺术长河中一直长流的原因。
民间美术色彩是创作者与受众进行对话的一种文化语言。古人独有的“五色”色彩观念,使中国色彩区分于西方的“色调”理论,正是因为中国色彩有自己的调色,赋色法则,虽然制约着华夏民族的色彩选择,却赋予了中国民间美术色彩的文化内涵。
民间美术的色彩首先是用来饰美娱乐。其是在民间工艺赋彩法则上一般多用鲜艳的原色,少用或不用兼色。由此使得整个画面色彩明亮鲜艳,对比鲜明强烈,概括性强,主观色彩较为浓重,突出吉祥喜庆红火热闹的气氛。当然,除了对比热烈、色彩浓重的农民画,我们也能找到有追求雅致调和的色彩效果的工艺品。但是无论哪类色彩的运用,却又都是写意不写形,不求现实的真实,色彩大胆明了。
在欣赏民间工艺品中中我们明显能感受到色彩搭配体现出的是朦胧的明度,色彩、色相的冷暖以及面积的搭配与对比。明度的对比使画面疏朗、透气,色调清新,而多种色彩冷暖的不同和面积大小的对比则易产生丰富,绚丽、热闹红火的气氛,这种色调风格也正是民众喜爱并表达思想情感的最恰当的形式。同时,色彩的冷暖对比丰富、强烈,极具现代装饰色彩效果。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色彩最能引起人们奇特的想象,它最能拨动感情的琴弦。色彩效果不仅体现在视觉上,更体现在象征意义上,使大众得到心理上的体验和理解,从而得到心理上的满足。所谓“象征”,就是用以代表、体现、表示某种事物的一种物体或符号,重视色彩的象征性使之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自己的传统。民间色彩象征意义丰富,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在五色(青、红、黄、白、黑)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
在民间美术创作中,对色彩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的依托是时常要遵循的。“红红绿绿,图个吉利”这句流传在老百姓中的口头禅,作为一般的民间艺诀,可以说是整个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图个吉利”是在传统的民间文化观念下表现出的审美观念,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功利意义为主。色彩的这种观念性的象征意义被纳入包罗万象的中国古代宇宙论的框架中,与传统的价值观、哲学思想、等级意识、宗法观念、伦理道德相互交融,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从民间工艺设色的整体观念和特征来看,不难发现其对传统的色彩观念有依有背,既遵循了传统色彩的象征、意义和内涵,具有深沉的文化底蕴,同时又重视色彩的视觉审美效果,呈现出斑斓多彩的热闹景象。可以这样说,色彩在民间既是观念的、历史的,又是现实的、审美的,它不仅诉诸于视知觉,同时还受到文化传统、环境的制约,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因此对民间美术色彩的认识就不能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必须对包蕴其中的观念性涵义和文化历史内容予以领悟和把握。
民间美术的色彩,是根据华夏民族古老的五色观进行组织搭配的,在五色的观念内涵上,根据需要去突出某一色的主旋律,以达到表达审美和生存上的追求。民间美术的色彩不同于西方的色彩美学,从固有色到条件色,进而到纯科学的色彩分解。也不同于宫廷画、文人画所追求的审美情趣,显而不露的淡雅超俗,发展到墨分五色而代之。那是非民间的物质生活条件及文化熏陶所决定的。民间美术的色彩,是意念造型的自由理想色,色彩的抒情意义只是就基本的艺术精神和整体对应的关系而言的,对色彩的具体把握有时缺乏更自觉、更个性化的色彩感受,而往往以能激扬感官亢奋作为潜在的自然依据,带有原始的自然选择印记。使读者更清晰地了解民间美术色彩的选择不是纯客观视觉的,而是以伦理化和宗教化的色彩选择习俗为根据的。
历代传承的色彩选择习俗赋予民间色彩以独特的“语义”,使供人娱目的色彩富有深刻的文化意蕴和丰富的历史内容。通过进一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色彩在民间美术里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美感的呈现,根本的意义在于它首先是情绪和情感的刺激和对应物,是积极乐观情感的宣泄。民间美术的色彩真实反映了劳动人民的内心世界,情感体验及歌颂理想、乐观向上的浪漫主义理想。
民间美术的色彩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集体意识和劳动积累而来的经验结晶,表现了他们的愿望、心理、信仰和生活观。因而与民俗活动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所以它们的用色十分单纯,在生活中产生并服务于生活。所以民间美术的色彩是最自由、最有生命力,没有雕刻,不做作用最简单寓意着民族风俗的形式。但是这些朴素的文化财产正在时尚的潮流中流失,希望大家重视和保护。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带有强烈本民族色彩的美术形态,对它的保护和研究工作是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的重要课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历程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中国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它的发展道路漫长而曲折,整个发展过程中有蜕变有衰落。本文简要论述了民间美术的起源和现状,并对民间美术如何能有更美好的未来提出了建议,希望能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起到作用。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承;发展
民间美术的产生历史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期的彩陶艺术。原始彩陶艺术是纯粹的劳动者的艺术,也是民间美术的源头。原始时期,由于营养不良和医疗条件的落后人的寿命很短,因此原始人便产生了生殖崇拜意识。到农耕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人民渴望丰收,会请巫师做一些祭祀活动,于是巫术信仰意识就产生了。传统的男耕女织生产方式也为民间美术的产生打下了基础,男的下地耕种妇女便留在家中纺织。可以说远古时期的民间美术中多表现出对多子多孙、驱邪免灾和丰收的愿望。
远古民间美术特点明显的表现在象征性上。这种象征性表现在谐音、寓意、符号三种手法。在劳动者眼中他们周围的事物绝不单单是一件纯粹的物,而是渗透着人的情感并且有一定灵性的东西。在物的身上往往寄托着人们的精神期望,甚至包含着巫术性的祈祷。例如在民间美术表现对生殖的崇拜时,人们大都选择繁衍能力很强的动物或植物如石榴、葡萄、莲花蓬等。还有运用了谐音寓意的《喜上眉梢》等,这些题材、图案等艺术形式所包含的吉祥寓意,丰富了民间美术的内涵,使她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快速转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民间美术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审美需求。为了不被历史所淘汰,传统的民间美术也在不断吸取新的构成观念、新的形式和新的语汇,来反映现代人的生活及情感。这种改变表现在:传统的民间美术由以实用功能为主转变为以满足精神审美为主;以美好寄托为主转变为以经济利益为主;以与民俗信仰紧密结合为主转变为以自身的目的和需要为主等等。这种转变也不是完全脱离了民间美术的精髓,它是在不对其“母形”否定的基础上,赋予了新的审美观念和新的时代元素。要想民间美术依旧保持质朴、率真和稚拙的特点继续传承下去,民间美术产品需要创新,需要研发。
民间美术的发展正在面临严峻的考验,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正濒临灭绝,只有极少数民间美术完整的保留了下来。为了能更好的传承,我们需要做一些努力。首先,要把现有的民间美术通过文字、摄影、录音录像等记录手段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进行存录、立档、建立数据库。建立文化街、非遗产品专营店、民间文化产业园、民俗村等,这样不仅实现了保护的目的也起到了宣传作用;其次,确保民间美术可以顺利的传承下去,这就需要资金的支持。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扩大民间美术产品销量上改进,不断研发新产品;最后,要保证有人继承。传统民间手工艺的传承都是封闭式的家族传承,要打破这种习俗,和现在教育事业想结合,从小学就开始培养学生的保护意识。根据不同阶段,制定不同计划:
1.初级班。初级班针对的是一到六年级的学生,主要培养的是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兴趣。初级班又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授课,第一阶段是一到三年级的学生,授课老师可以选择向学生讲一些关于传统民间艺术的童谣、民间故事、神话故事,让传统民间艺术富有神秘性,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传统民间艺术的喜爱。第二阶段是三到六年级的学生,授课教师可以发一些简单工具,让学生动手去实践,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耐心以及对民艺制作所需工具的简单了解。
2.基础班。基础班针对的是初中的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开始对真和美有了追求,这就要求授课老师要系统的把关于民间艺术的基础知识讲授给学生,然后再动手制作帮助学生消化吸收。也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文化市场、拜访民艺传承人,让学生知道艺术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生活中。
3.职业班。职业班针对的是高中学生,他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形的塑造已成熟,这时我们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可以专门去聘请民间艺人,传承人,当面制作工艺品并教授、指导学生,达到学生可以独立完成民艺作品的制作。
民间美术是一门土生土长的艺术,是属于劳动者的艺术。它的创作者是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他们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生产生活,来源于民俗信仰,民间美术作品中寄托的是他们美好的愿望。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原始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和中国的民俗信仰息息相关。现如今,在西方文化和经济改革巨浪的冲击下,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了严重影响,有些已经消失,有些正濒临灭绝,还有一部分虽然保留着却已失去传统的稚拙与率真,日渐商品化。民间美术艺术是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它的艺术价值远远超越了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哲学、美学、考古学、历史学、社会学和文化学内涵。因此,我们必须对这份宝贵的资源给与重视,给与保护,把这份巨大的宝藏挖掘出来,使其能更好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五千年来辉煌灿烂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体现的 本元文化 特质为现代平面设计提供了传统文化的营养,特别是民间美术中造型方式和审美观念等精神层面上的精髓都与平面设计相融合,并提供了启示。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民间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价值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为我国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间美术所体现出来的本源文化可以将传统文化的营养提供给现代平面设计,尤其是民间美术中所具备的审美观念以及造型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很多的精华,平面设计与这些元素充分的融合能够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审美性。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代平面设计;运用价值
