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作为快递公司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京东商城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刘强东透露,2011年,京东商城将继续加大物流投资,同时开工建设7个一级物流中心和25个二级物流中心。近期获得的第3轮15亿美元融资,也将几乎全部投入物流和技术研发的建设项目中,未来3年将投资50亿-60亿元进行物流建设。“包括京东、当当、凡客等在内的自建配送的电子商务企业也有可能成为中国快递业兼并重组的一支力量。”徐勇表示。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跨国快递公司的进入及其应对措施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20 世纪 70 年代末,快递第一次被引进中国,随后全球知名的跨国快递公司纷纷抢滩中国市场。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不仅外资快递持续发展,本土的快递企业也迅速涌现并在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快递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因此,跨国快递公司对中国快递市场的垄断和对本土快递企业造成的巨大竞争压力引发了社会广泛的关注。主要探究了中国快递市场的现状,并分析了快递公司变化路径、发生变化的原因以及在华经营状况,以此为基础研究了跨国快递公司的进入对中国快递市场造成的影响,并为政府和本土企业应对挑战提供了一些建议。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基于对小体积高价值的文件、样品和高精仪器等物件之递送时间和安全性的更高要求,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已不能满足于传统邮政业和货运业所提供的服务,以快速、安全、门到门服务为最大特点的现代快递业由此发端。当今世界市场上,最有实力的快递公司有四家,分别为UPS(Unite Parcel Service Inc. 联合包裹运输公司)、联邦快递(FedEx Delivers)、DHL(敦豪环球快递公司,隶属德国邮政)和 TNT(天地物流快递公司,隶属荷兰皇家邮政)。
2010 年,福布斯世界 500 强企业排名中,UPS 以 452.97 亿美元名列第 157 位,而 FedEx 以 354.97 亿美元位居榜单第205 名。四大跨国快递公司最早自 1984 年起就分别通过与中外运合作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多年来,细心耕耘、不吝巨资,在中国取得了瞩目的成绩,成为中国快递市场重要的参与者之一。目前,中国之快递市场,可以依据服务区域不同而分为三部分。一是国际快递市场,基本由上述大型跨国公司控制,行业集中度非常高,CR4 在 80% 以上。根据贝恩的市场结构分类,至少已达到寡占Ⅱ型。二是国内异地快递市场,主要参与者是有国营背景的快递企业(以 EMS 为典型代表,还包括中外运、民航快递、中铁快运等)以及本土大中型民营快递企业,比较著名的有申通、顺丰、宅急送等。本市场的市场结构也属于寡头垄断,EMS 在这里占据了绝对优势。
三是同城快递市场,这块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参与者由为数众多的小型快递企业和兼营快递业务的物流企业组成,不仅行业集中度很低,产品差异性较大,进入和退出壁垒也都较低。近年来,电子商务的兴起使得更多的普通个人消费者将快递纳入物品递送方式的考虑范围,为快递业提供了新的机遇。
1. 优势.
国际快递网络完善、覆盖范围大。世界四大跨国快递公司中成立最晚的联邦快递也已经走过了 37 年的历史。形成了成熟的、有规模、有效率的快件寄送系统,构筑起了本土快递企业在国际快递市场与之竞争的高壁垒。资金实力雄厚。2010 年,UPS 营收 452.97 亿美元,福布斯排行榜名列第 157位;FedEx 营收 354.97 亿美元,位居榜单第 205。DHL 隶属的德国邮政集团在相同企业中排名最高,以 694.27 亿美元排在第 86 位。经营观念先进、管理水平较高。在半个世纪里四大跨国快递公司们凭借着自己先进的经营理念、前瞻的目光和高水平的管理站到了行业的前列。
2. 劣势.
不 熟 悉中国本土市场,社会网络 关 系 较差。 由 于中国国土辽阔、国情复杂,社会人情网络 纷 繁, 大 大增加了外国企业的适应难度。更重要的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民营快递企业已经积累起了自己的客户群、并划分出势力范围。在范围内民营企业可凭借自身对区域的熟悉程度在区域性和差异性的服务上做大。机制体制不够灵活。与国内众多的民营快递企业相比,跨国快递巨头们在复杂的中国国情面前显得不够灵活。
3. 机会.
未来中国经济仍具有乐观前景,改革开放将进一步深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商品和服务贸易的繁荣,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规模的扩大,电子商务的热潮,中国市场对于快递服务的需求势必增加,快递市场规模仍将不断扩张。在中国市场已准备多年的跨国快递公司理应可以从中分得一杯丰厚的羹汤。
4. 风险.
为了扩大市场份额外资快递普遍采取低价竞争的策略。如即便在这几年油价高涨、世界经济增长变缓的背景下,联邦快递依然多次降价,其国内异地快递业务的价格不仅低于 EMS,更与民营企业不相上下。但这样的举动不仅违反市场公平竞争而有可能被中国政府处分,也给其在华的经营带来了风险。
1. 政府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正确评价外资与发展的关系。在外资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合资前,政府应充分完成对于国有、集体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并在外方控股的情况下尽量避免让中方企业整体进入合资企业,以维护国家与人民的利益,完善监管、竞争体系。中国的国际快递市场是先开放、后立法,而后果便是今天 EMS 份额大幅缩水,外资快递公司市场份额高度集中和高度垄断的市场结构。因此,完善监管、竞争体系尤为重要。提升物流环境。快递业作为现代物流业的一部分,对国家的物流政策和交通基础设施有着严重的依赖。社会配套措施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快递业的水平。而现有的交通基础设施与社会需求还不能完全配套,规模也较小,准点率不高,无法满足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重视本土快递人才的培养。快递的基本要求是快捷和安全,随着企业和快递市场的发展快递业务的复杂性、综合性将逐渐显现,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2. 中国快递企业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
谨慎建立合资企业。为了寻求更好的发展许多本土快递企业愿意与跨国快递公司合资,学习其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利用其品牌和资金、设施等改进自己的装备及网络,开拓新的市场。国有企业加强技术应用、强化服务和品牌意识。服务方面,如今市场化改制后企业要面临激烈的优胜劣汰,必须转变观念、重视服务质量的提升、加大对企业的管理和员工的培训,并通过高效地投递、微笑的服务、耐心地处理、及时地投取件等行动更好地与跨国快递企业竞争。品牌方面,企业应该制定明确的品牌营销策略。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也是企业与已经拥有强大品牌形象的跨国快递公司竞争的重中之重。民营企业抓住自身优势,加强行业整合和联盟。在中国的快递市场里,民营企业是重要的一环。民营快递可以通过——细耕细分市场,锁定快递对象,形成自身的清晰定位,从而集中资源,获得核心优势;开发特色服务,利用中国地广人多的国情,积极发现满足不同顾客的个性化要求,为企业生存开辟新的道路;抓住目前电子商务的机遇,与各企业和网店紧密合作,扩大自身的业务量——等手段来应对竞争。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不同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在企业和公司规模扩大过程中,公司当中的财务管理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其也表现出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研究公司的财务管理基本原则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企业;财务管理;重要性
摘要:企业 财务管理 重要性随着经济形势的不断变化和现代企业制度的逐步完善,一个好的现代企业应该是一个由人事管理、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以及财务会计管理等诸多子系统构成的组织。其中,财务会计则是各项管理活动的基础和支撑,企业管理者需要根据财务部门提供的各项数据做出正确决策。有专家称:“在新时期,财务起着„仓库‟的作用,任何智力资本最终都要转化为财务”。可见,财务管理的价值及其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如何做好企业管理提出了几个观点。
一、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
(1)重视人的发展与管理观念,是现代企业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客观要求。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人本化的理财观念已深入人心,而企业管理中每项财务活动都是由人发起、操作并管理的,因此,企业发展的好坏直接取决于财务管理的强弱,也就是取决于财务人员的知识智慧以及努力程度。做好财务管理,建立责权明确的财务运行机制,是企业有效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要求。
(2)财务管作为一种经营管理手段,理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环节,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将财务管理与企业经营活动联系起来,可以确保在营销活动时不会出现大的资金问题,密切把握资金动向,加大了对企业债务、资产、投资回收、现金回流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管理与监督作用。
(3)科学的财务管理确保企业在正常运营的同时扩大生产,促进企业的发展壮大。财务管理可以指导各项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并且对各项管理工作的过程和最终结果进行全面综合的反映,根据企业的总目标和实际情况制定财务计,控制成本,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同时,还可以防止生产过程中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4)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竞争的重要保障。新经济形势下,国际社会的企业合作日益加深,汽车、网络、电信、金融、保险和一些制造业相互融为一体,共同发展。虽然过去的竞争对手转为合作伙伴,但彼此间的竞争仍然存在。因此,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可以大大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为企业保驾护航。
二、如何做好财务管理
(1)与其他部门密切配合。如果财务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割裂开来,财务管理不能延伸到各项管理工作之中,那财务管理就成了无本之木,其作用得不到发挥,形成经营和生产“两面化”会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隐患。
(2)拥有一只高水平的财务队伍,在加强队伍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强财务人员的法制观念。部分企业的财务人员专业水平相对较低,账目设置混乱,账簿的启用和交接操作不规范,不正确。部分财务人员由于自身原因或外在压力,丧失了应有的职业道德,并不如实记录账目。甚至出现了私自修改账目、作假帐、挪用公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所应发挥的作用。
财务人员是财务管理的现实执行者,对财务管理能否发挥效应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会计人员必须按照会计法律、法规和企业制度进行工作,保证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合法、真实、准确、及时、完整。企业在招聘财务人员的过程中要严格筛选;在工作中做好监督作用;并要不断提升财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定期组织培训、考核等。
(3)完备、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保证一个企业正常运作及发展壮大的必要条件。“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武器, 企业只有真正做到在原始凭证记录管理、定额管理、计量验收等方面有据可查、有度可依;在财务部门职责权限、岗位分工明确;账务处理程序井然有序、稽核制度严格透明,才能真正发挥其主体作用,更好督促各部门工作,促进企业发展。
(4)加强资金管理。很多企业管理者重视资金,却忽视资金管理的重要作用,没有科学的使用资金,造成资金的不足或闲置,降低了利用率,阻碍了资金的循环流通,大大降低了企业利润的生成。
现金对于企业来讲好比人体的血液。如果企业的现金流断裂,迎来的只有倒闭。资金的耗费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和竞争能力,如果光是为了占据市场,将战线拉得过长,导致现金套牢,那么企业周转必然不便利;库存和应收账款与现金正好成反比,如果没有很好的财务控制,导致成本浪费、错误决策、重复购买等,增加了企业的应收账款,造成亏损,最终现金流断裂而使企业轰然倒下。
企业应将现金流的控管分为事前、事中和事后:事前制定预算,事中做好偏差分析并及时改进,事后总结归纳。避免出现资金投入过多、回收困难、长期滞留等情况,影响企业的发展。
(5)非财务工作者了解现代财务管理的技能与方法,但不能干涉财务管理工作。非财务人员了解财务管理制度对企业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起到推进作用。首先,要认识到财务的重要性,了解财务管理的主要工作内容,学会看财务报表并能通过报表了解企业的状况。其次,要走出观念误区,财务管理并非“只管钱”。认为只要管住钱就万事大吉,而忽略了核算的重要性。如此“重资金、轻核算”,做不到真正做到节支降耗, “钱”是管不住的。第三,许多企业的财务部门从创业初期即由管理者一人或其亲属掌管,财政大权“一手抓”,导致财务管理工作无法顺利开展,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埋下隐患。
一个企业的财务部门只有拥有完善的制度,科学的管理,高水平的财务人员,才能充分调动好各方面的积极性,不断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为企业谋求更大更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绪缨。简论当代管理会计的新发展[J].会计研究,2005(07)。
[2]刘世香。构建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管理战略方式探寻[J].财会通讯,2004(05)。
[3]侯相钦。浅析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性[J].东方企业文化 ,2010(08)。
摘 要
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其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不仅仅是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入世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需要,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企业财务管理相关基本概念解析的基础上仔细分析了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状况,并就其财务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小企业; 财务管理; 预算
中小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反映及时,能够合理的调动配制资金和劳动力资源,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灵活的经营机制使其得到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目前,中国企业法人单位有302.6万个(不含2377万个个体工商户),中小企业就占全部企业的99%以上。据统计,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50%、出口总量的60% ,税收的43%是由中小企业贡献的。 但由于中小企业的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着与自身发展和市场经济均不适应的情况。随着我国加入WTO,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日益提高,中小企业发展的销售市场空间逐渐缩小,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优化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而言有着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企业财务管理相关理论概述
(一)财务管理的定义
财务管理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关系而产生的,是组织企业资金活动、处理企业同各方面的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财务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筹资管理、投资管理和分配管理三个方面。
(二)财务管理的职能
财务管理的职能是指财务管理的职责和功能,具体有制定和实施公司筹资策方案、投放和配置资金、提高资金利用水平、合理分配公司收益和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制度等。这些具体职能可以分别归入财务管理的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检查等基本职能中。
(三)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的地位
在商品经济日益发达的社会,企业的财务管理在现代企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资金(资本)运动的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中心
因为财务管理是以货币为统一计量尺度,对企业经营活动的整体及其各个环节实施管理,其管理成效的好坏,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总体效益的优劣。
2. 资金(资本)运动管理的意义
因为企业的资金周转是否顺畅、合理、有效,是影响企业是否生存、发展的根本条件。
(四)企业财务管理目标
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成功以至于生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过去和现在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管理不仅与资产的获得及合理使用的决策有关,而且与企业的生产、销售、管理发生直接关系。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其目标取决于企业的总目标,同时受财务管理自身特点的制约。企业作为营利性组织,其目标就是要实现企业的生存、发展和获利,要求财务管理要完成筹措资金,并有效地投放和使用资金的任务。公司的目标是追求利润最大化,也就是税后收益最大化。但现代公司里,所有权和控制权分离往往导致了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潜在矛盾,两者目标不一致,使管理者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工作。财务管理就需要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监督、控制和激励的作用,从而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因此决定了财务管理的目标就是要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
二、我国中小型企业经营概况
中小企业作为我国经济中的一个特殊企业群体,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在城镇经济、个体和私营经济中均得到了迅速增长,特别是广大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其主体就是中小企业,加上原有的国有中小企业和合资企业,目前已形成了各种所有制形式、各种行业并存的中小企业群体。中小企业对保持整个国民经济活力的巨大贡献。中小企业作为一个群体,必然有着不同于大企业的经营特点。
(一)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统一
中小企业中,经营者往往就是最大的股东。自己出资,自己经营,这一方面表现为企业决策灵活及时,经营目标明确和强烈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优势,经营者目标与股东利益取得一致;另一方面表现为公司在经营上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资金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不利于公司的良性发展。
(二)经营多属于负完全责任的个人经营
企业的经营决策主要依靠领导人自己对市场的直观把握,因此企业的成败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个人能力。其特点一方面表现为有权力、善独裁;另一方面则表现出内在的激励机制,较少存在经营者的“代理成本”,经营者具有机动性,成本意识,担当风险的勇气,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开拓精神。
(三)初始资本及可利用的资本少
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借款,资本额少,加上外部融资能力的限制,使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资本增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这就将中小企业的活动领域限于中小资本能以操业的范围,否则会遇到极大的风险。
(四)具有经营机制方面的灵活性和易变性
中小企业在经营中表现为对市场需求的变动反应及时,可合理调度和配置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如在中小企业密集的浙江省就表现为主导产品突出、专业化程度高、管理成本低,在大环境相对萧条时期,能加快调整步伐,适应环境,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
(五)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
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多容易进入,所以在扩大其产业市场的时候,许多新的对手会参加进来,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而中小企业自身弱小,很难禁得起时常波动的冲击。出于这种原因,很多中小企业的经营者为了自身的原因而参加了联合组织,缺乏协调性。因此表现为经营者常常为避免竞争而寻找出路,在质 量、性能、设计上搞差别化,避开价格竞争,力求实现不完全竞争。
(六)受环境变化刺激或冲击大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一般缺乏大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资本金小,产品品种少,顾客面窄,常常依赖于某一种产品和技术,因而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和压力就会增大,许多中小企业就是因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政策的压力而破产。
三、我国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我国中小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一味追求销量和市场份额,忽视了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使企业管理局限生产经营型管理格局之中。同时,很多中小企业受规模和人员素质的限制,往往存在会计核算不健全,财务管理缺位的现象;另外由于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和经济体制影响,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也遇到了阻碍,企业财务管理的作用没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资金短缺,筹融资能力差
中小企业注册资本较少,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同时很多中小企业都处于成长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资金需要量是企业生产周期中需求量最大的,资金短缺问题成为其发展的瓶颈。中小企业在筹融资上面临的主要外部问题是缺乏政府支持,造成融资渠道少,使其只能通过间接渠道进行融资,获得资金困难,造成后续资金不足,这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问题。
1. 在银行信贷政策上存在歧视
信贷资金分配过度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而中小企业却得不到应有的信贷支持,对其的信贷投放规模与其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极不相称。同时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基本上限于流动资金贷款,长期发展所需资金难以得到满足。在金融组织机构方面,缺乏专门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私营企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机构。
2. 在银行利率政策上存在所有制歧视
政府和央行对国有企业给予较多的利率优惠,而对私营企业则不实行。在实行浮动利率时,对私营企业的浮动幅度也往往比国有企业要高。少数金融机构还采取一些不合规的方式,擅自或变相提高对私营企业的贷款利率。这些问题,都加大了私营企业的筹资成本,使私营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 在直接融资方面资本市场侧重于为大企业提供优质服务
管理层一直将股票上市当作为大型国企解困的有效法宝。至于对中小私营企业进入企业债券市场、股票发行,管理层也基本上持排斥态度,到目前还没有私营企业发行债券的实例。
由于中小私营企业在市场中的劣势地位,缺乏政府支持,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担保主体又无法确切落实,难以与银行进行良好的合作和沟通,即银企双方的信息不对称,使其天然的信用能力就低,自身融资能力低,进一步造成了其资金的短缺。
(二)财务管理水平不高
中小企业更多地把会计作为一种信息披露的需要或者是记账的手段,而没有把之视为管理工具。在会计记账过程中往往忽略企业的实际情况,有时就会产生错误信息,对决策者产生误导,而且即使财务报表反映出了存在的问题,管理者也常常不重视,不能利用财务工具为管理服务。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中小企业根本没有设账本,另外设有账本的企业也存在亲属管账、会计出纳不分、财务管理混乱等问题。从中小私营企业的角度来看,企业有炽热的追逐利润的内在冲动,近年来,其凭借自身经营方式灵活等明显的优势和社会功能,在市场经济的海洋中如鱼得水,发展迅猛。但同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比较起来,其财务管理制度中存在诸多问题。
(四)对资金缺乏投资预算决策功能
由于投资决策不是中小企业经营中日常财务活动的主要部分,因此经营者一般较不重视资金的计划和预算。中小企业行为常常表现为缺乏长远规划,企业的大部分决策由经营者一人凭借经验决定。同时由于中小企业的组织结构一般不健全,财务人员少,其一般忙于应付日常的财务工作,而没有更多的精力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五)对资产的管理缺乏科学性,控制薄弱
中小企业一般没有资产管理方面的严格制度,管理上人为作用较多。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对会计信息的分析
认为会计报表的编制己经是会计工作的阶段性总结,没有进一步分析的必要,认为会计工作只是核算收入、成本费用、利润及纳税所得,忽视会计信息的分析和利用。
2. 对存货没有加以控制
大量库存产品占用了大量资金,造成资金呆滞,周转不灵。
3. 对应收账款控制不严
造成大量资金回收困难,一般没有严格的赊销政策,在销售状况良好时,没有注意资金的回收,往往到周转不灵时,资金已难以回收,又没有有力的催帐措施,往往形成大量呆帐。
4. 对现金管理不严
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有些企业在现金充足时,没有有利的投资方式,造成资金闲置和浪费,而有些企业却没有计划盲目使用资金,陷入财务困境从而导致企业危机。
5. 资产保管不利
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没有完善的管理手段,造成出问题时无法核对,资产损失严重。
四、完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
由于中小企业的产出规模小、资本和技术构成较低、受传统体制和外部宏观经济影响大等因素,使得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不容乐观。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中小型企业本身要重视市场的研究,完善企业内部财务管理运行机制,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努力提高企业的综合素质。
(一)设立符合自身需要的财务管理目标
中小企业所有权和控制权的一致,使财务管理不需要象大企业一样花费许多监督和激励的成本,但财务管理实现股东财富的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没有改变。企业所有者要充分认识到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进行必要的投资,企业的财务管理可以作为一种经营管理手段,保证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的实现。这一点在前面提到的公司中都得不到重视,这些小企业经营者虽然在心目中都有自己的近期及中长期目标,也存在追求利润的内在动力,但都没有将之形成具体的财务目标,每个企业都设立了一定的业务指标,却没有在此基础上转化为现实的财务指标,实际上任何业务指标实现后都要归结到财务指标的实现上,只有最终 的财务目标得到实现,公司的生存与发展才能得到保障。
(二)加强自身筹集资金的能力
资金不足是制约中小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是近期国家管理层一直关注并致力于改善的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政府的支持和企业自己的努力。
1. 政府支持增强企业外部融资能力
可借鉴美国中小企业的筹资方式,从资料可见,美国的融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个人存款;二是向朋友和亲戚的借款;三是商业银行贷款;四是金融投资公司;五是政府资助,通过中小企业管理局发放;六是证券融资;七是保险公司;八是社会开发组织。由此可见美国中小企业外部融资渠道的广阔,对此中小企业的外部管理者在学习的基础上可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方式,如鼓励中小企业向朋友和亲戚的借款、继续加快建立以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国有商业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建立政策性的金融机构、设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基金、加快二板市场的建立,完善资本市场、使效益好的中小企业能够发行企业债券,为中小企业创造融资条件。同时国家应加强外部管理,增强政策扶持,促进中小企业规范发展,对中小企业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政策法规。
2. 中小企业自身应力求克服筹资能力不强的弱点
通过提高商业信用,规范财务报表的使用等手段来提高自己的融资能力,在遇到资金困难时,还应充分发掘自身的能力,如在案例中提到的厦门阳光机电进出口有限公司采用的职工内部筹资的方法就是自身的一种很好的尝试,这种类似于股份公司中的职工持股计划,一方面解决了资金困难,为资金来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另一方面可以激励企业内部职工的工作热情,促进企业长期发展。
(三)加强财务预算功能,规范资金的使用
充分发挥财务管理预算和控制监督的职能。财务管理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可以积极参与公司战略计划的制定,当然这需要所有者对财务的支持,采取能不断调整的滚动式预算或全面动态预算制度,为管理者提供详尽的资料,使预算能更多地服务于公司战略管理的需要,使预算更接近于连续进行的计划过程。企业的管理人员应该能通过财务信息做出相应的决策。
(四)加强财务方面的分析和控制
一方面要加强财务分析,建立有效的财务监督体系。保证企业已经制定的政策得到有效执行,加强对公司债务、资产、投资回收、现金回流和资产增值等方面的财务管理与监督。加强财务控制,提高资金利用水平。企业在利润分配时应优先考虑积累,充实资本,保持良好的资 本结构,努力提高资产的运用效率,形成合理的资本结构,保持适当的流动能力,使资金运用产生最佳效果,合理分配资金。加强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在决策上不能靠主观感觉,在内部管理上不能靠主观喜好,必须踏实地进行成本、利润控制,进行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目标分析、企业经营策略分析、生产要素投入和产出分析、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分析,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要强化外部监督职能。充分发挥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机构的作用,加强服务和核查,从而提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
(五)完善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
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是完善中小型企业财务管理的制度保障,中小型企业只有健全内部组织结构,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的财务管理制度才能够真正为企业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1. 建立健全内部组织结构
明确划分组织机构内部各岗位或工作人员的职权,建立相应的岗位责任制,使授权者与执行者分工明确,执行者与审核人员分工明确。公司财务部门应明确职能,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的财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财务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编制财务计划,加强经营核算管理,反映、分析财务计划的执行情况,检查监督财务纪律;积极为经营管理服务,促进公司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厉行节约,合理使用资金;合理分配公司收入,及时完成需要上交的税收及管理费用;对有关机构及财政、税务、银行部门了解、检查财务工作,主动提供有关资料,如实反映情况。
2. 构建完善的财务会计制度,聘请高质量的会计人员
会计、出纳必须严格分人管理,以避免资金流失。企业管理者自己要纠正那种想逃税的错误观念,当然,合法避税是企业应该考虑的问题。
建立完善财务制度包括:
(1)报销制度
规定哪些项目可以报销、哪些项目不能报销,规定报销的审批程序。
(2)财产管理制度
加强资产控制和营运管理,对日常用品规定领用登记办法,对固定资产规定登记保管办法。
(3)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
主要是规定现金和支票的领用和管理办法。
(4)应收账款管理制度
应收账款过多往往造成企业流动性不足,资金周转不灵,形成企业风险。因此,必须设立有关管理制度,指定专人加强管理。
(5)成本分析制度
我国目前的会计往往是一种事后的记录,其实,会计人员应该是企业的管理人员,成本分析是财务会计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企业管理者应随时了解企业的 收、付、余情况,了解企业的资金状况,现金流量。企业财会人员要定期向管理者提供成本费用方面的明细表,帮助管理者做成本分析,进行成本控制,效益测算。还要建立工资制度、福利制度。财务人员要在企业成本允许的范围内设计出合理的工资、福利制度,以调动企业职工积极性,留住人才。
结 论
综上所述,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结合中小企业实际建立有效的财务管理体系,确定适合于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一方面加强企业凑集资金能力,另一方面完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预算、控制,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我们的企业要发展、要强大财务上的管理必不可少,相信在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这块制度上能得到更加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胜. 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2005.
[2] 李春媛. 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 价值工程,2010,(32).
[3] 冯艳. 非营利组织财务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07.
[4] 李红梅. 中国商业银行整体风险管理研究[D]. 辽宁大学: 辽宁大学,2010.
[5] 谢宁. 全面风险管理框架下的现代银行财务模式研究[D]. 西南财经大学: 西南财经大学,2010.
[6] 甘鹏. 甘肃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研究[D]. 兰州大学: 兰州大学,2008.
[7] 丁玉书. 企业财务活动中的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2004.
[8] 李延德. 大学生在校期间风险管理研究[D]. 大连海事大学: 大连海事大学,2010.
[9] 敬永红. 达州翠屏山综合开发一期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西南交通大学: 西南交通大学,2009.
[10] 闫峰. 卓越·蔚蓝群岛开发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中国海洋大学: 中国海洋学,2008.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当前,如何提高公司管理水平与会计信息质量已经成为了财务学与管理学研究的重点问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公司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通过对本学期的现代企业管理课程的学习,使我对“管理”进行更清楚的认识,同时,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和师生之间的互动,使我们具体了解到,如何领导下属,管理下属,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如何处理自己与领导的关系;如何处理好自己与工作的关系;如何做事,如何做人等。我个人觉得现代企业管理最主要的,包括几个关键字,管理与决策者、企业文化、经营策略与战略,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
“管理”,顾名思义,指的是通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及创新等手段,结合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资源,以期高效的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也是管理活动的发起者与执行者。作为一名合格的管理者,则必须要有高于下属水平的素质,包括知识素质,品德素质,基本技能及体能素质,同时,具备个人的能力,包括与下属的沟通能力及表达能力,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变能力等等,具备独特的个人魅力,成为企业的核心人物以及精神上的支柱。因此,良好的管理、决策者是相当重要的,就像以创新而文明的品牌iphone,为何提起苹果,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乔布斯,而乔布斯的去世在世界各地引起广泛的响应,从而使我们更加关注苹果呢?Steve jobs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或者就为改变世界。”也许,正是这种大无畏的精神使公司能够推出令广大用户喜爱的Macintosh电脑,同时,即使在金融风暴时,依然一直稳居福布斯全球高绩效公司榜单之首,成为“有魔力的苹果”吧!
