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心得感悟3篇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讲述了精力充沛,正当事业的鼎盛之年的小学教师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故事。她以独创的教学方式带出一群人称“布罗迪帮”的女孩。这是我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之后的心得感悟,欢迎大家阅读。
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心得感悟一:
是否有一个人在你的生命中曾经长久的存在,却最终因为某些原因分道扬镳?无法给这个人下一个确切的结论,是好还是坏,但不能否认的是在你的生命中他有着难以磨灭的意义。这就是我《布罗迪小姐的青春》之后的思考的问题,也是我对布罗迪小姐的感觉,一个充满矛盾和分歧的人物。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在1998年7月,与《尤里西斯》、《洛莉塔》等名著一起,荣列美国兰登书屋《当代文库》编辑小组选出的“20世纪100大英文小说”之中。也是作者缪丽尔·斯帕克最据影响力的小说。斯帕克的小说涉及了上世纪三十年代至今的重大历史事件,注重反映动荡社会背景下人的精神状态。而这本书,也包含了很多当时的历史、政治和宗教信息,虽然故事脉络清晰,但阅读起来对于本书的社会背景及宗教信仰的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也再次证明我读书还是太少啊。
该书讲述了二战期间,爱丁堡的一所学校里,正处于事业鼎盛之年的布罗迪小姐,以独创的教学方式带出一群人称“布罗迪帮”的女孩。因心算本领而闻名的莫尼卡·道格拉斯,以性感而出名的罗丝·斯坦利,体操游泳都很出色的尤妮丝·加德纳,有着优美音质、心思细腻的桑蒂·斯特林,漂亮美貌的珍妮和糊里糊涂的玛利·麦克格里,构成了“布罗迪帮”他们热情、独立、野心勃勃,各具特点,成为学校许多人羡慕的对象。戈布罗迪小姐把年轻时候的亲身经历作为授课内容,将自己的想法和本不应该是孩子知道的内容灌输给她的学生,教导学生们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创造未来,谆谆训勉她们成为“人中之杰”。而最终布罗迪小姐却被帮中的女孩儿背叛,被迫退休。
其实本书的语言简洁却不乏力度,故事内容没有跌宕起伏的惊心动魄的情节,却能引人深思,全书一直以谁背叛了布罗迪小姐为线索,展开叙述,吸引读者细细追寻,而作者将谁是背叛者这一悬念层层剥离的同时,也让读者开始不断思考桑蒂——这个布罗迪小姐最信任的孩子背叛的理由,这也是这本书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吧。
书中的布罗迪小姐美丽、独特,对男人来说充满魅力,她敢于打破传统学习的教学习惯,用自己独特新颖的方式教导学生,并向学生传递新思想、新知识她带领学生参观爱丁堡的贫民区、带他们去看音乐剧、喝下午茶,在枯燥乏味的缝纫课上读小说,这些都赢得了“布罗迪帮”成员的信任和爱戴。学校对如何驱逐布罗迪小姐,解散“布罗迪帮”一直不懈努力着,却屡次失败,足以看出布罗迪小姐对于学生们的影响力。在孩子们升入初中,选择传统还是现代教育时,布罗迪小姐的影响也是决定因素。全书的前半部分,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自信、独立,而且成功的布罗迪小姐。此时没有人会认为布罗迪小姐会被背叛,她自己也这样坚信着。
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布罗迪小姐骄傲自负、自私独裁的一面渐渐展现了出来,女孩儿们渐渐长大,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成长道路,而布罗迪小姐依然通过聚会试图掌控女孩儿们的成长轨迹,甚至利用女孩去达成自己的某些目的。在感情上,美术老师劳埃德和音乐老师娄赛都对她有好感,但她选择了喜欢的单身音乐老师却又一直拒绝结婚,虽然放弃了有了妻子的美术老师,却一直宣称对他才是真爱。于是她开始派自己的学生们不断的出入劳埃德的家,并试图让罗丝成为劳埃德的情人,让桑蒂成为自己的情报员。