从表面上来看现代平面设计和民间美术之间并没有关系,现代平面设计属于现代文明催化下的一种商业化程式,而民间美术则属于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美学思想,然而在当代设计艺术的构成主义风格以及功能主义方面,现代平面设计和民间美术之间却具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尤其是民间美术的造型元素、审美功能、使用功能、色彩特征以及象征寓意等方面都与现代设计存在着十分广泛的联系。民间美术以现代平面设计的表现手法和理念充分的结合了起来,而且广泛地运用在了室内装饰、动画、服装、包装以及书籍装帧当中,在现代设计中有效的融合民间美术的各种形式能够使自身的设计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
象征寓意在民间美术的艺术创造中属于一项基本的艺术手法,其主要是通过对某一事物外在特征的借助,从而将艺术家某种深邃的思想寄寓在其中,或者将某种特殊意义的事理表达出来。在民间美术中经常运用象征寓意的方法从而将美好的祝愿表达出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民间美术的寓意方面包含了十分深厚的民族情感,并且将丰富多彩的吉祥图案与相应的稳定的象征寓意形成。比如,团花剪纸就具有团结和气的寓意,牡丹具有富贵的寓意,鲤鱼和莲花结合在一起具有“连年有余”的寓意。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象征寓意虽然无法如同民间美术一样保证任何造型都具有寓意,然而只要与民族传统方面的设计有关,设计师总会将这些民间美术中蕴藏的意义运用在平面设计中,比如民间祥瑞图案“盘长”就在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中得到了应用,其主要就是采用相互缠绕的造型寓意着联通公司沟通无障碍以及连绵不断的发展,这就将民间美术的象征性充分的运用到了现代标志设计的理念中。
在民间美术中造型艺术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积蓄能够在造型艺术上充分地反映出来,而我国民间艺人独特的造型意识和思维方式、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成的审美观念是造型艺术的主要来源,现代平面设计如果要想有效地结合民间美术,除了要对民间美术中的精华进行吸取之外,同时要做到真正的创新,这样才能够将与现代审美相符合的作品创作出来。
现代平面设计中已经广泛的运用到了越来越多的民间造型元素,比如,某电视台台标以彩陶上凤鸟的图形为根据,再经过变形以及夸张的手法,采用两鸟相对的方式取代一鸟的图案,这样就通过旋转的翅膀将表现出了很强的动感,从而将主题的完美性很好的体现了出来。这种变形以及夸张的手法主要是吸取传统物象,而并不是刻意的去追求,其最典型特征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将一般特征舍弃了,这样就使设计作品的审美力度得以增强。总之,该台标的设计属于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成功运用民间图形与造型手法的典范。
在书籍的装帧设计以及商品的包装设计等现代平面设计中都将审美功能和使用功能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出来,并且在设计的过程中直接地借用民间美术中的工艺制作方法、表现手法和构成形式等,这样就使得我国现代平面设计艺术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民族性。这种方式的审美原则广泛地运用在了现代产品包装设计中,比如某果汁就设计了非常有吸引力的包装,其主要的设计图案就是描述具有鲜明的民间绘画形象的两个小孩通过竹竿打果子的一个场景,其中拿着竹竿打果汁的是小男生,而在旁边用布兜兜接果子的是小女生。这个设计图案之所以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主要是采用活泼以及生动的图案打动消费者,从而使消费者对这种生活产生一种憧憬。
通过上述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质朴的审美观念是民间美术的一个非常大的特点,现代设计除了要对民间美术造型元素求全之外,同时也要对美进行追求,并且将主题突出出来,这样才能够有效的形成和谐与统一的境界。
色彩在民间美术中属于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其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并且具有非常丰富的社会内容,而现代平面设计也对民间美术色彩中的红、黑、白三色进行了充分的吸收和借鉴。原始社会的“单色崇拜”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民间美术的“五彩彰施”。“阴阳五行说”以及“单色崇拜”是形成民间美术色彩“五色观”的主要来源。将黑白两色作为基础,再加上青、黄以及赤这三种颜色就是所谓的“五色观”,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运用最多的就是白色、黑色和红色,这是由于这三种颜色具有非常好的视觉效果,也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力,比如五粮液、郎酒以及茅台等各种酒的包装中就对红、黑、白”三色进行了充分的运用。
人类利用最早的颜色就是红色,红色在我国很多朝代都被看作是国色,从而希望体现国威以及振兴国运,红色在民间活动中被看作是吉祥的象征,而在中国的春节中更是崇尚红色。总之,因为红色具有积极以及热烈的情感,所以被广泛地运用在了现代平面设计中,而且常常被用做体现积极以及鲜明的调子的颜色,而且具有很大的表现范围。设计者在现代平面设计中会对红色进行大面积的借用,从而将设计的象征性反映出来,并且取得良好的审美效果。
在中国很长一段时期中黑色都占据着主导性的地位。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后,就下诏“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而在汉高祖的时期曾经建立“黑帝之祠”。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黑色属于中国古代一种非常受崇拜的颜色。黑色在民间美术作品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管是在工艺品还是在绘画作品中都会将黑色作为强烈鲜艳的色调中的间隔部分,从而能够取得较好的视觉效果。
“计白当黑”在我国传统的绘画中被看做属于一种典型的应用,一般都是通过对留白手法的利用从而对想像的空间进行发展。黑色和白色都广泛地运用在了民间美术作品中,比如在白底色上直接印刷的各种木板年画等,白色也被广泛的运用在了现代平面设计中作为设计主色调。比如某公司在设计海报的时候就是选择白色作为设计的主调,通过对简单明了的设计手法的利用从而将公司的个性和特色很好的体现出来,在对自身的设计理念进行传达的同时,还能够将白色所拥有的特殊个性很好的突出出来,这样就使得整个作品都体现出了一种非常清晰和高雅的风格。
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充分地运用民间美术的色彩,并且能够有效地结合现代艺术和传统艺术,这样就可以将更多更好的设计作品创造出来。作为一个具有很大涵盖面的概念,民间美术具有人数最多的享有者和创造者,而且民间美术与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色彩可以最直接以及最快捷的带给人以视觉感,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充分地融入传统的色彩,可以在彰显个性的现代社会中利用最本质以及最朴素的色彩语言对视觉设计的词汇进行描绘,这样就能够极大的提升和发展现代平面设计水平。对民间美术的运用的最为主要的意义就是其不仅能够对我国的民族文化进行有效的弘扬,同时也能够将更有价值的东西提供出来,从而促进人类的发展,而这一点能够在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得到很好的体现。
作为我国传统艺术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广阔的地域性以及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一种艺术形态,民间美术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满足现代人对设计作品的要求。总之,在现代平面设计中必须要对我们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进行积极的传承,并且还要对其他的文化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现代平面设计水平的不断提升。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题目是论文的眼睛 ,是一篇文章写作的关键。一个好的论文题目除了给整篇文章画龙点睛外,还直接决定着论文的内容、范围、框架结构以及选用的参考资料,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美术学科论文的题目。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活用绘本资源,提高美术教学一些尝试
美术教学论文题目|代写小学美术论文
石碁乡村古建筑美术实践探索
走进剪纸世界 剪出无限精彩——儿童剪纸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多途径促进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美术教学中体验新课标
小学美术教学与文化的整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通过主题活动拓展美术课堂教学的初探
找到兴趣点,提高美术课堂的保鲜持久性
浅谈美育对学生想象力及创新思维的培养
论综合实践活动的审美与创美的艺术元素
漫画学习在小学生德育中的作用及学习要点
美术教学论文题目|代写小学美术论文
书法线条的理解与分析
“六法论”在高中美术特长生教学中的运用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论素描教学中感受力的培养
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浅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实施“互助互动”的学习方式
"让美术课堂流行起来----初探流行元素资源在美术课堂的开发与利用
卖店室内设计定位与品牌形象
论环艺与生活
灯具对室内装饰风格的影响
空间布局在室内装潢中的应用
家居设计的风格定位
形与意的追求—中国传统装饰元素在现代室内空间中的运用
论环艺与生活
浓妆淡抹总相宜—会议室设计的色彩魅力
城市景观与现代人情感生活的探索
家居室内空间与人直觉的研究
室内环境色彩处理的情感性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中国士大夫园林
室内空间组合形态探讨
居室色彩装饰和人的视觉效应
室内空间设计中的心理空间的研究
光环境对室内空间情调的影响
色调在产品中的形成与应用
办公空间设计的组合形态分析
浅谈传统素描与设计素描
室内环境设计与社会风尚
居家装饰与色彩的合理搭配
居室装饰色彩与人的心理效应
明式家具造型文化特征探讨
平面设计中标志的抽象美
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电器产品中以人为本的定位研究
绿色设计在产品设计中应用的研究
在设计素描训练中设计意识的培养
卧室光环境与空间情调整合性研究
对当前平面广告设计发展趋向的论述
庐陵明清民间木雕艺术浅谈
心理效应在平面设计中的体现
美术理论:
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尝试
儿童美术创造力的培养
中学美术教育基础教学方法新探
美术课堂教学的优化
美术教学中的情意教育
中学美术教学中人体艺术欣赏初探
对于传统色彩学的新认识
丰富学生的绘画想象力
论美育对学生右脑和智力的开发功能
论美术技能训练中的智力开发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美术新课标,浅析体验性学习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以"游戏性"的方式开展美术活动
中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变形画及观察与思维
美术教育改革的根本方向在哪里
在美术教学中发展儿童的形象思维
美术教学运用鼓励性评价的探讨
美术的心育作用
新课程中的"对话"
儿童绘画与小学生素质的培养
素描教学的方法和艺术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中的范画作用
小学美术创作课的课型设计
