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中学生体育兴趣现状分析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非智力因素是由上海师范大学燕国材教授的《应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一文发表后,引起了我国教育学和心理学界的重视。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意志力,道德修养,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及自信、自立、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等。在教育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因素的培养同等重要,教育既要“解惑”更要“授道”,注重的应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而不仅仅是智力水平。以下是今天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高中体育教学中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对策探讨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在全球性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需要的是体魄强健、博学多才,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如果不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经不起困难与挫折的磨练,即使有广博的知识、超常的能力,也很难肩负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当前,加强学生的教育不仅要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的意志、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实现学生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和谐发展,培养起学生健全的人格。
所谓非智力因素是指人们在进行各种学习活动时的智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因素的总称,主要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它能够驱使个体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主动参与,并能克服困难。对于学生来说,强壮的身体是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的基础,尽管这种需要有时不是从内心产生的,但却是客观存在的。同时,学生也需要用体育活动来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增强体质,满足生理、心理的需求。正是这些基本的需要使他们对体育产生兴趣、愿望以及对体育的价值取向,成为他们积极从事体育锻炼的主要驱动力。因此,体育教学中应很好地利用这种需求,加强体育学习重要性的教育,帮助学生深刻认识体育对身体、学习、生活、事业的近期和远期作用,使学生从单纯的生理、心理需求逐步过渡到社会需求的目标上,形成明确的学习动机。
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体育教学也是如此。体育教学既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运动技能,并有效地发展学生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过程,同时又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和意志品质进行教育的过程。
现代教学论的发展,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成功,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下取得的。学校教育是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打下基础,教学中若只重视智力的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在掌握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知识过程中的促进和制约作用,就会使我们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面对21世纪人才竞争,要转变教学观念,教学中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体育教学具有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势,但需要正确教育理论指导下进行。在教学和训练中,倘若我们能够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不但对造就人才有利,而且体育教学中将能够使更多的学生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并掌握终身体育锻炼的本领。下面我从这几年自己的教学谈谈体会。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爱好、兴趣,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在体育教学的方法选择上,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性别差异、心理、生理等方面的特征,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精确地讲解、优美地示范,这样才能够激发起学生不断参与的热情。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有了热情,从中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学习态度就会发生转变,就原来的“让我学”转变成“我要学”。这样的体育学习会给学生带来愉快和享受的体验,而不是一种压力和负担。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更容易培养自身健康的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对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挥积极作用。
1.明确目的激励学习动机。
体育课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特别是当前正掀起一股全民健身的热潮,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应充分把握机会,对学生进行目的性教育,体育的本质是增强体质,是对人的身体进行教育。体育课是让学生在身体练习中,了解体育的知识、技能和锻炼身体的方法。学习运动技术,对广大学生来说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运用运动的手段来增强体质,掌握多一些运动能力,可以丰富锻炼身体的手段,促进更科学地锻炼身体,使思想品质得到磨练。如武术这门课有比较多的青少年学生热衷于散手,而套路特别是太极拳误认为只适用于老年人。这就是学生不懂的太极拳具有强身健体、修身养性等作用,学生明确了其价值,就会认真去学、用心去学。
2.锻炼促进人体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特别是青少年,可以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利用理论课进行讲述。让学生明确体育是富有多种技术的健美运动,积极参加锻炼,强身健体是造就人体外在美的基础,没有体质的增强,外形美也只能是空中楼阁。通过观看一些健美、技巧、体操、跳高、球类等多种比赛的场面,让学生带来一些美的享受,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变“要我参加体育运动”为“我要参加体育运动”,调动学生学习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运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通过体育比赛,做游戏可以培养学生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使他们在活动中去认识一个人作为集体的一员的尊严,责任和义务,触发他们的学习欲望。利用青少年学生好胜,喜欢逞能,爱表现自己的特点。
例如:传球技术是一项枯燥无味的技术,而在篮球技术中又是一项很重要的技术。因此,在教学中可采用传球游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进行胸前传接球练习,看哪一组在规定的时间内传的球多,多者为胜,负者要罚做素质练习,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中要传的准、传的快、既要动作到位,传球的速度要快,学生在游戏中就会尽量按“准、快”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假如个别学生传球技术较差,为了集体的荣誉,他们也会认真地练习。
意志是自觉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个体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要历尽坎坷,一帆风顺是不可能的。一个人只有不畏吃苦耐劳,遇到困难能够努力克服,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人才的培养中意志品质的培养是不可缺少的,各种教育过程都要培养意志,而体育教育过程更形象,更直接,采用的手段也更丰富多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锻炼。部分的体育学习项目是充满单调、枯燥和困难的,是艰苦复杂的体力劳动。各种问题无时不有,各种困难无时不在。往往会使学生产生恐惧、退却、缺乏信心等心理现象。那么,在体育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呢? 1.通过用名人、名言来对照自己、督自己,矫正不良的行为。
启发学生加强自我锻炼,养成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鼓励的习惯。为了贴近学生的实际,在教学中用同龄人的榜样来教育孩子,如某某学生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事例,让孩子看得见,摸得着,可学习。我在学生掌握基本动作技术要领的基础上,不断地为学生渗透些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再如单杆的教学,各种障碍跑,越野跑等。必要时,降低学习的难度和要求,要知道,培养孩子的信心,不只是对成绩优异的学生而言,有的孩子学习有障碍,老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他们就沾沾自喜,愉悦的心情能提高他们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这才能培养孩子战胜困难的决心。
2.激发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
长跑是一项不大受青少年学生“欢迎”的运动。而长跑对于锻炼身体和培养吃苦耐劳、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因此,在上课之前,要先作如思想动员,并介绍长跑的重要作用,以及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如“极点”“第二次呼吸”使学生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在练习时能知难而进。再通过一些科学的体能训练安排,使学生得到合理的锻炼,并且在测试时使学生明确“耐久跑”测试一方面是对耐久跑能力的测验,另一方面又是对学生坚强意志的测试。通过这样教学,使学生明确耐久跑练习的目的,从而提高了练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了锻炼。
3.培养学生善于克服困难的能力。
培养意志品质的中心环节是克服困难,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有严格的要求,要通过艰苦的磨炼来培养坚强的意志;另一方面又不能脱离学生实际水平,要考虑学生的基础状态,合理安排教学程序,分解难点,逐步引导,让学生始终在充满信心的状态下,不断克服困难,步步进取,最后成功。
例如:耐久跑,单调、枯燥,学生的生理反应强烈;支撑跳跃,技术要求高,动作难度大,又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等。所以,体育教学中,应首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提出力所能及,又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采用游戏、竞赛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其次,教师要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处在轻松恰恰,气氛和谐的学习环境之中,从而增强其克服活动中的障碍和干扰,达到预期的目标,使得学习活动更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教学中对于执拗、顽固的学生要注意培养其自觉性、目的性和原则性,使其理解顽固与顽强的区别;对于怯懦的学生,应多加鼓励,以增强其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4.运用鼓励法培养意志品质。
要做好一件事情,自信心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也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能够加以肯定、鼓励、,就会使学生充满信心,使学生感到成功感。
例如,在短跑的教学中,对一些身体素质差的同学,在训练时,假如学生都认真投入地训练,哪怕没有进步,我们也要加以鼓励,然后再进行动作技术上的改正,测验时,我们区别对待,鼓励那些经过努力又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的学生,不以统一的测试标准来要求学生。区别对待有助于学生知道自己经过训练后有了进步,就会产生成功的喜悦,他们就会更加地努力,这样,良好的意志品质在教师教学方法的逐步引导下就逐渐形成。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1.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根据体育知识技术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去思考探索,并且努力达到目标。
2.创设成功教学情境。
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学生进行的身体练习,通过正确的评价,创设成功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感,产生成功的体验。
3.诱导学生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这就要求教师从教学内容和教态去改进。针对中学生好奇、好动、求知欲强,对新异动作很感兴趣,对单调、枯燥无味、多次重复的动作比较厌恶。在组织教学上,应抓住重点教法,灵活多样,做到严而不拘,活而不乱。
如练习立定跳远项目,教师先按学生情况,课前划好相距1.2米到1.5米的平行线五条,练习时以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挥下进行三级蛙跳5-8次,五级蛙跳3-5次,五级单足跳5-8次,游戏活动两人交替“搬动”过“五关”(五线)2-3次。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学习热情自始至终,在心情舒畅、生动活泼的气氛中进行练习,做到既有汗水又有笑声。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录音机、幻灯投影、电脑动画等现代化教学设备,把一些体育竞赛和一些教师无法做慢动作分解的项目在学生眼中展现,从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使学生掌握知识,促进学生智力的提高。
4.创设新颖教学内容。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如果总是按“示范――讲解――练习”普遍模式进行,就显得呆板、单调、乏味。因此,教师要根据不同教材的特点,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技巧侧手翻的教学时,不同的教法效果不一样。传统的教法学生刚开始还有兴趣,但动作完成不规范,不雅观,练习效果与积极性急速递减。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后,效果则不一样,先进行三人一组在保护下的手倒立练习,让学生先体会人体在改变体位后的不同感受,教授学生如何保持身体平衡等技术要领,紧接着在保护下完成劈直分腿,依次推手,慢放腿等慢动作定格,体会完整的动作要领,学生在短时间基本上能规范完成侧手翻动作,教学效果显著。又如,上队形变换课时,教师先讲“一列变二列怎么走”,练习完成后便提问“二列变四列”“二列变三列”具体如何走?这样不仅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还可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思维想象及表达能力。
5.开展游戏竞赛。
在体育教学中,多利用游戏手段,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角色情境”中,创设一种宽松,活泼和谐的教学氛围,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体操横箱分腿腾跃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准备活动中安排了“跳人马接力”游戏,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并在游戏中领会了技术要领,克服了跳横箱怕摔跤的恐惧心理,顺利地掌握了技术动作。又如在上短跑教学中,我们多利用“迎面接力赛”“50米往返接力”等。再如背向滑步推铅球教学中,不仅比一比谁投得远,还要比一比谁滑步滑得好,比一比谁能牢记教师所讲的技术要领等。参与者受到竞争气氛的影响,逐渐学会用体育活动来调节日常带来的紧张和疲劳,从而收到良好效果。
6.正确评价学生的成绩和态度。
对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的成绩和态度,及时做出正确的评价,适当地进行表扬和鼓励,起到一种正面刺激强化的作用,可以激发学生上进心、自尊心、集体荣誉感,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情感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体育教学法中,不但要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而且更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
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的重要条件是教会学生如何自我调节情绪,使他们服从于理性和意志,教会他们调节情绪,控制心境的方法。为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善于调节和控制情绪,应注意以下几点:
1.培养学生适宜和情绪激活水平。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选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生在练习中达到适度的情绪紧张状态,以激起学生积极、深刻的情绪体验,以此培养学生适宜的情绪。
2.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教育学生正确对待体育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看待问题,增强学习体育的自信心,克服消极的情绪体验,激发积极的情绪。
3.注意教师自身仪表的影响。
教师的仪表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且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学习积极性。它是无声的教育,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情绪和教学效果。老师的仪表美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为体育教学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反之,就会给学生产生不好的甚至厌恶的情绪,不利于教学。辟如,同是一位老师身穿体操服给学生上体操课和穿着普通制服上体操课,学生的情绪大不一样,前者学生会全神贯注,意气风发;后者,学生神思恍惚,注意力不易集中,会影响学生学习情绪。此外,教师的教学表情、教学语言,教学示范动作等,也是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的,对学生非智力的开发起了很大的作用!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一项较为复杂、艰难的工作。体育教学应打破以技术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开发学生智力,提高非智力水平,培养学生的能力,使他们的体质、知识、能力同步发展。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保险行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保险市场是买卖保险即双方签订保险合同的场所。它可以是集中的有形市场,也可以是分散的无形市场。保险业是指将通过契约形式集中起来的资金,用以补偿被保险人的经济利益业务的行业。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财产保险行业发展现状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保险行业可谓是异军突起,而财产保险行业也是发展迅猛。但是,与此同时,中国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仍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本文就我国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作了一系列的分析,指出了其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供大家研究参考。
