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余光中写下大量乡愁主题的诗作被称为乡愁诗人相关的共44个结果: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杜甫在很多诗作中都会用到“哭”、“涕”、“泪”,那是为国家社稷、为黎民百姓、为家人、为自己付出的真情。他有爱国情,有壮怀志,关爱家人,同情百姓,然而他无能为力,因为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改变不了国家的命运,担负不了拯救国家的重任;给不了家人快乐自足的生活,无法和爱妻朝朝暮暮、耳鬓厮磨,更无力救济黎民摆脱困境,他能做的惟有一哭。
今天读文网小编将与大家分享:浅谈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摘要:杜甫是“诗圣”,也是“情圣”,其诗作总是饱含着自己浓厚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对国家社稷的关心,也有对百姓的忧虑,既有儿女情长的真性情,也有胸怀千古的英雄志。而这些意蕴在他所作有关眼泪的诗作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拟从这个角度,以他的五首诗为例分析杜甫诗作的内在情怀。
关键词:社稷泪;黎元泪;儿女泪;英雄泪;
论文正文:
浅谈杜甫“眼泪”诗作的情感意蕴
文如其人,诗如其人。诗歌是可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品质的,梁启超在《中国韵文里头的情感》一文称杜甫为“情圣”①。因为他对国家、对民众、对亲人、对朋友之“情”,无往而不笃实淳厚,诚可谓千古一人。情至深处,泪水滂沱。面对战乱的国家,诗人洒下社稷之泪;感慨未酬的壮志,诗人洒下英雄之泪;思念离散的亲人,诗人洒下儿女之泪;叹息穷苦的百姓,诗人抛洒黎元之泪。伤心会“感时花见泪,恨别鸟惊心”(《春望》)②;高兴则“喜心翻倒极,呜咽泪沾巾”(《喜达行在所三首(其二)》)。泪水看似轻弹,但实则重似泰山。从其“泪”中,我们能够清晰的窥见到伟大诗人忧国忧民的真性情,同时也能体会到他貌似柔弱的阳刚与坚韧,细腻中的宽容与豪情,平凡中的博爱与伟大。
“社稷堪流涕,安危在运筹”(《西阁口号》),杜甫关注时局、关心社稷,念念不忘祖国兴亡,时时忧虑祖国前途命运,为救国家社稷而抛洒血泪。“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哀江头》)。哭是无声的,因其无声,能哽咽在胸,痛苦更为难当。这既有对国破家亡的深切巨恸,也流露了对蒙难君王的伤悼,还含对世事沧桑变换的感慨。兵荒马乱之际,人心惶惶,自身安危难以担保,何况还被叛军俘虏过?逃命尚且来不及,诗人却仍然要去哭去行。这是怎样的一颗赤胆忠心?这是怎样一种心系国家关心社稷的赤子情怀?杜甫在心灵中就坚守着这样一份执着。情深情长,凄切哀悯,蕴涵无穷,令人肝肠寸断。《北征》不仅形象再现“乾坤疮演”的凋蔽景象、“呻吟更流血”的苦难现实,更是反映国家残破不堪、关心祖国命运的忧虑。
大历三年(768),年已五十八岁的杜甫登上了仰慕已久的岳阳楼。登楼远眺,本应豪情壮志,意气风发,但一个人垂暮之年登楼,年轻时的抱负不仅没实现,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个人背负那么多痛苦与不幸,哀怜自己,埋怨上天,痛恨统治者尚且怕来不及,但是,谁能想到既老且病、生活异常窘困的诗人并没有停留在个人的不幸遭遇上,孤零无助的衰翁关注的却不是他自己,放不下的也不是他自己,而是“关山北”,而是国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并为国家多难而叹息,“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古往今来,有几人能做到?“诗圣”并非虚名啊!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虽然自己尚在穷困中,却不忘关心别人,这就是杜甫的古道热肠。他不仅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枣熟从人打”(《秋野五首》其一),“药许邻人斫”(《正月三日归溪上……》),“拾穗许村童”(《暂往白帝复还东屯》)。此外,他还劝告别人也如此:“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又呈吴郎》)。他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想人之所想,忧人之所忧,倾注真情。由老妇人困苦不堪、一贫如洗,诗人放眼天下黎民百姓,他们都“已诉征求贫到骨”,更是杜甫关怀民生忧心如焚的悲悯情怀的流露。“正思戎马泪盈巾”,杜甫的伟大在于兵荒马乱年代,他连自身的生活保障都没有,还能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还能由一个扑枣的穷寡妇,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特别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百姓,以至流泪,正如他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所写的一样“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儿女泪诗人关心社稷,担忧民生疾苦。那对待妻儿,诗人又是一番怎样的情怀?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诗人虽然被俘长安,失掉自由、处境危险,然而他却仍记挂着妻子,想着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心焦。虽说夫妻情深,相互惦念,但更多的应该是诗人对家人的关爱,对妻子的怜惜。看月思人,想着妻子虽有儿女在旁,但“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小儿女世事未谙,他们以为母亲看月,是在欣赏自然风光,哪里懂得是在挂怀他们远在长安生死未卜的父亲啊!诗人可怜妻子的孤独、凄然,心中充满了辛酸,交织着忧虑与惊恐,对妻子的一片深情跃然纸上。
由“独看”,回想往日“同看”的美妙,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曾和妻子一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长安沦陷,一家人逃难羌村,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共“忆长安”,那时虽然百感交集、不胜辛酸,但尚有自己为妻子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诗人想象妻子独自看月,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自己是否还活着,一定会泪流满面?其实这也是诗人自身的写照。当他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也早已泪湿双颊。于是盼望将来能够早日“同看”:“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对妻子不尽的关心与爱怜怎不让人动容?“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儿女情长,夫妻情深。满怀爱国情,报国志的人,心中也有这么柔软的地方,实乃有情有义真英雄。
爱怜家人,关心邻人,心怀社稷,对自己呢?
上元元年(760)春,诗人由秦州漂泊到成都,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诗人寻幽凭吊,追慕先贤。诸葛亮这样一位有经天纬地之才的英雄,曾使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辅助刘备开创蜀汉,匡扶刘禅,为国呕心沥血、忠心耿耿,却“出师未捷身先死”。他踌躇满志却功业未成的历史不幸“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是在哭诸葛亮,更是哭自己。周汝昌先生说“老杜一生,许身稷契,志在匡国,亦英雄之人也。”杜甫心怀英雄之志,然而一直无法施展。诸葛亮虽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可毕竟曾经有人那么赏识他,刘备心甘情愿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隆中对策,为刘备制定了统一国家之策,造成魏蜀吴鼎足三分的政治形势。然而诗人虽“许身稷契,志在匡国”,却“隔叶黄鹂空好音”,一生颠沛流离,穷困潦倒,至此依然未有建树。武侯祠内鸟鸣草绿,自然界的春天已然来临,可是,属于诗人的春天何时才能到来呢?此情此景,他怎能不伤心流泪?怀古正是因为伤今。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国家分崩离析,人民流离失所,诗人忧心如焚。诸葛亮以行动实践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诗人也渴望能有他那样的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然而他没有施展才华的机会,拥有的只是泪水,为国家,为自己,也为千古失意的英雄。这种一事无成的悲感时时困扰着诗人:“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秋雨叹三首》)这首诗写于天宝十三载的夏秋之间,当时淫雨不止,“雨中百草秋烂死”,面对如此环境恶劣,诗人不禁为担忧决明花之命运而潸然泪下。其实诗人也为自己流泪:在恶浊的世风里,诗人空有满腹经纶,空怀济世之才,更空空愁白了满头的乌发。还有什么比才士坐老更让人伤心呢?
“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杜甫在很多诗作中都会用到“哭”、“涕”、“泪”,那是为国家社稷、为黎民百姓、为家人、为自己付出的真情。他有爱国情,有壮怀志,关爱家人,同情百姓,然而他无能为力,因为他生活在社会底层,改变不了国家的命运,担负不了拯救国家的重任;给不了家人快乐自足的生活,无法和爱妻朝朝暮暮、耳鬓厮磨,更无力救济黎民摆脱困境,他能做的惟有一哭。但是,这哭是发自内心的,泪是带血的。正是在“哭”中我们看到了杜甫丰富的情感意蕴,看到了他善良的天性,看到他对苍生万物满怀的深情,对社会不公充满的激愤,对国家安危的万分忧虑,将此汇于笔倾洒于天地,成就一代“诗圣”,更成就了一代“情圣”。
① 夏晓虹.梁启超文选下〔M〕P42.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2.
②文中所选杜甫诗歌,参见〔清〕仇兆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1979.
参考文献:
〔1〕贺 严.论杜甫性格与其诗歌创作[J].杜甫研究学刊,2007(1).
〔2〕萧涤非.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宪法还在第8条规定:“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现行宪法修正案的隐性主题相关论文。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现行宪法修正案的隐性主题全文如下:
众所周知,中国现行宪法的四个修正案是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的进程中产生的,它通过对传统的以单一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修改,最终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无疑是这四次宪法修改的显性主题。但是,如果我们揭开经济制度的面纱,则会发现隐藏其中的主题乃是公民经济自由权在现行宪法中的扩充与完善。
(一)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说,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现实中的人为了能够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东西。[1]因此,一个独立的人自然就会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从事某些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交换等经济活动,以维持自己的生存。由是观之,个人自主地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与交换等经济活动的自由完全可以说是一种先于国家的“自然权利”。但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的不择手段谋求私利的“机会主义”行为,社会共同体需要制定规则来明确个人的权利义务并规定惩罚措施保证人们在经济活动中遵循这些权利义务规则,以建立人们相互之间的信任,维持社会合作的稳定性,从而促进劳动分工和增加物质财富。[2]这些有关人们经济生活的权利与义务的规则集合,便是经济制度。
而不同的经济制度,实质上反映的也是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不同的经济权利和经济义务。如封建社会的经济制度,作为以等级所有制为基础和以小生产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体系,反映的便是个人享有很大经济自由权的事实――在这种经济体制中,个人可以自由自主地从事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交换等经济活动,国家除了独占部分自然资源、垄断部分物资供给和征收赋税外,对经济活动并不存在多少干预;个人的经济义务,则主要是尊重国家专属经济权、他人财产所有权、市场交易规则和缴纳赋税等。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作为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和以扩大再生产为特征的商品经济体制,国家一方面保护个人的财产自由、营业自由、契约自由以及贸易自由、竞争自由等经济自由权;另一方面由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过剩的危机,出现了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个人承担的经济义务也随之增多(如禁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必须遵守金融利率、最低工资标准等)。
根据马恩列斯的设想所建立的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制度,它的经济制度与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都有根本的不同。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资本主义人剥削人、物统治人的制度罪恶和实现每一个人的平等与自由,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废除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体制。
尽管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并没有消除人与人之间因不同的个人天赋而产生的“天然特权”,但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的条件下,公民个人都附属并听命于集体经济组织,已经丧失了自行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权。正因如此,自社会主义制度在前苏联建立以来,传统的社会主义宪法均未以权利条款的明文方式或经济制度的隐性方式规定公民的经济自由权。
1954年9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一部规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总章程。在“废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消灭剥削和走集体化道路”这一社会主义原则的指导下,1954年宪法将《共同纲领》保障公民有限经济自由的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转变为逐步对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1956年底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公民经济自由权的废止。1975年宪法是一部体现极“左”思想路线和经济政策的社会主义宪法,它确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为基本特征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尽管这部宪法也允许个体劳动、自留地、自留畜、家庭副业等“小生产”在某种程度上的存在,但同时给予了极其严格的限制,并且还规定了“要引导他们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集体化的道路”的前途,因此这只是宪法基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为方便和满足人民基本生活而不得已采取的短时期的“权宜之计”,而不是宪法赋予公民的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基本权利。1978年宪法关于经济制度的规定和对待“小生产”的态度与1975年宪法完全一致,公民的经济自由权仍然处于停滞状态自不待言。
1982年宪法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新的历史背景下制定的。此前长期的极“左”政策给中国带来了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认真思考社会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问题。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重要思想的指导下,1982年宪法矫正了过去将单一的公有制和完全的计划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根本追求的不符合中国国情的做法,正式承认了根据先前政策已经得到发展的个体经济,宪法第11条规定:“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
自古以来,个体经济就是以个人、家庭为主体而自由自主进行的维持自身生计的固有经济活动,1982年宪法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将个体经济作为其“补充”予以纳入,并明确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无疑意味着对公民这一“最为原始”的经济自由权的总体承认。
宪法还在第8条规定:“参加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相对于1975年宪法和1978年宪法的规定,1982年宪法对农民经营自留地、自留山、家庭副业和饲养自留畜不但没有予以严格的限制和规定社会主义的前途,而且还明确使用了“有权”的字眼,这表明过去作为“权宜之计”的“大集体”之下的“小自由”已经成了宪法赋予公民的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基本权利。由此可见,在1982年宪法所确立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以个人、家庭的小生产为体现的公民的原始经济自由权已经重新得到确立。此外,宪法根据十二大报告的精神,将过去不愿承认的“市场调节”也作为“辅助作用”写入了宪法第15条,这是对契约自由的一种低限度的承认。
尽管1982年宪法打破了小生产会自发产生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肯定了在我国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下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地位,承认了市场调节的辅助作用,从而初步承认了公民的经济自由权,但由于1982年全面修改宪法时思想解放历时不长,改革开放刚刚起步,国际国内环境也不具备,因此1982年宪法所规定的经济制度并没有承认现代公民经济自由权中最为重要的内容,即公民雇佣工人从事企业家活动的自由、竞争自由和完全意义上的契约自由。对这些方面的经济自由权,是由现行宪法的四个修正案逐步扩充和完善的。
(二)
1982年宪法对公民经济自由权的初步承认促进了个体经济的大发展。随着个体经济的大发展,不少个体户雇工人数超过了8人,有的甚至高达百人,这就突破了宪法所规定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的界线,而跨入了“私营经济”的行列。由于雇佣工人的私营经济存在“剥削”,具有“资本主义”的敏感属性,当时还无法从理论上予以回答,所以中央高层根据邓小平“看一看”的方针,实行了“三不”政策,即“不宜提倡,不要公开宣传,也不要急于取缔”。
1987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的决定,开始尝试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念来解决这一问题。决定指出:“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在商品经济的发展中,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个体经济和少量的私营经济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5]1987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大从中国生产力落后的实际国情出发,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十三大报告指出:“因为我们的社会主义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
“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6]286以此为依据,十三大报告正式肯定了私营经济存在的合理性。报告指出,私营经济虽然存在雇佣劳动关系的经济成份,“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它必然同占优势的公有制经济相联系,并受公有制经济的巨大影响。实践证明,私营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有利于促进生产,活跃市场,扩大就业,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方面的生活需求,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6]298
现实的需要和理论的突破迅速凝聚了修宪的共识。1988年4月,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1982年宪法的第一个修正案,修正案第1条在宪法第11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私营经济获得宪法的正式承认,意味着中国公民享有了雇佣工人从事企业家活动以追求财富的自由。同时,为了满足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进行厂房建设的用地需求,修正案第2条规定“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在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下,允许土地的使用权依法转让无疑是公民雇佣工人从事企业家活动自由的必不可少的制度保障。
宪法修正案对私营经济的正式承认大大促进了私营经济的发展,到1988年底,我国私营企业登记总数已有9万余户,雇工人数约164万人。[7]1989年春夏,中国发生了一场严重的。紧接着,东欧、苏联发生剧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严重挫折。中国的经济改革随之停下了脚步,计划经济被重新强调,私营经济的发展亦受到很大影响。[8]1992年初,年近九旬的邓小平为改变中国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的局面而发表了轰动中外的南方谈话。
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以其一贯的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要求人们冲破姓“资”姓“社”的思想藩篱,以“三个有利于”作为衡量改革成败的标准。邓小平同时强调指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9]这一重要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召开,大会全面贯彻了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精神。十四大报告在确立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地位的同时,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10]44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和资源配置的平台,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等其他企业都进入市场,自主经营,平等竞争,优胜劣汰,它是对国家直接控制、配置资源和直接干预经济活动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根本否定。否定传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代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不但是在社会主义认识论上的革命性突破,而且也为宪法确立竞争自由与完全意义上的契约自由提供了阿基米德支点。
