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学科论文>近代史论文

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

在学习《中国近代史纲要》的过程中,文、理科学生存在的问题既有共性的一面,也有个性的一面,这就需要教师认清专业差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因材施教,同时做到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并尝试必要的教学改革,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今天要与大家分享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范文:邓小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体内容如下,欢迎阅读!

近代史纲要期末论文全文如下:

邓小平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内容摘要】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就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其中有曲折也有成就。其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一员,邓小平同志指挥参与了多场关键性战役,为新中国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而在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带领下,通过不断坚持“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经历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等重要时期,使中国人民在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有了坚实的一步。本文将深入剖析邓小平同志以及邓小平理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我们今后如何更好的去发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这一理论成果,来面对当今国际社会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邓小平;邓小平理论;民族复兴

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启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中华民族奋起反抗,书写了不朽的民族赞歌。在其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揭开了中华伟大复兴的新篇章。虽然经历了之后的波折,但随着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党的各项工作又恢复到了正常的轨道上来,经过改革开放,中国更是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飞速发展,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而我们不能忘记的是,在这些党的重要发展历程中,都少不了一个人的参与,他就是——邓小平。

1 邓小平生平简介(1904 ——1997)

邓小平原名邓先圣,生于1904年8月22日,四川省广安县协兴乡牌坊邓村人。1911年接受私塾教育并进入新式小学读书,学名邓希贤。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就读于法国百恩斯中学。192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青年团旅欧支部的领导。1927年在上海与张茜元结婚,改名邓小平,同年任中共中央秘书长。1931年妻张茜元因难产在上海去世,8月,任中共瑞金县委书记。1933年2月,因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被党内“左倾”领导人斗争、撤职、下放,是为邓小平生平“三起三落”中的“第一落”。同年6月,被临时党中央上调到中央

军委总政治部担任秘书长,是为“第一起”。1939年8月与浦琼英(卓琳)在延安结婚。1948年,任总前委书记,与刘伯承、陈毅等指挥了举世闻名的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和渡江战役。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出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书记。1954年任国务院副、中共中央秘书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66年““””开始后,失去一切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落”。1973年恢复副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二起”。197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根据毛泽东提议,一致通过撤销邓小平职务,保留党籍,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落”。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邓小平的党政军领导职务,是为邓小平之“第三起”。1981年6月,在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当选中共中央军委主席。1982年9月,当选为党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1984年1月24至26日视察深圳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济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月22日,首次提出了“两种制度”构想。1992年初,在深圳发表了举世瞩目的“南方谈话”,强调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10月,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1997年2月19日逝世于北京。

2 参与领导革命,复兴之路实现历史性的跨越。

中国自19世纪中叶开始,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间有许多有志之士奋起反抗,也取得了阶段性的成就。但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最终没能带领中国人民走上民族复兴的道路。直到中国共产党出现,并领导中国人民抵御外强的欺侮,才使得中国的民主革命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人的成员之一,邓小平同志也是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而走上革命道路,并于1924年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在此之后,他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在大革命失败以后,于1929年夏,邓小平作为中共中央代表前往广西领导起义。他化名邓斌,任中共广西前敌委员会书记,同张云逸等于12月发动百色起义,创建了红军第七军和右江根据地。次年2月,又发动龙州起义,建立了红军第八军和左江根据地。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全面的侵略战争。在此期间,邓小平同志担任要职,和刘伯承同志一起先后率部进行了一系列战斗,创建了晋冀豫、冀南、冀鲁豫抗日根据地等。另外,极富盛名的百团大战也有他们二人的参与。

在延安整风活动中,邓小平同志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他从实际情况出发,发表了许多文章和讲话,提出了对敌斗争的一系列具体的政策和策略。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国民党在与共产党进行和平谈判的同时,不断地挑起局部战争。邓小平和刘伯承指挥了著名的上党战役、邯郸战役并取得胜利,有力地遏制了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的进攻。其后的全面内战期间,刘邓率连续进行了数次较大规模的战役,大量歼灭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而最为著名的千里跃进到大别山事件,也从此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除此之外,他还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京沪杭战役,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后胜利作出了贡献。

从此,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掀开了崭新的一页。

3 拨乱反正,复兴之路回到正常的轨道。

1976年,周恩来和毛泽东主席先后去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结束。“未来的路要如何去走”,这是亿万人民十分关切的重大问题。这时,邓小平恢复了其原有的党内职务,并主持了一系列重要工作。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已经造成了非常严重的损失,全国人民急切渴望领导人能够拨乱反正,纠正毛泽东晚年的错误,走出这段历史的阴霾。而当时党的主要负责人却以“两个凡是”来作为领导方针,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决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这无疑就是要人民继续坚持错误的思想、错误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也可能就由此中断。

