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大学选修课论文
思想道德修养课既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思想性,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知识性,其内容十分丰富,包括政治修养、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心理品质修养、美学修养、敬业修养等。其中政治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核心内容,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主要内容,而心理品质修养则是思想道德修养课的基础内容。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大学选修课相关论文: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让预设与生成在思想品德课中相得益彰全文如下:
教师总是希望学生回答自己想要的或者是课本上相同的答案,总希望学生提出自己预设中的问题,否则教师会十分着急,即使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或者有价值的问题,教师也不予理睬,顶多用“你真聪明”、“这问题以后你会明白的”……之类的话来搪塞。这是因为教师为了完成所谓的“知识”、“教学任务”,按预定的教案在教学,千方百计地把学生拉到自己的教学思路中来,不允许学生出“格”,这样的课很难焕发生命的活力。我认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应坚持动态生成式的教学,这样才能使课堂充满生机。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曾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而动态生成式教学“是指课堂中不能机械地按原先确定的一种思路教学,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由教师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超出原计划的教学流程,使课堂处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要求。笔者联系《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实践,例举教学案例进行分析,旨在更理性地关注动态生成,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一、精心预设——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人提出教学预设应粗线条勾勒,如果精心预设就与新课程理念“动态生成”相悖,不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笔者认为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预设”和“生成”不是对立的,而是辩证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要生成精彩,增强实效,其教学过程还是需要教师精心预设的。但这种“精心”不是体现在以往注重教师教法的预设,而是体现在能立足于教材与学生实际预设开放的学法方案上,体现在教师的预设为品德课堂的动态生成留下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上,体现在教师对使整个教学活动成为师生生命中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生成过程的追求上。如案例1我就是这样精心预设的。
【案例1】一年级《欢天喜地过大年》中“玩过年”教学片断预设
1、今天才1月6日,离春节还有一个月。你们想不想现在就来过年?好,那我们就来玩过年!你们看看我们这个大家庭中有没有一些过年的气氛?
2、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学生分组布置教室)
3、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教师针对教室的布置情况,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从中了解有关过年的习俗。)
4、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
细读这个教学片断,不难看出我所进行教学预设的“精心”,主要根据一年级学生认知与心理发展水平,从生成与建构的实际需要出发,精心创设过年的情境,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导他们逐步进入课堂教学的当下情境,并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时“着眼于整体,立足于个体,致力于主体。”适时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想办法把它打扮得漂亮一些,好吗?你们说怎么打扮?”;“这幅画是谁贴的?你为什么这么贴?”;“过年了,你们会吃些什么?做些什么?”等等。这给学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构的空间。同时,我还通过引导学生选择不同的物品布置教室、进行对话交流,让学生有意无意地了解一些有关过年的风俗习惯等方向的常识,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过年的欢乐。我认为,这样的预设,就是为留给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生成的空间和时间,保证学生在课堂上的状态和行为都成为不同程度的“生成性资源”。
从上所说,教学的动态生成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充分预约的精彩生成。只是教师在预设过程中,从传统的线型设计(关注“教师怎样教”的设计)转到新理念下的板块设计(关注“学生怎样学”的设计)上,即从“以教定学”转到“以学定教”这一新理念上来,不仅要备教材、备学生、备情境、备生活、备自己,还要备和课堂有关的一切主客观因素。这样,才能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课堂教学才能得以生成精彩。
二、敏锐反馈——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尽管教师通过精心预设开放而有弹性的教案,已经对教学过程中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充分的预设,但学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会有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因此,关注品德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关键在于教师能敏锐地捕捉学生的信息,并做出准确的判断与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流程,从而使教学过程得以生成和推进。
(1)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中的资源生成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资源是多样、开放的,可包括条件有形和无形资源,”每个教师都“应树立浓厚的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识。”叶澜教授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观》中也提到:“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包括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因此,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努力摆脱传统线形教学活动的影响,充分发掘和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案例2就是如此。
【案例2】《品德与生活》第三册《上超市》教学片断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购物后的交流)
师:你买来的食品过了保质期该怎么办?
生甲:把它丢掉。
生乙:把它送给别人。
师:把过期的食品送人,这样行吗?
