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积极的心理变化。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心理变化都可以叫做发展。例如,由于疲劳和疾病等原因而发生的心理上的变化,就不能称为发展。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目前,我国正进入社会各个层面的转轨时期,各种深层次的矛盾开始激化,各种不当的言论和思潮充斥于网络和现实世界,给当代高职大学生的心理带来了很大的冲击。再加上竞争愈发激烈的就业市场,当代高职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然而,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蹴而就可以完成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所有教师的共同努力。众所周知,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强健体魄,而且是一种心理调节的有效方法,对培养高职学生良好的个性、顽强的毅力、稳定的情绪和社会适应能力效用显著。体育教学和心理健康结合在一起,可以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2.1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
高职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中会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获得身心的放松。原本内向的学生也会通过体育活动结识更多的朋友,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与同学之间的人际相处越来越融洽,毕业参加工作后,与同事和领导之间也会沟通顺畅,形成很好的人脉资源。而且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对自己有一个比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有利于良好个性的发展。
2.2有利于帮助大学生调节情绪
现代高职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特殊的成长环境养成了孤僻的性格,有时非常情绪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代社会,高职学生容易产生精神空虚、压抑、暴躁的性格特征,有时因为一点小事就与同学产生激烈的冲突,再加上情感和就业上的困扰,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问题愈发严重。体育理论研究证明,在体育运动过程中,随着体能的消耗,激烈的情绪会慢慢减弱、趋于稳定,身心得到愉悦,紧张的压力得以释放。
2.3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提高智力
体育活动不仅可以强身健体、愉悦身心,而且在机体在运动过程中可以摄取到更多的氧气,可以使紧张的大脑得到一定的缓解,由于体育运动中不需要太多的脑力参加,有利于脑力的恢复,学生才有了充沛的精力,才能在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对于提高学习效率有很大的帮助,快乐学习的成功和体验又让他们感受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3.1创设和谐的体育运动氛围
根据运动心理学,个体更愿意参加集体的体育运动项目,喜欢个人进行锻炼的比例较低。体育活动本身的激烈性、竞争性和团队性都是吸引学生的主要元素。在高职大学生体育运动中,参加比例最高、最受欢迎就是一些体育竞赛活动,为此高职体育教师要经常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参与意识,不管能否上场比赛,同学之间都会倾力合作、相互加油鼓劲,彼此之间的隔膜和距离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融洽的团队关系,学生之间共欢乐、同悲喜,对加强大学生合作和沟通能力有很大帮助。体育教师要格外关注那些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比赛中,有助于克服孤独和封闭的心理,对于患有焦虑症的大学生而言,这种集体活动也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3.2重视理论教学的心理健康教育
理论教学是高职体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好体育理论课堂教学对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帮助。高职体育课程标准中对心理健康有明确的规定,大多数高职院校已经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之中,每学期都要安排一定课时的理论教学,体育教师可以结合体育学科的特点,给学生讲解各种体育项目的发展以及特点,从中选取可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素材,进行整理和归纳,有针对性的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体育专题讲座,让学生了解体育锻炼在健全心理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告诉学生一些基本的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方法、技巧。
为了增强理论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体育教师要灵活运动各种教学媒介和手段,例如教师在讲授健美操、体育舞蹈、武术等项目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将这些体育项目的技术动作完整的展示出来,通过标准图像静、动态展示,让学生熟悉了技术动作,而且获得了美的感受和体验,从而喜欢上该运动,渐渐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品质和性格特质。
3.3有针对性的安排不同体育活动
体育项目众多,不同的体育项目在持续时间、锻炼频率、技术动作、负荷大小都有很大的差异,在心理健康教育上的作用也不尽相同。同样,高职学生人数众多,也存在较多的个性差异,不同的学生在性格特质、爱好兴趣、体育基础、性别年龄上都有差异,而且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比较复杂,有焦虑的、自卑的、暴躁的、孤独的等各种状况,因此高职体育教师要充分根据这些差异和不同,来进行有针对性的体育运动,为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锻炼方法。
例如慢跑、太极、乒乓球等运动比较简单,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又都是有氧运动,适合所有的高职学生进行锻炼,对强化心肺功能和神经系统有很大的帮助;有些男生喜欢一些对抗激烈、趣味性强的体育项目,例如篮球、游泳、足球等,这些项目技巧性强,健身效果好。女生选择健美操、形体等运动的较多,这些运动符合女生的特点,而且艺术品位较高,对培养女生的气质有很大的帮助。从事这些自己喜爱体育活动,对改善学生心态、调节情绪、改善心理状态有很大帮助。
总之,大量的事实和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高职体育教学中要把增强大学生体质、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通过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的全过程施加作用,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于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思想和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己任。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摘要:“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教师要用爱心去教育学生,不论是优生还是后进生,我们都要满腔热情去教育他们。特别是后进生,更要“偏爱”他们,因为他们更需要爱的阳光雨露,更需要教师用爱心去滋润他们健康成长。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通过不断实践,不断反思,体会到以下几点:一、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二、给学生以宽容。三、运用集体与舆论的教育力量。四、关爱学生就必须欣赏学生。五、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关键词:情感教育;关爱差生;全面发展
正文:在我国当前学校教育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因成绩差,或思想落后及行为习惯差而被视为差生。他们常常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来自学校、家庭、社会的冷落、薄待、甚至歧视。这样的教育结果是差生更差,甚至严重危害社会。因此,关爱差生,成为时代对教育的呼唤。我从多年的工作中深切感受到关爱差生的必要性,下面我就如何关爱、转化差生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培养学生的自尊与自信。
好多差生之所以成为差生,是因为他们在自己暂时落后与失败的情况下,在家长、老师长时间的轻视、冷漠情感下,自己看不起自己,破罐破摔,在各方面都放纵自己。针对这种情况我就抓住学习以外的各种活动机会来培养他们的自尊与自信。我班有一名男生学习较差,长相平平,不善言语,但从家访中得知他从小就学习美声演唱,而且得过奖。元旦汇演将要到来,我鼓励他来一个美声独唱,果然一曲未了就把全班同学给震住了,后来他还代表学校参加了全市的文艺演出,从此以后全班同学对他刮目相看,这位同学比原来活泼了许多,学习上也比以前主动了。
二、给学生以宽容
宽容心是给后进生的一剂良药。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们时常会用同一个要求,同一种模式来塑造我们的学生,但是我们经常会发现:有很多的学生并没有按照你所设置的轨道去走。因为我们的学生千差万别,他们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爱好,这就需要我们班主任有一颗宽容的心。班主任的宽容心很大程度上就是要宽容学生的不足。古语说得好“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人总会犯错,总会有不足,就看你看待不足的心态。如我班学生熊某成天调皮捣蛋,我接班后不几天,他就打架了,当时以为教育一下就了事了,没想到几天后又打架了,火气冲天的我把他狠狠训了一顿,自以为这下没事了,可没几天故事又重演了,想想软的不行,硬的也不行,正当我为难之际,班里的学生告诉了我一个不知的事实:上初二时他天天要打架的,现在已经好多了。我的心里明白了,于是找来熊某,先表扬他比上学期有进步,打架的次数减少了,再明确告诉他打架是不文明的,老师愿意看到一个讲文明的好学生……现在的熊某对于打架已经开始陌生。所以说对于学生所表现出来的不足应该用宽容的心态去面对,但宽容应有一定的限度,过度了就成了纵容了。
三、运用集体与舆论的教育力量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集体教育的力量是巨大的”。它对集体中每个成员的言行能及时作出褒或贬,肯定或否定,倡导或抑制的评价,对所有成员进行直接的监督和调节。集体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他们的成长需要集体生活,特别是他们的所作所为得到集体舆论的认可,他们就会更热爱集体,更愿意为集体贡献力量。健康的舆论使学生更信任集体,更依赖集体,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培养了他们良好的责任感。在这个事件中,我通过播放安全教育片让班级学生树立起正确的是非观,对不良的言行进行集体抵制,也教育了违纪的学生。这样互相监督互相促进,受到了良好的效果。
四、关爱学生就必须欣赏学生
渴望被赏识是人类最本质的需求,而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学生,赏识尤为重要。教师欣赏表现好、成绩好的同学,这是人之常情。但俗话说:“十个指头伸出有长短”,一个班级难免会有学习较差、纪律观念淡漠、生活习惯不好的学生。如何对待这些后进生便成了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要真正处理好这些问题就应该真正的去关爱他们,将他们当自己的孩子,任何时候都不放弃他们。施以爱心,期以耐心,持以恒心。给予他们父母般的无微不至的关怀,欣赏他们,信任和鼓励他们,能够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对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优点和长处非常珍惜,紧紧抓住,给以最多的表扬和鼓励,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努力使他们相信自己的力量,尽量让他们感到学习是自己的一种荣誉。对他们的行为上的反复,给以最充分的细心和耐心,从心灵深处去打动他们,人非草木,孰能无情,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尽心尽责地面对每一位学生,就没有过不去的坎,没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就没有不能感动的学生。感动是最好的动力,学生一旦非常感激老师,就会不断地努力完善自己。
五、关爱每一名学生,对待学生一视同仁
教师的社会角色本身,决定了学生对老师的期望很高,他们看重老师对自己的态度,他们都希望得到老师的关爱。作为一名教师既要爱优生,也要爱差生,更要爱那些急需关怀教育的学生。对聪明勤奋的倾注满腔热情,对迟钝、调皮的耐心培育,以深沉的关爱来医治他们心灵上的创伤,用爱的甘露来涤荡精神污染,把后进生一个个变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把家长认为不可能教育的“低能儿”培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总之,在多年的实际工作中,我体会到,“差生”的转化是至关重要的,是难点,也是重点。我们大家都来关心“差生”,爱护“差生”,“差生”就不会再“差”下去,这样,我们的“人人成才”就可以落到实处。我们要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是为了一切的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在新教育形势下都能健康快乐的成长,学习上得到全面发展,让教师的关爱播散在每个学生的心田。
参考文献
[1] 杨金卫, 陈晨. 关爱" 差生", 夯实校园和谐之基[J]. 星星, 2007 (4).
[2] 马巧艳. 关爱差生, 时代对教育的呼唤[J]. 现代教育科学: 教学研究, 2011 (6): 98-98.
[3] 罗静. 教育更应关爱差生[J]. 中学课程辅导: 教学研究, 2010 (6): 99-100.
[4] 邓云霞. 关爱 “差生”[J]. 青年文学家, 2009, 10: 098.