最终布罗迪小姐的意图被大家所认知,罗丝成了第一个摆脱布罗迪小姐掌控的人,而桑蒂在意识到布罗迪可怕影响之后选择了背叛。布罗迪小姐的晚年是悲哀的,爱慕她的娄赛最终放弃了她,她的布罗迪帮背叛了她。以爱的名义实施的控制,终究没能长久。
布罗迪小姐是可爱的,也是可悲的,她对于自己学生的影响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这是在读完全书还在思考的问题。但无论如何,在“布罗迪帮”女孩儿们的人生中,布罗迪小姐都是唯一而且极其重要的存在。就连桑蒂也不得不承认,在上学的时候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一位踌躇满志、事业达到鼎盛时期的吉恩·布罗迪小姐。
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心得感悟1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讲诉了一段发生在玛西亚·布莱恩女子学校,具有罗马传统女教员特质,又致力于教育改革的吉恩·布罗迪小姐与布罗迪帮六名学生之间的故事。布罗迪小姐知识渊博,是位典型的女权主义者,她常常给布罗迪帮的学生们灌输思想,说:“你们都是未来的女英雄。英国必须是个适合女英雄的国度” 。布罗迪帮的六名学生分别是:眼睛细小最具洞察力的桑蒂,数学好脾气大的莫尼卡;呆头呆脑的玛利·麦克格里戈;以性感出名的罗丝;非常漂亮的珍妮;擅长体操身体灵巧的尤妮丝。
布罗迪小姐认为艺术与宗教是第一,其次是哲学,最后才是科学。这是她认为人生中各大领域的顺序,从重到轻的顺序。所以,她带着布罗迪帮的学生们到克莱蒙德去访问,去泰迪·劳埃德的画室,去剧院,去喝茶……让她们亲自去体味艺术的美。用现在的观点理解,这六名学生应该属于“实验班”的,布罗迪小姐对她们的教育方式,是不同于其他老师的。也因此,布罗迪小姐与学校当局在教育管理制度上的争论很多。女校长麦凯不喜欢布罗迪小姐的这种教育方式,经常找茬,认为她们大多课程,是和校方审定课程毫不相干的,她们学习的那些知识是毫无用处的。但即便如此,也阻挡不了学校里其他学生认为布罗迪帮的人比任何其他人都有更多的乐趣。她不仅在布罗迪帮是位光彩照人的活跃人物,甚至在非布罗迪帮的女孩子心中也是如此。正如尤妮丝对她的崇拜,认为她一个人便可顶得上一个爱丁堡艺术节。
而全书最大的争论点便是,最受布罗迪小姐欣赏,她认为最有洞察力的学生桑蒂为什么要背叛她?桑蒂背叛了布罗迪小姐,她告诉校长布罗迪小姐是天生的法西斯,布罗迪小姐因此而被迫提前退休。布罗迪小姐人生最后的日子一直纠结着到底是谁背叛了她,直至临死前她才明白背叛她的竟是最为信任的桑蒂。其实那时候桑蒂也不能准确的明白自己究竟为何会背叛布罗迪小姐。
为什么偏偏是桑蒂背叛了布罗迪小姐呢,我认为正是因为桑蒂从小便具有的极强洞察力,这种洞察力也便是促使她走上了心理学道路的重要因素。直到二十五年后,布罗迪小姐已经躺在坟墓里,桑蒂才从混乱与朦胧的意识中清醒过来,才明白如果她当时认真想一下,便会看清布罗迪小姐缺乏自我批判精神。正因为缺乏这种自我批判精神,布罗迪小姐的自私与独裁,才让桑蒂背叛了她。每一次,当桑蒂看到布罗迪小姐不再是“完美”的,她才觉得她是可爱而亲切的。“每次桑蒂在看到布罗迪小姐对罗丝的看法一错再错,便觉得她非常亲切。只有在这种时候布罗迪小姐看上去才是美丽而又脆弱……同样,当桑蒂看到布罗迪小姐那女人特有的愚蠢行为时,她那好为人师的品质变得清晰可辨而且亲切可爱了。当时她因为布罗迪小姐的愚蠢才觉得她十分亲切。”
桑蒂最后成为了一名搞心理学的修女,她在心理学著作《凡人变容》里写:只有当忠诚完结时才有可能背叛。特别意味深长。正如她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她,“你上学的时候对你影响最大的是什么呢,海伦娜修女?书本,政治,个人,还是加尔文主义?” 她回答,“是一位踌躇满志、事业达到鼎盛时期的吉恩·布罗迪小姐。”即便背叛了,桑蒂也不得不承认布罗迪小姐带给她的影响是终身的。
