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低碳经济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一般而言,总债务是居民、企业和政府三部门债务的加总,也有的加上了金融部门债务。居民部门的全部债务都是贷款,没有债券。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有两部分,除贷款之外还有企业债。金融机构不考虑通货和存款,剩下的主要是金融债,分政策性金融债和其它金融债两部分。政府部门加总了中央政府内债和外债。
中国总债务率攀升速度较快,从1994年的78.6%一路升至2012年的167.4%。不过从跨国比较来看,我国还不算债务水平过高的国家。虽然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水平比较高,但居民和政府的债务水平相对偏低,且上升势头较为温和。
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占比极高,构成中国债务结构的突出特点。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结构特征密切相关。我国是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绝大多数金融资源配置通过银行中介来完成。由这种金融结构决定,中国企业的负债率必然高悬,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时期,银行贷款构成企业主要的负债来源,有成本低、风险小的好处,但若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经济增长率出现趋势性下降,则企业负债的相当部分就可能形成不良资产,从而损及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
令人担忧的是,越是在高资本投入时期,债务扩张所能换来的边际产出越是下降。2009和2010年,我国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债务需要增加3个百分点。而在此前十年,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债务只需增加1.5个百分点左右。由于经济增长是一国偿债的最终保障,随着债务扩张的产出效应下降,整个国家的债务水平自然不断抬升。
可见,如果还是因循“外需不足内需补,消费不足投资补,民间投资不足政府投资补”的增长老路,那么我国整体债务率将不可避免地一路抬升。
本文采用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2011年债务结构及总杠杆率的数据。债务结构主要包括居民债务占GDP的比例、非金融企业债务占GDP的比例、金融机构债务占GDP的比例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总杠杆率是总债务占GDP的比例。数据如下:
本文将用债务结构的各个数据构建如下模型:
Y=β1+β2X2+β3X3+β4X4+β5X5+u
利用Eviews软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出如下结果:
模型估计结果为:
Y=35480.98+359.8058X2+17.55605X3-499.7271X4+273.0479X5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债务占比每增长1%,平均来说该国GDP会增长359.8058万亿美元;非金融企业债务占比每增长1%,平均来说该国GDP会增长17.55605万亿美元;金融机构债务占比每增长1%,平均来说该国GDP会减少499.7271万亿美元;政府债务占比每增长1%,平均来说该国GDP会增长273.0479万亿美元。
但就统计检验来讲,由表3中数据可得R2=0.25904,说明样本的拟合效果不是很好。针对H0:β2=β3=β4=β5=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4和n-k=6的临界值Fα(4,6)=6.16,大于所得结果,说明回归方程不够显著。
以上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数据采集时产生了误差;各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同,如我国是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而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是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这就导致了债务结构的差异化;各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不同,发达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国的债务水平及债务结构,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其这类债务对该国的经济影响也不同。
据此可以看出,居民债务的比例对一国GDP正的影响最大,在中国,自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各项个人贷款业务以后,我国家庭负债增长非常迅猛,截止2010年12月底,家庭各项贷款余额已达到112586亿元,其中消费信贷75107亿,短期消费性贷款9600亿,中长期消费性贷款65507亿元。居民债务占比越高,表示居民的可利用资金越多,私人投资越大。一国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之一,根据所得结果,要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增加内需,如降低居民贷款利率,减轻税负等,以刺激居民的负债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水产养殖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和渔业投入品的增加,引发了诸如养殖病害频发、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下降、渔业比较效益降低等严重问题。为了有效应对这些严峻挑战,适应我国资源与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和渔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积极调整传统渔业养殖模式,加快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及节能减排技术发展低碳渔业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能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开发、追求绿色GDP,核心是能源技术和减排技术创新、产业结构和制度创新,以及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目前,人们对低碳经济发展的视野主要集中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主要用于解决工业高排放、高能耗引发的环境问题,而忽视了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农业发展低碳经济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渔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组织化程度、产业化水平和机械化效率,是农业中工业化程度相对较高的领域之一。渔业生产对能源的消耗、资源的依赖以及环境的影响相对较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效率与现代社会的要求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降低渔业生产能耗、改善生态环境成为我国渔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按照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的理念来发展渔业,实现渔业的“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渔业。
1.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现状研究渔业经济问题是有效管理渔业生产实践的前提,同时也是制定促进渔业产业发展战略的基础工作,因此,长期以来渔业经济问题一直都受到众多学者和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从对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结果来看,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的主要领域包括渔业资源经济学和渔业权、渔船管理、渔业补贴、渔民转产转业、国外渔业经济管理成功案例、“三渔”问题及渔业政策、渔业增长方式转变、海淡水养殖效益评估、体闲渔业、远洋渔业、渔业中介组织、水产品质量安全、水产品国际贸易、渔业金融等方面,上述内容涉及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基本包括了渔业经济的核心内容。上述关于渔业经济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概念的辨析、实践问题分析与可能的解决对策、国外渔业经济管理经验介绍、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不仅可以为化解部分渔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供见解,同时还能为未来渔业发展方向提供一定的指引。
2.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现状与渔业经济问题研究相比,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涉及的面更为宏观,内容更为丰富,兼具科学性、合理性、前瞻性等特点。己有关于渔业发展战略的研究可以梳理为以下两个方面。①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战略规划。具体可分为常规性和非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前者根据渔业产业发展需要,各级政府部门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如农业部渔业局每五年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相关省(市)按照规定,以此为基础,也制定了各自省份的五年发展规划,甚至部分渔业大市也制定了渔业发展规划等。后者在常规性渔业发展规划基础上,根据国家、渔业产业的发展需要制定其他战略规划。②渔业问题发展战略规划研究探讨。部分高校或科研院所学者根据我国渔业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开展研究,形成研究成果。具体可分为:围绕具体问题开展的战略研究工作,如现代渔业产业体系关键技术发展战略研究、水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战略研究等;围绕具体省(市)开展的综合性战略研究,如浙江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等。
政府部门制定的渔业发展规划是渔业行政部门开展经济管理工作的纲领性文件,目的是各级政府部门按照规划编制的内容与目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确保规划期内目标任务能够顺利实现,从而起到指导任务期内渔业发展的目的。高校与科研院所根据渔业产业现状问题开展的发展战略研究,不仅能够起到学术研究交流的作用,同时还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注,为其制定相应的渔业发展战略提供信息与技术支撑服务。
近年来,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方面己取得较大成绩,但与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平台相比,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以下几点突出问题:
1.资源整合优势不明显。从对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机构和平台的梳理情况来看,虽然涉及机构范围较大,但各机构的研究力量却较为薄弱且参差不齐,这种情形不仅不利于对研究力量资源的整合,还会严重影响到渔业经济发展战略学科水平层次的提升。
2.专职研究人员较少。随着近年来我国渔业产业经济地位的不断下降,研究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的人员大量流失、不断减少,近年来情况虽有所改变,但人才缺乏和断层现象仍然制约该研究领域发展。
3.研究成果质量不高。由于受到研究人员偏少、基础条件薄弱等限制,目前大部分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成果离真正能够起指导性作用的“发展战略”还存在较大差距。
4.缺乏系统性工作。从目前开展的渔业发展战略研究相关工作来看,大部分工作都是应急性研究,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特征,缺乏系统性积累,对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非常不利。在上述问题中,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缺乏系统性问题的影响最为严重需采取措施给予改善。
发展低碳渔业是一项比较大的工程,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加强对低碳经济的宣传,切实使节能减排、可再生能源通过法律的强制性深入贯彻到群众的潜意识里,表明其具备一定的法律约束力指标。同时也要求水产行政部门根据国家的总体规划,渔业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发展规划与目标进行编制与确认,切实使其形成节能减排的共识。
企业是节能减排发展低碳渔业的主体,所以必须苦练内功,积极申报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设项目,建立全新的渔业经济发展模式;二要改造旧的渔业经济经营模式,实施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能源管理,是新的产业,受到国家财政扶持,水产企事业单位可委托节能服务公司管理本单位的用能,服务公司可提供资金与设备,从节约能源中获取利润。三是与大中型畜禽养殖场为邻的渔业单位,应考虑与畜禽养殖场共同开发利用沼气。
国家将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产业化发展和科学技术研究列为科技发展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水产科研部门要对这方面的研究积极开展,对相关项目的争取,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模式在渔业中的探索。水产技术推广部门要操作规程和制定标准,对低碳渔业技术进行积极推广。
从我国渔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战略决策对渔业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渔业已经从单一的产品供给功能扩展到多项功能特征;渔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现状分析,发现目前渔业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工作存在一系列问题,提高渔业发展战略研究工作的系统性,最终起到为现代渔业发展导航的作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经济进步与环境保护和谐发展,以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污染,获取更大经济效益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整个世界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煤炭行业以“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为特征,必然导致自然资源浪费及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的出现。物流业已成为我国“十二五”期间重点规划振兴的十大产业之一,其中煤炭物流是行业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实现煤炭物流的低碳与绿色发展,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手段,改变能源结构,尽可能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其实质在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创建清洁的能源结构。
气候变暖所导致的海啸、地震和恶劣气候等自然灾害日益增多,这些已经引起了国际上越来越多国家和科研机构的重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恶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共同危机,低碳经济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出的。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与环境问题矛盾更加突出,在我国运行“低碳经济”的形势任务十分紧迫,而且低碳经济是我国发展必经之路。
随着煤炭物流需求的加速增长,低碳经济对煤炭物流的发展形成倒逼机制。我国的煤炭资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北部,但其消费重心则在东部和南部,这就形成了我国煤炭物流的特色。现有低水平的煤炭物流破坏了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影响了经济整体和长远发展。因此,采取多种科学方式,大力发展更加节能、环保、高效的煤炭物流,已成为我国煤炭物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
煤炭物流业能源消耗大,碳排放量大,煤炭物流在低碳经济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的能源消耗总量是30.66亿吨标准煤,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是2.37亿吨标准煤,因而我国物流行业的能源消耗占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7.73%,据专家推测如果把企业的物流能耗考虑进来可高达10%以上,这与国际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意味着我国煤炭物流在节能降耗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发掘空间。
煤炭物流存在于煤炭产品的开发准备、生产过程和销售活动的全过程中,它是一个由煤炭的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和废弃物物流构成的大系统。它具有物流路线长、节点多、运输周期长、仓储限制条件少、作业场所变动频繁、供应物流占主导地位等特点。目前,我国的煤炭物流发展的状况是:
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在煤炭的开采与洗选作业中,矿井排水、洗煤水、煤矸石淋溶的排放等都会对水文环境造成严重污染。
对地表及地质的影响:井下开采煤炭会造成上覆岩层移动、变形、垮落、直至地表塌陷,对地面构筑物、农田、灌溉设施以及桥梁、铁路、输电线路等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煤炭的储运、破碎、筛选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煤灰,这会造成对大气的严重污染,其中部分可吸入粉尘对人体的危害性还很大。
我国目前的煤炭物流经营主体多样化,运营规模差异大,配送体系总体上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煤炭物流配送的临时计划多、急用料多,加剧了配送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路线规划不科学、车辆配载不合理等现象的出现。大多数煤炭企业仍采用高污染、高损耗、低效率的传统物流运作方式,使煤炭在配送和中转运输过程中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和煤质下降等问题,这不仅影响煤炭企业的经济效益且对整个社会资源和自然环境也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虽然极少数煤业集团采用了ERP系统,但大多数中小企业仍缺乏相应的煤炭物流信息交换平台。许多煤炭物流企业采用传统的信息传递和控制方法,无法提供物流监测、订货管理、存货管理等现代物流服务,信息化水平较低、信息共享能力差,不能充分整合资源,从而难以发挥煤炭物流企业间的协同效果,导致煤炭物流成本高、浪费资源严重的问题出现。
另外煤炭物流技术的标准化程度低,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难以做到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标准不统一,不能互相兼容,严重影响了联运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荷载率和仓储空间利用率,因而加重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中国煤炭立法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煤炭行业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合理;煤炭资源保护的执法力度弱;煤炭资源保护法制宣传不够等。这将会导致煤炭行业缺乏规范约束和建设标准,一些污染环境的恶劣现象没有得到重视和及时制止。
此外,许多煤炭企业“重生产、轻环保”,导致煤炭的库存量大、仓储设施和运输车辆利用率低的现象出现,进而带来煤炭资源浪费、碳排放量增大的环境问题,煤炭物流的低碳意识淡薄。
我国大多数煤炭企业将竞争的焦点放在生产领域的资源扩张、降低成本及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对煤炭物流的认识不足,往往把非生产领域的煤炭物流活动置于附属地位,采购、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活动常被分散在不同部门,而没有将其纳入到煤炭物流统一运作与管理的大框架内,缺乏供应链管理的理念。
煤炭物流的快速发展,需要一大批专业的中高低各个层次的优秀物流人才。随着煤炭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就目前情况看,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偏低,有些操作人员是从搬运工、仓库管理员、装卸工而来。这些人员对操作原理、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等知之甚少。目前,煤炭物流人才面临较大缺口,教育投入力度不足,这加剧了煤炭物流人才匮乏的现象。
煤炭物流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增强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必须变革思想与认识,进而全面提升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适应低碳经济的需要,构建具有中国煤炭产业特色的现代物流业,将有利于我国降低碳排放量的国际承诺,为国家长久发展产生积极的深远的意义。
首先针对不同煤炭加工产品,开发应用煤炭物流专用设施以及与之相关的装卸、仓储等先进物流设备,其次加快煤炭物流基础设施的升级和改造,包括仓库建筑、场站设施、装卸设备、运输工具、运输通道等,促进煤炭物流在运输、装卸和流通加工作业环节的更新,改造淘汰落后的工艺技术和高耗能设备,运用先进工艺和装备,通过技术变革实现节能目标。
例如公路运输应尽量采用污染和损耗少的运输交通工具,采用厢式封闭公路煤炭运输车辆及天然气、电能等新能源汽车;引进煤炭抑尘技术,保护运输通道沿线环境,降低运输过程中煤炭散落造成的损耗与污染;装卸作业中强制配备自动淋洒、流动淋洒等湿式除尘设施,避免粉尘对环境的污染。
煤炭物流业可以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改变原有的煤炭物流组织和运作方式,即引入第三方物流建立煤炭物流配送中心,改变以往煤炭企业自产自销,实现从煤炭企业到配送中心再到用户的现代煤炭物流运作模式。区域性现代化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的建立可加速煤炭物流的发展。其带来的好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煤炭产品在配送中心可以进行流通加工业务,例如除矸石加工、为管道输送煤浆进行的煤浆加工、防止煤炭自燃的流通加工等,它们可以满足不同用户对煤炭资源的不同需求,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以提升产品附加价值,从而提高煤炭利用率。
其次,各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以通过包销或买断方式建立稳固的煤炭资源基地,对煤炭质量进行监控并稳定其价格。而且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可根据煤炭需求企业的具体需求,制定出最佳运输方案,降低运输成本,减少碳排放量。
第三,煤炭物流配送中心通过研发煤炭废弃物流,将利用粉煤灰或深加工的企业纳入煤炭物流行业的服务领域,在提高回收率的同时延长了产业链,进而减少了碳排放量以减轻对环境的污染。
