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全国人民价值观的最小公约数相关的共99个结果:
本文结合监狱监区工作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新时期如何使青年民警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理念,塑造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营造警民鱼水情深的和谐氛围。
著名的波音公司以“领导航空工业,永为先驱;应付重大挑战和风险;产品安全与品质;正直与合乎伦理的业务;“吃饭、呼吸、睡觉都念念不忘航空事业”作为企业价值观。可见,过硬的业务素质也是青年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展示平台。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占,战则能胜的强警队伍
一是政治素质:人民警察要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忠诚是人民警察最可贵的品格。忠诚于党是人民警察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忠诚于祖国是人民警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是业务素质:青年干警要有严格执法的能力,果断的处事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多面的协调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坚持“早压担子早成才,少压担子难成才,不压担予不成才”的用人思想,大胆把年轻干部推上岗,在实践工作中锻炼成材。
三是文化技能素质: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犯罪呈现出现代化、技术化的趋向,要求我们干警知识面宽,业务知识深,思维敏捷,逻辑严密。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现阶段,核心价值观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在全社会实现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依据警察的本质“是国家和人民利益忠实的维护者”“是国家法律的捍卫者和执行者”,本文在日常青年警察教育管理中,将“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作为青年警察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青年民警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以忠于职守,亲民爱民之心展现新时代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对于构建和谐监狱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监狱监区文化建设依法治国核心价值观
本文结合监狱监区工作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新时期如何使青年民警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理念,塑造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营造警民鱼水情深的和谐氛围。
在年轻干警管理上,我们注意把握好严要求而不苛刻的原则。我们十分注重年轻干警的理论学习,定期举办年轻干警研讨会,或是直接与他们面对面的思想交流,从而进行思想作风整顿。2000年毕业后的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强,业务素质好,政治素质也过硬,但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少,管理能力弱。因此依据专业特长,使他们成为多项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如狱政、侦查、罪犯生活等工作,放手让青年干警去干。只有通过实践的摸爬滚打,加上老一代干警的经验指点,才能发现实事求是的真谛,才能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办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而不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新时期所需要的新理念,诸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自主观念、创新观念,公平观念、民主及法制的观念等等一系列新的观念。
要以三种观念牢牢把握“依法治国”的含义: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育青年干警切要戒骄戒躁,尊重罪犯的合法权益,作为押犯单位,从罪犯最关注的狱政管理、分级处遇和减刑假释等环节入手,指导青年干警全面细化考核条款,加强考核管理;作为监狱的医疗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指导青年干警积极钻研业务,认真对待每一位病犯,重视维护服刑人员的生命健康权。二是维护法律权威,坚决杜绝一些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法治原则的“土政策”、“土办法”;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对待罪犯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活动要依据《刑法》,《监狱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办理。坚持法制学习制度。每周抽取一个半天,集体学习法律法规,深化学法用法相结合,同时邀请专业法律人士为干警解疑答惑,推动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青年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只有紧紧围绕在群众周围,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罪犯这一特殊群体押犯单位,能够解决犯属的后顾之忧,如夫妻离婚问题,孩子抚养问题等等,争取罪犯的合法权益,对于稳定社会和谐安定起到积极作用,才能得到社会群众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坚持群众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对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坚定追求。对青年干警宣传群众立场的思想文化工作,就要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宣传群众,以对群众的满腔热情去服务群众。
为了寻找塑造青年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某监狱监区开展“警察的使命意识”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宣传月活动,结合监狱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活动方案。一是宣讲教育明方向。通过对先进事迹的宣讲,激发青年干警爱事业、干事业的热情。二是座谈讨论聚意识。新老干警围坐一起,探讨“监狱人民警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念”“监狱人民警察应如何履行自己的使命”等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意识。三是交流互助提素质。组织优秀青年党员与新民警进行经验交流,结成互助对子,帮助新民警提升爱岗意识和职业素质。四是职场体验拓思路。通过邀请社会先进人士与监狱民警开展面对面的职场交流座谈,查找差距,开拓思路。五是社会服务树形象。利用监狱监区专业特长,带领青年干警到社会福利机构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为群众进行服务,树立起监狱人民警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形象。
通过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不少青年干警发出这样的感慨:“人民警察就是要用赤诚之心保卫人民安居乐业,用忠甘之胆维护监狱安全稳定,用一腔热血铸就光荣的使命对于人民警察来说“穿上湛蓝的警服,接受着百姓注视的目光,心中的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生。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为了百姓生活安居乐业,让服刑人员走上正轨,是监狱人民警察不懈的追求。”
著名的波音公司以“领导航空工业,永为先驱;应付重大挑战和风险;产品安全与品质;正直与合乎伦理的业务;“吃饭、呼吸、睡觉都念念不忘航空事业”作为企业价值观。可见,过硬的业务素质也是青年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展示平台。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占,战则能胜的强警队伍
一是政治素质:人民警察要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忠诚是人民警察最可贵的品格。忠诚于党是人民警察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忠诚于祖国是人民警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是业务素质:青年干警要有严格执法的能力,果断的处事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多面的协调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坚持“早压担子早成才,少压担子难成才,不压担予不成才”的用人思想,大胆把年轻干部推上岗,在实践工作中锻炼成材。
三是文化技能素质: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犯罪呈现出现代化、技术化的趋向,要求我们干警知识面宽,业务知识深,思维敏捷,逻辑严密。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青年警察要有奉献和荣誉的使命感,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讲奉献,知荣辱的文化氛围,奉献——人民警察要具备无私奉献精神,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无所畏惧。面对警务劳动的超负荷性、工作条件的艰苦性、执法环境的恶劣性和执法对象的危险性等,人民警察必须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甚至在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危害之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教育青年干警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把日常养成作为践行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真正把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作为道德情操来修养、作为行为准则来恪守。
荣誉——人民警察要崇尚荣誉,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崇尚荣誉是人民警察高尚境界的鲜明标志,是警察价值的崇高象征。用“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听报告会、看好片子”的活动培养青年干警树立正确的荣誉观,把追求个人荣誉和维护国家、维护监狱的荣誉统一起来,以国家、组织、队伍的荣誉为荣,以国家、组织、队伍的耻辱为耻。
青年干警是监狱工作的生力军,是监狱基层基础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和组织者。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塑造青年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年队伍建设,青年民警的参与,青年民警的努力,监狱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人口年龄结构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人口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实证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人口结构与人民币实际汇率的实证研究
本文采取多解释变量研究法,不只把人口年龄结构作为实际汇率的解释变量,还加入了经济增长率。主要因为人口年龄结构和实际汇率两者之间的并没有直接传导的关系,因此引进一个对两者联系都比较紧密的经济增长率作为递进的解释变量。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REER)。利用中美的消费价格指数为基础计算出人民币实际汇率。
REER=ER*CPIf/CPI
其中ER是中美名义汇率指数,CPI是中国的消费价格指数,CPIf是美国的消费价格指数。本文选取2000年第三季度--2013年第四季度的季度数据作为数据区间,共54个样本。数据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中国统计年鉴和美国统计局。
本文的解释变量是人口年龄结构和经济增长率。用CHILDREN表示0-14 岁人口占比,LABOR为15-64岁人口占比,OLD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比,经济增长率的选取是由我国的GDP决定的,记为RGDP。
由于CHILDREN+LABOR +OLD=1,三个变量完全共线性,所以仅选取劳动力人口占比和老年人口占比作为人口结构解释变量。在此基础上,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将REER、LABOR、OLD和RGDP分别取对数,再通过Eviews软件进行季节性调整,记为如下模型:
LNREER_SA=c+β1LNLABOR_SA+β2LNOLD_SA+β3LNRGDP_SA+ε
(一)单位根检验
由于时间序列具有非平稳性。为了避免出现伪回归现象,因此在进行协整分析之前,需要对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ADF 检验)以确定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
由表1可以看出,LNREER_SA、LNLABOR_SA、LNOLD_SA、LNRGDP
_SA的ADF检验的P值均大于0.05,即时间序列不平稳,存在单位根。进行一阶差分后DLNREER_SA、DLNLABOR_SA、DLNOLD_SA、DLNRGDP_SA的ADF检验的P值均小于0.05,即各序列不存在单位根,时间序列是平稳的。由于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同是一阶单整,因此可进行协整检验。
表1 各序列的ADF平稳性检验结果
变量 ADF检验的P值 结论
LNREER_SA 0.7436 非平稳
DLNREER_SA 0.0000 平稳
LNLABOR_SA 0.7917 非平稳
DLNLABOR_SA 0.0043 平稳
LNOLD_SA 0.9921 非平稳
DLNOLD_SA 0.0002 平稳
LNRGDP_SA 0.2674 非平稳
DLNRGDP_SA 0.0000 平稳
数据来源:笔者通过Eviews 检验所得
(二)协整检验
本文研究的是多个变量之间的协整关系,因此采用Johansen 协整检验方法。如表2所示,迹检验法和最大特征值法均表明在0.05水平下,变量间存在4个协整关系。因此可以认为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之间至少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表 2 Johansen 协整检验结果
Hypothesized No. of CE(s) Trace test Prob.** Max-eigenvalue test Prob.**
None * 0.611900 0.0000 0.0001
At most 1 * 0.471721 0.0001 0.0014
At most 2 * 0.266550 0.0102 0.0356
At most 3 * 0.091447 0.0302 0.0302
Trace test indicates 4 cointegrating eqn(s) at the 0.05 level
Max-eigenvalue test indicates 4 cointegrating eqn(s) at the 0.05 level
数据来源:笔者通过Eviews检验所得。
确定了变量间协整关系的存在,则可以利用Johansen极大似然估计的原理推算出具体的协整方程。
表3 标准化协整系数
DLNREER_SA DLNRGDP_SA DLNOLD_SA DLNLABOR_SA
1.000000 -0.503240 -2.277929 1.386025
由表 3可以得出协整方程:
LNREER_SA=0.503LNGDP_SA+2.278LNOLD_SA-1.386LNLABOR_SA。
结果表明人口年龄结构和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之间确实存在着长期的均衡关系。我国劳动力人口的上升和经济增长率的上升都会使人民币汇率升值,而老年人口的上升则会对人民币汇率产生贬值的影响,其中,人口结构对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和贬值的影响更大。劳动人口比率每增加1%,会使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1.4%;老年人口比率每增加1%,会使人民币实际汇率贬值2.28%。
因此,结合我国的国情,我们要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要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注重劳动力人口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我国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放宽对人口限制的政策,保证一定程度的人口出生率,以保证劳动力人口的比重。自2000年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之后,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因此加快和完善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也迫在眉睫,这样才能使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得到有效的保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青年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只有紧紧围绕在群众周围,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试析如何塑造监狱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论文摘要:现阶段,核心价值观从广义上来说就是以人民为主体,以人民的利益为标准,在全社会实现平等、公平、正义的价值观。依据警察的本质“是国家和人民利益忠实的维护者”“是国家法律的捍卫者和执行者”,本文在日常青年警察教育管理中,将“忠诚可靠、服务人民、竭诚奉献”作为青年警察核心价值观,积极倡导青年民警树立正确的核心价值观,以忠于职守,亲民爱民之心展现新时代人民警察的良好形象,对于构建和谐监狱起着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监狱监区文化建设依法治国核心价值观
试析如何塑造监狱人民警察的核心价值观
本文结合监狱监区工作实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在新时期如何使青年民警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转变工作作风,创新工作理念,塑造积极向上的核心价值观,营造警民鱼水情深的和谐氛围。
(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年轻干警管理上,我们注意把握好严要求而不苛刻的原则。我们十分注重年轻干警的理论学习,定期举办年轻干警研讨会,或是直接与他们面对面的思想交流,从而进行思想作风整顿。2000年毕业后的大学生,虽然专业知识强,业务素质好,政治素质也过硬,但工作时间短,工作经验少,管理能力弱。因此依据专业特长,使他们成为多项工作的直接负责人,如狱政、侦查、罪犯生活等工作,放手让青年干警去干。只有通过实践的摸爬滚打,加上老一代干警的经验指点,才能发现实事求是的真谛,才能老老实实做人和老老实实办事,严于律己,接受群众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而不是夸夸其谈、哗众取宠;才能进一步解放思想,建立新时期所需要的新理念,诸如竞争观念、效益观念、自主观念、创新观念,公平观念、民主及法制的观念等等一系列新的观念。
(二)准确把握依法治国理念的深刻内涵
要以三种观念牢牢把握“依法治国”的含义:
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教育青年干警切要戒骄戒躁,尊重罪犯的合法权益,作为押犯单位,从罪犯最关注的狱政管理、分级处遇和减刑假释等环节入手,指导青年干警全面细化考核条款,加强考核管理;作为监狱的医疗部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指导青年干警积极钻研业务,认真对待每一位病犯,重视维护服刑人员的生命健康权。
二是维护法律权威,坚决杜绝一些违反国家法律规定和法治原则的“土政策”、“土办法”;三是严格依法办事,对待罪犯的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活动要依据《刑法》,《监狱法》等国家法律法规进行办理。坚持法制学习制度。每周抽取一个半天,集体学习法律法规,深化学法用法相结合,同时邀请专业法律人士为干警解疑答惑,推动各项工作在法治轨道上开展。
(三)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胡锦涛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__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是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必须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青年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流砥柱,只有紧紧围绕在群众周围,切实解决群众的实际困难,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在日常工作中,作为罪犯这一特殊群体押犯单位,能够解决犯属的后顾之忧,如夫妻离婚问题,孩子抚养问题等等,争取罪犯的合法权益,对于稳定社会和谐安定起到积极作用,才能得到社会群众对我们的信任与支持。坚持群众立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体现了对群众历史地位和作用的深刻认识,体现了对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体现了对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坚定追求。对青年干警宣传群众立场的思想文化工作,就要始终牢记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以对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去宣传群众,以对群众的满腔热情去服务群众。
为了寻找塑造青年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动力,某监狱监区开展“警察的使命意识”为中心内容的文化宣传月活动,结合监狱文化建设,精心设计活动方案。
一是宣讲教育明方向。通过对先进事迹的宣讲,激发青年干警爱事业、干事业的热情。
二是座谈讨论聚意识。新老干警围坐一起,探讨“监狱人民警察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念”“监狱人民警察应如何履行自己的使命”等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意识。
三是交流互助提素质。组织优秀青年党员与新民警进行经验交流,结成互助对子,帮助新民警提升爱岗意识和职业素质。
