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创业>创业故事

女性创业先进事迹(实用三篇)

创业不同于炒菜,不可能等所有的配料都准备齐之后才开火做饭。但也有很多女性在创业的道路上得到了成功,那么下面是读文网小编分享的女性创业先进事迹,就随小编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够有所帮助。

女性创业先进事迹1

张冬梅: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p#副标题#e#

女性创业先进事迹2

江苏淮安女大学生返乡养羊创业,创造自己的创业传奇

“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江苏省淮安市姑娘王伟伟对此深有体会。这个27岁的创业女性,早在高中毕业时就有一个梦想:做一名成功的商人。如今,她已是二次创业:将上大学时代理羊奶销售赚到的人生“第一桶金”,投到了家乡洪泽县的湖羊养殖项目。身边人说,这是一个青年创业的传奇;在她自己眼里,这是一个实现梦想的故事

大二,她就有了创业的想法

初见王伟伟,很难将眼前这个清秀的姑娘和“羊倌”联系起来。但只要打开话匣子,她开口就离不开“羊”了,“我饲养的是湖羊,这种羊的特点是,每胎多羔,耐高温高湿,抗病能力强……”

与“羊”结缘,要从她在常州读大学时说起,“大二时,我有了创业的想法,就用大一当外场主持挣的三四万元成立了贸易公司,代理国内品牌羊奶和羊奶粉。”当时正遇上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国内乳业市场动荡,她原以为羊奶可以趁机打开市场。可没想到,羊奶一开始在超市、终端店卖不动,剩下那些还有五六天就要过期的奶,她只好全部收回,带回学校送给同学喝。“有的同学喝不完,就拿来洗脸、泡脚,看得我挺心疼的。一开始,就亏了七八千。”

后来,王伟伟通过张贴海报、免费品尝、送货上门,逐渐打开了售奶局面。待大学毕业时,她已经挣到了“第一桶金”,羊奶销入当地各大超市,还在常州开了3家社区店。

毕业,她回家乡当了“羊倌”

2011年,王伟伟从常州工学院毕业了,她一边继续做着羊奶代理的生意,一边琢磨着新的创业计划。第二年,在考察了多家养羊基地后,她决定创办自己的公司,从事肉羊养殖。

王伟伟就把上学时挣到的数百万元都投到了这个项目上,又通过亲友筹集了一部分资金,总投资达到了550万元,在洪泽县三河镇赵集村流转了700多亩土地,建起了养殖场。养殖场里建有标准化羊舍及饲料用房6980平方米,青贮池3000立方米,配有饲料加工设备7组。她说,加工好的青贮饲料能保存两年,可以充分保证羊群的喂养需求。

“每个人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必须去挖掘,不然你永远不知道自己能做成什么。只要你去做,总会有希望。你要是自己看扁了自己,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王伟伟坦言,创业过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建厂时家里连遭变故,我刚毕业不久,对建筑施工一窍不通,吃住都在工地上,紧紧盯住进度,严控工程造价。”

最让她难忘的是2013年的夏天,她一个人住在刚建好的办公室里,周围只有农田和在建的羊舍,蚊虫叮咬已经算不了什么,有时候蛇还会钻进屋里来。王伟伟只好养了一只德国牧羊犬看门,这才有了点安全感。

未来,她想带乡亲们共同致富

目前,她的公司第一批湖羊已经顺利出栏,实现盈利不成问题。

“准备明年春节后建第二期,整个工程将投入1200万元,建成后可存栏15000头种羊,每年出栏商品羊32000头,销售收入可以做到3100万元。”在王伟伟的构想中,她将吸引有意向的农户参与进来,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养殖户+银行”的模式,这样不仅让小规模养殖户免去征地建厂房的成本,实行“统一管理、统一防疫、分户饲养、统一出售”,还可以降低农户的养殖风险,实现农场与农户的“双赢”。

再看远一点,王伟伟希望逐渐完善上下游产业链,从肉羊屠宰深加工项目切入,构建“龙头企业+规模化养殖基地+肉羊屠宰深加工+合作社+农户”的纵向产业链,和“种羊良种繁育+肉羊育肥+饲料加工(草料、精料)+有机肥生产”的横向产业链。

“只有实现从养殖到屠宰加工的迈进,才真正踏上企业产品品牌化之路,从而一步步打造出中国高端冷鲜羊肉品牌。”对于未来,王伟伟信心满满。她说,创业永远在路上。#p#副标题#e#