低碳物流信息化是指借助于计算机信息以及网络技术等实现对煤炭物流信息的收集、加工和应用,是有效服务低碳社会的有效途径。通过煤炭物流的信息化,可以降低煤炭物流在服务过程中对有形资源的依赖;通过采用智能信息化手段可以共享煤炭物流供应链信息,提高煤炭服务水平与质量,进一步减少煤炭物流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煤炭物流信息系统包括供应链上相关企业的供应库存、配送、煤炭仓储、运输、销售等主要功能模块以及基础数据维护、综合信息查询、财务管理以及系统维护等辅助功能模块,实现物流、资金流、数据流和信息流的统一。煤炭物流信息系统的建设,需要依托于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平台,最终实现功能齐全、资源共享、服务便捷的目标。
以上观点与建议重在微观层面,相应地宏观方面我们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抓紧解决影响当前煤炭物流业发展的土地、税收、收费、融资和交通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具体的例如:研究制定系统的低碳物流产业政策,清理有关的行政法规,加强对煤炭物流领域的立法研究;引入ISO14064温室气体核证管理,发挥政府在低碳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开发低碳产品和低碳技术,促进形成低碳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低碳经济倡导的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以及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替代能源的新理念,目的就是要通过减少碳排量,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低碳经济是一项新生事物,推广应用低碳经济利国利民。因此加大宣传力度,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全民参与的浓厚氛围将使低碳经济为广大民众所了解、认知,并使发展低碳经济变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在煤炭物流宏观与微观分析建议的基础上,我们提出煤炭物流企业发展战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供应链管理将原材料供应者、产品生产者、商品营销者、最终用户以及物流服务提供商的利益与目标结合在一起,谋求供应链成员共赢。低碳供应链考量的不仅仅是单个企业,而是整条供应链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寻求与环境的可持续的和谐发展。所以实施低碳供应链管理是解决我国煤炭物流发展问题的有效手段,它有利于煤炭物流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低碳供应链管理全新的生态发展观点将再造煤炭物流管理,低碳供应链管理战略将影响从煤炭物流企业管理目标的建立,组织设计,运营领导与控制的全过程。
低碳经济条件下煤炭物流发展需要多层次、多技能、多方位的物流行业人才,物流人才培养是发展低碳煤炭物流的必备条件,因此对煤炭物流人才管理有了更高的要求。煤炭物流管理人员特别是高层领导首先应转变思想观念,在掌握物流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明确煤炭物流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科学地确定企业发展战略,其次重视煤炭物流人才管理,加快物流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大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做好煤炭行业现代物流专业人才的引进,提高行业物流人才的质量,满足行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例如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开展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等对员工进行培养,还应该鼓励在职员工进入高校学习,提高其专业水平,进而能够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煤炭物流在低碳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低碳经济也需要煤炭物流的支撑。煤炭物流企业将借助低碳经济的渗透与发展实现行业转型,并不断增强竞争力,从而实现我国煤炭物流业新的、跨越式的发展。在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下,寻求建立适合我国煤炭物流行业的发展策略,对于促进整个煤炭物流行业的低碳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我国煤炭物流发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与建议。
未来低碳经济的发展将不同程度地影响煤炭物流企业经营环境,例如将GDP的碳排放量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那么会对企业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和引导作用。这就要求企业应不断探索和创新,担当社会责任与义务,谋求低碳发展。
总之,煤炭物流业作为国家重点规划产业之一,对低碳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责任,对整个煤炭物流行业而言谋求低碳经济条件下的发展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需要从理论研究和管理实践两个方面认真探索和实验。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那就要求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学习西方市场经济发展的先进经验,以开放带动改革,以改革促进发展;要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加快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步伐,增强国际竞争能力。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态,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根据国际货币组织的定义,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信息广泛迅速的传播,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全球化是一个包含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军事、社会生活等多方面、多层次的复杂过程。全球化的基础是经济全球化。推动全球化的动力大致可分为两类: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革命,这为全球化提供物质手段;二是生产关系和制度,资本为了获取更大、更多的利润,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和扩张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经济发展,是要受经济全球化的本质制约的。因此,分析中国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研究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发展策略,离不开对经济全球化本质的把握。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全球拓展;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对于经济全球化的现实本质,从生产力角度看,在国际分工的条件下,资本主义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从本国移动到其他国家和地区,使资本主义的资本、技术和管理遍及世界的各个角落,使资本主义的生产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在本质上表现为生产力的全球化发展。
就中国的情况而言,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们的经济在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之后正在积极地走向世界。我们不断扩大开放,发展同世界各国的交往和联系,并通过这种开放的联系成功地促进了自己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应该说首先是利于我们,是我们能够有更多机会吸取国外经济及发展的好的经验和成果,引进和利用技术、资金等国际资源,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中提升自己的素质。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的,我们在全球化过程中必然会面临种种压力和风险;我们将不得不面对实力差距很大的全球竞争,同时还要面对同发达国家所主导的这种不合理的经济秩序,包括各种不公平乃至苛刻的条件和限制,以及由此带来的种种不利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未来本质是世界资本主义向世界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是资本主义解体的必经阶段和决定性过程,经济全球化以其创造丰富的优秀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提供了前提条件。这就要求我们从总体上明确,我国对外开放的方针不能也不应有任何的动摇。邓小平同志曾一再强调指出:“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进一步促进中国经济发展,就必须继续积极开展对外经济交流与合作。在全球化浪潮到来之际,我们决不能采取消极退缩的做法,而必须以积极进取的态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因此,在这里,我们的策略关注点也就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产业优化升级和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关键环节。信息网络化是当今全球化四大潮头之一,也是全球化形成的重要动力。全球体系得以形成的现代科学基础是微电子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由此而推动的信息工业的蓬勃兴起,微电子计算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相结合,特别是光导纤维通讯技术的运用,将使世界进入一个信息革命时代。
人口众多曾是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的第一劣势正转化为自身的比较优势:一方面劳动力资源丰富,可以带来劳动力低工资成本的长期优势;另一方面,人口众多,使中国长期维护巨大的潜在的市场需求。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要长期维持和发挥劳动力成本低下和市场潜力巨大的潜在比较优势,除了要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外,还要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教育体系调整和体制改革。
较长时间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处于相对封闭和较为落后的状况。产品市场主要依托国内,也可称之为以国家为主体的自给自足经济。经济全球化必然打破我国经济的自我封闭,促使其融入世界经济大环境之中,其进出口贸易会出现较大幅度的增长。同时,快速增长的国际贸易也给我国获得了由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的更大经济空间。
要尽快培育和造就一批拥有雄厚实力和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成为支撑中国经济强势发展的中流砥柱。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有明显差距。在面向未来的国际竞争中,面对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必席卷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我们必须强化中华民族的忧患意识以及知难而进的顽强斗志,积极创造竞争优势。应加速推进我国经济法制改革,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尽快建立和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和管理体系。
[1]张锋,肖维歌。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陕西农业科学,2003(5)。
[2]王东,丰子义,聂锦芳。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周春明。经济全球化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徐鹏杰。经济全球化本质的辨证分析[J].集团经济研究,2006(7)。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一般而言,总债务是居民、企业和政府三部门债务的加总,也有的加上了金融部门债务。居民部门的全部债务都是贷款,没有债券。非金融企业的债务有两部分,除贷款之外还有企业债。金融机构不考虑通货和存款,剩下的主要是金融债,分政策性金融债和其它金融债两部分。政府部门加总了中央政府内债和外债。
中国总债务率攀升速度较快,从1994年的78.6%一路升至2012年的167.4%。不过从跨国比较来看,我国还不算债务水平过高的国家。虽然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水平比较高,但居民和政府的债务水平相对偏低,且上升势头较为温和。
我国非金融企业债务占比极高,构成中国债务结构的突出特点。这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结构特征密切相关。我国是间接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国家,绝大多数金融资源配置通过银行中介来完成。由这种金融结构决定,中国企业的负债率必然高悬,在经济平稳增长的时期,银行贷款构成企业主要的负债来源,有成本低、风险小的好处,但若经济出现大幅度波动,经济增长率出现趋势性下降,则企业负债的相当部分就可能形成不良资产,从而损及企业和银行资产负债表的健康。
令人担忧的是,越是在高资本投入时期,债务扩张所能换来的边际产出越是下降。2009和2010年,我国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债务需要增加3个百分点。而在此前十年,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债务只需增加1.5个百分点左右。由于经济增长是一国偿债的最终保障,随着债务扩张的产出效应下降,整个国家的债务水平自然不断抬升。
可见,如果还是因循“外需不足内需补,消费不足投资补,民间投资不足政府投资补”的增长老路,那么我国整体债务率将不可避免地一路抬升。
本文采用了包括中国在内的11个国家2011年债务结构及总杠杆率的数据。债务结构主要包括居民债务占GDP的比例、非金融企业债务占GDP的比例、金融机构债务占GDP的比例和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总杠杆率是总债务占GDP的比例。数据如下:
本文将用债务结构的各个数据构建如下模型:
Y=β1+β2X2+β3X3+β4X4+β5X5+u
利用Eviews软件,用最小二乘法进行估计得出如下结果:
模型估计结果为:
Y=35480.98+359.8058X2+17.55605X3-499.7271X4+273.0479X5
模型估计结果说明,在假定其他变量不变的情况下,居民债务占比每增长1%,平均来说该国GDP会增长359.8058万亿美元;非金融企业债务占比每增长1%,平均来说该国GDP会增长17.55605万亿美元;金融机构债务占比每增长1%,平均来说该国GDP会减少499.7271万亿美元;政府债务占比每增长1%,平均来说该国GDP会增长273.0479万亿美元。
但就统计检验来讲,由表3中数据可得R2=0.25904,说明样本的拟合效果不是很好。针对H0:β2=β3=β4=β5=0,给定显著性水平α=0.05,在F分布表中查出自由度为k-1=4和n-k=6的临界值Fα(4,6)=6.16,大于所得结果,说明回归方程不够显著。
以上不足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数据采集时产生了误差;各个国家的金融体系不同,如我国是以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而美国及一些欧洲国家是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这就导致了债务结构的差异化;各个国家的发达程度不同,发达程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该国的债务水平及债务结构,不同发达程度的国家其这类债务对该国的经济影响也不同。
据此可以看出,居民债务的比例对一国GDP正的影响最大,在中国,自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开展各项个人贷款业务以后,我国家庭负债增长非常迅猛,截止2010年12月底,家庭各项贷款余额已达到112586亿元,其中消费信贷75107亿,短期消费性贷款9600亿,中长期消费性贷款65507亿元。居民债务占比越高,表示居民的可利用资金越多,私人投资越大。一国内需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之一,根据所得结果,要保持我国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政府需要采取措施增加内需,如降低居民贷款利率,减轻税负等,以刺激居民的负债需求,从而推动经济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但是同时也给我国的经济增长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互联网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随着科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时代进步过程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经济社会中产生深远影响。近几年来,互联网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社会中反响很大。互联网为经济发展提供平台,让经济之间的交流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不断扩大范围,减少成本。互联网是知识经济时代中生活信息化的载体,互联网与经济发展相结合为经济增长带来新的活力。为此,本文从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机理开始分析。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中国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前言:互联网迅速发展,不仅为中国经济结构带来变革,也对生产、消费等各个领域带来重大影响,互联网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在当前经济发展迅速的背景下,需要对互联网发展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影响进行定量的分析,以此促进信息消费、实现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增长趋势。
1.互联网发展与经济增长机理
1.1壮大新兴互联网产业
1.1.1互联网产业界定
随着社会经济形势不断发展,对于互联网依然没有权威的界定。原因有两点:第一,互联网产业普及范围比较广,在诸多领域中不能对其进行清晰的辨别;第二,对于传统产业而言,互联网产业模式转变速度快,新兴产业不断衍生,因此在互联网产业处于动态的状态下对其发展的趋势难以下固定定义。互联网产业是以互联网为基础,为互联网用户提供服务的产业,在生活中常见的有互联网基础服务、内容服务以及电子商务服务等。互联网产业发展到现在,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产业体系[1]。
1.1.2互联网产业类别
(1)基础服务
互联网的基础服务,是指互联网参与主体、互联网与其他高级应用服务相互结合,并提供基础服务与支持的基础性服务。按照各个服务层次的不同,主要划分为三种:互联网服务提供商、互联网应用服务提供商以及接入服务商。
(2)内容服务
网络上的内容服务商为用户提供诸多不同的互联网内容服务,在形式上较为复杂。按照性质的不同,互联网的内容提供商所能够提供的服务大体上可以分为信息获取、安全服务、工作生活、休闲娱乐以及通信等。其中,通信交流类中主要包括QQ、邮箱、微博、微信等。而安全服务主要包括杀毒软件、网络防火墙等等服务[2]。
(3)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服务指的是为个人与相关企业提供各种互联网服务,其中,包括平台服务、工具软件服务、数据服务以及营销服务等。在电子商务服务中,如果没有平台,那么电子商务服务将不能发展。因此,可以说电子商务是指平台服务。典型的电子商务交易平台有B-B交易、B-C交易、O-O交易以及拍卖中介服务等。
1.2推动传统产业发展
1.2.1传统产业发展的契机
互联网对传统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互联网的发展需要基础资源的大力支持,基础资源又为传统产业发展带来动力,并在规模上不断扩大。例如,互联网在人群中的覆盖,不断加大互联网光纤、电缆等设备的需求;第二,互联网作为新的信息平台,让传统产业容易发现发展的机会。不仅方便了经济主体之间的沟通与交流,还增加信息获取的便捷度[3]。
1.2.2转变传统经济方式
互联网是知识经济时代的重要标志,它将人们的带到了网络经济时代中,与农业经济时代和工业经济时代中资源相比,网络经济时代的核心资源是各类知识与信息的总和。在网络经济时代中,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交流与产业合作尤为重要。此外,互联网具有较高的外部特征,决定着互联网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在不同传统产业之间形成相互学习、竞争的氛围,最终在一定区域内,将产业经济增长方式向高层次迈进。
2.“互联网+”与经济增长
2.1“互联网+”内涵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是两者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平台,让互联网与各个行业相互融合,谋求新的行业发展生态形势。“互联网+”的出现相当于为传统行业发展加上羽翼,在互联网的助力下获得新的发展平台。例如,互联网金融中,基于“互联网+”背景下诞生很多理财产品,如金额宝、理财通以及P2P线上投资产品等。
2015年3月,在全国两会上,人大代表马化腾提交《关于以“互联网+”为驱动,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建议》议案,明确表达了对经济创新的看法。以“互联网+”为驱动,鼓励产业创新、惠及社会民生。“互联网+”是指利用互联网平台、网络信息技术,将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相结合,诞生新的经济发展形势[4]。
2.2“互联网+医疗”经济发展实例
“互联网+”在医疗上的应用就是移动医疗,移动医疗有效缓解了我国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具体来说,互联网将传统医疗模式进行优化,为患者提供健康的医疗管理服务。互联网医疗的使用,患者可以对自己健康数据进行检测,在诊疗服务中,全面实现了网上挂号、购买药品、支付以及与医生进行病情沟通等。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相继发展互联网医疗产业,形成了产业布局网络,他们通过互联网的先进性不断在实现医疗行业发展的梦想。
2.2.1百度“健康云”
百度推出“健康云”,基于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对用户提供专业的健康服务。此外,百度利用搜索优势为用户提供一站式医疗服务平台,并与健康网合作领域广阔。
2.2.2阿里“未来医院”
阿里巴巴在移动医疗中主要是“未来医院”+“医药O2O”,前者以诊疗服务为核心,后者以药品销售为主。阿里健康云平台-数据服务平台发布实施,在大数据技术领域中,医疗服务日新月异。
2.2.3腾讯“药急送”
腾讯以微信+QQ两大社交软件为依托,巨资收购挂号网和丁香园,在QQ第一时间推出“健康版”,在微信平台中,打造医疗服务互联网整合入口,“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战略更加鲜明。从企业资本运作中可以看出,从微信服务到智慧医疗,“互联网+”在医疗中的位置非常重要。2014年,腾讯携手九州通开发微信上的O2O“药急送”功能,同时开发好药师微信服务号。
结论:综上所述,互联网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动力,改变了传统经济模式,拓宽了市场企业的发展道路,开发行业发展新形势。随着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网发展不仅能够壮大新兴产业发展,还能在传统经济发展形势下,转变其经营模式。“互联网+”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助力,与各行各业相结合,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者单位:中央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刘春梅.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研究及实证分析[D].北京邮电大学,2010.
[2]邵骏.服务业市场结构与制度环境对产业结构服务化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4.
