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故居导游词3篇
蒲松龄故居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938年遭日军焚毁,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下面是读文网为大家带来的蒲松龄故居导游词,希望可以帮助大家。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范文1
蒲松龄故居在《中国历代名人录》这本书里,共录了几百人,其中以齐鲁人最多,但又多集中在公元前,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在元、明、清三代七百多年间,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只出了“两位人物”,一是民族英雄戚继光,一位是文学家蒲松龄。 蒲松龄的故居在淄博市淄川区,一个叫蒲家庄的幽僻的山村。故居为四进院落,门楣上悬挂着郭沫若题写的匾额:“蒲松龄故居”。院内有瓦舍茅屋,花丛瓜架,既有书屋情趣,又还有农舍野味。
书房“聊斋”内,高悬着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匾下是蒲松龄74岁时身着公服、手捻银须的画像。画中蒲松龄神采飘逸,但眉宇间又微露着悲愤感慨。上面有蒲松龄亲笔题词二则。其一:“尔貌则寝,尔躯则修,行年七十有四,此两万五千余日,所成何事,而忽白头,奕业对尔孙子,亦孔之羞。”其二:“癸已九月,筠嘱江南朱湘鳞为余肖此象,着世俗装,实非本意,恐为百世后所怪笑也。”画像两侧有郭沫若手书楹联:“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室内陈列蒲松龄当年在西辅村设馆时用过的桌、椅、床、几等家具,及两方端观、各种石景。 在《聊斋》著作展览室里,展放着几百种不同版本的《聊斋》。其中有半部《聊斋志异》手稿的影印本;有1880年英国希·阿·格里斯译的英文本、日本大正十五年的日文本等。还有新版《蒲松龄集》上下两卷,以及蒲松龄的诗、词、文、俚曲、杂著等各种传抄本。
聊斋正房后面新建六间展室,展出了关于蒲松龄的各种论文和专著,以及当代名人为蒲松龄故居的题词、书画等。 其中有胡厥文的题诗:“若若宏才未得申,挥毫弄墨染风尘;意弥情挚开金石,天顺人和狐鬼训。绣口锦心无若有,生花彩笔假尤真;千篇恩爱悲欢剧,易俗移风劝世人”。老舍先生的题词是“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 从故居向东走200米,便是著名的柳泉。 因蒲松龄爱恋这个地方,故自称“柳泉居士”。今日柳泉、绿枝飘拂依旧,地上野草凄凄,再也见不到居士身影,游人常在此流连忘归。井旁有石碑一座,上书当代文学家茅盾所题“柳泉”二字。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范文2
蒲松龄纪念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坐落在淄博市淄川区蒲家庄,是为纪念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而设立的文化名人纪念馆,属比较典型的明清风格的北方农家建筑。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室名聊斋,淄川蒲家庄人。生于明末,卒于清初,终生科举不第,以教书为业,晚年成岁贡生。旧志称其“性厚朴,笃交游,重名义,而孤介峭直,尤不能与时相俯仰。”所著有诗词、文赋、杂著、俚曲、戏等,其文言小说《聊斋志异》脍炙人口,广为流传,饮誉海内外。
现在的蒲松龄纪念馆,有六个小院、七个展室,占地面积 5000 多平方米、展览面积 2000 多平方米,陈列体系完备、展览内容丰富,成为淄博市最负盛名的旅游胜地之一每年接待中外游客十多万人次。建馆迄今已累计接待二百多万人次,并接待了一批党和国家领导人,如万里、乔石、田纪云、杨静仁、钱伟长等。蒲松龄纪念馆也先后获得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市级文明单位、花园式单位、青年文明示范岗等荣誉称号。
蒲松龄纪念馆现设有资料研究室、群众工 作部、陈列技术部、保卫科、办公室等机构, 并成立了蒲松龄研究所、蒲松龄研究会, 主办有全国唯一一家蒲学专业学术刊物〈蒲松龄研究〉季刊。
馆藏蒲松龄纪念馆建馆后, 为了丰富展览, 为蒲学研究奠定基础, 千方百计征集蒲学文物资料,馆藏由原来的不足百件,发展到现 在的一万三干多件。其中有珍贵的蒲松龄画像及其手稿、印章;有〈聊斋志异〉的各种旧抄本、刻本、外文译本、港台版本及精、平装本;有改编的白话聊斋、连环画册、戏曲、影视剧本以及蒲学研究的论文、专著等等。还有一大批现当代文化名人题咏蒲松龄的字画作品。
经过20 多年的不懈努力,蒲松龄
看过蒲松龄故居导游词
蒲松龄故居导游词范文3
蒲松龄故居在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938年遭日军焚毁,1954年人民政府修复。1958年政府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妥善保护。““””时期,故居一度被占,但文物遗失不严重。
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城东约8华里,有一个至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风格的古老村落,就是这个偏僻不易被人发现的村落,却因一部《聊斋志异》饮誉海内外而名声大震,传递到五洲四海大江南北,这就是清代著名文学家、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的诞生地—蒲家庄。
蒲家庄,原名三槐庄。始建于宋代,以村内三棵古槐而得名。明初,村东沟壑内有一水井,古时常满而溢为溪,故村名称满井庄。据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蒲松龄撰写的《重修龙王庙碑》记载:“淄东七里许,有柳泉。邑乘载之,忘胜也。水清以渝洌,味甘以芳,酿酒旨。瀹增茗香。泉深丈许,水满而异,穿甃石 出焉,故以又名满井。”这是尚能找到最早“柳泉”和“满井”称谓的惟一文献记载。
村里建有满井寺,飞檐螭首,画栋雕梁,轩敞疏朗,典雅大方。明代邑令陈时万《重游满井寺即事三首》曰:“细草垂柳一涧青,病身聊复憩幽亭。老禅行脚归无日,闲饵僧雏学诵经。寺门南对树峰斜,携酒重寻上界花。病骨瘦来终跌宕,犹能击鼓弄掺挝。敞襟露顶趁天风,叠膝临泉万虑空。坐对寒岩浑面壁,乱山折断夕阳红。”
1980年建蒲松龄纪念馆,对故居、柳泉、墓园进行了修葺、扩建,征用民宅,改建了著作版本、书画题咏展室,资料室,接待室,办公室,增设了南大门,使故居的管理日趋完善。现在,故居已成为一处初具规模的蒲学研究阵地和驰名中外的旅游点。
今日的故居,是一座恬静的院落。故居门前是几株古槐,荫翳天日。郭沫若1962年题写的“蒲松龄故居”的金字门匾,高悬于故居大门。
穿门北折是一正两厢的庭院。其中正房3间,东西厢房各2间,为1954年修建。正房两侧的桧柏、石榴,以及厢房前面的迎春花,百日红等,均系后人所栽,院内太湖石也是故居修复后增添。故居正房为砖石、土坯结构的普通民房,木棂门窗,房内路大荒手书的“聊斋”匾额迎门高悬,匾下悬挂着蒲松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