【关键词】财产保险,行业分析,现状
现阶段,我国共有60余家各类财产保险公司,市场整体格局主要呈现为以中国商业保险公司为主、国内外保险公司并存、多家保险公司竞争的状况。
截至2011年末,在我国财产险市场上,经营机构59家。其中,中资法人经营主体38家、外资公司21家。综合性保险公司53家,专业保险公司6家,其中农险公司4家,汽车保险公司1家,责任险公司1家。初步形成了以股份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多元化并举的市场体系。
同时,自从1980年我国恢复保险业务以来,我国的保险业务发展很快。财产保险也随之蓬勃发展,不仅有上述所讲的财产保险公司的日益增加,还有业务收益的增长。最近4年,我国的财产保险原保险保费收入从2010年的40,268,932.60万元上涨到2013年的64,811,619.22万元。
虽然保险行业不断发展,但我们依然可以看出其中出现了众多的问题:
(一)发展水平较低
通过对这多年间财产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的研究,可以发现相对于国民经济和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的财产保险市场仍然处在一个较低的发展水平上。在我国财产保险市场上,保费收入从1982年的7.5亿元上涨到2011年的4779.1亿元;但保险深度仅从0.15%上涨为1.011,保险密度从0.75元/人上涨为354.70元/人。
从横向上来看:我国非寿险业务的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都处于很低的位置,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参见下表)从国际市场上来看,不得不承认的是我国的财产保险行业的发展水平还很低。
注:数据来源于sigma杂志2013年第3期,此表不含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
(二)地区发展不均衡
我国财产保险的保险密度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其中北京、上海地区的保险密度最高; 内蒙古、江苏、浙江、天津的保险密度较高; 西部地区大部分省份的保险密度比较低。总体而言,保险密度较高、较低的各地区分布都相对集中。除北京、上海地区的财产保险的保险深度较高外,西部一些省份,如新疆、宁夏、四川、云南、贵州也表现出较高的保险深度。说明这些省份的保险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较高,保险规模就自身经济发展水平来说较大,保险业在地区经济中比重较大。
(三)产险市场集中程度较高
产险市场集中度也是反映财险市场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集中度越高,反映出市场的垄断程度越高。从1980 年到1990年全国仅人保公司一家产险公司。在1996年,人保、太平洋和平安3家公司的总市场份额为98%;2012年,总市场份额达到65.35%;到2013年,这3家最大产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为64.80%。
虽然相比之前,“老三家”公司所占市场份额大大降低,但是份额依然很大,整个产险市场呈现出寡头垄断的状况。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财产保险市场还很不成熟,还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四)产险各险种发展不均衡
恢复国内业务以来的20多年中,传统的产险四大险种都有长足发展。其中,车险业务增长势头最为迅猛,保费增长率始终高于其他各险种,并于1988年保费收入超过企业财产保险,成为中国保险市场上的第一大险种并维持至今,且涨势还将继续。企业财产保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96 年、1997 年增幅最大,1997 年以后保费增长放缓。
货运险从1985 年到1997 年一直保持增长的趋势,其中1996 年、1997 年增长最快,从1997 年后保费收入开始下降,一直到2000 年才有所回升。
在发达国家作为财产保险重要组成部分的家庭财产保险在我国却明显地发展滞后。目前有许多资料表明,中国财产保险市场的潜在需求还是比较大的,但是如何将这种潜在需求转变为现实的购买欲望,还有待于理论界和业界进一步探讨。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网上巨大的消费群体特别是企业的商务习惯变化,给网络营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2年,全球网民总数量(以独立访问用户量为标准)已接近20亿,将近全球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巨大的上网人数,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欧美国家,90%以上的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通过网络寻找自己的客户,寻找需要的产品,已经成为了企业购买东西的习惯。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国商业银行网络营销现状及对策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网络营销对于商业银行这种以盈利为目的的金融企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能够帮助传统金融业务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市场调查、产品宣传和促销;另一方面还能通过开发网上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等为银行客户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本文在概述网络营销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起步和发展、运用策略、存在问题三方面重点分析了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网络营销开展现状,并针对问题,给出了进一步推动中国商业银行网络营销发展的策略。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社会迅速步入数字化时代,网络营销正逐步成为现代营销的重要手段。中国商业银行受此影响,也积极开展了网络金融服务,发展网络营销策略,特别是在网络营销建设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有益的探索,但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将就中国商业银行网络营销现状及对策加以分析思考。
网络营销是指利用互联网管理客户需求,跟踪并满足售前、售中、售后各环节客户需求的活动,其始终贯穿于企业经营的全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顾客分析、产品开发、销售策略和反馈信息等环节。笔者认为网络营销应包含三方面层次的内容,一是网络宣传、市场调研;二是网络销售产品;三是网络集成,即通过网络分析客户需求并设计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的一系列活动,并利用网络管理员工、供应商和政府等各主体间关系的企业营销活动。
网络营销与生俱来的互动性、及时性、整合性、可统计性强等特点,能够整合商业银行客户信息、构建商业银行与企业和个人客户面向市场的营销体系,能够提高商业银行网上业务水平、培育品牌形象、推动银行业发展。
(一)起步和发展
20世纪末,中国银行界开始涉足网络金融,1997年9月招商银行推出了由个人银行、企业银行、网上证券、网上商城、网络支付组成的功能完善的“一网通”网络银行服务体系。此后,国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步涉足网上银行业务,真正拉开中国网络银行市场竞争序幕。1996年6月中国银行开通网上服务,“银证快车”服务和个人“支付网上行”银行,将长城卡系列和众多用户相结合,成为对公服务最丰富的银行之一。中国建设银行于1999年8月开通网上银行业务,截止目前针对个人客户、公司机构客户和小微企业客户开通了包括网上支付、账务查询、转账、理财、私人银行、房e通等业务功能。中国工商银行也于2000年2月起陆续开展了网上对公银行和个人客户支付系统,有11大项、60余子项功能,实现了工行针对WAP客户群金融服务零的突破。
中国银行业协会报告显示,2013年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交易总额1066.97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1.79%。截至2013年末,中国银行业网上银行个人客户同比增加28.09%;企业客户达到同比增加29.92%;网上银行交易总量500亿元,4312.87万笔,网上银行交易总额1066.97万亿元,同比增加190.87万亿元,增长21.79%。手机银行个人客户达到4.58亿户,同比增加1.64亿户,增长55.50%;企业客户达到11.43万户,同比增长23.04%;手机银行交易总量达49.80亿笔,交易总额12.74万亿元,同比增长248.09%。电视银行个人客户达到383.85万户,同比增加954.24%;电视银行交易总量达34.86万笔,交易总额0.90亿元。新兴微信银行个人客户达到290.94万户,企业客户达到4.46万户,全年交易总量达850.76万笔,交易总额6.65亿元。
(二)运用策略
网络营销作为互联网金融时代市场营销的崭新阶段,能够帮助企业利用互联网满足顾客需求,实现企业经营目的,各大商业银行在开展网上银行业务的同时,从产品、价格、促销、客户定位等方面都进行了很多积极探索,在产品上,各大商业银行均将客户分为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并分别为他们提供不同的产品和服务。如农行网上银行系统为个人客户提供包括存贷款、支付结算、私人银行、理财e站、信用卡等在内的服务;为企业提供包括存款、投资理财、支付结算、融资融信、现金管理、托管业务、金融同业、小微企业、国际业务等在内的服务,可见其支付结算业务已从单纯的转账结算发展为企业采购和分销系统,包括账务查询、核对、综合授信、网络信用证等服务。
在促销上,各大银行的宣传大体有两种方式:一是在各营业网点摆放相关银行业务宣传资料;二是充分利用各大门户网站进行宣传。
在价格上,各大银行也大致分为两种,一是网上银行客户使用服务费,包括年服务费、信息服务费、个人理财服务费等;二是交易费,包括行内异地转账汇款、跨行汇款、代缴学费等。总体来看,各大银行在营业点和网上都执行相同的价格标准,但也有个别优惠,如建行网银汇款省内转账免费等。
总而言之,中国商业银行网络营销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空间很大。
(三)所存问题
观念落后。目前,国内商业银行从观念上还未明确认识网络营销,未真正树立“以客户为本”的营销观念,基本还是将网络营销当做传统银行产品和服务的渠道之一。
网络银行业务雷同。纵观四大行网上银行,为个人客户和企业客户提供的业务种类匮乏,且相差无几,网络银行业务便捷性并未全面发挥,某些复杂业务仍需到营业网点办理。
网络产品创新能力不足。目前,中国商业银行网络金融产品基本是传统业务的网络延伸,对网络金融技术发展产品的开发不够,产品仍较少,即使有新产品,也无法充分发挥网络的优势开展针对性的服务,创新能力十分不足。
针对上述中国商业银行开展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建议运用以下策略加以进一步推动:
(一)树立“以顾客为本”网络营销理念
网络银行改变了银行与顾客联系,削弱了分支机构网点的存在意义。当前,中国商业银行要改变过去以产品为主的营销导向,树立“以顾客为本”网络营销理念,分析客户真实业务需求,将其作为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服务开发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网络分析客户需求并设计产品以满足客户需求。更加关注客户关注的信息咨询、投资理财、网上交易信用支付和担保等服务,加大对网络金融技术的研究,实现真正的网络营销。
(二)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功能
一方面商业银行要继续推进传统业务的网络延伸,继续优化传统金融金融产品如汇款、银证通等的服务网络化、电子化,以增加客户对网上银行业务的理解和信心,为深化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功能提供基础。另一方面,要拓展完善网上银行业务功能,真实提供包括论坛、FAQ、热线、支付清算和自助缴费、理财、咨询、担保等客户急需的服务,为网络营销开展提供坚实顾客基础。
(三)增强创新能力、开发金融产品
一是加强网上银行信息产品建设,提供经济、金融等公共服务信息、产品信息,在法律范围内满足客户要求提供定制化信息等。二是加大中间业务开发力度,要结合银行网络、技术管理和人才等条件,善于发现和挖掘社会经济生活各经济主体和社会公众的金融服务需求,创新地开发中间业务品种。三是提供个性化、定制化金融产品,要从向高端顾客提供转而向普通客户提供,如限制型定制化产品,一旦顾客设定条件达到定制标准,及时利用手机、E-mail向客户发送信息,网上银行系统自动完成,或完全定制化产品,根据客户需求提供银行服务,并加强客户对产品的体验和沟通意见反馈,从而改进产品,通过这种方式提高顾客转换壁垒,以更好满足顾客需求。
综上所述,当前中国商业银行网络营销应该从网络宣传、网络销售阶段全面向网络集成阶段推进,建立以客户需求为导向的网络营销体系,开拓创新金融业务和金融产品,提升金融服务的质量和层次,进而增加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整体核心竞争力。
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健美操运动是一项年轻并富有活力的运动,在我国发展这短短几十年以来,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亲睐。健美操是融合了体操,音乐,舞蹈等在一起的身体练习,以有氧运动为基础从而达到娱乐身心目的的项目。健美操的练习具有可调性,可根据练习者身体状况的不同,创编不同强度,不同形式,不同练习效果的动作组合。 在整个健美操运动推广过程中,发展小学阶段健美操运动至关重要。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海口城乡小学开展健美操项目的现状调查与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健美操是集音乐、舞蹈、体操、美学于一体的新型体育项目,深受广大青年学生及群众的喜爱,属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其不受气候的影响,对场地、器材条件的要求不高,练习起来简便安全的特点,非常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城乡小学开展。该文通过调查海口城乡小学健美操开展的情况,了解海口城乡小学健美操现状及其发展状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健美操这项运动走进海南省各小学校园里,激起小学生体育兴趣,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随着近些年国家体质测试报告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每况愈下,全国上下越来越重视学生体育的发展,鼓励学校因地因校制宜,开展形式多样、简便易行、效果明显的运动项目。健美操是集音乐、舞蹈、体操、美学于一体的新型体育项目,具有可以改善小学精神质的作用,已被列入我国学校体育教学大纲,属于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教学内容,其不受气候的影响,对场地、器材条件的要求不高,练习起来简便安全的特点,非常适合不同地区、不同条件的城乡小学开展,深受小学生的喜欢。目前在全国各中小学开展健美操课也越来越多,尤其是在我国一些发达地区,但对于海南省最具代表性的省会城市海口来说,健美操在小学的开展还是相对滞后。该文通过调查海口城乡小学健美操开展的情况,了解海口城乡小学健美操现状及其发展状况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健美操这项运动走进海南省各小学校园里,激起小学生体育兴趣,真正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1.1 调查对象
以海口城乡小学健美操项目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问卷调查法
针对海口城乡主要小学中随机抽取30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
1.2.2 访谈法
通过走访海口城乡主要小学校长、部分体育教师,了解健美操项目开展的情况。
1.2.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比较与分析。
2.1 海口城乡小学开设健美操教学的基本情况
通过对随机30所海口城乡小学以调查问卷的形式了解到,目前这30所小学,开设健美操教学内容的只有1所,占调查数的3%。没有开设的有22所,占73%。偶尔开设有7所,占24%。从数据上可以看出海口城乡小学开展健美操教学的状况不理想,虽个别小学开设健美操教学内容,但也是只限于市区教学条件较好的小学(如海口市第九小学),所以海口城乡小学开展健美操教学参差不齐、情况不容乐观。见表1。
2.2 海口城乡小学健美操专项教师的基本情况
在调查的30所小学中,配备有健美操专项教师的只有2人,占总人数的7%,女性且偏年轻化。因为之前健美操运动在我国发展不够重视,师范院校培养健美操方面的师资缺乏,所以以往的体育教师具备健美操技能的较少,目前健美操教师大多数都是新引进的大学生,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见表2。
2.3 海口城乡小学体育教师对开设健美操项目的态度
从表3中可以看出,被调查的小学体育教师认为小学开设健美操项目有必要以及很有必要的小学有70所,占调查人数的绝大部分。占总数的70%,可以看出有很多小学体育教师已经意识到在小学开设健美操课的重要性。有了这样的认识,健美操以后的发展会越来越好。在调查的100位小学体育教师中,有63%的教师认为需要参加专业的培训。因此可以看出,有半数以上的小学体育教师认识到健美操专业培训对提升教学能力有很大的益处与帮助;同时可以发现大多数小学体育教师对进修培训学习的支持度与重视度的提升。有了体育教师对健美操重要性的认识,再加对专业进修培训学习的认可度,两者的结合将会促进健美操项目在小学的良好发展。
2.4 学校课余开展健美操项目的情况(表4)
调查发现,在海口城乡小学中开展定期健美操比赛的小学为零,不定期开展过健美操比赛的只有两所小学,93%的小学从来没有开展过健美操比赛。由此可见海口城乡小学课余开展健美操项目的重视程度欠缺。在开展健美操项目的形式上,只有1所小学把健美操作为必修课,4所小学作为选修课,9所小学有健美操课余兴趣小组,16所小学没有健美操的任何开展形式,占54%。已经可以看出海口城乡小学课余开展健美操的状况不理想,所以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体育项目在海口城乡小学开展还需要很多的努力。需要通过更多的课余体育活动,让更多的小学生参加健美操项目活动、比赛,从多方面培养小学生健美操运动的兴趣。见表4。
2.5 学生对开设健美操项目的态度
调查结果显示,在随机抽查的1000名学生中,有685人非常喜欢健美操,占总人数的68.5%,占绝大部分。不喜欢和无所谓分别占23.7%和0.8%。说明健美操比较受小学生的青睐喜爱,这奠定了健美操在小学发展的基础,应该引起教育部门、学校领导的重视。见表5。
2.6 学校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
学校每一个体育运动项目的推广首先必须要有学校领导的支持,但在调查的30所城乡小学中发现:学校领导对体育课、体育活动不够重视,平常只注重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对体育学科支持不够,更没有真正认识到健美操运动对小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作用,正是校领导对体育学科、对健美操项目认识的缺失,严重影响了健美操在小学的开展。据此,学校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充分调动各个相关部门,组织培训、教学,这样才能不断推动健美操运动的推广。
4.1 结论
(1)在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健美操列为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但在调查的30所城乡小学中开设健美操教学内容的寥寥无几,且参差不齐,要想健美操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在海口城乡各小学普及与推广还任重道远。
(2)从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可以看出,不开展健美操项目的主要原因是校长对体育不重视及缺乏专业的健美操教师,另外是现有的小学体育教师中具备健美操技能的教师少,其次是学校没有好的场地、音响等器材设备。
(3)目前我国正提倡阳光体育,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开设体育项目,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兴趣,坚持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心,更好的促进智力的发展。健美操可以激发小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据调查发现小学生喜欢健美操比较受小学生的青睐喜爱,其主要原因是健美操的音乐节奏感强,能够极好的的引起学生的注意力,还有其动作优美、表现力强等特点。所以应该发挥健美操的教学优势与良好的功能,抓好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积极开展各种健美操体育活动,切实有效的提高小学生身体素质。
4.2 建议
(1)教育部门要重视健美操项目的开展。教育主管部门和校级领导应对健美操给予足够的重视,制定出有效的措施,切实的从小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普及和推广健美操课程进入校园。[2]据近几年海口城乡各小学生体质测试数据表明,海口城乡小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主管学校体育教育相关部门应及时采取措施提高小学生体质,调整体育课堂课内容与课堂教学形式。健美操属于小学生喜欢的运动项目,其融合了音乐和多种多样的动作,能够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各级主管部门应重视健美操在海口城乡小学体育课的开展,充分发挥健美操独特的优势,让小学生在轻松的音乐中,既能放松紧张的学习气氛,又能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2)改变单一的健美操教学内容,实施丰富多彩的健美操教学。健美操在小学各水平、各年级中均开设不同形式的健美操教学内容,使从内容到形式上符合以人为本的理念,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满足不同年龄阶段小学生的生理与心理需求,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学习的能力,尤其重视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健美操教学,努力把健美操变成必修项目,普及健美操教学。另外,健美操考核项目依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自我选择,使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氛围中学习,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和压力,培养体育实践能力。
