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找到与商界人士故事相关的共200个结果:
成功是你梦寐以求的那朵红玫瑰,挫折正是那遍及周围的针刺。快乐是你辛勤耕耘获得的果实,悲伤正是那成熟前的秕粒。以下是小编整理的80后创业成功人士故事分享,欢迎大家阅读。
80后创业故事,因为他他们独特的人生经历和创富模式也慢慢浮出水面,并为人们热切关注。80后创业是我们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像很多同龄人一样,我在大学毕业后即加入了找工作的大军中,在很多同学选择南下的时候,我选择了北漂,因为我始终坚信对于计算机专业的人来说,北京的中关村是圣地!
如今公司已经做了一年了,有了小小的盈利,在欢喜和庆祝的同时,我和合伙人也开始对创业以来的日子进行总结,也对公司发展做进一步的思考。
这走过的一年,在盈利的背后,其实也经历了很多事情,很多人都只看到我们这些创业的人“钱”挣到多少,其实局外人很难了解这个创业过程的心酸:欠的钱要不回来,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各种棘手的事,都没有人知道……不顺利的事情随时都会有,**公司的款项甚至拖了小半年,到现在都还有30%没有入账。这些是但凡公司都会遇到的事情,我们只能慢慢把心态放平衡,尽量去和客户进行交流和沟通。
节约成本等于创造利润。以前我一直觉得浪费几度电几张纸并不是什么大事,直到自己真的创业了才深切体会到,对小公司来讲,每一分钱的节约都太重要。
马云不是说过么:小公司成功的战略就是两个词:活下来、挣钱。活下来尤为重要。对这句话我们深有体会。在公司刚刚开始运作的时候,我们四个人(我、合伙人、还有另外两个员工)世界创业实验室就配了四台PC和两台笔记本,一台激光打印机。六台电脑一台打印机都整天就那么开着,包括办公室的灯,我们这群小子经常是下班离开了就忘记关,一开开一宿。
直到交电费的时候,发现我们公司的电费整整是隔壁公司的两倍!我们开始意识到浪费在某种意义上讲是小公司盈利的大障碍!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命运给我们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成为时间的奴隶,做时间的主人。到那时,让这一个匆匆过客,永伴你我左右。珍惜时间会让你做时间的主人;珍惜时间会让你的人生变得绚丽多彩。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成功人士珍惜时间的故事,欢迎阅读!
读小学的时候,我的外祖母去世了。外祖母生前最疼爱我。我无法排除自己的忧伤,每天在学校的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着,跑得累倒在地上,扑在草坪上痛哭。
那哀痛的日子持续了很久,爸爸妈妈也不知道如何安慰我。他们知道与其欺骗我说外祖母睡着了,还不如对我说实话: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
“什么是永远不会回来了呢?”我问。
“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爸爸以前和你一样小,现在再也不能回到你这么小的童年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爸爸说。
爸爸等于给我说了一个谜,这个谜比“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还让我感到可怕,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更让我有一种说不出的滋味。
以后,我每天放学回家,在庭院里看着太阳一寸一寸地沉进了山头,就知道一天真的过完了。虽然明天还会有新的太阳,但永远不会有今天的太阳了。
我看到鸟儿飞到天空,它们飞得多快呀。明天它们再飞过同样的路线,也永远不是今天了。或许明天飞过这条路线的,不是老鸟,而是小鸟了。
时间过得飞快,使我的小心眼里不只是着急,还有悲伤。有一天我放学回家,看到太阳快落山了,就下决心说:“我要比太阳更快地回家。”我狂奔回去,站在庭院里喘气的时候,看到太阳还露着半边脸,我高兴地跳起来。那一天我跑赢了太阳。以后我常做这样的游戏,有时和太阳赛跑,有时和西北风比赛,有时一个暑假的作业,我十天就做完了。那时我三年级,常把哥哥五年级的作业拿来做。每一次比赛胜过时间,我就快乐得不知道怎么形容。
后来的二十年里,我因此受益无穷。虽然我知道人永远跑不过时间,但是可以比原来跑快一步,如果加把劲,有时可以快好几步。那几步虽然很小很小,用途却很大很大。
如果将来我有什么要教给我的孩子,我会告诉他: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可以成功。
成功人士珍惜时间的故事相关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人士的故事,欢迎阅读!
生于1981年的赵伟,是与中国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人,中国互联网的每一次变化,赵伟都身在其中并始终执着于他的网络安全梦想,现任知道创宇CEO。知道创宇拥有国际一流的专业技术团队,团队成员曾从业于国际、国内多个着名网络安全厂商,平均拥有8年以上安全研究及开发经验。多位成员均是国内著名安全专家。知道创宇CEO赵伟:自学成才网络安全教父
白手起家创业故事
赵伟13岁开始玩电脑,编写游戏程序,高中自学网络安全技术,到IT公司兼职,并加入技术尖端的网络小组“绿色兵团”。在西安读大学期间,他和几位互联网安全爱好者发起成立了“中国安全联盟”。2003年毕业后,他进入北京启明星辰技术研究实验室,从事系统漏洞分析工作,从玩家变成真正的专家。2006年,他又进入美国迈克菲(McAfee)安全实验室,从事Web安全技术的研究,月薪丰厚。
但在外企的这个高薪工作,让他感觉太轻松,他喜欢持续地迎接挑战。赵伟坦言,金钱对他的激励作用不大,为了不浪费才华和激情,2007年,他离开迈克菲,和同伴一起创办了“知道创宇”。
其实,赵伟创业不仅是出于电脑天才的恒久梦想,还有很多实际动因。很久之前,赵伟就意识到,“恶意网站监控”这个领域在中国是市场空白,而中国网民深受恶意网站之害。2003年时,赵伟和同伴发现了网络巨头微软的一个安全漏洞,多次联络后,终于引起微软的重视,并最终认可赵伟团队的能力,委托他们帮助修补漏洞。
现在,知道创宇是微软在中国唯一的安全服务提供商。小公司服务大客户,正是赵伟的理想目标。沿着这个好的开端,许多国家重要机构和大公司相继成为赵伟公司的客户,如美国科莫多(Comodo)公司、香港赛马会(HKJC)、国家计算机网络应急技术处理协调中心、中央政府采购网等。
参与世博会网络安保
知道创宇在网络安全领域渐有名气后,大客户越来越多,除了与重要机构合作,赵伟他们还自觉承担一些更富社会意义的安全工作。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知道创宇以自主研发的网站监控系统——“网站立方体监控系统”为核心,参与了世博会互联网安全保障工作。公司还连续几年发布深具参考价值的中国互联网网站安全报告,对互联网的重大入侵事件、信息泄密事件进行梳理,并对网站暗链和挂马情况进行汇总分析。
2012年6月,电子商务网站“乐蜂网”的创立者李静在微博上称,乐蜂网遭遇攻击,马上有网友告诉她找赵伟帮忙。其实已经有很多电商找到了赵伟。
寻找大客户是公司生存、运营的根本,保护中小企业网站、普通网民,却是赵伟一直坚持的方向。为此,知道创宇开发了免费使用、专门针对小企业网站的防护系统。“中小网站的安全也要重视,网络环境不分大小,互联网就是个生态圈,小物种的消失也会给整个生态圈带来大危害。”赵伟把自己和同事们比作网站的保安,专门在网上替企业网站看守门户。而对普通网民而言,他们是环卫工或者保洁员,“累,还收入低。”赵伟打趣道。
但网络社会最需要的,恰恰是这种又苦又累、吃力不讨好的保安和环卫工。“安全是互联网的基础,安全没搞好就建设上层,整个互联网更容易崩溃。”在赵伟看来,互联网安全的大环境,是由网站和网民共同造就的,知道创宇的责任,就是营造好的大环境,告诉网民哪些网站是安全的,提醒网站管理者重视自身安全,并提供解决方案。
戴白帽子的“黑客”
很多人会把赵伟看作“黑客”,把他的团队看作黑客团队。赵伟认为,黑客不是贬义词,代表了一种技术先驱。爱因斯坦可算作一名思想黑客,且黑客也分黑帽子、白帽子。基于谋利攻击他人的,是我们一般认定的黑帽子;用技术保护网络和网民的,是白帽子。赵伟他们追求的,是当白帽子。“干别的事可以只奔着钱去,圈钱,炒作,上市,但网络安全不同,我们心里有杆秤。”正直,不为利益所动,是赵伟招募新人的原则之一。“知道创宇”的“道”,含有“道德”的意思。曾有地下产业集团想挖赵伟团队的墙角,但那些技术出众的年轻人完全不为所动。看人准,这一直让赵伟引以为豪。知道创宇CEO赵伟:自学成才网络安全教父
但仅靠道德足以维持一批年轻人的安全梦想吗?掌握秘密的人一旦泄露秘密,后果更可怕。赵伟的策略是,用公司的安全理念以及相关激励机制来维护团队的稳定,同时,公司的系统是智能的,任何操作都会留下记录,这样可以排除个人的负面因素。
赵伟真正担心的,是年轻人疯狂挣钱的方式。用“黑”的方式挣钱,对一些拥有技术却缺乏是非观的小孩来说,太容易了,“就像非洲有些社会混乱地方的童子军,谁给钱就替谁打仗,挣钱是第一位,没有是非观,不分善恶。”中国的网络环境很容易滋生这样的逐利者。
2009年,在加拿大温哥华的一次网络安全峰会上,作为中国网络安全专家,赵伟谈到了中国恶意软件的地下产业链,“这些地下产业非常猖獗,居然进行公开的竞赛,看谁可以通过网络犯罪先挣到100万美元,并向他们的同行展示其银行账户结算时的屏幕截图。”
为此,知道创宇曾在2010年参与过一场绿色互联网行动,赵伟团队俗称其为“网络大扫除”,专门检查网站是否有问题。2012年,他们也组织了一次类似的网络安全服务活动。
酒吧里的“海豹突击队”
2014年3月,赵伟入选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榜单。知道创宇的团队已近百人,平均年龄仅25岁,男女比例10比1。与2007年赵伟和几个同伴利用个人积蓄,在北京回龙观租的三居室比(他们在那儿多次接待过微软高层),现在的办公环境大大改善。不过,由于他们免费做网站安全监测,且投入巨大,公司整体仍是亏损的。
不太看重挣钱这件事的赵伟,终于肯定了挣钱能让公司运营的正确性,也让公司引来了投资。他笑称,“风投”是为了实现他们的安全理想,接着又称,其实是看中了他们这个实力团队。
不管怎样,赵伟的想法没变。几年前他租房,现在仍然没买房。他还是每天早早起床,看网络新闻和业界信息,然后上班,看产品,下午做研究,写东西。“就是上午做漏洞的处理和分类,下午研究漏洞。”赵伟这般解释了自己的护卫者角色。
到了晚上,他们一些志同道合者组成“海豹突击队”,到星巴克、酒吧搞一些娱乐性质的“编程马拉松”,有时集体打游戏(如今迷的是《暗黑3》),晚上一两点回家洗洗睡。这就是一个典型网络高手的典型生活,正是他们以及这种迥异于常人的爱好,让网络世界里“良民”的电脑,避免成为“肉鸡”。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在近代,中国出现了一大批成功人士,他们的故事到了今天依然还激励着我们。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热门的近代成功人士的励志小故事,希望你会喜欢。
抗日战争期间,童第周一家来到了四川的一个小镇上。他们一家人靠着少得可怜的薪水生活。当时,童第周在一所大学教书,教书之余,童第周还继续着他的胚胎学研究工作。
要研究胚胎学,光靠空想不行,必要的实验是少不了的。做实验就得有实验设备,可上哪儿去弄这些设备呢?为此,童第周吃不香、睡不着,科学研究是他生命中最大的事情,不能搞科学研究就像要了他的命一般的难受。看着童第周的那股难受劲,全家都为他着急。
一天,童第周从外面回来,满面春风,他兴冲冲地告诉夫人叶毓芬,说他发现了一个宝贝。很长时间没见到过丈夫笑脸的夫人感到很奇怪,什么事值得丈夫这样高兴?她问道:“什么宝贝?”“我见到了一架显微镜,还是双筒显微镜!”“在哪儿?”夫人也激动起来,要知道,显微镜是进行胚胎学实验最主要的仪器,有了它,就可以做实验了。“在镇上的旧货摊上。”童第周边回答,边拉着夫人出门,他要让她和自己一起享受发现“宝贝”的喜悦。两人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旧货摊,果然,一架旧的双筒显微镜摆在那儿,似乎正在向他俩招手。
“请问,这架显微镜要多少钱?”