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根据中共十四大一系列新的决策通过了第二个宪法修正案,对1982年宪法做了大幅度的修改。这次修宪的最大亮点,是根据十四大报告确立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将宪法原第15条关于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的规定修改为“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宪法中的正式确立,以根本法的形式否弃了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和国家定价等手段对经济活动进行的过度干预和国家对资源的大力垄断,因而意味着宪法肯定了市场经济所不可或缺的竞争自由与完全意义上的契约自由这对孪生的公民经济自由权。在经济制度方面,修正案还正式废除了早已名存实亡的“农村人民公社”,将已推行十余年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写入了宪法,使农民选择职业的经济自由权得到了宪法保障。
(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公民经济自由权的相应扩大,极大地调动了中国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1995年6月底,仅私营企业数就达到了56.3万户,注册资本2460.2亿元,其资本总额占全国工业资本总额比重的13.71%。[11]至于整个非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则已经超过1/3,在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和地区,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更高。由于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现实中已经突破了宪法所规定的“拾遗补缺”意义上的“补充”地位,思想理论界此时出现了一场新的姓“公”姓“私”的争论,一些左派人士认为,中国正在走向私有化,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
1997年2月,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逝世,一些人对邓小平之后的中国是否会继续走现有道路也存在疑虑。1997年10月,中共十五大召开,大会高举“邓小平理论”旗帜,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大会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10]604报告还对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及其主体地位作出了新的解释。
根据十五大报告的精神,1999年3月在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通过了现行宪法的第三个宪法修正案。修正案在宪法序言中宣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时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后增加“邓小平理论”作为宪法坚持的指导思想。这一修改实际意味着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中国经济制度所容纳的公民经济自由真正成为了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的宪法基本权利。修正案在宪法第6条增加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将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与公有制经济一道纳入宪法所规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不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突破,而且也使公民经济自由权获得了“内在的”基本权利的属性。
而宪法对按劳分配以外其他分配方式的肯认则使改革开放中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的分配方式具有了合宪性,也使公民在经济活动中取得的非劳动收入得到了初步的宪法保障。考虑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得到了宪法的确认,同时为了明确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修正案将宪法原第11条关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地位的规定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角度来看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表明了宪法毫不动摇地保障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坚定立场,这实际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制度承认了公民经济自由权的不可剥夺性。
十五大以后,中国的个体、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飞速发展,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也进一步提高。尽管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股民等经济活动参与者的经济自由权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得到了宪法的坚强保障,但是他们的经济收入和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并未完全合宪化,他们的财产权利也未得到全面而有力的保障。1982年宪法第13条规定:“国家保护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储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财产的所有权。”“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的继承权。”在这里,公民的“合法的收入”根据当时的立宪原意并不包括银行存款利息以外的非劳动所得的收入,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并不包括机器设备、厂房等生产资料。
同时,宪法第13条也只规定了对公民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的保护,而改革开放后经济活动中大量出现的用益物权、担保物权和股票、期货、债券以及知识产权等财产权利并不在宪法所明确规定的“财产所有权”之列。
此外,1982年宪法对公民私有财产的征收与征用问题没有做出任何规定,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对其财产是否会随今后政策改变而被“社会主义改造”或“国有化”还存在很大疑虑,一些人因此对扩大再生产持消极态度,有的大肆挥霍,有的将资产转移到国外。
上述问题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的是雇工的个体户、私营企业主和股民等在社会主义宪法中的政治地位问题和如何对待他们的非劳动收入问题。在传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中,“劳动”是界定人们政治地位的标杆,也是确定人们收入正当性的标准。劳动者是人民,是国家的主人翁;除无劳动能力者外,不劳动者要么是阶级敌人(剥削阶级),要么是社会渣滓(游手好闲、好逸恶劳者)。劳动创造价值,只有劳动收入才是正当的,不劳而获可耻,甚至有罪(剥削者、投机倒把者)。而那些并非通过劳动而获取或占有大量财产者,则属于典型的资产阶级,在政治上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对象。由此可见,要解决上述问题,亟需理论创新。
2001年7月1日,江泽民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这个讲话首次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新的社会阶层中的广大人员与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解放军指战员一样,“也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江泽民还说,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他进一步指出,“不能简单地把有没有财产、有多少财产当作判断人们政治上先进与落后的标准,而主要应该看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和现实表现,看他们的财产是怎么得来的以及对财产怎么支配和使用,看他们以自己的劳动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所作的贡献。”
以上重要论述,既对私营企业主、股民等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的政治地位予以了正当化,又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了理论根基。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报告确认了上述重要观点,同时明确指出,“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合法的非劳动收入,都应该得到保护。”[10]746
基于中国共产党以上新的重要认识,2004年3月,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现行宪法的第四个修正案。修正案将承认私营企业主等新社会阶层政治地位及其根本利益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宪法的指导思想,在爱国统一战线的组成群体中增加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从而使包括私营企业主在内的新社会阶层在宪法上的政治地位得以正当化。同时,修正案还根据十六大报告的精神在宪法第11条增加了“国家鼓励、支持”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
以此为基础,修正案第22条将宪法原第13条修改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这一修改条文的前两款既肯定了公民合法的非劳动收入,承认了公民(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同时对公民的私有财产权予以了全面的保护。第三款关于公民私有财产征收或者征用的规定则否定了对公民(包括私营企业主)私有财产任意的和无偿的强制剥夺。财产制度是经济制度的落脚点,财产制度的完善意味着公民经济自由权的彻底保障,至此,在宪法所规定的经济制度中,中国公民的经济自由权得到了完全的确立。
(四)
在适合单一公有制的生产力和人性完善尚未具备之前,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发展生产,消灭贫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我们只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通过现行宪法的四次修改,这一经济制度在中国已经得到牢固的确立,而公民的经济自由权亦随之得到扩充与完善。正是因为宪法对公民的经济自由权的不断扩充与完善,使得亿万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和展现,中国经济发展也因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中国人民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水平由此得到了极大的改观。
故此,我们完全可以说,公民经济自由权在现行宪法中的扩充与完善,以及在经济生活中的真正实现,正是中国人权事业取得的最大进展。但是,自1991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第一个人权白皮书至今(2014年5月),在35个中国政府人权白皮书(综合性人权白皮书11个,专项人权白皮书24个)中,竟然没有一个提到中国公民经济自由权的扩充与完善这一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人权发展成就!究其原因,显然是由于中国学界与官方对现行宪法修改的隐性主题缺乏认知,这无疑是对我们自己人权成就的极大忽视。
为了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成就,笔者认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很有必要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民在经济自由权方面取得的巨大进展发表一个专项的人权白皮书。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主题墙是指客厅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面墙,一般是放置电视、音响的那面墙。在主题墙上,可以运用各种装饰材料做一些造型,以突出整个客厅的装饰风格。目前使用较多的如各种毛坯石板、木材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如何让幼儿成为主题墙创设的“艺术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如何让幼儿成为主题墙创设的“艺术家”全文如下:
对于幼儿教师来说,幼儿园里的大小环境将是我们和幼儿一起生活活动的地方,能吸引幼儿在幼儿园里快乐地活动,让孩子在美好、舒适的环境中游戏、学习、成长是我们的主要任务。事实上,“一个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应该是一本立体的、多彩的、富有吸引力的无声教科书”。因此,创设良好的环境是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有效且重要的手段。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怀特曾说:“在促进幼儿早期教育方面,最有效的做法是创造良好的环境。”由此可见,在幼儿园里环境创设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无论是园内的大环境还是班级小环境,都需要我们精心设计和布置。
在环境创设中,有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幼儿园主题墙的布置,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曾花费大量时间布置框架,并在主题墙的呈现方式上比较单一和平面,而且为了美观,往往是老师做得漂亮、完美的作品放上墙,孩子们并没有真正参与到主题墙的创设当中。这是青年教师的通病,为了让我们能够创设立体、美观且以幼儿为主的主题墙,领导组织我们学习幼儿园新颖的做法,让我们能够创建更好的环境促进幼儿的发展。现在我谈谈关于创设主题墙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的时候,我们会结合课程,通过谈话、提问、思考、操作等形式,让幼儿针对主题内容开展一系列活动,从而让幼儿通过与教师或者家长共同搜集材料;通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绘画、手工等形式呈现自己的理解;通过语言表达见解……例如:在主题活动《新年到》中,我们会通过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谈谈在新年中会做什么事;和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人们过新年时的风俗;思考新一年中有什么愿望,等等,并让幼儿将自己的想法、做法等用绘画、手工、照片等形式记录下来,然后将孩子的作品布置在主题墙上。正是我们给孩子提供了这种环境创造的机会,才使孩子们有了动手的动力和能力,真正使环境创设与幼儿的知识相结合,产生积极的影响。
陈鹤琴先生曾说:“以儿童的作品来布置环境最适当,最有意义。”现在我们会注重创设“会说话,能互动”的主题环境。以往,主题墙的布置多是老师的事情,我们注重装饰美化教室,孩子很少参与墙面装饰,他们与墙面的互动较少。现在,我们的主题墙布置依旧是在主题背景下进行的,但是是老师和幼儿共同创设的,并且以幼儿参与为主,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与环境产生互动,教师主要是把孩子们的作品以合理、美观的方式呈现在墙面上。
我们会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主题教育内容来帮助幼儿创作。例如:在主题活动《小鸟,你好!》中,组织幼儿通过绘画或折叠各种鸟类,如啄木鸟、孔雀巨嘴鸟,等等;在主题活动《金色的秋天》中,引导幼儿用各种折、剪、画的方式呈现水稻等农作物,以及秋天的水果;在主题活动《冬爷爷来了》中,组织幼儿收集、认识各种取暖工具,绘画冬天的雪花,等等。我们再通过幼儿的作品,合理摆放到主题墙上,使主题墙成为幼儿作品的展示场所,让幼儿真正成为主题墙创设的小主人。
幼儿整个参与到创作墙饰的过程时,兴趣始终是浓厚的,个个都认为自己是很能干的。在布置好的主题墙上,孩子们都会找到自己的作品,我们时常听到孩子们说“这是我画的”、“那个是我做的”,从他们那坚定的眼神和自豪的语气中,我们看出了他们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同时,对于自己的劳动成果,孩子们会格外珍惜和爱护。在师幼共同创作主题墙的过程中,关系更进了一步,显得更融洽和密切。
在以往的主题墙创设当中,老师往往会很随意地张贴几张有关主题活动内容的作品或者图片,而没有把教师的智慧和孩子的能力凸显。2014年我们通过参观了富士康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学会了要让主题墙具有生命力。在进行主题墙创设的时候,我们借鉴他们的方法,利用废旧的材料,如废旧蛋糕盒等做成立体的边框,在呈现孩子的作品时可以在后面用KT板将作品立体呈现。例如:在主题活动《小鸟,你好!》中,我用毛根绕圈,分别将两头贴在小鸟和墙上,这样小鸟就腾空了,用手轻轻一碰就像真的在飞一样;我们还用废旧报纸揉成大树、树枝的样子,将幼儿折的啄木鸟或站在“树枝”上,或停在“树干”上;在主题活动《我们居住的地方》中,我用牛奶盒子做了几个立体展示架,将“我们村的交通工具”一一展示在展示架上,还将家长和孩子做的各种立体的房子直接贴上墙,高高低低,前后错位,很有层次感……这些布置方法使主题墙一下子就有了生命力,不仅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还很有意境。
创设主题墙的时候,不仅可以按照主题活动内容来创设,还可以根据传统节日、季节等特殊的时间适时丰富主题内容。好奇心、求知欲是孩子的天性,我们要时常满足他们的这种欲望,让主题墙给他们带来新鲜感。结合节日“三八妇女节”、“儿童节”、“国庆节”等节日来更换或者丰富主题墙,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参与更多地了解这些传统节日。例如:在“三八妇女节”的主题活动中,幼儿自己制作了贺卡,有的画了妈妈最爱的食物,有的画了想送给妈妈的礼物。主题墙上,充满了孩子们对妈妈表达的浓厚的情谊,我们看了感到无比温馨与甜蜜。我们还可以利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不同美景更换主题墙,整个过程要有可操作性,并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使孩子们在动手、动脑中使能力得到发展。
在创设主题墙的同时,我们还可以将主题墙和各区域结合起来,使幼儿在创设主题墙时和区域相辅相成。比如:在主题活动《小鸟,你好!》时,我们可以将孩子带来的各种有关鸟类的书籍放在阅读区里,幼儿在画自己喜欢的小鸟时可以先观察鸟类的不同特征,同时要鼓励幼儿大胆地用语言进行表达,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和模仿能力。在科学区,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各种不同类型的鸟,引导幼儿进行分类,这样既满足了幼儿的探索欲,又解决了他们创作的问题。在美工区,我们提供了一些常见鸟类手工制作的流程图,孩子们能够按照流程图一步步做出直接想要做的小鸟,做出来的作品不仅能够带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分享,还能用于主题墙的布置。有了这种互动,幼儿在环境创设过程中有了良好的发展,还起到了教育价值。
主题墙的创设与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是相互作用的,它对幼儿的影响虽然是隐性的,但是让孩子得到收获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今后的主题墙创设时,我还将进一步贯彻《指南》精神,以幼儿的发展需要为中心,围绕教育目标和教学内容,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环境创设的积极性,共同创造幼儿喜爱的、并能与之产生互动的环境,发挥主题墙的教育价值,使环境对幼儿的认知、情感等方面产生积极的影响,进而让幼儿关注生活、适应生活、学会生活、享受生活。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梁启超是中国揭示和宣传近代民族主义的第一人。(1902年)他发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明确提出:“今日欲救中国,无他术焉,亦先建设一民族主义国家而已。”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议《乡愁》及其传播中的多重民族主义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余光中无疑是中国内地最受欢迎的也最广为人所熟知的台湾作家之一。一首《乡愁》,吟遍山河每一个角落,激荡起无数国族感怀。余光中也因此被称为“乡愁”诗人。不过,作为专业的文学阅读者,我们清楚的是,余光中自称是文学上的“多妻主义者”,他不仅“右手为诗,左手为文”[1]6,还精通评论和翻译,诗歌并不是其唯一擅长的文体。而且,在产量甚丰的诗歌创作中,创作于1972年的《乡愁》,并不是余光中最为得意的作品,严格说来也绝非他最好的作品。那么,何以是《乡愁》脱颖而出成为我们认识余光中的标签呢?
这和余光中及其诗作在内地的传播过程不无关联:作为介绍余光中到中国大陆的第一人,1982年,流沙河在《星星》诗刊上在向内地读者介绍余光中时,选择的就是其以“乡愁”为主题的系列诗作;1989年,《乡愁》和《乡愁四韵》入选初中语文教材,成为每一个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孩子的必读课文;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朗诵《乡愁》,随后一场场冠名“乡愁”的诗歌朗诵会在电视荧屏上大行其道; 2003年时任国务院的温家宝访问美国,在纽约会见华侨华人,谈到台湾问题时,转引“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直至最近,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余光中诗丛》,仍然是以“乡愁”为主打内容。
可见,是基础教育、大众媒体、政府行为、民间活动、严肃文刊、流行文化一起选择了余光中,选择了他的《乡愁》,它们以各自广泛的受众面,交织成一张“天罗地网”,使各个年龄阶段、各自社会阶层的人都自觉地将余光中和一首叫做《乡愁》的小诗连结在了一起,和一个“乡愁诗人”的称号连结在了一起。那么,究竟是什么使他们一起作出这个选择、这种联结呢?
原因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乡愁》中,“一湾浅浅的海峡”以文学的方式恰当再现了那种两岸分离的现状,并传达出来了面对此现状的“愁”绪――《乡愁》大受欢迎、被反复吟诵,与内地上下广为弥漫的国族认同期待相勾联。
国族认同期待常常外在表现为民族主义的形式。安德森说,有两种民族主义的情感,一种是人民的自发的,“真实的、群众性的民族主义热情”,另一种是国家体制的,“经由大众传播媒体、教育体系、行政管制手段进行的有系统的,甚至是马基雅维利式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灌输。”[2]109《乡愁》在中国内地的广泛传播,与其说是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与民间社会的结盟,不如说是官方民族主义与民间自发的民族主义之间的结盟。其间既有“真实的、群众性的民族主义热情”的巨大推动,更有主流意识形态的把舵。事实上,余光中的每一次被浓墨重提,都和两岸局势不无关联。而作为意识形态的工具,教育和大众媒体等在其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事实上,经过主流意识形态的选择与梳理,以及政治民族主义的不断重新阐释,与其说《乡愁》被解读成的是一种思乡之愁,不如说是一种分裂之痛。普通大众自发的民族主义热情虽是稍有不同,但从对诗歌的解读来说,也不外如此。正是这两种民族主义情绪合流,共同制造了一个“余光中神话”。
然而,2004年,一篇《视野之外的余光中》,却让这锣鼓喧天的“余光中神话”有些尴尬起来。在这篇长文的开头,作者赵稀方直指当前中国大陆对余光中的去历史化、去脉络化追捧:“遗憾的是,这些宣传和吹捧说来说去不过是余光中的‘乡愁’诗歌和美文,而对余光中在台湾文学史上的作为毫无认识,因而对于余光中究竟何许人并不清楚。”[3]紧接着,文章追叙“乡土文学之争”与“陈映真事件”中余光中的“公开告密”、“私下告密”行为,揭露其_立场和道德缺陷,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台湾文学史与政治史中的余光中。
文章内容的真实与否尚在其次,但它提醒我们注意一个事实:在当时的政治气候中,在与大陆官方完全相反的台湾官方意识形态下,写下《乡愁》的余光中确然是台湾官方的亲密战友,受到台湾当局的宠幸。“乡愁”究竟有怎样的魅力,居然同受到了两岸官方的青睐呢?
