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励志>高三励志

高三励志理科差生逆袭的文章【6篇】

谁说差生不可以上名校?高三励志理科差生成功逆袭的有哪些呢?下面就由读文网小编跟大家一起分享几高三励志理科差生逆袭,希望能改大家带来激励作用。

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也许会将棱角冲刷干净

带着二三十分的数学、物理成绩,孙宇晨在高二时不得不选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他发现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为了看书而看书”,而已经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他坚信自己有着过人的才能,而身边的很多同学却“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做题还有何物”。

但现实却不断地给他挫败感,“400多分的成绩,我连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他觉得应试教育总有些使他“备感耻辱”的等级化仪式和细节:按照学校规定,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照上次考试的排名依次排定,他所在班级的教室是第一考场,而他每次考试都要提着书包“灰头土脸”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

一次考试时,他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级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场,他便有点幸灾乐祸地去讥讽她,但那个女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上次考试期间生病了,英语没考。”

强烈的碰壁感使他开始考虑与常规的升学之路彻底决裂,他开始想办法给自己找一条出路,一条不是高考(微博)的出路。那时的他觉得,参加高考是对应试教育的妥协,“是一种相当可耻的行为”。他坚信自己的才华能让自己通过一条不用参加高考的路径,进入理想的大学。

带着极高的期望,他先后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却黯然落选。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它也许会将我这块石头的棱角冲刷干净”。

他为自己定下五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第二是绝对不进图书馆,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第四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3小时积极进行应试训练;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

带着450分左右的模拟考试成绩和上述五项对自己的要求,孙宇晨进入了高三。他给自己偷偷定下冲刺目标:中山大学,“极限的非分之想”,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王小波的母校。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三励志理科差生逆袭的文章#p#副标题#e#

高三励志理科差生逆袭的文章篇2

我高中就读于一所普通的县级重点中学。高一高二的时候,我的成绩始终不好,全班五十人,我入学时排名第五十,高一第一学期排名第二十三名,第二学期排名第四十三名;高二第一学期第二十八名,第二学期第四十六名。我那时,是个不折不扣的“差等生”。

高三开学的时候,我们新换了班主任,姓景,是我们学校抓高三的资深老师,按成绩档次分批找学生单独谈话,我是最后一批倒数第五个人。他虽然刚接任,但对每个同学的情况已摸得比较透,他和我谈了一个小时,很能切中要害,也非常会鼓励人;但我并不服气,因为我当时经过一个暑假的思考,心中已有了一篮子计划,我相信自己能有大成,但他只将我定位在努力争取考上个大专。整个谈话过程中,我除了回答“是”、“嗯”,其余一声不吭。谈话结束了,我问:“景老师,像我这样的,最后有没有能上重点的?”“嗯——”他犹豫了一下,不情愿地说:“能考上的,还是有的。“他指的还是大专。我的心顿时一空,但马上我又恢复了自信,天底下只有一个张春风,我干嘛只有看到别人能否做到才能自信呢?我脸憋得通红,扔出一句自己都吃了一惊的心里话:“我要考北大!”我顿时感到办公室的老师都抬起头来看着我。我们这个县,恢复高考这么多年来,只有两个高中生上了清华,还从没有人上过北大,而这个扬言要考北大的人,到底有多大的实力呢?肯定是全年级的前三名吧?我走了,他们肯定会这样问景老师。景老师微张着嘴看着我,继而盯着桌面,好久没讲话。“景老师,没什么事,我先回去了。”“嗯,好吧。”我转身离去,景老师说:“你这样想对你没好处。”我没回头,接着走自己的路,只听到办公室里一片哗然……

在后来近一年的时间里,我……我先不说。

1997年8月12日晚,我骑自行车从邻村的姑妈家回来,咦?院子里哪来的两辆轿车?屋里哪来这么多人?出什么事了?我疑惑着推车进院子,这时全屋的人都拥了出来,“状元郎回来了……”“考上了……”啊?!我的心在狂跳,这能是真的吗?“小风,毕县长和王书记给咱送通知书来了。”妈在人群中喊。一个干部模样的人走在前面来和我握手,“张春风同学,恭喜你考上了北京大学……”后面的话我全听不见了,我只记得自己那时心是那样的紧,呼吸是那样难,脑海里一片空白,竟然真的倒了下去……人们把我扶住,我接过那只大信封,盯着它,盯着它……我的双膝跪了下去,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大学……多好啊!这个诱人的名字,这个神圣的名字,终于属于我了,我成功了,我实现了自己的诺言!我满眼是泪,抬起头来,凝望着我的父老乡亲,就是你们,给了我力量啊!我抽泣,抽泣,只有抽泣……“这孩子,这一年来受的苦太多了。”是景老师的声音,他的手放在我的肩头,我反过来与他相握:“景老师,‘差等生’的滋味不好受……”“我们要请你给全县的‘差等生’做一次演讲。”“不,我要给全国的‘差等生’做一次演讲,我要让他们能够在困境中奋起,都能创造奇迹!”