在企业管理中,决策者固然重要,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企业文化是一种精神,就如一颗种子生长的环境,它决定着你未来发展的方向。从华为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对企业文化进行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是狼性文化,在华为的发展历程中,任正非对危机特别警觉,在管理理念中也略带“血腥”,他认为做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因为狼有让自己活下去的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正是这些凶悍的企业文化,使华为成为连跨国巨头都寝食难安的一匹“土狼”,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根发芽,跟“大型”动物抢食。
其次是不穿红舞鞋,在《华为公司基本法》开篇,核心价值观第二条就做了如此描述:“为了使华为成为世界一流的设备供应商,我们将永不进入信息服务业。通过无依赖的市场压力传递,使内部机制永远处于激活状态。”在任正非眼里,红舞鞋虽然很诱人,就像电讯产品之外的利润,但是企业穿上它就脱不了,只能在它的带动下不停地舞蹈,直至死亡。因此任正非一次告诫下属要经受其他领域丰厚利润的诱惑,专注于公司的现有领域。
最后是垫子文化,据说在华为创业初期,华为的每个员工的桌子底下都放有一张垫子,就像部队的行军床。除了供午休之外,更多是为员工晚上加班加点工作时睡觉用。华为就是以这样的文化观念来作为企业经营管理的环境,才能近几年奇迹般的急速崛起,同时在2011年7月最新发布的《财富》全球公司500强中,华为位列第351位,在2010年397位的基础上显著跃升。
在一个公司的管理过程中,良好的经营策略与战略也是必不可少的,从苹果公司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窥探一二。
1996年.乔布斯重新返苹果公司,1997年出任临时CEO后接手重整苹果公司,将公司蒸菜开发的产品由40种削减到4种。1998年,有着水果色、水滴形状塑料外壳的imac问世,使苹果公司硬件业务得以重振。2000年1月,乔布斯在Macworld大会上发布了操作系统MacOSX,自此实现了苹果公司所有主要产品的彻底革新,2010年,苹果公司以2213.6亿美元的市值,一举超越了微软公司,成为全球最具价值的科技公司。全球顶尖的财经媒体,都在不约而同地为苹果公司和及其CEO乔布斯高唱赞歌。同时,乔布斯传出任常任CEO。随着ipod一集iphone相继推向市场乔布斯成功的打造了苹果文化的品牌形象:设计、科技、创造力和高端的时尚文化,成为全球业界、消费者的关注热点。苹果公司致力于揽用最优秀的人才打造核心资源,成就了苹果公司在技术和产品上远远超出竞争者的实力。自从苹果二代获得成功以来,乔布斯开始对产品的工业设计格外重视。苹果公司的经营策略与战略:
通关别出心裁的营销手段和紧凑的供应链。苹果公司对用户体验的打造有效的动员了其目标客户群。口碑营销让充满神秘感的苹果产品诱惑无限,引导消费者先夺为快。苹果虽然每年只开发出一二款产品但几乎每款都力求将各种科技发挥到极致,技能让人们吃惊,兴奋又能轻松的使用它,这是口碑营销成功最强的基石。
苹果的零售店。苹果曾深受大型电子上场的销售人员对其品牌不了解的困扰,无法让顾客了解苹果产品的独特之处,苹果通过开设自己的体验-零售-专卖店,不仅解决了销售人员不够专业的问题也可以让用户充分体验苹果产品。为顾客提供了一个友好的环境。使越来越多的人了解苹果的产品和文化。
多样的产品线。很多用户还没有准备好买一台苹果的电脑,但他们愿意先尝试一下ipod或者iphone。通过这些产品,让用户以低成本加入到苹果阵营中来,而对这些小产品的喜爱和认同会让更多人考虑以后购买苹果电脑产品。
封闭的系统。一般苹果的系统不能与其他系统兼容。iIunes上的音乐文件有嵌入了DRM数字版权保护技术只能在ipod上播放。当用户要更换电脑等产品是多半还是会考虑苹果的产品。
媒体的饲料。媒体,尤其是媒体特别喜欢写关于苹果的东西。因为关于苹果的新动向总是不断,苹果开放的神秘产品,新的零售店,还有乔布斯,这些总是周期性的让媒体的报道达到高潮。
卓越的产品和设计。苹果了解顾客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功能强大而且设计优雅、朴素简单,并且容易使用。是用苹果产品的人能够享受非凡的用户体验。顾客的满意度很高,用户在未来需要时还会很乐意购买苹果的产品。
从上面我们了解到,对于公司的管理,良好的经营策略与战略是很重要的,除此之外,商业模式亦是重要的。成功的商业模式能提供独特价值,这个独特的价值往往是产品和服务独特性的组合,这种组合可以向客户提供额外的价值;或者使客户能用更低的价格获得同样利益,用同样的价格获得更多利益,我们从小米公司的发展进程中学习到。
众所周知,自2011年小米公司推出小米手机以来,小米手机的网络订货量持续高涨,小米手机1第一次网络售卖,5分钟售完30万台,随后又推出小米2,2S以及红米手机,红米手机更是创造了手机营销史上的一个奇迹,90秒,10万台红米手机售罄。小米公司目前已成为估值过百亿的互联网公司,网上一片沸腾,一时间“互联网第四巨头”的声音传遍微博与论坛。对此,我们不禁要问:为何一家刚刚成立仅三年的互联网公司只推出几部智能手机就能够超越众多传统手机厂商,在产品繁多,巨头林立,已然一片红海的Android手机市场中开拓出一片绿地?小米取胜的原因是什么?为何被称作“手机中的战斗机”?这些都归功于小米公司独特的商业模式:
迎合大众的定价策略。最初的小米1到最新款的小米手机2s,标准版的定价始终为1999元。从屏幕,处理器,电池容量,操作系统等任何配置方面小米手机都高于当期同价格国外大厂品牌智能手机,但定价却比外国当期同配置的智能手机便宜的多,抢眼的配置+低廉的价格带来强劲的吸引力,小米手机因此成为高性能高性价比手机的代表。低廉的价格定位完全迎合了市场大众的需求,尤其是学生和青年人,这类人群多是手机发烧友且换机频率较高,但经济基础并不雄厚,因此小米手机对他们来说是很好的选择。
非传统的销售渠道模式。小米公司借助网络平台,采用了“电子渠道——小米官网 + 物流合作渠道——凡客物流”的网络直销模式,,电子渠道直接节省了实体线下经营的成本,合作物流则节省了自身库存管理和物流网络搭建的成本。网络平台销量约占总销量的70%。另外,小米公司还与运营商合作,将30%的手机作为定制机出售。
独树一帜的销售手段,“饥饿营销”。小米效仿苹果,结合国内情况,采用了“产品发布——宣布上市日期——等待——限定发售数量——持续宣传——在线抢购——售罄„„”的销售节奏,结果大多消费者无法立即购得手机,只得持续不断地关注。当然,这种手法也遭到了消费者的质疑与诟病但无论怎样,小米公司还是利用自己独特的模式获得了巨大的销量和盈利,在短短两年时间凭借几款手机即成为一家估值过百亿美元的科技企业。在手机销售史上也难得见到如此伟大的成绩。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必然呈现激烈化趋势,如何在商业林立的今天更好的生存,相信是每个企业值得思考的问题,而在现代企业管理中,若是有良好的管理与决策者、企业文化、经营策略与战略,自己独特的商业模式,相信企业必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一片蓝天。
前 言
众所周知,团队就是由每一位个体员工和管理者个体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能够集中每个个体的知识、智慧和技能优势,促进个体之间的高度互补与工作协调,并形成团队优质,解决问题,实现共同目标,而纳什均衡则是指定博弈、对策和游戏中的一种情形,一种给定博弈、对策和游戏对手的最佳选择,自己的最佳选择,即每个人都从利己的角度出发做出最佳选择,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而不考虑社会福利或其他对手的利益,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局中人的最佳策略组合构成,在缺乏有效外力推动的情况下,没有人会主动改变自己的策略以便获得更大利益。在团队管理中,如果团队成员之间的选择是在非完全信息对称的情况下做出的,则团队建设就很有可能遇到纳什均衡。 团队具有巨大的潜力,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以团队为基础的工作方式已经取得深远的效果。企业管理者能否将自己所带的团队建设成为高绩效团队,不仅是其企业管理水平的体现,也将直接影响着企业管理工作的成效。
纵观我国的中小企业发展,其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通常有两种人力资源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在高层有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他们有强烈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发展观给企业导向;另一个就是在基层有一个精干高效的工作团队,保证领导层意愿的正确实施。但是当我国的中小企业在组织规模扩大,向正规的层次迈进时,却经常出现核心员工甚至高层领导离职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企业发展放缓甚至整个企业解体。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企业的团队管理和激励模式出现了问题,因此,对中小企业而言能否实施有效的团队管理和激励直接决定了其能否不断发展壮大。
第1章 企业团队管理概述
当代美国著名管理学者斯蒂芬·罗宾斯{1994)认为.团队是指一种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所有团队都是群体.但只有正式群体才能称为团队。正式群体中存在非正式群体,非正式群体对正式群体的目标的实现有积极作用。正式群体成员的许多心理需要是在非正式群体中得到满足的。团队是一种特殊的群体。它强调集体绩效.表现出的作用往往是积极的。它的责任既可能是个体的,也可能是共同的。它主张个体的技能相互补充。团队的基本要素包括规模,目的、目标、技巧、方法和责任。对这些要素给予认真重视,才能形成产生团队业绩所必须的条件。因此.作为一支高效团队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明确的目标,团队成员清楚地了解所要达到的目标,以及目标所包含的重大现实意义:二是团队成员能力的互补.团队成员都具备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基本技能.并各有专长,在能力上是互补的.能够良好合作;三是共同的诺言。这是团队成员对完成目标的奉献精神:四是良好的沟通.团队成员间拥有畅通的信息沟通;五是明确的责任。团队中每个人都应该知道自己的责任。责任包括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做好应该做好的。二是如果做不好.要承担相应的惩罚。六是合适的领导,高效团队的领导往往担任的是教练或起后盾的作用.他们对团队提供指导和支持。而不是试图去控制下属。团队管理是以人的情感、归属、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等心理需要为前提的。组织采用团队的原因。是因为团队具有以下作用:一是团队可以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发挥团队智慧,使组织目标易于实现:二是使高层管理看集中精力进行战略性思考:三是提高决策速度,团队能够促进员工参与决策过程.有助于管理人员增强组织的民主气氛,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四是团队员工组成的多元化易于产生新颖的创意:五是提高业绩.团队注重绩效.能够提供更好的利用雇员才能环境。且比传统的部门结构或其他形式群体更灵活、反应更迅速。
1.1团队重要的构成要素
1.1.1 目标
目标团队应该有一个既定的目标,为团队成员导航,知道要向何处去。没有目标,这个团队就没有存在的价值。团队的目标必须跟组织的目标一致,此外还可以把大目标分成小目标具体分到各个团队成员身上,大家合力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同时,目标还应该有效地向大众传播,让团队内外的成员都知道这些目标。有时甚至可以把目标贴在团队成员的办公桌上、会议室里,以此激励所有的人为这个目标去工作。
1.1.2 成员
成员是构成团队最核心的力量。3个(包含3个1以上的人就可以构成团队。目标是通过人员具体实现的,所以人员的选择是团队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在一个团队中可能需要有人出主意,有人定计划,有人实旌,有人协调不同的人一起去工作,还有人去监督团队工作的进展,评价团队最终的贡献。不同的人通过分工来共同完成团队的目标,在人员选择方面要考虑人员的能力如何,技能是否互补,人员的经验如何。
1.1.3 团队的定位
团队的定位包含两层意思:团队的定位,团队在企业中处于什么位置,由谁选择和决定团队的成员,团队最终应对谁负责,团队采取什么方式激励下属个体的定位,作为成员在团队中扮演什么角色是订计划还是具体实施或评估。
1.1.4 权限
团队当中领导人的权利大小跟团队的发展阶段相关。一般来说,团队越成熟领导者所拥有的权利相应越小,在团队发展的初期阶段领导权是相对比较集中。
团队权限关系的两个方面:(1)整个团队在组织中拥有什么样的定权例如财务决定权、人事决定权、信息决定权。(2)组织的基本特。例如组织的规模多大,团队的数量是否足够多,组织对于团队的权有多大,它的业务是什么类型。
1.1.5 计划
计划的两层面含义:(1)目标最终的实现,需要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方案,可以把计划理解成目标的具体工作的程序。(2)提前按计划进行可以保证团队的顺利进度。只有在计划的操作下团队才会一步一步的贴近目标,从而最终实现目标。
1.2企业团队管理的概念
什么是企业团队管理?企业团队管理是指在工作中紧密协作并相互负责的一小群人,他们拥有共同的目的、绩效目标以及工作方法,且以此自我约束。 企业团队管理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论题。因为团队有助于管理人员增强组织的民主气氛,提高工人的积极性,而且具有快速组合、重组及解散的优点,所以,团队在现代企业的组织发展中日益受到欢迎。在此基础上也就产生了企业团队管理这么个概念。具体来讲,这个概念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 团队的概念与类型
即通过剖析企业自身的特点,寻找匹配的团队类型。
2、企业如何塑造高绩效团队
通常来讲,高绩效团队具有的共同特点给企业塑造高绩效团队指明了努力的方向。这些共同特征包括:规模比较小,控制在12人以内;成员一般具有技术的、解决问题的和决策的、人际关系的这三种不同类型的技能;团队中的人与人的角色和谐一致;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目的,建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领导和结构能够提供导向和工作重点;建立了完善的评估系统和奖酬体系,使每个成员在个人和团队两个层次上都保持高度负责的精神;团队成员之间高度互信。
3、什么特性的个人才能融入团队,并成为团队平衡木
即团队成员的选择、培训、团队工作技能开发。
4、 团队管理中面临的挑战
这个则主要体现在团队成熟之后如何保持生机。
1.3企业团队管理的特点
企业团队管理是相对部分或小组而言的。部分和小组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存在明确内部门工的同时,缺乏成员之间的紧密协作。团队则不同,队员之间
没有明确的分工,彼此之间的工作内容交叉程度高,相互间的协作性强。
1.3.1民主性
决策是管理的核心内容。每一个组织都要做一些决策,然而组织内的人员,由于其思维的出发点、思维方式和目的不同,故常常有不同的意见存在,决策也就相当困难。由于在组织中决策要牵扯到很多争论,加之缺乏一套无偏无私的程序,多数人便会选择逃避这项任务,决策的便在那些持不同观点者之间形成了一种排挤比赛。于是权力最大的人变成了主宰,其它人则接受其决策,以保住面子,避免直接对抗。这是传统的严格等级制度的组织模式中个人决策的一种表现,在这种情况下做出的决策是无民主性可言的,与此相应,团队管理则需要团队协作精神,集思广益,充分调动每一位管理者,甚至是员工积极参与管理和决策,体现了更强的民主性。
1.3.2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也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团队管理通过团队成员之间的协同合作,在集体智慧的推动下,较之传统的管理模式而言,具有更多创新的可能,包括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组织功能、管理者能力以及企业经营战略的创新等等。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团队管理能够发挥团队的智能结构效应,这种效应往往大于团队中每个成员单独创造能力的总和;通过团队中成员之间的信息交流可以产生“思维共振”,进而发挥创造性的思维,有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富有成效的创造性成果。
1.3.3科学性
团队是一个系统整体, 团队整体所拥有的信息量、考虑的因素和提供的方案远比某个成员单独拥有的信息量、考虑的因素和提供的方案要多、要具体和全面。因而, 团队管理体现了更强的科学性。
1.4企业团队管理的意义
团队在组织中的泛起,根本上是组织适应快速变化环境要求的结果。“团队是高效组织应付环境变化的最好方法之一”。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企业必需简化组织结构层级和提供客户服务的程序,将不同层级中提供统一服务的职员或服务于统一顾客的不同部分、不同工序职员结合在一起,从而在组织内形成各类跨部分的团队。IBM、GE、AT&T等至公司,所拥有的团队均达百个之多。
同时,为了适应环境不断变化的要求,很多企业组织开始走向合作,从而在企业之间泛起了一些跨组织团队,如波音公司在开发777客机过程中,先后组建了235个团队,其中大部门团队都是由波音公司职员和其他公司(包括航空公司队员共同组成,它们分别从事新机型的设计和飞机部件的制造工作,这些团队就是跨组织的团队。而在此之前,波音公司的传统做法与我国很多企业现行的做法很相似:首先由设计职员提出方案,然后由出产职员付诸加工,产品出来后让顾客和销售职员提供反馈意见,在整个过程中,项目的改进工作如同在滚雪球,因此出产尚未开始,本钱已经很高了,更不用说产品在使用中给客户造成的损失。
团队可以把以前按顺序而又前后脱节的工作放在一起进行。团队可以随时组建,一旦完成工作,便可随时解散。它所完成的工作是用其他方法无法完成的。可以说,无论是从事新产品研发,仍是改进工艺流程,团队均可把多种上风、技能和知识揉合在一起。同时,它还给我们一种重要启示: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创造性,在合适的时候让他们的聪明共同闪光,将迸发出无限的气力。
第2章 企业、团队和个人之间的关系
2.1企业文化与个人追求
企业文化是作为一个组织内部的全体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共同的精神追求和行为规范,从人本逻辑上来讲,企业文化则是企业家文化,而企业家文化的形成和确定,则必然打上企业家个人的价值取向烙印,即企业家自己的所谓最有利的选择。而团队成员在某种特定的企业文化氛围里边也有着每个人的追求,即所谓的其所做的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如果团队成员的选择与企业家的选择是一致的,这构成一种合作均衡,否则,团队成员的选择与企业家的选择不同甚至完全相反,这就形成了纳什均衡。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企业文化的价值追求体系是效率公平,则每一个团队在这种特定选择中,彼此的最佳选择就是追求效益最大化,更快更好地完成团队目标,其结果是企业目标的顺利实现;相反如果一家企业文化的价值追求体系是伦理公平,讲求
平均主义,则每一个团队及其成员则会在这种给定选择中,彼此的最佳选择就是追求不劳而获,减少劳动量,甚至是高效能人才的大量流失和闲置,其结果是企业目标的落空。
2.2群体决策与个人决策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关系到与团队生存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的各种各样的决策事项所采用的决策方式,而决策方式的产生和形成则取决于其多次决策的正误检验,其本质仍然是决策过程的合作均衡和纳什均衡。个人决策,顾名思义是团队成员的个体做出决定的行为,而群体决策是群体成员共同对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争论和沟通,最终消除分歧达成共识的过程。如果团队其他成员选择认为团队某个成员一贯做出正确的决策,那么个人决策就会成为团队成员的共同选择,相反如果团队成员不选择团队某成员能够做出一贯的正确决策,则团队成员则会倾向于群体决策的选择,而个人决策和群体决策什么时候导致合作均衡,什么情况下带来纳什均衡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问题,并且在现实的团队建设和管理中,两种决策方式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有时甚至是并存的,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纳什均衡现象依然可能发生,只不过表现得更加隐蔽和复杂罢了。
第3章 中小企业团队管理存在的问题
相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面对更多的融资困难、资讯闭塞、技术落后、人才相对缺乏、经营机制落后、管理水平差等影响和制约企业发展的问题,这些客观因素无不成为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绊脚石。然而有个影响中小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如何构建企业团队,使团队真正发挥其最大的效用已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能否走向成功之路的决定性因素。具体而言,我国中小企业在团队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团队统一目标未能达成完全一致竞争的问题
每一位个体都有个人的目标,而组织本身也有它的发展目标,只有彼此目标一致的情况下,团队的合作和士气才能达到最佳状态。但团队目标往往因为成员价值观和个人利益角度的不同,不能充分、完全的被团队成员接受,从而丧失功能。实际上很多情况下,这种问题的出现是缺乏一种有效的沟通机制:在中小企业发展初期,领导者与团队成员同甘共苦的同时也保证了组织目标准确无误的传达并为员工认同和接受;但当组织逐渐走向"成熟"后,领导者需要管理日趋膨胀的组织,目标传播和与核心员工沟通时间大量的减少,核心员工感觉"目标迷失"的同时其自身的价值观、个体行为模式也开始对其行为产生影响,从而导致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不一致,使组织不能达成共同的愿景。
3.2团队规则与团队建设的矛盾
一个团队或组织走过初创期以后,便有了它成文或者不成文的“团队规则”;它是团队内每个成员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而团队要成长,就需要不断吸收新的人才进入团队。团队的领导者希望每一名团队成员特别是新成员遵循习惯的团队规则。但团队成员动机、态度和个性难以一致是一种客观事实。这样在运作过程中,团队领导就需要不断协调新团队成员关系,只有在达成一致后,才能使组织具有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反应能力,这也延缓影响外。
3.3团队精神与团队冲突
团队精神要求团队每个成员的行为能够积聚团队的整体优势,形成合力,解决问题,向团队目标迈进,而团队;中突则是由于团队成员在交往中产生意见与分歧,出现分歧、对抗导致彼此间关系紧张的局面,如果团队成员都能把团队精神视作其他成员的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该成员则也会做好他的最佳选择——做团队精神的捍卫者和实践者,从而达成每一个成员的最佳选择;相反如果团队成员认为其他成员完全站在对抗和竞争的立场上与之对话,那么该成员也必然会站在同样的立场上做出选择,其结果导致团队冲突升级,如果在冲突升级过程中没有任何成员做出重新的以团队精神为导向的选择,那么团队精神就会化为乌有,团队也会走向解体。
3.4缺乏有效的激励
团队成员本身具有分离倾向,团队管理稍有不懈,最终是团队绩效大幅度下降。根据美国国民数字模拟半导体公司团队管理经验,领导者变更、计划不连续、裁减成员、财务管理不当、规则不连续等都会冲击团队的合力。如果缺乏有效的激励,团队或者说组织的生命难以长久。
而有效激励是企业长久保持团队士气的关键。有效激励要求给与团队成员以合理的“利益补偿”。“利益补偿”往往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物质条件,比如:钱、工作环境;另一种是心理收益,比如:工作成就感、感受到尊重、承认和友爱等。
正确判断团队成员的“利益需求”是有效激励的一个前提。实际上,不同层次的人的利益需求是不完全一样的,作为管理者和普通员工对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的态度存在较大差异,人们在获得自己的效益的时候,是富有创造力和天分的。人们不仅会为了钱,也会为了获得忠诚、爱等心理收益,人们当然希望物质和心理收益都最大,但是在一定的收益条件下(比如确定的奖金数额等),人们会选取适当的行为(付出)的组合获得最大的效益。这要求团队的领导者必须要针对问题的原因采取合理的激励措施,根据对问题的分析决定是要加强员工的交流和参与,还是要提高基本工资,或是对奖金的奖励条件做出修改、举办各种团队文娱活动等。
3.5领导者的误区
一个团队或者组织在逐步成熟以后,便有了它成文或者不成文的“游戏规则”。团队的领导者希望每一名团队成员遵循他自己习惯的团队规则。但是,团队的外部环境决定其必须具有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否则团队就会变得僵化。很多情况下,由于缺乏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得团队领导者过分强调自己习惯的“团队规则”而忽视了其他团队成员的需求,导致团队危机的产生,而在“团队规则”和团队灵活性之间保持平衡就对团队领导者提出了更高的挑战。他必须学会把握什么是最关键的。有些领导者,可能信奉敬业奉献、全心付出、一心为公的职业准则,可能认为把工作视为生命的全部才最值得提倡。所以他经常以这样一个高度要求员工,希望他们和自己一样,希望他们在工作的时间全心投入,把工作带回家,在节假日来公司加班,将工
作视为生命的重心。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工作并非他们生命的全部。在人性化管理被提倡的今天,这种领导者的“合作规范”越来越受到置疑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人的需求遵循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被尊重的需求、人际交往的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的递增规律,只有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可以更加安心地工作,更愿意全心付出,达到自我管理和自我实现。对于员工来说,生理和安全的需求都比较容易被满足,但在被尊重的需求上,许多员工都抱有怨言,认为自己经常不被尊重,经常被领导者视为己有,时刻受到监督,被管制得很严,没有一点时间可供自己自由支配,自己的想法无法得到实现,工作环境很压抑。领导者当然要以身作则,在其位谋其政,树立工作行为的典范。但是以身作则并不代表要以此暗示员工,让他们做到自己“示范”的每一项事务,那样的话,员工非但没有个性,更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把握关键,保持对下属的充分尊重,给予团队成员充分的灵活性与施展空间,是保留住团队精英的重要条件。
第4章 完善中小企业团队管理的措施
4.1强化沟通,巩固和强化“目标共识”
团队的目标赋予团队一种高于团队成员个人总和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为如何解决个人利益和团队利益的碰撞提供了有意义的标准,使得一些威胁性的冲突有可能顺利的转化为建设性的冲突,也正因为有团队目标的存在,团队中的每个人才知道自己的坐标在哪儿,团队的坐标在哪儿。每个成员公司的目标是什么?实现我们这个企业的价值,每个部门、每个岗位关键的价值贡献是什么?并让团队每个成员明白他们正在干的事情的目的和价值。只有把握这一关键,才能不断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保持团队在共同愿景的激励下不断前进。 沟通是合作的基础,沟通的困难使成员间难以达成默契,缺乏共识,没有默契彼此之间产生感情裂痕,感情裂痕使人们无法合作,无法合作又会影响发展,可见沟通是团队发展的润滑剂。
参考文献
[1]章义伍:如何打造高绩效团队,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 陈忠卫:团队管理理论评述[J].经济学动态,1999(7);
[3]王艳燕:企业高层管理团队构成与团队凝聚力的实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
[4]刘洪亮:企业团队精神的塑造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
[6]张新芝:加强中小企业的战略管理研究[D].南昌大学,2005;
[7]颜光华,林明.外国中小企业战略管理探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04)。
[8]吴世昌.外贸的春天还会远吗.市场瞭望,2008(10)
[9]刘兰辉.生于忧患-福建外贸积极应对国际市场的变化.市场瞭望,2007(10)
[10]刘阳.”告急!中国外贸”.市场周刊,2008(5)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会议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占据重要的地位。在企业中,会议更是管理中常用的一种沟通方式和工作手段,已成为企业运作与管理的重要部分,良好的会议管理对企业具有重大的意义。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公司企业会议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前言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飞速发张,各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一个公司要想做大做强并长远的发展下去,企业的目标和决策,是至关重要的。而这些对于现代的经济社会而言,则是通过公司会议来解决的。可以说现在的公司会议,对一个企业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而会议召开的是否顺利,召开的成功或失败,这直接影响一个公司能否更快更让你更准确的作出决策,抓住先机,能否决胜于商业竞争之战中取得胜利是非常重要的。
正文
整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个时时处处充满会议的世界。而会议的主要目的就是解决问题,但由于开会技巧不佳或过于频繁,不但无益于解决问题,反而使问题愈趋复杂。频繁的会议与主管层的随意决策,常常是员工的梦魇;员工花太多时间在无效率的会议上,不仅浪费公司成本,也造成工作效率低下。如何能在会议中高效率且有效果地解决问题,是“高效会议管理”的中心议题。 而如何把一个公司会议开好,使其繁琐的会议变成一个高效得会议,是会议充满生机活力,使会议达到预期的目的,这就需要会议主持人具有打破僵局、会场控制、会场特殊情况的处理等控场和沟通技巧。
奥本海默"企业里不是所有的会议都经过充分准备,也不是所有会议都能做到精心控制。事实上,许多会议差不多完全失控,还有一些会议则几乎完全与企业的利益背道而驰。"
在召开会议之前应做好,如果没有做好会议准备,那么还不如不要开会,这样的会议注定是一个失败的会议。因此,会议召集者必须做好会议准备工作。会议通知内容里须写明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与会者,会议讨论主题,如果要求与会者携带笔记本或者汇报材料等,也必须在会议通知中备注说明。所以会议前准备工作如下:
第一,提前计划会议,以使会议效率最大化。在会议召开之前,组织者应提前发出会议议程及相关背景资料。会议议程应给出每个议题的大致时间。这样做,既能提高效率,又能保证每个议题有充分的讨论时间。
第二,建立会议评估机制。为增强会议的有效性,与会者应定期对会议进行评估,找出哪些地方需要改进。这样既能在这次会议中找到这次会议的优点和这次会议的不足,又可为下次会议做准备。
第三,会场预约。根据需要,制定最完美的策划;根据会议的级别,选择会议举办地;根据会议的具体情况,确定是否将会议划分为几个分会场,选择分会场的地点,并提前预约。
第四,会场的布局,设备安装调试。根据会议的具体情况,设计并安排会场的布局,细致周到地设计好所有的细节;根据需要,准备会议所需要的所有设备,并提前安放在指定位置;根据需要,提前为您调试好设备,并进行演练,确保会议的顺利进行。
会议应制定严格会议制度。例:有一家企业在会议制度中采用了一个“现场捐款”的方式,规定:与会者每迟到一分钟,现场捐款10元;会议过程中,电话铃声每响一次,现场捐款10元,手机等通话工具必须处于震动状态或者关机状态。为什么要突出“现场”两字?因为执行一个制度必须要求快捷迅速,这样被处罚者才能在第一时间里知道错误所在,处罚不是目的,而是让受罚者不要犯下同样的低级错误。同时应规定会议所处罚的款项应归为员工福利,加班人回家的打车费,作为短期内进步员工的鼓励进或作为下次会议的经费。
此外,企业开会切忌条条框框。会议应具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不应一走进会场就能感受到一种死气沉沉的氛围。这会使员工压力很大,不能发表自己的看法,于是就选择了沉默。但是等到会议一结束,就会满腹牢骚。而应是会议具有一个良好的氛围,使与会者各抒己见,滔滔不绝,不管接受谁的方案,但是走出会议室,大家还是喜笑颜开,都能够严格去执行会上决定的方案。
总结
会议效率不高是当前许多会议的现状。因此,找出会议效率低下的原因就显得格外重要。使会议效率低下通常有:
1.会议目的、内容与议题的确定会议的目的
2.,围绕会议议题的有关材料准备情况质量高的会议.应当不讨论先无准备的议题
3.会议主持人的素质和与会人员的构成状况主持人对会议的重视程度、对议越相关情况掌握的程度
4.会议的组织领导水平会议的组织领导工作主要是指安排处理好会议活动各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包括从会议议题的提出.会议相关材料的收集,针对这些因素,应在会前充分做好预防性管理。与此同时,清楚了解什么是高效会议、会议规范有哪些也至关重要,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从正面引导我们如何提高会议的效率。
由于在信息社会现代化下企业的经营环境不同,因此管理的作用也迥然不同。自20世纪以来,有三种因素对企业的经营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其一是以知识经济为主体的新经济特性的形成;其二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显现;其三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网络经济的出现,在这三种因素的作用下,企业外部环境日趋开放,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加强管理,应对新经济环境下的激烈竞争,这既是向我国现代化企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更为企业提供了实现快速发展的历史机遇。
一、信息社会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一)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世界经济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它的发展直接依赖于知识的创新、传播及应用。随着知识经济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也日益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环境变化将对企业管理产生巨大影响,从而推动着企业管理的不断创新。
1、 知识经济将使企业的管理基础向知识资本转变。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经济形态的转换,企业管理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也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迄今为止,企业管理经历了以经验管理为主特征的第一代管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睥第二代管理,以行为管理为特征的第三代管理,以现代管理为特征的第四代管理和以知识管理为特征的第五代管理。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分析企业知识的存在形态和运行规律,以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以实现各种类型资本同时增值的管理思想、管理过程和管理方法。就一个企业而言,知识有内部知识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外部知识网络和企业内部网络,以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并通过设立知识联盟,有效地管理、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而提高其竞争力。
由于知识经济是以不断创新的知识为基础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最为关注的,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从而对企业知识资源的管理即知识管理已上升为企业管理新的重心。而知识管理是以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为基础,以“信息高速公路”为主干,以知识创新为核心的一种全新管理模式。
2、知识经济下,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知识经济发展的主导要素是人才,人对知识的掌握和驾驭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企业管理创新,使人在经济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此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变得更加突出和重要,把人当作一种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特殊资源来最大限度地发掘、科学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项重大使命。这些变化表明:知识经济条件下,以人为本,个人与企业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3、知识经济使企业的管理战略发生变化。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得企业的战略管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首先,在投资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投资厂房、设备、生产线等有形资产,转到大量投资于人才培训、激励创新方面,生产和分配要向知识产品服务倾斜;其次,在竞争战略上,要注意拿起保护知识产权这一武器,把蕴含在产品或服务中的知识含量作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再次,在成长战略上,要由过去主要依靠规模经济某求企业发展,调整到大力依靠无形资产的创造和增值来实现企业的壮大和发展,即依靠智力扩张、知名度的提高、信誉的增强、形象的完善和最佳经济效益使企业经久不衰。
(二)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21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对企业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随着中国加入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
在这种大的经济背景下,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2、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管理必须建立高效、便捷、可靠的全球化要素传输流动网络,采用各种先进的要素传输手段,特别是信息传输手段,否则,企业就无法在国际竞争中取胜,这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
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追求网络化、扁平化、柔性化的发展趋势,21世纪企业内部组织结构,将一改占主流地位的“金字塔”式的层级组织结构形势,中间管理层将失去原有的价值,企业管理组织将呈现扁平状态、弹性化。这主要是由于现代管理技术和手段的采用,使得企业的中间管理层减少,中层和基层领导者的管理幅度增大。借助网络与信息技术,企业的每一个员工,虽然工作岗位不 同、工作地点不同,但可以在同一时间与同一管理者直接进行沟通。扁平化的管理组织将直接带来管理费用的下降、管理效率的提高,同时还会极大提高员工的自主性与积极性。组织结构的柔性化则是指在组织结构上不设置固定的和正式的组织结构,而代之以一些临时性的、以任务为导向的团队式组织,借助组织结克难的柔性化可以实现企业组织集团化和分权化的统一,稳定性和变革的统一。
3、经济全球化背景,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式。
过去传统的竞争战略是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而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和企业间的经济活动正日益全球化,相互依赖和相互竞争是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和基本趋势。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显得尤为重要,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西方企业推出的“战略联盟”,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为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以任何股权和非股权形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通过合作,战略伙伴间优势得到互补或互相加强,劣势得到弥补以创造组合的竞争优势。据报道,IBM公司在1992年就已与美国和海外的各类公司造成了400多项战略聪明协议。中国企业如联想、海尔、小天鹅等一批从事电子产品开发、生产和销售的成功企业已经开始构筑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战略联盟体系。可以说,作为一种新的竞争方式,一种“双赢”游戏,战略联盟正是中国企业发展的未来之路。而且,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深入,战略联盟的形式也在深化和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会将他们的伙伴关系发展成为“超级联盟”。
(三)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世界通信的基础结构发生了三次重在变革,1876年诞生了电话网络,1948年有线电视网络形成,1969年国际互联网萌芽,各种数据基础结构由此间生。目前,人类正在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网络经济时代。
网络经济的出现将促使管理产生全方位的变革,这主要是由于计算机网络的崭新而强大的功能所决定的,尤其在互联网和经济联姻之后,其强大的功能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不断拓展,应用的领域日益广泛。网络经济对管理理论变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方面,计算机技术发展到互联网阶段以后,新技术革命对变幻多端的经济环境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无形中就加速了新理论的诞生;另一方面,,网络技术的发展为提升管理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透视管理领域,不难发现网络经济正在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管理变革,这种变革,要求企业的内部组织模式、经营管理理念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发生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从内部控制性管理转向了外部适应性管理,要素效率不再成为企业追求的惟一目标。