生丙:不行!别人吃了过期的东西会生病的。
生丁:凭小票到超市去退货。
师:对呀!买的东西如果质量有问题,我们可以凭小票到超市退换。
这个案例我在引导学生达成课前预设的“知道上超市买食品要注意看保质期,如果买来的食品有问题,应凭小票去超市退换”这个知识技能目标时,注重学生是教学资源的重要构成者。当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错误的信息时,能敏锐地捕捉并及时反馈,将它开发成生成的教学资源“把过期的食品送人,这样行吗?”从而使学生在《上超市》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2)敏锐反馈,关注教学过程的思路生成。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内在关系是教学过程创造主体之间的交往(对话、合作、沟通)关系,这种关系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中同样应当得以展现。关注教学过程的思路生成,就是指当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信息出现时,教师能敏锐反馈,直接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形加以利用,使之成为生成性教学资源并即时生成目标之后,还能根据生成的内容与目标在教学主体的评价与参与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教学思路,及时调整教学方式、方法,从而促进教学的过程生成。案例3就是一例。
【案例3】《品德与社会》第一册《温馨的港湾》教学片断
生甲:每年6月份的第二个星期日是父亲节。那一天,我会给爸爸送张贺卡。
师:你真能干,还知道父亲节在哪一天。
生乙:老师,他说得不对。父亲节是每年6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
师:刚才他说是第三个星期日。
生甲:我说的是第二个星期日。
师:对不起,老师没听仔细,不过,老师还是要表扬你。你们知道我为什么还要表扬这位小朋友吗?(学生不解)你们可以讨论一下。
生丙:因为他对父亲节还是有点了解的。
生丁:因为他很诚实,对就对,错就错,没有撒谎。
师:是的,每一个家庭都会因为拥有这样诚实的孩子变得温馨。
以上出现的细节问题在课前是难以预设的,但我能以敏锐的眼光,巧妙地将它作为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活动过程中受到了预设之外的“诚实品质”的教育。
作为教师应合理利用教学过程中所出现的不符合最初预设的但很有价值的那些信息,及时调整课前的预设目标,根据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加以目标的重新定位,并形成新的教学思路。这样的教学动态生 成才能出现令人惊喜的精彩情景。
三、有效建构——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追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是课程的追求。”而对生成性的课堂,教师的预设不可能襄括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而要凭借教学机智去生成新的教学思路;而这种生成并不是没有导向的自由生成,教师的引导必须注重基础性与有效性的统一,必经蕴含着深层的价值追求。案例4中的教学动态生成就是在价值引导下的有效建构。
【案例4】《品德与生活》第一册《我有一个新的家》教学片断
(我在引导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时,突然出现了一个意外的“小插曲”)
生(宁宁):老师,我旁边的阳阳解小便了!(众生笑,纷纷离开座位去看)
师:宁宁小朋友真好,你告诉老师“阳阳小便解出了。”我要表扬你。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要表扬他吗?(生疑惑不解)
师:小便解在身上是不舒服的,我们每个小朋友都经历过。宁宁马上告诉老师,就是想帮助阳阳解决这个问题。宁宁,你说是吗?
生(宁宁):是的。
师:那么,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
生(宁宁):我陪他到办公室里换裤子。
师:好的,你们快去吧。
师:我帮他将凳子擦干净,你们能为他做些什么呢?大家可以互相交流一下。(我用抹布把阳阳的凳子擦干净。这时宁宁和阳阳回教室)
师:你们想怎样帮助阳阳呢?快告诉他吧。
生甲:阳阳,下课时你要先去解小便。
生乙:阳阳,你小便熬不住了,应举手告诉老师,老师会让你去厕所的。
师:小朋友们说得真好。我们都是一家人,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来,我们一起念念诗园中的小诗《我有一个新的家》……
在低年级的课堂上,常常会有一些意外的事件发生,从而打乱了原来预设的教学过程。这个案例原来的预设目标只是让学生通过观察、交流,初步感知班级是新的家,没想到中途出现了这段意外的插曲。但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课堂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并迅速而准确地判断出这一教学资源的属性仍与本课的预设目标有关,及时把它转换城一个具有更深层次价值意义的“生成性的教学目标”----初步体验班级新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关心与帮助的深厚感情。为了达成这个目标,我通过引导学生对话,围绕“我们大家该怎么帮助阳阳呢?”这个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主动建构“班级是新家,家人要互相关爱”的道德内化机制,使生成的课堂富有灵性的资源,使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需要我们教师更理性地理解与实践。没有巧妙的预设就没有精彩的生成。但如果过分地强调预设,课堂教学进程也一味地遵循预设,课堂就会缺乏生机和乐趣,缺少生活的气息,缺乏生命的色彩。只有在预设的前提下,关注学生的动态生成,动态生存知识,动态生成方法,动态生成的资源,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真正地提高实效,让课堂显现出动态变化、生机勃勃的景象,使课堂显现出浪花闪耀、高潮迭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