“六万块。”夫妇两人吃了一惊,这么贵?这个价钱相当于两人两年的薪水。
“这么贵?能不能便宜点?”
“不行,你们看,这还是德国货。”
老板打量着他们,凭经验断定,他们是真心想买的,所以要价比较高。
没办法,两人只好空手而归。梦寐以求的东西,就放在眼前,可是又不能得到。晚上,他们翻来覆去,就是睡不着觉。
第二天,两人又到了旧货摊前,跟昨天一样,显微镜还在那儿。可唯一不同的是,老板居然还涨了价,要卖“六万五千块”了,理由是物价飞涨,昨天和今天的钱就是不一样。
同样,他们又是空手而归。接连几天,他们一趟又一趟地往旧货摊上跑,生怕心爱的显微镜被别人抢走。老板很不耐烦,后来干脆不理他们了。
夫妇俩下定决心,为了搞科研,这台显微镜非买不可。家里实在是没有钱,他们就开始到处向亲友借钱,还变卖了不少衣服。“可是,我们说不定多少年都还不清这笔债呀!”夫人担心地说。“为了事业,宁可一辈子受苦!”童第周回答。
他们终于凑齐了65000元,买回了这台显微镜。
有了显微镜,就可以做实验了。可是,新的困难又来了。用显微镜时,必须要有灯光照明或者要有很明亮的阳光照明。童第周住的屋子又小又暗,因为是抗战时期,常常停电,怎么办呢?童第周想尽了办法,他和同事们把显微镜放在窗台上,阳光好的时候利用阳光照明,阳光不好又停电时,就用干电池作电源照明或用煤油灯照明。
显微镜的问题解决了,对于其他设备,他们就因陋就简,比如说,用茶杯、废弃的玻璃瓶、碗等来代替玻璃器皿。他们在外人看来没有什么用的瓶瓶罐罐中,做着科学实验,探索着生命的奥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如今有很多年轻人选择了去奋斗创业,成就了很多成功人士。一起看看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的成功人士为创业而奋斗的励志故事,欢迎收藏哦。
500元,只是一个小数目,也许在你眼里不值一提,但有时候却可以成就大事业。下面要讲述的这个励志创业故事里,他用500元成就了百万的创业项目。
他叫杨小华,原来的身份是建筑小工,每天在工地挥汗如雨,工资寒碜;仅仅三年,他改写自己的人生,每天西装革履,日进斗金,资产上百万。站在金字塔的塔峰,杨小华靠的不过是观念的转变:从普通工人变成新鲜的“看房参谋”,提供新的服务,从而一炮打响,并且事业仍在发展壮大。
杨小华出生于湖南衡阳县界牌镇,1996年,父亲退休,只有初中文化的他顶替补员到县里某建筑工程公司,做了个小小的泥工。难道一辈子搅灰拌泥?杨小华不乐意,偷偷报名参加了衡阳市电大的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学习,想拿到施工员资格证书,做名衣领干净的技术人员。
后来公司发生财务危机,连续八个月拖欠工资,杨小华不仅无力支付学费,到1999年春节,甚至连一挂喜庆的鞭炮都买不起。过完那个紧巴的新年,杨小华恨恨地想:干脆南下广东打工,挣得多点儿!正月初八,杨小华就来到了东莞某施工队,在东城区一个大楼盘做泥工。
刚去,杨小华就后悔了。由于工地采用了新工艺,只在小地方做过“大师傅”的杨小华,井底之蛙一样不知所措,因此进度总是上不去,还影响其他师傅做事。他在一片怨言声中被换了下来,做修修补补的计时工,一个月只拿两三百元工资,刚好就够吃饭。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为了养家糊口,杨小华扛着一根扁担做普工,挑泥浆,搬水泥,什么脏活儿累活儿样样都抢着干,争取多挣一毛两块的。
1999年8月的一天中午,杨小华正在工地保安室休息,看见一对年轻的夫妇走过来,想请一位师傅修补一下房屋。那男人笑嘻嘻地递给杨小华一根烟:“我姓王,买的房子就在这个小区内,事也不多,一个小时就能搞掂。”
原来这是一套简单装修的新房。王先生说:“其实不是修补。上午我们看中了这套住房,户型、朝向没得说,可心里就是不踏实,对房子建筑质量不太放心。您是基建队的师傅,我们想请您作个参谋。”陪人看房子,这对有着泥工实践的杨小华来说,简直小菜一碟。
杨小华一边在房子里转悠,一边头头是道地说开了:重点要检查门窗、地板、顶棚、厨厕。一听一看:听门窗开关时有无异响;坐厕下水是否顺畅,冲厕水箱有无漏水声;看地板、墙壁和顶棚是否有水渍,有无明显的倾斜、弯曲、起浪、隆起或凹陷的地方……这对购房的夫妇听得心服口服。
杨小华仔细地“听”“看”之后,又用水平尺和吊线检验墙体的平整度和地板的坡度,检查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杨小华肯定地点点头:“房子没什么问题,你们放心住吧。”王先生喜笑颜开:“这一下塌实了。您是专业人士埃”说完,他从兜里抽出钱包,数了五张老人头,送到杨小华跟前:“给!看房的咨询费!”
自己在工地忙活一个月,也就挣这么多!杨小华不敢去接,连连摆手。王先生笑了:“这是你该得的!买套房子几十万,如果有质量问题,500元钱可解决不了埃”陪人看房也能生财,大大出乎杨小华的意料!一次偶然机会,成为改变杨小华命运的起点。
日子还是照常过,天上不会老掉馅饼。但杨小华没有料到的是,一个星期后,王先生又来了,陪他的同事来看房,照样请杨小华担当看房参谋。看完房后,王先生劝杨小华:“你不如离开工程队,买部手机,专门从事看房工作!”这可没谱。谁干这种事情啊?自己人生地不熟的,如何找业务?别人怎么相信自己?
王先生看他一脸怀疑,又笑了:“我给你讲个故事,法国有位贫穷的年轻人,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终于成为媒体大亨,跻身于法国50名大富翁之列。1998年他去世,将自己的遗嘱刊登在当地报纸上,说:我也曾是穷人,知道‘穷人最缺少的是什么’的人,将得到100万法郎的奖赏。几乎有两万人争先恐后地寄来了自己的答案。答案五花八门。大部分的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金钱。另一部分人认为,穷人最缺少的是机会、技能……但没有人答对。一年后,他的律师公开了答案。”
王先生回答:“穷人最缺少的,是成为富人的野心!”
杨小华被震住了。王先生说:“你不缺技术,不缺机会,就是缺少这种野心。所有买房子的都想请个内行当参谋,花几十万,甚至上百万买套住房,还会在乎这点儿看房费?500元买个质量保证,买个踏实。”是啊,自己为什么如此胆小呢?放手一搏,说不定明天就是艳阳天!
1999年国庆节黄金周期间,正是楼市最火爆的时候,杨小华点点积蓄,狠狠心,花500元买了一部二手手机,再花200元印制了20盒名片,又向工程队请了一周的假,开始探点儿。报纸广告说哪家楼盘开盘了,交楼了,不管多远,他一大早就出发,踩着一辆自行车穿梭于各大楼盘的售楼处,一天顾不上吃顾不上喝,守在新楼盘外围,给客户推销看房服务,派发名片。
这些天和购房者聊天,杨小华发现购房人有严重的盲从心理。他们往往无法获得购房决策所必需的完整信息,而盲从于开发商的宣传,盲从于邻居、亲友。商品房从规划征地到销售成功,涉及100多个质量验收标准和300多个法律法规,作为购房人根本就不可能完全了解,仅仅是作“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一锤子买卖,吃亏的还是购房者。留意各类媒体,杨小华还发现在全国各地消费者投诉中,商品房投诉量名列前几位,居高不下,都是因为建筑行业太专业,而地产市场还不规范等等……这里就存在商机,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一个星期过去,杨小华的名片派出了近千张,可是没有接到一单业务。腰酸背疼地躺在床上,杨小华自己安慰自己:肯定有市场的!只要坚持下去!
为了让购房人更信任自己,杨小华开始系统地学习。白天他还是在工地上挑砖担瓦,晚上就去电大认真上夜课。近半年时间的学习,2000年9月,杨小华顺利拿下了工民建筑专业毕业证书,同时,半工半读的杨小华深得基建队老板的赏识,被委以重任,成为项目负责人,工作也日益繁重。
不,当然不能为此放弃那块巨大的蛋糕,一定要将看房进行到底!只有做没人做过的事,才会大有“钱”途。杨小华干脆辞去工程队项目负责人的职务,在其他建筑工人不解和惋惜的目光中,做了一位全职的看房参谋。
野心是真正的无价之宝,杨小华决心机智地打开市场东莞某大型楼盘第四期地产项目动土不久,杨小华以购房者的名义深入施工工地,察看施工质量,从基础槽开挖,到项目封顶,每一道工序都没有落下。
2000年9月,该地产项目公开发售,趁着看房的机会,杨小华对身边几位准业主说:“我建议你们别买A号楼,虽然A号楼户型、朝向和景观都不错,但经过一个雨季,墙垛就会有裂缝。”这几位准业主都不信,笑笑哄哄的:哪有替楼盘算命的?杨小华递张名片上去,准业主们都不肯接。杨小华不气不恼:“要相信科学。如果明年春季房子果真如我所言,5月1日,我们还在老地方见。”
业主们这才服了,趁着还没收楼的关键时刻,都纷纷请杨小华去看房,杨小华说:“可以,不过每套住房要收取2000元看房咨询费!”贵是贵点儿,可是对于几十万的一套住房,值得!花点儿小钱可能就一劳永逸,业主当然愿意。
2001年5月,杨小华在这个楼盘一连看了50多套住房,都看出了问题。问题较严重的,劝业主退房,存在问题但不影响使用的,杨小华便提供解决方案。由于杨小华的介入,引起数十户业主退房,同时也导致了这家开发商的高层“大换血”,这在当时东莞的房地产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这次杨小华赚了10万元,名声大噪,同时也使“看房参谋”成为街头的热门话题,市民渐渐接受了“购房一定要请专家把关”的观点。500块钱可以干什么,业务开始应接不暇,杨小华成了“看房参谋”的代名词。不满足“散兵游勇”,他找到当时服务过的工程队,请施工员和技术骨干兼职。凡是兼职的员工,通过业务的多少提取报酬,以壮大这支“看房参谋”的队伍。到了2002年5月,杨小华手下的“看房参谋”已经有了50人之多,其中有高级工程师职称的3人,中级职称的31人。
2013年国庆期间又是楼市的旺季,杨小华准备大干一场,他仔细分析了东莞楼盘的布局,渐渐摸清了东莞的豪宅、水岸楼盘、白领公寓的位置和价位,然后再针对客户的需求,提供不同的服务。同时杨小华把有相同需求的客户集中起来,组成“看房联盟”,众多购房者在一起也有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杨小华也提高了工作效率。
新的麻烦也层出不穷。看房参谋私下跑单,甚至自立门户,使杨小华的业务量大减。根本不需要什么投资、仅靠技术和智慧获取利润的新鲜行业,一定会有人“追尾”。杨小华曾经为此苦恼过,但慢慢又定下脚步,有了更大的野心。
在推出“看房联盟”的时候,杨小华和售楼人员直接沟通,了解到商品房的销售价格由成本费用、期间费用、税金等等组成,其中期间费用和利润有很大弹性空间,开发商能根据实际情况作相应调整,但购房者并不清楚其中奥妙。
杨小华想,如果把“看房联盟”升级为“集体购房联盟”,用大业务去和开发商谈判,会取得更低的价位;另外,自己具有专业知识,能对公共设施的计算、相关管线的设计、营建成本等方面提出合理的建议,也能让开发商不得不让价。
于是,杨小华代表购房者,和售楼经理斗智斗勇,屡战屡胜。同时,杨小华也坚持自己的立场,“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有些开发商主动邀请杨小华带客户去看房,并支付车马费,让他按购房成交量提取报酬,但都被杨小华拒绝。生存之本、发展之本都是购房者,陪客户看房才是他的正经职责,他代表的是客户立常也有一些开发商畏惧杨小华“挑刺”,所以专程找他加盟,每月付2万元聘请他为质量监督员……杨小华都婉言拒绝。
既而,杨小华又和律师事务所、会计事务所和环保检测部门联系,互通有无,共享业务资源,增加了看房参谋的法律服务、会计服务和环境检测等功能,从客户看房、签订购房合同到装饰后房屋的环境质量检测和整改,进行一站式服务。
“看房参谋”替人看房,又替人免费谈判,让购房人省心不少,增加了看房附加值,老客户带来了许多新客户,如今杨小华在当地已经赫赫有名,顺利赚到第一桶金,引导事业朝更大的空间发展。
500块钱可以干什么,如果你暂时没有成功,没有地位、财富,无关紧要,只要你有野心,有把野心贯彻到底的智慧和毅力,那么站在金字塔的塔顶,指日可待。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有很多中国90后,他们另辟蹊径,选择了创业,出现了一大批成功人士。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热门的中国90后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希望你会喜欢。
8月7日上午十时许,裕华路上的一家包子店前就排起了长队,一个头戴帽子,身穿围裙的小伙子正在熟练地给顾客装包子,另一个小伙子在厨房紧张有序地包着包子。这个由四个90后大学生开的包子店,每天能卖包子4000个。他们去年11月底开第一家包子店,8个月后,已有两家分店,三家加盟店,每天营业额可达近万元。
大学毕业后对工作不满 萌生卖包子想法
调馅、擀皮、包包子……一系列流程在几个男生的手中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娴熟、流畅。不一会把蒸笼装满包子,这时也不能稍作休息,门外的长队促使他们继续为下一蒸笼包子准备着,即使这样仍免不了一些顾客的抱怨。
“等半个小时了,还没买上包子!”一位阿姨率先表示不满,但仍在高温下继续等待。“这儿的包子味道还不错,自包子店开业后常来买包子,但是每次都需要排队很长时间。”她告诉我。
“本着良心,希望用最传统的工艺和最天然的食材,还原包子最原始的味道”的宣传语贴在包子店的设备上。店主之一郜少乾说,这是他们开店的宗旨,也是这样做的,“每天都用新鲜的蔬菜,精心挑选的肉来包包子”。
1993年出生的郜少乾和郜少坤是双胞胎兄弟,他们和同龄人李成楠、胡会乾同是去年毕业于石家庄一所大学市场营销专业的大学生。四人在大学最后一个学期,都是按部就班地实习、找工作,所从事的工作都是销售类的。“经常需要出差,四处奔波,虽然工资不算太少,但是一个月下来也所剩无几。”首先想要改变现状的是郜少乾,他想用所学专业干点事儿。
去年5月,他和同学在毕业前聚餐时,看到一家包子店卫生状况令人堪忧,便萌生出卖包子的想法。“卖包子在大家心目中是一个比较低端的行业,而且不太注意卫生状况。”郜少乾说,他想卖包子改变现在的状况。他把想法告诉同学,并询问是否愿意跟他合伙卖包子。郜少乾说,很多同学认为卖包子不会有前途,而且又苦又累,都拒绝了他,只有同宿舍的三个人决定同他一起卖包子。
开店前练习包包子上百次
从此,四个小伙子开始为卖包子做准备,他们去大街小巷考察,看包子店的选址、统计人流量等,同时也尝了不下60家包子店的包子,总结本地人喜欢吃什么馅的包子,并品尝味道,也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后来,郜少乾在亲戚的介绍下去天津跟一个做包子不错的师傅学习。对于一个几乎从不做饭的小伙子而言,学包包子不是件简单的事,中午大家都休息时他还在练。他白天学习,晚上把学到的手艺打电话告诉同伴,同伴在家里练习调馅、包包子。
