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网络,影视等各种传播媒体不断发展,中学生所接受的事物也是日新月异,其行为又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冲动性,行为没有良好的克制,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极为重要。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带来的关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据一些心理调查的资料显示,近三分之一的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或者心理问题,比如冷漠、任性、自私、偏激、嫉妒、孤独等等。而随着这种不健康心理的发展,导致中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的行为上和习惯上都出现了明显的失误或者错误,甚至严重的会出现犯罪的倾向,对于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极为严重的影响。
一、导致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
中学生的心理出现不健康的发展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的,但是最主要的还是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对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对于导致心理不健康发展的原因了解清楚,才能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1、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而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素质品德、家庭背景以及教育孩子的方法等等对于学生的心理发展都有着最为直接和重要的影响。家庭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影响并不是由于家庭经济的好坏决定的,比如有的学生在家里经常会受到家长的斥责,学生对于家长就会产生一种畏惧的心理,无法和家长形成有效的情感沟通和交流;有的家庭因为双亲的情感问题导致家庭破裂,使得学生从小缺乏安全感,影响到心理的健康发展;更有甚者,家长本身的素质品德就比较低下,可想而知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是多么的不利和危害。因此,家庭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2、学校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受到各种各样的原因的影响,学校在对于学生的教育上存在着种种不足,使得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比如一些学校一味的追求高升学率,强调学生的智力发展而忽视了其品德和心理等方面的发展;比较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教育,忽视了其在课余时间以及日常生活中的教育;对于成绩比较好的学生较为重视;课堂教学千篇一律,使得学生产生无趣、乏味甚至是厌学的情绪;在面对学生错误的时候损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自信心,使得学生产生自卑和孤独的心理。
3、社会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伴随一些消极的或者是颓废的事物的发展。网络,影视等各种传播媒体不断发展,中学生所接受的事物也是日新月异,而处于青春期的他们又恰恰是一个“危险时期”。生理上的快速发展带来心理上的发展,再受到社会上不断出现的事物的影响,中学生的思考和思维能力都有着显著的提升,但是其行为又具有极大的主观性和冲动性,行为没有良好的克制,非常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
二、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强化对于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个人素质和水平
在对于中学生的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最为直接的参与者,所以如果要加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交易,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强化对于教师的教育。现代社会的发展日益迅速,随之而来的是繁忙和紧张,这就给教室们带来了很多的心理上的变化。教学中的竞争,升学中的竞争,领导们的要求,家长们的希望等等,让教师产生各种有形或者无形的压力,让一些教师的心理滋长压抑的情绪。
当然,如果教师的心理不健康,那么其带来的教育行为也必然使不合适的,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也是不利的。因此,学校必须要对于教师的心理健康发展问题持有一个重视的态度,而教师也要用自己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的调整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让自己始终保持一种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心态去参与教学。
而且,还需要对教师进行心理学知识的相关培训,并将培训工作作为继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让每一位教师了解并掌握心理健康发展的相关知识,从而正确的引导学生,让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
2、加强对于家长的心理指导和学习,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在我国,很大一部分的家长所受教育程度并不是很高,特别是对于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的学习更是缺少。据《中国青年报》报道:“95%的家长没看过心理学方面的书,72%的家长没有看过教育方面的书。”所以,家长不明白怎么样的教育才是更加科学的,才是更加适合孩子的。也正是因为此,学校必须要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比如家长会等,让家长们了解处于该阶段的学生们的心理发展,如何去做才能更有效的让学生的心理发展更为健康,什么样的行为是对于他们的尊重和理解。
中学生所处的一个时期正是人生中最为特使也是最为宝贵的一个时期,是学生心智发展的重要时期,所以适当的批评和鼓励都会对于学生心理健康起到良好的发展,所以这就需要家长们的不断了解和关心。
3、开设相关课程,指导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当前,很多的学校都以及逐步的开设起心理健康课程,让学生学习到心理方面的知识,促进其心理健康的发展。但是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的方面,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心理指导和心里训练。
心理健康的问题不可小看,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须要是融合趣味性和知识性,操作性和参与性等为一体,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学而后用,从而减少心理的负担和问题,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意志坚定、智商正常、行为协调、情绪平和、适应人际关系变化的心理健康标准,全面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谈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关键词: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当今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身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如今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一)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二)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所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倾诉的忠实听众,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一)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言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三)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解决办法通常如下:①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②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③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④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p#副标题#e#
试谈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
摘 要: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高度重视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对中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自我概念的树立,社会化意识的培养,自信心的培养以及意志力的培养,通过这些教育内容能有效促进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心理;心理健康;健康教育
一、前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先后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对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作了深刻而明确的阐述,并针对体育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积极、高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功能对体育与健康教学活动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把体育与健康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位置上来。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指通过体育与健康教学及各种措施和专门性活动,运用心理学意义上的学习心理,结合体育与健康所蕴涵的身体练习心理,采用科学心理学的方法和技巧,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协调身体品质更完美地发展的过程。
由于我国中学生长期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错误地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体育的附属功能,导致学校体育的实际操作往往重生理功能而轻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使得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因没有摆正位置而缺乏相应的重视、研究、开发与拓展,也使得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损害的同时面临落后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严峻挑战。综上所述,摆正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体育中的重要位置,牢固树立人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建设与身体发展不可或缺的思想和观念,探索融理论与实践操作于一体的体育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全面促进素质教育发展提供必要帮助。
二、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涵
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建设蕴涵丰富的育人内涵,开展和实施的重要意义总括起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是维护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的主渠道,它对中学生身心健康、身体素质的发展以及身体潜能的开发和体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二)在中学生素质培养的过程中,体育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它超越了体育本身,有其无可代替的独特作用。
(三)开辟现代心理学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中应用的广阔前景。使心理学的理论在体育健康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指导功能,体现理论的价值,又形成体育课堂心理教育活动规律的理论体系,拓展了心理学理论的内涵、底蕴。
(四)为更多的体育教师参与心理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的同时促使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学习心理学,认识心理学的原理和实质,掌控其理论的运用,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以及教学实践能力。
三、中学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
在中学学校体育中开展和实施以青少年学生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建设,当务之急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培养目标具体化、内容明确化、方法手段多元化,同时把握作为生活经验型心理健康教育建设的基本特征,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特点和谐结合,使之便于体育教师具体的实施操作与检验,使体育的“心灵”与“生理”两大本质功能的发展相辅相成,统合有序。
(一)自我概念的树立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树立旨在协助学生在身体活动中证明自己,提高自我评价,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养成健康、理性的自尊。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其形成或改变要依赖于自我评价,而自我评价则依据自我知觉。研究认为:愉快而自主的身体活动是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的依赖性贡献因素。总的来说,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培养和获得包括良好的社会隶属、适时的心理类型、和谐的人际关系、恰当的角色、理性的爱好与理想追求及其建设性的自我统合等是最为重要的几项建设内容。基本途径有:
1、学校要计划并创造一个全校性整体的集体环境氛围与支持保障措施。
2、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关的内容,并结合现实社会体育明星的事实对学生进行个人与集体关系观、利益观、人生观的正确引导与教育。
3、为学生提供足够多的学校性、班际、班级以及专门性运动团队、兴趣中组等集体性体育活动、团队建设、协会活动诸如此类的实证性机会。
4、结合中学生的健康目标、体育学习目标或课堂学练主题,围绕一定的情景、情节、背景,采用自我陈述、班级讨论、中组交流、个别辅导、合作学习、教师总结等多元化的途径手段,所包涵的一般方法有:环境建设法、讲授法、自我陈述法、角色扮演法、讨论总结法、服务体验法、自我反省法、合作学习法、奖赏法等。
(二)社会化意识的培养
中学生社会化意识的培养旨在体育运动情景中培养学生公平竞争、团队合作、交往沟通、归属需要、生态体育这样的一些意识和观念,达成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化。就学校体育而言,体育对中学生的社会化过程所产生的重大影响是不容置疑的,更多的要依赖于有意识的开发和培养。教育的主要途径有:学校要设立包括以体育为首的促使学生良性社会化的活动课程,利用和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形成体育运动优化人社会化的共识,同时充分发挥体育教学“课堂社会”的作用和效应,以体育与健康课堂的合作学习、游戏活动、见习服务、教学竞赛,体育节、课间体育、综合性运动会、集体性课余体育活动、业余训练、体育协会的团队建设以及校外的社区活动、生态体育、野外体育、校际体育交流等为主要手段,通过讲授渗透、陈述讨论、创设情景、角色扮演、榜样示范、纪律教育、启发引导、活动体验、总结归因等方法,对学生进行合作意识、参与意识、公正竞争、群体意识、法规意识、生态意识等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纪律感、责任感、集体感、荣誉感、归属感、认同感等社会化的意识和观念。
(三)自信心的培养
中学生自信心的培养旨在让中学生通过品评体育成功,失败轮回的永恒中培养和形成真实的、稳定的自信心,提高自我效能感,达成从事任何事时下意识的自信与坚定。研究表明:个体从事体育活动后自我效能感都获得了提高,从而对以能力为基础的自信心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一定的迁移效应。就自信心的获取与培养而言,主要从体育与健康课学习与活动的安全感、情感保障、自我认识、社会归属、能力感和使命感六个基本方面着手。基本途径有:
1、通过合理、科学的场地布置和设施布局、严密的组织教学、保护帮助的制度化、加强场地器械的维护与保养等为体育教学、锻炼创造安全、舒适的环境。
2、教师要以自身高尚的道德情操投入体育的教学活动中去,营造充满爱和关怀的教学氛围。同时针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及行为表现的变化,实施心理激励调控和暗示调控,巧妙地给学生形成一种兴奋好学的心理状态,从而诱发其内部“能源”,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3、协助学生根据自身体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和学习实际树立体育学习的目标,使之内化为学生自身所赋有的使命感。
4、通过创设多元化的学习组织形式,创造实实在在的能让中学生张扬个性、能力、交往的不同舞台。基本方法有:目标设置法、环境优化法、表象训练法、心理激励法、心理调控法、自我暗示法、个人特长展示法、提供舞台法、合作学习法、成功体验法等。
(四)进取精神的培养
中学生进取精神的培养旨在让学生在参与体育学习、活动与锻炼中频繁、自然地品尝失败这种既正常又刺激人的结果,激发和挖掘“更高、更快、更强”的信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体育学习具有快速而明确的反馈信息,更易刺激人渴望和追求胜利,也培养人不怕和接受失败的同时会想到下一次更加努力达成目标。因此,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进取精神对于他们的人生历程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主要的途径、方法有:
1、通过目标设置、创设佳境、归因教育、积极反馈、价值寻求等方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锻炼、健身的动机。
2、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强调学生达成学习与运动目标时要尽力而为,知难而进,坚持不懈。方法有自我暗示法、自我挑战法、竞赛法、心理激励法、榜样法、反馈表扬法等。
3、通过成功教学法、愉快教学法、需要满足法、教学“引趣”法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从而转变或改善学生的体育态度,养成积极进取的精神。
4、挖掘和开发效率观念、竞争意识、危机意识和独立意识注入课堂的学练实践中去,培养学生勇于进取、不断开拓、坚持努力的行为习惯。方法有:目标竞赛法、极限运动体验法、耐挫力训练法、擂台挑战法、独立学练法等。
(五)意志力的培养
中学生意志力的培养旨在通过体育活动科学、合理、有效的身体负荷与心理负荷,改善学生的耐受、耐挫、包容的心理过程,发掘、激活和提高学生意志品质或意志能力。意志是人自觉地确立目标并支配其行动,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研究显示:体育活动能有效地改善人脑的调整机能,提高人的行动统调能力和发展意志品质。基本的教育途径有:
1、在课堂教学中将意志品质的培养始终贯穿在学生身体练习之中,根据项目特点和要求,有意识地融入具体化品质类型的陶冶。
2、教师要结合体育文化、运动知识的传授和课堂学习目标的解释、示范的讲解、说明练习要求、练习的提示与刺激言语等的同时内化意志的教育。
3、在日常的课余体育活动关注学生锻炼的自觉性与坚持性并适时引导、激发和协助学生自我培养。意志培养常用的方法有:注意力训练法、疲劳负荷法、竞赛提高法、条件限制法、创设挫折情景法、角色置换法、自我强化法、自我暗示法、说服解释法、活动锻炼法、日常教育法、生态体育适应法、极限体育挑战法等。
四、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的主要干预手段
中学生体育心理健康是指个人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以及妥善处理和适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心理健康是人全面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学生正常成长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教育途径有:
(一)教师要有目的地挖掘体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价值的知识内容,或补充一些相关的材料,融入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与体育基础知识的传授之中。
(二)寓于严密的体育组织教学之中,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来抓,与体育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与心理素质的培养一体化。
(三)结合体育教材特点,或面向全体学生,或因材施教、个别辅导。
(四)发挥体育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作用。
(五)通过学生自我的运动与心理体验来教育、培养。常用的方法有:沟通说服法、温和运动法、接触性运动法、锻炼体验法、体育服务法、自我教育法、心理辅导法、愉快体育法、榜样教化法、创设情景法、游戏竞赛法、课堂心理环境优化法等。
试论学校教育与中学生心理健康
摘 要: 健康心理是衡量合格人才的重要因素,在各个学校教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共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学校的广泛关注。文章介绍了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阐述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心理健康 心理辅导 班主任工作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
有资料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心理发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当前中学生的心理压力强,焦虑、依赖、畏惧、厌学、逆反等心理问题较严重,他们的成长环境和价值观与以前的学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现代社会的光怪陆离,贫富差距的进一步加大,国外思想的不断冲击,直接在孩子身上显现出来。他们的信息来源多,自我意识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小,对教师的尊重也有所减弱,学习的意志和兴趣薄弱,不少青少年长期生活在父母、长辈的关心、体贴、呵护甚至溺爱里,缺乏与人进行沟通、交流、协作等方面的训练,对挫折的承受力差,自信心不足。这些心理健康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原因等。
青少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所有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应抓住一切教育机会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1.育人先育德。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心理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但它的标准是以德育内容为基础的,健康的心理更有益于德育教育的顺利开展和实际效果的取得。学校的德育教育必须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健康的心理可以调动起学生内在的心理能量,激发学生自我提高的内驱力,从而有利于学生接受他人的德育科学灌输,如果学校德育能够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就一定能解决德育工作中的许多难题。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德育是重点,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心理,利用心理策略,激发学生的灵感、上进心、积极性和创造性,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潜能,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2.开展积极的心理疏导和心理咨询。学校通过学生心理协会、心理工作室和心理保健员组织开展心理学知识竞赛、心理沙龙、拓展训练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保健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
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老师必须掌握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了解心理辅导的一般过程,了解心理发展规律,学会观察学生,评估他们的发展水平并及时加以辅导。了解学生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奉献爱心、耐心、细心,与学生谈心,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确立新的适合自己的目标,摆正位置,把握住自己的情绪,防止内心空虚,正确对待学习、生活所带来的压力,学会正确的自我宣泄方法。
3.利用学科教学渗透心理教育,寓心理辅导于学科教学之中。中学的许多课程本身蕴涵了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如社会课和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中就含有情感目标,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在舒缓学生情绪上有着巨大的作用,且能使学生形成一种易于被真善美所打动的敏感心灵,这样的人往往更具有同情心,也更乐观开朗。一个高素质人才要具备坚强的意志、顽强的毅力、刚强的品格等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培养心理素质。
教师应积极深入挖掘,对学生实施自觉的、有意识的影响,注重将课堂教学效果渗透到学生人格塑造、成长成才的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学校可以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保健方面的知识;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素质差异和学习心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我控制和调节情绪的能力,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主动为学生排除学习障碍,增强他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困难的勇气。
只有将学生心理保健这项工作抓紧了、落实了,我们才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作为教师,我们不仅在传统理念方面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还注意加强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实施了对人类灵魂的改造工程,真正无愧于心。
4.在各项社会实践活动中进行心理教育,培养自主自立的心理品质。
关注孩子,不要关住孩子。课外活动是整个学校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重视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采取不同的措施,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文明、生动活泼的课外活动,对学生业余文化生活有积极作用,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使校园充满活力和生机。学生参与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体验的过程比说教更重要。对学生来说,成功的体验要比失败的体验更重要。体验应以活动为载体,通过自主参与各种活动,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人际关系的处理,善于角色分工,学会合作,学会负责。通过活动增强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主体意识,正确面对现实的自我和挫折感,把个人和他人的态度联系在一起,通过移情换位加强理解,从而产生和谐共存的体验。这样,学生内心必定会有一种深刻的感受和被净化的自我超越感。
5.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结合起来。
师生关系应该像水一样纯洁美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能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心理安全的教育氛围。在爱的前提下,在充分考虑到学生心理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的情况下,班主任要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特点,因地制宜,随机应变,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善用教育智慧和胆略。要坚持正面教育,坚持预防、治疗和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全面发展。
如果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学到了知识和技能,但思想意识如出现偏差,那么培养的是近乎次品废品,对社会有害无益。所以即使学生的考试成绩不能算得上是一流的,但他们的知识是全面的,身体是强壮的,心理是健康的,对学习充满热情,对生活充满向往,对未来充满渴望,这难道不是硕大的教育成果吗?