四是职场体验拓思路。通过邀请社会先进人士与监狱民警开展面对面的职场交流座谈,查找差距,开拓思路。
五是社会服务树形象。利用监狱监区专业特长,带领青年干警到社会福利机构参加社会志愿者活动,为群众进行服务,树立起监狱人民警察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良好形象。
通过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不少青年干警发出这样的感慨:“人民警察就是要用赤诚之心保卫人民安居乐业,用忠甘之胆维护监狱安全稳定,用一腔热血铸就光荣的使命对于人民警察来说“穿上湛蓝的警服,接受着百姓注视的目光,心中的自豪感、责任感油然而生。肩负起神圣的使命,为了百姓生活安居乐业,让服刑人员走上正轨,是监狱人民警察不懈的追求。”
著名的波音公司以“领导航空工业,永为先驱;应付重大挑战和风险;产品安全与品质;正直与合乎伦理的业务;“吃饭、呼吸、睡觉都念念不忘航空事业”作为企业价值观。可见,过硬的业务素质也是青年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展示平台。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建立一支召之即来,来则能占,战则能胜的强警队伍
一是政治素质:人民警察要永葆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忠诚是人民警察最可贵的品格。忠诚于党是人民警察最重要的政治要求。忠诚于祖国是人民警察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是业务素质:青年干警要有严格执法的能力,果断的处事能力,灵活的应变能力,多面的协调能力。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我们坚持“早压担子早成才,少压担子难成才,不压担予不成才”的用人思想,大胆把年轻干部推上岗,在实践工作中锻炼成材。
三是文化技能素质:在知识爆炸,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社会犯罪呈现出现代化、技术化的趋向,要求我们干警知识面宽,业务知识深,思维敏捷,逻辑严密。
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要求我们青年警察要有奉献和荣誉的使命感,要给他们创造一个讲奉献,知荣辱的文化氛围,奉献——人民警察要具备无私奉献精神,在困难和危险面前要无所畏惧。面对警务劳动的超负荷性、工作条件的艰苦性、执法环境的恶劣性和执法对象的危险性等,人民警察必须发扬无私奉献精神,甚至在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危害之际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教育青年干警把本职岗位作为践行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课堂,把日常养成作为践行警察核心价值观的基本途径,真正把警察核心价值观作为理想信念来追求、作为道德情操来修养、作为行为准则来恪守。
荣誉——人民警察要崇尚荣誉,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模范。崇尚荣誉是人民警察高尚境界的鲜明标志,是警察价值的崇高象征。用“读一本好书、写一篇好文章”,“听报告会、看好片子”的活动培养青年干警树立正确的荣誉观,把追求个人荣誉和维护国家、维护监狱的荣誉统一起来,以国家、组织、队伍的荣誉为荣,以国家、组织、队伍的耻辱为耻。
青年干警是监狱工作的生力军,是监狱基层基础工作的直接承担者和组织者。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因此塑造青年核心价值观,加强青年队伍建设,青年民警的参与,青年民警的努力,监狱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才能永远充满活力。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美国共产党在芝加哥召开的第三十次全国代表大会,揭示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特征的新构想。大会分析了美国共产党面临的挑战:如何将人民运动引导成为革命的序幕,如何创造一个为劳动人民服务的经济,如何组织劳工运动。在此基础上,三十大提出要加强党的建设,将党建设成为一个现代、成熟、富有战斗性的群众性政党。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美国共产党第三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观察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2014年美国共产党的第30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党主席、党的战略、党建基调等方面实现了新旧变奏。大会确定的新战略是以低薪运动为切入点,促进劳工运动的复兴与壮大。本次的新战略比较务实而又易取得成效。大会的基调是建设一个现代化的、成熟的、有战斗力的群众性政党。总的来看,美共本次大会旨在摆脱当年苏共“革命党”的特征,力图向现代化政党转型,从而谋求自身政治地位从边缘向主流转变。
【关键词】美国共产党 30大 现代化政党
2014年6月13~15日,美国共产党第30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美国芝加哥的伊利诺伊大学召开,美共的党团员代表、国内外嘉宾及其盟友共375人参加了本次大会。“民众和自然高于利润―助建一种变革美国的运动”是本次大会的宣言,“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成熟的、有战斗力的群众性政党”是大会基调。本次大会,美共在党主席、党的战略、党建基调等方面实现了新旧变奏。这三重变奏不仅反映了美共发展的最新变化,也反映出当今世界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的新特点。
本次大会,前主席萨姆?韦伯(Sam Webb)卸任,约翰?巴切特尔(John Bachtell)当选为新主席。巴切特尔1956年出生于美国的俄亥俄州,其父母参加过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他毕业于美国的安蒂奥克学院(Antioch College),在大学时对共产主义产生了兴趣,1977年加入美国共产党,此后他一直参加各类_运动。①当选党主席之前,巴切特尔曾担任美共的共产主义青年团书记、美共纽约地区主席和伊利诺伊州主席。
巴切特尔最鲜明的政治主张是其生态政治的思想,该思想贯穿在他对政治选举、劳工运动、移民权利、社会主义等诸多阐述中。环境运动可以改变美国的政治生态与政治发展。美国共产党的目标之一就是促进人们选出‘环保国会’和‘环保总统’,以及其他可以让广大底层民众通过选举产生的环保政府部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很难在人、自然和社会三者关系中创造和谐。人们只有到社会主义社会,才能让这种和谐成为现实。然而,我们不能等待全球生态可持续的社会主义到来之后才开始这种转变,我们必须现在就积极作出改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有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这个因果关系不能倒置。”②巴切特尔的新当选不仅实现了美共领导人的换届,也带来了两个方面的崭新意义:
一是终结了美共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的做法。美共始建于1919年,96年来美共领导人历经了鲁登堡、洛夫斯东、白劳德、福斯特、霍尔、韦伯等人。二战后的70年里掌控美共的实际只有三人:福斯特、霍尔和韦伯。福斯特在任15年(1945~1959年),霍尔在任41年(1959~2000年),韦伯在任14年(2000~2014年)。福斯特78岁卸任,霍尔90岁卸任,两人都是在健康情况极糟糕的情况下,才指定下一任接班人,实际上都是终身制。韦伯相对于前两者是一个进步,尽管他卸任时年近70岁,但他是在身体健康的情况下让党员选举出新一任党主席,没有临危指定后继领导人,这是美共党内民主的一大进步。
二是生态社会主义将成为美共新的核心政治理念。二战后的70年中,美共核心政治理念也历经变化。福斯特时期一直是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对抗阶级”成为美共20世纪60年代前的核心政治理念。霍尔接任美共领导人后,在长达40多年时间中,仍将阶级对抗作为其核心政治理念。苏联解体后,霍尔非但没有放弃阶级对抗的理念,反而认为是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葬送了苏联。霍尔晚年推出“权利法案社会主义”思想,阶级对抗理念有所松动但没有根本改变,他提出:“美国存在着通过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的可能,也许可以通过选票。……而如果统治阶级不愿和平交出权力,革命就只能演化为暴力了。”③在指定接班人时,霍尔的要求之一就是党的新领导人必须要对阶级斗争的首要地位有充分认识。④韦伯上任后逐渐改变“阶级对抗”的传统认识,将“民主斗争,特色过渡”作为美共的核心政治理念。本着这种理念,韦伯时期的14年都是以反对极右翼的民主斗争作为美共的主要活动。如今巴切特尔上任,他在继承韦伯思想的基础上,将反极右翼斗争的主要内容定位在生态政治斗争上。可见,美共核心的政治理念从最初的阶级对抗到阶级斗争,从阶级斗争到民主斗争,从民主斗争具体到反极右翼斗争,再到今天将生态政治斗争作为反极右翼斗争的主要形式,美共核心政治理念越来越贴近美国民众的实际利益,这为争取美国民众支持向前迈了一步。
本次大会上,美共提出了“以低薪运动为切入点,促进劳工运动的复兴与壮大”的新战略。相对于以往的美共战略,本次战略调整显得更加务实、更具操作性。2010年美共在29大上制订的战略是“努力帮助和平运动与争取经济正义和种族平等的劳工组织、民众组织和环保组织建立战略联盟,争取一个创造就业岗位的全面方案,推动非军事化的绿色经济,并促进美国人民的思想朝这个方向进一步发展”。⑤四年过去了,美共当年“组建战略联盟”的战略没有取得明显成效,美共的民众支持率仍然不高。随着形势的转变,美共认为自己的战略要更贴近劳工大众,要对美国民众的实际生活有所改变,所以本次大会主张从低薪运动入手促进劳工运动的复兴及壮大。
从历史上看,美共本次的战略新调整还是比较符合美国实际的。美国建国近240年,从未发生过一次以“武装夺权”为特征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表明发动民众进行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在美国走不通。既然武装夺权不可能,那么只能依靠和平过渡。然而,二战后美共的影响力一直微弱,美共领导人也曾在1968~1984年进行过5次美国总统竞选,最终都以得票率小于0.1%而惨败告终,现实表明和平过渡也遥遥无期。武装夺权夺不成,和平过渡渡不过,那么美共该怎样来争取民众以保证继续留在美国的政治舞台上呢?现实表明,只有对改变美国民众生活起到实际作用的时候,才会进入到民众的视线中,才会被民众所支持。低薪运动对改变美国民众生活起到直接作用,并且低薪运动也已经初见成效。2014年美国西雅图市的最低工资提升到15美元/小时,大大高于美国联邦政府所定的7.25美元/小时的水平。⑥旧金山市将最低工资提高到10.75美元/小时。联邦雇员的最低工资从2015年起由7.25美元/小时提高至10.1美元/小时,上浮40%。⑦可见,依靠低薪运动来争取民众、提升政治影响力是美共比较务实而又易得成效的一次战略变奏。 党建基调新旧转换
本次大会上,美共提出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modern)、成熟的(mature)、有战斗力的(militant)、群众性的(mass)政党”,即“4M政党”。这次的党建基调是美共以往党建理论的更新升级。早在1996年美共在26大上就提出了建设“群众性政党”的口号。近20年过去了,美共在发展规模、发展空间、党群关系、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比以前好一点,但仍难以改变民众支持率低、党员人数少、政治地位边缘化的境况。这说明美共多年的群众性政党建设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尽管在群众性政党建设上收效甚微,但美共并没有放弃“群众性”这一党建基调。过去美共长期得不到美国民众的广泛支持,其原因除了美国的传统之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美共历史上跟随苏共给美国民众留下了不良印象。苏联存续期间,美共被国内民众称之为“苏联代理人”。对此美共一直否认。苏联解体后,苏联的档案得到解密,人们发现美共不仅接受来自“莫斯科的黄金”,进而听命于苏联,甚至培植其党员成为苏联的间谍。这就让美国民众对美共的印象雪上加霜。更为重要的是,美共在政党建设上照搬了苏共模式,如领导人职务终身制、指定接班制、党内权力过度集中而导致多次党内斗争甚至分裂等等。美共非但没有摒除苏共政党建设弊端,反而一再照搬致使该党群众基础薄弱。那么,如何才能在政党建设中去除“苏共模式”、提升自身的群众基础呢?美共在2010年终于找到了答案,即建设现代化政党。
2010年美共召开29大,其会前讨论的主题之一就是《共产党壮大的新机遇》。在讨论中,美共提出:“摆在党面前的一大挑战是建设一个21世纪的革命性工人阶级政党。党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基础,其阶级基础是多种族的工人阶级以及对美国民主传统和革命传统充分反思过的社会核心力量。党在建设的过程中要运用现代化的交流方式和组织方式。……对于我们而言,如何运用网络来发展党员、争取美国民众是一场党自身建设上的变革。”⑧此后,美共便加强了网络建党,不仅将其党报党刊全部实现网络化,而且在吸收新党员上也加大了网络招募的力度和速度。2008年8月,“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互联网上申请加入美国共产党,竟然不到10天即获批准,并开始缴纳党费和参加党组织活动。”⑨但是现代化政党建设远不止采用现代化手段进行交流方式和组织方式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使其自身结构、功能和运作方式不断制度化和民主化,进而适应社会发展进程和发展规律。在这方面,美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可喜的是美共在本次大会上对此有进一步的认识,强调要把自身建设成一个21世纪成熟的、现代化的转型性政党。在自身的结构、功能、运作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制度化和民主化的想法。如在制度化建党方面,美共提出:“在党建的每一个阶段,我们都将关注制度建设。建党不是靠一两个党员意志就能完成的。”⑩这隐含着美共今后将通过制度建设逐渐摒弃党的领导人意志就是全党意志的旧传统。此外,在与工会合作以及发展新地区的党组织建设等方面,美共也提出了制度化建设的主张。可以说,本次大会所确定的“现代化政党建设”的党建基调对美共未来将产生重大影响,新任党主席巴切特尔将其称之为美共的“转型性变化”(transformative changes),并指出:“现代化政党建设可以把美共变成21世纪的社会主义政党,可以将美共从政治边缘转变成政治主流。”
相对于“群众性”、“现代化”的党建基调,“成熟”、“有战斗力”则是美共本次大会上的新提法。新就新在用“成熟、有战斗力”取代了以往的“革命性”字眼。二战后美共党建理论一直以“革命”为主调,在党的代表大会报告中就多次出现了“革命”、“斗争”的字样,如1966年美共18大报告是《争取和平与反对垄断组织的斗争》、1969年美共19大报告是《革命进程》、1979年美共22大报告是《关于非洲裔美国人斗争的决议》、1991年美共25大报告是《危机的时代:通过斗争实现团结》。这种除了斗争就是革命的党建基调,使美共脱离美国社会发展现状,无法满足美国民众的现实要求,在实践中也很难争取到美国多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这种现状要求美共对自身历史要有所反思。只有对自身历史有冷静客观地评价,才会有今后党建的正确理论及其正确的斗争策略。美共前主席韦伯也认识到这一点,2011年他在《21世纪社会主义政党的性质、理论及实践》一文中就指出:“我们不能一直对老一代共产主义者和将来新的共产主义者隐瞒我们在历史上犯过的错误。如果我们能用魔法将已逝的同志唤醒,我相信他们一定会让我们用一种批评和成熟的眼光来看待我们过去的历史。……一个21世纪的政党要从我们过去的历史中受到鼓舞,但是不应该被过去的历史所禁锢。过去的历史仅仅是我们未来发展的宏观指导,它不能成为我们党未来发展的蓝图。”可见本次大会上所提出的建设“成熟性政党”实质上就是指美共要对自己的历史及其功过有一个客观清醒的认知态度。此外,本次大会中美共提出的“有战斗力的政党”也并非是指暴力革命层面上的战斗力,而是指美共要清醒地认识到自身是处在当今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这种国家的社会变革充满复杂性,在这种复杂局势面前美共要保持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热情。
2014年正值美共成立95年,30大召开也是庆祝美共成立95年的庆典,这不仅是美共党内的大事,也是当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值得关注的一件事情。在本次大会上,美共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的终结、战略策略务实化、党建基调时代化这三重变奏反映了美共对自身历史的反思和理论的自觉,这不仅能使美共继续留在美国的政治舞台上,而且其会议精神也将对美共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今后,美共如若能继续冷静客观审视自身历史,在现代化政党建设方面加大实践力度,必然会提升其群众基础,其势力的壮大和影响的增强也有所希望。尽管美共短期内还不能做到政治地位从边缘到主流的转变,但是其战略策略和党建主张对遏制美国极右翼势力增长、让社会主义思潮在美国继续存在和发展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作者为苏州科技学院教育与公管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11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美共产党党际关系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1DJC004)
①Hamilton Nolan: Gawker.com interviews CPUSA head, John Bachtell, August 21 2015
②骆小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环境与生态环境双重危机的根源―访美国共产党主席约翰?巴切特尔”,《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6期。
③黄宏志:“美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权利法案”,《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1期。
④聂云麟,孙大雄编写:“萨姆?韦布谈美共领导机构的换届问题”,《国外理论动态》,2000年第9期。
⑤杨成果:“美国共产党‘二’的政策主张”,《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第1期。
⑥周乃?C:“西雅图大幅提升最低工资的一些启示”
⑦周佳:“难管温饱 美国争议声中大幅上调最低工资”
⑧Convention Discussion: New Opportunities to Grow the Communist Party
⑨“美国共产党网上招纳党员”,《共产党员》,2008年第9期(下),第44页。
⑩Sam webb: Convention Keynote: For a modern, mature, militant, and mass party,June 13 2014
Hamilton Nolan: Mistakes Were Made: A Talk With the Head of the Communist Party USA, August 17 2015
Sam webb: A Party of Socialism in the 21st Century: What It Looks Like, What It Says, and What It Does, olitical Affairs , February 3 2011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是外界影响、个人学习和生活经历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导向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则是促使外在体验向内心体悟转化,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价值观反思的迷茫、困惑中形成普遍接受的社会主流意识,最终外化为行动表现的重要环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研究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科学精神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当代研究生弘扬科学精神是题中应有之意,其要旨是将科学精神发扬广大,更是历史所赋予的光荣使命。关键是要始终保持良好的心境和动力,这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具体地说,也就是要以学习和生活为基础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自觉加强人格品质修养,要把弘扬科学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
虽然,从自然人的角度讲,研究生的本质属性还是学生。但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无论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都是通过研究创新的途径继续深造的社会人,在追求科学知识的同时,也是科学精神的传承者和传递者,扬科学精神是题中应有之意,其要旨是将科学精神发扬广大,更是历史所赋予的光荣使命。党的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赋予了研究生弘扬科学精神的强大的生命力。笔者认为,除了完成学业,顺利走向社会之外,作为新时代的研究生,更加重要的一个任务亦或是历史责任就是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把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有机融合,激发内在动力和活力,轻松愉快、全面健康发展,从而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示范引领作用,凝聚和创造正能量,为社会发展营造和贡献应有的时代作用。
首先,要以学习和生活为基础载体,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何一个社会环境,都有其固有的核心价值观。这种价值观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产活动所逐步凝聚的,是人们共同意愿的集中体现,更是人们凝心聚力的纽带和力量源泉。当今,我们所共同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倡导了社会风尚,具有丰富内涵、历史渊源和实践要求,为我们在读硕士研究生提供了学习和生活准则的根本遵循。作为研究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引领社会风尚,是历史赋予我们的责无旁贷的现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具体地讲,在深刻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要有更加深刻的认知,并在从事学业研究的基础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切地融入自我的内心世界,融入到科学探索的全部过程,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深入探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形成精神世界的强大动力。需要特殊强调的是,在读硕士研究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须坚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实践的载体要看得到、摸得着,禁忌唱高调、“只听楼梯响,不见人下楼”。只有在学习和生活中,事事、时时、处处自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思想和行动,并以此作为自身建设的评价标志,才能不断完善自我,全面发展。
