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创业>其它创业知识

八零后如何创业汇编三篇

创业是一条漫长的路,路上每个人见到的风景都各有不同。今天我们一起看看80后的创业之路。以下是读文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章

1后小伙创业当校长 欲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

黄安新,一个来自江西的80后阳光大男孩儿,从云南财经大学一毕业就扎根市场自主创业。他是国家大力扶持大学生创业的早期受益者,在教育服务市场里摸爬滚打五六年,已经在行业内小有名气。

大学毕业就创业

黄安新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大学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却偏偏对教育最有兴趣。抓住某机构在校园招聘兼职的机会,黄安新在大二时就成为了大学生拓展训练的校园代理。开朗的性格,富有号召力与感染力的授课风格让他很快成为人气教练,积累了最初的教学经验,也在心里暗自埋下了当培训师的职业“种子”。

此后,黄安新自学考取了体验式中级培训师中级职称、团体心理培训师高级职称。为他的“培训师梦”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011年,黄安新大学毕业,正值国家大力推行大学生创业,于是,他一个人去注册了公司,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那时听说经开区的创业大厦有一系列扶持政策,我就把公司开到了经开区。”回想起公司成立之初,黄安新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创业大厦给的条件非常好,50平米办公室,办公桌、电脑、饮水机都是免费配套的,网络也不用交费。”

初尝创业的艰辛

解决了基础配套的问题,黄安新轻装上阵,和同学一起开始做起企业培训,却遭受了市场的当头一棒。“很多企业做培训都会选择教育经验丰富的培训机构,尤其是给大企业做过培训的,对于我们这样的新培训机构,他们的眼光总是不信任的”。

没有经验,是很多大学生创业项目共同面临的困难,但黄安新并不气馁,而是一家一家地问企业要不要培训,挨家挨户地推广自己的培训产品。“幸运的时候,别人和我多聊两句,大多数时候是被直接拒绝。”黄安新几乎跑遍了昆明大大小小的写字楼,却收获甚微。“跑几百家才有1家做培训。”黄安新说,但只要有1家做培训,黄安新就投入100%的热情和责任心去做好它。

1年多的时光,黄安新逐步摸索企业经营的方向,积累了作为教育服务提供商的初期经验。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2012年,母校云南财经大学要找机构合作开办雅思培训,黄安新的企业成为云南财经大学的合作伙伴,双方共同创立了云财雅思品牌。从那时起,黄安新成为了一名年轻的校长,麾下有15名海归教师。

通过引入现代西方的教学理念,加上强有力的师资力量支撑,黄安新的“云财雅思”迅速成为后起之秀。“我们的学生有拿雅思满分的,有被哈佛、伦敦政经、纽约大学等名校录取的。”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成果。接下来,黄安新还将把教育服务延伸到中学课程辅导,“我正在积极与母校临川一中、临川二中联系,希望接下来能通过网络教学的方式,引入国内优质中学的教育资源,为云南的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黄安新说。

在黄安新的规划里,金凯瑞教育培训学校将提供“一站式”国际教育培训,即从3岁的幼教阶段到出国前的高中阶段,都为学生提供相应的英语教学服务。而对于“双创”时代的幸运儿,他希望自己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尽可能地把优质教育资源送到最贫困、最需要的地方,“推进教育资源均等化,希望有我的一份力”。

2后创业卖韭菜 一年净利润达百万

1989年出生的柴会龙,大二的时候就创立了一家员工达400人的公司,被同学称为柴百万。2012年大学毕业后回到故乡山东省章丘市柴家村种韭菜,截止到2013年年底,营业额一千多万元,净利润可达100多万元。他一手倡导的“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户”模式,改变了几十年来传统的种植模式,他的盆栽韭菜也因此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个典型。柴会龙讲述了自己的80后创业史。

我大学读的是国贸专业,做过校园媒体,毕业时即使面对年薪20万的诱惑,也还是想回到自己的家乡——章丘市柴家村。我的家乡有种植韭菜的历史,355户人种韭菜,有1500亩特色品牌基地,村里甚至在2000年注册了绿色无公害韭菜的品牌,但这个官方认证并没有给村民带来更多的利润。19岁那年,我就立誓,如果四年之后,家乡的韭菜还没有走向全国,我自己将回到家乡实现这个梦想。

抓住人们重视食品安全的刚性需求

在我上大学时,就不断听说各种韭菜中毒事件。很多明明是无公害、无残留的蔬菜就算放在超市里也没有人要买。可是韭菜对于北方人来说就是刚需,尤其是冬天做饺子是必不可少的(配料)。然而,由于恐惧,消费者们现在连证书都不认可了。现在城镇化那么厉害,很多人没有地(想种也没法种),也种不出好韭菜,只能买。面对这样一个旺盛需求,我们的村民却并没有赚到多少钱。普通韭菜在中国确实很难卖得起价钱,在农贸市场里,4块钱(一斤)算是顶天了。

