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审计风险方面的论文
审计风险管理对审计风险的有效控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下面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审计风险方面的论文,供大家参考。
关于审计风险方面的论文范文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企业的不断发展,内部审计工作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它是发现企业管理缺陷、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活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而经营环境的变化、企业经营管理的发展要求以及监管部门更加严格的法规要求,都对作为企业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内部审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在受到社会认可的同时,由于出现审计人员风险意识淡薄、审计方法滞后、人员素质偏低、再加上企业信息的日益复杂化等问题,增加了内部审计的风险,从而影响内部审计的质量的提高,无法使内部审计在企业管理中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因此,对企业内部审计风险有效地进行评估及控制,规避内部审计带来的风险,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内部审计;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审计模式;管理审计
一、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的成因
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将风险来源划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1)内部因素方面:内部审计机构在权威性与独立性方面有所欠缺;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内部审计模式落后;被审单位审计意识不强,审计部门难以取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想要实现内部审计的客观性,就必须保证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和权威性。我国内部审计机构是在国家干预和推动下建立起来的,其动机有一定的被动性,因此企业领导层的重视程度就显得至关重要。高素质的审计人员,是推动传统内部审计向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转变的外在动力,而目前,我国审计人员多来自审计或财务、会计专业,专业结构单一,无法满足风险管理、企业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需求。从审计模式上来讲,目前大多数企业的内部审计仍然停留在财务审计阶段,而在当前形势下,审计应逐步走向管理导向,构建管理审计模式。另外,错综复杂的内部组织架构和人际关系也是制约内部审计效果的重要因素。由于被审计单位往往对“检查式”的内部审计怀有敌意,因而在审计过程中难免会对审计人员有所保留。因此,内部审计部门与被审单位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也会增加内部审计的风险,阻碍内审价值的实现。
(2)外部因素方面:内部审计没有完备的法规、准则体系支撑;会计电算化在财务核算、数据处理方面的普及以及网络化的迅猛渗入,对传统的审计技术方法提出了挑战;随着企业的扩张,内部审计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业务也呈多样化趋势,对内部审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内部审计的发展相对缓慢与滞后,因此它不像国家、社会审计那样有完备、健全的法律法规来规范指导,因此缺乏相应的法律保障。随着网络通信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内部审计方法和技术已经不能满足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对内部审计的要求。日趋复杂的经济业务,使内部审计不再局限于传统单一的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而逐渐偏向于管理领域。审计对象由以往的财务责任延伸到经营、管理责任;审计范围从会计记录拓展到企业的各类经营活动和控制系统。内部审计对象的逐渐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多样化也使得内部审计风险增加。
二、企业内部审计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强调增强内部审计风险意识,可以促进内部审计质量的提高,规范内部的审计工作,同时有利于更好发挥内部审计在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加强内部审计风险控制管理,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现阶段,我国内部审计虽在整体上呈前进的趋势,但在审计程序、报告、标准等方面都不够规范,审计人员操作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导致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得不到保证,同时起不到指引作用,从而不利于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
2.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是企业风险管理的重要课题在当前环境下,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在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方面的作用日渐显著。内部审计风险管理对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效果进行指导和监督,评价并改善企业面临的风险,已成为企业风险管理系统的重要部分。
3.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现代企业大多建立在受托责任关系之上,其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使企业内部形成了多种利益关系。一方面,企业的管理者需要通过内部审计对其各部门的运营情况和经营成果进行监督和评价;另一方面,企业的所有者希望通过内部审计了解和监督管理层的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因此,内部审计风险管理是满足各方的需求、推动企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三、企业内审风险的控制与防范
