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励志>成功学>成功案例

改变自己而成功的例子_通过改变而成功的例子【热门6篇】

改变自己还需要一个持之以恒的心态,并非我今天改变了一点点,明天就又倒回去了,那个月我进步了一点点,下个月又开始懒惰了,如果是那样的话,你永远也改变不了自己,永远都在原地踏步,停止不前。以下是读文网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关于改变自己成功的事例,希望大家看完这些例子也能有所觉悟,因为,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改变自己成功的事例篇1

那根本不是北京,连县城都不如,在北京站至郑州站的绿皮车上,一想起被丢在身后的儿子——人又瘦又小,第一次离开老家,住在破烂不堪的大杂院里,张美兰忍不住流了一路的泪,她不敢说话,怕一张口就哭出声来。

2001年,熊华锋18岁,第一次从河南驻马店去北京求学,不过,他没有考上北京的任何一所大学,只是坚定地认为自己不该待在郑州,北京才是他的“舞台”。到北京去,总会有办法学习的!撕掉二本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刹那,母亲张美兰的心也被撕得粉碎。

去北京

2001年9月开学前一个月,熊华锋还在河南老家驻马店汝南县三桥乡赖夹道村为前路犯愁。高考成绩出来了,他没考上目标中的北京科技大学计算机系,只被第二志愿郑州一所二本学院录取了。

母亲张美兰开始也对录取结果不满意,毕竟儿子从小就是村里学习最好的,全家人对他报的希望很大。但二本也是大学,张美兰想想,先上几年再说。

熊华锋的父亲一直在内蒙打工,哥哥初中没毕业就退学在家,母亲一直当家作主。之前她给儿子“许了电影”,还是高高兴兴在村里放了一场电影“还愿”,全村人都知道她家里那个会念书的孩子要去郑州上大学了。

但熊华锋却突然提出,他还是想上北京去学习。

“啥?没考上还去北京干啥?”

“郑州那个大学不是我的理想,北京才是我该去的地方。”

知道熊华锋的牛脾气,张美兰做好了跟他打一场“硬仗”的准备。

“咱先去郑州念,然后再考研究生?”

“四年又三年,花那么多时间,以后还不知道怎么样。”

“那你就再复读一年?”

“复读浪费时间,再读一年还不知道结果怎样。”

眼看拗不过他,张美兰气得慌。

大学开学的日子到了,新被褥、学费也准备好了。夜里,吃过晚饭,母子三人在平房过道里乘凉。熊华锋说:“妈,我已经下了决心了,您就依我吧。”两人大吵起来,熊华锋撕碎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张美兰扇了他两巴掌,还来不及后悔,儿子就“嗖”地起身,撒腿往家门外跑。

张美兰和村里人找了半宿,根本不见人影。秋天的玉米地又密又黑,熊华锋也害怕,他穿进去后又跑到旁边一条沟里趴着。过了很久,他听到母亲在附近哭着大喊“你要去北京就去北京吧,都依你还不行吗?”才流着眼泪爬了出来。

张美兰没有上过学,但一生好强,勤奋劳作,还努力识了些字,两个儿子读书成才是她最大的心愿。大儿子初中没毕业就不读了,小儿子熊华锋也很叛逆,但幸亏头脑聪明,也一直很好学。

儿子撕碎录取通知书以后,她的心也碎了。但她还是送他到了北京,不放心他一个人出远门。

听说北京的大学集中在海淀区,熊华锋先在海淀区功德寺新村一带的城中村租了一间隔间住下。“不知道是什么地方,像收破烂的大杂院,哪里像是在北京啊。”回老家的路上,张美兰哭了一路。

熊华锋虽然忐忑,但北京是他自己要来的,他还有些兴奋。学习,从哪里开始呢?

