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爱好>学下棋>围棋

古代围棋演变史《上》

成语“举棋不定”应该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这句成语出自《左传》。鲁襄公十四年(前559年),卫国的孙林父、宁殖时发动政变,把当时卫国国君卫献公赶到齐国去了。改立殇公为君。十二年后(548年),宁殖的儿子宁喜,又同意了卫献公回国复位的要求。大夫太叔仪知道了这件事,不由得感慨地说:“宁子视君不如弈棋,其何以免乎?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必不免矣!”这句成语也是古文献中最早的关于围棋的记载。

在先秦的古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博弈”这两个字。“博”,是指六博棋。“弈”,是指围棋。这一点,已经被大多数的人所肯定。但是也有人认为:先秦时期是没有弈棋的,只是到了西汉时期,才出现围棋。理由是:先秦古墓的发掘中,没有找到任何有关围棋的实物。因此,“弈者举棋不定”的“弈”,应该作动词来解释,即“下棋”的意思。“与其把《左传》中弈棋看作是下围棋,从而作为围棋史上的最早史料,不如看作是下博棋,而作为博棋出现的较早资料。”(宋会群、苗雪兰《中国博弈文化史》)。

既然“弈者举棋不定”的“弈”有歧义,我们何不从“举棋不定”入手来解决问题。我的提问是:什么样的棋能使下棋的人“举棋不定”?由于先秦时期流行的只有博棋和弈棋。而博棋的行棋是由投箸来决定的,投出什么样的箸就行什么样的棋,因此博棋不存在“举棋不定”的事。既然博棋不存在“举棋不定”,那么“举棋不定”就只能是弈棋了。所以《左传》中所说的“弈者举棋不定”肯定是指弈棋。

但是,怀疑者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确实,在先秦的古墓中没有找到任何有关围棋的实物。相反倒是博棋找到了不少。据有关文章介绍,大约有二十多例。这个发现应该是很高的了。这的确是个很奇怪的现象。先秦时期,弈是和博同时流行的。但为什么博棋找到不少实物,而弈棋却一件也找不到呢?

关于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有关弈棋的文章都采用回避的态度。也没有引发任何争论。因为这实在是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但这个问题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解释,那么先秦时期“肯定是有弈棋存在”的这一史实,只能说是雾里看花,隔靴搔痒。我的观点是:既然先秦时期肯定有弈棋存在,那么也可以肯定地说,先秦古墓中也是有弈棋实物的。只是我们找到了却不知道是弈棋实物而已。

弈棋的实物,无非就是棋盘和棋子。我们先来看棋子。

我们现在使用的围棋子是圆形的。但是在东汉时期,弈(围棋)棋子是方形扁平状的,以黑白来区分双方的棋子(见李松福《围棋史话》)。大约到唐朝,围棋子才改成圆形的。当然也是以黑白来区分双方的棋子的。这就是说,我们要想寻找东汉以前圆形的围棋子,是不可能的。因为弈棋子不可能在先秦时是圆形的,到东汉改成方形,而后到唐朝时又恢复成圆形。所以先秦时期的弈棋子可以是其他任何形状,但不可能是圆形的。

古籍中常常“博弈”连称。博也是一种棋戏。在先秦时期,对博双方的棋子都涂上黑漆,以方形和长方形来区分(说是方形和长方形,其实长和高是一样的,宽度有所不同。当棋子竖起来时,就可以分出方形长方形了)。博棋棋子一共有六颗,其中一颗稍大,被称作枭棋;其余的五颗棋子一样大小,被称作散棋。这就是“一枭五散”。到了汉时,对博双方的棋子已演变成以黑白颜色来区分(考虑到博棋在一定条件下要将棋子竖起,所以博棋子应该是长方形的)。而与此同时,弈棋子也是以黑白来区分对弈双方的棋子的(只是弈棋不需要将棋子竖起,所以采用更方便的方形)。也就是说,在汉时,博弈两种棋戏的棋子演变是同步的。博弈两种棋戏的棋子都是“形状相同、以黑白来区分”对局双方棋子的。

关于六博棋,请参阅我在“天涯论坛•煮酒论史”发表的两篇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围棋】热点

【围棋】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