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关于坚持的励志文章(热门三篇)
每个人都会经历高三,只有真正坚持下去的人,最后才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因为有付出才有收获。下面请欣赏读文网小编带来的高三关于坚持的励志文章,希望能让大家有所收获!
高三关于坚持的励志文章1
执著孕育成功
成功人士往往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对目标的执着而体现出的强烈的企图心,这种企图心会帮助他们征服千难万苦,直至目标达成。
拥有成功的企图和强烈的欲望,你才可能受到成功的召唤,就像奔腾而出的激流、飞流而下的瀑布,能为你的生活创造一个孕育动力的巨大落差。它会时刻提醒你去奋斗,引导你去追求;时刻激励你充满激情地工作和生活,为你点燃希望的心灯,哪怕是万丈深渊,你也会奋然前行。
在美国西部的乡村,一位家境贫寒的15岁少年在幽暗的灯光下写下令人不可思议的《一生的志愿》:“要到尼罗河、亚马逊河和刚果河探险;要登上珠穆朗玛峰、乞力马扎罗山和麦金利峰;驾驭大象、骆驼、鸵鸟和野马;探访马可·波罗和亚历山大一世走过的道路;主演一部《人猿泰山》那样的电影;驾驶飞行器起飞降落;读完莎士比亚、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谱一部乐曲;写一本书;拥有一项发明专利;给非常的孩子筹集100万美元捐款……”
他放飞自己梦想的翅膀,一口气列举了127项自己人生的恢弘志愿。少年的心被自己那宏伟的目标激动得热血沸腾。从此,他跟随着心灵的呼唤,开始了将梦想转化为现实的漫漫征程。44年后,他终于实现了《一生的志愿》中的106个愿望……他就是20世纪著名的探险家约翰·戈达德。当有人惊讶地追问他是凭借着怎样的力量,把那许多注定的“不可能”都踩在了脚下,他微笑着回答:“很简单,我只是让心灵先到达那个地方,随后,周身就有了一股神奇的力量,接下来,就只需沿着心灵的召唤前进了。”
王钦峰从一个农民工成为企业技术的顶梁柱和发明大王,是与他的痴迷劲儿有着必然关系的。
1998年,为了站在世界轮胎技术的最前沿,提高轮胎模具专用电火花机床的性能,公司决定成立电加工组,善于钻研的王钦峰成为公司首批电加工操作工。有了多次攻关经验的王钦峰,对这次攻关充满了信心。用他自己的话说,那段时间,他对电火花的研究简直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
他不停地跑书店、查阅资料,买回大量的书籍研究、反复进行试验。有时候吃着饭,他想到一个问题就马上放下馒头跑走了;家里来了客人,他倒上水坐在那里不说话,对客人的问话也充耳不闻,脑子又去考虑电火花了;有一次在公司做试验晚了,骑着自行车回家的路上因为思考问题走了神,和别人撞了车,把胳膊撞伤了。(励志文章www.lz13.cn)父母害怕了,同事们也悄悄地嘀咕:“王钦峰是不是学傻了?”王钦峰当然明白自己没有傻,他只是太专注、太投入了。这一年,他不仅自学掌握了电火花机床电器柜全套电路的理论知识,更通过大量的试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他的不断创新和发明打下了深厚的基础。
王钦峰认为,做事情就只想着做事情,才能心无旁骛。干工作你老是想着别的,肯定会分散精力,自然就做不好,陈景润要是不撞到树上,哥德巴赫猜想也就不会猜出来。只有痴迷其中,陶醉其中,才能钻进去,有所收获。
王钦峰成功了,这个仅有初中文凭的年轻人,凭着自己的执着实现了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参加工作的近20年来,他无怨无悔地痴迷于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先后被公司破格任用为模具工艺员、电加工工艺员、品保员。他在工作中的革新与改造,获得了三项专利证书,一次获得山东省科学技术三等奖。这些痴迷的人似乎有些另类,但是正是这样另类的痴迷的投入,让他们取得了成功。
我们身边有很多这样的人:他们对工作有一种近乎疯狂的使命感,在别人都放弃时他们仍然在孜孜以求、殚精竭虑;他们总想得到更多、更好的东西,当遭到顾客拒绝的时候,他们会思考:“为什么他们不买呢?”当一个难题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他们会问:“这件事为什么不能解决?”