针对内部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各领导层及内部审计人员应从各方面积极地采取措施,控制内部审计风险的发生,并将风险降低到最低。
1.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不受干扰、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是指在内部审计活动中,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不存在影响内部审计客观性的利益冲突的状态。要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首先要实现其机构设置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的独立性;其次,审计人员应在精神上保持独立,做到公正无私、不偏不倚。内部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内部审计人员的执业水平将直接影响审计工作的效果。应当提高内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拓宽内审人员的知识结构、落实对内审人员的继续教育政策,同时鼓励审计人员打破墨守成规的工作方式、制定合理的奖惩措施,全方位的促进内部审计队伍素质的提高,以有效的降低内部审计风险。
2.推动现行传统内审模式向风险导向型内审模式的转变
目前,内部审计工作主要还停留在查账阶段,没有充分发挥出审计的优势,体现审计的效率。鉴于此,应推动传统的审计模式向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转变,逐步完成向经营管理审计的转移。风险导向型审计在选择审计战略时,注重在审计效果和效率之间寻找平衡点,做到在降低审计风险的同时节约审计成本。引入风险导向也是一种执业理念的转变,它侧重于提供事前监管的“风向标”,使事前监管有的放矢,使其真正成为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助推器”。
3.正确面对和谨慎处理与被审对象之间的关系
处理好与被审对象的关系,可以使审计工作进程及质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沟通与换位思考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有效途径,通过有效地沟通,解除与审计对象的分歧和误会,促进协调、减少冲突;同时,站在被审计者的角度换位思考,考虑对方的现状、处境、感受等,得到他们发自内心的配合,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4.加强内部审计相关法制建设
审计规范是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和工作准则,不仅可以防范和控制审计风险,也是审计人员应承担的法律责任的衡量标准。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必须建立完整、规范的程序。保证内部审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5.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学习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
对于企业管理中信息和网络技术运用所带来的变化,大中型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应采用计算机技术辅助审计的方式开展IT审计,审计人员应学习利用审计软件、数据库和电子表格进行数据的采集转化和分析核查,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6.对被审计单位日常工作进行“追踪性”的在线审计
由于内部审计对象的逐渐复杂化和审计范围的多样化,内部审计工作不能仅仅局限于定期的正式审计过程,更应加强对被审计单位日常工作的监控。内部审计部门应掌握企业的运营工作开展状况、重大营运项目运作状况、内部监管制约状况,以及有关法律法规和市场环境状况。通过对被审计单位营运工作和内部监管工作的了解,制定出合理的审计方案,从而规避和降低审计风险。
四、结论
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内部的一种约束和监督机制,其对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正日渐显著。加强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不仅是内部审计发展的需要,更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必然要求。不论是内审人员,还是整个内审行业,都应积极致力于内部审计风险管理,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琳,裴林.信息技术环境下控制审计风险的对策[J].中国内部审计,2012,(5):62-63.
[2]王虹.内部审计如何参与企业风险管理[J].会计之友,2009,(29):66-67.
[3]鄢斌.如何防范内部审计风险[J].财经界,2011,(16):236.
[4]严晖.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整合框架研究[M].北京: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
[5]张华,房玲.对内部审计人际关系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2,(5):223-224.
关于审计风险方面的论文范文二:浅议审计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政府审计风险产生因素分析
政府审计风险产生的因素复杂多变,基本可划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客观因素方面
1、环境因素的影响
