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关于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作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智力资源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人才来自教育。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体现,它具有思维新颖独特,想象丰富,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特点。对中学生而言,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思维活跃,因而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大脑机能的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智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高中物理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解决“什么是万有引力”的问题为主的做法,而从培养思维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入手,确定教学目的,运用科学史把它们统一起来。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人类历史上对太阳系的认识(日心说与地心说)。
(2)牛顿以前的科学家在万有引力发现之前做了些什么(着重是第谷的观测与开普勒的三定律)。
(3)牛顿的新贡献(展示三定律到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的数学过程)。
由于展现了重要物理规律发现的全过程,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了以往的“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一时“灵感论”;同时从科学家的观察、想象、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上受到启迪,提高了思维能力的素质。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习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1)一题多解:运用不同的物理规律或数学方法解同一问题,使思维更具流畅性。
例如,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4s内经过的位移为24 m,在第二个4 s内经过的位移是60 m,求这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初速度。
第1个4 s内的位移:s1=v0t+at2
第2个4 s内的位移:s2=[2v0t+a(2t)2]-(v0t+at2)=v0t+at2
将t=4s,s1=24 m和s2=60 m代入,解得:a=2.25 m/s2, v0=1.5 m/s
v4= m/s=v0+4a
物体在前4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2 s末的瞬时速度,则 v2= m/s=v0+2a
联立上面两式,解得:a=2.25 m/s2, v0=1.5 m/s
(2)一题多变:对题目进行开拓、变型,将题目的已知条件或所求问题加以变更,使一题变为多题,逐步引申、扩展,能有效调动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思维具有变通性。
例如,如下图,上表面粗糙,质量为M的小车B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滑块A(可视为质点)从小车左端以水平速度v0冲上小车,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
请问:滑块A若能停在小车B上,它们一起运动的速度是多少?滑块A在小车B上滑行的距离是多少?
通过变换题设条件,改变设问方式可以有:
①如果要使滑块A不从小车B上滑出,小车B长L至少为多少?
②小车B长L满足什么条件时,系统的动能损耗最大?
③若小车B长为L,要使滑块A从小车B上滑出,滑块A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实验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因为学生设计实验时,大脑中必须运用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考虑使用哪些仪器,如何装配,怎样操作。学生在思考中必须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教师给定设计课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大家讨论,共同分析,选出可行性实验方案。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确定专业主修能力,具体包括外贸业务能力、外贸单证处理能力、国际货运业务能力和外贸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等。针对主修能力确定培养方案,分阶段重点训练。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研究
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是作者在教学工作中一直思考的问题。在《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研究――在上机模拟实务课程中的探索》这个课题中,作者认为,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培养目标,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固然有很多具体的形式。但是,对于学习国际贸易的学生来说,应该把着眼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上,良好的实际业务能力是提高这些专业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核心。
1、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首先,围绕岗位(群)核心能力,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目标的课程体系;以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技术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职业素质训导为核心的教学内容体系。遵循基本能力、核心能力、拓展能力之间的联系规律,形成岗位能力模块化课程体系。
其次,加强实践教学,做到单元技能反复演练,综合技能集中强化。集中实践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进行模拟实习;第二阶段在校外实训基地相关岗位进行生产实习。
再次,实施引导式教学,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项目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一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课程指导书”等“学习推动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行业的现状和就业前景,明确为什么学、学什么、怎样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采用“渐进式实训教学法”,对单元操作技术反复训练,使之达到娴熟水平。三是采用“模拟企业活动、项目主题教学法”,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技术应用能力。四是深入开展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建立校企合作“情感-双赢”机制。与企业联合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共同研制本专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共同建设实训室和共享资源库,联合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发新产品,共同指导毕业生就业。五是聘请多名外贸行业的技术骨干作为兼职教师,参与专业标准制定、专业教学、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等工作。
2、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
根据对应工作岗位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包括外贸业务员岗位方向、外销员岗位方向、货代员岗位方向和单证员岗位方向。其中外贸业务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国际市场营销、电子商务安全技术、电子交易;外销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实务、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外贸英语口语和国际贸易地理;货代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国际贸易地理、货运代理基础知识和货运代理实务;单证员岗位模块课程包括外贸实务、外贸信息系统应用、国际贸易地理和单证实务操作。通过模块设定学生对应岗位学习更具有针对性,提高学习效率。
3、创建外贸实训基地
建成再现外贸流程的实训基地,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充分满足校内实习的要求。同时,完善校外参观实训点、顶岗实训点,建立多层面的校外实训基地。
首先,在学院有关部门支持和配合下,整合现有院内有关国贸专业的教学软件资源,搭建除国贸专业外,涵盖商务英语、涉外文秘、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归口本专业课程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资源共享平台,实现本专业实训室的规模化经营运作,提高本实训室的综合利用效率。
其次,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如图2所示)。实验室、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相一致,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进一步规划现有实训室的建设和管理,完善实验实习大纲,增加综合性、设计性成分,并不断更新实训设备和软件,以保障专业校内实训正常进行。
再次,大力开拓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争取与外贸公司、外贸生产型企业、报关行、货运代理公司等分别签订校外合作协议,以此保证我们的教学始终以实践为依据,同时满足学生的实习要求。
最后,成立由校内外专家组成的“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指导委员会”,确保本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得到有效落实,保障基地的正常和高效运作。
按照“就业导向、能力本位、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要求逐步推进,从沿海地区对外经济贸易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在专业课程体系和内容设计方面,通过岗位、知识与能力的分解,构建适合职业岗位人才要求的教学体系。
1、确定专业主修能力,因材施教
根据国际贸易专业特点确定专业主修能力,具体包括外贸业务能力、外贸单证处理能力、国际货运业务能力和外贸综合业务处理能力等。针对主修能力确定培养方案,分阶段重点训练。大一开展国际贸易专业英语翻译训练;大二上学期进行外贸书信训练和外贸合同拟定训练;大三进行报关、报检和国际结算模拟实训;大四开展国际贸易实务软件模拟操作。学生分组扮演国际贸易活动中的各个主体,综合运用之前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实训。
2、改革课程内容
首先,采取“教师、企业专家、学生三方结合”的方式,紧跟国内外贸行业的发展,组织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编写或修订专业教材、实训教材、多媒体教材,同时注意收集分析学生和企业的反馈意见,对教材进行及时修改。
重点抓好《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单证实务》、《报关实务》、《国际贸易综合模拟实操》等核心课程的教材建设。优化教材结构的总体设计,突出重点和难点,突出实训环节,以适应高职教育需要。
其次,按照核心课程和平台课程优先的原则,制定专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任命有行业、企业工作经验及丰富职教经验的专业骨干教师为精品课程负责人,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团队,与校外基地共建精品课程。
再次,通过企业参与、学校教学信息化部门支持,从辅助教师教学、提供学生学习资源、进行教学互动等几个层面进行研究,开发建设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自主学习型网络课程。
3、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双证书”制度
坚持应用型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理论与技能为本位,培养符合高职教育素质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将学历教育、职业技能培养与职业认证三者有机结合起来,专业教学中的课程模块设置以及教学内容改革都直接与相关职业岗位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相对接,不仅可以有效提高本专业在校生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和技能证书考试的通过率,而且基本能够满足学生就业所要从事的工作岗位的具体技能要求,从而有效提高本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4、工学结合
积极与企业合作,同企业生产一线专业人士共同研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广泛吸收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员参与,以此扩大工学合作、产学合作的渠道。通过密切结合就业市场需求,强化专业技能的培养,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操作能力,以此提升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拓宽就业渠道。
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应立足于社会和人才市场需求,总结国内外同类及相关专业的办学经验,提高本专业办学质量和突出本办学特色,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深化专业特色的研究、探索和建设,以示范性专业的各项指标要求为纲,科学定位,及时调整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专业培养特色,争取把本专业办成本市一流并具有鲜明特色的品牌专业。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设计实验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因为学生设计实验时,大脑中必须运用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考虑使用哪些仪器,如何装配,怎样操作。学生在思考中必须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教师给定设计课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大家讨论,共同分析,选出可行性实验方案。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灵魂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到来了。知识经济的第一资源是智力资源,智力资源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人才来自教育。因此知识经济时代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能力的高级形态,是智力的高级体现,它具有思维新颖独特,想象丰富,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特点。
对中学生而言,所谓创造性思维能力,就是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实每位学生都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心理学认为:青少年时期是发展,创造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可塑性大、记忆力强、思维活跃,因而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大脑机能的开发,从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创造智力。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也指出:“高中物理教学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因此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实施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有必要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培养:
1. 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素质
例如,在讲“万有引力定律”时,可一改过去以传授知识、解决“什么是万有引力”的问题为主的做法,而从培养思维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方面入手,确定教学目的,运用科学史把它们统一起来。主要解决三个问题:
(1)人类历史上对太阳系的认识(日心说与地心说)。
(2)牛顿以前的科学家在万有引力发现之前做了些什么(着重是第谷的观测与开普勒的三定律)。
(3)牛顿的新贡献(展示三定律到万有引力定律推导的数学过程)。
由于展现了重要物理规律发现的全过程,学生自觉或不自觉地否定了以往的“苹果落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一时“灵感论”;同时从科学家的观察、想象、综合分析等研究方法上受到启迪,提高了思维能力的素质。
2. 巧设习题,开拓思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巧设习题是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1)一题多解:运用不同的物理规律或数学方法解同一问题,使思维更具流畅性。
例如,一个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前4s内经过的位移为24 m,在第二个4 s内经过的位移是60 m,求这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和初速度。
解法一:基本公式法
第1个4 s内的位移:s1=v0t+at2
第2个4 s内的位移:s2=[2v0t+a(2t)2]-(v0t+at2)=v0t+at2
将t=4s,s1=24 m和s2=60 m代入,解得:a=2.25 m/s2, v0=1.5 m/s
解法二: 物体在8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即第4 s末)的瞬时速度,则 v4= m/s=v0+4a
物体在前4 s内的平均速度等于第2 s末的瞬时速度,则 v2= m/s=v0+2a
联立上面两式,解得:a=2.25 m/s2, v0=1.5 m/s
(2)一题多变:对题目进行开拓、变型,将题目的已知条件或所求问题加以变更,使一题变为多题,逐步引申、扩展,能有效调动思维,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使思维具有变通性。
例如,上表面粗糙,质量为M的小车B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质量为m的滑块A(可视为质点)从小车左端以水平速度v0冲上小车,已知A、B间的动摩擦因数为u。
请问:滑块A若能停在小车B上,它们一起运动的速度是多少?滑块A在小车B上滑行的距离是多少?
通过变换题设条件,改变设问方式可以有:
①如果要使滑块A不从小车B上滑出,小车B长L至少为多少?
②小车B长L满足什么条件时,系统的动能损耗最大?
③若小车B长为L,要使滑块A从小车B上滑出,滑块A的初速度v0应满足什么条件?
3.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设计实验是学生自我创造的过程。因为学生设计实验时,大脑中必须运用与这个问题有关的知识,考虑使用哪些仪器,如何装配,怎样操作。学生在思考中必须进行分析、综合、推理、联想、想象等各种思维活动,因此当学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操作能力的前提下,教师给定设计课题,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让大家讨论,共同分析,选出可行性实验方案。
总之,创造性思维能力是各种思维能力的集中体现,培养学生独立地、创造性地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是物理教学的最终目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物理学科本身就要求对客观事物研究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对实验中的细微末节的现象,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抓住要点,追根寻原才能获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素质教育的改革的今天 ,我们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成为我们教育的核心。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物理教学的教师,我应努力把实践和创新贯彻落实到教学之中。那么,就中学物理教学而言,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呢?下面,结合我个人的教学体验,谈几点粗略看法。
爱迪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一个人求知的起点,是创新的基础。如果一个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根本不感兴趣,不去实践,那能创新呢?因此,从兴趣入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激情是基础,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中学习是提高实践能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必需。
1、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给予学生实践活动能力和创新思维培养的氛围。
物理作为一门基础自然科学,物理学科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物理知识是由诸多概念和规律(定律)组成的。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物理概念的形成,规律的建立都与生活、生产实际密不可分,都要借助观察和实验手段得以落实、深化。很多概念、规律既具体又抽象具有很更严密,逻辑性、实践性强。所有的规律都有其成立的条件,如果条件不明确或不具备,那么这些规律也就不成立了。同时与数学、语文知识的联系也很密切。可谓文、理两科特点融于一体、兼于一身。数学是学好物理的基础,但物理知识又有别于数学知识,它有其特定的物理意义。
(1)注意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以更好适应学生思维发展实际来激发兴趣。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他们还不善于通过现象看本质。例如,我在讲《浮力》一章时书上的顺序是先讲浮力的产生,浮力的大小与方向,然后再介绍阿基米德定律实验,并进而得出一般结论。我的做法是从阿基米德鉴别黄冠的故事讲起,讲阿基米德是怎样在生活实际中发现问题,并进而总结出浮力定律的。然后在分析浮力浮力产生原因及其应用,这样容易激发学习兴趣,收到效果良好。
(2)注意讲课内容和讲课时间的安排。学生听课时间一般在15---20分钟左右,以后就分心,做小动作、东张西望。我一般的做法是前半节安排课堂练习或实验,后半节进行理论知识学习。也许是受演讲的影响吧!