[3]何仲.我国电信产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及可持续性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4]郑丽.我国居民信息消费及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影响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摘要:《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文章首先简要介绍了“互联网+”的概念,然后重点分析了“互联网+”与不同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并阐述“互联网+”对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的影响,最后作简要总结。
关键词:“互联网+”;现状;影响;创新
近20年来,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相关的产品与服务已深入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特别是随着移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日趋成熟,“互联网+”作为新时期多种信息技术的集成与整合被推出并得到广泛认可。“互联网+”代表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和产业发展新的业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
一、“互联网+”的发展现状
(一)“互联网+农业”:推动中国农业信息化、品牌化、现代化
农业是第一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源于1999年北大荒集团投资农博网,但由于农业的行业特殊性,“互联网+农业”发展相对缓慢。目前,互联网与农业的跨界融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数字技术直接应用于农业生产。土壤、气候等因素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通过对收集的农业数据进行大数据分析,可得到某特定农业生产区域的播种、施肥、收割等相关的解决方案,其次,农业咨询服务类、信息门户网站的建设。信息时代,涉农企业与农民对相关资讯的需求更加强烈,农业信息与咨询网站能为它们提供政策、市场、价格趋势等全方位的信息。艾格农业、天下粮仓等咨询网站能够对农业数据进行专业分析,为涉农企业、农民等提供所需的查询、咨询等服务;农博网、安徽农网等商业类或政府类信息门户网能够为政府、企业和农民提供各种农业信息,并实时互动交流。最后,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快速发展。农产品销售是农业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电商平台为农产品的营销提供了广阔市场,蔬菜、水果等借助网络可以直接从原产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消除了以往多层中间环节,减少了损耗。例如,沱沱工社、菜管家等垂直类生鲜电商平台整合了农产品生产、仓储、物流等配套服务,使农产品销售环节简单化、信息透明化,为生产者、消费者带来便利。
(二)“互联网+工业”:推动中国工业数字化、智能化
2015年德国汉诺威IT展览(CeBIT2015)上,德国“工业4.0”与中国元素的碰撞成为最大看点,参会的中国企业达760家,阿里巴巴、华为、海尔等中国企业充分展示了中国创造的最新水平。“互联网+”与“工业4.0”,变革传统的制造方式,重新建立“互联网+工业”的行业规则,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生产模式创新,将提高制造业的效率和水平,不但节约时间与成本,还将充分挖掘和培育新兴市场的潜力与机会。
目前,“互联网+工业”的发展现状是传统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相互渗透,传统制造业企业借助互联网实现智能化,新兴互联网企业则依托技术优势,不断瓜分传统制造业的市场。以海尔为代表的传统制造企业,顺势推出互联网工厂计划,新创的无人工厂、交互式生产等模式已获得业界认可。目前海尔新的生产模式已经实现标准化、模块化、自动化,并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推进,而且海尔积极探索个性化定制,以满足用户“任性要求,个性设计”的诉求。以小米、乐视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则积极抢占电视等传统制造业市场,利用企业早先搭建技术体系、营销模式,并通过价值链重构、扁平化、快速响应市场等方式来创造新的消费模式,并逐步形成产业化趋势。
(三)“互联网+服务业”: 创新服务、消费方式与体验
1. “互联网+生活服务、零售业”:O2O的兴起
生活服务业范围广泛,给“互联网+”的渗透与发展带来广阔的空间与市场。目前,“互联网+生活服务业”融合的最典型表即为O2O。O2O是移动互联网时代,企业通过线上虚拟数字世界和线下现实物理世界互动协作的一种新商务模式。传统的餐饮、娱乐、家居、家装、洗衣洗车等行业的相关经营活动都在线下实体店完成,而如今O2O模式的引入,诞生了诸如大众点评、美团外卖、饿了么、龙居网、爱洗车等的网络平台及移动客户端。O2O模式下,传统的中介被剔除,企业直接面对消费者,用户在客户端以时间、地点、价格等为条件寻找最合适的服务提供方,线上预订、线下体验,高效率、低成本地解决需求。而对传统的实体店来说,借助O2O平台,节省了人力与店面成本,并借助网络平台带来更多流量及利润。传统零售业也在积极探索O2O,京东商城、苏宁易购、1号店等企业以不同的形式开展线下体验线上购买的活动,未来线上支付线下体验将成为大众化的消费方式。
2. “互联网+交通、旅游业”:推动资源共享
现有的人口、道路、车辆等条件下,拥堵现象时有发生,给人们出行带来了诸多困扰,“互联网+”的出现及时有效的缓解了这一问题。“互联网+”应用于交通业,推出诸多基于GPS的交通应用APP。实时公交APP,可以帮助实时查询公交汽车的到站情况,防止长时间等待与误点现象的发生;快的打车和滴滴打车APP,实现了乘客与出租车司机的一次双赢,既减短了乘客等车时间,又降低了出租车空车率;易到用车、嘀嘀和PP租车等专车服务APP的推出,掀起了互联网时代交通领域的大革命,有效推动了汽车资源的共享,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而在旅游服务行业,携程、途牛旅游网、去哪儿网等在线旅游企业以不同的模式将旅游服务推向网络化、无中介化,引入的评分、分享等机制,也使得在线旅游的体验更加完善。
3. 互联网+医疗行业”:移动医疗垂直化发展
现有的医疗环境下,“看病难”已成为普遍现象。“互联网+”与医疗行业融合,推出多种网络平台与移动应用,有效缓和了这一矛盾。当前,挂号、看病甚至结算都需要长时间等待,挂号网等服务平台将挂号由线下转到线上,大大缩短了看病预约时间;而丁香园、春雨医生等轻问诊型应用消除了部分用户就诊难的困扰。专业化的移动医疗垂直化产品将成为“互联网+医疗”的发展方向,可穿戴监测设备取得重大突破。具有代表性的iHealth Align血糖仪、Withings Activite Pop智能手表等都是健康数据管理融合移动互联网的成功典范。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健康实时管理的兴起,传统的医疗模式将迎来深刻变革,以医患实时问诊、互动为代表的新医疗社群模式将逐步取代传统的以医院为中心的就诊模式。“互联网+医疗”将打通医药产业服务链,促进医疗移动平台化、信息透明化,为政府解决“看病难”问题助力。
4. “互联网+教育行业”:量身打造的个人教育方案
传统的教育教学面向整体、面向大众,不能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难以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互联网+”为教育人性化提供了重要契机,其为每位学生量身打造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充分尊重每位学生,赋予每位学生自主选择权、决定权。2014年,K12在线教育、在线外语培训等快速发展,推动中国在线教育市场规模化增长。掌握着大量高粘性、高价值人群的传统教育机构如新东方、网易旗下的有道词典,因受互联网冲击,也开始向在线教育转型,推出诸如口语大师等产品和服务,并通数据挖掘技术,将用户需要进行多层次深入分析,从而实现差别化、个性化服务与推荐。在线教育企业不断推出风格迥异的移动终端,方便用户在各种环境利用碎片时间进行沉浸式学习,从而提高时间利用率,打破传统教育对环境、时间要求高的瓶颈。
二、“互联网+”对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的影响
(一)“互联网+”有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传统的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方式粗放、落后,已不能适应新时期、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急需注入“互联网+”的新鲜“血液”。从目前“互联网+”与各产业融合发展现状来看,“互联网+不同产业”已产生了一些较为成熟的创新模式,并快速推动行业变革,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互联网+农业”将多样化的互联网相关技术融入农业全程生产活动,积极推动农产品电商营销平台建设,为涉农企业或农民提供全方位咨询服务与解决方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转型升级,增加农民收入。“互联网+工业”则是推动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并在未来提供规模化的个性化产品定制,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制造业借助互联网技术转型升级,而且互联网时代的网络营销也将给制造业产品推广带来新的思路和方向。“互联网+服务业”更是以愈加成熟的商业模式、更低的成本及更及时高效的时间概念不断提高该行业的服务水平与能力。“互联网+”将作为新的引擎推动各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二)“互联网+”有助于变革服务方式,刺激消费,扩大内需。
“互联网+”将互联网的技术成果大规模的应用于传统服务业,不断创新消费、支付等服务方式,以高效便捷、低成本的优势将传统服务业带入新的高度。传统服务业市场涉及居民衣食住行的各个环节,诸多互联网企业不断推出基于个人PC、手机等的客户端,将用户的需求集成于便捷的应用软件,从时间、成本等多角度为用户提供最适合地便捷服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消费方式,推动“互联网+”与服务业更深层次融合。从目前的“互联网+服务业”创新成果来看,金融、教育、零售、广告、媒体等领域的“互联网+”已卓有成效,不仅整合了交通、旅游等行业资源,提高了服务的效率和水平,更重要的是,“互联网+服务业”因便捷与高效吸引了众多用户群体。人是消费的主体,随着“互联网+”的日趋成熟,消费人群、消费规模也将日趋扩大,无疑将增加社会有效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生产,促进全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三)“互联网+”有助于激活创新市场,营造创新氛围,为经济发展提供新动力。
“互联网+”行动计划的推出给了亿万创业者以极大的信心,同时也给万千创客提供了市场环境,指明了创新方向。在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过程中,技术进步是关键环节,而“互联网+”也扮演重要角色――将先进的技术融入到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将创新贯穿于技术进步与技术运用的各个环节。“互联网+”计划的推出,将高效推动各地区人才、资本、技术、知识的合理流动,汇聚亿万民众的创新激情,营造浓厚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集人民群众的力量为新常态下的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支持,推动中国经济走向新的创新征程。
三、小结
“互联网+”不是否定和颠覆传统发展方式,而是将互联网融进传统产业的发展进程,找到产业全面转型升级的关键入口,促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与生命力,走出一条互联网创新驱动高效发展的新路子。中国经济业已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正在有序进行,“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及时推出将助力中国经济再一次腾飞,推动“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慧.基于O2O模式下的中小企业移动商务发展策略研究[J].中国商贸,2012(23).
[2]马红春.O2O电子商务模式在我国的应用现状分析[J].科技视界,2012(09).
摘 要:今年以来,社会媒体和公众舆论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互联网金融越来越受到关注。国务院于8月14日发布《关于多措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尽快出台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指导意见和配套管理办法,促进公平竞争”,这也表明国家决策层和智囊团对这一事物的重视。那么目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会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哪些利弊呢?本文对此做了初步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经济发展;影响
一、互联网金融对我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1.有利于发挥民间资本作用,引导民间金融走向规范化。
我国民间借贷资本数额庞大,长期以来缺乏合理、高效的投资方式和渠道,游离于正规金融监管体系之外,一定程度上需要阳光化、规范化运作。通过规范发展P2P网贷、众筹融资等方面,遏制高利贷,盘活民间资金存量,引导民间资本投资于国家鼓励的领域或项目,使民间资本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众筹股权融资也体现了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对资金的要求。
2.有助于发展普惠金融,弥补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
互联网金融的市场主要集中在"小微”层面,具有"海量交易笔数,小微单笔金额”的特点,具有普惠金融的特点并且具有促进包容性增长的功能,一定程度上填补了传统金融覆盖面的空白也就是小微金融领域具有独特优势。因此,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同促进、共发展,竞争中有合作,两者都是我国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3.满足电子商务需求,扩大社会消费。
2013年8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要超过18万亿元,网络零售交易额要突破3万亿元。电子商务对支付的客观要求,推动了互联网支付的发展尤其是移动支付;电子商务所需的周转融资、客户的消费融资需求和创业融资需求,促进了众筹融资、P2P网贷和网络小贷等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发展。电子商务的发展催生了金融服务方式的创新,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也推动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4.有助于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动传统金融机构创新业务模式和改变服务方式,也契合了与传统金融之间的鸿沟。互联网金融企业依靠庞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够更快了解客户的多样化需求,有助于改善传统金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计量客户的资信状况,提升风险控制能力,推出个性化金融产品。
5.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
互联网金融利用第三方支付、电子商务、社交网络形成的大数据和云计算,明显降低了交易成本。互联网金融企业不需要设立众多分支机构、雇佣大量人员,大幅降低了经营成本。互联网金融提供的全天候、全方位、一站式的金融服务明显有别于传统银行和证券市场的新融资渠,提升了资金配置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互联网金融给我国经济带来的挑战
我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导致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同时金融体系还不完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我国经济有有利作用,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1.推升传统金融机构资金成本。
互联网金融产品更高的利率,对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产生了竞争,而商业银行为保存款,纷纷开始通过理财产品等应对竞争,从而推高自身的融资成本。当前我区基础设施还不完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仍处于投资高峰期,需要大量低成本资金的支撑,市场资金成本的上升将对我区建设资金的筹集形成更大的压力。
2.造成本地资金外流。
互联网金融平台的资金筹集和运用存在不对称性问题。由于互联网金融覆盖范围广的特点,在资金筹集端,资金可能来自全国各地;出于风险控制的考虑,在资金运用端,资金主要投向互联网金融平台所在地及其熟悉的领域或项目。资金流出方式可能通过三个渠道:一是资金进入众筹平台,然后投入平台所发起众筹项目,;二是资金进入第三方支付平台,再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购买基金进入全国性货币市场;三是资金进入P2P网络借贷平台,然后投入平台所在地的项目。
3.一些网络小额贷款正在变相发展成为单纯的高利贷公司。
一些网络小额贷款利率极高,至少达到利率年化20%以上,若加手续费用,更是高达25%-28%。让人感到更为离谱的是,有些网络小额贷款企业大胆违规操作,在放款时先扣除一定比例的手续费,也就是变相的折价放款,不是百分之百标准放贷。实际上,这些网络小额贷款已经沦落为临时性拆借、过桥融资以及生意三角债贷款。为何有人还要向这类网络小额贷款企业贷呢无非是自身资金紧张,周转困难,被逼无奈之下的做法。现代人生活压力很大,要么还房贷,要么还车贷。由此可知,有相当部分互联网金融贷款难以真正流入实体经济,互联网金融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没有那么大。
总之,根据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中央银行应该及时深入调查研究,加大金融改革力度,把这类银行贷款性质的企业纳入监管业务范围之内,使整个互联网金融体系真正规范化。央行尤其要制止这类变相高利贷、违规拆解及过高的手续费用现象。甚至有些人在银行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正在利用他人信用或者通过透支个人信用在银行与互联网金融小额贷款公司之间大搞圈钱、套钱,这是极其危险的。
因而,银行正确引导互联网金融真正为实体经济服务至关重要,同时也要对那些违规行为真正加强监管,真正促进经济发展。
参考文献:
[1]宫晓林.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南方金融,2013(05).
[2]王国梁.互联网金融P2P网络借贷模式的风险和监管路径探析[J].科技视界,2013(25).
[3]刘亮.互联网金融现状及趋势研究[J].时代金融,2013(21).
浏览量:95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世界经济发展对我国的影响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关键词:世界经济 影响
如果按照风险程度划分,未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存在以下三种可能:
第一种,最坏的情景是发达国家无法有效化解公共债务风险,尤其是在欧洲债务出现大规模重组困难或者违约的情况下,债务危机通过银行体系冲击到实体经济,不仅发达国家经济出现衰退,而且新兴经济体增速也因外部环境恶化而大幅下滑,世界经济增长将明显放缓,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较大幅度调整。
第二种,最有可能的基准情景是部分发达经济体2012年可能出现一到两个季度的负增长,同时新兴经济体增速继续放缓,世界经济将保持低速增长,增速与今年基本持平;由于美、欧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全球通胀压力仍然很大。
第三种,最为乐观的情景是发达经济体复苏势头好转,新兴经济体也能够延续较快的增长势头,世界经济保持加速态势,增速快于今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出现小幅调整后再次攀升,通货膨胀风险加剧。从当前的形势来看,尽管发达国家经济存在继续下行的风险,但因债务违约而造成全球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较小,世界经济最有可能的前景是将继续维持低速增长局面,预计2011年和2012年增速均维持在3.8%的水平(PPP法)。
此外,尽管全球经济放缓削弱了对大宗商品的需求,但由于全球流动性依然充裕以及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仍总体宽松,未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维持高位震荡的格局,全球通胀水平也将在高位运行。而且,一旦美联储推出进一步的宽松政策,大宗商品将迎来新一轮的上涨过程,各国的通胀压力也将随之加剧。
1、美国经济可能陷入较长时期滞胀
由于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低增长将是美国本次经济复苏的常态。今年美国经济增速的放缓,不仅是前期经济恢复性增长过后向正常增速的回归,也与国内通胀水平快速上升以及日本地震导致的全球产业链供应中断等临时性因素有关。随着这两个临时性因素的消退,虽然美国经济增长前景可能并不会像预期那样悲观,但未来美国经济仍将维持缓慢复苏、低速增长的局面,而且由于国内通胀水平的提升,“滞胀”可能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预计美国今、明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仅为1.5%左右,远远低于2010年的3.0%。
2、欧元区经济存在二次衰退的可能
主权债务危机愈演愈烈,迫使欧洲各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财政紧缩的力度,而紧缩财政又必然会对正在复苏的欧洲各国经济增长构成巨大的压力。目前,反映欧元区经济信心的经济敏感指数、商业景气指数和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7个月下滑,且已低于其长期平均水平;而更为严重的是,组成经济敏感指数的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零售业和消费者信心指数均连续3个月下滑。这种只在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才有过的现象再次出现,反映出欧元区生产者和消费者对未来的整体经济形势相当悲观,另一方面也预示着欧洲经济的下一轮全面危机可能即将到来。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区2011年将不太可能实现1.7%的预期增长,预计在1.5%左右。而2012年则由于欧元区可能会有更多国家被牵连进债务危机之中,经济增速可能进一步下滑,甚至衰退,预计在1.0%左右。
3、日本经济负增长已成定局
尽管日本二季度经济依然保持负增长,但下滑幅度较一季度已出现明显收窄,而且日本的出口、国内消费者信心、制造业PMI值等数据均显示出回升势头,表明大地震对日本经济的冲击在逐渐消退。四季度,日本经济将有望结束连续下滑势头,但全年仍无法摆脱负增长局面,预计收缩0.5%。2012年,由于灾后重建的促进效应低于预期,同时世界经济放缓、日元升值以及国内产业向海外转移将对日本经济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回升势头也将低于预期。
4、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由于前期连续紧缩对实体经济的滞后效应逐渐显现,新兴经济体经济在年内将继续放缓。但由于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正在努力实现经济转型,经济发展越来越多的依赖内需,虽有增幅放缓的趋势,但增长依然强劲。同时,随着美欧经济下行风险的加大,新兴经济体紧缩政策的步伐将减慢,有助于经济平稳增长。在美、日、欧经济前景面临重重困难的情形下,新兴经济体仍将是引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
1、宏观调控政策取向面临挑战
随着我国经济逐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困境以及国内通胀压力上升,危机后实施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在2011年转向稳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经济增长平稳减速,使国民经济总体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但是,由于未来全球经济低速增长以及国际环境不确定性增大,我国经济增速可能出现进一步放缓的趋势,这将使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取向面临挑战。
2、外需下滑、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出口面临挑战
受今、明两年全球经济低速增长的影响,我国面临的外部需求,尤其是美欧等重要贸易伙伴的进口需求可能出现下滑,将直接影响我国出口。同时,全球经济放缓必然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从而加大我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经济复苏以来,我国不断遭到美欧等发达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并被征收惩罚性的保护关税,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较大冲击。而近来,一些新兴经济体为了保护本国工业,也对我国进口产品实施了贸易保护限制,如巴西为保护本国工业限制进口部分产品,阿根廷也准备大幅提高进口关税等,不仅使我国扩大出口面临挑战,也将对我国贸易多元化战略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3、外汇储备资产缩水风险增大、多元化战略面临挑战
当前我国外汇储备已接近3.2万亿美元,其中约有2/3以美元资产形式持有,而美债问题和美元贬值将使我国持有的美元资产面临缩水风险。同时,随着欧洲救援成本的加大,希腊等高负债国家出现债务重组或违约的可能性将大大增加,一旦这类事件发生,将使我国持有的这些国家债券遭受直接损失。而且,如果欧元因债务危机而崩溃,不仅使我国直面美元独大局面,而且会使外汇储备多元化战略遭受重大挑战。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走西口之前的河套地区以单一的游牧业为主要的经济形式;走西口给河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河套地区农牧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河套地区经济发展影响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关键词:河套经济 发展 影响