高考填报志愿时熊华锋报的是计算机系。在老家的网吧里,他第一次看人家用计算机,屏幕上的光标怎么一下子就从那移到这了?喏,对方只把鼠标轻轻一碰,光标就动了。

大杂院隔壁住的年轻人于志胜,大家叫他阿胜,阿胜告诉他,可以自考。阿胜比熊华锋大两岁,黑龙江人,比他来得早些。两人后来一起合租、搬家,做“室友”两年多。但自考要学很多“没用”的东西,浪费时间,熊华锋揣着父母的辛苦钱,只想缩短学习时间,尽快学些“真本领”。

熊华锋还听人说,北京的很多大学里可以旁听,海淀大学城有不少这样的“旁听族”。

第一次跟别人去北大旁听了一次,熊华锋心砰砰直跳,自己竟然真的来到了北京,亲耳听着曾经心中神一样的北大的老师讲课,这么容易就实现了,没有想象中的重重障碍。

北京来对了!熊华锋很振奋。

一起旁听的人后来再没有出现过,但是熊华锋坚持了下来,他决定系统旁听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和信息管理系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

每天一早,熊华锋从菜场一块钱买回5个馒头,然后到理科教室抄墙上贴出的课表,安排自己一天的学习。自此,他也成了一名北大的“学生”。

“没有抱怨的权利”

2002年第一次回家过年之后,熊华锋突然觉得压力巨大。亲戚朋友们听说他去北京“上大学”了,无不打听他的情况。

从小就很要强的熊华锋不等别人来问,就先自己拍胸脯:“北京好得很!我在那边学得很好!”

“保证”之后,自己的头顶却乌云密布。学了半年以后,熊华锋发现自己根本学不通,刚来时那种新鲜感和兴奋感被迷茫和焦虑淹没了。

2002年,熊华锋和阿胜一起搬到北大博雅塔背后的大杂院,两人合租一间15平米的单间,两张床、两张桌子,随处可见的书堆,门口则乱放着电炉子和炊具,摆着几瓶小罐头瓶装的自制腌蒜苔。在这里,熊华锋度过了最艰辛甚至煎熬的一年半,不是因为物质艰苦,而是因为彷徨茫然。

租住的院子是北京老式四合院改建的大杂院,房东老太住着大屋,院内其他三面搭建了五六间小屋,住着考研、自考的学生、在中关村工作的上班族,还有一家打印店。人人都沉默而忙碌。熊华锋只能逼着自己,每天起早贪黑穿过门口那条狭长黢黑的小巷子,到教室去,到图书馆去,听课、看书,听不懂也要听,看不懂也要看。

合租的阿胜已经放弃了刚来北京时想要学点什么的想法,开始尝试找工作,做各种兼职,甚至想过开一家院子里那样的打印店。阿胜也曾经成绩优秀,考上了一所一本大学,因为所学专业非自己所爱,又沉迷于网络游戏,读了一年就被退学。年轻气盛的他索性来了北京,想学计算机。“那时候很多社会上的学校打广告,说到北京可以学什么学什么,来了以后才知道是骗人的。”阿胜考虑过自考,但最终放弃了。

最迷茫的时候,熊华锋也开始跟着阿胜干,万一学不下去了,只好找找别的出路。学习之余,熊华锋跟阿胜一起上街发传单,到街头推销小收音机,到房产公司做业务员。发传单,反而亏了押金;推销小收音机,走向陌生人简直是煎熬。一对母女看他可怜,专门停下来听他讲,他反而紧张得说不下去。最后两人竟亏了600块钱。这些尝试让熊华锋更加挫败,也让他去除了杂念,破釜沉舟,华山一条路,必须继续学下去。“在长达一年半时间里,我一直处于巨大的焦灼和压力之中,苦于没有人指引,只能逼迫自己更加勤奋。”

压力带来的副作用就是急躁。熊华锋作为“旁听生”,学得稀里糊涂,不好意思去向北大的老师和学生请教,只好自己到书本里去“抠”。

他常带一个小板凳,到北大图书馆,到海淀图书城,找个角落,抱十几本书堆在面前,“但实际上根本看不完那么多,就是心急。”

那时海淀图书城被计算机方面的书占领,中关村高速崛起,许多聪明的年轻人在这里寻找机遇,想要一展宏图。而熊华锋仍在彷徨中坚持。

每天夜里回到出租屋里,熊华锋继续在自己买来的二手电脑上学习开发工具,按照书上的示例,一步一步尝试做一些播放器、象棋之类的小软件,一直到深夜一两点。

来北京一年多,熊华锋只吃馒头,偶尔吃西红柿刀削面算作改善生活。身边的同龄人吃麦当劳、去KTV、看电影,这些都与他是两个世界。

“我没有学分和学历,没有享受或抱怨的权利,只有明确的目标:学会开发软件,能找到一份工作。”