“最初调陷时,放多少盐都掌握不好,火候不是大就是小,总是失败。”李成楠说,为了保持包子大小和馅量的一致,专门买来一个小秤,包之前来称一下每个面皮和馅,面皮重了就拽一块下来,轻了就再补一块。“练习包包子那段时间几乎天天吃包子,很多时候包得不好,也不好意思送人,只好扔掉了。”李成楠说,在开店前他们练了上百次包包子。
去年11月底,四个人在翟营大街租住的房子附近的一个便民市场,找了一个12平方米的门脸房,四人凑了1万元左右,又置办了和面机、压面机、操作台、蒸箱等设备,大学生包子店便开张了。
开店8个月后,日营业额达近万元
开店后,四个人每天5点多就起床,先买菜,在家洗菜、切菜、调陷。四个人在店里也有明确的分工,一个人压面,一个人卖包子,两个人包包子。一天卖包子结束后还要收拾,洗刷蒸笼多遍等,直到晚上11点才能睡觉。
但刚开始并没有想象的顺利,各种问题不断。“最初发不好面,面太多膨胀不起来,也把握不好每天的所用面和菜馅的量。”郜少乾说,有时会剩很多包子,只好倒掉,有时正卖着包子,突然没有面或馅的了。
“切菜常切到手,手也常被设备上的棱角划伤。”李成楠告诉我,每天都很累,生意也并不是很好,有时也会沮丧,但大家相互鼓励,“既然已经开始了,不能半途而废”,就这样坚持了下来。
两个月后,终于有了改观,包子味道越来越好,馅的种类越来越来越多,慢慢地买包子的人每天都排起长队,很多单位还开始订员工餐,有的家庭聚会时会打电话订上几十个包子。
渐渐地每天包子供不应求,他们便开始琢磨开分店。今年5月,他们在裕华路上开了第二家店,从开业起顾客都排起长队买包子。6月开了第三家店。期间有人找他们谈加盟,目前还有三家加盟店。现在每个店每天能卖4000个包子,三个直营店日营业收入达近万元。
准备年内再开50家包子店
自从开分店后,他们开始雇人包包子、卖包子。但是为了保证质量,买菜、洗菜、调陷、洗蒸笼等工作仍是四个小伙子亲自做。但店中常常面临人手缺乏的状况,他们仍会帮忙包包子。
随着包子店的扩张,很多人都对几个小伙子投来赞许的目光。“这几个孩子善良,能吃苦耐劳,靠自己的努力卖包子自力更生挺好的。”在店中包包子的张大姐说,自己挺佩服他们。
然而,几位家长对自己孩子卖包子都持否定态度。李成楠告诉我,家人知道他卖包子后,常劝他们另找工作。“他们觉得大学生卖包子不体面,跟不上大学没啥区别,不会有出息。”李成楠说,但他依然坚持自己的想法,随着生意越来越好,最后父母也妥协了。而郜少乾却没有那么幸运,至今因卖包子仍与家人处于僵持状态。
“父母曾说过如果我再卖包子就‘断绝关系’,我也半年没有回过家了。”郜少乾说,他虽然理解父母,但并不觉得卖包子低人一等,“包子”像其他的东西一样就是产品,把产品做好就是他们的目标。他正是运用自己大学所学的知识,做各种分析,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得到人们的认可。他还要更加努力得到家人的认可。郜少乾告诉我,他们正忙着注册公司,其中一个同伴去南方学习新手艺,希望可以增添包子口味,给市民更多选择。“随着店面的扩大,以后还会去学习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高自己。”郜少乾说,准备到年底再开50家分店店,此前他们已经开始做公益事业,经常去敬老院、福利院送爱心包子,以后还会定期做更多的公益事业。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成功人士学习别人的经验,一般人学习自己的经验。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古代成功人士的故事,欢迎阅读!
卡罗·道恩斯原来在一家银行工作,但他认为待在银行并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干,便来到了杜兰特公司——也就是后来名扬天下的通用汽车公司。
在新的工作环境干了6个月后,道恩斯想了解一下杜兰特对自己工作的评价,他便给杜兰特写了一封信,在信中他问了一个重要的问题:“我能否在更重要的职位从事更重要的工作?”杜兰特作了批示:“现在任命你负责新厂机器的安装,但不保证升迁或加薪。”道恩斯接受了。但他手里只有杜兰特给的一张施工图纸,而他从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任何训练。面对那么多完全陌生的困难,又要在短时间内完成任务,道恩斯心里清楚,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在眼前,如果就此退缩,可能就再也没有机遇会垂青他了。他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认真地投入钻研图纸,找相关人员分析协商,终于提前一星期完成了公司交给他的任务。
当道恩斯去向杜兰特汇报时,吃惊地发现紧邻杜兰特办公室的门上竟赫然写着:“卡罗·道恩斯总经理”。杜兰特对他说,他现在就是公司的总经理了,而且年薪在原来的年薪后面加了个“0”。杜兰特说:“给你那些图纸时,我知道你是看不懂的,但是我要看你如何处理。结果我发现,你是个领导人才。你敢于直接向我要求更高的薪水和职位,这是很不容易的,我尤其欣赏你这一点,因为机会总是眷顾那些能拿出勇气主动出击的人。”
有些事情,很多人之所以不愿去做,只是因为他们想当然地认为很困难。其实,更多的困难只是盘踞在人们的想像之中,只要你能拿出勇气主动去试一试,也许你很快就能排除想像中的障碍,铺平走向成功的道路。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华罗庚,国际数学大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多方面研究的创始人和开拓者。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人士华罗庚的励志故事,欢迎阅读!
“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的”
1930年的一天,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坐在办公室里看《科学》杂志。一篇名为《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理由的论文》深深地吸引了他。论文的作者在文中指出了苏家驹,一个大学教授在一个代数运算上的错误,文章极具才华,但文章作者却是一个熊庆来从未见过的名字。熊庆来很纳闷,下意识地问道:“这个华罗庚是哪国留学生?”周围的人摇摇头,“他是在哪个大学教书的?”人们面面相觑。真的是“无巧不成书”,恰好这时有一位江苏籍的教员在场,他想起了他的弟弟有一个同学名叫华罗庚,就回答道:“这个华罗庚哪里教过什么大学?他只念过初中,听说在金坛中学当事务员。”熊庆来感到惊奇不已,一个初中毕业的人,能写出这样高深的数学论文,必是奇才。他当即做出决定,把华罗庚请到清华大学来。
从此,华罗庚就成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助理员。在这里,他如鱼得水,每天都游弋在数学的海洋里,只给自己留下五六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说起来让人很难相信,华罗庚甚至养成了熄灯之后,也能看书的习惯。他当然没有什么特异功能,只是头脑中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他在灯下拿来一本书,看着题目思考一会儿,然后熄灯躺在床上,闭目静思,开始在头脑中做题。碰到难处,再翻身下床,打开书看一会。就这样,一本需要十天半个月才能看完的书,他一两夜就看完了。华罗庚被人们看成是不寻常的助理员。
第二年,他的论文开始在国内外著名的数学杂志上陆续发表。清华大学破了先例,决定把只有初中学历的华罗庚提升为助教。
几年之后,华罗庚被保送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可他不愿读博士学位,只求做访问学者,因为这样可以冲破束缚,同时攻读七八门学科。他说:“我到英国,是为了求学问,不是为了得学位的。”
华罗庚没有拿到博士学位。可是在剑桥的两年内,他写了20篇论文。论水平,每一篇都可以拿到一个博士学位。其中一篇关于“塔内问题”的研究,他提出的理论被数学界命名为“华氏定理”。
这位数学大师人生中唯一一张文凭竟是家乡那所新式中学的初中毕业证书。成功不会依照学历来选择人,而是看努力和钻研的程度。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只有勤奋刻苦,努力拼搏,献身自己热爱的事业的人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
1938年,整个中国已是烽火连天,华罗庚在这一年完成了在英国预定的进修,他立即回国。启程时,好友劝他不必冒此风险,留在英伦各大学讲授数理,必受欢迎。但华罗庚一定要与自己的同胞共赴国难。于是他回到了西南联大,成了危难中国的一名教授。抗战时期,昆明是日军重点轰炸的城市,有一次,华罗庚就被日军飞机扔下的炸弹活埋在防空洞里。而那时的华罗庚正和闵嗣鹤等人讨论数学。当学生挖起华罗庚时,发现他眼镜已经没有了,长衫的后半截没有了,咳嗽出来的都是鲜血。就在这样的环境中,华罗庚仍然陶醉于数学之美,他写出了《堆垒素数论》,即使到今天,华罗庚在这样的环境中写成的全部著作,仍然是世界数学王国里的经典之作。
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魏尔教授之邀赴美进行学术访问。在美国的四年,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认真研究了应用数学的情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要知道那时候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才刚刚诞生。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此时的华罗庚已经被伊利诺依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不少人都认为华罗庚不会回来了。可是,谁也没想到,此时的华罗庚内心是多么渴望早点回到自己的祖国。最终,华罗庚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携家人回国。1950年2月,在归国的船上,华罗庚写下了《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他坦露出了一颗热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我先诸位回去了。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这一年,华罗庚40岁。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抵达北京。
筹建中科院数学所,发现陈景润
华罗庚回到了清华园,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讲授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典型群论》。接着,他受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的邀请开始筹建数学研究所。1952年7月,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成立,他担任所长。在华罗庚主持数学研究所期间,他开创了解析数论、典型群论等多个领域的方向。华罗庚组织撰写了《典型群》、《多复变函数论中的典型域的调和分析》等著作。研究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的过程。20年前,当他第一次走上清华讲台时,还只是个助教,一个没有任何学历的残疾青年,是熊庆来慧眼识珠,是清华大学的教授不拘一格,给了华罗庚成长的条件,就像数学王国里充溢着灿烂的瑰宝一样,这样的事情解放以后经常在发生。
1956年的一天,有一个叫陈景润的青年给华罗庚写信,提出他的堆垒素数论中第五章的方法可以用来改进第四章的某些结果,华罗庚大为赞赏。和当年的华罗庚一样,陈景润也仅仅只是一个厦门大学的图书管理员。华罗庚马上邀请陈景润参加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让他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当年熊庆来对华罗庚的知遇被不走样地演绎在他与陈景润之间。陈景润就这样来到北京,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10年后,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登上了数学王国的顶峰。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陈景润总会感激地说:“我是华先生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走后门’调来的年轻人!”不论陈景润走到哪里,都会特别自豪地和别人提起“我的老师华罗庚”。
回国后短短的几年中,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研究硕果累累。他写成的论文《典型域上的多元复变函数论》于1957年1月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并先后出版了中、俄、英文版专著;1957年出版《数论导引》;1959年,用德文出版了《指数和的估计及其在数论中的应用》,又先后出版了俄文版和中文版;1963年,华罗庚和他的学生万哲先合写的《典型群》一书出版。他为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热情,在北京发起组织了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从出题、监考、阅卷,都亲自参加,并多次到外地去推广这一活动。他还写了一系列数学通俗读物,在青少年中影响极大。他主张在科学研究中要培养学术气氛,开展学术讨论。他发起创建了我国计算机技术研究所,也是我国最早主张研制电子计算机的科学家之一。