(3)注意挖掘学生感兴趣的事情和运用已有知识讲解。因为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又富于幻想,所以我在讲惯性时,给学生举马戏中“空中鸡蛋落杯”等实例,让学生自己分析,在比较生动和自觉的态度下进行学习和掌握知识。
(1)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竞争趋于激烈,要使我们的学生在将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而实验教学和实验制作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最好的平台。
在实验中,只要学生能提出不同于教材的实验设计方案,我都及时地加以表扬和鼓励,比如在进行探究并联电路干路中的电流与各支路的电流有什么关系的实验时,教材要求学生先用电流表测出C点的电流,再用电流表分别测出A、B点的电流,两条支路中小灯泡的电阻是不同的,大多数同学都老老实实地按照教材的要求去做实验,我发现有个别同学在测量支路电流时,他不改变电流表的位置,而是交换小灯泡的位置即可,我认为这些同学是有创新能力的,我就对他们加以肯定和表扬,号召其他同学向有创新能力的同学学习,调动其他同学创新的积极性,往往能在一些实验中有的学生别出心裁地有所创新。教师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对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的成功会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2)把课内实验与课外实验结合起来。我们学校的具体做法是开放实验室;围绕教材编排小实验,利用家庭易得的器材实验,让学生在课外通过观察、动手、动脑、去获取知识和能力;成立课外活动小组,开展高层次课外实验。定期评选小发明家等。
中学生正值青少年阶段,提高智力相当重要,我校在杜郎口“三三六模式”的基础上采用了具有多重启发式教学功能的“导学案”通过晚上练习,课堂大小展示,教师评价,教学信息反馈卡来开发智力。效果相当不错。
然而,物理学科本身就要求对客观事物研究具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必须尊重客观事实,避免主观臆断。对实验中的细微末节的现象,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及时抓住要点,追根寻原才能获得科学上的重大突破。所以我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的教学中,学生发现的一些现象,不轻易否定,而应因势利导,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比如在观察水的沸腾实验时,由于温度计本身的原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些同学测得水沸腾时的温度不到100?,他们就怕实验结果不能满足实验目的要求,因此就把实验数据硬改为100?,还有的同学发现水已经沸腾了而水的温度没达到100?,他们就一直给水加热,傻傻地等待水温升到100?,我就告诉学生要尊重实验事实,说水已经沸腾了,测得它的温度是多少就多少,不要再等水升温了,更不能随便乱改实验数据,如果以自己的意愿乱改实验数据,那么实验就失去意义了,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分析,找出实验结果有偏差的原因,从而对所出现的实验现象作出圆满的解释,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
总之,多途径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在物理现象探究物理实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进行猜想与假设;对实验方法和实验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创新,提出好的实验方法和改进实验过程,对实验结论要大胆提出质疑。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作风,用唯物辩证法贯穿整个教学,用物理学史料激发学生,在物理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自我管理能力是指受教育者依靠主观能动性按照社会目标,有意识、有目的地对自己的思想、行为进行转化控制的能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结合个性分模块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自我管理是指大学生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以及满足社会日益发展对个人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卓有成效地利用和整合自我资源 (身体"心理"时间"信息"思想和行为等),运用科学管理方法而开展的自我认知、自我计划与组织、自我监控、自我开发与自我教育等一系列的活动。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过程就是主体我对客体我的管理过程,在此过程中体现了主体意识的自主性、行动的自觉性和意志的自控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当前社会所需要的艺术人才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与较强的实践能力,同时还要具有较高的社会化程度,具体表现为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与沟通合作能力。但现实中的艺术类大学生与社会期待相反,他们大多数重视技能的提高而轻视人文素养的培养,个性突出而团队协作能力较差,思维活跃但情绪控制能力差,有一技之长但自我认知存在偏差,专业情节浓厚但职业规划意识不强,尤其是纪律意识淡薄,自控能力极差,欠缺社会所需要的综合素质,被社会普遍认为有艺无德,不能较好融入社会。
另一方面,以往高校对艺术生的管理多以“刚性管理”为主,以纪律和规章制度来硬性约束学生的行为,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个性与专业特点,仍然把学生视为整体进行统一管理,这种模式虽然易于统一学生的行为,让学生表面上服从了管理者的安排,但伤害了学生的能动性与积极性,导致学生被动的接受管理,无法认同接受与内化教育者的教育理念,管理的效果得不到保证,管理的真正目的――管是为了不管更是无从谈起。对于具体的管理者而言,大多数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具备相关专业背景,艺术专业一对一的单独学习方式与艺术生“明星崇拜效应”,导致专业教师对学生的影响甚于一般的辅导员,而专业教师更多注重的是专业知识的传授,对学生人格发展、自身成长与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关注不多,这种专业教学与学生管理人为分割的结果就是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虽然得到提高,但学生的综合素质却不一定随之提升。
因此,高校应引导艺术生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搭建学校、教师、辅导员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平台,有意识的把学生推向教学、管理的各项活动中,大力培养他们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这才是对艺术类大学生管理的必然选择。而艺术类大学生只有通过不断提高自我管理的能力,增强自我认知、自我修正、自我强化的能力,明确自我发展的方向,有针对性的进行自我教育,并把自我发展和社会要求相统一,从而促进自我的发展与提高,[2](5)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艺术人才。
要想培养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必须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要针对不同层次、不同年级阶段的大学生的特点、需求制定阶段性与层次化的培养目标,确定不同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因材施教。
(一)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特点确定自我管理的三大模块
大学四年既是大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过渡期,也是大学生从“学校人”到“社会人”的成长期,不同年级的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认知特点存在差别。一年级的学生刚进入大学,不同于以往的环境带来的诸如学习、生活、思想等的变化使得艺术专业的学生不能及时转换角色意识,业余时间的增多与学习、生活、成长中无人监督的状况也容易使他们缺失目标,特别是艺术类的大学生,他们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来到个性更加开放、包容性更强、更放松的环境,极易造成他们在学习、行为、心理等各个方面更加放纵自我,降低对自我的要求,对他们的管理依然需要学校家庭的监督,停留在“他律”的阶段;
二年级的学生已逐渐适应大学生活,与大一相比,大部分艺术学生主体意识凸显,有较明确的学习动机,他们专业求知的欲望与参加专业实践的意愿较强,注重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但是人文素养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三年级的学生主体意识越来越强,个性特征也愈加明显,他们在学习与外出实践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综合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有提升自我管理能力的意识;四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日趋完善,他们更注重自我设计发展,艺术专业较低的就业率现状也使得他们在临近毕业期间,极大关注就业求职与职业发展道路,愿意在就业实习中按照社会要求,不断自我教育、自我内化、自我提升,已期达到现代社会的要求。因此根据艺术类大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特点,将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内容重点分成三个模块:行为养成教育、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教育、职业规划与发展教育。
(二)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方式
艺术专业大学生成长不同阶段的思想特点与行为特征必然导致在不同时期自我管理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不同,具体如下:
1.在行为养成教育上,以良好行为养成为重点,采用“管”字诀
同一般大学生一样,艺术专业的新生在入校期间存在不适应,可以根据情况相应开展以专业思想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生活适应性教育、校规校级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观、学习观教育等为内容的“新生入校教育”与“新生适应教育”,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变,提高适应力。同时,艺术专业大学生不同于一般大学生的个性特征也决定了在此阶段的重点开展内容与其他专业学生略有不同。
艺术专业学生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对待问题情绪化,纪律观念与集体意识淡薄,自控能力较差,在学习与生活中表现出较强的随意性。因此,在行为养成教育上要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唤醒自我意识,使他们学会主动思考,增强自控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的,德育工作者应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加强制度建设和组织纪律的管理,以制度与规定为准绳,开展日常行为养成教育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把规章制度、社会要求、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修养,主动约束与规范自己的行为,达到行动的自觉性;鼓励学生明确行动目标,进行目标管理,发挥目标的激励与引导作用,学会科学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除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外,还要重视对艺术类大学生情绪控制能力与心理调试能力的培养,教育他们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提高自己的心理调适能力与抗挫能力。
2.在全面发展阶段,以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为重点,采用“转”字诀
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决定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工作仅仅依靠前期学校的管理,让学生被动接受教育的方式是不可行的,教育者要在培养工作上体现一个“转”字,结合艺术专业学生的个性特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能动性,适时培养与引导学生不断增强自我管理的能力,促进管理由被动“他律”管理向主动“自我”管理转变。
艺术专业大学生有浓厚的专业情节,他们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高,所以在进行教育引导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与专业挂钩;受其专业的特点,他们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了敏锐的感知力,易于因势利导;他们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求知成才的愿望,更加关注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愿意参加艺术实践展示自己的才能;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中的一大部分人由于外出专业学习,接触社会较早,具备较强的独立意识与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在这一阶段,可以结合艺术类大学生的专业背景,在开展艺术实践与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体验式与渗透性教育。
首先发挥专业优势,开展与专业密切结合的校园文化活动,用活动吸引学生,实现“渗透式”的教育,在活动中强调优秀品质的培养,塑造健康人格,提升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水平;其次,鼓励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团队”,广泛的参与校内外的各项活动,同时安排相应的指导老师为学生进行指导,既有助于专业的深入学习和交流,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合作精神,加深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从被动接受管理到自觉开展自我管理;第三,以社会实践为主渠道,提升“体验式”的教育管理。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体验式的教育,在社会的大熔炉里学会自我约束,社会责任感得到加强,学生在实践中组织管理能力、沟通协作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综合能力与个人素养的各个方面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和提升,为以后顺利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在职业规划与发展上,关键做好自我发展,采用“导”字诀
职业规划与发展贯穿于大学始终,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修正的动态过程,它是随着学生对专业认知与个人认知的逐步加深而设定的有效实现自身价值的职业目标,可以引导大学生理性、科学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针对大学四年每个阶段对职业认知的不同,可以将职业规划的整个过程分成初级、中级与高级阶段:初级阶段以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就业形势、职业意识为主要内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基础教育;中级阶段以职业兴趣测评、职业目标确定、计划拟订、职业实践、交际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要内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专门教育与实践;高级阶段以择业就业观、求职技能、求职心理素质为主要内容,进行择业就业教育。[3](251)
艺术专业大学生相比而言,他们更注重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在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存在务实主义与多元主义的倾向;他们过分追求实现个人价值、发挥个人才能,导致就业求职中功利主义严重,职业意识与责任感不强;高额学习费用的投入与不能正确认知自我导致了他们的就业期望值较高,;他们既自负又自卑的心理,导致当求职中理想与现实情况冲突时,抗挫能力较差。
因此,在职业规划与发展上,除了帮助艺术类大学生掌握基本的就业技能之外,还要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对艺术人才的需求与期待正确结合起来,找准社会定位,明确职业目标,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其次,引导学生通过自我分析,正确认知自我,明确自己的定位,帮助其调整学生就业期望值,改变“好高骛远”的就业心态,鼓励学生通过在工作岗位上的锻炼提高工作技能,逐步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人生价值;第三,鼓励学生正确看待求职失败,正确归因,调整求职心理与求职策略,积累求职经验,增强抗挫能力,树立求职自信心;最后,引导学生抓住“就业”与“升学”两个出口,进行分流就业。
因此,要想培养与提高艺术类大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就需要高校在坚持正面引导的同时,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结合艺术专业大学生的个性特点与发展的需求下,激发大学自我管理的意识,逐步增强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水平,引导他们在学习、生活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不断认知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发展自我, 达到情、意、行三者的有机统一,实现个人发展目标、高校培养目标、社会需求目标与个人行为的有机统一。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己做主,不受别人支配,不受外界干扰通过阅读、听讲、研究、观察、实践等手段使个体可以得到持续变化(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与价值的改善和升华)的行为方式。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是:浅谈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相关论文。欢迎参考阅读!
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全文如下:
英语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学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用英语进行表达、交流和交往。学生要掌握这门语言就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课堂教学手段必须不断更新,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广泛的语言实践活动。
预习是学生的主动性的学习行为,教师要腾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预习,并训练学生逐步掌握最基本的预习方法。
1.先借助单词,再选用自己喜欢的一种读书方法读课文。
2.可以通过听录音,模仿其发音与语调。
3.将文中不懂的地方记下来,在课上向教师、同学请教。
4.从指导预习到独立预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学生的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诱导和激发。为此,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创设情景、讲故事、小组接力竞赛、课本剧表演等形式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兴趣。我把学生分成A B C D 四组进行组接力比赛。例如:A: What are you donging ?B:We are preparing for the test.C:What are you doing ?D:We are preparing for the test.D: What are you donging ?C: We are preparing for the test.B: What are you doing ?A: We are preparing for the test.比赛结束后给各组评分。这样通过一组一组的练习,学生既感到能为小组得分感到自豪,又对所学的新句子熟练的表达出来而高兴。多种教学组织形式,拓宽了单位时间内学生活动的空间,释放了每一位学生的精神活力。具体形式有:个人学习、同桌协作、分组竞赛和分排竞赛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形象的表演,用丰富的表情、身体语言、手势、语调等去创设语言环境。根据小学生爱表演、善模仿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给学生创设浓厚的学习氛围,促使他们积极热情的进行用英语交流的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听力及表演能力。
首先,课外作业必须具有开放性和创造性,要结合学生生活,学以致用。对于高年级学生,可让其自制英语手抄报,自编英语小故事。其次,作业要分层次布置,鼓励学生课外多用英语交流,并阅读适合自己的英语课外读物。提倡学生建立摘抄本,摘抄课外自己所学的知识,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六年级的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逐渐增多,于是我经常给我的学生布置一些能够培养自主能力的作业,如英语手抄报、英文书写竞赛等,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我还让学生养成写英语积累本的好习惯。在积累本上,学生记录了自己喜欢的单词、句子、英语诗、英语笑话、英语谚语、英语新闻、英文歌曲等,图文并茂、知识面广泛。
语言知识的传授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的目标。由于英语课堂教学自身的局限性,英语教学的成功更多地依靠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自我巩固而获得。所以,作为英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传授语言知识并使他们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视培养和保持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实践证明,不同阶段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不同的,只要教师因材施教,并坚持把培养学生的习惯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放在第一位,成功就在眼前。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非智力因素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发表后,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需要的是体魄强健、博学多才,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如果不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经不起困难与挫折的磨练,即使有广博的知识、超常的能力,也很难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当前,加强学生的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的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现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培养起学生健全的人格。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学习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它能够驱使个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主动参与,并能克服困难。对于学生来说,强壮的身体是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基础,尽管这种需要有时不是从内心产生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学生也需要用体育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增强体质,满足生理、心理的需求。正是这些基本的需要使他们对体育产生兴趣、愿望以及对体育的价值取向,成为他们积极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驱动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这种需求,加强体育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体育对身体、学习、生活、事业的近期和远期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生理、心理需求逐步过渡到社会需求的目标上,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体育教学既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并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过程,同时又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进行教育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学校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教学中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面对21世纪人才竞争,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但需要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在教学和训练中,倘若我们能够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体育教学中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下面我从这几年自己的教学谈谈体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在体育教学的方法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精确地讲解、优美地示范,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学生不断参与的热情。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有了热情,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态度就会发生转变,就原来的“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这样的体育学习会给学生带来愉快和享受的体验,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容易培养自身健康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积极作用。
1.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当前正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体育课是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掌握多一些运动能力,可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促进更科学地锻炼身体,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练。如武术这门课有比较多的青少年学生热衷于散手,而套路特别是太极拳误认为只适用于老年人。这就是学生不懂的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作用,学生明确了其价值,就会认真去学、用心去学。
2.锻炼促进人体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通过观看一些健美、技巧、体操、跳高、球类等多种比赛的场面,让学生带来一些美的享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参加体育运动”为“我要参加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利用青少年学生好胜,喜欢逞能,爱表现自己的特点。
例如: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篮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传球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的球多,多者为胜,负者要罚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的准、传的快、既要动作到位,传球的速度要快,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按“准、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假如个别学生传球技术较差,为了集体的荣誉,他们也会认真地练习。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个体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有不畏吃苦耐劳,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才的培养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各种教育过程都要培养意志,而体育教育过程更形象,更直接,采用的手段也更丰富多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部分的体育学习项目是充满单调、枯燥和困难的,是艰苦复杂的体力劳动。各种问题无时不有,各种困难无时不在。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退却、缺乏信心等心理现象。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呢? 1.通过用名人、名言来对照自己、督自己,矫正不良的行为。