云开雾散

2003年上半年,经过近两年的煎熬和坚持,熊华锋突然发现自己“通了”,看不懂的程序能看懂了,想要实现的工具也能尝试着实现。自己在北大教室里听的理论、书堆里泡出来的知识开始累积、融会,最终立了起来,“后来我才明白,学东西可能必须经过那个积累的过程。”

在北大教室的角落里,熊华锋是那个从来不会被点到名的人。但“旁听”了几年之后也渐渐有了熟人,坐在一起的学生有时候还会问他一些问题,他发现自己可以解答,很是高兴。他不会想到,几年后,自己创业后,会有正牌北大毕业的学生来公司应聘。

豁然开朗之后,熊华锋进步飞速,头顶的乌云一散而去,久违的自信也回来了。

闲暇时间,他也和阿胜及朋友们一起到附近的北京101中学打篮球、逛了十几次圆明园和颐和园。他们都是来北京追求“理想”的年轻人,盘踞在大学周围的“边缘人”。

2003年下半年一天,一堆人在一起吃饭,阿胜一个朋友告诉熊华锋,自己准备去面试一家计算机企业,问他要不要一起去?当时,熊华锋还没想过找工作的事,毕竟自己才“大三”,不过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就同他一起去了。

第一轮面试20个人,展示和介绍自己的程序作品。熊华锋展示的是自己开发的“监控器”,一个可以监控到聊天记录的系统。最终,他和另外一人一起进入第二轮面试,阿胜的朋友没有进去。

这家公司是一家台湾企业的北京分公司,面试官是老板本人,一个30岁的台湾男人。面试时间是上午10点,熊华锋8点就到了,在大厅里等了一个多小时,坐在附近的一个公司程序员甚至还向他讨教了一个问题。九点半时,老板手头忙完了,看了看时间,说,小伙子,要不先过来聊一聊吧。

自我介绍时,熊华锋老实“交代”自己并没有学历和文凭,见对方竟然并不介意,有了信心的他又讲述了自己来北京求学、旁听的经历和自己对技术的追求和热情,并表示对薪资待遇没有任何要求。“当时我想,只要能给我一份工作,认可我,让我通过自己想做的事情自食其力,就算给200块我也愿意。”

没过多久,熊华锋拿到了Offer。接到通知电话的瞬间,熊华锋简直不敢相信,好久以来,他第一次感到那么开心,“就是觉得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以前,北京给他的印象是冷酷,特别是秋冬,但此时此刻的一切,他蜗居的小屋,吃过的蒜苔罐头,成堆的书山都变得可爱起来。

那时阿胜已经到望京找了份工作,两人约在一起喝了个酩酊大醉。“他喝多了先是会说个不停,然后倒头就睡。”如今在河北燕郊做快递生意的阿胜回忆起往昔,有些黯然,“那时候不管多辛苦,熊华锋都坚持去听课,他一直在学习,而我放弃了,这之后我们的差距越拉越大。”

接到电话的张美兰也不敢相信儿子能找到工作,自己当保姆时一个月最多才400块钱,他能挣2000块钱?要知道,母亲曾经伤透了心,对孩子几乎不抱什么希望了。

更纯粹的“知识改变命运”

2004年,张美兰又一次来到北京,看了看儿子工作的情况,熊华锋的台湾老板还专门到他的出租屋去拜访,送了他第一瓶威士忌。张美兰知道自己不是做梦,儿子真找到工作了,而且一个月真有2000块钱工资。

进公司上班的第一天,熊华锋就注意到,曾经问过自己问题的那个程序员已经不在了。他有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在这一行,没有过硬的技术,迟早都会被淘汰。

第一个星期,台湾老板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他没有做出来,于是向老板申请铺盖,第二周起住公司,夜以继日,最终开发出了老板想要的东西。此后他一直劲头十足,技术不断提高,工资也每个月上涨1000块。2004年下半年,熊华锋的工资已经涨到8000块一个月。在当年,这已经是绝对的白领级工资。