6.与家长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
传统的家庭教育中,家长往往可能片面地注重学习成绩,忽略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思维动向,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的指导,把满足孩子物质要求作为唯一的表达爱的方式。家庭生活中处处以孩子为中心,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部分家庭的不当教育方法还会使孩子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学校要利用家长会,就共性问题与家长进行双向交流,以便沟通思想,相互配合;通过家访和个别谈话方式,就个别问题与家长取得联系,找出病因,密切合作,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学校要在家长和学生之间架起一座信任的桥梁,让他们之间多一份了解与宽容,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现代学校教育在本质上应该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认识态度和迎接挑战的积极心态。要真正做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事业,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不是靠部分教师,应全员参与,这样才能为学生的人格成长创设适宜的氛围。心理健康教育绝不是学校一方面的工作,应是三位一体的,学校、家庭、社会要形成一个统一的合力,而不应是方向偏差,甚至互相抵消。我们应该动员社会各界的力量,介入和支持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工作。我们要给学生补充心灵的养分,开启学生心灵的工作是辛苦的,却非常值得。相信经历了成长的阵痛,学生们一定能获得心灵的滋养。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心理学术用语。指的是大学生的心理具有青年中期的许多特点,但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又不能完全等同与社会上的青年。心理是否健康一般采用量表测量,其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心理健康标准随着时代变迁、文化背景变化而变化。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性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全文如下:
【摘要】科学研究表明,大学阶段是一个人性心理基本发育成熟,性心理也渐趋成熟的一个时期。而大学生在这一时期,通常会有不少的自身性心理反应的体验,再加之受到日趋多样的大众传媒传播有关性爱方面内容的渲染,性健康问题已成为大学生问题中较为重要且多见的问题。由于性而产生的与之相关的心里困惑或心理障碍问题层出不穷,它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习与生活等都或多或少地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教育足以引起相关教育工作者及大学生本身的重视,大学生必须积极进行心理调适,使自己的身心得以健康发展,从而拥有一段美好的大学生活。
【关键词】大学生 性心理健康 教育
从相关研究总结得出,性心理健康作为人类身心健康的一部分,与人的身体构造、生理功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影响性心理健康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一是父母的素质,遗传基因和胚胎发育在很大程度上会决定身心的健康状况;二是本人,众所周知,一个人从懂事开始便对自己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支配能力和控制能力;三是家庭与社会的教育,人类作为一种社会型的动物,其性心理健康乃至身心健康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受到家庭或者社会的影响。一个生活在文明健康的家庭里的人,在对待性知识方面往往比较自然而轻松;而在谈性色变的家庭或社会环境里,人所接受的关于性的知识一般比较肮脏、不光彩,这种非正常性的精神状态在很大程度上会扭曲人性,影响一个人身心的健康发展,从而降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
什么是性心理健康?性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具有正常的性欲望,能够正确认识性的有关问题,并且具有较强的性适应能力,能和异性进行适当交往,在免受性问题困扰的同时,还使之增进自身人格的完善,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那么怎样才算是真正的性心理健康呢?以下是几个相关标准:
(1)对自己有着正确而科学的认识,不会对自己的性别产生抵触或者厌恶感。凡是性心理健康的人,都能够正视自己随着年龄增长在性生理和性心理方面的发育及变化,不会因为这种变化而有极端的逆反心理。
(2)谈到性心理健康必定离不开性欲这个话题。一个人若拥有正常的性欲望,那么使其产生这种欲望的人必定是成熟的同龄异性。
(3))是否能和异性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性心理健康的与否的重要标准。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日趋发展与成熟,希望与异性交往,并能保持良好的关系,是个体自然而正常的性要求。性心理健康的个体,一般都能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与异性进行交往。
(4)一般来说,性心理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对个人生理及心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性心理健康的人对性知识及性行为有着科学而准确的理解,能够以积极,纯粹的视角去看待“性”这个话题。
2.1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要学会以科学的渠道获取健康的性知识。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性知识自然而然会表现出一种关注和渴望。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应该选择恰当而科学的性知识传授者,从健康的渠道获取性知识。比如,具备性知识的父母、性教育工作者或者医生等。而不是社会上一些乱七八糟的书籍或网站。
(2) 性是一门科学,并不是什么丢人或肮脏的事情,大学生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正确而坦然地面对它,积极主动地具备性知识的家人、教师和医生请教,或者购买正版书籍加以了解。掌握了对性的基本知识,才能以科学的标准来鉴别和选择性信息,从而真正地把性和社会各方面及自身有机地统一起来。
(3)大学生要学会在健全的人格力量调控下,将性行为控制在适当的时间、地点、对象和社会规范之内。合理调节性冲动,从而达到性生理、性心理及社会性道德规范三者之间的有机和谐统一。要在对两性关系具有正确理解的前提下,展开正常的两性交往。要增强对黄色文化的免疫力,避免接触不良书籍或视频。
2.2 家庭和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1)家庭作为一个人成长的摇篮,对培育大学生性文明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换言之,家庭是实施性教育的基本场所,而父母则是实施性教育的第一任教师。不管是父母自己是否具备正确的性知识,还是父母本人的性文明程度如何,都对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大学生正处在性成熟、选择性行为的关键时期,父母在两性关系上的观念、行为方式都对大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父母双方感情的融洽度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的性心理及性健康。因此,大学生的父母必须为其子女提供正确而科学的性知识,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2)学校作为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高尚思想道德品质的场所,同时也是性文明建设基地。因此,在高校教育中,性教育是培育人才培育四有公民必不可少的一块。学校应定期举办一些关于性知识的座谈会向学生传递正确科学的性文化,提供性知识方面的书籍也是一个必不可少的举措。
性健康是人类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性与科学性。对性心理健康的教育能化解学生心中的困惑与迷茫,帮助学生塑造健康的性心理,从而使之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
加强性心理健康教育能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预见性和主动性,掌握大学生的性心理,性健康,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辅导,防患于未然,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引导其正确对待“性”问题。
大学生的性心理问题向来是一个敏感的话题,成人往往认为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无师自通,从而忽视了孩子们的性健康问题。但通过本文的介绍与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性心理健康问题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无论学生自己,还是家长或者学校都有其责任为大学生提供科学健康的性知识,帮助他们正确认识“性”。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尽管当前教育杂志和报刊上有许多文章呼吁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有一些先进的学校率先开展了这项工作,但从总体上讲,这项工作开展得还很不普遍,在一些学校中冷落心理健康教育的现象还相当严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研究全文如下:
(一)完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较强的组织性和目的性,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其教育内容侧重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包括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及思想道德教育,比较宏观、抽象,着重强调对学生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期望和要求。心理健康教育则重点关注学生个体的心理需求和个性发展,其内容更为微观、具体,更加贴近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必要的完善和补充。
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要求来看,大学生既应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也须具有较好的心理素质,具有维持健康稳定心理状态的能力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拥有健康的心态是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前提和基础。高职院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在面对入学适应、恋爱交友、毕业就业等情况下的心理状态,帮助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心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进取心态。这样,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既能积极主动地将教育内容与自身实际相结合,制定和规划人生发展前景,又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潜能,形成最佳学习状态。同时,还能促使大学生在面对复杂环境时,客观理性地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价值观念。
(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
受教育性质及内容的影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教师的理论灌输为主,教育形式比较单一,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是一种单向型教育形式。心理健康教育则以受教育者为主体,教育者积极关注受教育者的思想、心理动态,双方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建立朋友式关系,因而,教育形式更为灵活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有心理学领域独特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如积极关注、共情、尊重、中立、倾听及个体心理咨询、团体心理咨询等,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如课前,教师对每个学生给予无条件的积极关注,让学生自由表达内心情感;
在此过程中,教师始终保持价值中立原则,尊重学生,让学生充分倾诉,从而全面细致地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社会支持系统及其思想层次和心理发展水平,建立学生的详尽档案并将其归类;课中,教师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与学生进行目光、面部表情、触摸、姿势等身体语言的沟通,消除学生的紧张感,引起学生关注,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引导和政治教育,切中学生思想与心理问题的要害,使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学生的迫切需要,从而极大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后,教师在舒适、轻松的环境中开展个体或团体访谈,了解教育效果和学生的进一步需要。在此环节中,应当特别注意无教育效果或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及时解决问题,并进行跟踪随访,以巩固教育效果。
(三)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高职院校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及方式方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能有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其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贴近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使学生更容易认同和接受,使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入学生脑,还能深入学生心灵。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抵御心理疾病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学生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自觉实现人生价值。
二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后,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多样化,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能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感,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
三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原理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更加客观地看待教育中的问题,正视学生学习、生活及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区别思想问题、心理问题及其他问题,从而更好地解决问题,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
四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后,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关系,既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形成主人翁的意识,又有利于师生形成良性的双向互动,实现教学相长。五是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学科知识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和领域,区分心理问题的程度,及时发现存在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的学生,帮助其得到有效救治。
(四)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有较为广泛有效的教育载体和途径,可从四个方面借力将其引入思想政治教育中,以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
一是将心理咨询中心理咨询室借鉴为思想咨询室,构建专业全面的思想咨询机制。高职院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思想咨询室,选派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轮值,引导学生遇到思想问题时主动前往,帮助学生缓解思想压力、解除思想困惑、解决思想问题。
二是借鉴心理咨询中摄入性会谈和建立咨询关系的技能,开展情感教育。在情感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尊重学生,热情接待学生,与学生真诚交流,积极关注学生情感,并与之共情,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建立师生间平等融洽的情感交流关系,在情感交流中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三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心理拓展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型户外拓展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组织学生组建人际交流、团队协作、志愿服务、就业创业等团队,指导学生开展团队活动,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四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社会三级防范机制,构建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家、校、社会及用人单位四级教育体系。仅仅依靠学校单方面的力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力量单薄,而且效果难以显现;因而,必须建立全方位的四级教育体系,让学生在大环境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一)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方向的正确性
从教育内容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个体的需要、动机、情绪、情感、意志及人格等,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成长,是一种个性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则从社会和国家层面对学生开展集体主义教育,强调群体意识,要求学生服从集体主义原则,属于群体性教育。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人相对而言更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思想政治教育是从更高层面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和大局意识,有宽广的胸襟、坚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正确的立场,从而提高学生抵御挫折的能力,使其保持良好的心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政治性,通过对学生开展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思想境界、法治观念和道德水平,旨在为党和国家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提供正确的价值保障。
(二)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
心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经历实践与认识的多次反复过程,从而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顺利实现感性到理性的飞跃。因而,心理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心理现象产生发展的规律,采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方法,引导学生正确强化心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方法论指导,为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科学性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确立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原则。如,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立必须遵循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咨询室的设立必须符合高职院校的师资力量及学生规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必须针对高职学生的文化基础及认知水平而展开;心理拓展活动必须符合高职学生整体的心理特点;校园心理知识宣传必须符合高职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运用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客观看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区别相似心理现象背后不同的产生因素;坚持矛盾的观点,从学生复杂的行为表象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寻找学生心理冲突的关键点;坚持联系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寻找学生心理现象产生的综合因素,结合多方面力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三)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长远性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立崇高的理想信念,最终促进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一方面,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正是个体个性心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指导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方向,对个体心理素质的整体水平起决定性作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指导学生自觉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激励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接纳他人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认同感,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可见,解决学生根本的思想观念问题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所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大力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升华。
另一方面,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共同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等课程的教育教学,帮助学生正确看待自我,了解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分析社会发展趋势,及时把握社会发展动向,从而确立正确的价值方向和奋斗目标,制定科学可行的人生发展规划,最终实现其自由全面的发展。可见,思想政治教育能激发学生深层次的动机和需要,激励学生积极实现人生价值,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拓展高职教育的内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具体而言,着重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充实师资力量,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当前,我国相当部分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在人员配备上还没有完全到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相对比较薄弱,思政课教师和辅导员都承担着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教学工作。
在教育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存在广泛的交叉与重合,同时,高职院校中也存在心理健康教师兼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的情况,这就形成了两支队伍互相配合的现实与必要。要实现两支队伍教育力量的整合,发挥良好的育人作用,则不仅仅是人员上的相互协调,更重要的是教师队伍知识结构、教育理念及自身综合素质的改善和提高。这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具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基本素养,还应拥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良好的心理素质,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和方法。
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则在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各种条件之余,还要有崇高的政治信仰、坚定的政治信念、较高的道德素养及扎实的政治理论功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动,能促进两支教育队伍的结合,充实高职教育力量,提高教育教学实效。二是优化教育教学手段,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实现互动,能发挥两者的长处,促进大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从教育内容角度看,两者的互动将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与促进个体个性化发展相结合,能培养学生既有较高的政治素养、思想素质、道德修养,又具备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健康的能力。
从教育方法角度看,两者的互动将理论灌输与心理疏导相结合,既保障教育者的权威性,又能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实现师生间顺畅的沟通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从教育效果角度看,两者的互动可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进学生不断产生符合社会要求的自我发展需要和动机,并自觉提高实现个性发展的能力。从教育环境角度看,两者的互动能营造全员参与的育人环境,调动全体教职工、后勤服务部门及校外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与干预机制。此外,高职院校还可以通过两者的互动,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实现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无处不在,成为学生学习、生活和工作的一部分,最终实现学生自由全面的发展。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实施心理素质的教育,不仅涉及各科教学等诸方面的改革,而且必然涉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立,并以此为中介和桥梁,有力地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师资建设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师资建设研究全文如下:
我国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国外相比,起步较晚,心理健康师资建设较为薄弱,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专业培训,且人数不足,无法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自2008年起,90后大学生开始成为大学校园的主体,90后的大学生群体具有自身的特点,个性张扬、乐于表现、思想活跃、追求时尚,同时也具有学习、就业压力、自我调适能力不强等因素造成心理负担过大,这些心理问题若不能及时解决,将对大学生成长产生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师资建设。
