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文网>爱好>摄影>高级摄影技巧>纪实摄影

纪实摄影的含义

纪实摄影是以纪实的手法能动地反映人类的生存状态、社会生活和探索人文精神的一种摄影形式。纪实摄影的意义在于照片中视觉符号所表现的社会价值,一张纪实摄影作品中若是没有了主要的视觉表现语言,其作品自身也就不存在社会价值了。读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有关纪实摄影的真正含义,分享给你们!

这十年来摄影观念上发生了改变,一个是对风光摄影的刹车。另一个重大问题,是很多摄影人放弃风光摄影以后,都在拍所谓的纪实摄影,但其实都是在拍民俗。我们这些年对纪实摄影的认识是有很大的误区的。不拍自然了,转头去拍人或者拍事儿,就是纪实摄影?其实中国摄影界对纪实摄影概念的梳理早就完成了,纪实摄影这个概念也早就非常清楚了,但是今年中国摄影报又掀起了一场关于纪实摄影的大讨论,结果有点乱了。媒体就是这样,喜欢不断的抛出话题让人争论,以便吸引眼球。但这样一来,就把本来明白的事儿又搞乱了。我们本来把摄影从唯美向社会纪实拉,让大家的摄影更接近现实。可是现在有人反而把完全是社会学性质的纪实摄影又向美学拉,去谈纪实摄影的艺术问题,这是一个完全错误的话题。

下面我快速地给大家回顾一下纪实摄影是怎么回事。我们谈任何词汇的时候,都有一个对这个词追根溯源的问题,以便深入地切近它本来的意义。纪实摄影这个词在西方是30年代以后明确出现的,传入中国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1981年纪实摄影这个词出现在《国际摄影》杂志上。这个词来自于英语Documentary Photography。当时翻译的时候,翻译者发现这个英文词也同时用在纪录片电影上,国内已经有对应的翻译了,就叫纪录电影,或者纪录摄影。琢磨半天叫纪录不合适,电影和我们的摄影还是有区别,为了区别就叫纪实吧,把意思适当扩展了一下,兼顾到了它的社会历史内涵和人文意义。这样"纪实摄影"的说法就出来了。

关于Documentary Photography这个英文词汇,在西方有很多确切的解释:"它往往表现一个感受深刻的瞬间在视觉上的再现。如同清清楚楚的回忆起来的亲身经历一样,有着丰富的心理上和感情上的意义,它们是从视觉上对世界进行评论。"

参与翻译的林少忠老先生曾告诉我,他认为早期Documentary photography翻译是有缺陷的。美国后来已经在Documentary photography的前面又加了Social,叫Social Documentary photography,中文翻译应该是 "社会纪实摄影",这样才符合真正的原意。所以语言之间的变化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会。后来林少忠在1991年翻译《ICP摄影百科全书》时,为了弥补初译时的遗憾,将书中《纪实和社会纪实摄影》一文先期发表在1991年1月1号的《中国摄影》杂志上,以强调纪实摄影的精神实质和外在特征,照片的内容特征和拍摄者的社会关系。文中提到"社会纪实摄影是一种旨在记录(甚至倾向于影响)社会条件的摄影"。"甚至倾向于影响"--什么意思?就是说纪实摄影是有强烈的参与精神的,它是跟社会是有互动的,而不是简单地评论一件事好或不好。具备了这些特征才能叫纪实摄影。我再强调这句"甚至倾向于影响",再具体解释一下,如果借用一个大家熟悉的词汇,这种摄影叫改良主义摄影。

改良主义就是一个中性的学术词汇,是描述性的词汇,大家不要立刻认为改良主义是错误的,应该放下历史意识的包袱。我们很长时间认为改良主义是一个负面的词汇,因为毛泽东认为不革命的是改良主义。但是改良主义实际上一直是我们人类文明进化中的一种理论、一种思想。改良主义的核心问题就是不进行暴力的革命,因为暴力革命的社会代价太大。它认为社会的进步不能进行突变式的暴力革命,文明的推进应该是渐进的、改良的。