(3)重视健美操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健美操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组织能力。在现有的基础上选拔一批具有体育教学热情的青年教师,充实海口城乡小学健美操师资队伍。定期开展有关健美操知识、技能的培训,例如每年在海南省的国培项目中增加小学健美操内容的培训,或者定期举行健美操教师技能展示大赛。另外,高等师范院校应根据基础教育师资(尤其是小学体育)的需求状况,改革人才培养,多渠道培养、培训健美操专项教师,促进小学健美操课程开展。
(4)实施小学健美操的校本化、特色化。应该将健美操课程与实际生活相联系,通过创编与实际生活中的健美操教学内容,来激发学生学习健美操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充分实现小学健美操课程的校本化、特色化。小学健美操的校本化实施,应该增强综合性、特色性、地方性、应充分结合学校教育资源的实际情况,和师生的实际,进行合理的创新。借鉴健美操特色学校,促进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5)营造积极阳光的体育文化氛围。加大体育经费,完善健美操场地设备。积极开展健美操课外活动,成立小学健美操兴趣小组、健美操队。加强不同城乡区域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展现城乡学校不同的健美操特色,培养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综上所述,基于目前海口城乡小学健美操开展的现状,要想健美操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内容、课余体育活动项目在海口城乡各小学普及与推广还任重道远。需要有关教育部门、学校领导的重视、支持;积极引进专项健美操教师,积极开展健美操教师的培训;主动改革、创新健美操教学内容、方法,实施健美操校本化教学,形成健美操特色学校。只有这样才能有效促进海口城乡小学健美操运动的发展,推动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近年来,患有心理疾病的中学生越发有上升趋势。通过对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高中学生与很少参加体育运动的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体育运动对促进高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作用,进而倡导高中学生进行合理科学的体育运动,以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使其成为身心健康发展的高层次人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与研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本研究在调查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了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三个维度分析了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因素,建议学校通过重视体育教学、调整教学内容,体育教师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来营造轻松活动的教学氛围,以发挥体育运动促进中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体育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
中学是人一生中非常关键的阶段,正处于人生发展阶段的转折期,是认识社会、塑造品质乃至未来发展的关键。在中学阶段,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均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但由于中学阶段普遍承担的学习负担过重,同时由于父母工作过忙或因学习紧张造成的社会支持过少都会增加中学生的孤独感,造成中学生的焦虑、无助、抑郁和失眠的心理状态。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参与体育教学课程的师生间有着大量的互动,体育教师不仅要促进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更要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在运动过程中调节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磨练学生意志、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因此,研究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以减少学生中学阶段的孤独感、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提高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本研究笔者在综合个人多年教学经验、对衡南县第一中学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的基础上,从学生的孤独感和对亲人、朋友的不安全依恋情况来阐述我国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中学生的孤独现状普遍
根据UCLA评分标准,量表得分在20-80之间,得分越高,表示越孤独,对中学生孤独感进行T型检验。从统计情况来看,被测学生的平均分是43.4184、最高的分值是61、最低是26、标准差是7.23302、显著性系数<0.05, UCLA的正常人国内常模为(40.1??.5)分,本组被试UCLA得分在50分及以上的人数占被试总数的21.99%,说明中学生中普遍存在孤独现象。
(2)中学生不安全依恋现象严重
根据UCLA评分标准,量表得分在20-90之间,得分越高,表示不安全依恋越严重,对中学生孤独感进行T型检验。从统计情况来看,被测中学生回避依恋的平均分是62.2766,焦虑依恋的平均分是69.0496。回避依恋最高的分值是103,最低是27。焦虑依恋最高的分值是103,最低是28。说明在被测中学生中不安全依恋现象较为严重。
由此可见,当前我国中学存在的学习困难,情绪不稳、孤独胆小、惧怕挫折、缺乏毅力,同时身上存在着懒惰、怯懦、自私、依赖性强的特点,而中学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通过问卷调查和开放式访谈得到湖南省中学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原始数据后,本研究对原始数据进行了统计和汇总,使用t检验法进行检验,以期获得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的关系和体育运动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
(一)体育运动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关系分析
(1)适度的体育运动可调节中学生情绪,有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情绪体验强烈,对生活中的事物往往抱有极大的热情,在学习或生活中取得的任何成绩都能极大地激发其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感,而在遇到挫折时则轻易自我否定。而体育运动具有的竞争性和挑战性则非常适合锤炼青少年的身心,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如丰富多样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分散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的焦虑,也可以通过成功完成某项体育活动而从中体验成功,获得满足、舒适的运动愉悦感,从而产生良好的心境。而体育活动的竞争性和激烈对抗性则要求参与者付出较大的努力来克服心理和生理上的困难来完成预定任务,从而使得意志品质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发展和完善。保持良好的情绪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
体育锻炼作为改善情绪状态的一种方式,已经被广大体育锻炼者所认可。研究表明,一个小时的慢跑可使跑步者的紧张、困惑、疲劳、焦虑、抑郁和愤怒等不良的情绪状态显著改善,同时使跑步者的精力维持在较高水平。
(2)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更愿意参与体育运动
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更善于通过参与不同的社会活动积极地寻求社会支持,他们能够建设性地消除造成不愉快的根源,对解决问题抱有很高的自我效能感,因而也就更愿意参与到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中来。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比心理健康水平低的中学生的孤独感要少,对自己和他人更愿意持积极的态度,这样使他们很愿意通过参与不同的体育活动来维持社会关系而避开孤独感,在面对真实和潜在的困难环境时,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中学生也往往具有更高的控制情绪唤醒的能力。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影响因素研究
本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因素主要有社会、学校和体育教师三个方面的因素。
(1)社会因素:社会竞争激励,集体运动减少
有研究显示,个体在社会活动中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那么他在解决所遇到的问题或困难时所采用的应对方式多是积极的应对问题的方式,如解决问题、求助等,反之就会较多的运用消极的应对问题的方式,如逃避、自责、幻想等。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中学生的学业负担和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经常参与集体体育活动的中学生越来越少,导致中学生利用短暂的课余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也更多地追求身心的愉悦和轻松平和的体育运动。
(2)学校因素:重视程度不同,场地建设各异
体育锻炼对于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有着特殊作用,是学校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干预手段,参与体育运动的程度直接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意愿受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重视程度和学校体育场地建设的影响。目前我国各个省份的中学划分为省级示范中学、市级示范中学、县级示范中学和普通中学四类,而不同级别的学校收到政府的财政支持力度也不一样,示范中学得到的支持更大、财政预算更为充分,因而也就更愿意在学校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投入资金,而普通中学获得政府的财政支持较少、学校财政预算紧张,在优先保证学校升学资源建设的前提下,对体育场地建设的重视程度和资金投入力度自然更少,导致在普通中学就读的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水平自然要低于示范中学的学生。
(3)教师因素: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较差
在对体育课程教学方式的调查中,受调中学生认为,中学体育课程的教学手段单一、训练方法不够多样化,通常都是以通过考核为目的进行的基础体能训练,学员感到枯燥,训练兴趣不高,训练效果差,绝大多数中学生认为中学最主要的体育项目就是体育训练或课外活动。加之我国公民普遍存在体育锻炼不足或忽视体育锻炼的现状,导致中学生在进行中学体育课程的学习时,容易陷入“训练量不足”和“训练过度”这两个极端。
在分析体育运动中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后,本研究针对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三个体育运动因素,从以下两个方面提出通过中学体育教学改革来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建议。
(1)学校层面:重视体育教学,调整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是时代的呼唤,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各级中学应重视体育教学在改善学生心理健康、摆脱和宣泄不良情绪、获得成功体验、增强团体意识、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的积极作用,积极建设结合竞赛性运动和娱乐性运动,集体体育运动和个人体育运动,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各类体育场地,通过调整中学体育教学内容,为不同体质的学生设置不同教学时间和不同运动强度的体育教学内容,充分发挥体育锻炼调节学生情绪,增进身心健康的功效。
(2)教师层面: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营造轻松活动的教学氛围
中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在于学生积极认识某种体育活动并愿意积极参与其中的心理倾向,体育学习兴趣既是学生学习体育的内在动力,也是学生个体能力发展的起点与依据。中学体育教师可通过采用形式多样的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从中体验到满意、愉快、兴奋、焦虑等多种不同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生动活泼、和谐友善的体育教学氛围之中,体验到运动的乐趣和欢娱、增加克服学练中所遇困难的勇气和战胜挫折的决心,为学生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宽松的发展空间。
相关文章: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一方面代表着先进的技术操作水平,一方面却缺乏较高的文化水平和思想修养,是心理变化激烈、产生心理困惑和心理冲突最多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不容忽视。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专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及教育策略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 处于“断乳期”的中专生,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原因,易在自我意识、情绪管理、学习、人际交往等方面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和心理问题,本文旨对目前的很多表现及成因的分析,尝试提出针对性的策略。
关键词: 中专生 心理问题 教育策略
1.1 学习心理问题
(1)学习没有目标、缺乏动力。中专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进入中职校后学习动机十分模糊,很多同学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没有紧迫感,学习缺少计划性,学习的主动性差;不喜欢学习理论基础课,很多同学甚至认为上课是在浪费时间,由此导致严重的厌学心理问题。(2)学习焦虑、自信心不足。中专生在初中阶段成绩不优异,他们易被老师无视、被同学轻视或是被家长打骂,在学习上没有一种成就感,有的中专生虽然认识到了学习的重要性,但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学习策略,再加上学习基础较差,致使他们把学习视为畏途,产生想学又学不好的心理压力。
1.2 人际交往问题
(1)师生交往缺乏信任。一些中专生对中职校的老师有一种疏远感,往往会因为老师的一个眼神或者不关注的情况而受到内心的伤害,严重的会产生强烈的不满或偏见,甚至出现逆反行为导致恶劣的后果,部分中职校教师对学生关心不够,上课结束就走人,甚至很多学生毕业了还不懂学生的姓名,师生关系冷漠的情况非常常见。(2)与父母之间缺乏沟通。中专生更希望得到父母的尊重与理解,更需要有人关心他们的成长。由于相互之间缺乏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造成学生的的心灵伤害。(3)同学之间缺乏互助。现在的中专生很多是家中的独子独女,很多学生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别人的想法和利益;过分地关心自己的内心世界,由此形成严重的社交障碍。(4)异性交往出现偏差。中职生大多处于16岁~18岁的青春期,随着性意识的觉醒,他们迫切需要跟异性交往,渴望与异性多接触,但是又常常把握不好交往的“度”,甚至产生不良后果。他们再也不会因为谁有异性朋友而大惊小怪,中职生早恋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引发的违纪现象比较多见。
1.3 自我意识心理问题
(1)强烈的自我中心意识。中职生自我意识强烈,但是不知道如何表现自己,一些中专生就试图用不合时宜的行为来引起关注,比如穿着夸张,标新立异、炫耀等表现来突出自我的存在。(2)严重的自卑心理。大多数专科生学习基础差,成长过程中很少听到赞美和表扬,在外界消极环境暗示下,易产生自我贬低、消极心理状态,甚至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表现。
1.4 情绪心理问题
(1)承受能力较弱。面对当今社会的文凭歧视和社会偏见,以及劳动力市场上越来越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专生群体普遍感到巨大的压力和深受伤害,对生活逆境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稍遇挫折便觉得难以忍受,产生厌世心理。(2)自控能力弱。处于特定青春期的中专生容易出现高强度的激动,兴奋或是极端的悲观愤怒等不良情绪。他们非常脆弱,情绪变化快,易出现偏激情绪和不良行为方式。易受同伴或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养成不良习惯和沾染上不良嗜好。(3)情感表现淡漠。不少中专生由于受到社会群体关注较少,对学校生活没有兴趣,表现出对人对事的态度冷淡,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冷眼旁观,置身于外,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这种情感冷漠在中专生中表现更为突出。
2.1 生理原因
中专生正处于青春期,身、心变化大,是一生中第一次生理和心理飞跃突变的重要时期,是人生的“疾风暴雨式的动荡时期”。虽然学业方面的压力减轻,但有的学生因精神空虚、自卑、失恋和由于敏感、多疑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等带来的一系列心理问题,令这些青春期学生苦不堪言。
2.2 社会环境
(1)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由于目前社会现状的影响,出现诸如欺诈勒索、奢糜之风、官场腐败、权钱交易等不良风气,逐步深入到校园生活,中专生这一特殊群体也正是在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时期,面对现实的社会环境即痛恨,但又不得不面对,矛盾心理突出。(2)就业压力影响。由于我国近几年来高等学校的就业率出现了滑坡,中专生更感就业的艰难,造成中专生对前程感到渺茫,又无可奈何,对家长的期望感到愧疚,又难于启齿,往往承受着精神压力,严重地损害了身心健康。致使学生越临近毕业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并且人数呈递增趋势。
2.3 学校方面
(1)对心理健康教育认识和重视不够。有些中专院校忽视对差生的心理工作方面的教育,缺乏专业的心理指导教师,不能对中专生给予及时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2)教育制度不合理。很多中专院校在办学目标上过分追求“短平快”,缩短教学投入和学制。再加上中专生的学习基础薄弱,很多同学对课程吸收和接受不了,以至力不从心,从而对学习缺乏兴趣和热情,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2.4 个人因素
中专生一方面身体进入青春发育阶段,趋于成熟,独立性得到发展,但自控能力又较弱。随着生理、心理的逐渐成熟,自我认识得到提高,想学好,底子太差,想做好,又没有毅力克服以往养成的坏习惯,这种心理冲突便引发了抑郁、强迫、焦虑等诸多心理问题。
3.1 优化社会环境
首先,设置校园“防火墙”, 加大对中职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禁止社会不良信息的侵入。其次,通过大众传媒教育、校外教育、社区教育等途径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同时,社会要给予更多的关爱和尊重,不可嘲弄和歧视他们。不断激发中专生的责任感和自信心。
3.2 创建和谐校园
我们要为广大的中专生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和谐的校园是中职生健康成长的必要环境,我们要积极创建和谐校园。其一,引导学生建设和谐班集体、自主管理。其二,创建和谐的教育服务。开设校本课程和开辟德育基地、德育展室、校园网站等;组织学生进社区、入工厂、下农村、蹲基地等进行社会实践和考察。
3.3 调整学校制度
