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设计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建立在建构主义理论基础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它要求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创设学生感兴趣的真实情境,精心设计一个或多个包含教学内容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通过小组合作和自主探究,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然后再在教师的引导下由表及里、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的任务,最后通过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进行分析、总结,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熟悉并深刻了解学习内容和操作技巧,同时培养他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的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人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课程,更肩负着为社会培养现代化人材的重任。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逐步暴露了不能吸引学生兴趣、无法发挥学生的能动性等弊端,这就需要寻求新的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联系密切、实践性很强、发展极其迅速、应用极其广泛的学科。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来指导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我发现 “任务驱动”教学法非常适合这一课程。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个或几个任务之中,学生通过对所提的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并找出哪些是旧知识,哪些是新知识,在老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未完成而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大的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学生必须拥有学习的主动权,老师不断地挑战和激励学生前进。
“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探究式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任务驱动”教学法符合计算机系统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按照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并更大地激发起求知欲望,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采取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主线,培养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把教学内容巧妙地隐含在每个具体的任务之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经过思考和老师的启发,自己解决问题。在完成任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习惯。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结合学生特点,提出学习任务。 任务是课堂教学的 “导火线”,是问题提出的表现。设计任务是教师在课前备课的重头戏,要求教师纵观整个课程,统筹安排教学内容。针对学生的特点,每节课的任务不能太大,任务中的新知识、难点不能太多。通常任务的开工可以分成三种,一种是任务的要求非常明确,有统一的样板,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教师给出的样板做,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知识模块的开始教学,我认为学习的最初阶段需要这种任务形式。第二种形式是任务的一部分内容是教师明确要求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允许学生自由发挥的。任务的第三种形式是,教师只给出一些原则上的要求,大部分内容由学生自由发挥实现。这种形式比较适合于每个模块的电子作品设计的教学。
如我在 PowerPoint教学中,先演示一个非常精美“圣诞快乐”的课件,把同学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时我适时指导幻灯片的制作技巧如:文字的输入可以参照WORD中文本框的应用,在幻灯片中可以插入图片、声音,而且还可给对象制作一些动画效果,使作品更加生动、完美。然后我布置任务用PowerPoint制作圣诞幻灯片。同学们目标明确,兴趣高涨,积极主动的探索这一软件的应用技巧。
2.引导学生分析任务,提出问题。 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要急于讲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即提出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是课堂气氛最活跃的时候。提出的问题中,一些是以前学习过的,这些问题学生自己就会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稳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也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最好都是由学生提出,最初的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还没有适应教师的教学方式时,教师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根据实际情况,提出问题时,要采用先粗后细,逐步求精的方法。对于某些任务,在这一步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一次都提出来。对于一些任务中存在问题,学生只有亲自做到那一步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这种情况下,就在完成任务的过程再提出并解决相应的问题。
3.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 问题提出之后,需要开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这一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对于老问题一定要由学生自己提出解决方案,而新问题,可以由学生相互讨论或师生共同探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供解决该问题的有关线索,比如从哪里获取相关的资料,寻找相关的帮助等等。
4.学生完成任务。 在任务完成阶段教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个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教师要走进学生之中,即时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去观察学生,发现学生中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同性的问题,教师要给予适时的指导。而学生可以自主探索完成任务,也可以在协作学习中完成任务。
A.自主探索。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学生在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软件中的帮助或网上求助,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鉴别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对于比较单一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
B.协作学习。 学生可以按座位或通过计算机网络按兴趣、能力等分成小组,共同完成任务。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习者可以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合作解决问题、小组讨论、意见交流、辩论等形式,促进学生的沟通,学生要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他人的意见、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评判、接纳和反思。通过这种协作和沟通,学生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开阔了学生的思路,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对于比较综合的任务可以采用这种学习方式。比如让学生设计制作一份小报的任务,先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同组的学生一起讨论,确定小报的主题,然后把任务分成子任务,小组的同学再分工,有的负责文字、负责图片等资料的收集整理,有的负责录入,有的负责版面设计等,在协作的过程中,小组同学要进行讨论、沟通,达成较统一认识后,就可制作成一份精美的小报。 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新,寻求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设计。在学生初步理解了知识之后,教师还要进一步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使之更加深刻,更加灵活。
5.总结与评价。 为了检验和促进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要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评价不仅有助于设计成果的进一步优化,而且有待于学习者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评价的内容包括:是否完成了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熟练应用;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同学间相互协作的能力;创新的能力。评价的方法可以是观察法和作品评价法。观察法即通过观察学生在讨论、完成任务活动中的发言、技能、协作、创新等作出评价。作品评价法是对学生完成任务所形成的作品进行评价,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应用水平及作品中所包含的创意。可以由学生自我评价、同学间相互评价、教师评价。但每堂课后,教师必须作好全班同学的评价结果,每位学生必须记录下自己这堂课的评价结果,这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一目了然,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也做到心中有底,这对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效益大有好处,同时也有利于以后的教与学。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相关论文。文章仅供参考阅读,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浅析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高专旅游专业课程教学的应用全文如下:
高职高专管理专业的就业方向主要是导游,其职业具有比较强的自主性、操作性以及实践性。与一般的文理学科相比,旅游管理专业比较注重就业人员经验的发挥及其职业技能的熟练运用。而高职高专旅游专业可以为这种职业提供适应型人才,培养学生们的职业道德与素养,并且培养和提高学生们的职业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将每个具体的任务作为线索,在每个实训任务中巧妙地隐含其教学内容。然后由学生来提出问题,在思考之后,结合教师的适当点拨,自己解决先前提出的问题,从而渐渐提高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学生将教师布置的任务完成之后,已经培养了一定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并且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另外,学生们还学会发现问题,并且对其进行思考,从而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任务驱动教学在课程中组织时,首先应该讲行业实际案例引入,与课程实训任务相溶,引导学生们对其进行思考。其次,教师们应该根据引入案例的情景进行相关分析,从而找到问题解决的方案,因此,应该让学生们成立小组对问题进行讨论,并且还要分工协作。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并且提高其情商素质。然后,教师应该根据案例情景进行角色扮演,扮演角色者是学生,从而完成课程实训任务。再者,教师应该根据学生们完成任务的相关情况而对其进行对应评价与分析,并且对任务要点进行讲解与分析。应该多表扬学生以增加他们学习的信心,为他们带来学习动力。教师应该将课程教学重点与难点结合起来,对其进行讲解与分析。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会对教师指出的不足之处印象更加深刻,从而发挥积极主动性去思考与探索,寻找答案。
3.1 业务知识准备分析
旅游专业涉及到很多领域里的相关知识,具有综合性。教师应该把握教学方式的运用,也应该清楚采取某种教学方式的原因。教师们应该对旅游方面的知识有非常充分的了解,甚至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还应该对交通、货币兑换、海关规定、医疗常识等等方面的知识进行了解。因此,教师本身就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因此,可以使得教师由原来的经验型向着学者型转变,从而适应当今旅游教学工作对教师提出的要求,并且提高自身能力。
3.2 教材处理分析
教材应该为教学提供服务,而由于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材还应该为学生们提供服务。目前,旅游专业教材更加注重系统的理论,教材内容比较陈旧,没有一定的吸引力与新鲜感。因此,教师们应该从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环境和人们之间的不同,结合教学实际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自主整合。同时,应该对现代科技手段与科学成果进行充分利用,使得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引起学生们的兴趣。
3.3 情境设计分析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以往的教学方法则没有给予学生们个性发展足够的重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差异,学习能力也不一样。如果没有进行针对性与差异化的教育,学生们没有学习的兴趣,那么教学效果必定非常不理想。因此,应该将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让学生们自主去了解所需学习的知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并且培养学生们的求知欲以及好奇心。学生们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规律,教师应该创设一个可以引起学生们兴趣与学习动力的情境。需要注意的是,其情境创设应该和学生们的身心特点相符合,使得学生们有更大的兴趣参与到情境中来,实现课堂目标。
3.4 教师角色转换分析
任务驱动教学将任务作为主线,以学生为课堂学习活动中的主体,而教师则在其中占据着主导地位,引导学生们进行正确的思考与探索。因此,教师必须将自己的角色转换到更好的角色中去。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新要求,即教师必须对自己担当的角色进行明确,并且认识到教师的灌输式教学难以让学生们接受。因此,教师们在提供指导的前提下,应该让学生们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并不会不做任何事,反而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更加重要。
教师的本分不是仅站在讲台上讲课,也应该适应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要求而对学生们进行充分了解。因此,教师应该在学生们遇到学习困难的时候,为学生们搭起知识支架,引导他们更加深入去探索问题的答案。如果学生们没有足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则应该提问学生,并且引导学生们对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探究。学生将基本任务完成之后,教师们应该讲学生们的创作欲望调动起来,从而将任务创作进行进一步完善,再在任务完成之后进行及时的评价。
3.5 合作学习分析
要实现合作学习,可以通过小组这种方式来合作学习,使得每个学生可以发挥积极主动性参与到相关学习活动中去。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们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上的缺点,学习同小组的成员的优点,实现优势互补的目的。小组合作形式可以将多人的智慧集中起来对问题进行处理与解决。另外,还可以实现学生合作意识的增强,提高其人际交往能力。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务驱动教学可以将每一个具体任务作为线索,在每个任务中都巧妙地隐含了教学内容。与以往的教学方式不一样,如今学习的教学方式已经发展成为多维互动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们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从而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调动起来,促进学生们树立创新意识,并且很好地发挥其创造能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任务驱动法是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任务驱动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 市场营销学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所以适合引入“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本文阐述了“任务驱动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设计步骤,并以目标市场策略项目为例,分析了“任务驱动法”实际中的应用。
关键词: 任务驱动法 市场营销 教学应用
“任务驱动法”是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目前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被普遍采用。市场营销课程内容不像计算机类课程一样具备很强的操作性,但同样适合“任务驱动法”教学。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将所要学习的新知识隐含在一项或几项任务中,学生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涉及的知识,并找出其中的新知识,然后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任务驱动法”是一种能够很好地应用于实验性、实践性与操作性较强的学科的教学方法,它以富有趣味性、激发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为基础,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这可以极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总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是被动学习。将“任务驱动法”应用到市场营销教学中,教学模式创新为:确定目标—提出任务—分析任务—解决任务—总结评价。
(一)确定教学目标,形成教学项目。[1]
市场营销学是经济、管理类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从职业方向看,本课程讲授有关市场营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从事市场营销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 提高学生对企业经营活动的分析、判断和决策能力。鉴于目前对市场营销类工作岗位的要求,本研究提出的市场营销学的教学目标是:
1.能对市场营销的基本概念有所了解。
2.能对市场及市场营销环境进行初步分析。
3.能对顾客的购买行为进行初步分析。
4.具有进行市场调研和市场预测的能力。
5. 能用市场细分原理及目标市场原理确定目标市场,进行市场定位。
6.初步具备组织、策划市场营销工作的能力。
针对以上的教学目标,可建立六大教学项目:基础理论、市场营销环境、顾客购买行为分析、市场信息研究、目标市场策略、营销策略。
(二)在各项目的基础上,设计教学任务。
基于教学需要,把各项目分解成若干单元,运用“任务驱动法”,结合其他传统教学方式,实施教学。以目标市场策略为例,该项目可以分解为若干个项目单元,下表是针对部分项目单元设计的单元任务。
(三)引导学生解决任务。
运用传统方法讲述与项目有关的基础知识, 辅以案例分析,在分析案例的过程中初步介绍完成相关任务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对布置的任务进行思考, 组织学生交流、讨论,分工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在学生解决任务的过程中, 要使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讨论沟通。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思维过程得以展现。尤其是对有争议问题的讨论,教师可以从旁加以提示,激发引导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
(四)任务完成后,总结评价。
要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效果作总结评价。教师要从知识点掌握程度、分析方法、与实际贴合程度等方面对学生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 指出学生理解正确及做得好的方面和理解有误的方面,从而使学生熟悉和正确把握课程内容。同时,组织学生互评, 使学生接触不同的思维方法, 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拓宽思路。
(五)目标市场策略教学设计实例。
1.能力目标。
学生能够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市场进行细分, 从中选择适当的目标市场,对选定的目标市场进行产品定位。
2.知识点。
市场细分;消费者、生产者市场细分的标准;市场细分的方法与条件;目标市场选择;目标市场策略;目标市场的产品定位等。
3.课前预习及知识点介绍。
课前布置学生预习有关知识点,在布置任务之前,教师介绍主要知识点,着重强调其中的重点和难点。
4.任务的引入。
某企业生产婴幼儿产品,拟进入广东市场,但由于企业规模的限制,不可能全部覆盖全省范围,因此,需要对该市场进行市场细分,选择适合企业实力的目标市场,达到企业的经营目标。
5.本任务的教学过程。
将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完成任务。每组通过讨论需完成以下目标:
(1)对广东省的婴幼儿产品市场依据一定的细分标准进行细分以及选择某种细分标准的理由。
(2)从细分市场中选择一个或若干个细分市场作为企业的目标市场,并给出衡量细分市场的标准。
(3)对选定的目标市场进行产品定位,决定目标市场策略。讨论结束后, 各组选派代表上台讲述本组的任务完成过程,阐述本组的目标讨论结果,回答老师和他组同学的提问。各组阐述完毕后,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总结点评。
(一)教学任务的设计。
一个成功的教学任务的提出是“任务驱动法” 实施的前提。市场营销中有很多假设的条件和环境,所以对于每个任务的提出,确实要求任课教师认真思考,仔细衡量。任务的提出既要做到新颖独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要恰如其分地说明问题,涵盖所要讲授的新知识。
(二)适当“留白”。
所谓“留白”,就是教学不面面俱到,而是让学生有思考和尝试的余地,启发他们通过尝试和探究发现问题,鼓励他们善于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三)注意培养学生相互合作的精神。
在市场营销教学中除了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个体能力的差异外,还要把个体自学与群体讨论结合起来,使学生人人参与,鼓励学生提出不同见解,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1]张海平,彭志武,胡爱萍.经济法教学中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法[J].企业技术开发,2008,(12):105-106.