被誉为“近世以来最伟大的历史学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如果历史学家是诚实的、具有自我批判精神的,并且很擅长反省艺术和心理分析,那么他肯定将尽最大努力去撰写一部没有偏见的历史。”历史作品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呢。我在想,如果布罗迪小姐是位既有知识渊博,又具自我批判精神的女教师,结局又该如何?或许这部小说也就没有那么意味深长了吧,在我想的过程中,似乎又陷入了某种偏见。
读《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心得感悟2
莎士比亚说:“青春时代是一个短暂的美梦,当你醒来时,它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正是如此,一个自觉得华丽的短暂美梦,一个自我女人一生最大的幸福与悲哀。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讲述了精力充沛,正当事业的鼎盛之年的小学教师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故事。她以独创的教学方式带出一群人称“布罗迪帮”的女孩。她把年轻时候的亲身经历作为授课内容,教导学生们按照自己的规划去创造未来,谆谆训勉她们成为“人中之杰”。而“布罗迪帮”的女孩们,热情、独立、野心勃勃,成为许多人羡慕的对象。然而后来,女孩之中,却有人背叛了布罗迪小姐。曾经一直仰望她的女孩,也最终将她推向毁灭。
纵观全书,作者缪丽尔•斯帕克以讽刺及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塑造了一个极具自我精神的布罗迪小姐。她是光鲜与灰暗的结合体,也是幸福与悲哀的命运注定者。
布罗迪小姐的青春是极具幸福元素特征的。她自信,热情,富有感染力。她把所有的精力都奉献在她教育的学生身上。她构建了一个“以崇拜自己、追随自己为己任”的“布罗迪帮”。她不刻板,独具创新,用一种自由的教育方式引领课堂。她把课堂搬到大树底下,她用自己的爱情经历给学生授课,传导真善美。“我正在给你们幼稚的头脑灌输大人的思想。”“我所有的学生都是人中之杰。”她的这些理念,带给学生的,无疑是充满希望和光明前途的。而反过来,布罗迪小姐被这些十来岁的孩子拥护、崇敬并信任着,她是很幸福的。她的“自我完美世界”得到回应,任由她全力掌控,她能感受自认为的辉煌奉献有长远价值。
布罗迪小姐的悲剧也是她自我集成的注定命运。布罗迪小姐无数次给学生安利灌输“鼎盛时期”,便是一种可悲的自我催眠。“我正是人生的鼎盛时期”“我的鼎盛时期到了”“我的鼎盛期真正开始了。”“一个人的鼎盛期是很容易被忽略的,一定要时刻留意自己事业的鼎盛期”“一个人生下来就是为了使自己的事业灿烂辉”……书中布罗迪小姐这样的口头禅数不胜数,在诱导学生珍惜追求鼎盛时期的同时,也无疑显示了她内心的孤独倾述性。这种正能量的自我肯定与追求固然没错,但缪丽尔•斯帕克赋予这个人物的自我肯定,是自我过度的狂和狭隘。当她带着占有掌控的心理思索着“给我一个处在可塑年龄的女孩子,那她的一生都是我的了。”当她不厌其烦地唠叨着“你们这些女孩就是我的命根子,我鼎盛时期的一切都是为了你们。”这些无形的压力挂念,便种下了背叛的根源。当她上课不讲课本,诱导学生对校长撒谎的时候,正是在播种撒谎的种子。当她利用帮内女孩罗斯和桑帝,演绎自己不愿接受的婚外浪漫爱情时,便走向丢失信任的深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便再完美的旁观者立场,也掩饰不了她独尊自己的自我。被自己信任的布罗迪帮女孩背叛,布罗迪小姐只是自己给自己的结局。
读完《布罗迪小姐的青春》,当我感慨着布罗迪小姐悲剧的时候,也不由得思索她讽刺性命运的幸与衰。缪丽尔•斯帕创作的这部小说,主人公罗迪小姐是一个包含着被人赞扬、批判、同情、叹息和深思的综合体。布罗迪小姐用她精神抖擞的热情,在她的鼎盛时期,为自己创建的狭小的天地,拥有着布罗迪帮女孩的至上崇拜,却结局没得善终。她这一生热烈自我地活过,却得到讽刺性的结局。我想,作者在嘲讽浪漫主义的同时,也引申出觉醒的悲悯。正如最后,背叛她的桑蒂肯定地说“上学时候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一位踌躇满志、事业到达鼎盛时期的布罗迪小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