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在日趋规范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机遇与挑战总是并存着, 一切以病人为中心 是医院的宗旨,那么如何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全面预算管理规范财务的收支,明确经济责任,堵塞日常运行的各种漏洞,从而提高资产的使用率,促进医院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共同提高是所有医院面临的重点难点之一。基于这一现状,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医院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事业的快速发展,对医院预算水平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尤其现行大多数医院中存在的内部约束机制不完善、资金使用效率差等都成为影响预算管理水平的重要因素,不利于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对此,本文将对医院全面预算的相关概述、现行医院全面预算中的主要弊端以及具体的完善的措施进行探析。
关键词:医院; 全面预算; 问题; 措施
不可否认我国近年来关于医院财务管理活动,相关部门不断下发相关的文件,以其中新医院财务制度为典型,要求医院切实落实全面预算管理,并将相关编制、决算、审批等一系列制度考虑其中,以此使医院管理更具规范性,充分提高医疗卫生资源使用率。然而大部分医院在实际财务管理活动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尤其在全面预算方面,多表现出编制不科学或考核机制缺失等现状,难以实现医院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因此,如何做好全面预算工作成为当前医院发展中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医院预算是指医院为了实现预定期内的战略规划和经营目标,按照一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的,医院在预定期内经营活动的总体安排。医院的全面预算概念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内容全面,预算涉及到医院运营管理各个层面,不仅有与日常运营活动直接相关的预算,还有与医院长期发展相关的资本预算。二是参与编制的人员全面,医院的预算编制不仅有财务人员,还有医疗专业技术人员和各职能科室管理人员的共同参与。三是预算过程的全面,包括了预算的编制、分析、控制、考核等,通过预算的管理,对医院的整个运营活动起到指导和管理作用。全面预算管理是为数不多的几个能将组织的所有关键问题融于一个体系之中的管理控制方法之一,具有机制性、战略性和全员性等其他管理手段无法替代的作用。由于医院经营管理涉及临床、医技、职能部门等较多科室,其在计划战略制定中往往从自身角度出发而忽视医院整体的发展战略,难以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标。而通过全面预算便可依据预算结果要求各部门做到协调兼顾,使医院整体利益得以考虑。[1]
(一)忽视全面预算的重要性
现阶段,全面预算在大多医院中仍不被重视,如预算编制工作缺少各临床科室、归口部门的参与,仍以财务部门等职能部门为主完成相应的预算过程。而职能部门全面预算中又忽视对临床医疗科室不合理开支、预算执行问题的考虑,导致编制结果脱离临床医疗的实际情况而存在,不具备较强的操作性。这种对全面预算重要性的忽视,极大程度造成全面预算编制不准确,从而要求进行预算调整,不仅对预算执行带来不利影响,也在调整中浪费更多人力与物力资源。
(二)不合理的预算编制
全面预算应结合医院具体情况而编制,大多数医院在编制中往往引入增量预算的方式,其主要将基期的医疗业务成本、管理费用考虑其中,并结合相应的增长率完成编制。但由于增量预算的方法是在前期预算执行结果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就不可避免地受前期既成事实影响,一旦前期预算出现不合理因素,很容易导致后期的预算编制出现偏差。因此,如何合理选择预算编制方法成为医院全面预算中需考虑的重要问题。
(三)预算执行力的缺失
医院在预算管理活动中更倾向于做好全面预算编制工作,但在预算执行方面却呈现一定的滞后性。即使部分医院在预算执行控制能力方面较强,但因缺少相应的监管工作,使预算部门在执行中表现出极大的随意性,难以达到预算执行的最终目标。预算编制、预算执行本身属于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忽视任意一个环节,都将制约医院全面预算水平的提高[2]。
(四)预算考核机制不完善
作为全面预算落实的基本保障,考核机制应在医院预算执行中得以落实。医院每个预算执行部门在奖惩、考核下更注重全面预算的执行效果,确保全面预算符合医院经营管理的要求。然而现行大多数医院关于全面预算并未进行相关奖惩考核制度的构建,没有把预算的执行情况、成本目标的控制实现情况、业务工作效率、绩效考评情况和责任人、医院职工的经济利益相挂钩,不能有效的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使少数医院引入考核制度,也不具备较强的可靠性,导致预算考核完全拘泥于形式,不利于预算目标的实现。
(五)预算分析质量较低
全面预算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需依托于预算的具体分析,若预算中未做好及时分析很容易对反馈信息质量造成影响,出现如信息不对称等情况,导致医院管理者对各部门预算执行状况无法及时掌握,更无从谈及为管理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即使进行预算分析,往往忽视实际完成值与预算目标产生差异原因的考虑,使医院整体年度运营目标难以完成。另外,医院全面预算分析中更注重以年为周期,预算问题分析不具备较强的时效性,难以适时提出调整策略[3]。
(一)预算相关管理制度的构建
针对医院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实际管理中应进行相关管理制度的构建,确保其成为预算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度内容中应将预算需遵循的原则、编制的相关要求与程序、批复程序以及考核机制等融入其中,要求各临床科室和职能部门严格遵循管理制度进行预算的执行。同时,医院各职能部门对于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情况需及时向预算管理办公室上报,若需调整预算还应保证由相关管理部门进行审批,以此使全面预算更具规范化特征。
(二)预算编制方法的完善
预算编制方法的合理选择是确保全面预算水平提高的关键。医院应结合具体的预算项目,在利用增量预算方法的同时配合其他如固定预算、零基预算、弹性预算等编制方法。具体完善编制方法过程中,应对预算项目性质进行明确,结合近期预算数据变化特征进行编制方法的选取,如固定资产折旧额的预算,在编制方法选择过程中可引入固定预算法;对保持平稳增长的医疗收入,可通过增量预算的方式完成编制;而对卫生耗材的购置等业务成本费用,预算中可引入弹性编制方法[4]。
(三)注重做好预算质量控制工作
预算质量的控制关键在于预算执行是否得以有效管理控制。在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中引入预算管理模块,将各类预算金额存入计算机信息系统中,这样在监督各科室预算执行过程中根据系统提示,有效控制支出预算或超出预算等内容。另外,医院在预算分析中应注重周期的控制,可以采取季度周期形式,根据季度预算分析报告及时总结预算执行偏差与产生的原因,有利于预算编制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四)全面预算考核机制的建立
考核机制的建立应注意提高医院管理人员对全面预算重要性的认识,可专门建立预算考核机构,由预算管理办公室、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组成,其他预算工作职能部门配合,对各临床科室、职能部门预算执行情况、业务工作效率、绩效考评情况等纳入考核体系中,其对调动各执行部门提高预算执行水平的积极性可起到突出的作用。同时,考核机制应注重鼓励各执行部门及时发现预算管理问题,为后期预算编制提供参考依据,通过闭环管理的方式使预算管理水平得以提高。
有效的全面预算是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实际预算管理中应正视全面预算的基本内涵与意义,立足于现行医院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从预算相关管理制度的落实、预算编制方法的选择、预算质量的控制以及考核机制的构建,达到全面预算的目标,为医院的健康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徐元元,田立启,侯常敏,操礼庆.医院全面预算管理.2014.4.
[2]何燕.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01:64-65.
[3]吴坤.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0:194-195.
[4]杨丽.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3:147-148.
[5]赵红.医院全面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外资,2011,12:174-176.
医院全面预算存在的问题和完善措施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情境创设过于老套,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采用一个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时,老师所举的例子大多是白炽灯通电后灯体会变热。这个生活常识很多学生早就通晓,老师频繁举这样陈旧过时的例子,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探究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探究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近些年来,伴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颁布和实施,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方法不断变化。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逐渐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大放异彩。但是,部分物理教师在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方法时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了汇总,并提出了几点解决对策。
情境教学模式是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中使用最广泛的教育教学模式,在我国现代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学专家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情境教学法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作用。“将10克盐摆在你的面前,让你咽下是一件困难的事;如果把这10克盐放在一碗美味的汤里,你在喝汤的同时,10克盐也融入了你的体内”。情境创设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就是汤对于盐。只有把知识融入到具体的情境中,学生们才能把知识“咽下”、“吸收”。简单的说,情境教学就是把书本上抽象难懂的理论融入到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去,让学生们在社会生活中体会书本知识,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和理解。
物理是一门物质及物质运动规律的现代科学,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物理的研究对象和科学理论都源于自然,只有在充分观察和了解自然的基础上,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物理学结论。物理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声、电、光、磁等现象。也就是说,生活中有物理,物理中有生活。因此,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必须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只有在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中,才能够激发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情境创设目的不明确
目前而言,很多初中物理教学对情境创设这一教学方法缺乏明确的目的。在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下,很多教师把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教学的重要目的。在课堂上,老师更愿意把时间花在传授解题技巧上。在学习新知识时,通常是采取老师一人讲解的方式,不会给学生自主思考和小组学习的时间。有些教师把情境创设仅仅作为公开课、示范课的教学手段,日常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严重不足。
(二)情境创设过于老套
情境创设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但是在物理教学中,教师的情境创设过于老套,几年甚至十几年都采用一个教学情境。比如,在讲解电能可以转化为热能时,老师所举的例子大多是白炽灯通电后灯体会变热。这个生活常识很多学生早就通晓,老师频繁举这样陈旧过时的例子,势必会影响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缺乏情境创设能力
很多教师能够认识到情境创设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性,也在实际教学中使用情境创设教学方法。但是,部门老师由于自身水平不高,缺乏选取典型素材的能力,在情境创设时未能选取生动、形象、有代表性的情境,使情境创设的教学效果不理想。
(一)明确情境创设目的
初中物理教学首先要树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理念,既教学应以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不盲目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在科学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广大一线物理教师应该把情境创设作为日常教学的重要手段,而不是公开课、示范课中的宝典秘籍。在日常教学中,尽量采取情境创设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眼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要教导学生把物理学习当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而不是新课标规定的教学任务。
(二)加强师生互动
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加强沟通和合作,改变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教师在创设情境时,应该不断对学生提出问题,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情境教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教师忽视了学生对教学的参与,纵然使用了情境创设教学方法,也未必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物理实验与情境创设相结合
上文中提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如果抛弃了物理实验,物理教学就仅仅剩下一堆枯燥无味的理论,势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情境创设与物理实验相结合,先给学生创设一些生活中有代表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辅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然后用物理实验帮助学生验证观点,排除错误;最后进行总结,回归课本。
(四)提高情境创设能力
物理教师的情境创设应该与教材和教学大纲完美结合,选择贴合教学大纲的生活情境;教师应关注科学发展的动态,及时更新自己的素材,在素材选择方面,坚持生动、典型、新鲜三大原则。
授课内容:摩擦力
课前游戏:教师事先准备两双筷子和若干黄豆,选两名同学进行夹豆子比赛,限时1分钟。
情境创设: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学生展示播放一段事先剪辑好的视频。视频中的内容包括雕塑屹立在广场、火车站的旅客拉着带小轮子行李箱进站、急刹车、下雪天路上行驶的轿车车轮上绑铁链防滑。
课堂教学:情境创设后,老师对上述几个重点画面进行截图。分别提出如下问题:雕塑静止在广场为什么不移动?带小轮子的行李箱运动的是什么力量的作用?紧急刹车为什么能停下来?下雪天路上行驶的轿车车轮上绑铁链的目的是什么?问题提出后,给学生5~10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讨论,教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给予指导,然后由小组代表发言。小组发言后,老师对各小组的观点看法进行总结归纳。师生共同用木板和小车进行摩擦力实验。实验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归纳观点,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最后,回归教材,得出科学概念。学生在掌握概念后,老师让学生回顾课前的夹豆子比赛,说明摩擦力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
综上所述,情境创设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但是,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情境创设还存在一些缺点和不足。面对初中物理教学情境创设中的种种问题,物理教师应该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学习借鉴先进的教学经验,不断提高初中物理的教学水平,促进新课改的发展和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2008年6月28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五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通知强调,规范将“自2009年7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实施,鼓励非上市的大中型企业执行”。2010年4月26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该配套指引包括18项《企业内部控制应用指引》、《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和《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连同此前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标志着适应中国企业实际情况、融合国际先进经验的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基本建成。