[2]方芳,金焕,丁岩峰.任务驱动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126.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任务驱动 教学模式设计是基于多维、互动式的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 的教学设计理念。针对计算机课程在基础方面的教育,我国已经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纳入到了教育基础体系之中,经过阶段性努力,在这一方面已经开始逐步形成模式,并具备一定程度上的规格。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任务驱动的教学设计与实践全文如下:
在现代社会信息传输手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电子信息技术在快速普及着,很多领域中已经围绕计算机形成具体的工作方式,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学生能够对计算机进行熟练地应用才能够为进入社会以及适应社会奠定基础。所以在进行计算机教学时,针对现有计算机教学的不足进行模式上的改革,对于提升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有着重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任务驱动法应运而生,通过这种方式来刺激学生对计算机应用的学习主动性,并培养起与计算机相关的兴趣,从而推动这一课程的普及效果。
与计算机基础相关的课程已经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各个院校中开展起来,通过这些课程的开展能够使得学生具备相关基本技能,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学习到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优化信息素养,具备一定程度的信息处理能力,不仅如此还能够促进与这一专业有关的课程及技能的学习。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很多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具体如下:
1. 学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受到计算机课程自身状况的影响,对于这门课程的掌握程度随着地域性的差别,以及教学条件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计算机的基础上呈现出较大程度的差异,很多学生能够娴熟的操作计算机,而且已经具备了初级的程序设计水平,但是还有很多学生几乎不知道计算机的存在,连最基本常识都不具备。
2. 机械的教学方式,限制学生兴趣
尽管在很多学校中都已经通过多媒体进行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但是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方式变化并不能够使学生从根本上转变学习状态,教学过程的整体状况依旧没有改变,教师依然处于对教学绝对掌控的地位,学生依旧是被动的一方。总体来讲,教学形式依旧呆板教条,课堂依旧是气氛沉闷,这不仅会使浪费了多媒体的作用,最关键是降低了学生的上课以及学习热情。
3. 学校没有给予充足的课程时间
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计算机专业内容很难在有限的课程时间中完全教授完成,尽管相关教材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精简,并且针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使得教学内容深入浅出、条理分明,但是在规定的课程时间中,只能够勉强将基础内容讲完,这种缺失造成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轻视,从而阻碍进一步学习。
4. 实验教学不能够与就业相匹配
教学中的实验内容是建立在课程教学基础上的,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来加深对课堂内容的认识与体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几乎没有时间和空间完成相关的实践,难以形成成熟的计算机操作素养,从而难以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
5. 教学平台过于单一
绝大多数情况下,计算机教学只能够在课堂上完成,几乎没有通过多媒体平台进行互动式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几乎难以针对相关问题与教师进行交流,这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同时也使得教师不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具体状况。
任务驱动是以奥贝舒尔在教育方面的理论为基础,针对教与学辩证关系,对两者进行科学的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创新形式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使得传统教学中的局限性被彻底打破,学生不再把知识的来源局限于教师,而是以教师为精神领袖,开展积极主动的学习。这种方式有效利用了结果对于过程的带动作用,使学生在对于结果的追求之下,通过探索和发现,进行学习资源的自行开发,围绕相关专业课题进行知识的积累,达成相关任务。这种方式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学习,同时还能够使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有一个深入的了解和深刻的体会,强化学生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意识。
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具体设计过程中,需要将任务确定为核心元素,在此基础上确定定向学习,并针对任务进行全面分解,不仅需要对学习情景进行设计,还要确定学习资源,同时还要制定科学的学习策略,并选择认知工具,建立管理和帮助环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相关学习活动。
1. 分析学生特征
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是整个模式的核心内容,相关的学习计划以及学习活动都是通过学生来展开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分析对学生做到全面系统的了解,教师才能够在相关学习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学生能够获取与自身水平以及相关条件相匹配的资源和任务。调查问卷是最常用的分析方式,除此之外通过摸底考试也能够对学生做出准确分析,不过通过授课教师能够了解到的情况最为详细。
2. 学习任务的设计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理论中,学习行动是在特定情境下对相关问题的探索和追寻过程中完成的,通过对实际问题的解决,来达到学习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任务是一切行动的内在驱动力,在这种情况下,使学生完成知识的积累以及能力的锻炼。所以对学习任务的科学设计,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起着直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遵循下面几点原则:
2.1 在任务设计时要难易适中,需要以教学目标为基础进行任务的具体构建。
2.2 在设计过程中,强化任务的开放性,去除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尽量摆脱单一标准的限制,让任务不受到概念及理论的影响,需要通过探索才能够发现任务的属性。
2.3 在设计过程中,要考虑到学习者的实际情况,以及条件和素质,让学习者能够对相关知识进行消化,避免学习者的超负荷运转。
2.4 要注重任务的发散性,使任务能够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弱化最终答案的重要意义,强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的积极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通过自身经验来对相关专业知识产生深刻认知,从而提升学生实际应用相关专业知识的能力。
3. 任务分解
计算机课程涵盖着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一个简单的任务将能够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复杂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教师能够对任务进行条理分明的科学分解,这样一来,学生才能够对学习任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并能够从宏观的角度进行理论上的认知,从而对学习任务能够更准确地把握。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就能够在深入认识的情况下,制定出更有针对性的方案,更容易对学习任务进行各个击破式的处理。通过对认知工具的充分运用,学习者将能够使得学习任务从理论上简化,能够对相关任务做出更加简单明了的定义,从而使任务推进得更加容易。帮助和管理具体是指在任务完成的整个过程中,通过帮助以及指点来突破学习环节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进行人性控制,避免消极情绪在团队中蔓延。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扮演舵手的角色,对整个过程进行全面把握,使学生能够行走在正确的学习轨道上,及时对学生进行指点迷津。在这一环节中,将充分体现出学校整体的状况,以及教师的综合素养,教师能否彻底且准确的完成角色转变,是这一环节的关键,只有教师能够发挥出幕后总导演的作用,这一环节的任务才能够拥有一个成功的基础。
4. 设计学习情境
这种模式的教学特点是需要将学生放置在真实的情景中,这样一来在学生的认知中,知识才能够拥有现实意义,从而更容易将学习的相关知识转变成实践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营造出一个系统完整情景,使学生能够将相关知识与情境形成紧密的对应关系,这样一来学生就能够带着新鲜与刺激的感觉投入到学习任务中,整个过程也将变得更加富有趣味性,从而自然的形成知识体系。
5. 设计学习资源
为了能够对任务进行更加深入的了解,能够使相关的任务设想更加准确,更加符合现实生活的情境,并形成系统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教学任务进行具体设计时,应该兼顾到学生需要准备哪些资源,才能够将学习任务完整的完成,从而使学生能够拥有丰富的信息基础,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独立自主的针对性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同样需要教师发挥掌控作用,使学生能够在有效的信息环境中,进行学习资源的开发和获取,从而避免信息出现污染的情况。
6. 认知工具的提供
认知工具具体是指能够使学习者的思维空间以及认知范围得到拓展的一种思维模式或者现代化设备。在信息化的时代大背景下,通信网络是使计算机功能有效延伸的工具,通过这种工具能够丰富学习者对相关内容的了解和认知,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获取相关信息或者资源的渠道将变得更加丰富,不仅如此还能够帮助学习者完成构建任务以及创新制作。教师也能够通过对工具的应用,使得需要讲述的知识点变得更加形象易懂,从而对学习者起到显著的辅助作用。不仅如此,利用这种工具还能够使相关知识的学习更加高效,从而避免了一些没有技术含量的行为对时间的浪费。最重要的是,这种工具能够使得学生思维得到有效拓展,同时开阔学生视野,使学生能够从更全面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通常情况下,认知工具不仅拥有知识建模的功能,还能够进行信息搜索,同时还能够进行管理和评价。
7. 设计自主学习策略
这种策略能够帮助学生完成对自身各种资源及条件的合理分配以及统筹规划,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才能够在不受到干扰和影响下,发挥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对认知过程有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总体来讲,自主学习策略不仅包括建模策略,还有教练策略以及反思策略,同时还有协同策略以及抛锚式策略,随机进入策略也是其中之一。
8. 总结以及强化练习
总结能够使学生完成对所学内容的回顾和复习,这样能够促进学生随知识的消化,并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要言不烦,尽量做到言简意赅、简明扼要,避免总结内容挤占学生思维空间。同时通过对典型问题的深入探究,以及解决方式的演示,使得相关内容得到进一步强化。
9. 评价
总体来讲评价不仅有总结性评价,同时还有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是针对相关活动的过程,通过认知性意见的表达,促进相关行为的修正,但是这种方式很难得出确定性结论。总结性评价能够在活动终结时,针对学生具体表现,进行系统全面的评价,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或者教师,能够得到一个明确的认识,并拥有确定性的结论。
在教育环境整体改观的情况下,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能够使得计算机整个教学系统得到优化,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潜力,使学生能够形成自主探索和学习的素质,在这种情况下,电子信息技术将能够全面普及。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课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获得运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为目的、实践性强、极具创造性和时代发展性的课程。目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普遍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然而,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课中的应用探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目前,虽然任务驱动普遍运用于信息技术教学中,但很多课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据调查发现,学生还处在以机械记忆和模仿操作为主的较低的学习层次,这种情况与教师教学方式有非常直接的关系。2000年11月颁布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在拟定的过程中,教育部曾提出这样一个修改稿,主要指出:“知识及技能的教学应以完成典型‘任务’为主,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这是一种以学生信息处理“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活动,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让学生从“任务”的完成过程中获得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因此,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这种“任务”模式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就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渐渐形成感知心智活动的氛围,最终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怎样的任务才有效呢?下面我们谈谈有效任务设计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应用学科,注意挖掘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联系点,用学生身边实实在在的事实去激发他们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浓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三年级信息技术课中“多变的形状”一课时,可以针对小学数学课中的“图形”内容,设计让学生画“矩形”、“画圆”等任务。在讲信息技术课程中的文字处理软件时,完全可以同作文教学紧密结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输入、编辑、修改自己的作文,或统一修改教师精心准备的“病文”。这样做学生感到十分亲切,不仅有效地提高其他学科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而且可以愉快地完成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任务,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与学应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行为,任务设计时尽量满足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需求,做到教要得法,使学生学得主动。
1、紧紧抓住学生的兴趣点
曾经看到过一则故事:一位孩子总是不愿意吃饭,让家长很苦恼。有一天,父亲无意中把一个椰子壳锯成两半,给孩子当饭碗,结果那天孩子吃得津津有味。同样是吃饭,用孩子感兴趣的椰壳碗,他就能自己吃下去。这种“椰壳效应”,给了我们深刻启示:如果在教学上我们也多从学生的兴趣考虑设计教学任务,换一种新颖的方式,满足学生新、求异的思维需求,那么,我们还会担心学生不想学、没兴趣吗?主动来自兴趣,兴趣需要培养。
在任务设计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等,寻找学生感兴趣的活动,精心设计任务,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比如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第一课《画龙点睛写标题》时,知识点为艺术字的插入与颜色、内容、形状等的修改。如果仅是为了落实知识点而教学,可以简单地教师操作学生跟随便能完成本课任务。但为了能让学生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笔者在平时与学生交流中得知学生所关注的话题,设计了“帮助懒羊羊修改通行证”的教学任务。避免了单调的操作学习,学生在快乐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掌握学习方法。
2、设计有梯度,注重学生层次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激发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要求,而不同的学习者无论是在学习基础还是意识等多方面都是不同的,这种激发必须建立在分层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针对不同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激发形式。
在任务设计时,要找到激励学生学习的突破点,为那些程度差的学生提供基础教学的同时又不会让那些能力高的学生重复地做无意义的任务。针对每节课的不同内容,依据事先确定的层次,可以利用微课辅助教学,给每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可供选择的学习任务,给予学生选择的权力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主动性。从任务难度上又要设计难易程度有差异的任务,分为基础任务、提高任务和综合任务,要求各层次学生都能完成基础任务和提高任务,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在这个基础上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完成综合任务。
例如在三年级上册《多变的图形》中设置了基础任务:画出各个形状,该任务只需学生的模仿操作,掌握基础基础操作技能;提高任务:通过形状组合画一个简易的房子,该任务为执行基于技术应用的情景任务,是让学生熟悉和模仿迁移操作;综合拓展任务:通过联想为房子添加朋友,朋友必须以形状为基础,这个任务主要是让孩子通过联想,如由圆形联想到太阳、雪人、小兔子,方形联想到机器人、窗户、饼干、盒子、风筝等,自己将图形组合自由创作。这个任务综合融合了综合知识和学生原有的能力素养,需要学生思维的加工、转化、创造。总之,任务设计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各层次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任务时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3、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建构主义认为认识是一种以主体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构建活动。任务的内容最好能联系生活实际使课堂生活化,让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体验信息技术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明白信息技术是能够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应用信息技术的理念。
六年级的一课《房间的布置》,要学生利用平面图和比例尺的知识在word中设计房间。这一课安排的目的在于能让学生把电脑作为自己生活中的好帮手,能把学到的知识得用于生活实际中。在现版的摄影出版社教材给我们提供了比较得当的任务,通过对房间、各家具摆设的实际大小的测量,结合在数学中学过的比例尺的知识,一般情况下,学生能利用自选图形布置好自己心中需要的房间平面图。对教材的灵活运用有时是件好事,但在创设任务时,如果偏离学生生活实际远了,教学效果往往适得其反。在某次教学活动中,一位老师在这一课的任务安排上,要求学生来设计乐园。或许这样能发挥学生想象的空间,但这样从猜想的角度去设计,脱离生活实际,又怎能体现这一课安排让信息技术知识利用于生活实际的目的呢?