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一方面拓宽了企业竞争和合作的边界,另一方面则增大了企业的外部不确定性。因此,如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手段来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2、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已从物转向人,再转向知识,知识管理成了企业管理的重要领域。 由于收益递增的使用特征,知识资本比实物资本具有更强的收益性和灵活性。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形成基于创新和共享的知识型文化,是提高现代企业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人力资源作为知识的主要载体,其管理方式也出现了前网络经济时代无法比拟的个性化和高效率的特征。
3、企业组织形态已开始由固定化和显性化转向实时代和虚拟化,物质流不再成为企业组织设计的惟一基础。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远离现场作业成可能。通过业务外包,“全能型”企业能够蜕变成为只保留较少职能部门的“核心型”企业,从而形成一种共生关系更加明显的新型企业生态群落。因此,增值过程的重整成了企业无法回避的紧迫课题,适应这种需求,在互联网的支持下,组织结构顺利地实现了扁平化、弹性化和柔性化。而且一种前倨后恭的组织形式——虚拟组织应运而生。
4、企业管理的方法已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了模块化。
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决定企业优势差异的不仅是企业内部资源的利用效率,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营者对环境变异的感知能力和企业的响应速度决定这种速度的主要因素是管理观念与企业文化。管理观念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是一个企业的灵魂,网络经济时代的企业化与前网络经济时代相比,出现了从“充满竞争与不信任状态”向“精诚合作相互信任状态”转变,从“被动的自我保护型”向“自觉的积极创造型”转变,从“简单的服从”向“实现自我价值”转变等新的特点。而新的观念、新的文化又必然形成新的竞争能力。
5、现代企业的经营领域已由单一的商品经营拓展到了资本经营。
资本经营成了企业快速成长的主要方向,当今的企业权属商品市场已深深地打上了网络时代的烙印,虚拟经济与实物经济交融意味着“规模制胜”的财富分配规则面临着失效的可能。
二、信息社会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的管理措施
在用户主导和技术制胜的新经济时代,传统的规模导向的企业已难以适应全球化竞争的需要和深层的应用信息技术的要求,增强企业对环境的响应能力成了企业的当务之急。企业可通过采取如下措施以提高竞争能力:
(一)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在企业外部环境复杂、变幻的条件下,企业首先需要将同一产业链条上的不同企业之间,同一企业之间、同一企业的产品之间、职能之间的相互关系纳入系统的供应链管理范畴,以明确各种要素在相关界面之间的联系方式,取得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环境的动态平衡。
(二)优化组织设计,提高反应速度
为应对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企业组织的设计原则也要发生根本的变化:第一,组织设计的基础应由传统的物质流转向价值流和信息流;第二,组织设计的目标由传统的效率性转向适应性;第三,组织能力强化的重点应由资产的竞争性转向员和企业的学习性。企业需要通过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组织结构的简化调整和企业文化的多元化融合起来提高其反应能力,并建立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态即实时企业组织,如虚拟企业、网络组织、战略联盟、学习型组织和无边界组织等组织形式。
(三)加强客户管理,提升顾客满意度
随着现代生产管理和现代生产技术的发展,以及市场态势的转变,企业应建立一种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即客户关系管理,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领域。
(四)加强知识管理,积聚知识资本
知识在增加产品或服务的附加值方面所起的作用正在成为企业关注的核心,也是决定企业生存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企业应加强知识管理,将知识资源和知识资本当作提高其他资源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枢纽,借助现代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
三、信息社会企业管理的创新
(一)企业管理观念是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灵魂
企业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然首先在管理观念上不断创新。而要更新观念,管理者必须打破现有的心智模式的束缚,有针对性地进行系统思维、逆向思维、开放式和发散式思维的训练,并通过综合现有的知识、管理技术等,改善和突破原有的管理理论和方法。
1、“信息至上”观念。
人类社会已经进入了信息时代,全球信息网络化等高新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信息管理已渗透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不停地与外界环境交流信息,如:科技发展信息、市场行情信息、竞争对手信息和科学管理信息等;在企业内部还有人、财、物、产、供、销等各个管理环节的信息。这些企业内外信息的收集、加工、存储、传输和使用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前提。企业必须首先树立“信息至上”的观念,以开放的头脑及时地把握各种不断变化的企业内外部信息,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企业管理创新。
2、“能本管理”观念。
信息时代的到来,迫使企业具备“以快应变”的能力,以最快速的仅应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集中体现员工的创造性和主动性精神的智力资本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资源,同时企业的管理方式也在发生历史性的演变,从物本管理过度到人本管理,进而深化为以人的能力为核心的管理,更确切地说就是能本管理。在信息时代、知识、信息、智力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人作为知识的载体,作为知识的创造者,其智力资本的贡献率是人力资本贡献率的主导成分,并远远高于非人力资本的贡献率,企业间竞争的实质就是高素质、高创新能力的人才的竞争。英国壳牌石油公司的企划主任伍德格告诉我们:企业惟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或许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因而,企业的管理核心也应该演化为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发挥人才的创造性,侧重于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开发的管理,走向人本管理的高级阶段。
3、从重视经济性转向重视企业伦理。
在工业经济社会,企业的惟一目标就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因而许多企业对社会财富贪得无厌地攫取,不仅损害社会公众利益,破坏生态环境,竭泽渔地渔地掠夺自然资源,甚至为了一已私利,损害所有者、生产者或消费者利益,而在信息社会中人们的价值观念、生产和消费方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企业特别是大公司对社会生活方式,道德伦理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具有直接影响,人们要求企业行为符合社会道德伦理,这使得企业必须从社会伭理准则来认识和规范自身行为,以重视社会责任的形象来赢得人们的赞赏。一是要把企业看成准公共机构,不仅追求利润,而且对保持社会公平做出实质性的贡献。二是作为担负企业经营责任的经营者,除了追求个人私利,还应对出资者的财产负责,保证生产者心入增加、福利改善。三是个体私利的最大化要与整体的社会责任相一致。总之,必须把个人价值与经济效益、社会责任结合在一起。
(二)企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创新
1、企业经营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由于信息化能提高其应变能力,可以进一步融合企业的各种资源,使各项资源能综合、合理、集约、高效地使用,大大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随着企业获得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的不断提高,企业可以跟踪世界上科学技术及其应用的最新成果以及信息的更广泛的共享,与外部尤其是与消费者更直接和密切的联系等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因此,企业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建设。
2、注重柔性与和谐管理。
(1)柔性管理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采用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识变成人们自觉的行动。它的本质是在以知识工作者为本的管理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和谐、融合、合作、灵活敏捷任性等特征。自我改善的柔性管理以严格管理规范为基础,以高素质的员工队彺为条件,以员工自我管理为主体,通过顺势而人性化的管理来强化管理的应变能力。它是以理性管理的管理思维,超越了传统的硬性管理模式,把刚性管理制度的强制实施发展成为员工自觉的行为要求和弹性的约束准则;把被动的事后惩罚转变为事前预防性的相互监督;把围绕生产的管理结构调整为以市场为中心的灵活应变的弹性管理机构;把员工在企业中的自我价值的实现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相融合。
(2)和谐管理指使组织系统达到内外协调、调和、融洽、和谐的管理。和谐理论是建立在系统理论与系统分析的框架之上的。企业组织是一个系统,它与外界各系统及其本身内部的各种要素都是密切联系的,和揩管理的基本思想就是如何在各个了系统中形成一种和谐状态,从而达到企业组织整体和谐的目的,以实现效率最大化。
要实现企业内部的和谐,首先,领导者应有很大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带头为实现企业目标而奋斗,并处处关心体谅员工,善于联系员工,为企业与员工、员工与员工之间的沟通创造条件。其次,领导者应有谦逊诚信的品德和民主平等的作风,尊重员工的人格,虚心听取各种意见。其三,领导者应善于在物质和精神上体恤员工。日本的企业界十分强调和谐管理,日本劳工运动评论家森田实对松下公司的这一制度的特点评论说:日本的企业就像父亲,劳工组织就像母亲,公司中层干部就像亲兄弟,而企业的劳动者便是子女。日本企业所培养的是亲情味的大家庭式的和谐。
要实现企业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首先,提高产品质量是调试企业与客户、市场和消费者之间关系和谐的重要方面。中国台湾体育用品巨豪,光男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罗光男在讲述自己在调试企业内外环境和谐方面的经验时说:高质量的产品是实现主动调试客户,使自己与客户能在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达到和谐的最根本条件。其次,在和谐管理中还必须处理好“和”与“争”的关系。市场经济是竞争的经济,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必然要被淘汰,“和”与“争”是事物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必须正确对待,不可偏废。
3、组织运作虚拟化。
时代变迁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打破原有的地域界限,绕过原有的部门层次,与外部组织频繁地进行资源的交流和互补,以群体和协作优势赢得竞争的主动地位;企业的决策不再停留在对内部资源的考虑上,而是借用企业外部的力量,钭可利用的企业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整合在一起虚拟运行,以提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是信息时代企业组织运作的一个发展趋势。
虚拟运作的类型主要有:人员虚拟、功能虚拟和企业虚拟。
4、营销方式网络化。
企业在传统营销中,一般分销渠道相对较长且信息反馈较慢,企业与消费者不能做到“一对一营销”,造成费用高、服务跟不上的等问题。网络提供了良好的信息交流和技术条件,使企业的合作竞争战略和虚拟化运作模式能得以实施,使企业能与顾客建立起更为直接的联系。企业通过建立网络营销系统,可以根据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实现个性化生产和服务,扩展企业的生存空间,企业不仅从网上获取大量的需求信息,依靠网络进行预测和决策,而且许多交易行为在网上进行,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因此,企业必须参加网上经营的新战场。
(三)企业管理制度创新
管理制度是受企业制度亦即企业财产制度决定的一整套管理行为规范,包括企业领导制度、经济责任制及内部管理制度。在信息社会中,市场信息复杂多变,人类知识日益膨胀。企业要根据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企业身身的特点,对企业原有一些内部制度进行创新,以适应企业在信息多变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需求。
要对原有的建立在精细分工基础上的已不适应市场竞争需要的一些管理制度、企业业务流程设计方面的制度、系统化管理方面的制度和议事方面的制度进行创新。
1、企业业务流程设计制度创新。
现代企业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多是以现代大生产的工业社会为背景产生的,信息社会的到来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深入发展给企业生产、管理活动方式带来了根本性的变革,使企业管理面临重大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挑战之一是如何改造和重组企业、改变企业原有的管理思维方式、有效运用信息技术、适应信息社会带来的种种变化,而由顾客需求驱动、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重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 BPR)正是应对这种挑战的有效管理方式。然而,由于重组企业的传统业务流程涉及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与组织结构的一系列变革,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的成本高居不下,同时还承受着巨大的管理与市场风险,实际的成功率也比较低,在此情况下,寻找一种低成本、高成功率的替代解决方案就成了许多企业决策者和相关研究人员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1)信息思维
①系统论与信息思维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要素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作为一个系统,企业是由人员、资金、结构、技术、战略、任务、文化等要素构成的,从供应链的角度讲,企业系统还包括顾客、供应商等(见图1)。构成企业系统的要素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而有机组合在一起的,它们是不同质的,分布在企业的不同部门与环节,隶属于不同的价值活动,在企业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著名的管理学家孔茨说过:管理的本质就是协调。在管理实践过程中,各相关主体的协调往往是管理的难点,通常要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在企业实施价值流重组的过程中,将这些不同质的要素进行重新整合与调配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不同要素在业务流程重组过程中的作用不一样,这对企业重组成本的控制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是不少企业实施业务流程重组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
②信息论与信息思维
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始终贯穿着三种“流”,即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前两种流是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主体流程,这种流动是否畅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好坏。为了使企业经营活动达到最优效果,就必须对物流和资金流加以科学地计划、组织和调节,使其按照一定的规律运动,而物流和资金流畅通的前提条件是信息流的畅通。信息流的任何阻塞都会使物流和资金流造成混乱,从而会冲减企业的经济效果。
信息是事物的一种属性,信息思维是以信息论为基础的。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曾说过: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信息是实物运动外化出来的物质存在状态,有它的独特性。在社会管理科学方面,运用信息方法分析,企业的管理系统可以近似地看作是一个信息系统,管理机构的任务就是通过信息系统掌握和处理信息,然后做出决策,发出指令,有效地组织和指挥这一系统的各种活动。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管理过程的实质是信息过程,信息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其中信息的传递与加工构成所有企业行为的基础。以业务流程重组为例,其实施对象可看作是信息的本体,流程的输入与输出则可以看作是信息流的运动。
③信息技术与信息思维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业务流程重组理论提供了现实依据。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信息化工具在生产和管理过程中的广泛使用,信息流程与业务流程逐步融为一体,共同演化,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信息化转型。在传统的机械技术体系中,信息流与业务流程是分离的,信息流是由作为主体的人来控制的,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更多地是由操作主体的水平、能力和积极性等所决定的;在现代的信息化企业中,信息流则通过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 Resources Planning, MRPII)、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 CIMS)、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 ERP)等管理软件或管理系统与业务流程整合在一起,形成了信息化的业务流程,在此情况下,从信息流重组的角度探讨业务流程重组就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信息流重组可以看作是信息思维在业务流程重组中应用的产物。
(2)业务流程重组与信息流重组
①业务流程重组
《牛津英语大词典》将流程定义为,一个或一系列连续有规律的行动,这些行动以确定的方式发生或执行,导致特定结果的实现。一般而言,流程是由一系列单独的任务组成的、使一个输入经流程变成输出的全过程。组成流程的基本要素包括活动、活动之间的连接方式、活动的承担者和完成活动的方式。企业的业务流程是一个增值过程,如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波特教授提出的价值链实际上就是一个基于价值创造的业务流程。
业务流程分析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其根本目的是要运用多种不同的技术手段,来理解既有的业务流程,从价值增值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角度重塑业务流程。通常,在业务流程分析之前,需要与业务流程涉及的企业内外部人员进行充分沟通,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准确界定业务流程分析的目标与范围以及业务流程改进中可能遇到的阻力、风险和收益。在业务流程分析中,企业还要识别与区分不同的业务流程,如佩帕德和罗兰就认为,可以按业务流程的规模与范围,将业务流程划分为三大类:战略业务流程、经营业务流程、保障业务流程。
参考文献:
1、尹柳营 《国际企业管理》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
2、李敏 《经营国际化的理论与实践》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6年12月
3、彭壁玉 《现化企业管理新论》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8年5月
4、董艳玲 《网络经济与管理变革》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8年3月
5、韩民春 《互联网经济学导论》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7年12月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有效运行,电力市场化已成为电力改革的基本思路,原有电力行业自然垄断格局己被逐步打破,电力行业通过重组、改制已成为中国电力市场化的基本路径。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电力公司论文,供大家参考。
1抓好安全管理是项目管理的基石
1.1安全教育先行
任何一个有关施工作业的建设项目在项目初建时最先要做的就是组织全体参与作业人员进行作业前的“安全教育”,凡是参与到项目中的每一个人,上至老总,下至普通文员、食堂员工,甚至是有过多年作业经验的施工人员、工程师都有参与到其中。同时在安全教育后要进行关于安全教育内容、施工作业现场的常规注意事项(常规常识)、此次作业项目的重点环节注意事项的考核,要求只有通过考核的人员才可以进行后续工作,否则要继续进行此方面的学习,并对以合格人员发放合格施工证,要求施工现场凭此证进入,否则一律不得入内;在考试过程中要纪律严苛,对于施工现场的出入情况要做到一视同仁。只有做到严格要求,严格管理,才能够引起员工对待安全问题的重视,使得所有参与作业的人员对待安全问题也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与了解,也会逐渐的形成自觉的安全意识。对于与项目有关但却不是亲自从事项目的临时参与者,在进入施工现场前也要进行简短的重点安全培训,同时对施工现场的全体参与员工进行“特殊人员”进入施工现场的通知,要求做到全面通知,且要通知来访的具体日期、时间,在特殊人员进入施工现期间要求全体参与作业人员提高作业安全警惕性,加强作业安全防范意识,及作业环境安全监督职责,适当可减少危险及高空作业工作量,以保证临时进入施工现场的“特殊人员”的安全问题及项目的顺利进行。此外对于需要进入到施工现场的临时工作人员,要进行较严格的作业资格检查及身体项目检查,并进行系统的安全注意事项的学习及考核,在施工现场内部设定临时作业区加以区分,以便提示全体参与作业的现场施工人员进行注意与提高安全警惕。对于施工现场的危险工种,要设立危险作业区,标示出危险符号加以警示,同时对安全标语及危险点、危险源做到清晰标记。
1.2给予安全员的特殊权利与职能
对施工现场的安全检查人员要给予一些特殊的职能与权利,做好安全员的全面系统的安全检查排班,加强日工作的安全检查力度及夜工作的安全防范力度,允许安全检查人员对于违反安全准则的任何人进行制止、带离施工现场、进行相应的惩罚、进行停止其工作并重新进行安全教育学习与考核的权利,还要对违反安全准则的人员进行通报批评。同时要求每一个作业点的施工班组要有一名安全负责人,作为施工现在的时时安全监督。组织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对不合格的班组、领导负责人、作业员、现场施工安全监督员进行连带责任的通报批评,并对通报批评的人员进行惩罚及安全教育培训。对于安全员要求做到铁面无私,不得隐瞒不报,要求对于因安全问题造成的意外及事故对相应的安全员进行连带责任的惩罚甚至革职。
1.3交接工作不隐瞒
在施工现场设立交接工作签字制度,要求涉及到作业替班时进行交接工作两班人员,交班人员要做到全面的工作交底,接班的工作人员要求做到人人皆知,同时两班负责人进行交接班交底工作签字。
1.4定期安全学习
对于长时间处于工作环境中的施工作业人员很容易对安全原则产生淡漠的态度,这样也会较容易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要根据现场的作业阶段组织定期的安全作业学习,不断的、反复的强调安全作业的重要性,是员工时时提高安全警惕。同时可根据工程进度进行相应的阶段性安全学习,可适当的列举一些事故案例、事故资料、录像等,以加深员工们的安全意识。
2加强质量管理是赢取市场的法宝
质量关乎到电力公司的生死存亡,同时也是电力公司能够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唯一砝码。电力项目对于质量的要求相当严格,任何一个环节的差池都有可能会影响到变电所出现故障,发生停电的情况,因停电或检修而造成的损失是巨大的,因此许多电力公司的投资人更看重施工方的队伍的施工技术、施工质量及作业作风。施工方要想承接此类项目就必须加强自身队伍的管理工作。首先,在工程作业的开始,要树立目标,制定好质量要求,要告知员工“质量是生命“的准则,告知每个员工作业质量的重要性,强调施工质量与企业、以及每个人有着关乎生死的关系,同时以相关专业技术、工程工艺方面的要求制定质量管理制度与管理准则,强调并要求施工队伍做到整齐一致、标准规范,对于一些在施工过程中特殊专业的质量通病要做好整理编制,针对所承接的项目中涉及到此中问题,做好事前准备与控制。其次,在施工作业之前要进行施工技术研讨会。对于整体项目中的各部分涉及到的图纸,以及所使用的施工设备及后期运行设备的图纸进行分析与研讨,对于设计方面产生的会对后期的施工产生影响的设计缺陷进行研讨,制定改良方案;检查施工所需的材料的质量等级是否符合,编制施工方案与备案,进行现场交底与校验,组织施工人员学习施工技术要求与施工质量标准,强调工序与工艺的记录作业,适当进行专业技术、质量标准方面的培训,安排及执行各级、各段的质量验收及工序交接,制定相应的质量建成制度,进行薪外奖励,对于个别质量较差的工序段及作业人员要进行曝光批评与惩罚。最后,对于特殊工序与特殊技术要将具体的作业工作落实到人头,如构架吊装、母线压接、螺栓紧固、主变安装等,做到对项目建设质量的全面掌控。
3成本管理是获得经济效益的必要手段
电力公司之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在抓好质量市场关的同时,把控好自身项目的成本管理可谓成为了电力公司内部的核心工作。保证质量、降低成本、节约资金、提效增收是每一个企业与公司梦寐以求的,电力公司必须要运用各项措施对成本进行控制,防止成本流水与浪费,以便降低成本。在进行项目施工之前,要建立对于此项目的成本管理体系。成本管理体系由项目的各分项负责人、项目经理、各分项专业施工队队长组成,同样实行责任人头制度,将预算的成本目标落实到此体系中的每一个人。将各分项专业施工队的成本任务放在首位,对其指定应完成的成本指标,在单项专业施工工程结束后进行成本分项与成本考核,对超支的施工队进行处罚,对节余的施工队进行奖励。对于单项专业施工队而言要注重队伍的专业化,尽量精简队伍中的人员,同时在材料的领用、使用,机械设备的使用等方面需要精打细算,以降低施工成本;同样重要的是要做好各项施工图纸的会审工作,要做到设计与实际施工在量上基本相符,同时要根据实际的施工情况及时想设计院提交补充申请。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对全体参与施工作业的人员进行“节约成本”教育及宣传,提倡将降低成本落实到每一个人。
4领导班子是做好项目管理的核心要素
对于项目管理而言,具体的实施管理方案制作的再完善也抵不过一个优良的领导班子带头干。倘若领带人、带头人都没有企业意识,不能做到思想的统一,项目管理也就变成了空谈,对于领导班子的要求与培养也显得极其重要。对于电力公司的领导班子由于其涉及到电力项目的诸多方面,不仅仅是要求带头人的专业知识,同样要求带头人的头脑与自身素质,要不断的进行学习以便提高自身的素质与专业度,同时加强在管理模式与方式上进行深造学习,以便更好的代理下面进行工作。作为带头人之间,要做到专权透明制、责任人头制、错误共担制,对于单个人的所长要公之于众,使项目内部每一个人的专业及专权做到透明化,以便在棘手问题出现是可以第一时间找到解决路径,责任人头制要让各部门人员都清楚自己的职责,同时可以杜绝出现领导多无人问的情况,也避免了员工之间的矛盾,促进团结,错误共担是针对于领导班组及团队组内部的要求,目的在于促进团队的凝聚力,在有责任制的前提下,出现问题时避免团队内部彼此推卸责任,以解决问题优先,错误惩罚共担原则。领导班组的成员要经常下到施工现场,同时要求做到串岗学习、串岗监督,领导班组除了在专业性具备特长外,也要具备实际的现场经验与旁系作业知识,这样在处理问题时直中要害,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统筹能力;优良的领导班组可以带领队伍及员工更好的从事工作,使团队内部团结,使团队间和谐,这样的团队所组成的企业可以更高质、高效的完成所承接的项目。
5企业文化是做好项目管理的必要软实力
现代化的企业除了注重市场与成本之外,已经逐渐开始重视企业自身的文化,电力公司同属于国家基础建设行列中的项目,培养电力公司的企业文化,也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可以逐渐在企业氛围中培养员工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将有能力的人将能力有效的发挥,给予他们开发潜力的机会,对于勤恳的员工进行任务指标竞赛制得褒奖,以勤恳带动勤奋,以勤奋培养积极;真真正正的做到以人为本,将员工是做企业的主体,做到尊重、信任、理解、包容、关系互爱,在思想上去了解员工。在物质上给予鼓励与支持,运用好激励政策,对于有特殊贡献、特殊技能、特殊业绩的优秀员工给予表扬激励奖励及公开表扬,以此激发员工们的积极性,同时给予员工肯定及信心,也加深了领导层与普通员工之间的信任度,增加了企业的凝聚力。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电力公司的项目管理中,必须结合公司自身的特点,找到项目的关键,制定符合自己、符合项目的施工方案以保证施工质量,在这样积极的氛围中建设出得项目也必然是低成本高收益的好项目。对于电力公司而言,在注重自己效益的同时更看重为创造效益而努力工作的员工,是电力公司进行项目管理的核心,也是电力公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当前电力公司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没有明确员工培训的目的
目前很多电力公司员工培训工作都停留在表面,过于形式化,对于员工培训的评价也只是简单的将培训次数作为评价参数,这样就导致公司培训部门一味地强调员工培训次数,并没有考虑员工培训内容和员工的实际需求相吻合,也没有考虑员工是否会接受这种培训方式,顾及培训结果,这样的培训效果自然不理想。
2.培训内容不合理
有的电力公司在组织员工培训过程中并未立足于公司的实际发展需求以及员工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员工培训计划,导致公司员工培训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而且在进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基本上都是公司强制性的安排员工进行培训,并不是员工自愿、主动申请进行培训,导致员工的积极性不足,并没有达到预期的培训目的。如果培训内容根据公司员工的实际需要进行设计,相信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的培训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员工培训效果。
3.培训激励机制缺乏
大多数企业在员工培训过程中并未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导致很多员工在培训时面临很大的压力。只有在合理的激励机制驱动下,才可以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到最大限度,使员工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培训工作中。
4.员工培训工作并未树立长远发展眼光,培训转化结果不理想
目前电力公司员工培训中并未结合公司的长期发展战略目标。如果一个公司想要获取长期持续发展,就应该提前根据公司树立的中、长期发展目标需要的相关技能进行培训,提高员工的素质,不然的话很容易出现人才断层的情况,这样会严重影响公司各项业务的顺利开展,也不利于公司的长远发展。其次,根据相关调查显示,很多公司培训的转化率仅仅为10%-20%左右,也就是指公司浪费了80%-90%左右的培训投入。笔者认为,很多公司的培训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缺乏良好的培训成果转化环境,比如同事及公司领导的支持、科学的转化机制、技术支持服务、执行机会等等。
二、电力公司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价的大体流程
电力公司在制定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价体系的过程中,应综合考虑效率、完整性、可行性等各方面的要求。具体的培训效果评价流程应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1.培训评价筹备
评价筹备的内容主要包括培训评价目的设定、调研培训内容、培训评价信息记录建立等。其中培训活动中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培训内容调研,主要是指培训组织人员利用相关的技术手段以及技术方法全面评估培训人员的现有技能、未来目标及知识储备等情况,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培训,并且确定相应的培训课程内容。由此可见,培训内容调研是培训评价的重要基础,也直接决定了员工培训目标以及培训计划方案。培训评价效果也是培训课程分析中的重要参考因素之一,可以为培训内容调研提供重要的反馈输入源,也可以完善相关的培训环节。在实施培训项目之前,人力资源组织者应提前决定培训评估目标。实施培训评价应有助于判断培训内容的实施效益,进一步完善培训流程中的一些小细节,或者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完善培训计划,从而使培训计划和组织自身的要求更加贴近、符合。
2.培训评价实施
培训评价的实施主要应包括评价方式、评价层级、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等内容。电力公司应严格遵循有效性、实用性的基本原则,确定评价层次,还应该结合公司的自身基础针对性的评价各项培训流程。笔者认为可以采用以下的培训评价方法:第一层评价应针对全部的培训内容,第二层评价应评价培训成员应该必备的相关知识以及一些特定的技能,比如,对于新员工,在进行岗前培训时应熟练掌握公司的操作章程、公司质量策略、公司制度,因此可以采用考试、现场演示结合的评价策略。
3.培训评价反馈
一般培训评价反馈的内容主要包括培训评价总结、跟踪反馈两大部分,对于评价总结应包括培训项目简介,如成员构成、投入要求、核心要点、持续时间等;同时需要分析受训员工培训效益,统计培训不达标人数、达标人数,并且分析不达标的要素,还应该针对不达标者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应多次跟踪、培训不达标的受训员工,若培训效果仍然不理想,应考虑进行离岗、转岗处理。其次,应评价培训内容的效益,制定相应的处理对策,若培训项目的效益较好,应该长期保留,如果培训内容没有效益,应考虑撤销,如果培训内容的效果不佳,应进一步修改、完善。在撰写培训总结后,应及时在组织内部发布,从而将培训评价和公司实际工作相结合。目前,电力公司对于人力资源培训效果评价环节并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浪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人力资源管理者应根据公司实际情况以及员工的实际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评价流程,从而提高人力资源培训的效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经济的发展,通过财务分析掌握企业的经营状况越发显得重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财务报表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越发激烈,在谋取公司长远发展的过程中,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显得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并针对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提出了改进意见。
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报表;注意事项
一、正视财务报表分析使用资料自身的缺陷
1.财务报表自身的真实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的会计信息必须具有真实性,不能提供虚假的财务报告。上市公司与审计单位合谋,要求审计单位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是长期以来一直在困扰广大财务报表使用者的问题。早先的“琼民源”事件,作为我国第一家被取消上市资格的上市公司,正是因为当时出具了不真实的会计报表而被查处的。可见,注意财务报表自身的真实性,对于上市公司来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事项。
2.财务报表自身的可靠性。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一个企业的会计信息必须要具有可靠性,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事项作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但是在实际操作时,尤其是上市公司财务人员较多,可以说是鱼龙混杂,有些人会利用权力之便去提供虚假的交易、事项确认收入,如果公司监管严格可能会控制这种状况的发生,但是上市公司往往是一体的、利益是共享的,财务人员之间很容易相互包庇促使这种违背会计信息可靠性的状况发生,那么上市公司期末出具的各种报表数据也相对性的存在不可靠性,而作为财务报表分析使用资料的主要来源,上市公司应将其自身的财务报表数据的可靠性作为特别的注意的事项。
3.财务报表自身的及时性。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事项,应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它也是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但是,上市公司在进行实际账务处理时,往往因为公司体系庞大,特别是销售人员经常在外出差跑业务,时间长,报销单时常常是数十天之后的事情,而之后的财务报销单常常被列入管理费用进行账务处理,这样就会直接影响利润表的填制。再如,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业务范围广泛,不仅仅限于国内,业务发票处理即使通过EMS或者目前被称得上很快的物流快递,但是毕竟还是具有滞后性,在确认收入时根据收到的发票进行收入确认,便会造成财务报表数据的不及时性。不管是利润表还是其他的财务报表数据作为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时所使用的主要资料。那么,上市公司都应特别注意自身财务报表的及时性。
4.财务报表数据的谨慎性。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交易事项时,无论是会计确认、会计计量还是报告均应该保持应有的谨慎性,不能高估自身的资产与收益、低估应有的负债与费用。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会面临风险、会有不确定性,如果上市公司不能严格按照谨慎性原则进行账务处理,那么最后出具的报表根本不可能避免虚增利润、资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作为龙头引导者的上市公司就应当以身作则,坚持谨慎性原则,将它也作为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进行考虑。5.财务报表内容的完整性。通常所关注的四大会计报表主表都有固定的框架结构,报表附注作为报表内容的延伸,能够陈述出财务报表不能反映或者不能详细反映的数据来源,但没有统一的格式,在企业会计准则中也只是列示出了企业必须要列示的主要内容,这就给很多上市公司了一个空隙。很多上市公司往往会忽略财务报表附注的重要性,例如重要会计政策的变更、关联方交易、或有事项的发生以及重要报表项目的说明等,会对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造成影响,所以上市公司要把财务报表的完整性作为一个特别注意的事项。
二、认识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1.比较分析法的局限性。比较分析法可以帮助上市公司看到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自己所处的位置,但是比较分析方法在使用时要求使用者一定要选择具有可比性的比较对象才有意义。很多上市公司在实际选择时往往会受到经营规模、经营方式等因素影响,在选择计算方法、计算基准时会选择各自的比较对象。如若选择不恰当就会使财务报表分析失去意义,甚至会影响决策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导致公司走上困境。所以,上市公司在使用比较分析法时,要将其存在的局限性作为一个特别考虑的事项。
2.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比率分析法要求在计算口径上保持一致,相对比较简单,但该方法是建立在财务报表数据的基础上,若财务报表数据不真实,那么采用比率分析法时所计算出的结果就很容易误导财务分析者。另外,单纯的比率分析法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评判标准,比率的高低也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所以,上市公司在采用比率分析法时,需要考虑到它自身的局限性,将其作为一个特别注意事项。
3.趋势分析法的局限性。趋势分析法可以反映一个公司的发展趋势,合理使用能够为公司长远发展做出预测。趋势分析法是在财务报表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的,而这些数据隶属于不同的会计期间,目前的市场经济发展状况,上市公司的经济很容易受到诸如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严重时上市公司的财务状况会受到很大的波动,那么采用趋势分析法时就会失去分析的价值。所以,采用这种分析方法的上市公司应当将趋势分析法自身的局限性作为一个特别注意的事项。
4.杜邦财务分析法的局限性。杜邦财务分析法虽然能帮助上市公司找出自身问题所在而广泛使用,但它也存在局限性。首先,在计算总资产周转率时它所采用的总资产与净利润,他们并不匹配,所以它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报酬率;其次,经营活动损益与金融活动损益、经营负债与金融负债也并没有进行区分,所以在这个基准上的盈利能力分析是不够明确的;最后,虽然现在很多上市公司对杜邦分析体系进行了改进,但内容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上市公司在使用杜邦分析方法时一定要考虑到它所存在的局限性.