近几年,中国的监管机构不断出台和完善与内部控制相关的制度和法规,然而,中国上市公司正面临一个矛盾现状,虽然企业增强了其对建立健全内控机制的意识,但是,并没有相应地加大其对实施内部控制机制的投入。中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还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目前,中国不少上市公司存在信息沟通不畅的现象,具体表现在信息的上下向沟通中,普遍存在信息传递过程迟缓,信息在层层传达时发生歪曲,甚至遗失等现象;而且由于信息反馈机制不完善,上向沟通受阻,使上层管理者无法迅速获得第一手信息;由于下向沟通不及时,使得上层决策者以及管理者的最新信息没有及时传递到每一位员工,使公司决策没有及时得到落实。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文书档案是高校档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当前部分高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不容乐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高速大容量的档案影像管理系统已经日渐普及。综合文书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亦急需专业化。为了实现档案长期保存、高效管理和快速查询,节省档案存放空间,迫切需要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 文书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一)办公效率大幅提高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过多地依赖于手工操作,要求资料收集完整、齐全,避免漏写、漏抄;用笔规范、耐用,字迹工整、清楚;分类、统汁准确无误,结果又费时,又费力。在应用计算机软件之后,文件资料收集、储存、分类、统计和查阅等环节变得十分方便、有序,无论是起草文件还是办理传递,都变得简单易行。
(二)电子文件保存的稳定性
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长得多。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受到破坏:如在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情况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在档案工作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提高了文件传递的速度和安全性
在日常公文办理过程中,办理人员私存文件或文件在传递过程中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文件传递的传统手段是靠邮政系统,传送时间受距离长短的限制。同时,文件还可能因为其他原因造成丢失或延误,给档案人员归档和其他人员检索利用造成很大不便。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大大提高了文件传递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四)文件和文字信息得到充分共享
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管理中,企事业单位由于不能做到信息共享,使得大量信息闲置在文件柜中,不仅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还造成文件和信息查找困难。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后,档案管理由案卷级深入到文件级,由单途径管理发展为体系管理,由对档案外部特征(目录)管理到内、外部特征(目录和内容)合并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档案信息与载体分离利用,可与其他信息系统建立互联,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档案利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对所调阅的信息资源作出适时响应和脱机处理,可以保证很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并且通过网络服务这个宽广的平台,可以了解其他档案工作部门概况、工作的重点和档案管理信息动态。
(一)对档案综合管理人员要求高
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绝不是仅仅懂得纸质档案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也不是仅仅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数据通信技术的人员所能胜任的。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目前,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信息技术水平偏低,尽管单位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根本谈不上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二)电子文件保密性受限制
电子文件的内容不仅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使得文件保密性变弱。电子文件易于修改,而且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电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出,无法从字迹上分辨其原始性,而且不能为每一份电子文件盖印或亲自签名,也就无法借助印章或签署的字迹来判断一份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以上的种种问题都对电子文件的保密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网上窃密技术不断发展,进入网络中的任何文件都再难以做到绝对保密。
(一)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从硬件建设和投入上下功夫,不断改善硬环境,提高档案人员业务技能。事实证明,只有在不断增加现代化硬件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档案人员才能通过对这些设备设施的了解、学习直至熟练运用达到增加业务技能、提高管理水平的效果。二是采取“自学为主,培训为辅”模式,逐步形成终身教育机制,保障档案人员素质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学习获取知识是提高素质的根本途径,要对本单位的档案人员建立学习激励机制,把档案业务学习成绩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部分。三是加大档案部门间、区域间系统合作的力度,通过交流,多学习兄弟单位利用档案资源进行知识转化、知识创新的经验,运用网络、现代通讯等高科技手段,不断增加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的信息源。
(二)信息化系统内、外网隔离
在内部信息化网络和外网之间,设置物理隔离,以实现内外网的隔离是保护信息化网络安全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第一层隔离防护措施是路由器。路由器滤掉被屏蔽的IP地址和服务。可以首先屏蔽所有的IP地址,然后有选择地放行一些地址进入信息化网络。第二层隔离防护措施是防火墙。大多数防火墙都有认证机制,无论何种类型防火墙,从总体上看,都应具有以下五大基本功能: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告警。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历史的伴生物,以其记录信息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成为信息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应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功能。
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对城建资料的有效保存,也是对以后城建工作的借鉴,关乎城建工作的科学、平稳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图像、视频、文件都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紧跟城建档案管理的时代潮流,做好档案管理与应用工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谈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谈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文如下:
[摘要]城建档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真实记录。自1980年全国科技档案工作会议之后,城建档案管理已延伸、渗透到了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收集、整理、保管、编研、利用、执法等逐步得以完善,但随着城建事业的飞速发展,城建档案管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及新的挑战。本文结合现在城建档案管理情况,分析当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及设想。
我国的城建档案工作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构建了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城建档案事业体系,城建档案管理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城建档案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新的体现。但就目前来看,当前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仍还存在一些差距,服务意识、管理水平仍需提高。
服务:城建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利用,服务于城市建设。
保障: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确保城建档案工作的顺利实施。
跟踪:对建设工程档案实行同步管理,是国家对重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提出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档案工作要与工程建设同步,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监督:要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体制主客观的健全,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前置和保障,对城建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等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包括对贯彻执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国家制订的规章制度,对城建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来源、职称评定,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就难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也就无法形成档案的有效收集和利用了。
(一)档案收集、处理不尽规范
档案收集来源不均衡。一是从整体情况看,档案资料收集地上多,地下少;实践中,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很难将所有的城市建设项目档案收集起来,存在遗漏问题;二是从管理权限上看,建设系统各专业部门内部档案收集得多,外部收集得少;三是从分类大纲上看,部分档案收集存在漏项,甚至是空白。
(二)档案收集方式过于单一
档案利用率低,实践中,城市建设相关单位、机构对城建档案的认知程度不高,不到用时,绝不查阅,导致城建档案的利用人次、卷次等指标都非常低,难以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主要反映在纸质档案收集比较多,特种载体档案少,满足不了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三)档案收集内容不准确
有些已收集的城建档案,信息缺失严重、审批程序不合理等,有的材料混乱性东西多,缺乏关键理论。
(四)档案人才缺失
新形势下,档案管理需要专业的人才。但是,从目前许多地区的城建档案管理实际工作看,许多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业余的,或者成为了一些年龄大、能力低的机关干部的“避风岗”,这显然不适应于未来发展的要求。
(五)信息化建设中,硬件投入滞后
城建档案信息化要求资源共享与快速流转,而目前其硬件配置、网络组建仍然滞后。在国内一些大型图书馆或者先进院校的图书档案管理机构中,档案管理已经全部实现了信息化操作。但是,在城建档案管理领域,仅靠有限的人力实施海量城建档案资源收集、整理、保管、利用,显然不能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一)领导支持,加大投入
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努力争取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机构的编制,与编委等部门讲清随着城市的扩大、工程量的增加、档案量的不断成倍增多,需要有相应的人员从事这一重要工作的重要性,全力支持这项工作。同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勇于将这项工作列入相关考核内容,省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城建档案馆目标管理认定办法》。通过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推动城建档案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加大城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
在指导各县(市)进一步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着力推进城建档案工作法治化的同时,要按照有关法规和城建档案的职能要求,加强城建档案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开展城建档案执法大检查,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努力提高依法管档、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加快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利用现有现代化办公设施,逐步搭建档案资源流转、利用平台,缩短档案资源归档的周期,提高城建档案的准确性、时效性及利用率。城建档案馆的基础业务工作是对馆藏档案的管理, 只有具备了归档齐全、 分类
合理、案卷优质的馆藏档案,才能谈得上城建档案馆的现代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建档案的各项功能作用。同时,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时代,城建档案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力开发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在以传统技术和方法管理档案的基础上,逐步地将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最后全面形成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缩微、光盘、声像等技术应用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4.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服务意识
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转变观念,树立“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思想,不断拓展城建档案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效果,积极稳妥推进城建档案馆(室)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服务是城建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城建档案馆生存、发展的前提。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产生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反过来又为城市建设服务。不等不靠,主动出去,深入基层一线,主动到建设单位去指导档案工作。在思想上要树立起用户观念,及时了解和掌握利用者的心理和对档案的需求状况,对档案进行综合加工,开拓新的服务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地为城市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5.实施目标管理,规范城建档案收集与管理
首先,城建档案馆重点加强以下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业、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公用基础设施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园林建设、风景名胜建设工程;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工程;城市防洪、抗震、人防工程;军事工程档案资料中,除军事禁区和军事管理区以外的穿越市区的地下管线走向和有关隐蔽工程的位置图。
其次,加强城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做好档案分类研究,把好关口,分清层次,做好档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统一,杜绝垃圾资源的侵入;二是进一步优化档案资源的收集、处理的工作流程,结合多元化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置,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加强档案管理的检查督促,采用平推检查和互检的方式予以监督和交流。