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自觉加强人格品质修养。 这里所谓的人格品质,除了心理健康、遵守社会公德之外,主要倾重于优良的学风和严谨的科学精神。说到底,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不断修正人生的价值取向,加强学术自律,自觉维护科学的尊严,切实把个人的人生追求同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及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紧密结合起来,在完成学业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传优汰劣,探索新知。特别是要树立刻苦专研的勤奋精神,经得住科学研究过程的寂寞考验,潜下心来,“走在路上”;要规避完成学业万事大吉的积弊,以探究科学奥秘和弘扬科学精神为动力源泉,坚决同浮躁的学习风气和不端的学术行为作斗争,敬畏科学、崇尚真理,做“真”人,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衡量个人发展的标准和思想、行为规范。所有这些,是一个统一的、有机的系统性整体,不能强行地予以分割,亦或是片面地强调某一个方面。既要着眼当下和自我,也要尊重客观和长远,更要瞄准党和国家的发展目标紧跟时代的步伐。只有这样,才能正在地把自己置身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路线之下,真切地融入社会发展的大环境和政治生态中,形成的个性修养、人格品质才能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并相得益彰,从而为社会发展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再次,要把弘扬科学精神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结合起来。作为研究生自觉弘扬科学精神是每一个人的底线思维,往往在不自觉的情况下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分离,或者是未思考、不在意。这种情况不利于自我发展,更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相脱节,容易导致自身价值实现方式模糊,缺乏前进动力,产生迷茫。因此,始终保持严谨的求学求知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需要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只有将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互为动力、相互促进,始终保持和激发创新的激情和创造的活力,也只有这样,才能促进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作为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有这样的思维,而且不可或缺。
否则,一味地强调科学研究的重要,甚至为了科研研究而孜孜不倦,但是长期的这种状态,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一旦自己的辛勤付出没有得到认可或自我感觉不理想的时候,也很容易造成自我思想的混沌。试想一个人在这样的情境中是一种怎样的状态,所谓的科学精神也只不过是自我寻求安慰的借口而已。因此,我们所讲的科学精神是要有更加丰富的内涵,不是简简单单的苦学和盲从,而是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具有时代内涵的一种高尚。这需要我们在日常的学习和研究中感悟并践行,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科学、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总之,一个人的不断进步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也需要看得到、摸得着的客观上的物质载体,更需要知行的统一。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流的新时代,作为研究生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才能把科学精神的光芒辐射的更加广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共同的幸福梦才能美梦成真。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来源于两个层面,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社会价值观。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涵盖思想观念、礼仪制度、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不同层面的内容。这些优秀文化遗产,数千年始终保持延续和发展,成为维系各民族成员的心灵纽带,对于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统一和稳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研究生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精神支柱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当代研究生的全面发展无论在客观上还是在自身发展上都需要牢靠的精神支柱,坚定科学的、正确的发展方向。笔者作为在读硕士研究生,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认为关键在于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坚持科学武装头脑,弘扬大学精神,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修养
无论是博士研究生还是硕士研究生,作为党和国家培养的高级专业人才,其发展的关键是需要牢靠的精神支柱,从而保证科学、正确的发展方向。笔者作为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在完成学业过程中接受了系统的学校教育,特别是受到了喜闻乐见的思想政治教育,对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成长成才成功的标准有了更加明确的认知。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体制下,要坚持党的正确领导,紧密团结在以为的党中央周围,把握新时期的新形势、新常态和新要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动力,为终身发展和进步构建更加坚实的思想政治支柱。真正做到这一点,需要坚持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把自我的内心世界和社会的客观世界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具体地讲,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并准确把握。
一是要坚持科学武装头脑,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首先,要克服和纠正“政治思想理论与学业研究无关”的不正确认识,切身把自身的发展融入到社会的大熔炉中,把对党、对国家的热爱化作奋发进取的责任和使命。这是思想层面的基本要求,也是个人追求发展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动力源泉,更是党和国家的殷切期望。其次,就是要具体到个人的学习生活的实践层面,切身增强行动的自信和自觉,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用科学的理论和思想引领自身进步和发展。同时,也要用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丰富和改进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思维结构,提高善思的能力和水平,进而推进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再就是,要本着贴近客观实际、贴近学习生活的原则,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的基本内容和内涵要素落实到实践层面,并不断地提高和升华。比如,要积极接受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教育和培养,积极参加学校实施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建设,积极参与“三研社”集体学习活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自觉认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重大实践课题,主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总之,要坚持自我修养、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紧密结合,通过师生联动、互动的方式,形成理论武装不同纬度互动的学习模式,增强对科学政治理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提升和完善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正确辩知客观世界的能力和水准。
二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建设
首先,要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牢牢记在心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和社会层面的价值追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切身用道德规范严于律己,并渗透到学习和生活全部过程中,从而转化为自觉行动,形成知全局、重大局、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心境。也就是要切实把个人的“个体”融入所涉及的方方面面的“整体”中,进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检验和评价自己的思想和言行的社会符合度。其次,要以切实体验和实际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载体,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切身增强勤奋学习和刻苦专研的学习动力,形成精诚团结和共同进步的人文氛围。只有在思想和行动两个层面彼此互动、互相促进,才能真正筑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长沃土。也只有真正尊重和模范遵守社会主流价值观,就是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要求严格要求自己,并主动持续践行,才能规范和引领自身的道德行为和水准。因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框架下,对道德修养有了更高的要求,要向高尚看齐,要向社会主流看齐,更要向党和国家的要求看齐。只有这样,道德的完美才能成为促进我们成长成才成功的推进器和升华剂。
三是要弘扬大学精神,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修养
作为大学校园“象牙塔”里的在读硕士研究生,自觉坚守大学精神并大力弘扬社会主义大学精神,既是责任,更是使命使然。在各自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要以学校的校训精神为驱动,自觉接受学校优良的校园文化熏陶,在实践中磨练,在奉献中成长,为学校的校风建设添砖加瓦。这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层面,更加要注重实践的外在修炼和体现,将思想的自觉转化为行动的自觉。比如,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热衷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等等,预先了解社会、积极服务社会、主动贡献社会,在这些活动中感知社会并培养创新意识、奉献意识,以走向社会的实际行动检验大学学习和生活的体验效果,以便更好地接受大学精神的灌输和熏陶,并在头脑中深深扎根,在思想和行动上成为持续的习惯。
此外,大学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传承创新的动力源和传声器,要学会用健康的心态和理性的方式对待社会矛盾和问题,正确认知一些不良现象,不断强化心理健康和心理“文明”,促进身心和谐,从而更好地以习系列讲话精神引领,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强化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要求的自身思想和文化建设。当然,除了自身加强建设外,也要充分依靠和紧跟学校上下联动的建设模式、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精神动力教育的有效路径,内外兼修,才能真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一个人需要精神动力。坚强的、正确的精神支柱对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正确的精神食粮来源于正确的思想,自觉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切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筑牢自己的精神支柱是永续发展、健康发展的基石。只有这样,才能不愧于时代,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贡献更大的力量。
相关文章:
1.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你我做起心得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和公民价值准则为一体,是反映全国人民共同认同的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和中国梦的实现者,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将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内化与外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党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新的要求和部署,其中首次提出以“三个倡导”为核心。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大学生又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群体,因此首先要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内化与外化现状;其次要在了解现状的基础上加强宣传教育,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再次,要加大推广践行,突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最终达到知行合一,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外化为一种行为习惯。
(一)成就可喜
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以及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次在党的报告中被提出。自从会议以来,全国各地的高校纷纷组织广大领导干部以及老师学生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会议精神,并且借用召开研讨会和举办座谈会等多种形式来全面而深刻地解读党的报告。“许多学校把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列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计划,并在专项工作中作出具体安排和部署,建立起校、院两级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机制,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的生动局面。”[1]各高校教师和领导人员在上课或是开党会的时候向学生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以及其深刻内涵和重大作用。大部分学生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重大,并且已经将这一价值观加以内化。有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注重精神素养,能够以正确的态度对待人与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于国家发展具有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民主与不民主行为有正确的评价”,[2]这一调查已充分表明了大多数大学生已经树立了普遍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问题突出
1、内化起点未夯实。首先,宣传教育仅仅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宣传教育的对象,忽视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我党优良的革命传统等融合在一起来开展宣传教育。各种思想观念是相互联系的,如果偏废其一将会有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其次,宣传的方式不够全面。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过程中忽视了对现代大众传媒的运用,造成了宣传方式的单一化。单一的宣传方式不利于调动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就会阻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最后,宣传教育不能有的放矢,学校未能对学生的需要做出分析,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到的实际,因此陷入了空洞的说教以使宣传教育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2、内化与外化相脱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内化是建立在外化这一前提的基础之上的,外化可以巩固以内化的认知,因此内化与外化是密切联系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和外化相统一才是其最终目标。在教育的过程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仅仅是教育活动的基础性、首要性环节,已经内化的认知还必须指引学生的行为,通过人的行为和习惯得到固化和升华。
(一)拓宽宣传渠道,引起广泛注意
1、突出主渠道的优势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学校教育的主要责任是立德树人,同时学校又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场所,在这一主场所里思想政治教育课又是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坚持发挥主途径的优势作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应该夯实自己的专业知识,并且要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为更好地应对和处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和教育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创造条件;还要不断跟新教学方法,尽量避免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意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加以宣传,以增强教学内容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更要注重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现代教学工具,例如多媒体,多媒体教学能实现集图文声像为一体,内容生动活泼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最终有利于学生将其内化。
2、健全网络传播平台。“大众传媒在信息共享、共同意识的建立、社会价值的传递、大众文化的形成和改变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3]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背景下,网络传播的如下特征: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互动性强,图文声像有机结合等已经使得网络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突出。因而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媒介的优势。
(二)加深内涵剖析,引导深化理解
要引起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注意,更要使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科学内涵的理解。如果对一个理论的内涵没有一个深刻的剖析,必将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内化。通过深入而透彻的理论研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行全面而深刻的分析,要论证清楚明晰、阐释全面,这些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深入人心且得以广泛践行的前提。教师在进行理论研究时,要对国家、社会和个人这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有一个透彻的分析,还要加以综合概括,凝练出更加完备而成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了解受众需要,确保自觉接受
教育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实现人格的健全发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四有”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只有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尊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才可以自觉自愿地接受其观点,自觉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系统。内化为自身的认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体内容的教育,要结合学生的实际,使其更加社会化、生活化和实际化,调整和改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与学生心贴心敢于直面学生的困惑,善于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回答学生的困惑,系统地回答学生的疑问,在互动参与中让学生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共识。
(一)用榜样示范引导价值观
榜样示范法,也称典型示范法,是指通过具有典型、榜样意义的人或事(正面的、先进的亦或反面的、落后的人或事)的示范引导,警示警戒作用,教育人们提高思想认识、规范自身行为的方法。“大多数人类行为是通过对榜样的观察而获得的”。[4]榜样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供动力和向导。因为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而在学校榜样主要来源于教师和其他先进人物。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要做到勤于政务、求真务实、廉洁自律,遵守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
(二)用社会活动践行价值