[5] 唐文荣. 倾注情感 关爱差生[J]. 吉林教育, 2008 (26): 27-27.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人才质量的关键,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起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指导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近年来,随着社会总体环境的变化,大学生群体虽在智力上逐步趋于成熟,但由于长期处于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较为简单,所经历的挫折较少,在心理上还没有做好迎接社会外部环境的准备,特别是步入大学生活后差异巨大的生活方式、差异化的生活方式以及多元价值观念等等都会使得他们出现适应性问题,不能很好的融入复杂的环境,进而产生心理波动,出现困惑、迷茫等负面情绪,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内心崩溃或情绪失控等心理危机。因此,作为大学生教育管理骨干力量的高校辅导员,应积极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来,在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努力成为他们身心发展的引导者和疏通者。在平日的工作中要及时发现辅导学生的潜在心理危机,关注心理异常表现学生,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开展干预行动,通过多种方式与学生沟通,缓解紧张情绪,释放负面不良情绪,有效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大学生群体所呈现的众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清华大学心理研究室将大学生心理压力来源总结为学业压力、经济压力、人际压力、情感压力、前途压力。把现阶段学生所处的主客观环境以及作辅导员实际工作结合分析后发现,大学生群体心理问题成因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学业的困惑。随着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我国的教育体制整体呈现“易进严出”的状态,当前的大学生群体面临着一个快节奏的社会,信息时代的一切都导致生活压力的剧增,因此当这种激烈的社会竞争加以诸多学业负担会使得学生的焦虑紧张情绪加倍增长。部分学生由于从小顺风顺水,缺少挫折教育,特别是多为独生子女的他们受从小教育环境的影响形成非常强的自尊心,因而对于考试、荣誉获取异常关注,极易形成焦虑症,自己将压力维度加大,出现心理问题。与之相对的还有一部分学生则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主动学习动机。进入大学后,由于家庭环境的优越、校园环境的宽松,而不在乎学习,甚至放弃学习,每日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一些娱乐活动上,甚至大部分学生上网成瘾,整日沉浸在虚拟世界。在学业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与规划,呈现出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一旦学习压力不能及时排解、学习环境不能合理改善,就会导致自卑、孤僻等诸多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人际交往困难。日益成为大学生主体的“90后”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这样的一种家庭结构与社会趋势,造成大学生具有人际交往差、自我意识强、自理能力不足、集体观念弱化、社会活动欠缺等鲜明的特点。刚入学的大学生,由于以上特点加之成长背景、性格、爱好、地域文化的差异,导致在与人交往中出现摩擦、冲突;部分学生在交往中过分谨慎、缺乏自信,因此产生压抑、焦虑、自卑。久而久之,由于人际交往所带来以自我为中心、羞怯心理、角色困惑、心理不容等问题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造成部分学生心理成长出现偏颇。
(三)情感观的偏颇。当地大学生从小受到家长的严格教育,受社会风俗习惯的影响,我国相关青少年的感情教育以及性教育缺失,导致大学生普遍缺乏相关教育,缺少责任感。没有性教育的大学生在面临生理成熟和心理成熟双重问题时,极易步入歧途,盲目恋爱,只注重过程而忽略结果,近年来高校学生问题绝大多数都是感情问题引发。据统计,大学期间谈过恋爱的学生近六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从主观因素看:有的学生是为了满足虚荣心,有的学生则是为了排解寂寞,甚至个别学生以游戏态度对待恋爱。由于恋爱关系处理不当,经历恋爱与失恋的痛苦体验,给部分大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情感挫折与打击,因此很容易出现烦恼、失眠、压抑、情绪不稳定等诸多方面心理问题。
(四)就业压力过大。据统计,201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这一人数加上往届未实现就业人口是一个庞大的群体,这无疑给就业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加之国际经济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这也为大学生带来了不小压力。当前大多数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都处于被动地位,处于被企业挑选状态使得大学生内心充满担忧和不安,引发各种心理问题。其次还有很多学生对自身有着过高的自我定位以及期望使得在择业过程中极易受挫,产生落差感。还有部分同学陷入一种拒绝就业的潜意识中,通过不断的盲目考取各种证书来逃避工作实践机会,而这种盲目不仅劳民伤财,还很容易产生上述焦躁、逃避、自卑等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中作用的发挥
由于社会经济状况、生活及学习环境的变化、个体自我认同的偏差、就业压力的增大导致大学生群体普遍性的出现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可大可小,而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因为意外的刺激而导致重大事故。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日常生活主要的辅导者、倾听者,对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有着重要且直接的影响,因此要不断的在日常工作中关心大学生群体,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能力,加强自我教育,明确辅导员自身的角色定位,自觉担负学生的心理辅导及教育工作,成为大学生心灵成长真正的导航者。高校辅导员与其他教学岗位和行政上的教师相比影响力强,而且还有多方位了解学生的特点,所以辅导员才应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建立平等友善的关系
高校辅导员是日常思政工作的中坚力量,很多辅导员普遍年纪较轻,与大学生们的年龄差距较小,这有助于和大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步入大学的青年学子,心理逐步成熟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极其需要适当的途径倾诉。因此高校辅导员要做一个平等友善的倾听者,通过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实现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其次,要切实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注重信誉,尽力帮助学生,通过以身作则的方式向学生传达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用言行来感召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二)针对与不同心理状态学生的沟通,采用差异化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们来自五湖四海,不同的社会环境、生活习惯、风俗语言影响的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性格。辅导员应该切实分析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征,把握学生总的心理情况,将不同性格、心理情况的学生进行分类登记,通过差异化的方法来解决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当遇到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时,要疏导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可通过多提供一些校内兼职信息的方式减轻其经济压力。而对于学生在就业过程因遇到挫折而产生的心理问题则应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进行疏导,通过多种形式的就业指导讲座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信心。总之面对不同的学生高校辅导员要采用不同的方法,要切实做到对症下药,因人而异,不能僵化呆板的使用千篇一律的工作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及时了解学生心理动态,解决其心理压力,实现辅导员心理辅导工作的事半功倍。
(三)通过集体感召,引导学生培养健全人格
大学生活一个显著区别于高中的特征就是较高的自由度。没有老师天天追着,也没有每天都能固定见面的同桌,更多的时候都是自己一个人。因此,大学生极易出现孤独、偏执的心理。因此有必要通过集体活动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通过集体活动能够有效的提高大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增强其责任意识,提高其归属感、荣誉感。而通过竞赛类活动,则可以提供一个竞争环境,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承受挫折能力,通过体验成功与失败使其更好建立强大的内心。而且通过集体活动还可以有效的锻炼学生的沟通能力,为他们提供一个与异性接触的平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此外通过与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接触可以有效的拓宽学生的视野。结合者团体活动的进行,辅导员建立好心理健康档案,对学生有个整体而全面的把握,对一般学生共性问题有清醒的认识以及解决措施,同时要重点排查有特殊心理问题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不仅要以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心理健康测试为蓝本,还要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谈心情况,对特殊学生要较为细致的了解和跟踪观察,这样才会使大学生健康成长。
(四)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马斯洛需求理论说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需求,而当基础层级的需求被满足的时候人就会产生成就的需求。通过实现某种具有挑战性的工作而得到其他人的赞赏或认同,进而实现自身价值的认同。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很强的荣誉感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因此高校辅导员应重视对学生成就需求的满足。特别是利用各种干部选举机会,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通过角色的转换使得学生能够在展示自我才能的同时实现心理上的满足。通过委任某种职位来给予学生自信,激发学生的潜能。与此同时还应注重锻炼和培养他们的承压抗打击能力,成功带给人的喜悦时暂时的,只有失败才能带给人受益终身的经验。要通过失败教育使学生今后面临挫折时不再消极沮丧,能够坦然面对挫折。
(五)引入激励机制,强化教育效果
人类需求的产生是有层级的,而这种需求背后的产生则需要适当的刺激或者激励。只有通过激励,学生的潜能才会被激发。激励是推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良药,通过激励调动起学生们渴望进步的欲望。特别是当学生遭受失败的时候,一个善意的眼神、充满关切的鼓励往往比严厉的批评、嘲笑更有作用。通过激励可以使学生重塑信心,使学生重新斗志昂扬,继续努力。对学生可以适当的多表扬,多一些宽容,多一丝理解,用赞赏的眼光取代批评和误解,这样的做法会收到远超期望的教育效果。
三、结论
21世纪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优胜劣汰如此残酷的情况下,或许只是因为心理承受能力的不同就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未来。在这种背景下要实现最终的成功,如果没有良好的高素质的心理能力必然无法完成学业甚至无法走向社会。当代大学生要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目标就有必要在学习先进知识的同时培养一流的心理素质。因此作为高校辅导员,不论从履行职责的规范层面,还是从关爱学生成长的道德层面上,都要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自己工作的中心环节之一,不断在与学生沟通中化解学生的心理矛盾、心理障碍,做好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培养他们养成健康心理,使每一名大学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让他们在未来社会实践中实现应有的价值。
一、人性中潜在的积极因素
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处于学校这个环境下,而学校属于积极团体,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这有利于培育和发展他们的积极力量和积极向上的品质。此外,家庭教育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人认为,家长的天职是从小重视孩子的成长,培育孩子的优良品格,因而这也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很重要的积极因素。再者,现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这也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二、当代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大学生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和生活而休学或退学的学生人数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这其中很多人都是由于在心理方面产生了缺陷而造成的。此外,大学生心理问题有着明显的阶段性。大学一年级学生集中表现为对新生活的适应问题,如在和新同学的交往中可能出现摩擦,自己很难学会料理起居生活等;二年级学生出现的问题有人际交往、学习与事业、情感困扰,对生活的憧憬等;三年级学生集中在自我表现发展、人际交往、情感问题和学习时间分配等;四年级学生则以择业问题为多数,兼有恋爱问题、未来发展等。
(一)自我调节能力弱带来的弊病
许多大学生都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第一,情绪障碍。在高中阶段,许多大学生都是抱着一种考取名牌大学的心态学习,他们努力奋进,有人生目标。而在大学阶段,很多人认为已经到达了宁静的港湾,是时候休息和调整了,于是就会产生很多不良情绪。第二,社会性退缩。随着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很多大学生宁愿宅在宿舍,跟同学不停聊QQ、微信,也不愿意加入学生会、学生社团,逃避现实。这样就使得大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大大下降,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在退缩和孤独中减退。
(二)孤独型与焦虑型的人格缺陷
孤独型人格源于对被拒绝的恐惧。回避亲密关系,甚至否认自己需要别人的关怀,导致性格冷漠,对生活缺乏热情。这样的大学生往往表现得比较孤傲和显得不合群,很难和别人深交,并且在有人希望走进他的内心的时候,表现出回避性的特点。大学生心理焦虑是指受内外环境的强烈影响或意外事件的打击所产生的情绪上的波动和生理上的变化,持续时间过长,会使人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痛苦和愤懑,甚至会使人灰心失望、痛不欲生,逐渐郁积为焦虑综合症和其他心理疾病。
(三)社会竞争下的就业焦虑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益激烈。面对新的就业形势,许多大学生都缺乏应变能力和心理上的应对能力。很多人都幻想只要能拿到毕业证,就相当于进了保险箱,自然有公司来“取货”,这样的思想在现代大学生中大量存在。因此,当一些大学生遭遇就业挫折时,心里产生强烈的落差感,有的大学生从此一蹶不振,甚至还有学生因此而终止生命。
三、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是从研究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入手,通过不断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帮助人们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而获得美好的生活,这为我们当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一)改善周围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指对其生活的看法和感受,这种幸福感的关键是个人的价值观和目标如何在外部世界与生活质量之间进行协调,是人们对事件的解释和看法决定人们的幸福感。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理解,对于他们过去所经历的事情和所处的生长环境,以及他们在认知上遇到的困难,有目的地进行分析并且开展疏导工作。这就对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求,要求树立积极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优秀品质。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中,帮助学生增强应对心理困扰的能力,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并让学生看到这些力量和潜能,以此来帮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发挥潜能,利用积极力量来完善自己,而不是过多地停留在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