三、关注财务报表分析的人为因素影响
1.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懂财务知识、具备专业能力,是一个财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从财务报表分析人员的角度,虽然上市公司都会选择经验丰富以及专业能力知识很强的人,但是毕竟进行分析时,需要大量的数据才能得出一个分析结果,这样的工作量很大,上市公司的财务人员分工结构这块都很细致,原始凭证在经过层层的传递、审核过程中,它的错误率被降得很低,但是人的工作耐力总是有限的,财务报表分析人员在分析时,很难免在工作中出现错误,并不能保证分析出的结论就是准确无误的。所以,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无论是财务人员,还是整个财务团体的工作能力都至关重要,对财务报表分析都有很大的影响。那么,财务人员的工作能力就应该作为一个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
2.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有的财务人员在一个小公司内做到一把手,但是为了得到更大的进步,他们往往都会选择跳槽到更大的平台,而上市公司也基本上也是他们的选择对象。那么一个新的工作的开始,除了开始的不适应以外,职位的落差也会造成他们内心的不平衡,有开始的满心欢喜到排斥,他们就会不认真的工作,严重的甚至会丧失自己的职业道德,使最后出具的报表有误,以致财务报表分析结果也并不可靠。可见,一个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对一个上市公司的重要性,所以,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应把它作为一个特别注意的事项进行考虑。
四、考虑企业自身的行业及经营环境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上市公司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它会受到与之相关的各行各业的影响,特别是它自身所处的行业环境。站在手机前端数年的诺基亚产品,它所附属的公司是当时芬兰最大的上市公司,它之所以走上被收购的道路,不是因为它退出新产品过慢,而是当大多数手机厂商着力于安卓市场的开发时,它仍然沉迷于自己的塞班王国以及微软蓝图,进而广大的消费者迅速的接受安卓系统后,很自然就对它造成了极大的市场冲击。同时,一个上市公司也应当关注自身的经营环境状况。当时震惊财务界的“银广夏”以及“郑百文”事件,最后出现倒闭破产的局面,从他们自身的经营状况的角度考虑,他们并没有对自己所处的经营环境进行详细分析,也或许他们是认识到了自身的经营环境而不愿意面对,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虚增收入及利润、联合会计师事务所给其提供不真实的财务报告等等一系列的行为,最终导致被查、破产。因此,上市公司在进行财务报表分析时要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行业环境和经营环境,寻找自己的问题,以免重蹈覆辙。
参考文献:
[1]王慧萍.浅谈财务报表分析[J].财务与会计,2010(9).
[2]邵辉.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业务技术,2008(8).
摘要:
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是科学的管理思想与发达的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发电公司的行业特性适宜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文章主要分析了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不足及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发电公司 财务管理 信息化
伴随现代企业竞争程度的加深,企业运营所面对的市场、所处的资本环境不断变化,集团公司的财务管控愈来愈向以集团策略为主导、以全方位预算控制为重点、以内控为主线的集权式管控方向发展。当代微机与互联网技术的逐渐成熟,为此种集权式的管理方式奠定了技术与经济基础。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便是此种科学的管理思想与发达的信息技术相融合的产物。发电公司的行业特性适宜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是集团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存有先天要素的约束,另一方面也存有部分后天缺陷。要抓好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首先要改进这些先天不利要素,改善后天缺陷,坚持不懈,以实现全方位、多层级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一、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意义
1.有利于解决公司财务信息孤立的问题。
在目前的公司财务管控中,尽管大部分公司运用了微机技术对日常工作与财务信息加以处置,可是公司的不同部门间并未把信息进行统一归纳,而是孤立存在的,对于财务信息的时效性产生了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经过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在公司内部构建有关的信息管理平台,可以高效地把公司的信息集中归纳,转变信息孤立现状,做到信息互享,提升信息的精确性。
2.有利于公司把财务和业务信息进行整合。
在当代企业管理中,其财务管控大多受传统会计思想的影响,大部分财务管控信息被限定在经济业务统计的层级上,同个经济行为有关的财务信息被搜集到多个管理体系中,以致经济业务的所有信息难以被高效整合,对财务管理信息的准确性产生了不良影响。而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较好地规避此种问题,把财务和业务信息有机整合,提升公司运营管理决策的合理性。
3.可以推动公司管理方式的革新。
实施公司财务管控的信息化建设工作,要求在公司中提升微机、互联网等技术的运用能力,构建有效的财务信息管理体系,可以把传统的财务信息记录与传输、会计计算与审计等工作利用微机技术来完成,提升了财务信息的处理速度,推动了财务管理效能的转变,增大了财务集中监督管理的力度,确保了财务全方位预算管控的落实,最后达成公司财务管控总体能力的提高。
二、发电公司财务管理的特征
1.生产与物流管控较易规划,容易实施信息一体化建设。
发电公司无论是水力发电,还是火力发电亦或是其他类型的发电公司,和其他加工生产公司比较,生产活动集中,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总体的生产销售流程、供应链条较短,材料购置较为单一,不涉及中间商品,不涉及或者较少涉及库存问题,不涉及物流体系问题:生产与物流管控较易规划,容易实施信息一体化建设。
2.坏账风险低,资本回流通畅,较易依托资本流对公司加以管理。
发电公司用户类型单一,仅是电网企业,通常电费回收期低于30天,坏账风险低,资本回流快。有关的采购过程,款项支付也较为迅速。不像建造单位,款项支付不及时,也不像一些商业单位,有相应的三四个月的信用期。公司的成本开支,除了折旧以外,也大多伴随资金流。因此经过管控资金流,便可以有效地管控公司的生产运营。
3.存在运营管理地和生产场所分开的问题,进行信息化建设有较好的收益性。
发电公司通常建设在远离市区的地方,特别是水电,大部分在偏僻的山区,而公司的决策组织与财务管控组织通常设立在城市地区。传统的纸质材料的信息传输方法,一方面效率低下,另一方面效果不理想。在此种状况下,开发集成的财务管理信息软件,达成财务和经济业务统一办公,有显著的收益性。
三、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不足
1.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基础不牢固。
发电公司的财务信息化管控当前仅停滞在财务管理时期,并且效能单一。财务信息化管控技术未曾达成预期成效,未曾从根本上发挥作用。在当前的发电公司发展历程中,财务信息化仅发挥了会计计算的功能,在其整体发展中公司的组织协作基础不牢固。公司对财务信息化管控的认知滞后,未曾发挥其财务预算和财务监督的功能。财务信息化管控在发电公司中单独运行,未曾达成和其他组织间的协作运用。
2.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措施滞后。
发电公司总体架构庞大,组织管理流程繁杂,财务管控在繁杂的监督下实施,通过管理层的科学决策以后才可以真正地实行。此种繁杂的管理体系会让财务信息化管控效率低、实行困难多。发电公司在实际的工程实行过程中需要解决多个层面的问题,决策进度落后,影响了决策的及时性和精确性,未曾从根本上发挥财务管理应有的作用。
3.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人员素养较低。
尽管发电公司为了顺应改革的步伐已采用了对工作者实施培训的措施,可是从当前来看,此领域的工作人员的素养依旧较低。大部分财务管控者具有较高的会计核算能力,但是微机操作能力不足。部分工作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虽然加强了对计算机技术的学习,可是专业素质较低,知识架构缺乏多样化,难以适应繁杂的工作要求。
四、怎样抓好发电公司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增大对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关注程度。
首先,公司决策层与管理者应当全面认识财务管理信息化的主要作用,掌握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功能。在公司中全面实施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而提升资本的监管与运用成效,维持公司本身的竞争实力。其次,应形成以财务管控为中心的理念,在公司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牢牢掌握工作重点,确保信息化建设的大方向始终正确,才可以让整个信息化建设起到应有的成效,实现提高公司总体管理能力的目的。
2.提升集团企业的管控水平。
应当增强集团企业的控制水平,防止在管理过程中集团企业和下属单位间的协同矛盾,减少集团企业很多不可控亦或不稳定的要素。发挥财务管控在资本统一管控中的功能,更有效地监督所属企业的资金流,达成对公司的全方位预算控制,从事后监察考评向积极的事前规划和事中管控改变,达成集团“一套账”管控形式,实现汇总表格智能生成,合并表格大多数智能形成。把公司各个下属单位的信息化软件集中谋划,实现集团企业财务统一核算业务的信息化管控。全面深化财务的核算作用,将集团企业的重点财务制度集中固定在软件中,实现财务制度的规范化。
3.抓好信息集成,实现资源共享。
公司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应从根本上改变以会计核算为核心、仅限定在财务组织内部的形式,应实现财务与经济业务的集成化,把包含人事管理、行政管理、资产管理、顾客管理、档案管理、信息剖析、流程管理、协议管理等诸多的业务软件和财务软件进行集成,达成数据流、商品流、资本流的协同统一,达成财务管控、财务预算与财务分析的完美融合。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高度统一,并非单一的信息共享,应从业务出发来进行剖析,构建信息软件。信息的生成应延展到业务系统,在处置业务的过程中采用和会计核算机制衔接的方法,直接形成财务信息,进而达成更多的信息互动,最后实现信息一体化,避免各个组织间重复提供信息而导致的效率低下与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4.加大对职工的培训力度,持续提升职工的业务素养。
财务和其他经济业务集成化建设,牵涉到公司运营管控的诸多方面,各个业务软件均是集成化系统的主要构成内容,均承担着及时、精确提供管理信息的责任。这不单单给财务工作者,也给所有参与运营管控的职工提出了更高层次的管理要求。应构建一套和财务信息化相配套的工作机制与奖励体系,持续增强对所有职工的信息化管理理念的培养,深化职工对一体化的认知,提升有关的业务素养,让其尽早掌握操作技术,积极顺应工作形式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金红.发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研究.东方企业文化,2015(13)
[2]胡云龙.关于做好发电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思考.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2(12)
[3]李景明.信息化下电力科研院所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5(S1)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财务分析指标及相关评价方法与日益复杂的企业财务信息、经营状况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财务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我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速度很快,同时,使得物业管理市场逐渐成熟,可以说我国物业管理行业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但目前我国物业公司财务管理水平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物业管理的发展。本文首先对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的一些现状进行分析,对于物业公司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难点进行陈述,并且提出相关的应对策略,希望能对促进物业公司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关键词:物业管理;财务管理
1物业公司财务管理的现状和难点
物业管理指的就是派遣专业的人员,受物业所有人员的委托,依据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遵从签署合同的各项条约,对已经完成建设并且投入应用的房屋建筑物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应用经济的手段对其进行全面的、有效的管理。目前,物业公司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难点。
1.1财务控制体系薄弱
1.1.1物业管理费定价偏低或收费不足。一方面前几年物业项目一般由“谁开发谁管理”,即房屋建成初期由房开商成立的物管公司进行管理,为促进销售,一些物业管理费定价偏低(特别是住宅项目),有些甚至低于成本价,项目开发完毕或销售完成后,房开商不再对物管进行补贴,物管公司再进行调价比较困难;另一方面,即使物管费定价合理,受入住率和收费率的影响,物业公司收到的管理费也会存在不足情况,难以维持公司和物业项目的正常运行,物业公司往往采取降低服务标准、减少人员配置等措施,但这样使得物管服务品质下降,反过来又造成收费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1.1.2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特性,使得物业公司在收费时时常会有项目繁杂、金额小、涉及现金多等特点,如果公司的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再加上执行力度不够、监督不严格,可能会有收取资金被流失、不按时入账、收费台账记假账等风险,给公司带来损失。对于资金支出也同样存在零星、繁杂、现金使用频繁的特点,如物资采购就分保洁用、设备设施维保用、护卫用、食堂用等各类物资,品种数量多且采购频繁,如果公司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支出审核审批手续不严,也极易造成公司人工和采购成本上升、滋生腐败,影响物业公司的服务品质和效益,阻碍公司的长足发展。
1.1.3财务人员的素质问题,出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以及受物管项目规模的限制,物业企业在人员岗位配置上往往不足,无法做到专人专岗,尤其是小规模物管项目。财务部门也是如此,特别是基层财务人员如收费员通常兼物业管理服务岗位,不仅要具备财务人员的基本素质,还要有物业管理的业务能力,现实中能达到该能力要求的人员很少,不能让财务管理在企业基础管理和控制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1.2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
现代的管理理念和手段是保证物业公司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物业管理逐步走向市场规范化、物管项目智能化,以往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已不能适应现代物管的需要,同时也对财务管理提出新的要求,如物管项目前期方案制定、投标、前期介入,以及后续管理都需要财务管理的全程参与和介入,如果企业还在以陈旧的理念和手段进行物业管理,势必限制企业业务的拓展,影响企业管理的质量效果和经济效果,同时给财务管理增加了工作量与难度,难以发挥财务在企业内部控制和监督管理中的作用。
2解决物业公司财务管理难点的措施
本人从事物业公司的财务工作多年,总结建议以下几条措施以供参考:
2.1完善公司财务管控制度并有效实施
公司应高度的重视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与有效实施,财务部门应对物业管理流程中涉及的财务事项进行全方面的梳理,包括方案制定、价格测算、收费流程、台账管理、票据管理、人员工资、物资采购与库存管理、资金支付审核流程与审批权限等方面,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细则,并在实际运用中根据管理要求及时修改完善。严格执行财务管控制度,定期不定期检查制度执行情况,可以将制度执行情况作为部门(项目)考核指标之一,纳入部门(项目)的工作绩效管理,以保证制度能得以很好的落实和实施。
2.2资金收支管控方面
资金收入管理重点规范收款流程管理,包括收款标准、规范开票、交款时限、记账要求、管理报表的编报等细节管理,有条件的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收款流程纳入财务信息系统管理,以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建立内部和外部(业主或客户)的监督机制,对收款流程进行检查监督,减少资金收取过程中的损失。
2.3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
财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物业公司应重视财务管理人员的职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提升,主要做到以下几点:①建立和完善财务管理部门的部门职责、岗位设置和岗位说明。②严格把关财务人员上岗前的资格要求,如学历、从业资格证、职称等。③注重财务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物业管理相关知识、法律法规、公司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基层财务人员要熟悉公司业务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能熟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④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工作绩效和职业素养的考评,将工作绩效与个人待遇、晋级挂钩,调动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对于财务人员的违规违纪行为,应及时采取处罚、调离财务岗位、辞退等措施,情节严重的还应追究法律责任。⑤有条件的物业公司,应对财务人员定期轮岗,以提高物业公司财务管理工作质量。
2.4开展财务分析,发挥财务管理预警作用
物业公司财务部门应根据公司战略目标,组织分析公司和项目的现状,包括现有资源、管理规模、管理水平等,组织编制公司和项目年度预算,协助公司决策层制定公司年度管理目标和经营目标、下达具体考核指标(包括管理指标、经营指标)。定期统计汇总公司、项目各项指标的实际完成情况,对照预算及目标,分析差异的内外部原因,及时向公司管理层及项目反馈预算执行情况、警示所发现的管理和经营风险等信息,以便公司能采取措施及时解决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风险,做到“事前和事中控制”,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预警作用。
3结语
财务管理对于物业公司的内部管理、经营业绩和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物业公司需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并有效实施,应用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和手段,将财务分析、管控和监督的管理作用全面地发挥出来,从而有效地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物业公司的长久持续发展。
近年来,在市场经济的不断促进和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发展成为极具社会影响力的上市公司。由于上市公司需要不断增强自身市场份额和利润,越来越多的企业、公司企图偷税漏税,各种财务舞弊行为层出不穷。这些现象的发生对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起到了产生了巨大的阻碍。作为一种新兴的重要职业,法务会计对此种现象的识别、监督、治理等各方面都有着无法比拟的重要作用。
一、法务会计概论
1.法务会计的基本理论知识
从学术角度理解,法务会计是一种集审计学、会计学、侦查学、法学、证据学以及犯罪学等多种学科于一体的边缘科学。其根本目的是解决特定主体的各种疑难杂症,而这些疑难杂症往往与法律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法务会计解决问题时通常会对会计学知识、法学理论、审计方法、调查技术等进行综合运用,并通过客观调查、实地调研等各种方式搜集并获取财务相关证据或资料,采用法庭规定或允许的方式将证据或资料进行呈现或陈述。法务会计进行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原则有:合理性原则,公平、公正、独立原则,真实性原则以及沟通、协调为主,诉讼为辅原则。
2.法务会计在我国发展的重要性
(1)解决会计相关法律问题纵观我国经济,可以说目前正处在发展的重要过渡阶段,不仅经济纠纷、经济犯罪等经济相关情况层出不穷,私吞财务、转移资金等情况也愈演愈烈,不仅如此,许多企业在进行财务舞弊时采用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复杂。这种现象的发生不仅给相关工作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工作压力,还为相关案件审理带来了极大的障碍。通常情况下,法院、审计处等机关单位在进行案件审查和处理时,格外注意的地方便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相关单位对会计信息进行详细审核查实后,正确判断其信息失真的原因。根据原因的不同,其案件审理的结果也将不同。会计信息失真的常规原因包括四种,即舞弊、作为结果、过失以及故意。由于会计信息的失真情况,会给企业及相关工作人员,甚至整个市场经济带来极大的经济损失,既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和谐发展,也不利于人们的社会生活。想要高效快速地解决这些会计相关的法律问题,就不得不需要法务会计相关工作人员。只有法务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的适时出现,并迅速开展调查审核工作,才能迅速解决这些经济相关问题,从而从一定程度上为人们社会生活和国家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扫除障碍。
(2)推动会计相关信息技术的发展在网络、计算机等相关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会计相关的电算化技术也逐渐走进人们的视野,并持续进驻各大企业的办公区域。由于会计相关信息的问题越来越严重,企业上市企业公司内部的财务舞弊相关行为也越来越嚣张,丝毫没有忌惮之心。这些情况的发生所直接导致的经济后果相当严重,这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受托人与委托方两者之间关系的明确。这两者关系的明确会很大程度地局限会计信息的公开化,因为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会受会计信息的利益方约束,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旦明确,就会存在雇佣者和被雇佣者的关系。换而言之,一旦会计信息的相关使用者认为某些会计信息不利于自身发展或自身企业的发展,亦或是该信息会造成不应该出现的相关经济后果,那么这种情况下,必然会产生相应的法律冲突。在这种整体环境下,会计人员想要取得大量财物数据中的用力证据就难上加难了。从另一角度理解,这样的市场环境其实为法务会计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很好的市场环境,这不仅可以充分激发法务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科学合理地对市场秩序进行规范和调整,从而极大程度地减少该情况下产生的恶性经济后果。
(3)弥补传统的审计漏洞随着社会经济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信息的透明度要求越来越高,且越来越急切。人们这种需求不断提升的同时,无形中也给相关审计工作人员加大了工作压力,也同步提高了对其业务的工作要求。从本质上理解,人们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很简单,就是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快速、准确地对上市公司及其相关经济业务情况进行反映。根据市场调查发现,审计相关工作人员对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反映并不及时,往往在上市企业经济活动的结果或是相应后果都产生之后才进行反映,这种不及时、不准确的会计信息反映在时间和空间上同时限制了审计单位的功能和作用。但庆幸的是,法务会计的出现和兴起对审计功能有了极大的改善,不仅可以让人们和审计进行零距离沟通,还可以充分弥补审计相关工作人员在具体的上市企业财务舞弊活动中的审计漏洞。
(4)促进法制社会及市场经济建设基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条件下,作为会计行为的实施保障,法律制度是非常重要的。正是由于法务会计的出现,法律和会计间的相互关系也越来越紧密。在具体的企业交易过程中,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随着经济市场的变化而越来越繁杂,其造成的经济纠纷越随之逐渐增加。从某种角度理解,虽然这些纠纷的产生为会计相关工作人员的具体工作带来了十分巨大的挑战。但是,不得不承认,正是因为这些纠纷案件的产生和存在,才使得国家不得不加强法务会计相关队伍的建设。也就是说,这些纠纷极大程度地促进和推动了我国法制社会以及市场经济的建设和发展。
二、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情况简述
1.会计市场逐渐混乱
虽然我国目前的监督体系已经涵盖了审计事务所、会计事务所、资产评估事务、社会相关机构以及民间监督协会或组织,但我国经济市场还是存在各种各样的疑难问题。从根本意义上讲,我国监督制度的作用根本没有得到发挥。一直以来,很多会计事务所为了拉拢客户,获得业务交易,一再舍弃自己作为一个法务人员的职业素养,为许多企业或公司掩盖了大部分舞弊行为。在会计人员的这种人为纵容下,会计市场已经越发混乱,我国市场经济也将更加不稳。
2.财务造假极其隐蔽
调查分析我国近些年的企业舞弊案例可知,上市企业进行的财务舞弊十分隐蔽,不仅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还运用了非常高明的手段,以致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根本无法察觉这些舞弊情况。针对上市企业复杂的舞弊手段,法务人员开展案件调查的难度也随之增加。换句话说,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手段越高明、复杂、隐蔽,调查人员所要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其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也就更加严重。
三、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原因总结
归根究底,上市公司进行财务舞弊的原因不外乎三个:其一,法律和行政相关单位的监督职能不断弱化。作为对会计市场常见的控制方法,立法的威慑力和控制力已经大不如从前。现在的企业越来越不忌惮法律,对行政机关也不想从前那般敬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财务舞弊行为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其二,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健全。就我国而言,大多数上市企业都存在“一股独大”现象。这种现象类似于企业独裁,董事会、监事会等相关机构根本没有可用之处。基于这种情况,企业内部机制就无法禁止中小股东为了私利进行会计舞弊。其三,管理层迫于压力和私人利益进行舞弊。根据市场调查可以知道,现在大多数上市企业的管理层都是外雇经理人,企业对其经营业绩往往有着很高的要求。受工作压力影响,很多高管人员不得不进行财务舞弊。另外,也有部分高管人员纯粹是为了私人利益,故而会进行财务舞弊。
四、法务会计在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时的具体应用
1.识别
对舞弊行为进行基本识别是治理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第一步,对市场经济的管理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其中,识别上市企业员工舞弊可分为三个具体步骤。第一步,监督管理现金收入。第二步,伪造、虚构舞弊识别。第三步,挪用舞弊识别。针对现金收入的管理监督,常用的方法有:
(1)对现金收入内部监督控制制度进行职责分工,避免职能交叉。
(2)保证现金收入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必须查证相关证件和依据。
(3)查证其他收入的相关具体事项。针对伪造舞弊和虚构舞弊行为的识别,应该注意的事项有:
(1)集中关注人口流动快且劳动密集的上市公司,这些公司发生冒领、虚报员工薪资的概率相对较高。
(2)核实上市公司兼职员工和全职员工人数和工资数,若两者不吻合,就极有可能出现他人冒领职工工资的情况。
(3)多方面核查企业支票号码、金额是否符合账本记录情况,若不同,可进行函调证明,以此核实公司是否有伪造支票或注销支票等情况。针对挪用舞弊行为的识别,可以重点进行财务假账核实。假账核实的常用方法也有三种:
(1)对上市企业进行凭证检查,包括所有的发票、存根联号码以及收据。
(2)核实外来原始凭证的真实性,避免发票出现伪造、重报、盗用、费用等情况。
(3)对会计资料进行审核,确定其完整性。
2.监督
法务会计中,独立审计的地位和作用都十分重要。由于法务会计坚决实行独立审计的原则、方法以及手段,为自身在上市公司财务舞弊中发挥重要监督作用提供了保证。法务会计对上市企业进行财务舞弊监督时,通常会使用的技术方法有以下几点:第一点,检查监督法。会计信息的形成具有一定的程序性,从凭证到账簿再到会计报表,这一系列过程都是有迹可循的。因此,法务会计进行检查时,可以对会计信息进行逆向审计,先将会计报表进行综合整理并分类,然后对报表数据进行比对分析。若发现数据疑点,便可进行针对性检查,重点追查该数据的发票、存根联等原始凭证。第二点,监控盘查法。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实体资产、现金、信用卡、有价证券、股票等进行盘点时,法务会计师不仅应该在现场进行监督盘点,还应该进行适量抽查,以免盘点人员协同作假。另外,在盘点之前,法务会计师还应该对盘点现场进行综合检查,以免出现不属于被审计单位的其他物品导致审计结果错误。第三点,分析性监督复核。法务会计师可以对上市公司的重点经济指标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并重点注意其中的异常现象。法务会计师利用分析性监督复核的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监督检查,可以快速高效地发现该公司的现存问题。如此,便可准确确定审计进行的重点方向和内容,从而缩小了审计的范围,也大大降低了审计的难度。这样能大幅度提升法务会计师的审计效率和质量。
3.诉讼支持
对法务会计进行具体分析,发现其在上市公司财务具体的舞弊案件的实际诉讼支持中,起到的作用十分显著,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体现:
(1)证据的收集、整理以及认定方面。通常情况下,法务会计师或相关法务会计工作人员会对法律、会计、审计、侦查学等各种专业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积极进行被调查公司财务舞弊相关会计信息及会计资料的搜集、查找和整理,以作为案件审查、处理或判决时的证据进行合法使用。
(2)计算并确认相关经济损失方面。财务欺诈行为属于财务舞弊行为中的其中一种,往往会给上市企业或公司带来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名誉损失。针对公司股东而言,公司出现财务欺诈行为,不仅损失了股东的自身利益,还沉重打击了股东对企业管理者的信心。针对公司其他投资者,财务欺诈行为的出现,会严重伤害其投资利益,严重者可能会导致其破产。因此,法务会计师及相关法务会计工作人员通过充分利用会计相关资源,结合自身专业优势,进行科学正确的损失计算,并不断进行损失确定。根据案例分析,法务会计师常用的损失计算方式是适当计量法,这种方法能够准确计算出财务舞弊造成的损失范围,从而能够快速高效地解决此类民事诉讼的相关经济赔偿问题。
(3)法庭服务方面。针对法庭服务,相关法务会计工作人员进行的工作主要就是进行诉讼支持服务。该诉讼服务主要内容是对鉴定人、专家证人等进行相关服务。
(4)工作报告方面。这一方面可以说是整个案件调查、处理、判决等全过程的简单记录。其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法务会计师对自己所做的最后判定结果进行总结汇报,或是针对最终鉴定结论进行详细分析和总结。五、结束语整体来讲,法务会计进行企业财务舞弊审查的主要目的是杜绝企业经济方面违法犯罪情况的产生。作为刚刚兴起的职业,法务会计所要面临的挑战非常大。为了充分发挥自身功能和作用,法务会计应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进行经验总结,结合理论和实际进行综合研究。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企业面临着国际、国内的激烈竞争环境,已经开始把财务管理工作提高到战略层面上:与此同时,企业的高级财务管理人员的职责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其能力素质较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财务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企业财务分析的作用及地位
财务分析,实际上是对系列组织财会工作实务、财务报表数据、会计信息及其他所涉及的系列情况的全面审视和评判。财务分析及其支撑起来的财务报告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对财务工作自身的评判及反思;二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为绩效评价及管理提供基础信息;三是可以让高级管理人员、治理层、外部投资者、上级管理机关、资本市场投资方等相关信息需求主体,看到比较真实而又深度的信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对于财务分析或者财务评价,无论是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方面均有一定的重视程度。在顶层设计方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2)均围绕财务分析及其支撑起来的财务报告事项设置专章说明,其定位及地位非常之重要。在企业方面,《企业财务通则》(2006)第十三条,将“组织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列为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之一。相对而言,企业方面的规定内容篇幅少,定位较低。不过,在过去,曾陆续颁发《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993)、《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199)、《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2)、《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等专项文件。只是,2007年以后,企业方面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方面逐渐式微,在评价指标设置等方面没有完善及修订的动态进展。
二、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及问题
(一)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部分国企存在认知偏差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表现就是,部分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工作的推进基础并不是基于对自身组织价值提升及财务管理工作水准提高等方面的考虑,而是着眼于国家监管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的制度或程序要求,是为了完成应对任务而进行的。
(二)财务分析主体存在素质缺陷
部分国企上市公司的财会人员习惯于罗列及堆积系列财务数据,强化以特定方式展示而不是具体的分析。相当一部分财会人员虽然在会计核算角度上来看具备专业素质,但对企业其他方面的情况了解不足,又缺乏相应经验,在财务分析方法运用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胜任能力。
(三)财务分析指标存在问题
即如上一部分所言,在1993-2006年之间,企业财务分析或者评价在顶层设计方面不断完善具体的指标体系构建及选择。不过,而后却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部分国企在指标探索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不过大部分国企上市公司习惯沿袭过往文件层面的指标设计,不仅滞后,而且对具体企业所在地域、行业、规模特性等方面的情况结合不够。
(四)财务分析程序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偏于闭门造车,只是在研究政府监督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系列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汇总、审核、根据特定格式及文件填写财务数据,但缺乏充分的调研及沟通,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实现深度。
(五)财务分析实务缺乏深度
部分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呆板地根据政府监管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的系列要求,列示对应数据,进行报表层面的数据分析,而没有比较深入的观察系列财务数据背后可能体现的经营管理情况。即便是部分国企的财务分析涉及到对能较好地以数据表达的经营成果的考量,但对于支撑经营的财务及资产状况缺乏到位的认知和审视。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都属于事后分析,即在特定月、季、年结束后进行的分析,而缺乏事中及事前等时段的分析。
三、提升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路径及要点
(一)提升精确的认知水准
应该抛却被动完成政府监管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要求任务的心理,应该着眼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或者说企业价值提升角度思考,籍此形成推动财务分析工作的动力。应该注意优化治理结构问题,克服因国有资本所有者虚置而导致动力缺失问题。对此,可以考虑顺应深化改革的趋势,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籍此在更深层面优化治理结构。
(二)优化相关顶层设计
应该效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2),在叙述方式及篇幅方面给予适当提升,以在制度层面提升财务分析的定位,引导系列国企上市公司强化这方面的重视度。应该继续修正具体分析或者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应该在过往基础上,根据各种情况进行细化分类,为每一类情况均设置指导价值更高的细分指标体系。
(三)强化与系列新理念的融合
在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深度局限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近年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管理会计等理念不断被强化,而财务分析却和这些崭露头角的理念呈现一定的疏离状态,进而也影响了财务分析自身的与时俱进。所以,应该强化财务分析与系列新理念的融合,借助诸如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等东风及预算管理之预算分析等事项,推动财务分析深度及质量的提升。
(四)提升执行主体的胜任能力
应该考虑优化国企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准,扬弃国企过往的体制负担,在岗位设置、职责说明、人员招聘、辞退方面突出市场化运作,避免外界干预过多导致庸人在位。应该适当采取轮岗等方式,开拓财会人员的视野,优化其内在的知识素质结构。另外就是,在人员培养方面适当和诸如管理会计及全面预算管理等的推进相结合。
(五)构建完善财务分析机制
应该扬弃过往仅为编制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而进行定期事后分析的习惯,注意提升财务分析的频率,扩大财务分析的时点,在条件运行的情况下形成全流程、事前中后兼具的财务分析推行制度。应该根据财务分析深度推进的需要,设计健全的分析工作机制,尤其是在程序设置方面尽量细化,并为程序或者机制的落实准备充分的对应措施。另外,在具体分析实务中,应该强化创新探索,不拘一格。比如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的时候,在根据资本经营、资产经营、上市公司、能力质量等多个角度,分别确定具体指标取舍,推进执行具体分析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扬弃诸如证券买卖等非常规项目,通过非指标性的系列信息分析确定当期利润和当前盈利能力及未来盈利能力的内在关联,等等。
良好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可以有效促进证券市场健康发展,优化配置社会资源,提高社会资本利用率和盈利水平,但是当前我国上市资产负债率较高,负债资本多来源于国家商业银行。加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降低银行坏账风险,提高资本利用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与传统公司企业相比较,上市公司具有管理规范、业绩效益好、筹资扩张能力强的优势,是现代市场经济极具活力和潜力的企业组织形式。但是我国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情况却不尽如意,某些风光一时的企业,纷纷倒在自身高速发展的阶段。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可以表示为某种不利事件或损失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的函数。具体公式如下:R=F(P,C)其中R为风险,P是不利事件发生的概率,C是该事件发生的后果。从上式中可以看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具有三大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经济属性。风险是客观、普遍存在的,其具有不确定性、潜在性、可测性、双重性、行为相关性、可变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从广义角度上来讲,企业财务风险可以分为四类: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回收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上市财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制定总目标,对各种风险进行预测、识别、测定和分析评价,采用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风险管理方法保证经营活动正常开展,最终达到提升企业价值服务、获取利润的目的。
二、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原因
上市公司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通过方案优化对比,优化配置公司资源,选择科学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造成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原因有多种,概括来说可以分为两方面: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外部因素