要使大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常态化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靠外力,更需要自身的实践。要让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中来,要其在实践中巩固已有的认知,将正确的行为习惯不断固化。比如广泛地开展学雷锋的活动和志愿者活动,可以到一些空巢老人家里或是孤儿院当义工,帮助他们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或者是在校园里建立小社团帮助一些困难的儿童募捐衣物、学习用具或是钱。以此通过这些学生易于参加的、乐于参加的活动来固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自觉性和能力,最终实现将学生的品德意识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家思想作为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儒家文化是我国两千多年传统文化中最为耀眼的瑰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儿女在沧桑巨变中无悔追求的崇高志向。二者在中华民族漫长历史中发展形成的智慧结晶。本文将梳理儒家传承的文化精髓,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探讨如何将二者更好地培育与发展。
【关键词】儒家文化 核心价值观 培育
核心价值观是区别一种文化或多种文化的基本价值观念,它在价值观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统领和支配着一般价值观;核心价值观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灵魂的表现,它为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提供了价值原则。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特征的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它既导致了人们价值比较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又催生了国人在转型期间面临的文化困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三个“倡导”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正确的方向。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全社会及全体公民的共识和自觉追求,是当前学术界面临的一个新课题。
党的以来,以为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视推向了历史新阶段。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儒家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基础和主流意识形态,有着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它是我们民族在长期文明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传统。传统具有时间性。然而时间并不是一个容器。时间是自为的存在过程。①作为自由意志存在物具有时间性。在时间中,有了家园与归属,有了生命本根。传统的时间性,既有其绵延性,亦有其当下性。其绵延性是指其民族精神,其当下性是指其时代精神。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以传统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道德的发展方向,就是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统一。儒家文化就不仅仅是作为一种学说,一种思想,而是一种文化。从文化发生学角度看,任何一个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对于该民族核心价值观的生成具有基础和源泉性作用,这是世界文化发展的一种共有现象或普遍规律。基于这种理论前提,一个民族的精神必具备历史向度的与向下向度的。历史向度的,在民族历史发展中作为出发点的那个东西;向下向度的,这个民族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现实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内在地包含两种价值目标,对内凝聚本国人民的力量;对外树立中国文化形象。二者共同构成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体系。因此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的任务还在于如何在本国人民内部凝聚力量、形成共识,得到本民族广大人民的认可。而要想得到本民族广大人民的认同,就必须深入本民族认同价值形成的文化价值之中,即必须扎根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中。因此,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抛开儒家文化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其最具活力和最具特色的部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既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成分,也有传统文化的成分,两者缺一不可。马克思主义是核心价值观倡导和培育的指导思想,而作为传统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则是它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基础。
(一)弘扬儒家文化,重在传播孔子和儒学的人格教育意义。
1923年,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梁启超先生在《为创办文化书院事求助于国中同志》中曾指出:“启超确信我国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鹄,全世界无论何国、无论何派之说,未见其比,在今日有发挥光大之必要。”②梁启超先生对于“儒家之人生哲学,为陶养人格至善之鹄”的确信,是基于对“孔子”教义‘实际裨益于今日国民者、”论题深入思考而得出的③。梁启超对儒家思想的精神特质和中心论题有个概述:“儒家哲学,范围广博。概括起来,其用功所在,可以《论语》‘修己安人、一语括之。至于就健全或理想的人格而言,“孔子尝说,‘智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自儒家言之,必三德具备,人格才算完成。”对于这种智仁勇“三德具备”的人格,我们应该从儒家核心价值观里面的“仁”出发来加以理解:孔子所谓学,其实就是教人养成人格。何为人格?孔子用一个抽象的名来表示它,叫做“仁”;用一个具体的名来表示它,叫做“君子”,君子是一种崇高优美的人格,所以内容包含得很丰富。儒学之教,有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就是要人践行君子的标准,人人有士君子之行。
(二)传播儒家大同思想,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大同思想是儒家学说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儒家的社会观。它主要是儒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描述和追求。内在地包含了人与他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等思想。
1.仁者爱人:人与他人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而人与他人的相处就是“和谐”的一部分。因为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是社会和谐的基础。而在当今社会由于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膨胀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儒家处理人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原则是“仁者爱人”思想。孔子认为“仁”的表现就是爱人,而在爱人的众多表现中首要的就是对父母亲人的爱。儒家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应该从家庭内部开始。“父子不和,其世破亡;兄弟不和,不能久同;夫妻不和,室家大凶。”④所以首先应“和于室人”⑤在家庭中做到“父慈子孝,兄爱弟敬。”但是,人还应该考虑到除了自己父母兄弟之外的人际关系。因此,儒家在亲亲的基础上,又认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⑥的“推己及人”的更广泛的爱。所以,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大力宣传“仁者爱人”精神,“仁者爱人”精神对于解决当今社会存在的自我主义、道德冷漠等现象无疑是一剂思想良药。若想要解决问题,需先从意识层面入手。
2.仁民爱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之一。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必须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19世纪中期,恩格斯曾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和大量论述,其基本观点在今天看来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有些话已经成为经典言论。例如恩格斯就曾明确指出;“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随着自然科学的大踏步前进,我们越来越有可能学会认识并因而控制那些至少是由我们的最常见的生产行为所引起的较远的自然后果。但是这种事情发生得越多,人们就越是不仅再次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体性……。⑦”
我国古代的儒家思想提倡“仁者爱人”的精神,这是人所共知的。同时儒家也非常重视“生态道德”,要求人们“爱物”,从而使得儒家的仁爱精神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孔子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孟子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想,提出:“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意思是说,对于万物只是爱惜而不施以仁德,对于人民要施与仁德而不当亲人看待,亲爱亲人而仁爱人民,仁爱人民因而爱惜万物。由此看出,孟子认为爱己爱人是不够的,还应进一步把这一爱心施与万物,应该由己及人,由人到物。荀子明确地把生态道德(外节于万物者也)与人际道德(内节于人)看成道德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并将它们的关系规定为“外”与“内”的关系。这说明,儒家不但重视人际道德,而且还把道德由人际道德扩展到宇宙万物。虽然儒家把生态道德与人际道德看成是道德的两个方面,但就重要性来讲,儒家基本观点是人际道德重于生态道德。因为在儒家看来,人是万物之灵,在万物中最为可贵,爱人应大大超过爱物。
3.克己以成人:人与自身的和谐
人与自身的和谐也是社会和谐的一部分。人是社会中的一份子,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如果人自身的道德修养都不符合标准,那么何谈整个社会的道德素质呢?因此说,人自身的和谐,即道德修养的提高不仅关系到个体的道德价值,更关系到整个社会道德素质的提高。儒家处理人与自身和谐关系的思想。即“克己以成人”思想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继承。儒家认为,个体具有道德完善的自主性。人努力使自己的主观思想“和”于客观世界的过程,就是人的自身道德修养的提高过程。因此,人们要正确处理在道德修养提高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如义与利、情与法、言与行等。
人们所希望达到的理想人格实际上就是对所有关系的超越和发展。实现与天地和、与人和,使自己成为完美的人。儒家对道德修养的价值予以了高度肯定,讲“克己以成人”,以追求人内心的自我超越。这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着积极的意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荣辱思想是以个人的道德素质为前提的。儒家的德性修养思想启示我们,个人的道德修养的提高与完善的重要性。这为荣辱思想的培育提供了指导方法。一方面,因为道德修养具有自主性,所以,个体道德素质的提高是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自主追求过程。另一方面,每一个个体思想道德的素质的提高都是成人的基础,拥有社会价值。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要把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放在首要位置,发挥个人的道德价值,进而为全社会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奠定基础。
在全球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于时代发展,把握时代特征,必须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升华与超越。因此,只有扎根于历史传统并符合时代发展要求,才能凝炼出符合中国实际需要,反映世界发展潮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引导社会前进方向,增强中华文化软实力。
(一)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的辩证统一
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坚定维护和发展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主导政治价值指导下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意识形态风云激荡的今天,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统一人们的思想,才能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方向以及社会主义性质。当然,马克思主义不是顽固的教条,而是开放的理论和行动的指南,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纵观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产生,无不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吸收和融合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才形成的。
明确指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中华文化繁荣为条件,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根本,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这就把中华文化与民族复兴、社会主义道路高度统一起来了。”从某种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优秀文化交融的过程,以赋予其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条件,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是弘扬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的有机统一,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以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力量,又尊重文化多样性,追求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基础上的隐形的,柔和的教育是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的方向。
(二)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的辩证统一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物质财富的历史积累和精神价值的高度凝聚,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面貌和外在影响力的集中体现。“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最深沉的力量,它为整个社会提供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共有的精神家园,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内容。随着全球化趋势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要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即主要以儒家文化为核心,更要合理地吸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有益的文化成果。
就文化本身而言,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不是一个封闭静止的系统,也不是民族性的凝固化、纯粹化、绝对化和狭隘化,而是一个开放、包容、交融和革新的动态过程,总是在交流与融合、兼容与渗透中发展与进步,体现着世界上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文化的差异性和统一性的辩证联系,中华传统文化历来具有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开放视野和博大胸怀,总能不断地从外来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以求发展进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弘扬这种文化态度,既植根于传统文化土壤,彰显着浓厚的民族气息,又要具备全球视野,吸纳其他文化中的优质成分,特别是西方文化中崇尚民主法治、追求自由平等、讲求科学理性等一些信念和准则,可以弥补我国传统文化之不足,将这些优秀思想整合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使其既具有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特色。(作者单位:海南大学)
①萨特:《存在与虚无》,陈章良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年,第193页。
②丁文江、赵丰田编:《梁启超年谱长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632页
③朱贻庭编:《儒家文化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与孔子对话》,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年,第145页
④说苑?敬慎
⑤礼记?昏义
⑥礼记?礼运
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84页
⑧《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4页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作为 领头羊 的高校学生干部队伍,既是被教育的对象,又是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中坚力量。如何做好高校学生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学生干部的先锋示范和价值导向作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构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干部中的培育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学生干部是联系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桥梁,是学校班级建设以及校园建设的主力军,在学校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几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学校要加强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要先加强学生干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第十五次高校党建工作会议强调:高校要培育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具有号召力和带动力,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因此,加强学生价值观培育首先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培育。
(一)学生干部自身修养方面
学生干部在自身修养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干部没有对自己形成正确的认识,以为自己是学生干部就比别人高出一等,在平时学习生活中变得浮躁、趾高气扬,在工作上也缺乏一定的群众基础,导致很难做好自身的学生干部工作。第二,学生干部没有处理好学习和工作的关系,很多学生干部因为工作上的事导致学习成绩下滑。第三,学生干部普遍存在功利心,没有将为同学服务作为工作的宗旨,影响了学生干部的形象。第四,学生干部没有把自身身份放在正确的位置,为了取得领导的重用,不顾同学的想法,任自己的权利为所欲为,导致同学和干部之间的矛盾升级,从而影响班集体的荣誉。
(二)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方面
受市场经济发展下的观念影响,部分学生干部在思想政治方面存在问题。第一,部分学生干部存在严重的个人主义思想,盲目追求个人自由、个人享乐以及个人利益。第二,部分学生干部过度拜金,形成了金钱是万能的这一错误思想,从而不再讲究集体奉献和个人理想。第三,部分学生干部有滥用职权的思想,用自身权利让同学追随自己,臣服于自己,从而违背了个人价值在集体主义中的体现。
(一)是强化学生干部作为桥梁的重要保证
学校是培养社会人才,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场所,学生干部作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是学校老师和普通学生之间的桥梁,能够从各方面帮助普通学生完成学校安排的任务,是校园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力量。因此,学生干部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注重自身的思想、行为建设,努力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在思想上、行为上、精神上成为学生群体中的表率,带动校园发展。
(二)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教育建设重要内容,由于,学生的成长正处于各种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且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同时,在校园中存在积极文化和消极文化并存的现象,学生很容易被两极文化影响,因此,学校必须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学生干部作为学生发展的主力军,加强他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能够让他们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带动其他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
(三)是维护校园安定、和谐的需要