走西口移民大致分为2股潮流,一股来自晋西北保德、河曲、偏关、朔县、平鲁、左云和右玉等地,他们一般先通过杀虎口,进入和林格尔、清水河及归化城,一部分人定居在此,有的人则西进至包头、后套一带,从事农垦、商贸活动;另一股移民主要从陕西北部的神木、府谷、榆林及横山一带,北越长城,进入鄂尔多斯的准格尔旗、靠近黄河的达拉特旗,接着渡过黄河,到达包头及后套地区。走西口虽然路途遥远,环境艰险,但依然阻挡不了走西口的移民大潮。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内地人口密度过大,人地矛盾突出清初的休养生息政策造成清朝人口激增,出现口内耕地不能满足百姓生存的局面。康熙年间,全国人口超过1亿;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人口首次超过3亿;而到道光十四年(1834年),全国人口达到4亿的顶峰。人地矛盾更加激烈,有限的土地承载不了过大的人口密度,致使大批百姓背井离乡寻找新的土地以图生计。晋陕2省北部恶劣的自然环境加剧了晋陕人民的苦难,导致晋陕北部地区大批百姓涌入土地丰腴且尚未开垦的河套地区就食。嘉庆时就出现“出口垦荒者,动辄以千万计”的场面…。’
1.2自然灾害频发,灾害破坏性较大发生在光绪二年至五年(1876~1879年)的“丁戊奇荒”,以灾害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后果极其严重为特征,其中以光绪三年(1877年)和光绪四年(1878年)2年灾害最为严重,按干支纪年法,这2年为丁丑、戊寅,故称之为“丁戊奇荒“。灾荒持续时,有的地方连续一年滴雨未下,致使晋陕2省粮食大面积歉收,山西太原府等地甚至颗粒无收。有的灾民不堪忍受饥饿,掘观音土充饥,结果“不数日间,泥性发胀,腹破肠摧,同归于尽”l3j。清廷派往山西赈济的阎敬铭说,“往来二三千里,目之所见,皆系鹄面鸠形;耳之所闻,无非男啼女哭。枯骸塞途,绕车而过,残喘呼救,望地而僵”。惨绝人寰的旱灾逼迫灾民们弃土离乡,迁往土地丰腴的河套地区谋生。
1.3河套地区优良的自然环境适宜农业耕作河套地区位于黄河几字湾的黄河中游高原,该地区水草丰美,沃野千里,宜耕宜牧,黄河两岸还有大片的冲积平原可供开垦。由于清初在河套地区实行的封禁政策,整个河套地区的生态得到了较好保护,土地肥沃,山林遍地,故有民谚:“黄河百害,唯富一套”。膏腴之地如此之多,再加上清廷出于种种目的对该地区封禁令的放宽直至取消,河套地区成了灾难中的晋陕人民谋生的最好选择。
1.4清政府的政策推动作用清朝前期对河套地区一直维持封禁政策,其用意“专在怀柔蒙古,维持平和,令蒙古人疏远汉人;专助满人,以与汉人对抗”。但后来因以下2个原因,迫使清廷完全转变了在河套地区的立场,转而全面开放河套地区。一方面,沙俄觊觎东北已久,竭力促使蒙古从清朝分裂。清廷为应对边疆危机而采取招民垦边政策。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张之洞、刘坤一上书奏请,“蒙民生计,本以游牧为生。但最近数十年来,蒙古益形贫弱,对于强邻东侵,实无防御之力。不可不乘此时,讲求变通之策”。清廷接受了这一主张,遂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起,允许蒙古王公放荒招垦,并由清廷特派大臣,督办开垦事务。另一方面,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因为战争赔款等问题引发财政拮据,为广开税源,清廷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要求放垦口外荒地的奏折,次年即派贻谷为垦务大臣督办蒙地垦务。
走西口之前的河套地区以单一的游牧业为主要的经济形式;走西口给河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促进了河套地区农牧业经济和文化的大发展。
2.1走西口之前河套地区农牧业发展概况
清廷出于对自身满清统治集团利益的维护,严格禁止蒙人与汉人沟通接触,实行反动的民族隔离政策。该政策的实施,使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好保护,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小,再加上蒙民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更有利于草原植被的恢复。河套地区在清代以前和清朝刚建立之初,就以水草丰美、土地丰腴、沃野千里而著称,所以该时期河套地区以牧业为主导,而几乎看不到农业的发展。由于严格的封禁政策,内地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不能及时传人河套地区,蒙汉人民的交流受到很大影响。蒙古族不谙农事,长期依赖内地的生活及生产用品,封禁令让蒙古人民的生产条件得不到改善,社会生产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导致了整个河套地区牧业生产环境闭塞、生产水平低下,河套地区日益贫穷。
2.2走西口对河套地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影响
走西口的移民浪潮,对河套地区的农业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2.1促进农进牧退的农牧业格局与粮食生产基地的形成。随着乾隆年间走西口人数的增多,来自内地各省的农民将农业生产方式带到该地区,农业用地日益扩大,相应的牧业用地急剧减少。乾隆、嘉庆时期,归化城土默特的垦殖范围已北越阴山,西达包头,尤其是土默川平原已变成人口稠密的农业耕作区。至雍正时期,土默特地区已变成粮食输出地。“雍正三年,归化城土默特米价甚贱,雍正帝令山西巡抚伊都立晓谕地方官劝导百姓,至归化城采买粮食,用船贩运到内地,任意粜买,降低边内的粮价”。由于政府采买粮食的推动和民间粮食贸易的发展,河套地区逐渐成为北疆的粮食集散地和粮食贸易中心。
2.2.2土地制度发生变化。清初,河套地区几乎全为牧场,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性使得牧民对土地的所有权没有强烈的意识,划分界限不明确,这点与农业经济体系有明显区别。而蒙古社会又是以部族形式组织起来,所以清初河套地区的土地界限也是依部族界限划分。走西口开始后,大量的汉人涌入该地区租种蒙古贵族的土地,使土地制度逐渐发生了变化。原来严格禁垦的牧场在大量的私垦中逐渐变为农田,农民上缴的地租也尽数落入蒙古贵族囊中。总结起来,移民开垦的土地主要是蒙古贵族和地主的私有牧场,开垦的公有土地可分为以下几类:①马场地。马场地是清代八旗军队牧马的草场,清政府专门从大青山后的牧场中划出大片草场供八旗军队放牧军马之用,在清前期严禁开垦。走西口移民浪潮开始后,清政府由于外交内困,批准对马场地的开垦。②驿站地,也称台站地。驿站地主要供驿站兵丁解决生计,装备马匹之用,也于走西口之后开垦。③公主府地。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康熙帝第六女和硕恪靖公主下嫁土谢图汗的孙子,公主和额驸被安置在清水河境内,并划给公主大片土地。公主府地的所有权归公主府所有,清廷概不干预,农民上缴公主府地租外,不再上缴国家。
2.2.3促进农业人口增长。清朝中后期的河套地区为封闭的游牧社会,当时人口几乎全为牧民。而随着口内各地农民的迁入,蒙汉人数的比例逐渐发生变化。以鄂尔多斯地区为例,乾隆中期时,只有少量汉族农民分布在鄂尔多斯中部;而在道光、咸丰时,该地区的蒙汉人数已大致相当;至清末,鄂尔多斯地区的汉族人口远远超过了蒙古族的人数,汉人大多分布于鄂尔多斯东南部的准格尔旗和北部的达拉特旗。随着汉族人口的大量增加,河套地区的农业职能部门也发生了改变。“山西边外之归化城、土默特、鄂尔多斯等处,内地人民,前往开垦者,年增一年。蒙汉杂居之区,日趋广大,交涉事件层见叠出,不可不设民官以理庶政”。最终形成了旗县双立、农牧并举的多元化社会。
2.3走西口对河套地区蒙汉文化的影响
2.3.1饮食文化互通。饮食方面,蒙汉2族相互借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蒙古族好食肉、奶制品,汉族则喜好饮茶,于是由牛奶和熬制的砖茶调制的奶茶皆为蒙汉2族所钟爱。主食方面,以糜米、莜面、土豆和肉制品为主,在宴会中,不管是蒙古族还是汉族,都会用手扒肉和烤羊排招待最尊贵的客人。比较有特点的是烩菜,烩菜并没有严格的原料规定,可根据个人的喜好添加原料,为一道开放式的菜肴。烩菜的这一特点,决定了其可不受地域和民族或者个人饮食习惯的限制,对由各地移民组成的河套地区的人们来说,较方便实惠,因此广受人民的喜欢。
2.3.2民间艺术相互融合。
山曲是晋陕北部的代表性民歌,随着走西口的进程传播到河套地区。其吸收了蒙古族短调的旋律,形成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漫瀚调。“漫瀚”二字是蒙古语中“芒赫”的音译,意为“沙漠”。漫瀚调唱词以汉语为主,同时吸收了少量的蒙语词汇,将2种语言糅合进了一个旋律之中。由于漫瀚调歌唱的是晋陕蒙3地人民的日常生活,所以在3地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另一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二人台”。“二人台”起源于咸丰初年,从“二人台”的唱词中可找到山曲的音乐元素,它是在蒙汉各种艺术形式上互相吸收,互相借鉴发展而成,经过蒙汉人民共同创作,已非常成熟。经典“二人台”剧目《走西口》中大量运用了蒙语台词,如“晚上住在毛七赖(地名),碰见两个忽拉盖(蒙语:盗贼之意)”等。可见,只有在蒙汉人民长期融洽相处的条件下,兼容蒙汉文化元素的文化艺术才得以生存发展。
2.3.3信仰习俗与礼仪相互借鉴。
蒙古族受喇嘛教影响颇深,几乎全民信奉喇嘛教,汉族则有自己的神灵信仰。自走西口始,河套地区蒙汉2族就开始了规模浩大的深层次社会互动,加快社会各方面融合。在从事农业的蒙古族村落里,出现了汉族供奉的龙王、观音、关帝、财神等神灵,在社会融合程度较高的土默特地区,该现象十分普遍;而汉族也在很大程度上接受了一些蒙古族的神灵信仰。如河套地区的大部分汉族都有和蒙族共同祭祀敖包的习惯。由此可看出,当地蒙汉人民在精神信仰上的高度相互认同。
2.3.4形成以开放、包容、团结、质朴为特征的河套文化。
2.3.4.1开放。
河套移民主要来自晋陕2省,但同时也有豫、冀等地少量移民,汇集了如此多的移民也意味着要汇集随之而来的各文化圈中的多元文化。河套地区地广人稀和土地肥沃的自然条件为多元文化的融合提供了物质前提,在该物质前提的基础上,各种文化都可成功找到契合点并进而相互融合,彰显河套文化的开放特性。此外,河套地区辽阔的草原也使生活在此的人的心理更加开放,再加上蒙古民族逐水草而居的游牧习惯,使得他们没有狭隘的、具体的地域概念,奠定了河套文化开放的一面。
2.3.4.2包容和团结。
河套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在该地区谋生的人如果不组成一个社会群体而单独生活,将异常艰难,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所以,在该地区生活的人逐渐学会了和恶劣的环境作斗争,斗争的武器就是互相帮助,而不分民族和地域差异。除自然因素外,蒙古族憨厚、好客的性格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蒙古族一般以家庭或部族为单位散落在草原各处游牧,很少和外界沟通互动,遇到陌生人则热情招待,留食留宿。从以上可看出大批走西口移民涌入河套地区后,不仅没有发生民族冲突与地域冲突,反而各民族的交往更加融洽的原因。
2.3.4.3质朴。
走西口移民的人口构成中,绝大部分都是在晋、陕、豫和冀等地无法生存的贫民,原本生活在河套地区的也大多为蒙古族中的下层牧民,由这些人共同组成的河套移民社会明显的带有中国北方农民特有的质朴、厚重之感,而没有上层社会中的骄奢与浮华。该特质具体体现在当地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中,如漫瀚调、二人台及山曲等。这些艺术形式的内容多为反映社会下层民众的生活艰辛、离愁别绪、思恋故乡等情感,体现了河套地区朴素的草根文化。
纵观我国北方草原游牧区域,只有河套地区被开垦为农业区,这和河套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有密切关系。在农业经济中,农耕业的发展需要以下2个有利条件,“其一,丰富的河流和水源。特别是在依赖土地资源的农耕生产中,水发挥着灌溉、保墒的重要功能。其二,辽阔的平原。冲积平原既有利于人们聚族而居,也适宜农业生产中的耕犁、灌溉、栽培和收获”_8]。这2个条件河套地区都具备,和沟壑纵横的晋陕北部黄土高原相比,自然对走西口移民有着极大的吸引力。走西口移民作为农业经济和文化的代表,与当地游牧经济文化融合,彻底改变了河套地区单一的游牧文化体系,形成了农牧并举的多元经济文化综合体,成为我国北方经济文化发展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与高碳消耗相对应,从陕西省工业结构看,重工业所占比重达到 78. 1%,2005 年陕西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83. 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8 个百分点。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提 要: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别从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五个方面计算并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 和全国平均水平相对比,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其主要评价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零碳能源比重、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单位能源产出、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等指标与全国相比较,均有较大的差距。目前,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是优化产业结构、工业内部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 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培育新型产业; 以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碳排放总量,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低碳经济; 评价指标; 陕西省; 对策建议。
论文正文: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 低碳经济” 的概念由英国首相布莱尔在 2003 年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 - 创建低碳经济》白皮书中提出,即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清洁能源来实现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相关的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自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提出后,各国纷纷响应,积极制定本国、本地区“低碳化”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如英国政府提出,到 2020 年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要占15% ,到 2050 年将二氧化碳排放量相对于 1990 年削减 60% ,并于 2020 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将英国创建为低碳经济国; 日本提出温室气体减排长期目标是: 到 2050 年日本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比目前减少 60% 至80% ; 2007 年 11 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奥巴马总统上任后提出,大力发展生物质等可再生能源,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带领美国经济走向复苏。2009 年7 月8 日,G8 峰会提出,到2050 年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应在 1990 年或其后某一年的基础上减少 80% 以上,到 2050 年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至少减少 50%。这预示着,从现在开始到 2050 年的 40 年,低碳经济将是国家竞争力和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陕西省属于西部落后省份,从资源禀赋看,陕北地区不但是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区,也是国家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自 80 年代以来,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支撑陕西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形成巨大的压力。同时,陕西省能源结构相对单一,尚未形成以清洁能源和绿色能源等多种模式构成的能源生产体系,因此,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艰巨。同时,陕西也是全国用煤大省之一,自 1978 年以来,煤炭消费量所占比重一直稳定在 70%以上。根据统计资料,2007 年全省工业原煤消费 7400 万吨,保守估计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 1. 66 亿吨,人均排放量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 1. 6 倍。
按照陕西省目前的煤炭工业规划,到 2020 年全省原煤生产将超过 5 亿吨,其中煤化工超过 2 亿吨,每生产一吨甲醇要排放约 2 吨二氧化碳。如果规划中的煤化工项目全部上马,年排放二氧化碳至少 4 亿吨。
与高碳消耗相对应,从陕西省工业结构看,重工业所占比重达到 78. 1%,2005 年陕西省重工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高达 83. 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4. 8 个百分点。年耗标煤 5000 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 565 家,实现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74. 5%,而消耗的能源所占比重则高达 97. 8%。从经济发展方式看,陕西经济增长依然沿袭传统的线性发展模式,遵循“资源消耗 - 产品工业 - 污染排放”的粗放型发展模式,经济的数量型增长是建立在资源大量消耗的基础上,每万元生产总值消耗能源数值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能源利用上看,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不会逆转,产业结构重型化的现状和粗放式的生产方式还要持续一段时间,这些即给陕西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低碳产业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也提供了有利条件。
2009 年 12 月 7 日,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开幕当天,“ 应对气候变化与陕西可持续发展” 论坛在西安举行。此后不久,陕西出台《陕西省新能源发展规划》,在能源化工产业已成为陕西省支柱产业的时候,陕西省意图通过发展新能源来优化能源结构,培育新型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实现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随后的省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2010 年,要把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作为新的发展理念。陕西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其中一个新兴产业就是环保产业。而节能减排也有了明确目标: 万元 GDP 能耗同比下降 4. 5% 以上,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同比削减 3% 以上。
在此背景下,建设低碳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英国虽然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概念,但却没有给出低碳经济的衡量指标和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也没有衡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我国国内在实践中广泛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一是利用层次分析法把所选取的指标指数化,赋予权重后加总,以得分的高低排名( UNDP)[1]; 另一种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 UNCSD) 提出的驱动力 - 状态 - 响应( Driving Force - Status - Response,DSR) 模型[2]。张亚欣( 2011)[3]采用碳产出水平、碳排放水平、低碳资源和人民生活等四项指标,评估比较了吉林省、辽宁省、浙江省和全国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朱守先( 2010)[4]选取人均碳排放、碳生产率和碳能源排放系数三项指标评价了吉林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 付加锋( 2010)[5]分析了低碳经济的核心要素,构建了以低碳产出、低碳消费、低碳资源、低碳政策和低碳环境为维度的多层次评价指标体系和相应的评价方法; 朱有志( 2009)[6]等基于层析分析法,构建了包括碳排放、碳源控制、碳汇建设、低碳产业和碳交易合作在内的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来看,目前国内有关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相关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见。
文中在借鉴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实际,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以全国平均水平作为参照,对比分析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以期能够为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提供经验支持。
2. 1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相关研究( 付加锋,2010; 潘家华,2004)[5,7],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是否达到低碳经济,核心在于考核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是否达到低碳化。而资源禀赋、技术水平和消费模式的低碳化都与一定的发展阶段相联系。此外,还应该考虑各国或地区向低碳经济转型所作的努力。基于以上分析,文中构建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三个层次。目标层是可持续发展框架下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准则层由五个方面构成,即低碳产出指标、低碳排放指标、低碳消费指标、低碳资源指标、人民生活( 表 1) 。
2. 1. 1 低碳产出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包括三个具体指标。单位碳排放产出即碳生产力,表示排放一单位碳的经济产出; 单位能源产出衡量消费一单位能源的经济产出,这两个指标主要衡量低碳技术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加工转化率则是衡量能源加工转换装置和生产工艺的先进与否,是衡量节能减排和发展低碳经济的一个重要指标; 低碳产出指标是衡量低碳化的核心指标,其指标值的高低能够体现一国在货币资产和技术积累达到一定水平时,进一步降低碳排放强度的潜力和保障。
2. 1. 2 低碳排放指标。
低碳排放指标包括五个具体评价指标,是衡量一国或地区低碳经济发展的直观指标,其指标值的大小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低碳化”状况。碳排放总量是衡量一国或地区在某一时期内排放的二氧化碳的绝对量指标; 人均碳排放衡量按总人口分摊的碳排放量,这一指标与消费模式有关,在满足基本需求的前提下,碳排放越少,消费模式越节约; 能源碳排放系数即碳强度,衡量消费单位能源产生的碳排放量,该指标与能源消费结构相关,能源种类不同,碳排放系数相差很大。能源强度反映单位产值的能源消费量,能源强度越低,意味着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量越小,相应的碳排放量也越小。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衡量单位工业增加值的能源消费量。
2. 1. 3 低碳消费指标。
低碳消费指标从消费方面衡量碳排放水平,包括三个具体评价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和政府消费碳排放是界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影响的综合指标,居民消费碳排放反映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等自然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 政府消费碳排放反映政府部门发展水平和社会组织形式等社会消费模式对碳排放的综合影响。人均零碳资源消费量的大小衡量人均清洁能源消费状况,也从侧面衡量零碳资源的利用与开发潜力。
2. 1. 4 低碳资源指标。
低碳资源指标衡量低碳资源开发现状,包括三个具体指标。零碳能源作为低碳资源的主要指标,可以用能源消费总量中零碳能源所占比重来衡量; 森林是二氧化碳的吸收器、缓冲器和碳储存库,森林碳汇投入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森林覆盖率越高,则森林的碳汇作用越强,吸收并储存二氧化碳的作用也越强; 城市绿化面积包括公共绿地、居民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道路绿地、风景林地等的绿化种植覆盖面积、屋顶绿化覆盖面积以及零散树林的覆盖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越高,城市碳汇水平越高,对城市碳源的拟制作用越强。
2. 1. 5 人民生活。
人民生活选取居民收入和恩格尔系数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指标来衡量。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和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技术进步,高产出、低能耗、低排放的第三产业将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不断提高,碳排放量也会逐步降低,进而实现生活方式的低碳化。
2. 2 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根据以上低碳经济评价指标,计算了 2008 年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全国平均水平代表我国总体.