谈绘画创作
多媒体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
关注性别差异,尊重个性成长
师徒传承美术教育模式研究
论美术评价标准的非确定性
美术教育与人文精神
美术教育中手工作品教学法研究
析现代陶艺在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变形画及观察与思维
传承与向往—中国传统书法作为装饰构件在室内陈设中的效应
色彩处理在家居室内的情感性
设计源于消费—浅谈设计对消费者的影响
家具与室内装饰风格的协调性
中国古典装饰风格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生命力
居民室内装饰的个性化
宾馆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风格定位要素探讨
图形创意与心理探究
现代图形设计的发展趋势
试谈数码影视制作
汉字在现代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图案在设计中的作用
汉字在现代标志图形中的运用
汉字在现代招贴设计中的应用
佛教美术在设计中的运用
试谈动画剧本对动画的指导意义
室内空间设计的组合形态分析
试谈如何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卡通形象及相关推广
平面设计中的主题概念思维
中国传统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
沉睡的狮子要觉醒—谈中国原创动画的发展出路
吉祥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谈广告创意中情感因素的应用与表达
浅谈报纸广告中的情感因素
试谈原画造型设计中的特点
平面设计中汉字图形的运用
比较日本、欧美、中国动漫的发展道路
现代标志设计中的繁与简
试谈中国传统动画的发展应走何方向
在平面设计中体现民族文化的魅力
明式家具文化特征的探讨
装饰材料与室内空间风格
现代奥运标徽设计的本土化探索
现代家居的人性化
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艺术魅力
放飞梦想、成就未来—关于在中小学生中普及设计教育的思考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活用
广告与消费心理
汉字在现代标志图形中的应用
广告创意中的情感因素对消费者的影响
图形创意中文字的创意设计
平面广告设计中色彩应用的心理效应
传统图形在现代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对当代建筑文化承传的思考
室内环境色彩处理的情感性
招贴广告设计的创意与表现
网页设计中点、线、面的应用
以优秀的设计赢得市场
现代设计中古典元素的体现
谈汉字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关于设计素描教学的几点认识
试论民俗文化在设计中的应用
创造空白—广告招贴设计中的美妙延续
室内环境色彩处理的情感性—居室色彩处理的情感
现代室内装饰材料的美感因素
室内环境色彩处理的情感性
如何在三维设计中体现艺术美学
家庭室内装饰审美心理与设计意念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中的线形表现
谈现代家具的时尚设计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在素质教育全面推进的今天,美术教育逐步被人们认识。美术教育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科,有其独持的教育规律。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育本科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美育中情感培养的任务
1.在美育中学会认知他人的情绪
情商也是个人和他人情感把握和调节的一种能力,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才有可能与他人进行比较顺利的沟通和交流。在职业学校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常常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给学生提供了合作的机会,增加了学生之间互助的频度和强度,从而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交流,强化团队精神。比如在动漫短片制作教学中,让学生分组讨论,先编写剧本,根据故事情节来设计分镜头,由小组里的每个人分别完成一个画面,共同制作成一部比较完整的动画小短片。而在室内设计教学中,教师则让学生分组研究不同居室的特点,并根据要求设计和制作居室装饰效果图。在创作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相互协作的重要性,而对作品的观摩和讨论则起到了相互学习、巩固教学成果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同时也建立了和谐的同学关系和师生关系。这种以小组形式开展的美术学习和创造活动,帮助学生学会认知他人的情绪。这是与他人正常交往,实现顺利沟通的基础。既能让学生学会互帮互学、取长补短,更能强化集体荣誉感和协作精神。
2.在美育中学会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完善品德
美术欣赏是感知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的一种精神活动。画家总是试图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对世界的认识融合到作品中,以引起观众在情感上的共鸣,从而起到教育的作用。因此,美术作品对欣赏者的教育作用,主要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过程,也就是对人的思想情感的陶冶过程。对学生进行美育,要引导他们深入到现实的和艺术的美的意境中去,激起情感上的共鸣,使美融化于心灵。如欣赏齐白石的画,感知到的不只是花鸟虫鱼,而是那清新的春天般的气息引起的喜悦;看梵高的作品,感知的不只是画面的色彩,更要感受到画家狂热的生活激情以及不被世人理解的孤独感;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罗瓦通过《自由引导人民》,号召人们去为自由和民主而斗争;法西斯的残酷,让毕加索在义愤填膺中创作了《鸽子与少女》这幅惊世之作,通过绘画语言表现了画家对战争的痛恨,对手无寸铁的百姓的同情以及对和平的向往。只有对感知的美有深刻的情绪体验,才会产生对美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从而陶冶情操,完善品德。
二、美育中情感培养的途径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应该要求学生不断地与社会接触,与自然交流,要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开拓创新,要培养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要求既要有脑的教育,更要有心的教育,即情感教育。
1.走进自然
印象派画家结合自然科学对色彩与光线变化研究得出的规律,运用了更为客观的再现色彩的方法,使印象派绘画焕发出了耀眼的光彩。当我们在聆听江南丝竹的《紫竹调》时,眼前不禁浮现出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让人联想到陈逸飞的画作《双桥》,而《双桥》又将人引入“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之中,耳边又仿佛能听到温软细腻的锡剧或苏州评弹。这就是艺术家将自然中的点滴转变成艺术,带给人的审美享受。但是美好的画面从来都不是随手可得的,它需要我们去发现,选择并经过取舍和加工。这就要求作者对生活要充满激情,要有健康的审美观,善于在自然的平凡的景色中去发现和提炼动人的画面。课外训练是职业学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技能学习的基本途径。自然美本身不表现情感,但它作为审美对象可以激发人的情感,所谓触景生情,就是说欣赏自然景物可以牵动人的情感。有情才能有意,才能意在笔先。不管是艺术作品还是各种设计作品,都反映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对美好事物的渴望以及对自身审美理想的诉求。大自然是一座丰富的艺术殿堂,她给艺术家们以无穷无尽的素材。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大自然,接触大自然,用画笔去描绘大自然。以自然为师,培养从大自然中感悟美的能力以及运用造型艺术手段美化自然和生活环境的能力。
2.走进社会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文、科学等素质的提高,应鼓励设计专业的学生将美术、艺术设计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比如在POP广告教学中,从最初校内的艺术节、音乐节等活动的宣传海报,到校外的超市、商场等各商业场所的商品价格海报,我们都力求让学生参与制作。又如室内设计,让学生参与到真实的案例中,这不仅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美术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且促使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学习研究。通过一系列的社会实践活动,学生渐渐地开始关注身边的设计艺术,并对广告、装潢装饰和动漫等艺术设计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提出了许多有意义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这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补充,更是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实践经验、培养其个性情操的重要手段。学生不仅增强了社会参与意识,而且对于培养他们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开朗、乐观的个性心理品质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走进生活
艺术来源于生活。比如罗中立的《父亲》,画家以深沉的情感、超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历经沧桑、忍辱负重的老农形象,画面诉说着父辈的苦难和艰辛,具有悲剧性的、强有力的震撼,发人深省。法国画家米勒在他的作品《拾穗者》中,没有对3位农妇做任何美化,真实地描绘了生活中的田间劳动者,这是对劳动者最好的颂歌。美术作品在描写生活的同时,体现着艺术家对生活的评价和看法。当然,人的内心丰富到什么程度,对艺术就能理解到什么程度。艺术设计离不开生活,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以及生活观念的转变,使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品位的追求也日益突出。生活方式通常反映出个人的情趣、爱好和价值取向,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因此,美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带来美术形式的变革。美术作品的魅力在于对生活的思考、反观生活、启发人生。而走进生活的美术教育则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生活,评价生活中的人。
三、结语
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中情商的培养不能只限于学校,它应当与自然融合,与社会接触,与生活相连。自然景色的优美、思想品德的高尚、人际关系的和谐等都能起着美育的作用,即能抒发人的情感、增强美的感受、怡情养性、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和提高人的情商。职业学校的美术教育可以让浮躁的心灵平静下来。美术创作就是表达心里的感受,画出来的是作品,留在心里的是享受。美术更是一种心境,没有这种心境,就无法体会生活中的艺术,让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美术这门情感艺术,在美术教育中培养情商,使他们能够拥有一个艺术的、美好的人生。
1中职美术教育核心价值的意义