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不是简单的重复别人做过的事情。在任务设计时给学生留有可以想象、创意的空间。
例如小学信息技术四年级上“设置文本格式”一课,学生可以按照老师提出的任务去设置文本的格式,但没有规定将文本格式设置成什么样子,学生可以自由发挥、探索,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设置。学生多角度、多方式的去思考采用不同方式完成一个同样的任务,促进思维的发散。
总之,作为信息技术老师,我们要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精心设计课堂任务,切实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效率。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学习支持和服务,系统地、主动地、探索性地学习。随着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加强,高校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为重要的核心目标。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从根本上做起,重视当代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自主学习的特征和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来看,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应该成为高校学生的一种主要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对自主学习的支持作用,进行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由此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国家做一份贡献。
关键词: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教学设计
我国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迫切需要具有创新能力、专业性强的高技术人才,这就意味着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同时在网络遍布的世界,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它并找出更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信息技术支持下高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致力于自主学习研究的美国心里学家认为,自主学习是一种最高效的学习方式,首先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其次致学习的方法是有计划的或已经熟练达到自动化程度的。
1.1高校学生应该学会信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的原因
我们曾做过一个调查,在问到大学生喜欢通过什么方式学习时,有约大部分的学生表示喜欢通过“自学”的方式学习,但在喜欢自学的人中,有一半以上的人认为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一般,这说明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待提高,而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需要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 而在所有高校学生中自主学习应该是大学生学习最突出的特点,因为大学学校教学时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最后一个阶段,是学校这一特定环境下的认识过程转入社会实践中的认识活动前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学习的结束,意味着学生将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进入社会,不再有别人的直接监控和管制,从此开始独立的社会生活。因此,大学阶段,学生必须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这样才能立足于社会。
1.2高校学生信息支持下的自主学习的含义
自主学习是与其他学习方式不同的,它是学习者主动对学习的各个方面或维度做出选择、控制和调节的一种学习方式。说得明白一点就是,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是自我驱动的,学习内容是自己选择的,学习策略是自主调节的,学习时间是自我计划和管理的,学生能够主动营造有利于学习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并能够对学习结果做出自我判断和评价,那么他的学习就是充分自主的。影响自主学习的因素既有来自个体内部的主观条件,也有来自个体外部的客观条件。信息技术作为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外部客观条件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内部条件根据庞维国先生的归纳,包括建立在学生具有一定心理发展水平基础之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之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基础之上的“会学”、建立在意志控制基础之上的“坚持学”。
2.1信息技术为自主学习者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能够为自主学习者提供多样的认知工具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同时信息技术能够为自主学习者提供多样的认知工具,说得通俗一点,信息技术具有认知工具作用。以网络和多媒体为主要特征的信息技术能够为学生提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认知工具,基于网络的认知工具主要有:Explorer 浏览器、E-mail、BBS 论坛、聊天室等。学生可以利用这些认知工具,更好地帮助他们自主完成认知活动。 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提供了真正意义上的开放性的学习环境,这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通过计算机网络可扩展至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连通整个世界。每个学习者可以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工作。因此,基于网络的学习资源使得自主学习者对物质学习环境的利用更加便利。
2.2信息技术加强了自主学习者间的交流
虽然我们提倡自主学习,但自主学习不是自学,也就是说,自主学习不是一种完全独立和孤立的学习,是一种在教师指导下的半独立性的学习,首先它需要学习环境中有组织良好的反馈系统,来帮助学生做出自我决策。同时,它需要学习环境提供促进学习者之间进行交流、讨论与协作的手段、策略和氛围。也就是说,在自主学习中,交互是必要的。在自主学习环境交流的方面,信息技术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网络通讯技术不仅仅是一种传递信息的工具,更是一种交流中介,它能够为同学之间、同学与教师之间共享与交流不同观点、看法提供机会,使“会话”和“协商”顺利进行。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一起讨论和交流,共同建立起学习群体并成为其中的一员。这样包括老师在内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得到了多方面的认知。
3.1教师来选取合适的内容并提出任务和设定目标
首先教师要选取适宜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对于高校学生来说,适于自主学习的内容很多,最好选择对于高级知识的学习,如最新的前沿问题探讨、热点问题研讨等,尤其适宜自主学习,可以让学生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去主动建构,这样就更容易锻炼高校学生的能力。再者教师应该确定相应的学习任务,因为学习任务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任务的完成或问题的解决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驱动力,教师也应该提出完成任务的时间要求,以此培养学生管理学习时间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教师对单元的教学总目标进行分析,确定通过自主学习,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或获得的能力,其中应包括与自主学习能力养成有关的目标。
3.2高校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源查找与交流
教师根据任务和问题以及学生的特点,确定资源的提供方式,可以要求学生自己按照学习目标查找资源,也可以提供现成的资源给学生。如果要学生自己根据教学目标查找,则要给出要求以及查找的方向,避免学生漫无目的,造成不必要的时间浪费。在自主学习方式中,提倡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查找资源。对于学生查找获取的资源,经过大家的集体评价,把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发布到学习论坛上,让大家一同研究。教师要经常进入交流平台,密切关注学生的讨论情况,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及时予以帮助、指导,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要及时掌握。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有目的地去引导交流活动,营造一种和谐、健康的交互氛围,即建立起交互的软环境。通过交互平台,形成良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建立学习的共同体。
3.3将信息技术下的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展示
教师把学生的学习结果,例如论文、演示文稿或其它作品,通过学习的平台进行交流、展示。通过对学习结果的交流、展示,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的增强能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活动的进行。同时,通过展示作品,可以形成了一种竞争的学习氛围,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以上对信息化环境中高校学生自主学习设计的一些探讨,希望能对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所帮助。需要指出的是,在信息技术下的自主学习中教师应注意彻底实现角色的转换,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转为对自主学习的设计上,同时保持学习资源的动态性,及时更新,将最新的信息补充进去,充实学习资源。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应引入有关自主学习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从思想上理清自主学习的实质、特点,能够参照自主学习的几个维度去要求自己,从而培养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学习的设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待于今后做进一步地深入研究。
相关文章: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以任务驱动教学法为基础,对《PowerPoint2003综合应用实例》这一教学内容进行课程设计,从教学实践论的角度论证了任务驱动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效果。效果证明,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主观能动性从而提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效果有显著的成效。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任务驱动型PowerPoint教学设计的实践与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任务驱动型教学是指学生在任务的驱动下,借助教师的指导,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来获得知识和能力提高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型教学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体现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强调"在做中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主动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本文通过对《Power Point教学要求》以及相关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中职Power Point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 任务驱动型的教学法 任务设计 任务设计的原则
中职PowerPoint 任务驱动型教学活动的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主动地表达观点。以学生“能做某事”的方式设定各级目标,采用任务驱动型PowerPoint 教学途径,以形成适合中职学生的PowerPoint 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PowerPoint 运用能力,使整个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主动思维和实践、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正确理解任务驱动型教学法,如何设计任务是实现“任务驱动型教学途径”的关键。
1.1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指以具体的任务为学习动力或动机、以完成任务的过程为学习的过程、以展示任务成果的方式来体现教学成就的教学活动。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一种教学模式,强调“在做中学”的理念。
1.2 任务的结构组成
任务驱动型教学设计中的任务由教学目标、输入、活动形式、教师与学生角色和环境五部分组成。
(1)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输入:输入是指设计任务的资料。包括课本、互联网、影视作品、歌曲等。
(3)活动:活动是指任务。
(4)师生角色:学生是交际者;为了使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促进者、组织者和监控者,有时也要充当学生的“伙伴”。
(5)环境:环境指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
2.1 目标明确
设计目标明确的任务: 要求教师将总目标细分成多个小目标,并把每个学习内容分解为一个易掌握的“任务”,通过小“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例如,制作幻灯片《我的家乡》涉及到因特网信息检索、图文编排、幻灯片修饰、幻灯片动画设置、文件存储等教学内容。教师可先向学生展示一个制作好的作品(任务)。在设计总的“任务”时,要考虑作品制作所涉及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将这个任务分解为几个较小的任务,指导学生逐步地去完成。
2.2 精心设计教学情境
学生认知是具有情景性的。只有在情景中呈现的知识,才能激发学生的认知需要,从而产生学习动机和兴趣。因此,在PowerPoint 教学设计过程中,老师必须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教学环境,把教学内容设成对于学生来说很有“意义”的“任务”。
2.3 设计阶梯型任务链
在PowerPoint 教学设计过程中,所设计的任务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由初级任务到高级任务,并由数个小任务构成“任务链”,使教学呈阶梯式层层推进。例如,我们设计《幻灯片的润饰》任务的顺序为:母版的设计—应用设计模板—配色方案的设计—幻灯片背景的调整。注意任务的坡度,层层递进,能让中职学生充分体验到成就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2.4 分工互动,在做中学
在PowerPoint 教学过程中强调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去完成任务。在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小组4人)。让组内每成员去完成不同的具体任务;然后通过讨论、分析,对获取的不同方法、观点进行修正;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学生掌握了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应用知识的能力。
例如:制作《美丽的丹霞山》作品过程中,将总任务分解为几个具体的任务,包括素材的收集、文字图片编辑、音乐编辑、动画效果的设置等。学生通过查阅课外书籍、上网搜寻、分工合作等途径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只给出指导性的建议,而不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有利于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在中职PowerPoint 教学过程中,从学生“学”的角度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具有明确的目标,分步骤完成有梯度的任务。学生在各种“任务”中,能够不断地获得知识,从而提高PowerPoint 运用的能力。
教学实例:制作《美丽的丹霞山》
教学目标:
(1)理解PowerPoin 基本知识点,掌握幻灯片的基本制作方法
(2)熟练运用PowerPoin 制作课件,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动手能力
(3)对课内知识进行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4)学会从各种媒体获取所需资料的技能。
教学步骤:
(1)复习:
通过问答——复习所学 PowerPoint 内容,引出“幻灯片作品的制作”话题。
①图文应怎样编排才美观?