从初中毕业到人民数学家,华罗庚走过了一条曲折而辉煌的人生道路,为祖国争取了极大的荣誉。
推广优选法与统筹法
1958年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在大跃进的形势下,许多科学家纷纷走出研究所,到实际生产中找课题。华罗庚出身贫寒,真心希望自己深奥的学术能为工农业生产生活直接服务。但华罗庚的专长是数论、多复变函数论、矩阵几何等,这些高深的数学理论,怎样去和工农业生产直接联系呢?他在知识分子要在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上陷入了深深的苦恼。华罗庚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大道如青天,独我不得出。”华罗庚开始从每一个数学分支里分析,尝试用数学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华罗庚参加了一个战士的追悼会,这个战士为了一个爆破面的成功,自己牺牲了。这件事对华罗庚的刺激很大,他说:“为什么不能够在生产雷管的过程中,让他的质量百分之百成功?”于是,华罗庚提出了道道工序要优选。华罗庚的统筹法和优选法就是这样被逼出来的。
1964年,华罗庚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建议在生产实践中推广优选法和统筹法,认为可以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毛泽东回信称赞他“壮志凌云,可喜可贺”。华罗庚由此开始了他深入基层,跑遍祖国大地推广统筹优选法的工作。他亲自到工厂、矿山,冒酷暑、顶严寒,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向工人农民传授知识,帮助他们增加生产、提高质量、降低消耗。“”期间,华罗庚不能访问图书馆,还要时时提防_的冷箭。有些心怀叵测的小人,华罗庚搞理论研究的时候,他们批评他脱离生产实际,搞统筹优选的时候又批评他不搞理论研究,华罗庚不为所动。他说:“你说你的,我干我的。我只知道统筹优选对人民有利,我要搞;我知道,没有理论就搞不出优选来,所以理论也要搞。”
在普及双法的道路上,除了身体上的劳累,华罗庚还受着这样那样的攻击与干扰,华罗庚身心疲惫,身体每况愈下。自1965年算起到他去世,用了整整20个春秋寒暑,华罗庚走遍了祖国内地26个省份,行程超过20万公里,数百万计的人,得以聆听他的教诲,无以计数的人参加了实践。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每一个成功人士背后都上演着不为人知的故事,他们这些故事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小编为大家力荐了成功人士演讲的励志小故事,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王永庆名言
“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心是最要紧的。钱是附带的。财富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反而是负担。”
王永庆,1916年1月出生于TW省台北市,原籍福建省安溪县。王永庆家族的祖辈,是清道光年间从福建泉州府安溪县金田乡移居今天台北县新店直潭的王家在TW第一代祖先是王永庆的曾祖父王天来。其祖父是王天来四子王添泉。王永庆的父亲是王添泉的次子王长庚。王家在台早期主要以种茶为生,到了王长庚这一辈,开始了半农半商的生活。王永庆15岁时离开家乡,到嘉义闯天下。这一去,竟改变了王家日后的生活,16岁开办米站.靠用心和勤奋努力站稳了脚跟,并在1954年3月,38岁的王永庆创立TW塑胶公司(前身称福懋塑料工业公司,1957年改为现名),生产塑胶原料PVC。
50年后的台塑集团已经是TW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下辖TW塑胶公司等9家公司,员工7万多人,资产总额1.5万亿新台币,形成了名副其实的庞大“王国”。王家逐渐成业当地的有钱人家。王永庆创建台塑公司后,事业越做越做大,逐渐发展成为TW最具知名度的大企业,王家也成为TW最有名望的大家族之一。王永庆一生先后娶有三房妻室,大太太郭月兰未有生育;二太太廖娇生有两男三女,分别是王文洋、王文祥、王贵云、王雪龄与王雪红。三太太李宝珠则生有4女,分别是王瑞华、王瑞瑜、王瑞惠与王瑞容。
王永庆卖米的故事
1932年,16岁的王永庆在TW嘉义开了一家米店,从此踏上了艰难的创业之旅。
王永庆早年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去做买卖。16岁的王永庆从老家来到嘉义开一家米店。那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非常激烈。当时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更谈不上知名度了,没有任何优势。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么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想起父亲常说的一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钱,惟一能做的是不吝惜时间和力气。
刚开始,王永庆曾背着米挨家挨户去推销,一天下来,人不仅累得够呛,效果也不太好。谁会去买一个小商贩上门推销的米呢?可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决定从每一粒米上打开突破口。那时候的TW,农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由于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落后,很多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米里。人们在做饭之前,都要淘好几次米,很不方便。但大家都已见怪不怪,习以为常。
王永庆却从这司空见惯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和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砂石之类的杂物捡出来,然后再卖。一时间,小镇上的主妇们都说,王永庆卖的米质量好,省去了淘米的麻烦。这样,一传十,十传百,米店的生意日渐红火起来。
王永庆并没有就此满足。他还要在米上下大功夫。那时候,顾客都是上门买米,自己运送回家。这对年轻人来说不算什么,但对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就是一个大大的不便了。而年轻人又无暇顾及家务,买米的顾客以老年人居多。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主动送米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服务措施同样大受欢迎。当时还没有“送货上门”一说,增加这一服务项目等于是一项创举。
一天晚上,天下着倾盆大雨,王永庆忙完店里的活计,已是深夜。他上床躺下,迷迷糊糊刚睡着,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了。开门一看,原来是嘉义火车站对面一家客栈的厨师。厨师说客栈来了几位客人,还没吃饭,刚巧厨房没米了,请王永庆帮忙送一斗米过去。当时,卖米的利润极其微薄,一斗米只能赚一分钱。从心情上来说,王永庆不愿冒着这么大的雨赚这一分钱,但为了维持平日的信用,他二话没说,量了一斗米,披上一条麻袋当雨具,将米送到客栈。回来时,全身都湿透了。
王永庆送米,并非送到顾客家门口了事,还要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陈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把米缸擦干净,再把新米倒进去,然后将旧米放回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的顾客。
如果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就细心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家里有多少人吃饭,几个大人、几个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
每次给新顾客送米,王永庆都要打听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这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米送过去。
不过,由于嘉义大多数家庭都靠做工谋生,收入微薄,少有闲钱,主动送米上门,如果马上收钱,碰上顾客手头紧,会弄得双方都很尴尬。因此,每次送米,王永庆并不急于收钱。他把全体顾客按发薪日期分门别类,登记在册,等顾客领了薪水,再去一拨儿一拨儿地收米款,每次都十分顺利,从无拖欠现象。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马路尽头的巷子里,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更加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最繁华热闹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做铺面,里间做碾米厂。
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TW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把一粒米这样细小的工作做好同样也是一种创造。
王永庆,1917年1月18日,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当时,祖籍在福建省安溪县的王家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几代人都以种茶为生,只能勉强糊口。9岁那年,王长庚不幸患病只得卧床休养,王永庆开始用自己瘦小的肩膀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重担。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TW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
抗日战争胜利后,TW经济开始发展,建筑业势头最好。王永庆敏锐地发现了这一点,便抓住时机经营木材生意,结果获利颇丰。这个普通农民的儿子,居然成了当地一个小有名气的商人。上世纪50年代初,TW“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时年38岁的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TW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胶领域大获成功的王永庆先后成立了南亚塑胶工厂、TW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TW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
王永庆是TW最知名的大企业家,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也是年轻一代心目中最崇拜的创业英雄,被誉为TW的“经营之神”。王永庆与香港的李嘉诚、马来西亚的陈必新齐名,被称为世界华人最著名的三大财富。他15岁辍学做学徒工,16岁自办米店,靠用心和勤奋努力站稳了脚跟,并在1954年筹资创办了台塑公司。如今的台塑王国下属100多个企业、4个上市公司,还有一个公众法人财团,已成为中国TW第区最大的企业,并在世界的石化业首屈一指,牢牢占据了“龙头老大”的位置。
6月5日,台塑集团在股东大会结束后宣布了自企业成立以来最重大的一次人事变动。担任台塑集团董事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王永庆卸任,职位由原台塑总经理__村接任,王永庆弟弟王永在的长子王文渊升任总裁,副总裁一职则由王永庆的女儿王瑞华担任。今后,台塑集团将进入由职业经理人和王家第二代联手管理的“同治时代”。但王永庆和王永在兄弟仍是台塑集团的精神领袖。
从米店小老板到塑胶大王
1917年1月18日,TW台北县新店的一个贫苦农家喜添新丁,这就是后来被尊为“经营之神”的王永庆。
15岁那年,王永庆小学毕业,先到茶园做杂工,后到TW南部嘉义县的一家小米店当了一年学徒。第二年,王永庆作出人生中第一个重要决定,开米店自己当老板,启动资金则是父亲向别人借来的200块钱。
几年下来,米店生意越来越火,王永庆筹办了一家碾米厂,同时完成了个人资本的原始积累。从那个时候起,王永庆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上世纪50年代初,TW“工业局”推出一系列工业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利用美国援助兴建石化工业基本原料聚氯乙烯。时年38岁的王永庆大胆接手了当时这一无人看好的项目,成立了TW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之后,在塑胶领域大获成功的王永庆先后成立了南亚塑胶工厂、TW化学纤维工业公司等一大批企业。
目前,台塑集团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炼油、石化原料、塑料加工、纤维、纺织、电子材料、半导体、汽车、发电、机械、运输、生物科技、教育与医疗事业等。尤其是在石化工业领域,建立起从原油进口、运输、冶炼、裂解、加工制造到成品油零售等一体化的完整产业链,这在TW是独一无二的企业集团。台塑集团下辖9个公司、员工总数超过7万,资产总额达1.5万亿新台币。