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鼓励的习惯。为了贴近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用同龄人的榜样来教育孩子,如某某学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可学习。我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技术要领的基础上,不断地为学生渗透些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再如单杆的教学,各种障碍跑,越野跑等。必要时,降低学习的难度和要求,要知道,培养孩子的信心,不只是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言,有的孩子学习有障碍,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他们就沾沾自喜,愉悦的心情能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才能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决心。
2.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长跑是一项不大受青少年学生“欢迎”的运动。而长跑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先作如思想动员,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极点”“第二次呼吸”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练习时能知难而进。再通过一些科学的体能训练安排,使学生得到合理的锻炼,并且在测试时使学生明确“耐久跑”测试一方面是对耐久跑能力的测验,另一方面又是对学生坚强意志的测试。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3.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炼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最后成功。
例如:耐久跑,单调、枯燥,学生的生理反应强烈;支撑跳跃,技术要求高,动作难度大,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等。所以,体育教学中,应首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力所能及,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用游戏、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其次,教师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处在轻松恰恰,气氛和谐的学习环境之中,从而增强其克服活动中的障碍和干扰,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得学习活动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学中对于执拗、顽固的学生要注意培养其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使其理解顽固与顽强的区别;对于怯懦的学生,应多加鼓励,以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
要做好一件事情,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感到成功感。
例如,在短跑的教学中,对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在训练时,假如学生都认真投入地训练,哪怕没有进步,我们也要加以鼓励,然后再进行动作技术上的改正,测验时,我们区别对待,鼓励那些经过努力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不以统一的测试标准来要求学生。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后有了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地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逐步引导下就逐渐形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根据体育知识技术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并且努力达到目标。
2.创设成功教学情境。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进行的身体练习,通过正确的评价,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产生成功的体验。
3.诱导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和教态去改进。针对中学生好奇、好动、求知欲强,对新异动作很感兴趣,对单调、枯燥无味、多次重复的动作比较厌恶。在组织教学上,应抓住重点教法,灵活多样,做到严而不拘,活而不乱。
如练习立定跳远项目,教师先按学生情况,课前划好相距1.2米到1.5米的平行线五条,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挥下进行三级蛙跳5-8次,五级蛙跳3-5次,五级单足跳5-8次,游戏活动两人交替“搬动”过“五关”(五线)2-3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自始至终,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练习,做到既有汗水又有笑声。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投影、电脑动画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把一些体育竞赛和一些教师无法做慢动作分解的项目在学生眼中展现,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4.创设新颖教学内容。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总是按“示范――讲解――练习”普遍模式进行,就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技巧侧手翻的教学时,不同的教法效果不一样。传统的教法学生刚开始还有兴趣,但动作完成不规范,不雅观,练习效果与积极性急速递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效果则不一样,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体位后的不同感受,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教学效果显著。又如,上队形变换课时,教师先讲“一列变二列怎么走”,练习完成后便提问“二列变四列”“二列变三列”具体如何走?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
5.开展游戏竞赛。
在体育教学中,多利用游戏手段,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境”中,创设一种宽松,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体操横箱分腿腾跃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准备活动中安排了“跳人马接力”游戏,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并在游戏中领会了技术要领,克服了跳横箱怕摔跤的恐惧心理,顺利地掌握了技术动作。又如在上短跑教学中,我们多利用“迎面接力赛”“50米往返接力”等。再如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不仅比一比谁投得远,还要比一比谁滑步滑得好,比一比谁能牢记教师所讲的技术要领等。参与者受到竞争气氛的影响,逐渐学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日常带来的紧张和疲劳,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6.正确评价学生的成绩和态度。
对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的成绩和态度,及时做出正确的评价,适当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起到一种正面刺激强化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法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的重要条件是教会学生如何自我调节情绪,使他们服从于理性和意志,教会他们调节情绪,控制心境的方法。为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适宜和情绪激活水平。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适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以激起学生积极、深刻的情绪体验,以此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增强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情绪体验,激发积极的情绪。
3.注意教师自身仪表的影响。
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老师的仪表美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为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反之,就会给学生产生不好的甚至厌恶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辟如,同是一位老师身穿体操服给学生上体操课和穿着普通制服上体操课,学生的情绪大不一样,前者学生会全神贯注,意气风发;后者,学生神思恍惚,注意力不易集中,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此外,教师的教学表情、教学语言,教学示范动作等,也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的,对学生非智力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一项较为复杂、艰难的工作。体育教学应打破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开发学生智力,提高非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的体质、知识、能力同步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单片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全国高等院校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和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已经普遍开设了单片机相关的课程。《单片机作为一种电子控制元件,越来越多地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代的工科大学生要求对于单片机技能有一定的掌握。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单片机教学方法的改革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单片机从问世以来,对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的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单片机的飞速发展也在越来越多地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对于当今接受工科高等教育的人群来说,掌握单片机的实用技能,更好地利用单片机带来的优势;掌握单片机的开发技能,更好地设计实用产品;掌握单片机系统的维修维护技能,更好地发挥单片机的作用,都是必要的。
目前,单片机被广泛地应用于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在控制系统、测试系统上发挥着作用。如机床设备上的电子控制,能够使劳动生产率提高并保证产品质量;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和电控技术的完善,也在促进汽车的智能化、舒适化的发展;家电产品中的电控系统更是不可或缺的,为人类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高效快捷的方法。
单片机课程是电子技术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主干课程,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课程;是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主干课,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课程,同时还是学生进行完整的智能电子产品开发必修的课程之一。学生对该课程内容掌握的程度直接影响其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高,对于人才素质的培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于单片机课程在工科专业的设置是必要的;另外,对于单片机知识的了解、学习、掌握也都是必要的。这就对于单片机教学如何顺利地开展,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学生学习程度的深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正是在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总结了近年来单片机教学的问题和弊端,在与时俱进的思想引导下,提出了基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单片机教学方法的改革思路。
2010 年,教育部基于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010 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的相关内容,提出了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
笔者依据十余年的单片机教学经验,总结了单片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目的是根据存在的普遍问题找到解决方法,更好地促进单片机教学。
1.传统的书本知识讲解方式。现在仍然在单片机的教学中存在单纯的书本知识教授的实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把书本知识灌输给学生。这种方法对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不利,单片机课程本身就是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这种讲述方式不可能给学生以直接的刺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文献指出单片机课程具有如下特点:实践性强,课程本身对学生的理论基础要求不是很高,它侧重于具体技术在工程中的应用。但是这种认知也是有局限的,基础和理论知识必不可少,只是把精力完全放在理论知识的教授与学习上,对于单片机的掌握是远远不够的。
2.单片机知识的孤立讲解,与前续知识的衔接困难。单片机技术是与数字电子、模拟电子、计算机基础等理论知识密切相关的学科,孤立的讲解一定是不见成效的,如何使前续知识可以融合于后续的单片机学习也是教学环节必须注意的问题。
3.学生学习兴趣难以保证,课堂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基于以上的教学现状,学生的学习状态可想而知,完全是晦涩的知识传授,学生不知道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以致用,导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高,很多学生对单片机的学习是知难而退,提不起兴趣,干脆放弃。
4.单片机的实验环节设置不足。几个学时的实验环节,基本上只能满足演示实验的时间要求,因此,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流于形式。
5.现有考核形式的弊端,以试卷的形式考核单片机知识的掌握无疑是不恰当的。这种考核形式也是与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的弊病之一,对于学生的考核还停留在对于知识点的记忆上,而忽视了单片机教学是要学以致用的宗旨。
注重能力培养无疑是单片机教学的重中之重,单片机课程在所有的工科专业课程中是最容易与实践结合的一门课程,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创新思维的锻炼,实践能力的拓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关于单片机教学的几点改革意见可以概括为:
1.从课程导入环节入手,设置实物展示与学生制作的产品展示环节,形象直观地告诉学生,通过单片机课程的学习,能学到什么,通过学习可以做什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有可能在学习碰到困难时,正视困难,不逃避,不半途而废。这节导入课,对于单片机这门比较特殊的课程来说,是关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2.克服传统教学的弊端,做到知识讲授与掌握程度的最大化。这就要求对课堂的教学时间的有效利用,教师对于教授内容的合理设计,有效地利用教学视频,与应用仿真软件的有效结合,丰富学习的手段,取得高效的学习收获。
3.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单片机的实际应用特征决定,对于单片机的学习不能单纯局限于对课堂时间的利用,课下的消化理解,实践动手,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学生要有效地利用网络学习资源,对于疑难问题寻根溯源,对于相关软件进行学习与操作,对于单片机开发系统进行实际操作,这样才能真正地学好单片机,用好单片机。
4.依靠开展学习兴趣小组,以团队学习的形式,巩固课堂知识。仅凭学生吃大锅饭喝大锅粥,使所有学生都能够在单片机学习中得到好成绩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对于非计算机电子专业的学生而言。依靠学生的兴趣选择,成立针对不同目标的学习兴趣小组,划分的依据可以是以对于课程掌握要求一类,做实际的不同产品设计一类。团队学习的形式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取长弊短,促进共同学习,小组之间也可以以实际的产品开发等成果进行交流,进而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对于单片机学习的教学政策支持,也是尤为关键的。对于电子控制技术发展在社会生活各个环节的普及,使得单片机越来越重要,工科院校的各类专业不仅要开设单片机课程作为专业必修课,更要在实验条件、师资上给予重视和支持,老师教得好,有方法,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实验条件和配套设施的购置和使用,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锻炼。学校的学生创新项目的立项和资助上也应该向单片机控制方向的课题倾斜,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创新思维,把idea 转化为产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和参与各类各项的单片机方面的比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将不再是纸上谈兵。
对于有效的单片机学习方法进行总结,具体的学习过程按照理论学习→入门→能力训练→创新与实践→产品开发与设计→产品成果的过程进行,其中理论学习与能力训练作为基础环节,两者相辅相成,在同步的学习中,找到单片机的学习技巧,培养技能,从编程软件的运用,硬件设计的环节获得能力提升。
但是,单片机的学习不会只局限于理论学习能力和虚拟软件的应用能力,就连单片机开发板也只能作为学习单片机的工具。对于产品的开发设计环节要求学生首先有一个创新思想的切入点,对于某个产品进行实际的设计理念,从硬件设计,到硬件系统的合理搭建,再进行相关的软件编程。而实现产品的功能,最终,进行性能的可靠性调试,完成了单片机产品的设计。设计的产品成果可以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能力,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的实践能力。
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了从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采用系统化的学习方法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对于单片机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实际产品成果,包括了汽车电动窗帘、药丸分装机、菌袋打孔机、自动装卸系统设计等。这些成果也充分证实了单片机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有效性,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使得学生更早地接触产品设计,促进了能力培养。
对于单片机课程的掌握和良好运用无疑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无论从教学方面而言,还是对学生的个体而言,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被蕴含在具体的产品设计与开发中。对于当代大学生实现知识体系的完善化、系统化,通过单片机课程的学习和单片机控制产品的开发,无疑是一个好的切入点和有效手段。因此,今后工科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不妨从单片机的学习入手,突破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加速技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了适应新课程教学,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必须尽快地转变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改进教学教法,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探究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接受和践行新教材的开发和应用。正如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新学知识本身的兴趣。学习兴趣是获取知识,丰富心理活动的动力。兴趣往往源于好奇心,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呢?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对视唱练耳的学习兴趣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进行视听练耳的日常学习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听”以及“唱”。在所有音乐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基础课程就是视听练耳,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无论是学习声乐还是学习各种乐器,都需要具备视听练耳的良好基础。本文主要阐述了如何培养小学生在声乐教学中对视唱练耳的学习兴趣,分别从音乐发声练习,节奏练习以及歌唱练习中讲述怎样提升小学生对视听练耳的兴趣。
关键词:声乐教学 小学生 视听练耳
在声乐教学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提升学生自身拥有的音乐素养,并充分激发学生对于音乐具有的潜在能力,让学生能够了解各种音乐的基本元素以及音乐的表现规律等。同时,在声乐的学习中,学生能够体会到音乐中的乐感,更深入的了解音乐,掌握音乐中的审美。因此,视听练耳是学习音乐的重要基础同时对音乐的学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提升学生对于视听练耳练习的兴趣成为了音乐教学中重要的内容,能够提升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学习效率。对于小学生而言,学习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只有先培养了小学生拥有基本的学习兴趣才能有效的提升小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效率。
在声乐的教学中,一般都会有发声的练习以及学习歌曲,在视听练耳的实际教学中,这两部分的学习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进行音乐教学中的发声练习中,需要利用辅音以及元音从而准确的表达各种高音。发声练习属于声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需要首先掌握的就是一些声乐学习的技巧,其中包括音色以及音域具有的特点等。例如,在小学生学习唱歌之前,教师可以首先安排对音乐中上行音阶或者是下行音阶进行相应的模唱练习,还可以选择一些合适的歌曲,并截取其中比较精炼的一部分进行发声的练习,并在练习的整个过程中及时解决遇到的各种难点。想要提高小学生对于视听练耳学习的兴趣首先需要抓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安排更多灵活的练习内容。例如,在《清晨》的教唱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做的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说:“在清晨,我起床打开窗户,偶然间听到了这样的声音:“呼,沙沙沙……”与此同时教师可以播放《清晨》的引语,并作为教学的背景音乐,在音乐开始以后,教师可以开始进行发声的练习,让学生能够充分的感受到清晨的欢快,并引起学生较大的学习兴趣。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往枯燥的音乐教学,让学生能够充分的融入到美好的意境中,并享受到音乐带来的轻松愉快。
视听练耳最重要的教学任务就是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够让学生学会辨别各种高低音、音色以及调式调性等,从而增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提升学生自身的读谱能力,并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节奏感以及对音乐具有的感知能力。节奏可以看成是音乐这门艺术的灵魂,是音乐重要的骨架,同时也是音乐的重要脉搏,因此,节奏的学习在音乐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音准与节奏相似,是所有音乐演唱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基本要求,也是所有学生想要学好音乐必须具备的条件。例如:在《故乡的小路》的实际教学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能够学会辨认不同歌曲具有的音乐节奏,并确定变拍子。教师可以提出几种基本的节奏类型,并让学生在拍拍以及念念的过程中掌握基本的节奏。
声乐作品利用乐普的形式保存并记录下来,各种声音符号自身无法带给人们非常美好的审美享受,需要利用表演环节,将声乐作品充分地展现给所有的听众。想要将各种谱面上表示的音符最终通过表演展现一场富有生命活力的音响,需要利用较强的表现力以及创造力。因此,在音乐的教学中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表现力以及较强的创造力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视听练耳的学习能偶帮助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拥有的创造力以及表现力。在对歌曲演唱进行处理或者是创编歌曲的整个过程中,部分歌舞可以在整个歌曲的句尾部分适当的加入一些节奏的伴奏或者加入伴唱,从而有效引导学生利用自己比价喜欢的方式表现歌曲的内容,并体会到音乐具有的表现力,充分享受音乐的快乐。一些优秀的音乐作品或者是吸引人的音乐主题都能够激发学生内心的表现力,感受音乐本身的魅力,活跃学生的思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与欲望。
综上所述,在声乐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包含视听练耳的学习,视听练耳能够有效的改善学生自身的节奏感,同时提升学生音乐表现的能力。帮助学生提高对音乐的创造能力,并拥有较强的音乐记忆。想要小学生学好声乐,首先需要培养学生拥有较强的学习兴趣,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声乐。同时,视听练耳在声乐的教学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教师利用多种教学方式提升小学生对于视听练耳的学习兴趣。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中职教育期间,老师在注重对中职学生的知识文化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他们的心理状况,对这个广大的群体进行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综合型的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试析心理健康教育对中职学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作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社会学者的关注。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出发,浅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根据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特点和类型,分析中职学生人格上的缺陷以及情感障碍和不良行为,探索一条积极向上的健康之路。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职学生;健全人格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书育人,健全人格的培养也是教育的本来义务。中职学生的心理存在一些健康问题,要想培养中职学生的健全人格就要解决好这些心理问题,例如自卑心理问题、情感心理问题、自我心理问题、学习心理问题、个性心理问题、青春期心理问题。要从这六个心理问题着手,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心理咨询服务功能和专题讲座以及专项课题研究,才能做好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工作。
