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人力资源方面的问题及对策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行政管理者的水平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管理者很多由股东指派的亲属或者其他股东信任的人担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队伍总体素质偏低,管理队伍的水平很难应对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挑战。今天读文网小编将与大家分享: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
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和对策研究
在社会经济水平迅速发展的条件下,我国民办在曲折中发展,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在现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互补的同时又相互竞争,民办高校在这种背景下其传统的管理模式弊端逐渐显现出来。民族地区经济水平和文化有其自身特点,经济比较落后,文化环境独特,在这种环境中,民办高校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我国民族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特色决定了其人力资源呈现其自身独有的特点,该地区的教师数量、结构、质量等都相对落后,因此,探讨该类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改进策略,调动教师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对促进该类地区民办高等教育的教育质量,提升办学水平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少数民族地区一般地处偏远,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在拥有区域劣势的同时,肩负为民族地区培养区域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任务。民办高校属于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一部分,作为另一部分的民族地区公办高校一般是地方性的本科或专科类院校,这就为该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一个比较宽松的竞争环境,在相对宽松的竞争环境下,该地区的民办高等教育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发展环境,民族地区民办高校既要服务于地方,又要在经营中面临无政策扶持的生存竞争和市场竞争,再加上民族地区一般具有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文化环境复杂等因素,这些综合因素在影响着该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着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
在这种独特的环境下,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具有相应的特色,如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相对落后、教师队伍流动性大等。对于目前边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创新人才工作体制和完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加强对现有教师队伍的整合,从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以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了广大的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该类地区区域经济快速增长,在不断发展的总体环境下,该类地区民办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其人力资源管理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是相对弱势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向现代真正意义上的人力资源管理转变,仍然存在着几个突出的问题。
(一)该地区高校现阶段的功能与地位特色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制约
社会需求和高校自身条件决定了高校发展的规模与速度,以及功能和地位,高校发展的规模与速度决定了高校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在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办高校在现阶段以面向本地区,服务地方为主,该类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虽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总体依然落后,民办高校的发展脱离不了当地高等教育发展的土壤,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对民办高校的发展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也相应的存在诸多现实的问题,如师资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良、分布不均等问题。
在师资数量方面,在这些地区,为了保证教师待遇,提高经营效益,尽量扩大师生比,随着生源数量的不断扩大,师生比例失衡成主要问题,有的大班上课一个班学生人数超过130人,教学质量受到影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一个恶性循环,学生抱怨教学质量差,而教师需承担很大的工作量。
在师资质量上,相对于一些发达地区的民办高校和的公办高校而言,在民族地区民办高校师资内部质量不高,一个方面是新教师、年轻教师所占比重过大,缺乏教学,一些民办高校新办社会需求大的热门专业,但由于民族地区一般区域经济不发达,地处偏远,引进社会急需专业类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比较困难,只有一些新毕业的本科生或者是硕士研究生到岗,或者让原有教师去跨专业进行教学。
在教师结构方面,教师的学历总体偏低,只有少数的民办高校能引进博士学历教师,有些民办高校的硕士研究生比例不足百分之三十,专任教师的职称也偏低,大部分民办高校办学时间短,从校外聘请高职称教师比较困难,由于民办高校一般发展历史较短,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发展历史更为短暂,因而本校培养的高职称教师几乎为零。
在教师的专业分布上,民办高校内部师资力量分布不均,一些传统型强势专业教师队伍力量相对比较雄厚,职称、学历相对较高,而一些新开办的专业或者应用型专业的高水平教师比较少,在一些新领域的教师则是鲜有,不少水平较高的教师跳槽远走大城市,去待遇更好的行业工作,使得本来就人才稀缺的民族地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更为脆弱,专业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更明显。
(二)管理观念上的相对滞后对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束缚
民族地区民办高校,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很大,重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但对其进行开发方面缺乏足够的重视。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关键因素,在该类地区民办高校中,大部分的学校领导都认同人才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人才资源主要注重单纯的人才引进,对引进人才进行培训、开发等方面做得不够。一些学校的人事部门主要从事的是招聘学校工作人员和教师,学校职员的工资计算等方面的工作,未能从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高度去对待人力资源开发,人力资源开发与学校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尚未形成。
(三)学校精神的缺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办学理念各异且不稳定,民办学校的领导者对学校文化的开发不重视,学校缺乏应有的个性精神,在缺乏学校精神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没有崇高的精神奋斗的目标,缺乏动力,导致教师的工作潜力没有充分挖掘出来,在教学过程中,动力不足,激情不够,是教学的实效性受到了很大影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缺乏共同的精神引导,而在精神价值追求趋同的情况的情况下,能激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创造性的能动性。
(四)人力资源规划的不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限制
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民办高校内部的组织架构不健全,而科学的组织架构事关组织的工作效率,人事部门组织关乎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科学的人力资源规划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利。大部分在该类落后地区的民办高校没有从民办教育的发展的战略角度去设计人力资源规划,没有把人力资源的开发、培训作为人力资源规划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实力和学校经营模式的原因,教师队伍组成成份比较复杂,流动性大、兼职和全职共存是其重要特点,甚至有些高校以退休的公办教师为主,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存在老化现象等,这些对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发展不利,人力资源管理的规划限制了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的发展。
(五)绩效考评模糊,制度建设不完善
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中,由于招聘的特殊性,往往在考核的时候因人设考核条件,这种现象就使得在进行绩效考核时很难做到公正公平的进行比较,同时,在实际考核中,有很多指标比如德育贡献、教师的教学质量等难以量化,所以模糊绩效考核一定程度上存在。绩效考核是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中,还存在人员管理的手段落后、人力资本渠道单一等问题。少数民族地区的许多高校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核心在于“管”,管理教职员工的日常工作中,没有视教师为具有无穷开发潜力的资源,不能适应学科发展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此外,人力资源开发的渠道主要通过岗位培训和外地引入,对大多数教职员工岗位工作的目标激励机制还很不完善。
同非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一样,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需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但是少数民族地区,加强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还需注意一些特殊问题,采取特殊的应对办法。
(一)结合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实际,创新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民办高校的出现和成长,会经历生存、发展和提高三个阶段,然后才会是脱颖而出的持续繁荣。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相对落后,要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并获得发展,民办高校必须结合地区发展实际,创新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发展路径,积极面向市场,根据市场需求提高竞争力,最终创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但是,目前,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层次较低,其扮演的是公办高校的补充的角色,仅能维持生存和基本发展,针对这个实际,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依托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实际,依托于该地区民办高校发展的实际,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需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建立教师的合理流动机制。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办高校由于地处偏远,很难留住人才,且目前很难和少数民族地区公办高校竞争,社会在不断发展,以前的一纸合同留住人才的时代已经过去,要建立符合该地区民办高校发展相对应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需在教师能自由流动情况下能使教师为学校所用。二是建立优胜劣汰的激励机制。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模式,把教师的工作待遇与其贡献挂钩起来,建立起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避免出现“逆向淘汰”,置学术权力于行政权力之上,避免出现行政权力对优胜劣汰机制的干扰。
(二)转变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树立符合地区文化特色的先进管理观念
封闭的环境会导致思想的相对落后。工作的创新首先是观念的创新,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的创新是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创新的前提。第一,要实现从“事”到“人”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指导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走科学发展道路,建立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体制,一切以人才为中心,招聘人才,培养人才。第二,要在高校与教师之间寻找双赢的契合点,使高校经营理念与教师追求的价值双赢,使学校未来的发展与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相统一,充分调动高校每个成员的积极性,激发教师队伍对教书育人的无穷智力。
(三)提高行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打造学校校园文化
行政管理者的水平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有决定性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学校管理者很多由股东指派的亲属或者其他股东信任的人担任,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人力资源管理者,管理队伍总体素质偏低,管理队伍的水平很难应对信息时代人力资源开发的挑战。学校要招聘高素质的管理者,突破传统的管理模式,对现有队伍进行培育,提高管理者的总体素质,使学校的行政文化氛围得到提高。
进而在此基础上,打造学校校园精神文化。使学校的精神文化与教师队伍的价值追求相统一。把学校文化精神融入办学、教学等工作中,使教师在教学中找到实现人生价值的精神满足感和自豪感,在学校发展和教师自身发展中形成一种良性互动,使学校文化渗入学校的各个方面,形成积极向上的显性文化和隐性文化,使文化形成一种合力,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学校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民办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四)加强人力资源发展规划,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激励机制
针对民办高校的教师队伍组成的特色,少数民族地区民办高校要从学校发展的实际出发,制定科学合力的教师队伍发展规划,对学校人力资源进行合理开发,提高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在开发学校教师资源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校教师的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评机制,如建立完善的考评指标,通过一定的量化措施拉开表现突出的教师待遇与其他教师待遇之间的差距,激励教师进行创造,促进学校的人力资源资本增值。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成本管理是组织各级管理者的职责,一个组织要搞好成本管理,应加强最高管理者的领导作用,应由最高管理者领导和推动,落实好各级管理者的职责和权限,并动员、教育和激励全体人员积极参与;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钢铁行业成本管理问题及对策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本文首先对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模式进行了概念界定,其次分析了现阶段钢铁行业成本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集中体现在成本管理范畴过窄、成本管理观念落后和内部成本管理主体单一三个方面,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合理化的对策,为钢铁行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钢铁企业;成本;管理
近年来钢铁行业发展不景气,一方面是由于行业垄断和原材料成本偏高,另一方面是由于供货量大于需求量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钢铁行业自身也面临一些发展问题,如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更新换代速度慢、质量有待提升、大量库存积压等一系列问题,直接制约着钢铁行业的发展,生产经营成本不断增大,平均利润率持续下降,导致该行业生产经营普遍亏本,行业生产压力和生产风险居高不下。
成本管理这一概念被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其不仅包括成本核算和成本分析,还包括成本控制和成本决策等一系列行为。钢铁行业的成本管理模式是顺应现代经济的需要而产生的,现阶段,国际钢铁行业通用的成本管理模式如下。
(一)作业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集中运用作业成本模型,从而达到提升客户价值和提高企业利润的目的,作业成本模型在作业成本管理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成本构成要素通过特定的规则和方法进行整合,渗透到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包括原料成本、物流成本、销售成本、售后服务成本、生产成本等。从实施过程的角度分析存在一定和流程和步骤,如成本要素和成本动因的分析、作业链的重组以及作业实施结果的评估。
(二)成本企划管理。成本企划管理模式的核心内容为成本限定,早于产品计划和产品设计,内容设计到生产、销售的方方面面都会被限定成本。成本企划模式是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评估整个产品的生产过程和生产周期,从而获取准确的“目标成本”,该模式不同于传统的企业内部导向模式,更加注重外部需求和外部环境,形成技术性支配管理方式,取得低成本优势。
(三)战略成本管理。战略成本管理这一概念是基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成本形成和成本控制加以研究。欧美与日本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将战略成本管理广泛应用其企业,经过实践的检验,该管理方式非常有效,为企业的长期竞争提供了切实保障。不仅关注企业的短期经营计划,也十分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规划,在追求产品低成本运营的同时,十分注重制定企业的竞争战略。
(一)成本管理范畴过窄。钢铁企业计划经济观念根深蒂固,在成本管理过程中投入过多的精力到生产成本的管理之中,而忽略了战略价值链理论和供应商利益需求,企业、供应商、消费者本就是一种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落后的成本管理观念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具体有如下表现:
企业内部的生产活动都处于一个相互联系、共同制约的系统,要实现企业产品低成本以及经营效益最大化,就要改变过度重视生产成本的控制,同时要更加关注企业在研发、供应以及营销的成本;
完全忽视企业外部价值链,只关注企业内部价值链,价值链分析涉及到材料的采购、产品销售等的一系列环节,产品制造环节备受关注。
(二)成本管理观念落后。传统的钢铁行业延用的是一种非积极的成本管理方式,以降低成本为最终目标,然而,现代的成本管理观念以科学的成本管理理论视角为依据,对成本管理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成本降低要控制在一定限度内,不当的成本管理反而会对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产生负面影响。在现在的成本管理中,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资本产出的高效管理成为了重要的考核指标,通过其阿达的方式降低成本,从而获取更大的收益。
(三)内部成本管理主体单一。人们往往认为在企业内财务人员和部分管理人员负责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成本管理仅仅是财务人员和公司领导的工作内容,与自身无关,大部分职工无法明确市场竞争情况,认为个人不会对公司产生大的影响,在生产过程中忽视成本管理,造成大量资源的浪费。
(一)塑造适合企业自身成本管理系统的成本管理文化。成本管理的工作需要依赖人去完成,传统的成本管理主要借助行政手段来进行管理,形成外在的约束力,严重制约了员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企业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员工没有内在的动力去参与其中,无法出现全员参与成本管理的状况。所以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要汲取以往管理过程经验,借助相关理论知识来组织、规划自身的行动纲领,建立具有公司特色的成本管理文化。
