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促进低碳物流业的发展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满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特别是“五化”的深入发展,满族传统文化也在不断发生变迁。 通过多次实地调查,我们看到现在的满族传统文化在很多方面的表现都趋于模糊,甚至有消退、弱化的迹象,一些文化特质、风俗习惯诸如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等确实已经基本不再具备其原有功能,从而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这并不是说满族传统文化消失了。可以很肯定的说,满族传统文化没有消失,而是换了一种存在的形式。在“五化”发展的历史新阶段,其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都呈现出了历史化、时代化的特点。并且,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满族传统文化也逐渐成为了地域性文化和资源性文化;所以说,满族传统文化的变迁是满族本身为了更好的适应新环境而做出了选择,这是满族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核心文化价值体系的有机结合,这种表现使满族传统文化更好的融入了中华大文化之中,这也应该是所有少数民族文化最终的归宿。
当然,满族传统文化的发展之路任重道远,它的发展是民族研究和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必须深刻认识到发展传承满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更加科学、有效的政策措施,着力加以推进,使满族传统文化能更好、更长久的流传。而时代已经为我们指出了这条可行之路就,即可持续发展。
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针对传统文化的特点和新时期对文化的要求,强调文化发展的科学、合理,有规划、有组织,体现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使传统文化更好的适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如何让满族传统文化更好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通过可持续发展从而促进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继承和弘扬,我们要做的工作很多,这里作者仅提出几点建议。
传统文化的保护在之前实际上一直是由政府主要参与的,这种几乎全盘的“包揽”做法,一方面取得的可喜的成绩,另一方面也造成了文化保护工作的局限,使文化保护的及时性减弱了。我们今后的工作侧重点之一就是要抢救、保护那些散落民间的传统文化,因此,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发动社会的力量才是我们今后文化保护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我们以云南省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的方法为例。他们就坚决实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不仅动员所有的政府机关、文化团体和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文化保护,还号召每一个云南人将保护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义务;不仅各级人民政府将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民族事务、教育、旅游、规划、建设、新闻等部门与文化行政部门共同联手协调文化保护工作,形成一个文化保护的“工作圈”。 很多民族和文化艺术研究机构或者是个人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积极参与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考察、收集与研究活动。很多市县级,甚至乡级文化艺术馆(站)都在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本地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中发挥的巨大的作用。
对于满族文化保护来说,云南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动员基层力量,发挥基层优势,将满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工作深入下去,发挥更大的作用,使传统文化的保护真正成为人民的事业。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虽然我国物流业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可是其中仍深藏着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影响着物流业的进一步发展。具体表现在:
(一)对物流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企业发展战略不明确,企业自身定位模糊。许多人对现代物流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的物资管理层面。没有把物流作为价值流对待,缺乏物流也是生产力的新理念、缺乏接受第三方物流的意识,从而在思想认识上禁锢了物流产业的发展。同时,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对本企业的发展方向、自身定位都比较模糊,没有明确的发展战略,这样导致企业不能按照明确的目标去发展,从而处于被动地位。
(二)物流设施的建设与发展滞后,影响物流效益。现代化的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还比较落后。很多中小型物流企业往往被动地满足客户需要,在服务项目的开拓、市场反应速度、价值定位等方面都未能实行市场运作。同时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建设以及集装箱运输的发展还比较缓慢,物流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现象比较普遍,产、供、销一体化,专业化操作程度较低,直接导致了物流作业过程的效率低下、成本过高。
(三)物流服务信息化程度低,物流配送建设与现代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目前我国网络技术发展很快,但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相对滞后,很多物流企业没有配套的信息化管理系统,而少量拥有信息系统的企业,也仅利用在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以及建立企业的网站和网页等方面,使得及时性差,而且出错率高。
(四)物流研究相对落后和物流专业人才短缺。相对而言,我国在物流研究和教育方面比较落后,从事物流专业研究的机构和大学很少,企业层面的研究和投入更是微乎其微,各企业只能靠经验来制订物流服务标准,或是仿效他人,使物流服务老套成规,不具新颖性,缺乏活力与竞争。物流专业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我国物流发展的瓶颈。
(五)货物运输成本较高。中国的货物运输成本比西方高出3倍,物流费用占了货品总成本多达30%,这个比例比西方高出10%。目前,中国物流费用占了国民生产总值的16.7%,而在西方物流费用只占10%。据统计,我国货运车辆的空驶率平均为49%,其中有17.2%的物流企业空驶率达50%。
(六)物流管理分散,物流整体效益较差。我国物流行业管理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体制的模式,物流业的管理权限被分别划归若干个部门。比如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等运输资源,分别直属铁道部、交通部、航空总局等管理。物流管理和资源的分散化,物流企业的低效运作,使本应具有的整体功能被大大削弱,阻碍物流业发展,难以形成社会性的物流配送体系。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论文摘要: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企业文化是推动企业发展的车轮。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已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南网方略是南方电网公司的治企方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在公司的具体体现,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并为企业全体员工认可和奉行的价值和行为规范,也是企业谋生存、促发展的力量支撑。
论文关键词:供电;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全体员工衷心认同和共有的企业核心价值观念,更是人性化的组织,而人性化的典型特点就是多样性和差异性,是企业的灵魂,体现着企业自身所独有的特色和魅力;企业文化强调的是要有底蕴、有根基。每个公司自己发展的轨迹和创业途径不同,由此便会形成不同的企业文化,它是支持企业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财富和核心竞争力。因此,要驱动和吸引每一个集体成员向着一个共同目标迈进,基本的办法有两个:一种是刚性约束,即以制度、计划、纲领、文件等来规范;一种是柔性约束,即以自发一致的使命感去引导。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所有的员工有着共同的理想、共同的追求和共同的价值观;是企业员工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形成的一套观念、信念、价值和行为规则;凭借企业特有的文化维护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个公司企业文化是有共性的和个性的。它共性的一面在于强调职工的积极性、争取顾客的信任、创造好业绩等。但企业文化更强调个性,企业文化力更是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在现化经济社会中,企业文化的作用是越来越大。所以,有专家指出,在经济发展中,企业文化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也是一种现实生产力。企业文化将成为未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企业的第一营销力。因为首先企业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制约企业的发展前景;其次,企业文化决定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之所以说企业文化也是一种生产力是企业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文化含量。
突出企业的精神文化建设,以精神文化不量去凝聚人。企业精神是企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更是企业文化建设的核心成分。企业精神作为一种团队精神,只有被员工所认同,才能起到激励作用,激发员工的进取精神;。弘扬优秀的企业精神,有利于人才的发掘和培养,有利于形成宽松、和谐的内部环境,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传播媒介,使企业精神深人到每个员工心中,并转化为员工的自觉行动。
促进员工个人价值观与企业价值观的统一,从而形成企业价值观,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竞争力。培养高尚的企业道德。加强企业道德和职工道德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道德教育水平和道德修养,建立和谐共处的企业人际关系。
根据企业实际,坚持以文化规范行为、以制度管理企业,深化安全文化、服务文化、廉洁文化建设,塑造管理文化,不断提升管理品质。把员工民主管理贯穿于制度建设和企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企业文化与公司生产经营管理制度的有效对接,形成长效机制,用制度体系规范从业行为。加强执行力建设,在安全生产、经济管理、从业等方面全面建立“红线”制度,培养干部职工尊重制度、遵守制度的意识,自觉规范工作行为使广大员工最终都能自觉地执行这些制度规定。
提高全体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因为企业职工素质的高低制约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因此,要以员工岗位学习活动为载体,搞好员工在职培训和素质教育。注重抓好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教育、实践、锻炼。提高对南网方略的领悟能力和思想认识水平。要大力倡导学习型企业的文化氛围。提高职工技术业务水准,增强企业发展后劲。使职工成为“四有”人才,电力企业文化建设才有牢固基础。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对促进企业文化转化为职工群体意识行为,起着不可替代的媒介和催化作用,是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和升华的主要渠道。一是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协调和改善企业内部关系,强化职工的参与意识,发挥全体职工的主观能动性。二是通过生动感人的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和灌输企业宗旨、企业目标、企业理念,树立职工学习企业精神的典型,引导企业职工认同企业文化,弘扬企业精神。使职工的人生价值充分得以实现,从而确保电力企业文化的升华提高和企业精神的发扬光大。
一流的企业文化必须建立在一流的思想观念之上。员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不强,不能很好地调动积极性,公司企业文化建设有时也难免出现与实际脱钩的状况。通过广泛的宣传,普及企业文化知识,更新思想观念,提高认识水平。以员工思想教育活动为载体,强化目标利益共同体的宣传教育,深化职业理想、道德、行为规范、纪律、技能的教育培训等等。企业文化建设的初衷原本应该是建设一种共同的文化和氛围,把公司员工团结起来,进而调动其积极性,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激发职工强烈的责任感和工作热情,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
南网方略是南方电网公司的治企方略,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等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在公司的具体体现,充分结合了公司实际,具有鲜明的南网特色。企业间只知引用而忘了要跟自己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缺乏个性化建设。企业只有突出自己鲜明的特色,才能使本企业有别于众、起到树立企业特色形象。南网公司成立以后,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企业中具体化,从实践中总结、提炼出南网方略形成了自己的企业文化。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从而在品牌战略上胜出的作用。因此,增强对企业文化的认识势在必行。
要注重内部融合,统一员工意志,形成一体化的发展战略、管理运作机制和内部资源调配秩序,实现上下同欲,外顺内和。改革中逐步形成了党委全面负责、行政领导两个文明一起抓,党务政工干部专兼结台,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打造经营型、服务型、一体化、现代化的国内领先、国际著名企业为目标。以万家灯火 南网情深为形像的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全体员工爱企业,爱岗位,追求共同愿景,恪守共同价值观念。企业文化内在核心是全体职工共同的价值观。团队精神的基础是尊重个人的兴趣和成就,反映的是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统一,并进而保证组织的高效率运转。在以人为本的管理中,企业文化的建设有利于在企业中形成团结协作培育员工合作精神,充分认识孤掌难鸣,避免单干;建立各部门或部门内各员工间友好相处,实现信息有序传递,指令有效执行,营造宽松和谐的环境与氛围,使得员工在这样的环境与氛围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实现自身的价值,共同参与的组织机制和利益分配与企业共同发展。
创新是企业和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要走适合南方电网特点、实现快速做强做优的创新道路,要大力推进思维创新、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努力建设成为创新型企业。创新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扬弃,也是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展望。要引导员工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切实更新思想观念,不断提高创新意识;要紧密围绕企业中心,辩证思维,系统思考,找准结合点,不断创新工作内容;要紧跟时代步伐,掌握前沿信息,改进工作方式,实现活动载体的创新;积极参与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不断吸收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科技进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现代化企业。
公司是市场经营主体,要遵循市场经济基本规律,追求合理的经济效益和卓越的经营业绩。急客户之所急,想客户之所想,创新服务内容,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以最快的速度、最好的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只有采取尽量比别人做得更好的原则,才能有机会把自己的特色展现出来,形成以服务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正确处理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辨证关系。追求企业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在企业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一致的时候,优先考虑社会效益。一点一滴的凝聚、升华企业精神,才能为企业文化打好坚实的基础。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渔业投入品的增加,引发了诸如养殖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渔业比较效益降低等严重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严峻挑战,适应我国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和渔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传统渔业养殖模式,加快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渔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用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忽视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效率,是农业中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领域之一。渔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资源的依赖以及环境的影响相对较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降低渔业生产能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渔业,实现渔业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
1.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渔业经济问题是有效管理渔业生产实践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促进渔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因此,长期以来渔业经济问题一直都受到众多学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从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结果来看,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渔业资源经济学和渔业权、渔船管理、渔业补贴、渔民转产转业、国外渔业经济管理成功案例、“三渔”问题及渔业政策、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海淡水养殖效益评估、体闲渔业、远洋渔业、渔业中介组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国际贸易、渔业金融等方面,上述内容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基本包括了渔业经济的核心内容。上述关于渔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概念的辨析、实践问题分析与可能的解决对策、国外渔业经济管理经验介绍、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不仅可以为化解部分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见解,同时还能为未来渔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引。
2.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相比,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涉及的面更为宏观,内容更为丰富,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等特点。己有关于渔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可以梳理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可分为常规性和非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前者根据渔业产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如农业部渔业局每五年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相关省(市)按照规定,以此为基础,也制定了各自省份的五年发展规划,甚至部分渔业大市也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等。后者在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家、渔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其他战略规划。②渔业问题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探讨。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学者根据我国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围绕具体问题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如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研究等;围绕具体省(市)开展的综合性战略研究,如浙江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是渔业行政部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期内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实现,从而起到指导任务期内渔业发展的目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根据渔业产业现状问题开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能够起到学术研究交流的作用,同时还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为其制定相应的渔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服务。
近年来,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己取得较大成绩,但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平台相比,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资源整合优势不明显。从对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和平台的梳理情况来看,虽然涉及机构范围较大,但各机构的研究力量却较为薄弱且参差不齐,这种情形不仅不利于对研究力量资源的整合,还会严重影响到渔业经济发展战略学科水平层次的提升。
2.专职研究人员较少。随着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研究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的人员大量流失、不断减少,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人才缺乏和断层现象仍然制约该研究领域发展。
3.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由于受到研究人员偏少、基础条件薄弱等限制,目前大部分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离真正能够起指导性作用的“发展战略”还存在较大差距。
4.缺乏系统性工作。从目前开展的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相关工作来看,大部分工作都是应急性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缺乏系统性积累,对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非常不利。在上述问题中,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问题的影响最为严重需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发展低碳渔业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切实使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深入贯彻到群众的潜意识里,表明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指标。同时也要求水产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渔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目标进行编制与确认,切实使其形成节能减排的共识。
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渔业的主体,所以必须苦练内功,积极申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项目,建立全新的渔业经济发展模式;二要改造旧的渔业经济经营模式,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新的产业,受到国家财政扶持,水产企事业单位可委托节能服务公司管理本单位的用能,服务公司可提供资金与设备,从节约能源中获取利润。三是与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为邻的渔业单位,应考虑与畜禽养殖场共同开发利用沼气。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水产科研部门要对这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对相关项目的争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在渔业中的探索。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操作规程和制定标准,对低碳渔业技术进行积极推广。
从我国渔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战略决策对渔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渔业已经从单一的产品供给功能扩展到多项功能特征;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分析,发现目前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提高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系统性,最终起到为现代渔业发展导航的作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经济进步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以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污染,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煤炭行业以“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为特征,必然导致自然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物流业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振兴的十大产业之一,其中煤炭物流是行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煤炭物流的低碳与绿色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改变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的能源结构。
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海啸、地震和恶劣气候等自然灾害日益增多,这些已经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危机,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矛盾更加突出,在我国运行“低碳经济”的形势任务十分紧迫,而且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必经之路。