2. 2. 1 碳排放产出水平.
评价碳排放产出水平即碳生产率,表示每单位碳排放的经济效应。陕西省 2008 年单位碳排放产出为 0.4873 万元 / 吨碳,全国平均水平为 0. 5668 万元 / 吨碳,每吨碳排放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0795 万元,距离全国平均水平尚有一定的差距。从单位能源投入的产出看,2008 年陕西省为 0. 9208 万元/吨标准煤,全国平均水平为 1. 0550 万元/吨标准煤,陕西省消耗一吨标准煤的产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342 万元。
从能源加工转换效率看,陕西省为 69. 23%,全国为 71. 55%,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 32 个百分点。
总体来看,陕西省碳产出水平与全国相比均有较大差距。
2. 2. 2 碳排放水平评价。
社会活动的最终表现即为现实或未来的消费活动,因此能源消耗、温室气体排放等从根本上受各种消费活动的驱动。2008 年陕西省人均碳排放量为 3. 7373 吨碳/人,低于全国( 3. 9945 吨碳/人) 平均水平 0.
2572 吨碳 / 人。平均能源碳排放系数 1. 8896 吨碳 / 吨标准煤,接近全国( 1. 8613 吨碳 / 吨标准煤) 平均水平。单位产值能源消耗 1. 0860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为 0. 947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产出的能源消耗高于全国平均 0. 1381 吨标准煤。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为 2. 01 吨标准煤/万元,全国平均 2. 19 吨标准煤/万元,每万元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于全国 0. 18 吨标准煤。从碳排放水平的对比看,陕西省目前降低单位产值能耗和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对于降低单位能源投入的碳排放,进而减少碳排放量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2. 2. 3 低碳消费水平评价。
由于各国( 或地区) 居民消费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消费模式的不同,会使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产生较大的差异。2008 年陕西省居民消费产生的碳排放为 3. 6076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4. 3794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产生的碳排放 11. 3917 吨碳/万元,全国平均为 12. 7055 吨碳/万元,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碳排放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而人均零碳能源消费量陕西省为 0. 0178 吨碳/人,全国平均为 0. 1910 吨碳/人,陕西省平均每人零碳能源消费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0. 1732 吨,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9. 3%,距离当前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值尚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目前的关键是发展清洁能源,增加零碳能源消费比重,提高人均零碳能源消费水平。
2. 2. 4 低碳资源水平评价。
低碳资源包括可再生资源和碳汇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低碳物质基础。2008 年陕西省零碳能源比重为0. 90%,全国平均为8. 9%,陕西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 0 个百分点,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0. 1%。
森林植被作为地球上最有效的碳汇资源,森林低碳投资少、效益高,是理想的减碳途径,陕西省目前森林覆盖率为 37. 3%,全国平均为 20. 36%,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对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作出了重要贡献。城市绿化覆盖率对城市碳源减排具有重要的拟制作用,目前陕西省城市绿化覆盖率为 38. 8%,全国平均为 38. 2%,已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从低碳资源的总体评价结果看,目前的关键是大力开发零碳能源资源,如水能、风能、核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
2. 2. 5 人民生活。
低碳经济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理想状态是人民生活水平较高,碳排放维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2008 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 3136 元,全国平均为 4761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1625 元,在全国 31 个省市中排名第 27 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12858 元,全国平均为 1578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923 元,在全国排名第 22 位。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收入与全国相比都有较大的差距。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和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人民生活水平的评价结果看,提高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进而提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将会在低碳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文中通过构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实证评价了陕西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并和全国平均水平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所有评价指标中,有七项指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七项指标分别是: 人均碳排放量、居民消费碳排放、政府消费碳排放、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面积、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能源碳排放系数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其他各项指标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
正确认识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与不足,对于制定科学的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 1) 陕西省产业结构、产业能源消费和产业碳排放均呈现“二三一”的特征,且低碳产出的三项评价指标均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全国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陕西省发展低碳经济的关键在于继续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实现“二产”的低碳化。对于那些单位产值能耗大、碳排放多的产业,应限制其发展; 鼓励能耗小、碳排放少的产业的发展; 逐步建立以新型能源、航空航天、医药、先进装备制造和食品等为主体的新型工业结构,有选择的淘汰以化石能源消耗为主的粗放型高碳排放产业。同时,依靠政策引导,利用自身科技优势积极发展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低碳产业。
( 2) 陕西省能源强度、单位产值能耗和零碳能源消费与全国相比有较大的差距。一是由于陕西省独特的资源优势所致,二是由于能源的利用低效。虽然陕西省短期内依赖化石能源消费的现状难以改变,但可以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核能、水能、生物质能等低碳能源或无碳能源资源。同时,陕西省的邻省内蒙又是我国最大的风电生产基地,陕西省可以利用地理邻接的优势,争取利用内蒙古的风电资源,以减少自身的碳排放。在短期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调整困难的情况下,除了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资源外,更为可行的减碳途径是发展清洁煤炭技术,将储量相对丰富的煤炭资源转化为高效、清洁的能源资源,实施清洁生产,清洁利用。
( 3) 陕西省居民收入水平与全国相比差距较大,而居民收入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其消费模式。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倡导绿色消费、低碳生活,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由之路。如向居民普及低碳常识,鼓励居民使用节能灯等节能家用电器,倡导居民空间装饰的低碳化,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对于广大的农村居民,应该有重点、有力度的引导农业生产方式的低碳化,如最大幅度地减少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的使用量,采用秸秆还田、气化等方式综合利用秸秆资源; 以生物或自然的方式保障农业生产能力。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清洁能源,如开发沼气获得生物质能,在陕北太阳能丰富的地区推广发展太阳能的使用等。
( 4) 植树种草,继续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面积,扩大碳汇。陕西省自 1998 年实施退耕还林( 草) 工程以来,2008 年森林覆盖率提提高到 37. 3%,城市绿化面积已达到 38. 8%,但可开发提高的空间较大。首先,在陕北地区继续推进并扩大退耕还草工程,扩大草地种植和保护面积; 在关中地区推行平原绿化工程,重视城市屋顶、路边草地、休闲旅游地的绿化; 加强三北防护林建设,以及秦岭南北麓、渭北山地、黄河湿地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建设一批生态园林城市群和生态区,如关中生态园林城市群、西安浐灞生态区等,也不失为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省份的有力措施。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国人口占世界1/4,老年人口的总数居世界第一位。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目前,国际通用的是以60岁或65岁作为老年年龄的界限标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以上人口占该国或地区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那么,该国家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世纪之交中国进行的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到13 000万人,占总人口的10.4%,其中,65岁以上人口达到8 811万人,占总人口的7.0%。依照人口年龄结构的标准,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国家的行列。
建国初期至60年代末,中国人口的出生率非常高,除了1960年和1961年以外,出生率都在30‰以上,持续的高出生率使少年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增加。由于战争、自然灾害及医疗条件较差等原因,老年人口比重低,属“年轻型”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出生率大幅度降低。至1990年人口出生率锐减至21‰并还在缓慢下降。
不断下降的出生率使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减少,而在上一个出生率高峰期出生的人已开始成年,成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一时期属“成年型”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落实,中国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到13‰以下,人均寿命的不断提高使人口的死亡率持续下降,老年人的绝对数和相对比例均在增加。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全国 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7 759万人,占总人口的13.3%,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1 894万人,占总人口的8.9%,确已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
表1显示了建国以来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的变动情况,自20世纪70年代末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出生率大幅度降低。1982―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3.4个百分点,数量由4 950万人上升到了8 810万人,增长速度并不是很快。2000年中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7%,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今后一个时期,中国老年人口还将以较快速度增长。
2004年10月27日在长沙召开的全国31城市第17次老龄工作联席会议上,专家预测,全国性的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在2030年左右到来,并将持续二十余年。预计到202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增加到2.6亿人,到2050年,达到4.4亿人左右,占总人口的1/4。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同时,由于改革开放后,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使老年人的健康水平普遍提高,人均寿命达到70岁,与发达国家持平。由此可见中国人口老龄化在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的共同作用下呈现加速发展的态势。
(一)老年人口规模大、老龄化发展速度快
中国人口占世界1/4,老年人口的总数居世界第一位。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总人口133 281万人,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达到17 759万人,约占世界总数的1/5。中国老龄人口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和加拿大的2.5倍、4倍、6.5倍、9.3倍和22.7倍,是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六国之和。另外,中国进入老龄化的时间迟,但老龄化发展速度却大大快于世界平均水平。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预计今后以每年3.2%的速度递增,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法国用115年,美国用65年,瑞士用了50年,英国用了45年,日本用了24年,日本是公认的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预计中国65岁以上人口比例由7%增长到14%将用27年时间,完全可以说中国老龄化进程仅次于日本,是所有发展中国家最快的。
(二)人口“未富先老”
和人口大国中国相比,发达国家先有物质财富的充分积累和经济的高速发展,然后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即“先富后老”,国家有充足的物质条件解决老人养老问题。比如日本在65岁以上人口比例达到7%、10%、14%时,人均GDP分别为1 967美元、11 335美元、38 555美元。中国是在生产力不发达情况下提前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即“未富先老”,由于经济不发达,社会财富不充足,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比较薄弱,因此要解决人口众多的老人养老问题还缺乏雄厚的物质基础和条件,中国的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比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超前的老龄化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压力十分沉重。
(三)人口老龄化在时间和空间上不平衡。
1.中国人口老龄化在时间上分布不平衡,主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0―2000年,老年人口的绝对数和比重都在增长,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由1990年的9 800万人增加到2000年的13 000万人,所占比重由8.6%上升到10.4%,而14岁以下少年儿童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逐渐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转化。第二阶段是2000―2025年,中国人口的老龄化速度加快,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上升到18.5%,而少年人口的比重继续下降到18.3%,这一阶段是中国开始进入超老龄化的阶段。第三阶段是2025―2050年,这一阶段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严重阶段。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比重将上升到27%左右,而少年人口所占比重下降到17%左右。此后,中国的人口比例分布将逐渐稳定。
2.中国人口老龄化在空间分布不平衡,主要表现在农村和城市之间、沿海与内陆之间、东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差别很大。
即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生产力发展水平具有一致性,自西向东阶梯性上升。从人口区域分布来看,大概分为四种:第一种,上海,已属于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二种,浙江、北京、天津属于中高度老龄化地区;第三种,山东、辽宁、湖北等,属于中度老龄化地区;第四种,内蒙古、甘肃、黑龙江等,人口正处于由成年型向老年型过渡的老龄化初始阶段。从城乡分布来分析,由于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村劳动力迁移流动到城镇,使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和程度都高于城市,农村同样面临着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任何一个社会的生产和再生产都是以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一定的生产方式下的结合为前提的,尽管现代经济学对生产要素定义的外延有所改变,但归根到底,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还是劳动力和资本。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就和中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富、资本相对稀缺的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当然就成为中国产业的优势。下页表2显示了1982年以来中国人口年龄结构状况,虽说劳动人口还在缓慢上升,但根据前文中的预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劳动力人口数将会急剧下降,劳动力资源将严重匮乏。劳动年龄人口比例的下降可能导致劳动力短缺,而劳动力的短缺又是影响经济的发展重要因素。
(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和家庭生活的影响
养老保障问题是老龄化社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其主要包括物质上的供养、生活上的照料、精神上的慰藉三方面的内容。从物质供养方面来看,城市老年人大多有医疗保障金、退休养老金,所以以自我养老为主;农村老人由于社会保障不完善,以家庭养老为主。从老人的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来看,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主要由子女、老伴承担,老人和子女共同生活,便于家庭照顾、关心老人,也是老年人喜欢的日常生活方式,符合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对养老保障冲击是巨大的。
1.人口老龄化加大了养老保障需求,而养老保障需求的加大将使中国总人口的经济负担日益加重,国民收入中消费基金比例扩大,投资率、积累率下降,减慢经济发展速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养老保障金增长速度较快,1979年全国共有离退休职工596万,1989年增加到2 205万,十年增加了2.7倍,各种费用相应由32.5亿元增加到382.6亿元,增长10.8倍。根据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的预计:2050年,中国退休职工将超过1亿,每年支付退休费用将高达18万亿人民币,是1993年的二十多倍。
2.家庭养老方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过去了,第一、二代独生子女正进入婚育年龄,他们组成的家庭将接管社会,构成新的家庭生活模式,即“四二一”家庭模式,家庭成员为4个老人、1对夫妻、1个孩子,也就是说,1对夫妻要同时赡养4位老人,抚养1个孩子。然而,由于现代化生活、生产节奏不断加快,子女精力十分有限,越来越感到照顾老人的负担沉重,加之工作压力大,如果老人生病或体弱需要照顾,再孝顺的儿女都难以尽孝,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将受到严重冲击,迫切需要多元化养老。
(三)人口老龄化对经济产业结构的调整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制约新兴产业的发展,抑制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一般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转变。因为产业结构调整必将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开发、创新和推广,以适应新的行业和产业结构体系的需要。老年人虽然经验丰富,技术开发创新能力和接受适应能力有所减弱,不利于新兴产业部门的成长,因而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不同地区和不同产业部门之间劳动力合理流动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要求,劳动力的技术结构也要与之相适应。由于中年和年长劳动力对长期定居区域和工种已形成习惯并产生较强的依赖感,因此一般不愿搬迁到其他区域居住或改变自己的工作性质,这就使得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受到限制,从而不利于产业结构调整。
2.人口老龄化对农业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老龄化水平。城市经济发展引起的农村劳动力流动主要是劳动年龄人口外流,导致现有农业人口减少,且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较低,这不利于稳固中国的农业基础地位。而中国农业基础地位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没有农业的稳定就没有社会的稳定。
3.人口老龄化改变消费品产业结构,带动产品生产结构的变化。
人口结构的变动也会对消费市场规模和结构产生影响,不同年龄结构或不同年龄层次人口的消费服务需求是不一样的。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加,老年产业就应运而生,老年产业是通过老年人口的需求体现出来。老年人口的需求主要包括物质生活需求、精神生活需求、护理照料需求、收入保障需求。老年人口的需求既有共性又有其特殊性,这就决定老年产业的广泛性,老年的衣食住行及精神状况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机遇与挑战同时存在,我们应该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制定合理政策,减缓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使社会经济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的分配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代我国的人均GDP是根据我国国家总人口数进行平均分配的,这样会导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人口增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对象对增多,结果可能会有所降低。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与参考: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人口老龄化问题一直是我国备受关注的话题,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具有双面的影响。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推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颇为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社会的生产发展、社会分配以及社会消费水平等都具有产生了影响。另外,如今的人口老龄化现象给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一,人口老龄化严重,导致企业生产劳动力减少,劳动力方面成为薄弱性环节,不能够进行更新换代,在工作方法上的创新意识比较薄弱,会对现代化的企业运营产生一定的影响,影响企业的发展与进步。
其二,在城市中,到了退休年纪的人部分可以享受退休待遇,生活能够得到保障[2]。但是在农村等偏远地区,村子里的老人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村里的年轻人都到城市里发展,使得农村人口急剧流失,留下来的都是老人或者儿童。村里的老人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没有所依靠的对象,对生活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其三,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的财政造成了严重的负担[3]。人口老龄化,随之带来的医学设施、生活必须品、社会公共设施等都会产生一定的支出,我国的经济迎来了挑战,对于财政的分配和发展都造成了一定的负担。
二、人口老龄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1.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生产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的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一,在社会生产的技能方面,工作时间久的员工工作经验比较丰富,通过自身的经验和阅历,掌握了娴熟的工作技能,有助于提高社会生产的效率,提高生产质量,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具有积极性的影响。
其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企业的人才在面临着更新换代,如今的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专业技巧不熟悉,很难独自开展工作,这时企业可以通过老员工带领新员工的方法,让新人进行长时间的学习与实践,学习老员工的经验和技巧,为培养新型的工作人才提供重要条件。
其三,人口老龄化严重会使得员工为企业的工作时间延长,退休时间延后。在企业工作的时间长,能够保持高效的工作效率,熟练工作技巧,为企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2013年有关部门对于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进行了评估,发现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不断提高,也就意味着人们的平均工作时间也在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现象的产生,能够让老员工的资历不断加深,工作技巧不断积累,有利于企业的运营。
2.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消费水平的影响
在积极方面,人口老龄化刺激了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间接的提高了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对于整个经济发展起到了经济循环发展的作用。如今,我们在市场上经常会看见很多老年人的保健品,而且价格都很高,子女为了体现自己的孝顺,对于保健品的采购量逐年上升,刺激了保健品市场的发展。像我们经常从广告上看到的脑白金、黄金搭档、善存等都是知名的营养品,近几年,像这样的营养品消费市场越发的火爆。
市面上凡是与老年人有关的商品价格不菲,宣传重在展现儿女的孝心,刺激了老年产品市场的发展,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另外,由于老年人的年龄不断增长,在医学领域的支出会越来越大,刺激了医学消费市场的快速发展。对于老年人来说,健康尤为重要,要进行定期的身体检查,由于身体不适就医等方面都会花费不小的生活支出,促进了医学经济的发展。在消极方面,如今,我国的老年人的收入都不算很高,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是成正比的,除了儿女为老年人买的老年用品外,老年人自身可能会因收入水平而影响消费水平,遏制了消费水平的提高。
3.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分配的影响
人口老龄化对于社会的分配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现代我国的人均GDP是根据我国国家总人口数进行平均分配的,这样会导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人口老龄化会导致人口增多,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分配对象对增多,结果可能会有所降低。苏子和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的年轻人纷纷迁移到城市发展,老人和儿童被留在农村,对于老人而言,缺乏一定的劳动能力,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具有消极的影响。
但是进行社会分配时,要用国民生产总量去除以国民的总人数得出的就是国民生产总值,会对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据有关资料显示,2000年至2050年,老年人口增长的比例要高于少儿人口下降的比例,老龄化现象比较严重。我国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以此来减小儿童的增长比例,严格控制我国人口数量,缓解人口基数过大的现象,有效的平衡社会分配现象。虽然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但是可以相对的降低儿童数量的增长率,使得我国的人口数量维持一定的平衡,提高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增强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动力。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需求量在不断的增加,导致我国的财政支出逐年增加,对于我国的市场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另外老龄化现象的严重也促进了我国消费水平的增长,刺激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我国总行和国力的不断提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网上支付发展,这块蛋糕越来越大,利益也越来越大。但是我国对企业从事第三方支付没有明确的门槛标准。这样很多企业进入这个市场,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具有这样的资质。这样一旦发生信用问题,政府与管理机构没有一个较好的方式进行监管,也就是说这样大大的提高了我国资金信用风险的发生。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经济影响和对策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电子商务发展对我国经济影响和对策研究
这几年,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非常的迅速,交易额的增长已经非常的快速。在整个电子商务行业当中电子商务在线销售平台、移动互联网平台和支付平台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整个电子商务行业进入爆发期的发展规模,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益巨大的。
网络购物的增长势头是巨大的,我们可以从相关部门的统计数据得出2007年我国网络购物才560亿元,从2007年到2010年都保持着100%的超高速增长。而且在2012年达到13205亿元,证明我国电子商务已经突破万亿一关。也就是说在整个电子商务行业中光是零售行业的市场份额都已经突破万亿的大关,可见电子商务行业的发展是多么的迅速。
(一)电子商务零售平台
电子商务在线销售平台,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商”。中国的电商在这十年的发展里是非常迅速的。从以阿里巴巴为主的电商发展到现在百家齐放各有千秋的境地。而电商销售平台是电子商务行业中最重要的,也是电子商务的基础平台。
(二)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
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是指通过互联网,提供线上服务的一个过程,主要是提供金融服务。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在线零售的快速发展,支付平台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订单数的大大提高,这样使用在线支付的消费者也越来越多。而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的发展,也为在线便捷支付提供可能性,进而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支持。
(三)移动互联平台
移动互联,主要是基于手机运用的平台,据统计,截至2010年12月31日,中国移动用户达到八亿五千九百万,移动通信普及率达到64.4%。而通过3G网的发展与普及,移动互联迎来了巨大的发展时期。移动互联的发展也促使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手机购物在我们的生活中越来越频繁.