从找到第一份工作后起的8个月内,他两度跳槽,北京到深圳,深圳到上海,升任创业初期的51。com网络社区技术总监,工资涨到12000块一个月,春风得意。

母亲张美兰也很高兴,但她心里老觉得不踏实,一来是觉得儿子到底没个文凭,二来觉得挣再多钱也是给人家打工,不如当老师、进国企、当公务员那样,拿国家给发的工资来得安心。

熊华锋从来没想过这些,从他在老家撕掉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就断了这条路。

2005年,已经小有成绩的熊华锋做出了另一个让母亲张美兰“气得半死”的决定,他决定辞去上海高薪的工作,重返北京,创办自己的公司,希望从自身经历出发,开发出一套分享优秀教学资源和帮助学生自学的教育平台。

创业却颇为不易,“当时我们想把所有北京中学里的课程录下来让学生免费看,但后来发现进入北京的学校很难,当时的家长也把计算机等同于网络游戏,对网络印象很差。”项目中止,熊华锋只好又去做其他事情。

2012年,已经创业三次的熊华峰再次拾起了最初的梦想:对原有的教育信息化平台进行创新。在北京,他一直没有买房,这一次,他把自己赚来的几百万投入到创业中去。

现在,他在望京租了一套别墅运转自己的公司,他的公司职员还有北大毕业的高材生,“让偏远地区的孩子也能看到最好的老师讲课。老师公开自己的上课内容,谁教得好教得不好不再只以考试结果论英雄。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喜欢的老师,组合自己的课程。这将是很大的变革。”

对熊华峰而言,技术进步会让“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变得更加纯粹,他想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学习的人们,就像帮助曾经的自己。

>>>下一页更多改变自己而成功的例子#p#副标题#e#

改变自己成功的事例篇2

椅子,百姓家中最寻常的物件,普通平凡,朴素简单,供人安坐,品茗饮酒,打牌对弈,其功能不过如此而已。然而,有谁知道,就是这样两把普通的椅子,不经意间就改变了两个人的人生与命运。

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大雨突然倾泻而下,行人纷纷逃进附近的店铺躲雨。正在营业中的美国费城百货商店,有一位浑身湿淋淋的老妇人步履蹒跚地走了进来。看着她狼狈的样子和简朴的衣裙,所有的售货员都对她不理不睬。

这时,有一个年轻人热情地迎过来对她说:“夫人,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妇人有些尴尬地笑了笑:“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雨,雨停了我马上就走。”她身上湿漉漉的,雨水不断地从她的脸上流到脚边,又淌到门口的地毯上。她显得有些局促不安。

正当她无所适从时,年轻人善解人意地说:“夫人,您一定有点累,我给您搬一把椅子放在门口,您坐着休息就是了。”两个小时后,雨过天晴,老妇人向那个年轻人道了谢,并随意地向他要了张名片,就颤巍巍地走了出去。

几个月后,费城百货公司的总经理詹姆斯收到一封信,写信人指名要求这位年轻人前往苏格兰收取装潢一整座城堡的订单,并让他负责自己家族所属的几个大公司下一季度办公用品的采购任务。詹姆斯又惊又喜,连忙算了一个账,天哪!这封信带来的利润相当于全公司两年的利润总和啊!

当他以最快的速度与写信人取得联系后,才知道这封信就是几个月前曾在自己商店躲雨的那位老太太所写——而她正是美国亿万富翁“钢铁大王”卡内基的母亲!

詹姆斯马上把这位叫菲利的年轻人推荐到公司董事会。当只有22岁的菲利收拾好行李准备去苏格兰时,他已经是这家百货公司的合伙人了。不久,菲利应邀加盟卡内基的公司。随后的几年中,菲利以他一贯的踏实诚恳与勤勉敬业,成为卡内基的左膀右臂,在事业上青云直上,飞黄腾达,成为全美国钢铁行业仅次于卡内基的核心人物。

