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乡村体育教育现状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特别是竞技类运动项目,运动员长时间经受大强度负荷,以至于身体在两个训练周期间不能完全恢复机能正常水平,表现出身体疲劳感加重,运动成绩不能维持在较高和理想水平。今天读文网小编要与大家分享:中医药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现状与发展相关论文,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中医药在体育领域中应用现状与发展
中医理论,通常称为中医基础理论,简称“中基”。它是以天人合一的叁个哲学观的整体理念与辨证论治、相似观(分形观)的循证观点为最大特色的祖国传统医学体系的基础与核心。中医基础理论的学说主要包括分形五行学说,藏象五系统学说(心系统、肝系统、脾系统、肺系统、肾系统),五运六气学说,气血精津液神学说(气:信息-能量-物质学三元-多元说),体质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及养生学说,分形经络说等,其中以藏象学说为核心,信息-能量-物质学说为基础,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并用于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中药药性理论即是研究中药的性质、性能及其运用规律的理论。中药药理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它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为药性理论重要组成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
五味,是指药物有酸,苦,甘,辛,咸五种不同的味道,因而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有些还具有涩味或者淡味,因而实际上不止五种。但是,五味是最基本的五种滋味,所以仍然称为五味。
辛:“能散,能行”,即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作用。
甘:“能补,能和,能缓”,即具有补益,和中,调和药性和缓急止痛的作用。
酸:“能收,能涩”,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苦:“能泄,能燥,能坚”,即具有清泄火热,泄降气逆,通泄大便,燥湿,坚阴(泻火存阴)的作用。
咸:“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
归经,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药物的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不同。
中药归经理论的形成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来的用药理论。
“酸入肝经,苦入心经,甘入脾经,咸入肾经,辛入肺经。”
升降浮沉,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升是上升,降是下降,浮是发散上行,沉是泻利下行。升浮药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散寒等作用。凡气温热,味辛甘的药物大多有升浮的作用;凡气寒凉,味苦酸的药物,大多有沉降作用,花、叶及质轻的药物大多升浮,种子、果实及质重的药物,大多沉降。
毒性,古代常常把毒药看作是一切药物的总称,把药物的毒性看作是药物的偏性。基本上把毒性分为“有毒,无毒,微毒,小毒”。
现代所谓毒性一般系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
《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
《神农本草经》分为“有毒,无毒”。
《证类本草》、《本草纲目》分为“大毒,小毒,有毒,微毒”。
体育运动训练过程中,特别是竞技类运动项目,运动员长时间经受大强度负荷,以至于身体在两个训练周期间不能完全恢复机能正常水平,表现出身体疲劳感加重,运动成绩不能维持在较高和理想水平。那么怎么样才能在不减小运动负荷的情况下,使机体疲劳程度较快恢复,保持理想的运动成绩哪?从中医药理论角度可以解释,中医认为运动性疲劳属于疲倦范畴,属于内伤不足之虚症,主要表现不同形式的虚症(脾虚、肾虚、气虚、血虚等)。张世明在对运动性疲劳的中医分型和诊断标准的研究时指出,运动性疲劳可分为形体疲劳症、脏腑疲劳症和神智疲劳症三种类型。其疲劳的本质是脏腑功能下降或失调和经血不足。姜文凯等把运动性疲劳分为:脾虚、肾虚、脾肾阴虚、脾肾阳虚、脾肾阴阳两虚。乔玉成根据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分型原则,将运动性疲劳分为运动性肾(阴虚、阳虚)、运动性脾虚、运动性肝郁、运动性肾疲、运动性心血型、运动性脾胃两虚。陈家旭提出,运动性疲劳与中医虚症有关外,还应注意肝郁,在运用中医药缓解运动性疲劳初阶段。
人们大多采用“黑箱子”理论去抗运动性疲劳,运用古典医学的记载指导中医在体育领域中的运用,比如说;抗疲劳生药常见的抗疲劳生药有陆生和水生两类。陆生抗疲劳生药主要有人参、构祀子、黄茂、花粉、猴头菇、西洋参、红景天、刺五加、阿胶、鹿茸、灵芝、金针菇等。水生抗疲劳生药主要有螺旋藻、中华鳖、蛤蚜等。这些我国传统的补益生药及其提取物,常被加人到抗疲劳食品中被广泛使用。但我国当时对这类生药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都不够,对一些补益性生药未做抗疲劳功能评价便盲目地制成所谓的抗疲劳食品投放市场,一些抗疲劳物质虽已被确认,但其功能因子尚未确认。有些抗疲劳物质的功能因子虽被确定但其他化学结构尚未明确。也有很多研究把以上考疲劳的中药进行了扩展,有人通过实验探讨了海洋生物药尖海龙、三斑海马、牡垢、龟板、刺参、海星黄、螺旋藻、海带的抗疲劳作用。结果表明,这八种生药均能不同程度地延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有效降低游泳后血乳酸含童(p<0.05或p<0.01),证明有推迟运动性疚劳出现和促进麦劳恢复的积极作用。
在现阶段人们更加想突破“黑箱子”理论的瓶颈,更想进一步搞清楚单味中药或者复方中药能够缓解运动性疲劳,提高运动成绩的机制原理。所以有很多学者尝试着,中医理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五行学说、藏相学说等)能和西方的学说(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系统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等)有意的结合,试图搞清楚中医药能够抗运动性疲劳的真正机制。也有人将人体的各大系统分开(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运用先进科技仪器(核磁共振成像、色谱仪等)来探测机体体内在中医药干扰过程中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进而从分子水平上掌握变化规律。
比如说;通过用八子补肾胶囊对男子足球运动员赛前准备期和比赛期血液生化指标和运动能力的影响服用八子补肾胶囊受试者实验后体重血清睾酮(T)水平和耐力运动成绩未见明显变化;体脂重量和体脂率较实验前明显降低,无氧功率显着提高(P<0.05)。服用对照胶囊受试者实验后体重、血清T水平和耐力运动成绩明显下降(P< 0.05),但体脂重量、体脂率和无氧功率未见明显改变。最后表明服用八子补肾胶囊能在运动员赛前准备期和比赛期间保持体重、减少体脂重量和体脂率,维持运动耐力并提高无氧运动能力,维持运动员血清睾酮水平稳定。还有就是,运用实验法确定HiHiLo对古典跤运动员减控重的效果以及对T/C的影响,进一步探讨古典跤运动员减控重期间维持运动能力的新的训练模式。结果显示:高住高训低练模式对古典跤运动员减控体重有着积极的作用,且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维持也优于传统的减控重模式,提示这种减控重模式是可行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快速发展,中西医药理学,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学科理论的不断完善,先进科学仪器的陆续问世,能够清楚解释中医药作用机制原理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解释中医药原理能够更好的运用到体育领域中可以从以下两个途径开展。
4.1 利用代谢组学在中医药中的应用
代谢组学与中医证候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原则,“证”是“论治”的起点和核心,是中医治疗的关键所在。由于代谢组学是对机体代谢事件的全面跟踪和评价,因此,中医证对疾病的描述与代谢组学对疾病的认识具有内在本质的相通性。徐舒等用基于核磁共振氢谱(1H-NMR)技术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肝郁证大鼠模型血清,发现乳酸、肌酸、葡萄糖、3-羟基丁酸、谷氨酰胺、磷酸胆碱、磷脂酰胆碱、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可代表肝郁证模型大鼠血清(下转第158页)(上接第152页)代谢组学特征,表明中医证候的生物标志物可能不是单一物质,而是差异物质的集合。李林等以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研究气虚血瘀证大鼠尿液,发现病变大鼠的肌氨酸酐含量增加,提示气虚证可能与肾功能异常有着密切关系。以上研究表明,代谢组学的研究方法可将“证”的研究推向科学发展的前沿,是一种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方法
4.2 代谢组学与中药物质基础
由于中药成分的复杂性,传统的方法研究无法体现出中药的整体性。因此,需要建立适用于中药多组分、多靶点整体综合效应的药效研究方法学,而这正与代谢组学非破坏性、整体性、动态性、非靶向等特点相符合。黄玉荣等应用代谢组学方法研究钩藤多动合剂的生物化学机制,发现以钩藤为君药组成的钩藤多动合剂的整体作用产生的生物化学物质神经递质是其药效的物质基础。Li F等采用UPLC-MS技术对大鼠代谢物谱、淫羊藿的化学成分谱及其进入体内的成分和代谢物谱进行分析,发现淫羊藿苷和朝藿定C为淫羊藿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Yu Y等利用中药尖萼耧斗菜处理金黄色葡萄球菌,采用代谢组学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获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代谢谱,结果发现尖萼耧斗菜的有效成分木兰花碱是发挥抗菌作用的主要活性物质。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农业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的科学是农学。农业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农业提供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阅读!
我国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全文如下:
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必须加速现代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这已经变为全社会的共识。造就新型农民,培养技能型人才已经成为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面临的新任务和挑战。
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目前还没有比较明确的相关概念,与之相关的论述也只是提到了农民的职业教育、农村职业教育和农民培训等概念。笔者认为,农业职业教育指的就是以教育为基础,培养新型农民和现代农业技术型人才、研究并推广现代化的农业管理方法和技术、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1、目前,中国的农业科研人才主要由高等教育的涉农院校和专业来进行培养。农业技能人才则是由政府组织的培训班或者中高等职业院校来进行培养,但是这些院校普遍存在办学观念陈旧,办学的思想不能够跟上三农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招生就业等面没有和市场经济接轨,同时,缺乏就业形势发展变化的办学理念转变和洞察力,从而根本上影响了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就业环境形势也引发了生源困难。
2、一些院校在办学形式上只是注重课堂,造成了与实际脱轨的现象。农业传统专业的改造调整广度、力度和速度都不够,学生缺乏技术应用向具体操作能力和技术开发能力方向的拓展,能力培养过于单一。同时,实际的专业设置没有使用社会市场的需求,农职院校的毕业生素质和实际需求相比,职业道德、协调能力、基本文化素质和开拓精神等非专业的能力存在不足。
3、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农学专业也从热门变为冷门。其原因主要存在于四个方面。
3.1很多涉农专业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只想走学科设置农业化的捷径。
3.2专业设置、办学思想和教育教学的方式都落后于社会需求,造成就业率不高的现象。
3.3涉农专业的社会地位不被重视,同时还存在一些社会偏见,让许多的青年人认为学农和理想相差太远。
3.4工资待遇相对较低,发展潜力不够大。农业院校毕业的学生很多不愿意到基层农技部门和农业企业就业。
以上这些原因都是农业职业教育生源不足的原因。大多数的家长和学生都不愿意选择农业院校,造成学校生源普遍质量差、数量少的结果。
4、师资队伍是影响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因素。农业职业教育一线的专职教师大多是普通农业高等院校毕业的本科生,刚刚走出校门又重新进入校门,所以在时间技能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现在很多职业院校推崇实践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的教育教学方式,造成理论只是不能够顺利融入实践教学。加之具有实践经验的农业科研人员不多,而且这些科研人员大多不愿意到农业职业院校当专职教师,所以造成师资不足的现象。现有的师资不能够满足农民和学生对于实用技能的需求,所以无法很好地获得相关知识和实践的学习。
1、技术竞争是国际竞争的实质,但是技术竞争的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怎样的农业技术,最终发挥作用都是要依靠农业劳动者,所以,农业劳动者在科技进步和国际竞争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劳动者在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和促进农业发展进步方面存在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但是,目前的客观事实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其中人才差距和知识差距是农业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提高农业职业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
2、农业收入增加的途径有很多种,但是农民的内部条件因素同样应该引起重视,而且农民内在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意义上的质变,也是挖掘出农民增收潜力的根本。过去主要依靠勤劳致富的方式,已经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科技的进步逐渐向知识致富和科技致富转变。所以,发展农业职业教育是增加农业收入的关键。
3、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建立现代化的职业教育体系。所以,应该把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院校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班作为现代农业在事业教育的主要阵营,以高等农业院校、农业科研机构和涉农行业的内部培训作为主要辅导教育体系,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途径。把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认为是现代化农业职业教育的观点是很片面的。推动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是市场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需求。农业职业教育体系应该借助市场需求的拉动力,尽快建立完善相关的体系,认清自身定位,使之成为带动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的强劲动力。
1、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必要的政策和法规,构建农业职业教育的体系,是的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可以编委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类别,允许部分国际示范农业职业院校同时增设本科专业进行招生,使不同层次的农业职业教育都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教学服务,以求满足农村的经济发展对于人才多样性的需求。与此同时,应该改变社会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传统偏见,确立农业在事业教育在社会上应该享有的地位,应该建立农业从业准入制度,逐步提升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
2、 应该明确各级人民政府对于农业职业教育的资金投入,重视政府的相关扶持政策,督促职业院校的承办者拨付足额的职业教育经费,以便给予农业职业教育足够的经费保障;应该逐渐的实施涉农类高职生助学金按月补助制度,农职免费培训制度,以便减轻在校学习的涉农学生的经济负担,提高全社会对于涉农类专业的报考积极性,扩大生源;对扎根农村建设的大学生给予政策上的倾斜,明确涉农专业学生毕业后的待遇政策。
3、教育职业教学改革需要提出创新要求:
3.1培养内容和培养模式和的创新。农业职业院校要坚持走工学结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教学方法、课程体系和评价制度的改革,使教学内容能够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发展需要。
3.2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创新。要采取订单培养、定向培养、委托培养等方式,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和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全面提升现代农业企业人才队伍素质和基层农技服务机构,培养善于生产经营管理,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新型农民。
3.3培养方法和培养理念和的创新。现代农业职业教育需要培养农民创新精神,关键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形成集、实践技能、现代农业专业理论和创新精神于一身的高素质教育师资队伍,推动现代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浏览量:5
下载量:0
时间: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发布于1999年6月13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教育明确为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及改革措施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 :如今的高职教育教学中,一方面不可能离开考试,另一方面也感觉到考试功能的局限性。本文通过对我校课程考试现状调查,分析总结了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专业课程考试改革的措施,以此对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职教育 课程考试 改革
Abstract:Today, vocational education, on one hand can not leave the exam, on the other hand felt the limitations of the test functions. Based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school curriculum examination surve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shortcomings of our school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exam exists, and propose measures to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urriculum examination reform of higher educ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 examination; reform
在当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由于大家对于课程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考试与教学质量的关系认识不足,所以,人们往往关注的是教学管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的关注几乎没有。现在的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仍然重知识、轻能力,这与高职教育要求的“能力本位”人才培养目标不吻合,传统的不合理的考试制度,已经成为了制约教学改革的瓶颈。因此,开展高职教育课程考试改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笔者通过设置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了调查。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操作;重记忆,轻创新”等现象。这种现象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不相吻合,这必将成为学生素质全面提升的障碍。通过此次调查分析发现我校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1)大家对考试目的认识不清。当前,很多人都是这么认为:考试只是一种形式,是和大学的利益挂钩的一种形式。因为,学校的各种评选和推荐、奖学金、研究生推保、学生入党等都是看成绩,用人单位都也是看学习成绩,对考试的目的认识有偏差,以至过分夸大了分数的功能。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在实际工作中,大家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学生认为考试一种是为了不挂科,拿到毕业证;另一种是为了获得高分,拿到奖学金。教师认为考试是为了评价学生的学习的好坏。教学管理者认为考试是为了知道考试不及格的学生,是否需要进行学籍处理,对专业课程需要做出怎么样的调整分析不足,对下一轮的教学促进作用不大。
(2)考试内容滞后。一本教材的发行往往都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周期,因此,当教材拿到学生和教师手里的时候,教材上内容已经滞后于当前的实际情况。然而,我们的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仍然按照教材内容来讲授,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的内容落后于当前的理论、技术水平。而考试又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
(3)考试形式单一。现在学校期末闭卷考试几乎成了所有老师的唯一选择,而正真能够体现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的考试形式基本不采用。这主要是因为很多老师还没有正真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教师上课习惯满堂灌,在教室讲实验、黑板上画实验,这必然会导致学生读死书、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得不到到培养。这种考试形式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无法得以体现,学生根本体会不到学习的乐趣,学习的效果就比较差。
(4)考试题型固定。考试试卷题型几乎都是名词解释、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问答、分析论述、计算等几种。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不能根据考试大纲的要求和知识的特点采用其他的题型,这不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提高,考试的意义无法体现。
(5)评分标准唯一。当前在很多高职院校,老师和学生都把考试分数当成评价学生个人能力的唯一指标。这样就使得老师和学生都只重视考试的分数,而忽视自己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升;教师只判定学生考试的分数,对试卷的分析、评价和反馈所做的工作较少。学生就一味的去最求高分,导致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作弊的现象比较严重。
针对高职教育课程考试存在的上述问题,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提出了如下的改革措施:
(1)考试目的清晰。更新考试观念,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正确认识考试的作用和意义,发挥其手段作用,不为考试而考试,而是让考试服务于教学,让考试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老师、学生、教学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考试的导向和塑造功能。要让学生明白考试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一个分数,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考试认识自己的不足,找出原因,采取措施,提升自己的能力。
(2)考试内容合理。考试内容要有区分度,要给学生以发挥创造的空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高等教育课程注重技能、能力和素质的培养,而非单纯的理论知识。每门课程的开设是按照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而开设的。但是由于教材内容的滞后性,要求教师在讲授的时候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而要实时关注该专业的前沿科技成果,并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因此,高职教育考试的内容不能完全按照教材内容来考试,要能体现该专业的最新科技成果,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这样的考试对学生才有实际意义。
(3)考试类型丰富。当前,考试类型主要有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四种类型。高职教育考试应根据学生的年级、专业和所学知识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考试类型,而不是仅限于学校期末考试。老师要转变高职教育的理念,要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一些诊断性考试、过程性考试、鉴定性考试和素质测评,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
(4)考试题型多样。考试试卷题型不能仅限于传统的几种题型。教师在出试卷的时候要能根据考生的年级、专业和这门课程的特点采用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题型,题型要多样化,这样才有利于学生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的才有意义。
(5)考试监管严格。考试管理要严格,坚决落实处罚制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考试管理应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正确运用考试手段,以保证学生获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为目标,对教学过程实施全面质量监管。通过加强考试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进考风建设,促进学风建设、提升学生学习效果。
(6)考试评分标准科学。科学的评分标准应具有以下功能:①能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学生发展需求, 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②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学习状况;③能使对学生的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性活动;④能简单易行,便于操作。要积极探索多种方式使考试评价简单、科学。高职教育考试应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加强阅卷管理,重视考试信息反馈、质量分析工作,从而实现考试的科学化。
当前,在高职教育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不可能离开考试,另一方面也越发认识到考试的局限性。本文通过问卷和个别访谈的方式,对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了我校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要有清晰的考试目的、适宜的考试内容、丰富的考试类型、复合型的考试形式、严格的考试管理、科学的考试评价等六项改革措施,以此对高职教育专业课程考试改革提供借鉴。
【高职教育课程考试现状及改革措施】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些年来,一些恶性事件和意外伤害事故接二连三地发生在中小学的校园中,危及到学生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后果和不可挽回的损失。学生的生命安全问题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发展,为了学生们的生命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学校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门提出的关于学校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深刻意识到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树立生命安全教育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办法,将生命安全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环节中,让体育承担起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使体育成为青少年生命安全的守护神。为此,深化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和建设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生命安全教育语境下河南省中小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目前,对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已经全面展开,而效果却不怎么令人满意。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缺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建设符合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务之急。要建设这样的师资队伍,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而且还要遵循师德优先、“实践第一”、教学针对、方法创新等基本原则,同时,还要有完善的培养机制保障和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关键词】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