我当时认为,我们村正好能提供无公害的韭菜,我们有那么好的基地,我是土生土长的柴家村人,对农村非常熟悉,如果不做,就再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

要改变这些问题,我必须从很多方面着手改变过去农业生产经营的一些方式方法。我决定以家庭农场为主,以农民合作社为辅。先把自己做成一个标本,如果成功,再宣传给农民。我租下了4个叔叔的土地,40亩做大批量的韭菜生产,专门供给超市,这样的无公害韭菜可以卖到30~40元一斤;另外10亩专门做韭菜盆景,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定制的需求。

农产品的营销要接地气

过去我们的韭菜远销到北京、天津,大家都说好,可是消费者并不知道这个产品是谁生产的,怎么生产的,说白了,没有品牌。我的想法就是要打开销路,形成品牌。

由于城里人不相信农产品是无公害种植的,我们需要让他们知道柴家村的韭菜真的没有问题。

我大学时候就搞过校园媒体,打通学校周围商户和学生,我熟悉媒体如何影响用户,每一类媒体所针对的人群是什么人?

我们有意识的接触媒体,我们在济南等城市的本地生活频道开始做广告。本地生活频道对于当地人影响大(尤其是家庭主妇),有公信力。我们通过广告,向消费者们传达我们的品质、产品,还有模式。

她们后来发现我们的产品不错,就开始口口相传,为了满足大家的需求,我们又推出了小区团购模式。只要一个小区订了XX盆,就免运费。在济南小区可以听到大妈们喊:“您买不买韭菜,家里需要不需要?”

另外,我们还特别重视广告投放的时间和效果。我们在交通广播台做广播广告,买的是(下午)五点到五点二十的广告位。这时候济南的大部分车都堵在路上,通过让他们听听我的创业报道,让他们对我的韭菜感兴趣。

我们还和(拥有)高端人群的机构合作。我们最早通过济南高端农产品网站卖我们的无公害韭菜。另外,我还和车友俱乐部合作。他们需要活动场所,也愿意支持我们。经常有很多车友会把车开到我们的基地,实地看我们的种植情况,然后带上几盆回去。

让市民在家里割韭菜

冬天是韭菜的旺季。传统的韭菜从泥土中取出后,不利于保存,放久了不新鲜。城里的老百姓想吃自己种的韭菜(食品安全需要),又没有地方去种。面对这个市场,很多人做了尝试,比如北京就有人做盆景农业,但是价格太贵,一盆盆栽可能卖到3、4百块钱。另一类是无土栽培,但是这种农作物的生命力非常差,产品就长一茬。

我们韭菜的壁垒就是种植技术,尤其是育苗技术,看似进入门槛非常的低,其实门槛非常高,别的地区难以复制。育好苗才能保证消费者拿到家里是可以生长的。

研究了竞争对手的做法后,我们开发了盆景韭菜。原材料还是我们柴家村的无公害韭菜,只不过使用有机肥料,在大棚里培育,用统一规格的泥盆来装,使得产量和品质都有了提升,形成标准化的产品外观。

以前的韭菜是在地里种植,粗旷;而盆栽韭菜是我们精心育苗,成活率高。这样柴家村的无公害韭菜可以放在市民的阳台上养,既可以用来观赏,又可以吃。每盆韭菜可以割3~5茬,每次都是新鲜的。我们卖的是产品,不是食材,市场反响很好,每盆韭菜可以卖到79元。市民吃完了,还向我们预定和团购,我们按照小区配送。

通过合作社确保供应链

有了销路和口碑,就要保证供应链。

我开头说了,我先示范,让大家相信种盆栽韭菜可以致富。后来,我又在思考如何把村里的农民组织起来。我决定和菜贩子竞争,因为我的毛利空间大,有渠道优势,收购的价高。同时我让村民加入我们的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种植、统一销售,分享收益。

除了保证产量,我们还要保证品质,品质是品牌的生命。农民,你只要让他挣到钱,他就愿意按照这种模式进行生产,并且由于大家是利益共同体,谁要乱来,坏了招牌都是不被允许的。其实我们的要求很低,他们大都是种了30多年地的农民,他们的技术非常成熟,我们地挨着地,互相监督,不撒农药就统一都不撒农药。农产品安全现在越来越厉害,农民也知道不洒农药是竞争力。

3后夫妻辞职经营微信公众号 年收入几百万

新媒体开启了一个拥有无限可能的崭新时代。每个人都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完成自我的扩张。这对80后创业的小夫妻的经历就给我们这样的启示!