1.人格的定义
因为心理学家研究方向的不同,对于人格的定义也要从不同的研究方向来看。从综合角度来说,人格的定义粗略地说就是心理特征的总和,个体在长时间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独特化的心理特点的具体表现,是人们行为、灵魂、思想、道德以及态度和社会责任的统称说法。人格的特点主要有综合性、独特性与稳定性。当代中职生的健康人格应该具有自我情绪的调控能力、正确和客观的自我评价、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积极的兴趣爱好、良好的环境适应力。
2.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从广义上讲是一种满意、高效、持续的心理状态,狭义上讲就是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要协调一致和完整,也就是人的情感、人格、行为、认识、意志要完整、协调,可以适应社会,跟社会保持同步。心理健康的标准有行为协调、情绪健康、智力正常、人际关系适应、意志健全、反应适度和心理特征符合年龄这几个方面。
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按照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特点,使用相关的教育方法,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全面发展,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高质量人才的重要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完善自我、调整自我认识的重要过程,人格培养的水平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纠正学生的行为偏差,提高预防心理障碍的水平。中职学生是未来产业军的重要来源,他们的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水平与我国产业大军的素养水平有直接联系。心理健康的首要任务就是加强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可以正确认识自己,提升自我调控能力,培养一个健全的人格,对学习环境有一个良好的认识,培养义务感、责任感以及创新能力,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更好地适应学习环境、工作环境以及生活环境。很多中职学生具有心理障碍和心理困扰,给他们实施具有科学性、有效性的心理辅导,会帮助他们摆脱这些心理上的困扰,增强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
健全人格不但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内容,心理健康也对健全人格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首先中职学生承载着未来的产业,家长对其有着很高的期望值。因为大多数中职生都有着自卑心理,心理发展存在缺陷,缺少社会经验,承受的压力很大,社会适应能力很差,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的众多心理问题。如果不尽快将其解决,中职生人格的培养就会受到牵制。只有解决了这些心理问题,才能提高中职生的健康心理水平,才能促进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职学校的目标就是根据社会行为准则来规范中职学生的日常言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要求学生可以承担要承担的社会角色,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能力水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的培养内容有专业技能、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这些内容会影响到中职学生的人格培养,健康教育不但可以培养学生完善的人格,还具有丰富培养内容的作用。
中职生走出了繁重的基础教育,开始接触社会,独立思考与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够完善,还处于意志品质行程与心理素质建设的重要时期,学生会形成完整的个性特点,在这个阶段加强健康教育可以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在这个转折阶段形成较为健全的人格,还可以促进人格产生的稳定性。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当作培养健全人格的落脚点,由于思想有着行动的决定权,思想会在外在表现体现,只有健康的心理才会有健全的人格,同时也突出了人格培养的主旨。其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落实人文关怀,不再只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还要重视学生的人格素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国民素质的培养以及国民人格的提高,还会关系到祖国的兴衰和民族未来的素质水平。
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种系统工程,要建设课内外的教育体系、指导体系、咨询体系。结合自助与咨询,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思想教育中,有效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确保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到有效的提高。给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专业性的教育团队。由于中职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高要求和周期长的特点,需要有专业水平高、涉及范围广泛的团队。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中职生的独立意识比较强,具有一定的批判思考能力,学生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理解、支持、信任与尊重。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一定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信念,满足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感受到被关注和被关心,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发向上的决心,尊重学生的好胜心与进取心,包容他们的缺点和弱点。因为这些缺点和弱点中包含着他们的长处和优点,要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潜质,修复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人格的健全性。
个性是指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的性格、情感、思想和能力形成各不相同的特点,所以个性是成功的重要因素。回顾过去,很多杰出的人物,都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路途上,要培养中职生自己的个性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就能获得好的教育效果,就能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性格特点,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将因材施教与个性发展相结合,让现代教育可以适应学生的个体发展,将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起来,结合学生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积极性和独立性。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职学校的信息化程度得到了提高,中职学生面对环境的多样化和社会多元文化的影响,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问题给中职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带来了挑战。只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提高中职生人格培养的针对性、科学性、有效性,实现中职生健全人格培养的任务。
[1]沈振伟。心理健康教育视阈下的中职学生健全人格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2011(01)。
[2]刘瑞凌。论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2011(02)。
[3]赖晓红。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5(22)。
[4]谭银辉。中职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17)。
[5]刘丽。中职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2012(23)。
[6]李桂峰。论中职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机制的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1(10)。
[7]伊影秋,许良。谈心理健康教育对大学生人格培养的重要作用[J].时代经贸,2006(04)。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使其对旅游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不断提高。除必要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要求外,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高校旅游管理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现在民办高校基本都划为应用型本科院校,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企业的岗位需求。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学生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让学生适应旅游行业发展的需求,更能为旅游产业服务。本论文从不同方面阐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希望能为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提供理论参考依据,为旅游管理专业健康有序发展提供理论保障。
民办高校在国家提倡下,基本都要转型应用型本科,在这大背景下,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件大事吗,现在高校都意识到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性,现在市场经济的主导下,企业需要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到公司以后就能适应岗位的需求,最好能不经过培训就能直接工作,因此高等教育,在企业需求下,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适应企业岗位需求,让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旅游管理专业是一个对实践能力要求比较高的专业,本论文从以下几方面阐述民办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式。
(一)个人环境
高校学生的个人因素与其能力素质发展有紧密的联系。一般来说,学习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和其他专业相比较为外向,这类个性的学生善于和别人沟通交流,但是这种性格难以静下心来学习较为复杂的专业知识,故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加之外向型性格的学生其课外活动大部分是外出的休闲类型。俗话说“行万里路,见万种人”,外出活动能增长阅历,培养和不同类型的人打交道的能力,但凡事有利皆有弊,大量的外出活动会占用学生很大比重上的时间,所以用来学习专业知识或培养其他文化知识的时间相对来说较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学习能力比较薄弱。同时,高校学生普遍存在就业心理上的偏差,过多的注重工作上的“发展”和“前途”,很多学生希望在最短时间内获得较大的晋升机会,而然要成为一个良好的管理者,必须需要从基层开始历练,一步步培养良好的管理思路,进而成为一位合格的高层管理人员。
(二)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因素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正经历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办旅游管理专业以满足众多旅游相关行业对旅游人才的急切需要,然而在笔者眼中旅游学并不是“可以随意打包购买的科学”,在众多人眼中常常认为“什么学”,只不过是一种学科的理论研究,通过攻读某些著作理论从而记住其中的一些专有词汇就可以通晓的科学。但是这种形式的学习方式并不适用在旅游学上。它是科学,但其实践性与其他科学相比起来是极其突出的,如果缺少相应的社会阅历和经验,那么旅游学就很难成为旅游专业学习中的工具。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学习方式,并不适合旅游学上的学习,因此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设计完全参照其他专业的设计方式,那么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往往达不到预期的目标。为了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学校应该积极与旅游企事业单位合作,给学生更充足的实践机会和发展空间。
(三)就业环境
就业环境因素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当今旅游行业发展迅速,各个层面都呈现出急需人才的行业状态,然而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的行业环境状态确实令人堪忧。众所周知,外联权下放之后旅游行业的数量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由于旅游行业的从业门槛太低和当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导致一大批非专业人员涌入旅游行业,这些从业人员的能力素质良莠不齐,加上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引进方面的缺失,在招聘人才时表现出极大的功利性和短期性,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是需要人文素质优秀、专业能力突出的旅游专业人才,而是偏向于熟于管理的人才或是熟于从业经验的“老手”。更有甚者,吝惜人才的培养成本和追求短期的企业利润,从而造成大量的旅游人才流失。这样的就业环境现状直接导致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下降和未来从业打算的变更,长久下去学习专业知识的动力和兴趣逐渐遗失殆尽。
(四)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因素在高校学生这个特殊的学习群体中,社会外界群体心理以及群体中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于学生的能力素质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内部来看,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很多学生更多的重视理论学习而忽视了实践活动。而很多高校毕业生也选择了考研、公务员考试或者从事其他行业等形式就业。从外部来看,社会对高校学生的能力素质的期望值较高。在当今社会,大部分人认为适合高校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应该是公务员、企业高管、高校教师等工作环境好,福利待遇高的优等工作。这种态度直接影响到了高校学生的择业心理,对工作的前景、收入、工作环境等方面的苛刻要求以及对自身能力的过分高估。在社会、家庭和自身三个方面的影响下,大部分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出现了偏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影响下,高校学生要端正自己的择业观,切忌好高骛远,任何管理者都必须从底层做起,才能培养出相应的管理经验,旅游行业更是如此。同时这也需要社会和学校以及家庭共同努力,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才能督促他们在高校学习过程中努力培养出相应的素质能力。
常言道“懂行者,行天下”。对于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的培养,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选择、职业规划和旅游行业的发展。旅游管理专业的能力素质的构建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组织协调、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人文素质。通过社会的引导与支持、学生加强专业认同度和转变传统择业理念、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训式学习和专业性学习等途径,塑造高素质、高能力、适应行业需要、推动旅游业发展的高端人才。
(一)社会的引导和支持高校学生还处于学习阶段,社会阅历较少,因此,社会的引导与支持在高校学生能力素质的构建上起着关键性的引导和规范作用
一是家长要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引导工作。父母的言论行为对高校学生有潜移默化和决定性的影响。因此家长要给高校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规划和引导,更重要的是正确看待子女的学习能力水平,培养子女正确的择业观念。二是政府要努力解决高校学生的就业问题,对待一些区位条件较差但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城市应当加强宏观调控,在工资待遇及生活条件上给予旅游管理毕业生一定的优待,鼓励学生去这些地方就业,帮助旅游业开发。同时,政府还应该完善就业市场,对于市场上一些阻碍学生就业的规章制度应当逐步取消。最后,政府要认真指导高校办学,在宏观方面控制和引导学校课程设置以及课程改革,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等。三是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要抱有长远发展的眼光,肯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素质和潜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从长远出发给予学生更多的工作机会和发展平台,完善企业人才培养机制。
(二)学生加强专业认同度和转变传统择业理念就旅游管理专业学生来说,增强专业认同度是重中之重
旅游业是朝阳产业,近些年来发展十分迅速,就业机会和就业前景都十分良好,高校学生应该抱有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旅游业,它区别于其他行业,在笔者眼中用“开门见山”四个字形容并不为过,当今社会其他行业都经过一定的学习或者能力考试才能获得从业资格,如教师需要通过教师资格证考试,法务人员则需要通过司法考试,就好比爬山一步步攀登在快到山顶之时才能跨入行业的门槛。而旅游业则不然,虽然作为导游人员需要通过导游证考试,但是并不代表没有导游证就不能从事旅游相关行业的工作。由于跨入旅游业的门槛很低,所以大量的非专业从业人员能轻易的涌入旅游行业,但是旅游行业是“最简单也是最难”的行业。
旅游销售面对不同的客户需要精湛的销售技巧来推销旅游产品;导游人员需要丰富的文史知识、优秀的带团技巧、多才多艺的文艺才能以及吃苦耐劳的精神;旅游计调需要犀利的眼光、统筹规划的能力、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预测能力。所以从事旅游行业很容易就能轻松的打开旅游业的大门,但是门里赫然屹立着一座雄伟且难以攀登的高山,这时非专业人员良莠不齐的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匮乏使得他们对这座高山望而却步,极具功利性和短期性的从业心理导致他们思想不稳定、跳槽频繁、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严重、急功近利、损人利己,这严重的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相关就业环境的风气。目前,我国旅游业的管理者很大一部分是非专业人员,他们其中大部分人仅仅只有初中和中专的文化水平,而经济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中国旅游业从改革开放发展至今,这样的管理水平已经很难满足当前的需要。主席提倡大力发展文化和第三产业,对于中国旅游业将是一次新的洗牌,高校旅游专业学生应该抱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加强专业认同度,培养对本专业的热爱。
(三)高校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训式学习和专业性学习学校环境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的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
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该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如“杂家”一般的知识结构和多样的才能以及一定的业务素质。在这种要求下,高校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素质,优化课程设置,加强实训式学习和专业性学习。高校应该着力展开课程教研,匹配好公共课、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比例,增设一些实训式课程以及专业性课程,如:自然、地理、文史、礼仪等等,同时增设实践技能和场景模拟的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性较强,课程全部书本化会导致学生难以理解和记忆,尽可能的安排他们去一些场景模拟课堂可以帮助他们理解书本内容,培养他们的理解能力、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和服务能力等等。同时在实训式学习方面也可以在课程设置上预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利用该段时间组织学生更多的进行社会实践,由学校出面联系旅游相关企事业单位,安排学生以见习或者实习等身份进行实践工作。或是安排一些企事业单位高层管理人员定期给学生开展讲座活动,帮助他们更好的了解行业形势以及从业方向。在专业性学习方面,旅游管理专业应当提倡多种语言教学,不单单仅设置英语课,在二外课程的设置上也应该预留充分的课时,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逐步成熟,越来越多的外国游人来华进行旅游活动,而如今能够接待他们的外语导游人员大多数是高校外语专业的学生,面对这种情况,旅游管理专业更需要通过多种语言学习来提升学生的行业竞争能力,有的放矢。
总之,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一项复杂工程,职业能力是学生的生命线,现在各个高校都非常重视,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工作岗位为目标,整合教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让学生学有所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企业喜欢的高级人才。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是创新的灵魂。具备问题意识是一个人具有创新能力的前提和基础。问题意识的培养关系着国家的兴衰存亡、基础教育改革的成败和学生个体的发展。高师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教学在培养高师化学专业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问题的起点,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可以说,问题性思维品质能促使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努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化学教学 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指人类在认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创新,才有发明创造,一切发明创造都始于问题的产生,问题是科学发现的前提,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是人类的宝贵品质。陶行知先生曾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爱因斯坦也强调:“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受“注入式”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往往只重视问题的解决,而忽视了问题的提出,即使有问题,也是教师提前设计好的,学生很少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研究性学习,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信息资源极其丰富,信息交换方便快捷,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可以说,信息社会对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无疑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也产生了有力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必须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不仅要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还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鼓励学生多思多问、敢想敢问,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勇气和态度,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动机,让学生敢“问”,并及时记录下学生由联想、灵感迸发出来的创新思维。
好奇心往往能引发具有创新意义的问题,许多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好奇开始的。假如牛顿没有对苹果为何落地产生好奇,他可能就不能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假如戴维没有对电解水能得到氢气和氧气产生好奇,他可能就不会用电解法制得到金属钾和钠。
如在教学《必修2》“饮食中的有机化合物――蛋白质”之后,一位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蛋白质的变性都是化学变化吗?鸡蛋煮熟后还是蛋白质吗?”这个问题完全出乎笔者的意料,但笔者还是表扬了他:“你这个问题挺好,老师都没有考虑到。我们可以在课后查阅资料,相互讨论一下。”课后,笔者把这个问题作为作业,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解决这个问题。
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问题情境中,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的创设是手段,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才是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高度注重知识发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笔者常用以下几种:
1.通过实物展示、实验等直观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化学实验创设问题情境,可以营造探究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亲自动手做实验等途径,能直接了解化学反应的现象和过程,从而产生诸多疑问,并自主寻求解答的方法和技能。如在教学《必修1》“氯气能与水反应吗?”的实验探究中,笔者根据学生的疑问,设计了探究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笔者先出示了一瓶黄绿色的氯水,然后把红色纸条放入氯水中,问学生:“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有的学生说:“氯气有漂白作用。”笔者继续问:“究竟是氯气有漂白作用,还是氯水有漂白作用?”然后设计了实验,笔者把一端浸湿的红色纸条放进一瓶干燥氯气中。
在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学生发现:氯气并无漂白作用,而氯水才有漂白作用,于是学生推断:“氯气与水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继而,笔者提出新的问题:“氯气与水反应后会生成哪些物质?含有哪些离子?如何设计实验并进行探究?”这些问题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地去思、去问、去探究、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愉悦的情绪,得到了精神满足,引起了新的探究要求,体现了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生产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化学源于生活,化学教材内容也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感兴趣的生活问题来创设问题情境。如在教学《化学与生活》主题课题时,笔者设计了一个教学情境:“请学生回忆天气预报报了哪些项目?哪位学生有兴趣来扮演天气预报员,给大家预报一下天气。”学生的兴趣顿时高涨,跃跃欲试。当学生预报完天气后,笔者追问:“空气质量是怎么确定的?是以什么来衡量空气质量的?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有哪些?空气污染指数是如何确定的?空气质量与污染指数的关系如何?与人体健康关系如何?”