美术教育教学一直被许多人片面地理解为绘画技术教育,素质活动教育的一种形式,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一种手段,学习美术知识技能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帮助,但不是学生生存和发展的必备技能。其实,美术学科教育能够推动美育发展,而美术教育又能作用于人的成长和发展美术学科教育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知道的人更是少之又少,无从谈起。那么美术教育到底是如何影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呢?其实,美术教育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体现。
1)通过美术教育教学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现代脑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约占全脑的四分之三,分为左右两半球。两个半球具有同样的高级智力功能。理论思维主要定位于左半球,形象思维则主要定位于右半球。而作为美育主要形式之一的美术教育,则可以激发和调动“右半球”的积极性与能动性,促进右脑智力发育,使两个半球平衡协调地发展,充分挖掘大脑的潜力,全面开发学生的智能,让学生变得更加聪明。
2)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表达和创作的能力。一系列的美术学科知识教学,无疑会大大提高学生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能力,而专业技能的训练,一定会教给学生表达情感的新方法,使学生拥有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新方式。
3)通过美术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一切教育的最终目标都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作为美育主要形式的美术教育,其培养目标也不能仅停留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其最终目标是要美化人自身,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在整个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验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传统美术教育教学中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技法训练的教学模式其实是对美术教育的错误理解,有本末倒置之嫌。
2中职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内容
美术教育在中职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是有目共睹的。美术教育不是为了将学生培养成为艺术家,也不是单纯地为了传授学科技能技巧,它是以促进学生思想进步,健康向上,全面发展为目标的重要学科,不可替代。
2.1学生成长的需求
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中职学生的成才必须是全方位的,职业技能的培养很重要,而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塑造更为重要,要想使他们通过短暂的职高阶段学习,就完全适应社会需求,光靠简单的职业技能培养还远远不够。我们知道,中职学生主要来源于应届初中学生发展不平衡的同学,他们的知识水平、能力要素、综合素质、自律要求都不是太高,尤其令人担忧的是学生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美的素养没有形成,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面对这样的现状,面对这样的生源,中职学校美术教育的育人价值就显得十分的重要了,通过丰富多彩的美术教育活动触动学生内心,引导学生自强、自律,促进学生优良品格内化,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了中等职业学校美术教育教学的必然选择之一。
2.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学生的整体水平和现有基础,清楚的告诉我们,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明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就对中职学生的培养提出了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综合职业技能的培养,二是良好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的塑造,对后者的要求明显高于前者。作为美育主要学科的美术教育,其在促进学生品格良好发展方面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这就要求我们职业学校须加大审美教育的力度,高度重视审美教育,以美术学科为载体,充分发掘美术学科教育的潜力,创造丰富多彩的艺术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体验,以外在体验,情境熏陶促进内心感悟,促使学生内心认知提高,良好品德内化,努力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发展目标,理顺自己的成长思路,提高自己是非判断能力,提升学生自律能力和品德要求。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努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提高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培养学生正确思想观念、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能力为主要目标,让学生在宽松、愉快的教学活动中健康全面的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技能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在以往的教学模式下,师范美术教育专业与一般美术专业院校的教育方式几乎一致,较为重视美术技能的教授,而忽略了师范性,没有体现师范美术教育的本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当前美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相对于功利性的美术教育而言,还有另一种极端是对美术教育的不重视。在一些学生家长眼中,美术是一门“副课”,不能当做孩子学习的重点和方向,学习美术会耽误其他功课的学习,因此对美术完全不重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学生容易出现美术学习可有可无的思想。同时,在非美术专业的班级中,美术课的时间常常被用于学生自习或是做作业,并没有进行相应的美术教育;部分高中的美术课形同虚设。这些都对美术教育的发展十分不利。
二、新课程改革下如何改进高中美术教育
1.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
过去的高中美术教育延续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固有理念,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经历的是一种被动的学习过程。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理念就是以人为本,具体来说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出具体的应对措施,要积极关心学生,对学生要加强引导,改变其不正确的学习观点或者认识,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这种观念的改变还体现在师生地位上,要遵循新课改的目标,就必须摒弃之前教师高高在上的教育观念,教师应积极融入学生。
2.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美术教育的精髓和核心,也是新课程改革对教育的要求。美术教育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沿袭,更是一种创造,学生在模仿教师或其他作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将之加入美术创作。而此时的创造是一种无意识的、不成系统的、具有随意性的创造。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式是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自己的加工创作一幅能够表达自己思想或意义的作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对学生进行适量的头脑风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3.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
美术教育作为一种专业性较强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的感知力、对美术技能的熟练度,然而这些对于新课改的要求来说还远远不够。以往的美术教育只是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形成学生对美术的鉴赏力,而没有直接地加强这方面的培养。新课改要求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还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培养学生的艺术感知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传授学生绘画技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绘画理论、艺术史、艺术鉴赏类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具体的措施有:带领学生参观美术馆,让学生了解艺术发展史;开设艺术欣赏课程,让学生能够见识到来自古今中外的美术作品等。通过这样的方法,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美术鉴赏能力。
三、结语
高中美术作为具有专业性和综合性的教育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以往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已经不符合时代的发展需要,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标准下,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通过改变美术教育的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术教育中加强对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的培养等措施,全面培养学生的美术能力。笔者认为,美术教育不论是作为专业性教育培养学生的技能,还是作为综合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都应该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发挥美术教育发展人、培养人的作用。
一、城乡结合部学生美术素质的特点
城郊结合部面积较大,生源复杂,学校教学条件落后。对于城郊的初中生而言,他们虽然和市区的学生一样已形成了基本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但他们的形象观仍来自于好奇和兴趣,局限在物体的表面和局部上,难以全面认识和领悟艺术形象的生动和美妙。因此,学生美术素质低,大部分城郊的学生绘画能力较弱。针对位于城郊的学校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具有地域广、多元化、多层面、较复杂等特点,导致学校教学环境差和相对复杂。城乡结合部的人群在其经济生活城市化的同时,但其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及礼仪素养还相对滞后,处于城市与乡村、市民与农民城乡接轨转化造新的过渡型时期,初中生的教育凸现出较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合理运用教学手段、重视教学评价,才能提高初中学生美术修养和素质。
二、初中美术教学深化素质教育的建议