(一)电子商务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刺激作用
越来越多的人网上购物,这样促进了人们的消费。而这种消费不单单是单纯的的购买商品,因为有这种消费会带动很多行业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物流、交通和包装服务等行业都会得到相应的发展,进而刺激我国经济发展。
(二)电子商务促进竞争机制的完善
电子商务使信息与技术更加的透明化与开放化,大大的降低了企业的进入壁垒,增强了市场的竞争机制。让市场有更多的竞争力量进行博弈。
(三)移动互联的发展促进我国行业发展
通过互联网的思维,借用移动互联的支持,其他行业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移动互联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同样也改变了很多行业的经营策略。这样移动互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其他行业的发展与革新。
(一)电子商务行业不利于品牌发展
从电子商务销售平台行业内部中会有一些消极的影响,电商中各行各业鱼龙混杂,品质无法得到根本的保证,会出现非常多的小的信誉问题。消费者的购物体验不是特别的好,虽然这是小的问题,但是因为这样问题的基数非常的庞大,因此会出现一个行业内的问题。企业不用心去经营自己的品牌,对品牌价值方面投入很少。
(二)电子商务给其他行业造成巨大压力
; 电子商务的发展我们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行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对于这一部分行业是一个难得的机遇,但是对于其他传统行业来讲,电子商务的发展,大大的减少了他们的生存空间,比如线下零售商城和传统的购物店,他们遇到了寒冬,市场份额大大的降低,增长速度放缓甚至出现负增长。
(三)提高我国资金信用风险的发生
随着我国网上支付发展,这块蛋糕越来越大,利益也越来越大。但是我国对企业从事第三方支付没有明确的门槛标准。这样很多企业进入这个市场,但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具有这样的资质。这样一旦发生信用问题,政府与管理机构没有一个较好的方式进行监管,也就是说这样大大的提高了我国资金信用风险的发生。
(一)完善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法律体系
我国电子商务虽然得到巨大的发展,但是电子商务法律法规还非常的不完善。针对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这样可以充分的保证消费者、企业和运营平台的权益。在出现纠纷的时候可以有法可依。
(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宏观环境
电子商务的发展依赖于良好的宏观环境,政府应该出台相应的支持政策,协调企业、市场和政府的关系,完善电子商务企业的扶持政策,做好电子商务方面的基础建设。实现政府服务的信息化,促进政府与社会的沟通营造出市场对电子商务发展有利的氛围。
(三)加强信息化基础建设
电子商务的销售平台是建立在强大的信息化基础建设方面的。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的发展依赖于网络传输、计算机技术、设备设施和信息科技的发展。这是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的基石。只有建立好了这些基础建设,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完善平台的销售体系
电子商务销售平台是基于网络的一个平台。因此一个完善的销售体系是极其重要的。从下单的便捷与快速到支付的安全再到别送的快速,都是整个电子商务销售平台发展的关键,建立统一标准安全便捷的电子商务销售体系不仅仅有利于电子商务销售平台的长足发展,更加有利的促进与之有关的所有行业的一个发展与升级。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欧盟在全球率先实行CO2排放总量管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以此来应对全球的气候变暖的现实和对CO2排放量的减少。
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的启示及建议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参考阅读:
欧盟发展低碳经济的财税政策的启示及建议
低碳经济是由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R·布朗作最早提出的一个学术概念。在2003年,英国政府并把这个概念加入到了经济发展与节能减排的白皮书当中,在发展方式上面,低碳经济显然是与高碳经济相对应的,低碳经济的概念是指:通过技术上、制度上、新能源的开发和产业的转型上有更加创新、更加先进和更加规范的发展方式手段,降低石油和煤炭等高能耗能源的消耗,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最终达到能耗低、污染低、排放量低的优化经济发展的模式,最后到达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局面。其实“低碳经济”这一词语出现的历史并不长远,但是在许多经济当中都体现出了它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如:
(1)科斯定理:高排放和低效益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导致市场失灵的一种外部经济形式。
(2)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第一次从实证上表明了人均收入与环境质量间的关系,具体表现为:高收入水平上污染随GDP增长而下降,低收入水平上污染随人均GDP增加而上升,也就是说呈“U”型关系。
(3)“脱钩”理论:“脱钩”理论主要用来分析经济发展和资源消耗之间的“解藕”关系。由传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向低碳经济转型是指:经济增长与温室气体排放量(主要为C02)之间关系不断从“祸合”到“脱钩”的过程。
自从低碳经济在英国首次提出以后得到了欧盟各国的积极响应,他们纷纷采取行动,并且已经把低碳经济作为一项重要目标和经济发展相互结合起来了。这项政策的开展也使得欧盟各国低碳经济取得了非常明显的成就,这对于节能减排和节约资源与应对全球化气候变暖方面的政策也是其他国家学习与借鉴的典范。
(一)财政补贴对欧盟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如为了完成欧盟实现可再生能源的目标,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进步上英国出台了一系列的补贴政策。比如说英国政府强制要求可再生能源一定要在电力供应里面占据一定的份额和比例,同时也对供应者予以相应的补贴和鼓励。又比如说他们政府每年对小型太阳能系统的居民予以900英镑每年且年限为十年到二十年的补贴。丹麦在此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说在生物质能发电的项目上面给予很大的鼓励和刺激政策。对于热电联产系统的企业、各类公共天然气的行为人、近海用电、绿色用电给予政策上极大的优惠。
(二)相关税制的实施为欧盟推行低碳经济转型战略提供了重要支撑。
为了实现发展低碳化的经济,欧盟各国基本都采取了绿色税收改革制度,绿色税收理念从“谁污染、谁付费”转向“谁环保、谁受益”,低碳经济提出以后,通过财税政策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成为发达国家的主要经济手段。例如,英国在2001年4月开始实施气候变化税,其实质是一种“能源使用税”.西方其他国家如丹麦、芬兰、荷兰、挪威、意大利和瑞典等国也都逐步开始对燃烧产生二氧化碳的化石燃料开征国家碳税,德国、奥地利等国也相应引入了能源税和碳税制度。[LunWenData.Com]
(三)政策引导对欧盟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指向作用。
欧盟在全球率先实行CO2排放总量管制与排放权交易制度,以此来应对全球的气候变暖的现实和对CO2排放量的减少。英国在这个方面制定了一个五年期碳预算制度,把这个方面的预算纳入到了财政预算当中去,以此对CO2进行预算上的减排,他们计划在2050年CO2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百分之二十左右。制定出来相应排放价格体制,使得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向着低碳商品和低碳经济方向转变。西方多个国家采用的是固定的价格收购体制,对再生能源发电的政策具有强制性,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供应者提供相应的补贴,从而达到再生能源发展的目的。
(四)政府绿色采购和政府支出也对低碳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欧盟国家政府绿色采购历史悠久,政府绿色采购力度较大。欧盟仍在加强政府采购计划中的主动性环境采购措施。同时,欧盟创新技术、节能技术、再生能源、交通智能化等等方面加大投入的力度,仅仅是从2008年7月到2009年2月这期间的投入都是466亿美元;欧盟对环境相关的投入上就有多大1000亿欧元,用以对低碳产业发展的支出,继续保持着他们低碳产业技术的世界领先的地位;不仅如此,欧盟成员国低碳经济发展投入的资金也相当巨大的。
(一)完善财政投入政策,加强政府的引导作用。
首先,要建立一个积极的财政投入政策,对财政的预算资金加大投入,这也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低碳经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其次,要建立相应的专项资金投入,财政补贴的力度应该相应增强。政府是对低碳经济发展最直接的补贴者,加大政府补贴力度也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最后,完善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绿色采购制度的实施有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也有利于推动绿色的生产的进行,对绿色生产和消费的形成具有很大的推动力。
(二)建立有效的低碳税收政策体系,健全相关配套机制。
首先,税率制定要合理。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的收入也相差大、不平衡,所以我们必须要根据各个方面的具体因素来制定出相应的税率。不仅要考虑到税率对宏观调控经济和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还必须要考虑到二氧化碳排放控制所带来的边际成本。其次,应该在避免措施上面做相应的工作。如果一味地对二氧化碳收取更多的税费对于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会很大的,对避免造成行为不公应该完善减税、补偿和返还机制。
然后,要注重经济和低碳协调健康进步发展。所以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即便如此也不能过多的投入到碳税当中去,在此应该更好地去控制税制的成本工作,降低经济上面的损失,同时对企业税负过重的情况进行减负,从而优化企业结构、保持企业的经济能够又快又好平稳发展才是最重要的目的。
同时,各个税种应相互配合。最后,健全相关配套机制。我国急需要建立起一个完善的低碳中介服务体制、审计制度、自愿减排协议制度,同时也应该适当的制定一套对对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有效控制的的政策,为低碳服务公司提供融资渠道,发挥低碳财政税收激励机制的放大效应及配套服务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2010年1-7月,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7.0%、54.4%和32.0%;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2.5%、71.8%和5.7%。与去年同期相比,同城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了0.3个百分点,异地快递业务收入的比重下降了1.5个百分点,国际及港澳台业务收入的比重上升了0.1个百分点。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谈低碳经济下陕西快递物流业的发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文章从陕西省快递企业的现状出发,重点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发展低碳快递物流的有益对策。
关键词:陕西;快递物流;低碳经济;问题;对策。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消费环境的改善和网购用户数量及网购市场的成熟,电子商务对现代物流业和快递配送的依赖程度加强,从而加速了快递业的爆发式增长。2012 年,全国“网购”快件量占到总快件量的 60%左右。
同期陕西省快递行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实现收入 10.18 亿元,比上年增长 21.7%,首次迈上 10 亿元大关。在陕西省物流快递行业发展迅猛的同时,存在配送成本高、服务低下、包装废弃物不易降解造成环境污染等问题,推行低碳物流势在必行。
陕西快递企业迅速发展,2010 年底全省登记备案的快递企业 89 家,而目前在陕西注册备案的快递企业一共有 130 家,非国有企业为 85%,但陕西本土的企业却不到 10 家,其中国有企业主要有中铁快运、民航快递、EMS、中外运空运、中外运速递等,主要从事国际快递和国内快递;民营企业主要有“四通一达” (申通、圆通、中通、汇通、韵达),以及顺丰、宅急送、天天、国通快递、宝鸡优速快递等,主要承揽同城及异地的国内快递;外资企业主要有联合包裹 (UPS)、联邦快递 (FedEx)、中外运敦豪 (DHL)、天地超马赫 (TNT) 等,主要从事国际快递。
1.1 速递业务发展迅猛.
2012 年,在全球经济持续放缓的前提下,中国快递业依然保持高速增长势头,全国快递业务总量大增五成,业务收入增近四成,同城和异地快递业务量和收入增长迅猛,成为快递的核心。在全国快递业快速增长的大局下,陕西快递业务发展迅猛,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国内快递业以每年 35%的速度迅猛增长;而陕西快递业的增幅高达 40%。例如陕西省邮政快递物流板块的服务范围遍及全国,通达全球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
1.2 民营快递企业业务持续扩大.
2012 年受电子商务价格大战所致,快递企业的业务持续快速增长,陕西民营快递企业的业务量和业务收入市场份额均呈持续扩大趋势。2012 年陕西省规模以上快递行业完成业务量 5 084 万件,增长 29%,快递收入累计101 893.6 万元,同比增长 21.7%。其中,民营快递企业完成业务量 2 892 万件,增长 52.1%,占全省快递业务总量的 56.9%;民营快递企业实现业务收入 5.1 亿元,增长 47.5%,占全省快递总收入的 50%。
1.3 网购快递市场呈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我国的电子商务呈极速发展,中国的网购由于价格便宜和节约时间迎来了革命性的变化,网购的日益增多和成熟促进了陕西快递服务业的爆发式增长,使其成为商品流通的重要渠道。陕西“四通一达”收件 90%为网购件,占业务量的 70%。电子商务的增速为 60%,然而快递市场年均增速 35%,远远满足不了网络购物的配送需求,快递配送成了“慢递”,严重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
1.4 快递增值服务形式多样.
陕西快递物流企业除了主要快件收入主营业务之外,他们还拓展代收货款、签单返回、预约送货等增值服务,增值业务不仅是快递企业创收的另一渠道,而且代收货款对初次网上购物支付有困难和对网上安全心存疑虑的网民增加网购体验和信心。
尽快陕西快递物流业发展迅速,然而还存在配送成本高、速度慢、服务低下、信息化水平低、规模小、恶性竞争、违规操作、专业人才缺乏、管理落后、政策限制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陕西快递物流的综合发展及向现代物流的转型,亟待改进提高。
2.1 各自为政,配送成本高.
陕西快递物流企业基本是各自为政,没有开展外包业务和联合业务,致使单趟货运量少,机动车辆装载低、能耗大,甚至空驶、路线不优,导致配送成本高,物流车辆资源未得到最充分利用,也不符合低碳快递物流的要求;加之受油价、人力成本涨价因素的影响,快递成本有所增加。例如,网购快递到宝鸡,以前 EMS 首重为 15元,民营快递大多首重为 10 元,而今 EMS 首重为 22 元,民营快递首重为 12~15 元。
2.2 快件不快,配送速度慢.
对于快递这种特殊的服务行业,用最短的时间上门揽收是快速寄送邮寄的前提,同时要求及时将快件、物品送达用户手中。调查显示,陕西快递物流企业除顺丰、EMS、宅急送等公司取件、送件比较及时外,其余快递公司普遍存在揽收不及时、快递不快现象。比如西安到北京快件,顺风、EMS、宅急送 2 天寄达,其他大多在 3 天寄达,还有 3~4 家 5~6 天寄达。随着电商的促销力度加大,在重要节日,淘宝等网店频繁出现快递爆仓现象,快递企业无力应对,快递寄达用户手中达 10~15 天之长,春节期间为 20 天,快递成了“慢牛”,特别对于急件以及鲜花礼品等的慢速送达,给收件人造成很大的影响或一定危害。例如,西安消协 2012 年受理的物流快递错投、晚点等投诉 93 件,占投诉总量的 2.29%,说明了存在着快件不快的现象。
递送速度慢的主要原因是配送车辆及设备落后,速度不快、路线不优化导致送达寄件慢,陕西 80%以上的快递公司送件采用三轮车及摩托车,采用小型面包车的很少。
2.3 服务水平低、经营理念差.