3.利用热点新闻、谚语、民俗等创设问题情境
利用热点新闻、谚语、民俗等创设问题情境,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如在教学“氯气”时,笔者播放了一段有关氯气泄漏的新闻;再如把“雷雨发庄稼”“冬天捞碱,夏天晒盐”等生动、鲜活的谚语引入课堂教学,探究“为什么会这样”,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化学史实来设置问题情境。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教师应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来设计问题的难易程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并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提出不同的答案。
在平时的化学教学中,只要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努力使学生保持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就能探索出恰当的教学方法,开展探究式教学,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教育给我们的教育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我们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本技能,还要发展学生个性,开拓学生视野,鼓励学生勇于创新。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教学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能力 精心设计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信息技术课程要努力创造条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当前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的严重倾向,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现在课堂教学中亟需解决的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对某一事物感兴趣时,认识就快;而毫无兴趣时,认识就慢,或者不予接受。若想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当然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而,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却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上网等,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游戏、上网。
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我认为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以精彩的课堂“引入”
良好的开端是奠定一节课成功的基础,因此每节课的开始,教师的“导”是很关键的,是一节课的开场白,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愉悦身心,唤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文字编辑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中最主要的内容之一,然而不少学生认为,文字编辑不就是“打字”嘛?只要会输入文字不就可以了,一些连简单的插入、删除还没有学会的学生也觉得它“没意思”。为了使他们感兴趣,我在上“文字编辑”这节课时,从科学家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纸”,用作练习本入手,引入本节课的内容,这种“特殊的纸”具有容量大、易修改,无污染等特点,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如手机短信、商务通、电脑等,使学生在体会信息技术对人类日常生活深刻影响的同时,感受到文字输入的重要性,从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精心设计教学任务
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实践也证明,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被动变为主动,由强迫学变为自觉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学生本来就有浓厚的兴趣。为了保持这种兴趣,我们更应精心设计教学任务,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任务设计的好与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个好的任务,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知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录入文字、修改文字,一般是学生不在意甚至不感兴趣的事。为了使他们掌握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一个小任务:让学生输入一段题目为“我的爱好”的小作文,内容可围绕自己的实际情况而定。这样,学生在饶有兴趣地完成任务的同时,不仅掌握了录入文字的基本规则,而且学会了修改文字的技巧。
3.讲解内容少而精
少而精,主要是指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在量上少讲,把大量时间留给学生去自学、去思考;在质上精讲,排除学生已经掌握的和通过自己能理解并掌握的知识。重在教学中给学生点明问题的关键,以锻炼其独立探讨问题的思维能力。
比如,教学《块操作》时,只详细讲解“块移动”的操作步骤,至于“块复制”和“块删除”这两部分的内容,可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并掌握其操作步骤。
4.运用“罗森塔尔效应”
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就应充分运用“罗森塔尔效应”这一行之有效的理论。一个人创新能力的发挥离不开自信,自信是实现自我和取得成功的必要前提。对学生恰如其分的鼓励,会使学生满怀希望和自信心,使兴趣从外在因素向内在因素转化,从而巩固兴趣。
例如,在每堂课即将结束时,进行作品展示。当自己的作品出现在投影仪或网络上时,学生们将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以此激励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努力探索新的技巧和操作方法。
电脑绘画是在传统绘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绘画艺术。一方面,它继承了传统绘画艺术的基本特点,如构图、造型、着色等;另一方面,它具有传统绘画艺术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如它的方便易用、新颖独特以及效果的丰富多样等。因而,电脑绘画深受小学生的喜爱。在实践中,我们发现电脑绘画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且对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培养独特的创意都具有重要意义。
画图是Windows中自带的一个小程序。通过教学与研究发现,如果教师站在思维发展的高度讲授画图程序,便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计算机可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生动的表象,并通过实际操作将这些表象外化,为学生提取、加工表象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教学生用画笔工具绘制图形和线条,并让学生练习这些基本图形和线条的各种变化画法。学生通过利用软件中的矩形、圆形、多边形等工具亲自动手操作,画出了形态各异的基本图形的变形,在脑子里逐渐形成这种图形的表象,从而积累了创作的素材。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这一事件本身并不见得能真正帮助学生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关键还要取决于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全面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便成了教师颇费思量的事情。因此,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形象思维能力,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能动地驾驭课堂,给予学生恰当地点拨与适时地指导,才能使他们真正开阔视野,提高动手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体育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一些有用的运动技能,又要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练的能力。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现代技术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练的能力呢?这是我们努力实现的体育教学目标。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在新形势下中小学体育教学中,面临的场地小,器材数量少,体育教师师资缺乏,学生每节课练习次数少等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阻碍了学生自主学练能力的发展。留一定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学练,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练能力,有效的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体育教学;创新能力;中小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为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知识―布置课后练习。教师的过多主导,忽略学生的主体,使得在课堂中学生自主练习时间、次数少;运动量小,体育教学大纲的教学任务不能有效地完成。学生缺乏创造性、创新性。在教学中教师的活动占据了大部分时间,安排的内容多、难,是学生缺乏足够的自主学练的时间,约束思考、探索的客观原因。
(一)教案设计时考虑周详。教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中小学中,班级学生较多,师资、场地、器材少的特点,使得教案的安排尤其重要。一定要因地制宜处理好复习课与新教课的关系;体育好的学生与体育后进生的关系,才能使学生自主完成课时任务。
例如中学教材中的跳远(新课),一般会受到场地限制,备课时可将学生分成男、女两组,如何安排学生运动的量和学习效率是关键,如果让学生练习一次跳远后,再安排一定的素质练习,虽解决了运动量,但对学生跳远动作的掌握效率则不高。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可将男生分成甲、乙两组,使男生的甲组练习,乙组观察记录错误人次、错误类型以及哪位同学跳的好、教师的指导性建议。练习一定时间后双方交换,最后如何安排讨论的时间。女生安排其他复习课内容。
复习课中,对于掌握动作技术较快的学生指导其他落后的学生,也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项有兴趣的运动进行练习,如篮球、羽毛球等备课时还应将跳远的常见错误、解决方记法录在案,这样有助于在讨论时减少时间。只有这样才能弥补学生跳远的运动量的不足,使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跳远技术。让学生在认识、比较、练习、探讨、思考中更快的掌握技术动作的要领,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和对体育课的兴趣。教案不宜死,要活,也不要对学生要求过高。教学内容要有实用性、趣味性,使学生自己积极地去学。
(二)布置练习任务,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在体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对新动作进行简单阐明、示范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练习。各组自主学练,对练习中存在地问题进行探讨,提出解决方法。然后各组由一名代表根据练习的实际情况,提出遇到的问题,以及他们所找到的方法。并总结练习心得与效果:为什么―怎么练习―有无改进(创新)方法―效果怎样。
对于复习内容则要求学生多练、多思、敢于做、敢于改,小组长在训练结束时汇报复习情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仅培养了体育好的学生的指导能力,而且带动了其他学生学练的积极性和所有学生的思索性。同时增强了学生间的凝聚力、团结协助的集体精神。而作为教师一定要善于观察、捕捉学生的优点和发现学生的缺点,及时进行表扬和改正,使学生真正获得自主练习的时间、空间、方法,激发学生思维和创新的积极性。
(三)注重学生个性的培养。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学生心理施加影响,使其身心状态能经受胜利、失败、挫折、反复等顺境与逆境的不同承受力,达到能自我调控程度。如对体质、技术差的学生,要鼓励和帮助其树立信心,不能经常叫出来以错误的示范进行“表演”;要主动热情接近他们,特别是学习新动作时要耐心指导,必要时适当降低要求,让学生尝到自己进步的喜悦,使之产生学习新技术的信心。
建立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在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与实施中,要建立师生间的良好关系,应选用生动有趣,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点的教材,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美感和责任感,引导学生体育训练中磨炼自己性格。如,可根据女生对美追求强烈的特点,选择艺术体操、舞蹈、健美操等教材,让他们在配有音乐的体操房中练习。同时,要合理选择有利于发展身体和肌肉的练习,增强协调韧性,这对发展女生的生理活动机能,提高学习乐趣和积极性大有好处。
按学生兴趣选择进行分组教学。兴趣是影响教学效果诸因素中作用极明显的心理因素。由于学生兴趣不同,往往对同一教材、同一内容产生不同兴趣,其教学结果也截然不同。为保证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个性,教师可按学生兴趣选择分组教学。由于小群体学生都是喜爱某一项运动而自愿参与学习的,学习动机肯定积极。这样的组织安排,不仅使学生会全力配合,易于完成教学任务,也能使学生尽情运动、享受,心境会格外开朗。
(四)教师做好课后小结。课后小结,是将学生在练习中常见错误的动作,违规的行为,创新的建议,练习的态度、效果和教师的组织教法的失误或者值得一提的成功之处,临时发生的意外事件及处理方法等都记录在案,并且在一定时间后进行归类、分析、总结。这将对我们以后改进教学教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每堂体育课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寻找有效的学练方法,使学生思维活跃、精神饱满的参与并完成每次体育课的学习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效果。教师要教法灵活、创造情境指导学生掌握自我学练、自我检测、相互协助、自我评价的方法,增强学生在体育实践课中的自主学练能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法治国家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主、客观条件已经具备,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功利化的教育观念、传统伦理文化的负面因素、基础教育中法律教育薄弱不无关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论文,供大家参考。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和主力军。大学生善于独立思考,思维敏捷,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喜欢表现自己、设计自我,注重个人的现实利益,对自身的素质要求较高。但由于某些社会风气、传统道德和法制教育的不足,致使其法律意识方面非常淡薄,甚至缺失。有鉴于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就更不容忽视,而且应当成为大学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指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有了权力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法制观念淡薄
人之为人,最首要的就是其言行举止受到各种规范的约束,如校规、道德、法律,以及各种社会礼仪习惯等,其中,最基本的规范应当是道德和法律,大学生更应如此。然而,部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他们或者动辄
恶言相向,互相看不起对方;或者漠视对方权益,无事生非,造谣中伤,恶意攻击他人;或者不知如何保护自己被他人侵犯的合法权益,只能忍气吞声;更有甚者,根本无视法律的存在,最终不得不受到法律的制裁。例如轰动全国的马加爵恶性杀人案件,还有发生在北京动物园的清华大学生刘海洋的“泼熊事件”等。
3.法律知识不足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他们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他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便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殊不知,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的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4.强调权利而忽视义务
权利和义务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核心内容。权利与义务是相对应的,从利益分配上讲,就是索取和付出的关系,他们之间具有统一性、平衡性的关系。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尊重他人的权利是主张自己权利的前提,不尊重他人的权利,其实就是践踏自己的权利。然而,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片面强调自己的权利,只知道索取利益,不懂得履行相应的义务。总之,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干扰,法律的权威还没有在大学生的头脑中完全彻底地树立起来。但可以肯定的是仍然有不少的学生具有浓烈的忧患意识,对法律的渴求显得尤 为强烈。他们深知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无所不在。无论是目前的生活、学习,还是将来参加工作,无一例外地都要受到来自法律的各方面的调整和约束。所以作为合格的大学生,就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使自己在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等各方面,都能成为全社会的楷模。
二、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力较差,喜欢用批判的、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着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他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从而陷入个人主义的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的生活方式。这种价值观的错位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3.大学生法律教育薄弱
一是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忽视对公民享有权利的宣传,使学生产生“法律就是要求公民尽义务”的错觉,有碍于大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二是要求学生理解和背诵法律条文导致教育重点错位。忽视了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宣传和培育,致使大学生头脑意识中缺乏现代法律意识,行为上被动、屈从地遵纪守法。三是灌输式的知识传输方式收效甚微。法制教育缺乏应有的互动交流和案例讨论,引起大学生的普遍厌倦和反感,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
三、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对策研究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进而增强其法律意识。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若社会公众缺乏对法律的信仰,法律规范就不能内在化,进而落实到自发的行为之中。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深深隐藏着道德关切,寄托着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在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在法治社会中,法律之所以能成为至高无上的权威,并为每一个公民所信奉,根本在于法律体现、保障并实现着正义。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它是否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了现代正义观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对法律的感情和其发自内心的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大学生才会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一方面要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只有做到立法的民主化、科学化,执法的程序化,守法的自觉化以及法律监督的制度化,才能实现依法治国。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性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要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制社会环境。另一方面要创建有利于强化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社会舆论、道德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在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一方面高校应该严格遵守和执行教育法及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开展学生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按照规章条例办事,尤其是在学生普遍关注的学生德智体量化考核、评奖评优、贫困生资助、学生干部的管理等问题上,按规定办事,不因人而异,对违法违纪行为严肃处理。只有这样,才能使广大学生树立起良好的法制观念。另一方面创建法治校园文化,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举办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旁听法庭审判、模拟法庭、参观考察监狱、开展法律心理咨询和法律社会调查等,形成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
4.提高法治教育教学质量
一是提高教师的法律修养。教育者应首先受教育,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法律素质和修养是增强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应站在一个较高的层次上,具备较高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修养。二是注重加深大学生对法学理论的理解和现代法律意识的提高。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在“少而精”方面做文章,重点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部门法,如民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等。三是采用多种方法展开教学。教学方法上要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提高学生兴趣、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比如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教育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法制教育了解法律,懂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5.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治教育
网络的发展,为高校法治教育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空间和渠道。我们必须充分利用网络形象生动、图文并茂的特点,推动法治教育由封闭的、被动的模式,向开放的、主动的,全社会参与的型模式转变。使法治教育体现新颖性、直观性、参与性、系统性,通过网络将高品位图书推荐出去,在网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有目的地向他们灌输符合网络时代的信息伦理意识,强化版权法、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法治观念,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良好的法律素养是中国社会走向法治的希望,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形成良好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个人维护权益的需要。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思想道德素质,也应具备良好的法律素质,在培养和提高法律素质过程中,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而我国大学生法律素养现状令人担忧,因此必须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和维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益的高度上去认识大学生法律素养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和法律意识。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法”除与“刑”通用外,也往往与“律”通用,在历代封建社会“法”与“法律”是并用的。在现代中国“法律”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说法,但在一般情况下,把所有法统称为法律。但在西方文献中,含有“法” 、“法律”词义的词更为复杂。西方学者认为,法指的是永恒的、普遍有效的正义原则和道德公理,而法律则指由国家机关指定和颁布的具体行为规则。“法”和“法律”的出现维护社会公平,而且含有“裁判”的功能,象征公平。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快速发展,只有法律的强制性才能保证国家