(一)科学编排教学内容,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修养与审美能力。初中美术教学的一个基本内容,是要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能力和鉴别能力。要有效引导、训练学生对美术形态的感性认识,强化对学生美术造型感觉的培养训练,也就是感知能力。对美术作品等典型艺术美的有效欣赏,完全取决于他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的情况。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需要欣赏者有较强的直观感知、判断、想象美术作品的能力。
1、结合学生特点,突出郊区特色。源远流长的人类发展史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艺术瑰宝。中学期间很难全面了解,只有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突出重点,选择代表性作品,以点带面,才能完成教学预期任务。在教学中,我有针对性地加入具有当地特色的美术作品,使学生有亲切感、认同感。比如,我校地处城郊结合部,闻名遐迩的白云山就在学校附近。广州白云山为南粤名山,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称。位于白云山飞鹅岭游览区内广州雕塑公园,是一个体现广州大都市富有时代气息的市级公园,也是国内最大的雕塑公园。整个公园按照雕塑与园林、观赏与教育、艺术与历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规划建设。分为羊城史雕塑区、中华史雕区、雕塑大观园景区和森林景区等4个功能区,首期的羊城史雕塑区于1996年12月起建成开放。主要景点有:华夏柱、雕塑广场、古城辉煌、雕塑馆、南洲风采。这给我们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素材,我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雕塑艺术方面的欣赏内容,这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少讲授多启发,突出学生主体。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参与意识,我改变了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多用讨论式和问答式。由于给了学生极大的自由,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很高。例如,在中国画花鸟美术作品的欣赏课教学中。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搜集有关著名代表画家的生平、作品介绍等。如,广州当地画家关山月的作品。先组织学生到***参观,上课时再把把有关的作品及学生搜集到的作品挂在课堂,让学生自由发言讨论作品有什么特点?创作背景?用唯物的观点,站在现实的角度进行分析,再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结合中国山水花鸟画的历史、特点、发展变化进行总结。最后,通过提问、析疑,把中国花鸟画各个朝代的作品进行对比讲解,学生感受就很深刻,能初步掌握有关作品的基本特征和内涵。
3、活跃学习氛围,进行艺术欣赏。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创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呢?以初中美术教材第*册《********》和《*****》画的教学为例,前者我让学生结合所学的语文课文去理解,后者我先讲解了其创作背景。这里,我分别用了不同方法,使学生深刻了解到:《*********》表现了作者的感受,对**********的主题;而《*****》虽也是以******为题材的创作,但却从不同角度表达了
**********的生活。美术欣赏不应局限于课堂,大自然、生活中的美是最动人的。我们不光要欣赏艺术作品,还要启发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无论风景、静物、人物,树木、花草、甚至果蔬……只要是美的、动人的。另外,我还带学生去位于越秀山镇海楼东侧的广州美术馆参观,假期让让学生到陶瓷之乡佛山瓷艺作坊体验陶瓷制作过程,这些都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合理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与手脑能动。有了好的美术素养,还需必要的美术语言来表达。学美术素描是基础,因此我还特别重视初中生素描与水彩画等基本功的教学训练。素描要求学生多练苦练,注意对物体的形体和明暗层次变化的表现。水彩画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能提高学生造型、色彩及审美能力且实用性强。装修、装璜、家具、服装、园林、建筑的效果图设计以及工业产品制造设计的效果图等均采用了水彩画技术。此外,水彩画工具简单、价格便宜,使用及携带方便,加之水彩画效果透明、明快、润泽,因而令人喜爱。在教学中我还注意一是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要求学生画的自已先画并讲解其画法特点及技法的应用,使学生了解各种画的样式、特点及调色,画面构思布局事宜。带领学生写生时,可以先示范一部分景物,边画边讲,容易出现哪些问题,该如何解决,让学生明确写生的步骤,掌握各种景物的表现技法。同时强调观察的重要性,讲解整体和局部的先后顺序,改变雷同和公式化的弊病,要让学生勤思索、细观察。坚持严要求,多鼓励、多观察,多督促的教学方法。
(三)重视教学评价,培养初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创新能力。如何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是美术教学中的关键,对初中生来说,绘画创作素材需要在生活中积累,观察是学习与创作的基础,艺术构思是中心环节。因此,鼓励学生多观察生活,在生活中搜集素材,捕捉生动感人的形象资料,将搜集到的素材进行选择、加工、提炼,力求有一个好的构思。学生选择的题材大多是表现丰富多彩的校园和身边的日常生活,以及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如如,完成广州亚运会的题材,就要启发他们从喜庆、健康、自豪、友谊的角度来立意,用寓意、象征等艺术语言进行构思、构图,使学生掌握从题材到主题、从内容到形式、从生活到艺术这一创作规律,对自己所选题材反复推敲,琢磨探究。对于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个复杂而艰苦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认识不断深化,想象力、创造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初中美术课教学是一种综合性教学,只有在教学中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始终如一地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到美术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通过美术课的教学,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作用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文化课程的兴趣,并得到美的熏陶,达到相得益彰之效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领域,在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事业中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魅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育艺术设计学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校美术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目前,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处于发展瓶颈时期,各高校美术教育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不全面、教学方法不系统、教学设施不完善、教学评估不合理等几个较为显著的问题。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有相当一部分院校为了拓展教育领域,实现与其他院校在专业设置上的一致性,在教学目标不甚明确的情况下,盲目开展美术教育,丝毫不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使美术教育成为一个形式化的空壳,未能体现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特殊意义。还有一些高校片面追求提升就业率,弱化了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和创造内涵,一味强调迎合主流文化市场的专业技能,使学生丧失了艺术创作的能力乃至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对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整个美术事业的延续都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很多高校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内容较为单一和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较差,与社会脱节比较严重。这些院校的美术课程大多重技而轻道,仅向学生传授单纯的绘画技法,而不进行系统的综合训练,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作能力无法得到有效提升。与之相对,当前社会需要的美术人才恰恰是具有综合技术能力和专业创作才能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那些能够将新技术、新文化、新内容与艺术创作有机结合的人才,而不是单纯的绘画人员。所以,要满足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全面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努力提升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我们必须科学而合理地设置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这可以说是我国高校美术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中之重。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我国大部分高校的美术教育均未形成有机系统,教学方法传统而老旧,教学模式保守而单一。在高校任教的教师大都是美术院校毕业的专业人才,他们的理论知识积淀颇为深厚,艺术创作才能也比较突出,但由于教学经验不足,对高校美术教育的参悟不深,很多人便套用自己学生时代的学习经验,有些甚至盲目照搬其他院校或者其他教师的教学模式,导致其教学方法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与现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大脱节,使学生的专业学习和技能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另外,大多数高校的美术课程设置中缺乏实践练习,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讲解与技巧分析之上,学生学习宛若纸上谈兵,在社会市场上完全不具备竞争能力。很多教师在教学中一味强调勤加练习,让学生不断地临摹指定物体,尽管提升了学生的写实能力,却极大地抑制了他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和美学思维能力,可以说是得不偿失。