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有所不同,对人文学科的认知也有很多的差异,但他们对生命安全教育的概念却有着共同的认识。他们认为生命安全教育是人类在各个活动领域中,应对及预防意外灾难和人为危险的理论和实践的一种科学知识体系〔1〕。青少年生命安全教育问题关涉到如何培养学生养成生命安全的意识,教会学生掌握判断生活环境中危险的方法和知识以及危险发生进行自救或互救的能力,以及学会正确选择回避和抵御危险的方法。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贵人重生”的传统,集中体现在对生命的珍视。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有16000多名中小学生因非正常原因死亡,平均每天有一个班的学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离开了人世〔2〕。为此,教育行政部门多次要求各学校给学生安排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以保障和促进学生的生命健康与安全。但是,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尽管能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基本内容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出来,但鉴于学生当前学习科目过多,学习负担沉重的现状,没有把生命安全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再说,生命安全教育与其他学科在内容上有很多重复之处,因此,学科渗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3〕。体育课程兼有学科性和活动性的双重特性,如何有效地利用体育课程教学进行生命安全教育是摆在体育工作者眼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生命安全教育视野下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的建设是这项课题十分重要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视野下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研究,我们对河南省内的郑州市、新乡市、平顶山市、信阳市、商丘市、焦作市、鹤壁市等18个地市的152所中小学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河南省的所有中小学均开展了生命安全教育活动。但我们也发现,中小学生在开展生命安全教育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因为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缺乏,没有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师,致使学生们获得的生命安全教育知识是零散的――或从其他课程中,或从社会上,或从影视作品中,没有系统的课程体系,由于课程体系的缺乏,导致生命安全教育缺失。总而言之,是缺乏一支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传授生命安全技能的师资队伍。打造这样一支师资队伍,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系统的、复杂的工程,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而且还要有具有针对性的、行之有效的培养模式。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及人才规划纲要,遵循教育及教师成长发展规律,建设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师资队伍,把促进生命安全教育作为教师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立一支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必须注重教育的实践性。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一定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创新,在学习知识与培养能力的过程中全面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教师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将体育课程内容与生命安全教育内容相结合,这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核心。全面加强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品质,为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师德优先原则
我国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表是指教师的道德行为和意志品质要成为学生的表率和典范。学习并贯彻教师的职业道德已不是个人意义上的品德问题,而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即关系到千百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可以用“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概括其内涵。鉴于生命安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所以对教师的品德要求更高,生命安全教育教师不仅要聚师德、施师爱,而且还要有身先士卒、勇于牺牲的精神。这种师德要求来源于教育职业的内在规定性,对于生命安全教育教师来说,无论发生什么样的突发性事件,都应当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借助自身的经验及能力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应对突发事件带给他(她)们的威胁。
2、“实践第一”原则
本文中“实践”是指学生在专业实践活动中遇到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过程〔4〕。任何领域的实践主体都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实践能力,生命安全教育是集体验性、技能性、示范性为一体的专业,它对专业实践能力的要求尤为突出。因此,生命安全教育教师的培养是理论与技能的综合性教育,其培养必须通过实践环节才能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出符合中小学生生命安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师。理论知识可以在教室进行传授,而技能课程必须在相应的场地中进行,技能的传授实践环节要靠编排计划、准备工作、组织实施三个部分来完成。
2、针对性原则
所谓针对性原则是指在师资队伍培养中密切联系生命安全教育的实际情况,加强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并遵循受教育者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有的放矢、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则。根据这一原则,首先,教材设计方面要具有针对性。教材是教与学的主要依据,因此,教材方面设计要依据知识的内在结构、学生的思维水平来设计。其次,在培养教师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的知识和技能,还要熟练掌握针对学生特点编纂的生命安全教育教材。最后,在培养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时,除了培养教师掌握其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求教师掌握人体生理学、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目前,无论是河南省中小学教师还是学生对于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生命安全知识、逃生自救的技能、各种避险能力等都有所缺失。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目标十分明确,就是为中小学校培养具备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师资队伍。 2、创新性原则
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我们的教学活动要坚持创新性原则,创新就是要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建设具有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的体育师资队伍本身就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传统的培训体育师资队伍模式已经适应不了生命安全教育的需要,因此,培养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就要有所创新。这些创新包括教学理念的创新、教材内容的创新、教学手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教学评价体系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生命安全知识的创新、生命安全技能的创新等。
3、师资队伍建设培养的机制保障
为建设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提供有效的机制保障。要建立一支良好的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就需要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建立健全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大人力财力的投入,加快教育设施和相应的场所建设等。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可成立“生命安全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镇(街道)教办、市属学校和局直单位也可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加强和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合力,制订和实施一系列相关制度和规定。人力财力的投入需要教育和财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只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才能够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能文能武的生命安全教育师资队伍。
3、长效培养模式
所谓的长效培养模式指的是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放在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进行系统化的培养,纳入高等院校的师资队伍培训体系,从而长期地有计划地为中小学生输送合格的生命安全教育教师。这种培养模式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体育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开设生命安全教育新专业,一种是在现有的体育教育专业中增设生命安全教育新课程。这两种方式我们均可称为“长效培养模式”。
3、短期培养模式
短期培养模式是针对现有在职的体育教师来说的。在生命安全教育的设置中,我们把生命安全教育的任务放到了体育课程中,而这对于没有进行过专门的生命安全教育培训的在职教师来说是一个全新内容,要想让他们进行长期的系统培训学习显然是不现实的,想要让他们担负起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就应采取分阶段、多样化的短期培养模式对在职体育教师进行培养。短期培养模式可以采取远程教育、集中研讨、讲座培训等方式进行定期的、系统的、全面的培训。
3、长短期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长短期相结合的培养模式是长效和短期培养有机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既具有长效培养模式的优点,又具有短期培养模式的效率,其具体做法是效仿师范类院校的教育实习方式――顶岗实习而采取的一种生命安全教育教师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是指在基本上完成教学实习和学过大部分基础技术课之后,到专业对口的现场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综合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并进一步获得感性认识,掌握操作技能,学习企业管理,养成正确劳动态度的一种实践性教学形式。对于师范生来说,顶岗实习就是同在职的教师互换岗位。顶岗实习,一方面能使即将走上教师岗位的学生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检验自身所学知识的有效性,锻炼自己的实际教学能力,为未来走向教师工作岗位做最后的努力。另一方面,能使在职的教师有时间和精力重新回到课堂,较为系统地学习全新的知识及技能。
4、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对在校学生培养需注意的问题
体育院校及综合性院校的体育院系在校学生,必须掌握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但这并不等于说可以以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技能代替原有的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全新的课程改革,是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与体育课程的有机、有效的融会贯通,而不是相互取代。
4、在职教师培训注意的问题
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属于在职成人师范教育。因此,培训包括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和生命安全教育技能两个方面的内容。由于在职的体育教师有惯用的治学手段与方法,因此要特别关注在职体育教师将自己已掌握的体育知识及技能与生命安全教育知识及技能有效地结合起来。在职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着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和学历结构等多方面的差异,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单一化培训模式,而需要有针对性、多层次、多形式和多途径的培训模式,强化在职体育教师的培训。
目前,河南省中小学生命安全教育活动已经全面开展,但师资队伍的缺乏成为阻碍这一教育事业的重要因素,让体育课程教师担负起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的重任,就需要培养既具有传授体育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又具有传授生命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双料”教师,培养这样一支“双料”教师队伍,不仅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而且还要坚守师资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同时,要有针对性极强、效果极佳的培养模式。只有如此,中小学生的生命安全教育才有基本的师资保障。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竞争日益加剧。社会越来越需要会学习、有较强创新思维能力,并且有较高心理素质的全方位人才。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中以分数来对学生进行档次划分,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和教育改革的发展要求,学习成绩不再是评价学生好坏或有无前途的唯一标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令人担忧,“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教育部门的重视。本文通过调查分析中学“学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提出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困生”脱困的方式方法。
[关键词]中学 学困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认真学习中央文件,深刻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对于提高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能否培养出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关系到全民族人才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在中学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品学兼优”的优秀生,学校考核的也是所谓的“升学率”“优秀率”,思想品德教育的对象多数针对那些行为不良的学生。而那些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学习成绩排名靠后的学生,也就是“学困生”,常常成为学校被忽视的群体,他们学习成绩不高,但是也没有特殊的异常行为,成为学校各种活动的边缘人物,游离于学生群体之外,被所谓的“优秀生”和“中等生”所轻视。长此以往,“学困生”由于长期的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面临学习成绩和群体的各种压力,容易形成不健康的心理问题,导致学习、品德、行为等诸方面的落后,影响他们的正常、健康的成长。他们不能进行自我矫正,特别需要有心理健康教育经验的教师耐心地疏导和帮助。所以,分析“学困生”行为的表现特点和心理因素,有助于教育工作者因材施教,有助于“学困生”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为了了解“学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笔者于2014年5月对白城市第一中学一分校的学生进行了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最后抽取每个班级排名后5名的150名“学困生”开展“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本文采用湖北省教委设计的“心理健康六维度自评量表”。此表共六个项目,运用五级单向计分,分值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正比。
通过调查显示出150名“学困生”心理健康状况基本呈正态分布。多数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学习,学习动机明确,有一定自控能力、和谐的人际关系,没有“心理不健康”者。但“可疑”者却占20.8%,表明有相当一部分“学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欠佳。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较低,情绪不稳,没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志薄弱,缺乏承受挫折能力、适应能力、自立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自信心,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由此产生自卑感、孤独感、失落感、畏惧感、焦虑感等一系列心理问题。这不仅影响“学困生”的学习与生活,而且会给将来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诸多不利。
“学困生”的年龄大约在12―20岁左右,处在青春期和青年早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为突出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课题时,心理冲突时有发生,而这一时期的心理失衡易导致步入社会后的心理畸变。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有助于更新传统的德育观念和固有的德育模式
传统的德育观念是将学生当做被动的接受器,依据刺激――强化模式达到道德的内化。在德育过程中,往往只注意教师的言传身教,忽视学生的切身感受;只注意学生的知识学习,忽视学生的学习态度;只注意严厉的道德说教,忽视学生心理变化时的行为表现;只注意对外在事物的评价,忽视对学生内在心理的评价等。在这样的以管教为主的德育模式下,学生的需要得不到重视与满足,即使教育工作者有良好的愿望,付出辛勤的劳动,讲授大道理,学生也不会买账,当然也不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必须经历内化与外化交替的德育工作新模式。其过程简示如下:
社会道德规定――原有道德观念――个人心理矛盾――个人心道德观念――个人道德行为――个人道德信念。
发展不平衡是客观的、必然的,而学生是作为道德行为的主体参与德育过程的,外界教育只有通过心理调节教育,帮助学生才能纳入学生道德系统,一旦淡漠学生的主体性,便是相互作用的终结。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主动参与,做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人,做德育工作的主体,更新德育观念,改变固有的德育模式,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挥德育的时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完善的人格。完善的人格,是人的性格、气质和能力等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个性特点而又稳定的心理品质。人格是一个人品德的心理基础,从人格的外在行为就可以反映出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个性心理健康,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学生,就必须重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学困生”人格偏差或人格失范问题不可低估,从前面的调查中反映出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却又常常被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忽视。一些“学困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在学校、社会和家庭中处于被轻视的地位,他们看不到自己人生的价值,失去周围人的尊重和重视,容易出现人格偏差行为。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完善人格、培养品质高尚的一代人师方面有独特的功能。
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代表着先进的技术操作水平,一方面却缺乏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是心理变化激烈、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最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专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 处于“断乳期”的中专生,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原因,易在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本文旨对目前的很多表现及成因的分析,尝试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 中专生 心理问题 教育策略
1.1 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没有目标、缺乏动力。中专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中职校后学习动机十分模糊,很多同学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没有紧迫感,学习缺少计划性,学习的主动性差;不喜欢学习理论基础课,很多同学甚至认为上课是在浪费时间,由此导致严重的厌学心理问题。(2)学习焦虑、自信心不足。中专生在初中阶段成绩不优异,他们易被老师无视、被同学轻视或是被家长打骂,在学习上没有一种成就感,有的中专生虽然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致使他们把学习视为畏途,产生想学又学不好的心理压力。
1.2 人际交往问题
(1)师生交往缺乏信任。一些中专生对中职校的老师有一种疏远感,往往会因为老师的一个眼神或者不关注的情况而受到内心的伤害,严重的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甚至出现逆反行为导致恶劣的后果,部分中职校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上课结束就走人,甚至很多学生毕业了还不懂学生的姓名,师生关系冷漠的情况非常常见。(2)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中专生更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更需要有人关心他们的成长。由于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造成学生的的心灵伤害。(3)同学之间缺乏互助。现在的中专生很多是家中的独子独女,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过分地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形成严重的社交障碍。(4)异性交往出现偏差。中职生大多处于16岁~18岁的青春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他们迫切需要跟异性交往,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但是又常常把握不好交往的“度”,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他们再也不会因为谁有异性朋友而大惊小怪,中职生早恋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引发的违纪现象比较多见。
1.3 自我意识心理问题
(1)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中职生自我意识强烈,但是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一些中专生就试图用不合时宜的行为来引起关注,比如穿着夸张,标新立异、炫耀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2)严重的自卑心理。大多数专科生学习基础差,成长过程中很少听到赞美和表扬,在外界消极环境暗示下,易产生自我贬低、消极心理状态,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表现。
1.4 情绪心理问题
(1)承受能力较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专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稍遇挫折便觉得难以忍受,产生厌世心理。(2)自控能力弱。处于特定青春期的中专生容易出现高强度的激动,兴奋或是极端的悲观愤怒等不良情绪。他们非常脆弱,情绪变化快,易出现偏激情绪和不良行为方式。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上不良嗜好。(3)情感表现淡漠。不少中专生由于受到社会群体关注较少,对学校生活没有兴趣,表现出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这种情感冷漠在中专生中表现更为突出。
2.1 生理原因
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变化大,是一生中第一次生理和心理飞跃突变的重要时期,是人生的“疾风暴雨式的动荡时期”。虽然学业方面的压力减轻,但有的学生因精神空虚、自卑、失恋和由于敏感、多疑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令这些青春期学生苦不堪言。
2.2 社会环境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目前社会现状的影响,出现诸如欺诈勒索、奢糜之风、官场腐败、权钱交易等不良风气,逐步深入到校园生活,中专生这一特殊群体也正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面对现实的社会环境即痛恨,但又不得不面对,矛盾心理突出。(2)就业压力影响。由于我国近几年来高等学校的就业率出现了滑坡,中专生更感就业的艰难,造成中专生对前程感到渺茫,又无可奈何,对家长的期望感到愧疚,又难于启齿,往往承受着精神压力,严重地损害了身心健康。致使学生越临近毕业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并且人数呈递增趋势。
2.3 学校方面
(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和重视不够。有些中专院校忽视对差生的心理工作方面的教育,缺乏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不能对中专生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2)教育制度不合理。很多中专院校在办学目标上过分追求“短平快”,缩短教学投入和学制。再加上中专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很多同学对课程吸收和接受不了,以至力不从心,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2.4 个人因素
中专生一方面身体进入青春发育阶段,趋于成熟,独立性得到发展,但自控能力又较弱。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自我认识得到提高,想学好,底子太差,想做好,又没有毅力克服以往养成的坏习惯,这种心理冲突便引发了抑郁、强迫、焦虑等诸多心理问题。
3.1 优化社会环境
首先,设置校园“防火墙”, 加大对中职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禁止社会不良信息的侵入。其次,通过大众传媒教育、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等途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尊重,不可嘲弄和歧视他们。不断激发中专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2 创建和谐校园
我们要为广大的中专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是中职生健康成长的必要环境,我们要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其一,引导学生建设和谐班集体、自主管理。其二,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开设校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工厂、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
3.3 调整学校制度
从中专学校角度来说,一是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班级管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中,通过树立健康向上的班风、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集体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二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根据中专生的身体心理等特点开设教育课程和讲座;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同学增进交往、锻炼能力、接触社会、提供更多的舞台和机会,促进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
3.4 提供稳定的家庭保障体系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父母的影响,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并调整好对孩子的目标期望值和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要不断地营造一个温馨、幸福、和睦的家庭气氛,给中职生创造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3.5 建立科学高效的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帮助中专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和人员的配备,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通过开展心理测量工作、建立中专生心理健康档案、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建立和完善中专生心理健康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最终实现全员、全科、全面、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关文章:
6.聚焦90后“职校门”事件:心理分析及教育启示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作为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和实用型人才的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尤为必要。中职学校应该大力加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分析现阶段中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出现问题原因的基础上,试着寻找出其解决的方法及对策。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解决方法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中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提供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但在实际工作中,大部分中职院校重视技能培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这成为中职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最大薄弱环节。本文分析了中职教育面临的现状及解决问题的办法。
关键词:中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就我国当前的现代化程度和发展状况而言,亟需大量的有知识有思想的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中职院校正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良好场所。为此,国家高度重视,在政策上给予优惠,并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但目前我国的很多中职学校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漏洞和不足,严重影响中职学生的就业,学校的招生,以及家长和社会对中职教育的信任感或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关系着中职教育的发展,关系着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一)重实践、轻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
大部分中职院校都只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而对于非应用型的知识不是很重视。
第一是由于学校的生源越来越不足,学校招生困难。为完成招生计划,学校就会以就业率为亮点吸引生源,其教学目标关注点也就相对集中。学校重视学生有没有掌握一门实践技术,能不能找到好工作,为将来招生做基础,从而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如此,导致招生就业的双重困难的不良循环。
第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大部分流于形式。根据国家制定的中职教育的教学大纲,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但实际情况是思政课成了学生休息或打发时间的去处。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并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敷衍了事。且教师的收入水平较低,除了教授课程安排的知识外,不愿过多投入到学生的思想建设上。