随着煤炭物流需求的加速增长,低碳经济对煤炭物流的发展形成倒逼机制。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北部,但其消费重心则在东部和南部,这就形成了我国煤炭物流的特色。现有低水平的煤炭物流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整体和长远发展。因此,采取多种科学方式,大力发展更加节能、环保、高效的煤炭物流,已成为我国煤炭物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煤炭物流业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大,煤炭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是30.66亿吨标准煤,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是2.37亿吨标准煤,因而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73%,据专家推测如果把企业的物流能耗考虑进来可高达10%以上,这与国际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意味着我国煤炭物流在节能降耗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煤炭物流存在于煤炭产品的开发准备、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的全过程中,它是一个由煤炭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和废弃物物流构成的大系统。它具有物流路线长、节点多、运输周期长、仓储限制条件少、作业场所变动频繁、供应物流占主导地位等特点。目前,我国的煤炭物流发展的状况是:
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在煤炭的开采与洗选作业中,矿井排水、洗煤水、煤矸石淋溶的排放等都会对水文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对地表及地质的影响:井下开采煤炭会造成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垮落、直至地表塌陷,对地面构筑物、农田、灌溉设施以及桥梁、铁路、输电线路等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煤炭的储运、破碎、筛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煤灰,这会造成对大气的严重污染,其中部分可吸入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性还很大。
我国目前的煤炭物流经营主体多样化,运营规模差异大,配送体系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煤炭物流配送的临时计划多、急用料多,加剧了配送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路线规划不科学、车辆配载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大多数煤炭企业仍采用高污染、高损耗、低效率的传统物流运作方式,使煤炭在配送和中转运输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煤质下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且对整个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也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虽然极少数煤业集团采用了ERP系统,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缺乏相应的煤炭物流信息交换平台。许多煤炭物流企业采用传统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无法提供物流监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现代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共享能力差,不能充分整合资源,从而难以发挥煤炭物流企业间的协同效果,导致煤炭物流成本高、浪费资源严重的问题出现。
另外煤炭物流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低,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标准不统一,不能互相兼容,严重影响了联运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和仓储空间利用率,因而加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中国煤炭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合理;煤炭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弱;煤炭资源保护法制宣传不够等。这将会导致煤炭行业缺乏规范约束和建设标准,一些污染环境的恶劣现象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制止。
此外,许多煤炭企业“重生产、轻环保”,导致煤炭的库存量大、仓储设施和运输车辆利用率低的现象出现,进而带来煤炭资源浪费、碳排放量增大的环境问题,煤炭物流的低碳意识淡薄。
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将竞争的焦点放在生产领域的资源扩张、降低成本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对煤炭物流的认识不足,往往把非生产领域的煤炭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常被分散在不同部门,而没有将其纳入到煤炭物流统一运作与管理的大框架内,缺乏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煤炭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中高低各个层次的优秀物流人才。随着煤炭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情况看,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有些操作人员是从搬运工、仓库管理员、装卸工而来。这些人员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之甚少。目前,煤炭物流人才面临较大缺口,教育投入力度不足,这加剧了煤炭物流人才匮乏的现象。
煤炭物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必须变革思想与认识,进而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煤炭产业特色的现代物流业,将有利于我国降低碳排放量的国际承诺,为国家长久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意义。
首先针对不同煤炭加工产品,开发应用煤炭物流专用设施以及与之相关的装卸、仓储等先进物流设备,其次加快煤炭物流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包括仓库建筑、场站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运输通道等,促进煤炭物流在运输、装卸和流通加工作业环节的更新,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高耗能设备,运用先进工艺和装备,通过技术变革实现节能目标。
例如公路运输应尽量采用污染和损耗少的运输交通工具,采用厢式封闭公路煤炭运输车辆及天然气、电能等新能源汽车;引进煤炭抑尘技术,保护运输通道沿线环境,降低运输过程中煤炭散落造成的损耗与污染;装卸作业中强制配备自动淋洒、流动淋洒等湿式除尘设施,避免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煤炭物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改变原有的煤炭物流组织和运作方式,即引入第三方物流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改变以往煤炭企业自产自销,实现从煤炭企业到配送中心再到用户的现代煤炭物流运作模式。区域性现代化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可加速煤炭物流的发展。其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煤炭产品在配送中心可以进行流通加工业务,例如除矸石加工、为管道输送煤浆进行的煤浆加工、防止煤炭自燃的流通加工等,它们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煤炭资源的不同需求,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以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从而提高煤炭利用率。
其次,各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以通过包销或买断方式建立稳固的煤炭资源基地,对煤炭质量进行监控并稳定其价格。而且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根据煤炭需求企业的具体需求,制定出最佳运输方案,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碳排放量。
第三,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研发煤炭废弃物流,将利用粉煤灰或深加工的企业纳入煤炭物流行业的服务领域,在提高回收率的同时延长了产业链,进而减少了碳排放量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低碳物流信息化是指借助于计算机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等实现对煤炭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应用,是有效服务低碳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煤炭物流的信息化,可以降低煤炭物流在服务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依赖;通过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可以共享煤炭物流供应链信息,提高煤炭服务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减少煤炭物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供应库存、配送、煤炭仓储、运输、销售等主要功能模块以及基础数据维护、综合信息查询、财务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等辅助功能模块,实现物流、资金流、数据流和信息流的统一。煤炭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依托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最终实现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目标。
以上观点与建议重在微观层面,相应地宏观方面我们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煤炭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的例如:研究制定系统的低碳物流产业政策,清理有关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煤炭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引入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管理,发挥政府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促进形成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倡导的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以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替代能源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通过减少碳排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将使低碳经济为广大民众所了解、认知,并使发展低碳经济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在煤炭物流宏观与微观分析建议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煤炭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将原材料供应者、产品生产者、商品营销者、最终用户以及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利益与目标结合在一起,谋求供应链成员共赢。低碳供应链考量的不仅仅是单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寻求与环境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所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是解决我国煤炭物流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煤炭物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低碳供应链管理全新的生态发展观点将再造煤炭物流管理,低碳供应链管理战略将影响从煤炭物流企业管理目标的建立,组织设计,运营领导与控制的全过程。
低碳经济条件下煤炭物流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技能、多方位的物流行业人才,物流人才培养是发展低碳煤炭物流的必备条件,因此对煤炭物流人才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首先应转变思想观念,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物流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其次重视煤炭物流人才管理,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做好煤炭行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提高行业物流人才的质量,满足行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例如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等对员工进行培养,还应该鼓励在职员工进入高校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进而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煤炭物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低碳经济也需要煤炭物流的支撑。煤炭物流企业将借助低碳经济的渗透与发展实现行业转型,并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国煤炭物流业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下,寻求建立适合我国煤炭物流行业的发展策略,对于促进整个煤炭物流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建议。
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煤炭物流企业经营环境,例如将GDP的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那么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担当社会责任与义务,谋求低碳发展。
总之,煤炭物流业作为国家重点规划产业之一,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对整个煤炭物流行业而言谋求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需要从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两个方面认真探索和实验。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传统音乐是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不论是否“申遗”,它都是我们世代相传、不可丢弃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自觉保护这份遗产。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 :浅谈加强中国传统音乐保护,促进世界多元文化发展的论文;具体内容如下,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每个民族都创造了自己灿烂的音乐文化.历经漫长的岁月而保存至今,并积淀了丰厚的传统,成为一座传统音乐文化的宝库。历代以来.各族人民一直传承和发展着自己的文化。可以说,我国音乐文化本身就是由多元文化组成的大文化集合。近代以来世事巨变,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和发展空前严峻,连连遭受重大损失。内外战乱、强敌入侵等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以及西方音乐的大量涌入,使得人们学习、接收和欣赏音乐的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传统音乐也遇到了无数巨大的新挑战。
当前.随着全球现代化进程加速和世界经济一体化逐渐形成,由于世界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如何平等相处和交往便成为一个重大问题。在发达国家,有一种以强势经济为后盾的强势文化主宰世界的趋势,使得部分国家的传统文化受到了越来越严重的冲击,有些已经濒临。特别是在广大发展中国家。这种现象更为明显。为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更好地展示全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从而为人类的发展创造一个更好的文化生存空间,在2001年的联合国文明对话年活动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31届会议通过了《世界文化多样化宣言》,宣言认为文化多样化是交流、革新和创作的源泉,对人类来讲,就像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物平衡那样必不可少。
因此,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尤其是濒临消亡的传统文化),及时地抢救和保护处于生存困境中的文化遗产。成为时代赋予世界各国非常紧迫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正视当代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危机意识。实际上,我们要认识到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既有同步的一面又有独立的一面.任何以牺牲文化建设来进行经济建设的做法都是万万不可取的。
在中华文化已有的各种传承方式中,努力建立一种严格意义的“原样保存”模式,不仅仅是借用今天的录音、录像、书籍记录等现代化保存手段,记录下传统的“此刻”状态,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发自内心对传统的尊重和珍惜。为当代及后代负责的态度,以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尽可能地将传统原样保存和继承。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世界许多国家和民族在保存自己文化遗产过程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任何轻言“创新”都是很危险的.只把传统看成“创新”的垫脚石.更是非常可笑的。马克思指出,传统文化的优秀作品.永远起着后人难以企及的不可代替的“典范作用”。
随着世界多元文化思想的不断传播,我国政府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喜讯捷传。我国的昆曲艺术、古琴艺术、蒙古长调民歌(与蒙古国共同申报)和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先后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我们在为中华民族有如此灿烂丰富的文化遗产而感到骄傲和自豪之余,也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人们传统生存环境的改变和文化选择多元的冲击,部分传统音乐文化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严重影响了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使在风雨飘零中的传统音乐受到了历史性的挑战。我们没有理由不将这些遗产保护好、管理好、传承好。
近年.国家针对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现象,采取了相关的保护政策。2005年12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进一步阐述了我国政府对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及总体目标,大大推动了对包括中国传统音乐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发展的力度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方针为:“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并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作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2006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有史以来,官方大规模地保护传统文化正深入发展。
此后,部分专家认为“申遗”是保护传统文化的最好手段,特别是在地方政府中也有这种想法。而一些地方政府却往往借文化的招牌招商引资,其结果是“政绩”有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真正保护文化遗产的目的。如果仅仅通过“申遗”来保护文化遗产.将对传统音乐的发展产生消极的影响。我国的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如只通过“申遗”保护,则需要漫长的时间才能完成。“申遗”是一种手段,保护文化才是最终目的。保护文化遗产的手段多种多样.不能在“申遗”这一棵树上“吊死”。
传统音乐是我们自己的精神文化,不论是否“申遗”,它都是我们世代相传、不可丢弃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要自觉保护这份遗产。人们最初是自发学习和传承传统音乐的,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一直延续至今。如今,乐师们已清醒地认识到传承后继乏人,只要有人习之,他们便竭尽全力“传道、授业、解惑也”。政府的帮扶有利于乐社的发展,但传统音乐始终是生于民间,长于民间,服务于民间的,传统音乐的发展离不开民间。我们认为,政府的积极、正确引导有利于传统音乐的健康发展。乐师不仅要推动乐社发展.而且要自觉保护祖上留下的音乐文化,积极招纳、吸引新成员加入乐社,培养新会员和知音,因为人们的需要是传统音乐真正存在的价值。
总之.处于自发状态下的传统音乐人.不但要自醒,而且要自觉保护传统文化,要有一种对传统文化发自内心的尊敬和珍惜.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子孙负责.尽可能将这份遗产“原样”传承下去。
历经岁月的洗礼而保存下来的传统音乐.虽然在当代急剧变化的浪潮下,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冷遇.但依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河北省徐水县迁民庄南乐会“无论是来自外界的压力或是隐存于内部的危机,都从未令它放弃过生存的希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善于利用各种变体巧妙地维持自己的生存与发展”。E2]河北省高碑店市虽紧邻京郊,尤其是部分大型企业人住该市后,使得其经济快速发展,但城郊的虎贲峄南乐会依然茁壮成长。另外,在经济发达的广东,民间乐社遍地开花,尤其在广州,以及广州附近的番禺、佛山、中山等地较为兴盛,“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番禺区有大大小小的民间乐社60个”,它们依然活跃在民问社区。因此说,中国传统音乐依旧前景光明。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将进一步壮大。并非有些学者所担心的那样——将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而逐步消亡。
然而,在部分地区,民间乐社不能正常参与活动,甚至有些乐社已经陷人瘫痪的境地,这也是~个不争的事实。中国艺术研究院张振涛研究员在1993年至1996年采访的冀中地区55家乐社中有8家乐社已经瘫痪,占总数的15%,相当于有1/7的民间传统乐社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时至今日,更多的传统乐社不能正常活动。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现实,加强保护处于困境中的民间乐社和那些承载着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民间乐师。冯骥才曾对中央电视台的记者说:“每一分钟都有遗产在消失.文化就是我们的生命。”“有些没有文字记载的遗产,全靠实物和传人,实物、传人一旦消失,这些遗产也就随之消失。”因此,必须正视当代传统文化发展中的危机意识,必须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
当前,在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之下,各地政府应该提倡和积极引导,让农民做新农村文化的主角,正确合理地开发中国蕴藏的乡土文化资源,激发乡土文化的活力,这对传统音乐文化的延续无疑将会起到积极作用。我们相信,随着政府和民众保护古乐的意识越来越强烈,中国传统音乐的复兴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够实现。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真正到来之时.中华文化将成为世界多元文化“大家庭”中一枝美丽的奇葩。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与欧盟低碳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政策措施相对应,欧盟主要城市也制定了自身低碳发展目标与规划。如伦敦市设定了2025 年相对 1990 年减排 60% 的目标,并启动一系列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能源政策;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我国城市低碳功能区的发展战略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内容提要]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与趋势,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未来 10 年我国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办公和低碳资源环境的碳排放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效益高、污染少的特点,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我国服务业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与工业并行发展的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发展现代服务业是镇江市官塘新城低碳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从低碳生活、低碳商业和低碳资源环境三个方面看,官塘新城能够实现超前全国平均水平 5 ~10 年的低碳发展战略目标。
[关键词]城市功能区 低碳发展案例分析。
我国城市低碳功能区的发展战略
建设“两型”(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低碳经济需要遵循产业发展的客观规律,依据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的内在需要,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加强能耗管理和采用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低碳化。本报告以镇江市官塘新城建设为例,在总结发达国家城市低碳建设经验基础上,根据我国碳排放的内在发展趋势和官塘新城自身比较优势,对发展城市低碳功能区的产业定位与低碳发展目标进行系统分析,确立塘新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定位和官塘新城碳排放超前全国平均水平 5 ~10 年的低碳发展目标,并提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的一系列政策建议。
发展低碳经济是当今世界的潮流与趋势。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已把发展绿色低碳经济作为应对金融危机、经济衰退、环境恶化和气候变化等多重危机的重要对策。伴随全球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的热潮,中国政府非常重视并启动了绿色低碳经济的推进工作。欧洲、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在低碳城市建设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总结和借鉴。
( 一) 欧盟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经验。
近年来,欧盟将低碳经济看作“新的工业革命”,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措施推进低碳产业发展,期望能够带动欧盟经济向高能效、低排放的方向转型,并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充当急先锋,力图发挥领导者角色。
欧盟提出的低碳发展中期目标是,2020 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 年减少20%,可再生能源占总能源耗费的比例提高到 20%,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 20%; 长期目标是到 2050 年温室气体排放量比 1990 年减少 60%至 80%。