财务风险管理外部因素指的是企业财务风险及其管理产生作用的外部条件,外部环境又可以分为一般环境和特殊环境。一般环境包括政治、法律、社会文化、经济、技术和自然环境。特殊环境包括市场的变动、经济形势的变化、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利率变动、汇率变动、收税政策变动。其中市场变动对财务影响是最直接的,所以把握市场动向,积极应对市场是最为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方式。通货膨胀会导致融资成本上升,企业收入支出不成比例,加大了财务管理难度和风险,所以建立应对通货膨胀的财务管理措施十分必要。此外,国家的税收政策、征管方法的变化和调整都会直接影响企业税金,加大企业财务风险。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内部因素
企业财务活动在筹集、使用、回收和分配过程中会使财务风险发生的概率增加,比如筹资过程中数量不当、时机不对、资金结构不当都会造成财务风险。企业业务规模直接决定了企业筹资数量,过多或者不足都很难发挥资金效用,筹资数量的“规模”并不是固定的,也不是容易界定的,但是实际过程中企业筹集规模很可能偏离这一数量目标,造成财务风险。筹资时机不当也会造成财务风险,过早会加大资金成本,过晚会影响资金正常运作,不同渠道的筹资速度、难度和限制条件对财务影响又不尽相同,无形之中增加了财务风险。资金使用过程中配置不当也会造成财务管理的风险,因为资金配置并不是固定不变的,不同阶段、不同企业、不同行业的资金配置是动态变化的。此外,企业内部新产品开发、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等活动都伴随着资金投入和财务风险。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具体过程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主要指的是对财务风险的识别、分析和应对,在财务活动过程中对财务风险进行检测和处理,确保重大损失之前及时纠正解除财务风险危机。财务风险管理应该做好事前控制,制定财务控制管理目标,通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检测和处理财务管理风险,做好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应对,并且根据应对效果进行反馈和改进,形成循环式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一)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
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识别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前提,可以对各种财务风险进行系统、连续地识别和归类,从而为财务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企业筹资风险可以分为债务筹资风险和股权筹资风险,前者的识别主要通过监测现金预算安排和执行力情况,来判断债务期限结构,达到识别风险的效果。后者是发行股票筹资时,由于发行数量、发行时机、筹资成本等原因给企业造成损失的风险。投资风险主要指资金投入实际效果偏离预期结果造成的财务管理风险,可以分为实体资产投资风险和金融资产投资风险,前者主要表现为投资项目不能按期投产,或者虽投产但是不能收益盈利,或者盈利水平很低,与资金投入不成比例,金融资产投资风险指的是金融资产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伴随着一定风险。收益分配风险识别作为风险识别最后一个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主要作用是弥补亏损、扩大积累和提供职工集体福利设施,其可以通过分析公司各种财务报表得出。
(二)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分析
高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是财务风险管理的关键,可分为定性风险分析和定量风险分析。常用的定性分析方法包括:标准化调查法、四阶段状况分析法、三个月资金周转表分析法、管理评分法。定量风险分析可以了解企业财务运行状况,通过各种数学方法和分析计算,判定经济现象量的特征,定量把握公司财务运行状况。定量分析法包括两种:单变量模型和多变量模型。以单变量模型为例,运用某一单一变量,评估财务风险模型。筹资风险单变量分析主要参数:流动比例=流动资金/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利息保障倍数=息税前利润(EBIT)/利息费用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资产总额*100%财务杠杆系数=每股收益(EPS)变动百分比/息税前利润(EBTI)变动百分比其中前两个指标主要用来衡量企业短期偿债能力,流动性和偿债风险呈现法反向关系,流动性越强,风险越小。后三项指标主要反映公司长期偿债能力,利息保障倍数越高,说明企业利息支付能力越强。与之类比,投资风险单变量指标包括经营杠杆系、投资收益率方差,资金回收风险单变量参数包括应收账款周转率、坏帐损失率、应收账款收现率。实际过程中,通过分析相应的字数和数据,来分析上市公司财务运行状况。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应对
财务风险应对有四种方式:接受、转移、回避和分散,其中风险接受是指企业接受可承受范围内的风险,并且尽量采取减缓措施,而不是被动接受风险,比如准备“坏账准备金”、“投资跌价准备金”等等,风险转移的措施主要有两种:以投保方式将风险转给保险公司,或者将风险较大的经营活动委托给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风险回避指的是有效合理避开财务风险,减少风险带来的损失,比如将资金投入到风险小的项目,对外金融活动选择币值稳定的货币。一句话概括风险分散就是“不要将所有的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中”,比如在大项目投资过程中,可以和其他公司一起投资,将风险分散开来。
四、加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几条措施
(一)加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支持系统
加强上市公司财务管理工作首先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适度负债,合理搭配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在投资管理过程中,首先要加强投资方案对比,优化方案选择,合理进行投资组合,选择合理销售、结算方式,制定合理的收帐政策,及时催收货款,制定合理的收益分配制度,提高权益资本在公司资本中的比例,减少财务风险,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塑造投资者信心。此外,还可以建立公司信息支持系统,将各方面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风险预防、检测和处理系统。
(二)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优化资本结构
健全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树立先进管理思想,强化董事会和监事会的监督功能,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提高风险管理水平,完善内部控制监督体系和内部审视机构。优化资本结构,合理进行再融资,向管理要效益。此外,还可以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当有可能发生坏账损失的时候,提前提取准备金,减少本期虚增的利润。
(三)综合管理企业投资活动,加强现金流控制力度
加强方案论证,避免资金的低效使用,慎重选择并购项目,并购项目之前要对项目进行全面准确的分析,掌握并购企业所有信息,控制现金流,建立及时有效的预警机制,采用滚动方式编制现金流量预算,尽早得知潜在的现金缺口,及时采取相应措施,调整资产,加强应收账款和存货管理,建立信用管理职能部门,加强应收账款管理。积极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作用,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投资者的约束作用,建立其企业约束机制,将企业财政管理“约束”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总之,加强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管理的意义不仅在企业的发展,更重要的作用在于整合分配企业资源,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以最小的资金投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世界经济正处于大的调整过程中,中国经济也面临着公司治理体制的根本转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治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现代企业的运行越来越规范,内部审计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的经营和所有权一般都是分离状态,公司的治理和内部审计的关系需要制衡。本文阐述了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提出如何强化内部审计来完善公司的经营和管理。
关键词:内部审计;公司治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中也不断出现了财务丑闻,诸如挪用公款这种财务犯罪。外部审计对于公司内部的约束力不大,所以企业渐渐把目光投向了公司内部审计管理中。内部审计是企业内部控制机构的核心部分,本文从内部审计的效用进行研究,进而提出适合公司内部管理的对策。
一、内部审计和公司治理的关系
我国的审计机构都是在我国的审计政策下才建立起来的。现在审计的机构设立和人员配备也是按照国家规定安排的。内部审计代表了一个企业的监督机制,这是一个单位代表管理层对其他部门进行监督的一个部门,但是现在公司治理中限制了内部审计发挥作用。公司治理是公司管理层,就是为了让公司的负责人将利益最大化,实现公司的附加价值。公司内部和外部各方面相互监督和制约形成的一个完整规程。公司治理是将公司内部的机构达到一种互相制衡的状态;而内部审计是公司内部存在的独立的机构,是帮助其他部门完善公司治理的一个部门,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有差别。
二、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1.审计部门地位低
大多数公司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不高,很多上市公司都没有设立内部审计部门。只有立法规定公司一定要设定内部审计部门,公司才会按照规定设定。一般公司对于内部审计缺乏认识,我国的大环境也没有内部审计的氛围,让内部审计的地位低于其他部门,独立性比较差[1]。
2.审计工作不规范
审计工作的灵活性比较大,一般企业内部审计都是依靠法规,大多数根据企业运行状况制定的。现在企业一般都不在意内部审计工作,所以多年来管理比较松散,也让内部审计人员陷入两难的工作状态,一边是审计工作没有监督人员,另一边内部审计没有细化的规定,出现问题也没有可以依据的法规,造成审计工作一直没有效率和质量。
3.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部审计人员普遍素质比较低。现在的审计人员大多数都是从财务部门调过来的,内部审计人员需要比较高的素质才能发挥其真正的作用。审计人员大多是财务、工程或者计算机专业的人员,根本不能适应工作。企业也不重视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一般的审计人员只是会简单地对账和查账,并没有全局把握的眼光和预测能力。企业的内部审计一般不能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去评判公司内部的财政状况,总是有一些偏袒的状况出现。
三、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1.公司没有制衡机制
我国的很多公司虽然有董事会、理事会等机构,但其实并没有真正地运行起来,一般都是董事长一个人担任决策者,不能起到真正的监督作用,设立的其他部门根本没有实际权力。2.模糊的内部审计定位现今我国在实际公司治理中还存在审计定位较为模糊的状况。对于大部分的上市公司而言均存在盈利能力与筹资规模较为失衡的实际状况,同时其具有缺陷性的信息披露也引起了大众以及监管部门的关注,而该种状况的产生均与审计定位较为模糊具有紧密的内在关系。
3.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分离
公司治理部门中没有和内部审计工作相结合。公司内部一般都是关注内部审计的职能变化和职能范围,但是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却一直没有变化,所以长久以来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关系是分离的。
四、完善公司治理和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
1.改变公司机构,转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观念
我国企业现在对内部审计认识有限,要从观念上转变,将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工作作为重点内容来建设。内部审计工作一般贯穿于工作运营的整个过程中,对每一个环节做到监督,及时得到信息的反馈。让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用。内部审计的重点监督对象一般就是企业的高级管理层,高层领导重视审计工作也能从根本上改变内部审计工作在公司中地位比较低的现象,将公司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威望提升。让内部审计部门有独立的自主权,才能更好地为公司治理提供服务[2]。
2.规范审计工作细则,完善内部审计行为
现在内部审计部门和公司治理之间的管理是比较割裂,一定要让内部审计的组织拥有法律和法规来支撑。保持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客观是内部审计部门的灵魂所在,保证审计部门的工作公正和公开也是审计部门一直追求的。企业内部审计可以保证企业的业务每一笔都是真实的,确保经营信息能够在一些财务信息上准确显示。通过内部监督和检查,帮助企业各部门守法运转、提高经济效益,给企业争取一些服务,帮助企业进入良性环境中生长。
3.提高审计人员的个人素质
在招聘上选取一些有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最好是学历较高、个人素质较好的。一般一个公司可能只招聘两个人做为审计人员,这样不足以完成工作,因此要扩大招聘,选择那些综合能力强的应聘者。内部审计人员要有全局观念,掌控事情发展,并且能够从容的分析和解决突发事件。公司内部进行审计人员的培训,让他们在意识上和业务上都有新的认识和发现,让审计人员不仅有财务和账目的知识,还要有经济、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拓展个人的知识面[3]。
五、结语
综上所述,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是一个重要的评价活动,对于企业的发展和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审计,为我国未来的经济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燕.浅析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S2):240.
[2]曹永坤.公司治理中的内部审计问题研究[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83-85.
[3]黄锐.我国股份制银行内部审计参与公司治理的角色冲突及对策[J].南方金融,2014,(8):38-40.
【摘要】本文从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之间关系出发,针对我国公司在内部、外部治理上的缺陷,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对于如何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高以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方面,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公司治理结构;会计信息质量;对策及建议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是保证信息使用者做出有效决策的前提,而恰恰有效地公司治理又是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的保证。公司治理结构与会计信息质量有着密不可分联系,二者相辅相成: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才能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可靠;同样,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基础条件。
一、我国公司治理的现状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我国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股权结构不合理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国有股所占比重过大、股权过度集中是我国目前公司股权结构最显著的两个特点。他们凭借其独特的“老大”地位,控制会计信息的产生和报告政策,这将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扰乱经济市场秩序。
2、董事会结构不合理、独立董事缺乏独立性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董事会是一个企业的核心,是企业的最高决策机构。在我国国有企业中,公司董事长与总经理都是由上级政府任命的,往往二者责任分工不明确,有些甚至身兼两职,这就造成董事会职权被职业经理人所代替,产生所谓的内部人控制现象。
3、监事会形同虚设、职能虚化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监事会的监督职权是有限的,它只有监督权却没有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更没有董事和经理的任免权。
4、管理层凌驾于制度之上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对于一个公司来说,领导的话就是真理,管理层的决策也就成为公司的一种“制度”。此时管理者可以充分利用其对会计信息系统的控制为自身利益服务,出现操纵会计信息的情况。
(二)我国公司外部治理结构及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
1、资本市场不规范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不规范即信息不对称、权力不对,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高。这主要表现在,市场机制的外在力量达不到对经理人的约束。由于我国股票市场上市的股票大多是不能流通的,那些能够流通的、由社会公众分散持有的股票只占到很小的比例,因此小股东很难拥有对公司的话语权,从而也就很难对经理人进行约束。
2、证券市场不完善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观念和管理能力落后,整体的行业水平比较低,再加上我国证券市场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薄弱,整个市场运作很不规范,从而导致不少上市公司存在着侥幸心理蒙混过关。
3、外部社会监督机制不完善及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外部审计指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社会中介机构进行的审计,其主体是注册会计师。但是,由于外来的审计人员不了解公司的组织结构、生产流程和经营特点,在对具体业务的审计过程中可能产生困难。其次,处于被审计地位的内部组织成员可能产生抵触情绪,不愿积极配合,这也可能增加审计的难度。
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合理分散股权、优化股权结构,形成股权制衡机制。内部人控制现象是造成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最主要的原因,而这种内部人控制现象又是“一股独大”的持股模式所造成的。从根本上说,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必须要合理分散股权,解决一股独大问题。
2、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独立性是独立董事制度的基础与前提,要使独立董事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内部人或大股东的财务报告舞弊行为,就必须确保和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3、完善监事会制度,明确监事会的监督权。虚假会计信息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监督约束机制失效。因此要想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必须完善监事会制度,使其发挥有效的监督职能。
4、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强化内部审计的作用。长期以来,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薄弱,管理权限失控,给企业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带来较大的操作空间。
(二)强化公司外部治理结构,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1、发展和完善外部市场(资本市场、经理市场)完善外部市场,要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完善资本市场,引导投资者进行理性投资,促进资本市场规范有效的运行,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经理人市场,确立经理人才公平竞争机制,形成激励和制约的有效制衡,促使经理人维护公司相关各方的利益,提供高质量会计信息。
2、加强监管力度规范证券市场,增强会计信息的透明度。证券市场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场所,证券市场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
3、强化注册会计师行业监管力度,增强审计独立性。
(三)从内部和外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总而言之,公司的内外部治理作为一整套制度安排,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相互协调,仅仅依靠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实现高效的治理,高质量的会计信息也就无法得到。在内,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健全对经营者的考核评价体系,把经营者个人利益与企业利益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充分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在外,完善资本市场,使企业的经营业绩能够直接而及时地在公司股票价格上得到反应,从而对经营者产生一种无形激励和约束机制。只有从内部和外部形成有效地激励和约束机制,二者相互配合,才能更好构建公司治理结构,从而为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做出保证。
【参考文献】
[1]刘涛.公司治理视角下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思考[J].财会通讯,2011(4)
[2]孟俊婷,池倩倩.公司治理对会计信息披露质量影响的实证研究———2009年中小板上市公司实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2(1)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保险会计日益受到保险界乃至其他有关方面的关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保险公司会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财务部门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实施会计电算化不仅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更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保险公司作为大型金融类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会产生大量会计信息,传统的管理方法难以满足客户和企业的需求,应积极构建会计电算化体系,为客户、企业各部门提供便捷的会计信息,同时为公司领导制定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保险公司;会计电算化;体系;建设
1概述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壮大了资本市场,保险公司由此得到了新的发展契机。保险公司的发展规模和业务范畴越来越广,传统的作业模式难以适应企业发展的需求,实施会计电算化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这一背景下,保险公司积极引进先进的会计技术,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效率,进而改善对新形势变化的应对能力。本文将对保险公司构建会计电算化体系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2会计电算化体系的构建
2.1会计电算化体系构建前的准备工作
①硬件准备。计算机硬件设备是实施会计电算化的物质基础,保险公司应根据自身业务需求,选择合适的计算机机型、性能参数等。若公司规模较大,应尽量做好统一,为后期的网络运行、信息传输奠定硬件基础。②软件准备。会计软件是保险公司实施会计电算化的基础,企业在选择会计软件时,应坚持以下原则:通用性、合法性、安全性和可扩充性,确保软件服务和软件开发包功能满足当前业务需求,同时还能实现后期的业务拓展。
2.2会计电算化体系建立原则
保险公司构建会计电算化体系时,应对公司内部的会计工作特点进行深入分析,结合当前的法律法规构建会计电算化体系。在构建过程中要坚持合法性、效益性、系统性、规范性、可靠性和易用性原则。
2.3会计电算化体系内涵
会计电算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会计信息的一种先进技术,电算化的实施和运用能有效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企业领导还可运用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挖掘技术对企业会计信息进行分析,从而挖掘潜藏在内部的、更有价值的信息,以便更好的改善管理,做好经营决策。会计电算化体系的建设包括相关管理制度、责任制度、运营机制以及监督机制的构建和实施。以下将对部分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
2.4会计电算化管理制度
①会计电算化运行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运行过程中涉及的主要部件为计算机硬件,配套软件以及由此产生的数据,这是体系管理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制定硬件设备使用、维护、保养等管理制度,确保计算机性能的安全和稳定。其次,做好软件系统和数据的安全__,防止病毒感染或者非法侵入导致的会计数据泄漏或丢失。最后,做好监督工作,防止计算机和配套软件在维护、升级、更换过程中产生数据丢失的问题,确保会计数据的安全性和连续性。②会计电算化档案管理。会计电算化产生的档案形式较多,如计算机硬盘中的会计信息、磁性介质存储、纸质文件等都属于电算化会计档案。档案管理是会计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会计电算化的实施同样需要加强档案管理。首先,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对会计信息档案进行管理,配置专人负责档案信息存储介质的管理工作,做好防磁、防火、防潮和防尘工作,确保存储介质的安全性和可用性。其次,做好会计档案的备份工作,对于重要的会计信息资料应在不同地点进行存放,并适时检查文件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定期进行复制,防止磁性存储介质的损坏导致数据丢失。最后,会计档案管理范畴划分。与通用会计软件、定点开发的软件、通用与定点开发相结合的软件配套的文档资料按照会计档案管理标准进行保管;保管期限一般为软件停止使用后或发生重大更改后五年。
2.5岗位责任划分
保险公司实施会计电算化管理,需要有电算主管、软件操作人员、审核记账人员、硬件维护人员、审查人员和数据分析人员。各岗位的职责分别为:①主管负责协调计算机和软件系统的运行,需要具备会计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组织能力和管理能力,一般可由会计主管兼任;②软件操作者负责将原始凭证中的数据进行输入,同时输出会计账簿、报表,需要具备初级电算化操作能力;③审核记账人员是对会计数据和各项凭证进行审核,操作软件登记或者打印输出账簿,需要工作者具备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中级电算化水平;④维护人员主要负责硬件设备和软件设备的运行,定期对硬件进行养护,需要工作者具备中级电算化知识、会计知识和计算机操作能力;⑤审查人员的职能是监督体系的运行,需要工作者具备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中级电算化知识,一般由会计稽核人员兼任;⑥数据分析人员负责会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工作,工作者应懂会计知识、计算机知识和中等级别的电算化知识。
2.6会计电算化体系的实施
会计电算化体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保险公司的各个部门参与实施,其实施过程应是由上而下的渐进过程。首先,公司财务总监负责会计电算化的领导工作,对整个工作的开展进行规划,协助公司各部门共同做好会计电算化的基础性工作。如各部门资产信息的登记和记录。其次,会计电算化工作主要由财务会计人员承担。财务部门工作任务包括提出实现电算化的具体方案、组织和实施具体的财务电算化工作,为公司管理层和各部门提供真实、可靠、便捷的会计信息。再次,各部门是会计电算化实现的必要补充,财务会计人员的具体工作需要各部门大力配合。最后,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要本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原则,既要时效性,还要经济性,正确处理新技术、新设备和成本节约之间的关系。对于一些大型的投资项目,要加强监督指导,使有限的成本发挥最大的效益。
3结语
保险公司实施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目标是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提高会计工作地位,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为公司的经营管理提供更有价值的会计信息;公司的会计电算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果后,应逐步展开其他管理工作的电算化或信息化,逐步建立以会计电算化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体系,实现公司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会计信息在公司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鹏.新时期保险公司会计电算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4,04:183-184.
[2]刘梅玲.会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3.
[3]汪慧甜.会计信息化服务市场的财政监督[D].华东理工大学,2013.
[4]张翔.会计电算化下审计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09.
一、保险公司会计电算化存在问题
1、认识滞后
会计电算化是保险公司会计服务与管理的重要趋势,作为一种全新的会计计算与管理方式,很多保险公司对会计电算化存在着认识上的不足,没有认识到会计电算化在保险公司会计服务中的价值。由于受到传统会计操作模式的影响,保险公司还是更加倾向于传统会计模式,认为会计电算化是对于保险公司传统会计模式的否定,是对传统会计模式的颠覆。因此,在实际的会计电算化运用过程中,保险公司还是存在着敌视甚至不接受的问题,阻碍着会计电算化在保险公司会计服务与管理中的运用。
2、人才匮乏,普及率低
会计电算化是一种新型的会计操作模式,要想使会计电算化在保险公司中广泛的普及与运用,就必须要有一批高技术人才,这种高技术人才不仅仅要懂会计业务,而且还要熟悉计算机。从现实来看,保险公司缺乏对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培训,使得会计电算化人才无法满足保险公司会计工作的实际需求。如果保险公司引进一批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业务的人才,那么必然会引起保险公司人事制度的动荡,甚至会导致大规模的人事调动或者裁员。因此,会计电算化人才缺乏,会计电算化普及率低,也是困扰着保险公司会计业务开展的重要因素。
3、管理不规范
确保会计电算化在保险公司中的应用高效化,就必须要建立完善的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与制度,只有在会计电算化体系与制度的约束下,保险公司才可以做好对电算化各个层次、各个环节的有效管理,才可以使得会计电算化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保险公司在会计电算化运用中,存在着管理不细致、运营不规范的问题。有些保险公司制定出了会计电算化管理体系,但是其规章制度以及管理规范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进而发挥出会计电算化在保险公司会计运营中的功能与作用。
二、保险公司会计电算化创新策略
1、扩大会计电算化宣传力度
会计电算化是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逐步出现的,是将会计业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不仅仅涉及到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而且还涉及到管理学、金融会计学、网络通信等,是一项传统会计业务与新技术相结合的业务。传统型的保险公司对会计电算化的认知存在着误区,认识不到会计电算化在保险公司会计业务中的价值。为此,保险公司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会计电算化的宣传力度,提高有关人员与部门对于会计电算化重要性的认识。为此,首先保险公司领导需要对于会计电算化引起足够的认识,最大限度支持会计电算化在会计业务中的应用。其次,为了进一步扩大会计电算化的影响范围,保险公司完全可以充分利用公司报纸、展板、例会以及杂志等,甚至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广大的员工宣传会计电算化的价值,同时介绍会计电算化的相关知识,从而调动起保险公司运用会计电算化的积极性。
2、强化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
人才是会计电算化推行的关键,毕竟会计电算化的主要执行者是会计电算化人才,强化会计电算化人才培养,是保险公司提高会计电算化运用效率的关键。首先,保险公司需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尽管会计电算化有着各种的优势,但是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潜在的风险的,这就需要保险公司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为此,保险公司可以吸收高校会计电算化的毕业生进入到保险公司,为公司会计经营与管理注入新鲜的血液。此外,保险公司还可以选拔出一批会计业务骨干,进入到高校进行会计电算化专业的学习,提高会计业务骨干的综合能力。其次,保险公司需要加强专业性人才的培养。保险公司中还有着这么一批人,尽管他们对会计电算化不甚了解,但是由于多年的会计工作经验,通过专业技术培训,他们也可以像其他会计电算化方面的人才一样,通过电算化自我学习,不断更新知识结构,从而更加熟悉的掌握计算机知识,提高会计专业性技能。
3、建立完善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
建立完善的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其目的是为了确保会计档案的安全与保密。保险公司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主要可以从以下两大方面进行入手:第一,建立严格的电算化档案管理制度。对于电算化档案,一般要采用“AB备份法”对于电算化档案信息与数据进行备份,将备份好的档案放在两个不同的地方,避免出现由于地震、火灾等因素而导致电脑系统毁灭,使得电算化档案无法恢复。另外,电算化档案保存还需要注意防潮与防尘,对于磁性介质保存的档案,还需要定期进行复制与检查。第二,实行必要的内部控制。实行授权分级管理,强化身份验证,实行信息管理岗位责任制;定期做好对电脑的病毒扫描与检测,通过病毒扫描与检测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防范能力。为此,有关人员可以采用网络防毒、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身份认证等技术,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系数,进而保证会计电算化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保险公司会计电算化运作水平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在推广和普及会计电算化的进程中,还存在着客观和主观方面的许多问题和困难。保险公司各级部门以及财务会计工作者都要积极行动起来,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保险公司在会计电算化方面做出了重大的努力,同时也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是实际会计电算化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各种问题。深入研究会计电算化问题,创新会计电算化策略,是今后我国保险公司在会计电算化方面的课题与方向。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事业的迅猛发展,高等医学教育模式也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不断的变革。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医药公司实习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目的研究病例分析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级临床专业1、2班的学生80例纳入本次研究,将其分别设置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医学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期末考试主要考查案例分析试题,以四项全能考核机制进行总评,并利用问卷调查以及成绩分析的方式评估两组教学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学生学习综合成绩更优,教学满意度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病例分析教学法有利于将教材知识点与临床疾病紧密联系为一体,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并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教学满意度随之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基础医学教学;方法;病例分析法;应用效果
医学基础学科由于内容较多而学时相对较少,与临床学科相比显得更为枯燥和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往往觉得难度较高,且缺乏学习兴趣[1]。基于此,本文研究病例分析教学法在基础医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引导学生与临床相关病例,实现知识融合、学以致用的效果,希望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现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级临床专业1、2班的学生80例纳入本次研究,两班均为男女混合,将其分别设置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两组学生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医科常规教学模式;观察组通过案例分析教学法开展教学活动:(1)病例资料的研究与准备。按照教学目的选择典型病例资料,确保针对性,依次分为课堂病例分析、举例以及深化资料。首先由教师对教材展开深入的阅读和分析,积极掌握临床以及护理学科相关知识,明确临床营养学知识以及基础知识原理,找出特定病例的疾病、检验以及诊断资料,汇总后确立其中针对性最高的病例。在严格筛查所选病例后,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多角度、多元化分析病例资料,实现知识的迁移和拓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课堂教学设计。首先应结合病例资料确认最佳展示时间,可通过角色扮演、印发纸质资料以及多媒体技术等方式展示病例,带领学生体验患者和医师的感受,从而能够积极投入课堂,加深知识印象。教师在课堂举例中应用病例资料时可先就知识点作简单讲述,然后结合病例资料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以便于强化学生记忆,深化所学知识。课后根据深化学习内容相关资料引导学生自主性的思考和讨论。(3)采用分数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基础医学病例分析教学法的应用关键在于学生参与度,这直接对病例分析效果产生重要的影响[2]。教师可通过分组讨论、随机个别提问等方式进行病例分析,将知识点与病例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可利用分数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以平时积分衡量学生在课堂上是否积极参与,对于不积极者即便分数再高也不予及格.
1.3效果评价
[3-4]利用行为观察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试卷考察法依次对学生课堂积极性或参与程度、教学方法满意度或知识掌握程度、两班病例分析教学法的效果展开评价。另采用四项全能考核机制对学生学习成绩进行考核,包括课堂参与活动累计分数、撰写论文与达标水平、病例分析达标水平以及实验成绩,四者所占比重分别为30%、10%、50%、10%。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病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强调临床实践中基础医学学科的应用要点,大部分学生都希望与临床实践相贴近,通过临床病理以及生理问题来促进知识的融合贯通。而病例分析教学恰恰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好奇心,进而对专业目标以及所学知识的联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更有利于领悟其中的概念[5]。本次研究以病例分析教学为主,通过多媒体技术支持来设计各部分的教学环节,做到以学生为课堂主体,引导学生积极查阅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强化其分析探究能力。与此同时,案例分析教学有利于提高学习目的性以及针对性,是一种主动的教学与学习模式,学生不再被动接收知识,而是勤于思考和探究,主动去研究发掘新的知识。从本次研究结果来看,观察组学生期中以及期末学习综合成绩更优,教学满意度更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开展基础医学教学效果满意。综上所述,在基础医学教学中应用病例分析教学法有利于将教材知识点与临床疾病紧密联系为一体,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加强,并体验到创造性学习的乐趣,教学满意度随之提升,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徐永芬,喻国丹,范浩,等.案例分析式医学教学学习体会[J].教育教学论坛,2013,16(23):99-100.
