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你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论文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科学发展观思路
论文摘要:结合.文章针对经济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谈了四个方面的思路,旨在找出一条符合现实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探索与建设之路。
一、解放思想是创建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思想基础
实践经验告诉我们.哪个地方思想解放,哪个地方经济发展得更快:否则,经济发展就相对落后解放思想与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
解放思想.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应该从三个方面人手第一.要从指导思想上进行升级和转换解放思想要从不同层面来实现.领导干部指导思想的转换和升级应该先行领导干部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过程中起到带头人和先锋模范的作用.首先要在他们中解放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用先进思想武装领导干部的指导思想只有领导干部们真正做到解放思想.理解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真谛.彻底转换指导思想.才会把先进性传递开来。第二,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和完善先进思想和先进经验解放思想的根本就是要不断吸收和发展思想的先进性.保持思想的生命力。因此,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工作实践才能做到真正地解放思想第三.解放思想要在群众中广泛开展老百姓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和基础.只有让他们认识到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这项工作才可以实行和开展下去.农业产业化的优势才可以真正发挥出来由于历史传统和现实经济的种种原因.要让群众理解和认识农业产业化的先进性和优势,就必须要在群众中解放思想。
二、确立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相关主体及各自的角色
农业产业化是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加工企业为依托,以农户参与为基础,以科技服务为手段.对当地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把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有机结合的组织形式和一条龙经营机制实质是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农业经营新体制代替传统农业经营方式.将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使农业生产经营逐步走上商品化、专业化、一体化的轨道,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发展。
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看出.农业产业化主要牵涉到政府、农户、企业和市场四方面的作用和相互关系。因此.确立他们之间的合理关系及各自的地位和作用.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保障。
第一,农业产业化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这是农业产业化的最基本要求.也是一切工作的基础我们的政府要改变以往统包统揽、什么都管的工作局面.努力建设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服务型、管理型的政府发展农业产业化.势必要求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因此必须尊重和重视农户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体,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要让企业和农户唱主角.政府不要包办代替;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加强政府的引导和服务功能。
企业往往是市场经济的主力.企业对市场的认识和理解高于其他主体。因此,充分尊重并放权给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客观要求。在所有领域.只要是允许市场的地方,就要鼓励企业的正当行为.当然要限制市场的弊端,防止企业只为自己谋利益。
农户也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却是市场经济的弱势群体。要指导农户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才能全面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作用并且要在尊重农户主体地位前提下.把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融入到农户的思想中.让农业产业化的优势真正发挥出来。
第二,政府、农户、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如何调整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显然关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前景。以往,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做法大多都是“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而忽略了农民在其中的作用农业产业化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无论政府、农户还是企业行为,都应当遵守这一准则,以追求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
因此.应当建立一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区域农业产业化模式。
政府应当以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化的管理型、服务型的政府为目标政府做好宏观规划和管理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础。市场经济有其自身的弱点,政府需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微观方面.政府要改变以往什么都要做的习惯.放权给各个微观主体(企业、个人等),为微观主体的活动提供良好的政府服务.这是农业产业化健康成长和发展的保障只有微观主体的权利和自由得到充分保障.才能最大化的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农业产业化建设服务。
农户和企业的关系是农业产业化中最敏感、最关键的要素。农民作为农业产业化中最基础的元素和力量.如何妥善解决农民在新的农村社会关系和经济生活关系中的地位和角色.是确保农业产业化成功发展的最基础因素企业作为现代社会最具活力的组织.其先进的生产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是社会发展最强劲的动力在确立农户和企业关系的工作中,如何发挥出企业的最大优势,显然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鉴于此,再考虑到现实问题,农户和企业关系的确立,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原则:首先,要保证农民的主人翁地位不变;其次,要发挥企业最大优势。现代企业中.股东是企业的主人.经营者却另择更有才能的人担当。为此。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可以考虑吸收引用现代企业的模式建立这样一种模式应该是比较有生命力的.让农户以土地资源人股.企业家以资金和优势技术和经验人股.组建更大的企业集团。单个地说,企业家是最大的股东,拥有对企业日常经营和管理的权利.这就确保了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对生产力的贡献作用。而分散的农户作为小股东,可以以合约的形式和企业家制定工作关系。参与企业的具体工作:农户还可以只作为企业的小股东领取分红.而去别的领域或地区从事工作如此则确保了农户生活保障不受到生活生产方式转换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作为农户集体是企业最大的股东,仍然是企业的主人。一些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还可以按以往的习惯进行这就可以确保农民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能够在新模式下充分发展和进步.避免了农业规模化带来的经济增长而使其他社会生活发生停滞在这种模式下.农户作为国家主人翁的地位得以体现.企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也发挥出了优势.农业产业化的建设才能真正的发展起来。
三、建设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各种相关产业和社会职能
农业产业化要建设和发展起来.少不了相关产业的支持和共同发展。区域的发展.优势和重要产业的突出是关键,其他相关产业的成长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障。
在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不只要建立合理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还要建设好相关产业和服务招商引资进来的龙头企业,政府培养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农户.不可能一下子完全克服落后地区的全部劣势.农业产业化的优势可能会因为其他的因素而被限制了因此.政府要适时地搞好全面建设.把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好,尤其建设好与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相关的各种产业和相关服务项目。
首先.要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建设各项有利于农业产业向外发展的公共没施投资环境是企业进行农业投资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个地区的招商引资竞争力首先就体现在投资环境的优良程度上公共设施的齐全和完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企业的活力和效益.因此地方政府也必须抓好此项建设和服务。
其次,建设和完善市场的功能大量的理论和事实指出.在微观方面,市场的效率是最大的..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充分尊重市场经济的固有规律.把该放的权放开给各相关微观主体促进各微观主体发挥出他们最大的效能.让市场的能量全部释放出来.成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动机。
再次.探索和创新农业产业化下农民的社会生活和集体活动。社会发展不只是经济的增长.还要有很多层面的共同发展。因此,在建设农业产业化的过程中.适时地探索和创新新农村社会生活也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政府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利用自己的先进思想指导和引领农村社会的转型。避免和克服农村社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不正常现象和不和谐因素.促进农村社会全面健康科学的发展。只有这样.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之路才能真正走下去.才能真正走出意义来
四、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保障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农业产业化的推行已有多年.但是对于落后地区来说.仍然处于尝试和探索阶段。鉴于地区之间的各种差异因素,落后地区在发展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绝不能照搬其他地区农业产业化的经验.要充分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借鉴和参考具有指导性的经验。
有目共睹的是落后地区的工作较难见成效对于落后地区的干部政绩和工作效果的考察方式应区别对待落后地区政府部门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中.也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的不足既要有打赢农业产业化发展建设之仗的信心.又要有接受失败的准备。因此.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就是落后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工作。
首先,应当为前来投资的企业做好服务.使得招商引资进来的企业能够在符合条件的情况下自由进出.保证企业的活动能够充分自主。招商引资不是目的。只是农业产业化的第一步企业愿意走进来,政府就该做好全程服务各个政府部门都应当积极做好自己的服务工作.配合好企业的活动,促进企业的活力才能在农业产业化中发挥效力产权的界定一定要清晰,哪些属于公共品.哪些属于企业主的私有品.都应当有明确地认定充分保障投资企业的各项法定权利.保障企业作为法人的各项权利。
其次,对农户的保障更是重中之重调动农户的积极性本身就是异常艰难的工作.如果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一时不是很顺利.怎样确保农户不受太大生活压力的冲击.就是必须要考虑的农业产业化势必要改变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农村传统的基本生活方式.农民的生活无疑会遭到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一定要在各个方面下功夫,避免农民生活质量下降.避免农村生活出现问题。在农业产业化的建设中.各项社会保障机制的建设和完善就是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
农业产业化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是一项战略决策农业产业化的建设和发展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结合本地实际工作情况.充分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充分发动一切社会力量,在本地区进行适合自己发展的探索和建设。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就是用管理现代工业的办法来组织现代农业的生产和经营。它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探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探析全文如下:
1、龙头企业带动型
龙头企业带动型一般是以农副产品加工或流通等企业为龙头,通过合同契约、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结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共同体,带动农户从事专业生产,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龙头企业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或销售,农户或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优质农产品或原料,实施一体化经营。如云南玉溪凤凰生态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公司采取“龙头+养殖基地+养殖小区+养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拓展国内外消费市场,提高养殖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探索出符合云南畜牧产业发展特点的高原特色畜牧业发展模式。公司现有良种猪繁育示范基地3个,在红塔区、江川、通海、华宁等地建立了出口备案养殖基地42个,带动了生猪养殖小区10个,养殖专业合作社5个,出栏50头以上规模养殖户3500多户,实现户均增收350多元。2013年,公司屠宰加工生猪84.8万头,销售总额9.94亿元,比2012年增加2.07亿元,增长26.3%;出口冻猪分割肉7281.5吨,外汇收入3884万美元,比2012年增加1338万美元,增长53%。
2、市场带动型
市场带动型是以各类市场特别是专业市场或专业交易中心为依托,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产业优势,节省交易成本,提高营销效率和经济效益。如砚山稼依辣椒批发市场,其声名远扬,是四里八乡农民走进大市场的桥梁。稼依辣椒城1995年建成,是全国第二、西南地区最大的辣椒交易市场。市场内有固定商业门面1200间,摊位1000余个,有57个辣椒专营收购门市,300余户辣椒收购、加工户,辣椒年成交量上万吨,交易额近亿元,产品远销国内11个省市及美、日、韩、马来西亚等国,成为西南地区第一大辣椒专营市场和集散地。稼依辣椒城带动了个体私营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辣椒城为中心,沿323国道发展,集加工、修理、饮食、服务等多行业多层次的发展格局。
3、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
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型依托农村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一头连着千家万户,一头连着市场,把分散经营的农户组织起来,共同进入市场,参与竞争。在运行机制上,合作组织以共同的利益联结农民入社,对内不以营利为目的,保本微利,盈余返还;在经营内容上,从事生产资料供应、产品收购、运输、贮存和食品加工等一系列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化经营;在对外关系上,合作组织代表农户社员的利益,具有营利性,因而提高了农户的收入和交易地位。
如玉溪市通海十街玫瑰合作社,该合作社选择“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坚持“自我发展,自主经营,自我管理,共同集资,共担风险”的办社原则,健全民主管理制度,实行社员大会和理事会、监事会制度,并且理事会、监事会班子成员均为本村村民;坚持民享原则,种苗由合作社培育,农用物资均由合作社批量采购且以批发价供给社员,鲜切花销售方面由合作社统一分级包装后送到南国际花卉拍卖市场拍卖并按拍卖价返还社员,这样从种苗供应到农用物资,再到销售,合作社最大限度地为社员节约了成本,直接面对市场,避免了以往花卉公司鲜切花收购存在的压级压价现象,实现了花农利益的最大化,引导花农走上了合作规模经营的道路,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花农增收致富。
1、利益机制不健全
云南省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各主体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分配机制,形成了多种各具特点有效的利益联结方式,但是,在各种利益联结方式中,还存在农业产业化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规范、不完善、不稳固的问题。一是违约现象十分普遍。由于农业产业化组织模式目前还是以“企业+农户”模式为主,农户和企业之间毁约现象比较普遍。二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云南省农业产业化组织的框架中并没有从制度安排上提供让农户分享第二、第三产业利润的稳定的联结机制及其有效的载体,导致农户难以真正分享到农产品产后环节的利益;而且由于缺乏一种对龙头企业和农户的组织约束,双方时常会因市场行情的变化而发生违约或不履约的现象,特别是龙头企业常常会将自身在市场竞争中遇到的风险转嫁到农户头上,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分配常常处于一种难以预期的诚信风险之中。
2、龙头企业竞争力不强
一是龙头企业实力弱。云南省龙头企业整体存在总量不足、单体规模小、生产链条短的缺陷,难以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到2013年底云南省国家级龙头企业只有26家,仅占全国的2%。规模以上的龙头企业偏少,而经济实力强的龙头企业就更少了,所以,龙头企业无法带领更大范围的农业和更多数量的农民进入国内外大市场,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限制了其带动农业和农户能力与范围。二是农产品加工转化水平低。农产品还处于原料出售或初级产品加工阶段,高附加值的后续农产品加工很少,致使农业产业链条短、加工转化和增值率不高,农产品的高附加值流失严重。
3、发展资金匮乏
一是扶持力度不够。少数地方扶持产业重点不突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没有围绕主导产业集中投入、规模开发。对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缺乏长远规划,单纯就农产品基地建设而建设,基地建设与龙头企业的原料需求相脱节,还没有真正建立“龙头连基地、基地带农民”的新机制。
二是产业化组织融资难。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园区、生产基地建设、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均需要贷款的支持。而在我国,长期以来信贷资金分配向国有大中型企业过度倾斜,农业产业化组织得不到足够的信贷支持。多数产业化组织自盈利能力低、规模小,很难进入主板资本市场融资。产业化组织融资难限制了云南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4、农户的组织化程度低
一是认识不足,指导不到位。相当一部分农民对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的重要性、必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大部分农民仍习惯于以自有的资金经营,缺乏合作意识;相当一部分县乡领导干部对本地的各类合作经济组织了解的少,研究的少,指导的少,缺乏领办创办的热情。
二是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低。即使组织在一起,多数也局限于周边的农户,跨行业、跨地区、外向型的专业组织较少。同时,建立规范章程的专业合作组织不多,大都没有章程可循,仅靠经营的产品来联接,靠领头人的信誉来凝聚。三是缺乏法律保障和约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为没有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如有经济纠纷不好解决。四是多头参与但尚未形成合力。
1、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一是推行股份制经营。鼓励和提倡农户利用土地使用权、产品、技术和资金等要素入股,采取股份制、合作制等多种形式,通过合同契约或股份合作等方式,明确规范产加销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与产业化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与农户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
二是加强农民的法律意识。首先推行合同化管理,凡是通过农民建立基地的产业化组织,都必须与农民签订书面合同,建立相对稳定的契约关系,完善合同内容,避免由于合同漏洞造成的农民违约卖高价,企业拒收拒购、抢收抢购、压级压价、拖欠贷款等现象发生,以此来增强合同的稳定性。其次要大力发展和规范订单农业,订单农业已经成为当前农业产业化的一种最普遍的利益联接机制。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必须规范产业化组织和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引导产业化组织通过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提供服务等方式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合作关系,营造公平合理诚信的环境,实现产业化组织和农民双赢,同时,要教育广大农民和企业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履行订单的权利和义务,维护订单的严肃性,提高订单的履约率。
2、解决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
一是国家给予政策支持。政府还应把有限的资金集中支持重点项目。要改变农业投资分散的倾向,突出重点,集中财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要在不改变投资渠道的前提下,各渠道的资金要向农业产业化项目倾斜。
二是拓宽融资渠道。首先要调整和完善有关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以优越的资源优势吸引外部资金;其次要利用经济和政策手段吸引本地农民以入股的方式投资,农民是产业化的投入主体,要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和农村集体把闲散资金更多地投入到农业产业化建设中来,特别是要鼓励和扶持规模经营户、专业大户、个体工商户兴办农业产业化项目,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最后是大力推进股份制,搞活资本经营,实行这种融资方式的关键在于转变企业融资观念,要摒弃靠政府办企业、靠银行投资的传统观念,强化资本运营意识,善于面向社会解决资金困难。
3、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专业市场的建设。要根据云南农业产业化区域布局,在现有的基础上改造和完善这些专业市场,逐步增强它们的区域带动力。另外,还要新建一批具有区域特色,带动能力强的,能辐射和影响周边区域乃至全国的大型批发市场和专业市场。二是完善社会化服务组织。应该大力发展市场服务中介组织,积极培育农工商经济联合体、市场经纪人和经纪人联合体、专业协会、研究会、农产品购销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这些连接农户和市场的中介组织,发挥这些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在市场营销中的主体作用,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转变政府职能
一是重点支持主导产业的发展。在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确定主导产业时,各级政府要按照现代市场经济规律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运行规律以及不同利益主体的利益要求,遵循区域比较优势的原则,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的角度出发,对农业生产项目进行认真的筛选,抓住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来确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重点市场,并推进三者相互衔接,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来制定政策措施,从而真正做到明确发展方向,符合实际情况,整合资源优势,确立产业导向,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从规划上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全方位组织协调能力。各级政府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程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迫切需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政府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发挥组织协调作用,决不是作为至高无上的发号施令者主宰一切,而是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协调农业产业化经营各有关方面的关系,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推动合力的形成。
(注:本文是2011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云南省农业产业化路径与模式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种养加工、产供销、贸工农、农工商、农科教一体化经营体系,使农业走上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自我约束、自我调节的良性发展轨道的现代化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它的实质上是指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过程。这种经营模式从整体上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是加速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浅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全文如下:
(一)“农业产业化”概念的提出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进入90年代,山东实施按产业化组织农业生产的新思路,组织引导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围绕主导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并取得了显着成效。潍坊市于1993年初率先提出“确立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布局,依靠龙头带动,发展规模经营”的农业发展战略。同年4月,山东省农委组成专门调查组赴潍坊及其所辖县市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之后,向省委、省政府提交了《关于按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的初步设想与建议》的报告。1993年7月18日和8月19日,农民日报》两次刊登了时任山东省农委主任的王渭田同志的文章《产业化是发展市场农业的重大战略》。这篇文章是已知全国性报刊上有关农业产业化的第一篇文章(姜奇平,1997)。
“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近几年更是在全国掀起了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热潮,并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的社论。1996年全国人大八届四次会议批准的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要“稳定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深化改革”,要“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发展联结农户的中介组织,大力发展贸工农一体化,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机制.推进农业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
(二)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理论界围绕农业产业化作了广泛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实质和基本特征;②农业产业化产生和发展的条(原因)和客观必然性;③农业产业化与农村改革、农业发展的关系;④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政策建议;⑤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在上述几个方面中,大家对第二方面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其它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见分歧。据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的综述(农业经济问题杂志社,1997)理论界对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的认识至少有11种观点。本文认为,意见分歧是由观察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的。总的说来,目前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从分析角度看有人侧重从宏观进行研究,也有人侧重从微观进行研究,而从“产业”这一中观层次,将宏观和微观结合起来加以全面研究的却较为少见。
有很多同志侧重从宏观的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他们大都认为。农业产业化,与论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衣业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等是个问层次的概念,后者是前者的具体表现形式。还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 他们大都只提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而一般不深入讨论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内部组织结构、运行机制等问题。由于研究问题的立足点不同,他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也存在三种不同的观点:①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农业产业比c即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咆括种植业和养殖业)与其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关联产业的协作与联合,而不是“质”的归一。对于这种观点来说“农村经济产业化”比“农业产业化”的提法更恰 当(秦少伟,1997)。②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趋势来认识农业产业化。即由于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农业还不太像
产业,要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改造传统农业,“农业产业化即农业的工厂化生产”。总之,要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或者“化”成工业那样(陈吉元,1996)。③从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来认识农业产业化。即农业不仅包括农林牧渔业,而且包括与农业相关联的工业和服务业,是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三个领域全部内容的总和”(张慎,1996)。农业产业化已不仅是农业与其关联产业的协作和联合,而且是它们“质”的归一。这种观点与第二种观点正好相反,它不是把农业“化”到工业方面去,而是要把农业关联产业“化”回农业。
也有不少同志侧重从微观的产业组织角度来研究农业产业化。他们大都认为“农业产业化’与“农业一体化”等是同一层次的概念,或“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一体化经营”的简称(牛若峰. 1997)c他们均强调农民的创造性和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农业产业化是农民在市场机制作用下,为获取某种利益而自发进行的诱致性制度(组织)创新;如果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仅通过市场建立商品交换关系就不能称之为农业产业化。牛若峰则进一步提出了判断某一经营实体是不是产业化经营的三个标准(牛若峰1997)。但在农业产业化产生的诱因方面却又存在一定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的经济学内涵是外部规模经济”(甘舒宁、钟甫宁,豆998),“农业产业化的实质是农户与市场的有效连接”,是农户为解决家庭经营的外部环境(增强掌握信息的能力,提高谈判地位等)而进行的组织创新(丁力, 1997)。另一种观点认为,“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化、社会化和集约化为特征的农业纵向合作化的过程”,“集约化就是要求农业应以适度的资金、土地和技术、管理、劳动的投入,实现高效率的经营”(杨旭,1997)。因此,农户选择农业产业化经营追求的不仅是外部规模经济,还有内部规模经济。总的说来,从微观角度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研究,还缺乏深度,有待进一步探讨。胡定寰的博士论文运用产业组织理论来研究农业产业化,并提出了“微观农业产业化”的概念(胡定寰1997),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尽管大多数同志在给农业产业化下定义时,能兼顾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但真正将两者结合起来全面系统地进行深入研究的并不多见。实际上,目前在农业产业化理论研究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见分歧正是因此而产生的。如侧重从宏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而较少考虑农民的意愿和创造性,以及龙头企业(中介组织)与农户之间利益机制的建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解也较为宽泛(张开华,1997)。侧重从微观角度研究农业产业化的同志大都强调要尊重农民意愿,重视农民的创造性;要切实保护农民利益,提出要对龙头企业与农民间的契约行为进行规范;要充分发挥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的作用(王西玉,1997)。但他们对政府通过制定农业产业化规划和战略,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政府的作用只限于培育市场、提供服务和“当好裁判”(丁力,1997)。
(三)研究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必要性
“农业产业化”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已在全国各地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以上的分析可知,目前农业产业化的理论研究滞后于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人们对农业产业化的认识尚未取得一致意见,甚至有不少同志陷入概念的纷争而不能自拔①。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还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的指导。
由于对农业产业化存在认识上的偏差,在一些地区的农业产业化实践中也存一定的问题。如一些地区不顾农民利益,采用计划经济的做法,强行收购农产品,以实现“加工增值”;有些地区不顾市场需求和当地资源状况,盲目确定产业化项目和主导产业,结果给地区经济造成损失;还有些地区对农业产业化认识模糊,不扎扎实实地做工作,却做起表面文章。因此,总结国内外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加强农业产业化理论基础的研究,有利于科学揭示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和实质,有利于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并增强理论研究对农业产业化实践的指导作用。