为实现低碳发展目标,欧盟制定了建立新能源研究体系的综合性计划,启动了排放交易机制,公布了包含 70 多项节能措施的《能源效率行动计划》,制订欧盟共同能源政策《欧盟能源政策绿皮书》,并于 2009 年 3 月宣布将在 2013 年之前投资 1050 亿欧元支持欧盟地区的“绿色经济”。
与欧盟低碳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政策措施相对应,欧盟主要城市也制定了自身低碳发展目标与规划。如伦敦市设定了2025 年相对 1990 年减排 60% 的目标,并启动一系列气候变化减缓政策和能源政策,包括《伦敦规划》、《今天行动,守候未来———伦敦市长能源战略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方案》。德国柏林市在 1994 年即推出了“能源理念”来引领城市走向能源的清洁化和高效化,并根据电力和交通系统能源使用数据编制柏林排放清单,制定了 2010 年减排 25%、2020 年减排40% 的低碳发展目标,将住宅、公共建筑、交通和能源供应确立为重点减排部门。
( 二) 日本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经验。
日本是世界上节能最先进的国家,也是新能源开发最领先的国家。在太阳能、风能、海洋能、地热、垃圾发电、燃料电池等新能源领域都处于世界顶尖水平。日本发展低碳经济的理念不仅体现在建立法律规范行为方面,更将“低碳”观念植入民众心中。
日本东京是低碳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2006 年东京都政府出台愈“十年后的东京”计划,提出到2020 年碳排放量比2000 年减少 25% 的减排目标。2007 年 6 月发表了《东京气候变化战略———低碳东京十年计划的基本政策》,详细制定东京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战略。其节能减排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开发清洁能源。二是研发并推广物联网、传感技术和智能技术等低碳技术。三是提倡生态交通。鼓励使用低污染低耗能汽车、促进生物柴油应用计划、倡导生态驾驶、发展轨道交通。四是推广绿色建筑。制定了《东京绿色建筑计划》、绿色标签计划等政策,广泛采用建筑节能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房屋耗能水平。五是加强工商业节能。东京都政府颁布的《强制碳减排与排放交易制度》对 1100 家商业机构与 300 家工厂提出了节能减排的硬性要求,要求大型商业机构 2020 年的碳排放量在 2000 年基础上减少 17%。六是鼓励生活节能。2009 年东京都政府推行了能源诊断员制度,以促进家庭节能。
( 三) 美国低碳城市建设的基本经验。
美国是全球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之一,对发展低碳技术、增强低碳竞争能力高度重视。在布什政府期间即通过了一系列有关低碳经济发展的法律规定与激励措施,依托其在能源效率和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大力发展低碳技术。2007 年 7 月美国参议院通过的《低碳经济法案》,提出到 2020 年美国碳排放量减至 2006 年水平、2030 年减至1990 年水平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在奥巴马政府推动下美国出台了历史上首个限制温室气体排放的法案一《美国清洁能源安全法案》。从美国城市低碳发展经验看,纽约市在2001 年即提出了“规划纽约 2030”计划; 2002 年加入了国际地方政府环境行动理事会( ICLEl) 的城市气候保护行动; 2006年又成立了长期可持续发展市长办公室,负责“规划纽约2030”计划的更新和发展。计划发展目标是整个城市 2030 年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相对 2005 年减少 30%,而政府部门 2017年相对 2006 年减排 30%。实现低碳发展目标的核心战略是建筑节能改造和能源供应低碳化,并从 2002 年开始编制纽约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
建设“两型”社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既定战略,发展低碳经济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近年来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节能技术水平提高以及政策引导等因素的共同推动下,单位 GDP 能耗和行业增加值能耗均持续下降,但由于我国经济仍处于重化工业化发展阶段,我国能耗水平依然偏高。
我们根据 1980 年到 2010 年我国经济与社会各行业、各领域能耗的内在发展规律,通过趋势外推得到工业生产、居民生活、商业办公和资源环境的能耗发展趋势,确立了未来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办公和低碳资源环境的碳排放趋势。
( 一) 低碳生产: 工业生产低碳化发展趋势。
生产领域是我国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领域,也是最有空间和潜力进行节能减排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单位 GDP 能耗和碳排放都出现了明显下降,单位 GDP 能耗和碳排放分别从 1980 年的 13. 26 吨标准煤/万元、33. 15 吨/万元下降到 2010 年的 0. 82 吨标准煤/万元、2. 04 吨/万元,30 年来下降了 94%,但单位 GDP 能耗和碳排放下降趋势均呈减缓趋势。从分行业来看,2001 ~2010 年我国工业平均单位产值碳排放下降 12. 3%,高耗能行业降幅最大,但碳排放下降幅度也趋于减缓。
根据各行业单位产值碳排放指标动态发展趋势,我们预测得到 2012 ~2022 年各行业碳排放预测值,未来 10 年工业行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仍将不断下降,但下降幅度趋于减缓,到 2015 年将下降到 3. 61 吨/万元,比 2010 年的 4. 3 吨/万元下降 16%,基本上可以完成“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关于单位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 17% 的目标。2020 年工业单位增加值碳排放将达到 3. 19 吨/万元,比 2010 年的 4. 3 吨/万元下降 25. 7%。碳排放下降速度在“十三五”期间比“十二五”有所放缓。
( 二) 低碳生活: 居民生活低碳化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城镇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镇范围内各类能源消耗所导致的碳排放量占比迅速提升,居民家庭生活领域的碳排放量正在快速增长。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消费能源总量已从 1 980 年的 9583 万吨标准煤增加到 2010 年的 34558 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 4. 4%。其中 1999 ~ 2010 年居民生活用能年均增速高达 7. 4%,高于我国能源消耗总量平均增速。
我们将低碳建筑趋势、低碳交通趋势和低碳社会趋势作为衡量居民生活低碳化发展趋势的三大类指标,根据国际经验和指标内在变动趋势,预测得到 2012 ~2022 年各指标动态发展趋势。总体看,随着新技术开发、新能源使用以及人民对低碳生活的认识,居民生活朝着低碳方向发展。但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持续提高,城市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对交通工具、住房和能源消耗等需求的增长,未来城市碳排放总量会不断增加。
( 三) 低碳商业: 商业办公区低碳化发展趋势。
近年来我国第三产业快速发展,能源消耗大幅上升,商业低碳化发展和建筑节能是未来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从发展动态看,2001 ~2010 年低碳商业主要评价指标呈逐年提高趋势,商业活动人均能源消耗与二氧化碳排放量呈冲高回落态势。根据低碳商务办公碳排放的内在发展趋势,2020 年商业区单位增加值碳排放、商业区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和单位面积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分别比 2005 年下降 57. 7%、45. 6% 和59. 2% 。目前现有绿色建筑标准规定,500 米的距离为舒适的步行距离,在此范围,以每小时 4. 5 公里的速度,8 分钟之内便能从公交站到达目标商业办公区。根据预测的结果,商业建筑与公交站点步行距离将在 2015 年缩短到 343 米,2020年将缩短至 285 米。而上下班通勤时间 2015 年能够降低为24. 3 分钟,2020 年将降低至 19. 3 分钟,从而大大减少因交通耗能产生的碳排放,实现商业低碳化的目标。
( 四) 低碳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低碳化发展趋势。
优化能源消费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是低碳发展的基础。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第二能源消费国。能源消费结构以煤炭为主,近年来煤炭消费比重有所降低,核能、风能、电力等低污染能源比重正逐渐提高。从未来发展趋势看,我国单位 GDP 能耗将持续下降,预计到 2015 年每万元 GDP 产出所消耗的能源量将下降至0. 87 吨标准煤,2020 年将下降至0. 80 吨。我国人均能源消费量仍将上升,但升幅趋缓,到2015 年人均能源消费量将达到 2795 千克标准煤。
从生态环境看,我国政府计划到 2020 年森林面积比 2005年增加 4000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 2005 年增加 13 亿立方米,预计到 2015 年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建成区人均绿地面积、空气 质 量 优 良 率 将 分 别 达 到 44. 83%、52. 16 平 方 米、90. 97% 。我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趋势不容乐观,出现逐年减少的态势。环保投资占 GDP 比重不断上升。
服务业具有能耗低、效益高、污染少的特点,符合低碳经济发展的目标,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长足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服务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及其在经济结构中占据主导地位,是建立在工业化较为发达的基础上的。服务业发展主要依赖于知识、创新、信息、管理、品牌等高级生产要素和无形资产。这些要素资源应用不仅有利于缓解自然资源供给的压力,减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有利于促进技术与知识密集型服务业逐渐成为引领服务业发展的龙头,推动经济结构的调整升级。
( 一) 服务业发展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主要趋势。
近半个世纪以来,世界经济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和调整。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呈现出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断上升的趋势。截至 2010 年,全球服务业总规模超过 37 万亿美元,增加值占全球生产总值( GDP) 的比重达到 71%,比 1970 年提高了 18 个百分点。中等收入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普遍出现了服务业加快发展态势,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从 1990 年的 46% 提高到 2010 年的 55% ,部分国家已实现或接近实现向服务经济的转型。如俄罗斯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由 2000 年的 56%提高到 2010 年的 59%,南非则从65% 提高到 67% ,印度从 51% 提高到 2010 年的 55% 。
( 二) 全球服务业发展水平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服务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程度密切关联,服务业发展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与服务业增加值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且呈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 当人均收入水平 3000 美元以下、工业化还处于快速发展的中期阶段时,服务业以传统商品流通性服务业和个人服务业为主。当人均收入水平达到 3000 ~ 11000美元时,经济发展由工业化中后期向工业化后期迈进,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开始兴起和快速发展。当人均收入达到11000 ~ 22000 美元时,经济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服务业进入持续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当人均收入超过 22000 美元之后,服务经济进入较为发达的稳定发展阶段,服务业发展速度趋于平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随人均收入的提高而平稳上升,并稳定在 70%以上水平。
( 三) 全球服务业发展趋势与转型升级的动力。
服务业是各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心,也是吸纳社会就业的主渠道。目前全球服务业呈现出明显的结构性升级趋势,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和社会服务业成为服务业发展的龙头。从发展动力看,创新要素投入成为推动服务业发展和结构升级的核心动力,知识与创新投入已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美国服务业 1998 ~ 2004 年的无形资产投入中,研发投入份额不到 20%,包括人力资源培训、企业流程等企业专用资源的投入超过 30%,品牌投入占 15%,数据及信息资源投入为 15%。
随着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兴起,网络电视、博客、移动游戏、电子商务、文化创意产业等新兴知识型服务业不断涌现和加快发展,美国版权产品产业产值从 1996 年开始超过汽车、农业等传统产业。商贸、运输以及餐饮等传统服务业通过运用新技术、新知识进行改造,创新和转型升级不断加快。
服务业已成为全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和经济发展与运行的关键要素。
( 四) 大都市成为服务业集聚发展的主要载体。
从世界范围来看,服务业发展与城市化及城市发展密切相关。随着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规模的扩大,高度密集的人口、数量众多的经济组织及其相互间日益密切的经济联系,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市场基础和空间。服务业向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集聚发展态势日趋显现。国际化大都市和经济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国际化大都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基本在 70% 以上。在服务业向城市集聚发展的过程中,服务业自身也存在着向城市内部的特定区域集聚和向制造业集聚区域集中的集群化发展态势。日益强大的城市服务功能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大型城市成为引领地区和国家服务业发展的龙头。
( 五) 经济全球化促进全球服务业及经济结构调整升级。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不断发展,世界各国经济的融合程度进一步加深,国际分工协作从传统的制造环节日益向生产性服务业等高端环节延伸,与制造业相关的服务业国际转移越来越占据重要地位,带动了服务贸易持续快速发展,引发了全球新一轮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近年来全球服务业的离岸外包高速发展,服务业外国直接投资迅速扩张,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全球服务产业链加速形成,服务业全球化发展趋势不断加快,服务贸易已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内容,发达国家一直占据服务贸易主导地位,但发展中国家通过承接服务产业转移也加快了自身服务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扩大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国服务业正处在结构调整转型、与工业并行发展的阶段,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 一) 我国服务业发展的阶段与特点。
当前我国人均国民收入( GNI) 已达到中等收入水平,服务业发展进入与工业并行发展阶段,呈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服务创新是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的重要动力,传统上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研发、创意、物流、营销以及各种专业服务等逐步分离出来,促进了服务领域的拓展,并带动一大批新兴服务业的兴起和迅速发展,直接促进服务业乃至经济结构的调整与升级。服务领域经营管理创新正在逐步深化,特别是在商贸、餐饮、运输等传统服务领域,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组织、服务业态、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大型城市服务业聚集发展程度趋于提高,北京、上海等特大型城市服务业集聚和纵深发展的态势突出,服务业已经成为大型城市的主导产业,城市服务功能不断提升。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对外开放持续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稳步增长。我国服务业在全球服务业分工链条上的地位有所提升,特别是服务外包规模迅速扩大,2001 ~2010 年年均增长超过 20%,2010 年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合同执行金额达到了 144. 5 亿美元。
( 二) 我国服务业发展处于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加快发展期。
伴随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服务业内部结构调整也出现了积极变化,服务业结构转换与升级趋势逐步显现。金融业、房地产业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整个服务业的增速;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 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交通运输仓储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流通性服务业仍占服务业主导地位,但传统服务业现代化程度快速提升,以经营方式和服务方式创新为主要特征的新型流通业态正在快速发展,以现代信息技术为重要依托的网络销售已进入规模化时代。
( 三) 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和质量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与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及其发展要求相比,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仍相对较低,而且长期形成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也日益突出,影响着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和结构升级。与发展水平相当的印度、巴西相比,我国服务业比重低了 22. 1 和 10. 5 个百分点,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引致服务供给总量与结构不足,总量矛盾集中反映在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领域,结构矛盾主要表现在生产性服务业供给不足、服务价格居高不下。导致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主要因素是服务业发展要素投入结构性不足,服务业发展仍然较多依赖传统要素的投入,仍然以固定资产投资扩张为主,创新投入水平依然不高。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发展服务业是实现低碳发展的必然选择。官塘新城发展服务业符合低碳城市发展的目标,具备较好的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需克服镇江目前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和挑战。未来五年,官塘新城发展服务业的基本定位是将该区域打造成为推动镇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彰显镇江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的新名片; 在苏南地区乃至长三角区域有重要影响、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聚集区。
( 一) 官塘新城发展服务业的基础和比较优势。
镇江市位于长三角地区北翼、长江与京杭大运河十字交汇处,官塘新城则处于整个镇江的地理中心,区位条件得天独厚。镇江的产业发展结合城市特点呈现一体两翼格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低碳产业体系初步确立,集中、集聚、集约成为镇江产业发展的鲜明特色。尤其是服务业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为官塘新城进一步培育服务业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镇江市交通网络便捷通达,与周边城市干道互通,为官塘新城对接和服务周边地区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支撑。镇江是苏南地区山水禀赋最好的城市,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和众多名胜古迹,独特的资源优势为官塘新城发展服务业提供了难得的休闲旅游资源和环境氛围。自官塘新城开发建设的相关市场宣传活动启动以来,该区域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大型知名企业的高度关注,官塘新城已成为镇江市发展服务业重要的品牌形象,品牌效应初步显现。官塘新城发展服务业在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对集聚长三角地区各类生产要素特别是服务业企业及科研机构落户官塘新城有一定的吸引力。
( 二) 官塘新城发展服务业的五大机遇。
一是国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推进结构调整的政策机遇。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拓展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服务业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不断提高服务业比重和水平,推动大城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二是服务业加快对内对外开放的创新机遇。按照入世承诺,我国商业、通讯、建筑、分销、教育、环境、金融、旅游和运输等 9 大服务部门将取消外资进入的地域、数量和股权限制。
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进程的加快,无疑将为官塘新城服务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更多的发展资本和高水平的市场主体,促进镇江服务业整体运行水平的提高,服务方式的创新,以及服务业结构的加速调整。
三是承接国际国内产业转移的发展机遇。科技创新转移是新一轮国际产业大转移的重要特征。全球服务业也正在通过项目外包、业务离岸化、外商直接投资等方式向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转移,中国产业转移也呈现自南向北的推移趋势。官塘新城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市场优势和基础设施优势,将会因此承接国内外更丰富的、直接服务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转移,从而为镇江市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四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互动机遇。作为长三角 16 个核心城市之一的镇江,加速地区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以跨区域要素流通为纽带、以服务企业为主体,积极推进和加深地区之间服务业领域的合作与互动,是官塘新城打造主体功能突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为镇江市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创造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
五是镇江市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镇江市提出加快建设繁荣和谐、特色鲜明、品质高雅、业态领先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宜居、宜行、宜业、宜游城市。“十二五”期间将加快城市产业“退二进三”结构调整,官塘新城将成为镇江市实现建设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和现代服务业的主要抓手和载体。
( 三) 官塘新城发展服务业面临的三大挑战。
一是长三角地区先行发展城市的竞争压力。镇江官塘新城位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北翼,同时还处于南京都市圈的核心层,其发展服务业面临着上海、南京等发达中心城市的挑战。镇江官塘新城发展服务业将在相当程度面临上海、南京两大中心城市的影响和制约。
二是苏南地区其他城市加快发展的竞争威胁。从苏南地区已出台的“十二五”规划来看,苏南地区主要城市进一步加大了对服务业发展的重视程度,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目标,镇江官塘新城未来将面临来自苏南地区其他城市的严峻竞争挑战。
三是镇江市各区域互动协同发展的竞争压力。镇江市未来五年将重点打造“一主五副”六大商贸中心,培育 10 个以上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五副”除了官塘新城副中心之外,还包括城铁广场副中心、丁卯副中心、大港副中心、丹徒新城副中心。如何既与市内其他区域有序竞争,又紧密加强合作,也构成了官塘新城服务业发展的一大挑战。
( 四) 官塘新城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产业定位。
根据官塘新城自身的比较优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官塘新城服务业发展应坚持“立足镇江、适度前瞻,扬长避短、重点突破,点面结合、整体推进,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总体思路,服务业发展的定位应是: 根据镇江“十二五”时期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官塘新城发展服务业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通过五年左右的努力,把官塘新城打造成为推动镇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的排头兵; 彰显镇江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山水花园城市的新名片;在苏南地区乃至长三角区域有重要影响、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聚集区。
根据发展思路和定位,官塘新城发展服务业应重点围绕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而生产性服务业又是现代服务业的重中之重。主要的产业选择方向包括: 一是积极发展商务服务业。重点发展生态型企业总部基地、商务会展业、服务外包产业基地。二是重点发展以时尚休闲为核心的休闲产业。包括以打造主题公园为核心积极发展多样化体验休闲和体育休闲产业。三是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发展创意型企业,促进创意创新企业集聚集群发展,建立一批创意产业的公共服务平台。四是积极发展高端、新型商贸业。
城市低碳发展是城市发展和低碳发展的有机融合,将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运用到城市发展上来。我们以官塘新城为例,从低碳生活、低碳商业和低碳资源环境三个方面,设计了包含 35 个指标的官塘新城低碳发展动态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官塘新城产业发展定位,提出了官塘新城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
( 一) 城市低碳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
影响城市碳排放量的经济社会活动主要包括四大方面:
工业生产、社会生活、商务办公、资源环境保护等,低碳城市的规划、建设和发展都应该着重从以上几个方面来控制碳排放。
据此我们将城市划分为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办公、低碳资源环境四大功能区,构建城市低碳功能区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城市低碳经济发展进行综合评价。
城市低碳功能区动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共包括 72 个指标。一级指标包括低碳生产、低碳生活、低碳商业、低碳资源环境。二级指标包括工业行业分行业指标、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社会、低碳商业经济、低碳商业发展、低碳商业资源、低碳商业绿色、低碳资源、低碳环境等。
根据《镇江市官塘地区控制性规划》对官塘新城的功能定位和产业规划,官塘新城重点发展生态型企业总部基地、商务会展业、服务外包产业等商务服务业,我们将官塘新城低碳动态发展确定为低碳生活、低碳商业和低碳资源环境三个方面,设立了 3 个一级指标、9 个二级指标和 35 个三级指标。
( 二) 官塘新城低碳发展的战略目标。