(二)提高财务人员成本管理素质,加强成本管理基础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的财务成本管理人员有助于提升企业成本管理水平和企业的竞争力,首先需要在钢铁行业大量引进和运用相关的现代化成本管理理论及方法,公司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基本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和财务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生产过程中相关财务成本管理业务,而且还要对公司的在建项目、生产现场、生产工艺、质量指标进行熟悉和了解。公司相关财务人员应以公司业务工作位导向,不断提升和拓展自身成本管理的相关知识,全面投入到公司财务成本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中去,提出切实可行的成本管理措施和建议。
(三)搭建成本管理的平台,加强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借助通信网络、计算机等相关现代化信息设备,不断研发和利用的新的信息资源,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然而,现阶段具有企业特色的成本信息系统仅仅被少数大型钢铁企业引进和加以利用,建构纵横交错、密切联系的信息平台,共享成本管理资源。伴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猛发展,只有不断汲取发达国家、地区大型钢铁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管理理念,同时加大企业研发投入,从而全面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目前,钢铁行业的发展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些针对性措施,主要包括:塑造适合企业自身成本管理系统的成本管理文化;提高财务人员成本管理素质,加强成本管理基础工作;搭建成本管理的平台,加强钢铁企业信息化建设,为钢铁行业的成本管理提供了依据。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网络新闻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虚假性、低俗性和侵权性等道德失范现象,这给新闻传播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如何正确认识网络新闻媒体道德失范问题,改善网络新闻媒体环境。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快速发展,是每一个网络新闻工作者积极思考的问题。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现代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及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媒体网络作为互联网的一种衍生媒介,已经逐步取代了传统的新闻传播形式。虽然目前媒体网络能够更加方便、及时的报道相关新闻信息,然而现实中也出现了网络新闻道德缺失的现象,给整个社会带来了恶劣影响。本文主要针对新形势下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问题进行研究,对网络新闻的特点以及网络新闻道德失范的具体表现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且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提出进一步规范媒体网络新闻道德的对策。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对于新闻的接受方式也出现了巨大变化,已经逐步从传统的媒体方式向着互联网新闻发展,这是媒体新闻行业的一次巨大变革。与传统的媒体新闻相比,互联网能够借助于不同的渠道进行传播,进一步提高新闻的时效性和便利性,而且信息资源的共享也变得更加快捷。然而,互联网是一个极度开放的环境,这就极易形成媒体网络新闻的道德失范,从而对整个网络新闻和社会产生不利影响。
所谓网络新闻,主要是从新闻的传播媒介进行区分,即通过互联网进行新闻传播,观众可以通过互联网在短时间内获得新闻信息。与传统的新闻相比,目前的网络新闻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其一,网络新闻具有极强的时效性。与传统的新闻相比,网络新闻能够实现全天候的实时新闻更新,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新闻传送给观众;
其二,网络新闻的传播途径非常广,内容的形式丰富。网络新闻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新闻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在内容的丰富度上有了较大的创新,而且网络新闻可以通过视频、音频以及图片等形式进行全方位的传播;
其三,观众可以随时参与到网络新闻的讨论中,由于互联网的时效性和开放性,观众可以将自己对新闻的看法通过评论的形式进行反馈,从而加强了观众与新闻媒体的互动。
结合近几年来我国媒体网络新闻中道德失范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其主要表现形式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网络报道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因素,容易造成观众对事件认识的扭曲。具体而言,一些网络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采取了先入为主的态度,对新闻进行了片面的报道,然而一旦事件公之于众,就会使得观众对网络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从而产生了在观众群体中的失信。目前网络新闻片面性报道的一些常见表现有恶意炒作、子虚乌有等。真实性是新闻报道的生命,然而一些网络新闻为了吸引观众眼球,不惜编造和杜撰虚假新闻,这对网络新闻产生了极大的损害。二是在网络新闻中时常出现恶意诽谤和谣言。
目前网络新闻缺少法律的有效约束,因此在网络新闻中出现了谣言四起的现象,而这些诽谤信息会对受害者的名誉产生极大的损害。三是网络新闻中充斥着大量的不良信息。网络新闻具有十分明显的虚拟性和极高的自由度,然而一些网络新闻媒体为了满足其上也需要,时常忽视其自身的社会责任,为了迎合观众的需求,在网络新闻中添加一些不负责任的信息。同时由于一些网络新闻的从业者素质较低,使得目前网络新闻中充斥着大量的黄色、暴力等不良信息,这些不良信息对整个社会都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不仅威胁着网民自身的财产安全和身心健康,同时也对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造成不良影响。四是网络新闻极易产生错误的舆论导向。在网络新闻中,正确的舆论导向可以鼓舞精神、除恶扬善,然而错误的舆论导向则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消极的影响。而且由于一些网络媒体是由境外公司投资,因此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深受西方思想的影响,为了刻意追求网站的点击率,往往倾向于报道一些揭露性的新闻,导致整个社会的舆论导向出现偏失,甚至会对影响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媒体网络道德失范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甚至会损害国家的形象,因此结合目前媒体网络新闻的主要特点及其道德失范的主要现象,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对策。
第一,深化和增强政府对于媒体网络新闻的监管力度。
首先应该加强网络新闻的法律体系建设,强化国家对于网络新闻传播的监管,真正实现对网络新闻的依法管理。我国相关部门从2000以后相继颁布了一系列关于网络新闻的法律法规,这对于保证网络新闻传播的有序进行起到了保障作用。然而结合当前网络新闻媒体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现,这些既有法律显然是不够的,因此需要结合新形势下的实际情况对互联网新闻传播的法律体系进一步完善。不仅如此,还要进一步改进目前网络新闻法律执行力不强的问题,不断推动网络新闻相关法律法规的细化,提高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而且,国家对于互联网安全的监管不应该再仅仅局限于网络黑客、暴力色情信息,还应该进一步将范围扩大至异常舆论导向等方面,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出台相关的政策。
第二,增强网络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感。
在对虚假网络新闻的研究中,相关专家提出了虚假新闻实质上是职业道德的缺失。目前,我国无论是传统的新闻媒体还是网络新闻媒体,都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压力,因此网络新闻在新闻的时效性和丰富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然而,也有一些网站为了自身的商业利益,传播一些刺激性的新闻吸引网民眼球,然而这些新闻的发布有着很强的随意性,这自然也为虚假新闻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然而虚假新闻的产生,其根源是网络新闻编辑的社会责任感缺失。实际上,网络新闻编辑的道德水平和素质直接决定着网络新闻的质量。因此,要结合网络新闻边界人员的实际工作情况,加强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教育和道德熏陶,并且定期开展相关的业务培训,逐步提升整个网络新闻从业者的素质水平。与此同时,还要提高网络新闻编辑的从业者准入门槛,选择素质和道德水平较高的专业性人才队伍。
第三,网民应该珍惜其话语权。
在目前的网络新闻中,网民可以直接参与到对新闻事件的评论中,同时网民之间也可以相互看到评论信息,因此,网民的评论信息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自身看法,还会对其他网民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这一层面来讲,网民应该努力约束自身行为,提升自身的素质,并且珍惜自己的网络话语权。目前在网络新闻中网民之间的谩骂司空见惯,而这些言论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会对其他网民产生误导。因此,网名要自觉的对自身言论予以规范,在发表评论时要保持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同时,相关部门对于一些恶意炒作和发布虚假信息的网民应该给与一定的惩处,以更好的保证整个网络新闻环境的秩序。
现代媒体网络新闻道德失范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国家相关部门采取综合性的措施,逐步提升我国互联网新闻编辑从业者和网民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从而可以更好的保证我国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同时,网络新闻道德水平的提升还会在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舆论导向,有利于保证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既是贫困生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现实中,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经济扶贫与精神扶贫的割裂;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高校心理咨询体系不能适应形势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缺乏综合运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校贫困生群体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贫困生群体是高校大学生中比较特殊的群体,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往往呈现自强自立与被动依赖两级分化、自尊与自卑并存、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思想偏激与逆反心理相互交织等特点,课题组通过调研,发现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对贫困生群体的重视度不够、重物质轻精神、方法单一等问题,最后结合贫困生特点,提出了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还要加强三观教育,突出感恩教育,创新工作方法等对策。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所谓的贫困生主要是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而带来的负担学费困难的群体。课题组在调研的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经贸大学、石家庄经济学院等八所高校发现,多数贫困生对于经济生活的压力能够积极正确的面对,做到自强自立。但是,也有部分贫困生面临经济生活压力,精神负担沉重,心理脆弱,多负性情绪体验,从而引发了心理障碍,严重影响了学业、身心健康发展和人格发展。因此,把握贫困生群体的心理特点,摸清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从而找到解决贫困生群体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策略,对促进当前贫困生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1.1 自强自立与被动依赖两级分化明显
在调研的河北省八所高校当中,多数贫困生来自经济相对落后的偏远农村或山区,一部分是来自城镇中父母下岗没有固定经济收入的家庭,还有一小部分是身体有残疾或是来自单亲经济收入不高的家庭。但是由于贫困生个体之间的生活环境、家庭教育、生活阅历以及个性特征等差异,导致在面临经济压力时,呈现两级分布趋势,一部分贫困生为改善经济状况,珍惜学习机会,积极争取助学贷款和勤工俭学,他们往往吃苦耐劳,毅力坚强,能够积极面对生活的困境。而另一部分贫困生则缺乏克服困境、改变命运的决心,缺乏进取心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意志消沉,依赖心理重,这种消极的人生态度影响了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
1.2 强烈的自尊与过度的自卑同时并存
经济上的贫困带来自我认知上的过于自卑,部分贫困生对人生持悲观态度,遇事逃避或退缩,孤独、阴郁等负性情绪体验。还有一部分贫困生,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和敏感,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进取精神,但是也极容易产生嫉妒、敏感、焦虑等负性情绪,形成双重或多重性格。
1.3 自我封闭与渴望交流相互冲突
在人际交往中,部分贫困生几乎不参加社会活动或集体活动,孤僻不合群,不愿在公共场合展示自我,甚至压抑自身的兴趣爱好,内心孤独感强烈但渴望交流,但又存在人际交往恐惧和担忧心理,精神负担过重,常常产生焦虑、抑郁等。
1.4 思想偏激与逆反心理相互交织
部分贫困生不能正确的看待社会问题,尤其是当贫困生看到一些社会不公正现象或听到一些负面消息时,往往会把自身境遇同社会不公正现象相联系,牢骚满腹、思想偏激、行为叛逆,缺乏克服困难、改变贫困的坚强意志和勇气,对未来生活没有信心,自暴自弃,甚至有的贫困生通过酗酒、打架、逃课以此寻求精神寄托,思想极端,学习也一塌糊涂。
1.5 感恩意识薄弱
在调查走访中,发现大部分贫困生在设计自身利益的奖助学金评定、贫困生补助时,通常比较注重自身权益的维护,且大部分学生也能认识到无论是奖学金还是助学金都是为学生自身提供的一定物质帮助,尤其在助学金问题上,大部分学生比较认同是出资方给予家庭困难学生的经济帮助,以此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帮助其顺利完成学业,并且希望学生日后如有能力帮助其他需要帮助的人。但是仍有部分学生把奖学金和学习好划等号,认为奖学金的评定标准就是学习成绩优异,把奖学金的获得看做自己努力的结果,是理所应当,缺乏感恩意识。
2.1 对贫困生群体重视度不够
虽然在调研中,各高校都在贯彻执行国家关于贫困生的方针和政策等,但是大部分高校考量的目标是不让贫困生因贫困失学,由于该目标相对容易考量,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贫困生工作的重心放在了物质帮助或资金扶持上,加上高校当中具体负责贫困生工作的多是辅导员,且辅导员工作往往存在内容繁杂、管理的学生数量偏多等现象,而其他教师(比如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虽然也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任务,但是多忙于具体教学和科研工作,从而导致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简单化,深入不够,没有质的提高,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甚至认为贫困生工作只要钱到位就行,就不会出现思想上的大问题,这也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没有放在重要的位置,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2.2 重物质帮助,轻精神帮助
在关于贫困生工作的调研中,部分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对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的正确认识,没有把当前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梳理和总结,没有意识到当前贫困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理想、信念等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造成对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错误认知,更多的是给予贫困生物质上的帮助,而对贫困生思想、心理变化及精神需求等方面的帮扶工作相对较少,通常是某一贫困生个案问题出现时,再进行教育或疏导,没有及时把握贫困生这一群体的特点,而事实上,贫困生除了需要物质层面的帮助外,人际交往、学习、心理以及思想等精神层面帮扶也尤为重要,甚至精神层面问题的解决,对贫困生未来全面成长更具现实意义。
2.3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
由于目前思想观念的多元化趋势,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的多样化和创新性。经过调研,发现部分高校的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普遍采用行政管理式,忽略了贫困生个体之间以及贫困生与其他学生群体之间的差异,尤其是面临贫困生的思想和心理问题,通常是课堂说教多,往往是针对贫困生存在的共性问题,其个体存在的特殊性通常被忽略。同时调研还发现,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的运用仍然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中的薄弱环节,虽然一些高校也相应建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但是存在知识更新慢、内容安排不能满足学生需求、网站缺乏专人维护等问题,有的高校甚至尚未建立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QQ群、微博、微信等现代化平台,与贫困生交流和互动的途径单一,很难第一时间了解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
3.1 以人为本,高度重视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以人为本可以广泛地调动并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人的创造潜力,以人为本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以人为本,需要把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放在突出位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贫困生的经济资助作为手段,把育人融入贫困生成才全过程,在解决贫困生经济贫困的同时,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各种途径或形式,培养贫困生的自强意识和健全人格,把思想政治教育和贫困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相结合,以人为本,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做到平等对待贫困生,尊重贫困的精神追求等。
3.2 加强三观教育
三观教育是指人生观教育、世界观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三观教育应是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了要帮助贫困生解决物质贫困外,还需要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从而帮助他们正确看待贫困和贫富差距,引导他们克服“等靠要”依赖思想,进一步培养他们形成自尊、自爱、自信等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通过加强三观教育,有助于增强贫困生辨别是非曲直的能力,针对部分贫困生表现出的思想偏激、内心封闭、学习功利色彩浓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社会实践帮助他们正确认知人生的内涵、意义及价值,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正确处理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学会辩证的看待贫困,从而使得贫困生能够坦然面对困境,把贫困作为生命之重和人生成长的财富。
3.3 突出感恩教育
感恩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针对贫困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感恩教育,并通过感恩教育逐步培养贫困生真诚善良、知恩图报、乐于助人等高尚的道德情操,使得贫困生理解今天学习机会的获得是学校和社会共同帮助的结果,教育贫困生学会珍惜,活在当下。感恩教育的有效实施,可以激发贫困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贫困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在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节假日等开展多种形式的感恩教育专题活动,也可以通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义务献血、义工等社会实践,让贫困生身体力行,在实践中体会感恩行为带来的精神上的升华,并以此作为回报社会的前进动力。