(二)尝试体验式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体验生活的乐趣,应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由被动接受到主动汲取。在体验及锻炼中,有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觉悟和增强其认识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是受教育者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能使受教育者明确是非标准,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进而用积极乐观的心态提高思想觉悟,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良好行为习惯。开展多种多样的体验式教学方式,如组织受教育者学习社会生活中的名人事例,汲取他们身上的正能量,这样的事例要贴近学生,让他们可以进行换位思考。
(三)优化整合社会力量
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高校不能只是孤军奋战,应积极发挥社会力量。因为人的社会化会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及其行为不是单独的客观因素作用,而是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逻辑结果。在社会力量的组织形式中,包含了舆论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这其中要求我们在社会的主流思想中,应该提供正面的宣传材料,起到树立理想、陶冶情操、激发创造精神、形成良好风气的作用。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教育主要是通过亲子之情的感化、家庭生活的熏陶起作用,及时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做好预防工作。积极心理学的教育要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工作的全过程,通过潜移默化、循序渐进、寓教于无形等方法,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育方式上,要通过隐形教育来达到教育目的,这表现出非强制性、愉悦性、隐蔽性、无意识性的特点,它不是像政治理论教育那样直接有形,反而是追求一种潜在的效果,并不是生硬灌输,这样更容易激励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自信心,使精神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实践活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认真研究积极心理学的效用是十分有必要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实现人生理想和成才目标的前提,也是大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把自己培养成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心理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转眼间,一个学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的课程结束了,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之前我认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身体健壮。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知道了原来生理、心理、社会适应、道德都完满才能叫健康,具体包括智力正常、情绪稳定、正确的自我、和谐的人际关系、人格的完整、现实与社会相协调、心理特征符合年龄。使我更加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健康状况,出现心理问题自己能够及时的调节和控制,让我拥有更加健康的身体和心灵,是我的生活更加幸福和快乐,让大学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我还记得第一次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发展,心理老师问我们“你们了解自己吗?”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了解”,而当老师问道“你们知道自己的个性吗?”时,同学们都鸦雀无声了。其实我们了解的只是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而不太清楚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知道了原来了解自己既包括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也包括自己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前提,包括了解自己生活的意义、自己存在的价值、自己的人生目标、自己如何生活及对自己生活的满意程度。心理健康的自我标准应该是自我肯定、自我统一、具有稳定性、自我的个性与社会相适应、自我主动发展。有时我们的自我意识会发生偏差,比如过分追求完美、过分自卑、过分自信。在生活中我的自我意识曾发生过偏差,以前每次英语测试,和我同宿舍的舍友的英语成绩总是比我强,对此我总是很不高兴,时常不和他说话,甚至有时偷偷拿走他考试用的笔,让他难堪。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明白了我的心理问题,重新确立了学习的参照物,俗话说的好“人比人气死人”,并诚心的接纳自我,我总是过分追求完美,其实没有人是完美的,其实问题出现在自己身上,不能将气撒在别人身上。现在我不再因为考试成绩而生气,而是努力找到自己的错误并弥补,应且时常向我的舍友请教问题,我们共同努力学习,我发现我的英语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
沟通与人际交往时身心正常发展的必要条件。之前我一直以为人际交往就是人们之间有可以交流的共同话题,可以玩到一起去,应且人际交往并不重要,因为自己一个人也可以生活。但是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明白了沟通和人际交往原来如此重要,因为人渴望真诚交往,来满足自己友谊、自尊、爱和归属感,人是害怕孤独的。通过人际交往完成社会化,拿到做人的绿卡。根据人际交往剥夺实验显示,如果剥夺人际交往,将导致我们的心智缺失,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处理好人际关系,我们将会举步维艰。据权威的离职愿意调查显示,被解雇的人之中人际关系不好的离职率比不称职而离职的离职率高出两倍,人员调动中由于人际关系而离职占到离职总数的90%,所以人际关系与事业的成败息息相关。人际交往是感情相悦和价值观相似的人由于个性、才能、心理相似或具有互补性、邻近性而人际相吸形成了人际交往,人际交往形成的过程首先是互不相识,开始注意,之后表面接触,其次建立友谊,开始亲密关系,最后选择、探索选择与自己相容的人。有时我们会产生错误的人际交往,比如将人际交往功利化和功利化,缺乏同理心,或把自己真是思想、感情掩盖起来,或用不恰当的方法来维护自尊,猜疑是错误人际交往的重要原因。记得高中的时候,和我同一个宿舍的舍友是我的好哥们,我们经常在深夜聊天,甚至包括我的很多秘密。但有一天我发现同班同学总是偷偷嘲笑我,当我问及原因时,他们总是说这是个秘密。我以为是他将我的秘密告诉他们,所以弄得我面红耳赤,我很生气并警告他不要再泄露我的秘密,我们的关系从此僵化了,并且每当有人嘲笑我时,我总是以为
又是他泄露了秘密,我们从此不再是无话不谈的好哥们,高中毕业之后的同学聚会上,通过别人告诉我,我才知道其实他根本没有泄露过我的任何秘密,是我的多疑导致了我们关系僵化。错误的人际交往包括自我中心、孤僻心理、自卑心理、多疑心理、封闭心理、逆反心理、泛化心理和支配心理,这些错误的人际交往心理都会产生错误的人际交往。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明白了我们大学生人际交往时要相互理解、相互包容、共建和谐,努力养成好的的生活习惯并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相互之间要多沟通,尤其是不要多疑,要珍惜友谊,更不要只有二人世界而妨碍也其他同学的交往。心理老师概括的健康的人际交往: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自己。
探究爱情的真谛,促进自我的成长。学习这门课程之前我认为爱情就是两人互相喜欢,不喜欢就分手。学习这门课程之后我对爱情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爱情是一定的社会关系,共同的生活理想,而对对方产生的倾慕。爱情的过程是在双方情感需要、价值观、家庭影响、从众心理、外来文化或心里上相互喜欢而产生亲密关系,之后双方被内在魅力所吸引而产生激情,最后二个个人口头上或心里上产生了相互承诺,最终形成爱情。我们大学生的爱情有几个误区,比如:偶像化的爱情,过分追求完美的爱情,爱的投射,爱的非理性,和孤独而爱恋。生活中,和我同宿舍的舍友,长的英俊潇洒又高,很受女生的喜欢,但是他走入了爱情的误区,当他与一个同班的女生确立爱情关系之后,不断和另一个班的女生交往,他总以为女朋友要多选择几个,然后相互比较,最后在选择一个最好的。但是当两个女生发现他脚踏两只船之后,同时与他分手,他的名声也变坏了,从此没有女生愿意做他的女朋友。所以需要我们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首先需要我们专一忠贞,其次要自尊自爱,最后要尊重双方。通过心理课程的学习我也对他进行了心理教导,看到他每日愁眉苦脸,我也很难受。我也对他进行心理开导提高他恋爱挫折的承受能力。恋爱既要对他人负责,其实也要对自己负责。比如:首先需要正确的自我认知能力,学会珍惜自己的感情,学会说不,对自己负责。最后记住学会爱他人,尊重你爱的人,帮助对方和自己的积极发展,共同创造美好的未来。
步入大学以来,也算遇到过了不少的情绪问题,做了一年的心理委员,也看到身边的同学们也同样被各种情绪困扰过,大学生似乎是一个非常容易为情绪所困的群体。
经过我的观察和对相关资料的查阅,总结出来一些大学生情绪特点。
大学阶段是一个非常关注自我 , 注重个性表达 , 情绪体验丰富 , 情绪波动起伏的时期。作为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生理基本成熟而心理尚未完全成熟,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因而对人、事、社会等各种现象特别关注,对新鲜事物十分好奇,对学业和未来充满信心,朝气蓬勃、积极进取,拥有许多积极的情绪,每一个心理过程都是在某种特定的情绪背景下进行的并受其影响和调节的。
而大学生活中,情绪总是跟人际交往,学习,生活,工作息息相关。在这些环境下,大学生的情绪特点可谓丰富,具体概括如下:
(一)丰富性和复杂性
亦可理解为敏感性,从自我意识的发展来看,大学生表现出较多的自我体验,自我尊重的需要强烈,易产生自卑、自负等情绪体验;从社交方面来看,大学生的交际范围日益扩大,与同学、朋友及师长之间的交往更细腻、更复杂,有的大学生还开始体验一种更突出的情感——恋爱,而恋爱活动往往又伴随着深刻的情绪体验,这种特殊的体验对大学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情绪体验的内容上,大学生的情绪呈现出相当丰富多彩的特征。
(二)波动性和两极性
即起伏多变。大学时期是人生面临多种选择的时期。社会、家庭、学校及生活事件,都会对大学生的情绪产生影响。同成年人相比,大学生相对敏感,情绪带有明显的波动性,特别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种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更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情绪的困扰与波动。同时,由于大学生自我认知、生涯发展及心理发展还未成熟等原因,情绪起伏较大,带有明显的两极化特征,情绪的反应摇摆不定、跌宕起伏。有人对大学生进行调查,发现人70%的情绪都是经常两极波动的。
(三)冲动性与爆发性
由于大学生兴趣广泛,对外界事物较为敏感,加之年青气盛和从众心理,因而在许多情况下,其情绪易被激发,犹如急风暴雨不计后果,带有很大的冲动性。大学生情绪的冲动性常常与爆发性相连的。大学生的自制力较弱,一旦出现某种外部强烈的刺激,情绪便会突然爆发,易产生破坏性的行为和后果。
(四)阶段性和层次性
大学阶段不同年级培养目标和培养重点不同,各个年级面临的问题不同,大学生的情绪特点也不同,呈现出阶段性和层次性特点。新生自豪感和自卑感混杂,放松感和压力感并存,新鲜感和恋旧感交替,情绪波动大。二三年级经过了一年级的适应过程,能够融于校园生活中,情绪较为稳定。毕业班学生面临毕业论文及择业等重大问题,压力大情绪波动大,消极情绪多。另外,由于社会、家庭及自身要求、期望不同,能力、心理素质的差别,大学生也会体现着不同的情绪状态。
(五)外显性与内隐性
一般而言,大学生的很多情绪是一眼就能看出的,如考试第一名或赢得一场球赛,马上就能喜形于色。但由于自制力的逐渐增强,以及思维的独立性和自尊心的发展,他们情绪的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总是一致,在某些场合和特定问题上,有些大学生会隐藏或抑制自
己的真实情感,有时会表现出内隐、含蓄的特点。
大学阶段将会遇到很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大学生的情绪变化不仅变得激烈而敏感,而且还会隐藏自己的情绪,不太愿意和别人完全袒露自己的心胸,有一些烦恼就算闷在心里也不愿与他人分担。这就使得大学生很容易产生情绪上的压抑,进而隐藏自己的情绪。
大学期间,可能会面临学习生活工作人际各方面的问题,回想走过的一年,我个人的情绪波动还是蛮大的,而且都偏消极。
高考过后,觉得自己没考好,上的大学不好也不坏,步入大学校门没有一点新奇或兴奋,只是满脑子迷茫。
选择的这个专业,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性格和习性相差都很大,刚开始觉得身边的人都很有趣,有种对将来四年生活的憧憬。但后来在宿舍里与一个本来相处得很好的同学产生了矛盾,冷战了将近一整个学期,那段时间情绪都比较压抑。
工作上渐渐地的得到一些赏识,有小小的成就感,但后来却出现了严重的失误,又是失落了一段。
参加了一些明明自己很擅长的比赛,却因为种种原因落败了,期间也曾大动肝火。这对我打击不小,长处都不长了,我还有什么呢。
以上的一切,都会让我产生一种感觉:我没用。是金子,也蒙灰了。曾经很自负的我,自然地陷入失落了。
讲起来,大一一年并没有过好,因为各种问题引发的情绪低落,更是影响了其它学习生活,可以说恶性循环吧~大一真是没有什么作为,没有明确目标是一方面原因,情绪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同学说很难摸清我的情绪点,飘忽不定,我想这大多是因为上个学年我长期处在一个比较低落的情绪状况吧~我也不想给人一个老是那么阴郁的印象,我也想笑脸迎人,我想做一个阳光明朗的人,可是强作欢颜终究不能持久,当稍微累了,任性了,就放下这种“要开心”的意识,才会有这种飘忽不定的状况吧~波动行,隐藏性,复杂性,包括冲动性,我似乎都有满足呢~笑。
也许真的是遇到的问题有点多吧,但更多可能还是我自己内心不够强大,心理素质不好吧,才会那么轻易地被失落这种情绪缠住不放。
但说起来,我并非一个不会调节的人。虽然心里素质不那么好,但是让自己开心我还是知道的,不然早抑郁了。
我在非常失落的时候,会听音乐,大声地唱歌,但难过的是,和我冷战的人不喜欢我不停地唱,不让我发泄,可以说更让我堵得慌了,愈发想念高中宿舍一群人笑着唱。
不能唱,我会去跑步,晚上,一跑六七圈,可是有时候觉得这也不管用,因为跑累了,喘不上气,感觉更不好,觉得没有人来帮我,没有人帮得了我。
不然我会给自己想念的同学打电话,说很多东西,说出来可能会好很多,可是呢,同一个阶段的同学们,自己本身也遇到各种问题,和他们倾诉那么多好像给他们徒增负担,而且有人会因为不能为我解决问题而歉疚,因为我帮到她了,她却不能为我做什么,说那么多似乎没有意义,不过是相互打搅而已。
做为心委的我,心情不好的时候会给自己班的同学打电话,还不怎么熟的,问他们心情好不好,逗笑一下,也可能会好很多。
最后呢,还是回家好,回家很自然的什么都不想了,放个假回来整个人都会好很多。 但我觉得,这一切都是治标不治本的。比如我在宿舍的主要消极情绪来自于和同学的矛盾,不去解决,怎样调节都是没有用的,抬头不见低头见的同学啊,她就整天在你面前晃悠,还有脸色的,怎么心情好得起呢。
于是今学期我们把这问题解决了,效果立竿见影,不压抑了,不失落了,笑声多了,整个人都阳光了,呵„„怎么说吧,我个人觉得,人际问题是最最影响我情绪的因素,我会很在意别人对我的看法。另外,失落的情绪也有积极的影响,它会转化为一种比较深沉的动力,当然,长期处于这种情绪中,影响还是相当消极的。
另外我觉得有一样自己感兴趣的事去投入,有几项运动在坚持,对情绪的健康真的有很大的帮助,现在我正处在这样一个状态。学习,工作什么的,当你情绪高涨起来了,一切都会好的不是。
总结起来,调节情绪的方法有很多,但最有效的还是找出影响你情绪的根源并解决它,另外养成健康的情绪体质有助于你迅速地脱离消极情绪,正如上面讲的,有一样自己感兴趣的事去投入,有几项运动在坚持,这需要长期坚持,多做些有意义的事,做一个有追求有目标心智健全的大学生,相信未来也会随着好情绪一起明朗阳光起来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已普遍引起全社会的关心。中学阶段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身体和心理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关键时期。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发展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当今社会是一个崇尚创造力的社会,但有相当部分创造潜力高的人不能最终成为创造者,究其原因,是教师在培养人才过程中忽视了与之相配备的创造性人格的培养,因为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在英语等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不可或缺。
关键词:心理需求;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初中英语教育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学校、家庭、社会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课题。反思初中英语教学,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关注甚多,对学生的意志品质、性格行为、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认知规律比较漠视,导致学生的自主学习弱化、合作意识淡薄,分数提高了,心理却失衡了,这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已逐渐滞约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由此,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英语教学中去,以润泽学生心田,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那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让心理健康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呢?