本文认为,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应从宏观和微观的结合部,即“中观”层次上加以理解,它属于产业经济学(又称中观经济学)的理论范畴。
(一)产业经济学及其理论架构
产业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及其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郭义钧、邱 钧,1997)。这里,“产业发展的特殊矛盾关系”简称“产业关系”,它是指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产业间关联关系的实质是产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具体表现为直接关联和间接关联。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在生产和技术上存在的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粮食种植业一食品加工业”;间接关联是指产业间通过其它产业存在的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如“钢铁工业一(农机工业)一农业”。产业间的全部关联总体上就表现为产业间在资源分配和产出上的比例关系。显然,如果产业间在生产技术上不存在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这种比例关系便失去存在的依据和理论研究的价值。
以产业间的比例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结构理论以经济发展的动态眼光,寻求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并为国家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它主要研究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控机制、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等内容。以实证分析为基础总结产业发展的规律是这一理论在方法论上的特色。产业结构理论是产业经济学的“准宏观部分”。
对产业间存在的生产技术上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的研究,形成了产业关联理论(也称“产业联系理论”、“产业关联分析”、“投入产出经济学”)。产业关联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理论,不如说是产业经济分析的定量化的工具。它利用投入产出表来揭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比例关系及其特征,从而为制定经济计划和进行经济预测服务。投入产出表最大的长处是能够反映产业(或企业内部)的中间投入和中间需求,即中间产品的运动,这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做不到的。产业关联理论可以说是产业经济学的“中观部分”。
以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为研究对象,形成了产业组织理论。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即产业组织)对产业的经济效益有重要影响:首先,某一产业的组织状况,是否保持了该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其次,是否充分利用了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产品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产业组织理论为产业组织趋向合理提出了方向和途径。它运用价格理论(特别是垄断价格理论)来研究产业的合理组织,因此,属于产业经济学的“准微观部分”。
产业结构理论、产业关联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构成了产业经济学的主体。 一般认为,现代经济学是由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组成的。以价格理论为核心的微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单个的抽象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企业和家计)的行为。在其理论体系中产业(企业的集合)以及产业之间的关系的具体形态都不出现,因此,微观经济学在理论逻辑上并不需要产业这一概念。以国民收入理
论为核心的宏观经济学,并不研究社会再生产全过程,而只研究其中的国民收入的运动,也就是只讨论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最终产品的总量的运动(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它把中间产品的生产和交换关系(即产业之间的关系)抽象掉了,从而,产业这一概念在宏观经济学中也失去了踪影。
但是,越接近现实的经济活动,要解决现实的经济问题,越使人感到“产业”这一概念的必要性。现实中产业间和产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如果没有一套产业经济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就很难具体解决市场的有效均衡问题;也无法分析社会再生产过程中产业间中间产品的复杂的交换与消费关系,从而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全貌有一个完整的了解。产业经济学正是在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基础上,出于对现实经济情况的分析和研究的需要,向“产业”这一中间层次的延伸和拓展而形成的应用经济理论。它的理论架构及其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关系可用图1加以说明。
(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
众所周知,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自给自足,农业所使用的简陋工具及其它生产资料基本上靠农业自身解决.农产品除少量进入市场同其它部门交换外,主要供农民自己消费。产业革命以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分工的发展,农业产业的分化加速,与其它经济部门的分工越来越细,经济交往日益增加。特别是二次大战以后t世界各国农业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使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农业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很多发达国家,动力机械和电力逐渐取代人力和畜力成为主要动力,机引农具逐渐取代手工工具成为主要工具,化学肥料取代有机肥料成为主要肥源。同时,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原来属于传统农业的许多生产职能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于是围绕农业产业,在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便形成了一系列独立的、与农业存在密切联系的产业部门。从产业属性来看,它们有的分属于第二次、第三次产业,有的则仍属于第一次产业(农业),我们统称为“农业关联产业”(这种“关联”表现为生产技术上的投入产出关系)。例如,农业生产资料(包括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的生产已成为现代工业体系中重要的产业门类。又如,农机具的修理和保养、农田水利建设、土壤改良、良种繁育、配合饲料的生产以及农用生产资料的运输和销售都逐步实现了专业化。再如,随着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和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各种农产品的运输、加工、储存、保鲜和销售业务都相继发展为庞大的独立的经济部门。农业科研、农业技术推广和服务部门也同农业分离,独立化为许多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职能部门。
其次,从准宏观的产业结构层次来看,在农业产业分化的同时,农业与农业关联产业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相互依赖性越来越强。一方面,农业已从独立的生产部门变成了一个离开现代工业、服务业便不能独立存在的经济部门。现代农业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资料,包括种子、化肥、农药和饲料等,不是由工业提供的或不经工业加工的越来越少;工业、服务业提供的各种产品、技术和劳务越来越渗透到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农业关联产业部门对农业的依赖性也大大加强。农业既是农用生产资料生产部门的销售市场,又是农产品加工部门的原料供应者。在这种条件下,食品和以农产品为原料制成的其它消费品,已成为农业及其关联产业的共同产物。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之间,不仅在人力、资金、资源方面存在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联系,而且还
在生产技术上存在较为密切的投入产出关系。这客观上要求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必须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比例关系协调发展。
最后,在农业与其关联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它们之间实现经济联系的准微观的组织形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起初,农户(农业企业)同有关的工商企业、服务组织之间主要是以市场为媒介发生一般的商品买卖关系;随后,它们之间开始签订短期的、不固定的经济合同,建立起比较松散的经营联系;进而,为了节约交易费用、获取规模经济效益,它们之间开始订立长期的、固定的经济合同,建立起牢固的、稳定的经营联系,逐步在经济上结为利益共同体;最后,它们之间还产生了一定的组织联系,以至逐渐在组织上实现一体化。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现代农业科技发展步伐的加快和农业机械以及高科技手段的广泛应用,最近几年在西方发达国家,农业的工业化取得很大进展。特别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们更加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对生物生长过程的控制能力也越来越强。在农业的一些领域,生产过程越来越广泛地采用工业的工艺和管理方法,实行工厂化生产。这不仅昭示了农业产业发展的广阔远景,而且从较为现实的意义上说,农业的工厂化生产使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划分为相对独立的流程和工艺,为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在产业属性上的融合和微观组织上的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我们把上述建立在科技进步和产业分化基础上的农业产业的发展过程,称为“农业产业化”。因此,“农业产业化”这一概念可从准宏观和准微观(一般并称为中观)两个经济层次上加以认识和理解。从准宏观的结构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农业产业不断分化和综合,农业与其关联产业日益紧密结合并实现协调发展的过程;从准微观的组织层次上分析,农业产业化是指随着农业市场化和社会化的发展,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农户(农业企业)与有关利益各方为获取规模经济效益,自愿采用一定的组织形式进行联合从而实现一体化经营的过程。
现代农业产业的分化和综合,使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农业”这一古老的概念。美国农业部基于其对农业的供应、生产、加工、销售和消费等功能的极大相互依存性的认识,将农业及其相关的产业统一称为“食物纤维体系(Food and Fiber System)”,并将其划分为供产销三个环节。农用生产资料的供应,包括农机、化肥、农药、农膜、柴油、种子、饲料等投入物资的供应,称为农业产前环节;种植业从种到收,畜牧业从育肥到出栏,林业从种植到砍伐,渔业从放养到捕捞等称为农业产中环节;农畜产品以及林渔产品从离开农畜场、林渔场到销售,包括收集、运输、加工、储存和销售,称为农业产后环节。而日本农林水产省则把农林渔业、关联制造业(食品产业、资材供应产业)、关联投资、饮食店和关联流通产业(商业、运输业)统称为“农业·食物关联产业”。
在本文的论述中,则使用了“产业化农业”这一概念。即把农业(包括农林牧渔)和农业产前环节的生产资料制造和供应业,产中环节的代耕、代播、代收、防疫、土壤改良和技术指导等服务业以及产后环节的农产品加工、保鲜、储存和运销业等,统称为“产业化农业”。
(三)农业产业化:产业经济学重要的理论范畴
从上述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的实质是揭示农业与其关联产业间的关系以及产业化农业内部的企业间关系。农业与其关联产业间在生产技术上的直接和间接的投入产出关系,在总体上表现为产业化农业内部各部门在资源分配和产出上的比例关系,即产业化农业的内部结构关系。因此,产业结构理论为研究产业化农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内部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主导产业的选择、产业的区域分布和空间结构等提供了理论依据。
农业与其关联产业间关系的实质是投入产出关系。产业关联理论以一般均衡理论为基础,运用投入产出表来揭示产业间的关联关系,从而为产业经济分析、也为产业化农业内部的经济分析提供定量化的分析工具。利用投入产出表不仅可以揭示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农业和农业关联产业各部门间客观存在的技术经济联系及其特征,从而为其确定主导产业、促进结构升级提供依据;而且还可以分析一个大的经济区域内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以及一个具体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内部各部门(或利益主体)间的资源配置、生产规模等方面的比例关系,从而为宏观的经济决策和微观的经济管理服务。
产业化农业内企业间的关系是指产业化农业内部的有关利益各方(包括农户、工商企业、服务组织等)实现经济联系的准微观的组织形式。产业化农业的合理组织应能保持产业内的企业有足够的改善经营、提高技术水平、降低成本的竞争压力,又能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使该产业的产品单位成本处于最低水平。产业组织理论为分析产业化农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提供了理论基础,并为产业化农业的合理组织指出了方向和途径。
综上所述,从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内涵来看,农业产业化本身应该是产业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但是,纵观目前中外产业经济学的内容,对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研究都不够深入。产业经济学理论的各个组成部分均先后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作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则首先形成于50年代的日本。西方产业经济学所研究的“产业”主要指工业,如产业结构理论着重研究的是工业结构,产业组织理论着重研究的是工业组织。而在我国,产业经济学尚处于引进、消化、吸收阶段。
尽管如此,产业经济学现有的内容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农业无论是作为国民经济的“母亲产业”部门,还是仅作为一个具体产业部门,都具备产业的一般(共同)属性,农业的发展也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因此,运用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农业产业化无疑也是可行的。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则更有必要将农业产业化纳入产业经济学的研究范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许多学者积极地运用西方产业经济学的一些理论来研究农业和农村发展问题,这无疑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和建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为基础、适合中国国情的产业经济学有着重要意义。
但是,在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研究农业产业化问题时,必须充分考虑农业产业的特殊性。农业的自然再生产的特点,导致农业在产业属性上与工业存在很大的差别,如技术进步缓慢、自然风险大、生产相对分散、产品差别化程度低等等(顾焕章,1997)。在我们看来美国的农业已经实现现代化了,但是在美国的国民经济体系中,农业仍然是需要保护的“幼小”产业。受工农业分离发展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农业的基础仍相当薄弱,二元结构的矛盾相对突出。在很大程度上工业代表着先进,而农业则意味着落后。因此,对农业产业化的研究不能完全照搬现成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本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借鉴产业经济学建立在实证分析基础上的一套研究方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经济学教材是农业经济人才培养和学科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现代农业经济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农业经济始终在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解决人们生活温饱问题的关键,还是促进我国经济水平和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的基本保障。因此,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对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通过对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培养模式实现途径。
关键词: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引言:
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改革开放后新兴的一个专业,它对我国农业产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现代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在不断地变化发展,其中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型、实践应用型和混合型三大类型。虽然现阶段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也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具体的培养过程中依旧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这就要求作为培养人才主要载体的高校,加强对自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促进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的全面发展。
一、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在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下,我国高等学校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也为我国的农业产业提供了许多高质量的专业人才,但是其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培养目标过于单一
部分高校把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学习管理学科和经济学科的理论知识,掌握相关专业技能,成为具备高素质和高能力的专业人才上。这样的培养目标虽然已经比较完善,但是仍旧无法适应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农业市场要求,应该尝试多元化培养目标,拓宽培养渠道,在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而成为具备综合能力的经济管理人才。
(二)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现阶段,我国高校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还存在一个较为严重问题,就是实践教学环节相对薄弱,主要是为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再加上实践培训基地和设施的不足,导致教师无法真正地实现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切实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而且,我国高校学生的实习期安排时间一直都比较短,根本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三)教学方法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国一些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其主要特点就是单调,一味地向学生灌输理论知识,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更是少之甚少,部分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知识,不注重结合实际,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致使学生不再主动思考问题,严重缺乏参与课堂的自主性,进而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想象力就无法得到很好地培养。
二、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途径
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进步发展,必须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将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切实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创新人才培养方法
为了改善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我国高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教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反复地探究,进而明确了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目标教学,在对教学目标进行了明确之后,再采取一定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而在现代化的今天,高科技已经普及到了各个领域,所以可以尝试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新型的多媒体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元化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需要为学生创造想象对空间,让学生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去设计一些关于现代化农业经济的视频短片,教师也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从而促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发展,为我国农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更多的优秀人才。
(二)增强实践课程教学
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相结合。当前,我国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学课程安排并不合理,大多数都是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课程的安排则相对较少,所以应该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将近持衡,专业教师也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和时间,积极指导学生参与农业经济管理实践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在农忙时期带领学生到基层去,参加种植,与农民们交流,通过交谈了解农民,还能够从中学习到一些在课堂上接触不到的知识。学生只有切实了解了农业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才能进一步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在这样的过程中,逐渐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
(三)加强人才培养交流
现在是信息化时代,所以高校在进行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时,要善于使用现代化网络信息,为人才培养交流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目前,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对象是研究生等高材生,所以,建立广阔的学术交流平台,拓宽学生的知识来源渠道,让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学习更多有用的知识,与他人分享研究成果。学校还可以定期举行学术交流会,以此提高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人才培养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现代化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切实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去,培养出更多具备专业理论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型人才,为农业产业市场的提供高素质人才,从而进一步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翠霞,朱婧,卢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2]邓家琼.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高校人才培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3]陈伟春,张丽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华章.2011(33).
摘要:由于我国现代农业的持续推进,创意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包括农业行业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十分关注的热点话题。作为当前时代发展之产物,创意休闲农业通过农业基础环节的精心培育与当地政府的认真规划与引导,在合理引入民间资本的基础上,切实促进我国农业产生实现新发展,进而推动农村经济取得可持续发展,切实提升农民群众的收入水平。本文分析了创意休闲农业的含义,阐述了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并提出了深化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对策。
关键词: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
党的高瞻远瞩地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目标,从而为我国积极开发创意休闲农业提供了依据。创意休闲农业的中心环节是农业科学技术创新,旨在通过创新,把文化、生态以及景观等诸多富有创意的元素合理地应用于创意休闲农业之中,从而实现我国休闲农业的不断转型升级,拓宽农业产业发展的新空间。当前,全球各地均对开发创意休闲农业具有浓厚的兴趣,并且依据当地的发展实际有意识地发展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我国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也非常迅速,在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群众收入,促进国内消费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开发等各个方面均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创意休闲农业的含义
创意休闲农业可以说是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发展至一定阶段之后彼此渗透与融合之后果,是创意农业以及休闲农业向更高一级发展之后的产物。笔者认为,创意休闲农业主要是指以农村地区的自然资源、山水景观、农耕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等为重要基础,围绕着农业产业对自身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等各个环节之中的农业经营形式、环境、方法、技术、营售以及物流等运用各类手段实施富有创意的新型设计,从而为广大人民群众精心创造出诸如新技术试验和示范、会议交流和技培训、体验民居生活、乡村旅游、提高农民收入、创新农业经营形态等内容。虽然目前尚无明确地把什么产业列入到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产业之中,然而不可加以否认的是,如今休闲农业经济中含有的创意成分正在不断增加,而创意甚至于已经成为休闲农业经济的中心要素。
2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主要发展模式
(1)文化传承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依托于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依据当前市场发展的前景以及需求,更好地发掘本地文化资源,找到文化和农业资源之间的联系,并且以此为基础,从而运用文化来引领我国农业产业实现新的发展,让其维护农村经济繁荣、农业增产与农民群众增收,提升农业产业层次之目的,并且打造出用文化内涵以指引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之典范。
(2)资源品牌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这一模式是凭借自身所拥有的优越的农业资源以及品牌化资源,并且使用创意以加快农业产业和休闲业、旅游业以及商业等的极其契合,以实现本产业的转型升级,进而促进区域之中主导型产业之开发与农业龙头企业之培养,提高当地农业的总体形象,并且产生全新的农业经济模式,能够形成更好的综合性效益,加快区域经济取得新发展。这一模式不但要求资源是特色化的民俗风情以及农业经济文化等,而且还应当具有品牌化、规模化以及先发优势。
(3)参与体验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随着近些年来市场的发展已经从差异化的服务经济发展至体验经济。农村的深度体验是为了让消费者们在其消费之中借助于农业经济所特有的生活以及生态,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也就是要对农业技术、农村生活、生态景观和农村文化特色上的情绪,而且对消费者们来说,每次体验均是鲜活而独特的经验。例如,可以利用摘果实、品美食、投入实施农事活动以及购置土特品等形式,让消费者们能够感受到自身已经投入到本了农村情境以及氛围之中,从而对希望找到美妙乡情的游客们具备极大的魅力。
(4)主题公园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农业类公园或者农业领域中的某个主题公园不但具备农业之内涵,而且还具备了公园、园林等鲜明特点,主题公园则是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种外在的表现方式。这一模式很好地借鉴了城市公园所具有的经营观念,将其渗透到农业生产之中,非常巧妙地运用文化、生活、生态以及服务等各种创意类元素,从而把农业生产的过程和场所、农产品营销和消费场所等结合起来,依赖于本地区特色化的农业资源、农村景观以及风土人情、农村生态环境等农业经济公园化的新型观念,积极塑造主题农业公园,进而让农业产业能够切实具备休闲、观光、科普、体验等各类功能。
(5)文化传承型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几千年以来传承下来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先进性始终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而且对全球文明都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其中我国传统的农业文化既有思想性而且还具备实践性,这就建构起我国辉煌灿烂的农业文化体系。文化传承型的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是依赖于农业资源,切实结合当前市场发展之需求以及趋势,更加深入地挖掘出本地的珍贵文化资源,从而找到文化和农业经济产业或者农业资源之间的联系点,以实现用文化来指引农业产业取得新的发展,让本地的农村文化生活变得愈加丰富,而且还能提高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而用文化内涵来指导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取得新的发展。它能够给予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以文化上的内涵,而且还可运用对农业生产或者农产品所进行的展示,实现文化传承之目的。
(6)产业集聚型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把诸多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项目集中于某一地带,就能够创建出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这一模式立足于将那些规模还不够大的创意休闲农业类企业进行整合,依据策略联盟之方式来统一经营管理与品牌,从而创建起风格差异化的具备巨大市场竞争实力的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域。这一模式需要在特定的区域之中拥有具备自身特色的资源以及环境。要以这一区域范围之中的农业资源、农业风光以及民俗风情等为前提,以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中的新技术示范、科普教育、休闲健身、积极体验以及农产品交易等为主导,立足于对本区域之中的生态环境、自然景观以及农产品加工业等实施全面地规划和设计,从而形成形式上有所差异、内容上更加多元、产业上极度融合,而且具备相应规模以及特点,从而能够体现出以科技和文化为重点的创意休闲农业经济集聚区域。
3深化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发展模式的几点对策
(1)努力用创意来塑造新型休闲农业经济。正如我们所知,休闲农业经济的消费主体为都市人,同时还有少部分的国外来客,其观光的目的也相当简单,比如,欣赏美妙的田园风光,吃一顿美味的农家饭,住一夜清新自然的农家屋,体验一次拥有前所未有的新鲜感的农事等具备当地农村特色的创意类活动。然而,鉴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升以及民众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以上这些在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当中的比例也会有所下降。依赖于农村十分优秀的生态资源,并且以此为前提来设计与建立诸多更加新奇、更为刺激、更具有时尚感等的农业休闲项目。与此同时,要将创意的手段应用于休闲农业经济之中,从而产生出创意休闲农业经济,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地刺激消费并且满足旅行者们的需求。
(2)全面应用良好的农业资源条件展现特色以实施体验活动。我国幅员辽阔,同时拥有诸多地貌类型,可以说农业自然资源的条件非常优越,诸多地方均保留着非常原始而自然的环境,其生态条件也保存得很好。与此同时,我国许多地方拥有了大量的民间民俗文化,涵盖了传统意义上的农耕文明以及源远流长的传统习俗,十分适合于长时间地欣赏以及体验,并且有利于实施人文生态类、农耕文化类等体验型活动。有鉴于此,要更加认真地调研本地资源以及条件,强化自身所具备之特色,实施多种类型的体验类活动,并且健全合理的景观和服务类设备设施等。
(3)要深入发掘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活动之中的美学以及文化等元素,致力于进一步提高体验活动所具有之含义。各地应当借助于本区域所拥有特色化农业资源以及丰富的文化积累,在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中强化对内涵之把握以及对创意之设计,从而不断提高体验活动之层次。所以,要立足于对创意农业以及休闲农业的整合,从而致力于提升创意农业所具有的成果转化机率,并且提升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之文化内涵。(4)落实对市场目标内群体之细分,从而不断提升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的参与度。因为消费者具备了差异化之特点,所以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可以按照自身所掌握的资源以及社会条件,面向不同消费群体分别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类型市场目标人群的差异化消费需求。与此同时,要立足于前期对于如今市场群体需求所进行的调研以及市场反馈信息,持续加以改进与完善,并且将创意休闲农业经济体验的硬件、软件都实施到位,从而让消费者们能够安心享受休闲时光。
(5)健全完善行业协会以协助开展休闲农业经济活动。休闲农业类行业协会应当从人力资源管理、整合营销等方面帮助休闲农业企业提升总体服务质量,增强休闲农业产业的市场竞争力,提升休闲农业经济的整体产值。要实施好人才培养与培训工作,通过邀请相关专家前来开设专题讲座或者相关课程,对于休闲农业经济工作者实施专业化培训,从而力求提高其经营管理能力以及整体服务的质量。
(6)政府部门要积极实施资金扶持,并且制定出合理的标准与规范加以管理。政府部门在农业经济产业中应当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政策层面上应当通过发放有关的补贴,并且还可采取放松金融机构贷款,安排专项费用等方法对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实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予以专项优惠,通过科学规范创意休闲农业经济,切实维护好广大游客的权益。
4结语
总的来说,旅游中最为核心的要素就是创意,这一看法已经得到愈来愈多人士的认同。当前,我国要更好更快地发展农业经济,就迫切要求创意理念加以推动,从而实现我国旅游行业的转型,并且让其能够顺利进入到更高的发展层次,即创意休闲农业旅游阶段之中。有鉴于此,我们必须更好地运用创意来激发出农业旅游资源所具有的内在价值,真正做到使用创意来引领休闲农业旅游经济得到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始终坚持以当地农业领域之中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切实整合各类旅游资源,应用创意理念以促进创意休闲农业经济的发展,进而助推我国农业经济实现新的飞跃。
参考文献:
[1]石向荣,田斌.从德国“绿腰带项目”看中国休闲创意农业发展趋势[J].经济纵横,2012(12).