根据镇江市碳排放水平和国内低碳技术发展状况,官塘新城的低碳发展目标应是超前于国家平均水平。经综合分析,官塘新城低碳生活和低碳商业发展目标应在新城建成后,达到 2022 年我国低碳生活和低碳商业的动态预测值,低碳资源环境应达到 2017 年全国低碳资源环境的动态预测值,即官塘新城的低碳发展目标应超前全国未来低碳平均水平 5 到10 年。
借鉴国内外低碳城市建设实践经验并结合官塘区自身发展特点,实现官塘新城低碳发展战略目标可从四个相结合入手,即: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完善政策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 一) 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相结合。
建设官塘低碳新城既不是完全的政府行为,也不属于单一的市场行为,需要积极发挥镇江政府引导作用,吸收社会各方参与低碳新城建设,充分调动市场力量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开发低碳新城,实现官塘低碳发展”是镇江市委市政府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目前镇江政府已相继完成官塘新城片区总体控制性规划方案以及供电、交通、水系、市政、景观、能源及城市设计等专项规划、《镇江官塘新城低碳规划》、《官塘新区历史文化保护专项规划》、《官塘桥路沿线区域城市设计方案》等相关规划的编制工作,为官塘低碳新城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基本保障。未来落实各项低碳发展规划,需要财政、城建、环境、土地、交通等多个部门的通力协作,也需要政府在产业、财税、土地、环保、消费、金融等方面配套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并健全低碳管理体系,切实履行政府的监管职能。
居民、企业、社会团体作为低碳新城的主要建设者、受益者,他们积极参与并发挥作用对新城建设更加不可或缺。政府需要在做好发展规划的同时,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激励机制、提高行政运作效率,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调动企业低碳发展的积极性。在低碳新城建设过程中,要加强与国际组织、国内外独立研究机构在资金、技术、人才培养等不同层面的合作,开展低碳产业化、低碳城市建设标准等方面的系统研究,为低碳新城建设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带动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制定并实施科学宣传方案,推动居民生活方式、消费观念向低碳方向转变,逐渐营造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 二) 自主创新与技术引进相结合。
实现城市低碳发展,需要从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节能减排技术、加强管理三方面着手,但节能减排技术是基础。促进节能减排技术进步,需要企业加强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也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为我所用。
在提升企业低碳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方面,应将低碳技术研发纳入镇江科技发展规划中来,建立官塘低碳技术研发中心,吸引不同类型低碳技术开发企业将研发中心落户官塘,不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增强对低碳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多渠道增加低碳技术研发投入。
实施创新能力提升工程,规划建设面向辖区不同类型企业的创新服务平台,建立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产业化小试中试中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等,为企业提供包括宣传推广、检验检测、技术转移与交易、知识产权保护在内的个性化、一体化、一站式服务。
为加快官塘新城低碳发展进程,应高度重视国内外先进低碳技术和优秀人才的引进工作。根据官塘新城建设的实际需要出发,可鼓励企业直接引进先进低碳技术,以缩短建设周期,降低发展成本。同时应加大优秀技术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产学研政战略联盟,为官塘新城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保障与技术支持。
( 三) 统筹规划与突出重点相结合。
国内外经验表明,低碳城市建设是一个长期的、持续变革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官塘低碳新城建设也应遵循客观规律,从本地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突出区域特色。
科学合理的城市规划是城市低碳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官塘新城已完成片区总体控制性规划,确立了“城市化和低碳化”的低碳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应制定低碳产业、低碳社会、低碳交通、低碳社区、低碳园区、低碳特色商业街、低碳建筑等相关专项发展规划,将低碳城市战略目标、战略任务和重点示范工程建设任务逐步落到实处,有序推进官塘新城建设。
2010 年国家发改委提出在 5 省 8 市开展低碳产业建设试点工作,目前全国已有超过 100 个大中小城市提出要打造低碳城市的建设目标。官塘新城应根据自身现有的城市特点及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智慧官塘、低碳官塘、休闲官塘”的城市品牌,集低碳服务业发展、低碳技术及产品的研发与应用、低碳生活与消费于一体,提升新城的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将官塘新城建设成为宜居乐业的绿色生态城。
( 四) 完善政策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低碳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与市场的通力协作,政府往往通过政策向导和制度设计来引导市场力量推动传统城市向低碳城市转型。政府积极制定、落实相关政策,完善、创新配套制度是低碳城市发展的关键与基石。
一是落实中央各项支持政策,积极完善地方扶持政策。
我国已出台了多项鼓励地方政府与企业低碳发展的政策及专项规划,官塘新城首先需要利用好中央政府和省市已出台的各项政策,加快新城低碳发展进程。也需要镇江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官塘新城低碳发展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设立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制定低碳智慧园区扶持政策等多种途径,加大对官塘新城低碳化发展的支持力度。
二是建立健全官塘新城低碳发展配套机制,着力完善官塘低碳新城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推动建立与低碳新城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创新低碳新城治理机制。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与高碳消耗相对应,从陕西省工业结构看,重工业所占比重达到 78. 1%,2005 年陕西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83. 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8 个百分点。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提 要: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五个方面计算并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对比,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主要评价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零碳能源比重、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单位能源产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指标与全国相比较,均有较大的差距。目前,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培育新型产业; 以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总量,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 陕西省; 对策建议。
论文正文: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 低碳经济” 的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 2003 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 - 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即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的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后,各国纷纷响应,积极制定本国、本地区“低碳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如英国政府提出,到 2020 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 ,到 2050 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 1990 年削减 60% ,并于 2020 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 日本提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是: 到 2050 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 60% 至80% ; 2007 年 11 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2009 年7 月8 日,G8 峰会提出,到2050 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 1990 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 80% 以上,到 2050 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 50%。这预示着,从现在开始到 2050 年的 40 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陕西省属于西部落后省份,从资源禀赋看,陕北地区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自 80 年代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陕西省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尚未形成以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等多种模式构成的能源生产体系,因此,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自 1978 年以来,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 70%以上。根据统计资料,2007 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 7400 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 1. 66 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 1. 6 倍。
按照陕西省目前的煤炭工业规划,到 2020 年全省原煤生产将超过 5 亿吨,其中煤化工超过 2 亿吨,每生产一吨甲醇要排放约 2 吨二氧化碳。如果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全部上马,年排放二氧化碳至少 4 亿吨。
与高碳消耗相对应,从陕西省工业结构看,重工业所占比重达到 78. 1%,2005 年陕西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83. 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8 个百分点。年耗标煤 5000 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 565 家,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74. 5%,而消耗的能源所占比重则高达 97. 8%。从经济发展方式看,陕西经济增长依然沿袭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遵循“资源消耗 - 产品工业 - 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每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数值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能源利用上看,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逆转,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现状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些即给陕西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低碳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9 年 12 月 7 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幕当天,“ 应对气候变化与陕西可持续发展” 论坛在西安举行。此后不久,陕西出台《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在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陕西省支柱产业的时候,陕西省意图通过发展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随后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0 年,要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陕西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一个新兴产业就是环保产业。而节能减排也有了明确目标: 万元 GDP 能耗同比下降 4. 5% 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 3% 以上。
在此背景下,建设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却没有给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也没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我国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 UNDP)[1]; 另一种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提出的驱动力 - 状态 - 响应( Driving Force - Status - Response,DSR) 模型[2]。张亚欣( 2011)[3]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朱守先( 2010)[4]选取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三项指标评价了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付加锋( 2010)[5]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 朱有志( 2009)[6]等基于层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和碳交易合作在内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有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文中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实际,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参照,对比分析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为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经验支持。
2. 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相关研究( 付加锋,2010; 潘家华,2004)[5,7],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核心在于考核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是否达到低碳化。而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一定的发展阶段相联系。此外,还应该考虑各国或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作的努力。基于以上分析,文中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准则层由五个方面构成,即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 表 1) 。
2. 1. 1 低碳产出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包括三个具体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即碳生产力,表示排放一单位碳的经济产出; 单位能源产出衡量消费一单位能源的经济产出,这两个指标主要衡量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加工转化率则是衡量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的先进与否,是衡量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其指标值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保障。
2. 1. 2 低碳排放指标。
低碳排放指标包括五个具体评价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直观指标,其指标值的大小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低碳化”状况。碳排放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绝对量指标; 人均碳排放衡量按总人口分摊的碳排放量,这一指标与消费模式有关,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碳排放越少,消费模式越节约; 能源碳排放系数即碳强度,衡量消费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该指标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能源种类不同,碳排放系数相差很大。能源强度反映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越低,意味着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越小,相应的碳排放量也越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衡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
2. 1. 3 低碳消费指标。
低碳消费指标从消费方面衡量碳排放水平,包括三个具体评价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是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 政府消费碳排放反映政府部门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人均零碳资源消费量的大小衡量人均清洁能源消费状况,也从侧面衡量零碳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潜力。
2. 1. 4 低碳资源指标。
低碳资源指标衡量低碳资源开发现状,包括三个具体指标。零碳能源作为低碳资源的主要指标,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中零碳能源所占比重来衡量;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缓冲器和碳储存库,森林碳汇投入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也越强; 城市绿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林的覆盖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城市碳汇水平越高,对城市碳源的拟制作用越强。
2. 1. 5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选取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来衡量。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碳排放量也会逐步降低,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2.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以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计算了 2008 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代表我国总体.
2. 2. 1 碳排放产出水平.
评价碳排放产出水平即碳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碳排放的经济效应。陕西省 2008 年单位碳排放产出为 0.4873 万元 / 吨碳,全国平均水平为 0. 5668 万元 / 吨碳,每吨碳排放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0795 万元,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从单位能源投入的产出看,2008 年陕西省为 0. 9208 万元/吨标准煤,全国平均水平为 1. 0550 万元/吨标准煤,陕西省消耗一吨标准煤的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342 万元。
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看,陕西省为 69. 23%,全国为 71. 55%,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32 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陕西省碳产出水平与全国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2. 2. 2 碳排放水平评价。
社会活动的最终表现即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此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从根本上受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2008 年陕西省人均碳排放量为 3. 7373 吨碳/人,低于全国( 3. 9945 吨碳/人) 平均水平 0.
2572 吨碳 / 人。平均能源碳排放系数 1. 8896 吨碳 / 吨标准煤,接近全国( 1. 8613 吨碳 / 吨标准煤) 平均水平。单位产值能源消耗 1. 0860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为 0. 947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产出的能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 0. 1381 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 2. 01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 2. 1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 0. 18 吨标准煤。从碳排放水平的对比看,陕西省目前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于降低单位能源投入的碳排放,进而减少碳排放量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2. 2. 3 低碳消费水平评价。
由于各国( 或地区) 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的不同,会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较大的差异。2008 年陕西省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为 3. 6076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4. 3794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11. 3917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12. 7055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陕西省为 0. 0178 吨碳/人,全国平均为 0. 1910 吨碳/人,陕西省平均每人零碳能源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732 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9. 3%,距离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发展清洁能源,增加零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人均零碳能源消费水平。
2. 2. 4 低碳资源水平评价。
低碳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碳汇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低碳物质基础。2008 年陕西省零碳能源比重为0. 90%,全国平均为8. 9%,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 0 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 1%。
森林植被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汇资源,森林低碳投资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陕西省目前森林覆盖率为 37. 3%,全国平均为 20. 36%,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城市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碳源减排具有重要的拟制作用,目前陕西省城市绿化覆盖率为 38. 8%,全国平均为 38. 2%,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低碳资源的总体评价结果看,目前的关键是大力开发零碳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2. 2. 5 人民生活。
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理想状态是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2008 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3136 元,全国平均为 4761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625 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中排名第 27 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2858 元,全国平均为 1578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923 元,在全国排名第 22 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评价结果看,提高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有七项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七项指标分别是: 人均碳排放量、居民消费碳排放、政府消费碳排放、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面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能源碳排放系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各项指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正确认识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制定科学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1) 陕西省产业结构、产业能源消费和产业碳排放均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且低碳产出的三项评价指标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实现“二产”的低碳化。对于那些单位产值能耗大、碳排放多的产业,应限制其发展; 鼓励能耗小、碳排放少的产业的发展; 逐步建立以新型能源、航空航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为主体的新型工业结构,有选择的淘汰以化石能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高碳排放产业。同时,依靠政策引导,利用自身科技优势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低碳产业。