一、创设温馨英语学习情境,满足学生心理需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个人都有自我发展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的满足学生这种心理需要,并教给学生科学发展自我的方法,促使学生在过程中体验成功,在成功中感受愉悦,从而树立信心。在实践中,我注重换位思考,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学生究竟愿意学什么?喜欢以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例如,家庭、社会、学校给学生的压力是可想而知的,情绪控制能力较弱的学生,内心就会不由自主地产生一定程度的焦虑。因此,我在教学中注意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例如,在教授8BUnit3Welcome时,我让学生谈谈:—Whatcanyouusethecomputertodo?—Why?--Howoftendoyouuseit?对于这些问题,学生很感兴趣,特别是一些平时学习差,又不爱发言的学生,但这次却纷纷举手,气氛异常活跃。Theytalkabout“playinggames,wordprocessing,sendingandreceivinge-mails,drawinganddesigning,seeingafilm,goingshopping,travelling……由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制定一些具体实际的目标,使学生稍作努力就能实现,让学生处于一种轻松愉悦的气氛中,以减轻学生焦虑感,激发信念,唤醒潜能,引导学生对学习慢慢地产生兴趣,直至爱学、乐学。
二、营造民主英语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心理负担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师生间无时不在进行着微妙的情感交流,学生的情感自始至终都伴随着教学的各个阶段。”课堂气氛民主了,学生才能放开胆子表真情,吐真言,畏惧教师、害怕回答问题不正确的心理负担也消除了。因此教师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遇到问题,应在尊重学生人格的基础上采取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方法解决,师生之间就会架设起一座座理解的桥梁,敞开一扇扇心灵交融的窗口,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的自尊心。在教学中我善于寻找和发现学生优点和成绩,及时地给予评价和点拨,特别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更是给予了鼓励和关爱。需知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出点小毛病,犯点小错误是常有的事。一旦学生有错,就进行批评,这个不应该,那个不允许,很容易造成学生情绪上的对立,结果会适得其反。而我代之以耐心诱导,启发点拨,让学生自纠自悟,反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意识,满足学生心理和安全的需要。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以真诚的微笑和满腔的热情打动学生,以让学生带着愉悦的身心参与学习活动。例如,教师善用“Wouldyouplease……”“Nevermind”“Haveatry”、“Tryitagain,youcandoitwell”等鼓励性语言,善用“Good”、“Excellent”、“Welldone”、“Cleverboy”等赞赏性语言,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心理距离,“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被激发了,教学活动也充满生机了。
三、让情商智商相辅相成,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一)通过教学环节渗透,熏陶学生心理健康
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所使用的“Goodmorning”、“Youarewelcome”、“Payattentiontogoodmanners,”、“Caremoreforothers”等日常用语,由于尊重了学生的人格,可在学生心里荡起健康的涟漪;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采用的“Afriendinneedisafriendindeed(患难见真交)”、“Goodheathisabovewealth(健康胜于财富)”、“Pridegoesbeforeafall(骄者必败)”、“Alittlepotissoonhot(量小易怒”等名言警句,也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所触动。同时,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些蕴含心理健康方面的英语小品文进行阅读材料,例如,《Don'tWorry》这首诗中的“Don'tworryifyourjobissmall,Andyourrewardsarefew.Rememberthatthemightyoak,Wasonceanutlikeyou.”意思是说:你干的工作很小,回报也很少,但要成为大树也得从小做起。则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通过自主学习的平台,培养学生独立品行
独立性是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如果说主动性表现为“我要学”,那么独立性就表现为“我能学”。除有特殊原因外,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在的独立学习能力。不仅如此,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都有一种表现独立的欲望,他们在学校的整个学习过程也就是一个争取独立和日益独立的过程。传统的英语教学由于低估或漠视学生的独立能力,忽视或压制学生的独立要求,从而导致学生独立性丧失,这是传统教学需要克服的地方。而《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则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从而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性,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主动学习”,学生的自主独立性也就逐渐树立起来,心理素质不可避免地也得到了提高。
(三)通过磨砺学生意志,增强学生耐挫能力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的障碍,这时教师应首先在思想上给予引导,理想是学生走向成功的真正动力。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就必然会坚定而自觉地去追求和努力。教师可依托教材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自尊心,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激发学生奋发学习。如ScientistsatWork描写了富兰克林勇于探索的精神,敢于克服困难,面对困难和危险毫不退缩,最后证明了雷电中电的存在。GreatWomen描写了两个女人挑战困难的决心和勇气,面临困难勇往直前。SavingtheEarth一文则描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让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大自然,唤起学生健康心理。另一方面在学生解决实际问题遇到困难时,是放弃还是努力,业或是教师主动讲解?我认为教师要有耐心,并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时间,让他们自己研究解决,使学生自己体验感悟知识的产生与发展,最后教师讲解思路方法。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心中悟出始知深,绝知此事要躬行”。而学生通过发现问题、勇于挑战,解决问题,使学生的心田里逐渐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毅力和顽强的意志。长期的潜移默化,显然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增强学生的耐挫折能力。
(四)通过积极心理暗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
激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原则,更是激发人的动机,调动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手段。根据内在性激励理论,教师应当尽可能满足学生高层次的心理需要,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正视自己。在哈尔滨大学读研的晓霞同学让我记忆犹新。晓霞同学渴望成功,但考试屡次不及格,常遭到周围人的轻视,因此情绪低落,心灰意冷。我想,要让她对英语学习感兴趣,首先得让她要有成功感。我采用了分层测试卡,将题目分层设置,每次让她先完成第一层(第一层是每节课基础知识,只要听15分钟,就可以),都对的得100分,当她真正获得100分时,巨大的快乐产生了强烈的愉悦刺激和莫大的动力,此时她的人格得到了尊重,学习心理也诱发着巨大的变化。在让她体验到多次成功的快乐后,便鼓励她继续做二层,这样就逐步激发她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她的的厌学心里。晓霞同学在即将升入高一级学校前夕,曾送给我一本日记,日记的扉页上端端正正地题道:“我是个自信的人,我相信自己能够战胜困难,因为我勇于挑战自己!当我遇到挫折时,我总是对自己说,我能行!”。总之,情商与智商二者相互依存,真正有作为的创造者必须伴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要善于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初中英语教学中去,以健全学生心理,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叶水涛,何国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5.
[2]刘慧,朱小蔓.多元社会中学校教育: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世界[J].教育研究,2001,(9):8-12.
[3]王玉华,杨朝辉.创造型教师的品质特征及其培养途径[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
[4]王希水,瑞博.心理教育概论[M].北京:光明出版社,2006,5.