从中专学校角度来说,一是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班级管理、班主任和辅导员的工作中,通过树立健康向上的班风、丰富多彩的班会活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集体氛围,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二是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上,要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根据中专生的身体心理等特点开设教育课程和讲座;三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同学增进交往、锻炼能力、接触社会、提供更多的舞台和机会,促进他们个性心理的发展。
3.4 提供稳定的家庭保障体系
家长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父母的影响,改变不良的教育态度和方法,给予孩子足够的关注,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要更多地关注他们,并调整好对孩子的目标期望值和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给他们充分的自由空间和家庭民主权,要不断地营造一个温馨、幸福、和睦的家庭气氛,给中职生创造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3.5 建立科学高效的中职校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帮助中专生形成正确的心理观念,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和人员的配备,培养专兼职心理辅导人员,通过开展心理测量工作、建立中专生心理健康档案、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教育、建立和完善中专生心理健康网络,把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在整个学校教育过程中,最终实现全员、全科、全面、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相关文章:
6.聚焦90后“职校门”事件:心理分析及教育启示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自2001年教育部正式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后,信息技术被纳入了初中教学课程体系中。在这十年期间,由于课程本身的特性因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关于学习兴趣激发的课题开始受到了越多越多的关注,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教学成果。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现状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虽然现在计算机的应用十分普遍,信息技术课程已经走入了学校的课堂,不过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本文就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现状出发进行研究,分析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学生兴趣激发中的误区,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现状,提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改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2001年教育部改革以后,信息技术课程成为了初中教学课程之中的一种。在信息技术成为初中课堂中十分重要的一种课程以后,教师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付出了很多努力。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付出了很多努力,希望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现状有更好的改善,进一步的促进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展开。不过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学习兴趣激发方面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使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受到了不良的影响,因此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
由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意识到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很重要,不过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之中,教师在对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激发方面还存在很多的不足。
1、教师主观意识过强
在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之中,很多教师都希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虽然教师是本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进行教学,不过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很多教师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在现在教学设施的完善,为教师进行教学情境的设置提供了很多的方便,很多教师也会应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在进行情境设置的过程之中,多数教师虽然是很认真,也会为情境设置付出很多的努力,而最终设计出的情境却并不符合初中生的想法以及兴趣,而是教师的主观意识决定的。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
2、教师激发学生兴趣的方式缺少创新
有些教师已经有着丰富的信息技术教学经验,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纳入到初中课程开始就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工作,到现在也有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了。不过很多教师就是由于自己的工作经验丰富,给自己设置了限定,虽然当初在教学之中应用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方法很有效,不过已经时隔多年,现在的学生与过去的学生已经不是一个时代的人,他们的想法、追求等方面都会有一定的差异,因此想要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不能一直延续过去的方法进行,应当进行创新。不过在身边很多教师在进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过程之中,都是应用过去的方法进行,教学方法方面的没有创新,这样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吸引现代的学生学习兴趣了。
3、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之间的矛盾
很多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都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度关注,不过有多数教师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来以后,学生感兴趣的内容不是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所要求的内容,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不得不到放弃对学生感兴趣内容的教学。像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会应用一些图片等进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会让很多学生对图片处理等方面的技术感兴趣,可是像Photoshop等方面的内容,并不是教学目标之中要求的内容,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就不能进行这方面内容的教学,这会将已经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再一次的被打击掉。
通过上述介绍大家会发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这些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带来了严重不良影响。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以及当前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提出如下激发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建议。
1、从学生角度进行教学情境设置
教师在进行教学之中进行教学情境设计是比较常用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进行教学情境设置的过程之中,应当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设置。应用当前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设置,这样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要教师要能够打破常规,并非完全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情境设置,还应当对信息技术的最新技术进行了解,将一些比较高端的信息技术应用到教学情境的设置之中,让学生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庞大,使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兴趣,甚至会让学生树立一个未来学习信息技术的远大目标。
2、紧跟时代步伐进行创新
现在这个社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在这样一个时代之中,每一代学生之间都会有很大的差异,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能将过去一次成功的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直接照搬到当前的课堂之中。要知道学生已经不是过去的学生,现在的学生对过去那些东西已经不感兴趣了。在进行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的过程之中,教师应当学会紧跟时代步伐,对现在学生的兴趣进行了解,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总结之前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时候的成功经验,结合现在学生感兴趣的东西等进行教案的设计,这样才会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当多观察学生,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走进学生,将学生现在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与信息技术教学相结合在一起,这样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才会更容易吸引学生的兴趣,进而让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的过程之中更加的认真。
3、合理平衡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要求之间的关系
由于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目标规定都是比较基础的东西,而在教学进行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的过程之中,会引入一些比较热门的东西,像照片修改常用的Photoshop、美图秀秀等等软件,还有现在大家都会使用的微信、微博等为例,这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过当学生进一步对这些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东西进行探讨的时候,教师如果是直接拒绝讨论的话,势必会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掉,还会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之中,能够对如何平衡教学目标与学生兴趣之间的关系更好的把握。在保证教学目标完成的基础上,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将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一些讲解,这样可以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更感兴趣,也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之中更加积极努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了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才可以使教学效果得到更好的改善,让学生可以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更加的积极主动,也让教师教学过程更加的轻松。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由于教学内容都是基本东西,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要求教师在这方面多下工夫。现在很多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对学生学习兴趣激发给予高度关注,不过却存在很多误区,本文就对现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提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建议。
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采用明确工作重点,建立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调配制度,实施情感管理,强化服务意识以及正确处理工作双重重点等措施后,使有限的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得到了合理调配,突出了急救护理的特点与内涵,急救护理质量得到提升。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分层配置和工作现状调查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目的 了解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分层配置和工作现状。 方法 采取整群抽样,于2014年7~8月对本市4家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各层级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中实施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的频次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直接护理中,不同学历、职称、年资的护理人员护送检查、卫生处置、预检分诊、院前急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关键词]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分层配置;工作现状
急诊科作为急救患者生命的最前线,是体现医院急救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的窗口。为了使患者在急诊科得到快速、满意的救治,也为了保证医疗护理安全,急诊科合理进行护理人员配置非常重要[1]。目前,大多数三级综合医院的急诊工作内容均包括院前急救、急诊科诊治、急诊观察病房、急诊重症监护等。由于急诊科工作随机性强,且各医院急诊科工作重心有所不同,人力资源的配置也有较大的差异[2]。如何合理地配置急诊护理人力资源,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是急诊护理管理者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对本市4家三级综合性医院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分层配置及工作内容进行调查,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7~8月本市4家三级综合医院急诊科的护士进行问卷调查。纳入标准:具有护士执业证书,在急诊科工作半年以上。排除标准:护士长、病假、外出学习等人员。问卷调查者是经过培训且对问卷内容清楚理解的急诊科护士,负责到各医院急诊科下发、指导、回收问卷。共发放问卷86份,回收81份,有效回收率为94.18%。被调查的急诊科护士81人,女性76人,男性5人,年龄21~51岁,工作年限≤3年者占35.18%,4~9年者占42.59%,≥10年者占22.23%,编内人员占37%,招聘人员占63%。婚姻状况:未婚占61.20%,其他为已婚。学历:中专占9.00%,大专占55.55%,本科占35.45%。职称:主管护师占16.66%,护师占31.48%,护士占51.86%。
1.2 问卷调查方法
根据研究目的查阅大量文献,咨询相关护理专家,设计问卷调查表,并进行问卷信度和效度的检测。内容包括急诊科护理人员基本信息、急诊工作量、人员配置、分层实施临床护理工作现状等。急诊临床工作护理现状的项目设计包括直接护理12个维度(院前急救、预检分诊、护理评估、重症抢救、急救技术操作、病情观察、药物治疗、标本采集、健康教育、生活护理、护送检查、卫生处置)、间接护理8个维度(药物准备、消毒工作、书写记录、仪器设备检查、办公室护士、临床带教、护理质控、护理科研),每个维度的条目均采用Likert 5级评分:5为经常,4为较经常,3为一般,2为偶尔,1为从不。由急诊科护士根据自己的工作情况进行自评。
1.3 统计学方法
根据问卷调查收集的资料,采用Excel录入、汇总,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处理相关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行方差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急诊科护理人员的配置情况
本市4所三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急诊患者为40~200人次/d,抢救4~12人次/d,出诊3~8人次/d,留观25~60人次/d,住院20~60人次/d。其中1家医院有EICU病房4张床位,3家医院无EICU病房,各护理单元未完全单独配置护士,最繁忙的班次为夜班(18:00~22:00)。59%的护士认为现有的人员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41%的护士认为现有的人员能满足工作的需要,66%的人员对急诊工作现状较满意。
2.2 急诊科不同学历护士对护理工作实施频次的比较
将急诊科护士按照学历层次分为中专、大专、本科3组,比较直接护理、间接护理20个维度实施的频次。结果显示,直接护理中,不同学历的护士仅护送检查、卫生处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历越低,实施护送检查、卫生处置的频次越高。间接护理中,不同学历的护士临床带教、护理科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3 急诊科不同工作年限护士护理工作实施频次的比较
将急诊科护士按照工作年限分为≤3年组、4~9年组、≥10年组,比较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的实施频次。结果显示,直接护理项目中,预检分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年资的护士实施预检分诊的频率高,低年资护士实施护送检查的频率高。间接护理中,高年资的护士临床带教、护理质控、护理科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2.4 急诊科不同职称护士护理工作实施频次的比较
将急诊科护士按职称分为护士组、护师组和主管护师组,比较直接护理和间接护理的实施频次。结果显示,直接护理项目中,院前急救和预检分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职称的护士实施院前急救频率高,高职称的护士实施预检分诊频率高。间接护理中,不同职称的护士实施临床带教、护理质控、护理科研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3),职称较高的参与临床带教、护理质控、护理科研的频次多。
3.1 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现状不能满足工作需要
急诊科的工作特点是24 h不间断为急诊患者提供抢救生命、稳定病情和缓解病痛的服务。护理人员配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护理质量、患者安全[3]。目前,由于超负荷的急诊工作量,高年资、成熟的急诊护理骨干不断地脱离临床一线,导致急诊护理人才流失、急诊科护士普遍短缺的情况。为满足目前急诊患者的服务需要,各医院在短时间内大量补充新的急诊护士,这在人力资源方面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但人员分层配置不合理的问题更加突出。