总之,城建档案管理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趋于完善,不仅要体现理念的转变,还要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敢于突破与创新。建议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实现信息化操作,打造一流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推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谈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作为一种高校学术资源的分配方式和评价用人机制,既属于高校的学术工作范畴,同时也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是对申报教师科研水平、工作能力、教学业绩的综合评价,它不仅涉及到每一位申报教师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高校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关系到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教师职称的评定是对教师在其专业领域的贡献与成就进行的评价并予以公开的级别认证的一项工作,同时还伴随着工资、福利待遇等利益。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职称评定 问题 对策
1987年起,我国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教师职称评定是对教师的工作水平、能力的级别上的肯定,同时伴随着工资、福利待遇等奖励,关乎教师的职业利益以及职业荣誉。因此评定职称对教师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而目前职称评定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定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打击了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教师队伍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着论资排辈现象严重、重教科研轻教学、岗位设置限制职称名额、不正之风蔓延等一系列问题。
2.1 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
论资排辈是一些学校职称评定的“潜规则”,在满足相应的任职资格之后,资历较深、教龄较长、辈分较高的教师优先,这种现象带来了不少的矛盾纷争。职称不再是能力、工作水平的体现,而是辈分、工龄别名。有的人尽管自身的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也不强,教学成果也不出色,但凭借着资历年龄的优势,照样评上了高一级的职称。这样一些成绩能力俱佳的后来者便落选了,这样做容易的挫伤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评职称主要看年龄大小以及搞关系的能力的想法,从而使他们的进取心以及工作热情有所降低,形成一种熬时间的心理,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2.2 重教科研轻教学
教科研作为职称评定的一项重要条件,参评教师必须有获奖论文或发表论文,并且有一定的奖项要求。这一条件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参评的资格,同时也就造成了在评定中重教科研能力,轻教学能力、教书育人实绩的误区。而教师平时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如果教学任务繁重,就很难抽出时间来完成论文;另外对于农村地区的教师,因为资料相对匮乏,信息闭塞,缺少互联网络,创作和发表论文都很困难;农村教师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教师,由于培训经费不足,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学习,因此知识更新较慢,教学过程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就更不要说发表论文了。
2.3 岗位设置限制职称名额
为了深化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各地岗位设置实施工作正在进行中,岗位设置后职称申报与岗位设置相结合。按规定,各单位需结合岗位设置情况进行申报。具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已超过规定设置的相应岗位数一定比例的,一般不再推荐申报,对中小学教师职务申报实行数额控制。因此会出现满岗超岗后,教师职评无岗位,无法参加评聘的现象。而职评是教师工作的目标之一,评上高级教师甚至是许多教师的理想,如果因为岗位设置的原因不能参与职称评定,这将会造成教师的职业迷茫,甚至导致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
2.4 不正之风蔓延
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一心想要一蹴而就,少数教师在职称评审中挖空心思走后门、找关系,每到职称评审的日子,一些老师就忙碌起来,千方百计找关系打听评委名单,登门联络感情,甚至送钱送礼,以求可以让自己顺利通过,导致了职评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个别评委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评审中没有坚持公正严肃的评审标准,让这些教师过关,而一些真正优秀却没有门路和关系的教师反而落选了。这些现象虽然是少数,但严重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1 变重视资历为更加重视能力
论资排辈的潜规则应该摒弃,转而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资历老、辈分长的教师并不一定教学水平就高,相反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教学思想较为保守,教学方法也不够先进,而资历浅的年轻教师由于接触到很多新的东西,思想也较为灵活、先进一些。
为此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能力评价体系,将教学能力纳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这样更有助于激发教师们更加专注于教学,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3.2 变重视理论水平为重视实践水平
我们的职称评定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技能,也就是说要更多地考察教师的教学成果,只有懂实践、会教学的教师才有资格被评为好老师,一个只忙于理论、缺乏实践能力的教师,理论水平再高也不是合格的教师。可以考虑将理论水平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附加条件,而不必作为必备的条件,在同等的条件下,发表论文数目多、质量佳者可以优先。
3.3 岗位名额统筹
由于职称名额有一定的比例,超过这一比例之后其他的教师将因为没有名额而无法参与评聘,从而造成优秀教师流失等后果。因此应当考虑适当增加岗位名额,根据学校的教学水平来分配名额,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可以适当多给一些名额作为奖励。这样有利于留住优秀教师,减少教师间因为竞争名额而引发的矛盾与不满。
3.4 营造良好的职称评定氛围
职称评定机制应该最大限度体现出其激励的作用,不但对于参评者而言,对其他教师也应当产生激励的作用。学校应该营造出良好的职称评定的氛围,让每个教师都感觉到这件事情是与自己有关的。
营造良好的职称评定氛围,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讲,参评教师应该多向其他的教师传递自己的成功经验,而未参评的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向参评教师提供帮助,这样有利于加深教师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其次从职称工作的过程来讲,要加强全过程的监督,避免出现不正之风蔓延的现象,规避职称工作引发的各种矛盾和不满。做好以上两点,相信教师职称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职称是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同时也决定了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利益,关乎教师的利益和荣誉。解决好当前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打造一个公平、公正、有效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可以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们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教书育人、创新教学方法等上面,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1]谢浩. 浅谈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几个问题[J].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11,(03).
[2]毕开颖. 教师职称评定社会化、专业化的探讨[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04).
[3]阳泽,余小燕. 发挥教师职称评定的激励功能[J]. 四川教育, 2006,(05).
[4]黄大龙,吴恒祥. 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构想[J]. 教育发展研究, 2003,(02).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贫困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现实中,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割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缺乏综合运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贫困生群体是高校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往往呈现自强自立与被动依赖两级分化、自尊与自卑并存、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思想偏激与逆反心理相互交织等特点,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贫困生群体的重视度不够、重物质轻精神、方法单一等问题,最后结合贫困生特点,提出了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还要加强三观教育,突出感恩教育,创新工作方法等对策。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所谓的贫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负担学费困难的群体。课题组在调研的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八所高校发现,多数贫困生对于经济生活的压力能够积极正确的面对,做到自强自立。但是,也有部分贫困生面临经济生活压力,精神负担沉重,心理脆弱,多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引发了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业、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发展。因此,把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摸清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而找到解决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对促进当前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1 自强自立与被动依赖两级分化明显
在调研的河北省八所高校当中,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或山区,一部分是来自城镇中父母下岗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家庭,还有一小部分是身体有残疾或是来自单亲经济收入不高的家庭。但是由于贫困生个体之间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生活阅历以及个性特征等差异,导致在面临经济压力时,呈现两级分布趋势,一部分贫困生为改善经济状况,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争取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他们往往吃苦耐劳,毅力坚强,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缺乏克服困境、改变命运的决心,缺乏进取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志消沉,依赖心理重,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2 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同时并存
经济上的贫困带来自我认知上的过于自卑,部分贫困生对人生持悲观态度,遇事逃避或退缩,孤独、阴郁等负性情绪体验。还有一部分贫困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敏感,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但是也极容易产生嫉妒、敏感、焦虑等负性情绪,形成双重或多重性格。
1.3 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
在人际交往中,部分贫困生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或集体活动,孤僻不合群,不愿在公共场合展示自我,甚至压抑自身的兴趣爱好,内心孤独感强烈但渴望交流,但又存在人际交往恐惧和担忧心理,精神负担过重,常常产生焦虑、抑郁等。
1.4 思想偏激与逆反心理相互交织
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问题,尤其是当贫困生看到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或听到一些负面消息时,往往会把自身境遇同社会不公正现象相联系,牢骚满腹、思想偏激、行为叛逆,缺乏克服困难、改变贫困的坚强意志和勇气,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有的贫困生通过酗酒、打架、逃课以此寻求精神寄托,思想极端,学习也一塌糊涂。
1.5 感恩意识薄弱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部分贫困生在设计自身利益的奖助学金评定、贫困生补助时,通常比较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且大部分学生也能认识到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都是为学生自身提供的一定物质帮助,尤其在助学金问题上,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是出资方给予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以此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希望学生日后如有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把奖学金和学习好划等号,认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优异,把奖学金的获得看做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
2.1 对贫困生群体重视度不够
虽然在调研中,各高校都在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贫困生的方针和政策等,但是大部分高校考量的目标是不让贫困生因贫困失学,由于该目标相对容易考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贫困生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物质帮助或资金扶持上,加上高校当中具体负责贫困生工作的多是辅导员,且辅导员工作往往存在内容繁杂、管理的学生数量偏多等现象,而其他教师(比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虽然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但是多忙于具体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导致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简单化,深入不够,没有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贫困生工作只要钱到位就行,就不会出现思想上的大问题,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重物质帮助,轻精神帮助