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方法与经验,然而到目前为止,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关教育部门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评测体系。本文就针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监督评测体系工作进行相应的探讨,希望可以在分析与借鉴已经存在的评估指标的基础之上对其加以有效的改进,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
一、课题研究背景
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体制是运用科学的方式与方法来收集学校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些客观性的资料,充分了解完成的状况,并对其中的效果与其存在的问题进行评估。目前,我国各中小学在心理健康方面教育工作的开展水平层次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其中心理健康教育督导评测体系受到了中小学校非常广泛的关注,每一年都保证了较为固定的经费投入,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学校还需要设有心理咨询室以及心理访谈室,具备一支专业和兼职相结合的稳定性师资队伍。通过这些方面的条件可以保证学校在选修课和讲座方面的开设,极大的推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播,以及对学生心理方面问题实施科学的判断和合理的疏导,以此来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水平。从当前的中小学发展态势来看,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还是没有受到学校的充分重视,其中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进行更深层次的提升。
二、学校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内容需要运用系统化与细节化的方式来具体呈现。所以说,建立操作性较强的价值评估体系是当前学校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评估工作中非常重要的内容。研究运用综合法和因素分解相互结合的方式来提取相应的指标体系,运用综合的方式来对指标实施初选,也就是在国内外已有的成果之上,对当前存在的各种指标群体依照相应的标准来进行类聚,在已经拟定完成的指标体系基础之上来做出更进一步的归类与调整,使其成为条理化之后又形成的一套全新的指标体系。与此同时,采取因素分解的方式,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获得丰富的资料,在实施专家访谈的基础之上,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果良好的学校,实际教育工作的结构实施逐层分解,并且还要结合对应教育部门的实际统计资料,将分解出来的重点因素当成评价的指标。
三、指标权重和评测体系的确立
权重是一种在数量形式方面的对比、权衡,被评测事物的整体过程中各个因素相对较为重要的程度的一种量值。权重主要表现两个方面:第一是指标自身的实际作用与指标的价值体系的具体真实程度;第二是决策者对这项指标的重视程度。教育评估的方法依照不同标准有着不同层次的划分,也具备不一样的种类。依照数学理论,我们可以将其划分成量化与非量化;依照评估的范围我们还可以将其分成分析法与综合评估法;依照评估的主体我们还可以将其分成自我评估法与他人评估法等。评估的标准是评估教育活动中要实际达到的某种程度或是体的要求。达标的程度可以依照不同的等级来进行划分,不同等级具备不同的评测标准,在评测的标准中,每一组的指标必须要充分明确相关规定的评测标准。当前中小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评测体系也具备不同的分类形式,通常从评估的内容上来看,可以将其分成社会标准和科学标准,也就是从评估参照的角度上去进行分类,它强调的是价值上判断标准以及社会统一性与规范性。比如,对教学的场地方面、教学设备方面、师资队伍方面、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及师生的比例等方面的指标评估,可以运用社会的标准、科学的标准通过科学上的可观成都横渡与原则作为主要的依据来确定最后的评估标准,这要求在达标的过程中需要符合教育工作本身的发展规律。重点强调实际的现象,通常是以实践作为标准来检测工作过程当中的科学性质。从学校对学生培养的角度上来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中小学学校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就是对学生人格健康的培养,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日后发展以及学校日后的发展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纳入学校督导评估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的分析,通过本文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当前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评估指标体系,在理论方面的研究相对来说相对较少,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相关教育部门没有形成一套标准化的评测体系。建立起一个较为全面和完善的督导评估体系对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中学阶段正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发生着急剧变化的时期,他们既要适应生理变化带来的问题,又要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这使得青春期个体更容易体验到心理冲突和挫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发展主题论文,供大家参考。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正处于青春期,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青春期危机。处在这一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会逐渐产生自我意识和成人感,迫切的需要独立,但此时,他们的社会地位水平和心理水平都不符合其内心的各方面需要,容易产生心理冲突,引发心理问题。因为各地区的教育水平、教育认知的不同,对青少年的心理引导工作的进展也有所不同,这些工作都值得引起相关部门高度重视。
1.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定义
1.1国内
我国的初中心理教育起步晚,发展略落后。但在这样的发展中,关于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还是相对比较先进的。综合各专家的论点,我们得知: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正确的初中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正确、成熟的认识自己与他人,形成主观、客观的意识,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也为青少年生活中出现的矛盾、冲突,提出合理、实际的解决办法。
1.2心理教育的特征
相关的心理咨询人员是经过专业、规范的培训,并学习过如何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心理教育辅导强调心理师引导学生用积极的眼光去看待世界,用积极的心态去理解、分析外界;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有明确的规定,不能按个人的认知进行教育,应对学生的教育发展、职业发展、人格发展有全方位的服务体系。
2.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内容
2.1教育的具体内容
为了实现教育的终极目标,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其知识体系必然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学生的实际情况,也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此,教育工作一个紧紧围绕着学生的文化知识、个人修养、人际关系的处理以及对未来的规划等方面来开展。总的来说,教育工作应该增加学生和老师的积极情绪活动,塑造师生积极的人格、创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在愉悦、自豪的积极情绪下,人的积极品质,如:乐观、智慧、创造性都会有所提高,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更好的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成长。
2.2教育的实施途径
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做到全过程、全方位、全参与。因此,有关的课程开设应该包括:文化课程的渗透、心理课程的开设、心理辅导的开展等,整个的心理教育过程,必须做全心理课程开设,渗透其他学科,特殊心理辅导和心理危机处理。教育的实施途径有以下几方面:开展个人心理辅导,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心理健康课程,抓好家长与学校的联系,了解学生的心理,在学校里的广播、宣传板、黑板及时普及和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3.两地区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差异对比
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比较,只能通过一些实际数据来说明教育是否成功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些数据主要反应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老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学校相关工作的进展情况等。因此,我们也主要从这三方面来评价和比较各地区教育的实施效果,其次还有一些细节,如:学生的参与度,教育课堂的氛围,目标的达成效果等。本文中例举选择的“长沙地区”是指长沙市区及长沙县,原因是其是一个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创新创业型城市,综合实力在中部地区排第一位;但“湘西地区”则属于偏远、落后的山区,是纳入西部大开发的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
3.1学校的硬件设施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必须的硬件方面,湘西地区明显差于长沙地区。多数学校都没有设立专项经费在心理健康教育,因而心理咨询室以及相关的配置也没有。长沙地区的初中学校则基本都配备了咨询室,活动室,各种辅导软件和书籍。从而可以看出,湘西地区的学校领导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这门教育的认识程度还不够,造成湘西地区的差异。但同时也不否认一些经济因素在作用。
3.2学校的协调工作
长沙地区的初中学校一般都有至少一位专业的心理老师,但湘西地区是基本不存在的,大部分的心理老师都是老师或德育老师兼任的,不合格。这种现象的产生,也许存在以下原因:学校虽然都意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和迫切性,但对老师的认可度还不高,学校领导都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简单的谈心、疏导学生,而不是采用专业的方式引导他们;专业老师对偏远地区的排斥,因为担心离家太远,交通、环境不好,不利于自身发展,因此只想留在发达地区。3.3教育的具体内容长沙地区的初中老师所接触的教育新方式、新要求很先进,在增进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塑造积极人格等方面的教学途径、教学器材有优势。而湘西地区则缺乏专业的教育人才,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也不深刻,造成老师、学生都不重视教育内容的扩展。
3.4教育的实施途径
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长沙地区开设了基本的活动课,且纳入了课程中,还有最后的知识考试和趣味游戏的进行,让学生充分的体验和感受积极向上的课堂氛围,培养他们的积极情绪和人格。但湘西地区大部分学校都没有此类课程。
4.结语
虽然本文只在两个地区进行了调查,但可见国内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差异。目前青少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即使学校没有太多资金,也应该聘请相应的心理咨询师,配备基本的器材。这是学生最基础的需求。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发生改变,来自家庭、社会、学校等因素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作为学生在校园户外活动的载体,高校外部空间不仅要满足大学生的生理需求,也要保证心理需求,为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因此,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下的高校外部空间营造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分析目前国内外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大学生心理健康、空间对心理影响三方面的研究成果,梳理、总结相关文献,发现其研究薄弱处,拟结合高校外部空间设计实际情况,开展进一步的研究。
[关键词]外部空间;心理健康;高校规划
1前言
校园空间的面貌随着每个时代的各个因素相互作用和渗透所改变,高校外部空间的发展总趋势强调独特性、自然性和人文性,以此熏陶大学生的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品德个性。与此同时,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日益提高和多样化,心理健康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由此,基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也成为高校规划的重点之一。
2国内高校外部空间发展研究
2.1国内外高校外部空间发展现状研究
经历几个世纪的积累和演进,国外高校的建设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二战之后,世界各国开始大量新建和扩建高校校园,校园外部空间形态也呈多元化、多层次、多风格的局面,强调其功能性和灵活性。在对高校外部空间规划设计时,除了注重本学科的知识运用,还与别的学科进行交叉研究,引入心理学、社会学、生态学等学科。同时强调将历史、校园文脉和地域性特色引入校园规划设计中。美国著名建筑理论专家理查德•道贝尔的《校园规划》(CampusPlanning)、《校园建筑》(CampusArchitecture)、《校园景观》(CampusLandscape)三部校园规划著作,提炼了大学校园规划中的各种矛盾,系统和详细地研究校园规划设计理论。美国后现代主义设计师查尔斯•摩尔的《校园与社区》(CampusandCommunity)一书提出,校园规划不以追求严谨的院落式空间布局为目的,而是从人的需求角度进行规划设计。美国建筑学者保罗•V.特纳的《校园:一个美国设计的传统》(Campus:AnAmericanPlanningTradition)运用人类学和历史学的方法,把建筑思潮、设计风格、大学传统等诸多因素在不同时期对美国大学校园建设的影响进行梳理。在国内,高校建筑外部空间多是借鉴西方的规划理念和设计方法,尤其近现代,许多高校盲目地照抄西方校园规划,而忽略了我国的国情和传统文化精神。许多学校出现“巨尺度”或是被遗忘、浪费的“空间”等问题。(见图1)当代,许多高校外部空间出现以下问题:(1)外部空间面貌趋同,不能体现校园自有的文化特征;(2)外部空间规模尺度失衡,其设计方法简单粗略,空间感受不舒适;(3)外部空间交往范围缺失,许多空间被闲置,没有充分利用土地资源;(4)外部空间设计缺少对人的感知考虑,只注重“二维”层面的设计美感;(5)外部空间的交通问题,车行步行流线安排不妥当,停车空间存在不足。对于以上问题,众多建筑师和规划师也在研究相应的解决方法。我国教育建筑专业学术委员会主任何镜堂院士在大学校园规划设计领域进行大量的研究。在《现在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一文中何镜堂院士提出了校园空间形态规划的基本原则:规划的整体性、空间的多样性、尺度的人文性、场所的文化性、景观的生态性。这些原则为营造适应现代教育需求、充满人文气息和学术氛围的大学空间起指导作用。在该引导下,国内诸多学者对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的重点放在对空间人文性和生态性探讨研究,并且引入地域性的概念,旨在营造宜人且富有文化的高校建筑外部空间。在基于大学生心理的高校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研究中,主要强调空间的开放性,重点对交流空间的设计研究,多从大学生心理需求的角度对空间所承载的功能进行研究,如休憩空间、学习空间、过渡空间等不同功能的空间进行优化设计,以达到良好的可交流性。而对于个人在空间中的感受、尺度、色彩等方面研究,在高校外部空间设计中比较缺乏。
2.2国内高校外部空间的分类
在对高校外部空间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以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分类,在明确研究范围的同时,也能很好地让读者了解高校外部空间的功能和性质。笔者总结对高校外部空间的几种分类方法和切入点:(1)按活动类型划分:主要分为效率空间,如通达空间、功能性空间;松散空间包括静态的活动空间、具有标志性的空间;半效率、半松散空间主要是过渡性空间。该种分类方法旨在区别高校外部不同空间的使用频率,对高校外部空间动与静的规划起到参考作用。(2)按功能类别划分:主要有驻留性空间(广场、绿地、庭院),交通性空间(校园入口、车行通道),非功能性空间(原始环境、预留发展用地、建筑之间空地等)。该种分类方法较为宏观,对校园的总体规划有一定帮助。(3)按总体结构地位划分:校园级(中心广场、公共绿地),组团级(学院广场、建筑群体),建筑级(建筑之间庭院、建筑入口广场、建筑围合空间等)。属于宏观的分类,针对校园的整体规划。(4)按用地性质划分:包括教学区外部空间、生活区外部空间、自然绿地、交通空间。不同性质的校园外部空间承担的功能存在差别,在规划设计中需要区别对待。由以上的高校外部空间分类方法来看,研究学者们主要从功能、用地性质等方面切入,注重研究不同性质的外部空间,其承担的功能是否完善,是否做到空间的动静结合与区分。且高校外部空间的分类多从宏观出发,以高校整体规划的角度作为切入点。而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缺少一个适当空间的分类研究。笔者认为,从人的心理学角度出发,对空间的研究需从微观入手,关注其对个人的影响,以及个人在空间中的心理感受。由此,高校外部空间的尺度、色彩、围合度等空间要素应列入研究对象。在对心理学、行为学视角下的高校空间研究中也提到空间要素的重要性,但缺少对研究的空间从心理需求的角度进行分类。且学者们过多地将目光放在学生交流下的高校外部空间研究,对于其给学生带来的心理影响研究比较缺乏。