然后,在教学设施方面,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硬件与软件设备均不充分。一方面,美术教育是一种关于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教育,外出写生、参观、定期举办画展等是此项教育的必备项目,良好的绘画场所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条件,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作为支撑。然而,在很多学校中,由于相关部门和学校领导对美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充分也不够科学,导致学校对于美术教育的投入力度远远达不到这项学科的正常需求,再加上高校扩招政策的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经费更显欠缺,很多必要的教学设施都无法提供给学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另一方面,我国高校美术教育在软件方面的配备也没有到位。在许多高校,美术仅仅是作为边缘学科而存在,学校在硬件设施上一再限制,在师资配备方面同样不甚重视。很多美术教师只具备一般的美术学习和教学经验,与美术领域的骨干型人才差距极大,还有个别学校办学仓促,招聘的美术教师不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文化素养,教学能力之薄弱、教学观念之落后更是不言自明,导致学校的美术教学始终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最后,在教学评估方面,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评估指标仍不够明确,评价体系仍不够健全。现今,我国对高校教学的评估大多围绕教师和学生发表论文的数量及质量来进行,美术教学属后起之秀,没有深厚的学科积淀,自然也没有现成的评估经验可以参考,于是美术教学便向其他学科靠拢,在评估方面,论文发表的数量和质量也成为非常重要的一环。但是,美术教育是关乎艺术创造的学科,与其他文理工学科有着显著不同,它的创造性与美学效果体现在酝酿良久的具体美术作品之中,并非一篇几千字的论文可以言尽。同时,美术工作者大多善于创作、疏于言表,以论文为一大核心的教学评估体系对他们而言是极不合理也极不公平的。因此,必须建立一个符合美术教学的学科特色,并且能够集科学性、合理性、公正性和客观性于一体的评估体系,方能促进高校美术教育的长足发展。
二、对高校美术发展的几点建议
针对上述高校美术发展面临的五个现实问题,笔者分别提出几点建议,以期促进我国高校美术的科学发展,助力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首先,在教学目标方面,应当明确新时期对美术人才的需求,找准高校美术教学在社会经济文化市场中的定位,积极调整和完善教学目标,把培养高素质、综合型的美术人才作为核心任务,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审美能力和实践能力,把学生打造成为既具备扎实的美术专业理论基础,又具有与时代相接轨的其他方面知识及能力的优秀美术人才,满足社会的需求和艺术发展的要求。例如,在美术教学的色彩使用部分,教师首先应当细致地讲解关于色彩使用及搭配的基础知识,明确不同色彩所传达的内涵及其相应的表现手法,在创作实践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对现实中的物体进行临摹及适当的艺术再现,等学生完全掌握了用色技巧以后,则应当鼓励学生在符合基本用色要求的基础之上,依照内心的创作理念进行独立自主的色彩搭配,从而进一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充分挖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审美意识。
其次,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当牢牢把握高校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以现阶段的经济文化市场为设置引导,秉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调整并完善专业课程安排,培养专业技能、实践能力与适应能力兼备的美术人才。具体而言,教学内容应由传统的纯理论型教学过渡到实践型教学,根据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增加新知识、应用新技术、强调创新力,使学生在牢固掌握空间、色彩、形态、材料、技巧等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实现自我创新意识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发掘。在课程设置上,应当针对社会对复合型专业人才的需求,开设综合交叉学科,将美术知识的教授延伸到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等各个领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系统接触其他方面的知识。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在学科融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尝试开设新学科、新专业,将学生培养成为跨领域、跨学科并且具备新知识、新技能的综合型人才。
再次,在教学方法方面,应当建立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特征的教学体系,打破传统的以理论灌输为主的封闭式课堂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鼓励学生自主开展实践创作活动。学校相关部门负责人应当积极拓展学生的实践空间,与专门的艺术工作室或有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有条件的可以考虑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促使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成为与社会需求相接轨的专业创作型艺术人才。同时,应当改变老旧的授课模式,将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增大教学信息量,增强理论知识的感官性,提升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然后,在教学设备方面,教育部门和各院校都应相应增加对美术教学的资金投入力度,为师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同时,可以借助社会宣传的力量,吸引企业、团体及个人进行项目赞助,尽可能多地为学生举办画展、校外参观或写生等活动,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赋予学生创作灵感,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高校应当加强对美术师资队伍的培养,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新并完善以学生为本、以实践为主的教学理念,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树立模范。
最后,在教学评估方面,对于师生艺术创作能力的评估应该跳出单纯以论文定输赢的樊篱,转而从艺术的高度,对其艺术创作进行鉴赏和评析,确定其能力的高低与进步的幅度。另外,对于学生的评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以艺术创作的过程为重点,建立一个相对宽松的艺术氛围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尽最大可能避免评价中的主观因素干扰,对学生的能力和态度进行客观性描述。此外,可以采取任课教师多重评价、师生之间相互评价以及学生之间相互评价的评估模式,帮助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更加深入地发现其艺术创作和个性发展的闪光点,进而有的放矢,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美术教育意义
美术教育是培养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手段,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美术教育,能更全面的开发学生思维,并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与热爱。而且,研究美术教育对提高学生们思想道德修养,培养健康的个性及健全的人格。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即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奠定了“礼乐相济”的理论基础,并把美术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形式。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同样把审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补充手段,把审美教育从属于素质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提出:“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冶情操为目的者也。”强调美术教育能使人达到全新境界。所以,把美术教育作为当代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及补充手段是非常必要的.
二、传统教育存在问题
1.传统教育影响下
学校美术教育以“教”为主,老师以自己示范为中心,形成“老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老师转”的不良学风,导致老师教学生怎么画学生怎么画,老师叫学生画什么学生画什么,严重抑制了学生独立想象的空间和能力,同时,该种教育模式下,使得一些不负责任的老师出现上“花课”“假课”现象,严重影响学生的发展,此外,这也使得学生学习与生活经验脱节,不利于深层次发展。
2.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影响
学生家长方面不支持孩子花时间学习“旁门左道”,而大力支持孩子花时间在“主”课上,家长认为,只有孩子学习好了,成绩高了才有出息,才有发展前景;同时,学校方面为满足家长要求,大力培养学生文化知识,减少美术课程,培养出大量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但殊不知,这种教育方式下的学生,失去了独立想象与创造的空间,失去了培养审美情操、创美能力的机会,从而为应试教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3.传统美术教育忽视孩子成长历程
所用教材由简到繁,从成人眼光看待问题,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实际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思维常常产生掌握世界,了解世界,并有一种证明世界的冲动。这极大程度的约束了孩子思维,对孩子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极其不利。
4.传统美术教育评估标准
只以“像不像”为评分标准,压抑孩子创造力发展,忽视艺术中多元化的重要性。因为艺术创造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是,艺术创造没有统一的答案。[2]个人生活感受不同,必会导致不同的生活情趣。所以在传统的教学中,要求“统一性”带来的最严重后果就是学生作品呆滞和僵化,缺少了艺术的创造。
三、新课标下改革要求
新课程要求学校美术教育要有新的教学理念,能够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培养想象与创造能力,促进学生全方面的发展。新课改下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不正确的美术教学观,把教学方式的改变作为转变核心,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针对传统教学中以“教”为主的方式
实现由重“教”向重“学”的转变,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丰富想象与创造的空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美术之美,并能自由创造美术之美,将这种美带到生活、学习中去,使自己产生新的人生观、价值观。
2.打破应试教育带来的束缚,由重“学习结果”向重“学习过程”转变
传统美术教学中,老师只重视学生画的怎么样,忽略学生情感因素及学画的过程和方法。过多的教学生去模仿教材,或只按老师主观意识去画。新课标下,要求学生通过感知——探究——实践的学习过程去发现美术的创作规律和形式,并在学习过程中,收获到美感经验,提高学习能力。作为老师,要为学生创造丰富的教学环境,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为之营造轻松、宽容、愉快的学习环境。