( 2) 陕西省能源强度、单位产值能耗和零碳能源消费与全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一是由于陕西省独特的资源优势所致,二是由于能源的利用低效。虽然陕西省短期内依赖化石能源消费的现状难以改变,但可以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资源。同时,陕西省的邻省内蒙又是我国最大的风电生产基地,陕西省可以利用地理邻接的优势,争取利用内蒙古的风电资源,以减少自身的碳排放。在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除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外,更为可行的减碳途径是发展清洁煤炭技术,将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高效、清洁的能源资源,实施清洁生产,清洁利用。
( 3) 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而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其消费模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如向居民普及低碳常识,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灯等节能家用电器,倡导居民空间装饰的低碳化,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应该有重点、有力度的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如最大幅度地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采用秸秆还田、气化等方式综合利用秸秆资源; 以生物或自然的方式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如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在陕北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推广发展太阳能的使用等。
( 4) 植树种草,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面积,扩大碳汇。陕西省自 1998 年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以来,2008 年森林覆盖率提提高到 37. 3%,城市绿化面积已达到 38. 8%,但可开发提高的空间较大。首先,在陕北地区继续推进并扩大退耕还草工程,扩大草地种植和保护面积; 在关中地区推行平原绿化工程,重视城市屋顶、路边草地、休闲旅游地的绿化; 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及秦岭南北麓、渭北山地、黄河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生态园林城市群和生态区,如关中生态园林城市群、西安浐灞生态区等,也不失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省份的有力措施。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现行企业所得税制规定,对利润较低的企业可实行优惠税率,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下的减按27%优惠税率征收,在3万元以下的减按18%优惠税率征收。这一优惠税率仍然过高,而适用优惠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标准则定得太低,使得应予扶持的中小企业得不到照顾。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促进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政策研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不仅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在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为社会化大生产提供必需的协作服务、创新技术、带动中小城镇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同时中小企业还成为了国家税收新的增长点。但是,由于目前中小企业存在融资难度大、社会负担重、政策支持力度小及其自身缺陷等问题,中小企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本文欲从政策层面进行分析,以便为促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随着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现行税收政策尤其是优惠政策已不能适应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存在优惠政策适用范围窄、优惠手段单一、优惠目标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增值税、所得税和税收管理服务等方面,阻碍了中小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现行增值税税制对中小企业存在的歧视和限制
现行增值税税制把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两类,且规定从1998年7月1日起,凡达不到销售额标准(工业企业年销售额100万元,商业企业年销售额180万元)的纳税人,不管企业会计核算是否健全,一律不得认定为一般纳税人,而划为小规模纳税人征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规定是:进项税额不允许抵扣,也不得使用增值税专用发票:经营上必须开具专用发票的,要到税务机关申请代开,而且只能按“征收率”填开应纳税额。这些政策不但加重了小规模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而且使购货方因不能足额抵扣进项税额而不愿购买小规模纳税人的货物,使占总纳税户80%甚至90%以上的小规模纳税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阻断了一般纳税人与小规模纳税人之间的正常经济交往。增值税两类纳税人的界定标准不合理,把中小企业大量地划为小规模纳税人,再加上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偏高(工业企业6%,商业企业4%),其税负远远超过一般纳税人。同时,现行“生产型”增值税制,使企业购置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得不到抵扣,又加重了其税收负担,降低了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这些都对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极为不利。
(二)现行所得税制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
现行企业所得税制仍实行内外两套税法,对外资企业优惠多,税负轻;对内资企业优惠少,税负重;同属内资企业,又是对大型企业优惠多,对中小企业优惠少。现在外商投资企业的实际税负率约1 2%左右,内资企业的实际税负率约为25%左右,其中中小企业实际税负率则更高。这主要是以下税收政策规定造成的:
1.优惠税率仍然过高。现行企业所得税制规定,对利润较低的企业可实行优惠税率,年应纳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下的减按27%优惠税率征收,在3万元以下的减按18%优惠税率征收。这一优惠税率仍然过高,而适用优惠税率的应纳税所得额标准则定得太低,使得应予扶持的中小企业得不到照顾。
2.折旧年限规定不切实际。外资企业多是实行加速折旧,内资企业则限定过严,特别是很多中小企业机器设备超负荷运转,磨损很快,折旧计算不予照顾,加重了税收负担。
3.扩大投资税负过重。外资企业获得的利润用于再投资,可返还已缴纳的部分企业所得税,而内资企业股东权益转增资本金还要再缴纳一道个人所得税,税负过重。
(三)现行税收征管政策中存在有碍中小企业发展的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不设置账簿或账目混乱或申报的计税依据明显偏低的,税务机关有权采用“核定征收”的办法。但有些基层税务机关往往对中小企业不管是否设置账簿,不管财务核算是否健全,都采用“核定征收”办法,扩大了“核定征收”的范围。同时,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印发《核定征收企业所得税暂行办法》的通知(国税发[2000]第038号)中制定的“应税所得率”标准(工业,商业为7%~20%,建筑安装为10%~20%),也不符合中小企业薄利多销、利润率低的实际;有的甚至不管有无利润,一律按核定的征收率征所得税,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不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还有些基层税务机关甚至对税法已明确的“对乡镇企业征收所得税可减征10%用于补助社会性开支”等优惠政策规定,也未能落实。这都加重了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有碍中小企业的发展。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除了在建立管理机构、加强政策指导、放宽金融政策、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面给予中小企业扶持外,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也是国际通行的做法。
(一)美国
美国有众多的中小企业.创造了近,5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50%以上的劳动就业机会。联邦政府为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采用了多种税收优惠措施:1.公司所得税最高税率已从46%降为33%,最低税率降为15%;2.美国《经济复苏税法》规定,与中小企业密切相关的个人所得税税率降低到25%,资本收益税税率下调到20%;3.雇员在25人以下的有限责任公司实现的利润,可选择一般的公司所得税法纳税,也可选择“合伙企业”办法将利润并入股东收入缴纳个人所得税:4.购买新的设备.使用年限在5年以上的,购入价格的10%可抵扣当年的应纳税额;5.对中小企业实行特别的科技税收优惠,企业可按科研经费增长额抵免税收;6.地方政府对新兴的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减免一定比例地方税。
(二)法国
法国是发达国家中中小企业较多的国家,政府采取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1.中小企业缴纳的公司所得税的附加税2003年起已全部取消;2.中小企业用一部分所得再投资,这部分所得可减按19%的税率征收公司所得税;3.新办小企业在经营的前4年非故意所犯错误,可减轻税收处罚,并可适当放宽缴纳的时间。
(三)日本
1963年日本制定的《中小企业基本法》规定,对研究开发型中小企业给予特别的税收优惠。日本对中小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1.降低中小企业的法人所得税税率,对资本额在1亿日元以下,而年度应税所得额在800万日元以下的,税率降为28%(大企业的税率为37.5%);2.对试验研究费用超出销售额3%的中小企业和创业未满5年的中小企业,实行设备投资减税;3.对中小企业机器、设备给予特别折旧,对工业用自动机械、数控制造机械等,可就购置成本的7%抵免所得税(但抵免金额最高不得超过当年应纳税额的20%),或采用初期折旧32%;4.准予中小企业设置“改善结构准备金”,不计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四)英国
英国为了给利润少的小企业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从2000年4月起,年利润不足1万英镑的公司,所得税适用10%的优惠税率。
(五)韩国
韩国于1996年颁布《中小企业创业支援法》,明确规定了若干促进中小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1.新创办的中小企业所得税实行“三免二减半”(前3年免税,后2年减半征税);2.农村地区中小企业的创业者,减免所得税、财产税及注册税;3.中小企业购进机器设备按购进额的30%抵免所得税;4.中小企业因债务人的欠款而陷入困境的,政府为其提供一定的税收减免。
各国对中小企业实行的税收优惠政策虽不相同,但经过比较分析可总结出其具有的共同特点:
1.通过立法制定税收优惠政策。世界各国都有为数众多的中小企业,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创造了可观的生产总值。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来制定税收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税收优惠提高到法律层次,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税收优惠政策内容比较系统。多数国家制定的税收优惠政策,贯穿了中小企业创办、发展、再投资、科技开发、甚至联合改组等各个环节,也涉及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等多个税种,内容比较系统。
3.税收优惠手段灵活多样。多数国家采用定期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增加费用扣除、投资抵免、亏损抵补等多种税收优惠措施,大力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特别是对新创办企业,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企业,税收优惠很多很细,使不同类型的各种企业都能得到税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
税收政策是国家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政策的制定,应充分重视和发挥中小企业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不仅应定位于保护中小企业的生存,而且应定位于支持和鼓励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税收环境。同时通过完善税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和改进税收征管服务,引导中小企业向“小而专,小而优”的方向发展,生产出更多的“新、精、特、优”产品;激励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环境保护,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鼓励中小企业增加投资、扩大经营,安排更多的社会就业人员;指导中小企业搞好社会化分工协作,实现市场功能互补、产业结构合理,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一)完善现行增值税税制,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完善现行增值税税制,改进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税规定和管理办法,是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和健全增值税运行机制急待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1.扩大一般纳税人征收范围的比重。
从事工业生产加工和经营生产资料的中小企业,处于商品流转的中间环节,为保持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凡生产场所比较固定、产销环节便于控制、能按会计制度和税务机关要求准确核算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和应纳税额的,都可核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的规定。中小企业从事商业经营年销售额未达到180万元标准的,如会计核算健全,能够提供准确税务资料的,经批准也可核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小型企业对会计核算暂不健全的,也应积极创造条件,通过税务部门组织培训等方式,帮助提高其会计核算水平。还可借鉴国外的通常做法,小型企业在达到一定条件后,允许其自行选择纳税办法,可改按一般纳税人计算纳税。扩大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征收比重,适当缩小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范围,拓宽增值税抵扣链条的覆盖面,才能真正革除增值税税制对中小企业的歧视和限制。
2.进一步调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国家税务总局已采纳各地的调研建议,从2003年1月1日起提高了销售货物和服务业务的增值税、营业税的起征点,体现了国家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照顾;但现行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的征收率仍然显得过高。对部分确无记账能力仍需按小规模纳税人征税的小型企业,也应该进一步调低增值税征收率,贯彻公平税负的原则,减轻他们的税收负担。工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可以调低为4%;商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可以调低为3%;调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有利于缩小增值税两类纳税人之间的税负差距,促进小规模纳税人生产经营正常健康发展。
(二)改革现行所得税税制,减轻中小企业的税收负担
目前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或法人所得税法的条件已成熟,必须加快改革步伐。在建立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时,应充分体现税收对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
1.降低中小企业的优惠税率。
顺应国际上多数国家相继调低所得税税负的趋势,我国企业所得税税率也应适度调低,可以降低到24%或25%,其中对困难较多、利润较少的中小企业,应继续制定优惠税率,并提高适用优惠税率的所得额限额标准。具体建议是:年应税所得额未满10万元的中小企业,可适用10%的优惠税率;年应税所得额在10万元以上未满20万元的中小企业,可适用15%的优惠税率,以扶持中小企业中积累较少、扩大生产经营困难较多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放宽税前费用列支标准。
两税统一后的企业所得税法税前费用列支标准,原则上应向现行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的税前费用列支标准靠拢,彻底消除对内资企业的限制,特别是对中小企业的歧视。改革的重点是:
(1)取消“计税工资”的不合理规定,改按企业实际支付的工资全额税前列支;
(2)取消对公益性、救济性捐赠的限额,准予税前列支;
(3)取消只准按国家银行贷款利率标准列支利息的限制,对不违反现行法规的融资利息支出,都应准予据实税前列支;
(4)取消技术开发费税前列支只限于国有、集体企业的限制,民营中小企业也应同样享受,以贯彻公平税负的原则,更好地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3.缩短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
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中小企业也必须不断更新设备,不断开发新产品,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对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机器设备,允许实行加速折旧,缩短折旧年限,提高折旧率,以促进中小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4.扩大中小企业税收优惠范围。
税收优惠应改变现行的以地区优惠、经济性质优惠为主的税收优惠政策,改为以产业倾斜为导向的优惠;优惠形式也要多样化,由单一的直接减免税,改为直接减免、降低税率、加速折旧、放宽费用列支、设备投资抵免、再投资退税等多种优惠形式,并应扩大对中小企业的优惠范围。重点是采取以下税收优惠措施:
(1)继续保留对安置待业人员、安置下岗职工、安置残疾人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
(2)适当扩大新办企业定期减免税的适用范围,不要仅限于部分第三产业可以减免,对生产领域新办的中小企业也可给予定期减免税扶持;
(3)给予用税后利润进行再投资的中小企业按一定比例抵退税的支持;(4)准许企业投资的净资产损失,从应税所得额中抵扣;
(5)准许个人独资和合伙经营的小企业,在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之间选择一个税种纳税。选择按企业所得税纳税的,对其按规定支付给股东的股息,允许税前列支;选择按个人所得税纳税的,股东应得的股息、红利,并入股东个人所得征税,避免重复征税,以体现对小企业的关怀照顾;(6)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创办的中小企业,授权市县人民政府给予定期减免税照顾。
(三)改进税收管理服务体系,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纳税环境
优化服务主要体现在执法公平、方便纳税、节约中小企业纳税成本方面,必须做到:
1.广泛开展税法宣传,借鉴西方国家做法,在办税大厅免费提供纳税指南,利用媒体广泛开展税法宣传,提供优质的税务咨询服务,使中小企业能及时获得税收法规变动的可靠信息,以利其依法遵章纳税;
2.大力加强中小企业税法知识和建账建制等的辅导培训,以利扩大中小企业建账面;
3.简化中小企业纳税申报程序和纳税申报时附送的资料,以利节省其纳税时间和纳税成本;
4.积极推广税务代理服务,为中小企业提供税务咨询、税务代理,尽量减少因不了解税收法规而造成的纳税差错;
5.改进对中小企业的征收方法,积极扩大查账征收范围,尽量缩小核定征收的比重,同时对核定征收的“应税所得率”和“纳税定额”,一定要调查核定准确,以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
6.对少数中小企业纳税上的非故意差错,只要其依法补缴税款,可不予处罚或从轻处罚;
7.适度下放地方各税的减免权,对那些税源固定、税收收入较少的地方税种,均可授权地方政府自行掌握,以利于各地有针对性地中小企业给予必要的减免税扶持,促使其发展。
浏览量:412
下载量:0
时间:
劳动报酬(Labor remuneration)是劳动者付出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的对价,体现的是劳动者创造的社会价值。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提高劳动报酬,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提高劳动报酬,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文如下:
[摘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但30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却长期存在过度依赖对外贸易、政府投资和廉价劳动力等问题,再加上我国劳动报酬的长期偏低且在GDP中的比例不断下降,致使扩大内需乏力,为此,有必要建立有助于劳动报酬稳步提高的工资制度,改变劳动报酬偏低的状况,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关键词]经济发展;劳动报酬;工资制度。
2012年是“十二五”时期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的9项主要任务,首先指出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是我国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立足点,是今年工作的重点。而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也是解决我国目前经济发展所面临的矛盾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近年来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矛盾也逐渐暴露,特别是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波及到中国,长期积累的矛盾更加明显,主要是表现在实体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大批企业倒闭,工人失业。自2009年第三季度开始,中国经济增长逐步缓慢企稳回升,但似乎好景不长,201 1年的欧债危机又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致使2012年的经济状况预期不容乐观。纵观金融危机从爆发至今,为什么脱困曙光总是能出现在我们眼前,但最终却不能真正走出困境,虽然原因众多,而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过度依赖对外贸易、政府投资和廉价劳动力等问题,应更加引起人们的重视。
1、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不利于走出我国经济发展。
较大程度受制于国际市场的被动局面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对外贸易,扩大外需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改革开放30年多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18.1%,比经济增长快8.3个百分点;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年来,我国出口年均增长28%,比经济增长快一倍以上?。外贸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增强,我国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0年的39.6%,上升到2006年的66.9%。然而,也正是在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下,为适应国际市场的需要,中国形成了无论是产业结构、商品品牌、营销策略乃至技术都过度依赖外需的发展模式。
近几年,中国的外贸依存度增长速度较快,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明显偏高。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传统的由发展中国家生产、发达国家消费的商品货币循环被打断,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因为国际订单的减少,外需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处于持续低迷的状态,我国进出口总额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08年下降到59.8%,2009年更下降到44.2%,2010年受国际经济企稳回升的影响,该比例又回升到了50.3%口J。
以上数据既反映了外贸在我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受制于国际市场。在全球经济进入后危机时代之时,世界经济增速可能长期低位徘徊,甚至面临下行的严重风险。要使我国经济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迅速走出谷底,单纯靠外需依赖型发展模式,寄希望于世界经济的尽快好转,显然是被动的,而且从目前看也是不切实际的。为此必须转向重视内需的发展模式,以增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而内需包括投资和消费两部分,但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现象同样不容忽视。
2、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失衡,影响我国内需持续稳定的扩大。
消费、投资和出口并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但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反观消费特别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不足。在经济发展正常时期,包括政府投资在内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发挥了巨大的拉动作用,从2000年到2006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33.2%增加到52.2%,平均年增长3.17%。当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时,政府更是投入4万亿,从2008年到2010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分别为57.5%、66%和69.3%,增长速度超过了2000--2006年的平均水平,可以说中国经济率先表现出复苏主要是靠政府投资和政策推动。而反观居民消费支出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比例,从2000年的46.2%下降到2006年的38%,而在更需要扩大内需来抵御危机的2008—2010年,这一比例反而下降为35.2%、35.5%和33.2%。见表1:
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10,居民消费占GDP比例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1》公布的各年度居民消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计算所得,相关数据见《中国统计年鉴2011》第44、62页。
由于投资与消费比例失衡,导致扩大内需的目标难以实现,因为投资只是中间需求,消费才是最终需求,如果居民消费率不能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而同步提高,就会出现国内市场规模受限,生产能力相对过剩的现象,由此将严重制约内需的扩大,使得经济增长不得不过度地依赖外需,一旦国际市场出现危机,必然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此,通过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是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保障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远之计。但扩大居民消费必须增加其有效需求,而我国劳动力市场格局却是依赖廉价劳动力形成的“市场优势”参与国际竞争,导致劳动报酬长期处于低水平并增长缓慢,这一状况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大多数居民支付能力的提高,从而影响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
提高劳动报酬作为推动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均衡发展,已经刻不容缓。因为中国目前要彻底摆脱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和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仍面临相当严峻的形势。