经济全球化、网络信息化不断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同时,西方国家也在试图通过我国青少年进行政治渗透。因此,国家强调要深刻认识维护学校的安定团结,防止一切诱导思想侵袭校园,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及时防范学校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升处理紧急问题的能力、对校园一切设施加强检查、建立学生对学校建设的反馈机制以及及时了解学生的需要、问题。学生干部对这些工作的顺利进行有着关键的作用,因此,要发挥他们的先进性作用,在学生干部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维护学校的安定、和谐提供力量。
(一)提高学生干部队伍自身素质
1.注重对学生干部的筛选
学校在选学生干部时,要听取群众意见。首先,选取干部要坚持一定的原则,严格筛选,不能在学生干部任用方面存在徇私舞弊的现象,要与自身能力和说服力及良好的行为品德为基准;其次,学校选取干部要进行灵活选取,采用自荐、互荐、选举等多种方式,并进行差额选举,实现干部任用的透明,让同学信服于干部。
2.提升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
学校选取上来的学生干部要进行培训以及开展理论学习,让学生充分了解党的思想、方针、政策,一切已自身为基准更全面的发展,从而更有权威、有力度的对其他同学进行引导和管理。
3.培养学生干部正确的工作态度
培养学生干部正确的工作态度,第一,要虚心听取他人的意见,不能认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对的;第二,要懂得工作中的承担,遇到问题迎难而上,知道自己的本职工作,培养自己吃苦耐劳的精神;第三,要和同学多多交流,真诚的为同学服务,努力和同学打成一片,奠定自己工作的群众基础。
(二)加强学生干部的管理
学生干部通过选举之后的培训、学习之后,还要对他们加强管理,防止学生干部中不良风气的形成。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对学生干部施压
对学生干部要有充分的信任,同时,也要对他们施加一定压力,通过制定详细的目标,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完成目标,并及时对他们考核,让学生干部了解自己的能力,在充分发挥自身能力的同时提高自身能力,也能深刻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之处,学会取长补短。
2.实现学生干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之一是与时俱进,因此,学生干部要在实践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务实能力,赢得同学的信任,提高自身信誉。
3.对学生干部进行监督
学校要从多种渠道对学生干部进行监督,比如可以通过制定生活组织制度、思想政治学习制度、考核评比制度等制度来对学生干部进行监督,从而避免在学生干部中出现不良风气,保证学生干部队伍的建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学生干部中的培育任重道远,需要教育者高度重视,并对其进行积极引导,同时,更重要的是学生干部的自身努力。因此,要不断加强学生干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让学生干部从根本上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也需要作为教育者不断努力去引导和教育。只有师生共同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会为学校教育发展提供一条科学观念。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是外界影响、个人学习和生活经历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价值导向和教育实践的有机结合则是促使外在体验向内心体悟转化,确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元主导能够帮助大学生在价值观反思的迷茫、困惑中形成普遍接受的社会主流意识,最终外化为行动表现的重要环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党的以来,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青年大学生是国一个民族的未来,其价值观的形成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我国高校一直坚持把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因此,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对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党的提出了“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肩负着祖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力量,中国社会处于社会转型期,大学生们面对多种价值取向的选择,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总的看法和最根本的观点,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观、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体系中居于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化马克思的核心价值理念和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为了推翻资产阶级剥削制度,建立一个每个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民主不是资产阶级才有的专利,而是追求更高程度的实质而全面的民主,马克思主义高远的核心价值理念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解放、民主权利,建设公平正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武器。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代表着人类历史的前进方向。毛泽东同志认为,中国共产党人能够跳出历史兴衰的循环,其法宝就是民主,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先后提出既促进经济发展又促进社会主义全面进步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等重要论断,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走社会主义道路[2]。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集中体现在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高歌奋进,体现了中国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核心价值理念,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时代精神是民族发展的潮流和方向,它们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
(一)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青年大学生承担着建设祖国未来的重任,是社会发展的生力军,如何培养青年大学生关系到民族的兴衰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3]因此,青年大学生时期是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的现状
1.社会环境造成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趋于理性化同时呈现复杂多元化。当今世界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经济的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迅猛,社会上具有很多诱惑因素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了冲击作用,大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影响到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以及自身的情感表达和思维方式[4]。
2.大学生自身价值选择的矛盾化。大学生处于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价值思维尚未定型。在现代社会中,利益分配格局差别化和价值观念的多元化的形成,使得在传统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面对价值选择时感到困惑而难以抉择。
3.大学生主体的个性化。大学生正处于成长的特殊阶段,相对过去中学时期的循规蹈矩,他们在认知、意志、情感等方面更注重自己意识的独立性,强调个性化。在现代市场经济形态下,人的价值通过财富的物化关系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价值观中个体意识也在逐渐形成。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相对应。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平台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这些课程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通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始终保持时代性与先进性。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途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该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阵地,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作用。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宣传。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公开的手段、公共场所,有领导、有组织、有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宣传教育,另一方面要把爱国精神、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待人和善等价值观融入进不同的教育活动中,在潜移默化中使大学生受到教育。
2.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理论灌输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基本同时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大学生具有很强的理解能力和学习能力,只有对理论有全面深刻的了解才能通过理论来指导实践,从而做到知行统一,使大学生成长成才。
3.以网络为载体,重视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大学生作为网络的最大受众群体,深受网络影响,因此可以通过建立“红色网站”、手机、微博平台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直接或渗透的方式融入各种资讯,使大学生心灵受到震撼。
4.加强大学生的自我教育,提高大学生自身的行为自觉。教育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双向互动,因此大学生的自我教育也十分重要,学校通过设计一些活动或环节,让大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通过在活动的组织、实施、协调、管理、评估等过程中,遇到需要解决的问题自觉地去发现相关的理论来做指导,从而逐渐吸收内化为自己内在的理论修养,达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最基础、最核心的价值观念,是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的价值导向,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价值内核,是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价值升华和高度概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起到确定方向、规范引导的作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科学引导大学生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报告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的提出,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新概括,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最新探索与实践。文化软实力作为一个国家的核心实力,本质的竞争实际上是不同文化所代表的核心价值观的竞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凝练力,能够为华夏儿女正确看待和建设社会主义提供精神引导。
价值观是人们意识中对价值追求的观念,通常以信念、理想、目标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反映了人们对价值的评价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原则和立场。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有着兴国之魂的重要作用,因此价值观的引导确立有着重要意义。社会主义,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运动、制度,它更是一种价值观。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内核、运动的核心、制度的灵魂。作为中国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基础、最核心部分,对增强社会主义信念,促进社会主义的健康发展有着四两拨千斤的重要作用。而大学生又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科学价值观的正确与否关乎国家兴亡。
大学生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最基础的要将理性认知作为起点,因为理性认知是主体意识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起始点,是实现客体主体化的前提和基础。要实现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必须从认知感情方面准确把握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重大意义。
一般而言,价值是衡量事物好坏、有用无用的标准。价值形成源自于主体需要,“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的存在、属性以及它们合乎规律的变化具有与主体需要及其发展的某种一致、适合、或接近的性质”,即价值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价值的实质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主客体之间需要与满足的关系。在人本身察觉到自己生活在这种价值关系中以前,人就已经对这种价值关系进行反应和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相应的价值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价值观属于思想上层建筑范畴,它渗透于道德、法律、艺术等一切社会意识形式之中,并通过这些形式表现出来,是带有更深层次影响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价值意识。价值观有正确和错误之分,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对应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观在其构成体系来说,可以分为一般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两类。核心价值观在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居于中心位置,一般价值观则处于从属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其基本内容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涵盖面要广其更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概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和内核,它用更凝练、更具体、更直观、更形象、更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形式来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精神和原则方向。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体现、相辅相成。
央视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在这些优秀中国人身上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的行动强有力地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从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念的提出,到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必须将其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再到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阶段性的概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倡导”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高度凝练。24个字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体现了国家意志,展现了社会要求,表达了个人价值。一个价值理论的形成,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将前人思想和自身实践相结合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对以往优秀思想的继承,又是对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总结。
互联网络极大发展的今天,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大环境要求我们清醒的认识,正确借鉴、包容现代文明价值理念。马克思说过,“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2]准确理解和把握时代课题,是促进国家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前提。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谋求发展的社会转型期,这一时期面对新旧体制的转换导致的各种结构性矛盾的大量出现,加之职工下岗分流、贫富差距加大、社会保障不到位等客观存在的问题,易造成人们价值观念的混乱。此外,西方的文化渗透和意识形态领域战略图谋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信心、信念和信仰造成冲击,致使精神生活出现危机。尤其对于思想不够成熟,实践生活不够丰富的大学生而言,认识的片面性很有可能会对其产生较为严重的消极影响。因此,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社会主义全面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中国梦”的重要推动力。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作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3]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国家的宝贵人才资源,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和主力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传承和弘扬的重要力量,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发展,关系到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高校工作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要途径,是高校育人工作的关键环节,重视大学生价值观培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目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核心价值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基本内容、重大意义有一定的了解,但在对核心价值体系各构成部分的具体认识上,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的认知缺乏深入,不知各构成部分所包含的真正内涵。如很多同学了解核心价值体系大概内容,但不知道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知道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却不理解其三个层面的深层含义。其次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情感缺位,不能从个人内心的情感出发对社会主义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积极的体验、感受、认同。再次,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念还不够竖定,尤其是当在关乎自己切身利益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会更多地显示出"摇摆”性、妥协性。此外,我国目前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形式和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之处。如核心价值观教育过于偏重教“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仅仅作为一般性的“知识”来认识,没有真正达到高度认同的程度,从而造成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认识模糊和知行脱节现象。这就是通常大学生口中的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好的,但离自己太遥远。