1.有利于提升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与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有着很大的关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是“以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为出发点,以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为基础,采取恰当的问题解决策略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心理特征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人格的能力,传授心理调适方法的能力,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能力等诸多方面。
目前从学生生源来看,大多数高职院校面临着生源危机,因此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不强、存在自卑的心理倾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缺少生活的历练。从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看,目前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学校教师“半路改行”者甚多(不是学的心理学或者教育学等专业),专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的配备不够。因此,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建设,不仅可以为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提供新鲜“血液”,也为有效地促进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提供了契机。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首先,学生健康人格发展。健康人格是“指个体人格良性发展的要素完备状态”。大学阶段是人生的发展阶段,也是人格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加强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有效地补充师资不足的问题。二是通过各种培训,可以提高现有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
三是在立足于前两点的基础之上形成的高素质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可以为大学生各种心理问题的解决提供正确的导向。学生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把外者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加以内化,形成指导自己行为方式的思想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其次,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高校对大学生的综合培养,往往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如有的学校不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老师配备和经费投入,也有的学校在心理素质教育上采取的方式、方法脱离了学生的实际,不具有可操作性,导致学生普遍反感。因此,加强师资建设显得非常必要,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毋庸置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心理科学事业取得了重要成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不仅开始开设相关课程,而且开始设置相关的专职教育人员,队伍不断壮大,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师资力量建设滞后
师资力量建设落后与两个因素有主要关系,
一是领导的重视程度。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严重性认识不足,在学生专业知识学习与心理教育上达不到平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相对薄弱,其专职教师的配备比例直接反应出学校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根据笔者在长沙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田野调查的资料显示,有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门机构是近几年来成立起来的,有的学校则是人数配置不够,每一个系都缺少心理健康专员老师,以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全院人数13000多人,设有一个院级心理咨询中心,配备两名专职心理疏导人员,从全院学生总人数来看,专业心理疏导人员人数配置还是相对较少。
二是与学生的重视程度有关。许多的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持可有可无的态度。学生的态度也直接影响了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另外,师资建设滞后不仅体现在人员数量不够,而且还体现在缺少正规专业教师,多数教师与合格的心理咨询师之间存在差距。现有的心理健康教师激励机制偏少,忽视了人文关怀等非物质激励,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压力大,任务重,在科研方面投入的精力就少,因而影响职称评定,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
2.教师存在职业倦怠
众所周知,大学心理健康教师由于工作任务重、压力大,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无法从工作中获得价值认同,获得成就感和幸福感。进入新时期,新阶段后,90后学生逐渐成为大学校园的主要群体,90后群体与80后相比,又存在自身显著的特点,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各方面的自制力缺乏,使得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复杂程度增加,因此对大学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就是大学心理健康教师自身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岗位胜任力有欠缺,缺乏对教学工作的钻研与投入,往往难以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从学校方面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对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选拔与培训等专业化成长的措施缺乏完整的体系,或者是体系发展不完善,“目前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的公费学习、培训、交流、督导较少,职业发展前景和晋升机会均不容乐观。”多数心理健康教师存在自身的工作得不到大家的认可等心理,一方面是来自现实的压力,教育的对象不断发生变化,工作要求不断提高,而学校对这方面的支持又显得滞后,二者之间产生了矛盾,激发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职业倦怠。
3.教育理念缺乏创新
根据田野调查显示,在调查的15所高职院校中,大多数高校的心理健康教师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在校园中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
一是开展心理健康的知识讲座;
二是开展一些与心理健康有关的活动;三是辅导员一般兼任心理健康教师,要给大学生上心理健康与卫生知识课程。对这些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我们可以发现,目前高职院校大多数的心理健康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在教育内容上,为了说明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往往采用现实中发生的心理极度扭曲或者以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案例为例(如复旦投毒案),这种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往往产生负面影响,容易造成学生在对身边的同学产生过度警觉,影响和谐同学关系的构建。
教学方式上,以传统讲授式为主,学生提不起兴趣,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真诚的交流与分享,如果能够充分的发挥学生主动性,课堂效果应当更好。因此,目前由于教育理念缺乏创新,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生因不愿意被动接受,而产生抵触的情绪时有发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极容易产生消极应对的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职业倦怠的产生。
总上所述,影响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建设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外在方面的原因,包括学校领导的重视,对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投入等;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身的原因。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师资建设,可以从以下两个路径入手:
1.外部建设路径
首先,高校管理层需要理念创新。理念创新是一个摈弃旧有思维模式的过程,转而形成新的思维模式和新的思想观点,以此来指导和推动实践的发展。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建设需要高校管理层的理念创新,具体体现:一是高校管理层要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重在预防,不是学生出现了心理问题才对其进行补救。
近年来,随着国家《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出台,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重视起来,有的学校把这门课程作为学生的选修课,实效性不强,高校必须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必修课程,要加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师资建设的投入。二是形成全员教育理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全校员工的共同参与,即全员参与。”
基于此理念的基础上,高校有必要对全体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以及相关技能的培训,发挥每个教师都能承担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积极转变旧有的师生观,能平等地与学生对话,学会倾听学生,积极向学生传播正能量,使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由过去的矫治性教育模式向预防性教育模式转变。
其次,高校管理层需要实践创新。任何理论最终都要回归到实践中。因此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的提升,归跟到底还在于实践创新。
一是要改变心理教育课程的课程地位,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工作满意度,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再挂在其他部门之下,应当成立专属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机构,建立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教研室。据田野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但是大都是辅导员兼上,且理论性较强,缺乏可操作性。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研室的建立,可以有效地缓解这一问题,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加大对该课程的研究与投入。
二是对于心理健康教师不能放任自流,而应加强对专业教师的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对教师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都有较高的要求,还必须具备心理诊断、咨询、个别指导和课堂教学以及语言沟通方面的技能。因此,高校应不断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加大对教师的培训。三是加大对心理健康教师的奖励机制建设,要通过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等手段,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去掉职业倦怠。
2.自我建设路径
教师的自我建设,也是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师资建设的重要方面。学校的努力归根到底只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还应当做好几下几方面的工作。
首先,加强自我修养提升。“修养”就是指一个人在知识、道德、态度、人格(包括气质、性格)等诸方面养成的一定素质。加强自我修养的提升,一是要提升人格魅力。良好的人格魅力“包括教师良好的仪表修养,规范、准确、生动、幽默的语言修养,阳光健康的心态。”教师的良好形象,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感到亲切,教师的积极向上的心态更可以感染和引导学生,使学生乐于接受你所传授的知识。
二是要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腹有诗书气自华”,教师知识的渊博程度直接关系到课堂的效果。因此,教师应注意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书籍,掌握本领域前沿的知识点,要加强业务钻研,掌握必要的心理评估和心理咨询技能,能够用自己渊博的知识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缓解学习压力。
三是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保持高尚的情操和坚定的信念,拥护党的领导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追求高尚人格,不断完善自身。四是要学会反思。教师工作不是把知识简单地复制给学生,而是要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能够主动接受和吸纳,教师需要对自己在教育活动中的行为、决策以及教学结果所进行的分析,教师要通过不断思考,在复杂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教育的本质规律,发现和找到教育的真谛。
其次,积极促成课堂改革。现有的课堂教学,教师多采用讲授法,注重对知识的讲授,学生较为被动的接受,大多数学生觉得课程枯燥,具有明显的抵触心理,与现实问题严重脱节的理论灌输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必须积极促成课程改革。
一是大学心理健康教师应根据学生心理健康实际,明晰课程目的。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通过接触这门课程,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的心理问题,并可以学会疏导不良情绪,遇到问题时能敢于求助。
二是要结合实际,确定教学内容,改变现阶段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理论性教强的问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当重点关注问题:恋爱问题、情绪管理、珍爱人生、就业问题等等。
三是改革教学方法与模式,注重体验教学,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包括课堂讲授、互动活动、案例分析、心理测试、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团体训练、素质拓展和心理主题班会等方式。”四是课程考核方式应创新。要从目前的考察学生单纯的知识掌握程度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转变,要注重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是这门课程的最终的目的。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肖汉仕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班级团体辅导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班级团体辅导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全文如下: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辅导员职业功能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实施者的辅导员,主要利用常规班会、主题班会、专题讲座培训,以班级团体辅导形式开展面向全班学生具有预防性、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在这些基本的教育活动中,同样以全体学生为对象的晚点名,便可突破清点人头的简单操作流程及确保学生安全在校的直接目的,以此为契机设计出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主题鲜明的班级团体活动,让晚点名制度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受关注程度的提高,近年来各大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热情也空前高涨。不少学者也都致力于积极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通过回顾团体辅导在国外、港台地区及内地的发展,阐释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作用机制等内容,研究高校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务应用等方面,表明团体辅导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教育、预防、发展等积极功能,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式及有效途径,也是具有中国特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班级团体辅导的涵义
团体辅导,一种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形式,与小组辅导、集体咨询、团体咨询概念相同。是以团体为对象,运用团体服务的理念和方法,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辅导活动。成员通过团体交往互动中的体验、观察、学习来认识自我,获得情感支持,发展良好人际,学习新知识和行为,增强社会适应,促进自我成长。团体辅导具有预防、治疗及发展等功能。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中,团体辅导活动主要是用来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其主要内容包括适应性问题、人际交往、个人发展与职业选择、情绪管理、青春期辅导等。
在主题的选取方面,需要考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符合他们身心发展特点,适合该班级学生普遍面临的问题,大家所共同关心、感兴趣的主题。使用的方法有讨论、情景模拟、体验分享等。班级团体辅导符合团体辅导的范畴,但却有其特点,它是以整个班级的全体学生为对象,不加以筛选,团体人数取决于行政班级人数,规模大小不一,开展班级团体辅导的策划人、实施者、领导者就是班级辅导员,团体性质为心理教育团体。班级团体辅导在辅导员班集体构建、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职业生涯规划及发展、危机事件处理等方面可得到广泛的应用。
(二)利用班级团体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及优势
大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特点及所处校园环境影响,往往面临一些共同的心理问题,所以大学生集中校园和班级是最适合团体辅导的场所,并且团体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究其作用而言,主要是促使大学生重建认知体系,进行自我探索,自我思考、自我教育,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行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技巧,促进班级内学生交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形成良好的班风;培养交往能力,获取社会支持。以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其独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班级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在一个彼此熟悉的、有凝聚力和归属感的互动情境下,班级学生可通过团体交互作用,达到相互支持、学习、发展等目的。
第二,班级团体辅导费时少、效率高。辅导员选定一个时间,将自己管理的学生集中起来,确定一个班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且感兴趣的主题,以全班同学为对象进行团体辅导活动,可以节省邀请心理辅导专家及招募筛选同质性成员花费的大量时间和精力。
第三,团体辅导效果显著、易巩固。班级学生在类似日常生活的真实情境下进行交往、学习、练习,使在班级团体辅导中思想和行为发生的改变,延伸到团体之外的现实生活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强化。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内容,团体辅导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辅导形式,是学生工作的重要方式,也是辅导员职业能力之一。团体辅导本身是一种异于说教生动有趣的,符合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体验式活动形式及教育方式。
第一,成员特征的相似性。班级体和辅导团体这两个团体中,成员都具有一定的同质性。班级学生在年龄、身心发展阶段、文化水平等方面基本一致,且面临如人际交往、学业压力大、择业就业等共同的需求和问题。
第二,辅导员和团体领导者角色的相似性。高校辅导员以学生为本,引导帮助大学生解决学业、人际交往、职业发展等一系列问题,通过鼓励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团体辅导中领导者需要创造融洽的气氛,引导成员参与互动,在活动中解决学业困难、人际交往障碍、职业规划等方面问题,在团体中发挥潜能,获得成长。可见,高校辅导员与团体辅导的领导者的目的都是引导成员在团体中成长与发展。另外,辅导员也是班集体的策划者、领导者、引导者和实施者,两者的多重角色不谋而合。
第三,辅导员具备开展团体辅导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辅导员对于自己管理的学生有足够了解,能更好的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普遍存在问题、关注焦点及需求等,进而选取合适的教育主题。其次,辅导员在学生中具备一定权威,学生在团体辅导过程中能认真对待,积极参与。最后,辅导员作为团体辅导的策划者、组织者、领导者,单个人开展工作便利,在召集学生、协调时间方面更加便利。
(一)晚点名概述
晚点名制度,是在高等教育扩招,学生人数不断上涨,管理难度增加的背景下,为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及教育,强化学生安全纪律观念,各高校陆续实行晚点名制度。晚点名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基本制度和管理手段,自实行以来,管理学生、维护校园秩序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所谓晚点名制度指的是辅导员清点自己所带的年级学生人数向学生工作干部汇报本年级在校人数和不在校学生人数、去向及其他学生事务的一种制度,它要求辅导员具有很强的责任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目前,全国高校所实行的晚点名制度,主要有两种类型:
一是主要由学生干部点名,辅导员抽查,在每天规定的时间内或每周星期天、节假日收假返校当天对学生的在校情况进行清点上报的制度。
二是指周末晚点,辅导员在每周日、节假日收假学生返校时,在固定的时间和场所,对所带班级进行点名,在保证学生安全在校的前提下,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各种主题教育的管理制度,让学生的思想、纪律、心理健康等方面都有所提升,帮助学生的成长成才。本文中的晚点名制度就是属上述第二种类型。
(二)晚点名制度实施的现状
就单纯的清点学生人数而言,高校晚点名制度就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大多数辅导员都能够尽心尽职,做到及时、准确的记录汇报。但也存在辅导员认为没有必要,对于点名让学生清点,自己不出面,或者自己减少点名次数,偶尔点、抽查点,上报时靠自己的估计,不及时、不准确。也没做好相关记录,仅仅是口头记忆通知,一旦发生事情,无法拿出真凭实据,无从下手。晚点名除了清点人数外,辅导员也会利用这个时间给学生通报一些事情,主要是人身财产安全方面注意事项,选修课、报名缴费、教学检查等事务的传达,学校各种规章制度的宣讲等。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方面有所欠缺,要不是没有主题教育,要不然是几句话带过,没有深入的讲解。基于辅导员时间精力有限,不愿意在这方面花费太多时间,学生也不想听等因素,对于晚点名的主题教育,仅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实施晚点制度对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
晚点名制度在确保学生安全、维护校园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样,也对于大学生教育起着重要作用,它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良好的平台,要以此为载体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晚点名教育是课堂的延伸,是学生素质教育的有益补充。晚点名是没有纳入教学计划的学生教育课堂,通常每周一次,主要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阶段分主题地对学生进行相对集中和系统的教育,如学习习惯养成教育、目标培养教育、热爱生命教育等,这些在课堂教学里涉及较少的内容,以及其他高校发生、本校临时发生的需要解决的思想问题、心理问题等,在晚点名课堂上都可以做补充,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第二,及时性案例、针对性教育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适宜、讲解生动。晚点名制度让大学生与辅导员保证每周一次的见面,这加深了彼此的沟通了解,让辅导员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把危机化解于萌芽中,不至于因没有发现或拖得太久而造成不良后果。各高校案例的讲解,很具有时效性,及时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另外,辅导员对本年级、本班学生各方面的情况都比较了解,都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主题、丰富的案例进行讲解,有理有据的教育,也避免了空洞的说教。
第三,轻松的氛围及灵活的形式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更佳。辅导员与学生接触较多,彼此熟悉且更加容易沟通交流,学生在团体辅导的互动中也更加放得开。一些专家、教授通常采用老师讲、学生听,最后专家答疑正式的讲座形式,这并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而辅导员的课堂教育形式并不那么正规,相对来书比较灵活,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准备,在晚点名课堂上以分组讨论、情节模拟、电影观摩等形式开展教育,更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教育效果。
(一)晚点名制度与班级团体辅导相契合
从时间上来说,晚点名是周末或重点节假日收假时,这时学生全部到场,聚集在一起,因为放假,各种问题也更容易出现,这便是一个好的开展各种教育的时机。班级团体辅导也是在整个班级学生到场的情况下开展的,所有正好可以利用晚点名的时间,根据主题进行辅导;从实施地点来看,晚点名制度,是在高校在扩招后,辅导员管理难度加大的基础下应运而生的,因而其实施地点是在高校。虽然,团体辅导并不一定在高校开展,可以是心理咨询中心、社工服务中心,但是高校是非常重要的实施平台,很好的联结了学生群体和心理教育工作者;
从对象来看,晚点名的对象是大学生,团体辅导对象不一定针对的是青年或者学生群体,但他们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确实是需要服务的重要群体;从服务对象的特征来看,晚点名教育针对的是该年龄段、本学习阶段、本校、本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班级学生具有较强的同质性,而团体辅导,也是将问题相似的成员聚集,开展辅导;在主题方面,晚点名和班级团体辅导由于对象皆为在校大学生,设计的主题也以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关心的话题为依据。
