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论文>毕业论文>文学论文>古代文学

浅谈中国古典文学在新闻传播中的运用

摘要:中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遗产极为丰富,具有言简意赅、表现力强和富有文采的特点。在新闻写作中,借鉴古典文学中的写作风格、警句格言,不仅可以提高文字水平、表现技巧,还会使作品翔实丰满、相得益彰。古文在现代新闻传播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中国古典文学 新闻运用

新闻中正确运用古文的重要性

古文能为新闻写作增添色彩。我国古典文学的艺术遗产极为丰富,中国古典文学具有言简意赅、表现力强和富有文采的特点。在行文之中借鉴古代文学的语料,则有文白相生、言简义丰之妙。台湾着名作家龙应台就曾提出:“古典文学是语文最厚实、最肥沃的土壤。白话文如果没有古典汉语的熏陶,是很单薄的。”新闻语言尤其应该“不薄今人爱古人”,以古典语言之所长补偏、矫枉。新闻对古文的借鉴不仅仅局限于优秀诗词的运用,更多地是对古文所蕴涵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感等方面的运用。这一点是古文所特有的,也是外国人学汉语领会不到的。新闻写作中若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一点,便能取得互惠互利、“双赢”的效果。

古文的传承和发展要借助新闻传播。新闻传媒作为现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担负着一定的传承优秀文化的重任。对于大多数民族来说,他们独特的语言与文字是他们文化的基石。古文的传承和发展要借助新闻传播。今天,新闻媒体在现代科技的帮助下,大众传媒有足够的实力和能力给受众提供大量的古文信息。古文本身已经成为不可多得的新闻事件,如果作者运用古文写成的稿件在媒体上发表,传承古文的影响力便非同小可。正如茅盾的《林家铺子》使得人们追随文中的内容来到周庄,一个小小的古镇便由此成为旅游胜地。同样,古文在新闻稿件中若能恰当地运用,不知不觉中就会给古文自身的继承和发展取得很好的效果。

正确运用古文是新闻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若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不仅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更重要的是还要具备良好的古文素养。在新闻写作中,借鉴古典文学中的写作风格、警句格言,不仅可以提高文字水平、表现技巧,还会使作品翔实丰满、相得益彰。新闻工作者要提高古文方面的素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重视阅读、背诵。读是古文学习中最为关键的方法,应贯穿于学习的整个过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熟读、背诵的好处。能熟读成诵,久而久之,就能循序渐进、增强语感,对古文的感性认识就能升华为理性认识。

第二,在积累中丰富。古文学习需要积累,古文中雅字佳句的积累也正是解决语言贫乏问题的途径。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名言佳句、字词用法、古代作家常识这些知识的积累将是古文学习的一笔宝贵财富。

新闻写作中对古文的借鉴

古文在新闻标题中的引用。新闻标题中对古文的引用常见的有直接引用和易字引用两种形式。

第一,直接引用。直接引用是指恰当地引用思想完整、立意鲜明、哲理性强的诗词伟句。直接用古文作为新闻的主标题或引题,这种借用已屡见不鲜,有的引用甚为经典。例如《人民日报》2006年5月10日的一篇新闻报道《中国太阳能利用独辟蹊径》、《工人日报》2006年5月12日的一篇题为《青歌赛“素质考评”是在“喧宾夺主”》的文章都直截了当地运用成语作标题。成语集中凝练,给人启迪,作新闻标题有较强的吸引力。又如新浪体育2001年6月5日载文:《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洛杉矶湖人进军总决赛之路》。这篇报道取用唐代诗人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来形容湖人队在季后赛首轮、西区半决赛、西区决赛中所向披靡,非常贴切。这里将诗句“拿来”直接作题,意境相同,不禁使人抚今思古,耳目一新。

第二,易字引用。古文中描写过的事情在现在时有类似的现象发生。若运用古文的原句,则可能与文中的意思有出入;倘若不用,又少那么点味道,可将古文原句中修改一二字,用在新闻标题中。曾获得好新闻奖的作品《每逢佳节倍思谁?》(湖北人民广播电台播出,1996年1月24日)一文引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句子,文中将“思亲”改为“思谁”,留下了悬念,吸引读者继续读下去。再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出自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原意是指作者饮酒作乐,其实是纵情于山水、心情放纵之乐。后人就引用此来表示当前举动或者言语不是最终目的,另有所图。《“会翁”之意不在会在乎山水之间也》(引题)《青岛会议知多少请看会议一览表(主题)》正是运用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含义,并且巧妙地将“醉翁”改为“会翁”。易字引用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利用古文中的古典含义,借指今天的事物,恰到好处地借古喻今,简洁而有力。真是一字之别,趣味盎然。

新闻稿件借古文中的人物、事件来表现主题。借古文中的人物、事件来表现新闻稿件的主题早已有之,有些运用得相当巧妙,让人耳目一新。例如《“敬亭绿雪”恢复生产》(新华社1978年5月23日电):“失传40年的安徽名茶‘敬亭绿雪’,今年正式恢复生产。‘绿雪’产于宣城县敬亭山,唐朝着名诗人李白有诗咏赞此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游历祖国山川,写下了许多讴歌江南风光的诗篇,《独坐敬亭山》即其中一首。诗人笔下,可爱的敬亭山成了能够懂得诗人心情的朋友。在这篇消息中,记者让读者一边品味敬亭山的绿雪名茶,一边吟咏脍炙人口的名诗《独坐敬亭山》,使人顿感心旷神怡。又如《一些用人单位“宁要武大郎,不选穆桂英”(肩题)女大学生找工作好累(主题)》(《新民晚报》2004年3月8日)“武大郎”是《水浒传》里的人物,书中形容他是“三寸钉枯树皮”。穆桂英是戏曲及小说《杨家将》中的人物,武艺超群、机智勇敢,传说有神女传授神箭飞刀之术。她50岁仍挂先锋印,力战番将,为杨门女将中的杰出人物,是中国古典文学巾帼英雄的典型形象。题中将武大郎与穆桂英相提并论,意在点出有些用人单位性别歧视的做法。新闻稿件中,正是这样大量地引用了古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才使新闻稿件更具可读性,联系古今,相得宜彰。