3.4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贫困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的渠道之一,高校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加强对青年学生出现的新情况、新思想进行研究外,还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道德提升活动,除理论教学第一课堂外,还应大力拓展社会实践第二课堂与网络教育第三课堂。学校组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例如参观爱国主义基地、典型人物采访、素质拓展等,可以使贫困生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形成对社会、他人及自身的正确认知,让正能量的传递真正感染贫困生,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善于开发和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手段,比如开通微信、微博互动平台,建立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网站等,并通过网络课堂的建立,及时掌握贫困生的学习、心理和思想动态,让贫困生通过网络平台达到自我学习、自我提升、自我教育的目的。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农产品期货市场通过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和回避风险功能,使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风险转移,从而起到缓解农产品价格波动、稳定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作用。然而,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发展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农产品市场渠道发展问题及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稳定快速增长,国民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是社会经济的基础,推动着经济的稳健运行。文章从农产品企业的角度发现、分析市场渠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就此提出可行的渠道发展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农产品 市场渠道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水平稳定快速增长,国民购买力和消费水平也越来越高,对农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我国因地域广阔,农产品品种丰富,产量大,并且多年一直保持平稳的增幅,我国农产品市场也因此得到了迅速发展。但这其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例如,渠道建设成本和终端维护成本居高不下,在消费者承受高物价的同时,生产者的经营利润却很低。
农产品的特点。作为营销的对象,农产品本身与其他商品有着一些不同点。这些特点往往对本行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①
第一,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即农产品生产与采收需要一定时间。一年中只在有限时间内才能有大批量供应,且在每一年都会重复进行。这意味着农产品现货的供应呈现出短期爆炸式增长,这要求生产主体在特定时间内完成采收工作并贮藏供应市场。
第二,农产品具有易腐性,即农产品因其生物性质,存在腐败变质的现象,但不同产品有不同的最长保存时间。另外,如果部分农产品变质,不仅会导致其自身受损,还会导致其他部分加速变质。腐败变质现象不仅是由存放时间过长导致,还可能由在采收、贮藏、运输、销售过程中因震动、摩擦、冲击、温度及湿度不合适等各种意外状况导致。
第三,农产品具有规模性,即农产品产业链是极具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的,因此,当其规模增加或本产业和其他产业相联系时,将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保证所提供产品的品质,降低市场销售过程的不确定性和收益的不确定性。即,其种植或饲养规模变化的二阶导数低于其成本变化的二阶导数。另外,当数个相关联企业的距离较近时,其交易成本将呈现下降趋势。例如:当水果产业与果汁行业、罐头行业相结合时,又可发挥集聚效应。第四,农产品具有地域性,即不同的农产品有不同的成熟期,有不同的地域生长条件,则在特定的地域中不同农产品的成本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发挥每个地区的比较优势,提高其产业竞争力。而我国幅员辽阔,生态环境,人文背景具有很大的差异,则发挥其比较优势时,其交易成本、技术投入、运输成本是不同的。②
农产品市场的构成。市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市场结构应由生产主体、市场渠道、消费主体构成。生产主体包括零散个体户(出售比例较小,且仅在在产出过多超出家庭需求时才会出售部分产品)、专业个体户(以出售为主,专业性较强,且多以规模化机械化种植为主)、农业合作社(有固定的合作机制,对外以一个独立的组织机构呈现)和农产品公司(有完善的组织架构,可进行大规模的生产加工及销售,甚至进行深加工)。市场渠道分为零售市场(如零售摊点、农贸市场、便利店、超市等)、批发市场、大型交易市场和期货市场四个方面。消费主体则分为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机构消费和个体消费者。
农产品市场的运行。目前,使用的最多也是最成熟的市场渠道是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农产品的交易机制不完善,市场化程度低。③大型批发市场和期货市场更适用于标准化程度高、交易数量大的农产品,包括水稻、玉米等。农产品行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链,由众多部分组成,包括生产、物流配送、渠道拓展、终端销售、原材料供应等。首先,生产方面,家庭和个体户依然是最主要的主体,且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其次,渠道方面,农业合作社、中介公司所起到的作用比较小。批发市场和销售点众多,但规模小,实力弱,依然没有摆脱旧有模式效率低、功能少、机制不完善的缺点。再次,在终端销售方面,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开始深入人心,但缺乏有效的措施,和传统的销售模式没有实质性区别。
相对于我国现有农产品营销渠道运营方式,发达国家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例如:日本作为亚洲发达国家,国土面积小,本国农产品产出只能在粮食作物方面勉强满足需求,其他农产品则主要依靠进口。而其他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包括了场内流通和场外流通组成。其中,前者主要通过众多不同规模的批发市场来进行。而后者则更倾向于采用面对面的销售方式,将流通环节降到最低,从而保证交易效率。④这两种流通方式共同承担着日本鲜活农产品流通。此外,法国的农产品营销渠道倾向于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来降低运营成本,并且积极发展现代大型批发市场和农村合作组织以提高周转效率、降低途中损耗、扩大行业影响力。
第一,生产形式单一。我国农产品的主要生产者一直以家庭或个人为主,在改革开放之后尽管有所改善,但依然是主流形式。在这种主流形式外,由公司规模化生产,供产销一体化,合作社生产等形式也存在发展不成熟、数量过少等缺陷。⑤而可供选择农产品渠道往往只有几种,依据买卖双方性质可简单分为单个生产者到单个消费者(C2C)、组织到单个消费者(O2C)、组织到组织(O2O)、单个生产者到组织(C2O)。其中前两种是最常见的形式。因此,可选择的渠道方式较少。又因为在现实经济中农产品的销售往往要经过多种渠道,不仅效率欠佳,且成本高昂。
另外,在流通过程中,物流成本和其中的损耗也是非常惊人的,这在导致农产品价格虚高的同时,也约束了营销渠道的扩张和集群效应的产生。⑥另外,专业个体户生产的农产品较为单一,因此往往通过农业合作社或者直接与大型企业签订交易协议,以降低周期性风险。近年来,这一类型的市场主体增长较为显著,主要得益于土地流通政策的改变、国内产业结构的转变。
第二,渠道环节众多,通畅性差。某一农产品要从土地转移到终端消费主体手中,往往要涉及多个相关利益群体。而这些利益相关者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管理制度而导致在每个环节花费过多时间。另外,由于我国农产品生产主体以个体种植户为主,缺乏完善高效的销售渠道。加之在物流、税费等方面的不合理设置,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渠道的通畅性。对比国外,美国农产品78.5%从产地通过配送中心,直接到零售商,相对而言其流通环节较少。此外由于美国公路、铁路发达,交通便捷,因此农产品能在最短时间内被运往批发市场,在提高流通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了破损率。⑦
第三,缺乏健全专业的营销组织。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个体种植户是主体,且大多直接与批发商或消费者交易。然而农户分散经营,信息不对称现象严重,产品定价权无法把握,只能服从市场安排。这种现象在导致最终利润分配不合理的同时,也导致我国农产品行业为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运营效率而进行的原始资本积累不断延迟,并形成了恶性循环。而在日本和美国绝大多数农民都加入了合作社,既有销售合作社和生产资料供应合作社,又有农业劳动合作社,即为农民提供相应的设备和技术支持,并为其在种植或养殖的各个阶段提供完善的咨询服务。从而提高其生产终端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力,并降低下游渠道商的风险准备成本。
第四,运营效率低。就农产品自身而言,当其规模越大,结构越多样,其成本越低,产出效益越高,产生的风险就越小。斯特恩(LouisaW.Stem)、安塞利(AdellEI.Ansary)和安妮・珂兰(Coughlan)从管理和社会角度研究该问题,即前者基于利润来评估渠道和市场需求的匹配程度,后者则评估各渠道商的财务质量、对总体渠道的贡献和自身渠道质量等内容。但是我国目前存在资金积累不足、规模效应低、从业人员素质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产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和产业链的进一步深化。在销售时间上的安排仍缺乏科学性。而中间环节过长,环节多则是主要的原因。尽管减少中间商是一个解决方法,但中间商对于农产品的渠道建设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T.D.H.weld认为在讨论如何提高农产品营销渠道效率等问题的同时,也不能保证适度的中间环节,中间商有利于产业链的上下游分工,提高渠道运作水平。最后,在结构方面,农产品批发商的销售对象上,电子商务、专业供应商等新兴购买者已经出现,并逐年上升。但是,超市、部分零售店等零售终端依旧是从批发市场采购。⑧
建立农业合作组织。地域性的中小型种植户应建立专业的农业合作社,用于联系供求双方,组织销售,实现渠道共享、信息流通、风险共担,从而增强个体种植户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尽管我国也有很多类组织,起到了降低渠道成本、有效降低市场风险、提高信息透明度的作用,但合作社存在内部管理和执行力方面缺乏有效监督,不能有效履行其职责等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另外,缺乏良好的后期投入和利益分配的不完善也是其值得进一步改善的地方。
因此,农业合作社还应在制度规范化、流程标准化、产品优质化等方面做出探索,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而农业合作社作为产销纽带,其结构设计和管理制度是关键,直接影响和决定运行效率和市场拓展能力。就国外的管理经验而言,我国农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机构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以加拿大为例,其农产品营销协会主要有以下特点:首先,是作为一个消费者、市场、政府和农户之间的纽带出现,可以作为代表和其他相关主体进行协商,并组织农产品的流通和销售等环节;目的在于提高会员收益,即营销协会是以保护会员利益为核心,为会员提供多样的全面的渠道咨询;因此他们为会员将搜集很多市场信息,并对其会员进行信息共享和作业指导;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即为了保护会员利益,协会有自己的章程和运营机制,并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另外,协会属于非营利性组织,其运营经费是从会员的产品销售收入抽出的。
与下游终端对接。专业销售机构可以与超市、便利店、批发市场合作。首先,根据实际情况,设立一个可行目标,并以此设计方案,从而为实现多方合作模式打下良好的契约基础。其次,政府应发挥引导作用,通过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多方合作模式的建立。另外,各方应以降低整体交易成本为目的,对进入销售终端的农产品制定相应质量标准,对农产品的进入过程建立标准化操作流程。在实际运行中,建立完善的问题处理机制,定期更新农产品进入过程的标准流程,必要时可向专业的咨询机构咨询,对其运营模式不断优化。只有在这种多方合作模式的基础上,才能有效降低各主体间的道德风险。该模式与其他模式的不同在于农户与下游产业公司不再直接合作,而是通过中介统一对外建立合作关系,而这个中介就是农户自发形成的合作社。最后,不应忽视政府在农产品转移到最终消费者手中这一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规范标准,并为采购、配送、营销、价格等环节的稳定运行保驾护航。此外,建立规范的行业协会,用于生产主体间的交流,规范行业行为。
对原有渠道优化。针对原有市场,可以优化资源配置,对原有机制进行改造升级,提高市场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和渠道成本。若本地适合建立交易市场但还没有,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建立。新的交易市场建立有效运作规范,互相监督,保障市场有效性。及时更新交易平台,保障渠道的畅通性。但也应遵守职业道德,规范自身营销行为,在行业协会应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约束企业行为,提高行业信誉。
针对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等大型消费者,可以通过农业合作社建立起关系型渠道。双方进行信息共享、风险共担、加强企业合作等方式锁定目标市场,降低渠道风险,从而提高行业竞争力。对于一些大型连锁企业而言,其原料采购一般都是集中统一进行的,因此针对这类企业应该由专门的客户小组负责,为其提供专业完善的解决方案,并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另外,当需要稳定收益,降低不确定性时,尽量与加工型企业直接签订交易合同,此类交易多成交数额大,交易次数少,交易时间长,价格比较稳定。
建立新渠道。除了优化原有渠道外,针对部分农产品,还可以借助网络途径进行销售。这类商品应该存在以下特点:首先,单位价值高(重量或者体积),其次,保质期长,不易变质,耐存储,例如:部分干海鲜,干果等。这里的网络渠道不仅仅是在某一平台上开设网店,还应该通过多种网络途径进行宣传、促销,以提高知名度,包括微博、微信、e-mail等。并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络化渠道。这里的网络化是指通过互联网及虚拟信息平台对流通渠道内各主体的信息进行同步和共享,提高农产品流通速度。包括通过互联网进行数据交换、建立网店等。还应高度重视期货市场和拍卖市场的建立,这两种市场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收益不确定性和充分排除信息壁垒。
与政府配合,发挥市场有效性。首先,与政府积极配合的目的之一在于引导市场良性循环,提高市场有效性。因此,应积极鼓励企业进行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多样性,扩大市场容量,并且鼓励社会资金、大型企业和优秀人才进入农产品营销渠道的建设中去。为实现这些目的,政府应在土地、税收、运输流通和行政审批等方面给与积极扶持。还应加强市场监管,规范企业的交易行为,建立科学系统的市场评价体系和针对突发状况的应急方案。另外,还应为渠道人才的培养提供必要的帮助,从而在根本上为扩大市场需求,增强市场活力不断提供人才输出,例如,可委托相关科研院校和专业机构为其提供定期的讲座和培训学习。其次,应控制农产品行业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导致的市场竞争弱势,政府应该在其进行自由竞争的基础上进行重点扶持,合并小型市场,提高市场效率。据不完全统计,我国5000多家农产品批发市场中,有20%以上在建成以后未能开业,其农产品交易量也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因此,各地区政府应相互配合建立统一的管理监督机制,提高大型交易市场的活力,从而促进当地农产品营销渠道的高效有序运行。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商学院)
①胡华平:《农产品营销渠道演变与发展研究》,华中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年。
②柳思维,黄毅,张国政:“农产品营销力影响因素模型与实证研究”,《商业研究》,2010年第2期,第134~137页。
③孟志兴,王广斌:“我国农产品物流渠道分析及对策建议”,《中国流通经济》,2012年第4期,第30~33页。
④何望:“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现状与优化策略”,《经济研究参考》,2012年第23期,第41~42页。
⑤徐国强:“农产品营销体系的构建分析”,《现代营销》(学苑版),2014年第10期,第62~63页。
⑥张国斌,肖玉秀:“中小农户农产品微营销策略探讨”,《现代农业科技》,2014年第24期,第342~343页。
⑦张莉:“安徽省农产品营销模式分析与研究”,《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年第12期,第8~9页。
⑧降雪辉:“阿里巴巴视域下河南农产品网络营销新模式研究”,《物流技术》,2015年第34期,第108~111页。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较快的发展,基于城市经济带动农村经济的基本政策,农村的城镇化步伐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同时,作为城镇化过快带来的负面效果,农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对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所以治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迫在眉睫。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赣州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相关方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近年来,随着果业种植面积的大幅扩大以及矿产开发对山体植被的破坏,加之土地利用和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农村生态环境开始呈现恶化趋势,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刻不容缓。
关键词:果业;化肥农药;矿产;水质;生态环境
经济发展是一把双刃剑,近年来, 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往日几乎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农村生态环境开始受到冲击,水土质量不断下降,境内区域地表水质变差,山体绿化、固化程度减弱,环境恶化问题逐渐成为了困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以寻乌县为例。
历史上,寻乌是水土流失区,但一直未列入水土保持重点县。稀土、铁矿、铅锌矿等矿产资源开采产生的尾沙虽有拦沙坝、挡土墙等予以保护,但大量裸露的泥土遇雨仍有相当部分直接冲入寻乌河。据寻乌县水利局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全县水土流失共366.52平方公里,仅是稀土矿区就有水土流失面积58.79平方公里。
1996年寻乌水的水质监测17项指标,全年、平、枯水期均达到国家(GHB1-1)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1999年全年、平、枯水期寻乌水达到Ⅲ类水质标准;1999年和2000年寻乌水全年、平、枯水期约50公里长河段达到Ⅲ类水质标准。短短五六年间,寻乌河的水质严重下降。
造成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农民的环保意识较差是导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对破坏或影响环境的行为缺乏自我约束和监管。具体而言:
一是过度无序开发果业。近年来,果品(尤其是柑桔、脐橙)种植业在赣州各县(市、区)掀起了开发热潮,但由于土地利用以及生产方式的不合理,土壤侵蚀不断加剧,土壤保水能力不断下降,导致区域地表水水质变差。
二是超量使用农药、化肥、农用塑料。超量或滥用农药、化肥,会使粮食、果蔬等农产品受到污染,质量降低;农药、化肥的大量残留使土壤品质严重降低,带入水体的大量氮、磷、钾物质,容易使水质富营养化。此外,大部分农用塑料都很难在短时间内降解,对其回收利用或统一处理的难度较大。
三是随意处理生产、生活垃圾。农村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和垃圾收运清理系统相对落后,不少村民随处乱倒生活垃圾和废弃杂物,将废液污水直接排入沟渠,将人和畜禽固体粪便随意露天堆积在沟渠或者村头路边,并直接作为肥料,污水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导致疾病传播。
四是非法盲目开采矿产。赣州矿产资源丰富。近年来,矿产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矿产开发热潮持续升温。由于监管不到位,加之某些非法黑心矿点搞掠夺性生产,只顾赚钱不顾发展。一座矿山被采挖过后,几乎寸草不生,造成矿区严重的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五是过度浪费水资源。由于环保意识缺失,环保监管执法力度不足,很大一部分赣州人对水资源重视不足,对“水是生命之源”的说法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生活中,几乎随处可见浪费水的现象。此外,工业用水与生活用水几乎不分家,极大地浪费了优质水源。