[2]刘军,刘贝.长沙市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现状综合评价[J].湖南农业科学,2013(2).
浏览量:30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一个弱质产业,在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日常生活中,农业风险几乎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业保险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2011年初的特大旱灾给全省农业造成重创,受旱面积107.7万hm2,12.95万头(只)大牲畜因旱灾出现饮水困难。2012年上半年,全省各地不同程度地遭受了雪灾、旱灾和洪涝等自然灾害,受灾面积29.904万hm2,1.464万hm2绝收,倒塌房屋372间,直接经济损失10.66亿元。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旱灾比较严重,连续性强[2]。近些年,旱灾成灾面积占总成灾面积的比重均在五成以上,2009年更是达到62.66%。
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发展现状
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办以来,河北省农业保险整体发展状况有所提升,覆盖面不断扩大,2009年参保农户632.79余万户,覆盖全省11个设区市,发生农业保险赔款4亿元,受益农户48.56万户,保险保障功能初步发挥[1]。通过表1的数据统计,2007年至2011年间,我国财产保险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均呈上升趋势,但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保费总收入的比重非常小,且成小幅下降的趋势。就河北省而言,2008年以来,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虽然保持着18%左右的稳步增长,但作为农业大省,其农业保险保费收入占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的比例较低,始终维持在4%左右[2]。此外,笔者根据河北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与河北乡村人口总数计算得出河北农业保险密度,即平均每个农村人口为转嫁农业风险所支付的保险费,数据显示,从2007年至2011年,河北农村人口人均保费成上升趋势,农业保险需求在一定程度上是有所提升,但绝对值偏小,2011年仅为21元。
2存在的问题
保险供给不足。截止2011年,河北省共有24家财产保险经营主体,仅有三家保险公司经营商业农业保险业务。政策性农业保险以试点险种为主,如奶牛、能繁母猪、玉米、小麦、棉花保险,且按“低保障、广覆盖”来确定保障水平,比如小麦按每亩保险金额300元;奶牛按每头保险金额5000元,一旦受灾,农民最高也只能获得基本的成本补偿,不足以弥补实际损失。在保险责任上,主要承担风灾和雹灾对投保种植物造成的损失;重大病害、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导致投保的养殖个体的直接死亡,而普遍存在的旱灾,病虫灾害等均不在保障范围之内[3]。
有效需求不足。河北省是农业大省,农业保险市场潜力巨大,然而目前农业保险推进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是农民购买力不足,投保意识差。在2007年至2010年,河北农民家庭平均每人纯收入由4293.4元增加到5858.0元,恩格尔系数平均为33%,农民生活水平仍处在较低水平阶段,即使有参保意愿,也缺乏实际购买力[4]。此外,中国农户普遍存在防范风险意识不强,对保险公司的信任程度偏低,靠天吃饭的同时,更多依赖政府的农业补贴和农业救济。
技术有限及缺乏有效的经营模式。河北省农业保险经营技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体现在险种类型少,保障范围小及理赔成本高等方面。2009年河北省共承保农业保险金额119.83亿元,保险费收入5.57亿元,赔款支出3.99亿元,保额损失率为3.33%,保险赔付率71.63%。河北省曾出台农业保险相关补贴办法,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业保险保费财政补贴试点,保费由农户承担20%,各级财政承担80%,地方政府在农业保险上的财政补贴比例较高[4]。然而,河北省政府的经济实力比不上经济发达地区,很多地区出现财政困难,财政补贴很难及时到位,从而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开展。2004年以来,我国各地开始积极探索新的农业保险经营模式,并开展了一系列的试点工作,然而针对河北省农业保险发展的研究较少,一直没有形成有效成熟的发展模式。
建议及创新
1探寻适合发展的模式和制度
河北农业保险业务主要以政策性试点为主,占农业保险总保费收入的九成以上。农业保险具有很强的外部性,无论采用何种运行模式,国家财政及政策支持都是其顺利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目前国内已经出现的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各具特色,为河北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比如安信农业保险公司在上海推行的政府财政补贴推动、商业化运作的“安信模式”;安华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在吉林推行的围绕和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的“安华模式”;法国安盟保险公司创立在四川推行的“安盟模式”依靠强大的网络、资金、丰富的农险经验和管理优势占领市场。根据河北省经济环境和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笔者认为,发展农业保险要依托地方政府,在农村基层建立互助合作保险组织,同时以商业保险为辅,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主体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模式和制度。
2完善经营技术手段
加强险种开发技术,开发产品销售渠道加强农业保险产品开发,创新适应农村需要的保险产品是保险市场发展的基础。协调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不断扩大现有政策性险种的覆盖面,提高奶牛、能繁母猪、玉米、棉花、小麦等已有险种的覆盖率;在地方财政有实力,有条件的地区适当增加财政补贴险种。河北省地理环境优越,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形成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产品。针对特色经济农作物加大险种开发力度,比如辣椒种植、塑料大棚蔬菜保险等,带动商业性农业保险发展[5]。同时,探索开展销售渠道创新,加强与农经站,防疫站等农村基层组织及合作社的联系,加大农业保险宣传力度,使农民真正了解产品,提高农业保险有效需求。
提高风险保障范围,探索巨灾风险管理技术从近几年河北省受灾情况来看,旱灾是其最为主要的自然灾害,带来的经济损失不可忽视。扩大保险保障范围,必须探寻有效的风险转移途径。通常可以通过再保险和保险风险证券化转移承保的巨灾风险。通过发行收益与指定的巨灾损失相连接的债券,将保险公司部分巨灾风险转移给债券投资者。自1996年第一份巨灾债券发行以来,截止到2011年巨灾债券的累积发行量已超出376亿美元。从巨灾债券覆盖的风险来看,美国以飓风为主导,其次为地震、欧洲主要为风灾[5]。相比我国,一方面由于没有充分详尽的历年灾害数据,巨灾再保险产品匮乏,农业保险承保人分保难、成本高;另一方面,我国尚未正式启动保险风险证券化,将巨灾风险转移到资本市场的途径有限。借鉴国外经验,逐步开发适应中国国情的农业保险巨灾债券产品,利用再保险向国际保险市场转移和分散巨灾风险势在必行[6]。
提高理赔效率,加强保险理赔技术创新河北经济发展水平较发达地区有所欠缺,农民整体素质较低,对保险的理解和信任程度有限,因此发展农业保险首先要建立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将保险服务关口前移到涉农一线,尤其重视理赔工作。与农村基层组织合作,聘请有经验的农业工作人员担任查勘定损工作,深入灾情现场,保证定损准确性,提高农民对理赔结果的信服度。其次,引进先进的保险理赔技术,降低理赔成本,控制道德风险。近年来一些国家推出的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合同就是一个理赔技术的创新。农作物产量通常与天气情况有较强的关联性,比如降雨量多或少都会导致农作物产量变化。农业气象指数保险就是针对天气变量导致产量下降的情况予以赔付。以小麦干旱指数为例,用降雨量评估干旱程度[6]。假定保险责任是在保险期限内,降雨量不足80mm且在40~80mm时,每个保险单位赔付30元/mm;降雨量小于40mm时,保险金额为3000元。假定保险期限内降雨量为70mm时,每个保险单位赔付额为(80-70)×30,即300元;当保险期限内降雨量为30mm时,则为3000元。由于补偿并不取决于实际损失,道德风险和逆选择易于控制。在承保、理赔环节所需信息简单且易于获得,降低了经营成本。此外,指数保险合同具有标准化和透明性的特征,很容易在二级市场流通[6]。
3开展业务创新,加快发展步伐
价格及收入保险创新。农产品价格波动增加了农户收益的不确定性和生产决策的难度,缺少价格风险管理成为一些农户陷入贫困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1]。传统上农产品价格被认为是不可保风险,这是由于价格波动无法通过统计进行科学测算,难以对风险进行合理定价。美国于1996年推出了有政府补贴支持的联邦农作物保险产品。即参保农户在种植前选择一个收入保险项目和赔付率,如果收获后的实际收入小于预期收入和赔付率的乘积,由保险公司负责赔付差额部分。在美国,2006年收入保险所覆盖的农作物面积占全部政府支持保险项目所覆盖农作物面积的比例从10年前的7%上升到57%。法国安盟保险2010年结合资本市场工具开发出同时支持自然灾害风险和价格波动风险的市场化收入保险产品[1]。根据各地区的历史产量、期货市场价格与历史价格确定农作物保险价格,结合承保的土地面积,承担保险责任。无论是因自然灾害或是价格波动导致农作物收入减少,均可获得保险补偿。
订单农业保险创新。订单农业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在产前签署定单合约,农民按照合同要求组织生产,把产品销售在产前完成,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可以减少生产的盲目性和稳定农民收入。但在实践中,当遇到自然灾害、市场价格波动、农业企业融资困难等因素影响,导致目前我国订单农业履约率偏低。若在这一过程中引入保险机制,利用保险公司在承保农作物保险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财产保险的优势,可为双方履约提供保障。2012年3月8日,国家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中指出,要大力发展基于订单农业的信贷、保险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龙头企业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鼓励利用出口信用保险为农产品出口提供风险保障[6]。
总结
河北农业保险的发展需要政府在推行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同时,制定激励机制引导相关机构积极参与,引进国内外农业保险发展经验,针对河北省自然环境、农业生产的特点进行创新,着重开发适应河北省需要的农业保险险种,以保障河北农业经济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我国传统的农业保险发展路径是通过“上任务、设指标”来推动市场业务规模的扩大,到20世纪90年代,保险公司的农业保险业务逐步萎缩但也有亮点。一是依靠新疆建设兵团的大力支持和隶属于建设兵团的新疆兵团财产公司(2002年更名为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大力推动,新疆的农业保险保持一定的规模;二是云南的烟叶保险也有着自己的特色。但新疆和云南农业保险的坚持主要取决于当地对重要农业生产的重视,其经验难以大规模复制。我国农业保险运营体系包括商业性运营模式、政策性运营模式和其他运营模式。商业性运营模式主要是指商业保险公司独立自主经营农业保险,自负盈亏。其他运营模式主要是指中国渔业互保协会采用互助保险模式举办渔业互助保险。当前,政策性运营模式是中国农业保险的主体,又可分为保险公司自营、政府委托保险公司代办和政府保险公司联办等三种模式。保险公司自营模式是指受政府政策支持,由保险公司自营农业保险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商业财产保险公司自办、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自办以及相互制农业保险公司自办等模式。政府委托保险公司代办模式是指地方政府委托商业保险公司经营当地的农业保险,并予以财政补贴,典型代表是农业保险的“苏州模式”。“苏州模式”始于2006年7月,遵循政府支持、市场运作等原则,开展农业保险相关业务。中标公司承办农业保险,保费收入除部分开支管理费,余皆入农业保险基金,由地方财政专户管理,封闭运行。政府保险公司联办模式是指政府和保险公司共担风险的农业保险联办模式,在浙江、淮安、宿迁和北京均较为典型。其中“浙江模式”是由在浙多家保险公司组建的“浙江省政策性农业保险共保体”根据省政府授权运营农业保险,按照约定分摊保费、承担风险、享受政策,共同提供保险服务。“淮安模式”和“宿迁模式”是指政府与一家保险公司成立“共保体”,由政府和保险公司按照约定条件或比例共同承担农业自然灾害风险。“北京模式”的特色在于除了政府和保险公司共担风险外,还引入再保险公司(中国再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瑞士再和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共同应对农业巨灾风险。
农业保险业务方面
(一)日本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趋于成熟完善
日本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在1947年后逐步开始实施时只有农作物水稻和麦类、桑蚕,家畜牛、马、种猪、山羊、绵羊。之后,伴随日本农业发展、灾害统计的进步、农户对灾害风险分担的需求增加等,于1949年增加了农业保险合作社及农业保险合作社联合会自主开展的保险业务。1972年和1978年分别增加了果树和旱田作物、园艺设施保险业务。2003年,扩大了农户自主选择农作物保险承保方式以及补偿比例的范围。2007年提高了大豆和马铃薯全抵承保方式的补偿比例。目前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见表1。日本政府强制性保险对象是关系民生的重要农产品水稻、陆稻与麦类作物;农业保险以农户需求为出发点,农户无需求的不在政府补贴的保险范围内。因为农户散养禽类的很少,基本是工厂化饲养与加工。现行农业保险品种和业务也是随着农业的发展以及农户需求的变化而确定的。2005年日本水稻、麦类和乳牛的承保率已分别达到90.7%、86%和87.7%。日本农业保险具有一定强制性,日本政府规定,在农作物保险中,对稍具规模农户,如北海道水稻、陆稻经营规模为0.3~1公顷,麦类为0.4~1公顷及以上的农户;都府县水稻经营规模为0.2~0.4公顷,陆稻、麦类为0.1~0.3公顷及以上规模经营户,必须参加保险。小规模农户可通过加入农业共济组合申请农作物保险,如表2所示。
(二)中国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逐渐开展
我国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涵盖种植业、养殖业、林业以及其他保险业务,其中种植业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园艺作物、水果和果树以及其他种植业保险产品等;养殖业包括大牲畜、小牲畜、家禽、水产养殖和特种养殖保险产品等;林业主要指森林火灾保险产品等;其他包括农房、农机具以及渔船保险产品等(见表3)。我国农业保险投保方式均为自愿参加,尚未出现强制保险。我国农业保险对象和业务基本处于试点或产品设计阶段,如安信农险曾选择上海南汇西瓜作为全国首个气象指数保险产品试点标的,人保财险针对海南的天然橡胶开展气象指数保险创新试点,国元农险选择安徽省长丰县、怀远县分别作为旱、涝产品的研发基地等。中国农业灾害的承保率(保险金额占中国农业生产风险总金额的比重)2009年仅为10.03%,距离农业发展需要和农户防灾减损需求相差甚远。
农业保险统计与补偿制度方面
(一)日本拥有较为完善的农业保险统计与补偿制度
日本农林水产省统计局对各种可保作物都要进行年度收成抽样调查,以地域可保作物收成平均数确定保额,再根据每个都、道、府、县过去20年灾损资料计算出该地的基准费率(一般每3年修订一次),都、道、府、县政府再把所辖全部耕地(如根据地形、栽培作物、农户受灾几率等)划分为若干同类风险区,保险费率是由各个共济组合在不低于这个基准保险费率的范围内设定保险费率,也可在适宜合作社内,根据灾情制定各风险阶段的保险费率。不同风险不同费率既有利于地区或农户之间的公平,也有利于规避道德风险。因为农户支付的保费是根据以前的数据计算的,与农户获得保险金额的期待值相等。在农业保险理赔方面,为提高灾害补偿效率、减少或杜绝道德风险,对于小微灾害不进行受理。以农作物保险为例,农民虽然可选择不同的投保方式(见表4),但是质量保险、灾害收入保险和以农户为单位的全抵承保三种方式,却只适用于那些能够比较准确提供产量(及产值)销售资料的农户才能够投保。承保农户发生灾损后,可向共济组合发出灾损通知;随后共济组合进行灾损核实后向联合会报告;至于质量保险、灾害收入保险和以农户为单位的全抵承保三种方式的保险,由共济组合会员农户选举出灾害评价员与共济组合工作人员一起进行确认。随后,依据农协掌握的农产品销售数据为基础与该次收获后产量或产值进行比较,确定损失。以每块耕地(指由农田道路、田埂、水路等划分的小块耕地)为单位的承保方式和以农户为单位的半抵承保方式不利用销售数据,灾损评价员与共济组合等组织的人员一起确认灾损。若出现巨灾,联合会向农林水产省报告,由农林水产省认定损害程度;灾害规模较小的情况下,联合会可自行认定损害程度。不管具体情况如何,联合会都会将灾损最终认定的通知送达共济组合,共济组合据此为依据支付农户保险赔偿。整个损失评价过程,农户评价员起主导作用,因此纠纷极少出现。
(二)中国农业保险统计与补偿制度尚在探索之中
鉴于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农业保险统计类型多样,尚未像日本形成科学有效的体系。目前的农业保险产品大多采取“主险﹢附加险”模式,例如,中央财政补贴支持的种植业保险,主险涉及6种主要灾害,不同的标的费率有所不同。在实践中,尽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着很大的自主权,但同样采取“主险﹢附加险”模式。正因为主险至少承保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自然灾害,使得费率偏高、保额偏少,农民灾后仅能获得基本的物化成本补偿(见表5)。
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方面
(一)日本农业保险财政支持力度大
在日本,从1929年《家畜保险法》颁布到1947年《农业灾害补偿法》颁布间的18年中,农业保险没有实质性进展。直到《农业灾害补偿法》颁布后,政府的大规模财政补贴和对种植业采取一定强制保险后,农业保险才逐步发展起来。目前,国家补贴农业保险费率在50%以上(见表6),补贴的农业保险事业费可达共济组合、联合会经常性事业费的50%左右。国家补贴这些费用的原因在于农业保险与一般损害保险相比,保险费率过高。例如,陆稻、麦类和水稻的全国平均保险费率分别为18.658%、11.578%和2.755%(见表7),是建筑物火灾(约为0.05%)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再加之农业保险运作经费,若由农户自己负担就很难使其愿意加入共济组合,况且确保粮食安全是政府的职责之一,国家在财政预算内补贴上述费用是必要的。
(二)中国农业保险财政支持有限
我国政府对农业保险的发展一直有着政策支持。1994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就免征农牧保险营业税,2007年中央财政补贴才开始直接介入农业保险,国家政策开始从税收减免转向直接的财政支持。当前,就种植业保险而言,中央财政对黑龙江、内蒙古、吉林、河北、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四川、云南、海南补贴40%;对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补贴35%。就养殖业而言,中央财政对能繁母猪保险补贴保费50%;对奶牛保险补贴保费30%;对牦牛和藏系羊保险补贴保费40%。此外,中央财政对公益林和商品林分别补贴50%和30%保费;对海南的天然橡胶补贴40%保费。在已有的试点中,都只是在小范围试办,其推广乏力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补贴力度不够,这种小范围的供给与农业防灾减灾的需求还有较大缺口。
农业保险法律法规方面
(一)日本拥有健全的专门法律法规
世界各国农业保险的实践都表明,相对完善的农业保险法律制度是农业保险顺利开展的保障。日本是发展农业保险较早的国家,农业保险的地位及其运营规则都有专门的法律规定。日本1929年颁布《家畜保险法》,1938年颁布《农业保险法》,1947年修改合并两法为《农业灾害补偿法》,对农业保险的组织机构、政府职责、强制与自愿保险范围以及费率制度、如何计算赔款和进行再保险等有详细的规定。为更好的运作农业保险和让农户更积极地参保,日本农业保险相关制度已修订过23次,最新版本为2009年。迄今,日本已形成可持续、全覆盖、惠农保农的灾害补偿制度。
(二)中国尚无专门性法律法规
我国已经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农业自然灾害的风险转移提供了一定的法律政策保障。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并非针对农业保险的专门性法律法规。我国的保险法主要是一部商业保险法,以商业保险法调整农业保险活动,难以建立起明确、稳定、清晰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关系。法制的缺失给农业保险实践带来了很多困难,如农业保险的定位、政府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中的作用和地位、对农险的支持原则、对农险投保人的利益保护、对保险公司的保护、如何保证农险的投保面等问题都难以明确或得不到有效落实。
日本经验对中国的借鉴
(一)赋予农业合作保险更多的发展空间
日本经验证明,互助合作组织发展农业保险更具可持续性。通过商业性保险公司独立经营或政策性运营模式运作农业保险,无法摆脱其逐利的动机,难免出现诸如风险高的业务不愿开展,赔付高的时候惜赔不赔,套取国家补贴等行为,加之农业保险预期收益偏低、业务分散、运营成本高、道德风险大等特点,农业保险很难得到有效推广和普及。结果,农业保险无法化解农业风险,更谈不上保农惠农。农业保险面对的是2亿农户,过高的交易费用和无处不在的道德风险是其死结。互助合作组织则是该死结的解决之道。事实上,一批政府支持的非营利性的农业互助保险组织已经存在,如中国渔业互保协会、农垦互助保险、北京市果树谷物养鸡风险互助、石家庄奶牛互助会、浙江金华奶牛互助保险等等。农业合作保险的成本较低,可以减少道德风险和费用,并且能够形成会员之间的互相监督机制。农业合作保险或许能够缓解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的“高成本、高赔付率”的“双高困境”。因此,在农业保险制度框架内,借鉴日本官员在互助组织兼职等方式提高农业保险互助组织地位,赋予其更大的发展空间。
(二)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实施有条件的强制保险
在我国国民经济各个产业中,农业生产周期长,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差,农户自身的防灾抗灾能力更是极其有限,因灾致贫的现象仍较为常见。提高农业保险的承保率可使农业风险得到转移、分散,可以实现将不稳定的风险转化为稳定风险,对解决“三农”问题十分必要。但农业保险现状却是:如果按农民能接受的费率,保险公司赔不起;如果按保险公司能接受的费率,农民保不起。而且,农业保险是一种道德风险相当高的险种,不同于其它商业性保险。正因如此,自然灾害让农业保险处于“赔不起、保不起”进退两难的尴尬局面。所以,借鉴日本农业保险经验,实行自愿保险与强制保险相结合,是提高承保率的一种可行选择。我国可将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宗农产品,如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粮食作物保险和其它惠农政策捆绑,将农作物保险变成有条件的强制保险。
(三)建立巨灾分担机制
日本的农业保险特别注重农业风险分散机制的作用,通过再保险和农林渔业基金等形式来分散农业保险经营者的风险。我国农业保险再保险业务极为罕见,也尚未有相对应的法律法规,包括中国再保险集团公司等商业再保险机构对农业保险的再保险问题非常谨慎。农业保险风险难以分担,商业再保险基于其高昂的成本,亦不适于农业保险。在国家缺少相应的巨灾基金,保险公司不愿独自承担不对称的过高风险时,再保险或农业风险分担机制缺失就成为农业保险健康发展的桎梏。因此,发挥政府和市场应对巨灾风险方面的合力,借鉴世界银行等提倡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partnership(PPP)的合作模式,即建立由政府主导,中央与地方财政支持,涵盖国内国际资本市场的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担机制,是一个必然选择。
(四)优化保费补贴政策
《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和《中央财政养殖业保险保费补贴管理办法》等有关规范性文件的出台,对落实中央财政补贴对农业保险的大力支持,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只有在省级财政部门和农户分别承担一定比例保费的前提下,财政部才给予相应的保费补贴的这种“联动补贴”方式,虽然在操作上有利于防止地方“套取中央补贴”,但其弊端也非常明显:一是这种补贴方式由于上级财政补助资金拨付的滞后性,会降低农业保险基金到位的及时率;二是可能引致补贴效果的“不公平差异”。与发达地区相比,往往更需要农业保险的粮食主产区和一些中西部地区由于财力困难难以长久支撑高额的地方财政补贴,使得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能更快和更多地享受上一级财政补贴,产生补助累退效应。因此,借鉴日本经验,从基本保障原则和现有财力出发,在关系国计民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调整和优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相关政策,将试点保费补贴进行推广普及的基础上,由财政逐步承担一定比例的经营管理费,不仅可弥补财政救灾资金的不足,而且也有利于使财政负担实现均衡化,保障农业保险的可持续性。
(五)制定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
借鉴日本农业保险的立法经验,制定适合我国需要的政策性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如《农业灾害保险法》及其实施细则,是促进我国农业保险体系健全和持久发展的重要内容。
(六)农业保险产品向“菜单式”模式发展
在今后的农业保险产品设计中,借鉴日本经验,可考虑采取“菜单式”模式。具体而言,提供给农民可以选择的一系列菜单,每个菜单承保一种灾害风险,不同风险区划的费率有所不同,由农民根据自己的需求按菜单自主选择。“菜单式”农业保险产品不仅有利于降低农业保险费率,而且更符合不同风险区划农民的差异化需求。
关于农业保险的论文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和农民增收”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主要问题。有效的农业融资体系是支持农业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融资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引言
农村农业融资及其制度架构,是所有发展中国家农业经济发展中,所遇到的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也是现代金融理论至今尚未很好解释的问题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的农村金融制度进行了多次变革,然而,这些变革并有从根本上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1]。农业融资不同于其他产业的融资,尤其是私人投资机构和企业投资大多不愿进入农业。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制的逐步完善,农业融资形式已不再单一化,融资模式将朝着多元化、宽范围、广渠道的趋势发展。当前,我国农业融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障碍和制约因素[2]。对我国农业融资困境和融资体制创新进行探析,意义重大。
二、我国农业融资的困境
1.农业发展缺乏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
近几年,国家在在农业领域投入的资金比重,相对于其他领域,呈现下滑现状。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为工业发展提供基础原材料,尽管农业基础地位十分重要但是根据国家政策支持力度来看,国家在农业的投入是不足的。主要表现在,农业投资的总量逐步增加,但相对于整体比例,农业投入在财政支出总比例中的比重正在下降。政府农业投资结构不合理。首先,对大型和中型的社会性农业建设性项目,例如农业水利建设等,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比重偏大,而对小型和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财政资金投入比例偏少,这些小型项目恰恰是对农户最为受益的。其次,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直接用于流通环节的补贴费用偏高,而在一些关系农业生产基础性,战略性的公共工程项目上,财政补贴偏低,例如国家对于农产品质量改善,重大疾病控制,加强食品安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基础性项目改善上,补贴比例明显偏少,或者根本没有进行财政支持。国家农业领域的财政投入不利环境,直接加强了农业融资困境。
2.我国农村信用社经营机制不完善,制约了农业融资的实现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上,传统的行政职能直接影响了信贷资金的合理定位,信贷资金不能根据市场化的引导,进行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第二,我国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单一。以贷款为主,在金融服务发展过程中,信用社又受行政体制,国家政策,以及其他人为因素限制,这就使得农村信用社,很难提供全面的,综合化服务方案。第三,信用社人才服务机制管理的缺失,信用社内部存在过多的行政职务,在农村信贷业务方面,相关的金融服务人员偏少,员工农业金融服务知识不足,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业务和市场多元化的需求。更重要的是,长期以来,由于多种因素形成的不良贷款剥离、呆帐核销、保值补贴等政策扶持没到位,形成了巨亏只能由农村信用社自行消化的局面,造成了农业资金严重短缺[3]。
3.我国农业保险体系不到位,加剧了农业资金金融供给紧张局势
众所周知,我国农业保险的回报率比较低,农业保险本身有缺少相关法律法规支持,市场经济条件下,保险公司商业化运作模式不断发展,保险公司业务的核心在城市,最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农业保险业务日益萎缩。农村农业保险赔付率相对比较高,大量的保险公司难以实现可观利润。因此,盈利为目标的商业保险公司,都不愿参与农业保险业务。这种情况小,必须寻找新的解决方案,否则我国农业保险将最终消除。农业保险体系的不完善,金融机构对我国农业,农村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时,风险性水平很高,这就成为金融机构“信贷紧缩”的重要因素,增强了我国农业融资紧张局势,农业资金金融供给紧张的情况更加明显。
三、我国农业融资创新战略
1.推动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加快我国农村信用社金融改革,通过农村信用社体制转制,变农村信用社为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信用社股份制改革的优势在于,可以有效吸收大量的民间私人资本,实现银行资本和金融实力的提升。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有效的解决了当前信用社产权不清晰,经营机制不健全,银行资金不足等问题,这对充分利用现有资金,加强农业资金支持,推动我国农村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以经营业绩比较好、资产完整并且质量较好的信用社为发起人,按照《商业银行法》有关要求,以社员的净资产为股金基础,确定增资扩股的规模,按公开、自愿的原则,吸收财政资金、法人资金,组建农村合作银行,并仍纳入农村信用社系统管理[4]。随着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建立,农村信用社原来的经营机制和经营目标都会随之得到调整。商业性金融机构制度创新,政策改变,和金融产品不断创新,是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重要条件。推动我国农村信用社股份制改革,才能不断完善我国金融服务体系,合理调整资金支农力度,完善农业资金投入结构,不断提升信贷金融服务水平。
2.创新农业金融管理体制,完善农业融资制度保证农业融资过程中,必须建立健全农业融资管理制度,从而为我国农业融资过程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农业金融管理体制,是完善农业金融体系的基础。良好的农业融资管理制度,能够为农业融资提供良好的坏境。对不断创新融资手段,扩大资金来源,具有良好的保障作用。创新农业金融管理体制,转变政府管理职能,转变政府指令性计划和行政手段金融管理职能,转向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的间接管理职能,通过政府政策和方针的引导,从而实现对我国金融机构的有效宏观管理。农业金融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市场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加大资本运作力度,采取多种政策促使成长性高的中小型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通过进入上市公司获得更大发展;按照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条件,积极培育农业产业龙头企业,使其进入资本市场[5]。实现市场引导和政府宏观调控相互结合。强化政府对金融管理体制创新的间接管理职能。扩大政府对市场主体的间接指导、引导和直接服务功能,转变国家财政拨款为投资模式,以“投资”的方式,扩大资金影响效应。完善政府投融资平台,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动银团扩大对支农信贷领域的合作,引导金融合作机构对农村信贷资金投向,加强对社会资金的吸引。鼓励金融组织机构加强农村信贷项目投入,开展农村各类金融服务项目。有国家直接出面,对农业发展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项目,完善农业风险担保服务。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管理,建立统一和完善的农业金融服务体系。以解决“三农”问题为切入点,以农民根本利益的实现为管理制度创新的核心。增强农村金融市场竞争性,促进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创新和产品创新,完善金融机构在农村合理布局,创新金融产品,根据农民个性化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小额信贷。
3.创新多渠道的农业融资模式创新我国农业融资模式。充分利用国家农业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上级的项目资金和惠农资金;创新与农业金融组织机构之间的联合模式。利用农村合作银行服务农业、助农增收作用,吸引金融资金的投入,增强小额贷款支农力度,为农业生产和发展提供可行的资金条件。农业企业和银行机构都是以营利为目的,农业企业作为资金使用者和银行作为资金拥有者,可以通过联合合作进行资金的借贷。有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和银行联合实行农业企业集合信托债权基金,或者通过开展座谈会解决农业企业融资问题。积极扩大对民间资金吸收,拓宽融资渠道。实现农业发展与民间资金的对接。目前,央行已经明确表示在不远的将来,通过某种制度创新,允许民间资本通过参股国有商业银行、地方性商业银行,甚至在符合商业银行法的基础上组建私人中小型商业银行的途径,允许民间资本浮出水面,给予其合法开展金融活动的空间[6]。农业企业要充分利用贵州市民间与社会闲散资金的作用,鼓励农户共同投资、合作开发、集约经营,发展规模农业,鼓励单位、公司、法人投资,参与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引进外资,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发展外向型农业。
4.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农业保险制度,这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基本保证。根据我国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现状,大力推广农业保险在完善农业风险补偿中重要作用,尽快建立“农业保险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农业保险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国家应尽快完善农业保险的组织体系,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业保险发展方向。农业保险公司在广大农村按自愿互助原则由地方财政、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按一定投入比例成立农业保险基金,逐级分散风险[7]。制定相关的政策文件,明确政府职能,推动农业保险作用的发挥。以经济手段为主,包含财政支持,税收优惠,再保险业务等。并适当配合行政措施和其他的技术等方面的措施,确保农业保险的良性和稳定发展。
发展绿色农业逐渐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性选择。绿色农业是指合理运用先进技术、先进经验,以促进农业生态安全、农业资源安全、农业产品安全为目标,实现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提高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2015年初中央明确提出,我国农业资源短缺、开发过度、污染严重,必须有效解决在资源环境硬约束下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1]。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但绿色农业发展并不乐观,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在现实中有很多,既有制度层面的,也有技术层面的,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如何解决筹措资金难问题。因此,构建绿色农业的投融资机制亦成为当前发展农业须完成的一项重大课题。有鉴于此,很多国家都十分注重高效、安全、稳定的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绿色农业发展较好的国家普遍采取以宏观农业政策和完善的法律制度为先导,通过政府财政投入的杠杆性引导带动作用,将政策性、合作性、商业性投融资机构有机融合,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协同效应,从而建立与本国经济金融环境相匹配的投融资机制来确保绿色农业资金供求平衡。我国有必要加以学习借鉴,通过加强顶层设计,加快基础体系建设,建立财政、金融和保险“三位一体”的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来推动绿色农业发展,进而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困境呼唤尽快构建投融资机制
1.1资金困境的内因:绿色农业的内生性资金供应不充分
绿色农业的自身特点,使其难以从自身内生性地解决资金供应问题。农业普遍具有投资周期长、风险大、预期收益不确定性等特点,而绿色农业的这些特点更为明显,对资金的需求更大、对技术的要求更高。绿色农业兼具有资本密集型的内在特点,反映出单纯地靠绿色农业自身难以完成资金积累循环供应。其一,绿色农业资金投入量大。绿色农业既需要对生产原料、人力劳动、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又需要不断研发新的农业生产技术,保护绿色农业生产所需的土壤、水、空气等宏观环境,建立完善的物流、销售的配套服务,这些极大地增加了绿色农业的资金投入规模。简•A莫利特在对1970-1975年70个发达国家和1975-1979年18个发展中国家的农业投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研究后发现,农民人均收入每增加1%,农产品总值中对农业的再投入比例应该增长0.25%,或者以农业劳动力计算的收入每增长1%,农产品总值中对农业的再投入比例应该增长1.3%,这样,农业才能发展[2]。由此可推断,绿色农业发展所需资金要远远高于这一比例。其二,绿色农业投入资金收益时间长。农作物由于其生长周期较长,农业投入资金收益时间也较长。这一特点带来两个制约农业投资增长的后果:一个是时间越长风险越大,风险成本较高;另一个是资金流转次数下降,资金时间成本较高。这两个后果都要求农业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而收益的不确定性和长时间性却与之相矛盾,使得“高投入,高回报”机制需要较长时间得以实现,甚至无法实现。其三,绿色农业预期收益不确定。由于绿色农业对自然环境的较高要求,自然灾害、环境污染、技术失误都会导致农产品产量下降或质量无法达到绿色农业要求,从而无法实现预期收益。绿色农业的这些自身特点成为绿色农业发展陷入资金困境的内在原因,使得绿色农业内生性资金供应不充分。