②动画设置要注意什么事项?
③如何制作幻灯片作品?
学生讨论和回答,教师再通过多媒体课件给以提示(对课内知识进行拓展延伸)。
(2)新课
展示《美丽的丹霞山》作品,用问题“如何制作《美丽的丹霞山》作品? ” 引入任务。
①布置具体任务:
(a)素材的收集:网上搜寻、查阅资料、收集相关的丹霞山图片。(学生4 人一组,分工收集、汇总)
(b)幻灯片的制作和编辑:模板设置、图文编排、艺术加工、超级链接设置、音乐编辑。(要求学生按阶梯型任务链制作每一张幻灯片)
(c)幻灯片动画效果的设置:幻灯片间切换效果设置、幻灯片内图文动画效果的设置。(要求学生按阶梯型任务链设置幻灯片的动画效果)
②学生分组完成任务:要求学生分工合作、互相交流、分析;所完成的任务由易到难,前后相连;教师可给予指导和建议,鼓励学生自主地完成具体任务。
③汇报作品:小组学生对作品进行多次修改、润色,制作一个较完美的作品,并上交作品和结论。
④评价作品:由教师演示各小组制作的作品,对能生动展示丹霞山地貌的优秀作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
(3)归纳汇总
教师根据完成的作品情况和得出的结论, 引导学生归纳汇总,总结出制作幻灯片作品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以及对相关PowerPoint 知识点的正确理解。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实践证明,这种旨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学模式,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对PowerPoint 学习的浓厚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际动手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中职教育理念,在PowerPoint 教学中越)软件也较多,要充分发挥各部分的优势,每一个专业之间协同,分析业务及需求,完成共用功能,通过把软件进行封装,形成一个个的组件。如井身结构图、综合录井图、测井成果图、GIS 导航图等。
综上所述,软件复用的技术可以以较小的成本实现大庆油田软件研发的组件化、模块化、松耦合,通过这一技术使已经使用或将要开发的应用之间实现互相通讯、协同工作,研发出适合大庆油田整个企业可以应用的软件应用开发平台, 使原来各个独立的应用系统相互连通,不再存在信息孤岛,完成信息资源整合以及信息共享,实现协同办公。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信息技术内容广泛,但小学生注意力不易集中,因此提出将微课应用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以及教育事业发展和改革,息技术已在小学广泛普及,但信息技术教学授课方式缺少创新,上机练习效果不是很理想。微课作为一种新型课程,经过实践发现,这种微课教学方式能够保证小学生合理地使用多媒体等设备,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保证有效地进行自主学习。本文主要分析了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设计。
微课主要就是以视频为基本载体,能够把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过程进行记录,并围绕某一教学环节开展教与学的过程,微课基本内容就是课堂教学的视频,此外还包括课件、教学设计的相关教学资源,通过相应的组织关系共同形成具有一定主体的半结构资源应用环境。具有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资源结构情景化、资源容量小等特点,对于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一)设计制作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要求
在当前形式下,已经存在很多有关微课设计和开发的评价规范和标准,例如,在2012年举办的中国微课大赛上就制定了以下的评定标准:一是设计选题需要合理、简明;二是,教学内动需要逻辑清晰、准确科学;三是作品需要保证能够达到语言规范、结构完整以及技术规范;四是教学效果需要具有很强趣味性、形式新颖以及达成目标。2013年的微课比赛中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五项评比标准就是简要、聚焦、技术、清晰以及创新。上述这些标准可以作为设计和开发微课的主要参考指标。但是由于上述是比赛的标准,还需要充分考虑日常信息技术教学的实际需求。需要保证设计的时候能够依据课程目标聚集到学习主题上,设计内容需要以图片、文字形式清晰、简单的呈现,规范要求是能够注重技能的和知识的表达,时长需求一般把时间控制在5~8分钟之内。
(二)设计制作小学信息技术微课流程
在设计制作小学信息技术微课的时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分解目标、设计过程以及录制视频。
1、分解目标
一般来说微课的内容都是比较短小的,教学主要目的与常规四十分钟课堂教学不相同。因此,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一定的化微处理,也就是把现有的教学目标合理地进行分解,保证能够完成微课需要的小目标。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作为基本的模块内容,如在进行清华大学出版社四年级上册内容时,依据简单应用网络中的学会基本材料的收集为基本要求进行分解。在分解教学目标的时候,需要遵循内容短小、聚焦目标为基本原则来确定微课教学目标,可以是三级目标中的任何一项,例如,认识因特网;也可以是组合目标,例如,下载图片信息和认识搜索引擎。
2、设计过程
设计教学过程也就是设计微课脚本,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微引入、微讲解以及微作业。微引入就是说在导入微课的教学过程,一般都是通过短小的情境或者问题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引入和聚焦到微课中进行学习;微讲解就是讲解和演示微课的技能和知识的过程,是微课的主要内容;微作业就是在讲解以后适当地给学生预留一些需要思考以及巩固的问题作为可操作的作业。为了能够更好地进行学习和讲解,在设计和制作的时候,需要合理利用PPT来进行文稿的演示和讲解。通过PPT具有的多媒体演示功能,体现微课的实际教学内容。在制作演示文稿的时候,需要遵守内容能够以图片和文字形式清晰体现以及重视科学规范的技能和知识表达的基本规则,不可以乱用图片或者是文字过多。
3、录制视频
在充分分析现阶段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主要利用的就是计算机操作平台,制作微课小学信息技术主要方式就是屏幕录制,在录制的时候有很多的软件,一般选择比较适合使用和方便操作的Camtasia Studio 7.0软件,是专门设计的屏幕录制工具,可以适应各种录制方式,主要包括音效、影像、鼠标移动轨迹等。此软件还适当低加入了PowerPoint插件,保证可以更方便合理地进行文档的演示。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依据之前完成的文稿进行具体操作,利用相关软件进行微课录制,可以合理低对其进行编辑,然后形成视频文件。
(三)微课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运用方式
微课属于学习资源,不管是课内还是课外学生都可以使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具有以下运用方式。
1、纯微课模式自主学习
此种学习方式主要就是在设计和开发微课的时候依据实际教学目的进行分类以及发布,形成微课资源库,保证能够提高学生的操作水平,可以自主选择微课进行实践和学习。纯微课自主学习方式比较适合使用在课内指导学生,也适合用在课后自主学习中。
2、活动任务模式下的驱动教学
这种方式主要就是依据主题为基本学习框架,适当嵌入信息技术微课资源,在完成具有一定综合性主体活动以后,利用微课资源驱动学生能够自主完成信息技术学习相关技能和知识的任务。上述方式比较适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比较适合运用到探究单元性、多课时的综合问题中。
3、常规嵌入式教学学习
微课可以适当运用到常规教学中嵌入式运用教学资源。例如在导入、新授及练习的时候,适当地嵌入微课,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降低教师工作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总而言之,微课可以为小学生学习提供交流和自主研究的平台,在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合理利用微课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注意力。微课可以十分方便地行查阅、修改、保存资源等,可以有效地分享资源,需要在不断应用过程中,提高教师微课教学的能力,不断地优化资源,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于,促进小学信息技术不断发展。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新课改实施以来,任务型教学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主要倡导的教学模式。它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习得英语。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老师并不运用这种教学途径,更谈不上灵活运用,因此无法设计出收效明显、容易操练的教学任务。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初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如何有效地改善我国的英语教育,提高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早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2003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其中明确倡导任务型教学途径。关注对任务型教学的研究是顺利推进新课改,提高我国高中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 对于很多一线高中英语教师来说,任务型教学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仍有不少疑惑需要解开,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任务设计。如果教师们对于任务设计这一环节处理不好,则会直接影响任务型教学的实施过程和最终效果。因此,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就是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设计任务,找出任务设计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并尽量给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本论文共包含五部分。第一部分,任务型教学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任务型教学以及任务的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任务型教学在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概括任务型教学给我国高中英语教学带来的希望与反思并突出任务设计的重要地位;第三部分,任务设计的基本理论,以前人的研究为基础阐述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影响因素,从而确保其实施的有效性;第四部分,针对我国高中英语教学中任务设计的现状调查,说明调查的具体情况,概述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成因;第五部分,针对以上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供高中英语教师参考。
【关键词】:任务设计 任务型教学 高中英语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任务型英语教学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关于任务型教学模式下的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教学实践中不乏部分教师在任务设计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疑惑。基于此,笔者拟就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原则提出浅要看法,以期能与英语教育同行共同探讨。
口语教学在英语教学史上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广泛应用,国内外客观环境对学习者口语能力要求不断提高。我国传统应试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多围绕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进行操练,尤以高考指挥棒下的中学教育为甚。实践证明“哑巴英语”在我国仍是一个较普遍的问题,经过数年英语学习,不能顺利完成口语交际的高学历学习者大有人在。我国英语教学常被评价为“费时低效”,此中“低效”,很大程度指欠缺的口语交际能力。近年来,口语教学从基础教育抓起,已成为英语教学趋势,部分省市已于高考英语考试中进行口语测试,显然,未来高中英语口语问题的焦点应是“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语言课堂的设计方法,它以一系列活动为出发点,通过设计和运用语言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感知和使用语言。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1年颁布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来,经过十余年教学实践,任务型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得到广大师生及教学研究人员的认可,新版课标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倡导任务型教学”。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任务型英语教学进行了很多研究,但关于任务型模式下高中英语口语教学任务设计的研究还相对较少,教学实践中不乏部分教师对任务型教学理念理解不足,对任务的设计还存在一些疑惑,造成任务型教学收效甚微。基于此,笔者拟就任务型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任务设计原则做浅要分析,以期能与广大英语教育者共同探讨。
搞好任务型教学设计,首先有必要对“任务”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析。关于任务的定义,国内外学者各有不同,在此作者不再一一赘述,但必须明确一点:英语课堂教育性任务和真实世界任务概念不同,语言课堂中可能要求学习者完成模拟情景对话、写信、复述所读文章、订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等各种任务,不单是因为这些任务可能在现实生活中频繁使用,更重要的是人们认为通过完成此类任务有助于学习者提升语言能力。任务型语言教学最突出的特点是“在做中学,在用中学”,让学生通过完成教育性任务参与学习过程,提升语言交际能力。
目前我国的高中英语教材基本都采用了任务型教学大纲,每单元有一个中心话题,我们在口语教学任务设计中,可以以单元为单位,把握本单元在语言知识、技能、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方面的教学目标,围绕单元话题设计出一个课时任务。当然,学习者现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学习需求、学习风格等学习者因素必须考虑在内。笔者认为下列原则应在任务设计过程中予以考虑:
(一) 趣味性原则。现实社会人们日常交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口语任务时要考虑采用多种组织形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时代气息的话题内容,增强任务的趣味性,鼓励、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到口语交际练习中来。
(二) 因材施教原则。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风格,教师可设计不同的口语练习任务供学生选择。如外研版必修五Unit 5,单元话题为The Great Sports Personality,可把口语练习任务设计为:
1.辩论:如何看待体育明星热?2.为首次来华的外国游客设计一个小手册介绍一项中国传统体育项目。3.讨论:评选世界十大热门体育项目。4.讲述与体育运动相关的个人经历或你所了解的体坛明星背后的故事。
这样设计任务,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如活跃型学生可以选择任务1、3,沉思型学习风格的学生可以选择任务2、4等。
(三) 相关性原则。这一原则主要指口语练习任务要与单元内容、任务相一致,是单元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单元任务之间要有关联,由易到难,层层深入,每个任务都通向上一级阶梯,助力学习者语言交际能力提升。接受性任务(听、读)一般排序在输出型任务(说、写、译)之前,为学习者提供足量可理解语言样本,使学习者能运用本本单元相关知识去完成任务,从完成模仿性任务过渡到创造性任务。
(四) 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学习者接触语料的真实程度对语言学习效果至关重要,真实是指实际生活中交际时人们使用的语言,而不是专门为语言教学而写的口语材料,当然,真实性是相对而言的,一旦语料被摘录引进课堂就已经事实上降低了其真实性。但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足量的真实语料,使学习者在一种自然、真实或模拟真实的情境中掌握语言。同时任务的设计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内容相结合,将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学习需求纳入考虑范围,考虑任务开展的可操作性。
(五) 脚手架原则。脚手架原则是指教师在任务设计时应对学生完成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予必要帮助。这种困难可能是语言知识或语言技能欠缺,也可能是学习策略或情感态度。如口语练习前教师可根据话题提供参考词汇、句型、真实情境下语言交际音视频资源等。
(六) 合作性原则。语言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在任务设计时要注重合作学习的使用,鼓励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在互动中学会交际。合作不应仅限于生生之间的合作,还应扩展到师生之间的合作,促进教学相长。
(七) 情景性原则。在口语教学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应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习者的参与积极性。以旅行话题口语教学为例,教师可提出如下问题:“假如你假期有机会去国外旅行,你最想去哪个国家?你最想了解该国哪些方面?你将通过什么方式来了解?假如你有机会采访当地人,你想问什么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最后派代表进行汇报。以这样的形式导入口语教学,使参与者“有话可说”、“有话能说”,这种来源于生活的活动任务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在教学中,我们应努力做到在具体模拟真实情境中进行口语教学。
以上是作者关于英语口语课“任务型教学”任务设计的一些不成熟看法,由于教学实践的复杂性和不同学生的差异性,教师在任务型教学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和难题,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积极面对、不断探索。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正确理解任务型教学的理念,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教学实际不断分析、研究问题,必将不断推进任务型英语教学深入发展。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不但改善了教学效果,提高了教学效率,而且发展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如何呢?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是势在必行。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应注意以人的需要为根本出发点,在情境设置、突破重难点、树立信息意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等环节上寻找最佳整合点,提高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信息技术走进小学语文课堂,既能给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生动的视觉享受,又能挖掘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令他们耳目一新。如在教学《悯农》时,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契机,播放农民劳作的影像资料,阐释粒粒来之不易的道理,借此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诗的含义,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懂得珍惜粮食和现在的幸福生活。
2.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备课时,教师可以考虑怎样将信息技术融合进语文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教师可以搜集相关童话故事的视频、场景、话剧等,然后设置“小女孩为什么在寒冷的冬天出来卖火柴?”“小女孩死时为什么带着微笑?”等一系列问题。学生在观看多媒体时,就会带着这些问题去看,并不断思考,达到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