本研究调查发现,急诊护士中工龄≤3年者占35.18%,大专学历者占55.55%,初级职称者占83.34%(护师31.48%、护士51.86%),由此可知,所调查医院的急诊科一线护士以低年资、低职称且缺乏经验的大专学历的护理人员为主,高年资、高学历、高职称且有经验的急诊护士缺乏,严重影响了急诊护理质量,因此,必须对护理人力资源进行合理的能级配置,才能发挥不同等级护理人员的智力、能力之长[4]。只有构建合理的急诊护理人员结构梯队,增加高年资、高学历、高职称、有经验的护士在急诊一线的比例,实施岗位绩效,以增加急诊一线护理岗位的吸引力,才能留住急诊骨干护士[5],这也是快速提高急诊护理质量的重要措施。
3.2 急诊科护理人员工作现状未能体现分层配置
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应有高、中、低3个层次,不同工龄、学历、职称的急诊护士的护理能力、护理质量有差异[5]。全国部分大型医院的其他病房开展了护理人员分层岗位管理,但本调查结果表明,本市三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并未实施能岗对应管理,不同工龄、学历、职称的急诊护士实施直接护理内容除护送检查、院前急救、预检分诊等少数维度外,其余项目的实施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间接护理除临床带教、护理质控、护理科研等少数项目外,其余工作内容基本相同。目前急诊护理工作中受到急诊排班“相对固定”,不同职称的护理人员工作内容交叉重复等因素的影响,造成急诊护理内容中并未体现出各层级的工作特点[7]。此结果表明,目前急诊科护理人员的分层仅仅停留在教学、质控、科研等间接护理层面上,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既存在不足又存在不合理分配的现象,导致急诊工作内容很难按照护理人员的能级具体分工,不能充分体现不同职称、学历、工作经验的急诊护士因工作能力不同而从事的工作内容不同,不能达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护理人员的专长和优势的作用[8],因此,医院急诊科应按照卫生部岗位管理的文件要求开展护理人员能级岗位管理,根据急诊实际护理工作需要设定护理岗位,使具备不同临床护理能力的人员从事能够胜任其岗位要求的工作[9-10],这样才能促进急诊护理工作向专业化方向发展。
3.3 开展优质服务对急诊科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影响
目前三级综合医院的急诊科均开展了优质护理服务。根据原卫生部(2009)50号《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通知的第18条规定,急诊科应当有固定的急诊护士,护士结构梯队合理,因此,急诊护士应当具有>3年的临床护理工作经验。本研究调查显示,经规范化培训合格且具急诊工作年限>3年的急诊护士只占59%,约40%没有经过规范化培训。新版《急危重症护理学》(2012年7月张波主编的第3版)关于急诊科人员编制的规定,医生、护士的人员编制一般根据医院急诊科规模、就诊量、观察床位数、日平均抢救人数以及急诊科教学功能等按一定比例配置,急诊留观室、急诊病房护士与病床之比为0.5∶1,急诊抢救室、监护室护士与病床之比为(2.5~3)∶1,急诊患者与护士之比为10∶1[11]。
按照上述标准配置计算,各医院急诊科护士配置人数差20%左右。急诊科重要的一项工作是院前急救,各医院的出诊量存在较大差异,在人员配置上,此教材未提及相关的比例,而以上的人员配置数量是否已经涵盖急诊工作的所有范畴呢?调查显示,目前各级医院的急诊科并没有统一的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的配置标准[12],每家医院急诊科工作的侧重点都有一定的差异,而本研究中59%的护士认为现在的人员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在开展优质服务中还应增加相应的护理人力配置[13]。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普遍不足,一线护士以低年资、低职称的大专学历护士为主,工作经验欠缺,这为急诊护理带来极大的安全隐患,医院应当重视急诊护理人员的配置,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地配置急诊护士,增加高年资、高学历、高职称护士在急诊临床一线的比例,按护士学历水平、工作经验、专业能力的不同安置到不同的护理岗位上,体现能岗对应[14-15],这样才能满足急诊患者护理服务需求,也是提高急诊护理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关文章: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档案工作如何全面服务,对乡镇档案工作者提出十分迫切的问题。必须自觉地创新理念,抓住机遇,服务大局,建立起新的乡镇档案管理模式和工作体系,使乡镇档案工作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局。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分析乡镇档案工作的现状及解决的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乡镇档案工作是乡镇党政机关对当地经济、文化及政治进行集中统一的管理,是一项影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的重要工作。乡镇是国家设置的最基层行政地区,负责落实国家的方针及政策。我国现阶段的乡镇档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仍有许多不足之处,因此,乡镇党政机关应当根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档案管理机制,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档案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以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对社会各层进行全而的改革,乡镇作为国家行政划分的最底层,其建设现状能够真实、直观地反映出国家政策的实施效果。乡镇档案的管理工作能够深刻反映出乡镇的发展历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为乡镇党政机关的行政工作带来无尽好处。
现阶段我国的乡镇档案建设工作具有档案工作的一般性特征,具体表现为以下四点。
(一)档案工作的机密性
档案是关系其形成者最根本利益的文件,相当一部分档案内容会涉及到国家的政绩、经济、文化、科技及军事方面的机密,因此,档案不会像大街上随处可见的海报、张贴信息具有公开性。档案在其形成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会处于封闭状态。
(二)档案资料积累过程的缓慢性
能够纳入档案管理的资料具有不可复制的特点,是独一无二且具有巨大价值的资料。大多数的档案都以“孤本”的形式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档案的使用率,从而增加了档案的价值。档案的形成过程缓慢由于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个人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档案资料在数量上有着一定的局限,造成了管理人员在选择档案材料时产生纠结的情绪,因此,档案资料的形成具有时间限制性。
(三)档案管理的过程具有阶段性
档案按照其价值的高低被储存在不同等级的地方。目前我国的档案储存点主要是档案室和档案馆。档案室中的档案其价值比档案馆中的档案价值要低很多,有着较高参考和借鉴价值的档案其保管的位置大多是市级以上的档案馆内,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此类档案的安全性。因此,档案馆中的档案更被国家及世界各国重视。
(四)档案有着对档案的形成者较强的依赖性
档案资料所具有的历史参考价值使档案具有较强的收藏价值,档案是其形成者在特定时期的产物,与档案的形成者根本利益有着直接的关系,体现了档案形成者所处时期的社会状况。因此,档案不会像图书及杂志被广泛流传,其严密性使得档案几乎不在社会中公开。
(一)解决社会各类纠纷
乡镇地区的档案主要收集了当地社会发展中与当地民众具有直接关联性的资料,因此,对乡镇档案进行科学分类和整理,有利于解决地方纠纷,为民众化解矛盾提供了大量直接有利的依据。
(二)方便查询过去的各类信息
档案作为人类信息的优秀保管员,具有“察往知今”的人才信息储存功能。人们通过阅读具有研究价值的档案,对过去的社会状况进行全而、准确地了解,从而最大限度地学习和吸收先进文化。
(三)最大限度地维护事实
乡镇的档案能够真实地反映乡镇的政治、文化、科技等人类活动最初的记录,因而档案具有其他资料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一)乡镇档案机构功能不健全
我国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在功能上来看还处于不健全的阶段,尤其在对档案机构的服务功能进行开发时的力度不足,影响了档案管理机构的社会地位。一些档案机构不重视档案信息的开发与利用,导致了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社会地位的下降。
(二)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机制不完善
乡镇地区的档案主要处于乡镇机关的档案室内,出于对档案机密性的保护,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只局限于机关单位的档案室,机构内其他非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对档案的了解几乎为零,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不利于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对档案进行规范化管理。
(三)乡镇档案机构工作人员存在较多问题
由于档案管理人员多是政府机构的公务人员,几乎都是独立存在的,因此档案的管理人员存在着无编制、变动频繁的情况。
(四)乡镇档案机构缺少独立的管档案管理部门
由于档案工作受到制度的限制,很多的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存在着缺乏独立的档案管理的机构,一般情况下,档案管理工作仅仅挂在党政办公室,使得档案管理不受到重视,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档案的安全性。
(五)对档案缺乏系统的管理
由于乡镇档案管理工作没有受到管理人员的重视,上级对乡镇档案管理没有投入足够的经费,使得档案管理者缺少对档案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六)没有最大限度地利用档案的价值
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人员对档案的利用意识薄弱,由于受到管理制度条条框框的限制,使管理者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手中的档案进行社会服务。档案管理者对农村的农业档案尚不熟悉,导致了关于农业发展的档案较少,不利于国家农业方而的全而发展。
(一)强化乡镇档案工作的领导工作
1.提高档案管理机构的领导对档案的重视度。对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领导进行思想教育,提高领导对档案的重视度。我国的乡镇机关领导对档案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档案管理没有必要甚至产生怕麻烦的思想。针对领导产生的这类问题,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强化领导对档案的重视,以便乡镇档案工作的顺利展开。 2.建立、健全领导体系。为了确保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根据相关党建规章制度,建立合理的领导体系,同时明确各类管理工作的具体责任人,确保乡镇档案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二)在乡镇发展中重视档案的重要性
提高乡镇档案管理的防范意识是做好档案管理工作的前提条件。档案管理工作者应当落实自身具体的管理职责,加强对乡镇档案的安全管理。同时应当完善档案的借阅、防盗工作,以确保档案的相对安全。
(三)最大限度地对乡镇档案进行收集
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应当加强对地区商业及农业方而的档案资料收集,比如对退耕还林还草、特色农业城镇规划及建设等方而进行指导,同时加大力度对此类具有指导作用的档案进行搜集与整理。
(四)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乡镇档案进行管理
针对乡镇档案管理机构中存在的管理方而的问题,为了提高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管理水平,节省人力、财力及物力上的投入成本,乡镇管理机构在管理中应当建立科学的管理方法对乡镇档案进行管理,从而大大节约管理成本,促进管理工作的进步。
(五)增强各级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工作意识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社会的各项工作应当井然有序地进行,乡镇是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地区,现代化建设的成效在乡镇的建设中体现出来。乡镇档案管理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及发展,因此,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各个层而上的建设,对农村档案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影响。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民生问题成为了当下关注度较高的问题。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在推进民生建设工作中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现阶段,我国应当将重点集中在乡镇档案工作的建设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级乡镇档案管理人员的档案管理意识,以便为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工作方法。
(六)加强乡镇档案管理机构的基础设施建设
由于乡镇领导人忽视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导致乡镇档案管理缺少高标准的运行机制,在建设具体的档案室或档案馆时,没有花费足够的财力、人力及物力,使得档案没有完善的保管系统,不利于保证档案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由于档案库房的设施过于简陋,导致一些档案出现霉变、腐蚀及虫蛀的现象,同时在档案室或档案馆的建造过程中,缺少高质量、高标准的档案规划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档案的长期保管。
(七)充分开发、利用档案的价值
乡镇档案管理机构应当根据档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对档案资料中形成的价值进行积极地宣传和实际运用。管理人员应当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开展档案研发和编制工作,充分利用乡镇档案中利于民生发展的档案材料,为增加乡镇经济收入、稳定农村发展秩序,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作出贡献。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涉及到国家各个层而的改革,乡镇作为国家行政区划的最底层,其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状况有力地体现了人民的生产力和生活水平,乡镇档案工作的全而推进,有利于推进乡镇的社会现代化建设进程。为了乡镇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档案管理人员必须依据国家档案管理的具体制度,针对性地对档案管理工作中易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利用科学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对档案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解决,从而保证乡镇档案管理工作的全而开展,从基层做起,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关文章:
6.2014广东省乡镇公务员申论考试真题和答案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自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体育在近30年中由整体事业型向局部产业型转变,有人将体育产业比喻为二十一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体育比赛逐渐进入市场,融入了越来越多的商业化操作,体育营销在市场营销领域内逐渐成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成为于企业而言充满魅力的特殊媒体。许多企业竞相与体育营销结缘,将体育视为连接产品、优化品牌、提升价值并可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的平台。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体育市场营销的策略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我国的体育产业起步较晚,随着改革我国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体育产业也随之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逻辑推理法对体育营销策略进行分析。本研究目的旨在通过对市场营销和体育市场营销的概念、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的分析,促使从事体育市场营销策划人员更全面的了解体育市场,从而在体育产业市场策划、构建和发展方面得到更好的提高
关键词体育 市场营销 策略
所谓体育市场营销是指为一种体育产品生产、定价、促销、渠道等设计和实施的活动过程,其目的在于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或欲望,并达成公司目标。体育市场营销是将市场营销学应用到体育领域,是市场营销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它是按照市场规律,明确目标消费者的需求,结合企业实际情况,整合企业优势资源,通过体育活动来树立企业良好品牌形象,增强企业市场综合竞争力的一种独立的营销手段。
美国学者杰罗姆・麦卡锡提出4Ps理论被营销理论界视作经典创新。体育市场营销是对传统营销方式的延伸和拓展,所以体育市场营销既具有一般市场营销的共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它是随着体育活动商业化和市场化发展而逐渐成长的,是体育产业的精髓。体育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在短短十年间,美国的体育产业已从国内第23大产业一跃成为第11大产业,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体育公司运用市场营销策略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获取市场、获取利益。但在刚刚步入市场化的中国,体育市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完全启动,体育营销策略不完备,管理意识薄弱,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西方营销策略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找出适合中国特色的体育营销策略,更好地发展我国的体育市场。
(一)有形产品与无形产品的有机结合
体育市场不同于其他产品市场的一个特性在于无形产品与无形价值占据很大的市场份额。体育产业的核心产业是竞赛表演业,体育营销需通过非物质形态的产品带动物质形态的产品的发展。
(二)网络平台的建设
随着信息的发展,电子商务成为营销策略中一个不可脱离的部分,存在并融入到整个公司的体系中。通过网络平台,为买卖双方节省了时间和成本,是体育营销的空间不断的发展。
(三)体育营销的造势炒作作为一个吸引眼球的商业策略,使品牌在短时间迅速爆红,但是体育营销的目的是长期的消费群与市场吸引力。体育营销的造势不等同于炒作,需要一系列的计划、形象推广。
(一)品牌策略
品牌决定着消费者购买动机有着显著相关性。如李宁加大了与明星运动员的合作力度成为NBA战略合作伙伴,取得了使用NBA球员做品牌推广的权利,产品的可信度与市场欢迎度持续增长。双品牌策略即企业在某项产品上设定一主一副两个品牌的策略。双品牌策略既可保证公司产品主品牌受益,又能减少因个别副品牌失败给所造成整体的损失,避免了一定的投资风险。 青岛啤酒借助奥运契机大力的宣传自己的品牌成功将青啤的品牌推向世界,后收购的啤酒厂进行全国性的资源整合,副产品也得到成功发展,战略重点从做大转向做强。
(二)分销策略
由于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消费观念的多样化,选择终端售点。让消费者购买产品及时方便快捷。根据消费者收入与购买力水平选择,通常高收入人群购买力较强。根据目标顾客密集程度选择,比如居民区、学校、游乐场、商业街。根据消费者心理选择,不同消费者的购买兴趣、购买关注因素不同,导致选择不同。
(三)促销策略
通过体育赛事免费使用产品或参与组织的其他促销活动。如可口可乐以抽奖或者邀请的方式免费到奥运会参观比赛,活动期间还有仿造奥运奖牌的赠品。
(四)价格策略
产品的价格要实现利润最大化,同时市场份额不断扩大。要考虑竞争者与替代品的知名度与价格质量效应。定价的关键是消费者的价值取向而不是按照成本的简单相加。产品的定价可采用产品线定价法、选购产品定价法、附带产品定价法、副产品定价法。
中国体育市场的崛起和2008奥运的举办更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体育产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关注的焦点和议论的话题,这为中国企业也带来巨大的机遇,同时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分析研究。如何把握和运用好体育营销理论,树立完美的体育产业品牌文化,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应该引起大家的广泛关注。随着市场营销理论和体育市场实践的深入,体育市场会得到迅猛的发展。
[1] 陈林祥.体育市场营销(第2版)[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10.3.