2014年10月,30岁的刘义宝辞去他在国企稳定而且收入不错的工作。他来到青岛,开始自己的创业之路。与传统创业不同,刘义宝创业做的是新媒体。目前团队只有两个人——他和妻子。一个负责内容编辑,一个负责商务洽谈。借助自己此前创立的微信公众号,他去年的收入达到几百万元。

夫妻一起辞职“下海”

这位拥有140多万粉丝的“大号群主”(影响大的微信公众号主人)看起来挺“朴实”,肤色有些黑,穿着夹克棉衣、格子衫、牛仔裤。

刘义宝的老家在辽宁省鞍山市的一个农村,父母都是农民,作为家中唯一的男孩,之前他经常下地帮大人干农活。2004年,刘义宝考上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习中文。2008年毕业后,应聘到烟台一家港口公司做企业宣传。

公司在小县城,消费低,房价也不高。他和妻子是大学同学,两人年收入10多万元,在当地算是“中产”。如果没有“意外”,在那里安逸生活是很好的选择。

这位自称是个“比较保守”的人,却在不久前下决心突破自己,和妻子一起辞职开始创业。辞职那天,在离职率很低的国有公司引起了轰动。

让刘义宝辞职的底气,来自他经营着一个年收入达几百万元微信公众号和方兴未艾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在朋友的帮助下,他在市北区延吉路租下一间写字楼,注册公司,“下海”创业。

“玩”出来的新天地

刘义宝内心是“有点文艺追求的”。大学期间,他经常在校园论坛发表自己创作的帖子,是当时校园论坛的名人。其中一篇帖子成为一时热帖,使他认识并追上了读计算机专业的妻子,这在同学中传为佳话。

读中文的人大多有一种分享欲望,希望把自己看到的喜欢的内容让更多人看到,刘义宝也不例外。靠着这份简单的分享欲望,他大学时逛论坛,有了微博开微博。后来有了微信公众号,他就注册账号,成为最早一批注册公众号的人。新的网络传播方式让他能够放大自己的业余爱好,推送的一些走心的文章和图片让他有了第一批忠实的粉丝。

注册公众号后的一段时间,刘义宝只是偶尔推送一些文章或图片。从2013年3月开始,他开始正式运营账号,每天推送一条单文图,这些经过他细心挑选的文字、图片“触痛读者柔软的心底”,每天都有缓慢的涨粉,经营半年左右,他的账号有了几万粉丝。

这时他意识到单靠自己终究做不大,开始考虑和其他大号互推,他试着申请加入一些运营公众号的群。在这个圈子里,他认识了很多大号的群主,参加了一波又一波的互推,粉丝增长开始井喷。到2013年年底,他的微信公共账号达到了20万粉丝,成为一个小有名气的公众号。

刘义宝对它的定位是“只关风月”,每天推发美文、世界各地的美景和生活、各种有趣的工艺品。这让他避免了一些麻烦,也让他的受众以年轻女生为主。一次投票后发现,其中女生占了八成。很多粉丝还加了他的个人微信号,他说从他们发的朋友圈看出,这些大多是喜欢旅行、摄影和文字的文艺青年。

广告年收入几百万

庞大的粉丝群和独特的受众群体,让刘义宝获得了巨量资源,“根本没敢想”。一些朋友知道后,便帮他参谋商业化,建议公众号要落地做电商才有出路,每天这么多流量空跑十分浪费。刘义宝也心动过,但另一位朋友提醒他,既然是订阅号,就是媒体,就应该发挥媒体的功能,应该专注于媒体品牌的影响力。

这席话点醒了刘义宝,他对自己的账号开始有了更清晰的定位。“我没有做电商的货源、渠道和相关的经验,所以那条路并不适合我”,刘义宝说。

这样定位后,对广告客户也有了严格的选择,只接受品牌广告,广告内容还要做得很软才行。即使在这样的标准下,每天仍广告不断,拒掉的广告更是有几十个。这种不急于套现的做法为刘义宝赢得了更大的市场,很多高端品牌愿意跟他合作,光去年一年的广告收入就达到几百万元。

从数据看到,他的账号文章不仅阅读量高,而且得赞总量也非常多,有时一篇能达到三千多“赞”,这在国内的账号中十分少见。他将这些归结于自己对内容的挑剔,不走有数量没质量的歧路,长期坚持下来,已有了比较稳定的阅读群体。

虽然获得了很大收益,刘义宝却还是有很强的危机感。他说,现在每天推送的图文中原创的内容不多了,很多内容都是向国外新媒体学,或者看到国内同行推送后阅读量很高,自己直接拿来用。这些虽能满足现状,但将来可能涉及到版权问题或政策风险,“不敢说半年后还会这么好”。

从正式运营账号后,刘义宝从未间断过一天,大年三十外面放着鞭炮,他在家里推送内容。平时工作再忙,他也会要熬夜去做内容。在他的手机里,关注了500多个公众账号,每月用10G流量去看。两年多时间里,他没有旅游过,出差时也得背着电脑。

刘义宝透露成立公司后,他准备招聘一些志同道合的年轻人一起创业,这样自己可以抽出时间在内容和创意上下工夫。转战青岛,他前后只用不到两个月就完成了选址和注册。他认为,互联网时代要有执行力,有一个想法就必须马上实现。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其它创业知识】热点

【其它创业知识】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