1.2资金困境的外因:绿色农业的外部性资金供应不给力
绿色农业的外部性资金供应模式还未摆脱现有农业外部资金供应严重不足的困境。改革开放后,我国基本建立了以财政投入为主,以金融机构支持为补充的外部资金供应体系。财政投入主要是指中央财政投入以及地方财政的配套投入,通过财政预算拨付资金,既包括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科技研发、农业补贴等常规性投入,也包括以专项资金形式用于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及重大自然灾害拨款等投入。加大对农业财政投入的呼声一直都比较大。近期中央一号文件再次明确,要优先保证农业投入,在各级财政支出上,把农业作为优先要保障的领域,同时,要持续地增加对农业的财政支出,中央基建投资要继续对农业进行倾斜,重点对农业基础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领域进行投资,使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金融机构对绿色农业的支持喜中有忧。政策性金融仍是我国当前农业获得资金的主要途径,例如农业开发银行贷款投入仍占有较大比重。合作性金融正在承担重要作用,逐渐成为我国农业获取融资的重要渠道。合作性金融主要是指农村信用合作社,及近年来相继成立的农村商业银行。但是,我国的农业金融体系是不完整的,各子系统间是相互分离的,没有形成统一的有效率的金融支持服务整体。不完整性是指基层农业金融机构缺乏。随着大量银行农村经营网点的撤离,部分农村地区出现了金融机构空白,而合作性金融机构还处于探索阶段,仅在个别地区取得了较好进展。相互分离是指现有农业金融体系中各组织层次不清晰、职能较模糊,没有发挥协同效应。政策性融资、合作性融资及商业性融资三者虽然功能不同,但却无法有机统一,经常导致重复投资或零投资,无法满足绿色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
1.3资金困境的外化矛盾加剧:凸显构建投融资机制的紧迫性
1.3.1财政支农资金作用受限
我国财政支农资金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但所发挥的作用有限:其一,财政支农资金总体反映偏小。有统计反映,2012年财政支农资金占财政总支出的10%左右,达到11000亿元,显然这一比例不足以保障我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相对于其他国家仍然偏低。有资料显示,一些发展中国家,比如印度、泰国、巴基斯坦等,在财政支出中,用于农业的比重都占到了15%左右,远远超过我国的水平[3]。其二,财政支农资金使用不合理。在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结构中,用于人员经费、办公经费等非生产性部门经费所占比重较大,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教育培训和农业科技等生产部门的财政支出所占比重较小,这就必然导致我国农业生产后劲不足。几十年间,我国财政支农资金中有60%用于治理大江大河和发展我国的气象事业,而只有40%左右直接用于农业生产性支出。显然真正用到绿色农业发展上的财政支农资金所占比重更为不足。
1.3.2金融支持资金供给不足
金融机构,特别是银行坚持“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经营原则,直接导致两种情况发生:其一是银行机构“撤离”农村情况比较普遍,其市场定位不断从农村向城市调整。相对于其他国家,我国基层农业金融机构极度缺乏。据早年统计,印度商业银行在农村和准城市地区设立了32662家分支机构,基层农业信贷协会达到92682家,有超过2000家的土地发展银行分支机构,多达14136家的地区农村银行分支机构主要建立在农村信贷机构稀少的地区,平均每17000-21000个农户就有一家农村银行的分支机构为之提供金融服务,其金融覆盖度之高是世界罕见的[4]。其二金融机构信贷资金“非农化”不断加重[5],其信贷资金支持不断从农业产业退出,其服务对象逐渐由农村转向城市,由农业转向商业和工业。有资料显示,定位为农业农村服务的中国农业银行的贷款中只有10%用于农村,这一比例远远低于改革开放初的98%[6]。这两种情况产生的严重后果是金融机构对农业尤其是绿色农业无法提供充足资金。
1.3.3社会投入资金增长有限
除财政、金融资金投入外,不仅农民自身投入经营的资金增长十分有限,而且社会资金对绿色农业的投入同样非常有限。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为工资性收入,通过经营农业获得的收入在家庭收入中所占比重不断减少。多种原因导致农户对农业投入十分有限。有资料反映,在一些地方农民第一产业经营费用支出占农民总支出的比率长期不足1/4,甚至还有下降趋势。农民自身对农业投入的不足,不仅直接反映为农业内生性资金供应不足,而且直接影响到社会资金投入信心和投入总量。外资利用水平低也是我国农业社会资金投入不足的一个缩影。统计资料显示,在外商投资项目总数中,我国农业吸收外商投资项目占的比重不足3%,投资额还不足2%,而且在投资额上普遍较低,绝大多数在50万美元以下[7]。更难以想象的是,还有大量农村社会资金外流,进一步加大了绿色农业的资金困境和外化矛盾。
2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应找准资金外化矛盾的成因
绿色农业的三大资金外化矛盾有其内在原因,只有分析清楚了原因,才能为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破解难题找到合适的路径。
2.1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弱化了资金增长的导向性
当前,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十分分散,资金的科目分类、使用方式都是以各资金主管部门为主。在农业科技、基础设施等财政投入中,分散使用、交叉拨款现象严重。同时,大量财政拨款并没有用于实际的农业项目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管理费用、人员工资、办公场所等非生产性领域,从而导致实际财政支农资金大幅缩水。由于农业对地方财政和生产总值贡献较小,一些地方政府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方面的措施不是很得力,对运用财政支农资金发展绿色农业的主动作为有限。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率低下,导致的结果不仅使得财政支农资金的本身的杠杆作用受限,而且使得金融支持资金和社会投入资金跟进受到了负面逆向影响,财政资金引导带动作用发挥不充分。
2.2绿色农业认证和信用体系缺失弱化了资金风险的可控性
绿色农业认证和信用体系建设是绿色农业经营模式的认证依据,是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的基础。当前,不仅绿色农业认证体系缺失,而且绿色农业生产者信用管理机制亦缺失,面对无法分散的自然和社会风险之中的农业经营者的信用地位十分低下,致使农业贷款在金融机构的全部贷款中所占比重十分低,农业经营者无法从金融机构获得绿色农业生产必要支持资金。同时,金融机构一直没有建立针对农业生产者的统一的账户档案机制,对农业生产者信息十分缺乏,且缺少低成本的信息获取共享渠道。绿色农业认证标准没有建立,信息不对称,使得金融机构对资金风险的预防性和可控力较弱,不愿承担较大的风险,从而导致绿色农业资金短缺情况更为严重。
2.3绿色农业内在效益显现不足弱化了资金投入的增长性
绿色农业作为经营方式的创新,在发展初期具有收益不确定特点,资金供应者的收益难以确定,且风险性又不可控,本着趋利避害的本性,致使发展绿色农业所必需的基础设施建设、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及相关的流动资金需求得不到资金支持。尤其是在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背景下,如何提高绿色农业的效益,是现实中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绿色农业的内在效益显现不足,直接导致各类社会资金选择相对安全的投资方式,这更加剧了绿色农业资金的供求矛盾。
3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路径选择
发展经验表明,有效获得所需资金对绿色农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现实情况却相反,绿色农业发展正面临着严重的内外资金困境,导致绿色农业无论在规模上还是持续性上都难以取代传统农业,发展遇到瓶颈。解决绿色农业发展的资金困境,应实施双轮驱动,从内外两个方面着力,从内部讲是要增强绿色农业的内生收益性,提高内部资金循环的自供能力;从外部讲是要增强绿色农业的资金使用效率,健全基础性体系建设,提高外部资金供应的增长能力。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是破解绿色农业外部资金困境有效的重要措施。对照形成外部资金困境和外化矛盾的原因,提出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如下具体路径选择。
3.1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的顶层设计
3.1.1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顶层制度设计
制度建设,既是绿色农业发展增强内生性的保障,又是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的基础。从一般的意义上说,制度是人们需要共同遵照的行动准则或原则,它规范着一个社会的运行秩序。制度的设计要有全局观、系统观,不仅把制度当作一种要素,更要把它当作一种体系来建设,通过制度的顶层设计,可以使得绿色农业发展和投融资机制的运行有约束力、执行力、保障力。具体来说:一是要加快绿色农业法律体系建设。法律体系建设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基础,没有完善的法律,就没有绿色农业的发展。我国当前绿色农业相关法律十分缺乏,仅有《全国生态农业建设技术规范》和一些政策性指导规则[8],基础法律体系的缺失使绿色农业发展无法进行有效统筹规划。发达国家基本都有较为完备的绿色农业法律体系。例如,美国有《有机食品生产方法》、《土壤保护法》;欧盟有《土地资源保护法》、《肥料使用法》;日本有《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9]。因此,我国必须加快绿色农业的法律体系建设,形成绿色农业生产、加工、销售全方位的法律体系。二是要加快破除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创新发展的法律障碍和制度障碍。美国建立了《农业信贷法》和《生态农业安全和农村投资法》;日本则建立了《农林渔业金融公库法》和《生态农业保险法》[10]。我国应对原有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中有关农业投融资建设的法律条文进行补充、修改、完善,尽快制定完善有关绿色农业投融资的法律法规,对投融资机制运行、监管、架构等进行法律层面的安排,做到有法可依。三是要加大实施多样化的融资安排的制度设计。加快推进土地制度改革,比如实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制度,通过土地的抵押,可以从金融机构获得贷款,这一方面可以使土地作为一种资产的流动性得到释放,拓宽绿色农业融资渠道,另一方面也可以为绿色农业的发展在资金上提供支持,从而推动绿色农业规模发展。不仅如此,还可以在取得土地流转和土地确权试点经验基础上,加快在全国范围复制推广,完善土地规模化经营、土地抵押贷款等制度安排,为推进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立创造制度条件。
3.1.2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顶层规划设计
顶层规划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考虑的规划因素较多,但重点要考虑战略规划层面的问题,具体涵盖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的规划目标、路径选择、政策支持等方面。要尽快出台国家层面的鼓励和促进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的规划安排,可考虑在已有机构基础上,落实具体职责,统一规划目标,明确发展路径,有效协调解决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积极推进顶层规划得以全面实施。
3.1.3加强绿色农业投融资构建的运作平台设计
创新绿色农业投融资模式势在必行,对绿色农业投融资运作平台,应制定统一标准,保证投融资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投融资平台及时公开自身资金使用情况和信贷资金债务,对担保行为进行严格监管。新型的投融资运作平台的建立,应注意加大试点力度,及时总结推广试点经验,不断完善平台主体的设立条件、组织运作规范、内部管理规章和外部监管制度,积极创新推动。例如村镇银行、农业资金合作社,在设立时应有明确的资本要求,发起人应签订设立条约并进行相关登记,在法律制度框架下明确内部章程,对发放贷款对象、贷款条件、风险管控等做出专业化的制度安排和运作设计。
3.2加快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两个基础体系建设
绿色农业的认证体系建设和信用体系建设,是加快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两大基础性体系建设,其作用不仅在于对绿色农业发展这一新型主体农业模式的具体内涵具有认证依据,而且在于对财政、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支持绿色农业发展具有信用参考条件。
3.2.1加快绿色农业的认证体系建设
目前,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意识到建立绿色农业认证体系的重要性。自1978年德国率先采用“蓝色天使”的绿色标志以来,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也陆续建立了自己的绿色标志认证制度,而北欧国家更是开始实行了国家间统一的北欧绿色标志[11]。我国的绿色认证最早开始于对绿色食品的认证,至今没有建立绿色农业认证的具体标准和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这是绿色农业投融资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问题,是建设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的前提。绿色农业正外部性[12]的财政补贴、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外资引进等需要有一个明确的、可操作的绿色农业标准。在推动绿色农业发展中,我国必须加快建立和完善绿色农业认证标准和绿色农产品认证体系,营造氛围,鼓励农业企业重视和树立绿色理念,提高认证机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认证主体的功能作用和权威影响,对绿色农业环境建设、市场准入、生产全过程、产品标志、产品技术、产品销售等统一制定相应标准,并逐步向国际标准靠拢,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创造条件。
3.2.2加快绿色农业的信用体系建设
同样,我国一直未能建立健全农户家庭收支账目和经济活动档案,也没有可替代的信用信息来源,导致农业生产信用体系缺失,这极大地影响了信贷资金对绿色农业的支持。由于信用体系缺乏,资本有限、抗风险能力弱的中小企业和个体经营者,难以从金融机构获得信贷支持,即使获得信贷支持,成本也要远远高于其他贷款者。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绿色农业信用体系,以服务绿色农业经营主体融资需求为重点,推进信用法律制度建设;设立信息筹集和共享机制,整合信用数据信息平台,完善农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立规范的信用中介评价机构,发挥社会监督作用;不断优化信用环境,推出配套措施,完善信用缺失的惩处机制,依据信用等级推出差别化的投融资政策。
3.3建立财政、金融、保险“三位一体”的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
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构建的内核,是建立财政、金融、保险“三位一体”的总体框架,其基本要求是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优化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方式,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性的引导带动作用;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充分发挥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探索创新投融资模式,注重发挥保险机构的保障作用,通过增加绿色农业资金有效供给,推动绿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3.3.1发挥财政资金投入的杠杆性引导带动作用
在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中,财政资金必须发挥引
导带动的杠杆性作用,通过财政资金的有限投入和有效投入,带动金融机构支持资金和社会参与资本的正向增长。财政资金引导带动的杠杆性作用的发挥,主要通过三种途径实现:一是优化和改进政府投资使用方向和使用方式。财政投资主要投向绿色农业基础性建设,对鼓励金融机构支持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政府投资应采取精准发力的方式给予优先优惠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四两拨千斤”的杠杆性引导带动作用。在同等条件下,政府投资的使用应用于优先支持引入社会资本的项目,采取投资补助、信贷贴息等多种方式,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重点绿色农业领域建设。加强政策引导,在绿色农业的基础设施、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大力引入社会资本,增加社会资金供给能力。盘活存量资金,鼓励通过PPP变现资金,用来增加绿色农业重点投入项目[13]。二是探索参与建立绿色农业投资公司、担保公司、基金公司,增强财政资金的杠杆性作用。建立绿色农业投资公司,政府为发起人,注入初始资本金,鼓励上市融资,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各类资本流向绿色农业。建立绿色农业担保公司,搭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建设的担保平台,担保公司应定位为最后风险承担者,对金融机构的绿色农业贷款和保险公司的绿色农业保险提供风险分担。建立绿色农业投资基金,作为新型的农业投资类型,可有效地吸收公众闲散资金,通过资本市场将资金注入较稳定的绿色农业项目。欧盟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具有鲜明的基金特色,建有欧洲地区开发基金、欧洲农业指导保证基金及欧洲社会基金,我国应参照建立符合自身的农业投资基金模式。农业投资基金可以选择发展潜力较大、运营较好的绿色农业企业,进行注资,促进企业发展壮大,降低新兴企业风险。调查表明,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的新兴企业的失败率只有20%-30%,大大低于一般的新兴企业80%-90%的失败率[14]。三是适当进行财政补贴。绿色农业具有正外部性,通过财政补贴机制建设,发挥财政资金对绿色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财政补贴主要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两部分:直接补贴主要采取已有的农业补贴形式,对从事绿色农业的生产者进行直接发放资金,减轻经营压力;间接补贴则主要是对金融机构低利率发放的绿色农业信贷和保险公司的绿色农业保险进行补贴。
3.3.2发挥金融机构投融资的主渠道作用
金融机构作为资金供给和资金需求间的重要桥梁,是绿色农业发展所需资金的主要提供者。在完善绿色农业金融机构投融资机制建设中,必须发挥金融机构的主渠道作用。金融机构投融资的主渠道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发挥银行信贷的主体融资供应作用。鼓励银行着力为“三农”服务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规范银行针对绿色农业的放贷流程,对绿色农业信贷在存贷比规模控制、不良容忍度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银行信贷相对于财政投入、直接融资具有高效率、低成本、便捷性特点,在绿色农业融资中应占有重要作用。具体可考虑:对银行农业贷款在总放贷量中设定比例,其比例不应低于银行总存款中来自农村农业存款所占比例,从而保证农业资金形成良性循环;鼓励银行对绿色农业贷款在利率上优于其他贷款,而利率差对银行造成的损失由财政进行补贴,或将这部分损失折算成银行的存款保险资金,由保险公司对其存款进行低费用担保;简化银行对绿色农业放贷的审批标准,提高不良资产容忍度,建立合理机制将放贷风险向农业担保公司和保险公司进行转移。二是发挥银行机构的主渠道作用。鼓励金融机构“下沉”,在农村设立分支机构,设立村镇银行,设立新型农村社区银行,贴近、贴身为绿色农业提供金融服务。三是发挥金融业务创新的主体多元化作用。鼓励为绿色农业量身定做,创新性地提供金融服务产品。支持重点绿色农业建设项目开展股权、债权融资,大力发展股权投资计划、债权投资计划、资产支持计划等融资工具,引导社保资金、保险基金等用于收益稳定、回收期长的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有效运用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模式,创新性地筹措资金,形成由银行机构、非银行机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共同参与、互为补充的多元化绿色农业投融资渠道。
3.3.3发挥保险机构对投融资的保障作用
保险机构对绿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作用极为明显。完备的风险分担机制一方面会弱化投融资主体的风险规避心理,另一方面也能够对投融资体制的长期有效发展提供支撑[15]。随着我国农业保险体系的不断完善,在降低农业风险、提高农民收入、保护投资者利益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资料表明,2013年的保险费收入达到307亿元,承保的农作物面积也超过10亿亩,约为播种面积的42%,向3100万受灾农户支付赔款209亿元[16]。无论是从农业生产者角度还是从农业投资者角度,农业保险事业的发展都提供了一道安全屏障,在规避投资风险,保障投资者利益的同时,增加了经营者收入,从而形成再投资的良性循环,对绿色农业发展提供支撑。保险机构对绿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作用,不仅体现在对绿色农业经营者的利益保障,而且体现在对绿色农业资金供应者的利益保障。引入投融资产品的保险保障机制,构建“保险+信贷”、“保险+投资”的投融资新模式,对解决绿色农业经济主体在缺乏抵押、缺少担保情况下的融资困境,对树立投资者和资金供应者的信心,同样发挥着保险体系建设应有的风险防范和价值增值作用。2013年3月,我国颁布实施了《农业保险条例》,其中明确规定“农业保险实行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自愿和协同推进的原则”和“国家支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保险,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从而基本确定了我国农业保险制度和机制,将政策性保险确定为我国农业保险的基础,通过市场化运作提高运行效率。绿色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具有更高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对生产环境的高要求,绿色农业还承担着社会风险。多重风险共存导致绿色农业投资极易亏损,必须建立健全保险制度,对金融信贷和各类社会资金进入绿色农业起到保障作用。我国虽已初步建立了农业保险制度,但在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上还应具体加强两个方面的农业保险体系的建设:一是建立政策性保险和商业化经营相结合的绿色农业保险体系。由于绿色农业的高风险属性,保险赔付率较高,构建绿色农业投融资机制,应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财政和商业保险共同承担风险的农业保险体系。将政府引导和商业化经营相结合,既可以解决保险公司承担风险过大,无法正常运营的困境,也可以实现农业保险运行的高效率。财政和税收支持是政策性保险的核心,在确定绿色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前提下,还应由商业保险公司制定实施细则,以符合保险运行规律,政府则提供相应监管,完善承担绿色农业保险险种的商业保险机构的财政补贴机制。二是建立绿色农业再保险制度体系。再保险制度,是指将部分风险在多个保险人间进行分散和转移,以便更大范围内分担风险,降低第一保险人风险。农业的高风险属性具有联动效应,尤其是自然灾害,而绿色农业还要面临面源污染风险,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单个商业保险公司可能无力承担赔付责任,从而导致绿色农业生产者和投资者利益受损,更有甚者会导致承担绿色农业保险的商业保险公司破产,阻碍绿色农业保险的正常发展。商业保险公司间的再保险机制可以按照市场化原则运作,政府仅充当“最后保险人”角色,并通过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降低商业保险公司风险,从而既促进绿色农业保险体系的发展,又促进绿色农业投融资保障机制得到有效建立。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网络信息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电子信息工程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电子信息工程给国民经济、生活带来了强大的冲击力,人们对电子信息工程的需求日趋增长。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供大家参考。
一、如何建立合同架构
(一)建设施工之前
我们必须要考虑清楚是进行总包还是分包,这取决于施工项目的复杂程度。一个施工项目包括和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玻璃安装、电梯安装、幕墙地板和一些需要有专业技术的工程,如安装电子监控等,这就是说,针对不同类型具体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总包加平行分包相结合的方法,对于专业性强的工程,可以专门寻找这方面的专业公司进行承担。这样一来,这个工程的施工变得有秩序,而且整体的运行效率也会有所提高。专业化和分工化,有利于保证施工的质量,就算出了问题,到时处理的时候也很方便。至于管理,可以由业务主直接管理,也可以委托总包商进行管理,到时完工后,业务主亲自检测验收。
(二)深化设计图纸
充分理解设计内容,对各专业的内容进行梳理,主要理清三方面内容,一是专业承包工程的内容和划分,二是关键设备及成套设备的类型和数量,三是专业系统工程的划分。
(三)确定对于设备、材料、系统工程的合同管理
可分为三类:
1、甲供设备:业主直接采购,主要是影响工艺生产的关键成套设备及高附加值设备。
2、甲指乙供设备:业主指定几家品牌,施工单位负责购买采购。业主参与品牌考察及价格谈判。
3、乙供设备:施工单位自行采购,只需向业主报备即可。
(四)合同构架完成后就是进行分包
但我们看到,项目内容大小不一,工作量也不尽相同,这就使一些分包商的分包数量不一样,合同额的控制程度也不一样。到底是分包数量多还失少,与分包项目额成正比还是反比,这都不能一概而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解决。有时候,业主的分包数量小,工程价值不大,那么就对分包商也没什么吸引力,还有就是分包商的实力不是很雄厚,成为纯粹的劳资劳务,参与程度不高,那么这很有可能导致工程质量问题。所以,工程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个因素,不单单是项目量的大小,还有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协商关系,意见是否同意等,资金周转是否畅通等。这里边的学问可谓是无所不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慢慢磨练和摸索。
二、建立合同架构后的主要管理工作
合同构架建立后,就要进行投标和其他一些工作,比如,项目需要多少投资、多长进度;采用什么模式,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何时进行采购等一系列问题,另外一点就是质量把关检测,这一点在工程实施前合适时候都占有一定比重,所以要格外操心。文件数据的整理,能很好的系统化整个工程的项目数据,方便查找和解决漏洞,需要的方法就是分类整理,建立条理化的系统就够框架。以上这些,对于整个工程看似不怎么起眼,却是前期准备的关键细节,俗话说,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做好这些,才能保证下一步的顺利进行。
三、结语
电子工程除了复杂之外,它的专业技能也要求相当高,所以,免不了中间会出现什么误差,所以,合同架构很是重要,在维护双方权益,彼此按照合同履行各自义务方面,确保了施工的正常进行。只有将合同管理落实到实处,而不只是一纸空文,业务主还是承包商都要具备高素质的道德品质和职业操守,认真负责,用心去做。电子工程在今后的作为大有发展潜力,只有合同才是一种法律保障,可见它的重要性是建立在法律的基础之上的,这才是电子工程进展顺利的护身符。
1 概述
伴随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在众多行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其也受到了体积方面限制,计算机技术在工业控制方面经常无法运用,所以计算机微型化是计算机技术重要发展方向,自集成电路至超集成电路,自电子管至晶体管,计算机体积在渐渐变小,一直到限制的 ARM 及单片机微型计算机,促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很多专家与学者为研究计算机在单片机里的应用,进行了大量实践,希望发现提升单片机效率的最佳使用方式,单片机是电子行业重要部件,它在电子行业中的位置无可取代,尤其是对工业控制领域来说,一旦单片机出现问题,所有控制系统都不能正常运行工作。
2 电子工程的内涵
伴随互联网与电子计算机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渐渐进入黄金发展阶段,这对电子技术的深入发展起了巨大推动作用。伴随互联网对社会发展及经济发展的推动越来越明显,电子工程的重要性渐渐突显出来,要更好的发展电子工程技术,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一定要不断创新和探索电子工程技术,以促进电子工程技术获得新的发展,电子工程技术以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作为基本的载体,系统性地处理与控制电子信息。依据目前电子工程技术发展情况来看,它作为系统的技术渐渐发生产业链分化,很多领域行业相互交叉的信息技术渐渐出现,这促进了很多新兴产业发展。
3 单片机的使用概况
3.1 单片机使用发展历史
在计算机刚刚出现时期,因为受性能与体积的影响,计算机还没有得到实际运用,仅仅在实验室科研室里有一些应用,用来进行简单的数学方面计算,某种程度上讲,单片机某一时期的使用还没有电子计算器受到欢迎,因为它可以自行运算,所以,人们一直很期待和重视计算机的发展,伴随电子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计算机性能有了很大提高,体积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控制。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笔记本电脑开始出现,笔记本电脑又把计算机带入了新的发展时期,当计算机被用于工业控制领域时,它的体积仍然较大,这时人们按照实际运用需要,开始研发了以计算机架构为基础的单片机,利用了储存器、控制器工作方式,除掉人机的相互交换界面,如果要让单片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一定要把任务写进对应控制程序内,因为无人机相互交换的界面,所以,一定要利用特殊装置完成程序输入。当命令程序被输入单片机后,还要结合对应控制系统来应用,一般情况下,单片机都要直接插进面板里,因为单片机插脚寿命有限,应用次数不能太多,不可以频繁拆卸控制程序,要解决这一矛盾问题,所以出现的单片机均支持在线输入程序。网络技术是现代化信息的基础,它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网络技术在人们生活中日渐普及,并影响着人们的需求,电子工程技术随着获得了长足发展,尤其是在医学领域方面获得了突破性进展,它推动了医学信息化的发展。
3.2 目前单片机的应用现状
因为历史原因,我国科技发展与经济发展都比较晚,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单片机拥有技术水平很低,特别是单片机生产与设计工作,单片机的核心制造技术都在发达国家手里,我国所运用的单片机有很多都来自发达国家工厂。近几年 51 系列的单片机受到人们认可和广泛应用,但 51 系列单片机多数是由 ATMEL 与英特尔公司所生产,同时,对于单片机的生产设计技术,发达国家对我们一直处于封锁状态,并且限制不发达国家进口其单片机。我国要想从根本上解决单片机这些问题,必须重视单片机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工作,高度重视单片机技术,为应对发达国家的封锁,我国一直在加大力量研究单片机技术,提升相关技术研发工作人员待遇,政府公布许多有关单片机的法规政策,鼓励和支持单片机的发展,加大力度保护我国单片机科技公司,所以,最近几年我国的电子业获得重大发展,我国的电子科技公司已经制造了有其产权的中央处理器,尽管这些处理器与发达国家中央处理器的性能还相差较大,处理器加工工艺也不够完善,但可以设计制造中央处理器就表明我们已经取得进步,未来也一定会自主研究和开发出众多单片机微型计算机。
4 单子工程技术特征
电子工程技术是伴随电子行业发展而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当今时代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信息化,发展电子行业是前提与基础,通过电子工程技术可以看出一个国家的信息化水平的高低。所以,每个国家都必须高度重视电子工程技术,也因此,很多高等院校都安装信息化发展情况增设电子工程技术课程和专业。高等院校的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只有完成有关电子工程技术的学习,才可以在毕业后进入电子工程有关企业从事电子工程技术方面的设计或制造工作,才能给我国的电子工程技术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大量的调查结果和实践证明充分显示,现阶段我国的电子工程技术水平依然很低,要迅速发展电子行业,必须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因为西方国家在单片机技术方面的封锁,使我国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我国必须渐渐探索才能发展电子工程技术。
5 电子工程技术在单片机技术里的运用
单片机属于微型计算机,目前,单片机在工业控制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经过多年发展,有关单片机技术已经日益成熟,并且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运用体系。正常情况下,单片机运用有两个重要部分组成,即软件部分与硬件部分。软件主要指各个控制程序,硬件主要是指各类型的电子元器件,要有效控制系统,一定要运用电子元器件来共同组建控制系统,再根据具体控制要求,有目的性的编制和设定对应控制程序,当控制程序被输入单片机后就能够实现任务控制,所以电子工程技术对单片机运用来说,在软件方面及硬件方面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电子工程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使得电子元器件开始出现,人们普遍认为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开始就是计算机的出现,同时,计算机的出现与发展又是建立在电子工程技术前提下的。大量的实践表明现阶段我国的许多电子元器件工厂的工程都属于其他国家公司,我国很少有自己本土电子工程技术型企业。伴随单片机被人们广泛用于工业控制方面,电子工程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
6 结束语
电子工程技术对我国机械化制造能力的提升与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所以,每个国家都必须高度重视电子工程技术,大力发展电子工程技术,制定相关政策扶持电子工程技术发展。就目前来看,单片机是有效控制工业领域的核心,单片机对工业自动化能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我国的单片机技术经历了多年的研究与发展,有关技术已渐渐完善,并满足了人民的实际生产制造需要。然而电子行业的技术更新速度非常快,我国电子工程技术的水平一直处于较低状态,所以,我们要加大力度研究和探索电子工程技术,特别是其对单片机方面的运用,因为电子工程技术对我国信息化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现如今,随着世界机械行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机械工程面临着新挑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机械工程的认识论文,供大家参考。
1机械工程设计中的创新思维方法
相比美日等发达国家来说,我国机械工程设计还停留在常规设计的层面,仍未完全摆脱原有的理论和技术体系,机械工程设计的创新思维方法还处在研究之中,需要不但探索。机械创造思维有自身特征,主要来说,有以下几点:第一,开放性,传统的思维方式是相对封闭的,它只局限于自己的狭小范围;而创新思维方式要求将认识对象作为开放对象来考究,多角度认识对象,畅通信息,焕发思维优势。第二,独创性,这指的是创新思维方法要突破常规思维惯例,以新模式新方法去思考对象,敢于向陈规陋习挑战,从新角度思考机械设计。第三,多向性,这指的是机械工程设计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同一问题尽可能探寻多种解决方法。第四,自由性,这指的是现代机械以现代智能为依托,人工智能部分替代人类机械劳动,给思维解放和独立创造了前提,科学思维在遵循真理发展的基础上可以自由思考和自由探索,调动人类的主观能动性,获得机械工程设计创新成果。
2创新思维在机械工程设计中的运用
2.1在机械产品运动方案设计中的运用
机械产品运动方案设计是机械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创新思维在产品运动方案设计中运用指的是设计人员对客户提出的产品各方面需求而提出的初步构思,这是要解决机械工程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明确机械工程的工作原理。无论是机械产品的原动机、传动结构还是机械的整个系统运转方法,必须满足用户的产品功能性需求。运动方案是否符合客户需求与产品的结构、工艺、成本、性能和使用维护等多方面存在直接关系,这也是影响机械产品质量和性能的关键环节。机械产品运动方案在机械工程设计中处于基础阶段,对于同一功能产品可以采用不同的工作原理和机构来完成。该阶段是机械工程设计的重中之重,设计人员必须充分运用创新思维不断构架和搜寻设计运动方案,首先产品的最优性能。
2.2在机械产品结构设计中应用
机械产品结构设计也是机械工程设计的重要内容,其包括产品的外形、各部分的配置及其总体结构。客户对机械产品的功能需求不同决定了产品结构设计的差异。机械产品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是保证产品结构形态多样化,运用创造性思维进行产品结构设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产品功能要求的增加趋势。这样的现实需求要求设计人员在机械产品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将产品功能集中于更少的产品。传统办公场所中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功能都是单一的,大量占用了办公室空间,这使得以佳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运用创新思维尽可能将打印、复印和扫描功能集于一体,这其中该公司设计部门采用了“离散及综合”创新思维方法,改善了办公条件,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
2.3在机械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中应用
机械产品外观造型设计中的创新思维主要体现在产品外形、色彩、面饰等外观方面,一般运用现代美学基本原理来构造机械产品的美感和适用性。机械产品外观造型设计采用创新思维将美学观点融入进去,利用现代材料和工艺充分体现产品的线条美、色彩美和造型完美,给人身心以美的享受。