陕西快递物流公司绝大多是民营企业,家族式管理,文化层次低,70%快递员工为中专、高中及初中文化水平,员工素质良莠不齐,没有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管理简单粗放、管理水平低下,分散经营;不以顾客为上帝,没有考虑消费者的需求和心理变化,缺乏服务意识与服务品牌,服务质量差、送货不到位、服务不热情,野蛮操作、“暴力卸货与分拣”、“倒卖快件”、“先签字后验货”的行规依然存在;甚至配送途中发生内盗与变卖、物品丢失、损坏物品现象时有发生,精细化服务根本谈不上。
2.4 网络查询、信息化水平低.
陕西快递物流企业大多是外地快递企业适应淘宝等网络购物送货上门的方便而设立的下线配送站,基本是电话联系业务,手工分拣、包装等,信息化开始起步,且业务单一,EMS、中铁快运、顺丰及“四通一达”等快递企业均建立了客户自助查询系统,物流经营业务信息实现部分网络化管理,如网络查询快递单号及送货进程。而对于信息化定制及集成和客户管理系统还未涉及,更谈不上通过信息化管理提高经营效益。目前可能每一户快递企业都建有自己的信息网,但是整个社会的网络平台并没有形成,信息的采集、交换、调度难以实现。
2.5 组织化程度不高、专业人才缺乏.
陕西快递物流企业绝大部分都是个体户挂靠经营的中小型企业,办公条件简陋:租用一间办公室,一张桌子、一部电话,业务只停留在物流供应链末端的城市送件上,单打独斗,谈不上共同配送,无法提供物流方案设计和全程物流服务,经营成本高,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网点布局不合理,联合发展新型业态模式建设迟缓,传统业态低水平重复建设。
陕西快递物流企业大专以上物流从业人员不足 30%,具有物流师以上国家职业资格更是凤毛麟角。陕西快递企业普遍缺乏既掌握现代物流知识,兼具经营、管理经验,又具有物流整体设计和信息化处理的高端人才,尤其大专院校目前尚未开设快递管理专业培养专门人才,这使得快递业管理人才的持续供给没有保障。专业物流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导致企业的服务、业务以及工作效率等受到一定的影响,制约着陕西快递物流企业更快速的发展。
3.1 通过合作与联盟,推行共同配送,降低配送成本.
依据国家邮政局发布 《促进快递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 的规定,陕西快递物流业要发展壮大,必须走联合发展之路,互通有无,加强与外部大型电子商务网站与异地快递公司的合作,拓宽发展空间,建立广泛的战略伙伴关系,增强企业竞争力。陕西快递企业在寄件都不多的情况下,可以与其他快递公司合作或建立联盟,尝试共同配送,市区某一路段由一家快递公司送货,不同路段由不同快递公司送货,每一个快递公司只送自己路段的快件,不属于自己配送路段的快件委托或外包给别的公司,这样每个快递公司配送的快件都相对多,避免了重复送货,减少配送快件的运力和人力,因而配送成本自然会降低。
3.2 采用高效工具、优化线路,提升快递速度.
递送速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快递物流企业竞争力的因素,所以陕西快递物流企业,一是采用高效的车辆,比如低碳经济车、燃料电池车、生物能源车及小型面包车;二是要优化快递配送线路,通过陆转航,开辟快运专线;三是延长配送营业时间,特殊时候适当延长配送时间到晚上 9 点,比如顺丰采取夜间送件;四是加快提升仓储能力,有效缓解重要节假日快递频繁爆仓的现象。
3.3 加强培训与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打造快递品牌建设.
新 《邮政法》 第四十二条规定,经营快递业务的企业应当对其从业人员加强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技能培训。物流快递行业:一要对员工要经常化地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二要建立公司内部绩效考核与外部客户监督机制,让员工转变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手段,认识到快递服务的重要性,自觉提高快递物流服务意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努力提高服务质量;三要尽量采用柔性化服务,做到快捷的时效服务,安全的运输服务,高效的便捷服务;四要严格按照 《快递业务操作指导规范》 的服务标准,开展 《快递规范》 国家标准达标活动,“使命必达”
必须成为企业的文化规范和员工的承诺,诚信快递;五要建立个人从业信息档案、以规范物流快递业。
另外,陕西快递物流企业尽可能给员工配发工作服,一个公司统一着装,以示区别与标识,有利于快递品牌的建设。
3.4 加快物流信息共享平台的建设,促进快递物流大发展.
由陕西政府和物流行业协会牵头,及早动手建立统一的物流信息共享平台,重点建设以条形码、电子订货系统、电子数据交换、自动跟踪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推动陕西邮政快递等行业管理部门与商务管理及政府相关部门的有效连接,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与快递平台的对接标准,推动网购与快递信息系统的对接,以便快递企业根据需求变动做出及时响应,从而为现代物流发展提供信息支撑,推动全省大流通、大市场、大物流的早日实现,为物流企业和全省商贸、工业企业和农村合作组织提供全面的信息服务,引领全省物流业上水平。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与利用,有利于快递成本的降低、提高递送效率,有利于拓展业务、增强企业竞争力。
3.5 引进和培训物流快递综合人才,提升经营管理水平.
未来的物流快递企业的发展方向不是简单提供快递或快运服务,而是能够提供包括仓储管理、订单处理、运输配送、包装、货代、供应链解决方案等一体化物流服务的服务商。这样物流快递企业对人才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有既懂得从战略角度规划企业长远发展,又有一线部门实际工作经验的复合型物流人才。面对人才的短缺,一是高薪引进高水平专业物流人才,或以优惠条件鼓励物流人才回陕西工作。二是通过岗前和在岗培训,特别是信息化技术使用的培训,提升员工素质,改进和提高服务及管理水平,有助于快递企业发展壮大。三是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与技师学院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物流专业方向及课程,为现代快递物流业培养高端物流人才。
3.6 大力发展循环物流、绿色快递物流.
面临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资源与环境有限的矛盾,陕西快递物流企业必须发展循环物流、绿色快递物流。
对于废旧的快递设施与包装物等应回收、改造、重复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碳排放。推行绿色包装、建立新绿色快递体系,降低成本,实现资源充分利用,一是减少一次性塑料包装材料的使用,避免过度包装和昂贵包装;二是推动生物降解塑料的规模使用,并研发和推广使用其他环保包装材料。
[1] 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Z]. 2012.
[2] 张玉静,靖娅青. 陕西快递服务业发展前景及策略[J]. 科技创业月刊,2010(5):6-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国际市场营销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同基础市场营销学并无多大差异。许多指导国内企业营销的原理和方法,诸如市场营销调研、消费者行为分析、选择目标市场、营销组合策略、营销战略计划、营销管理等,均可用以指导国际市场营销活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影响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出现,对世界各国的经济产生着积极影响。面对国际市场,企业须认清全球化对国际市场营销的发展影响。本文总结了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以及对国际市场营销发展趋势产生的主要影响。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市场营销;知识经济
当今世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各行各业都受到全球化的冲击和影响,来自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更是已经涉及各个行业。很多经济学者都对经济全球化作出了各自的定义,大多数学者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优化全球经济资源分配,以发达国家为领导,跨国公司为发动引擎和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WTO组织为特点的,通过全球商品、资金和技术的流动,使得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内高效率地被应用的一种全球化形态[1]。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的许多企业都顺应当今的国际化趋势,积极的加入到全球性的市场营销。在此过程中,新的营销管理观念和新的经营方式不断出现,对传统市场营销客观上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同时也给国际市场营销带来了变革和发展。
经济全球化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贸易范围全球化。主要体现在各国国际贸易的范围在进一步扩大,许多国家从单一的邻国贸易发展到跨越越大洲的全球性贸易,贸易规模、速度等均得到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大大减少了商品、服务、资本、人才等各种要素流动的技术性和政策性障碍,从而加快了世界贸易的自由化。
2、信息活动全球化。当今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信息的全球共享化,经济信息全球化是建立在新技术革命基础之上的,它将极大地改变和提高人类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信息全球化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与水平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2]。
3、生产活动全球化。既表现在全球经济分工的进一步细化和国际间经济协作的多样化,实力雄厚的跨国公司将其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拓展至全球范围。生产活动全球化不仅带动全球范围内的就业,也促进全球生产要素与资源配置的不断优化。
1、营销策略和竞争方式的改变
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市场无国界,全球市场是互通的、统一的。企业进行国际市场营销时势必要结合全球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另一方面,在全球市场开拓的过程中,企业要面对各国同行业的竞争者,尤其是具有丰富营销经验和强大品牌形象的跨国企业或东道国公司。同时,随着跨国经营的普及程度加深和国际市场竞争的日渐加剧,许多企业为了减少风险、降低成本和迅速打入国际市场,而纷纷选择“战略合作”,与自己的供应者或竞争者联手进行市场拓展活动。
为了寻求优势互补,各国企业通常采取共同承担风险,同时共同分享利润的方式。这种营销策略和竞争方式的改变,对国际市场所产生的最显著影响就是全球品牌逐渐趋于一体化,特别是网络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出现,既降低了品牌全球化的运作成本,使无数过去在传统工业社会难以跨出国界的品牌,可以一夜之间进入国际市场,面向全球的消费者;同时也使过去无法在本国买到的世界知名品牌,消费者坐在家里就可以轻松地享受到。
2、营销方式趋于网络科技化
全球化主要体现之一就是信息全球化。就此而言,迅速崛起的主要原因就是互联网。互联网不仅仅是交互通讯、信息传播和电子商务的工具,而且是信息全球化最理想的工具,给国际市场营销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平台[3]。互联网络已使营销扩展到世界范围,网络营销逐步成为一种新的经营业态,网络广告作为一种特殊的媒体,已展现出全新的表现形式,网络营销给市场营销各环节带来了更广泛和更深刻的变革,从而创造出全新的市场和机会,为市场营销带来崭新的格局。
网络科技下的国际市场营销,不仅为企业扩展了产品销售的市场范围,增加了销售机会,同时帮助企业进行进一步的目标市场细分。具有同样功能的产品,可以按照年龄、人群、性别、爱好、个性等,细分出不同偏好、人群中的不同消费习惯,互联网当仁不让的承担了生产商这一争取消费者的行动,这样,很多公众产品变成了分众产品,产品品种的多样化、系列化得到空前地挖掘,产品的区域特色乃至个人特色更加明显。
3、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发生转变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过程,文化借助信息技术在世界各地迅速传播,外国文化与本地文化产生了融合。在此背景下,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等都产生了显著变化,对产品和服务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其表现为:
一是对产品的品种规格、花色品种、需求数量呈现多样化、个性化要求,对于产品的选择不再遵从传统“从众选择”的消费模式,充分体现消费者自己独特的消费意识、习惯方式;
二是对产品的功能、质量和可靠性的要求日益提高,更倾向于享受现代科技的成果,对产品用途的选择也从传统的必需型转化为全能型;
三是在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对于产品性价比考量的比重越来越大,当今消费者不再盲目地遵循“好货不便宜”的消费信条,而是致力于寻求物美价廉的产品;四是对除产品之外的,企业服务的质量要求,消费者逐渐重视与产品相关的服务的提供,如购买前的建议参考和售后的产品使用答疑或维修退换服务。因此,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以及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决定了企业对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回应能力和创新能力,正成为企业能否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总之,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应把国际市场营销策略与当今的全球市场环境有机结合,把世界作为一个整体,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市场,开发和销售全球产品,来面对新的国际市场竞争。认清国际市场营销在全球化下的发展趋势,有效地转变经营和竞争方式、提高企业的网络营销知识和技能、洞悉消费者消费观念和购买习惯的变化,积极参与国际市场营销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必修之课。
【论经济全球化对国际市场营销发展趋势的影响】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拉美化”是指拉美地区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以经济危机、政权更迭和社会失范为特征的整体性危机。拉美是20世纪60、70年代之交开始走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轨道的。在一段时间里,拉美的有些国家譬如巴西等的现代化进程推进的比较顺利,而另外一些国家如哥伦比亚则从来就没有认真地走向过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从参与全球化的方式来看,拉美国家走了一条典型的“外资主导型”开放道路。依靠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和开放市场等比较优势,大量的引进外资,主要是西方发达国家及大型跨国公司的资本进入,带动本国的经济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巴西“拉美化”问题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第20届足球世界杯落下帷幕已近一年,在享受完这场足球盛宴后,人们不禁开始考虑这场盛宴给巴西经济、社会带来的影响。长期以来被人们广泛研究的 “拉美化”问题又一次成为了学术研究的热点。 “拉美化”这一概念一般用来描述拉美在经济发展中出现各种问题,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失调。关于 “拉美化”问题,国内学者分别从经济学、社会学等不同角度做出了广泛深入的研 究,研究成果颇丰。学者程凯[1]认为,“拉美现象”可以理解为一些拉美国家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出现了经济停滞甚至后退的现象,而这个阶段一般出现在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时。学者金城[2]从经济学角度探讨了 “拉美化”问题的实质,他认为由于拉美国家选择了“外资主导型”发展道路,在获得阶段性快速发展的同时,丧失了对于本国经济和资源的控制,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等问题。学者崔效辉[3]则从社会学角度阐释了 “拉美现象”,即社会阶层结构呈现出不合理的金字塔式,经济增长的成果被人数很少的主导型阶层分享殆尽,而城市贫民和农村无地、少地农民没有机会分享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果,这种在拉美国家普遍存在的经济与社会之间结构失衡的现象被称为 “拉美现象”.这些研究为认识和思考 “拉美现象”及其影响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和理论依据。为了更加全面地理解和研究 “拉美化”问题,现拟在结合历史资料,以社会学视角分析巴西近三十年的经济、文化、政治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运用社会分层理论进一步理解 “拉美化”问题,探讨 “拉美化”问题对于当今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拉美化”问题的特征和影响
至今,学界关于 “拉美化”这一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不同领域的学者站在自身学术背景下对其定义做出了相当全面的概括,这里就不加赘述。我们可以通过对拉美地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历程的回顾发现诸多问题。[4]从历史上看,多数拉美国家自19世纪取得独立后,便开始发展民族经济。
20世纪30年代后,多数拉美国家开始走上了依靠进口替代本国工业化发展的道路,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家通过大量举债从而迅速发展起来。50年代到70年代,拉美国家经济发展迅速,年均增长为5.4%.这一时间段,外资作为一股重要的力量推动着整个拉美经济的发展。到了80年代,虽然拉美主要国家的人均GDP已达到了1500美元,但由于外债还本付息额占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单纯依靠外资而忽视本国工业化发展的拉美各国开始纷纷爆发债务危机,因而80年代也被称为拉美 “失去的十年”.进入90年代,拉美各国又都采取各种改革,主要的政策为新自由主义政策,起初经济有所好转但后期起伏较大。就巴西而言,在20世纪尤其是70年代以来,其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大起大落的境地。在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后,虽然国民收入有所上升,但是随之而来的却是通货膨胀、就业困难、外债累累等问题。进入21世纪,巴西政府积极进行改革,并试图通过加入国际合作谋求更多的发展机会。
由经济发展不稳定导致的社会问题也日渐暴露,且一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四类问题:
1.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平
整个拉美国家的基尼指数一直保持在0.5~0.6之间,这比世界各国平均指数0.4要高出很多。另外,少部分的富人掌握着大量的资源,导致贫富差距悬殊。这一现象至今在拉美国家中普遍存在,成为社会的顽疾。
2.政治上的动荡
拉美地区是一个历史上军事政变频繁的地区,近几十年来发生过一百多次军人哗变事件。由于历史上的各种原因,很多拉美国家都经历了从军政府统治到推翻军政府开始组建民选政府这一过程。动荡的政治使得经济发展雪上加霜。
3.社会治安的混乱
动荡的政治局面必然会引起社会治安的混乱。拉美国家枪支泛滥,其地区的自杀率和绑架率一直在世界上处于前列。据美洲开发银行的统计,每年拉美地区由于暴力事件造成的经济损失大约为1 680亿 美 元,占 到 其 地 区 生 产 总 值的15.0%.