在关于贫困生工作的调研中,部分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正确认识,没有把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和总结,没有意识到当前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造成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错误认知,更多的是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帮助,而对贫困生思想、心理变化及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帮扶工作相对较少,通常是某一贫困生个案问题出现时,再进行教育或疏导,没有及时把握贫困生这一群体的特点,而事实上,贫困生除了需要物质层面的帮助外,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以及思想等精神层面帮扶也尤为重要,甚至精神层面问题的解决,对贫困生未来全面成长更具现实意义。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由于目前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经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普遍采用行政管理式,忽略了贫困生个体之间以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尤其是面临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通常是课堂说教多,往往是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个体存在的特殊性通常被忽略。同时调研还发现,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中的薄弱环节,虽然一些高校也相应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是存在知识更新慢、内容安排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网站缺乏专人维护等问题,有的高校甚至尚未建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平台,与贫困生交流和互动的途径单一,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3.1 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可以广泛地调动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力,以人为本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需要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作为手段,把育人融入贫困生成才全过程,在解决贫困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各种途径或形式,培养贫困生的自强意识和健全人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贫困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相结合,以人为本,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平等对待贫困生,尊重贫困的精神追求等。
3.2 加强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是指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观教育应是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物质贫困外,还需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贫困和贫富差距,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进一步培养他们形成自尊、自爱、自信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加强三观教育,有助于增强贫困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针对部分贫困生表现出的思想偏激、内心封闭、学习功利色彩浓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正确认知人生的内涵、意义及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学会辩证的看待贫困,从而使得贫困生能够坦然面对困境,把贫困作为生命之重和人生成长的财富。
3.3 突出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贫困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感恩教育,并通过感恩教育逐步培养贫困生真诚善良、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得贫困生理解今天学习机会的获得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帮助的结果,教育贫困生学会珍惜,活在当下。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节假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专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义工等社会实践,让贫困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恩行为带来的精神上的升华,并以此作为回报社会的前进动力。
3.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渠道之一,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加强对青年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思想进行研究外,还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提升活动,除理论教学第一课堂外,还应大力拓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与网络教育第三课堂。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例如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典型人物采访、素质拓展等,可以使贫困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对社会、他人及自身的正确认知,让正能量的传递真正感染贫困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开发和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比如开通微信、微博互动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网站等,并通过网络课堂的建立,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学习、心理和思想动态,让贫困生通过网络平台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目的。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得到了飞速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收入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此同时,我国居民总体收入、城乡居民之间、东中西部地区以及各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对我国的经济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涉农收入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多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涉农收入分配政策,目的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配合城镇化进程,加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但任何一项政策制定目标的实现都有赖于政策的有效贯彻。现行的涉农收入分配政策种类形式多,的确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加之涉农收入分配政策本身制定的缺陷等等原因,使得政策在现实贯彻过程中突显出不少的问题,政策制定的初衷没有得到很好地实现。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进入到了经济的新常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转型期,由高速向中低速发展,社会不同领域都面临着改革,改革环境也是阻碍重重。而农村改革发展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困难挑战更多。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更为紧迫,保障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矛盾日益尖锐,经济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对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提出了亟待解除的课题。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我们还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三农”问题仍然是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党中央对农业问题一直十分重视,在中全面部署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明确要求加大政策措施,提高支农惠农力度。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各级政府多年来都在致力于研究并出台一系列涉农收入分配政策,主要有财政支农政策、农业补贴政策、农业现代化政策等等,这些政策促进着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着农村社会全面建设,使农民能够增产增收,提高了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得到实现,则依赖于政策的有效贯彻执行。但是现行的涉农收入分配政策不论是政策问题还是执行问题都存在着不少问题,农民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实惠,国家扶持农业现代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增收的初衷没有得到实现。因此,清楚的认识到涉农收入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完善的对策,对促进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民增产增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我国改革开放前后对“三农”问题所制定的一系列收入分配政策,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增收都有明显的效果。但也得看到,相关政策也存在着诸多问题,主要存在于收入分配政策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政策执行主体和政策目标群体这三个方面。
(一)涉农收入分配政策的合理性及可操作性存在的问题
政策合理性的欠缺。涉农收入分配政策虽然大体上制定的合理,但政策本身在制定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不足。譬如涉农税收政策中,国家对许多农业生产资料(饲料、化肥等)在生产和销售环节都实行免税或者减税政策,政策的初衷是让农业生产者减少购买生产资料的成本。但在流通环节,诸多商家会把价格抬高,生产厂家或经销商真正获利,农民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政策可操作性的欠缺。现行的涉农收入分配政策在实际的贯彻过程中会遇到了政策执行贯彻主体和受惠群体的阻碍,政策执行起来出现了困难和问题。
(二)政策执行主体存在的问题
政策目标的实现都要依赖执行机关的执行,涉农收入分配政策也是一样。政策执行人员素质、执行部门功能都对政策贯彻执行产生影响。主要表现为:政策贯彻部门人员内部培训不足。熟练掌握政策是政策得以贯彻的前提;政策执行机制不完善。主要有政策贯彻职权配置机制不完善、政策贯彻监督机制不健全、政策贯彻评估机制不完善、政策贯彻责任追究机制不完善;政策贯彻主体素质欠缺。主要表现为:工作能力欠缺、管理水平欠缺、责任意识不强;政策缺乏宣传。农民由于平均受教育程度低,往往不善于利用互联网来进行信息的获取。尽管各级机关也会对政策进行宣传,但宣传的效果不明显。
(三)政策目标群体存在的问题
政策的受惠群体的受教育程度制约政策的贯彻,农民的教育程度必定会制约他们对政策的理解、对法律的认识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诉求。一些农民甚至不知道一些涉农收入分配政策的存在。农民自身利益表达能力弱,使他们缺少了基本的话语权,不能参与到相关政策的修改当中,从另一方面制约了政策的贯彻,违背了国家制定政策的初衷。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国家制定涉农收入分配政策的初衷是为了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村社会建设,提高农业产量,增加农民收入。但是由于政策存在的诸多问题,如何修复完善涉农收入分配相关政策对“三农”问题解决至关重要。
(一)提高涉农收入分配政策的质量
提高政策的合理性。在制定出台涉农收入分配相关政策时,不仅要充分论证该政策是否可以促使农业生产部门得到充足的资金和效益,让农民得到最大程度的受惠,还要具备相应的方式和方法,引导和促使政策的好处留给农业、农村和农民;提高政策的可操作性。必须合理掌握涉农收入分配相关政策的执行弹性,尽量减少自由裁量权的使用,使政策的优惠措施发挥出应有的效果。
(二)加强政策贯彻机构的执行力
完善涉农收入分配相关政策贯彻机制。第一,完善政策贯彻职权配置机制。就是要规范政策贯彻机关内部的职权配置。第二,完善政策执行监督机制。对政策执行实施监督是保证达成政策制定的预期目标。第三,完善政策贯彻评估机制。第四,制定科学的培训制度。第五,完善政策贯彻责任追究机制。政策的执行者在享有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应明确责任,建立岗位责任制,政策贯彻的每个环节都要落实到的相关的责任人。
(三)加强政策宣传
宣传对保证政策得到贯彻执行,实现政策制定预期目标是至关重要的。鉴于涉农收入分配相关政策的重要目标群体之―农民远离城市、受教育程度低、获取信息的途径较少的特点。一是加强法制思想宣传;二是加大涉农收入分配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要通过开通服务热线、网上政策咨询、在服务厅开设宣传栏和政策咨询窗口,同时免费提供政策宣传资料等多种形式,开展广泛的涉农收入分配政策宣传,在宣传时要注意使用简明易懂的宣传用语,以保证它能被广大农民所接受。
对新出台的相关政策,要及时在网上、服务厅宣传栏进行公告,并对重要政策点进行及时解读,让新政策及时被正确理解。定期到农村举办相关政策讲习班、各种形式的座谈会、辅导班,并派发宣传手册,宣传政策;三是鉴于涉农收入分配政策涉及政策多,出台的条例多的特点,要将不同时期出台的各种法规、条例和补充规定中的涉农收入分配政策进行整理、归纳、汇编成册,使政策清晰明了、易懂,让涉农经营者,特别是农民便于操作。
(四)加大政策贯彻资源的投入力度
政策贯彻资源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我国地域辽阔,尤其是在农村地区,出门交通不便,农民到达相应的政策办理机关很不方便,政策宣传的效果受到影响,政策执行的工作也受到制约。这些客观现实说明要想在农村顺利推行涉农收入分配相关政策,必须要投入足够的政策资源。因此,要合理利用政策资源,适当加大对一些贫困山区的政策资源投入,从而确保政策贯彻工作的顺利开展。
我国涉农收入分配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不断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和管理体制已很难适应发展形势的需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整个高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高校改革不断深入使得学生管理工作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文章对高校学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办法。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对策
(一)学生管理模式僵化、手段单一。
长期以来,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手段单一且被动。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缺少“以人为本、服务第一”的工作理念。管理方法僵化、呆板,常以“说教”和“处罚”为手段,以管理学生为目标。这使师生间缺少和谐、融洽的教育氛围,这还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管理和学生的成长。
(二)信息多元化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的新问题。
今天,我们已经步入了网络社会,它使人们能够更加便捷、快速的获取信息。通过网络,大学生可以阅览各类有益书籍,学习和掌握课堂以外的新知识,使知识范畴更加开阔,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养。
(三)高校资源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管理工作需要。
目前,高校学生管理队伍数量不足,甚至辅导员所管理的学生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教育部的规定限额。这加大了辅导员的工作量,根本无法进行精细化管理和细致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高校缺乏对学生队伍的建设,使辅导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并且对辅导员这一职位不加重视,待遇偏低。这直接影响了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辅导员工作定位不准确,职责不清,陷入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但是,很多高校的辅导员却已陷入了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中。从新生入学到毕业,涉及到学生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文件上传下达,会议、活动的策化、组织、参与,导致辅导员无法集中精力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解决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
(五)情感、升学、就业压力使大学生心理问题凸显。
近年来,高校学生中独生子女数量增加。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较差,缺少人际交往技巧,沟通能力差。在大学中,学习方式的改变使一些只会被动学习的学生不知所措,这让很多适应不良的学生刚一入校便出现了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困难等心理问题。很多大学生心理发育滞后,思想不成熟,常常在面对情感问题时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一)针对学生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运用人本管理,就是要把人作为最重的资源,考虑学生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等综合情况,从他们的需要出发,发掘学生潜力,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作为推动整体发展、实现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动力。这样做不仅加强了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还有效避免了学生管理者只从工作立场出发,单方面要求学生接受教育和管理,忽视学生的需要与权利。