自信的人坚信自己能够做好,为了完成一件事情他们往往全力以赴,闻鸡起舞,以至于达到一种痴迷的程度,完全不同于一般人的样子。比如,在一般人看来,不在自己职责范围内的事,没必要去做,既得不到回报,也可能承担不必要的风险。但积极的人、执着的人却不会,他们会认为多做事是对今后更好地完成其他工作的经验积累,并且坚信自己一定能够做好。
高三关于坚持的励志文章2
怎样才叫做真正的坚持
有一种成功,叫永不言弃;有一种成功,叫继续努力。
人们都说:过去的习惯,决定今天的你,所以,过去的懒惰,决定你今天的一败涂地。
人哪,你可以失败,也可以从失败中站起。
但是,你一定要记住,决不能习惯失败,因为你要知道,身体的疲惫,不是真正的疲惫;精神上的疲惫,才是真的劳累。
真正的绝望,是内心的迷茫。
我们必须记住:路是自己选的,后悔的话,也只能往自己的肚子里咽。
我们自己选择的路,即使跪着也要走完;因为一旦开始,便不能终止。这才叫做真正的坚持。
如果我们要做好一件事情,就是要有志向和意志。做事情的志向,也就是你必须要要设定你自己的目标,不论是阶段性的还是人生的,不论是关系紧要的还是相不太重要的事情,我们最好要制定合适的目标,这样,才能够合理组织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做事情。提高效率,摆脱碌碌无为的状况。做事情的意志,也就是执行力,坚持自己志向,执行自己目标的能力。有些人总是有各种各样的目标,甚至是宏伟异常的目标。但是还是庸庸碌碌一生,无所作为。这个首先就是制定目标不合理,还有一个比较关键的就是没有执行自己的志向。实践自己的目标。再宏伟的目标,也是不会实现的。空中楼阁存在于童话之中。做事情还是需要我们自己坚实的基础,需要我们以志向,目标为指引,以意志与坚持为策力。一步一步,量变到质变会带我们接近梦想的。志向与意志也是这么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回头看过自己走过的路,经历的事,看到的,想到的,听到的,欲望着的各式各样的情形。我明白了一些事情。
进步和成长的过程总是有许多的困难与坎坷的。有时我们是由于志向不明,没有明确的目的而碌碌无为。但是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是由于我们自己的退缩,与自己“亲密”的妥协没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使得机会逝去,颗粒无收。
现在我遇到严重的困难,有些畏惧,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会问自己:在此之前,有没有任何一件事情,是你尽量努力了,全力争取了,最后却没有做成的?答案是没有。似乎只要努力过,争取过的事情,从来没有失败的例子。那些让人悔恨的经历,反倒是那些退缩、软弱、偷懒、不尽力争取的场景。所以,尽力去做就好了,不要跟自己妥协。做应该做的事情,做好该做的事情。
如果不坚持,到哪里都是放弃。如果这一刻不坚持,不管再到哪里,身后总有一步可退,可退一步不会海阔天空,只是躲进自己的世界而以,而那个世界也只会越来越小。如果现在不坚持,到哪里都是放弃,这句话是应该铭记在心的,时刻警戒着自己。
高三关于坚持的励志文章3
现在问自己,你该坚持些什么?
有一天上网,收到这样一份短消息,标题是:“现实中,我们该怎样权衡放弃与坚持?”
正文是这样的:“老师,在我看得许多有关励志方面的书中,有些里面提到要学会坚持,而且举了很多因为坚持最后取得成功人。而在一些书中,里面也会告诉你要学会放弃,学会转身另辟蹊径,然后重新寻找适合你的道路。可在现实中,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很难分辨我们到底是该继续坚持还是重新回到起点,做出新的选择。在此,还请老师帮助指点迷津。”
看到这份留言,我也深有感触,毕竟这也是很多人在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我想更详尽地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谈一下。
人的一生当中要面临很多选择,这并不是问题,因为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而变得成熟。问题是正如文中这位朋友所言,到底什么选择才是对的,什么才是错的;哪些是应该放弃的,而哪些又是应该坚持的?