3大学生心理健康需求研究
人的心理在大学时代存在着特殊性。美国医学心理学家大卫•韦克斯勒的智力测验结果表明,22岁为智力发育的顶点,之后进入衰退。赫洛克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人的情绪成熟期大约在23岁,也就是大学时期。智力的发育和情绪的成熟,导致大学生对融入大学地迫切期待,他们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和探索精神,同时又容易偏激,常有片面性和认识模糊等情况。大学生在校期间,三个时期的心理状况也会随之发生改变,这三个时期分别是入学阶段、稳定阶段和准备就业阶段。入学阶段,大学生需要适应大学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学习方式的改变,会让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缺乏归属感;进入稳定阶段后,大学生基本适应校园环境,他们会选择自认为舒适的环境进行活动;准备就业阶段是大学生由校园生活向社会生活过渡的阶段,他们既想融入社会,又产生畏惧和抗拒心理,这个时候校园环境的社会性和开放性显得十分重要。据相关调查表明,全国20%左右的大学生存在心理障碍乃至心理疾病,相对于初中生的13.76%和高中生的18.79%,大学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患病率最高,由此可以看出大学生心理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学研究者总结大学生心理疾病的两大影响因素:自身的矛盾与外界环境。自身矛盾包括生理基本成熟与思想尚未成熟之间的矛盾;心理的闭锁性与期望被理解之间的矛盾;自我意识增强与自我意识能力和自我教育能力偏低的矛盾;思维能力增强与社会实践经验缺乏之间的矛盾;感情强烈丰富与自控能力差之间的矛盾。外界因素包括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在校期间,学校因素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占主要地位。在以往研究中对于学校因素,总结其构成的主要要素为校园里的人际关系、学业成就、心理卫生教育和校园环境。校园环境中空间的营造和设计对大学生的情绪有着直接的影响,良好的空间营造给大学生带来归属感,同时提供良好的交流环境和保障其私密性的需求。
4空间对人类心理健康影响研究
4.1空间要素对人类心理影响研究
从空间的角度来说,以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空间要素为理论基础,研究者们从空间的尺度、色彩、质感、形态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其中空间尺度则是研究的重点,人在大尺度的空间中会显得十分渺小,从而产生遥不可及和敬畏的心理。宜人的空间尺度让人产生亲切感,从生理到心理都会感到舒适。而人的生理感受与心理感受息息相关,所以,人体尺度是设计空间环境的尺度基础。过小的尺度空间使人产生压抑感,甚至带来舒展不开或者呼吸困难的错觉。在外部空间的广场设计上,美国城市规划专家凯文•林奇认为,12m~24m为亲切宜人尺度,以往围合成功的广场不超过135m。除了空间的尺度、色彩、质感以及围合度都是影响人心理的要素。空间的色彩和质感较为直观,给人的视觉刺激最大。不同的颜色质感也能让处在空间中的人产生不同的情绪,如蓝色给人平静和冷静,红色则带给人热情、激情。空间中不同的质感给人在心理上产生空间的分隔,如在地面铺装不同的材质会暗示空间功能或性质的不同,从而在心理上也产生分隔感。
4.2人类心理对空间反作用研究
从心理角度来说,首先是人的心理需求。在基于生理需求之上不同的人,或是人的不同的活动类型,产生出各种心理需求,从而导致对于不同空间的需求。如两个人在约会或是一个人安静学习的时候,他们需求的是围合感强、私密性好的空间;几个人的小型会议可能需要一个相对开放,但有一定围合感的空间;而多人的公共交流场所,则需要开放性强、交流通畅的空间。其次,研究者从人的视觉和知觉方面,对人的心理和空间之间联系进行研究。同济大学包蓓蓓在《基于人类行为心理的景观空间感受尺度研究》中,将景观空间感受尺度的视觉性进行了量化分析。以视距和景物高度的比例为量化基础,分析了不同比例的区间内,人对景物观赏的状况以及会产生的不同心理感受,视点与观赏对象之间相对和绝对的关系,旨在为景观设计中景观空间的营造提供相关数据。笔者认为,该种量化方法也可以运用在建筑内外部空间设计中,对空间尺度色彩围合度等要素与人的心理关系进行量化分析,从而为满足人们心理健康需求的空间提供参考数据。心理学家还提出人类具有心理空间,在人的心理空间里存在着心理尺度。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斯坦利•霍尔提出心理尺度表现为人际距离:关系密切的人际距离为150mm~600mm;人类个体的人际距离为600mm~1200mm;社交的人际距离为1200mm~3600mm;公众场合中,人际距离为3600mm以上。以上数据为研究不同功能、不同性质下的空间设计尺度提供了心理学方面的基础理论。当人处在建筑中,心理空间和建筑空间就会相互作用。建筑空间可以看作实质的物理空间,物理空间的变化直接影响心理空间的变化,而有时候人的心理作用于物理空间的空间要素,使其满足自身心理需求。浙江大学吴琼在《基于视知觉的建筑心理空间研究》中,对建筑空间作用于人的心理而产生的心理空间定义为建筑心理空间,并详细阐述心理空间和建筑空间的相互作用,更直观地描述人在不同的建筑空间中视觉知觉受到的影响。
5结语
近几年对高校外部空间设计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研究者们引入社会学、生态学、心理学等学科进行交叉研究,提出诸多建设理想高校外部空间的理论,为今后高校外部空间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在空间与人的心理关系中,已有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高校外部空间设计,除了注重生态性和人文性,对学生的心理影响也十分重视。对从学生心理健康角度出发的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探究,研究者们多从宏观的大环境出发,以人的行为心理学为切入点。在高校外部空间设计中,细化到空间要素对人心理影响理论的应用还相对缺乏,且对于大学生心理疾病或心理健康和校园环境结合的研究以心理学专业的研究者为多数,而重点放在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的研究相对较少,还需要继续探讨。
[参考文献]
[1]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2]诺伯格•舒尔茨.存在•空间•建筑[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3]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
[4]何镜堂.当代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的理念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5(9):4-10.
[5]何镜堂,郭卫宏,吴中平.现代教育理念与校园空间形态[J].建筑师,2004(1):38-45.
[6]黄翼,吴硕贤.我国高校校园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析[J].城市规划,2014(4):85-91.
[7]张健,马瑞.上海百年高校老校园建筑外部空间更新设计研究[J].中华建筑,2008,26(7):200-205.
[8]龚志东.当代中国高校校园建筑开放空间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2005.
[9]欧克男.高校校园外部空间设计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5.
[10]俞涛.校园空间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手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安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的快速普及、社会的多元发展等因素都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形式、内容及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大学生安全问题频出不穷,已经成为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关注和热议的焦点。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2篇大学生安全教育发展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诸多“非传统安全”问题,如金融危机、恐怖主义、疾病流行、海啸灾难、艾滋病蔓延、网络黑客袭击、全球毒品泛滥等,这些问题领域基本都有“全球性”特征,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靠国际社会的多边合作,这些问题也应是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的意义
1.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体系
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安全理论有待与时俱进,还停留在以往的传统模式中,相关研究较少,即使有也不系统不完整;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相关教材陈旧,不能适应变化了的现实,对大学生缺乏吸引力;二是大学生安全教育实践内容干瘪、手段传统,除了国防安全之外,基本围绕人身安全、交通安全、宿舍安全、食品安全、财物安全、网络安全、防盗防骗和自我防护等涉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内容,面对这个时代异常复杂的形势,高校尚缺乏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化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手段;三是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理论和研究过分偏重于传统的架构,缺乏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探讨和关注。
2.有利于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的国家安全意识
普遍认为,国家安全具有较强的历史性、动态性等特点。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尤其是2001年911恐怖袭击,2003年非典肆虐,引发了人们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2011年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之惨状,更是触目惊心。
3.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人类全球意识的普遍化,标志着人类已经进入“类时代”。但是,大学生一旦面对突发事件就束手无策,加强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既培育现代公民文化,同时也培育和建设大学生的世界公民意识;既强调国家和国内社会治安的重要性,也强调只有世界安全,才会有真正的中国“人的安全”;既围绕“和谐”、“公平”的理念的建设和人的现代素质建设,也培育和提升大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4.有利于高校的安全稳定
当前我国政府正致力于倡导并施行“一带一路”战略和设立亚投行。应该说,我们面临的安全形势总体上是好的,但非安全威胁和不确定因素也日益增多。表现在高校安全稳定形势中,大学生作为庞大的知识和文化群体,也越来越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
三、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发展策略
1.强化非传统安全教育,构建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体系
加强对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研究,完成传统安和非传统安全教育的理论构建,撰写更多具有时代性、现实性、科学性、实用性的大学生安全教育类教材,更新并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理论体系。
2.完善大学生对于突发事件的应对机制
针对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存在的安全意识淡薄,面对突发事件处置不当,给自身、学校和社会造成重大损失的现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大学生应对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综合素质。
3.利用新媒体手段加强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
针对大学生关注的信息来源大多数是非官方媒体、QQ、飞信、微博、微信、人人网等社交工具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大学生关注的信息类型以娱乐、体育为主、对国家大事并不是非常关心的现状,因势利导。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新媒体手段,有针对性、目的性,幽默诙谐、潜移默化的影响大学生,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包括非传统安全教育在内的安全教育。
4.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时代大学生
针对当前各高校安全教育现状,拓宽安全教育的领域,增加安全教育的层次,使安全教育由过去那种平面菜单式教育转变为系统联动的立体化教育。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教育大学生严守国家机密,遵纪守法,对境外势力利用大学生获取国家情报的动向保持足够的警惕;也要教育大学生处理好与外国留学生的关系,不做有辱国格、泄露国家机密的事;培育大学生的现代公民文化和世界公民意识,积极做社会服务志愿者,如果可能可在联合国驻中国有关减灾、扶贫、援助等机构实习、锻炼,增长才干。
5.高校各教育主体协力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
增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将高校思政教育推向实践环节,以便让大学生了解国家和国际形势并形成自己的判断和认识。强化学校保卫部对大学生的安全教育环节,各院系书记也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形势教育和对大学生党员的党性教育。拓宽辅导员工作视野,当前大学生思想安全领域形势的复杂性,要求辅导员要将工作重心从突出的问题和思潮扩展到非传统的隐形领域;要求辅导员应从事务性工作和传统的领域走出来,将工作放置于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背景下展开,多头联动,多管齐下,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
四、结语
总之,非传统安全教育在社会稳定中扮演者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站在国家安全的视野下,将大学生非传统安全教育作为德育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势在必行。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大学生作为接受过较高等级教育的知识分子群体,其总体心理状况是比较健康的,大多数大学生都积极向上、自信乐观、意志力强、求知欲强、敢于拼搏、善于交际,然而,随着近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逐渐从边缘化走到了社会的中心,其所经受的压力越来越大,价值取向也越来越多元化,部分大学生渐渐开始在复杂的环境变化面前无法进行良好的心理应激,因而发生一些心理平衡失调现象,心理问题也随即出现。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约有20%-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而80%以上的大学生则表示自己曾经出现过心理问题,并且此数字正呈逐渐上升的趋势。所谓心理问题,主要指的是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因种种内外因素而引起的心理异常现象或者主观困惑状态,根据其严重程度,可以将心理问题分为三个等级:一般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及心理疾病。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问题主要是由于家庭原因、环境原因、学习原因、择业原因、恋爱原因、个性原因、人际交往原因以及自我意识原因等造成的,通常情况下,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孤独、自卑、紧张、焦虑、强迫、多疑、嫉妒以及自我中心等。大多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比较轻微,并且只是暂时性的,但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和排遣,在日积月累之下,就可能会演变为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精神衰弱、人格偏执等心理障碍,从而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而如果这时候还没有进行专业的心理咨询、得到专业的心理辅导,那么就将可能发展成为更加严重的心理异常现象,也即医学上所说的精神疾病。当大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之后,将可能会引发自杀、伤人、犯罪等安全事件,其后果非常严重。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措施