我的成长

我快二十岁了,借这个机会,从头说起,做个二十自述吧。

1978年12月2日,我出生在山东省西南部的一个小山村中,父母都是普通农民。我在家中是长子,四年后有了妹妹。我爷爷去世早,奶奶和我们一起生活,外婆家是同村的。由于奶奶、外婆都在身边,所以,虽然我家并不富裕,但我小时候还是很受娇宠的。

我从小就笨,三岁会说话,五岁才会自己用汤匙吃饭(以前都是别人喂的),至今不会用筷子。我做事喜欢追根究底,钻牛角尖,用我妈的话说:“不撞南墙不回头。”

农村的小孩子和城里的孩子玩的东西不一样,但同样乐趣十足,或许还要多些天趣。我小时候喜欢扇啪叽,弹玻璃球,咂杏核儿,打瓦,摔泥娃娃,夏天在臭水塘里游泳,在小溪里摸鱼……但这些,我都仅仅是喜欢,每一样我都胜不过别人,只有一样别人都不如我,甚至连村里的大人都不如我,那就是下象棋。

我五岁学下棋,从未经名师指点,到了十岁竟然下遍全村无对手,小学六年级参加乡里举行的成人象棋赛,我排名第四。初中以后,棋下得少了,也不那么专心了,现在反而棋艺平平了。

说起学习,从小到大,除了高考放了一次火箭,拿了个全县头名,其他时候,就算从小学起,我连班里的第一都没拿过。

我小学的时候,应该算是我读书史中比较辉煌的一段。全班三十八名学生,我始终能排在前五名,但最好只是全班第三名,前两名是两个女同学,直到小学毕业我都没能超过。后来,她们两个一个上了中师,一个上了中专,都是初中毕业后考的。我现在经常替她们惋惜,如果当初她们的家庭看得远一点,对她们的支持再多一点,那她们现在至少也能考上一般的本科院校。

上初中的第一个学期,功课一下子多了起来,我有点感到吃力,但我历来是个听老师话的老实学生,每天坚持完成作业。学期末的考试很令我满意,在全班六十人中,我排名第二,全校排名第七,被评为三好学生,领了一张奖状;可没想到,这却是我中学阶段获得的唯一一张奖状。整个中学六年时间,我只得过一张奖状,从没做过学生干部,一直是白丁,甚至连个小组长、课代表都没机会做,因为,后来的我,一直是个“差等生。”

初一下学期,我家搬到卫集镇上,我转学了。这时,相对于我们那个小山村来讲,可真是个大世界了。每天有好多东西可以玩,学校里的学风比较差,周围的同学都不重视学习,于是,我不再好好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我刚转学时,班主任老师给大家介绍说:“这是新转来的张春风同学,是三好学生,以后大家多向他学习。”没想到,两个半月后的期中考试,我在全班排第三十几名,外语由上学期末的98分滑到了19分。

我每天和几个小哥们去“野”,成绩每况愈下,开始堕落为“差等生”;不过与其他“差等生”不同的是,我在心理上,从没把自己定位为“差等生”。初二下学期暑假,我开始有所觉悟,认识到不好好学习自己将来肯定没有出路,我从暑假里开始努力。现在回想起来,我自己当时那么小,有那么大一股劲儿,真挺不容易的。我在自己房门外写上“闲人免进”,里面写上“无事莫出”。我不再和那些哥们儿去野,我还请老师把我的座位调到了第一排,我单独一个人坐一桌。每天上课认真听讲,晚上学到很晚。

我现在总结出,我下决心做的事情,总是喜欢一个人闷头做,应该说这是一种益多害少的品质。

老天爷有眼,中考我以比分数线多一分的成绩考上了县中。

考上县中实际上也是挺不容易的事情,我们镇那年考上八个(我当然排第八了)。我自己当时也很知道珍惜这个机会,没入校就下了非常大的决心:我一定要刻苦学习,再也不贪玩,一定要考一个重点大学。

高一高二的经历使我明白:并不是只要我努力奋斗,便能获得成功的。我差不多是班里最用功的学生,每天起床最早,睡得最晚。我甚至有很长一段时间在晚上学生宿舍熄灯后,躲在被窝里,打着手电看书;但令我懊恼不已的是,我的成绩始终在后面徘徊,始终上不去。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在老师、同学和父母面前,真的抬不起头。每次开学看期末考试的成绩,我总要等到别人去吃饭的时候,自己才敢偷偷地凑上去看一下自己的名次。每次心情都特别沉重,因为那名次,意味着什么也考不上,我记得高二下学期第一次回家,爸妈知道我的成绩后,竟然都是满面愁容,一个晚上不说话。我知道他们不是故意不睬我,他们是在为我发愁。第二天早上,我一声不响地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给爸妈留下了一张纸条:“爸、妈,儿子能行的。”然后就登上了返城的汽车。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我玩命地学习;可是,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我还是排了个班里的第四十六名。

人在经过多次努力之后仍然遭到失败,是很难保持信心的,我也不例外。暑假里我知道自己的名次后,我觉得自己都快崩溃了!我从来没那么失望过,开学就是毕业班了,我该怎么办?我还能行吗?