励志方面的书籍,大家并不陌生。他给了普通人一个伟大的梦想,并告诉你,在遇到难时,一定要坚持。同时书中还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案例告诉你:他们都是通过坚持,最终达到了成功的彼岸。
现在回到现实,我们身处其中,在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时候,到底是该坚持还是放弃?我想,这无非要回答两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我们为什么坚持?
目标是支撑我们坚持下去的、源自内心的最原始的驱动力。有了目标,我们才不会茫茫大海中迷失方向。唐僧能够坚持不懈19年,行程5万余里而不放弃,是因为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普渡众生,把佛教发扬光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于生活的激情全部来自于目标的追求:有的人是为了成就事业而坚持,在商场上忘我地打拼;也有的人是为了让女儿上学能够背上一个新书包,起早贪黑卖茶叶蛋。不管目标是什么,也不管目标的大小,但只要目标存在,就足以在很大程度上支撑我们前行。
对于大多数在校学生而言,也同样要问一下自己:“我们为什么要坚持?”很多人迷茫、困惑、没有动力,到了职场上依然是这种状态,其根源便在于目标的缺失。而目标,则是支撑我们前行的最高信仰。
所以,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
有这样一篇调查似乎也说明了什么:有一年,一群意气风发的天之骄子从美国哈佛大学毕业了,他们即将开始穿越各自的玉米地。他们的智力、学历、环境条件都相差无几。在临出校门前,哈佛对他们进行了一次关于人生目标的调查。
结果是这样的:
27%的人,没有目标;
60%的人,目标模糊;
10%的人,有清晰但比较短期的目标;
3%的人,有清晰而长远的目标。
以后的25年,他们穿越玉米地。25年后,哈佛再次对这群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又是这样的:
3%的人,25年间他们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其中不乏行业领袖、社会精英;
10%的人,他们的短期目标不断地实现,成为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
60%的人,他们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成绩,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
剩下27%的人,他们的生活没有目标,过得很不如意,并且常常在抱怨他人、抱怨社会、抱怨这个“不肯给他们机会”的世界。
其实,他们之间的差别仅仅在于:25年前,他们中的一些人知道为什么要穿越玉米地,而另一些人则不清楚或不很清楚。
故事到此完结,具体到底是真是假,我也不知道,因为我看到的时候就是不具名的,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不过,在这里,我们的确看到了人生职业规划的重要性,在将这个规划细细拆分,我们马上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下来发呆。而对于那些还在困惑、迷茫、郁闷、无聊中虚度光阴的人来说,又何尝不是对生命的一种浪费呢?
如果是我们生命中追求的东西,我们无疑要坚持。而对于那些无所谓的东西来说,过度坚持,则会更多地浪费我们的时间。所以,把精力花在你认为该做的、值得做的事情上,才更有意义。如果方向本身就是错的,一味坚持,只会把我们推向深渊。
第二,我们凭什么坚持?