1.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之所以会产生种种心理问题,其根源就在于个人心理素质较弱和人格品质发展不健全,而变化的客观环境只是一个导火索。因此,为了从根源上预防、减少和避免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学校和教师应当要积极给大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提高大学生自我调节心理状态的能力。而实施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基本手段就是将其纳入到大学必修课中,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够接受到系统和正规的心理课程教育。
2.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
高校应当要积极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部门并安排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来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从而帮助有心理困扰的学生排遣心理压力、解决心理问题、矫正心理状态,促进其尽快恢复正常。心理咨询和辅导实际上就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延伸,它比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更加注重直接面对和解决问题。当然,鉴于大多数大学生对心理咨询和辅导不够了解,或者出于羞涩心理而不好意思主动去找心理教师帮忙,高校应当多多开展这方面的宣传,通过网络、短信、电话、邮件等方式扩大其覆盖面。
3.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
由于心理问题往往具有隐藏性,很难通过大学生自己发现,因此高校应当要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及时发现有心理问题或者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并主动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在这方面,高校一是可以定期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心理普查,二是可以由下到上建立信息畅通渠道,通过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学院-学校这样的顺序层层传达学生的心理问题,三是可以由辅导员通过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和教育而从中发现其心理问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通过加强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对大学生开展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以及为大学生建立全面的心理安全预警系统等措施来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与心理安全教育防范。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儿童青少年成长的过程中,家庭教育尤为重要。在家庭教育中,父母的教养行为直接影响着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然而对行为起着制约和指导作用的是父母的教养观念。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试论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起关键性作用的,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地位一样,甚至可以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以及孩子的性格,甚至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积极地促进作用。同样,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章从家庭教育与小学生自我意识以及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和探索的,对提高小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承担着对子女的养育以及教育的功能。对小学生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基础,同时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和发展。自我意识不仅包括自我认识,同时也包括自我体验,而且还包括自我调节。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评价以及孩子的自信心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家庭教育对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有着积极地作用。
1.1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在孩子一生的成长过程中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孩子教育的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以及孩子行为习惯的培养都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家庭教育。
1.2 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性
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也是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地发展,其发展的状态是由低到高的一个发展过程。小学阶段正处于一个人自我意识的萌芽于成长阶段,如果小学生不能够正确的树立自我意识,也不能够做到客观的评价自己,对其以后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能够提高其认知能力,而且还能够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同时还可以促进人的意识的发展,达到一个自省的目的。对孩子以后的成长也是想相当重要的,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个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且对孩子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也有着积极地作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具有一定的特点,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中发挥着积极地作用,所以,家庭教育中应该更加注重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培养。
2.1 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
家庭教育在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方面。自我控制能力指的是人对自己行为的控制与约束。在家庭教育中,如果父母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同时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比较注重孩子的意愿以及尊重孩子的意愿,也会培养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反之,一个家庭里,父母总是为孩子做决定,就会剥夺孩子的自主性与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孩子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也就不高。所以,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也是发挥一定的作用的。
2.2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
小学生评价能力方面,不仅表现在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包括孩子的自我评价能力。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在评价孩子的时候,一定要客观公正的去评级孩子,不能够过分的溺爱孩子,同时也不能够进行高标准地批评孩子。家长对孩子进行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助于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从中得到肯定以及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在进一步的努力中,去改善自己的缺点,从而促进孩子的进一步发展。再者家长对孩子的评价还应该是具体的评价,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把握一个良好的度,这样才会对孩子的成长有益,并且为以后孩子客观地评价自己奠定一定的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家长还应该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帮助孩子建立自我评价的意识。这样可以使孩子即可以看到自己的优点与闪光点,同时也可以让孩子发现在记载一段时期内的不足与缺点,提高小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的能力。因此说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有着积极地作用,由此看来,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自我评价能力的提高是有帮助的。
2.3 小学生自信心方面
自信对于小学生的发展史相当重要的。也可以说,自信是孩子成长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状态。家庭教育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在一个家庭里,父母对孩子才去的是鼓励性教育,在各个方面都比较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个孩子的自信发展也会与别人有所不同,很明显,孩子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是有自信的。因此,也可以说,父母在家庭教育中所采取的方式对孩子自信心的培养与孩子自信心水平的提高以及孩子自信心的发展都相当的重要。如果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老师批评孩子,对孩子实行的不是温情教育,总是认为孩子有很多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个孩子就会显得不自信,会影响到孩子自信心的提高以及孩子成就感的缺失。因此可以得出,父母在实行家庭教育的时候应该对孩子尽可能的鼓励,鼓励孩子独立地去完成一些事情,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从而使孩子具有一定的较好的自我意识,促进其自我意识的发展。
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共同构成了大教育。家庭教育作为大教育的一部分,对小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不仅会影响到小学生对自己的正确的、客观的评价,而且会影响到小学生的自信心的培养以及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的提高。文章从另、两个方面对家庭教育对小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作用的分析与研究,对家庭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以及建立更好地符合孩子发展的家庭教育方式具有一定的深刻的意义,同时也给许多的家长带来诸多的思考,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加强对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与发展,从而进一步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是依法对乡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资产管理等经济活动进行审查、评价和监督的手段,是在接受国家审计机关业务指导的同时,独立行使审计职权的外部审计。近几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集体财务管理出现审计手段不强、程序不规范、无法可依等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强化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长久以来,农村地区的审计工作就不够严格与规范,这对农村地区长远的经济发展极为不利。于是,中央意识到这个严重的问题后,迅速号召各个省市的政府规范当地农村地区的审计工作。本文将依据中央的号召指出经济发展跟审计工作之间的具体联系,并给出提升农村地区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有利建议。
关键词:农村地区;财务审计;建议;经济发展;意义
审计工作是指:审计人员对各个部门的现实财务状况做具体的核实审核工作。审计工作的最大作用是:找出各个部门财务的具体漏洞,给出改进的具体意见,让各部门的现实财务状况更合法合理。因此,中共中央及国务院都非常重视各地的审计工作。本文将依据农村地区的现实经济状况,提出一些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有利建议。
1.1经济长久健康的运行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
对农村地区来说,审计工作重在找出农村整个财务工作的漏洞之处。就可以针对这些漏洞把农村地区本身的财务工作加以纠正改善。这样,农村地区的经济就能健康地运行下去[1]。
1.2财务经济状况的公开化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
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包括了对农村财务的具体审查核实。审查核实以后,便可以把财务的实际状况告知村民。村民在财务宣传栏中能够清晰准确地了解每个月本村村民共有多少收入和多少支出。同时,财务宣传栏还要把收入分别有哪些来源、支出有哪些去向都公布出来。这样,农村地区财务经济状况便真正做到了公开化。
1.3经济支出的合理化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
正是由于审计工作把农村地区的实际财务状况给全部公布出来,所以审计人员可以分析经济支出中的不良之处,提出一些更为合理的经济支出对策。这些对策尤其要侧重于以下3方面:农村企业的现实发展;农村科技的现实发展;农村条件的现实改造。当经济支出从这3个重要方面真正落实之后,那么农村的实际经济支出便能真正做到合法合理。
2.1建设法制化的审计工作
俗话说:“无规矩便不成方圆”。从法律的角度来解读这句话,这句话说明了法律约束的必要性。对农村地区来说,审计工作也要约束在一定的法律或法规之下。所以,农村地区的权力部门有必要出台一部审计工作的规范性条例。在这部条例中有必要指明审计工作的以下几点重要内容:追回款的法律约束;审计处罚的法律约束;专账管理的法律约束;审计反馈的法律约束。让上述这几方面的审计工作都按照法律程序来有效执行,从而使农村地区在现实的经济发展中做到合理合法。
2.2建设良好的审计环境
长期以来,政府在农村地区所设置的审计部门不被当地重视。即便是审计部门提出了合理合法的审计建议,当地部门对这些建议也常常是视而不见。所以,为了充分转变审计部门的这种不利地位,本文认为农村地区的审计部门要多跟当地的监察部门、纪检部门联合执法,对当地部门形成一定的威慑,让当地部门能慢慢重视起审计工作,并能真正落实审计部门提出的各种意见或建议。这样,农村地区有了良好的审计环境,审计工作能顺利有效的开展,农村经济也自然而然得到一定的改善。
2.3提升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
当前,农村地区的实际审计工作收到的效果甚微。所以,提升农村地区审计工作实效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2]。为了真正提升审计的实效,本文认为关键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查明经济支出跟支出的去向是否属实;查明各部门的具体支出、收入是否都符合要求;查明各部门签订的各种合同有没有依法兑现;查明相关债务有没有按规定一一落实。审计人员要特别注意审计工作的质量[3]。而只有做好了以下几点工作,审计质量才能得到有效的保障:原始资料的审查;复印件的审查;证明材料的审查;审计报告的合法生成;审计结论的合法生成。审计部门按这些规定实实在在做好了审计工作以后,那么农村地区经济状况的合法合理也就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
2.4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的工作素质
审计部门的领导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多向审计人员做宣传,告知每位审计人员提升自身工作素质的必要性,让每位审计人员都有严肃严格工作的强烈意识;审计部门的领导要在平常的工作中多为审计人员做培训,尤其要培训每位审计人员的专业审计能力;审计部门的领导要带头做好追究责任的工作。当审计工作中发现了某些部门有不合法合理的收入、支出状况时,审计部门的领导要敢于给出批评意见。对于某些严重违法违规的农村干部,审计部门的领导更要敢于跟监察部门、纪检部门联合追究农村干部的责任。只有这样,农村地区的经济才能长久且健康地运行下去。
综上,本文谈到了农村地区审计工作对当地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经济长久健康的运行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财务经济状况的公开化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经济支出的合理化与审计工作密不可分。本文谈到了提升审计工作效率与质量的具体建议:建设良好的审计环境;提升审计工作的实际效果;提升审计人员自身的工作素质;建设法制化的审计工作。
[1]车德兵.农村财务审计的问题与建议[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2,4(15):23-36.
[2]张本位.农村财务审计的问题与建议[J].现代经贸,2013,7(10):3-10.