我在精神空虚的时候,喜欢读小说(很多中外名著我都是在自己情绪不好时读的)。这一次,我读了一本人物传记——《毛泽东传》,是一个美国人写的,他的名字我记不清了,但我永远感谢他,因为就是他的这本书,唤起了我的民族使命感,使我有了巨大的前进动力。那本书写得很客观,展示了一个真实的毛泽东。我深深地感受到,这位伟人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首先在于其强烈的民族使命感。

我开始反省自己。从小,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就喊树立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可是,藏在我内心深处的理想到底是什么呢?考个好大学?!考个好专业?!将来找个好工作?!穿名牌衣服?!有自己的车?!有别墅?!这些都是同学们经常谈论的,这些都是大人们不断灌输给我们的,可这些,就是我的理想、我的奋斗目标吗?不,这不会这样活着,我要改变这一切,我要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活,我要让五星红旗在世界经济领域冉冉升起,到那时,我和我的国人,站在经济奥林匹克的领奖台上,疑望国旗,满眼热泪……

我知道我的这些想法,在任何人眼里都是狂妄的,但宁可狂妄,我宁愿为这狂妄的想法而活,而奋斗终生……

接下来我应该感谢的是那场大病,我食物中毒了,恶心、呕吐、腹泻,甚至昏迷不省人事。住了五天院,我出院了。当天下午我去我家附近的中学操场散步,我觉得身体虚弱极了。几个初中生在打篮球,我凑上去扔了几个球。上了一个三步篮,跳起上篮后我差点跌坐在地,两眼发花,两腿发软。我第一次体会到身体这样虚弱的感觉。“明天就好了!”我不住地在心里安慰自己。忽然,一个令我非常不安的念头闪入我的脑海:如果有一天,我像今天一样虚弱,然而我的大脑只能告诉自己:“明天可能会更糟。”那样是怎样的感觉呀?而那种感觉,却是一个人到了老年都无法回避的。假使一个耄耄老人,或是一个病重之人,他恐怕对打球的中学生、走路如风的青年人都会羡慕不已,他甚至看到别人耳不聋眼不花、说话流畅都会羡慕不已。我开始真正体会到了人生苦短、生命宝贵。我觉得心情既紧迫又平静。

两年不顺的学业,一本好书,一场大病,使我树立了高远而平静的人生观。这一切心理上的感受,不过发生在二十几天内,而这之后,我感觉到自己真正成熟了,我懂得了人生的道理,这道理,不是人从书上背来的,也不是哪个人教给我的,而是我从自己的经历中悟出来的。有所信仰,有所追求,心中充满动力,而又不急不躁,那种感觉真好!

有了强大的动力、美好的愿望,平静的心态,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但距离成功还太远太远,毕竟我一直在失败,而失败的原因并不是不努力。

我该制定一份现实的计划了。首先是环境。我还是老习惯,喜欢一个人闷头作事情;于是我在县城的北郊租了一间房子,很破,我和我妈收拾了一天,才使它看上去像人住的地方。甚至在房间都收拾好了之后,全家人还在劝我不要搬过去一个人住;但是,我一向“不撞南墙不回头。”开学后,班主任和管宿舍的张老师也竭力阻止我从学校宿舍搬出去一个人住,他们说,从以往的先例来看,高三搬出去的同学,没几个能取得进步的,绝大多数都是退步。后来的事实证明,出去住,对我来说是正确的,我需要那种环境。

1996年8月3日,我第一天住进我的小屋,我没有急着学习功课,而是给自己十天时间挖根源,找对策,制定全年的学习计划

我的小屋本是菜农管菜的房子,所以周围都是菜地。其后有一条小河,小河那边是一片树枝,树枝边是草地。那十天,我每天搬上一个大红箱(我的书桌),带上一只小板凳,到树枝中规划我的蓝图。

首先,我错在哪?我得弄清楚,我踱步在河边,想……

终于,我理出了思路。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我看上去很用功,但心情浮躁,效率很低,学东西一知半解。我一定得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才能实现大的突破。

其次,我不注意“温故而知新”,以致经常是“熊瞎子掰苞米,掰一棒丢一棒”。做习题计划性差,而且不注意复习已做过的题型。

还有一点非常要命,我总是不太重视考试。我平时喜欢抠根问底,喜欢做难题,却并不重视每一次考试,包括期末考试,我总是在成绩出来之后才知懊恼,而之前从不做针对性的复习。

根据自己的总结,我出笼了一套高三的复习方案。

下一页更多精彩“高三励志理科差生逆袭的文章#p#副标题#e#

我的高三

揣着一篮子计划,我迈入高三。

我本是一个性格开朗、很爱说笑的人,而步入高三,我整个儿变了一个人(后来我同学都说我那时有一个没过程的转变)。

每天早上,我6点钟起床,洗漱完毕,戴好随身听,塞上耳机,面向墙上的小国旗,听国歌。每当那激昂的国歌在耳畔响起,我的心情激动不已,我感觉自己没有了任何私念,我感觉到一种巨大的动力。啊!我将终生为此而奋斗,为中华民族的强盛而奋斗!