[2] 布伦达•G•匹兹,戴维•K•斯托特勒.体育营销原理与实务(第2版)[M].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
[3] 戴维・希伯里著,燕清联合译.体育营销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胡金焱,蔺上.中小企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借鉴[J].东岳论坛.2001.22(2):21-23
[5] 杨再惠.提高我国体育用品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5.25(8):97-105
[6] 朱小明.体育营销[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
体育市场营销的策略分析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小企业是大家熟知的一个工商业群体,中小企业的企业数量、年产值、创造的利税、提供的就业人数等与全国企业相同指标相比所占的比重均超过了50%,属国民经济实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各国都很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和建设,我国政府同样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30余年的发展,我国中小企业经济发展迅速,盈利能力不断增强,但由于其财务管理问题,使其经济发展受到制约。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影响了企业的运行与发展,因此,提高中小企业在竞争激烈、复杂市场环境中的适应力十分重要。本文分析了中小企业面临的各种财务管理现状,并提出促进中小企业稳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中小企业;现状;对策;财务管理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有7000多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以上,对GDP贡献超过 60%,纳税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近70%的进出口贸易额,创造了80%左右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中坚力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并不乐观,因其生产经营规模小、管理观念比较传统,致使中小企业对财务管理不重视,对财务管理的专业知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和管理控制措施不力等问题,因此,改变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迫在眉睫。
(一)中小企业缺乏现代财务管理观念、法律意识淡薄。
我国中小企业大部分属于私营性质,基本上是管理者就是所有者,个人资产与企业资产产权不明晰,企业的多数管理岗位与企业出资人有血缘关系的相关人员组成,实行的是家长制的管理。过多的体现了管理者的个人意志。大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注重经营、追求利润,而忽视了财务管理工作。实际财务负责人往往是家族成员,未经过正式专业培训,企业管理者法律意识淡薄,对<<会计法>>、<<税法>>等了解少,经营中常有账务管理失误,造假账偷漏税行为,产生财务、税务风险,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中小企业发展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成本计算粗略估计。
中小企业一般很少设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以致引起流通资金紧张或过多闲置,没有充分进行利用和安排,其次,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基础工作十分薄弱,如未实行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制度、预算制度、风险控制等,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合理性、科学性,凭传统办事。成本核算方法就是按传统的完全成本法粗略估算,没有根据资源消耗量等动因以确定各产品的真实成本及成本在经营决策中的相关性等。
(三)融资难成中小企业心头之痛。
由于中小企业诚信机制长期缺失、自身规模有限、资金缺乏,中小企业的启动资金一般是通过贷款或者借债的方式来的,以致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大,投资风险高,负债过多,影响中小企业的信用等级,另一方面,政府扶持力度不够,在我国长期以来,政府在资金、税收、市场开发、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一直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特殊的扶持,中小企业相对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融资渠道少,且资金成本高。同时,由于政策原因导致我国中小企业基本无法通过发行股票或债券直接融资,而民间借贷融资成本高,缺乏法律保障。
(四)中小企业管理信息化不完善。
中小企业所购计算机、建系统、搞网络等基本用于处理电子文档、CAD制图、发邮件,解决了财务会计记账、算账的自动化后,但不能实现管理会计信息化,因中小企业信息披露、业务数据、财务数据和经营决策没有实现数据的集中处理和信息共享平台,也谈不上数据的集成化,使数据始终处于低端的运行,中小企业各管理部门的数据就是一个信息孤岛,不能为企业决策者及时提供服务。
(一)企业管理者对财务管理必须重视、提高法律意识。
中小企业管理者应积极转变观念,学习对企业关系密切的《会计法》、<<税法>>,才能更好地依法经营、减少损失,提高财务管理意识,确立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由家长制管理模式向公司制管理模式转变,敢于接受先进的、科学的财务管理理念,并应用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重视对综合性高素质财务人才的引进或者培养,这些财务人员不仅对企业的投资、筹资、成本控制、税收筹划、风险管控进行合理化管理的基础上,应能从较高的理论角度进行经济活动分析,为改善经营管理提出合理化的意见和建议。
(二)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和成本管理观念的转变。
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会计核算工作的相关制度.建立与实施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包括五个要素: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它是以内部环境为基础,风险评估为依据,控制活动为手段,信息与沟通为载体、监督为保证。针对中小企业,选择控制活动方面控制措施应做到以下几点:(1)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2)建立授权审批控制,(3)实行全面预算控制,(4)会计系统控制,(5)健立财产保护控制。使企业财务工作人员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有制度可依,减少财务管理疑惑问题的产生。3.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中,成本管理系统应经历由成本核算到成本控制的转变过程.形成战略成本管理方法体系,主要由价值链分析、对标管理、作业成本法与作业基础管理、目标成本法、流程再造、平衡计分卡等一系列方法体系构成.与传统成本管理相比,战略成本管理要求企业管理者更新观念,从而创造性地提出契合自身实际的成本管理方法。
(三)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拓宽融资渠道。
一是中小企业要注重改善自身融资环境。中小企业要想解决融资难的问题,首先就要过信用关,要以信取资。中小企业必须加大自身信用制度的建设,规范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企业财务管理制度,增强信用等级和财务管理能力,这是解决融资困难的根本所在。中小企业一般以房产作抵押或信用担保为主的短期贷款,银行也可以放宽对中小企业贷款的政策,将企业的存货、固定资产等物品作抵押,二是中小企业应拓宽融资渠道,使财务信息更为公开化、透明化,争取在资本市场公开融资、私募融资和租赁融资等渠道。三是政府应加大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制定一些扶持政策,如国税局与建设银行签订的“银税互动-税易贷”及“税银贷”业务合作协议等措施。
(四)顺应时代发展,加速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信息化。
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就是要在已经实现了计算机记账、算账的基础上向实现管理决策进军,从理论和实践指明“大系统观”是发展方向,依靠管理创新指导信息系统的建立是发展的要点,开发解决成本信息“相关性”的成本系统,建立以价值链成本管理系统建立的可行性和建立现代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建成了CIMS典型的“三层两库”结构。系统实现了采购、生产、仓库、销售、质量、设备维护、人力资源、财务等内部生产经营各环节的业务集成与信息共享,特别突显了财务管理为核心的管理理念,给财务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变革,实现了财务分析由事后分析到事前、事中、事后的业务及财务数据的分析与挖掘,建立了及时准确的动态报表分析体系。达到决策支持与管理的可视化水平,将挖掘出来的信息自动产生相应的分析图表并自动发给公司高管,实时支持领导的决策。使会计系统不但能够满足对外报告的需求,同时又具有决策支持功能,加快了信息的传递,加强了内部控制,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
中小企业需要高度重视并做好财务管理工作,顺应时代的发展和要求,通过对财务管理工作全面改革,增强资金管理能力,降低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紧跟信息时代变化,提高财务管理质量和水平,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经营发展的灵活性,才能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创造出更多的财富。
[1] 黄双蓉,王东岗,黎子民 庞丽佳,财政部会计资格评价中心-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4
[2] 张明明,会计之友、推动企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探索,中国商业会计学会会刊 2014年第2期
[3] 宋祥盛,财务管理在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有效对策,中国经贸,2015年4月,总第300期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相关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中职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在增强中职学校整体办学实力中起着关键作用。促进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改革,对中职学校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要】:在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十分有必要。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促进中等职业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改革与发展,进而推动中等职业学校的发展。
【关键词】: 中职学校 人力资源管理 现状分析 改进策略
(一)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尚未形成
中职院校在管理中往往采取行政指令性管理,注重政策,忽视人的个体因素。并未树立起“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宗旨。大多数院校的管理体制过于本本主义,变通性不强。另外,目前中职院校对于人力资源管理,仍然处于原始人事管理的阶段。
(二)人力资源的架构不合理
中职院校都十分重视对于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但各院校还没有建立起针对人员的特点以及院校发展目标而进行学校人力资源的整体开发和优化配置的合理架构。对于人才的引进方面只注重高学历、高职称,不注重能力,有些盲目。没有考虑院校是否有发展相关专业的条件,是否有人才发挥作用的相关专业,导致引进的人才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对教师的管理存在欠缺
课堂教学都是一名老师的舞台,无法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供其他老师集体合作,导致了工作成果无法具体衡量。加之中职学校自身的特点,培养人才多数不能在踏上工作作岗位之后立即表现出成效,正是这种滞后性导致教学成果的无法衡量。另外,就是行政能力与教学质量无法有机的结合,部分教师教学质量很高,但是行政任务完成却不理想,没有一个量化的标准,给整个学校的管理带来很大的难度。
(四)中职学校管理体制存在弊端
一方面学校是严重超编,另一方面是教学无法进行安排。这样的管理体制制约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不能进,庸才不能出,进而影响了学校的发展。
(五)绩效考核制度不完善
绩效考核是中职学校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学校不同于企业,其考核标准没有一个准确的限定条件,这无疑增加了考核的难度,在调查中也发现,很多的学校的考核制度均存在不合理、不完善之处,这样直接导致的后果是:人力资源的浪费以及教学质量的下降。
(一)重塑观念,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
中职院校应该树立认识到人力资源理念是开展人力资源工作的基础,决定着人力资源工作的效果。中职院校应把教师看作是最有创造力、最有价值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潜能。对教师的管理要实行开放、民主的管理,赋予教师更多的专业自主权,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增加教师的责任感与归属感。
(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
随着竞争的日益激烈,职业院校要想稳步前进,需要采取全员聘任、竞争上岗的机制,对于那些工作不积极、工作态度不端正的教师缓聘的制度,这样可以才可以最大程度上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时期中等职业教学的改革和发展,需要健全相应的激励体制,营造良性的竞争气氛,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
(三)改善对教师的管理
中职院校要逐步完善自身的考核制度,建立一种有效的薪酬以及奖励机制,将人才的质量与薪酬挂钩,使得教学的成绩与薪酬成正比。这样会最大限度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另外,在教师的工作完成之后,需要根据工作质量的完成标准施行实时奖励,奖励必须要在成绩刚刚取得之时,因为过期奖励会失去自身的激励作用。分配制度的改革一方面够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对落后的教师起到鞭策作用;另外,奖励优秀教师的评选制度。对于教学能力突出、成绩优异的教师可以给与一定的奖励,以营造一种有利于人才培养的
(四)改革完善体制,合理地引进人才和使用人才
中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应是技能型的人才,因此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仅仅引进一些高学历或高职称的教师,教学效果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要使中职的教育更加职业化与社会化,中职院校必须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
目前,一些中职院校对于教师实行聘任制度,但聘任教师在工资待遇上和在职的教师有着的差异,导致聘任教师没有全身心投入教学工作当中。同时,对于全职人员限制不够,即使对非常糟糕的教师,也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
(五)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考核制度