(二)晚点名与班级团体辅导结合,加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晚点名制度与班级团体辅导有契合之处,可以将二者结合起来,服务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晚点名制度为思想健康教育提供了时间机会、辅导员人员配置、教育任务等,团体辅导为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的实施模式。但是,很多学校,很多辅导员都只是走过场,并未真正落到实处,以至于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仍然欠缺,这就需要学校的重视和支持,辅导员的努力,学生的配合,将晚点名时间充分利用起来,改进说教的方式,引入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切实提高大学生思想健康教育水平,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健康不可分割的重要方面,那么什么是人的心理健康呢?人的生理健康是有标准的,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也是有标准的。不过人的心理健康标准不及人的生理健康标准具体与客观。了解与掌握心理健康的定义对于增强与维护人们的健康有很大的意义。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思考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素质教育、新课程改革的话题谈得热火朝天的今天,在大力实施“减负”的今天,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学生无所顾忌地去违法犯罪,去为患社会、家庭?笔者认为:除了少数客观的原因以外,更多的是不健康的心理在现实生活中的恶劣表露!人们在谈论有关学校的教育时,总是从学校的软硬件设置、中高考升学率、考上重点学校人数等方面加以评价,却很少有人谈论该校学生的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时代要求我们学校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学生的健康成长正日益成为学校、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笔者在教学工作中发现,有些学生由于自身的不成熟,以及来自家庭社会种种不良因素的影响,心理上形成了不健康的因素。这些不健康的因素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如果家庭、学校、社会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很容易使其心理不平衡、性格偏异,产生不良的结果。
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才能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营造和谐轻松的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感、拘束感和不自然感。要利用课堂主渠道,向广大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也可以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体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不自然感,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有经验的老师,经常通过与学生的促膝谈心,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学生的心理或思想问题。谈话可以最亲切、最直接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还可以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获得或发现学生心理的一些重要信息。
心理学研究表明,谈话过程实际上是交谈双方之间的一种交往与认识过程,谈话双方的心理特征、态度、期望、动机、知觉、情绪和行为等对谈话的效果有一定的影响。少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师必须放下身子,走进他们中间,学会倾听,善于引导,做一个合格的大哥哥或大姐姐。
初中阶段不仅是一个长身体、长知识、立志向的年龄段,而且也是一个情绪易波动、行为易出轨、交往易出岔的年龄段,更是身心发育的一个突变期。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心理断乳期”,他们的生理和心理正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青春期的到来在慢慢发生变化,而他们所面对的又是需要付出很多精力的学业,加之他们克服挫折和困难的毅力不够,容易产生放弃心理,也就会感到迷惘、烦恼、困惑,并开始逐渐迷失自己。常言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树立积极的自我形象,才能走向成功。所以必须让学生学会运用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和认识,以抵御外界不良因素的侵害,消除成长过程中的各种迷惘、烦恼、困惑。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多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要为青少年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青少年一个洁净的蓝天,同时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心理的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二十一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人文素质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现代的“人文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是作为“科学主义”、“金钱拜物教”的对立面而出现的。它相对于“科学主义”,强调的是关注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相对于“工具理性”或“技术理性”,强调的是价值理性和目的理性;相对于实用主义,强调的是注重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科学”、“实用”与“人文”、“理想”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或缺的两个价值向度。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心理健康论文范文: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进行研究。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目前,实训教学在医学教育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人们对医学实训教学的认识愈加明确,医学院校普遍建立了实训教学部、配备了实训教学师资队伍、购置了实训教学设备,医学人才培养中的实训教学正在逐步规范地前行。但从总体上看,医学实训教学只局限于医学生临床能力的培养,没有纳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体系。这是医学教育的一个欠缺,也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际效果不显著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在理论上,要论证、强调实训教学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 在实践上,要通过系统、规范的操作,大力推行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
教学是当务之急实训教学,顾名思义,是以实际训练为内容的教学。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实训教学不仅是医学技能培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医学人文素质培养的题中应有之义,实训教学也应纳入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教学系统。
1. 1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实训教学符合医学教育的目标和医学人才培养规律精英教育是医学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基本属性,医学教育的任务是培养精英人才,这是社会对医学教育的要求和期望,也是医学教育自身确定的目标。但是,在对“精英人才”的理解上,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偏重知识和技术。事实上,和知识、技术同样重要,甚至比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职业素质。中国古代有“良相”“良医”“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说法,而“良相”“良医”的相同处,都在一个“良”字,强调的都是素质。医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医学人才,而医学人才的服务对象是人,医学人才所从事的是与人的健康和生命直接相关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工作。正所谓“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因此,“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 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 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是以古之用医,必选名姓之后,其德能仁恕博爱”。这样的工作,非精英不可完成; 这样的人才,只有精英教育才能培育。精英教育的第一要务是培养受教育者把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放在第一位。这是医学教育的任务,更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任务。怎样培养精英人才呢? 这就说到了医学教育的另一个特点——实践性。
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实践是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按照医学人才成长规律,医学教育必然要强化实验、实训。这是合格的、高素质的医学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是医学教育的规律。攻读医学专业各层次学位的学生,不管是基础阶段的教学还是临床阶段的教学都应强调实际训练,注重实训教学。医学学士的培养是这样,医学硕士、医学博士的培养亦然。
对此,人们的认识在逐步明确,行动在不断自觉。但必须指出,从整体上看,截至当前的医学实训教学,只局限在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训练上,谓之技能培训; 实验课、实训课教学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人体结构和机能的认识,强化学生对预防、诊断、治疗疾病方法的掌握和实际操作,这当然十分重要。但与知识、能力培养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人文素质教育,却主要通过课堂理论教学的方式传授,没有应用实训教学方法。似乎实训教学之于学生临床能力培养是必须的,而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不需实训。事实上,高尚的医学职业道德、严密的思维、科学的沟通方法、严肃的治学态度、自觉的守法行为等人文素养、能力,与严谨的技能操作一样,也都来自实践,都需要实际训练,也都是在实践中养成的。
1. 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实训教学的紧迫性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中开展实训教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现实的紧迫性。紧迫来自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际效果的现实需求。当前,国内绝大多数高校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采用课堂讲授的方式,只有极少数学校在课堂讲授的同时探索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本应开展、注重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为什么一直没能普遍开展、未得到应有重视呢?
原因有二:一是人文素质教育、医学教育发展的结果。用历史的眼光看,以理论传授的方式培养学医者的人文素质与两方面的进步相关,即人文教育的规范化发展、理论化和医学教育的规范化、理论化发展。这两方面的进步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论传授的必要条件。换言之,有了对医务工作者人文素养的认识、归纳、总结,有了比较规范的医学教育,才有医学人文素质的理论传授。而在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规范化、理论化之前,学医者人文素质的培养都是通过师带徒,徒弟跟师学习、训练的方式,在仿效师长的行为中感受、养成的。包括这种感受、养成在内的实践是医学人文素质理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论形成的基础。
教学的基本原则为实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的目的,在实训教学中,应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密切联系实际”“真实、具体、感人”“纳入教育体系”四个基本原则。
2. 1 科学理论指导原则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训教学虽然区别于理论教学,有着显著的实践特征和实践内容,但绝不是盲目的实践,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因为,只有在科学理论指导下,才能实现实训教学的功能,才能达到提高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效性的目的。指导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包含两方面理论。一是医学人文素质理论和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理论; 二是医学实训教学理论。从第一方面的理论看,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多元文化交融交锋的冲击,面临着对医学科学技术属性的绝对化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理论上的清醒、清晰非常重要。有了正确理论的指导,才能逻辑严谨、脚踏实地、理直气壮,从而有说服力地开展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因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的本质和目的就是证明医学人文科学理论的正确,证明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必要和重要。就第二方面的理论看,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必须符合实训教学的一般规律,必须在实训理论指导下开展。当然,我们还要在总结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发现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所特有的规律,提出相应的理论,以利于更好地开展实训教学。这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的首要原则。
2. 2 密切联系实际原则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是理论与实践有机契合的载体,是指导学生深化对医学的人文性质、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解,用正确的价值观念分析个人思想实际、专业实际、社会热点问题的载体,必须密切结合学生思想实际、专业实际、社会热点问题实际。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既具有用事实证明科学理论的功能,又具有启发人们思考、分析问题的功能。所以,密切联系实际既包括用实际证明理论,更包括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医学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德高医才能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密切结合实际,要落实在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共同提高上。因为,在医疗实践中,人文素质低下的人,能力越强越可怕; 而能力低下的人,人文素质再高也无济于病人疾病的诊治。医学人文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和学生自我教育的统一,从指导、引导学生实践到学生自觉实践,从学生被动接受教育到主动接受教育、继而上升到自我教育,最终实现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是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的方法,反映了实训教学必须坚持的密切联系实际原则。
【对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实训教学进行研究】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遭受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并增强抗挫折能力的目的。在教育过程中,对受教育者进行挫折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论文范文:挫折教育研究。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一) 当前小学生面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需要
挫折教育的开展青少年肩负着21 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使命,除了应具备渊博的学识、高尚的道德修养和强健的体魄,还应该具有顽强的意志力和进取精神。然而,随着生活节奏与学习节奏的加快,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时有发生,并且低龄化严重。抛开之前的诸多案列不说,单就在 2015 年 3 月份,在杭州一个城市,就有4 名学生跳楼。3 月 3 号,杭州,普金家园,一名 12 岁女孩被人发现在自家小区内坠亡。3 月 5 号,杭州,永庆坊小区,一名 15 岁的男孩因作业与母亲发生争执,从自家 6 楼的窗口一跃而下。3 月 19号,杭州,近江家园九园,一名 15 岁的女孩疑因学习压力大,从 6楼纵身跳下,截止目前女孩还未脱离生命危险。
这些真实事例让我们不寒而栗的同时也值得我们深思,为何正值花样年华的小学生们会采取如此极端的行为? 面对困难,他们害怕、逃避、承受力差,对挫折的处理方式令人堪忧,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日益突出。而小学阶段也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迫在眉睫。
(二) 当今社会对挫折教育的政策性需求
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关于挫折教育目标的提出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提出其总体目标: “要体现时代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学生要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些目标的实现都与挫折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素质。只有勇于面对挫折,树立正确的三观,才有可能成为“四有”新人。
2、国家政策的需要
教育部在 2010 年 7 月颁发的 《纲要》中指出: 要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也明确指出: “要通过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健全其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此外,还有一些国家政策明文规定要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由此可见实施挫折教育的必要性与国家的重视。同时,挫折教育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学校培养人才的需要,是时代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全社会共同的任务。
(一)关于挫折教育含义的研究
对挫折教育含义的研究,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也有不少误区。其中典型的一个观点就是把挫折教育等同于磨难教育、吃苦教育、失败教育。李海州、边和平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有意识地利用和设置挫折情境,使学生正确认识挫折、预防挫折,增强抗挫折承受力的教育。张泽玲认为挫折教育就是提高被教育者抗挫意识和心理承受力,使其面对人生中遇到的挫折时懂得如何做,并能驾驭挫折的一种教育。教育者可以运用合理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关于挫折产生的原因研究
挫折形成的原因是十分复杂的,每个人产生挫折的原因有相似也有不同,笔者归纳认为青少年出现挫折心理的原因主要包括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主要体现在生理和心理因素、体力、智力、外貌以及生理缺陷等; 外在因素主要是家庭、学校、社会、自然因素的影响。归纳总结发现,关于挫折产生的原因还可以体现在几种冲突上: 一是生活、学习与目标定位的冲突、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绪反应与缺乏挫折认知的冲突、自我评价与报负水平与实际执行力和应试教育的冲突、生理早熟与心理滞后的冲突等。这些冲突会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挫折感,而如何解决这些冲突仍是我们教育者应该着重研究的问题。
(三)挫折教育的实施途径研究
从目前已有的文献分析看,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挫折教育的实施途径方面,且主要从学生、教师、学校、家长四方面展开论述。总结主要有以下几点: 学生方面,正确看待挫折,鼓励采用自我调控与自我防御机制,如自我鼓励、积极进取、找人倾诉、或运动音乐调节等合理的自我宣泄方式等; 提高自身的自我认知,学会战胜挫折的有效方法,如选择性忽视、选择性重视、改变愿望满足方式等,建立合理目标; 积极参加挫折体验的实践活动等。不管是学生、教师、学校、家长还是社会,对于挫折教育都要预防与指导相结合,所谓预防是指不能只注重事后的解决,还要注意防范,尤其是对那些无法面对挫折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要多关注其心理发展,防患于未然。
上世纪九十年代,挫折教育在我国教育界逐渐出现并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现在仍然有很多学生面对挫折不知所措,容易出现负面情绪,乃至抑郁、犯罪或自杀。虽然目前的研究有很多,涉及领域也很广,如挫折教育与青少年的犯罪研究,挫折承受力与父母教养方式、与家庭结构的研究等; 涉及主体方面,如幼儿的挫折教育研究,小学、初中生的耐挫能力研究,高中生以及大学生的挫折教育研究; 涉及学科方面,如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挫折教育、中学历史、体育等。但研究重理论偏实践,对挫折教育的具体落实仍缺乏实践指导,挫折教育的可操作性缺乏科学严谨的设计。
总之,挫折教育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涉及到青少年的健康发展和祖国的未来,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基础,值得我们重视并贯彻实行。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自媒体又称“公民媒体”或“个人媒体”,是指私人化、平民化、普泛化、自主化的传播者,以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的新媒体的总称。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基于自媒体时代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前言: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于2003年7月发布了由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两位联合提出的“We Media(自媒体)”研究报告,里面对“We Media”下了一个十分严谨的定义:“We Media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如博客、微博、微信、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有调查显示,中国网民数量已超过6个亿,每位网民每天的平均上网时数为3.7个小时。90后是移动互联网的主流用户群体,高校学生更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先锋人群,他们的需求引领移动互联网的方向。自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为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环境和新媒介。探索如何利用自媒体,改变教育方法、更新教育内容、拓展教育渠道。加强和改善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课题。
1.大学毕业生教学管理上特征。
大四学年是整合和应用四年来所学知识的关键时期,学校多采用专业学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式来衔接理论和实践,为就业做准备。有调查显示大四学生是逃课的主力军,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大四现象”。造成这个局面的主要原因:首先,高校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资料显示2001高校毕业生为114万,2015年749万创历史新高。其次,经济和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面临新挑战,大四学生通过参加招聘会、考研、考公务员及考取各种资格证书为就业创造机会。再次,高校为提高就业率,大部分管理者对“大四现象”采取包容和回避态度。
2.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现状。
有研究表明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检出率明显偏高:9.9%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心理问题,10.3%的学生有过轻生的念头, 18.6%的毕业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2]。由此可见,大多数学生的心理问题是成长性的,主要源于四方面压力:就业,升学(考研或出国留学),学业压力,情感问题等,通过普及心理知识,提升心理健康自我保健技能便能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这一人生转折点。3.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由于“大四现象”的存在,学生时间和空间上难以集中。常用的课堂教学、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教育方式组织困难加大。而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毕业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的精神亚健康状况,其中以焦虑、抑郁、迷茫最为常见,心理健康需求与教育方式有效性矛盾突出。
针对90后大四学生的特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探索新的育人方式和渠道,运用自媒体服务学生,推动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1.自媒体平台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平台。
移动互联时代,自媒体整合传播大量信息,形成跨越时间、空间的信息资源网络,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传输快速、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微信、微博、人人网等自媒体是基于现实人际脉络形成的网络交流圈,学生在这些平台发布个人生活状态、心理动态,遇到的困难、解决困难的方法,师生及学生之间通过互动加强交流沟通。
2.自媒体丰富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信息资源
。自媒体平台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通过自媒体可以为大学生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学生也可以发布从其他渠道获得的优质心理保健信息,在互动中实现助人自助的目标。
3.自媒体的灵活性和快捷性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
大学常用的课堂教育、讲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有效性在大四毕业阶段大打折扣。自媒体时代,微博、微信、人人网等通过个性化方式呈现信息,在较短时间内,通过图文、音频和视频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学生,学生可根据自己需要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接受心理知识,大大提高了大四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1.积极构筑大学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自媒体交流平台。