一旦遇到困难坚持不下去,我们常常会听到来自亲朋好友的劝慰,“坚持就是胜利”、“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等等。
对于坚持,我同样深信不疑。因为坚持的过程,是对我们毅力的一种考验,也是我们成功的必经历程。“磨杵成针”的典故,更是说明了这样一种道理。我们都渴望“平步青云”,但那种几率,还不如买彩票中500万更为现实。
回头我们再来分析一下这个典故:“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铁杵”之所以能够磨成“针”,是因为“功夫深”。这个道理,世人皆知。但大家却往往忽略了另外一个前提,那就是“铁杵”。要想磨成针,只有“功夫深”是不够的,还需要“料”——铁杵。如果是一根木棍,到最后只能磨成一根棒槌。所以,在强调“坚持”的重要性的时候,我们还要问一句自己:“我到底是不是这块料?”如果不是这块“料”,结果只能适得其反。
你到底是哪块料?如果放对了地方,木头也会有他不可替代的作用;否则,钻石也可能一文不值。
那么,决定“料”的性质的因素又是什么呢?主要有两个:一是性格,二是优势。
首先来看性格。
美国著名人力资源顾问罗杰安德生有一个惊人的发现:98%的成功人士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从事的职业与自己的性格相适应,相反,失败者们则总是想在自己性格不适宜的领域获得成功。上帝是公平的,他对每一个人都寄予了厚望,他给了别人那样的天性,就一定会给你这样的天性,他让别人在这个领域成功,就一定会让你在那个领域获得成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每一种性格都有其擅长的职业,有的人擅长这一行,有的人擅长那一行。无论是哪一种性格,你都应该接受它,并按照这一性格去寻找适合的职业。然而,遗憾的是,世界上几乎有近一半的人正在从事着与自己的性格格格不入的职业。
性格无好坏优劣,只有合适与否。如果找对职业,每一种性格都能成功。本人一直信奉一个观点:天下无不可用之人,关键是用在什么地方。这种用人观念,在一些优秀的外企,比如IBM,应用得非常成功,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也异常地高。而国内的企业,在这方面则连是起码的认识都不具备。他们更多地相信“磨杵成针”,相信只要坚持努力就会取得成功。由此造成本土企业效率低下、员工积极性不高,根源之一也就在这里。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自己的性格是哪种类型。有人向我求助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时,我通常第一步就是要看看他们的性格类型。在这里给大家推荐我在第一职场论坛常用的《DISC性格测评》,一是因为这个工具比较实用,分析起来相对简单,容易掌握;二是因为大多数的世界500强都在使用这个工具进行人才测评。许多想进世界500强的朋友们,一定要想清楚应聘的职位是否与性格相吻合。这样录用的可能性也会更高一些。同时这也为大学生的自我修养提出了新的挑战:一定要认识自我,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其次看优势。
盖洛普将其称为“才干”。而中国人更习惯将其称为天赋。我们常常会发现,做同样一件事,有的人不费吹灰之力就轻而易举地完成,而且相当优秀;而有的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则仍然不能达到要求。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在于后者不努力,而在于后者的优势没有发挥出来。如果你从事的工作能够充分发挥你的天赋,那么,你极有可能获得更高的成功率。同样,中国与此相反却非常盛行的则是“木桶理论”:更强调补短的重要性,而忘记了长处的发挥。
不是说补短不重要。相比较而言,补短能够使我们达到“及格”,而发挥优势则能使我们达到“优秀”。在现实工作中,“及格”是远远不够的,这只是一个起码要求,让我们不被淘汰;而“优秀”则会为我们的事业成功贡献更多的砝码。
奥托·瓦拉赫是1910年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他的成才过程极富传奇色彩。在开始读中学时,父母为他选择的是一条文学之路。不料,一个学期下来,老师为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这样的人即使有着完美的品德,也决不可能在文学上有所成就。”父母只好尊重儿子的意见,让他改学油画,可瓦拉赫既不善于构图,又不会润色,对艺术的理解力也不强,成绩在班上倒数第一。老师的评语更是令人难以接受:“你在绘画艺术上是不可造就之才。”面对如此“笨拙”的同学,大部分老师认为他成才无望。只有化学老师认为他做事一丝不苟,具备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质,建议他试学化学。于是,瓦拉赫智慧的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在同学当中,这位在文学和绘画艺术上的不可造就之才竟然成为公认的在化学方面“前程远大的高材生”。
找准属于自己的道路,踏踏实实干适合自己的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这就是奥托·瓦拉赫给我们的启示。如果你看不到自己的优势,甚至对自己失去信心,这是你今生最大的缺憾。
自尊和自信来源于对自己优势的确认,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自我价值的肯定。确认自己的优势是人的“精神生长点”。你必须独具慧眼,善于发现自我,把握你的这一最重要的“精神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