中职院校人力资源管理应该把教职工的待遇与其职责、业务能力等联系起来,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热情与创造能力。同时,在中职院校人才的选拔过程中,不要再拘泥于文凭等方面的考核,应该更加注重人员素质、综合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中职学校人力资源管理现状分析相关
浏览量:4
下载量:0
时间:
武汉体育学院表演专业是经国家教育部批准设立,2004年正式招生。下设健美操、大众艺术体操、啦啦操、服装表演与设计四个专业方向。随着健美操专项运动的发展和更新,很有必要加强对表演专业健美操专项课程的现状和发展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精心准备的:武汉体育学院健美操专项学生教学能力现状分析相关论文。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摘 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法等方法,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2010级健美操专项的学生为对象初步分析学生的教学能力及影响因素,以此为依据寻求提升该项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不仅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和专业水平,而且为提高学生的健美操教学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结论建议。
关键词:健美操教学;武汉体育学院;教学能力
健美操教学能力属于体育教育方面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教学能力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本文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2010级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健美操教学能力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为提升学生的健美操教学能力提供一定的参考和依据,使健美操专项学生能够适应和满足当今社会对现代健美操专项人才的需求。
(一)健美操教学设计能力
健美操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按照健美操教学科学化、最优化的要求,对健美操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做出合理安排的能力。其包括教学理论研究能力、制订教学计划能力。通过对武汉体育学院体育艺术学院2010级健美操专项的81名学生的调查研究,得出以下对健美操专项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中各能力现状的分析。
表1 教学理论研究能力
由表1可知,学生在健美操训练中通常较多地注重于专业技术和技能的学习,对健美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较少。因此,我们提倡老师在学生的健美操训练课程中,能够结合理论教学知识,让学生做到理论和技术相融合,无论从头脑还是肢体上,都是实际意义上的健美操教学能手。
表2 制订教学计划能力
从表2来看,在制订教学计划能力中,一般和较差的学生所占的比重较大,也说明了学生计划教学的意识较薄弱,有待培养和加强。
(二)健美操教学实施能力
健美操教学实施能力,是教师把握健美操新课程、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包含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能力,音乐理解运用与指导能力,组织表演与比赛能力,安排教学步骤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纠正错误能力,讲解示范能力,动作、组合创编能力,教学应变能力,教学创新能力等因素。根据对学生的上课情况和实习情况调查,笔者对学生的教学实施能力做出以下统计分析。
由表3可知,学生的动作、组合创编能力是最差的,教学创新能力也较差,其他能力大部分学生都是处于一般水平,纠正错误能力是教学实施能力中相对最好的一项能力,学生在教学方法综合运用能力、音乐理解运用与指导能力、组织表演与比赛等各方面的能力也处于一般的情况,甚至也有点偏低。因此,学生在健美操教学实施能力中的各项因素能力方面,都还需要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进行完善、全面的培养。
(三)健美操教学评价能力
健美操教学评价能力,是教师按照健美操的目标多元、方式多样、注重学习过程的原则,将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一个健美操多元、连续、注重表现的评价体系,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评价的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包括:成绩评定能力,教学效果评定能力,教学过程评定能力。
表4 教学评价能力中各因素能力
由表4可知,学生的成绩评定能力是最好的,而学生的教学效果评定能力和教学过程评定能力多处于一般水平上。
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对于自己个人的各教学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实施能力、教学评价能力)的自我感受,也就是学生对于自己的健美操教学能力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定,笔者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
表5 各教学能力自我感受的统计
由表5得出的数据显示,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教学能力中最差的就是教学实施能力,而教学实施能力就表现在平时的教学或者实习中。教学实施能力才是教学活动所需要的最重要的教学能力部分。对此现状和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加以重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解决和完善。
为了有效地提升健美操专项学生的健美操教学能力,笔者针对现在的教学状况,查阅相关资料,提出了以下三个方法和途径来阐述如何来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
(一)改革健美操的考核制度和内容
期末考试既是对学生一学期学习效果的检查,也是对教师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的检查,考试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笔者认为学校应该采用综合评分方法,技术占30%,理论占30%,教学能力占30%,平时成绩占10%,单独罗列出教学能力的成绩,自然就会调动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锻炼学生教学能力的自我培养意识。
(二)调整健美操的教学计划和内容
将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到教学大纲之中,通过教学计划的实施,在各教学阶段逐步贯彻实施,循序渐进,不断提高。要培养“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的选择就应该与之相适应。拓展教学内容,适当增加比如街舞、拉丁舞等各种风格的健美操的课时比重,使学生能力提高的同时,更好地和社会接轨。
(三)着重培养和提升学生教学能力的三项基本能力
1.加强健美操教学设计能力的培养
加强健美操基本理论的学习,采用“互动式”的教学新形式,使学生参与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了解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根据教学任务,科学地进行创编动作和组合,力求顺畅合理,结合方向性与对称性。
2.加强健美操教学实施能力的培养
为学生提供教学机会,采用分小组编排训练的方法,运用讲解与示范、口令手势等方法互教互练,相互交流;通过经常性的小组观摩评比,对手势、口令、换脚动作等运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给予纠正。安排学生多听各种不同风格和不同节奏的音乐,提高学生动作与音乐的配合能力。
3.加强健美操教学评价能力的培养
健美操教学评价能力主要表现在教学效果的评定能力、教学过程的评定能力、学生成绩的评定能力、基本的裁判能力。通过对健美操教学原理、规则与裁判法的学习,经常组织各种教学小组进行观摩评比,对小组成员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给予评定。同时观看各种比赛视频,使学生能胜任基层的健美操比赛工作,熟悉基本的裁判规则与评分方法。
提高健美操专业学生教学能力的方法和途径有:调整健美操教学计划和内容,把培养学生能力的内容明确纳入健美操教学计划,并将教学能力培养列入教学考试内容中;重视健美操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践,加强健美操教学的实践环节,改革健美操课程考试制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及手段,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构建健美操教学能力结构,根据能力结构和出现的相关问题逐项进行教学改革。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改革教学方法,在正确发挥教师教的作用同时,也应大力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加强实践环节,使学生在教学训练中增长才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和综合的发展,让学生在教学能力上得到实际水平和真正意义的提升。
浏览量:6
下载量:0
时间:
体育社会学理念是指整个体育社会学的体现之中,引导着国家规划体育发展的方向。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体育社会学论文,供大家参考。
1城市发展过程中,缺少对休闲体育产业空间的规划
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也意味着社会中的劳动人口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过程,它体现了社会生活及生产水平的总体进步。城市的发展有利也有弊,他在某种程度上为人们的生活及生产方式制造了更多的不利因素。曾有学者认为:由于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的迅速发展,全球城市化发展趋势的明显加强,使得城市规划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其中就包括对休闲体育的规划,这就说明一个问题:休闲体育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不但没有被削弱,反而越来越重要。但为了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我们应建立与之相匹配的城市休闲空间。而现在这种问题却难以解决。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许多城市因为人口较多,交通堵塞,环境质量差及空间拥挤等问题,导致城市休闲规划严重受阻,大多数人有时间却没空间从事体育活动。当然,理论上讲,这与当时人们在规划城市发展过程中缺少对休闲体育观念上的认识有关。这些因素都不利于城市中的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2休闲体育业与城市化的发展
罗歇•苏认为: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也伴随着人们娱乐精神的成长,城市作为娱乐发展的根源及基地,为人们进行娱乐活动提供了更多的项目选择。农业生产的机械化也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首先,原先的以密集型农业为主的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转向工业化农业形式,使得农村出现大量剩余劳动力。其次,相对于农村来讲,城市经济的繁荣不断吸引着新一代的年轻人疯狂追逐多彩的新生活,他们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最后,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变得逐渐密集并形成一些小的城镇,他们在生活和生产方式上采用城市化发展的模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小镇逐渐发展成一个个独立的城市。在这种城市化演变过程中,人们在日常生活上逐渐彼此依赖,很长时间以后就会形成属于自己的交际圈,节奏化和规律化的生活方式以及一些法定假日,为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闲时间,使得大多数人有了想要休闲和从事休闲活动的可能。
3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
在当代,社会结构日趋复杂,竞争日趋激烈以及社会变化日新月异,这种竞争归根结底其实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竞争,人们为了提高竞争能力,不得不进一步完善和改变自己,以便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样一来,人们的休闲时间就会被大量占用。话说回来,日趋复杂的社会结构以及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使得人们疲于应对,这也阻碍了人们从事休闲体育的潜在可能,为了适应新的发展环境,人们不得不去接受新知识和新挑战,迫使自己在余暇时间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己。这也间接影响了休闲体育的进一步发展。
4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物质生活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在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也激发了人们的欲望,这种欲望迫使人们不断地努力工作,获得更多的财富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同时,生产推动消费,消费促进发展。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中日用物品的不断更新,人们便已习惯某一层次的生活水准,为了保持这一“水准”,不得不付出更多的时间去从事更多的工作,进而在循环往复的情况下,人们的休闲活动便被不断挤压和忽视。
5行业中工作时间的延长
自20世纪以来,人类从事休闲体育的时间便有所减少,但没有相关明显的数据资料能够证实这一问题,而关于二战后劳动者的劳动时间缩短倒是有很多资料可以证实。如今,在所有行业中,服务业占到了8成之多,这些行业因为要做正常工作以外的很多琐事,所以常常有加班加点的时候发生,这一因素必然导致人们从事休闲活动的时间减少。
6失业者待业时间过长
21世纪,许多国家都会面临着一个共同的话题——人口失业问题。资料表明:这些国家中,至少有两成的失业者长期处于失业状态。有时甚至是在劳动力不足的情况下,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这些劳动者有更多的悠闲时间去享受生活,但却没有良好的受教育背景以及没有足够多的财富去享受休闲生活,这也阻碍了休闲体育的发展。
7网络游戏的冲击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游戏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休闲娱乐方式,尤其是对青少年群体,具有更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电子游戏种类繁多,新鲜刺激,对玩耍者动作的灵活度或脑力的反应速度有着很高的要求,电子游戏的特点是对地点没有要求,随时随地都可以尽心。因此,电子游戏对休闲体育具有一定的挑战作用。
一、我国体育社会化与体育教育改革的现状
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但这项政策在一些学校却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在一些学校,体育锻炼时间对于学生来说就是补习的时间,一些教师自然而然的占用了学生的体育运动时间,政府锻炼学生的初衷,反而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这在我国是很普遍的现象。
二、解决我国体育社会化与体育教育改革中不足的措施
1.发挥地方对体育社会化的促进作用