六是环保治理力度不够。当前农村环保工作主要靠县市级环保部门,乡镇级环保组织机构标准不健全,落实工作还是以县市环保部门为主,使农村环保工作在工作质量和效率上大打“折扣”,很难将各项环保方针政策落到实处。环保投入不足,导致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环保队伍自身建设难以跟上形势需要,环保机构设置滞后,缺乏有效的手段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一是着力提高农民环境保护意识。上下联动,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教育,树立生态文明理念,使百姓树立可持续发展与绿色农业意识,推广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调动农民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是着力加强农村环境整治力度。要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责任。组建保洁队伍,建立起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体系和集中处置机制。认真做好应用水源地保护和畜禽养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大农村环保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污染和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违法行为。同时,要防止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污染项目向农村转移,防止发生新的污染。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的有效途径。要积极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物耗少、污染轻、效益好的产业和产品。鼓励农民对可作废料的生活垃圾进行回收处理及综合利用,如发展沼气等,把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生态环保产业结合起来。
四是加大农村环保投入。各级组织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环保专项资金支持,持续加强对农村环保的投入,切实把农村环境保护作为财政支持和保障的重点加大对乡、村两级资金投入。可制定“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激励政策,大力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参与农村环境保护,充分调动农民的主体作用。
五是加强对矿产和森林资源的管理。打击滥砍滥伐树木,整治盲目无序开发矿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对树木采伐的补植及矿产开发的生态恢复作进一步明确的规定,杜绝一切不符合规定的采伐和开采现象。
六是做好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工作。近年来,我市在改善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以河道清障,饮水卫生为主的防洪、饮水工程可使广大民众重拾对自来水的信心,更能坚定百姓对政府民生工程实施的信心。生态移民工程同样如此。
调整经济结构和提高环保意识是一项长远而艰巨的任务。农村生态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将在一段时期内依然突出。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指导中小企业建立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是我国发改委的重要工作任务之一。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一直是企业维持较高活力的重要因素,而随着人才的井喷以及人才的多元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基于这种情况,本文重点对目前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难点进行了针对性的解读,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目的是为了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供相关人员参考。
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等方而都有了长足的进步,这些都是我国民营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但是,中小企业自身的原因是最根本的,中小企业的很多管理制度都不健全,在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方而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人力资源管理又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方而,对整个企业管理水平、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如何通过有效的措施完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效率也正是本文写作的目的所在。
(一)缺乏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队伍
虽然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设置了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也大多配置了专职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但在实际工作中,其职能大多与总经理办公室等行政部门相混淆,职责分工很不明确。由于管理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管理素质低下,所谓的管理仅仅停留在一般的档案管理、工资核定、劳保福利等事务性管理上,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而人才的招聘、培训等本应该由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完成的工作,却往往由企业经营者一手包办,这与现代企业要求的人力资源专业化管理极不协调。
(二)绩效考核机制不完善
目前许多中小企业的绩效考核主要存在两个方而的问题:一是,大多数企业经营管理者过于依赖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来约束员工。把机械性的在岗状况作为考核员工工作绩效的唯一手段。有的甚至通过延长劳动时间而不计加班报酬,或者剥夺员工公休假的权利,这些做法,极大地伤害了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造成员工内动力不足,积极性不高;二是,许多中小企业绩效管理制度缺乏科学性,不能根据员工的工作性质和所处的层次及岗位,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进行考核,最终往往是根据主管的主观评价确定考评结果。这样的考评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缺乏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
从整体上看,我国企业对人才的招聘、选拔、任用等,几乎都是由企业经营管理者决定的,这种人治的特点在中小企业显得尤为突出。中小企业这种人才管理模式,给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带来了重大缺陷,它一方而容易导致企业对经营者个人能力和水平的过度依赖,使企业的兴衰盛败系于一人,增大了企业的决策风险;另一方而,它也使得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职能虚化,容易挫伤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一)加强人力资源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离不开专业的管理人才。企业经营者不仅自身要树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而且要在行动上摈弃在人力资源管理上越俎代庖的陋习,把科学规范的人力资源管理任务切切实实地交付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和专业的管理人才,确保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者能够真正发挥起职能作用,而不是仅仅按照企业领导人指令办事的“傀儡”。
(二)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功能,就是通过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能够有效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忠诚度。
针对中小企业在绩效考核中普遍存在的员工评价主管说了算、员工激励单纯以物质奖励来体现等现象,科学的绩效考核和员工激励应包括以下内容和环节:
1考核工具应用。考核工具的使用,需要根据考核工作的内容不同而有所不同。在绩效考核计划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可以通过运用目标管理法和关键指标考核法对考核对象的考核内容进行划分,从而形成较为标准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在绩效考核的考核阶段,可以通过360度考核考评的方法,对考核对象进行考核,从而全方位提升绩效考核的公正性。
2完善考核方式。中小企业要想实现员工考核体系的改革实施,既要保证实施过程的顺利进行,还需要一个统一的绩效考核流程来对各个实施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这样有益于绩效考核的规范化和精确化。绩效考核流程主要由各部门、绩效考核小组、总经理二部分组成,具体实施如下:
(1)制定绩效考核计划。公司绩效考核小组按照收集的各部门工作计划,并通过绩效考核小组会议审核通过后将其上交至总经理进行审批;
(2)总经理通过对各方而因素的综合考虑,结合公司现状对各部门工作计划进行严格而全而的审核,并将得出的审核结果下达到绩效考核小组;
(3)如果接到的是通过审核的绩效考核指标计划,绩效考核小组则将其直接下达到各部门,各部门按要求执行;若未通过审核,则由绩效考核小组重新制定。
(4)各部门在每个月末,必须将当月的绩效考核指标计划执行情况及相关指标收集整理之后传递到绩效考核小组;
(5)绩效考核小组拿到整理好的相关资料之后,按照一定的考核核算办法,核对各部门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并结合考核管理办法,得出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结果,并将结果上报给总经理;
(6)总经理最后签字审批,绩效考核小组通报结果并就出台相应的奖惩。
(三)建立科学的人才选用机制,建好企业的主力军和后备队
人才选用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企业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有一支能征善战的主力军和一个强有力的后备队。中小企业要建设好白己的人才队伍,可从以下方而着手:首先,建立起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资料库,扩张人才选择的范围和领域,保证企业需要的人才找得到,选得出。其次,有计划地对企业员工开展经常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所选人才技能精,用得上。再次,加强后备队伍建设,通过招收一定数量缺资历但有潜力的新手作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储备。通过有计划地为新手提供学习和实践的机会,帮助他们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基本技能,确保后备队伍拉得出,顶得上。中小企业由于要建设好自己的人才队伍,可从以下方而着手:
第一,建立起与企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人才资料库,扩张人才选择的范围和领域,保证企业需要的人才找得到,选得出。
第二,有计划地对企业员工开展经常性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员工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所选人才技能精,用得上。
随着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合度的不断加深,我国中小企业所而临的发展机遇和竞争压力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度。强化人力资源管理,确保企业的人才需求,是企业确立竞争优势,把握发展机遇的关键。为此,我国中小企业一定要花大力气做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给自己拓展出更加广阔的生存和发展空间。对于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包含了管理、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多个方而的专业知识,由于作者的水平有限,对于其中问题研究还不够充分,在今后的工作中还会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丰富自身的文化知识,在对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更多的探讨和分析,更好地服务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在世界市场经济中提供更多的后备保证。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企业员工的工作,所以当前企业对于企业员工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尤其是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越来越深了,这就使得当前很多企业都对于企业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更为重视,但是不可避免的在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进行完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试述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及解决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现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直接调度者——人力资源管理,在现实管理过程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才能有效地解决,以明确化生产分工、合理化劳动所得,从而推动社会不断繁荣发展。对于这些问题,本文通过实际情况进行探讨解答。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问题 解决对策
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当前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越来越重视对于人才的培养和挖掘,众所周知,当前企业竞争的核心内容就是对于人才的竞争,人力资源可以说是企业当前最为重视的一个核心资源,而加强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也就变得尤为关键,但是就当前我国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现状来看,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和质量,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仅制约着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发展,还在根源上影响着企业的快速发展,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现状的分析,进而采取恰当的措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使其为企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人力资源管理也就是对于当前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和控制,作为管理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力资源管理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但是其也会受到相关管理制度和管理理念的影响,尤其是对于当前管理理念和制度变化较快的市场环境而言,这种影响更为突出,在此基础上,虽然当前我国各企业已经加强了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但是不可避免的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着人力资源管理的效果和质量,具体来说,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是制约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也是当前我国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以往,我国进行人力资源管理都是把企业员工当作一种单纯的劳动力进行管理,没有充分的意识到企业员工的价值和重要性,进而在管理过程中就可能偏向于束缚管理的方向,但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则是把企业员工当作一种较为关键的战略资源进行看待和管理,这就是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存在的普遍问题,对于现代管理理念和意识无法做到真正的接受和融入,管理意识得不到应有的提高,无法做到真正的人力资源最大化开发和利用;
(2)人力资源管理机制缺陷也是制约当前人力资源管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转离不开相关机制的支持,只有在企业内不具备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才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落实,尤其是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绩效考核制度的完善更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而当前我国诸多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对于在薪酬奖励机制上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造成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极大浪费,制约了企业的良性发展;
(3)对于企业文化的关注程度不足也无法在最大程度上发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效能,当前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是由于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经验不足等问题,导致当前很多企业都无法将企业文化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融合到一起,企业文化在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企业员工的凝聚力和积极性,这在无形中就相当于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如何做好这一点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
针对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这三点问题,我们必须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来加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切实做到企业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具体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
(1)做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首先需要我们做好的就是切实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导人员的管理意识和技能水平,尤其是要针对当前的市场环境,结合企业管理的先进理念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技能,对于原有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制度要彻底根除,加强对于当前最为有效地管理时代性和创新性的重视和接纳,把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融入到自身的管理工作中,改善当前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自上而下的做好相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除此之外,还应该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人力资源管理经验来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确保我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2)完善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当前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来说,存在的问题还是很多的,但是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对于人才的招聘和管理环节了,人才是当前诸多企业都较为关注的核心资源,所以对于人才的招聘也是最为关键的,做好企业人才的招聘工作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企业人力资源的质量,基于此,我们首先应该加强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招聘流程的监管,确保招聘流程的科学性,其次,要加强对于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匹配性的关注,确保我们所招聘的人才是我们所需要的,否则即使招聘对象如何优秀,一旦其对于自身招聘岗位不匹配也无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最后,还应该加强对于招聘过程的监督力度,确保招聘的规范化,避免在招聘过程中出现徇私舞弊的问题,确保人力资源的有效引入;
(3)企业人力资源招聘引入的人才还必须加强相应的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晋升和奖励制度更为关键,企业员工作为企业的一部分要想使其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切实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必须具备完善的奖励和考核机制,确保企业员工工作的激情,做好企业考核和奖励工作首先需要我们确保的就是考核的公平性,尤其是要加强对于考核制度的制定以及其具体执行过程的监督,确保考核对于每一个员工都是公平的,避免一些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就当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考核机制来说大都采取的绩效考核方法,因此,我们就必须针对自身企业实际状况提高企业绩效考核机制的水平和质量,另外,对于企业奖励的制定还应该充分的考虑到员工的实际需求,尤其是要加强对于企业员工需求的了解,通过了解制定相应的奖励标准,进而使得奖励机制的作用达到最大化;