[2]王齐,陈辉,戴寒晶,等.PBL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4):486-488.
[3]闫雪波.典型案例分析与讨论在临床呼吸内科教学中的必要性与体会[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1):274.
[4]朱子诚,温跃春,王林,等.多媒体案例教学在眼科学教学中的应用[J].实用防盲技术,2015,10(4):172-174.
[5]董国凯,李周儒,殷文江,等.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背景下法医学教学方法改革的应用探讨[J].医学信息,2015,32(45):9-10.
摘要:本文以国内外医学科研伦理审查规范和审查机构的历史发展为线索,从我国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学术研究主要的问题域出发,对我国近年来伦理审查研究领域的热点和主流观点进行归纳和整理。
关键词:生物科研伦理审查;伦理委员会;医学伦理学
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广泛应用,生物医学科学实验,特别是涉及人体受试者的临床试验日益增多。临床(人体)试验是生物医学科学研究的重要环节,任何经过动物实验的新药物、新仪器和新的治疗方法必须经过临床(人体)试验后才能在临床中开展应用。在涉及人体受试者的各类医学科研活动中,必然会存在由于价值取舍不同而引发的各种伦理冲突。以人体为研究对象的临床试验,也必然牵涉受试者的权益尊重与保护问题[1]。在这样的背景下,对科研活动从始至终进行伦理审查和监督,探讨、论证、解决或权衡生物医学科研及临床应用中出现的伦理问题和难题,在保证研究工作的科学性和合法性的同时,使所有科研活动都遵循相应的伦理道德原则和规范,真正做到知情同意,是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目的所在。
1.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国际规范
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概念始于1946年的纽轮堡审判,审判过程中德国纳粹和日本军国主义者在二战期间进行人体试验引发的伦理问题引起国际社会的重视,并提出了人体实验的十项道德准则,即《纽轮堡法典》,其精神被1964年世界医科大学通过的《赫尔辛基宣言》继承,成为人体实验的指导方针;《赫尔辛基宣言》中规范了涉及人体生物医学实验的伦理法规,并在以后经历了先后八次的修订和细化,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遵守的医学实验的法规性文件[2]。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颁布了《评审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委员会工作指南》,以指导世界各国医学科研伦理审查机构的组建工作和伦理审查工作。2002年,由国际医学科学组织理事会与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发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则进一步明确了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规范和章程。
2.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机构
———伦理委员会建立伦理委员会进行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建议,最早见于1971年加拿大《医德指南》,直到70年代末,伦理委员会组织才开始在美国的医院中出现。此后,美国医院协会先后颁布了《关于生物医学伦理学的医院委员会的准则》、《美国医疗保健机构道德委员会准则》等一系列规范和准则,推进了美国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建立和发展,到80年代末,美国已有60%以上的医院建立了医院伦理委员会。与此同时,加拿大和一些西欧国家的医院中也相继建立起这类组织。日本的医院伦理委员会建立较早,到1985年底,日本已有37所医学院校设立了医学伦理委员会,占79所医学院校的47%。1992年中国医学伦理学学术代表到日本考察时,已有80%以上的医学院校和50%以上的医院设立了医学伦理委员会组织。我国的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1981年召开了我国首届医学伦理学学术会议,会议中提出对医疗机构中开展医学科研活动进行伦理审查的意见和建议。1991年,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委员会发布了《医院伦理委员会组成规则》,对我国的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工作进行指导。此后,为进一步规范医学科技行为,保护受试者的合法权益,强化法制观念,分别由国家卫生部和药品监督局制定发布了《涉及人体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1998)》和《药品临床试验管理规范(1999)》。自此,我国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进入建章立制、成立相关机构、逐步规范化的快速发展时期。
3.我国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学术研究的问题域
从上个世纪80年代起,张鸿铸、邱仁宗、曹永福等学者开始向国内引介美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日本等国家在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实践和伦理委员会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对我国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工作开展及伦理委员会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和梳理,并对我国伦理审查未来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在此基础上,我国学者围绕伦理审查的规范和标准,审查程序和操作规程,伦理审查的监管,医学中的伦理难题等问题进行了大量学术研讨。
3.1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程序和操作规程
沈铭贤,熊宁宁,李晓等学者通过对我国目前运行的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程序和操作规程的分析研究指出: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标准操作规程(StandardOperatingProcedure,SOP)直接决定了伦理审查结果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决定了受试者的权益是否能得到有效保护[3]。他们在分析比较国际和国内生物医学研究审查伦理的规范和实际工作特点的基础上,从伦理委员会的职责、人员构成、审查的程序和主要内容、审查的申请和受理、审查的结果和通告、跟踪审查、档案管理等方面进行过详细探讨,并建议制订合乎我国实际情况的伦理委员会标准操作规程[4]。关鑫、谢娟等学者在研究中指出:伦理审查程序是否规范并统一标准、伦理委员会的人员能否独立和去行政化、对伦理委员会工作的评价和监管是否合理、对伦理审查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是否到位等问题是决定和影响我国现阶段科研伦理审查质量高低的主要因素,也是目前我国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工作发展的重点。
3.2伦理委员会认证和伦理审查的监管
田冬霞、张卓然等一些学者在介绍由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起的“发展伦理审查能力战略行动(strategicinitia-tivefordevelopingcapacityinethicalreview,简称SIDCER认证)”的伦理委员会国际认证监督体系的同时,通过将我国的伦理委员会监管情况与美国、英国、瑞典等国进行分析对比,介绍了国外伦理委员会的监管机制和先进经验,针对我国伦理审查中经常出现的,如审查中缺少统一的标准化的操作规程,伦理委员会与研究者存在利益上的关联,忽视伦理审查的全程性,监察的文件记录、归档、保存不全,伦理委员会成员和研究者医学科研伦理相关培训不足等代表性问题[5],从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制订标准操作规程,建立伦理审查委员会认证体系,制订完整的监管内容与程序四个方面对建立我国伦理委员会监管体系提出了建议[6]。
3.3医学科研和伦理审查中的伦理难题
汪秀琴、丛亚丽等学者针对我国医学科研临床试验过程中涉及的知情同意的履行、风险与受益的分析比较、最小风险解读、利益冲突及受试者权益保护[7]、跟踪审查等伦理审查中的难题[8],以及由试验方案设计、科研成果发表、试验人员的培训等引发的各种伦理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学者们通过对我国目前医学科研和伦理审查中涉及的伦理难题,在与国外相似问题的研究比较中指出,因为伦理审查所依据的伦理思想和理论、伦理审查背后的社会环境、文化习俗信仰等实质内容不同,在中国进行伦理审查必须结合我国医疗卫生的现实背景和医学伦理问题的表现特点,进行伦理审查本土化的尝试,而不能死搬硬套国外的规则和标准[9]。
3.4我国医学科研伦理审查机构的发展现状
2007年,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对国内医疗卫生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预防机构的伦理委员会的设立、职能、成员、工作条件等发展状况进行了调查[10]。此后,田冬霞,薛迪等一些学者先后对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浙江省等地医院中的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机构建设、功能定位、成员结构、监管认证、人员培训、审查程序等各方面运行情况进行更深入调查,从实证研究角度将我国伦理委员会发展状况同美国、日本等伦理委员会发展较快的国家进行对比,对我国伦理委员会的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背后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思考。
4.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热点问题梳理
由于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趋势,因此现代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越来越多地涉及患者(家属)、医务人员和社会价值之间的交叉与冲突,以及由此引发的矛盾、冲突。在医学科学研究过程中,患者和医务人员,同时是受试者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往往会使这些矛盾和冲突更加复杂,解决这些伦理难题就需要在厘清临床人体试验的医疗机构和受试者之间的法律伦理关系基础之上,对他们的行为方式及相互间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进行必要的法律和道德约束,切实保护好他们的权益[11]。首先,医学科研工作者的伦理意识较弱。医学科学研究人员和临床医师的科研伦理意识和伦理决策能力的培养。医学科研伦理审查问题涉及的知识领域很专业且较为宽泛,不仅要求对现代医学伦理学及生命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有较深的认识,而且要对医学科学研究本身、现行法律法规熟悉了解。其次,医学科研伦理审查规范不够完善。我国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并与国际规范相协调。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国际规范和国外法规有一些已有国内学者进行了翻译或部分翻译,但是个别地方的理解学界还存有争议,同时提高规范国内国际规范的理论研究和可操作性探讨。再次,医学科研伦理审查的监管不到位。虽然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已有国际规范可以遵循,但在实际的审查工作中却又必须结合各国的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法律法规开展,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审查制度和操作规程。必须在加强伦理审查工作标准化的同时,注重伦理审查质量的提高;必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地开展医学科研伦理审查工作。
总之,伦理审查程序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伦理委员会的成员结构,伦理审查工作的独立性和去行政化,对伦理审查职能的合理评价和监管,伦理审查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等问题是决定和影响我国医学科研伦理审查质量的重要因素。本世纪初,由美国提出并向国际推出的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认证体系,对推动世界各国的伦理审查委员会进行高质量、高水准伦理审查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文化传统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不同、医学伦理学的学科发展重点不同,医疗实践医学发展和医德观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世界各国的医院伦理委员会工作开展方式和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由于伦理审查制度所建基的理论基础、社会制度、价值评价等实质内容在不同的社会文化中很难达成共识,因此当前中国的生物医学科研伦理审查面临与西方不甚相同的境遇和难题。在伦理审查实践中必须对中国社会的现实处境加以分析,发掘出符合中国文化传统和习俗的伦理基础,并在伦理审查实践中诉诸本土化的转向,而不是一味向国外看齐。
参考文献:
[1]陈元方,邱仁宗.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学[M].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3.
[2]张鸿铸.中外医院伦理委员会的综览与展望[J].中国医学伦理学,1995,8(1):21.
[3]沈铭贤,胡庆澧,丘祥兴.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伦理委员会SOP解读[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3):3-5.
[4]熊宁宁,刘芳,蒋萌,等.临床试验机构伦理委员会标准操作规程[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8(4):477-480.
[5]田冬霞.美国机构伦理审查委员会认证体系的启示[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6,19(4):15-19.
[6]黄瑾,胡晋红.SIDCER认证:伦理委员会规范化实践探讨[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9,(8):23-24.
[7]汪秀琴,熊宁宁,刘沈林,等.临床试验的伦理审查:风险与受益分析[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3,8(6):718-720.
[8]张雪,尹梅,孙福川.我国伦理审查委员会跟踪审查的困境及现实求解[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3,(5):22-23.
[9]邓蕊.寻找基础,方法转向:科研伦理审查的本土化启示[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2,29(4):109-112.
[10]王香平,李晓玲,王育琴.我国医院伦理委员会现状及国际认证分析[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2,33(4):30-32.
[11]王晓敏.随机临床试验的伦理问题研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4):405-407.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企业集团是一种重要的现代经济组织形式,反映着一个国家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竟争实力。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输公司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飞行安全是民航运输企业立足之根本,是民航运输企业生存之基础,民航业内人士对没有飞行安全,其它经济效益、服务质量、品牌价值等都是空中楼阁的观念已经形成共识,所以对民航运输企业来讲,飞行安全管理始终是企业日常管理中的重中之重。本人作为民航运输企业多年分管飞行安全的管理干部,所在的民航运输企业规模、航线结构、运营模式、管控措施等在业内具有很高的相似性,并且所在企业保持了近30余年的飞行安全,故总结自身管理经验,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以期对类似企业或相关管理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民航运输;安全管理
一、某民航运输企业现状
1、新机长比例大,技术断层的弊端逐渐显现,安全压力大
由于民航行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以及公司本身的发展需求,飞行人员的结构逐年发生变化。至目前新机长、教员比例增大,主力骨干副驾驶人数很少。因技术断档,主力副驾驶缺失。在进行机组派遣时,实力搭配难以做到理想化的平衡状态。这样的人员结构特点是整体飞行经验不足,机组成员技术标准虽符合总局要求,但相对来说个人技术基础薄弱,机组成员之间的安全保障互补性不足,安全受到冲击。
2、航班任务增幅迅猛,飞行保障能力相较紧张
随着机群规模和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每年的航班任务量逐年递增,大多数时间飞行干部承担的飞行任务和普通机长一样,干部投入的管理精力时间难以保证,机长的疲劳很少得到缓解,按目前的状态来看,飞行保障能力紧张仍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3、飞行队伍规模增速较快,新形势下飞行队伍管理的复杂性大幅增加
飞行队伍由90年代的几十人增加到目前近400余人,年龄趋向于年轻化,80/90后人员比例几乎占了整个飞行队伍的一半。随着干部员工队伍规模的扩大,员工诉求和需求层面呈现多样化,增加了管理难度。
4、积累、沉淀少,管理基础仍然比较薄弱
随着队伍的年轻化,各部门干部也趋向年轻,工作经验少,管理经验缺乏,各方面的积累、沉淀都较少,毫不讳言的讲,公司在安全管理、生产组织、后勤保障等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5、人员思想活跃,队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内外部环境改变,飞行队伍由早期追求稳定和谐的氛围、顺畅的运行保障环境逐渐向追求职业生涯发展、个人价值实现等方向转移。飞行队伍不稳定的可能性仍将存在,飞行部在队伍维稳仍面临较大的挑战。
二、建议改进措施
1、加强生产组织,提前做好生产任务与保障能力匹配规划
飞行部在机组派遣上要贯彻科学性和人性化双管齐下的原则,加强生产任务和保障能力匹配的科学预测,尽早提出生产、训练任务安排的优化建议,留好航班调整裕度,加强航班计划的稳定性,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航班临时调整,切实落实好生产组织工作。
2、加强制度建设,夯实基础管理
一个运行成熟的部门,任何一项核心工作都应该是有据可查、有章可循。涉及安全管理的单位就安全管理方面的工作应该更进一步完善各项、各类规章制度,将部门目前的管理状态逐渐过渡到制度化管理水平,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机制。最终实现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和科学管理打下基础。
3、深挖飞行安全风险源,加强安全管控能力
目前分公司飞行安全品质较好,但没出问题并不意味着安全管理没有疏漏、管理措施覆盖了所有安全环节。各相关单位仍然需要根据队伍现状,居安思危,深度挖掘队伍的安全风险源,并制定相应措施予以防范,要尽快完全实现“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观念转变,安全管理水平要迈上一个新台阶。
4、坚持原则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发扬民主工作作风尤其是飞行队伍的管理,飞行部重要政策出台都会征求飞行员意见,尤其要参考责任机长的意见,要基本统一意见后再出台。在机组派遣、升级训练、日常行政管理等方面工作尽量做细,让大家真正体会到飞行部公开、公正、公平的工作原则。
5、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维护飞行队伍稳定
员工是企业发展最为关键的因素之一,员工队伍的稳定涉及到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在现阶段队伍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的情况下,思想政治工作尤其重要。干部队伍要充分认识到做好飞行队伍的稳定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也是一个关系到公司发展壮大的重要问题,作为干部一定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另外,作实每季度一次的思想形势分析会,每季度要进行一次覆盖全员的思想调研,对飞行员反映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判断是点的问题还是面的问题,是组织系统的问题还是操作层面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的予以尽快解决落实,不能解决的做好充分的解释工作;其次,培养飞行队伍中有影响力的机长担任党小组长和班组长,充分发挥队伍中有影响力的机长作用,起到干群之间的润滑剂、缓冲作用,推动飞行队伍进行自我管理。总之,将思想政治工作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切实起到预期的实际作用,维护好飞行队伍的稳定,也是确保飞行安全的一项重要环节。
摘要:奖惩制度是人力资源管理范畴的概念,是经营企业必不可少的管理手段。公路运输企业同大多数参与市场竞争的企业一样要面临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必定会在公路运输企业管理中起到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企业员工的职业积极性,为公路运输行业带来生机。
关键词:奖惩制度;公路运输;管理;作用
一、建立规范奖惩制度的必要性
奖励同权力、法律、道德等是人类社会人文管理体系的标志之一,是对社会或团体的一种“刺激”,它会使被管理者获得一种精神力量。而惩罚则是对个人或集体的不良品德或行为作出否定的评价,目的在于控制和促使其改正不良行为。合理的奖惩制度有利于公路运输企业员工形成正确的职业规范意识,使员工的思想意识层面能得到肯定,获得精神上的鼓励。同时,它明晰了工作中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及突破底线所带来的后果,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奖惩制度的建立,让公路运输企业在员工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方面,可以是非可辨、有章可循。这有助于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信赖度,有利于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
二、目前公路运输管理企业奖惩制度存在的弊病
1.部分国有公路企业薪酬奖励不够与时俱进
目前,公路运输企业员工工资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一部分国有公路运输企业的薪酬奖励并没有完全按照员工的实际劳动付出合理调整。据调查,深圳某国有公路运输企业,2014年员工全年年均收入仅为政府公布的深圳市社会平均月收入的53.2%,只比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高出9.9%。在整体行业工资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国有公路运输企业的薪金奖励制度并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灵活调整,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生产积极性。
2.岗位职责不明晰导致奖罚不明确
公路运输企业是一个涉及车辆、货物、人员安全等部门复杂、工种类别繁多的单位,严格确定岗位职责是建立合理奖惩制度的前提。由于岗位职责不明晰,一些企业很难从任务、技能、态度等多方面对员工的能力进行有效考核,奖罚制度也就形同虚设。同一岗位的员工工作业绩得不到充分体现,奖励与惩罚措施并没有与员工的利益联系起来,企业内部便没有形成竞争机制。
3.奖惩手段过于单一
合理的奖惩制度应在企业管理中起到杠杆作用,如果手段过于简单,就无法真正体现其职能。目前,多数企业一提到奖惩手段,仅仅考虑到的是物质方面的奖金赏罚,精神方面也仅以荣誉奖励为主。这种单一的奖惩方式很容易造成员工金钱至上、管理者管理方法简单的感觉。
4.惩罚和约束功能弱化
部分国有公路运输企业由于实行委托代理经营模式,在实际中,投资者与经理人之间有多层代理关系,致使管理结构有可能处于松散状态,再加上人事管理机制不健全,导致下级部门对上级部门的负责制无法真正落实。这就使企业内的惩罚手段常常因碍于人情关系而日渐淡化,执行力度不能到位。惩罚手段的有名无实往往会造成员工职业产生倦怠,给公路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增长带来不利影响。
三、建立规范奖惩机制的措施
1.明晰岗位职责,为奖惩制度打好基础
在建立健全企业内岗位组织机构的同时,企业应当明晰岗位职责,将奖惩制度与岗位责任制牢牢挂钩。公路运输是服务型行业,必须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组织机构,管理者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具体明确每个岗位的性质、任务、目标和要求,并制定出与之相适应的岗位绩效评估体系,以此形成考核员工工作业绩的标准,这样可以做到奖罚有章可循、过程公开透明。
2.经济上的奖惩制度要坚持“奖勤罚懒”的宗旨
研究结果表明,收入激励依然是大部分员工所着重的激励方式。因此,公路运输企业应充分重视薪酬的激励作用。要彻底打破平均主义、大锅饭,实行按劳分配,坚持效率优先的原则,建立合理适度的收入机制。按照每个员工实际完成的工作数量、质量和绩效,公平公正地制定分配方案。不断加大管理岗位与业务岗位、综合岗位与单一岗位、重要岗位与次要岗位之间的收入分配差距,借以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奖勤罚懒,促使员工奋发向上,努力进取,从而形成有效的员工薪酬激励约束机制。
3.提倡奖励手段多样化、人性化
多样化的奖励手段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公路运输企业员工的劳动积极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管理者应更加关注不同岗位员工的需求,结合企业自身特点,实行人性化的奖励措施,既注重物质激励,又不忽略精神认同,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业绩突出的员工在网络媒体上公开给予表彰和宣传;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优秀建议纳入企业管理规范中,使他们有对企业管理的参与感和主人翁意识;关心员工的职业成长道路,不失时机地让进步的员工获得更高一级的业务培训机会;肯定优秀员工的职业价值理念,给与他们合理的职位升迁机会等。
四、结语
建立规范合理的奖惩制度是公路运输企业获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前提。它的建立必须依据公路运输行业自身的特点,结合完善有效的企业岗位绩效考核制度才能完成。我国公路运输经营者应解放思想、拓展思路,在员工奖励方式方法上扬长避短,注重物质激励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真正制定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内部奖惩制度,促进公路运输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郭俊发.公路运输企业员工激励约束机制研究[J].广东公路交通,2014(6):61-64.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现代信息技术持续进步,促进运输公司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中高速发展。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运输公司实习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质量成本核算作为公路运输企业管理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笔者在分析了公路运输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重要性后,提出具体的质量成本核算方法,以期为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公路运输;企业;成本核算
近年来,随着我国公路运输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与企业之间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对于公路运输企业来说,想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就一定要加强质量成本核算。而且成本核算管理水平也是衡量企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准,所以,在公路运输企业的发展中,成本核算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成本核算在公路运输企业中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在给公路运输企业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在公路运输业的日常经营管理中,充分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一方面能够帮助企业站位脚跟,另一方面还能实现企业的发展壮大。在我国相关规章管理制度的管理制约下,公路运输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减。所以公路运输企业想要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就应该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管理,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此外,由于我国交通事业快速发展,交通环境也逐渐复杂,增加了公路运输企业的运输周期,加大了企业成本,降低企业收益,这些都要求企业要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
二、公路运输企业加强成本核算的有效方法
1.直接成本核算管理
通常情况下,我们可以将直接成本核算管理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可控变动、固定成本以及人工成本核算管理,在成本核算管理中,一般来说,可控变动成本核算是其中的一个核心内容。一般我们谈到的可控成本核算管理,主要指的是企业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能够完全对成本消耗进行支配,比如消耗的燃料、消耗的车辆备品备件等。对于公路运输企业来说,在成本核算中管理可控变动成本时,一定要将企业的实际情况作为基本依据,制定一套完善的考核标准,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考核量化,同时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谓固定成本核算管理,主要指的是与产值呈反比关系的一种成本,即产值变化,而成本不会变化。一般来说,公路运输企业在管理固定成本核算时,应该将运输车辆的购买成本作为基本依据,对购入车辆的数量和价值进行控制,从而促进固定成本核算管理目标的实现。
2.间接成本核算管理
在公路运输企业的成本核算管理中,间接成本核算管理作为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间接成本核算管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分别是信息成本核算管理、科技成本核算管理以及安全成本核算管理。其中安全成本核算管理作为间接成本核算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对公路运输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为企业站稳脚跟提供有效的保障。在公路运输企业的日常管理中,如果出现安全问题,则会对企业的形象造成损害,使消费者不再信任公路运输企业,流失大量客户,降低企业经济效益。同时,公路运输企业一旦出现交通事故,在一定程度上都会使企业遭受一定量的经济损失,增加运输成本,削减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公路运输企业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安全成本核算管理的重要性,对安全成本核算进一步加强管理,使员工的安全和责任意识增强,降低出现人工成本超标的几率。有研究表明,公路运输企业想要提高经济效益,科技成本核算管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体现在公路运输方面。公路运输企业一定要充分认识到科技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在对设备车辆进行更新时,从全方位进行考虑,选择科技含量较高的机械设备,使成本投入减少,从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此外,在公路运输企业的成本核算中,信息成本核算管理也是其中一个比较关键的内容。公路运输企业应该建立一个信息共享平台,及时处理和交流相关信息,获得最新资讯,并且加强行业之间的像话交流,实现信息共享,使企业的投入成本降低,提高经济效益。如果坚持传统模式处理和收集信息,不仅会使信息投入成本增加,还会对企业的未来发展造成阻碍。所以,公路运输企业在日常的成本核算管理中,一定要进一步加强信息成本核算管理,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从而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成本核算作为企业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与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所以,公路运输企业一定要进一步加强成本核算管理,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从直接和间接两方面来进行成本核算管理,增强员工的责任和安全意识,使企业的投入成本减少,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丁岳维,李卫东,常缨征.运输企业质量成本核算方法探讨[J].交通企业管理,2007(2):62-63.
[2]丁岳维,李卫东.公路运输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探讨[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7(6):29-31.
[3]肖振红,许喜平.现行企业质量成本核算的探讨[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56-58.
摘要:分析了我国危险货物道路运输的现状及普遍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提出了一系列解决对策,包括提升从业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以及采用先进科技手段加强危货车辆运行监控等。
关键词:危险货物;道路运输;安全管理
近些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迅猛,对危险化学品等危险货物的运输需求不断扩大,在运输途中燃烧、爆炸、腐蚀、毒害等危险事故时有发生,给道路运输安全带来了很大隐患。对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开展研究,以期充分认识危险货物运输特性,掌握其运输规律,加强对危险货物运输的有效监管,尽量减少或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危险货物运输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已愈来愈成为全行业乃至全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
1危险货物的概念及分类
在货物运输中,凡具有易燃烧、爆炸、腐蚀、毒害、放射射线等性质,在运输、装卸、保管过程中能引起人身伤亡和财产毁损、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货物,均属危险货物。危险货物的品种众多,在《危险货物品名表》上明确列名的就有2000多种,因其性质各异,各自特性也不相同,其危险程度也不一样。按照各自特性和运输要求,国际运输组织把危险货物共分成爆炸品、压缩气体和液化气体、易燃气体、易燃固体、氧化剂和有机过氧化物、毒害品和感染性物品、放射性物品、腐蚀品及其他杂类等9类。
2当前我国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现状及不足
在交通主管部门不断加大对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的综合整治之后,我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水平有了一定提高,运输企业经营更加有序规范,基本实现了规模化经营,操作流程也进一步规范,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事故隐患。但具体来说,我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与预期仍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运输企业专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发展规模较小国家交通部对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规范化经营均作了相关要求,但现实中危货运输企业挂靠经营的现象仍大量存在,而且其中有一部分的运输车辆直接是用普通车辆来替代的。真正能提供多品种、大批量危险货物运输的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目前危险货物运输企业中自产自运占相当大的比重,运输经营目的是为了满足本单位生产经营的运输需要,而不是提供危险货物运输服务,另外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小、散、弱,运输设施与设备利用效率低下。
(2)从业人员安全意识差,专业素质不强在当前我国很多危货运输企业中,有大量的从业人员根本没接受过专业系统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的专业化培训,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的即便接受了一定课时的培训,但效果往往差强人意,达不到培训要求及相关标准,且很多从业人员缺乏从业经验,责任心不强,尤其是安全意识欠缺,严格意义上说根本不具备从业资格。同时,这些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的学习及实操训练,尤其是对事故救援预案了解不透、操练不够,一旦真正发生运输安全事故时,往往措手不及,应对失当,对一些本来可以把损失降到最低的安全事故却因为自身操作的问题而无法实现。
(3)危险货物运输车辆技术等级低、设备不配套在我国除了部分危险品及石油运输使用专用的运输车辆外,还经常出现使用普通车辆或经过简单改装的车辆进行危货运输作业的情况,这种情况在很长时间内一直存在,给危货运输安全管理带来了极大隐患。经过简单改装的车辆安全设施陈旧,车辆安全技术等级低下,极易在危险货物运输过程中发生安全事故。一些运输企业在作业过程中缺乏对安全运输的重视,安全意识缺失,不能及时掌握车辆性能状况的完好程度,不注重对运输车辆的日常安全检修及维护,缺乏源头管理意识,不按照安全规范操作,甚至有的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在运输作业中采用“小车大罐”、“一罐多用”。
(4)政府监管不力,监管水平不高我国对危险品运输企业资质审核与监管不力,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标准体系不够健全,行业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普遍较低,管理职能及部门职责不够明确,政府监管手段过于单一,监管水平不高,缺乏切实有效的跨区域、跨部门的监控手段,无法对危险品运输过程实行有效监控和管理。
3改善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的对策
(1)全面落实资质制度,推行道路危货运输招投标目前我国对危险货物运输企业采取了资质认证制度,未经过资质许可的企业不得进行危险货物(化学品)运输,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凸显出了很多的问题,最突出的就是危险化学品生产、销售、使用单位不按规定托运问题较为普遍。结合我国实际,这里提出实施危险货物运输企业的招投标制度。采用招投标制度无疑具有很多优点:①通过运输企业之间的竞争优选,有益于降低和控制危险货物运输的物流成本;②能够有效地从源头上控制那些不具备(或资质偏低)危险货物运输资质的企业参与进来,从而有利于建立更加规范的危货运输市场秩序;③可扶持危险品运输企业向规范化、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使危险化学品的整个流通环节尽快走入良性循环。
(2)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操作技能调查发现,我国的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事故中多数都是因为车辆驾驶员的因素引发的,包括驾驶员在内的很多危险货物从业人员业务技能低、专业素养不够是引发事故的重要诱因,因此,提高危险货物运输从业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的关键所在。具体来说,危货运输从业人员的素养提升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严格从业资格审查,主要涉及到从业人员培训环节中培训教师、培训课程等方面的审查,以确保培训质量;②提高培训强度,如拓展和增加培训内容,延长培训时间等;③从源头上对从业者的最低学历进行限制,这样做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证从业人员的基本素质;④提升行业工资水平,吸引更多受过正规高水平教育的优秀人才加入本行业。
(3)适度提高行业准入门槛,提升经营质量当前我国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状况不佳、且一直无法根本改善的其中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行业的准入门槛过低,使得源头上无法得到很好控制,一些经营主体小、散、弱的状况始终没有得到有效改善,安全管理成效不显著。因此,今后应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准入门槛,从源头上对进入的经营主体进行适度限制,适度建立垄断经营,从而有效地对无序的压价竞争现象予以遏制,这样做本身对那些能很好开展安全生产管理的企业也是一种保护,为这些企业健康有序发展创造必要的良好环境。另一方面,要下大力气彻底清理挂靠经营现象,坚决杜绝挂户经营者参与无序竞争。
(4)进一步加大对运输企业安全生产的定期性评估检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发展迅速,但各企业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差别很大,其生产及安全管理状况也存在差异。《道路运输条例》颁布实施之后,对危险化学品运输企业开展安全生产评估已成当务之急。评估可从以下方面展开:安全生产机构、安全生产制度、培训和教育、事故防范、运输安全管理、车辆技术管理、驾驶员安全管理、事故管理等。通过评估发现问题后进行整改,对评估中发现的无法实现安全生产的企业要坚决清理出局,让其退出市场,有效控制事故源头,进而遏制安全事故的频繁发生。
(5)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手段,加强危货车辆运行监控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相比普通交通事故来讲危害要大得多,就如一颗“定时炸弹”一样随时危及人民群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必须运用“全过程管理”的思想来开展危货运输安全管理工作,这就要求除了做好必要的源头管理外,还要对危险货物运输过程进行有效的监控。为确保车辆运行安全,《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中明确要求危货运输车辆要配备有效的通讯工具,这样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可确保企业第一时间赶赴现场,降低事故损失。此外,结合国外相关实践经验,建议对危货运输车辆还要强制安装行驶记录仪,记录运输车辆的行驶时间、行驶速度等数据,以便路面警察随时抽查,这样做可以有效地保证危险货物在运输过程中的行驶安全。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一些地区推出的“无线车辆定位调度系统”也被大量运用于危险品运输行业,一旦危货车辆发生危险,交通指挥中心的控制人员可通过“无线车辆定位调度系统”在电子地图上监控到车辆的运行线路状况,并通过远程控制,对车辆实现断油断电处理,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这些好的做法都值得全面推广。
4结束语
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事故危害大,发生率高,发生事故风险的影响因素众多,单一层面地开展防治效果有限,这就要求相关主管部门必须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明确事故成因,逐步积累事故处理实践经验,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做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事故的防范及管理工作,必须从包括制度、人员、资金等多个层面入手,多措并举,运用全过程管理的理念进行有效管理,最大限度地保证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我国道路危险货物运输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参考文献:
[1]田晓.浅谈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J].市场论坛,2010(8):94-95.