(二)互联网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机遇和便利。
辅导员可以借此与学生们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从而达到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辅导员要引导和规范相结合,通过多途径使学生认清网络的虚幻性和信息的庞杂性,并对其上网行为进行适当的指导和规范,加强防范意识学会区分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
(三)辅导员是高校从事德育教育工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也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领路人。
高校要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特别是加强对辅导员的培训与管理,作出整体规划,并进一步明确其工作内容和职责。这也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维护校园稳定的前提保证和长效机制。辅导员要热爱学生工作,有高度的责任感、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高校要鼓励爱岗敬业的辅导员继续深造,加强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学习,以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从而建立一支具有高素质、专业化的学生工作队伍。
(四)辅导员的事务性工作包括:
新生的入学教育、建立电子档案、日常管理(考勤、请假等)、党团建设、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评奖评优、违纪处分、就业工作等等。高校应进一步明确辅导员的工作定位和岗位职责,将辅导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剥离出来,专心从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理论研究。学校各部门也要摒弃“与学生有关的一切事情都找辅导员”的观念,不要随意把事务性工作都强加给辅导员。
(五)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咨询中心。
心理辅导可分为三种情况进行:第一,可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咨询辅导,如面谈、书信、电话等形式。学校还可以建立相关网站,为学生提供在线咨询。第二,对于学生的共性问题,如人际交往、情绪管理、自信心问题,可以开展小组或集体辅导的形式进行。第三,可以根据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的心理需求进行辅导。比如新生入学、考研、择业时,可以通过举办讲座等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心理困扰。
21世纪需要是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认清新形势,更新观念,要将管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本着“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对管理工作中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积极开展讨论,并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高校要建立一支素质高、有责任心、业务能力强的学生工作队伍,并积极探索其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使辅导员全身心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成为坚持社会主义民主办学和保证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最直接的引导者和实施者。
浅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发酵工业是传统发酵技术和现代DNA重组、细胞融合等新技术相结合并发展起来的现代生物技术,并通过现代化学工程技术,生产有用物质或直接用于工业化生产的一种大工业体系。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发酵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我国发酵工业是将传统的发酵工艺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产业,也是现代工业生物工程技术的具体应用产业。我国发酵工业目前已发展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门类比较齐全的独立工业体系。其中,一部分产品的发酵生产工艺及技术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并且掌握了核心工艺技术拥有知识产权。目前,我国已经是味精、柠檬酸的世界第一大生产国。2013年我国发酵行业主要产品产量、出口量及同比增长率。
2013年我国生物发酵工业全年生产值约2780亿人民币,全年的产品总产量为2429万吨,比2012年略有增长。其中,味精、淀粉糖由于价格等原因导致产量下降,而氨基酸、酵母、酶制剂行业保持了持续增长。2013年,氨基酸产品年产量为400万吨,有机酸产品年产量为158万吨,功能发酵制品年产量为310万吨。2013年我国发酵工业主要产品出口总量为327.9万吨,比2012年增长了13.2%。
近年来,随着食品发酵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口不断增长,工业用粮也在不断增加,工业大量使用粮食造成了与人类争粮的局面。与此同时,这些企业排放的废水、废渣也极大地污染了环境,不仅消耗了大量粮食、能源和水资源,而且也严重制约了自身的发展。发酵工业耗能多、排污大,采用新技术,优化发酵生产工艺,减少废水、废渣的排放量,提高发酵原料的综合利用率,把耗能降到最低水平,以期获得最佳产品和获得最好的效益,这一直以来都是发酵工业努力的目标。
2.1 粮食短缺问题
我国用占世界耕地面积总量7%左右的耕地,养育了占世界人口总额21%的人口,而且我国的可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人口在不断增长。2013年我国粮食国内总消费量为60 133万吨,而发酵主要工业耗粮约为16 970万吨,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约为420千克,但人均粮食消费量约500千克,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各地都有旱情,导致粮食减产,有的地方甚至颗粒无收,所以降低粮耗是目前我国发酵工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发酵工业首先要面临的问题就是优化发酵生产工艺、节约粮食。
2.2 水资源匮乏问题
2012年我国味精行业年耗水量1.25亿吨,柠檬酸行业年耗水量4000万吨,而且废水排放量每年都在增加。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国家,尽管我国的淡水资源总量很大,约占全球水资源的7%,但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水资源量却很少,2012年人均水资源量为2186立方米,是全球人均水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而且水资源分布很不均匀[3]。我国有11个省份属于“水稀缺”,还有许多地区在为生活饮用水发愁,所以要降低发酵工业的用水量,减少废水的排放量,加大对废水的处理,争取早日实现废水零排放。
2.3 环境污染问题
发酵工业产品是原料先经过发酵,再经提取、精制得到的,生产过程必然会产生大量的一定浓度的有机废水和废渣。2012年我国味精行业排放废水1.2亿吨,柠檬酸行业排放废水3500万吨,这些废水和废渣是发酵工业的主要污染物,不经严格处理就排入江河,将会对人类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
近年来,为了提高发酵原料综合利用率和工业副产品的转化率,加大对产品生产工艺的优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发酵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和工业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治理与回收利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措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国家政策的正确指导,越来越多的发酵企业认识到发展节能减排技术和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发酵企业已经认识到只有提高原提炼过程,优化生产工艺,从工艺和源头上控制、消除污染因素,才能降低发酵的综合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物质原料的价值和生产潜力,求得物尽其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的生态发酵工业体系。
3.1 原料精制体系
为解决粮食问题,经多年研究陈洪章等[5]提出了原料组分分离和选择性结构拆分的炼制原理。发酵工业原料的组分分离即发酵工业原料的精制。发酵原料是含有多种成分的资源,将原料的各成分分离精制,成为具有一定纯度的各类成分,这些成分再经过不同的发酵工艺加工成为不同的有价值的发酵产品。这样就可以使原料资源分配利用最大化,实现原料组分的全利用。近年来,经过对发酵工业原料充分利用的高值化研究,已创建了以汽爆为核心的发酵原料炼制平台和针对发酵工业常用的淀粉、糖类、木质纤维素类及有机酸、醇类等作为发酵原料的节水、节能、环境友好的原料炼制技术体系,为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循环发酵工业体系提供了技术支撑。
3.2 废水处理
2012年我国全年废水排放总量为684.76亿万吨,其中氨氮排放量为253.59万吨。工业废水必须经过处理达到排放标准才能够排入城市污水管道。不同行业所排放的废水是不一样的,主要是废水里的污染物种类和含量相差很大,所以不同的废水要有不同的净化处理方法。以下介绍几种新型废水处理方法。
3.2.1 用UASB-CASS法处理啤酒厂废水根据啤酒厂排放废水的特质,万田英等[6]采用UASB-CASS工艺对其进行净化处理。在UASB反应器中加入约占反应器体积30%的颗粒状甲烷菌,用颗粒甲烷菌处理流经的废水,产生的甲烷通过气固液分离装置回收利用。使用CASS反应器可省去内循环系统,脱氮效果也很好。经过处理的废水中BOD(生化需氧量)去除率约90%、SS(悬浮物)去除率约95%。用此法处理废水,剩余污泥比活性污泥法减少75%、消耗电力减少50%,回收利用产生的沼气使工厂燃料节省11%。此法不仅节能、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量,而且还可使设备稳定运转、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2.2 含高浓度油脂废水的处理系统根据含高浓度油脂废水的特点,郭勇等[7]提出采用气浮-反相破乳-IC塔法进行净化处理,效果好,经济节约,工艺运行安全。该系统只产生极少量的污泥,无须使用药物,而且也几乎没有臭味产生,更不会污染环境。经该系统处理的废水,污染物清除率为COD(化学需氧量)95%左右、BOD 99%以上,n-Hex抽提物99%以上。经净化处理的水完全达到《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三级标准,可直接排放进入污水管道。
3.2.3 含抗生素废水的处理系统因为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生长或杀死细菌,为了防止发酵过程染菌,抗生素在发酵行业的使用量也与日俱增。如果抗生素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中,将会极大地威胁生态系统的稳定和人类健康。不同的企业使用的抗生素也不同,因而须采用不同的污水处理方法。目前常用处理方法有人工湿地法、土壤渗滤系统法、超声降解法、加强型活性污泥法和低温等离子体技术等,这些方法对抗生素都有较高的去除效率,适用范围也较广,而且不会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如果将这些工艺组合起来,建立组合式工艺,将可以更好地处理含抗生素的污水,这将成为以后的研究重点。
3.2.4 磁分离技术磁分离技术是利用磁场力的作用,对水中不同磁性的物质进行分离去除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发酵工业废水中的污染物很多都不是磁性的,只要在废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磁种和合适的混凝剂,利用絮凝技术即可使废水中的非磁性物质和磁种相互结合在一起,再通过磁盘分离、高梯度磁分离或超导高梯度磁分离等工艺,就能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细菌等污染物,净化处理效果很好,分离效率高、速率快、处理效果好、结构简单、占地少。为了更好地去除废水中的COD、BOD5、氨氮、磷等污染物,可以将磁分离技术与现代生物工程技术相结合,能够获得很好的净化处理效果,如BioMag工艺和MagBR工艺,这也是废水净化处理中磁分离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3.3 节能减排技术的发展
近年来,粮食匮乏及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突出,发酵企业已经认识到发展节能减排、生物环保技术的重要性,在原料精制、高附加值产品开发、加大对工业废水及废渣的处理和回收再利用方面有了很大进步。下面介绍一些节能减排的生物环保技术。
3.3.1 热管式发酵设备热管式发酵设备是指利用热管作为传热或散热元部件的发酵设备。该设备的工作原理是:当发酵罐温度没有达到预定的最高温度或生产的最佳温度时,热管不工作;一旦其温度达到或超过规定的最高温度时,为了达到控制发酵罐温度的目的,热管就会自启,开始控温工作,将发酵罐产生的多余热量传到罐外冷凝段热管,通过风扇冷却、自然冷却、水冷却或其他方式强制冷却。为了排除发酵产生的多余热量,该设备是将不同热管的冷凝段放在发酵罐外,蒸发段放在发酵罐中。为满足不同发酵设备的需求,主要根据不同发酵生产工艺和不同发酵产品的要求,准确选择发酵设备所需热管的材质、管径、长度、数量、排列形式等,并合理确定冷凝段的冷却方式。
热管式发酵设备的优点:①减少发酵工业的能耗,节约大量水、电等;②传热效率高,副反应减少;③热管安装布置方式灵活,结构简单紧凑,同时可根据换热量的多少增减热管元件的数量,亦可单独更换热管;④安全可靠,不需要经常维护。
3.3.2 结晶技术结晶技术是能够控制发酵产物固体特定物理形态的制造与分离纯化技术,具有高效率、低污染、低能耗等优点。分离提取也是发酵生产下游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许多发酵产品可以通过结晶技术获得,并且所获得的产品浓度和质量都有所提高。近年来,随着发酵工业的发展,结晶技术也在不断发展,结晶技术在发酵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例如将多种结晶方法相结合的耦合结晶技术在发酵后目标产物的提取分离纯化中的应用,结晶技术在生物大分子聚合物后提取纯化工艺中的应用等。在发酵工业中,目标产物的分离提取纯化是整个发酵工业的重中之重,如果将结晶技术应用到发酵工业目标产物的提取中,不但可以降低成本,也可简化复杂的传统操作工艺,而且有助于提高产品质量,增加发酵工业效益。
3.3.3 膜技术与过程耦合膜技术可据不同种类发酵产品的具体要求,去除不需要的成分和物质,如除菌、除浊、除微粒、脱色、去酸、去异味等,保留所需成分和物质,以实现分离、分级、净化、浓缩、精制及回收再利用。过程耦合就是将发酵过程中两个及两个以上相连的独立单元操作有机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单元操作。近年来,膜技术在发酵工业的原料精制、发酵过程及下游分离纯化过程中都有广泛的、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过程耦合膜技术已广泛用于发酵工业的许多过程中,成为整个发酵过程的组成部分或单元操作。合理设计的单元操作之间的相互耦合过程,可以提高发酵过程的效率和经济性,也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环境友好型发酵工业。
为了提高发酵工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进一步扩大产品应用领域;企业也要积极研发新的生产技术、装备和生产工艺,淘汰落后的生产技术和工艺,降低产品耗能和耗粮,提高原料的综合利用率;同时也要学会借鉴发达国家或其他行业的经验,将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应用到我国发酵行业中,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实现清洁生产,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推动发酵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酵工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探讨】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小企业贷款指银行向小企业法定代表人或控股股东(社会自然人,以下简称借款人)发放的,用于补充企业流动性资金周转等合法指定用途的贷款。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凸显出来,伴随而来的是中小企业的贷款义务也更趋于频繁,这也慢慢成为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积极开展的新市场,现在中小企业的贷款市场已经成为信贷市场的主体。2011年以来,我国的小企业遭遇多重困境,商业银行对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风险日益加剧,如何实现银企双赢,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目前,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推进,我国中小、微企业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主体,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小企业为了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更新管理模式和积极开拓潜在的新市场,才有做大做强的可能,所以银行贷款应该是每一个中小企业的必经之路。在当今时代,国内各家商业银行想尽一切办法积极开拓贷款之路,毫不夸张的说,企业贷款已经成为银行发展不可替代的竞争之发。是银行保持不败之地的重要途径。但是从目前各家银行企业贷款的现状来看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怎样更新银行企业贷款准则将成为各家商业银行面临的噩梦。
据工商部门统计,到2013年底,我国总企业数为1527.8万户,其中小企业总数为1139.9万户,加上个体户4436.3万户,占我国总企业数的94.6%,据统计,我国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以上,小企业纳税占国家总纳税的53%以上,全国各家商业银行贷款余额为8624亿元,增幅为37.8%,为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2007年银监会在市场准入和结构布局上对各家商业贷款业务上进行了调整。放宽商业银行增设机构和网点扩大其贷款业务的成果,鼓励其对中小企业进行更宽、更好的贷款活动。提高其对小企业的贷款服务质量!