第三是学生构成的特殊性、复杂性,使得学校对他们入学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心无力。中职学校的学生入学门槛低,生源素质较差,一般都是初、高中学习不好的学生,学生素质参差不齐。中职教育的生源在根源上的素质教育就没有受到重视,大部分中职生只想着能学好一门技能,以后去社会上能赚钱的思想。这就导致学校很难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种种原因促使学校不得不将重心放在实践教学上,而对思想政治等思想上的教育不够重视。
(二)中职院校的管理模式僵化,缺乏对思想教育工作的活力
对于中职院校的学生,需要学校、教师、家长共同合作管理。现在的情况是学校承担了大部分任务和责任。另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开展过程中,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不到位,学生的思想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第一,各中职院校的管理机构一般都很正规,等级分明,制度严格。但管理机构设置过多、规章制度过严,学生更容易问题,学生管理中出现的漏洞就更多。所谓官大一级压死人,管理者在不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下下达任务,往往行政管理手段过于僵硬,造成执行者的反感。而对这些行政命令,教师和学生不痛不痒的执行,效果并不明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这样,上级指派,下级执行,上级追求政绩,至于学生是否在思想政治教育上有所进步,管理者却很少关注。
第二,教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中职教育的特殊性要求中职教师既要懂得理论知识,又要熟练掌握技能培训。但近年来中职教育的快速发展,涌入了大量的青年教师。他们有过硬的理论和实践知识,但在实际工作中,缺乏教育和管理经验。面对一些突发事件或紧急情况时,应变能力较差,无法做好学生和家长的思想工作。而学校繁冗的管理程序,不能及时对教师进行专业培训和指导。
第三,学校部门设置目的不明确。例如某学校实行责任制,班主任是第一责任人。虽然学校设有学生处、心理咨询室,但学生一旦发生不良事情,学校和家长都会找班主任负责。学生和家长鲜有从学生自身的心理或者学校的制度上入手去找原因。这些部门也没有积极主动的履行自己的职责,去配合事情的解决。所以,只靠单纯的课堂教育和班主任一人负责制度,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第四,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够重视。不同的学生,天赋、个性不同,习惯、爱好也有差异。客观事实对人才的需求需要多层次性,多差别性。而大部分院校都是统一制式,流水线式的培养方式。这种重复的教学模式严重磨灭了学生的活跃思想,“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在思想政治教学上很难得到创新和优化”[1]。
(三)中职院校学生价值观的差异
我国中职院校的学生大多都未成年,还没有形成成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他们的思维活跃、思想敏感,极易受到外界的影响。
第一,受家庭成长环境的影响。据调查,某中职院校中有40%的学生家庭是单亲家庭或无双亲家庭。因为家庭的特殊环境,孩子的心理较脆弱,有的极度自卑,有的容易冲动、焦躁、目中无人,其情绪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一旦学生之间发生冲突,家长有的强管,有的不管,对孩子的教育未能正确引导。所以,即使学校加大力度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也很难因材施教的针对每个学生的个性做出有效的实践教育。
第二,受社会影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学生的价值观受到严重冲击。他们有的受到物质利益诱惑,产生拜金主义情绪,在追求人生目标过程中,迷失自我;有的深受网络的危害,崇尚暴力,盲目自大。加之法律意识淡薄,分不清网络信息的真假,容易成为不法分子引诱犯罪的对象。
解决中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的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同时,学生自身也应该加强自我教育,以改变这种不协调状况。在日新月异的社会,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思想修养,成为更有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
(一)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首先,学校应加大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投入。“要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使学校成为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窗口”[2]。学校不但要整合自己的资源做好宣传工作,更要积极探索运用社会上的合理资源,全方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教育工作者和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并实施奖惩制度,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线的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政治素质。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提高,才能寓教于乐,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融汇到其他科目的教学实践中去。教育工作者还应定期参加政治培训或研讨会,实时了解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总结归纳学生的思想问题和心理状况。最后,学生应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修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学生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从步入校门开始,就要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了解更多国家政策和社会信息,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政治课程和有意义的社会实践活动,把自己所学融会贯通,提升自己的技能知识和政治素养。
(二)破除单一的教学思维方式
首先,改变以往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认知。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照本宣科,学生作为主体,只是被动的接受。这种授课方式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应该把老师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和老师都是学习知识的主体。把老师摆到与学生对等的位置中,且重点加强学生的主导地位,激发起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并充分投入到课程的学习当中。其次,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实现全面自由发展。政治理论课不仅要求老师教授知识,更需要他们在教学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个性差异,有重点有针对的进行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要求学校不可能实行统一的教学标准,对教育目标因材施教,根据实际情况,实行人文教育。有效的实施实践教育,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和政治修养。最后,积极运用网络教学方法。网络的普及是一把双刃剑,既要看到网络带给学生的危害,也要看到网络的便捷和实用。青少年普遍接受并喜爱这种动态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对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老师不必单纯依赖课本对着学生上课,且网络的便捷也可以随时找到更新的数据和实际的范例。动静结合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也更有助于进行学生的心理和思想上的指导。
(三)重视自我教育在中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
首先,自我教育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自我教育主要是指受教育者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规律,通过自我学习、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修养等方式,主动接受先进思想,自觉纠正自己的错误思想和行为、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则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可见,自我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自我教育与教育两者互相联系,彼此制约,共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如今,自我教育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
其次,积极发挥学生组织在学生自我教育中的作用。班级、学生会、社团都可以当做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的自我教育阵地。这些学生组织都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些团体活动不仅增强学生的自信感、责任感,且在自我教育中,还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提升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最后,积极创造进行自我教育的条件和环境。自我教育史学生的自主活动,说到底,思想政治教育的动因主要还是靠学生自己,外界只能起到辅助作用。但根据唯物辨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矛盾的外因也对事物的发展起重要的作用。所以,学生的自我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积极正确引导。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会激励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也是事半功倍。
中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关注与支持,循序渐进,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不断提高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才能在新的世纪面对自己的挑战,胜任自己的生活。做好中职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社会的发展与和谐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待完善之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试论大学生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当前,我国大学生的政治教育工作虽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可是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行解决。文章首先对当前现状进行简单介绍,然后提出几点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政治教育;现状;对策
当前,由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种文化以及意识形态发生了碰撞和融合,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人们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也在不断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大学生相关政治教育工作正在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所以,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人员要探索新教育规律,从而对大学生进行引导,确保其健全人格以及良好心态。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思想教育方面的工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是仍然还存在很多问题对大学生政治教育造成影响。
(一)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出形式化的特点。虽然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对思想教育的相关工作加以重视,可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之中太过于重视形式,没有使这一工作得到良好落实。近些年来,因为高校不断扩招,生师比不断增加,使得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了较大的难度。与此同时,我们从客观的角度说,对于大学生来说,其思想教育工作在依赖于高校的督促之外,还要有全社会的关心与支持,可是实际上,整体性的教育工作还没有形成。在教学的具体过程之中,理论课的具体效果不怎么理想,同时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教材在建设过程中存在滞后现象,此外,教师具体的教学能力还要进一步提升。
(二)教育模式呈现出机械化的特点。在思想政治课程的相关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一定的沟通机制,实际教学过程主要采用的还是传统模式,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没有和学生之间进行互动,课堂上的主体仍然是教师,这种教学模式导致课堂教学枯燥且没有什么良好的效果。
(三)知识教育和政治教育之间没有进行融合。从实际情况看,知识教育以及政治教育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虽然它们之间有差异,可是其联系也是密切的。从我国高校教育的情况看,知识教育以及政治教育之间被分离开来,成为了两个部分,两者之间的平衡性也被破坏,呈现出重视知识教育而轻视政治教育或者是重视政治教育而轻视知识教育等状况。
(四)对于大学生的相关政治教育来说,还没有形成一个合力。首先,学校以及家庭和社会等方面还没有形成通力合作的良好局面。其次,在高校中,思想政治的相关理论课教师以及哲学社会课的教师还有各门课程的教师都承担着一定的德育职责,没有形成一个发挥其德育功能的相关机制,系统教育的相关力量还较为薄弱。再次,高校之中的三育体系还不完善,无法将德育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五)高校中的政治教育教师队伍还不太稳定。当前,高校中的政治教育相关教师队伍不具备专业化以及专职化的特点,经常有教师中途转行,其思想不稳定,用心不专一,流动性也比较大,对德育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一)原来的管理体系比较单一,要对其进行改变。学校要将其主导地位发挥出来,在教学活动或者是实践活动之中要和社会以及家庭之间做好沟通工作,将学生、教师以及家庭和社会这一全方位的体系建立起来,使政治教育的相关管理体系实现网络化,确保这一网络运行的稳定性。在各方资源共同影响的基础上,使政治教育工作能够从内部一直延伸到外部,使教育实现全民性,确保政治教育工作的充实和饱满。
(二)对专业教育以及政治教育被割裂开来的状况进行改变。教师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体,不管是政治教育教师还是专业知识的相关教师,都要对学生做好政治教育工作。所以,高校要对教师加以培养,不只是对其专业知识加以培养,同时还要对其怎样应对教书育人加以培养,使普通教师认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仅能使思想教育的相关工作成效得以提升,另外还能提升教师自身素质,从而使学校中的文化内涵得以提升,使学校中的政治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三)对原来的课程体系进行改变。原来的课程体系比较单一,学校要根据大学生个性特点,利用课堂或者是讲座和其他学生喜欢的形式,使学生对各种思潮以及学说还有思想流派和意识形态等的发展变化和特点进行了解和认识,这样学生就能主动认识到社会主义本身具有的优越性,自觉对社会主义的各种核心价值观进行践行。
(四)对教师形象进行改变。以前,大多数的教师一般都是古板教条的形象,拥有成熟心态以及幽默开朗性格的教师会更瘦学生的欢迎,容易渗入到学生群体之中,能够顺利开展学生政治教育的相关工作。板起面孔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真正树立起教师的尊严,也不能使大学生得到正面教育,因此,要对师生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把握,对教师角色进行正确定位。
(五)对从上到下这种被动教育模式进行改变,引导学生之间进行同伴教育。对于大学生来说,和其他同学之间的相处时间要比和教师相处时间长,受到同学的影响要比教师影响大,所以,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班级以及宿舍之中和同学之间进行思想交流,教师可以间接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之间共同进步和提高,让思想教育这一工作可以在学生的内部得以开花和结果。
综上所述,高校中的教育人员要对大学生进行指导,使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光荣的建设者与接班人,其任务是艰巨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一定要提升政治教育的具体工作水平,对教育改革进行深化,不断创新,给我国高校的相关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相关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2004年正式招生。下设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啦啦操、服装表演与设计四个专业方向。随着健美操专项运动的发展和更新,很有必要加强对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的现状和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武汉体育学院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现状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方法,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2010级健美操专项的学生为对象初步分析学生的教学能力及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寻求提升该项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专业水平,而且为提高学生的健美操教学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结论建议。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武汉体育学院;教学能力
健美操教学能力属于体育教育方面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2010级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健美操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提升学生的健美操教学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使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够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对现代健美操专项人才的需求。
(一)健美操教学设计能力
健美操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按照健美操教学科学化、最优化的要求,对健美操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做出合理安排的能力。其包括教学理论研究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能力。通过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2010级健美操专项的81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对健美操专项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中各能力现状的分析。
表1 教学理论研究能力
由表1可知,学生在健美操训练中通常较多地注重于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对健美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较少。因此,我们提倡老师在学生的健美操训练课程中,能够结合理论教学知识,让学生做到理论和技术相融合,无论从头脑还是肢体上,都是实际意义上的健美操教学能手。
表2 制订教学计划能力
从表2来看,在制订教学计划能力中,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所占的比重较大,也说明了学生计划教学的意识较薄弱,有待培养和加强。
(二)健美操教学实施能力
健美操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把握健美操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包含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能力,音乐理解运用与指导能力,组织表演与比赛能力,安排教学步骤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纠正错误能力,讲解示范能力,动作、组合创编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等因素。根据对学生的上课情况和实习情况调查,笔者对学生的教学实施能力做出以下统计分析。
由表3可知,学生的动作、组合创编能力是最差的,教学创新能力也较差,其他能力大部分学生都是处于一般水平,纠正错误能力是教学实施能力中相对最好的一项能力,学生在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能力、音乐理解运用与指导能力、组织表演与比赛等各方面的能力也处于一般的情况,甚至也有点偏低。因此,学生在健美操教学实施能力中的各项因素能力方面,都还需要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完善、全面的培养。
(三)健美操教学评价能力
健美操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按照健美操的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学习过程的原则,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一个健美操多元、连续、注重表现的评价体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包括:成绩评定能力,教学效果评定能力,教学过程评定能力。
表4 教学评价能力中各因素能力
由表4可知,学生的成绩评定能力是最好的,而学生的教学效果评定能力和教学过程评定能力多处于一般水平上。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自己个人的各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的自我感受,也就是学生对于自己的健美操教学能力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定,笔者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
表5 各教学能力自我感受的统计
由表5得出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教学能力中最差的就是教学实施能力,而教学实施能力就表现在平时的教学或者实习中。教学实施能力才是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教学能力部分。对此现状和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加以重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决和完善。
为了有效地提升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健美操教学能力,笔者针对现在的教学状况,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了以下三个方法和途径来阐述如何来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改革健美操的考核制度和内容
期末考试既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效果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检查,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学校应该采用综合评分方法,技术占30%,理论占30%,教学能力占30%,平时成绩占10%,单独罗列出教学能力的成绩,自然就会调动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
(二)调整健美操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到教学大纲之中,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在各教学阶段逐步贯彻实施,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该与之相适应。拓展教学内容,适当增加比如街舞、拉丁舞等各种风格的健美操的课时比重,使学生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好地和社会接轨。
(三)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教学能力的三项基本能力
1.加强健美操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加强健美操基本理论的学习,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新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根据教学任务,科学地进行创编动作和组合,力求顺畅合理,结合方向性与对称性。
2.加强健美操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提供教学机会,采用分小组编排训练的方法,运用讲解与示范、口令手势等方法互教互练,相互交流;通过经常性的小组观摩评比,对手势、口令、换脚动作等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安排学生多听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节奏的音乐,提高学生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能力。
3.加强健美操教学评价能力的培养
健美操教学评价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效果的评定能力、教学过程的评定能力、学生成绩的评定能力、基本的裁判能力。通过对健美操教学原理、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经常组织各种教学小组进行观摩评比,对小组成员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给予评定。同时观看各种比赛视频,使学生能胜任基层的健美操比赛工作,熟悉基本的裁判规则与评分方法。
提高健美操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有:调整健美操教学计划和内容,把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明确纳入健美操教学计划,并将教学能力培养列入教学考试内容中;重视健美操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加强健美操教学的实践环节,改革健美操课程考试制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构建健美操教学能力结构,根据能力结构和出现的相关问题逐项进行教学改革。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在正确发挥教师教的作用同时,也应大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教学训练中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综合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学能力上得到实际水平和真正意义的提升。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高层次的管理人才,人才的培养则需要我们大力发展管理教育。 现代意义下的中国管理教育是顺应改革开放的需要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短短二十余年的时间内,中国的管理教育实现了史无前例的跨越式发展。在当前新时代的特征下,管理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管理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中国管理教育是为提高我国教育管理研究水平而搭建的学术平台。本书旨在呈现本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和最新研究进展,传播教育管理的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倡导健康向上的思想趋向和学术风气,尤其注重教育管理研究方法的突破,以引导我国的管理教育研究不断前进,为理论研究和实践变革提供最有价值的认识,从而改善中国管理教育的知识状况,提升中国教育的实践水准。
中国管理教育历史悠久,由来已久。我国自古以来特别重视管理教学,在千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在前人经验的日积月累,教育工作者的开拓进取,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管理教育起源于古人修身养性的理论,古人特别注重对道德品质的培养,传统的私塾教育注重对《论语》等名著的学习理解,为了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治国齐家,管理教育由此而生。我国的管理教育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现如今存在着许多问题,文章从我国管理教育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管理教育现状,分析了如何透过现状看本质,以促进其发展。
建国初期,由于我国之前经历了抗日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国民经济基础薄弱,社会体制还不健全,所以我国的现代管理教育发展刚刚起步。随着国民经济如火如荼地建设,社会体制的逐渐健全,我国现代管理教育逐步完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提出了以经济为中心,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提出了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逐渐恢复了高考制度,我国管理教育又迎来发展的复苏时代。随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管理教育事业迎来发展的大机遇,党和国家制定了管理教育的大纲,实行积极的政策加大对管理教育的投入。
(一)现状。
知识的教育是人才的根本,是科技发展的基础。然而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要成为有能力的才人,还必须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我们的人才结构出现严重失衡的一个根本原因就是现代教育体制思想问题。因为我们的社会价值取向决定的教育价值取向,而我们的教育取向,就决定了我们的人才结构。如今我们关注的是把教育和将来的工作、生活、居住、收入以及名声等紧密联系在一起,都认为读了大学,而且是要上名牌大学才是好事,只在乎形式和结果,并不在乎现在的大学教育的实际效果是否理想。从中国国情考虑,中国要想建立一个庞大的管理教育体系,是要付出巨大惊人的成本费用的。我国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合理,教育经费的分配不公平。教师在我国地位不高,得不到社会的重视与尊重,对于教师队伍建设往往出现资金短缺的现象。
(二)解决措施。
首先进行教育观念的改变,树立传承中华文明之教育思想,吸纳西方教学经验,逐步确立新时代中国教育思想理念。读书和做人是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文化知识的教育是一方面,而思想道德却是重点。教育的目的不是“升官发财”,而是服务社会,造福苍生。其次对于教育机构进行深刻的改革,清正廉洁的教学机构方能教化出清正廉洁的学子。制定出科学合理并符合中国国情的教育教学体系,使传统的科举教育逐步过度到全民素质教育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不是为了升学考试。提倡“有教无类”,因人而异,重智育,更重德育,同时加强体、美、劳的教育;对于教师,师风、师德应当成为首选,而教学灵活多变应成为现代教学的特色,并能走出课堂,进入社会生活,寓教于乐,寓教于生活。
三是改革教育制度,整顿社会教学秩序。现代社会教学秩序十分混乱,公办与私立并存,而教学质量和教学环境却差别很大。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原则上应该不主张民办学校,即便是民办学校,也应纳入中国教育部门统一监督管理。而在另一方面,中国教育制度缺乏灵活性和教条,行政化的管理严重影响了教学思想的自由发展,同时也制约了中国教育对社会需要的适应性和变革发展。四是重视传统文化思想,吸纳外部文化思想,展开学术争鸣和交流,从而在辩驳中找到适合或正确的思想或方法。过去历史是如此,现在也是如此,将来也不会改变西方人这种本质属性,这是源自于西方人的思想文化内核所决定的。
五是逐步改革中国吏政制度,完全实现公务员制度。中国吏政是一个不可触摸的敏感问题,2000多年来的政治精髓也在于此,因此要改革,也是十分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前期引入“公务员制度”,虽然效果不好,但也是一种尝试。在权力面前,除非是权力者本身愿意改革,否则一切改革都是妄言。公务员制度无疑是较为民主的制度,只是在中国,我们依旧缺少这种制度存在的土壤和环境,现在的公招,而那些相对优秀的“平民”,则需要有某种被“赏识”或“推荐”或其它的关系,方可渐进入政。