1998年,在台湾中山大学召开的两岸学术研讨会上,余光中介绍自己的“乡愁”:“乡愁诗是时代的产物,所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我过去所以会写出这许许多多情感饱和的乡愁诗来,是因为战争动乱,国家分裂,骨肉离散,令人心痛如焚。”[4]72这是一个高明的回答,一个无论出于何种立场都一定乐于听闻的答案。当然,这或许并非虚言。
1971年对台湾来说应该是一个令人相当记忆深刻的年份:这一年,联合国通过阿尔巴尼亚提案《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代替中华民国在联合国的位置案》,台湾退出了联合国;同时,因为美国将琉球群岛交还日本,竟也把属于中国领土的钓鱼台列屿一并奉送,台湾发生了大规模的“保钓运动”,这是台湾戒严20年来学生大规模爱国游行的肇始。方由美国归来的余光中,时任台湾政治大学西语系主任,以其特殊的身份和使命,或者仅仅是出于他一贯的信仰,对此是不可能没有反应的。从这个背景再去重读创作于第二年(1972)初的《乡愁》,我们可以猜测,诗中弥漫着的对大陆的浓浓思念,是不是和这样一个对台湾局势的忧虑与无望相关呢?一湾浅浅的海峡,成了难以逾越的天堑,使台湾成为孤悬海外的“流浪岛”,“反攻”已然成为神话,剩下的只是久久的漂泊意识和生命虚飘无着感,那种需要故乡和一个强盛的国家的感觉一定分外浓烈,对华夏文化之根的渴望一定更加急迫吧。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面对国际形势和本地状况而激发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从地域的角度来说,大陆官方也好,台湾当局也罢,对“乡愁”共同推崇的背后,其实都是对一个统一的国家的渴望。
2.“传统”共享:《乡愁》受欢迎的文化因素
然而,即使到这里,我们还是只能解释何以“乡愁”受到了两岸官方的青睐。但诚如我们所看到的,“乡愁”的读者远不止此,事实上,在整个华人界,余光中和他的“乡愁”一直是备受欢迎的对象。
也许必须回到余光中的诗作本身才能得到回答。一如大多数评论所共同承认的,余光中的诗作兼具现代特色和传统意味。关于“传统”,余光中有自己的看法:“要做一位中国作家,在文学史的修养上必须对两个传统多少有些认识:诗经以来的古典文学是大传统,五四以来的新文学是小传统。……不过即使在当年,我已经看出,新文学名家虽多,成就仍有不足,诗的进展尤其有限……”而仅仅从创作来说,从西方现代回归传统后,余光中对中国古典诗学传统的确多有承继,仅就他和《诗经》乐府的关系而言,他的《月光光》《摇摇民谣》《乡愁四韵》《民歌》《民歌手》《踢踢踏》《公无渡河》等诗,就都是采用《诗经》、乐府复沓回环的语言、结构形式。
他的作品敏于对文字的感受、注重意象的采颉,擅长用典化典,结构完整,音韵和谐、节奏感强、富于音乐性,对《离骚》、唐诗、宋词、南唐小令等某些形式和技巧以及传统民谣多有吸收,在吸取西方现代派技巧的同时,的确更多的流露出古典中华文化即他所谓的大传统的影子。同时,在选材上,他的注意给作品注入历史感,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李广、王昭君、屈原、李白、荆轲刺秦、夸父逐日、长江、黄河……都是他反复吟咏的对象。
而从《乡愁》来说,这种对大传统的追寻也是显而易见的。中国人安土重迁,古代诗歌中“乡愁”是一个常见主题,历代诗人都留下了不少名篇:中年的苏轼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之感叹,17岁的王维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之遥想,豪气万千的李白会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忧国忧民的杜甫也会吟“今夜辘州月,闺中只独看”,“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惆怅,“明月高楼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是断肠,当然,“人生天地长如客,何独相关定是家”的负气有之,“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痛楚亦有之,但是,无论怎样的怀乡愁感、思乡愁绪,仔细地看,其实都常常是借助某些具体的意象如“明月”、“登高”来表达出来,他们情感指向往往是具体的:亲人、旧知、往事,在他们那里,故乡是灯火、爱、亲情、温暖……,思乡与思亲,乡情与亲情,牵连一处,并不可分。这一主题到了五四新文学那里,开始有了变更,从空间上确立起了具体地域的“乡愁”,牢牢的和带有着批判性的“乡土文学”、和对故乡陋习的洞悉锁牢在了一起。鲁迅的故乡是如此,萧红的呼兰河城是如此,沈从文的边城也不是如此……而且,无一例外的是,所有的乡愁遥指的对象,都是那代表着自然、素朴、然而也愚昧、落后的乡村。
《乡愁》显然和前者也就是余光中自己所说的“大传统”更接近。他怀念的对象显而易见不是和城市相对应的乡村,而是如游子背井所离之乡;他的诗里,前三节分别吟唱的母子别、新婚别和生死别,很容易让我们想起唐代著名诗人杜甫身逢国破家离之世,目睹满目疮痍困苦,写下的《无家别》、《新婚别》、《垂老别》,只不过凄惨减却,而更加古烛黄昏,一片古意潺潺而已;在意象的选择上,“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等,都是以小见大,也和古典诗词的写作手法暗合;而从形式上说,四节诗均采用三、十、四、五字数均衡对称的句式,工整划一,富于古典格律美;“乡愁”与“在这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叠词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在同一位置的重复置换,使全诗音韵谐婉顺畅,朗朗上口,而这和《诗经》、乐府民歌的复沓章法,使一首诗的几个章节大致相同,只在相应的位置有规律地变换几个字词,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做法是如出一辙的。
这样,《乡愁》一方面以其独特而又带有普遍意义的经验,把个人的和包孕着无数有家归不得的海外游子的不尽的乡国之思传达了出来,另一方面,它在创作路径上暗慕明习古典诗词,将个人的记忆和一个庞大的中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这使得《乡愁》既是一篇易得共鸣之作,又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中华文化的载体,在带领游子们畅想地域的家国的同时,也一起追忆五千年文化、历史所给予的乡愁。当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的时代,由此带来的个人的失落很容易导向对本民族文化的追寻。而余光中文化乡愁,无疑是为这一追寻注入的一丝清凉剂,它投合也唤醒着个人关于文化的想象与记忆,也正因为此,它很容易的得到世界各地华人的认同。
因此,虽然在大陆官方、台湾官方之间,在余光中自己、大陆读者、台湾读者、其他华人之间,对于《乡愁》的解读各有不同。但是,他们仍然从地域上或文化上共同分享了“大中华”的前提,而这,正是余光中和他的《乡愁》能在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官方的民族主义和人民的民族主义的重重帘幕中,一样“左右逢源”的原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学校的人才培养中 ,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不断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 ,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加强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当前高校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各大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能够让大学生更好地去学习相关时期的一些主要讲话与重要文件的相关精神。但由于高校大学生的专业性质、性格特点等多方面因素,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以下就当前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进行探究。
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是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作为高校教师,要从主观上意识到思想政治的重要性,切实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做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升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对于工科院校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进高校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通过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与不同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结合,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新思维和新想法,从而促进大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
(二)融洽师生关系。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融洽师生关系。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互相沟通的过程。在教育和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会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通过提出建议不断改善学生的缺点,在整个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让师生关系更为融洽。
(三)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就是让大学生通过组织与参与活动,从而更为了解并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可以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通过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可以树立正确的人格,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四)提高高等院校整体水平的发展。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工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高等院校整体水平的发展。高校重视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那么会在高校整个群体中做出榜样,高校都看到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普遍都会重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结合相关时期的主要讲话和重要文件精神的主题,可以通过不同模式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高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热情不高。高校大学生一般比较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但是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却不够高。大部分学生认为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可有可无,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在引领大学生思想和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不能起到很大的作用。高校大学生更为关注的则是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的讲座、相关学术性论坛和专业类比赛,亦或是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关的文体活动。
(二)组织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类型较为单一。部分高校大学生认为组织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意义在于提升班级整体综合素养和同学们的团结性,而部分学生认为这个是遵从学校指示,完成任务,许多学生并没有完全了解其中的意义与价值,从而多数均以开班会这种单一的形式去开展。部分高校大学生并不能体会到主题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分多个阶段,一个优秀的班集体能够深刻挖掘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内涵,从前期策划到活动开展再到后期总结都能做到条理清晰,主题深刻突出。主题教育活动需要继承与发扬,需要创新与发展。
(三)宣传力度不够。当前许多高等院校在宣传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广度和深度受到制约,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一般只是通过海报、横幅或网络宣传,不注重对其内在思想的深度挖掘。往往只是结合相关重要文件精神进行教条式说教,简单号召学生学习,也不注意在活动的不同阶段进行相应的宣传。而学生主要是通过校园宣传栏、相关微信公众号的推送、校园新闻网、论坛、QQ群或者微博等来接收信息,这些途径都较为分散,从效果来看,说教味、灌输味太浓,深度不够,没有形成强大、持久而深入的宣传力度,跟不上当代高校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收效未如理想。
(一)结合高校大学生所学专业开展活动,以赛促学。高校大学生一般比较专注于专业课的学习,其更为关注的则是对自己的专业课学习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的讲座、相关学术性论坛和专业类比赛。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教育活动是结合一定阶段相关重要文件精神,可以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不同学生专业开展结合其专业知识的相关比赛,以赛促学。如与思想政治相关的主题漫画比赛,通过一定的专业类比赛,引起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的学习,比赛结束后引导学生对其思考,达到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既让学生不脱离专业知识,又可以更好地组织与参与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
(二)按照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开展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以年级为单位更细化分工,充分结合各年级学生相关特点分阶段开展不同类型的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具体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部分来进行:
1.大一新生。要重点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入学适应教育、规章制度的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加强新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主要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新环境,树立新的奋斗目标,培养大学生自我设计和立志成才的勇气,开始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和行为习惯。
2.大二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对学校的规章制度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主要是专业课的学习。要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作为其学习的一部分,主要结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真正运用在一年级培养起来的自主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能够有效通过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学习相关重要文件的精神。
3.大三学生。这一阶段的学生主抓素质拓展、社会礼仪、就业创业教育和考研,故我们需要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与这些活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业”和“考研”成为学生关系最多、谈论最多的话题,应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和引导。同时考研录取率也是高校的重要指标,可以通过相关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引起学生关注考研。
4.大四毕业生。主抓就业指导、培养学生的时代紧迫感和社会责任感。对于此阶段的学生,需要通过让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结合就业技能培训和指导、校园招聘会等一系列专门的工作,广泛动员毕业生,把活动开展到每一位学生,让毕业生都能够积极参与活动,学习到更多对就业有用的知识。
(三)加大宣传力度,注意持续性。在宣传媒体上,主要依赖学生干部的通知、教师说教和海报宣传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当代大学生学习和生活方式的变化,要通过多种风格,多种方式手段进行多层次的宣传。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接受是一个渐进而漫长的过程,在新时期新形势下,结合大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结合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加大高校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和持续性,打破传统的简单灌输和说教,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思想政治主题教育活动。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教育手段和途径越来越丰富。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就要在充分把握新时期学生特点和安全需求的同时,积极完善安全教育的渠道,进一步增强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成效。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安全教育主题论文范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论文摘要]近年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小学校的人身伤害事故时有发生,要求学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案件也越来越多,受害者家长提出的索赔数额少则几万元,多则几十万元。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一方面使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权甚至生命权遭受侵害;另一方面,伤害事故发生后,家长提出的巨额索赔要求,又使学校面临巨大的压力。现在的问题是学生伤害事故发生后,学校应不应该承担赔偿责任?应承担多少赔偿责任?本文在对学生伤害事故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对不同类型的伤害事故,结合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具体分析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认定。
学生伤害事故是指未成年学生在校期间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其中“在校”既是一个空间概念,又是一个时间概念。
从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的原因看,可分为:
1、因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存在安全隐患造成的伤害事故;
2、因学生之间的嬉戏、玩耍造成的伤害事故;
3、因教师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的伤害事故;
4、因突发性疾病、严重疾病及猝死而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
5、因意外事件造成的人身伤害事故;
6、因学生自杀引发的伤害事故;
7、校外人员在校内进行违法犯罪活动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
8、在校外发生的伤害事故。
下面根据各类伤害事故中的具体情形,具体分析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认定。
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包括学校的楼房、墙体、运动器械、实验器材、道路、场地、电力、消防设备设施等。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质量不合格,存在安全隐患,极易引发人身伤害事故。例如,2003年1月21日下午,四川德阳市旌阳区德新镇玉村小学发生校舍垮塌事件,在教室内玩耍的小学生被垮塌下来的房顶砸伤,1名学生当场死亡,另有18人受伤。
根据《办法》第四条规定:“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提供符合安全标准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给学生提供安全的学习、生活场所,并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进行经常性地维护和管理是学校的职责和义务。如果因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质量不合格,不符合安全标准或者设备设施陈旧、年久失修、未及时修复或拆除等原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学校的校舍、场地、其他公共设施, 以及学校提供给学生使用的学具,教育教学和生活设施、设备不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或者有明显不安全因素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同时,《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学校安排学生参加活动,因提供场地、设备、交通工具、食品及其他消费与服务的经营者,或者学校以外的活动组织者的过错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有过错的当事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如果学校因教育教学、生活设施质量不合格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承担赔偿责任后,学校可向建筑施工者、设备的生产或销售者进行追偿。
学校的教学、生活设施虽然给学生造成了人身伤害,但学校的教 学、生活设施符合安全要求,不存在安全隐患,并且学校在管理上并无不当的,学校不承担赔偿责任。例如,周某是某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一天下午放学后,他躲藏在学校洗手间里,随后就到学校操场擅自爬到单杠上,不慎摔下,造成脾脏破裂,动手术切除了脾脏,花去各项医疗费用二万多元。经伤残鉴定,确定为六级伤残。后经检查,学校的单杠质量合格,不存在事故隐患。法院审理认为,周某放学后滞留校园,擅自玩有危险性的体育活动器械,学校提供的体育活动器械没有质量问题,活动场地也不存在事故隐患,学校在管理上没有不当之处,对此,其本人应承担全部责任。《办法》第十三条第三款规定:“在放学后、节假日或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