1.劳动报酬偏低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表现之一,是劳动报酬偏低并且其在GDP的比重不断下降,制约了消费需求对我国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根据计算,1996~2008年,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从53.39%下降到38.75%,下降了近1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资本报酬占GDP比重却节节上扬,从1996年的20%提高到2008年的35.8%旧o。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下降导致最终消费对GDP拉动力的降低,2000年最终消费支出对GDP拉动为5.5个百分点,2008年下降到4.2,2010年更降到3.8个百分点。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相对于危机前的2007年,2008--2010年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投资和出口,除了投资对GDP的拉动在2009年因为政府大力投入达到8.4个百分点,高于2007年的6.1,2010年又回落到5.6,其余数据都明显下降,出口的拉动在2009年甚至为一3.6,2010年虽然回升,但仍低于2007年的水平。
表2中的最终消费支出是居民和政府消费支出之和,如果考虑到近年来居民消费支出占最终消费支出比重的逐年下降,那么,由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下降导致的居民消费支出对GDP的拉动则更低。表2的数据还反映了一个客观现实,在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明显减弱的情况下,单纯靠投资是难以完全走出困境并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因为保持年复一年的高投资是不现实的,2009年资本形成总额对GDP的贡献率高达91.3%,只是特殊时期特殊政策的结果。为此,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使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作用都得到有效发挥,实现消费、投资和出口的均衡发展,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要措施。但劳动报酬偏低,却严重影响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剧现行经济发展模式所面临的矛盾,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2.劳动报酬偏低制约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表现之二,是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正逐渐消失。
长期以来,廉价劳动力一直是我国在国际市场的重要“竞争优势”,依靠这一“优势”,我国形成了“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竞争模式,从而在国际市场特别是“低端市场”赢碍了竞争,确立了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然而,也正是这种发展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一方面大量的低端产业带来的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使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生态成本,另一方面在低成本竞争战略的支配下,我国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劳动密集型、出口导向型和贸易加工型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想要技术创新则既缺乏资金又缺乏动力,因而在全球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当前,由于我国人口红利正逐步消失,劳动力价格呈上升趋势,加上政府和民间都对环境和资源保护越来越重视,致使“高消耗、低成本”的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而国际上,金融危机爆发后,发达国家的订单减少,加之出现了“再工业化”和重归实体经济的发展趋势,给中国企业低成本竞争战略也带来了巨大挑战H]。
3,劳动报酬长期偏低源于我国企业工资裁度没有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及时调整。
对于我国劳动报酬偏低并逐年下降的状况,普遍认为是我国长期实行“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的竞争模式造成的,而低成本特别是低人工成本为什么能长期坚持,主流观点是因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但从“十一五”期间,劳动力供给压力明显减弱,且进入21世纪的前10年就两次发生较大的“民工荒”,说明中国劳动力市场正在进入“刘易斯拐点”区间,劳动力过剩现象逐步得到缓解,但“低工资、低人工成本”的用工策略仍被大多数企业普遍采用,企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致使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大多数居民消费水平提高乏力,究其原因是我国长期实行的劳动力市场价格主要由买方确定的工资制度的结果。
自从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以来,我国企业工资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市场基础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督指导”,然而对这一指导思想的理解和落实过程中却存在诸多偏差。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片面地将“企业自主分配”理解为企业经营方单方面做主进行分配,这种分配思路的制度环境表现为企业一方处于强势的劳动力市场结构,在企业一方处于强势的劳动力市场结构中,企业与职工之间不存在“平等的”工资协商机制,往往是企业单方面做出工资决策,成为事实上的工资制定者。工人只能被动接受,缺乏起码的讨价还价能力。再加上地方政府以经济增长速度为“政绩”的追求,长期以来对经济增长速度的重视程度远大于对职工收人的增长速度,因此客观上默认了企业单方面确定工资的机制。另一方面,忽视“市场基础确定”中协商作用的发挥。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协商,对此在商品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上已经被人们广为接受,并逐步建立起充分协商的国际国内的定价机制,供求双方都可以独立或联合争取定价“话语权”。然而在劳动力市场上却是典型的协商不完善,劳动者一方大多数情况下是以个体与企业讨论劳动报酬,协商中处于明显的实力不对等。
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在2012年主要任务第8部分“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中提出深化收人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为此,需要在企业实行新的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内容的工资确定机制。
首先,中国工资集体协商的特点之一是“政府主导”,因此必须重视政府的作用,但“政府主导”不是政府包办,更不是回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指令,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政府大力推动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建立,早在2008年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提出了要在企业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现在重要的是各级政府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使企业工资在真正协商的基础上确定。目前河北、江苏等省7个省份颁布了工资集体协商的地方法规,许多省份还将工资集体协商纳入政府目标考核。正是在从中央到各级政府的推动下,到2009年底,全国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就达51.2万份,覆盖企业90.2万个,覆盖职工6177.6万人H J。而“政府主导”更重要的含义则是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首要工作是制定科学的最低工资标准,并保证标准的切实实施。最低工资标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监督指导企业工资的最有约束力的手段,也是企业工资集体协商的最低起点,并且对增加劳动收入份额和拉动消费具有直接影响。
2012年2月8日,国务院批转了《促进就业规划》,明确了十二五时期促进就业的发展目标,其中确定了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0%的目标∞j,相关目标的实现,必将对我国有效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提高劳动者收入并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需要企业经营者转变观念,确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人力资源管理和工资确定的思路。通过集体协商确定企业工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普遍做法,早在我国建国初期,具有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就明确规定,私人经营的企业,为实现劳资两利的原则,应由工会代表工人职员与资方订立集体合同。当今世界上主要的市场经济国家都十分重视工资集体协商的地位和作用,美国1930年《关税法》第771条款第18项甚至将多大程度上一国的工资水平是由劳资双方的自由协商来确定的,作为判断是否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之一。我国企业发展与国际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许多国家至今不承认我国完全的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对我们的对外贸易和企业生产造成了很多不利影响,虽然其中不乏政治原因,但我们自己的企业在诸如知识产权、环境保护和劳资协商等方面也授人以柄,这是我们必须自己解决的,在企业建立以工资集体协商为主的工资确定机制就是必要的举措之一。
最后,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更重要的是加强工会组织的力量和提高协商代表的能力。在工资集体协商过程中,对两个能力的分析至关重要,一是雇主支付工资能力(Employer ability topay),二是工会促使雇主支付的能力(Union a.
bility to make employers pay)o 7j。对企业支付工资的能力的分析,要在把握国家宏观经济状况的前提下进行。当宏观经济形势遇到困难,此时大多数企业工资支付能力相应减弱,工会在集体协商中的预期目标就要相应降低。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到中国,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时,2009年初进行的工资集体协商我国工会就降低工资期望值,转而采取了同企业共度难关的“共同约定”
行动。在国家经济正常发展时期,工会和协商代表则要从企业经济效益、职工劳动生产率、企业人工成本等方面判断企业支付能力,并依此提出自己的协商目标。而工会促使企业支付的能力则取决于工会的组织程度、工会代表的谈判水平和能力以及最后斗争手段等三方面。正常情况下,工会组织程度高低是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的基础,依法推动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并有效开展工作,是工资集体协商顺利进行的制度保证;工会代表的谈判水平和能力需要工会通过建立工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等措施,努力建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专业人才队伍;而最后斗争手段,需要在我国法律框架内,充分运用工会已有的资源和成功经验,通过有理、有利、有节的协商,力求最大限度地为职工谋得利益。
建立以最低工资标准为底线(或起点),工资集体协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工资确定机制,是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逐步提高我国职工劳动报酬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实现经济增长中投资、外贸和内需的平衡发展,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以市场营销策略促进企业的发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以市场营销策略促进企业的发展全文如下:
市场营销是产生自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关于市场营销的定义在国内外有很多种。麦卡锡认为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责,它将产品及劳务从生产者直接引向消费者或使用者以便满足顾客需求及实现公司利润”(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下的定义是引导产品或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企业营销活动等等。综合各种看法和意见,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的本质应该是:“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 不断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引导新消费、传递新生活标准, 以全球市场为视野, 制定、选择和实施有利于企业资源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市场营销战略, 确保企业永续经营。”
而作为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指导,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根据经验获得消费者各方面的信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有计划地开展企业的各项经营工作,统一和扩大生产与销售的一系列的策略。市场营销策略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市场营销策略一般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以及品牌宣传策略等。
一个企业采取得当的市场营销策略,既可以拓展产品的销路、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可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现实的企业经营管理中,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已经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营销策略,可以作为其他企业借鉴的经验。
首先,要切实做到以顾客为中心。很多企业都会说“顾客就是上帝”,但是真正能做却少之又少,一个企业要等到市场和消费者持久性的认同,必须做好这一点。一个优秀的企业会在其产品的设计上处处体现人性化的,无论是功能设计、操作设计、使用设计还是外观设计是,都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使消费者获得更便捷的使用和服务体验。
企业真正地把消费者视为上帝,还应该将顾客的需求融入到产品中去,在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时刻以顾客的需求为向导,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体现出企业产品的人性化,让消费者觉得产品很贴心、很满意,从而唤起顾客内心的认同感,增强产品的生命力和市场占有率。企业真正地把消费者视为上帝还要做好售后的相关服务,无论是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还是使用和服务问题,企业都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这样就可以使顾客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体验到喜悦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安全感,才能够对企业的产品和品牌产生长久的信任感。
其次,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任何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力都离不开企业自身强大的创新能力,要在产品外观、功能上创新,更要在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上进行创新。在每次产业结构调整或技术升级之后,能够留下来的企无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特别是在国内,我们的企业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是一味地对国外的知名产品进行简单地抄袭模仿,即使其产品畅销一时,也必将遭到淘汰。国内的企业必须重视科研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产品设计、商业经济模式和营销方法上努力创新,以创新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再次,要创建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在现代的市场化进程中,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品牌所代表的就是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同度,产品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才能更好的为消费者所接受,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世界上多数成功的企业都十分重视品牌的构建与维护。成功的企业都或是以高科技手段、或是以时尚的外形、或是以人性化的设计等手段来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
我国推行市场经济较晚,企业的品牌发展的历史不长,而且一些企业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并存在着严重的售后服务问题,这造成了我国消费者热衷外国品牌,对本国企业的品牌认同度较差。这也使得国内重视产品品质的一些企业也受到拖累,最终造成国产商品竞争力低,销售量差的局面。中国的企业若要扩大市场占有率,甚至是想进军国外市场,必须提高自己的品牌的知名度,以高知名度的品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地印象,牢牢地植根于消费者的心中,并通过提高品牌知名度来提高企业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社会关注度。
最后,企业要着力提高用户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我国的消费者对国产商品往往不具有太大的关注度和强烈的消费热情,基本上没有忠诚度。消费者选购国产商品主要是因为相比国际知名品牌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价格十分便宜。同时,处于依靠降低产品价格来提升销量情况下的中国企业,随时都面临着被采用低价策略的品牌挤下去的危险,不拥有一定数量的忠诚顾客群,这样的企业都将面临极大的生存考验。企业必须依靠包括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采取积极促销手段等一系列办法,提高产品在消费者中的口碑,增加了顾客忠诚度,建立自己牢固的消费者群体,稳步扩大产品的销量。
面对未来新的挑战,中国的企业一定要依靠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更好地参与到全世界的经济竞争中去,打造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现代物流指的是将信息、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以及包装等物流活动综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集成式管理,其任务是尽可能降低物流的总成本,为顾客提供最好的服务。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则认为:“现代”物流是根据客户的需求,以最经济的费用,将物品从供给地向需求地转移的过程。它主要包括运输、储存、加工、包装、装卸、配送和信息处理等活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东莞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东莞市基础交通发达,为发展现代物流业打下良好的基础。东莞市物流业“ 十五”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包括虎门港、常平大京九和松山湖三大物流基地。现代物流产业发展有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个行业看仍有部分出现短板。推动东莞市现代物流业有序发展,将加速东莞市产业升级的步伐。
关键词:东莞;现代物流;发展现状。
现代物流业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流通、加工、逆向物流、客户服务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种环节综合起来的一种复合型产业。现代物流的目标是通过先进的技术和管理降低物流的成本,为消费者提供更为廉价高效的物流服务。
现代物流打破了传统物流服务中个别企业的边界,整合了物流供应链上的上下游企业。物流系统的整合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革新。现代信息技术支撑起现代物流的发展,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密不可分。
现代物流的特点,首先是现代物流实施标准化服务,传统物流没有统一的服务标准。物流标准化是现代物流的重要标准。再者,现代物流专业化程度更强,从运输到仓储、从包装到装卸、从搬运到配送物流的各个环节分工越来越明细。现代物流利用现代信息科技确保物流管理的效率性和准确性,方便客户查询和适时了解发运信息和库存信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
东莞地处珠三角腹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推动物流业成长,同时物流业的成长促进经济发展。东莞市经济总量在广东省各市中排名第四,对外贸易量紧随深圳市全省排名第二。2009 年东莞市物流业产值增加到73 亿,在全省仅排名第七,全省占比2.2%,与其经济规模、对外贸易水平的发展不相称。
三、东莞三大物流基地。
东莞市物流业“ 十五” 规划重点建设项目包括虎门港、常平大京九和松山湖三大物流基地建设。
常平大京九物流园。2002 年大京九物流园区在常平镇东部设立,大京九物流园是东莞市重点发展的大型物流基地之一,园区用地面积4500 亩,总投资30 亿元人民币。大京九物流园以现有铁路货场、仓储设施、传统物流服务为基础逐步拓展商品采购、货物配送、加工包装、时效性运输、现代仓储、综合物流管理等方面的物流业务。约有500 多家快递公司入驻园区,其中包括DHL、UPS 及邦德等国际知名快递公司。
虎门港物流基地。虎门港是国家一类口岸,拥有珠江口53 公里可规模开发的深水岸线,海域面积79 平方公里,航道水深-13.5 米;规划控制区32 平方公里。现有的34 个深水泊位中,已有25 个深水泊位分别获得核准,总吞吐能力达7000 万吨。现已有15 个项目、12个深水泊位投产,包括集装箱、油气化工、散杂货、煤炭和粮食等码头项目,码头泊位齐全。位于虎门港的东莞首个享受国家级特殊政策的东莞保税物流中心顺利封关运作,虎门港还成功成为中国物流实验基地和国家港口物流业标准化试点,跻身大陆首批对台直航港口行列。
松山湖保税物流园区建设面积0.5 平方公里,启动快件监管中心、空港物流中心和VMI 配送中心三大项目,提供的平台包括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管理服务平台、环境政策平台。
后来东莞市保税物流中心转移到虎门港,只预留100 亩地用作发展物流配套设施和项目。总体来说,由于定位不够清晰,配套仍未完善,管理措施和招商力度有待加强,三大物流基地的建设都比较缓慢。
东部———铁路物流产业带主要包括常平大京九物流园、石龙红海物流园和茶山铁路物流园,重点发展集装箱的铁路运输和水铁联运、海铁联运等现代运输方式。利用铁路轨道交通资源,在大京九铁路的常平和樟木头沿线,发挥铁路客货运站场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集群作用,通过企业的收购、兼并和联盟,做大做强铁路物流。
中部城市物流产业带以主城区为核心,涵括松山湖产业园、生态产业园及寮步、大朗、大岭山、高埗等周边镇。由于东莞处于珠三角腹地,毗邻香港、深圳和广州等中心城市,拥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交通系统。利于建设专业物流中心、物资配送中心、快件分拨中心和城市生活物资分拨配送中心。可以有效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消费品配送效率。配送技术和设施设备的改造升级,推进商品配送操作自动化、仓储立体化、配送网络化和服务标准化。
西部- 沿海物流产业带以虎门港为重心。涵括长安新区、沙田镇、虎门镇、麻涌镇和洪梅镇。虎门港重点有三大区块,首先,沙田港区西大坦商贸主港区:主要发展多用途泊位运输、保税物流、专业物流、港口城市综合性配套服务等。其次,沙田港区立沙岛石化基地:主要发展石化码头运输、石化仓储,以安全环保、高科技和高附加值为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麻涌港区新沙南作业区:主要发展散杂货码头运输、仓储以及粮食、粮油加工业。虎门港拥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与周边的广州南沙港、深圳港和香港港形成优势互补。
1.快递行业。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快递行业的需求也与日俱增。东莞市快递公司总数为780 家,其中,取得快递业务经营许可证的法人企业309 家,从业人员共计5 万多人,是广东省快递业务量最多、从业人员最多的地区之一。快递企业多集中在经济发达的镇街,其中一半企业进驻在南城区、东城区、虎门、长安和寮步。
根据国家邮政局发布的统计数据,2013 年前11 个月,东莞快递累计业务量在全国排名第8,快递业务量累计2.46 亿件。在广东省内排名第三仅次于广州深圳。东莞市快递业务收入排名第7,累计收入为41.43 亿元,与第6 名苏州差距仅为3.28 亿元。
2.港口航运。
东莞依托外向型制造业,拥有丰富的内河水系,地处珠江入海口,虎门港更是国家一类口岸。在东莞市港口航运方面,虎门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1 年,虎门港港口吞吐量均实现平稳较快增长,总货物吞吐量达3400 多万吨,同比增长50%。其中新沙南散杂货吞吐量约2422 万吨,同比增长30%,立沙岛石化吞吐量450 万吨,同比增长15%,西大坦集装箱吞吐量达347.6 万吨。
东莞制造产业发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依托于现代物流业的发展。近年来,东莞物流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整个行业仍然存在着一些短板。推进东莞物流业进一步发展可以重点关注几个方面。首先是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提供物流服务质量,扩大物流增值服务功能。其次,加大物流人才培养。一方面依托地方性院校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另一方面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吸纳物流高级管理人才。最后加强本地区的物流基地建设。东莞市政府虽然规划虎门港、常平大京九和松山湖这三大物流基地,但三大物流园区并未充分发挥优势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物流基地建设推动现代物流业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2010年1-7月,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7.0%、54.4%和32.0%;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2.5%、71.8%和5.7%。与去年同期相比,同城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异地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了0.1个百分点。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低碳经济下陕西快递物流业的发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文章从陕西省快递企业的现状出发,重点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低碳快递物流的有益对策。
关键词:陕西;快递物流;低碳经济;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消费环境的改善和网购用户数量及网购市场的成熟,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和快递配送的依赖程度加强,从而加速了快递业的爆发式增长。2012 年,全国“网购”快件量占到总快件量的 60%左右。
同期陕西省快递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实现收入 10.1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7%,首次迈上 10 亿元大关。在陕西省物流快递行业发展迅猛的同时,存在配送成本高、服务低下、包装废弃物不易降解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推行低碳物流势在必行。
陕西快递企业迅速发展,2010 年底全省登记备案的快递企业 89 家,而目前在陕西注册备案的快递企业一共有 130 家,非国有企业为 85%,但陕西本土的企业却不到 10 家,其中国有企业主要有中铁快运、民航快递、EMS、中外运空运、中外运速递等,主要从事国际快递和国内快递;民营企业主要有“四通一达” (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以及顺丰、宅急送、天天、国通快递、宝鸡优速快递等,主要承揽同城及异地的国内快递;外资企业主要有联合包裹 (UPS)、联邦快递 (FedEx)、中外运敦豪 (DHL)、天地超马赫 (TNT) 等,主要从事国际快递。
1.1 速递业务发展迅猛.