国家的体育社会化虽然存在不足,但是我国的体育社会化依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推行的国家运动锻炼标准,在我国已经有3亿人达到了指标,实施国家锻炼标准的学校和企业已经超过40万,大量的城运会、普通运动会得以举行,极大的调动了各地区百姓对运动的积极性。但是,针对我国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就需要地方政府充分发挥作用,适时地制定政策,发挥团体和个人的优势,集思广益,保证政策的科学性。
2.提高对政策执行力度的监管能力
对于一些学校存在占用学生体育锻炼时间的情况,需要政府加大监管力度,保证政策能顺利的执行。在我国的政策中,是禁止学校组织晚课的,但在一些学校中,晚课的现象依然存在,在政府监管严时,就取消晚课计划,一旦监管过去,就继续组织晚课,与政府打起了“游击战”,这种现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屡见不鲜。同时,学校的体育活动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主阵地,加大对学校体育教育改革的监督是刻不容缓的。所以说,一定要提高对政府政策执行力度的监管,保证体育教育改革的平稳进行。
3.加强体育师资力量建设
体育老师是体育教学中的核心,所以说,培养新形式的体育老师是现阶段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主抓方向。提高体育老师的薪资待遇、改善体育老师的工作环境、抓紧基本体育设施的建设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中的重点。其次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加快改变现代体育教学中不合理结构的步伐是不能够停下的。在现阶段我国非体育学校的教师比例中,体育老师所占的比重是最小的,一般的高等学校中1—2个体育老师,往往会负责起一个年级的体育教学活动,巨大的师生比例,很难保证体育老师在体育教学中能照顾好每一个学生,更难保证体育老师能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不同锻炼建议,影响了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利于体育教育改革的深入。
4.注重体育教育改革的现代化
体育教育改革是体育社会化中重要的环节,这就对体育教育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持体育教育改革的现代化,时刻注意用现代化的知识完善我国体育教育改革,保持现代化体育文化对人们的影响,将现代化印入人们的脑中,让体育成为我国现代化改革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同时,将现代化引入我国的体育教育改革中,更要剔除陈旧思想,拨出落后的体育教学模式对现代体育的影响。在很多人的心中,所谓的体育课,只是体育老师带着学生在操场上跑两圈,之后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与我国人的心中。所以说,一定要坚决取缔这种旧的思想上的陋俗,时刻用科学的、现代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体育老师的教学,保证学生在短时间内,能够接触到系统的、科学的锻炼。
5.注重休闲体育的发展
休闲体育,时时刻刻的存在于人们的身边。比如,一些老人在清晨打些太极拳、一些年轻人在广场上打羽毛球,这些都是休闲体育的表现。休闲体育具有“自由性、文化性”,一份美国报告曾表示,人们把三分之一的时间和金钱用在休闲上,休闲成为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目的。在现阶段的中国,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休闲”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把人们生活中休闲元素融入到人们的体育活动中,是现代人们的新的需求。所以说,要时刻重视休闲体育的发展。体育社会化和体育教育改革是利国利民的大事,需要我国各个阶层的持续关注。在现阶段,更应该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体育社会化的推广中,保证每个国人都能享受到体育社会化的成果。
x#p#副标题#e#
论文关键词: 体育 教育体育参与大学生
论文摘要:通过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认为,大学生是否参与体育,以及以怎样的模式参与体育,并非简单的参与或不参与的个体行为,而是受到更大的社会背景的影响。其中,性别、家庭支持以及学校和群体内的体育氛围是影响大学生是否参与体育的重要因素。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是 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体育运动对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都具有其他活动所不可替代的重要影响。大学生是我国青年群体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体育对他们的身心 发展以及社会化水平都具有特殊的作用。在高校校园内,体育作为一种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化手段而被整合进大学校园内的社会世界。有鉴于此,本文将从社会学的基础理论出发,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的体育参与进行研究,研究始终围绕“体育参与并非一个简单的参与或不参与的个体行为,体育参与受到更大的社会背景的影响”这样一个假设展开。
二、研究方法
(一) 文献研究法:针对本研究所涉及的议题,利用图书馆、资料室、 中国知网、文件汇编等资源收集了相关资料。
(二)观察法:亲历体育课、体育社团组织的活动、体育比赛的现场,观察和体验体育活动是如何组织的,学生在体育活动中的角色和角色扮演,以及其他具有社会学意义的角色行为。
(三)问卷调查法:设计了“体育与大学生社会化”的调查问卷,主要针对大学生的体育参与和社会化进行调查和测量。
(四)访谈法:为了更深人地探讨体育与社会化的关系,在问卷调查的同时,针对本研究视角和研究内容,采用深人访谈的方法对25位大学生进行了访谈,收集了大学生在运动中的体验以及对体育的意义解读的第一手素材,在对访谈资料归纳和概括的基础上,分析体育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三、研究主题的操作化及概念结构
操作化是指由研究主题,到具体问题,再到测量指标的过程。本问卷调查的主旨是测量大学生的体育参与模式,在此,体育参与是因变量,大学生的个人资料、家庭资料是自变量。
美国学者凯尼恩(G. S Kenyon)认为,体育参与应该涵盖体育认知层次、情感倾向层次、直接参与层次、间接参与层次等多个层次的倾向或行为。本文认同凯尼恩的体育参与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对体育参与概念进行操作化:1.直接参与是指以直接身体运动的形式参与体育的方式。直接参与概念通过测量两组变量来进行:代表参与程度的“体育人口”,代表运动 历史的“运动年龄”。2,间接参与是以观赏体育或收集体育信息等非直接形式参与体育的模式。3.体育认知是指参与者对体育知识、信息的了解程度。4.情感倾向是指对参与体育活动的热爱程度。另外,本文认为,除凯尼恩的体育参与的4个层次外,体育参与还包括了个人体育消费和体育参与中的互动两个变量。其中个人体育消费通过测量大学生个人每年的体育消费获得,互动通过测量体育中互动的频度、广度、深度3个指标获得。通过上述分析,本研究确立问卷的概念结构如表1所示。
四、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
(一)抽样及调查
本次调查按照综合类、文科为主、理科为主的分类,兼顾重点和一般院校的原则,选取了8所北京高校、3所外地学校的大学一年级至大学四年级的在校全日制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依据学校体育课课表随机抽取上课时间和上课班级,对班级内同学进行测量。
样本特征:样本总量为1218人,其中男728人(59.7 %),女490人(40.3 % )。年级分布:一、二、三、四年级的大学生分别占总样本量的49.5%, 38.8%, 6.5%, 5.2%。96.3%的被访对象年龄在1723岁之间。所学专业的分布:理工类574人(47.1 %)、医科类70人(5.8 %)、农学类7人(0.6 %)、体育类25人(2.0 %)、 艺术类30人(4.5 %)、社科类291人(23.9%)。
(二)调查结果
对问卷调查结果赋值后,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求证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结果如表2所示。
模型的因变量是体育参与,包括:体育认知、情感倾向、直接参与、间接参与、互动和体育消费6个变量。自变量包括性别、年龄、BMI身体质量指数,简称体质指数 英文为Body Mass Index,简称BMI)、健康评价、生活压力评价、家庭 经济情况、家庭所在地、家庭体育消费、家庭支持程度、父亲职业、母亲职业、学校(体育)环境、群体(体育)环境。
模型数据显示,模型的R2均在0.1以上,体育消费影响因素模型甚至达到了0.535,说明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度都很强。
通过模型,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各因素的社会影响的具体情况见表3。
(三)调查结果的分析
1.社会因素对体育参与的综合性影响。表3显示,从个人角度看,性别差异对体育参与的各变量的影响较显著,从社会角度看,家庭的体育消费和体育支持、学校的体育环境和大学生体育群体的内环境对体育参与的各个变量都具有影响。如是观之,性别、家庭的体育环境和支持、学校的体育氛围这3个方面对体育参与具有整体性的影响,家庭和学校是影响大学生早期体育习惯的重要社会设置。
2.社会因素对体育参与的具体影响。除问卷调查外,本文还对25名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以期从更深层次进行更为具体的研究。
(1)家庭对体育参与的影响。家庭是大学生社会化的社会主体,也是影响大学生体育参与的重要机制。家庭对体育价值的认同、支持和消费构成了家庭的体育环境,对大学生童年时期是否参与体育,是否能够养成体育的习惯具有重要的影响。
“我喜欢球类,还有比如说爬山之类的。喜欢篮球,乒乓球。喜欢篮球是因为我哥的带动,我哥在南方属于个子比较高,所以喜欢篮球。经常拉着我去捡球,然后我就觉得老捡球特别无辜,之后就跟着我哥打球,之后慢慢就喜欢了。”
“……最擅长应该也是篮球。初中开始打篮球,就是因为我爸爸喜欢打篮球,我就经常看着,看着但是也没意思,就想自己尝试一下。因为我呆在那儿也没意思么,而且我看他们打球也挺好玩儿的。喜欢进球的感觉……”
“开始打乒乓球是因为踢足球受伤,家长不希望我参加有剧烈对抗的运动项目,又因为父母的社会关系,他们有朋友是乒乓球教练,……”。 “打乒乓球不是我自己找的教练,是因为我姑姑她是属于业余选手,她是我们那业余打得挺好的,她要我跟她练,然后我就跟她常练……。”
资料显示,大学生最初参与 体育的动机或者受父母的影响、或者得益于父母对运动价值的认同所给予的支持、或者家庭的社会关系提供了参与体育的方便等等。总之,在大学生儿时做出参与运动的决定并养成体育习惯的过程中,家庭的体育氛围和支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性别对体育参与的影响。大学生是否参与体育,以及选择什么运动项目,在男、女大学生之间具有差异。产生这种运动选择“性别差异”的原因会涉及到与行为、运动特性和文化相关的重要议题。
大学生在选择是否参与体育或者选择怎样的运动项目时,首先考虑到运动中的行为和运动特性。通过观察、访谈和对几所高校体育课选课系统的考察,在选择体育项目时,女大学生比较喜欢选择游泳、健美操、瑜咖、跑步、太极拳等没有直接身体接触,不需要激烈竞争的项目,而男孩子则更偏爱篮球、足球、拳击、散打等直接对抗或冲撞性较强的运动项目。这种因性别而产生的差异与我国传统文化对性别角色的不同解释有关。在我国传统的文化中,男人一般被冠以“男子汉”、“好汉”、“够爷们儿”、“纯爷们儿”,被赋予一种英雄气概,男人的职责之一是主外和撑掌门户,当遭遇危险时,保护女性被认为是男人的天经地义的职责,“男子女性化”在社会生活中是会遭受耻笑的。可见,男同学在选择运动项目时,文化的取向发挥了重要影响,男同学选择了通过体育能够培养一种符合社会期待的男性气质的运动项目。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女性被视为如同花朵一样的保护对象,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一直被认为是女子的美德,而“职业女性”和“女强人”始终被社会所质疑。显然,那些展示力量和抢占空间的运动项目与社会文化所期待的女性气质相背。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女孩更钟情那些竞争性较低的,重在美化形体和塑造性情的项目。可见,“文化取向”在不同性别选择运动项目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学校的体育环境对体育参与的影响。在定量研究的体育参与影响模型中,学校层面的体育环境与大学生的体育认知、体育情感、体育消费等变量高度相关,说明学校的体育环境对这些变量具有重要影响。分析深度访谈的资料,大学生对于学校组织的体育活动印象深刻,认为自己运动习惯的养成得益于中小学时期学校对体育的制度性安排。
“高中时早晨跑早操是学校硬性规定的,因为当时压力比较大,学校考虑这个,所以做的规定。每天早晨跑1000米,有时晚上也跑两圈。大学后每周跑步两三次,慢跑五圈到十圈。慢慢地形成了习惯,这学期想增加减肥的力度,所以每天坚持慢跑。”,
“小学跑步是因为教练的原因,每天下午训练,如果不去,教练就会到班上找,当时也不想练,但是没办法,家里也支持。”
“我们的体育课在高三时还是很频繁的,一周有四次体育课,五天中四天都有体育课。小学的体育课是每周3—4节,初中大概两节,高中就有四节,我们学校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 发展,我们的四节体育课有选修和必修,其中有一节必修就是类似与上学期的跑跳投的项目,选修课也是可以选很多,乒乓球、游泳,反正有场地的地方都可以安排,我还选修过贻拳道。我也去报班就是希望打球时有模有样。这种学校的体育安排培养了我的锻炼身体的习惯”
可见,学校这种高度组织化的体育制度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掌握体育技能,也有助于其运动习惯的养成,最终巩固并完善他们参与体育的模式。
(4)群体的体育环境对体育参与的影响。群体的体育环境是影响直接参与变量和体育认知变量的重要因素。在大学校园内,因为共同的体育爱好而结成的非正式的体育群体有很多的种类,例如,因为喜欢同一种运动项目而经常相约的体育群体,因为“乡党”这种地缘关系而经常在一起运动的群体,同宿舍或同班级同学组成的体育群体等等。这种群体的特点是群体的自主性较强,群体成员可以一种独立的姿态,在平等的基础上与他人进行交往,并通过体育建立某种人际关系。在体育群体内部,成员间的互动比较充分,成员们在谈论体育或从事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取向或规范,往往成为他人社会化的参照系。另外,体育群体内由于充分地沟通和互动,容易形成独特的与体育相关的亚文化,例如,他们会讨论自己喜爱的体育明星,相约购买体育偶像的队服或纪念品,讨论体育比赛中的某一事件意义或影响,等等。在这种频繁的互动中,他们交流了信息,加深了对体育的认识,培养了对运动参与的情感,为参与体育运动的行为打下了基础。
(四)体育参与中止
体育参与中止是指由于某种原因而终止原来的体育参与状态。在上述讨论影响体育参与的积极性因素的同时,本文认为,有必要讨论导致“体育参与中止”的问题,因为,“参与”与“中止”是体育参与中不可分割的部分。
通过对访谈资料的逻辑归纳,本文认为,导致体育参与中止的原因包括体育特性的适宜性和体育的组织方式两种因素。具体有以下几点:
1.从运动项目的运动特性来讲,崇尚力量表演、控制、侵略性支配对手、敌视对手的“重竞技”项目,例如,足球、拳击等,会使那些害怕身体伤害、以及技术水平差的具有参与倾向的人望而却步。
2运动中较强的组织性是一把“双刃剑”。运动中较强的组织性虽有益于规范意识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形成,但同时也会限制学生身体表达的自由,从而会降低人们对体育的热情和兴趣。
3.运动中较强的绩效目标会排斥大多数人的参与。例如,高校内的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它的目标是在校际间的竞争中争金夺银,为学校争光。在这类运动中,身体技能比较好的人更能在比赛中显示能力和解决问题,更能获得老师或教练的赞许,他们会获得更高的权威和地位,他们因为对比赛较强的控制所产生的成就感而对运动或比赛表现出更大的兴趣。但对那些运动技能稍差者,他们由于很难有机会上场表现,“汽水喝干,板凳坐穿”的尴尬经常令他们离开运动场。在对某些特招运动员进行访谈时,能清晰地感受到有些运动员感觉自己在体育中没有前途,失败的体验导致他们对体育参与的厌倦。
4.体育中错误的主体定位。这里的体育主要指学校的制度性体育。在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运用统一的教学目标、统一的教材内容、统一的教学进度、统一的教学方法、统一考核标准的现象仍然很普遍。在这些运动中,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很少考虑体育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体需要、体育基础与情感体验,从而,使学生在运动参与中处于被动地位,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导致学生的心智能力和个性发展受限,影响了参与体育的动机和兴趣。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