因此,在当前的情况下,找准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依据,科学规划认同的导引体系,并运用认同与践行的辩证互动关系,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大学生本身的意志努力外,还必须要有科学扎实的学理依据,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支配下,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才会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提供了认同的科学世界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明了认同的体验路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确立了认同的根本方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认识的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认同主体大学生群体对认同客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实质上是认同主体大学生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性认识的基础上,从正反两面具体分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自己、给社会带来的利弊后,再进行价值选择的过程。此外,马克思认识论还指明认知认同不是一次性完成的,对同一内容的传达要在不同的时间内多次反复进行,进而达到全面而深入的理解的程度,最终实现认知认同。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4],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指明了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方向。实践论指出,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两个侧面,是对立统一关系,在认识和实践的相互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起决定作用。大学生要真正理解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就必须要通过社会实践。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方法。构建认同的导引体系,必须运用唯物辩证法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才能使该体系科学化、合理化,才能让大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三大基本规律也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本方法。运用矛盾分析法,在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中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通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经历量变向质变转变的过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价值观;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自我扬弃,最终确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邓小平理论确立了认同的现代思想基础。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思想精髓为“三个有利于”标准、民主法治思想、精神文明建设理论,这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出发点。“三个有利于”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设立了基本标准。邓小平同志多次在中央会议上强调:“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5]民主法治思想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政治基础。邓小平高度重视民主,认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6]他强调“一定要向人民和青年着重讲清楚民主问题……中国人民今天所需要的民主,只能是社会主义民主或称人民民主,而不是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的民主。”[7]精神文明建设理论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思想道德基础。他还提出:“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了认同的现代价值原则。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最高价值理想,也为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价值目标。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价值原则,也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方向原则。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价值原则。党把人民群众作为最高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当作最高价值标准和评价标准,这也正是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评价原则。
科学发展观奠定了认同的现代人本底蕴。胡锦涛从新世纪新阶段的国情出发,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蕴涵着以人为本思想和丰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马克思主义最高命题的逻辑要求和现代表现。事实上,“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以“每个人的发展”为逻辑起点,包含其劳动过程、社会关系和综合素质诸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从发展的趋势看,“以人为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目标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价值原则,表明我们党对发展的本质、目的和意义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涉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等多个部分,当然更离开大学生本事的意志努力。认同核心价值观是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先导。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其自觉践行奠定了思想基础。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经历正确而深刻的认知,强烈的情感共鸣,并以此为基础形成深刻的内在认同之后,才能真正付诸实践。大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既要强调理性认同和情感认同,只有大学生从内心深处拥护党的领导,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真正支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内心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做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学校价值观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整个价值观教育体系中的主体部分,也是价值观教育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部分。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首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促进价值观教育生活化。当代大学生成长的起点、他们的视野和所接受的信息量都远胜以往任何时代,教育者不能把他们仅仅当作被教育的对象,而且要充分肯定他们的主体作用,才能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其次,应由单向灌输转向引导和对话。教育是人与人的精神契合,是主体间的精神交流。它不应是教师掌握话语权力的单向灌输,而应以引导和对话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互动。再次,紧密联系时代特征,增强渗透性和人文性。学校应该为学生创设感悟和培养珍贵情感的机会,引导学生去感悟世界,体验人生,理解人与世界的关联。
价值观的渗透和人文性主要通过活动课程来实现。把价值观教育将作为基础性教育目标渗透于每一门具体的课程中,通过让学生与社会,自然、古迹的实践接触,形成人文关怀,在潜移默化中洗礼和感染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生命观、道德观、审美观和历史观等价值观念。
学校无法独立支撑教育的大厦,家庭必须予以配合,才能更有力地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家庭不单单是保证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更重要的大学生的心灵健康。青春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第二个主要形成时期,家庭教育具有的终身性和反复性,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使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家庭教育应摈弃“重智轻德”的倾向,重视大学生的全面教育。道德品质的形成并非朝夕之事,优秀的道德品质形成后,将会使大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过程中受益终生。家庭教育应抓住大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其次,应及时开展美育。家长要给大学生及时、正确的审美引导,在他们分不清美丑、甚至颠倒黑白以丑为美的时候,及时引导他们纠正错误的审美观,并帮助他们抵制不良的社会影响,使他们养成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享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
社会环境对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具有自然性、渗透性甚至“颠覆性”的特点,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践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必须大力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舆论环境、校园周边环境,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认同践行核心价值观营造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环境。社会要应注意,第一,准确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充分发挥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要充分发挥各种群众性活动中心的作用,开展面向大学生的公益性文化活动。
第二,坚持党对宣传、理论、新闻、文艺、出版等舆论阵地的领导权,把舆论阵地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忠于人民的人手里;必须坚持团结、稳定、鼓劲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须大力弘扬正气,并对各种错误思潮和丑恶现象及时给予有力的揭露和批判。第三净化社会环境和优化校园周边环境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法加强对学校周边文化、娱乐、商业经营活动的管理,及时处理侵害学生合法权益、身心健康的事件和影响学校稳定、社会稳定的事端,确保学校正常教学和生活秩序不受干扰,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有力保障。第四,为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广阔舞台,让大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经受锻炼,在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培养创的舆论导向。第五,增强舆论阵地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提高质量和效果;必新精神、提高全面素质。
大学生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各部门密切合作,不仅仅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氛围,更要注重实践中培育和认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体育电影借助电影的声光呈现、剧情安排,深刻地展示出 运动世界 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让观众通过思考片中角色的问题与困扰,进而省思到自我的处境。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对体育电影折射出的体育文化价值观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现代体育电影发展的历程及特征,探讨了体育电影中体现出的文化价值。指出,在现代体育电影中,既反映了人文精神,又体现了文化价值。因此,建议今后更好地利用体育这个平台,以影视为手段,使体育文化与影视艺术在体育电影中的展现得到完美融合,为体育文化建设搭建新平台,最终促进体育文化产业的发展。
电影,是前人发明的一种将声画艺术结合起来的表现方式,它以典型性的视觉语言向人们讲述多个真实且生动的故事,继而带来富有内涵的哲学思考。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下,人们将精神文化生活看做重中之重,体育电影作为一个特殊的电影艺术种类,创作特征具有独特性,相较于其他类型电影,它的受众也具有一定的广泛性。
1、中国体育电影的发展历程
我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体育电影是1957年由谢晋执导的《女篮五号》。电影描
述了一名女子篮球运动员的成长经历,加以离合悲欢的爱情,展现出中国两个时代下运动员不同的命运,歌颂并赞扬新中国体育运动员奋发向上、富有朝气的精神风貌。5年后,谢晋又执导了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在这部电影中,一系列的喜剧情节均展现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主题思想。可以看出,早期的中国体育电影不仅在吸引人们对于体育的关注,也在激发人们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
2、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体育电影概况
1976年史泰龙主演的电影《洛奇》中所展现的宁死不屈精神深入人心,这种以描绘现实生活为主的体育电影逐渐在七八十年代成了气候,《愤怒的公牛》和《北达拉斯队》均体现了以运动为职业的美国民众现实生活,也加入了更多的社会话题。
然而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美国体育电影出现以表现时尚为卖点、并向喜剧风格转化,如有乔丹加盟的《空中大灌篮》和《疯狂教练》都是这种风格的体育电影。21世纪初美国体育电影由喜剧风格向励志精神转变,《最长的一码》和《光荣之路》等突出励志精神的电影成为主流,经过三大类主题的两次转型,体育电影走过了最初的探索阶段,进入了成熟期。
3、体育电影的特征
从20世纪后半叶开始,和先前的纪录与写实不同,体育电影在创作上开始以艺术再造为主,并且在创作和欣赏上形成了一套独具风格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在塑造体育英雄人物和创造奇迹的大背景下,对社会大众心理情结开始深入关注。体育类型电影反映着主流的价值观,出现在体育电影中的英雄人物正是人们心目中想要去成为的理想人物。其次,体育影视作为一个整体的影视文化现象,通过将不同项目进行分门别类、创造类型化人物。此外,体育电影还拥有题材真实贴近生活以及制作成本低等特点。
体育电影的出现得益于电影与体育的融合,体育电影将体育的精神文化内涵与电影的艺术文化内涵完美结合,不仅有效地传播了体育文化的精神理念,同时也使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达到丰富化与多元化。
1、体育电影中的人文精神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所包含的激情对抗,勇气力量、汗水泪水以及成败,无一不是影视作品孜孜所求的元素。在我国以往的影视作品中,体育电影过于注重教化,缺少娱乐性。相反,纵观美国众多影视作品,体育电影的娱乐功能得到强化,体育影视作品的发展得到保证,体育运动本身的普及程度也得到提高,这样便使影视文化的娱乐功能与商业价值同时得到实现。
励志片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的体育类型电影之一,关于励志的体育题材电影大多沿袭着老套路,往往忽视对主题和片中人物性格命运的深入挖掘,而是停留在对最终成绩的关注上。相较于国外的体育电影,我们看到的更多是理性的思索,是体育影视与社会的发展、文化的宣扬以及体育本身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
电影《百万美元宝贝》中讲述了一位不再年轻的女拳击手积极向上的人生奋斗历程。片中女拳击手在即将通过竞技体育迈向人生辉煌顶峰的时候,突遇横祸并造成高位截瘫,致使她在竞技体育上的更高追求因此结束,但这并不代表她在生命意义上的追求也随之结束。该片展示了一个感人至深的道理――追求过程的意义永远大于追求结果的意义,影片结尾女拳击手虽然选择了安乐死,也并不代表她属于失败者。这样的情节才应该是体育电影带给社会大众的切身感受,也是体育影视文化所拥有的真实力量。
《点球成金》被称作体育电影的里程碑之作,它放弃一贯的英雄叙事的老套路,而是选用了一个失败者,以失败抒写成功,讲述了选择的过程。影片告诉观众的是,人生和棒球一样,有赢有输,其实胜利的那一刻并不是人生的精髓,更重要的是怎样去面临每一个选择。这里又印证了那个道理:对生命本身追求的意义远远是大于对生命结果的追求意义。
2、体育电影的文化价值
体育电影除了展现竞争外,还应该向社会大众传递体育所蕴含的社会文化,体育不仅仅是竞争,它更是一种精神文化,一种有益的生活方式。体育电影发展的好,文化传播的效果就越大,在满足人们对体育文化需求的同时,将体育文化中的团结友爱、公平公正以及奥林匹克宣扬的“更快、更高、更强”融入进大家的生活当中。
随着体育文化和电影文化的不断融合,体育电影也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体育电影因其有着独立的文化内涵,倡导了人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审美价值观念。体育电影能够从很大程度上宣传一个国家的良好形象,从中传递积极的精神文明理念。当下,我们需要对体育电影进行艺术再创造,将电影艺术文化与体育精神文化更好地结合在一起,这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学建模的应用价值越来越得到众人的重视,
数学建模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它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以下是一篇关于数学建模教育开展策略探究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大学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概括性等特点,知识本身难度大再加上学时少、内容多等教学现状常常造成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知识掌握不够透彻、遇到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而数学建模思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建模活动为学生构建了一个由数学知识通向实际问题的桥梁,是学生的数学知识和应用能力共同提高的最佳结合方式。因此在大学数学教育中应加强数学建模教育和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建模思想,认真体验和感知建模过程,以此启迪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提高其素质和创新能力,实现向素质教育的转化和深入。
一、数学建模的含义及特点
数学建模即抓住问题的本质,抽取影响研究对象的主因素,将其转化为数学问题,利用数学思维、数学逻辑进行分析,借助于数学方法及相关工具进行计算,最后将所得的答案回归实际问题,即模型的检验,这就是数学建模的全过程。一般来说",数学建模"包含五个阶段。
1.准备阶段
主要分析问题背景,已知条件,建模目的等问题。
2.假设阶段
做出科学合理的假设,既能简化问题,又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3.建立阶段
从众多影响研究对象的因素中适当地取舍,抽取主因素予以考虑,建立能刻画实际问题本质的数学模型。
4.求解阶段
对已建立的数学模型,运用数学方法、数学软件及相关的工具进行求解。
5.验证阶段
用实际数据检验模型,如果偏差较大,就要分析假设中某些因素的合理性,修改模型,直至吻合或接近现实。如果建立的模型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那么此模型就是符合实际规律的,能解决实际问题或有效预测未来的,这样的建模就是成功的,得到的模型必被推广应用。
二、加强数学建模教育的作用和意义
(一) 加强数学建模教育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修养和素质
数学建模教育强调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利用数学及其有关的工具解决这些问题, 因此在大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融入数学建模思想,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建模实践活动,不但可以使学生学以致用,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而且还会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的生机与活力,激发求知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其效率就会大为改善。数学修养和素质自然而然得以培养并提高。
(二)加强数学建模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应用能力
数学建模问题来源于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首先需要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然后应用数学思维、数学逻辑及相关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剖析研究并经过一系列复杂计算,得出反映实际问题的最佳数学模型及模型最优解。因此通过数学建模活动学生的视野将会得以拓宽,应用意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增强和提高。
(三)加强数学建模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所谓创造力是指"对已积累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科学地加工和创造,产生新概念、新知识、新思想的能力,大体上由感知力、记忆力、思考力、想象力四种能力所构成"[1].现今教育界认为,创造力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数学建模活动的各个环节无不充满了创造性思维的挑战。
很多不同的实际问题,其数学模型可以是相同或相似的,这就要求学生在建模时触类旁通,挖掘不同事物间的本质,寻找其内在联系。而对一个具体的建模问题,能否把握其本质转化为数学问题,是完成建模过程的关键所在。同时建模题材有较大的灵活性,没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因此数学建模过程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提高创新能力的过程[2].