1992年党的十四大做出决策:到本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作为当代教育发展的“重中之重”,这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是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措施。新时期我国的国情,决定我国实行新型的管理教育模式,管理教育对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绝不能忽视,需要全体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并肩作战。
中国管理教育现状及发展研究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可。在素质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不可少,而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影响。体育教育与其他的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协调、同步合作,共同促进了学生们德、智、美、体、劳的全面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近年来,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大,如何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也是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事情了。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在教育过程中与德育、美育和智育都有着交叉,好的体育教育,离不开与这些因素的融合和接洽,所以说,要充分发挥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的作用,做好与德育、美育、智育之间的协同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引言: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广大教育者和家长们所忽视,但是体育教育存在的意义却是不容置疑的,体育不但能够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大脑工作效率,还能帮助人们良好品德的培养,可以说体育带给人们的好处良多,那么,发展体育教育就显得十分必要了。素质教育中包含着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等要素,他们本身相互区分,却又紧密相连,发挥这几大要素的协同效应,是提高体育教育水平的重要工作,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发展的重要任务之
(一)协同理论
要想了解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我们首先应当熟悉“协同”这一理论。在上世纪60年代,德国著名理论物理教授赫尔曼哈肯教授在对激光进行研究时,概括出了这样一个理论观点:不同系统中的子系统的性质虽然千差万别,但其在宏观结构上的质变行为,即由旧结构突变为新结构的机理却是类似或相同的,它们都遵循某种共同的规律。这就是协同理论的雏形。
协同效应是协同学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其含义是指在复杂的大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协同行为所带来的能量或者作用将远超子系统自身所带来的能量和作用,通过协同行为,从而使整个系统趋于统一和联合。这个原理的意思,其实就是指系统具有整体的规律性和有序性,这种特性是由各个子系统的协同作用所共同影响和产生的,这种协同的效应适用于任何一种复杂的整体系统。
(二)体育教育的协同
体育教育作为素质教育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子系统,本身具有其自身运行的规则,在这种教育体制的结构的影响下,除了其本身所必须具备的体育知识与训练方式之外,还存在着与德育、美育、智育这些教育因素的契合点,在进行体育教育时,不应当将其完全的割裂开来,应充分发挥其相互所具有的协同关系,通过使体育教育这一整体系统与其他诸如德育、美育、智育等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效应,使体育教育乃至整个的素质教育都能被带动起来,更加完善的、快速的发展。
(一)体育与德育的协同效应
德育主要重视对人才的思想品德进行优化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的点,这一教育理念贯穿于我国数千年的教育史,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德育是道德教育的关键所在,其关乎未来学生的人格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但想做好德育,并非一定要拘泥于思想品德的专门教育,与体育进行协同作用,也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两者本身就是联系密切的,是可以相互促进和发展的。
体育是德育实施的前提和基础,人体是承载一切知识、技能、观念、社会意识的基础,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作为思想和道德的载体,可以说,德育的前提,是以体育为物质基础的。同时,体育本身在教育过程中,也无时无刻地进行德育的渗透。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体育有助于学生坚忍不拔意志的形成,体育高强度的训练和对人体潜能的激发,都需要学生从心理和生理上对困难加以克服,只有坚持不懈的训练和努力,才能最终完成训练内容,在比赛中挥洒自如。第二,体育教育有利于学生进取意识的培养。我们都知道,体育本身具有竞争性,在一些体育赛事中,除了高超的体育技艺和健康的身体外,一个积极进取、求胜心切的态度也是必要的,但又因体育能力的养成是循序渐进的,只有扎扎实实地训练,稳定心态才能达到既定的目标,这也有助于学生务实、不急功近利的良好品质的养成。第三,体育是一个集体化特别明显的教学科目,其很多体育项目都是需要集体的合作和团队的协同作用才能完成的,这有利于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观念的形成,能使其充分地认识到自身在集体中的价值,并且通过对其他人的比较,还能够更加客观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另外,作为集体的一分子,学生又能使其组织性和纪律性得到提升,从而间接的与集体队友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体育与美育的协同效应
所谓美育,是指人们通过对事物美的感知,从而使自身的审美观得到正确地树立,然后激发人们在生活中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创造的欲望,是一种以重在培养人们心灵的情感教育。体育和美育都是素质教育下两大重要的子系统,二者相互区别,却又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二者通过协调行为,能够大大地提高各自以及整体素质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体育有助于优美体型的形成。在体育教育中,利用正确而科学的教学方法,并且加以坚持,是能够很完美的塑造出一个健美、匀称的体型的,人体的健康的肤色、坚实的骨骼、流畅的线条以及强健的肌肉都是人体的美感的体现,这让人在拥有健康的身体的同时,还能使自身得到“美化”。这也正是“健美”一词的含义,因“健”而“美”,才是真正的人体美。
体育本身所带来的竞赛技巧和运动员的体育能力,都能为自身和观赏者带来美的视觉体验。我们刚刚提到,美育着重于对人们审美观的树立,其实这也是体育的一种教育目的。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观赏性,人们通过对体育运动的观赏,能够从中获取充足的审美体验,很多体育项目都有这样的作用,比如篮球,其华丽的运球技巧、精准的投篮、激烈的对抗、让人热血沸腾的扣篮以及观众高声的欢呼,都透着一种让人不忍割舍的独特魅力;体操比赛中,则带给观众一种婀娜、柔和、灵巧、妩媚的美等等,这些运动都是美的实体表现,无不带给人们视觉的享受和审美的盛宴,是体育与美育的完美结合。
(三)体育与智育的协同效应
智力也就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认知以及发挥主观能动性来对实际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的一种能力。所谓智育,也就是对于人们智力的培养和教育。简单说明,智力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表现出来的观察、记忆、想象、分析、推理等思想行为的综合表现。我们都知道,大脑是人们意识思维的载体,同样也是智力的物质承担者,一个人的智力发达与否,也与这个大脑的主人的身体健康程度息息相关。相关的研究表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有助于脑细胞的成长和发育,并且使其富有活力,从而能够更加机敏的、准确地对机体进行协调和指挥,使得工作和学习更加的有效率。可见,体育对于人体智力的影响是巨大的,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身体能够有助于智力的发育,同样,智力对体育也同样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运用科学的训练方法和体育知识能够使运动员的训练效率和竞技能力得到提升,所以说,二者是紧密相连,互相作用的。这种相互关系,体现在以下几点:
首先,体育锻炼有助于大脑的生长发育。相关研究表明,运动能够促进大脑相应中枢的发育,使中枢神经系统和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得到改善,从而使神经的灵活性和均衡性以及大脑皮层的工作能力得到综合的提升。
其次,体育有助于人体疲劳的恢复。目前,学习和工作的压力无时不困扰着人们,长时间的学习和工作往往使得人们疲劳不堪,通常来讲,持续的工作和学习超过两个小时,大脑的工作效率就会下降,以至于学习工作任务不能充分的完成。有研究表示,如果在大脑过度负荷,并且感觉疲劳时,适当的体育运动有助于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所以说,体育运动对日常的工作生活还是十分有利的。
(一)科学合理的制度制定
制度的制定和推广,是体育教育协同效应发展的前提和依据。首先,教育者应当充分发挥其引导作用,通过不断的研究和尝试,总结出一套合理可行的教学方案,使体育能够与其他教育形式完美契合,然后以制度形式加以落实。其次,设立专门监督评估机制,对体育教育协同效应中产生的负效应加以规避。通过定期的评估监督协同效应的效果,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确保体育的协同效应的正效应得到最优化。
(二)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同程度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重文轻体”是被广泛认识的思想,很多学校的体育设施或陈旧不堪、或长期不使用,使得体育教育变成了空谈。这要求我们要正确的认识和理解素质教育的真正涵义,通过加大对体育的重视,并且做好与其相匹配的协同教育,使体育的协同效应最大化,使得素质教育的目标得以贯彻和落实,真正的培养出,全面的、综合素质高的体育人才。
体育与其他几种教育形式同是素质教育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本身具有不可代替性,但是它们又相互关联,相辅相成。所以,如何使体育与德育、美育、智育的协同效应发挥到最大化,使人才得到综合的多面的发展,是教育者必须要研究和考虑的内容,只有将体育教育这种协同效应充分的发挥和运用,才能使我国的素质教育事业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体育教育的协同效应研究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初中教学管理是实现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体育运动是一种具有娱乐性的运动,同时参加体育运动能够对初中生的身体素质进行锻炼,因此体育教育成为当前初中教育过程中的一种重要内容。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初中体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快乐体育教学是把运动中内在的乐趣,作为目的和内容来学习的一种体育教学形式。它强调要以快乐的学习情绪贯穿教学过程,以达到让学生热爱体育,发展个性,形成积极乐观态度的多重目的。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虽然体育运动本身是快乐的,但这种快乐是靠教师与学生共同发掘的,如果只是枯燥单调的教材,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那么何来快乐?如何使快乐融入体育课堂教学中是我们广大基层体育教师要深究的课题。
关键词:快乐体育 体育教学
一、快乐体育教学的内涵
快乐体育教学是以情感教学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立足尊重学生的体育运动中的主体地位的同时,重视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乐趣,并认为体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快乐的、有吸引力的。快乐体育教学思想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精神的反映,它是建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基础,是与整个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改革与发展以及整个体育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有着紧密联系的,是对当前体育教学中某些僵死、被动以及缺少乐趣的反思。快乐体育的产生是对传统的师生观、教学观、理性观的变革。
快乐体育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意义是:以情感教学理论为基础。教育论认为情感是联系教师和学生的桥梁,是人格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体育教学活动必须以学生的自觉、主动为前提才有可能取得成效。
快乐体育教学的特点是:(1)主张以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教、乐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体现“以生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2)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统一。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3)主张采用启发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教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4)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二、快乐体育的优点
2.1快乐体育中尊重学生的个性,重视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快乐体育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确立每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独立自尊的人格地位。另外,快乐体育十分强调充分发挥学生现有的能力去从事、创造、享受体育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自觉积极地发展体能和提高技能。
2.2快乐体育十分重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快乐体育认为,体育教学是一种涉及认知、情感等方面的人际交往过程。师生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中介”作用。快乐体育十分强调建立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师生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选择,强调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形成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鼓励的学习氛围,从而使学生体验到集体中人际关系和谐的满足与温暖。
2.3快乐体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快乐体育不仅重视学生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而且更加重视学生通过自己确立目标,自我观察,互相观察分析,自己归纳去认识与把握学习的全过程,理解已学会的技术与新学技术 的内在关系,以及自己的身体、运动技能水平与新学技术的关系,从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2.4快乐体育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可以为人活动提供动力,他是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意无意对所学内容产生兴趣,这种兴趣,会给学习带来很大帮助。在体育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情况,当学生对练习感兴趣时,会表现出全神贯注、专心致志地听教师的讲解,认真仔细观看教师的示范动作。当教师布置练习时,他们会一丝不苟、认真刻苦,勇敢顽强地完成。当对学生某些练习不敢兴趣时,上课时会出现心不在焉,做教师布置的练习时,会出现不在乎、随便、马虎。这样经常延误练习时间,而且影响完成动作质量,应当注意的是还会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伤害事故。例如:在练习站立式起跑接加速时,由于大部分学生认为枯燥、乏味、简单、易学,学习态度不认真,在跑道上练习时就出现动作衔接不自然,脚底打滑,甚至用力过猛摔倒在跑道上,手、脚挫伤。
新颖的事物易引起兴趣,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课堂教学中教材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材过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教材内容过深,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符合本人能力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学生在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在同一活动中,常因能力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学生产生兴趣的程度不一。具体案例:如教师进行跳马教学,(学生看到“跳马”又高又大就产生恐惧感,特别是女生更为明显。)单元的前半部分,教师先采用过人背山羊、不同高度的人背山羊。学生自由结伴、相互合作、轮流练习,充分体现支撑跳跃的乐趣;随后逐渐进入跳马教学阶段,学习中让学生自定目标,并向各自的目标挑战,体验运动学习的乐趣;单元的后半部分,教师组织学习小组间的比赛,采用自己最好的动作作为得分的相对评价方法,各小组内自定比赛的策略,互相帮助,争取胜利。
2.5快乐体育中的情景创设有助于课堂教学
布置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与上课场地,创设一种适宜的自然情景,她可以使学生得到美的感受,在怡然自乐的情感中学习。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通过场地、设备、器材的新颖别致的选择与布置,使学生感到教学场地的优美、新鲜、一进入这样的教学场地,学生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就提高,活动欲望增加,有跃跃欲试之感,一上课就能积极投入。
2.6、快乐体育教学有利于达到教学目的
游戏教学是快乐体育教学的一部分,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内容丰富、生动活泼、组织形式有趣,深受广大学生欢迎。它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能结合课的主题使每一体育课、每一个学生都能在活泼愉快的气氛中掌握动作技术,锻炼身体,提高素质。学生都具有活泼、好动、好胜和积极上进的心理特征。如果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能启发调动他们学习锻炼的积极性,根据每堂课的教学内容,适当贯穿带有竞赛性的游戏项目来配合教学,就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练习动作的兴趣,使他们在紧张活跃的竞赛中提高练习次数,巩固技术动作,从而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如:耐久跑2分钟25米往返跑就可以运用“追逐跑”、“螺旋形跑”、“S形跑”等游戏进行耐久跑的练习。既激发学生能积极进行锻炼,又能达到耐久跑的要求,使学生不觉得累和讨厌。以上的游戏完毕进行便步走,走成圆圈,再进行一个“马兰花”的游戏,再一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结束部分的整理运动,用一个唱歌游戏来代替,既可以达到放松的目的,又能使学生最终都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
三 、实施快乐体育的基本途径
3.1情感先行,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上体育课
体育教师作为教育者和组织者,必须具备良好的、稳定的、最有利于教学的情感品质。情感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如喜欢、厌恶、愤怒、恐惧、悲伤、忧郁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体育教师的一门教学艺术。加强这门教学艺术的修养,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有实效。体育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这种影响将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的身心成长上。可见情感是维系和协调师生双边活动的纽带和桥梁,是教学活动的灵魂。因此,只有师生情感融洽,才能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亲其师,信其道,学其道”。要获得这种情感氛围,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的情感不但影响自身的教学活动,而且随之直接感染着每个学生。教师良好的情感能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认识水平,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情感的驱使下,自觉地完成各项教学任务。达到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目的。
3.2.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新奇的刺激是提高学生学习的有效方法。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不断创造性地运用新颖灵活的教学方法,富于变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和手段,课堂上适度给学生“自主权”和“自由度”,让他们动脑筋,边想边练,对教学方式进行艺术性的再创造、再加工,并灵活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中,使每个学生都能心情愉快地去学习,去发现,去探索,从而体验学习的成功与快乐。例如,“织网捕鱼”的游戏,学生刚做觉得有意思,再做就开始觉得单调、乏味,不再吸引他们。为了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可把游戏名改为“灵活的小鱼”,再精心设计场地:创设 “大海”的景象,将跳箱作“礁石“,垫子作小鱼的家。并在游戏中启发他们通过集体的智慧,如何不被网住。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始终处于兴奋、欢快的状态,忘记了疲劳,感到的是有趣。练习形式活了,气氛也活了,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学,在收获中学,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性、自觉性,发展了他们的创造能力,从而达到了“我想学”、“我要学”、“我爱学”、“我会学”的快乐式体育教学目标。
3.3因材施教,分层递进,让学生学有所得。
因材施教,分层递进,是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有效途径。快乐体育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当中,确实存在着运动水平和从事体育学习的兴趣与动机、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差异。教师只有最大限度掌握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一刀切”教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容易造成部分身体素质好的学生 “吃不饱”和部分身体素质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因材施教和分层递进的方法进行教学。具体方法是:将学生按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的强弱不同分为男女A、B、C各三个小组,根据学生技能的差异分别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和练习要求,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学有所得,学有所成”。如在跨栏跑的练习中,不同小组的学生所跨的栏高和栏距都各不相同,技能强、速度快的学生调高栏高和增加栏距,满足他们强烈的学习愿望,技能稍差、速度稍慢的学生降低栏高和缩短栏距,让他们也都能在三步过栏。又如在2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三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五、三、一跑道上跑。再如在400M跑的练习中,要求学生按A、B、C组的顺序分别在第三、二、一跑道上跑。这样,让素质好、技能强的学生跑外道增加距离和难度,提高要求;让体质和技能稍差的学生跑内道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大家几乎同时完成练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分层教学,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自身能够完成的练习内容。同时给予每个学生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施展才能的空间,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学有所得并获得更多的成功感。
3.4教学内容搭配得当,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
众所周知,学生对事物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激起求知欲,对符合本人运动水平的活动容易产生兴趣。因此,教材内容的搭配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教材难度过小,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难度过大,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同一活动中,常因学生的素质和技能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他们产生学习兴趣的程度不一。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积极性有密切的联系,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富有游戏性和竞赛性的教材能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单调乏味的教材则会降低学生学习积极性。如学生上球类课时,学习兴趣远远超过其它项目,而这项运动对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弹跳、速度、力量等各项身体素质和培养学生集体主义观念以及团结协作精神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材内容的搭配、分析教材和确定教学目标时应考虑的以下四点:(1)教材内容的搭配,要以大纲为主,结合本校实际,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同时强调教材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创新有趣性。(2)从教材的选择到挖掘教材的内涵,不只考虑具体教材的动作本身,而是考虑教材背后所具有的特性和内涵。充分挖掘体育教材所特有的教育功能、社会功能、美育功能、娱乐功能等,强调教材与个体需要、社会需要相结合。( 3)教材分析,充分认识和理解教材纵向衔接、横向联系和知识的系统性、层次性。(4)教学目标的确定是建立在对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和具体实际的基础上,强调合理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3.5创设教学环境
易受干扰是中学生心理特征中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效果的主要因素,这就要求教师要紧紧抓住学生心理特征,充分利用场地、器材,充分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产生参与练习的需要和兴趣。
例如,(1)我校校园比较特殊,分为东西校区,地形比较复杂,于是在耐力练习课中,我将枯燥单调的耐力训练设计成一堂情景课“秋游”,按照“准备→穿过蜜橘丛→跨过小溪流→翻越小桥(铁路)→冲上山头占据高地欢庆(稍作休息.俯瞰全城美景)→绕过教学楼→集合→放松”的步骤进行教学,学生在练习中入境入情,有效避免了耐力跑的单调。
(2)一边是画得整齐的游戏场地,另一边则是由篮球、排球、体操垫、跨栏架、跳绳等组成的综合素质训练的场地。这样的场地、器材的设计从学生开始排队的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忍不住内心的喜悦,开始想象课的内容,迫切想尝试练习了。快乐是愉快情绪的体验,而愉快情绪的建立是以学生产生需要和兴趣为前提的。创设场地、器材是体育课堂教学的前奏,是上好一节体育课的前提,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兴趣、建立快乐氛围的前提,是学生完成技术动作、掌握技能的序曲。
3.6运用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1)、一般准备活动中是慢跑、行进操、定位操,反复使用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厌倦,课堂气氛呆板沉闷。可以采用一些奔跑类的游戏。如:蛇形跑、螺旋跑、跑动中的“听号抱团”,“拉网捕鱼”,或者用跳绳,跳橡皮筋,“猴子抢球”,“传球触人”等方法,这些活动同样也能取得热身的效果,有些游戏既起到活动肢体,提高兴奋性,集中注意力的效果,又能有利于组织教学,例如:“听口令做相反动作”,“有效无效口令”,“人手一球”,“取球比赛”等等。这些游戏形式多样,新颖,既是游戏内容又是组织教学的手段。
(2)专门性准备活动,如短跑教学课,可采用训练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的游戏,如:“黄河长江”,“喊号追人”等。在篮球课的准备部分,可采用“两人争球”,“巧入营门”,“传球比快”等游戏使学生熟悉球性。运用体育游戏进行准备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从心理上和生理上为课的基本部分教学做好准备,通过准备活动表现出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和心理状况,把学生的兴奋性调节在一个适宜的状态,因此教师在组织游戏时一定要有效的控制和调整。
(3)在体育技术技能教学中,正确运用游戏法,可以改变单一枯燥的练习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变化的情况下强化动作技能,促进动力定型的形成,例如:篮球教学中“一人运两球”,“活动篮筐”,“投篮晋级”等游戏将对篮球的基本技术游戏化,激活了教学方法,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全身心投入,这样更有利于掌握动作技能。又如中长跑是一项有效发展学生心肺功能,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教材,但如果一味地按中长跑竞技比赛的要求,逼着学生绕着田径场一圈圈的跑,使学生跑出恐惧,跑出厌倦,也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如果采用一些追逐游戏,越野跑,或者给长跑赋予一定的情景,情节,如“奔向二十一世纪”,“环球旅行”,使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和丰富的想象中达到教学目的。而在球类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降低球风,缩小场地,对规则进行变异,使学生充分体现到体育教学中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积极性。
(4)体育游戏在身体素质练习中的运用 身体素质练习,一般动作难度小,负荷大,比较单调,采用游戏法练习,可以增加趣味性,调动学生练习积极性。如:发展腿部力量的“时代列车”,“立定跳比远”,“蛙跳接力”,“双人蹲跳”,发展上肢力量的“推小车”,“平衡角力”,“推人出圈”;发展灵敏素质的“打龙尾”,“掷沙包”,“打活靶”等游戏,可以根据不同的目的要求进行选择运用。
3.7选用和搭配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使快乐进入课堂。
“人类最大的快乐莫过于做自己喜欢的事。”游戏是人类追求乐趣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是自发的,不是在别人强制下进行的,而且游戏的结果是事先不知道的,所以游戏具有很大的魅力。没有了快乐,如何谈得上全面提高学生得身体素质。学生们厌倦了常规的跑步练习,死板的篮球运球,他们需要新颖、实用、有挑战性的教材。那么如何选用和搭配教材呢?教师可设计与动物动作相联系,如:青蛙跳远、武术鹰爪、篮板球的猿猴动作;创设情景,如:阅兵仪式练习队列对形等。教师只要将枯燥、单调的练习融入知识性、趣味性,这样教材的新颖就得到了具体体现。另外,体育尖子生一般在教材学习初期显得兴趣浓、投入大,但他们很快掌握技术动作后,便厌倦了,区别对待选用适合他们的有挑战性的教材尤为重要,如:篮球基本技术练习,安排“三人”篮球赛,使他们得到满足,而达到人人快乐的要求。强调快乐体育教学,不是说以游戏作为教学目的,也不是要使教学走向随意,而是要使师生关系真实、自然的参与和表达出来,使师生都能从中得到乐趣。
四、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方法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4.1要注意学生本身的基础差异