当前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的主要功能是新生心理普查及日常心理测试、预约心理咨询、发布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信息及新闻等。存在信息更新慢、互动性低和浏览量少的现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意识到自媒体在心理知识传播中的优势,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采用多样化教育手段,不断丰富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学生心理成长的主动性和灵活性,达到助人自助的教育目的。
2.加强自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育三级工作队伍的结合。
借助自媒体平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探索,也是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补充。但是自媒体的私人性和人际圈,要求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工作者个人开通自媒体账号,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开设公众号。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的每一级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发布者,并基于每个层级的现实人际关系,根据学生情况在自媒体平台加强互动交流。自媒体平台可以打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时空限制,有效补充心理健康教育的盲区。但对于存在严重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的学生,仍需严格按照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干预流程,积极干预避免危机事件发生。
3.提高心理工作者使用自媒体的能力。
自媒体使用可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服务水平,也对心理工作者的专业素养提出更高要求。首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其次,心理工作者要具备灵活使用自媒体技术的能力。再次,心理工作者要关注学生需求,鉴别、筛选及发布优质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积极引导学生文明的借助自媒体达到自我成长的目标。
【基于自媒体时代的大学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心理健康教育又称心理素质教育,简称为心理教育或心育。它是教育者运用心理科学的方法,对教育对象心理的各层面施加积极的影响,以促进其心理发展与适应、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教育实践活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讨相关方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随着规模和数量不断地发展和壮大,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现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渐突出,恶性事件、群体事件层出不穷,作为“三分教育有其一”的民办高校大学生,由于办学机制、管理类型、学习层次的不同,有其特殊性的心理特点,因此,想要全面开展民办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必须透彻分析新时期民办高校学生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思考影响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解决的对策。
(一)生源特点相比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刚刚起步,其教育质量还未被社会广泛认可,因此学生生源质量一般,不甚理想。
1. 结构多元化。民办高校生源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就笔者所处院校来说,既有本科学生,也有高职高专学生,另外还有相当部分的预备班学生。
2. 层次不齐。由于生源的多元化特征,自然存在各个层次的生源在知识水平上的参差不齐。本、专科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运用存在很大差距,本科学生相对而言综合素质和能力较好,专科学生对外界事物更为感兴趣,放在学习上的精力较少。
3. 基础偏低。一般看来,民办高校学生大都是因为高考失利或者基础相对薄弱而跨进大学校门的,其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成绩相对于普通大学生来说要低。
(二)学生个性特点民办高校学生虽然在生源质量上相对普通高校较为薄弱,但也具有自己的个性优势。
1. 思想活跃,思维开阔,有所特长。在学习成绩上民办高校学生虽然无法与普通高校学生匹敌,但是他们思想活跃,对社会和人生都有着各自的认识。此外,民办高校学生的思维开放性使得他们在形象思维、动手能力上有所发挥,不少学生在文学、艺术、技艺等等特长方面有良好的表现。
2. 竞争失利,但少负担。民办高校大学生大部分都经历了高考失利这一人生的重大挫折,大减娇嫩之气,在心理上更趋于成熟; 另外能够在民办高校就读的学生基本上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心理上相对于公立高校有较强的优越感。因此大多数学生都能客观的认识并评价自己,因而求职与生活的目的比较实际,有较好的社会适应性与生存发展能力。
3. 乐于交际,富有情感。民办高校的大学生相对普通高校来说,他们少了更多的课业压力,因此有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所以他们乐于交际,富于情感,善结人缘,这也是在实习与求职时,用人单位容易接受民办大学学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自我认知存在偏离
民办高校大学生初衷思想积极向上,努力学习,弥补不足,乐于参加各种活动,创新、动手能力相对较强。但由于很多外在因素,如社会评价、自身评价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期望和现实之间有落差,生活和学习的热情逐渐消减,开始抱怨学校环境差、师资力量薄弱、同学不友善等,面对诸多的不满意,部分学生随波逐流,无法看清自己的定位与未来,形成了在自我认知方面的偏离。
(二)不同层次生源的心理差异
民办高校的更加注重招生的数量,而生源的质量问题相对忽视,所以生源分为几个层次: 部分学生由于高考发挥失常,无奈报考民办大学; 部分独生子女,生活相对优越,不愿远离家乡求学; 部分学生是本来就不爱学习,随便有个学校读书,混个文凭就好。每类学生的出发点不同,就会导致相应的心理问题,由于高考失利的学生中不乏有一些家庭经济特殊困难的,面对昂贵的学费,觉得愧对父母,再加上家人的埋怨,思想上容易走极端,认为只有学习成绩提高了才能改变现状,不参加任何的集体活动,形成了自我封闭、内向的性格,严重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 对于不爱学习,混文凭的学生来讲,民办高校在管理上更加严格,这些学生不喜欢受约束,喜欢挑战“极限”。
(三)心理健康意识差
对于心理健康这个话题,部分学生会选择逃避,不喜欢谈论,怕和自己扯上关系; 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老师在认知上存在误区,认为心理老师可以看穿学生的心思,不愿意和心理老师交流,认为心理有病才需要去咨询心理老师。正是这种对心理健康、心理咨询的认识存在偏差,无法正视自己的心理健康问题,使得许多心理问题形成的初期没有得到良好的引导和干预,变成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危害到身体健康。
民办高校作为社会的群体,其产生发展都受到各个方面的影响。在对民办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时,采取两分法从内外因素方面分析问题较为适宜。
(一)外部因素
民办高校生中有不少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相对较优越。部分学生第一次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只身一人来到新的环境。五湖四海的同学生活在一起,难免会有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作息时间、方言、地域等差异,从而引发许多问题,加之不善于自我调节或寻求帮助,久而久之,便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民办高校政策扶持较少,所收取的费用较高,加之总体教学质量相对不高,社会声誉不高,就业问题对许多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压力,成为心理健康的隐患。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环境而言,各高校虽然都十分重视,但实质效果并不显著。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过大,辅导员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较为频繁地更换,不仅影响了学校的发展,更容易引起学生对学校产生不安全感,对教师产生不信任感,从而让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流于表面、形式,因此,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获益也非常有限。
(二) 学生个体内部因素
刚经历过紧张的高考,心理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新鲜事物的时候,独立思考能力、自我管理意识和能力欠缺,习惯依赖他人来帮助自己解决问题,如: 不会计划经济开支、学习和生活的时间不会安排、情绪不懂得控制等,都影响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一)建立并完善学生心理档案
在新生刚入学之际,建立全面的学生心理档案,并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不断完善档案,做到随时跟踪、随时记录、随时引导。民办高校学生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心理老师和辅导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从不同的侧面进行指导,多关注学生动态,了解学生性格,抓住问题所在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加强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分析心理困扰的具体原因,提供社会支持,发挥学生干部的作用,在生活中对心理困扰学生进行帮扶,使他们感受到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心理学进课堂
加强硬件与软件建设,是实现以全校学生为目标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条件。这样不仅保证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规化、常规化、专业化。也使学生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消除心理顾虑,鼓励学生参加心理培训课程,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掌握自我心理调适与消除心理障碍的有效方法; 组织素质拓展活动,提高学生自信,增进身心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理状态去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
(三)加强专职健康教育师资力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应走出去、引进来,多去老校、名校观摩课程、交流经验,同时引进心理健康教育人才进行培训,使更多的老师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来,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配合性、联动性和整体性功能。
【民办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讨论文】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2004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都对新世纪新阶段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这种情形下,大力开展学校及社会心理健康辅导教育体系,确立“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这一职业,不仅是社会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对传统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学生全面发展、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需求。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近年来,关于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已成为我国教育界广为关注与探究的重要课题,许多专家和学者纷纷著书立说,发表真知灼见,但大部分研究都把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同时很多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笔者在平时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很多案例,如有的学生被认为品行良好,但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最终违反学校规章制度。有的学生虽然心理素质好,但在日常生活中却缺乏基本的道德素养。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就像左膀右臂,少了一条,人就会失去平衡。鉴于此,本论文在实践中探讨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途径,为高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思路,提高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
源泉中学生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两种不同性质的教育,尽管它们同属于大德育 ( 广义德育 ) 的重要组成部分 , 但各自有着自己的独立性,二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它们在内容、方式方法、出发点、直接目标、角色要求等方面存在很多差异。但二者都属于育人的工作 , 在总目标上是一致的,即塑造一个完整的人。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简而言之,即在“以德育德”“以心育心”的同时,注意“以心育德”和“以德养心”,为新时期我国的道德教育注入新的“源头活水”。
1. 聚焦内容创新的切入点:主题呈现。
要使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教育实践中有机结合,各学校必须根据本校实际,因地制宜,找准突破口,在最佳结合点上实现二者的协调统一。如责任教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的任务,也是心理健康教育和其他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正是从这个意义讲,责任教育是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促进的结合点。可以提出分阶段的研究主题,建立并落实研究制度。
2. 回应活动创新的融合点:载体搭建。
学校的各项活动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在实践过程中,具体的活动有 5 种。
①军训。通过队列训练既练“形”,更练“神”。体魄更强健,意志更顽强。军训虽然是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但却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活动。军训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身体素质,也可以培养艰苦奋斗、刻苦耐劳的坚强毅力和集体主义精神。
②社会实践。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研究问题的动机和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发展、自主创新的意识和实践能力。
③校园文化艺术节。艺术节作为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却在无形中贯穿了心理健康教育,使同学们在艺术的氛围中感受心灵的放松和分享。
④社团建设。社团活动对于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繁荣校园文化,展示学生风采,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团活动中逐步锻炼出来的自主管理也为学生的阳光人格奠定了有益的基础。自主管理、自觉参与又反过来推动着社团发展,滋润着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⑤走进社区。如走进敬老院,学生每次从敬老院回来,感触都很深刻,他们明白该如何与老人相处,也因此更加懂得珍惜和家人之间的这份亲情,这是很好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3. 凸显课程创新的活化点:学科渗透。
学科教学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主要是积极推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融进人的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例如,在高中音乐鉴赏中,更多的是要在欣赏课中去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注重情感熏陶,让欣赏课贴近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从而突出音乐课程的人文性。在美术中,抽象的审美对象形与色的真、善、美与情感、道德品质的真善美相一致。
4. 强化方法创新的突破点:多样互补。
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方法上主要有:倾听、自由讨论、鼓励、会谈、心理测量、角色扮演法、行为矫正法和沟通分析,等等。这些方法注重宣泄和暗示,具有个别性、保密性等特点。道德教育可借鉴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使道德教育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同时,道德教育的实践锻炼也适用于心理健康教育。因此实现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互通,取长补短,相互结合,可以达到互相促进、互相补充的作用,提高教育效果。
针对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笔者认为是两者交集中的融合,而非两者是完全的合一。他们都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是无法替代任何一方的,所以我们在实践中必须避免道德教育问题心育化、心育问题道德教育化,否则会得不偿失。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是高中教育阶段的永恒课题,我们将沿着德心结合的方向继续探索,紧跟时代脉搏,将此精神传承与发扬。
【对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相关文章: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已有不少高校和心理学专家开始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并取得了宝贵的成果。通过分析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力求找出解决问题的正确途径,以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走出心理阴影。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音乐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实现途径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现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学子都将接受严格的心理健康教育考核,可见心理素质对于人来说有多么重要,众多研究表明音乐对于人的心理健康产生了积极影响。本文主要结合音乐的治疗效果来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现办法,试图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探索新的道路。
关键词:音乐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实现途径
(一)日常生活和课堂学习心理活动对比
大学生日常生活比较自主,就像是一个小社会,不再是在家长或老师的指导、监督下学习生活。大学日常生活就形成了一个个个体化的体系。自我约束能力较强者会合理的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和娱乐时间,他们往往懂得劳逸结合式的生活,使自己大学生活变得格外丰富多彩,也会让他们懂得学习的快乐之处,而不是负担。相反的,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的学生,在大学没有了老师和家长的约束后,他们却变得有些茫然了,当别人在埋头苦干,拼命奋进的时候他们却在虚度光阴,浪费时间,渐渐地变成懒惰,没有追求没有责任心的人,荒废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渠道,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主要场所,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的主要环节。培养学生的课堂学习行为是指在课堂上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养成积极地学习态度,学习如何自主、积极探索的学习精神。根据2009年清华教育研究机构“调查中国大学生的学习投资”,显示我国高校的学生课堂行为与国外高校存在显著的差距。我国高校学生很少在课堂上自主的参与讨论或发表个人见解,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以及与同学合作的意识谈薄。
由大学生的日常与课堂的心理状态可以看出,日常心理活动往往会严重牵引课堂上的学习心理活动。日常的表现和个人习惯十分容易带到课堂上,这样就会影响课堂学习质量,从而影响个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优秀的日常心理和课堂学习心理是一个优秀大学生想要以健全人格走向社会的必要条件。
(二)大学生对音乐的重视程度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在校的大学生们逐步提升学习的压力也愈变愈重,使大学生们少有机会能够走进音乐厅里面去聆听高雅音乐,大多通过网络、媒体学唱一些流行歌曲已属得益,更不用说对音乐会的策划和组织了。那么高雅音乐在普通大学生心中只能是曲高和寡,从而限制了高雅艺术走进大学生心里的发展途径。大部分大学生对于传统音乐的认识是不系统的,音乐知识文化博大精深,传统音乐历史悠久,不是专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很少能够了解的透彻。但是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音乐艺术是十分感兴趣的,每个人喜欢的类型也有所不同。有的喜欢民乐部分,有的喜欢曲艺,有的喜欢欧洲歌剧,有的喜欢hip-hop元素等等。虽然感兴趣,但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真正接触了解音乐专业知识的程度还十分浅薄。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肯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上,音乐教育的功能具有特殊的教育作用和影响,其他艺术手段无法顶替。
(一)大学生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生活习惯影响
在校的大学生生理和心理才刚刚处在一个成型的时期,价值观、世界观正在渐渐形成,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们完善人格、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是至关重要的音乐是青少年学生特别敏感而且可以直接接受的教育方式,音乐和音乐教育的情感可以以 “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给于大学生精神影响和滋养。
国家教育部的相关文件,已要求我国高校必须大力开设艺术教育课程学习,从而提高大学生们整体的艺术品味和艺术鉴赏能力,但是往往在大学里音乐是作为全校公选课开设,而且并非每学期都有。音乐教育专业的相关的音乐类课程,在我国高校已作为必修课程开设,但要想要得到在高校全面的重视和发展,笔者认为就应该如同体育、大学英语、马克思思想品格等类似科目来进行全校性的必修学习,使受众面扩大,让大学生们整体提高对音乐知识的重视程度,并受用于生活和学习中。
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十分令人担忧,大部分高校反映当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十分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主要表现在作息时间无规律:学校生活中,很多同学不能严格要求自己,作息时间执行不到位,该休息的时间都在看电影、打游戏、开卧谈会到深夜,然后第二天不能早起,造成逃课睡早床。长此以往,势必引起恶心循环,学习和身体都没有保障。日常饮食不科学: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由于晚睡晚起,没有时间吃早餐,然后去上课,课间休息的时候随便买一些零食,一些学生干脆取消了早餐,形成常年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这就违反了正常的饮食规律,没有正常的饮食规律,没有好的身体,严重了便会影响学习质量。娱乐和休闲生活没有合理地安排:一些学生经常上网吧、酒吧等娱乐场所,没有节制地沉迷于它。
通过音乐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对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等的教育是有着特殊功能的。大学生认识到了美得定义,便会正确看待人生,而不会毫无目标地盲目跟从。不是好的东西不去学习,不是有价值的事情不去浪费时间。大学生通过音乐感受到了创造的魅力,便会培养自己的想象能力,开启自己的求知欲望,积极地探索知识。
(二)大学音乐教育对大学生学习方法的影响
大学是人生的一大转折点,大学生活的重要特点表现在:自我生活得到自理化、心理自我教育化、自主学习、积极性高的要求。大学四年的学习内容都是围绕专业方向来发展教育的。这种专业化是随着我们的专业不断深化和更新的,也顺应着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大学学习首先是态度的转变。进入大学校园,必然从被动到主动。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学校学校的人才资源,从各种各样的来源吸收好的知识和方法。利用自身好的学习途径,形成自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渐渐地就会自主地去探索研究丰富的知识,懂得明辨是非,有助于树立更好的的人生观。 所有的政治、军事、和文学艺术家,如果他们不懂得音乐,那么他们的知识不算是完整的。发展音乐教育,能够使大学生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科学文化知识。音乐教育的实施,提高了大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大学生在学习其他学科时能够发挥更好的创造力。保持一个良好的每日心理状态有利于智力的发展,能够促进大脑的灵活应用。因此大学音乐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情感的大脑智力的平衡发展,可帮助清晰冷静地思考学习问题,积极向上地面对困难,它对大学生的思想和素质具有很好地牵引作用。
(一)音乐教师心理辅导
高校教师是引导高校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指导者,换起学生们的自觉意识。高校教师是给学生一个思想和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在那个自由的空间去形成学生自己的、正确的、科学的思想,最终目的是能让学生自己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教师的课堂行为习惯和方法,是很影响学生们的社会观念的。教师是学生建立培养正确社会观念的直接途径,因此大学音乐教师的心理健康可以直接影响到学生。
心理辅导是指人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每个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辅导可从生活心理健康、工作心理健康和学习心理健康进行辅导。中国的素质教育中,教师的地位不可动摇。学生们靠优秀的教师传播知识,通过学校这个平台得到成长,那么教师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好的教师首先得具备良好的个人作风为人正直,心胸宽广是教师为人的基本准则。不能够表里不一,传播不正确的思想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课堂上应该以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教育每一个学生,要能够广泛地传播正能量,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能充分地体会到教师的可依赖性,可信任性。
要能够加强学生们的审美能力,培养爱国的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育学生们应该从音乐中感到积极向上的氛围,从然把这种态度带到生活和学习中来,使每位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和蔼和亲切感。能够做到在课堂上活跃气氛,起到开导、启蒙和鼓励的重要作用。同样的教师也因该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社会阅历,要能够不断地学习有用的知识,使自我得到升华,从而也能够传播给学生以正能量,把好的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可以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融洽,不再有学生与老师之间的隔阂,师生之间也可以像朋友一样共同进步。