直到今天,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要听国歌,这使我每天都能保持旺盛的斗志。

听过国歌,我总要锻炼身体,三十下俯卧撑,三十个下蹲动作,然后是朗读英语课文。这之间,我可以把早饭做好,一碗稀饭,两个鸡蛋。

每天早上7点钟,我准时骑自行车去上学,路上二十多分钟,我总是骑得不紧不慢,我的很多同学反来问我:“你每天花费近一个小时的时间在路上,那么紧张的高三,你怎么能受得了?”实际上,他们有所不知,来回路上近一小时的效率,要比在教室时高得多。关于这一点我等一下再说。

我高三的时候,在学习状态和学习方法上各有“三大法宝”。学习状态方面的三大法宝是“埋头,素服,三缄口。”埋头,即我看书走路时总是低着头,将自己置身于一个不受干扰的环境。素服,即我绝不穿颜色鲜艳的衣服,因为我要杜绝自己心中哪怕是一丝一毫的浮躁。我有两套灰色的衣裤,其中一套屁股后面有补丁,我高三基本上是穿着这两套衣服度过的。说到这里,很多同学可能觉得我过于注重细节了,但我认为,这细节是应该重视的,我们年纪还轻,很容易受外界环境的影响,我很难相象哪个同学在高三整日说笑,整日衣着华丽而能在高三保持平静的心。三缄口,是指对于学习以外的事情我要不说,不说,再不说。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也”,我现在读大学一年多了,大学生活可谓是丰富多彩的,我每天不要那么紧张了,性格也回到了以前的爽朗,每日有说有笑,但我每每想起自己当年“埋头,素服,三缄口”,穿着补丁裤子又充满自信的状态,心中总是充满自豪。如果哪一天,再有那么大的“人生赛事”来临,我肯定会要调整自己进入那种状态的。

我的学习方法很简单,只有三条原则,我亦谓之“三大法宝”,这“三大法宝”即是:“紧跟老师,多次回顾,重视每一次考试。”

我以前过于自信,喜欢一个人“跑单”,喜欢自己找很多题目,无计划地乱做。高一高二两年的惨败告诉我,那种做法绝对是事倍功半的。制定了紧跟老师的原则之后,我每堂课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做笔记。我把每堂课的重点和疑难点随手编上序号,下课后,闭上眼睛,按序号从头回顾一下每堂课的重点,哪一个想不起来了,就看一下笔记,如果有疑难点就及时问老师,问其他同学,直到把问题弄懂。高三阶段的老师基本上都是非常出色经验丰富的,他们为我们准备的复习内容和习题,基本上囊括了高考的试点;不过,有一门课——外语,我到最后都没有完全适应那个老师,但我还是坚持贯彻的我紧跟原则,尽量靠近老师的套路。

我的第二大“法宝”——回顾,尤其使我受益匪浅。我对记忆的观点是:回顾一百次也不为多,而只能使你记忆得更牢固;所以,我总是不厌其烦地回顾每一个知识点。很多问题在初学时没有深入思考,而在回顾的时候,由于时间比较充裕,所以能够将问题向各个方面拓展,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我前面说的骑车上、下学的时间效率高,就是因为每天下学的时候,我可以将全天的学习内容按序号回顾一下(之所以编序号就是为了防止漏下某个题目)。有时候,我回想不起来,就停下车看一下书。每天上学,我总是将前一天的内容在心中过一下,这样,隔了一夜,再次回顾,印象就会更深刻。

我每天的中饭、晚饭都在学校的食堂吃,晚自修在学校上,每晚9点半离校,10点半准时上床睡觉,绝不熬夜。实际上相对于大多数毕业生,我的睡眠时间是较多的,但与别人不同的是,我睁着眼睛的时间都在学习,包括吃饭、走路、上厕所的时间,我都在回顾,都在思考。

说到这里,我有点担心,我的方法可能对大多数同学不适合。因为我的方法中一整天都没给自己安排休息时间,这无疑是一种疲劳战术,可是,我确确实实就是用这种战术,取得了胜利。那么,我何以用此疲劳战术而不感疲劳,反而“越战越勇”呢?我想,我并没有惊人的体力,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那巨大的动力,那为中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生的志向;所以,我再次强调一下这动力的重要性,没有思想动力,方法再好,都没用。

我们接着谈我的第三大“法宝”;重视每一次考试。高三的考试非常频繁,很多同学到最后都考麻木了。我不同,我重视每一次考试,不管大考小考,我在考前都认真准备,考后认真总结。为什么要这样重视每一次考试呢?因为我需要信心,需要一个平静的心态。我永远忘不了我的“平型关大捷”:开学一个半月,全校的毕业生将举行力学部分的物理统一考试。我们在前半个月知道这个消息,其他同学都不以为然,都在进行全面复习,而我在那半个月则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物理上。我把老师上课讲的每一道题目都弄懂弄熟了。考试成绩出来了,我得了98分(百分制)。全班第一,全校第三。那对我真是极大的鼓舞,你知道我多么需要那种鼓舞吗?我的物理一直不行,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只得了53分。这次,同学们都向我投来了格外敬佩的目光,我两年来第一次获得这种目光。那次胜利,我谓之“平型关大捷”,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我真的有点飘飘然了,有点想骄傲,可是我很快平静下来。这算不了什么,也说明不了什么,只是我自己为了鼓励自己的”军心“而实行的一步策略而已。我还是原来的我,还没有取得太大的进步。我这样告诫着自己。老师做试卷总结的时候,我认认真真地听着、做笔记,那道做错的填空题,我把它背了下来。