(4)最后,针对企业文化对于企业发展以及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我们也有理由加强对于企业文化的重视程度,尤其是要加强企业文化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程度,在企业全体员工内部强化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能够深入的融入到每一个企业员工的内心,进而企业员工才能够真正的把自身当作企业的一部分来积极工作,这对于企业来说就做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综上所示,在当前我国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各个企业对于人才的重视程度都在不断的提高,很多企业都已经把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极为关键的战略资源来进行管理,虽然在当前企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是我们仍然要正视当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制约企业发展的不足,只有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采取恰当的措施进行完善,才能真正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促进企业的快速发展。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收费政策的实施和高等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高校中的贫困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贫困大学生问题也逐渐凸显,引起国家高层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经济困难的原因使贫困大学生比其他大学生面临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和焦虑,容易产生自卑、逆反、忧郁、自我封闭、过分敏感和依赖等许多方面的消极思想行为和心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近年来,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此,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加强和改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贫困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对策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和教育体制不断改革,高校贫困生呈现上升趋势。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也越来越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我国高校有关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对此,采取有效的策略对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国家一直都非常重视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例。近来,高校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内容针对性不够强
贫困大学生作为当代大学生中的一支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围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来展开。由于贫困大学生的特殊性,其教育内容应根据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其针对性的教育。但是一些高校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往往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特点,导致其针对性不强。主要表现在:
一是缺乏群体针对性。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贫困大学生无论在经济条件,还是成长经历以及心理素质等都存在一定的差异。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培养全体大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其内容并未有所侧重,致使教育内容缺乏群体针对性。如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时,不仅要讲述祖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而且要洞悉贫困大学生对国家、社会的复杂情感,有意识地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地看待贫困,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是个体针对性不强。贫困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由于贫困程度以及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差异,其表现出个体性与层次性。而目前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因认知不足或者主观认识偏差,往往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群体的个性差异性,导致教育内容个体针对性不强。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调查时,如果不分析贫困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查,则很难达到良好成效。
(二)方法不够科学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高校教育者对贫困大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合理的方法有助于其工作顺利进行。然而,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其方法的运用却不尽如人意。
一是认识不当。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只认识到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困难,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和精神上存在问题;再加上不少教育者认识方法不合理,对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握不准,导致教育者的思想认识与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相脱离。
二是流于形式。由于一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认识不足以及专业知识的限制,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教育时往往采取传统的灌输方法、榜样激励法等方法,缺乏对贫困大学生实际的了解,导致教育与实践相脱离。甚至有的教育者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只注重教学的传授,忽视了贫困大学生的特点,使教育流于形式。
三是缺乏艺术性。合理的教育方法,可以提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然而,部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专业限制、认识不足、能力不强等原因,开展工作时不注意方法和艺术,使其工作难以对贫困大学生产生较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机制不够健全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只有建立健全机制才能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运行。但由于各种原因,在对贫困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仍不够不健全,进而导致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效果不佳。
一是贫困大学生的“认定-资助-教育”体制不够完善。目前,多数高校都制订了贫困生认定办法,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况不容乐观。如一些贫困大学生碍于“面子”,不愿表明自己家庭困境,拒绝声请贫困生;而另一些家境富裕的大学生,抱着“不拿白不拿”的思想,主动声请贫困生。这样就会增加认定的难度。同时,在具体资助工作中,存在覆盖面小、资金不足、助学贷款办理难等一些问题。此外,在对贫困生进行教育时,缺乏制度约束,往往出现教育活动流于形式,缺乏全面的、系统的教育格局。
二是物质资助与育人工作相脱节。经济帮扶可以帮助贫困大学生解决物质问题,而思想教育可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目前,一些高校却忽视了这两者之间的重要性,过于重视经济资助,导致贫困大学生中出现“等、靠、要”的不良现象。同时有些高校过分的强调思想教育,而忽视贫困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必然会影响到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反馈机制不完善。在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由于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等比较慢,导致贫困大学生在认定、资助以及教育时,不能及时反馈。此外,评估也是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助于促进其顺利发展。但由于部分高校忽视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导致评估工作流于形式,评估方法不科学,激励机制不健全。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构建和谐校园发挥重要作用。但就目前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一些突出问题,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对于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转变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
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一支特殊的群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必要转变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观念。
一是高度重视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在贫困大学生经济帮扶中,存在物质资助与思想教育脱节的现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注重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根据贫困大学生的群体特点,加强理想信念和“三观”教育。同时高校要从实际出发,把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到学校工作的重要议题上,注重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二是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关心人,而且要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自强精神,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发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加强人文关怀,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环境,增强贫困大学生的服务意识和责任感。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要培养贫困大学生成为新时代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丰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贫困大学生作为大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者不仅要弘扬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要立足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丰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首先,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传授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要加强贫困大学生理论学习,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蚀。
其次,加强艰苦奋斗和自我教育。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思想政治者可以通过课堂讲解、参观考察以及组织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来培养贫困大学生的优良作风。此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还可以通过表彰优秀贫困大学生先进事迹,加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教育。
最后,加强感恩教育。感恩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通过先进事迹、典型案例等引导贫困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扶贫,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帮助贫困大学生在未来工作岗位中,懂得知恩图报,发扬传统美德。
(三)健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
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建立健全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机制,使其在制度范围内有序进行。
首先,完善工作体制。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强的问题,必须完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机制,加强对贫困大学生个体的教育和帮助。并定期与贫困大学生保持联系,掌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有针对性地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其次,构建“扶贫”与“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在贫困大学生物质帮扶中渗透思想教育,引导贫困大学生加强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还要把思想问题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加强思想引导的同时帮助贫困大学生克服由于经济贫困所引发的实际困难。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帮助他们克服困难,使贫困大学生“扶贫”与“育人”相互促进。
最后,建立科学的评估机制。合理的评估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完善的评估组织体系以及科学的评估方法体系,来检验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效,有助于加强和改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企业财务管理整体水平的持续进步,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的问题的应对策略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工业企业财务管理所涉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科学规范的财务管理保障了工业企业的运营,使其资金得到良好的分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财务管理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本文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对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工业企业;财务管理;方案
工业企业自主经营模式及制度反应了其财务管理具有特殊性和独立性。财务管理贯穿了整个企业的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管理的方面涵盖了财务决策及评估、投资资产等。
工业企业财务管理所处背景是客观性物质、信息和能量的灵活性互换,其发展也是具有规律性的。了解财务管理的主要目的,树立良好的管理思想,为合理的规划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还是相对薄弱,存在着众多的问题。
(一)财务预算不平衡,采购成本消耗过大
财务预算在管理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其对企业的投资起指引作用。目前,众多企业的预算体制还不够成熟,不管在哪个方面,其作用都还没有展现得淋漓尽致,导致了资金不能得到很好的运作,管理的不严格也会减弱执行力度,因此阻碍了使用过程的顺利进行。某些把生产预算随意投入,这会导致成本的浪费。
成本要是控制的不合理,各种问题就会随之而来。成本太高,资金运营速度减弱,财务预算不平衡,成为财务管理的一大难题。
(二)资金利用率低,资产管理落后
一个工业企业的日常运营需要依靠资金,但是,一些企业则会盲目寻求利益,不断投资,非正常手段的使用资金;一些企业缺乏健全的调度制度,通常情况下出现资金危机;一些企业账户过多,资金不能很好的分配,错失良机;还有些规模大的企业,旗下的公司缺乏财务之间的交流,致使总公司负债累累,甚至还分割总公司,影响了整个企业的良性发展。对于回款吃力的企业,强大的分散性将使其账目大量损失,如果不能及时的拯救就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工业企业的运营必然会损耗大量的设备和材料,将其更换会缩小企业的空间资源,同时也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若不能把羁绊资产管理的物品科学的处置,将会导致资金无法灵活运作,财务无法便捷管理。
(三)监管不严格,方法陈旧
众多工业企业在财务管理上都普遍有监管体制不健全的问题。这会导致处置大型应用设备时,企业不能高度重视资金活动情况,增大了投资所带来的危机,企业的弱项不能很好的掌控,另外在投资、担保等方面也将不断有意外的发生。
另一方面,管理制度也需要加强改进良,管理的方法陈旧会导致资金的流失与浪费。某些工业企业总是采用陈旧的管理方法,对于财务方面没有合理的计划,同时也缺少一份科学的制度来管制,因此无法充分利用筹集到的资金。除此之外,陈旧的管理方法也不能使工业企业和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顺利进行,工业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也得不到加强。
(四)业务水平及素质低
工业企业财务管理员工业务水平的高低是企业长期运营的关键,其职业道德更为重要。如果员工基本的素质得不到保障,企业将面临着巨大的危机,出现财务损失等问题。只考虑业务水平的增长略自身素质的培养,这会把员工引上一个错误的道路,造成工业企业管理制度的损坏。
(一)健全预算管理体系,减少资金成本
一个健全的预算管理体系,包括了系统的流程,这样才能有条不紊的开展预算管理工作。接着,严格控制好非生产性活动的预算,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在建设项目和设备投入上要合理的使用预算,工业企业的运转中都需要资金预算的一齐控制。所有的开支范围、途径以及标准都应将预算工作落实到位。
根据工业企业的财务状况,企业的成本可以归化成显性和隐形。两者相比较,显性成本更容易控制和使用。首先,初次选购能有效控制的产品,确保其质量的情况下,要与多家价格进行比较,尽量把成本控制到最低,提高企业的利润;其次,在人工成本里提升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隐形成本的控制只能在工业企业后期业务中进行:如果要同合作对象长期来往,就应该把谈判成本减小;设立一个信息系统,还能增大交易圈,减小了搜索需要的支出。
(二)高效花费资金,提高资产利用率
资金越多对于企业来说益处更大,然而资金却不能无限给予数额。因此,就要使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大化。工业企业需要将资金合理的给予组织,使其合理支配,确保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之后,再花费资金。努力提高资金的回笼程度,实时监控应收账款,控制好现金的起伏,巧妙采用多方方法督促账务的归还,防止资金的流失。
(三)完善监督体系,选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工业企业应该严控财务监管,健全体制,按照企业整体经营战略形势走,遵守财务管理工作制度标准,保证财务会计信息的合理高效,让行内企业了解市场的价格走向和物资采购等消息,多向先进管理模范典例学习,积累经验,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上升一个层次。
(四)增强员工素质和道德培训
工业企业员工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了财务管理的好坏。财务管理对企业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求员工拥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质,为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奠定良好的基础。只有提高了财务管理能力,整个企业的竞争力得到保障,才能强有力的抵挡外来的风险,防止企业盈利水平的降低。
[1]张晓弘.企业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
[2]郭晓松.浅谈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30).