2012 年,在全球经济持续放缓的前提下,中国快递业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全国快递业务总量大增五成,业务收入增近四成,同城和异地快递业务量和收入增长迅猛,成为快递的核心。在全国快递业快速增长的大局下,陕西快递业务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国内快递业以每年 35%的速度迅猛增长;而陕西快递业的增幅高达 40%。例如陕西省邮政快递物流板块的服务范围遍及全国,通达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1.2 民营快递企业业务持续扩大.
2012 年受电子商务价格大战所致,快递企业的业务持续快速增长,陕西民营快递企业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均呈持续扩大趋势。2012 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快递行业完成业务量 5 084 万件,增长 29%,快递收入累计101 893.6 万元,同比增长 21.7%。其中,民营快递企业完成业务量 2 892 万件,增长 52.1%,占全省快递业务总量的 56.9%;民营快递企业实现业务收入 5.1 亿元,增长 47.5%,占全省快递总收入的 50%。
1.3 网购快递市场呈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呈极速发展,中国的网购由于价格便宜和节约时间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网购的日益增多和成熟促进了陕西快递服务业的爆发式增长,使其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陕西“四通一达”收件 90%为网购件,占业务量的 70%。电子商务的增速为 60%,然而快递市场年均增速 35%,远远满足不了网络购物的配送需求,快递配送成了“慢递”,严重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1.4 快递增值服务形式多样.
陕西快递物流企业除了主要快件收入主营业务之外,他们还拓展代收货款、签单返回、预约送货等增值服务,增值业务不仅是快递企业创收的另一渠道,而且代收货款对初次网上购物支付有困难和对网上安全心存疑虑的网民增加网购体验和信心。
尽快陕西快递物流业发展迅速,然而还存在配送成本高、速度慢、服务低下、信息化水平低、规模小、恶性竞争、违规操作、专业人才缺乏、管理落后、政策限制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陕西快递物流的综合发展及向现代物流的转型,亟待改进提高。
2.1 各自为政,配送成本高.
陕西快递物流企业基本是各自为政,没有开展外包业务和联合业务,致使单趟货运量少,机动车辆装载低、能耗大,甚至空驶、路线不优,导致配送成本高,物流车辆资源未得到最充分利用,也不符合低碳快递物流的要求;加之受油价、人力成本涨价因素的影响,快递成本有所增加。例如,网购快递到宝鸡,以前 EMS 首重为 15元,民营快递大多首重为 10 元,而今 EMS 首重为 22 元,民营快递首重为 12~15 元。
2.2 快件不快,配送速度慢.
对于快递这种特殊的服务行业,用最短的时间上门揽收是快速寄送邮寄的前提,同时要求及时将快件、物品送达用户手中。调查显示,陕西快递物流企业除顺丰、EMS、宅急送等公司取件、送件比较及时外,其余快递公司普遍存在揽收不及时、快递不快现象。比如西安到北京快件,顺风、EMS、宅急送 2 天寄达,其他大多在 3 天寄达,还有 3~4 家 5~6 天寄达。随着电商的促销力度加大,在重要节日,淘宝等网店频繁出现快递爆仓现象,快递企业无力应对,快递寄达用户手中达 10~15 天之长,春节期间为 20 天,快递成了“慢牛”,特别对于急件以及鲜花礼品等的慢速送达,给收件人造成很大的影响或一定危害。例如,西安消协 2012 年受理的物流快递错投、晚点等投诉 93 件,占投诉总量的 2.29%,说明了存在着快件不快的现象。
递送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配送车辆及设备落后,速度不快、路线不优化导致送达寄件慢,陕西 80%以上的快递公司送件采用三轮车及摩托车,采用小型面包车的很少。
2.3 服务水平低、经营理念差.
陕西快递物流公司绝大多是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文化层次低,70%快递员工为中专、高中及初中文化水平,员工素质良莠不齐,没有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简单粗放、管理水平低下,分散经营;不以顾客为上帝,没有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变化,缺乏服务意识与服务品牌,服务质量差、送货不到位、服务不热情,野蛮操作、“暴力卸货与分拣”、“倒卖快件”、“先签字后验货”的行规依然存在;甚至配送途中发生内盗与变卖、物品丢失、损坏物品现象时有发生,精细化服务根本谈不上。
2.4 网络查询、信息化水平低.
陕西快递物流企业大多是外地快递企业适应淘宝等网络购物送货上门的方便而设立的下线配送站,基本是电话联系业务,手工分拣、包装等,信息化开始起步,且业务单一,EMS、中铁快运、顺丰及“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均建立了客户自助查询系统,物流经营业务信息实现部分网络化管理,如网络查询快递单号及送货进程。而对于信息化定制及集成和客户管理系统还未涉及,更谈不上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目前可能每一户快递企业都建有自己的信息网,但是整个社会的网络平台并没有形成,信息的采集、交换、调度难以实现。
2.5 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陕西快递物流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个体户挂靠经营的中小型企业,办公条件简陋:租用一间办公室,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业务只停留在物流供应链末端的城市送件上,单打独斗,谈不上共同配送,无法提供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经营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网点布局不合理,联合发展新型业态模式建设迟缓,传统业态低水平重复建设。
陕西快递物流企业大专以上物流从业人员不足 30%,具有物流师以上国家职业资格更是凤毛麟角。陕西快递企业普遍缺乏既掌握现代物流知识,兼具经营、管理经验,又具有物流整体设计和信息化处理的高端人才,尤其大专院校目前尚未开设快递管理专业培养专门人才,这使得快递业管理人才的持续供给没有保障。专业物流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的服务、业务以及工作效率等受到一定的影响,制约着陕西快递物流企业更快速的发展。
3.1 通过合作与联盟,推行共同配送,降低配送成本.
依据国家邮政局发布 《促进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 的规定,陕西快递物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走联合发展之路,互通有无,加强与外部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与异地快递公司的合作,拓宽发展空间,建立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增强企业竞争力。陕西快递企业在寄件都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与其他快递公司合作或建立联盟,尝试共同配送,市区某一路段由一家快递公司送货,不同路段由不同快递公司送货,每一个快递公司只送自己路段的快件,不属于自己配送路段的快件委托或外包给别的公司,这样每个快递公司配送的快件都相对多,避免了重复送货,减少配送快件的运力和人力,因而配送成本自然会降低。
3.2 采用高效工具、优化线路,提升快递速度.
递送速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快递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所以陕西快递物流企业,一是采用高效的车辆,比如低碳经济车、燃料电池车、生物能源车及小型面包车;二是要优化快递配送线路,通过陆转航,开辟快运专线;三是延长配送营业时间,特殊时候适当延长配送时间到晚上 9 点,比如顺丰采取夜间送件;四是加快提升仓储能力,有效缓解重要节假日快递频繁爆仓的现象。
3.3 加强培训与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快递品牌建设.
新 《邮政法》 第四十二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对其从业人员加强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物流快递行业:一要对员工要经常化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二要建立公司内部绩效考核与外部客户监督机制,让员工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手段,认识到快递服务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快递物流服务意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三要尽量采用柔性化服务,做到快捷的时效服务,安全的运输服务,高效的便捷服务;四要严格按照 《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 的服务标准,开展 《快递规范》 国家标准达标活动,“使命必达”
必须成为企业的文化规范和员工的承诺,诚信快递;五要建立个人从业信息档案、以规范物流快递业。
另外,陕西快递物流企业尽可能给员工配发工作服,一个公司统一着装,以示区别与标识,有利于快递品牌的建设。
3.4 加快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快递物流大发展.
由陕西政府和物流行业协会牵头,及早动手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重点建设以条形码、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自动跟踪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推动陕西邮政快递等行业管理部门与商务管理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连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与快递平台的对接标准,推动网购与快递信息系统的对接,以便快递企业根据需求变动做出及时响应,从而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信息支撑,推动全省大流通、大市场、大物流的早日实现,为物流企业和全省商贸、工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引领全省物流业上水平。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利用,有利于快递成本的降低、提高递送效率,有利于拓展业务、增强企业竞争力。
3.5 引进和培训物流快递综合人才,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未来的物流快递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是简单提供快递或快运服务,而是能够提供包括仓储管理、订单处理、运输配送、包装、货代、供应链解决方案等一体化物流服务的服务商。这样物流快递企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既懂得从战略角度规划企业长远发展,又有一线部门实际工作经验的复合型物流人才。面对人才的短缺,一是高薪引进高水平专业物流人才,或以优惠条件鼓励物流人才回陕西工作。二是通过岗前和在岗培训,特别是信息化技术使用的培训,提升员工素质,改进和提高服务及管理水平,有助于快递企业发展壮大。三是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与技师学院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物流专业方向及课程,为现代快递物流业培养高端物流人才。
3.6 大力发展循环物流、绿色快递物流.
面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资源与环境有限的矛盾,陕西快递物流企业必须发展循环物流、绿色快递物流。
对于废旧的快递设施与包装物等应回收、改造、重复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推行绿色包装、建立新绿色快递体系,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一是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的使用,避免过度包装和昂贵包装;二是推动生物降解塑料的规模使用,并研发和推广使用其他环保包装材料。
[1]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Z]. 2012.
[2] 张玉静,靖娅青. 陕西快递服务业发展前景及策略[J]. 科技创业月刊,2010(5):6-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低碳经济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潮流,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能源消费方式乃至人类生活方式的一次新变革。低碳经济以能源技术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转变为核心,围绕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等问题,通过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全方位改造以化石能源为基础的现代工业文明。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促进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的绿色财税政策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工业化的加速,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各国、各地区未来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而财政支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存在市场垄断、外部性、信息不健全等问题,公共物品的生产难以依靠价格机制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本文对广西发展低碳经济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广西实际情况提出了通过政府管制与财税政策等一系列针对市场失灵的改进建议。
(一)研究目的
基于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巨大的威胁和挑战,低碳经济逐渐被各国关注,成为国际间相互合作的重要课题。欧盟委员会于2009年4月制定了《欧盟新能源方针》,给各成员国确定了具有约束力的具体减排计划与目标,以确保在2020年新能源在总能源消耗中的比例达到20%。2010年,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水平上减少了20%,而至2050年要减少60%。根据国外发展经验来看,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温室气体排放量,发展低碳经济将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2009年8月,“全国人大会《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写入了‘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将绿色经济纳入立法文件中。” 2010年,两会期间, “关于推动我国积碳经济发展的提案”被作为政协一号提案提出。低碳经济可以说是一次全面系统的变革,如何充分利用和借助这次变革提供的机遇,加快实现广西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从工业型社会向低碳型社会转型,是当前广西各级政府亟需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低碳经济对促进广西经济发展的积极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广西位于华南经济带,经济发展较落后,与其他省份相比,无论是在第一产业还是第二产业方面的发展竞争中都处于薄弱环节,而低碳经济的兴起可以为实现绿色节能发展、工业化升级提供有利保障。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可以推动广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促生新兴产业,使能源使用趋于合理化、多样化发展,带动广西的就业和消费从而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低碳经济所带来的低碳技术产业革命将给广西带来无限的契机。例如,低碳经济的发展对柳州市开发新能源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为高科技企业的创新提供有力机会。
(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速,能源消费迅速增长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大陆的城镇化率2012年为52.57%,2013年为53.7%,而广西的城镇化率2012年为43.6%,2013年为44.8%。因此广西与全国的城镇化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在未来几年里广西城镇化进程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将不可避免会引致城市住房紧张,出现城市拥堵和交通不便等现象,同时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多。从工业化角度来看,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仍处于中期阶段,而广西工业化进程还处于初期。广西工业化的发展会持续到2020年以后,由于广西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因此,在此过程中对物质材料和能源等方面的消耗将是巨大的。长期的。
(二)能源稀缺
广西除水电资源较为丰富外,煤、气、油类的能源都极为缺乏。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原来较为丰富的水电资源也越来越难以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在能源使用方面,还在继续采用以煤为主要能源消费结构的落后方式。为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广西主要从外省或向相邻国家购买大量的煤炭、石油等资源,而且从世界范围来看,煤炭与石油的年消耗量巨大,使这些不可再生能源的价格逐年攀升且居高不下。这些因素对广西未来经济可持续发展以及能源安全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开发新能源,使资源消耗向集约型方式转变是亟需解决的难题。
(三)低碳环保技术匮乏
我国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尚处于初始阶段,在低碳技术研发方面投入的资金较少,且突破性不大,技术水平不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虽然都要求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低碳环保技术,但在实际中的执行情况并不乐观。目前,我国低碳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差距,而受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处于我国次发达地区的广西在高效节能等技术方面更是匮乏。
绿色财税政策指通过财政和税收两种政策相结合,实行无污染、可持续、有后劲的财税政策。它是一种即注重经济效益又兼顾公平的环境经济政策手段。20世纪80年代以后,绿色财税政策概念被广泛应用。目前,广西实施绿色财税政策主要存在如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政策覆盖面不广且系统性欠缺
我国“十一五”规划刚要提出倡导“节能减排”,但随后并没有出台专门的、系统的、具体的低碳经济政策。虽然有部分学者对运用绿色财税政策来支持低碳经济发展做出研究,但由于国内经验不足,没有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绿色财税政策体系。广西虽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在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一定的贡献,但成效不大。我区地方财税政策覆盖面不广,政策内容不够完善,主要涉及工业方面的技改节能、建筑节能,以及工业污染物的排放,如二氧化硫减排、化学需氧量减排等,而对于居民低碳消费限制和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没有做出明确的财税政策规定。
(二)执行手段单一,政策缺乏创新性
我国现行的政策工具比较单一,以行政强制手段为主,在节能减排方面主要采取的方式有:一是制定节能降耗具体目标,逐级分解执行;二是强制淘汰高耗能企业。然而,过多行使行政强制手段,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也不利于社会资源的合理配备。目前,我国正借鉴发达国家的政策工具,在发展低碳经济时逐步以市场为主,减少政府干预,以增强企业的自主性,但是在对以市场为导向的财税政策运行中,仍然存在过于单一的缺陷。从广西政策运行情况来看,也存在政策措施单一的问题。例如,如新能源的税收优惠政策单一且笼统,主要以减免税收为主,没有进行细化规定,加速折旧、税收抵免、再投资退税、盈亏相抵等方式没有得到合理的应用。
(三)现存采购政策执行不够规范
近年来,广西虽然相继制定且出台了较多的政府绿色采购政策,并且在节能环保产品方面的采购也有所增加。但由于绿色产品成本高、采购人员自身环保意识缺乏,物品信息获取不全等因素,使绿色采购效率明显降低。在编制采购预算、制定采购政策、与相关部门进行采购协商以及管理预算采购统计和评估等方面都没有能切实的按照绿色采购政策来执行。
参考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在运用绿色财税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实践中,其经验和做法是非常值得我们借鉴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具有稳定的财政预算拨款
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多采取预算拨款、财政补贴、设立专项资金以及设立环境基金等方式,最主要是针对环境技术开发项目、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项目、废弃物循环利用项目、环保设施的兴建项目。政府预算已经成为提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资金的重要渠道。随着公民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国也越来越重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财政投入力度呈增长的趋势,目前各国形成了以财政拨款为主的,稳定的“绿色”财政投入机制。据相关数据统计,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已占到GDP的1%~2%,其中德国占2.1%,美国占2%,日本占2%~3%。尤其是美国更是将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在2000年美国联邦政府将78亿美元拨给芝加哥市用于环境保护支出。