以后的每一次考试,我都认真准备,而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要进行仔细的总结。这一点,实际上对整个高三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整个高三阶段有一半时间都是在考试和讲试卷,如果不能学会认真总结试卷,那就很难谈进步。我总结试卷的方法是一个字——回顾的时间将它们归类,串成一串,由点到线到面。开始的时候,感觉要背的东西太多了,但坚持到最后阶段,我发现难得有什么东西再需要背了。

看到我高考的结果和我刚入高三时的成绩,你一定觉得这是奇迹,我也不否认这样讲,因为我自己的一个口号就是“创造奇迹”;但事实上,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踏踏实实地走,不敢有半点浮华。

我们学校的高三,毕业有五次大的模拟考试,差不多两个月一次,第一次我在全校排第九十八名,全班第十九名;第二次全校第九十六名,全班第二十二名;第三次全校第三十名,全班第五;第四次全校第十,全班第二;第五次我因故没有参加。

我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用这样的方法,度过了自己的高三,可以说每天都在进步,但这中间,也不能说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只不过,我自己调节得比较好,尽量缩短了那些状态不好的时间。

我的心理调节

高三阶段,每个同学的压力都是很大的,如果摆不正自己的心态,就很容易在思想上徘徊不前,而徘徊的时候一长,就很容易进入一种恶性循环,导致没有信心,没有兴趣,厌学等“高考综合症”。

我从小就喜欢长跑,参加过多次长跑比赛:高一时拿过我们学校冬季越野赛的第三名。对于长跑,我有一个体会:平静的时候,跑得最好。心情烦躁、没有信心的情况下去比赛是必输的,而过于激动、拼命要求自己要怎么样怎么样,也很难在长跑中取胜,因为那种状态下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结果前工后拙。最好的办法就是调整好呼吸,大脑保持平静,什么都不去想,只要求脚下不停地跑。我现在回想起来,高三阶段,不就是一次长跑比赛吗?跑道很长、很远,在这条跑道上,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好高骛远,想跑得快,只有保持平静的心态。

我在高一高二的时候,差不多每天都记日记,我现在翻开那时的日记,满眼都是悔过和决心,这该是我当时心境不平的起源,而当时心境不平,又是我那时成绩不好的起源;而在高三阶段,我仅在1997年元旦做过一次总结和计划,其余我的日记是空白。当然,这不说明我高三时思想没有过徘徊。每个人的情绪都是有周期性起伏的,我也一样,只是我每次情绪不好时,都会告诫自己:“这是情绪低落期,脚下莫停,平静地跑,尽快度过困难期”。这个方法可以说屡试不爽,是我高三阶段始终保护良好状态的一剂良方。

心理调节是需要战术的,说起来有点像自欺欺人,可实际上,这是非常必要的。那一次物理考试奠定了我的信心基础,后来,每当我感到自己缺乏信心时,我便“如法炮制”,专攻某一考试。我认为,取得好成绩,是鼓励自己的最好办法。

第五次模拟考试的时候,我感觉到自己已具备了夺魁的实力,但我却“战略撤退”了,因为那时已是6月底,如果参加了,考得太好,我会滋生骄傲情绪,考得不好,容易焦躁,所以我索性不考了。

心理调节的第二法宝,我的体会便是自我暗示。很多事情本身是无所谓好坏的,就在于你自己怎样看待,从这个角度去看,你可能会觉得很倒霉,而换一个角度来看,你可能很振奋。

很多同学,遇到一道自己不会做的题目,可能很沮丧,说“倒霉,又错了一道”。而我却自我暗示自己,有“财产进账”了,所以我反而有如获至宝的感觉,一定要将它弄懂,弄会。我每天晚上按序号回顾我的疑难点时,总是“如数家珍”。

我的自我暗示法最成功的范例莫过于高考那三天了,7月6日早上起来,我就感觉到自己感冒了,但我还是坚持学习。我觉得,为了保持一个平静的心态,应该学习到最后,而“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的说法是不科学的。7日早上,我已经发烧了,我的情绪受到了影响:我平时很少生病的,怎么偏在这节骨眼上感冒,真是老天爷不长眼!当时,父母、亲戚都不在身边,因为我事先告诉他们都不要来,我说我需要清静;我那时真有点焦躁感。后来,我恍惚想起像有人说过:人在发热的状态下头脑的兴奋会更高,思路会更敏捷。我拼命在大脑中承认这个观点,于是,我很快恢复了自信,于是,我赢了……