强制力,规范社会行为,以法律来调整和规范社会行为成为现代文明社会的重要特征。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确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法律体系逐步健全,作为社会未来高素质的建设者和管理者,基于大学生密切联系着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大学生不仅应成为一个合格的公民,而且应成为一个优秀的公民。当今中国,法治已成为党和政府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发挥重大作用,大学生不仅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还要树立法治理念,培养法治思维,维护法律权威,成为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既是时代要求,也是自生健康成长、成才和全面发展所必需的。
一.什么是法律意识
法律意识即为对法律的崇敬,敬畏,有守法意识,遇事首先想到法律,能履行法院的判决。法律,民主,现代化是三个不可分离的词语,有法律才有公平,才有民主,有公平和民主才有现代化。因此法律素养是人们必须具有的素质修养,也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修养。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基于社会主体通过对法律现象的感受而形成的内心对法律价值的认同,对法律的坚定信念和尊重,是公众自觉守法的升华。现阶段部分大学生崇尚权力,爱慕虚荣、贪图享受的心理通过各种非法手段满足自己愿望,甚至利用网络进行炫耀。诸如社会出现过的李启铭等之流在做出违法犯罪的事依然叫嚣“我爸是李刚”等之类的话语,郭美美之类的拜个富豪“干爹”大肆炫富等,还一度受到高校大学生的追捧,体现大学生对金钱和财富的迷恋。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认识没有准确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只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受权力和金钱的支配,崇尚权钱交易,认为有了权利和金钱,就可以为所欲为,颠倒是非。
2.规则意识差
对于大学生而言,规则主要包括法律法规,校规校纪等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规则意识差在行为上表现为违法违纪现象较多,且明知故犯,有的甚至为了目的不择手段。规则意识差在观念上以自我为中心表现为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膨胀。对国家法律规定和学校相关制度视若无睹。
3.法律知识缺乏
当代大学生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法律素质不高,大学生所知道的一些法律知识,也仅限于课堂上的灌输所得。大学生们始终认为“只要不违法犯罪,学习法律一无是处”,从不会积极主动地学士法律知识。例如江西南昌大学的王某与男友黄某某发生矛盾,认为两个人不可能生活在一起,遂产生先毒死男友,然后自杀的念头,并付诸行动;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张某杀人碎尸案;中南大学杀人案;复旦大学研究生饮水机投毒案等,有的在校女大学生甚至抛弃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据调查显示,近几年在校女大学生犯罪,从事卖淫和盗窃的占到70%,大学生的法律素质的高低,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滋生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关系到民族振兴、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三.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分析
1.自身心理因素影响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正在迅速走向成熟又未完全成熟,其心理上具有明显的成长特征,情绪、情感的自控能力较差,喜欢用批判、怀疑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极力想摆脱来自外界的干涉和约束,面对经济压力、学习压力、就业压力等众多人生考验,会使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大学生功利性、自我性、短期性、随意性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对法律、制度产生抵触心理。
2.外界价值观念的影响
大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世界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状态,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真假难辨的各种信息也会对们的价值观造成冲击和影响。有的在主流与支流、精华与糟粕、真善美与假恶丑等问题上分辨不清;有的只顾搞所谓的“自我设计” 、“自我完善”,受不良习气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从而陷入个人主义泥潭,有的把追求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的精神支柱,追捧“金钱万能,享乐至上”,造成过分追求物质享受,忽视自身精神文明自我培养。还有就是贫困差距导致心理失衡,目前因家庭困难造成经济紧张而陷入困境的大学生在大学里占相当大的比例,据不完全数据统计,每年全国有26.4%的大学生支付不起学费,13.5%的大学生甚至连生活费都有问题,高额的学费和生活开支增加了他们的心理负担,而贫困大学生心理负担尤甚。经济的窘迫使他们的心理特别自卑敏感,他们不愿让同学知道他们的情况,只能苦闷压抑,一旦有什么事伤及他们自尊,导致心理失衡,有可能走上犯罪道路,例如我们知道的,上海大学大学生小董看到室友出手阔绰,心理失衡盗窃室友手机,电脑。自卑、敏感的偏激的心理,大学生由于缺少生活阅历、交往经验,而自尊心又过强,在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受挫,形成多疑、自卑、敏感的性格,遇到冲突时,容易采取极端暴力方式解决问题,兰州理工大学张某与同学因为琐事发生口角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刀连捅同学三刀。报复泄愤心理,矛盾发生时做出过激行为泄愤报复。大学生不成熟的爱情观往往容易受外界影响,西南大学某女大学生被爱情骗子抛弃后,痛不欲生的她,举起手中得刀,北京师范大学女大学生因爱上“黑道”老大,因包庇罪而无法回头。这些错位的价值观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就容易走上违法的道路。
四.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法律意识是不能自发形成的。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提高,只能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培养社会主义法治思维模式,在社会实践中进行有意识的培养,唤起大学生对自由、权利、秩序以及法律的憧憬和期待,增强其法律意识。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只有在法律信仰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崇尚法律,法律至上原则。法律虽然是一些规则和条文,但法律规则和条文背后隐藏着到的关切,寄托深切的信仰,当人们对法律产生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遵守法律规则和条文就会形成自觉。因此,对大学生应注重要求大学生用现代理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条文所体现的价值观,他是否体现了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内在法律权威的要求,是否充分满足现代正义观的要求。认识到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基础,决定着社会主义法制性质和内容,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这样,才能使大学生从自身利益出发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学习法律知识,掌握法律方法,参与法律实践,最终完成法律意识的理念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
大学生思想开放,其观念具有激进型和时代性的特点,主观上期望法治,关心国家法制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大众传播媒体和各种社会力量应该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在全社会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环境,应在良好的法治氛围。社会主义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权威和尊严,包括大学在内的每个公民都有义务和责任树立并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3.创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氛围
一方面对违法违纪进行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创建校园法治文化,开张法制教育活动,形成校园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促进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减少校园违法犯罪案件发生。
4.充分利用网络开展法制教育宣传
利用网络的形象生动的特点,有目的地进行灌输法治思想文化,强化对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社会法、刑法、版权法、专利法等,逐步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
5.执政党和国家机关的神圣使命
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带头维护法律权威,切实保障法律至上的地位,推进依法执政,提高立法质量,树立法律权威,严格规范公正执法,提升司法公信力,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6.大学生自身法律素养提高
大学生必须增强自身法制学习观念,学习法律知识,树立法律信仰,做到行为守法,以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引导他人尊重法律权威,敢于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现今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不断的增强,大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地位就显得越来越重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提高沟通能力的对策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信息时代是飞速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更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沟通时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曾把人才具备的基本条件归结为生存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技术能力。在不断发展的信息沟通时代,有效的沟通能力成为人才综合能力中的最强项。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不论是在目前的学习与交往中,还是在未来的就业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从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整合以及教学评价的构建等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大学生有效沟通能力的培养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有效沟通;能力;培养策略
有效的沟通能力不仅是当代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外在表现,还是人与人之间彼此了解、增进友谊、和谐相处的润滑剂,更是整个社会走向和谐发展的桥梁与纽带。信息时代是不断发展、不断创新的时代,更是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协调发展的沟通时代。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不论是在目前的学习与交往中,还是在未来的就业中,都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卡耐基说过:绝大多数职业人士在工作和事业上的成功,15%靠天才和能力,而85%靠沟通。高职院校把以能力为本位作为培养目标,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其中有效的沟通能力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硬性指标,它对于正确地引导大学生学习、生活、交往和求职,引领其成长、成才以至于为社会的不断和谐发展做出贡献,意义重大。因此,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沟通能力尤其显得重要。要培养大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就要充分认识到大学生在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为解决问题、制定大学生的有效沟通的培养策略寻找良方,对症下药,使学生的沟通能力进一步的提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现状分析
高职院校大学生与高等院校学生相比,在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有一定的距离,生源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心理特征、思维方式、认识水平时常表现出局限性。就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大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地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对提高沟通能力认识不足。笔者和课题组的全体成员以承德护理职业学院为例,采用问卷、面谈、走访等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其中女生占70%,男生占20%,教职工占10%。调查结果中显示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有15%的学生对沟通的认识不足,认为沟通就是说话,只要具备说话的能力都能沟通,对于有效沟通的质量和应有的效果缺乏认识,从而不重视沟通;二是有40%的学生能认识到沟通在交往中非常重要,但对实现有效的、良好的沟通感到困难,不知如何去沟通,不会沟通;三是20%的学生存有自卑心理,认为自己的能力有限,语言表达能力差,在心理上存在着沟通障碍,不敢去沟通;四是有15%的学生认为课上只忙于学习,单纯地记忆、理解知识,课下忙于作业、练习,没有机会沟通;五是有10%的学生认为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调,课堂教学失去魅力,学生不愿意沟通。调查中存在的问题显示,学生在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很多,这些问题使得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的提高受到很大影响。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有效沟通能力的培养对策
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种内外因统一论启示人们要培养大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必须做到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相辅相成。再有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提高学生能力的主渠道,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的主阵地,要提高学生有效沟通能力,首先要站稳课堂这一主阵地,从学生主体——内因和教师客体——外因两方面入手来寻找对策。
1.思想上先入为主,使学生重视沟通。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认识到位,实际行动紧随。教师要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引导,使得有效沟通的重要性渗透到每位学生中间,使学生充分认识沟通,充分重视沟通,为实现有效的沟通、提高沟通能力做好铺垫。从宏观的理论上讲:首先,有效的沟通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行为科学理论认为:有效的沟通具有社会整合的功能,人们通过人际交往、有效的沟通,把分散的个人彼此结合起来,形成共同的态度,组成一定的团体,才能形成团体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这些团体的行为准则和规范,能形成凝聚力,是社会协调与发展的条件之一。社会学理论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他的社会性,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脱离社会群体而独立生活。每个人都有与他人交往的需要,更有与他人交往的必要。而且未来的社会是在人与人之间通过有效的人际沟通,实现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协调从而推进社会的发展,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每位同学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都要融入社会之中,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要承担起这份责任,就要具有有效的沟通能力,通过沟通能力的不断提高,将社会成员组成和谐的共同体,彼此合作,共同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其次,有效的沟通能协调人际关系。社会学理论认为:要使整个社会存在、协调与发展,就必须使个体行为之间达到协调与默契。在社会群体中,人们只有通过相互的沟通,才能相互影响、相互了解,才能达到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实现共同的活动目标。从整个社会的发展来看,通过有效的沟通能力建立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能使个体的协调促进社会整体的协调。从个人发展来看,具备有效的沟通能力,才能将上级与下级、内部与外部、个人与集体以及个人彼此之间的关系紧密地协调起来,汇聚成一股统一的力量,这种力量使得集体在一种协调的向心力的的感召下,共同发展。同时,有效的沟通能力,在协调人际关系的同时,亦能使自己更容易被集体接纳、信任和帮助,充分彰显自己的能力,为自己在谋求发展的路上增添几分人气,能够使自己的成功之路更顺畅。再次,有效的沟通能力,有助于人们的心理健康。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人都有合群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个人心理失调,损害个人心理健康。事实证明:作为个体的人,如果与他人隔离,就会产生心理压力;如果没人与其沟通,就会感到孤独寂寞,甚至压抑。心理学家通过对人的交往情况进行调查发现,与别人交往多、沟通多的人充满活力,身体健康。因此,与别人进行有效的沟通,能解除寂寞与孤独,能缓解压力,这是个体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2.教师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在享受民主、平等的自由空间中释放压力,敢于沟通。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使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带来疲劳。”要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先要创设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是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的特征之一,它将使课堂由专制走向民主,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使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教学实践证明:有民主才有自由,有愉悦才能带来兴奋、激情,随之而来的就是活跃的思维,大胆的想象,超常的表现。沿袭多年的应试教育,教师以师长自居,高高在上的权威使得学生在课堂上有如背着石板上课,压力极大,还要看着老师的脸色行事,导致学生情绪低落、思维狭隘、僵化以至于枯竭,智力受阻,哪来沟通的欲望?哪敢沟通?在人际沟通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扬民主,在民主与愉悦的课堂氛围笼罩下,与学生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平等交流、平等对话,使学生消除压力、恐惧、烦闷,始终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和良好的心态,使其积极思维。行为科学理论认为:积极思维可使人产生一定的需要,并激起实现这种需要的愿望,这种欲望会产生动机,从而使人按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语言与思维是孪生姐妹,学生思维活跃,自然产生用语言表达的动机、欲望,放开胆子交流与沟通。学生敢于沟通,得益于民主、愉悦的课堂氛围。
3.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情趣化的课堂中使学生学会沟通。
教学方法是决定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人际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且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的沟通能力较差是公认的事实。学科的性质、学生的自身素质决定了要提高学生的有效沟通能力,教学必须得法。方法灵活而且新颖多样,在使方法本身充分彰显魅力的同时,能使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更好。教师要对教学方法进行大胆整合、创新。采用兴趣教学法与情景教学法结合,将学生引入情趣化沟通之门;案例式教学法与模拟式教学法结合,将学生引入模拟式沟通之门;讨论式教学法与任务式教学法结合,将学生引入合作沟通之门;演示教学法与角色扮演法结合,将学生引入实践沟通之门。教师还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在不同情境下去运用所学的知识、利用声情并茂的有效情境,设身处地地进行实际沟通。灵活丰富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相结合,在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前提、以最佳情境为纽带、以激发兴趣为导向、以学会有通为目标”的前提下,按着人际沟通的五个基本层次,先从一般性交谈开始,经过“陈述事实、交换意见、交流情感、沟通高峰”等阶段,使学生轻松自如地进行沟通从而学会沟通;同时,使学生不论是在“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正式沟通、非正式沟通,有意沟通、无意沟通,征服性沟通、说服性沟通”等各种沟通类型中自如而灵活的沟通,取得最佳的沟通效果,实现有效的沟通。灵活的教学方法与现代化教学手段整合,使学生学会沟通,为彰显沟通能力而不断的沟通,有效沟通能力进一步提高。
4.教师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调动沟通积极性,使学生乐于沟通。
教学评价手段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天平,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成就奖品。在人际沟通教学中,运用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实现学会的同时,达到乐学。著名教育家孔子非常重视激发学生乐学,他说:“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由此看出贯穿在孔子整个学习活动中的一个重要手段是使学生乐学。在人际沟通教学中,培养有效沟通能力的最佳方式就是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机制。多元化的评价机制,要注重评价的激励性。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人都有成功的欲望,都有获得成功后急于被人认可与赏识的心理。高职院校的许多学生,在学习中存有自卑心理,这种心理在语言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中尤为突出,而学生沟通能力的提高又是以语言为表达工具的。因此,教师首先要将激励手段引进人际沟通课堂,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在沟通中的点滴进步予以充分的认可与表扬,使学生得到表扬的同时看到自己的一技之长,将教师的鼓励、自己的点滴长处化为进一步学习、再获成功的动力,使其在不断获得激励的心理满足中再获成功而乐学。对于学生的缺点,教师要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反向对学生进行激励,使学生的缺点演变成为学生获取成功的教训,在吸取失败的教训中取得成绩,不断进步,在逐渐进步中学会、乐学。不仅要激励优生,更要激励中、差生,使得激励手段成为全体学生好学、乐学、不断进步的最佳奖品。其次要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不仅评价学生由知识转化能力的过程,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的形成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学习的理论环节,更要评价学生参与的实践环节,不仅注重学生的终结性评价,更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防止以一张考卷、以一次性的成败定结局的片面评价方法。第三要注重学生的差异性。教学中讲究因材施教,评价标准也要因人而异,注重学生的差异性。叶圣陶曾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评价的标准要有梯度,不同层次的学生均能通过不同的努力达到标准。在高标准要求好学生的同时,更要关注差生,优生有自己信步达标的标准,差生亦有经过努力、跳一跳就能达到的目标,既有优生吃饱的大餐,又有差生吃了的饱餐,优生也乐,差生也喜,有效沟通能力的提高在全体学生都达标中,得到有效的落实。
参考文献:
[1]桂世权.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2]曹杰.行为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7.