3.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虽然小学语文教材信息量丰富,但是小学生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积累不足,以完全掌握这些教学内容。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将课程内容、文本及动画等元素整合起来,通过信息技术较强的表达力,有针对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帮助学生保持长期的注意力,丰富课堂教学,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
1.不重视信息技术
部分小学语文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思想保守,比较抵制新生事物,很少主动学习信息技术,对相关信息技术的培训和继续教育也应付了事,这直接导致信息技术的利用率不高。
2.忽略与学生的互动
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的初衷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师生的互动。但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只是单纯地向学生展示多媒体课件,让计算机来唱主角,教师置身事外,偏离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忽略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缺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和交流。
3.忽视学生抽象思维的训练
信息化辅助小学语文教学可以使课堂直观生动,但忽视了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它容易导致学生对信息化教学产生依赖心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
1.语文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
在运用信息技术服务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运用,改变以往的形式主义,用科技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将信息化运用作为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因此,教师要重视优选课件,运用多媒体特有的优势深入浅出地展示教学内容,使教学呈现出由知识点到知识面的转变效果。
2.通过信息技术加强小学语文课堂的互动性
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互动性,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进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计算机与学生的互动性、学生间的互动性等,通过多方位的互动建构语文知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件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增加网络链接,拓展课件内容的内容,实现课堂与网络的互动性。通过一系列的互动活动,能使信息技术成为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的重要工具。
3.启发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
语文教师不仅要利用信息技术辅助小学语文教学,而且要让学生学会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所以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寻求知识的方法。这样一来,就把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有效地整合起来,使语文课堂更具趣味性、开放性和自主性。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改善传统的教学方法,运用新视觉、新思维、新理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是高中教学的重要组成,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其教学地位日益突出。考虑到高中生在学习上有很强的独立性,一方面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喜欢探究思考;另一方面,在课堂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控能力。为了帮助学生有效提升学习能力,优化学科教学,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任务驱动法”,借助任务的推动,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现学科的提升。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任务驱动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高中信息技术与当代科技联系紧密,知识点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高,在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意识和学习兴趣,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应用中应注重任务的目标性、针对性,结合教学目标设计任务,同时注重学生对任务完成的效果,以兴趣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知识的应用,在教学参与中,以任务为驱动,学生在任务完成中需要总结、温习所学知识,并进行上机操作,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达到完成任务的目的。因此,这一教学方式可促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体会知识的应用,构建信息技术知识结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发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非常适用于实践性强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法以任务为驱动,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在任务完成中体会知识的学习和应用,达到较好解决课堂问题的目的,避免了学习过程中问题的积累,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例如“网页制作基本知识”教学中,理论知识过于抽象、繁琐,致使很多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结合理论知识认识网站、网页和主页,再为其演示文件夹的创建、删除等步骤,使学生对学习的知识点有个概括的了解,然后向学生安排任务。
在任务安排上,第一,要让学生明白学习的目标。如该课中要让学生掌握网页的制作,那么任务的设计应针对任务目标设计,让学生制作一个个人站点,并对个人站点的主题、兴趣进行编辑、修改等,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增强学生对知识的钻研能力,使其对知识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
第二,要在兴趣中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例如,“网络技术应用”教学中,让学生创建一个邮箱,然后打乱邮箱地址在将不同的邮箱地址分到每个学生手中,设计一个与“陌生人”交朋友的任务,学生对手中的邮箱地址充满了好奇心,匿名邮箱的神秘性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他们会更加注重电子邮件的书写、修改等等,认真完成发信、收信的任务,激发学生将学到的知识综合应用,以求任务完成的最佳效果,这一过程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信息技术科教学的有效性。
如上例,学生在电子信件的书写、收发中对“网络技术应用”教学知识的应用会有更深的体会,任务驱动教学不但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应用,并且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第一,任务驱动教学法拓展了学生思路,培养了学生学习中的思考能力,例如,“网页制作基本知识”教学中,通过个人站点制作学生会认真体会网站、网页、主页的区别,从而对知识点进行深入的思考,结合自己的实践对教学中的概念知识进行发散思维,更好的掌握知识的学习、应用方式,提高自身能力。
第二,培养了学生的钻研能力,例如,“网页制作基本知识”教学中,任务完成过程中,学生对文字的编辑、修改进行实际的操作,对遇到问题学生会积极的思考、研究,或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思考、研究,通过实践证明其思路的正确性,从而达到求解问题的目的,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钻研能力和动手能力。
第三,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网络技术应用”教学中,编辑、收发电子信件的同时,学生会对电子信件的书写风格、美感、艺术感等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会联系曾经学习的计算机网络知识,进行知识的综合应用,激发了学生对知识应用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手段,对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非常有效。
第一,在兴趣引导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为主动,且充满了探索精神,带着对任务的好奇及完成任务的欲望进行学习,学习效率、质量自然会提高,学习知识的能力也会提升。
第二,任务完成中学生需要主动的思考、实践,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有利于学生在教学中主体地位的发挥,促使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掌握和应用在无意识中自主完成,从而降低了知识的难度,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思维模式达到学习知识的效果,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第三,任务驱动教学可启发学生将知识与实践联系进行学习,增强了学生对知识实际应用能力,使学生的信息技术知识面得到拓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例如“因特网信息交流与网络安全”教学中,对于网络安全也许学生知道的不多,而对于杀毒软件、黑客学生多少有些了解,由学生了解的知识导入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熟悉的知识点展开任务设计,如让学生应用杀毒软件进行计算机杀毒,通过任务的完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应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这样学生会对知识的应用有更深刻的印象,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科技的学习和应用是当代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教学可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心态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有利于高中素质教育改革的实现和发展。
5.创设情境任务驱动 互助协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探讨论文,欢迎阅读!
《浅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
摘 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对策及融合案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信息技术;学科;深度融合
教育信息化本质是用信息技术改变教学,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主阵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对于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
(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信息技术与中学化学学科教学的整合》
【摘 要】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计算机应用与教育领域,给化学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信息技术改变了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为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搭建了新的平台。在教学中人们通常用文字、声音和图形来表现教学内容,通过与学生的交互、使学生学到知识和技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探索并逐步推广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的教学和学习模式。
【关键词】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化静态为动态;变抽象为直观;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
以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以及视频等各种信息为一体的多媒体技术,以表达形式更为丰富,从不同的感观、不同的侧面加深加深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以多媒体电脑和网络技术为依托的,呈现、传递、加工、处理信息的技术,使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成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它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中,通过构建真实的的问题情境,利用多媒体环境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探究能力以及优化教学效果。所以巧妙合理的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课件素材,是信息技术应用于化学学科教学发展的趋势。
完全按照常规单一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来说缺乏吸引力,多媒体手段就弥补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用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动态的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立体化的传递教育信息,刺激学生感官,传播教学信息。它可以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能积极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以化学学科的教学来说,初中化学一些理论如质量守恒定律、氧化还原反应、分子结构等等是比较抽象的,有效利用多媒体手段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将微观过程进行宏观模拟,将瞬间变化定格分析,化枯燥为生动,比完全靠挂图、模型、教师的比划、学生的想象要有效的多,易于突破课堂教学的难点。所以如何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化学学科教学进行整合,有选择性地利用好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网络资源、光盘资源,使课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状态,成为化学教师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一项很值得研究的课题。现将本人在教学中的一些探究、摸索总结整理如下: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使用化学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不是代替教师,而是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化学课堂教学不是每堂课都适宜用多媒体手段,弥补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不足以及教学内容相对之后的缺陷,才是使用多媒体课件的根本目的。在化学教学中能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内容,个人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微观粒子的运动
微观粒子的运动、变化对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难以理解的。比如分子、原子、离子、电子的运动变化是用肉眼甚至显微镜所看不到的,通常用挂图和模型,而微粒运动变化的过程却无法充分展示;我们在讲氧化还原反应时,把微粒得到(失去)电子,化合价降低(升高),体现氧化性(还原性),这些内容光靠教师讲解,学生很难理解,如果我们利用我们手边现有的教材配套的教学光盘中提供的多媒体影像素材或者通过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多媒体素材,则很容易通过在电脑上的模拟演示,让学生就能很形象直观地看到这些内容的动感过程,其教学效果比老师的口头讲解显而易见要强的多。而教师也省去了口舌之苦。
二、微粒在化学变化中的行为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化学概念及原理大多较为抽象。物质的微观结构既看不见,又摸不着,且化学变化又是在原子的基础上重新组合的结果。因此单靠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学生较难理解。通过电脑软件或课件进行动画模拟,能形象生动地表现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特征,变抽象为形象,让学生直观形象地认识微观世界,更容易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理解化学原理。如在讲解质量守恒定律中解释化学反应时,用flash动画模拟白磷分子和氧气分子分别拆分为原子,然后再重新组合为五氧化二磷分子的过程。学生便很容易想象化学反应中分子和原子的行为,同时也加深了对“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和“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理解,为学生在后续的章节中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奠定了基础。
三、难以实现的化学实验的模拟
农村学校由于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实验经费的不足和实验课程时间、安全等因素,很多实验难以作为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走进课堂,这时可采用多媒体课件模拟演示。
1、装置复杂、药品稀缺贵重的实验
实验室验证空气成分需用曲颈甑,绝大多数学校的实验室已不存在,这类实验可以用模拟实验来代替。
2、操作技术要求高的实验。比如温室效应实验、酸雨形成实验、饱和溶液配制实验等等。
3、错误实验操作后果的危害的实验
如吹灭酒精灯、排水法收集氧气先撤酒精灯再抽导气管、氢气还原氧化铜时先加热后通氧气、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不检验气体纯度、稀释浓硫酸将水往装有浓硫酸的烧杯里倾倒等实验操作后果。由于有些实验老师只讲不应该这么做,而不敢让学生进行这类错误操作。但把这些危害后果通过多媒体动画课件展示给学生,学生将直观地得到感受,在以后的实验中避免错误操作。
4、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受到时间因素和课堂节奏的制约,一些反应速度过慢的实验,如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铁的生锈实验等模拟实验可摆脱这种时间上的限制而进入课堂。
四、应用投影观察演示实验的现象,提高实验的可视性
众所周知化学演示实验是教师在课堂中的演示,投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常用到的工具。在课堂上教师操作的演示实验除了前几排学生外,后面的学生较难看到变化的现象。投影机能把一些现象放大,帮助学生观察。如讲到氢气的制取原理和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用玻璃器皿盛稀硫酸和锌或稀硫酸和大理石的反应,利用投影观察其反应放出气泡的过程,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以电脑为载体的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不是主体,使用它只是为教学服务,这一工具运用得当与否,效果完全不一样。为了使这一工具更好地服务教学,真正有助于传授知识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还要不断地对我们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对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认真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浅谈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