浅析工业企业财务管理所涉问题以及应对策略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教学管理在高等教育教学活动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培养集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身的全面人才起着关键性作用。目前我国大学教学管理过程中存在教学观念落后,教学制度不够完善,教学队伍不稳定,教学监督体系不健全等主要问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作为培养“天之骄子”的摇篮,作为向国家和社会各行各业输送人才的基地,大学显得尤为重要,而大学地位提升和彰显重要的同时,大学教学管理也被纳上显著的议事日程,为此,文章就这一课题,将从大学教学管理的原则、大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实现大学教学有效管理的策略等方面入手,推动大学教学管理的科学化、成功化、实效化。
【关键词】大学教学;管理;对策分析
在大学教学管理中,不同于中小学的地方是,大学的教学更严格、大学的教学更自由、大学的教学更讲求实效,并且拥有自己的教育教学原则,下面拣重要的总结归纳为务实创新、谦恭笃学、与时俱进三项原则。
(一)务实创新原则
一边讲求务实,另一边讲求创新。务实主要就是追求教育教学的实效,创新就是要在学术上创新,在教学理念上创新,在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创新。诸多的创新都是为了更好的务实,为了更好的在务实中取得教学的实效。
(二)谦恭笃学原则
谦恭指的是一种学习品格,笃学指的是一种学习精神。一种品格与一种精神,都是在互相融合、互相辅助中完成的,在互相融合、互相辅助中前进发展的。可以说,在大学教学管理中,在大学生的教育中,“谦恭”与“笃学”缺一不可,必须要同时具备,同时呈现在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带动“天之骄子”的比翼齐飞。
(三)与时俱进原则
明确地说,也是不容回避的话题,大学代表着一个时代、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最先进的科学文化,最前卫的学习和发展的理念,而且这种学术水平、科技文化、发展理念是不断更新的,也就是所说的与时俱进,紧跟世界潮流、发展潮流、时代潮流的步伐。
要想实现大学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实效化,就必须要努力剖析大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一)管理观念相对落后
之所以说是相对落后,主要是跟发达国家比,跟名牌院校比,一些大专院校在教学管理观念上表现得相对落后,这种落后指的是过于固守自身原有的教学理念,“闭关自守”,不肯、不愿、乃至不敢吸收其他大学先进的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对自身作以一个即时的更新。
(二)管理模式相对陈旧
在管理模式的落后上,大多数大学都是因为不舍得投入,或者说投入性、建设性资金匮乏,未能从教学设施、教学设备上进行一次全新的改变,总是“怀抱琵琶半遮面”,一边投入、一边畏缩,导致资金投入不到位,基础设施改变不彻底,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正常进行。另外,在大学教学管理模式的另一种表现上,就是在课堂教学模式上的老化,在多媒体教学上的“老守田园”,不能够融入时代的气息、先进的气息。
(三)管理对象相对保守
相对保守的教学管理对象,是目前一些大学的教育管理者和目前大学一些实际的教育教学实施者,是他们相对保守,总是承袭前人和固有的教学管理方式和理念,认为这些原有的、固有的东西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辉煌,已经是成型固有的,不想去打破。这一类大学教育管理对象,存在懒惰情绪、守旧情结、畏难情绪,阻碍了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创新和发展。
(四)管理意识相对滞后
之所以说管理意识相对滞后,指的是一些大学教育管理者虽然摆出了积极进取的姿态,也试图走在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前沿,但是不得法,未能迈开大的步伐,亦步亦趋、扭扭捏捏,取得的成效不明显,冲刺的速度还是与发展速度不能同步,而是显得相对滞后,需要有妥善的办法和措施加以解决。
那么,在今后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需要想一些可以推动大学教学管理的方法和措施,制定一些相关的策略,从而推动大学教育教学管理的成功化、规范化、科学化、实效化。
(一)从思想上转变,创新教育管理观念
创新教育管理观念,谈何容易,如果想让所有的大学都达到一个创新的程度,达到一个与时俱进的状态,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首先,要加强教育,即在教育工作者和大学教育管理者中加强教育,这种教育的加强,就是要定期召开教育管理理念交流会、研讨会,以及先进教育管理观念推广会,潜移默化地带动一些落后的大学,让其试图改变自身的落后的状态;其次,要加强学习,即组织培训班、学习班,对发达国家、名牌大学的教育管理观念和理念进行系统全面的学习,印发教材,制定课时,适时考核,真正把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管理理念灌输到各个大学管理者的脑海中去;第三,要加强实践,就是要把所学、所听到的付诸于实践,在实际大学教学管理中予以应用,也可以采取交叉管理、交叉交流的方式,让教育教学管理相对先进的大学管理者到后进的大学中指导管理,从而起到推波助澜的实际作用。
(二)从行动上转变,更新教育管理模式
教育管理模式体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对整个学校及教育体系的管理,第二个是对大学全体教师及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管理,第三个则是对全体学生的管理,即对在校大学生的管理。在对这三方面管理的时候,都需要在教育教学管理模式上进行更新、进行改造,从而打造一个符合大学发展、推动大学发展、完善大学教育教学管理和发展的管理模式。一是加强对整个学校及教育体系的管理,在这一方面的管理上,必须要制定适合于本大学的教育教学大纲,谋划出本大学3――5年,或者更长远的教育教学规划和校园发展规划,确定明确的目标后,还要就整个大学的教育体系进行修订和完善,而且还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教学管理制度等,从而有效地指导大学教学,规范大学教育教学;二是加强对大学全体教师及教育教学工作者的管理,应该说,以大学教授、大学教师为主体的大学教育教学工作者,是大学教育管理和发展大学教育的主力军,所以在这一群体的管理上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要强化力量、强化管理,让大学全体教师及教育教学工作者等真正在大学教育和大学教育管理中发挥出积极有效的作用;三是加强对全体大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在校的大学生,他们是大学教育教学的主流,大学教育管理和大学教育是否能够取得实效,都要大学生们的学习状态、学习成绩,以及大学的人才培养和输送情况,由此可见,对大学生的管理应该被确定为大学教育管理中的重中之重。
(三)从主体上转变,调动教育管理对象
调动教育管理对象的积极性,把大学中的教育管理者和教育管理对象的理念更新,把责任意识调动起来,让大学中的每一位教育教学管理对象,以及大学教育教学中的管理者,都能发挥出主观能动性,都能够身体力行地履行职责,从而确保大学教育管理制度、管理机制、管理理念、管理模式能够顺畅的推行。
(四)从机制上转变,提升教育管理意识
在教育管理意识的提升上,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要把好用人关,就是在招聘和录用大学教育管理和大学教育工作者的时候,就要从素质考核入手,其中还要把教育管理意识作为一项重要的考核指标,从而确保每一名入校的教育工作者都有先进、强烈的教育管理意识;二要把好应用关,就是在实践中,在大学的实际教学管理中,要把所学的教育管理先进理念、先进方法、先进模式应用进来,如果能够成功的应用,也就是大学教育管理意识有效提升的充分表现;三要把好考核关,即定期对工作人员、教育人员的教育管理意识进行考核,采取优胜劣汰的方式进行提升,把科学的、先进的教育管理意识真正融入到教育管理团队中来。
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大学教学管理工作中,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推陈出新,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与时俱进,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而科学规范,而在这一系列 进步发展的进程中,需要更多的实践者践行、需要更多的教学者努力、需要更多的改革者付出,从而实现大学教学管理的最佳模式、最大成效,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和输出更多、更优质的人才。
大学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分析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作为一种高校学术资源的分配方式和评价用人机制,既属于高校的学术工作范畴,同时也是高校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是对申报教师科研水平、工作能力、教学业绩的综合评价,它不仅涉及到每一位申报教师的切身利益,还关系到高校教师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挥,关系到高校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浅析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教师职称的评定是对教师在其专业领域的贡献与成就进行的评价并予以公开的级别认证的一项工作,同时还伴随着工资、福利待遇等利益。但随着形势的发展,目前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也暴露出了不少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可以更好的促进教师队伍的发展。
【关键词】教师职称评定 问题 对策
1987年起,我国开展了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定工作,教师职称评定是对教师的工作水平、能力的级别上的肯定,同时伴随着工资、福利待遇等奖励,关乎教师的职业利益以及职业荣誉。因此评定职称对教师有着一定的激励作用。而目前职称评定工作当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评定工作的公平、公正性,打击了部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给教师队伍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着论资排辈现象严重、重教科研轻教学、岗位设置限制职称名额、不正之风蔓延等一系列问题。
2.1 论资排辈的现象严重
论资排辈是一些学校职称评定的“潜规则”,在满足相应的任职资格之后,资历较深、教龄较长、辈分较高的教师优先,这种现象带来了不少的矛盾纷争。职称不再是能力、工作水平的体现,而是辈分、工龄别名。有的人尽管自身的素质不高,业务水平也不强,教学成果也不出色,但凭借着资历年龄的优势,照样评上了高一级的职称。这样一些成绩能力俱佳的后来者便落选了,这样做容易的挫伤青年教师的积极性,很容易使他们产生评职称主要看年龄大小以及搞关系的能力的想法,从而使他们的进取心以及工作热情有所降低,形成一种熬时间的心理,不利于青年教师的成长。
2.2 重教科研轻教学
教科研作为职称评定的一项重要条件,参评教师必须有获奖论文或发表论文,并且有一定的奖项要求。这一条件使得一些教师没有参评的资格,同时也就造成了在评定中重教科研能力,轻教学能力、教书育人实绩的误区。而教师平时的工作主要是教书育人,如果教学任务繁重,就很难抽出时间来完成论文;另外对于农村地区的教师,因为资料相对匮乏,信息闭塞,缺少互联网络,创作和发表论文都很困难;农村教师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教师,由于培训经费不足,几乎没有机会参加培训学习,因此知识更新较慢,教学过程墨守成规,缺乏创新意识,就更不要说发表论文了。
2.3 岗位设置限制职称名额
为了深化事业单位人事改革,各地岗位设置实施工作正在进行中,岗位设置后职称申报与岗位设置相结合。按规定,各单位需结合岗位设置情况进行申报。具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人数已超过规定设置的相应岗位数一定比例的,一般不再推荐申报,对中小学教师职务申报实行数额控制。因此会出现满岗超岗后,教师职评无岗位,无法参加评聘的现象。而职评是教师工作的目标之一,评上高级教师甚至是许多教师的理想,如果因为岗位设置的原因不能参与职称评定,这将会造成教师的职业迷茫,甚至导致优秀教师的大量流失。
2.4 不正之风蔓延
由于各种原因,教师一心想要一蹴而就,少数教师在职称评审中挖空心思走后门、找关系,每到职称评审的日子,一些老师就忙碌起来,千方百计找关系打听评委名单,登门联络感情,甚至送钱送礼,以求可以让自己顺利通过,导致了职评工作中的不正之风。个别评委也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和职责,评审中没有坚持公正严肃的评审标准,让这些教师过关,而一些真正优秀却没有门路和关系的教师反而落选了。这些现象虽然是少数,但严重地挫伤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1 变重视资历为更加重视能力
论资排辈的潜规则应该摒弃,转而更加重视教师的教学能力。资历老、辈分长的教师并不一定教学水平就高,相反可能因为年龄的原因,教学思想较为保守,教学方法也不够先进,而资历浅的年轻教师由于接触到很多新的东西,思想也较为灵活、先进一些。
为此应该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能力评价体系,将教学能力纳为职称评定的重要指标。这样更有助于激发教师们更加专注于教学,尝试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能力。
3.2 变重视理论水平为重视实践水平
我们的职称评定应该更加注重实践技能,也就是说要更多地考察教师的教学成果,只有懂实践、会教学的教师才有资格被评为好老师,一个只忙于理论、缺乏实践能力的教师,理论水平再高也不是合格的教师。可以考虑将理论水平作为教师职称评定的附加条件,而不必作为必备的条件,在同等的条件下,发表论文数目多、质量佳者可以优先。
3.3 岗位名额统筹
由于职称名额有一定的比例,超过这一比例之后其他的教师将因为没有名额而无法参与评聘,从而造成优秀教师流失等后果。因此应当考虑适当增加岗位名额,根据学校的教学水平来分配名额,教学水平高的学校可以适当多给一些名额作为奖励。这样有利于留住优秀教师,减少教师间因为竞争名额而引发的矛盾与不满。
3.4 营造良好的职称评定氛围
职称评定机制应该最大限度体现出其激励的作用,不但对于参评者而言,对其他教师也应当产生激励的作用。学校应该营造出良好的职称评定的氛围,让每个教师都感觉到这件事情是与自己有关的。
营造良好的职称评定氛围,首先从教师自身来讲,参评教师应该多向其他的教师传递自己的成功经验,而未参评的教师也应该积极的向参评教师提供帮助,这样有利于加深教师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其次从职称工作的过程来讲,要加强全过程的监督,避免出现不正之风蔓延的现象,规避职称工作引发的各种矛盾和不满。做好以上两点,相信教师职称工作能够顺利进行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职称是对一个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同时也决定了教师的工资、福利等利益,关乎教师的利益和荣誉。解决好当前教师职称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打造一个公平、公正、有效的教师职称评定体系可以增强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使教师们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教书育人、创新教学方法等上面,促进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
[1]谢浩. 浅谈高校教师职称评定工作的几个问题[J].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11,(03).
[2]毕开颖. 教师职称评定社会化、专业化的探讨[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 2010,(04).
[3]阳泽,余小燕. 发挥教师职称评定的激励功能[J]. 四川教育, 2006,(05).
