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毕业论文>教育类论文>学科教育

作文教学中的“四追问”

追问,顾名思义就是刨根究底地问,是对某一内容或某一问题在一问之后又再次提问,穷追不舍,直至在学生的心田开出自然而鲜艳的花朵。作文教学中的“追问”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追问,也可以是学生间的相互追问,还可以是学生对教师的追问。时间久了,学生学会了自己追问的习惯,对身边的人和事便“多了一个心眼”,作文时就会水到渠成。

一、借助文题追问——拨云见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题好一半文”,说的都是文题对于文章的重要性。由于位置的醒目突出,出题者总会百般斟酌文题,以取得给人强烈冲击,让人印象深刻,使人萌生阅读冲动的效果。从写作的角度看,注重对文章标题的分析,则可以把握住文章的要点和主旨,透过这双“眼睛”,“走进文章灵魂的深处”。由于文题精炼,字数较少,小学生的知识经验又有局限,因此他们对文题的认识常表现出孤立、肤浅的思维特征,觉得“云遮雾罩”,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教师借助文题的层层追问,可以帮助学生拓宽思考的视角,从多个角度发散,在广阔的空间搜寻,从而有新的发现。当学生在热烈的讨论中,思维禁锢不能拓展出去,不能进一步深层次的思考,使回答显得粗浅,缺乏深度。这时,教师的追问就会及时地提供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适时的追问,搭设思维的跳板,帮助学生开拓思路,突破难点,活跃思维,并在高层次上继续思考,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如《人人都夸她》,“夸她”是“题眼”,“她”是谁? “人人”是哪些人?人人为什么“夸她”?“她”做了什么事值得“人人都夸”?怎样“夸她”?……再如《快乐的夏令营》,“题眼”是“快乐”,夏令营的生活为什么“快乐”?怎样“快乐”?有哪些“快乐”的事令你至今难忘?…… 教师的层层追问,使得学生的思路豁然开朗。

二、借助题材追问——文思如泉

学生通过审题,筛选了适合文题的相关题材,但学生在交流题材时往往是只有干枯的骨架,“见树木不见森林”。这就要求教师要始终全神贯注,认真倾听学生的言说,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或作提醒,或作补充,给学生雪中送炭,充分发挥教师的引领和点拨作用,“顺势一击”,抓住一点,再追一问,轻巧地将学生的思维引向辽远,从而拓宽思维的广度,增进思维的深度。孔子说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这“愤”这“悱”,就是追问的前提和时机。因此,只有当学生的思维处于似懂非懂的状态时实施追问,才能产生顿悟、发生质的飞跃,学生仿佛被打开文思的闸门,写出来的文字才会酣畅淋漓,入木三分。

一位学生在《我喜欢“新妈妈”》一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看样子,她就是我的新妈妈。她一看见我立刻笑着跑过来,从包里掏出两个苹果,向我手里塞。我的手向后一甩,苹果落地了。爸爸狠狠地瞪了我一眼,这女人一愣,但立刻又笑嘻嘻地说:‘ 孩子嘛,都怯生人。’说着,捡起苹果,用手帕擦干净,硬塞进我的衣兜……”“新妈妈”的“笑”、“掏”、“塞”、“捡”、“擦”这一系列尴尬而又不太连贯的动作,把“这女人”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栩栩如生。

#p#副标题#e#

三、借助范文追问——触类旁通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引导、启发学生认真读好范文,熟读、品读,在“读”中领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获得语感,尤其是文中的好词佳句、精彩片段,更要促使学生读得烂熟于心。“学而不思则罔”,读而不“思”永远是别人思想的跟随者,因此我们要以教材中的范文为例,适时设计追问,训练学生多角度的联想、发散思维能力,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有一位老师在教学生围绕“成长的烦恼”为题写作前,提供了题为《“好学生”难当》这篇范文。这位老师先让学生浏览后,设计了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如:“好学生”为什么难当?小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这些事例都写得很详细吗?小作者为什么讨厌上奥数班?……学生在老师的追问下,茅塞顿开,写作的激情油然而生。

四、借助修改追问——锦上添花

叶圣陶先生指出:“改与作文关系密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自我修改作文的过程既是一种纠错和思维成型的心智活动,也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它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并能使学生在不断获得有关信息的反馈中最终达到对某项技能的掌握。

“春风又绿江南岸”这句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相信很多人都不会陌生,一定也听说过诗人为了这个“绿”字进行了反复推敲的典故,可见古人是多么注重对文章的修改。但现在的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修改作文后让学生看”的现象。这样,学生不仅得不到修改、推敲方面的锻炼,还会错误地认为修改作文是老师的事,养成写完了事的不良习惯,这对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极为不利。笔者认为,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教师修改作文”为“教师提出追问,让学生自己修改”。

根据小学生好表扬的特点,教师在提出修改问题时,应激发学生改文的主动性,培养学生改文的兴趣,如:“这个词语换一个会更好,你试试看。”“主人公的语言很逼真,如果再配上丰富的表情描写定会为你的文章锦上添花,老师相信你会写好的。”……这些鼓励修改的评语费时少,效果好。学生从这些评语中品读出老师对他们的爱。实践证明,老师常把情感倾注在笔尖,化作热情的问题,写在学生作文本上,往往会激发学生修改作文的积极性,产生良性的连锁效应。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学科教育】热点

【学科教育】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