2002年,尽管王永庆宣布退休,不再过问集团的具体经营事务,但仍是集团与主要企业的董事长,是台塑集团幕后的舵手与精神领袖。
给年轻人的八堂课
几十年来,全球化工行业一直把王永庆尊为“经营之神”,其经营之道更是备受推崇,很多TW企业家都将王永庆的管理经验当做最为实用的教科书。
有位叫郭泰的作家,研究王永庆其人其事20多年,搜集了近40年来王永庆的演讲稿和报纸、杂志、电视等相关报导,写出了一本书,名为《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这本书归纳出王永庆做人做事的根本态度和起码原则。有书评这样写道:“王永庆给年轻人的八堂课,道理虽然浅显易懂,却是他数十年从不断挫败中累积出来的宝贵心得,可谓句句珠玑,发人深省”。
第一堂课:刨根问底,也就是面对问题一定要追究到水落石出,否则绝不罢休。
第二堂课:务本精神,凡事只求根本,不问结果;事事追求点点滴滴的合理化。
第三堂课:瘦鹅理论,这是王永庆时常提及的人生奋斗理念,说的是学习瘦鹅忍饥挨饿,用刻苦耐劳的精神面对困境,并以坚毅态度等待机会到来。
第四堂课:从基层做起,必须脚踏实地、按部就班;从基层做起,还必须在选定目标后咬住不放,全力以赴。
第五堂课:实力主义,学历不等于实力,只有实实在在的经验才能培养出令人信服的实力。实务经验愈丰富,成功机会就愈大。
第六堂课:切身感,企业的管理制度若能让员工产生切身感,他们的潜能才可发挥到十成。王永庆经常对员工说:“虽是一分钱的东西,也要捡起来加以利用,这不是小气,而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警觉,一种良好的习惯。”
第七堂课:价廉物美,只有建立在价廉物美的基础上,企业才能够蓬勃发展。王永庆坚持供应价廉物美的原料给下游客户。
第八堂课:客户至上,买卖双方唇齿相依,懂得维护客户的利益,才能取得自己的最大利益。
“压力管理”与“奖励管理”
还有文章指出,王永庆从多年的经营管理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实用理论,其中最为精辟的是“压力管理”和“奖励管理”两**宝。
所谓压力管理,就是在人为压力逼迫下的管理之道。具体地说,就是人为地造成企业整体及所有从业人员存在紧迫感。“一勤天下无难事”,王永庆始终对此深信不疑,他认为承受适度的压力,甚至主动迎接挑战,更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旺盛生命力。因此无论对人还是对己,王永庆都提倡严格要求。
当然,奖惩分明是台塑集团的一贯做法,王永庆对员工的要求虽然苛刻,但对部属的奖励也极为慷慨。据报道,台塑的激励方式有两类:一类是物质的,即金钱奖励;另一类是精神的。台塑员工都知道自己的努力会得到相应的报酬,因此都拼命地工作,王永庆的“奖励管理”制度造成了“1+l=3”的效果。
王永庆曾在总结成功经验时表示,他认为最有效同时也最有意义的做法,是选择“永远追求更大贡献”作为企业的目标。他说:“我不但与别人竞争,对自己也是严之又严。
对于大连实德集团总裁徐明拥有3亿美元的财富,挤身大陆第12大富豪,台塑企业集团董事长王永庆昨认为,机会创造富豪,大陆的机会比TW多,现今TW的机会已经很少了。
据了解,王永庆昨天中午已和徐明餐叙,两人相见甚欢。徐明的实德集团是台塑在大陆最大的客户,因此,相当受到王永庆礼遇,两人也就大陆合作投资交换意见,王永庆对***上台后的大陆经济形势相当关心。媒体询问徐明此行的目的。他说:「要等双方谈过后,才向大家说。」
王永庆对于徐明的观感是,很认真,企业规模很大,机器、生产线摆得很现代化,且有效率,做人也很朴实。他强调:「实德不是空买卖,是家制造业,真得很不错。」
王永庆表示,徐明这次要在TW停留7天。有记者说:「徐明只有32岁,已挤身大陆第12大富豪,累积的个人财富多达3亿美元。」王永庆听到后笑着说:「3亿美元不多啊,要拥有30亿美元才可称为富豪。」
当他讲完这些话后,回忆立刻回到30岁。王永庆说:「我30岁已经在嘉义开米店了。当时TW是日本的殖民地,且正在打战,农作物、粮食不够,必须配给,称为经济统制。」他强调,当时,开米店的都是「好也人(有钱人)」啊。
台塑集团董事长王永庆近日与大陆驻点记者茶叙,畅谈“金钱观”、“医疗观”、“有机观”。他认为,一个人财富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反而是负担。
台塑集团董事长、有“经营之神”之称的王永庆,近日在台塑大楼与大陆记者茶叙,侃侃而谈,表达了对金钱事业的“三观”。
“金钱观”
王永庆一九一六年在台北出生,原籍福建省安溪县。他从十五岁打工开始,一步一个脚印。他创办的台塑集团,目前已是TW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下辖九公司、员工逾七万,资产总额达一点五万亿新台币。记者问:听闻您一向节俭,您怎么看待金钱?王永庆说,一个人幸福不幸福,心是最要紧的。钱是附带的。财富多了,不一定是好事,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反而是负担。他说,台塑集团计划在大陆捐建一万所小学。“现在已经有几百所学校建成了,三十一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都有。校名统一叫‘明德’,牌匾快做好了。”
“医疗观”
众所周知,王永庆主张两岸多交流、早“三通”,他的投资横跨海峡两岸,在石化、码头、电厂等领域屡有大手笔。王永庆对记者说,台塑投资的漳州电厂现在一天赚不少钱。但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所得用于再投资(包括医疗)。假如不够,也不会从岛内拿一分钱,会通过大陆或美国等地的银行贷款来解决。他说,在大陆煤的价格涨了一倍,成本提高了,但电还是维持了原来的价格。医院,是王永庆投资的另一方向。他表示,厦门、北京、洛阳等地的长庚医院正在筹建中。不过,王永庆似乎更在乎医疗的配套。他说,改善医疗条件,不但要盖医院,还要一定有护士学校,应该做到一个医师配两个、三个护士,另外要有其它医疗技术人员。他在大陆兴建医院,也会在当地投资护士学校。
“有机观”
台北市每个家庭有一个塑料桶,是王永庆亲自设计、免费赠送的,用来装“厨余”(大陆又称泔水)。回收后,送往台塑的有机农场,“变废为寳”,以有机肥料种植有机蔬菜。当记者就此问询时,王永庆反问:“你说,甚么才叫‘有机’?”记者一时无言。王永庆接着指出,“无毒”不等于“有机”。以蔬菜为例,街上常听见有人叫卖“有机蔬菜”,其实大部分未必是。他认为,真正的有机蔬菜应该种在透明屋中、不淋雨水、不洒农药、不施化肥,土壤历经改良富含有机肥料。他的“私人家园”中所种有机蔬菜不用煮,可以生吃。王永庆说,他投资数十亿元,已经或正在桃园杨梅、云林东势、嘉义、屛东等地建造“厨余”回收厂或有机农场,将来在基隆也要建一座。据知,目前王永庆投资“厨余”回收、有机蔬菜并不赚钱。所产有机蔬菜供不应求,一时成热,但价格压得很低。他意在解决土壤酸化和民众健康问题,在全台普及“有机”概念。王永庆说,他希望大陆也能朝着这方面努力。台塑将来会考虑在大陆投资建“厨余”厂、有机农场。
编者按
王永庆与长庚医院,可视为亚洲家族企业的缩影。合作伙伴美国PPG工业公司全球副总裁福泰利形容王永庆:“他是我见过的最有智慧的老人。”近日,这位智慧老人宣布隐退江湖。在他身后,留下的是令人扑朔迷离的祖国大陆产业布局和用心良苦的家族继承安排。
王永庆退休,原本最有可能继承家业的长子王文洋不在身边……
豪门公子王文洋,如今却身在异乡,与海峡对岸的台塑集团两两相望。本应接过父亲庞大事业的他,却早在1995年时不幸被王永庆亲自逐出家门,独闯商海。
王永庆处理王文洋一事可谓用心良苦。为保家业永不分离的目的,他不仅使得集团交叉持股,形成难以切割的局面,更是作出了一般人都难以割舍的决定,不仅没有把江山交给自己的孩子,而是交给集体决策小组,甚至让弟弟家族的势力超过自己。
一度倾力栽培
王永庆的长子王文洋今年55岁,最早在台塑集团美国公司工作,后调入台塑本部,负责南亚塑胶和南亚科技两公司的筹建与生产。
平日里,王文洋衣着简朴,很少发脾气。父亲为了能让他得到足够的锻炼,把自己的亲信吴清仁安排在他身边。
当时,南亚塑胶下有一家合资工厂。吴清仁是南亚塑胶的总负责人,每周都要去这家合资公司开例会。据合资公司的一位高管回忆,王文洋与吴清仁很少碰面。两个人虽然都是公司的牵头人,但是只要王文洋出现在会议室里,吴清仁能避就避。这正是吴培养他的一种独特方法,即给予机会来独当一面。当时都认为王文洋将是接班人,吴清仁的避让也很聪明。
王永庆是个极其节俭的人。每天早上的公司会议,王永庆会享用并不丰富的早餐:牛奶、咖啡和鸡蛋。底下人都要学他,在喝咖啡加伴侣时,每次都要将伴侣的沫掏空才肯罢休,否则王永庆将很不高兴。他一去台塑自己的宾馆视察,必然会到水池间走一趟。看看里面有没有没有用完就丢到垃圾桶的小肥皂。如果发现,他一定会叫人回收。
而南亚塑胶的企业文化,也浸染了王永庆的勤俭风格。每一张纸,都不能随意丢弃,必须要正反两面用过才可。工人所戴的手套,也要多次使用。据合作伙伴美国PPG工业公司高层表示,之所以选择和王家合作,看中的就是他们的管理系统和控制成本能力。多年来,王式管理已成体系,并写书出版。两家后来在昆山成立新的合资公司后,依然是南亚塑胶的TW干部主要负责管理。
王永庆家规甚严,他和他的儿女很少开豪华轿车,而是驾驶TW当地的品牌轿车。王文洋对父亲也是非常敬畏。据当年和王文洋有过接触的人士回忆,一次和王文洋在一起时,亲眼看到,王文洋听到父亲要接见自己的消息后,立刻很严肃,并摘下手腕上的名表请其代为保管。
自立门户
1995年,王文洋的商海命运被一位女明星彻底颠覆。他与美女吕安妮的关系暧昧,并且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外公开的地步,导致公司股票大幅下挫。王永庆当机立断,将王文洋的名字从台塑集团所有公司中剔除。
当时的王文洋44岁,很难理解娶了三个太太的父亲,为何就对自己的婚外恋如此反感。唯一一条的道路就是前往大陆,重新创业。
与其他兄弟姐妹一样,年幼的王文洋在13岁时远渡重洋,赴英国求学。在台塑集团的众多子孙中,王文洋同样天资聪慧。17岁考进伦敦大学皇家学院物理系,24岁拿下企业管理的硕士 和化工博士两学位。
王文洋为台塑任劳任怨了20年,吕安妮事件发生后,他凭借在南亚塑胶获得的经验,在广州设立了宏仁集团,从事同一行业——塑胶制品和电子制造。
王文洋离家时几乎身无分文,他求助美国的一些朋友。他将工厂的规模全部设计好,但手头现金有限,只能购买适合工厂一半规模的设备先期开工。
“他的创业,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一位友人在谈起王文洋的宏仁集团时说,王文洋自立门户后挖走了很多南亚塑胶的人,当然王永庆在这时并没有插手。通过自己20多年的从业经验,王文洋又重新建立了一支塑胶制造队伍,并且一举成为了当时中国TW在大陆投资的著名企业之一。
王文洋在介绍自己的公司时,特别提及了一个人——母亲廖娇,即王永庆的二太太。为表达对母亲的感恩之情,他也将宏仁集团的英文名字,与自己的亲情寄托联系在一起。廖娇在王永庆的事业初创阶段无疑是一位贤内助。在宏仁集团的公司网站上,记有王文洋对父母的一段回忆,王文洋认为,父亲对亲生母亲很不体贴。母亲每天都有忙不完的苦差事要做,甚至还要帮父亲公司寄宿在家里的高级主管洗衣服,并会经常无端地被辱骂、被欺负。“在凛冽的寒冬,母亲却要忍受沁凉的冰水,奋力地用双手搓洗着一大家族堆积如山的衣物,而我只能静静地站在一旁陪伴着母亲。”
不过,王文洋在自立门户之后很少提及往事。
与弟弟王永在“呵护”下辈的态度不同,王永庆曾经心痛地描述自己“是无情无义的人”。但是一些上了年纪的台商认为,王永庆还是很爱自己的儿子,但他也爱自己亲手创办的家业。王永庆对第二代的授权只有一个原则:“做好才能升官,做不好就革职。”如果听凭情感行事,王永庆难以找到真正满意的守业者。
继承权之惑
在6月6日当天,王永庆及兄弟王永在同时宣布辞职,从此淡出台塑集团的核心领导层。而台塑集团也形成了“七人核心领导团队”的一个新阵容,分别是王文渊、王瑞华、王文潮、王瑞瑜、吴钦仁、杨兆麟和__村,后三人皆非家族成员。
目前,台塑集团的几大公司也分别握在这些人物的手中。除台塑及南亚塑胶被控制在__村和吴钦仁手里外,王永庆的侄子(王永在的儿子)——王文渊和王文潮各担任了台塑石化和台化的董事长,接替长辈之位。而王瑞华作为王永庆最器重的女儿,也逐渐上位,担任仅次于王文渊的台塑集团副董事长一职。
王瑞华自从在2001年时离开美国台塑,被父亲招回TW后,就成为了台塑接班人的强有力候选者之一。她担任长庚生技公司的负责人之后,公司受到了父亲的亲自指点,其座位就在父亲工作室的旁边。
王永庆培育子女
王永庆是TW的首富、塑胶王国的大王、TW到海外办跨国公司的第一人……
TW第一辈的企业家如今不只比事业版图,更在意儿女够不够优秀,能不能接棒传承,‘这点王永庆非常成功。’如今三娘李宝珠的二女儿王瑞瑜,担任台塑的幕僚长,是父亲能干的帮手,而二娘杨娇的儿女如王雪龄、王文洋、王雪红,却又能另创新局,有另一番事业成就。王永庆在培育子女上的成绩,完全不逊于经营事业的成绩。
节俭出名的父亲
在台北市锦州街,有一座漂亮的6层花园大楼,占地1000多平方米,庭院宽阔,绿荫环抱,警卫森严。这个深宅大院正是王永庆的寓所之一。
王永庆是TW的首富:他是塑胶王国的大王;他是企业经营之神;他是实现TW现代化的有功之人;他是TW到海外办跨国公司的第一人。
王雪红乃是“经营之神”王永庆的女儿,不靠父亲的帮助,打拼14年,蝉联多年TW女企业家首富。她1987年入股姐姐的TW大众公司;1992年以500万元新台币在一间旧公寓里创办威盛;2000年10月威盛市值超过其父王永庆经营了46年的台塑,她自己也成为TW最富有的女人;威盛2003年以前以“英特尔强有力的挑战者”闻名,近年巨资打造的“中国芯”也在大陆深入人心;威盛之后,她已投资了30多家公司,平均每年近3家。
在男性主导、硬梆梆的科技世界里,王雪红却闯出她的王国。虽然不靠父亲资金的扶持,但父亲对她的教育却使她能成功的根本。
因为担心子女在台塑大树庇荫下缺乏磨练,所以每一个小孩在国小或初中时,就被王永庆送到英国、美国求学,直到念完研究生才回国。王家三姐弟:王雪龄、王文洋、王雪红,各差两岁,陆续毕业自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我的童年并不快乐,国三时我被父亲送到美国念书,老实说离开TW是很高兴的。但我感谢神,让我生在这个家庭,让我磨炼,面对很多事情。”
王永庆本人的节俭相当出名,他的儿女们在美国生活也不富裕,因为他供给学费、生活费都算得很精准,就像管理手下企业般,总是给得“刚刚好”,不让他们有一丝享受奢侈的机会,此外,和儿女联络都是写信,从不打电话,“因为觉得打电话太贵了”。王雪红的母亲杨娇表示,儿女还必须回信报告花了哪些钱,连买支牙膏也得写上去!