摘 要: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教学质量,它能使静止的数学问题动态化,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枯燥的数学知识趣味化,深奥的理论形象化,学习的过程生活化,有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随着多媒体科技应用日益普及,它也给数学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多媒体科技给教学带来种种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面对?本文对教学中使用多媒体存在的优点、问题及矫正措施进行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数学学科;辅助教学
在当今这个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改变了人类学习与生存发展的环境,同时也改变了几个世纪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的方式。由于它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迫使人们不断思索数学与现实的切合度;更是因为信息技术与数学技术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使人们认识到它在数学课程结构中的重要性。信息技术必将改变人们对数学的内容、形式、应用、人文价值以及评价的认识与看法,因此,信息技术发展与数学学科课程发展中的互动客观存在的。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揭示数学思维的过程,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学习研究事物的科学方法,使数学成为终身学习的奠基石。
一、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泉,如果解决了动力不足或动力缺乏问题,那么学生的学习障碍就几乎解决了一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发挥了很大的优势。在数学教学中,不仅有数、式的变换,更重要的是一些“形”的变换。利用多媒体技术flash软件画出函数图像,展示几何模型,进行图像的平移、翻转、伸缩变换,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简单化,同时把数学中的对称美、和谐美和曲线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领略到数学学习中的无限魅力,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情趣。
二、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德国数学教育家栋科教授认为:“思维着的教学活动决定着学习的质量。”学习如果过分依赖学习者的经验或感性世界,即纯粹的经验堆积,而不是通过认识活动对经验进行加工,那么学习将会出现危机。因此必须重视人的思维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解决这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实际与理论间的矛盾,利用信息技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尤其是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信息集于一体。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能使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生动形象的感性知识,引导学生在思考中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三、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教学认为,创新培养的最好场合和手段应该而且可以是日常教学活动。信息技术课是一种最能体现信息潮流的课程,目前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在学生基本掌握计算机的性能之后,便可适当布置一些创造性作业,让有条件的学生在自己的家用电脑上独立作业,会产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在圣诞节、教师节、春节等,学生通过家用电脑发送卡片,这些卡片中,有的可以充满着幽默风趣的话,有的还可以制造出简单的动画,这些知识,我们平时都没教,但学生通过自学或家长的指导都制造出来了。这样,学生的爱好、特长得到了充分发展,兴趣得到巩固。
四、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其中,信息处理能力是重要的一种能力。基于网络的数学课程教学,所选择的学习素材附带一定的情境或背景,学生通过网络收集提取有关素材,对相关素材进行分析、研究和比对,通过实验、观察、类比、联想、交流和讨论,最后归纳、综合,实现意义建构。教师的角色和行为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而是教学活动中的导航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索者;自主学习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组织、学会协作、学会思考和交流。
五、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教学整合,培养学生个别化、协作学习的能力
合作学习是《数学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学习,努力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合作与交流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需要沟通与互助,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合作与交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课题。因此,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在学生“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利用多媒体使资源共享,组织引导学生合作和讨论,让学生在共同探讨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在讨论中交流,在合作学习中完善、提炼和概括知识,使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数学,学会在合作学习与交流中取长补短,集思广益。
总之,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极大地拓展了数学教学的空间,丰富了数学课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给教学带来了生动活泼的新局面。但是,无论计算机技术如何完善,它都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方式。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知识和基本功,还必须熟悉和掌握多媒体教学,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法有机地结合,在课堂上找准使用多媒体的最佳时机,把握好“度”和“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功能,从而进一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全面推进数学素质教育发挥强有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奠宙.数学教育的全球化、开放化和信息化.数学教学,1998(5).
2.王其云.媒体与学习.中国电化教育,1999.11.
3.方钧鹤.对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教学的几点看法.中国电化教育,1999.5.
4.李华.中小学教育媒体的选择与应用探讨.中国电化教育,2000.2.
5.刘云生.信息网络时代与教育最优化.2002.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信息技术与高中物理教学的整合研究将对我国高中物理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高中物理教学创新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给高中物理教学改革和创新提供了条件和可能,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提高了高中物理教学的效果,另一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大量地被运用到高中物理教学中也凸显出一些问题,因此,创新高中物理教学应该合理利用和有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实现物理教学的现代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信息技术被应用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现代教学改革中,各科教师纷纷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结合现代教育理论,使得现代信息技术被普遍应用到实际教学中,网络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一成不变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式,为新课程改革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它是有效推行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传统以课堂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问题逐渐凸显,我国提出必须进行新课程改革,推行素质教育,并进一步明确指出,在各个学科教学中,必须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信息化和现代化。在这一政策的引导下,以计算机多媒体运用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创新高中物理教学的必然手段。
2.它是由物理课程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高中物理课程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抽象理论和概念较多的课程,同时,高中物理具有比较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许多概念需要通过模拟演示才能深刻理解,许多实验需要学生动手操作。但是,目前高中物理教学的实验室条件很难满足一些实验要求,因此,通过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模拟很多常规条件下所不能实现的演示实验,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局限,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果。
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于创新高中物理教学,优化高中物理教学效果发挥了强大的作用,同时,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误区。
1.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作用
在现代网络信息教学模式盛行的情况下,有些高中物理教师片面强调和依赖多媒体网络教学新模式,而忽视了传统教学模式,在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同时,结合传统的板书教学,以突出物理教学的难点和重点,才能将教学效果发挥到最佳。
2.师生之间缺乏互动
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仅仅是将本来在黑板上板书和在课堂上讲解的内容照搬到幻灯片上,再配以一些色彩和画面效果,基本上只是换汤不换药,在讲解时也只是依照多媒体课件的内容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师在授课时将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上,造成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和互动。
3.给教师造成一定的负担
网络教学模式下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多媒体课件制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的备课负担,这就要求高中物理教师尤其是一些年龄较大的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熟练掌握多媒体信息技术。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托尔斯泰也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物理教学中的许多概念和理论都是非常抽象和枯燥的,而多媒体网络以悦耳的音乐、绚丽多彩的画面以及精彩的动画能够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刺激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准确演绎,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知识
概念学习在高中物理学习体系中处于基础性地位,基础概念的掌握对于高中物理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高中物理概念又是十分抽象的,比如,关于微观粒子的概念,我们的肉眼对微观粒子的结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即使是通过模型也还是很难让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概念,而通过多媒体动画进行动态演示,可以化抽象为形象,让微观粒子一下子变得具体可观,从而能够易于被学生理解,帮助学生快速掌握物理知识。
3.增加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依靠教师板书将课程内容呈现在黑板上,因而在内容呈现上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而网络多媒体以其智能化和大容量以及方便快捷等特点,可以有效增大课堂信息容量,同时,还可以通过多媒体网络从网上直接下载一些需要的图片和视频案例,以幻灯片演示的方法,展现给学生,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4.校内校外结合,课上课下结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高中物理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也不仅仅局限于校内网,它还包括教师在课下和校外对于互联网信息的整合与运用,此外,教师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信息进行物理课程的预习和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去学习。
利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高中物理课程教学是现代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趋势,在设计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通过运用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创新教学设计,同时结合传统教学手段,从而达到创新高中物理教学的最优化。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与人们的日常工作、生活以及学习当中,对人们的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硬件资源限制
硬件资源是信息技术的前提和基础。截至2010年,全省中小学计算机数量达到了24.9万台。近年来虽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使信息技术设备基本覆盖全县所有中小学,但与城市和发达地区相比,在硬件设备普及等方面的差距还是很大。这直接导致了学生掌握信息工具、信息技术能力较差,尤其是绝大多数学生只会计算机的开关、文件与文字简单处理等最基本操作,尚不具备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比如基本的网络知识获取的能力等,就无法从网络上获得学习资源。因缺少计算机硬件这个实践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也就失去可供支撑的平台,计算机教学也就失去了其基本的教学价值。
2资金不足
发展农村信息技术,必然离不开信息技术相关设备,而资金却是保障。虽然近年来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不断加大资金和设备等资源的投入,但是还远远无法满足教学活动的实际需求。学校资金紧缺,对于信息技术建设投入也就很少,加之计算机设备昂贵,机房维护等花销巨大,对于经济落后的农村来说,负担太重。近些年来只是在国家的资助下,农村的信息化建设在缓慢发展之中才有了一些活力。
3师资短缺与师资队伍业务素质偏低
目前,由于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计算机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专业水平不高以及教育期望值偏低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该项教育工作开展的困难偏大。尤其是绝大多数农村信息技术教师不知道如何提高信息技术教学,只是简单的照本宣科,影响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外加农村相比城市处于边远地带,人才流失也较为严重。
4思想认识不足
信息技术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且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该技术的普及与掌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其它学科的教学工作与教学效果,也会改变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并提高学生未来发展的潜能。在城市及发达地区,信息技术教育早已作为一项教学辅助手段普遍进入各级学校及教学的各个环节,发挥着巨大的功能。而在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技术教学活动中,教师仍然是按照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授课,信息技术的教学地位处于边缘化;由于该课程与中考、高考无关,所以学生、家长,教师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都不太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盲目注重于眼前的利益得失,从而忽略了学生将来的整体发展。这种现象在以“西北高考状元县”的会宁县的农村地区尤为突出。家长,教师们只注重学生的“主课”成绩,并且一些家长和教师明令禁止学生参与与信息技术有关的一些活动。教师和家长还需要更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加强、加深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以期重新认识信息技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当中的重要性。
发展对策
1加快思想观念的转变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该继续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相关政策,不断完善在职教师培养和培训制度。并且将发展与扩大信息技术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之中。学校应更加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拓宽课程内容,优化信息技术教师培养机制。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终身学习理念,不仅要学习、加深本专业知识,而且更应该优化教学技能和教学方法,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向,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在加大教师进修力度的基础上,大力招收专业对口的大学毕业生,或者定向培养专业人才。在保证教学岗位教师配备的前提下,更要保证其专业素质与素养。学校可以采用跟踪检查与学生监督相结合的办法,进一步规范教师道德素养与职业素养。可以广泛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师资培训,效仿“国培计划”进行地区内教师的重点发展与培养。根据实际情况应以教育技术、教学方法和教育观念等为重点,选配农村优秀教师与城市学校教师互换代课,学习城市学校教育关于信息技术的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3加强资金投入及设施与资源建设
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继续加大投入力度,把信息技术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充分调动全社会创办教育的积极性,拓宽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投入。完善捐赠教育激励机制,充分落实个人教育公益性捐赠途径及资金用途。以县或乡镇为单位,建立信息中心或者专项资金委员会,以便接收和管理社会资金,并按照规章制度统一负责安排和落实社会资金的使用,合理用于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等,从而让农村教育走出信息技术教育空白或边缘化的困境。
结束语