[4]黄大龙,吴恒祥. 教师职称评审工作改进的构想[J]. 教育发展研究, 2003,(02).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科学的人力资源测评体系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水平提升的重要保证,也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首要因素。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人力资源测评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人力资源评测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对于人力资源管理的质量也有着直接的影响。人力资源评测主要是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各项信息进行详细的掌握和了解,从而为企业人力资源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本文主要介绍了人力资源评测中存在的常见问题,并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改进建议。
【关键词】:人力资源测评 人力资源管理 常见问题
在传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人力资源测评为企管理者提供了如何区分企业员工并委派工作的资料,在以“知识资源”为企业发展的第一动力的今天,人力资源测评成为企业管理者评价员工价值、选择管理手段的基础。
(一)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主要内容。寻找并评价员工在企业中进行职业活动的动力是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首要目的,因此,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内容包括了分析员工的价值观、工作动机、职业兴趣、员工的人格等;了解员工的职业技能水平是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最终目的,因此,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内容还包括了解并评价员工的知识水平以及职业技能的种类并对其进行具体的分级。
(二)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基本方法。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基本方法是按照企业对各岗位所设定的岗位说明书去建立岗位职业技能评价规则,然后采用相应的测评方法进行员工职业能力测评。其中包括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对员工的人格、工作动机等因素的分析则采用成熟的心理学问卷以及结构性的测量方法,如FRC品德测评法等。
(三)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作用。人力资源测评工作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从表面上来看是通过对员工能力的测量和评价,使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更加符合企业和员工的实际。而从根本来看,人力资源测评工作不仅能够使企业员工的状态能够被管理者所掌握,还能够通过测评工作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相互呼应,使企业管理者更容易总结出企业发展中需要的是哪类人才,这对企业规划的制定和员工资源的合理分配都是极为重要的。
(一)测评工作效果不佳。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最终效果表现在企业对员工资源的合理分配方面,甚至还表现在合理的员工分配所带来的员工职业满意度提高、员工流动率降低、企业结构更加稳定等。但实际上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员工职业满意度并不高,大多数员工都表示对自身的职业发现前景堪忧,一旦有好的工作机会,他们还是会选择跳槽。这就说明,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效果还不是尽如人意的。导致这个问题的除要原因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人力资源测评工作本身存在忽视,因此,负责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其自身的职业素质就不高,因此,测评工作也不能显示出其应有的效果。
(二)测评结果与实际不符合。人力资源测评工作的结果应体现为对企业员工集体素质的判定和对员工个人心理素质以及职业素质的判定。但实际上,人力资源测评的结果往往与企业员工实际状况有偏差,很多员工潜力很大但是测评工作没能把这部分潜力发掘出来,还有些测评工作对企业员工的评定偏高,而实际上员工的工作绩效却不符合测评的结果。导致这个问题的原因主要在于人力资源测评工作所选择的测量方法与企业员工的实际状况不匹配,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的不足使得测量结果出现较大误差。
(三)测评反馈有限。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测评的一个普遍问题是,人力资源测评的结果只反馈给企业管理者或相关领导,而不反馈给员工。测评之后员工不知道测评的结果如何,只能通过自己的工作调动或者薪酬变化推测测评的结果。这样的测评反馈是片面的,既没有肯定员工的成绩,也没有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更没有提出改进意见,对企业员工未来发展是不利的。
(一)提高测评人员的职业素质。由于每个测评者都不可能完全理性,测评者出现心理偏差的表现较多,因此企业有必要对测评者进行有关心理偏差的培训并且全面提高测评人员的职业素质。企业所选定的测评人员必须具有好的品德修养、丰富的工作阅历和渊博的理论知识,能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和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对待测评工作。另外,企业还应针对测评人员职业素质提高提供一系列的学习和培训的机会,以提高测评人员自身的职业能力,进而提高测评的效果。
(二)选择合适的测评方法并完善测评指标。在设计人力资源测评体系时,应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从工作实际出发制定出科学的测评体系与标准,采取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办法,针对不同的测评群体设计出差异化的测评指标,并确定每种指标在不同对象的权重等事项。另外,还应将多种测评方法结合起来,比如采用关键指标测评法为主同时辅以360度测评法相结合的方法;在晋升测评时要结合进行民主测评的方式。
(三)以沟通为主要方法实现测评结果反馈。人力资源测评的结果不应该仅仅反馈给企业管理者,还应该反馈给员工,以便使员工对测评结果提出相关建议。人力资源测评工作人员应将每个员工的测评结果分阶段地表述给员工,通过在员工日常工作中与其沟通,逐步地呈现测量结果,对员工工作给出相关建议;企业部门主管也应该根据人力资源测评的结果,结合员工在工作中的心理变化,对员工个人素质的测评结果进行反馈,以帮助员工提升个人的心理素质。
综上所述,人力资源测评工作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基础,但实际上人力资源测评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关注人力资源测评者本身的职业能力提高、采用合理的测评方法并加强测评结果反馈是能够有效提高人力资源测评工作效果的方法,值得我们进行实践和探索。
人力资源测评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越来越受人青睐。我国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发展却非常迅速,近年来更是处于快速增长的高峰期。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都有着蓬勃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如何使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值得探讨。文章以贵州省乡村旅游为例,论述了贵州省乡村旅游存在的几个问题,也为贵州省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建议
乡村旅游是近年来在国内外都有着蓬勃发展的一种旅游形式。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则是以少数民族乡村社区作为旅游目的地,以少数民族地区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自然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利用城乡差异和民族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旅游产品,以满足旅游者观光、休闲、度假、娱乐、求知和购物等各种旅游需求的旅游形式。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以及现代旅游需求的多样化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地区以其悠久的民族文化及淳朴洁净的乡村自然风光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
乡村旅游是指发生在乡村地区,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旅游吸引物,以都市居民为主体目标市场,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体验、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旅游形式。
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要求在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旅游环境的同时,改善旅游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在开发过程中维持旅游供给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性、文化的完整性和旅游业经济目标的可获得性;保持和增强环境、社会和经济未来的发展机会。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特色(生产形态、生活方式、民俗风情、乡村文化等)为对象的乡村旅游,其可持续发展至少应有如下内涵:
第一,旅游资源供需双方需求的持续性满足。乡村旅游发展必须与当地经济社会结合,充分利用乡村旅游开发带来的各种机遇,不断满足乡村旅游开发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也为乡村旅游的继续发展提供动力和物质文化基础。同时,乡村旅游要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以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吸引旅游者,满足旅游者亲近自然、娱乐身心的需求。
第二,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乡村旅游具有强烈的经济性,但若把经济效益当成惟一追求,在趋利性的驱使下,乡村旅游所依赖的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活风貌将会遭到破坏。因此,乡村旅游发展必须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环境效益并重的原则,秉承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方法,保证乡村旅游发展不超过乡村环境的承受能力,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保护乡村旅游资源、环境和乡村文化特色的关系,与乡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相协调,借以保障乡村旅游资源利用的持续性。
第三,乡村旅游资源要共享、公享。一方面,同代人之间要共享、公享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一部分人受益,一部分人却要承担旅游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当代人与未来各代人要共享、公享乡村旅游资源,避免以旅游区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满足当代人旅游需要,剥夺后代人的社会发展能力和生活需求。其可持续发展要实现代际共享。
近年来贵州少数民族乡村旅游持续发展,取得不少成绩。少数民族旅游特色村和旅游示范镇的建设,农家乐的发展,乡村旅游度假区建设等,都推进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已成为市民和游客的重要休闲方式,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但是,贵州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因素。
(一)发展理念落后
许多乡村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乡村旅游的内涵、特点等理解不够全面,对本地乡村旅游资源的优势认识不清,对城市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把握不准,没有形成系统科学的乡村旅游发展观。项目上马一窝蜂,项目功能、特色雷同。
开发项目城市化倾向明显,在展示乡村差异、挖掘乡村内涵、突出乡村特色上有很大欠缺。旅游活动的内容较为单一。乡村旅游特色化不明显,乡村旅游活动单一,缺乏高层次的,多元化的文化内涵。农家乐在景观、经营与活动方面,大多未能拉开档次,同质性远大于差异性。
(二)保护与开发矛盾突出
生态环境是贵州地区发展旅游的最大资源,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了民族地区的旅游资源,保住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后续动力。部分旅游经营者诸如饭店宾馆乃至游船等在日常经营活动中,经常产生并排出大量废水,致使周边水质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部分游客在参与乘船、划船等旅游项目时,随意往水里乱扔废弃物等,同样对水体造成了污染加之部分地区相继推出各种农家乐旅游项目,虽然部分增加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经济收入,但也为当地水资源的污染埋下了隐患。贵州地区旅游资源丰富,但经济欠发达,各族群众收入较低,生活质量相对较差,地方政府迫切希望通过加快发展,以改变当地经济的落后面貌。受此因素影响,部分政府官员对旅游资源存在重开发、轻保护或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等短视现象,决策过程缺乏应有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科学的论证、评估与规划,出现了盲目开发、无序开发或重复建设等不良行为,造成许多不可再生的贵重旅游资源的损害浪费,直至出现资源退化现象。
旅游开发导致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先污染、再治理”的思想在乡村旅游发展中也有体现,这种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背道而驰,容易滋生追求经济效益而无视环境保护的不良思想,并疏于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旅游资源开发方式不合理,影响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致使一些旅游地的生态环境状况恶化,旅游环境受到严重污染。近年来,旅游开发和管理经营方在景区内大兴土木,修建各类旅游设施,如宾馆、饭店、农家乐将会造成噪声、固体垃圾等污染。另外,短时间过多游客聚集,并形成人声鼎沸的现象频繁出现是造成这些污染的另一重要原因。各种因素产生的环境污染已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严重障碍,制约着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
宣传工作不到位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关键之一就是必须解决人才问题,建设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乡村旅游管理人才队伍。贵州乡村旅游发展中专业人才短缺现象严重,因为经营单位的从业人员主要都来自当地农民,其自身文化素质偏低,又没有受过专门的培训,大多数都未从事过旅游开发经营活动,对旅游的认识不够,对与旅游相关的政策和规章制度不了解,在旅游规划、管理、经营等方面没有丰富的经验,不能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致使管理水平低和服务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也直接影响了贵州乡村旅游形象的树立和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教育宣传工作主要针对以下两个对象群体:第一是要加强对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环境意识的教育,努力对其传授生态科学知识,用可持续发展思想武装其头脑,这一方面目前做得不够;第二表现为并未找到对广大成年旅游者进行环境意识宣传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旅游者的环境保护意识主要依靠其自身素质进行自我约束,这是造成广大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和生态旅游者环境意识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树立科学的发展理念
科学的发展理念是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先导。要不断提高开发乡村旅游的认识,在贵州省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的指导下,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的理念,对农村产业布局和乡村旅游发展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在对生态环境、文化资源、客源市场等方面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做出科学规划,确保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贵州乡村旅游要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形成特色,打造自己的品牌。发展乡村旅游,根据自身的地理优势与区位优势,在产品开发中着重保持乡村原有的特色。乡土风情是发展乡村旅游、形成品牌竞争力的要素。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必须注重农业特色资源和农村风俗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大力发掘乡村旅游资源的闪光点,把农业文化景观、农耕生态环境、农事生产活动、传统的习俗等有机结合,引导和鼓励农户不断丰富乡村旅游内涵,开发形式多样、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乡村旅游项目,突出地方特色,营造出具有地区比较优势的乡村旅游品牌。
(二)加强环保意识教育
加强环保意识的教育,首先体现在树立生态旅游资源的忧患意识。现在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开发利用与管理不足,在这一点上要教育好作为旅游主要推动者的市民,使他们意识到发展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其次,加强对旅游区的环境保护,对游人给予正确的宣传教育,号召市民科学旅游、绿色旅游。再次,对从业人员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技能培训,举办必要的学习班,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各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大众生态环境意识。
(三)注重环境建设
”制度,把空气质量、水环境、森林覆盖率、水土流失治理等指标作为考核官员政绩、评价当地政府绩效的重要指标。同时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使那些环境保护、生态保护的管理者、监督者乃至责任人,同步承担相应的监管责任。三是构建保护与开发协调机制。应结合贵州地区保护开发实际,构建“以保护为前提、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协调机制。通过实行保护性开发,既要使贵州地区的自然或人文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又要使相应的旅游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既要注重民族地区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协调,又要维护景区的自然风貌,更要提高景点的科技含量,使旅游由单一型变为符合型项目,由自然之旅上升到文化之旅,由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扩张,最终实现人与自然、产业与环境、旅游与文化的和谐统一。
(四)加强对农民的培训
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重视对农民的引导。农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乡村旅游发展壮大的基本条件之一。而作为农民素质普遍偏低的贵州,要使乡村旅游永葆青春,就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重视对农民的引导。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根据各地的特色以及农民自身的条件,开展灵活多样、不同形式的专业培训,主要是指经营管理、产品加工、接待服务、环境卫生、旅游安全等方面的培训。其次要引导农民合理利用与开发乡村旅游资源。贵州的乡村旅游资源有很多是文物古迹、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资源。
因此这就要求引导农民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最后要引导农民正确地开展乡村旅游,要从市场需求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托当地的旅游资源,立足旅游市场,不要盲目进行开发。另外,定期请相关专家对农民或从业人员实施从宣传、接待到食品安全、环境卫生等全方位的培训,政府相关部门组织农民或部分从业人员代表到乡村旅游发展较好的地方参观学习。逐步提高乡村旅游地农民和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档案管理不仅仅是对城建资料的有效保存,也是对以后城建工作的借鉴,关乎城建工作的科学、平稳发展。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档案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图像、视频、文件都成为档案管理的重要内容,如何紧跟城建档案管理的时代潮流,做好档案管理与应用工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谈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谈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全文如下:
[摘要]城建档案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是城市发展的真实记录。自1980年全国科技档案工作会议之后,城建档案管理已延伸、渗透到了城市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其收集、整理、保管、编研、利用、执法等逐步得以完善,但随着城建事业的飞速发展,城建档案管理同样也面临着诸多难题及新的挑战。本文结合现在城建档案管理情况,分析当前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及设想。
我国的城建档案工作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构建了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的城建档案事业体系,城建档案管理更趋科学化、规范化,城建档案的社会功能也得到了新的体现。但就目前来看,当前城建档案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的需求仍还存在一些差距,服务意识、管理水平仍需提高。
服务:城建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是提供利用,服务于城市建设。
保障:城建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确保城建档案工作的顺利实施。
跟踪:对建设工程档案实行同步管理,是国家对重点建设工程档案管理提出的基本要求,主要是档案工作要与工程建设同步,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监督:要做好城建档案管理工作,首先要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管理机构的建立和管理体制主客观的健全,是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前置和保障,对城建档案工作的方针、政策、规定等贯彻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包括对贯彻执行科学技术档案工作的基本原则和国家制订的规章制度,对城建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资金来源、职称评定,如果没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就难以有健全的管理制度,也就无法形成档案的有效收集和利用了。
(一)档案收集、处理不尽规范
档案收集来源不均衡。一是从整体情况看,档案资料收集地上多,地下少;实践中,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很难将所有的城市建设项目档案收集起来,存在遗漏问题;二是从管理权限上看,建设系统各专业部门内部档案收集得多,外部收集得少;三是从分类大纲上看,部分档案收集存在漏项,甚至是空白。
(二)档案收集方式过于单一
档案利用率低,实践中,城市建设相关单位、机构对城建档案的认知程度不高,不到用时,绝不查阅,导致城建档案的利用人次、卷次等指标都非常低,难以发挥档案的积极作用。主要反映在纸质档案收集比较多,特种载体档案少,满足不了城建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需要。
(三)档案收集内容不准确
有些已收集的城建档案,信息缺失严重、审批程序不合理等,有的材料混乱性东西多,缺乏关键理论。
(四)档案人才缺失
新形势下,档案管理需要专业的人才。但是,从目前许多地区的城建档案管理实际工作看,许多档案管理人员都是业余的,或者成为了一些年龄大、能力低的机关干部的“避风岗”,这显然不适应于未来发展的要求。
(五)信息化建设中,硬件投入滞后
城建档案信息化要求资源共享与快速流转,而目前其硬件配置、网络组建仍然滞后。在国内一些大型图书馆或者先进院校的图书档案管理机构中,档案管理已经全部实现了信息化操作。但是,在城建档案管理领域,仅靠有限的人力实施海量城建档案资源收集、整理、保管、利用,显然不能适应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要求。
(一)领导支持,加大投入
等相关部门的支持,加大经费投入,努力争取城建档案管理工作机构的编制,与编委等部门讲清随着城市的扩大、工程量的增加、档案量的不断成倍增多,需要有相应的人员从事这一重要工作的重要性,全力支持这项工作。同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还要勇于将这项工作列入相关考核内容,省级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城建档案馆目标管理认定办法》。通过建立灵活有效的激励机制,加强内部管理,强化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城建档案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全面推动城建档案事业的创新和发展。
(二)加大城建档案行政执法检查力度
在指导各县(市)进一步完善城建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着力推进城建档案工作法治化的同时,要按照有关法规和城建档案的职能要求,加强城建档案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监督,提高执法水平和执法能力,开展城建档案执法大检查,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和法制观念,努力提高依法管档、依法行政的水平。
(三)加快城建档案管理信息化进程
根据信息化建设需要,利用现有现代化办公设施,逐步搭建档案资源流转、利用平台,缩短档案资源归档的周期,提高城建档案的准确性、时效性及利用率。城建档案馆的基础业务工作是对馆藏档案的管理, 只有具备了归档齐全、 分类
合理、案卷优质的馆藏档案,才能谈得上城建档案馆的现代化建设,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建档案的各项功能作用。同时,二十一世纪将是信息时代,城建档案事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大力开发城建档案信息资源,努力拓宽服务领域。在以传统技术和方法管理档案的基础上,逐步地将以计算机为中心的现代科学技术运用到城建档案管理工作中,最后全面形成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将缩微、光盘、声像等技术应用于城建档案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
4.转变观念,努力提高服务意识
城建档案管理人员要及时转变观念,树立“有作为才有地位”的思想,不断拓展城建档案服务领域,创新服务机制,增强服务效果,积极稳妥推进城建档案馆(室)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加强内部管理,引入竞争机制,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服务是城建档案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城建档案馆生存、发展的前提。城建档案工作是城市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份,它产生于城市建设过程中,反过来又为城市建设服务。不等不靠,主动出去,深入基层一线,主动到建设单位去指导档案工作。在思想上要树立起用户观念,及时了解和掌握利用者的心理和对档案的需求状况,对档案进行综合加工,开拓新的服务方式,多层次、全方位地为城市建设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5.实施目标管理,规范城建档案收集与管理
首先,城建档案馆重点加强以下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业、民用建筑工程;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公用基础设施工程;交通基础设施工程;园林建设、风景名胜建设工程;市容环境卫生设施建设工程;城市防洪、抗震、人防工程;军事工程档案资料中,除军事禁区和军事管理区以外的穿越市区的地下管线走向和有关隐蔽工程的位置图。
其次,加强城建档案的规范化管理。一是做好档案分类研究,把好关口,分清层次,做好档案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上的统一,杜绝垃圾资源的侵入;二是进一步优化档案资源的收集、处理的工作流程,结合多元化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置,提高管理效率;三是加强档案管理的检查督促,采用平推检查和互检的方式予以监督和交流。
总之,城建档案管理依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结合城市建设发展的现实需要,有针对性地趋于完善,不仅要体现理念的转变,还要做好扎实的基础工作,敢于突破与创新。建议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从思想上重视这项工作,加大投入力度,实现信息化操作,打造一流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切实推动城建档案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谈城建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文书档案是高校档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行政管理活动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材料。当前部分高校文书档案管理工作不容乐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高速大容量的档案影像管理系统已经日渐普及。综合文书档案的建立与管理亦急需专业化。为了实现档案长期保存、高效管理和快速查询,节省档案存放空间,迫切需要实施档案信息化管理。
[关键词] 文书档案;管理;问题;对策
(一)办公效率大幅提高
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在以往的档案管理工作中,工作人员过多地依赖于手工操作,要求资料收集完整、齐全,避免漏写、漏抄;用笔规范、耐用,字迹工整、清楚;分类、统汁准确无误,结果又费时,又费力。在应用计算机软件之后,文件资料收集、储存、分类、统计和查阅等环节变得十分方便、有序,无论是起草文件还是办理传递,都变得简单易行。
(二)电子文件保存的稳定性
与纸质档案载体相比,电子文件载体材料的寿命要长得多。纸张的耐久性取决于纤维素的性质,纤维素在一定的条件下容易受到破坏:如在高温、高湿、酸、酶、氧化剂等情况下,可发生水解和氧化反应,在档案工作过程中稍不注意就可能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提高了文件传递的速度和安全性
在日常公文办理过程中,办理人员私存文件或文件在传递过程中丢失的情况时有发生,文件传递的传统手段是靠邮政系统,传送时间受距离长短的限制。同时,文件还可能因为其他原因造成丢失或延误,给档案人员归档和其他人员检索利用造成很大不便。而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直接通过网络进行传递,大大提高了文件传递的安全性和及时性。
(四)文件和文字信息得到充分共享
在原始的手工操作管理中,企事业单位由于不能做到信息共享,使得大量信息闲置在文件柜中,不仅造成资金和资源的浪费,还造成文件和信息查找困难。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档案进行管理后,档案管理由案卷级深入到文件级,由单途径管理发展为体系管理,由对档案外部特征(目录)管理到内、外部特征(目录和内容)合并管理。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档案信息与载体分离利用,可与其他信息系统建立互联,从而极大地提高了档案利用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可以对所调阅的信息资源作出适时响应和脱机处理,可以保证很高的查全率和查准率,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并且通过网络服务这个宽广的平台,可以了解其他档案工作部门概况、工作的重点和档案管理信息动态。
(一)对档案综合管理人员要求高
对电子文件、电子文件归档及其归档后形成电子档案的管理,绝不是仅仅懂得纸质档案管理理论、原则、方法和技术的管理人员所能胜任的,也不是仅仅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数据通信技术的人员所能胜任的。这就对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首先要有现代化的人,管理人员要有较高的知识层次和先进的技术水平,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计算机操作水平。目前,许多档案部门缺乏现代高技术人才,其中档案信息处理复合型人才奇缺,大部分档案人员信息技术水平偏低,尽管单位引进了现代化设备,但不能充分发挥作用,根本谈不上实现档案管理信息化。
(二)电子文件保密性受限制
电子文件的内容不仅易于变化,而且失去了固定的形式,使得文件保密性变弱。电子文件易于修改,而且改动后可以不留任何痕迹,虽然已有一些技术可防止伪造电子文件和在“原稿”上增删改,但其内容发生变化的可能性总是比纸质文件要大得多,从而使人们感到把握其内容原貌的困难。电子文件不再具有特定的字迹,人们可以根据需要以不同的字体、字号将电子文件输出,无法从字迹上分辨其原始性,而且不能为每一份电子文件盖印或亲自签名,也就无法借助印章或签署的字迹来判断一份电子文件是否为原件。以上的种种问题都对电子文件的保密性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而且网上窃密技术不断发展,进入网络中的任何文件都再难以做到绝对保密。
(一)提高档案人员的综合素质
一是从硬件建设和投入上下功夫,不断改善硬环境,提高档案人员业务技能。事实证明,只有在不断增加现代化硬件设施投入的基础上,档案人员才能通过对这些设备设施的了解、学习直至熟练运用达到增加业务技能、提高管理水平的效果。二是采取“自学为主,培训为辅”模式,逐步形成终身教育机制,保障档案人员素质随时代发展而不断提高。通过不断学习获取知识是提高素质的根本途径,要对本单位的档案人员建立学习激励机制,把档案业务学习成绩作为业绩考核的一部分。三是加大档案部门间、区域间系统合作的力度,通过交流,多学习兄弟单位利用档案资源进行知识转化、知识创新的经验,运用网络、现代通讯等高科技手段,不断增加档案部门和档案人员的信息源。
(二)信息化系统内、外网隔离
在内部信息化网络和外网之间,设置物理隔离,以实现内外网的隔离是保护信息化网络安全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之一。第一层隔离防护措施是路由器。路由器滤掉被屏蔽的IP地址和服务。可以首先屏蔽所有的IP地址,然后有选择地放行一些地址进入信息化网络。第二层隔离防护措施是防火墙。大多数防火墙都有认证机制,无论何种类型防火墙,从总体上看,都应具有以下五大基本功能:过滤进、出网络的数据;管理进、出网络的访问行为;封堵某些禁止的业务;记录通过防火墙的信息内容和活动;对网络攻击的检测和告警。
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历史的伴生物,以其记录信息的原始性和真实性,成为信息家族中的重要一员。应加强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升档案管理和利用水平,充分发挥档案的信息功能。
文书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青少年有心理障碍者逐年呈上升趋势。研究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就要掌握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科学标准 ,找准青少年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 ,进而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探析与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青少年的思想和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由于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还存在着主观性和片面性,再加上外界因素影响,容易形成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文章从青少年常见的心理问题出发,并对青少年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解决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青少年心理问题
当前,社会关系日益复杂,社会节奏不断加快,社会竞争逐渐加剧。青少年处于这样的环境中,由于对现实生活缺乏足够认识,往往会迷失自我,他们的心理和精神问题日益突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以下几种:
(一)不适应型心理问题。(1)情绪方面。常见表现有抑郁、厌烦、焦虑、强迫、恐怖、退缩等,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逃避学习,有些学生上课注意力涣散、思考乏力,不能好好听课和做作业,但又想把学习搞上去,会产生焦虑;有些学生害怕或回避上学,每到要返校上课的时候,或有恐惧反应,或呈萎靡状态。(2)行为方面。适应不良的学生均有行为问题,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能力抑制。以往学习能力良好,成绩不错,有适应障碍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产生学习困难,上课无法做笔记,记忆力下降,写不出作文,无法解决稍复杂的题目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终止写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第二,自我封闭。与同学交往减少,学习活动、课外活动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游离于群体之外;第三,品行絮乱。常见的表现有说谎、逃学、偷窃、斗殴、抽烟、离家出走等;第四,行为倒退。行为举止像个小孩儿,学习无目标,活动无计划,喜欢儿童游戏,整日沉浸在游戏玩具、动漫动画之中,和同学玩不到一块,谈不到一起。(3)生理方面。表现为上课头昏脑胀,晚上难以入睡,以及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但经过身体检查后却没有特定的身体问题。
(二)强迫型心理问题。(1)强迫思维。(2)强迫行为。如在临近考试时或正在考试时,总觉得想要大小便,但其实并不需要去上厕所;反复检查自己任何一次作业或试卷;总是在路上数石块数或步数。
(三)抑郁型心理问题。(1)兴趣活动减退。这类同学对生活的兴趣明显减退,不仅对学校、社会中各种新鲜事物不感兴趣,而且自己以前的兴趣爱好也基本丢失。(2)信心不足。自我评价过低、妄自菲薄,并有内疚后悔等自责倾向。(3)精力衰退。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自感疲惫无力,不能进行复杂思考和较强运动。(4)自我封闭。不想做事,也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情绪苦闷且封闭,不诉说也不写日记,找不到发泄的渠道。(5)躯体不适。主要有乏力、睡眠障碍、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身体任何部位的疼痛等。(6)悲观失望。觉得生活中一切都没什么意义,感到前途渺茫;想前进、想成功,但看不到光明和目标;有时下决心改变自己,但没有付诸行动的勇气;无望、无助感强烈。
(四)焦虑型心理问题。(1)急性焦虑。又称惊恐发作。在正常的生活环境中,并没有恐惧性情境时,却有大祸临头之感,并伴有心跳加快、呼吸困难、头晕目眩等,还可能有出汗、发抖、腹痛等。急性焦虑的发作急剧,很难预料,但持续时间不长。发作后虚弱无力,但焦虑体验不明显,数日后恢复。(2)慢性焦虑。又称广泛性焦虑。在焦虑型中较为常见。表现为持续性的紧张和不安;学习、活动时心烦意乱,记忆和思维受阻;交往中紧张、易激惹;遇事时惊慌失措,总往坏处想。明知客观上并不存在威胁、危险和失败结局,但无法控制,惶惶不可终日。同时出现心悸、口干、出汗、脸色苍白、震颤、发抖、肉跳、紧张性疼痛和睡眠障碍、梦惊等现象。
(一)家庭根源。青少年心理上存在问题,与家庭有着很大关系。研究表明:成人的心理问题,50%源头在儿童时期。其中,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最为重要。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采取何种教养方式,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成长影响也很大。从现实情况来看,家长的过分溺爱和严厉粗暴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危害最大。对孩子过分溺爱,无条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他们在家中称王称霸,说一不二,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骄纵;对孩子严厉粗暴、苛刻,不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动辄打骂,这对于孩子确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是极为不利的,同时,还会使孩子形成有缺陷的个性,如冲动、冷酷、好斗、自卑等。
(二)学校教育的偏颇。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归根到底是素质教育问题。目前我国的教育不是以学生为主体,而是以教学大纲为主体,以分数和升学率来衡量学生、老师和学校,忽视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人生观的教育,这是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
(三)不良的社会和文化因素。一定社会环境、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青少年阶段正是个体的理想、信念、价值观等心理品质的形成时期,物质条件的改善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使青少年不知不觉增强了对金钱、权势、物质享乐的崇拜,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仔细想想,现实社会中有这么多的不和谐因素,必然会对青少年的人格形成造成很大冲击。
(一)采取正确的自我疏导方式。
(二)提高家庭教育的科学化水平和民主化水平。
(三)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近年来心理科学蓬勃发展,世界各国都非常注重青少年心理素质培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在国外,许多父母都会避免在孩子面前提起自己在社会上遭遇的不愉快。但在国内,许多父母缺乏对孩子的基本保护意识,直接就在孩子面前谈论当前社会上的种种负面,让成长中的青少年预先就感知到了社会竞争的残酷,妨碍了他们的正常成长。
青少年常见心理问题探析与对策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