关于心理调节,我还有两点要补充。第一,作为一个“差等生”,你可以定很高的目标,但你必须承认你自己的“差”,你才可以使自己获得一个平静心态。第二,人的毅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不断地磨炼。我每天早上起来总要锻炼身体;每个周末总要来一次三千米跑;我整年都洗冷水澡……这一切,使我始终拥有坚忍不拔的毅力。

我现在从头看了一下自己的文章,每一笔都是我用心写的,但很多观点,对很多人来说,无疑是很笨拙的、很偏激的。我在这里想强调的一点是:在学习的旅途上,没有固定的动力,也没有固定的方法,但你若想成功,你就必须找到能够持久推动你前进的思想动力和一大套最适合你自己的学习方法,永远不要迷信别人。

该说的,说得差不多了。回想起那紧张的高三,我从心底里为成绩不好的同学加油,因为我深知“差等生”的痛苦,我从心底里希望,天下每一个“差等生“都能在高三时大翻身,考上自己心中的大学。

高三励志理科差生逆袭的文章篇3

我是理科生,我来说说理科逆袭的经验。

我的谋略:高三,8月补课。语文英语在普通班里数中下水平了,数学、理科三科有上高中的人知道的知识都比我多。语文英语是两年没有学,语感大跌,想速度找回来已不太可能,故这两科暂时搁边。理四科的超低分,就不是能力问题了,把知识学会去就可以恐怖地提升分数。然而数学又难又坑爹,所以我选择了强攻理综。

语文:

1、【背诵就是最大的误区】红色警告,万万不要把学习语文的时间浪费在一再的背诵诗文上,不要以为复习语文就是复习背诵。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学校都重视这个,在笔者看来,简直坑爹坑祖宗。

偷偷跟你们讲,高考的默写,6分,4句选3句,1句中分为2小句,一共6小句,每个一分。这8个句子,都是名句,经典句,而不是偏的,字难写的。非常之容易把他们秒杀的,不要太认真,认真就输了。是要背,但语文哪里只是背这些。

2、语文最关键的地方就是【看自己喜欢看的书】(包括作文书,不过,不喜欢看就不要看,没事的)提升修养的同时,有意识主动性地积累些好词、好句。

不是说做什么摘抄,而是把做摘抄的时间用来用心享受领悟沉浸在书中作者开创的世界当中。这样,你才能真正提升你的语文灵气。什么摘抄,误人子弟不浅呢。

3、【古文课文的学习不能靠课本】这也是坑爹的。想提升古文?练练吧,不过,练太多你还是输,交给语文的时间要无私奉献给看书,你不觉得看书很休闲很爽吗?古文的话,推荐四大名著,选一本喜欢看的看看。

4、【阅读占的分比较多】,不过看多了书,你阅读能力必然超群。剩下就是答题技巧,主动忆答题技巧方法。还是那句,语文的一切技巧,练,要适可而止,有所收获,就行了。别死命攻击它,它比较难比较烦,不然很快会失去信心的。

5、【作文最大的难度在于审题】审题需要你在高中里琢磨下,可以向老师讨教一下。高中生,除非你是大神,不然不要写记叙文

高考改卷,议论文才是王道才是主流。高分议论文要求【审题准,中心突出,立意好,逻辑清晰,说理清楚,文笔较好】

笔者推荐一种议论文格式:第一段,两句话之后,引出你的中心观点,比如,做人做事,要适可而止。第二段,分论点摆在段首,比如,分论点能让我们把握收益,先写详细事例,再进行深刻剖析,说理,这段是文章的腹部,最长。第三段,分论点摆在段首,略写事例,最好四个例子,古今中外各一个,然后再来剖析,说理。第四段,分论点摆在段首,这一段反面论证,反面例子+分析。第五段,辩证分析,即说说自己的观点也不是绝对的,有些时候又该怎样怎样,比如,不是做所有事都该适可而止,好比学习,学海无涯,怎么能适可而止呢?我们该做的,只是学会在恰当的时候适可而止。第六段,结尾,有能力造些美句升华一下当然好,不能的话就算了。

这个格式写好了能有54分。54分以上的作文太难太,全省没几篇,自认为不是大神的话,绝对可以采用这个格式。

我广州一模就用的这种格式,53分。

顺便说一下,我语文是两年没学,没错。但我看小说,从初三一直迷恋到高二。文字的功底,肯定是有的。补充上文,还要练一下前四题选择题,不用多,两天练四题,很快你就能成为前四题大神。

英语:

我不知道背《3500》有什么用,我好像就被动地背了20几30页,大概十分之一吧。然而在这次相当简单的高考里面,考了126,不过如果考往届难一点的也有110多点。我就是在高三,对英语也很不上心,作业基本没做,练的选择题也是同学的一半还少一点。但我每天会做一篇阅读或者完型填空。做完之后,不是拿着红笔对着答案打钩打叉,而是拿着红笔,很认真地思考,为什么答案会是这样,英语文章里的逻辑是怎样的,把语言问题,转换成逻辑问题。当然,不少的文章,读起来都非常得吃力。但是高三,一年,还不够你克服阅读的吃力感?说不过去了吧。英语选择题最核心的还是思考,思考多了,英语做题智商也就出来了。如果你还有余力,你可以把一些范文啊课文啊甚至阅读文章,读出声来,增强自己的语感。语感,就是应对英语的武器。只不过,每个人的武器有强弱之分罢了。