3.多元化教学,培养学生兴趣
新课标下,老师应重视多元化教学方法,调动学生想象力,主动性,包括以下几点:
3.1比较教学法
运用比较法,多角度进行分析,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若使此法产生更好效果,还要注意选择作品,适时适地的引导、启发学生,讲究艺术性、典型性和科学性;
3.2分步教学法
避免传统教学中“先示范,后制作”的教学模式,老师可尝试从学生身心特征及认识规律出发,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层层启发。课程中,老师始终作为学生们的合作伙伴,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为学生营造轻松愉快环境,使学生能力得到发展升华;
3.3游戏教学法
为改造枯燥的教学环境,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需求,可把游戏活动加入美术活动中。要求老师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游戏成分,在游戏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能陶冶学生情操,并能美化学生心灵,使学生建立全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总之,美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其他学科不可代替的地位和作用,新课标下的美术教育,更需要美术教师认真领会新课标精神,提高教学质量,尽职尽责,责无旁贷的担起美育教学的任务。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是一门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是一个基础性因素,离开了美术不可能存在美术教育。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美术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实物投影仪对于小学美术教学的作用
有心理学理论指出,人之所以会对某件事物产生兴趣是源于这种新奇事物和这种实物独特的形式对人产生的刺激。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不断发展,其中的实物投影仪对教学则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其实用价值是不可估量的。实物投影仪的多种功能十分适合美术教学。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在进行美术教学的时候会有很多的演示过程,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则会因为视线的遮挡而使得有一部分学生无法看清演示过程。但使用实物投影仪可以将演示过程直接投射在幕布上,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看清出老师的演示过程。美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会展示一些实物的形象,但是由于某些实物的形象会随着时空的变化而产生变化。但是通过实物投影仪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问题。使用实物投影仪可以将一些操作步骤进行分解,从而使得教学时间不受先后次序不足的限制,可以让老师更加灵活的安排教学计划。实物投影仪具有放大的功能,对于一些需要展示细节的教学,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细节之处进行更仔细的进观察。实物投影仪,顾名思义可以进行实物投影。在美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会进行实物展示,但是在没有实物投影仪的情况下,想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仔细的观察清楚实物是很困难而且也很耗时的。但通过实物投影仪的实物投影功能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全方位的观察实物,而且还能节省许多教学时间。通过实物投影仪可以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交互,提升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实物投影仪的投影片制作简单,而且可以反复的在教学中使用,这样可以节省教师的备课时间,减轻教师的工作量,可以让教师能够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其他的教学问题。实物投影仪相对于其他多媒体设施来说的操作十分简单,对于我们这些美术教师来说掌握起来相对简单,并能很好的进行应用。
二巧用投影,优化美术教学
(一)巧做投影片,有助教学
投影片的画面简洁、清晰、可保存时间长,制作好后携带方便,可是教师的教学活动准备更加快捷。在整个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的教学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分别是绘画、欣赏和手工制作。在教学过程中合理的使用实物投影仪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在绘画类的课程中使用自制的合适的投影片配合教学可以是教学效果更加。例如在教学小学二年级的《五彩的烟花》时,自己动手设计制作一组记忆画抽拉片,片底是一条热闹的小巷。用多媒体放出喜庆的歌谣。这时移动抽拉片,屏幕上出现五颜六色的烟花在天空绽放的情景。小孩们仿佛在小巷中奔跑嬉闹。学生们会在心中构思:繁星点点的天空、五颜六色绽放的烟花、往来奔走的人们、嬉闹的小孩……学生们用自己手中的画笔,从不同的角度描绘节日中的喜庆画面,表现出了学生们对于生活和对祖国的热爱。在讲解色彩知识的时候,主要是让学生了解颜色是有原色混合而来的。此时制作出三原色调试原理旋转片:用三张同样大小的圆形透明胶片,将前两张各平均分成4份,分别图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留下最后一份透明部分第三张同样留下四分之一的透明部分,其余的地方图上不透明的色彩,平时不用的时候各透明部分重合,圆片中间用一颗按钮固定。使用的时候,在实物投影仪上转动圆片,就能显示红、黄、蓝这三种原色,继续转动圆片,当两种原色重叠时,就能够在屏幕上显示各间色之间的变化。例如:红+黄=橙,黄+蓝=绿,蓝+红=紫。教学的过程中在让学生上台青紫动手演示,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手能力,还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互动。投影片中使用复合片可以使得美术教学过程更加的合理。美术课堂中有些演示过程不可能几笔就能到位,比如在教铅笔淡彩这种技法,学生要看到最后的效果才能体会到那种透明的,酣畅淋漓的淡彩语言。因此事先可以把整个操作步骤做出来,装订成复合片,这样既可以减少演示的时间,更好的突出重难点,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了充分的练习时间。在课堂上教师也有精力着重解决重难点,更好的指导学生。这种方法可以说是一劳永逸,做好的片子不仅可以用于这节课,也可以用于其他平行班的教学。由此可见良好的教学过程固然能直接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和一时的兴趣,然而只有完成美的美术作业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动机,而这正是促进以后美术学习的强大心理动力,也是促进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实物投影提高教学效率
美术课想要学好,需要学生多观察、多懂脑、多动手。在做做、画画、捏捏、剪剪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在教学的过程中利用实物投影仪的实物投影功能进行示范,效果远远比直接演示的效果好。以往的教师在进行手工课示范作业时,往往因为空间狭窄、视野障碍、前后衔接不连续等原因,许多的学生都无法清晰且完整的看到演示过程,因此造成了一部分学生不会做或者有一部分学生不愿做。使用投影仪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种问题,学生通过屏幕上的画面可以将老师的整个演示过程清楚的呈现在学生眼前。同时学生们还可以上台进行演示,或者是将自己的作品进行演示。通过演示让学生自己讲解、评价,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低中年级学生关于剪贴画的课程比较多,在进行示范的过程中,如果将以些剪好了的形状拿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挨个挨个的看会耽误很多的教学时间,而且视觉效果也不是很好。但是通过实物投影仪,教师可以将每一个示范过程都在屏幕上演示出来,让学生能够清晰的看到每一个操作过程和细节。然后再利用投影让学生上台进行演示,从中了解学生的学习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纠正。当教师在使用实物投影仪进行教学的时候,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维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如:与国画相关的课程中,由于国画特别强调意境,因此在构图上十分的难于掌握,直接使用语言进行讲解时学生听起来会显得特别的抽象。例如在讲梅花的画法,可以事先收集一些梅树的枝叶和梅花的实物,当堂进行示范,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构图的全过程,让学生了解国画构图的方法,并给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举一反三,直接到投影仪上来摆放,使学生很快的就能掌握国画的构图方法。在这个基础上再讲解墨分五色、中峰着笔、侧峰着笔、逆峰、收笔、飞白、着色等技法,会取得更加良好的效果。在书法课中,也可以直接在片基或玻璃上演示起笔、落笔、收笔及字的间架结构等技巧。以前即使让学生围在老师的周围也很难看得清楚这些技法,而反射在投影幕布上,整个过程可以说是一目了然,解决了学生构图中的难点。同时也让学生能够了解到中国画的写意的境界
(三)使用实物投影仪让学生更能受到美的熏陶
对于欣赏类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的时候,利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各种作品,然后与老师的讲解进行结合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生更能够得到美的熏陶。美术教育更多的注重的是对学生的审美教育,而不是那些绘画技巧、书写技巧等一类的技术性教育。提高学生对与艺术的鉴赏能力一直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在积极探索的课题。在小学美术课中欣赏的内容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教材中为学生们用来欣赏的古今中外的各种名画和一些优秀的习作,却因为版面的问题让很多细节都没有能够表现出来,最后让学生们无法品味画中的精华部分。最后导致了许多学生对教材失去了兴趣。特别是向中国画中的水墨韵味,西方油画中的色彩渗透衔接这些比较抽象的东西,老师们即使化再多的功夫也很难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很难将其中的精华讲解清楚。但是如果使用实物投影仪将所要欣赏的小画面进行放大,学生立刻就会被屏幕上的画面所吸引,通过画面可以让学生产生较强的感受和共鸣。此时吉奥萨在对学生进行讲解,就能够让学生受到较强的艺术感染。通过这种教学方式,有的学生还能够将自己对画面的感受表达的十分出色。例如在教学《梅花》时,如果直接只是用语言讲解如何用中国画的画法画梅花,具体作画的步骤如何,如何去欣赏中国画。学生们会觉得十分的抽象,很难掌握到真正的知识。这时可以通过实物投影仪投放一些比较出名的关于梅花的中国画,有这种十分详尽的图片可以极大的触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们讲一讲看过这些名画之后的感觉,这样有助于陪养学生们对待事物的自主意识。然后在根据学生们的回答的情况进行点拨、提示。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教学气氛,还能够培养学生们欣赏中国的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过程中使用实物投影仪以点带面