[2]张永杰,陈海泳,刘华琼.道路危险货物运输企业安全管理问题的探讨[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05(3):61-63.
[3]王立,吴芳.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现状分析及对策[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3):13-15.
[4]吕晓燕.试析道路危险货物运输安全管理[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4(12):179-180.
[5]尚红卫.浅谈物流中化工危险品运输现状以及发展对策[J].物流管理,2008(5):18-19.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我国现行上市公司审计委托制度存在的固有缺陷是审计的独立性严重受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市公司审计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研究综述
(一)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动因研究
国内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动因研究可分为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两种。理论分析的研究数量很少,目前较有代表性的周莉(2010)对国际上主流的审计需求理论进行了阐述,并结合我国的制度背景进行了理论分析。她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愿审计动机与审计需求的信号假说相符,但也提出自愿审计需求并不一定是对高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上市公司传递虚假信号的动机可能导致对低质量审计服务的需求。我国对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实证研究大多基于审计需求假说,从公司内部因素展开分析。杜兴强等(2007)一方面基于审计需求动因认为资产负债率和资产收益率显著影响是否自愿接受中期财务报告的审计;另一方面基于持股角度则发现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资产负债率同自愿接受中期审计显著正相关,管理当局持股比例同自愿接受中期审计显著负相关,独立董事的作用则并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刘斌等(2008)的研究证实了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假说和信号传递假说,其研究显示债务代理成本越高、盈利越好的公司越愿意进行自愿中报审计。简建辉等(2012)的研究发现公司中期财务报表自愿审计与公司的成长性和公司规模显著相关,且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股权性质对公司的自愿审计有一定影响。周莉(2010)和杜兴强等(2007)均认为目前我国上市公司没有来自于中期报告保险需求的自愿审计动机。
(二)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经济后果
研究我国学者一般从宏观和微观这两个层次展开资自愿审计经济后果的实证研究。张天舒等(2010)认为上市公司自愿审计行为降低了盈余管理水平,有助于提高其盈利反应系数。梁丽珍等(2012)发现进行中报自愿审计的上市公司平均绩效高于其他组合,且这些上市公司当年的绩效较前一年有明显增长,但在未来有下降的趋势。上述研究均表明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提供了更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有积极的经济后果。然而,更多研究对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经济后果不持乐观态度。汪晓林(2013)以沪市A股市场上2001年、2005年、2007年、2009年为样本,分析发现证券市场对中报审计公司的反应并不明显,这可能是许多公司不愿进行中报审计的原因之一。刘斌等(2008)认为由于审计合谋的存在,自愿审计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低于未审计公司,且由于无法识别自愿审计后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投资者只能根据公司管理层传递的信号做出积极的市场反应。陈欣等(2008)的结论表明自愿中报审计的公司有比未审计公司更低的非正常性应计利润,并非因为自愿审计降低了公司中报的盈余管理水平,而是因为高盈余质量公司更倾向于进行中报审计。吴水澎等(2009)的研究也表明,在考虑了上市公司自选择因素之后,自愿审计并没有降低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程度;简建辉等(2012)发现市场对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行为有一定的正面反应,但这种反应效力不足,且持续力较低。综上所述,现有的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研究结论显示其经济后果大多数为不太显著。
二、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研究总结与展望
国内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目前的研究成果可从以下几方面总结:从发表刊物上看,发表在核心刊物上的较少,能称之为严谨可靠的学术成果还屈指可数;从成果数量上看,相对于其他领域还比较少;从研究方式来看,规范研究很少而实证研究较多,这其中事件研究法又占了多数。未来相关研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一)拓展理论基础
现有研究基于有效市场理论和现代企业理论视角下的审计需求理论展开。从检验结果看,一些公司治理因素被证明是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动因,这支持了代理成本冲突假说和信号传递这两个假说。鉴于我国的保险市场和相关法律诉讼制度还不完善,现有研究并未对保险假说进行检验。随着我国审计制度的健全,完善审计需求理论的验证可成为一个研究方向。另外,可以考虑将新兴的行为经济学理论引入现有研究,因为基于行为学视角的非理性因素也会影响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的自愿审计行为。通过考虑上市公司中期报告审计的行为倾向,排除中报审计的内生性因素再分析其经济后果,也可以成为一个研究课题。
(二)扩展研究方法
目前对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在动因研究中多数学者采用了回归分析法,少数学者还考虑了上市公司的自选择因素,采用二阶段回归分析法;在经济后果研究中,多数学者参照经典会计信息经济后果的事件研究法,分析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审计的市场反应。但目前国内以统计模型为基础进行的有关实证研究成果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有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等问题的实证研究成果较为陈旧,形成实证成果的数据来源可能不足并缺乏可靠度。总之,现阶段对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规范研究还相当缺乏,但实证研究成果也能对规范研究的起步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三)探索研究背景
目前我国中期财务报告应用领域还不够广泛,中期财务报告的资本市场反应还不够显著,这使大部分上市公司对中期财务报告审计失去了兴趣。许多公司在自愿审计一次以后就不再审计,还有公司一旦不需要强制性审计后就不再审计;另有一些内部控制管理严格的公司如许多银行选择了费用相对低的审阅,这都导致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审计数量越来越少。考虑我国的特殊背景,可以结合制度理论加入制度因素作为中介变量,以探究我国审计制度变化的政策效果。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公司财务信息披露的要求会越来越高,中期财务报告的注册会计师参与制度也会得到改善,未来我国上市公司中期财务报告自愿审计的动因及经济后果仍值得继续关注。
一、公司治理层面的风险控制体系
按照信息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注册会计师只能根据公司治理结构的信号传递机制,来判断其治理结构是否有效,评估公司治理层面的控制风险。内部控制的三个关键要素是人员、资金和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对公司治理层面控制风险评估,应该以控制理论中的三个基本要素为主,在此基础上考虑其他影响公司治理控制系统的因素,全面评估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安排及其运行效率。
1.公司治理组织结构及其运行风险的识别及评估。首先,注册会计师应该对公司治理组织结构健全性评估:股东会的建立及其相应的制度机制是否按照所有股东意愿进行安排,是否代表了所有股东的共同利益。这是公司治理顶级层面的内部制度安排,是公司治理结构中统揽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监事会以及董事会的设置与运行,是传递给注册会计师的首要信号。其次,注册会计师应该对公司治理组织运行有效性进行评估。即股东会是否按照制度安排正常运行,股东会在公司治理层面上建立的组织是否有效地管理、监督、制衡了经营者的经营活动。
2.资金监控风险的识别及评估。资金监控应单独作为一项考查内容,列入公司治理控制风险评估体系。其所传递的信号直接决定了在会计报表审计过程中的审计重点。首先,应该审查企业是否已经建立了必要的资金监控机制,相应的政策和程序是否存在。在决策过程中实施资金监控,将资本性支出决策权、预算审批权、资金调度权在股东会与董事会之间建立制衡机制,形成权力边界,以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资金的安全性。其次,对资金监控机制有效性进行评估。检查股东会对董事会以及高级管理层资金运用的监控机制是否有效,近期内的重大投资项目是否经过股东会的通过,可行性论证是否科学。
3.治理信息传递风险的识别及评估。公司治理信息传递机制是直接影响治理层面控制风险的因素,通过这一机制的评估,可以使注册会计师了解治理层面基本运行情况以及存在的潜在问题。由于董事会信息传达直接关系到最终投资者的利益,所以注册会计师应该把董事会这个信息枢纽中心作为信息传递风险评估的关键环节。会计信息从管理层生成、加工到呈报董事会,使之如实披露报告。监事会应该能够直接检查公司财务状况,并及时听取董事会尤其是审计委员会的报告,监督的信息应及时报告给股东会。
4.公司治理效率的综合评估。以上所分析的三个方面是影响公司治理层面控制风险的重要因素,三者相互连接,相互作用,构成公司治理层面控制的有机整体。所以在对上述三方面进行评估之后,要对公司整体的治理效率进行综合评估。公司治理组织结构的健全及其有效直接影响了资金监控以及治理信息的传递,同时资金监控机制以及治理信息传递机制体现了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有效性,能够促进和推动治理结构的优化和完善。注册会计师只有以公司治理效率的综合评估为基础,才能量化公司治理层面的控制风险,才能纳入审计风险评估体系中。
二、公司治理基础上风险评估机制完善的基本实施路径
(一)建立公司治理评价标准体系,实施公司治理评价
自20世纪90年代提出公司治理概念以来,学术界积极地研究公司治理评价的技术分析。目前,已有众多的研究组织和咨询机构都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可行的公司治理分析评价技术模型,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这些治理评价手段可以帮助审计师在实施基本审计程序前进行先导性治理分析,从而以治理为导向有效开展审计工作。当前主要的评价标准体系见表1(崔如波,2004)。通过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运用公司治理评价标准体系,评价公司治理效果,最终评价公司剩余经营风险和公司治理层、管理层的诚信度等,从而评价相关受托经济责任的全面有效履行状况,以确定公司治理是否影响财务报表的公允反映及影响程度。
(二)利用业务循环进行风险因素的分析
审计风险源于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人员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人员通过对各报表项目的审计来发表对整个财务报告的审计意见,审计的起点可以是从内控制度评价开始也可以直接从重大错报风险评估开始。因此只有将风险评估的结果具体落实到账户的认定层次,才能发现风险(因素)同认定层次可能发生的错误相联系的关键原因。同时,新的审计风险理念要求审计人员从企业自身及环境等较为宏观的视角出发寻找可能的风险因素。基于上述分析,利用业务循环作为风险评估的“中观”环节,建立起从较为宏观的风险因素识别到微观的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之间联接的桥梁。在引入业务循环评价重大错报风险时,首先,审计人员在准则的指导下了解了企业及其环境的信息后,可以考虑某一因素是否会对该企业某一个或几个业务循环产生影响,怎么影响,程度如何。即先将各风险因素分配到业务循环中,在业务循环层次上筛选和分析风险因素,由此将风险具体化,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再深入到该具体业务循环的各个相关、对应账户(即账户群)中,进一步分析该循环受到风险因素的影响会如何具体作用在循环中的各相关账户和认定上,是否会造成某几个账户的重大错报风险。最后,由于每个业务循环包含的账户可能交叉重叠,因此在穷尽了每个可能对业务循环造成影响的风险因素,并分析了各循环受到的影响对于具体账户和认定的作用之后,我们需要再以各单独账户为对象,综合该账户可能受到的来自各业务循环的相关风险因素的所有影响,从而最终得到认定层次上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
(三)基于审计风险分析,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注册会计师为了对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评价公司治理时,应着眼于与财务报表公允反映相关的公司治理。根据公司治理评价,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时,应侧重于考虑以下方面:
1.剩余经营风险。剩余经营风险代表公司治理没能实现预期经营目标的可能性,当存在较大的剩余经营风险时,公司管理层甚至治理层将存在较大的财务舞弊动机和压力,被审计单位将存在较大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
2.治理层和管理层的诚信度。其可能源于治理层和管理层原有的诚信度,也可能由于公司治理本身存在重大缺陷,使得原本诚信的治理层和管理层丧失了诚信性。通过评价该诚信度,估计治理层和管理层发生财务舞弊的可能性。
3.公司治理对财务报表公允反映的直接促进性作用。公司治理形成的剩余经营风险可能导致管理层串通舞弊行为,从而间接影响财务报表的反映,此外公司治理本身具有直接促使财务报表公允反映的功能。在这里,注册会计师应评价在排除管理层串通舞弊的情况下,公司治理在多大程度促使企业的财务报表公允地反映交易和事项,即考虑公司治理对财务报表公允反映的保证性作用。
注册会计师应利用现有的有关公司治理的研究成果,根据独立审计需要加以借鉴性运用,形成适合独立审计需要的公司治理评价标准体系。独立审计运用公司治理评价标准体系的目的在于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因而注册会计师应着眼于与财务报表公允反映相关的公司治理,以确定公司治理是否影响财务报表的公允反映及其影响程度。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财务报告是财务会计的核心内容,作为企业与资本市场之间一种最重要的可见的沟通方式,在加强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沟通、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源有效配置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上市公司财务分析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企业财务分析的作用及地位
财务分析,实际上是对系列组织财会工作实务、财务报表数据、会计信息及其他所涉及的系列情况的全面审视和评判。财务分析及其支撑起来的财务报告的作用主要有三个层面,一是对财务工作自身的评判及反思;二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组织职能部门及业务部门的经营管理情况,为绩效评价及管理提供基础信息;三是可以让高级管理人员、治理层、外部投资者、上级管理机关、资本市场投资方等相关信息需求主体,看到比较真实而又深度的信息,以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对于财务分析或者财务评价,无论是企业还是行政事业单位方面均有一定的重视程度。在顶层设计方面,《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2)均围绕财务分析及其支撑起来的财务报告事项设置专章说明,其定位及地位非常之重要。在企业方面,《企业财务通则》(2006)第十三条,将“组织财务预测和财务分析”列为经营者的财务管理职责之一。相对而言,企业方面的规定内容篇幅少,定位较低。不过,在过去,曾陆续颁发《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试行)》(1993)、《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199)、《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2002)、《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实施细则》(2006)等专项文件。只是,2007年以后,企业方面对财务分析的重视程度方面逐渐式微,在评价指标设置等方面没有完善及修订的动态进展。
二、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现状及问题
(一)认知方面存在偏差
部分国企存在认知偏差的问题,其中最关键的表现就是,部分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工作的推进基础并不是基于对自身组织价值提升及财务管理工作水准提高等方面的考虑,而是着眼于国家监管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的制度或程序要求,是为了完成应对任务而进行的。
(二)财务分析主体存在素质缺陷
部分国企上市公司的财会人员习惯于罗列及堆积系列财务数据,强化以特定方式展示而不是具体的分析。相当一部分财会人员虽然在会计核算角度上来看具备专业素质,但对企业其他方面的情况了解不足,又缺乏相应经验,在财务分析方法运用方面也缺乏相应的胜任能力。
(三)财务分析指标存在问题
即如上一部分所言,在1993-2006年之间,企业财务分析或者评价在顶层设计方面不断完善具体的指标体系构建及选择。不过,而后却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虽然部分国企在指标探索方面有一定的成果,不过大部分国企上市公司习惯沿袭过往文件层面的指标设计,不仅滞后,而且对具体企业所在地域、行业、规模特性等方面的情况结合不够。
(四)财务分析程序不够科学合理
部分国有上市公司在财务分析过程中,偏于闭门造车,只是在研究政府监督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系列文件要求的基础上,汇总、审核、根据特定格式及文件填写财务数据,但缺乏充分的调研及沟通,影响了财务分析的实现深度。
(五)财务分析实务缺乏深度
部分国有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呆板地根据政府监管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的系列要求,列示对应数据,进行报表层面的数据分析,而没有比较深入的观察系列财务数据背后可能体现的经营管理情况。即便是部分国企的财务分析涉及到对能较好地以数据表达的经营成果的考量,但对于支撑经营的财务及资产状况缺乏到位的认知和审视。部分企业的财务分析都属于事后分析,即在特定月、季、年结束后进行的分析,而缺乏事中及事前等时段的分析。
三、提升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的路径及要点
(一)提升精确的认知水准
应该抛却被动完成政府监管部门及资本市场平台要求任务的心理,应该着眼于企业本身的发展,或者说企业价值提升角度思考,籍此形成推动财务分析工作的动力。应该注意优化治理结构问题,克服因国有资本所有者虚置而导致动力缺失问题。对此,可以考虑顺应深化改革的趋势,吸纳社会资本进入,籍此在更深层面优化治理结构。
(二)优化相关顶层设计
应该效仿《事业单位财务规则》(2012)及《行政单位财务规则》(2012),在叙述方式及篇幅方面给予适当提升,以在制度层面提升财务分析的定位,引导系列国企上市公司强化这方面的重视度。应该继续修正具体分析或者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完善,应该在过往基础上,根据各种情况进行细化分类,为每一类情况均设置指导价值更高的细分指标体系。
(三)强化与系列新理念的融合
在国有上市公司财务分析深度局限问题的背后,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近年全面预算管理、风险管理、管理会计等理念不断被强化,而财务分析却和这些崭露头角的理念呈现一定的疏离状态,进而也影响了财务分析自身的与时俱进。所以,应该强化财务分析与系列新理念的融合,借助诸如管理会计体系构建等东风及预算管理之预算分析等事项,推动财务分析深度及质量的提升。
(四)提升执行主体的胜任能力
应该考虑优化国企上市公司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准,扬弃国企过往的体制负担,在岗位设置、职责说明、人员招聘、辞退方面突出市场化运作,避免外界干预过多导致庸人在位。应该适当采取轮岗等方式,开拓财会人员的视野,优化其内在的知识素质结构。另外就是,在人员培养方面适当和诸如管理会计及全面预算管理等的推进相结合。
(五)构建完善财务分析机制
应该扬弃过往仅为编制对外披露的财务报告而进行定期事后分析的习惯,注意提升财务分析的频率,扩大财务分析的时点,在条件运行的情况下形成全流程、事前中后兼具的财务分析推行制度。应该根据财务分析深度推进的需要,设计健全的分析工作机制,尤其是在程序设置方面尽量细化,并为程序或者机制的落实准备充分的对应措施。另外,在具体分析实务中,应该强化创新探索,不拘一格。比如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的时候,在根据资本经营、资产经营、上市公司、能力质量等多个角度,分别确定具体指标取舍,推进执行具体分析的同时,还应该注意扬弃诸如证券买卖等非常规项目,通过非指标性的系列信息分析确定当期利润和当前盈利能力及未来盈利能力的内在关联,等等。
一、战略分析
战略分析在财务报表分析中是处于系统的始点,亦是新框架以及相关财务分析中的组成环节。其可分成从行业分析和竞争战略分析两个层面实施阐述。行业分析,指的是从行业含义和特性等角度实施分析。其行业特性有着下列几个层面的内容:市场数量以及增长前景,行业位于的发展时期,行业技术改革速率,商品异同化和系统化的程度,买卖方的总数以及大小和行业的市场界限。能够依据上面所提到的要求和指标来分析财务报表,验证目前财务的内外部条件和行业环境是否匹配。而行业分析从行业生命阶段的视角上看,无论是什么行业都有着自身的生命阶段,位于不一样的生命时期,其企业的市场、人力、开发、财务、战略以及现金流等都有着不同的特色。而依据财务为例子,在进行投入前期,每个人都能够以增加财务杠杆的形式加入较大的力度,这样能够取得更高的回投资回报率。而竞争战略分析指的是是对企业选取的竞争模型实施分析。无论是哪个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取生存,就可以遵照下列两种竞争形式进行选择,分别是:差异化竞争战略以及成本优势竞争战略。在物业公司财务分析技术架框内,可以对重要的影响作用实施分析,依据企业所选用的战略竞争形式,提供对应的经济费用以及成本控制,且要重视财务报表的步伐,能否和企业战略的步伐相同。例如:选用的是成本优势战略,此公司对于产品的开发或广告经费等费用就会相继减少,而且对于大量的大规模的生产,有效的生产形式,其资本投入成本也会相继降低,且应具有一系列完整而严格的成本控制体制。这样就可以以较低的成本供给同样多的商品或服务的能力。倘公司采用的是产品差异优势战略选择,那么就应该用较多的经费进行开发科研,将资金放入于产品的资金数额显著增大,其本来的资产以及长期投资数量较大,与此同时拥有更具灵活性的交货形式。这样能给客户供给更优秀的商品和质量,提供更好地服务。
二、价值分析
在一些企业中,从价值计算中我们能够看出,一个企业的价值是利用扣除利益相关所获取的回报,所以价值网的含义是相较于财务分析所进行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从价值网这个角度而言,我们应该在实施财务分析时,迈出公司的界限,从更宽广的角度上对企业内部价值的建设进行分析处理。而从该角度的论点上看,企业的成本以及效益并非是某一单位就可以确定的,也并非是企业内部所进操控的,所以理想的情形很明显就是不可以单独限制在企业内部,而是需要揭示不同的利益人员对公司成本和效益的作用,进而为科学的战略提供准确的保障。而如何把价值网分析融入到物业公司财务分析架框中去呢?依据财务分析架框的角度,我们能够得知,企业的价值网是依据企业的外部条件和经营战略一起形成的,所以,应该处于对方的角度,用对方的思想和看法对待企业的经营管理,且依据此想法出发,检测目前情形下该利益人员采用的行为,和此行动对企业的成本以及效率会生产出哪种影响。
三、会计分析
尽管理论层次上,将财务管理科学放置在管理科学的地位之下,但是在财务分析上的不同分析还是在会计信息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要对会计数据信息实施拆分以及分析。首先,是要正确辨别核心的会计信息,这样的会计信息可以使企业的经营管理以及其战略受到作用。因此,我们需要选取恰当的会计估计以及财务报告和附注,保证和企业经营战略目标相同同时可以公允的表现出公司的实际情况,依据会计披露分辨出其危险信号,减少会计信息的失真情况。严格依据上述情形的审查,实施对财务进行分析。依据图例可以得出会计分析以及财务分析的对应位置。就是有了科学的会计信息,加入了科学的外部环境,产生了纠正的会计信息财务报表,从而得知财务分析总结以及价值驱动原因,这样的总结又恰当利用企业战略作用于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系统信息。所以,在物业公司财务分析架框上需要对会计和财务进行相互结合,使其对公司的影响同样重要。
四、财务分析
依据目前的财务分析模块而言,财务分析是需要拿产品战略以及财务战略,对企业的财务情形实施全方位的分析处理。在对产品战略的规范以及分析当中,我们需要关注的不仅是一个公司所能创造的效益。其指的是一个公司财务结构以及经营管理的综合体现。一个公司的经营目的,是公司的盈利并且能够使其经营和范围不停的成长和前进。不同的数据运用者对公司的获取效益的程度有着关心作用。通常企业创造效益的具体指标有:销售利润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以及资产总额利润率等。除此之外,对公司的偿债能力进行分析处理是财务分析的架框中的关键组成环节。通常,其偿债能力指的是企业能够以资产或者劳务支付债务的能力,将其分成短期偿债能力以及长期偿债能力。相较于一般的公司而言,其短期偿债能力,主要是由公司运营资本的大小和资产变现速率的快慢所决定的。而资产运作效率指的是公司对总资产或者部分资产所进行的运作效率以及周转情形进行分析。其企业经营应有其主要目的,高效的利用不同资产得到最大效益。因此,物业公司财务分析技术架框可以使其资产周转速率加快,使其运行的效率加快,效益越大。利用分析资产的运行作用,评估企业的收入以及不同的运行资产能否确保着科学的联系,考核其企业运行的不同资产效率的快慢。
五、前景分析
对公司进行投资的相关人员,会较为关注未来可以从企业中取得的回报,一个只能够保持现状的企业是很难使投资人将其目光放在公司上的。所以,一个企业中的持续发展是非常关键的,其影响着整个企业的发展和运营。其盈利能力、偿债能力以及营运能力,即使可以综合表现出企业日后的发展,但是这样的分析仅仅只是静止的,如果想要科学的对未来进行猜测,需要更快的从动态的视角来评估企业日后发展的情况。因此,对于物业公司的财务分析框架中的改进和建议,应从其财务报表中出发,综合思考关于企业的前期、现在和后期的发展,对此进行分析后,合理运营其前景分析对先前的财务分析结果实施评估,而且利用有关的财务指标来对企业的前景实施有依据的预算,使得可以识别企业所可以创造的价值,进而使得企业具有其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未来发展能力。在合适的阶段下,对公司的活动实施围绕,以价值创造为目的,公司的战略为基础,分析其体系的完整性。以价值驱动和战略为一致,于报表分析为根基,认真仔细分析企业外部的财务分析指标,围绕外部环境和价值网进行分析,重点关注利有关人员的贡献。但是其企业活动是运用其内部产品以及财务战略为核心,建设在合适企业会计之上的活动,与此同时和企业经营战略相互结合。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公司社会责任是一个涉及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的课题,也是一个在实践中非常复杂,理论上尚存争议的课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社会责任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概念
所谓社会责任会计审计,是指由国家审计机关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财务资料,以监督其是否真实、认真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行为。在这里,必须强调的是,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应该由国家审计部门来进行,应该属于依靠国家力量强制进行的审计,这是确保社会责任会计审计能够真正实现的前提。
二、社会责任会计审计产生的原因
社会责任会计的泛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它具体体现了企业在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及其在系统状态中的同构性,同时也体现了企业与社会大系统的互动性。也正是由于这种相互关系,决定了社会责任会计审计产生的客观基础。企业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与政府、社会、环境、消费者等的利益目标不可能完全一致。同时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特点,导致政府、社会、环境、消费者等对企业的相关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因此,对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及企业及时向社会报告社会责任履行情况应该成为企业和政府审计部门的责任和义务。而信息不对称就成为社会对社会责任会计审计需求的根本原因。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与其他方面之间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信息的知悉度不一样,因此而导致社会公众对今天企业的信任度下降,特别是中国不少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方面出现问题之后,公众普遍对企业的信用存在疑虑,并因此而导致市场和社会发展的阻滞。社会责任会计审计能够有效解决或减少各方对社会责任信息的需求或不对称。这种功能仍然是通过监督、鉴证和评价形式体现出来。
三、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目标
同样,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必须达到一定的审计目标。所谓审计目标就是人们进行审计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通过财务形式报告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表达意见,通过这些意见,使政府、社会、公众能够知晓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从而作出正确判断和评价。
四、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内容与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存在依存关系。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决定了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内容。社会责任会计包含的内容,是具体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项目。法国要求年度社会平衡表必须披露如下内容:职工人数;工资成本;健康和安全防护;职工培训;行业关系;职工住房、交通等其他社会条件;其他工作条件等七类。美国会计学会下属的社会成本委员会要求企业披露的社会绩效有:净收益;人力资源贡献;公共贡献;环境贡献;产品和劳务贡献等五类。欧共体要求披露职工平均人数、各类职工年度人事成本、经济与财务状况、投资和生产计划、合理化方案等任何对职工利益可能产生重大影响的事项。联合国国际会计与报告准则专家组1982年的最后报告要求,在报告附件“应予揭示的财务和非财务项目的最低限度项目表”要求应该披露的内容有:劳工与就业;生产;投资计划;组织结构;环保措施。虽然不同国家对社会责任会计要求披露的内容各不相同,但是都明显存在对社会责任,特别是对人的责任的要求。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必须反映的内容包括:①企业收益的社会责任。企业存在的社会贡献和价值就是创造财富,而创造财富首先就必须能够赢利。任何一个企业组织首先要可持续地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收益目标是对企业效率和素质的全面检验,是企业为社会承担责任的基础。它既是一个财务目标,又是一个社会目标,必须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②人力资源的社会责任。招募录用、技术培训、改善劳动保护和职工福利等人力资源投资不仅对于提高企业经营能力、稳定企业结构有重要的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是非常重要的,是企业主动承担的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③对所在地区的社会贡献。由于企业享受着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它也应该对本地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包括依法纳税,提供就业机会,对本地区公益事业提供财力、人力支持等;④改善生态环境的社会责任。现代企业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垃圾,污染了环境。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企业对环境的保护,在财务上反映出来就是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支出及实际取得的成效,这也是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的重要内容;⑤反映提供产品和维修服务的责任。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除去前述四项内容,还需要反映企业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如产品的使用效能、耐用期限、安全性等,顾客的满意度、广告的真实程度也应在报表中加以反映。
综上所述,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范围依据社会责任会计核算的内容可以分为:1、企业劳动用工的社会责任审计,包括工作条件与工作环境改善情况,劳动保护措施的制订、实施和财力、物力投入情况,职工工资的发放是否到位和是否及时等情况,社会统筹、保险的办理和交纳情况,职工教育和培训的情况以及职工福利落实情况;2、企业对环境影响的社会责任审计,包括产品的绿色指标、资源的循环利用、企业防止环境污染和保持环境的投入情况;3、企业对公众的社会责任审计,如创造和安置就业情况,对社会公益,教育事业的支持,对公共基础建设的支持:4、企业对政府的社会责任审计,如能否有效盈利,税金交纳情况;5、企业对消费者的社会责任审计,如产品质量,性能情况,售后服务情况,广告的忠实程度等。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着重于企业在多方利益均衡方面的关系。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实质是在政府、社会、股东等多方利益方面进行均衡,而这种均衡实质是与企业存在关系的各方对企业利益要求的反映。在企业发展过程中,这些利益相关方或明显、或潜在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但是一直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到,但正是这些关系的存在保持了企业的持续发展。一旦均衡被打破,实际上是企业首先受损。因此,社会责任会计是借助于会计的信息披露形式对企业进行强制性的制衡。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就充分体现了强制性。社会责任会计的提出,实际上是将企业从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最大化,转移到重视社会效益方面。因此说,社会责任会计的不断推广,是整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因此,社会责任会计审计代表了一种方向。
五、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法律保障及法律空白点
西方国家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推广,其相关的立法工作可以说是功不可没的。如美国在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推行过程中,一直集中力量为其提供法律依据,不断制订出更利于促进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新司法标准。美国的许多州对成文法进行了修改,明确赋予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的权力;英国虽然在原则上奉行企业谋求股东利润最大化的传统,但在司法上也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法制咨询。我国目前尚无涉及企业责任会计相关内容的法律,与其相应的审计相关法律法规更是一片空白。这种空白已经成为社会责任会计工作推广的阻碍,应该引起政府部门和立法部门的高度重视。从审计立法方面来看,1995年1月1日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是一切审计工作的法律依据,而《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则规范了独立审计组织、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但是,由于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属于国家审计范畴,而企业的社会责任义务履行情况需要由政府审计部门强制性进行,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对此尚无约束力。《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等现有法律虽然存在一些涉及社会责任的条款,但是不成系统,用于指导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几乎没有实际意义。因此,要开展社会责任会计审计,必须先对该审计行为进行规范。规范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审计组织、审计业务的法律规定,也包括审计组织本身执行审计业务应该遵守的准则和规则,同时对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强制性也必须明确下来,作为企业配合国家审计部门进行社会责任会计审计的指导、指令性法律。
一、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及比较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是为了确保中小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良性发展而形成的相关制度安排与组织建设。CSR行为准则的制定、CSR推进和监管、CSR信息披露和绩效评价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一)四种典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1.地方政府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中小企业的行为,同时发挥政府行政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金融和财政优惠政策给予中小企业以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倡导,推动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行业协会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行业协会不仅是联系行业内企业、企业与市场的中介,还是联系行业和政府的桥梁。行业协会既是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的主要制定者,同时也是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推动者和监督者。此外,行业协会还通过组织中小企业CSR培训及经验交流,增强中小企业CSR意识和履责能力。
3.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供应链核心企业负责制定供应链所需遵循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和外部守则,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监督、协调和评价。从整体管理层面看,关键是建立一种整体的社会责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致的CSR守则和规范,然后严格地去执行。在该模式下,政府、社会可以通过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引导、监督和评价,进而推动整个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4.自我管理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约束力较弱,缺乏相应的监管;另外,自我管理型的中小企业绩效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披露不够完善等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经营者,应该诚信经营、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充分利用相应的资源等等,唯有经营者做到了这些,才能够真正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模式比较
1.在不同模式下CSR参与主体扮演角色及所发挥作用不同
(1)CSR行为准则由谁制定的,该准则会体现谁的意图或需要。
(2)在不同模式下,推动并监督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及措施手段会有所不同。
(3)在不同模式下,中小企业CSR信息披露和绩效考评机制也不同。例如在行业协会主导型管理模式下,各个企业之间必须遵守行业标准来对各自的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披露。2.四种模式各有其管理困境(1)GDP主导的政绩观、地方保护主义及政府职能转型等与政府主导型的中小企业CSR管理模式存在矛盾。
(2)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而非政府的推动、监督作用,是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实现机制的重要任务。
(3)CSR利益和贡献的非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供应链中中小企业CSR积极性和履责能力。
(4)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绩效,仍把生存问题放在首位,因此只是选择那些不得不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
二、结论和建议
1.各地应根据当地行业协会成熟度、供应链发展水平、政策法规完善性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等选择适合的中小企业CSR管理模式。