真是无独有偶!半个多世纪以后,同样是在美国,一个来自泸沽湖畔的摩梭族乡下女孩杨二车娜姆也是因为一把椅子而改变了人生命运。

上世纪90年代初,杨二车娜姆到美国留学。生活拮据的她为了赚学费,白天学习音乐英语,晚上就在一家小餐厅里当服务员。

一天,一个面容憔悴、神情凄苦的老人,为躲避外面的狂风走进餐厅。所有人都漠视他,甚至有人因为他的寒酸而要赶他出门。心地善良的杨二车娜姆非常同情老人,她马上搬了一把软椅让老人休息,并自掏腰包为他买了饮料。为了让老人开心,杨二车娜姆还专门为他点唱了中国的民歌,并热情邀请他参加中国留学生的聚会。渐渐地,老人笑逐颜开,和她相处得很愉快。可是过了两个月后,老人突然就不见了,这让杨二车娜姆觉得挺纳闷。

两个多月后的一天,杨二车娜姆意外地收到了这位老人托人转给她的一封信和一串钥匙,信里装着一张巨额支票,杨二车娜姆惊愕万分,当她看到信的内容时更为惊讶:“娜姆,我年轻的时候收养了3个越南孤儿,为此一直没有结婚。可当我含辛茹苦地教育他们长大成人后,他们却抛弃了我这个养父。我退休前在一家公司当工程师,有着丰厚的收入,但钱对我这个历经沧桑、将要入土的老人毫无意义,我需要的是亲人的温暖和友谊。娜姆,只有你给过我这种金钱难买的情谊。现在,我已回到乡下落叶归根,我把这一生的积蓄和房子都留给你,用这些钱来实现你源于泸沽湖畔的音乐梦吧。”

读完信后,杨二车娜姆心潮澎湃,泪如雨下。为了告慰老人,她用这笔钱做了一张中国民族音乐专辑,发行后很快就风靡全球。从此。杨二车娜姆甜美的歌声很快响彻了全世界,被喻为“中国的夜莺”。她用自己的歌喉,用自己独特的摩梭族气质和天生的聪明征服了泸沽湖以外的世界,让世界对那片神奇美丽的土地惊奇地睁大了眼睛。她以自己独特的经历写的《走出女儿国》、《中国红遇见挪威蓝》、《你也可以》、《离开母亲湖》等十几本书反响强烈,甚至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仅仅是给别人拿了一把椅子,菲利和杨二车娜姆的人生命运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难道这是命运的赏赐和上帝的垂青?难道是这两把“非凡”的椅子显验了神灵与感应?都不是。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爱!这种爱,是对生命中一切不期而遇的陌生的人、一切贫困弱老的无助的人发自肺腑的真诚的爱!这种爱,是非常爱,它源于生命的怜悯,源于人性的善良,源于普世的关怀,源于无私的单纯!

相信爱,相信菲利和杨二车娜姆!在他们的心中,关爱、同情与善良是情理之中的,而后来丰厚的回报却完全是意料之外的!当浮华散尽,当红尘落定,只有这种纯洁的爱才会成为尘世中最璀璨的珍珠!

猜你感兴趣:

改变自己成功的事例篇3

讲座开始, 唐俊幽默的言辞便博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他说:人生经历之中,很多都是不可能的,但是不可能的也是有机会的。

接着,唐俊发表了自己对于成功的看法:真正的成功是一种超越自我的成功,人也仅仅就是为了“自我”这个目标始终在不断努力。

他以“4+1”诠释了成功,他认为成功需要具备下列素质:一是转化,学会将自己所学的东西转化到现实之中;二是机遇,要不断争取机遇;三是勤奋,要有持久的勤奋精神;四是激情,激情不是冲动,而是一种执着和对待工作的态度,即成功之“4”。其中的“1”就是性格,他说性格就好比是电脑的软件成分和系统,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它包含了正直、向上、乐观、宽容、友善等所有良好的素质。

他还强调,性格是能够改变的,并要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常常给人感动,并举出了自己用快递月饼的方式来为公司员工发月饼的事例,为员工免费邮寄两份月饼附带一份公司简历到全国的任何一个地方,这样,员工不但感受到了公司的关爱,而且连同他的家人或朋友也感觉他在一个好的公司里面做事,从而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

创新,不能忽视理念

谈到创新,唐俊说,创新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创新,技术创新固然重要,但是技术并不是唯一的需要,其实理念和模式的创新同样是很有价值的,同样可以创造效益。