但是王永庆经常给孩子们写信,一写就是好几大张,大约每隔两周就写一次。王雪红说,父亲多半写他自己的工作心得,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处理等,父亲特别强调凡事要“追根究底”,会告诉她公司发生了什么事,他如何追根究柢底。这种内容,对当时还是高中生的王雪红而言,自然有些乏味,“而且爸爸的字又草,说实在我真的看不懂”。但她仍小心翼翼地把每一封信都保存起来,“两三年前重新翻过,真的很有启发。”
即便现在对孙辈,王永庆也不是含饴弄孙的心情。在美国念大学的外孙(大女儿的儿子),暑假回台塑生产线实习,王永庆要求他每天、每周都要写报告:“如何改善效率”。还有另一个奇特的报告:分析“学费”能有多少产出。
要自己打拼这个世界
王永庆的生活非常俭朴,他对穿着的要求是大方整洁,从不计较衣服的新旧及款式。他生平最喜欢收藏名人字画,然后就是听戏,并常年坚持慢跑锻炼。他的子女似乎也没有感觉到他们的父亲是个富豪。
王永庆共有3个妻子,因此儿女很多,长子王文洋是他最器重的一个。王文洋出生于1951年,英国伦敦帝国大学物理系毕业,1975年同时获得该校的企业管理硕士 和化学博士两个学位,为了培养儿子基层工作的经验,让他融入台塑文化,以便将来更好的接班,王永庆并没有象其他许多大企业家那样,给王文洋委以重任,而是让他从南亚塑胶公司基层的课长做起,并接受最基本的车间训练,这既是台塑员工的必经之路,也是王永庆认为熟悉业务的最佳手段。
王文洋在南亚公司一干就是很多年,并一步一步走向公司管理高层,从林口厂厂长到1984年升任公司第四事业部经理。王文洋在这个经理岗位上经过10个春秋的磨练,逐渐成为一位管理专才,1994年再次高升为南亚公司协理,也即从部门经理升为公司总经理助理,负责统筹管理公司各事业部,现为在大陆总投资额达21亿美元的宏仁集团董事长。
二女王雪龄,留学美国,获伯克莱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她嫁给同是柏克莱大学校友(该学校电脑博士)的简明仁。他俩结婚回到TW后,放弃在台塑集团高就的机会,拿出他们自己仅有的100万元资金,成立大众电脑公司,在TW曾引起一阵轰动。如今,大众电脑公司不仅是新竹科学工业园区的高科技企业,也是一家股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优异,获利能力在资讯来中名列前三大,成为王家女婿中独立创业的典型与代表。
目前除王文祥在台塑美国企业任职及大女儿王贵云在南亚公司任职外,二房其他子女均未在台塑集团内任职,而是依靠自己的努力创出一片天下。二女儿王雪龄与简明仁夫妇创办大众电脑集团,已成为TW知名的大型高科技企业集团。长子王文洋则在大陆创建了宏仁集团,并在上海合作设立宏力半导体公司,开创TW半导体进军大陆的先锋。
而王永庆最出色的还是三女儿王雪红,不少媒体认为,王雪红承袭了父亲“拼命三郎“的性格。每件事我都有些波折,从来没有平顺过。”王雪红笑着说。然而她都撑下去了。
能撑下去,除了信仰,也是父母亲的教育,培养出她的格局、坚持、韧性。
王雪红说,母亲最常给她的教诲就是要忍耐,凡事不要只看眼前,要看长远。而每天三点钟起床,做毛巾操、写文章的父亲,亲身展现凡事要有毅力、有原则,也给她深远的影响。
王雪红说:“我爸爸很严肃,像老板一样,到现在还是这样。我常说神是我第一个老板,他是我第二个老板,我每次见他都正襟危坐,怕讲错话。”
2002年,王永庆宣布退休,尽管不再过问集团的具体经营事务,但仍是集团与主要企业的董事长,是台塑集团幕后的舵手与精神领袖。王永庆在培育子女上的成绩,完全不逊于经营事业的成绩。
读者读后感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深的启发甚至是感动。同样是卖米,为什么王永庆能将生意做到这种境界呢?关键在于他用了心!用心去研究顾客,研究顾客的心理,研究顾客的需要,研究如何去满足顾客的需要。不单纯卖给顾客简单的产品,而是将顾客的需求变成自己的服务项目,与产品一同给予顾客。
由此我们更可以看出服务的价值。顾客从其他米店也可以买到米,但从王永庆的米店里买米,会感觉自己的所得是超于产品价值的,这超出的价值便是服务。令人感动的服务决不仅仅是微笑能涵盖的,它融合在每一个工作的细节里。如果去衡量的话,衡量的标准便是:你是否在与顾客交往的每一个环节上都细心地为顾客的方便与顾客的利益着想了?
我们应该明白的是:在如今技术高度发展、产品趋同的形势中,一个企业如果想存活并发展,就一定要有超越产品的让顾客愿意为之捧场的理由。只有乐于把方便给予他人,把利益给予他人,把温暖给予他人,把服务给予他人,才能塑造出企业独特的魅力,赢得顾客心。
浏览量:11
下载量:0
时间:
幽默胜过直白,话少胜过多言;坦率胜过伪装,自然胜过狡辩;心静何来多梦,苦索不如随缘。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人士的幽默故事,欢迎阅读!
1980年,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在采访邓小平时,一见面就向他祝贺生日。邓小平说:“我的生日?我的生日是明天吗?”法拉奇说:“不错,邓小平先生,我是从你的传记中知道的。”
邓小平说:“既然你这样说,就算是吧!我从来不知道什么时候是我的生日,你也不该祝贺我呀!我已经76岁了,76岁是衰退的年龄了!”法拉奇说:“邓小平先生,我父亲也76岁了,如果我对他说那是一个衰退的年龄,他会给我一巴掌的!”邓小平说:“你不会对你父亲说这话的,是吗?”……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你在羡慕着成功人士所是得到的成就的时候,也来关注下成功人士背后的励志故事。你要知道他们的成功也是来之不易的,没有人能随随便便就能成功吗。那么关于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你了解多少呢?以下是读文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美国前第一夫人希拉里.克林顿在4岁的时候,她家从外地搬到芝加哥郊区的帕克里奇居住。来到一个新环境后,活泼好动的希拉里急于交上新朋友,但很快她就发现这并非易事。每当她到外面去玩耍时,邻居的孩子们不是嘲笑她就是欺负她,有时还将她推来推去或将她打倒在地。每当这时她都会哭着跑回家去,再也不出家门了。
希拉里的母亲静静地观察了几周后,终于有一天,当希拉里又一次哭着跑回家时,母亲站在门口挡住了她的去路。母亲大声对她说:“回去勇敢地面对他们,我们家里容不得胆小鬼。”希拉里只得又硬着头皮走出家门,这让那些欺负她的孩子大吃一惊,他们没料到这个小丫头会这么快又回来。最后,希拉里终于以自己的勇气赢得了新朋友。在以后的岁月里,每当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希拉里都会鼓起勇气,大胆地迎接挑战。
>>>下一页更多成功人士的励志故事#p#副标题#e#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说到成功人士可能说出名字好多人都说认识,但他们的故事你都知道吗?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人士的故事,欢迎阅读!
从退学建立微软,到成为世界首富,盖茨只用了20年的时间。此后,这个被美国人誉为“坐在世界巅峰的人”就再也没有从这个位子上下来过,一坐就是12年。
互联网仍然充满魅力
其实,盖茨作为世界首富的日子也是波折不断。在1998年股票市场的互联网泡沫出现前,盖茨的财富已经达到近1000亿美元。2000年网络股热潮开始消退,微软股价下滑了近63%,盖茨的身价也随之缩水了近一半。尽管盖茨依然保持着全球首富的位子,但是与第二名的差距已经是越来越小,那时人们纷纷预测,随着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盖茨迟早要让出“天下第一”的宝座。
然而事情发展并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2003年以来,美国经济强劲复苏,带动了互联网业的回暖。且不说屡创奇迹的Google等后起之秀,微软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表现也很抢眼,盖茨的财富重新水涨船高。在过去一年里,盖茨的财富增加了近8%。
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沃伦·巴菲特曾评价比尔盖茨说:“如果他卖的不是软件而是汉堡,他也会成为世界汉堡大王。”言下之意,并不是微软成就了盖茨,而是其商业天赋成就了这个世上最富有的人。
对于理财,盖茨自然也有自己的一套。对微软公司前途的信心使盖茨仍然把财富的绝大部分投在公司股票上,尽管他已经不担任公司的CEO,但是作为微软的首席架构师,他仍然主导着公司的发展方向和战略规划。不过精明的他也会在好的价位适当地套现一些股票。股市交易记录显示,上个月盖茨就在公开市场出售了100万股微软股票,获得收入近2700万美元。
当然,像盖茨这样的聪明人是决不会把“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具有远见的盖茨早在网络股泡沫破裂之前就开始分散投资了。盖茨在1995年建立了一家投资公司,据了解,该公司管理的投资组合价值10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投入了收入稳定的债券市场,主要是国库券。
盖茨看好代表新经济的数字及生物技术产业,但在投资时并不排斥传统经济,尤其看重表现稳定的重工业部门。盖茨曾通过自己的投资公司收购纽波特纽斯造船公司7.8%股份,后来这些股票几乎上涨了一倍;他对加拿大国家铁路公司的投资也给他带来了丰厚的回报,在不到一年内股价就上升了大约1/3。此外,盖茨也喜欢向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很强的公用事业公司投资。而盖茨对科学创新的兴趣,也使他把医药和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重要的投资方向。
自称善用每一分钱
曾经有人计算过,像比尔·盖茨那么有钱可以怎么花,结论是:可以买31.57架航天飞机,或者344架波音747,拍摄268部《泰坦尼克号》,买15.6万部劳斯莱斯产的本特利大陆型豪华轿车。但是事实上,富可敌国的盖茨夫妇生活很俭朴,唯一可称得上奢华的只有他们位于西雅图郊区价值5300万美元的豪宅。不过据到过盖茨家的人介绍,豪宅内陈设相当简单,并不是常人想象的富丽堂皇。盖茨曾说过:“我要把我所赚到的每一笔钱都花得很有价值,不会浪费一分钱。”
在过去几年里,盖茨把他的大量个人财富捐献给了慈善事业。据统计,盖茨至今已为世界各地的慈善事业捐出近290亿美元的财富,成为世界上最慷慨的富人。目前,以盖茨夫妇两人名字命名的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私人慈善组织,其基金规模是老牌的福特基金会的3倍、洛克菲勒基金会的10倍。去年11月,他在伦敦庆祝自己50岁生日的时候,对在场的记者表示,名下的巨额财富对他个人而言,不仅是巨大的权利,也是巨大的义务,他准备把这些财富全部捐献给社会,而不会作为遗产留给自己的儿女。
世人对盖茨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成功的企业家,有人说他垄断行业、欺凌弱小;有人说他是“最慷慨的慈善家”,有人说他是一个虚伪的人———他的慈善之举只是有史以来最昂贵的公关活动;有人说他是当之无愧的全球首富,有人说他只会贪婪地在股市中套现,从微软用户的身上榨钱……但是就像美国人说的那样:“不管你是爱他,还是恨他,你都无法漠视他———这就是比尔·盖茨的魅力。”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一个成功的创业者,三个因素,眼光、胸怀和实力。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欢迎阅读!