(四)加强数学建模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科技论文的撰写能力
数学建模的结果是以论文形式呈现的,如何将建模思想、建立的模型、最优解及其关键环节的处理在论文中清晰地表述出来,对本科生来说是一个挑战。经历数学建模全过程的磨练,特别是数模论文的撰写,学生的文字语言、数学表述能力及论文的撰写能力无疑会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
(五)加强数学建模教育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并提高协调组织能力建模问题通常较复杂,涉及的知识面也很广,因此数学建模实践活动一般效仿正规竞赛的规则,三人为一队在三天内以论文形式完成建模题目。要较好地完成任务,离不开良好的组织与管理、分工与协作[3].
三、开展数学建模教育及活动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法
(一)开展数学建模课堂教学
即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具体的案例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具体问题的建模,介绍建模的过程和思想方法及建模中要注意的问题。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于把握两个重要环节:
案例的选取和课堂教学的组织。
教学案例一定要精心选取,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其选取一般要遵循以下几点。
1. 代表性:案例的选取要具有科学性,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突出数学建模活动重在培养兴趣提高能力等特点。
2. 原始性:来自媒体的信息,企事业单位的报告,现实生活和各学科中的问题等等,都是数学建模问题原始资料的重要来源。
3. 创新性:案例应注意选取在建模的某些环节上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创造能力。
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一部分是教师讲授,从实际问题出发,讲清问题的背景、建模的要求和已掌握的信息,介绍如何通过合理的假设和简化建立优化的数学模型。还要强调如何用求解结果去解释实际现象即检验模型。另一部分是课堂讨论,让学生自由发言各抒己见并提出新的模型,简介关键环节的处理。最后教师做出点评,提供一些改进的方向,让学生自己课外独立探索和钻研,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给学生留下了进一步思考的空间,既避免了教师的"满堂灌",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传授知识变为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真正地达到提高素质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4].
(二)开展数模竞赛的专题培训指导工作
建立数学建模竞赛指导团队,分专题实行教师负责制。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负责讲授某一方面的数学建模知识与技巧,并选取相应地建模案例进行剖析。如离散模型、连续模型、优化模型、微分方程模型、概率模型、统计回归模型及数学软件的使用等。学生根据自己的薄弱点,选择适合的专题培训班进行学习,以弥补自己的不足。这种针对性的数模教学,会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建立数学建模网络课程
以现代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数学建模课程网站,内容包括:课程介绍,课程大纲,教师教案,电子课件,教学实验,教学录像,网上答疑等;还可以增加一些有关栏目,如历年国内外数模竞赛介绍,校内竞赛,专家点评,获奖心得交流;同时提供数模学习资源下载如讲义,背景材料,历年国内外竞赛题,优秀论文等。以此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实现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的有机结合,达到有效地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综合应用能力的目的。[5,6]
(四)开展校内数学建模竞赛活动
完全模拟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的形式规则:定时公布赛题,三人一组,只能队内讨论,按时提交论文,之后指导教师、参赛同学集中讨论,进一步完善。笔者负责数学建模竞赛培训近 20 年,多年的实践证明,每进行一次这样的训练,学生在建模思路、建模水平、使用软件能力、论文书写方面就有大幅提高。多次训练之后,学生的建模水平更是突飞猛进,效果甚佳。
如 2008 年我指导的队荣获全国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最高奖---高教社杯奖,这是此赛设置的唯一一个名额,也是当年从全国(包括香港)院校的约 1 万多个本科参赛队中脱颖而出的。又如 2014 年我校 57 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43 队获奖,获奖比例达 75%,创历年之最。
(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国际数学建模竞赛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创办于 1992 年,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 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是世界上影响范围最大的高水平大学生学术赛事。参加数学建模大赛可以激励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运用数学及相关工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开拓知识面,培养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
四、结束语
数学建模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它是对数学知识的综合应用,具有较强的创新性,而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是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应将数学建模思想融入教学活动中,通过不断的数学建模教育和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1:237.
[2]许梅生,章迪平,张少林。 数学建模的认识与实践[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3,15(1):40-42.
[3]姜启源,谢金星,一项成功的高等教育改革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12:79-83.
[4]饶从军,王成。论高校数学建模教学[J].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学版),2006,32(3):227-230.
[5]段璐灵。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3,5:140-142.
[6]郝鹏鹏。工程网络课程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视界,2014,29:76-77.
大部分数学知识是抽象的,概念比较枯燥,造成学生学习困难,而数学建模的运用,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成实体模型,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做的就是了解并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并且把这种教学方法运用到数学教学中。
对教师来说,发现好的教学方法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如何把方法与教学结合起来。通过对数学建模的长期研究和实践应用,笔者总结了数学建模的概念以及运用策略。
一、数学建模的概念
想要更好地运用数学建模,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数学建模。可以说,数学建模就像一面镜子,可以使数学抽象的影像产生与之对应的具体化物象。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学建模的策略
1.根据事物之间的共性进行数学建模
想要运用数学建模,首先要对建模对象有一定的感知。教师要创造有利的条件,促使学生感知不同事物之间的共性,然后进行数学建模。
教师应做好建模前的指导工作,为学生的数学建模做好铺垫,而学生要学会尝试自己去发现事物的共性,争取将事物的共性完美地运用到数学建模中。在建模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新知识和旧知识结合起来的作用,将原来学习中发现的好方法运用到新知识的学习、新数学模型的构建中,降低新的数学建模的难度,提高学生数学建模的成功率。如在教学《图形面积》时,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图形模板,让学生了解不同图形的面积构成,寻找不同图形面积的差异以及图形之间的共性。这样直观地向学生展示图形的变化,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2.认识建模思想的本质
建模思想与数学的本质紧密相连,它不是独立存在于数学教学之外的。所以在数学建模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数学建模的本质,将数学建模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具备使用数学建模的能力。
建模过程并不是独立于数学教学之外的,它和数学的教学过程紧密相连。数学建模是使人对数学抽象化知识进行具体认识的工具,是运用数学建模思想解决数学难题的过程。因此,教师要将它和数学教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要帮助学生完成建模,更要带领学生认识数学建模的本质,领悟数学建模思想的真谛,并逐渐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建模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发挥教材在数学建模上的作用
教材是最基础的教学工具,在数学教材中有很多典型案例可以利用在数学建模上,其中很大一部分来源于生活,更易于小学生学习和理解,有助于学生构建数学建模思想。教师要利用好教材,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帮助学生建造更易于理解的数学模型,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如在教学加减法时,教材上会有很多数苹果、香蕉的例题,这些就是很好的数学模型,因为贴近生活,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能力,所以教师应该深入研究教材。
数学建模是一种很好的数学教学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方法,真正做到实践与理论完美结合。
1、层次分析法,简称AHP,是指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该方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于20世纪70年代初,在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2、多属性决策是现代决策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理论和方法在工程设计、经济、管理和军事等诸多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投资决策、项目评估、维修服务、武器系统性能评定、工厂选址、投标招标、产业部门发展排序和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等.多属性决策的实质是利用已有的决策信息通过一定的方式对一组(有限个)备选方案进行排序或择优.它主要由两部分组成:(l) 获取决策信息.决策信息一般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属性权重和属性值(属性值主要有三种形式:实数、区间数和语言).其中,属性权重的确定是多属性决策中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2)通过一定的方式对决策信息进行集结并对方案进行排序和择优。
3、灰色预测模型(Gray Forecast Model)是通过少量的、不完全的信息,建立数学模型并做出预测的一种预测方法.当我们应用运筹学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制定发展战略和政策、进行重大问题的决策时,都必须对未来进行科学的预测.预测是根据客观事物的过去和现在的发展规律,借助于科学的方法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并形成科学的假设和判断。
4、Dijkstra算法能求一个顶点到另一顶点最短路径。它是由Dijkstra于1959年提出的。实际它能出始点到其它所有顶点的最短路径。
Dijkstra算法是一种标号法:给赋权图的每一个顶点记一个数,称为顶点的标号(临时标号,称T标号,或者固定标号,称为P标号)。T标号表示从始顶点到该标点的最短路长的上界;P标号则是从始顶点到该顶点的最短路长。
5、Floyd算法是一个经典的动态规划算法。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的话,首先我们的目标是寻找从点i到点j的最短路径。从动态规划的角度看问题,我们需要为这个目标重新做一个诠释(这个诠释正是动态规划最富创造力的精华所在)从任意节点i到任意节点j的最短路径不外乎2种可能,1是直接从i到j,2是从i经过若干个节点k到j。所以,我们假设Dis(i,j)为节点u到节点v的最短路径的距离,对于每一个节点k,我们检查Dis(i,k) + Dis(k,j) < Dis(i,j)是否成立,如果成立,证明从i到k再到j的路径比i直接到j的路径短,我们便设置Dis(i,j) = Dis(i,k) + Dis(k,j),这样一来,当我们遍历完所有节点k,Dis(i,j)中记录的便是i到j的最短路径的距离。
6、模拟退火算法是模仿自然界退火现象而得,利用了物理中固体物质的退火过程与一般优化问题的相似性从某一初始温度开始,伴随温度的不断下降,结合概率突跳特性在解空间中随机寻找全局最优解。
7、种群竞争模型:当两个种群为争夺同一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相互竞争时,常见的结局是,竞争力弱的灭绝,竞争力强的达到环境容许的最大容量。使用种群竞争模型可以描述两个种群相互竞争的过程,分析产生各种结局的条件。
8、排队论发源于上世纪初。当时美国贝尔电话公司发明了自动电话,以适应日益繁忙的工商业电话通讯需要。这个新发明带来了一个新问题,即通话线路与电话用户呼叫的数量关系应如何妥善解决,这个问题久久未能解决。1909年,丹麦的哥本哈根电话公司A.K.埃尔浪(Erlang)在热力学统计平衡概念的启发下解决了这个问题。
9、线性规划是运筹学中研究较早、发展较快、应用广泛、方法较成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辅助人们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数学方法.在经济管理、交通运输、工农业生产等经济活动中,提高经济效果是人们不可缺少的要求,而提高经济效果一般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技术方面的改进,例如改善生产工艺,使用新设备和新型原材料.二是生产组织与计划的改进,即合理安排人力物力资源.线性规划所研究的是:在一定条件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等资源,使经济效果达到最好.一般地,求线性目标函数在线性约束条件下的最大值或最小值的问题,统称为线性规划问题。满足线性约束条件的解叫做可行解,由所有可行解组成的集合叫做可行域。决策变量、约束条件、目标函数是线性规划的三要素。
10、非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是一种求解目标函数或约束条件中有一个或几个非线性函数的最优化问题的方法。运筹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0世纪50年代初,库哈(H.W.Kuhn) 和托克 (A.W.Tucker) 提出了非线性规划的基本定理,为非线性规划奠定了理论基础。这一方法在工业、交通运输、经济管理和军事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最优设计”方面,它提供了数学基础和计算方法,因此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数学建模全国优秀论文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是我们改革和发展的强大的精神支柱。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供大家参考。
概念内涵
党的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也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
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它覆盖社会道德生活的各个领域,是公民必须恪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道德行为选择的基本价值标准。爱国是基于个人对自己祖国依赖关系的深厚情感,也是调节个人与祖国关系的行为准则。它同社会主义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人们以振兴中华为己任,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自觉报效祖国。敬业是对公民职业行为准则的价值评价,要求公民忠于职守,克己奉公,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职业精神。诚信即诚实守信,是人类社会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内容,它强调诚实劳动、信守承诺、诚恳待人。友善强调公民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和睦友好,努力形成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
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建立,确立了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奠定了政治前提、物质基础和文化条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不断进行新的探索,提出了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到以“三个倡导”为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断和战略任务。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恢复和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改革开放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伟大实践相结合,科学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巩固。
2006年3月,我党提出了“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和发展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褒荣贬耻、我国古代的“知耻”文化传统,同时又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规律的认识。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并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学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开始深入探讨。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指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2011年10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任务。提炼和概括出简明扼要、便于传播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12年11月,中共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
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提出,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是我们党凝聚全党全社会价值共识作出的重要论断。
价值意义
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从适应国内国际大局深刻变化看,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前所未有的改革、发展和开放进程中,各种价值观念和社会思潮纷繁复杂。国际敌对势力正在加紧对我实施西化分化战略图谋,思想文化领域是他们长期渗透的重点领域。面对世界范围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形势下价值观较量的新态势,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的新特点,迫切需要我们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扩大主流价值观念的影响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看,培育和弘扬核心价值观,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解决好价值体系问题,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掌握价值观念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道路。
从提升民族和人民的精神境界看,核心价值观是精神支柱,是行动向导,对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具有基础性、决定性作用。一个人、一个民族能不能把握好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发展起来的当代中国,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更加需要强大的价值支撑。要振奋起人们的精气神、增强全民族的精神纽带,必须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精神。
从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宏伟目标看,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构建具有强大凝聚力感召力的核心价值观,关系社会和谐稳定,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有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这就要求我们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力量。
基本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主体地位,关注人们利益诉求和价值愿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抓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着力铸牢人们的精神支柱;坚持联系实际,区分层次和对象,加强分类指导,找准与人们思想的共鸣点、与群众利益的交汇点,做到贴近性、对象化、接地气;坚持改进创新,善于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开辟群众乐于参与的渠道,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和基层工作创新,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践行路径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和同志系列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紧紧围绕“三个倡导”这一基本内容,注重宣传教育、示范引领、实践养成相统一,注重政策保障、制度规范、法律约束相衔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人们生产生活和精神世界,激励全体人民为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不懈奋斗。
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贯穿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各领域,落实到教育教学和管理服务各环节,覆盖到所有学校和受教育者,形成课堂教学、社会实践、校园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不断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形成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活动的有效形式和长效机制,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适应青少年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构建大中小学有效衔接的德育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创新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引导广大家庭和社会各方面主动配合学校教育,以良好的家庭氛围和社会风气巩固学校教育成果,形成家庭、社会与学校携手育人的强大合力。
拓展青少年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打造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训基地、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基地,组织青少年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注重发挥校园文化的熏陶作用,加强学校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建设,完善校园文化活动设施,重视校园人文环境培育和周边环境整治,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