这时,邓小平立即站了出来,以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在千头万绪中抓住具有决定意义的环节,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他在《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高举毛泽东思想旗帜,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等讲话和谈话中,反对

在他的发动和领导下,全国范围内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长期以来形成的思想僵化局面,推动了党的指导思想和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我们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从而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邓小平亲自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标志着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完成。这个决议,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根本否定了

4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复兴之路有了新的方向。

邓小平理论是邓小平同志为我党的思想理论体系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其所解决的首要的基本问题,即这一理论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而搞清楚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科学总结历史经验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经过不懈的探索之后,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在了解清楚这个问题的基础上,如何进行发展社会主义,则是摆在我们党面前的又一新的课题。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前苏联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榜样,他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并且通过进一步的建设使自己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其社会主义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其在经济结构上优先发展以军事工业为主要内容的重工业,在经济体制上固守计划经济而影响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经济严重失衡,人民生活改善缓慢,企业缺乏持续发展的活力特别是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内在动力。当新技术革命在西方蓬勃兴起和迅猛发展的时候,这一模式却不能有效应对,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竞赛中的劣势地位愈加明显,80 年代末以后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解体。

于是,邓小平同志通过总结先前的历史经验,提出了中国发展的新方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经济上,首先,提出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其次,建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同意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最后,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在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们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坚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文化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根本任务;坚持为人民服务和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通过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有了显著的提高。

5 改革开放,复兴之路有了强动力

党的十三大明确指出,我国目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里包含两种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于是,为了解决如何实现这一阶段的发展,党的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的执行这一基本制度呢?首先,要做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接着,又一个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在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才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呢?到底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呢?这也是邓小平理论集中回答的一个问题。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动力,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通过不断改革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达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在改革过程中, 处理好各种关系, 尤其是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从而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 为改善人民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并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积极成果, 尤其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积极成果。在汲取了社会主义国家因自我封闭而造成发展滞后的教训后, 邓小平理论将对外开放确定为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国策。在对外开放过程中, 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 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的成果, 达到发展自己的目标。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 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也曾有人因为社会上所发生的一些变化,而分不清究竟当时的社会是姓“社”还是姓“资”。为此,邓小平明确指出:“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是这一标准的提出,从根本上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对于我们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由此可见,邓小平同志不仅善于总结提出适宜中国发展的政策,而且在面对问题时,善于思考,把持社会发展的脉络,使民族复兴之路有了很好的保障。 6三步走战略,复兴之路有了新举措。

一直以来,如何能够更快地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是我们民族所面临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曾几何时,我们也曾为了能够更快地实现这一目标,而犯了一些错误,反而使原本艰难的道路变得更为曲折。

为了使这一目标更为阶段化、具体化,邓小平同志于1987年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构想:第一步,从1987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有了这一基本发展战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进入21世纪后,我们走到了民族复兴的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已经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本世纪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在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上,突出发展这个时代的主题和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出发,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深入的认识,深刻地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一个飞跃,对于我们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完成民族复兴大业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7一国两制,复兴之路有了新构想。

早在17世纪中叶,就开始了列强瓜分中国的历史。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耻辱更是延续了近百年之久。这也就造成了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又一大阻碍:没能完全统一的中国,何谈复兴?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中国共产党的历代领导人均进行了不断的努力。20世纪80年代,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为实现祖国完成统一的奋斗进程中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一国两制”构想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国不可分离的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是从台湾问题开始的,首先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香港、澳门的胜利回归,使“一国两制”由科学构想变为生动现实,是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性贡献。可惜的是,邓小平同志没能看到这一历史性时刻,但相信在天堂的他一定会微笑着看着这一切。

回顾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历程,充满艰难曲折,这是一个伟大民族的重新崛起的过程,也是一个伟大民族的精神和品格的重新塑造过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打开了中华民族复兴的大门,证明了只有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救亡图存;毛泽东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使中国走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状况,实现了民族独立,开辟了民族富强的康庄大道,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邓小平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设计和建设,使社会主义在遭受挫折的曲折发展中,重新恢复了生气和活力,拓展了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证明了只有改革才能完善社会主义,只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项宏伟事业,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邓小平以其卓越的才能、创新的理论、巨大的贡献,把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向前推进了一大步,为继续完成这个伟业搭建了阶梯。他在毛泽东和江泽民之间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我们一定要沿着邓小平开辟的正确道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康晓强,卜新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特征初探,《邓小平理论研究》2008年第1期。

宋涛:邓小平关于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论述,《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11期。

郭春生,陈晶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成人高教学刊》2005 年第5 期。 崔丽娟:邓小平理论的时代意义,《华北矿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2卷。

相关文章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近代史论文】热点

【近代史论文】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