1.小企业贷款的准入门槛太高。
现在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方式主要有三种,最常见的就是抵押贷款,其次是担保贷款,还有信用贷款。就最经形式分析来看,抵押贷款的比重还会进一步加重。但是对于抵押品银行主要接受土地、房产。其他抵押品银行很少接受。同时企业还必须要有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但是对于大多数小企业来说并未拥有对土地的经营权、对厂房的所有权。所以对于抵押贷款上来说小企业可以说是完全没有办法。同时由于小企业的经营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银行对企业的信用审慎相当保留,收费偏高,手续繁琐。企业获得外部担保极为不易,此外由于小企业的财务信息和信用记录都不完整,所以其贷款也不能是财务报表型和信用评分型。因此在抵押、担保型贷款的发展趋势下小企业既不能依靠自身资产寻求抵押贷款又不能凭借本身的优质财务信息和信用记录直接获取贷款。
2.小企业信用缺失的问题严重。
小企业的财务制度不健全,企业信息透明度差,导致其资信度不高,大多数企业都存在信用缺失的现象。一些企业由于种种原因,长期亏损,贷款到期不能如期还本付息,形成银行的不良贷款,向银行融资难也随之产生。一些企业信用度较差,借钱不还,甚至逃废银行贷款,严重威胁到银行信贷资金。造成这些原因还是由于一些企业规模较小,处于创业阶段,同时管理水平也相对薄弱,财务管理不健全,只设流水账,缺乏足够的经财务审计部门承认的财务报表和良好的连续经营记录等,给商业银行全面了解和掌握企业真正的财务数据、经营状况带来了难度,使商业银行难以按照合理的程序和手续帮助它们获得贷款。
一些企业管理水平和素质水平较低,信用意识薄弱,当经营出现困难的时候,不是在改变产品的结构、加强经营管理、开辟市场上下功夫,而是想方设法拖欠贷款利息,这样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信誉度,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的难度。
3.一些企业缺乏可用于担保抵押的财产。
担保条件限制了大量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从调查情况推断,辽宁省小企业的总资产规模偏小,往往缺乏足够的固定资产,这就使得商业银行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抵押较困难,而担保条件不合格是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的最主要也是最常见的原因。小企业难以提供合格的担保、抵押品,一是因为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资金势力不强,难以提供符合要求的抵押品和找到有实力的担保单位;二是因为抵押担保程序繁琐,费用较高,部分中小企业难以承受;三是因为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资金来源单一,缺乏有效的资金补偿机制,资金实力弱,难以满足众多中小企业的担保需求。
目前,小企业贷款方式主要为抵押贷款和少量的担保贷款,信用贷款几乎没有,并且抵押贷款的比重还会进一步上升。面对抵押品,银行很少接收土地、房产之外的其他抵押物品,同时还会要求小企业具备完善的财务报表体系。而且小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一般都比较高,大部分财产已经抵押,导致申请新的贷款抵押物不足。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小企业并未拥有对土地的经营权、对厂房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因此不能把土地或者厂房作为抵押物。同时,由于小企业的不确定性导致社会对其信用普遍审慎,加之担保基金规模小,担保机构手续繁琐、收费偏高等原因,企业获得外部担保极为不易。因此,再抵押、担保型贷款的发展趋势下,小企业既不能靠自身资产寻求抵押贷款,又不能凭借本身的优质财务信息和信用记录直接获取贷款。
4.发放贷款的成本高,风险大。
“成本高”主要是指贷款的单位成本高。一般来说,中小企业借贷的特点是每笔贷款金额小,期限短、时效快、随意性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审查、发放、检查及贷后管理,需花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据测算,中小企业贷款成本约为大型企业的5倍。“风险大”是由信息不对称问题引起的,辽宁省中小企业所涉及的多为劳动密集型的竞争性行业,稳定性差,企业淘汰率高,加上财务报表不规范,银行对中小企业实际的经营状况和将来的盈利前景难以做出准确的判断,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必然加大银行贷款的信息成本和贷款的监督成本。而商业银行以安全性、收益性和流动性为基本原则,并将安全性置于首位,越来越追求马柯维茨式的有效投资边界,即在既定收益下的风险最小化或既定风险下的收益最大化。在这种情形下,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态度是并非不愿为,也非政策不许为,而是不敢为。
4.为小企业服务的中小金融机构少、实力相对较弱,其数量偏少,而且由于他们没有政策性融资权,自身发展问题没有解决,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上的竞争依旧处于较弱的位置。小企业本身的治理结构、运作模式、经营行为,都决定了其高风险性。当银行在向一些小企业发贷款时,面临着许多企业信用级别较低、担保难、风险大、综合收益较差,而银企之间又严重不对称的问题,这样必然会导致商业银行对小企业贷款定价难度相对较大。
1.努力提高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内在融资能力。
诚实信用是一切市场主体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小企业必须履行诚实信用原则,切实履行借款合同,保持良好的信用,建立良好的银企关系,为企业融资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小企业金融机构,大银行很难做小贷款是世界的通列,完全依靠我国国有四大银行的商业贷款途径支持小企业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解决小企业贷款的问题,重要的办法就是依托国家的金融体制创新,大力发展面向小企业的金融机构,将民间金融作为小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
2.加强行业政策的扶持。
企业所处行业的整体发展阶段和结构状况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外部环境,行业分析应成为商业银行信贷分析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行业的分析,商业银行能够识别信贷进入或退出的行业特征,并根据行业的生命运行周期,适时把握进入和退出时机,以确保信贷资产的质量和效益。企业的行业状况会随着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区域经济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商业银行制定的行业信贷政策必须具有前瞻性和动态发展的理念,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原则确定贷款投向,对各个信贷客户的行业发展变化、发展阶段和企业发展状况做出迅速的反映和正确的判断,以此作为进一步评价各个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依据和信贷客户进入及退出策略实施的客观标准。现实中可按照以下思路制定中小企业的行业信贷支持政策:
(1)行业生命周期处于成长期和成熟期;
(2)国家鼓励大力发展的行业;
(3)具有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高成长性的行业,如新材料、电子通信、生物医药、新能源等;
(4)能大量吸收就业、出口创汇能力强,具有区域比较优势的行业,如萧山的化纤业、余杭的纺织业等。
3.优化贷款程序整合审批流程,提高授信效率。
差别授权。在差别授权上,由总行集权制管理逐步向分权制管理过渡,提高分、支行审批权限,将小企业贷款审批权限分解到各分支行,提高小企业服务的效率,缩短贷款审批时间,为小企业融资提供便利服务。优化流程。实行“营销和授信预调查”、“授信调查与尽职审查”、“授信后检查与当期续授信”三同步,对一定金额以下的小额授信走简化流程,缩短决策链,对一定金额以上的授信业务走审批流程,整体提高贷款审批效率,满足小企业客户“小、频、急”的资金需求。
根据业务的风险程度简化操作流程。对风险低、抵押充分、金额小的小企业贷款,简化的程度相对较高;对金额大、担保能力不强,尤其是新客户,在确保基本效率的情况下,需要深入调查,严控风险。今年以来,央行进一步加强流动性管理。在信贷规模总体趋紧的形势下,各商业银行坚持“区别对待、有扶有控”的原则,大力提升对小企业的信贷服务水平,为他们的健康发展提供了积极的信贷支持。随着商业银行业务转型的加快,银行对小企业信贷业务的关注力度在逐步加大。然而,由于小企业的市场地位及其产品和大企业相比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导致小企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因此,要在政策上对小企业贷款提供方便,更好的促进小企业的发展。
4.建立合理的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有效地规避贷款风险。
信用评级指标要注重小企业的成长性、盈亏性等因素,同时充分发挥信用评估、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的作用。改变以客户财务报表的财务比率分析为主的信贷风险分析方法,将现金流量分析,特别是未来现金流预测和企业财务弹性分析作为信贷分析的重点,加强对企业的行业竞争地位和行业发展趋势、战略管理、外部支持、核心竞争力等各种非财务因素的分析。通过采取不一样的评判方式,用于不同的客户群。在这一方面,中国工商银行的做法,值得借鉴。2006年该行推出新的小企业评级办法,建成了覆盖全行小企业评级业务的信用风险评级体系,并一改以往过多依赖企业财务数据和定量评价的作法,将定性与定量评价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并将担保能力评价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首次引入评价体系中,形成了以担保能力评价为中心,突出企业的信用状况和所处经济环境的评价体系,既能充分考虑小企业的成长性、收益性等特点,又注重其经营和财务风险评价,使信用等级能够合理地反映小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偿债能力。
5.开创金融产品。
小企业存在缺少优质担保,资金规模不大,生产周转快等特点。因此,针对小企业贷款银行应该采取不同的金融组合提高放款成功率。体制灵活的股份制银行更能推出一系列灵活有效的产品。包括货权或者动产质押授信业务、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免担保业务、国内信用证。出口信用险项下融资、政府采购封闭授信等等。比如,如果某小企业的信用记录良好,贸易行为连续,但由于资金实力较小或者资金规模较小形成授信障碍,银行可以就针对该企业的单笔业务贸易背景和上下游客户的规模、信誉实力,帮助企业借助上下游大型客户的资信以单笔授信的方式、配合短期金融产品和封闭贷款操作及单据控制等风险制约,为小企业提供专项的自偿性贸易融资服务,以该企业的该笔贸易的销售收入作为第一还款来源。
对小企业来说,在企业的贸易领域行为中才是真正产生效益和现金流的地方,因此,以介入贸易融资领域的方式来参加小企业的资金运作,如存货、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银行的效益和安全性才可能得到更大的保障,而不是一味的考虑传统的贷款模式。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学生处于心理生理发展的重要时期,是心理问题的高发人群。很长时期,人们较多地认为心理健康问题常发生在学困生身上,而近年来诸多的调查表明,心理问题同样困扰着学业优秀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高中优秀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有专家预测:21世纪将出现心理障碍大流行。近年来世界组织通过对许多国家的调查研究证明,在全世界人口中,每时每刻都有1/3左右的人有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在我国,最新一次全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发现,我国有关部门还对小学生、中学生和大学生做了一次抽样调查,结果发现,中学生中有40——50%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这些数据是很惊人的,它已表明,中学生身上出现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比大人还要严重。特别是高中优秀学生由于生理上急剧变化,心理上动荡发展,加之学业紧张,竞争激烈,在升学、就业、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可见加强对优秀高中生心理问题调查及对策研究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紧迫的工作任务。
一、高中优秀学生常见的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表现
有关部门调查研究表明,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争强好胜,心理负担重;虚荣心强,耐挫力差;自负傲慢,交往能力差;虚荣,感情脆弱;苛求完美;对失败异常敏感;过分关注自己的形象和别人的评价。以过分追求完美为个性特征;以关注消极面为认知特征;以过分关注自己的印象和他人的评价为人际特征;以优柔寡断为意志特征;以弥散性紧张、焦虑为情绪特征。由于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比较活跃,又面临着升学等压力,这些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
多年的教育探索和研究发现,高中优秀学生比较明显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从内因来看:学业优秀生学习动机扭曲,成就动机低下。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生理发育不同步,生理的迅速发展与滞后的心理发育之间的矛盾,导致学生一系列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1)情绪起伏不定、大起大落。(2)思维还不成熟,带有片面思想。(3)严重的依赖性及意识上的独立性。(4)自我封闭造成心理的孤僻。
2.从外因来看:一是家庭方面原因。中国家庭教育中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东西,是形成优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二是学校方面原因。黄白兰在“盲点——中国教育危机报告”一文中指出,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所谓“优等生”有不少成了应试机器。三是社会方面原因。社会上某些不正确的观念,成了优秀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外部诱因和强化剂。
对高中优秀学生及时有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既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和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2002年8月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掌握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特点,通过各种教育方法,关心、呵护他们,使他们能健康成长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具体对策有以下几方面:
1.提高高中优秀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
高中优秀学生受认识水平的局限,还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价客观现实,往往由于自我估计过高或过低,造成主客观不协调,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于是有可能出现以上一系列心理问题,所以我们教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社会及自我,学会情绪调节,发挥自身潜能,面对现实,迎难而上。
2.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高中优秀学生心理素质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风能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形成同学之间充分沟通、相互帮助、友爱和谐、积极向上的道德风尚,使高中优秀学生自觉严格要求自己,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另外,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文体活动、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3.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
学业压力无疑是高中优秀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进入高中以后,学习负担加重,对学生的自学能力要求高。一些学生从一开始没有很好地加以调整,没有掌握高中阶段正确的学习方法,以适应这一转变过程,就会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效果差,成绩跟目标还有一大截差距,压力过大可能会导致心理扭曲,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
4.对高中优秀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多少年来,我们的学校教育中缺少了心理健康“生命教育”这样一环——人“即使输掉一切,但决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成绩至上”往往被作为信条与原则。他们无论是在学校、课堂,还是在家里都缺少相应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更谈不上自由发展的空间。因此,为使中学学业优秀生能健康成长,在中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很有必要。
5.强化心理素质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德
复旦女生吴颜援曾说过:“无论在别人眼里我的学习多么丰富、我的生活多么精彩,我的成功多么荣耀,但有一点我是深刻体会的——那就是学习真的很累、很苦。”大部分能够进入高中的学生都是小学、初中的优秀生,经常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和奖励,但很容易使他们只能表扬不能批评,只许成功不许失败,一味追求奖赏和追逐名利。
6.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建立一种心理健康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教育总是互相感化的。互相感化,便是互相改造。”我们应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师德教育,引导教师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建立一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
7.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学科教学要注重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
8.学校与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指导
无论是了解学生心理与行为异常的原因,还是咨询、矫治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都需取得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家庭的关怀和支持也显得十分重要。
总之,高中优秀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高低,处事的心态健康与否,将事关他们适应挑战的成败,事关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兴衰与存亡。因此,对高中优秀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只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综合教育,才能有效地维持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逐步达到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目的。我们的学校和家长应当特别关注高中优秀学生的心理健康,把握他们心理特征的脉搏,为他们创设一个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心理发展环境,有的放矢地引导他们走向成熟、走向成功!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企业执行力,指的是贯彻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成果的关键。一个企业是一个组织,一个完整的肌体,企业的执行力也应该是一个系统、组织和团队的执行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油田企业执行力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企业要持续快速发展,战略与执行力缺一不可。优异的绩效=正确的战略+有效的执行。企业的成功是5%的战略加上95%的执行。可以说,失去执行力,就失去了企业发展的推动力。因此,在正确战略确定后,企业的差别在于执行力,赢在执行力。只有坚定地执行,才能让战略落地。
近年来,油田企业十分关注执行力的提高,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办法。那么,什么是执行力?笔者认为,执行力就是企业组织和个人贯彻落实企业决策的力度,创造性地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工作和任务的能力。在领导提出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后,如果我们能够创造性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它,就叫做有执行力。企业中无论是高层、中层还是基层员工,如果每一个人都能创造性地保质保量地完成自己的任务,就不会出现执行力不佳的问题。如果企业能在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阶段都做到一丝不苟,就不会出现推诿现象。
企业发展的实践表明,管理执行力不足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的通病。尽管油田企业在近几年的管理过程中经历了发展与创新,改革与实践,企业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依然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执行力不足或不到位的现象。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制度不够严谨。企业员工,从本身需求来看,非常需要一个规范的、有章可循的“以制度管人,而非人管人”的管理制度,增加内部管理的公平性。但事实上,企业在推行以人为本的持续管理过程中,缺少这种机制,也可以说还没有形成这种良好的机制,贯彻始终的制度管理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管理流程还显得比较混乱。
2.2 缺少执行勇气。目前,油田企业内部都有许多的流程和标准,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执行者面对工作实际中矛盾,“怕得罪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一直存在,安排的工作执行就会不到底,挂空档。因此,使得有些制度得不到很好的贯彻落实,甚至成了文件柜里的一件摆设,被束之高阁。
2.3 监管不够到位。突出表现在:在实施、监督过程中缩水折扣现象较为普遍工作只要做了,做得好与坏没人管。或者是有些事没有明确规定该由哪些部门去做,职责不明确,所以无法考核。基层单位还没有完全达到自主管理状态,缺少督促检查的工作往往只能停留在纸面和嘴上,直接的实施过程不够扎实。这种执行过程的不均匀性和不平衡性,使很多管理措施在实施过程中走了形式、变了样。
2.4 文化凝聚不够。在制度执行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宣传以及合适的评价机制,在管理措施实施过程中缺乏合理的激励化措施,使得员工产生推行规范化管理就是扣钱和束缚工作行为的错误思想,而忽视精神激励和调动,久而久之会影响员工的价值观念和工作观念,影响团队的整体作战能力和士气,最终导致队伍作风的涣散和执行能力的下降。
结合管理实践和思考,笔者认为要提高油田企业执行力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完善,按照循序渐进的办法,逐步提高执行力。
3.1 明确目标责任。只有管理者准确地锁定目标,员工才能在执行时就会有前进的方向,将目标细化量化,层层分解,责任到岗,落实到人,让执行者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每件事都有专人管,每件事都有专管之责。通过落实责任,理顺流程,在工作中形成一种合力,更好地发挥知识与技能的聚合作用,促进目标实现。
3.2 构建激励机制。在企业中,人已经成为企业发展最为重要的因素。良好的激励机制会使员工由被动转为主动。绩效考核是建立“激励、约束、竞争”机制的突破口和基础,通过绩效考核让员工知道应该提倡什么,鼓励什么,反对什么,干好干坏不一样,真正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除了考核之外,领导还要投入感情和管理上的技巧,让员工真正感受到领导的关心和爱护,执行力会从员工的身上逐渐被挖掘出来。
3.3 建立培训体系。增强执行力就要不断地提高全体员工的素质。提高员工素质是提升执行力的基础。作为执行环节的最后落实者,员工执行力强弱直接影响着基层执行力的状况。员工执行力的强弱与其知识技能、对制度的认知程度有关。建立科学的培训体系,要针对不同层次进行差别化培训。对管理人员要重点进行管理业务、管理艺术、经营理念等方面的培训。对员工要进行企业形势分析、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业务技能和服务水平。
3.4 健全监督体系。要加强员工的自律意识,员工对自己要有一个角色定位,主动自觉地完成工作。要定期不定期检查工作,倡导走动式管理,通过这种创新的管理方式,基层单位负责人随时了解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时疏通执行渠道,使执行的全过程畅通无阻。同时,要定期接受批评,建立整改机制。针对管理中存在的缺陷,建立业绩合同,每个月工作会制定季度业绩计划,每个季度进行业绩评估,找出差距和原因,进行分析总结,找出原因,提出改进措施。
3.5 营造文化氛围。一个企业、一个单位由小到大、由大到强,重要的是企业的管理模式要不断推进企业发展步伐,在传统模式中找出适合自身的发展方式,充分为我所用,并不折不扣地加以执行。这就需要员工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精神决定风貌。健康的精神状态能够端正服从诚实的态度,培养负责敬业奉献的精神。使员工全心全意地投入到工作中,扎实工作,真抓实干,脚踏实地,最终使团队形成一种团结向上、简洁高效、监督有力的执行文化。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企业文化作为一项高级形态的管理职能,它最终的绩效应该体现在企业的经营业绩上。美国学者约翰科特和詹姆斯赫斯克特经过11年艰苦研究,总结了200多家企业绩效情况,最后集中到10家典型公司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关系上,证明了企业文化是对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进行参考阅读,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浅谈中小企业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文如下:
企业文化是企业经过长期生产经营和发展而形成的,是企业全体员工共同的认知和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是企业及其成员价值观、经营哲学、行为规范、企业形象的总和。广义的企业文化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层面的企业文化,主要指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形象,能够反映出企业的经营思想、经营管理、工作作风和审美意识;二是制度层面的企业文化,它规定了企业员工在工作活动中所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三是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员工在长期工作实践中逐渐积淀而成、具有牢固基础的共同观念和思维方式。狭义的企业文化主要指精神层面的企业文化,是企业文化的灵魂和核心。
2.1企业文化建设流于表面形式
有些中小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流于形式,热衷于做表面文章,把企业文化当成写在纸上、挂在墙上的标语,标语牌板和专栏画廊随处可见,比如: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中小型企业张贴有“改变观念、与时俱进”、“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等口号,每个企业形式雷同,缺乏个性,显示不出独特的优势。表面文章做得像模像样,但因为脱离了实际,搞形式,忽略了企业文化的真正内涵。由于企业文化的理念没有深入人心,没有成为企业员工自觉的工作理念和行为方式,自然也不能成为企业发展壮大的精神动力。
2.2企业文化建设缺乏特色和个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具特色的经营理念,是企业的个性化表现。每个企业的发展历程不同,企业的风格与形成的传统就不同,面对的竞争压力也不一样,所以对环境做出反应的策略和处理内部冲突的方式都会有自己的特色,不可能完全一致。现实中不少中小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准确地提炼出具有本企业特色的文化,盲目照抄照搬,模仿甚至完全复制国内外其他企业模板,在形式上大同小异,在内容上对企业精神和企业价值观没有深度开掘。这样的结果导致很多企业文化似曾相识,千篇一律,没有突出本企业鲜明的文化个性,真正具有鲜明个性的企业文化寥寥无几。