2.各地政府首先应该从公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来强化企业承担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牵头组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可行性研究。
3.随着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在引导、监督、协调、服务、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4.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对利益和责任的不对称性给予补偿。首先,发挥核心企业的组织、引导、监督作用,并与成员企业共同协商制定供应链CSR战略目标。第二,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将社会责任标准与价格、供货时效等传统准则有机结合,建立合理的供应链CSR利益分配机制。第三,核心企业通过建立严格的审计和考评体系,规范各成员企业的CSR行为,打造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公司社会责任的概念表述尽管各不相同,但其要义大都包括: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利润最大化不是公司的唯一目标,公司在为股东谋求利润的同时还应考虑其他非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利益。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公司社会责任论,供大家参考。
1企业社会责任概说
只有在正确认识了何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前提之下,才有可能对企业社会责任进行正确地分层与激励实践。鉴于此,将企业社会责任之内涵与特性,归纳为以下3点。
1.1企业社会责任实为企业对负外部性之持续补偿
外部性有正负之分,其中,负外部性是指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该个体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正外部性则反之。各国解决负外部性问题最常用的方式是征税与补贴,即对负外部性征收税费,对正外部性给予补贴。然而,负外部性从慢慢集聚到最终爆发间往往存在较长的时间间隔,因此补贴(包括补偿)并不能较为准确和快速地给予应对。例如,某些农药生产企业在农村租地生产,难免在生产过程中向空气、地下和水源排放一定量的有害物质,类似的环境污染行为自生产开始就存在,但是周围村民却需要在污染达到较大的程度时才会发现,而此时,对周围村民的补偿、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仅靠企业所交税款是很难满足的,而政府最终成为类似环境污染的埋单人。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企业的负外部性存在于企业的整个存续过程中,但是负外部性的大面积爆发却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爆发时仅靠企业所缴税款往往难以满足对负外部性的补偿,因此,激励企业积极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其实质就是通过日常的践行社会责任行为,不断地对企业负外部性给予一定程度的补偿,以避免负外部性的集中爆发。例如,在上文例子中,企业可以定期对周边地区空气质量、土质和水质进行检测监控,给予企业周边农户一定的健康补助甚至资助其搬迁至其他地区,通过这些行为,从一开始就对负外部性给予补偿而避免环境污染加剧危害周边环境和村民。
1.2实践企业社会责任是对股东利益负责
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对传统经济学观点的否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也遵循了“公司唯须对其股东负责,公司必须严格遵守其为股东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法则”这一观点。因为,践行企业社会责任一可为企业长远发展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二可以化解企业将来可能负担之不利益。具体说来,企业实践企业社会责任可以有效的提升其公众知名度、公信力,可以更加容易地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这些都有利于其长期的经营;除此之外,从补偿负外部性这一角度出发,还能化解企业将来可能负担之不利益,减低股东利益受损的可能。例如,企业如果提升员工工作环境,短期内这种行为可能让企业生产成本增加和股东收益减少,但是良好的工作环境也会使得员工职业病发病率降低,而职业病率的降低,就使得该企业无需支付大笔职业病治疗补偿金甚至政府罚款,如此一来,反而有利于股东的长远利益。
1.3企业社会责任是法律义务与道德义务的综合体
企业社会责任并不是一项单纯的法律义务或者道德义务,而是其二者的结合,这主要表现在:首先,企业社会责任的一些具体要求,诸如企业保护环境、满足员工和消费者的需求等,既有来自法律的要求,同时也有源自道义的要求,只不过二者在具体要求标准上有所不同而已。法定义务是对行为人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因此,企业首先应当履行法定的义务,以保证企业行为的合法性。其次,企业社会责任还要求企业不囿于法律的最低要求,而应志存高远,为公共利益的维持与提升尽力。同时,从实践的角度来看,道德层面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相较于前述法律层面上的企业社会责任的“硬约束”来说,是一种“软约束”,即该类义务是超于法律法规的道德要求,即使企业不履行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只会面临舆论的谴责,因为对这类企业社会责任之实践,更需要巧妙的激励方式。
2企业社会责任类型的层次划分
2.1企业社会责任层次划分的必然性分析
学界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促进方式鲜有条框清晰的划分,笔者认为虽然企业社会责任主要是为员工、消费者、社会公共利益及环境等非股东的利益相关者争取利益,但是这些利益相关者在具体的利益类型以及获益方式等要素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别。例如企业为了增产,可以通过在生产环节上的硬件投入来改善员工的工作环境,以期员工能够较好的完成工作任务[4];而为了获取外在的舆论和政府支持,则可以通过对社会的捐助、支持福利事业和公共事业建设来实现[5]。上述的两个例子虽然都是企业通过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来获取对自己有利的盈利条件,但是可以看出,企业对于员工工作环境的投入较之于对社会的捐助,由于前项投入能够更加直接的刺激企业生产获益,因而企业会更加主动于此项企业社会责任的实践。正是由于企业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在利益类型和获益方式等要素上的差别,使得企业在履行不同的企业社会责任时会存在主动性、投入程度、投入方式等方面的差别。因此,对于促进不同内容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其层次的划分就显得非常重要。
2.2企业社会责任的层次划分研究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层次的划分,学界也各有说法。JamesJBrummer及其支持者将之划分为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与社会责任。但这种划分方式在激励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过程中难有实效,原因在于若将企业社会责任中法律与道德责任完全分离,则对于道德层面的责任实难操作而使实践陷入僵局。此外,我国著名学者卢代富教授将企业社会责任区分为中小型企业、国有企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该种划分更多的基于对当前我国国情之分析,考虑到了不同企业之间的经济辐射带范围,以及因不同的盈利心态而产生的不同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笔者在本文所采取的划分方式将不同以上两种,其划分之依据,是上文中举出的关于企业社会责任不同利益相关者在利益类型以及获益方式等内容上的不同的结论。具体来说,是指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如下两个层次,即: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和与公共生活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首先,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与员工、消费者等关联紧密的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例如员工的工资福利、工作环境,消费者接受的服务和产品、享受的售后服务等。其次,与公共生活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是指与社会的公共利益等关联紧密的一系列企业社会责任。具体来说,主要是指与政府进行良好沟通、社会捐助、慈善事业、公共产品捐助、植树造林、开发使用新型节能环保设备等。之所以将企业社会责任划分为如此两个层次,具体原因主要如下。
(1)与企业经济利益的联系程度不同。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中,主要是对员工和消费者的有关责任,其中与员工有关的责任,直接关系到员工待遇的优劣,也势必会通过影响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进而直接影响企业的赢利,甚至会影响到企业需要承担的因员工罢工而造成经济损失风险的大小;与消费者有关的责任中,由于消费者是企业最主要的消费市场承载者,对消费者的满足程度,将直接影响到企业销售链的存在与否,进而决定着企业的营利状况。而反观与公共生活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无论是与政府的良好沟通从而获得较好的投资经营环境,通过社会捐助、慈善事业获得较好的社会评价,还是有效进行环境保护等,都无法将这些效益较为直接迅速地转化为企业的经济利益。
(2)企业社会责任投资的收益方式不同。在这两类企业社会责任中,企业因其投入而获取利益的方式和途径存在差别。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需要企业投入以改善员工的待遇、增加消费者福利,这些投入,将直接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效率以及企业消费群体的规模及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可以说,这一类投入将会直接影响企业经济利益的增减。而对于与公共生活相关的企业社会责任则不同,这方面的投入,其直接目的并不是实现企业的利润,而是为了改善企业生存的大环境,以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服务。虽然这一类投入的直接受益人也包含企业员工、消费者等,但更多的受益人可能是与企业并无直接经济联系的社会大众。因而从浅层面来看,企业并不能较好地从这类投入中直接获取经济利益,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一类投入能够带来良好的企业外部环境,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便利。
(3)认识态度不同。正是由于企业社会责任两层划分内容具有以上的两个特点,使得一个企业在现实的投入中对于与市场有关和与公共生活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会出现较为明显的偏差,对于能够带来直接经济利益的那一部分自然会比较主动地投入,而对于营造良好外部环境的那一部分则不同,不仅仅是因为看不到较为直接的经济利益,更因为搭便车原理,使得企业对于与公共生活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量较少,从而影响企业外部环境,造成恶性循环。因此如何激励企业对于这一部分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也是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3分层激励机制探析
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落实问题,各国普遍采取将那些企业必须承担的最低限度的社会责任,通过立法确定下来以便强制企业履行;而就人们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高标准、严要求”,则通过政策号召、舆论、企业自律等方式来促使企业履行。但无论是何种方式,这种“义务上的附加”只会对企业形成压力,且过度的义务附加还可能使企业产生对抗。因此,如何通过有效的方式来激励企业而非一味地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就是尤其需要重视的问题。
3.1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机制的认识转变
长久以来,一些学者在“激励”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问题上存在着一个认识上的误区,他们一方面认同企业绩效与企业社会责任的正相关关系,另一方面则直接以舆论引导或者影响立法来“强制”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他们在这些认识上的“连贯性”却往往造成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脱节,特别是在企业自身看来,通过立法方式强制要求其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同时,又标榜承担这些责任有助于其盈利,这使得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终极目标的企业陷入了一个逻辑怪圈:强制要求其必须履行的义务,缘何又会为其自身带来利益?为什么不是给拥有强制力的一方带来利益呢?固然,通过义务附加,可以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是也容易引发对抗。由此一来,这些学者的“激励”行为反而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因此,如何寻找到一条既能满足各方利益,又能让企业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道路,是当下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重心。
3.1.1对于“激励”的分析
激励有激发和鼓励的意思,它意味着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发出主体的自觉性和能动性。借鉴管理学上关于激励的相关理论,我们可以对本文中“激励”的含义做如下理解:
(1)激励应当是双方目标的结合。这指在企业社会责任的设定上,不仅要包含有员工、消费者、其他方面的公共利益的需求,而且也应当包含有企业获利的可能性。这也就是激励之于义务附加的优势所在,即能够使企业自身较为主动地去履行社会责任。
(2)激励需具有引导性。无论激励措施如何施行,只有当这些激励转化为被激励对象的自觉愿望,激励的效果才能有效发挥。基于激励的第一个特性,企业自身在了解到利益存在的可能性之后,才会由此来自觉地履行社会责任,这也是激励作用于企业,区别于其他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
(3)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在具体的实践中,除了对被激励对象符合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奖励之外,还应当对违背公共利益的行为进行一定的惩罚。例如,我国《产品质量法》中不仅规定了企业可以自愿申请产品质量认证,获得特定产品的质量认证证书;同时,对于质量不合格的产品,则会对其生产经营者给予责令限期改正、停业整顿等处罚。这样的类似行为,就能够从双向克服主体间“搭便车”的心理,激发企业自身的主观积极性,较好地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绩效。
3.1.2对企业社会责任之激励的两种具体形式
基于上文中对激励内涵的分析,笔者认为,激励产生实效,主要有以下两种方式。(1)直接激励行为。这种行为区别于单纯的强制和呼吁等,其本身含有对企业实施特定行为的鼓励,也正因为如此,企业能够较为主动地实施。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国家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活动给予税收优惠,并运用税收等措施鼓励进口先进的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设备和产品,……企业使用或者生产列入国家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等鼓励名录的技术、工艺、设备或者产品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享受税收优惠”。这一法律条文内容本身含有对于某些特定企业行为的鼓励,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与企业利益直接联系,即主动实施节能措施的企业能够获得税收优惠。间接激励行为。所谓间接激励即是一种含蓄的、非直接的形式,即间接激励行为往往以企业践行了一定程度的企业社会责任为前提,更是一种事后的肯定与鼓励,以形成榜样效应使其他企业效仿。例如《京华时报》举办的“2011年度京华公益奖评选”中就设有“优秀企业公民奖”①,专门用于嘉奖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的企业。这些类似评奖活动,对积极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是一种肯定的评价,并且能让其收获一定的企业影响力、外部良好评价等,获奖企业之行为必为其他企业所效仿,从而推动整个社会之企业社会责任实践。
3.2企业社会责任分层激励方式
通常而言,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方法主要有法律手段、行政手段、公众舆论、道德、市场机制、政府调控、行业自律等。依据上文所述的企业社会责任层次划分以及激励的两种形式的理论,结合中国当前的立法和社会实际情况,笔者在具体的企业社会责任分层激励当中,提出了以下建议。
(1)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方式当以间接激励为主。在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中,其主要的责任对象包含有员工、消费者等,这些责任对象是企业在运行乃至与企业有关的社会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相关者。企业对员工的待遇决定着员工自身与家庭的存续,同时员工的工作状况决定着企业自身的存续;企业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售后服务的质量高低,则会对消费者人身财产利益产生影响,同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则保证了企业营利与再生产的进行。由此观之,当前的现状是那些涉及最低层次的法律与道德之人权要求,例如员工基本待遇、产品最低质量保证等,已然被社会所共知而无需企业社会责任之实践。唯需对那些敢于超越此最低标准,不断提升员工、消费者待遇的企业给予鼓励以示激励。因此,对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之激励,应当以间接激励为主,即无论是公众的舆论行为、市场机制的作用还是行业的自律,都应当探索一种利益指向明确的方法来促使企业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让企业形成一种这样的思维,即自我对该类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可以更好地获取经济利益。例如,行业协会对于本协会成员的评比、颁发证书的行为,不仅是对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加以肯定,更可以起到较为有效的榜样作用,使其他企业也积极效仿,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2)与公共生活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激励方式当以直接激励为主。与公共生活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与政府进行良好沟通、社会福利捐助、慈善事业、公共产品捐助以及植树造林,开发使用新型节能环保设备等环境保护行为。由于这些行为与企业自身营利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因此大多数企业怠于履行;同时,考虑到法律、行政手段虽然可以在短时间能起到强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作用,但由于这些行为与企业经济利益的联系不紧密,企业在强制力的压力下,难以反思其自身行为,反而可能会埋怨国家、政府,不利于其长期有效地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基于以上两点的考虑,对于与公共生活有关的企业社会责任激励,应当以直接激励为最主要手段。这就要求国家、政府在立法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企业营利,通过对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主体的奖励,来激励其他企业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例如,我国各地为了合理充分利用电能以及保证碳排放量达标,相继出台了关于企业在夜间用电的优惠政策,这样就不仅保证了环境保护的有效性,同时也给予了遵循其要求的企业一定的利益。此外,对于公众舆论、市场机制作用、行业自律等缺乏强制力的激励方式,则更加应当注意到其激励效果。最后,公众、行业自身则应当积极配合政府的导向工作,在保证最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之中谋求自我利益的满足,这样才能较好地实现企业满足公共利益的激励。
4结语
当前的中国,正经历着继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次社会转型,企业社会责任对于缓解企业与社会成员矛盾,促进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如何激励企业践行企业社会责任,而非要求企业负担更多之义务,当是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并期望其能够实现的专家、学者的共同目标。笔者通过前文分析,力图构建一套初步的企业社会责任激励机制,但困于学识与实践经验上的不足,仅求能以此文抛砖引玉,期待学术界和实务领域的深入探索,借鉴而超越他国,确定出企业社会责任分层激励机制的最优体系构架,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企业社会责任激励系统,以促进企业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一、供应链与中小企业社会责任
供应链通过准入管理、绩效考评与监督、相互信任以及沟通协商等机制影响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能力。
(1)供应链准入管理。按照供应链核心企业确定的CSR准则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是中小企业进入供应链体系并成为其中节点的必要条件。
(2)相互信任机制。供应链信任是基于个体相互信任基础上的群体信任,具有群体传递性,信任的利益与风险并存。
(3)CSR绩效考评与监督机制。一方面,核心企业通过CSR审计,监督上下游企业的行为,使之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服务;另一方面,成员企业也可以监督核心企业的行为,监督核心企业的规则制定。
(4)沟通与协商机制。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特别是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形成主动、互动、联动的社会责任沟通与协调机制,是促进社会责任目标实现的重要条件。
二、产业集群与中小企业社会责任
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产业领域中,大量相互关联或竞争的企业及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的现象。产业集群治理机制及其对中小企业CSR的影响根据各种机制在产业集群中发挥作用的不同,可以将产业集群的治理机制分为利益分配机制、竞争与合作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沟通协调机制等。
(1)利益分配机制。企业利益分配通常遵循几个原则:差异性、互生共存以及公平互惠原则。
(2)竞争与合作机制。竞争机制是指通过适度竞争,实现集群企业的活力和效率。合作机制是指集群企业之间通过共享资源、设施、政策,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更好地实现互利共赢。
(3)激励约束机制。政府通过制定可行的激励措施来刺激集群内中小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激励机制通常包括价格、订单、声誉和信息激励。
(4)沟通协调机制。集群企业产业分工不明确、信息不对称和企业本身的自利性使得集群企业间需要在交易和合作方面进行沟通与协调。总之,通过利益分配、竞争合作、激励约束、沟通协调等治理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不仅推动中小企业CSR行为规范和共同CSR议题的形成,而且还有助于增强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履责能力。
三、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及比较
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是为了确保中小企业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实现良性发展而形成的相关制度安排与组织建设。CSR行为准则的制定、CSR推进和监管、CSR信息披露和绩效评价等方面也会有所不同.
(一)四种典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
1.地方政府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处于主导地位。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中小企业的行为,同时发挥政府行政监督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通过金融和财政优惠政策给予中小企业以一定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倡导,推动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2.行业协会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行业协会不仅是联系行业内企业、企业与市场的中介,还是联系行业和政府的桥梁。行业协会既是中小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准则的主要制定者,同时也是中小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推动者和监督者。此外,行业协会还通过组织中小企业CSR培训及经验交流,增强中小企业CSR意识和履责能力。
3.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供应链核心企业负责制定供应链所需遵循的企业社会责任内部和外部守则,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进行监督、协调和评价。从整体管理层面看,关键是建立一种整体的社会责任认知,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致的CSR守则和规范,然后严格地去执行。在该模式下,政府、社会可以通过加强对核心企业的引导、监督和评价,进而推动整个供应链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4.自我管理型的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相关政府部门对中小企业的约束力较弱,缺乏相应的监管;另外,自我管理型的中小企业绩效机制不够健全,信息披露不够完善等问题,但是作为一个合格的经营者,应该诚信经营、合法经营、依法纳税、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充分利用相应的资源等等,唯有经营者做到了这些,才能够真正履行相关的社会责任。
(二)管理模式比较
1.在不同模式下CSR参与主体扮演角色及所发挥作用不同
(1)CSR行为准则由谁制定的,该准则会体现谁的意图或需要。
(2)在不同模式下,推动并监督中小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体及措施手段会有所不同。
(3)在不同模式下,中小企业CSR信息披露和绩效考评机制也不同。例如在行业协会主导型管理模式下,各个企业之间必须遵守行业标准来对各自的企业经营情况进行披露。
2.四种模式各有其管理困境
(1)GDP主导的政绩观、地方保护主义及政府职能转型等与政府主导型的中小企业CSR管理模式存在矛盾。
(2)在产业集群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充分发挥行业协会而非政府的推动、监督作用,是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体系和实现机制的重要任务。
(3)CSR利益和贡献的非对称性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供应链中中小企业CSR积极性和履责能力。
(4)目前我国数量众多的中小企业受制于自身的资源条件和经营绩效,仍把生存问题放在首位,因此只是选择那些不得不履行的基本社会责任。
四、结论和建议
1.各地应根据当地行业协会成熟度、供应链发展水平、政策法规完善性及中小企业自身发展情况等选择适合的中小企业CSR管理模式。
2.各地政府首先应该从公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的角度出发,一方面,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制化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法律和法规来强化企业承担履行社会责任的义务;另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应当牵头组织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可行性研究。
3.随着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其在引导、监督、协调、服务、自律等方面的作用。
4.发挥供应链核心企业主导作用的同时,应对利益和责任的不对称性给予补偿。首先,发挥核心企业的组织、引导、监督作用,并与成员企业共同协商制定供应链CSR战略目标。第二,在选择供应商时,应将社会责任标准与价格、供货时效等传统准则有机结合,建立合理的供应链CSR利益分配机制。第三,核心企业通过建立严格的审计和考评体系,规范各成员企业的CSR行为,打造绿色、安全、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在企业内部,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共同推动公司绩效的实现。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公司管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许多企业,包括供电企业,对服务从思想上看比较重视,也有做好优质服务的理念,但是并不知道如何做好优质服务。事实上,服务是一种供需双方的一种体验,服务也是一种感知。真正的服务是客户感知的服务质量与客户期望的服务质量之间的一种比较。优质服务并不是提供一种绝对的高质量的服务,这不可能,也没有这样的服务;优质服务是提供一种相对的高质量的服务,这个相对是指与客户的预期来比较的。客户导向型的服务,要求整个组织都应该以客户为中心,以离客户最近的相关工作部门为工作中心来组织生产与服务,确切说,就是应该以营销部门为核心来组织生产与服务。同时,也应该以服务为组织工作的重心。事实上,供电公司在工作实践中,服务部门,甚至是营销部门并不能承担这么重要的任务,这一方面是组织没有赋予该部门这样的职责;另一方面营销部门的组织地位也决定了他们也承担不了这样的职责。
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中,我们都强调顾客永远是对的,而并不认真对待这一观点的客观条件,于是就造成了在实践中,无边界服务现象的普遍存在。无边界服务就是在服务中,不问责任不问内容,只要是与电有关的消费者问题,企业都无条件地解决,这就造成了企业对服务的提供没有边界。无边界服务现象,使企业做了企业分内工作之外的许多工作,但是这种额外的工作并不能带来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的提高,有时反而会造成满意度的下降。上面已经提到了,客户对服务水平的感知与期望的差是其满意的主要衡量标准。而无边界服务,必然会造成客户期望的不断提高。
实施全面优质服务的意义
1、这是由国网公司的企业性质决定的。国网公司是一家业务覆盖中国大部分地区的企业,供电是真正的民生事业,这样一个事业,面对的是中国的千家万户以及各部门等。同时,国网公司又是一个行政性质很强的企业。国网公司的这个性质,决定了国家的政策对其发展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而民意又会决定着国家对其政策的方向。所以,优质服务对于国网公司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国网公司的战略定位要求实施全面优质服务。国网公司将服务提升到了战略的高度,这就要求供电企业树立大服务观,全员都树立服务的意识,将服务工作分解到每个员工的工作岗位上,分解到每个员工的工作之中,保证服务质量。
3、只有实施全面优质服务才能够真正实现优质服务。优质服务最终的体现虽然是企业与客户的界面处,但是仅仅在界面处做好工作,并不能保证优质服务的质量,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要体现整体的思想,才能真正做好优质服务工作,这就是我们要求的全面优质服务理念,后面我们会详细说明这一思想。
石家庄供电公司构建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的核心思想
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从整体与系统的高度提升服务的质量,要做好全面优质服务,我们共同探讨并坚持以下三个核心思想:
1、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体思想。上面已经提到,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是由客户对服务的期望与对服务的感知决定的;当然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从企业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就是企业实际提供的服务,与客户对服务的感知,也是决定服务水平的重要方面。有时,我们提供的服务较好,但是由于没有从客户角度出发,或者说不是以客户为导向,所以客户对服务的感知低于我们实际提供的服务;而有时,由于我们在提供服务时,较好地把握了客户的需求,所以客户对服务的感知可能会超过实际水平。这就要求我们在思考与建设优质服务系统时,应站在企业与客户双方的整体上去把握服务的本质。从图1可以看出,从企业与客户双方的角度看服务,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企业预期提供的服务、企业实际提供的服务、客户期望的服务、客户感知的服务。(图1)从这四个方面来讲,要达到长期稳定的服务质量,这四个方面要均衡。也就是说,从企业角度来看,企业预期提供的服务与企业实际提供的服务应一致;而客户感知的服务与客户期望的服务也就一致;同时,客户感知的服务与企业提供的服务也就一致。这样,最终会是一种良好的状态。企业层面:如果企业实际提供的服务一直都是超过其预期提供的服务,必然会逐步降低其服务质量,使二者趋于一致;如果企业提供的质量达不到其预期的质量要求,从客户层面将会有所反应,企业内部也有提高的内在要求,长期来说,也将达到一致。客户层面:如果客户感知的服务达不到其期望的服务,就会产生抱怨,促使企业提高服务水平以达到其期望;如果其感知的服务超过了其期望的服务,长期来说,他们就会逐步提高对服务的期望,使二者趋于一致。二者界面:企业实际提供的服务与客户感知的服务应一致;如果企业提供的服务高于被客户感知的服务,则说明企业提供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可能会有所问题。从整体上讲,一个均衡的状态就是这四者的一致。企业应该主动采取措施与方法使这四者达到一致的均衡状态。石家庄供电公司在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的构建中,就希望通过组织的建设来掌握这四者的均衡。
2、贯穿组织整体的系统化思想。要做好优质服务,需要组织的所有部门与员工都参与,这并不是说每个员工都要去对客户进行一线服务工作,而是要求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对应服务的要求做好其工作。首先,要组织的各部门与所有员工都在理念上坚持以顾客为导向,也就是说,所有的工作,都应围绕为提供良好的服务产品为核心来组织与实施;其次,将营销部门建成与客户互动、信息收集及处理的部门,建立以客户信息为核心的服务体系;再次,各部门都围绕客户信息将优质建成一个系统的工程,并建立以营销部门为核心的协调沟通机制。对于石家庄供电公司来说,优质服务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应从企业整体与系统的高度提升报务的质量。强调系统性与整体性,从基建为营销、营销为服务的理念出发,强调以营销部门为核心,构建贯穿于企业整体的服务理念与服务体系。
3、价值链一体化思想。对于供电企业来说,基建、生产、营销、服务是它们的主价值链,在此主价值链上,各环节在思想理念上以及行为上要保持一致,这就是价值链一体化的思想。河北省公司提出的“基建为生产,生产为营销,营销为服务”就是一种价值链一体化的思想。在这条主价值链上,石家庄供电公司应建立以优质服务为核心的工作思想,保持各个环节在组织工作上,坚持以客户为导向,是实现全面优质服务的关键。
石家庄供电公司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体系的构建
通过系统分析,石家庄供电公司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构建的:
1、管理体系建设。石家庄供电公司的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中,对于管理体系,主要涵盖了以下六个管理模块:组织管理、制度管理、培训管理、文化管理、保障管理和监督管理。六大管理模块既相互融合,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优质服务管理体系;同时,该六大管理模块也自成体系,形成六大管理体系,即组织体系、制度体系、培训体系、文化建设体系、保障体系、监督体系。组织管理是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的组织基础。通过组织管理,保证全面优质服务的有效开展。制度管理是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的制度性保证体系,这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全面优质服务的所有制度,并将制度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培训管理是保证员工与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相匹配的知识技能的持续提升,使优质服务工作保持与时俱进的活力。文化管理体系是在国网公司的文化体系指引下建立的具有石家庄供电公司特色的文化落地体系。保障管理是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持续有效推进的保障体系。监督管理是通过监督督导的方式,保证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健康运行、平稳开展。
2、协调机制建设。石家庄供电公司的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中,协调机制是另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建立以营销部为核心的协调组织,依据以顾客为中心的原则进行日常协调与突发性协调任务的开展。
3、员工体系建设。员工体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员工的胜任能力建设,首先建立员工的胜任力模型,并依据胜任力模型进行员工的选拔与培养;另一面就是对员工辅导与培养,以及进行心理疏导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建立EAP体系,达到对员工的心理方面的提升。
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的运行与保障条件
要顺利实施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应做到以下三个方面:
1、贯彻全面优质服务理念。只有贯彻了全面优质的理念,才能从根本上保证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在工作实践中的有效实施。不仅是营销部门,而所有部门的员工都应坚持全面优质服务的理念,这样才能使全面优质服务深入到工作实践中去。
2、一把手工程。全面优质服务是公司战略层面的任务,因而需要一把手重视,应作为一把手工程,使全面优质服务在高度上得到重视,才能得到所有员工的重视,并在实践中实施。
3、树立营销部门在全面优质服务中的中心地位。营销部门是与顾客直接接触的部门,是收集客户信息的窗口,也是处理服务问题的窗口,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应树立以营销部门在全面优质服务管理中的中心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面优质服务的有效实施。全面优质服务管理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在理念与实践中不断地提升,才能保证这套管理模式长期有效地实施。
一、研究方法
我们通过问卷方式调查中国上市公司应用24种管理会计方法的程度。我们的调查与以往的研究有三个主要区别:第一,我们不是简单的让答卷人回答某项实务是否在应用中,而是请他们选择1一5中的一个数(1代表“根本不用”,5代表“广泛采用”)。第二,我们所列示的管理会计实务更为全面。最后,我们把这些方法拆分成详细的步骤。例如,作业成本法被分为三步:(l)分析经营过程,将其分解成多项作业活动;(2)将经营成本明确的追索到各项作业;(3)用作业成本法来确定产品成本。全部采用了这三个环节的公司才能被称为作业成本法采用者。我们通过地方证监会将问卷发送到中国七个行政区域内的337家上市公司的总会计师或财务主管。问卷调查在2004年六月至十月底,共收回230份答卷。除去5份无效问卷之外,剩下有效问卷为225张,回复率为66.77%。答卷人中仅有四人不是高级会计或财务经理,而这四人也是高级经理。答卷者在目前的职位上平均工作了3.9年,在其所在公司平均工作了近9年。这些数字表明他们有充分的资格来提供可靠的答案。
二、调查结果
1.横截面差异
我们检验了管理会计实务是否因区域、行业、以及公司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对比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仅发现一个重要的(p=0.05)区别: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的公司更倾向于采用以业绩为基础的薪酬计划。不同行业在采用以下实务中存在显著的区别:成本分摊、目标成本、生产预算的编制、业绩评价中使用平衡记分卡、内部流程评价指标、学习和创新评价指标、在企业层层落实业绩指标。与非制造业企业相比,制造业企业更多地应用了13种方法,如目标成本、质量成本报告、销售预算、平衡记分卡。同时与我们的期望相符,公司规模的不同导致了更多的差异,管理会计方法在大公司中应用得更加广泛。
三、总结及讨论
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总的来说,管理会计方法应用的广泛程度已经超过2000年前的研究所表明的水平。但是大部分所采用的实务关注内部控制对效率和效果的提升,对外部的和标杆性方法的关注却很有限。我们还发现,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所应用的管理会计实务并没有显著的差异。然而,制造业公司比非制造业公司更可能采用某一些管理会计实务,大公司比小公司更倾向于使用更多的管理会计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显示中国上市公司所采用的决策是根据其需要和环境制定的。一般认为,经济较发达地区会更开放,同时会有更多的资源,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下而采用更新的、更完善的管理会计方法。但我们的结果并不支持这一预期。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