这类事故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占有极大的比重。从事故发生的时间看,又可分为在上课期间发生的和课余时间发生的。如果学生在上课期间因互相打闹而受伤,学校和教师应承担一定的责任。因为在上课期间,教师应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学生在上课时相互打闹,导致一方受伤害,致害人要负主要责任,但教师管理不严,也是事故原因之一,同样也要承担一定的责任。例如,徐某与蔡某是浙江温州市双屿镇双岙小学同班同学,1998年12月17日下午第2节课上,徐某与蔡某互做小动作,正在上课的校长潘某未予制止;蔡某不慎,戳到了徐某的眼睛,潘某在询问情况后仅要求双方遵守课堂纪律,却不去了解徐某受伤的情况。课后,在该校代课的徐某母亲将徐某送医院治疗。经鉴定,徐某右眼穿孔伤,视力下降为0.3,属10级伤残。法院认为学校在课堂管理上存在明显过错,并且未及时采取适当的救治措施,遂判决学校承担30%(即16930元)的损害责任。根据《办法》第九条第十款规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在负有组织、管理未成年学生的职责期间,发现学生行为具有危险性,但未进行必要的管理、告诫或者制止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而如果学生在课余时间互相嬉戏、打闹造成的伤害事故,学校是否要承担责任,则要看学校在这一事故中是否存在管理上的不当等过错。如果学校在管理上存在过错,则要为伤害事故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办法》第九条第二款规定:“学校的安全保卫,消防、设施设备管理等安全管理制度有明显疏漏,或者管理混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而未及时采取措施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例如,辽宁省黑山县西关小学体育教师董某在上体育课时,学生李某没有听到老师口令,体育教师董某踢了学生李某,并打他耳光,造成该学生阴茎海绵体挫伤。为治病,该生到沈阳、北京几次手术,为此体育教师董某因涉嫌伤害罪被逮捕。
教师或学校的其他工作人员在教学或管理过程中,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造成的人身伤害责任,应由学校负责赔偿。因为学校的职责和任务是由教师和管理人员去履行和实现的。教师或管理人员在从事教学活动或管理活动中,他们所代表的是学校而不是自己,他们的行为也是职务行为而不是个人行为。因职务行为给他人造成的损害,民事赔偿责任应由职务行为人所在的单位承担。体罚显然是一种违法的职务行为,因教师体罚造成的人身伤害,应由体罚人所在的机构(学校或幼儿园)承担。
根据《办法》第九条规定,学校教师或者其他工作人员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学生,或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违反工作要求、操作规程、职业道德或者其他有关规定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可以不承担任何责任。学校在承担赔偿责任后可根据教师或其他学校工作人员的过错程度、经济状况,向体罚行为人进行追偿,责令他承担部分或全部的损失。同时,学校还可根据《教师法》的有关规定,对体罚行为人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还应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而如果教师或者其他学校工作人员在教学或管理工作以外与学生发生了冲突,直接实施侵害行为,造成学生人身伤害,此时,教师或其他学校工作人员的行为是个人行为而不是职务行为,由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的个人行为造成的伤害事故,应按照民法中的过错责任原则,由实施侵害的行为人承担责任,学校对此不承担任何责任。
《办法》第十四条规定:“因学校教师或其他工作人员与其职务无关的个人行为,或者因学生、教师及其他人故意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造成学生人身损害的,由致害人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此类案件的发生是由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原因造成的,往往是因学生有特异体质、特定疾病或者异常心理状态等健康方面的特殊情况,学校不知道或者难于知道。一般情况下,对这类事故,学校不承担责任。但是,也有两种特殊情况。根据《办法》第九条第七、八款规定:“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不宜参加某种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但未予以必要的注重的。”“学生在校期间突发疾病或者受到伤害,学校发现,但未根据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导致不良后果加重的”在这两种特殊情况下,引发的人身伤害事故,学校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办法》第十条第三、四款规定:“学生或者其监护人知道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患有特定疾病,但未告知学校的”;“未成年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有异常情况,监护人知道或者已被学校告知,但未履行相应监护职责”,造成学生伤害事故,学生或者未成年学生监护人应当依法承担相应的责任。
对于这类事故,实践中面临最大问题是如何确定学校“知道”、“应当知道”以及“不知道”。如果学生有特异体质或者特定疾病,学生或者其监护人已经告知学校的,应当视为学校“知道”。而如果学生的身体状况、行为、情绪等已经表现出异常情况,但并未引起学校必要注意的,应视为学校“应当知道”。
另外,无论学校知道不知道,应不应该承担责任,对于学生在校出现的突发性疾病、严重疾病、学校都负有及时救治的责任,应及时采取救治措施。如果事故发生后,学校没有及时采取救治措施,使不良后果加重的,学校也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例如,某山村小学某日放学后,几名学生在回家的路上,在通过一条小溪时,突遇山洪暴发, 5名学生被冲走。这起事故带有突发性,学校无法律责任。
意外事件,主要是指“不可抗力”造成的学生人身伤害事故。根据《民法通则》第1 5 3条的规定:“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地震、洪水、泥石流、山体塌方、台风、海啸、冰雹等自然灾害引发的学生伤害事故,也包括其他不含人为因素的意外事件。意外事件一般具有外来、突然、偶然三个特点。所谓外来是当事人以外的因素引起的;所谓突然,是指事故突然发生,事故原因与伤害结果之间具有直接瞬间的关系;所谓偶然,是指不能预见的偶然发生的事故。偶然有三种形态:一是事故的发生是偶然的,二是事故的结果是偶然的,三是原因与结果均是偶然的。如果造成的后果,当事人可以预料,完全可以防止,则不能称为偶然事故。意外事故是无法预见、无法克服和不可避免的,教师对事件的发生无任何过错,学校不负任何责任。但如果事故发生之后,学校没有在现有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采取救险措施,延误了抢救和治疗,造成伤害者伤情加重,就应负一定的责任,这是一种事后责任。
《办法》第十二条第一、二款规定:“因地震、雷击、台风、洪水等不可抗的自然因素造成的伤害事故;”“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意外事件虽然是无法预见、无法克服,不可避免的,但也是规律可循的,因此,可以通过加强灾情科学预报、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等,在一定程度上减小事故损害程度甚至防范事故的发生。
自杀按心理因素可分为情绪性自杀和理智自杀。情绪性自杀是指由于爆发性情绪引起的自杀行为,往往是在激烈的委屈、悔恨、内疚、羞愧、激愤、烦躁或赌气等情绪状况下产生的,进程比较迅速,甚至呈现出即时的冲动性或突发性,难以防范。理智自杀是指个人经过长期的评价和体验,进行充分的判断和推理以后,逐渐萌发自杀的意向,并有目的、有计划地采取自杀措施的自杀,如孤独者自杀、精神空虚者自杀、厌世者自杀等。
学生自杀,按原因不同,可分为学生个人原因或其家庭原因引发的自杀和与学校有关联的自杀。对于不同原因引发的自杀,处理的结果自然不同。如果是由于学生个人原因或其家庭原因引发的自杀,后果应由学生个人和其家庭自己负责,学校不负责任。而如果是由于与学校有关联的原因,如教师或工作人员侮辱、体罚学生,对学生进行搜身、处罚不当等,导致学生自杀,则由于学校存在过错,学校应根据过错程度承担相应的责任。
学生的自杀与教师的行为有无关系,取决于两个条件,一是学生自杀与教师的行为有无一定的因果关系;二是教师的行为是否违法。如果教师毫无根据地怀疑学生有偷盗行为,任意停止学生上课,把学生关在小房子里,强迫其交待甚至拳脚相加,学生不堪受辱,愤而自杀,教师的行为是学生自杀因,学生自杀是教师行为的果,而且教师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人身权利,构成非法拘禁罪。由于教师的违法行为造成学生自杀,学校要为自杀事件承担相应的后果,相关教师还要承担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教师的行为是合法的,例如一女生作弊被监考老师发现,老师即按规定在其试卷上写下“作弊”二字。该女生见状哭着跑出教室,跑回宿舍后在一张纸上写下“再见了,同学们,我无脸见人了”,然后,爬到四楼楼顶跳楼身亡。此案中,学生考试作弊,被监考教师当场抓住,并按考场规定进行了处理,学生因羞愧而跳楼自杀,尽管教师的行为与学生自杀有因果关系,但教师的行为是合法的,因此,教师和学校都不承担责任。
《办法》第十二条第四款规定:“学生自杀、自伤造成的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的,学校无法律责任。”
例如,1998年10月24日中午,四川省彭州市蒙阳中学三(四)班教室里突然冲进14名歹徒,对正在上课的男生用刀捅、凳砸,5名学生被打成重伤,其中1名学生受伤后生命垂危,2名教师受伤。在本案中,应由14名歹徒承担责任,包括刑事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
《办法》第十二条第二款规定:“来自学校外部的突发性,偶发性侵害造成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不无不当的,无法律责任。”根据这一规定,对于这类案件,一般情况下,学校不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其事故责任应当由造成这一事故的直接责任人承担。但学校在这类案件中可不承担法律责任必须有一个前提,“学校已履行了相应职责,行为并无不当”,即学校的安全保卫工作必须不存在任何过失,而且在事故发生后,学校必须及时采取积极的救护措施,只有在此前提下,学校对此类案件才可免责。
学生每天上学、放学期间发生的伤害事故,一般来说,应由事故的加害者承担责任。学校一般不承担责任。但如果在学校对学生上学、放学采取集体措施,集体接送学生上学、放学时发生事故,或者如果教育行政主管机关颁布学生集体上学、放学实施办法,而学校未依该办法组织学生上学、放学时发生事故,或有任何怠于执行办法而致学生发生事故,如果有因果关系存在,学校就应承担一定的赔偿责任.
学生在节假日包括寒暑假期间发生的事故,一般来说,由于事故不是发生在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时间内,原则上,学校对事故可不承担责任。但有一种情况例外。如果学生受伤害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社会调查、出外考察、实习、实践等任务,而且,教师在布置这些任务时没有选择恰当的内容,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些作业内容可能对学生造成人身伤害。在这些前提下,学生在节假日期间受到的损害,学校也应承担一定的责任。
根据《办法》第十三条规定:“校外”可理解为以下四种情形:1、在学生自行上学、放学、返校、离校途中; 2、在学生自行外出或者擅自离校期间; 3、在放学后,节假日或者假期等学校工作时间以外,学生自行滞留学校或者自行到校; 4、其他在学校管理职责范围外的。在这四种情形下发生的学生伤害事故,学校行为并无不当的,不承担事故责任。
综上所述,学生在学校发生伤害事故,应根据具体情况来认定责任,不能一概由学校或家长承担。为了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学校和家庭都应该积极地承担责任。特别是学校,更应该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杜绝不当行为,尽力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1]胡爱平,中小学生在校伤害事故处理之我见[J],青少年与法,2001(6)
[2]王新,未成年学生的人身伤害与学校的法律责任[U],河北法学,2000(3)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中小学生伤亡事故、事件典型案例选析[M],和平出版社,1999
[4]曾宪义,以案说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旅游专业是教育部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主干专业之一,许多职业院校率先开设旅游专业,重点突出建设。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职旅游班教学主题化初探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职业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正面临挑战,中职旅游班级的教育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因此要针对社会发展趋势,针对专业发展特质,针对学生发展动态,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使旅游教学主题化,不断形成新的旅游教育模式。
【关键词】中职旅游班;专业教学;主题化
当前,旅游教育的脚步在前行中停滞又在停滞中前行,十分矛盾。整个旅游教育都是各执己见,独来独往;缺乏统筹规划和创新教育理念,导致整个旅游教育教学质量一直在不同水平徘徊。教育教学特色是职业院校的生命,更是培养专业人才的根基;学生能否有兴趣的学,能否学以致用,能否真正成为旅游餐饮行业的主力军;都是我们的旅游教育需要冷静思考的。
(一)社会对旅游专业的迫切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服务性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旅游餐饮业更是以主力军的身份蓬勃发展着。
(二)专业发展现状。目前江苏大部分地区职业院校对旅游专业的发展不够重视,没有针对旅游专业的特质进行专业规划。大部分学校“餐旅不分家”的教学现象很严重;但从专业角度来讲,旅游与餐饮是一个专业两个方向;这一点远不如高等院校做的好。大多数学校都是双管旗下,看似顾此顾彼,其实却是撒网式教育,泛泛而谈,教育教学效果很不理想。
(三)学生的发展动态。中职旅游专业的生源一直以来都很不理想。学生的入学成绩几乎是处在最底层的,部分学生均是其他专业淘汰下来的,在行为习惯和素质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偏差。他们个性张扬,叛逆心强烈;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很片面。因此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是“混日子”而不是学习。因此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教育教学模式,使旅游教学主题化,不断形成新的旅游教育模式;从而使他们愿意学、认真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主题化也称为“特色教学”,是以某一特定的主题,来体现教育教学的风格和学习环境,以及特定的文化氛围,让学生获得富有个性的文化感受;同时将教学内容融入主题,以个性化的教学取代一般化的教学,让学生获得欢乐、知识和刺激。历史、文化、城市、自然、神话童话故事等都可成为教学借以发挥的主题模式。
专业教学主题化是在充分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根据专业的主客观条件,在正确、科学的办学思想指导下,针对社会、专业及学生情况,制定的独特的富有创新性的专业教育教学模式及风格。主题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体现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上;体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形成了创新的教育模式如情景教学、订单教育等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教学体系;体现在人才培养过程上,构建独特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环节等。特色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如果缺少特色,就难以培养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人才。专业特色已成为衡量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显性标志,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实现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高质量方面起独到的作用。而主题化的教学正是特色的体现和衍生。
(一)注重教学环境的主题建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的首要基础条件。只有借助于一定的硬件措施才能使教学主题更鲜明,从而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中职旅游班的发展。
(二)转变学校、家长、学生对专业的偏见。每个行业都有每个行业的弊端,这种弊端在服务领域尤为明显。学校、家长、学生对此专业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一些偏见或意见。
(三)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主题教学模式。
(1)细分教学主题。一般来说,中职旅游班的学生思维比较灵活多变,喜欢新鲜和刺激;学习的耐性不够。因此可以根据学生这一特点;把旅游教学划分为:山川旅游主题教学,园林旅游主题教学,水域旅游主题教学,红色旅游主题教学。把相关的导游服务技能知识和导游法规知识融入主题教学中。中职旅游班培养学生的根本目的在于造就技能型人才来适应社会的需要,针对这一特点又可以把旅游教学划分为:景点景区导游员主题教学、地方陪同导游员主题教学、全程陪同导游员主题教学、海外领队主题教学等等。把旅游教学按工作范围划分为几个主题,加入景点知识、导游法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处理、解决。而餐饮教学的主题又可以是婚宴主题教学、寿宴主题教学、冷餐会主题教学,把餐饮服务的相关知识融入具体的主题中。因此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模拟相关主题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应变不同的情况;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场景装扮、情节假设等。
(2)课程设詈主题化。中职旅游班的课程可以灵活调度,以实用型知识为主,理论知识为辅。把实用型知识进行整合归纳,根据内容分成各个主题后施教。同时可以结合各阶段的旅游教材综合施教;对于旅游专业教材而言没有学历层次之分,因此中职的、大学院校的旅游教材都可以供学生取经。把知识层次性组合设定主题因材施教,以获得最佳的效果。在此也可以把相关知识进行整合,这一点有些学校已经开始研究,进行项目课程的制作。但从个人观点出发项目课程的设定过于繁琐,动用的各方面人力资源较多,但旅游教学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定势。教学完全取决于教师对课程和专业的了解程度,对知识进行简单的归类,并适当的取舍;从而教出特色,学出成效。
总之,旅游业是一项日新月异的朝阳产业,中职旅游班的旅游教学管理也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培养旅游业需求的专业人才要以实战为出发点,以行业需求为中心。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不断探索旅游专业的主题化教学将会对旅游人才的培养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职旅游班教学主题化初探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因此,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征,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标准,明晰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实施原则,能有效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性开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幼儿主题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幼儿主题教育日趋成为我国幼儿教育体系的关键部分,然而幼儿教育中未能形成互动型的教育模式,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幼儿主题教育整体水平的攀升。文章根据我国幼儿主题教育的现状,对如何有效地提升互动教育进行了剖析,进而推动幼儿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主题教育;互动模式
伴随着我国幼儿教育的不断发展,提升幼儿主题教育水准逐步成为深化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要想真正落实幼儿主题教育发展的策略,就要致力于构建班主任与学生家庭的互动教育模式。鉴于当前幼儿教育环境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特征,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仅仅适应其发展要求,幼儿主题教育需要集资学校教学资本、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互动关系、高效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因而研究如何构建幼儿主题教育模式具有极高的社会意义与教育意义。本文选取幼儿教育中“我的植物园”项目,探究了为更好的实现教育互动,对如何实现社会各方面教育资源的整合提出可行性建议,最终为提高幼儿主题教育的管理水平做出贡献。
主题背景下的幼儿数学教育就是引导幼儿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去面对主题活动中产生的矛盾.发现解决问题的线索,使之条理化,进而学会解决问题。基于不同幼儿自我认知的差别,其相应的主题教育也有个性化特征。幼儿主题教育给予学生受自身社会经验与知识经验所限,自我评价能力偏低,对未来发展规划较为迷茫,未能形成科学的评价,这就需要相关教育从业者通过构建主题教育对其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幼儿的自我价值感认知主要来源于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对其的评估,然而当前我国的幼儿教育体制比较缺乏对于学生个性化的主题教育,这就导致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家长与班主任对于幼儿存在不切实的期望与评价,教育者缺乏合理的引导举措。
由此可见,营造主题背景下的幼儿数学教育的生活化环境,能够让幼儿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让教学生活化,让数学活动充满生活的气息和时代活力。为此,教师应让教学走近幼儿,应让教学向幼儿开放。而不是把幼儿引向封闭。以引导幼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引导幼儿亲身感悟数学知识。以幼儿教育中“我的植物园”项目为例,其主要内容包括,组织孩子们亲手种植蔬菜、孩子们按班级小组照料蔬菜、和孩子们一起收获蔬菜,这有助于提高孩子们对蔬菜、植物和大自然的认识,实现教育的目的。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不需要的内容.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才会全身心投入,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而且会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教师应善于在主题背景下创设数学生活化的情境。引导幼儿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幼儿的教育认知来源于学生对于自身参与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与情感体验,考虑到幼儿主题教育的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个人的学习生活与人际交往,更影响着其身心健康的发展,本文针对幼儿主题教育的特点,提出构建多元化互动的教育体系,力图促进幼儿教育水平的提升。
(一)加强教育互动
无可非议,民主化的教育联系有助于幼儿主题教育教学管理的开展。要想实现各方教育资源的高效整合,教育者就要致力于协调学校教学与家庭教育的互动关系,这就启发我们需要通过建立互动化的家庭教育关系与师生互动关系,形成对话平等、互助协商的良好氛围,采取和谐化的教育体系来协调好幼儿教师与外界的关系。这不仅仅有助于为学生营造轻松的受教育环境,更能够大大提升学生对于自身价值的认同,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我价值。此外,由于幼儿主题教育以培养学生兴趣为主要教育导向,因此在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等教育从业者要恰当利用好与社会各类型企业的合作机会,结合幼儿主题教育实践性强的特征,将学校教育的理论知识与学生个人的实践活动进行有效结合,借助多种社会资源来为幼儿提供良好的互动平台,进而促进其自我发展。
(二)转变教育观念
随着社会经济的成长与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时期我国幼儿主题教育的方针也产生的巨大变化。首先,要在充分分析幼儿主题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教育规划形成科学的沟通方案,为互动模式的建立奠定坚实的基础;其次,在幼儿主题教育校内教育教学环节,为形成对于学生全面科学的合理引导,幼儿教师还要不断深化教学的改革,针对不同学生差异化的特点完善主题教学模式。一方面,幼儿教师在日常的学业教育与课外活动中,要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与兴趣的基础上,开展具体化多元化的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切实的针对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求为其提供因人而异的主题教育模式。