2003年,在《中国人本》展览的画册中,我写了一段话,从一个中国人的角度对纪实摄影进行阐释。我所写的是 "纪实摄影的发轫、勃兴后面,一直有着人类社会‘左派'的政治背景。纪实摄影在当代人类信息传媒上担当的角色,主要是揭露社会黑暗、战争暴力和各种非正义的人类现象以及人和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的关系等问题的一面镜子。它是一种声音、是一种批判力量,是平衡人类生活的机制中不能缺少的一种手段。是现代人类使自己的历史记忆保证最接近真实的重要手段。"

什么叫"左派"?左派这词怎么来的?在法国大革命的时候,政治势力之间协商时,形成了两拨人。在一次会议上,主持人的左边坐的都是革命党人,他们代表法国的底层人民,小资产阶级,也就是希望改革的人;右边坐的人代表法国的权贵阶层,左右派的称谓就是这么来的。左派实际上是指站在大众立场,为公平正义说话的人。

为什么说纪实摄影有强烈的左派的政治背景?因为美国刘易斯·海因等最早的几位纪实摄影家,都是拿着相机到社会上进行调查,再把信息传播出去,呼吁正义,同时用照片对邪恶的东西进行批判和鞭笞。所以纪实摄影有着强烈的左派色彩。它必须去批判,是人类使自己的历史记忆保证最接近真实的重要手段。它用自己的力量去平衡历史进程中那条经常倾斜的杠杆。

许多人对于纪实摄影有误会,认为拍了人,拍了社会、民俗就叫纪实摄影。我一再地讲,纪实摄影是有强烈立场的,如果在照片中看不到这种东西,我不能同意这是严格的纪实摄影,只能说你拍到很多纪实性的照片。现在还有人说一个时髦的口号,拍摄即将消逝的历史。但是当大家都到旅游点拍摄这个东西的时候,那就是新形势下的沙龙风光摄影。全国影展这些年铺天盖地的都是年三十的社火、扭秧歌、舞龙灯等照片--这是娱乐,不能叫纪实摄影。所以,我们应该厘清民俗摄影、一般纪念摄影、旅游摄影和纪实摄影的本质区别。

如果大家都不注意的事物你拍下来,绝对是纪实。如果大家都注意了,你又去注意,就是娱乐。新京报最近有一篇报道,说北京一个老先生喜欢录音,从最早用盒式录音带到现在的录音笔,走哪录哪,到现在录了20多年了。我们这些人是追求视觉记录,人家追求的是声音记录,这个太高级了。想想我们80年代一起吃饭的时候,聊的话题是什么?肯定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我们那时候聊涨工资没有,但是今天聊谁买房子,谁买汽车,什么款式的汽车。录音的历史真实性,某种意义上超过了视觉,但这种历史态度,与纪实摄影有一定的类似。

80年代我们只是把摄影当作艺术,整个80、90年代我们都让艺术这个词给毁了,所以今天才成就了李晓斌。当年李晓斌作品在第三回四月影会展览展出的时候,我是仅有的两三个支持者之一。我当时说中国未来真正的摄影大师是李晓斌,这话被别人嗤之以鼻,但现在验证了。我自己虽然当时意识很超前,但自己举起相机的时候也还是唯美的。我们那时候跑到农村看冬天冻的小河,拿着相机去拍那些冰花,结果把真正应该拍的都忘了。后来我为什么批判唯美的摄影?因为对我来说这是血的教训,我浪费了青春,那么美好的时代我没有抓住,全去艺术去了。而李晓斌把那段抓住了。回到1978、1983这段时间,你想看中国的历史就是李晓斌的照片了。李晓斌之后接着是安哥,他在广东把邓小平时代记录了。其他人应该也有,但是凤毛麟角。

所以纪实摄影起码要有一种历史主义的态度。大家这些年总是被各种时髦的说法忽悠,一会儿坝上风光,一会儿社会纪实,老是被概念和题材左右。相机一举起来,首先是黄金分割、构图这些外在的东西,其实应该把这些东西扔掉。

还有一例,比如说北京交管局的刘英毅,1978年就开始拍北京的交通。去年出画册找我写序,我看了以后就说真好。他当时拍的其实就是工作照片,比如哪开了一条路,哪儿开始使用雷达测速了,他拍下来作为交通建设的成果进行宣传。但是到了今天,这些工作照片就是当代中国交通的历史。刘英毅的工作其实很简单,是历史让他成为交通发展的见证者。

相关热搜

相关文章

【纪实摄影】热点

【纪实摄影】最新