女性创业先进事迹3

80后女大学生养鸡创业故事

在曲阜市尼山镇屯里村,有十余户养鸡户,而引领这场养鸡创业大潮的,则是嫁到村里的枣庄“媳妇”魏哲英。魏哲英是80后创业大学生典型,现在的她,却有着更重要的身份——屯里村支部委员,曲阜市第十二届十三次政协委员,济宁市第十二届党代表。回乡创业的她走上了养殖致富的道路,尽管这条道路坎坷曲折,三落三起。

放弃工作毅然回乡第一批鸡被秋雨淹没

2002年,魏哲英从聊城学院畜牧兽医专业毕业后,就来到青岛的一家肉鸡公司打工,她所在的公司是集种禽、孵化、肉鸡饲养、肉产品加工、饲料、兽药为一体的龙头出口企业,凭着一番干劲儿,魏哲英一步步从一名普通员工逐渐晋升到中层管理干部,从事技术管理工作,成为技术骨干。

在青岛工作的第二年年底,她与老家是山东省曲阜市屯里村的孔宪华结婚了。二人同是单位的大专毕业生,在公司又是中层以上干部,公司优先为他们考虑安排住房问题。然而,正当他们在青岛的事业一片光明时,魏哲英夫妇却有了回家创业的想法。她与孔宪华商量,与其在外面给别人打工,还不如回家创出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于是,2005年5月份,她与对象双双毅然辞去了工作,回到了屯里村。

因为有工作经验,他们决定从自己擅长的领域出发,搞肉鸡养殖。几经曲折,魏哲英夫妇用自己家的承包地换下了邻居靠路边的一片场地,进行鸡棚的搭建,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养鸡场靠近河滩,地势低洼,排水不畅,回家养的第一批鸡还没出栏,就被一场罕见的秋雨给淹没了。魏哲英告诉记者,第一次养鸡,直接经济损失过万,再加上建棚的一万多元,这一场洪水让他们几乎破产。

东山再起从头开始第二批鸡遭遇禽流感

在一番伤心痛苦之后,魏哲英选择了坚强。收拾残局,总结经验,吸取教训,魏哲英一步一步重新建起了大棚鸡舍,进来了鸡苗。然而,老天爷又给魏哲英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这第二批鸡在成长的过程中,又赶上了全国爆发的禽流感。

据魏哲英介绍,那个时候,人们“谈鸡色变”,不敢吃鸡,肉鸡的价格暴跌。不过,有着良好专业素养和前期养殖经验的魏哲英,在进购第二批鸡时,精心选取了鸡苗,科学饲养,同时与肉鸡收购公司签订了合同,最终,魏哲英的这批鸡,在市场价却跌至每斤2.3元的情况下,仍按照合同以每斤3.1元被回收,这一次,她盈利6000元。

创业的初期,魏哲英也有过后悔的懊恼。放着安稳的工作不干,偏回家养什么鸡啊,这样的情绪也曾困扰过她。然而,倔强的魏哲英还是咬牙挺住,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既然决定做了,就不能再犹豫,而且要做出个样子。

创业刚刚出点成绩

又经历了“拆棚”风波

经历了两次失败和挫折,魏哲英的坚持有了更大的回报。第三批合同鸡挣了8000余元。2006年春天,养鸡行情看好,第四批鸡挣了5600余元……到第七批鸡时,她获利1.2万元。盘点回家创业养鸡一年多的时间,虽历经风雨,却也收获不少,一年的时间,养鸡共盈利5万多元,魏哲英在辛苦付出之后,终于尝到了创业的甜头。

然而,就在她准备趁势大干一场的时候,问题又找上了门。当初与邻居讲好以地换地,付钱包地两家双赢,可是这位邻居老农眼红心狠,总是想着“找茬”,整天以各种事由到鸡场“视察”,搅合的魏哲英全家不得安宁,事情僵持到2006年10月份,邻居老农非让拆棚,万般无奈之下,魏哲英只好把刚建起不久的大棚和场舍忍痛拆了。

关键时刻,政府出手相助。经过村委会协助,2007年年初,魏哲英转包了一处新场址,2007年2月至4月份,她倾其全部家底,投资10万余元,建成了两座可饲养15000只鸡的大型鸡棚,兴建了50吨的蓄水池,2007年共饲养出栏了8万多只肉鸡,除去成本,纯收入15万元。现在,魏哲英的事业一切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一些村民看到她养鸡挣了钱,眼也热了,也要跟着建鸡棚,她都毫不保留地手把手教给他们,并现场指导传授技术。在魏哲英的带领下,屯里村兴起了养殖大潮,共同走上致富道路。

与的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创业故事】热点

【创业故事】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