另一方面,幼儿教师还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优势,根据学生差异化的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等,利用多种教育渠道,与学生家长及时沟通,有针对性地采取多样化的主题教育活动,给予学生以切实的心理咨询与教育引导。在分析、发掘主题活动中涵盖的数学教育因素之后。教师可综合主题教育的总要求.以及数学教育的具体操作层次,幼儿数学发展的实际水平,幼儿的学习兴趣等,有针对性地提炼出最适合本班幼儿的数学教育内容。
总而言之,幼儿主题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种侧重于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了更好地适应我国幼儿教育行业发展的总趋势,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构建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互动教育模式的必要性,切实转变传统的幼儿教育管理观念、施行形式多样的互动方案、落实系统化教育沟通模式来提高幼儿教师与学生家庭对于主题教育互动模式建设的重要性认知。唯有如此,才能够充分营造适应我国幼儿主题教育管理水平提升的外部环境,为学生个体正确认识自我创造条件,实现增强学生教育目的,为我国整个教育水平的提升做出贡献。
幼儿主题教育的思考与实践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学校安全教育规划是我国教育事来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和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对学校安全教育的发展目标、规模、速度以及相应的步骤和措施等所做的设计、部署和安排。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安全教育主题论文,供大家参考。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道路已变得越来越美丽,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当你看到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消失于车轮之下,当你面对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时,能不感到痛心疾首吗?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种事故领域的“头号杀手”。 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有专家指出,通过安全教育,提高我们小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80%的意外伤害事故是可以避免的。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把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红灯短暂而生命长久,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安全法规,增强学生交通安全意识,教育部将今年3月28日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定为“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了更好地宣传交通安全知识,更好地珍视我们生命,在此,学校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1、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当我们徒步行走于人来车往的马路时,请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在马路上嬉戏打闹;
3、当我们时马路时,多一份谦让与耐心,不闯红灯,走人行横道,绝不能为贪一时之快,横穿马路;
4、严禁12周岁以下的学生骑自行车。放学回家一定要排好路队。
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
今天是第十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我们希望这个日子能够再次唤醒同学们对交通安全的重视。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内容摘要:本文根据学校安全教育的重要性从四个方面谈论了
自己的看法和做法。一、学校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做到“一有机会就利用”。 二、利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效果会更好。三、学校安全教育,教师先受教。
四、学校安全教育,教师、家长要联手。
关键词:安全、教育、论文
浅谈学校安全教育
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为他们提供安全的生存空间,建立一个安全的生活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健康、幸福地成长,既是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家长的责任,也是全社会的责任。中小学安全教育工作搞得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中小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民族的兴旺和国家的前途。因此,加强学校的安全教育和防范措施是使广大中小学生获得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学校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工作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必须的。除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自身的教学水平外,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也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尽的义务和责任。我是一名初中教师,我根据自己十几年的教育经历,谈谈自己对学校安全教育的几点看法和做法。
一、 学校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做到“一有
机会就利用”。
学校安全教育要常抓不懈,做到“一有机会就利用”。学校安全不管是校内安全和校外安全都要
在学校内对学生教育。学校可以利用课堂、集会、各种活动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做到常抓不懈,“一有机会就利用”。我是班主任,每星期日晚自习的班会上,除了把上周班级工作总结总结,把本周班级工作安排安排,总是利用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对本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告诉学生到校的路上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在学校课外活动时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体育课上应注意哪些„„
我们学校星期一升旗集会上,学校领导都要对学生进行简短的安全教育。这样做是很好的,但是我认为光领导说是不够的。学校领导只是简短的说一说,还不够具体,实效性不强。但是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学校领导已经给广大教师营造了很好的安全教育氛围。我是班主任,我是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升旗结束后,在教室里围绕学校这星期的安全教育主题,再进行一次安全教育。记得有一次学校在升旗会上领导强调:“学生不要骑摩托车和电车”。升旗结束后,学生回到教室。我问学生:“今天学校领导进行安全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学生没有一个回答。我很失望的提问了一个学生:“你知道吗?”。这个学生说:“知道,不就是骑摩托车不安全吗,我们都知道,可是不骑又不方便。”听了这个学生的回答后,我明白升旗会上简单的说一说是不够的。接着我就给全班学生分析学生骑摩托车和电车的厉害关系。第一你没有驾驶证,让执法人员发现了要拘留你,罚你款;第二如果发生交通事故,你无证驾驶,责任由你全部承担;第三发生交通事故对你和对他人都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甚至危及生命。我分析时,学生听得非常认真。从学生的表情上我可以看出学生理解的更深刻。下星期,我一查问,我班没有一个学生骑摩托车和电车的。
学生终究是学生,他们是未成年人。教育他们时,场面再宏大、文辞再优美,简单的说一说是不够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进行安全教育要常说常讲,“一有机会就利用”,用朴实的语言说到学生心里去,这样才有长效作用。
二、利用身边的事例教育学生效果会更好。 人们常说“不见棺材不落泪”这句话。我认为教育学生也一样,给学生谈一些典型的大的安全事故,学生也听,但学生总认为那是别人的事,离我们太遥远,今天听了明天就忘了,没有什么教育效果。我认为典型的大的安全事故案例确实能造成安全教育的气氛,作为班主任或任课教师要抓住这个好机会,在教室里再利用身边的一些小事例进行细说。让学生知道这个事就是前几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或周围的,受伤的人是谁,怎样发生的,原因是„„让学生想:如果事故发生在自己身上那是多么不幸啊。
2012年9月24日,我校升旗集会上,学校领导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强调了学生在课间活动时不要过分的追逐打闹,特别是七年级的新生,不知道轻重缓急,很容易造成伤害。学生进教室后,我就利用上星期四,学校七年级两名学生在课间活动时,由于追逐打闹不慎造成一学生右臂骨折的后果。学生听得非常认真,表情异样,造成很好的教育实效。
三、学校安全教育,教师先受教。
教师是教育的实施者,学校进行安全教育,教师应先接受安全教育。一个没有接受过安全教育或安全培训的教师,他的安全意识是不会强的,一个安全意识不强的教师也就搞不好安全教育。因此,我认为学校安全教育,教师先受教。
近几年,在上级领导的重视下,各学校都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各学校出现了安全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现象。学校领导、班主任安全意识强,工作做得到位,但是还有一部分教师安全意识淡薄,工作中出现安全漏洞。如中午辅导时,辅导教师不按时进班,辅导期间有学生出教室,课堂上有学生违纪教师把学生站到教室外不管„„这些都是安全隐患。我认为有必要对广大教师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识培训。这样,广大教师的安全意识增强了,在工作中才不会出现安全漏洞和安全隐患,学校的安全工作搞得会更好、更有效。
四、学校安全教育,教师、家长要联手。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要想把安全教育开展的更好、更有效,离不开学生家长的联手。没有家长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很难取得良好效果的教育。我们常说谁谁没有“家教”,这个“家教”也就是家庭教育、家长教育。学生在家里养成的坏毛病、坏习惯是很难改掉的。如果学生家长配合一下,在学校教师的努力下改掉这些学生的坏毛病、坏习惯要容易的多。
教师和学生家长要经常联系沟通,随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更需要学生家长的配合。2011---2012学年度,我班有一个姓赵的学生。他经常让家长给我请假说有事或有病或时间晚了,星期日下午不到校上课。开始我想,家长请假应该是真的,不应该怀疑。可是经常这样,我不得不怀疑有问题。后来我通过学生了解到真实情况,他什么原因也没有,家长也知道,家长宠爱孩子,孩子说什么就是什么。我给这个学生的家长联系了,家长说:他不想星期日下午去,就是想和邻村几个不上学的孩子玩,第二天好骑家里的摩托车去上学。我说:“你让孩子和那些不上学的孩子玩是很危险的,让孩子骑摩托车上学也是很危险的”,这位家长说:“没事、没事”很不以为然。后来这个姓赵的学生中途辍学,由于骑摩托车把胳膊摔骨折了,造成一定程度的残疾。血的教训,成了铁的教材,它能教育我们要热爱生活、保护自己、珍爱生命。
今年来,安全事故不断发生,安全教育刻不容缓。中小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他们正值青春年少,生命之树还未长成,生命之花尚未绽放。作为班主任教师和任课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让他们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懂得如何保护自己年轻的而宝贵的生命。安全无小事,安全关乎一切。学校安全教育工作搞好了,学校才不会发生安全事故,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学生在这安全、健康的学习生活环境里才能安全、健康的成长。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广大学生必须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诚信教育主题论文,供大家参考。
什么叫做诚信?诚信就诚实守信,这是做人的基本道德,是人类的无形资产,所以,诚信教育对于我们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许以后会影响他的一生。如何教育学生诚实守信,这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
关键词:
诚实 守信 道德 教育
诚实做人是最基本的道德,如实反映事情真相、不夸大、不缩小、不掩盖、不说谎,说谎害己又害人,拾物交公,拾金不昧,爱护花草。真诚待人,不说谎话,在对不起别人时主动道歉,别人有错误缺点时不偏袒,表里如一,不弄虚作假,考试不作弊,作业不抄袭,知错就主动承认。实事求是,不懂不装懂,不投机取巧,在自觉控制自己的基础上,对别人的虚假行为提出善意批评和劝告,正确的公平竞争观念教育。
那么对于低段来说,说得到,做得到;答应别人的事尽力做到。对于中段来说,承诺是严肃的,要分析可能产生的后果,再做出承诺。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不随便承诺,在情况有变化时要及时说明,以求得谅解;在坏人面前要能随机应变,勇敢对付。
诚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持续、深化和发展。根据小学生诚信教育的“起点要低、内容要实、针对性要强、须循序渐进”这些基本要求,结合当前市场经济社会、信息网络时代和受教育者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等不同特点,教育方法上要大胆选择传统的优秀教育方法,勇于实践,并在此基础上敢于创新,以增强对小学生诚信教育的主动性、针对性和实践性。
1.说服教育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明辨是非、善恶、美丑,提高思想道德认识的一种方法。这一方法在我们学校德育中应用广泛。诚信的品质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教育,人的天性无所谓善、恶,后天的生活与学习积累,导致了人们品质的高低。小学生理论水平不高、阅历浅,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正处于形成和巩固之中。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明后天教育环境的重要性。学校要通过讲解、报告、谈话、讨论、读书活动等,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使学生了解诚信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和意义。“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明白无诚信的人,在社会生活中寸步难行。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产生了无以数计的诚信范例:“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等,都是人们所推崇的诚信品质,而朝三暮四、出尔反尔,为人们所不齿。这样耐心细致、平等和以理服人的说服教育方法,适合小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特点,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2.情感陶冶法。是通过教育者自觉地利用一定的教育情境及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受教育者进行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感染和熏陶,以培养他们健康的道德情感,使他们的人格逐步完善的一种方法。小学阶段是培养诚信教育的重要时期,通过教师和家长的情感陶冶,使小学生逐步树立诚信的观念,并将诚信的行为付诸实践。教师要对学生倾注满腔的爱,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看作是诚信教育的被动接受者,要尊重和相信学生,把学生放在诚信品质的培养和完成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真正成为诚信教育的积极参与者,达到诚信品质的培养是学生自己的主动选择;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长的品行和作风,家庭的民主、平等氛围无疑会有力地促进孩子诚信品质的养成;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在陶冶学生情感、养成诚信品质方面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和行为规范的训练,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朝着真诚待人、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
3.榜示范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具有明显的模仿性,凡是他们感兴趣的事、向往的活动和他们羡慕、敬佩的人物,都容易引起他们的模仿。教师在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诚实守信的优秀模范人物、带领学生参观相关展览、组织学生走访身边典型人物的同时,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踏实守信,做学生的楷模。学校要大力宏扬正气,营造诚信的氛围,经常利用校报、黑板报、红领巾广播室、校内电视等,大力表扬诚实守信的好学生、好老师、好家长。宣传优秀事迹,树立以讲诚信为荣,不讲诚信为耻的观念,树立身边的榜样。家长也要努力塑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要求孩子做到的首先自己做到,树立良好的家风,从生活小事做起,时时处处注重培养孩子的诚信品质,使孩子从小学习好榜样,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
4.研究性学习法。要组织学生跨出校门,走访社会,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有关诚信正、反两方面的资料,使学生自己从历史和现实的资料中,分析、比较,明白欺瞒狡诈虽能得逞一时,但不能一生得志,终为人们所抛弃。从窃国大盗到偷鸡摸狗之辈,莫不如此。
5.生活体验法。我们注重安排学生体验生活实际,如自己使用过的衣、食用品等,体验那些质量好、服务周到的品牌用品,在使用过程中让人放心,并且获得精神的愉悦;而一旦遇到假冒伪劣产品,会令人懊恼,并且还会影响到你的健康和安全。又如体验在人们交往中,友善相处,真诚相待,给人以和谐、心理的安宁;相互欺诈、互相猜疑,让人防备、警惕、以他人为敌。尤其现在独生子女多,以我为中心,事事不能吃亏,易养成骄横的脾气。通过生活和学习过程的体验,让学生深切体会到整个社会人与人之间诚信的重要,明白要使自己在社会中顺利发展、进步,就必须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别人,以诚信的言行与大家交往,从而自觉树立诚信观念。
6信息处理法。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交往范围的扩大,人们每天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信息的刺激。我们要根据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弱的特点,注意从生活中、学习中的小事着手,教育学生逐渐学会善于进行信息处理。通过课堂交流、晨会教育、十分钟队会、班队会、记日记、写作文等多种形式,把各自接受的大量信息反馈、交流、讨论并进行归类,发展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分清好坏,择善而从。尤其面对网络信息,在自己做出诚信行为的同时,应警惕他人欺诈行为,避免上当受骗。并要注重差异教育,照顾学生个性特点,做好个别学生的思想工作。对待有缺点或错误的学生,要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与学生交心,做到“润物细无声”,达到切实转变学生思想的目的,培养学生辨别诚信品质基本行为的能力。
7反思行为法。古人云:“吾身三省吾身。”人是思想的动物,在一定程度上说,人是在对过去的总结和反思中前进的,个人如此,社会也是如此。因此,在对小学生诚信教育中,我们也应该采用让学生“反思行为”的方法,经常反思自己或者别人坚持诚信得到的回报,以及不诚信遭到的损害。如个别学生单元考试成绩退步,经过自我反思,找到近阶段贪玩、作业经常抄袭别人、缺乏独立思考、不懂装懂等造成退步的原因。今后应该吸取教训,诚实学习,修正和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等等。使学生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点滴言行和周围的人和事中,进行比较和分析,明辨是非,促进诚信品质的养成。
参考文献:
《诚信得种子》
《信任的力量》
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一个社会能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社会成员的诚信素质和诚信意识。而构建和谐社会最主要的一点是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和宽容,这种信任和宽容,主要依赖于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具有诚实信用之态度,与人为善之情感,也就是诚信美德。
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急功近利、只重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观念的影响,“诚信”意识在人们头脑中渐渐淡漠了,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日渐抬头,不规范、不合法的事情时有发生,一些人曾经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讲竞争,可以不择手段。这些错误和片面的思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诚信教育的建立,“不讲信用,欺骗欺诈成为社会公害”。这一社会公害倘若继续扩大,不仅会严重破坏正常的经济和社会秩序,危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而且会引发人们对他人、对社会、对法律和道德规范、对国家和政府乃至对执政党的信任危机,使个人丧失人格,使法律丧失威严,使道德丧失魅力,使政府丧失民心。诚信问题已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目前,绝大多数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在就业和招聘过程中,都本着诚信守规、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双向选择”,但也有一小部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出现了种种不诚信行为。这种失信现象的产生,不仅损害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正常的就业秩序,而且也制约了高校毕业生的充分就业。
诚信教育关注人的完整性与生活的完整性,维护学生的现实生活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道德创造的丰富性。这是诚信教育以人为本的真正内涵。为此,诚信教育要创造出有利于个体道德发展的合乎人性的环境,以宽容、健康、快乐、向善的精神开展诚信教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强化诚信教育,人人都必须从诚信做起。诚信教育,既是立人之本,而最终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本。
当今中国社会,诚信美德却在退化,诚信教育脱离社会生活实际,缺少针对性、现实性,影响了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诚信教育内容重复,重规范、轻学生的实际认知,远离学生实际生活,往往把理想的当做现实的,把主观想象的内容当做客观存在,把目标当起点,急功近利,简单地进行道德规范的灌输。另一方面,对教育对象的批判和反思能力的培养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诚信教育的内容基本上是以绝对真理的形式呈现出来的,阻碍了学生的价值批判能力和创造性人格的培养。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我们的学生进行诚信教育呢?