为了追求课堂效果,使学生获得更多的运动乐趣,许多体育教师绞尽脑汁,搞各种形式的体育比赛。这些比赛有其积极的一面,能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热情,为学生创造一些快乐的机会,但也有其显而易见的缺点,如胜利者皆大欢喜,而失败者品尝到的则是苦涩与沮丧。还有另一种并不少见的情况,在甲乙双方比赛中,影响一方取胜的往往是那些体育基础较差的少数人。这部分学生会因此而受到同伴的埋怨甚至指责,即使别人不埋怨,自己心里也会不舒服。长此以往,这些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伤害。
4.2要注意别掉入“放羊式”教学误区
快乐体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包括自定目标、自定步骤等,大大增加了教师指导与组织的难度,加上我国中小学班级规模大,人数多,场地器材不足,很难根据学生个体学习的需求进行个别指导和保证练习条件。如果快乐体育在实施过程中把握不好,很容易导致“放羊式”教学现象的产生。因此“快乐体育”在教学中的应用应始终奉行“放而不乱,分而不散”八字方针,对局部内容必须要“放”,管得太死不好;在整体内容上要“收”,该收的时候要收得拢,使教学自始至终在活泼而有组织的良好学习环境中完成。
事实证明:快乐体育教学模式是以最佳的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快乐、喜悦、和谐的情感与气氛。既让学生喜欢学、乐于学,又让他们知道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自觉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练,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这是体育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也是成功教育的必经之路。
枫香九校 滕建江 传统教学模式多是“填鸭式”的应试教育,整个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缺乏提出自我目标和追求新目标的动力机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强度大,密度高的练习下,缺乏自主学习时空没有质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积极学习新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时俱进,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平时要多钻研教材,阅读课外书籍,广收众所之长,弥补自身的不足,还要充分运用电脑资源制作各种课件,熟练的进行多媒体操作。利用各种教学模式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参与体育运动,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
体育运动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门身体语言的艺术,更是多元化教育的直接传播者。运动员为了完成一个技术动作,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反复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方面的挫折,如果选择放弃就意味着失败,只有坚持才能在逆境中寻找前进的方向,尝到成功的喜悦。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同样会遇到这样或者那样的一些困难,如果方法得当,中学生在参加锻炼的同时就会意志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质。
中学体育课堂是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的最佳场所,中学体育课堂内容丰富,上课形式多样,受到广大中学生喜爱,因此,在中学体育教学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会起到较好的效果。中学体育教师是逆境教育的实施者,同样也是逆境环境的创设者,中学体育教师要善于运用体育课堂的特点对中学生实施逆境教育。比如:体育教师帮助受挫折的学生找出原因,如技术动作不正确,练习方法存在问题,缺乏刻苦精神或存在学习的心理障碍等,对这些加以分析,重新制定锻炼计划,挖掘他们的潜力,鼓励他们勇于向上,敢于拼搏,战胜挫折,这样就能逐步培养中学生顽强的意志品质。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竞争是体育竞赛最为突出的特点,而好胜心理正是中学生鲜明的特点。体育游戏、竞赛、运动竞赛、各种测试与评分等都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造了大量的锻炼机会和良好的条件,动员学生积极地投入到竞争与自我能力展现的活动中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其竞争能力。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意志力的培养。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总是给学生出“难题”,设“障碍”,树立“对手”,制造出适可而止的机警环境,及时通过学生的表现、表演、评比、测试等形式,诱导他们向难题、障碍、对手挑战。让学生受到心理冲击之累,实实在在地感受挫折体验。比如:在投篮过程中,增加投篮的距离,缩短投篮的准备时间,使学生在不适应的过程中受到挫折,这一过程时间长短不一,学生会出现信心不足,动作变形,甚至厌倦锻炼等因素,这时教师应发挥出主导作用。
当学生练习方法不当时,教师应教给技巧,监督其继续前进;如果学生产生厌倦,教师要鼓励他们要锲而不舍,直至最终取得成功。在磨练中,使学生学会面对现实,以积极的心态,对待困难和挫折,理解和运用体育的辨证法则去迎接新的挑战。可以说,体育教学内容,不乏逆境教育的素材,体育教育内容的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又使这些素材十分生动和直观。
根据学生对他们所能承受的“度”,只要运用时机得当,就可能取得比其他任何教育方法难以取代的作用和良好效果。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提高。根据体育项目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选项练习,能培养中学生广泛的社会意识、塑造性格、改变气质、提高能力。同时也能改变他们个性的形成,在参与和逃避,个人和集体,循规和投机的种种矛盾中,培养他们坦荡开放,光明磊落的道德品质。在激烈对抗、面对对手与困难,在成才与荣誉面前,在挫折与失败时,教会他们学会冷静,容忍和理智以及适应环境的协调能力。由于体育课程有灵活的结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教学空间,教学时间,教师就加强对学生情感的注入与训练,使学生在学习环境发生改变和出现逆境时,能控制自己非智力方面的因素,培养坚韧的毅力等个性心理素质。 中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性格是人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惯常行为方式的心里特征。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参加的性格特点有不同的要求,因而参加者通过进行不同的项目的活动,来发展自身良好的性格,改造性格上的弱点。比如参加足球运动,它是集体项目,要求参加者具有机智灵活、敢打敢拼、沉着冷静、协同配合等良好的作风和心理品质,常参加这种运动可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尤其对那些内向、孤僻、软弱、优柔寡断的学生可克服其性格弱点,逐步形成开朗、勇敢、顽强的性格,学体育教学中实施逆境教育有利于学生情感的培养。体育活动中,人们抱有各种各样的体验,也就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例如:在运动竞赛时,由于激烈的对抗会产生紧张感,由于胜利会产生满足、愉快的情感。
对中学生来说,运动项目的多样性和吸引力会诱发他们的情趣和爱好;远动环境的复杂多变,又激发他们的应变能力,这都能使他们在心理上获得满意、愉快、欢乐、兴奋等情感体验。当然,其中也有挫折和失败,只有不怕困难,敢于拚搏,才会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全部乐趣。因此,学校体育教学有助于中学生情感的社会化、深刻化,切实培养他们勇敢、顽强、乐观的情感。总之,从学校体育对中学生个性培养的特殊性,以及对中学生个性培养的作用来看,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加强学生个性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中学生健康的成长。
评价体系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方向和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对教师而言,要力求上出符合课改要求的体育课,围绕学生的终身体育设计教学内容。对学生而言,要更加重视过程评价和多项内容的评价。如在教学中对学生建立了一套个人的体育档案,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体能进行摸底,通过学期结束时的评价结果和入学时的初始成绩进行对比,使每个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新课程理念下,体育考试应更趋向于考核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态度、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和运动技能的掌握、是否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等方面。体育考试应采取过程分加测试分,这样才能体现体育课改的精神。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锻炼习惯和技能掌握由各个学校负责考核;学生考试是再从规定的项目中选择自己擅长的项目进行考试,这样学生自主选择考试项目也可增强他们平时参加锻炼的兴趣,使体育教学呈现丰富多彩的局面。综上所述,中学体育教学要与学生终身体育有机结合,确保学生有一个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掌握体育技能,在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推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体育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以大学体育教育为研究对象,以其教育改革为研究目标,介绍大学体育教育以及当前大学生的健康水平,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中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现状进行分析和思考,根据目前体育教育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发现,树立“健康教育”的大学体育教育核心理念、构建多样化、开放式的体育教育模式、确立大学体育教育目标并合理设计、设置大学体育课程体系、不断提升大学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加快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有利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大学体育;教育改革;问题
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使得其成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是我国大学所肩负的重要使命。而作为文化系统和大学教育的重要一部分,体育教育在其中起着培养和发展人才的重要作用,同时也是完成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我国的经济、文化受到了时代的影响,其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这就要求我国大学体育改变其传统教育观念,同时也要促进体育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方式的改变。以前大学体育教育是针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进行塑造,而现代体育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弘扬我国体育文化、铸造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行动能力以及发展学生个性。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同时也是充满竞争的时代,而大学体育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实现教育改革。因此,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要准备把握和分析其背景,针对背景和现存的一系列问题,找到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正确方向、途径和对策,就成为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证。
1我国大学体育教育及大学生健康水平现状
近几年来,特别是确立了“健康第一”这一指导思想之后,我国通过不断改革大学体育教育,从而取得了相关方面的成就,如不断增加并丰富了体育教育改革的内涵等。但是在不断改革的过程中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大学体育教学传统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不能与时俱进等,对于我国大学体育改革的顺利开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因此,这就需要在进行大学体育改革时,能够在改革中及时发现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不断分析,从而能够找到其解决方法,最终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创新,提高其教育质量和教育水平。据全国2000-2014年学生身体素质状况调查数据发现,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四项身体素质中的耐力和柔韧这两项素质,是14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最薄弱的两项素质,同时也是下降最为突出的环节。从我国大学生的整体身体健康状况来看,从1996年一直到2014年,连续18年都呈现下降趋势。相比于国外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我国大学生在身高、体重、身体机能以及形态等方面的指标已经明显下降。另外,我国解放军2005年决定在大学进行招兵时发现,在对大学生在部队进行体检的过程中,仅有35%左右的学生身体状况是合格的。根据2012年世界卫生组织的相关资料显示,在精神卫生方面,占据全世界2%左右的人口都患有强迫性习惯紊乱,且在这个比例中,青年人(20岁左右),尤其是知识分子占大多数,这种精神方面的疾病如果发展严重极有可能转移为自杀。据我国相关报道,我国从1978年一直到2010年,已经将近7万多大学生自杀。从目前我国的人均死亡年龄来看,知识分子人均死亡年龄仅为51岁,青年死亡率远远高于老年人的死亡率。关注青年人身体素质,从教育方面来看,主要是体育教育。因此,加大对我国大学生体育教育改革的分析和研究,争取在其改革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排除改革弊端,创新教育改革,最终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就成为我国当前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现状分析
2.1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背景分析
作为我国大学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深入改革大学体育教育同时也受到了体育教学部门的高度重视。从我国的教育改革历程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无论是从教育理论到教学方法,还是从理论到实践,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另外其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投入也备受关注。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微观和宏观问题。如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其教育的目标不清晰、教学内容单调且散乱、教学模式无实质性突破、教学设计比较薄弱、考核形式缺乏客观性,此外在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忽略了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忽略了体育人文精神等。而这些问题都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任务的实现带来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严重阻碍了其改革的步伐和方向。而当前,我国正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各方面的变化,如政治、经济、文化等对于我国大学体育教育都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而面对各种挑战,就必须通过改革的方式来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进一步生存和发展。因此,对于我国大学体育教学改革的背景进行了解和准确把握,并对其改革的方向和对策进行积极探索和思考,就成为大学体育教育全面开展改革的一个重要趋势,同时也是完成其教育任务,提高其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下面本文将通过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来对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现状进行详细分析,并试图找出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从而能够有效推动改革的顺利开展。
2.2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微观分析
2.2.1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其教育的目标不清晰在近几年教育改革中,我国已经适当调整了体育教育的目标。但是大部分高校仍然偏重于技术教学,这是因为长期受到传统教育目标的影响,其在体育教育目标的确定上都是受微观支配,使得体育教育的目标偏形式化,这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由于这种教育目标背景的存在,使得目前我国大学仍然存在两种认识:第一种强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重点是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操作技术方面的教育;第二种强调,在大学体育教育中要注重对学生个人能力进行全面发展。但是,大学体育教育的目标永远都是,通过对学生进行运动技能的训练来不断提升其自身的身体和心理素质,而且这也是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最直接的目标。由于不同的学校对于体育教育思想的认识存在一定差异,使得大学生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终身体育意识等很难在大学体育教育目标中体现出来,导致其目标不够清晰、全面。
2.2.2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其教学内容单调且散乱目前,体育技术、技能教学是我国大学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最主要的教学内容,但是这种教学内容不仅单调、重复,而且内容散乱、缺乏有效整合。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很难被目前这种按部就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带动起来,从而不利于科学分析和确定不同学生的不同身心发展。另外,从目前大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以及课程的设置上来看,其过于单一化,与现实社会生活不匹配。再加上教材缺乏弹性,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忽略课外体育活动,从而最终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素质以及个性化发展。
2.2.3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其教学模式无实质性突破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有关体育的教学策略、教学活动模式、教学程序,其是根据体育教学设计思想而设计的,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包括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体系以及教学过程结构等,是一个成系统的模式。但是我国大学体育教育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教学模式仍然采取一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体育技能传授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体育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独立、自主个性的培养是一种限制,同时也限制了他们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发展。另外,大学体育教育在其教学模式上太过死板,不能培养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热情,从而也就不利于学生对于体育学习发挥主动性,逐渐形成了一种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
2.2.4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其教学设计比较薄弱根据大学体育教育目的以及教学条件,其教学设计就是对某一学段、学时或者单元的体育教学进行科学、合理的计划,并进行最优化的研究工作。当前,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根据其大学的具体实际情况,采用教学设计的方法来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科学的进行教学的能力很薄弱,基本不能实现大学体育教育的创新性改革。
2.2.5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其考核形式缺乏客观性在大学,学生都十分看重学习成绩,又因为大学体育课为必修课,因此其成绩高低直接与学生的实际利益相关联,因而学生们也都普遍关注体育课成绩。但是长期以来,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学习情况都是以具体体育项目的指标来衡量,这样就使得体育教师主要采取一种应试形式来对学生进行教学,限制了学生积极、主动性的有效发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多以体育达标为衡量标准,这种形式在体育课程管理和评价上都存在极大的随意性,使得体育考核形式过于重视技术评价,而对于其教学过程的反馈信息却不关注,导致大学体育考核形式缺乏客观性,没有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
2.3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宏观分析
2.3.1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忽略了对大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我国教育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却一直处于滞后状态。在大学体育教育中,通过培养学生健康人格来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已经被人们所忽略。大学生的人格健康不仅关系到其自身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关系到我国的未来与希望。如果大学生具有不健康的人格,如自闭、焦虑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等,这就会严重影响其学习和生活的质量,不仅会妨碍到人际关系,同时还会使人处于一种消极状态。而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恰恰忽略了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
2.3.2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忽略了体育人文精神健康的体质、人格以及生活方式是学生走向社会发挥各自能力的一种基本条件,而大学体育教育则是培养这种基本条件的一种教养手段。大学人文关怀以及人文精神应该在体育教育中得到有效体现,但是就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情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对于学生体育人文精神的培养并不重视,也没有将“健康第一”的人文关怀思想渗透到大学体育教育中去,在精神文明的倡导上做的不够好。大学体育教育的价值就是为了满足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如健全并优化学生人格、构建健康心理等,为学生走向社会后构建和谐人文世界奠定基础。但是目前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缺乏对学生进行一种人文、价值观关怀。
3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对策分析
3.1树立“健康教育”的体育教育核心理念,加大理论指导的创新力度
教育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动力首先就是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学生在校学习体育运动的最后一个阶段,大学体育教育是对其身心健康、道德健康、终身体育意识的一种塑造和培养。因此对于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来说,必须要重新审视体育教育的目标、体育课程体系以及教学模式等,树立以“健康教育”为大学体育教育的核心理念。这一理念的树立,就将体育健身、健心的本质体现出来,而且同时还支持快乐体育、娱乐体育的观点,使得大学体育教育从理念到功能、从形式到内容等各方面都实现了比较完美的结合。“健康教育”体育教育改革理念体现出“以人文本”的教育思想,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对于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另外,在课程的开设上也要注重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素质教育、健康体育等多个学科,实现其交叉性,拓展大学体育教育的研究空间。总而言之,“健康教育”体育理念的提出,大学体育教育方向的创新,能够促进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为实现大学整个教育体系的创新转型奠定基础。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要加大对指导理论的创新力度。应当专门的、系统的、理性的指导体育教育理论的研究和创新,而不应盲目、随意。另外,在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坚持哲学思想,因为哲学是所有理论的思维基础,因此应当加强体育教育中对于哲学思维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之上把握好整体的大学体育改革方向,对体育教学思想进行积极创新。站在否定陈旧思想的基础之上,使得教育的基本理论能够创新的指导教育实践。要在改革过程中积极寻找和把握体育教育发展的规律性,从而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2构建多样化、开放式的体育教育模式
打破旧的教育模式,是教育不断向前发展的一种方式,对于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也是一样。现代教育强调博通教育,不仅是体育教学部门独立的教育,而是结合学校内部各个专业、学科,实现彼此之间的相互协作和融通。体育学科要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促进学科之间的交流,使得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中,应当构建多样化、开放式的体育教育模式。如与其他院校或者院系联合举办各项体育竞赛。为了提高全校师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可以采取一定的方式来鼓励学生,使其变被动为主动,如将竞赛成绩纳入学校年终评比之中,对每项体育竞赛活动设置相应奖励,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力度。这种多样化、开放式的体育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将师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充分调动出来,增强学生的组织能力,还能够促进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使其不断向前发展。无论是从微观方面来看,还是宏观方面来看,多样化、开放式的体育教育模式都能够给大学体育教育改革带来新的契机,使得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从理论走向实践。
3.3确立大学体育教育目标,合理设计、设置大学体育课程体系
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要重视其实效性,因此必须要确立清晰的体育教育目标,然后根据教育目标来对其课程体系进行合理的设计、设置和安排。大学体育教育目标就是学生所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除了增强体质之外,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掌握体育技能、培养学生健康习惯和兴趣等已经成为大学体育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在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要重视对教育目标体系的构建,然后根据教育目标来合理设置体育课程体系。在体育教材的改革过程中,也要注重实效性,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进行体育理论知识的教授,能够开发出适合现代学生学习特点的课程体系,为其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打下良好理论基础。在大学体育教材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多样化和时代特性,根据不同的学生、不同的体育项目爱好以及不同的区域来合理设计、设置体育课程以及体育教材,使得体育教育从整体上形成一种计划性、逻辑性和系统性,从而为提高我国大学体育教育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3.4不断提升大学体育教师的整体水平
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教师水平的高低对于教育以及教学质量有着最直接的影响作用,而这对于大学体育教师来说也是一样的。体育教师在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中,担任着传授学生体育教育知识、培养其健康思想以及指导其身心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我国大学体育教师应当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特点,并在此基础之上对其个性和情操进行培养和发展。而要做到这些,首先大学体育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结构,如不断提高体育教学能力以及其专业技能等,还要为实现创新型和全能型教师积极做准备。我国当前大学体育教育改革要求大学体育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同时,这也是体育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另外,我国高校也应当对体育教师进行定期培训,重视对其进行继续在教育,从而提高大学体育教育的整体水平和质量。要重视对体育教师进行考核和奖励,充分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5加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首先,针对大学生的性格和学习特点,在我国大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往往会根据自身的兴趣来进行选课。因此在学生进行选课时,应当充分利用“项群”学习制度来加以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选课,也就是学生不能只是对某种单项体育运动课程进行选择,而应当选择同一类型或者性质相同的体育课程。另外,为了避免重视技术而轻视理论教育思想的产生,教师还要加强传授学生运动技能原理。例如,增加一些交叉学科体育项目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上课的积极性。还可以增加体育练习的趣味性和竞争性,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和竞争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4小结
从我国教育各方面的改革历程来看,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改革大学体育教育的各个方面中都取得了一定成就,如对体育教育理论、理念、课程、教学模式以及体育教育投入等方面的深入改革。但从目前这种改革状况来看,在我国大学体育教育中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而这种现状会严重阻碍我国大学实现体育教育教学的任务,也不利于我国确立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方向,因此必须加大对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和研究,以促进我国大学健康教育、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刘鸿志.基于学生体质的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措施分析[J].品牌(下半月),2015(5).