(二)创设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教是一门艺术,同样的内容,不同的教法效果迥然。主要是要让大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所在,通过音乐的渲染来积极向上地面对现在和未来的生活。利用音乐为大学生进行身心放松训练,结合现代大学生喜好特点,来选择音乐类型,让大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灌输的方法,学生从而学习起来不那么主动。虽然学校都是多媒体教学模式,但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没有很大的实质性的提高。所以从质的方面讲课堂上师生关系是十分重要的途径,多利用音乐心理治疗解决一部分学生这方面的心理疾病或困难,尽可能使学生主动起来。
(三)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文艺活动
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音乐艺术活动,例如校园歌手大赛、合唱比赛等活动。尤其是学校应该为学生大量提供艺术实践活动的机会,可以多举办艺术歌曲的欣赏、音乐讲座、音乐电声欣赏等一系列音乐艺术活动。音乐欣赏除了音乐艺术本身外,也可以凭借着音乐艺术的延伸性,是的自己翩翩起舞,从而能够更好的抒发情感,理解音乐作品的境地。总之,大学生应该不断丰富自己的阅历,提高自己的欣赏音乐的水平并从音乐中感知到生活的美好,学习利用好的心态面对人生的种种磨砺。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深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而 90后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更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针对“90后”大学生群体主要心理问题表现的研究极具现实意义。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关注和了解“90后”大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特征,掌握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策略和教育方法,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必要的教育帮扶,为国家输送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优秀人才意义重大,是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面临的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
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状态是当代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和成长的基本保证和前提。了解和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及其特点,学习和掌握帮助大学生处理心理问题、提高心理素质以及应对心理危机事件的工作方法,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对的一项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基本功。
(一)难以适应大学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每年的大学新生来自全国各地,生活环境、家庭背景、教育情况、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兴趣爱好等不尽相同。特别是“90后”大学生普遍生活自理能力差,适应环境能力弱、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差。而当他们面临学业、生活、感情等方面的挫折时,一些人就会显得无所适从,进而对生活失去信心。
(二)学习状态消极,对所学专业兴趣不高。
有一部分同学在高考填写个人志愿时,没有进行细致的了解,对所报考专业只停留在字面,没有进行深层次的认知。进入大学后,学习的模式较高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些同学甚至放松了自我,学习懈怠,导致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不喜欢,缺乏学习兴趣,因而照成情绪低落和烦躁,进而使一部分学生对大学期间的学习产生了厌烦和抵触心理,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心理压力。
(三)处理人际交往问题困难。
“90后”大学生出生在改革开放之后,且多为独生子女,在相对优越的社会大环境中,他们往往是整个家庭的中心,在自己的家庭中往往“说一不二”,造成了他们自我为中心的性格特点。而大学校园里聚集了四面八方的学子,性格、背景、习惯各有不同,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可能以某一个人为中心,使他们在人际交往中不可避免的遇到困惑、问题和困难。“90后”大学生在人际交往问题上如果处理不好,就容易使人际关系紧张,造成“不合群”甚至被“边缘化”,从而导致其心理压力加大,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甚至抑郁。
(四)受情感问题困扰。
大学生处在青年期,性发育成熟是他们的重要特征。况且“90后”大学生普遍早熟,特别对于一些在外求学的学生来说,精神上的空虚和寂寞,形成了他们对感情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异性的渴求。但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处理恋爱问题能力的不足,常使他们为感情问题困惑。有时,他们处在感情漩涡中面对一些情感的挫折而难以释怀,容易导致心理问题。
(五)性格与情绪障碍。
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比较复杂,个别“90后”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和困惑,主要表现在自卑、怯懦、依赖、猜疑、偏激、敌对、孤僻和抑郁等,非常值得关注和重视。
(一)正确对待“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问题。
作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我们不能过多地去批评和指责“90后”大学生种种我们看不惯的行为和性格特点。我们应首先承认他们的个性特点,应该抱着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们的个性特征和行为表现,并适当地利用这些特点对他们采取因势利导的教育方法和帮扶措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高校应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
高校应高度重视“90后”大学生心理问题,从不同侧面及时准确地了解和掌握“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心中有数,建立综合档案,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要以预防为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辅导,让学生接受全面的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经常举办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咨询活动,通过个别询问、团体辅导、心理行为训练、网络咨询、电话咨询等形式,有的放矢地向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通过心理咨询引导“90后”大学生提高自身心理素质。
(三)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应加强“90后”大学生帮扶工作。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辅导员、班主任应经常与“90后”大学生谈心,及时疏导,了解他们学习、生活、思想状况,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和情感等方面的困难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对他们的进步予以肯定和鼓励,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力所能及地为“90后”大学生排忧解难;鼓励他们踊跃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以增强他们的集体观念,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心态。
(四)帮助“90后”大学生确立远大的人生理想,塑造独立健全的人格。
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引导和帮助“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他们理性地对待各种问题和困难,树立起自强自立的精神,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去面对大学的生活和学习。
“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同等重要,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该重视并积极实施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浅谈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供大家参考。
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教育的主题,也是幼儿教育的主题。所谓健康心理是指一个人心理各方面以及和社会环境之间处于一种积极协调、统一的状态。心理健康的人,情绪愉悦稳定,生活态度积极,人际关系和谐,行为能自我控制。现代心理学表明:健康心理是一个人智力和人格发展、潜能开发、道德品质形成、积极适应社会的前提,是一个人整体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世界卫生组织已经预示21世纪将是心理障碍和精神疾病的世纪。而在我国,从在卫生部获悉,我国儿童、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近几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有上升的趋势。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这标志着幼儿教育改革迈进了一个新阶段。在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这一点强调了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已把幼儿教育提到一个很高的议事日程,它不仅和基础教育同等重要,同时还承担着“为幼儿的一生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内容也是全面的,它包括了人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启蒙教育,《纲要》把它们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
在这诸多的教育内容中,健康被放在了第一位,对幼儿的健康教育提出了具体要求,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同时还强调“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但是,从目前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来看,由于传统教育观念、文化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严重忽视幼儿健康心理和人格的培养,致使目前儿童中相当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脆弱、怕苦畏难、不懂得关心人、缺乏创造性、缺乏合作交往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状况如不加以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重视和加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园教育无法回避的课题。那么,幼儿园该如何进行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呢?这是大家一直在研讨之中的问题。
一、 确立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
幼儿教育是关乎人的一生发展的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自然也不例外,因此一定要确立一个长远的教育目标。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幼儿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为:
1. 能关心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有较好的观察、注意、想象、概括、分析能力、有较强的求知欲,并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关系。
2. 能与父母、老师、小朋友表达、交流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3. 乐意寻求新的生活体验,有良好的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4. 做事有信心和有一定的耐心,力求做成功,不惧怕失败和挫折。
5. 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6. 能主动参与集体活动,敢于自我表现。
7. 和小朋友友好相处、平等合作、乐意关心他人、富有同情心。
8. 有一定的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
9. 遇到困难能主动想办法解决。
10. 能接受教师和家长的劝导,不任性。
二、 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
作为一个幼儿教师,承担着启蒙教育的重任,虽然已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基础,但在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大部分的老师还是一个薄弱环节,因此,必须加强学习。在理论上要系统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的概念、特点、原则、途径和方法等,把握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提高对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增强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自觉性,从而提高所需知识和能力,要翻阅大量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料,使得幼儿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科学化。
2、心理健康教育与教学实际相结合。
心理健康教育是虽然一个新课题,但这种现象却由来已久,只是以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已。随着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带动了整个社会的不断进步。但同时,很多不良现象也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扑面而来,在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出反应时,它的负面影响已让我们措手不及。青少年犯罪率的大幅度逐年提高,向我们敲响了警钟: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刻不容缓!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如果能重视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把它和保教工作联系起来,与自身的保教实践结合起来进行探索、研究。如:语言活动中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表述能力,让幼儿能在老师和小朋友面前表达、交流自己的感受和想法;音乐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合群性;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等,将教科研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起来。这样,将会给中小学教育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3.心理健康教育与一日活动相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孤立的教育活动,应该融入幼儿一日活动之中:首先,游戏是幼儿的生命,一日活动中游戏是贯穿于始终的活动。除了游戏本身的教育作用外,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于游戏中,就能发挥增效作用。游戏是合群性的养成、独立性的培养的极好手段。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对游戏主题的确立、角色的选择、情节的发展等活动,学会如何与同伴友好相处。这对自我意识的良好发展、合群情感的发展,社会化和个性化的协调发展,无疑是有意义的。在实践中,我们应该认识到不是所有的游戏对心理健康教育都是行之有效的,有意义的。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游戏应该具有目标性和针对性。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地选择游戏,通过游戏,让儿童体验合群的愉悦,增强合群意识,提高合作的能力。
同时,在教学活动中要有机地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增加一日活动环节,也不是替代原有的教学活动,而是把教学活动内在的、潜在的因素挖掘出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发展的需要,更好地发挥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在一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以幼儿为中心,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这就对我们广大的幼儿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我们不仅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要加强对幼儿心理学的研究,在教学中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更好地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为孩子的健康发展打好基础。
4.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统一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而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关键的作用,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由于家长的水平参差不齐,素质高低不一,作为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开设有关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帮助家长提高认识。2、开展一些健康有益的亲子活动,密切家长和孩子的关系。
3、家访,这是一项行之有效的家园联系活动,常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心理健康教育还要注意个别差异
每个孩子都具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我们在重视幼儿群体心理健康的同时,必须十分关注个体儿童的心理健康,实施个别教育。可以通过开展个别辅导的形式,对问题突出的孩子还要和家长联系,咨询专家,进行心理治疗。
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引起全社会和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项教育内容将会越来越成为人们不容忽视的教育关键,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承担着为孩子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的重任,任重而道远!我们应该紧跟形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想,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意义所在,这也是我们对社会的最大贡献!
【摘 要】健康的心情能陶冶一个人地情操,使人充满活力。如果一个人开朗乐观,不论他遇到什么困难或遭到什么不幸,都能过得洒脱、自如。所以,作为幼儿教育者,更有义务让每一位幼儿有健康的心理。
【关键词】 心理健康 教师 家庭 教育
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而幼儿期正是一个人心理发展人格形成的关键期,个性和很多心理品质都是在这个时期形成的,可塑性大,心理上极不成熟,自我调节控制水平低,极易受环境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一、我国儿童心理健康的现状
国内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出了大量的调查研究,许多儿童都普遍存在着嫉妒、任性、孤僻、焦虑、情绪反常、社交困难等心理问题。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行问题
当今的儿童大多是家庭的过分溺爱中成长,许多家长因为是独生子女就一味的满足孩子的需求。而长此以往,在儿童心中就会形成以自我为中心,蛮横霸道,随着年纪的增长,逐步会发展到破坏课堂纪律、说谎、打架等劣迹行为,甚至违反社会法纪,这常常令家长追悔莫及。
(二)情绪问题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在儿童时期,其情绪问题极易受到家长们的忽视,如果父母不从小就注重孩子情绪培养的话,可能孩子成长后将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行为。
(三)人际关系问题
荀子曰:“人之生也,不能无群。”意思是说,人要通过交往、通过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过社会生活。调查表明,许多儿童都存在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这种人际关系的障碍会对儿童个体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在幼儿时期培养孩子人际交往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四)性格问题
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特征。在儿童阶段,性格问题主要表现在胆小、害羞、自卑、怯懦、暴躁、身体或语言攻击等众多方面。儿童由于胆小、害羞等性格,会经常难于完成家长让他做的如表演、和别人比赛、主动和别人玩等事情,这样会使他们更加恐惧做这样的事,反而加重了儿童的心理障碍。
二、影响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遗传素质及来自社会的影响
1.遗传素质
遗传是指父母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现象。遗传因素是幼儿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幼儿是在这种生物的物质前提下形成自己的心理。遗传的不同奠定了幼儿心理发展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每个幼儿都具有他自己的遗传特性,这些遗传特性会影响该幼儿心理发展,如性格内向或外向,行为退缩或攻击,情绪焦虑或抑郁等。
2.来自社会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处于紧张之中,心理上的种种冲突、压力和焦虑不断地增加。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对幼儿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随着时代的发展,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科学技术与幼儿的生活日益密切,儿童与各种社会传媒的接触,直接影响了儿童道德观念和行为的形成,对其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二)父母及家庭对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1.家庭结构简单,生活空间狭小
现在大多数的独生子女家庭,都是二加一的简单结构。父母是双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一家三口独居单元房,孩子缺少同伴交流玩耍。长此以往,势必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2.父母教育方式不当
在有的家长看来,家长的任务是让幼儿吃好,穿好,不生病。家长对幼儿的衣食及身体保健舍得投资,却忽视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1)独生子女家庭中对孩子过分溺爱,已成普遍问题。“溺爱型”的家长对孩子处处包办代替,致使孩子依赖性强、懦弱、缺乏独立性,导致孩子任性、霸道,不会和同伴友好合作,是非不分,随心所欲,缺乏自制力,形成唯我独尊的不良心理,和集体格格不入。
(2)有些家长对孩子过于严厉,使孩子在“绝对服从”的高压环境中形成自卑、胆怯、畏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3)家长整日忙于自己的事业,很少抽出时间关注孩子的发展。缺少父母的陪伴、关爱成了孩子形成不良心理品质的诱发剂。
(4)父母经常吵架或离异对孩子的影响。。父母离异,对孩子心理上的伤害是巨大的,年龄较小的孩子会出现攻击行为、退缩行为,并表现出害怕、拒绝、孤独等问题行为。
(三)教师教育方法幼儿心理健康的影响
教师的教育方法是教师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育手段、方式方法。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不仅充当教育者的角色,同时还是母亲或亲人的角色,因此,教师的教育方式不仅直接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开展,而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个性心理的形成和发展。做为幼儿步入社会的第一任启蒙者——幼儿教师,在处理每个问题时,教师所体现的个性待征和教育方法都会对幼儿的心理产生影响。因此,适合幼儿发展、幼儿乐于接受的教育方式,将会对幼儿的心理发展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三、采取的应对措施
(一)用爱心拥抱孩子,是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世界上不存在没有不爱的教育,没有不需要爱的孩子。教师只有把爱心献给孩子,孩子才能积极接受教师的教育。
(二)教师要注意自身言行对幼儿潜移默化得影响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心灵也很脆弱。幼儿教师尤其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因为,一次不经意的谈话,一个不小心的失误都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伤害,成为影响儿童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幼儿教师对自己的言行,甚至是一贯认为正确的做法都应该做深刻的反思,以免不经意中使儿童幼小的心灵受到创伤。
(三)教师要合理安排好幼儿一日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及社会交往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自信、不怕困难的幼儿。教师在集体教育活动中,要以恰当的方法引导幼儿积极参与各项活动,充分发挥幼儿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努力将幼儿的兴趣与必要的规则相结合,培养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幼儿在活动中要学会恰如其分地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用理智去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情绪,处理好与小朋友之间的人际关系。
(四)家园共育,共同促进幼儿心理健康成长
《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 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由此可见,家园达成共识,协调教育方法,统一教育要求,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保证。家庭是幼儿成长的摇篮,父母的教养态度和方式对孩子健康人格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因此,要通过“家长会”, “家长学校讲座”“家长园地”等家园合作方式,帮助家长提高认识,促使他们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这样家园互通,形成合力,使孩子学会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已,形成自尊、自信、自主、自控、独立性强、有责任感、善于社会交往等积极情感,让幼儿从小开始学习做人,成为具有健康心理的,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把幼儿培养成为能适应未来社会需要和挑战的一代新人,是我们幼儿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我们从幼儿细微的心理表现入手,引导幼儿行为,疏导幼儿心理,让不良心理夭折在萌芽期,并不断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心方法,为祖国培养出积极健康向上的新一代!