(二)采取灵活又具有针对性的绿色税收优惠政策
环境的保护仅仅依靠政府来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是不够的,因此,西方发达国家采用了税收优惠政策,来鼓励个人和企业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各国常采取税收刺激作为主要的绿色财税优惠政策。如,美国于1991年起,23个州对购买相关的循环利用设备都免征销售税,2004年又出台税收减免政策,规定通过风能发电的电力在第一个十年里可享受每千瓦时抵免2.2美分的所得税;日本对控制水、空气、噪音污染的设施减征所得税、公司税、固定资产税等。法国能源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法国政府在生物燃料方面所减免的税款达到7.2亿欧元。芬兰、英国对低尾气排放车辆均减免年机动车税。
(三)政府“绿色”采购制度倍受重视
政府“绿色”采购是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以及事业单位等利用国家财政资金对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产品予以优先购买。政府“绿色”采购具有规模大、消费集中等优点,能够更好的促进整个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促进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20世纪90年初期,西方各国开始实施政府“绿色”采购。在执行过程中,各国政府越来越认识到“绿色”采购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高效的方法,因此。这种采购政策在世界范围内发展迅速,逐渐成为世界各国政府采购的主流。如欧盟委员会于2004年8月发布了《政府绿色采购手册》,该手册主要用于指导各成员国在采购决策过程中如何考虑环境问题,还专门建立了采购信息数据库包括生态标签信息和产品说明书等。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也确规定了政府采购的保护环境目标,“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采购高科技和环境保护产品,促进环保企业的发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研究认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能源生产和消费,要求国家的能源战略作出相应的调整。因此,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调节能源使用结构是我国低碳经济的主要实现方式。结合广西现有的产业状况和资源优势分析,广西应建立完善的绿色财税政策,综合税收、财政支出等手段,将重点放在研究和发展新能源、节能减排技术以及电动车产业上,才能更好的实现广西低碳经济良好、持续的发展。
(一)提高低碳节能财政资金的投入
广西应设立低碳经济专项财政投入资金和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大力支持低碳技术的研究和发展,对于低碳产业的发展做出相应的支出预算支持,以促进潮汐能、风能、生物能源等新能源技术和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例如,广西地处亚热带,生物资源富饶,发展生物质能源优势得天独厚。因此在新能源的发展上应优先发展生物能源,如燃料乙醇。再如,广西有较长的海岸线,在北海、钦州、防城港等市可加大财政的投入积极发展潮汐能发电。此外,对于电动汽车的可发与应用、企业节能减排环保产品的使用,也应加大财政的投入支持。
(二)实施“绿化”税制
绿化税制,是随着环保税收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日益流行的新概念,其基本内涵是使税制整体上利于经济发展的同时符合环保要求,通过对传统税制进行全面系统的“绿化”调整,来体现税收的环保功能。借鉴各国的经验来看,“绿化”税收可开征多种环保税;对原有税制加以调整,采取新的有利于环保的税收措施。广西虽然已经在环保方面开征了资源税、污染税、生态税,但税制政策不规范,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例如,广西可以对污染税加以改革,变单因子收费为多因子收费,即严格的按各自的排污成份和排污量来收费,从而有效的遏制企业的污染行为。除此之外,广西还可以借鉴国外税制经验开征能源消费税、机动车税,使税率设计与污染程度挂钩,对高污染能源征高税,才能更好的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增强企业和公民的环保意识。
(三)对居民低碳消费实施财政补贴
为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2012年5月,英国政府出台1000万英镑的计划以推动家庭对低碳供暖设备的采购,包括生物质锅炉、太阳能热水平板和热泵等产品;2013年5月,德国正式启动对太阳能电池系统储存的补贴政策。该政策规定,如果个人为太阳能装置购买新的储存电池,将从政府得到最多达660欧元/千瓦的补贴。这些做法都是非常值得广西借鉴,一方面不仅鼓励消费者自愿购买环保产品,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环保产品的使用率。同时,广西应该继续大力推行我国政府为刺激内需鼓励消费出台的“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空调节能补贴”三项加点扶持政策,这让广大消费者感到实惠的同时,也促进了居民购买节能型家电,对倡导节能、绿色、低碳消费意识具有积极作用。最后,广西农业人口众多,可以对使用沼气代替天然气的农村居民给予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居民节约能源,将废弃物用到实处,为新农村的建设做贡献。
(四)对企业开征排碳费
瑞士是最先征收碳税的国家,取得很好的成效,相继英国政府也开征了为期二十五年的气候变化税,且逐年提高税率,从而促使这些企业转向相对低碳的生产方式。虽然我国目前没有开征碳税,但是广西可以在征收排碳费上进行尝试。广西高耗能产业居多,可以对高耗能企业如铝冶炼、制糖、铁合金冶炼等开征排碳费。同时对积极完成节能减排任务的高耗能企业除免征排碳费外,再予其一定的物质奖励,使这些企业继续保持低碳环保生产,同时也吸引更多不同的产业加入节能减排建设的队伍中。
(五)进一步加强政府绿色采购政策的执行
为更好的促进广西整个社会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广西在政府采购中应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等绿色采购相关条例,不断提高政府部门采购人员的环保意识,落实好各采购环节,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绿色采购。首先,对节能环保型的日常办公设备、办公用品、交通工具(以电动汽车为主)优先列入政府采购目录,以体现政府以身作则,贯彻落实绿色采购政策,并安排适当的采购预算进行合理采购。其次,建立绿色采购标准,公开政府采购信息,公布绿色采购清单等,优先购买高科技和低碳环保产品。再次,不得采购高排放、高能耗的产品,优先安排购买绿色低碳产品的采购预算。最后,由于建筑耗能占全社会的能耗比重达30%,因此广西应以建筑节能为重点,将建筑节能与交通节能、工业节能、公共机构节能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政府可通过减免税收的方法来降低绿色建筑产品的采购成本,来鼓励公民到绿色建筑中来。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对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加强植物保护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促进植物资源的保护。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植物保护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本文对现阶段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而加强和落实植物保护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植物保护工作稳步进行的保证。
关键词:植物保护 农业 可持续发展
植物保护是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以科学和经济的方法,保护人类的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提高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作为农业技术措施,它是根据人类社会的需要,按照有害生物(病、虫、草、鼠)发生发展的自然规律和技术及管理的可能性所进行的农事管理活动的一部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工业发展是以农业作为经济基础的,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可促进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也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可持续农业作为未来农业的发展方向,旨在采取不会耗尽资源损坏环境的同时,减少农业生产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民纯收入,满足未来对食品和纤维的要求,保持农业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因此,可持续农业与环境保护、人类健康更加密切相联。当农田水利逐步完善,中低产田改造基本完成,优质、高产、良种的广泛推广,新型栽培技术应用逐步普及,在可持续农业发展的进程中,灾害因素就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异常气候是第一位的灾害因素,但它是偶发性和局部性的;而有害生物是具有长期性、适应性、反复性、动态性、变异性和突发性的特点,所造成的灾害正是灾害性因素中一个重要的常发因素。因此,合理、有效、综合地进行植物保护,预防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实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谐共进的关键。
(一)农药流失
农药对治理作物病虫草害具有重要作用,但往往含有各种毒素。农药残留可在生物体内蓄积,并对多种生物造成危害。我国农药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总用量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由于农药施用有效利用率很低,一般仅20%一30%,因此农药的大部分漂浮在空气中或降落在地面。一小部分则进入土壤、水体、生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形成危害。我国在1983年停止使用有机氯农药以后,大量使用毒性大、难降解的有机氯农药。农畜产品污染十分普遍,不少烟草、茶叶、鸡蛋、冻鸡、蜂蜜等农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而不能出口或被退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同时,随着各种害虫抗药性的产生.农药用量不得不成倍增加。但这又造成了农业生态环境中大量天敌的死亡,形成恶性循环。
(二)农用地膜
农膜的使用对农业增产发挥了巨大作用,但由于废膜不能自行分解。滞留于田间既不利于中耕,又会对深层土壤造成污染危害。土壤中废膜多时,由于破坏了土壤结构而使土壤保水保肥能力下降.妨碍作物根系生长和土壤中水分、空气、营养元素的正常分布与运移,造成作物减产。农膜对土壤质量、水体环境的影响主要是物理方面的;而对农产品质量和天空的污染由自身成分和焚烧产生的物质造成,属化学性质污染,危害相当严重。
(三)生产残留
农业生产残留物如秸秆、畜禽粪便等不合理利用造成的污染也不容忽视(我国每年产出秸秆6.5亿多t,畜禽养殖场排放的粪便及粪水超过19亿t)。由于综合利用水平不高.农村剩余秸秆被随意焚烧。不但浪费了生物资源.还造成了严重的空气污染:未经处理或利用的粪便和冲洗粪水,污染了养殖场周围空气,也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一些地方不合理的网箱养殖,排泄物对近海和湖泊的水生态环境也造成了危害等等,这些都对我国农业生态安全造成了危险或潜在威胁。
(一)广泛宣传,加强培训
尽管可持续植物保护思想已被多数国家的植保工作者确认,但其理论体系、防治技术和实践还未被广大农民所接受。因此,各级政府应积极发挥其职能作用,利用电视、广播、 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大力宣传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技术,增强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和提高植保水平,特别是生物防治技术的提高; 与此同时,切实推行以农民田间培训为主的农民田间学校,开展有农民参与的应用技术研究,让农民成为防治实践的决策者。
(二)加强管理,严格执法
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有害生物可持续治理列到宪法、环保法及其他有关法规中,将农药的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国家应对农药对环境的污染重新审核,明文禁用高残留、 污染较为严重的农药,制定限制使用农药的法规或逐步减少的系统计划。任何违反规定、滥用农药的行为都要负法律责任。与此同时,合理利用经济杠杆,根据农药毒性、用量和作用方法对生态环境 、公众健康和使用农药本身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确定对农药制造商和经营者征收污染费的标准。根据农药对环境危害程度向农药使用者征税,并将新征得的税收,对生物农药的使用者和无公害农产品实施经济补贴。
(三)重点扶持,奖励创新
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用政策导向与项目倾斜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的同时,加快建设国家基础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建设。重点扶持生物农药的研究和开发,特别是天敌昆虫商品化和产业化的研究与开发。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并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对新产品新技术给予重奖。与此同时,积极开展对新技术新产品如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评价以及抗性风险和生态风险评估。
(四)健全体系,适时监控
在建立更加科学、客观、真实、全面、功能齐全的,相对稳定性与动态性相结合的可操作性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积极寻找更有效的评价方法,并适时进行监控,使一切植保活动朝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总而言之,在可持续农业发展中,可持续植物保护或农田有害生物的持续治理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合理、有效、综合地进行植物保护,预防病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生产无污染的绿色食品,是实现植物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谐共进的关键。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依法对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等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评价和监督的手段,是在接受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的同时,独立行使审计职权的外部审计。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出现审计手段不强、程序不规范、无法可依等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长久以来,农村地区的审计工作就不够严格与规范,这对农村地区长远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于是,中央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后,迅速号召各个省市的政府规范当地农村地区的审计工作。本文将依据中央的号召指出经济发展跟审计工作之间的具体联系,并给出提升农村地区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有利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财务审计;建议;经济发展;意义
审计工作是指:审计人员对各个部门的现实财务状况做具体的核实审核工作。审计工作的最大作用是:找出各个部门财务的具体漏洞,给出改进的具体意见,让各部门的现实财务状况更合法合理。因此,中共中央及国务院都非常重视各地的审计工作。本文将依据农村地区的现实经济状况,提出一些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有利建议。
1.1经济长久健康的运行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
对农村地区来说,审计工作重在找出农村整个财务工作的漏洞之处。就可以针对这些漏洞把农村地区本身的财务工作加以纠正改善。这样,农村地区的经济就能健康地运行下去[1]。
1.2财务经济状况的公开化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
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包括了对农村财务的具体审查核实。审查核实以后,便可以把财务的实际状况告知村民。村民在财务宣传栏中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每个月本村村民共有多少收入和多少支出。同时,财务宣传栏还要把收入分别有哪些来源、支出有哪些去向都公布出来。这样,农村地区财务经济状况便真正做到了公开化。
1.3经济支出的合理化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
正是由于审计工作把农村地区的实际财务状况给全部公布出来,所以审计人员可以分析经济支出中的不良之处,提出一些更为合理的经济支出对策。这些对策尤其要侧重于以下3方面:农村企业的现实发展;农村科技的现实发展;农村条件的现实改造。当经济支出从这3个重要方面真正落实之后,那么农村的实际经济支出便能真正做到合法合理。
2.1建设法制化的审计工作
俗话说:“无规矩便不成方圆”。从法律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这句话说明了法律约束的必要性。对农村地区来说,审计工作也要约束在一定的法律或法规之下。所以,农村地区的权力部门有必要出台一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条例。在这部条例中有必要指明审计工作的以下几点重要内容:追回款的法律约束;审计处罚的法律约束;专账管理的法律约束;审计反馈的法律约束。让上述这几方面的审计工作都按照法律程序来有效执行,从而使农村地区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做到合理合法。
2.2建设良好的审计环境
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地区所设置的审计部门不被当地重视。即便是审计部门提出了合理合法的审计建议,当地部门对这些建议也常常是视而不见。所以,为了充分转变审计部门的这种不利地位,本文认为农村地区的审计部门要多跟当地的监察部门、纪检部门联合执法,对当地部门形成一定的威慑,让当地部门能慢慢重视起审计工作,并能真正落实审计部门提出的各种意见或建议。这样,农村地区有了良好的审计环境,审计工作能顺利有效的开展,农村经济也自然而然得到一定的改善。
2.3提升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
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审计工作收到的效果甚微。所以,提升农村地区审计工作实效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2]。为了真正提升审计的实效,本文认为关键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查明经济支出跟支出的去向是否属实;查明各部门的具体支出、收入是否都符合要求;查明各部门签订的各种合同有没有依法兑现;查明相关债务有没有按规定一一落实。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审计工作的质量[3]。而只有做好了以下几点工作,审计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原始资料的审查;复印件的审查;证明材料的审查;审计报告的合法生成;审计结论的合法生成。审计部门按这些规定实实在在做好了审计工作以后,那么农村地区经济状况的合法合理也就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2.4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的工作素质
审计部门的领导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多向审计人员做宣传,告知每位审计人员提升自身工作素质的必要性,让每位审计人员都有严肃严格工作的强烈意识;审计部门的领导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多为审计人员做培训,尤其要培训每位审计人员的专业审计能力;审计部门的领导要带头做好追究责任的工作。当审计工作中发现了某些部门有不合法合理的收入、支出状况时,审计部门的领导要敢于给出批评意见。对于某些严重违法违规的农村干部,审计部门的领导更要敢于跟监察部门、纪检部门联合追究农村干部的责任。只有这样,农村地区的经济才能长久且健康地运行下去。
综上,本文谈到了农村地区审计工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经济长久健康的运行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财务经济状况的公开化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经济支出的合理化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本文谈到了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具体建议:建设良好的审计环境;提升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的工作素质;建设法制化的审计工作。
[1]车德兵.农村财务审计的问题与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2,4(15):23-36.
[2]张本位.农村财务审计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经贸,2013,7(10):3-10.
[3]杨炳钊.农村财务审计的问题与建议[J].北京农业,2014,7(23):22-26.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