2.4在机械产品动力能源设计中应用
随着机械工程设计的材料加工技术和能源获取技术不断被发现,机械工程设计人员在产品动力系统设计上的选择也不断增加,设计人员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观念和方法,将各种新的洁能源作为机械产品的动力能源运用到机械产品设计中。现代的电动汽车与传统的燃油汽车相比,其本身就不会排放出污染大气的有害气体,同时也减少了硫和其他微粒污染物,降低对环境的污染。电动汽车可以在用电低峰期充电,提高电能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3结语
当今社会,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机械工程设计也应不断创新,满足用户需求。机械行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领域,其发展离不开创新人才和创新思维。当前,我国机械工程设计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还是设计工艺上都同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加大将使得技术引进门槛变得越来越高,这迫使我国机械工程必须加大自主创新和自主研发能力,降低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为机械设计业的长久稳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前言:自动化设备广泛应用于机械工程领域中,这是机械工程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自动化设备安装过程中安装技术是极为重要的。
一、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的现状
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就是利用机械来控制和操作机械设备来完成一系列指定的动作,使得被控制的对象能在无人操作的状态下自行完成预先控制好的程序。机械自动化技术是建立在数学系统理论的基础之上,运用其反馈原理来使动态系统受到自动的、无人操控的影响,从而导致对象的输出值达到人们想要的预先设定好的输出值。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发达国家都将他们的机械自动化技术发展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层次当中。当下,绝大部分的发达国家正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他们的机械自动化制造技术,并且开发了不少具有创新性的优秀机械自动化制造系统,譬如,敏捷制造系统、智能制造系统等。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也发展迅猛,不断地完善创新,不管是自动化技术的水平还是产品的产量都在的不断地创造奇迹,给广大国人带来便利。但是,相对于那些自动化技术水平高的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机械工程自动化技术不高,很多的制造技术都是引进西方的发达技术或者在此基础之上做稍微的改动和完善,缺乏我国自主创新的品牌技术。在当下各个行业竞争激烈的局势之下,我国正处在经济发展这条大道上至关重要的岔口之中,不得不重视机械工程自动化制造产业,保证产品在这激烈局势中的竞争力顽强地生存下来。
二、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问题
2.1设备安装振动问题
在一连串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机器的带动和配合之下,来完成一系列的规律的动作,不仅是高速运作,而且还有很多诸如电机转子不平衡、沉降状况等原因,导致设备安装操作参数发生偏差,偏心失衡,进而导致设备部件发生强烈的振动,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发生振动。
2.2设备安装受力不匀
安装机械零件一般都是在自然的环境当中,即自重的状态之下,所以在装配时,一旦受力超出负荷后,安装精度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举个例子,泵是采用密封、自上而下的方法安装的,这样才能保证系统不会漏气太多,而此种安装方法往往会引起内部的压力改变,影响泵的试压;再譬如带悬臂的设备的安装,安装后,其受力易往前倾倒,所以,在安装时,要平衡好臂轴水平度、臂轴线和机组中心线的方向,避免内部剪切线对设备安装效率的影响。
2.3设备装配偏差问题
在安装机械设备时,机械设备中的常用链接方式包括螺栓螺母、齿轮啮合、平键等的连接。零件在加工时难免存在一些允许偏差,因此在装配零件时,出现零件安装过松或过紧的现象是在所难免的。零件装配除了受到允许偏差的影响外,还受到温度的影响,零件装配受温度影响的程度要比受允许偏差的影响更为严重。大家都懂热胀冷缩的原理,特别是在塑质零件装配时,影响的程度尤为突出。因此,在链接齿轮啮合时都需要借助火来提高齿轮的温度,使其达到预期的延展度后进行安装,使得齿轮的连接紧密。然而,温度慢慢降低后,连接部件还是难免会出现一些小偏差。
2.4技术人才培养问题
目前我国安装人员的整体素质还不能满足要求,他们往往对安装质量的重视度不够,在安装的过程中不能进行专业的操作,从而给机械的使用带来很大的隐患。另外,专业的安装人员不足,现有的安装人员专业素质一般较低,对安装要求不够了解,操作不够规范,从而给设备后续的使用带来了很多问题。虽然我国比较重视自动化设备的应用,但是对相应安装技术的关注度不够,国家在相应项目的经费投资也不能满足研究的需求,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阻碍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发展。
三、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要点
首先,安装开工前期的准备工作是首要注意点,不仅要规范开工程序、最优化设计安装组织方法,还要严格规范开工报告审查,分析安装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其次,轴承的安装技术和机械的焊接技术是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主要注意点,在安装过程中应该结合自动化设备的特点选择科学合理的轴承安装技术和机械焊接技术;最后,大部分自动化设备内部的精密装置零件一般需要进行密封处理,密封面还需要进行特殊化处理,因此,密封面的处理技术也是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重要注意点。
四、机械工程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问题措施
4.1设备振动问题解决
设备的纵横中心线和基础中心线要对齐,安装设备前,应该对绘制永久中心标板和永久基准点布置图做基础、打铺垫,然后,在图上标明并实际埋设和永久基准点,为设备安装调整提供前提帮助,也是为了观察设备是否沉降和沉降状况,更是为了避免设备因其高速运转等原因导致的振动,观察好状况后要埋设沉降观测点。有一点需注意的是同一块基础的四周不能少于四个基准点,这样才能检查同一块的沉降状况。设计规范、说明书都有说明基准点的设立标准。
4.2受力均衡问题解决
先不要着急安装设备,可以先把车间的桥式吊车安装好,然后通过安装好的桥式吊车来完成其他配备的安装。吊运设备时,要注意的是设备适应的受力位置才是绳索的栓位,为了避免设备上油漆表面或其它已经加工过的表面发生摩擦损坏,要在绳索与设备会产生摩擦的接触面垫上木垫板。
4.3装配偏差问题解决
4.3.1设备定位
为确保设备能够精准的就位,设备吊装后就应该根据之前设置好的永久中心标板,挂设基准线。挂设基准线要依照要求以及挂设跨距要选用直径为零点三毫米、零点七五毫米的整根钢线,它的拉紧力通常是钢线破断时拉力的五分之二、五分之四,水平或倾斜挂设的跨距不该多于四十米。将基准线挂设在有利于调整的线架上利于调整,利用线锤来与中心点对正,对正后调整并锁定螺母,从而使得基准线在使用的时候不会产生偏移,但在使用时,还是要定期检查,避免错误的发生。
4.3.2设备水平度调整
整体设备、分体设备构成了设备水平度调整的基本方法。往往可应用水平仪来测量整体设备的工作表面、结合部表面,不同安装精度的设备选用不同精度的水平仪。对分体设备的各个分体部件进行找平来完成分体设备的安装。
4.3.3设备标高调整
设备标高的调整应当以设备的主要工作面为基准。永久性基准点往往和设备相隔甚远,所以要选用更为精密准确的水准仪,规照永久性基准点,投射辅助基准到设备附近来进行设备的标高调整。而且越重要的设备越是要用精密准确的水准仪进行复测。
4.4提升技术人员质量
机器的安装人员是保证安装质量的关键,而安装质量的好坏又会直接影响机器的作业效率,所以要想使机器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性能,就必须重视安装人员的质量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安装人员的专业素养,首先,要让他们意识到安装作业的重要性,了解自己工作的神圣使命,在日常加强对安装人员自动化安装知识的培训,使他们熟练掌握操作过程,避免出现大的失误;另外,要加强日常的监督管理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从而提高他们认真工作的积极性。另外,国家应加强对安装技术的重视度,增加关于安装技术研发的费用投入,同时加强对安装人员的技术培训,为自动化设备的正常使用提供保障。
结语:
总的来说,自动化设备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了提升我国工业成品在国际竞争中的综合实力,要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
0 引言
相似理论起源于20世纪,它一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里是在物理现象当中,每个学者都清楚,在自然界里,存在很多的相似的物理现象,或者现象不同,而其实验本质相同。正因为这些现象或本质的相似性,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注意,于是在20世纪初形成了独特的学科:相似理论。从它的名字我们就可以知道,它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会出现相似状况的各项必要的因素以及这些现象其中的相似性质。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似理论及其应用也得到了可观的进步和完善。近些年,也有很多学者根据这些理论知识提出了很多定理,并写出了相应的论文,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比如上世纪前苏联学者发表了《相似原理》,其中的“相似三定理”是相似理论的理论基础,也是现代应用开展的必要理论定理。除此之外,还有我国发表的《相似工程与成组技术》和《相似工程》两篇论文,这些都在社会上产生了良好的反响,被科学界视为新的血液。在我国的现代化机械工程领域当中,相似理论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被广泛地应用到各项工程的进展以及机械操作的问题当中,同时作为很多工程开展的基础理论知识,它可以有效较好的解决很多机械工程中的难题。为了促使相似理论能够在机械工程领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和应用,需要各位学者对相似理论的内容进行不断探讨,并切实地把相似理论与工程实际中的技术结合起来,如成组技术、人工智能和模型试验等,以充分实现相似理论的价值。
1 相似理论的特点
如上所说,相似理论是对生活中和自然界中相似的物理现象和本质进行相应的研究的学科,它最大的特点就是模拟和仿真,通过对一些现象的研究,得出其实际原理,然后进行仿照、对比,并运用到各行各业当中。在现代的机械工程领域当中,相似理论大都被应用于指导工程的各项进程的模拟,并对其加以探索,从而确定相关的策略以及对问题的解决方案。如今的社会,计算机科技不断发展,相似理论已经不仅仅止步于对物理现象的研究当中,它不但成为很多机械工程设计方案的理论基础,同时也广泛的应用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相似理论的概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获得新的进步和扩充,它在不同的领域中也演绎着各式各样的角色,核心内容也越变越广,同时它也需要我们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和推广,使它在各行各业都充分的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理论一般是通过对物理现象发生所需具备的条件出发,对其中的各项内容进行研究,并通过各种数学公式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结论,然后将之应用到很多领域当中。相似理论最主要的特点是具有很大的抽象性,这个特点源于它对物理现象的研究所采用的方式,其中大部分采用的都是科学的设计分析与数学理论的规划计算,也就很大方面地导致了它的抽象性太强。其次,它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适用范围十分广泛,除了机械工程领域,其他工业领域以及各种电力系统等都结合并运用了其理论内容。相似理论的核心功能在于指导实践方面,很多时候,要对工程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模拟实验和分析,在这其中,相似理论就充当着导火线的作用,连接着整个实验进程。并且,相似理论在很大一方面是用来处理工程当中所遇到的比较棘手的问题,因此,它的价值也很明显的体现在了机械工程的整体进程当中。
2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的应用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又有一个新的名词:相似工程学。它表明了该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宽广的操作领域。在机械工程当中,它最为显著的应用项目主要包含了工程系统相似设计、相似虚拟制造、成组技术、相似模型技术和机械系统相似设计等。在这些应用当中,目前最受关注的是成组技术,它已经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广泛应用。最为科学化的应用是相似模型技术,由于在工程当中,其中的某一环节很容易出现问题和缺陷,就需要进行各种模拟、仿真,进而进行分析和对比,因此,该应用的主要操作是相似模拟与系统仿真,做完这两步之后,就可以对工程进行系统有效的规划和分析,并通过相似性来对整体的进程提出相应的方案,同时对工程当中的问题进行解决。由这些可以看出,在机械工程的进展当中,相似理论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而且,在机械工程当中,相似性分析可以对整体的系统起到良好的分析改善效果,对工程的进展有着重大的意义。相似系统理论在实际应用中,显得极为重要。
在机械工程领域的零件设计当中,相似性的系统分析也可以赋予到零件最初的设计当中,把相似理论与各部位零件进行融洽的结合,从而配合整个机械工程的运作,使整体的机械系统变得合理有序。现代的机械工程,越来越看重整体系统的运转,同时要保证各部分机械的稳定运作,一旦出现了某方面或某部位的问题,就要通过相似理论进行有效的分析与研究,以获取解决方案。因此,在零件的相似性理论制造方面,也应该加强重视度,只有全面地将相似系统运用到零件的制作过程当中,才可以使整体的机械进程更加稳健顺利。
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当中核心的价值在于对机械工程整体的设计规划分析以及对所出现的问题能及时地规整出新的方案和解决办法。在机械工程的开展当中,具体的相似性设计步骤分为三步:首先是对整体机械系统的运作模式进行分析。在这里,首先要收集系统的资料,然后对资料进行合理的整理,再通过相似性理论将各部分进行模拟或仿真,最后进行分析,得出操作的具体流程和方法。对整体的机械系统的相似性分析要从由不同的方面开始,如传动方面、整体控制方面等。
每个方面不仅仅是整体的一部分,也有自己独立的整体,需要运用相似性理论对各个方面进行全面合理的分析。其次,由于在对整体机械工程的系统分析量太大,导致模型数目众多,因此需要恰当地简化模型。相似性理论要求,对模型中的参数要以具体要求为基准,不能盲目而立,同时要有特定的模型基础,不可以简化掉重要部位。最后要对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通过对机械工程系统的模型模拟和简化,可以得到很多相关的数据以及记录,我们要对其中的重要结论与现有的或目标当中的进展方案进行对比分析,检查是否存在着不足,如果确实存在缺陷,则应该立马对系统进行重新的分析,规划更加合适的模型,对其中的各项内容也进行合理的分析,更改不一样的对照参数。
3 结束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领域的发展已经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基础,它的各项设计与方法在机械工程进程当中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如在基础的零件设计方面、模型设计方面、成组技术以及整体的机械工程系统模拟分析方面。相似理论本身的理论基础也被很多行业所接纳,在这其中,最为主要的还是机械工程领域的成就。随着年代的改革,相似理论不断地得到了充分且有效的发展,它在机械工程领域的价值也越来越突出。但是,目前相似理论在机械工程整体的运作发展当中,并没有完全发挥其重要作用。因此,为了我国的机械工程能够不断获得新的进步与发展,相关的学者与科学家要对相似理论这门独特的学科不断进行创新和探讨,实践出其核心理论价值,使它充分地发挥其在机械领域的重要作用。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要正确认识自我和学会做人 ,首先必须认识我们所处的社会和时代对当代大学生的客观要求 ,即深刻了解社会对他们的迫切需要 ,又真切感受市场经济对他们的实际压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认识自我论文,供大家参考。
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地认识自我,理解自我的一个过程。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得到提高,能够有方向性的训练自己,完善自己。错误地看待自己则使自己沉溺在幻想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甚至可能会失去生命。
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成熟。
三毛曾经说过:“真正的快乐,不是狂喜,亦不是苦痛,在我很主观的来说,它是细水长流,碧海无波,在芸芸众生里,做一个普通的人,享受生命一刹间的喜悦,那么我们即使不死,也在天堂里了。”是啊,寻求内心真正的安宁,做自己所能做的事,使自己快乐,才能变得成熟。像三毛一样。假如她没有认识到生活的乐趣,没有正确认识自己所需要的,所追求的,怎么会有如今三毛的流浪文学,怎么会有华文世界的传奇女子,又怎么会有我们心中最浪漫、最真性情、最勇敢潇洒的——永远的三毛。
正确的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完美。
如果可以认识自己也不那么完美,就不用忙着去粉饰了;如果可以认识自己不那么伟大,就不用急着去证明了;如果可以去放弃自己的种种成见,就不用吵着去反驳了;如果可以不在乎别人怎么看自己,就不用哭着去申诉了;如果可以慢半拍,静半刻,低半头,就可以一直微笑了。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将自己的优点发出万丈光芒,将自己的缺点掩盖。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更加完美,将不用去模仿他人而遭到别人的嘲笑了。难道东施效颦不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吗?春秋时代,西施因生病而蹙紧眉头,却更显得美丽动人、楚楚可怜了。然东施见此,连忙去效仿不想被贻笑大方。西施的美尽显在她的举止投足之间、谈吐之间,天生的美与气质并存,而东施却以丑闻名大江南北。若东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去模仿西施搔首弄姿,而是发扬自己的长处,那也不会落下今日如此耻笑。 正确地认识自己,使自己更加成功。
自然更替:“自然界中没有胜利和失败,只有更替。冬天让位于春天,夏天让位于秋天。羊吃草,狮吃羊。与谁强大无关。人心若能理解,那么人的灵魂则可能从肉体中解放找到成功。”正确认识自己,能够抓住机遇,获得成功。正确地认识自己,能够进行替换。论点:认识自己才能赢得机会,取得成功。毛遂是战国时期有远见卓识且口才出众的外交家。他本是平原君家中的食客,当平原君要挑选20名食客去说服楚国出兵解救赵国时,他认识到自己的优势,抓住机会,大胆,自信的说:“我可以去。”果不其然,毛遂以出色的辞令说服了犹豫的楚王,就这样赵都解围,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毛遂自荐的故事。毛遂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正是因为他正确地认识了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在关键时刻自荐,赢得机会,最终获得成功。因此,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赢得机会,使自己成功。 正确的认识自己,能够使自己得到心灵的安慰,赢得成功。
自我认识是个体对主体自身状况及主体与客体关系的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三个方面。所谓的自我观察,就是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为被观察的对象,自己观察自己,即如古人所说的,人要“吾日三省吾身”;而自我分析是个体把从自身的思想与行为所观察到的情况加以分析、综合,在此基础上概括出自己个性品质中的本质特点,找出有别于他人的重要特点;在自我观察和自我分析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的能力、品德及其他方面的社会价值做出判断,形成自我评价。
要想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首先自我观察要全面,对所有属于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和社会关系都要进行细致的观察;其次,自我分析要科学,对自己在生理、心理和社会关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特点,无论是优点,还是缺点,都要总结概括,并作出科学的分析;最后,自我评价要适当、正确,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看低自己。
21世纪是充满竞争的世纪,敢于冒险,敢于探索,善于竞争,善于合作,富于创造是21世纪对人才规格的基本要求。这些品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我们大学生都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的提前以及与之相关的高强度的心智付出等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因此,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国家安全问题是国家发展的根本保证,大学生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否关注国家安全问题,能否在国家安全利益受到侵害时主动履行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义务,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如何认识安全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大学生安全知识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高校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校对外交流机会增多,办校规模和招生人数扩大,高校及其周边治安状况日趋复杂,各类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不安全因素增多。大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方面,有调查显示:52%的大学生曾在寝室违章使用电器、71%的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使用灭火器、43%的大学生对安全防范怀有侥幸心理;80%的受调查人员的消防观念仅仅局限于火警电话119或发生火灾后等待消防队员的扑救,对于消防监督、火灾隐患整改、火场逃生和疏散以及如何加强消防工作感到茫然;63%的受调查人员对消防防范工作认识不清或持无所谓的态度。
1、交通安全
当前,许多高校教师拥有私家轿车已不算希奇,摩托车更是普遍,学生骑自行车的很多,开汽车上学也已不再是新闻了。校园道路建设、校园交通管理滞后于高校的发展,一般校园道路都比较狭窄,交叉路口没有信号灯管制,也没有专职交通管理人员管理;校园内人员居住集中,上、下课时容易形成人流高峰等等原因,致使高校的交通环境日益复杂,交通事故经常发生。据相关数据统计,湘潭大学每年都有许多交通安全事故发生。
校园内易发生的交通事故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思想麻痹和安全意识淡保许多大学生刚刚离开父母和家庭,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安全意识比较淡薄,同时有的同学在思想上还存在校园内骑车和行走肯定比公路上安全的错误认识,一旦遇到意外,发生交通事故就在所难免。校园内发生交通事故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注意力不集中。这是最主要的形式,表现为行人在走路时边走路边看书边听音乐,或者左顾右盼、心不在焉。
(2)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大学生精力旺盛、活泼好动,即使在路上行走也是蹦蹦跳跳、嬉戏打闹,甚至有时还在路上进行球类活动,更是增加了发生事故的危险。
(3)骑“飞车”。一般高校校园面积都比较大,宿舍与教室、图书馆等之间的距离比较远,所以许多大学生购买了自行车,课间或下课时骑自行车在人海中穿行是大学的一道风景线。但部分学生骑车技术也实在“高超”,居然能把自行车骑得与汽车比快慢,孰不知就此埋下了祸根。
2、消防安全
大学是人们心目中的一片净土,是莘莘学子追求知识的摇篮。但是,由于在大学校园和社会环境里,各类消防不安全因素还大量存在,加之一些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不强、遇险后缺乏必要的自救能力,各种触目惊心的火灾事件时有发生,给广大学生的生命健康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形式下,加强大学生的防火安全教育、将其纳入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中来已经迫在眉睫,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不但关系到大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关系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到高校的安全稳定和首都教育全面、快速发展的大局。
高校发生火灾的原因
( 1) 使用明火不慎,引起火灾。如点蜡烛、点蚊香、吸烟、使用液化气和焚烧垃圾等。
( 2 ) 电气火灾。如违章用电、使用电器不当。
( 3 ) 违反实验室操作规程。
3、财产安全
大学生的财产安全,主要是指大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带的现金、存折、购物卡、学习及生活用品等不受侵犯。由于大学生涉世不深,不善于保管自己的钱物,又是集体生活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财产就成了盗窃、抢劫、诈骗、敲诈勒索等不法分子侵害的重点对象。目前,校园发生的各类案件中,侵害大学生财产案占到首位。大学生财产一旦受到侵害,不但给家庭带来一定负担,而且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大学生为保障自己专心致志地学习,愉愉快快地生活,就有必要学会、掌握保障自己财产的安全的常识。
3.1盗窃
高校每年都会发生很多器盗窃事件,造成财产损失。主要原因有:(1)大学生的防盗意识不强;
(2)财物乱丢乱放 ;
(3)不注意关门关窗;
(4)轻易留宿校外人员等。
3.2 诈骗
诈骗,是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法,获得公私财物的行为。是大学生财物遭受侵害的主要形式之一。主要原因有:
(1)大学生涉世不深,思想单纯;
(2)易于感情用事,社会经验不足;
(3)缺乏防范意识,诈骗分子往往把诈骗的目标瞄准年轻的大学生。。
3.3抢劫
抢劫,是指使用暴力胁迫或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为了达到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 目 的,抢劫者在实施抢劫过程中,有时往往还伤害财物所有人或保管人的人身安全。从大学生遭抢劫的地点看,绝大多数发生在校园及其周边大学生经常路经或活动的地带,从大学生遭抢劫的时间看,一是午休或夜深人少之时;二是学生上晚自习或上课,绝大多数人员相对集中而校园及其周边 人 员较少时;三是严冬夜长昼短,天气寒冷,室外活动人员较少时;四是新生刚入学报到的一段时间内等。3、从大学生遭抢劫的对象看,一是携物单个返校的学生;二是单独晚归的学生;三是独自游离的学生;四是在学校周边租房居住或打工具有一定活动规律的人员;五是遭抢劫者多数是女生、个别性格懦弱的男生或 进行 谈恋爱的男女生。高校校园每年都会发生抢劫事件,大学生作为弱势群体,更应该加强防范意识。
此外,大学生安全问题还有许多,例如,校外安全、防溺水心理安全等等。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保障大学生生命财产安全已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三、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措施
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既是时代的呼唤,也是素质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途径和措施。
(一)切实提高对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处于宣传教育阶段,远未达到有计划、有目标、规范化教育的层次,但安全教育决不是可有可无,可做可不做的事情。安全教育是维护大学生安全的一项基础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人才保障的根本教育,它始终是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发生学生安全事故,不仅仅是个别学生受到伤害的问题,还会牵动学生家长,波及其他学生的情绪,影响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甚至还会影响到局部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我们要把做好大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到能否营造优良育人环境;能否维护校园和社会的稳定;能否实现高校的教育培养目标这一高度来认识,时刻把学生安全教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学校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教育力度,实现全员、全面、全过程教育。全员教育即学校各级要加强教职工安全知识培训,组织广大教职工系统地学习、掌握安全知识,只有教职工具备了安全知识,才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否则,难以向学生普及安全常识。
在教学上,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在有关课程和教学环节中由任课老师结合课程内容实施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如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有关计算机安全、网络安全方面的内容;在化学、物理等实验课讲授有关防火防爆方面的内容;在信息工程课程中讲授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等内容。在日常教育管理以及各种服务工作中,都必须结合安全方面的内容,适时的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而形成对安全工作重要性的共识和公众舆论,以利于安全教育与教学活动、课外实践以及管理和服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安全教育得到广泛而充分的重视。全面教育即安全教育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交通安全、防火、防盗安全等方面常识,也要教育学生遵纪守法,提高警惕,加强防范,珍爱生命,热爱生活,使安全教育真正融入德、智、体全面教育之中。全程教育即要求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安全教育要始终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全过程中,做到常抓不懈,持之以恒,使学生安全地渡过大学生活时期。
(二)安全教育要突出重点,注重教育效果
加强学生安全教育,既要全面展开,更要有重点的进行,做到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一是抓重点人的安全教育。如对经常违反校纪校规的学生,要进行重点教育,防止因严重违反校纪校规造成安全事故。要做好这项工作,不能满足于形式,更不能只往下灌输,而要讲效果,要能打动人心,让受教育者内心接受,做到入耳、入脑、入心。二是抓重点场所的安全教育。如对防火、防爆有一定要求的实验室,要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实验操作规程,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又如在人群集中的活动场所,应教育学生文明礼貌,服从指挥,并注重观察场所周围环境和安全通道,避免发生安全事故。三是抓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重点时期是指易发生安全事故的特殊时期,在高校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时期的安全教育:
一要加强新生入学时的安全教育。新生刚跨入大学校门时,由于对校园及周边环境情况不熟悉,缺乏安全防范知识,不懂得如何自我保护,最容易发生各类安全事故。因此,切实加强新生入学安全教育,增强新生的自我防范意识,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大学生活,乃至以后人生道路上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要加强节假日期间安全教育。节假日期间学生思想容易放松,易发生财物被盗、火灾、食物中毒、溺水、车祸等事故。因而在此期间特别要强调安全问题,防止各类事故发生。
三要加强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和毕业生离校之前的安全教育。由于这部分学生外出实习、社会实践以及毕业生外出找工作单位,脱离了学校管理人员的视线,如果缺乏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遇事考虑不周,也易发生各类事件。因此,学校切实加强重点时期的安全教育,防止各类事件的发生。1、加大对大学生安全危机的教育,提高大学生安全素质。从认识角度来说,安全危机来源于我们对事件或事态的认识和界定。换言之,安全危机包含了认知解读因素,影响安全认知的因素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方面。内在因素包括人的认知结构、以往经验和自身敏感性等。而当代大学生缺乏的就是对安全危机的认知太少,经验不足,敏感性不够,这就需要学校加强对大学生安全危机的教育和培训。可以借鉴国外的做法,设置专门的安全危机教育课程,将安全危机(包括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制度化,聘请专家针对可能发生或现实的安全危机做专题讲座,提高学生对安全危机的敏感度,完善学生的心理防卫机制,提高学生面对危机的承受能力。外在因素是周围人们的观点、媒体大众的态度以及自身与危机相关的程度等。因此,应建立全社会高度重视安全危机的文化。
2、完善学校安全危机管理的防控机制。学校安全危机管理和控制不仅仅是校领导的事,它是关系到学校的稳定、学校的声誉、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的大事。假如一个大学生不明不白地死在学校里,不要两个小时,互联网就会登出消息,其影响之大可想而知。所以要充分认识到建立完善的学校安全危机管理防控机制的重要性。安全危机管理和控制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预防。学校应建立制度化的、开放式的、全员参与的安全危机管理防控机制,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其在安全危机预防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对已经发生的安全危机进行总结,分析得失,思考并拟定可能的改进措施,建立安全危机管理信息资料库。要组建一个具有安全危机知识的危机服务机构,建立由辅导员、班主任、授课老师、学生干部和后勤服务人员组成的安全危机预警系统,定期开展对话、沟通与协调,有效预防安全危机,并制定周密的安全危机防控预案。
3、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大学校园周边环境的复杂性、危害性,学校和学生感同身受。因此,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需要政府亲自抓,公安、工商、城管、文化等部门和学校共同协作,组建专门队伍,开展经常性检查,排查各种不安全因素,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建立综合治理的长效机制,为高校的发展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构建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校园周边环境。
4、政府要为高校和大学生的安全提供法律保障。高校是教育、科研、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这样一个特殊的地方,集聚了中华民族的精英分子,对国家的发展和建设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国家应当对这样一个地方和这样一个群体提供特殊的保护。到目前为止,没有一部关于高校安全保护的法律制度。建议国家制定高等学校和大学生安全保护法。通过法律形式明确政府、学校、社会对高校和大学生安全保护的责任,确保高校安全、稳定,确保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安全素质很高,社会责任感很强的人才。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安全、更稳定。
普及大学生安全知识,抓好大学生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自我保护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大学生不受违法分子的侵害,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不仅是保证大学生人身生命财产安全的需呀,也是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最基本的要去。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冲击,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是社会呈现出多种思想观念并存的局面。这一时期不仅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们洗礼转型的重要时期;不仅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人民内部矛盾凸显,刑事治安案件高发的时期。各种新的不平衡,不和谐因素增多,各类不安全隐患也不断出现并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
安全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个体寻求发展的必要前提。安全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内容,大学生由于其自身生理、心理特点以及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当我们面对危险因素时采取何种应对措施就显得极为重要。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和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多层次、多形式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后勤社会化改革也在逐步深入,市场经济的触角迅速地深入校园,校园已由过去封闭型的“世外桃源”变为开放型的“小社会”,治安形势更显复杂和严峻。而安全问题不仅是学生在校学习、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也是今后毕业走向社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所以,必须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那么,我们大学生如今的安全现状是什么样的呢?