单词,因为我懒,更因为时间实在太紧缺,毕竟只有一年,所以没有刻意去背。我觉得勤奋点的背了又记得住的同学当然是主动背了单词好。尽管没有主动背单词,但高三阅读量那么大,很多单词都出现过在眼前两三次以上了,翻一下《3500》知道一下意思就好了,这就能应对起码广东高考的阅读的词汇量需求了。背单词最大的作用是在作文上,但作文词汇量的不足可以通过漂亮的写作专用句型短语来弥补。

楼主也属于投机取巧,这也是为什么这次英语这么简单也只有126了。

如果同学们挤得出时间来背重点单词,当然好,但也不要用太多时间,平均每天10到15分钟就不错了。

再说一句,时间真的很紧很紧,把绝大多数的时间投入到理综数学上,成效要大得多多多。

理综:

整个高三,我从未在家中学习一分钟。八月,每天,我都强硬地把自习课扯出20来分钟去专注理解记忆生物书的内容,速度很慢,从必修一开始,努力往第一轮正在复习的进度靠拢。用了两三个星期,所强攻的章节,跟上了复习的进度,而后也一直都有拼生物。之后测了一次必修一,从40分变成80多分接近90分。生物,课本,就是王道。物理没有做过一次笔记和错题,上课时,别人做笔记的时间,我就抓紧时间,非常非常努力地用心地思考理解记忆原理规律,为什么它会这样它会那样。就这样,物理越来越强大,之后一直没有考低过班前五。化学一开始真心弱,真心累,内容太繁杂,但必须啃,没办法。最重要的是那本绿色的厚厚的备考,前面的内容,就是基础,非常很重要,我做满了,有些章节,每一个选项每一行字都自己去思考推敲拓展。市调研之前,复习了三分之一多点的备考,一考,全市20几名。 理综,在学习的时候,核心就是思考,记忆反而次之。

不少人问到化学,再说说化学吧。四个字:规律、类比。化学是分一块一块的,无机金属、非金属,有机,化学原理,方程式,元素周期表等等。每一块都有其独特的规律,其中又有很多典型的例子,通过这些例子去理解规律,然后类比,其他相似的东西也同样含有一样的规律。比如升温会提高化学反应速率,这就是一个规律。更重要的要思考这规律的原理,化学反应有个活化能,微观上,分子有活化分子和未活化的,升温就分子获得能量,使一部份分子变成活化分子,活化分子之间的碰撞,就会形成新的分子,也就是宏观上发生了化学反应,这就是他的原理。这样思考,是不是发现能把规律记得很牢固而且运用得很爽呢? 绿的备考和课本是核心,课本的课后习题要做,大部分都要做,做完了理解到了规律和类比,你就神了。化学学习的核心还是思考啊,其他5科也是。化学的规律思考起来,特别符合逻辑,也特别有意思,有了兴趣,学起来更加给力。如果觉得没劲,也咬咬牙学吧,为了好大学的文凭不是?

数学:

【方向对了,做多点题也不怕。前提是,每做一份题,做题前中后最好要有反思联想类比】

首先,把所有的会考的基础知识都掌握在心,这就要求你把那本小小的高中数学基础知识认真地拜读了。

当然这是不够的,数学最不用担心的就是没有题目了。无论你愿不愿意,你都会做N多N多的题。但为什么每个人都做那么多,成绩有那么大的差别?

因为相差两个字,思考。思考这题考了什么,思考这题是怎么考的,思考自己所知的基础知识竟然可以这么运用,思考这题的陷阱惯性思维所在,思考各种知识是怎么精妙地串接在一起的,思考这题还可以怎么考,思考这题的思维方法,思考答题怎样规范简便等等。

不是真的每个都要思考到,不同题目有不同的思考价值,有的思考这方面好,有的思考那方面好。

数学学很多,很多东西都化为选择填空题,选填不会怎么难,考试拿个8到9成并不难。6道大题,前三道必拿满分,后三题看能力和平时的思考而衍生出的强大数学思维能力了。

当然,9成的填选,前三题,依靠平时的训练思考,每个人能力上讲,都没问题。

然而,除了平时的思考训练,限时训练肯定要有的,如测验考试就是了,还有自己安排给自己的测验也是。做限时数学题只有两个目标——准!快!