陈欧,1983年2月4日出生于四川德阳。中国企业家、聚美优品创始人兼CEO。2014年5月16日,聚美优品正式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市值超过35亿美元。陈欧成为纽交所220余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市中国公司CEO,其所持股份市值超过11亿美元。
陈欧创业语录
创业的选择是跟随你的心,当你觉得有些事情现在应该开始去做,就不要想太多。
我激励大家找到一个愿意为之赌上青春的事情,找到一个愿意为之赌上青春的人。如果没有加油,现在来得及;如果再不加油,再过几年你只能纪念你逝去的青春。
我的创业不是像媒体报道的那么风光无限,我是一个想法很多的人,喜欢去把想法付诸实践的人。创业是靠熬出来的。我从来没有想到创业的过程会这么艰难。
最终决定人成功与否不在于你的学历。中国有很多企业家,他们并没有很好的学历,但是他们有坚韧和毅力,有改变世界的决心,决定了他们的成功。
我觉得真正的失败就是放弃。现在社会比原来要宽容很多,所以不要怕失败。
22岁创业,29岁荣登福布斯创业者榜,31岁成为纽交所上市中国公司最年轻CEO……聚美优品CEO陈欧是个80后,却已经是久经沙场的创业老兵。他曾经在家乡四川成都大声呼吁青年人勇敢创业。他说“今天如果你还没法说服自己,踏出创业这一步,那是对自己人生的背叛。各位创业者,勇敢迈出这一步,很快就会海阔天空。”对于创业,陈欧有着独特的感悟。作为“创客中国·新青年行动”的导师团成员,5月5日,陈欧和创业者们分享了他的创业经验。
谈改变
更喜欢转折点之后的人生
陈欧认为自己的人生是比较顺的,但他更喜欢转折后的人生。“第一次创业是我人生的转折点,如果不是在22岁选择创办在线游戏平台GG-Game,如果我选择了一条道路比如找一份安稳的工作,可能到后面人生稳定,但也就走不上创业这条道路。我创业的目的是改变未来。”
立志改变未来的陈欧改变了历史。后来陈欧感觉和公司不合拍,卖掉了GG-Game。随后他去了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MBA学位,这也就是他口中所说的“第二个转折点”。2010年3月,陈欧创立聚美优品,29岁荣登福布斯创业者榜。2014年聚美优品在美国上市,陈欧成为纽交所220余年历史上最年轻的上市公司CEO。
“24岁,当我去了斯坦福后,学校告诉我们,我们要创业不只是为了钱,而是为了更高深的目的,是为了改变世界,改变人。”陈欧说,听到这个说法后,自己开始思考有哪些创业项目,因为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地做一个有价值的人。“回想一下,我人生真正转折点是从学生时代迈向社会选择创业的道路,这个道路当时选择不一样的话,可能今天我还是在新加坡拿着博士学位专门做研究,可能就不是今天的陈欧了。”
谈代言
作为CEO,我为80后90后代言
2011年初,董事会要求陈欧出来为他创办的聚美优品做代言的时候,他是非常犹豫的。
陈欧说,他的天使投资人徐小平希望他站出来,还给他举了张朝阳的例子,这位互联网第一代创业者,通过打个人品牌,以极低的代价成功带动了搜狐的知名度。一直担心别人说他高调、得瑟,怕被“枪打出头鸟”的陈欧,终究还是担起了重任做营销。
于是就有了红遍网络的“陈欧体”,在80后、90后是风行一时。他亲自出镜为公司拍摄的“为自己代言”的广告引起80后强烈共鸣。再后来,陈欧不断出现在湖南卫视的“快乐女生”、天津卫视的“非你莫属”,他还曾与张朝阳等明星企业家一起参加着名娱乐节目“天天向上”。在节目里,张朝阳是“可爱潮男”,陈欧则是“80后创业新贵”。
谈创业环境
这是最好时代,创业要趁早
对于当下的创业环境,陈欧说:“在北京所有的五星级酒店的咖啡厅,聊的都是天使投资人,哪怕下班之后我们吃烤串喝啤酒的时候,你也可以听到旁边有人会说:借壳上市。这对创业者来说就是最好的春天,最好的时代。”
陈欧鼓励青年人勇敢创业。“今天如果你还没法说服自己,踏出创业这一步,那是对自己人生的背叛。也是对自己价值的背叛。所以各位创业者,如果今天你还在踌躇不前,还在思考风险的时候,勇敢迈出这一步,很快就会海阔天空。创业的选择是跟随你的心,当你觉得有些事情现在应该开始去做,就不要想太多,想太多之后发现创业会有一百种死法,你就不做了。”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陈欧经历了创业的痛苦期。陈欧说,在2009年遭遇了次贷危机,遇到了融资最困难的时候。“当时我很幸运,我还可以发工资。当时我拿到的天使投资只有180万美元。今天的创业者可能会笑了,而今天可能A轮融资就有1000万美元。无疑这是最好的时代。”
在陈欧看来,现在这个时代,作为新媒体内容的创业者,他的成功几率可能会很大,强势的社交媒体让优秀的人很容易脱颖而出,IP后面变现的机会很多,但在互联网领域的创业已经很难了,因为先行者已经完成了“垄断”,没有资本的助力已经很难做大。现在创业者们的启动成本还是比以前低了很多,创业者只要找准方向,中国经济的未来依旧要靠创业的年轻人。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商界名人的创业创奇你想知道吗?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商界名人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牛根生,从事乳业27年。2004年底,牛根生捐出全部个人股份设立“老牛专项基金”,成为“中国捐股第一人”、“全球华人捐股第一人”。牛根生于1999年创办蒙牛乳业,在“一无工厂,二无奶源,三无市场”的困境下开拓进取,使现在的蒙牛“一有全球样板工厂,二有国际示范牧场,三有液态奶销量全国第一” 。
1978年 成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厂的一名养牛工人 1983年 任内蒙古伊利集团(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厂)厂长 1992年 担任内蒙古伊利集团生产经营副总裁 1998年底 被内蒙古伊利集团免去生产经营副总裁一职 。
1999年至今 创办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兼总裁职务 牛根生获得的荣誉有:“ 2002年中国十大创业风云人物(之一)”;“2002年中国经济最有价值封面人物”;“中国民营工业行业领袖”;“2003年中国企业新领袖”;2003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2004年 “中国策划最高奖”等。
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自然人出资,采取发起设立方式于 1999年8月成立。目前,公司属于中外合资股份制企业。从成立至今的短短几年时间内,蒙牛的业务收入在全国乳制品企业中的排名已经由第1116位上升至第2位。
《第一财经日报》采访
尽管也许有着不为外人所知的隐情,但牛根生和郑俊怀,这对曾经同事多年,又打过多年“擂台”的欢喜冤家,在财富面前的态度却有着很大的不同:郑俊怀似乎要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拿来,而牛根生则把本来属于自己的财富拿了出去。
近期,牛根生发起了“老牛基金会”,牛根生透露,基金会已经在呼和浩特注册。成员除他之外,还有奶协、政府官员、蒙牛中层领导,但在三年之内,其他机构和人只能向基金会提供最多1元人民币的资金。目前主要资金是牛根生2003年股红的51%,大概有300多万元人民币。
2015年12月18日下午,《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在蒙牛集团总部独家与牛根生进行了2个多小时的交谈。其办公室比较简单,最突出的特点是“牛”多,三个牛造型的工艺品,三张“牛”图片摆在屋内。
作出决定很难
问:作出建立基金会决定的过程容易吗?
牛根生:2002年年底,我就在考虑这件事情,那是一个很难的过程,几经反复。在那个时候,我还静下心来看了一段时间的书,看得最多的是老子的《道德经》。2003年年底,开始运作这件事情。但在作出这个决定后的一年中,我体验到了一生中都没有体验过的快乐,一种超越的快乐(说到这时,牛快速松开了领带)。我现在心里也很踏实,不担心别人的恐吓,也没有了别人对我疯狂追求财富的误解,孩子找对象也就真实了。
问:您的家人是否同意呢?
牛根生:现在我的夫人和两个孩子已经在协议书上签了字,但当2003年年底我把这个想法告诉他们时,家人、亲戚都很矛盾。在我们家,同意倒是都同意,只是认识深浅的问题。
问:你已经排在富豪榜上了,可听说您并不认为自己是个富人,为什么?
牛根生:在创立蒙牛之前,我还觉得自己是个富人,那时拥有由伊利股票变现得来的100多万元,在内蒙,我完全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了。但现在,我却欠着200多万元的外债。至于我拥有的股份,完全只是一个数字,我可能一辈子也花不到,因为在极其敏感的香港股市,我可能一辈子也不敢把股票变现,因为这对企业股价有着非常不好的影响。我为什么要让那个数字拴我一辈子?
问:您希望您的企业家朋友和同事也效仿您吗,他们对您的做法怎么看?
牛根生: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不过说实话,这样做确实有难度,甚至我的同事和下属都有不同看法。
中层以上都有“接班人”
问:您觉得这样做对您企业的长久健康运行有什么益处?
牛根生:财聚人散,财散人聚,小的时候,我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我的钱给大家花,小伙伴就听我的话,办点“坏事”也听我的话。
食品行业本身是高风险行业,像我们这样一个不到7年的企业,必须在竞争方法、措施上有新突破,在管理制度上有新突破。国外该有的我应该有,他没有的,我们也应该有。设立老牛基金会就是这样一个为了企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突破。
对新的董事长、CEO而言,他不仅得到该得的福利,还可以拿到经营上的最高奖。按照基金会章程:在我不再担任董事长后,属于我的不到10%的股份的表决权,将由下任董事长继承行使,他同时还将对基金拥有支配权,以及基金会给予的最大份额的奖励。不仅有话语权,还有分配权,这肯定能够吸引优秀的经营人才,谁能给你这么多?
问:您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打造百年蒙牛吗?
牛根生:当然不是,不过我确实想不出更好的方法。
问:打造百年蒙牛,仅凭此就能高枕无忧了吗?您还有其他想法吗?
牛根生:仅靠这是远远不够的,其它事情如果做了之后,再多做一点就很可能让蒙牛更健康啊。
问:您成立基金会的最大目的是想让蒙牛健康的发展,那么您在接班人问题上是否有过考虑呢?
牛根生:当然考虑过,我们中层经理以上干部都有接班人,一般来说有两三个,两个接班人在我们的企业中,已经确定且告诉本人,另外一个是不确定的,准备“空降“;董事长的接班人在2002年就已经确定,人选就在我的副总中间。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
人生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事业的征途也充满崎岖艰险,只有奋斗,只有拼搏,才会达到成功的彼岸。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人士的奋斗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当年,克里斯朵夫·李维因为成功地主演了大片《超人》而蜚声国际影坛,可是正当他在好莱坞红极一时、风光无限之时,一次意外却让他的演艺道路戛然而止。1995年5月,在一场激烈的马术比赛中,他意外地摔了个“倒栽葱”,从此成了一个永远只能坐在轮椅上的高位截瘫者。当他从昏迷中苏醒过来时,对家人说出的第一句话便是:“让我早日解脱吧!”