1. 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制度不全。大学生安全教育还没有纳入课程教育,也没有经常化、制度化。
2. 缺乏系统的教育。安全教育大多是保卫部门或学工部门针对某一时期的发案特点或学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案例而临时进行宣传教育,没有系统的教育方案。局限于消防安全、交通安全、人身安全等最基础的方面,而对于安全教育的其他内容如文化安全、信息安全、科技安全、网络安全等则涉及太少或根本没有安排。
3. 对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培养不够。针对各种可能遇到和发生的安全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和解决方法还不够,学生不清楚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和防卫。
4. 大学生掌握安全技能的途径狭窄。安全教育如安全防患技能、防身术、遇火灾逃生等都需要教师或专业人员的现场指导、演习等,安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至关重要。但是,目前大学生所接受的安全教育内容中,多是学生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手段自己学习的,很少是通过教师或专业人员传授的
5. 教育者素质有待提高,教育方法有待改进。目前从事安全教育的教师往往没有经过正规学习和专业训练,难以开展深入的安全教育,也缺乏必要的学习交流,安全教育的研究还不够深入。
作为大学生我们该树立怎样的安全意识呢?
1. 遵纪守法和文明修身的意识。大学生要树立安全意识,安全观念,首先是加强自身修养和提高法律意识,要学法,懂法,用法;其次是强化文明修身的意识,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避免因自身的素质问题陷入冲突之中,使自身受到不安全因素的威胁。
2. 对安全形势认知的意识。安全隐患早知道,就是要对社会安全形势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虽然当前社会安全形势基本稳定,校园安全状况要好于社会整体水平,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转型,大学生所处的安全环境也在发生变化,面临的安全形势应引起重视,学生自身更应树立对安全形势有正确认知的意识。
3. 自我防范意识。当前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安全因素,这就要求大学生树立自我防范意识,对安全隐患要早有心理准备,做好自我保护,尽量避免不安全因素对自身的伤害。
4. 面对突发事件应变的意识。不安全事故的发生有些是没有预兆的,这就要求大学生要有面对突发事件应变的意识,这方面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面对突发事件的时候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判断,第一时间采取措施帮助自己和别人脱离危险,而不是因害怕,应变能力不够丧失了逃生和减少损失的机会。
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的必然性是如何呢?
从大学生的成长过程来看,我们从小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安全知识教育,缺少必要的安全知识,对社会安全问题认识不透彻;从大学生自身能力来看,我们缺乏解决各种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社会阅历浅,承受能力差,自我保护意识差,如果我们不接受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就很可能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遇到重重的苦难,从而最终导致遭受挫折,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留下遗憾。
从大学生自身来看,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高校大学生私欲过度膨胀,甚至道德沦丧,不惜以身试法,这些不仅使自己处于不安因素的笼罩中,随时会陷入欲望的陷阱无法自拔,而且会使他人的安全受到威胁,这增加了社会不安因素爆发的几率。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这里不乏精英和骄子,但是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报道频现于各类媒体,且犯罪案件及人数逐年上升,犯罪类型也逐步走向多样化和智能化。一些被人们视为视为高智商,高素质,高层次的大学生因触犯刑律儿锒铛入狱,不仅是父母,师长蒙羞,还断送了自己的前程。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法律和安全知识,对社会规范知之甚少,对不安全因斯的防范意识差,这些都给犯罪分子对大学生实施犯罪以可乘之机。
大学生应该掌握什么样的安全知识呢?
1. 国家安全知识和校园稳定知识,包括保持政治敏锐性,提高警惕性,维护国家安全,保守国家秘密,防破坏,渗透,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具体知识
2. 日常生活安全知识,主要包括防盗窃,防抢劫,防诈骗,防伤害,防性骚扰,放食物中毒,警惕传销诈骗,治安防范等。
3. 交通安全知识,主要包括外出骑车,乘坐交通工具安全知识,旅行交通安全知识,安全驾驶等。
4. 消防安全知识,主要包括用电,用火安全知识,以及火灾发生时报警,灭火器使用,保护自身安全,自救和逃生知识。
5. 公共安全和防范自然灾害安全知识,主要包括公共突发事件应对和预防雷电,地震,泥石流,滑坡,冰雪,洪水,高温天气的知识等
6. 科学利用网络安全知识,主要包括预防网络不良信息,计算机病毒,网络欺诈,交友陷阱以及信息安全等知识
7. 生命教育和心理调节知识,主要包括培养自身抗挫折能力,心理调节能了,防自杀,自残,吸毒等。
8. 学习实践实验就业环节中的安全知识,主要包括文体活动安全,实验操作安全,防有毒物质接触,户外写生安全,防就业陷阱,外出打工维权等。
大学生安全教育所涵盖的内容相当广泛,涉及国家安全、治安安全、交通安全、网络安全、心理安全等诸多方面,归纳起来,笔者认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包含以下方面内容: 第一,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保护大学生远离危险的思想保障。当代青年学生成长于新旧体制转换的伟大变革中,在社会秩序多样、价值观念多元化因素影响下,其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的确立较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艰难。尤其是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成型,尚未适应社会生活,这导致他们的思想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一旦遇到诱惑,就可能出现违法违纪行为。所以,对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应着力解决其思想上对“理论”、“理想”、“政治”的轻蔑和错位,帮助大学生把握好人生的“航船”,学会用科学理论武装自己,学会与他人正确相处。
第二,法制教育。良好的法律意识,为大学生形成安全意识、正确地选择自我保护手段和防范法律风险提供有力支持。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社会主义法制进程也在加快进行。浩繁的法律条文,正在无声却有力的调整着我们的生产生活。通过选择与大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开展教育活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法律意识,从而为大学生正确地保护和约束自我创造条件。从实践看,除已被列入高等教育基础课程的《法学概论》及其中包含的民、刑相关法律知识外,大学生安全教育还应包括《国家安全法》、《治安处罚法》、《交通安全法》、《消防法》等相关法律知识。
第三,安全防范技能教育。过硬的安全防范技能,是大学生抵御各种危险的最终屏障。对于大学生防范各种危险来说,仅具有安全意识仍显不足。安全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在突发状态下,具备应急、应变能力、安全防范、防卫能力以及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上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过程。教育者可采用案例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同“危险状况”下,如何进行正确操作,采取及时措施,防范危险。此外应着力通过训练,使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卫技能,以防范可能发生的暴力危险,最大可能地降低危害。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安全教育,是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共同课题,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与思考,才能探索出一条与我国高等教育实际相适应的道路,才能真正地使广大学生成为保卫工作的受益者,才能真正将高校的中心精力解放并投入到日常的教学和科研中去。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的计算机课程是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教学内容,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技术水平。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计算机病毒的认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对计算机安全问题以及计算机病毒作了简要的介绍,对计算机病毒的主要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当前计算机网络安全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防范计算机病毒、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安全;计算机病毒;互联网
在计算机发展的过程中,计算机网络安全和计算机病毒带来的威胁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诞生到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却对整个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一旦计算机网络安全出现漏洞,造成了算机病毒的入侵,会对计算机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威胁,产生极其严重的破坏。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升计算机的安全性,防御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保障互联网技术的健康稳定发展。
1计算机安全和病毒
1.1计算机安全
所谓的计算机安全包含这4个层面:计算机运行的安全、计算机数据资料的安全、计算机软件的安全、计算机硬件的安全。要保障计算机的安全就需要使用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技术管理措施来管理和保护计算机的相关数据,避免计算机内部的数据资料、电脑硬件、电脑软件受到篡改、损坏、存储和调取。有很多因素都会对计算机安全造成影响,主要的原因包括计算机病毒威胁、技术操作、机身原因和自然原因,对计算机网络的危害最大的就是计算机病毒。当计算机受到计算机病毒入侵时,不仅计算机的正常运转会受到直接的影响,甚至会使计算机系统瘫痪。
1.2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事实上就是一种计算机程序,其往往是经过专门编制的,拥有很强的再生能力,不仅会对计算机的系统安全造成威胁,还会使计算机系统无法正常运转。当计算机系统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入侵时,计算机病毒就会干扰和阻碍计算机的正常运转。由于计算机病毒与医学中的病毒一样具有很高的传染性,因此将其称之为计算机病毒[1]。人为操作是产生和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根源。以常见的蠕虫病毒Worm为例,蠕虫病毒能够通过系统漏洞和网络进行传播。一旦计算机感染蠕虫病毒,就会自动地发送带毒邮件,对网络的正常运转造成阻碍。计算机中毒之后会产生冲击波,并发送小邮差等带毒邮件,对病毒进行扩散。从计算机病毒的危害性方面而言,蠕虫病毒并不会产生过大的危害。如果计算机遭受了较大的计算机病毒的危害,其内部文件资料就会出现丢失和损坏,甚至造成计算机系统的整体崩溃,使计算机无法正常和稳定地运行。如果受到攻击的计算机是银行业、事业单位和行政部门内部的计算机系统,其内部的保密资料就会外泄或者丢失,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计算机的病毒程序往往是隐藏在一些软件之中,不法分子引诱用户使用这些软件,对这些程序进行刺激,使其开始运转,从而对计算机的安全造成威胁。在互联网用户之间也会互相传播带病毒的程序或者软件,使带毒程序和软件的使用范围进一步扩大,造成计算机安全问题的扩散。这也说明了计算机内部信息和计算机系统不够坚强。在计算机技术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着力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内部信息不会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威胁,并使用技术措施来降低计算机软件受到病毒的影响程度,保障计算机的运行安全。
2计算机病毒的重要特点
计算机病毒与医学病毒一样,都具有很大的传染性。但是计算机病毒又与医学病毒存在着明显的差别。计算机病毒实质上是计算机代码,通过互联网和计算机进行传播。要对计算机病毒进行有效的防范,就必须了解计算机病毒的重要特点。
2.1传播媒介
作为一种程序代码,计算机病毒主要是通过电子邮件和互联网进行传播。当前世界范围内流行的计算机病毒中大部分是主动在计算机网络中进行传播,例如TROJ_MTX.A、W97M_MELISSA、PE_CIH等,特别是TROJ_MTX.A、W97M_MELISSA为宏病毒,能够对编辑的文档进行感染,从而通过邮件的方式来传播病毒。PE_CIH病毒的传播方式包括网络下载和邮件传播两种[2]。
2.2传播速度快
计算机病毒能够在互联网上迅速地传播。计算机病毒的本质是程序代码,当一台计算机上感染了计算机病毒之后,就可以通过网络将计算机病毒传至各地。以网络病毒“爱虫”为例,其在短时间内就可以使各国的互联网都陷入瘫痪。正是由于计算机病毒具有极快的传播速度,能够以多米诺骨牌的方式进行传播,造成严重的连锁反应,因此计算机病毒会造成难以估量的危害。用户的电脑受到计算机病毒入侵之后,内部文件和数据会遭到破坏,造成计算机内部信息的泄露。如果这些信息被不法分子所窃取,造成的危害将不可设想。
2.3控制难度大、种类多
计算机病毒种类繁多,要对其进行控制具有很大的难度。由于计算机病毒是程序代码,可以使用计算器语言对其进行修改和读取,从而使计算机病毒越来越多样化。仍然以“爱虫”病毒为例,经过计算机语言其程序代码进行编程之后,一个计算机病毒就可以演变成为数十种不同的计算机病毒,其仍然会按照相同的途径进行传播。尽管这些演变出来的计算机病毒可能只有少数几个代码不同,但是却极大地提高了计算机病毒的控制难度。当前的技术水平往往是在计算机遭受了计算机病毒的侵袭之后才能对其进行处理,甚至为了计算机病毒的侵袭只有关闭网络服务,造成非常严重的损失[3]。
2.4发展迅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的相关服务也变得越来越完善,计算机病毒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拷贝自身再对别的软件程序进行感染已经不再是计算机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蠕虫成为了计算机病毒传播方式的新特征。也就是计算机病毒可以通过互联网传播到世界各地。例如通过下载带病毒的网页文件和传播带病毒的电子邮件等等。还有一些计算机病毒具有更强的病毒性,甚至带有黑客程序功能,通过向用户的计算机中植入这种病毒,黑客和不法分子就可以随意进入用户的电脑系统,对数据和信息进行窃取,甚至远程控制该计算机。
3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
3.1自然因素
对计算机网络而言,必须有稳定的自然环境才能使其能够正常运转。如果发生一些自然灾害,就会对计算机网络安全造成极其严重的影响。例如计算机的正常运行会受到振动、湿度和温度的影响,这就需要在计算机机房中设置防电子泄漏、防震、防火的设施。这样一来,既能降低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也能够尽量避免计算机的正常运行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
3.2软件漏洞
一些计算机系统的软件本身就存在一些高危的严重漏洞,给了病毒和黑客可乘之机,使黑客和病毒能够侵入计算机的系统。出现计算机软件漏洞的原因有很多,编程者在编写程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人为疏忽,甚至一些编程者监守自盗,故意为不法分子留出了后门。软件漏洞给计算机病毒的入侵留下了方便之门,而且这种入侵往往难以预防。
3.3黑客威胁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还会受到黑客入侵的威胁,正是由于计算机软件漏洞的存在,给了黑客入侵的机会。信息网络中的不完善和缺陷会加大黑客入侵的风险。
4保障计算机网络安全
4.1防火墙技术
作为一种对外保护技术,防火墙技术能够对内网资源的安全进行保障。其主要任务在于阻止外部人员非法进入内网,对网络访问进行控制。在工作时防火墙能够有效的检测数据包中的各种信息,包括目标端口、源端口、目标地址、源地址等等,并进行相应的算法匹配。如果数据包不能符合相应的条件,就可以将数据包丢弃,避免软件程序受到非法入侵。状态检测防火墙是当前用的最广泛的防火墙技术,然而防火墙技术最大的缺点就在于不能对内[4]。
4.2加密技术
加密技术的本质是一种算法,其能够加密数据,避免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遭受劫持,保障数据的隐蔽性和保密性,从而使互联网信息的传播更加安全。当前使用的加密算法主要有非对称加密算法和对称加密算法两种。对称加密算法也就是使用相同的加密和解密钥匙。非对称加密算法具有更高的保密性,往往应用于重要文件的传输。
4.3物理隔离网闸
为了保障信息的安全,可以使用物理隔离网闸。物理隔离网闸主要是对固态开关进行控制,从而读写分析相对独立的主机系统,避免逻辑连接和物理连接,防治黑客的入侵。
4.4防范计算机病毒
当前影响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最主要的因素还是计算机病毒,可以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来防范计算机病毒。
4.4.1管理技术和反病毒技术
除了要对WindowsNT网络中的每台计算机进行保护之外,还要将服务器设置为NTFS分区格式,对DOS系统的缺陷进行弥补,避免系统受到病毒感染而无法运行。要对外来光盘的使用进行严格的控制,并控制文件和用户权限的读写属性。用户要使用合适的杀毒软件,并定期更新病毒库。要安装服务器杀毒软件,能够进行实时杀毒和检查。尽量不要在服务器上运行应用程序,以免误删重要文件。要保障服务器的物理安全,避免在DOS下的NTFS分区被直接读写[5]。
4.4.2使用还原卡技术
还原卡作为一种硬件,能够对已经受到病毒感染而被更改的系统进行还原,从而对计算机软件进行修复,使之能够恢复到原始的状态。当前已经出现了智能保护型还原卡,并向网络型发展。通过网络卡和保护卡的结合能够有效地抵御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但是还原卡也会影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和硬盘的读写速度。
5结语
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对于国家的安全、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很多因素都会影响计算机的网络安全,尤其是计算机病毒更是对计算机的网络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要积极使用各种防范手段,抵御计算机病毒的入侵,保障计算机网络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张玉扣.计算机网络安全面临的问题及防范措施[J].价值工程,2012,(31).
[2]彭沙沙,张红梅,卞东亮.计算机网络安全分析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2,(04).
[3]李传金.浅谈计算机网络安全的管理及其技术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26).
[4]夏静.浅析计算机网络安全现状及对策[J].无线互联科技,2011,(07).
[5]秦鹏,李红.计算机网络病毒传播的动力学性态分析[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
摘要:本文对计算机病毒进行系统的概括,对新病毒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计算机病毒的重要作用,并对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进行具体探究,旨在为我国的计算机病毒检测提供理论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作用;探究
1、计算机病毒的概况
计算机病毒是指能够对计算机的程序造成破坏的编码。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病毒也在不断更新,攻击速度变快,传播途径更加广泛,破坏力更大。计算机病毒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新特点
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技术在不断发展,新的计算机病毒的种类增多,传播速度较快,能够主动传播。此外,新病毒的“蠕虫特征”使得病毒能够在自身不断复制的基础上,利用网络传播到其他程序上。
1.2新途径
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除了以QQ、邮件、网页等途径进行传播,计算机病毒还能够利用软件的漏洞来传播和攻击。此外,计算机病毒能够同时利用多个软件的漏洞进行攻击,且攻击力度增大,导致计算机安全系统遭到破坏。
1.3新功能
除了自动复制的功能外,计算机病毒还具有远程控制的功能。当病毒成功入侵计算机后,通过病毒对计算机的系统进行远程控制,这种病毒与黑客入侵非常相似,能够盗取计算机内的信息或者导致计算机的系统崩溃。常见的病毒为QQ木马病毒、熊猫烧香病毒等,这些病毒造成的危害非常大[1]。
2、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作用
(1)切断计算机病毒的传播途径,病毒检测技术在发现病毒时会及时采取防护措施,向计算机使用者发出提醒,阻止计算机使用者打开带有病毒的邮件和消息,保护计算机程序和相关资料的安全。
(2)打击病毒制造者的违法犯罪行为。我国的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制造计算计病毒攻击他人的计算机,若造成计算机使用者的人身财产损失,计算机病毒制造者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赔偿损失。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能够在病毒产生侵害之前对其进行制止,有效打击制造病毒的违法行为。
3、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的探究与实现
3.1特征代码扫描法
(1)以代码的长度为根据选择代码串。病毒代码在不同环境下的长度会发生变化,短代码只有100字节,而长代码的长度将近10K字节,只选取病毒代码的一小段作为病毒代码不具有代表性,因此,检测病毒时不能只选用其中一段病毒代码串。
(2)以病毒代码的唯一性为根据选择代码串。若病毒的代码每增加一字节,要检测2000种病毒,那么增加的空间就为2000字节,因此,在保证特征代码的唯一性的基础上,减少时间和空间的开销,尽量使特征代码的长度维持在最小值。
(3)以病毒代码的代表性为根据选择代码串。选择的代码串具有代表性才能够将此病毒与其他病毒区分,因此,要全面分析程序,保证代码串的代表性。
(4)以病毒代码所处数据区为依据。病毒所处的数据区不是固定不变的,因此,代码串不能处于不断变化的数据区内。
3.2特征字扫描法
通过升级特征串扫描,加快扫描速度,提高扫描的准确性。特征字库的特征字数量较少,只需截取少量的病毒关键特征字就可进行工作,字节长度较短,并且不用进行串匹配,处理字节的时间被大大缩短,进而提高了对病毒的扫描速度。此外,生物活性实验与此方法有着相似之处,对病毒的扫描比较准确,报错率较低。经过长期的发展,智能引擎技术对特征字扫描法进行的完善,能够准确识别病毒的变种,并且速度也得到相应提升。
3.3启发式代码扫描方法
此方法主要依赖杀毒软件来进行检测,杀毒软件对于病毒的种类进行记忆备份,当入侵的病毒种类与记忆的病毒种类相似时,杀毒软件进行及时处理,向计算机使用者发出提醒。由于杀毒软件要对计算机的所有程序进行扫描,识别程序的代码,因此,此方法的应用前提是保证计算机正常运行。到目前为止,该检测方法经常出现误报病毒的情况,检测结论的准确性有待提高,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启发式代码扫描技术发展还不成熟,无法对模糊的病毒程序进行有效识别。
3.4完整性检测技术
该检测技术的检测对象是计算机中的所有文件,首先要对计算机的引导扇区和文件内容进行详细了解,之后查找被更改的文件,并将预先记忆的原始文件覆盖在已被更改的文件上,修复文件内容[2]。此外,除了对已知病毒的检测,该技术还能够检测计算机的未知病毒,并将检测出来的病毒进行自动清除,适用于任何类型的病毒检测。此方法的检测范围较全面,检测结果较准确,被广泛应用。
3.5基于行为的检测技术
病毒的更新使得病毒变种越来越多,攻击强度变大,攻击途径变多,病毒检测工作受到阻碍,根本原因为病毒缺少特征码,完整性不高。针对这种情况,相关的专家研发了基于行为的检测技术,该技术在病毒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快速检测出结构复杂和程序庞大的病毒,并且能够在第一时间对变种病毒和未知病毒进行快速处理,对时间和空间资源都进行了合理利用,降低了检测成本,大大提高了检测工作的效率。计算机使用者要对计算机的重要数据进行加密处理,并随时关注计算机的异常现象,及时利用病毒检测技术和杀毒软件对计算机信息进行保护,才能够最大程度的减少病毒对计算机造成的侵害,保护自身的财产和隐私安全此外,病毒检测技术的研发者要不断开发新技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改进完善,为预防新型病毒的入侵提供技术支持。
4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计算机病毒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而更新变异,新病毒对计算机程序和文件造成的损害更大,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能够有效保护计算机不受病毒侵害。目前的大部分检测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还需要被不断改进,以适应不断变种的病毒,减少对计算机使用者的财产和隐私侵害。
参考文献:
[1]万百宏.计算机病毒检测技术研究与实现[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3):114-115,123.