4.环境污染严重
在整个拉美地区的发展过程中,由于政府和民众缺乏一定的环保意识以及相关环境保护法律的缺失,导致环境问题不断恶化。据联合国环境署的统计,拉美地区每年减少森林面积大约为590万公顷,这个数据大大超过了世界上的其他地区。空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造成的例如疾病、自然灾害等将会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如同一片巨大的乌云笼罩在拉美上空,驱之不散。
(二)社会分层理论
西方国家对社会分层理论的研究由来已久,对社会分层的研究不仅分析社会的发展,更能指导着社会的前进。拉美等国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反映出社会阶层的差异所带来的社会发展不均衡。社会分层一直以来都是衡量社会变迁的维度,也是引发社会变迁的力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始终受到学者们的关注。美国着名学者戴维波普诺教授[7]认为,社会分层是将社会中的人们按一定标准,划分成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不同层次的过程与现象。西方对社会分层的研究由来已久,其真正系统性全面性的研究当属卡尔·马克思的阶级分析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
二者对社会分层的本质、社会分层的原因以及划分标准的阐述,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理论思想,对后来的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奠定了对社会分层研究的基本理论模式。马克思[8]认为,阶级现象的产生是与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的占有关系是阶级划分的标准。由于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产生,形成了对立的两大阶级,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韦伯[9]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则集中于阶级、身份群体、政党这三种权力分配的形式,这种“三位一体”的分层理论也即将财富、权力和声望作为划分不同层级的标准。
社会分层的差异导致拉美国家大多处于金字塔式的社会分层结构,处于社会顶层的人数很少,却拥有整个社会绝大多数的财富。越往下层社会阶层越低,人数却越多,占有的社会财富越少,由此也体现出他们较低的社会地位。这一巨大的不平衡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社会较大的动荡。社会的动荡不安带来了拉美国家经济的频繁波动。由此也折射出社会分层的不合理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总的来说,“拉美化”还无法用一个确定的概念来定义,一般来说是将拉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归为其中。但是不管概念如何,在整个拉美地区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是值得我们去特别关注的。
巴西作为拉美地区面积最大,自然资源和工业基础最为雄厚的国家,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后,其经济总量在拉美位列第一,成为了当今世界第七大经济体, “金砖四国”之一。研究拉美化以及当前拉美地区的社会发展等问题,把巴西作为一个观察对象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一)经济波动幅度较大
巴西的现代化发展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据统计,1931~1950年巴西的经济平均年增长率在4.6%左右,高于其他主要的拉美国家。自1951年起,巴西进入了历史上经济发展的黄金时期,经济6.8%的年增长率一直持续到了1980年,持续了30年之久。其中,1968年~1973年间,巴西的经济增长达到了11.2%.但时间进入1980年之后,由于受到国际油价疯涨等外部因素以及巴西国内自身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内部因素共同影响,1981年开始,巴西经济出现负增长。与此同时,巴西的外债也迅速增长,债务总额占GDP的比重一直飙升,最高达到43.1%之多。[10]
20世纪80年代末,巴西进行了政治体制改革,经济有所复苏,但是通货膨胀率却又一直居高不下。
1994年,巴西开始实施着名的 “雷亚尔计划”,对国内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获得了一定的成就。单从通货膨胀率上看,1993当年为289.0%,而到了1996年,这一数字回落到了9.1%.进入21世纪,2003年~2008年,巴西的经济平均增长率为5.7%,人均GDP也上升到了8298美元。
2008年之后,受到全球经济大环境的影响,巴西经济开始了 “过山车”似的发展,增长和负增长交替出现,以至于到了今年,出现了前文所介绍的1.5%的增长预期。[11]从巴西自上世纪80年代起至今的经济状况我们可以发现,这一时期巴西经济的发展一直不够稳定,尤其在拉美地区陷入拉美陷阱的时间里,巴西的经济也如同陷入了泥潭中一般。
(二)日益衰落的传统文化
由于历史的原因,巴西民族主要由最初的印第安人、葡萄牙人和非洲人混血组成。这就决定了巴西传统文化就是在各民族不断融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兼具印第安文化、葡萄牙文化和非洲文化特点的巴西文化热情又不失厚重。桑巴舞,狂欢节,足球, “黑人文学”等都深深的影响着整个世界。其中,非洲文化对于巴西文化起到了更为深刻的影响。主要以废除奴隶制为题材或以黑人、混血儿为主人公的 “黑人文学”作品有着极高的文学价值和思想高度。但是近二十年来,由于欧美强势文化的入侵以及巴西自身经济发展的不稳定,传统的巴西文化遭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为此巴西政府一直致力于加大对于文化市场的投资力度,但无奈于经济形势。据巴西 《伯南布哥日报》2006年11月22日报道,巴西文化产业的产值仅占GDP的5.0%,而世界平均水平为7.0%.而整个拉美地区和非洲地区的文化产值只占全球文化产值的4.0%.[12]可以说,振兴巴西的文化产业任重而道远。
(三)复杂的政治局势
巴西在上世纪60年代开始进入了军政府统治时期。政治上主要以权威主义统治为主,坚决镇压反对势力,实现了政治稳定及经济发展。1985年,军政府还权于民,巴西步入了现代民主化进程。一直以来,巴西实行的是多党制和联邦制,导致总统与议会的关系十分复杂,政治僵局频繁出现。虽然巴西总统有着广泛的权力,但是却不得不考虑来自各个方面的约束。近年来,巴西政府在腐败问题、经济改革、社会保障及通货膨胀等方面采取了很多措施,但大多收效甚微。在民主化不断深入发展的巴西社会,政治稳定和政府执政水平的提高成为人民的期许。
(四)社会发展不均衡,贫富分化严重
从巴西自20世纪80年代来的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也能看出拉美化对于这个国家的影响。首先是在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着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人口大量涌入中心城市,被称为都市化趋势;二是随着中心城市不断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边缘地区,造成大面积贫民窟的存在,被称为边缘化趋势。这两个问题不断发展,最后衍生的问题就是边缘地带很难享受到GDP增长带来的福利,导致与中心城市地区发展的差距越拉越大。中心城市面临着环境污染,失业率高和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等问题的制约;而广大的边缘地带居民长期经受着贫困,疾病,犯罪等问题的困扰,无力改变这样的现状。其次,收入分配不公和两极分化一直制约着巴西经济的发展。在整个巴西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两极分化最快速的时期。
1979年~1990年期间,巴西的基尼指数由0.493提高到了0.535,同时城市贫困人口在这一期间几乎翻了一番。[13]进入新世纪,巴西政府做过许多尝试,但都没能改变两极分化的难题。最后,过多依赖外部投资,导致巴西社会的稳定性差。由于巴西在20世纪90年代选择了 “外资主导型”的发展道路,使得自身对于本国的经济、资源的控制力大幅度减少,经常发生由外部因素导致的经济危机,使得社会在一个不稳定的前提下发展。
可以说拉美化不仅在经济方面给了巴西一个惨痛的打击,更是深入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导致整个巴西社会笼罩在一种阴霾的大环境下。这就如同我们在世界杯期间的所见是一样的,足球场内,群星闪耀精彩不断;而场外各种绑架,凶杀等暴力事件也层出不穷。充满矛盾的巴西社会也许就像巴西的足球一样,让人捉摸不透。
任何国家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都会有一定的问题出现,这是客观规律。马克思对发展做哲学定义时就曾总结过,发展是具有普遍性、曲折性、过程性和规律性这四个特点。[14]如何看待在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能否继续发展的关键。就 “拉美化”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思考。
(一)“拉美化”不是发展的必经之路
“拉美化”这一问题能否看成是发展中国家必经的一个过程?答案是否定的。我们不能从“拉美化”所带来的各种社会现象例如贫富悬殊扩大、腐败严重、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社会治安恶化、城市人口过多等而简单地将一个社会定义为 “拉美化”.因为 “拉美化”具有拉美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背景。它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究其原因主要是拉美国家大1国工业化道路的发展。加上历史上拉美国家大多属于殖民地,本土经济文化遭受冲击严重。在脱离殖民统治后军政府又统治了较长时期,导致权力缺少制约,腐败现象严重,民主长期缺席。推行民主和改革后,又受到了全球化大环境的冲击,导致出现了以上列举的问题。
(二)如何避免 “拉美化”
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发展时,怎样避免类似于“拉美化”问题的出现?当今世界是一个地球村,各国各地区在发展的过程中都会受到全球化趋势的影响,这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是巨大的挑战。怎样面对新环境下出现的各种问题成为了各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笔者认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会简单地存在一条各国普遍适用的发展道路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但结合拉美地区国家的发展经验我们可以看到,避免出现 “拉美化”问题可以包括以下几点:一是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制定发展道路;二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市场和法律的地位;三是不能忽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问题,例如两极分化扩大,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四是在引进外资的同时大力发展本国自身市场。
(三)“拉美化”对我国发展启示
由于同为发展中大国,又在历史和现实中有诸多相似的地方,巴西的发展问题常常被我国学者拿来同我国的发展对比。尤其是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 “拉美化”问题对于我国的发展有何警示作用?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2003年我国的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自那时起,中国是否陷入了 “拉美陷阱”就一直被人反复讨论。前文已经阐明过, “拉美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地域和时间限定。也就是说我国现在所出现的问题不能简单地被认为是 “拉美化”问题,但我国存在的诸多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结合我们对于巴西发展道路的回顾和讨论,可以对我国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以及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一是我国的发展道路一定要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不能生搬硬套。这里的具体国情,需要大量的实践和调研来得出,而不是纸上谈兵。二是我国要继续突出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作用。三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社会收入分配新机制,缩小两极分化。四是健全法律体系,“将权力关在笼子里”,真正做到依法治国。五是扩大本土市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让本土市场在竞争中增强创造力和竞争力。此外,对于环境的保护,加大反腐力度,保持城市和农村的和谐发展等也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方面。
总之,“拉美化”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学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会学问题,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在面临类似于 “拉美化”这样的发展问题出现时,每个发展中国家都要正视这些问题而并不是躲避。前车之覆,后车之鉴。科学地将 “拉美化”现象带给我们的思考和启示运用于实践中,对于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发展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
[1]程凯.“拉美化”谁的错 [N].中华工商时报,2004-07-13(05).
[2]金城.中国轿车走上 “拉美化”不归路 [J].中国市场,2000(7):30-32.
[3]崔效辉.警惕中国社会的 “拉美化”倾向 [J].决策咨询,2002(2):25-26.
[4]孙洪波.“拉美化”命题研究综述 [J].拉丁美洲研究究,2005(1):44-47.
[5]黄其轩.巴西 “经济奇迹”为何中断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115-120.
[6]张宝宇.巴西现代化的起始与社会转型 [J].拉丁美洲研究,2003(5):8-13.
[7]戴维波普诺着,李强译.社会学 [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42.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197-225.
[9]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 (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47.
[10]周志伟.从 “永远潜在大国”到 “崛起的金砖”[J].世界纵横,2009(11):54-57.
[11]张宝宇.巴西500年历史嬗变 [J].拉丁美洲研究,2000(3):1-8.
[12]吴志华.巴西文化产业政策初析 [J].拉丁美洲研究,2007(4):35.
[13]黄其轩.巴西 “经济奇迹”为何中断 [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3(1):115-120.
[14]吴晓明.马克思发展理论的本质特征与当代意义 [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2):4-12.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半个世纪前的民主改革使西藏社会经济实现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2008年的经济总量较50年前增长近66倍,为我国经济增长较快速省区。50年来,西藏产业结构及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但需认识到,西藏今天的经济成就,是在国家及兄弟省市全力支持下取得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发展区位和自然条件较差的问题依然突出。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西藏民主改革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一种社会制度的出现必然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巨大变化,西藏民主改革废除了不适宜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建立的新的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的经济发展。本文试从西藏的经济与社会两方面来探索民主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西藏;民主改革;经济社会;影响
1961年底,西藏地方旧制度的变革基本结束,从此人民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改变了,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被激活了。但是,由于西藏人民长期受封建农奴制度的统治,旧有的经济关系的残余还没有完全消除,因此建立新的生产关系的工作任务则相当严重,据《当代中国的西藏》记载,民主改革后“各地的农业生产互助组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制度不够健全,生产方式落后,互助组的潜力还未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认真加以整顿、巩固和提高。西藏的牧业还处在较原始的生产状况,需要采取各种稳妥有效的措施发展生产。西藏的工业更是一穷二白,在短期内不可能改变这种落后状况”。(1)这反映了变革西藏旧的生产关系时的基本情况。
摧毁了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势在必行,而对于具体的操作则不能照搬照抄内地。根据这一原则,西藏工委及时分析研究了西藏的实际情况,主要有:1、废除了封建农奴主统治,阶级关系发生了质的变化,劳动群众第一次成为社会的统治力量。2、废除了“宗?”制度,建立了各级政权。建立的自治区筹委会充分行使地方政府的职权,人民群众走上了政治舞台。至1960年底,全区建立乡政权1009个,区政权283个,78个县和8个专区(市)都建立了人民政权,基层干部达到4470人,国家实现了对西藏行政区划制度的统一。3、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变化,废除了封建农奴主所有制,确立了广大农牧民的个体所有制,人民群众分得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废除了人身依附关系。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了新的生产关系,赋予了地方民族区域自治的权利,从此,西藏劳动人民的权利和地位有了法律保证。
新的生产关系的建立,是一次社会形态的飞跃或变化,基本上完成了由封建农奴制向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超越。首先,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过去农奴在农奴主强迫下劳动,失去主体积极性和劳动热情的状况,基本劳动者有了自己的生产资料,人们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据统计,到1965年,西藏农牧业产量由1959年的36581万斤,增加到58145万斤,农业产值也由4591.2万元增加到8304万元,分别增长58.9%和83%,年均分别增长9.8%和13.8%。牲畜由1959年的955万头发展到1965年的1701万头,畜牧业产值也由9478.8万元增加到18323.8万元,分别增长78.1%和93.3%,年均分别增长13%和15.5%。(2)农牧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不少人修盖了房子,有了余粮,添了新衣。农牧民群众把这一时期称为西藏历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其次,经济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所有制结构由三大领主私人所有制转变为劳动群众个体所有制,另一方面,非农产业增长迅速。这一时期,西藏的第三产业发展速度居历史最高的水平,达到24%。因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农牧业之所以在短期内有新的起色,一是归功于基本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二是摧毁了封建农奴制所有制结构后,避免了旧政府、贵族和上层僧侣的奢侈性掠夺和消费,避免了巨大浪费。
如上所述,旧西藏的政治经济制度属于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农奴主剥削农奴和平民的形式不是攫取农奴和贫民的相对剩余价值,而是攫取农奴和平民的绝对剩余价值,既严重损害了农奴和平民的身体健康,又遏制了技术进步。事实上,旧西藏历代地方政府长期视铁器为凶器,轻视工匠、憎恨屠夫,规定手工艺品“不得花样翻新”,这实际上严重压制了技术进步和工商业发展,加之农奴主对生产资料和生产剩余的私人占有和肆意挥霍,寺庙对大量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大量占用,整个经济社会的自我封闭,导致了经济衰退和长期单一的经济结构,经济结构转型缺乏制度环境和条件。西藏在和平解放以后的大约8年时间内,按照“十七条协议”,绝大部分地区继续维持了封建农奴制度,制度环境变化很小,西藏的经济结构也基本上没有变化。1959年3月28日噶厦政府被推翻以后,经济制度才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此后的制度转型速度明显加快,对西藏的经济结构转型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西藏民主改革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从1951―1958年,由于封建农奴政权和制度基本上未被触动,西藏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低。1959年开始的民主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从1959年―1965年,国民经济出现了“井喷”式增长,尤其是第一、三产业的平均增长速度为50多年来的最高水平。
(二)形成了相对完整的工业体系
20世纪50年代初,西藏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工业。和平解放后,按照周恩来“要富裕,就要有工业,一个民族没有工业,不可能富裕起来”的指示,中央加强了对工业建设的领导,成立西藏工委工业交通部,向西藏注入大量扶持资金和援助,建立和发展了西藏现代工业,兴建班戈湖硼砂厂、更樟林场、拉萨建筑工程处、土门格拉煤矿以及拉萨电厂、拉萨地毯厂、煤田地质队等企业,划归工业交通部管理;并在工业交通部下面设立工业局,统一管理自治区工业;同时,大力发展为农牧业服务的电力工业及机械加工业,积极发展以硼砂和煤炭为主的采矿业;加速发展农具、制革、锯木等工业。这些措施为西藏基础工业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一批基础性的中小型工业应运而生,在西藏形成了机械工业、轻工业、电力工业、采矿业、建材工业、民族手工业等健全的工业体系。(3)
(三)出现了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局面
和平解放西藏之初,中央在西藏建立起强大的国有经济,消除了帝国主义遗留下来的半殖民地经济的痕迹,扶持了西藏民族经济的发展,同时又允许外国侨民在西藏合法经营。民主改革后,寺院开展了以寺养寺的经济活动,允许牧主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正在逐步实现从供给型经济向经营型经济转变,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转变,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 (四)西藏民主改革促进了经济结构演化
在封建农奴制社会,西藏经济长期呈现封闭的自然经济特征,传统的农牧业处于一统天下地位,非农产业只是依附农牧业而存在,在国民经济中所占份额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整个国民经济属于典型的“一元经济”。经过和平解放以后近60年的建设,西藏的经济结构已经显现出结构化转型的特征。因此,西藏民主改革时期的经济结构演化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民主改革前的阶段(1951―1958),在1959年以前,经济结构演化速度十分缓慢,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维持在90%以上,下降速度缓慢,第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处于10%以下,且上升十分缓慢。从民主改革到自治区成立的阶段(1959―1965),民主改革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要素报酬高的非农产业增长更快,从而使得西藏经济结构进入了第一个快速演化期。第一产业增加值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959年之前的90%以上下降到1965年的70.9%,同期的非农产业(第二、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由10%以下提高到30%左右。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转折性变化,生产资料领主所有制转变为劳动群众个体所有制。(4)
(一)国家实现了对西藏的空前统一和管理
西藏的和平解放协议在执行过程中,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并驱逐了帝国主义势力,西藏回到了祖国大家庭的怀抱,全国大陆完成了统一。中央实现了对西藏的政令统一、行政区划制度统一、国防统一、外事统一、邮政电信的统一、度量衡制度的统一、金融和货币制度的统一以及关税制度的统一等。
(二)社会制度实现了变革
民主改革后,西藏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从封建农奴制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跨越,取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巨大进步。
(三)阶级关系和政权性质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农奴主阶级被消灭了,农奴和奴隶获得解放,从此西藏经济快速发展,产生了新兴的第一代产业工人。工人阶级和农牧民及知识分子联合起来,农奴也掌握了当家作主的权利,建立了有爱国民族宗教界人士参加的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
(四)新型的民族关系得以形成
在建设社会主义大家庭和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过程中,藏汉民族在经济、文化领域相互学习和促进,亲密的友谊在藏汉民族间结成,为逐步消除“事实上的不平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在形成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的社会主义的新型的民族关系。
(五)西藏人口数量进一步增加
1965年西藏人口达到137万多人,随着经济和文化事业的发展,西藏的人口素质也逐步在提高,卫生医疗条件也有较大的改善,西藏人口的平均寿命有所延长。
(六)教育、文化、科技、卫生事业有了显著的发展
继承和发扬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藏民族的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文物古迹也得到了重视和保护。传统文化开始同现代文化成果相结合,发展了西藏社会主义的新文化。学校有了很大的发展,1959年小学的数量仅仅只有462所,在校学生总计为18032人,而1965年发展到1822所,在校学生增加到70546人。卫生机构数由1959年的62所发展到1965年的193所。
伟大的民主改革运动推翻了黑暗、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度,打破了封建农奴制度对人民群众的枷锁,实现了由封建农奴制度向社会主义制度过渡的伟大的历史性跨越,建立起了人民民主政权,实现了劳动群众个体所有制,为西藏今后的经济发展扫清了障碍,奠定了制度基础。
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