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爱好>学书法>书法字体>隶书书法

隶书钢笔书法字体汇编2篇

当代不同的隶书创作形态,反映出时代审美、视觉效应的诉求,隶书创作转向重书写性、表现性、艺术性。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隶书钢笔书法字体,希望你们喜欢。

现代隶书的探索:

客观地说,现当代隶书创作还在清人的藩篱里打转。作为个案,有些书法家在隶书的创作上,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如陆维钊先生的“蜾扁”隶书,刘炳森先生的“刘体”隶书,王镛先生的“现代”隶书,张海的“草隶”,等等,其中某些作品的艺术成就直逼清隶;但现当代隶书创作的整体水平却难尽人意,与群星灿烂的汉隶清隶相比,其差距不可以里计。

综上所述,可以大致知道,中国隶书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两大辉煌期,即汉隶和清隶。要想振兴当代隶书创作,就必须搞清楚前人都做了什么,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我们还有多大的发展空间,或者,我们该向什么方向发展。

汉隶为什么辉煌?汉隶千姿百态,奇肆迭出,不管是《张迁》的宽博厚重,还是《曹全》的灵巧秀丽,在我们今人看来,都叹为观止,美不胜收。以至于产生在边陲小镇,写手连隶法都不熟悉而勉为其难的《爨宝子》,也被我们视为珍宝,奉为圭臬。这就很值得我们思索了。清人王澍说:“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为什么“以汉为极”?为什么每碑有奇?原因很简单:汉隶之所以辉煌,之所以为极出奇,是因为首创,一个“创”字,可以解释一切。这个道理很简单。中国书法从楚简走来,前无古人,汉代的那些艺术家或写手们,或者是在前辈的影响下,或者是在同辈的认可下,凭一己之能,任兴之所致,肆意挥洒,乱石铺路,他们没有任何条条框框,没有任何成规旧习,完全可以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几乎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好的,美的,留下来;差的,丑的,淘汰掉。隶书创作在技术层面,无非是结字、笔画、用笔三个方面。从结字来看,追求匀整是时尚,是主流,所以汉碑的大体是端庄、匀称、雅致;我们现在看到的“每碑各出一奇”,也只是端雅之外,偶有奇肆夸张,或上大下小,或左松右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书写者有意追求,还是偶致笔误,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总是认为它是好的、美的,其原因就因为它是最早的,隶书的规矩也是它赖以厘定的。从笔画来看,点横撇竖捺虽为楚简文字所造,但毕竟稚嫩、粗糙、简单,汉人在楚简古隶的基础上,强化,改造、创新,从而创造出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的汉隶笔画体系。这种笔画体系的形成,既是时尚所趋,恐亦为个人好恶所致。至于用笔,或方或圆,或转或折,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完全随写手好恶而定。可以想象,汉人的创作是相当随意的:笔墨纸砚为我所备,字形字构随我安排,笔画笔法由我所创,天马行空,任意挥洒。他们的创作态度极其自然,他们的创作空间极其广阔。正是在这样一种极度自由的条件下,汉隶才成就了百花争艳星汉灿烂的伟大气象。

清人当然没有汉人那样幸运。历史留给他们的机遇和空间已然不多。他们不可能像汉人那样海阔天空,一飞冲天,只能在汉人的屋檐下戴着脚镣跳舞,因为他们不可能脱离汉隶八分的字型、一波三折蚕头燕尾的笔画。但清人没有像他们的前人那样跳过隶书,另起炉灶。他们抓住了历史,也没有辜负历史。他们广泛地使用宣纸、印章,极大的拓展了书法的艺术表现力;如果说汉隶脱胎于古文字,愈成熟愈纯粹,彻底拉开了与古文字距离的话,那么,清人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以古为师,广泛深入地学习古代书法,大量的移植、嫁接其他字体书体到隶书中,把隶书已然沉寂一千多年的中古书法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如赵之谦以魏碑入隶,伊秉绶以严楷入隶,何绍基以行草入隶等等。客观地说,清隶没有汉隶那样辉煌,并不是清人不及汉人,时代的机遇不同,历史的地位当然也不可同日而语了。“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是历史的慨叹。

时风所及,当今诸多名家走的其实还是清人的路子,如王镛的以汉晋砖文入隶,张海以草入隶,张继以碑简入隶等等。毋庸讳言,当代隶书创作还没有开辟出属于自己的路。我们没有创造历史,不能怨天尤人。固然历史留给我们创新发挥的空间越来越有限,但空间总是存在的,路也并没有堵死。根据我们对隶书发展演变的考察,我们明白,只要我们充分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在前人已有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开辟出新的艺术领域,闯出新的书法路子。

隶书钢笔书法字体欣赏:

隶书钢笔书法字体1

隶书钢笔书法字体2

隶书钢笔书法字体3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隶书书法】热点

【隶书书法】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