平时多点注意数学的原理、道理,明白为什么会这样,如果是那样又会怎样,想深,对数学思维,很有帮助,能让你超乎常人。

【题永远做不完,思维方法技巧灵感才是数学的王道】

我一直都很欣赏一句话:相信就有,不相信就没有。我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别人能不能走过来,没人知道。但我只知道,我的学习策略,很舒服。高三一年,我完全没有感到沉重和压力,反而很轻松很愉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信不信,就要看自己了。

关于智商和高考,我说说吧。分析自身情况,设下战略计划,是要靠一定的智商的。但单纯的学习能力,与智商的关系实在不大,我认为“智商”不怎么影响“学商”。中国人的平均智商,一百零几,应对高考,是没问题的,都可以获得满意的成绩的。我在学习上不是强在即时战斗,而是我的谋略。所以,忽略智商吧,不要失败了就归咎于自己的智商不够,这是在找借口。

高三更不拼时间

为什么不拼时间?

上学时间,7点半到12点,2点20到5点半。7个小时20分钟,再加上晚自习的时间,2个半钟,加起来接近10小时。当然下课了什么的,非特殊情况,必须休息下,稍微放松精神。

在10个钟里面,一个人,用心有方法有节奏高效率地学习,绝对能取得让自己满意让别人震惊的成绩。

人的精力有限,10个小时之后的劳作,效率低的可怕。

所以,回到家,各种微博小说,随意了。

想想就舒服,在学校充实学习,回到家软娱乐一下,多么写意的高三。

周末了,因为补课,所以只剩一天自由地留给自己。把必须要学习的任务处理了,就各种嗨皮吧,没事的。

猜你感兴趣:

沉浸于文学世界不可自拔成绩在全班稳居倒数前4

整个中学阶段,孙宇晨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初中时他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他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大多与网游有关。为了玩网游,他常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熟睡后溜去网吧,再在清晨父亲睡醒之前赶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觉醒”,用功学习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他对网游的热情骤减,因为他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小说。受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他接触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开始疯狂阅读各类小说。他说:“沉溺于小说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有一个引诱者,我的引诱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引诱”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他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将课表里的中英数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说或者是文学;整天待在图书馆不出来;考语文的时候,花半个小时做作文的题目,然后花两个小时写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后就被打了个10分;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蹲在图书馆写实验小说,写好交给大家评判,只要有一个人说不喜欢就烧掉,如果大家都喜欢就投稿,然后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读全部改成诗歌朗诵,在全班嘈杂的背古文环境下,举起白话诗的大旗……”

与这种率性洒脱相伴随的,是考试成绩的红灯高挂。这其实在所难免除了班主任的英语(论坛)课不方便逃课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图书馆看小说。全班48个人,他的成绩“稳居倒数前十”,老师们对他的期望是“保惠大(惠州大学)、冲汕大(汕头大学)”。

那时的孙宇晨认为,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因为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一个是以机械的速度训练为根本,一个要以才华为根本。在他看来,接受“全面平庸”的应试教育近乎“奇耻大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无法覆盖诸多不擅长的学科,数学对于一个专于文史的人来说,真可谓是惨痛的悲剧。”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试成绩,即使全科挂红灯也无所谓,只是害怕让父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不好意思打我了,毕竟我已经长得比他们还高”。

一年时间成功完成从三本到北大的冲刺

孙宇晨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他觉得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坏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学生”更多的代价,“众所周知,这年头老师都不怎么愿意帮助后进生。”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就像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他只想活,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来,到了高三的冲刺期,方法已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

渐渐地,他的成绩逼近了600分,但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他的成绩在590分至600分之间徘徊了很久,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在广东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绩将意味着他很有可能无法考上重点大学。

而就在此时,他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当时距离高考,还有6个月。

老师和父母都劝他不要去上海参加复试,因为这将让他缺课至少两周,对于一个成绩正处于瓶颈期亟须突破的高三学生而言,两个星期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孙宇晨觉得自己“理想主义开始重新萌动”,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参加复试。

事实证明,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顺利拿到一等奖,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给予了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在高考时于录取分数线下20分录取。而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还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内将成绩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头疼的英语,从参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试起就彻底冲破了瓶颈此前他的英语成绩从未上过100分,而自那次考试起,就从未下过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在稳步提升。

他后来如此解释这种“完完全全的飞跃”:每个人的潜能其实往往是被过低的自我预期所压抑,而过低的自我预期则源于外在制度压迫。他觉得,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分数崇拜,强调全面平庸。“在应试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谓好学生皆是成绩好的,坏学生皆是成绩坏的,分数评价变成了道德价值判断,人格被分数体系不断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为奇了。”在他看来,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奖肯定,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他前进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终考出语文115分、数学132分、英语130分、综合146分、历史127分、总分650分的出色成绩,成功完成了从三本向北大的冲刺。

在北大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如鱼得水。他先习中文,后学历史,成绩稳居历史系第一。他担任北大西学社社长,代表北大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曾获演讲十佳称号。

在那篇引来近万封回信的《一道论证题》的结尾,他如此写道:“我相信自己的才华从来没有被应试教育的河水冲刷殆尽,而是我真正成功地挑战了应试教育。最后,我仅仅有两点希望:一是希望有理想的人不要向现实低头;二是希望大家一起帮我做这道题目,我希望它在你们每个人身上都成立。”

高三励志理科差生逆袭的文章篇6

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2007年2月,他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份。

在这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的学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他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他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高三励志】热点

【高三励志】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