[3]李敏,侯钢.谈加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摘要]随着大学生就业的市场化,大学生沟通能力越来越重要,高校对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教育 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目前大学生沟通能力的现状,文章从课程设置、心理教育、集体意识、实际训练等方面探讨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
[关键词]沟通能力;大学生;培养策略
随着改革的深入,大学生的就业也进入市场化阶段。毫无疑问,大学生能否就业要接受市场的检验,用人单位也要按市场法则决定取舍。然而,大学生如何在市场法则面前将自己最优秀的品质、最突出的才能表现出来,除了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大学生走向成功的通行证。沟通能力强的大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很容易当学生干部和各项活动积极分子,也很容易引人注目,并能获得多项兼职。参加工作以后,很快融入一定的生活圈和交际圈,很快将自己所学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系统,迅速适应工作环境,并在工作中能够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帮助,事业上很快取得成就。相反,沟通能力差的大学生很容易被边缘化。沟通能力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而言尤为重要,工商管理类大学生今后主要从事管理工作,而在新的 历史 条件下,管理就是沟通,管理效率和水平的提高必须依靠沟通。对工商管理类大学生而言,不仅要具备一般的沟通能力,还要具备管理沟通能力。既然沟通能力如此重要,那么,高等院校就要未雨绸缪,重视大学生在校期间沟通能力的培养教育。本文通过对三届工商管理专业在校大学生的调查,分析当前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沟通能力存在的问题,对如何培养工商管理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进行探讨。
一、当前大学生沟通能力现状分析
现代 教育理论认为: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教育可以使一个人获得认知自我、理解和调节他人情绪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也就是说,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深厚的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更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这也是衡量大学能否培养对社会有用人才的重要尺度。如果一个大学生不会沟通,不善与他人合作,即使专业技能再优秀,也很难有用武之地。为此有必要对大学生沟通能力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沟通能力总体情况分析
由于条件的限制,本文只对某大学在校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询问、访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大学生沟通能力情况进行摸底。
1、对沟通重要性的认识不断提高。此项调查发放了327份问卷,回收296份,回收率超过90%。调查显示,认为沟通很重要、重要、一般、不重要的比率分别是71.29%、25.08%、3.04%、0.68%;对大学生沟通能力训练认为非常必要、必要、没有必要的比率分别是48.99%、45.95%、5.06%,可见大学生对沟通重要程度的认识不断提高。
2、大学生对沟通能力训练的需求比较强烈。由于大学生直接面向市场,找工作就业是大学生的头等任务,接受什么教育内容对就业有帮助则是大学教育直接面对的问题。调查显示,认为找工作时特别有帮助的教育内容分别是沟通能力、专业能力、基础知识、心理素质,其比率分别是41.98%、33.12%、17.5%、17.5%,认为择业时欠缺的素质分别是沟通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操作技能、基础知识,其比率分别为34.8%、28.8%、25.9%、4.6%。可见,为了顺利就业,大学生对沟通能力训练的要求是非常强烈的。
3、沟通方式过于被动。由于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学习压力较重,往往缺乏沟通的主动性。在调查中,当问到“在陌生的环境中,如坐火车,你与周围的人如何沟通?”回答“很健谈,总能找到话题”的占31%,“不会主动交谈,但可以和他人聊下去”的占47%,“始终沉默”的占22%。当问到:“你即将与陌生人沟通时”,回答“很兴奋”的占20%,“没感觉”的占37%,“很紧张”的占43%。
4、沟通过程有庸俗化倾向。受市场 经济 的冲击和影响,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侵入校园,部分大学生不愿意参加健康的有意义的集体活动。在问到“班上组织的活动,你怎样对待”时,回答好玩才去的占87.3%,每次都去的占11.3%,一般不参加的占1.4%。而一些大学生在沟通中注重实惠,出现不讲原则、拉帮结派、请吃请喝等现象,而真正缺少的是知心朋友。
(二)大学生沟通能力测试分析
目前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测试缺乏统一的有权威的指标体系。本文采用21世纪工商管理课程系列教材《管理沟通》(程艳霞主编)的指标测试大学生的自我沟通能力和外部沟通能力。
1、自我沟通能力。管理沟通理论认为:成功沟通的前提是自我沟通,要想说服别人,首先必须说服自己。大学生只有自己说服自己,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并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评价,从而实现自我超越。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测试,采用管理沟通设计的20个指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从三个年级抽取84人进行自我测量,用李克特量表积分结果如表1。
表1可以看出:有近2/3的大学生自我沟通能力不够理想,平均水平较低,离散系数虽然不大,但是自我沟通能力表现出很大差别。
2、外部沟通能力。现代社会既是竞争的社会,也是开放的社会,任何人都必须与社会其他成员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闭门造车与世隔绝是无法生存的。良好的外部沟通能力对大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具备这种能力,可以在同学中建立亲密关系,得到别人的帮助与合作。对大学生外部沟通能力的测试,也是采用《管理沟通》教材中的15个指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三个年级的128人进行自我测量,用李克特量表法 计算 积分,结果如表2。
表2显示,现代大学生尽管60%左右外部沟通能力比较好,但有40%左右的人外部沟通能力仍然不足。外部沟通能力差距也比较小,若是采取偶遇抽样,外部沟通能力不足更为突出。例如,当问到:“你有几次兼职经历”时,只有12%的大学生回答3次以上,41.3%的大学生回答1~2次,46.7%的大学生回答从未有过。当问到:“在返校返乡途中,你喜欢与谁交谈”时,30%的大学生喜欢与陌生人侃谈,42%的大学生喜欢与同行或老乡聊天,28%的大学生喜欢一个人静养。
3、大学生对沟通能力的自我评价。通过对108位已经修完《管理沟通》课程的工商管理专业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让其对自己的沟通能力作自我评价,结果是,认为自己沟通能力很好的占20%,较好的占40%,一般的占28%,较差的占12%,可见,大学生对自己的沟通能力是不太满意的。 (三)决定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因素分析
1、家庭因素。当代大学生都是20世纪80年代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后出生的,他们在家中都是说一不二的小皇帝、小公主,父母和长辈对他们极其宠爱,养成一切以我为中心的性格和自私自利的品性。长大以后,家长们望子成龙,对孩子百般呵护,使孩子形成很强的优越感,从而缺少宽容、谦让、合作的品质。他们一旦踏入大学过集体生活,其弱点就暴露出来,在与别人交往时,只顾自己的需要和利益,强调自己的感受,不考虑别人,受这种因素影响,大学生之间的沟通就有很多困难。由于大学生之间不能成功沟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情况遇到烦恼无处申诉和发泄,产生孤独和绝望甚至自杀;另一种情况是同学之间发生纠纷时头脑不冷静,故意激化矛盾,甚至出现伤害事件。
2、环境因素。当代大学生生活在一个社会转型的时代环境里,在中学阶段,由于一切为了应试,学生、家长、教师、学校都要追求高分数。只要分数上去,其他都不顾及,没有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更缺乏沟通能力的训练。进入大学以后,部分大学生忙于钻研专业课和技术训练,只关心个人成绩,部分学生则忙于社会活动,同学之间缺乏互相关心。因此,沟通是在很有限的条件下进行的,沟通能力的训练明显不足。
3、社会因素。在市场 经济 的负面效应影响下,部分大学生从实用主义出发,以个人利益为处世原则,结交对自己有用的同学,出现部分大学生看不起 农村 同学,看不起困难家庭的同学,巴结父母有权势的同学、父母是大老板的同学。因此,形成大学生之间沟通的障碍,加剧了大学生之间的隔阂。
4、心理因素。由于社会转型和生活方式的变化,部分大学生受学习、社交、工作、经济、家庭等方面压力的影响,有强烈的失落感,产生一些心理疾病:(1)自卑心理,部分大学生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总感觉别人瞧不起自己,总是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表现出紧张恐惧,形成沟通的障碍。(2)孤独心理,部分大学生表现为不合群,不愿与他人往来,喜欢独来独往。(3)嫉妒心理,部分大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别人的长处和优点,看到别人冒尖心里嫉妒,对比自己水平高的同学采取讽刺、挖苦、打击、嘲笑等不当方式,给别人造成伤害,严重影响了同学之间的沟通。
二、大学生沟通能力培养 教育 的策略
随着人们对职业经理人沟通能力的重视,对大学生沟通能力的培养教育也引起有识之士的重视,那么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尚在讨论论证之中。笔者认为当前应着重做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开设管理沟通的相关课程。确定合理的教学内容
高校是传授知识的殿堂,当然也要传授沟通方面的知识,针对目前大学生沟通理论缺乏、沟通能力不足的现实,高校必须开设管理沟通的相关课程,并合理设计教学内容,制订教学计划。通过管理沟通课程的学习,增强大学生对管理沟通的认识,为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奠定雄厚的理论基础,也为大学生今后适应社会作必要的准备。
(二)加强心理教育。使大学生克服沟通中的心理障碍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当前部分大学生正是由于心理不健康而影响其沟通能力的提高。因此,高校应该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态,克服大学生之间的沟通障碍,实现大学生之间的良好沟通。通过心理教育,消除大学生的各种心理疾病,培养大学生自信、宽容、理解、合作、助人的品格,成为受社会广泛欢迎的人。
(三)培养集体意识。淡化独生子女意识
有无集体观念是衡量大学生是否合群的重要指标。行为 科学 理论认为,人不仅是 自然 人,而且还是社会人,每个人不可能与世隔绝独立生活。大学生是社会活动的一个大群体,因此培养大学生的集体意识势在必行。其中最重要的是树立集体观念,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大学生通过参加集体活动,寻找知心朋友,向同学敞开心扉,倾诉心声,发泄情绪,既可以消除他人对自己的偏见,也可以消除自己对他人的偏见。
(四)加大沟通能力的训练力度
管理沟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问和 艺术 ,沟通能力的提高仅靠书本上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实践经验的 总结 不断提高。因此,高校要在不放松基础理论培养的前提下,加大沟通能力训练力度。(1)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努力实现自我超越,使大学生能够找准自己的位置,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自己的成长路线,并战胜各种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2)加大实践教学力度,为大学生进行外部沟通提供条件和机会。教学人员选择一定的背景和场景,设计具体的沟通问题,给出特定的沟通对象,让大学生深入第一现场,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提高实际沟通能力。(3)鼓励大学生加强自我训练。沟通能力的提高是日积月累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自我训练非常重要,因此要鼓励大学生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和条件,自觉地进行自我训练,促使沟通能力的快速提升。
摘 要:当前许多高校大学生干部存在沟通不当现象,从而给学习,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产生许多负面影响,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每一位学生干部都应予以重视。那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培养学生干部的沟通方式?从而提高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干部沟通方式的正确性,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从而提高干部的协作交流能力,为以后更好的踏入社会做好积极的准备。
关键词:大学生;学生干部;沟通能力;说话方式;表达能力
作为大学生学生干部,除了具备较高的处事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有较高的沟通能力。事实证明,作为学生干部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更为重要。它是学生干部与外界交流的桥梁,是一个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保证。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干部容易胜任各项任务,并能更好的融入团队工作中,取得他人的愉快合作和帮助,拥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使我们广泛扩展彼此的生活圈和交际圈,在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良好的沟通能力要掌握良好的沟通方式,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说话技巧,注意说话方式。决定沟通能力的因素很多,针对当前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沟通问题,下面我会从口语表达能力和说话方式两个方面提出提高学生干部沟通能力的几点建议。
1 当前学生干部沟通能力的总体表现
当前许多大学生干部存在沟通方式不当,沟通能力不高的现象;从各班班委到各院系学生会,学生社团乃至校级干部,都或多或少存在这方面的缺陷。据我观察,学生干部大致存在两方面的不足,1、没有注意说话对象:学生干部与领导老师的交谈;与同事,自己干事的合作;与其他同学的交流;甚至是与校外不同人士的沟通。2、不注重说话的场合:工作中,会议上,私下聊天都会遇到表达不清,说话方式不当的情况,从而使沟通很难进行下去。
2 大学生干部在沟通中存在的具体问题
2.1 口头表达能力不强
在表达时客套话繁多,官腔味十足,说话很冗长,滔滔不绝,天南海北的讲了一大堆,却还没进入主题,大家想听的却只有屈指可数的那么几句。让听者大失所望,不明白重点到底是什么。说话内容空洞,虽然口若悬河,夸夸其谈,讲得唾沫横飞,却未能打动听众,提不起学生的激情与热度,当然不能达到说话的目的,更不用说提高工作效率了。爱说假话,即说一些违心的话,说出来的话没有多少事实依据,缺乏很大的说服力。当然许多学生都不会相信了,明明是自欺欺人,怎么会被他人相信被折服呢?更不用说去实施了。有些学生干部在表达某个事件的时候前言不搭后语,头重脚轻,甚至吞吞,断断续续,好半天才表达清楚你想要表达的。
2.2 说话方式欠妥
说话太直接,不顾及他人的脸面。俗话说,是人一张脸。不管是学生,老师还是学校领导,都会在公众场合在乎自己的颜面,不顾及他人脸面容易让他人尴尬。很多学生干部在说话时态度欠佳,有些学生干部自认为位重权高,在学校高人一等,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他们说话往往不注重自己的语气,不在乎他人的感受,语气不恰当,导致许多学生听后心里不舒服,极为不情愿的去工作。说话口气不好,太生硬让很多学生产生抵触心里,毫无疑问,这样时不利于工作的顺利进展的,并且使你的人际关系产生危机。
既然学生干部在交流中存在诸多问题,给交流沟通带来不便。那么,应该怎样提高学生干部的沟通能力呢?