[2]祝恩,殷建平,蔡志平等.计算机病毒自动变形机理的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2,24(6):14-1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现如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的问世毫无疑问地改变和发展了人们生活,推动了现代文明的进步。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对计算机的认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实验教学是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实验教学也是计算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本文就实验教学在计算机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深入分析,并简要地阐述了当前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改进计算机教育中的实验教学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实验教学;教学质量
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而为了满足未来社会的需求,就要注重实践与理论的结合,因此计算机教育教学应当紧跟科技发展的趋势,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紧密结合,培养有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使得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紧跟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要求,从而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计算机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就是计算机实验教学。
1.实验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1计算机实验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
计算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计算机实验课,学生通过实验课可以理解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原理、方法和技术,在软件和硬件的设计、实现和调试中反映出来,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的学习也就由被动变为主动,将课本上枯燥的理论具体化,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对学科学习的浓厚兴趣。
1.2计算机实验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知识、素质、能力”是教育追求的目标。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的时间有限,在短暂的时间里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是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而通过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强化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素质。
1.3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注重实际操作的学科,因此应在计算机教学计划中适当增加实验教学课程,这样有利于学生把理论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的能力,把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活动中,检验理论知识正确性的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把握。
2.计算机实验教学现状当中存在的不足
2.1当前计算机实验教学中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
学校普遍对实验课普遍不够重视,持可有可无的态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还一直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对计算机实验教学逐渐失去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成绩评估的过程时普遍采用试卷考核的方法,这种评估成绩的方式非常的单一、片面,不能起到考核学生能力的作用。由于学校并不曾对实验教学制订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造成大部分学校投入的不少的物力财力来购买的实验设备难以发挥出应有功能。
2.2计算机实验教学中教学环境方面的问题
因不同计算机实验课程所需要的硬件设备及软件设备不同,计算机作为科技工具,更新速度快,所以计算机实验室的建设是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但许多学校因为经费有限、设备陈旧,难以满足学生需要,于是产生应付教学实验的现象。除此之外,因设备安装时其安装人员考虑不周,也会影响日后实验教学过程中该设备的使用效果。
3.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课质量的意见和建议
针对上述实际情况和多年来的教学体会,对提高计算机实验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建议。
3.1合理安排实验教学
实验课与理论课不同,一方面,实验课一般更需要教师和学生的交流,老师指导学生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学好计算机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练习,课程设置中实验课的课时远远不足,导致学生学习计算机课程的效果不好,学校应加大计算机基础实验室的开放力度,让学生有足够的课余实践场所。
3.2增加实验教学课时量,革新考核方法
目前计算机课程安排,课堂教学和上机实习的比例一般是2:1。鉴于计算机教育的特殊性,有必要增加学生上机实验的课时数。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得以消化,而且可以给学生有更充分的时间去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主动了解更多的知识,培养其创新能力。教学考试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要改革考试考核方法,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使学生的实际水平真正体现在计算机的实际使用上来,达到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3重视实验工作人员业务素质的提高
随着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对实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实验工作人员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水平和动手能力,还应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较强的应变能力,并且还要对边缘学科有所了解,熟知本专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因此,为适应这种情况,对实验工作人员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以自我提高为主,校内外培训为辅的方法,提高实验工作人员的素质。
4.结语
计算机实验教学在我国教育体系当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并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创新精神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的计算机实验教学取得长足的进步,但现实教学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计算机实验教学还有很大的向上发展空间。所以作为计算机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起完善计算机实验教学的重任,为培养综合素质的计算机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冯博琴.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研究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01).
[2]刘卫光.面向就业市场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改革[J].计算机理论,2010(05).
[3]白云.浅谈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现代教育教学探索杂志,2009(05).
【摘要】作为计算机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计算机教育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本文分析了当前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以期为提高计算机教学实践教学实效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问题;对策
1.当前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1.1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法落后。当前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多为:教师进行示范,而后学生进行操作。学生看似己经掌握所学的知识,然而学生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无法获得发散性的学习方法和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的操作方式就更是无从谈起[1]。加之仍有一些计算机教师尚未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向学生传授实践知识,师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没能通过给学生布置实践任务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这种情况下,很难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不仅会限制课堂生命力,而且不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
1.2计算机实践教学考核不够。部分学校制定的计算机考核标准较低,电脑数量无法满足将学生间隔开来考核的要求,在考核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时无法排除作弊行为。还有一些学校为了避免补考的繁杂事务,就大幅降低计算机实践能力考核标准,学生不论能力强弱与否都以及格为标准,大多能顺利通过考试,这就使得学生缺乏学习动力,很难切实提高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
1.3学生计算机实践水平高低不一。学生们所掌握的计算机实践知识程度差距较大,一些学生存在片面注重理论知识而忽视实践操作的现象,学生大多没有意识到计算机技能在其将来工作生活中的重要性,因而认为只需要掌握理论知识用以在计算机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即可。许多学生学习计算机实践技能时,缺乏毅力,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不仅不具备直面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而且对计算机实践学习产生厌倦,态度十分消极。
1.4计算机实践教学内容滞后。目前许多学校没能充分重视计算机实践教学,大多随意安排计算机教学,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不注重对学生计算机方面潜能的开发与培养,缺乏一套完善的计算机实践教学方案,未能妥善合理安排计算机实践教学。
2.完善计算机教育中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2.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计算机任课老师应当以计算机实践应用为中心,并且大量收集与计算机实践相关的计算机知识与信息,指定合理的教学计划,摒弃繁冗且无实际意义的计算机实践内容。处理好计算机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二者之间的关系,在梳理原有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基础上,形成全新的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要结合计算机教学大纲,对计算机实验课件以及相关的计算机硬件予以妥善安排。当今世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操作系统等也是日新月异,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身知识内容和计算机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补充一些必要的实践内容,紧密将计算机实践教学与计算机新科技联系起来,才能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2.2培养学生计算机实践综合运用能力。进行计算机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实践操作指导下,自行寻找思考计算机操作方式。倘若遇到问题,应当要求学生借助计算机相关材料,归纳总结相关问题,尝试自行解决,克服所遇到的实践操作问题。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此项要求,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思考。倡导解放思想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对所学的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学以致用。如果遇到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向老师反映,老师再结合同学们的反馈作归纳性的解说,帮助学生解决相关问题。利用变式引申的训练方式,让学生经过多次实际操作的训练,掌握计算机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老师应当带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适当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
2.3充分发挥案例教学的优势。应当在计算机教学伊始进行案例展示,展示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教学任务,明确计算机教学的目标。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计算机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之间的联系,为以后教学打好基础。在使用案例教学时,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设计课程时,通过树形结构对计算机的相关内容予以展示,体现各个标题与题干之间的关系,实现各分节之间的有效沟通[2]。此外,可以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让各个组讨论学习,并由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实施步骤。
2.4制定科学、合理的学生实践成绩考核办法。计算机教学活动中的一大重要环节就是考核评价。计算机实践教学大纲中规定:“重视科学的态度和方法”。严谨的科学态度指的是学生对自然、对科学的基本观念,比如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审美观。如果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与理论产生了不同的结果,教师就应当对学生的操作加以分析,找出错误所在,加以更正。学生要想在计算机实践能力上有所提升离不开教师必要的分析与评价。教师除了应该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操作予以客观评价之外,还应该适时鼓励学生,帮助学生梳理操作过程,对有难度的问题,给予学生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帮助学生对计算机的实践操作构建起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此外,教师还应当留出一部分时间给学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提高其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获取操作计算机的能力的同时,获得相应的思想成果,在反思中成长,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为轻松地处理计算机相关问题。考核学生计算机成绩时,应当调整实践成绩与理论成绩的比重,加大实践成绩的比重。通过多次实践考核,对学生每个单元的学习情况加以考核与评估,考核未通过的应当让其参加补考。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应当对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予以充分重视。对计算机教学方法进行考核便是旨在对学生和教师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所取得的效果加以考核。
参考文献:
[1]杨鹏,胡兆方.计算机网络教学体系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2]张俞玲.浅谈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和能力培养[J].才智,2015(32).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棍棒教育思想在现代教育中是否还适用呢?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棍棒教育的议论文,供大家参考。
“棍棒之下出孝子”,大多数中国父母都认同这个道理。他们对待子女是“严格管教”,对犯了错的孩子更是“暴力”惩罚。棍棒之下真的能出“孝子”吗?
然而美国普遍认同的教育方式却与中国的截然不同。他们教育子女多的是宽容和理解,而不是“惩罚”。当他们的孩子犯错误时,他们会原谅孩子犯的错误,教他们其中的道理。孩子们下次便很少犯同样的错。而大多数中国父母对待犯了错的孩子是用暴力惩罚,在受到惩罚后,孩子们大多是害怕、叛逆。下次还会犯同样的错。这明显说明“棍棒式教育”不是切实可行的。
中国著名的教育家梁漱溟的教育方式却是非常奇特而有效的,梁漱溟教育他两个儿子非常的“放松”。他们父子之间的关系就如同兄弟一般,梁漱溟给儿子更多的是宽容、引导。儿子遇到问题时他总是顺着儿子的意愿,尽可能的引导他,让他自己思考。不操纵他牵制他,有错时他不说“应该怎样”而是“不应该怎样”。就连他儿子填志愿向他询问意见时,他也只是笑着说:“你自己想什么就是什么”。从效果上看,显然他的教育方式是成功的。
“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教育方式很明显不是成功的,教育子女需要的是宽容、理解、引导,要尽可能让他们知道其中的道理,而不是一味的用暴力惩罚解决问题。所以“棍棒之下未必出孝子”
长期以来一直有一个观点,即在中国"闲了棍子,惯了孩子"。这一点是如何形成并通过中国的悠久历史的传播可能会造成我的好奇心。然而,真正使我感兴趣的是,是否仍然是这个观点在现代社会值得通过。
一方面,这样的"棒用"教育模式,没有实现教育目标的可能性:形成一个孩子的判断作为一个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发展,以及正确和错误的。孩子们总是好奇和破坏性,撕毁书本,抛下花瓶等,这将让你感到很生气。惩治他们或向他们解释,你面对一个选择。事实上,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这将是当时有效的。唯一的区别是,前者对儿童的恐惧和对他们处罚的错误实现后者的作品。迅速消失的担忧,孩子很可能会重复他们的错误的活动,如果你只惩罚他们。一旦学习他们为什么是错误的,知道什么是允许的,哪些是被禁止的,孩子可能避免在未来犯同样的错误。而一点点,孩子的判断能力将得到发展。因此,从长远来看,指出错误的,什么是允许的,似乎更明智。
同样,这种"罚款强调"教育模式,这在一定程度似乎有点暴力,危害儿童的成长和他们的角色的形成。 "很多成年人心理疾病与他们的童年的点球密切关系",精神科医生说对了大量研究。此外,这种教育模式可能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气质或过于胆小和软弱的字符。此外,该模式将扩大两代人之间的差距。所有这些意外的结果,我们将更好地深思过这样的教育模式。 发生。
广交朋友,在某种意义上,似欣赏音乐。我从来没有选择明亮的蓝色音乐每当我,因为我的感情旋律舒缓紧张的神经,向我保证,我的理解和关怀,而不是一个人在这个最困难的时候,因为我会觉得如果有人能够加强在我悲伤的悲伤。
一位家长咨询李亚光女士说:“我们经常听到西方的一些声音,就是不能打孩子,要尊重孩子,不惩、不罚。但是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棍棒底下出孝子”,就像这两种观念,尤其在现代的这种社会,它会不会很冲突?”
小朋友有时候会出现打人、骂人、撒谎、执拗、发脾气、不合群……遇到这些情况状况,不少家长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打屁股、打手板,但这种教育方式所引发的争议却越来越大。到底是“棍棒教育”好,还是“赏识教育”好?我们一起听听李亚光女士的看法吧!
首先,我特别反对现在的家长在不去认知孩子、不去想清楚教育理念的情况下,就盲目地听从一家之言。不管哪一家之言,就像我们说医生千千万,还得对症。
未必不能棍棒打
我们老祖宗,无论是孔子、老子、庄子等等最后留下来的、传播下来的是思想,思想就是理念和规律,不是某一种方法。所以说至于“棍棒底下出孝子”,就是我是棍棒打了,打的是心性!甚至过去旧社会那些大家族甚至族规,有时候给打残一条腿。但是他失去一条腿,他的心性立住了,这就是对的。因为那种情况下要不打断这条腿,他可能会出更严重的问题,就像“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害相权就其轻”。
我特别反对现在说孩子不能训、不能说、一定要赏识教育,就跟有一次电视台请我去做节目,一个幼儿园园长就给我诉苦,说李老师你可来了,老师们都按不住了,因为很多家长送孩子的时候就说,“我们家孩子只接受赏识教育,不能有批评。”这种不能批评就是不尊重。因为是对还是错是要尊重事实的,这才能实践出真知。
所以说,所谓的赏识教育是说孩子承受力还不够,我们家长又没能清楚的给孩子讲透。因为每个人沟通力、表达方式不一样,然后孩子的理解力也不一样,如果家长带点情绪等等,孩子又抵触,导致孩子没认知到,这时候我们家长就棍棒,那就属于简单粗暴了。当我们把责任尽到了,而且我们确信他明白了,那这时候孩子再做不到,别管哪种惩罚,有时候棍棒惩罚,比心理惩罚还轻呢。心理惩罚会留下阴影,棍棒打过反而就忘了。所以,我是反对一概论之的,是根据自己孩子实际情况来的。
记得女儿小时候的一件事,我和我的先生是不打骂孩子的,但是这个孩子多次犯这个毛病,而且通过我研究,这种肢体语言很有可能对她的心理和未来的机遇造成巨大影响。就是我女儿已经到小学四年级了,她到哪儿就靠着墙。因为我们在加拿大那个厨房也比较大,她也会靠着灶台,往那一靠,我们想想忸忸怩怩的那种,是上不来台面的,这也代表孩子内心会依靠别人。
因为我们从《黄帝内经》我们读了一些医学的书,这个膀胱经是从头到底的,天道之气从头到尾,就像我们说民族的脊梁,背得挺着。若是身体弱有病该治治,该修养修养,但站起来就不能一站三道弯!那很容易旁门左道。
所以,后来已经跟她谈过三次,认真谈了三次,起码提醒她、善意的提醒已经超过十五次了。那接下来我和我先生就开始商量,我记得我们还模拟了好几次故意踹她,因为预测她回来肯定还得靠着灶台(因为我就会给她做加餐),我先生就试着瞄准又要踹得着她,又不能把她踹坏了,然后又得让她记住。我们模拟了半天,孩子回来后,我们就故意吓了她一下,她就记住了。从那儿以后,她无论什么时候都站的挺挺的。
☆ 赏罚有度 ☆
棍棒教育与赏识教育,应该以赏识教育为主,棍棒为辅。对儿童教育来讲,当然应该以鼓励、表扬为主。因为孩子越小越容易认不清自己,非常容易自卑。“世上没有坏孩子”,赏识教育的奥秘在于唤醒“好孩子”。0-6岁的儿童处于一个“他律”阶 段,容易以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为判断自身行为的标准,如家长、幼儿园老师说自己是好孩子就认为自己是好孩子。
棍棒,或者说惩罚,是“要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目的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惩罚也是先要鼓励、肯定孩子,告诉他是个好孩子,大家都很喜欢他,而不能 让孩子产生被侮辱、被孤立的感觉;第二步是告诉孩子他犯了错误,做了错事;第三步要指出孩子错误行为的危害性;最后要让孩子积极面对错误行为所造成的后 果。
父母要懂得赏识孩子、鼓励孩子、多对孩子竖大拇指、帮助孩子“找光明”。教育孩子,态度是最好的方法。但赏识也要有度,一味的赏识会使孩子混淆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盲目自信。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民生活,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农业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文章旨在分析远程教育与传统农业教育的特征,探索远程教育与传统农业教育融合的新思路。
[主题词]远程教育;传统农业教育;新思路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远程教育应运而生,它是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系统教学和通信联系的教育形式,是构筑新时期人们终身学习体系的主要手段。而传统农业教育,主要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要形式,教师和学员同时出现在同一时间地点的教育手段。
一、远程教育的特征
1.提供平等机会
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生活条件的差异,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肯定会存在某种教育机会失衡现象。而远程教育在某种程度上可直接实现农村、牧区平等的教育机会。现代远程教育突破了学习空间、学习时间的限制。教学光盘播放、卫星教学收视以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补偿了地域间的差别。通过这些手段实现的资源信息共享,使得农村农牧民获得相同的信息和服务,应用于日常的生产实践中。
2.共享优质资源
教育资源作为构成教育系统的基本因素,是指教育系统中支持整个教育过程达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实现一定的教育和教学功能的各种资源。从广义上讲,教育资源通常包括物质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现代远程教育能够让所有的农牧民获得优质教育信息资源。采用光盘技术、计算机教育平台等新型信息技术手段,将最新的农业科学技术,供农牧民享用,有利于改变农村"信息贫瘠"的现象,共享优质信息和资源,满足农牧民生产实际需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远程教育资源的效益。
3.教与学在时空上相对分离
远程教育是以网络为代表的现代通信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融合共同承担教育与教学信息的传递的教育模式。教师与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和学生通过双向通信技术实现教与学行为的联系,是其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根本特征。这一特征使现代远程教育在农业教育体系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二、传统农业教育特征
1.时间固定
传统农业教育是在特定时间,有专人组织的教学模式。在春播、秋收后,农牧民聚在一起学习相同知识。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城乡,种植业与畜牧业侧重点不同,安排的课程有显著差异。传统农业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在规定的学习时间内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
2.面对面教学
教师和学员处于同一物理空间,师生面对面连续进行教学,基本通信媒介是教师的语言。师生间直接面对面的交流接触,可相互探讨,得到好的学习效果。但它存在一定缺点,课堂教学中,学员被动听教师讲课,优秀资源不能共享,教师不能照顾到每个学员。
三、远程教育与传统农业教育的融合
传统农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融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二者相互融合,取长补短,才能充分的利用教育资源,科学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从而提高农村的社会生产力。
1.在传统农业教育中开展适度的远程教育活动
传统农业教育是建立在班级授课制基础上的教学模式,其产生与发展决定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也决定于教育资源和教育要素的供求关系。班级授课制的优越性是在短时间内使学习者获得大量系统、扎实的科学知识,从而扩大教育规模,其最大局限性是难以实现因材施教。为使远程教育活动融入传统农业教育,我们应构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创新型的教学环境。创新型教学环境有利于创设多种情景,使许多深奥、抽象的知识生动、形象,便于学习者提高学习效率,利于激发学习兴趣。总之,在传统教育中引入远程教育,可在保持传统面对面授课制的基础上,更好地因材施教,它优化了传统教学环境与学习环境,有利于学员的知识获取。
2.在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体系中要渗入适量的传统教育活动
远程教育是教与学在时空上相对分离的虚拟教学环境。学员在远程学习过程中,由于自律、人文意义的缺失等问题,会影响学习效果,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现代远程高等教育中要加入适量的面授教育活动。当然,远程教育的缺陷并不影响其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的存在,正是它的本质特征及其优势与不足决定了它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同样,正是传统农业教育与远程教育的不同特征决定了高等教育体系的现实框架与发展趋势。总之,完善的农业教育体系是传统农业教育与远程教育并存的教育体系。二者的融合既是传统农牧业教育的改革,又是完善远程教育的必由之路,需要更深层次的探索。
1高等教育强国的内涵与特征
对于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内涵,蔡克勇先生界定为“一个国家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提供的科技成果和社会服务,能够基本独立自主地解决本国在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发展中所出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2]。其主要有以下5个特征:①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是高等教育普及程度很高的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②高等教育强国必须有很高的办学质量,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骨干支撑,能影响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③高等教育强国的高等教育必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高的贡献率,能够成为该国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创新源、成果库、智慧库和人才库;④高等教育强国的高等教育必然有很强的国际吸引力,能够为人类进步、世界文明和全球经济发展作出贡献;⑤高等教育强国必然有一个强有力的教育保障体系,形成了教育投入多元化和办学层次与结构的多元化,尤其是教育公共投入占GDP的比重平均在6%以上[3]。
2高等农业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形成多样化、多层次、多类型、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1]。高等农业教育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人才、科技领域的“顶梁柱”,更是实现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谐社会建设的必要保证。因此,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强国建设进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内容。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切实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高等农业教育的人才支持和科技支撑。高等农业教育有明确的行业针对性和得天独厚的特色与优势,能够统筹教育和农业产业(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有效地培养出有文化、有技术、会经营的高级专门人才和新型农民,开发转化率高的农业先进技术,从而发挥高等教育强国在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的巨大作用。
3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3.1总体发展规模不大
据有关统计,截至2005年4月,全国共有普通高校1794所,其中涉农(林)高校252所,占14.41%,独立设置的农林本科院校38所,占2.12%;英国有15所大学设有与农业和食品相关的学系,有81所农学院,每县都有农学院;日本的4年制本科大学有604所,设有农学部的大学有56所(内含农学类学部60个);美国每个州至少有1所设置在综合大学内的农学院,全国与农业有关的大学和学院1188余所,其中与赠地法有关的大学或学院105所,1916年赠地学院招收的学生数量占全国高等学校学生总数的1/3[4-5](表1)。说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3.2整体结构布局不优化
对于中国整个高等教育系统而言,高等农业教育目前所处的战略地位优势不明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需求不相匹配,一方面表现在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速度相对迟缓、尤其是农林相关学科专业的发展缓慢;另一方面表现在中国社会发展尤其是“三农”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人才和科技方面的强烈要求。对于高等农业教育内部而言,其整体结构布局和内部布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中国城乡教育发展不均衡、东西部教育发展不均衡、部分地区的发展明显滞后;②高等农业教育的不同院校间发展不均衡、不同学科专业发展不均衡等。
3.3综合发展水平不高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农业教育也相应得到了空前发展,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得到了逐步扩大,而生源质量一直偏低,处于高等院校招生中的劣势地位。同时,我国长期城乡二元结构,致使大量人才从农村涌向城市,从农业转向其他行业,农村和农业人才匮乏,由此出现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利用率不高的问题。2004年我国科学技术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48%,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70%~80%[6]的水平。
3.4资金投入不够
在师资队伍方面,由于农业院校的专业面向相对较窄,且农业研究相对薄弱,导致高等农业教育师资从数量到质量都存在不足问题;在财政投入方面,2006年教育部直属的4所农业高校教育经费总拨款为11707.42万元,不足一个重点理工科大学的教育经费拨款,4所农业院校平均教育经费为一个理工科大学平均教育经费的30%。而众多地方农业院校,由于是地方政府拨款,所能取得的拨款经费则更少[5];在硬件条件方面,因农业院校的资金投入不足,其教学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等硬件条件明显不足。
4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策略
4.1提高思想认识,统筹高等农业教育的协调发展高等农业教育要面向“三农”发展的需要,以质量提高为主旨,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结构上,要优化类型、层次和布局结构。国家要重点建设好几所世界一流的重点农业大学,省(市、自治区)要重点支持一批地方农业院校;稳步发展本科生教育,逐步加大研究生教育,按需适度增加社会需求较大专业的招生量,积极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在确保普通学历教育基础上,发展函授、自考、继续教育、干部培训、实用技术培训等多种形式的成人教育,满足农村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协调好高等农业教育地域的平衡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一些农业高校开展实质性帮扶工作,增加高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布点。在规模上,高等农业教育要坚持立足“三农”,不断拓宽办学思路,实现科学发展。在质量上,明确人才培养规格要求,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质量观。在效益上,农业高校要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走内涵发展的道路,深化内部改革,理顺校内关系,提高办学效益[7]。
4.2创新发展模式,满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需求[8]
为了能适应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将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模式概括为“教育发展三要素、服务方式多途径”,简记为“3+X模式”。将政府、学校、社会作为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的3个核心要素,将“学校+企业”、“学校+政府”、“学校+企业+政府”、“国外学校+国内学校”等多元合作办学方式作为必要补充。
4.2.1科学协调发展要素。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政府、学校与社会都应该努力办好教育,以教学为中心,为人才培养服务;以科研为主体,为产业经济发展服务,并将为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作为根本任务。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学校的办学地位需稳中有升。加强学科建设、保持专业特色,加强科学研究、倡导社会服务,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层次、巩固办学地位。②政府的角色需改变。在举办权方面,政府不再是唯一的举办者;在办学权方面,政府应把权力交给学校,让学校有在法律法规允许的条件下进行自治的权力;在管理权方面,政府可以依靠法规和制度进行管理,尽量减少行政干预。③积极吸纳社会有益力量进行有效办学。④建立学校、政府和社会的合作伙伴关系。学校要主动接受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督和管理,接受社会的支持和赞助;政府要在发挥对学校的监督管理职能的同时,积极促进社会有益力量参与办学;社会力量更要主动参与到促进学校办学的行列中。
4.2.2积极拓展服务途径。目前,农村所需的高级人才培养及科研社会服务主要是通过国办高等农业院校进行的,途径相对单一,开放式的、终身化的教育和服务类型相对较少。可以采用以下途径进行巩固与发展:①巩固高等农业院校的主体地位,建立开放教育及服务学院。目前,高等农业院校局限在以培养高考入学学生为主的方式尚不能满足农村人口比重大的现状。因此,建立开放教育学院,实行开放式办学,在培养好普通高等教育和成人高等教育学生的同时,也面向不参加高考进行学习的学生(学员)。②发挥社会办学优势,建立社区学院。社区学院的建立,更能方便农村基层人员从事学习和接受教育培训,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政府教育资金不足的问题。③由政府积极引导,建立基层基地和教育转换中心等教育科研服务机构。在农村基层,有成教学校、职业技术学校、教育培训中心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其师资队伍、教学基本设施等与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要求仍有差距。通过政府积极引导,加强高等农业院校与基层基地间的联系,并吸纳社会办学力量补充资金,在企业建立若干实习及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形成师资队伍优、教学设备强、实践基地好的新格局。
4.2.3合理采用发展模式。为适应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需要,高等农业教育应该在发挥高等农业院校优势的同时,依靠政府积极引导扶持,吸收社会办学力量,走产学研战略合作的道路,创有效的发展模式,主要包括3种模式:“订单”模式、“学校+基地”模式、“政府+学校+社会”模式。
4.2.4完善健全保障机制。要完善并健全农业高等教育的保障机制,必须做到以下几点:①成立专门的协调组织机构。高等农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协调。应成立由各级政府主管的专门部门即高等农业教育综合服务办公室,负责对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的高级人才教育培训工作以及技术推广工作进行研究、协调、部署和督导等。②建立有关的规章制度。为了保障高等农业教育能有效地服务于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应该建立有关的规章制度,对政府、学校和社会在该工作中能发挥好各自的作用提供制度约束。③采取对高等农业教育的优惠政策。在国家的教育政策中,要对高等农业教育实行政策倾斜,在经费投入、人才引进、事务管理等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尤其是国家要鼓励社会力量在高等农业教育事业中的投入,允许高等农业院校吸收有效的社会力量开办民办学校等。
5结语
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问题事关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全局。因此,积极针对目前我国高等农业教育的现状,认真总结和分析存在的实际问题,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实现高等农业教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高等教育强国的宏伟建设目标。
农业教育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网络工程中的安全系统在设计构建中属于重点工作内容,网络工程的安全系统是指网络系统中的硬件和程序的安全,能够保证网络中的信息不被篡改和泄漏,使程序稳定运行。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络工程认识论文,供大家参考。
1网络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问题
1.1黑客的威胁攻击
网络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之一就是黑客的威胁攻击。黑客是音译于英文单词hacker,从黑客的概念上而言,黑客是指一些网络技术高手通过对网络系统中所存在的安全漏洞而对网络实行攻击破坏已达到盗取重要信息或是文件。黑客在进行网络工程攻击的过程中,依照黑客攻击网络工程安全的不同方式而分类,可以分成两大类,其一是具有破坏性的黑客攻击,黑客进入网络系统,侵入电脑文件的主要目的就是盗取被加密与保护的重要信息资源与关键性的文件,其二是非破坏性的黑客攻击,黑客进入网络系统的最终目的不在于窃取网络系统中的重要信息资源,主要是破坏网络系统的正常运作,通过采用信息炸弹或是乱弹信息而扰乱网络工程的常规运行。
1.2IP地址被盗用
网络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还包括IP地址被盗用。对于计算机网络工程而言,一旦发生计算机的IP地址被盗用就会导致整个计算机网络出现故障,影响了网络系统的正常运行,这也会影响计算机的用户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网络连接。如果在区域网络中发生1P地址被盗用的现象,这时候计算机会显示出IP地址已经被占用,无法再使用,这也导致了计算机用户没有办法进行的网络连接。通常情况下这种1P地址的权限非常高,想要盗取IP地址的人会通过利用一些无名的身份来破坏网络的正常运行,这不仅给计算机的使用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且也触犯到了使用者自身的网络权力,同时也威胁到网络工程中安全性。
1.3垃圾邮件的泛滥
网络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还包括网络垃圾邮件的泛滥,过多的垃圾邮件导致网络工程安全存在巨大隐患。垃圾邮件在网络实际中是指那些在网络中的使用者不是出于自身同意而被迫的在电子邮箱里受到非常多的邮件。网络中的垃圾邮件不仅破坏了邮件用户的利益,而且垃圾邮件的存在也会越来越增加网络的负担,对网络工程的安全性以及使用的效率都产生了非常大的不良后果。垃圾邮件的泛滥一方面大量占据网络资源,降低了网络系统的运行效率,而在另一方面,大量的垃圾邮件还会影响整个网络工程的安全性。
2加强网络工程中安全防护技术的措施
2.1加强防护网络病毒的入侵
在网络工程中加强防护网络病毒的入侵是非常有效地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网络病毒的存在对于如何维护网络系统的安全与正常运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目前情况下,计算机病毒的形式上日益难以发现识别,对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病毒的防御,只是简单的依据科学技术方式是不够的,这并不能完全的高效的拒绝与避免网络病毒的入侵。然而只有通过将先进科学技术方式与先进的管理模式相结合起来,不断的提升网络使用者的网络病毒防范意识,这样才有可能从实质上确保网络工程系统的安全运行。
2.2杜绝收取垃圾邮件
垃圾邮件就是那些在网络中没有经过网络使用者的允许就强制的发送到用户的邮箱中,网络使用者被迫接收这些垃圾邮件。这些网络中的垃圾邮件所具有的特点就是邮件的批量广泛发送到各个用户的邮箱中的电子邮件。现如今,垃圾邮件已经成为网络工程中安全的主要危害。同时如何杜绝收取垃圾邮件也正是网络工程中安全防护技术的最重要的组成内容。杜绝收取垃圾邮件,首先要使网络用户具有这样的意识,保护自己的邮件地址,不要随意的把邮箱地址作为登记或是注册的用户名,或者是通过利用一些防护软件来过滤这些垃圾邮件,不让这些垃圾邮件进入网络使用者的电子邮箱,这些方式能有效地防止垃圾邮件对网络工程的安全的威胁。
3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现代互联网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产业也相应的在不断发展。与此同时,网络工程中的网络安全问题必然的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各个阶层的广泛关注,对于加强网络工程中网络安全的防护技术的探讨与分析也更加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切实的重视网络工程中安全防护技术,通过对网络工程中采用高效的安全防护技术能够有效地提升我国的网络工程安全程度,这对于我国互联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作用。总而言之,网络工程中的安全防护是一项全面的综合的系统化大工程,安全防护技术的研发本身就具有复杂性与艰难性,所以网络安全防护技术仍需要不断研发与推进。例如防火墙、杀毒软件、全网监测等网络安全防护技术,杜绝收取垃圾邮件以及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升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水平,从而加强网络的安全性。
1.基于CDIO视角下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网络工程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培养出“会技术、懂管理、能开发”的网络工程方面应用型人才,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植入CDIO理念是十分必要的。通过实际项目驱动式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不仅能将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而且能够提高团队合作、自主学习能力以及职业道德。基于CDIO理念的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可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1)优化课程体系