唐俊讲起了他发明和推广大头贴的经历。在当时看来,大头贴没有一点技术含量,因此在自己与国内几家公司谈判均遭拒绝的时候,该发明被日本的一家公司看中,并得到了高度的评价,从而开始投入生产,而现在大头贴也已经风靡全国。他说,大学生不可能每人都去研究高技术的东西,但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模式能成就一番事业。

唐俊强调,创新的目的并不是自我的一种满足,创新来自于社会,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创新产生价值,满足社会的需要,变成一种商业性的行为,这样的创新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改变自己成功的事例篇4

以前常听人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便以为人是很难改变的,结合自己来看,不跟不讲卫生的人交往,不跟语言粗俗的人交往,不向权贵低头,几十年也不曾更改过这种观念。

一次,锅炉房几个工人吃夜宵,因为天气寒冷,几个工人就凑份子买了一瓶酒几个卤菜,几碗方便面,边吃边喝边聊,不提防厂长一脚跨了进来,他对着工人们一顿臭骂:“妈的屄,上班的时候喝酒,出了安全事故谁负责?每人扣发工资一百元!”厂长正要转身,被我拦住了,其实我是偶然到锅炉房去办一点事,这件事与我毫无关系,但是我说:“按照厂纪厂规,工人上班喝酒是严重违反操作规则的,扣发工资也说得过去,可是有哪一条厂纪厂规规定厂长可以随意辱骂工人?你上班的时候没喝过酒吗?而且从来都是公款吃喝,谁骂过你?”

厂长没想到他手下的一般干部可以理直气壮责问他,竟然一时语塞,他语不成声地一个劲儿的指着我:“你、你、你……”

我说:“别你啊我的,报复我是吧?你得找到机会才行啊!”

厂长灰溜溜地走了,工人们把我当成英雄,非要拉着我喝几杯,我说:“师傅们,好意我领情了,酒以后有时间再喝。”

厂长竟然最后没有扣发这几个违反厂纪厂规工人的工资,但是,对我却恨之入骨,到底在以后时兴下岗的时候把我下岗了,在家里待岗一两个月,后来书记给我做思想工作,让我回到工作岗位。

有一次,我请工商局领导喝酒商谈工商管理费征收问题,厂长宴请另一拨客人,见到我专门过来给我敬酒,说喝了这一杯酒以往的恩怨就一笔勾销了,我们还是哥们。我当然乐意与厂长冰释前嫌,不然他没事就找你的麻烦。

可是事情远没有我想象的这么简单,以后只要一有机会,厂长就会找我一次麻烦,后来实行“协议解除劳动合同”,我又上了黑名单,至此我才深知社会是一个无底洞,像孙悟空那样大闹天宫以后惩罚过一次,以后再也不计前嫌的事只有在文学作品中才能成立,现实生活远比文学作品描写的更加残酷,于是我不得不寻找关系摆平这一件事。

几乎所有的明白事理的人都无一例外的劝说我,贫不与富斗,民不与官斗,男人不与女人斗,君子不与小人斗,只要是这种不对等的斗争,你必然吃亏。

终于在无数次的磨砺中,我的锋芒全无了,如今在垂暮之年回忆起年轻时的一些往事,自己杉木扁担宁断不弯的性格让自己吃了多少冤枉亏,多走了多少人生的弯路啊!#p#副标题#e#

改变自己成功的事例篇5

1930年初秋的一天,东方刚刚破晓,一个只有1.45米的矮个子青年从日本 东京的一个公园长凳上爬起来,他因为拖欠了房东7个月的房租已被迫在公园的 长凳上睡了两个多月了。

他是一家保险公司推销员,虽然每天都勤奋地工作,但收入仍少得可怜。

一天,年轻人来到一家名叫“本松别院”的佛教寺庙:“请问有人在吗?”, “哪一位啊”,“我是明治保险公司的推销员”,“请进来吧!”