首先,铸造诚信社会风尚,应从娃娃抓起,从青少年抓起。诚信友爱是现代社会生活中每个人立身之本,是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每一个学校生存、发展和提高办学品位的需要。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有朝气、最具有创新精神、最易接受新鲜事物的群体,是国家的未来。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有希望则国就有希望。现在的青少年若干年后将走向社会,他们的信用意识如何,将直接关系到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当代学生应该立志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而诚信乃是立志的基础,无诚信则无以立志,即使立志也是空话。青少年求识欲强,可塑性强,是进行诚信教育的好时机,而且,这一时期培育起来的诚信,比较牢固,好坚持,不易蜕变,因而,我们的诚信教育必须从我们的小学生抓起,将学生的诚信教育进行到底。
其次,学校作为学生诚信教育的主阵地,要以开展诚信教育为抓手,要将诚信教育要与传统美德教育相结合,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内容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活动中,使学生感受、体会诚信是做人的根本。还要将诚信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品质,教会学生做人,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以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对道德教育的新要求。
再次,教师的言传和身教是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两条重要途径。从道德教育这个角度来说,身教的功效大大超过言传。为人师表,率先垂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和中小学教职员工要带头讲诚信,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为人师表、身体力行、有诺必践,以教师高尚的品行、人格的魅力、诚信的作风取信于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提高公信力,做诚信的表率。同时,要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通过各项制度建设,将诚实守信落实到全体教师的教育行为上,通过奖惩机制,促进教师做到诚信治教,诚信修己,诚信育人,并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去影响学生,增强诚信教育的实效性。
最后,诚信教育走向社区、进入家庭。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孩子的心灵本是一张洁白的纸,纯真无邪。现如今孩子诚信缺失,这固然与学校教育的不到位、与社会大环境的污染有一定的关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家庭教育,家长对孩子的诚信教育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家庭则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社区是中小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校要主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当今社会, 快与慢的对比出现在各个领域,现在成为大家广泛讨论的焦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快与慢的议论文,供大家参考。
快速向前,一切美好消逝在身后;慢步欣赏,留一颗心结自己,一切美好铭记于心。
每个人不过是人生过客,短短数十载,又何需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太过匆忙的步伐只会令你失去很多,不妨放慢脚步,甚至停一停,坐下来,同身边的亲人,朋友一起漫谈,品味人生的真谛。
和珅人人皆知。他的一生总在“忙碌”着,不停地追逐名利、金钱,快速前进的步伐未曾停过,然而,他却是孤独空虚的,他没有推心置腹的朋友,没有真情至善的亲情……都是因为他过于匆忙和快速,无视身旁的一切,一生辛苦追逐,却换来后人的唾弃,千古的罪名。
一味地向前,快速向前,有时会使你失去一切。
囫囵吞枣,我们不会有所收获;含英咀华,却使我们大受禆益。
总是求快,冷却了人与人之间的热情,稀释了多少人间的温馨。
亲情也需我们慢慢品味。
小时候,路口有条小沟,那时的我是可以跃过去的,但每次哥哥总会蹲下来背我。我并不拒绝,哥哥背着我,慢慢地跨过小沟。经过小沟时,我都会放慢脚步,然后哥稳稳当当的背上我。
这就是亲情,包含着哥哥对小妹的疼爱,小妹对哥哥的信赖。
如果,每次我都快步走在哥哥前头,而跃过小沟,也就没有机会体会到哥哥对我的疼爱。
慢慢地体会那是一种享受。
追踪着鹿的人是看不见山的,不停地追逐的人是漠视一切的。
我们都需要停一停,无论你是多么的匆忙,注意身边曾经漠视的一切,你将会发现,原来天如此蔚蓝,树木如此苍绿,父母已如此憔悴……
匆匆一生,你将后悔自己:什么也未曾带走,什么也未曾留下。
生活需要快和慢相益结合,人生更是如此。
放慢脚步,世界原来别样
“汽车刚驶出高速地段,车里的乘客有的无聊地听着随身听,有的不耐烦地看着报纸,有的干脆扶着前面的座位瞅着,妻子坐在我的身边,无精打采地看着地面。我坐在窗口,突然一地鲜花映入我的眼帘,五彩缤纷,煞是好看。于是我请示司机停车并答应只要采一束花的时间就够了。刹车一拉,全车人诧异地看着我,待我从路边采来一束美丽的花给妻子时,她开心极了,他随即将它们分给车里的每一个人,顿时车里春意盎然……”
这是我曾经看到的一篇文章,它给我启发很大,也因此想起了席慕容的一段话: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总会变成明日的失,今日朦胧的幸福也总会变成明日朦胧的伤悲,今日的拥有总也赎回不了昨日的过错。可是,无论如何,我总是努力而认真的生活过了。
努力而认真的生活,不是走马观花,也不是浮光掠影,挤身于知识快速、信息高速,一切飞速的新时代,我们还会有上文中那位年轻人的“停下来慢慢欣赏”的经历吗?
所以,我想在我们的时代,访放慢一些速度,有的地方也许一生只会到过一次,不慢慢欣赏周围的事物,该会是多么遗憾的事啊!
纪伯伦有句名言:乌龟比兔子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情况,阿尔卑斯山口的路牌上也写道:“慢慢走,欣赏啊!”
社会的竞争,生活水平的提高,总让我们更加担心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车轮。于是我们给自己一个劲儿地鼓气:快些,再快些。如果遇到这一个时候,我建议主,让我们先暂且放一放高速,慢些,再慢些,欣赏一下周围还值得我们细细品味的点滴。
“花开不是为了花落,生命不是一次简单的奔赴死亡之约,侯鸟由南飞到北,又由北飞到南是为了经历四季的更替……”
当一切都将变成高速,出门有高速公路,就餐有各式各样的快餐,打开书报有各式各样的文化快餐,打开电脑更可以几分钟内“网尽天下”时,请记得放慢一下脚步,那时我们就会感受到生活有多少别样的滋味。
兵家有云:“兵贵神速。”红军正是因为赶在了敌人援军之前到达了卢定桥,才能夺下卢定桥。古今的事例很多。所以就有人认为快好。
快确实好。二战时,德国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那么大的胜利,主要在于他们强调了一个快字。德军通过快速反应装甲部队在短短的几十天内,攻占了大部分的欧洲国家,此行动被合名为“闪电计划”。这次行动开创了一种战术思想,那就是依靠装甲部队出奇致胜。
我们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中,有了速度,就有了竞争力就多了许多的成功。
在学习上,快预习、快作业、快记忆、快温故知新,我们就能牢牢抓住学习的主动权。做学习以外的事也要快,快吃饭、快洗衣等,又能使我们节约大量的时间投入学习,取得更为优异的成绩。
而在足球场,快也是大有用处的,为何皇家马德里这么受人欢迎,很多人都喜欢看他们的比赛,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的进攻快,再加之流畅的配合,皇家马德里可谓攻无不克。快,压制了对方,使对方的防守阵形被打乱,使对方顾此失彼,疲于应付,丧失进攻的机会。
快比慢好?
古人云:“欲速则不达。”大跃进时期的中国,正是因为盲目追求速度,而导致生产的停顿,使得中国的实力更加落后与其它的国家了。而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邓小平的领导下,我们“稳”字当头,一步一脚印,慢慢的推进改革,才有了快的发展速度,才取得了今天这样的成就。
球场上有句话:“谁控制了比赛的节奏,谁就控制了整场比赛。”而节奏的控制关键就在速度的把握,该快则快,快如闪电;该慢则慢,慢得让对手心焦。让对手跟着你的节奏打,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尤文图斯能取得意甲冠军,原因在于他有强大的中场,善于控制比赛的节奏,穷于应付,从而嬴得胜利。
生活中,快使人活泼、反映敏捷、做事迅速,不拖泥带水,但往往还会使人毛躁、粗心,失误连连。慢使人沉稳、细心,做事有条不紊,但会使人死板、拖拉,错失时机。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控制节奏,该慢的时候就要慢,该快时一定要快,这样才能在人生中游刃有余,获取更多的成功。
#p#副标题#e#
快与慢是节奏不一的两种交响曲,快是慷慨激昂,扣人心弦的;慢则是平稳舒缓,心旷神怡的。正是这样两种风格迥异的交响曲,交织成人生中一篇篇波澜壮阔的乐章。 ——题记
序曲
每天依旧穿行于繁忙之中,习惯了这样的生活,便没有什么可抱怨。快与慢的旋律终不可分开,我相信并期待有一天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旋律能融成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慢慢欣赏 看一路春暖花开
记得有一位学者曾提出一个口号:比慢。
在当今生活越来越快的时候,快餐、快递、快车才是一种时尚,慢怎么行? 但就是慢,让我们体会到了生活的乐趣。
生活节奏快,本来是一件好事,问题在于,在我们快速发展的同时,却并没有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你看,天空越来越暗了,河水越来越黑了,空气越来越臭了,树木越来越矮,鱼虾越来越小……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社会发展太快引起,快到我们没有来得及关注我们生存的环境受到了什么样的伤害。
所以,我们可以说,慢也是一种智慧。
自古带兵打仗,讲的是“兵贵神速”,可是司马懿却慢慢腾腾地拖啊拖,哪怕是诸葛亮送去妇人的衣服,司马懿也只是微笑着问诸葛亮每天吃多少饭,休息了多少时间。诸葛亮求快胜,司马懿却偏偏慢慢来,最后的结局谁都知道:诸葛亮累死了,司马家的后代得了天下。
太极拳慢吧,慢悠悠的,可是好多快拳高手败于太极拳师手下。这是张三丰几十年武术的最高境界。
是“慢”成就了司马懿和张三丰,慢不仅是一种智慧。慢还是一种豁达。
天下雨了,大家都在跑,只有一个人在慢慢走,别人催促他,他却说前面一样有雨,何必快跑。这是一种豁达。只有在看透了世事的时候,才会有这样一种淡然。
这种豁达在苏轼的词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他曾在《定风波》写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雨来了,并不急,他有一种慢的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这种慢,是一种豁达,也是对生活的一种享受。了解生活,热爱生活,看到生活中的种不顺和种得意,就对生活有一种慢慢享受的态度,从而变得豁达而宽厚。
慢也是一种享受。在智慧与豁达的前提下,“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唐人写诗也是够慢的了,与现在文人动不动一天数万字,哪一种创作更是一种享受,从神态上都可以看出,捻须而吟,在慢慢地品味中,去吟安一个字,他说是一种苦,这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当我们今天读唐诗时,那一种欣赏与陶醉已成为中国人一出生就能够体味到的乐趣。如果唐人像今天一样一天几万字,创作速度快是快了,但会不会让我们今天还能够享受呢?
一本《本草纲目》二十年,一部《资治通鉴》十九年,一本《红楼梦》十年,慢慢磨出来的东西才是精品,才是后人的一种享受。当然后人享受时也要慢慢来,
如果一天就将《红楼梦》读完,那也就没有乐趣了。《本草纲目》能够滋润中华民族上千年,而《红楼梦》养活了成千红学家,这都是得益于慢。
慢是一种智慧,慢是一种豁达,慢更是一种享受。对生活有透彻的理解,拥有豁达的胸怀,就可以好好地欣赏生活、享受生活了。
人生路上,请慢慢走,慢慢欣赏,看一路春暖花开。
雄鹰醉心于快走踏清秋的驰骋,野鹤却赋情于漫步睨山林的清幽,快与慢,都能决定人生的态度与高度。可是浮云总有疾风助舞才能舒卷六合,燥怒总有安宁轻抚才能还我清明,而人生只有快与慢的适度结合才能欣赏到海岸线上的那抹霁云初晓,在那百花深处。
兵法上总讲究兵贵神速,元兵也正是凭借着速度才打破了南宋的层层关卡,快,似乎成了士兵肩头上最沉重的负担,直到生命的尽头,他们才有权利慢慢踽行,去看那日暮穷途,却不知乡关何处。
球场上有句话:“谁控制了速度,谁就控制了整场比赛。”在这个被速度掌控的时代里,快,就像是生命的出口,高楼的迅速崛起与事物的日新月异,变成了自然的平衡。在键盘上迅速游移的双手,与短短时间就可快速发出的电子邮件已然不屑于擦去红笺小字辗转旅途的尘埃。
可是看着一生追逐于名利却被疲惫失败的人生弃于青史角落的和绅,看着铁骑野马冲入欧洲的草原霸主成吉思汗两手空空的落寞无奈,看着行走在城市边缘的白领精致妆容下掩盖不住的苍白,不禁深深疑惑起来,他们错过了一些什么,不是吗?乌龟比兔子,不是更能多讲些道路上的风景吗?他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急行军,不正是像毕淑敏说的那样,其实岁月一直在消逝,今日的得总会变成明日的失吗?
那么,我们又将“慢”——那朵闲云、那泓清泉、那人生的调味剂置于何处呢?
而杨贵妃无疑是聪明的,她将快与慢结合成舞蹈的精髓,或胡笳长笛急舒袖,或缓歌慢舞凝丝竹,试问她若是终日不厌烦地水袖轻舒,或是终日如火般狂歌伴舞,又如何引得君王带笑看,又如何引得荔枝翻尘来?
我行尔动,我静尔休,这本就是形容人生最贴切的一句话。握紧双手,里面什么也没有,而张开双手,世界却在你手中。日日追逐着朝阳而去,你永远也无法得见夕阳的那抹艳色。 浔阳岸旁歌影犹存,清淡的月色让人忆起那婷婷袅袅的筝娘,轻拢慢捻的一曲,醉了烟花三月,醉了一池碧波,连白居易笔下《琵琶行》中的泪渍,也变的真切起来。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权利,在疲惫的时候,放慢脚步行走,或杯浮绿蚁,或清茗煮茶,将松籁奏成一阕中天曲,谱进我们自己的弦音,让亦步亦趋地跟在我们身后的清幽渲染人生的繁华,在城市飞快前进的速度下,且临风,且船移。这,才是快与慢最完美的结合,就像雅典卫城廊柱下光与影的共舞,这,才是最精彩的人生。
将快与慢结合起来酌情调度,用小泉淡侬的清缓来品味人生。 你会发现,在飞鸟悠远苍凉的世界里,也许只有静卧的尘沙,是它唯一的干粮。
生活的节奏有快有慢,快有快的好处,慢有慢的精彩。快慢都需要,但我更偏爱慢。快诚可贵,但慢价更高。当慢则慢,慢,可以“慢”出人生的潇洒与滋味。
当慢则慢,慢出质量。
“慢工出细活。”众多传统的手工艺品的制作都需要慢,比如需要108道工序才能打造出来的华贵的景泰蓝。唯有慢才能做出品质,才能体现出其独特的艺术价值。许多名著又何尝不是“慢”出来的?司马迁穷尽一生,最终写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曹雪芹耗尽心血,“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铸成中国古代小说的最高成就——《红楼梦》;一部《论语》,凝聚几代人的心血,于是流传并影响中华文化几千年……然而如今许多建筑工程都在不停地赶进度,留下了许多安全隐患,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地陷、楼塌、桥断等安全事故,令人色变。可见在工艺品的制作上、经典作品的写作上,尤其在涉及人们生命安全的各种建筑上,应当“慢”出质量。
当慢则慢,慢出品位。
慢生活,给急驰的生命刹车。快节奏的生活,在带来利的同时也使人失去了很多。每天用各种快餐打发肠胃,于是美食淡出了生活,健康“快”出了问题。若时而精烹细煮,与家人或朋友一起共享佳肴,营造出和谐的氛围,显得更有些生活的情趣与品位。或挤出一点空闲,沏一壶好茶抑或斟几杯好酒,邀三五好友共同品尝,悠闲自在地谈天说地,既放松了身心,健康了身体,又让人感受到了友谊的美好和生活的惬意。细细品味,品的不仅仅是佳肴,是香茗,更是情感,是生活的趣味。可见在饮食健康上,在好友聚会上,尤其在生活情趣上,切莫匆匆赶路,错过一路美丽的风景,应当慢慢欣赏,细细品味,进而提升生活的质量! 当慢则慢,慢有时是为了更快。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慢是成事的基础——“台上三分钟,台下十年功”,快需要慢的积累。看看李白、杜甫,“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们快不快?但就是为了这一“快”,他们学习了多少佳作名篇,积累了多少人生阅历!那些穷尽一生写出一本书的作家,看起来似乎是慢的,但对那些书的时间跨度来讲,他们又何尝不快呢?就是我们这些眼下慢慢苦读的高中生,不也是为将来能快速提高成绩做着必要的铺垫吗?可见在学习的积累上,在成绩的提高上,尤其在事业的成就上,应当慢慢积淀,厚积薄发,如此才能顺利进入彼此的快车道。 由此可见,在合适的行业中,在恰当的时机内,当慢则慢,会慢出质量,慢出品位,慢出速度,慢出人生的潇洒与滋味。唯其如此,才能使我们生活有品位,人生更精彩!