美术可中的不管是剪纸、泥塑还是画画、书法等,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总有一个步骤。虽然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不需要面面俱到,但是却不能离开老师的亲自指导和示范。有的操作的工具并不是某一种其他的什么工具就能够替代的。例如说国画,总不能用铅笔就能够画出来。传统的演示都是一群学生围着老师看,这样能够看清楚老师作画过程的只有几个站在最前面的学生。如果是粘在黑板上竖着画,老师又不能画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使用实物投影仪后,可以将老师的整个作画过程全程的展示在屏幕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看清楚老师的作画过程。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老师的示范过程下有所提高。其实不止是只有国画课的示范过程才可以用实物投影仪进行示范。对于美术教学中所有的需要示范的课程来说都可以用实物投影仪来进行示范,这样做才能够让所有的学生都看清楚老师的示范过程。
三小结
总之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使用实物投影仪对于小学美术的教学示是十分有利的。实物投影仪的各种功能都很适合需要进行大量演示和展示的小学美术教学。通过实体投影仪可以有效地节省教学时间和各种教学材料,使用实体投影仪是美术课堂中的重要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中制作的各种投影片可以反复的进行使用,这样有利于节省教育资源。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实物投影仪进行各种示范时,能够让更多的学生都能够看清楚。对于需要实物展示的课程来说,避免了将实物拿到学生手中进行传递的麻烦,有效的节省了教学时间,更有利于留出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进行练习。但是教师应该认真的研究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和教学目标以及内容提前构思好投影片的内容形式,把握好投影与教学的关系,遵循适时、适量的原则,力求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增大容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一、现代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与设计
现代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设计应以现代中小学美术教师综合素养的建设为基础,以推动中小学美术文化的普及,推动中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完满为核心价值目标。本科四年的美术教育专业,美术师范生所要学习的课程应包括基础文化知识类课程,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类课程,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等五个部分。
1.基础文化类课程应涵盖基础人文学科和部分自然科学学科的文化常识。它是作为教师素养的基本保障和学习钻研更深层的艺术教育以及美术文化的基础。一般大学都会开设诸如大学语文、大学外语、哲学基础、现代计算机基础与应用等文化课程。这些课程一般不作为学生专业技能的主体学科而开设,应该在具体内容和程度上合理配置。
2.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是教育类专业的通修课程,包括教育学、教育政策与法规、教育心理学、教师口语、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是所有教育专业学生的基础理论与素养的保障,也是学生获取教师资格证的必修课。
3.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第一大核心专业课程。它具体包括: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等。往往在美术学院的教育专业中很多学生并没有把这些课程当作专业核心课程来看待,更多的是把它们笼统的归类为文化或理论课程,这是本质性的错误。造成这样的认识究其原因根本来自于学科教育中对这些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价值的忽视。加上美术学院大的教学环境中对美术实践类课程的推崇与侧重,也是使其形成的重要因素。加强对这些课程的核心地位的引导也是专业课程建构中的重要环节。
4.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是美术教师美术专业素养的基础。它的地位仅次于美术教育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课程构成中的第二大核心。对于它的构成应具有现代发展的课程观念,应具有包容意识和综合意识。其中美术文化理论课程应包括:美术史、美术概论、美学(或艺术哲学)、美术批评、现代美术研究、艺术比较学等。其次,美术专业实践类课程可以因不同的校本资源来合理配设。建议开设课程包括:造型基础(以现代开放的素描实验为基础)、色彩基础(色彩知识与主观色彩表现实践)、自由绘画(自觉的、自主的、非特定媒介的绘画实践)、现代媒体艺术、综合艺术实践(以社会生活与现实为背景,开展总体的、综合的、多元的视觉表述、艺术策划)等。另外,传统的书法、国画、油画、工艺设计、版画、雕塑(或陶艺)、水彩、水粉、摄影等可以以选修的形式开设,具体的内容则以鉴赏和基础技法训练为主,点到为止。
5.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滋养与丰满的途径。各学校应结合自己的办学基础开设相关的拓展课程以供学生选学。在这个板块中综合类大学相较于美术学院更显得得天独厚。建议所开设课程应尽可能的宽泛和丰富。可开设的课程如:艺术人类学、艺术市场学、音乐鉴赏、现代艺术传播与媒体研究等。对综上这些课程的课时配比需依据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及各学校资源的整合、综合利用的整体考量之后来设计。建议在第一部分基础文化类课程中做到文理兼容,理论性与应用性相结合。在第二部分普通教育基础理论类课程中,尽可能做到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经典的教育理论综合阐释,兼容并蓄使其具有包容性。在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类课程中,应尽可能多的展示国内外最优秀的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研究与调研、总结相结合。在第四部分美术理论与专业实践类课程的设置中,应以前瞻的眼光来看待发展中的美术文化,以作为素质教育要求下的中小学生的美术需求为出发点,以美术教师综合的现代美术能力的培养为目标来设计。在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的设计中,应充分的考虑到现代美术教师应具有的艺术文化素养的广博性和可延展性。具体到每个课程板块的比重,因第一、第二部分为国家调控课程,已基本固定。第三、四、五部分的课程内容应至少是等分的比例。其中第三部分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第四部分则较为复杂,建议美术理论课程与美术实践课程的比例为2:1;美术理论课中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应保持2:3左右;创造性、实验性美术实践课程与传统技法实践课程内容的比例至少保持1:1的比例,甚至2:1。在美术实践课程中民间美术的研究与实践内容应占到其总内容的1/4左右。现代美术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创造与管理也应该在所有课程中有所涉及。第五部分艺术文化素质拓展类课程应兼顾到传统与当代、理论与生活实践相互补的原则。如此设计与配比是基于对现代美术师范生的自身素质的需求而考虑。总体设计理念是立足当代美术文化的多元性与包容性,以美术的发展为前瞻,以美术文化的传统为滋养。也只有具备了当代意识的美术教师,才能在美术传播中紧密的联系生活,发觉现实世界的审美本质。
二、现代高等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课程实践研究
明确了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组织的方法与原理,还应该对不同的美术课程实践有一定的理解和认知。课程的实施包括课程定位、课程研究、课程实践、课程总结与评价四个部分。
1.课程定位是课程实践的基础。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设计目的。特定的课程针对受教者产生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促使受教者在某一方面得到完善与发展。每一门课程与其他课程都具有关联性,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互为基础。认识每一门课程的目的、意义与价值是进行课程实践的开始。在美术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课程中所罗列的美术教育史、美术教学方法论、美术教学实践(或美术教育见习与实习)、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课程就具有关联性。其中美术教学方法论是美术教学实践的前提和指导。美术教学实践是美术教学方法论的具体应用与检验。美术教育史是理论与实践知识的补充,现代美术教育研究与论文写作则是所有这些课程的总结与深化。这几门课程的安排也应由浅入深,由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到理论总结。
2.课程研究是针对不同课程的具体内容、秩序、组织、知识点、难点、重点的深入研究和思考。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是课程实施的关键和保障。比如在美术理论课程中,美术史的内容就应该有所侧重。因为课程时间的限定,合理分配教学内容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对于非艺术史论专业32课时的西方美术简史授课内容里,西方传统美术文化与现代美术文化的内容合理的比例应该是40%比60%。而在中国美术简史的教学中,32课时的教学时间里对中国传统美术文化与现当代美术文化的比例则应该是70%比30%左右才更合理。在美术实践课程里,自由绘画的提出和设立则意在模糊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等狭隘的画种界限。鼓励学生自主的选择工具媒介,自觉的寻找适合自己的艺术造型语言。从而自由的吸纳更多元的美术技巧,创造更为原创的、丰富的视觉信息。
3.课程实践是对课程的具体实施和体验。不同的美术课程实施的方法存在极大的差异,没有绝对的正确与标准。教师在课程实践的过程中应保持主导的地位,参与与旁观相结合。理论性课程建议以学生课外的资料收集、整理,加课堂讨论为主。教与学双方提出问题以学生自主研究并解决问题为目的。美术史类的课程则建议以比较美术的方法来展开。实践类的课程也由学生自己提出方案,学生个体独立实践与集体小组实践相结合。教师适时地旁观与指导整个过程,但不能生硬地左右学生的实践成果。
4.课程总结与评价是课程实施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理性的思考课程实施中的具体问题与客观的界定课程得失的重要环节。评价则包含两个部分。一是对课程实施的评价,另一个是对课程中学生学习的评价。建议课程实践中及时记录相关信息和整个过程。课程结束时总结得失,并记录下学生的学习感受,思考存在问题并解决问题。对课程中学生的学习评价则应该以形成性评价为主,既对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行为的开端与整个过程以及学习结束为终止的所有表现如实的记录。以学生本人的学习态度、学习进展的程度来综合评定其学习成绩。美术教育课程的设计、构成与实施并不能如此简单的归纳与梳理便得以完整和清晰的。它基于对现代教育理念、国情特色与人文素质发展的需求而来,这些因素相互矛盾、互相磨合且互相妥协。
三、结语
课程的构成与实施更是基于对美术教育教学的想象而来。这种想象本身不可避免的带有某种理想主义的色彩,也带有实用主义的成分和本质。对于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研究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美术文化本身还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所以这种探讨注定只有开始没有终结,而永恒的变化与发展的理念本身也成为它的核心内容。发展中的美术、发展中的美术教育、发展中的人文素养总构成流变的美术课程体系。适时地、合理地顺应发展的世界现代文化则在某种程度上具有相对的永恒性。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