古文作为新闻稿件的论据。新闻评论是一种政论性的新闻体裁。古文中的东西可谓新闻评论中的盐,是不可缺少的。如一篇杂谈《发现人才之后》(1980年7月13日《人民日报》)中作者引用的古文篇幅占了一小半:“春秋战国时期,想成霸业的齐桓公问谋士管仲:何为而害霸业?管仲答道:不知贤,害霸;知贤而不用,害霸;用而不任,害霸;任而复以小人参之,害霸。齐桓公深以为然,于是便将国政托付给知才善用的管仲主持。齐国果然大治,称雄天下。今天,我们虽然决不想称霸,但是,在对待人才问题上,管仲的话还是可以借鉴的。”运用这面古代的镜子,确实可以照见我们今天在人才问题上的种种弊病,它启发读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应当以管仲为鉴,“识才之后,还要做好用才、爱才、护才等工作,才能保证我们的事业人才济济,兴旺发达。”这样不仅增添了文章的色彩,使之富于生动性,而且更富于说服力和号召力。假如删去这段文字,就会使文章不够丰满,减弱了说服力和号召力。

古典文学成为新闻事实。中国古典文学运用于新闻作品中,不仅仅只是服务于新闻,为新闻作品增添色彩,也有可能作为新闻报道的主体,成为新闻事实而出现在文章中。例如2006年7月13日《楚天都市报》载文《一个孤儿的爱心“反哺”》,报道了一名华中科技大学的学生肖前志,把靠勤工俭学10个月攒下的300元钱全数捐给了《楚天都市报》“七助贫困大学生”活动。文章引题为“去年,他被‘六助’资助;今年,他捐给‘七助’300元”。当记者劝他把钱留给自己时,他一听这话急得脸都涨红了。他说:“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钱虽然不多,但其中凝结着我对社会的感激之情……”肖前志“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这句俗语取自《增广贤文》,这并不是记者写报道时所惯用的华丽辞藻,用来表现被采访对象的高大形象,而是真实的新闻事实。记者完整地记录下肖前志被采访时与他的对话,用新闻事实说话,毫无掩饰、也不夸大地将一个可爱大学生的“反哺”之心呈现给读者,让人们为肖前志叫好,也将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力发挥到极致。又如载于2006年7月5日《楚天金报》的《三镇市民争为武汉“取名”》中写道:“家住黄鹤楼下的武昌戴羚女士,力荐武汉延用‘江城’的别称。她说,‘江城’的由来有历史文化的支撑。‘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诗人李白的一首绝唱,让武汉‘江城’的佳名流传至今。”“‘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出自李白的《黄鹤楼闻笛》。正如文中被采访对象说的,武汉的别名‘江城’,即来自‘江城五月落梅花’一句。”文中出现的李白的诗句是由被采访对象表述出来的,作者在文中间接引用了被采访对象的话语,那么也就成为新闻报道事实的一部分,也让读者认识到了“江城”的由来,很有效地传播了这一信息。


******在新闻发言中引用的古诗词赏析

饱读诗书、温文尔雅的******,给人以谦谦君子的印象。一些海外人士评价这位常引用古诗文抒发自己理想情怀的中国,“看上去更像一位有着儒家风范的知识分子,并且兼具了忠诚与亲民特质。”2003年的人代会上,******当选为国务院。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引述中国晚清着名民族英雄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诗句,将自己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自身的生死祸福均可置之度外的信念与决心展示在世人面前。温在公开场合对古诗词的引用,不仅让世人对这位平民产生无限的敬意,让海外华人华侨热血沸腾,激动不已,更重要的是,这无形中让中国古文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2007年3月16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多次引用诗文:在谈到中日两国关系时他说,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中国有一句古话:“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其中,“召远在修近,闭祸在除怨”出自《管子·版法》;在谈到海峡两岸关系时,温引用唐诗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句诗出自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在谈到中国经济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时说:“名为治平无事,而其实有不测之忧。”这一古语出自宋代苏轼的《晁错论》。

2006年4月6日,在新西兰访问的******在会见当地华侨华人代表时,先后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身为天下人,当思天下事”、“天下最大事,莫非万民之忧乐。行事要思万民之忧乐,立身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简短的几句古文不仅传达了温对海外华人、对全体中国人真挚的感情,更是让海外华人感受到我国独有的古文气息,引起海外华人华侨胸膛中的那颗中国心的共鸣,这短短的几句古文胜过了千言万语。2008年在答记者问时说:“我想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解放思想这个问题。一般的道理大家都知道。我想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上讲一点自己的看法。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这两句古语,很好地阐释了继承传统与解放思想,坚持根本与开拓创新之间的关系。

温讲话中对古诗文的引用,不仅达到了“诗言志、露真情”的效果,而且无形中也对中国古文的继承和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传统。

参考文献:

1.俞香顺:《传媒·语言·社会》,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2.于德山:《当代媒介文化》,新华出版社,2005年版。

3.李元授、白丁:《新闻语言学》,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4.康文久:《实用新闻写作》,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

5.彭朝丞:《新闻标题学》,人民日报出版社,1999年版。

6.方汉奇:《中国新闻事业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古代文学】热点

【古代文学】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