[2]张蓉.浅析素质教育背景下大学体育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当代体育科技,2015(9).
[3]吕建炳.体育教学方法实施及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5(7).
[4]徐立宏,马洪波.论当今大学体育教育的改革[J].青春岁月,2014(5).
[5]张辉.中国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0(12).
[6]任伟.试论大学体育教育改革新思路[J].山东工业技术,2014(4).
[7]王造极,汪玉姣.大学体育教育改革与未来走势[J].文学教育(中),2013(10).
[8]王礼碧.大学体育教育改革的方向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2(9).
摘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学科渗透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首先教师要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其次教师要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同时还要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科渗透;评析
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进行学科渗透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让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学科教学,在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学中获得法制教育,懂得创设和谐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途径,让学生获得学科渗透教育。
1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1.1抓住体育教育中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渗透教育。现在的一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良好的意志性格以及良好作风,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初中体育1500m跑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跑步的时间较长,一些学生的身体就会出现不适,导致出现一些学生不愿意继续跑的现象。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品格。教师在学生进行1500m跑之前指导学生在1500m跑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进行德育教育:“1500m跑训练不仅会让我们提升耐力和体育竞技能力,还能让我们锻炼身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在体育训练中遇到了困难,坚持了下来,那么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相信你也会有勇气坚持下来,永不放弃的。”教师在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能让学生勇敢地接受体育训练中的挑战,教师由关心学生的本性发展,到增强学生的技能和思想教育,既发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成效,又发挥了学生的健身成效,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2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
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在不同的体育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寻找德育渗透的切入点,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都能够获得德育教育。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以自身的行为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品德修养中汲取精神营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如在体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球类教学中结合球类集体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在球类运用中的集体荣誉感;而在体育各种游戏活动中,则让学生形成团结负责的良好心态。例如,在初中排球技术的教学中,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的教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八年级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教学形式的特点选择排球游戏教学:“在排球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体验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的乐趣,养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排球运动中我们需要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因此一定要振作精神,将自己还没有掌握好的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继续熟练化,才能和同组的队员共同合作完成排球训练。”学生完成单独训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游戏:“现在我们自由结组,小组内练习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每个人都充当其他同学的医生,为同学诊断垫球技术的成败。同学之间要互相诊断同学垫球技术有没有问题,寻找病因,向完成的好的学生学习。”通过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小组内传球,学生不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还能感受到在排球运动中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2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2.1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中融入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而且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制力,形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心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学生逐步具备法制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法制行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适当的教学环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结合课堂常规、体育游戏教学、体育课堂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育竞赛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八年级体育《快乐往返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通过往返跑练习学到快速奔跑的技能,在折返过程中体会重心下移和转体迅速起动的动作,进一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知,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快乐往返跑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法制渗透教育:“现在我们进行准备活动,我们绕圈跑200m×2后进行跳房子搬家游戏。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超越规则进行体育游戏。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法制法规一样。”学生分成2组,在规定的场地内单足接力跳,按照规定动作跑动有序、动作到位。学生完成准备活动后,教师组织快乐往返跑练习:“同学们按每组6人的形式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在往返跑的过程中第1个同学要从起跑线快速跑到规定终点线位置上,摸到线后转身迅速折回起点,摸到第2个同学的手心,第2个同学开始跑。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礼貌、讲道德,加强组织纪律性,要明白违法乱纪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25m×4往返跑。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也要运用法制观念来引领同学。教师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法制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2.2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选择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渗透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体能、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让体育课堂既成为锻炼学生体育能力的课堂,又成为能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优秀品质的课堂。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法制渗透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例如,在九年级下学期《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在跳动中用“踏上式”越过低高度的垂直障碍物、用“跨步式”跨过一定高度的水平障碍,就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要注意在积极认真练习的过程中遵守纪律、注意安全。学生成2列横队集合,教师组织教学,并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按口令由2列横队变为4列横队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注意力:“体育课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自己在体育上的不足,争取在每一堂体育课堂中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同学,首先要培养自己克服障碍的能力,同时要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遵循体育运动规则。只有真正遵循了体育规则,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接下来,学生开始分小组自由练习“踏上式”越过垂直障碍与“跨步式”跨过宽度障碍,教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之间逗闹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并渗透法制教育。教师遵循体育运动的特点进行法制渗透,能让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形成法制观念、模范守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同的体育课堂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结合体育课堂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进行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做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3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3.1在体育教学中寻找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人本化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懂得亲近、关爱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益处,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真正的体育课堂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性质以及课程价值的课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教学生长点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教师要紧抓住体育户外活动多的特点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带着环保意识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的心灵在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净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了熏陶,从而体育课堂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3.2教师要开启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
主动运用环境保护意识保护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时时处处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中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与周围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能动主体。在体育课堂中,湛蓝的天空中鸟儿飞翔,清新的空气让学生颇有自由自在的感觉。教师要寻找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育的生长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环节中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指导能让学生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生存环境保护的兴趣,从而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
4结语
在体育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教学策略,从不同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教师不但要将学生培养成体育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家华.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5).
[2]陈惠波.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探讨[J].广西教育,2001(35)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但由于教育内涵认知缺失,教育内容陈旧,使得大学体育教育一直未被重视,如何革新现有的大学体育教育模式和观念,引入终身体育教育理念,使得大学生重新正视大学体育教育,重塑终身体育教育观,这依旧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体育教育是公安院校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的教育方针明确要求的内容之一,是关系着中华民族体质健康与否的基础性教育内容,也是关系未来人民警察身体素质和抓捕本领的关键环节。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提出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到现在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发起的“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在促进学生体育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南京森林警察学院为例,根据该校的办学特色,从警察院校的体育管理目标、体育管理内容和体育管理保障体系系统性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分析,指出该校以贴近公安实战为出发点,以改进训练方法和手段为切入点,以提高学生和民警综合能力素质为着力点,不断增强教育训针对性和有效性,开发了适合该校发展的特色体育课程,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同时,本文也提出了该校体育管理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法。
关键字:公安院校;体育教育管理;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是在遵循学校体育教育规律和运动规律的基础上,为了达到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的目标,充分发挥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和时间等因素的作用,采用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对警察院校体育工作过程及其内、外部各种因素与环境条件,所进行的计划、组织、领导、创新等一系列综合活动。警察院校体育由于其特殊性,学生的体能水平和实用技能能力对于今后的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的警务技战术系承担着全校各专业的基础体育、警务搏击、警务技战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还负责组织学校各运动队的训练比赛和学生群体活动的管理工作。警务技战术系下设系办公室、特警大队、警务搏击教研室、警察战术教研室、枪械使用教研室、基础体能教研室等六个科室。
1.警察院校体育管理
1.1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是以我国的体育教育方针作为指导思想,在遵循警察院校体育教育内部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从素质教育的背景出发,结合当前我国警察院校体育的实际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管理的职能,通过一定方式对学校的各种体育资源进行优化整合,以实现警察院校体育教学目标。警察院校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由总目标和具体目标组成的目标体系。进行警察院校体育管理就在于通过发挥管理的职能,合理调控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警察院校体育资源的效用,去实现警察院校体育的总目标和各级具体目标。
1.2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特点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是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警察院校体育管理对象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决定了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的特殊性,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2.1综合性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是一种多因素的综合管理过程。从管理体制来说,包括校内外管理体制;从管理对象来说,包括学生管理和体育教师管理等;从体育课的组织形式来说,包括体育课教学管理和课外体育活动管理等;这些不同的管理因素,呈现出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1.2.2阶段性
首先,警察院校的体育教学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其内容是不同的,从一年级的基础体育、二年级的警务搏击的摔法控制、三年级的拳脚,教学目的、内容、形式相差很大。一般认为,基础体育以传授体育促进健康,增强体质,提高学生独立体育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为主,是执法战斗型警务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根本;摔法控制、拳脚阶段以踢、打、摔、拿、控等技法为手段为主,旨在通过这些手段来制服或抓获犯罪分子,保护自身安全,顺利执行职务,是执法战斗型警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核心。
1.3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的主要内容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内容是指围绕警察院校体育工作所肩负的目的和任务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内容。按管理范围分,警察院校体育管理可分为宏观和微观两大部分。
1.3.1宏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宏观管理主要是指学校外部对警察院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包括:①研究制定警察院校体育发展的整体战略目标、长远规划和投资建设的战略布局等;②研究制定警察院校体育的法制建设并监督实施;③建立健全全国和地区性警察院校体育管理体制和管理基本要求;④研究拟定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的总体改革方案和措施。
1.3.2微观管理的主要内容
微观管理主要指学校内部的体育管理工作,包括:①建立健全学校内部体育管理机构的设置,加强体育人事管理等;②加强警察院校体育各项业务工作(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的管理,不断提高管理效果;③加强学生体质、健康管理,不断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④加强警察院校体育的制度建设、体育情报信息与宣传教育工作和场地器材的经费管理;⑤贯彻落实警察院校体育工作的检查与评估。
1.4警察院校体育管理保障体系
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的落脚点是促进学生体育素质发展,围绕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把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的内容确立为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完善警察院校体育管理体制、强化警察院校体育课程建设、营造警察院校体育文化氛围。为了使警察院校体育工作顺利的开展,还需要管理警察院校体育的保障体系,主要指对体育师资队伍、体育经费、体育场馆设施、体育科学研究、体育情报资料和档案等要素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促进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的实现。
2.南京森林警察学校体育管理现状
2.1管理体制现状
各级体育教研部门和科研所共同承担对学校体育教育进行研究、指导、培训和咨询工作,体育教育及科学研究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能有:2.1.1完成全校各专业的基础体育、警务搏击、警务技战术等课程的教学任务;2.1.2承担学生群体活动的管理工作;2.1.3举办、参与各级体育学术研讨会;2.1.4举办、参与各级院校体育竞赛;2.1.5加强场馆器材建设与管理;2.1.6制定体育师资队伍建设计划;2.1.7做好体育宣传、科研工作等。
2.2学校体育师资队伍管理现状
体育教学目标能否实现、体育教学质量能否保证的关键因素在教师。是否拥有一支思想作风过硬、业务素质精良的体育师资队伍,是决定警察院校体育工作成败的关键。因此,加强警察院校体育师资队伍管理,是保证警察院校体育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校警务技战术系现有专职教师2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8人,助教14人;硕士研究生6人,在读硕士3人;在专职教师中,我们拥有十余人的高技能教官队伍,他们曾在全国性各类搏击比赛中获得前六名的优异成绩,这些技术过硬、能力突出的专职教师在专业课程的相关技能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还有一批校内和校外实战单位的兼课教师充实了师资队伍。学校历来重视师资培训工作,为了使教师能不断更新知识,开阔眼界,提高素质,坚持短期进修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原则。近三年来,教师参加全国及省级各类研讨会、学习班、短期业务培训班达46人次。在抓好教学工作与师资培训的同时,我系积极组织教师开展科研教研活动,不断总结和研究教学训练和管理经验。科研能力弱直接影响到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低下、青年教师学历的难提升和高级职称的难晋级,高校体育教师的低学历和低职称不利于警察院校体育改革与发展,也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针对这一情况,我校警务技战术系一直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采取一系列步骤积极引导教师们及时把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课题研究,深化教学内容,同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新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不断增加信息量,把重大问题的研究成果作为专题课、讲座课、实例分析课开设,调整课程结构。在不断摸索中,教师们的业务素质、学术水平、实践能力也通过科研的开展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把握住了体育教学发展的新成果、新动向和新趋势。近三年来,教师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论文百余篇,教师科研能力不断得到增强,教师继续深造人数和职称晋升人数有显著提高,教学质量也有了明显提升。
2.3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管理现状
随着学校的发展,我校警务技能战术教学训练设施也在不断完善。现有总面积达15000平方米的室内训练场地,包括警务博击训练馆、射击馆、重器械训练馆、综合馆等;55688平方米的室外训练场地包括泅渡池、障碍场地、400M标准田径场、人工草皮足球场、数十片篮、排球场以及网球场等,这些硬件设施在培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公安人才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确保了体育教学的高效有序的开展。同时,学校配备专业人员对教学训练设施和场地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维护,确保训练场地和设施的配备齐全和使用安全。制定各个训练场地的管理规定和使用守则,做到训练场地安全管理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2.4学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2.4.1课程时数少,缺乏深层教学和训练
南京森林警察学校是一所专业性很强的公安本科院校,课程安排大多向公安类专业靠拢,体育课程时数少,缺乏深层教学和训练。这无论是从提高学生实战能力训练上;还是从教师着手实施系统性、针对性的深层教学上,都是难于奏效的。
2.4.2缺乏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注重
学校开展警务搏击课程以来,一直注重学生体能的提高和警务技能的培养,但是缺乏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忽略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得到愉快和成功的情感体验。单纯的让学生强健身体、增强体质,没有让学生能体验到运动的愉悦,享受成功的乐趣。
3.加强公安院校体育教育管理的对策
首先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警察院校体育重要性,高度重视警察院校体育工作。在具体措施上,要贯彻课堂学习与业余训练、引导学习与自主学习并重的原则,同时要注意注重身体素质和提高搏斗技能应贯穿体育教育管理的始终。
3.1实施长效教学训练机制,增加课程时数
要实施长效教学训练机制,就必须对原来的教学内容和课程进行重新设置和优化。按照阶段性和综合性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教学内容安排设置,以综合教学内容的优化设置为主、辅之于阶段性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和设置能否合理或优化,是整个教学工作的核心、是保证教学训练质量的重要条件。因此要使学生警用搏击整体技术得到连续发展和实战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必须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学生的特点以及现实警务的需要,积极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教学优势。在教学大纲和内容的编写和设置上,要突出警察专业特色,优化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针对性,讲求“能用、管用、实用”,改变以往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摒弃过去“老的、不管用的”教学内容,以及单一、陈旧、缺乏有效提高实用性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时事热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重新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教学大纲。选用贴近实际的精益的技术动作作为教学内容,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优化的内容体系和科学合理的教学模式。再利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师生互动与交流,付诸实施。在课程的设置上,根据长效教学训练机制,按照合理的教学顺序符合科学的训练原则和要求,进行阶段性课程教学设置,注意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联系,进行相对系统、深层次的综合性教学训练,最终达到提高学生体育综合能力的效果。
3.2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注重人文关怀
开展业余培训,面向学生开放综合训练馆,促使学生自觉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并开办体育兴趣业余培训班,在不影响正常上课时间的情况下,每天进行一到两个小时的业余训练,并由教师专门管理和技术指导。以此来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营造自觉训练的氛围,丰富业余生活,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增强专项身体素质,弥补正常教学训练的不足。同时,把学生参与业余训练的时间、程度、表现等作为实践课学分进行考核,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与动力。下一步将针对问题逐步增加投入,有目的、按步骤修建一些场馆和购置体育器械,为进一步拓展选修项目满足学生需求奠定基础,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3.3充实全方位的立体化教学体系,完善教学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纵向渗透循序渐进,按照体育管理的内在逻辑结构和学生认识发展顺序系统连贯地进行。首先体现在教学体系的安排上,保证体育技能间的前后衔接和有机联系,使学生掌握专项擒拿格斗、抗击打训练、武术散打、警械具使用、射击技术、机动车(含摩托车)驾驶等应用型技术的过程更加系统化、条理化。其次,遵循学生认识发展规律,从简到繁,从易到难,从近到远,从浅到深,使学生在点滴积累的认识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采用接近实战、结合一线的新型现代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多媒体影视教学法、情景再现教学法、分组对抗教学法、模拟实战教学法等,针对性的解决人民卫士基层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效提高体育教学授课效果。
4.小结
本文从警察院校体育管理目标特点和主要内容入手、以南京森林警察学校为例,从管理体制、体育师资队伍、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等方面分析了体育管理现状,并指出了学校体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并切实提出了包括训练机制、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体系、教学资源等方面具在内的加强公安院校体育教育管理的对策。体育教育是人民警察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执行任务的战斗中应具备的专项素质和技能的学科。警察院校体育管理任务任重道远,需要社会、教育部门和学校以及个人共同努力。今后的警察院校体育管理工作要将重心放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上,把教学、研究、实践融为一体,以促进健康,增强体质,使之与警察一线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促进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独立体育锻炼能力、自我评价能力为主,使公安院校的学生不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还具有吃苦耐劳的意识和顽强拼搏的精神;不仅掌握基本的身心锻炼技能,还具有擒拿格斗、武器使用等实训本领,以培养学生的实战水平和执法能力,为今后的警察执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瑞林,秦椿林.体育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胡爱本.体育管理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潘少伟,于可红.警察院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王吉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理性思考[J].德育与素质教育,2005(17):71~72.
摘要: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作为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与经验中所提炼出来的。将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精神相结合,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继承传统,尊重历史文化的崇高精神。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高校中传统体育项目教育的不完善,认识到引入民族体育项目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高校体育 传统文化
1前言
我国的民间传统的文化项目多种多样,体育项目更是种类繁多,它的内容与形式之多样,堪称世界之最。这些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锻炼了人的思维,培养了人们的民族认同感,还能够锻炼人们的身体健康素质。而将传统体育理念与现代体育精神完美结合,正是体现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一种尊重,弘扬了一种推陈出新的精神。
2高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要性分析
2.1继承传统,弘扬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继承传统能使我们懂得尊重文化,了解历史。民族传统中的体育项目被引入高校的体育课堂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作用。传统的体育项目是经过历代人长期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独特的历史价值,也能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具有一定的锻炼价值的,各族人民通过不断的努力,经过他们的独特思想与实践经验,为我们创造了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体育项目,为我们代代相传[1]。
2.2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
传统民族的体育项目进入高校,成为现代体育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有利于现代体育教育的完善,又能充分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它拉近了学生与民族传统体育的距离;另一方面,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加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教育投入的经费,缓解了资源匮乏的局面,并且也为现代体育教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3高校体育教育中引入传统体育的现状分析
3.1人文氛围不浓,学生锻炼兴致不高
传统的体育项目,人文情怀浓,历史相对悠久。另外,包含了一些中医养生的理论研究,不论是哲学、政治与军事,还是文学、宗教与修身养性,对于中华儿女的思想与身体健康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将现代体育的教学与传统的体育项目教学更好地结合起来,必须注重人文氛围的渲染。但由于当前高校体育老师的民族传统知识基础薄弱,理论研究不深入,致使体育课堂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够严密,达不到国家对于传统体育教育的要求,致使学生缺少对于传统项目的学习兴趣。
3.2传统体育项目的引入内容过窄
当前,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仍是以篮球、排球、羽毛球等球类项目以及体操、田径项目为主。被引入的民族项目不被重视,一些地区设置的民族项目中有武术类的项目,但是一些特色养生与健身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项目根本没能实施。一小部分学校将其作为选修项目也只是为了应付检查,没能真正发挥其锻炼学生身体、加强修身养性观念的作用。
3.3传统体育项目教学水平低,教学质量不高
普通高校中真正毕业于体育专业的老师比例较少,部分是一些其他专业的转业人员,他们经过短期的体育课程知识的培训后上岗任教,相当部分的人员的体育教学知识匮乏。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授需要相当广的知识面,对于与项目有关的背景、历史、渊源都必须有所了解,并能将其讲给学生听。如果专业知识不够,不能运用传统民族体育项目的特点进行讲解,就不能将理论与技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并传授给学生。
4高校体育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建议措施
4.1深入发掘民间资源,达到学校与当地资源的优势互补
大部分的高校体育老师都是接受学校教育资源,很少做到与当地的民间传统资源相结合来教学。如大部分的武术老师掌握的只是一些竞技套路,没有完整的武术技艺。如果深入地挖掘当地资源,下乡去采集信息、请教资深武术学者,并结合学校的资源,开展几次专业的研讨会,将老武术学家请到学校来进行优势互补,就能够使学生了解到真正的武术。另外,可以组织学生下乡参观当地的民族竞技类活动与表演活动,使大学生能够在参观中感受民族体育项目的魅力[2]。
4.2加强对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增强民族意识
传统文化的认同对于促进民族团结、发展与共同繁荣具有重要的意义。高校中无论是体育老师还是大学生群体,都要培养尊重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民族体育竞技项目能够流传下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且当地人对其的认可已经说明传统体育对于促进精神文明具有重要影响。并且,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重要群体,是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对于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与身体素质是非常必要的[3]。
4.3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教育理念
传统民族体育项目进入校园,一方面是为了继承传统,发扬民族精神;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学校的教育理念与资源,在不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下加以创新,以“素质教育”为基础,坚持“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教学理念,完善传统与现代的知识结构。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新,在对传统的承继下,创造新的项目技术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5结论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成为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工作,将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学校教育融会贯通,既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也是为了能够实现现代人才良好身体素质培养的现代体育精神的目标。并且对于树立“素质教学”理念,完成“终身体育,健康第一”的目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守杰.浅谈体育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J].科技信息,2010,(32):204-213.