摘要当今世界,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各阶层人们的广泛关注。幼儿期是一个人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从小培养幼儿健康的心理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健康的教育。从事多年幼儿教育,越发的觉得心理健康教育在幼教工作中凸显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教育心理健康关爱
一、了解幼儿的心理特点
大家知道这个时期的幼儿有着显著的年龄特点,加之时代赋予的特点,只有了解了孩子的这些特点,我们才会有针对性的教育。我看过一个对全国22个城市的调查报告,报告中说:儿童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7%。另据某地区对3000 名4-6 岁的幼儿心理的调查,8.8%的幼儿有不良行为,11%的幼儿情绪抑郁、自卑,8.5%的幼儿忧虑、紧张。由此可见,我国幼儿心理健康的现状不容乐观。幼儿阶段年龄在3 至6 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因此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行为方面。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非常好动。最喜欢向别人挑战,假如你表达出“我不相信你会做”,他会真的做出来。
2.情绪方面。幼儿的情感常受外界情境所支配,常为周围人的情绪所影响。容易激动、变化、外露并且很不稳定。比较顽固,会发脾气,出现这个阶段的叛逆,不大理会别人的感觉,碰到惊慌的事情或意外的事件,情绪起伏大,如果不做好疏导可能会影响到成年。
3.智力方面。能了解父母在想什么,会察言观色。有惊人的想象力,带有夸张性,有时大人会认为他们在撒谎,其实他们对于事实和虚构的界线还分不清楚。成人应了解其心理现象,别加上莫须有的罪名,应耐心地解释及提醒。假如处理不当,会因为伤其自尊心而引起自卑感。
4.语言方面。三、四岁的幼儿已能够掌握全部基本语音,词汇量增多。在正确的教育下逐步掌握语法结构,幼儿到了五、六岁时,连贯性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大大提高。心里所想的,嘴巴直接说,喜不喜欢谁会直接表达。
5.个性方面。由于环境、教育条件和遗传因素不同,致使幼儿身心发展存在个别差异,逐渐表现出性格、兴趣、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特点,这些都会在人的一生中保留它的痕迹。
6.时代特点。现在的幼儿大都是独生子女,被宠爱为“小公主”“小皇帝”,他们普遍缺少与同龄小伙伴交往的机会,在家很少遇到需要合作的环境,使许多幼儿并不懂得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加上家长的宠爱和教育方式的不当,因此很容易养成任性、爱发脾气、自私等不良性格特点。
总体来说,好奇、好动、好模仿、好被人称赞是这个年龄最显著的心理特点。同时,因为独生子女增多,普遍地存在着独立性差、心理懦弱、惧怕困难、率性、不理解关心人、缺创制性、缺合作意识和能力、自控能力差等问题,不少儿童还存在种种心理和行为偏差。如合群、攻打性行为、畏怯、多动、情感障碍等等。这种现象如不重视,势必影响一代人的素质。因此,注重和增强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是幼儿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和无法躲避的课题。
二、教师关爱幼儿心理健康
(一)更新观念
1.树立新型的幼儿教育观。俗话说:“没有错误的学生,只有错误的老师”。我们应成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不能用是否“听话”来衡量一个孩子。
2.提高自身素质。跟上时代发展,多充电学习,自身素质跟上。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自己、完善自己,自觉抵制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保持一份健康、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做好幼儿心理健康的表率。
3.将儿童看成一个对社会有积极贡献的贡献者,学会发现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一个幼儿的潜能在一个有利的环境中得到自我发展,催发幼儿心灵深处智慧的种子发芽。
(二)充满爱心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教师如何爱孩子。”
1.爱每一个孩子。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无论孩子美或丑,聪明或愚钝,我们一定要有一颗热爱孩子的心,把幼儿当成自己的孩子疼爱,用我们的爱给幼儿带来自信、安全感、信任感,让我们怀着一颗爱心走近幼儿,并熟练地掌握和运用爱的策略,多给幼儿一些关怀与微笑,分享他们心中的快乐,分担排解他们心中的忧虑与不安。
2.鼓励孩子。多说:“你真棒”“我相信你能行”或以微笑来肯定、鼓励幼儿。这样有利于培养幼儿积极的情绪,使幼儿有一种充分的被重视和接纳感。千万不要以“笨死了”“你怎么干什么都不行啊?”等语言来否定幼儿。否则孩子在负面影响下,情绪会变得消极。
(三)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幼儿的心理犹如一张干净的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所以“浇花要浇根,育童先育心。”在施教中,我们要充分发挥孩子的优势,做好启蒙培养,引导幼儿拥有积极的心态。
1.充分利用教学活动和游戏活动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如在语言教学活动中,通过故事、儿歌,使幼儿明辨是非善恶,培养幼儿关心、爱护、尊敬等良好的情感素质,在健康、社会活动中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美工、音乐活动中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游戏活动中让幼儿学会遵守规则、自我约束,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学会与同伴友好相处等等。我在所带的班上曾经开展过“不做‘小皇帝’,要做‘小公仆’”为主题的试验教育活动。收到了显著效果,受到家长和同行的称赞。
2.持之以恒。贵在坚持,我们只有将心理健康教育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发展需要,有效地渗透到每一天教学中,并做到持之以恒,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心理健康的发展。
(四)加强和家长的沟通交流
按照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学生在和教师、父母、同龄人、年长者的合作交往中形成自己的行为习惯。家长的行为对幼儿直接起着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因而,要做好幼儿的心理健康教育,家长是至关重要的。
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幼儿形成良好心理品质的摇篮。要把端正家长教育观念、改变家长教育方法、增进家长素质提高、加强沟通放在重要的位置。如:按期开展相关内容的家长讲座,应用家长园地、家长观摩活动、家教经验交换等形式宣传,利用QQ群、手机等媒介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为幼儿养成健康心理打下扎实的基础。
幼儿承载着家庭全部的希望,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教师有着重大的责任,让我们关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行为,不断探索幼儿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金飞.幼儿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刍议[J].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2,(3).
[2]卜翠平. 幼儿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J].中华少年:教学版.2012,(14).
[3]李娜.让幼儿寻找快乐的源泉[J].成才之路. 2012,(5).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人们不再只关注身体的健康,是否有无疾病。也越来越关注心理的健康,尤其是广大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在高校的实践探索中,心理健康教育不再局限在一项具体的活动,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班级作为高校教育中的基本单位,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如何将心理教育在班级管理中更好的应用值得探索。本文将结合现实经验,探讨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班级管理;应用
育人必先育心,是国内外教育界所达成的共识。由此可见,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教育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应当把班级单位作为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抓手,帮助班主任、班级干部、班级同学建立正向的班级情感,把心理教育与班级建设进行有机融合,将对班级以及班级学生整体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1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形成积极向上的班风学风
对大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在班级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主人公作用。在现实工作中,大学生因为高校大课堂的教育模式对班级的概念比较模糊,此时班主任或辅导员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指导,关注班级的整体发展,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每名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形成一个集体优良的班风与学风。
1.2有利于形成朋辈沟通的有效氛围
朋辈心理辅导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趋势,它是指由年龄相当者对需要帮助的同伴提供倾诉、支持、安慰或咨询服务[1]。在班级中,为学生灌输朋辈辅导的理念,让同一年龄层次、同一文化水平和同一成长环境的学生进行朋辈辅导沟通,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与接受,从而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1.3有利于班级整体目标的实现
定期对班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对班级学生进行整体把握。很多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目标的迷茫时期,此时班主任或辅导员的适度引导将有利于学生把握自己的成长方向,从而有利于集体的目标实现。
2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应用的途径分析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关注“健康”与“不健康”的教育,而是关注人的教育,是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其根本宗旨的教育[2]。因此,将心理教育作为班级管理的理念进行应用,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充分发展。
2.1主题班会——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班会作为一个班级学生的集体学习和活动时间,教育工作者应当予以关注。一个成功的班会,既可以帮助班主任和辅导员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还可以让学生在参与班会的过程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成效。笔者十分重视班会的主题和流程构建,并实现了对于不同年级、不同阶段的梯度教育。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对于刚入校的新生,他们可能正处于独立阶段的迷茫期,学院会适应性开展“给4年后的自己一封信”主题班会,将理想信念教育贯穿与此,通过文字的方式帮助新生有所计划地适应大学生活;对于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基本适应了校园生活,学院则重视班级凝聚力的培养,主题班会多围绕“班级成长记录”而设定,以期用集体的力量辅助个人的成长;对于三年级学生,他们大多正处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迷茫期,学院则会根据此类情况开展“我的未来我做主”主题班会,让大部分的同学说出自己心中的困惑,用长辈与朋辈的经验建议加以指导;对于毕业班的学生,他们更多的是对新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大学生活的留念,基于此种心态,学院会以“记忆留下”为主题帮助学生留下大学生活的美好回忆。此外,在班会之中,可以穿插一下心理游戏、心理小品等,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善自我。
2.2丰富活动——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学生活动是与学生进行沟通的有效手段,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必要的设计,利用活动载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笔者所在学院为例,学院在本科生中组织开展了“每周一小时”的班级活动,此活动的宗旨在于鼓励班级每周利用一小时的时间进行有意义的主题活动,如“志愿服务一小时”、“体育锻炼一小时”、“读书交流一小时”等主题活动,借用此载体将思想学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主题进行融合,用集体的力量带动个人的成长,让学生在室外活动中畅所欲言,达到了身心愉悦的目的。
2.3学生干部选拔——建立班级示范体系
学生干部作为班级的学生领袖,其思想品德、综合素质均接受着全班同学的检验。班主任作为班级的领导者,在班干部选拔过程中应当从班级实际出发,遵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规律,对集体实施组织管理。班主任可采用民主的选举方式,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选拔一批有热情、有能力、有责任的学生干部任职会对整个班级起到示范作用。而在选拔过后,班主任和辅导员有必要对学生干部进行积极的引导,让学生干部在学生群体中播撒正能量。当班级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出现自卑心理、学业警示学生出现挫败心理时,学生干部应当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关注心理异常的同学,并对他们的行为进行引导。
2.4全方位了解——形成学生心理教育的合力
学生的心理意识产生因素多样,不仅来源于学校,更来自环境、家庭、朋友等多方因素。因此,班主任和辅导员应当多方了解,不能独断专行。通过走访宿舍、走访学生家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形成学校-家庭教育的合力。从而对学生的行为和心态进行必要的判断,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有必要的疏导。
2.5关注新媒体——注重线上心理教育
新媒体在当今大学生中已经广泛应用。据调研统计,逾80%的学生已习惯于微信、QQ等相关新媒体发表自己的言论及看法。班主任和辅导员老师应当抓住大学生这一特点,通过网络关注学生的心理动态,并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线上的心理健康教育。
3结语
将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中进行应用不仅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且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从而使班级真正成为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场所。
参考文献:
[1]向前.论心理健康教育在班级管理中的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10).
[2]姚本先,陆璐.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科学,2007,30(2).