骏马飞驰,流星迅疾,那是快的力与美;老茶甘美,陈酿飘香,那是慢的甜与醇。“飞湍瀑流争喧豗”固然雄奇壮观,“泉眼无声惜细流”亦有柔美静谧。快与慢,各有其美。火山瞬间喷发,源于积聚百年的能量;铁树一朝开放,源于吸取千年的营养。快与慢,彼此交融。
快有快的好,慢有慢的美。快,是速溶咖啡,方便快捷,香甜可口;慢,是一壶清茶,悠然纯美,回味无穷。
因为没有快捷的交通工具,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漂泊五十多年,难怪“儿童相见不相识”了;因为没有便利的通讯设施,“情人怨遥夜”,相隔千万里,只能“竟夕起相思”。快,才能缩短距离,拉近情感。快,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表现。
然而生活在慢时代的古人也不必遗憾。距离阻碍了相聚,却阻碍不了苏轼兄弟“千里共婵娟”的手足情;距离隔开了彼此,却隔不开李清照夫妇“此情无计可消除”的深情。慢,蕴蓄了情感,丰富了生命。慢,是诗意栖居之地。
快与慢,彼此交融。没有慢,安得快?慢是积淀,是植物炭化为煤的千万年等待;快是爆发,是煤投入烈火的瞬间辉煌。没有丰厚的积淀就没有有力的爆发。 苏洵二十七岁为学,闭户读书,四十岁参加科举考试一鸣惊人,历时十几载;王羲之七岁学书,至五十岁与友人宴饮兰亭,一挥而成绝世《兰亭序》,历经四十几年;杜甫七岁学诗,一生历经磨难,仍苦吟不辍,身后直至明代方成就“诗圣”之名,历时八百年。这些大家的经历不禁使人想到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名言:“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
快时代的人,不知不觉遗失了慢的诗意和耐性。食物是无需品味的快餐,文化是无需思考的拷贝,问候是群发的短信,节日是放纵的借口,奋斗是潜规则的别称,理想是暴富的代名词„„科技的发展缩小了空间,拉长了时间,却消散了生命的诗意,让现代人迷失了自我。
让我们回头看看那些肯慢下来的人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吧。林语堂说:“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慢下脚步,亲近自然,诗意就栖居在大地上。
巴尔扎克说:“人的全部本领无非是耐心和时间的混合物”是的,耐心地积蓄能量,慢而专,你将迎来人生的精彩。
走得慢些,走得远些。-----俄罗斯谚语
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印第安谚语
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快餐、快递、快车,衣食住行无一不快。当年令人惊叹不已的“深圳速度”而今早已是见怪不怪,曾经的沧海桑田在现代人的弹指一瞬间天翻地覆。快,成了时代的代名词。诚然,快,带给了我们更多的物质享受,可生活在这样一个快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里,压力、烦躁,甚至于“过劳死”也成了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
我们的机体以如此快节奏运作,是为了我们生活得更好,可扪心自问,我们有多久不能在繁忙中抽身给自己的心灵以小憩了?我们有多久为了工作而不能看望亲人以共享天伦之乐了?我们又有多久不为了“以后”拼命工作而尽享当下的欢乐呢?
没有时间。当我们吐出这句话时,请不要忘了,时不待人,错过的美好也就没有时间去回味。 我们都行走在各自的旅途中。人生这场旅行,没有回头路。为了终点的美好,埋头匆匆赶路的人错过了多少沿途的风景,没有人知道。而我们是来领悟山河秀丽感怀人生际遇的,不是走马观花为赶路而行走的,何必太匆匆?
印第安有谚语云:请停一停,等待灵魂的脚步。走得太快的人反而容易弄丢自己的心。不如停一停,放慢匆匆的脚步,寻一处桃源,沏一壶清茶,从容地坐下,敬循“日三省吾身”的古训,听耳畔昆曲婉转荡人心,赏庭前花开花落,望天际云卷云舒,任东风融日消解心头的熙攘纷杂,凭清溪流水洗涤沾染浮尘的心境,以期一份心灵的从容与淡定。唯“二句三年得”者,方使人“一吟双泪流”。慢节奏的生活,更使我们能剔除浮躁求得真意;慢节奏的生活,更使人体悟世间温情传承星火;慢节奏的生活,与灵魂同行,叹世间悠悠,吾自徐行。
请停一停,给心灵一个小憩的时间;请停一停,给情感一个宣泄的空间;请停一停,给灵魂一个思索的机会。磨刀不误砍柴工,唯有当我们打点好心情,确定前进的坐标之后,我们才能快步前行,所向披靡!
在某些方面,快,意味着匆忙与失去乐趣;慢,意味着充实与升华。而在另一些时候,快,意味着果断与效率;慢,意味着犹豫与胆小。在该快的时候,请勇敢地向前大步迈进!在该慢的时候,请轻轻地放慢脚步流连一下。
玛格丽特用尽一生写出了《飘》,至今她的名字仍为众人所铭记,而那位男作家则是真正的“名不经传”了。玛格丽特似乎是“慢”的,但纵观《飘》的时间跨度,她又何尝不“快”?她是以一种慢的心态来“快速地”完成《飘》的。再看李白杜甫,“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他们快不快?但是为了这一“快”,积累了多少人生阅历,学习了多少佳句名篇?这一种“慢”的心态才使他们获得了终身的成就。网易的CEO丁磊成功之快让人惊叹,但在创业之初,他进行了多少深思熟虑才在这关键一刻迅速出手获得成功,这正是以慢心态来快行动的典范。
1、“慢”的长处在于可以以“慢”打“快”。武打小说中每描述高手对垒时,常有精彩的刻画,有以快制慢的,也有以慢打快的。快在于迅雷不及掩耳,速战速决,短时间内几招便置敌于死地。痛快淋漓,不着痕迹;慢则在于控制大局,避其锋芒,冷静观察对手的弱点与不足,从而抓住战机克敌制胜。文武之道,其实相通。
2、“快”,是在长期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那种拥有天生的“快”的禀赋的人是有的,但“天才”毕竟是不多见的,绝大多数还是靠后天训练、不断摸索,是辛勤耕耘、反复磨练的结果。事实上,很多快手也是先慢后快,从慢发展而来的。一位新闻界前辈就坦承,自己年轻时经常为写一篇千字文小稿熬上几天,硬是写不出。也就是这样的一次次磨炼,开始由慢而快,逐渐成了人们所说的那种“快手”。
4、《富尔曼诺夫的快与慢》前苏联作家富尔曼诺夫曾写过著名的《恰巴耶夫》,他写书有个特点,就是小说脱稿后送去出版时,总是很慢。有一次,一位出版社的编辑向富尔曼诺夫约稿:富尔曼诺夫同志,你完稿的小说给我吧,我可以尽快地给您出版。”可富尔曼诺夫却摇摇头说道:“不行,写小说的时候当然是要快,但送去出版却要慢。”“这是为什么呀?”编辑吃惊地问,他觉得眼前的这位作家真是很特别。富尔曼诺夫用手指敲了敲桌子,风趣地说:“你知道吗,这个小说啊就像酒一样,收藏得越久越好,只有一点是不同的,酒是放着不能动,不能总打开,这样香味酒气就会散失。而小说却不同,它需要你常常地抚弄它,翻开看一看、摸一摸。这样,你就会发现每一次看的时候都有你感到不满意的地方,一直等到你觉得问心无愧了,到那时候再送去出版。”听了这番话,那位编辑打心底里敬佩起这位作家,他很想为富尔曼诺夫帮点忙,于是又说:“那,就请你需要誊清时找我。”但令人不解的是,富尔曼诺夫又摇了摇头,用感激的目光注视着那位编辑,笑着说:“谢谢你的一番好意,我必须自己抄写。因为这最后一遍抄写,绝不是简单的抄,而是最后加以润笔啊!”
6、古人曾说过:“玉不磨,不成器。”玉乃天成,往往生在山中人未识,只有经过玉匠的精心打磨,方才熠熠生辉成为稀世宝物。这生辉的过程就从慢中来,慢中见璞玉。
生活也像琢玉,慢以致远,在悠闲中才能品位生活的情趣,感悟生命的真谛。古人好喝茶,一杯茶往往就是最好的休闲,“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以至于喝茶喝出了文化,茶的种类成千上万,倒茶的茶技也有门派之别,品茗也各有讲究。以陆羽的《茶经》为脉,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古老文化的根,这不得不得益于闲人杯中的“慢茶”。
可是,工业时代的生活节奏打乱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时间就是金钱”的理念成了人们心中不落的太阳,炙烧着每个人的心。停下手中的活,休息片刻也被认为是奢侈,快节奏的生活让我们身心疲惫,无暇他顾,如果你一旦在工作上慢上半拍,就会遭到世人冷漠的嘲讽。
每每走过城市广场的钟鼓楼,听见那古老的钟声随尘埃一起漂浮、落定,都会产生一种敬畏感,它高高在上,有俯视苍生、洞察世事的威严。在钟声中看见匆匆的人群,不由得感叹,现代事物瞬息万变,知识在爆炸,我们的脉搏也随之牵动,在追赶时效的今日,我们赢得了时间却失去了生活。
7、“红笺小字,写尽平生意”的带着幽幽墨香的书信已被虚无的email取代,有了鼠标轻点的方便快捷,却失去了等信与看信时的无限韵味;清闲散步看漫道的乐趣也被飞驰的车轮碾在身后,古代商船要航行数日才能到达另一个国家,现代人出行有汽车、飞机可乘,出国也只是几个小时就可以搞定的事。如此一来,方便是方便了,但不知那些坐在机舱中的人,是否能领略到“星垂平野阔”的古典意境。
外国哲人曾说,情感是人生最大的归宿,只有在温情中才能感到生命的存在。如果有一天,世界上的人都匆忙地只能通过电视、网络进行速配式的恋爱,那么我想你一定会怀念青梅竹马的年代的,因为只有慢品生活,你才能尝到其中的真味。
8、快和慢,是两种速度,两种节奏,它们并不冲突,正如整齐和凌乱,感性和理性,宁静和喧嚣,妥协和抗争,主流和另类,是彼此依存的,缺少了谁都不会完美。我们当然得有效率地办好事情,正如地铁的速度及计算。我们有时也应该搭搭电车,慢慢看过周围的风景,才不会迷失在速度的快感,让我们以为只有一种角度一个方向一处目的地。缓慢也是一种速度。
9、音乐节奏有快和慢,快的时候表达一种欢快喜悦激动兴奋的情感,慢的时候表达一种柔和抒情哀怨悲伤深情等等的情感。节奏的快和慢谱写一首首美妙动听的歌曲。
10、球场上有句话:“谁控制了比赛的节奏,谁就控制了整场比赛。”而节奏的控制关键就在速度的把握,该快则快,快如闪电;该慢则慢,慢得让对手心焦。让对手跟着你的节奏打,是至关重要的。为什么尤文图斯能取得意甲冠军,原因在于他有强大的中场,善于控制比赛的节奏,穷于应付,从而嬴得胜利。
14、生活中,快使人活泼、反映敏捷、做事迅速,不拖泥带水,但往往还会使人毛躁、粗心,失误连连。慢使人沉稳、细心,做事有条不紊,但会使人死板、拖拉,错失时机。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控制节奏,该慢的时候就要慢,该快时一定要快,这样才能在人生中游刃有余,获取更多的成功。
快行慢走 快马扬鞭何须急,漫步赏花自在 世事风云,我心本固
在生命的旅途上,到处有繁花似锦,到处是坎坷泥泞,也到处烽烟四起。忙碌成了生命的常态,也好像成了成功的代名词。像陀螺一样旋转着,在宴席、会场、酒桌上觥筹交错,在灌满耳鼓的逢迎之声中洋洋自得,直到带着伤痛下场,直到年华老去,黯然离开。
临,你是否感觉到孤独和空虚,当独自徘徊,你是否感觉到欠缺和悲凉,因为生命中最丰盈和美好的事物,其实并不是用金钱就能买来的,也不总是在显赫的声名中凸显。它有时是朴实的、安静的、温暖的;它有时不喜欢被奢华打扰;它有时只属于亲人、爱人和知己,甚至只属于自己;它有时躲在你独自微笑颔首的心园深处,它就是生命的本质:原味的幸福。 它需要你放慢脚步凝神谛听,它需要你用心灵慢慢品味,它需要你摒弃虚骄细细感受,一种悠然的生活之美,一种怡然的生命之乐。
请放慢你的脚步,走入静谧、辽远的大自然。也许在高山之巅,你会看到雄奇壮丽的皑皑雪峰;也许在茫茫草原,你会感受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和舒畅;也许在江南水乡,你会漫步于风含情水含笑的烟柳画屏;也许在塞外漠北,你会流连于尘封的历史和瑰丽的文化。
请放慢你的脚步,侧耳倾听美妙的旋律,动人的音乐。悠扬的萨克斯轻轻奏鸣《回家》温柔而喜悦的乐音;婉转的小提琴缓缓讲述着《梁祝》凄婉而动人的爱情故事;铿锵的钢琴曲《命运》在耳畔奏响生命不屈的倔强和坚韧;清脆的长笛《小夜曲》送来深情而忧伤的旋律。
请放慢你的脚步,在温暖的炉火旁,看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在橘黄摇曳的灯盏下,写一些感动自己的文字,甚至只是独自舞蹈和歌唱,做一件发自内心自己喜欢的事,为自己而活。抛弃一切羁绊和束缚,只是让身心在静寂和天籁之间舒展自如,让心灵自由呼吸,不要只顾赶路,却忘了欣赏沿途的风光;不要那么心急登上人生的顶峰,真正旖旎与曼妙的山水,都是在路上。幸福与否,全在于你的内心感受。如果你善于把握,懂得珍惜,生命在严冬里,也能绽放一剪寒梅;如果你知道适时放弃,学会坚守幸福,那苦难和磨砺也会将岁月酿成醇厚、芳香的美酒。
行走在人生路上,要让自己步履从容,悠然而行。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毛概 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简称,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的基础和核心,它汇集了丰富的思想性内容和严谨的政治性内容,与党的方针政策有直接的、密切的关联。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毛概主题小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的同学提出:马克思说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现实情况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生产力比我国发达,那怎么能说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呢?