建设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实施师德师风建设工程,坚持师德为上,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健全教师任职资格准入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形成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着重抓好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增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另一方面,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经济发展实践和社会治理中。 确立经济发展目标和发展规划,出台经济社会政策和重大改革措施,开展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要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做到讲社会责任、讲社会效益,讲守法经营、讲公平竞争、讲诚信守约,形成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利益机制和社会环境。与人们生产生活和现实利益密切相关的具体政策措施,要注重经济行为和价值导向有机统一,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实现市场经济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建立完善相应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出现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现象。 法律法规是推广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保证。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彻到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实践中,落实到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和依法治理各个方面,用法律的权威来增强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厉行法治,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捍卫宪法和法律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注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要求上升为具体法律规定,充分发挥法律的规范、引导、保障、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法治环境。
要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融入制度建设和治理工作中,形成科学有效的诉求表达机制、利益协调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最大限度增进社会和谐。创新社会治理,完善激励机制,褒奖善行义举,实现治理效能与道德提升相互促进,形成好人好报、恩将德报的正向效应。完善市民公约、村规民约、学生守则、行业规范,强化规章制度实施力度,在日常治理中鲜明彰显社会主流价值,使正确行为得到鼓励、错误行为受到谴责。
宣传教育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不断增强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全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志和决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教育纳入各级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计划,纳入各级党委讲师团经常性宣讲内容。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实际问题,深刻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实践发展提供学理支撑。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发挥国家社科基金的导向带动作用,推出更多有分量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强社会思潮动态分析,强化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的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严格社团、讲座、论坛、研讨会、报告会的管理。 新闻媒体要发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主渠道作用。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到日常形势宣传、成就宣传、主题宣传、典型宣传、热点引导和舆论监督中,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不断巩固壮大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要拿出重要版面时段、推出专栏专题,出版社要推出专项出版,运用新闻报道、言论评论、访谈节目、专题节目和各类出版物等形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市类、行业类媒体要增强传播主流价值的社会责任,积极发挥自身优势,适应分众化特点,多联系群众身边事例,多运用大众化语言,在生动活泼的宣传报道中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化传播媒介管理,不为错误观点提供传播渠道。新闻出版单位和从业人员要强化行业自律,切实增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意识和能力,将个人道德修养作为从业资格考评重要内容。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善于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宣传、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用正面声音和先进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做大做强重点新闻网站,发挥主要商业网站建设性作用,形成良好的网上舆论环境,集聚网上舆论引导合力。做好重大信息网上发布,回应网民关切,主动有效进行网上引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化传播,创作适于新兴媒体传播、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对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推进网络法制建设,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整治网络淫秽色情和低俗信息,打击网络谣言和违法犯罪,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发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一切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都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提升文化产品的思想品格和艺术品位,用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优秀作品,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加强对新型文化业态、文化样式的引导,让不同类型文化产品都成为弘扬社会主流价值的生动载体。加大对优秀文化产品的推广力度,开展优秀文化产品展演展映展播活动、经典作品阅读观看活动。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坚持文艺评论评奖的正确价值取向。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均等优质的文化产品,开展多姿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实践活动
广泛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以诚信建设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形成修身律己、崇德向善、礼让宽容的道德风尚。大力宣传先进典型,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形成学习先进、争当先进的浓厚风气。在国家博物馆设立英模陈列馆。深化公民道德宣传日活动,组织道德论坛、道德讲堂、道德修身等活动。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开展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教育和治理,完善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的约束和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把开展道德实践活动与培育廉洁价值理念相结合,营造崇尚廉洁、鄙弃贪腐的良好社会风尚。
深化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雷锋实践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以城乡社区为重点,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围绕扶贫济困、应急救援、大型活动、环境保护等方面,围绕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儿童、困难职工、残疾人等群体,组织开展各类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风气。把学雷锋和志愿服务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志愿服务制度,完善激励机制和政策法规保障机制,把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做到基层、做到社区、做进家庭。
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各类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要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上求实效。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不断提升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广泛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宣传教育。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在学校开学、学生毕业时举行庄重简朴的典礼,完善重大灾难哀悼纪念活动,使礼节礼仪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加强对公民文明旅游的宣传教育、规范约束和社会监督,增强公民旅游的文明意识。 发挥优秀传统文化怡情养志、涵育文明的重要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大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梳理和萃取中华文化中的思想精华,作出通俗易懂的当代表达,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不断发扬光大。重视民族传统节日的思想熏陶和文化教育功能,丰富民族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活动,培育特色鲜明、气氛浓郁的节日文化。增加国民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分阶段有序推进学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开展移风易俗,创新民俗文化样式,形成与历史文化传统相承接、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民俗。
发挥重要节庆日传播社会主流价值的独特优势。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加强对革命传统文化时代价值的阐发,发扬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形成的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挖掘各种重要节庆日、纪念日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政治性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党史国史上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纪念日等,举办庄严庄重、内涵丰富的群众性庆祝和纪念活动。利用党和国家成功举办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的时机,因势利导地开展各类教育活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形成实体展馆与网上展馆相结合、涵盖各个历史时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体系。推进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免费开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
运用公益广告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引领文明风尚。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益广告的选题规划和内容创意,形成公益广告传播先进文化、传扬新风正气的强大声势。加大公益广告刊播力度,广播电视、报纸期刊要拿出黄金时段、重要版面和显著位置,持续刊播公益广告。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要发挥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运用多种方式扩大公益广告的影响力。社会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要在适当位置悬挂张贴公益广告。各类公益广告要注重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引人向上,注重形式多样、品位高雅、创意新颖,体现时代感厚重感,增强传播力感染力。
党的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关于“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论述,产生极大社会反响,引起全社会的普遍关注。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全面阐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内容、方法、要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汇集科学发展的强大力量,应对各种挑战与风险;有利于培育安定团结、和谐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社会和谐;有利于加强道德建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汇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力量。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特别是在革命、建设、改革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价值观念和价值追求,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和价值取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党的提出“三个倡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国家、社会、公民层面的价值反映,凝聚了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目标,激励人民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体现了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民主法治、依法治国,是社会发展的价值导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社会主义道德的统一,是每个公民应当自觉遵循的道德准则。“三个倡导”反映现阶段全国人民价值认同的“最大公约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我们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适应了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衔接,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偏离的根本价值追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纽带。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不断发展,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挑战。我国国内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相互叠加、集中呈现。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还是面对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多样化的价值判断、多样化的利益诉求,都需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是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如何形成强大的凝聚力,是关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前景与命运的重大问题。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评价与导向作用、整合与规范功能,增强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激励和引导广大干部群众万众一心,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十八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未来改革的路线图,全会决定强调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使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平导向,以及人民至上、共同富裕等理念将更加彰显。强调改革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应了老百姓的关切,应对了下一步改革发展的难点和挑战。全体人民共享改革成果的思想,贯穿改革全过程,将激发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让人民满意、为人民造福,应当成为检验改革的根本尺度。必须明确,改革不仅要求效率,也追求公平。今天我们深化改革,一定要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新的着力点。尤其在当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关注弱势群体,更加重视共同富裕。要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要增强发展的包容性和改革的普惠性,让发展和改革的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进一步廓清改革的方向、凝聚改革的力量。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和谐的价值支撑。我国发展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正面临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十分艰巨的国内改革攻坚。面对国际上的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和国内价值观念的多元并存,伴随着全球化、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市场经济、商业社会、、消费社会、咨询社会的发展,人们思想活动和价值判断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和多样性进一步增强。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坚持重在建设的方针,用交流、疏导、讨论、说服的方法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把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凝聚起来,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从而汇聚成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具有的先进性与开放性的统一的特点,将有利于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放包容,化解社会矛盾,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公正,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
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内核。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实践表明,只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顺利向前推进。文化软实力,是指与经济力、军事力、科技力相对应的,通过文化载体和文化方式表现的影响和能力。软实力的实质是文化魅力,基本特点是靠自身的吸引力发挥作用,而不是通过强制力发挥作用,是“同化的力量”和“感化的作用”。价值观是文化的内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建设就失去了魂,没有了方向和引领。我们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关键,大力弘扬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优秀文化,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时代性,增强中华文化的穿透力、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中华文化更加多姿多彩,使中华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海尔的核心价值观
海尔创业于1984年,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中。28年来,海尔始终以创造用户价值为目标,一路创业创新,历经名牌战略、多元化发展战略、国际化战略、全球化品牌战略四个发展阶段,2012年进入第五个发展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海尔目前已发展为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
海尔的愿景和使命是致力于成为行业主导,用户首选的第一竞争力的美好住居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海尔通过建立人单合一双赢的自主经营体模式,对内,打造节点闭环的动态网状组织,对外,构筑开放的平台,成为全球白电行业领先者和规则制定者,全流程用户体验驱动的虚实网融合领先者,创造互联网时代的世界级品牌。
“海尔之道”即创新之道,其内涵是:打造产生一流人才的机制和平台,由此持续不断地为客户创造价值,进而形成人单合一的双赢文化。同时,海尔以“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的观念,致力于打造基业长青的百年企业,一个企业能走多远,取决于适合企业自己的价值观,这是企业战略落地,抵御诱惑的基石。
是非观——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
发展观——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利益观——人单合一双赢
海尔人永远以用户为是,不但要满足用户需求,还要创造用户需求;海尔人永远自以为非,只有自以为非才能不断否定自我,挑战自我,重塑自我——实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这两者形成海尔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基因特征:不因世界改变而改变,顺应时代发展而发展。
这一基因加上每个海尔人的“两创”(创业和创新)精神,形成海尔在永远变化的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特征:世界变化愈烈,用户变化愈快,传承愈久。
海尔不变的观念基因既是对员工个人发展观的指引,也是对员工价值观的约束。“永远以用户为是,以自己为非”的观念基因要求员工个人具备两创精神。
创业精神即企业家精神,海尔鼓励每个员工都应具有企业家精神,从被经营变为自主经营,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成为自己的CEO;
创新精神的本质是创造差异化的价值。差异化价值的创造来源于创造新的用户资源。
两创精神的核心是强调锁定第一竞争力目标。目标坚持不变,但为实现目标应该以开放的视野,有效整合、运用各方资源。
海尔是所有利益相关方的海尔,主要包括员工、用户、股东。网络化时代,海尔和分供方、合作方共同组成网络化的组织,形成一个个利益共同体,共赢共享共创价值。只有所有利益相关方持续共赢,海尔才有可能实现永续经营。为实现这一目标,海尔不断进行商业模式创新,逐渐形成和完善具有海尔特色的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人”即具有两创精神的员工;“单”即用户价值。每个员工都在不同的自主经营体中为用户创造价值,从而实现自身价值,企业价值和股东价值自然得到体现。
每个员工通过加入自主经营体与用户建立契约,从被管理到自主管理,从被经营到自主经营,实现“自主,自治,自推动”,这是对人性的充分释放。
人单合一双赢模式为员工提供机会公平、结果公平的机制平台,为每个员工发挥两创精神提供资源和机制的保障,使每个员工都能以自组织的形式主动创新,以变制变,变中求胜。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