[3]杨炳钊.农村财务审计的问题与建议[J].北京农业,2014,7(23):22-26.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以顾客需要为出发点,根据经验获得顾客需求量以及购买力的信息、商业界的期望值,有计划地组织各项经营活动,通过相互协调一致的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为顾客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而实现企业目标的过程。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以市场营销策略促进企业的发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以市场营销策略促进企业的发展全文如下:
市场营销是产生自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关于市场营销的定义在国内外有很多种。麦卡锡认为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活动的职责,它将产品及劳务从生产者直接引向消费者或使用者以便满足顾客需求及实现公司利润”(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对市场营销下的定义是引导产品或劳务从生产者流向消费者的企业营销活动等等。综合各种看法和意见,现代意义的市场营销的本质应该是:“以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终极目的, 不断开发新技术、创造新产品、引导新消费、传递新生活标准, 以全球市场为视野, 制定、选择和实施有利于企业资源与外部环境相匹配的市场营销战略, 确保企业永续经营。”
而作为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指导,市场营销策略是企业根据经验获得消费者各方面的信息,以消费者的需求为出发点,有计划地开展企业的各项经营工作,统一和扩大生产与销售的一系列的策略。市场营销策略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商品和服务,从而实现企业自身的发展目标。市场营销策略一般包括:产品策略、价格策略、销售渠道策略和促销策略以及品牌宣传策略等。
一个企业采取得当的市场营销策略,既可以拓展产品的销路、提升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更可以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现实的企业经营管理中,有很多优秀的企业已经创造出了许多优秀的营销策略,可以作为其他企业借鉴的经验。
首先,要切实做到以顾客为中心。很多企业都会说“顾客就是上帝”,但是真正能做却少之又少,一个企业要等到市场和消费者持久性的认同,必须做好这一点。一个优秀的企业会在其产品的设计上处处体现人性化的,无论是功能设计、操作设计、使用设计还是外观设计是,都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使消费者获得更便捷的使用和服务体验。
企业真正地把消费者视为上帝,还应该将顾客的需求融入到产品中去,在产品设计的整个过程中时刻以顾客的需求为向导,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体现出企业产品的人性化,让消费者觉得产品很贴心、很满意,从而唤起顾客内心的认同感,增强产品的生命力和市场占有率。企业真正地把消费者视为上帝还要做好售后的相关服务,无论是出现产品质量问题还是使用和服务问题,企业都要给予及时有效的处理,这样就可以使顾客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体验到喜悦的同时还可以获得安全感,才能够对企业的产品和品牌产生长久的信任感。
其次,要不断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不断推出新产品。任何企业要想获得持久的竞争力都离不开企业自身强大的创新能力,要在产品外观、功能上创新,更要在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上进行创新。在每次产业结构调整或技术升级之后,能够留下来的企无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
特别是在国内,我们的企业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取得突破,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只是一味地对国外的知名产品进行简单地抄袭模仿,即使其产品畅销一时,也必将遭到淘汰。国内的企业必须重视科研创新,加大科研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产品设计、商业经济模式和营销方法上努力创新,以创新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企业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再次,要创建自己的品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在现代的市场化进程中,品牌意识和品牌战略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起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品牌所代表的就是企业或产品的知名度和认同度,产品具有了较高的知名度才能更好的为消费者所接受,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世界上多数成功的企业都十分重视品牌的构建与维护。成功的企业都或是以高科技手段、或是以时尚的外形、或是以人性化的设计等手段来扩大自身品牌的影响力,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
我国推行市场经济较晚,企业的品牌发展的历史不长,而且一些企业缺乏品牌建设意识并存在着严重的售后服务问题,这造成了我国消费者热衷外国品牌,对本国企业的品牌认同度较差。这也使得国内重视产品品质的一些企业也受到拖累,最终造成国产商品竞争力低,销售量差的局面。中国的企业若要扩大市场占有率,甚至是想进军国外市场,必须提高自己的品牌的知名度,以高知名度的品牌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地印象,牢牢地植根于消费者的心中,并通过提高品牌知名度来提高企业竞争力,赢得更多的市场份额和社会关注度。
最后,企业要着力提高用户对自己品牌的忠诚度。我国的消费者对国产商品往往不具有太大的关注度和强烈的消费热情,基本上没有忠诚度。消费者选购国产商品主要是因为相比国际知名品牌具有很大的价格优势,价格十分便宜。同时,处于依靠降低产品价格来提升销量情况下的中国企业,随时都面临着被采用低价策略的品牌挤下去的危险,不拥有一定数量的忠诚顾客群,这样的企业都将面临极大的生存考验。企业必须依靠包括提升产品质量,加强售后服务,采取积极促销手段等一系列办法,提高产品在消费者中的口碑,增加了顾客忠诚度,建立自己牢固的消费者群体,稳步扩大产品的销量。
面对未来新的挑战,中国的企业一定要依靠灵活有效的营销策略更好地参与到全世界的经济竞争中去,打造新型企业和知名品牌,使自己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心理因素是运动、变化着的心理过程,包括人的感觉、知觉和情绪等,往往被称为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因”。事物发展变化的必须具备两个条件:内因和外因。而内因一向被认为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则是第二位的原因。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因素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心理因素主要有动机、兴趣、意志、性格、情感等,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成长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动机、兴趣、意志、性格等方面论述了心理因素对大学生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关键词: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的影响 学习能力
Abstract:Affect students' learning abilities psychological factors mainly motivation, interest, will, character, emotion, etc. These factors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growth. This article from the motivation, interest, will, character, etc. discusses the 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on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to learn.
Key words:psychological factors; impact of psychological factors; learning ability
教育有多重目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开发学生的动机、兴趣、意志、性格、情感等心理特征。教育不但要注重学生的智力开发,更要注意学生心理因素的开发,因为这些心理因素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因素对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重要影响。学习动机就是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它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大学生活是那么的惬意:没有题山题海,没有老师、家长催促勤奋学习的喋喋不休,没有一天一小考、一星期一大考的考试后排名的压力,大把的时间由自己支配……大一新生会在懵懵懂懵中走完自己大学的第一年:高考的压力没有了,缺少对自己人生规划的能力和动力。大二时大学生活带来的新奇感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脑子里充满了幻想,幻想自己毕业后的前程似锦以及自己的种种宏伟抱负。
等到了大三则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就业还是考研。无论是哪种选择,努力都是必须的,于是,翘课的少了,上课玩手机的少了,专心听课的多了。上课时开始抢占前面的位置,上午八点的课六点就有学生去教室占位置,大一大二时校园常见的课堂上前面位置空两排的现象再也找不到了。有了自主学习动力,学习热情就变得空前高涨,每天的自习室都是人满为患,每天的教学楼里都有学生四处找自习室的身影。大四时考研的学生继续努力为考研做准备,准备就业的学生则忙着为就业夯实基础,准备就业所需要的各种能力。
如果每一位大学新生在刚入校时就思考自己的大学四年怎样度过?怎样度过丰富而充实的大学生活?面对未来自己有什么样的人生规划?怎样去合理的利用时间?如果大学生把这几个问题想清楚了并付诸行动,大学生活就会丰富多彩,学习就会有一个确定的目标,就会有一个明确的人生规划,从而度过有意义的大学生活,否则大学四年就会在迷茫和困惑中度过。英国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曾说:“中学阶段,学生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处?磐?。”
性格和学习也有比较密切的关系。性格比较沉稳的人在学习中比较容易进入专注的状态,从而学习效率就会比较高,学习效率高了成绩也就自然而然的好了;性格比较活泼的人则相反,在学习中表现出有选择性的特点,对自己感兴趣的课程会比较快的进入状态,对自己不喜欢的课程则很难做下来,比较容易偏科。性格决定命运,有什么样的性格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发展,性格不同的人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做出的判断和行为也会不同,判断和行为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成功不能复制,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在一个人的人生历程中会有许多经历、经验和教训,拥有良好性格的人会不断的总结,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成功中获得前进的力量。
天才毕竟是少数,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水平都差不多,但由于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同,从小所受到的教育不同,他们长大后的心理因素往往就会有很大的差别,而心理因素对他们的学习能力有很大的影响。如果一个学生的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目的不明确,就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而是对学习采取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敷衍了事,得过且过;相反,如果学习动机强烈,学习目的明确,就会自觉地去学习,不用家长、老师去督促,这样学习就会变得轻松且充满乐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的学生目标很明确,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四年后的考研,所以大一时,当别的学生在忙着放松自己时,目标明确的学生继续延续高中的学习习惯,每天三点一线的往返于宿舍、餐厅、教室,当别的学生还在梦游周公时,他已经悄悄起床开始了晨读。当别的学生在宿舍看韩剧看得泪眼婆娑、打游戏打得废寝忘食时,这些目标明确的学生正在自习室潜心钻研。在忙着找各种机会放松自己的学生看来,这些目标明确的学生生活像个苦行僧,可对目标明确的学生来说他们觉得自己生活忙碌而充实,他们奔波在为理想而奋斗的道路上,辛苦而快乐!
我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学习兴趣与学习成绩是密切相关的,这项研究说明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推动力,通过积极、主动的学习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的取得又反过来会强化学习兴趣,二者形成良性循环。对学习有兴趣了就会努力去学习,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浓厚的兴趣是创造性学习的重要条件。没有动力、没有兴趣、没有积极性去学习,就不可能有效地掌握知识,成绩就不可能有效提高。意志力强的学生,面对挫折时是愈挫愈勇,学习成绩会不断提高。就比如输在起跑线上的哈佛男孩于智博留过级,在班里考过倒数,上的高中和大学都名不见经传,按照大多数人的看法,于智博的人生不会太出彩。但于智博靠自己从小培养的不服输等软实力精神在关键时刻脱颖而出,谱写了自己多彩的人生:转入名牌大学,进入500强企业,考上哈佛商学院MBA。27岁毕业后成为花旗银行“全球领袖计划”成员,28岁担任联想集团总裁助理。现在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有意识去培养孩子的意志力、抗挫力等软实力,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人生这个马拉松长跑中能脱颖而出,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度过健康快乐的人生。
兴趣和爱好会促使人们去探索去实践,进而发展自己的各种能力。当人们迷恋于自己感兴趣的工作时,人的潜力就会充分发挥出来。例如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孔祥瑞。虽然他只有初中学历,但是就是这个只有初中学历的天津港码头工人,由于对这份工作的热爱,从而迸发出了无限的学习潜力,在不断的学习工作中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了150项革新,给国家带来8000万元的效益。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敬业与乐业”,敬业,也就是责任心,也就是要热爱自己的学业或工作;乐业,即趣味,指一个人不仅乐意去做某件事,而且从中领略出趣味来。梁启超先生围绕“敬业”和“乐业”展开论述:在敬业的基础上乐业,乐业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一些学生或由于考试的压力,或出于个人的一时心血来潮,或因教师几句赞赏的话语等,一时学习动力十足,步入勤奋学习学生的行列。但这种动力是不大可能持久的,因为刺激产生学习动力的那些因素只是外因,要使学生形成长远的学习动力,就必须靠学生的内因起作用。我们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只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只有学生从内心认识到学习的意义、体会到学习带来的乐趣,从内心愿意去努力学习,这样有动力的学习才会长久保持下去。
学习目的和动机正确了,如果教师授课方式和内容枯燥无味,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慢慢就会消失,所以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研究怎样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久保持下去。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由此可见,孔子非常重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大作用。
孔子主张因材施教,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之上,从实际情况出发运用不同的方式施以教育,保护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如果不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照本宣科,一本教案包打天下,不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要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则无异于痴人说梦,有时甚至会产生负面效应。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认为,教育的起点是个性,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使个性向多方面、多角度发展,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来进行有效教学。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和教育对象的不同创设不同的教学情景,寻找能够促进激发学生充分发展的教学手段、方法,增强教学的个性化色彩,使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得以显现。现在的课堂由于多媒体的应用而变得丰富多彩,知识的拓展和深化增加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填鸭式的教学让位于合作、自主学习,体现了课堂以学生为主的思想。
学习没有动力不行,有了动力还必须善于学习。也就是学习要注意学习方法,不能死学。法国的物理学家朗之万在总结读书的经验与教训时深有体会地说:“方法的得当与否往往会主宰整个读书过程,它能将你托到成功的彼岸,也能将你拉入失败的深谷。”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学习方法是多么的重要。有的学生每天很忙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学习。可考试结果一出来,成绩并不理想。原因就是学习时不善于思考,不善于归纳总结,总是学一道题会一道题,一旦这道题改头换面就不会做了。每位学生都要寻找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会事半功倍。
良好的心理因素能促进大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和课下辅导中必须重视学生优秀心理因素的培养,以期学生能有更好的发展!
【大学生心理因素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探讨】相关文章:
5.论创造力对一个人的脑力影响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