一、前言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先后历经调查呼吁、尝试实验、发展推进及全面重视整体发展四个阶段。目前,在我国基础教育界对于中小学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已逐渐得到普遍认同。各级教育部门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先后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加强中小学学生整体心理素质的提高。
二、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的常见问题
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经过近年来的不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各级教学行政部门领导及教师普遍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心理健康教育课在许多学校也相继开设,有条件的学校还设立学生心理辅导中心,定期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工作。但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校情况不同,有些问题理论认识不清,而在教学中引起很多问题。若不能妥善解决,对于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将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一)没有充分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的重要性
该情况将造成各中小学不能平衡发展,一些学校没有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只为应付上级部门检查,没有安排专业教师作为心理辅导教师,心理专业知识不足,难以对学生正常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这都将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产生不利影响。一些学校还将心理咨询工作作为对一些精神障碍学生的处理机构,将心理健康教育视同与一般卫生知识学习相类似,对心理咨询中心没有创造必要的条件,在组织管理、人员安排及经费等问题上没有进行必要的投入,与教育部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
(二)很多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不够理想
预防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提高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核心,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主要是以课堂作为主要渠道,但目前很多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际情况还不够理想。一是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将课程紧作为理由,不能将心理教育课程积极纳入教学管理体系;二是一些中小学开设同类课程基本还是无序状况,由多人独自开设课程或讲座,协调性不足,或在课堂中只对一些个人偏好的心理调节方法进行讲授,没有系统科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甚至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还体现出课程化、成人化、知识化。很多中小学采用的说教简单生硬,对心理学专业知识生搬硬套,使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成为主要对心理学知识进行传授的学科,要求学生对很多名词解释进行背诵,对不同年级规定训练目标任务,这不仅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不利,也使学生在无形中增大了心理负担。
(三)中小学心理咨询普遍不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
心理咨询与常规的中小学教学活动不同,对工作环境具有不同要求,但各中小学心理咨询工作条件还比较简单,办公室达不到所需面积,设施不足,有待于尽快予以改善。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面积不足,或与其他办公室在一起办公,这与心理咨询工作原则和要求不符,心理咨询不配备专职人员,经费投入不足,值班时间不固定等现象也都比较常见。
(四)专业人员没有配备,现有心理咨询人员业务素质不高
中小学目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基本上很少出身科班,很多都是由班主任或政治教师进行兼任,因没有经历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所以在工作中应用心理专业知识对中小学学生的指导能力普遍不足。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都很强,其方式方法、原则及技能都各不相同,与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差别较大,因此对于从事中小学心理咨询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较高。若只是依靠个人热情而科学精神不足,或由于工作所需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就势必会影响对学生心理咨询的效果,严重的还将采取不当措施而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
(五)学校在辅导上处于工作重心,而对家庭社会的配合不够重视
中小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关门搞教育”的实际情况,心理健康教育更是这样。尽管在一些地区中小学学生心理辅导的成绩比较突出,但很多也还是停留在上课、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或请专家进行讲座等方面,主要是为提高中小学声誉,但远没有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家庭和社会中度过,可以说,与家庭支持、社会配合相脱离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效果也是不明显的。
(六)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体系相对复杂缺乏特色
目前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不断出现,这说明对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日益提高,但对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有关理论认识还存在不一致的情况,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外延也各不相同,这都将造成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的无所适从,而与学校实际情况不完全结合,采取“拿来”的方式将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流于形式。因此应重视价值取向及文化背景的作用,并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应对措施
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阐述了对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具体要求,各级教育部门和中小学也要提高重视,将课堂教学、课外指导等方式作为主要环节,建立比较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在加强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针对上述常见问题,着力采取以下几点应对措施:一是学校对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要达成共识。学校领导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对于心理教育工作成效具有关键性作用。学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就会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的投入,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心理咨询人员就具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所以,要提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重要性的认识,对此项工作加大投入。二是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建立过硬的专业师资队伍,理论基础扎实,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才能使学生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的学生心理素质也更高。教育主管部门应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的师资培训内容,积极开展相关培训,使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不断提高重视,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体系,才能在教学中取得明显效果。三是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因中小学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外度过,心理问题都与家庭和社会存在一定的关系,所以只依靠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难以实现预期效果。应基于中小学教学加强引导家庭教育,使家长深入了解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知识,对教育行为不断规范,创造健康融洽的家庭生活氛围,进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学校除此之外还应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不同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学生健康成长。四是定期督促检查,对中小学学生建立心理档案。以科学态度定期检测中小学学生心理健康及学习等情况,根据心理障碍程度分类收集调查数据,为中小学学生建立心理档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小学生是我国社会发展的未来,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一直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内容之一。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生心理健康论文,供大家参考。
摘要:针对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在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工作相互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德育教育
当代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也是人才竞争的时代。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品德修养对学生的发展尤为关键。本文主要从对学生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提出相应的合理化建议,使学生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对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利于形成教师对学生的正确认识
对于小学生来说,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还不十分成熟。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进行整合有一定的重要性。首先,小学生的心理发展必将通过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并且如果小学生与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人际关系过于敏感,就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德育工作,能够使教师明白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也不会因为一些小问题而把违纪行为当成是思想道德方面的问题,能使教师更好地教育学生。
(二)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
以往的学校德育工作中,一般都采用知识传输型教育模式。这种简单的教育方法会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很容易造成学生的抵触心理。因此,作为教师可以将心理教育引入到德育教育工作中来,可以采用宣泄法、疏导法等方法,改变以往简单的教育方式,使学生愿意接受教师的教育工作。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以朋友的身份与角色为学生疏导心理上的问题,才能够使学生放下心里的包袱,主动接受教师的德育教育。
二、当前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现状
首先,关于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的整合工作缺乏一定的方法指导。由于二者分别处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必须要打破学科的界限,并且在研究过程中找出两者的共性特点,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其次,对于不同学科的整合人才相对缺乏。比如一些学校负责德育教育的是政教处的工作人员,但是他们对心理学的知识了解甚少,而一些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了解也不够,对于教育学方面也是缺乏一定的研究,而一些德育工作者多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一定的教育实践,尽管有心理学的基础,但是他们不能够在实践中更好地指导学生。最后,当前的德育工作与心理教育的整合缺乏良好的环境支持。除了部分教师,一些家长以及校领导也都未能真正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应用,从而阻碍心理健康知识在德育教育工作中的发展。对于当前现状,需要经过长期的改革以及思想方面的渗透,使整合工作得到最大化地合理实现[1]。
三、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整合的重要举措
(一)促进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在实践上的整合
要想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进行整合,首先应该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教育在课程上进行整合。小学思想品德课程以传统的知识传授为主,教师可以把心理健康知识纳入到课堂教学体系之中。例如,首先,可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正确看待自己等放到相关章节中来;其次,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的性格特点,利用相关的心理健康调查表对学生进行调查,做到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对每位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分析;最后,学校还可以大力开展一些心理指导课程、道德事迹褒奖等相关知识讲座,大力宣传道德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2]。
(二)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加以整合
每个人都离不开生活这个大舞台,它与每个学生息息相关。因此,要想很好地将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需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以学生的生活为出发点,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学生的生活状况来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以此来指导德育教育工作的发展。
(三)通过与家长之间的相互配合实现二者的整合
学生的成长活动离不开家庭与学校这两个载体。因此,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就应该与家长多交流,多沟通,掌握学生在家中的情况,如父母之间是否和谐,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态度如何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开展几次主题班会,对学生的心理与德育教育方面请家长谈谈自己的看法;还可以举行亲子活动,通过活动的参与,使家长更加了解孩子,教师更加了解父母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并与家长一起对学生的心理与品德进行教育与指导[3]。综上所述,实现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工作的整合对小学生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影响。而实现二者的整合需要教师、家长与学校等多方面的努力,如此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艳婷.学校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结合[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19-21.
[2]谭军.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渗透[J].教学与管理,2011(36):564-565.
[3]磨丽萍.探索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J].交通职业教育,2010(2):87-89.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含义就是教师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变化特点,发现个别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问题,借助一些有效的途径,有针对性地给小学生灌输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并使小学生形成自我保健和自我认识的意识,除此之外,若是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某个小学生有心理问题,就应该及时对其进行开解,从而保证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这也是小学生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总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就是帮助小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产生的心理问题,让学生对心理健康的重要作用有所了解,并在最后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发育的人。
一、小学生健康教育的原则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工作,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含义表明,这项工作具有较强的科学性与实践性,它的完成需要一个长期而缓慢的过程。教师作为这项工作中的一个关键角色,必须熟知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学生成长的规律,采取合理的教育方法,从而使这项工作取得实际的效果。下面分别对三个应遵循的原则进行仔细说明。
(一)以学生为主原则
本文中所研究的对象当然是小学生了,所以,在教导的时候,应特别注意心理教育的实施应将学生作为教导的主体。教师应做到两点:第一点,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教师应尽可能采取小学生所感兴趣和喜爱的方式,使学生易于接受;第二点,学校制定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当将学生作为出发点,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规律,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应当设置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形式。
(二)差别化的原则
因为每个小学生的成长环境不一样,性格也是千差万别,因此,每个学生的心理特征都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化(个体差异),有的学生活泼开朗,性格外向,有的寡言少语,性格内向,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不能盲目、一成不变地对待,而应了解学生之间的性格差异,根据其不同性格特点进行差别化的教育。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心理不同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个体间的差别,另一方面就是群体差别。不同年级的小学生,不只是智力上有些差别,心理上也有差别。而在相同的年级中,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较相近,呈现出群体性的差异,因此,教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应当仔细分辨学生整体的心理状况,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教育。
(三)参与性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谨记一点,就是双方都要参与。这一点,教师应始终保持住,只有让学生参与到心理教育课堂上来,教师才能根据其行为举止判断出该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特征,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了解认识,调整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引发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的方法有很多种,比如,采用讲故事或者表演的方法使年龄小的学生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比如教师可以讲孔融让梨的故事,为了调动学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让学生学会谦让的美德,不再以自我为中心,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
人与人之间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彼此理解,教师要想了解自己的学生,就必须近距离地接触学生,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教师应该将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多聆听学生的诉说,用心引导学生。教师应当多组织课外活动,教师自己也参与到活动中,这些“亲密接触”会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让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感,这样,学生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才能和教师倾述,才能不感到生疏和别扭,这时候,教师就可以好好地为学生解开心结,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使学生健康成长。
(二)尊重爱护学生
在学校里面,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一种关系,维持好师生关系,会使学生对教师的信赖感进一步提升,从而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因此,师生关系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较为深刻的影响。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反之,不和谐的师生关系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给学生的成长之路带来阴影。所以,教师在保持教学工作正常进行的前提下,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切不可因为某个学生学习好就格外偏爱,或者因为某个学生的成绩特别不好,就对其特别冷淡。尊重学生,就必须将学生看做是一个同自己一般的一个人,在教学行事上,教师应该从心底对学生的劳动、学生的成绩、学生的隐私给予足够的尊重,不能因为学生的年龄小,就对其产生轻视之心。教师只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尊重,进行正面的教导,尊重和关爱会使学生打开心扉,这样心理教育措施才能奏效。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是由教师实施的,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否取得良好成效。但是,在很多学校中,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往往是兼职的,其主要的人物是教授学生某一门课程,而不是心理教育,这也就导致教师的心理教育专业知识以及技能不健全。所以对小学生心理的了解程度远远不够,这使得教师实施的心理教育总是事倍功半,有时甚至因为对学生的心理理解错误而对学生造成更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学校应当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提高聘请心理教师的标准,定期组织学校所有的心理教师进行交流经验,或者聘请名师给在校教师培训等。另外,学校应鼓励教师参加夜校培训等,提高心理咨询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提供保证。
(四)学校重视心理教育
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要组织学生参加心理课程的学习,还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带入到其他的课程当中,或者是在班会上,对小学生的心理进行辅导。陶行知先生提出:“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健康是每个人都追求的目标,而“健康的另一半则是心理健康”。具体的做法,对于社会上某一现象进行剖析,告知学生正确的态度,提高学生认知是非的能力,以及以健康的心态看待事物。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借助一些有效的途径和方式给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将一些人物的英雄事迹讲述给学生等,扩大学生的视野,激发其进取心,使心理教育取得良好成果。
(五)家长配合进行家教
在一个家庭中,小孩子第一个学习模仿的对象就是父母,由此可见父母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并且在孩子以后的成长中会一直受到影响,孩子心理的最初形成时期也是在这个时候。但是,如今,父母因为一点小事就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的事随处可见,这对孩子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和阴影会影响孩子的一生,特别是在农村,由于家长都是农民,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没有接受过高等教育,认识有限,根本不懂得如何对孩子进行家庭教育,一些家长只知道使用武力强迫孩子学习;一些家长对孩子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前者导致孩子心生恐惧心理,性格内向,后者导致孩子懒惰成性,满身恶习。教学仅仅依靠教师是不能完的,家长也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部分,它既是实现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提高人才质量和人才水平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步骤。在小学生的成长中,心理健康教育所发挥的作用无法估量。学校应更加重视,提高教师的素质,教师也应该使用正确的方法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学生家长积极配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摘 要】作为教师,我们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师要在日常工作中研究它们的心理,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使他们能够健康的成长。
【关键词】小学生健康心理培养
当今的小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在家庭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父母们“望子成龙”心切,总是过重地将学习任务强加于他们,使他们一入学就背上了沉重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而小学生正处于身体、智力快速增长和发展时期,如果在怎样对待学习,怎样对待学校生活等方面没有正确的认识,一入学就对学校生活、对学习缺乏兴趣,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那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将是十分有害的。学校的教育和教学,一方面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和优良的道德品质。因此,如何结合小学生学习和校园生活的实际,向他们进行健康心理的培养尤为重要。
小学生进入学校后,儿童的角色发生了改变,必须在心理上做好入学的准备,包括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能力、社会性能力等方面的准备。反之就会产生对学校的消极态度,出现厌学现象、不善于与同学进行正常交往等的心理健康问题。
现今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现代文明势不可挡的改变着人们的一切,传统的观念一次又一次地受到了冲刷,孩子们在充分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无限美丽的同时,也不得不忍受着心理健康的恶化。高楼林立,原本就显得狭小的空间变得更为拥挤,现代都市不再有野草和旷野,严实的铁门使孩子们失去了自由的活动空间,电脑时代的到来,使部分孩子沉浸于虚拟的时代之中而不能自拔,“麦当劳”、“肯德基”潮涌而来,使孩子们越来越热衷时髦无营养的速成食品。
当我们静心审视这一切的时候,我们不禁发出阵阵的颤栗,做为未来主人的孩子们,他们在想些什么,他们那日渐敏感的心在思考着什么。如果,教育者还一如既往地把目光定格在孩子的分数上,而忽视他们的心理健康,忽视其潜能的开发,忽视全面素质的培养,那么我们给予孩子的将不是理智的爱。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培养合格人才所必需的一环,现代教育模式认为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更是为塑造具有良好心理品质的健全人格。笔者在分析我校学生后认为,现今小学生存在以下一些心理问题:比如以我为中心;自私自利;缺乏同情心和报恩心理;心理脆弱,承受力差;缺乏自律能力等等。
作为教育者面对孩子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该如何处置呢?我们将不得不慎重考虑其解决方法,虽说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应是浅层性的,但处理不妥当将会造成心理障碍的发生。在日常的教育工作中,我认为应教会学生以下几点,这样才能有效地构筑学生健康的心理防线。
一是应注意不要让学生过早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也就是不要随便当面指责、或背后数说学生“笨”、“傻”之类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话。因为这些指责往往会无形中被学生接受,成为学生自我感觉的一部分,使学生对自己形成一种固定的概念。
二是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有的老师或家长对学生的缺点特别敏感,有时会过多地加以指责和训斥,这样会造成学生的自卑感。作为教师,我们应当既了解学生的缺点,更要看到学生的长处,还耍帮助他们树立起积极进取的信心。
三是我们要帮助学生树立一种信念。信念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鼓励作用。有的学生对某一门学科特别喜欢,成绩特别优秀,这里有学生的自身因素,同时也与老师、家长等对他的鼓励或帮助有关。这些鼓励和帮助甚至会作用于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
四是要尊重和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学生对于来自外界的嘲笑往往十分敏感,尤其是老师和家长的嘲笑,对学生的刺激更大、更深。
五是不要把学生当作温室里的花朵。父母应当允许孩于到生活的风雨中去经受锻炼,即使摔几个跟头也不要紧;老师也要让学生多到社会中去参加活动,即使遇到失败也不用担心。生活本身会把学生塑造成才,会教会学生今后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有用的人。
除此之外马虎的孩子通常注意力是不集中的。这表现在上课时有时不注意听讲,常做小动作,老走神。注意力有专门的训练方法:
1.听觉集中训练法:
闭上眼睛,用心来听闹钟的滴嗒声,并要求他伴随着这种声音默念“嘀嗒……嘀嗒……。”要求:环境安静,可以是一两个孩子。也可以是全班或小组。每天五次每次两分钟左右,坚持六天。
2.视觉想象训练:
要求环境安静,闭目静坐,先在头脑中想象出一个黑点,再想象由这个点向右无限延长的黑线。每天练习三次。每次五分钟。隔两天后再想象,由黑点起无限旋转的螺旋线形。疗程为7天。然后减少量坚持2周用以巩固。
怎样克服“走神儿”的毛病:
1.自我提示法:找几张小卡片,上面写专心听讲、不要走神、等放在平时常看得见的地证词如文具合时书桌上,家里的写字台上墙上等这样无论上课听讲还是回家做作业都可以提醒自己别走神。
2.记录法:准备一个小本,专门用来记录走神儿的内容。比如,今天数学课中你想昨天的足球赛来着,那就要在本上记录:数学课足球赛约2分钟。这样记录几天后认真看一遍会发现自己胡思乱想的东西多无聊,浪费了多少时间。想信用不过多久本上的记录会越来越少的
3.自我奖惩法:就是在每次写作业或复习功课之前。先给自己定个时间表,从几点几分到几点几分完成什么内容。如果在规定时间完成了学习计划,并且始终专心致志的。那么就奖励一下自己:看会儿电视或听一段音乐;相反,如果由于分神而使计划落空,那你就该毫不留情地惩罚自己做不愿做的事,如干家务或跑楼梯等。这样长此以往就会为了奖励避免惩罚而渐渐养成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了。
作为一位小学老师,一定要重视对学生的健康心理的教育,让每一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对整个人生都充满信心,具有健康心理,成为德、智、体、美、劳,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心理健康要从小抓起,越早越好——孩子们的心灵是一张纯洁的白纸,你撒下劣质的种子,就会结出扭曲、歪斜的秧苗!只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健康、美好、快乐的种子,才可能把他们培养成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