首先,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先从资本主义制度发展的角度出发,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比我国发达这是不可否认的,但是资本主义是一种以资本剥削雇佣劳动力的社会制度。我们从历史中知道,资本家在为了追求更大的生产价值,极力发展商品生产,但随着生产规模的日益扩大,生产的社会化不断发展,便出现了资本主义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也就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私有制只是少数人的民主,大资本家是政治代表,劳动人民的民主权利得不到保障。
其次,我国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我国从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比较落后,随着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逐步完善,生产力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来看,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更能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为人民着想。我们高中历史中学到邓小平同志说的:“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除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中国在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能以更快的速度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
回首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大跃进,改革开放等政策,完成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和农业生产条件的改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和积累,极大地发展了我国的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下,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保障了人民的政治权益。并且实行了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制度,保障了人民的劳动权益。全社会的人力物力得到了充分的合理的使用,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自觉的调整,避免出现像资本主义国家一样的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因此社会主义制度更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能力,社会主义制度比资本主义制度优越。
在听老师课后,觉得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溯源、主要内容、思想内涵、逻辑关系等,对于准确把握其内容和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重大战略思想。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命题,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 科学 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 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 智慧和心血。全面、系统、深刻地理解和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一理论体系,对于夺取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谱写人民美好生活新篇章,实现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1、 对适合中国国情的 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始于以 毛泽东为核心的 中国共产 党第
一代中央领导集体
2、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纪
4、 以胡锦涛为 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提出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内涵
从一般意义上,凡是能够称之为“理论体系”的理论成果,具有几个基本 要素:一是建立在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上;二是围绕着一个稳定的共同的理论主题;三是坚持着一些共同的重要的基本观点 。之所以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理论成果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它们具备这几个方面的共同点,是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理论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作用
第一,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地位,明确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始终不渝”“四个坚定不移”。简明扼要、完整系统地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观,是指引中华民族走向现代复兴的伟大旗帜。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不移地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和建设小康社会。
第二,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发展理念。简要系统地阐明了科学发展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生长点,新时期统领全局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怎么样发展?”的问题。
第三,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布局。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目标是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为关键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勾画了更加具体、细致的奋斗蓝图。
第四,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社会发展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命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第五,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思想。阐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和主要任务。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
第六,提出了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目标。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命题。同时还要把民主政治、文化创新、社会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更加突出的地位上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指明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方向。
第七,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和战略任务,这个核心的价值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八,提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可靠保障。一是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增强党的先进性。二是加强现代化军队和国防建设。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是统一的整体,必须全面加强、协调推进。
第九,提出了充分实现政治民主、社会民主和党内民主,用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首次把民主理念扩展到了“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到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高度”。
第十,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际战略新观念。针对当今国际形势和国际政治多元化 的格局,更加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政外交的统一性、协调性、整体性。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发展、新成果的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和最好实践,就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为我们观察、分析、解决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在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深化了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为我们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发展相联系的各方面重大关系,更好地妥善处理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各方面的突出矛盾、协调好各种利益关系,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提供了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重要思路和现实途径。
(二)为我们在新世纪新阶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正确处理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全面发展的关系、加快发展和协调发展的关系、当前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城市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处理好地区与地区之间发展的关系,才能真正实现这些新要求。
(三)为我们不断提升党的执政理念、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供了科学指导 ,实践证明,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只要我们长期坚持和不断发展党历经艰辛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必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五·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改革的意义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改革具有指导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去通过大改革、大开放,实现了三个伟大的转折:第一个伟大转折就是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第二个伟大转折是从封闭半封闭的社会向全方位开放的社会转变;第三个伟大转折是人民的生活从温饱转向基本小康的社会转变。 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理论基础,改革开放就不可能实现三个伟大转变,所以,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命运的部分关键抉择。 从中可以看出社会主义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指导作用,而改革改革开放是必由之路,是当代中国命运的抉择,如果不改革开放,不可能发展中国,不可能发展社会主义,不可能发展马克思主义。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不可能提高,因此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改革是相互想成的,缺少那一部分都不可以又如此的发展成就,我们应当继续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引导路标,坚定不移的实施下去,做到真正的国家强盛,民族团结,人民生水平一直提高,实现小康水平,造福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
六·对社会主义理论与改革的认识
通过这次论文写作,从中学到很多理论知识,例如 :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体系的形成,在社会主义发展史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中,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这条道路,不同于传统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这个理论既是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更是质的飞跃和发展,具有创新和革命的性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虽然各有其阶段性的特点,但都为一条红线所贯穿,都是一脉相承、不能割裂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都是在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产生的,都是把马克思主义与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相结合产生的,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要从体系上讲,他们都属于同一科学体系,那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理论,从更大的范畴讲,都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系,所以不能把它们孤立起来、割裂开来.
(2)我们必须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紧紧地联系起来,理论与实践是
互动的,改革开放是实践推动我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而科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又反过来给实践以深刻的影响。我们的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最新成果,必将对中国的改革开放产生积极的指导作用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段话深刻地揭示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改革开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改革开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实践基础,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又引导改革开放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深入和发展。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改革开放,就必须始终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伟大旗帜。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生着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问题,又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这使得青春期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心理冲突和挫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发展主题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青春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青春期危机。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会逐渐产生自我意识和成人感,迫切的需要独立,但此时,他们的社会地位水平和心理水平都不符合其内心的各方面需要,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引发心理问题。因为各地区的教育水平、教育认知的不同,对青少年的心理引导工作的进展也有所不同,这些工作都值得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1.1国内
我国的初中心理教育起步晚,发展略落后。但在这样的发展中,关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先进的。综合各专家的论点,我们得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正确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成熟的认识自己与他人,形成主观、客观的意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也为青少年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冲突,提出合理、实际的解决办法。
1.2心理教育的特征
相关的心理咨询人员是经过专业、规范的培训,并学习过如何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心理教育辅导强调心理师引导学生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分析外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有明确的规定,不能按个人的认知进行教育,应对学生的教育发展、职业发展、人格发展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内容
2.1教育的具体内容
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其知识体系必然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育工作一个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文化知识、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来开展。总的来说,教育工作应该增加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情绪活动,塑造师生积极的人格、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在愉悦、自豪的积极情绪下,人的积极品质,如:乐观、智慧、创造性都会有所提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2.2教育的实施途径
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参与。因此,有关的课程开设应该包括:文化课程的渗透、心理课程的开设、心理辅导的开展等,整个的心理教育过程,必须做全心理课程开设,渗透其他学科,特殊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处理。教育的实施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展个人心理辅导,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抓好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心理,在学校里的广播、宣传板、黑板及时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3.两地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对比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比较,只能通过一些实际数据来说明教育是否成功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数据主要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因此,我们也主要从这三方面来评价和比较各地区教育的实施效果,其次还有一些细节,如:学生的参与度,教育课堂的氛围,目标的达成效果等。本文中例举选择的“长沙地区”是指长沙市区及长沙县,原因是其是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创新创业型城市,综合实力在中部地区排第一位;但“湘西地区”则属于偏远、落后的山区,是纳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3.1学校的硬件设施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须的硬件方面,湘西地区明显差于长沙地区。多数学校都没有设立专项经费在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心理咨询室以及相关的配置也没有。长沙地区的初中学校则基本都配备了咨询室,活动室,各种辅导软件和书籍。从而可以看出,湘西地区的学校领导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这门教育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造成湘西地区的差异。但同时也不否认一些经济因素在作用。
3.2学校的协调工作
长沙地区的初中学校一般都有至少一位专业的心理老师,但湘西地区是基本不存在的,大部分的心理老师都是老师或德育老师兼任的,不合格。这种现象的产生,也许存在以下原因:学校虽然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和迫切性,但对老师的认可度还不高,学校领导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简单的谈心、疏导学生,而不是采用专业的方式引导他们;专业老师对偏远地区的排斥,因为担心离家太远,交通、环境不好,不利于自身发展,因此只想留在发达地区。3.3教育的具体内容长沙地区的初中老师所接触的教育新方式、新要求很先进,在增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等方面的教学途径、教学器材有优势。而湘西地区则缺乏专业的教育人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不深刻,造成老师、学生都不重视教育内容的扩展。
3.4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长沙地区开设了基本的活动课,且纳入了课程中,还有最后的知识考试和趣味游戏的进行,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和人格。但湘西地区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此类课程。
4.结语
虽然本文只在两个地区进行了调查,但可见国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差异。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即使学校没有太多资金,也应该聘请相应的心理咨询师,配备基本的器材。这是学生最基础的需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生改变,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在校园户外活动的载体,高校外部空间不仅要满足大学生的生理需求,也要保证心理需求,为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下的高校外部空间营造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空间对心理影响三方面的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相关文献,发现其研究薄弱处,拟结合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实际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外部空间;心理健康;高校规划
1前言
校园空间的面貌随着每个时代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和渗透所改变,高校外部空间的发展总趋势强调独特性、自然性和人文性,以此熏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个性。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日益提高和多样化,心理健康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也成为高校规划的重点之一。
2国内高校外部空间发展研究
2.1国内外高校外部空间发展现状研究
经历几个世纪的积累和演进,国外高校的建设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二战之后,世界各国开始大量新建和扩建高校校园,校园外部空间形态也呈多元化、多层次、多风格的局面,强调其功能性和灵活性。在对高校外部空间规划设计时,除了注重本学科的知识运用,还与别的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引入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同时强调将历史、校园文脉和地域性特色引入校园规划设计中。美国著名建筑理论专家理查德•道贝尔的《校园规划》(CampusPlanning)、《校园建筑》(CampusArchitecture)、《校园景观》(CampusLandscape)三部校园规划著作,提炼了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各种矛盾,系统和详细地研究校园规划设计理论。美国后现代主义设计师查尔斯•摩尔的《校园与社区》(CampusandCommunity)一书提出,校园规划不以追求严谨的院落式空间布局为目的,而是从人的需求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美国建筑学者保罗•V.特纳的《校园:一个美国设计的传统》(Campus:AnAmericanPlanningTradition)运用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把建筑思潮、设计风格、大学传统等诸多因素在不同时期对美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影响进行梳理。在国内,高校建筑外部空间多是借鉴西方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尤其近现代,许多高校盲目地照抄西方校园规划,而忽略了我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精神。许多学校出现“巨尺度”或是被遗忘、浪费的“空间”等问题。(见图1)当代,许多高校外部空间出现以下问题:(1)外部空间面貌趋同,不能体现校园自有的文化特征;(2)外部空间规模尺度失衡,其设计方法简单粗略,空间感受不舒适;(3)外部空间交往范围缺失,许多空间被闲置,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4)外部空间设计缺少对人的感知考虑,只注重“二维”层面的设计美感;(5)外部空间的交通问题,车行步行流线安排不妥当,停车空间存在不足。对于以上问题,众多建筑师和规划师也在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法。我国教育建筑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何镜堂院士在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进行大量的研究。在《现在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一文中何镜堂院士提出了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的整体性、空间的多样性、尺度的人文性、场所的文化性、景观的生态性。这些原则为营造适应现代教育需求、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大学空间起指导作用。在该引导下,国内诸多学者对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放在对空间人文性和生态性探讨研究,并且引入地域性的概念,旨在营造宜人且富有文化的高校建筑外部空间。在基于大学生心理的高校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中,主要强调空间的开放性,重点对交流空间的设计研究,多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对空间所承载的功能进行研究,如休憩空间、学习空间、过渡空间等不同功能的空间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良好的可交流性。而对于个人在空间中的感受、尺度、色彩等方面研究,在高校外部空间设计中比较缺乏。
2.2国内高校外部空间的分类
在对高校外部空间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以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类,在明确研究范围的同时,也能很好地让读者了解高校外部空间的功能和性质。笔者总结对高校外部空间的几种分类方法和切入点:(1)按活动类型划分:主要分为效率空间,如通达空间、功能性空间;松散空间包括静态的活动空间、具有标志性的空间;半效率、半松散空间主要是过渡性空间。该种分类方法旨在区别高校外部不同空间的使用频率,对高校外部空间动与静的规划起到参考作用。(2)按功能类别划分:主要有驻留性空间(广场、绿地、庭院),交通性空间(校园入口、车行通道),非功能性空间(原始环境、预留发展用地、建筑之间空地等)。该种分类方法较为宏观,对校园的总体规划有一定帮助。(3)按总体结构地位划分:校园级(中心广场、公共绿地),组团级(学院广场、建筑群体),建筑级(建筑之间庭院、建筑入口广场、建筑围合空间等)。属于宏观的分类,针对校园的整体规划。(4)按用地性质划分:包括教学区外部空间、生活区外部空间、自然绿地、交通空间。不同性质的校园外部空间承担的功能存在差别,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区别对待。由以上的高校外部空间分类方法来看,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功能、用地性质等方面切入,注重研究不同性质的外部空间,其承担的功能是否完善,是否做到空间的动静结合与区分。且高校外部空间的分类多从宏观出发,以高校整体规划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而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缺少一个适当空间的分类研究。笔者认为,从人的心理学角度出发,对空间的研究需从微观入手,关注其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受。由此,高校外部空间的尺度、色彩、围合度等空间要素应列入研究对象。在对心理学、行为学视角下的高校空间研究中也提到空间要素的重要性,但缺少对研究的空间从心理需求的角度进行分类。且学者们过多地将目光放在学生交流下的高校外部空间研究,对于其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研究比较缺乏。
3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研究
人的心理在大学时代存在着特殊性。美国医学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结果表明,22岁为智力发育的顶点,之后进入衰退。赫洛克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成熟期大约在23岁,也就是大学时期。智力的发育和情绪的成熟,导致大学生对融入大学地迫切期待,他们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同时又容易偏激,常有片面性和认识模糊等情况。大学生在校期间,三个时期的心理状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三个时期分别是入学阶段、稳定阶段和准备就业阶段。入学阶段,大学生需要适应大学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的改变,会让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缺乏归属感;进入稳定阶段后,大学生基本适应校园环境,他们会选择自认为舒适的环境进行活动;准备就业阶段是大学生由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的阶段,他们既想融入社会,又产生畏惧和抗拒心理,这个时候校园环境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显得十分重要。据相关调查表明,全国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相对于初中生的13.76%和高中生的18.79%,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病率最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学研究者总结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两大影响因素:自身的矛盾与外界环境。自身矛盾包括生理基本成熟与思想尚未成熟之间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期望被理解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增强与自我意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偏低的矛盾;思维能力增强与社会实践经验缺乏之间的矛盾;感情强烈丰富与自控能力差之间的矛盾。外界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在校期间,学校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占主要地位。在以往研究中对于学校因素,总结其构成的主要要素为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心理卫生教育和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中空间的营造和设计对大学生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空间营造给大学生带来归属感,同时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保障其私密性的需求。
4空间对人类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4.1空间要素对人类心理影响研究
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空间要素为理论基础,研究者们从空间的尺度、色彩、质感、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空间尺度则是研究的重点,人在大尺度的空间中会显得十分渺小,从而产生遥不可及和敬畏的心理。宜人的空间尺度让人产生亲切感,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舒适。而人的生理感受与心理感受息息相关,所以,人体尺度是设计空间环境的尺度基础。过小的尺度空间使人产生压抑感,甚至带来舒展不开或者呼吸困难的错觉。在外部空间的广场设计上,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认为,12m~24m为亲切宜人尺度,以往围合成功的广场不超过135m。除了空间的尺度、色彩、质感以及围合度都是影响人心理的要素。空间的色彩和质感较为直观,给人的视觉刺激最大。不同的颜色质感也能让处在空间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如蓝色给人平静和冷静,红色则带给人热情、激情。空间中不同的质感给人在心理上产生空间的分隔,如在地面铺装不同的材质会暗示空间功能或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心理上也产生分隔感。
4.2人类心理对空间反作用研究
从心理角度来说,首先是人的心理需求。在基于生理需求之上不同的人,或是人的不同的活动类型,产生出各种心理需求,从而导致对于不同空间的需求。如两个人在约会或是一个人安静学习的时候,他们需求的是围合感强、私密性好的空间;几个人的小型会议可能需要一个相对开放,但有一定围合感的空间;而多人的公共交流场所,则需要开放性强、交流通畅的空间。其次,研究者从人的视觉和知觉方面,对人的心理和空间之间联系进行研究。同济大学包蓓蓓在《基于人类行为心理的景观空间感受尺度研究》中,将景观空间感受尺度的视觉性进行了量化分析。以视距和景物高度的比例为量化基础,分析了不同比例的区间内,人对景物观赏的状况以及会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视点与观赏对象之间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旨在为景观设计中景观空间的营造提供相关数据。笔者认为,该种量化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建筑内外部空间设计中,对空间尺度色彩围合度等要素与人的心理关系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满足人们心理健康需求的空间提供参考数据。心理学家还提出人类具有心理空间,在人的心理空间里存在着心理尺度。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斯坦利•霍尔提出心理尺度表现为人际距离:关系密切的人际距离为150mm~600mm;人类个体的人际距离为600mm~1200mm;社交的人际距离为1200mm~3600mm;公众场合中,人际距离为3600mm以上。以上数据为研究不同功能、不同性质下的空间设计尺度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当人处在建筑中,心理空间和建筑空间就会相互作用。建筑空间可以看作实质的物理空间,物理空间的变化直接影响心理空间的变化,而有时候人的心理作用于物理空间的空间要素,使其满足自身心理需求。浙江大学吴琼在《基于视知觉的建筑心理空间研究》中,对建筑空间作用于人的心理而产生的心理空间定义为建筑心理空间,并详细阐述心理空间和建筑空间的相互作用,更直观地描述人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视觉知觉受到的影响。
5结语
近几年对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者们引入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提出诸多建设理想高校外部空间的理论,为今后高校外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在空间与人的心理关系中,已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高校外部空间设计,除了注重生态性和人文性,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十分重视。对从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出发的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探究,研究者们多从宏观的大环境出发,以人的行为心理学为切入点。在高校外部空间设计中,细化到空间要素对人心理影响理论的应用还相对缺乏,且对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和校园环境结合的研究以心理学专业的研究者为多数,而重点放在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还需要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9):4-10.
[5]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1):38-45.
[6]黄翼,吴硕贤.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析[J].城市规划,2014(4):85-91.
[7]张健,马瑞.上海百年高校老校园建筑外部空间更新设计研究[J].中华建筑,2008,26(7):200-205.
[8]龚志东.当代中国高校校园建筑开放空间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9]欧克男.高校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10]俞涛.校园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