[2]梁亮.高职院校体育教育的开展[J].科技致富向导,2011,(15):64-65.
[3]宋保华.河南省医学院校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对策研究[D].河南大学,2010.
浏览量:232
下载量:0
时间:
作为大学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体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全面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而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体育课在教育中的意义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显露课程与隐蔽课程加以协调整合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切实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人格健全、体质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对隐蔽课程的定义、内涵和作用做了简要陈述,并就隐蔽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隐蔽课程 高校体育 教育 发展 策略
传统体育课程的研究重点多集中于显露课程而忽略了隐蔽课程的相关研究,这削弱了体育课程教育效果方面的整体功效[1]。事实上,体育隐蔽课程对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可于无形中营造出和谐随意的体育文化氛围,使置身于其中的教育对象获得宽松的学习环境进而提高学习热情和效果,上述作用的发挥主要是基于隐蔽课程敢于打破无生命类教育工具(如教室、教材等)对教育效果的限制[2],将显露课程与隐蔽课程加以协调整合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有利于切实发挥体育课程在培养人格健全、体质健康的高素质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其符合了当下教育改革对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的创新化、人性化、个性化的要求,对其发展策略加以探讨和研究意义重大[3]。
1相关定义、内涵解析
1.1隐蔽课程以及体育隐蔽课程的定义和内涵
目前对隐蔽课程的定义存在着许多观点,但至今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但这些观点在以下方面存在一致性:①隐蔽课程类属于教育影响因素的范畴。②隐蔽课程是一种非学术性的学识。③隐蔽课程的存在范围包括学校内部和学校外部。④隐蔽课程的作用过程是非计划性的。⑤隐蔽课程对教育对象的影响是潜在的、无意识的。由此衍伸出体育隐蔽课程的定义:以已经确定的体育教育目标为依据,在学校这一特定的应用范围中,以隐蔽的方式且经过规范设计的体育文化要素的总和。
1.2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特点
体育隐蔽课程具备着许多与其它课程不同的特点,包括多样性和持久性,隐蔽性和依附性,愉悦性和难以量化性等。
2体育隐蔽课程的功能
体育隐蔽课程具有两大功能:①理性因素的发展功能。这方面的发展功能主要作用于教育对象的情感和意识等非理性因素,体育隐蔽课程通过对教育对象的上述理性因素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而实现其发展功能。②非理性因素的发展功能。这种发展功能涵盖广泛,主要包括对教育对象感性功能的开发,对受教育者情感的陶冶,激发高校学生的体育兴趣,磨练学生的坚强意志,拓展教育对象的想象力,对教育对象艺术审美和情趣的开发等。
3隐蔽课程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发展策略
3.1注重对高校体育物质文化的开发建设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隐蔽课程开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子,甚至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教育整体目标的最终实现。高校体育隐蔽课程能否获得顺利实施,受限于高校体育场馆、场地的面积、开放时间、是否收费及收费标准,体育设施和器械的数量与种类的多寡、质量与完整性等多种物质文化因素。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在体育文化体系中居于核心和基础位置,体育场地以及器材、设施等是否符合合理、科学、完善的标准会对学校体育教育最终目标的实现产生巨大影响。因而,在当下高校体育教育经费普遍紧张的背景下,各高校管理层应广开思路,创造条件来改善学校体育物质文化开发建设方面的不足。
3.2重视并加强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精神文化建设工作
高校体育文化做为一种特色鲜明的文化现象,是高校校园文化群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因而我们在体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过程中均需加强体育文化的建设力度,这样有利于让高校师生群体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作用产生更为充分直观的认识,为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高效实施提供文化平台。体育精神文化要素虽然是无体无形的,但其对高校师生群体的道德认知和行为甚至于高校整体体育教育目标的实现都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潜在影响,故而我们必须对其加以充分利用,使其成为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灵魂和支柱。
3.3鼓励和提倡成立课外体育社团,并大力加强社团的建设
校方应鼓励和提倡成立课外体育社团,并大力加强社团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校方应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各课外体育社团所组织的各种类型的有益的体育活动,通过这种举措来帮助高校师生群体提高对体育隐蔽课程的正确认知度和认可度。本着走出去、引进来的理念,成立具备高水准竞技能力的运动队并承办高水平的体育赛事,以便拓展体育运动在师生群体中的综合影响力;组织成立体育协会和俱乐部,通过协会与俱乐部的活动将体育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机的融合,有利于对体育课程功能、内容的外延,培养高校生树立起终身体育的健康理念。
3.4高校体育教师做出良好的示范
体育教育执教者做为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肩负着培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重担。高校体育执教者具备着显著的职业示范性特征,体育执教者的举手投足、仪表装饰、人格特性、知识水平、教育理念和方式等都会做为个体的文化组成通过内隐方式向教育对象传递。高校体育教育执教者通过对自我高水准的道德情操以及渊博知识的运用,向教育对象实施相关的教育,其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所展现的语言和行为魅力均会潜移默化地作用于高校学生。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依照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注意在教学活动中对教育对象非智力因素的引导和发展,从而使教育对象获得健全人格、良好品德的全面发展。
4结语
高校体育隐蔽课程中客观存在着重要的文化底蕴,该课程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资源的传递与共享过程,可在我国社会主流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发挥对学生的正确引导作用,进而帮助教育对象在大学学习生活中确立起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体育隐蔽课程做为体育文化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过程是一项结构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文希望通过对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定义、内涵、作用以及发展策略的阐述,为各位高校体育教育同仁们提供点有益的建议,力图通过对体育隐蔽课程的合理应用,实现对高校体育课程的优化组合并进而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完善进程。
参考文献:
[1]赵祥.学校体育教学中隐蔽课程的开发策略[J].教学与管理,2014(3):87~89.
[2]宋涛.高校体育隐蔽课程优势发展研究[J].才智,2014(7):162.
[3]张金.浅谈高校体育隐蔽课程的实施[J].现代妇女,2014(1C):226~227.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概述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对我国高校的体育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1)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既重视体育基本技术技能的学习,也重视体育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体育教学的氛围越来越浓厚;(2)教学模式不断完善,旧的教学模式中仅是教师一个人的舞台,学生没有参与的机会,新的教学模式中,重视教学方法的多样化以及学生在体育课上的参与度,极大地调动了学生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3)在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体育教学评价,教学的场地设施等方面都得以改善和提高。体育教学改革也是一把双刃剑,有利有弊。体育教学改革的消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1)体育教学内容的层次性低,教学方式“训练化”。我国体育教学长期以来都是以培养学生的竞技能力为目标,强调教学内容的一致性、动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课堂教学只重视教学内容的练习,忽视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以及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2)过分强调提高学生体质,忽视了体育教学的教育功能。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2.1对体育教学的重视程度较低,相关制度不健全
尽管我国一直倡导素质教育,体育教学改革也已经在很多高校开展,但现实中,多数高校领导对体育教学依然存在偏见,不重视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也就无从谈起了。与此同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制度的不健全也是阻碍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
2.2体育教学经费不足,场地设施难以满足
完善体育场地设施是体育教学改革中重要的一环。据了解,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学环境较差,场地设施不健全,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开展,很难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经费与场地是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没有充足的资金和场馆设施,体育课根本无法正常开展。在场地问题成为大众体育开展的主要问题的同时,基金与场地问题也同样成为大学体育教育开展的主要障碍。
2.3理论与实际的差距较大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在理论层面上获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在实践中却将改革的理论抛之脑后,很多体育教学实践还是延续原来的模式,教什么,怎么教,怎么考核,都是以教师为主,忽视学生的需求。而教师在理论方面的储备也有所欠缺,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大都达到了硕士研究生的标准,但体育教学理论的发展日新月异,原有的理论知识在不断的更新与升级,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提升自己的解决问题能力和教学能力。
2.4体育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
教学评价方式的选择体现着高校对待体育课程的态度,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观以及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传统的评价体系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忽视学生在学习中的努力程度以及学生之间的个别差异,严重打击了部分同学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5体育教学师资较弱
据调查,目前很多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层次较低,具有博士及硕士学位的教师所占比例较少,且其中多数是集中在“三大球”等传统项目,专业主要是运动训练方向。其次,在很多高校,体育教师仍然受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的影响,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片面地强调体育技术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健康意识和终身体育意识以及体育兴趣的培养,忽略体育的教育功能。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策
3.1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和最高层次,也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衔接的关键所在。高校体育教学应该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高校体育教学中应注重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在传授学生体育技术技能的同时,重视锻炼方法的教授,以及引导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意识、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3.2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的改革与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休闲体育和娱乐体育项目受到越来越多的学生的喜爱,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很多可选择的教学内容,在这种有利的趋势下,高校体育应围绕教学大纲、课程类型和内容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娱乐休闲项目,不断地更新体育教学内容,使课程组合形式多样化,以此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内容改革。目前,很多高校利用自然环境优势,开展起来了很多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比如在寒冷的北方地区,适当地选择了一些滑冰、滑雪项目,而在南方温暖的地方开展了划船、水球等,另外一些高校正在逐渐将拉丁舞、瑜伽、跆拳道、气排球、软式网球等纳入体育选修课程。
3.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还应逐步构建一套完善的教学模式,以适应不同单元、不同类型的教学。引导高校体育教学向多元化发展,使得传统内容与新兴内容结合;主教材与辅助教材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终身体育意识的形式。
3.4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
教学不仅教授学生体育基本技术技能,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改进教学方法是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以往教师主导,偏重讲授的形式,倡导快乐体育,积极采用启发式、发现式、互动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提高教学效果。
3.5高校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改革与创新
当前,由于体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直接影响了体育教学的效果以及体育教学功能的发挥。根据体育教学的目标和原则,应该对体育教学的“教”和“学”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评价。高校体育教学成绩的考核评定,不能仅仅注重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应考虑学生体育教学的参与程度和进步程度,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从体育态度、体育知识、运动参与、运动素质、身心健康、适应能力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价,以此评定学生的素质和能力。此外,评价的主体也不能仅仅局限于体育教师,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学生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通过自省、自评、取长补短,帮助学生更有效、更积极地自主学习。
3.6高校体育教学环境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加强体育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这不仅是为了配合完成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也能在适当地面向学生开放中,给学生的课余体育训练和锻炼提供充足的场地和设施。此外,为了提高场馆的利用率,支持全民健身,学校也应选择合适的途径将学校体育场地对社会成员开放。这样既满足了社会大众的体育需求,也可以增加一些收入,以此支持场馆的运营和维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体育学习氛围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改革的重点。在教学中教师应精心设计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建立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营造一种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氛围,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的发展。学校体育活动及体育社团的建设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环境改革的一部分,定期举办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表演、培训,营造浓厚的体育氛围,这样的环境更利于学生的体育学习和课外体育锻炼。为体育教学配备必要的科技产品也是体育教学环境改革的一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很多技术动作学习起来很困难,学生的感知较差,需要教师手把手地教,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适当的使用一些高科技产品,比如在电脑上安装一些软件,学生就可以通过电脑进行动作的模拟,去感知动作,进而掌握动作要领,教师进行及时的点评和指导,不仅大大节约了教学时间和资源,也是的课堂教学更加新颖有吸引力。尤其是对于高尔夫、射击这样的项目来说,既省去了学校配备相应场地和设备的投入,也使学生通过模拟掌握了动作。
3.7高校体育教学师资的改革与创新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推进,还需要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仅要具备高学历、熟练的业务水平和较强的运动技能,还应具备广博的知识和一定的科研能力。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在引进新人才时提高标准,同时也应该提升现有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比如对教师进行定期的业务学习培训,培训的内容可以包括教法研究、公开课、业务技能竞赛等,对于承担课余体育训练和运动竞赛的教师还应进行运动技术技能和训练方法等相关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体育常规教学如教学情况、科研成果等的考核和评价。教师本身也要严格要求自己,养成良好的师德,树立终身体育的教育思想,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创新体育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提升自身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进而提高学生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和体育教学的质量与效果。
参考文献:
[1]甄子会.影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因索及对策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0(1):109-112.
[2]唐春芳.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课程改革方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1):122-124.
[3]吴忠义,高彩云.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30年回顾与思考[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1):87-90.
[4]杨栋.2000-2009年十年间我国高校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研究述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0,26(3):128-129.
浏览量:38
下载量:0
时间:
在高中体育教育课程改革发展趋势下,如何有效提高高中体育教育教学的有效性,真正意义上地实现现代高中阶段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每一位高中体育教师必须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体育教育教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在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寻找学科渗透途径,从不同角度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首先教师要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其次教师要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同时还要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关键词:体育教育;学科渗透;评析
在体育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选择适合学生的体育教学策略,进行学科渗透教育,让学生能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教育、法制教育、环境教育,让学生将民族精神融入学科教学,在法制教育的渗透教学中获得法制教育,懂得创设和谐的环境教育的重要性。教师要针对学生现有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途径,让学生获得学科渗透教育。
1在体育教育中进行德育渗透教育
1.1抓住体育教育中的时机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要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改革和建设,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民族精神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过程中获得德育渗透教育。现在的一代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缺乏良好的意志性格以及良好作风,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可以让学生养成吃苦耐劳、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良好品质。例如,在初中体育1500m跑的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因为跑步的时间较长,一些学生的身体就会出现不适,导致出现一些学生不愿意继续跑的现象。此时,教师就需要进行德育教育,让学生养成勇敢顽强、挑战自我的品格。教师在学生进行1500m跑之前指导学生在1500m跑当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并进行德育教育:“1500m跑训练不仅会让我们提升耐力和体育竞技能力,还能让我们锻炼身体。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希望同学们能够坚持下去。如果我们在体育训练中遇到了困难,坚持了下来,那么在我们今后的生活中,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相信你也会有勇气坚持下来,永不放弃的。”教师在体育教育中的德育渗透,能让学生勇敢地接受体育训练中的挑战,教师由关心学生的本性发展,到增强学生的技能和思想教育,既发挥了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育人成效,又发挥了学生的健身成效,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并获得心灵上的成长。因此,教师在体育教育中抓住时机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2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
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在不同的体育课堂中,德育渗透的内容是不一样的。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内容的不同,寻找德育渗透的切入点,让不同的学生在每一堂体育课上都能够获得德育教育。首先,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把握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以自身的行为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教学中从教师的言谈举止、品德修养中汲取精神营养。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体育教学内容进行恰当的德育渗透教育,如在体操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球类教学中结合球类集体性的特点,培养学生在球类运用中的集体荣誉感;而在体育各种游戏活动中,则让学生形成团结负责的良好心态。例如,在初中排球技术的教学中,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实际情况,教师可以选择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的教学。同时,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八年级学生不喜欢枯燥的教学形式的特点选择排球游戏教学:“在排球技术训练的过程中,我们要体验到参与到体育训练中的乐趣,养成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在排球运动中我们需要和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因此一定要振作精神,将自己还没有掌握好的双手下手垫球技术继续熟练化,才能和同组的队员共同合作完成排球训练。”学生完成单独训练之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排球游戏:“现在我们自由结组,小组内练习排球双手下手垫球技术,每个人都充当其他同学的医生,为同学诊断垫球技术的成败。同学之间要互相诊断同学垫球技术有没有问题,寻找病因,向完成的好的学生学习。”通过学生自由结组进行小组内传球,学生不但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重要性以及同学之间密切配合的重要性,还能感受到在排球运动中集体主义思想的重要性。
2在体育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2.1在体育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中融入法制教育法制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而且可以让学生锻炼自制力,形成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针对学生心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让学生逐步具备法制观念,在日常生活中能够践行法制行为。在体育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紧紧抓住适当的教学环节渗透法制教育,可以结合课堂常规、体育游戏教学、体育课堂的偶发事件的处理以及各种体育竞赛进行法制教育。例如,在八年级体育《快乐往返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通过往返跑练习学到快速奔跑的技能,在折返过程中体会重心下移和转体迅速起动的动作,进一步提高身体的协调性,就要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自我认知,培养学生果断的品质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同时,教师可以结合快乐往返跑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法制渗透教育:“现在我们进行准备活动,我们绕圈跑200m×2后进行跳房子搬家游戏。需要同学们注意的是,在体育游戏的过程中我们要遵守游戏规则,不能超越规则进行体育游戏。就像我们在生活中要遵循法制法规一样。”学生分成2组,在规定的场地内单足接力跳,按照规定动作跑动有序、动作到位。学生完成准备活动后,教师组织快乐往返跑练习:“同学们按每组6人的形式按照同组异质的原则自由组合成合作小组,在往返跑的过程中第1个同学要从起跑线快速跑到规定终点线位置上,摸到线后转身迅速折回起点,摸到第2个同学的手心,第2个同学开始跑。在这个过程中,要讲礼貌、讲道德,加强组织纪律性,要明白违法乱纪会带来很多不良的后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进行25m×4往返跑。当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偶发事件时,教师也要运用法制观念来引领同学。教师在体育授课的过程中进行法制教育,不但提高了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思想品质,而且能够让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完成体育活动,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
2.2教师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选择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教师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体育课的特点渗透法制教育。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在学生的体能、思想品德、学习态度等不同的方面进行法制渗透教育,让体育课堂既成为锻炼学生体育能力的课堂,又成为能培养学生遵章守纪优秀品质的课堂。在不同的体育运动项目中,教师既要根据学生的体育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又要针对学生的心理选择适合学生的法制渗透教育。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法制建设的重要性,从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引导学生克服不良心理。例如,在九年级下学期《障碍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让学生能在跳动中用“踏上式”越过低高度的垂直障碍物、用“跨步式”跨过一定高度的水平障碍,就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培养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拼搏、顽强的意志品质,还要注意在积极认真练习的过程中遵守纪律、注意安全。学生成2列横队集合,教师组织教学,并宣布本课学习内容。在学生按口令由2列横队变为4列横队的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练习,培养学生高度的组织纪律性和注意力:“体育课的特点就是要不断地超越自己,克服自己在体育上的不足,争取在每一堂体育课堂中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因此,作为同学,首先要培养自己克服障碍的能力,同时要在参加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进行自我保护,注意安全,遵循体育运动规则。只有真正遵循了体育规则,我们才能真正获得体育能力的提升”。接下来,学生开始分小组自由练习“踏上式”越过垂直障碍与“跨步式”跨过宽度障碍,教师指导学生纠正错误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出现学生之间逗闹现象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并渗透法制教育。教师遵循体育运动的特点进行法制渗透,能让学生在体育练习的过程中形成法制观念、模范守法。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不同的体育课堂有不同的特点,教师要结合体育课堂的不同内容和形式进行不同形式的法制教育,做到因势利导、因人施教。
3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教育
3.1在体育教学中寻找渗透环境教育的途径
在人本化的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针对课堂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还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渗透,让学生懂得亲近、关爱自然及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益处,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感,形成社会参与意识。真正的体育课堂是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程性质以及课程价值的课堂。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紧紧抓住每一个教学生长点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2001—2005年全国环境教育工作纲要》中明确指出:青少年必须承担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因此教师要紧抓住体育户外活动多的特点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带着环保意识完成体育课堂教学任务。学生的心灵在体育教育中得到了净化,在教学的过程中环境保护意识在学生的心中扎下了根,学生的情感真正得到了熏陶,从而体育课堂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内涵。
3.2教师要开启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
主动运用环境保护意识保护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师在体育课堂中要激发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让学生在生动的体育课堂中时时处处形成良好的保护环境的习惯。中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但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与周围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能动主体。在体育课堂中,湛蓝的天空中鸟儿飞翔,清新的空气让学生颇有自由自在的感觉。教师要寻找体育课堂中的环境教育的生长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渗透环境教育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不同的体育环节中养成保持环境卫生的良好习惯。教师的指导能让学生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体会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强化学生对生存环境保护的兴趣,从而养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习惯。
4结语
在体育教育的学科渗透的过程中,教师要以生为本、以学定教,根据学生的生理特点以及心理特点选择适合学生的学科渗透教学策略,从不同的途径对学生进行学科渗透。教师不但要将学生培养成体育能力强的学生,还要引导学生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形成道德观念、法制观念,具有环境保护的意识。
参考文献:
[1]郝家华.体育学科中的德育渗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校长,2008(5).