听到“请”这个字,年轻人喜出望外,因为在此之前,对方一听到敲门的是 推销保险的,十有八九会让来人吃闭门羹。

年轻人与寺庙住持吉四相对而坐,寒暄之后,他见住持无拒人之意,心中暗 暗叫好,接下来便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向这位老和尚介绍起投保的好处来。

老和尚一言不发,很有耐心地听他把话讲完,然后平静地说:“原完你的介 绍,丝毫引不起我投保的意愿。”年轻人愣住了,刚才还信心十足的他仿佛膨胀 的气球突然被子人扎了一针,一下子泄了气。

老和尚注视着他,良久,接着又说:“人与人之间,像这样相对而坐的时候, 一定要具备一种强烈吸引对方的魅力,如果你做不到这一点,将来就没什么前途 可言了。”年轻人哑口无言,老和尚又说了一句:“小伙子,先努力改造自己 吧。。。。。。”

从寺庙里出来,年轻人一路思索着老和尚的话,若有所思。

接下来,他组织了专门针对自己的“批评会”,每月一次,每次请几个同事 或投了保的客户吃饭,为此,他甚至不惜把衣物送去典当,目的只为让他们指出 自己的缺点。

“你的个性太急躁了,常常沉不住气。。。。。。”,“你有此自以为是,往往听不 进别人的意见,这样很容易招致大家的反感,你面对的是形形色色的人,你必须 要有丰富的知识”,“你的常识不够丰富,所以必须加强进修,以便能很快与客户 寻找到共同的话题,接近彼此间的距离。。。。。。”

年轻人把这些可贵的逆耳忠言一一记录下来,随时反省、勉励自己,努力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潜能。

每一次“批评会”后,他都有被剥了一层皮的感觉,通过一次次的批评会,他把 自己身上的缺点一点点剥落下来,他感觉到看书在逐渐进步、完善、成长、成 熟。。。。。。 到了1939年,他的销售业绩荣膺全日本之首,并从1948年起,连续15年 保持全日本销量第一的好成绩,1968年,他成为了美国百万圆桌会议的终身会 员。

这个人就是被美国著名作家奥格.曼狄诺称之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 的推销大师原一平。

“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先由改变自己而改变生命。”原一 平用自己的行动印证了这句话,那就是:有些时候,迫切应该改变的或许不是环 境,而是我们自己。#p#副标题#e#

改变自己成功的事例篇6

最近,央视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正式退休,开启了她新的旅程。回顾她的职业生涯,她感叹,她不聪明、不漂亮、不年轻,之所以能拥有这样的职业历程,是因为她敢于改变——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30岁,我才读上了北广研究生

从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当时我已经29岁了,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我又有些不甘心。

那段时间,我一直闷闷不乐。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对我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句话,让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的那一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拿到录取通知书时,我感慨万千。

30岁,我的人生又有了一个新的开始。

成为央视主持人时,我已经33岁

入学不久,我就结婚了,丈夫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有了家,但我们依然住在各自学校的集体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饭,和单身生活没有什么区别。

3年的苦日子熬过后,我留校任教了。

—个女人在大学里当老师,工作既体面又轻松,收入也不错,而且有很多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我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北广要人,经过面试、笔试和实践考核,我幸运地被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他们说我是头脑发热,都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

我想,如果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也许自己这辈子就会在北广做一名老师,永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又一次犹豫了,我真的还有能力面临这次新的人生考验吗?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想起母亲的话:“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我最后的决定是,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哪怕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

就这样,我以33岁的年纪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40岁才加入《焦点访谈》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脚。

我虚心向比我年轻的同事学习,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当作重大的使命来完成。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但不付出绝对没有回报。

经过不懈努力,我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有了一席之地,还以自己的名字开辟了“一丹话题”这个专栏,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观众的反映还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我40岁那年,转投《焦点访谈》栏目。和我一起奋斗的都是白岩松、水均益那样的年轻小伙子。

看到镜子里自己眼角细密的皱纹,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失落感。

40岁,对—个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尤其对女主持人来说,更是尴尬的年龄。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龄,每天患得患失,内心充满着苦涩和忧郁。

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向母亲倾诉,她说:“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么?”

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朗,是啊,年轻女主持人的本钱是美丽和青春,而40岁的我,虽然青春和美丽已经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学识、修养和内在的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

结语:

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的。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告诉我人生的方向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新的梦想在诱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着它走去。

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成功案例】热点

【成功案例】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