3 提高大学生干部口头表达能力和说话方式的解决方案
3.1 说话态度
(1)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作为学生干部,切忌在说话居高临下,不能带教训人的口吻,不能太狂妄,给人恃才傲物的感觉。在说话中注意听众的反应,学会换位思考。说话不带有攻击性,做到实话巧说,这样才能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与认可。沟通时要有一定的立场,不能太温柔,得有个做干部的样子,随时保持学生干部的形象。
(2)沟通时说话要自信,不能怯场。俗话说,自信人生三百年,会当勇击三千里。不自信在沟通时既不能说服自己,更不能博得他人的信赖与认可。美国总统奥巴马的演讲不知迷倒了多少人。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表现出来的风度与自信。作为学生干部在沟通中有很强的自信是极具号召力的。
(3)沟通中注意说话的语气,语调,语速。语气要适当,不能太生硬,但也不能太过于软弱;一般情况下语调要适中,但该提高时尽可能提高嗓门,该低时尽量控制;当然语速要适度
3.2 言语表达
(1)说话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事先做好准备才能打好有准备的仗,在沟通中才会更有底气。在沟通之前尽量多准备一些说话素材,针对不同的事件准备不同的沟通材料。比如你是一位学生会主席,即将有一个会议要举行,那么在会议之前最好先考虑一下开会要说的内容,这样在接下来的会议中,在众多干部,干事面前才会更自信,更胸有成竹,才会更好的把在会议上要表达的东西说得更清楚,更明白。
(2)语言表达要注意场合,注意对象,同样一句话,却不适合在同一场合上说,不适合用在同一对象身上。
(3)沟通中多思考。俗话说祸从口出,不管是在沟通时还是在沟通中,学生干部都应该多思考。思考才能避免心直口快的毛病,避免冲撞同事和领导。多思,沟通时思维才会更慎密,更有逻辑。
(4)学生干部在领导组织一个活动时,要想别人跟着你的思想套路走,就应该多与别人交流、沟通。不管是领导,老师还是自己的干事,要求尽量把自己的想法,创意清晰的表达出来,让更多的人了解你的工作思路,明白具体的工作方法,这样才会避免很多人在实施某个活动时手忙脚乱,忙的不亦乐乎的同时却不知道自己什么要这样做,具体该怎么样做,工作起来显得被动而且速度很慢。可见,在工作中,清晰的言语表达是十分有必要的。不仅能提高干事及同学们在工作时的积极主动性,提高工作效率,还能保证工作开展得有条不紊,秩序井然。
3.3 自身修养
(1)干部的自身心理素质。身为学生干部,就要在沟通中就应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大胆发言,如果害怕在公众场合说话,就要在工作中多抓机会去锻炼。学生会,社团学生干部提供了更多沟通交流的平台,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个平台,不好好利用不是就白白浪费了这大好机会吗?俗话说嘴皮子是靠磨出来的,因此,沟通能力的提高也是靠练出来的。
(2)提高干部自身素质,提高个人修养,这是最重要的一点。扩充知识,为更好的沟通储备能源,才能在和同事沟通时,与其它同学交流中,在与领导交谈时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讲。从而在各种场合自如发挥,在人际交往中营造和谐的发展空间,于人于己都有好处。
(3)个人综合素质,现在的大学生不仅要求具备知识技能,更要注重自己的综合素质。那么,作为学生干部就更应该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只有每个学生干部个人综合素质提高了,在沟通交流中才能突显整个团队的综合素质,才能建立一支有素质,有能力的综合性的大学生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曾仕强,刘君政.人际关系与沟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王宇.把话说到别人心里[M].北京:中国长安出版社,2007.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心理学研究证实,情商决定了一个人的未来成就和幸福,当代大学生情商的培养已成为当前高校的一项的重要的工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大学生情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生活早这个世界上,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在和情商打交道,拥有高的情商,是我们能生活的快乐的基础,也是我们能成功的必备条件,它甚至比智商对成功的作用更加明显,有人统计,在成功的因素中,智商只占有20%,另外的80% 几乎都是情商的作用。因此,为了快乐幸福的生活,我们应该努力的提高自己的情商。
关键字:情商、智商、生活、成功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想有快乐幸福的生活,为此,每个人也都在努力,为拥有美好的生活而努力。而近几年,自从《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这本书出版以来,情商便渐渐的成为了人们讨论话题的宠儿,也可以说,情商渗透到了我们生活中的每个方面,对我们的生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对成功的生活,更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 缩写: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情商(情绪情感智慧),由两位美国心理学家约翰·梅耶(新罕布什尔大学)和彼得·萨洛维(耶鲁大学)于1990年首先提出,但并没有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关注,直至1995年,由时任《纽约时报》的科学记者丹尼尔·戈尔曼出版了《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才引起全球性的EQ研究与讨论,因此,丹尼尔·戈尔曼被誉为“情商之父”。
《情商:为什么情商比智商更重要》一书于1997年被引入中国大陆,从而引发全国大讨论,使之成为耳熟能详的一个名词。
细看我们的生活,从我们出生,开始与家人交往,我们上学,与同学、老师交往,我们工作,与同事、上司交往,能否获得成功,都与情商的高低有着非常大的关系,我们在与别人交往的时候,怎么恰到好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自己的观点怎么能让别人接受,为人处事怎么能得到别人的认同,生活和工作怎么能受到别人欢迎等,都考验着我们,鉴于情商在我们人生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专家们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于是,很多的人开始有意识的提高自己的情商,开始自小就培养孩子的情商。那情商到底包括哪几个方面呢?
1、[1]自我意识。情商中最重要的的品质就是能认识自己的情绪。一个人对自己的情绪了解的越多,就越能把握自己的人生。对自我认识的越深刻,越可能会知道我们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我们才能目标明确;对自己了解的越深刻,才能知道自己的优缺点,在现实生活中,在为人处事时才能扬长避短,更有利于我们的成功。
2、情绪调控。好情绪和坏情绪都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都能改变我们的性格,当我们遇到坏情绪是要怎样控制呢?我认为是重新调节,而不是去发泄,发泄自己的愤怒,因为有时候这样做,有可能使我们陷入其中,而且稍微的处理不好,就有可能伤害到别人。因此,当我们遇到坏情绪时,我们应该用更积极的态度重新去审视这个问题,去剖析这个问题,这样不仅有可能把我们的情绪调控好,有时候甚至会让我们有意外收获。
3、自我激励。使自己充满活力、热情,自信的积极思维是成功的保证。没有人能比自己了解自己,因此,在合适的时间激励自己,让自己重新树立信心,会在很大的程度上的增加自己的成功率。
4、控制冲动。自我情绪调节是一种为实现某个目标而控制冲动的能力。有人说:冲动是魔鬼。如果,我们带着冲动去做某件事,很可能会做不好,一是因为,在冲动的情形下,我们很难真正的权衡利弊,对一件事不能有很好的把握。二是,我们的思维会受情绪的影响,冲动的时候,思维的灵敏度会大打折扣,使我们处理问题的能力锐减。
5、交际能力。情商高的人善于体察他人的感受。现在这个社会,好的沟通能力对一个人的成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关系到,你的看法能否得到他人的认可,你的信息能否第一时间被别人接收。只有让别人了解你的思想,接受你,你才能有机会成功,别人才会给你机会让你成功,因此,好的交际能力是我们成功所应具有的条件。
关于情商的核心,有人这样认为:“能洞察、辨析他人的情绪、气质、动机以及欲望等,并能对此作了适当反应”、“了解自我内在的情绪,有能力辨析这些感受,并以此引导自己的行为”等。从上面的五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来这个问题。
情商的高低,对团队的协作有很重要的影响。现在这个社会,单枪匹马的人永远战胜不了一个团队,而一个有战斗力的团队,队员能和谐相处是最基本的条件,而这就要求团队的领导有很高的情商,能恰当的处理好每位队员之间的关系,从而才能将这个团队的能力发挥到极致。但是,在情商的重要性没有被大众认识并接受的时候,智商的高低被认为是人在生活中能获得成功的重要一点。
什么是智商呢?智商就是智力商数(Intelligence Quotient,缩写:IQ),是通过一系列标准测试测量人在其年龄段的智力发展水平。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
其实,情商和智商二者有很大的联系。
1、智商是情商的基础。任何情商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智商的基础之上,没有基本的智商,就不可能存在任何情商;
2、情商是一种特殊的、相对独立的智商。它是一种对自身利益、集体利益和社会利益的认识能力。
3、情商的发展为智商的发展确立基本的方向。情商较高的人能够充分有效地利用自己现有的智力资源,并使自己的智力朝着能够产生最大效益的方向发展,而不是盲目地、凭一时兴致来发展自己的智力。
4、智商、情商与意商既相互区别、相互独立,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一般来说,智商的提高将有利于情商与意商的提高,情商的提高也将有利于智商与意商的提高。不过,这三者毕竟是相对独立 的,智商较高的人,其情商与意商未必较高;情商较高的人,其智商与意商未必较高[2]。
在IT业界,里面佼佼者的高智商是有目共睹的,在早期,IT可能只是一个技术的问题,只要你有高智商,高技术,你就有很大的可能会成功,但是现在呢,当IT技术在金融企业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渗透到企业的每一个角落之后,IT也从一个技术问题变成一个业务问题.进而变成一个管理问题甚至是一个战略问题[3]。随着金融企业对IT技术的依赖日益严重 IT所面临的问题也变得日益非技术化。仅仅精通最新的IT技术已不能解决业务部门的多变需求,那些没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也能解决问题的做法,只属于具有超常情商的人。
生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中,情商越来越显的重要,在我们生活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有时候,甚至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而情商之所以能够改变命运,在于心理变,态度则变;态度变,引起行为变;随着行为变,习惯也会跟着变;习惯变了,人格就会变;人格的变化,自然带来命运的变化[4]。虽然智商在很大的程度上也能能帮助自己赢得成功,但是它不能改变我们的人格,也就是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们。
而对于二者的形成,对于智商来说,几乎是天生的,普遍认为,智商形成的最好时间是在3岁之前,因为这段时间小孩子的大脑发育的最快,3岁之前几乎能发育到成人的70%的重量[5]。但是情商应该是在小孩子真正的接触外界事务并且能作出相应的反映之后,只有小孩子能对外界的事务作出反映之后,她们的性格才能受到影响,而这时候的她们的性格还没有形成,因此,这个时间是她们形成良好性格的最好时间,其实,情商形成于婴幼儿时期,成形于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她主要是在后天的人际互动中培养出来的,也就是说,情商的决定因素是后天的培养,所以说,对一个人情商的培养应自小开始,在童年的时候就要培养她们情商。而后天中,家庭的因素是相当重要的。因此,父母是什么样的人,家庭关系如何,就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孩子的情商如何。
高情商的人所具备的品质是:尊重所有人的人权和人格尊严;不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他人;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能承受压力;自信而不自满;人际关系良好,和朋友或同事能友好相处;善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个方面的问题;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拥有更好的生活,更完美的人生,我们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
[1]、情商比智商更重要 作者:曲木
[2]、来自于网络
[3]、IT情商
[4]、情商帮你成功 作者:李忠东
[5]、情商 智商 财商 谁做主 作者:任瑞香
大学生EQ情商与人际交往 情商(Emotional Quotient),简称EQ,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
情商越来越多的被应用在企业管理学上。对于组织管理者而言,情商是领导力的重要构成部分。以上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在我看来,情商和人际交往的关系很多很复杂,但总结起来是两个字“舒服”。 我认为从小到大大人们灌输给我们的与人交往要平等共处、互助互爱之类的词,都是为了让和你共处的人感觉到舒服。
社会这么大,什么鸟都会有,假如你遇到了有极度受虐倾向的人你还能和蔼可亲地和他谈人生理想世界和平吗?他会和你谈皮鞭与蜡烛。所以与人交往时因人而异的,没有一套走遍天下的方法,不同的人,不同的事,不同的地点时间都决定着你的答案,如何让别人“舒服”。
说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你妈和你妻子同时掉进河里,你救谁?”,有很多不同的答案,比如,“个对我都很重要,妈妈丢了是无法再找回来的,老婆丢了那一辈子可以相伴的最爱就没有了,所以要掉最好就掉一个,我一定奋不顾身把她救上来;但是如果真的点背两个人一起掉进去了,那我一定也跳进去,一手抓一个,要活一起活,要死一起死„„” “老婆问就说就老婆,老妈问就救老妈,一起问就都救”遇到感性的老婆就说“先救我妈,因为她养育了我的上辈子,再救你,你会陪我走完我的下辈子,假如你走了,我就去陪你”遇到理性的老婆就说“谁离我近我就先救谁”在无伤大雅的场合就可以说“哼,早知道有这样的问题,我老妈愣是在花甲之年学会了游泳。”
诸如此类的回答其实都是使提问的人舒服,其实这个问题根本不是问题,没有标准的答案,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好自己的情商呢?
1. 说每一句话之前要思考自己说的话带来的后果。
2. 学会换位思考。
3. 懂得社交场合的礼仪。
4. 丰富自己的内涵。
5. 不要把负面的情绪传递给你的朋友。
摘要:心理学研究显示情商是一个人能够成功和成才的必然要素,然而在大学生中存在有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本文以一个案例分析出发,分析大学生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并提出加强大学生情商教育之以情绪管的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 情商教育 情绪管理
一、案例
李某,男,某校大一学生,班长,成绩优异。据班长回忆,那是一个傍晚,全班同学相约七点在学校工厂集合为迎新晚会做最后的排练。一部分同学姗姗来迟,班长看到这种局面非常焦急。A是最迟到的,对节目的进程却丝毫不上心,甚至在后排高谈阔论,这使班长更加气愤。紧接着登台表演,他却纹丝不动,场面异常尴尬,台下同学开始议论。一时控制不住情绪的班长箭步冲向后排,高声嚷道:不排练就滚回去,别在这儿丢人现眼,接着班长猛推了A一把。A也愤怒了,向班长脸颊上重重挥了两个拳头。再后来的他俩拳打脚踢,结果是两败俱伤。
【案例分析】
这是一个因工作而情绪失控而发生拳脚的案例。心理学研究表明,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其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主观体验。在一般情况下, 主体能够按照所处环境和自身理性对情绪进行主动变化调节, 以达到身心的平衡。但是当主体单纯沉迷于某一种情绪体验, 无法依靠自我认知加以调节的时候,情绪便失控了【1】。此案例中正是因为班长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导致了打架事件发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实际上是学生对自己的情绪控制能力不够的表现。
上述案例的类似事件在全国校园里比比皆是,作为高校教育者,如何帮助学生调节情绪,提高情商水平,是我们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一、何为情商及其重要性
1995 年,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商》一书中把情商概括为五个方面的能力:①、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②、妥善管理情绪的能力;③、自我激励的能力;④、认识他人情绪的能力;⑤、人际关系的管理能力【2】。可以看出妥善处理情绪的能力包含在这五个方面的能力当中。
长久以来,人们把成功多定义为智力高,使我们对学生的教育主要针对智力教育。然而近年来我们在无数成功者的案例中发现,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的非智力因素特征,如清醒的自我认识、稳定的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和不屈不挠的勇气等。戈尔曼教授的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80%在于情商,智商只占20%。可见情商在一个人的成功中有极大的重要性。
二、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情绪作为情商的要素之一,是人的重要情感体验的表现形式,我们要管理好情绪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成熟的监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变化,只有对自己和别人的情绪有了监控和了解,才能冷静下来分析问题,认识问题,不夸张自己的情绪。遇到刺激力度大的负面情绪,首先要主动自我暗示遏制冲动,自我激励建立自信活跃思维放松头脑,不在有情绪的时候做对重要的决定和行动。另一方面,我们还要理性认识别人的情绪,找到问题所在,更好的与对方交流、沟通,进行换位思考。
二:要以开放的心情接受各种情绪体验并学会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我们遇到了不同冲突和压力,往往会产生一些负面情绪,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场合、用恰当的方式宣泄不良的情绪,缓解心理压力。例如;在适当的场合放声哭泣和叫喊、找知心朋友倾诉、参加体育锻炼,避免不必要的负重前行,保证在平和的心境对待和处理所遇到的问题。
三:自我激励也很重要。善于通过观察自己,认知自己的情绪,积累情绪词汇,了解思维、情绪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懂得定时整理情绪,确定切实可行的目标,并朝着这一确定目标无限努力,培养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自己善于自我监督、自我鼓励、自我教育的能力。肯定自己又这样一种处理好自己情绪的能力,相信自己就像大海一样,对于一些污染我们自身具备有自净能力,这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己对负面情绪的处理能力。只有这样自我激励才能从困难和逆境中振作起来。
三、总结
我相信通过以上措施,我们能比较合理的控制和把握自我情绪,处理好环境、社会、人际等待给我们的压力,同时也让自己的情商在处理情绪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做好适应社会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朱海燕. 学生情绪失控的主要表现及对策.广东教育.2007,6
[2] 陈鸿. 浅析大学生情商教育. 学术纵横.2009,09
[3] 李明金. 关于大学生个体情绪失控的成因及调适. 连云港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报.2001,12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