2.3缺乏企业文化的战略思考与员工参与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倡导的意识形态,与全体员工的共同认识之间不免存在差距,其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不是搞几次文化活动就能实现的,而是要经过提出企业文化模式、制定有关规章制度、规范员工行为、形成文化共识,直到企业全体员工的观念达到一致。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普遍未将企业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发展战略规划中,没有切实可行的配套措施。企业文化建设主要来自外在要求,而不是内在需要。企业领导人对企业文化建设长期性认识不足,急功近利,敷衍应付,缺乏高度的责任感。
3.1全面提升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素质
企业文化体现了企业管理者的价值观,经营能力和领导风格,企业管理者在企业文化中起着设计者、倡导者、创造者和示范者及激励者的角色,他们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对企业文化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中小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从多方面吸收知识营养,善于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深化对“企业文化内涵”的认识,才能开拓视野,驾驭不断成长的企业。只有如此企业管理者才能以自觉的文化战略眼光,推进企业文化的构建、整合和变革,提高企业文化建设的层次。使中小企业具有应变各种环境的文化底蕴,企业才能真正做大做强。
3.2完善的制度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
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企业就无法进行有效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同时企业文化也需要有良好的企业管理制度作为支撑。在企业文化建设中,企业文化的管理功能常常被忽视,一方面导致了只重视精神文化的建设,产生了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企业文化建设现象,宣传教育和灌输企业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等成为主要手段。另一方面,不考虑本企业管理的实际,想通过照搬其他企业的企业文化理念完成本企业落后管理的转变。这都是对企业文化的片面认识所引起,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处理好企业文化和管理的关系,完善的制度管理是企业文化管理的基础和保障。没有完善的基础管理,文化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在塑造核心价值观的同时,必须把核心价值理念融入到企业制度中,在制度的执行中,强化企业的价值观念,规范企业行为,进而形成良好的企业行为规范。
3.3重视企业文化的创新,与时俱进
创新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借鉴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并融入到本企业文化之中,成功塑造出新的企业文化。本质上讲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就是不断继承和不断创新的过程。企业文化的创新应该从企业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思考。从企业内部来看,要营造学习气氛,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普通员工都要有学习的好习惯,学习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学习也是创新的源泉,也要从政策上、资金上、设备上等多方面为企业文化的创新提供绿色通道。从企业外部看,企业是社会的组成元素,企业的发展依赖于社会的进步,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必须紧跟时代的潮流。
3.4企业领导者要在灌输的基础上做出表率
从目前中小企业的文化建设实际来看,企业文化建设仍多以职工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实施,多以宣传、灌输为主。然而,企业文化建设不是仅仅宣传、灌输所能承载的。企业的核心理念只有从倡导到实践再到形成习惯,最后溶入到员工的血液,最终成为信仰,良好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建立起来。从企业文化实践看,领导的身体力行尤为重要。领导的带头作用体现在带头灌输企业的价值观念和带头执行企业制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有什么样的企业领导,就有什么样的企业文化。因此,企业领导必须要在道德风貌、行为准则上高于一般员工,成为企业精神的代表。
总之,企业文化建设应与时俱进,融入传统文化的精华,突出企业的特色,及时予以特色发展和完善,不断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进步,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是一个弱质产业,尤其是中国的农业发展,更是经历了一个“牺牲农业支持工业发展”的特殊时期,利用农业剩余剥夺了农民的劳动和财富,为工业的发展提供支持。近年来,随着工业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的新的时期,党中央和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从农业产业政策的各个方面来支持农业的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探讨我国农业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对经济发展也有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但是在我国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被这些问题如果不进行及时的解决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法律是一种非常有约束力的制约方式,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农业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及法律对策,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农业产业;政策;问题;法律的对策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并不是一个优势的产业,当前我国越来越重视工业生产,但是对农业生产还不是非常的重视,我国也逐渐开始进入了一个产业调整和经济发展的新时期,农业依然在当今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所以一定要通过有效的措施来对其加以改进,其中,法律措施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措施。
1.1 农业政策与农业立法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是我国在农业上出现的问题却一直都存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也面临着很大的困境,随着市场经济的高度发展,我党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同时也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了宏观调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减少市场经济自身的缺陷为农业经济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尤其是在我国法律体系逐渐完善的情况下,我国的农业立法也在逐渐的完善和进步,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基本法、农业法律法令、农业法律规章、地方性的农业政策和相关的规定。
1.2 我国现行农业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
1.2.1 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粮食的直补资金多数情况下都是知道了种植面积之后才开始发放的,这和粮食直补扩大种植面积的目的是完全相背离的,这也使得其增加粮食种植面积的作用在不断的减小和弱化,再加上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小,所以在实际的作用上也就更小,各个省和各个地区粮食直补的政策和标准也有着非常显著的差别,如果补贴的数额比较小,就无法很好的起到增加农民自身收入的作用,而有些地区在粮食种植的政策上也存在着不合理的现象,很多都是种多种少都是一样的补贴,所以对农民自身的生产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影响。
1.2.2 农业土地政策存在的问题。在土地政策的执行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农村和城市的土地制度明显存在着非常大的差异,国家一直都对城市的土地有绝对的主导权强制性的补偿措施存在着明显的不公平特征,很多倍征地的农民都存在着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土地资源的情况,农民只是得到了非常少的一部分经济补偿,因此农民正常的权益也得不到很好的保证,在政策制定和土地保障机制方面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1.2.3 农业科技教育推广培训政策存在的问题。农村的科技推广工作也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在资金投入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大支持的力度,农业技术推广比较薄弱,20世纪的80年代是我国农业科技推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很多农业科技人员业都是在这一时间段培养和发展的,但是人员的数量还是十分的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国也逐渐出现了有技术但是不能推广的情况,农民还是在依靠自身的经验来组织农业生产,所以这也使得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迟迟得不到提升。
1.2.4 农村税收政策存在问题。在我国经历了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发展时间,我国也逐渐进行了税费改革,这也改变了以往农民必须要缴纳农业税的时代,我国的农业税收存在着滥收费的现象,这也给我国的农民造成了非常大的困扰,最近几年,这些现象在逐渐的减少,但是在征税的时候基本上都是政府垫付,这也造成了一些拖欠现象。大体上来说,我国的农业税收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一个是中央财政税收对农业的投入不足,也没有按照相关的规定增加发展农业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一方面一些农业政策并没有充分的考虑到实际情况的差异和不同,对不同的地区使用一种政策,这样也使得其自身的实际效果得不到有效的保证。同时一些政策出台的时间相对较早,所以在当前这样一个社会,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因此也造成了很多方面的问题。
2.1 重新确定立法目的,制定《农民权益保护法》。我国的新农业法立法目的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深化农村改革,发展农业生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维护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合法权益,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2.2 注重农业立法的及时调整、完善。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和新形势的不断变化,需要对农业法律法规的内容进行不断的调整、完善。美国的农业立法就分为“永久立法”和“临时立法”,临时立法保证根据形势的需要对永久立法进行修订,其效力在执行期内生效;但在临时立法到期后,新的法案没有获得通过或没有及时作出修改,永久性立法将自动生效。这一机制保证了美国农业法律法规根据形势的需要及时得到调整。我国的农业法律调整可以借鉴这一点,我们可根据每五年制定一次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每五年调整一次,在调整的过程中,注重吸纳各方面的意见。在立法过程中,坚持“开门立法”,通过听证会、座谈会的形式广范吸纳群众的意见,尤其是相关利益群体的意见。
2.3 加大农业执法及对违法责任的追究、监督力度。完善立法,是为了让我们经济生活中“有法可依”,但经济本身更是法制经济,更重要的是在政策、法律执行中的过程“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保证政策法律的执行效果。农业法中虽然明确规定了农业执法监督的主体是各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其他行政主管部门,但是在农业执法过程中却存在着执法部门过多执法难的现象。如有些违法追究是由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来执行,而有些是由林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来执行的,执法责任由多个部门来执行,就存在着执法力被弱化的现象。建议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专门的农业执法监督部门,把农业执法权统一收归到这个部门,从而有效地解决执法过程中执法部门过多互相推i}的现象。同时在执法过程中,注重公开化、透明化,坚决杜绝野蛮执法。注重对执法队伍的培训教育,建立规范的执法程序和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农业税收取消以后遗留下来的税收执法问题,建议相关部门仍旧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及欠税农户的实际情况,有条件地继续进行有序地征收。
2.4 加强农业司法体系的建设,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要改善我国的农业司法状况,应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农业司法体系的建设,各个地区基层都要建立起完备的法律服务部门,建立起和城市一样的法律援助体系;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农民的普法教育,提高农民的维权意识,同时,也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支持农民发展农业合作社和相关行业协会,通过这些组织来代表农民的利益,来代表农民说话,增强农民的话语权,农民的话语权通过这种组织渠道得以表达。
农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一直都是我国的一个基础产业,这一地位是任何其他产业都无法取代的,但是在农业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对我国的农业发展是十分不利的,所以必须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和处理,法律是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所以在处理中一定要重视法律措施的应用。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