[2]陈惠波.中学体育教学进行德育渗透的探讨[J].广西教育,2001(35)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角度对《论语•为政》中的“君子不器”进行意义解读,并以此为切入点对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专才”教育与“通识”教育的现实矛盾进行深刻分析,提出师德教育常态化,实践管理全程化,课程改革订制化等改进策略,以提高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君子不器;体育教育;专才;通识
一直以来,人们关于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专才”与“通识”教育的讨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往往只强调了人才培养的一个方面而忽视了另一个方面。因此,站在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体育教育人才培养问题显得尤为重要。基于上述思考,拟借用《论语•为政》中“君子不器”的核心思想,用以反观当代体育教育人才培养所遇到的现实问题,以求发现本质矛盾,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
1“君子不器”的意义剖析
对于“君子不器”的诠释,古往今来说法众多。因此,本文为了更好地阐释“君子不器”的深刻含义,将分别从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不同视角进行剖析,从而探索“君子不器”的现实意义。
1.1哲学意义
“君子不器”在哲学上,可以读作人非robot(机器人),即人不要被异化,不要成为某种特定的工具和机械[1]。换句话说,人应该发挥自己的潜在才能,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而不是作为某种机器或机器的某个(社会、科技、政治)部件,变成自己创造出来反而控制、占领并压迫自己的异己力量的奴隶。这种异己力量包括科技成果、权力意志、名誉地位等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对人生的态度问题上,君子最注重的是“道”,正所谓“道而不器”,即人的一生应该努力追求自然的或社会的根本规律,而不是满足于受外部力量影响被迫从事个别的、具体的,带有依存性与局限性的工作,将自己牢牢地束缚在工具性、手段性的社会位置上,从而失去了主体的独立性与能动性,最终导致人的片面发展,甚或畸形发展。可见,在哲学层面的“君子不器”更强调人不能被异己力量所控制、奴役的意义。
1.2社会学意义
在社会学层面上,“君子不器”解释为在中国传统社会中,普遍意义上的“君子”是作为“社会脊梁”的士大夫,他们读书、做人、做官是为了“治国平天下”,不是也不应该是某种专业人员。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现代知识分子在内忧外患的特殊时期,为启蒙而运动,为救亡而革命,即使各有所长所专,但也大多“心忧天下”而“不器”。到了20世纪末,我国开始逐步迈进现代社会,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这使绝大多数的知识分子成为了如医生、教师、工程师、律师等某种专业人员而被“职业化”,变成了社会的各种“器官”。当然,这是概而言之,实际情况则更加复杂。第一,专业人员中也不乏“公共知识分子”(publicintellectu⁃als),他们时刻关注“全局”(世界、国家、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第二,即使不发表观点,他们对其专业之外的许多问题也有研究的兴趣。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认为是“君子不器”。因此,我国目前正处在以“士大夫—知识分子”(即“君子”)为主要阶层的传统社会,逐渐转向以中产阶级为主导和骨架的现代社会。并由此带来了专业化的加强和使命感的失落,“学问家”的凸显和“思想家”的淡出等各种现象和问题。可见,在社会学层面的“君子不器”更强调人不应该仅作为某种专业人员,更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的意义。因此,如何承继“君子不器”,张扬公共知识分子的职责,在专业化已成大势的今日,显得尤为重要。
1.3教育学意义
从教育学上分析,“君子不器”是指真正的君子之修,即学习者不仅能够打破各门学科知识之间的壁垒,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融汇贯通,还要使其成为由内而发的本领,做到“游于艺,通于艺”。虽然“君子不器”与“游于艺”在表达方式上不同,但本质上是一致的。它告诉人们“君子”不应拘泥于某种形式固化的一种才艺或几种才艺,而忽视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内化修养。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教育不再是“授人与鱼”,而是“授人以渔”。因为,学校不可能把学生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全部教授给他们,知识和技能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发展和创新。只有培养学生对知识技能的自我更新与创造能力,才能使他们即使面对完全陌生的问题,也可以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条理清晰地把问题解决。这种更新创造能力似乎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但它却是由内而发的本领和内化于心的修养,是滋生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的基础[2]。可见,在教育学层面上,“君子不器”更强调人不应该单纯地学习某种知识和技能,而应该更注重掌握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达到处理问题游刃有余。综上所述,从不同的角度解读“君子不器”的含义,都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因此,本文在讨论体育人才培养问题时所借用的“君子不器”,在这三个层面上都有阐释。
2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困惑
2.1专才之困
专才教育是指以培养具有某一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够从事某种职业或进行某个领域研究的人才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模式[3]。我国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设置上长期以来受到实用主义和工具主义思想的影响,重技术、轻能力、重理论、轻素质,更多地强调专才教育,教育的重心落在受教育者对某项运动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体育实践教学观念落后,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要”,存在诸多问题。如学生在一些体育专业理论课学习中动手环节少,被动接受多;实践的内容陈旧、随意、零散;实践的教学基地有限,与社会机构联系不紧密,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要;实践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缺乏创新、形式单一,缺少良好的教学体系运行机制等。这些体育实践教育的缺失,不仅造成了学生知识面狭窄,择业选择受限,更使学生的创造力、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成了无源之水,如篮球专业的学生不懂足球和排球的相关知识和技术,将自己紧紧地束缚在所谓的“专项”里面,不去探究相关运动技术和知识的学习,更不用说综合运用、融会贯通各种运动知识和技能了。如此“专项”的准体育教师到了中小学以后,面对新课改,变得不知所措,不是对体育课“管得太严,就是放得太松”,上课的“随意性多、计划性少”,既无法保证学生体育学习的质量,也使体育教学陷入了新课改的困境中难以自拔。这些问题恰恰反映了体育教师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匮乏,以及综合素质的欠缺。
2.2通才之惑
专才教育在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弊端,使人们意识到单一型人才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应该更广泛地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多方向”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于是,国内各个体育专业高等院校竞相增加了体育相关专业的种类和数量,如体育经济管理、体育新闻、体育艺术等,同时增设了一系列的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其目的是为了能够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毕业生择业竞争力,但是事实上,在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等方面暴露了一些不足和弊端。如一些体育教育专业开设了体育产业经济管理、教育政策法规等选修课,但是课程的设计、学科内容与社会需求、学生实际相脱离,课程设置只是为了设置而设置,结果造成体育应用类课程与体育理论只是简单的结合,未能从现代课程理论和教学理论的角度对体育应用类课程进行系统的论证和编排。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知识零散、技能肤浅,难于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形成了体育专业高等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就业率低的现实矛盾!
3体育教育人才培养的改进路径
3.1师德教育常态化,以培养德智兼备的人才
孔子的“君子不器”之论,对于我们如今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对于大学来说,应该树立正确的育人观。表面上看,大学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业人才,类若“制器”,但绝非“制器”。正如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可见,大学的要义不在“制器”,而在于“育人”。对于即将成为体育教师的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应该注重师德修养,塑造健全的人格。特别是在当下,社会和家长对学校体育及体育教师存在着一些世俗偏见,人们惯性地认为“体育课就是一个哨子,两个球”,没有什么知识和技术含量,针对这种偏见,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更要自重、自励、自爱,不断加强自身的师德修养,将良好的师德修养作为自己的本能反应,这样在将来走向体育教育岗位上,才能忠于教育事业,甘于奉献,有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担负起为提高国民体质健康的历史重任。当然,师德修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在校园文化的熏陶中潜移默化形成。也就是说,学生在平日的体育专项学习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专业学习作为服务社会的本领来对待,并以此为巨大的思想推动力,达到以德育促进智育,智慧和德行共同发展的目的,进而使学生自身在“自强不息”的精神推动下,实现期望中的“厚德载物”。如果大学培养出来的人都是一些缺乏人文关怀、社会责任感,始终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将专业课学习看成是在社会中取利的条件或出售的价格,那么这不能不说是大学教育的悲哀。可见,“君子不器”对于现代大学的办学之道也有着深刻的影响力。
3.2实践管理全程化,以培养知行统一的人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应该是一个思想和实践相统一的主体,而不是一个被制的“器物”,被限定了某种用途、用废即止、别无他义。因此,仅仅掌握书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要进一步将书本上的知识真正地化作力量,这就需要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在建设社会、改造自然、塑造人格等方面由知而行,切实把知识变成行动的动能,实现知识的价值。所以,对于体育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来说,除了要掌握体育运动知识和技能,还应该具备体育教学和指导的实践能力。这就需要体育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除了要以研究型人才为导向,还要强调应用型人才,提高应用类课程的比例,同时提高理论类课程的实践课时比例,适当开发应用型体育人才的基本素质,加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也就是说,学校要对学生的教育实习加强管理和引导,在管理过程中,抓好实习各个阶段的工作,如准备阶段,除了要进行实习动员外,还要让学生对实习内容有所准备,包括足、篮、排三大球,中小学田径项目的基本知识和技术的准备,组织运动会和体育比赛的准备以及课余训练的准备等等,让学生能够有备而战;在实习的中期,组织专业课教师到各个实习点进行实地考察,及时了解实习生的实习状况及遇到的问题,与工作在一线的体育教师进行交流,从而改进专业课的课程结构,以适合时代的发展,而不是在“象牙塔”里凭空想象去培养所谓的“体育人才”;在总结阶段,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使其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的精神。除了教育实习外,还可以拓宽社会实践的领域,如开展一些群众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咨询活动、体育文化的传播、竞技赛事管理等,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同时也为自身的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充分的条件。这样,即便毕业后没有成为体育教师,也可以在社会上的其它行业不断地发挥自身的动能与潜能,积极主动地服务于社会,这样的人才绝非“若器之人”所能比并。
3.3课程改革订制化,以培养博渊兼修的人
在大学阶段,本科生学习的课程往往由学校进行管理和规划,在课程内容和结构设置上往往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专业课程划分过细,学时安排不合理导致课程内容重复设置;选修课肤浅、杂乱,缺乏有深度、能够传承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课程,导致学生以“混学分”的心态去选课。另外,教材过于陈旧,再版质量也不高,导致“新瓶装旧酒”无法适应时代发展。这样的课程不仅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也阻碍了学生成为一个博渊兼修的人。因此,有必要在课程建设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订制化的改革,即学校广泛采纳学生个体和用人单位提出的订制要求,有魄力地进行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创造自己学院的培养特色,改变一些课程结构不合理的现状。如为增强体育教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可以增设一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运动损伤应急处理、安全事故法律法规、现代教育技术等方面的课程,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使其能够根据工作岗位的需要不断深造,挖掘自己的潜能,适应未来的挑战,终生学习。
4小结
孔子在二千多年前就用“君子不器”来告诉我们后人,学校教育要以“育人”为宗,而不是“制器”,不要制造“工具人”,而要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深切人文关怀的人。可见,体育教育专业的学生,虽应精学本专业但却不能仅当一个专业的“工具人”,而应该成为一个触类旁通、推十合一,有创造性的人。这也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才观和教育观。
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
[2]李娓.君子不器:当代大学育人目标探析[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8(2):63-66.
[3]杨志坚.中国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根据初中学生的特点,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引入体育游戏的应用是激发学生的上课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体育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中学体育教学现状
1.中学生学习积极性偏低:教材内容的陈旧与竞技化,使得学生对体育教学缺乏新鲜感觉,另外,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过于突出教师主导作用的常规教学,严重束缚了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不足:很多中学的体育理论课尚停留在体育竞赛新闻和运动员轶事介绍等方面,缺乏健康知识与科学锻炼方法的理论教学,致使中学生对体育功能的认识模糊。
3.中学生运动能力严重偏低:受“应试教育”影响,学生忽视体育锻炼,造成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严重不足,据统计显示:中学生入学前,约有76.2%的学生缺乏基本的体育锻炼知识与能力。
二、制约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因素分析
1.学校片面追求高升学率,忽视体育教学:目前,中学学校教学虽然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然而仍有多数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随意变更体育教学计划,缩减体育课时,中学体育长期处于边缘学科。
2.教学内容枯燥:很多中学的体育教学内容陈旧、单调,难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锻炼的积极性,甚至会出现抵触、抗拒心理。
3.教学方法单一:大多数中学体育教师还停留在“灌填式”阶段,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体育教学中学生身顺而心违的现象比比皆是,要么搞“一刀切”忽视学生的差异性,这直接影响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体育教师的业务能力不高:据调查显示,约有62.6%的中学体育教师不注重学习专业新知识,一味在吃老本,使得教师知识面狭窄,知识的运用也比较僵化,加上相当一部分中学体育教师的专业能力不高,往往采取“放羊式”教学,直接影响中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
5.考核评价方式不合理:目前一些中学体育考试内容仍以技能达标为主,不注重过程性评价,忽视学生体育的态度,努力程度及进步幅度等,严重影响了学生对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也违背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理念。
6.体育教学场地器材匮乏:由于学生偏多,同一节体育课有多个班一起上课时,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活动场地不够,或没有器材,降低了他们的活动范围及活动能力,锻炼器材及活动范围不足使得部分学生对体育课丧失兴趣。
三、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对策
1.加强体育宣传,提高认识。首先,中学老师(特别是班主任)需要对体育学科有个正确认识,鼓励学生加强体育锻炼,认真对待体育课;其次,促使学生能够真正认识到体育对德、智、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总之,需要学校、社会与家庭三管齐下,切实提高对体育的认识,从而确保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2.创新教学方法。中学体育教师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应不断创新教学方法,积极鼓励学生质疑争论,使其在课堂上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之中。在中学体育课教学中实施互交式教学,能够更好的掌握知识技能,并有效发展学生相互交流、学习的能力。总之,教学过程中应采取趣味性、游戏性和竞赛性等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与教师配合,在学习中保持积极高涨的兴趣。
3.利用心理因素展开教育。作为中学体育教师,必须掌握基本的心理学知识,注重与学生心理上的沟通,有效运用心理学规律来提高教学质量。首先,体育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看待教学,用学生的眼光去观察,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积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相处,为学生创造一个愉悦的教学环境,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唤起学生情感共鸣,激发其愉悦、兴奋的心理状态。
4.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实践中,中学体育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承认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得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收益,感受成功的喜悦,激发其创新意识;其次,在体育教学实践中,应该鼓励学生有目的的质疑与实践,认真体会、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生的创新意识需要教师来精心培养,发动学生提出创造性的建议,正确对待和积极引导,既能够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可以在愉快的氛围中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5.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改变传统的以单纯考察学生技能为评价方式的教学评价标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首先,要考查学生综合的体育学习成果,即多角度进行评价;其次,评价时应注重学生的进度幅度与努力程度,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
6.加强中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教育部门需注重教师岗前培训、新教师上岗培训,特别是职后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加大培训力度,帮助教师及时掌握新的教学思想与观念,更新教学理念,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体育教学水平,有效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目标。
四、结语
中学体育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实现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新形势下,要积极从与教学相关的方面去审视教学,找出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需要改进的地方,加强理论研究,不断探索教学新方法,才能进一步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进而推动体育事业的不断前进。
一、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当前学校体育工作受到高考应试教育的影响,体育课的课时不能得到有效保证,很多体育教师不按课表上课,等到考试来临,体育课就被别的文化课挤占了,有的学校到了毕业班,体育课干脆就不上了,有的学校对体育器材长时间不投资,场地器材老化,有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缺乏有效的管理。学校对体育教学重视不够,没有很好的体育课评价机制和对体育教师的奖惩机制,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不够,体育课存在放羊式管理,对学生没有体育项目达标考核机制,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制约影响着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体育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大部分学校已开足开齐体育课程,体育教师队伍也壮大起来,但由于学校对体育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不到位,教师本人自我约束较差,再加上当前社会上功利性的拜金主义思想盛行,教师从事“第二职业”的现象不断增加,不少体育教师缺乏敬业精神,没有强烈的创新改革意识,也限制体育教学工作的长足发展。另外,体育教师的成就感得不到有效体现,不能激发体育教师的积极性,体育教师的工资待遇达不到标准,不能及时发给训练费用、工作服装费,甚至不能和文化课教师同工同酬,在评优评模、晋职晋级方面也得不到应有的权利,造成了体育教师对其从事的职业的满意度较低,自我评价较差不能使体育教师保持持久的教育动机和工作积极性。
三、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观念
很多体育教师知识局限于教授学生某种运动技术的细节,或把一种完整体育项目分成几个部分进行教学。其实,教师应该从整体上研究体育教材,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高度安排体育教学内容,不能简单地把体育教学看成是增进学生体质健壮的提高学生运动技能的一种工具,应该把教学活动放开搞活,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身心发展需要,选择教学内容和活动形式,让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掌握动作要领,学到体育常识和锻炼技能,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和身心适应能力,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和乐观的生活作风,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公正客观的处事原则,发展学生的个性,从而不断改变、塑造者学生的人格品质。
四、有效的激发体育教师的教学动机
学校应该针对当前体育教师队伍存在的问题,加大对体育教师的业务、思想培训力度,培养教师的职业道德,请一些模范体育教师作报告,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有一定教学水平的教师进行体育教学指导,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开展体育评优课活动,尽快锻炼成熟一些年轻优秀的体育教师,成为体育教师队伍中的标兵和骨干。同时,学校还要积极提高体育教师待遇,体育教师室外上课较多,冬天冒着严寒,夏天顶着酷暑,比较辛苦,待遇上应该不低于文化课教师,在教学优质课评比上,在教师职称评定上应该考虑向体育教师倾斜,以此来激发体育教师的建功立业的动机,使他们不断地自我完善,逐步提高业务能力和师德素质,从而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
五、加大对学生体育精神的培养
体育教师不要局限于对学生身体机能的训练,更应该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中培养学生的体育精神。首先,体育教师要明白体育精神对学生成长的巨大的推动作用,认识到体育精神有利于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进而自觉地研究体育教材,挖掘每节课的教学内容中的体育精神,然后在体育教学中以潜移默化的形式和方法,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这也是一节成功的体育课的重要标志。其次,体育教师应该了解体育课上培养学生体育精神的内涵,培养学生学会生活,有着健康向上的生活追求,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有着较强的集体荣誉感,既学会竞争又懂得合作,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懂得自尊自强,在实践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培养学生自主精神和独立的人格。学校领导、教师应该大力提高中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这直接影响着未来建设人才的身体素质和精神风貌。体育教师应该站在民族、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想和模式,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安排教学内容,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大胆实践,培养学生体育精神和创新精神,最终完成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标。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