基础设施的建设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基础,资金的落实是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师资队伍的强大更是发展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而新的教育观念是升华整个信息技术教育的灵魂。发展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对于提高国民整体教育水平,增强创新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社会主义和谐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美国信息技术教育委员会将信息技术定义为是“基于计算机的学习、设计、应用、管理的信息系统”。该定义采用“系统”的观点分析了人与信息技术的关系,认为人们是在有意识、有目的地应用和管理着信息系统。相对于将信息技术等同于物质实体,信息系统观从人的角度来理解信息技术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这种进步也只局限于用户对信息技术的单向使用层面,强调了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却忽视了信息技术潜在的“负面影响”。事实上,当信息技术在为我们带来便利和轻松的生活条件时,同样制造着这样或那样的麻烦,传递着它本身所固有的信息。麦克卢汉(Marshall,Mcluhan)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对技术的本质进行了剖析,指出“每种新技术的出现,无论其所传递信息的具体内容怎样,新技术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信息,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社会的革新变革,就这一意义而言,技术本身就代表着时代的信息”[3]。因此,生活在信息社会中如果只看到人对信息技术的掌控关系,低估了技术对人类的负面影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高度程序化的发展,当人完全融入信息技术系统中时,人类也很有可能为技术所控制,乃至成为技术的“奴隶”。
信息生态观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整体理解信息技术、人与社会的关系。该观点认为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已不再是简单地创造物质财富的技术工具和技术系统,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革新都深刻地影响着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乃至改变着整个社会生态环境。德国学者昆特(ThorstenQuan-dt)依据“人的生存空间”理论,分析了技术生态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互动过程,建立了“技术应用的三角模型”,认为“用户的知识结构和生活方式影响着他们对技术的选择和应用;信息技术应用不仅反映了用户需要的特征,同样会不自觉地把一些附属特征强加给用户,改变用户的特征;社会环境同样也影响着技术的应用的发展。三者中,每一要素的变化都会整响到整个媒介生态环境的变化”[4]。由此可见,在复杂多样的信息社会中,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已不能只是“中性”的技术工具,还需要考虑技术、人、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在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中,如果只谈“信息技术发展,忽视信息技术的社会人文特征”或“只谈信息社会的表面问题,忽视引发问题的内在技术原因”都是不全面的,甚至还有可能会引发更复杂的社会问题。信息技术“工具观”“系统观”“生态观”是人们对信息技术认识的一个发展性连续体。这个连续体既反映着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程度,也表现出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识层次,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学校信息教育的开展。
信息技术教育:历史的考察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的计算机辅助教育。20世纪9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技术与社会关系认识的深入,它逐渐演变成为一个目标多元、内容丰富、方法多样的现代教育领域,成为许多国家中小学的基础教育课程。考察国内外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历程,它大体经历了计算机程序、计算机应用、信息素养、信息生态等四个教育阶段。
1.计算机程序教育
20世纪70年代未,微型计算机的快速普及受到了教育学界的广泛关注。为占得信息化社会的先机,世界发达国家纷纷将计算机设置为中小学教育内容。1980年,英国实行了“微电子教育计划”(MicroelectronicEducationProgram),投巨资帮助中小学配置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置,开发教学软件,进行教师培训,改造中小学教材,使之渗透计算机教育内容。1981年,前苏联计算机教育学家叶尔肖夫在题为《程序设计——第二文化》中提出了程序设计文化的观点,他认为“是否具有编排与执行自己工作的程序的能力是人们能不能有效完成各种任务的关键。现代人除了传统的读写算能力以外,还应该具有一种可以与之相比拟的程序设计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人们从小培育一种程序设计意识与能力”[5]。此观点清晰地反映出“算法思维”的理念,并希望通过计算机程序的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引发了计算机教育界的共鸣。随之,程序设计成为计算机教育的重要内容。受程序设计文化的影响,我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在试点期也将“发展学生程序设计能力”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1984年教育部(当时的国家教委)颁发的《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试行)》就提出了“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从实施成效来看,程序设计教育为青少年创造了接触和了解计算机的机会,推动了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但是,从学生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来看,脱离了具体生活情境、忽视学生自身学习特点、抽象地向学生灌输计算机程序结构知识,无疑也是对青少年身心成长的一种摧残,因此,计算机教育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适应社会需要就成为计算机教育的新挑战。
2.计算机应用教育
20世纪80年代中期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日趋成熟,一些数据库管理系统(Dbase)、电子报表系统(Visculc)、文字处理系统(WordStar)开始安装到微型计算机上,越来越多非专业的人员从事计算机应用日常工作。1985年美国东田纳西州大学科尔教授在第四届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发表了题为《面向职员的计算机课程》的论文,在报告中将计算机文化教育的目标界定为“应用者能够在自己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中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使用,其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文字处理、电子报表处理、数据库、图像处理等应用软件的使用”[6]。社会对计算机应用的现实需求促进了计算机教育从“程序设计”向“计算机应用”的转型。我国教育工作者也对当时中小学计算机教育进行了反思,指出“名为计算机课程却只讲BASIC语言,给学生造成计算机就是BASIC,BASIC就是计算机的错觉”。1994年,在总结前期计算机教学实验的基础上,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培养学生利用现代化的工具和方法去处理信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中学计算机教育的两项重要目标,学习内容也从前期的BASIC程序设计拓展为“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基本操作与使用、计算机常用软件介绍、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对现代社会的应用以及对人类社会的影响”5个模块。“计算机学以致用”的观点有着它的合理性,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掌握这种技能的积极性,特别是对即将毕业寻找工作的高年级学生来说,能够增加一门非常实用的技能。但是,基础教育阶段教育的目的毕竟不是完全的社会职业教育,更重要的还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7]。如果过于强调计算机技能教育,忽视计算机应用道德的培养,也可能会出现应用着“由人类理性创造的计算机工具,做着不理智、乃至计算机犯罪的事情”。
3.信息素养教育
20世纪90年代,信息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总量的膨胀冲击着人们工作与学习的各个领域,计算机应用教育已很难应对信息化社会的挑战,发展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信息素养已为人们所共识。早在1989年,美国图书情报协会就分析了信息社会对公民的素养要求,认为“具有信息素养的公民,能够根据个人的信息需要,有效地检索、评价和使用信息的综合能力”[8]。艾森堡(MikeEisenber)等人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发展学生信息素养的6种基本技术:(1)任务确定;(2)信息搜寻策略;(3)检索和获取;(4)信息应用;(5)信息创建和展示;(6)信息评价。随后,美国一些州(例如,北卡罗来纳州、威斯康辛州等)开始以课程整合的方式普及中小学信息素养教育。20世纪90年代,英国政府将信息技术(ICT)正式列入国家中小学课程,并将教育目标界定为:(1)了解和使用信息技术;(2)学习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学科的学习;(3)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推动了英国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2000年,我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决定用5到10年时间,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并将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列为中小学的必修课程,提出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随后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把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作为课程建设的总目标。信息素养教育将信息知识技能的学习融入到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现实情境之中,强调学生在信息社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习惯,这无疑为学生今后在信息社会中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但是,信息素养教育并没有从信息环境的内在特征分析技术、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没有引导学生从根本上思考信息技术可能会带给人们潜在危机,因此,“缺少了批判性分析信息的意识,当学生微笑地享受着信息环境中的娱乐,却不知为何而微笑时,当学生控制着‘电游’操作杆,却被‘电游’所控制时,世界就已不再是美丽新世界”[9]。
4.信息生态教育
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革新推动了信息全球化的发展。随之,大众传媒摆脱了传统的单向、线性、控制的信息传播模式,进化为多元、互动、开放的信息环境。信息受众也从被动的“接受者”成长为信息“发布者”。在此充满“新奇、变幻,乃至诱惑”的信息环境中,信息技术教育也正接受新的冲击与考量。其教育目标就不应局限于“信息技术”的掌握,甚至也不应只停留于“生活问题”的解决上,还需要帮助青少年正确认识技术、个人、社会的相互关系,发挥信息技术的积极因素,将其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前消解于信息生态系统之中。波斯曼在对“媒介信息给社会所带来的现实问题”研究中指出“媒介生态关注的是信息环境交流的工具和技巧是如何控制信息的形式、数量、速度、分类以及方向的。同时,这样的信息构造与偏见也影响着大众的观点、价值观和态度”[10]。可见,信息技术教育研究在关注“技术教育”的命题时,也要关注“人在信息环境中的行为以及形成的社会关系”命题。即:(1)技术层面的命题。包括信息交流的技术特征、基本概念、和操作程序等。(2)信息社会情境层面的命题。即使是相同的信息工具传递相同的内容,在不同的社会情境下表现出来的意义也可能不同,在现实情境中理解信息显然是一个重要命题。(3)人与技术关系层面的命题。不同知识结构和生活背景的受众对信息技术及其表达信息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反之,信息技术工具及其表达的信息对不同的受众有着不同的影响。2010年,美国教育技术协会在《学生教育技术标准》的修订版中反映了信息生态的理念,增加了“批判性思考”和“数字化公民”的指标,指出“学生要具有批判性选择工具和资源,理解与技术相关的人、文化、社会的相关问题,安全合法负责任地使用信息和技术。”信息生态教育已经摆脱了“纯技术”教育狭隘观念的束缚,从生态学的视角来理解信息环境中各要素的关系,希冀帮助青少年在“学技术”“用技术”的基础上,也能够从现实情境中,批判性地认识技术变革给信息环境带来的整体生影响,从思想和行为上预防可能出现的信息问题。
信息技术教育:现实的追问
伴随着信息技术革新和人们对信息社会认识的深入,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受技术特征和应用环境的影响,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目标。尤其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教师该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家长又该如何帮助孩子合理应用信息技术?这还需要从我国的现实情况谈起。
1.信息技术教育是要学生“抵制”信息技术吗
信息技术的发展与普及为青少年创造了全新的学习环境,但带来了前所未有烦恼和困惑。“网络成瘾”“沉迷手机”“远程作弊”等事件都引发了社会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热议和关注。一些家长不惜使用“没收手机”“电脑上锁”“切断网络”等严防死守的方式阻止孩子接触信息技术,在调研中一种家长如是说:“最初给孩子买手机是为了知道孩子上学情况。我们上班忙,没法接送孩子,通过手机可以知道孩子是不是按时到校、是不是安全回家。可是,现在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大。自从孩子用上iPhone,吃饭拿着手机,走路拿着手机,甚至洗澡也把手机放在手边。全家人在一起说话的时间比以前少多了,最糟糕的是我发现他还通过手机抄袭同学的作业,这学期学习成绩明显下降。依我看,如果能教育孩子彻底远离信息技术最好”。在信息社会到来的今天,青少年是否真的需要与信息技术隔绝呢?事实上,无论从信息技术发展目的,还是从社会生存需要来看,这都是不可能的。首先,信息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工具。从收音机、电视机到计算机和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都适应着当时人类社会的需要,推动着社会时步。在人类文明史上,信息技术的每一次飞跃,都使得“人体得以延伸”。“因噎废食”、不加分析地将青少年与信息技术隔离开来,无异于关闭了青少年利用信息技术自我发展的大门。其次,信息技术已成为我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在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数字化技术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网络银行、数字化图书馆、远程学习等信息技术工具彻底改变着人们生活与学习的方式。如果不加选择地拒绝信息技术,也就阻碍了青少年在信息社会中学习生存的机会。由此可见,开展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绝不是要求青少年完全抵制信息技术,当然也不是让儿童在信息技术环境中放任自流,而是要根据信息生态环境与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发展青少年“使用信息技术而不是为信息技术所利用的能力”[11]。
2.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操作技能”训练吗
信息技术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必修课程,它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为目标,强调同学合作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在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然而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一些教师依然偏重于技能操作与训练,忽视现实问题解决能力和信息情感的培养。访谈过程中,一位教师表达了他对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根据学校课程纲要,我们学校在三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涉及的内容主要有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应用软件学习和网络应用等内容。其中,信息与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信息的定义和特征、计算机的发展史、组成和工作原理。应用软件主要学习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演示文稿等基本的操作与应用。网络应用包括用浏览器收集网络材料、学习使用电子邮件等。此外,我们学校四年级校本课程中,学生还可根据个人爱好选修‘机器人制作’的校本课程,进行算法与程序设计、组件安装训练”。分析调研材料发现:当前一些教师还是将信息技术教育简单等同于信息技能的学习,认为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让学生掌握一些操作技能,完成一些简单的信息作品。实际上,无论从基础学力教育理论,还是从国际信息教育发展趋势来看,当前青少年信息技术教育都已超越了传统的知识记忆与技能训练,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理解技术、人与社会的关系日益受到重视。现代学力观认为“基础学力大体可分为两个侧面:其一是‘实体性侧面’,包括诸如知识、技能之类的能够借助测验测定的显性学力;其二是‘功能性侧面’,包括思维能力、学习动机的隐性学力。”从学力的综合发展来看,信息技术教育不应仅限于显性的信息知识与技能,还应包括解决实际问题、良好信息技术价值观等隐性内容。从国际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经验来看,基础信息技术教育绝不能等同于信息技术职业教育。如果在基础教育一味强调信息技能的发展,无视信息生态环境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这势必会在基础教育阶段陷入“培养技术员式的陷阱(Tech-nicistTrap)”[12]。
3.学校信息技术课程是“鸡肋”吗
严峻的社会现实问题增强了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迫切性。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明确提出“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加快全民信息技术普及和应用”。那么在学校层面,该如何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又如何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一些学校的教育管理者提出了自己的困惑。访谈中一位校长谈了自己的想法:“信息技术作为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已为大家所共识。但是,从近年来课程实施成效来看,信息技术却处在一个‘尴尬的地位’。一些学生和家长认为,它‘文’不如语文、英语,‘理’不如数学、理化,一些信息技术教师认为,随着信息技术应用的‘普及化’和‘傻瓜化’,学生会越来越容易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信息技术在将来也许会淡出学校基础课程,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信息技术是一门年轻的基础教育课程,庄子云“始生之物,其形必丑”。当前,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确实存在一些困难,例如,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学习评价等方面都还有不完善的地方,给人们以“鸡肋”的感觉。但是,从我国的教育现状和国际前沿教育发展分析来看,信息技术课程都有着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其一,“教育机会平等”要求信息技术课程的存在。受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我国区域教育还存在着不平衡的问题。如果信息技术不能以学校课程的形式存在,就很难保证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平等机会,加剧区域教育的“数字化鸿沟”。其二,从国际发展的维度来看,为了加强国家竞争力,占得数字化发展的先机,日本、韩国等国家都制订了国家课程标准,以学科的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近年来,美国一些州也纷纷制定信息技术教育标准,以媒体技术、计算机等课程方式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此外,中小学信息技术知识技能体系的不断完善、教育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也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结束语