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开设的宽窄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专业知识体系和专业技能范畴的大小。课程设置过窄会弱化学生的就业面,课程设置过宽则无法体现学生专业的重点。同时在有限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避免课程间的重复性,保证专业基础知识的继承性和延续性,便于提高学生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我院网络工程课程体系按照学校“三重一高”的教学体系顶层设计思路采用金字塔式结构,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基础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实践教学模块”构成。塔基是主要涉及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及网络工程专业课程和专业方向的课程;塔身课程设计、课程实验和实习实训;塔尖是毕业设计。在课程设置中,实践性的课程设置是CDIO教育的突出点,我校2014版网络工程人才培养方案中总学时为2880(16节课1学时),实践课学时(含通识教育课、学科基础课的实验学时和实践学时)1042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的36.2%;选修课学时662学时,占总学时比例的23%。实践性的课程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和实训。
1)课程实验:在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学院计算机相应实验室进行,着重编程、网络规划与设计、综合布线、软件开发等方面的实践。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所要求的基本任务以巩固所学课程知识,并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2)课程设计:程序设计包括语言课程设计、数据结构课程设计、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网络工程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课程设计、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TCP/IP协议课程设计。通过这些课程设计,使学生进一步掌握该课程的具体应用实例,提高实践应用能力。
3)实习和实训:主要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通过统一安排,组织学生到企业从事有关软件开发、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工作的集中实习,使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掌握软件开发、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安全、网络管理等工作方法,以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就业竞争力。
(2)改革教学方法
影响CDIO式教学改革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改革的指导者的改革手段和自身综合能力,指导者是施教体,也是引路人。指导者的改革思路直接导向改革的方向,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课程群的建设和社会实践,使四个平台课程有机联系,通过案例式教学和项目式的学习,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同时教师自身只有具备工程实践经验时,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进行实践项目的开展。所以要进行项目式、工程化的教学改革,双师型的教师是基础,双师型的教师除了有必要的知识结构,还需具备不可或缺的职业技能,比如个人实践操作能力和人际能力。
(3)营造工程教育环境
工程教育环境是成功实现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保证,培养出合格的网络工程师或者从业人员,首先工程概念必须要具备的,在大一暑假我们集中安排1周的认识实习,以此培养学生工程概念的感性认识,增加学生对网络工程专业学习的兴趣;其次工程从业的方向要明确,通过三年的大学校园学习后,专业还可能处于模糊的印象中,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感,我们在大三暑假集中安排3周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到工作作坊和大型的软件公司参加实践锻炼;最后从事工程要有归宿感,要爱岗,要敬业,在大四第二个学期安排学生在实习工地进行8周的毕业实习,提高学生的从业感的同时,使学生尽快从学生向员工身份的转变,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
(4)改革学分认定制
在我国高校现在的教育模式下,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是看学生在校期间是否修完学分,而学分获取实际是老师通过各种考核方式衡量学生完成各类课程任务的结果。然而高等教育大众化后,不同学业基础的人走进高等学校,他们的智能结构、学习能力、个人目标和学习动机趋于多元,而社会对他们的期待也是多元的、宽容的。由于任何一个学生均具有各自的个性,在共性标准之上总会在某一部分存在偏离、超越、拓展等等,都可能在各自的事业上找到用武之地。为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独特性,教育更要强调“以学生为本”,鼓励学生根据个人的兴趣和余力拓展学习内容,打破学习时段的限制,根据自身能力和生活节奏灵活安排学习进程,变固定学习制为弹性学习制,将技能培训的地位凸现出来并融入学历教育之中,将社会教育与学校教育相互沟通、自主学习和应试教育充分兼顾。所以高校可以与时俱进制定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鼓励学生多参加技能培训、专业竞赛、发表科研论文、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等,通过这些活动的参与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育学生的个性发展方向,并申请置换相应的课程学分。
2.结束语
随着信息时代开放化和国际化,各高校都在致力于寻找适应计算机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如何将CDIO工程教育模式应用到网络工程人才教育中,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是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经济管理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其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农业经济发展效益,而作为农业经济管理的前驱,政府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占据着主导地位,领导和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建设是当前农业发展中的重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现状
(一)专业定位模糊,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合理性
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应以职业能力、岗位需求为核心,而目前高职院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设置核心课程时,普遍没有深入企业调研,缺乏对各农业企业管理、营销等岗位及岗位群的深入剖析,不了解实际企业管理工作的工作任务和岗位技能。由此导致专业定位比较模糊,课程设置特别是核心课程设置的主观性强,主观地认定应学习哪些知识和掌握哪些技能,课程设置明显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
(二)课程设置仍然没有摆脱“学科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比较晚,一开始都是在摸索中前进。早期的高职教育都是以学科本位为主要特征,就是强调学科的独立性与重要性,注重在校教育与课堂教学,教学内容严重脱离生产生活实际。现在很多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的设置依旧没有摆脱这种模式,课程设置大多沿用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的三段式结构,强调知识结构的理论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学习,轻视学生技能的培养。这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适应性与创造性,与企业的用人需求完全脱节,从而导致学生很难就业。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一)专业核心课程构建思路
首先,针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首次就业岗位(群),分析对应的工作领域(业务范围);其次,由工作领域分析各工作领域包含的工作任务(行动领域);第三,通过对行动领域的分级、归纳、整理、排序,得到本专业典型的基本工作任务(基本行动领域);第四,通过对基本工作任务的工作过程进行分析,得出毕业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知识和专业技能),这是开发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基本依据;最后,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专项到综合,参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要求,开发本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主干课程体系。
(二)基于现代农业的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1.课程设置。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毕业生的规格与质量标准,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的工作领域、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关系,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建构的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以下几部分:公共学习领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安全法制教育、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财经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体育、形势与政策、经济数学。专业基础课学习领域:现代农业基础、经济学基础、公共关系、消费行为分析、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核心课学习领域:农村统计、管理技能训练、农村财务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与策划。实践课程学习领域:商务礼仪与形象设计、市场调查与分析、农业投资项目管理、农产品网络营销、沙盘对抗、顶岗实习。拓展课程学习领域:农村金融理论与实践、农业政策法规、现代推销技术、沟通技巧、逻辑思维与口才训练。
2.专业核心课程分析。农村统计这门课程能让学生理解统计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统计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技能;会简单统计农业企业的一些原始资料;能熟练地撰写统计报告。本课程是进一步学习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调查与预测、农产品营销策划等专业课程的基础。管理能力训练是经济管理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专业核心课程,也是管理类各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本课程能使学生正确理解管理的概念,掌握管理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并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初步具有解决一般管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管理素质,为以后学习其他专业管理课程打下基础。农村财务管理课程是经管专业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必修课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与实训,使学生了解农村财务管理工作的目标、基本内容、方法体系及影响因素,掌握资金时间价值和风险投资价值的计算和应用方法,为筹资决策、投资与资产运用决策和资金分配决策奠定坚实基础。农业企业经营管理的设置对于高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的提高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学生形成农业企业战略管理能力、生产管理能力、质量管理能力、营销管理能力与财务管理能力等。本课程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支撑,对于培养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形成农业职业经理人的经营与管理两个顶层关键能力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农产品营销策划掌握营销管理的基本理论,具备营销调研与预测、营销策划与执行、公共关系与谈判的能力,具有良好的敬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各类营销策划能力,具有市场调查的计划、组织、实施和数据分析的能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是重庆市示范建设专业,通过三年示范建设,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在重庆经济管理方面的行业号召力,转变学生传统观念和意识,突破体制及政策障碍,搭建农业院校学生和农业企业及农村基层的畅通的就业渠道,将本专业打造成为重庆现代农业企业基层管理和营销人才、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乡镇村社等农村基层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基地,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在西南地区领先的示范专业。
一、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研究的突破
(一)县域农业经济政策的研究还在深化
现在,县域农业经济的形势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县域农业经济容易受到市场供求的影响,因此,这就对县域农业经济的管理提出了更加完善的要求,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方针还在不断深化。
(二)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
1.现在,县域传统农业的规模在缩小,农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所以,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应该确保能够运用在每个环节中,从而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在流通环节应该加强农产品的质量检查,确保食品安全。
2.人们进入了知识时代,人们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生态理念深入人心,而且,农业是自然和经济共同的产物,所以,农业经济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所以,在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农业是关键,现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从而农业经济管理的方式也在发生变化。
3.现在,全球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农业也实现了全球化的发展,但是,农产品具有特殊性,所以,县域在进行农业贸易的时候,应该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进行。
4.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的理论中,呈现出了土地报酬下降的形势,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的成本不会减少,而且会随着积累越来越多,这对农业经济管理产生了一定的问题,现在,人们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很多新的管理方法会应用到农业经济管理中,这对处于递减规律的农业经济管理造成不利影响。
二、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相关政策分析
(一)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应该突出特点
现在,农业经济面临着压力,随着市场经济和国际化经济的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存在着单一化的问题,而且,我国的三农问题比较突出,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对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的发展方面,考虑农业经济发展的可行性,使农业经济能够朝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因此,县域农业经济管理过程中,应该对具体问题进行研究,而且运用针对农业发展问题的对策,突出有特点的管理方案,从而能够使农业经济管理朝着更加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二)强化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团队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能力
在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应该通过对相关学科的改革,从而建立一个高标准的管理队伍,从而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管理的特色化,这样的团队成员可以由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构成,从而能够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能够实现农业经济的合理化管理,能够在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分清主次,按照流程管理,而且,在进行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不断完善理论,在实践中对农业经济管理理论进行扩充。
三、结语
现在,经济实现了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在发展经济的时候都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因此,这对县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冲击,农业经济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在发展国际市场时一定要慎重,现在,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领域在扩大,县域农业经济管理学科逐渐朝着国际化的趋势发展,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领域扩展到食品学科,县域农业经济政策的研究还在深化,通过对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研究,应该通过突出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特点,强化县域农业经济管理的团队建设,提高农业经济管理的能力,从而实现县域农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对于农业大国来说,为了更好地进行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想方设法促进国家农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在我国的经济管理中,农业经济管理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济管理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事业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也逐步朝着产业化、集约化、规模化方向迈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运用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变革了传统农业经济管理的发展模式。在国民经济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取得极大的进步,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进步基本满足了农产品的供求平衡状态,也促使农民收入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拓宽了农业增长方式。然而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仍存在一定滞后性,这就对农业经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经济事业发展过程中加强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视程度,从而提升农业的生产效率,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农业经济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1.1农民群体信息化意识薄弱
由于农业种植区大多为偏远地区,农业种植区信息技术与教育水平有限,种植区的农业种植工作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从事农业种植的农民群体的信息化意识较为薄弱,直接导致他们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接受程度不高,对先进的信息技术及农业技术设备了解程度较低[1]。农民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农业信息化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实践者,因此农民对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的接受程度很大程度地影响着农业经济信息化技术的实施程度。农民的信息化意识薄弱问题,直接导致农产品的销路不畅,阻碍了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发展,对农业的发展也有着恶劣的影响。
1.2缺乏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
就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现状而言,现有的信息化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需要。可是由于农业种植区大多位于偏远地区,条件较为艰苦,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专业人才大量流失,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难以融入到农业生产与发展,间接造成了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滞后。
1.3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不仅是对农业的发展与创新,也是对政府行政职能的检验。虽然近年来我国政府逐步加大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投资比重,但基于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实际状况来看,资金投入仍略显不足。资金投入的不足直接导致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的不健全,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网络无法覆盖整个农业发展体系,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
2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
2.1加强对农民的信息化教育
培养农民的信息化意识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关键。有关部门应该针对农民信息化意识薄弱问题,对其进行信息化教育与培训,在培训中大力宣传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升农民群体的农业信息化意识,让农民亲身体验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便利性,丰富农民的农业信息化知识。从提升广大农民群体的信息化意识出发,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2]。
2.2培养信息化人才,提高人才待遇
培养信息化人才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前提。在信息时代的背景下,绝大多数产业的革新与发展都以人才为主导。针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缺少专业人才问题,应加强对信息专业化人才的重视,加强现代信息化专业性农业人才的培养力度曰而且在人才培养的同时提高人才待遇,通过提高农业信息化专业人员的薪资与福利待遇,吸引更多的农业信息化相关专业人才前来就业,减少专业性人才的流失,实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3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
健全基础设施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基础。没有完备的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就无法推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因此,在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深刻认识到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重要性,加大农业信息化的投资比重,健全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加大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扶持力度。同时,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适当利用市场竞争机制,让国内外先进技术参与到农业信息化竞争之中,加快我国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速度。
2.4加大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力度
信息技术的研发是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必要措施。加大农业信息化技术的研发力度可以从根本上提升农业生产效率,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发展紧扣科学技术发展的脉搏[3]。相关部门可以在推广传统高收益农业经济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积极对其进行创新,将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生物工程、种植等农业生产方面,开展多元化的信息化技术研发工作,使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技术与农业生产有机地结合起来。
3结语
总而言之,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直接关系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信息化水平的提高能有效地提高我国农业经济管理的效率,有利于科学合理地实现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加大对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重视程度,针对农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科学合理地提出解决办法,提升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水平[4]。
我国人口众多,农业是人们的衣食保障,农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业经济管理单纯依靠人力管理,很难跟上信息时代发展的步伐,加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能使现代农业紧跟时代步伐更好地发展,使我国农村经济更加繁荣、更具特色。
一、发挥政府职能,做好农业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
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政府发挥职能,宏观调控,统一指挥。首先,政府部门要充分掌握各地区、各部门中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专业人才,通过调配和补充专业人才使各地区人才水平保持平衡,并采用激励措施调动农业经济管理各个部门的积极性,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其次,加大对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建立专项管理资金和监督部门,杜绝出现挪用、乱用、贪污等现象,确保资金真正落实到农业信息化的专项建设,使资金得到最大化利用,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最后,政府根据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政策,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更加快速发展,例如:为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技术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和鼓励政策,加大为农村建设的宣传活动,改变大学生和高技术人才的就业观念,使其为农村信息化建设尽一份力或鼓励大企业对农业项目进行投资,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二、加强信息建设,充分利用网络和传媒优势
农业信息化建设目前只是局部发展,没有形成整体统一发展,各个部门和各个地区之间农业信息交流沟通力弱,很难达到资源共享。必须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利用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首先,针对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制定相关制度,例如,要求相关人员严格按照相关流程进行操作,设立监督部门,确保信息安全等;其次,要和软件公司和社会媒体进行合作,要求软件公司定制相关管理软件帮助农业信息化更加快速发展,利用社会媒体与公司寻求合作,拓宽信息来源的渠道,使得信息获得更加准确、快速、方便;最后,农业信息化建设必须设置相关部门专门负责农业信息管理网络信息的网站制作、信息服务、信息收集等工作,形成专项工作专人负责,为其他部门、社会提供更专业的信息采集,加强农业相关部门与社会各界、世界的沟通与联系。
三、加大培训力度,提升农民信息意识的专业素养
信息化在农业经济管理中如何运用、运用的好与坏归根结底是由农民对信息化的了解程度、实施程度决定的,因此,要想农业信息化更好地发展,必须提升农民信息意识的专业素养。首先,政府要制定相关政策,由专人负责聘请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组成培训班,定期组织农民进行信息意识的培养,向农民普及信息知识、信息知识对农业管理有什么好处、如何使用相关设备进行农业信息化管理等知识,让农民了解信息化的基本内容;其次,举办农业信息化的相关竞赛活动,激发农民学习和参与活动的兴趣,选出优秀的选手,并让其对其他农民进行沟通和交流,及时弥补各自的不足,使其相互合作,共同进步;最后,各地区之间派技术骨干相互学习,交流和沟通,取长补短或选取优秀农民代表进行参观学习,向本地区宣传农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典型。
四、建立示范基地,扭转农村信息化建设缓慢的局面
各地区、各区域之间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不平衡,政府要多关注不同地区的情况,善于利用典型的宣传作用,对一些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高的地区要建立示范基地,并给予政策扶持,资金补助等措施,为大部分农户建立一个信息化环境,使其方便查询、接受农业最新信息和政策,使其依据信息管理获得利益。示范基地的成功给其他地区的农户带来信心,其他地区也会纷纷效仿,实行信息化建设,政府尤其要重视一些基础差、条件差的地区,多给予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现代化农业。通过建立信息示范基地,带动其他地区一起发展,有点连成线、线连成面,提高农户农业信息化意识,注意信息的采集和输出,改变传统农户信息闭塞、农户单干、经济亏损等情况,使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水平逐步提升,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利益最大化的局面。
五、结语
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农业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时代的产物,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政府必须发挥职能,做好农业信息化建设和农业经济管理的各项工作,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工作,充分利用网络和传媒优势,减少网络运营的费用,用最少的资金创造最大的利益,达到宣传的效果。农民不仅需要掌握种植技术,还需要具有信息意识,懂得利用网络搜集、利用信息,只有这样,农业信息化才能更好地建设,农业经济才能更好地发展。
论道德与法律的关系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要维护和发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就必须全方位地改进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认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和谐”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将“和谐”一词运用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以独特的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谐
和谐是一种品质和价值取向。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时期,国家建设以及社会发展对大学生人才的需求,在数量与质量方面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在这样的时代,大学生能够实现和谐发展,直接关系到他们的成长、成才。然而,大学生要想实现和谐发展,必须在心理发展上实现和谐,这就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和谐观”,提供了理论依据。
1教育内容的和谐———增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相关知识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史。中华民族在千百年的风雨兼程中凝练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如儒家经典《中庸》提出的“中也者,天下之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荀子》提出的“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等。教育者应当继承与发扬中华民族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在紧密联系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与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利用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知识,创造出“中国味道”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应当要求大学生通过学校图书馆或网络等查阅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知识,并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对他们的掌握情况进行考评。但在注意,考评的分数高低并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让大学生在查阅、理解、吸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树立和谐的思想观念与思维方式,使和谐成为他们的价值取向。
2教育过程的和谐———教育工作要有目的、有计划,切忌无章法的教育
从概念上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根据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他们的心理施加影响,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教育活动。因此,教育者在组织、实施大学生心理教育时一定要有目的、有计划。关于这点,教育者要做到两个要求:一是坚持循序渐渐、由浅入深的教育;二是坚持有步骤、有轻重缓急的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并不是一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这是因为它的教育对象———大学生存在着太多的差异性。同时,教育环境、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等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技的进步,也有很大的易变性。
3教育互动的和谐———善于利用情感交流,增强教育工作的人文性、亲和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教育者与大学生情感的对话与碰撞。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若能持着真诚之心组织、实施教育工作,必定能够引起大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让他们了解到这项教育活动是真真正正为他们的成长、成才有利的。具体而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的和谐可以从: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新教育方法和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与情感变化等三方面入手。因此,教育者应当关注大学生的情感生活,若发现他们出现情感问题,及时解决,以防他们衍生出诸多严重的心理问题。
4教育环境的和谐———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
人生活在一定的环境当中,或是政治环境,或是经济环境,或是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最主要的就是校园文化环境。就大学生而言,他们主要的活动场所就是校园,无论是生活、学习、娱乐还是进行各种情感交流,都离不开校园这个重要载体。因此,构建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大学生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而言,教育者应当积极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当然构建公正、公平、民主的校园文化环境也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它不仅需要教育者的努力,也需要广大大学生的精神支持与积极营造。
参考文献:
[1]俞卫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教育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5(11).
[2]史立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4(8).
一、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测量结果
1.大学生的自我概念状况
①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情况。从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计分方法得知,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得分处于中间水平,自我概念水平一般,标准差值比较大,说明个体之间的差异比较大。
②大学生自我概念性别差异状况。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在其他维度和整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女生的自我概念状况明显高于男生。
③大学生自我概念年级差异状况。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行动三个维度上有差异,自我概念水平总体情况没有差异。
2.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①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从MHT计分方法知,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的占17%,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占77%,心理健康状况良好的占6%。
②大学生心理健康性别差异状况。大学男生和女生在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冲动倾向五个维度有显著差异,整体水平差异不显著。
③大学生心理健康年级差异状况。大学三个年级只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各个维度和整体水平差异极显著。
3.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
①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对大学生自我概念各维度的得分,与其在MHT中各因子的得分进行相关分析可见:自我概念与MHT因子呈负相关,换句话说在70%的量上,自我概念量表诸项目与心理健康呈正相关,即自我概念水平越高在病态测量分数上得分越高;所有显示出正常的负相关的相关项都不是显著相关,就是说从总体上来看,拥有较强自我概念除了极个别的项目上表现出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外,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有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说在这20%范围内,较高的自我概念水平对心理健康水平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具有较强的自我概念水平几乎是在全部情况下导致了学业焦虑。
②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概念各维度相关分析。相对于大二和大三,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正相关,意味着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对其学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而不是正面影响。然而大二和大三阶段学生却表现出更多适应了属于自己的自我概念而对学业焦虑发展出有效的调节机制。③男女生的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男生自我概念对学习焦虑的影响最为显著。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自我概念对男生的心理健康影响较为显著。大学女生社会自我和自我批评对心理健康影响最为显著,道德伦理自我和自我满意对心理健康影响较为显著。
二、大学生自我概念和心理健康研究结论及建议
1.研究结论
①自我概念状况。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总体水平一般,男生和女生的自我概念水平差异比较显著,因为男女生的自我概念发展规律有所不同,女生的自我概念在小学高年级已经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男生在初中以后心理发展才会有比较大的进步。不同年级的自我概念水平差异不显著,但在一定维度上呈现递增的情况。从理论上来说,自我概念发展的总体水平应该是随着年级的递增而递增,出现这种没有差异的情况可能是因为样本容量过小,采集的样本不具有代表性。
②心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一般的学生占据统计数量的大部分大学生普遍面临比较重的压力,大学三个年级只在学习焦虑和冲动倾向两个维度差异不显著,其他各个维度和整体水平差异极显著。
③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相对于大二和大三,大一学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与心理健康问题呈显著正相关。由于大一的新生相比其他年级,其注意力更加集中在学习身上,由于相比其他年级来说其更需要在学校适应和学龄阶段转变适应以及新的学习方式适应,新班级、新教师的适应在花费更多的精力,对学习的过分关注而导致的学业焦虑也就变得理所当然。随着自我概念的不断成熟,高年级的学生可能认识到学习只是自我发展的一个方面而不是全部,这样学习焦虑的程度才会有所下降。大学阶段,男生成绩动机中所含的竞争性和新奇性等成分高于女生,女生成就动机中的认知成分高于男生,在大学,附属动机对男生的支配作用比女生大。
④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研究结论:大学生自我概念总体处于一般水平;男女生在心理自我和社会自我两个维度上差异不显著,但是在其他维度和整体水平上存在极显著差异;不同年级的大学生自我概念水平没有差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正态分布,大部分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一般;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的学生自我概念水平差异显著。
2.改善建议
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处于从儿童期到成人期的过渡期,紊乱无序。因此,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大多是属于与自我概念发展有关的问题,为了保证青年一代的心理健康,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青年本人通力合作。首先,父母要改变观念,正视两代人之间的差异,以理解、尊重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认识自我与环境。其次,学校要肩负起教育青年一代的重要责任。一方面,学校要从根本上改变只重分数和升学率,使学生形成健康而准确的学业自我概念。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心理教育,使学生对自己的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有了解,防止其因无知而带来的社会问题。最后,大学生本身要自立。大学生要了解多方面的充实自己,要有服务他人的意识,坚信能做个更好的自己。这样才能建立准确的自我概念,正确面对自我和环境。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