出院后,家人为了让他散散心,便推着轮椅上的他外出旅行 。
有一次,小车穿行在落基山脉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上。他静静地望着窗外,发现山路弯弯、峰回路转,“前方转弯”几个大字一次次地冲击着眼球,渐渐叩醒了他的心扉:原来,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该转弯了。他恍然大悟,冲着妻子大喊一声:“我要回去,我还有路要走!”
从此,他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
他首次执导的影片就荣获了金球奖;他还用牙咬笔,开始了艰难的写作,他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一问世,就进入了畅销书排行榜,并且获得了文学奖;与此同时,他创立了一所瘫痪病人教育资源中心,并当选为全身瘫痪协会理事长;他还四处奔走,举办演讲会,为残障人的福利事业筹募善款,成了一个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最近,美国《时代周刊》以《十年来,他依然是超人》为题报道了他的事迹。在这篇文章中,他回顾自己的心路历程时说:“不幸降临的时候,并不是路已到了尽头,而是在提醒你,你该转弯了。”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信念是支持人生的力量、信念是呼吸的空气、信念是沙漠中旅人的饮水、信念是我们心中那一轮炽热的艳阳。信念坚定的人,为了它无怨无悔的工作,尽心尽力的奋斗…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成功人士奋斗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从默默无闻的农村少年,到富甲一方的商界大亨,再到逃亡海外的走私罪犯。12年后的今天,赖昌星再次进入公众视线。7月23日,“厦门远华集团特大走私案”首犯赖昌星被遣返回国。
在中国网友的眼中,赖昌星身负多种功能:打压油价、揭露FB等等。显然,赖独特的气质,以及他身上光怪陆离的传闻,让“赖昌星”这个普通的名字,在民间被演变成了一个集野心家与悲情英雄的传奇符号。赖昌星回来了,在多年与法律周旋中,他曾多次逃脱法律的制裁,但这一次,却不再侥幸。如同拉登被击毙后一样,中文互联网又陷入了集体狂欢中。
著名华裔评论家与媒体人丁果,在温哥华多次独家专访赖昌星。他在一篇对赖昌星的专访中这样写道:“他还是招牌式地戴着一顶帽子,当他倒茶时,我想象远华红极一时的时候,他在那座如今已经被拍卖掉的红楼里,被人簇拥着招待八方来宾,哪里用得着如今这般谦恭地让座倒茶?”
“赖氏”的“另类奋斗”
1958年,赖昌星出生,在8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七。与其他农村孩子一样,赖昌星上学很晚,直到9岁才踏入学校的大门。童年时期的赖昌星,就表现出了与同龄人不同的经济头脑。儿时玩伴赖永独回忆,早在读小学时,赖昌星就跟他一起卖过油条、包子、冰棒,还从果农手里买进水果,再在公路边卖给路人。1973年小学毕业后,他先是在家种了一阵地,然后跟着哥哥一起到部队挖了一年多水井,之后又去了泉州挖防空洞。工程做完后,赖昌星回到了烧厝,与5个村民集资办了一个小的汽车配件厂,每个人出几百块,几个人既当老板又当工人。由此,他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笔投资。
两年后,他单起炉灶,开了一个纺织机械厂。纺织机械厂的创办赶上了改革开放之后来料加工型经济的发展大潮,这为赖昌星的工厂带来了巨大的商机。之后,他又相继开办印刷厂、雨伞厂,并从中积累了人生中的第一笔财富。
然而真正触动他的并不是已有的产业,而是倒卖电子产品所带来的巨大利润。当时,几乎全国的客户都提着现金跑到南方沿海城市,寻找可能的货源,轻松转手间,价格便已翻了几倍。赖昌星发现,在石狮这个走私的前线,走私的利润空间巨大。
在确信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逐富之路后,赖昌星带着400万美元资产离开了石狮前往厦门,不久后移居香港。随后,他开始大规模走私活动。
1999年,中国开始大规模打击走私犯罪,赖昌星被查出其名下的厦门远华公司进行国际走私,走私货物的总金额高达500多亿元人民币,偷逃税款超过300亿元人民币。
十二载的“流亡生活”
1999年案发后,惶惶如丧家之犬的赖昌星逃至加拿大,开始了十多年的“流亡生活”。
逃亡初期,赖昌星在加依然出手阔绰,曾斥巨资130多万加元(近800万元人民币)购入位于温哥华西57街的一幢上千平方米的花园式豪宅。过惯了犬马声色、纸醉金迷日子,他的娱乐生活自然也不会冷清寂寞。这样的生活持续到2001年11月,加拿大移民局以非法移民罪将赖昌星夫妇拘捕,直到2002年6月两人才获准有条件释放。
外界判断,赖昌星之所以过起有如“红楼”的生活,是因为他刚到加拿大,误判了形势,以为可以太平无事。但赖昌星回应说,自己是为了排解恐惧的心理,所以经常白天泡在赌场,晚上才回酒店打电话给国内的人了解案情进展。“特别是在头两个月,每天都听到很多不好的消息,说不怕是不可能的,但也不想多想,就只好到赌场去麻痹自己。”
赖昌星表示他的饮食习惯很简单,平时只是自己在家里做些家乡菜。“我最喜欢吃地瓜稀饭。”他强调,“只要有地瓜稀饭和咸鱼,我就感到非常满足了。”赖昌星还自己亲手种植台湾青蒜。“过去在福建老家经常吃,但在加拿大则很难在市面买到。所以就特别到有后院的朋友家里借了一块地来种。”
“猫捉老鼠”的穷途末路
可以说,赖昌星从劣迹败露到出走加拿大再到被遣送回国接受法律的制裁并非易事,而是牵扯到多方利害关系的一场博弈。赖昌星之所以能够从1999年出逃加拿大至今十余年方才被捕归案,其中既有他不断上诉拖延时间的“耍赖”行为、“死刑不引渡”等原因,又与中西方文化、制度差异,中加双方的利益权衡等深层次的因素密切相关。纵使干扰因素如此之多,国际环境如此复杂,我们仍然可以在这场“猫捉老鼠”中体会到中国政府的种种努力。
1999年,中央政府成立专案组,一举破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经济大案”——厦门远华特大走私寨。
2005年,在中国政府的密切关注和加拿大有关部门的认真审查下,赖昌星的“难民”身份被否定。
2009年,加拿大哈珀开始了他的破冰之旅,在胡锦涛同志、温家宝与哈珀的会谈中,中方仍然要求加方尽快遣返赖昌星,了结相关案件。
2011年,正值中国领导人访问加拿大参加二十国峰会之时,中国外交部要求加方将厦门远华特大走私案的首要嫌犯赖昌星遣返回国接受法律审判。
最终,这种种的努力换来了今日之成果——赖昌星被遣返回国,接受中国法律的制裁。
“流亡者”丧钟的敲响
那么多年来的事实证明,赖昌星并非一般人物。他的呼风唤雨,他的缜密,也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了解,因为事涉走私,事涉掉脑袋,所以关乎核心机密的事,他肯定不会轻易告诉别人。哪怕是最亲密的人,他也该留一手。
而一当赖昌星开了“金口”,该案是不是将真正彻底大白于天下?不管是当初因为赖昌星的不在而避重就轻,或者是查无对证而矢口否认,还是因为他的不在国内而漏了网,这一次怕已经不可能“神龙见首不见尾”。只要是这样的推理成为事实,或原来有的“小鱼”有可能成了“大鱼”,或一直隐着的“大鱼”将浮出水面,并不是没有可能。我们甚至可以作这样的推断,当赖昌星被遣返回国的消息一经传出,有人怕旱已寝食不安。
赖昌星的被遣返回国,是对那些犯罪分子利用各种手段畏罪潜逃的一个严正警告。包括赖昌星在内的该案30多名潜逃者被一一遣返,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在人民共和国的土地上犯下了罪行,以为逃亡到了国外就可以逃避法律制裁,那是一页已经被翻过去的“老皇历”了。
一则消息令人眼前一亮:6月26日晚,公安部工作组从马来西亚将“3·10”特大跨境电信诈骗犯罪集团27名成员成功押解回京,至此该案最后一批大陆犯罪嫌疑人从国外全部押解回国,这一消息无不让听者大称“痛快”。而赖昌星的被遣返回国和新的侦查开始,如一颗重磅炸弹再次引起一片叫好声,其意义不仅仅是说明厦门特大走私案的最后收网已经开始,而是用事实诠释着“法网恢恢,疏而不漏”:还是一个警示出逃外国的中国大陆罪犯只有戒掉“赖”字,举手投降,接受法律审判才是唯一出路:更为那些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的“流亡者”,敲响了丧钟,这场战斗却还远远没有结束!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商界励志人物有许多,接下来读文网小编为大家分享一篇商业励志人物的故事,关于传奇商业女子董明珠。
董明珠,一个强势的女人!! 霸道、泼辣、果断。对手们这样形容董明珠,她走过的路都不长草…… 可见这样一个女人的成功是累计起来的!
2004年2月,国美、格力之争。年初,国美为抢市场先机,擅自对各国美商场的格力空调进行低价促销。对此董明珠表现出的态度相当强硬:格力停止向国美供货。当时执掌国美的当家黄光裕不甘示弱,3月发布了把格力清场、清库存的决定。由此,双方矛盾骤然升级,关系极具恶化。在当时来说,国美对于格力的销售占有这很大的比重,在如此情形下,董明珠做出如此决定足见这个女人的强势。霸气的董明珠,毅然决然的放弃和国美合作!之后,国美拿出50亿人民币买断空调全年40%的销售量,对此“倔强”的董明珠给与国美的回答依然是否定的。
对于消费者来说,董明珠用心把消费者的利益真正的摆在第一位。 首先保证产品质量,其次才谈到价格问题。她说这个时代不存在暴利,只有依靠大规模的订单才能盈利。她坚持是好产品就一定卖得出去。
董明珠的下属们说,董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对品质有极高的要求,近乎苛刻。因为“她在市场上看到过太多优秀的产品,这意味着她对时尚和品味的要求更高。”在她的苛刻要求下,他们也最终把很多不可能的事情都做成功了。对于下属们来说,董明珠很不好糊弄,她最讨厌撒谎的人,“因为一个人只要说谎,他就可以做一个不忠诚于企业的人,在小事上说谎的人,在承担大事的时候也会。你可以不做,但不能对我说谎。”
董明珠的下属们都说,她的这一生完全奉献给格力了。他们称赞她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企业家,有很执着的敬业精神,舍弃了一切奉献企业,对企业没有私心,拥有敏锐的市场判断力,有着显赫的业绩……董曾有过这样的感慨,“在这个社会,男性是主导地位。女性在这个岗位上背后要付出很多,作为一个女性,要领导一帮男士,怎么能够让他们信服你,那真的不是靠你简单的亲和力,那是要靠智慧的。而且更多的是,你要比他更加执着和拼搏,你要比他做得更好,你的判断力比他更强。”
董明珠的一位企业家朋友感叹说,董明珠为格力付出了太多,比民营企业家对自己企业的付出还更多。“她已经这么成功了,还经常出差,一有时间就去看市场,我们自己做老板都做不到那么敬业。”董明珠几乎没什么属于自己的私人时间,见人就推销格力,句句离不开格力。在这位与董明珠有多年交往的企业家朋友看来,董明珠很廉洁,完全没有私心。在国有企业的领导人中是罕见的。
董明珠自我评价是一个始终具有奉献精神和挑战精神的领导者。而从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她就开始有意识地以这两个标准来培养接班人。“有些人现在看起来可能很好,但掌权之后可能不一样了,现在你是看不到的。怎么找一个知足的,甚至愿意为了企业付出一生的人,真的很难,这是最大的问题。
浏览量:2
下载量:0
时间:
所有成功人士都有比常人更好的耐心信心。他们在任何处境下都清楚自己的追求,并且孜孜不倦地向着那个方向前进,下面跟读文网小编一起来学习有关成功人士的四则故事吧!
众所周知,邓亚萍从小就酷爱打乒乓球,她梦想着有朝一日能够在世界赛场上大显身手。却因为身材矮小,手腿粗短而被拒于国家队的大门之外。但她并没有气馁,而是把失败转化为动力,苦练球技,持之以恒的努力终于催开了梦想的花蕾——她如愿以偿站上了世界冠军的领奖台。在她的运动生涯中,她总共夺得了18枚世界冠军奖牌。邓亚萍的出色成就,不仅为她自己带来了巨大的荣耀,也改变了世界乒乒坛只在高个子中选拔运动员的传统观念。
浏览量:3
下载量:0
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