纵观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史,可以看出不同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都有其存在的“合理内核”,或程序设计、或技术应用、或信息处理等。但是,在信息技术教育转型阶段也出现了从“一个极端”走另“一个极端”的偏差。缺少了对历史经验的批判性继承,割裂了阶段性教育的联系,信息技术教育就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尤其是当青少年真实地生活在叶尔肖夫预言的“程序设计的世界”里,信息技术教育就更应该帮助学生理解“由各种程序算法所驱动的、由形式多样信息技术工具所表现的”信息化社会,发展学生的技术意识、算法思维、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的批判分析能力。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美术新课程背景下的课程,肩负着美育、德育的重要任务,融德育于美术教学,可以通过以教师的自身形象,构建和谐的德育环境,利用求新心理,提高审美情趣等举措。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术教学设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伴随近些年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提升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计算机等辅助设备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使得人民群众日常的生产生活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其工作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艺术设计作为美术教学门类中的重要组成,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和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深的今天,美术教师要想提高其艺术设计的教学水平,应该借助计算机技术的相关功能。对此,文章以美术教学为切入点,通过对计算机辅助设计概念的分析,就该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具体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
关键词:美术教学;计算机辅助设计;艺术设计;课程整合
从艺术设计的角度来看,要想创造出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仅需要设计师具有完美的感官和创新性设计思路,还需要保证作品表现形式的多元化和形式的新颖,这些要求是传统设计方式无法达到的。然而,作为新兴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不仅可以弥补传统设计方式的弊端,还能对艺术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从而达到更好的设计效果。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和应用情况还不是十分成熟,使其在教学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所以,优化该项设计的应用方式对于提高艺术设计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1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概念
所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又称为CAD设计技术,其主要是依靠计算机设备的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支撑来帮助设计人员存储信息、设计仿真图像的一项辅助设计方式。并且,随着该项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不仅使得其在全世界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还逐渐成为了艺术设计领域中的一门基础性的教学技术。视觉上的辅助技术主要包括色彩和图像构成设计,以及三维立体影响的设计等内容,该项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填补了传统手工绘图存在的弊端,使得艺术作品的视觉效果更加完美。
2计算机设计辅助教学的优缺点
2.1计算机设计的缺点
第一,过于依赖网络。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资源共享性等特点的存在,使得现代学生在学习时对于网络资源的依赖性逐渐增加。这一情况的存在,导致学生无法深刻地理解艺术设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只能够掌握一些较为肤浅的专业知识,造成学生艺术设计的专业水平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
第二,过于重视计算机技术的教学。计算机设计技术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的广泛应用,使得学生的学习热情都放在了计算机上,其在进行作品创作的过程中应用的素材大部分也都来源于网络,这些素材虽然十分华丽,但是不能表现学生的个性,导致学生的设计水平逐渐下降。
第三,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教学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学生无法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造成教学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2.2计算机设计的优点
第一,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同传统手工绘制相比,计算机设计辅助技术具有强大的文字处理和着色能力,最大限度地拓展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该教学模式的应用,可以让学生尽情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便于掌握。学生在设计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不仅能够省掉很多的绘图工具,而且绘图软件中大量的快捷操作方式提高了绘图的智能性和绘图的精准度,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艺术设计这门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作品保存的便捷性。同传统手工绘制图不同的是,利用计算机设计绘制完成的图片可以被直接保存到计算机或者是外部设计中,并且,为了防止作品丢失,学生还可以进行备份保存,为学生制作和保存艺术作品提供了便利。
3计算机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具体的辅助应用
3.1优化教学形式
从当前我国艺术院校和其他类型学校美术专业的艺术设计课程实际教学情况来看,部分学校的艺术设计教学模式不仅“四不像”,而且“不伦不类”,并不符合艺术设计这一专业的教学内容和教育目标的要求[1]。因此,在应用计算机设计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时,该专业的教师首先需要对课程教学的形式进行优化改进,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同传统手工绘制教学完美地结合起来,营造一个有序的教学环境。在优化教学形式的过程中,教师还需要改变原有的教学方法,不应该只是简单地讲授与计算机设计操作指令相关的知识,防止课程教学教条化。而是应该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同时,穿插一些实际设计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和讲解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使得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2课程安排的合理性
受学校自身性质和教学目标要求的影响,不同学校在艺术设计课程安排和教授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为了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辅助作用,各个学校的教师应该加强沟通和交流,不断地相互学习,从而达到扬长避短、取长补短的效果。对此,教师首先需要对自己讲授艺术设计中的重点知识和内容进行有效的归纳和总结,尽可能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标准化,避免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2]。与此同时,教师需要规范计算机设计辅助教学课程的名称,按照其具体教学内容的不同,从基础上对计算机设计技术进行明确的分类,保证其名称的统一性,使得学生能够在看到名称时,就可以知道自己需要学习的内容。此外,教师需要保证授课课时的合理性,需要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对教学内容进行等级划分,并按照等级的不同适当安排授课课时,以便在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学习和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
3.3准确定位计算机设计
虽然计算机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无论是美术专业的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可过分夸大计算机设计的作用,需要明确其辅助地位的位置,在进行设计教学和操作的过程中,不能够利用计算机完成所有的设计工作。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可以将讲解计算机设计相关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而要分清主次。学生需要明确自己应该学习的是艺术设计而不是计算机专业的知识[3]。此外,在练习过程中,学生只可以将计算机作为一种辅助的设计技术,不能够完全依赖网络资源,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需要加入自己的见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本专业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3.4改革考核制度
就当前我国艺术设计教学情况来看,其存在的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比例较多,有关实践知识的教学课时和考核内容相对较少。这一情况的存在,导致培养该专业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在制定考核制度时,教师可以采用“平时成绩+理论考核成绩+时间能力考核”这种成绩考核制度。其中,平时成绩指的是学生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平时练习作业完成的程度等;理论成绩指的是学生对于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的程度;实践成绩指的是学生在设计作品的过程中对于计算机设计这项辅助技术实际掌握的程度[4]。采用这种考核制度,不仅可以督促学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和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起来,还能够让学生重视对日常课堂讲授的知识学习的认真度,帮助学生做好知识的积累,为其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3.5加强师资队伍和硬件设施的建设
学校要想培养出专业知识和技能都比较高的学生,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十分必要的。对此,学校管理者不仅需要招聘一些熟悉计算机设计软件和艺术专业知识的教师,还需要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教师整体教学水平[5]。此外,学校领导者还需要加大在计算机设备方面的资金投入,保证硬件数量能够满足教学需要和学生的学习需要。
4结语
总而言之,伴随计算机技术在我国发展速度的提升以及应用领域的增加,使得由计算机技术衍生出的辅助技术在我国艺术设计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因此,美术教师在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艺术设计教学时,首先需要明确该项技术的相关概念,找出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教学优势,以便为提高其应用效率、优化计算机技术的应用方式提供参考意见。对此,加强艺术设计教学过程中计算机技术辅助应用的程度,对于提高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质量、促进美术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邱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的教学创新[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
[2]谭开会.试论艺术设计教学中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应用[J].艺术科技,2015(6):259.
[3]胡燏.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J].大舞台,2012(8):227-228.
[4]赵红绘.计算机辅助设计在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7):46-48.
[5]李仁伟.浅议艺术设计专业教学中的计算机辅助设计[J].大众文艺,2010(11):224-225.
摘要:随着我国的经济不断飞速发展,学生教育也越来越被家长所重视。因此,现代化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美术教学的理念也在不断的革新与发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表现,激发小学生美术学习潜在的兴趣与爆发力。因此,本文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对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美术;方法;教学
引言
新课改革下的小学美术课程中,教师最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不断的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而以往的美术教学模式一般都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听或者是老师画学生看,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虽然可以让学生掌握美术方法,但是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法呆板无趣,会导致学生对美术失去兴趣。因此,为了提高小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提出了以下几点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了探究。
1设计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要懂得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尤其是小学生好奇心比较重,对新奇的事物都会想要去了解它。因此,老师可以根据课堂上要学习的内容为学生设计不同的教学情境。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上册《会动的小纸人》这堂教学课程中,可以自己先剪一些小纸人表演一个节目,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将班上学生分成若干组,要求每个小组根据自己的想象力来创新小纸人的形象,选出几个学生和老师一起当评委,给每个小组打分数,营造出一个比赛现场的模式,激起学生的好胜心[1]。在这种教学情境下,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和课堂效果。同时,老师在设计情境教学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循循渐进,由未知到已知和抽象到直观。并且要有针对性的设计,让课堂的教学知识与教学情境相结合,更重要的是在设计情境教学时要注重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和之间的矛盾。
2设置教学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在小学美术新课改革下就一直提倡要寓教于乐,要在教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老师在美术教学课上可以将一些小游戏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中,比如,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小挂饰》这堂教学课程中,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游戏结合起来,在课堂前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然后准备一些小的挂饰,每样都根据几个小组来分发相同的数量。这时候让学生打开课本,在老师分发下去的小饰品中找出与课文中相视的图片。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组学生找出的速度快和准确。通过这样的小游戏,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对小挂饰产生浓厚的兴趣[2]。老师在这个游戏过后可以趁着学生兴趣较高的情况下,教学生一些简单的小挂饰制作和绘画的技巧。
3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尤其是处于成长阶段的小学生,老师的表扬与肯定对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加上每个学生的成长背景和个性以及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对老师的一些批评都有不同的承受力。因此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比如,老师在布置一次课堂画画作业时,一些学生画画速度慢或者是画的不够好,导致完不成课堂作业。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自身心理就很紧张和不安,生怕老师会责骂自己,学习的积极性被打击。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就可以给予学生一些力量,也许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或者是一个激励的眼神以及一句“没关系,你还是很棒的”这样简单的动作和语句,就能安抚学生害怕和不安的心理,从而对美术学习充满兴趣[3]。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老师在教授学生绘画技巧的时候,还要让学生学习在生活中发现美和欣赏美,并且记录下来,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艺术造诣。
4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想象力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在艺术创造中自由发挥,想什么就大胆画出来,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把想象与现实结合,还能高于现实。比如,教师老师在小学一年级下册《汉字中的象形文字》这堂教学课程中,教师可以先学生介绍中国汉字演变的发展,将古代的一些经典故事与汉字发展史进行有效结合,打开学生的想象思路,提高学生对美术课的兴趣,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博大进深。只有让学生充分的了解汉字中的象形文字的含义,才能画出学生心目的“想象文字”,发挥学生的想象力[4]。同时,在教学过程有很多学生在画画时都会受到限制,所以老师在这个时候要适当的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并且支持学生。
5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标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方法有很多种,首先就是创设教学情境,借助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其次就是提倡寓教于乐,要在教过的过程中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就是鼓励学生,增强学习自信心,尤其是对一些美术艺术潜力不够画画水平差的学生,老师要多给予鼓励。最后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自己主动思考等。
参考文献
[1]任向华.领略艺术之美,提升创新能力,浅议小学美术教学小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J].小学教学参考,2012,12(30):150-160.
[2]严抒勤.中小学美术综合课程建构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14,15(26):167-169.
[3]胡剑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4,13(39):226-228.
[4]陈雷.浅谈小学美术教学的艺术性.学生之友(小学版),2014,16(28):169-171
浏览量:65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