所谓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经济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法律环境的影响。在现在的这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无论是独立审计或者说是政府审计都涉及经济活动,都需要遵循审计的客观规律。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时间还较为短暂,相对于西方的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制来说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需要我们不断发展完善。而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也会对经济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审计风险也会表现出诸多的不确定因素。受法律环境因素的影响,现在我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发展完善的阶段,尚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以及不规范的行为存在,在审计部门的法律法规制定方面也存在着制度落后的问题,法律法规对于新情况以及新问题没有提出相应的应变规定,另外,政府审计对行政性规定的依赖性大等问题也较为突出,加之部分的行政性规定缺少细致性,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加大了审计部门的工作难度,此外,我国的政府审计属于行政型的审计,无疑审计权力也就成为了政府权力的一个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审计法在给予审计机关重要权力的同时也要求他们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审计对象的特殊性以及内容的复杂性
政府部门以及国有资产的财务收支情况是我国审计部门的主要审计对象。由于在进行审计时涉及到的大多是上下级之间的监督,因此,审计工作面临重重困难。而政府审计任务的下达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上级审计机关或者是行政机关通过指令进行,这样一来,审查的范围也就仅仅是限于很少一部分财务活动中的关于审计的内容。这带来的后果就是重大问题以及行政干预的遗漏,审计的结果也与实际情况不符。
3、审计风险以及审计成本较为均衡
政府审计与一般部门的审计不同,政府审计的目的是尽可能的减少国家的财政负担,以充分维护国家的财政秩序和经济秩序,更好的保障人民的权益。审计的风险和审计的成本是一种反比例关系,假如降低政府审计的成本,风险就会增大。政府审计的费用来自于国家的财政拨款,政府在审计前所需要的费用也无法正确的预计。当国家处于两难的选择时,就会想法设法的降低审计部门的成本,这样一来,审计风险就会直线上升。
4、审计的技术手段有待进一步提高
我国的审计手段还是采用传统的审计方法,这样一来也造成了我国高风险审计项目的审计欠缺。在审计时采用经验抽样法,样本无法正确的反映总体的性状,因此带有较大的风险性。我国的电算化审计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全国各地的审计机关还存在思想观念以及财政状况的差异。因此,电算化得不到很好的普及,政府审计的风险也就相应的增大了。
(二)主观因素方面
由于面对的审计对象复杂多样,审计内容涉及到的范围也相当广泛,因此审计人员必须要熟悉与审计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要紧紧跟随时代发展的潮流,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做出正确的判断。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审计人员具有的道德素养以及工作的责任心也会直接的影响到我国政府审计的准确性与公正性。
二、加强政府审计风险防范对策
我国的政府审计任务重、工作量大,因此执法力度也较大,在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也不能对每一项工作都投入百分百的热情。因此,我国的审计工作难度加大,需要审计人员明确自己的责任认真做好审计工作。
(一)加强对审计环境的治理力度
加强对审计环境的治理力度是防范政府审计风险的一个重要条件。因此,我们要制定合理的审计管理体系,加强对社会经济环境的治理,切实建立起完善的审计法规体系。
(二)强化风险意识教育
加强对政府审计人员的相关风险意识教育,切实帮助审计人员树立起良好的工作作风,不断提高防范风险的自觉性。审计风险已经为大多数人了解,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审计人员要切实加强自身的风险意识教育,使得在职的审计人员能够充分的认识到其存在的潜在性损失,从思想上加强理解的深度,切实抑制审计风险。
(三)科学的运用审计方法,以充分保证质量
在进行审计调查的基础上要充分结合自身的专长,加强审计调查。要进行明确的分工,切实将各项任务分配到个人,增强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在进行审计时,审计的结论也要做到客观公正,要依法对违法行为作出处罚。
(四)严格的执行审计的程序建设,充分保证审计的规范化
首先要依法收集审计证据,确保审计工作的客观性。在编写审计工作程序时要进行调查取证,使审计的程序更加规范化,这样一来就减少了审计的风险。审计工作层层把关,级级审定,能够保障审计工作的合理正常运行。
(五)切实建立起责任追究制度
国家的审计机关要严格执行审计制度,切实建立起严格的审计质量考核体系,审计考核的内容和风险的有机结合,以及将责任落实到个人,有利于增强审计人员的风险意识,加强自身的责任感。审计风险无处不在,审计人员的责任意识对我们审计工作的结论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此我们可以建立完善的责任追究体系,明确各个人员之间的权力和责任。要求每位审计人员都要严格执行,实行风险自负。
(六)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事关我们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为此我们要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使他们人人都能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坚持为国家负责,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更好的服务于大众。
(七)加大公众的参与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
审计人员必须要高度重视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听取来自各方面的意见,善于从社会群众的意见中发现线索。而对于公众强烈反应的问题就更得予以高度重视,只有这样,审计人员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社会公众的利益,发挥好审计工作的最大效益。
三、结束语
政府审计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审计机关切实发挥好其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审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由于政府审计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我们更要从意识层面上加强重视的力度,将审计工作深入到实际的工作中去,深刻的剖析风险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找出最有效的对策来防范风险,来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